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0 07:00:00阿楨

馮小剛:名導演56

馮小剛


馮小剛(1958年3月18日-)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祖籍湖南湘潭,出生於北京。現任妻子是演員徐帆。馮小剛作品風格以北方京味兒喜劇著稱,擅長商業片,是中國大陸最具有電影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1]
  經歷
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
1977年,他曾在38軍坦克六師宣傳隊工作,並於1978年正式參軍。[2]
1985年,他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
1992年,他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後,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1994年,他干起導演,處女作是《永失我愛》,這也是一部城市題材的影片,同時還兼做美工。
1994年,馮小剛參與鄭曉龍合作導演《北京人在紐約》。
1997年,馮小剛推齣電視劇《月亮背面》。
隨後幾年,連續推出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票房成績不俗。他的《一聲嘆息》在圈裡圈外更是掀起了很大的波瀾。《大腕》則是很具戲謔風格黑色喜劇,有港片的嘲諷風格。成功馮氏喜劇也是在這幾年被人熟知,而馮小剛之所以能夠成為又一個大片導演,則是因為他導演的這些賀歲片。與張藝謀、陳凱歌這些被著名電影獎項肯定過的導演相比,馮小剛是以普通觀眾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電影風格,也是唯一一直在商業領域打滾的導演,在中國大陸電影賀歲檔市場擁有鞏固的觀眾群。
2004年執導電影《天下無賊》,影片改編自趙本夫的同名小說,由劉德華、劉若英、葛優、王寶強、李冰冰等主演,國內票房取得1.2億元人民幣,在當年僅次於《功夫》和《十面埋伏》。劉若英憑藉此片先後獲得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百花獎最佳女演員。
2006年執導電影《夜宴》,影片脫胎於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時代背景改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由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等主演,國內票房1.3億元人民幣。周迅憑藉此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2007年執導電影《集結號》在12月上映,票房競爭上與陳可辛巨制電影《投名狀》展開直接較量,但《集結號》仍取得2.6億人民幣票房成績。[3]
2008年12月18日,電影《非誠勿擾》回歸京味馮式喜劇,葛優、舒淇聯袂主演,堪稱是年度最具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國產電影,在上映19天後,影片迅速突破3億人民幣票房,馮小剛個人作品的票房總和已經達到10.32億人民幣[4]。
2010年,馮小剛先後推出《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其中暑期檔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是第一部華語IMAX電影,國內總票房創紀錄達到6.6億元人民幣,(後被《讓子彈飛》和《畫皮2》)超越。於賀歲檔上映的非誠勿擾2票房超越第一部,接近5億元人民幣。
2011年初,開始籌備電影《一九四二》,於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13年7月21日,馮小剛被正式任命為2014年央視春晚總導演[5]
  獲獎經歷
2002年 第二十五屆中國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男配角、最佳故事片獎《大腕》
2004年 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獎《手機》
2005年 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獎《天下無賊》
2008年 第十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集結號》
2008年 第二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集結號》
2009年 第十七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導演《集結號》
2009年 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集結號》
2009年 新中國60年文藝界十大影響力人物
2010年 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非誠勿擾》
2011年 上海電影節獲得傑出貢獻獎
2012年 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 《唐山大地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E%E5%B0%8F%E5%89%9B

甲方乙方 (1997)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馮小剛 / 王剛
主演: 葛優 / 英達 / 何冰 / 馮小剛 / 劉蓓 / 傅彪 / 徐帆 / 楊立新 / 李琦 / 葉京
  劇情簡介
  四個年輕人姚遠(葛優飾),周北雁(劉蓓飾),錢康(馮小剛飾),梁子(何冰飾)是一群自由職業者。他們突發奇想,開辦了一個“好夢一日遊”業務,承諾幫人們過上夢想成真的一天。人們離奇古怪的願望接踵而至,似乎人人都想給自己現有的生活來一個180度大轉彎。於是,富貴的想嘗試貧窮,明星想體驗平凡,小平民想做巴頓將軍,守不住秘密的廚子想成為守口如瓶的錚錚鐵漢……在搞笑荒誕的願望中,四個年輕人忙碌著扮演各種場景角色,他們把真情融入到了這些故事當中。生活過得充滿樂趣,有滋有味。

《編輯部故事》&《我愛我家》時代的華麗尾聲2008-09-25 

  傳聞姜昆老師看了《我愛我家》後,對梁左老師說:“您把這片一拍,以後我們相聲還怎麼說?” 
  按,包袱這東西,本來是越抖越少的;相聲還不夠說,又被電視分杯羹,所以老人們每日歎息,說相聲不景氣。其實,段子這東西,也是與時具進的。比如吧,馮小剛王朔這兩位大爺,一面把相聲裡許多好東西給攢進電視電影裡去了,一面自出機杼,刨了創了許多好段子。當然,這兩位先生在90年代初,在段子界來說屬天生聖人,正當時運,不提。 
  看那時代的片,《頑主》、《離婚大戰》、《大撒把》、《天生膽小》、《無人喝彩》,其實都屬段子片。不稀罕跟您一氣渾成的玩,就是段子攢團。《無人喝彩》和什麼什麼的情節揉一揉拉一長,就是《過把癮》。主要是靠謝園、葛優、梁天這幾位,一身北京的鬆散氣把段子給撐過來。最適合馮、王這兩位的,其實還是《編輯部故事》。單元劇,幾位元比較閑的人,借著辦雜誌這點閒空就能眾生百態的摻合事,這兒走走那兒敲敲的。 
  有好多人說,《我愛我家》後八十集不如前四十集好看。其實您細看,後八十集明顯有《編輯部故事》的影子了;前四十集,怎麼變都還是這家裡的事,萬變不離其宗;後四十集有些不是家裡的事,也急公好義出去摻了。後四十集許多段子,把幾位名字換成李冬寶和戈玲,其實一點問題也沒有,入了段子戲單元劇的節奏,好段子又先前被講完了,後面多少得對付。 
   我不擅歸納,只好說,《編輯部故事》與《我愛我家》時代,大概可以叫“段子片時代”。 
  講這麼多,有點離題,回來說這個。我的意見是,《甲方乙方》,其實姚遠和北雁這兩位,就是改了名的李冬寶和戈玲,這個“好夢一日游”——牛老闆說是好蒙一日遊,挺好——就是《人間指南》編輯部。《甲方乙方》就是一段子彙編集中營。當然,電影不比電視,得緊湊,所以他們就得是專業幫人處理麻煩的,省去許多中間環節。電影裡幾個事之間多少還穿插點,其實撇清了,就是幫英達、審李琦、出門拍馬屁、虐待傅彪、把牛老闆變成黃鼠狼、幫徐帆退役、變出阿伊吐拉公主、借人房子這麼幾個段子。路數其實還是早年的路數。和《大撒把》似的,小冷嘲,小段子,情節推進兼帶著愛情戲,臨最後不動聲色煽情一把。永遠不會錯的模式。 
  但仔細看看,這些人的故事,差不多到頭了。 
  這些人,指的是姚遠、北雁,指的是編輯部那幾位,指的是這麼群北京人。我意見,對北京年輕人生活狀態最動人的描述,一是《有話好好說》裡姜文反復問瞿穎“啊你就就就甯甯寧可一一一一個人,啊?就就就就甯甯甯寧可一一一個人……”二是《甲方乙方》裡末尾,葛優喝醉了忍不住問:“那房子,會還給我吧……就當是,幫助了別人,陶冶了自己……” 
  從那之後,基本差不多了。基本可以說,《甲方乙方》就是《編輯部故事》的華麗尾聲。說一個時代結束了稍微酸點,但其實相去不遠。 
  段子片還是繼續的:《不見不散》其實還是許多段子攢一起,葛優拿來對付美國鬼子的還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幽默——美國員警集體對徐帆喊“首長好”——但《沒完沒了》,明顯有些脫了。再往後,《一聲歎息》、《手機》都開始渾然成篇,是獨立成型的故事,而不是散碎的百姓家長里短了。 
  等《天下無賊》裡七匹狼廣告一現,我們知道馮小剛王朔的套路是沒法回去的了。黎叔登場偶爾說幾句話展示葛優本色,但篇幅還不如劉若英啃烤鴨做廣告的時間多。我們得誇馮小剛對整個電影的控制能力是在不斷進步的。《集結號》整體而言,堪稱傑出的電影,而且有電影人的良心,但是呢,那時的馮大爺是登堂入室的人物了。你不能指望一個大腕住著四千美金起的有個英國管家一口倫敦腔倍有面子的爺,再出來和你吃鹵煮火燒跟你聊胡同裡拍磚的故事。 
    “老家在哪裡啊?”“加利福尼亞!” 
    “打死我也不說!”“有種,那我們就打死你吧。” 
    “她已經,不咳嗽了!!” 
  所謂的段子片時代,就是我們隨便找句句子,都能比如今的春節晚會流行語有內涵的時代。這時我們回頭看開頭,姜昆老師那句話,其實別意深長。 
  《甲方乙方》結尾這麼說: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打那如今,十一年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06470/

天下無賊 (2004)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王剛 / 林黎勝 / 張家魯 / 馮小剛
主演: 劉德華 / 劉若英 / 王寶強 / 李冰冰 / 葛優 / 張涵予 / 尤勇 / 徐帆 / 
  劇情簡介
  王薄(劉德華 飾)和王麗(劉若英 飾)本是一對最佳賊拍檔,但因懷了王薄的孩子,王麗決定收手贖罪,兩人產生分歧。在火車站遇到剛剛從城市裡掙了一筆錢準備回老家用它蓋房子娶媳婦的農村娃子傻根(王寶強 飾)後,王麗被他的單純打動,決定暗中保護不使他的辛苦錢失竊,王薄卻尋思找合適機會下手,但 最終因為“夫妻情深”歸入了王麗的陣營。 不料傻根的錢早被以黎叔(葛優 飾)為頭目的另一著名扒竊團夥盯上,於是一系列圍繞傻根書包裡的鈔票、在王薄、王麗和黎叔團夥之間展開的強強鬥爭上演。

天下無賊觀後感  2005-07-24 

  男女主角是一對專行偷拐扒騙的鴛鴦大盜,王薄(劉德華)和王麗(劉若英)。王麗因為懷了王薄的孩子,而想收手過正常人生活。途中經過正在修建中的廟宇,她動念想要「認認真真的燒一炷香」,因而與自小修廟、連自己究竟幾歲都不太清楚的傻根(王寶強)結緣。    
  在傻根的故鄉村裡,只要拿石頭片圍著牛糞劃個圈,就沒人去撿;人家看到圈就知道牛糞有主了。傻根就是在這樣一個「連牛糞都沒人會偷」的觀念裡長大的孩子。他心眼裡沒有壞人,因為連狼都傷不了他。在修廟的期間,年年過年都是傻根獨自看守工地,沒人陪說話,只有他自己跟狼群說話。「我就不信,狼都沒傷害過我,人怎麼會傷我?人怎麼能比狼還壞啊?」    
  是以,一心就想著拿六萬塊存款回家鄉蓋房子娶媳婦的傻根,心中無賊,不信有人會覬覦他的六萬塊。他理直氣壯:「這六萬塊又不是偷的,是我在高原掙了五年掙出來的,光明正大,有誰敢偷?」在踏上歸鄉的火車前,傻根不信邪的對著人群大叫:「喂,你們誰是賊啊!是賊的站出來讓老鄉我看看!」    
  講好聽叫天真,講一般就是好騙。傻根這一嚷嚷,自然讓所有賊人全都盯上了這肥羊,可又有哪個賊會笨到「站出來給他看」呢?    
  王麗認為傻根不笨,「他可不是一凡人。」王麗認定了這個弟弟,「走了這麼遠的路,就唯一遇到傻根這一個人,是對人沒有設防沒有戒心的了。」為了肚子裡的孩子而想積陰德,加上喜歡傻根的念頭,讓王麗決意一路保護傻根,不給火車上的壞人有機可趁。   
  原本就反對王麗收手的王薄,卻是好氣又好笑。「我得給他上一課。這小子目中無賊,氣死我了。」這對鴛鴦的想法衝突著。王麗寧可和王薄一刀兩斷,也不讓王薄動傻根的錢,「你偷了他的錢,就等於殺了他這個人啊!」 
  王薄斥責她,「恰好相反,我是讓他重獲新生了。」接下來這段對話是我個人最愛的一段。王薄認為王麗不希望傻根被傷害的想法太愚蠢:「他憑什麼不設防,他憑什麼不能受到傷害?憑什麼?是因為他單純?他傻啊!妳為什麼要讓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需要聰明起來。作為一個人,你不讓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騙。什麼叫大惡,欺騙就是大惡。」    
  這就是賊狼王薄想要給菩薩傻根上的一課。在片中,賊狼不只二王兩人,還有葛優飾演的胡黎一幫人。故事繞著傻根為中心,朝四個方向展開:想保護傻根的王麗、起先不認同王麗後來終於被降服的王薄、維持法治的員警,以及胡黎帶領的一幫扒手,多方人馬在扒竊技術和心裡糾葛中,持續纏鬥。    
  我喜歡這片戲裡用的伏筆。話說回到戲一開頭的寺廟中,鏡頭於傻根單純的表情、劉若英虔誠拜佛,以及劉德華在人群中行雲流水扒竊的動作,三者中切換。當時王薄就對王麗拜佛一事不以為然:「拜佛還不如拜我,我就是佛。妳是一母狼,我就是一公狼。這案是翻不了了,妳要重新做人,下輩子都別想!」   
  這詞兒後來又說了不只一次。王薄嘲笑傻根:「你看誰都不像賊,你看誰都像菩薩。」等到中途下車歇腳時和王麗大吵的那一場中,又是一次重複:「妳真當自己是菩薩啊?妳是賊!做一萬件好事也是賊!這輩子翻不了案,下輩子也別想!」    
  在傻根這方裡,離開高原前,於夜半荒野上,他招來狼群道別:「每年過年村裡人都回去了,只有你們在陪著俺看守工地。我這次回去就看不見你們了。」他大叫:「散了吧!」    
  傻根叫狼散了吧,正呼應先前王薄和王麗說的,妳是母狼,我是公狼。    
  這會兒就看得出,這群賊狼,是註定要散在傻根的天下無賊的菩薩善念裡了。在這個角度裡還有一件有趣的小物件,是傻根送給王麗的一條降魔杵項鍊。    
  「妳有煩惱嗎?」傻根問她,「聽寺裡的喇嘛說,有煩惱就是心魔在作怪,這降魔杵能戰勝心魔,斷除煩惱,心裡自在。妳信邪嗎?」 
  「我信。」 
  「那就戴上吧」 
  「你有煩惱嗎?」王麗反問他。 
  「沒有,我就不信邪。」    
  沒有煩惱就沒有心魔、沒有心魔就不信邪、不信邪於是無憂身邊有賊。    
  王薄認定自己是賊、是狼,認定自己和王麗這輩子翻不了案,下輩子都別想重新做人,卻因為王麗被被傻根的降魔杵給降了,自己也被王麗和兩人未來的孩子給降了。王薄的最後一幕,是一隻沾滿了血的手,從火車頂上悄悄探下,將傻根被竊的背包還給了傻根。    
  鏡頭最後再帶回到劇情最前面,王麗對天對佛膜拜的一幕,相合的兩手戴著的是紅色的手套。    
  我看到第三遍,淚才流出。    
  這片真是很值得嚼味。我只提到了王薄、王麗和傻根的角度,但是從員警法治的層面,和幫派記綠的層面,都可以看出很多趣味。尤其是賊人幫派首領胡黎(葛優)的說話,更是句句值得背誦。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1633/

烏托邦的夢幻——看《天下無賊》 2006-05-22 
   
   很多人都說《功夫》和《天下無賊》不錯,一直無暇觀看。昨天沒事兒,去影院看了《功夫》,感覺很一般,暫且不論。順手買了張《天下無賊》,今天在家獨自品味。 
   與以往的搞笑不同,馮導這次拿一群社會底層的人說事兒,開始更多的關注人性的善與惡,是與非,溫情與殘酷,愛與死別,母性與痛苦。劇中除了有不少經典的臺詞外,故事情節也是有序展開,最終以悲劇收場,把更多的思索拋給了觀眾,讓心弦來一次宮商角徵羽的碰撞。 
   這是一個烏托邦的天下,傻根和天下無賊的夢幻也許是馮導的精神寄託。 
   影片從天堂般的西藏開始,從混沌初開的純淨啟程,在一段回鄉的旅途中,在一列賓士的火車上,開始一段童話的演繹。劉德華與劉若英扮演了一對“賊夫賊婦”——王薄與王麗,由於王麗的懷孕讓她有了母性的回歸,特別是得到了民工傻根的一次幫助後,更讓她堅定了改邪歸正的決心並付諸行動,義無反顧的開始保護傻根和傻根攜帶的鉅款返鄉。傻根是一個孤兒,一直與來自河北農村的一支建築隊伍在西藏修廟,一晃就滿21歲了,攥了6萬元存款,打算回到家鄉娶妻生子。但由於幾乎生活在真空裡,使他認為人性本善,天下無賊,他說“人咋會比狼還壞呢?”以至於在喧鬧的車站大喊:“誰是賊,是賊給我站出來,你看沒有人站出來,這裡沒有賊。”並因此招來了以黎叔為首的盜竊團夥。一場賊與賊的較量、員警與小偷的明爭暗鬥就此開始。最終,傻根毛發無損(除了一杯血),王薄用生命保護了傻根和他的妻子,偷盜團夥被繩之以法。更精彩內容還需親自去體驗,我只想談一點簡單的觀感: 
   其一:我本善良。我寧願相信這樣的童話,心存美好和幻想總不該有錯吧? 
   儘管馮導沒能給我一個圓滿的結局,沒能讓王薄如章子怡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沒能給王薄的遺腹子一份母愛,但員警最後的良心發現,傻根的義舉——給丟錢包的員警叔叔送雞蛋,給陌生人獻血,還有王薄最終以生命的代價洗刷了以往的罪果,走向輪回都讓人徹頭徹尾的感動。邪不壓正,可好人為什麼沒好報呢? 
   其二:幾位演員各顯神通,儘管夠不上出神入化,但也都酣暢淋漓。劉德華把浪蕩不羈的賊性與對妻與子的真情率性交織在一起,超越了捕快;劉若英讓人領略了實力派的演技,飽含深情的塑造了一位將為人母的賊的形象。善良與溫存,對前途的茫然,對未來的憧憬,對現實的無奈,愛與恨,是與非,善與惡,在她身上融會貫通。“傻根”憨厚樸實,清純無邪,顯得很本真。葛爺更是光芒四射,卻又不動聲色,招牌式的馮氏臺詞從他嘴裡出來別有一番效果。 
   其三:視聽效果也不錯。青藏高原唯美純淨的畫面,沿途旖旎秀麗的風光都很養眼,結尾當王薄的血滴在傻根面頰時楊坤的《那一天》,以及結尾劉若英的演唱都較好的配合了故事的演繹。 
   當然,這部片子商業氛圍依然很濃,從寶馬的一路狂奔,NOKIA與移動的結合,到HP筆記本與CANON印表機的突兀閃現,都打著“馮氏製造”的LOGO。 
   還有幾點疑慮,請大家一起琢磨: 
   一是員警比小偷的功夫都高,神不知鬼不覺就掉了包; 
   二是為什麼要用冥幣? 
   三是那場打劫純粹為了搞笑嗎? 
   第四傻根以後會怎樣呢? 
   無論如何,我花了不少功夫打這些字,你總不能讓“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吧,給點回應,otherwise,U should say sorry to me了,呵呵,it’s enough。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46770/

夜宴 (2006)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邱剛健 / 盛和煜
主演: 葛優 / 章子怡 / 吳彥祖 / 周迅 / 黃曉明 / 馬精武
  劇情簡介
  五代十國,紛紛擾擾,爭鬥不休。 
  先帝離奇駕崩,厲帝(葛優 飾)篡位,把先帝美麗的皇后(章子怡 飾)占為己有。皇后為求自保,惟有奉承于厲帝膝下。然而,她的心中有著更大的,不為人知的野心。 
  太子(吳彥祖 飾)是先帝的兒子,亡父之痛讓他決心放棄藝術家的生活,開始了復仇之路。然而,猶豫不決的天性讓他在復仇路上走得傷痕累累,作為後母的皇后更是 讓他充滿了感情的糾纏。 
  青女(周迅 飾)已被許為太子的妻子,她對太子癡心不二,最後卻斷送了青春年華。青女哥哥(黃曉明 飾)年輕氣盛,與妹妹感情甚篤,深深陷入了這場鬥爭。 
  這天,厲帝開設夜宴,眾人出席,暗湧翻滾,殺機四伏。 

詳參【圖博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另參本館:馮小剛:名導演56),是因我從前評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旣無歷史也非小說》《俠失諸朝》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誘僧》《胭脂扣》《霸王別姬》《秦俑》 《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至於後評《無極》 所附郭敬明著《無極》電影小說版,由摘文(可惜網搜不到《夜宴》原文以供諸書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比較)可知是深受網文影響且不如前評《甕中人》《惡女書》之二、三流文字。薛興國改寫之《臥虎藏龍》則比王度廬原著更二、三流。
  至於影視的影音魅力,如前評《英雄》所言:我認真地比較了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 和李安的《臥虎藏龍》(另參本館:李安:名導演72),無論在構圖、取景、場面、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這些連一般外行的觀眾也能看出其熱鬧,更別說內行人看其形式美)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大多半調子影評不知現代形式主義美學之內含自存於形式,而濫評以內容空洞、形式虛無),張陳都勝過至少不差於李安。但兩岸三地的大多影評人怎褒李(含本館前後評之好萊塢諸大片)貶張陳呢?
  論理何用?評論娛樂片的唯一標準是賣不賣座!
  這就對了!如一娛樂片大賣,而又沒濫捧之論可供反批,那半調子影評就屬自以為是之無的放矢。反之,若先有半調子濫評《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無極》《夜宴》,那護之便有理。《臥虎藏龍》 《墨攻》《赤壁》《刺馬》則反反之。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另參本館:張藝謀:名導演50)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另參本館:陳凱歌:名導演51)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赤壁》雖有吳式暴力美學和獨特三國觀之特色,但整體而言過於冗長(上下集達五小時)。
  香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相對於陳可辛2007年導演的《投名狀》,更屬武俠片,而《投名狀》則夾較多太平天國歷史(故二者在劇情「因權力和女色」和主題「結拜兄弟自相殘殺」上大同,小異的是一偏工夫動作/色調明亮;一一偏戰場調度/色調暗沈)。

看《夜宴》的口水  2006-09-18

  估計今年年底電影大盤點的時候,媒體一定會把三部作品放在一起比對:《無級》、《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儘管《無級》的熱鬧已屬去年年底,但並不妨礙被媒體再次拿出來,主要因為實在具有很強的比較性,樂趣談資,往往也在比較中產生。    
  首先,三位導演聲名顯赫、關係微妙,在中國電影主流陣營算是三足鼎立;其次,陣容強大,隨便一個主角、配角、音樂、攝影、美指拿出來,哪個不是響噹噹的一線人物;再次,都可粗略地歸為古裝類,服飾華麗、內景外景場面宏大,有無限想像空間;最後,都給大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娛樂元素,《無級》有“饅頭”,《夜宴》有“晚飯”,《黃金甲》也已經被文字遊戲篡改的面目全非。    
  看完《夜宴》後,和一個朋友發短信,說,真真是一部血腥的鬧劇;伊感歎道,至此,中國名導全部栽在了古裝武俠戲上。這麼說也許對張導不公平,所以,我們只能持著一絲僥倖等待著“黃金甲”的降臨。    
  在《夜宴》的首映式上,馮導自己把《夜》定位為集商業片與文藝片於一身。商業片拼票房,這點我相信《夜宴》絕對不成問題,在歷年的賀歲片中,馮導完成了票房追捧的藍籌股;加上“馮導轉型”對喜於獵奇的市場的煽動性,加上多方名角的加入,哪一個不是票房的催化劑?    
  沒人會去挑剔商業片的情節,但凡場面宏大、音樂悅耳、演員養眼就可稱之為成功的商業片;《夜宴》在這點上毫不遜色,葛優、章子怡、吳彥祖、周訊、黃耀明、馬精武……譚盾、葉錦添、袁和平……這般陣容之下的作品,放在任何一個本子上,票房都會直線上升。    
  文藝片拼故事,能夠自圓其說的講完整故事是基礎,好的故事背後反映出的人間百態是提升,能夠被認可以及引起廣泛共鳴的故事,則稱為精華。而這一點,恰恰是我認為《夜宴》最大的失敗之處。    
  葛優飾演的厲帝,弑兄奪位並強佔婉後,派羽林軍數次置太子于必死的境地,對於掃清先帝餘黨下手兇殘殺一儆百;像這樣一個野心勃勃、心機縝密、兇殘多疑的人,弑兄是出於對權利的渴望,女人不過是附帶的禮物。這樣的一個人,既然不可能為了所謂的愛情而放棄到手的江山,難道會為了這份包藏禍心的愛情而心甘情願的自殺麼?帝王的尊嚴本就是建立在殺戮之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樣的帝王會因為太子在夜宴中上演了一出盡人皆知的謀殺而覺得尊嚴掃地繼而人生無望麼?其實真正需要笑場的不在於葛優那幾句蹩腳的臺詞,而是一個“要江山”的帝王竟然是死在了“要美人”和“要面子”上,實在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章子怡飾演的婉後成了笑到最後的人,她與太子無鸞曖昧的情素遊移於影片的各個角落,她的所有舉動在人看來都是在幫助太子實現奪回王位;最後的10分鐘,路轉峰回,她所要的,不是一個當帝王的愛人,而是一個當帝王的自己。這樣的轉折,到是無可非議。或許也是影片最大的伏筆。只是我個人以為,章來飾演這個覺得略顯單薄,倔強、韌性是她的最大特色,而非狠。    
  黃曉明、馬精武飾演的殷氏父子在夜宴之前的一席對話讓我覺得整場戲總算有了亮點,老爹看著兒子的眼睛,說,你為什麼不可以(做皇帝)?兒子先是一驚,繼而表情一沉。“欲望”的主題在這一刻,真正地暗流湧動。可惜的是,真正到了鴻門宴一般的夜宴,故事的發展卻沒能讓這對父子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亮點轉瞬即逝。    
  吳彥祖飾演的太子無鸞身上,或許有馮導讚賞的憂鬱的貴族氣質,只是這樣一個背負殺父血仇的人,給人感覺到的,卻始終是一個軟弱無助的落難王子形象,承擔不起復仇的重任。    
  周訊飾演的青女的角色實屬不折不扣的配角,她的存在被用來論證親情在欲望之前的蒼白無力,愛情在風起雲湧的宮廷之爭面前的純粹與弱勢。可惜,親情與愛情闡述的都太過輕描淡寫,唯一讓人記住的,不過是最後那幕“擰著勁兒”的越人歌舞。    
  《夜宴》的背後,通篇說的都是“欲望”。“欲望”能夠留給人們的最大的撼動,不是那些靠華麗的場景與險惡的人心形成的鮮明對比,那是潛藏在我們心中的試探、臆想、畏懼與躁動。或許我們都應該學學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海上鋼琴師》以掘金熱、移民潮的歷史背景和“1900”這樣一個從未離開過船半步的鋼琴家做比對,一邊是躁動不安的社會,一邊是88個琴鍵組成的黑白世界,所有人都嚮往著自由女神的理想彼岸,1900也有欲望,但是朦朧的愛情最終沒有戰勝陌生的世界給他的恐懼,欲望就這樣被消減了。他可以在88個鍵盤之間遊刃有餘,但是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這樣的話,我寧可捨棄我的生命。”    
  欲望于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夜宴》的欲望,或許直指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以在五代十國的背景之下,不難看到類似西方中世紀武士裝扮的羽林軍與諸如“骯髒的交易”這般戲劇化的臺詞設計。如果真是出於這般的考慮,建議導演第二個要學習的人應該是新東方的俞老師。因為他的始辦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更多的人順利走上美利堅的求學路,所以新東方所有的課程都是針對應付TOFEL以及GRE的考試,猜題命中率頗高。與其東猜西猜,不如把歷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拿來細細研究一番,不怕沒有靈感的。至於研究甚多的《臥虎藏龍》,則可以免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74865/

集結號 (2007)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恒
主演: 張涵予 / 胡軍 / 王寶強 / 廖凡 / 鄧超 / 任泉 / 袁文康 / 袁洪濤 / 李晨 / 李乃文 / 湯嬿 / 胡明
  劇情簡介
  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張涵予 飾)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團長劉澤水(胡軍 飾)下令,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 
  慘烈的戰爭在炮彈的轟鳴中開始,九連的戰士死傷慘重,排長焦大鵬(廖凡 飾),犧牲前說自己聽見了集結號,穀子地自己沒有聽見,他決定死守陣地。九連打退了敵人三次進攻,炸毀二輛坦克,殲敵無數,全連除連長穀子地,47人全部陣亡。 
  這場戰爭改變了穀子地的人生。由於部隊改了編號,穀子地找不到組織,九連犧牲的烈士們也被認定為失蹤。穀子地開始了艱難的尋找,為九連的兄弟們討個說法,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

讓觀眾意識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2008-01-09 

  晚上看完《集結號》,緊接著就看了劉恒寫的原來的劇本。    
  看完劇本,第一感覺是吃驚,因為劇本有六萬多字(普通電影劇本四萬字左右), 
  看得出劉恒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那種行文筆觸是充滿感情的筆觸,是裝不來的。 
  其次他的劇本充滿了視覺想像力和提示, 
  我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戰爭場面怎麼寫? 
  是差不多只寫人物對話和大概進程,讓導演去填充呢,還是怎麼樣? 
  劉恒是寫得非常精細的,氣氛,細節,色彩,全部都寫出來了。 
  這是一個小說家的積澱使然。 
  第三點才是對照:確實劇本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相比,要完整了很多, 
  看電影會覺得後半部電影有點碎,氣韻不連貫,劇本其實是非常流暢的。 
  電影刪減劇本較大的幾個段落是這樣: 
  第一個是全連戰友犧牲後,穀子地穿上敵軍的衣服,混進敵人的隊伍找食物, 
  炸死了敵軍將領這一段比較重要的經歷,也是後來被一再質疑的經歷。 
  第二個是穀子地和孫桂琴相依為命的一段路程。(這段拿掉是應該的,因為會給觀眾誤導) 
  第三個是電影將近尾聲,劇本的高潮落在穀子地親手從煤堆中扒出了戰友們的累累白骨, 
  有一個相當集中的情緒爆發,相當之煽情, 
  電影完全沒有這一段,直接到了最後,烈士之墓才是電影的高潮。 
  其他刪減修改的部分還有很多,人物也做了適當合併: 
  比如穀子地救了站在地雷上的人,原劇本是一個高排長,電影就是趙二鬥, 
  就產生了一個小小的漏洞:一個當官的怎麼會自己親自做啥偵察兵? 
  但是從劇作上說,這樣寫確實立刻就建立起了穀子地和趙二鬥二人之間的緊密情感, 
  這是有效的招數吧。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段被拿掉了。 
  我覺得有兩種考慮:一種是確實太冗長了,六萬字劇本,本身就意味著要拿掉很多東西, 
  一種是電影局的建議,拿掉了會有爭議的段落。 
  我個人以為,第二種可能性比較大, 
  因為目前呈現出的電影,是有點殘缺,斷裂,和擰巴的。 
  主要的問題是高潮沒有頂上去。 
  昨晚和青瓜兩人說起這電影,她基本上說的是我的心聲: 
  當穀子地抄起鏟子,紮好褲腿,沖上煤山的時候,觀眾就開始期待著一個時刻: 
  就是他用雙手鮮血淋漓的挖出戰友白骨的時刻,那是觀眾和穀子地同聲一哭的時刻, 
  這個時刻久久沒有到來, 
  而僅僅落在他們被表彰上一個“追認”上, 
  觀眾的情緒得不到宣洩,是比較壓抑的。    
  就電影來說,《集結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但是作為中國電影,公映出來的電影,受到國家正面宣傳和肯定的電影, 
  《集結號》對戰爭,對歷史,以及人性的講述,前進了一大步。 
  電影裡呈現出的英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英雄, 
  劇本裡形容老年的穀子地,“冷漠而沉鬱”,他不太熱情, 
  他身上有一點老兵油子氣,他不盲目犧牲,有最強的生存智慧,但是內心同樣保存最熾烈的感情。 
  在過去的電影中,士兵為服從大局是任勞任怨的,是勇於犧牲的, 
  但是穀子地並不這樣,他會發出質疑:“你怕咬死,我們就不怕咬死?” 
  在過去的戰爭片中,士兵們為了虛無的理想和主義和看不見的人民而死, 
  但是《集結號》中,他們為了看得見的兄弟而死(薑茂財),為了看得見的信任而死(王金存), 
  他們沒有說一句空洞和美麗的廢話。 
  電影的策略是成功的:它既質疑了所謂的犧牲,又肯定了犧牲的價值, 
  所以,《集結號》的宣傳語是非常曖昧的: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結號》這才可以讓觀眾感覺碰觸到了過去沒有碰觸到的內心角落,感覺到新鮮的闡述, 
  同時卻又巧妙的讓領導們以及掌權部門們覺得,這是一部積極捍衛主旋律的正面作品。    
  昨晚青瓜說了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她說:“這樣呈現出來的《集結號》才好,這樣奇怪的結尾才好, 
  這樣,才能讓觀眾意識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回應
  不完全同意。 
  按照你這個邏輯,那《色戒》的刪節造成遠比《集結號》更龐大的討論,它更是“能讓觀眾意識到那把剪刀的存在”了。它的刪節看來是應該的。同時,《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是值得欣賞的影片,因為“它讓觀眾意識到某種中國式的荒謬”。 
  影片能夠超越作者本身存在是對的,因為解讀在觀眾。而因觀眾自己看出遠比這個作品本身更深遠的內涵,那並非是影片的功勞。 
  不是好的結尾就不是好的結尾,沒什麼“這樣奇怪的結尾反倒讓人有所思索”這種說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78043/

《集結號》:無名氏與人性的半成品  2008-01-05

  直到故事最後,電影才告訴觀眾,穀子地是個孤兒,是在穀子地裡被人撿到才活下來,撫養成人,因此就被取名叫做穀子地。這個名字猶如無名氏的同義語,很像是中國農民的一個象徵。這不僅因為它本身與農業所具有的地理特徵緊密相關,而且因為它是一個如此不具有特殊性的詞彙,就像二狗子之類的任何一個象徵著傳統的中國底層人群的名字一樣。重要的是,無名氏意味著一個以獨立的存在為表像的虛空。表面上它被無名氏三個字所填滿,但實際上卻空無一物。關於它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們對它背後的那個曾經的生命一無所知這個事實。因此,無名氏意味著來去都不知所蹤,是一個被挖空了背景和意義的空白。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影片其實是在堅持說明這樣一件事實:穀子地不想做無名氏,無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他的那些在戰鬥中死去的四十七名兄弟。他試圖改變被埋沒的狀態,試圖消除那種不斷壓倒過來的徹底的虛無。儘管死亡已經使得生命的氣息不復存在,但他顯然希望不要把他的兄弟們推入無名氏那虛無的深淵。他所要的無非就是因為曾經鮮活的存在而必須得到肯定的意義。    
  穀子地的這點精神在某個時候感動了我。我把這看作是歷史漩渦中的一點醋。也就是說,它讓這部以戰爭場面為噱頭的電影,有了一點點味道,從而與中國電影中主流戰爭敘事那種人性的缺席拉開了距離。我們的戰爭電影向來都是人海戰術的大場面,人民的氣勢展露無遺,但唯獨缺席的就是人。人被歷史所淹沒,被歷史必然性所摧毀,連一點塵埃都沒有留下。英雄必須沒有人性,必須對我這個字眼進行徹底的否定,必須對性別、年齡、婚姻、人倫的個性特徵進行革命性消除,必須以歷史和集體的名義取代任何可以使人聯想到個體感受及其人性的概念,否則他就無法為了民族、國家和党的利益毅然讓自己爆炸,從存在化為虛無。至於敵人更是沒有人性可言,因為我們對他的仇恨已經使得他不再是人。他只能是反動派、漢奸、叛徒,而不再具有任何可以成為人的可能性。就像《集結號》裡的士兵說的:我殺的是反動派。他的潛臺詞是:那不是人,所以沒什麼好懺悔的。    
  但遺憾的是,穀子地的言行頂多只是在四分之一的意義上試圖在歷史的漩渦裡恢復一點人性的底色。其餘的四分之三,以他為代表的生活在革命的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他的正名活動依然是在整個二十世紀後半葉所確立的邏輯框架之內完成的。這個框架的神聖性和強迫性,在這部只有四人之一人性的電影裡顯然依舊固若金湯。並且很可能因為那點催淚效應而得到加強。    
  這個四分之一,就是在對黨和國家的召喚及其回應中,部分地確認了人們活著以及死去的意義。顯然,穀子地沒有對神聖的死亡充滿迷戀,他一直為兄弟們的死去感到痛苦。但在死亡成為事實之後,穀子地對人性的肯定,其實只能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人不可能就這麼無緣無故地消失。他必須有一個名分。這個名分,在穀子地的精神世界裡,就是為了人民解放而壯烈死去的烈士。他甚至因為他的兄弟沒有得到這個名份而感到不安和悔恨,甚至想以自己的死來填滿這個心靈上的溝壑,並最終引導他通過挖尋早已成為廢墟的屍骨來恢復這份存在的意義感。儘管在電影裡,對那些更加樸實的農民來說,這個名分之所以重要,僅僅是因為這可以多分到兩擔穀子。但穀子地顯然是認真的。他以一種偏執狂的態度和言行,把這條宏大信仰支撐下的人性線索堅持到了最後,直到那個曾經使他們遭遇委屈的主人,重新給了他們熱情的擁抱。因此,完全可以說,穀子地的人性是個半成品。它頑強的腳步,在遭遇到沒有面容的國家和人民的熱情擁抱時,嘎然而止。    
  穀子地的真誠透露出馮小剛是個聰明人。不僅在票房上,而且在政治上,絲毫沒有閃失。戰爭的宏大場面和極具震撼力的視聽效果,必須服務於人民的歷史,而不是徹底的人的歷史。在這裡,人只能是未成品,就像被戰火炸得血肉模糊的屍體,就像那些無名氏的墓碑:可以肯定的是那是與人相關的事物,但又顯然不是一個有著完整生命的人。它只能是模糊的、含糊其辭的、左右為難的無名氏。    
  因此,我對馮小剛所講的這個穀子地的故事也只能給予四分之一的掌聲。那四分之三,必須留待將來,留待人在這個古老的國家得以完全長成的那一天。 
  回應
  有的人好像把自已說得很牛X一樣,自已為是,還自已為中肯?放屁,為狼辦事, 和為人民辦事能一樣嗎?你又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站在人民一邊的,就是好的。 你說國軍如何如何,那為什麼不得人心?腦子有病?
  看來樓主十分具有西方所謂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人性提到了一個至高的高度,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戰爭和政治才是高於一切的存在,它調動了所有的販夫走卒,謀士精英,為了一個群體的利益而展開從精神到製造業以至於肉體的最為慘烈的較量,在這個較量中,人~~個體的人是微不足道的,史達林說過:死一個人或許是杯具,但是死一百萬個人就只是個統計數字了,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才是血淋淋的事實。如果你作為一個士兵上了戰場,腦子裡還有對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憐憫,那麼中彈倒下的就是你,在戰場上根本沒有“人”,只有“敵人”和“自己人”,如果你到現在還對戰爭有那些人道主義的幻想,我只想說,真正的戰爭到來的時候,你會比任何人死的都快,你口中的那些具有“人性”和“人格”的反動派會朝你屍體吐口痰,然後踩兩腳再跨過去~~~
  你們所說的“人性”究竟是什麼意思呀?好深奧啊!我覺得,人性,至少也要講場合,不同場合人性是不同的,沒有什麼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比如戰爭中,人性就是生命,就是要打勝仗活下去。當然,戰友的生命跟自己血肉相連,也是人性的部分。不知道樓主怎麼看待戰爭。如果以抽象的人性來看,任何戰爭都是錯誤的,反人性的。跟意識形態沒關係。美國人打伊拉克也說是要解放伊拉克人,讓他們過上有人性的日子,可怎麼聽著就那麼矯情呢。人性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有思想的樓主!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74788/

只有小剛---《集結號觀後》 2007-12-22 

  知道《甲方乙方》裡英達扮演的那個“巴頓迷”是誰?我覺得那個死胖子書商其實就是瘦猴馮小剛自己。所以,今年有了這部《集結號》。    
  按照網路慣例,中國三大導演張陳馮出片,照例是要批評一頓的,尤其是大片。從結構上說,可以批評《集結號》比例失調,第一部分戰爭過於冗長,搖動鏡頭過多。第二部分過於簡略,第三部分太過朱軍。從技術上說,特技完全是用韓國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連》的嫌疑。從宣傳上說,吹得過火,大話講得太滿,讓人想起中國大片一貫用宣傳騙錢的傳統。從細節上來說,軍事迷還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號,槍械分類等等等等。最後,還會有人給出一個概括性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    
  但是我給了這片子4星,因為它真的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戰爭片。尤其是在內戰題材中,它擯棄了傳統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還原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荒謬絕倫。它沒有歌頌,甚至也沒有批判,而是以冷靜的敘事角度講了一個極為殘忍和迷亂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 
  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軍官。 
  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    
  所有這些,放在有數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之下,凸顯出連長穀子地奇異的際遇---如同一隻被命運之神撥弄的螞蟻,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對朋友最珍貴的信任,也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現了個人在戰爭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貴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犧牲,英雄和傳奇如何被淹沒遺忘。而在命運的強大力量之前,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體現了一個男人的堅韌和擔當。並且,因為這種極為微茫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竟然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榮耀自己死去的弟兄,為他們討還一個公道。最後的答案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兩個永隔幽冥的人還是達成了和解。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裡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恒從這篇記敘文裡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檔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乾淨。”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裡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裡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裡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鬥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裡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裡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樸。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裡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裡,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裡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64766/

非誠勿擾 (2008)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馮小剛
主演: 葛優 / 舒淇 / 范偉 / 徐若瑄 / 方中信 / 胡可 / 鞏新亮 / 車曉 / 馮遠征 / 羅海瓊 / 鄔逸聰
  劇情簡介
  海歸秦奮(葛優 飾)的天才發明“分歧終端機”因能公平和平地解決人類分歧,被風投者以200萬英鎊高價買走。秦奮也開始踏上網上徵婚的路途,一路笑話不斷,不是重遇Gay友,就是遇到推銷客,秦奮頗有點心灰意冷,以致遇到清冷女子梁笑笑(舒淇 飾)時便開門見山請求對方說明來意。這次更為棘手,笑笑愛上有婦之夫,陷於苦戀中不停掙扎,這次純屬聽從家裡人安排才出來與秦奮見上一面。不再打算再見的二人盡情地分享了生命中最隱秘的秘密。 
  然而不久,打算和舊愛分手的笑笑找到秦奮,說要嫁給他,但想與他先去北海道一趟。因她與舊愛的愛情是在那裡開始的,如今想在那裡結束。秦奮答應了。二人踏上北海道之旅,秦奮在北海道的老友對他們盛情招待,三人遊遍北海道各處,秦奮知道自己得不到笑笑的心,卻不知道笑笑心中抑鬱難解的結正沖向海底的漩渦……

非誠勿擾2 (2010)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王朔 / 馮小剛
主演: 葛優 / 舒淇 / 孫紅雷 / 姚晨 / 安以軒 / 邵兵 / 廖凡 / 鄔逸聰 / 關曉彤 / 竇文濤 / 趙寶剛 / 樂嘉 / 張馨予 / 張涵予 / 李晨
  劇情簡介 
  在秦奮(葛優 飾)全然做好與笑笑(舒淇 飾)白頭到老的準備之時,笑笑對秦奮的感情卻僅僅止步於好感。在秦奮好友李香山(孫紅雷 飾)和芒果(姚晨 飾)離婚典禮的啟發下,秦奮與笑笑決定試婚。然而,好感畢竟不等同於愛情,共同生活期間,秦奮深沉的愛意 在笑笑那邊卻變成無形的壓力, 兩個最後只能分道揚鑣。距離遠了,感情似乎也就淡了,就在兩人似乎已經忘記對方的時候,他們生活的軌跡又一次發生重合。老友李香山罹患重症,在他的人生告別會上,秦奮和笑笑再次相遇,在即將離世的老友點化下,笑笑似乎明白了婚姻的真諦……

非誠勿擾——獻給後相親時代的剩男剩女們 2008-12-21 

  相親,21世紀剩男剩女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之所以稱之為“後相親時代”,是因為現在相親不再是受人排斥的一種談婚論嫁的方式了。而是以其高效快捷的特點,被現在人們所津津樂道萬般推崇。
  在網上看過了不少關於相親的帖子,少數的幸運者通過相親最終找到了the one,但更多的,都是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遭遇JP男/女的狗血故事。    
  正如片中葛優所說,相親其實是件挺不靠譜的事兒,歪瓜裂棗的咱看不上,但凡長得有模有樣看著順眼的不是性冷淡就是身懷鬼胎,心理健康歷史清白的姑娘都哪去了,我怎麼一個都碰不上啊? 
  先後遭遇了變成男同性戀的老同事,墓地推銷商,為肚子裡寶寶找爸爸的未婚媽媽,選男人如選股票的精明女股民,一年一次的性冷淡寡婦,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卻又百折不撓地一次又一次的拎上背包踏上相親的漫漫長路。
  這是一幅多麼寫實的畫面啊!我們這群單身的剩男剩女中間,多少人都是這樣,在愛情中翻江倒海,在相親中鬥智鬥勇,卻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著各式各樣的不靠譜。 
  看到一個帖子說,相親其實就是一個拿著放大鏡找缺點的過程。男女雙方,都被介紹人胡吹海侃得天花亂墜,見面之後難免會一條一條的加以比對。各人心中都有一座天秤,這邊加上一點,那邊拿掉一點,加加減減之後如果天秤還能平衡,就將就著過。如果天秤失衡,那咱就拜拜。 
  前幾天一個JJ還和我自嘲說,她人生這二十多年,全拿來遇爛桃花了。 
  那JJ其實也是一挺好的姑娘,可這麼多年來,一直遇人不淑。當身邊的人婚的婚嫁的嫁,她就這麼被剩下來了。雖然還不至於變成怨婦,可難免和朋友在一起時會發發牢騷,說說這人生這愛情是多麼多麼的不靠譜。    
  話說傷痛刻在心裡,但表面上,我們還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強顏歡笑地在人生的路上尋找另一半。因為誰也不敢說自己強大到可以一個人孤獨終老,並且心甘情願坦坦蕩蕩。就連SACT中那麼獨立那麼自信的薩曼莎,到老了其實還是不甘心與閨蜜們一起度過自己50歲的生日。更何況我們這群凡夫俗子,總歸是需要找一個人來白頭偕老。 
  可是我們身邊的人們,無論他是低眉順眼地討你歡心,還是言行曖昧地向你靠近,他們各自心中到底藏著掖著多少不能說的秘密,又豈是通過相親所能知道的? 
  就像初見秦奮時的笑笑,眼神憂傷,自卑自棄。而初見笑笑時的秦奮,油腔滑調,話挺多卻很少提及自己。 
  反正成了不了戀人,那就當個酒友吧。只是沒想到,那麼不靠譜的外表下面,卻是一顆在當今這樣一個社會上還算老實的心。    
  秦奮在教堂懺悔的那一幕讓我印象猶為深刻。 
  在異鄉的小教堂裡,面對一個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的老神父,才敢讓多年來渴望傾訴的欲望如開了閘門的洪水般一發而不可收拾。 
  現代的人們啊,心裡藏著多少秘密和故事,卻找不到人來分享。我們厭倦互相瞭解,互相磨合的過程,而希望用一種高效快捷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另外半個圓。 
  多年後,與當年一起喝酒一起吹牛的朋友們天各一方。最後卻發現,身邊還是找不到可以分享自己故事的那個人。 
  烏桑唱著那首我聽不懂的日本民歌,寂寞襲來,終於在空無一人的公路上痛苦失聲。 
  鏡頭拉開,一幅多麼美麗怡人的田園風光。可是,如果沒有人分享,再美的風景也是荒涼。    
  長路漫漫,誰人相伴?請君三思,非誠勿擾。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92514/

非美景勿拍,非美女勿婚嫁  2008-12-22 

  我並未帶著過高的期望走進影院,所以也並未帶著過多的失望走出影院。總體來說,我覺得這樣的片子才能叫做賀歲片。雖然我已經很難找到看《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是那種快樂,但至少,年終,我總是會想看到一部輕鬆的大團圓結局的喜劇。    
  這部片子就是講葛憂徵婚,一個一個得見物件,然後把每一小段拚在一起,配以美麗的景色,杭州西溪,北海道等等……這樣的設置只能讓我覺得,現在的導演和編劇都懶惰了,各式各樣的公路電影,一個一個的小段,比較成功的《落葉歸根》,近幾年連綿不絕的來電轉接……編劇們已經寫不出來能講上兩個小時的故事了,於是故事被割裂成一個一個的片段。要讓觀眾在兩個小時內每5秒鐘笑一次實在太難了,於是還是先將電影變成n個小品,然後再在小品中落實這些笑點。導演也是一樣,已經沒有能力可能也沒有心力再去挖掘,某一個演員的魅力,於是把大塊大塊的鏡頭都給予了醉人的景色。景色確實是醉人的,但是這醉人的景色卻並未讓這個故事變得有多麼的動人心魄,只是讓那些本來就很物質的人們更加饑渴。所以,這樣的賀歲片,其實基本上等同于立志片。我會發現,女主角比我大不了幾歲,已然當過正義的第三者了。而且人家偷情的地方都在北海道,我們這些個還在大學食堂打飯互相夾鹹菜的浪漫都往哪放阿……    
  於是,這樣的電影,只能越看越辛酸,越看越容易想起我那乾燥的20歲。我覺得做個美女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每天端著,把矜持當飯吃,這樣的日子人誰也過不下去。關鍵是做個美女所帶來的後續事情,太吸引人了……作美女嫁得好老公,即使老公搞外遇也還是不敢提離婚;做美女相得好物件,即使自己只是想找個墊背的,也能找到個真愛的;做美女才配得上那些個好地方,才能在鏡頭中自在的笑;做美女才能有這樣的愛情故事,否則連卑鄙的小三都沒份,也就下下食堂,和和粗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得了白癜風的緣故,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多場景顯得病怏怏。比如葛優說自己的過去說著說著哭起來,他的朋友鄔桑一個人開車離開的時候自己唱著歌哭了起來這兩個場景,我覺得就完全沒有《落葉歸根》裡趙本山從唱到哭得自然。因為我曾經體會過那種輕輕唱到顫顫歌的感覺,於是慢慢的能理解這些導演鏡頭下的高與低。有些情景還沒鋪墊好,就急於想去打動像我這樣麻木的觀眾,只能是石沉大海。都是喜劇演員,趙本山好像還是拿得起正劇的格調,放得下笑星的頭銜。葛憂就不一樣了,多虧馮小剛多年的栽培,葛優可能永遠遠離了正劇的軌道,拍個夜宴,暴露無疑。我想他是認真的,只是觀眾不會再對他念的詞認真了。因為他只能是一個滿嘴段子的形象,好像他的突然認真就是為了下疫苗一個大笑料的出現……這是葛優的可悲,多虧了那位白癜風導演。    
  我很喜歡這個片子裡的舒琪,應該說馮小剛把她拍醜了,本來的舒琪應該更美。我喜歡並非因為她的美醜,只是因為梁笑笑這個高尚的第三者。並未有人給我機會讓我成為那個被眾人唾棄的第三者,我亦不想落到那樣尷尬的一個境地,只是近些日子,我漸漸得開始喜歡那些做事極端的女孩子。大部分人貪婪卻又不想付出,即使是美女們,也是一樣更加貪婪,更加覺得理所當然,所以在埋怨男人的不負責任的時候,她們總有千般理由,總是說“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了”,其實您已經把自己都給了很多人了,再多一個也就四捨五入的問題而已。圓滑只有在極端面前才顯得出它的無力和怯懦。    
  笑笑不一樣,對於她想要的東西,她並沒有過多的埋怨。對於她得不到的東西,她也沒有過要毀掉或是誓不甘休的勁頭。只是要善始善終,有多轟轟烈烈得開始,就要有多麼氣勢宏大的結束,這些可以不需要那個人在場,自己的感情自己了斷。於是我覺得整部電影拍得最好的鏡頭就是舒琪掉進水中的鏡頭。他像是一隻水母,周身舒展而曼妙,死亡這種如此殘忍而血腥的場景在電影中卻像是神奇的動物世界中的一個鏡頭。舒琪像是一種生在海中的生物。這樣舒展的鏡頭一下子帶走了負心漢的陰霾,像是清早變成肥皂沫的人魚公主。自己淪陷的人只能自己救贖自己。如果想要自己救自己,就只能選擇最虔誠的方式。就像三島由紀夫,最終選擇剖腹來救濟自己,只有真正虔誠的勇士才能有膽量剖開自己的肚子。所以說這個跳崖的場面選擇在日本,在北海道,還是成功的。極端的女孩子可能並不適合作為長久的伴侶,但是她們卻是那樣的可愛。    
  我總覺得,電影中的人物,需要的不是美麗,而是色彩。就像這部片子的主角們,葛優,范偉,舒琪,方中信,她們都是帶著顏色的演員,所以即使這個故事不夠好看,也還有這些帶著濃墨重彩來上戲的明星,於是歡歡喜喜2008。    
  2008年我過得並不快樂,所以希望今年能在歡笑中結尾。我最喜歡的賀歲片是92版的《家有喜事》。希望生活能是那樣,即使是最無聊的瑣事,也濃墨重彩。《非誠勿擾》其實是一部想要真誠卻力度不夠的片子,不過,現在這個年景,還有人想要跟我真誠,我已經熱淚盈眶,等待接受這生活的饋贈了。   
  不要嫌棄任何一點歡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92877/

唐山大地震 (2010)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思蕪
主演: 徐帆 / 張靜初 / 李晨 / 陳道明 / 張子楓 / 張家駿 / 王子文 / 陳瑾 / 陸毅 / 張國強 / 楊立新 / 呂中 / 詠梅 / 劉莉莉 / 馬秋子
  劇情簡介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區爆發7.8級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民無數。面對即將坍塌的危樓,丈夫方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飾)都要去救被困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張子楓 飾)、方達(張家駿 飾)。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沖進去營救時不幸罹難。李元妮在震後發現,一雙兒女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若要營救,必然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艱難選擇——救弟弟。此事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隱痛。後來,她被軍人王德清(陳道明 飾)夫婦收養。高考後,方登(張靜初 飾)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師兄楊志(陸毅 飾)產生了感情……方達被救卻斷了胳膊,李元妮以無私的母愛撫養他成人。成年後的方達(李晨 飾)去杭州闖蕩,娶了媳婦小河(王子文 飾),並幹出了一番事業。32年後,這家人的命運卻因為5•12汶川地震再次發生了交疊……

渴望被感動的人們  2010-07-15 

  按照朋友的說法,《非誠勿擾》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業電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導演、僅憑幾個段子就能拼湊出一部電影,植入廣告無孔不入,生怕別人不知道。也正是這種信手拈來的成功帶給馮小剛莫大滿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億票房自然不是話題炒作,熟悉馮小剛的人都知道他敢喊這話。    
  只作單純比較的話,《唐山大地震》比《非誠勿擾》確實有進步,馮小剛成功地回到了導演的位置——可惜是個黃金八點檔的電視劇導演。我的情感能接受這部電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實不怎麼好。再後退一步講,《唐山大地震》終究是一部平庸的商業電影,手法平平無奇,不存在閃光亮點。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夠如願以償,升級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電影。倒不是說馮小剛有故意的投機取巧,而是電影要講的意思跟主旋律電影不謀而合,感謝解放軍之前要先感謝國家。    
  時至今日,當評價一部電影是“把故事講好”和“不哭不是人”之類的標準時,我們就知道中國電影其實已經病入膏肓了。講好一個故事是起碼的基本原則,能讓觀眾哭否和電影的好壞完全是兩碼事。如果光追求這兩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進而堆造出五億票房,那這個市場確實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願賭服輸。    
  影片的開場部分還可以,地震畢竟不是拉鋸戰,猛烈襲來又無情離去,留下了無數屍體和遍地廢墟。光從看點來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場面是電影的精華,IMAX巨幕同步發行看的也就這麼十來分鐘。如果對比《超強颱風》之流的山寨特技場面,那受益於外來團隊的《唐山大地震》還湊合,可實質上還是襲人故智,又一組視覺特效的流水作業。其餘一個半小時,這部電影放在十寸上網本上觀看都不會有任何影響。    
  由於地震的短暫,《唐山大地震》把講述中心放在了內心的餘震上,一個拆散開來的家庭和幾個陰影未退的親人。試圖以小見大,這個想法也沒錯,然而馮小剛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實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試圖要打動你。當年哥能讓你笑,這回要讓你們哭。慘不忍睹的地震現場,步步緊追的生離死別,片中人物時不時會落淚,進而希望觀眾也跟著落淚。    
  電影有個不錯的頭,後來小孩開始長大就自亂陣腳,一會下海發了財,一會女兒生小孩,太過倉促。盤算下來,笑場的次數還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廣告們打個平手。最需要點睛一筆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勁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張靜初的對不起都沒能鎮住場,情緒醞釀實在不夠。如果說中國人懂中國人,天災無情人有情,那麼馮小剛的親情牌打對了,可他打對牌就能贏取一切麼?事實並非如此。這幫人想的也沒錯,渴望被感動的人們實在太多了,可惜裡面真的沒有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43436/

柿子的心碎 2010-07-29 

   要是電影都照《唐山大地震》這麼拍,想不看哭基本很難。人世間非哭不可的那幾件事,命如螻蟻、生離死別、孤兒寡母、欲靜不止、未婚先孕、慘絕人寰,這電影都占全了,而且淚點分佈極為考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比你剛挨過個大嘴巴,好不容易挺住了,淚珠還在眼圈裡晃悠呢,一巴掌又扇上來,但凡個健全人都架不住這麼折騰,不哭抽過去就算揀著了。遇上純心這麼搞你的導演,真能憋住不哭的,不能說明你堅強,只能說明導演費心營造了那麼多淚點,拼老命使出了天馬流星拳的必殺,卻恰好沒有一個能如期命中你的罩門,不是功夫不到,而是遇上這位鐵布衫練得委實了得。    
   然而對我來說,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一哭的作品,儘管我辛苦挨過了影片的大半部分,怒目圓睜,咬碎銀牙,攥緊拳頭憋出一腦門汗,但當我面對出其不意的那盆大柿子,還是情不自禁地湧出了熱淚,我哭得鬱悶,哭得不甘,不為我本想功德圓滿卻不留神著了導演的道兒,也不為我趟過大江大河卻在小河邊濕了鞋,我邊哭邊想,就他媽為個柿子,您當初幹嘛去了,早知今日,當初幹嘛非不讓那女孩吃呢?就一個,一人分吃一半不好麼?    
   就是這盆柿子,呼嘯飛來吧唧擊中了我的罩門,讓我的童年陰影掠上心頭。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和兩個表弟瘋鬧歸來,渾身臭汗,狀如暑狗,於是他倆各自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姨媽們各自掏出一毛錢來,讓自己的孩子買冰棍吃,我又熱又饞又是小逼崽子,當然也想吃冰棍,就朝我媽要。這本來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毛錢,在通貨緊縮的當年也算不上奢侈的消費,跟今天的一元錢差不多,但那天我媽也不知犯哪股子邪勁了,就是不給錢,我撒嬌,她不給,我哭,她還不給,後來連我姨媽們都看不下去了,要給錢,我媽橫豎不讓,總之就是晾臊著我的意思,那以後很長時間裡我腦瓜裡反復出現的一句話是,為什麼不讓我吃冰棍。    
   時至今日,我從來沒跟我媽提過這件事,提起來想必她也不記得,只會憑增她的愧疚。回想起來,倒是有段時期,我超愛吃冰糕,於是我媽常常成箱買給我,塞滿了家裡的冰箱,吃到我嘴唇發腫渾身打顫,狀如犯病的企鵝。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她試圖補償我的一種方式,即便是,我也絲毫不覺得感動和憐憫,我要過變形金剛而不得,要過任天堂而不得,要過全套七龍珠而不得,得不到的東西太多太多,而在如煙往事中卻唯有那根冰棍輪廓分明屹然矗立,因為那本是一次再合理不過的請求,是我能享有的和同為媽生的表弟一樣的權利,是母親舉手之勞便能讓我獲得的最原始的公平,是我作為一個手無分文的幼童能向一位擁有予奪權力的母親提出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我不怨恨母親,冰棍畢竟只是冰棍,真實影響也遠不如我上文所寫的那般慘痛,但時而想起這件事,心裡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像吞只蒼蠅。更令我不舒服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宣揚的價值觀,柿子和冰棍已然如此,生與死又當如何,柿子已經給了弟弟,生的權利又給了弟弟,一條生命總是要比另一條金貴,偏心眼到這種程度,作為姐姐也只能自認倒楣投錯了胎,在我看來,老婆和母親同時落水的難題固然令人頭疼,但先前虧欠誰更多卻自有定論,損有餘而補不足不失為一種辦法,最低限度還有個擲硬幣的天意墊底,總輪不到憑個人偏愛就決定了別人生死,而到頭來,居然是姐姐痛哭流涕向母親道歉,說對她不起。逮著一個往死裡虧待,然後用所謂的愧疚和懺悔就試圖洗清一切,搖身一變就從殺人兇手成為普度慈航,整部影片宣揚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    
   一塊水泥板兩邊壓住姐姐和弟弟,幾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更靠譜的是,一張批條兩邊壓住官二代和貧二代,一道大壩兩端蓋住面子工程和貧困村落,一個名額兩側站著海歸和民工,一條狹路兩頭停著暢通無阻的奧迪和走投無路的螻蟻。現實中的水泥板無處不在,紙張兩面是光滑與粗糙,鏡頭兩端是映射和真相,誰生誰死一目了然。我承認不是所有東西都能像柿子般一分為二,世上的事沒那麼多公平可言,但我們可以欣喜地接受一次分配中的偏頗,凝重地接受二次分配的不公,卻無法容忍三次、四次分配中變本加厲的掠奪,我也相信母親對每個孩子無私的愛,但當水泥板確鑿地壓在十幾億人的身上,我不希望能活下來的總是備受寵愛的一小部分人,讓領導先走,留下的總是孩子。馮導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要忍耐,要寬恕,要包容,要承受,因為母親其實擔負著比你們更沉重的心靈枷鎖,總有一天被忽略的你們會痛哭流涕地跪倒在母親面前道歉。我卻怕壓在水泥板下的姐姐在影片外根本活不到那一天,最後想的應是魯迅先生遺囑中的一句話,一個也不寬恕。    
   我們還是哭了,為母親毅然決然選擇了弟弟卻犧牲了姐姐,為母親服從大局而對女兒的腿做出生殺予奪,為母親富起來後聊作補償的那盆柿子,只是我知道,我們永遠會為類此于大學生犧牲自己救掏糞老漢究竟值不值的話題而掐架,永遠會為兩條生命的孰輕孰重爭論不休,我還知道,中國的導演永遠也不會拍出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樣的片子,用八個人的生命為代價去拯救一個士兵,因為我們永遠要弘揚用一個人的生命為代價去拯救八個人,領導除外。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83741/

好吧!我也是來砍小孩兒的!  2010-07-24 

  關鍵的問題在於,看過這個戲之後,你會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數字下的24萬人的罹難。忘了有關地震是否曾經被預測的種種是是非非。忘了我們曾經不顧一切的拒絕任何來自國外的援助。忘了這事兒發生在1976年。電影雖名為“唐山大地震”,但實際上唐山和大地震這兩個背景都被嚴重虛化,剩下的只是一個孤零零的家庭——一開始他們家的房子塌了,然後他們家妻離子散,後來他們家又破鏡重圓。他們甚至連鄰居都沒有。。。。我們說一場大地震給人們內心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限於骨肉親人的死去,而是你發現你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居然能夠瞬間崩塌。由此這種深切的不安會伴隨終生。黑澤明在回顧關東大地震時,將之形容為一個人間的地獄。所以你看他拍《夢》的時候會表現一個極端殘酷的末日場景,那個場景當中沒有誰會是主角——怎麼能還有誰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誰呀?趴在那兒衣不遮體、撕肝裂肺的那個嗎?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萬人都那樣!你怎麼還能對準了一個人在那兒猛拍呢?就是因為她是你的電影的主角?    
  這個電影預告片裡最後打出一行字幕:親人永遠是親人。那麼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不是親人就永遠不是親人?好吧,那我們是誰呢?跟你們家那些事兒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家也死了人,死的還比你們家多得多,卻只能在一個以賺錢為目的的情節劇中充當背景,做那個可以被人隨意擺弄隨意丟棄的活道具。那我為什麼還要在這兒陪你一起玩?就因為你給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給了你一百元嗎?那對不起了,我只能說,多這一百元我不會富,少這一百元我也不會窮,咱們還是拜拜吧。    
  我們沒有辦法按照一個商業片的標準來衡量這樣一個電影。第一,這壓根兒不是一個商業片的路子,有誰會這麼搞嗎?震五分鐘,然後拖拖拉拉再膩歪兩個小時?第二,這樣的題材你搞成一個純商業片你還真好意思?你們自己對此是毫無責任感,反過來卻還要對觀眾進行道德綁架。這算什麼?便宜都讓你們占了,我們這些當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連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說,我們連“被哭泣”之後膩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兒”的?那我倒要問問,你們算什麼?砍了小孩以後血淋淋拉出來討錢的?    
  馮小剛身上的戾氣很重。他極不耐煩,他覺得自己特會拍電影,卻不得不跟一群一點都不會拍電影的人攪合在一起。真無聊。他幻想了人民群眾對他的衷心擁戴,他覺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個完美的溝通管道。嗯。。也許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廣場上做栩栩如生狀的屍體來解釋了。他當年在城樓上揮手,面對人山人海,胸中氣象萬千的同時,也不免會有些疲勞。一個聲音在他心裡說,唉!他們懂什麼。。。。    
  在電影裡,我們也看到了對這個人的膜拜。卻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隊大院裡面。馮小剛說,這是王中軍的主意:因為他對那個時候場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軍是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孩子,他當然參與到了那場舉國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離大地震發生將近三個月之後,在腐屍瓦礫之中,一直被迫處於堅強狀態的人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可以縱情痛哭的時刻。他媽的!淚飛頓作傾盆雨!    
  可惜,馮導不去拍,卻要拍王總的感受。。。哦,對了,親人啊!你們知道誰是馮導的親人了吧!    
  另一個細節:籌備劇本的時候,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請他寫大地震的劇本。劉震雲說沒時間。又找到劉恒,劉恒說現在憋著寫地震的人挺多,咱們就別湊這熱鬧了。    
  牛逼啊!原來這“二劉”也是能“砍小孩兒”的主兒。    
  我們不易理解的情況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機》和《集結號》這樣優秀的作品,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水準會如此之一落千丈?馮小剛對於王朔劉震雲劉恒這些作家的依賴可見一斑。沒了這些給他掌舵,他這艘船就指不定開哪兒去了。    
  然後,我們就看到一個連“平行敘事”都不過關的劇本。同胞姐弟倆,三條敘事線,十年一輪回,都不知道怎麼搭著寫。張靜初怎麼就長大了?怎麼就懷孕了?怎麼就出國了?怎麼就嫁了一個大自己十多歲的老外了?李晨為什麼不考大學?幹嘛非得離家出走?為什麼娶那樣一個媳婦兒?蹬三輪就能蹬成了大老闆?徐帆。。。。為誰守身如玉呢?都夠立一塊貞節牌坊了。一輩子不搬家。。。。哪兒還有家嗯?80年代初的時候一半唐山人還住地震棚呢。原來的地方改成了百貨大樓,那你最好就到百貨大樓當售貨員去,順便還能多來一些植入廣告。母女重逢幹嘛非給女兒跪下?女兒沒死啊!應該高興啊!一輩子的罪這還不了?她活著呢!樂瘋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興地把房子燒了。膩膩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為什麼有“那山 那人 那狗”這樣不著調的話了嗎?    
  徐帆的表演好嗎?我怎麼看不出來?好的表演百看不厭,可我不知道誰會願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這種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級別?算了吧,別吹牛逼了。徐帆這台收音機,頻率特窄,只能收倆台——一個j交通台一個文藝台。你就來回擰吧,都挺正經八百的,可聽來聽去就剩下一個字:“假”!    
  哦,說了這麼多,我自己才明白,原來我們就是因為這些才被認為是“砍小孩兒”的。    
  好吧,我就砍了!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鐘,地震場面大概在十分鐘左右,震後方登被陳道明夫婦收養直至毛逝世約十五分鐘。前面大約只有五分鐘左右來交待徐帆一家人的關係。我記得的只有吹了吹電風扇,吃了個番茄。這真的不夠啊!就算親人永遠是親人,可是電影裡頭觀眾需要把這幾個人在內心裡面縫合到一起。更深層次上,觀眾還需要將自身投射的銀幕上,使得自己也成為那個家庭中的一員。五分鐘怎麼夠?所以說,李元妮一家的家庭關係完全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後面幾十年的親情苦戲,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場面不到十分鐘,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閃現等等環節,真正的地震場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鐘,我並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鏡頭,可關鍵在於,之後人們內心中的地震該如何表現。比如張靜初,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如何來表現她內心中那片始終掃不盡的瓦礫?這個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順序時間的方式來表現。陳國富曾建議,大量使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卻被馮小剛回絕。也是,馮小剛的電影從來都是按照時間線老老實實從頭到尾。還是那句話,頻率窄。      
  對這個電影我曾經給予厚望。或者說,對馮小剛我曾經寄予厚望。因為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再像他那樣認認真真講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賈樟柯在搞什麼,用九十分鐘的電影玩兒幾個觀念,沒時間去拍紀錄片就請明星來演偽紀錄片。他的想法很好,觀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沒有耐心了,覺得沒必要再講一個足夠複雜的故事了。馮小剛一直還好,《手機》、《集結號》、《非誠勿擾》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結號》,墳前的那場戲很厲害。我覺得一個人可以這樣在一個商業片裡這麼用力,這麼掏心窩子。他用這種態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會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馮小剛也是竭盡全力,可惜沒有任何一場戲能夠承載他的力氣。他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包工頭,他能夠把幾位元作家的作品盡可能貼切的表現。他幾乎是一個沒有多少獨立見解的人,他所能夠接受的東西也很少很單調——頻率同樣窄。而且,隨著事業的進一步成功,他越發相信自己的選擇。那些他認為不值得關心的東西,一概不再關心。    
   說到劇本,我剛看了報導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劇本中有很多方登方達姐弟倆在分別成長的過程中心靈感應的戲。兩條線索互相照應。所以我說劇本連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準確的。不過,這些互相照應的戲在成片當中均被刪除,所以才造成了兩個孩子不挨邊,各自成長的線索七零八落的事實狀況,這一點身為導演的馮小剛要負全部責任。 
  我們的可悲之處是,我們甚至只有一個馮小剛。 
  我們不得不對這樣一個人寄予厚望。當他讓我們失望之後,就無法轉移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按著他死罵。 
  不過說句公道話,拋開大地震不談,馮導真的已經很不錯了!    
   我喜歡商業片,但商業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純正才對得起觀眾。    
   幾個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劇情梗概就跟老杜講,這片子過五億沒問題。那個判斷是基於《集結號》和《非誠勿擾》。現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億以上的票房,但對於我而言,這事兒已經變味了,我只是想,如果馮導遂願,他就不單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過電影來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機會——他最終會變得不愛電影了,而只愛電影給他帶來的那些實際的東西。 
  其實我也不想對馮導的電影提出過分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們能夠寄予希望的導演實在太少。某幾位,直接可以被劃入“戲曲片導演”的範圍了,戲還都不怎麼雅。 
  他們的這篇也許真的該翻過去了。 
  李鴻章說好,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兒。 
  幹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來了。何苦,累得一臉花。 
  回應
 歇斯底里
 你的戾氣也很重
 太偏激了,按你今天的邏輯估計沒有片子在你眼下是合格的,還是樓上說的,去看記錄片或是自己拍一部吧
 馮導的感覺也沒什麼不對,每個搞藝術的其實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因為這樣他才能堅持自己的創作之路,與眾不同。關鍵是觀眾能不能認可?想想看,國內比馮小剛還會拍片的有幾個哦,(甭管是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跟馮導較這個勁幹嘛呢?!
  結尾那段證明顯然你沒認真看。認真看了才能評。為了噴而噴,又有啥意義。
忙著和廣大群眾劃清界限麼... 我花錢買票,看完流了幾滴淚。我覺得很好。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67767/

讓子彈飛 (2010)
導演: 姜文
編劇: 朱蘇進 / 述平 / 姜文 / 郭俊立 / 危笑 / 李不空 / 馬識途
主演: 姜文 / 葛優 / 周潤發 / 劉嘉玲 / 陳坤 / 張默 / 姜武 / 周韻 / 廖凡 / 姚櫓 / 邵兵 / 苗圃 / 馮小剛 / 胡軍 / 馬珂 / 白冰 / 杜奕衡 / 李靜 / 胡明 / 危笑 / 楊奇雨 / 趙銘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 飾)攜妻(劉嘉玲 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經南國某地,遭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一夥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倖活命。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師爺。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搖身一變化身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遠,鵝城地處偏僻,一方霸主黃四郎(周潤發 飾)隻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裡。張麻子痛打了黃的武教頭(姜武 飾),黃則設計害死張的義子小六(張默 飾)。原本只想賺錢的馬邦德,怎麼也想不到竟會被捲入這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中。鵝城上空愁雲密佈,血雨腥風在所難免…… 
  本片根據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改編。

就算是姜文打手槍也極具觀賞性 2010-12-22 

   1奶奶的,這片太屌了。如果你是有錢人,趕緊包場請所有朋友看。如果你是窮光蛋,省吃儉用看40塊白天場吧!再不濟,買個碟片。最次也得下個電驢BT什麼的,因為,連我這個刻薄鬼看了《讓子彈飛》,也決定拋棄禮義廉恥地加入姜文造神運動。要知道,我不輕易誇人的,但射手座的特質是,罵人不要臉,誇人更不要臉。    
   2 奶奶的,這片太好笑了。國產片招牌特色是喜劇不好笑,我以為自己已經喪失了聽到漢語發笑的能力(康熙來了除外),《讓子彈飛》讓我恢復了這個功能。看片途中真的是從頭HIGH到尾,原來我的笑點長成這個樣子。像我和B這種笑點另類的人,看《武林外傳》笑不出來,看《越光寶盒》想哭,看《龍鳳店》想死,看《讓子彈飛》我笑到老淚縱橫。。。上一次看電影笑成這樣,還是因為看1975年的惡搞片《巨蟒與聖杯》。《讓子彈飛》裡六弟死後兄弟們懺悔那段,笑翻……姜文抱著劉嘉玲哭的那段,簡直是國產片笑話史上的神作!    
   3奶奶的,這片太重口味了。六弟剖腹挖涼粉那段,贊!(大家看了《維多利亞一號》挖腸子那段沒?)不過要是他學過催吐該多好,豆瓣上還有專門的催吐小組,百度催吐貼吧還有專業人士教人催吐秘訣。。。。姜文很有禮貌地對劉嘉玲說:說好了,咱們是同床,但不入身。我若有不規,手槍在此,你隨時可以幹掉我,你有需要的話我也絕不推辭。呃,我有沒有說,姜文說這話的時候手正摸著劉嘉玲的胸?但姜文啊,不是我說你,你這片有個最大缺陷,那大奶妹肚兜被扯掉,露了胸(露沒露點這個有爭議)那段太短暫,這種時候怎麼能用遠景!!!特寫這技術是拿來幹嘛的,導演啊,你能不能有點良知?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們大胸控麼?還是說本來拍了,被廣電總急剪刀手私人珍藏了。請問廣電總急招不招人?    
   4 奶奶的,這片太高潮迭起了。美國不是有個電影尿點網站麼?遇到讓子彈飛,製作尿點的同學要哭,因為我個人認為基本上只有後半段姜文跟葛優談理想談人生那段可以快速去上個廁所,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拉下。刻薄鬼葉三說《讓子彈飛》看後感覺:非常刺激但遠沒有滿足,事畢還有些噁心──像是被一名很帥的壞蛋強姦至含淚高潮。我想說, 該強姦犯技術甚佳,老子笑中帶淚。看國產片,大部分時候都有自取其辱的感覺,就是被髒亂差爛人糟蹋了,我們還得付費,還幫著賤人數錢,每次看完一部都想去批量學習髒話,以澆胸中塊壘。好不容易碰上唱作俱佳的強姦犯,你們明白受害者的感受麼?爽啊。這麼才華橫溢的強姦犯,拜託,敬請再來!    
   5 奶奶的,這片臺詞太拽了。我是個臺詞控,情節邏輯再爛我都可以忍,臺詞一旦平庸就是萬惡之源。之前看了那麼多國產片,以為漢語在銀幕上死翹了,這次玩詐屍啊。“張麻子:這是穆紮的曲子。他們叫穆紮,咱們這裡叫莫札特。兒子:你還能聽出是穆紮來?張麻子:有時候能。兒子:什麼時候?張麻子:唱片上寫著穆紮的的時候。”“連小鳳仙是誰都不知道還當妓女?那是譽滿全城的雞。”“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得太大,會扯著蛋。”“她已經是個寡婦了,我不能讓她守活寡。”——其實坦白說,這些臺詞也不是多麼空前絕後,還是那句話,誰叫其他國產片的臺詞太糟爛!!!我最喜歡的臺詞是葛優說的那種,什麼,不魚肉百姓?你當過縣長嗎?周潤發仰天長歎:把錢分給人民,作孽啊!    
   6 奶奶的,這片太現代了。我沒有想到姜文能這麼現代這麼潮。他身上不僅有60後的英雄情結、革命浪漫主義,還有90後的種種優點:自戀、屌、愛誰誰。賣腐、飆髒話、神經錯亂、重口味、血腥畫面……當下最流行的元素,都能在一個古裝片裡和盤托出,這是什麼水準?只能說,這個不靠譜的神經質調調,實在太合我口味了。。 
   7 奶奶的,這片太浪漫了。薑韻真美。都是導演夫人,瞧瞧賈樟柯家趙濤那寒磣樣啊(上次去上海學了苦逼這個新詞,但是一般情況下我不好意思用,實在太刻薄了)。姜文是多麼愛薑韻哪,把她拍得風情萬種不說,還鉚足了勁在自己老婆面前耍帥。薑韻和老二老三玩3P都巨純情。那段騎人肉自行車的,3P得情深深雨濛濛啊!還有老六死了,大家要送紅玫瑰和白玫瑰,土匪玩起羅曼蒂克來,真他媽的迷死人。   
   8 奶奶的,這片太男人了。之前所謂的男人片《西風烈》,就是個陽痿片,一個個吃了偉哥似的漫山遍野亂跑,性格智商癖好全無,天線寶寶都比他們有人性。而讓子彈飛才是真正的純爺們片,那股狠勁、那股霸氣,姜大爺,您給我們翻譯了什麼叫才大器粗。所以哪怕有人說你自戀過頭(自戀難道不是高智商人士的特權麼?人家這麼有才華卻禁止人家自戀,這世界有沒有是非有沒有天理!),讓子彈飛就是你手淫實錄,但我必須說,就算是打手槍,你也打得既有情懷又有詩意還巨有觀賞性~~~~而其他有些導演,陽痿多年了,早洩對他們來說,都是個奢望。(哇哦。不得不由衷感歎,我的惡毒又攀高峰,怎麼辦啊,求變得厚道的食療法。)    
   9 奶奶的,這片太腐了。“葛優對姜文撒嬌:你是要睡我呢,還是要殺我呢?”“大哥你是瞭解我的,要是我,趴在桌子上的,應該是她老公。”這世道,沒點男男姦情的電影都不好意思公映。葛優和姜文那叫一曖昧。我也是看了這片,發現葛優這廝真正的有演技,那麼渾然天成的賤。而且我這種賤人,每次看任何電視電影都能準確地喜歡最賤的那個角色。最愛葛優演的王八蛋,怎能有一個人同時擁有油滑世故、見利忘義、見風使舵等多重美德?師爺真是中國歷史上最萌的物種之一。    
   10 奶奶的,這片太諷刺了。中國片,好不容易有點CULT片氣質,亂糟糟髒話連篇的,黑色幽默大面積分布,之前看了那麼多歐美牛片,我的民族自卑感空前膨脹,看了這個,我簡直要哭了。本來大劇情就非常黑色幽默,土匪當縣長,跟《KISS KISS BANG BANG》小偷演偵探一樣惡搞。縣太爺剿匪那段全城動員笑翻了。好玩的是,最後姜文動員大家去殺黃四郎,吆喝半天,大家不理,要看誰贏幫誰。如果不是這樣,片子就遜掉了,就真成了打土豪分田地宣傳片了。最最後,兄弟們跟大哥說拜拜,原因是跟你在一起不太輕鬆——姜文自己演到後面越來越高大全,活該。哈哈。好多人說姜文殺了黃四郎替身這是個敗筆,我覺得挺好呀,不草菅人命還是土匪麼。    
   PS:很多文青說這片有多少多少缺陷,我倒覺得除了大胸妹被強暴戲太短和葛優死得早了點之外,基本上算完美了,這片票房上10億都是罪有應得——不是,咳咳,我刻薄太多年,褒義詞庫告急,這時候該用什麼成語來著,對,實至名歸!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42206/

不但有高潮,而且有多重高潮2010-12-16 
   
  昨晚十二點,看的《讓子彈飛》首映。很少有電影能讓我這樣衝動,幸好這部電影值得。    
  前些日子讀木心,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他說:“宋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對待自然的態度轉入頹廢,梳剔精緻,吐屬尖新,儘管吹氣如蘭,脈息終於微弱了。”我很喜歡他提到的“氣息”和“脈息”這兩個詞,讓我想起電影。在我看來,如今的臺灣電影和日本電影不免給我這種感覺:精緻清新,但是脈息微弱,格局小了,不再有豪壯狂放的氣象。
  看《讓子彈飛》是酣暢淋漓的體驗,整個電影院都在沸騰。每有給力臺詞出口,電影院裡有人大叫:“牛逼!”就像聽搖滾演唱會,很難在椅子上安坐。搖頭擺尾,大聲爆粗,都無所謂,因為大家都差不多,跟子彈一起飛了。看中國電影很難高潮,因為不給力,因為找不到G點,如今不但有高潮而且多重高潮,真的爽到,確實不容易。    
  我卻一直在想脈息和氣象這兩個詞。電影一開頭,土匪們縱馬躍出山林,那一組日光下漂亮的移動鏡頭,只有黑澤明的電影裡才有。最後的高潮,山林中打鬥,不過寥寥數人,卻覺有千軍萬馬。李安說,電影有幾個要素,思想,感情,運氣,技術,最後是個性。姜文的電影全是個性。一個人怎麼能這麼霸道的自戀,這麼自戀的霸道,這麼自戀而霸道而讓人喜愛呢?因為他的個性深處是敞亮和單純。    
  他信奉的那些東西,久遠而浪漫,比如男子應該醉臥美人膝醒斬仇人頭手中刀一把快意雪恩仇,比如男兒膝下有黃金應該站著掙錢站著花錢沒什麼值得跪下,比如不好來的錢應該好散,散給什麼人?散給世上受窮的人。這些東西,我們在古早的小說裡見過,在傳奇的故事裡讀過,小時候也在我們的血液裡沸騰過,以為天經地義。那時候的英雄梟雄是穿漆黑大氅的虯髯客,是像金子一樣赤誠的男子,但是後來,這種趣味不再有人認同,不知何時,英雄也變得暗淡,晦澀,落魄和齷齪,怎麼就變成身份曖昧心事複雜一臉胡茬和倒楣的中間人了呢?上課時老師說,這呼應了時代精神,將英雄凡人化,人性化。但是我就是覺得,不管怎麼說吧,太不給力了!    
  其實給力,就是氣息壯,力道足,不給力,就是氣息微,力道弱吧。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氣息,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氣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息。像陳大導張大導,我的感覺是,人近老年,氣息衰微,雖有外殼莊嚴,裡面已經是入不敷出。所以把玩糾結,把玩精小,當年氣壯山河,如今是江河日下。手藝還在,那股子悠悠蕩蕩豪豪壯壯的氣,沒了。    
  說了這麼多,該有人說我只講虛的,不見實的了。我看子彈,最大的感受就是,姜文真是把好刻刀啊。演員就像石材,導演就像是刻刀,印刻得好不好,要看他怎麼把握材料。姜文幾乎從不失手。劉嘉玲在《通天帝國》裡架不起一個女皇的氣象萬千,但是在子彈裡演一個有情有義有欲的妓女,那麼鮮活水靈,一個擰過來的背影,一個斜斜的眼風,風騷入骨。    
  葛優在《趙氏孤兒》裡只有單一的表演,因為角色單一,但是在子彈裡,他呈現出他最好的表演。葛優最大的特點就是,悲喜難分,在極端的悲中一轉眼,滑稽相又出來,在滑稽中悲愴陡然疊加,滑稽又嘲諷了悲愴,滋味複雜難言。唯有複雜,所以豐富。葛優的複雜豐富,一直以來被低估,慣常讓他演大喜,演大悲,卻少有悲喜難分。子彈裡他演的馬縣長,是整部電影裡最精彩的人物,我覺得甚至也是本年度電影中最精彩的人物。    
  這個小人物貪財怕死,狡黠圓滑,卻又那麼嫵媚可愛,貼心貼肺。因為他的惡,是人性本身的惡,貪婪,好色,怕死,不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惡。這種小奸小惡就像某些人臉上的痦子,生動而親切。張麻子剛強,他柔媚,一張一弛,非常般配,再看看他們偶爾調調情,真是賞心悅目啦。而且他演活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師爺。師爺是什麼人物?是站步高,留步寬的人物,但是他自身沒有下棋的權力,只有觀棋的權力,有出招的本事。他就像烏龜一樣,有時也會探頭探腦一窺究竟,到了險惡之地又會立刻縮頭回去,打死不出頭。他們世故通達,最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在中國,不會做人,就沒法做事。世故即經營人際,最高明的世故是,他不全是為了人情,也不全是為了功利。在人情份上,功利你不得不給他五錢,在功利面前,人情他也替你擔待三分。但也就是這三分五錢的交情,大難臨頭,他又是鐵甲烏龜一隻。    
  要說缺憾,我覺得是周潤發演的黃四郎。土匪和師爺,妓女和縣長,都是接地氣的人物,唯獨這個縣城惡霸,卻顯得不那麼正宗。他的手段毒辣,做派周到,亦紳亦匪,是個複雜人物。但是那時不時往外蹦的英語單詞兒,那股子來自西方的紳士做派,總是透著奇怪。師爺千百年來都有,這個土匪雖然聽莫札特,但有留洋背景,也算解釋通順。但是這個紳士風度的縣城惡霸,顯得沒有根基。我覺得要是能把官場上的一些人物,有官威也有官心的人物,寫進去,就更有意思了。一匪一官一師爺,就好玩了。另外就是,故事的後半部分過分複雜,機關算盡,現實的故事開始走向荒誕,雖然說是風格一種,但是老覺得不太踏實。    
  最後說一句,我非常佩服本片中的土匪哨兒。操!這是怎麼想出來怎麼考證出來怎麼編進去的啊?嘯聚山林,就是這麼個嘯法吧!土匪哨兒一響,電影的神采多了三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0378/

日,評價這麼高?不至於吧? 2010-12-16 1

  1.居然重複使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邪門兒,久石讓太貴了,所以買一次要用兩回才夠本嗎?    
  2.和每一次一樣,姜文的問題不是沒有才華,也不是沒有力道,而是用力過猛,該做到百分之百的,他總是做到百分之一百二(這一次很多場戲是百分之二百五);    
  3.葛優真是神人,即使跟最誇張的編劇導演合作,他的戲也不會過;
  4.姜文老婆越來越好看了; 
  5.結尾那段戲其實很“反動”,完全是政治寓言,不知道為什麼通過審查了,很好; 
  6.前面的特技還好,後面就很爛,越看越像拍著拍著沒錢了,一億多都花在三個演員身上了吧? 
  7.臺詞“站著也能掙錢”像是姜文的心聲,他也確實很牛逼,就算有一天突然想掙錢了,也不用像陳和張那樣跪著掙錢; 
  8.挑了很多毛病,其實還是很好看的,票房肯定巨好,推薦; 
  9.拍商業片,姜文還是不如甯浩(其實甯浩成名前拍文藝片也很牛),至少我覺得。希望姜文這次發大財,下次還拍更有追求的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30457/

一九四二 (2012)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主演: 張國立 / 張默 / 徐帆 / 李雪健 / 陳道明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羅賓斯 / 馮遠征 / 張涵予 / 王子文 / 段奕宏 / 范偉 / 柯藍 / 張國強 / 林永健 / 喬振宇 / 李倩 / 趙毅
  劇情簡介
  1942年,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燎原之火,生靈塗炭,天災人禍,哀鴻遍野。當軍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時,幾乎鮮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發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旱災。影片的主角老東家(張國立 飾),狡猾、市儈,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面對這群人的苦難,無論是高高在上的蔣委員長(陳道明 飾),還是深入民間報導災難真相的美國記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勞迪 Adrien Brody 飾),以及海內外的每一個人,如何能從這眼前的人間煉獄之景側目。絕望無止的逃生坎途,中華民族多舛命運的苦難一斑…… 
  本片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

《一九四二》——苦難中的悲憫與選擇 2012-11-29 

  如果《少年pi》裡第一個故事精彩夢幻、第二個卻一筆帶過地話,那麼《一九四二》則大篇幅地描繪了“第二個”現實故事,這裡沒有美好的奇異世界,這裡殘酷,冷峻,某些悲切令人不忍直視。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邱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裡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裡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説明,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饑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電影把災民和官員、災區和城市分兩條線來敘述,不時互相穿插,兩條線幾乎沒有什麼聯繫,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敘事不停地被中斷,但這也形成了另一種強烈的對比,災區的縣長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慶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饑餓只是饑餓著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窩在影院舒服的椅子裡看電影的觀眾,我們感歎劇中人悲慘,但這種同情顯得廉價近乎虛偽,我們看到微博上層出不窮的慘劇,悲憤,轉發,但也許下一條我們會轉發一條笑話。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對,只是總覺得哪裡有些問題。電影裡那些各色官員並不是臉譜化貪官污吏,省主席也會為了河南災情四處奔走,但他們不是災民,他們會流淚,會祈禱,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元時代週刊的記者走得更遠,更近。蔣委員長說得好,他懷念北伐時期的自己,一呼百應,毫無顧慮,能夠真正與百姓站在一起,現在,已經不能那麼單純了。這話,對於遠在陝北的敵對軍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預言。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裡,信仰讓派在苦難中從容地活下來面對生命,但《一九四二》裡張涵予的神父卻在饑餓和炮火中迷失,看著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飛煙滅,他有了疑惑,為何上帝總打不贏魔鬼?他對外國神父說,他覺得自己的心裡也住進了魔鬼。面過已成為過去的苦難,少年派可以做出選擇,選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但設若深陷苦難無法自拔永遠也看不到盡頭呢?電影裡,人們都為了活著嘗盡苦楚,卻沒有一個人選擇自殺,他們都卑微地生存者,財主的讀過書愛小貓的女兒寧願自己被賣到妓院,只因想吃飽想活命,佃戶願意賣掉小女兒,徐帆在給孩子一個託付後自己把自己賣掉,如此淒涼,卻沒有人選擇死。如同余華的《活著》,活下去是柔軟而剛強的,死了就什麼都沒了。在苦難中,生更容易更有價值,還是死更容易更有價值,有時還真難以輕易判斷誰更值得尊敬。真實的歷史裡,一無所有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己的兒女,女人們會被城裡來的人販子買走當老婆或賣到妓院,據說有一對父母,將自己的兩個孩子殺死,只是不願聽到他們哭喊著要吃的東西。當然,也有人選擇一家人傾其所有後飽餐一頓一起去死。    
  電影裡的日軍用軍糧收買災區人民,竟收穫奇效,這一招蔣委員長稱之為“陰險”,但委員長,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對於大人物來說,我們都是螻蟻,棋子,必要時可以是棄子。張默扮演的長工,被日本人長刀刺死,饅頭在刀尖,絕妙的隱喻,給你吃,後面就是刀。從百姓的角度來說,這糧食吃還是不吃,是個問題。用司令官的話說,人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的,仗打輸了,我們就都是亡國奴了。但大人物們讓我們死,日本人讓我們活,至於土地,跟我們何嘗有一毛錢關係?所以,小說裡說人民竟倒戈打中國軍人,電影裡沒有正面表現,想必有著不小的顧慮,姜文的《鬼子來了》可在前頭擱著呢。有人說,拍一九四二算什麼,怎麼不敢拍二十年後,請問這些人是外賓嗎?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饑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氾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饑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值得大人物們警醒。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5488/

總有點發國難財的感覺  2012-11-29 

   馮導早前的喜劇大獲成功,主要不是他導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籠絡了一批人在對的地方做著對的事情。而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腦子裡還沒有一個健全的觀影模式,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喜劇可以笑,悲劇讓人殤。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別的接地氣兒,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看什麼呢?其實就看個自己。 
   後來馮導拍多了喜劇片,膨脹了,覺得自己大片導演什麼都能拍了。就開始琢磨拍點懾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東西。在我看來,馮小剛也許也覺得自己在駕馭悲劇的問題上有那麼點沒底,於是乎他得給自己的作品加點料,還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料,也就是大災大難之類的東西。比如他在《非誠勿擾2》裡要討論生死,就必須先濃墨重彩一個人的死亡,用一整部電影去鋪陳,再煽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時候,多少人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救援哭得跟那個似的,只是這難道是因為央視的攝像師拍攝技術特別好嗎?這是因為那些記者的鏡頭下對於災難的解析直擊人內心深處嗎?當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為大災本身就足以撼動人堅硬的內心,記者要做的就是如實報導罷了。 
   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覺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我朋友就說她覺得沒什麼,覺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說人家冷血,現在想想,這是多麼冷靜的思考啊。直至今日回想起來,除了“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這一句臺詞,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麼特別震撼我的話,所有的哀傷元素,演員的形象臉譜化模式化的。當時內心的顫動不過是因為同理心在作怪,覺得大地震真是太慘了,那麼多同胞都死了,仔細想想,這也不是馮小剛的功勞,大地震的部分幾分鐘就結束了,剩下的不過是我腦中自己腦補的場景。他不過就是給觀眾搭了一個空架子,電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觀眾自己的修為。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腦補出一個星際大戰,那這片子你就愛翻了。 
   所以說,會拍的不如會說的。這次他又要拍《1942》,說是要讓人們銘記一段快要被遺忘的歷史。可是人都說了,餓死人的年頭多了,你說哪一年?為什麼是這一年,這一年和下一個餓死人的那一年的禮拜四有什麼不一樣?你就說不出來,仔細想想,也只是因為劉震雲寫了這麼一部小說選擇了這一年罷了。馮導多聰明啊,用一個苦情的背景去烘托一個故事,連人物特點書裡邊都寫好了,你不得不以一個國人的心去帶入自己的私人情緒,很難以一個純粹的角度去觀賞。說白了還是他不能於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大背景渲染就表現不出東西。 
   總覺得現在的大導演別的沒學會,就學會個發國難財。救國英雄什麼的就必須拍一段小日本把人虐的跟媽了逼似的然後人們忍無可忍起身反抗,我前段時間看電視劇,敵方逼供我方同志的方法居然還是抓了他妻子在他面前羞辱,為什麼總是同樣的劇情在反復?因為國人就吃這套。《金陵十三衩》也是這樣,我承認當時看完也很難過,不是震撼,就是難過,想說這幾個女的真苦,心裡又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苦,後來還是豆瓣裡有人說了句,“就因為他們是妓女所以比學生的命賤嗎?”仔細想想可不是麼,人性的光環要這麼去烘托,不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嗎?看完以後好多人在罵“小日本真XX”,那麼請問導演想要突出的人性光點在哪兒呢?有人提嗎?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你既然想要用這種民族情結的東西烘托自己的電影,就不要怪觀眾陷入這種情節之中而忽略電影本身。 
   而此種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取材的是中國歷史,中國人能代入情緒,等到上映的時候還因為中國觀眾多,花錢看電影的也多,就能帶來票房。 
  回應
  不敢苟同啊 !你把人心說得都險惡成這樣了!不至於吧! 
  我覺得電影很好,最起碼完整地還原了那一段歷史,導演也很好,不辭辛苦把這樣一個故事勇敢地拍出來,就這一點就值得人尊敬。不要說人家是發國難財,你們這些人進影院的時候還不是抱著局外者的心情,去緬懷去同情去留下幾滴鱷魚的眼淚嗎?所以不要輕易地就抹滅別人的辛苦,用自己膚淺的幾句話來誤導別人。在我看來,你口中所謂的發國難財只不過是因為自己發不到而嫉妒恨罷了,而事實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
  我發現無論誰火了都會有人忙不迭去拍磚,無論什麼東西名聲大了也會有人搶著去潑冷水,誰白了,一樣想博個眼球,嘩眾取寵一把。對不起,我沒您這麼多心眼兒,我只知道拍的有喜感咱就笑,拍得感人達到我的淚點我就哭,我不會抱著“大家來找茬”的心態去研究一部電影,抑或一個名人。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發國難財的。馮導應該是有資格的一位。影片很真實就已足夠了
  唉,發國難財,這東西說的很可笑也很可悲,一個電影的題材如果像你這麼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國外那麼多戰爭片,那麼多還原歷史的戰爭片都是發國難財?這就是形式所趨,人們喜歡什麼,導演就拍什麼。人家拍電影,別說電影咋地,說白了,不就是一份工作,不就是賺錢麼?人家的工作就不是工作?拍電影是為了收票房多正常的事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4249/

請把鏡頭抬高一寸 2012-12-03 

  我有過兩次在電影院發火的經歷。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裡,石板壓住兩個孩子的為難,數十萬人的生死,徐帆卻只用二十年後輕鬆的一跪就了結了所有前塵往事。我眼前歷歷的卻是2008年5月,九寨溝的羌族小夥哽咽著給我打電話: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屍體…太慘了…太慘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蓋住頭,一路拼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著我們走,她死也要死在家裡…你說怎麼辦…怎麼辦…    
  然後看《一九四二》。    
  首映的週末,售票處烏泱烏泱都是人。我們站在門口數著進場的小孩,15:10場,一共6名孩子走進了萬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廳,年紀從3歲到10歲不等。    
  電影開始了,沒用太長的時間,螢幕上就開始了殺戮。災民搶糧,血漿漫紅了院子。如果這個尚在可忍受範圍內,在隨之而來逃荒大遷徙中,日本炸彈下的血肉橫飛;孩子屍體被攔腰撕裂,腸子拖了一地;野狗爭搶屍體的內臟,而導演還安排了個洋人記者用相機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照片輾轉到了蔣介石手中,鏡頭仍在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最後一場血順著明晃晃的刀尖,從張默的後腦噴薄開來,終結在範偉的唇齒之間。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令父母們認定了這是一部可以帶著家小闔家觀賞的電影?是什麼力量促使馮小剛把一部主流院線片拍成了Cult片?    
  這個導演,在散亂的故事線裡,他用張國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經;用陳道明李雪健去撥弄所謂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經;刻意放大上帝與傳教士的宗教意義,全不搭界的塞進兩個好萊塢大牌演員,討好所謂的國外電影節評委與片商。每個鏡頭、每秒劇情,充斥了算計與心機。    
  他明明做著與民間馬戲團班主如出一轍的把戲,用福馬林浸泡著蛇、貓和畸形嬰兒的屍體,走街串巷,招徠老百姓獵奇的目光,卻偏偏還要擺出一副藝術家的姿態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還真的有人膜拜。    
  這大約也是在中國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發生的文化奇景:在1個人過馬路不守交規被撞死也能被解讀出100種政治陰謀的國度,再血腥的屠殺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義;只要是敵國造成的殺孽、是敵黨放任的血腥、是歷史中早已過去的殘酷,只要無損當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畫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見利益,不見悲憫。    
  於是,我坐在電影院的黑影裡,嘴裡像吞了一坨屎一樣的噁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會有多少水軍或者自以為是的觀眾繼續撐起這部電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多少未滿18歲的孩子會被迫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一遍又一遍的看著自己同齡人被攔腰撕裂。    
  如果真如導演所說,要給歷史留存一點良心記憶,如果真的有良心,那麼,能不能把你的鏡頭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個用衣服包著自己頭,一邊哭著一邊在遍佈屍體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無能為力,只能閉上眼睛。這是唯一能留給自己的慈悲。    
  那個拍《甲方乙方》的馮小剛走遠了,我很懷念他。
  回應
  這就受不了了?您去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得了,要不新聞聯播也行。
  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你捂著臉不聽不看它就不存在嗎?好像我們不該睜眼看那份淒慘,都該像羌族小夥一樣用衣服將頭蒙起來。太慘了,別看了,然後就慈悲了。然後你就慈悲了?
  我感覺到樓主有一種找不到罵點很捉急的趕腳 這麼多年有血腥的片子好像不止這一步 就不久前《南京南京》《金陵13釵》都有過類似的吧 就別提國外了 那麼就擅長把假血腥弄得跟真的似的 怎麼這你就受不了了?是你看的電影太少還是莫名其妙的針對馮小剛?
  樓主的觀點真典型。認為影片太過算計,目的性太強,賣弄苦難,美化精英,以上都是罪過。還要把分級制扯進來說導演不厚道。苦難不這麼怕,還要怎麼拍呢?怎麼界定“目的性太強”和“細節呈現”?有固定標準嗎?說到底,看電影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自己不喜歡歸不喜歡,何必要斷定是編導的惡意呢?
  這又不好,那又不好。這樣有一大大道理講來講去,那樣又有一大堆大道理講來講去。你們到底想這樣啊!!怎麼拍才滿意?這世界沒有感同身受這一說。
  LZ忒矯情,照你這邏輯編劇導演就必須按你心意寫按你心意拍對吧?你這種心態就應該自己編自己拍,然後大家一起來找茬好吧,朋友
  要說水軍,既然這個帖子能頂上去,就證明了到底誰在操縱水軍。電影的題材就已經決定了市場認可度。這本就是一個展示災難的電影。展現災難的殘酷,非要蒙頭大叫?說一句白花花的屍體就完了?就不能用別的手法?你進電影院的時候到底希望能看到什麼?進去前就在數孩子的人頭。。。真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81478/

馮小剛

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中國電影導演、編劇。馮小剛作品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擅長商業片,在業界享有賀歲片之父的美譽。其導演過的電影總票房超過20億,是中國內地最具有電影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近年主要電影作品有:《甲方乙方》、《集結號》、《大腕》、《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連續四年獲得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三屆百花獎、一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7月12日下午,央視正式宣佈馮小剛擔任中央電視臺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生平
馮小剛自幼喜愛美術、文學。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後參軍。轉業後,進入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擔任工會文體幹事。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先後在《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員警》、《好男好女》等電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
  曾擔任小品等舞臺劇的編劇、導演。後由其好友、搭檔——葛優介紹參加上海電影節,從此正式開始其電影生涯。
  《遭遇激情》是他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的第一部作品,後被夏剛拍成電影,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他與王朔、馬未都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1992年,他再次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後,又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1993年,馮小剛與導演鄭曉龍合作執導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創收視率最高紀錄,並榮獲一九九三年度“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飛天獎”和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1994年,他又幹起導演,處女作是《永失我愛》,這也是一部城市題材的影片,馮小剛還兼做美工。1997年,他推出電視劇《月亮背面》。近幾年,又連續推出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票房成績不俗。他的《一聲歎息》在圈裡圈外更是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馮氏喜劇確實在這幾年被人熟知,而馮小剛之所以能夠成為又一個大片導演,仍是因為他導演的這些賀歲片。與張藝謀、陳凱歌這些被著名電影獎項肯定過的導演相比,馮小剛是以普通觀眾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電影風格,也是唯一一直在商業領域打滾的導演。1997年之前,馮小剛也拍過藝術電影,但被“槍斃”不少。1996年,馮小剛的電影《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開拍不久被迫停機,當時電影局的理由是:“劇本過於挑逗、追逐……暴露醜惡而不鞭撻醜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趣味……”這一悶棍並沒有徹底打倒馮小剛,第二年,《甲方乙方》問世,一片叫好。2000年,心有不甘的馮小剛修改了《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並通過審查——就是那部《一聲歎息》。
  儘管馮小剛在普通觀眾裡有較好的人緣,但在電影評論界卻沒有收穫太多的聲音,這與他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有很大關係,有時馮小剛與媒體的關係很差,遇到媒體虛假報導的情況,甚至幾次出現辱駡記者的場面,媒體行銷可謂出現危機,但這就是馮導,憑的是電影本身的魅力,而不是媒體行銷,算是一個電影界的特例。
  2009年元旦假期結束,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就以驚人的速度創造了票房奇跡。在上映19天后,影片迅速突破3億票房大關,公映剛剛過半就無限接近《赤壁(上)》,成為中國僅有的兩個“三億俱樂部”成員之一。經過《非誠勿擾》一役,馮小剛個人作品的票房總和已經達到10.32億,成為中國首個作品票房過10億的電影導演。《非誠勿擾》讓馮小剛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內地總票房超過10億元的導演,將同級別的張藝謀和陳凱歌拋在了身後。
  馮小剛的賀歲片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效應,為處在特殊國情中的民族電影的商業化蹚出了一條出路。從他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投資600萬元人民幣,最終獲得了3600萬元的票房開始,馮小剛的一系列賀歲片的商業成功給疲軟的中國電影注入了活力。
2010年上半年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上映25天票房超過6億元大關,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9項新紀錄,票房之最。
2010下半年又執導了《非誠勿擾2》,20天內就突破四億大關,緊追《讓子彈飛》,成為2011年賀歲票房生力軍。
  創作特色
(1)欲望表達
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達。馮小剛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的導演。他始終把目光投向喧鬧的現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狀態。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就是一個市民導演”。他的電影以平民的視角,表現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滿足市民階層的心裡欲望和消費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電影才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喝彩。
(2)對生存、生命的反思
假定式的遊戲情節中透露出了對生存、生命的反思。馮小剛的電影繼承了王朔小說中的遊戲、反諷等特色,進而把“遊戲”擴大到了整個市民文化在賀歲片中他把對生活的調侃,對人生的戲謔和對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極致。他的幾部賀歲片,無論是情節還是語言,遊戲化的處理都貫穿他創作的始終。馮小剛在輕鬆幽默的氛圍中構建了一個成人遊戲的童話世界。如在情節層面上《甲方乙方》是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不見不散》是一個追逐的遊戲,《沒完沒了》和《天下無賊》是一個智力遊戲,《手機》是一個關於謊言的遊戲。
在馮小剛的電影中,無論是將工作遊戲化(《甲方乙方》)、愛情遊戲化(《不見不散》)還是社交遊戲化(《沒完沒了》),實際上都只是馮小剛的一種“遊戲人生”的生存態度的展示。縱觀馮小剛的電影,不難發現,他的作品的主題都是沉重而深刻的,無論是《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天下無賊》三者對人性的反思和對人的卑微的尊嚴的關懷,還是《大腕》、《手機》對現代傳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賀歲片喜劇形式的包裝之下馮小剛所追求的對當下都市人的生存狀態的描述,正是馮小剛的賀歲片沒有流於純粹的搞笑和無聊鬧劇的原因。
(3)京味語言
遊戲調侃的京味語言。《不見不散》中劉元裝瞎是用詩一般的朗誦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傷感,可是這一切卻隨著被揭穿後的一句:“我又看見了,這是愛情的力量”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了莊諧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們今天大踏步地後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首長好,為人民服務”更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善意而溫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廚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說”徹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義。
(4)明星策略
明星策略:不變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馮氏賀歲片高揚“賀歲喜劇”的旗幟,針對最佳放映檔期,演繹社會關注的情感問題,馮小剛一馬當先地開拓了本土娛樂電影的製作策略。而且不論在前期的策劃還是後期運作,他都始終注意依從商業生產流程,針對中國市場特色,迎合普通民眾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傾向。在1995年以來電影市場持續低迷、國產片一派蕭條的情況下,創造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票房神話。
  家庭生活
馮小剛在自傳中這樣描述母親苦難的一生:20歲就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婚後又失去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女兒;35歲時離婚;45歲時身患癌症;47歲患腦血栓,此後長達16年癱瘓在床。馮小剛認為,在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無數生命裡,母親的離去是真正從苦難中得到了解脫。
  而母親生前留給他的一句話,更是令他至今縈繞在耳際:“兒子,你會順順利利的,所有的苦難都讓媽媽一個人替你嘗盡了。”另一個令馮小剛牽腸掛肚的親人是他的女兒。女兒出生後被發現患有先天齶裂,醫生曾問他是否放棄這個孩子,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放棄。”儘管當時他還沒有抱過女兒,只是隔著哺乳室的玻璃看了一眼,就覺得這個小生命與自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馮小剛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年少時曾經居住於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附近。馮小剛年少時則父母因故離異,自幼他就和母親與姐姐共同生活,馮小剛的母親是個有著堅強生活精神的好媽媽,馮媽媽40多歲時就開始與病魔做鬥爭,50多歲起身患重病癱瘓在床,儘管馮媽媽的身體很不好,但是她始終以堅強的精神鼓舞著兒子馮小剛,她曾經在病痛中對馮小剛說:兒子,你將來會順順利利的,因為所有的苦難都讓媽媽一人嘗盡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媽媽的罪就沒有白受!馮媽媽這種偉大的母愛精神,不能不說始終在潛移默化地激勵著馮小剛的人生進取!當年馮小剛在讀完中學後,首先投身了軍營生活,在北京相關裝甲部隊從事基本宣傳工作,涉足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生活!
  通過刻苦努力,馮小剛很快正式踏進北京軍區文化單位,隨後作為部隊文職人員獲得提幹而具備美術職稱和部隊軍級!1984年前後時,馮小剛帶著軍旅風塵而轉業到地方,經過思考和選擇,馮小剛進入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會,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在逐步事業發展進取中,馮小剛再次踏進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大門!當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僅有幾年的基礎,但是其中朝氣蓬勃的業務人員成分,以及思想意識相對開放的文化氛圍,使得沒有科班學歷的馮小剛,通過在這裡的學習與工作生活,奠定了後來拼搏騰飛的堅實基礎!其實,早在馮小剛從部隊轉業工作後,馮小剛就已經戀愛和結婚成家。當時馮小剛在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會工作,經過單位同事的引薦介紹,馮小剛結識了未來妻子!
  當年給馮小剛引薦介紹女友的同事,其實就是馮小剛女友的表妹夫。兩人相識後,馮小剛的文化造詣和風趣幽默,逐步贏得了女友的傾情。然而在當年封建傳統意識濃厚的基礎上,女友的父母對從事文藝工作的馮小剛有些偏見,但是在女兒堅定的婚嫁態度基礎上,這位馮幹事和張姑娘的馮張戀,最終修成正果而締結婚緣!隨著新婚後女兒馮思羽的出生,馮小剛夫妻的感情非常好,而馮小剛在事業發展上也更加注重進取!然而,正如此前筆者莊尼的文章曾經說過;婚姻前期的基礎不足,必將導致婚後問題多多!當馮小剛的腳步踏進更深的文學影視工作領域後,夫妻間的共同語言對接的越來越少,日久天長則積水成淵,馮小剛徘徊在固守道德和追求新生的痛苦邊緣,而他的妻子也倍感煎熬。
  1991年,馮小剛在影視劇《大撒把》前後,結識了影視演員徐帆,當時馮小剛對於婚外情的看法,尚且未能完全戰勝自己的道德思想。馮小剛在影視圈中朋友們的理解和幫助下,他向徐帆展開感情攻勢,隨後兩人在共赴廣州參加相關影獎活動時,相互的感情已經昇華,而馮小剛也已經向徐帆坦承了自己妻子女兒的事情。隨著兩人感情的逐步深化,1999年,馮小剛與前妻協議離婚,經過相應的準備和計畫後,馮小剛與徐帆在同年的9月19日舉行婚禮!馮小剛的前妻在經歷過這次婚姻後,很多年都始終沒有再考慮婚嫁的事情,而馮小剛離婚後對前妻和家人關懷依舊,無論在住房問題上,還是女兒撫養問題上,包括前妻家裡的各類事情,馮小剛始終堅持地付出關懷!
  馮小剛在《娛樂現場》節目中表示:自己不是東西,跟前妻離婚是自己喜新厭舊!其實馮小剛的這種自我調侃,同時也體現出很多為追求婚姻幸福而離異的男女,面對傳統道德觀念而無奈和愧疚!馮小剛和徐帆再婚後,面對馮小剛對前妻和女兒的深切關懷,徐帆的態度是完全贊成,而且徐帆也一直很尊重馮小剛前妻,同時與馮小剛前妻的女兒相處得很好。對於同馮小剛的婚姻,徐帆對新聞媒體大度的說:我就是覺得除了我,誰願意這麼伺候他呀,我除了他,誰又能全心全意把所有的錢交給我呢,夫妻就應該這樣,彼此信任的安心過一輩子!至此,可以說解讀馮小剛的非常人生,其中也涵蓋著很多對當代現實生活的探索,至於對馮小剛事業生活的不同看法,大家均可見仁見智的去論定。
  馮小剛和徐帆的十一年婚姻中,一直沒有兒女,目前馮小剛只有一個獨生女馮思羽,是和前妻所生,馮小剛對這個女兒非常疼愛,在百忙之中也要抽空陪女兒。馮小剛女兒馮思羽的私房照曝光,照片中的女孩非常美麗大方,網友對這名女孩的評價是“很驚豔”。
  馮思羽,出生於1990年9月28日,原名馮思語。馮思羽的改名隱藏著一個驚天秘密,她曾經是兔唇兒,在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中曾經透露女兒是兔唇,馮小剛這樣寫:“女兒出生時,我在從河南開封回來的火車上。到了北京直奔醫院……我被告知以下事實:嬰兒先天齶裂。醫生還告知:因為現在每對夫婦只能要一個孩子,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家長放棄嬰兒,醫院可以負責處理,並且出具證明,再生二胎。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訴醫生:我不放棄……” “我姐夫給女兒起了個名字:馮思語。意思是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說話。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長給孩子起的名字,充滿人生遠大理想。小思語一歲半時,我一狠心,在口腔醫院給她做了手術……”“手術後,女兒傷口癒合得很好。說話口齒伶俐。我把女兒的名字改了一個字,‘馮思語’改為‘馮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壯成長羽翼豐滿。也和其他家長一樣,理想也有點遠大了。這就叫得寸進尺。”
  從馮思羽從小到大的照片來看,她的手術非常成功,完全沒有兔唇的痕跡。馮思羽和徐帆的關係還不錯,兩個人相處得很融洽,徐帆膝下無子女一直是她最大的遺憾。
  徐帆稱馮小剛溺愛女兒
日前徐帆做客由東方風行傳媒出品的《超級訪問》,在被問及和丈夫馮小剛如何與子女相處時,徐帆認為自己寵愛孩子,但是偶爾會嚴厲一下。而馮小剛卻在女兒面前“溺愛獻媚”,陪女兒畫畫,讓女兒看電視,還給女兒騎大馬。總之一句話,馮小剛溺愛女兒,徐帆則是女兒發怵。
http://baike.baidu.com/view/1678.htm
阿楨 2021-06-04 07:49:42

螞蟻消費金融公司2021-06-03獲銀保監會批開業
  回應
不是已經被叫停了嗎?改頭換面又冒出來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借個幾百萬買房,借個千把塊消費,哪個是儉哪個是奢。
替谷歌、亞馬遜數位服務稅出頭,美國2021-06-02宣佈對6國21億美元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回應
耍流氓的不止特朗普,拜登向歐洲等所謂“盟友”要錢了?
幸好我們有先見之明,目前就剩中美真正有自己的互聯網
  相關新聞
歐洲要靠自己逆轉被美國邊緣化的窘境
馬克龍默克爾齊發聲要求美國徹查監聽事件

范冰冰枯木逢春,新作海報亮相電影院,還將獲取票房分成 2021-06-03

范冰冰,以前可謂是電影院的常客。例如在2016年,她前後有《絕地逃亡》《封神傳奇》《爵跡》《我不是潘金蓮》四部電影上映,因為主演的多為大片,所以海報永遠放在電影院最顯眼的位置。但自從2017年《空天獵》之後,已整整四年沒有主演的電影上映,她的個人形象也許久沒有出現在電影院,表演事業幾乎停滯。最近,迎來了轉機。今年5月底,環球影業官網更新電影《355》的海報,公佈了北美上映日期為2022年1月7日。《355》是一部女性諜戰電影,講述一個恐怖組織將獲得一種致命武器,這種武器會導致世界陷入混亂之中,為了阻止該組織,全球頂級女性特工克服文化上的分歧,聯合在一起阻止了陰謀。
  回應
這是怎麼都封殺不了了嗎?
有病,打范一輩子?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阿楨 2021-05-12 10:22:23

馬雲現身阿里巴巴活動 陸網民:變老了 2021/05/10 中時

今年是第17個阿里日,歡迎37000名員工家人和親友來,久未公開露面的馬雲當天也現身杭州阿里總部。有網民表示,馬雲感覺老了很多。
  回應
是變黑不是變老,是有戶外活動曬太陽吧
  相關新聞
網友發文要求公開從范冰冰到鄭爽「補稅117億名單」范點讚!嘆: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范重出江湖!主演好萊塢電影《The 355》2022-01-07在美上映。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美團遭調查 創始人王興貼詩文被疑借古諷今或步馬雲後塵 2021/05/10 中時

自大陸主管當局以《反壟斷法》對阿里巴巴處以史上最高額罰款後,外界對馬雲未來處境有諸多揣測。隨後大陸多家大企業也連續被監管機構點名,將進行反壟斷調查,美團創始人王興在其本人創立的社交平台「飯否」貼出唐代章碣的《焚書坑》詩文:「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隨即引起網上熱議。5月10日,美團股價暴跌8.6%,股價創年內新低,自今年高點的市值蒸發掉1.2兆港元(合台幣4.35兆元)
王興身邊人勸他重視此事,以免被借題發揮、刻意炒作,一旦被貼上標籤,歷史上文字獄與莫須有罪名都是這麼來的。「誰是大秦?誰是劉項?太容易授人以柄」。王興因此刪除詩作,但又感嘆「壞人真多」,還解釋貼出詩句的用意作為澄清說,「秦國警惕書生,但後來滅秦的劉項卻不讀書。這給我提了個醒,最危險的對手往往不是預料中的那些。」
網上一些知名的博主認為, 在反壟斷的關鍵時刻,發這種令人浮想聯翩的詩,確實欠妥,

阿楨 2021-04-02 09:22:09

你虧10億、我虧30億、他虧60億……2020年只有三家影視公司預期盈利

  在受疫情影響最大的2020年,華策影視逆勢交出了漂亮答卷,成為在2020年少數實現盈利的影視公司。預計2020年度業績實現扭虧為盈,預計歸母淨利潤為3.75億元至4.25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14.67億元;扣非淨利潤預計盈利3.09億元至3.59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15.84億元,預計基本每股收益為0.21元至0.24元。
  但同樣是影視公司,2020也成了相當明顯的分水嶺。據每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已公佈業績預告的影視公司中,只有華策影視、光線傳媒和ST當代在2020年預期盈利。具體到主業為電視劇的影視公司中,唐德影視、慈文傳媒、歡瑞世紀等均為虧損。
  供給側持續出清,讓影視上市公司在2020年大多受到較大波及。但從2019年開始,為應對影視寒冬,多家影視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股權變動。
  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國資入駐影視公司。為了解決股權質押的問題,慈文傳媒、唐德影視、鹿港文化先後迎接了國資。
  另一部分影視公司,則發生了一些內部高層及股權變動。如歡瑞世紀原董事長鐘君豔申請辭去董事長職務,華策影視、萬達電影、北京文化、慈文等公司高層也發生一定更替。
  無論是國資入駐、定增、股權變動還是高管變動,都可以切實看到從資本層面,影視公司試圖紓解資金的困境,但是從業績表現看,影視公司若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