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還鄉》
原來木下惠介不只以《楢山節考》著稱,還拍諷刺時弊的歌舞悲喜劇
《純真的卡門》。《卡門還鄉》(1951)
導演:木下惠介
主演:高峰秀子、佐野周二、笠智衆
《卡門還鄉》豔舞女郎歸鄉紀實
《卡門還鄉》唯一的意義在于它保留了50年代日本山民的複雜心態,是農耕轉向現代化的一個小插曲。
出生在70年代的第六代應該有人站出來拍一部中國的《卡門還鄉》,在中國經濟體制改變的時候,我們和日本曾經的故事驚人的相似,大量農村閑余勞力湧進城市,一些女性自願從事半公開的的准色情業,她們的皮肉爲家裏的父母積攢起財富和家産,她們渴望成爲城裏人卻永遠和城市有著距離,日本卡門“衣錦還鄉”的模樣正是她們期望別人承認的心態物質反映。
日本電影史家岩崎昶在日本電影史上說:這是牧歌式的田園詩(p.247)。在這個前提下喜劇壓住了本質的世界,在日本人常有的心態裏戰爭的問題沒有了,我們看到的是戰後在國民教育號召下的鄉村教育,影片裏最有話題的是校長,雖然我極其不喜歡笠智衆,可校長在道義上的高調和經濟上的務實可以印證日本人一種隱忍精神(就像他們曾經爲了國家經濟的增長向南洋輸送了大量的性工作者),在整個亞洲經濟不發達時期都是笑貧不笑娼的。就如當下哈哈,多少性或准性工作者用她們的辛勤勞動爲自己農村的家蓋起了樓房,爲自己的弟妹成就了婚姻。
在這部影片裏所有的人物都有著各自的想法,一種在戰後嚴酷生存環境裏的存在方式,那些學校裏赤足的孩子將當時日本的狀況泄漏。
卡門還鄉,其實不是說明外來文化的侵襲,鄙俗的脫衣舞在日本是民間習以爲常的大衆娛樂,在電影裏導演並不是指責脫衣舞而是探討戰後民衆心理的,說實話這部影片沒有一個演員我欣賞的,雖然高峰秀子和木下惠介合作過不少名作,但是,這部通俗喜劇顯然不是她的強項,那些西洋風格插曲也並不動聽,或許。
《卡門還鄉》唯一的價值松竹是第一部的彩色電影,而且是爲了紀念松竹成立三十年的作品,在衆多副導演裏我還發現了小林正樹的名字,本片更有趣的是松竹公司害怕彩色膠卷不過關,所以還拍攝了一個黑白版本,這部影片就是一部二流的好萊塢喜劇,圖個熱鬧,反映人心上一些瑕疵,缺乏真正揭露社會的能力,在某些意義上說有安撫戰後心靈的用處。
從彩色片的意義上說,本片沒有日本片慣有的影像雕琢,算是對于50年代日本片的了解吧。
http://www.dvdspri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088
木下惠介:《卡門還鄉》及《純真的卡門》
《卡門》系列是木下惠介得意之作. 一反他過往的感傷作風, 將卡門塑造成爽朗活潑的人物. 藉著卡門這個角色, 對比日本鄉郊和城市中存在的荒謬.
Lily Carmen (高峰秀子) 是到東京闖天下的脫衣舞孃, 堅稱自己是舞蹈的藝術家, 在《卡門還鄉》(1951)中, 她與金蘭姐妹Maya朱美 (小林Toshi子) 回信州家鄉探親. 鄉鎮眾人對這位新派鄉裏議論紛紛. 有人認為她傷風敗俗, 有人對她大表好奇. Lily Carmen一於少理, 高興便走到山上隨歌起舞.
Carmen的作曲家老師在戰爭中失明, 為了生計, 不得不賣掉心愛的風琴. 雖然他還會作曲, 但調子充滿愁緒. 學校運動會上, 校長(笠智眾) 請求作曲家即席表演彈奏, 誰知朱美的裙子掉了下來, 引來全場發笑. 作曲家以為自己的歌曲被人恥笑, 自尊受挫, 急急落荒而逃.
村鎮的投機分子打算利用Carmen和朱美的脫衣舞來賺錢. Carmen不是傻大姐, 心知到場看她表演的人, 一心想窺見自己的裸體. Carmen和朱美將計就計, 施展混身解數, 逗得眾人大樂. 從舞蹈表演賺到的錢, Carmen轉贈予老師, 替他贖回風琴, 威風地回到城裡.
一年後的《純真的卡門》(1952) 更有濃重的悲喜劇效果, 諷刺時弊也更明顯. 回到東京, Carmen從事歌劇《卡門》的表演, 朱美則遇人不淑, 珠胎暗結, 成為單親媽媽, 獨自帶著孩子投靠Carmen. Carmen一向對男女情愛嗤之以鼻, 心裡仍舊想著自己的舞蹈藝術, 但生活艱難, 理想談何容易?
Carmen唆使朱美拋棄嬰兒, 卻誤打誤撞認識了留學法國的藝術家(若原雅夫), 立即被對方的才情迷倒. 其實藝術家志大才疏 (一屋都是虛無抽象的"偽術品", 房中更不時充斥舊式科幻片的電子聲音) 好吃懶做, 還打算與富有離婚婦人(淡島千景) 結婚, 以便過著無憂的生活. 但女方一家亦不好惹, 婦人的母親(三好榮子)是個蓄鬍子的保皇黨, 時時刻刻都是《君之代》! 更打算參加參議員選舉, 復興軍國主義. (導演藉此嘲諷當年右翼勢力的舉動)
朱美尋回嬰兒, 決定咬緊牙關將孩子撫養成人. Carmen則繼續癡戀對自己毫無感情的藝術家. 當藝術家連同未來嶽母等人觀看《卡門》表演時, Carmen不願將崇高的脫衣舞表演, 淪為眾人的聲色娛樂, 將自己的表演也弄跨 ("卡門"刺死自己!). 飯碗丟了, Carmen再次誤打誤撞, 這次居然成為社會運動家, 到處宣揚反戰! 至於那位軍國老太的如意算盤, 當然是打不響了!
《純真的卡門》比《卡門還鄉》多了一份關心社會的情懷, 同時也刻劃了各階層人士的虛偽和脫線. 藝術家與政治家自然是被抨擊得最嚴厲的對象.
高峰秀子與小林Toshi子的演繹十分出色, 為《卡門》系列增添魅力. 如要從《卡門還鄉》和《純真的卡門》選擇其一, 我會選擇後者, 因其諷刺功夫實在到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andy/3/1246426722/20050416123331/
木下惠介>百度百科
木下惠介(1912-12-05:1998-12-30)生于靜岡縣浜松市,日本著名的抒情派導演。曾就讀于東方照相專科學校,1933年進入松竹電影公司蒲田制片廠任攝影助手,1936年轉入導演部任助理導演。1943年成爲導演,拍攝了第一部影片《熱鬧的碼頭》,一舉成功。1946年導演的《大曾根家的早晨》是其成名之作,被《電影旬報》評爲當年10部最佳影片第一名。木下惠介善于喜劇的創作,但他的重要作品多爲反映日本政治、社會等問題的悲劇片。1954年自編自導的《二十四只眼睛》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描述了12個孩子與女教師之間的感情,影片將個人的悲劇融入劇情,十分生動感人,是一部難得的佳作。1967-1976年,他離開松竹公司,一直沒有拍片。1979年的《沖動殺人,兒子啊!》和次年編劇兼導演的《父親啊,母親啊!》均爲描寫日本現實社會中青少年犯罪問題的佳作。
導演作品:
1 花咲く港:《熱鬧的海港》
2 生きてゐる孫六
3 歓呼の街
4 陸軍
5 大曽根家の朝:《大曾根家的早晨》
6 わが戀せし乙女
7 結婚
8 不死鳥
9 女
10 肖像
11 破戒
12 お嬢さん乾杯
13 新釈四谷怪談 前後篇
14 破れ太鼓《破鼓》
15 婚約指環
16 善魔
17 カルメン故郷に帰る《卡門回故鄉》
18 少年期
19 海の花火
20 カルメン純情す
21 日本の悲劇 《日本的悲劇》
22 女の園
23 二十四の瞳 《二十四只眼睛》
24 遠い雲
25 野菊の如き君なりき
26 夕やけ雲
27 太陽とバラ
28 喜びも悲しみも幾歳月
29 風前の燈
30 楢山節考
31 この天の虹
32 風花
33 惜春鳥
34 今日もまたかくてありなん
35 春の夢
36 笛吹川
37 永遠の人 <永遠的人>
38 今年の戀
39 二人で歩いた幾春秋 《兩人走過幾春秋》
40 歌え若人達 《青年人唱著》
41 死闘の伝說
42 香華
43 なつかしや笛や太鼓
44 スリランカの愛と別れ
45 沖動殺人 息子よ
46 父よ母よ!
47 この子を殘して
48 新 喜びも悲しみも幾歳月
49 父
編劇作品
Dora-heita (2000)
沖動殺人 Shodo satsujin: Musuko yo (1979)
永遠的人 Eien no hito (1961)
野菊之墓 Nogiku no gotoki kimi nariki (1960)
卡門歸鄉 Karumen kokyo ni kaeru (1959)
楢山節考 Narayama bushiko (1958)
女之園 Onna no sono (1954)
二十四只眼睛 Twenty-Four Eyes (1954)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229.html?tp=0_11
木下惠介照見平民悲喜 by鄭樹森、舒明 (2008-08-31)
鄭樹森:木下惠介在八十年來日本「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中排第4名。他入選次數20次,榜首次數3次,共得134分。
舒明:木下惠介比黑澤明小兩歲,1912年12月5日出生,與黑澤同年去世,死於1998年12月30日。木下和黑澤同時出道,1943年黑澤明拍「姿三四郎」,木下惠介拍「熱鬧的港口」。這兩位新人當時都非常轟動,獲得一致好評。木下以拍喜劇聞名,最後的影片是1988年的「父親」,作品共49部,數量比黑澤明多。他在日本的聲望,與黑澤明不相伯仲。木下電影的題材和表現形式都較感情化,不少作品在日本各地取景,對日本觀眾來說,很有親切感,深得評論界和觀眾的肯定。
在此我想特別討論「笛吹川」(1960)。此片比黑澤明的「影武者」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傑作。「笛吹川」是劇情長片,講述戰國時代日本武士集團互相攻討,影響農民生活。片中借一家農戶的三代歷史,以及通過一幕經常出現的長堤景色,反映農民生活的困苦。三代之中,特別說到爺、孫兩代都跟隨武士主人上戰場而白白犧牲了。
「笛吹川」可說是一部很「怪」的電影,電影史上絕無僅有,有兩點尤其獨特:
其一,該片本來是黑白片,但木下惠介卻為每一個鏡頭「著色」,好像染水彩一樣,紅、黃、藍、綠,逐一染上去,色彩非常鮮明。
其二,日本拍過不少以戰國時代為背景的電影,多以幾名大將互相開戰為主,但此片卻以史詩形式反映農民的生活,絕無僅有。
傑作如林
除了「笛吹川」外,我認為木下的傑作還包括:「女」(1948)、「卡門還鄉」(1951)、「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卿如野菊花」(1955)、「楢山節考」(1958)和「風花」(1958),總計共八部。
鄭樹森:個人心目中的木下傑作包括:「大曾根家的早晨」(1946)、「女」、「卡門還鄉」、「日本的悲劇」、「二十四隻眼睛」、「卿如野菊花」、「楢山節考」和「風花」,對於木下惠介的電影特色,在此補充幾句。
我認為木下惠介電影有三個特色:
樸素、平安、美好
第一,突顯日本尋常百姓樸素、平安、美好的一面,通過鄉村(農村)的簡單生活、日常作業來具體呈現,甚至以此暗示一種核心價值觀,亦即一般人民追求的也祇不過是安定、溫飽、免於匱乏;但這種卑之無甚高論的冀求,面對外在大氣候的變動、外在政治力的撞擊,往往無法維繫。
這在1954的「二十四隻眼睛」固然如此,在1953的「日本的悲劇」亦然。而在1951的「卡門還鄉」,雖然鄉村已大體回復舊觀,百姓尚能在日本的秀麗山水中,重返一種和諧,但外力的不幸幹預仍然留下未愈合的的傷口(鄉校老師復員返鄉後已成瞎子,生活得靠太太經營馬車);同樣,改用洋名莉莉.卡門,原叫小金的同鄉小姑娘(一度愛慕戰爭中盲眼的小學老師),在東京學會「袒胸露臂」;濃裝艷抹、甚至表現鄉人視為「妖艷」的舞蹈,則代表戰後美國軍事佔日本的「洋基」衝擊。
換言之,侵略戰爭破壞了原有的和諧,其後果餘波盪漾,持續搖晃重建舊有和諧的願望,也預兆隨之而來、無可迴避的震盪;日本長期維繫的傳統既有秩序、生活形式、基本面貌,都將逐步消逝。「卡門還鄉」通過強烈對比下,彰示出來的訊息(凡對比必有意義),一方面極有藝術裡獨特的直觀洞察,亦即盧卡契(Goerg Lukacs)所說的藝術直觀裡因為真誠而達致有時超時空的洞見。另一方面則在喜劇、人情劇的溫韾可親裏,再次控訴侵略戰爭及其遺害。
第二,在形式上,木下的代表作以大量中遠鏡、遠鏡來突出農村田園的自然風光,讓天空、山巒、樹林、花草(如「卡門還鄉」)佔據畫面(角色因此被渺小化),正是要以這種構圖、這種秀美江山來充份表達、具體呈現其對比及訊息。
第三,在情節安排上,木下的代表作(「二十四隻眼睛」、「日本的悲劇」、「卡門還鄉」)都在結尾時肯定百姓的淳樸、人情的溫暖、人性的善良,似乎要告訴觀眾:不但人間有情,百姓的期盼、舊有的山水,終或會像日本的山水,歷經變化,依然有力;是救贖,也是樂觀。
「卿如野菊花」
就個別作品而言,「卿如野菊花」(1955)現在所見的版本雖然不太理想,但在日本言情傳統裡,這部片子肯定非常突出,超越一般日本言情作品因不能結合而十分哀傷的常見老套情節。全片做到「哀而不傷」,表達微妙的感情,即我們所說的“sentimental”,卻不至淪為濫情。正如美國重要影評人Vernon Young 1966年在「維農.楊格論電影」(「Vernon Young on Film」)所言,他是不喜歡這部片子的,但仍用此片為例,比較木下與小津的風格,認為木下把處境經營為「個人無法超越歷史、階級的規限」。楊格指出,從西方觀點來說,此片的故事、情節不能感動他,說服力不足,但他仍用「美感大量溢出」來形容這部電影。由此可見,楊格雖然一方面難以接受「卿如野菊花」的情節,但另一方面卻無法不肯定這部電影。我認為西方人看東方的人情,不免像楊格一樣,有些地方難以接受,但他對「卿如野菊花」的意見卻相當中肯。「卿如野菊花」能表現日本言情傳統(sentimentalism)卻不濫情,這正是電影導演的功勞。在日本大量同類的電影中,很難看到像「卿如野菊花」的提升和超越。
「卡門還鄉」(1951)、「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等,日本與外國評論界已有共識,不用多談。「楢山節考」(1958)風格化的效果,令人印象極深。「風花」(1959)令人想到瑞典大導演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的「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兩片的主角都在同一地點回顧自己的童年,「風花」講述的是在同一地點,前後兩個故事、同一個人的重複。
另外,1948年的「女」,今天有幸回顧,非常震撼,堪稱獨步世界電影史。倘若沒有現在的回顧展及DVD,我們就不易做此重估。「女」的特色有三:
一、片子開始時夜總會夜景一場戲,十分「德國表現主義」,令人想起佛烈茲.朗(Fritz Lang)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也就是強烈的光暗對比,也與德國表現主義企圖以外在圖象指向激烈情緒,大略相仿。
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二戰結束前後興起,表現手段上執著於實景、非職業演員、盡量用自然光等,題材分別是戰爭經驗和社會問題。本片在兩方面都類似,卻是獨立摸索出來的,不是影響或模仿。
三、本片除了結尾的幾分鐘,全片劇情時間和真實時間吻合,但影片沒有特別強調這點。特別強調這一點,並以此增強劇力的是佛烈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的「日正當中」(「High Noon」,1952)。這也是影史上常拿來佐證兩種時間同步的最著名例子。不意木下的「女」也可看到類似的經營,而且片子完成於1948年。
至於舒明提及的「笛吹川」,形式上很特別。通過橋下流水的意象,譴責日本長期戰亂對老百姓帶來的禍害,處理頗成功,電影到了中段,這個訊息已很清晰,後段則稍嫌重複。電影後半部不斷試探新形式,但全片卻欠貫徹性,前後未能呼應。而黑白片染色的做法,西方的劇情長片在三十年代也試過。「笛吹川」的做法較精緻,西方當時做得較粗糙。簡言之,我對選它為傑作,有些保留,但「笛吹川」無疑屬佳作。
為了這次書面對談,我們特別重看大量的木下電影,先從他後期作品看起。那時在多次電郵往還中,還大談木下「遠鏡的美學」,認為木下鏡頭美學的特色,必定是強調自然與人事的對比。直至後來看到1946的「大曾根家的早晨」,才發現原來不全是如此。「大曾根家的早晨」的題材固然令木下對鏡頭有特別處理(全片在室內以近鏡及特寫拍攝),當時戰後片廠的貧乏狀況,相信也對該片的鏡頭運用有影響。在木下電影裡,「大曾根家的早晨」獨具用心,或可列為傑作。
除了以上所選的傑作,可否再談一談1944年的「陸軍」?
舒明:「陸軍」在外國的評價很高,大概介乎佳作與傑作之間。該片的內容和表達手法均十分出色,講述一個家庭為軍國主義服務,最後由母親親自送兒子去從軍,描寫深刻細膩。
此外,木下另一部傑作「楢山節考」講述當地風俗,村民因為家中窮困,無法養活老人,因此,凡滿六十歲的老人,兒子會把他們送上高山,任其老死。此片獨特之處在於不用寫實手法拍攝,而是運用歌舞伎的形式,多用燈光連接場景,形式創新。「楢山節考」和「笛吹川」其實都是改編自深澤七郎(1914- 1987)的原著,深澤七郎本身就是帶有民間色彩的作家,歌舞伎的手法很能配合原著精神。我特別提出原作來討論,因為我認為,當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時,原著精神是需要考慮的。假如影片能傳達到原作者的精神,在轉化後電影形式上又互相配合,就非常難得。
我雖然很早已留意木下惠介,並盡量找他的作品來看,但在他49多部的影片中,至今仍只看到約30部,對他的評價不免有些限制,認識也始終不如對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那麼深。我認為他晚年的電影較弱,但早年的卻水準上佳,即使是通俗喜劇片如「小姐乾杯」(1949) 和「春夢」(1960),都拍得妙趣橫生。
木下惠介,生於1912年12月,卒於1998年12月,日本電影大師,與市川崑、黑澤明、小林正樹並稱日本電影四騎士,在日本國內的藝術評價尤高於黑澤明。
http://news.chinatimes.com.tw/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083100257+11051301+20080831+news,00.html
卡門>百度百科
(2003)http://www.fun.tv/vplay/m-5379
(199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hd8KEtEo
(197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ypJ4kmYCE
短篇小說
法國作家梅裏美寫的短篇小說。梅裏美,法國上流人士,他討厭法國的政治鬥爭,因爲他們都是騙徒和政客,以共産黨和革命爲借口,剝削壓迫勞動人民,他只描述偏遠莽荒之地的生活,在遙遠荒涼的波西米亞,強盜頭子獨眼龍在一次行動中被俘,關在地牢裏,他美麗而淘氣的妻子卡門(15歲),帶著丈夫的屬下,前來營救他,她利用幾次浪漫神秘的邂逅勾引了警察霍賽,成爲他的情婦,利用他對她的迷戀,騙他去一夜情,從而爲同謀們劫獄制造了機會,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而霍賽因爲失職,被嫉恨他的同僚舉報後關押在地牢,卡門設法營救他,但他出于原則和尊嚴,拒絕了卡門的幫助,被貶爲將軍的看門官,此間卡門又在強盜丈夫的安排下,勾引了將軍府邸上作客的英國軍官,希望借此敲詐勒索,搶上一筆。
霍賽妒忌之下,殺死了英國軍官,破壞了他們的計劃,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強盜頭子爲了報複,帶人馬堵截要殺他。美麗淘氣的卡門再次向走投無路的霍賽伸出雙手,勸他入夥他們的隊伍,4人一起過著搶劫的生活。
但霍賽再次出于妒忌,殺死了卡門的丈夫,當上了強盜頭子,並娶卡門爲妻。
之後,他嚴厲禁止卡門和陌生人說話,並打算帶卡門遠離江湖,過隱居的生活。生性自由的卡門感到很拘束,她比較喜歡以前那種隨心所欲的生活,就在旅館裏和一個鬥牛士私奔了。
霍賽一路追殺他們,他在半路上遇見了氣急敗壞的鬥牛士,他說卡門前些天一個船長私奔了。
霍賽將他殺死後,繼續追殺卡門。
當他找到卡門時,卡門正准備等她的新情郎——私奔,霍賽在半路上解決掉那個船長的性命,然後威脅卡門,他說自己願意原諒她過去的罪過,只要她跟他走。
卡門高傲地拒絕了,她說寧可選擇自由,也不要過那種壓抑的生活,于是霍賽用匕首殺死了卡門,痛哭著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
歌劇
卡門(四幕歌劇)比才曲,作于1872年。梅爾哈克和阿勒維根據梅裏美的同名小說改編。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劇情:煙廠女工卡門是一個漂亮而性格堅強的吉蔔賽姑娘。她愛上了軍曹霍賽,運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網。霍塞不但因此舍棄了原來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與人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後來甚至與上司祖厄加少校拔刀相見,不得不離開軍隊,加入卡門所在的走私販行列。但此時卡門卻早已與鬥牛士埃斯卡米裏奧海誓山盟了。于是導致霍塞與埃斯卡米裏奧之間的決鬥。決鬥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鬥牛士,更使霍塞難以忍受。隨即盛大而熱烈的鬥牛場面開始了,正當卡門爲埃斯卡米裏奧的勝利而歡呼時,霍塞找到了她。倔強的卡門斷然拒絕了他的愛情,最後終于死在霍塞的劍下。 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勝;群衆歡度節日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歌劇著力刻劃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複雜的性格。劇中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爲“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匈牙利或吉蔔賽音階特征(包含兩個增二度)的動機貫穿于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歌劇悲劇的結局。
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巴涅拉《愛情就象一只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通過連續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複,調性遊移于同名大小調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的八度內徘徊等特征,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帶有詠歎調性質,以鮮明活潑的節奏、熱情而又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
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 ,是埃斯卡米裏奧答謝歡迎和崇拜他的群衆而唱的一首歌。它采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節歌的結合,雄壯的音調,有力的節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
第三幕占蔔一場,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劃。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對比的幾個插部,調式、調性和節拍都與主部形成對比,而由卡門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這些無情的紙牌,總告訴你死!”這深沈而哀傷的內心獨白,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第四幕終場的二重唱,卡門音調冰冷和堅定的語氣,與霍塞先是熱烈,轉而祈求,最後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這部歌劇是近百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經典作品之一。
比才主要作品:《卡門Carmen》、《哈巴涅拉》、《阿萊城的姑娘》
共5版電影
【電影1918德語版】
導演: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編劇:Grete Diercks/Norbert Falk/Hanns Kräly
演員:
Harry Liedtke .....Don José Novarro
波拉?尼格麗 Pola Negri .....Carmen
Leopold von Ledebur .....Escamillo
Paul Biensfeldt .....Garcia
Paul Conradi .....Don Cairo
………………
【電影1945法語版】
導演:Christian-Jaque
編劇:
Christian-Jaque .....adaptation
Ludovic Halévy .....operetta
Henri Jeanson .....dialogue (uncredited)
Henri Meilhac .....operetta
Pier Luigi Melani .....adaptation (Italian version)
演員:
Viviane Romance .....Carmen
Jean Marais .....Don José
Lucien Coëdel .....Garcia
………………
【電影1955美國版】
導演:奧托?普雷明格
演員:多蘿西?丹德裏奇/裏?貝拉方特
………………
獲1955年第27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音樂獎提名!獲1955年第12屆最佳電影金球獎!
劇情簡介:
喬伊甫獲准進入飛行官校,青梅竹馬的女友辛蒂前往營區會面,並申請結婚,正遇到卡門在後勤部鬧事。士官長派喬伊送卡門到鎮上法庭,喬伊只好留下女友,一路上卡門百般引誘,忠厚的喬伊終于被卡門的美貌與智慧迷惑,卡門趁機逃走,喬伊受軍事法庭審入獄,日夜思念的仍是卡門。爲了保護卡門不受士官長騷擾,喬伊打傷長官,被迫淪爲逃兵與卡門流落芝加哥。卡門卻以其美貌讓拳王赫斯基米勒著迷,赫斯基米勒以名車大屋使卡門投入其懷抱,一日,卡門占蔔算得喬伊不會放過她,于是決心要擺脫。喬伊不顧女友的深情要求而挾持卡門,希望求得卡門之愛,但卡堅決不從,喬伊由愛生恨,殺死卡門,釀成悲劇……
幕後制作:
紹拉的《卡門》與《血婚》和《魔戀》並稱爲弗拉明戈舞劇三部曲。本片中,紹拉一如既往,將現代舞蹈演員的真實故事與正在排練的《卡門》舞劇交叉重疊,屬于敘事的套層結構。本片將愛與死的歌劇版主題放大到現實生活中,模糊了戲劇與現實的界限,加之熱烈的弗拉明戈音樂節奏,營造出濃烈的戲劇沖突和娛樂性甚高的觀影趣味,特別是結尾一場戲的高潮處理頗有戲劇性。影片贏得戛納影展的最佳藝術貢獻獎、評審團最佳外語片獎。大量逼真而優雅的舞蹈編排場景是最大的看點。
多蘿西?丹德裏奇:
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四歲開始演出,後來成爲廣播節目和電視系列劇《以色列》的固定演員,並深受觀衆喜愛。她第一次上銀幕是在馬克斯兄弟的經典片《競賽的一天》中。五十年代後期,她主演了《卡曼.瓊斯》和《波吉和貝斯》,大獲成功;在黑人演員中第一個獲得美國電影明星的稱號,並且以在《卡曼?瓊斯》中的優秀演技獲得第二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提名。1965年9月8日自殺身亡,年僅43歲。
哈裏?貝拉方特:
哈裏?貝拉方特,美國電影演員、歌唱演員,1927年3月1日生于紐約市哈萊姆區,原名哈羅德?喬治?小貝拉方特,童年時代生活在牙買加,那是他父親的出生地,在那裏過著的生活,1944年離開中學參加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裏?貝拉方特勤工儉學在紐約進入戲劇進修所學習,1952年開始以唱民歌作爲他的職業,1953年第一次上銀幕,演出《光輝的道路》,同年,他還在百老彙演出《約翰?默裏?安德森的年曆》,獲戲劇托尼獎。這位漂亮的歌手的歌聲圓潤溫柔,在巡回演出中,受到許多音樂會的邀請,灌制了許多唱片並在電視上播映。
【電影1983西班牙版】
導演:卡洛斯?紹拉 Carlos Saura
編劇:卡洛斯?紹拉 Carlos Saura &Antonio Gades .....(scenario)
演員:
Antonio Gades .....Antonio
勞拉?德爾?索爾 Laura del Sol .....Carmen
Paco de Lucía .....Paco
馬裏索爾 Marisol .....Pepa Flores (as Pepa Flores)
………………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導演安東尼奧要籌拍比才的名劇《卡門》,選中了一個也叫卡門的女舞蹈演員並費盡心血培養她成爲真正優秀的“卡門”。在排練中他漸漸對卡門産生了愛慕並不能自拔,但自由奔放的卡門不願受約束並愛上他人,在勸說無望後,因愛成恨的安東尼奧在排練最後一場戲時假戲真做,殺死了卡門。
幕後制作:
紹拉的《卡門》與《血婚》和《魔戀》並稱爲弗拉明戈舞劇三部曲。本片中,紹拉一如既往,將現代舞蹈演員的真實故事與正在排練的《卡門》舞劇交叉重疊,屬于敘事的套層結構。本片將愛與死的歌劇版主題放大到現實生活中,模糊了戲劇與現實的界限,加之熱烈的弗拉明戈音樂節奏,營造出濃烈的戲劇沖突和娛樂性甚高的觀影趣味,特別是結尾一場戲的高潮處理頗有戲劇性。影片贏得戛納影展的最佳藝術貢獻獎、評審團最佳外語片獎。大量逼真而優雅的舞蹈編排場景是最大的看點。
【電影1984法語版】
導演:弗朗西斯科?羅西 Francesco Rosi
編劇:Henri Meilhac .....(libretto) &Ludovic Halévy .....(libretto)
演員:
Julia Migenes .....Carmen (as Julia Migenes-Johnson)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ácido Domingo .....Don José
………………
故事描述明格內斯飾演的吉普賽女郎卡門能歌擅舞,招來不少狂蜂浪蝶圍繞身旁。西班牙軍官唐澤喜爲了追求卡門,不惜斷送大好前途。但卡門喜新厭舊,又愛上了鬥牛士卡米羅,導致兩個漢子爲她爭風吃醋,終于以悲劇命運結束。
幕後制作:
歌劇迷有福了!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主唱並主演的比才名劇,在意大利老牌導演羅西的掌舵下,顯得色彩斑斕,洋溢出濃烈的西班牙式熱情,無論戲劇和歌唱部分都表現精彩。雖然原著和歌劇都是法國的産品,但本片以實地取景,拍得極具西班牙風情,兼有19世紀繪畫的神采和20世紀抽象藝術的簡潔。女主角的聲線原本並不適合卡門所需的女中音,但她表演的投入使得她每個細胞都散發出卡門的氣質。卡門的故事曾有衆多版本,跟歌劇版淵源相同、較出名的有1983年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版和1954年的黑人版(音樂沒變,但歌詞重新譜寫成英語)。舞臺版歌劇較優秀的有80年代的紐約大都會版,由三大男高音的另一位卡雷拉斯主演。
【電影2003版】
導演:文森特?阿蘭達 Vicente Aranda
編劇:文森特?阿蘭達 Vicente Aranda
演員:
帕茲?維嘉 Paz Vega .....Carmen
萊昂納多?斯巴拉格利亞 Leonardo Sbaraglia .....José
………………
劇情簡介:
卡門使軍人班長長唐?豪塞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豪塞因爲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裏奧。在卡門爲埃斯卡米裏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8697.html?tp=0_11
挺好~!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