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4 09:45:37阿楨
萬仁 :名導演67
萬仁
![](http://a0.att.hudong.com/60/69/01300000883512131132691752245_s.jpg)
1950年生,東吳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學院電影碩士。1983年,萬仁和侯孝賢及曾壯祥二位導演合作《兒子的大玩偶》一片,其中由他所執導的《蘋果的滋味》一段卻發生「削蘋果事件」,引發社會輿論同情,使「新電影」成為熱門的話題。1984年的《油麻菜籽》以女性議題及對白採用台語發音,成為「新電影」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5年的《超級市民》批判八○年代台北社會的巨大變遷,忠實描述城市底層邊緣人物的生活,諷刺當時各種荒謬的社會現象;1996年完成《超級大國民》,著重在政治議題,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平反;1999年的《超級公民》為「台灣三部曲」之三,電影藉由弱勢團體來訴說生與死的哲理,表達對社會運動的反省,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文字深刻優美。萬仁的作品著重寫實、反諷,顯示他擅長批判台灣社會及歷史,是台灣新電影中重要的導演之一。
2001年開拍由王文華小說改編,得到新聞局千萬輔導金的電影《天使》;近年專注於拍攝及籌製長篇電視歷史劇,包括2004年「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及2007年「亂世豪門」等。
導演作品
1983 《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蘋果的滋味』 The Sandwich Man
1984 《油麻菜籽》 Ah-Fei
1985 《超級市民》 Super Citizen
![](http://d.rimg.com.tw/s2/2/69/92/21201115842962_785_m.jpg)
1987 《惜別海岸》 Farewell to The Channel
1991 《胭脂》 The Story of Taipei Women
1995 《超級大國民》 Super Citizen Ko
![](http://a.rimg.com.tw/s1/a/fa/0b/21301205533195_16_m.jpg)
1999 《超級公民》 Connection By Fate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20817/images/img/2_clip_image000.gif)
2001 《天使》 Angel
2004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電視劇) Dana Sakura
2004 《大選民》 Sacrificial Victims
2007 「亂世豪門」(電視劇) The war of betrayal 1895
得獎紀錄
1983 以《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蘋果的滋味」)獲西德曼海姻影展佳作。
1998 以《超級大國民》獲伊朗德黑蘭Fajr 影展「最佳劇本」。
1999 以《超級公民》獲新加坡國際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評審團特別獎」。
相關閱讀
1 「臺灣『新電影』十七位工作者訪問錄」/ 李詠薇、彭小芳 /『電影欣賞』第26期 / 1987 / 頁5-16
2 「超級大玩家,超級大國民--專訪導演萬仁」/ 編輯部 /『影響』/ 1995
3 「超級公民的獨白--訪萬仁」/ 李亞梅、吳岳修 、吳寧馨 /『電影欣賞』 / 1999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49
《油麻菜籽》(1983)
導演:萬仁
編劇:侯孝賢 廖輝英
演員:柯一正 蘇明明 陳秋燕 庹宗華
劇情介紹
閩南人用“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 運,說她們像油麻菜籽一樣隨風飄散 ,落到哪裏長到哪裏。秀琴出身于臺灣有錢人家,是嬌生慣養的小姐,嫁給李世俊後卻經常遭到丈夫的冷落和打罵。李世俊在外玩女人,還將她的嫁妝拿出去賣錢揮霍。她只能忍氣吞聲,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在家中,兒子阿雄得到父親的嬌慣,吃喝、玩耍、不幹活。女兒阿惠卻得不到父親的憐愛。一次,丈夫引誘別人妻子的醜事敗露,秀琴變賣全部家當,爲其平息糾紛。後來全家遷到臺北,另謀生路。自此,夫妻在家裏的地位顛倒了過來,秀琴成了家庭的主宰。但她同樣重男輕女,兒子受到縱容,阿惠雖聯考時成績優秀,仍要做許多家務活計。這時,父親對阿惠的態度變好,給予她許多疼愛。在臺北經過一段困窘的生活,家境逐漸好轉。秀琴變得講究衣飾打扮,追求享樂。她對阿惠交男朋友進行幹涉,不讓女兒嫁給她所愛的戀人沈立偉。但大學畢業的阿惠,不再接受像油麻菜籽一樣的命運安排,終于同相愛的立偉結爲夫妻。最終,秀琴承認了阿惠的選擇。
幕後制作
影片爲八十年代臺灣鄉土電影的代表,同樣也是臺灣新電影的敲門磚。它根據廖輝英曾經獲獎的鄉土文學小說改編,是萬仁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影片透過陳秋燕與蘇明明飾演的兩母女,反映三十年來臺灣女性地位的變遷,以及整個臺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的步調。編導手法細膩動人,將傳統婦女的“油麻菜籽命,落到那裏,就長到那裏”的認命觀念,刻劃得淋漓盡致。文質彬彬的導演柯一正首次亮相銀幕擔任男主角,演出不俗,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傳統的一家之主因爲經濟問題而大權旁落的活生生寫照。初露鋒芒的臺灣著名音樂人李宗盛爲這部電影作詞作曲,並且由蔡琴演唱主題曲《油麻菜籽》,成爲後來的一段佳話,而新電影的一代宗師侯孝賢則出任本片的編劇,並憑借本片于1984年獲得了第二十一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則更爲影片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1984年第二十一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女配角獎-陳秋燕)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2658.html?tp=0_11
詳參【圖博館】:《油麻菜籽》
你到底要評廖輝英原著小說《油麻菜籽》(皇冠,1983),還是萬仁1983年導演的同名電影? 有差嗎?反正同樣平淡無味! 可能太受限於原著小說了,加上又是廖輝英和侯孝賢共同編劇的。 不會啊!萬仁能拍短也能拍長,《兒子的大玩偶》裡由他導的<蘋果的滋味>短片、或你評過的公視歷史大戲霧社事件《風中緋櫻》長片,不是都拍的很有滋味? 他還擅長拍超「人」三部曲:《超級市民》《超級大國民》《超級公民》 扯到那去了,回來評<油麻菜籽>吧,我實在不懂它憑啥能得到中時第五屆短篇小說首獎?以廖女化身的「我」第一人稱方式、流水帳似地白話父女母仨人長達卅年的恩怨情仇,毫無文字的藝術性可言,這樣也能得獎? 當然能!單憑「油麻菜籽」四個字所蘊含無盡的台灣族國及性別意識,就能得獎。
文學獎也炒作議題?
什麼「也」?「本」如此!不然大自諾貝爾文學獎、小至報紙文學獎,所有得獎作品豈非都要成經典,事實如何?十百裡挑一罷了!
<油麻菜籽>和《不歸路》一樣都欠說服力,小說第一頁的嫁妝:「用『黑頭仔』轎車和卡車載滿十二塊金條、十二大箱絲綢、毛料和上好木器」,好像憑空消失了,不然作者怎會說:「只知從懂事的時候,經常和哥哥躲在牆角,目睹父親橫眉豎目、摔東摔西,母親披頭散髮、呼天搶地。」
作者不是說:「那以後,媽媽就經常開箱子拿東西(到台中去當)。」而她的父母門不當戶不對,母親是醫生伯么女,色艶且留學過日本,沒嫁年輕醫生,反而看上鄰鎮教書先生工專畢業的兒子之愍厚,不料婚後…「我後來常想,那時的爸爸是不屬我們的(搬到台北後父女反而比父子、母女親了,作者似乎較同情父親,而對「女人為何為難女人」的母親較有敵意),他只屬於他自己,一心一意只在經營著他婚前沒有過夠的單身好日子(玩女人,甚至玩到別人老婆,要當鐵馬來遮羞,從此就搬到台北)…或許,很多時候,他也忘了自己是三個孩子的爸吧。」
問題是作者並沒著墨描述父母為何又如何不和?還有「十二塊金條、十二大箱絲綢、毛料和上好木器」就那麽不值錢?就算爸的薪水一毛也沒拿回來、母女也沒兼副業,住在宿舍的一家六口幾年能吃光?當時的金价可高了,一兩能換一分好田,更何況是金條。
這些不是作者小時經驗所及,要是描寫廣告界女人處境之難的<紅塵刼>(同收於《油麻菜籽》),在「廣告圈和企業浮沈十多年,被稱為廣告界女強人」的廖輝英,寫的就有「聲」有「色」,形像生動,敢愛敢恨,幹不幹廣告都很有自主性,不像<油麻菜籽>裡是母親眼皮下永遠長不大的女兒。
感情族譜 2012-09-21
女兒看著滿地撿錢如接受施捨般的媽媽,與歉疚懦弱的爸爸對視的時候,女兒對媽媽從小時候的依賴愛慕轉到了憐憫可憐,這是傳說中的“孩子懂事了”,其實是多了一份理解,可是愛也不再單純。女孩子多數是和媽媽脫不了干係,不管她是深愛她還是想著要擺脫她。可能是因為理解而深愛,也可能是因為理解而痛恨,千方百計地要“不像媽媽”,可是骨子裡還是懸在一起。也許可以比喻成一種虐戀般的愛恨交織。女兒和爸爸有一個共同的小秘密,這在整體灰暗的小市民生活裡有了人情味,在強勢的媽媽淫威下,女兒和爸爸都是弱勢膿包,很容易站在共線上。一種知識份子間的知己之情。。。媽媽這個女人的轉變寫得非常好啊,從怯生生的大家小姐,嫁錯了人,硬生生給生活逼成了個市井悍婦。因為自己被男人弄得心灰意冷,也就對兒子有種崇拜,對女兒卻是刻意冷淡,也要把女兒的心給弄冷,像是一種女子間的嫉妒似的。(這點很像金鎖記裡的七巧。)可你想想,愛不一定是刻骨的,恨卻是,說到頭母女關係真是複雜巧妙。
人物間的感情脈絡清晰,都是典型,表現得又真實到位。唯一的缺點是這片子故事性太重,好似是苦情電視劇,不免讓人誤解。如小津的秋刀魚,也是一種典型的關係,寫父女,故事簡單,淡淡道來,掀起波瀾卻是不小。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91782/
超級市民 (1985)
導演: 萬仁
編劇: 萬仁 / 廖慶松
主演: 李志奇 / 蘇明明 / 阿西
劇情簡介
本片於1985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陳博正)、最佳錄音獎(杜篤之)、最佳電影插曲 獎(李壽全、張大春)。
背景介紹:《超級市民》中的萬仁利用居高臨下的鏡頭,把觀眾引向夾在臺北高樓大廈下的貧民窟,透過一名鄉下青年李士祥到臺北尋找失去聯絡的妹妹為主觀視點,透視出臺北低下階層的悲慘生活以及社會的眾多陰暗面,諸如造假、賭博、仇殺、賣淫、偷竊、銷贓、賣血等等。
故事梗概:臺灣南部青年李士祥到臺北尋找失散的妹妹,認識了妹妹從前的鄰居落雷和退伍軍人老胡。落雷帶李士祥到臺北的許多街道和角落去尋找妹妹,目睹了賭博、賣淫、仇殺、吸毒、偷盜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退伍軍人老胡被人稱為“帶槍的移民”,退伍後成為社會上的畸零人。他與本地婦女王滿嬌結婚生子,靠幾個退休金無法為生,只好去賣血和到殯儀館當吹鼓手賺錢糊口。他受盡妻子的羞辱,自殺未遂。後來妻子和女兒卻服毒身亡 。在種種打擊下,他終於精神分裂, 在街頭流浪。有一天,士祥偶然發現 妹妹與落雷合拍的照片。兩人為此大吵。後又發現落雷為找他妹妹而被毆打,二人又恢復了友誼。妹妹仍無蹤跡。李士祥看到臺北社會的黑暗,發出“臺北不適合我”的感慨,但仍留在臺北。
臺北的城市萬象圖 2011-12-11
萬仁的社會視角有很高的高度,他拍城市電影,《超級市民》是超級三部曲第一部,一個男孩子到臺北找妹妹,過程中目睹了小偷,退伍軍人,妓女,吸毒少女,黑社會等人的命運,這些人都是城市的邊緣人,卻與這個社會顯得格格不入,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每個人都需要愛,每個人又都在攻擊對方。與侯孝賢的寫實不同,萬仁用地是反諷的手法。妹妹只是個象徵,是個角度,來看臺北。
那個通緝犯被員警和黑社會追擊,但他沒有忘記回家看看婆婆和孩子,最後被殺掉。
妓女長相很美,主人公找她想說說話,她卻說:你花兩千五,既想談戀愛,又想上床?顯現了對愛情的絕望。主人工曾看過她落寞的眼神,和求仙拜佛的前程。
那個沒有父母的街頭混混女孩,吸毒,又懷了孕,找到主人公當擔保,卻在走進手術之前選擇不做,跑到外面大哭。
那個小偷,看起來吊兒郎當,賣假貨,經常挨揍被打,卻與主人公的妹妹有淵源,在尋找時不遺餘力。
退伍軍人沒有生活來源,靠賣血養家,只為有錢買保險,然後自己撞車死掉留給家裡一筆錢。退伍軍人的老伴每天都和丈夫吵架,罵他沒有錢,連房租都交不起,最後卻抱著兩個孩子服毒自殺,離開煩惱。退伍軍人知道家人死去,變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
男主人公剛來臺北時,一面想找到妹妹,一面想找份工作。他最後得到結論是這裡不適合他。他決定走,刻在登上火車的一刻,決定留下來。因為他和小偷成了好朋友,這個城市儘管黑暗,卻有真情在。
在這部電影裡,每個邊緣人物都在尋求出路,卻無法逃脫內心的苦悶和壓抑。所以,這是個社會批判片,浮躁的物質主義使得弱勢群體越發缺乏關懷。這部八十年代的片子對我們大陸人的今天來說,有很強的啟發。萬仁的這部《超級市民》,不次於楊德昌的任何一部作品。不知道他其他的作品如何,還沒看過。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08870/
超級大國民 (1995)
導演: 萬仁
編劇: 廖慶松 / 萬仁
主演: 林揚 / 蘇明明 / 柯一正
劇情簡介
許毅生,一位50年代參與政治讀書會而被判無期徒刑的老人,在當年抓人過程中出賣好友陳政一,以致陳被,槍決而下落不明。許關滿16年出獄後,因愧疚而自囚於養老院10多年。他搬回女兒秀琴家中後,開始一一探訪難友。此時,秀琴之夫因賄選而遭羈押禁見,秀琴情緒終於爆發,重提父親因政治而被判終身獄,與母親離婚,導致母親自殺,秀琴自小孤苦伶仃。許對女兒的責難,無言以對。之後許終於尋獲陳之墓地,跪拜燒冥紙求恕後,返回家中已心力交瘁,入門即累倒在地,秀琴扶老父入房,無意中翻見桌上日記,始體會父親多年來對老友、妻女之愧歉,望見床上奄奄一息老父……
諷刺電影的經典 2011-12-11
如果說《超級市民》反諷的是當下社會,《超級大國民》則反諷的是歷史對當下的影響。
許毅生在50年代參與政治讀書會,被判無期徒刑,卻出賣好友陳政一,以致陳被槍決而下落不明。當許關滿16年出獄後,因愧疚而自囚於養老院10多年。那場讀書會,一個倒茶的背叛三年,一個和許說話的樂手被判8年。
後他搬回女兒秀琴家中後,開始一一探訪難友。回想起了許多當年的事情,感慨萬千。這些年來,他出賣朋友而是朋友致死,自己被抓而使得妻子自殺,女兒孤苦伶仃無人管。自己的愧疚是全方面的,這個新社會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生活在歷史的愧疚裡。
秀琴之夫因賄選而遭羈押禁見,秀琴情緒爆發,責備父親對自己不負責任。許毅生語言以對,他能說什麼呢?愧疚到筋疲力盡而死去。
《超級大國民》是臺灣新電影代表人物萬仁在九十年代中期所創作的代表作,是其“公民三部曲”中第二部,講述的是歷史對當下的影響,他毀壞的不只是一代人,歷史政治殘酷的餘毒會影響幾代人。老人曾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妻子彈琴,老人和女兒在黃昏翩翩起舞。然而,歷史卻讓老人愧疚致死,女兒孤苦無安全感,妻子自殺,這都能怪誰呢?
老人看電視,發現從前的獨裁政治變成了小丑的遊戲,大街上到處是示威遊行,不知道是悲是喜。當初讀書會就無期徒刑,現在可以隨便在街上示威遊行,卻無人去管。所以,政治是什麼呢?
裡面穿插的記憶裡有首歌讓我很震驚,是說反攻大陸的,臺灣當時是把這件事很當回事的,看來。我突然理解了為何臺灣人民對大陸有著特殊的恨意。然而,他們對政治的施壓是非常嚴重的,片子裡都有表現。戒嚴即使過去,他的影響仍在。
我很喜歡這個片子,比同類題材的《悲情城市》更能打動我。有點像大陸的傷痛文學。萬仁的三部曲中《超級市民》和《超級大國民》都是諷刺電影的經典。期待《超級公民》,還沒有看。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09296/
超級公民 (1998)
導演: 萬仁 (Wan Jen)
編劇: Fang-ming Chen / 萬仁 (Wan Jen) / Wun-Tung Cheng
簡介:
阿德曾經是一名狂熱的臺灣社會運動者,與妻子離異後改行以開計程車為生。因為對兒子去世的強烈感傷,以及對社運犧牲同伴的懷念,他不時從高樓俯望臺北城市,常有輕生之念。原住民青年馬勒,隻身到臺北尋找失落的父母,在建築工地謀生,因工地主任壓榨工人,一時動怒殺死工地主任,被捕慘遭槍決。馬勒殺人的夜晚,阿德曾用計程車載過馬勒一程,但阿德萬萬沒想到,槍決後馬勒的鬼魂竟如影隨形的跟著他,結下不解之緣…… 影片透過蔡振南(阿德)的眼睛描繪城市的疏遠和情感的變化。計程車載著別人的命運,阿媽在原住民的土地上哀歌,馬勒的失魂和阿德的落魄成為都市午夜的世相。在日益繁盛的街頭,我們卻找不到自己的魂。一餐面,一瓶酒就是夜色裡一個男子的暖意。而幽魂也在此刻的寒意裡尋找溫暖,於是,相同冰冷的心在散著傷感的燈火背面相遇。有些客只是一回,有些客卻成為了牽掛,就像影片裡的阿麗,不僅是一份男女的牽掛,導演更是帶出了對於阿麗父親因為政治而被殺害的往事。對死亡的回憶在影片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導演在描繪阿西曆經艱辛最後平靜歸西的場景裡,讓攝影機充當了阿德的主觀視覺。
《超級公民》影評 2011-12-11
此部片的導演,萬仁為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導演之一。其作品風格擅長對臺灣社會、政治、歷史的議題,用寫實與反諷的手法作深刻的描繪與批判。他的臺灣三部曲中,1985年「超級市民」批判80年代巨大變遷中的臺北市。1996年 「超級大國民」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平反,1999年新作「超級公民」,藉由一個計程車司機來訴說死亡與再生的哲理。萬仁導演的其它作品還有油麻菜籽(1984)、 超級市民(1985)、惜別海岸(1987)、 胭脂(1991)等。
「超級公民」最令人感受深刻的是對於死亡議題的探討,死亡是怎樣的感覺,這是游走於死亡邊緣的人最想知道的,片中由蔡振南所主演的中年男子阿德,正面臨了人生的困境,兒子意外的死亡,使他陷入痛苦之中,繼而開始思考人活在世界上的價值。試想一個40歲的中年男子,生命已走了一半,理想與熱情消逝,唯一的孩子死亡,妻子又離開他,如此的處境他要如何從新建立他的人生目標呢?年輕時的他,曾為政治理想而努力,各式各樣的抗議布條代表了他那段無怨無悔的青春,如今他的人生開始失去了方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茫然感,阿德回想起小時候祖父過世的情形,祖父的年代曾經歷白色恐怖,祖父的兒子都成了政治迫害下的受害者,這對一個老人家而言是非常痛心的事,他老人家傷心了後半輩子,死亡時卻一臉安祥,從他的臉上再也看不出任何哀傷的神情,難道死亡真可以帶走內心深處的痛苦,這是阿德嚮往死亡的開端。
他和馬勒(張震嶽飾)的相遇正如他所說的是一種緣份。《超級公民》的英文片名叫「Connection by Fate」,「命運相連」,解釋了「緣份」的意義,也說明了他和馬勒的命運相連,馬勒是一個在臺北謀生的原住民,因不滿老闆的精神虐待而拿刀殺了老闆,最後被判死刑而結束生命。 馬勒殺人的夜晚,阿德曾用計程車載過馬勒一程,但阿德萬萬沒想到,槍決後馬勒的鬼魂竟如影隨形的跟著他,結下不解之緣……。像馬勒這樣的事件(勞資問題與社會適應)似乎在現今的社會新聞當中層出不窮,原住民的處境一直是我們所忽略的問題。只是萬仁導演為何選擇一個原住民與男主角阿德作命運的聯結,是很耐人尋味的問題。
最後一幕,阿德把石牌丟入河中展露笑顏時的神情很令人動容,他真的解決了他的人生困境了嗎?或許從他最後的獨白可得到解答:
生命原本就是一次心靈的探險
有夢的時候就全心追求
無夢的時候就完全放棄
所有的光都會在一定的時刻媳滅
光明的黑暗的都會一起消失
從此我不必活在幻影中
因為我已得到了真實
當一個人已經覺得現實的人生如同幻影時,他自然會去追尋他所認為的真實。阿德的生活已失去了真實感,只有死亡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萬仁導演在處理死亡議題時,的確呈現出了死亡的美感,只有透過死亡,生活才可能有所轉變,只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這部片和法國導演盧貝松的「碧海藍天」同樣是處理死亡的問題,不同的手法卻有相同的震撼力,值得一提的是此片近乎優美的散文的中文字幕,不同於電影、電視劇裡常見的販夫走卒口中的台語,這可不是以「國語」寫就,再「譯」成台語。如果你知道詩人暨散文家陳芳明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之一,大概就不會有此疑慮了。台語被貶抑、忽略,已經很久了,以至於從小在臺灣長大的人,不一定能說的出一口流利的台語。這也是為什麼《超級公民》的口白會讓人眼睛一亮,蔡振南以他特別富感情的中年滄桑聲音,和地道的台語發音,將優美的散文念成了深沈的內心獨白,在臺灣電影史上,這部電影的語言運用是值得記上一筆的。 據聞導演處理原住民題材時十分用心,事事向排灣族顧問請益,當然,語言地道與否,還是有待排灣族人的評斷,不過,就我一個平地漢人的角度來看,我還真的沒有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麼動人又充滿尊嚴的原住民形象,而幾段天籟般的歌謠吟唱,為這部電影添增無限神韻,這個部分倒是毫無語言隔閡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09117/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 (2003)
導演: 萬仁
編劇: 邱若龍
主演: 蘇清喜 / 那維勳 / 柯奐如 / 田麗 / 馬志翔 / 傅子純 / 高慧君 / 王宏恩 / 尤勞•尤幹
劇情簡介
以霧社事件為臺灣重要歷史一環的觀念切入。不刻意醜化日本統治者,只陳述其蠻橫無理的殖民心態與頤指氣使的統治盲點。不神化莫那•魯道,不做英雄角色崇拜。惟站在泰雅族原住民的立場,以其思考模式與內心感受來描繪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
1930年,不堪日本人極權統治的賽德克人發動了“霧社事件”,殺死134名日本人。日本人旋即出動軍警部隊和精銳武器,對抗日部落展開討伐。但日本人“撫育”政策栽培下的賽德克人—花岡一郎、二郎,卻夾在“忠”與“不忠”的情結糾葛下,不得不率著家族大小共21人,來到Sukuradan山上集體自縊。
此一壯烈犧牲的事蹟,震驚了臺灣和日本國內外,許多人為之動容落淚,竟連日人當局也為了表彰他們的志節,將Sukuradan取名為“花岡山”來加以紀念。
霧社事件關乎的不單純在於種族、政治和文化,更關乎的是歷史對於我們生存與生命的意義。因著這段歷史,我們瞭解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的努力,也因著這樣的努力,我們生命更顯的豐富而有意義。
詳參【圖博館】:《風中緋櫻》
萬仁導演的公視歷史大戲《風中緋櫻‧霧社事件》之敘述手法,有點類似他早期的《超級市民》,都是藉由一年青人親歷其境,鏡出導演所想要表達的東西。
還是有不同的,《超級市民》是從南部到台北找工作的年青人,住在貧民窟般的眷村,從那兒看到騙子、賭徒、落翅仔……等社會邊緣人討生活的悲哀與無奈,在與這些人的互動中,少年仔也由青澀成長為大人。
《風中緋櫻》則是片首一位研究生有感於對原住民歷史‧霧社事件之乏知(片尾才知他姓名阮政一,要叫劇中花岡一郎在台中師範讀書時同學阮文雄叔公,文雄後來死於反日運動,如此一來,大歷史的探究又夾雜著家族史的溯源了),決定深入部落一探究竟,不料族人個個避談(這伏鏡了劇中日本「以番制番」所造成的各部落之相互出賣背叛與屠殺),最後找到事件主角之一花岡二郎遺霜娥賓,接著整部電視劇便在娥賓不時的獨白聲中道出她的所見、所知與所感,此種只在首尾現身但聲聲漫吟,伴奏著范宗沛的大提琴時而低沈時而高亢之配樂,尤其片首、片中、片尾常出現的泰雅民歌之旋律(片中歌詞中反覆地唱著「某人你在那裡」和「日本人沒來前我們多快樂」),合唱出劇中男女自年幼無猜,經年少輕狂、多角戀愛、日人決定配偶,到全死於霧社事件,除了娥賓活著來見証此一悲劇。
原來如此,一開始還誤以為是要拍紀錄片,阮研究生要進行霧社事件的田野調查或口述歷史,看下去又像掉入虛構的歷史情境中,片尾則回到現實的訪談、歷史對話、目送勇士英靈上升彩虹橋,整部廿集的《風中緋櫻》就像霧裡賞櫻、花非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
什麼「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根本就是「虛構」,從鄧相揚的原著就已如此。這種「主人翁只見首尾,中間但聞說書人」的敘述方式,是小說一興起時就常見的手法,只是當時的人可能想要真實,所以作者與讀者常常相欺,在書中一再強調本故事的真實性。而現代人已知小說影劇都是虛構,但內心又期望真實吧,所以不時會看到特別註明「本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而來」。
我還「本xx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哩!不過劇中未免太神化抗日領袖莫那魯道的智謀,尤其在攻下霧社後,就不守人止關(日援軍入社必經要道)而入山打游擊,這不合史實,而是堅守但因不敵日軍大砲機關槍,損失慘重才退守秘密山洞,最後全死在日軍毒氣彈下,若再加第二次霧社事件及後來的歸順屠殺,一二千族人只剩二百多人,其中大多是婦孺(参見陳渠川《霧社事件》,地球,1977,p.195-217)。另外花岡一二郎從一開始就是加入霧社事件的(p.184),而非劇中所言夾於忠於當日警職責和族人之間,兩難全才自殺。
你就那麼相信日本人寫的歷史?歷史不也是書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