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1 10:53:12阿楨

《信差的動機》

  Hulteng在《信差的動機》一書中將新聞倫理(p.37-45)講地極有「自律」,但由本館下列貼文可知急須「他律」。

  另參本館:

自由造假 誰的民視 三立也該倒了吧   壹淫媒 媒體殺人 公視怎麼了 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NCC新生《脫口亂秀》

《電視新聞》 這樣的《思考電視》《理解媒介》《誰在操縱我們》《美國電視的源流與演變》《信差的動機》《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權力的聲音》《製造新聞》 《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電子殖民主義》《電視紀錄片創作》《政治傳播學》《政治廣告與選舉》《解構廣電媒體》《地下電台》《MTV的意義空間》《媒體現形》《質疑資訊社會》


民間記者的倫理 香港獨立媒體 2005年3月3日

 

因為港台的訪問, 最近常常想民間記者的倫理問題. 記得在剛開始推這概念的時候, 主要是建基在對主流媒體的批評之上, 說主流的空間被政治經濟力量入侵, 說主流記者在競爭的壓力下無法做好記者專業的要求. 而民間記者的動力來自自身, 對身邊事情的了解比記者深入, 在網上可以透過互動來檢驗報導的真確性等等...

  記得去年在牛棚的討論會上Jimmy已指出, 民間記者不能把真確性的事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和查證, 而主流差並不代表民間記者會做得比他們好. 當場我無法回應, 只能說以DIY的方式邊做邊學.

  其實過去幾個月來, 覺得在In-media的民間記者報導真的不錯, 大家對自己的報導非常負責, 亦沒有出現網絡流氓式的批評.

  但現象回應不了Jimmy的問題, 亦不能消除人家的疑慮, 因為在網絡中, 有太多的populism出現, 美國右翼民粹主義者利用網絡散播各種歧視和戰爭的言論令人咋舌, 若說民間記者的純潔和責任在於他們的自發spontaneous, 是說不通的. 而當我們要在社會上鼓吹民間記者的實踐, 亦要回應這核心問題.

  正好過去一個月, 美國的blogger搞了一個關於blogger journalism的公信力和倫理的會議, 對我啟發很大. 美國不愧為一個富有民主經驗的社會. 面對著新的現象或民主的工具, 他們很快就去討論這民主工具的內涵, 而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價值和倫理.

  報告叫: Earn your own trust, roll your own ethics: transparency and beyond

我覺得有志發展網絡空間的都認該一讀. 報告沒有區分blogger journalism 和 traditional journalism, 而是去打破兩者的分隔, 探討新的倫理實踐. 當中有一個有關 existential journalism 和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ism 之間的爭論, 很有意思, 報告者沒有在兩者之間作出取捨, 而是保持了兩者之間的張力.

  回應

  在下在中學搞民選學生報時,為了抗衡不同權力對學生報報道的影響,高呼「新聞自主」、「獨立言權」,亦引進了傳統新聞學的道德、運作、新聞角度等東西,製定種種記者守則、操守的條文。然而往後數屆,也有對之無視及逆其道而行者,幸亦有進一步深化新聞的獨立和操守之師弟。

  當時我覺得最有用的一本書,叫《信差的動機》,我讀的是台灣源流出版社「傳譯館」系列的中文譯版,當中說了許多傳統新聞的道德、操守問題,就算不是專業記者,只是普通大眾,亦值得讀的。

  今天傳媒世界在變,我們也要思考、反思、小心新的媒體的操守、倫理。身為一個民間記者,我自己會既對別人的資訊小心,亦要時刻好好克己。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8185

 

新聞倫理

  

自從人類社會形成,人類基本的倫理就如影隨形,新聞傳播也如影隨形。但新聞倫理的形成則遠在新聞傳播出現之後。隨著社會發展,新聞倫理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新聞倫理思想積累增加,才逐步形成新聞倫理。

  基本概念

新聞倫理問題與對新聞倫理的研究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新聞傳播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倫理問題,人們對此進行探討的結果。隨著人們對新聞倫理研究的系統化理論化科學化,逐漸形成了新聞倫理學。

  涵蓋的範圍

新聞倫理涵蓋的範圍包括但不局限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或者說職業倫理。無論編輯、記者還是其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工作中的價值取向、道德表現總是與其所在的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道德功能與倫理規範聯系在一起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反過來說,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道德功能與倫理規範總是要體現在其所屬的編輯、記者身上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也總是一致的。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更爲科學、合理;雖然研究時候有所側重,而且有時候分別研究也有其必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在倫理上對新聞媒體的要求與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既有統屬關系也有競合關系。因此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道德功能與倫理規範也是新聞倫理的重要內容。

本文認爲,新聞倫理可以從新聞行業、單個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等三層次上來開展研究。新聞倫理是新聞事業整體、新聞媒介實體(包括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站等新聞組織)和新聞工作者(編輯、記者、播音、主持等)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價值取向、道德表現與日常行爲品德規範等的總和。

至于新聞受衆在新聞傳播中的道德表現與倫理規範,新聞媒介實體和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以外的道德表現與倫理規範,顯而易見不屬于新聞倫理範疇。比如新聞媒介實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規範,應屬于經濟倫理,與新聞倫理無關;記者個人在家庭的道德表現應屬于家庭道德範疇,也與新聞倫理無關。

  新聞倫理的內容

(1)分析新聞道德與政治、社會公德的關系,以及新聞機構同社會道德的關系。(2)闡明媒介遵守新聞道德的重要性,重視新聞道德的調節作用。(3)指明可能對新聞道德産生破壞作用的報道與傳播行爲。(4)論述新聞道德的表現及如何防止道德失範。(5)探討新聞道德的評價原則、方法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研究新聞道德批判的方式和意義。(6)探索顯示新聞道德的途徑,論述記者遵循新聞道德的動機以及達到至善的手段,把握新聞活動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善惡准則。 

http://baike.baidu.com/view/980192.htm

 

新聞倫理學

 

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産生與形成規範的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其內容包括:新聞道德的産生、發展的曆史,新聞道德的內容、規範、作用;新聞道德與新聞法制、公共道德的關系、新聞道德的修養等。

  曆史溯源

在數百年的曆史發展中,新聞業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衍生出屬于自身的完整的行業規範和行業道德。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創始人沃爾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于1911年親手制定出《報人守則》,此守則影響極大,爲世界報業協會所采用。二戰以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先後制定了《記者信條》一類的新聞道德准則,國際新聞記者聯合會于1954年通過《記者行爲原則宣言》,聯合國亦頒布有《國際新聞道德信條》。從上述守則和信條看,其核心內容並無大別,主要是關于新聞事業工作獨立性、新聞報道客觀性、記者個人堅毅、自由品格等的陳述。作爲一個合格的記者,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倫理學律令,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應該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新聞倫理研究始于最早實行新聞自由的美國。由于美國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新聞出版自由,美國新聞界在行使新聞自由權利時,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由此也導致了媒體濫用新聞自由的現象。有鑒于此,新聞業和社會各界人士強烈意識到,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實踐中,必須負有社會責任感和進行自我約束。于是,新聞倫理觀念開始在美國發展,新聞倫理研究得以蓬勃發展。早在1924年,美國就出版了納爾遜·安特寧·克勞福德著的第一本新聞倫理學專著:《新聞倫理學》。據說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新聞倫理學專著。到90年代,美國已出版了幾十本探討與新聞倫理相關各種問題的著作。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的也開始對新聞倫理展開了思索。針對新聞界濫用新聞自由,導致新聞倫理惡化的問題,歐洲許多國家創立了國家報業評議會制度。1953年,這一制度首先在英國實行。英國報業評議制度由于體制完善、收效甚大而成爲歐洲其它許多國家效仿的楷模,這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報業評議會或類似的監督機構。

  研究對象

科學地界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對一門學科的建構關系甚大。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界定,在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基本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爲,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持這種意見的代表是兩部新聞學辭典對"新聞倫理學"辭條的表述。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余家宏等編寫的《新聞學簡明詞典》:新聞倫理學是"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産生與形成規範的科學";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新聞倫理學是"研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行爲規範形成及其規律的學科。"另一種意見認爲,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除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外,還應該包括新聞媒體的道德功能。持這種意見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學院周鴻書教授在1995年出版的《新聞倫理學綱要》一書中所作的闡釋。作者認爲兩部辭典的表述,把新聞倫理學研究的範圍劃定的過窄,忽略了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作者的見解是:"新聞倫理學是以新聞道德現象爲研究對象,並視其爲研究的唯一客體。它是闡明新聞道德的起源、發展及其社會作用,揭示新聞道德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說;是用一般倫理學的原理、原則解決新聞實踐活動中人與人的道德關系、行爲規範,以及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的一門科學;還是研究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的一門學問。"上述兩種意見的著眼點不完全相同,前一種意見的著眼點是一個,即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後一種意見的著眼點是兩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媒介的社會道德功能。

  周鴻書的著作出版後,華中理工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周秦頤在《新聞倫理學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辨析》一文中,贊同前一種意見,對後一種意見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認爲,盡管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與新聞職業道德有著緊密聯系,但由于二者還存在著重大的區別,所以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不能成爲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爲什麽?作者這樣論述道:"新聞職業道德是對人--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要求的反映,而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是對産品--新聞傳媒的道德作用的要求。前者研究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活動中的種種道德現象,無疑應是新聞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後者研究新聞傳媒在社會道德建設中有什麽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如同研究新聞傳媒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等方面的建設中有什麽作用以及怎樣發揮作用一樣,是新聞傳播規律研究的重要內容,而新聞傳播規律,正是新聞學的研究對象。"作者進一步論述道:"新聞傳媒在促進或危害社會道德建設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是曆史新聞學的研究對象;當前我國新聞傳媒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地位、作用、任務,是理論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新聞傳媒如何在采、寫、編、評等業務活動中實現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功能,是應用新聞學研究的對象。總之,新聞傳媒的道德功能,屬于新聞學的研究對象,而不宜劃爲新聞倫理學的研究範圍。"討論針鋒相對,頗有意義。

  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是取決于我們的主觀願望,而是由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的任務規定的。所以,要界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就要弄清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是什麽,方能准確地把握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基本贊同周泰頤文章的見解,新聞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應限制在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範圍之內,我們認爲這也就是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其實,這個範圍要研究的內容並不狹窄,它包括:(1)新聞職業道德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曆史及其規律;(2)新聞職業道德的原則與規範;(3)新聞職業道德與市場經濟;(4)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媒體行爲;(5)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6)新聞傳播行爲的道德選擇與道德評價;(7)新聞職業道德誤區;(8)新聞職業道德與法律法規;(9)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與他律;(10)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1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倫理道德思想;(12)中外新聞倫理道德的比較和互動;(13)網絡新聞道德,等等。當然在研究過程中,較多地關注新聞媒體的社會道德功能,並把這種關注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聯系起來考察,也是完全應該的。

  學科特點

它具有倫理學和新聞學的雙重特點

任何邊緣性學科都具有嫁接雙方的特點,就像夫婦生的孩子一樣,有父母雙方的基因,新聞倫理學也不例外。新聞倫理學既有倫理學的特點,又有新聞學的特點,但它又不是簡單的重複,它是一門新學科,它是倫理學的一般原理原則通過新聞學的具體體現。

  擔負任務不同

同新聞領域的其他邊緣性學科如新聞心理學、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新聞統計學等相比,新聞倫理學所擔負的任務不同。新聞心理學、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新聞統計學這些邊緣性科學,其任務側重在解決編、采、寫等業務中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新聞倫理學所要解決的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帶有根本性質,有關新聞工作的全局,正如美國新聞學者約翰·赫爾頓在他那本《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1987年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中所說:"在新聞領域裏,沒有哪個問題比本書所探討的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它即刻便會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相關學科不同

各門學科都有一些和自己關系密切的學科,新聞倫理學除了與新聞學、倫理學的關系最爲密切外,還和哲學、政治學、曆史學、傳播學、法學等學科的關系密切,其中尤其是法學。道德和法律是規範和制約人們行爲的兩件寶。有的事雖不犯法,但違背道德,爲道德所不容;有的事既違背法律,又要受到道德譴責。所以新聞倫理學要闡明德與法的關系,要向新聞工作者提出既有道德觀念又有法律意識的要求。

  新聞倫理學是一門年輕的方興未艾的學科

自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在雅典學園講授道德品性的學問,最早提出倫理學(ETHIKA)這一名詞概念起,倫理學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倫理學因其古老而顯得比較成熟。但新聞學卻比較年輕,從世界範圍來看,新聞學研究始于17世紀末的德國,直到20世紀這門學問才有較大的發展。就中國的情況來看,從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算起,新聞學作爲一門學科的曆史,至今還不足100年。一門古老學科和一門年輕學科嫁接成的新聞倫理學則更顯年輕。正因爲年輕,它可能帶有某些不夠成熟的缺陷。但這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它必將從不夠成熟走向成熟。

  意義

第一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是提高廣大新聞工作者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的需要。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如何,關系著新聞媒體是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否堅持以社會效益爲第一的原則,是否堅持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是否負起社會道德責任,一句話,意義重大。至于新聞從業人員是否清正廉潔,則是關系到新聞媒體的形象問題。形象如何,是一個大問題。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說到底,就是要把新聞隊伍建設成紀律嚴、作風正、業務精的隊伍,就是要把新聞媒體的形象建設好。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就是解決新聞隊伍形象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學習和研究,認識新聞道德的內涵和規律,系統地掌握一門學科知識,讓我們的廣大新聞從業人員都知道什麽叫新聞職業道德,爲什麽要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怎樣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這對提高廣大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修養,會大有益處。從長遠來看,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水准提高了,在新世紀擔負更多更重要艱巨的任務,才有保證。

  第二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又是大學新聞院系學生爲走上新聞工作崗位作好倫理道德准備的需要。在校新聞院系的學生,是我們新聞隊伍的後備人才,任重道遠,新聞工作單位對他們寄予厚望。過去,我們的大學一直比較重視政治思想理論課,但政治思想理論課不能代替新聞倫理課。因此,有條件的,可開這門課程;沒有條件的,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開這門課程。

第三方面,學習和研究新聞倫理學,還是加速新聞倫理學這門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新聞倫理學的形成和創立,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但客觀需要和研究工作滯後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後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老學科有一個不斷超越自己的問題,何況剛破土而出的新學科呢?只有不斷超越自己,又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才能不斷推進學科向前發展。在這方面,從事新聞研究的專門人員,負有更多的責任。

  關于方法,可分爲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

學習方法,要著重強調兩點:一要注意全面的系統的學習。二要聯系實際學習。抓主要矛盾,同時也不忽視次要矛盾。

  研究方法

一,充分占有材料。要了解中外新聞倫理學研究的曆史和現狀,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將怎樣發展,做到心中有數;

二,掌握最新信息。要密切關注我國新聞界職業道德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舉措;

三,選題力求新穎;

四,專題研究入手。研究工作可采取由點到面,逐步拓展研究領域的辦法;

五,系統深入調查。在調查中,可運用解剖麻雀、抽樣調查等方法。有些問題要注意量化。

  學科建設成果

發端于19世紀中葉的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對報刊新聞倫理的影響重大,當時許多新聞學者紛紛發表對此問題的見解,闡述比較詳細、全面的是新聞界前輩邵飄萍。他在《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繼承了中國士大夫典型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質,例如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等,並把它們融彙到新聞倫理的論述中;同時,書中提出的“超階級”、“獨立人格”等,又與西方新聞倫理觀念一脈相承。從此,新聞倫理的觀念正式進入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的視野。

  近年來,以克·比·克裏斯蒂安著的《媒體倫理學》爲代表的新聞論理學著作搶灘中國,隨著國外傳媒倫理學的引入和拓展,新聞倫理學我國全面興起, 作爲一門新興學科,發展勢頭迅猛。1984年,余家宏等人編寫《新聞學簡明字典》時,第一次對“新聞倫理學”作出闡釋。此後,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詞典》以及馮健主編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都收入了“新聞倫理學”這一詞條。也出現了一批該領域的研究學者,並且相關著作相繼問世。比如:

1995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新聞學院周鴻書教授撰寫的《新聞倫理學論綱》

1997年,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陳桂蘭主編的教材《新聞職業道德教程》

200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黃瑚撰寫的《新聞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藍鴻文主編的《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陳超南所著的《彩色的天平——傳媒倫理新探》

此外,還有一些和新聞倫理相關的著作相繼問世,比如楊啓的《記者的道德自律》,嚴耕、陸俊 孫偉平的《網絡倫理》和戴元光所著的《傳播道德論》等。

  SPJ職業倫理規範

1996年9月制定

spj:美國職業記者協會

緒言

職業新聞記者協會成員相信,公衆的啓蒙是正義的先驅,民主的基石。新聞

記者的職責就是通過追求真實,提供關于事件和問題的全面公平的敘述,達到啓

蒙公衆的目的。來自所有專門領域和媒體的有責任感的記者,都努力徹底和忠實

地爲公衆服務。職業正直感是記者信譽的基礎,協會成員因此對于職業道德行爲

産生共同認識,並采用本規範作爲協會實踐原則和標准的聲明。

追求真實並加以報道

新聞記者應該忠實、公正和勇敢地搜集報道和轉述信息。

新聞記者應該:

●檢驗來自所有來源的信息的准確性,小心避免無意的錯誤。絕不允許故意

扭曲。

●努力找到報道的主體,給他們對于聲稱的錯誤行爲做出反應的機會。

●任何可能的時候, 都要指明消息來源。公衆應該有盡可能多的信息來判

斷消息來源的可靠性。

● 在承諾保證信息來源匿名之前, 永遠要質問一下信息來源的動機。要對

爲換取信息而作出的承諾中各種可能的情況都做出清楚的說明,一旦承諾, 則

保守諾言。

●確保標題、導讀和其他突出處理的材料、照片、音像、圖表、聲音和印語

都沒有誤表達。

●避免在轉述和連續性的報道中誤導。如果有必要轉述別的媒體一條新聞,

可以這樣做, 但要標識清楚。

●除非傳統的公開的方法不能得到對公衆至關重要的信息,不要采用秘密的

或竊聽式的方法獲取信息。如果使用了這樣的方法,在報道中應該加以說明。

●永遠不要剽竊。

●勇敢地講述關于人類經驗多樣性和廣泛性的報道,盡管這些經驗可能是不

經常有的。

●檢查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並避免將這些價值觀念強加給別人。

●觀察人時不要被民族、性別、年齡、宗教、種族、地理、性取向、是否殘

障、外貌或社會地位這些因素框住。

●支持公開的意見交流,即使這些意見自己很反感。

●讓無聲的人們發出聲音;官方信息和非官方的信息被以同樣價值對待。

●在鼓吹文章和新聞報道之間做出明確區分。分析性文章和評論應被明確標

出,以免與事實和報道文本相混。

●對廣告和新聞做區分,避免出現模糊二者界限的雜交式文章。

●認識到自己的特殊使命,要確保公衆事務是公開處理的,而且政府記錄可

以公開查閱。

減小傷害

有職業操守的記者把新聞來源、采訪對象和同事都看作值得尊敬的人。

新聞記者應該:

●對那些可能因爲新聞報道而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們表示同情。當面對孩子和

沒有經驗的新聞來源或新聞主體時,要特別小心。

●當采訪和使用受到正在悲傷中的人們的照片時,要特別小心。

●要認識到采集和報道信息會引起傷害和不適,報道新聞並不意味著你就可

以傲慢自大。

●要認識到, 一般人比公共官員和追求權力、影響和希望引起人們注意的

其他人,有更多的權利保有關于自己的信息。只有當有十分迫切的公共需要時,

侵入任何人的私人領域獲取信息才是正當的。

●品位要高。避免迎合任何低級趣味。

●在指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或性犯罪受害人時,要非常謹慎。

●在正式控訴文件出來之前指明犯罪嫌疑人時,要非常審慎。

●在公衆被告知的權利和犯罪嫌疑人被公正審判的權利之間尋求平衡。

獨立行動

除了公衆的知情權之外,新聞記者不應該對任何其他利益負有責任。

新聞記者應該:

●避免自己的利益與采訪發生沖突,不管是現實的利益還是可能的利益。

●不參加任何可能傷害自己公正和信譽的組織和活動。

●如果將傷害記者的正直感,拒絕一切禮物、好處、費用、免費旅遊和特殊

對待,並避免第二職業、政治涉入、在公共辦公機構或社區機構工作。

●如果這些沖突必不可免,那麽將它們暴露出來。

●勇敢地要求那些擁有權力的負起責任。

●拒絕廣告商的優厚待遇和特殊利益,抵制他們企圖影響新聞報道的壓力。

●警惕新聞來源爲了好處或金錢而提供信息,避免力求新聞出現的心理。

可信

新聞記者在他們讀者、聽衆、觀衆的眼中是可信的。

新聞記者應該:

●澄清和解釋新聞報道,就新聞界的行爲邀請公衆對話。

●鼓勵公衆說出他們對新聞媒體的不滿。

●承認錯誤,並迅速糾正。

●揭露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的不道德行爲。

●遵守他們對于別人提出的高要求。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975.htm

阿楨 2014-05-22 08:34:42

自由:邏輯邪20/66

自由的邏輯很簡單
對呆人而言 自由是
只要我喜歡有啥不可以
對歹媒而言 自由是
自由地造假新聞和濫評

中國神豬的自由邏輯更簡單
吃飽睡睡飽吃活地自由自在
其實是逃避世界的寂靜主義

東廝嘶啥 瞧瞧西廝怎說:

Mill認為自由社會要具有三種自由:一、信仰、思想及感情的絕對自由。二、嗜好行事的自由。三、個人結社的自由。只要不侵害他人權益,自由能促進社會的開放和進步。但這不合史實,自由與進步並無必然關係,除了古希臘、近代英美等進步與自由較為同步外,其餘多如上述台式自由。另外Mill只知法律範圍內的不侵害他人權益,但未反思大多數的弱勢者,因其基本生活、教育、醫療、工作、參政等權益受害,而未能發揮自由權。

啥不能發揮自由權,純屬革命式(如法國大革命)或解放式 (如共產)的積極自由之政治噱頭,Mill的英國晚輩Berlin在《自由四論》如是說:

自由可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英國古典自由主義Mill和Hayek《到奴役之路》的自由是消極自由。英式消極自由有利於民主,法式積極自由則導致極權。自由就是自由,說「一個牛津大學院長的自由,和一個埃及農夫的自由,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的人,是一種政治噱頭,其實只是西方自由主義者良心的不安而已。

原來是贖罪心態,難怪英美資本主義的自由派會有類似社會主義的積極自由主張、新/保守派(如Hayek/柏克)反而保守住了古典自由主義的消極自由。這二派代表著二十世紀尤其二次大戰之後英美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隨著經濟力的強弱而起伏於強調平等福利與競爭效率之間,且具體地反映在英國的保守黨與工黨、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治主張上。

這也已成過去式,英國保守黨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與美國共和黨的戲子雷根牛仔之新保守主義,憑著競爭效率瓦解了蘇聯成為超強霸權,但其子孫仍難免福利病,即使2008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歐巴馬仍靠對弱勢者的福利勝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7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