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3 09:22:58阿楨

《王鼎均散文》

以前讀王鼎均散文尚只覺王是販賣人生哲學的偽哲人,至讀其回憶錄更覺王是消費白色恐怖的偽君子/知識份子。

王鼎鈞>維基百科 

王鼎鈞(1925年4月4日-),山東省臨沂縣蘭陵(今臨沂市蒼山縣)人,臺灣當代散文作家,筆名方以直,創作以散文為主,其它還有詩、小說、劇本及評論。現旅居美國紐約,專事寫作。

  簡歷

王鼎鈞生於耕讀之家。對日抗戰期間,離開山東老家,投入李仙洲將軍所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初中畢業後,棄學從軍。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考入張道藩所創辦的小說創作組,受教於王夢鷗、趙友培、李辰冬,打下寫作的基礎。

王鼎鈞曾於中國文化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等大專院校講授新聞報導寫作及廣播電視節目寫作,先後任職中國廣播公司編審組長、中國廣播公司節目製作組長、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正中書局編審、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中國時報,並曾擔任《掃蕩報》、《公論報》、《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的副刊主編與《中國語文月刊》主編。1978年,離開臺灣,前往美國新澤西州,任職於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編寫雙語教學所用的中文教材。退休後,旅居美國紐約,專事寫作。

王鼎鈞曾獲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國父誕辰紀念獎金」、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評論獎章」、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與《聯合報》、《中國時報》輪流主辦的「吳魯芹散文獎」。1999年,以《開放的人生》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2001年,獲得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傑出華人會員」獎牌。

  散文

《人生觀察》(文星,1965年;大林,1970;水牛,1989)

《長短調》文星書店 1965年,大林出版社 1969年

《世事與棋》驚聲文物供應社 1969年

《情人眼》(又名《情話》)大林出版社 1970年,作者自印 1990年

《王鼎鈞自選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5年

《開放的人生》(人生三書之一)爾雅出版社 1975年

《人生試金石》(人生三書之二)作者自印 1975年,爾雅出版社 2002年

《我們現代人》(人生三書之三)作者自印 1975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

《碎琉璃》九歌出版社 1978年,作者自印 1982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

《海水天涯中國人》爾雅出版社 1982年

《山裏山外》(《碎琉璃》的姊妹作)(洪範,1982;自印,1992;爾雅,2003)

《別是一番滋味》皇冠文化 1984年

《看不透的城市》爾雅出版社 1984年

《意識流》作者自印 1985年,爾雅 2003年

《左心房漩渦》爾雅出版社 1988年

《心靈分享》爾雅出版社 1998年;增修後更名為《心靈與宗教信仰》

《隨緣破密》爾雅出版社 1997年

《有詩》爾雅出版社 1999年

《千手捕蝶》爾雅 1999年

《活到老,真好》爾雅出版社 1999年

《滄海幾顆珠》爾雅出版社 2000年

《風雨陰晴》爾雅出版社 2000年

《葡萄熟了》大地出版社 2006年

  小說

《單身漢的體溫》(《白如玉》)(大林,1970;《單身溫度》,爾雅1989)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昨天的雲》(少年時代)作者自印 1992年,爾雅 2005年

《怒目少年》(流亡學生時代)作者自印 1995年,爾雅 2005年

《關山奪路》(國共內戰)爾雅 2005年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爾雅 ?年

  論著

《文路》益智書局 1963年

《小說技巧舉隅》光啟社 1963年

《廣播寫作》空中雜誌社 1964年

《講理》自由青年雜誌社 1964年,大地出版社 1974年

《文藝批評》廣林書局 1969年

《短篇小說透視》大江出版社 1969年

《文藝與傳播》三民書局 1974年

《靈感》(作文四書之一)作者自印 1978年,爾雅出版社 1989年

《文學種籽》(作文四書之二)明道文藝雜誌社 1982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

《作文七巧》(作文四書之三)作者自印 1984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

《作文十九間:作文七巧補述》(作文四書之四)作者自印 1986年,爾雅出版社 2004年

《兩岸書聲》爾雅出版社 199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BC%8E%E9%88%9E

 

  王鼎均>百度百科

 

  王鼎鈞,曾用名方以直,山東臨沂縣人,1925年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1949年到臺灣。曾在報社任副刊主編,也當過教師。51歲時移居美國,一直在紐約居住。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一直在紐約居住。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于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産量最豐,成就最大。20世紀70年代他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三本勵志小品文),在臺灣總發行量60萬冊。他淡薄名利,窮畢生之力于“寫出全人類的問題”,風格多樣,題材豐富。豐沛的內在能量,不愉的創作忠誠,對散文藝術的努力開拓,使之成爲一代散文家。

  作品著述:王鼎鈞的著作主要有:《文路》,《小說技巧舉隅》,《廣播寫作》,《講理》,《人生觀察》,《長短調》,《短篇小說透視》,《世事與棋》,《文藝批評》,《單身漢的體溫》,《情人眼》,《文藝與傳播》,《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靈感》,《碎琉璃》,《文學種籽》,《海水天 涯中國人》,《伶仃腳》,《秋水》,《人生三書》,《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散金臺》(劇本),散文集《風雨陽晴 》,《昨天的雲》,《 大氣遊虹》,《左心房漩渦》,《隨緣破密》,《意識流》等.

  關于王鼎均

  在人群之中尋覓著你,就彷佛在海邊撿起所有的沙粒,急欲發現你的蹤迹,如果不能如願,但願還有來生!不怕他人笑我癡,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生閱曆大文章 ━━談海外作家王鼎均的散文藝術

  在海外,王鼎均的名字已斐聲華文文學界了,但是大陸的文壇和讀者就陌生多了,應當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把王鼎均的散文納入“百花散文”書系,使我們得以認識海外這位在藝術上與余光中齊名的“散文大家”。

  王鼎均,1927年生于山東臨沂,先後在臺北任職于中國廣播公司和幼獅文化公司,並一度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七十年代後期遠遊南北美洲,最後定居于紐約。王鼎均一生多災多難,顛沛流離,艱辛的人生閱曆成爲他極爲寶貴的文學礦藏,也鍛造了他廣博深邃、沈郁頓挫的文風。他的散文或議論的事、或抒寫性情,或談人生修養或記遊蹤感懷,旁鶩八極,思接六合,含蘊深潛,包容乃大,字裏行間滲透著對社會對曆史對人生的關切和思考,具有濃郁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他的“人生三書”(包括《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和《我們現代人》),原是與青少年談修養的專欄文章,最能體現他散文的哲理色彩,是海外二十多年來長銷不衰的“暢銷書”。成就更高,更富創造性的思鄉懷舊散文。正是這些散文,“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基礎”(《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第八章)

  一、 幻化的鄉愁

  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思鄉不需要獎賞,也用不著和別人競賽。我的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王鼎均

  一代遊子盡望鄉。“鄉愁文學”是臺灣、海外文學中的一道獨特景觀。小說、詩歌、散文,各種體式,蔚爲大觀,佳作叠出,俯拾皆是,而且幾乎全是嘔心瀝血、發之肺腑的感人之作。王鼎均很早就加入到“文化鄉愁”的合唱行列之中。早期的散文集《情人眼》中就有《咖啡路》這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文章寫“夢中的小精靈”沿著又澀雙黏的“咖啡路”,向故鄉飛,曆盡險阻,尋到了故鄉的“那一片黑瓦”,卻是空寂無人,像進入迷宮,“沖進一扇門雙一扇門,門外有門,門內無人”,而在“最後一道門”外,有一條筆直通向地平線的路,同樣是“咖啡色,又苦又澀,沒有轍迹”。這篇運用超現實手法寫成的散文,通篇充斥著黏澀的咖啡路、蔽天的蚱蜢、煤灰般的霧、壯男的半截屍體、山洪、水災和幽寂的庭院等意象,駁雜繁複,色調灰暗,很有點頹廢情調。這表明了王鼎均的“還鄉”從開始就有著“夢回”、“純精神”的姿態,有一種水中月、鏡中花的虛幻美。在《咖啡路》中,作者有意識運用了變形、魔幻、象征、暗寓等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而這些手法無一例外地使他的“還鄉”籠上了一層悲觀絕望的色彩,像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做著徒勞的努力。這種鄉愁觀念的形成恐怕與作家的個性氣質及五六十年代緊張的海峽局勢有密切聯系吧!

  去國之後,空間的距離未能使他的懷鄉有所消減,相反,故鄉越來越成爲他的精神家園,只好“用寫來雕刻自己,用寫來治療自己”。(《天堂》)1988年結集的《左心房漩渦》無疑是王鼎均文學曆程中重要的收獲,是他去國之後鄉愁抒寫的集大成者。在《紅石榴》中,作家由人及已,講到了他“心裏”的一棵石榴樹,關于石榴樹和石榴的故事,結尾不由得歎道:“赤條條來,易,赤條條去,難。到死始知萬事空?倒也倒不空,挖也挖不空。我忘不了的那幾棵樹,幾個人,幾處地方,幾支歌,幾件事,之類等等,你就讓我記著吧,算我作夢,算我造謠,算我發高燒!”這是怎樣的一種熾烈的鄉愁呢?我想,這種鄉愁應該是和作家生命紐結在一起的,是血和淚一起洶湧澎湃的。這樣率直決絕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恐怕要在詩經、漢樂府、元曲中才能找到一些影子。特別是題爲《大氣遊虹》的一組散文,把他的“鄉愁”觀闡釋得婉曲多姿,慷慨悲涼,淒美異常,是研究海外華人半個多世紀以懷鄉的心態不可多得的典範文章。文章以與音訊隔絕三十九年的故鄉,好友通信的形式,把自己三十九年的鄉愁作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抒寫,時而敘夢,時而回憶,時而獨白,時而探討,傾吐衷曲,如泣如訴,仿佛從胸臆中流出,真摯動人。開篇“明天繼續”中寫道:“我要把長江流給你看。時代把我折疊了很久,我掙紮著打開,讓你讀我”。壓抑了近四十年的鄉情,一旦破閘而出,必將奔瀉千裏,驚濤拍岸,無拘無束。在“臣心如水”中,作家訴道:“故鄉,我要跪下去親吻的聖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你是我對大地的初戀,注定了終生要爲你魂牽夢繞,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結局”;“還鄉對我能有什麽意義呢?……對我來說,那還不是由這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如果我們能在異鄉創造價值,則形滅神存,功不唐捐,故鄉有一天也會分享的吧”。抛開政治上的偏狹,可以說王鼎均的鄉愁不僅是熾烈的,也是理智的,他不重形式上的“回鄉”而追求精神的“還鄉”,他說“我已經爲了身在異鄉,思念故鄉而飽受責難,不能爲了回到故鄉,懷念異鄉再受責難”。正像有的學者分析的那樣:哲學與文學中所揭示的現代人“被抛”感與存在的荒誕感,意味著人不僅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同時人的存在本身也只不過是一個漂泊的過程。這樣,流浪成了人的自然也是必然的存在方式。尋找故鄉,也就是尋找流浪的意義。他們(海外華人)更需要從人生形態上證明流浪的意義。(《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第八章)也許意識形態上的距離更甚于地理上的“海峽”,王鼎均雖然也在紐約替兩岸的人轉信,也寫《兩岸書香》,但他始終擺脫不了政治和曆史的烙印,刻意使鄉愁停留在鏡花水月式的虛幻層面,自比“散落江湖的鈔票”,唱人生失意無南北的詩句聊以自慰。這是人生的悲劇,更是曆史的悲劇。

  二、給更多的人看

  聽我說,咱們同年同月同日找一個人煙稠密的地方去看人,去欣賞人,去和我們的同類和解,結束千日防賊,百年披挂。━━王鼎均

  “文學即人學”是一個經典的命題,這在王鼎均的作品中有著突出的表現。考察王鼎均的散文,觸目的幾乎全是回憶人,抒寫人,敘述人,研究人,欣賞人,“看人”,幾乎涵概了他的全部作品,貫穿于整個創作生涯。作家在文章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句子“我愛看他們,愛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貴”,“慢慢看啊,每個人都是風景”,“我不是餐菊的隱士、吐霞的詩人,我對人文的興趣大過自然”,“我對”‘人’的興趣與日俱增,‘人’的差異與雷同,‘人’的適應與反抗,‘人’的外貌與內心”。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人生三書”中,就是要告訴我們現代人怎樣“熔鑄完美的人格”,怎樣更好地“參與現代社會,擁抱現代人生,使生命的意義得到充分發揮”,這是一種多麽積極健康的態度呀,而回憶記敘早年故鄉人和事的一系列文章,有著更爲獨特的美學特征。下面,以《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渦》中的文章爲例,加以分析。

  王鼎均是喜歡寫人而且擅長寫人的,他以散文寫人卻有著不亞于一般小說寫人的效果,題材廣,角度新,開掘深,使讀者心靈受到巨大的震動和沖擊。王鼎均寫人記事的散文,繼承了魯迅、李廣田等現代名家的傳統,藝術性和思想性並重,又大膽地吸收借鑒了西方現代文學、當代其它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博采衆體,熔鑄百家,在題材的處理與境界的開拓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前人。

  首先是表現了人性的深度。劉再複談文學的人性深度時指出:“我們所說的人性的深度包括兩層意思:(1)寫出人性深處形而上和形而下雙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人情”的波瀾和各種心理圖景。(2)寫出人性世界中非意識層次的情感內容。非意識的東西潛伏在人性的深層,它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才會流露出來”。王鼎均正是通過人的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兩大系統的交彙滲透,來表現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在《迷眼流金》中,通過寫“我”青少年時期兩次“想到死”的故事,巧妙地詮釋了人從“生物層次”向“社會層次”進化的過程,比照意味十分明顯。在《青紗帳》一文中,對人的雙重欲望有著極爲出色的刻畫。故事寫抗戰時期,“我”剛參加了遊擊隊,在高梁地裏撞到了一對偷情的男女,女人(寡婦)警告說如果說出去就死,後又與中隊長娃娃護兵夜間放哨,在小茅屋又“抓”住了那對男女,中隊長和娃娃護兵趁機占有了女人,女人當夜懸梁自盡了。整個故事借鑒了小說的寫法,以主人公“我”的見聞片段組成,然而故事始終在相互比照的兩個層面上展開:以“我”的單純善良凸現中隊長、娃娃護兵的奸詐醜惡,以“我”滿腔熱情報國心切襯托中隊長、娃娃護兵打著抗日的幌子滿足私欲的陰險,以用死殉情的女人顯出逃走男人的猥瑣軟弱,本來是展現人性泯滅的悲劇故事,卻多有富有生機活力的景物、心理描寫,以樂景寫哀情。作家有意拉開了人物之間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評論家孫紹振曾對這種“拉開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的手法作過深入分析,他說:拉開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最關鍵的是拉開情感距離,而在拉開情感的距離時,最關鍵的是拉開動機的距離。動機的“誤差”,造成情感的錯位,産生了美的張力。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感錯位的幅度越大,審美價值越高(《美的結構•小說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王鼎均的許多寫人記事散文都體現了這一奇妙的美學特征。這種舉重若輕,內涵豐厚的散文作品在現當代文學寶庫中是絕無僅有的。

  其次是善于把人放在曆史風雲激蕩的漩渦裏加以表現。在《碎琉璃》的創作中,作家明確表示“以懷舊的口吻,敲時代的鍾鼓。把個人放在時代觀點下使其小中見大,更把往日投入現代感中浸潤,使其舊命維新!”同樣是寫初戀,王鼎均把兒女情長放在風雲變幻的時代大背景中寫,融入了更多的社會內涵,顯得壯闊而深邃。在《紅頭繩中》,“我”忽然愛上了校長的女兒“紅頭繩兒”,因爲日軍飛機空襲,和校長女兒在防空坑裏相遇,“我們的臉都紅得厲害,我有許多話要告訴她,說不出來”,決定寫一封信,當面交給她,結果“警報解除,她走了,我還在坑裏打腹稿兒”。應當指出,作家在展現和刻畫人物心裏方面是卓越,或寫動作或繪情態,或者幹脆就是心靈的獨白,往往能展現一種含而不露,言近旨遠的境界來。在“紅頭繩兒”和校長要離開之際,我終于擠到正在看鍾的她身後,“取出信,捏在手裏,緊張得發暈”。作者接下來用了一個電影蒙太奇的組接手法:“我差一點暈倒。她也差一點暈倒。”“我”的暈是因爲心理過度緊張,“她”的暈是飛機來空襲了。空襲過後,一切恢複了平靜。多年後,又遇校長,才知道“紅頭繩兒”在那次空襲中失蹤了,最後推測,校長女兒被扣在鍾下,埋了。最後,寫到做夢挖那口鍾,“下面空蕩蕩的,我當初寫給紅頭繩兒的那封信擺在那兒,照老樣子疊好,似乎沒有打開過。”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表達了作家美好的心願,也闡明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微妙關系。這種把戀情放在戰爭的炮火中加以展現,頗有一種相互激蕩、相互生成的混合美,你分不清作家是在寫愛的感情還是寫恨的感情,是寫初戀還是寫抗戰,是寫國家還是寫個人,兩者水乳交融,血肉不分。這種表現手法已經超出了“以小見大”傳統樊籬。

  三是反思傳統的哲理美。王鼎均早年接愛私熟教育,愛傳統文化影響很深,隨後豐富的人生閱曆,培養了他善于觀察人生悲劇的眼和不斷思考人的意義的腦。王鼎均說:要從曆史“水成岩的皺折思想見千百年的驚濤拍岸”,“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來審視和表現一切。樓肇明分析說,“用異鄉的眼”來審視“故鄉的心”,對于“故鄉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對于中國現代散文“內文本”的遷徙、變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由于硬性切斷了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系,作家對于“失去的一切”奶著無限地愛戀和懷念,而異邦文化的濡染,使得他有了相互比較的優勢,這裏,回過頭去再看傳統,無不生出“遠近音低各不同”的心得與感慨來。《一方陽光》中,作家著意描繪了母子兩人在不同軌道上滑行的心理軌迹,兒子大了,不能始終陪伴母親,于是就有了“母親放了手凝視我:‘只要你爭氣,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也不怪你’的境界來,我們不能不爲憑空善翻新意的手法叫絕。《哭屋》中“二先生因爲未及“進士第”,活著哭,上吊自盡後做鬼還哭,書房也曆經戰火,化爲廢墟,當聽到熟悉的唐詩,哭聲又起的傳奇故事,這個“聊齋式”的故事反映了一個讀書人的靈魂被時代套上鎖枷極難擺脫的哲理。王鼎均的不少散文都寫到了懲罰和毀滅的主題,描繪了傳統文化、傳統心理在裂變蛻化時的壓力和痛苦雖然令人悲哀和無奈,卻無疑是從舊的向新的進化的必由之路。《瘋爺爺》中的瘋爺,《最後一首詩》中的蔔卦人,都因爲時代的更替,表現出一種異于常人的姿態來,委婉地表達了內心的反抗和留戀。在這種人生的透視和曆史的顯影中,無不蘊含著王鼎均的理性思考。

  三、兼容並包的藝術手法

  創作之道,我向往于兼容並包的彈性,認爲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與窄化。 ━━余光中

  王鼎均是當代散文界勇破陳規的改革家,更是勤勤懇懇的實踐家。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50多種作品文集,使他在散文這一包孕極廣的體裁領域,縱橫馳騁,遊刃有余,雜文、小品、敘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詩等都留下了他開創性的足迹。 首先,結構與文調有一種大開大闔的氣勢。現代散文家李廣田說過:“好的散文,它的本質是散的,但也須有詩的圓滿,也具有小說的嚴密,緊湊如建築。”王鼎均散文的結構看似隨意,實爲以意爲脈,筆隨情轉的,爲了更好地表情達意,作者常常是多管齊下,繁弦合鳴,有時像歌詠,一唱三歎,雜遝往複;有時像小說,精雕細琢,簡勁有力;有時像詩章,意象綿密,快速跳蕩。運筆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時而空靈,時而平實,時而拙樸古雅,時而詼諧俚俗,平易自然而又奇縱變化,不可捉摸。讀王鼎均的散文,如坐過山車,在作家用語言鋪設的軌道上高速滑動,上下翻轉,有一種險與美並存的刺激和快感,讓人在不期而遇的險峻面前擊節歎賞。其次重視象征手法的運用。作家非常善于用動植物來表情達意,在文章中經常出現:樹、高樓、蟬、鍾、鴿子、牛、河流、古城等意象,有時是實指,更多是運用了“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和諧而統一。正像作家樓肇明分析的那樣,他將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體象征,從而使他的筆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種哲學上本體論的味道。象征是深化文章題旨的重要途徑之一,王鼎均的散文喜用象征,使作品呈現出一種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的美感。這種效果曹雪芹的《紅樓夢》有,魯迅的《野草》也有。三是講故事的手法。王鼎均經常在文章中插入一個“故事”“傳說”之類的東西,而這些故事嵌入文中,上下契合,渾然一體,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秦時的莊子,“五四”時期的許多作家都愛在行文中插入故事的方法,而尤以魯迅、周作人弟兄的文章爲多見。王鼎均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如《腳印》中,本來鬼魂揀生前的腳印就是荒誕不經的故事,推理一番又信手拈出旅店裏兩人誇口家鄉樓高的故事,兩個故事來了個“接力跑”,才完成了作家“浪漫而略近頹廢的”鄉愁觀。值得指出的是,夾進一個故事,說理文章少了幹枯古板,多了形象生動,抒情紀事文章能跳出本事,升華到意想不到的境界,這大概就是王鼎均熱衷于講故事的緣由吧。還有,超現實手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散文對人物的潛意識開掘的手法,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

  另外,王鼎均散文的語言自然曉暢,奇峭凝煉,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王鼎均的語言幾乎全是口語,真素自然,不假粉黛,平中見奇,凝煉有力,常常給人以“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舒卷隨心之感。這正是古人所稱道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腴”的語言美,是一種藝術技巧高度成熟的“大巧之樸”。臺灣評論家張騰蛟認爲王鼎均“把中國文字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這無疑是臺灣詩歌一貫重視語言錘煉的功勞。王鼎均的記敘文字簡淨明快,如道家常,如“我立刻斷定她受了委屈,在鄉下,很不容易看到像她這樣嬌好的女人,卻沒有美滿的生活”,本是淡淡的一句記敘,卻包含著作者的判斷、推理、幾個轉折、惋惜和悲憫等豐富信息,省略了不必要的關聯詞,更逼近于日常日語。又如寫眼盲後感覺遊行場面“大鑼大鼓從我身旁察過,我從門上窗上摸到音波。突然紅光一記,接著是顔料的香味撲鼻,不是巴掌,是風飄大旗”。寫人物情態“沒事的時候,他像個煙火神仙一般坐著,咂口酒、吸口煙,把煙噴出來,緊接著射出一股口水,射得很遠”;寫感覺心理“冷”,是一種毒氣。冷是一種銷鏹水,冷蝕透皮衣、冷蝕透棉衣,再蝕透毛線衣、襯衫、內衣,向毛細管沖刺”。抒情的“四十年可以將人變鬼,將河變路、將鞭芙蓉花變斷腸草。四十年一陣風過,斷淺的風箏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紅腫”。我們注意到,這些句子有一種內在的節奏美,隨著感情的波動起伏而時疏時密,變化無窮,且每個分句自成情境,讀來爽利,一旦串接起來又極富語言的彈性和張力。這正是散文詩所具有的“語不接而意接”,“以少總多”的神韻,情感的濃縮,意象的密集,信息量的加大,達到了“納須彌于芥子,微塵中見大千”的美學境界。此外,王鼎均的構詞手法相當奇特,猛不防把一個本該“實”的詞換成“虛”的詞,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新鮮效果。如“漫天是雪,雪花大如手掌,飄成漫天訃聞”;“你以淚爲標點,點斷了我的渾沌,靠著你的灌溉,我長成一棵會思想的蘆葦”;“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陽內出血,駝掌變薄”,“汽車也得了心絞痛”。本來平常的字詞,卻憑著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移用等修辭手法,巧妙搭配之後,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光彩。可貴的是,作家匠心獨運,又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他求奇不過分炫奇,弄巧不泛濫技巧,沒有把文章寫成“漢大賦”或“天書”,他的一切文學技巧都是服務于思想感情的表達。近代學者王國維曾推重元曲“爲中國最自然之文學”,認爲“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于其間”,“若其文字之自然,則又爲其必然之結果,抑其次也”。(《宋元戲劇考》十二)我認爲,這段評價也適用也王鼎均的散文。

  四、呼喚散文的黃金時代

  有人說,九十年代是散文的時代。這話不全對。如果說散文是有市場的,讀者群龐大是有道理的;如果說散文創作繁榮鼎盛,佳作不斷,就有些勉強了。誰都知道,余秋雨的“學者散文”風潮過後,散文創作正處于亂象叢生,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雜志、副刊的所謂“散文”越來越勾不起讀者的興趣,甚至有人對矯情做作的散文非常不滿,發出“人生糊塗散文始”、“別指望散文結什麽果”的牢騷(《文友》2000.12期)。倒是同一文化血脈的臺灣、海外華人的散文備受讀者的重視和青睞,余光中、三毛、羅蘭、張曉風、董橋、尤今等名字爲讀者所熟知。這固然有吃慣了蘿蔔白菜,得來點海鮮,換一換口味的意思,也不排除臺灣海外散文的感情、哲理、思維角度、表現等帶來的沖擊。像王鼎均這樣有思想、有個性的散文大家,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和了解,他將爲我們“散文觀”的更新帶來多重的啓迪。我們需要這樣的震撼和沖擊。

  讓我以北師大劉錫慶教授的話來結束全文:倘當代散文能實現文體的自覺,真正走上“以自我爲中心”、表現“自我之絕叫”的“寫心自娛”、“獨抒性靈”道路,向“內宇宙”大步挺進,對“心靈世界”深度開掘的話,那麽,一個風格更加多樣,更爲絢爛的時代將會降臨,作爲個人文學“尖端”的散文的“黃金時代”將會真正到來!

http://baike.baidu.com/view/973492.html?fromTaglist

 

楨:以下王在消費白色恐怖?不然王與蔣共犯時怎不敢言!另參本館:白色恐怖的真相 選擇性失聲

 

王鼎鈞 白色恐怖淬鍊出開放人生【聯合報紐約特派記者傅依傑2009/05/17

 

散文作家王鼎鈞在紐約的家,每周一晚上弦歌不輟,這些事業有成的學生都是慕「鼎公」的文名而來。

十來位中年資深學生下班後趕來,裡頭有退休的經濟學教授,圍坐在王家不大的客廳中,聽八十多歲的鼎公解惑;師母王棣華培植的盆景綠意盎然,後院的紅梅已在早春初綻。

  鼎公教寫作 不收學費供消夜

「我們就是談談怎麼寫作,大多是散文。」王鼎鈞笑說,「他們寫好了,會投稿報紙副刊,看看『績效』如何」。

這個「作文班」上兩年了,取名「久久讀書會」,意喻「對文學之愛久久長長」。在臺北光啟社當過導播的李玉鳳是班長,她說,鼎公從創作的基本功酖酖觀察、想像、體驗、選擇、組合、表現酖酖教起,又以無數的小故事點撥、啟發,讓他們如沐春風。「鼎公不但拒收束脩,每次上完兩小時的課,師母還備消夜。」

  開放的人生 只剩一副骨頭架

王鼎鈞著作等身,自一九六三年第一本「文路」,至今出了四十多本書;旅美卅年,早年寫的「開放的人生」等「人生三書」,仍然長銷,是出版社鎮店之寶。

「俱往矣。」王鼎鈞自嘲「開放的人生」經無數人引用、轉載,現在就如「老人與海」裡的那條大魚,「只剩下一付骨頭架了。」

王鼎鈞近年著力回憶錄,花了四年時間寫完回憶錄四部曲的第四部「文學江湖」,憶述在臺卅年經歷,但是「只限文學生活」。「這是最後一部了,寫不下去了。」王鼎鈞笑說:「我老了,恐怕江郎才盡了。」

他的四部回憶錄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在臺歷練,是個人生命旅跡,也反映近代中國人遭逢國破家亡、政治對峙的苦痛。「文學要痛定思痛,」他感嘆,「若正在痛,我認為寫不出好東西;要有時間、距離之後再寫。」

  四部回憶錄 痛定思痛才動筆

當初為下一代教育移居美國,如今三個兒女各有所成,王鼎釣深感欣慰。 

「來美卅年,給了我痛定思痛的時間與距離,對我人生經驗起了蒸餾作用,沈澱了許多雜質。」他說。

王鼎鈞的「痛定思痛」,似乎讓他更通達,能夠從更高或不同的角度,俯瞰與衡量世事。

他直言國民政府在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掀起腥風血雨,涉及千餘山東學子的煙臺聯合中學冤案,王鼎鈞的弟妹也被捲入。他說,國民黨政府藉二二八事件懾服本省人,以煙臺聯中案震懾外省人,用這兩大案「殺開一條血路」。

他也揭露親身經歷的白色恐怖、特務侵擾,包括當年被誣為匪諜的李荊蓀案(新聞工作者)、崔小萍案(廣播人)的始末;他直指,臺灣的五○年代是「恐怖十年」。

  孔子克難記 招來特務文武行

當時王鼎鈞在中廣工作,每周得寫一篇廣播稿鼓吹當局正推行的「克難運動」。有天寫了篇「孔子克難記」,說孔子提倡克難,要大家吃青菜、喝白開水,顏淵照做,結果營養不良病死了;夫子倒是吃飯講席位、講求菜色刀法調味,活到七十多歲。

王鼎鈞說,保安司令部(警備司令部前身)馬上派人來,指他的孔子克難記破壞國軍克難運動,以「文武行」伺候,要他交代「寫作動機」。

王鼎鈞回憶,特務還盯上他另一篇文章,是他根據詩經「汝墳」篇一句話「魴魚赬尾」而寫,指魴魚發怒時尾巴變成紅色,魚也有憤怒之時,必是忍無可忍了,可能發生不可測行動。王鼎鈞藉題發揮說:「不可欺人太甚。」

結果保安官員拿此文當罪狀,惡狠狠訓斥王鼎鈞:「魚代表老百姓,紅色代表共產黨,你分明鼓吹農民暴動。」

  我打著燈籠 一路照亮恐怖史

王鼎鈞如今回憶,當時的白色恐怖,「槍斃不可怕,刑求可怕;刑求不可怕,社會的歧視可怕。」那段經歷,讓他點滴在心頭。

一九七八年,王鼎鈞全家移民美國,揮別臺灣,當時他已五十一歲。他說此去是「盡棄所能、所知、所學,就如同『撒手西歸』。」那麼,為何要告別臺灣?王鼎鈞直言,在臺灣,「業有專精,但拙於應世」,白色恐怖記憶及氛圍,讓他深感「幾乎無處安身立命」,加上考量子女教育,因此決心西渡。

王鼎鈞寫回憶錄寫自己,也寫當年歷史。王鼎鈞說,臺灣的事難寫,尤其五○至七○年代,「要有不計毀譽的精神」;「我是個引子,一個報告者,我打一個燈籠,照明一個範圍,走到那,照到那。」

  不適合搭機 健康阻絕返鄉路

定居紐約之後,王鼎鈞有次搭飛機南下佛羅裏達,在飛機上心肺出了狀況,經醫生囑咐,此後不再搭飛機,也阻斷了他返臺之路。

長於大陸,成名在臺灣,老來落腳西邦。自一九四九年,廿四歲的王鼎鈞隨軍隊撤臺後,至今未返大陸。「鄉愁成了一個符號,用它來寄託很多東西。」

當年為孩子教育移民,如今三個子女風揚、詩雅、又揚,各有所成,王鼎鈞深感欣慰。只是年紀大了,「近來夜裡睡不好」,索性披衣讀書。他說,近來重看一些好譯本,以前讀的譯本不夠精緻,「我現在是溫故,能不能知新,就說不上了。」

 

投稿變編輯 人生從此揚帆【聯合報紐約特派記者傅依傑2009/05/17

 

一九四九年春,大陸山河變色,上海失守,王鼎鈞在上海軍械總庫當差,踉踉蹌蹌隨著軍械庫的船逃到基隆。那年他廿四歲,驚魂未定,對前途一片茫然。 

「我人生轉折是一九五○年進臺北掃蕩報。」六十年前往事,猶如昨日。掃蕩報是軍報,大陸淪陷後報社遷臺,副刊主編是蕭鐵,憑著王鼎鈞用筆名「黃臯」的一篇投稿,慧眼識人,直接在見報文末加上一行小字:「黃臯兄請來編輯部一談」。

剛被軍械總庫裁員的王鼎鈞惶惶恐恐跑去報社,見到素昧平生的蕭鐵,原來竟要找他當副刊助編。王鼎鈞大喜過望:「從此不必睡公園,總算有個棲身處了。」

這是王鼎鈞進入新聞界及文學旅程的揚帆之始,自此「人生有了軌道」。

一九五○年代初,臺灣「白色恐怖」風聲鶴唳,報社經常「出事」;讓王鼎鈞更感念蕭鐵知遇,「他完全不知道我的底細,憑我的投稿就讓我進了報社,膽子實在很大,何況還是軍報。」 

光桿的王鼎鈞就睡在掃蕩報編輯部地板,「我併三張椅子就可當床」。月薪一百六十元新臺幣,當時,少尉軍官一個月薪水才五十多元,「不是報社待遇有多好,而是軍隊待遇實在太差。」

王鼎鈞說,那時在臺北吃頓飯,一個饅頭、一碗粥、一碟水煮花生,要一元五角;一百六十元加上勤投稿所得稿費,養活自己外,每月還寄四十元幫助在澎湖念書的弟妹。

王鼎鈞底子厚,副刊編務三兩下就上手了。當時臺灣百廢待舉,副刊嚴重缺稿,王鼎鈞常被迫在排字房邊編排邊振筆疾書,趕出篇文章填版面,這也練就他的快筆捷思。

王鼎鈞回憶,當時各報副刊內容貧乏,翻譯西洋幽默小品及中國歷史掌故,是兩道「主菜」。但蕭老編自期甚殷,要求高,認為副刊要有「文學」,拒登這二道「冷菜」,要另上「能反映當時人的意念心靈的熱炒」。王鼎鈞說,這段掃蕩報副刊歷練,讓他學到「構思」,這是編副刊的靈魂。

掃蕩報給了青年王鼎鈞一個及時棲息所,為他日後在臺卅年新聞與文學旅程奠基。掃蕩報偃門,王鼎鈞隨即進入中國廣播公司、後也主編公論報副刊、徵信新聞報副刊,文學之路就這樣展開。 

 

 

30年精神囚禁 17年書寫釋放【聯合報記者陳宛茜2009.05.17

 

爾雅創辦人隱地和王鼎鈞相交超過卅年。在他眼中,「鼎公」是客氣低調、不多話、與人保持距離的謙謙君子。最近看完王鼎鈞第四本回憶錄「文學江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鼎公心中壓了這麼多時代的沈重。」

一九七八年,王鼎鈞赴美定居,此後不再踏足臺灣。如此的決絕,在隱地心中畫下的大問號,終於在「文學江湖」中找到答案。原來王鼎鈞在國共內戰時遭共軍俘擄,雖然重獲自由,卻被國軍疑為間諜,近半輩子遭精神囚禁。

在臺卅年,王鼎鈞一舉一動都遭監視、蒐證,「就像木偶,永遠有一根線牽著你、綁著你。」隱地說,當特務告訴王鼎鈞可以出國時,王鼎鈞還不相信;就連上飛機的前一刻,他都認為隨時會有特務出現把他帶走。

半輩子「提線木偶」的生活,在王鼎鈞心底挖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隱地說,鼎公著作反差強烈。成名作「人生三書」酖酖「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湧動著積極向上的正面能量;然而另本著作「隨緣破密」卻宛如另一本厚黑學,透出一股陰暗的冷氣。

來美國後,王鼎鈞開始探測心中黑洞,四本回憶錄花了十七年寫成。他告訴隱地:「我不寫這些書,整個人會爆炸!」

「文學江湖」從一九四九年寫到一九七八年。隱地說,書中的鼎公「彷彿走在地層下」,讓他看到「深層冷酷的世界」。回憶錄寫到赴美後戛然而止,鼎公在美卅年的生活是一片空白,因為他認為,「我到美國,就是為了寫這四本書!」

隱地眼中,鼎公慷慨、體貼、處處為人設想。兩人約吃飯總是鼎公請客,因為他練就了一身「偷偷付帳」的好本領。後來隱地跟朋友相約,也成「搶付帳」的箇中高手,「跟鼎公學的。」

雖是至交,隱地總覺得鼎公「有話藏在心裡」。他希望鼎公寫完這四本書後,「把人生的怨苦都洗掉」,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從《開放的人生》-書,探討人生的意義:朱珊品。臺中家商資料處理科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想知道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想知道人存在的意義。還有為什麼人會有喜、怒、哀、樂;為什麼人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為什麼人一生下來就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人生的意義很重要,有意義,人才活的下去,如果沒有了意義,人就會自取滅亡。不過要怎麼找到人生的意義呢?人生?沒那麼簡單!

  二、研究目的

人生在世一定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且越早越好。《開放的人生》-書以開放的態度,探索、剖析人生問題,咀嚼、消化人生經驗,他是為青少年寫的,使國家未來的棟樑保持開闊的視野、坦蕩得心胸、堅定的信念以及充實的生命。它也是為入世已深、閱歷豐富的朋友們寫的,讓彼此通過這本書整理、溫習、修正、淨化各自的人生經驗,使胸無遺憾,從容應付學生、子弟的質疑問題,促進下一代心智的成長,使他們早日成龍成鳳。(註 1)「人生」對老年的長者是已知數,對青少年朋友是未知數。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怎樣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成功的秘密是什麼?我會成功嗎?遭受打擊和挫折時怎麼辦?怎樣化除內心的徬徨苦悶?老一輩的經驗完全有用嗎?各種問題撲到青少年朋友的臉上,拂不去,躲不開,處處令人魂縈夢牽,困苦摸索。(註2)

  貳●正文

  一、人生的意義

記得蘇軾有寫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人的一生所經之處都像是什麼呢?應該是像飛鴻歇翼時踩著雪泥。泥上只不過偶然留下了爪印,而飛源的去向哪能管它是東或是西呢!老僧已死,寺內添了一座新的骨灰塔,牆壁傾頹已無從見到舊日的詩題。過去那段艱苦的旅程你可還記得?路途遙遠,人已疲乏而倦驢也不斷嘶鳴。

  二、人生的目的

人一生下來的目的就要學著怎麼開放、怎麼去成長、怎麼去解決困難。不管什麼東西都需要的,還去計畫自己的人生過程。記得有一本書書裡有一段敘述:「這十多年來我在醫院看多了,還有比他更慘的,有一個看護說,她做的那張床,病人的兩條腿都被鋸掉了,整個人只剩一半。還有一個看護說,她做的那張床,整張臉都被燒得面目全非。有個老太太眼睛不好來動手術失敗成了瞎子。有個美麗的小姐還沒結婚就拿掉了子宮,有個老闆被老婆傷了命根子,噢,我講不下去了,人生就是這款!」(註 13)看吧!其實有些人比我們還要更慘,所以比起他們這些的創傷,我們更是幸運了。因為他們的經歷搞不好是他們這一生中心裡的創傷,如果比較看得開的人,就不會被這些創傷打擊而情緒低落。如果比較看不開的人,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所以我們這些人要去幫助他們,走出陰霾的心境。

  三、人生的觀點

(一)開放

開放是個引人入勝的字眼兒。(註 3)要是我們心可以開放出來,有些事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做。如果發生事情,只要雙方其中一個退一步開放我們的智慧,做事都 OK 的唷!要是我們都沒有開放我們的智慧,做事是一定沒有好的結果。

(二)三種成長

人成長有三種:第一種是學習技能在成長、第二種是年齡在成長、第三種是品德在成長。(註 4)自從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孕育,就已經在開始成長了。此後不斷的學習,到老也一直不斷的在成長老化,直到死亡為止。

(三)睡眠之前能夠分析夢境的人,才是一個清醒的人。(註 5)如果有些事情就要一天完成它,所以就得去規劃一下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當然也要把我們吃飯、睡覺……等等排列計劃中,要不然這樣對身體也不好喔!

(四)團隊接力守本分,盡本分。(註 6)有一句話說團結力量大,要是每個人都不團結,而各自做意見不同的事,這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要怎麼和別的團隊競爭呢?所以大家都要一起討論一下自己的意見,然後在整理一下這些所有的意見,再團結一起去競爭。

(五)過程忍受缺陷,追求完美。(註 7)要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必要有過程的,每一個過程都要去很精心的去走,不要給他混過去,有些事情混過去沒有關係,可是有些事情給他混過去是會發生一些不堪設想的結果,想挽回都不能挽回了,所以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很細心的去做。人生也需要有過程,如果沒有過程,在這個人生裡就像是個廢墟。「出生」要有過程;「成長」要有過程;「學習」也要有過程,許許多多的事情通通都要有過程。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智力。

(六)苦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人人的臉上寫著「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頭,左右顴骨加中間鼻樑像一個十字,底下一張嘴是一個口字。可不是?學生必須「苦學」,誰貪玩誰的功課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須「苦幹」,誰苟安誰就要失敗。宗教家必須「苦修」,音樂家必須「苦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註 10)

(七)企圖心今日不自滿,明日就不會自責。(註 11)人生好像是一場競選,人人都是候選人,然而每個人都會去爭取,不管是誰都會有企圖心,為了要得到第一,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不會想到後面會發生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好好的仔細去思考,不要有不好的念頭,讓每一方的人都有很好的結果。

  參●結論

我覺得這有些書不管是男女老少都適合看。它可以幫助有些人渡過一些困難的事,也可以幫助有些人消磨時間。它猶如良朋摯友,促膝對談,知無不言,言必有物。(註 8)這本書裡面每一篇文章都像一粒金丹,一吃下去什麼病痛都好了。它很有思想內容、感情抒寫,且寫作技巧都很有豐富。「開放的人生」文筆洗練,要言不煩,各篇索取的角度、佈局、筆法變化層出,是論說文良好的範本。熟讀本書不但可以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走向光明之路,也可以使思路暢流,談吐雋永,下筆清順有利,既學做人,又學作文。(註 9)可謂獲益良多。

  肆●引註資料

註1、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目錄 5註2、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目錄 4註3、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 2註4、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 4註5、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 6註6、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 12註7、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 16註8、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目錄5註9、同註8註 10、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24註 11、王鼎鈞。(臺北市:爾雅,民 64)。頁30註 12、

http://data.szetoho.edu.hk/ckm2/main_folder/chi_culture/paper_2/6_articles/life_yhk/life_meaning_yhk.htm(檢索日期:2008/10/26)

註 13、劉小梅。(新店市:探索文化,民 87)。頁 45

 

開放的人生:作者林冠伶。林薇馨。許雅淇。私立大明高中

 

  壹●前言

「人生」對年長的人是已知數,對年輕朋友來說卻是個未知數。人生意義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去學習去面對?成功的秘訣在哪?未來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遇到挫折時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是人生中必定遇到的問題,所有成功的人物,幾乎是從挫折中產生,生命中那些寶貴的天賦,無從發揮,結果會成為一塊塊沒有彈性的肉,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開放的人生」以開放的態度,探索人生問題,咀嚼消化人生經驗,使我們以堅定的信念、充實的生命去豐富我們未來的每一個日子。

  貳●正文

  01過程 ─ 忍受缺陷,追求完美有人問了一位大雕刻家:「你生平雕刻了很多傑作,哪一件是你最滿意的作品?」這位雕刻家回答說:「我最完美的作品還沒彫刻出來。」藝術固然追求完美,但是藝術家除非完美絕不創作,可能終生一事無成。科學家也是一樣,科學家也再追求另一種完美,但是科學發明第一次研究成功時,不是太簡單就是效率太低,在不就是太不安全,有些發明甚至及各種缺點於一身,但是科學家還是先把它做出來,然後再慢慢想辦法改進,過去如此,今後依然如此。〈註一〉每個人的做人做事當然也希望能達到完善的境地,但是要產生完美的果實之前,就必須要忍受辛苦跟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缺陷,就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於努力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與失敗,失敗是一個缺陷,但是如果能把一次的失敗當成一次的經驗,忍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陷,那等到結出完美的果實時,就可以很歡喜的達到完美的境界。

  02求新 ─ 永遠在樹上築巢的是鳥,不是人人,自知手的握力有限,所以發明了老虎鉗;人,自知拳頭的打擊力量有限,所以發明了錘頭。今天的世界比起以前,真是不知進步了多少,當然還是有很多進步的空間,百年前的世界固然有很多的缺陷,但如果人們拿自己所處的世界跟五百年前相比,仍有說不完的優點,當然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註二〉時代一直一直的在進步,人們一直不斷的求新求變,現在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了,因為機器代替了人們,人們發明了東西,帶給生活便利,也帶來了污染,這個世界有無限改進的可能,如果我們都能將地球照顧好,那所發明的東西將會更加的有值得,我們必須不斷的創新,因為我們必須向前看,生活中不斷的提醒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的,憑著這一念,我們才不會再推獨輪車、點油菜燈。

  03勞者多能 ─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的最高學府俗話說:「刀要石磨,人要事磨。」刀不磨不快,人不磨不精明,把刀刃對準磨刀石,與石面成直角,這把刀就愈磨越鈍。人接受事的磨練,要注意採取適宜的角度。讓我們把角度改成「態度」,誰的態度積極,社會經驗就對誰發生積極的作用;誰保持生命的熱情,社會經驗就是誰的燃料;誰始終未他的理想奮鬥,社會經驗就會提供有效的方法。那麼,磨來磨去,仍是一把快刀。〈註三〉記得有一個老師常跟我們說:「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一個人的態度與品德,也許就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與否,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定要接受壓力與辛苦,如果能夠通過這到難關,成功一定會是我們的,『吃的苦中苦,方人上人』,不要害怕辛苦,努力的創造自己未來,就能有無限可能的美好去等著我們。

  04思而後行 ─ 不要把時間花在你會後悔的事情上每個一段時間,書桌的每一隻抽屜都塞滿了,我們就要大大的清理一次,把許多東西拿出來扔掉,讓每一隻抽屜又足夠的空隙,可是那些拿出來扔掉的東西,當初是鄭重的放進去,何時變成了廢紙,可見我們每一年、每一個星期,都要浪費時間,做多少並無價值的事情。〈註四〉時間不停的向前走,我們卻還停留在原地,仔細想了想,原來我們浪費了生命中好多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做什麼事情,時光不會倒退,浪費的時間也無法挽回,我們應該仔細的思考,思考未來的方向,所作所為樣樣有價值,件件有意義。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們應該先仔細的想一想、問問自己,這樣做「值得嗎?」

  05老人與海 ─「命運」裡面有許多東西該屬於你 「命運」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題目,老人與海瞄寫一個經驗豐富的漁人,在海上駕著釣竿漂流幾十晝夜,終於補得一條大魚,強調命運支配一切的人,無意在說漁人可以高臥艙中,任其自然;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論調等於說,只要你出海,必定可以捕到一條魚。這兩種說法都不能給人生正確的指導,惟有折衷、調和、兼顧,就是古人說的「盡人事,聽天命」。(註五)

  06人比人 ─ 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向著標竿直跑。一位過氣的歌星,天天躲在房子裡聽她自己當年灌的唱片,一位退休的教授,天天喃喃祈禱,在想像中,這位教授一定衰老不堪。但事實不然,七十幾歲的教授精神健旺、步履輕快,四十多歲的歌星已經老態龍鍾了,原來失意的歌星是天天回憶過去、自思自嘆。但真正的衰退不是白髮和皺紋,而是停止了學習和進取,所以人間有二十歲的朽木,也有八十歲的長青樹。「學而時習之」催人成熟,卻防人衰老,這是多麼奇妙呀!(註六)記得常常聽長輩說『人呀!要活到老學到老!』,一件事如果半途而廢,那不就前功盡棄了,只要不斷的學習,我們就一定有進步的空間,不怕學不到東西,只怕不肯學而已,不管我們學到了多少,我們一定要盡全力去努力,人生中,到處充滿了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但是要記得,還沒學到的,要努力去學習;學到的要不斷的去複習,因為人生中,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07路 ─ 路有千條,理只有一個。每一時代,社會都會劃出路來讓大家走。倘若人們都寧願去走別的路,這就是社會的危機。以今日而論,升學主義是社會劃給青年的光明大到,社會改革加一面批評升學主義,一面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讀最好的學校,原是正常而健康的現象,每個人的成就,最終須受社會的評估。(註七)人應該都要有超越現實的遠大眼光,和努力實現自己夢想不放棄的目標,社會的改變是會一直漸進的,人因夢想而偉大,但有的人卻害怕失敗而不去嘗試,現在教育改變的規模越來越大,但犧牲的卻都是學生,所以,我們應該朝我們自己的夢想去努力,不要氣餒,不要害怕,才能開拓新環境。

  08人生如戲 ─ 戲是世間最隆重、嚴肅的工作之ㄧ。 「人生如戲」這句話成了許多人虛度歲月怠忽職守的藉口,他們簡直不知道戲是怎樣演出的,他們沒有觀察過戲劇工作者。正是:人生好比戲劇,社會好比舞臺,今宵由我演出,要使掌聲如雷。(註八)「人生如戲」這句話這樣流行,又這樣被誤解,可見懂戲的人實在不多,懂得人生的尤其稀少。如果你兩樣都懂得,那麼你會覺得「人生如戲」這個比喻實在恰當,絕對不是說做人可以馬馬虎虎,虛情假意;而是說每個人做每件事都要盡心盡意、恰如其分,在整體的計劃之下,要求個人高度的發揮,追求一個無缺點無遺憾的完美境界。

  09信心的力量 ─ 不要怕,只要信。從前英國有一個爵士,一生情場得意,風流韻事無數。大家都知道他有一根特殊的手杖,他只要握緊手帳的頂端注目看一個女人,那女人就要意亂情迷,把持不住。他憑著這跟手杖,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註九)其實那只不過是一根手杖罷了,一點也沒有神秘出奇的地方;只是女人卻相信那個傳說,對他自動撤除了心理上的防線。而他一但手杖在手,也確實充滿了自信,增加了勝算。其實心裡作用能產生極大的力量,你如果確信那件事情必然會發生,最後它果然發生;你如果確信某件事情可以辦到,你一定會辦到;這都只是心裡作用上的信心,有了信心也就會有那個力量達到成功!

  10別人田裡的莊稼好 ─ 不怕慢,只怕站;不怕站,只怕薄。農夫總覺得別人田裡的莊稼長得好,中國人在兩千年就指出這個事實。不要拔這事實解釋成人性的忌妒,就算這是忌妒吧,只要經過一番導引,也可以昇華成運動員的精神。(註十)現代人要有競爭的觀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可以坐下來一會兒,但別忘了問:這時候別人在做什麼;人生在世,就像參加一場長途賽跑,有許許多多的人齊頭並進,奔向共同的目標,除了自甘墮落,誰也不肯落後。像運動員一樣,這種競爭也要遵守規則,講求風度,但是在基本精神上,仍然是爭先恐後,當仁不讓。

   參●結論

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斷的在成長,年齡在成長、知識技能也在成長、品德教育也在成長,年齡的成長出於自然,但是個人的修業品德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只要稍微一懈怠,就會停止甚至倒退,光陰似箭,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有時問問自己,到底努力了幾分?!我們應該努力的去追求知識,鍛鍊技能,開拓胸襟,時間不會因我們而停止轉動,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要品學日有進境,不畏懼不懈怠的去努力,這才是一個充實而圓滿的生命。(註十二)

  肆●引註

註一:選自開放的人生 P.18 註二:選自開放的人生泊 P.200 註三:選自開放的人生 P.150 註四:選自開放的人生 P.140 註五:選自開放的人生泊 P.35 註六:選自開放的人生 P.42 註七:選自開放的人生 P.132 註八:選自開放的人生泊 P.62 註九:選自開放的人生 P.74 註十:選自開放的人生 P.44 註十一:選自開放的人生 P.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王鼎鈞/人生試金石 

 

    棄友

  航海有時需要“棄船”,人生有時需要“棄友”,二者皆是非常之舉。

  “朋友是裝在兩個腔子裏的一個靈魂”,倘若如此,根本沒有“棄友”一詞。但交友選擇錯誤,或朋友的人格起了變化,這就發生如何由朋友變成非朋友的問題,棄友不得法往往使一個龐大的正數突然變為負數,殊非吉事。

  文中子早就警告我們:“先交後擇,多怨。”那時,朋友與仇敵亦如剃刀邊緣。如果要“棄”的是一個異性密友,就更不簡單了。

  兩種知己

  “沒有愛人是寂寞的,沒有仇人也是寂寞的。”培根這句話好大的口氣!沒有愛人而寂寞是一般常人的感覺,沒有仇人而寂寞是稀有的非常之士。

  愛人、仇人雖是兩種相反的人物,其實都屬於廣義的“知己”。英雄好漢,或不打不相識,或不相識不打。一世瑜亮,對立到底,但惺惺相惜,餘子不在眼內。

  愛人帶給你期望,仇人帶給你威脅,兩者都產生緊張,驅逐苛安自滿。不過,沒有愛人,應該找一個;沒有仇人,就讓他從缺也好!

  大志

  人生不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極可能近大者大,近小者小。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大人物。有為的青年,首先應該知道你這一行的權威人士是誰,然後想辦法“接近”他們。例如,讀他們的傳記,聽他們的演講,參觀他們的成就,使自己襟懷開闊,目標遠大。這就像做書法家一樣,手上備有若幹部真正的好碑好帖,時時觀摩,而且任何機會能夠看見好字,決不放過。

  雪埋詩興

  詩人看見滿地皚皚白雪,如粉裝玉琢,詩興大發。不過他沒有馬上寫詩,他需要一段時間醞釀,他說:“我把詩興埋在雪裏。”

  詩尚未成,太陽先出來了,積雪融化,滿地泥濘。詩人看了,大為掃興,放棄了作一首詩的念頭。他說:“一首好詩被糟蹋掉了。”

  寫詩是詩人的事業。事業的“根”應該深植心中,堅忍不拔,不隨外物遷移。外物常變,如果心隨物移,則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此心哪有安寧的日子?事業哪有成就的一天?

  人緣

  我跟某公司董事長做了多年鄰居。當他的公司財源茂盛的時候,他的汽車碾扁了別家的小雞。他的狼犬自由散步,對著鄰家的小孩露出可怕的白牙。他修房子把建材堆在鄰家門口。坦白地說,他在鄰居中間沒有什麼人緣。

  後來,他的公司因周轉不靈而歇業,我們經常在巷道中相遇,我步行,他也步行。他的臉上有笑容了,他的下巴收起來了,他家的狼犬拴上鏈子,他也經常摸一摸鄰家孩子的頭頂。可是,坦白地說,他仍然沒有什麼人緣。

  一天,偶然跟他閒談,談到人間恩怨,我隨口說:“人在失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時候彌補;在得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卻不能在失意的時候彌補。”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若有所悟。

  他暫時停止改善公共關係,專心改善公司的業務。終於,公司又“生意興隆通四海”,他又有汽車可坐,不過他的座車從此不再按剌叭叫門,並且在雨天減速慢行,小心防止車輪把積水濺到行人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來,仍然有時伸手摸一摸鄰家孩子的頭頂。後來,他搬家了,全體鄰居依依不捨送到公路邊上,用非常真誠的聲音對他喊:“再見!”

  人分四等

  從前上海有一位聞人,把門下賓客分成幾類:有本領、沒脾氣,一等;有本領、有脾氣,二等;沒本領、沒脾氣,三等;沒本領、有脾氣,四等。

  有本領、沒脾氣的人是奇花異卉,不可多得。有本領的人多半有個性,別人因敬重他的長處而容忍他的短處。沒本領而又沒脾氣的人留之無害,去之不必,還可以在社會上勉強生存。既沒本領又難相處的人恐怕早已淘汰,四種中僅存名目罷了。

  靠不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山的人要有本領吃山,靠近水的人要有本領吃水。本領大,吃得好、吃得多,本領小,吃得少、吃得壞。靠山,本領大可以開礦,本領小只能打柴。靠水,本領大了行輪船,本領小了撈魚蝦。如果什麼本領都沒有,還不是望洋興嘆。

  歸根結底,“吃”的是自己的本領。靠山靠水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的本領最真實。你看,“靠”這個字的結構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依賴他人的念頭殊屬“非”是。

  一席話

  中國畫家為什麼喜歡畫竹子?你看,這副墨竹蓋了一塊壓角章:“喜其直而有節”,這就是答案。還有別的理由嗎?有,竹子的中心是空的,代表虛心,“竹本心虛是我師”。白居易說過,竹有三大美德:身直,心空,節貞。--不但有節,而且“節”非常堅固。

  你們為什麼又喜歡梅花呢?梅花的枝幹完全不合“直而有節”的原則,而且也不“虛心”。啊,這是因為梅在冰雪中開花,送來春的消息,“數點梅花天地心”。還有,梅花香氣很淡,是“暗香”,仿佛不求人知,可是誰聞到了那香氣永遠忘不了。這些特徵代表中國人理想的人格。你們不用看竹的標準看梅?當然不。也不用看梅的標準看竹?當然也不。要是那樣,竹和梅都一無是處了,是不是?我們不會故意把世界弄得那樣醜陋。我們就梅發掘梅的優點,就竹發掘竹的優點。

  來看這幅畫:為什麼這樣蒼白?啊,這位元畫家我認識,他說人生是蒼白的,所以他要把蒼白展現出來。那麼,旁邊另一幅畫為什麼色彩繽紛而強烈?那是因為後來這位畫家想法變了,他說人生是蒼白的。所以他的畫要特別注重設色。哈哈!真有意思,你們的畫家真懂得人生,或者我該說,中國人真懂得人生!

  老人與海

 「命運」裏面有許多東西該屬於你,只要你不斷的向它索取,一定可以到手。

「命運」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題目。有人強調它的魔力,有人否認它的存在。我們在參與討論之前,最好再讀一遍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描寫一個經驗豐富的漁人,在海上架著釣竿,拋下釣餌,漂流了十晝夜,終於捕得一條大魚,打破了一切漁人的紀錄。這個偉大的漁翁拋出釣絲以後,水面以下,屬於命運,(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魚上釣,也不知道上釣的魚究竟多大。)水面以上,屬於意志。(他要端坐船尾,晝夜守候,雖然極其疲勞辛苦,但他絕不中止。)

強調命運支配一切的人,無異在說漁人可以高臥艙中,任其自然;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論調等於說,只要你出海,必定可以捕到一條魚比你的船還要長。這兩種說法,都不能給人生以正確的指導。惟有二在折衷、調和、兼顧,庶乎近之,這就是古人說的「盡人事,聽天命」。

釣魚的季節到了,魚塘旁邊出現許多「釣者」,也出現一些「觀釣者」,我們不知釣者能否得魚,但是我們確知觀釣者不能得魚。

 

  炎涼─我們無法改變氣候,但是我們可以鍛鍊體魄。

常常有人問:社會是溫暖的還是冷酷的?也常常有人回答:「社會是溫暖的」或者「社會是冷酷的」。莫衷一是的答案常常令人困惑。

其實所謂溫暖、冷酷,都是社會的一種反應,反應由刺淚而起。提問題的人和作案的人,似乎都忘了刺激、反應的連帶關係。

社會對新科狀元必然是溫暖的;對落第秀才必然是冷酷的。

新科狀元雖然受人逢迎,但是也可能有名士白眼相加,那是或然;落第秀才也可能遇見佳人在後花園贈金,那也是或然。

新科狀元如果做了賢臣,縱然遭還宦海風濤,翻船落水,社會必然不會把他看成一隻落水狗;落第秀才如果有才慧,肯用功,社會也必然壞敬意估計他末來的命運。

這樣看來,社會究竟是溫暖還是冷酷,操之在己的成分很大。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其在社會裏面找,不如向自己找。一個有志氣的人雖然不該口出狂言,說我要社會溫暖它就溫暖,但是無妨抱定信心,不管是溫暖或是冷酷,我都不怕。

 

  社會責任─人人點燈,家家光明。

範仲淹在江蘇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有一個看風水的先生告訴他,這塊地的氣脈極好,住在這裏將來要出名人高官。範仲淹立刻說,既然這樣,何不用這塊地蓋座學堂,將來好出現成百成千的名人高官呢?他這樣辦了,那就是有名的「吳學」。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雲南昆明附近建校,他們所佔用的土地一向被當地人認為是出狀元的地方。果然,西南聯大為國家造就了不少的人才。

假定有一塊地,在地理先生眼裏是一絕地,很不吉利,但只要在這塊地上設置第一流的大學,照樣會產生無數的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反過來說,如果範仲淹先生興辦吳學的地方人搶先一步蓋了秦樓楚館,必然會製造一批一批的敗家子。

人是上帝造的,而社會是人造的。到目前為止,這件工程弄得很糟,因為有許多人藏身茫茫人海,幹些不負責任的勾當。地方新聞版登過一條消息,說一個排字工友發現印刷廠老闆接下大批的生意,全是不堪入目、敗壞人心的黃色書刊,他立刻辭職不幹。他雖然是個小人物,卻意識到自己是建造社會的一個工匠,很了不起。

 

  延年有術─生命如珠寶盆,與其大而空洞,毋寧小而充實。

一個愁容滿面的人走進教堂,對著神父跪下說:「我覺得生命太短促了,究竟有沒有什麼法可以延長?」

神父說:「有一個辦法可以延長你的生命,那就是早起,如果每天早起,提前開始工作,生命就等於延長了三分之一。」

對一個認真工作的人來說,早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光,這時環境安靜,頭腦清醒,精神飽滿,意志昂揚。早起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增加成果。俗語說:「早起三天當一工。」和那位神父的見解不謀而合。

現代都市中有許多夜工作的人不能早起,那是理所當然。但是現代都市中還有很多「夜生活」的人也不能早起,實在是重大的損夫。夜工作是一種必須,而「夜生活」就是浪費了。 

 

  看魚─良馬在逆風時跑得更快。

   一位偉大的人物幼時在河邊觀魚,見魚群列隊逆流而上,有進無退。他內心大受感動,從此養成了奮鬥進取的精神。

  來,我們都到河邊去仔細看遊魚。凡是水流較急的地方,魚都面對流向,不肯隨波逐流而下。身為一魚,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做一條堂堂正正的魚;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攝取上帝在水中為它們預備的養分。倘若它們掉轉方向,放棄努力,就會翻滾、散亂,昏沈沈的被沖到淺灘上,因此喪命。

  不必羨魚,這是上帝給一切生命的智慧,對於萬物之靈的人類,只有給得更多。人也活在「水」中,那水,就是人們常說的潮流。潮流的衝擊,比驚濤拍岸更動人。逆流來時,不要猶豫,迅速的面對它,堅決的迎接它,勇敢的衝破它!只有如此,才有生存的機會,才有生存的意義。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端正的姿劫,整齊的隊形,個人的尊嚴,團體的榮譽! 

 

  六字箴言 ─要知山路前,須問過來人。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教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少小離家,雲山蒼蒼,心裏難免有幾分惶恐。他動身後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

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一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隨手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擡起頭來,望著前來求教的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

三十年後,這個從前年輕人已是哀樂中年,他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近鄉情怯,又去拜訪那位族長。

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封套來對他說:「這是老先生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三十年前他在這裏只聽到人生一半的秘密。不拆開封套,裏面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對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這六字箴言的奧義,要一本長篇小說才說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對那些有慧根的人,這幾個字也就夠了。留一點餘味讓人咀嚼體會,豈不更好?

 

  求職記 ─悲痛可以產生力量。

一個青年,拿著一封介紹信,到一家大飯店求職。他坐在樓下的豪華大廳裏,等候召喚上樓晉見老闆。他覺得,能夠在這座大樓中充任一名職員,十分辛運。

這天,老闆極其忙碌,一直沒有功夫跟前來的求職青年接談。終於一名執事人員找到大廳內這個被遺忘的人物,他枯坐已久,飢腸轆轆。當他聽說「老闆已經下班回家」和「現在沒有工作可以安排」之後,難過已極。

走出門外,他望著這幢巍巍的建築物說:「下次再來的時候,我要做這飯店的主人。」

三十年後,他的豪語宏願果然成為事實。他買下這座飯店,並且對他的好友透露當年求職受挫的經過,好友頗為他受過的委屈不平,他卻說:「不然,我感謝那件事情,那事情造就了我。如果那時候老闆客客氣氣的錄用了我,那麼今天我可能只是竹成了飯店的中級職員而已。」

所有的成功人物,幾乎都從挫折中產生。倘若這世界完全溫柔而合理,令每一人處處稱心滿意,我們將喪失歷史上過半數的聖賢豪傑,甚至根本沒有英雄和藝術家。 

 

  萬鳥之靈─溺愛足以害人,甚於水火刀劍。

火災之後,房屋的主人來清理餘燼,發現一隻母雞全身焦黑,俯地不動。主人用腳一踢,雞身化為飛灰,一群小雞由灰底下冒出來,吱吱喳喳,滿地奔跑。牠們的母親用身體作擋火牆來挽救子女的性命,在烈火中粉身碎骨,始終不肯改變初衷。

如果沒有這場大火,牠們一直這樣緊緊偎依在母親身旁。可是牠們就算是長大了,母雞不再用慈愛的聲音咕咕叫喚牠們,也不再把地上的小蟲一條條啄死丟給牠們做點心。牠們還是吱吱喳喳的跟在後面,寸步不離。這時候母雞就用牠尖銳的嘴去猛啄小雞的頭,啄得牠們四散奔逃,只好自己獨立。

在火場中捨身是出於偉大的愛。在光天化日之下、萬物欣欣向榮之中,使孩子脫離母體,獨立生存,也是出於偉大的愛。因為依賴、長期的依賴,將導致墮落退化,是一種極其惡劣的生存狀態;生命中那些寶貴的天賦,無從發揮,結果成為一塊塊沒有彈性的死物,這樣的雞不復種為雞—這樣的人也不復成為人,至多也只能算是次一等的人。

 

  人比人─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路跑。

我的左鄰是一位過氣的歌星,天天躲在房子裏聽她自己當年灌的唱片。右鄰是一位退休的教授,天天喃喃祈禱。在我的想像中,這位教授一定衰老不堪了。

事實不然,我發現七十歲的教援精神健旺,步屐輕快,眼睛閃著喜侻的光芒。倒是那位歌星,四十多歲就已經面色灰槁,老態龍鍾了。

原來失意的歌星天天回憶過去,自思自歎,「苦酒滿杯」摧了她的生機。而老教授雖然桃李滿天下,退休後卻發願學習拉丁文。他說:「每次多認識一個生字,我就覺得又年輕了一歲。」我所聽到的「祈禱」,其實就是他低沈的讀書聲。

真正的衰退不是白髮和皺紋,而是停止了學習和進取。所以人間有二十歲的朽木,也有八十多歲的長青樹。「學而時習之」催人成熟,卻防人衰老,這是多麼奇妙呀!

 

  別人田裏的莊稼好─不怕慢,只怕站;不怕站,只怕轉。

現代人要有競爭的觀念。人生在世,就像參加一場長途賽跑,有許許多多的人齊頭並進,奔向共同的目標,除了自甘墮落,誰也不肯落後。像運動一樣,這種競爭也要遵守規則,講求風度,但是在基本精神上,仍然是爭先恐後,當仁不讓。

農夫總覺得別人田裏的莊稼長得好,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指出這個事實。不要把這事實解釋成人性的嫉妒,就算是嫉妒吧,只要經過一番導引,也可以昇華成運動員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可以坐下來休息一會兒,但是別忘了問:這時候別人在做什麼。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一樣多,任何人每天都是廿四小時。譬如下棋,勝負雙方的棋子本來相同;但世事如棋不是棋,下棋必須讓對方走過一步,自己才可以再走。人生可沒有這「規矩」。

 

  君子之爭─天助自助。

生於今世,「忍」的修養固然重要,「爭」的訓練也不可少。首先要辨明可爭與不可爭,然後要爭得心平氣和,爭得辭充氣沛,爭圓融貫通,化敵為友。

傳統的處世哲學中對「忍」說得太多(我們並不厭其多),對「爭」說得太少,因此許多人不知道如何通過執來解決問題。而人生又不能無爭,結果,爭執的惟一作用無非是製造問題而已。很可惜,這樣恐怕難以適應今後的社會。 

 

  合作─唱片用槽溝承受唱針,就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一個巴掌拍不響」;倘若兩個巴掌往相反的方向去拍空氣,仍然不響;倘若兩掌合拍,用力太大,使得兩手紅腫疼痛,還不如不拍。

「洋人」把共同從事某項工作的兩個人叫做一個Partner,意思是說兩人像跳舞的舞伴一樣,要雙方互相配合,互相適應,進退舉止出於默契,一致努力以求達到「圓滿」。「假如工作像跳舞一樣」有多好!我們敬業樂,需要有這個觀念。

 

  人才─不念舊惡。

「不遭人忌是庸才」,但若禁不住人忌,三下兩下就被忌「倒」,也算不得人才。

人才入世,有很多人想抑制他,排擠他,壓倒他,這是第一階段。等到三下兩下之後,發現抑制不住,排擠不掉,重壓不倒,大家立即見風轉舵,捧他、讓他、拉攏他,甚至放縱他,這是第二階段。

進入第二階段後,人人都來和你握手,彼此欣然互握可也。

上一篇:《余光中散文》

下一篇:《劉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