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08:00:00阿楨
夏卡爾:世界百大畫家77
夏卡爾作品
夏卡爾是二十世紀的大畫家,他是俄藉猶太人,就是由於這個出身,他的畫註定和別人不一樣。
他的畫裡總是充滿如夢幻般的人事物:小時候的村莊、像朋友一般親切的動物、最愛的太太還有他信仰的宗教…等等,而他的畫就是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他覺得那些回憶、那些情感才是真實的。
要了解夏卡爾的畫一定要了解他的童年,要了解為何他總是一直畫著他的回憶…。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活了98歲,算是相當長壽的畫家了,他的畫像孩子一般充滿童趣,即使到老年時風格仍然都很一致。他出生在沙俄的維臺普斯克(Vitebsk),靠近波蘭,是一個猶太人的村子,對小夏卡爾來說那是一個愉快的小村莊,父親是工人,母親經營家庭小店鋪,祖父喜歡忙於社團活動,家裡還有一個會拉小提琴的「叔叔」,母親先後生了九個小孩,他是長子,雖不算窮困潦倒,但確實是地位低下的窮人家庭,而且是倍歧視的猶太人。但儘管如此,母親總是想盡辦法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喜歡照自己心中想的去畫,而不是依腦中所想的創作,他一直都很重視自己的心靈世界,即使在學畫階段仍然依著自己的喜愛而畫畫,他也是極其聰明的,能夠把從外面學到的方法融入自己的風格裡,所以繪畫風格在眾多畫家中很容易辨認。
由於求學、政治、種族、宗教…等等綜合的因素,他的一生充滿著離鄉背景的漂泊。
23歲前往巴黎留學,27歲(1914年)畫展在柏林,之後返鄉,沒想到因戰爭而無法回去巴黎。1917年(30歲)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夏卡爾被委以藝術部門的相關工作,但後來因為理念不合,不願藝術被革命所左右而作罷,35歲因為某個機緣而離開俄國,起先在德國,後來回到巴黎。1937年(50歲)加入法國籍。
因為納粹的關係,1941年又不得不避居紐約,直到1946年返回巴黎,後來定居巴黎,決定定居巴黎時已是61歲了。
加上其間為了工作和研究繪畫有幾次的旅行,所以在他心中,支撐他活下去的精神動力就是他的故鄉,即使在他86歲時應俄羅斯文化部之邀返回俄國,見到了他闊別五十年的姊姊時,他也不肯回到維臺普斯克(Vitebsk),他唯恐他心中的故鄉幻滅…。
晚年他曾說過一句話:「我從來沒有畫過一幅完全看不到維臺普斯克之片斷的畫」。此外他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被問到:「對你來說,維臺普斯克是一種鄉愁呢,還是現實?」時,他回答說:「現實。」
可見他一直靠著回憶在經營著他的畫畫世界。
他的畫裡常有一些飛來飛去的事物,那是屬於超現實的,但是夏卡爾卻始終不願接觸當時在巴黎剛興起的超現實主義。
布荷東常尊夏卡爾為超現實畫家,他曾說夏卡爾「把隱諭成功地帶進現代繪畫裡。」但是對夏卡爾來說他要的只是表達他自己的內心想法而已,所以儘管後人常把他當超現實主義畫家,或者以地域來歸類為巴黎畫派,但實際上他的畫是他自己的風格,他並不因著什麼派別而去創作。
至於他的畫裡為何老是用飄飛旋轉的方式,也有另一說法:
他寫給友人雷涅曼的信都是用故鄉的語言「伊迪休」語寫的,雷涅曼說:「他的畫裡,不是有人飛上天空、身體倒轉過來、臉色變為青綠的情形嗎?在依迪休的語言中,也使用這樣的語法。例如,到別人家去訪問,要說:『飛越了房子』;深深地感動,要用『我的身體倒轉過來』;長久祈禱之後的,是用『那個人已經變成了綠色和黃色』來表現的。換句話說,夏卡爾是使用故鄉的語言來畫畫的。」
總之夏卡爾的作品是抒情的,是對現實無法擁有之物的一種憧憬。
接著就來看他一些圖畫:
《七個手指頭的自畫像》,約25歲的作品,在畫裡右上角是他的故鄉小村莊,左上角是他所在的巴黎,畫中之畫就是他那幅《獻給俄羅斯、驢子及其他》,思念故鄉的心情在每一幅畫裡都那麼強烈(巴黎則是他的第二故鄉)。
《我和我的村子》,1911年(24歲)作品,主題是人和牛的情感,他們像朋友一樣互相對視,上方的村莊有兩間房屋是顛倒的,還有那個為人指路的女人也是顛倒的,在技法上有立體派的分割造形和野獸派的色彩。
《獻給俄羅斯、驢子及其他》也是1911年的作品,這幅畫很明顯以夢的氣氛來呈現,而且有著隱喻成份,是很成功的作品。人的頭飛離人的身體、黑暗的天空、紅色的牛、喝年奶的有一個人和一頭小牛、旁邊還有很常出現在他畫裡的教堂,這些手法是很詩意的,夏卡爾的作品當年在巴黎也曾經讓很多人不解,反而是詩人很容易就讀懂他的畫…。
《從窗口見到的巴黎》 1913年(26歲)的作品,畫面內容很豐富,對吧?你感覺到什麼情感?光是窗戶就這麼多顏色,人也變成了雙面人,還有人頭貓、降落傘、顛倒的火車,天空有立體派的分割法,色彩也有野獸派的強烈色彩,這幅畫有夢幻也有神秘,很吸引人的。
《生日》(附註2) 1915年(28歲)的作品。好巧,夏卡爾是巨蟹座和我一樣哩!這幅畫我很能理解的,在動態上一看就知道他有多愛他太太了。夏卡爾前後有兩位妻子,他22歲認識貝拉,28歲結婚,貝拉人如其名是很令人陶醉的好妻子,只是在1944年(畫家57歲)他在美國的時候貝拉因病去逝,為此事他休畫十個月(傷心到無心畫畫)。65歲時認識瓦娃並結婚,他一直是個很愛家庭的男人,這點和畢卡索是截然不同的。
《文斯上空的戀人》1956-60年,畫家69歲至73歲的作品,筆法和年輕時已不相同,但風格情感仍是一致的。
藍臉的女人》1932-60年(45歲至73歲)以上三幅愛情畫是我最喜愛的了,好浪漫…。
這幅《世界之外的地方》 1915年作品也是我很喜歡的,詩意很濃,很有現代詩的味道。
《狂歡之夜》 1979年(92歲)作品,畫家以馬戲表演為主題的作品也不少,歡樂的氣氛也十分讓人喜歡。
《躺在地上的小丑》1968-71年(81-84歲)
《大馬戲團》1968年(81歲)
《公雞》 1929年(42歲)公雞在他的畫裡有光明的象徵,他很喜歡畫公雞的,出現次數相當頻繁。
《飛馳的雪橇》1945年(58歲) 宗教、政治和民族的主題就比較嚴肅了…
《耶穌受難的白色十字架》1938年
《雅各的夢》 1967年 夏卡爾也有一系列畫聖經內容的作品。
《復活》 1968年(81歲)
《玫瑰花和含羞草》1956年,這幅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靜物主題,色彩上運用彩度對比,形式上非常優美。
....................................................
http://sueland.net/xoops/sue_pages/artists/f/a1201/index_1.php
馬克•夏卡爾 維基百科
1941年的夏卡爾
Chagall;意第緒語:מאַרק שאַגאַל;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1922年離開俄國,定居於巴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美國,開始設計芭蕾舞的佈景和服裝。這些畫中的動物、物體和人取材於個人生活、美夢和俄羅斯民間傳說。「超現實主義派」一詞據說是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為形容夏卡爾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卒於法國聖保羅。
夏卡爾的生平
夏卡爾原名莫依希•夏卡爾,於1887年7月6日出生在白俄羅斯靠近俄羅斯的一個小村莊維捷布斯克。其父母是講意第緒語的哈西德派猶太教徒。不富裕的生活環境,加上嚴格禁止繪製圖像的信仰傳統,本應限制夏卡爾成為畫家的路。但富有文化傳統的哈西德派及故鄉的自然景象,反為其帶來豐富的創作元素,不斷出現在其作品中。
小學時,夏卡爾從同學那看到書籍的插圖,回家後,他模仿書籍插圖,並以自己的想像重組,這開啟了他的繪畫之路。以後,他在當地的寫實派畫家彭恩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907年,夏卡爾來到聖彼得堡,斷斷續續學習了3年,最後投入巴克斯特門下的藝術學校。他從巴克斯特那得知巴黎的藝術環境,便開始對巴黎懷著無限憧憬。1910年,隻身前去法國。抵達法國後,就給自己取了法文名字馬克•夏卡爾。
在法國,他受到了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等思潮影響,並於1914年在名為《突擊》的畫廊裡舉行第一次的個展。隨後,他回到了維捷布斯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夏卡爾出任維捷布斯克地區藝術人民委員,著手在當地創辦美術學院和博物館的計畫。但是,政治上的爭休不斷,使他放棄工作而移居莫斯科。在那裡,他把注意力轉向劇場,製作舞臺佈景和服裝,並為莫斯科小劇院作壁畫。從1923年到二次大戰爆發間,他和妻女待在巴黎,並為《死魂靈》、《寓言》及《聖經》蝕刻系列製作插圖。
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政治迫害來到美國,並在1945年為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設計背景和服裝。起初,美國的藝評家並不欣賞夏卡爾,但1946年大規模回顧展後,美國開始擁抱夏卡爾。1948到1985年去世前,定居法國。這段時間,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彩色玻璃畫窗,及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新館製作的兩個大型壁畫。
阿波里內爾是如此讚歎夏卡爾:「他從理性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把想像力與無意識的衝動相結合,產生了記憶與夢幻的世界。他的境界是屬於超自然的。從他心靈深處激起的那份情感,是如此激烈。」;而畢卡索如此評論夏卡爾:「從馬諦斯以後,他是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從俄國擴散至整個歐洲,甚至到美國,夏卡爾的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
夏卡爾作品特色
夏卡爾於1910年前往巴黎。在帕爾納斯山(Montparnasse)住一年半之後,搬到「蜂箱」的藝術家社區,因而結識許多前衛畫家 ,從而鼓勵了其在俄國已略見富有詩意而獨特風格。因同社區的畫家的介紹,夏卡爾於1912年時,加入名為「調色盤」(La Palette)藝術學院與「黃金分割」(The Golden Section)藝術團體。「調色盤」和「黃金分割」都是立體主義畫派,放棄用傳統的單一視角來觀察物體,將不同視點統合在同個畫面,希望以此來表達物體最為完整的形象;強調分裂效果,有時甚至將畫面支解到無法辨認的地步。受其影響,夏卡爾的作品如《向阿波里內爾致敬》和《亞當和夏娃》等等,都明顯可見濃厚的立體主義的風格。
雖說夏卡爾的畫受到立體主義風格影響,但其只做了短時間的試驗。他在1944年接受斯威涅(Sweeney)的訪問時提及自己對立體主義的看法:夏卡爾覺得立體主義過度限制了繪畫的表現手法,只將物體解構後重組,他希望找尋更自由的表達方式,一種可以表達內心真實的呈現方式。夏卡爾從立體主義那學到對形的分析,但其解析的不是物體的結構,他重組的也不是物體的各個面向,而是他的記憶,他將經驗的記憶重組成充滿感情的畫。他說:「我是將佔據我內心的形象收集畫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立體主義是對物體的分解及再統整有興趣,夏卡爾則是對分解的記憶有興趣」。他融合了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亦了解其限制,藉著立體主義的技巧,「夏卡爾合併在不同時間所從事的一些活動,在他的畫作《我的鄉村》。這畫作所關注的是童年的回憶,所捕捉的不是某一時刻,亦不是某一季節,而是成長的歲月。」
夏卡爾代表作品
《屋頂上的提琴手》(le violoniste vert),1923~24年
《情侶與花》(Lovers with Flowers),1927年
夏卡爾的自評
夏卡爾的作品內容表現多為超現實的繪畫。夏卡爾曾說:「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地,我的繪畫是寫實的……」
「我不喜歡『幻想』和『象徵主義』這類話,在我內心的世界,一切都是現實的、恐怕比我們目睹的世界更加現實。」夏卡爾告訴我們,他的藝術雖看起來奇怪,卻是發自內心的情緒和感觸,不是憑空亂畫的,是藝術上的真實。
外部連結
夏卡爾自傳與素描
Official Web Site of 夏卡爾博物館 - 維捷布斯克市. 白俄羅斯東北部
Official Web Site of 法國的夏卡爾博物館
生日快樂~夏卡爾的愛與美/國立故宮博物院
CGFA 夏卡爾的藝術
虛擬藝廊
夏卡爾的所有複製畫印刷品
Vitebsk Museum of Modern Art モダンアートの博物館 ヴィチェプスク
SHISHANOV, Valery. SOME LINES FROM THE LIFE OF MARC CHAGALL.
Shishanov, V.A. "Double Portrait with a glass of wine" - in search of the sources of the plot of Marc Chagall paintings / V.A. Shishanov / / Marc Chagall and St. Petersburg. The 125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the artist / Scientific. Ed. and comp. : O.L. Leykind, D.Y. Severyukhin. - St. Petersburg: "Evropeiski House" in 2013. - P. 167-176.
超現實主義在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表現風格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 群畫家與詩人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 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酷景象,以及理性社會的虛偽與工業社會的無情,憤而展開的反叛美學。超現實主意者與其前身達達主義同樣反對戰爭、揚棄教條、嘲諷反覆的情感、輕視侷限的知識。但是,超現實主義者更具有批判性與重新建構觀點 力量。超現實主義者以拼貼不同平面與不同空間的現實,來呈現日常現實生活之外的現實 一 種超級的現實。在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與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思維方式的三大特性:
非理性批判
利 用 自 由 寫 作 或 夢 境 意 象, 來 解 放 潛 意 識, 使 想 像 自 由 運 作, 達 到 直 覺 式 的 批 評, 也 就 是 達 利 所 謂 的 「非 理 性 批 判」 或 是 「妄 想 症 批 判」。 根 據 達 利 的 看 法, 這 種 非 理 性 批 判 的 方 式 能 夠 使 人 們 對 世 界 採 取 主 控 的 姿 態, 系 統 化 地 處 理 混 亂。 而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批 判 的 對 象 時 常 是 中 產 階 級 的 道 德 觀 與 宗 教 觀、 日 常 生 活 的 習 慣 性 思 維、 理 性 認 知 模 式, 以 及 人 類 好 戰 的 本 性。
重 新 建 構 觀 看 的 方 式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強 調 的 不 是 去 辨 認 物 品 的 現 實 外 貌, 而 是 要 解 放 物 品 的 日 常 功 能 向 度, 思 考 其 象 徵 意 義。
重 新 建 立 語 言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將 外 表 不 相 干、 意 義 斷 裂 的 意 象 連 結, 目 的 是 要 使 人 們 以 一 種 新 的 語 言 呈 現 斷 裂 意 象 之 間 內 在 的 感 情 聯 繫。 無 論 是 文 學、 繪 畫, 或 是 電 影, 藝 術 家 重 新 組 合 不 同 現 實 中 的 意 象, 以 建 立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多 重 現 實 的 拼 貼: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文 學 及 藝 術 中 的 風 格 轉 換〉 是 「文 學 與 藝 術」 這 門 課 中 的 一 個 單 元, 介 紹 學 生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不 同 藝 術 形 式 與 不 同 文 化之 間 的 轉 軸 會 帶 來 那 些 風 貌 上 的 變 化。
無理性的拼貼
現實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是 以毫無邏輯的偶然方式 拼貼兩個遙遠的現實, 呈現在對兩者 都不適宜的平面上。 這兩種現實 表面上毫不相關, 甚至彼此之間 的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但是, 在並置對立的意象的同時, 一種極度尖銳衝突引 起的 「痙攣性的美感」(convulsive beauty) 會產生, 內在的情感聯繫 以及意義張力 也會同時擴張。 這種瘋狂的自由 能夠使心靈得以 自由展現, 潛意識的 慾望得以釋放。
達利的「夢的逼近」 中不成比例的 人與山重新組合, 德爾沃的 「粉紅色蝴蝶結」 拼貼古典的建築與 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裸女, 便是以 非邏輯的方式拼湊 不屬於同一空間的物體。 我們在畫例中 可以看到其他形式的 無理性拼貼。
Threatening Weather
On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The Conqueror
Youth Illustrated
The False Mirror
Rape
Moi et le Village
違反基本物理原則而造成的幽默與荒謬感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 亦時時以違逆 基本物理原則 之方式安排畫面物體, 例如堅硬的表殼 變成柔軟如 布面的質料, 而造成荒謬 或是 黑色幽默的效果, 令人看了 忍不住發笑, 卻又同時有一種 背脊骨涼颼颼 的感覺。夢魘般的神秘氣氛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時常流露夢境般的幻覺效果,具有神秘色彩, 虛幻而不真實。
Eyes-Paranoia
Pink Bows
不成形狀的人形
在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我們會看到被減約而不成形狀的人, 沒有頭, 沒有臉, 分解變形的 肢體骨骸任意地組合, 或是某些部位 被誇張扭曲, 如腳、 性器或體毛。 也有一些畫作中 把人畫成野獸 或是機器人。 這些不成人形的 人物塑造 反映出 超現實畫家 對戰爭中 殘酷人性的批判, 直指人類 與禽獸無分。
不成人形、肢體殘缺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tion of Civil War
Magnetic Woman
The Pine Family
Massacre in a Field
扭曲變形、誇張部份的器官
Standing Woman
The Maudible
The Status
Woman
Figure
Man and Woman in Front of a Pile of Excrement
Woman with Stiletto
Object
Rape
Doll
The Machine-Gunneress
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非人、人獸不分
Barbarians
The Numerous Family
Angel of Hearth and Home
枯骨殘骸
Bitter Abyss
Head/Skull
荒原景觀
在超現實畫派中的大地景觀 也是一片荒原景象, 瘋狂、 無人、 冷漠、 疏離、 陌生, 令人無法親近。 荒原、無人、無法辨認、疏離、冷漠
Landscape of Wonders
Invasion of the Night
Shadow Country
Neither Legends nor Figures
The Forest
Flower of the Abyss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The Dream Approaches
The Transparent Simulacrum of the Feigned
Specter of the Day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project3/paint-s.htm
超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超現實主義」的觀念。
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並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創作手法
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代表人物
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都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是超級現實主義派的主要討論者,他自己主要當了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家和詩人,又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列耐·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米羅(Joan Miro 1893-1983)
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1994〕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
上一篇:杜象:世界百大畫家76
下一篇:基里訶:世界百大畫家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