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9 09:00:00阿楨

盧梭:世界百大畫家35

後期印象主義時期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 ~ 1910﹞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法國卓有成就的偉大畫家。生於法國西北部的拉瓦爾市﹝Laval﹞。1871 年,他進入巴黎一所收費站中工作,因此博得「關稅員」的稱號。難以肯定的是盧梭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真做畫的?
  1884 年,當盧梭 40 歲時,曾經透過克萊芒特﹝Felix Clement﹞的介紹,得到了臨摹羅浮宮收藏品的許可証。他曾經參加官方的沙龍展,卻未曾入選,但仍自得其樂的不斷創作。
  1886 年,他以《狂歡節之夜》﹝A Carnival Evening﹞參加獨立派展覽。此後他平均每年都有 5 幅以上作品展出。1891 年起常至植物園觀賞溫室裏的熱帶景物,創作了許多充滿幻想式的作品,如《入睡的吉普賽女郎》﹝The Sleeping Gypsy﹞、《夢境》﹝The Dream﹞等,
  《夢境》是一幅抒情味十足、也最富色彩的裝飾性的作品,是盧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它展示了幻想中的原始森林,滿布著奇花異木。在這人跡罕見的原始從林中,一位裸體女人躺在不可思議的華麗沙發上,而在畫面中間的一個皮膚黝黑的男人吹起長笛。這不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一個怪異的夢境,表露了畫家天真的想像力。
  1893 年退休之後,生活清苦,卻全心投入繪畫創作他用那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諦,這使他的畫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別人常把他歸為「原始的」、「素人的」、「周日畫家」之列,他卻光明正大地認為自己是不折不古的專業畫家。他充滿想像的作品,獲得了詩人的讚賞及畢卡索等前衛畫家所推崇。
  盧梭畫的主題包羅萬象,除了巴黎市郊,還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麗的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異國情調的大幅幻想式作品,這些作品是他常逛巴黎的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所激發出來的。
  盧梭創作熱衷於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他的藝術很難歸到哪一派,但他的畫法屬超現實主義。他似乎總是生活在一個夢幻的世界,這種與生俱來的愛幻想的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滿天真爛漫,他的畫具有原始童話般的魅力。
  盧梭的代表作有《村中散步》﹝Forest Promenade﹞、《稅卡》﹝The Customs House﹞、《戰爭》﹝War﹞、《入睡的吉普賽女郎》、《我,自畫像‧風景》﹝Myself, Landscape-Portrait﹞、《鄉村婚禮》﹝A Country Wedding﹞、《夢境》、《熱帶雨林與猩猩和蛇》﹝Tropical Forest with Apes and Snake﹞等等。
  【繪畫作品選粹】
岩石上的男孩﹝Boy on the Rocks﹞1895 ~ 1897油彩‧畫布55.4 x 45.7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入睡的吉普賽女郎﹝The Sleeping Gypsy﹞1897油彩‧畫布129.5 x 200.5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赤道地帶的原始林﹝The Equatorial Jungle﹞1909油彩‧畫布140.6 x 129.5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鄉村婚禮﹝A Country Wedding﹞1904 ~ 1905油彩‧畫布163 x 114 
橘園博物館,巴黎﹝Paris﹞,法國
詩人和他的繆斯﹝The Muse Imspiring the Poet﹞1909油彩‧畫布146 x 97
巴塞爾美術館,巴塞爾﹝Basel﹞,瑞士
夢境﹝The Dream﹞1910油彩‧畫布204.5 x 298.5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ousseau/rousseau.htm

亨利•盧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ile:Rousseau09.jpg
自畫像,1890
File:Henri Rousseau - A Carnival Evening.jpg
A Carnival Evening, 1886, 費城費城美術館 
File:Boy on the Rocks - 1985-7 - Henri Rousseau.jpg
Boy on the Rocks, 1895-97, 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美術館 
File:Henri Rousseau 010.jpg
《沉睡的吉普賽人》,1897, 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File:Henri Rousseau - Exotic Landscape.jpg
Exotic Landscape, 1908 
File:Henri Rousseau - Fight Between a Tiger and a Buffalo.jpg
Fight Between a Tiger and a Buffalo, 1908, 克利夫蘭克利夫蘭美術館 
File:Henri Rousseau - Combat of a Tiger and a Buffalo.jpg
In a Tropical Forest Combat of a Tiger and a Buffalo, 1908-1909,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File:Henri Rousseau - The Flamingoes.jpg
The Flamingoes, 1907 
File:Henri Rousseau - The Football Players.jpg
The Football Players, 1908, 紐約市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File:Henri Rousseau - Bouquet of Flowers (Tate Gallery).jpg
Bouquet of Flowers, 1910,倫敦泰特美術館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1])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以純真、原始的風格著稱。[2][3] 曾經是一名海關的收稅員。[1] 他是自學成才的天才畫家,其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4][5]代表畫作為《夢》、《沉睡的吉普賽人》等。
  背景
盧梭出生於法國的西北部羅亞爾河谷的小鎮拿瓦,一個錫匠的家庭。[6] 。後來父親負債,房產被抵押並且搬出了鎮子,盧梭便從羅亞爾高中的走讀生轉為寄宿生。他的大部分學科成績一般,但獲得過繪畫和音樂方面的獎項。[7] 1863年起,他在律所工作學習法律,可是因為「牽涉到一個小的偽證罪,於是參軍以求避難」,[8] 在軍中服役4年。父親去逝後,盧梭搬到巴黎,從事一份政府僱員的工作,同時陪伴寡母。1868年,他和房東的女兒,15歲的Clémence Boitard結婚,婚後育有6個子女(只有一個活了下來)。1871年,被任命為巴黎入市稅徵收處的收稅員。1888年,妻子Clémence 去逝。1898年,和Josephine Noury結婚。盧梭直到49歲才真正開始投入繪畫事業,那時他已經退休,終於成為了一位全職的畫家。[9]
盧梭聲稱對他來說「大自然就是老師」,[3] 雖然他也承認自己接受過他人的指導,Félix Auguste Clément 和 Jean-Léon Gérôme,這兩位都是已經有所建樹的受過正規教育的畫家。[10] 總的來說,他的確是自學成才,他的畫被看作是純真、原始的風格。
  畫作
盧梭最為著名的是描繪叢林場景的畫,事實上他從沒離開法國,更沒見過真的叢林。喜歡盧梭的人們傳說,這些場景源自於他在服役軍中的見聞,還說是前往墨西哥的法國遠征軍(French expeditionary force to Mexico )。這些傳說毫無根據。實際上,盧梭的靈感來源於圖畫書、巴黎的植物園、野生動物標本。軍中服役時,他常常與那些法國探險隊的倖存者聊天,聽他們講述在墨西哥等亞熱帶國家的見聞。盧梭對評論家阿瑟亞歷山大說他曾頻繁的參觀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每當我走進大玻璃房,看到那些來自異國的神奇植物,就好像走進了夢中。」
  伴隨著那些異國風光的畫作,還有一系列的小作品是描繪城市和郊區場景的。
將人物放在畫面的前景,後面畫上城市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場景。通過這種同時表達兩個主題的方式,盧梭自創了一種被他叫作「肖像風景」的新畫派。
  批評與認同
盧梭的畫中那種平淡、有些孩子氣的風格,常受到評論家的輕視,觀者要麼為之震驚,要麼付之一笑。[5][11] 許多觀察家評價說,他畫得像孩子,同時融入了高度的專業技巧。[3][5]
  從1886年起,儘管作品還沒有出名,他還是定期參加畫家獨立協會的沙龍展(Salon des Indépendants),關注度逐年上升。1891年展出《熱帶風暴中的虎》(又名《驚奇!》),盧梭首次收到關鍵性的評論,年輕藝術家Félix Vallotton 寫道:「《驚奇》是不容錯過的,數一數二的畫作。」然而盧梭在十年後才重新創作他的叢林畫系列。[9]
  1893年,盧梭住進了位於Montparnasse的畫室里,直到1910年去逝。[12]1897年,他創作了生平最著名的畫作《沉睡的吉普賽人》。
  1905年,大型叢林畫《餓獅》在畫家協會獨立沙龍展上展出,同時參展的還有年輕的先鋒藝術家馬蒂斯,這次畫展後來被視為野獸派的首次亮相。盧梭的畫也許對「野獸派」這個名稱產生了一定影響。[9]
  1907年,另一位藝術家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的母親——巴福 德勞內伯爵夫人,委託盧梭完成了作品《弄蛇女》。
年輕的藝術家畢卡索無意中見到盧梭在大街上賣的一幅畫,立刻意識到盧梭所擁有的天賦。1908年,畢卡索以盧梭的名義在自己的工作室Le Bateau-Lavoir里主辦了一場宴會,「盧梭之夜」,宴會既正式,又伴有滑稽娛樂。
  1893年退休之後,盧梭靠著退休金生活,做過兼職工作,甚至在街頭拉小提琴。給Le petit雜誌做過一些封面。[9]
  1910年9月2日,盧梭在巴黎的Necker醫院與世長辭。[13]數月之前,他剛剛在獨立畫展(Salon des Independants )上展出了最後的畫作《夢》。他被安葬在 Bagneux墓地(Cimetière de Bagneux),有7位朋友出席了他的葬禮。包括畫家 Paul Signac 和Manuel Ortiz de Zárate,藝術家Robert Delaunay和Sonia Terk夫婦,雕塑家Brâncuşi,盧梭的房東Armand Queval,以及Guillaume Apollinaire。其中Brâncuşi為他在墓碑上刻下Apollinaire題寫的墓志銘:
向您致敬,溫文的盧梭,願您能聽到。
Delaunay, 他的妻子, 還有我Queval。
願我們的行囊能自由通過天堂之門,
為您帶上畫筆、顏料和畫布,
使您在天堂之光中,將寶貴的閒暇都用來追尋繪畫之真諦。
如同曾經為我作畫時一樣,
那有星空、獅子、沉睡的吉普賽人。
  遺產
盧梭的作品「對後來幾代先鋒藝術家產生了廣泛影響,從畢卡索開始,包括讓雨果Jean Hugo,萊熱Léger,貝克曼Beckmann和超現實主義,」根據《紐約時報》評論家Roberta Smith的觀點。「比如貝克曼——一位奇異的自畫像畫家——就傳承了盧梭在肖像畫《Pierre Loti》中的經典範式。」[9]
  在1998年,Michel Ocelot創作的動畫電影《嘰哩咕和女巫》,其視覺風格的部分靈感來源於盧梭,尤其是叢林植被的描繪。[14]
  評論家也注意到盧梭在Wallace Stevens創作的詩歌中的影響。參見其詩集《小風琴》(Harmonium),其中的Floral Decorations for Bananas。
  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從盧梭的一幅作品中受到啟發。 Joni Mitchell的歌曲《叢林》是基於盧梭的畫作而創作的。
  Joni Mitchell的歌曲《The Jungle Line》是基於盧梭的畫作而創作的。[15]
  畫展
1911年,獨立沙龍推出了盧梭作品回顧展。其作品也在第一屆的Blaue Reiter展覽中亮相。
1984年到1985年,巴黎大皇宮美術館和紐約現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舉辦了兩場重要的盧梭作品展。
2001年,德國的蒂賓根也推出了一次盧梭展。
2005年11月開始,泰特美術館和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在英國的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聯合舉辦了一場為期4個月的重要畫展「亨利盧梭:巴黎叢林」。
2006年7月16日到2006年11月15日,該畫展同49幅盧梭作品,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展出。
2006年3月15日到2006年6月19日,巴黎大皇宮美術館(Grand Palais)集中展出了盧梭的主要作品。

亨利•盧梭作品的題材可以歸為六類
 
1.和稅務員的生活,其親朋好友的生活有關的情景:自畫像,儀式,婚禮,洗禮,家庭聚會(盧梭的《自畫像》1888—1890年作;《慶賀得子》,1903年作;《農村的婚禮》,1905年作;《於尼埃老爹的小蓬車》1908年作)。 
2.巴黎及其郊區風景,畫有散步者,釣魚者和令人愜意的東西(《帕西的天橋》,1895年作;《蒙蘇裡公園》,1895年作;《奧斯特利茲岸的馬車》,1896年作;《阿爾福威爾的椅子工廠》,1897年作;《聖克盧的小路》,1903年作;《馬拉科夫》,1905年作;《亨利四世岸》,1909年作)。 
3.異國情調畫:回憶原始森林,獵獸,血腥的戰鬥(《受到豹子襲擊的黑人》,1904年作;《獅子在吞食羚羊》,1905年作;《快樂的滑稽劇演員》,《猴子》,1906年作;《桔林中的猴子》,1901年作;《弄蛇者》,1901年作;《異國風景》,1908年作)。 
4.軍事畫,愛國題材和體育題材的畫(《炮手們》,《戰爭》,《共和國》,1885年作;《獨立一百週年》,1892年作;《足球選手》1908年作兒 。 
5.寓意畫(《今與昔》,1907年作;《詩神與詩人》,1909年作;《夢想》,1910年作)。 
6.田野和園中的花束。 
  盧梭是怎樣作畫的呢?「就像繡花女在繡花一樣」,熟悉他的人這樣說。他在生存方式中,有時表現出天真無邪者特有的極端簡單,作為畫家,他就更加純樸天真了。他以自然,優美的率直作畫,給自己樸實的秉性增添了自由人的標記。在技巧上,他從不忽略任何東西,我們可以看看他是如何在小幅畫上描繪出細節而又不損害整體統一的。在大幅作品上,他的畫法又不同了,以均勻的色調繪出大面來。那末,他的風景畫中那種幾乎永遠存在的宏偉感覺是從那兒來的呢?來自他表現植物世界的方法。他按照普桑的辦法,誇大綠色草木的體積,使人感到樹葉像在放大鏡下面一樣。同時,他注意把各種植物區別開來。他那深黑色的調色板是與黃、棕、紫、綠隔絕的,微妙的顏色層次,幾乎可與聖誕節的玫瑰相比。 
  亨利•盧梭素描雖畫得很少,但極具造型價值。在油畫上,他一般都是用筆直接畫出彩色的輪廓線,而沒有任何生硬之處。在將獨有的準確、稠密的顏色擺上畫布之前,他有時也畫些儘管有很大距離,但還是可以歸到印象派畫家方法中的速寫。看了稅務員的油畫,我們一定會感到他畫這些東西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的兄弟們,貧窮苦難的人們。這個有點謊語癖的天真的人,受人嘲笑,被人們「推著走」的人,這個被「半邊天」喝斥,被女兒責罵的老好人,卻瞭解以大吃小的大自然乃是到處弱肉強食的凶殘世界,就連兒童都不總是好的。而他用自己的一切,站在那些在工廠周圍遊蕩,遭受剝削的飢餓人一邊,站在無自衛能力的動物和受害者一邊。在他的畫中,你看到的一切都滲透著這種悲天憫人之心。這個純樸的人在現實之外開闢了一些肉眼看不到蹤跡的道路,並且試探了一些邏輯之外的機緣。 
  世上總有一些天真的人物,它們注定要比別人看得更遠,演變得更好,同時,又能符合共同的標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他們洩氣。在他們身上,希望永遠帶著焦慮。終於有朝一日,他們知道了這一點,那末事情也就將會「兩樣」了。這位小畫家,勃萊藏斯街區的「天使」,就是這樣的人。對於貧困,他忍受著,但並不很甘心。他勇敢地承認貧窮,他要求自己的地位,自己對於女人和藝術的權力,要求自由和星期天的休息。無疑,他隱約感到內心深處有從強迫勞動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的歡樂。這個生來便愛情多於知識的孩童,以自己的辦法和聰明,意識到了始終忠於最初夢想者的微不足道的勝利。他的畫經常給予我們心靈與精神的仁慈,就是從這裡來的。在那個世紀將要結束之時,這個「簡單人」卻像是一位引路人。當人類在想機械的畸形發展是否窒息了虛構的功能時,稅務員亨利•盧梭的作品,作為我們獻給技術文明的解毒劑,在我們看來,具有予卜的新鮮感
http://blog.udn.com/ChenBoDa/1124160

亨利-盧梭---超現實主義藝術先行者

  亨利-盧梭(Henri Theodore Rousseau,1844~1910年),法國畫家。當過軍樂隊兵。退休前是海關稅務員,四十多歲退休後致力於繪畫,1885年在香埃呂西沙龍展出處女作。
  儘管盧梭是自學繪畫的,但他的畫有著非常敏感的色彩和獨特的構圖。他在1885年開始參加畫展,但從來沒有被同行或評論家們認真注視過,而在他死後,他的畫被譽為新印象派(超現實主義藝術先行者)。
  盧梭的畫裡表現的都是純真美好的夢境,表現手法原始。他一生沒有離開過法國,但他的畫中有很多非洲的植物花草,那是他根據明信片或郵票的畫面而來的。結果畫明信片的人沒有出名,他卻出名了。
  在他的自畫像中,不難看出曾經改過的腳,因為他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形抓不准。但這並沒有影響別人對畫的欣賞,那種幼稚拙笨的表現,反而給人以可愛的感覺。
  盧梭一輩子沒有結過婚,曾經愛上鄰居女人,但卻遭到拒絕。他畫了一幅抒情味十足,也最富色彩的裝飾性的作品:幻想中的原始森林,滿布著奇花異草,一位裸體女人躺在沙發上,據說這個女人就是他的鄰居。這幅畫成了他的傑出代表作。
  天真的想像力,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諦,從而使他的畫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
  “他沒有發現新大陸,他生來就住在新大陸”。後來無論具象的達利還是抽象的米羅,超現實主義畫家都發現了這篇新奇的土地,都是盧梭風格的延續。而一顆臻於美善境界的自由的心靈,那種與生具來隨風而逝的天真,卻從不再是新奇的土地上永遠消失了。
  畢卡索第一次看到盧梭的畫時說:這是唯一比我畫的好的畫家,後來畢卡索成為盧梭的朋友,雖然那時候聚會于沙龍的人們對頭腦簡單且天真的盧梭常帶有諷刺性的捉弄,可盧梭不在意這些,他天性對那些不敏感,仍舊沉醉於自己的夢想中。那些嘲弄他的人消失了,而盧梭卻成為一代畫壇名人。
  “除了自然之外,我沒有老師。”人們稱他為“星期日畫家”。這類畫家出於完全喜歡畫而作畫,沒有任何規律約束,有著純樸的感情,因而其作品有一種原始的和純樸率真的美感。
  盧梭創作熱衷於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他的藝術很難歸到哪一派,但他的畫法屬超現實主義。他似乎總是生活在一個夢幻的世界,這種與生俱來的愛幻想的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滿天真爛漫,他的畫具有原始童話般的魅力。
http://news.artxun.com/lusuo-1612-8056077.shtml

超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來源
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並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創作手法
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代表人物
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都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是超級現實主義派的主要討論者,他自己主要當了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家和詩人,又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列耐•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米羅(Joan Miro 1893-1983)
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1994〕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