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原來中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1986) 是改拍自賴聲川第1齣觀眾不多的舞台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但賴聲川在《賴聲川:劇場》冊一p.27自序:二者毫無關係,《賴聲川的劇場藝術》p.27則認為1984首演一百多座位座無虛席!),難怪柯一正徒有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之學位,一生沒拍出啥佳片。(詳參【圖博館】:表坊:表演藝術17)
中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1986)
導演:柯一正
編劇:小野
攝影:林鴻鐘
演員:丁乃竺/曾國峰/葛小寶/徐明/胡茵夢
劇情簡介:
敘述一群鄉下小學同班同學在學生時代的種種,並且在一位負責任的女老師教誨下的趣事。他們畢業後第一次的同學會是在高一那年,他們相偕回到母校探望老師,結果在郊遊烤肉時發生了不幸的事件…
第二次同學會是他們大學畢業後初踏入社會工作,中間穿插了同班同學的感情演變似乎每個人都不滿意現狀…當他們分別接近四十歲時,又舉辦了第三次的同學會,經過了一番奮鬥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行業中發揮了所長,表面上風光,但實際卻各自有心事…
賴聲川:1984年1月,我編導第1齣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當時在耕莘文教院演出2場,每場觀眾100多人,人很少,卻是感動的起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創造出來的戲劇。當時沒有舞臺,我們就在耕莘文教院搭舞臺;沒有演員,藝術學院學生就當演員;沒有編劇,我就自己編;更重要的是,沒有題材,便把學生本身的故事串連起來。一點一滴,我製作了第1部戲。
柯一正
柯一正 1949年生,世新電影科畢業,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曾任世新及文化大學講師。1981年與宋存壽、楊德昌等導演參加由張艾嘉製作的臺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快樂的單身女郎」、「去年夏天」兩片。同年他以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當屆得獎者還有萬仁、蔡明亮、麥大傑等人)。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是柯一正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他把當時的社會現狀做了相當技巧性的批判,影片流露深濃的社會意識及誠懇的觀察角度。該片不但開啟了臺灣新電影風潮,也使得當年這群新手導演能夠繼續拍片。除了擔任導演的工作以外,柯一正也經常在其他新電影導演的作品中出任演員(如:萬仁導演《油麻菜籽》片中父親一角)。1997年的《藍月》是一部充滿實驗色彩的作品,劇本分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可以將順序任意排列組合放映,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每一種依然是完整的故事。導演自言設計這個變化多端的結構是為了探討生命的多變。
此外,柯一正在電視、廣告、劇場各領域都有相當出色的成績。在電視部分,他以電視電影的手法執導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溫泉家鄉」(1995)及「萬人情婦」(2000);並嚐試同志議題,拍攝臺視金鐘劇「逆女」(2001);同時他也擔任綠光劇團及紙風車劇坊負責人,並參與舞臺劇編劇(綠光劇團的「領帶與高跟鞋」、「臺北秀秀秀」),編導「月菊」,演出作品有「結婚?結昏!辦桌」,2001年的「青春小鳥」則是他與吳念真合作,將他們對週遭生活環境的敏銳觀察,藉由劇場形式與戲劇詮釋,真實呈現小人物的心聲與人生的舞臺劇作品。在這些經歷之外,柯一正也曾經為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2000)中文版青陽子一角等擔任配音工作。目前他與侯孝賢、朱天文、廖慶松等這批臺灣電影的先行者成立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積極為推廣電影教育而努力。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1982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 The Sandwich Man
1983 《帶劍的小孩》
1984 《我愛瑪麗》 I Love Mary
1986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Reunion
1986 《我們的天空》 Last Train to Tanshui
1991 《娃娃》 A Piggy Tale
1997 《藍月》 Blue Moon
作品年表 - 演出作品
1983 《油麻菜籽》 Ah-Fei
1985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91 《情定威尼斯》
1995 《超級大國民》 Super Citizen Ko
2000 《沙河悲歌》 Lament of The Sand River
2001 《自由門神》 A Way We Go
2001 《傀儡天使》 Angel
2002 《殺人計劃》 My Whispering Plan
2004 《大選民》 Sacrificial Victims
人物年表:年份 事蹟
1949 出生,臺灣嘉義人。
1981 與宋存壽、楊德昌等導演參加由張艾嘉製作的臺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快樂的單身女郎》、《去年夏天》兩片。同年以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當屆得獎者還有萬仁、蔡明亮、麥大傑等人)。
1982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是柯一正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他把當時的社會現狀做了相當技巧性的批判,該片不但開啟了臺灣新電影風潮,也使得當年這群新手導演能夠繼續拍片。
1985 中影年度大戲《同學會》決定由柯一正執導。
1986 柯一正、侯孝賢應邀赴港演戲。
1987 中影頒獎給柯一正與楊德昌,酬庸其成就,並決定多鼓勵新銳導演拍片。導演《我們的天空》。香港將舉辦「楊德昌與柯一正影展」。
1988 柯一正參加學苑影展座談會指出臺灣電影攝製器材落伍。
1989 與小野 、吳念真籌組「正集團工作室」,後改以「五月公司」之名完成公司登記。
1990 與小野最近投身紀錄片的攝製工作,針對臺灣當前的亂象問題做思考與探索。擔任金馬獎評審委員,於評審會議缺席。
1991 擔任第八十九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評審。
1992 電影資料館面對導演系列將於十五日起舉辦「柯一正導演專題」,放映《光陰的故事》、《帶劍的小孩》、《我愛瑪莉》、《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的天空》和《娃娃》等六部由柯一正所導演的作品。
1995 導演公視人生劇展《溫泉家鄉》。
1996 導演《藍月》。在《一隻鳥仔哮啾啾》描述烏腳病患的故事,柯一正客串醫師。和劉知容、羅北安一同編劇的舞臺劇《領帶與高跟鞋》應邀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戲劇交流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演出兩場,為國內戲劇團體首次將作品成功地搬上大陸舞臺,引起與會人士熱烈的討論和極高的評價,並且提出邀請巡迴大陸地區演出計劃。回國後再度於中時報系的時報廣場及國家戲劇院演出共六場,易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為綠光奠定歌舞劇創作成功的作品之一。
1997 執導的《藍月》入圍第十屆東京影展國際競賽。《藍月》是一部充滿實驗色彩的作品,劇本分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可以將順序任意排列組合放映,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每一種依然是完整的故事。導演自言設計這個變化多端的結構是為了探討生命的多變。
1998 演出華視劇展「出走」。
1999 以「柯尼卡軟片拍誰像誰」獲得第廿二屆中興文藝獎章電影獎。為「世界兒童廣電日」,拍攝了以臺灣兒童為主體的《小小心願》紀錄片,主角符浩為導演符昌鋒的兒子,在紀錄片中談到他對壞人的恐懼,對成人世界以及兒童世界的看法,誠實的說出他的想法。柯一正導演忍不住驚嘆起現代兒童內心世界的複雜,也讓他對兒童心理產生了興趣,打算陸續拍更多的兒童紀錄片。
2000 導演公視節目「萬人情婦」。為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中文版青陽子一角等擔任配音工作。
2001 為臺視拍金鐘劇「逆女」。「青春小鳥」則是他與吳念真合作,將他們對週遭生活環境的敏銳觀察,藉由劇場形式與戲劇詮釋,真實呈現小人物的心聲與人生的舞臺劇作品。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51
賴聲川
賴聲川(1954年10月25日-),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籍貫江西會昌,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1984年參與創立劇團表演工作坊,擔任藝術總監。自1984年開始劇場創作,後陸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即興時事電視劇市場,受到中外媒體讚譽,並獲得諸多獎項。因為其妻丁乃竺的影響,賴聲川是藏傳佛教信徒,譯有多本藏傳佛教書籍。
個人生平
父親賴家球,曾任中華民國駐美外交官,外交部情報司司長兼發言人。在父親駐美期間,賴聲川出生於華盛頓,從小在美國長大。少年時期回到台灣,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定居台灣,由母親獨立撫養長大。成年後於台北輔仁大學就讀,後靠半工半讀於取得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回國後,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
1982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工作劇團(Amsterdam Werkteater)導演雪雲.史卓克(Shireen Strooker)受邀至柏克萊大學客座導戲,賴聲川任副導演,養成日後的集體即興創作方法。1984年,創立劇團表演工作坊,1985年推出該團第一部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歷年創作或執導改編的作品包含《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及相聲系列等近40部,以及《海鷗》、《等待狗頭》、義大利喜劇系列,並曾與NSO交響樂團合作莫扎特歌劇系列。
2013年5月,與陳向宏、黃磊、孟京輝共同發起、策畫首屆烏鎮戲劇節,並擔任藝術總監,在中國大陸浙江烏鎮舉辦國際戲劇節,吸引國際媒體和藝術人士關注。
各項政府委任工作
賴聲川曾擔任中華民國多次大型活動創意顧問。2009年,賴聲川擔任台北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總導演,創造出精緻而具創意的大型活動。2010年,應邀出任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式藝術總顧問,呈現台灣之美。2011年,任臺灣燈會在苗栗之總顧問,該次臺灣燈會於展期內共創下802萬的觀燈人次,為歷屆燈會(至2013年為止)第三高紀錄。同年,亦任辛亥百年晚會藝術總監,國家級重要晚會首度由藝術工作者主導。
個人獲得獎項
曾二度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也曾獲選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另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2007年,賴聲川獲創意中國盛典最具創意人物獎、EY年度創業家大獎、風尚大典年度戲劇貢獻獎,同年代表劇團表演工作坊接受台北市市長郝龍斌頒發第十一屆臺北文化獎。2010年,中國新聞週刊選為最有影響力人物,以及上海戲劇谷壹戲劇獎年度風雲人物。2011年,獲台灣公民最高榮譽之景星二等勳章,並榮獲上海戲劇谷壹戲劇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獲頒新京報權力榜『年度時尚創意大獎—年度藝文創意導師』。
重要編導作品
*1985年,編導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3月1日首演於台北市國立藝術館,轟動全台,原聲錄音帶由飛碟唱片出版,立即成為白金唱片。
*1986年,編導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合併兩齣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戲劇,獨特的內容再度造成轟動。1991年、1999年、2006年三度重演,1992年改編為電影。至2009年為止,在中國大陸未經授權的《暗戀桃花源》演出超過一千場。
*1995年,超級電視台開播,劇團表演工作坊於9點半時段開闢即興時事電視劇《我們一家都是人》。《我們一家都是人》成功地將劇場表演帶入電視,創造出另類當日電視情境喜劇。1996年初,該劇移到8點檔黃金時段。直到1997年,賴聲川參與編導共600集。
*2000年,發表8小時巨作《如夢之夢》,以360度環繞形舞台打造華語劇場史詩。
*2008年,與王偉忠共同編導《寶島一村》,記錄即將消逝的眷村故事,反映三個臺灣眷村家庭自1949年起60年三代人的故事。演出超過150場,累計超過20萬人觀賞。
*2013年,《如夢之夢》展開亞太巡迴。
評價
藝術成就
賴聲川是華文世界最著名的劇場工作者之一,被《亞洲週刊》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1]。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稱「現今中文最頂尖的劇作家」[2]。2007年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日本NHK電視台稱他為「台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來源請求]。美國橘郡記事報稱他為「台灣現代劇場的創造者……世界上很少劇場藝術家有賴聲川如此廣遠的成就」[3]。遠東經濟評論曾稱其作品為「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戲劇」[4]。美國新聞週刊說其作品「是最新的印證,台灣正創造著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5]。新加坡聯合早報說其作品「為世界華語劇場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悲喜劇經驗」[6]。
《暗戀桃花源》被紐約時報評為「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舞台劇」[7]。《寶島一村》被北京新京報評為「這個時代話劇舞台上的巔峰之作」[8]。《如夢之夢》,因獨特的環繞劇場、精巧而複雜的故事架構,被中國日報(China Daily)評為「華人戲劇的重大里程碑」[9]。丹麥消息報評「《如夢之夢》是一齣傑作,西方世界正等待著它…是一個全球性的藝術作品」[10]。美國劇評人Jonathan Kalb稱賴聲川「能跨越美國與中國劇場之間之間長期無法理解的障礙,成為重要的溝通媒介」[11]。
賴聲川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創舉,在於他能夠創造出「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稀有結合,能夠創造出新而有深度、厚度及高度的劇場文化,進而創造新市場、新觀眾以及新文化創意產業。中國作家余秋雨認為,賴聲川和他領導的劇團表演工作坊「總能彈撥到無數觀眾的心弦」[12]。2006年,賴出版多年創作的創意奧祕《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2011年,賴展開《賴聲川的戲劇學》戲劇研習大師班巡迴講學,將三十年的編劇、導演、即興創作心得與經驗和戲劇工作者分享。
爭議
2011年,賴聲川擔任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國慶晚會夢想家藝術總監,遭受在野黨指控不當使用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國家經費-兩天耗資約新台幣兩億一千五百萬元,部分人士質疑費用過於高昂及帳目不清等財務問題,此事造成相當大的社會爭議,但檢方經過調查確認「查無不法」結案。[13][14][15][16][17][18] 這次事件成為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議題之一,還登上台灣2011年十大藝文新聞第一名[19]。
2011年11月,2008年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劇本獎金典獎得主陳慕義公開投書自由時報,指賴聲川早年自美返台,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即現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身),多次將與學生共同自由聯想、合作創作的集體作品,獨攬為一人成就,包括演出與劇團本身都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第一屆學生切割[20]。該篇投書並未使自由時報進一步採訪賴聲川本人。
2012年12月,《如夢之夢》重新製作展開亞太巡演,部分臺灣劇場界對於該作真正所有權人提出議論:認為當年國立藝術學院(即現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身)學生雖曾以演員身份參與該劇創作工作卻未獲具名和金錢利益,且源自臺灣劇場界的《如夢之夢》,重新製作選用台灣演員較少 。表演工作坊經理表示,當年所有參與工作的演員均簽署著作權同意書[21],且「如夢之夢」首次發表於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工作坊。[22]
2013年7月,臺灣資深文化人馮光遠於部落格悼念劇場工作者李國修一文中公開揭露,表演工作坊的出版物(《賴聲川:劇場1》頁405)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首演資料題為賴聲川「主持之集體即興創作」,然後才再列李國修與李立群參與創作,實際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此一作品應為李國修與李立群兩人原創,並非賴聲川所著作[23]。賴聲川在美國隔海回應,「當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為三人共同創作(節目單上載明編劇為賴聲川、李立群、李國修三人具名[24])」,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共同創作者李立群則回應:《那一夜》為三人共同創作。[25]另外,臺灣資深文化人馮光遠於部落格撰文表示,收到國修弟子的簡訊,提及《暗戀桃花源》由李國修發想點子。[26]對此屏風表演班執行導演黃致凱表示,李國修出走乃因其創作理念因素,且李國修一直很敬重賴聲川。另外「《暗戀桃花源》創作期間,李國修因為出國並未參與」[27]。《暗戀桃花源》參與創作的李立群也上傳youtube影像說明創作原委,表示李國修沒有參與創作,主要參與創作的人是賴聲川、丁乃竺、金士傑、顧寶明、李立群、金士會等,規劃是賴聲川,導演是賴聲川[28]。此次事件顯示,集體即興創作的模式有可能引發創意所有權歸屬的爭議。
原創舞台劇(編劇與導演)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84;1984參加第五屆實驗劇展演出)
《摘星》(蘭陵劇坊演出、1984)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1985;1993重演,1994美國、亞洲巡迴)
《過客》(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84;1985參加鑼聲定目劇場劇展演出)
《變奏巴哈》(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85)
《暗戀桃花源》(【表演工作坊】演出,1986;1991重演、美國、亞洲巡迴;1999重演;2006四度重演,與明華園歌仔戲團合作演出;2006北京版巡迴大陸;2007於美國導演英文版;2007於香港導演粵語版即兩岸三地版)
《田園生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86)
《圓環物語》(【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西遊記》(【表演工作坊】演出,1987)
《回頭是彼岸》(【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90亞洲巡迴)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1989;1989-90美國、亞洲巡迴)
《臺灣怪譚》(【表演工作坊】演出,1991)
《紅色的天空》(【表演工作坊】演出,1994;1994美國巡迴;1998執導香港話劇團於香港演出;1998-99執導大陸北京一級演員於北京演出)
《又一夜,他們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1997)
《先生,開個門!》(【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1998)
《我和我和他和他》(【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1998代表台灣於香港第二屆華文戲劇節演出)
《十三角關係》(【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菩薩之三十七種修行之李爾王》(【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2000)
《如夢之夢》(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2000;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工作坊演出,2001;香港話劇團於香港演出,2002);【表演工作坊】演出(台北)、2005。)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2000-2001;北京、上海巡演、2001;片段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2;北京版於北京演出,結合兩岸演員、2002)
《新加坡即興》(與香港話劇團演員合作於新加坡演出、2002)
《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表演工作坊】演出,2003;新加坡巡迴演出,2004;2007為史丹佛大學翻譯英文版)
《Mumble Jumble亂民全講》(【表演工作坊】演出,2003)
《亂民全講》(【表演工作坊】演出,2003)
《這一夜,Women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2005;新加坡巡迴演出、2005;北京版大陸巡迴,2007)
《上海‧故事》(上海戲劇學院實驗演出,2005)
《中間道》(Stories for the Dead)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多元藝術中心演出, 2006。
《如影隨行》(【表演工作坊】演出,2007;新加坡巡迴演出、2008;大陸巡迴,2008)
《陪我看電視》(北京中央電視台委託製作,2008;同年大陸巡迴演出;台北演出,2009)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演出,2008;新加坡巡迴演出,2009;大陸巡迴演出,2010;美國巡迴演出,2011;澳門巡迴演出,2011。)
《水中之書》(香港話劇團委託製作,2009。)
《快樂不用學》(【表演工作坊】演出,2010)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2011)
《夢想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表演工作坊】製作,2011)
《如夢之夢》(北京央華文化、【表演工作坊】演出,2013)
導演(劇本非自創)[編輯]
《落腳聲?古厝中的貝克特》(劇作家貝克特;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88)
《海鷗》(劇作家契訶夫;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90)
《面試》(劇作家范‧義大利;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1991)
《一夫二主》(劇作家高多尼;【表演工作坊】演出,1995)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劇作家庫許納;【表演工作坊】演出,1996)
《靈戲》(劇作家郭寶崑;新加坡實踐話劇團演出,1998)
《一婦五夫?!》(劇作家高多尼;【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等待狗頭》(劇作家貝克特;【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舞台設計
《摘星》(蘭陵劇坊演出、1984)
《先生,開個門!》(【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1998)
《絕不付帳!》(【表演工作坊】演出,1998)
《十三角關係》(【表演工作坊】演出,1999)
《菩薩之三十七種修行之李爾王》(【表演工作坊】演出於香港,2000)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表演工作坊】演出,2000-2001)
《等待狗頭》(【表演工作坊】演出,2001)
《出氣筒》(【表演工作坊】、外表坊時驗團演出,2004)
電影
編劇、導演
《暗戀桃花源》(1992)
《飛俠阿達》(1994)
監製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導演、1991)
《這兒是香格里拉》(2009)
歌劇(導演)
莫札特《唐‧喬凡尼》(Mozart』s Don Giovanni); 國家交響樂團演出,2004
莫札特《女人皆如此》(Mozart』s Cosi fan Tutte); 國家交響樂團演出,2006
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Mozart』s Le Nozze di Figaro); 國家交響樂團演出,2006
電視(編劇與導演)
《我們一家都是人》(1995-97, 共600集)
《我們兩家都是人》(2004, 共59集)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片段於北京中央電視台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2002
廣播主持
《即興的靈感》爵士樂節目,中國廣播公司,1988-91
出版著作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台北:皇冠,1986。
《暗戀桃花源》。台北:皇冠,1986。
《圓環物語》。台北:皇冠,1987。
《今之昔》(品特二齣劇本之翻譯)。台北:皇冠,1987。
《西遊記》。台北:皇冠,1988。
《回頭是彼岸》。台北:皇冠,1989。
The Peach Blossom Land. 英文版,收於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Trans. Martha Cheu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賴聲川:劇場》四冊。台北:元尊,1999。
《賴聲川:劇場》四冊。台北:元尊,1999。
《如夢之夢》。台北:遠流,2001。
《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2006。北京:中信,2006。北京:廣西師大,2011。
《賴聲川劇場,第一集》北京:東方,2007。
《賴聲川劇場,第二集》北京:東方,2007。
翻譯
劇場作品
《今之昔》(品特二齣劇本之翻譯)。台北:皇冠,1987。
達利歐‧弗:《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台北;唐山,2001。
哲學與佛法
馬修‧李加德,《僧侶與哲學家》。台北:先覺,1999。
《頂果親哲法王傳》。台北;橡樹林,2001。
頂果親哲法王,《証悟的勇氣》台北;橡樹林,2005。
馬修‧李加德,《快樂學》。台北:天下雜誌,2007。
註釋
1. ASIAWEEK, June 23-29, 2003
2.BBC, The Strand, March 5, 2009
3.New Drama of Freedom Opens Taiwan to the World of the Stage, Paul Hodgins, 1994-12-09
4.Acts of Defiance, Lincoln Kay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0-07-26
5.A New-Model Monkey King, Newsweek, 1988-02-29
6 郭寶崑,〈相聲藝術的昇華〉,聯合早報,1989-10-24
7.Acclaim in China for tried and true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8《寶島一村》 他們台灣這些年
9.Cosmic dream drama
10.Drømmen om Shanghai
11. Can a sleepy Chinese town become a cultural mecca?
12《賴聲川:劇場》第一冊,p9,台北,元尊文化,1999。
13查無實證-夢想家案簽結
14 夢想家簽結 藝文界諷意料之事
15《夢想家》燒2億 北檢查無圖利簽結
16夢想家案 審計部批胡塗帳 檢:盛有政治責任
17 "夢想家"簽結盛治仁.賴聲川無不法
18露臉快閃 賴聲川謝謝收看?
19年度十大藝文新聞 夢想家登冠
20賴聲川 細漢偷挽瓠
21《如夢之夢》捲土重來 集體創作權歸屬惹爭議
22《如夢之夢》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群兩千年演出節目書,2000
23國修好走,你關心的事,我們會繼續努力
24.1985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節目單
25 賴聲川偷李國修劇本? 李立群:《那一夜》是共同創作
26.http://whiteeyeishere.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3.html
27馮光遠 轟賴聲川剽竊《那一夜》 意外掀《桃花源》案外案
2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q9yIZ_F-I
外部連結
表演工作坊
又一夜的奇蹟(評論)
賴聲川 丁乃竺 低聲密語30年
又一夜的奇蹟
賴聲川的舞臺越來越電視化
一個屋簷下 各關禁閉 只打電話
賴聲川女兒印度出嫁 花之雨祝福
賴聲川女兒賴梵耘 下月嫁不丹貴族
這兒是香格里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B4%E8%81%B2%E5%B7%9D
時時問自己,理想還在嗎? by賴聲川(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賴聲川,臺灣劇場工業先行者。許多觀眾和劇場的初次接觸,就是看賴聲川編導的舞臺劇。滿臉落腮鬍是賴聲川的標誌,但在他粗獷的外表下,卻有極度纖細與敏感的心思。他說話總是溫而有力,很容易讓聽者沈浸在他的講述中,思緒一瞬間就被拉到很遠的時空。
猶記20年前,知名演員李立群與李國修逗趣幽默的相聲傳遍大街小巷,臺灣觀眾因此驚豔於劇場表演藝術,這個起源便來自賴聲川編導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很特殊的作品,用正統劇場表演方式和爆笑對白,探討嚴肅的主題,在觀眾那無法抑制的笑聲背後,無形中誘發大家去關懷社會。這齣戲從臺北陷入民國50年代的情境開始,回到抗戰、五四、清末……。5個不同時代的橋段,同樣在探討「失去」和「失落」,主人翁在臺北的失戀,失去一臺電視機、一隻老狗,喝完一罈老酒、失去記憶……。環環相扣的「失去」中,頻頻喚起觀眾回想曾失去的物件與回憶。
賴聲川的戲劇創作向來渲染力十足。他編導的著名舞臺作品尚包括《暗戀桃花源》、《圓環物語》、《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紅色的天空》、《我和我和他和他》、《如夢之夢》等;電影作品則有《暗戀桃花源》與《飛俠阿達》;電視作品有轟動一時的連續狀況喜劇《我們一家都是人》。
自1984年開始劇場創作,賴聲川用中國文學開拓出獨特的中國語文劇場文化。他的舞臺作品,多數由他創立的「表演工作坊」,與任教的臺北藝術大學演出,部部經典,被譽為「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采的劇場」。
195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市,父親賴家球曾任外交部情報司司長兼發言人,出身官宦之家,賴聲川從小受到良好教育。1972年,就讀輔仁大學英語系,1978年與知名製作人、演員丁乃竺結婚,婚後兩人一起赴美,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戲劇藝術研究所。
1983年,賴聲川取得博士學位,回臺灣任教於新成立的國立藝術學院(今為臺北藝術大學),擔任戲劇系教授、主任,戲劇研究所創辦所長。並且曾二度榮獲國家文藝獎,也入選為10大傑出青年,賴聲川的人生就像他的舞臺作品,同樣讓人驚豔不已。賴聲川暢談他過往的年少歲月,不斷提醒年輕世代,一定要隨時檢視自己的理想還存不存在,人生若以賺錢為唯一目標,將很難達到真正的成功。
回想起30年前,我在很奇特的時代,做了很奇特的決定。為什麼?因為我執意投入臺灣完全沒有的產業——劇場表演藝術。1978年,我大學畢業,也退伍了,立刻申請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戲劇藝術研究所,對當時許多人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決定。那時臺灣沒有劇場工業,「看戲」不是臺灣人的生活選擇,大部份具有藝術才華的人都讀理工科系,根本沒有人研究文學藝術或戲劇。因此,初學劇場藝術的我很懵懂,不曉得什麼是劇場?天真的認為,音樂、文學、繪畫是我的興趣,學劇場可合併我的興趣。殊不知,劇場有其博大精深的專業內涵,從此我一頭栽進戲劇世界,轉眼將近30年。
從嚴格的時代求自由的表現
我與音樂結緣於大學時期。1972年,我就讀輔仁大學英語系,也在臺北忠孝東路的艾迪亞餐廳從事民歌演唱與演奏,整整玩音樂5年。那時候,公開演唱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年少不懼強權的我們很堅持理想,意圖從嚴格的時代,找出表現自由的方法。這種求自由的表現,也可從我選擇回臺灣工作得到驗證。我在柏克萊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出現2項選擇,一是留在劇場工業鼎盛的美國工作,一是回到劇場沙漠的臺灣開墾。
1983年,29歲的我選擇回臺灣。這是很重要的決定,也是今天很多年輕人不明白的抉擇。他們認為應該留在已準備好的環境發揮,我卻認為,什麼都沒有的處女地更誘人。臺灣沒有劇場工業,更是一大機會,我能因此創造劇場,也創造觀眾,這種機會非常難得,也更令人獲得成就感。不過我究竟要帶什麼給大家?是我第1個遇到的問題。
記得剛回國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今為臺北藝術大學),一踏進教室,面對15位18歲的大學生,跟我只差10歲,彼此談話距離很近。剎那間,我不曉得該教學生什麼,只確定,我無法將美國的戲劇理論原封不動搬到臺灣。這些理論都為了因應美國蓬勃發展的戲劇表演市場,但臺灣沒有劇場工業,那套理論很難適用。於是我先否決了過去在美國所受的訓練與知識,決定一切歸零,重新尋找屬於臺灣的劇場工業。
臺灣劇場工業從零出發
當時臺灣雖然是劇場沙漠,但臺灣人有創意與潛能,如同貧乏地表下,隱藏著真正肥沃的土壤。這份潛能是臺灣人的聰明與愛。尤其是跟我相同成長世代的臺灣人,經歷過許多文化衝擊,例如本省與外省的種族融合,那時所有中國文化,一下子在臺灣濃縮、變種,於是那樣奇特的時代,造就出不同以往的新世代。
那是充滿理想的1960年代,幾乎所有流行歌曲排行榜第1名的歌詞,都在探討心靈,也具有關懷。那時年輕人認為,人要為更多人的利益著想,也要試圖讓人類、社會、世界變得更好。1960年代成長的我投入戲劇創作,也認為創作應該從自己出發,從自己的所愛、所恨開始。
1984年1月,我編導第1齣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當時在耕莘文教院演出2場,每場觀眾100多人,人很少,卻是感動的起源。從1980年,金士傑等人成立「蘭陵劇坊」演出《荷珠新配》,到1984年《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正式登臺,臺灣劇場工業雛型自此誕生。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創造出來的戲劇。當時沒有舞臺,我們就在耕莘文教院搭舞臺;沒有演員,藝術學院學生就當演員;沒有編劇,我就自己編;更重要的是,沒有題材,便把學生本身的故事串連起來。一點一滴,我製作了第1部戲。接著1985年,31歲的我又編導《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部戲著實打響劇場名聲。
成功很難算計
那年進劇場看《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觀眾經常問:這到底是戲,還是相聲?其實這是完整的戲。很多觀眾只注意戲裡的幽默對白,但這部戲背後的意義不為搞笑,是嚴肅探討傳統相聲藝術的消失,並且關心到底還有哪些傳統,也已消失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
製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是很特別的經驗,這部戲沒有劇本,每天演出卻一樣,因為排練7個月,所有橋段與對白都在大家的腦子裡,靠編導和演員一句句磨出來,那是一部理想實踐者的共同作品。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很成功,錄音帶賣100萬套,劇場名聲也爆開。接著觀眾更瘋狂於《暗戀桃花源》,《圓環物語》還破了票房紀錄。連續3年登臺成功,就此創造出劇場工業。但成功是無法算計的,因為我最初的意念只想極致表達我對這塊土地的關懷。事實上,這些成功源自堅持理想。
理想不斷被重新檢視
我起初製作戲劇根本毫無資源,那時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生財方式,例如我是學校老師,女主角丁乃竺就是我的妻子,她也在電腦公司工作。下班後,大家集合在我家客廳排戲,丁乃竺做晚餐給大家吃,用完晚餐,飯桌拿開,她又變成女主角。當時我們真的很理想化,家裡大門不鎖,隨時有人開門走進來跟你討論戲。
回頭來看,現今社會充斥偶像文化,已是漸漸失去理想的時代,年輕人也很難堅持理想。甚至以「賺錢」為人生目標,做每件事都要先算計清楚,就很容易失去堅持理想的動力。
想成功,就要不斷回頭去釐清你的理想是什麼,隨時檢視你的理想有沒有被實踐。更進一步的觀念是,若想得到成功,就要更關注於大社會。雖然現今臺灣社會已成熟發展,例如劇場工業已成型,從零出發的機會很難再發生,但世界依然靠個人改變,只要你覺得有辦法改變世界,你就會有辦法。
年輕的你應該隨時檢視、實踐理想,30歲不實踐,轉眼30年過去,想實踐也實踐不了。
國慶音樂劇創新 舞台前搭水池2011-10-11 旺報
揚棄四海歡騰的歌舞表演,中華民國一百年的國慶晚會,充滿新「聲」,以賴聲川執導的音樂劇《夢想家》作為獻禮。昨日在台中圓滿戶外劇場的售票演出滿座,吸引6千名觀眾參與,總統馬英九偕同4國友邦元首親臨現場。晚會由海軍陸戰隊儀隊揭幕,全體同唱國歌向百年致意。
昨天音樂劇開演不久,天空便開始飄雨,後來雨勢越來越大,所幸主辦單位已為賓客準備簡便型雨衣,讓整場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昨天與總統馬英九一起欣賞的有布吉納法索、瓜地馬拉、帛琉、索羅門群島等國總統。在音樂劇上演之前,總統馬英九先行致詞,指出昨天是中華民國百歲生日,上午在總統府前的國慶大會,展現了國軍的壯盛陣容,而昨晚的演出將提供全然不同的文化感受。
圓滿劇場因非專業的表演場地,為迎接這場演出過去幾日動員百位工作人員,才完成複雜的搭台工作。製作團隊甚至在劇場舞台前方搭建了一個水池。在主題曲《夢想家》的旋律中,節目登場,由星光幫歌手周定緯、林芯儀、李杰宇等領銜演出。一百年前,革命先烈開創中國時代新局,推翻滿清創建民國。音樂劇《夢想家》透過古今交錯進行跨世代的對話,以革命先烈的理想呼應現代年輕人的夢想。
在賴聲川的筆下,這齣音樂劇以戲中戲的手法進行。幕啟之時,演員划著一艘船在水池中現身。一群愛好跳舞的年輕舞者,為爭取參加建國百年的演出正努力排練,舞團團長王飛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曾祖父母居然曾參與革命,但因曾祖父只是一位在福州賣魚丸的小販,其作為自然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但其追求夢想的精神繼續傳承至今。
南方朔觀點-亂燒錢沒藝術 文化大承包商可休矣 2011-11-08 中時
近年來,台灣出現了一個夭壽(妖獸)的文化概念,那就是「文化創業產業」。這個不清不楚的概念,對喜歡搞做秀、進行壯觀或表演宣傳的政治人物乃是一大啟發,於是各種壯觀、奢華有如現代版大型雜技表演的文宣活動遂告不斷,一些新型態的文化表演承包商遂靠著政治關係而崛起。一個表演燒掉兩個億,開次會就每人發兩萬元。現在已不是「台灣錢淹腳目」,而是台灣錢已多得淹到某些承包商的腦袋了。
如此不把納稅人錢當錢花的大手筆,真的讓台灣更有文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化藝術活動必須是人文啟蒙價值的體現,而台灣只談一個表演的鋼絲掛多高,空中噴水及煙火如何,舞台搭得如何壯觀等,這種表演已和早年的雜技團並無兩樣。如果我厚起臉皮也去承包,我一定出動直昇機拉起一千公尺鋼絲,在空中搞出個立體大舞台,加上聲光化電和千人自天而降跳蹌滾,這是百年所僅見,就這一招就足可要價十個億,台灣更可透過宣傳而揚名國際。問題是搞文化藝術為名的表演,錢可以這樣胡天胡地的亂燒嗎?這樣的燒錢對得起台灣的老百姓嗎?
世界上可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搞文化宣傳表演的,唯一的例外乃是中國大陸。大陸過去蹉跎了幾十年,它的國家缺乏了新的國家神話,也缺乏新的節慶傳統,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刻,它現在大國崛起,人民幣多到用不完,於是燒錢搞文化表演活動遂應運而生。別國辦奧運就是個運動會,但中國的奧運卻負有國家表演,宣揚大國崛起和盛世到來的責任。由於它的表演活動具有這些責任,於是像張藝謀這種具有「表演活動總管」身分的文化承包商遂告出現。一場奧運開幕式的表演,被搞成超級雜技團及燒錢不計其數的舞台科技秀。打著「表演活動總管」的身分,張藝謀又到大陸每個名勝地區搞甚麼「西湖印象」、「武夷山印象」這種千篇一律的表演秀,它是一種燒錢堆出來的科技和人海雜技表演,壯觀有餘,就是少了藝術。如果這代表盛世,所謂的盛世也不過爾爾。這種燒錢的表演活動可以燒出超豪華歌劇,可以燒出佈景道具皆金光閃閃的電影,但除了金錢味之外,它卻沒有了藝術味!
大陸的那種文化承包商亂燒大陸錢,燒出一些爛表演和爛電影。有次習近平被記者訪問,他就說「我看不懂《滿城盡帶黃金甲》,反而是像《溫馨接送情》這種低成本電影讓我感動。」但搞文化表演活動的人,搞了一輩子苦哈哈,他們衷心都羨慕張藝謀們那種成為文化承包商的燒錢特權。於是在兩岸互動,相互學習的過程,台灣遂出現了「台灣的張藝謀們」那個正版的張藝謀,動輒可燒幾億或幾十億人民幣,小號的台灣分身也如法炮製,但才燒到台幣兩億多,那種官藝勾結,浪費人民納稅錢的非法本質即已遮蓋不住。由大小張藝謀們不同的命運,顯示出台灣在抵擋腐敗上,畢竟還是比大陸好了太多。
藝文人也是人,也愛錢,這不是罪,但愛錢就請規規矩矩去賺,絕對不能以黑箱方式從政府那裡去刮取納稅人的錢。今天的台灣,表演界有所謂的「四大金剛」,他們是台灣的張藝謀們,官方的宣傳表演錢都是他們在包辦,藝文人變成了官藝勾結的文化承包商,這是藝術的墮落。而政府也要自我反省,政府必須以政績去爭取民心,用金錢去籠絡一些文化承包商,燒愈多錢搞宣傳性的表演,必然愈會燒掉人民的信心。政府的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誰都沒有資格去浪費,藝文人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談人文價值嗎?官商勾結、私相授受、浪費公帑,可不在人文價值內,一個節目燒掉兩億多,他們那種雜技秀式的表演,其實根本沒這個價值。為了宣傳表演這樣亂花錢,還不如在老農津貼、學童的牛奶補助及弱勢的原住民身上多做一點照顧。台灣的那些大尾的文化承包商可以休矣!
留言:
政府文建經費是立法院同意專款專用,不能拿去當教育社福經費。盛治仁已將承辦廠商請款支出憑證送交檢調查核有無違造文書及單價不合理!還須為文亂批?文建會不懂見人見智+文人相輕之藝術。
藝術是很抽象、艱深的,不是你這個老南人所能瞭解的!
另參本館:《張藝謀神話的終結》 誰的國慶?北京奧運 反北京奧運 臺灣奧運症瘊群 高雄世運症瘊群 中共為何反維權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身體與行為藝術》 真有哈臺族?別再比較兩岸了 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賴聲川談「夢想家」 讓觀眾公評【聯合報2011.11.03
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引起質疑,該劇創意總監賴聲川昨天打破多日沉默,首次發表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自己「相信台灣自由創作的空氣」,才決定接下晚會重任;該劇結果如何,「留給兩百萬位電視機前面及現場觀看的朋友評論」。
誰的夢想家? 藝文界批判國慶歌舞劇2011-10-17 台灣醒報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最近被表演藝術評論家鴻鴻、林采韻批評的體無完膚。《夢想家》原是為建國百年慶生,重新詮釋辛亥革命歷史,但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今天投書報端感慨的表示,不管從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角度來看,耗資2億的《夢想家》都慘不忍睹。
導演鴻鴻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文表示:以兩個時代對夢想的追求為主軸,對「建國百年」的歷史難脫避重就輕之嫌。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建國革命在中國、而百年國慶卻在台灣?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台灣」在劇中完全失焦的結果。《夢想家》當中對革命、藝術、乃至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他嘆說:「我以為這已不僅是藝術的問題了。」
《夢想家》的三點可取之處
第一,它的創新性。以往的國慶晚會是什麼模樣,相信我們都看夠了;歌星輪番上陣唱幾首應景的歌,然後「普天同慶、四海聯歡」一番,形式上很像中國大陸的央視春晚但又遠不及人家精彩。
第二,它的劇場性。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小眾的,而劇場工作者的努力與成果亦不易被外界看見,但這回,政府等於搭了一個使表演藝術家得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一般民眾得以看見來自於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界的合作與成績。成績的好或壞,是仁智互見的,但至少它是一次面對群眾的好機會。我和賴聲川既沒有交情更沒有恩情,也不是表坊的粉絲,只想為他近來的飽受譏評說幾句公道話。大家不妨想一想,以賴聲川和表坊的名氣,他需要藉國慶晚會來拉抬自我、替表坊造勢嗎?以賴聲川的財力,他需要為了一百二十萬的人事費便下海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case嗎?
第三,它的年輕化。回想一下,《夢想家》裡有多少演員你能叫得出名字?它沒有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相反地,它的每一張臉都很年輕。對賴聲川而言,如果真的要去請那些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會很困難嗎?不,一點也不困難。
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7786111.html
抹黑「夢想家」花博的翻版 四問蔡英文【聯合報2011.11.10
對國慶晚會夢想家的質疑,過去的說明在選舉操作下無法讓事實浮現。去年,看過同樣的人對花博的指控。本周,自己體會什麼叫作抄家滅族式的鬥爭。例如「賴聲川三千九百萬創意標,拿來做四首歌」,就是近期民進黨記者會的基調。此創意設計標實報實銷,實際花費約兩千八百萬,內含音樂及影像設計和製作費共約六百萬,其餘兩千兩百萬是所有導演及設計團隊約八十人的費用(如舞蹈、燈光、舞台、道具、攝影等),以及行政、交通、住宿的支出。其中賴聲川的總導演費用,為一百二十萬。
藝文界及觀眾對該劇的評價,藝術家和文建會要虛心聆聽檢討。但一個演出好不好看,跟有沒有必要辦、過程有沒有浪費或貪瀆,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藝文界長期資源不足,文建會也一直積極爭取。今年支援補助表演藝術經費是五點八億,比四年前二點一億成長兩倍多,還是遠不敷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完全尊重也接受藝文界對個案花費過多的不滿。建百數百個活動中,去年底跨年慶典和今年國慶晚會是最大型的兩場戶外演出,跟室內藝文表演的規模經費無法相比。
但國家在政策上是否應該辦理大型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效益如何?則是另外一個嚴肅課題。近年來的高雄世運(約一百卅億、十一天)、台北聽奧(約五十六億、十一天)、花博(約一百四十億、六個月),以及建國百年(約十八億、一年)等大型活動,其內容及行銷轉播等經費,都可加以比較。國家辦理大型活動呈現整體軟實力,也讓參與者累積寶貴經驗。但對個別體育或藝文人來說,這些天價經費確實能夠幫助許多計劃。
在司法的部分,民進黨迄今對夢想家所有圖利、貪瀆等指控,都已被事實駁斥,但基於選舉考量,其發言人群還是繼續抹黑。簡單地說,花博和台灣燈會都與我無關;將標案拆成十三個是為了不讓一個統包商指定合作廠商,而要透過公開程序分別招標產生,這是為更嚴格的監督,而不是規避;招標底價和決標價格相同是因為廠商議價時願以底價承作,並非巧合或弊案;十一個國慶晚會的設備得標廠商中,有八個不是聽奧的得標廠商。這些廠商我都不認識,也皆非表坊前員工,標案金額最高的舞台廠商也已發表公開信痛斥烏龍爆料。這些清楚且易查證的事實,在一連串的抹黑中被掩蓋。這也是為何文建會在第一時間就自行移送檢調,相信終能讓事實浮現。
蔡英文主席日前表示,她嘗試改變台灣選舉文化,不一定要恩怨情仇、也不用每天指著對方罵。這些話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但是對照其發言人群在國慶晚會一案中的扭曲抹黑手法,有幾個問題想就教於蔡主席。
第一、您能否請貴黨發言人至少清查整理上述的不實指控加以說明澄清,以行動真正建立新的選舉文化?
第二、賴聲川的一百二十萬費用,您認為是否過高?如果司法證實有弊,貴黨揭弊有功。如果調查結果證實是抹黑,您建議要如何回復由貴黨發言人所詆毀的相關人士名譽?
第三、您在政策上支不支持藝文採購規範鬆綁,還是要比照工程採購?
第四、您是否要宣示未來只要普遍性補助無法滿足需求,就不爭取或辦理大型活動?
只有補助一招?【聯合報 吳仁麟 2011.11.09
以「缺席」為名,艾未未的作品在台北展出,他自己也「缺席」未能來台。這次個展就像他的另一件創作,以當今時空為畫布,描繪出藝術家的憤怒與無奈。
與此同時,被視為「中國當代最貴的畫家」的張曉剛的作品也在台北展出。張曉剛作品在國際市場屢創新高,今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張圖拍出了七千九百零六萬港幣的天價。在國際藝術市場,他已被視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這次在台展出的張曉剛作品,並非在藝術市場流通的知名畫作,而是他廿多歲的早年畫作。這些作品從未在市場上流通,也沒人能估量到底有多少身價。原來,這批畫作的持有人,是在大陸西南地區經營廿多年的台商。
艾未未及張曉剛等中國藝術家作品來台展出,其實也映照了台灣文創產業的困局。我們的文創產業長期靠政府的補助才得以苟延殘喘,長年以往反而只培養出一批討好官方體制的文創人。這些人民血汗錢養出來的「藝術創作」,恐怕連本地的消費者都不買帳,更遑論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們總是很阿Q地自我安慰說,台灣的「軟實力」遠優於中國。但透過國際市場的加持,中國的文化創意已慢慢成為台灣市場的強勢商品,不管在高端的藝術市場,或是大眾影視市場,台灣的文創產業顯然已經越來越失去了優勢。
而我們的文建會卻仍然只有一招:「補助」。
艾未未狠批奧運會和張藝謀 2008-9-21 加拿大新聞商業網
藝術家艾未未拒絕出席開幕式,拒絕出現在他參與設計的“鳥巢”之中,並以與奧運會有關聯而感到恥辱。
對北京奧運會,他說:“這次的奧運會是最政治化的奧運會。一個極權國家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唯獨不能激起全民的真正的歡樂。”
對于張藝謀,他說:“他就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完全沒有靈魂的人。完全不懂得什麽叫是非,什麽叫最基本的藝術職業工作者對藝術的尊重,和對人的基本品質、倫理道德的尊重。他崇尚權力,做著一些令人作嘔的事情。”
對于開幕式,他說:“這是一個經典的僞傳統文化廢品回收站;一個褻瀆自由精神、虛情假意的視覺垃圾場;趣味低級的資訊污染;帝王意識借屍還魂的雜耍;終極版的集權文化的樣板;精神淪陷的百科全書。”
http://newnews.ca/?action-viewnews-itemid-9314
不要抹黑林懷民【聯合報黑白集 2010.10.25
邱議瑩說,那場晚會(她咬定是花博晚會)請來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是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然而,邱議瑩若知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即必然會在同一名單上得知林懷民是總顧問;她質疑蔡國強,其實就是抹黑林懷民。林懷民豈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才邀他共襄盛舉?
高雄世運的朱宗慶,臺北聽奧的賴聲川,及百年跨年晚會的林懷民,由這些本土大師主持國家盛典,一方面是他們為社會效力,一方面是國家提供他們歷練的舞臺,另一方面亦因他們的人格形象均佳,可獲社會信任。但是,即使是林懷民,現在一樣也被民進黨拖進政治糞坑裡,這是何等驚悚恐怖的場面?
賴聲川義務主持聽奧晚會,卻被抹黑成獲得暴利,花博以五百元標出保活六個月的五盆空心菜被抹黑成貪汙,蔡國強如此國際名家只因是「總統女兒的老闆」就被抹黑,綠建築大師張清華的花博新生三館也慘遭汙名化,現在民進黨難道連林懷民也不肯放過?
另參本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是因我從前評《語言與影像的魅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俠失諸朝》《旣無歷史也非小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霸王別姬》《誘僧》《胭脂扣》《秦俑》《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957985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陳界仁痛心提問:「廿多年來,北美館培養出哪幾位可以端上國際檯面的策展人?建立多少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庫和深度研究?」他更不客氣指出:「『皮克斯』即使在鐵皮屋展出,也會有四十萬的參觀人潮。美術館不能一味媚俗,需要耐心與長時間溝通」。
北美館對於「國際文化加盟店」的抨擊一定感到委屈,但陳界仁念茲在茲的「從在地經驗生產出在地的知識與論述」,確實是北美館近年被認為不足之處。
這種質疑或許刺耳,但何妨再深思檢討一下,別再被參觀人數沖昏頭了 。
留言和迴響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 《當藝術遇上經濟》)
台灣的悲哀-台灣人自己沒本錢,卻要強出頭.原來是一群惡霸,打著台灣名號,欺騙壓榨台灣百姓.
陳界仁算得上是重量級藝術家?太抬舉他了吧!有本事就跳上國際舞台參展啊?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大團體嫌錢少 小團體哭末路?2010-10-08顧展蓉 (另參本館:《 表演場費也漲 《閒置空間‧新造化》 蚊子館再啟 馬文化政策
最近華山起藝活動中,舉辦2010年文化論壇,邀請了官方代表及學者來參加,探討文化現象。第一場主題為「新劇場‧新希望」探討劇場資源重整與創新通路方向。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面臨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目前規劃興建中的新場館,依舊不足以解決表演藝術團隊各類演出所需;而文建會資金補助藝術團體的問題,也持續備受爭議。
官員、團體各執己見
當天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說明了新建劇院的概況。許耿修指出,其實台灣已經有夠多的劇場、展演空間了,他的建議其實是希望刪減預算。太多的展演空間、閒置的文化中心都最後都養成蚊子館,這些空間都搞不定了,還要再興建?他也舉例,有個花了數十億建造的劇場,在不遠的幾公里處,又要再花大錢建一個類似的空間,他評估當地的概況,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但是政府還是決定撥款興建,他質疑,真的需要這麼多展演空間嗎?
此次論壇的主講人王孟超(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常務監事也是雲門舞集的技術顧問),根據這個觀點大肆批評,他認為,台灣的展演中心永遠都是不夠的!台灣多少的小劇團,始終排不到演出機會,所有的文化中心等都是要排檔期的,通常以篩選知名度高的劇團優先,小團體沒有曝光機會,該如何生存?
藝文團體的訴求?
像這樣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展演中心該建還是不建?如台北市文化局有個方案叫「藝饗空間網」計畫,集結台北市政府各局處的現有閒置空間,提供藝文團體表演與進駐。當初的立意就是因為藝文團體在台北付不起高額租金,造成台北藝文人才流失,才有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方案,不但不會讓現有的展演空間流落到養蚊子,也提供了藝文團體很好的展演機會,那除了台北之外呢?其他各縣市的文化局是否能也有類似方案?才不至於讓蚊子館一建再建。
其實當天出席論壇的成員,除了台上的演講者,多為劇團、從事表演藝術者,參加文化論壇,最主要還是希望近距離接觸文建會官員,向官方表達自己的訴求。小團體最大的訴求是什麼?當然除了有地方表演之外,就是希望得到資金的補助。當天就有劇團質疑到,文建會補助的分配是否有問題?只看票房嗎?要是只補助有票房的大團體,小團體如何能得到機會曝光?又怎麼會有壯大的一天?
問題何時能解決?
相關的問題永遠都爭論不休,說穿了政府怎麼做,都不會有人滿意。以文建會補助的重點團體雲門舞集來說,記者訪問到在雲門多年的企劃,他表示雲門的資金永遠都處於不夠的狀態,並不如大家以為的錢很多。不過他同時也承認,雲門舞集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一來因為知名度大,二是得獎多。這不就是小的表演藝術團體罵的最兇的點嗎?
但這能怪誰?如今政府補助團體要求效益,當然以大團體為首選,即使是願意推廣藝術的企業,以商人角度來看,必定支持對自己有利的,至少一定是有聽過的藝文團體,一來是可以引人注目,二來當有表演的時候,票房賣的好,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誰不想挑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來做?除非自己是真心喜愛藝術的大老闆,才有可能去發現優質小團體,但難免也有遺珠之憾。
小團體得不到資助,只能希望能多建展演空間,但是建了一堆又如何?公家機關在運用這些空間資源的時候,仍有許多法律侷限,例如要不要OT營運轉移出去?這樣的空間交由誰來管理,誰來負責?公家建再多的劇場都不可能專屬某個團體,小團體到最後還是要申請。
申請不到,一樣,又繼續吵著自己沒有經費、沒有補助,抗議政府不重視弱勢小團體,然後希望政府再多建表演空間……根本沒完沒了,永遠都在爭論一樣的問題!而接受到補助的大團體,永遠都覺得資金不夠,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的問題難道政府從來都不知道?還是知道了始終無法解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http://artnews.artlib.net.tw/228/290/cover.html?page=47
表坊:表演藝術17
【表演工作坊】(英語譯名:Performance Workshop),為華人世界之著名舞台劇團,位於台灣台北,藝術總監賴聲川,行政總監丁乃竺,1984年11月成立於賴聲川與丁乃竺台北陽明山客廳中。【表坊】以演出原創作品為主,也曾製作演出世界劇場著名作品,如東尼・庫許納之《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1996)、達里奧・福之《絕不付帳!》(1998)等,皆為世界中文首演。也是台灣第一個將達里奧・福的劇本搬上舞台的劇團。
【表坊】早期的創作與演出帶動了當時舞台劇演出稀少,戲劇貧乏的台灣劇場,走向蓬勃創意與演出的生態,間接刺激了許多新劇團的成立,導致了許多新舞台劇的創作,使觀眾再度湧進劇場,成為台灣文化發展的核心團體之一。自1985年創團以來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系列的相聲作品,更促成了傳統戲劇以創意手法復甦,被劇評家形容為「成功地在藝術與通俗娛樂之間搭起橋梁」。成功的將『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巧妙結合。
…………………
1985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9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1993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97又一夜他們說相聲
2000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2005這一夜Women說相聲
1991臺灣怪譚
1992 暗戀桃花源
1999 暗戀桃花源
1995 意外死亡
1998 我和我和他和他
1998 絕不付帳
1999 十三角關係
2001 一婦五夫
2002 他和他的兩個老婆
2002 永遠的微笑
2004 出氣筒
2008 如影隨形
2011夢想家
2013如夢之夢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30115393
話劇:表演藝術16
話劇指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
中國十部經典話
《雷雨》
《茶館》
《屈原》
《壓迫》
《上海屋簷下》
《白毛女》
《於無聲處》
《絕對信號》
《暗戀桃花源》
《傾城之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984514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