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愈少愈好》
相對於前評《辦公室政治》之厚黑真實,Richard W. James著/林明秀譯《管得愈少愈好》(正中書局,2002)則是本掛神學頭賣心靈雞湯之作,原著還只是販賣耶教的身心靈,譯者則在章節上附加儒道「從心所欲」「道法自然」等。
跟李陳政權一樣都是偽君子啦!(詳參【圖博館】:真小人與偽君子)
經長改口 管理愈少愈好【聯合報記者丁萬鳴06/01/27
經濟部長黃營杉前天上任第一天,不但宣示要落實積極管理,而且還要管到要害。昨天他突然熄火了,改口說,管理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管。
經濟部長黃營杉昨天態度轉趨軟化,上任第一天揚言要「積極管理」廠商,「管到要害」,昨天他在記者會中改口:「我頭上的三尺神明告訴我,管得愈少的管理愈好。」
黃營杉的「要害管理論」昨天引發輿論批評後,他在下午的記者會態度轉趨溫和,他說,曾看過一百多家臺商,「企業家每個都精明能幹,那裡需要政府管」,但政府站在國家整體利益上,要對政策和經濟發展負起責任。
黃營杉說:「神明告訴我,管得愈少的管理愈好。」只有管不好的情況時,才會什麼都要管;管得好時,就什麼都不要管,就可以無為而治。
對陳總統的「積極管理」兩岸經貿政策,黃營杉昨天說,積極管理沒有緊縮的意義,是要站在國家主體性和整體利益上,推動兩岸經貿政策。
黃營杉第一天上任時以管理專家自居,昨天聽取投審會兩岸經貿政策的管理機制後,轉為「謙卑」,甚至說,我對兩岸經貿政策的了解只有幼稚園的程度,希望再聽一次簡報後,能提升到小學生的程度。
【記者丁萬鳴、鄒秀明、許佳佳/臺北報導】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表示,如果政府能用輔導臺商的方式積極管理,相信臺商和大陸方面都會歡迎,不要對「積極管理」做負面解讀。
對於經濟部長黃營杉表示要管臺商的「要害」,戴勝通說,如果把「要害」界定在軍事上的敏感科技,沒有人會反對;反之任意擴大「要害」的範圍,可能會吃力不討好。戴勝通說,現在什麼都國際化了,他不知政府要怎麼管。
臺灣區電電公會理事長許勝雄、半導體協會理事長黃崇仁都指出,政府應該明確訂下積極管理的辦法,讓遊戲規則透明化,這樣不僅可讓企業有遵循的方法,也方便企業做出長遠規畫。
黃崇仁說,陳總統的元旦談話已很清楚的指示未來的兩岸政策。但黃營杉是企業出身,希望新任經長可以明白企業經營必須掌握先機。業者願意照規作事,但前提是政府必須要先一步公布明確的規則出來。
思想愈少的人,說話愈多!(戴晨志)
有些人喜歡多管閒事,對於與自己無關的事,仍愛追問到底;有時可能是基於善意的關懷,有時卻也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實,適度地關心,會令人覺得窩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長,則令人厭煩。
人到了一定年齡而不結婚,似乎變成「眾矢之的」,經常有人「關心」,甚至「嚴重關切」。所以,過去遇到認識的人時,我總會被問道:「你怎麼還不結婚?」「什麼時候請喝喜酒啊?」後來,這個問題被問多了、問煩了,當時我的答案一律是「快了吧,一九九七吧!香港大限時,我大概就會結婚。」
沒結婚,實在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卻表現出「極度關心」的態度,其實他們自己的婚姻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有的人還偷偷地打聽「他長得也不錯,怎麼還不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毛病?」害得我父母真的問我,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問我「怎麼還不結婚的人」愈來愈多,我煩了,只好回答他們:「因為我的屁股長一個胎記!」
「啊?你的屁股長一個胎記?那跟你不結婚有什麼關係?」
我說:「是啊,那我不結婚跟你有什麼關係?」
唉,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愛管閒事,管人家愛不愛結婚?
當然,系上的學生對系主任還沒結婚,也頗為關心,雖然他們不敢直接問我「怎麼還不結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來表達「關懷之意」。有一天,系上佈告欄上出現一份大海報,上面寫著「誠徵師母一名」鬥大字體,另外還有「師母」的待遇與條件:「一、月入數十萬,二、工作輕鬆,三、免經驗,四、男女不拘!」
呵,「免經驗」當然好啦,但竟強調「男女不拘」,難怪沒有人來應徵。
學生的調皮「創意」,令人覺得十分可愛、好玩又有趣,本來「口語傳播系」的學生就應該活潑、敢表達;但是假如有人經常嘮叨的問:「怎麼還不結婚」,就叫人生厭。古人說:「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尤其是有關別人「結不結婚」的私事時,過份的關心、多言,總不是令人愉悅的事。所以西方人說:「與人交談,猶如彈琴絃一般,當別人感到乏味時,便要把絃按住,使它停止振動、發聲。」
臺灣學生所受的語言訓練極少,從小就不被鼓勵多做公開表達,以至於學生在臺下吱吱喳喳不斷地講,一叫他上臺,則臉紅脖子粗,講不出幾句得體合宜的話來。畢了業,進入社會工作,私底下也是話多得不得了,「流言」、「小道消息」、「個人隱私」,總不忘記「口語傳播」一下;倒是要做簡報、主持小型會議、討論時,又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人們似乎常常「有嘴說別人,沒嘴說自己」,以致變成「口舌場中,是非海裡」。有人說:「思想越少的人,說話愈多」,好像有其道理。
想想,自己是不是常在臺下吱吱喳喳,但一上臺,則臉紅不知所措,無法自然流暢地說話?
其實,我們都要訓練自己,有機會時,就要勇敢舉手、勇敢上臺,創造自己的機會!真的,每一次的機會,都會讓自己更加進步!
http://blog.sina.com.tw/w0101/article.php?pbgid=18349&entryid=100626
管理學>百度百科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産的需要産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産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活動自有人群出現便有之,與此同時管理思想也就逐步産生。事實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我們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論述。現代管理學的誕生是以弗雷德裏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學管理原理》( 1911年)以及法約爾(H.Fayol)的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爲標志。現代意義上的管理學誕生以來,管理學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管理學的研究者、管理學的學習者、管理學方面的著作文獻等等均呈指數上升,顯示了作爲一門年輕學科勃勃向上的生機和興旺發達的景象。進入21世紀,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管理學仍然需要大力發展其內容和形式。
所謂管理,是指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管理學的規定性
管理學的規定性是指管理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而管理學的規定性又取決于管理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性,即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麽? 哈羅德•孔茨( H Koontz,《管理學》): 五種企業管理模式比較
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爲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爲什麽這樣講呢牽因爲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爲制度化太呆板了。知名獵頭烽火認同管理模式分爲5種
1.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曆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爲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爲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系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爲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爲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産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爲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盡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麽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産。我國有一個民營企業叫“萬通”,一開始就是五個情投意合的人創辦的一個友情化企業,當時大家都可以臥薪嘗膽,創業者之間完全可以不計較金錢。但是,當萬通拿到第一筆大的利潤的時候,五個人就開始有所摩擦。當時萬通的比較大的股東叫馮侖,他還想繼續堅持這種管理模式而使企業發展,他組織企業的創辦者讀《水滸》,讓大家記取散夥與分裂的教訓,但結果最後沒有解決問題,只好幾個人解散了這個企業,放棄了這種友情化管理模式。後來萬通由于創業者各自另起爐竈而孵化了好幾個企業。
3.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爲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範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于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産。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麽溫情和講什麽良心,認爲一個人作爲企業管理者如果爲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麽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系。在經濟利益關系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爲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範化回報方式。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麽良心,講什麽人性,不觸及利益關系,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幹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系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系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系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爲職業經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爲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4.隨機化管理模式
隨機化管理模式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爲兩種形式: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爲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爲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于隨機性的管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幹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幹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麽是表現爲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麽是表現爲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幹預。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臺,就是因爲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爲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爲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爲什麽這樣講呢因爲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爲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本書目的是闡明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知識”。換句話說,孔茨認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或者說管理學就是這兩部分的組合。 詹姆斯•H•唐納利(J. H. Donelly,《管理學基礎》):
——“討論只與某一待定的(雖然也是相當廣泛存在的)事例有關的管理過程。我們將就有限的資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開我們的討論”,即管理學說是研究有限資源的管理。 羅納德•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者,《企業的性質》)
—— “經營意味著預測與通過簽訂新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著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産要素。” 羅納德•科斯教授對經營與管理的界定盡管是從契約、價格應變角度出發,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質:即經營是與市場打交道,它利用價格機制使自己生産的産品和勞務在市場上獲得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則是一個組織內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機制調配組織有限資源而獲得最佳配置效率的過程;管理不與市場打交道,盡管它要對市場上價格作一定的反應。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義,那麽管理學就應該以這麽一個規定性的管理作爲研究對象。這樣,管理學的研究範圍就應該是兩大方面:
組織本身包括組織的動力學機制、組織的構造及運行等等;
組織內依靠行政機制運作的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對資源配置的整體性系統方法和針對局部問題的各種職能性方法。
事實上大多數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和教材,盡管其章節安排、行文方式、觀點采納均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事實上哈羅德•孔茨和西裏爾•奧唐奈的《管理學》也是如此。 管理學的定義:研究和探討組織及組織內資源配置的構造、過程、方式、方法的學科,是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是管理學科群中最爲基礎的學科。 對管理學的這麽一種規定原本是美國管理學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學者們卻不這麽認爲,他們在把管理局限于企業時,認爲管理學還應該包括經營這一內容,于是便有了經營學一說,之後在我國便有經營管理學的稱法。
管理學的流派及構成
1、管理學的流派
20世紀初誕生的管理學隨著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努力,理論與實踐均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流派疊出,新理論新思想不斷産生,人才輩出。哈羅德•孔茨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61年)和《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年),對1980年前的管理學領域內精彩紛呈的理論、主張等作過一個精辟的歸納與分析。他認爲到1980年爲上,管理學至少已發展有十幾個學派,典型的有:古典學派、行爲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組織行爲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等等。
2、各流派研究的內容這些流派盡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內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內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營。
科學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羅,本質上可以歸結爲一種管理方式或方法,因爲人的科學工作和協作及對人的激勵與效率關系的研究實爲發展出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和韋伯的典型的組織研究成果。
行爲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E.Mayo)、馬斯洛(A.H.Maslow)、麥格雷戈(D.MeGregor)、盧因(K.Lewin)以及穆頓(J.S.Mouton)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爲關系,也有的探討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爲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爲以人爲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討。
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爲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爲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爲組織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內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內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3、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20世紀的管理理論學派盡管派別林立,實際上從分析方法來看,每個學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習慣的學科分析方法來對管理進行研究。
行爲科學學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學知識、行爲分析方法來研究組織、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人際關系;
系統管理學派用系統理論和觀點來考察企業組織,分析組織的構造;
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爲德魯克(P.Drucker)、戴爾(E.Dale)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案例分析性的,對象直接是組織、組織中的管理問題。
管理科學學派數理分析方法
組織行爲學派群體心理學分析方法 根據上述分析,狹義的管理學主要由組織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兩塊內容構成;廣義一點的管理學則還要加上經營領域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與經濟學相關。這三個方面的演進在過去50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徑。
3、管理學各流派的演進路徑
(l)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爲學(組織行爲、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O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爲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産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
(3)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廠商理論(2O年代)——産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演進路徑中,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均爲空白,這並不說明90年代管理學在上述三個方面無進展,而是難以將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分類,進而填入上述三個方面的空白之處。不過仍可以一試,
管理方式研究領域哈默(M.Hammer)和錢比(J.Champy)的《企業再造》;
組織理論研究領域彼得•聖吉(P. M.Senge)的《第五項修煉》。
經營管理理論研究領域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競爭大未來》、波特(M. E. 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
21世紀管理學所面臨的課題
1、組織的資源由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爲主向轉以知識與信息爲主傳統的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資本和自然資源支撐了20世紀的發展。但有人說,到21世紀,知識與信息將成爲發展的最大資源。假定這一說法成立,現行的資源配置模式是否應該放棄,未來的資源配置模式又應該如何? 90年代風行歐美的組織改造理論與實踐,似乎是先知先覺者的先行行爲,然而確實有其曆史的背景和未來的呼喚。
2.組織的成員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轉變在物質不甚豐富而又在逐步豐富的20世紀中,大衆迫于生計更多地像一個追逐利益的經濟人,經濟學家們以此構造了他們的理論體系和現實的經濟體系,然而在物質甚爲豐富、人類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後,人們也許開始擺脫經濟人的頭銜,此時不僅經濟體系需要重構,對人們工作努力的驅動源恐怕也需要重構。現在不也有許多管理者在號稱進行“以人爲本”的管理,似乎在尋找一種未來的範式嗎?
3.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加速發展的環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組織已不能敏捷地變化自己以適應環境,從而導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紀的到來使得一些肩負組織重托的人不得不爲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而擔心,于是便有“第五項修煉”一說,以針對現時組織。然而使組織真正成爲有學習能力,有超然思維的有機體又談何容易。21世紀中有哪些組織能真正成爲這樣的組織,從而保持不敗的地位呢?
4、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 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衆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産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後,作爲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然而,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爲方式應該轉爲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爲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爲方式。現在開始探討未來的管理倫理也許會給從今天走入未來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幫助。
5、信息爆炸將導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難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信息爆炸的世紀,信息越是充分越是豐富,人們就越難及時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現今更爲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與技術。信息社會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無援的船獨自在大海中尋覓。從所需信息的角度來看,一個個生産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擁有者,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可能是21世紀市場營銷全新觀念和體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體?
6、組織將在更大的範圍內謀求整體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類只擁有一個地球,21世紀的人們將更多地體會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愛,人們將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國界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意義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他們將沒有國界,人類的經濟行爲將從全球的長遠角度來考察。如果說20世紀的那些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還僅僅從比較利益、突破市場壁壘、謀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那麽21世紀的跨國企業也許應爲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福利的增長而設想,這是否是天方夜譚?
7.組織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 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爲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中企業應以什麽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8、組織內部由分工走向綜合即將過去的20世紀是專業化分工大發展的世紀,人類從專業化分工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的文明可以說是專業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細愈有可能偏離本原要旨,使綜合性的問題難以處理和解決,如大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的問題,小至一個企業拓展新市場的問題。21世紀可能是重返綜合的世紀,人類或許可從綜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企業或許能在綜合中獲得新生,管理學或許要創造綜合性的理論與方式方法。
管理學包括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等5個一級學科,共有15個二級學科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可授管理學、工學學位)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會計學
120202 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
120203 旅遊管理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120301 農業經濟管理
120302 林業經濟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醫學學位)
120403 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
120404 社會保障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1205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120501 圖書館學
120502 情報學
120503 檔案學
參考資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846.htm
管理學相關三論小釋
信息論
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
信息論將信息的傳遞作爲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是信息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這兩個方面又由信息傳輸定理、信源-信道隔離定理相互聯系。
什麽是信息?
信息現代定義。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逆維納信息定義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逆香農信息定義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控制論
是研究動物(包括人類)和機器內部的控制與通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著重于研究過程中的數學關系
協同論
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論以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爲基礎,吸取了結構耗散理論的大量營養,采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不同的領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維相空間理論,建立了一整套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微觀到宏觀的過渡上,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
協同論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是近十幾年來獲得發展並被廣泛應用的綜合性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爲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哈肯說過,他把這個學科稱爲“協同學”,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産生宏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系統論
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並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74.html?tp=0_11
“致良知”塑造出的模範員工 根本不頂用 2019-12-28 介面
12月27日,虎嗅App一篇名為《爭議“致良知”》的文章在網上瘋狂傳播,文章直指培訓組織“致良知四合院”疑似精神控制學員(楨:?)。參與學員每天需經歷13個小時的高壓培訓,內容涵蓋愛國教育、中醫、家庭建設、傳統文化教育等。
企業負責人希望通過“致良知”的培訓“增進內部文化、團結互助,提升管理經驗”,甚至是“建立人脈,促成銷售等隱形需求”。初衷或許美好,但強迫員工與領導者共同尋找精神寄託,只會營造出一個虛假(楨:?)的精神樂園。
“致良知”模式只能量產出“被洗腦”的(楨:?)、符合領導者狹隘想像的“模範員工”;它無法創造企業向心力、激發員工使命感,不能憑藉共有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留住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許多西方企業也在進行以人心改造為目標的組織塑造嘗試。然而,從本質上來看,青色組織與合弄制都與“致良知”所宣導的價值觀大相徑庭。
青色組織有效運行的關鍵是基於同僚關係的自主管理系統,它追求真實,且能不斷進化的組織使命。
合弄制則摒棄經理、主管等一系列管理層職位,將市場行銷、人力資源、客戶關係等具體工作職責分散到企業的全體員工身上。
同為烏托邦,西方的這類烏托邦組織建設更強調人性化,領導者的地位和權威將被打破(楨:?)。
回應
為小編的無知感到震驚!致良知給人很多啟發.
公知們和恨國黨們受不了愛國、傳統教育居然可那麼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