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 07:00:00阿楨

郁特里羅:世界百大畫家70

郁特里羅

莫里斯•郁特里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年) 法國風景畫家。莫里斯•郁特裡羅出生於巴黎,逝於朗德省達克斯,他的母親是畫家蘇珊娜•瓦拉東。在19歲時因飲酒過度而無法工作。在母親的堅持下開始作畫不致虛度年華,後來成為著名的法國街道景色畫家。
  藝術風格
郁特裡羅最初的老師是他的母親,他未受過正規訓練,開始是師法印象派,明顯地是畢沙羅風格,一開始就描繪巴黎的景色,尤其是畫蒙馬特區。27歲開始所作的畫以白色為主調,稱為“白色時期”。為了生活,他是位多產的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還是屬於他的“白色時期”,他把蒙馬特冷清的街道,描繪在奶白色和牡蠣的白色、暖灰色、橄欖色和藍灰色的微妙的和諧之中,加上濃黑和棕色造成強烈對比,再用赭色和朱紅予以令人驚異的點綴。當人們看到郁特裡羅創作的一幅幅寧靜、且構圖完美的巴黎街景畫時,世人很難相信它的作者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酒鬼和人人討厭的傢伙。所以在藝術作品中往往表現出藝術家靈魂的另外一面,這也是一種平衡。作品有《舊巴黎蒙馬特區》、《雷諾瓦的花園》等。
  概況
郁特裡羅,有人認為他應歸入十九世紀。這種印象來自他那些毫不張揚同時又具有古典簡樸氣質的作品。相對他的作品,他的一生經歷倒更具傳奇勝。
莫里斯•郁特裡羅(MauriceUtrillo),1883年12月誕生於巴黎。年輕的母親是蘇珊娜•瓦拉東,一個有名的模特,普維•德•夏凡納、愛德華•德加、彼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以及亨利•德•圖魯茲—勞特累克等著名畫家的筆下都出現過她的身影。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蘇珊娜•瓦拉東後來成為一個有才藝的畫家。對於郁特裡羅來說,不幸的是母親無法告訴他父親是誰,他出生後,是蒙馬特高地一位叫郁特裡羅的西班牙人將他認下,使他有了合法身份。無論如何,私生子的陰影從此跟隨著他。他人的嘲弄伴隨他走過渾渾噩噩的青少年時期,他從小就開始酗酒,被學校開除,被銀行解雇,18歲那年還因為嗜酒成性住進療養院。看起來,他的未來不會太好,除非,除非出現什麼比酒精更能吸引他的東西。幸運的是,他有母親,母親賦予他對繪畫的興趣。在他眼裡,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他對她敬愛不已,最初作畫時總是署上全名,綴以母親的姓,寫作莫里斯•郁特裡羅—瓦拉東,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情。
  自學成才
從郁特裡羅的創作來看,他明顯地顯示出對一個題材的特殊興趣,那就是城市街景,並且他還只局限於畫巴黎北部靠山,在那個時代最具波希米亞生活氛圍的蒙馬特地區。他深深地為這個地方的大街小巷,遠山近村吸引,著迷那兒襯著疏樹的白粉牆建築。應該說,雖是自學,但他畫技嫺熟,曾受過印象派及後繼者的影響。不過,在畫面上這一切顯得並不突出,他似乎更願意用粗糙的筆觸、並不豐富的色彩表現他對這個富有詩意的地方的認識,仿佛只有這種略有稚拙感的手法才能表達出他內心中濃烈虔誠的情感。1903—1914年間,由於他大多使用鋅白而使作品呈素淡清幽風格,被稱為他的“白色時期”,而顯然,他的佳作大多創作于這一時段。《從聖彼埃廣場看巴黎城》和《蒙馬格尼的屋頂》都是頗具畢沙羅之風的作品,遠眺中的街景市容,稠厚的油色,綿密堆積的筆法,繁華的都市在他筆下沒有喧囂塵上的浮躁,倒別有寧靜清新的面容。有技巧而不炫於技巧,酗酒而不狂放鬧人,居於都市而體味寧靜氛圍,這就是郁特裡羅與同時代以現代派自居的畫家之間的分別。1919年以後,他的色彩趨於鮮明,也出現了更多人物。晚年,他與妻子居住在巴黎郊外的維西內,終日作畫、祈禱,保持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創作上雖只是重複早期的東西,但因正直的品行被授予榮譽社團會員勳章。
  所獲榮譽
也許郁特裡羅的藝術成就不是十分突出,這是不需諱言的方面,但他身懷小技而始終如一的執著、率真態度並不多見。在有限的題材上傾注畢生精力、熱情去表現傳達去完善發展,堅持只說自己想說的話,畫自己想畫的東西,這種感覺不是幸福又會是什麼呢?如果因為他表面的溫和形式而簡單地將之歸為保守主義,甚至劃入過時行列,這不能不說只是一種曲解而已。1955年11月,他在大西洋邊的戒酒療養院裡逝去,沒有死在他愛的蒙馬特是個遺憾;然而,不遺憾的是,他沒有像大多數隱君子那樣悄無聲息地辭別這個予他憂愁多於歡愛的世界,在他去世前,巴黎市政府授予他巴黎市民榮譽勳章。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97.htm?fromTaglist

郁特里羅作品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1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2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5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郙杻爵蹕-瑞劓蚐賒釬

蒙馬特  維基百科

File:ParijsMontmartre.JPG
從蒙馬特鳥瞰巴黎市區
File:Basilique Sacre Coeur - Vue de la Tour Eiffel.jpg
遠眺蒙馬特
蒙馬特(法語:Montmartre)是位於法國巴黎市十八區的一座130公尺高的山丘,在塞納河的右岸。蒙馬特高地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白色圓頂的聖心堂、聖彼埃爾教堂(L'église Saint-Pierre)、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皮加勒廣場(Place Pigalle)、紅磨坊(Moulin Rouge)、狡兔酒吧(Le lapin agile)、浣衣舫(Le bateau Lavoir)和愛牆等。
許多藝術家都曾經在蒙馬特進行創作活動,包括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義大利畫家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克勞德•莫內、巴勃羅•畢卡索與文森•梵谷等人。蒙馬特也出現許多電影場景中。
人們從巴黎地鐵2號線安特衛普站與畢嘉樂站及巴黎地鐵12號線阿貝斯站、拉馬克-戈蘭古站與于勒•若夫蘭站搭乘地鐵抵達蒙馬特。
  名稱的由來
地名學中的蒙斯馬蒂斯(意為戰神的山丘)在墨洛溫王朝時代仍然存在,這個名稱在基督化後變成蒙馬特[1],象徵烈士之山,為了紀念聖丹尼斯於250年左右在這座山上被處死[2]。聖丹尼斯是巴黎主教也是法國的主保聖人。
這座山的宗教象徵意義被認為更加古老,因為它可能曾經是德魯伊的神聖場所,因為蒙馬特是這個地區的最高點。不過沒有目前發現任何考古證據來支持這種說法[3]。
在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蒙馬特產出許多石膏。一枚牙齒化石被喬治•居維葉鑑定屬於一種已經滅絕馬,他稱之為「古動物」(Palaeotherium) 。整隻動物的骨骼後來在1825年被發現[4]。
  19世紀
File:Camille Pissarro 007.jpg
畢沙羅於1897年創作的畫作《蒙馬特大道》,描繪他從旅館向外俯瞰的蒙馬特大道景色
拿破崙三世與他的城市規劃師奧斯曼男爵計劃將巴黎變成歐洲最美麗的城市,而第一步是給予奧斯曼的朋友和財務支持者大量城市中央的土地。這也讓原本的居民移動到城市的邊緣:克利希地區、拉維萊特地區及可以俯瞰城市的蒙馬特。
俄羅斯人在巴黎遭到佔領時入侵蒙馬特,並利用蒙馬特的海拔高度來砲擊巴黎市區[5]。
蒙馬特由於位在城市的範圍之外,所以不必支付稅金給巴黎市,於是蒙馬特很快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飲酒區域。這個地區發展在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已經成為一個不受約束,且頹廢的娛樂中心。紅磨坊的歌舞表演受到廣泛的歡迎,而藝術家、歌唱家與演員也經常出現會黑貓夜總會,包括伊維•吉爾伯特(Yvette Guilbert)[6]、Marcelle Lender、阿里斯蒂德•布里昂(Aristide Bruant)、露易絲•韋柏(Louise Weber)、Fréhel、蜜絲婷瑰(Mistinguett)、珍•阿芙麗兒(Jane Avril)[7]。
位於蒙馬特山頂的聖心堂在19世紀開始動工,被定義為「對巴黎公社社員所犯下罪行的補償」[8],並且紀念1871年普法戰爭的法國犧牲者。它的白色圓頂是巴黎一個非常明顯的地標,而下方則是充滿藝術家的小丘廣場。
未來的法國政治家喬治•克列孟梭(1841年至1929年)當時則是蒙馬特的市長,並從此開始他的政治生涯。
  藝術家聚集
File:Steinlein-chatnoir.jpg
索菲爾•史坦林設計的1896年黑貓夜總會海報,目前收藏於紐澤西州立大學
19世紀中葉的藝術家,例如約翰•尤因根德(Johan Jongkind)與卡米耶•畢沙羅都曾居住在蒙馬特。到了19世紀末,蒙馬特及左岸的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已成為巴黎主要的藝術中心。餐廳煎餅磨坊(le Moulin de la Galette)則在舊風車附近的山頂上開業。
巴勃羅•畢卡索[9]、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與其他貧困藝術家在1904年至1909年間曾生活在一骯髒的建築物洗濯船裡。
那比派等藝術家團體在此形成[10],而文森•梵谷、維雍(Jacques Villon)、黑蒙•杜象–維庸(Raymond Duchamp-Villon)、亨利•馬蒂斯、安德列•德蘭、蘇珊•瓦拉登(Suzanne Valadon)、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愛德加•竇加、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索菲爾•史坦林(Theophile Steinlen)與阿爾弗雷德•雅瑞(Alfred Jarry)等藝文人士及美籍非裔的朗斯頓•休斯都在蒙馬特工作,並從這裡獲得部分的創作靈感。
包括艾瑞克•薩提(黑貓夜總會的鋼琴師[11])在內的作曲家也住在這個地區。
最後一個波希米亞主義的蒙馬特藝術家是金•保羅(Gen Paul,1895年至1975年),也出生在蒙馬特[12]。他的表現主義版畫因為受到勞爾•杜飛很大的影響,有時也會描繪風景如畫的蒙馬特。
  現代
File:MontmartreBus.jpg
蒙馬特觀光巴士會在紅磨坊附近繞圈子
法國著名的流行歌手查爾•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在1965年創作《波希米亞人》這首歌來回憶他在蒙馬特的年輕歲月。
尤特里羅曾經住過的房子目前被改裝成蒙馬特博物館。許多著名藝術家都葬在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13]與埃聖文森公墓(Cimetière Saint-Vincent)[14]。蒙馬特是目前官方指定的歷史街區,僅允許有限度的開發來保持歷史特色。
蒙馬特纜車這條纜索鐵路路線是由巴黎大眾運輸公司來管理,而旅客可以搭車從山丘南邊上山。蒙馬特西南側是紅燈區皮嘉爾,這個地區目前則是以各種各樣的搖滾樂樂器店而聞名,也有一些演奏搖滾樂的音樂廳。
聖文森街仍有一座葡萄園,這延續了法國法蘭西島生產葡萄酒的傳統,它每年的產量大約500公升[15]。
  電影
法國電影《玫瑰人生》描述著名法國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的一生[16],劇中許多場景都設置在蒙馬特。《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也出現許多蒙馬特的場景。2001年的美國電影《紅磨坊》(伊旺•麥奎格和尼可•基德曼所主演[17])及1954年的《紅磨坊》(描述畫家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的一生與愛情故事[18])也以蒙馬特作為故事背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9%A6%AC%E7%89%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