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5 09:00:00阿楨

《亞半球大國崛起》

星籍印裔的馬凱碩《亞半球大國崛起》雖是本難得不以西方為中心之書,但仍有二失:仍肯定現代文明的七大支柱(自由市場經濟、科學與技術、用人唯才的精神、務實主義、和平精神、遵守法治和重視教育等)皆來自西方(但西方言行不一);太過褒印。

接下來貼十幾本美、中專著,總評是、與後鄧或鄧後時代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之諸前貼(剪貼於後)、沒差!面對「中國」的事實,戴著資本主義政經意識形態反中眼鏡者(連號稱客觀的紀錄片如《激流中國》也在紀錄觀點),即使在2008全球經濟危機「西衰中盛」之後,還是誇大失實的在「褒美貶中」。

難怪如前評本館《中共研究方法論》所言:美國各階段的中共研究方法,都是無法預測到中共做為(如發動韓戰、越戰、文革、六四,還有最近的拉蕯事件、川震救災)的失敗之研究方法論(反而我館沒啥方法限制之研究,較能合乎六四、後鄧、拉蕯事件、川震救災之事後發展,其因是依宏觀的歷史之經、論理之緯,不預設立場、如實地了解中國大陸,便是了)。

另參本館:中國 中國非洲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 《東方主義與中國威脅論》 中共的救災 《天安門一九八九》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天下雜誌出版社 2008)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

「亞洲的崛起,以及後續的發展,將是三百年後歷史著作的主要題材。」─—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美國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西方國家主導了過去兩百年的世界歷史。
  現在,亞洲大國再度崛起,中國、印度將重新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伊斯蘭文明也將再現光芒。
  西方國家將如何回應亞半球大國的再起?毗鄰大國的小國又該如何因應?
  曾經輝煌一時的的亞半球大國,在落敗了兩百年後,已經急起直追,將西方文明的七大支柱:自由市場經濟、科學與技術、用人唯才的精神、務實主義、和平精神、遵守法治和重視教育等,快速全面採納。他們也以特有的方式發揮創意,展開西方不曾見過的新合作型態。它們的崛起有如渴馬奔泉,勢不可當──二○五○年之前,全球四大經濟體中將有三個在亞洲:中國、印度和日本。
  亞洲大國能和平崛起嗎?西方會阻撓嗎?如果是這樣,結果將是一場災難。現今西方世界瀰漫一股悲觀氣氛,對於亞半球大國崛起戒慎恐懼,甚至退化為保護主義和恐慌。其實,亞洲想做的事是仿效西方,不是主宰西方。西方必須身段優雅地與亞洲大國分享權勢,放棄理所當然把持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七國集團(G7)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等全球機構的一貫作風。
  由於西方國家長期把持這些重要國際機構,卻缺乏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以致於各種重要的全球性議題,包括反恐、消滅貧窮、WTO談判、限核武談判、遏止地球暖化等,紛紛陷入僵局。本書指出如果西方願意分享權勢,許多棘手的全球性議題將出現曙光,新興的亞洲強權將投桃報李,扮演負責任的參與者,共同推動穩定的全球秩序。但這種正面的結果,並非必然來到。歷史告訴我們,新興強權的崛起,十之八九總會引來緊張和衝突。
  本書告訴我們,可以如何避免災難發生。本書也帶領全球有識之士瞭解正在形塑亞半球新世紀的各種力量,並指出未來居世界領導地位的西方及亞半球強權,在共創世界新秩序上應遵循的原則。
  作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生長於印度家庭,結交穆斯林和華人朋友,接受英國的殖民教育,他研習西方哲學,長期擔任新加坡這個實事求是的城市國家的外交官。他用宏博的歷史知識、流暢清晰的文采、機智詼諧的分析,強而有力地描述了世界政經實力的演變。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近年來西方國家外交實務上的種種輕率和疏失,說明全球權力政治已走到不得不改弦易轍的重要關頭。全球其實唇齒相依,西方國家應該放下意識形態和驕傲心態,接納亞半球的觀點來共同解決錯綜複雜的全球性議題。馬凱碩提出的忠言對西方人而言或許逆耳,但對亞洲人來說,他提醒了我們要做好準備,讓自己具備未來全球領袖的必要條件:有原則、合作、務實。
  本書提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是每位決策者所必讀。當台灣開始嘗試參與各項國際事務時,必須充分了解周遭亞洲強國和西方勢力的角色轉換。本書也是台灣走上國際舞台時,產官學各界必備的參考指南。
  作者簡介
  任職新加坡外交部長達卅餘年(1971-2004)的資深外交官,曾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及公共政策實務教授。《時代雜誌》曾稱他是「二十一世紀領袖的代表人物」、《華盛頓郵報》曾稱他是「推動儒教倫理的『馬克斯韋伯』」。著有《亞洲人會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和《超越純真年代》(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等書。2005年獲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loicy)及英國《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選為全球百大傑出知識分子。
  目錄
導 讀
第一章 未來的三種可能
第二章 為什麼亞洲正在崛起?
第三章 為何西方並未歡欣鼓舞?
第四章 去西方化:歷史走回頭路
第五章 西方無能,亞洲能?
第六章 全球領袖的必要條件:有原則、合作、務實

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
     
 如果今天西方的勢力式微誰應該取而代之呢?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還是整個亞半球。亞半球新興國家逐漸茁壯長大之後,這個世界的主導權應該由誰來做運作,亞洲準備好了嗎?
這本書我覺得很適合一般人來看,台灣很多人都太活在「台灣」的視野裡面了,我們更應該將視野擴展到亞洲、世界,不能一直活在西方的媒體報導中,更要展開視野去瞭解更多深一層的內涵。
作者從之前的歷史角度到現在的世界組織運作狀況,再期許未來整個亞半球應該努力的方向。
這本書我個人給滿高的評價,很值得推薦給大家看。
  亞洲大國能和平崛起嗎?西方會阻撓嗎?如果是這樣,結果將是一場災難。現今西方世界瀰漫一股悲觀氣氛,對於亞半球大國崛起戒慎恐懼,甚至退化為保護主義和恐慌。其實,亞洲想做的事是仿效西方,不是主宰西方。西方必須身段優雅地與亞洲大國分享權勢,放棄理所當然把持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七國集團(G7)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等全球機構的一貫作風。
   由於西方國家長期把持這些重要國際機構,卻缺乏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以致於各種重要的全球性議題,包括反恐、消滅貧窮、WTO談判、限核武談判、遏止地球暖化等,紛紛陷入僵局。本書指出如果西方願意分享權勢,許多棘手的全球性議題將出現曙光,新興的亞洲強權將投桃報李,扮演負責任的參與者,共同推動穩定的全球秩序。但這種正面的結果,並非必然來到。歷史告訴我們,新興強權的崛起,十之八九總會引來緊張和衝突。
   本書告訴我們,可以如何避免災難發生。本書也帶領全球有識之士瞭解正在形塑亞半球新世紀的各種力量,並指出未來居世界領導地位的西方及亞半球強權,在共創世界新秩序上應遵循的原則。
http://piratechu.pixnet.net/blog/post/21734983-

東西博弈:亞洲崛起是好事 西方排斥非智策 2013-04-23莊達成

 曾任新加坡外交部的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著作中指出,亞洲崛起顯然都會帶給世界更多的「善」,所以單從倫理道德的觀點來說,西方理應張開雙手,歡迎亞洲的變貌才是,而且亞洲崛起的益處並不只限於倫理道德層面,整個世界將變得更和平與穩定。他預期,亞洲對歷史的最大貢獻將是證明邁向現代化能創造更穩定、和平與繁榮的世界,西方需要做的第一項重大務實決定是,捨棄孤立或包圍其他社會的企圖。 
  作者簡介 莊達成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高中和初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1. 細閱以下資料:
 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亞洲發展同其他各大洲發展息息相關。亞洲國家積極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發展道路,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有力促進世界發展。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共克時艱,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給世界帶來信心。亞洲同世界其他地區的區域次區域合作展現出勃勃生機和美好前景。
 亞洲發展需要乘勢而上、轉型升級。對亞洲來說,發展仍是頭等大事,以及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亞洲穩定需要共同呵護、破解難題。亞洲穩定面臨新的挑戰,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都有所表現,實現本地區長治久安需要地區國家增強互信、攜手努力。亞洲合作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加強亞洲地區合作的機制和倡議很多,各方面想法和主張豐富多樣,協調各方利益訴求、形成能保障互利共贏的機制,需要更好增進理解、凝聚共識、充實內容、深化合作。 
  想一想:
a. 你認為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亞洲國家間的合作與競爭?解釋你的答案。
b. 有人說:「部分亞洲國家參與全球政治事務將有助世界多元化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種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2. 請先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2009年,美國宣布「重返亞洲」,開始不斷強化對中國周邊亞洲國家的盟友和戰略夥伴關係,並與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盟友在東海、南海等海域舉行聯合軍演,導致地區局勢緊張,而且形成一道圍堵中國的陣線。在過去至少150年,美國一直是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區外勢力,為的是爭奪地區霸權。今日中國崛起,美國不可能無視亞太地區冒起戰略對手的事實。有輿論認為,美日同盟關係是好事。若日本不再相信美國會提供安全保護,有可能走上軍事化甚至尋求擁有核力量的道路。而且,美國「重返亞洲」必會減少其在其他地方(包括歐洲、非洲和中東等地)的影響力,有助全球地區勢力均衡。 
【資料B】 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實在有賴於平穩的發展環境。中國要維持這種環境,需要積極與多國建立良好關係,促進經貿及外交關係。面對太平洋、南海周邊的複雜形勢,中國的外交政策只能採用溫和方向,既不能太激烈,令局勢惡化;但也需要做出恰當反應,必須堅持立場,維繫國家主權。中國應力爭中美關係平穩發展,不斷增加對美國國內的投資,牽制美國對華戰略遏制衝動,在國際問題上選擇性地、有條件地與美國合作;另一方面,對美國的行為應有清晰、有力的應對措施,包括增強與周邊鄰國的關係。儘管中國的影響力正提高,但並無能力獨自來履行國際、區域責任,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想一想:
a. 你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政策能否有助化解亞洲國家間複雜的地區形勢?試加以討論。
b. 有人說:「就現時的中國情況而言,中國應致力維持穩定的發展環境優先於抗衡別國的聯合圍堵。」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現代中國+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中國改革開放後,更關注與非洲的合作。從2000年以來,非洲局勢逐漸穩定,發展經濟成為重要方向。中國工業化逐漸成熟,需要擴大市場,這形成中非共同發展、彼此依賴的密切關係。中國對非洲持平等對待、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內政的政策;與西方相比,中國具極強的政治優勢,有力保障中非間互信關係的建立。在外交領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全球事務上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非洲國際影響力也正上升。中非間可探討和平與安全、經濟復甦、氣候變化和新科技等全球問題。  
【資料B】 近年,中非經濟關係日益緊密。中國對非洲提供的發展支持是全面且多元化,並兼顧長短期需要,包括經濟、民生等領域;但卻引來西方的攻擊、批評,認為中國是新殖民地主義者,掠奪非洲資源及市場;只求利益不理非洲的人權、貪污問題。事實上,非洲是充滿希望的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有輿論認為,非洲長期飽受殖民主義的統治和欺壓,中非雙方有共同的歷史遭遇、發展任務和戰略利益;雙方的關係,不是施捨、扶貧和人道主義,而是國際主義與國際道義。 
  想一想:
a. 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可如何有助促進非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解釋你的答案。
b. 你在甚麼程度上同意「中國在非洲實施新殖民主義」這種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亞太地區、非洲是新興、有活力的地區。世界是平衡的:各國間聯繫將日益緊密、相互依存日益需要;現代化、和平、發展、合作和共贏,應是各國共同的外交目標;惡化形勢並不符合任何國家的利益。馬凱碩認為:西方領導人不願承認西方稱霸全球的地位難以持久,這正是世界的一大危險。西方社會必須選擇:在21世紀,是要設法保衛西方價值,還是保衛西方利益。
延伸閱讀:
1.《中非合作需克服「成長的煩惱」》,新華網,2013-04-2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1/c_124608041.htm
2.《英媒:亞洲崛起重組世界格局?》,BBC中文網,2012-12-11,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2/12/121211_press_asia_rise.shtml
3.《國際化與中國崛起》,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8212/191615/243180/
  概念鏈接:
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現代的經濟發展較好國家不再以舊有的強佔土地形式進行殖民活動,而是改為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影響力控制當地。 
  小知識:中國崛起(Rise of Chin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及科技等方面實力明顯增長,尤其進入21世紀後,上述各方面的發展勢頭更強,被視為「超級大國」。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23/ED1304230028.htm

新亞洲半球:歷史客體的主體翻轉

國際政治與經濟事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國、伊斯蘭和印度等歷史客體的主體翻轉更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國際油價的起伏影響不少人的心情:yes, 降價囉;國際糧價的漲跌讓許多店家的心在淌血;國際金價在高檔盤旋讓習慣購買飾金的台灣人吃不消,結婚首飾還能用租的。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股票、基金和債券市場,不知何時開始台灣股價才與國際股價摸得上邊,還記得幾年前台股狂跌到3,411時,似乎沒有人記得還有國際股市這一回事。
  其實,國際政治和經濟事件是受到長期存續、但緩慢變動的國際政治經濟結構所影響。換句話說,政治經濟結構是因,發生的事件是果。若我們對「國際政經濟結構」有所了解,就不會訝異於幾年前油價、糧價和原物料飆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貨性膨脹,也不致被1997年亞洲和當前的金融風暴嚇傻。
  這次介紹一本由已經由「天下出版社」漢譯的書籍,作者是印度裔的新加坡外交人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漢譯為《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有鑒於這本書已經有漢譯版,在此不贅述內容,僅略提修伯特有感觸的地方。
  馬凱碩的成書對象是「西方人」:跨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歐洲人。從馬凱碩的外交經驗和生活經驗,認為西方人不了解真正的亞洲,這個快速崛起、即將扭轉國際政治經濟結構的新主體(subjects),也將從數百年來的歷史客體(objects)翻轉成主體!意味著一個非大西洋兩岸國家能主導或控制的新世界將要誕生。最主要的證據是經濟的快速成長,與國際威望的提升。
  然而,新亞洲半球的主體翻轉不會那麼順利,有太多的課題需要學習。馬凱碩總結亞洲必須向歐洲學習的七大支柱:
1. 自由經濟市場:實施這種經濟制度的好處是效率和降低貧窮,亞洲緩慢施行的因素是「過於相信社會所有進步來自仁慈和聰明的統治者」;
2. 科學與技術:這是西方文明的絕對優勢,亞洲再興需重要博士研究人員的質和量;
3. 用人唯才:若政治、經濟或社會徵補只能來自特定的階級或族裔,將嚴重降低發展的可能性,必須做到階級流動和量才任用;
4. 務實:這是明治維新成功的基石,從日本向亞洲擴散;
5. 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的中產階級(also see Richard Betts and Aaron L. Friedberg),不過此處馬凱碩過度誇耀東協的外交斡旋成就;
6. 法治:西方的正義女神乃蒙著雙眼、手持天秤,問題在於只要相信仁慈和聰明的統治者,就難以落實法治;
7. 教育:完善的教育體系。
  新亞半球的主體翻轉,必然會影響著全球的政治經濟結構,塑造新的全球領袖。馬凱碩認為全球領袖有五項必要條件:民主精神和全球治理、一體適用於國際和國內的法制、達成社會秩序與穩定的社會正義、夥伴關係,以及務實精神。就馬凱碩開出來的必要條件而言,中國、伊斯蘭和印度等新亞半球國家仍有改進的空間,在歷史客體的主體翻轉之際,更應做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補充說明,在之前的文章〈誰將取代美國:世界新秩序的挑戰〉,已經提及數本討論未來國際政治經濟變遷的書籍,如下:
1. The Post American World,《後美國世界: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剛出版; 
2. The Second: Empires and Influence in the New Global Order,尚無漢譯本; 
3. The Great Experiment: The Story of Ancient Empires, Modern States, and the Quest for a Global Nation,尚無漢譯本; 
4. Rivals: How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na, India and Japan Will Shape Our Next Decade,尚無漢譯本,鄭重推薦這本《經濟學人》主編論中國、印度與日本的書籍; 
5. The War for Wealth: The True Story of Globalization, or Why the Flat World Is Broken,尚無漢譯本。某些書評認為這本書有力地駁斥《世界是平的》的論點。 
  有興趣聽馬凱碩演講的請點這我,要看演講稿的請點這邊(Eng.)。
http://hubertyu.pixnet.net/blog/post/22189614-
圖博館 2015-05-27 14:36:40

三是著手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作為一個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的後起國家,我們在全球化競爭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恐怕是缺乏話語權的問題了。沒有話語是無法真正崛起的,因為沒有自己的話語,即便是自己做對的事情,也會被看成是錯的。為此,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從四個方面在質疑西方話語的同時論述了中國話語超越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具體的政治話語觀點和概念,如“良政還是劣政”範式應該代替西方主張的“民主還是專制”範式;“民意如流水”而“民心大於天”,治國要把“民心”和“民意”結合起來,並確保“民心”治國的主導地位;“選拔+(某種形式的)選舉”高於西方的大眾民主模式等等。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早已超出了西方話語的詮釋能力,我們切不可被西方話語所忽悠、所左右。對此,書中提醒到:“我們有些人只會在西方話語中打轉轉,在‘歷史終結論’的邏輯下討論中國,所以他們解讀中國的發展永遠是從所謂的‘極權模式’走向‘威權模式’,從‘威權模式’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但實踐證明這種邏輯是不靠譜的,它只會導致對中國未來一個接一個的誤判。”中國的話語必須建立在自己的現代化建設的理念和實踐中,本書關於中國話語的構建都是緊緊圍繞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解決各種問題的實踐展開的,這是正確的方法。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全盤否定西方話語,而是試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起一套可以與西方世界溝通的中國標準的話語體系,它不僅用來說明中國模式,也可以用來質疑西方模式和討論世界問題。
《中國超越》告訴我們,中國模式客觀存在,有自己的邏輯,有重要的意義,理直氣壯地研究中國模式有助於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
http://www.guancha.cn/ChenZuo/2014_09_04_263856.shtml

圖博館 2015-05-27 14:35:04

二是論述了為什麼說中國的制度建設超越了西方。作者認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制度安排,關鍵是要確保政治、社會和資本三種力量達到一種有利於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平衡。書中展開了中美兩國三種力量關係的比較分析。美國模式中,目前這三種力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本力量獨大,美國標榜的“三權分立”制度已被資本力量所駕馭,“錢主”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民主”。而在中國,這三種力量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政治力量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資本力量總體上是受制於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因此,中國模式儘管還在完善之中,但確實有利於多數人利益的實現,中國夢的前景比美國夢更光明。不僅如此,作者還從理論上將中國的制度安排概括為“一國四方”,即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有四個方面的制度安排:在政黨制度方面,中國是一個“國家型政黨”,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國的最大特點是“協商民主”,包括在決策領域實行的“新型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選賢任能”;在經濟制度方面,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制度安排均包含了中華文明的基因、社會主義的因素和西方文化元素,三者有機結合形成的新制度推動了中國的崛起。書中還總結了中國超越西方的四條思路和經驗,即民本主義、組織起來、綜合創新、上下策結合。當然,本書所說的制度超越是就三種力量關係的比較而言的,它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學習借鑒西方的一些制度安排,如市場制度、企業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等等; 也不意味著在制度建設上我們已經全面超越西方國家,事實上在價值觀形成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博館 2015-05-27 14:33:34

一是提出了中國模式對西方模式,特別是對美國模式超越的觀點。作者指出,這種超越開始表現為經濟總量、百姓資產、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安排和思想理念上的超越。對於不少人來說,超越西方,特別是超越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作者通過認真的比較分析,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比如,書中用“板塊解讀法”、“購買力平價”、“家庭淨資產”等方法很好地解釋了中國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產上對西方的超越。尤其在“家庭淨資產”方面,不僅進行了中美兩國在家庭資產總額上的比較,還進行了家庭淨資產平均,以及中位家庭淨資產比較,因此有較強的說服力。書中在論述這些超越和質疑西方話語對中國發展的詬病時,都是從觀察事實出發而不是訴諸情感,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權威資料來說明觀點。值得肯定的是,在論述中國模式對西方模式的超越時,作者並沒有陷入那種自我陶醉式的心態,他很清楚,全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是五百年前從西方國家開始的,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和進步也主要是由西方國家完成的,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程度現在仍然大大地高於我們,這是需要我們繼續追趕的。例如,書中指出:“我們說中國的增長不僅是量的增長,而且是質的增長,並不是說我們一切都做得很好,恰恰相反,在世界產業鏈上,我們總體上還處於中、低端。”這樣的提醒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模式充滿自信時依然保持著一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