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2 08:25:24阿楨

《電子情書》

若非情愛和書店之主題,實在不值一評缺乏「影音魅力/藝術」的《電子情書》!不如去看:《虛擬性愛》(新新聞,1998)。《愛上電子情人》(商周,1999)。《網路情色報告》(探索,1999)。(另參本館:虛擬性愛)

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 (1998)

導演: 諾拉艾芙隆 Delia Ephron
主演: 湯姆漢克斯  梅格瑞恩
  劇情簡介
  喬(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和凱瑟琳(梅格•瑞安 Meg Ryan 飾)是生意上的競爭對手。凱瑟琳經營著母親留下來的小書店,那裏溫馨宜人,已有40年曆史,爲街坊所熟知。喬卻是同街一間大書店的老板,憑著自身優勢,一開業就搞低折扣、服務佳的策略。凱瑟琳十分排斥他的入侵,白天二人展開鬥法。不料晚上卻在互聯網的虛擬時間中結爲摯友,不知道彼此身份的夜談,讓他們感情迅速升溫。
  雖然他們都有自己的情侶,但網絡中傾心的交往令他們決定要出來見見面。然而就在此時,喬卻意外知道了這個網上知己的真實身份,從此對凱瑟琳有了全新的認識,暗暗忖度該如何接近佳人……  

星巴克,《傲慢與偏見》及其它/內地小城市小資必看之電影《電子情書》

  我喜歡這部電影,不是因爲梅格瑞安,雖然她號稱美國甜心,可我老覺得她臉太瘦,下巴長了點,我也不喜歡SJP ,臉太長,欣賞不了這種美國美人。
  也不是沖著湯姆漢克斯,雖然他很可愛,但是有點倭瓜臉--我最喜歡凱文克斯特納。   
  而且梅格在這電影裏的表演有點過,太誇張了,還是湯姆演的好。   
  故事老套,象美國甜點一樣膩膩的,甜甜的,缺了《西雅圖夜未眠》的溫婉感人。不過那幕母親和幼年的凱瑟林轉圈的幻景還是挺感動我。   
  我完全是沖著下列東西去看的,而且不只一遍的看---
  1,星巴克。
  對我這種只能靠時尚雜志和安妮寶貝了解大都市的中國內地小知識分子女性來說,星巴克不是咖啡店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我永遠無法獲得的生活的符號。不怕各位笑話,我曾經在北京的一家星巴克前轉悠了一刻鍾,雖然口袋裏有三百塊大鈔,怎麽也夠買一杯卡布其諾。我終于沒有勇氣進去,因爲我想自己畢竟不屬于那裏。那不是錢的問題,雖然我知道星巴克在美國也不是什麽高檔的店,反正我知道自己和那裏無緣,我所缺乏的是那種真正專業的知識分子從容悠閑的氣質,我只是個鄉下的秀才--表弟給我的評語。進了那裏即便不象劉姥姥進大觀園,也和賈芸見鳳姐一般手足無措,我叫不上那裏邊數種咖啡的名字,要是有人在裏面說英語我就被人取笑了也不知道,算了。
   2,〈傲慢與偏見〉。
  這是全世界小資女人必讀的一本書,其影響已經超過〈簡愛〉。簡愛畢竟還有些愛爾蘭女人的暴虐之氣,而〈傲慢與偏見〉則是地道的英格蘭輕快高雅的風格,兩者的區別象輩多芬和莫紮特。尤其這幾年翻拍奧斯丁成風,這個老姑娘又借著全世界的未婚女白領複活了。要是一個年輕的知識女性不讀〈傲慢與偏見〉就算不得真正的小資。永遠的達西先生,三高的極品。我每天幾乎都要在沙發上看幾行,永遠不膩。。
   3,書店。
  我超喜歡逛書店,因爲我在那裏不會遭到百貨商店女店員的白眼。不會告訴我那件衣服穿不得就是幹脆不搭理我這個提建行儲蓄尼龍袋的外地大嫂,盡管我不是文盲,認得SHUUEMURA這詞兒。可到了書店,無論是外省千篇一律的新華還是大城市的圖書城,特色小書店,都不會擔心被人奚落,我有錢。不過,咱們中國的書店還是即少又沒有人情味,多數時候只能站著看書。中國書店只賣書,不賣夢想。而我覺得,出售夢想的生意才真正是大生意。
   看看凱西的兒童書店!真棒,玩具,食品,漂亮溫馨的店面,簡直是孩子的樂園,我將來要是開書店就照這樣子布置!
  喬福克斯的店吸引我的是那只坐在書上的狐狸,看書的自由女神,還有--蛋糕,點心,咖啡,最重要的是可以坐在沙發上看書,邊吃邊看。   
  哎,這是我夢中的書店啊!   
  我從小就想當圖書管理員,後來想開書店,都沒幹成。   
  一邊吃蛋糕一邊看書,我的理想!
  我喜歡諾丁山,不是因爲羅伯茨和休,我討厭他們,我喜歡那間書店。   
  卡布其諾,巧克力蛋糕,〈傲慢與偏見〉,我喜歡或者向往的東西,在這電影裏全有,所以我喜歡這甜甜的電影。   
  我姨媽超愛看韓劇,是看人家怎麽穿衣服,房間怎麽布置,情節無所謂,都差不多。我看這電影學會了在星巴克怎樣點咖啡--中杯無咖啡因脫脂咖啡。建議外省小資女性一定要看,順便學學梅格的走路樣子,真帥。   
  要是你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要是你想和我做朋友,請我去星巴克怎樣?我自己付帳,只是請你帶我進去。   
  開玩笑的。    
  很虛榮,很惡俗,很想裝B,對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445211/

另參本館:《傲慢與偏見》 《出版大崩潰》 《濃情巧克力》 《咖啡中的極品星巴克》

關于《西雅圖不眠夜》和《電子情書》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與梅格?瑞安(MEG RYNE)所演繹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是他們93年的作品《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的網絡版。實際上《西雅圖不眠夜》這部電影應譯作《西雅圖不眠人》,因爲SLEEPLESS的來曆是這樣的:
  喪妻後的湯姆?漢克斯無法從悲痛中自拔,他9歲的兒子Jonah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聖誕前夜,聞名全美的芝加哥"DR. MARSHA'S FIELDSTONE'S VOICE"廣播節目播出,這是一個心理熱線節目,主持人叫MARSHA FIELDSTONE 博士,一位中年婦女,她的聲音溫和、體貼,深入人心(看看現在充斥中國各個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幾乎清一色的姑娘小夥,沒點兒人生閱曆就主持這熱線、那熱線,這晚會、那晚會,目不忍睹,耳不忍聞,我向來是眼不見爲淨)。她說:"……今晚我們的話題是心願與夢想……" (Tonight we're t alking about wishes and dreams. What's your wishes this Christmas Eve? Maybe the best present you can give your self is a call to me.)于是遠在西雅圖的Jonah 抄起電話,撥入熱線(到底是人家那邊長話費便宜啊,而此時全美有無數人在收聽這個節目,包括女主角梅格?瑞安,美國大衆傳媒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那時網絡還沒現在這樣繁榮呢,怪不得人家最優秀的廣播欄目主持人能拿上億元的年薪,呵呵)。主持人問他的聖誕心願是什麽(What' s your Christmas wish, Jonah? )。Jonah把他父親的情況說了出來,于是主持人請小孩把他的父親叫到電話前,開始談心(可憐的父親,整個美國都在聆聽他的心事)。于是主持人稱湯姆?漢克斯爲"西雅圖未眠人"(SLEEPLESS IN SEATTLE)。主持人優秀的主持才能使湯姆?漢克斯傾訴綿綿回憶,他說到對亡妻的感覺是這樣的:"……當你第一次觸摸她時,突然就像駛入避風的港灣,那種感覺,好像是……"(You touc h 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uddenly……you're home. It 's almost like……),這時,聽者之一梅格?瑞安幾乎是與湯姆?漢克斯異口同聲地說出:Magic.
  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什麽魔力呢,當然愛情魔力了,也就是浪漫。呵呵,就爲了這種毫無緣由、沒有任何依靠的浪漫,梅格?瑞安背著與她情投意合的未婚夫(兩個人是情投意合到什麽程度了呢,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女方想做什麽還沒等說,男方就爲她做好了)做出一系列簡直是發了瘋的事:給湯姆?漢克斯寫信(第二天湯姆?漢克斯收到好幾籮筐信,哈哈,他都沒功夫一封封地拆)、用網絡查詢私人偵探事務所調查湯姆?漢克斯的身份(呵呵,梅格?瑞安可是先驅者啊)、親自飛到西雅圖偷窺湯姆?漢克斯的生活,最大的瘋狂是最後,梅格?瑞安面對一切無可挑剔的未婚夫攤牌,她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爲,在她想要解釋什麽的時候,什麽都明白了的未婚夫說:
  "……我愛你,這先不提,我不想讓你將就,我也不想成爲別人將就的對象。……充滿太高期望的婚姻之路本來就夠艱辛了……"(…… I love you. Let's leave that out of it. I don 't want to be someone you're settling for. I don't want to be someone anyone settles for…… marriage is hard eno ugh without bringing such low expectations into it……)。
  男人的驚人的肚量使女人感動無比(要是一般男人,早就指鼻子瞪眼摔瓶子掐架了),女人還帶點兒歉咎的心情安慰男人:
  "我配不上你。"(I don't deserve you)。
  哪個男孩兒一聽女孩說這話,腦袋肯定嗡一聲就大了,智商高一點兒的立碼兒就知道肯定沒戲了。傻在那兒跟個木樁似的也不是辦法呀,這不電影馬上就教你如何說一句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話,男人回了一句:
  "這句話該我說。"(I think that's what I'm saying.)
  (呵呵,當一把阿Q,反正沒戲了,不如大度點兒,說一句中聽的話,打破難堪的氣氛,給女士一個臺階下,她會感激你一輩子的,呵呵。)
  然後女人就拼命地跑,去追尋她心中的幻象。她成功了,浪漫由此産生,好來塢把根本不可能的的浪漫變成現實,而且使你下意識相信這就是現實。好來塢的功力就在于此。其中有人受傷,但這種受傷被很好地掩蓋了,或者在另一方面補償了,否則就不能稱之爲浪漫喜劇了。
  《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在情調上同《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 EATTLE)完全一致,但沒有後者經典。因爲它畢竟還有一些造作之處。比如,你能在世界哪個角落找出湯姆?漢克斯這樣心計百出(當然沒到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程度)的成功商人,在別人議論自己竟然會臉紅!(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安在書店經營上的競爭雖然殘酷,但是卻非常公平,手段合法,什麽時候中國的企業能在嚴格的法制環境下進行公平的競爭,什麽時候中國的經濟就有希望了);而導演安排梅格?瑞安追憶母親的場景,多少有些矯情。從演員的表演上來看,《西雅圖不眠夜》梅格?瑞安的戲份大一些,中間有湯姆?漢克斯一個可愛的兒子穿針引線;《電子情書》中則缺乏相應的陪襯人物,完全靠兩個人來支撐,其中湯姆?漢克斯的演技更是沒的說,最出色的是他到飯店赴梅格?瑞安之約那段,他不敢一人去,還得找個人作伴兒(看看,這哪是個成功的商人啊,分明是初戀的高中生)。他忐忑不安地問同伴:
  "她要是尖嗓門兒怎麽辦?"(What if she has a really high, squeak y voice?)
  到地方了他沒勇氣自己去看女方到底什麽模樣,讓同伴去看。同伴吊足他的胃口:
  "她很正點。"(She's very pretty)
  湯姆?漢克斯一聽激動得不得了,又是大叫,又是搖柵欄:"She is!I knew she would be!She had to be!"(呵呵,男人都這德行。)
  然後……然後,他知道了女方乃是他整天擡頭不見低頭見的死對頭,哈哈,然後……他回到家裏的那一段,在網上自圓其說的那一段表情之豐富,讓人笑跌。
  湯姆?漢克斯的這兩段實際上也是這幾年最精彩的表演。
  不過兩個人都老了點兒,梅格?瑞安恐怕也有四十了,還象在《西雅圖不眠夜》那裏跟個小姑娘似的癡、矯、任性。這也難怪,好來塢除少數青春片外,愛情的男女主角都以中年人爲主,比如《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廊橋遺夢》(BRIDGE OVER MADISON COUNTY,實際上男女主角都是當外公外婆的歲數了)、《馬語者》(HORSE WHISPERER)等等、等等。小男生和小女生的愛情在好來塢的眼裏,至多算得上是過家家,不朽、經典的愛情還得靠有著豐富閱曆的男人和女人來演繹。
 
「電子情書」 2008/05/17
 
與其把「電子情書」,當作是「西雅圖夜未眠」的續集,倒不如將這齣戲視為是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的電影版。
  西雅圖夜未眠,與電子情書的共通點,就是相同的男女主角運用當時的流行傳播科技,從陌生而彼此接觸,最後產生了情愫而成連理。
  可是,兩劇的交集,刻劃深淺不一。
  西雅圖夜未眠是男方的兒子,向廣播節目投訴老爸的感情,然後,就像瓊瑤小說和電視一般,許多上班女子、家庭主婦的眼淚成了洩洪的水壩,感動得一塌胡塗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當女方搭機到西雅圖,最後帶著悵然回到紐約;劇中再編出一段男方的兒子搭機前往紐約帝國大廈赴約,然後男方再急匆匆地搭上飛機上帝國大廈找兒子,此時的女主角,又遙望到帝國大廈的情人節大紅心而與未婚夫分手,也跟著上帝國大廈赴約,然後,功德圓滿,成就了西方的瓊瑤式小說大結局。
  可是,約二十年後的電子情書,用了更多的篇幅在描繪雙方心靈的轉折,男女主角以生意人的模式,展現出現實與理想的兩種模型,但兩人的共通點,都是追求自我心靈的滿足,電子郵件是兩人溝通的工具,因為郵件的往返,磨合了兩人的衝突。
  也就是說,兩人在現實的一面,是生意上競爭敵手,雙方打得你死我活,但現實的另一面,電子郵件卻是兩人觀念與心靈上溝通、甚至後來心靈相倚的唯一管道。
  兩人以電子郵件交換如何和另一世界的兩人「作戰」,然後,不論作戰的結果是男方高興、或女方高興,再回過頭來以郵件撫慰彼此的心靈。
  劇中凸顯男方高度的成熟。
  在男方得知女方就是電子郵件中另一端的心靈伴侶時,男方轉回咖啡館探知女方對他的刻板印象,然後,在層層轉折與思考下,男方決定隱瞞身分,反而如同在劇中指導女方一般,對女方展開強烈的追求(這是將教父台詞中的迎頭痛擊,轉化成全面追求的動力),然後,劇情直轉而下,現實中的兩人,愈來愈親密、愈來愈相依,而電子郵件反而只成了溝通的配角,因為兩人每天見面、閒聊,已比起電子郵件的傳情更密集,當最後一日,男方當面並透過電子郵件相約同時同地見面,女方的掙扎,成了戲中最大的高點,結果,當然是早就預設(甚至是早在二十年前的西雅圖夜未眠即預設了)的瓊瑤式歡喜大結局,就像女主角最後在見面時所說的:I wonder it's to be you!
  我一直渴望(那個在電子郵件中的人)是你!也令人對女方的掙扎鬆了一口氣。
  這故事,當然有很多可以再去思考的方向和內容。但滿足了很多企求世界美好的心靈。而且,二十年來,都以同一首主題曲來連貫這齣浪漫愛情劇。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至於我會認為電子情書更接近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看過電影和書的人,體會一定很深刻。
  不過,我已經累了!下回再寫吧!
http://blog.udn.com/alex1969/1875469#ixzz1cW5QFobP

克麗歐.歐德薩《虛擬性愛》歡迎加入新的性革命
     
  我感到十分欣喜與榮幸能將我的作品以中文出版,虛擬空間是個全球性的空間,我十分樂見這個機會,能有新成員加入這獨一無二的公民身分。
  有些原因使我不得不撰寫這本書。第一個原因也許是我想要正當化,何以我在線上消耗了這麼多的時間。我想透過書寫瞭解自己為何每天曾花十到十二個小時的時間在這上面。我的人類學與性傾向研究的學院訓練幫助我透析我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以下的事實毋須花很長的時間就能瞭解:電腦與數據機創造了一種新文化,這文化更重新塑造了人類的行為。
  另一個寫這本書的原因是:藉以讓其他族群的經驗成為有根據且正當的。許多人因為他們的「虛擬情事」而感到困擾與罪惡,但是從讀者寄給我的電子郵件中我發現:他們因為讀了這本書而釋懷,他們從心底被解放--人們對於愛情與肉慾的種種感覺幻想是正常的,絕非怪誕不正經!
  所以,人類下一個新的國境疆土將會是電子虛擬空間,而非眾人所預期的外太空。我們下一個新開創的新住所絕非在火星:我們不需要用太空船到達那兒,我們用數據機完成旅程,小舟承載著電腦在我們的客廳裡游走四方。這本書不是科幻小說或者預測未來的故事,這裡頭所說的一切早已發生完成,一些前衛者已經到達這個新世界,而這些網路先鋒隊正形成新的親族觀念,例如我們曾在交談中說「我們的親族」。電子虛擬空間的公民大多擁有一位住在另一個國家的摯友,宛如是住在鄰門的朋友一般。這本書講述一些網路先鋒的真實經驗,以及我們跟隨他們的初始步伐足印。
  這是種解放!虛擬性愛給予人們探索情慾與性傾向的自由,古老規範所不允許的,線上提供。性病的傳染與懷孕的焦慮不再是問題,害怕損及個人顏面更不再是限制,我們可以實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從未想要追求的各種奇想:我們可以轉換我們的性別與性偏好;透過各種感官上的試煉,我們能擺脫掉現實社會所加諸我們身上的限制束縛………,男男女女都因為網路所提供的自由而使得他們的情慾開花結果。
  進入虛擬世界必須將你/妳的肉體與其限制拋諸腦後,你/妳可以成為任何你/妳想要成為的人!我的一位歐洲友人常常上線扮成日本女人。目前,我正和一個住在我所創造的虛擬屋子中的泰國男子陷入熱戀。他真的是泰國人?他真是個男人?天曉得!虛擬國度的子民學會認知:將自已以不同於現實生活的面貌呈現,這並非是說謊。這是網路上的一種自由,女性在這種自由中尤其大為成長,我們可以藉此克服刻板植入在我們身上的羞恥晶片,由於世人對於兩性關係的刻板印象是那樣地根深柢固,我從未想過我可以在性的情勢上居主導地位或充滿侵略性。我討厭承認這些事:我被養育成被動的女性、我害怕打電話邀約男生、害怕主動親吻她人、害怕告訴我的情人我希望他做的事。這些行為是寫入我體內的程式,而且直到現在我仍羞於承認這件事。我一直知道這個缺陷的存在,卻想盡各種方法去掩飾它,我嘗試用相反的方式去取得我想要的,但這愚弄了其他人,而我自己也感困擾。一個巨大的黑洞存我的腦袋中,我極力避免產生填滿它的恐懼,正如我如何極力避免想像我是個億萬富翁,想像如果我是富翁我能買什麼將令我潰散--一旦我瞭解我並非億萬富翁,什麼也買不起。所以,我從未讓這個念頭閃過。有一天,感謝虛擬空間的存在,我瞭解到不祇是我的幻想可能成真,而且實際上我一直在滋長他們。
  我已經徹頭徹尾改變。嚐遍用各種方式呈現自己,我成長了。虛擬空間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單一情境時如何反應,經由這種瞭解的過程我們才能克服自身的限制。
  在線上,男人擺成女人的姿態,使他們從中尋得樂趣並擾亂「怎樣才像個女人」的事實狀態;女人則紓展欲望之翼並展翅高飛。
  我們可以在虛擬空間中顛倒眾生、混亂雜交,沒有人會知道你是誰。
  從書完成到現在,並沒有太多事情改變: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已經進入了這個領土,色情網站在網路的隙縫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下一個網路虛擬性愛的大躍進將會開始,但目前仍未可能,這是關於周邊產品的發明以便讓我們能操弄虛擬情人的性器官,男性專用版本已經以原始的形貌存在,它用來插入電腦,可以用來控制放在陰莖上的附件所造成的刺激。女性專用版本正在設計階段且尚未發售,但無庸置疑的,這些產品將是電腦媒介溝通的全新面向。
  因為虛擬空間成為某些人的初次性經驗地點,這個族群正在不斷壯大中。虛擬空間將炙手可熱,使得性革命正在漸次形成。當此之時,我竭誠歡迎虛擬世界的公民進到我們的世界。請在這場令人興奮的旅程中加入我們的行列,回顧歷史,新世界從未在一夕之間改變完成,也許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用以建立社會結構、規範、習俗甚至禁忌。現在就加入我們,探索、發現,並幫助這個美好的遠景成真--這是個屬於生活在這個時代人類的禮物。
  虛擬世界就在這裡,在當下,在中文構成的世界裡。歡迎新公民加入!
http://youa.baidu.com/item/397d5e1e6af4cba0140a76e9
 
讀克麗歐‧歐德薩《虛擬性愛》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748

電子情人 Virtual sexuality  (1999)
 

導演: 尼克赫倫
編劇: Chloe Rayban 尼克赫倫 
演員: 蘿拉費瑟 魯柏派瑞瓊斯 路克狄雷西 基蘭‧歐布林  
  劇情簡介
  一心想找尋夢中情人的潔絲汀(蘿拉費瑟,「 騎士風雲錄 」)卻一直無法得償夙願;一日她與好友查斯(路克狄雷西)相偕參觀電腦展,並發現一台能為自己打造完美情人的虛擬機器,潔絲汀利用這台科技產物創造出具有完美外表與內涵的理想情人傑克(魯伯特潘瑞瓊斯),就在此時,會場發生意外爆炸,潔絲汀發現自己竟變成了傑克!這位零缺點情人迅速成為校園頭號風雲人物:所有男生都希望自己像他,而所有女生都想得到他;如今潔絲汀必須和時間賽跑,好將傑克送回他該屬於的地方,但在那之前,她/他決定好好利用這個"幻想成真"的機會體驗一下成為萬人迷的滋味!
 
愛上電子情人—網路親密接觸完全攻略本《博客來導讀》
 
  看過好萊塢電影「電子情書」和偶像日劇「With Love」嗎?據說,這兩部戲的風潮分別在美國和日本造成了PC的熱賣和上網人口的激增,真不可思議吧?網路上的浪漫邂逅滿足了現代男女對愛情的憧憬,將自身的想像完全投射在電腦螢幕另一端的陌生人上,也因此,「網路戀情」成為現代最新興的談情說愛方式,比以往魚雁往返的筆友更加快速且令人期待。
  但是,網路戀情除了浪漫,所衍生的問題還真不少;那是「真愛」嗎?對方會不會心存欺騙?種種的疑問和不安油然而生,但是,網戀就像古柯鹼和強力春藥一般,你抵擋不了這樣的誘惑和刺激,究竟該怎麼辦?
本書作者艾絲特是個執業心理醫師,本身擔任美國伊曼紐醫院「網路計畫」的醫學指導員,並且自己也是網路聊天室的常客。專業的背景和實際的經驗,艾絲特經由客觀的分析及實例經驗的蒐集舉證提出獨特的見解,並告訴網友各項網路陷阱及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的方法。
  在網路時代裡,這本有趣又實用的好書的確夠資格吸引你花時間好好閱讀。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11564.htm

虛擬性愛 他釋放獸性【聯合報╱記者林嘉琪08.03.09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畢業生傅怡文以虛擬性愛為論文題目,訪問在虛擬性愛遊戲中的男女,完成「網路性關係—台灣虛擬性愛個案調查與分析」論文,她認為,虛擬性愛沒有實際身體接觸的性愛行為,具有隱匿和安全性關係的特質。
傅怡文昨天發表論文,她在二○○六年四月至六月間,針對十八至廿四歲的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大學生曾聽過虛擬性愛,男生的接受度比女生高。傅怡文與八位受訪者深度訪談,受訪者都表示,碰到適合的情境與不錯的對象,會固定與對象持續虛擬性愛。 傅怡文認為,藉由虛擬性愛的匿名特性,可讓人們表現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例如受訪者安妮(化名)表示,「跟男朋友做愛時,我是乖寶寶,但在電愛的時候,我希望被粗暴的對待,這種要求是我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說出口的,讓我覺得很興奮。」
對小馬(化名)喜歡在虛擬性愛中扮演強暴者、狩獵女性者,「這讓我有一種釋放獸性的感覺。」小馬覺得,自己對於粗暴的性的慾望,與他現實中所受到的教育與所呈現出來的形象違背,但虛擬性愛的隱匿性,讓小馬「帶著些微罪惡感的樂在其中」。
傅怡文在研究中指出,人們在尋求虛擬性愛時,並非只是單純追求性的滿足,有可能建立長期與穩定的關係。安妮在現實生活中交往過多位男朋友,但她與網交的另一半卻維持長達七年的關係。
從事資訊業的簡單(化名),和太太就是長時間以虛擬性愛互動,後來交往後結婚,結婚後簡單仍然維持使用匿名的虛擬性愛習慣,也就是發生人們常說的「虛擬外遇」,不過簡單並沒有讓太太知道。
樹德科大性學所所長林燕卿認為,必須面對性多元的議題。林燕卿指出,毋須太嚴肅看待虛擬性愛,具有婚約的任何一方,網路性愛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情趣用品;對未婚男女而言,可能透過虛擬性愛,達到幻想情境中的浪漫,同時也避開了現實的風險與法律規範。

網絡戀情>維基百科
 
網絡戀情意指兩人透過互聯網發展出的戀愛情誼。是互聯網之後所產生的新人際關係。特殊之處是兩人的關係並沒有涉及現實生活,例如見面。常簡稱為網戀。
透過網絡約會服務與網絡交友,或是各種聊天室,討論區,是最有可能發生網絡戀情的地方。
  簡介
互聯網的限制可能是網絡戀情發展的好處之一,它鼓勵了人們集中展現自己的個性,並減少了真實生活中的外在因子刺激,人們在互聯網上必須發言而且是要能讓對方瞭解的發言,許多網絡戀情最後發展成真實生活中穩定的婚姻關係,透過網絡戀愛的夫婦一開始就了解要如何與對方溝通。
  但是網絡戀情在未正式的面對面之前,與一般戀愛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透過網絡戀愛的情侶,在面對面之前,就已經在網絡上認識對方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時經常會有重疊的陌生感和親切感,是網絡戀情的特色之一。
  此外,網絡戀情也隱藏有潛在的風險,由於無法面對面交談,很難了解對方言詞的真實性,有許多初次的網絡後面對面約會,演變為約會強暴或是金融詐欺的犯罪,這一點經常引起廣泛的討論,今日防範犯罪宣導中,多加上了針對網絡戀情的風險呼籲,強調不論是什麼關係,如面對面見面,最好都不要孤身前往,見面則約在公共場所。
  另一個爭議的地方則是已婚伴侶在正式婚姻關係之外所發展出的網絡戀情,是否算是外遇的一種。
目前已有不少電影是以網絡戀情為主題,如台灣電影五月之戀、日本電影網絡情人(With love)、1998年美國電影電子情書、愛上電子情人等;關於網絡戀情的小說也相當多,知名的有1998年網絡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2000年台灣網站蕃薯藤專欄HerCafe曾與張老師月刊針對網絡戀情做過訪談調查,分析出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冀望能在網絡上發展愛情。針對網絡戀情的障礙,則有6成的受訪者認為「暱稱造成不信任感」、其次是「擔心對方會透過網絡同時發展新的戀情」。此次訪談計有11957份有效回答,年齡有65.4%在15-29歲之間。
  面對面的差異
目前談到網絡戀情,都將互聯網定位為一個交友的媒介,卻忽略了很多網絡上的親密關係並不會發展到現實面對面接觸這一個步驟;然而,從交往到結束過程全部都發生在網絡上的情形俯拾皆是。在現實生活中,問及個人的親密關係,大多數人將其視為極私密問題而不願意回答,例如只發生在網絡上的愛情、網絡性關係…等較不願意透露,若利用線上溝通,則因為隔離、匿名、化名的特性,人們較容易卸下心防,願意將自己的私隱部分與人分享。張維安提到【註一】,在網絡上以文字的即時互動中,文字失去了其深思熟慮的性質,轉而變成類似口語的情感反映,但卻也無面對面口語表達的面子問題,而能夠放膽表白。若從見面的有無,網絡愛情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情及僅發生在網絡上的愛情,不涉及現實生活。
  從網絡延伸到現實
第一種類型是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情,乃是以網絡作為媒介,又可以分為見面確認關係型與見面發展關係型,見面發展關係型乃雙方透過網絡認識,雙方見面交往後才開始戀情;見面確認關係型雙方亦透過網絡認識,在還沒見面之前,已發展出相當程度的戀愛感覺,再見面後確認彼此的關係。此類的網絡愛情似乎在機會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在外貌方面冒更大的風險,交友過程更多風險,其付出的時間成本更多,而網絡作為媒介跟書信筆友的差別可能是在瞬間呈現與延後呈現,此外,匿名性與想像亦佔了相當大的部分。
  第二種類型是僅發生在網絡上的愛情,雙方在網絡上陷入熱戀,甚至稱彼此為老公、老婆,但是卻從不見面,不涉及現實生活,屬於精神上的戀愛。這種愛情大多是滿足對於愛情的期待或補償,如電影「電子情書」中對愛情的期待,找尋屬於自己心靈契合的伴侶;滿足實體世界所追尋不到的愛情,是一種補償作用,而且不需擔心現實的問題。


阿楨 2021-09-07 08:35:15

台灣當年火紅的網路小說熱潮,為何後來沒落了?如何轉移到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caWV2GoFE
  回應
沒想到志祺會談這個,我來說一下中國環境。
自己是在一年前轉職成為全職寫手的,因為是台灣人,所以當時也考慮過台灣本土的小說網,但是因為身邊沒有前輩請教,而熟悉的前輩是大陸人,所以最後還是跑去大陸的小說網,想說有個照應。
無奈地說一聲,如果想要在台灣小說環境直接成為全職寫手是不太可能的,就像志祺說的,台灣觀看小說的人口基數也造成小說網的收費制度注定不可能滿足每個創作者理想的稿費,除非你有不錯的家底,或者半工半寫,但說實在,那樣的環境很難寫書。
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出頭天,不是所有寫書的都能成為大神。
而與之相對的,在對岸,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數在觀看小說,但光論人口基數,每個人就算只付一塊錢也能淹死你,這也造成對岸的小說發展真的進步神速,也是台灣絕對不可能複製的模式。
說得明白一點,只要你寫得快,寫得多,而且劇情不需要太過天馬行空,然後花點小錢做廣告,即便你不是大神,但你寫的書只要有人看,就一定有收入。
正因為我不是大神,所以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對岸的環境,即便我上傳新書之前必須要用翻譯器全部轉成簡體,即便必須透過第三方平台,而且還得被抽成才能拿到稿費,但我還是依然心甘情願的待在了對岸的小說平台上連載。
而那稿費,也的確不需要讓我辛苦的再找一份工作。
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寫書的大神,但是能夠靠著寫書養活自己,能夠將書寫故事當成畢生了工作,也是我至今沒有萌生換工作想法的理由。

阿楨 2019-04-07 07:27:44

從“風散紙錢灰”到掃碼寄哀思 外媒這樣看中國清明祭掃方式變遷

  新加坡《海峽時報》2019-04-04刊文稱,在中國,掃墓方式正在變得更加環保。文章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稱,位於中國江蘇南京的公墓“雨花臺功德園”日前向逝者家屬推出“天堂銀行”(轉冥寶小程式)新產品。使用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輸入逝者姓名、轉帳虛擬金和寄語等資訊。
  受傳統習俗影響,每年清明節,中國人在燒紙掃墓上都花費不菲,而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不過,中國的許多城市都在鼓勵更加環保的掃墓方式,而且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早在兩年前,“雨花臺功德園”就對掃墓方式進行了創新,推出了一項線上直播的“代客掃墓”服務。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還對此進行了報導。
  除了利用網路寄託哀思,鮮花祭掃在中國也日益受到追捧。新加坡AisaOne網站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稱,同樣是在江蘇省,白菊花在許多花店中銷售一空。 一些墓地還提供免費鮮花來代替燒紙。
  《聯合早報》認為,“網上掃墓”之所以逐漸流行起來,是由於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忙碌,加上許多人都在外地生活工作,很難抽出時間回鄉掃墓。而“網上掃墓”平臺讓用戶突破時空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與祭掃。BBC則認為,這些新的祭掃方法的不斷湧現離不開中國官方的鼓勵,是中國為減少空氣污染而採取的舉措之一。
  無論是用 “天堂銀行”虛擬轉帳,還是“網上掃墓”,抑或是僅用一束鮮花寄哀思,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緬懷的心意。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4月2日報導稱,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全球華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在美國許多大型墓園,都會有華人掃墓的身影,他們掃墓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會用清水擦拭墓碑,有的人會在墓前擺上逝者生前喜歡的水果食品,還有的人會用鮮花裝飾墓碑。儘管方式不同,但表達的心意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追憶先人,抒發對逝者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