2013-10-26 05:00:00阿楨
喬伊斯:世界百大作家7
詹姆斯•喬伊斯 維基百科
詹姆斯•奧古斯丁•阿洛伊修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蘇醒》(1939)。
儘管喬伊斯一生大部分時光都遠離故土愛爾蘭,但早年在祖國的生活經歷卻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愛爾蘭為背景和主題。他所創作的小說大多根植於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敵人、中學和大學的歲月。喬伊斯是用英文寫作的現代主義作家中將國際化因素和鄉土化情節結合最好的人。
早年生活
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賈。1887年,喬伊斯的父親約翰•喬伊斯開始擔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員一職,於是喬伊斯的家庭搬遷由拉斯加區搬遷至布雷區。
1891年,喬伊斯為緬懷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的死,創作了他的第一首詩。由於他的父親對於羅馬天主教對待帕內爾的態度非常惱火,於是將兒子的這首詩印刷出版,甚至給梵蒂岡圖書館也寄了一本。同年11月,約翰•喬伊斯就職於登記企業破產的官方機構《斯塔布斯公報》。1893年,他拿著一份養老金離職。這一年也是喬伊斯家庭開始由富裕變貧窮的轉折點,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喬伊斯父親的酗酒問題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管理不善。反覆出現在喬伊斯的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魯斯就以他的父親為原型。
喬伊斯於1888年進入「伍德小學」就讀。這是位於基爾戴爾郡的一所寄宿學校。然而四年之後,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無力再負擔學費,他卻不得不離開這所學校。輟學之後,喬伊斯曾經接受過短暫的家庭教育,並就讀位於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會學校。1893年,喬伊斯轉入貝爾維德中學。儘管喬伊斯一直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在16歲那年他卻和天主教決裂。然而,基督教哲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卻對作家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讀書,修習現代語言,主修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同時,喬伊斯還參加了大量和戲劇、文學相關的社會活動。他曾於1900年發表過一篇題為《亨利•易卜生的新戲劇》的文學評論。後來,易卜生本人讀到這篇評論,並給他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在大學期間,喬伊斯寫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兩個劇本(如今都已經散佚)。後來喬伊斯經常以大學時代的朋友為原型創作小說中的人物。
流亡生活以及早期創作
位於都柏林的喬伊斯全身雕像
1902年,喬伊斯第一次來到巴黎,目的是修習醫學。1903年他因母親病危而返回愛爾蘭。次年一月,喬伊斯寫了一篇關於美學的散文,題為《一位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將此文向一直倡導思想自由的雜誌《Dana》投稿,卻被拒絕。於是喬伊斯決定在他22歲那年將之改寫成一部小說,題目暫定為《英雄史蒂芬》。同年,喬伊斯結識了年輕的旅館女服務員諾拉•伯娜科。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中故事發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就是喬伊斯和這位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約會的日期。喬伊斯在愛爾蘭的這段時間染上了酗酒的惡習,並和學醫學的奧列佛•聖約翰•格加蒂過從甚密,此人後來成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喬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濱城堡中住了六個晚上,之後兩人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導致了喬伊斯的離去。那天晚上喬伊斯在一間妓院喝得酩酊大醉,並和別人尋釁打架。後來是他父親的熟人,猶太人阿爾弗萊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利奧波德•布魯姆的原型。
沒過多久,喬伊斯和諾拉•伯娜科私奔,開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涯。他們先去了南斯拉夫的普拉,然後又遷居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特里雅斯特,靠教授英文為生。在特里雅斯特喬伊斯結識了艾托•史密茨。他們於1907年結識,並成為好朋友。喬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歐洲大陸度過的。1915年喬伊斯移居蘇黎世,並於1920年再次來到巴黎,在此度過了接下來的20年的光陰。在這20年中,他曾兩次回愛爾蘭小住。晚年他又搬回蘇黎世,不過不久之後他便去世了。在巴黎期間,喬伊斯的文學創作得到了瑪利亞•尤拉和尤金•尤拉夫婦的資助。在兩人堅定不移的支持下,小說《芬尼根的蘇醒》才得以順利出版。後來,尤拉夫婦曾經在文學雜誌《轉變》上以「前進中的努力」為題連載喬伊斯的小說。
《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喬伊斯早年在愛爾蘭的生活對其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小說中,故事的發生均以愛爾蘭為地點。喬伊斯在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會發展的遲緩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題是「頓悟」,意指對靈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間的發現或自覺。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就是那篇喬伊斯擬改寫的《英雄史蒂芬》。這部小說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質,記述的是一個天才男人逐漸成熟並認清自我的過程。主要人物名叫史蒂芬•德拉魯斯,影射作家本人。這部小說中喬伊斯的意識流創作技巧初露端倪,他運用大量心理獨白,而且更多的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而非客觀現實。
戲劇和詩歌創作
早期的喬伊斯非常熱衷於創作戲劇,然而他一生卻只公開發表了一個劇本,題為《流亡者》。這個劇本誕生於一戰剛剛爆發的1914年,在1918年公開發表。這個劇本起到了承接《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的重要作用。在構思《流亡者》期間,喬伊斯也開始動筆寫《尤利西斯》。
喬伊斯也出版了相當數量的詩集。他的第一部成熟的詩作是具有諷刺風格的《神聖的辦公室》,出版於1904年。在這部作品中喬伊斯聲稱自己比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很多大師都要高明。喬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詩集則是《室內樂》,裡面收錄了36首抒情詩。喬伊斯因這部詩集的出版而被龐德列入意象派詩人之列。而龐德本人在隨之而來的十幾年裡也成了喬伊斯最忠誠的支持者之一。1936年出版的《詩歌選集》收錄了喬伊斯晚年的一些詩作。
《尤利西斯》
喬伊斯於1906年完成《都柏林人》之後,便開始以前面提到的利奧波德•布魯姆為人物原型構思新的小說《尤利西斯》。儘管創作《尤利西斯》的念頭很早便在喬伊斯頭腦中醞釀了,可是卻直到1914年他才開始動筆。這部註定要震撼整個西方文學史的巨著於1921年10月完成。
在龐德的幫助下,這部小說得以於1918年開始在美國文學刊物《小評論》上連載。這本雜誌的主編是瑪格麗特•安德森和簡•希普,其背後的老闆則是對現代文學和藝術有濃厚興趣的紐約律師約翰•奎恩。不幸的是,《尤利西斯》被美國的書籍檢查機構確定為淫穢刊物,其連載很快就中止了,兩位編輯也因傳播淫穢內容而獲罪。一直到1933年,《尤利西斯》才得以在美國重見天日。
由於小說本身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喬伊斯在尋找出版商出版的時候遭遇了許多挫折。然而在1922年,《尤利西斯》還是由希爾維亞•比奇麾下的位於塞納河左岸的著名出版社「莎士比亞及其夥伴」出版發行了,然而此時出版的是法文版本。小說的英文版本由喬伊斯的資助者哈里特•肖•威弗協助出版。英文版在美國僅僅刊行了500冊,卻還是被當局全部沒收並禁毀。第二年,《尤利西斯》英文版再次印刷500冊運往英國,卻全部被位於福克斯通的英國海關焚毀。而同時,市面上開始出現大量由塞繆爾•羅斯的出版公司盜版印刷的《尤利西斯》,這些都使得小說的合法性問題更加惡化。1928年羅斯的行為被法院宣判有罪,他被責令立即停止刊行盜版。
《尤利西斯》和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
1922年是英語現代主義文學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英語文學中出現了兩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是艾略特的長詩《荒原》,一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大量採用了意識流技巧、揶揄風格以及許多其他新的文學創作技巧來刻畫人物。這部小說的全部故事情節都發生在一天之內:1904年6月16日。故事發生地點是都柏林「荷馬」區的「奧德賽」。喬伊斯以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奧德修斯(《荷馬史詩》之《奧德賽》中的人物,伊塞卡國王,在特洛伊戰爭中獻木馬計。「尤利西斯」是「奧德修斯」的拉丁語名稱)、珀涅羅珀(奧德修斯的妻子,丈夫遠征20年,期間她拒絕了無數求婚者)和忒勒馬科斯(奧德修斯和珀涅羅珀的兒子)來喻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利奧波德•布魯姆、他的妻子莫利•布魯姆以及史蒂芬•德拉魯斯,以追求一種反諷的效果。《尤利西斯》全方位的呈現和描繪都柏林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主要表現這座城市的貧窮和枯燥。這部小說對都柏林的描繪可謂細緻入微。喬伊斯甚至曾聲稱,如果都柏林在某場大浩劫中被毀,那麼對這座城市的重建工作就應該完全按照《尤利西斯》中的記錄來進行。為了追求對都柏林面貌描述的準確性,喬伊斯參考了1904年版的都柏林地址姓名錄,其中記載了城市中每處民居和商業建築的所有者。他甚至頻繁的和他在都柏林的朋友聯繫,以獲取詳盡的信息。
《尤利西斯》全書分為18個章節,每個章節講述一天中一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全書的故事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2點結束。每個章節都具有獨特敘事風格,且每一章都和《荷馬史詩》之《奧德賽》的一個章節相對應。這種將多種風格融於一爐,以及在形式上追求極端、追求暗示性的特徵是《尤利西斯》對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最主要的貢獻。《尤利西斯》將古希臘神話融入現代文學的敘事結構,在事無巨細的描述外部世界的同時又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精彩的刻畫。不過喬伊斯曾經不無惋惜的說:「我過於關注這部小說的結構了……大量的引用和竄改荷馬史詩的章節標題抵損了《尤利西斯》和希臘神話之間的內在聯繫。」
《芬尼根的守靈夜》
在完成《尤利西斯》之後,喬伊斯的創作進入了一個短暫的阻滯期。1923年10,喬伊斯開始了對《芬尼根的守靈夜》的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喬伊斯寫作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進入30年代後他的寫作速度明顯的放緩下來。致使喬伊斯寫作速度放緩的因素很多,包括1931年父親的去世、他長期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露西婭以及他本人健康狀況的惡化,尤其是視力的不斷下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年輕的助手的協助下寫成的,其中包括塞繆爾•貝克特。有一段時間,喬伊斯甚至考慮要將自己所有未完成的作品交由他的朋友詹姆斯•史蒂芬斯來完成。
喬伊斯試圖讓別人來完成自己未竟作品《芬尼根的守靈夜》的想法激起了軒然大波,包括龐德在內的很多好朋友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在這些壓力下,喬伊斯還是堅持將這部作品完成。《芬尼根的守靈夜》於1939年5月4日出版。
風格與結構
在《芬尼根守靈夜》中,喬伊斯將他的意識流技巧和夢境式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這部小說徹底背離了傳統的小說情節和人物構造的方式,語言也具有明顯的含混和曖昧的風格。喬伊斯甚至大量運用雙關語,這都使得《芬尼根守靈夜》顯得比《尤利西斯》更加晦澀難懂。如果說《尤利西斯》描寫的是一個城市一天的全部生活,那麼《芬尼根的守靈夜》講述的則是夜晚和夢幻的邏輯。然而儘管這部小說是如此的晦澀難懂,讀者們還是可以大致可以理解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和主線情節。
《芬尼根守靈夜》中採用了大量用各種語言寫成的雙關語。包括貝克特在內的助手們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喬伊斯從各種語言中尋找詞彙。到了晚年,隨著喬伊斯視力的不斷下降,他開始逐漸採用自己口述、由助手們記錄的寫作方式。
《芬尼根守靈夜》中顯著的歷史感來源於歷史哲學家維柯和布魯諾思想的影響。維柯曾經提出人類歷史是循環往複的,人類的文明要先後經歷混沌、神權統治、貴族統治和民主政治,然後再次回歸混沌,重新循環。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明顯的流露出維柯對喬伊斯的影響。此外,這部小說的第一句是寫在最後一頁上的,而最後一句則寫在第一頁上,體現了小說對「歷史循環」的觀點的贊同。喬伊斯曾說,這部小說是永遠沒有結局的,因為當人們終於讀到最後一句的時候,發現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小說的開頭。閱讀《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過程。
對後世的影響
位於都柏林的詹姆斯•喬伊斯半身雕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喬伊斯被迫離開巴黎,重新回到蘇黎世,並最終在那裡去世。去世後,喬伊斯被葬在蘇黎世內的「弗倫特恩公墓」。後來他的妻子諾拉也和他合葬於此。兩人相戀一生,卻直到1931年才結婚。
喬伊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包括塞繆爾•貝克特、托馬斯•品欽、威廉•博羅斯在內的諸多年輕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喬伊斯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文學的範疇。在《芬尼根的蘇醒》一書中,喬伊斯自創了「夸克」(Quark)一詞,這個詞後來被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吸納,被用來命名一種基本粒子。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曾經專門就《尤利西斯》的語言風格寫過一本專著,而美國哲學家唐納德•戴維森則就《芬尼根的蘇醒》寫出哲學著作。
在如今的都柏林,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魯姆日」(布魯姆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爾蘭文學家。近些年來,對「布魯姆日」的慶祝也逐漸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範圍,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其他城市。
奈波爾說﹕「我沒法讀喬伊斯。他是個快要瞎了的作家,我理解不了快瞎了的人寫的東西,他就知道寫都柏林和他自己的反叛、天主教的罪過。他對世界不感興趣……他的作品沒有普世意義……他的想像力太差,無聊地記錄他周圍那些瑣碎事。」[1]
翻譯過《尤利西斯》的中國作家蕭乾曾在《瑞士之行》中表示:「這裡躺著世界文學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學識向極峰探險,也可以說是浪費了一份稟賦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樣,本世紀恐難下斷語。」夏志清則表示:「從客觀來看,喬伊斯走的是一條死路。」[2]
喬伊斯主要作品
《室內樂》(詩集,1907年)
《都柏林人》(短篇小說集,1914年)
《流亡》(劇本,1915年)
《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小說,1916年)
《尤利西斯》(小說,1922年)
《芬尼根的蘇醒》(小說,1939年)
注釋
1 曹長青:《奈保爾,喬伊斯,普魯斯特》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三》
參考書目及網路資源
理察•艾爾曼,《詹姆斯•喬伊斯》,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修訂版
薇維安•艾貢,《都柏林文學導讀》 ISBN 0-413-69120-9
亨利•列文,《詹姆斯•喬伊斯的本質》,企鵝與喬納森出版社1948年修正版
《龐德與喬伊斯書信集》,1967年版
約瑟夫•坎貝爾,亨利•墨頓•羅賓遜,《<芬尼根的蘇醒>導讀》,1961年版
羅曼•麥克休依,《<芬尼根的蘇醒>評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關於喬伊斯作品的分析與評論
喬伊斯在普拉
喬伊斯在克羅埃西亞
喬伊斯在荷蘭
研究喬伊斯的學者名錄
《尤利西斯》的出版歷程
帶注釋的《尤利西斯》全文
《尤利西斯》梗概與摘要
《芬尼根的蘇醒》的創作歷程
關於喬伊斯詩作和劇作的資料
外部連結
英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詹姆斯•喬伊斯
喬伊斯名言錄
研究喬伊斯的學者名錄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圖書館的資料。
http://web.utanet.at/gack
都柏林人 維基百科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愛爾蘭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於1914年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包含了15篇故事,另有五篇只定了題目,卻未能寫出。前三篇寫童年,青年、成年、公務員時期則各四篇。最後一篇〈往生者〉篇幅最長,也最著名。喬伊斯本人最喜歡〈會議室裡的常春藤日〉〈護花使者〉,〈阿拉比〉則是公認的傑作。
研究愛爾蘭文學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莊坤良教授曾提到《都柏林人》的寫作基本上是一部「愛爾蘭的道德史」,目的是要「提供一面亮晶晶鏡子,叫愛爾蘭人好好看清楚自己的真實面貌」。[1]
有專家將《台北人》與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並論,稱其是當代中國小說的經典[2]。
(詳參【圖博館】:《花橋荣記》《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短篇故事
姐妹倆(The Sisters)–敘述一位神父弗林(Father Flynn)死於「癱瘓」,隨著深入的閱讀會發現到死者其實並非死於肉體上的「癱瘓」,而是死於精神上的「癱瘓」。
偶遇(An Encounter)–一位逃學的學生面對著性愛的衝擊。
阿拉比(Araby)–一個男孩暗戀朋友的姐姐,想在周末前往「阿拉比集市」為她選擇禮物,但遲遲沒拿到錢,最後也沒買到東西。
伊夫琳(Eveline)–一位年輕少女伊夫琳要和男友私奔,逃離讓她依戀又恐懼的家,前往新大陸開始新生活。但在上船前的一刻,她放棄了。
賽車之後(After the Race)–一位學院學生吉米(Jimmy Doyle)試著去適應他那有錢的朋友。
護花使者(Two Gallants)–兩個騙子連罕(Lenehan)和可林(Corley)設計一位少女從她老闆身上偷窺東西。
寄宿家庭(The Boarding House)–摩尼(Moorney)女士成功的策劃她的女兒波莉(Polly)跟杜蘭(Doran)先生結婚。
小雲朵(A Little Cloud)–小錢德勒(Little Chandler)和他的老友蓋勒(Ignatius Gallaher)吃午餐,透過雲霧的朦朧,蓋勒對小錢說了異國風光的故事,小錢喝點威士忌後,開始回憶著他失敗的文學夢想(literary dreams)。小錢回家之後,感覺到都柏林的景象與生活方式,更顯得毫無生氣,他對著兒子吼叫,小嬰兒哇啦哭起來。這時妻子開門進來大罵,問他為什麼沒把小孩子照顧好,兒子在妻子的安慰下停止了哭聲。小錢這時流下悔恨的淚水。
一對一(Counterparts)–華林頓(Farrington)一位窩囊的銷售員,在辦公室被主管責罵,在酒吧跟一位年輕人比腕力輸了,只好回家打小孩。他可憐的兒子湯姆(Tom)屁股被打得皮肉綻開,只能向萬福瑪麗亞祈禱。
泥土(Clay)–一名少女瑪麗亞(Maria)跟她的過去的好友喬(Joe)與喬的朋友阿爾菲慶祝萬聖節。
憾事一樁(A Painful Case)–杜飛(Duffer)先生回絕了西寧可(Sinico)女士,四年後他才確定那是他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愛情。
會議室裡的常春藤日(Ivy Day in the Committee Room)–一位愛爾蘭政客把大量的錢投入到愛爾蘭的無冕王巴內爾(Charles Parnell)的逝世紀念日上。
一位母親(A Mother)–卡內女士(Kearney)試著為她的女兒凱莉(Kathleen)舉辦一場成功的鋼琴演奏會。
神的恩典(Grace)–柯南先生(Kernan)遭受到生活上的不如意,他的朋友試著讓他重新站起來。
往生者 (短篇小說)(The Dead)–描繪陸續抵達的客人在享用聖誕節大餐的人,主角加布里埃爾透過這場「愛爾蘭盛宴」的人雖然還活著,其實精神上已經癱瘓了,不過是些活死人罷了。一些批評家認為這篇故事,是要寫犯下基督教七罪之一「饕餮」。
注釋
1愛爾蘭文學與國家想像
2李奭學:《三看白先勇》
外部連結
Dubliners全中譯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6%9F%8F%E6%9E%97%E4%BA%BA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維基百科
英文書初版的封面(1917年)
《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喬伊斯自傳體小說,1904年開始執筆,最早的書名叫「史蒂芬英雄」,1911年事業的不順讓喬伊斯大為灰心,竟將這份書稿投入火爐內,被他的妹妹搶救起來,1916年集書出版,其間多次被退稿,理由是「這本書寫得還不錯,但它不會賣座」、「它太不著邊際,缺乏形式,沒有限制,而且作者又毫不遮掩地描繪醜陋的事物,使用髒話……大家會一致認為這種觀點是有點下流的……而且在書的結尾處,顯得極度凌亂」。在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的鼓勵下從1914年2月2日開始在《利己主義者》(The Egoist)雜誌上分25次連載,至次年9月止。全書共分五章,主要敘述主角史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由童年、少年、青少年乃至於青年時期的各階段成長,走向成熟,包含他被毒打、嫖妓(一說喬伊斯因嫖妓而患有梅毒)、與一位少女的邂逅,最後這位青年看清都柏林社會、宗教、文化不可能容忍他這樣的藝術家,終於不顧一切遠走高飛。喬伊斯接下來的巨著如《尤利西斯》與《芬尼根守靈夜》都是本書的續篇。
尤利西斯 維基百科
1922 first edition cover
《尤利西斯》(Ulysses)是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喬伊斯選擇這一天來描寫,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諾拉•巴奈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小說的題目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節和內容也經常表現出和荷馬史詩《奧德賽》內容的平行對應關係。利奧波德•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盧姆(Molly Bloom)則對應了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Penelope),青年學生史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喬伊斯早期作品《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主人公,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遊盪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史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並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經被紀念為「布盧姆日」。
創作背景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於他從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並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並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於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後來由於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台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家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於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後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並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家,並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聖約翰•戈加蒂。儘管並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後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崙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後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並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裡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決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儘管當時是半夜,後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後來喬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並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於是產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於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史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
出版史
《尤利西斯》寫於1914年至1921年間,1918年起開始分章節在一家名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國雜誌連載,直到1920年連載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時因包含有大量描寫主角行手淫的情節被美國有關部門指控為淫穢。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國和英國遭禁,但其後(1922年)在愛好現代主義文學的西爾維亞•畢奇小姐的幫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仍然被列為禁書。 在W•B•葉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歐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約翰•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儘管包含性描寫但並非色情作品,從而並不淫穢。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國由蘭登書屋出版。
小說結構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每一小時寫一章,展現發生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時中的種種事情。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賽》有密切聯繫。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並對應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有四十頁沒用標點符號,是意識流的經典作品,描寫布盧姆妻子莫莉的情感獨白,心理分析師榮格說是心理學的精華,沒人能像喬伊斯這樣把女性的心理分析的如此透徹。《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連載期間,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標題。但據說出於避免使讀者過於關注這些對應關係的考慮,喬伊斯並未將標題等提示性內容在其後正式出版的書中寫明。
喬伊斯本人於1920年在書信中評論此書為:
它是一部關於兩個民族(以色列-愛爾蘭)的史詩,同時是一個周遊人體器官的旅行,也是一個發生在一天(一生)之間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種百科全書。
忒勒瑪基亞
忒勒瑪基亞(The Telemachia)是以青年學生史蒂芬•迪達勒斯的活動為主線的部分,對應著忒勒瑪科斯開始對父親奧德修斯的尋找。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上午十一點。
忒勒瑪科斯
時間:8:00
場景:圓形石堡
器官:無(意識)
學科:神學
顏色:白色、金色
象徵物:繼承人
技巧:敘事(年輕的)
對應:忒勒馬科斯,哈姆雷特-史蒂芬•迪達勒斯;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門托爾-送奶女工
《奧德賽》:《奧德賽》以眾神會議作為開篇,宙斯決定準許奧德修斯返回故鄉。而此時在伊薩卡,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和妻子帕涅羅佩無法忍受以傲慢的安提諾奧斯為首的求婚者們的騷擾。在雅典娜的幫助下,忒勒瑪科斯開始踏上尋父之旅。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描述位於愛爾蘭島東岸的都柏林灣的一座圓形石堡里的三個年輕人:「壯鹿」馬利根(一個冷漠、言辭尖刻且狂躁的醫科學生)、史蒂芬•迪達勒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的年輕作家)和海因斯(一個喜好賣弄蓋爾語的英國牛津人)的清晨活動作為開篇。史蒂芬昨夜被海因斯的惡夢和其後歇斯底里地開槍所驚嚇,精神很低落;而馬利根又開始對史蒂芬拒絕在他母親去世前下跪說三道四。早餐時一個老婦人來送牛奶,海因斯向她賣弄似的和馬利根講起了愛爾蘭語,後來又向史蒂芬詢問他關於哈姆雷特的理論,但史蒂芬拒絕了,於是他們兩人他們談論起一些政治和文學的話題。同時本章借馬利根之口點明了史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這一主題。三人離開石堡前馬利根向史蒂芬索要了鑰匙,史蒂芬感到自己在這裡的地位遭到了篡奪,決定從此離開石堡。
奈斯托
時間:10:00
場景:私立男校
器官:無
學科:歷史
顏色:棕色
象徵物:馬
技巧:教理問答(個人的)
對應:奈斯托-戴汐;奈斯托的幼子-薩金特;海倫-奧謝夫人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遇見了好心(但無聊的)長老奈斯托,除了知道奧德修斯的返家很困難之外,他一無所知。
《尤利西斯》:史蒂芬到達學校,給一群男孩們教授歷史和英文,但他們並不把他的努力當回事,而他試圖給他們猜古怪的謎語,卻始終無法調動起他們的情緒。他在放學後為一個孩子補習算術,之後面見了校長戴汐先生。領取工資時戴汐先生和他討論了歷史問題,並想藉助他與報社編輯的「泛泛之交」把信登在報上,史蒂芬並不情願地接受了委託。本章在史蒂芬對戴汐先生的排猶傾向的默默不贊同中結束。
普洛透斯
時間:11: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
器官:無
學科:語言學
顏色:綠色
象徵物:潮水
技巧:內心獨白(男性的)
對應:普洛透斯-物質的最初形態;墨涅拉奧斯-凱文•埃根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見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得知可以從變化多端的老滑頭海神普洛透斯那裡獲得信息。普洛透斯向忒勒瑪科斯告知了埃阿斯和阿伽門農的死,以及奧德修斯被女仙卡呂普索束縛在她的海島。
《尤利西斯》:史蒂芬漫步在海邊,沉思著他所見到的和聯想到的,形成綿延不斷的意識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巴黎的時光,以及自己芬尼亞會的好友凱文•埃根,還有一些性的主題。
奧德賽
奧德賽(The Odyssey)是以普通的都柏林小市民利奧波德•布盧姆的活動為主線的部分,結束於布盧姆與迪達勒斯的相遇,對應著奧德修斯在海外的漂泊。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午夜十二點。
卡呂普索
時間:8:00
場景:布盧姆家
器官:腎臟
學科:經濟學
顏色:橙色
象徵物:寧芙
技巧:敘事(成熟的)
對應:卡呂普索-寧芙沐浴圖;回憶-德魯加茨肉鋪;伊薩卡-錫安
《奧德賽》:奧德修斯出場時,在卡呂普索的海島(有傳說在直布羅陀附近)上不情願地做著她的情人已經七年。雅典娜請求宙斯放奧德修斯回家,於是宙斯派赫耳墨斯向卡呂普索說明情況。卡呂普索最終同意協助奧德修斯返回家園。
《尤利西斯》:布盧姆出場時正在家裡,位於都柏林西北城區的埃爾克斯大街7號,為他和他妻子(以及他的貓)準備早餐。我們同時得知他喜好吃羊腰子等動物的內臟。布盧姆走到樓上,看到妻子還躺在那張床上,想起那是從直布羅陀運來的老古董。然後他出門到德魯加茨肉鋪買了一個豬腰子,並對街上看到的女人們展開聯想。回到家時他發現有兩封新信和一張明信片,其中寫給摩莉的一封來自摩莉的經紀人(兼情人)「一把火」鮑伊蘭,他正籌划著一場邀請摩莉參加的巡迴演出,另一封是布盧姆在照相館工作的十五歲的女兒米莉寫給他的感謝信。他然後給摩莉送上早餐,盯起掛在牆上的寧芙沐浴圖看。本章最後在布盧姆聽到喬治教堂的鐘聲,並想到即將參加好友派屈克•迪格南的葬禮而產生的感慨中結束,
食忘憂果的種族
時間:10:00
場景:布盧姆在都柏林的遊盪
器官:生殖器
學科:植物學、化學
顏色:無
象徵物:聖餐
技巧:自戀情結
對應:食忘憂果的種族-拉車的馬、領聖餐者、士兵、太監、入浴者、板球觀眾
陰間
時間:11:00
場景:靈車
器官:心臟
學科:宗教
顏色:白色、黑色
象徵物:看門人
技巧:夢魘
對應:冥界的四條河流-多德河、愛爾蘭大運河、皇家運河、利菲河;西西弗斯-馬丁•坎寧安;克爾伯羅斯-科菲神父;哈得斯-看門人;海格力斯-丹尼爾•奧康奈爾;埃爾潘諾-狄格南;阿伽門農-帕內爾;埃阿斯-門頓
埃俄羅斯
時間:12:00
場景:報社
器官:肺
學科:修辭學
顏色:紅色
象徵物:三段論
技巧:編輯
對應:埃俄羅斯-科勞福德;亂倫-新聞;浮島-新聞界
萊斯特呂恭人
時間:13:00
場景:酒館
器官:食道
學科:建築學
顏色:無
象徵物:警官
技巧:腸胃的蠕動
對應:安提菲斯-飢餓;誘餌-食物;萊斯特呂恭人-牙齒
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
時間:14:00
場景:國立圖書館
器官:腦
學科:文學
顏色:無
象徵物:倫敦斯特拉特福德
技巧:辯證法
對應:岩石-亞里士多德、教條、斯特拉特福德;漩渦-柏拉圖、神秘主義、倫敦;尤利西斯-蘇格拉底、耶穌、莎士比亞
遊動山崖
時間:15:00
場景:都柏林街道
器官:血
學科:機械學
顏色:無
象徵物:市民
技巧:迷宮
對應:博斯普魯斯海峽-利菲河;歐洲海岸-總督;亞洲海岸-康尼神父;游岩-市民
塞壬
時間:16:00
場景:音樂沙龍
器官:耳
學科:音樂
顏色:無
象徵物:女招待員
技巧:賦格曲
對應:塞壬-女招待員;海島-酒吧
獨眼巨人
時間:17:00
場景:小酒館
器官:肌肉
學科:政治學
顏色:無
象徵物:芬尼亞會
技巧:巨人症
對應:無人-俺;長樹枝-雪茄;挑戰-神化
瑙西卡
時間:20: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和附近的岩石
器官:眼睛、鼻子
學科:繪畫
顏色:灰色、藍色
象徵物:處女
技巧:腫脹、消腫
對應:費阿刻斯人-海洋之星瑪利亞;瑙西卡-格蒂
《奧德賽》:奧德修斯離開卡呂普索的島後,遭波塞冬襲擊被衝到費阿刻斯人居住海灘的河口附近。他在躲藏中被恰巧到河邊洗衣的費阿刻斯公主瑙西卡和她的侍女們吵醒。他鑽出來,把一個球交還給其中一個玩球的侍女,並讚美了瑙西卡的美貌,乞求她能幫助他,而瑙西卡答應了。
《尤利西斯》:錫茜•凱弗里,她的雙胞胎兄弟和她的朋友伊棣•博德曼,還有坐得稍遠一點的格蒂•麥克道爾,在桑迪芒特海灘上乘涼。格蒂對那些吵鬧只會添亂的男孩子以及她那些有點庸俗的朋友們很不耐煩。她做著很詳細的白日夢,包括她浪漫的想望還有精神抗爭。雙胞胎兄弟把球踢到了也在海灘上的布盧姆腳下,於是格蒂也把他編織到自己的思緒里。(但讀者很難分清楚哪些是格蒂的意識流而哪些又是布盧姆的意識流。)煙火表演開始了,她的朋友們沿著海灘跑著,只有格蒂安靜地坐在布盧姆不遠處,向後仰去看煙火,而她正讓布盧姆窺視到她的裙子內。布盧姆在她離開時發現她是一個瘸子,並且在她「展示」時行了手淫。單獨一人的布盧姆的意識逐漸沿著女人、婚姻、嗅覺流動。他想為格蒂寫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還想起了他的孩子們,還有格蒂。
太陽神牛
時間:22:00
場景:國立婦產醫院
器官:子宮
學科:內科學
顏色:白色
象徵物:母親
技巧:胚胎發育
對應:特里奈克里亞島-醫院;太陽神的女兒-護士;太陽神-霍恩;牛-多產;罪行-欺騙
喀耳刻
時間:24:00
場景:紅燈區的妓院
器官:運動系統
學科:魔術
顏色:無
象徵物:妓女
技巧:幻覺
對應:喀耳刻-貝拉
回歸
回歸(The Nostos)是布盧姆和迪達勒斯共同活動的部分,最後以各自回家結束,對應著奧德修斯的回歸。時間跨度從凌晨一點開始,而結束時間不十分明確。
歐邁俄斯
時間:1:00
場景:馬車夫棚
器官:神經
學科:航海
顏色:無
象徵物:水手
技巧:敘事(老年的)
對應:歐邁俄斯-「剝山羊皮」;尤利西斯-水手;墨蘭提奧斯-庫里
伊薩卡
時間:2:00
場景:布盧姆家
器官:骨骼
學科:自然科學
顏色:無
象徵物:彗星
技巧:教理問答
對應: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歐律瑪科斯-一把火鮑伊蘭;弓-理性;求婚者-躊躇
帕涅羅佩
時間:不明
場景:床上
器官:肉體
學科:無
顏色:無
象徵物:大地
技巧:內心獨白(女性的)
對應:帕涅羅佩-大地;網-運動
《尤利西斯》譯本[
中譯本
1920年代徐志摩在歐洲讀《尤利西斯》說:「這部書恐怕非但是今年,也許是這個時期里的一部獨一著作,他書後最後100頁,那真是純料的『Prose』,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里石壇一樣光澄,非但大寫字母沒有,連可厭的符號一齊滅跡,也不分章句篇節,像一大匹白羅披瀉,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迹,真大手筆!」[1]
1979年錢鍾書在《管錐編》第一冊(第394頁)中,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來解釋《史記》。葉君健曾說:「中國只有錢鍾書能譯《尤利西斯》,因為漢字不夠用,錢先生能邊譯邊造詞。」錢鍾書謙虛地表示:「八十衰翁,再來自尋煩惱討苦吃,那就彷彿別開生面的自殺了。」[2]
1981年袁可嘉選編的《外國現代作品選》第二冊收入《尤利西斯》第二章中譯文。
作家蕭乾、文潔若夫婦於二十世紀90年代翻譯了《尤利西斯》全本,1994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1995年在台北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此譯本在最後一章,做了斷句處理。
翻譯家金堤先生於二十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陸續翻譯了《尤利西斯》全本,中國大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
俄譯本
1935年首次有譯文發表在蘇聯《世界文學》雜誌。1989年維•欣斯基和謝•霍羅齊的全譯本開始在蘇聯《外國文學》雜誌第1期上連載。
批評
夏志清曾說:「要再讀一遍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我情願去讀狄更斯。」[3]
1993年布克獎得主之愛爾蘭作家羅迪•道伊爾(Roddy Doyle)在紐約的喬伊斯紀念研討會上公開承認《尤利西斯》讓他讀不下去,認為它「被高估、冗長、毫無感人之處,」又說:「人們總是把《尤利西斯》歸入史上十佳圖書之列,但我懷疑這些人中可有一位曾為之感動」。
注釋
1《康橋西野暮色》(1922)序
2李景端,我與蕭乾的一次多慮的「造勢」
3郭春林:《讀圖時代文學的處境》,山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外部連結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尤利西斯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Ulysses》免費電子版本
一個較為全面研究《尤利西斯》的站點
帶注釋的《尤利西斯》全文
Yahoo!上的《尤利西斯》摘要和注釋
《尤利西斯》所描繪的都柏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A4%E5%88%A9%E8%A5%BF%E6%96%AF
芬尼根守靈夜 維基百科
《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是愛爾蘭作家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書名來自民歌《芬尼根的守屍禮》,內容是有個搬運磚瓦的工人芬尼根從梯子上跌落,大家都以為他死了,守靈時灑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卻刺激他甦醒過。人們把他按倒,叫他安息吧,已經有人來接替他了。芬尼根的繼承人酒店老闆伊厄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夢構成全書的主要內容,小說從傍晚開始,斷斷續續地表現伊厄威爾的夢境,喬伊斯企圖通過他的夢來概括人類全部歷史。這是一部融合神話、民謠與寫實情節的小說,作者在書中大玩語言、文字遊戲,常常使用不同國家語言,或將字辭解構重組,他用了17年的光陰寫《芬尼根守靈夜》,蕭乾、文潔若都認為這本書比《尤利西斯》還要晦澀難懂。戴從容翻譯的中文版第一部已在12年9月推出。此外,另有馮建明譯本翻譯中。[1]
賞析
在完成尤利西斯後,喬伊斯非常疲憊,有一年的時間他不寫散文[2]。1923年3月10日,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贊助人,哈麗雅韋弗:「自真正完成《尤利西斯》後,我一直未能再寫作,但昨天我終於寫了兩頁。我好不容易的把這些文字放大抄寫到原稿紙上,好讓我可以閱讀。(當時在歐洲地區的原稿紙為現今的F4紙,喬伊斯的眼睛有疾病因此他習慣把手稿放大來寫好讓方便閱讀及修改)」("Yesterday I wrote two pages—the first I have since the final Yes of Ulysses. Having found a pen, with some difficulty I copied them out in a large handwriting on a double sheet of foolscap so that I could read them.")[3]這是喬伊斯首次提及他這本小說[4]。
芬尼根守靈夜一書以riverrun開場——
“ riverrun, past Eve and Adam's, from swerve of shore to bend of bay, brings us by a commodius vicus of recirculation back to Howth Castle and Environs.
(長河沉寂地流向前去,流過夏娃和亞當的教堂,從彎彎的河岸流進,流經大弧形的海灣,沿著寬敞的大道,把我們帶回霍斯堡和郊外) ”
有趣的是,芬尼根守靈夜的結尾居然結束在一個定冠詞the上:「A way a lone a last a loved a long the」,這個結尾與小說的開頭「river run , past Eve and Adam」連成了一句,構成了小說的循環,用以表示「生生不息」的輪迴。1921年7月10日喬伊斯致朋友Harriet Weaver信裏說《尤利西斯》末章「沒有開頭、中間或結尾」,成為《芬尼根守靈夜》一書的先河。喬伊斯指出《尤利西斯》是「白天的書」,《芬尼根守靈夜》則是「夜晚的書」,意思是更加的不明晰。他採用了一種世界語言史上絕無僅有的「夢語」(dream language),藉著通過語言創造出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
喬伊斯在芬尼根守靈夜中,甚至創造了九個100和一個101字母長的單字。最有名的是Bababadalgharaghtakamminarronnkonnbronntonnerronntuonnthunntrovarrhounawnskawntoohoohoordenenthurnuk,喬伊斯用100個字母拼成「雷擊」一詞,模擬雷聲不斷,由十多種不同語文(含日語和印度斯坦語)中的「雷」字組成。每一種雷聲都有其時代背景。《芬尼根守靈夜》還夾雜有1000首左右的歌曲,大多取自歌劇、流行歌曲、民歌。整本書就好像文字迷宮一般,喬伊斯在小說中大量創造新詞,達到視覺與聽覺的效果,例如用mushymushy、stuffstuff摸擬做愛的聲音,用peek、peepette、trickle、triss模擬小便的聲音,這些文字常融合了法語、德語、義大利語、古希臘語、古羅馬語等六十多國語言與方言,有時一個單字中,一半是法文,一半是德文。他還打亂拼字規則,重新安排詞序和句法,形成各式各樣的雙關語,第一章第三章在地球(global)這個單字中,在gl-與-obal之間插入了8行的評論(54頁—55頁),這是全世界任何權威字典都查不到的單字,這樣的單字量約有三萬字,至今破譯的字數還不到一半,即使是號稱破譯的單字,也未必就真窮究了喬伊斯當年的真實原意。書中有些文字甚至是錯字,原因是當年打字人員因看不懂字跡潦草,又不知所謂的原稿而發生的誤植,而喬伊斯在校稿時竟未予以更正。1933年擔任手稿列印工作的弗蘭絲拉菲爾夫人因無法辨試喬伊斯的筆跡,造成不少錯誤,其中一些錯誤被保留下來[5]。
《芬尼根守靈夜》另一特點是時常離題,故事中夾雜著不相關的故事,甚至穿插廣告,第64頁至66頁是最著名的離題,穿插了一個減肥廣告以及一件1927年的美國案件,當時的媒體稱為之「老爹與辣妹」,紐約法庭上,15歲的法蘭西絲•貝拉控告52歲的百萬富翁愛德華•韋斯特•白朗寧婚後性變態。最後丈夫愛德華勝訴。離題使得整部書的劇情趨於混亂,沒有前後一致的完整情節。此書發表後,讚賞的人比《尤利西斯》更少,當時正值二戰方酣,少有人能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此書。有評論認為,《芬尼根守靈記》令人難以卒讀,這是意識流登峰之作,也是意識流走向衰落的標誌。
評論
法國心理學家拉岡只看了15頁即行放棄,喬伊斯也親口說:「這本書至少可以使評論家忙上三百年。」喬伊斯專家廷德爾奉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才完成《芬尼根還魂導讀》。美國作家懷爾德嗜讀《芬尼根守靈夜》,但他警告年輕朋友千萬不要再去看,因為實在太浪費時間了。英國的評論家把《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靈夜》解釋爲「作者企圖將它寫成世界的歷史,一本人人都參與其中的書;作者試圖建立一種現代的元語言,一種爲小說藝術而構造的世界語。」[6]
「喬學」專家一般認為喬伊斯的著作充實量只是個人才華的演出,他以此始,又不得不以此終,這條路註定是行不通。1945年作家蕭乾在蘇黎世寫道:「這裡躺著世界文學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學識向極峰探險,也可以說是浪費了一份稟賦去走死胡同(cul-de-sac)。究竟是哪一樣,本世紀恐難下斷語。」
1993年布克獎得主羅迪•道爾(Roddy Doyle)在紐約的一次喬伊斯紀念研討會上,猛烈攻擊喬伊斯:「我唯讀了三頁《芬尼根守靈夜》,便生出浪費時間的惡感。」
1955年4月25日,《芬尼根守靈夜》經米利•曼尼改編為《謝姆之聲》一劇,在美國坎布里奇的詩人劇場公演。物理學界的「夸克」(Quark)一詞即源自於《芬尼根守靈夜》的長詩:「向麥克老大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劇情
主角在夢中的名字叫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簡寫為HCE,幾乎每頁都出現以這三個字母來隱射他。他的綽號Here Comes Everybody,意思是一位引人注目的「每一個人」(everybody)。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妻子叫做翁安娜•麗維雅•普拉貝爾(Anna Livia Plurabelle),簡寫為ALP。事實上ALP與都柏林的主要河流利菲河同名(該河古稱為「安娜•利菲亞」),代表的就是一條河流。HCE和ALP也就是最早的亞當和夏娃的化身。Shem和Shaun是他們的雙胞胎兒子,這兩個兒子有許多不同的別稱如Jerry和Kevin。Issy和Iseult(Isolde)則是他們的女兒,成天照鏡子自我欣賞。HCE似乎跟自己的女兒有亂倫的關係。事實上整個家庭都有亂倫傾向,性放縱始終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全書分成四部,代表著維柯的神權、英雄、民主和更新四個分期,周而復始,永不休止,成為一部人類發展的一道過程。
第一部:父母之書
第一章,芬尼根從牆上跌落,一下子死亡,又一下子醒來。代表著人類的毀滅與復甦。
第二章,HCE替代芬尼根來到都柏林。他在鳳凰公園附近開酒館,和妻子ALP、雙胞胎兄弟Shem和Shaum(原型分別為喬伊斯和他弟弟Stanislaus)及女兒Issy住在店裏。外面謠傳他做過見不得人的事。
第三章,都柏林法庭向HCE展開審問。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偷窺二個少女小便,有人說他在公園排泄,有人說他跟老婆作愛,事情愈講愈不清楚。最後法庭沒有結論。
第四章,繼續敘述HCE的死亡與甦醒。此時劇情突然插進「四個老人」,也就是《聖經》中《四福音》的作者,Matthew, Mark, Luke, John。
第五章,ALP變成一隻老母雞,半夜十二點在寫信,專寫HCE的事情。這封信可視為全書的最重要線索。
第六章,劇情回到教室。有十二個問題的問與答,但幾乎都是「文不對題」。這些問題有引用《伊索寓言》的故事,如「狐狸與葡萄」,但結果不是狐狸在酸葡萄,而是狐狸與葡萄持續僵持者。
第七章,故事轉向HCE與ALP的兒子,山姆,並形容他有「一個扁斧頭骨、一個8字型的雲雀眼睛、一個全套的鼻子、衣袖上一隻麻木胳膊、無冕之下42根頭髮、18根垂到他的嘴唇、巨大下巴下的三條鯨鬚、肩膀比右邊高、全部耳朵、有人造舌頭...」(169頁)。山姆染有毒癮,很有可能是喬伊斯本人的化身。
第八章,黃昏時,兩個洗衣婦在黎菲河畔洗著ALP的衣服,一邊洗,一邊喋喋不休地討論著HCE夫婦,重點是放在ALP身上。這是全書最精採的部份,頗富詩意,喬伊斯對本章也極為滿意。
第二部:子輩之書
第一章,三個兄妹在玩魔鬼與天使的遊戲,山姆玩輸了,只好變成魔鬼,但妹妹卻鍾情於他。
第二章,夜幕低垂,兄妹三人被叫回家寫功課,妹妹伊茜在沙發上編毛線,時而三人自言自語,時而兄弟二人嘀嘀咕咕。山姆教肖恩畫幾何圖形,畫一個倒三角形,結果山姆畫了一張母親的子宮。被激怒的肖恩跟山姆大打出手,山姆被壓倒在地。功課寫完後,兄弟兩人寫卡片祝賀父母聖誕節快樂,實際內容卻是叫父母早點死。
第三章,HCE向12位客人說明那個傳聞中的罪行,有酒客的喊叫聲,有收音機的播音,這個期間插入多種文體,有廣告、天氣預報、戲劇、電視、歌曲、通告……等。該章節異常混亂,無法確認敘述者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印刷錯誤。
第四章,HCE在店裏作生意,打烊後他喝客人剩下的酒,後來酩酊大醉,倒在地上。女僕發現他一絲不掛。這個過程中又插入4則廣告與5段詩歌。
第三部:人民之書(半夜裡的對話)
第一章,第一次對話。都柏林市民與肖恩在討論螞蟻(勤勉者)跟蚱蜢(逸樂者)的事,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又講到母雞刨出的信。
第二章,第二次對話。肖恩像基督徒一樣告誡伊茜和28個女孩,伊茜則透露她對山姆的愛。
第三章,第三次對話。肖恩對四名老人講述自己父親的罪惡,山姆的卑劣,以及他對伊茜的愛。
第四章,HCE夢裏仍滿懷罪惡,天亮前夫婦聽到孩子的哭聲,起身安撫小孩。回到床上,夫妻兩人試著做愛,性愛過程中被打斷,夫人安慰他:「"You were dreamend, dear. The pawdrag? The fawthrig? Shoe! Hear are no phanthares in the room at all, avikkeen. No bad bold faathern, dear one."」,兩人只好重新入睡。
第四部:復歸
這一章寫太陽出來了,酒店的門開啟,但HCE依然沉睡,一個聲音呼喚他醒來。最後ALP的聲音響起,這可能是一段囈語。ALP一邊做家事,一邊叫HCE起床。最後一段寫著:道路 孤獨 最後 愛 漫長 這(the),the這個定冠詞跟第一書第一章的riverrun一詞連接,代表生生不息。
參考
英文
D. Accardi. The Existential Quandary in Finnegans Wake(Loudonville, Siena College Press, 2006)
Samuel Beckett;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et al. Our Exagmination Round His Factification For Incamination Of Work In Progress(Shakespeare and Company, 1929)
Bishop, John. Joyce's Book of the Dark: Finnegans Wak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Burgess, Anthony(ed.)A Shorter 'Finnegans Wake'(1969)
—, Here Comes Everybody: An Introduction to James Joyce for the Ordinary Reader (1965); also published as Re Joyce.
—, Joyspric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of James Joyce(1973)
Joseph Campbell and Henry Morton Robinson. A Skeleton Key to Finnegans Wake(1944)
Ellmann, Richard. James Joy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revised edition 1983. ISBN 0-19-503381-7.
Hart, Clive. Structure and Motif in Finnegans Wak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2)
McHugh, Roland. Annotations to Finnegans Wak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 The Sigla of Finnegans Wak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6)
—, The Finnegans Wake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Eric Rosenbloom. A Word in Your Ear: How & Why to Read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Booksurge Publishing, 2005). Note: The PDF is the 1st edition of this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he entirely reset 2nd edition is available in print from Amazon.
William York Tindall. A Reader's Guide to Finnegans Wak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first published 1969))
Robert Anton Wilson. Coincidance. (New Falcon Publications; Rev edition (February 1991)). Contains essay on Finnegans Wake.
中文
《自由之書:〈芬尼根的守靈〉解讀》,戴從容。
論〈芬尼根守靈記〉,收錄於《喬哀斯:二十年來的評論》(James Joyce: Two Decades of Criticism)
注釋
1 喬伊斯「天書」《芬尼根的守靈夜》,亞太日報,2013年8月20日
2.Bulson, Eric.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mes Joy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age 14.
3.Joyce, James. Ulysses: The 1922 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age xlvii.
4.Crispi, Slote 2007, p. 5
5. See Danis Rose, The Textual Diaries of Jame Joyce, Dublin: The Lilliput Press, 1995, pp. 169-181
6.Molcolm Bradbury《James Joyce》,《外國文藝》1999年2期。
外部連結
Finnegans Wake Extensible Elucidation Treasury (FWEET)
Etext of Finnegans Wake
Annotated version of Finnegans Wake
Online shorter Finnegans Wake
Online really short Finnegans Wake
Editions of Finnegans Wake
The James Joyce Scholars' Collection includes etexts of several works of Wakean scholarship.
Finnegans Wiki,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Wiki the Wake
"Icon O Graphing Finnegans Wake" is a visual fable based on James Joyce』s novel "Finnegans Wake" by Toronto artist Boris Dimitrov.
Terence McKenna lecture 'Surfing Finnegan's Wake'
"Genesis, Geniuses, and Guinesses," The Common Review, Fall 2005, pg. 58: a pop-culture gloss for effective reading, with headings based on Nirvana's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意識流文學 維基百科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概述
「意識流」原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最初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這是「意識流」這一概念在心理學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紀初,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綿延論」強調生命衝動的連綿性、多變性。他的關於「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關於直覺的重要性以及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結構和夢與藝術關係的理論,都對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學術界一般認為意識流是象徵主義文學在小說領域的體現。但是由於其技巧獨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識流文學當成一個獨立的文學流派來處理。
理論主張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并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藝術技巧
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似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自由聯想
人物的意識流表現不出任何規律和次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複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維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赫賦格曲的結構。
代表作家
普魯斯特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出身於法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學教授,母親則是猶太經紀人的女兒。普魯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後只能閉門寫作。其成名作《追憶逝水年華》就以回憶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閱歷加以追敘和分析。普魯斯特在巴黎大學求學期間結識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柏格森的思想對普魯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追憶逝水年華》長達三千餘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並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到巴黎、蘇黎世等地過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間定居法國。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仍屬於現實主義範疇,而出版於1922年的《尤利西斯》則成為英語意識流文學的奠基之作。小說主要寫三個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點到夜間兩點四十五分將近19個小時內的活動和思想。書名《尤利西斯》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識流小說技巧的全面推進和高度發展。一切意識流文學的藝術技巧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語言上,西方評論界認為《尤利西斯》是對20世紀英語語言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兩部小說之一,另一部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喬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蘇醒》則將意識流小說的風格推向極致。全書用65種語言組合寫成,極其晦澀難懂。
喬伊斯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顛峰。
伍爾芙
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國著名學者萊斯利•史蒂芬爵士的女兒。其代表作品包括《達洛維夫人》、《海浪》、《到燈塔去》和《牆上的斑點》。
伍爾芙與其他男性意識流作家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但其小說內容的晦澀難懂卻和其他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別無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沒有設計貫串全文的主要情節,而是時刻強調「瞬間」感覺的重要性,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感覺。小說具有顯著的存在主義色彩。
伍爾芙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中沒有大師,只有試驗者。現代派小說不過是兩個高峰之間的峽谷而已。1941年,伍爾芙在倫敦投河自盡。
艾略特認為伍爾芙是當時英國文學的中心,是一種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他出身於美國南方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在所有意識流作家中,福克納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書名取自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的著名台詞。小說描寫南方莊園主康普生一家的沒落,由四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組成。其中對白痴班吉的意識流的描寫最為出色。此外,福克納的著名意識流小說還包括《我彌留之際》。
福克納並不是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說創作仍隸屬於現實主義範疇。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劉以鬯
劉以鬯(1918-)是香港作家及文學家,亦是當時「南來文人」中留守香港發展文學事業的重要一員。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稱作華文文學中「首部意識流小說」。雖然作者對這說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論者則認為作品中略帶虛無的內心描寫充分反映了當時香港重金錢而不重文化的虛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將現實與想像相混合,構築出一部著重內心意識發展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8%AF%86%E6%B5%81
上一篇:狄更斯:世界百大作家6
下一篇:密爾頓:世界百大作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