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
外因臺灣電影不景氣,內因他倆本以電視劇謀生。(《擁抱大白熊》《酷馬》二片就是「公視人生劇展」之「電視電影」!另參本館:公視怎麼了)。
《熱帶魚》(199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f6sZ1sp98
導演:陳玉勳
演員:陳逸凡、林家弘、林正盛、文英、黃美文、席敬倫
陳玉勳 维基百科
陳玉勳(1962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導演。1989畢於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系,喜歡繪畫和重金屬搖滾樂。曾因不滿台灣拍片環境與票房失利而離開電影圈13年,期間拍攝了許多廣為人知的逗趣廣告作品。
電視編導作品
1989「佳家福」
1991「小市民的天空—我們算不算是天使」
1992「母雞帶小鴨」
1994「納桑嘛谷-我的家」
電影作品
1994《熱帶魚》 演員:文英、阿匹婆 1995 榮獲瑞士盧卡諾藍豹獎及國際影評人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中國時報二十一世紀青年百傑獎
1996 榮獲法國蒙貝利耶金熊貓獎
1997《愛情來了》 演員:陳進興、堂娜、廖慧珍、黃子佼、施易男 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
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
2010《茱麗葉》之第三篇 演員:梁赫群、康康(康晉榮)
2011《10+10》中的〈海馬洗頭〉 演員:李烈、柯一正、柯宇綸 2011台北金馬影展開幕片
入圍2012德國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
電視廣告作品
「京都念慈庵喉糖」系列廣告
「張君雅小妹妹泡麵」系列廣告
「黑松茶花綠茶」系列廣告
「蠻牛」系列廣告
著作
《飛天脫線記:大陸拍片漫畫記趣》:華視文化公司1996年出版,ISBN 957-572-089-X
社會參與和發言
2012年與柯一正、戴立忍、駱以軍、吳乙峰與愛亞等60位藝文界人士發起快閃反核活動,於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上排人字呼「我是人,我反核」口號,全程約30秒。
臺灣的電影還在做白日夢?
長久以來,臺灣電影最常見的兩個白日夢就是:沒拍過電影的影癡們總是妄想能當導演拍電影,拍過電影的影人們則總想拍一部像《臥虎藏龍》那樣令全球媒體叫好叫座的電影,儘管他們之中或許有人承認這是個白日夢,或者否認自己不曾做過這樣的白日夢。
然而,近來在公視重播的陳玉勳的《熱帶魚》,再次以國片難得一見的諷刺喜劇姿態出現,並坦言「獻給全天下愛做白日夢的人」,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他是勉勵那些愛做白日夢的人繼續做下去,還是勸他們勇敢接受現實,別再做夢了?」
從劇情上簡要言之,我們看到一個還沒有足夠勇氣反叛家庭、反叛社會,只會躲在廁所偷偷抽煙,打打電動玩具的國三生阿強,面對聯考到來,家庭、學校與日俱增的壓力,只能以暗戀同校女生,寫一大堆遞不出去的情書來紓解(還不如他的同班同學敢拿刀割女人屁股,雖然有勇無謀連是男是女都分不出來)。正當最後一次模擬考完,成績超爛的他幾乎對聯考喪失奮鬥的勇氣時,因為一時的義憤填膺,以及比他同學有過之無不及的有勇無謀(這暗示我們的教育制度下的青少年不管做好事做壞事都沒有腦筋),他自投羅網地被綁架了。這個陰錯陽差使得他可能因此不必參加聯考,在心境上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然而不幸的是這一票烏龍綁匪卻又視聯考為一等一的大事,不可偏廢,還督促他看書,最後寧願不要贖款也要他回去考試;在被綁的過程中還遭遇到偶像破滅的痛苦,其境遇之慘,真可說是世間無兩。
從另一方面來看,比起在學校挨打受挫的日子,被綁的那個月簡直就像在天堂:有吃有喝,唸書之餘,還可以去海邊潛水堆大便玩樂;之前的偶像破滅,新的暗戀對象馬上又出現,而且最後還有深刻的心靈交流;在這種狀況下被送回去,簡直無異於被送回火坑。
仔細看來,這部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當然,造型一次比一次爆笑的電視新聞播報員郎祖筠應該不算),由於生存不易,才會出此下策,導致一連串的爆笑,但爆笑的背後仍有深沈令人不敢或忘者如:阿娟,他是阿慶這一票烏龍綁匪家族中的麽女,可說是弱勢中的弱勢;片中她的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都相當引人注意;她不同於其他角色的聒噪(尤以文英為代表),當別人都在吃喝玩樂、打牌、看電視、遊手好閒時,只有她在忙碌做事;除家事外還得去開青蚵做青蚵仔嫂,而她也因為家中環境限制而被剝奪了讀書的機會;更有甚者,在被送去高雄工廠做女工時還遭到男同事們輪暴的厄運。
導演陳玉勳把阿娟塑造成這樣一個令人同情的角色,卻在最後安排她說教似地對阿強說了一些不像是她這種女孩子會說的話,最後甚至勉勵阿強勇敢接受聯考,要他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這樣的安排在我看來,的是敗筆!這種類似政府對人民呼籲的言辭,竟由一個弱勢中的弱勢角色發言,其感染力當更為可怕,使我們不得不質疑陳玉勳的反動(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只是很真實地呈現出阿娟這種被剝削者無力反抗的宿命心境:我命苦,你命比我好,所以你要珍惜,好好努力……)。
陳玉勳以現實的素材交織出一個頗為荒謬的劇情,但看似荒謬不合理,仔細深思卻又發現此等荒謬幾乎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因而當我們不斷因荒謬而發出爆笑之時,與導演也產生了共鳴。可惜的是結局太過開放,以致我們無法察覺導演在誇張卻寫實地反諷了這個社會對聯考扭曲人性的制度化設計之後,所要告訴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是正告我們聯考的陰影籠罩每一個人,即使遭逢奇遇終究仍得面對這一關?還是說即使聯考制度殘酷,但像阿強這種青少年的純真幻夢仍然是聯考制度所無法吞噬的?這個問題再爭下去就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爭了。
這其實也正顯示出影像工作者在處理電視與電影作品二者時的心態差別:電影在大銀幕上播放,觀眾得全神關注2個小時左右,不受任何廣告幹擾,所以很多時候在敘事上不需要用旁白來解決,過多的旁白反而會解消敘事的流暢感,甚至壓垮整個戲劇結構;電視就不同了,它在商業體制中受制於收視率,故每一集的節目,甚至每一段,都必須將理念意旨、故事的來龍去脈、角色的心境感情傳達得清清楚楚,不容觀眾有任何思考的餘裕,否則多數的觀眾就會轉臺,戲的好壞口碑還沒來得及建立,收視率肯定先下滑,也不必期待還會有下一檔了。以《熱帶魚》此段為例,正是導演從做電視轉成拍電影,對作品的思考卻仍受到電視製作方式綁縛的明證,只要令阿娟把熱帶魚送給阿強就好了,這個舉動就足夠感人、足夠說明她也是和阿強一樣愛做白日夢,看得到嘉義東石沿海有熱帶魚的人!
而事實上臺灣電影本身一直受此問題困擾,拍電影是一個理想還是現實問題?不錯,《熱帶魚》這種寫實喜劇(有別於朱延平的通俗喜劇)比之《悲情城市》以來臺灣電影的沈重與嚴肅,確實要令人耳目一新,然而陳玉勳與王小隸乃至民心工作室自電視劇《母雞帶小鴨》以來一貫的手法,卻讓本片看來像是一部類似的電視單元劇:一個接一個的趣味橋段,或是場景的(如沙灘上的巨便)、或是言語的(如綁匪一家勒贖的電話錄音)、或是情節的(如阿強同學於小巷中持美工刀割人屁股)、或是綜合的(如巨蛇娘娘),對白、旁白接得相當緊湊,正符合電視的媒體特性,以及此間觀眾長期以來所習於接受的敘事方式。然而創意固佳,剪輯卻明顯失之粗糙,這似乎是仍停留在手工業階段(不一定是壞事)的臺灣電影特色。
陳玉勳以他的第一部電影《熱帶魚》,獻給全天下愛做白日夢的人,其實更好說是獻給他自己,他把自己的白日夢付諸實現,同時也讓有志於此的理想主義者發現:原來不需要大成本一樣能拍出獨特風格的電影,即使有一點粗糙,有一點像電視,有一點……
但是,每個人最後都還是看到了熱帶魚在城市裡遊來遊去,白日夢偶而做做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不是嗎?
最後,附帶說一點,此片雖然粗糙,但是文英、東哥、林正盛等人精準(也很精彩)的演出,使本片加分不少,值得鼓勵。
http://life.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life&proc=read&bid=6&msgno=4
龍飛鳳舞 2012-01-08
從性別倒錯的情境中擷取荒謬突梯的喜劇元素,這原本就是許多國家的傳統劇場裡屢見不鮮的基本戲劇類型,台灣的歌仔戲由女扮男的傳統演出形式,剛好提供了此類性別喜劇另一種轉換衍伸的絕佳架構,很難想像歷史悠久的台灣電影竟然一直到《龍飛鳳舞》出現,才有人想到要拿這樣豐富的題材來發揮。
《龍飛鳳舞》以歌仔戲班為主題,由貨真價實的歌仔戲天王郭春美飾演戲班台柱春梅,因意外腳傷不良於行,讓原本就已在時代變遷中生存艱困的戲班,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戲班意外發現一名掃街男子莊奇米竟與春梅長相神似,藉故脅迫他頂替演出,緊急集訓後打鴨子上架,竟也矇混過關。朱宏章飾演的春梅丈夫,則不僅要訓練這個假老婆登台,眼前面對的卻又是一個貌似自己老婆的男人。導演王育麟透過劇本與選角的精準契合,不僅為電影奠定了最紮實的戲劇核心,更成為全片最大的趣味所在。
郭春美以歌仔戲天王的專業訓練,要演一個戲班台柱自然駕輕就熟。但讓人意外的是,她要一人分飾莊奇米與春梅這男女二角,並分別扮演這兩人在台下與台上的不同面貌,竟然可以詮釋得如此層次分明,並拿捏好適切而不過度誇張的喜劇效果。她身為一個專業歌仔戲演員,卻得搖身為一個對歌仔戲一竅不通的人來假裝演員登台演出;她身為一個習慣反串男性的女演員,卻得飾演一個男人再去假扮成反串男人的女人。這些遠比一般歌仔戲單純反串更加複雜的層次,她竟可在首度嘗試電影演出時輕易勝任,實在讓人對傳統戲曲專業演員的演技功力嘆服不已。
一群戲班年輕演員,是片中較為明顯的敗筆,從模糊的角色個性到薄弱演技,在長輩演員們相較之下落差過大,光靠「我是很喜歡我們戲班這種四海為家、相依為命的FU啦」這種生硬台詞,實在無助於傳達讓歌仔戲年輕化的企圖。若能適度地去蕪存菁砍掉部分枝節,將篇幅保留給更具發揮空間的角色,應可營造更大的感人力量。
吳朋奉飾演的戲班長子阿義從在外浪蕩到回家扛起重任,又在前妻與戲班小旦間感情牽扯不清,雖是戲份較重的配角,可惜卻在心境轉折與動機上都交待不清,可惜了一個應該可以有更好表現的好演員。此外春梅遠赴印度尋求解答,又與香港男子產生曖昧情愫的一段劇情尤其怪異,不僅與全片格格不入,更無法對春梅身心的巨大轉變提供足夠的說服力。
然而作為一部開宗明義為春節檔打造的電影,《龍飛鳳舞》就賀歲片這種獨特片型來說,娛樂性卻是無庸置疑的,喜劇的明快節奏控制得宜,並成功地倚重片中的歌曲選擇,來傳達多元化的情感氛圍。本土色彩的台灣電影近年蔚然成風,公式不外乎將傳統與現代元素拼貼錯置,再飆一些流利的國罵讓觀眾大感親和,但所謂的本土,難道就只能有如此單薄的面貌嗎?《龍飛鳳舞》透過真假歌仔戲演員的劇情結構突顯了一個重點:台灣電影不論再怎麼打本土牌,劇本中最重要的仍是從人性與環境中所捕捉到的衝突與趣味。
http://blog.chinatimes.com/redhot/archive/2012/01/08/1154364.html
(楨:相對於黃春明/侯孝賢等鄉土文學/電影之真實反映反思台灣鄉土!
新鄉土文學電影有兩類虛偽:
一類是前現代的懷舊性虛偽、如公視的人生劇展。
一類是後現代的拼貼性虛偽、如近年來本土電影。
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陣頭:三太子的變奏曲
馮凱從小螢幕跨足大銀幕的《陣頭》,縱然賣座鼎盛,從創意的格局到執行,終究只是部電影版的電視劇。
台灣電影近來很瘋三太子,但是多數只倚重三太子的「視覺」符號,從神偶的逗趣造型到豔麗的色彩,卻能創造吸睛效果(如《愛的麵包魂》),但也只是炫麗符號而已,別無深意;《陣頭》是少數碰觸到了三太子神話原型的創作,可惜依舊只是點到為止,依舊只求訴諸三太子的視覺意像,未能從神話中提煉精華,轉換成當代寓言。
《陣頭》的父子對立情勢雖然激烈,卻不像「封神演義」或「西遊記」那般激情。神話中的哪吒因為在龍宮闖下大禍,累及家門,最後悍然以自戕方式,先割肉還母,再剔骨還父,痛徹心肺的李靖一度還阻止哪吒復生,最後全靠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再造哪吒肉身,從此得列仙班,還能伏魔平妖。《陣頭》的阿泰角色其實跡近哪吒原型,只是火花從未停歇的父子之間,少了割肉剔骨的血花四濺,換成了血脈賁張的口水噴發與拳腳相向,最終的圓滿大和解,亦只是走回了勵志電影的必然軌跡。
哪吒變奏曲不只是存在於阿西與柯有倫之間,也同樣存在於黃鴻升(小鬼)飾演的阿賢與廖峻飾演的武正之間,馮凱除了讓武正除了喝斥(有時候是罵給別人聽的),還是喝斥(有時候真的是罵給兒子聽的),別無其他立體空間,唯其如此,最後阿賢的棄團叛逃就顯得更加蒼白了。
人際關係的過度簡化正是《陣頭》的最大盲點。
例如,廖峻與阿西兄弟鬩牆,究竟在爭些什麼?競逐的利益又有多龐大?廖峻又有多少恨?何以非把阿西逐出台中?而且,兩組陣頭的岐異何在?未能清楚交代的細節,其實正是《陣頭》最重要的骨架,簡單開場,草草終場,恩怨義氣只剩模糊嘴臉。
其次,阿泰為什麼要以擊鼓取代原本的陣頭基本功?他的夢想是什麼?視野又是什麼?憑什麼確定環島之行的肉身磨練,可以激勵團員的肉身、意志與技藝?不論是革新或者革命,《陣頭》的劇本其實是早就有選定了答案,但從答案回頭設計問卷時,卻少了必要的演算細節,以致於全片充滿了跳躍式思考,既不能提供理論來服眾,更無法從過程中淬煉出迷人元素以動人,以致於最後只能以公路行走時的巧遇記者,成就了因緣際會的報導,因而得能在羽翼未豐,陣形尚未成立的蒼白階段就已暴得美名。
最不堪的當然是因為阿泰上了電視,有了名聲,更得著了藝術季的表演邀約,死對頭阿賢竟然就捐棄成見,攜手加盟?這種一廂情願的劇情轉折,既缺少陣頭技藝得能揚名立萬的鋪排設計,更讓藝術季的邀約有如笑話,完全不能突顯阿泰的成功魅力與領袖風采,反而暴露了阿賢見風就轉舵的勢利(登山比鼓的挑戰,其實也是一場自不量力,又莫名其妙的不公平比賽),何等失策?正因為《陣頭》疏於細節經營,以致壓軸的表演,固然華麗又催淚,卻依舊只能在沒頭沒腦的格局中翻轉。
至於林雨宣飾演的敏敏對阿泰日久生情,其實是刻板公式下的必定趨勢,只是《陣頭》卻在他們之中硬插入馬劉品言飾演的記者小畢,因為她的主動,改變了阿泰的命運,但是小畢無所忌憚的熱情,卻也讓敏敏開始吃味,急著捍衛「主權」......這類小糖小醋,純為博君一粲的小兒女私情,正好也說明了《陣頭》的電視劇格局。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1/33513429/
《熱帶魚》評介 by小秋
導演陳玉勳生於1962年,畢業於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1993年新聞局電影年期間,擔任短片之編導。1995年執導電影處女作《熱帶魚》,初試啼聲即獲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法國蒙貝利耶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貓獎,及金馬獎最佳劇本。
1997年完成第二部電影《愛情來了》,獲選日本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競賽單元,及臺北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此外,他曾編導電視單元連續劇戲劇《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嘛谷-我的家》等。其中《母雞帶小鴨》曾獲選金帶獎最佳戲劇節目入圍。
陳玉勳是一個充滿童稚幻想的導演,在臺灣電影普遍沈重寫實的調子中,他的作品無疑地提供功利社會的人們一個可供作夢的世界,一個兒童與成人皆能理解的童話。從《熱帶魚》到《愛情來了》,我們看到了每一個角色的單純執著,執著於身邊最貼近自己的情感:愛情、親情以及友情。雖然夢境常是遙不可及,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剝奪別人作夢的權利,在夢與想像的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是偉大的國王。然而,從逃避現實的觀點,作夢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常是需要被同情的一群。
陳玉勳之前從事過電視電影的幕後製作工作,但是真正讓他一圓導演夢的是他所寫的劇本「熱帶魚」,他巧妙地結合了學子厭惡的聯考制度與一樁駭人聽聞的綁架案件,創作出這部兼具想像力與批判性的喜劇電影劇本,並獲得新聞局的優良劇本獎,接著便著手開拍這部處女作,全片喜感十足,就連十惡不赦的綁匪都顯得討喜可親,但是在嬉笑聲中,又不著痕跡地痛批許多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從劇情上簡要言之,我們看到一個還沒有足夠勇氣反叛家庭、反叛社會,只會躲在廁所偷偷抽煙,打打電動玩具的國三生阿強,面對聯考到來,家庭、學校與日俱增的壓力,只能以暗戀同校女生,寫一大堆遞不出去的情書來紓解。正當最後一次模擬考完,成績超爛的他幾乎對聯考喪失奮鬥的勇氣時,因為一時的義憤填膺,以及比他同學有過之無不及的有勇無謀,他自投羅網地被綁架了。這個陰錯陽差使得他可能因此不必參加聯考,在心境上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然而不幸的是這一票烏龍綁匪卻又視聯考為一等一的大事,不可偏廢,還督促他看書,最後寧願不要贖款也要他回去考試;在被綁的過程中還遭遇到偶像破滅的痛苦,其境遇之慘,真可說是世間無兩。
從另一方面來看,比起在學校挨打受挫的日子,被綁的那個月簡直就像在天堂:有吃有喝,唸書之餘,還可以去海邊潛水堆大便玩樂;之前的偶像破滅,新的暗戀對象馬上又出現,而且最後還有深刻的心靈交流;在這種狀況下被送回去,簡直無異於被送回火坑。
初看這部片子讓我為它的清新風格感到驚訝∕驚喜,或許是看多了其他臺灣新電影的悲情與深沈,在關懷人情,批判社會的時候,它承現出一種不一樣的詼諧,但是也不失其內在的含義。 片中反覆出現的人魚超人廣播∕夢,和現實世界裡主角的遭遇相互揮映,彼此間構成了有趣的呈現。
再來談整部戲藉由一樁擺烏龍的綁票事件牽引出主角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如拜金、聯考制度、私生子、社會暴力等〉,像是童話般的寓言,熱帶魚悠遊期間,縱使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海域也有人發現,彷若在昭告世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或是什麼樣的年歲,每個人心中依然有一隻熱帶魚在快樂地遊著,而夢想依然充滿著整個世界,即使是在都會的水泥叢林裡。
在對愛情的夢想方面,《熱》片中的阿明被繁重的學業壓得喘不過氣,又缺乏和異性相處的經驗,愛情是他發揮想像力的一種方式,他看著長相清秀的同校女孩,幻想牽著她的手;甚至在晚上睡夢中,他化身為超人,拯救變成美人魚的女孩。直到看到電視中女孩的另一面,阿明才明白,她根本不是他想像中的那個樣子。《熱帶魚》以誇張的手法,反映了臺灣社會的一些問題,諸如:阿明因為考試成績差,被老師責打,老師還冷言冷語告訴阿明,他考不上高中。師生的關係冷淡,老師拼命「填鴨」,學生的價值則在於成績,成績不好就被老師放棄;等到阿明被綁票後,記者訪問老師,老師卻以一副誠懇的表情,說阿明是怎樣的一位好學生,不能考聯考實在太可惜了。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現實,透過為人師表的反覆行為,赤裸裸地展現在阿明的面前。全片中大人們從老師、父母、綁匪、記者,都口口聲聲強調聯考,好像不能考聯考是世界末日。阿明則從頭到尾都搞不清楚為何而考?自己的前途該如何打算?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社會,莘莘學子們拋擲青春於繁重的課業,心靈上往往是很空虛徬徨的。
片中反映了部分青少年的次文化:有的人追逐偶像明星、有的人把精力消磨於電動玩具的聲光刺激。本片還以誇張的手法,呈現出新聞媒體追逐醜聞如蒼蠅嗜腐肉的情形:阿明及小胖子被綁架的消息曝光後,新聞記者們追逐著警察及家長挖內幕;等到案情膠著時,記者們翻新花樣,訪問老師、民意代表、不認識的路人,要求他們發表對案情看法;甚至找來補習班老師,揚言要傳授應考秘訣給阿明;記者充當偵探,自行分析、判斷案情,卻不知他們的報導正是胖綁匪及其家人每天必看的娛樂節目;新聞女主播也很情緒化,當她報導輕鬆的話題時,作妖豔的打扮,可是,當綁架案懸而未破時,她頭髮蓬亂、臉上掛著兩個大黑眼圈,似乎為阿明擔心得形容憔悴。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媒體瘋狂的程度,他們以人們有知道真相的權利為名義,充當調查事實、評判道德的角色,挖不出新聞就運用想像力,大灑狗血,以致他們所呈現給社會大眾的,是被加油添醋的訊息,與「事實」、「真相」相去甚遠,甚至自己帶頭敗壞社會風氣。
《熱》所呈現的另一臺灣社會怪現狀,是胖綁匪家鄉長時期積水不退的情形。在嘉義、高雄的沿海地區,都有這種情形。淹水的原因在於沿海漁戶抽取大量地下水做魚塭養魚,整個地區因而地層下陷,甚至低於海平面,一遇大風浪或大雨,海水倒灌,使整個村子頓成水鄉澤國,連祖墳也泡在水中。人們為一己的私利而貽害群體,其惡實更甚於綁票!
而本片一切誇張、甚至是卡通化的表現,突顯了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荒誕。不過,編者在批判、諷喻之餘,似乎還是對未來抱有一些希望,像是:少女在圳中找到熱帶魚;本片開始時,阿明投書給廣播電臺主持人,說了一個熱帶魚變成超人的故事,本片也以在孤兒院裡的小胖子對同一主持人說同一故事做為結束,僅管阿明的夢碎了,還有人繼續做他未完的夢……本片最後是電腦合成的畫面:一條巨大的熱帶魚悠然遊過臺北市最高級的商業區敦化南路,是啊!有時懷抱一些夢想,人生不也更有趣嗎?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20.htm
電影心得-熱帶魚
這部影片感覺起來其實有點粗糙,老師說這是因為製作成本的關係所以才會這樣,不過並不影響他感動我的程度,也正因為他給我的80年代的感學所以才有此感動吧。我對他的感動來自於我對於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總是可以像影片中那樣四處的玩也都可以得到溫暖的感覺!這是一種說不清楚的感覺,目前我最能找得到用來形容的是像過新年時的那種熱鬧、喜悅還有期待。無憂無慮的總是可以天真的想著自己喜歡跟想要作的事情跟無盡的夢想。這是在國中以後我越來越無法在繼續的天真。我是一個沒有經歷過聯考時代的小孩,可是看到劇中人物包括社會上的民眾都是對於考試還有小孩的未來抱著極高的期待也給予最大的支持!或許我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民眾的凝聚力,甚至是家族的凝聚力。我不知道是因為長大了還是因為時代的進步變遷亦或者都有,小時候的那種熱鬧場面再也不常見了,連過年也都是一年比一年更沒有新年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考試的次數變多了,是不是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像是學測等等的考試也跟著不再那麼受到關切!也有可能是現在的高中職、大學林立所以對於錄取率學生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連帶而來的是社會對於大考沒有這麼專一的投注力。這樣寫並不是代表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而抱怨,只是對於目前社會的現況覺得有不同以往熱情的感慨。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在大學聯考體制下的社會是這樣的重視孩子的教育,對比於現在的社會,學校不再是高門檻的窄門,是福還是禍呢?也許是減少了相當的升學壓力卻也是把壓力跟痛苦的時間往後延長了也不一定呢!劇中有綁票的橋段也是全劇最惹人發笑與同情的地方,綁匪不像現實社會中的冷酷無情綁匪的大家庭更是讓人感覺到家庭的溫暖,以及社會對於綁票案的關注,我想這是一種表達社會擁有強大凝聚力的表現。劇中亦有另一名綁匪的妹妹,原本也是一個用功上進的好學生,卻在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及不幸的遭遇下,過著沒有翻身機會的青蚵嫂。相對於男主角的大考以及社會對於大考的重視,導演是不是想表達在當時讀書是窮苦人家有機會變身成位有錢人的跳板呢?然而現在的社會似乎不在如此絕對了,這是令人擔憂的一個議題,希望在未來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生活壓力減少以及大學生的前景不在渺茫,衷心的期盼能有這一天的到來!
http://pul2a.pixnet.net/blog/post/18757512
陳玉勳
1962年生於臺北,1989年畢業於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喜歡繪畫和重金屬搖滾樂,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民心工作室」,從事電視劇的實務工作,曾經擔任電視單元連續劇「佳家福」、「母雞帶小鴨」、「小市民的天空—我們算不算是天使」、「納桑嘛谷-我的家」的編導,其中「母雞帶小鴨」曾經獲選金帶獎最佳戲劇節目入圍。1993年新聞局電影年期間,擔任短片之編導,同年以《熱帶魚》獲得優良劇本及國片輔導金,1995年執導電影處女作《熱帶魚》,全片喜感十足,連綁匪都顯得討喜可親,但是在嬉笑聲中,又不著痕跡地痛批許多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初試啼聲即獲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法國蒙貝利耶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貓獎,及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96年以劇本《愛情來了》獲得一千萬國片輔導金,1997年完成第二部電影《愛情來了》,以一貫輕鬆幽默的手法,處理現代男女對愛情的渴望,並獲選日本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競賽單元,及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獎。
曾經出版漫畫『飛天烏龍記』。在臺灣電影普遍沈重寫實的調子中,他的作品充滿童稚幻想,無疑地提供功利社會的人們一個可供作夢的世界,一個兒童與成人皆能理解的童話。從《熱帶魚》到《愛情來了》,這兩部電影可見他擅長拍攝小人物喜劇,我們看到了每一個角色的單純執著,執著於身邊最貼近自己的情感:愛情、親情以及友情。
近年來主要從事廣告拍攝,曾獲得多次電視廣告金鐘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等。
導演作品
1995 《熱帶魚》 Tropical Fish
1997 《愛情來了》 Love Go Go
編劇作品
1993 《熱帶魚》 Tropical Fish
1996 《愛情來了》 Love Go Go
演出作品:2000《純屬意外》 Pure Accidents
監製作品:2004《夢遊夏威夷》 Holiday Dreaming
人物年表
1962 出生於臺北。
1989 畢業於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到王小棣導演所開設的「民心工作室」工作,開始學習影像媒體。
1989 編導三十集國語單元連續劇「佳家福」。
1991 編導華視劇展「小市民的天空 ---- 我們算不算是天使」。赴大陸拍攝歷史報導節目「華夏文明」,從北京一路往西拍攝到新疆,為期三個月。
1992 編導三十七集國語單元連續劇「母雞帶小鴨」,編寫第一部電影劇本《熱帶魚》。
1993 拍攝臺視報導節目「行動派」。《熱帶魚》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及四百萬元電影輔導金。拍攝16mm劇情短片《很高興認識妳》。
1994 拍攝國語單元連續劇「那桑麻谷 --- 我的家」﹔開拍第一部電影《熱帶魚》。
1995 《熱帶魚》榮獲瑞士盧卡諾藍豹獎及國際影評人獎﹔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榮獲中國時報二十一世紀青年百傑獎。
1996 《熱帶魚》榮獲法國蒙貝利耶金熊貓獎﹔編寫第二部電影劇本《愛情來了》。《愛情來了》獲得新聞局一千萬元輔導金﹔出版第一部漫畫「飛天烏龍記」。
1997 《愛情來了》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開拍第二部電影《愛情來了》﹔《愛情來了》入圍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競賽﹔《愛情來了》榮獲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獎。
2001 受邀擔任第三十八屆金馬獎頒獎人,與張作驥合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改編劇本」兩個獎項。
得獎紀錄
1993 以《熱帶魚》獲得行政院新聞局八十二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
1995 以《熱帶魚》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第四十八屆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費比西獎」。
獲得中國時報二十一世紀青年百傑獎。
1997 以《愛情來了》獲得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六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116
小孩不笨 (電影) 维基百科
《小孩不笨》(英文名:I Not Stupid),由新加坡的新傳媒星霖電影公司於2002年發行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是教育小孩,並由新加坡著名電影人梁智強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演員包括:向雲、劉謙益、陳美廩、黃博儒、洪賜健、李創銳、陳雪兒 及 鄭咸斌。2002年2月《小孩不笨》於新加坡上映時曾連續拿下四週票房冠軍,同時創下380多萬新加坡元票房記錄,並獲得2003年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的提名,但最後敗給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
《小孩不笨》是一部社會諷刺喜劇片,故事講述新加坡教育制度弊病,包括能力分班、新加坡華語問題等。故事透過三個小孩讓觀眾看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如何影響社會上每個人的生活。
在此電影中用到的語言有:華語(普通話)、英文及新加坡當地盛行的漢語方言——閩南語,粵語在劇中都有出現過。此電影在同樣使用閩南語的台灣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電影,電視台時有重播。
這部電影後來也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小孩不笨》,由電影原班人馬演出。而後來電影人梁智強也推出了漫畫版。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