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0 09:00:00阿楨

《戰爭的未來》

Marc Cerasini能在三百頁不到的《戰爭的未來》深入淺出地介紹美軍為主的各式新武器之過去與未來,功力不錯。當然也有缺失,比如p.138預言航母和核潛瀕絕;p.148只提氣墊船,未提水翼船/地效船;p.160過譽已敗的火力艦;p167翻案日本奇襲珍珠港失敗;p.189未提F117在南斯拉夫曾被打下;p.238如《不對稱作戰》美化美軍的人道非殺傷性武器;p.17更屎盲地吹牛美國「明顯愛好和平,對鄰國毫無野心」。

Marc Cerasini《戰爭的未來》(國防部編譯處,2004)

廿一世紀的戰爭會是什麼面貌?作者的答案是:新式武器、新戰略,以及可在地面、海上、空中、外太空乃至網路遂行戰鬥的新型態科技戰士,其所使用的戰爭工具是十年前世人所想像不到的。從廿一世紀初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來看,顯然人類正面臨將永遠改變世人生活方式的技術、社會與文化的巨變,科學與技術賡續精進將是無可避免的,當前與未來的進步將持續重新塑造這個每天逐漸縮小的世界,而在此日益複雜且瞬息萬變的世局中,必然會爆發緊張情勢。
 
 「戰爭未來」課程摘要

    課程背景 
    國內有關「未來學」引進以本校首開先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本校在未來學課程開設「政治未來」、「經濟未來」及「社會未來」等。唯在軍訓教學中,少了有關未來學的相關課程。民國八十七年間,在本室推動課程改革中,嘗試以軍訓「六大領域」-結合學校中程計劃教學「三化」(國際化、資訊化與未來化)要求研發新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研發「戰爭未來」課程。於民國八十八年本校「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通過該課程開設,於大二開課供選修。
未來學家溫德‧貝爾(Wendell Bell)認為「加強未來學研究可教育一般大眾及領導者,使其知如何去瞭解未來思考的重要性。」面對戰爭的未來思考中,吾人發現:人類的歷史進程中,似乎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西方史學家諾維科研究:從紀元前一四九六年至一八六一年共3,357年間,戰爭時長達3,130年之久,而和平時期僅227年。戰爭與人類的歷史發展關係如此密切,尤其是全球進入後冷戰時期,人類仍面臨戰爭、衝突與各種危機的威脅,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經濟整合,資訊科技、通訊與交通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互動關係與影響力日深,對於戰爭的研究、預防與和平的建構上,吾人是否可建立起戰爭的未來觀,未雨繆綢,以維人類和平與安全。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使學生了解戰爭與人類關係,從戰史看戰爭型態的演變,建立戰爭未來思考,培養戰爭觀,使學生能認識戰爭,了解戰爭,進而建立共識。
    理論架構 
    貝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每一個主題研究均可形成未來」。又說:「幾乎所有學科領域均可包括在未來學研究。….每個人均可建構以未來學為基礎的架構。」因此,嘗試將「戰爭未來」發展成本校未來化教學中的新的領域。尤其是建構以未來學為基礎的戰爭研究,實為國內首創。
    「未來學」又稱為「應用史學」,因為可以運用到企業規劃和經營管理。未來研究目的之一:「瞭解人類在遽變的主客觀環境中,可能面臨之衝突與危機。」 
    近年,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曾強調了科技整合的重要性,而「未來研究」一直以「科際整合」為導向之一;透過未來學與戰爭研究的統合可以提供關心未來戰爭與和平問題有興趣者一些啟示。
    對個人與國家甚至世界而言,由於「第三波」戰爭出現,科技文明發展一日千裏,國際間形成地球村的緊密互動關係,加上傳播科技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對戰爭型態可能演變亦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環顧世界,戰爭與衝突時有發生,人類卻又揮之不去,其研究價值與意義如下:(一)建構新的研究領域;(二)和平準備;(三)戰爭預防;(四)國家政策規劃(尤其國防政策與預算);(五)國防科技發展與導向;(六)個人生涯規劃等。
    根據蔣緯國將軍研究,所謂「戰爭型態」係指在某時期的戰爭中所運用的作戰方式和作戰工具所綜合表現一種外在形式。在戰爭未來的思考中,未來戰爭型態演變包括戰具、作戰方式等。因此,在新的戰具演變下,戰略思想與戰術作為均與本課相關。
    本課程為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的一門課程,建構以未來學為基礎的戰爭研究課程。可跳脫原有對戰爭的思維與研究,未雨繆綢,提早為戰爭準備,以維持和平,甚至可避免戰爭發生。
    課程主要內容 
    本文第一章緒論,包括研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構架。第二章為戰爭與相關領域,與政治、經濟、科技等相關領域。第三章為戰爭與未來學,從未來學的研究目的看,未來學在研究預測未來人類的發展,其中有關衝突、戰爭問題為最重要,以未來政治、經濟、科技為主軸,對未來可能戰爭,尤其是戰爭型態做未來思考,並加以準備。第四章為戰爭與臺灣未來,從國內、外與兩岸關係中去探討臺灣的未來,其中以兩岸的軍事衝突為主。第六章為結論,以未來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歸納出結論與建議。 

未來戰爭什麽樣  by孟浪 

    世紀之交,千年更替。20世紀的戰爭硝煙還沒散盡,美、俄、英等軍事發達國家的一些戰略安全和軍事科研機構就已開始預測未來戰爭的樣式。未來戰爭到底什麽樣?21世紀戰爭怎麽打?
    什麽國家打什麽仗
    在對未來戰爭規模的判斷上,美國和俄羅斯的軍事專家都認爲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爲零,但新世紀是否會出現像20世紀裏的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兩國戰略專家說法不一。
    美國軍事專家認爲,21世紀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爲50%,而局部戰爭和“非戰爭形態”的地區性沖突則爲100%,而且出現的次數將超過20世紀。俄新版《軍事學說》則明確指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全球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武裝沖突將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與20世紀不同的是,未來戰爭的技術含量將更高。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長、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前不久撰文稱,即使是美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和北約這樣實力強大的軍事集團也不願出現大規模戰爭,他們總是采取政治、經濟、信息、武力等綜合措施限制沖突的範圍,不允許沖突擴展到局部戰爭以外。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世紀,新材料和新工藝將不斷湧現,並將被廣泛應用于軍事上。因此,21世紀將是高精度武器和高技術産品的表演場。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不久前載文稱,“未來戰爭將是綜合性高技術戰爭,單靠某一種技術、某一種武器裝備、某一種領域的優勢,將很難左右武裝沖突的結局。網絡戰和電子戰固然將在未來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只有二者的結合即信息化戰爭,才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美國許多軍事專家也認爲,未來戰爭將主要是太空戰,機器人、細菌和昆蟲,以及發射粘稠物質使敵人動彈不得的非致命武器將是未來戰場的主要武器。
    然而,未來100年內的戰爭是很難預測准確的。世界上有那麽多國家,而國家間的利益又是戰爭爆發的最大動因。美國一些軍事安全專家認爲,21世紀仍將是“不同地區爆發不同的戰爭”,“不同國家打不同的仗”。目前看來,21世紀的多數戰爭仍是“傳統戰爭”,與20世紀下半葉的幾場局部戰爭區別不大。比如在非洲,很可能有許多國家爲爭奪日益稀少的水資源而大打出手。
    軍人怎麽准備戰爭
    “軍人是戰爭的主人,戰爭是爲軍人創造的”,這句話在未來戰爭中將不再適用。一些掌握尖端技術的“不穿軍裝的人”,將在未來戰場以外的地方決定著戰爭的結局。這也許是新世紀新戰爭的最大特點。美國國防部現在已經開始網羅計算機“黑客”,准備在未來戰爭中將其用于癱瘓敵方計算機和通信指揮系統。
    美國一些軍事專家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軍方可以利用先進的媒體操縱技術使國人認同介入他國事務的必要性,或引導敵國民衆認爲他們的領導人正在做有損本國利益的事,從而達到打擊敵國民心的目的。爲此,網絡、移動電話、傳真機等信息工具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電子戰、計算機攻擊等作戰方式也可能會成爲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主要“武力”手段。
    高技術戰爭呼喚高技術軍人。美國可能是最早提出應付21世紀戰爭的國家。早在幾年前,美國人就開始組建適應未來作戰的數字化部隊,近來美軍又出臺了《2010年美軍聯合構想》,著手組建“下下代陸軍”。美軍認爲,只有“技術型軍隊”與“知識型軍官和士兵”才能算是下一世紀的合格軍人。在軍官訓練方面,俄羅斯首先要求軍官了解未來戰爭的形式和特點,然後教會軍官戰爭中需要的真本事,而不是光讓軍官知道一些信息戰和電子戰等新鮮名詞。軍官訓練應更加注意接近實戰條件的訓練,軍官必須掌握一些戰爭中需要的高技術知識。比如在演習中,指揮官最好能根據具體情況“即興推演”,而不要只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式進行演練。
    俄羅斯有一些高級將領對北約軍隊的“電腦軍事遊戲”很感興趣,認爲不需要在軍事訓練上花費大量資金,坐下來“玩”就行了。對此,俄羅斯軍事專家加列耶夫認爲,電腦和訓練器械的確能夠模擬射擊和駕駛戰車(戰鬥機),並能節省經費,但它不能完全代替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實際訓練和演習,訓練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他舉例說,許多北約軍官在計算機上能靈活指揮作戰,但當他們來到野外進行實戰指揮時,只會瞪著地圖發呆,因爲他們根本判斷不出方向,最後不得不借助導航系統確定自己的位置。試想,如果在實戰中沒有導航系統,或者導航系統失靈,這些軍官該如何指揮他們的士兵呢?
    在未來戰爭中,實力較弱的一方必須發揮自己的特長,不應當在敵人設置的條件下展開軍事行動,應采用使敵人無法發揮其技術優勢的對抗方法。這是俄軍合成學院院長佐羅托夫上將的觀點。他舉例說,美國人大概最懂得士兵的生命價值,他們自恃武器裝備先進,一再叫囂要打“非接觸戰爭”,主張不進入防空火力區,而從遠處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爲此,與其交戰的一方最主要的作戰原則應是機動作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想盡一切辦法迫使美國人喪失“非接觸作戰”機會,迫使他們采取接觸行動,打“線性戰”和“接觸戰”,展開地面較量。比如可以預先做好戰場准備,向敵後派遣空降兵和偵察破壞行動小組,摧毀敵之主要通信指揮設施和機場等設施。
    有萬能的武器嗎?
    就像20世紀末幾場局部戰爭所呈現的,高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將成爲未來戰場的最大亮點。但決定戰爭結局的始終是人,而不是武器。俄羅斯有許多軍事專家認爲,“對抗一方占據絕對軍事優勢”將是未來戰爭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並不能說明弱方就一定是最後的失敗者。有人就認爲,對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應有客觀評價,不能將其絕對化,不能被敵人的高技術武器所嚇倒。美國的“小鷹”號航母有層層雷達網,但俄羅斯蘇—24MR偵察機竟3次從其甲板上空超低空掠過;美國幾名中學生多次闖入美國國防部和太平洋艦隊的計算機系統……這些都說明,凡是高精尖的東西都有其脆弱的一面,再完善的武器裝備也有其致命的弱點。俄軍事專家指出,高精尖武器依賴于計算機,先進的通信、制導和導航系統的確十分完善,但如果這些系統的工作能力遭到破壞,戰鬥指揮系統就會全部癱瘓,那麽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會成爲一堆廢鐵。想完全依靠武器裝備制勝,只能寄希望于跟傻瓜作戰。
    俄羅斯許多軍事專家認爲,所謂的高技術武器,其實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出現,世界上必定會出現另一件武器裝備能夠對付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所謂的高精尖武器也將不再那麽精確和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比如,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使用的“百舌鳥”自動制導導彈可謂彈無虛發,而在1971年4月18日,當以色列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再次對埃及軍隊使用這種導彈時,72枚導彈只有1枚擊中了目標。原來,埃及組建了若幹支特混部隊,配備了擁有各種雷達站的防空設施。由于目標很多,“百舌鳥”導彈到處找尋目標,一會兒抓住這個目標,一會兒抓住那個目標,結果幾乎失去了所有目標。    《環球時報》 (2001年01月05日第四版)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10108/372946.html

未來戰場新趨勢  by牛寶成 牟加金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武器裝備産生了深刻的變革,新型裝備的使用又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效能,新的作戰樣式應運而生。以信息技術革命爲代表的新一輪的軍事革命,使戰爭向以信息處理和隱形遠程打擊爲主要基礎的不同形態方面轉變。
    信息化戰爭方興未艾信息躋身戰鬥力各要素的行列,開辟了無形角逐的新戰場。爭奪與控制信息權的鬥爭將日益激烈而複雜,而圍繞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屏蔽的信息戰將成爲未來作戰過程中的重點。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在21世紀生存下去》一書中對第三次浪潮戰爭進行了詳細描述,認爲21世紀的軍事沖突將是一種全新的樣式,與迄今爲止所發生的戰爭幾乎沒有類似之處。未來的戰爭將更多的是知識戰。戰爭的勝負將越來越取決于高度發達社會的信息技術。有軍事專家認爲,今後30年中使用大量物資的殺傷性戰爭將從戰爭的軍事書籍中刪除。戰爭將是非破壞性的。以信息技術爲先導的信息化戰爭,將會使指揮員的視野更加擴展,戰場控制能力明顯增強,兵力選擇和運用更加靈活,組織指揮更加靈敏有效。網絡的形式將使武器裝備、作戰手段和作戰指揮聯合爲一體,使得未來作戰中,傳統的對制空權、制海權的搶占,將轉變爲對信息權的角逐。信息的獲取與反獲取、幹擾與反幹擾、控制與反控制、摧毀與反摧毀將成爲未來戰爭的主要樣式。21世紀的部隊將在陸、海、空、天、電磁等全維戰場空間實施全天候作戰,能夠得到實時情報系統、戰場實況共享網絡、多維聯合攻防的支援。
    技術兵種異軍突起未來戰爭對各軍兵種的專業技能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越來越強,任一軍兵種都只能在戰鬥的某一個階段、時節和行動中發揮主導作用,實戰證明,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于達成整個戰鬥目的。此外,各軍兵種之間的技術聯合也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性和制約性不斷加大,任一兵種在得不到其他軍兵種的有力配合支援下,是很難順利遂行作戰任務的。另外,未來戰爭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整體對抗,而無論哪一個軍兵種都只是戰鬥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只有將各個分系統有機地連爲一體,協調運行,才能發揮戰鬥系統的整體功能。由此可見,技術軍兵種的異軍突起,打破了以往的作戰中主次分明的作戰力量結構,“老大哥”軍兵種在作戰中一直扮演的“主角”的現象日趨成爲曆史,多元一體化聯合作戰將成爲未來的主要作戰樣式。
    精確打擊風光無限隨著智能武器和遠程打擊兵器的大量湧現,以往短兵相接的近距格鬥場面將被高智能型人員在較遠距離上以操縱高技術兵器進行的非接觸性對抗所取代。未來戰場將做到偵察預警精確、信息傳遞精確、目標打擊精確、毀傷程度精確、機動到位精確和指揮協調精確。速度與精確正在成爲戰場上的統治因素,隱形遠程打擊將成爲未來戰爭的主要手段。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第一次打擊的作用更爲重要,將大量的裝備了精確制導武器彈藥的兵器使用于首次打擊,已經在20世紀的兩場重大的局部戰爭中得以體現。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由于衛星、飛機、艦艇、巡航導彈等一大批高技術武器充斥戰場,從而使傳統的戰場空間顯得空前廣闊,形成了從太空、中高空、中低空、超低空、水面、地面、地下和電磁的大縱深、立體化、非線性戰場。甚至有人認爲,未來作戰中,作戰人員不需要出現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而坐在家中,按照指揮員的指令,只需操縱鍵盤和按鈕,即可達成作戰目的。
    武器裝備成龍配套在未來戰場上,部隊的編制和作戰編成日趨縮小,而戰鬥單元的作戰功能則更加齊全、高效。交戰雙方將不再以兵力規模大小論高低,而更加注重武器裝備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使用多能、高效的數字化小部隊也能完成重大的作戰任務。2000年9月,美國國防部在其軍隊編制綱要中,再次將“編制小型、輕型部隊”作爲21世紀作戰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軍事國家,已經把數字化部隊建設擺到一個戰略高度來認識,目前,美國已經建有從營到師的數字化部隊,其數字化程度極高。武器裝備成龍配套地系統發展,優化了部隊的編制體制和作戰編成,戰鬥單元的作戰功能得到了極大提高。可以預見,未來作戰數字化小部隊實施作戰將成爲未來戰鬥的主要樣式。
    癱瘓戰呼之欲出衆所周知,核武器是核戰爭時代的産物,由于其破壞力巨大,幾乎無法進行戰術性攻擊,即便是破壞性很小的戰術核武器也會造成巨大破壞力及人員傷亡,並有可能引發大規模戰爭。美國人率先研制了可以使敵方或裝備喪失戰鬥能力,而又不使其喪生或造成裝備嚴重損壞的新型武器。美國稱其爲由非致命武器或失能武器帶來的癱瘓戰。癱瘓戰是通過打擊對方作戰系統的主要“穴位”和“關節點”,使其智能結構完整性和系統運行的連續性遭到嚴重破壞,而導致其作戰系統陷于癱瘓的戰法。在近年來發生的局部戰爭中,癱瘓戰戰法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海灣戰爭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現代癱瘓戰強調的重點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智能化”火力系統、電子戰系統、後勤保障系統等。以高技術火力實施精確打擊,是癱瘓戰的重要手段。
    超視距打擊成爲現實超視距打擊是一種在不與對方兵力直接接觸的條件下,使用遠程火力襲擊對方的作戰樣式。這種作戰樣式已經被擁有高技術軍事力量的軍隊在作戰中廣泛使用。高技術偵察監視裝備爲超視打擊提供了近似實時的目標情報。如目前有的偵察衛星在距地球約1000公裏的高度,對數百平方公裏地域內的目標的分辨率可達0.1-0.3米。而美軍一個軍裝備的目標捕獲系統1小時可處理4000份報告,每30秒可同時向3000個用戶傳遞情報。而高技術投射武器又爲超視距打擊提供了物質條件。高技術投射武器作戰距離增大,精度提高,它的大量使用延伸了打擊對方的“手臂”。
    速決戰一錘定音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的一些帶有高技術性質的局部戰爭可以看出,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持續時間逐漸縮短,作戰進程日益加快,明顯帶有速決戰的味道。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使參戰力量的指揮控制能力、快速機動能力、遠程打擊能力和晝夜連續作戰能力大爲提高,單位時間內的作戰效益顯著增強。以往需要較長時間,通過較多的作戰才能達到的作戰目的,在高技術條件下只需較少的時間即可達成。如美國空襲利比亞,僅在6分鍾內就使利方防空體系陷于癱瘓,僅12分鍾就全部摧毀了預定的目標。此外,未來戰爭,其目的不是爲了全部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或完全占領對方領土,而是爲了有限的政治、經濟、外交利益。戰爭目的的有限性決定了未來戰爭規模、戰爭手段、戰爭持續時間的有限性。未來戰爭往往將變成是戰爭的開始也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戰爭進程、結局與戰役進程、結局相一致,戰爭的高強度、堅決性基本通過一兩次戰役行動來體現。往往是抓住戰機,一役定局、一錘定音。
    機動與快速反應能力急劇提高具有高速的機動力、強大的殺傷力、良好的保護力和一定的電子對抗能力的作戰平臺的大量湧現,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使得作戰部隊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從地面、空中、海上快速地實施機動和進入戰鬥,奪取和摧毀敵方目標。海灣戰爭中,美國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在不到1周的時間裏,出動直升機300架次,將2200名作戰人員快速運送到伊軍防禦縱深93千米的地方,有利地配合了其他戰役方向的作戰行動。而美國陸軍新戰鬥條令中明確規定,美國的輕型快速反應部隊可以在24小時以內,到達全球各個地區執行各種任務。部隊機動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提高,更新了兵力機動和進入戰鬥的方式,未來作戰在有限空間進行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將日趨減少,而從廣闊的全維空間實施遠程瞬時突襲將不斷增多。
    此外,高性能夜視器材的廣泛發展,縮短了人們在白晝與黑夜的視覺差別,“化晝爲夜”的古老神話日趨成爲現實,使未來作戰可以全天候、全時辰連續進行,作戰時間得以大幅度延伸。《科技日報》 2001年1月0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10108/373088.html
阿楨 2013-06-13 11:03:29

虛偽的美國「普世價值」 2013-06-12 中時 李宗隆/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美國以「反恐」為由,透過九大跨國網路服務公司「合法」地祕密偵監全球網路、竊取他國機密。美總統歐巴馬認為美國這種行為是為了保護其智慧財產與國家安全,有別於他國駭客利用網路竊取美國國家機密。這種強詞奪理的「合法性」只顯露出美國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虛偽!
  相關新聞
美國深喉嚨史諾登在港神隱 網友籌官司費 俄:考慮提供庇護
美情報監控揭秘者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美國會要求檢討 《衛報》:還會爆更多
史諾登是英雄或叛徒 亞桑傑:史諾登是英雄
若為反恐故 美民眾隱私也可拋
美間諜監控計畫 歐盟與德國質疑
德要美解釋竊聽是否涉其公民
美欠全球線民解釋
美刮中鬍子 自己卻沒刮乾淨
美抓深喉嚨 中如何接招
美秘密機構被曝網路攻擊中國15年
中美互駭 不能說的祕密

中美開展柔戰時代 2013-06-12 旺報 (李英明/中華科大副校長)

習近平主政以來,打具有特色風格的夫人牌,代表著大陸對公眾外交重視的程度,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之外,而近幾年來,大陸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也顯示大陸對於柔實力及爭取話語權的重視。
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所建立的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剛柔相伴相生的新型關係。這種關係不只會存在於中美之間,其實也會很明顯地體現在國際政治的舞台,這種剛柔相伴,叫做柔戰的國際政治,可以稱後冷戰時代為柔戰的時代。

蜜雪兒適時的缺席 2013-06-12 旺報 喬新生

不參與國內的政治紛爭,不干涉美國總統的此次政治活動,不僅可以充分顯示出第一夫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可以塑造出一個恪守本分的家庭婦女形象,從而贏得世界各國婦女的好感。可以說,美國總統第一夫人作為一個法學博士,其政治洞察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某些國家領導人的夫人。
  回應
這文章太幼稚了,美國第一夫人參與他丈夫的政治活動還少嗎?作為一個法學博士應知進退有道.外賓夫人訪問美國,而美國縂統夫人竟不接見打個招呼是何等的無知無禮.有朝一日當她訪問中國時,而習夫人因事忙而不接見她時,我擔保她一定認為種族偏見了.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第一夫人 中國的國際責任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二) G2 《中國模式》 《亞半球大國崛起》 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中國市場 中國式媒體監督 網軍與美人計 電腦病毒成人 《信息戰爭》 《碼書》

習近平出訪行程 展現大國自信 2013-06-05 中央社

由千里達到墨西哥市,習近平展現出,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的重要夥伴,也是市場與資金來源。他此行對外提供了近40億美元貸款,也承諾擴大進口。
美聯社將國際貨幣基金的進出口數據加以統計發現,截至2012年,大陸對128個國家而言,是較美國更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僅與72個國家的貿易關係領先。這一反6年前的情況,當時美國與127國的貿易關係領先,大陸僅與70國的關係領先。
大陸憑藉著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案的力道而迅速擺脫了2008年的危機,這有助於使大陸領導人相信自家體制的力量。
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曾銳生說:「大陸制度是否運作良好,實在令人質疑。但金融危機以及至少到目前為止大陸有能力比較妥善因應的感覺,向大陸領導班子顯示,他們的制度行得通。」
大陸這種自信心的顯露跡象之一在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行程,即他直到訪問過千里達、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之後,才將在7日和8日會見歐巴馬,且地點在加州,而非如大陸以往領導人一般,力求安排充滿儀式的白宮會談。
曾銳生說,這顯示,大陸當局已感到,不再須要美國協助打磨其形象,而希望專注在實際問題上。

經濟爭霸戰 美已輸中 2013-06-06 旺報

美國經濟學者、知名專欄作家法雷爾日前撰文指出,大陸是「新的經濟超級大國」,美國正輸掉和大陸間的全球經濟爭霸戰,大陸經濟總量將在2年後超越美國,2040年大陸將占全球GDP的4成,影響力更勝當今之美國。
 兩者消長主因,法雷爾把矛頭指向美國國內安於現狀的國會和執迷於財政緊縮的政客,棄衰敗的基礎建設和教育系統不顧,眼睜睜看著就業和利潤流向國外。
 他甚至嚴詞批判美國對外政策的無知,稱耗資3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及每年5000億美元的軍費,一再把美國財政拖進泥淖。
 反觀大陸,法雷爾認為其最成功之處,在於「偷師資本主義最好的方面,使之和政府規畫混合」,促使大陸快速奪取頭號大國的聖杯。

站上巨人肩膀 共享成長果實 2013-06-06 旺報 【高行】

 大陸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國際間「中國威脅」論調亦趨高張,近來美國、歐盟相繼對大陸貿易和投資築起高牆,可說是明顯例證。抱持該觀點的人們有一共同特色,他們刻意忽略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正面作用,反向放大遭大陸剝奪的恐懼,害怕公司被陸資吃掉、害怕被搶走飯碗……,簡而言之,就是害怕競爭。
 不過,這種直觀的恐懼並不能阻止大陸發展的腳步。身為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現階段官方和民間智庫愈來愈清楚認知,即全球經濟重心向大陸傾斜已成不可撼動的必然;更需關切的重點則是,如何面對和因應此一快速的板塊移動,才是現今最實際、也最迫切的態度。
 美國經濟學者法雷爾點出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最大矛盾,「大陸在很多方面仍是封閉社會,卻有開放心態;美國是開放社會,卻有著封閉心態」。
 事實上不僅美國,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或多或少有著類似的矛盾情結,限制對大陸資金的開放,也影響自身對大陸市場的參與。
 化解該項困境,法雷爾提出一有力的選項,就是從「背對中國」轉變為「擁抱中國」;一旦大陸順利轉型成為世界市場,擁抱中國,就等於擁抱13億人的購買力,站上巨人的肩膀。

大陸80後 對國家前途最樂觀 2013-06-06 旺報

 1項針對全球「80後」(1980年後出生)世代的調查顯示,全球「80後」對自己國家未來持樂觀態度比率為67%,在中國該比率高達93%,居全球之冠。
 該調查由西班牙最大電信公司Telephonica和英國《金融時報》針對全球27國共同製作。結果顯示,1000多名中國受訪者中,高達93%對國家前途樂觀,高居各國榜首。
 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樂觀比率為81%;韓國77%;日本人對國家前途最悲觀,悲觀者比率高達81%。北美地區只有47%的人認為國家前途光明;歐洲只有41%。
 另外,在回答「你認為未來10年哪個國家是全球經濟驅動力」問題時,58%選擇中國,31%認為是美國,日本和印度均以22%居3、4名。
 雖然中國「80後」對國家前景充滿信心,但也有66%受訪者認為當前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且有67%表示解決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
2013-06-13 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