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2 10:28:29阿楨

《塑膠》

  史提芬‧費尼契爾的《塑膠》(時報,1999)雖不到前評《毒物魅影》以天然物就有毒替石化等人造毒物合理化地步,但其:人對天然塑膠性能的不滿、才人工合成塑膠之「塑膠發展史觀」,也半斤八兩了。
  要污名化塑膠是嗎?那就改評《塑膠鴉片》!

2008開卷好書獎:夏傳位《塑膠鴉片》☉文、攝影/周月英

 

 忠孝東路熱鬧繁華的街道上,兩家寬敞明亮的商店之間夾著一方幽暗狹小的入口,走進去,拾階直上頂樓,你會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廢棄的水泥塵土磚塊堆滿牆角,幾叢雜草努力從中冒出頭;大幅廣告塑膠布捲縮成團占住另一邊,上面積了一小潭一小潭的雨水;粗大的電纜線橫亙其間,鏽跡厚重的鐵箱不知道還有沒有作用;圍牆像煙薰過般帶著黧黑斑駁,和望過去光鮮明亮的高樓形成明顯的反差。

 這個場景,非常傳神地扣合著《塑膠鴉片》這本開卷年度十大好書所要傳達的警世效果:你以為放眼盡是富庶繁華,其實那只是因為,你沒看見黑暗的角落。

 2008年2月,得知有一本談論卡債問題的《塑膠鴉片》即將問世時,我和幾位財經專業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得到的反應幾乎都是:「卡債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有必要出書嗎?」(後來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也遭受同樣的質疑。)

 卡債問題真的已經解決了嗎?答案是沒有。或許從銀行和政府(以及一般財經專業者)的角度來看,雙卡風暴已經因為「卡債協商機制」而弭平了,但是從卡奴的角度看來,協商機制其實製造了更大的問題。

 說到卡奴,我們直接的想像大多是「刷爆卡也要買名牌包的過度消費草莓族」。沒錯,連專門協助弱勢者的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都承認對卡奴的第一印象就是過度消費。我曾告訴幾名親友,根據調查,因為亂花錢而變成卡奴的,只占所有卡債族的12%(其中還包括因為身心問題而造成的過度消費);絕大多數卡奴欠債的原因,是因為失業、離婚、替親人還債,或者創業失敗,因為走投無路又不敢向高利貸借錢,所以向銀行舉債。總之是經濟地位越弱勢的人,越容易陷入卡債的陷阱中。聽到這個訊息的人,無不表示訝異。

 媒體在報導卡奴新聞時,習慣以「新聞性」作為取材標準,「刷爆卡買名牌」是有爆點的新聞,卻造成了一般人的錯誤認知。沒有報導更全面的(因為全面所以不稀奇)、更結構性的問題根源,這是媒體的責任。但造成卡債成災的主凶,其實是銀行本身。這筆帳,是該算到政府和金融業身上的。

 當初銀行積極推銷信用卡、現金卡時,主要業務來源,都是那些走投無路的窮人族群。這些人收入和工作都不穩定、看不懂金融契約背後複雜的規約和隱藏的陷阱,受到宣傳手法的誘惑,加上需錢孔急,借了再說,卻從此越陷越深,萬劫不復。等到卡債形成風暴,政府出面,考慮的不是解決窮人的複雜經濟問題,而是如何把金融機構「該得的還給他們」。

 在代表富庶繁華的金融業背後,有許多我們沒注意到的黑暗角落。獲得2008年開卷十大好書的《塑膠鴉片》,便是在探討發卡銀行背後的政商結構與權力關係,以及整個「金融正義」的問題。

 在忠孝商圈某個廢墟般的頂樓,《塑膠鴉片》作者夏傳位來到BV拍攝現場。12月底的寒流加上高樓環伺的風洞效應,讓人瑟縮發抖,強風吹來時一度還讓瘦小的執行製作快站不住腳。但是,穿著牛仔褲踩著球鞋的夏傳位,倒是一付文風不動的樣子。據說他是馬拉松迷,除了正義關懷,他的生命就是運動。跑馬拉松和關心社會正義一樣,都需要堅毅的恆心與耐力,同時以這兩者為興趣和職志,的確入情合理。知儀導演本來要安排他來一段路跑的,因為氣候不佳只得作罷。而到現場又得知,幾天前夏傳位在高速公路上被撞到,肋骨受傷,兩個禮拜的時間內不能跑步。

  不能跑,那就用走的吧。在水泥堆和塑膠布之間,夏傳位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我在他行進間看出了一點端倪,趁著空檔,上前問他:你是不是一個很有條理的人?沒想到他的回答是:不是,我是個生活上亂七八糟,完全沒有規劃的人。矮油,我問的不是個人生活啦,我指的是面對工作以及處理問題的時候。

 夏傳位後來提到,他是理性重於情感,個性拘謹的人。這個部分,從影片拍攝過程也可略瞧見一二。導演說:你先走到這一點,看左方,再看前方,然後轉向右方。於是夏傳位便走向前,左-前-右,以完美的三角頂點方式轉動。導演說,請移動到這個定點後,注視前面5秒鐘,再轉頭看那邊。於是,夏傳位便走到定點,眼睛一眨一眨的,5秒鐘之後精準地轉頭……。

 這種分毫不差的機械式反應,成了我們笑鬧的話題。不過,大概也因為有這種精確理性的個性,《塑膠鴉片》才能脈絡分明地挖掘出卡債風暴的深層問題,簡潔明快的點出問題的根源。

 來來回回行走間,天色漸漸暗了,商店傳來的聖誕樂聲在車陣轟隆中仍不絕如縷,大樓的燈一一亮起,照著街道上一片熱鬧氣息。從堆滿廢棄物的頂樓往下望,某個騎樓下的小販、車道上開著貨車的運將,或者你剛才不經意走過的角落裡窩居的某個人,可能都正褙著卡債,努力想償還,卻被制度逼得走投無路。

 卡債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它只是轉入光亮的背面,像一張蛛網,靜靜的吞噬那些不小心落進其間的人。那些不幸的人離你並不遠,也許是你認識的親友,也許是路上與你擦身而過的人。如果你想對不幸有更多了解,或者想避免自己落入蛛網的陷阱,《塑膠鴉片》會告訴你答案。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09/366625.html

 

另參本館:債務解放條例 《植物的欲望》 《鴉片》 販毒的戒毒所 八家將也吸毒 《毒品》 《香烟》 《鼻煙》 《幹嘛要抽菸》 《菸草美濃》

 

塑膠>百度百科

 

  1. 塑膠原料的主要成份是樹脂

  2塑膠原料:是由高分子合成樹脂(聚合物)爲主要成份滲入各種輔助料或添加劑,在特定溫度,壓力下具有可塑性和流動性,可被模塑成一定形狀,且在一定條件下保持形狀不變的材料.

  3. 聚合物:指聚合過程所産生的純材料或稱聚合材料.無論天然樹脂還是合成樹脂均屬高分子合聚物,簡稱高聚物.

  4.塑膠對電,熱,聲具有良好絕緣性:電絕緣性,耐電弧性,保溫,隔聲,吸音,吸振,消聲性能卓越.

  塑膠原材料大部是從一些油類中提煉出來的,最熟悉的部分PC料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PC料在燒的時候有一股汽油味;ABS是從煤炭中提煉出來的, ABS在燒完滅掉的時候會呈煙灰狀;POM是從天然氣提煉出來的, POM在燒完的時候會有一股非常臭的瓦斯味.

  一般塑膠原料的特點

  a. 塑膠原料受熱膨脹,線脹系數比金屬大很多;

  b.一般塑膠原料的剛度比金屬低一數量級;

  c. 塑膠原料的力學性能在長時間受熱下會明顯下降;

  d.一般塑膠原料在常溫下和低于其屈服強度的應力下長期受力,會出現永久形變;

  e. 塑膠原料對缺口損壞很敏感;

  f. 塑膠原料的力學性能通常比金屬低的多,但有的複合材料的比強度和比模量高于金屬,如果制品設計合理,會更能發揮起優越性;

  g.一般增強塑膠原材料力學性能是各項異性的;

  h.有些塑膠原料會吸濕,並引起尺寸和性能變化;

  i.有些塑料是可燃的;

  j. 塑膠原料的疲勞數據目前還很少,需根據使用要求加以考慮.

  塑膠原料分類

  塑膠原料按照合成樹脂的分子結構分主要有熱塑性及熱固性塑膠之分:對於熱塑性塑膠指反複加熱仍有可塑性的塑膠:主要有PE/PP/PVC/PS/ABS/PMMA/POM/PC/PA等常用原料.熱固性塑膠主要指加熱硬化的合成樹脂制得的得塑膠,像一些酚醛塑膠及氨基塑膠,不常用.

  按照應用範圍分主要有通用塑膠如PE/PP/PVC/PS等,工程塑膠如ABS/POM/PC/PA等常用的幾種.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塑膠如耐高溫高濕及耐腐蝕及其他一些爲專門用途而改性制得的塑膠.

  材料利用及顔色處理

  1. 塑膠原料大部分可循環使用,但由于翻用塑料(水口料)比一般原料要脆,所以只可混合新料(原料)一起使用,比例最大不可超過25%爲合適,應以顧客要求標准爲原則.各種類型的塑料料因所需的熔點不同,所受的注塑壓力不同,生産中一定不可相混淆.

  2. 由于塑料産品要與顔色配合,因此塑膠原材料可分爲:抽粒料,色粉料,色種料,還有近期出現的加液體在塑膠原材料中著色.抽粒原料是已經把顔料混合進原料中,每一粒塑料料均已著色,所以形成産品顔色穩定均勻.色粉料及色種料是把色種或色粉混合原料使用,成本低,而且不用儲存大量的有色原料.但是顔色不穩定,較難在生産中控制統一性.

  【分類】

  根據熱性能和加工性能

  熱塑性塑料:受熱軟化並可反複加熱成型

  如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

  熱固性塑料:受熱固化定型後不能再加熱熔融成型

  如酚醛塑料、脲醛塑料

  按用途分

  通用塑料:産量大

  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

  工程塑料

  如聚碳酸酯、聚碸、聚苯醚、聚酰胺、聚甲醛

  特種塑料

  如醫用塑料、導電塑料、耐高溫塑料

  【環保問題】

  自面世以來,塑料得到廣泛應用,但同時亦産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塑膠垃圾難以自然分解,導致固體廢物的增加;若流入海洋中,亦會導致海洋生物誤食、窒息、中毒等,影響海洋生態;焚化塑膠垃圾亦會造成空氣污染,部份塑膠,如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在某些條件下或會釋出有害物質或內分泌幹擾素,危害生物的生育機能。因此,減少使用塑膠成爲環境保護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回收分類標簽

  爲方便塑膠的回收,美國塑膠工業協會(The Society of the Plastics Industry, Inc., USA)提出利用塑料類型來分類的標簽系統:“合成樹脂識認碼”(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常譯爲“塑膠材料編碼”或“塑料編碼”)。可回收的塑膠容器均會附有一個以三個箭號圍繞而成的三角形標簽,標簽上會表示塑料的類型。

  中國國家標准(GB18455-2001)規定,體積/容積超過100毫升的塑料包裝制品或塑料容器必須直觀標注塑料回收標示:

  標志 縮寫 名稱 用途

  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亦常被稱爲聚酯 常見于寶特瓶。

  HDPE 高密度聚乙烯 常見于洗劑容器、牛奶瓶、超級市場膠袋。

  PVC 聚氯乙烯 常見于管道、戶外家具、雨衣。

  LDPE 低密度聚乙烯 常見于牙膏或洗面乳的軟管包裝。

  PP 聚丙烯 常見于瓶蓋、吸管、微波爐食物盒。

  PS 聚苯乙烯 分爲未發泡或已發泡。未發泡即保麗龍,常見于部分飲品(如益力多)容器;已發泡即俗稱的發泡膠,常見于包裝用膠粒、一次性保溫膠杯、包裝凍肉盛器、飯盒。

  OTHER 其他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 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尼龍(Nylon)及玻璃鋼(FRP)、雙向拉伸聚乳酸薄膜(BOPLA)等。

  但很可惜,塑料的回收並不容易,推行成效亦不理想。與金屬回收比較,塑料回收最大問題是難以用機器進行自動分類,工序牽涉大量人力。除了容器通常以單一塑料造成以外,不少塑膠制品皆以多種不同材料裝配而成,將其解體的成本可能比回收得來的塑料價錢高。而且,部分種類的塑料回收沒有經濟價值,例如發泡膠。這類塑膠垃圾通常會被掩埋或焚化。

  現時,美國回收塑料占的比重很低,只有5%。

  【可分解塑膠】

  用可降解的澱粉塑料制造的餐刀,叉子 和匙。可分解塑膠能于陽光下分解。亦有于塑料中加入澱粉使其更易于生物分解,但分解仍不完全。亦有人利用基因改造細菌産生完全可生物分解的塑料,但成本仍高昂。德國巴斯夫公司(BASF)研究出一種稱爲Ecoflex的可生物分解塑料,用于食品包裝。以上的可分解塑料由于成本問題,因此鮮有使用。而這種塑料必需曝露于空氣的情況下才能分解,因此若被掩埋,仍然會導致固體廢物的問題。

  塑料生産商常在包裝上含糊地稱産品爲樹脂,即使明明是人精/人造樹脂/合成樹脂。一般人很易受誤導以爲是天然樹脂而放心購買和使用。許多生産商也未有清楚列出制造産品時加入的各式有害化學品。

  由于塑料大量生産,價錢便宜,顔色選擇多,所有人們也大量使用塑料用品,以致常在未了解某些塑料的實際特性的情況下不當地使用塑料。例如,有些塑料不宜加熱或用來存放酸性飲品食品,有些塑料不宜受陽光照射等,否則成份會不穩定而釋出。由于無即時危險,以致塑料産品中各種有害物質已從不同途徑,尢其是飲食,進入和污染人體。

  塑料 聚乙烯 ?聚氯乙烯 ?聚苯乙烯 ?聚乙烯醇 ?聚丙烯 ?聚丙烯酸 ?聚丁烯 ?聚異丁烯 ?聚碸 ?聚甲醛 ?聚酰胺 ?聚碳酸酯 ?聚乳酸 ?聚四氟乙烯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環氧樹脂 ?酚醛樹脂 ?聚氨酯

  合成橡膠 順丁橡膠  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  氯丁橡膠

  合成纖維 丙綸  滌綸  錦綸   腈綸  氨綸  維尼綸  耐綸  達克綸  克夫綸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1196.html?tp=0_11

 

阿楨 2021-07-05 08:00:15

環保新發現 牛胃中的分解酶可分解塑膠 2021/07/04 中時

新阿特拉斯(newatlas)報導,近年來,許多有前景的研究證明,某些種類的細菌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包括在2017年在日本回收工廠中發現的一種細菌,它可以分解PET塑膠(常用來做保特瓶),2015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麵包蟲可以吃掉保麗龍,它們腸胃裡的細菌也能夠分解聚乙烯類的塑膠。從此之後,更多的科學團隊開始尋找可以消化或分解塑膠的生物作用。
最新的成果來自奧地利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他們從牛的瘤胃中提取出的消化酶拿來實驗。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牛除了會消耗和分解草料以外,他們也能吃掉天然植物聚酯(比如樹脂),而天然樹脂與人造的合成樹脂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因此科學家們推測,牛的消化系統可能也能夠分解塑膠。
牛這樣的偶蹄反芻動物有4個胃,分別是瘤胃、蜂窩胃、重瓣胃、皺胃。其中瘤胃的體積最大,也是草料滯留最久的地方,瘤胃如同一個發酵桶,有許多的微生物在此幫助分解草料。
科學家們發現,瘤胃液中的微生物群落,對3種塑膠都能夠分解,只是粉末分解的速度比薄膜快。科學家們之前太執著尋找能夠分解塑膠的單種微生物,如今發現瘤胃液更有效,這顯示多種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和它們合作產生的酶更有效率的多,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單一的酶。

阿楨 2021-05-15 09:46:37

哈佛團隊反駁“2045年人類無法自然生育”:精子數將下降至0是過度推演20210513 新浪科技

  不久前,美國流行病學教授 Shanna Swan 出版了一本名為《倒計時》新書,宣稱由於受到環境中激素干擾物的影響,人類精子數到 2045年可能降低至趨近於零,以至於無法自然生育。
  莫納什大學副教授 Tim Moss 在 the Conversation 網站提出質疑。接下來,哈佛大學研究團隊5月10日在《人類生殖》期刊指出,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Swan 等人2017年發表研究存在缺陷。

  當然,許多對全球不同地區的研究顯示出精子數的下降,這確實值得關注。但Moss指出:“我們並未完全理解這一明顯下降背後的原因。將其簡單歸咎於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實際上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慢性疾病、飲食習慣和肥胖。而人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努力,提高生育能力。”

阿楨 2021-04-02 09:56:12

2045年,人類可能無法自然生育了

  根據美國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環境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 Shanna Swan 2017 年發表於《人類生殖醫學前沿》(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薈萃分析,男性精子數量在僅僅40年間就降低了50%。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扭轉,那麼25年後人類男性精子數量的中位數將跌至零。儘管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推測,但Swan 認為目前也沒有證據能夠說明這種下跌的局面正在被改變——2045 年,人類可能要面對一個無法自然生育,只能依靠輔助生殖手段繁衍後代的世界了。
  Swan 指出,這些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是相互聯繫的,並且它們很大程度上都由相同的原因推動——影響激素的化學物質(內分泌干擾物)的出現。這些包括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雙酚 A(Bisphenol A)、阻燃劑在內的“荷爾蒙劫持者”,已經在現代生活中變得無處不在。內分泌干擾物存在于我們的水瓶、食品包裝、電子設備、個人護理用品、清潔劑,以及其他許多日常用品之中。並且從 1950 年開始,這類物質的生產規模就一直在擴大,這一年正是精子數量和生育率開始衰減的時候。
  或許有人會認為生育率的下降的原因是育齡推遲、生活方式變化等社會因素。對此,Swan 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這些當然會對自然生育產生影響,但我希望人們認識到化學物質確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