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6 09:00:00阿楨

拉圖爾:世界百大畫家12

喬治•德•拉圖爾  維基百科

喬治•德•拉•圖爾(1593年3月13日-1652年1月30日),法國巴洛克時代畫家,生於法國洛林,以繪畫燭光作為光源的晚景聞名,題材主要為宗教畫和風俗畫。
  拉圖爾,生於默爾特-摩澤爾省南部的一個小鎮,父親是麵包師,母親出身於一個小貴族家庭,全家有7個子女,他是次子。
  拉圖爾於1617年結婚,1620年他在呂內維爾設立自己的畫室,主要描繪宗教畫和風俗畫,1638年被封為「御用畫家」,也為洛林公爵作畫,但當地的富有階級是他主要的顧主,使他逐漸出名。從1639年到1642年,他不再出現在當地的記錄中,可能這個時期他又外出旅行了,回來後,他捲入了當時洛林方濟各會的宗教復興運動,畫了許多宗教題材的作品,但明顯的有世俗畫的痕迹。
  1652年,他和全家都死與當時呂內維爾流行的傳染病。
關於拉圖爾受教育情況,歷史並沒有任何記載,但他可能到過義大利和荷蘭,因為他的畫風類似義大利卡拉瓦喬的巴洛克自然主義風格,但也許他是從荷蘭的烏得勒支畫派或當時其他北方畫派中學到的,因為批評家們常把他和荷蘭畫家亨德里克•特爾•布呂根相提並論。
作品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40.jpg
《南特的絞弦琴樂師》
拉圖爾的畫作特色在於:利用燭光來創造獨特的效果,構成充滿氣氛的情境。
File:La Tour.jpg
《基督在木匠的店裏》(Joseph the Carpenter)是拉圖爾的代表作之一,是宗教作品,通過燭光來營造出耶穌的神聖感。耶穌頭上沒有頂著光環或飾物,而是舉著唯一的光源蠟燭,燭光造成了彷彿有光自他的臉龐放射出來的錯覺。
《抹大拉瑪利亞的懺悔》(The Penitent Magdalen),拉圖爾創造了一個迥異於一般人對瑪利亞的印象。畫作描繪曾當過妓女的瑪利亞在為過去罪惡閉關苦修。膝上的骷髏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桌子上還有一根鞭子和一個十字架,暗示其苦修,蠟燭火焰靜靜映照在在她憂鬱的臉龐上。
  風格
他的早期作品風格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亦受到了荷蘭畫家Hendrick Terbrugghen 和 Gerrit van Honthorst 的影響。,但其風俗畫明顯的和烏得勒支畫派風格相近。他最著名的風格是運用好像壁龕中的光線效果,不管同的宗教畫還是風俗畫都有這種效果。他的夜景通常只用一盞燭光為光源,因此強烈的表現出亮度和陰影的差距。
  從1640年開始,他的創作進入第二階段,運用明暗對比,三角形穩重的構圖布置,形式簡潔,向簡單和靜止穩定的方向發展。[2]
  他晚年的作品演變出一種人像風格,畫裡的人體都約減成最單純的幾何造型,並且安置得詳靜平和。這是法國古典主義的表現。
  他經常對同一個主題創作多幅作品,他的兒子是他的學生,兩人的作品很難區分。他逝世後,很長時間已經被人們忘記,直到1915年才重新被發掘出來,1935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作品畫展,引起廣泛的興趣,在20世紀,他的作品價值急劇攀升,但是作品的真偽經常引起爭議。
  部分作品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35.jpg
擲骰子的人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16.jpg
算命先生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57.jpg
爭吵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03.jpg
聖伊勒內看護聖塞巴斯蒂安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14.jpg
聖熱羅姆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20.jpg
聖嬰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22.jpg
聖若瑟的夢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56.jpg
老人像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01.jpg
聖誕

神秘的燭光畫家─拉圖爾 by張月鶯

File:Georges de La Tour 029.jpg
你還記得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詳見第 71 期)的《作弊者》嗎?畫中的玩牌騙局,後來的法國畫家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也曾描繪過,而且還不只一張,作品中的人物和光影處理,都曾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看看這幅充滿戲劇性的圖畫,拉圖爾巧妙的抓住了瞬間的情景,就像影片暫停一樣,好讓你仔細觀賞,從他們的眼神、手勢中,你覺得哪些人在作弊?他們想要欺騙誰?這兩幅畫又有什麼不同呢?  
拉圖爾的父親經營麵包廠,因此衣食無缺,後來拉圖爾娶了貴族的女兒,生活更加富足,但他卻能用畫筆生動的描繪出窮苦人家的生活,細膩的表現他們的神情姿態,並運用光影明暗來烘托氣氛,色調簡單卻十分動人。他有一系列描繪瞎眼、落魄的年老手搖琴師在街頭賣藝的作品,想告訴人們不管生活多困苦,仍然要努力生存下去。據說後來國王路易十三非常賞識他,還曾下令將房間裡的其他畫移走,只留下他的畫呢! 
File:La Tour.jpg 
拉圖爾晚期作品大多是聖經裡的故事,特別的是畫面通常呈現夜晚情境,只用一盞燭光當作光源,明暗分明,營造出安詳的氣氛,並透過日常生活的情景,隱含宗教的寓意和精神,所以畫中的耶穌或聖者,都如同一般人,讓人覺得很容易親近。像是《木匠聖約瑟》中,小男孩手拿著蠟燭,看著木匠父親工作,小男孩的臉龐特別明亮,原來他就是耶穌,散發著神聖光芒。
油灯前的墨大拉/法国/拉图尔/布上油画/纵128×横94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另外還有一系列著名的燭光作品,是拉圖爾描繪妓女瑪德琳覺得自己有罪,向主耶穌懺悔過去的情景,他用燭光來象徵光明,用鏡子、骷顱頭來象徵人的生命短暫即逝,黑暗中的燭光吸引我們的目光,微妙的光影色彩,神秘而幽美。然而,風格獨特的燭光畫家拉圖爾,死後竟然畫作散失,被人們遺忘了好幾百年,直到 20 世紀才被發掘出來,至今他的身世和作品,仍有許多地方等待解答。
油灯前的墨大拉/法国/拉图尔/布上油画/纵128×横94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微弱光源下的忏悔者——拉·图尔《忏悔的抹大拉》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42-2250

西洋美術史其他時期的黃金分割實例

      拉突爾是法國傳統畫家,他最著名的是以燭光作為光源所畫出來的景。他的作品深受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影響,尤其是有關光影的部分;另外,他也受到了荷蘭畫家 Hendrick Terbrugghen 和 Gerrit van Honthorst 的影響。他的夜景通常只用一盞燭光為光源,因此強烈的表現出亮度和陰影的差距。他晚年的作品演變出一種人像風格,畫裡的人體都簡約成最單純的幾何造型,並且安置得詳靜平和,是法國古典主義的表現。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基督在木匠的店裏 
G.S.R.  AH:AD=AD:AB=BD:BC=DH:FH=DF:DE=FH:FG
MR:MB=MB:NB=NB:OB=OB:OP=BR:BQ
       從十六世紀中葉起,反宗教改革之火在歐洲燃起,使天主教重新振興起來。反宗教改革的人特別崇拜約瑟,把這位耶穌世俗養父的地位,排在僅次於聖母瑪利亞之後,拉突爾在這幅畫中把聖徒畫成魁梧巍岸的人物,可以說是非常確切的。他低低彎著腰,那顆碩大的頭和強健的四肢,顯示他多麼努力地在工作著。他的大手緊握著工具,肌肉突起,汗珠在手臂和額頭上閃著光,那雙被突出的眉毛遮蓋著的眼睛,專注地盯著要做的活兒。
  這個普通人,受到神的眷顧,身上流露出一種真正的高貴氣質。年幼的耶穌頭上沒有神所特有的光環或其他的外表裝飾物。他舉著一枝蠟燭,這枝蠟燭也是畫面上唯一的光源,就像他是世界上唯一的神靈之光的光源一樣。他幼嫩細膩的肢體白裡透江,就像一股從體內向外自然放射的光芒一般,拉突爾只有在畫神的時候,才會使用這種技法。當時,他只是一個小孩,正注視著父親的工作,充滿神的靈氣。拉突爾在這裡因襲過去的做法,在畫面上盡可能少放置其他的搭配物,使人一看就知道聖約瑟是在自己的木匠工作坊裡工作。一段木頭,一把鋸子、一把木槌、幾塊刨花,就足以說明人物所處的工作背景了。
抹大拉瑪利亞與冒煙的燭火﹝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
G.S.R.  AG:BG=BG:DG=BD:CD=DG:FG=DF:EF
MS:MP=MP:MO=MO:NO=PB:PR=PR:QR
       拉突爾在蔗幅畫中對人物的處理有獨到之處。他不去投合民眾的情趣,也沒有暗示抹大拉瑪利亞過去的妓女歷史,更沒有暗示她未來在天堂中必然的歡愉。相反地,他創造了一個流露哀怨之情的樸素形象。我們見不到世俗開創的痕跡,只有清醒、沉靜、悲哀的反省。
  瑪利亞在膝蓋上放了一個骷髏頭,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在簡陋的桌子上放了兩本厚厚的書,還有一根鞭子和一個不加裝飾的木十字架,暗示了她的纖悔和研讀。畫面的一切光線都來自那盞耀眼的燈,即使燈也畫得簡單無比,是一隻普通的玻璃杯,裡面放了一根粗綿燈蕊。瑪利亞的眼睛,凝視著昏暗房間裡這唯一的光源,她那張臉依然年輕,沒有什麼皺紋,雖然她承受著憂傷的重負。
  他用的色譜很窄,主要是不同色調的紅棕色,只與瑪利亞的白色內衣形成鮮明對比,唯一的光源成了視線中絕妙的焦點。
聖母受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Virgin﹞
G.S.R.  AG:CG=AC:AB=CG:CF=CF:CE=CE:CD
MR:MB=MB:MO=MO:NO=BR:BQ=BQ:PQ
       通常,聖母總是被畫成「天堂中的皇后」,一副高高在上、雍容華貴的皇家氣派,身披藍色長袍,頭戴眾星環繞的金色王冠,臉部表情近乎呆板。拉突爾則用生動的寫實主義技法,把她畫成一個幾近普通的女孩子,穿著拉突爾那個時代農家簡樸的服裝。小瑪利亞與正常兒童的唯一區別,是那張光芒四射的蒼白的臉。我們在小耶穌的臉上,也看到了這種只有神才有的相同白色。這幅畫中的燭光,與拉突爾許多其他畫中的燭光一樣,有助於創造一種沉靜、獻身的氣氛,這與卡拉瓦喬其他弟子不同,他們往往利用燭光渲染一種喜鬧劇的暴力氣氛。
  房間籠罩在陰影之中,燭光照亮了兩個人物,拉突爾這樣處理並非為了明暗對比的需要,而是要利用這個因素來塑造瑪利亞和祂的母親安娜。這幅畫極富立體感,她們在黑暗的氛圍中被突顯出來。拉突爾在這裡用的色彩也是有限的幾種暖棕色、橙色和深淺不同的紅色,畫面的物體也寥寥無幾: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籃子,但烘托出十分安詳寧靜的氣氛來。拉突爾讓小瑪利亞的手掌擋住蠟燭的火焰,使色彩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他利用這種寫實手法,使畫面具有美妙的神秘意境。
http://www.taiwanartist.tw/GSR/gsr08-17.html

《英國與法國的巴洛克藝術》

  由於宗教信仰與政治體系的緣故,英國的巴洛克風格並不明顯。至於法國,路易十四雖然是一個對軍事興趣高於藝術的政權,不過他卻能體認建築藝術的吸引力,並且大興土木;他也推動國家藝術的創作,決心使法國本土風格成為巴洛克的經典風格,這種想法從此以後卻成為法國人集體意識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英國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主要盛行於天主教國家,雖然英國信奉新教,崇尚簡樸,但查理二世復辟時期為了彰顯其權力,也開始發展華麗的建築風格。荷蘭對英國的裝飾藝術以及住宅建築的影響也頗大。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皇室建築開始有了義大利化的風格,而最偉大的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也運用這種風格來設計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 1632 ~ 1723﹞
  克里斯多佛‧雷恩是一位實際卻又富有實驗性的建築師,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巧妙多變的教堂設計中非常明顯。基本上,他的設計合乎實際需求,氣勢莊嚴而沒有壓迫感,他以極節制的手法,表現建築的基本線條和室內空間,將古典宗教精神與豐繁的巴洛克完美融合。
  一般而言,英國巴洛克時期建築,裝飾華麗。在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上經常看到古典的樣式和曲線樣式的相互搭配運用;建築物四周,也搭配廣場、庭園、噴泉、雕像。雖然雷恩沒有去過羅馬,但他和義大利建築師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一樣,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的中央設計一個巨大的圓頂,兩側是華美的塔樓,中央大門入口則是神殿面貌的展現。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1675 ~ 1710 年雷恩﹝Christopher Wren﹞之作品
地點:倫敦,英國
  英國是一個新教國家,基本上是反對巴洛克這種類型的藝術,所以聖保羅大教堂雖然是屬於巴洛克風格,它還是捨棄了屬於巴洛克的那種狂想的部分,盡量傾向文藝復興的理性。雷恩的聖保羅大教堂主要結構是沉穩的文藝復興風格,和凡爾賽宮一樣,在外觀較少誇張的裝飾,給人一種宏觀的感覺。
  理性風氣對藝術發展相當不利,譬如英國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才漸漸出現自己本土的畫家,在這之前,我們看到在英國從事繪畫的,都是來自外國的畫家,例如范戴克等人。
  第二部分:法國巴洛克
  法國巴洛克的極盛時期是在路易十四時期,法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其執政期間正是君權神授思想最巔峰的時代。他嚮往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到義大利學習。路易十四所興建的凡爾賽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成為法國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
 受到路易十四的影響,整個法國舉凡服裝、禮儀、藝術,都展現出巴洛克風格,義大利古典美學蔚為主流。至於法國北方的法蘭德斯以及東方的日爾曼也對法國的巴洛克運動有所影響。
 法國的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幾位卓越的藝術家,包括了建築家勒沃﹝Louis Le Vau﹞、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洛蘭﹝Claude Lorrain﹞以及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建築師:勒沃﹝Louis Le Vau, 1612 ~ 1670﹞
  法國建築師勒沃是法國巴洛克時期最好的建築師,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即為他所設計,它的公園綿延數公里,無法一眼望盡,而其建築物本身也宏偉壯觀。凡爾賽宮的特色在於它的外觀裝飾不像其他巴洛克建築那樣華麗大膽,但是它幾乎是所有文藝復興風格特質的重組,凡爾賽宮的室內設計理念更是被視作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典範。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1661 ~ 1774 年 勒沃﹝Louis Le Vau﹞是主要建築師
巴黎近郊凡爾賽鎮﹝Versailles﹞ ,法國
  但是勒沃只是凡爾賽宮這項浩大工程的前導,經過幾乎半世紀的時間,凡爾賽宮終於在好幾代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工匠的努力之下逐一完成,然而整個整體建築與園林在概念上則異乎尋常的一致:直接或象徵的影射路易十四本人。凡爾賽宮完成後一如路易十四所願,吸引了全歐洲的注意,成為當時每個歐洲王室的理想典範。
  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
  普桑是法國巴洛克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的藝術的主要特點有二。第一是無君的思想。他崇拜的是人類與大自然而不是君王,希望世界是和平幸福的,不再有壓制、暴力和狡詐。第二是理性高於一切,他認為藝術是理智的產物。
  普桑作品多以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再加上自然景物的描寫,構圖嚴謹,氣氛寧靜,富有田園詩般的抒情味道。他的風景畫更成為法國民族風景畫的基礎,並對歐洲浪漫主義風景畫產生重大的影響。普桑在義大利生活很久,使他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膺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大師,一生引為楷模。
  《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是普桑到義大利以後的成名作之一,與普桑後期的嚴肅古典畫風不同,《聖母升天》藉著盤旋的雲彩、飛揚的布片和天使傳達出一種動態的、歡騰的氣息。這種構成和豐富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普桑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和提香﹝Titian﹞的影響。
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626 年普桑﹝Nicolas Poussin﹞之作品
油畫‧畫布,134 x 98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同時具備考古精神與懷古情感的普桑,對古代建築和希臘雕刻都曾加以細心研究。從畫作《劫持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可見一般。這幅畫描繪羅馬廢墟和郊外景色,人物的塑造更是一絕,並以強烈的光線效果與色彩刻意雕琢,有如希臘雕像在半空中凍結凝止。雖然普桑視理性為藝術的基礎,但是他的人像從不會缺乏生氣或是單調。
普桑畫作[劫持薩賓婦女]
劫持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1634 ~ 1635 年普桑作品
油彩,畫布,154.6 x 210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普桑雖然在藝術上繼承了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藝術的傳統,但他師古而不拘泥,仍然是一位頗有獨創性的畫家。
  畫家: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 ~ 1652﹞
  拉突爾一直在故鄉羅林﹝Luneville﹞生活。他的畫風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但並不妨礙他的作品具有格外鮮明的個人風格。雖然拉突爾創作的題材主要是宗教畫和風俗畫,但兩者往往又彼此揉合。拉突爾的畫作特色在於喜歡利用燭光來創造獨特的效果,構成充滿氣氛的情境。在顯示其藝術特色方面,很有代表性。
  《基督在木匠的店裏》﹝Christ in the Carpenter's Shop﹞是拉突爾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年幼的耶穌頭上沒有像中古世紀繪畫中頭上頂著光環或飾物,而是舉著唯一的光源蠟燭,燭光造成了彷彿有光自他的臉龐放射出來的錯覺,很技巧而不落俗套地營造出耶穌的神聖感。
基督在木匠的店裏﹝Christ in the Carpenter's Shop﹞1640 年拉突爾作品
油彩.畫布,46.6 x 39.1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拉突爾在《抹大拉瑪利亞與冒煙的燭火》﹝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中對人物的處理有獨到之處。畫作描繪曾當過妓女的瑪利亞在為過去罪惡閉關苦修。膝上的骷髏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桌子上還有一根鞭子和一個十字架,暗示其苦修,蠟燭火焰靜靜映照在在她憂鬱的臉龐上。拉突爾創造了一個迥異於一般人對妓女瑪利亞的印象。
  從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拉突爾再度以燭光的光線處理畫面,這幅畫成功的突顯光源,造成畫面的特殊明暗效果。
抹大拉瑪利亞與冒煙的燭火﹝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1640年拉突爾作品
油彩‧畫布,117 x 92 公分  市立美術館‧洛杉磯 ﹝Los Angles﹞,美國
  拉圖爾雖然大多是畫宗教題材,但是畫面上的人物卻是法國的農民的衣著打扮,周圍的生活環境用具都有泥土的芳香。他的作品,宗教氣氛都很淡薄。
  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 1602 ~ 1682﹞
  克勞德‧洛蘭是生於法國,後來移居羅馬。他是法國最早的風景畫家之一,他開創了一種理想化的浪漫風格,在這種風格中,真正的主題是自然而不是人物形象。他的風景畫有著濃郁的抒情味和傳奇色彩,深受十七世紀的達官顯貴喜愛,而且對後世的畫家也有巨大的吸引力。洛蘭一心想使現實昇華,將一些真實景觀與理想的新構思結合起來。《港灣與麥第奇別墅》﹝Port Scene with the Villa Medici﹞這幅使他開始豎立起自己的名望的幻想畫就是一例,畫中將現實的建築與幻想中的大廈結合,創造了一個奇幻的海市蜃樓世界。
港灣與麥第奇別墅﹝Port Scene with the Villa Medici ﹞1637 年洛蘭作品
油彩‧畫布,102 x 133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在洛蘭的作品當中,很明顯的遵循著一種模式,洛蘭畫作中實際景觀往往經過理想化,畫中呈現的總是完美的夏日午後或黃昏,他在畫面底部以人物、湖岸或船隻畫出引向全景的前端視覺通道,通道向畫面的深處收縮,兩側矗立著樹林、浪漫的古蹟或是宏偉的建築,最後則是無限擴展的遠景。
  畫家: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1619 ~ 1690﹞
  勒布倫是十七世紀下半葉宮廷首席畫家以及皇家學院院長,曾為凡爾賽宮作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是法國彼時最有權勢的藝術家。這位擅長於籌畫工作的藝術家,為路易十四提供直接又有效率的服務,從製作掛氈、毛毯、舞台設計到屋頂裝飾無一不包。
  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他的藝術是把古典主義與巴洛克兩種風格糅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折衷主義的色彩。從《牧羊人的仰望》﹝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這幅畫可以看到勒布倫的巧妙構圖,他將人間與天堂交錯混合,用一層火光造成奇幻的效果。
牧羊人的仰望﹝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1689 年勒布倫﹝Charles Le Brun﹞之作品
油彩‧畫布,151 x 213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29-broadca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