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09:53:07阿楨

《睡眠的迷人世界》

拉維的睡眠的迷人世界(遠流 2002)偏重睡眠的腦神經學(如他原創性地主張REM期是通往「清醒」門戶,同時也扮演黏合劑的角色,將一整晚四到五個為期九十分鐘的睡眠週期給連成一氣,形成連續的睡眠。至於一般主張的REM睡眠與神經發育、學習記憶、夢境產生等諸多功能的關聯,則可能是演化過程中逐步招攬而來的工作。)和先天性睡眠疾病(如呼吸中止症及猝睡症)之研究。不過由第五章〈二十四小時一天〉第十五章〈治療失眠〉,可知現代工商社會的「廿四小時不夜城」已異於演化之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難怪睡眠門診和睡眠實驗室生意興隆!

 

 

Peretz Lavie《睡眠的迷人世界》The Enchanted World of Sleep (遠流出版 2002)

 

  內容簡介

  睡眠是所有人類共有的經驗,人在睡眠之前一律平等。幾千年來,人們都視睡眠為自然秩序不可或缺的部分,見證了自然的睿智,或是神的智慧。沒有人費神去問「為什麼要睡覺」的問題。總而言之,睡眠是發生在「晚安」與「早安」之間的事,就那麼簡單。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睡眠的科學研究方有了革命性的進展。睡眠從一項原本只有詩人及哲學家感興趣的現象,成了一項熱門的科學研究主題,同時也用上了先進的創新方法。之前,醫生認為生病是人類清醒時分才會出現的毛病,不認為有必要在病人睡著的時候研究病情。如今他們已了解,有些病人的不適,睡著以後才會顯現。

  從睡眠研究這行的祖師爺克萊特曼算起,其中的名家幾乎都有過睡眠的通俗寫作,由此也可看出睡眠這個主題,對一般大眾的吸引力。這本《睡眠的迷人世界》是由以色列的睡眠學者拉維所寫,無論實質內容還是寫作方式,都是這類書籍中的佼佼者。

  拉維有著和國內多數學者類似的經歷:在本國接受完大學教育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及博士後訓練,再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揚名立萬。二十多年來,在他一手建立的以色列理工學院睡眠實驗室,已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次在其中過夜,接受睡眠的科學檢查。且不說從中獲得的重要資訊可有多少,單是這樣的紀錄與經驗,就屬難能可貴,全球少有。

  由於作者的背景,也造成本書的特色。像是作者針對入伍新兵所作的睡眠檢查、軍中連續八十小時不眠不休訓練下的影響、波斯灣戰爭期間的睡眠研究、「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睡眠結構調查、猝睡症的種族差異研究,及睡眠呼吸終止症(sleep apnea)與日間嗜睡之間關聯的建立等,不單是第一手資料,同時都有其特殊性。此外,作者針對生物時鐘失常的大學生、戰場受傷導致失去REM睡眠的特殊病人,以及擅於作夢者的長期追蹤調查等,都是既有趣且發人深省的例子。

  至於白晝出現極度嗜睡的症候,比起晚上睡不著、睡不穩的問題,更少受到醫界的注意;但我們只要想想現代人的生活安危,有多少是操在這些嗜睡者的手上,就不由得不讓人擔心。造成晝間嗜睡的因素很多,除了夜間失眠及原發性嗜眠(idiopathic somnolence,也就是原因未知)之外,尤以睡眠呼吸中止症及猝睡症最普遍。作者花了兩章的篇幅,對這兩種毛病的來龍去脈,作了詳細的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及治療,書中已有詳細說明,不在此重複,但近三、四年來對猝睡症的研究有重要的突破,值得在此補充說明。

  猝睡症患者有四大症狀,除了晝間嗜睡外,其餘是猝倒(cataplexy)、入睡前幻覺(hypnagogic hallucination)及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等;但只有十到十五%的患者同時具有這四種症狀。猝睡症在西方的發病率是每十萬人當中有二十到六十位,不算太低,與多發性硬化及帕金森氏病相當。日本具有最高的發病率,每十萬人當中有五百九十人,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則只有○點二人,是最低的數字。最近香港中文大學的報告,中國南方人(廣東人為主)的發病率是每十萬人當中有三十四人,落在西方人數字的下限附近。

  猝睡症研究的最新進展,代表著睡眠研究這一行的現代化及主流化。回到本文一開始所提的調查報告(該報告的作者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就是當年拉維博士後研究的老師),超過五十%的美國女性及三十%的男性,在填問卷的前一個月內有過失眠;更驚人的是,美國有一半以上的人都用過鎮定安眠藥幫助入眠。二○○○年,亞洲睡眠協會的報告指出,台灣中年職場男女有高達七十八%的人抱怨睡眠品質不佳,然而真正前往求醫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一如本書作者指出,醫學界對於睡眠問題的重視,一向不足;多數醫生對於病人的睡眠抱怨,除了安慰幾句,開立安眠藥處方外,也無多少良策。國內設有專門睡眠門診的醫院已然不多,真正有睡眠實驗室讓病人過夜檢查的更少;國內的睡眠醫學會也方於今年度成立,顯然起步甚晚,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本書對睡眠生理及醫學深入淺出的介紹,相信不但對一般大眾有所幫助,對實際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也都是開卷有益的閱讀。

  深度推薦 睡鄉路穩宜頻到(節錄)

睡眠與個體的存活息息相關;除了空氣和水以外,人對於睡眠的需求,甚至比對食物還高。一般人不吃東西,撐個十來天或更久都沒問題,但要人連續三、五天不闔眼,可是不容易辦到的事。

  雖然睡眠有這麼大的「魔力」,但科學家對於「人為什麼要睡覺?」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還沒有滿意的答案。至於像「人一天該睡多長時間?」、「人從醒到睡、或是從睡到醒是怎麼發生的?」以及「人睡著了,腦子裡還有活動嗎?」等問題,也都不是那麼容易回答。

  有關睡眠種種,還不僅限於上述純屬好奇的問題,睡眠可是許多疾病的成因及主述的症狀。現代人終其一生,少有人沒有嘗過失眠之苦。多數人的失眠,屬於「情境失眠」(situation insomnia),或是「身心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只要事過境遷,通常可不藥而癒;但長期受失眠之苦者,卻也不在少數。

  有人天生就有入睡的問題,有人從情境失眠轉變而成,有的則是由他種疾病所造成。不但如此,還有人具有相反的困擾,不是整天昏睡不醒,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打瞌睡。甚至有一種猝睡症(narcolepsy),患者只要情緒一激動,就會全身癱瘓倒地不醒。因此,睡眠的研究有其實際的需要。

  與睡眠相關的諸多情事當中,最讓人著迷、且話題最多的,首推作夢。自古以來,夢就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一方面夢似乎不受我們控制,來去不定,另一方面夢又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人在裡頭可與逝者、遠方友人或陌生人謀面;甚至有人認為夢境可預測未來。因此,解夢成了自古以來流行的行業,至今不衰。

  睡眠既然是生理現象,當然也應該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但睡眠的現代科學研究,卻要比許多的醫學分支都來得進展緩慢。方法學的受限固然是原因之一,醫學界多數人不認為人睡著了有什麼好研究的,只怕是更主要的因素。

  這本《睡眠的迷人世界》是由以色列的睡眠學者拉維所寫,無論實質內容還是寫作方式,都是這類書籍中的佼佼者。

  拉維提過兩項出名的觀念,就是「睡眠之門」與「清醒之門」。他利用改良的7/13「多次入睡延遲期試驗」(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將一整天以二十分鐘為期,分成七十二個區間,讓受試者睡七分鐘,醒十三分鐘,因而建立了人在一天當中入睡的難易度具有差別的證據,也就是有「睡眠之門」的存在。

  同時,他主張REM期是通往「清醒」門戶,同時也扮演黏合劑的角色,將一整晚四到五個為期九十分鐘的睡眠週期給連成一氣,形成連續的睡眠。至於REM睡眠與神經發育、學習記憶、夢境產生等諸多功能的關聯,則可能是演化過程中逐步招攬而來的工作。這些說法,都具有相當的深意及實用的價值。

  一如本書作者指出,醫學界對於睡眠問題的重視,一向不足;多數醫生對於病人的睡眠抱怨,除了安慰幾句,開立安眠藥處方外,也無多少良策。國內設有專門睡眠門診的醫院已然不多,真正有睡眠實驗室讓病人過夜檢查的更少;國內的睡眠醫學會也方於今年度成立,顯然起步甚晚,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本書對睡眠生理及醫學深入淺出的介紹,相信不但對一般大眾有所幫助,對實際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也都是開卷有益的閱讀。(文/潘震澤,遠流提供)

 

「夢」鄉路穩宜頻到 ——《睡眠的迷人世界》導讀

 

  睡眠的重要與困擾

  2002 年 2 月間美國一份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上百萬人的公衛調查結果,顯示每晚睡眠時數在七個小時上下的人,在調查的五年內存活率最高;甚至睡眠時數低至五個小時的人,存活率也與睡八小時者不相上下。由於這個說法挑戰了傳統「人一天應該睡滿八小時」的認知,加上現代人普遍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這則外電報導登上了國內各大報。聳動一些的,還出現「多睡早死」的標題。平日睡眠時數較少的人看了,不免沾沾自喜,每晚非睡八、九小時不歡者,則不免擔心。(註)

  由上述新聞報導以及睡眠常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可見一般人關心的程度。的確,睡眠與個體的存活息息相關;除了空氣和水以外,人對於睡眠的需求,甚至比對食物還高。一般人不吃東西,撐個十來天或更久都沒問題(只要飲水無缺),但要人連續三、五天不闔眼,可是不容易辦到的事。雖然睡眠有這麼大的「魔力」,但科學家對於「人為什麼要睡覺?」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還沒有滿意的答案。至於像「人一天該睡多長時間?」、「人從醒到睡、或是從睡到醒是怎麼發生的?」以及「人睡著了,腦子裡還有活動嗎?」等問題,也都不是那麼容易回答。

  有關睡眠種種,還不僅限於上述純屬好奇的問題,睡眠可是許多疾病的成因及主述的症狀。現代人終其一生,少有人沒有嘗過失眠之苦。多數人的失眠,屬於「情境失眠」(situation insomnia),或是「身心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只要事過境遷,通常可不藥而癒;但長期受失眠之苦者,卻也不在少數。有人天生就有入睡的問題,有人是從情境失眠轉變而來,有的則是由他種疾病所造成。不但如此,還有人具有相反的困擾,不是整天昏睡不醒,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打瞌睡。甚至有一種猝睡症(narcolepsy),患者只要情緒一激動,就會全身癱瘓倒地不醒。因此,睡眠研究確有其實際的需要。

  睡眠的科學研究

  睡眠既然是生理現象,當然也應該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但睡眠的現代科學研究,卻要比許多醫學分支都來得進展緩慢。方法學的受限固然是原因之一,醫學界多數人不認為人睡著了有什麼好研究的,只怕是更主要的因素。

        1920 年代末,德國的貝爾格(H. Berger, 1873-1941)發表了人腦電波的記錄方法,早在 1935 年就有人將它應用在睡眠的研究,定義了從醒到睡的腦波變化。然而除了由淺入深的慢波(slow-wave)睡眠期外,入睡後九十分鐘左右,還有快速動眼(rapid-eye movement, REM)睡眠期的存在,以及與作夢有所關聯,則遲至 1953 年才由美國的阿瑟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 1921-1998)與克萊特曼(N. Kleitman, 1895-1999)發現。

        1917 年,奧地利的馮伊考諾摩(C. von Economo, 1876-1931)解剖嗜睡性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lethargica)病人的屍體,得出腦中下視丘(hypothalamus)是睡眠中樞的結論;1935 年,瑞士的黑斯(W. R. Hess, 1881-1973)以電極刺激腦中各個區域的實驗,也得出刺激下視丘前方,會引起動物睡眠的結果。多年來,包括視丘、中腦及腦幹的區域,也都發現與睡眠及清醒的控制有關,但下視丘的睡眠中樞與這些區域的關聯,以及所使用的神經遞質,最近幾年才由美國的塞波(C. Saper)提出系列的研究報告。近百年來,睡眠研究人才輩出,成果輝煌,但卻從未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青睞;睡眠研究的非主流地位,可見一斑。(上述的黑斯是唯一的諾貝爾獎得主,1949 年的生理醫學獎,但他不算睡眠研究者。)

  生物時鐘與睡眠

  睡眠對人的重要性以及醫學對睡眠了解的貧乏,成了強烈的對比;尤其自二十世紀伊始,人工造明的日益普及,對於人類的作息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不再受限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秉燭夜遊」也成了家常便飯。不單是某些服務行業,像醫院、電廠、空中交通管制等,必須維持二十四小時的無休,許多喜歡夜生活的人,更造就了各種夜間不打烊的商家。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多實行三班的工作制度,使得許多人的作息時間被迫晝夜顛倒。再者,現代航空器的發明與進步,也使得人類在短時間內可以橫跨地球好幾個時區,而造成所謂的「時差」。

  無論是定期輪班的職場員工,還是經常搭機越洋來回的空服人員及旅客,身體的不適絕非單純的習慣或心理因素,而確實有生理的依據;這就必須談到人體的生物時鐘與睡眠的關聯。

  所謂的生物時鐘,指的是我們腦中有一群神經細胞具有自發性的放電頻率,決定了體內許多功能每天出現固定的變化;這種內在的週期變化,就稱為約日韻律(circadian rhythm)。約日韻律常常要比地球自轉的週期來得長,也就是比二十四個小時來得多,故此生物時鐘必須時時與地理週期產生同步。造成這種同步化的訊息,最重要的是日照。

        固定生活在某個時區的人,其內、外週期節律大多能維持協調一致(例外所在多有);不幸的是,現代生活的三班制及長途飛行,就輕易攪亂了這種平衡。只要我們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越多,公司及個人也就越能夠對症下藥,提供最佳因應之道;這也就是「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這個新興學門的內容。 

  本書作者及其研究

  從睡眠研究這行的祖師爺克萊特曼算起,其中的名家幾乎都有過睡眠的通俗寫作,由此也可看出睡眠這個主題,對一般大眾具有的吸引力。這本《睡眠的迷人世界》是由以色列的睡眠學者拉維所寫,無論實質內容還是寫作方式,都是這類書籍的佼佼者。

  拉維有著和國內多數學者類似的經歷:在本國接受完大學教育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及博士後訓練,再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而揚名立萬。二十多年來,在他一手建立的以色列理工學院睡眠實驗室,已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次在其中過夜,接受睡眠的科學檢查。且不說從中獲得的重要資訊可有多少,單是這樣的紀錄與經驗,就屬難能可貴,全球少有。

  由於作者的背景,也造成本書的特色。像是作者針對入伍新兵所作的睡眠檢查、軍中連續 80 小時不眠不休訓練下的影響、波斯灣戰爭期間的睡眠研究、「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睡眠結構調查、猝睡症的種族差異研究,及睡眠呼吸終止症(sleep apnea)與日間嗜睡之間關聯的建立等,不單都是第一手資料,同時還有其特殊性。此外,作者針對生物時鐘失常的大學生、戰場受傷導致失去 REM 睡眠的特殊病人,以及擅於作夢者的長期追蹤調查等,都是既有趣且發人深省的例子。

  拉維曾提出「睡眠之門」與「清醒之門」這個著名的觀念。他利用改良的「多次入睡延遲期試驗」(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將一整天以 20 分鐘為期,分成 72 個區間,讓受試者睡七分鐘,醒十三分鐘(因此稱為 7/13 試驗),而建立了人在一天當中入睡的難易度具有差別的證據,也就是有「睡眠之門」的存在(分別位於午後及深夜)。

        同時,他主張 REM 期是通往「清醒」門戶,同時扮演黏合劑的角色,將一整晚四到五個為期九十分鐘的睡眠週期給連成一氣,形成連續的睡眠。至於 REM 睡眠與神經發育、學習記憶、夢境產生等諸多功能的關聯,則可能是演化過程中逐步招攬而來的工作。這些說法,都具有相當的深意及實用的價值。

  睡眠呼吸中止與猝睡症

  至於白晝出現極度嗜睡的症候,比起晚上睡不著、睡不穩的問題,更少受到醫界的注意;但我們只要想想現代人的生活安危,有多少是操在這些嗜睡者的手上,就不由得不讓人擔心。造成晝間嗜睡的因素很多,除了夜間失眠及原發性嗜眠(idiopathic somnolence,也就是原因未知)之外,尤以睡眠呼吸中止症及猝睡症(narcolepsy)最普遍。作者花了兩章的篇幅,對這兩種毛病的來龍去脈,作了詳細的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及治療,書中已有詳細說明,不在此重複,但近三、四年來對猝睡症的研究有重要的突破,值得在此補充說明。

  猝睡症患者有四大症狀,除了晝間嗜睡外,其餘是猝倒(cataplexy)、入睡前幻覺(hypnagogic hallucination)及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等;但只有 10-15% 的患者同時具有這四種症狀。猝睡症在西方的發病率是每十萬人當中有 20-60 位,不算太低,與多發性硬化及帕金森氏病相當。日本具有最高的發病率,每十萬人當中有 590 人,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則只有 0.2 人,是最低的數字。最近香港中文大學的報告,中國南方人(廣東人為主)的發病率是每十萬人當中有 34 人,落在西方人數字的下限附近。

  長久以來,猝睡症的病因一直不明。1980 年代中葉,發現猝睡症與某種人類白血球抗原(HLA)之間有高度的關聯(猝睡症患者幾乎都帶有該種抗原,但卻不是所有帶原者都是患者),顯示猝睡症可能是自體免疫的疾病。1998 年,有兩組科學家同時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胜肽,分別命名為下丘泌素(hypocretin)及進食素(orexin),主要是該胜肽位於下視丘,以及結構類似小腸內泌素(secretin),且具有促進飲食的作用而得名。不久,有研究者發現,患有猝睡症動物(主要是狗)的下視丘,就缺少了下丘泌素;抽取猝睡症患者的腦脊髓液,也測不到下丘泌素(或量很低)。進一步在剔除了下丘泌素基因的小鼠身上,更證實了缺少下丘泌素是造成猝睡症的主因。

  猝睡症研究的最新進展,代表著睡眠研究這一行的現代化及主流化。回到本文一開始所提的調查報告(該報告的作者克里普克 [Daniel Kripke] 就是拉維博士後研究期間的老闆),超過 50% 的美國女性及 30% 的男性,在填問卷的前一個月內有過失眠;更驚人的是,美國有一半以上的人都用過鎮定安眠藥幫助入眠。2000 年,亞洲睡眠協會的報告指出,台灣中年職場男女有高達 78% 的人抱怨睡眠品質不佳,然而真正前往求醫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一如本書作者指出,醫學界對於睡眠問題的重視,一向不足;多數醫生對於病人的睡眠抱怨,除了安慰幾句,開立安眠藥處方外,也無多少良策。國內設有專門睡眠門診的醫院已然不多,真正有睡眠實驗室讓病人過夜檢查的更少;國內的睡眠醫學會也方於 2002 年度成立,顯然起步甚晚,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本書對睡眠生理及醫學深入淺出的介紹,相信不但對一般大眾有所幫助,對實際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也都是開卷有益的閱讀。

  註:筆者曾針對該篇報導寫過一篇解說文章〈大夢誰先覺〉,登在 2002 年 6 月號的《科學發展月刊》http://nr.stpi.org.tw/ejournal/NSCM/EJ08_9106.htm,也收錄在本人所著《生活無處不科學》一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http://blog.chinatimes.com/jenntser/archive/2008/02/22/248802.html

 

睡眠實驗室

 

睡眠實驗室睡眠實驗主要是圍繞多導睡眠圖進行的研究,多導睡眠圖是一個可同時進行的多重實驗,它可以通過電子技術精確地傳輸和記錄你睡眠時的各項生理指標和身體活動情況,記錄可轉換成數據,供專業醫生讀取或分析,以確定你是否患有睡眠疾病。

  使用前的准備

  讓我們開始吧

   您的睡眠研究通常需要在晚上進行,睡眠中心的醫生會囑咐您一些注意事項,如檢查前的飲食、服藥等,以使不要因爲這些因素影響到檢查結果。例如,酒精和咖啡因會妨礙你的睡眠,所以它們應是被禁止的。

   您可以帶上睡衣,並准備一個隨身小包,帶上牙刷和其他一些第二天早上要用的東西。許多患者爲了獲得更好的睡眠喜歡帶上他們自己的枕頭。好一些的睡眠中心會爲您配有浴室可以在睡前洗個淋浴。當然不洗澡我們也同樣可以直接開始工作。讓我們去睡眠中心吧,那裏正等待著您的到來!

   您將被護士引領到您的臥室,在到達臥室之前,你可能會看到監控室。   在那裏技術人員可同時監控多個睡眠病人,這些工作是通過計算機、監視器、視頻攝像等設備進行的,並可打印出您的活動記錄。當您在房間裏需要幫助或有問題時,技術人員會快速做出反應。

   圖中這個技術員正全神貫注于睡眠中的患者。

   您已經到達了您的臥室。它可能類似醫院的病房,或者像賓館的房間,還有可能像您家裏的臥室,在換好睡衣之後技術人員將開始在您頭上安放電極。連接電極的過程可能在臥室進行,也可能在臥室外面進行。編輯本段准備就緒  連接好電極意味著准備工作就緒,在臨睡之前您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放松。大多數睡眠中心允許患者在合理的範圍內選擇他們的上床時間,條件好的還會給您配有電視,您還可以帶上一本書或雜志,同時,技術人員還會根據你的個人喜好爲您調整臥室溫度。

  各部分功能

  把每一個部件都連接到位大約需花費30-45分鍾,在這個過程中會用到許多物品,就像下面照片中你看到的,兩條藍色的帶子將分別圍繞在你的胸部和腹部,它們是用來測量您的呼吸情況的,在手指上要戴上血氧探測裝置以測量血液中的氧含量。電極需要暫時粘在你的皮膚和頭皮上,不過不要擔心,第二天早上這些粘連物是很容易取下的。

  照片托盤中是檢查附帶需要的東西,包括:紗布、電極線、用做記號的鉛筆、卷尺、網墊、發夾、棉簽、酒精、安全剃刀、膠水瓶和一個去掉針頭的注射器,裝有液體粘合劑,它將幫助保護電極。

   睡眠實驗的關鍵是要我們知道睡眠時發生了什麽,通過附帶在身上的電極,可記錄到您的大腦和肌肉活動産生的電信號,然後通過導線傳回並以數據保存,這種活動形態可以被睡眠專家辨認出來,他可以讀懂或解釋這個實驗,這些珍貴的信息將顯示出你是否存在睡眠疾病,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

   取下的表面鍍金的電極,它們在PSG實驗期間將被粘到皮膚或頭皮上。他們將記錄到非小的有關大腦或肌肉活動産生的電能。

   在電極被粘連到頭皮之前,技術人員會用卷尺測量相關尺寸,以使精確安放。在安放電極期間,患者通常會坐在舒適的椅子裏。編輯本段圖譜功能介紹  腦電圖:是PSG睡眠實驗的主要部分。它測量和記錄4種腦電波活動:阿爾法、貝塔、戴爾他和賽塔波,阿爾法波常出現在你閉上眼睛還沒有完全睡著的時候,賽塔波出現在淺睡眠1期和2期,戴爾塔波則主要出現在深睡眠,所以這種波被叫做“慢波睡眠”,主要出現在3期和4期睡眠。

   肌電圖:記錄肌肉活動如面部肌肉抽搐、磨牙和腿動,它也可幫助測定REM睡眠的存在,這些活動的總量和時間將爲醫生提供你的重要的睡眠信息。   眼動圖:記錄眼球的活動。這些活動對測定不同的睡眠階段非常重要,能夠清楚地顯示快速眼動睡眠(REM)。這種電極通常安放在右眉上方。

   心電圖:記錄心髒活動情況,比如心跳速度和節奏,電極安放在胸部。   鼻部氣流傳感器:記錄呼吸溫度、氣流、呼吸暫停、低通氣事件,一個傳感器安放在鼻子和嘴附近。

   胸腹帶子:記錄呼吸深度、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有彈性的帶子分別環繞在胸部和腹部。

   血氧儀:記錄血氧飽和度。一個像夾子一樣的東西夾在手指上。

  攝像:記錄身體姿勢和移動情況。

   鼾聲麥克風:記錄打鼾情況。電極安放在氣管上面,脖子下面。

   爲了PSG實驗獲得成功,必須全方位呈現睡眠時的複雜活動。在睡眠期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大約每90分鍾在REM睡眠和NREM睡眠循環一次。   在這些轉換中,主要的變化出現在我們的腦電圖、眼動圖、肌動圖,心率和呼吸對健康睡眠是必要的。如果在某個特殊睡眠時相觀察到異常變化,通過晚上的觀察我們可以詳細說明這些問題。

   有些睡眠疾病通常在特殊的睡眠時相更加嚴重,比如睡眠呼吸暫停在快速眼動睡眠(REM)、周期性腿動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你的睡眠技師和睡眠專家知道這些情況,在盡可能爲你獲得一夜好眠的同時,也會讓實驗盡可能地取得豐碩成果。

   這裏你可以看到肌電圖電極放在下巴、臉頰、顴骨和小腿,腦電圖電極放在頭皮和前額,眼動圖電極放在眉毛上面,鼾聲麥克放在脖子處。

   彈性的帶子各在胸部和腹部環繞一圈,以記錄橫膈膜的呼吸速率和功能,以及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

  開始測試

  全部連接已經完成!

   電極和所有組成部分均已安放好了。他們收集和記錄的數據就是多導睡眠圖研究的依據。一旦睡眠專家讀取這部數據“書”,他們將知道你是否有睡眠問題或睡眠疾病。診斷之後,睡眠專家將跟你和你的醫生一起討論,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盡管這些連接看起來很不舒服,好像根本無法睡覺,但大多數患者實際上很快就能適應,對睡眠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果診斷有或很可能有睡眠呼吸暫停,CPAP滴定將是必需的。嚴格地講,這需要在第二晚上做整晚的研究來完成。但有些時候,利用同一晚上後半夜的數小時也能完成。

   CPAP(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是睡眠呼吸暫停的一線治療方法。CPAP裝置可以把加壓的氣流通過一段管子輸送到鼻面罩或鼻枕,面罩或鼻枕會舒適地佩戴在頭上,加壓的氣流像一個通氣撐板,可以輕柔地撐開患者咽部組織和呼吸氣道,使熟睡時呼吸正常,而且僅用鼻子呼吸就夠了!

   爲正確治療睡眠呼吸暫停,調整CPAP通氣壓力達到一個正確值,需要進行滴定。每個患者都需要做滴定,沒有一種型號的機器能滿足所有人。   在滴定實驗過程,患者還需要帶著導線睡眠,就像做常規實驗一樣,除此之外他們還需佩戴鼻面罩,面罩另一端連接CPAP機。因爲加壓的空氣會刺激鼻子,所以壓力不能太大,許多睡眠實驗室在滴定過程把加熱加濕裝置連接在CPAP機,這樣可在空氣離開CPAP,到達患者鼻腔之前加入濕氣,減輕加壓空氣的烘幹效果。

   爲確保效果和最佳舒適度,患者應提前申請合適的鼻面罩。這樣患者就很容易進入夢鄉了。

   在滴定實驗過程,技師將在CPAP機器確定壓力水平,設定空氣壓力值,然後觀察測量結果。如果設定的壓力沒有使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發生的數量減少,或沒有消除鼾聲,技師將調整空氣壓力並繼續觀察,這個過程將持續一晚直至獲得最適宜的壓力。

  多次小睡潛伏實驗

  多次小睡潛伏實驗是用來測量病人的睡眠傾向和嗜睡度,這個測試是在常規PSG檢查之後的白天進行。主要進行5次小睡監測,每次通常少于30分鍾,通常在白天每兩個小時開始監測一次,例如上午10點,中午12點,下午2點,下午4點和下午6點。

   在進行多次小睡潛伏實驗之前完成一個1-2周的睡眠日記是非常重要的。你的醫生可以據此知道你正在服用哪些藥物,因爲許多藥物會影響到測試結果。   多次小睡潛伏試驗的目標有兩個:第一,所有小睡入睡前的平均分鍾數(睡眠潛伏期);第二,記錄在任何一個小睡周期內出現的REM睡眠。

   試驗所用的PSG應該是頭晚上做睡眠診斷時同一臺PSG,在兩次小睡期間,病人必須保持醒覺。編輯本段測試的目的  這個測試主要幫助發作性睡病患者調整他們的用藥,診斷發作性睡病,客觀地量化特殊患者的嗜睡程度,比如一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病人,盡管在進行CPAP治療,他還是嗜睡,那麽則有可能診斷爲先天性嗜睡。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將對您更好地了解和准備睡眠實驗有所幫助。

  擴展閱讀:1

中國健康睡眠網www.happy1321.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541.htm

阿楨 2021-07-18 08:23:18

"鬼壓床"究竟是怎麼回事?真是鬼幹的?科學的解釋來了… 2021-07-17 新浪科技

  鬼壓床,其實是由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狀況造成,醫學上稱為“睡眠癱瘓症”,屬於一種睡眠障礙。
  人體在睡熟的時候,大腦處於休息的狀態,我們的四肢也在休息,雖然大腦的意識清醒了,但是四肢還沒有收到指令,身體的肌肉張力降到了最低,這個時候就會有動彈不了的情況出現,通常過一段時間就能夠恢復正常了。
  易出現“鬼壓床”症狀的人
  ①睡覺時,喜歡把兩隻手放在胸口的人;或是睡覺時蓋的被子過厚,影響了正常呼吸,極易產生鬼壓床的感覺。
  ②睡覺時枕頭太高、姿勢不對,都會導致頸部血液不流暢。
  ③有晝夜顛倒的壞習慣,易使生物鐘紊亂,白天睡覺時出現鬼壓床。
  ④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過度勞累、焦慮或者睡覺前過度用腦的話,導致失眠多夢,甚至引起鬼壓床。
  緊急處理方式
  ①快速轉動眼球,讓眼球做圓周運動或者上下運動。
  ②將舌頭向外伸,或者伸舌頭的同時儘量喊出聲音,耳朵能聽見自己製造的聲音就可以了。
  ③集中精力,想辦法蹬腳,或者扭動腳趾。
  除了“鬼壓床”,睡覺時突然抖動,是缺鈣還是疾病?
   “臨睡肌抽躍症”或“入睡抽動”,屬於一種正常的無意識的肌肉顫搐,並不是身體缺鈣了。
  疲勞、情緒壓力、睡眠不足、劇烈運動以及咖啡因和尼古丁等興奮劑……都會引起肌肉、神經興奮亢進,使人經常出現臨睡肌抽躍症。如果人患有腦部疾病,比如腫瘤、腦中風後遺症、腦退化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現身突然抖動。
  夢游時,到底能不能叫醒?
  這種睡眠障礙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時期,也就是說夢游者其實仍處於沉睡狀態,但手腳自由,能夠下床、行走、排尿等,醒來後很有可能不會記住任何關於夢遊的事情。
  民間都說叫醒夢遊的人,會導致其發瘋,變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阿楨 2021-06-30 08:47:18

科學證明夜貓子都死得早?穩住,事情不是這樣的

研究稱“夜貓子”更易抑鬱 提前1小時入睡抑鬱風險可降23%
當“夜貓子”真會快樂?新研究顯示:晚睡的人更易抑鬱
  2018年,有個研究憑藉聳人聽聞的標題引爆全網:“非傳統睡眠作息將導致早死”,其實,這既不是研究本身的結論,也不是研究人員的結論。
  這個研究最初發表於《國際時間生物學期刊》,研究人員在六年半的時間裡研究了超過43萬人的睡眠類型,研究資料來源於英格蘭國家衛生服務中心和蘇格蘭國民健康服務中心登記處。研究人員將近50萬人被分成了四類:真•雲雀型(所謂的早鳥族,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醒)、真•貓頭鷹型(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眠)、半雲雀型和半貓頭鷹型。
  超過1萬名參與者在研究期間死亡。研究並非試圖將死亡與睡眠剝奪聯繫在一起,而是將其與“共病”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比如心理或神經疾病,糖尿病等。
  但是,不應僅靠簡單的關聯性就妄下結論,真正的問題在於,對於那些生活在早起世界的夜貓子來說,他們睡得太晚,但又不得不起得很早。一些其他可能增加健康風險的行為,主要與飲食和運動有關。如果每晚休息充足,飲食健康,積極鍛煉,參與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每天再曬曬太陽,即使是夜貓子,也並不會僅因為睡得晚就面臨健康水準整體下降的風險,也不會因此而死得更早。
  睡眠習慣隨著時間和科技而變化
   “早睡早起讓人健康、富裕、聰明。”當時人們贊同這一觀點,多半是客觀條件使然。那時候離電力普及還有一個多世紀,人們的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農牧業和製造業這些典型的戶外勞動中。
  那時的夜貓子常被清教徒認為懶散又無所事事,只有經常光顧酒吧、妓院,以及被關在監獄牢房的人才會睡到太陽曬屁股。在當時,主流社會的觀念,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成為夜貓子。
  就這樣過去了兩個世紀,情況基本沒什麼變化。
  到1954年,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到90年代初,電腦也達成了同樣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僅僅幾年之後,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接入了互聯網。每晚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的人數激增至了14%。
  現在,夜貓子們則完全遵循自己身體的規律生活。研究發現,夜貓子比早鳥族更聰明,更富有創意,工作狀態更穩定。
  用專家的話說,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敞開懷抱,擁抱你自己的自然規律,即便這意味著你得當個自由工作者,或者去上夜間課程而不是白天上課。

阿楨 2021-05-17 07:40:54

早起的魔力 醫界認證能降低罹患這兩種疾病風險 2021/05/16 中時

為瞭解睡眠習慣對肥胖者罹患心血管與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義大利那不勒斯腓特列二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檢視172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2的參與者睡眠習慣。結果發現,夜貓子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而習慣晚起的人更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儘管研究沒有提出解釋,但現有研究卻指出晚睡晚起的人較容易累積過度的壓力與消化、免疫系統的負擔,從而產生前述結果。
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21年3月份的《國際食品科學與營養期刊》上。眾所周知,肥胖會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大增,而這兩種疾病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殺手。
為瞭解不同時型(chronotype)類別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關聯,研究團隊召集172名中年志願者。其中,71.5%為女性,所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51.8正負15.7歲)。所有參與者必須陳述生活型態、執行地中海飲食的程度、睡眠質量、睡眠時形,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所有參與者的BMI全部為32以上,已超過18.5至24.9的健康範圍。
依據參與者的睡眠時型,參與者被分為3組,即早上時型組、傍晚時型組與介於中間組。傍晚時型組的參與者,睡醒時間較晚,而一天活動表現會在傍晚時達顛峰。早上時型組則是早起,且活動顛峰會更早。
結果發現,早上時型組的參與者約30%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而傍晚時型組則高達54.5%。至於第2型糖尿病,9%的早上時型組得到這種疾病,而傍晚時型組則36.4%。此外,與早上組、介於中間組相較,夜貓族還容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如缺乏運動、吸菸;甚至傍晚時型組也常出現睡眠障礙。
儘管這項研究只觀察睡眠習慣與肥胖者疾病的關聯性,並沒有解釋箇中原因;但先前研究顯示,夜貓族因為壓力的緣故,消化與免疫系統過度活躍,使得罹患心血管與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機率大增。
更進一步地說,傍晚時型的人生理時鐘容易受幹擾,而改變代謝的過程。這是因為腦下丘與腎上腺過度刺激的結果,兩者主管壓力、消化、免疫與其他一系列相互聯繫的身體系統。
研究團隊建議,在進行肥胖管理時,應將睡眠習慣納入考慮,而不是只注意營養攝取。最重要的是,讓你的生理時鐘與日常活動相配合,這將有助於減少罹患代謝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