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9:37:31阿楨

《法國康康舞》

尚雷諾在拍《法國康康舞》時,不知有否想到:其父唯美畫風與前評《紅磨坊》羅德列克的唯丑畫風之對比?(詳參【圖博館】:雷諾瓦:名導演5   羅特列克:世界百大畫家40  雷諾瓦:世界百大畫家32 音樂劇:表演藝術11

《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1955)

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
演員:Jean Gabin .... Henri Danglard
  Fran?oise Arnoul .... Nini
  María Félix .... Lola de Castro 'La Belle Abbesse'
  Anna Amendola .... Arlette Vibert
  Jean-Roger Caussimon .... Baron Walter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巴黎紅磨坊的起源:氣質頗似美國明星鮑嘉的讓?迦本扮演一位歌舞廳老板亨利,因爲生意不佳,他決定將肯肯舞翻新表演,堅信可以制造流行風潮。後來他遇見了具有跳舞天份的洗衣女工妮妮,把她培養成當紅的舞女,真的在巴黎歌舞廳掀起了肯肯舞熱潮。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6649.html?tp=0_11

本片跟《紅磨坊》一樣以視覺聽覺效果取勝,它講述了巴黎紅磨坊的起源:氣質頗似美國電影明星博加特的讓迦本扮演一位歌舞廳老闆亨利,因為生意欠佳,他決定將康康舞翻新表演,堅信可以製造流行風潮。他遇到了具有跳舞天份的洗衣女工妮妮,把她培養成為當紅的舞女,後來真的在巴黎歌舞廳掀起了康康舞熱潮……

尚雷諾的《法國康康舞》

妮可基嫚演《紅磨坊》(Moulin Rouge) 主要著重的是19世紀末舞女和中產階級之間的關係,這部片難脫華麗的美國風格,太注重視覺效果了,如果由法國第一把大導演 Jean Renoir (1894~1979) 來拍這部片,那會怎樣呢?
拍過許多政治題材的大導演 Jean Renoir 在 1954 年就以這個題材拍過《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 這部喜劇片,不同的是 Jean Renoir 比較著重在故事背景的敘述,而不在歌舞效果。1890 年左右法國已經革命 100 年了,社會上不會有《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裡那種悲情故事,但是貧富的差距卻成為另一種社會的階級隔閡,除了世襲貴族之外開始出現一心想模仿貴族的中產階級,1890 年也是女權議題浮現前夕,當時社會上認為女性只能趁年輕在家庭式商店就業,一但結婚就必須在家相夫教子,如果看到路上有 30 歲左右的單身熟女,那大概都不會是什麼好女人。
1890 年也是法國和俄羅斯關係最密切的時刻,當時俄羅斯的現代化,從建築到軍制到食物到休閒娛樂,一切以法國為師,俄羅斯興建聖彼得堡和哈爾濱都是以巴黎為藍圖,電影《真假公主》裡可以看出沙皇去世後法國接納了大量的俄國貴族。
Jean Gabin 這位 1937 年在《大幻影》裡飾演逃兵的法國明星,17 年後再次和 Jean Renoir 合作,這次他飾演具有紳士風範的貴族,敘述 1890 年時經營一間作為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劇院,久而久之 Jean Gabin 漸漸感覺靈感枯竭,想不出什麼表演題材。有一天朋友邀他到中下層階級的酒吧去閑坐,Jean Gabin 感受到上流社會表面的作假以及背後暗藏的壓抑能量,對照起中下層社會未婚女性直率的舞風,Jean Gabin 嗅到了商機,他看上這些晚上跳社交舞發洩的女孩的單純,如果讓她們來表演當時被視為中下階層表徵的康康舞 (Cancan),對上層社會的假道學偽紳士是一種無法形容的誘惑,Jean Gabin 還找來康康舞老師把原來的舞步以及服裝改得更具有煽動性。接下來 Gabin 買下這間酒吧把它拆掉重建,要興建一間叫做紅磨坊 (Moulin Rouge) 的劇院,然而興建過程中 Gabin 卻被股東倒債因此破產,計畫一度遙遙無期。
這時有一位癡情的俄國年輕貴族迷戀 Jean Gabin 旗下一個洗衣店女工出身的舞女 Nini,成為挽救紅磨坊財務危機的金主,當他發現 Nini 私下就是 Jean Gabin 的情婦後甚至開槍自殺,這位俄國貴族後來撿回一命,如此也讓紅磨坊的故事更顯得戲劇化,未演先轟動。Jean Gabin 敏銳的嗅覺和貴族迷戀女工的題材,讓紅磨坊一百年後仍是巴黎最成功的商業案例。
這部 1954 年的法國電影還有一個臺灣影迷看不出來的 Bonus,還記得《搶救雷恩大兵》最後決戰前,那幾個美國大兵悠閒的聽著一首法語歌曲,那是誰唱的?答案是被譽為 20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女歌星「小麻雀」 Édith Piaf (1915~1963),Édith Piaf 去世 40 餘年她在巴黎的墓碑前的鮮花從未間斷過,出身低下階層的 Édith Piaf 畢生故事比這部電影還要精彩,值得另外介紹,她私底下和 Jean Renoir, Jean Gabin 都是好朋友,因此答應在這部片中客串演出,當然,片中她必須改唱 19 世紀的歌曲。
http://miklosrozsa.blogspot.com/2008/01/1954.html

雷諾阿父子

法國電影導演雷諾阿

  法國電影導演雷諾阿1894年 9月15日生于巴黎,1979年卒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弗利希爾斯。父親是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學習過陶瓷工藝美術。1924年投身影壇,導演了第一部影片《水中姑娘》。一生共創作了40多部電影作品。1926~1935年,雷諾阿在創作初期拍攝了13部影片。其中包括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狀況的影片《娜娜》(1926)、《布杜落水遇救記》(1932)、《托尼》(1935)。
  1935年法國人民陣線運動高漲,雷諾阿深受進步思潮的影響,拍攝出一系列富有進步傾向的作品:爲法國共産黨競選進行宣傳的影片《生活屬于我們》(1936),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反對戰爭、宣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影片《幻滅》(1937),取材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史實、抨擊專制統治的影片《馬賽曲》(1938)、揭露上流社會醉生夢死生活的影片《遊戲的規則》(1939)。1935~1939年是雷諾阿最重要的創作階段。《幻滅》和《遊戲的規則》成爲世界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他主張導演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對景深鏡頭的系統運用形成了時空連續的拍攝風格,對追求真實性的現代電影亦有過重要影響。
  在1941年,雷諾阿移居美國,爲好萊塢導演過6部影片。1951年,到印度拍攝影片《河流》,隨後,又到意大利和法國,導演了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金馬車》(1953)和《法國康康舞》(1955),1962年,雷諾阿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影片:《被捉住的軍士》。雖然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不乏出色的力作,但已不見30年代那些名作中的鋒芒。

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

  雷諾阿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法國印象畫派的著名畫家、雕刻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出生在利摩日的一個窮裁縫的家庭。5歲時全家遷居巴黎,在13歲時已學會畫瓷器畫的手藝。70年代雷諾阿和莫奈經常共同外出寫生作畫,切磋畫藝,共同探索畫中的光與色的描繪。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後來,1876年,他又在《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一畫中,用這種方法表現規模宏大的場面,透過樹叢的星星點點的陽光,灑落在人們的身上、臉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實踐了“光是繪畫的主人”這一句印象主義者的口號。是印象主義繪畫在風俗方面的重要代表作。表面上看三描寫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館兼舞場熱鬧和歡快的氣氛,實際上真正的主題是透過樹葉間隙照射下來的陽光。這陽光照射在人們的身上,引起了豐富的光色變化,充分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光與色變化的高度敏感。
  1876年以後,他的風格臻于成熟。作爲這種風格的代表的《遊艇上的午餐》、 《愛爾?潘蒂埃夫人和孩子們的肖像》,都以明朗、豔麗、令人眩目的光彩,受到評論界和官方沙龍的贊美。隨著繪畫上的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于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意大利遊曆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歎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雷諾阿一生都很貧困,但畫面卻很甜美、明麗。他所畫的女性豐滿嬌麗、嫵媚動人,目光中常常流露著一種淡淡的憂郁;所畫兒童,天真純潔。他是位卓越的人物畫大師,晚年得了類風濕病,手腳都變形,十分痛苦,仍堅持作畫。
  雷諾阿少年時在一家瓷器廠負責爲瓷器上描繪花朵,開始對藝術産生濃厚興趣,到了二十一歲便立志做一名專業畫家。他與莫奈在同一畫室學畫而成爲摯友。1870年代中期,雷諾阿已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畫中經常出現的優雅女士,像粉紅玫瑰般惹人憐愛。這時候的人物造型避免清晰輪廓或粗線條,而以自然寫實的筆調烘托出畫面那份夢似感,有點午後陽光下的慵懶,光影斑駁,有種溫馨的熱鬧。到了1881年,他開始回歸古典,同年他往意大利取經,回來後作品有了極大改變。不久後他又覺得自己的風格太嚴肅,于是再度采用粗獷自然的筆觸卻不失物體原有的外形。奠定了這種畫風後,他用色更大膽,技法更奔放,他的主題總是女性桃紅晶瑩的肌膚、豐滿光滑的胴體,予人健康活潑的印象。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爲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裏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爲什麽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醜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 “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雷諾阿在印象派繪畫集團中是屬于較年輕的一個,比莫奈也小一歲。這位藝術家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快響亮的暖色調子描繪青年婦女,尤其是她們的裸體形象。他以特殊的傳統手法,含情脈脈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潤而又富有彈性的皮膚和豐滿的身軀。他雖也畫了不少外光風景畫和天真無邪的兒童形象,然而裸體與婦女形象占據他一生作品的主流。他的人體油畫不同于以前學派畫家所追求的那樣虛僞和做作。雷諾阿的女人體,洋溢著一種歡樂與青春的活力,一個個都象是伊甸樂園裏從未嘗過禁果的夏娃,她們悠然自得,魅力惑人。
  雷諾阿一生都堅持戶外寫生與創作,共留了6000多幅充滿光與影的嬉戲的戶外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56.html?tp=6_11

各國歌舞團


羅特列克與紅磨坊康康舞

約1886年在紅磨坊的羅特列克與康康舞女郎

羅特列克的「紅磨坊之舞」

紅磨坊接待廳111.5×132.5公分1894年典藏於Albi羅特列克美術館


妮可基嫚紅磨坊

妮可基嫚主演電影《紅磨坊》的故事背景。


巴黎紅磨坊歌舞團


東京寶塚歌舞團

File:Takarazuka grand theater01s3200.jpg

寶塚的根據地為兵庫縣寶塚市,在東京都千代田區也有一座東京寶塚劇場

日本寶塚歌舞團來穗演繹日本版梁祝


台北/高雄藝霞歌舞團



上海東方歌舞團

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歌舞团精彩演出照[高清大图]

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歌舞团精彩演出照[高清大图]


音樂劇
 
安德魯洛伊韋伯音樂劇《歌劇魅影》

音樂劇《鐘樓怪人》
 

音樂劇《悲慘世紀》

 

 百老匯音樂劇《貓》

本土音乐剧《钢的琴》欲PK经典中文版《猫》


倫敦西區音樂劇《西貢小姐》 

英國最早的喜歌劇及輕歌劇是1728年在倫敦上演《乞丐歌劇》 

 

法國輕歌劇《浪漫的巴黎人》 

image 

image


法國歌劇 比才的《卡門》 


義大利歌劇威爾第《阿伊達》 

 

台灣音樂劇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1987年的《棋王》(張系國原著)

 

作曲家鄧雨賢 音樂劇《四月望雨》

  

作曲家李泰祥 經典歌曲音樂劇《美麗的錯誤》

 

畫家陳澄波 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

 

廖風德原著 音樂劇《隔壁親家》

賴聲川 音樂劇《夢想家》

 

上一篇:《我與康明斯基》

下一篇:《紅磨坊》

阿楨 2021-10-20 08:21:31

沒了歌舞,還能算印度電影嗎? 2021-10-17

印度電影“識別度”認知最強烈的,當屬經常讓人措手不及的歌和舞。
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
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這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所以當歌舞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順帶說一下,印度電影誕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其審查制度非常嚴格,對色情元素的管制很很嚴厲。然而印度的其他藝術,如雕刻、繪畫等,可以大膽地表現情欲——因為毗濕奴,這個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他有一個化身就是情欲的象徵,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濕婆的“林伽”,認為性和情欲是神賜的。
所以,為了表達內心正常的本能衝動,並且避免和審查制度造成衝突,印度人最終選擇了舞蹈這個和性本能有著深刻聯繫的元素:曖昧游離的秋波, 欲說還休的語言, 若隱若現的肢體, 似迎還拒的接觸, 以及類似聚會和儀式的群眾歌舞, 這一切都十分獨特巧妙地宣洩了印度人在電影中對“欲”的期待。
除此之外,在歌舞之路上越走越遠的印度人還發現,載歌載舞不僅不會顯得突兀,甚至還能讓電影變得更好玩:
一、歌舞元素能夠巧妙推動整個電影情節。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眾多或幽默、或溫情的歌舞場面把影片一次次推向高潮。
二、舞元素也易於表現跌宕起伏的情節,表達電影中各角色的強烈情感。所謂“言之不足,歌以詠志”。
三、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很多印度電影都在三小時以上,觀眾的注意力很難集中這麼長的時間, 所以在影片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於調節氣氛。
四、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語言眾多,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為各種語言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印度電影裡的歌舞有很強的“本土性” ,從藝術性來看,並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影評節的審查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電影產量位居全球前三,可是在獎項上幾乎沒有什麼斬獲。

美國黑金 2020-01-10 06:29:50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4-08-13 08:01:27

音樂劇:表演藝術11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爲“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于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于一爐,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衆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彙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彙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彙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彙風格的音樂劇。

著名音樂劇

安德魯洛伊韋伯音樂劇《歌劇魅影》
音樂劇《鐘樓怪人》
百老匯音樂劇《貓》

台灣音樂劇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1987年的《棋王》(張系國原著)
作曲家鄧雨賢 音樂劇《四月望雨》
作曲家李泰祥 經典歌曲音樂劇《美麗的錯誤》
畫家陳澄波 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
廖風德原著 音樂劇《隔壁親家》
賴聲川 音樂劇《夢想家》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4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