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2 07:00:00阿楨

八大山人:中國百大畫家68

八大山人


朱耷(音「搭」)





File:21 11 3.JPG

File:Chu Ta 003.jpg

File:Chu Ta 002.jpg

File:Chu Ta 001.jpg
八大山人(約1626年—約1705年),名朱耷(音「搭」),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譜名統𨨗(上「林」下「金」),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明朝宗室,寧王朱權九世孫,著名書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生平
南昌寧獻王朱權九世孫,寧惠王朱磐烒八世孫,石城王朱奠堵支系。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剃髮為僧;後改為當道士。通常稱他為朱耷,這是庠名,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1]。
  風格特點
八大山人的山水和花鳥畫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化風格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尤其是其簡筆寫意花鳥畫。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風格獨特,常有出人意料的結構造型。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書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
  《楊柳浴禽圖》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評價
朱耷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凄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現代美術家范曾先生這樣評價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國美術史苟無八大山人,絕對也會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對中國畫的貢獻幾乎是不可計量的,而隨著歷史的推移,他的藝術將使千秋蒙庥,恩澤無以數計的後之來者。」
  存世作品
繪畫作品:《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 書法作品:《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等。
  作品拍賣
朱耷的存世作品十分受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追捧,2010畫作《竹石鴛鴦》在西泠印社拍場拍出了1.187億的拍賣價(創下古代書畫南方市場的最高記錄)。其他近年來在藝術品投資市場被拍賣的作品還有:《個山雜畫冊》、《山青水碧鳥語花香》、《鷺石圖》、《瓶菊圖》等。
  紀念館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雲譜道院,曾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現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周邊為梅湖景區。
  注釋
1 《留溪外傳》記載:「開始時困在地上嗚咽,接著便是仰天大笑,笑完,又提起一足而跳躍,跳完又痛哭,或挺著肚子而高歌,或手舞足蹈於市中。一日之間,顛態百出,市人惡其噪擾,醉之以酒,則顛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5%A4%A7%E5%B1%B1%E4%BA%BA

八大山人_百度百科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生平簡說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為明甯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朱耷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書畫特長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
其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樸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長行書、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生平事蹟
朱耷為明甯獻王朱權九世孫,朱耷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
明亡以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髮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後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
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歸南昌,回到青雲譜(青雲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並在這裡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他想把這裡造成一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一個自在場頭”的願望。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常浪跡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餘。這使他十分苦惱鬱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
  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並在這裡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後又隱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開元觀等處,並常賣畫度日。後來自築陋室,名“寤歌草堂”,孤寂貧寒地度過了晚年。
  葉丹居章江有《過八大山人》一詩雲:“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款識字型大小
八大山人的字、號、別名特別多,他原名統,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後做道士,居“青雲譜”。入清後隱其姓名,削髮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號雪個始於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於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於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臥屋子、弘選等。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與“山人”緊聯起來,即“類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風格特點
八大山人以繪畫為中心,對於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
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
  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佈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佈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佈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淒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于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在書法方面,其善用淡墨禿筆,猶盡流暢,含蓄內斂,圓渾醇厚。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其詩文多幽澀古雅。
  成就及影響
  綜述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元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怪異晦澀中隱含著痛苦
八大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裡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幹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麼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裡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裡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一隻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誌著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鄭板橋評價八大山人的畫“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不多淚點多”。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虯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 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八大山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反清複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裡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虯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采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國破家亡,複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隻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鷓鴣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麼他“所得”是什麼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於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餘痛了。
  水墨寫意畫高峰的代表
八大長於水墨寫意,這是宋元以來興起的一種畫法。發展到明清時代,出現了許多文人水墨畫寫意大師,八大為其劃時代的人物。
  在水墨寫意畫中,又有專擅山水和專擅花鳥之別,八大則兩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畫,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書畫冊》(上海博物館藏)共畫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響,其遠筆的圓潤則有著董、巨和黃公望的遺蹤,墨法參照了米氏雲山,而某些樹石的組合形式,顯然取自倪瓚。但是,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卻又強烈地感覺到八大山人的個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則,不過是他隨手拈來為自己服務的。那些山、石、樹、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心,隨手拾掇,而幹濕濃淡、疏密虛實、遠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使藝術創作進入到一個自由王國。
  比起山水畫來,八大的花鳥畫創作,更具有他風格個性的典型性。順治十六年所作《傳綮寫生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深受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其用筆較方硬,題材、佈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是畫中所表現出的兀傲之氣,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膽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卻已預示著他的未來的發展。
  八大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少,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鳥蟲冊》,其《涉事》一幅,只畫一朵花瓣,總共不過七、八筆便成一幅畫。在八大那裡,每每一條魚,一隻鳥,一隻雛雞,一棵樹,一朵花,一個果,甚至一筆不畫,只蓋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可以說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雲“惜墨如金”,又說“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這點,可謂前無古人,後難繼者。
  少,也許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不單調,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過少而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思想空間,這是難有人作到的,八大卻具備了如上的要求,這裡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筆由方硬變圓潤,飽和墨汁與運筆的方法相結合,一下筆就給人以渾厚豐富之感。他是第一個充分主動利用生宣紙特性以加強藝術表現力的畫家。生宣紙的吸水能力強,容易使墨汁擴散(洇),這本來是缺點,而八大卻把它變為優點,不但為水墨寫意畫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創造了人們對水墨寫意畫的新觀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鳥造型,不是簡單的變形,而是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合,所以我們在欣賞時,就不會感到單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佈局,特別講究少許物象在二維空間中擺放的位置。其訣竅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謂“計白當黑”。與此同時,並充分調動題跋、署款、印章在佈局中的均衡、對稱、疏密、虛實等的作用。他不像一般畫家那樣,先畫好畫,然後在恰當的位置題款和押印,而是有總體的規劃設想,使每一點都在佈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節約。例如康熙三十三年所作《花鳥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第一幅僅畫一隻雛雞。小雞置於畫面中右偏下,這一位置的重心,將畫面分割成四大塊空間,每塊空間的大小都不一樣,平衡而有變化。由於小雞頭部方向朝左,故題詩在右第二大塊空間中,使空蕩的背景頓時活躍起來,視覺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內容豐富的作用。小雞的刻畫生動傳神,動態像小孩剛學走路,蹣跚得十分可愛。瞪著大眼警惕著前方,特別是眼後加三撇,像電波一樣,好似前方有什麼聲響傳來,使小雞心驚膽怯。這只小雛雞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剛出蛋殼,表示出對這個世界的驚異與警惕;也可以理解為走失了群體,找不到媽媽,感到孤獨而害怕,如何理解,任人們馳騁想像的翅膀,所以有時候少畫,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則越少越好,藝術又會走入另一條邪徑。少是相對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楊柳浴禽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相對上述作品來說是“多”了,但比起一般畫家處理同類題材的作品來,卻少了許多許多。例如他對柳枝的處理,約有十二筆,就占住了整個畫面上部的空間,不但表現出楊柳的老幹新枝的質,也表現了枝條迎風的勢。在春風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將振翅欲飛。這一生活小景,表現出無限的生意。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是八大一生作品中僅見的長篇巨制,也是他筆墨最多、佈局最複雜的一幅,但他仍然體現著少的原則。例如開卷的一叢荷花,總共超不出三十筆,筆減而意繁,一開卷便引人入勝。
八大,前承古人,後啟來者。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傾倒如此。今天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賞和理解他藝術的人越來越多。
  存世作品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並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遊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藝術品投資市場拍賣情況:
《竹石鴛鴦》,2010,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1.187億。
《個山雜畫冊》,2008,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2352萬元。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2008,佳士得拍場,成交價3426萬元。
《鷺石圖》,2008,北京萬隆拍場,成交價3300萬。
《瓶菊圖》,2008,中國嘉德拍場,成交價3136萬元(不含傭金)。
《仿倪雲林山水》2009,北京匡時春拍古代書畫專場,最終以8400萬元的成交價(含傭金)落槌,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新的世界紀錄,這幅《仿倪雲林山水》也由此成為了史上最貴的中國畫。
  款識字型大小
八大山人的字、號、別名特別多,他原名統,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
後做道士,居“青雲譜”,入清後隱其姓名,削髮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
號雪個始於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於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於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
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臥屋子、弘選等。
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
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與“山人”緊聯起來,即“類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傳  原文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柔佛巴魯中,剃髮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余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餘,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②.人得之,爭藏弆③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④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欲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欷?#91;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持寸劄曰:"山人侵早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⑤不倦.
  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鬱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翻譯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諸生"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離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去頭髮做了僧人.不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隨他學習的曾經有一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名聲,請他到官衙.一年多後,他心中空虛恍惚不得意,於是就發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毀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著舊布帽,披著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一樣輕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著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得出他.他的侄子認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間,病才確實好了.
  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習大令,魯公(王獻之,顏真卿),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寫的狂草非常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爭著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歡飲酒.貧困的讀書人或普通百姓,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後創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爭著糾纏他索要畫作,甚至於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人贈送他財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達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張水墨畫,也得不到;有人拿綾絹來,他就徑直接受,說:"我把它當作做襪子的材料."因此,達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要從貧困的讀書人或和尚僧眾,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一句話,然而喜歡笑並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著脖子,拍著手掌"啞啞"地笑.又喜歡遊戲猜拳,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得多了就用拳打勝者的後背,更"啞啞"地笑個不停.喝醉了就常常歎息抽噎落淚.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囑託北竺澹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一天,刮大風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會出門,不一會兒,澹公拿著短信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一頂竹轎,冒著雨前去見他,握著手相視大笑.夜裡在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借助手勢進行表達.隨後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我認為:世上認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卻竟沒有一個真正瞭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憤激鬱結,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濕絮阻遏了烈火,無可奈何,於是忽狂忽啞,潛藏玩世之態,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山人的瞭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
  人物年表
明天啟六年(1626年)丙寅 1歲
生於江西南昌,姓朱名耷。為明太祖第十七子甯獻王朱權九世孫。
明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 8歲
據陳鼎《八大山人傳》、龍科寶《八大山人畫記》所述,八大自幼聰明,八歲即能作詩。開始涉獵書法、繪畫、篆刻。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20歲
清兵攻佔南昌。離家隱遁江西奉柔佛巴魯中避難。清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 23歲剃髮為僧。
清順治十年(1653年)癸巳 28歲
在南昌進賢介岡燈社拜弘敏禪師為師,法名傳鉽,號刃庵。期間與弘敏、寂容、饒宇樸唱和。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 31歲
在進賢介岡燈社繼任住持,潛心研究佛學與藝事。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 34歲
在進賢介岡燈社為京庵作《傳鉽寫生冊》十五開。是為存世最早作品。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41歲
在湖西精舍為橘老作《墨花圖》卷。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46歲
為孟伯書《題畫詩》軸。始見署“個山”。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 47歲
秋,離奉新,遊新昌,看望裘璉,裘璉作詩相贈,並結識胡亦堂。師父弘敏禪師在耕香院圓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醜 48歲
秋,由新昌返回奉新蘆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49歲
端午後兩日,在奉新蘆田耕香院,黃安平為繪《個山小像》,上有友人饒宇朴、彭文亮、蔡受等跋三則,自題六則。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52歲
年末,離開進賢,南下臨川。二月,胡亦堂到任臨川知縣,過從甚多。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53歲
在臨川發病顛狂。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54歲
在臨川參觀寶應寺等古跡,遊覽當地名勝,憑弔古代名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55歲
在臨川發病癲狂後,哭笑無常,撕裂僧衣並焚之,步行到南昌。在市肆間佯狂行走,為族侄認出,將之收留於家。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56歲
居南昌。病癒還俗,與方士礯交往。五月作《繩金塔遠眺圖》軸,為目前所見最早有明確紀年之“驢”款山水畫。辛酉至甲子署款多作“驢”或“個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57歲
十月,作《古梅圖》軸,僅以天干紀年,題詩有“梅花畫裡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句,又有“苦淚交千點”句。約於是年始至戊辰,行草書作品漸多。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59歲
最遲於是年,蓄髮謀妻子。七月朔,作《行楷黃庭內景經》冊十二開(王方宇舊藏)。始見“八大山人”四字署款,其他名號棄之不用,直至逝世。五十九歲至六十九歲署款“八”寫作“”。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60歲
六十歲至六十九歲,署款“八”字有篆書遺意。首見使用“八大山人”朱文無框屐形印。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61歲
居南昌,常駐足北蘭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62歲
移居南昌城西埠門。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63歲
是年前後,南昌屏畫盛行。時有委知縣求作屏畫四幅,八大只作三幅,並謂之雲:“江西真俗,掛畫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漁樵耕讀。”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 64歲
與方士礯往來密切,書信不斷。是年,有貴人招飲,八大不願與之交往,堅辭不就。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65歲
邵長蘅客南昌,相晤于北蘭寺。邵作《八大山人傳》,為研究八大山人之重要文獻。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67歲
約于本年前後,在江西境內遊歷。繼續與方士礯書信往來。四月,在北蘭寺,作《行楷書》軸。七月,作《蓮房小鳥圖》軸,始見簽署“天心鷗茲”(或釋作“忝鷗茲”)。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68歲
五月,為舜老作《書畫冊》十六開,始見簽署“個相如吃”花押。夏,作《山水冊》八開,第二開題:“昔吳道元學書于張顛、賀老,不成,退,畫法益工,可知畫法兼之書法。”闡發書法兼畫法的觀點。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69歲
五月至六月,為退翁作《安晚冊》,始見簽署“十有三月”花押。自是年至乙酉的閏年中,所作書畫可見此花押。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70歲
七十歲至八十歲署款“八”字作兩點。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71歲
約於是年前後題石濤《疏竹幽蘭圖》,雲:“石尊者畫蘭,則自成一家也”。六月,在芙山房書《桃花源記》卷。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醜 72歲
與活躍於南昌文壇上之詩書畫家交往頻繁。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73歲
夏,黃硯旅收到八大所作《山水冊》,“展玩之際,心怡目眩,不識天壤間更有何樂能勝此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 74歲
為聚升作《書畫合裝冊》十六開,以潤筆費低,因有“河水一擔直三文”之歎。岱老請作《古樹苔石圖》,
石濤補畫水灘紅葉並賦詩一首。是年與石濤合作《幽蘭竹石圖》軸。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 75歲
是年至乙酉使用“真賞”朱文方形印。約於是年定居南昌寤歌草堂。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77歲
與羅牧、徐煌、熊秉哲、彭士謨、李仍、蔡秉質、閔應銓、齊鑒、朱容重、吳雯炯等人組織東湖畫會。是年,始見署款“拾得”及“何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79歲
冬,遊覽江西南部寧都縣、崇義縣聶都鄉羅漢洞,並墨書題詩於內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80歲
約於是年八月,因大風感染風寒,呼吸困難,渾身無力,後逝世。
  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位於南昌南郊十五華里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雲譜。青雲譜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園內,數百年的古樟樹、苦楮樹、羅漢松青葉蒼幹,繁蔭廣被,覆護著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顯得格外靜謐。密葉篩過的天光灑在小徑上,明暗閃爍,野趣橫生。一彎荷池清澈明淨,倒映著籠籠修竹,魚兒嬉戲,花影搖曳。園外清溪蜿蜒,溪畔農田阡陌縱橫,農舍炊煙嫋嫋,恰似人間仙境。
青雲譜前身是一座道院,相傳早在2500餘年前,周靈王之子即在此開 基煉丹。西漢為“梅仙祠”;東晉始有道教淨明派,建“太極觀”。唐為“太乙觀”,宋為“天寧觀”,至清初定為“青雲譜”。遺址現存大門、二門石建築,大門石額刻有“青雲譜”三個大字,二門前後額分別刻“淨明真境”、“眾玄少之門”字樣。道院以“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一氣貫通的三個院落為主體,銜連左右“三官殿”、“鬥姥閣”、“圓嶠”,更有兩廡內室“黍居”、“鶴巢”簇擁著。300餘年間,道院幾經興廢,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蕪,殘破不堪了。後經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座落在歷史修久、風景優美的青雲譜內,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到此開基煉丹。西漢末年,南昌尉梅福曾棄官隱釣于此,後人建“梅仙祠”祀之。東晉年間許遜治水至此,始倡道教“淨明派”,並建“太極觀”,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觀”。宋至和二年複易名“天寧觀”、至清順治十八年始定名“青雲圃”,後易“圃”後“譜”。譜內屋宇佈局以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為主體,三殿逐次遞 進,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五九年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陳列八大山人書畫作品。 
  八大山人紀念館是一紀念性博物館,集收藏、陳列、研究、宣傳為一體,藏品豐富。原殿堂辟為展廳,有系統地陳列八大山人書畫作品及生平史料,並經常展示當今畫壇高手佳作。園林中,森森翠竹掩映著以石刻方式展現的八大山人藝術精品的書畫碑廊。人們置身於這古色古香、曲徑幽幽、別具逸
趣的環境中怎不心曠神怡!
  以八大山人名義製作的字畫複製品、陶瓷、毛筆、石硯、明信片、紀念卡和出版的專輯將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回憶。
  八大山人紀念館具有豐富的藏品,館內現設有書畫展廳十座,陳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餘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圖”、“鳥石閣”、“松鶴閣”“柘木立鷹圖”、“壽鹿圖”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貓”、“雞”等。同時,掩映在楊柳竹中的江西第一座古代畫家書畫碑廊以精湛的石刻藝術展示了八大山人一百多幅書畫精品,新開放的八大山人紀念館攝影展也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向觀眾提供了尋覓仙蹤賢跡的啟迪。
  青雲譜原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優美的道院。自古以來就是遊客矚目名勝之地,現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相傳在西元前六世紀,周靈王之子晉在此開基煉丹。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曾棄官隱于此,後人建梅仙祠祀之。晉朝許遜治水至此,設壇講道,建太極觀。唐代大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奏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易名為天寧觀。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太祖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2007西藏聖地婚禮航空旅行白皮書黃金周出遊全攻略朱元璋十世孫朱耷(號八大山人)來此隱居,取“呂純陽駕青雲來降”之意,改名青雲圃,後又寓義為青雲傳朱明家譜,改圃為譜。從此,青雲譜便與八大山人的坎坷生涯及其書畫藝術聯繫在一起了。
  明亡之後,八大山人懷著國破家亡的痛苦為僧為道,有時還裝瘋作啞,不和人來往,也不和人說話。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連寫起來,有時像“哭之”,有時像“笑之”,分別表達了他寫字時的心境。八大山人從不為清廷的權貴畫一花一石,而農民貧士卻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任臨川縣令,曾籠絡他為清廷效勞,他竟假裝瘋癲,撕毀僧服。
清初的畫壇,八大山人以精煉放縱的筆墨,表現了他那倔強傲岸的性格,抒發了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憤慨,大氣磅礴,感人心脾。名畫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讚說:“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現在的青雲譜建築群,規模和風格與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道院大抵相同。屋宇佈局以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為主體,殿宇中部為方丈堂,三殿逐次遞進,曲廊相通,甚是幽靜。
  青雲譜舊大門在圍牆西端,是一座雄偉的石牌坊,上懸“青雲譜”石匾,門後是八大山人手書“眾玄少之門”。二門門楣上刻有“淨明真境”四字。方丈堂左名“黍居”,右名“鶴巢”,壁懸他的手書對聯:“啖吐趣中皆合道,文詞妙處不離禪”。前後三殿和芫右邊的鬥姥閣,是八大山人和他弟弟朱石慧的書畫陳列室。從南耳門出陳列室,便是七巧借地勢、因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橋、花木、溪流、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在紀念館,遊人還可到八大山人衣冠塚和雕像前憑弔。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