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07:00:00阿楨

杜象:世界百大畫家76

二十世紀達達主義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 ~ 1968﹞ 

  杜象是二十世紀藝術開拓者之一。他將從印象主義以來強調視覺性繪畫的觀念,轉移至語言、思緒和視感動作交互作用的領域。藉由靈活運用新的心理、生理的表現素材,改變藝術的形式,並為當今藝術中多項技法、心理和視覺的新觀點開先鋒。
  一次大戰時期的屠殺令杜象至感絕望,他帶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掀起一場抗議的運動,也就是所謂達達主義。「達」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馬或嬰兒「無意識的語言」,後者似乎更合乎這個運動的精神。人們常認為達達主義有虛無主義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標的確也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是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1916 年到 1922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的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象把簽名與標題置於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的物品上,然後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達達主義並非全然持否定的態度,在它故意的反理性之後,有一種航向創造性心靈未知領域的解放意味。他強調機會是達達主義者唯一的信條,而想像則是唯一的真實。杜象選擇用現成物品,就是將它們的功能由實用轉向美感,並用這些作品證明藝術創作不一定依賴手的技巧。
  【繪畫作品選粹】
下樓的裸女一號 ﹝Nude Descending a stair case No. 1﹞
1911油彩‧畫布96.7 x 60.5  費城美術館,美國
下樓的裸女二號 ﹝Nude Descending a stair case No. 2﹞1912  146 x 89 公分
現成的自行車輪 ﹝Bicycle Wheel Ready-made﹞1913 年
金屬‧彩繪木料32 x 127 x 64 現代美術館,紐約,美國
清泉﹝Fountain﹞1917黑色油漆‧上釉陶器23.5 x 18 x60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旋轉的玻璃 ﹝Revoling Glass﹞1920 玻璃‧馬達‧金屬170 x 125 x 100 
耶魯大學藝術畫廊,美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duchamp/duchamp.htm

杜象帶來的衝擊 《噴泉》(Fountain)

杜象著名的作品小便盆──噴泉,在當時為一被受爭議的作品。西元1917年杜象於J.L.莫特鐵工坊(J.L. Mott Iron Works)購買了標準貝德福郡型小便斗,簽上並且「R. Mutt 1917」完成這件具有極度挑釁意味的作品。
  杜象當時為獨立藝術家協會的理事,送出參展的「噴泉」上卻刻意不讓人知道作者身分得簽上假名R. Mutt,而在一篇訪問中杜象曾提及這個命名的由來:「Mutt之名,源自當時的衛生器材大製造商Mott Works,但我不想直接引用Mott之名,太親近了。正巧那時每天播放的卡通”Mutt and Jeff”非常流行,一般人對劇中那個肥短滑稽的Mutt,和高瘦的Jeff都相當熟悉,……於是我用了Mutt之名。至於R.的典故則出自於:我想找個 老式名稱,Richard是法語中對錢袋的俚稱,在英文中Rich恰是匱乏的反義字,又不像much那麼多,因此我選定了R.,簽上R. Mutt」。
  當噴泉送到協會手裡後,不知情的理事會成員對於這件藝術品的藝術與否議論紛紛,而噴泉最後得到冷落於牆角的下場,並未獲得展出,此次展覽結束後,杜象便退出了理事會。
  噴泉亦有為數不少的重製品,杜象於1950年授權紐約的一場展覽,小便盆的第一個重製品便產生了,而後杜象分別在1953年和1963年各製作了兩件,1964年與義大利製造商合作又重製了八件小便盆。這些問世的小便盆們尺寸各異,有61公分和62.5公分兩種尺寸,杜象依照原件各在小便盆上面簽上R. Mutt/1917。
  【事件原由】
杜象的小便盆原件於1917年的首次展覽後便遺失了,「根據杜象的傳記作家卡爾文•湯姆金斯(Calvin Tomkins)的說法,最有可能的猜測是史提格利茲把它當成垃圾丟了,杜象早期的現成物作品通常都落得這樣的下場。」另一個杜象噴泉遭破壞的事件為1993年,當杜象「噴泉」作品在南部尼姆展出時,嫌犯為一老翁──畢諾伽利(P. Pinonceli)先對展場中的作品撒尿,然後持鐵鎚敲破小便池,此破壞行為被判賠四萬五千一百二十二歐元。
2005年10月5日至2006年1月9日展至龐畢度中心的達達回顧展中,杜象的小便盆再一次遭到破壞,嫌犯同樣為畢諾伽利。
據報導畢諾伽利在2006年1月4日上午11點30分進入龐畢度展場,持鐵鎚敲破杜象的小便盆,並宣稱他的用意是「要讓物品恢復到原來狀態」。事後龐畢度中心控告畢諾伽利,巴黎法院24日做出判決:緩刑三個月,並且須負擔修復費用,以及二十萬歐元的罰款。
七十六歲的畢諾伽利四十年來從事行動藝術,1969年持水槍對當時文化部長馬爾侯射紅水;1975年持未裝子彈獵槍在尼斯搶銀行,控訴尼斯要與當時仍採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開普敦結為姊妹市。2002年到哥倫比亞,拿斧頭砍下自己一節手指,控訴哥倫比亞革命軍挾持人質貝丹考的暴力行為。
  【歷史背景】
馬塞爾•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這意味著肚像在有生之年經歷了一場史上極為重要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一次大戰就字面上看來變是第一次的世界大戰,既然是第一次,那對於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這樣難以想像的數據,對於全世界來說是多大的破壞。戰爭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了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是於19世紀後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鬆散的運動。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901年,主張著「為藝術而藝術」,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該承載著說教的意涵,而是在追求單純的美感,認為藝術的「美」才是藝術的本質。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會產生另一面的反動,而前衛藝術(Avant-garde)便是唯美主義的反動,之所以會有唯美主義,是因為人類因為資本主義下被物化為資產,即失去的生命的意義,但人們依舊想脫離這樣的處境,因此創造了一個神聖的殿堂,那變是美術館,藉著進入美術館欣賞擁有純粹美感的作品,似乎把好美放置在另一個世界,達到一種幻覺性的完整,藉此讓世界繼續運作下去。Avant-garde是在顛覆唯美主義,它認為世界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因為有唯美主義維持,如果想要改變世界,就從改變唯美主義做起,而要改變唯美主義,變從進入美術館改變其中的作品做起。
  達達主義的興起,由於一戰毀滅性的顛覆產生出的產物,既然世界是這樣沒有一個秩序,那對於以往那些舊有價值觀,舊美學體系都應該顛覆,達達主義者認為,就是這些舊的秩序導致了一戰的悲劇,因此達達主義者試圖通過對舊秩序的拒絕達到徹底瓦解舊秩序的目的
  一次大戰時期的屠殺令杜象至感絕望,他帶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掀起一場抗議的運動,也就是所謂達達主義。「達」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馬或嬰兒「無意識的語言」,後者似乎更合乎這個運動的精神。人們常認為達達主義有虛無主義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標的確也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是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1916 年到 1922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的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象把簽名與標題置於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的物品上,然後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但當時還有許多的人維持的舊有的觀念,希望在美術館中看到的是具有美感的作品,對於這樣的顛覆,眼前擺放的作品既不獨一無二,也沒有以往的神聖感,更不一定是被完成的作品,就好像付了錢走進日本料理店,滿心期待會吃到新鮮美味的生魚片,卻只看到魯肉飯那樣的錯愕吧。因此,杜象的小便斗,屢次遭到破壞,也許是觀者不願或不能接受那樣的衝擊,進而產生的保衛作用,可能不願承認那也可以是藝術,舊有的價值觀沒辦法承受極轉性的變化,也許Pierre Pinoncelli身為尼斯學派藝術家,有他的理念他的思維去執行破壞小便斗的行為,不管原因為何,現成物為藝術的觀念,已經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是不可否認的。
  【補充資料】
介紹1993年展出之展覽
關於這次的展覽,找到的資料時在媒辦法很清楚的解讀,如果沒有出錯,舉辦的地點是在法國南部尼姆的方形現代美術館(Carré d'Art)
最早有找到2007年的展覽 可是1993的就不知道了 
資料真的找的很不齊全 不過也看了很多看不懂的法語網站
如果可以就請老師補充啦~~
如果不是在 Carré d'Art 也請告知是哪一間
很想知道正確的資料
謝謝~~
http://blog.yam.com/westernarthi/article/21257118

百變蒙娜麗莎 首站高雄開展  中國時報2013-7-20

經典再造↑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高美館合辦的「蒙娜麗莎500年:達文西傳奇」特展,19日開幕晚會,義大利達文西理想博物館長亞歷山卓‧韋佐西(右)、高美館長謝佩霓(左)為高雄市副市長劉世芳(左二)導覽。(謝明祚攝)
經典再造↑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高美館合辦的「蒙娜麗莎500年:達文西傳奇」特展,19日開幕晚會,義大利達文西理想博物館長亞歷山卓‧韋佐西(右)、高美館長謝佩霓(左)為高雄市副市長劉世芳(左二)導覽。(謝明祚攝)
杜象 1919
經典再造→科若增1996年創作的《喬孔達》。(高美館提供)
科若增1996年創作的《喬孔達》。(高美館提供)
 雷捷1930年代創作的石板印刷《依據喬孔達和1930年的鑰匙》。(時藝多媒體提供)
雷捷1930年代創作的石板印刷《依據喬孔達和1930年的鑰匙》。
 安德里雅.達米2011年至2012年的複合媒材《蝴蝶》。(時藝多媒體提供)
安德里雅.達米2011年至2012年的複合媒材《蝴蝶》。(時藝多媒體提供)
破天荒第一次!「蒙娜麗莎五○○年:達文西傳奇」展,今日起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館長謝佩霓以「歷史時刻」來形容這場國際級大展在台首展,選在高雄別具意義,一二五件展品囊括多位現代巨匠對《蒙娜麗莎》這件經典作品的改造。
「蒙娜麗莎五○○年」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藝多媒體及高美館共同籌畫,昨天舉辦開幕典禮上,義大利達文西理想博物館長亞歷山卓‧韋佐西、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等國內外貴賓均參與盛會。
  125件作品 再現達文西傳奇
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身兼畫家、雕刻家、科學家、音樂家、建築家等多重身分,《蒙娜麗莎》是他最有名的肖像畫,現為巴黎羅浮宮鎮館之寶。
然而,關於這幅畫作的謎團很多,五百多年來引起無數的臆測與猜想,這幅名作也「震懾五百年來包括古典到當代許多藝術家!」
這次展出的一二五件作品,包含畫作、實體模型,全是達文西及其門生、追隨者創作,包括研判是達文西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第三件《岩洞中聖母》,達文西最鍾愛弟子薩萊(Salai)的名作《裸體喬孔達》等,另還包括廿世紀以降、藝術家演繹的《蒙娜麗莎》,如雷捷、杜象等現代藝術家畫作、複合媒材作品等,可窺見《蒙娜麗莎》的深遠影響。
高美館館長謝佩霓說,曾經連續七年,高雄沒有機會引進國際美術史上的重要作品,四年前高美館以有限的人力、物力,透過自辦展覽、國際友人的慷慨支持方式,以小搏大,才陸續引進國際大展。
  展品複製巡迴 深入偏鄉校園
「蒙娜麗莎五○○年」特展由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教育贊助,通過展品複製與巡迴,讓這檔別具歷史意義的展出進入台灣近四十所偏鄉、離島等校園。「蒙娜麗莎五○○年」即日起至十月廿日在高美館展出。

達達主義  維基百科

File:Dada1.jpg
第一期《達達》期刊封面,查拉主編,1917年,蘇黎世
杜象(M.Duchamp):《噴泉,Fountian》(1九17,費城美術館) 
杜象(M.Duchamp):《L.H.O.O.Q》(1919,費城美術館) 
畢卡比亞 (Picabia):《愛的調色盤,Parade Amoureuse》 
畢卡比亞 (Picabia):《卡可基酸酯眼睛,L'oeil cacodylate》(1九二1,Centre Pompidou) 
曼.瑞 (Man Ray):《Gift》 
恩斯特 (Max Emst):《Celebes》(1九二1,Tate Gallery) 
恩斯特 (Max Emst):《Two Children are Threatened by a Nightingale》(1九二4,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Richard Boix:《Da Da (New York DaDa Group)》(1九二1,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涉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範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概述
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滿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
  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于欣賞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藝術訴求於給人以某種感觀,而達達藝術品則要給人以某種「侵犯」。諷刺的是,儘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達達主義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深受虛無主義觀點的影響,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都無實際價值,包括藝術在內。達達主義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根基在於機遇和偶然性因素。
  達達主義的理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許多人舊有價值觀的顛覆力量。既然很難從無序的世界中找到實際的意義,那麼便索性把這種無序當作是這個世界的某種天性,並以之去顛覆那些維繫著舊秩序的舊美學體系。他們認為,正是這種舊的秩序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達達主義者試圖通過對舊秩序的拒絕達到徹底瓦解舊秩序的目的。
  「達達」一詞的由來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蘇黎世
1916年,雨果•巴爾、艾米•翰寧斯、特里斯坦•查拉、漢斯•阿爾普、理察•胡森貝克和蘇菲•托伯等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在當地的「伏爾泰酒店」成立了一個文藝活動社團,他們通過討論藝術話題和演出等方式來表達對戰爭,以及催生戰爭的價值觀的厭惡。同年10月6日,這個組織正式取名為「達達」。
1916年7月14日,在這個組織的第一次公開集會上,巴爾公開宣讀了所謂的「達達主義宣言」。1918年,查拉撰寫了另外一份達達主義宣言,這份宣言被認為是達達主義最重要的宣言之一。在此之後,很多藝術家都發表過類似的宣言。一本名為《伏爾泰酒店》的期刊是這以運動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關張之後,達達主義者的活動開始轉移向一個新的畫廊。不久,巴爾離開了歐洲,而查拉則開始大肆宣揚達達主義的觀點。他給法國和義大利的藝術家和作家們寫信,激烈的抨擊他們的作品。很快,查拉便成為達達主義的領袖以及名副其實的戰略統帥。
以查拉為舵手的蘇黎世達達主義者們出版了一本名為《達達》的期刊。這本期刊1917年7月創刊,在蘇黎世出版了5期,並在巴黎出版了最後兩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旅居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們大多返回自己的國家,其中有一些人開始在其他城市宣揚達達主義思想。
  柏林
德國的達達主義運動並不如其他國家的達達主義運動那樣「反藝術」,而是具有非常顯著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色彩。德國的達達主義者熱衷於發表煽動性的宣言,動用宣傳和諷刺的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公眾示威和政治活動。
1918年2月,理察•胡森貝克在柏林第一次發表關於達達主義的演講,並在同年年底發表了一篇達達主義宣言。漢納•胡赫和喬治•格羅茨用達達主義的觀點來表達對戰後共產主義的同情。格羅茨和約翰•哈特菲德在這一時期共同發明了「攝影蒙太奇」技術。藝術家們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並在1920年舉辦了一場達達主義的國際展覽會。
柏林的達達主義運動內部矛盾重重。庫爾特•施威特斯糾集一些其他藝術家脫離了柏林的達達主義組織。施威特斯遷至漢諾瓦,並在那裡發展了更具個人風格的達達主義。
  科隆
1920年,馬克思•恩斯特、約翰奈斯•西奧多•巴爾傑德和阿爾普在德國科隆舉辦了一場廣受爭議的達達主義展覽。這場展覽的核心觀點就是藝術的虛無性和反中產階級價值觀。
  紐約
在一戰期間,美國紐約也和蘇黎世一樣成為大批流亡藝術家和作家棲身的場所。從法國流亡美國的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弗朗西•畢卡比亞結識了美國藝術家曼•雷。1916年,這三人成為美國「反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曾經留學法國的美國藝術家比阿特麗斯•伍德後來也加入了這一團體。
紐約的藝術家們並沒有以「達達主義者」自居,他們也從未發表過任何宣言或組織過任何政治活動。然而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出版物對舊的藝術和文化體系進行大肆的炮轟,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紐約達達》等。在這些刊物中,他們將舊的藝術譏稱為「博物館藝術」。
在這段時期內,杜尚開始以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參加了「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1917年,他發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 Mutt」字樣的小便池。然而這幅作品卻被「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拒絕。
畢卡比亞對歐洲的出訪加強了紐約、蘇黎世和巴黎的達達主義組織之間的聯繫。他曾連續七年堅持出版達達主義期刊《391》。這本期刊從1917年至1924年在紐約、蘇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藝術家遷至巴黎。在那裡,達達主義迎來了最後一個高峰並走向終結。
  巴黎
法國的先鋒派藝術家一直和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爾、布勒東在內的法國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家長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達達主義運動高峰出現在1920年。這一年,達達主義運動的很多元老來到巴黎。受查拉的影響,巴黎的達達主義者們也發表宣言,組織大規模示威運動,進行舞台表演並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達達主義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巴黎公眾的視野內是在1921年的「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讓•克羅蒂和其他達達主義者們展覽了自己的作品。
  達達主義音樂
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場嚴格意義上的視覺藝術或文學思潮,它也波及了音樂和錄音領域。庫爾特•施威特斯和阿爾伯特•薩維尼奧曾撰寫《達達主義音樂》,一個名為「六人組」的樂隊也曾在達達主義者的集會上演出過。
  影響
儘管達達主義在很大範圍內得到了傳播,但它終究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文藝思潮。到1924年,達達主義基本被新生的超現實主義所吞併,達達主義藝術家們也紛紛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會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歐洲的許多達達主義者再度流亡美國,有一些則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之中,原因是希特勒不喜歡有頹廢色彩的藝術。二戰之後,許多新的文學和藝術流派紛紛誕生,達達主義的影響更加微弱。
1967年,在巴黎曾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對達達主義的追憶活動。
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在達達主義運動殞滅後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一群自稱「新達達主義者」的藝術家們重新在此開始他們的活動。然而兩個月後,這群人也逐漸消失。而伏爾泰酒店也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以紀念達達主義運動的歷史。
總體上講,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文藝流派,而只是一種過渡狀態的文藝思維,其藝術理念不具任何建設性,而是建立在對舊秩序的毀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勢必無法長久。但正因為達達主義激進的破舊立新觀,20世紀大量的現代及後現代流派得以催生並長足發展。沒有達達主義者的努力,這些是很難實現的。
  代表人物及活動國家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 法國
漢斯•阿爾普 – 瑞士、法國、德國
雨果•巴爾 – 瑞士
約翰尼斯•巴德 – 德國
阿爾圖爾•卡拉凡 – 法國
讓•克羅蒂 – 法國
馬塞爾•杜尚 – 法國、美國
馬克思•恩斯特 – 德國
羅爾•豪斯曼 – 德國
艾米•翰寧斯 – 瑞士
理察•胡森貝克 – 瑞士、德國
馬塞爾•詹可 –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 比利時
弗朗西•畢卡比亞 – 法國、美國
曼•雷 – 法國、美國
漢斯•里克特 – 瑞士
庫爾特•施威特斯 – 德國
蘇菲•托伯 –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 瑞士
比阿特麗斯•伍德 – 法國、美國
  參考文獻
理察•胡森貝克,《達達主義鼓手的回憶錄》,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格雷•馬庫斯,《唇印》,哈佛大學出版社
艾琳•霍夫曼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芝加哥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