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6 08:49:59阿楨

喬治亞歐姬芙

電影漫談~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日前在HBO欣賞到一部傳記式的電影《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這部影集曾入圍2010年金球獎最佳電視電影,最佳電視電影男、女主角三項提名,主要描述美國20世紀知名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半生的故事,歐姬芙出生於威斯康辛州的太陽草原市,父母經營乳牛場,1908年學生時期來到紐約291畫廊觀賞雕塑家羅丹的水彩畫展,結識畫廊主人兼名攝影家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歐姬芙後來在西德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教了幾年書,由於身體狀況欠佳申請長假,養病期間開始和史蒂格利茲書信往來,透過文字逐漸熟悉,1918年6月接受史蒂格利茲的邀請搬到紐約,兩人發展出亦師亦友亦伴侶的真摯情誼。
  史蒂格利茲運用他充沛的人脈和獨到的藝術眼光,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下,推出拍攝歐姬芙的裸體作品展,一夕在紐約造成轟動,引起廣泛的討論與話題,人們因為好奇而想認識這位女畫家,因想瞭解這位女畫家而主動買下她的畫,因史蒂格利茲的推波助瀾,將歐姬芙的畫家生涯推向高峰,成為眾所皆知的畫壇閃耀明星,新女性主義的女畫家代表,甚至有人推崇她是女的畢卡索。史蒂格利茲曾對歐姬芙說過:「畫要讓有錢人買下才叫做藝術品,否則即使畫的再好,無人聞問,依然終生埋沒在鄉間作畫」。
   兩人因合作關係陷入熱戀‧1924年史蒂格利茲結束前段婚姻與歐姬芙共結連理。彼此在生活上互相依附,在創作上展現極佳的默契,歐姬芙就像一株小草,經史蒂格利茲的用心提攜、培植、調教,終茁壯成美國20世紀的經典藝術大師之一,她在幸福婚姻的階段,創作自然流露出一種吸引人的柔美女性特質,歐姬芙曾形容她畫的一草一木一花等等,都投注以一生的回憶和感情來作畫,所以著名的花卉系列作品中自然散發一種獨有的魅力,以大幅的花朵內部微觀圖為主,微妙的曲線和漸次層色,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構圖。然而史蒂格利茲風流成性,當歐姬芙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擺脫他的操控而日顯堅毅,他開始沉溺於尋找新的渴慕眼光,與畫廊的年輕贊助女金主發展出另一段的婚外情,歐姬芙黯然心碎的離開傷心地,遠赴新墨西哥州陶斯的友人處止痛療傷,在這裡接觸到遼闊的美國內陸景觀,在天與地之間重新找回自信和創作的靈感,這些心境轉折也陸續呈現在她的作品中,例如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內陸風情等等。
  史蒂格利茲於1946年去世,才正式終結兩人間既愛又恨的錯綜糾結關係。........直到1984年,歐姬芙才搬往較大的城市聖大非,以便獲取較好的年老醫療照顧。1986年3月6日,98歲的她在聖文森醫院過世,這位傑出的女畫家畫下了生命的最後句點。
http://tw.myblog.yahoo.com/lsf999/article?mid=19636&prev=-1&next=19622

File:Georgia-Okeeffe-VHS-Cover.png

歐姬芙紀錄片封面

File:Georgiaokeefe.jpg

晚年的歐姬芙,攝影:Carl Van Vechten, 1950年

File:Georgia-Okeeffe-Highlights-of-the-Collection.png

歐姬芙著名的花朵微觀畫作:畫冊封面

File:A-Sense-of-Place-Georgia Okeeffe.png

A Sense of Place 畫冊封面

色之花欲之花

喬治亞·歐姬芙  维基百科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清脆感。
  青少年時期
歐姬芙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太陽草原市。父親Francis Calyxtus O'Keeffe 和母親Ida Totto O'Keeffe經營乳牛場為生。全家有七位兄弟姐妹,歐姬芙排行第二,上有一位哥哥。
歐姬芙在威斯康辛州長大,就讀市政廳學校,並跟當地的水彩畫家莎拉·曼爾(Sarah Mann)學畫。隨後她到麥迪遜市就讀高中。不過只上了2年(1901年到1903年),原因是他父母在1902年舉家搬到維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讓歐姬芙留在麥迪遜與姑母同住,再唸一年高中。1903年歐姬芙轉學到維吉尼亞的崔頓主教學院,1905年高中畢業。
  大學之後
大學時,歐姬芙選擇芝加哥藝術學院,2年後她轉去紐約市參加藝術學生聯盟。1908年她師事畫家威廉·馬里特·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並以油畫「無題」贏得藝術學生聯盟中的威廉·馬里特·切斯獎。此畫作「無題」畫的是一隻死亡的兔子與銅罐。此獎也將歐姬芙送到紐約上州的喬治湖區,參加藝術學生聯盟的夏令學校。1908年,歐姬芙到紐約291畫廊觀賞雕塑家羅丹的水彩畫展時,遇到她未來的先生,也就是畫廊主人兼攝影家,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908年歐姬芙回到芝加哥當插畫家,1910年她得了麻疹,返回維吉尼亞的家中休息。在這兩年間,她體認到自己並沒有以畫家維生的覺悟,也無法從學術訓練的框架中跳脫出來,因此幾乎是停止繪畫的狀況。
直到1912年,歐姬芙參加維吉尼亞大學的暑期課程,被老師阿隆·貝蒙(Alon Bement)啟發,貝蒙介紹歐姬芙當時教育家阿瑟·衛斯禮·道(Arthur Wesley Dow)的理念: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面與形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歐姬芙強烈的被吸引了,並開始嘗試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其中。
1912年到1914年間,歐姬芙在德州的亞美力哥公立高中教書,夏季時替老師貝蒙當助教,一直到1916年。這段期間,她也曾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附設教師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的課程,並遇到了啟發她的阿瑟·衛斯禮·道。當時是1914年的夏天。
1915年,歐姬芙轉去南卡羅萊納州的哥倫比亞學院教書,1916年,為了要在西德州州立大學謀得教授一職,她曾短暫回去紐約繼續未完的教師學院課程。這一年可說是歐姬芙真正找到自己畫風的一個關鍵時期,一年前她在南卡羅萊納州時,試著用炭筆繪出一系列抽象的主題,並寄給紐約的朋友安妮塔·普力茲分享。安妮塔相當喜愛這系列畫作,遂將作品拿給291畫廊的史蒂格利茲看,他發現了歐姬芙的繪畫天份,當下決定要將這系列畫作展出,1916年的5月,十幅歐姬芙的炭筆畫在291畫廊以團體展的一部份正式展出(據稱當時史蒂格利茲並未通知歐姬芙,是展出之後安妮塔才告知歐姬芙)。1917年的4月和8月,由於第一展出的評價不錯,史蒂格利茲又替歐姬芙辦了兩次個展。
1917年歐姬芙教了幾年書之後,身體狀況不太好,她申請了長假,搬到氣候溫暖的德州聖安東尼奧市,並開始和史蒂格利茲有書信往來,透過書寫,他們逐漸產生感情,於是在1918年5月,歐姬芙接受史蒂格利茲的邀請,在6月10日搬到紐約。
  紐約時期
史蒂格利茲讓歐姬芙借住在他甥女的個人公寓,兩個月後兩人陷入戀情。於是史蒂格利茲離開妻子艾蒙蘭·歐本梅·史蒂格利茲,開始與歐姬芙生活。兩人在紐約市渡過冬春。夏季和秋季則回到史蒂格利茲的家鄉喬治湖。歐姬芙在喬治湖畔畫了不少的寫生作品,透過史蒂格利茲經營藝廊的經驗,也陸續以相當好的價錢賣出許多作品,這些作品裡開始是一些水彩或素描,後來大多數都是油畫,而且越畫越大張,主題也越來越豐富。甚至有一些是曼哈頓的都市高樓風景與夜景,色彩、線、面都已表現出歐姬芙個人的強烈風格。
在1918年到1924年間,歐姬芙也認識不少史蒂格利茲在紐約的朋友,如查理斯·德穆思(Charles Demuth),阿瑟·德夫(Arthur Dove),馬森·哈特利(Marsden Hartley),約翰·馬林,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和愛德華·史泰欽。這些朋友都是美國重要的現代主義畫家與攝影家,他們對於現代主義的想法和畫風,也影響了歐姬芙。
身為知名攝影師的史蒂格利茲,在1917年歐姬芙第一次在他的畫廊舉辦個展時,就以相機留下了她的身影,兩人住在一起之後,也陸續替她拍了許多攝影作品。1921年的2月,史蒂格利茲舉辦了攝影展。展出共有45張作品,其中多數都是歐姬芙本人,甚至有數張是裸露的,這個展使歐姬芙無可避免的成為眾人話題焦點。
1924年,史蒂格利茲與妻子離婚,並與歐姬芙兩人結為連理,這一年,她開始了最著名的花卉系列,大幅的花朵內部微觀圖,以微妙的曲線和漸層色,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構圖。這一系列畫作在1925年展出時,將歐姬芙推到繪畫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一幅「海芋」以兩萬五千美元賣出,是當時在世藝術家畫作的最高價。也奠定她代表1920年代美國畫家的地位。
  新墨西哥州時期
美國新墨西哥州對歐姬芙的中年與晚年生活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在1929年歐姬芙與羅貝卡·史川德拜訪該州的聖大非與陶斯之後,她就深深的受到該地景觀、色彩、岩石的吸引,此後在1929年到1949年間,每年都會到該州旅行(歐姬芙第一次到新墨西哥州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1930年她整個夏天都待在該州,收集沙漠上的動物白骨、岩石,寫生並帶這些材料回到紐約作畫。1932年年底到1933年年初,歐姬芙生了一場大病,癒後曾到加勒比海的百慕達休養,在1934年1月才又執筆繪畫。1934年的夏季她再度到新墨西哥州時,無意中發現幽靈牧場,在該地畫了相當多的峽谷、沙漠、荒野的 作品。
就在歐姬芙頻繁來往新墨西哥州和紐約市的這些年間,她的聲望也越來越廣,在紐約市,她接受了幾個榮譽獎項,其中有兩個女性成就獎(one-woman retrospectives)還有芝加哥藝術學院的第一個榮譽學位,以及194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所辦的第一個女性畫家個展。1938年威廉與瑪莉學院的榮譽學位,1940年惠特尼博物館的畫冊印刷贊助等。
1946年,史蒂格利茲過世,此後三年,歐姬芙都留在紐約市,除了處理史蒂格利茲的遺產外,幾乎沒有畫作。1949年她正式移居到新墨西哥州,開始在荒漠裡獨居作畫的生活。在整個1950年代,歐姬芙畫了許多泥磚屋等建築景觀主題,還有荒漠夜色,黃昏,與較小型的意像作品等。1958年的《月梯》(ladder to the Moon 圖片)就是代表作品之一。1958年到1960年間,歐姬芙也開始國外旅行,並將旅行中的風景,融入作畫中。如1962年與1963年的系列《雲上》(Above the Clouds 圖片)就是在搭乘飛機時所得到的靈感。
  晚年
1962年,美國國家藝術文學協會經過評選,將歐姬芙正式列入五十位傑出成員之一。也是這個時期,75歲的歐姬芙視力開始衰退,診斷之後發現得了黃斑點退化症(Macular Degeneration)這個眼病讓她逐漸損失中央視力和色覺。定居在幽靈牧場的歐姬芙轉向立體雕塑創作,並積極的治療自己的眼病,1973年秋天,年輕的陶藝家尚·漢密爾頓(Juan Hamilton)到幽靈牧場找工作。歐姬芙僱用他幫忙家事處理,兩人很快就變成了關係緊密的伴侶。
歐姬芙除了陶藝創作外,也開始將自己的生平寫成回憶錄。《喬治亞·歐姬芙回憶錄》(Georgia O'Keeffe)在1976年出版。佩里·米勒·阿達托(Perry Miller Adato)的同名紀錄片則在1977年完成,並在全國電視上播放。1972年,歐姬芙獨力完成最後一幅油畫《未來》(The Beyond)。此後到1978年間則以炭筆與水彩畫為主。1978年到1984年間,多以石墨畫為主。
1984年,歐姬芙遷出幽靈牧場,搬到較大的城市聖大非,以便獲得較好的醫療照顧。1986年3月6日,98歲的她在聖文森醫院過世。骨灰被灑在她生前作畫多次的皮德農山,從此山能看到她的幽靈牧場。歐姬芙過世後,美國國家傑出女性榜將她列入其中。在她有生之年,一共獲頒10個榮譽學位,有不少以她為主的相關書籍陸續出版,美國郵政也曾在1927年將她的《紅罌粟花》印成郵票。
  遺產
由於1980年代歐姬芙修改遺囑,將幽靈農場和其他遺產都留給漢密爾頓,其家人認為相當不公。1986年,歐姬芙的家人與漢密爾頓為了遺產問題訴諸公堂。此遺產之爭最後庭外和解,兩方同意成立非營利基金會,負責保管和展出歐姬芙的作品。
1997年,歐姬芙博物館在聖大非市成立。基金會也正式轉入博物館中,展出她的攝影、畫作、檔案等等。今日歐姬芙的作品主要有下列博物館收藏,除歐姬芙博物館外,還有大都會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費城美術館與美國國家畫廊。
1993年,一名堪薩斯州銀行家R. Crosby Kemper Jr花了550萬美元買下藝術經銷商Gerald Peters手中的28幅水彩畫,經銷商聲稱是歐姬芙在1916年到1918年間的畫作,名為《峽谷國度》(The Canyon Suite),隨後銀行家將這些畫捐給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坎貝爾當代藝術博物館。這些畫作並沒有被歐姬芙博物館列入作品名錄,經查證後為偽畫(新聞)。2001年經銷商Peters將550萬美元退給Kempers。
1999年,歐姬芙博物館館長芭芭拉與研究中心的愛密麗一同出版了作品目錄,2029件作品,共有兩大冊,完整的列出從1901年到1984年裡歐姬芙作品的年代和細節。
  傳記
 《喬治亞·歐姬芙回憶錄》(Georgia O'Keeffe)
  電影
以歐姬芙一生為主題的電影有:
 《喬治亞·歐姬芙回憶錄》(Georgia O'Keeffe,1977)
 《歐姬芙回憶錄》(Georgia O'Keeffe,2009)
  相關連結
 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歐姬芙生平簡介
 artst.org 歐姬芙畫作
 Georgia O'Keeffe Museum 歐姬芙博物館
 ellensplace網站介紹
 歐姬芙-女畫家傳奇的一生/成寒
 用Google看歐姬芙的畫作
 英文的歐姬芙名言
 知名的美國攝影師Todd Webb為晚年的歐姬芙所拍的攝影作品

關于畫家的電影 2011-03-06

1、安德烈?盧布耶夫(前蘇聯 塔可夫斯基 1969年)
15世紀俄羅斯著名的聖像畫家盧布耶夫漂泊浪蕩的一生
2、萬世千秋(美國
卡羅爾?裏德 1965年)
米開朗基羅西斯廷大教堂天頂畫的創作
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年 英國 皮特-韋伯)
大師維梅爾的一幅名作,演繹爲一場感人至深的愛情電影。
4、夜巡(意大利法國德國 彼得?格林納威 2007年)
倫勃朗關于《夜巡》的創作
5、戈雅之靈(2006年 米洛斯?福爾曼 西班牙)
圍繞其傳世名作《裸體的瑪哈》的模特少女,講述他與西班牙修道院的激烈對峙。
6、紅磨坊(法國 約翰.休斯頓1953年)勞特累克
一部關于法國畫家圖勒斯.勞特累克的傳記片。
7、夢(日本/美國
黑澤明 1990年)
黑澤明在第五個夢中與凡高相遇。馬丁.西科塞斯客串飾演凡高。
8、文森特(美國 文森特 明奈利 1956年
根據小說《渴望生活》改編的電影。電影裏的畫都是原作(其行情起于20世紀晚期)
9、梵高傳(法國
莫裏斯-皮亞拉 1991年)
講述梵高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生活
10、梵高的生與死(澳大利亞 鮑爾?考克斯 1987年)
以梵高在1872年-1890年間給兄弟提奧寫的信爲線索,雄辯地帶出天才藝術家的憂傷。
11、愛德華?蒙克(1974年
彼得?沃特金斯)
影片回顧了蒙克短暫的愛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國柏林參與的一些政治活動。
12、羅丹的情人(1990年布 魯諾•努丹 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凱撒獎最佳影片)天才女子和大師的愛情故事
13、畢加索的秘密(法國
亨利-喬治?克魯曹 1956年)
本片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一次作畫過程。1956年盛夏,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個攝影棚裏,畢加索興致昂然地揮筆作
14、情欲克林姆(Raoul Ruiz 2006年)
居斯塔夫.克林姆特是奧地利“維也納分離畫派”的奠基人。
15、情迷畫色(美國 翰?梅伯瑞1998年
英國大畫家培根的肉欲與恐懼 小偷、同床人兼職模特兒、自殺
16、波拉克-Pollock( 2000年 美國 2001年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艾德.哈裏斯自導自演 抽象派油畫創作天才波拉克傳奇一生。
17、筆姬別戀、弗瑞達(2002年 第七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化妝、最佳原創音樂)
本片是墨西哥版的《畫魂》,講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畫家弗裏達.卡羅傳奇的一生
18、《Vasya(俄羅斯“樊高”—瓦斯雅肖像)》(2002年)
瓦斯利.西特尼卡夫(1915年—1987年紐約)前蘇聯現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作品最昂貴的大師、瘋子
19、醉畫仙(2005年 權林澤 第5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朝鮮後期天才畫家張承業的一生,其中涉及了不少十分珍貴的史料。韓國春夏秋冬四季鮮明的風景。
20、不羈的美女(1991年 法國/瑞士 雅克 裏維特 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年輕的女子激起大師枯竭的靈感,續寫不朽傑作。
21、我的左腳(愛爾蘭/英國 吉姆?謝裏丹 1989年)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克裏斯蒂?布朗的自傳
先天大腦癱瘓導致的痙攣的克裏斯蒂•布朗在與病魔抗爭中的同時,成爲舉世矚目的藝術家、作家,
22、工作室女孩(美國 喬治?海肯盧珀 2006年)安迪?沃霍
講述的是一代前衛藝術大師安迪?沃霍、名噪一時的電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謠大師鮑勃?迪倫之間三角戀情的故事
23、東(中國 賈樟柯2006年)
2005年,劉小東前往三峽地區創作油畫《溫床》;2006年,泰國曼谷。《溫床》的第二部分
24、左拉傳(美國 William Dieterle 1937年)  
故事描述法國文壇巨匠左拉的經曆。影片主要講左拉,卻渲染了他與後印象派畫家塞尚的友誼之變,
25、忘情畢加索(美國詹母斯.艾弗利 1996年)
講述畢卡索令人贊歎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複雜的情愛關系,
26、莫迪裏阿尼(美國 Mick Davis 2004年)
27、卡拉瓦喬/浮世繪(英國 德裏克?賈曼 1986年)
28、冬春的日子(中國 王小帥 1993年)
作爲一部禁片,《冬春的日子》完全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獨立制作的影片,拍攝費用是王小帥和攝影師自掏腰包的,據說是20萬人民幣,
29、塞拉菲娜/花落花開 Séraphine
法國傳記劇情片。馬丹?普羅沃導演。尤蘭達?莫羅、烏爾裏奇?圖克爾主演。塞拉菲娜?路易1864年出生在瓦茲省,她是一個鄉下女人,曾在一些富人家裏當女傭,後來成爲知名的“原始畫派”畫家,1942年在一間精神病院內去世。幕後制作 薩賀芬路易是一位綻放在戰爭背景的法國素樸派畫家,在《花落花開》中拾起畫筆揮灑她的絢爛生命。本片由馬丁?波渥斯執導,由法國凱薩影後友蘭達?夢露詮釋,電影在法國上映時還同步展出薩賀芬的畫展,吸引了許多民衆和藝文界人士共襄盛舉,一同欣賞薩賀芬帶來的視覺饗宴。
30、欲海輪回(意大利 阿涅絲.梅爾萊 1997)文藝複興女畫家阿特米希亞青年時代的愛情故事
31、少女大盜(一部講述《孤獨的少女》油畫作品的喜劇)
32、電影、電視劇都有的《潘玉良》
33、電視劇《風之畫員》、《風之花園》
http://i.mtime.com/130068/blog/5667919/

電影中的畫家身影

藝術家的生命,總是比其他人燃燒得更激烈,迸發出的火花也往往令人炫目不已。他們無限地為藝術投注生命,與世俗漸行漸遠。他們的一生在孤獨、絢爛、瘋狂、悵惘之間交織,卻為世間留下了最美麗的禮物。電影中的畫家身影,是對他們的一種懷念和禮讚。他們在平面的畫布上鏤刻深沉的情感。正是因為那些理想化情緒化的執著,才使這些偉大身影變成永恆。
■ 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
梵谷生於1853年的荷蘭。他或許是在電影中被敘述得最多的一位畫家。一生都在辛酸艱難中度過的梵谷,貧窮和癲狂一直到死都纏著他。然而在他自殺之後,卻被列為印象畫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的創作透過大膽的用色、粗獷的筆觸以及精神上憤怒的情緒,而造成了風潮。代表作包括了許多自畫像,以及著名的〈The Starry Night〉。梵谷已經成了瘋子與天才混合的代號。世人們對這位悲劇藝術家永遠都會無限地悵惘神傷,或許也因此他的一生片段成為了許多電影的敘述題材。
□ 電影:《梵谷傳》(Lust for Life)1956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所拍攝的《梵谷傳》。由Kirk Douglas(演員Micheal Douglas之父)所演繹的梵谷,成功地呈現了憂鬱、瘋狂、哀傷、卻又對藝術投注熱誠的多面性格。這部電影不僅忠誠地呈現了梵谷一生的顛沛流離,也成為了影史上的一部傳記電影的經典傑作。
□ 電影:《梵谷與我》(Vincent and Me)1995
1995年的《梵谷與我》(Vincent and Me),敘述一名小女孩因為時空倒錯,從現代掉入了19世紀,並且與畫家梵谷相遇。小女孩向梵谷學畫,兩人成為了好朋友。這是第一次,梵谷從電影中跳脫了他悲苦的形象。小女孩的純真與畫家的專注,就在鄉野之中譜出了一刻美麗光影。
■ 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
畢卡索是當代的大畫家。他一生都不斷在進行風格的蛻變,成為了帶領藝術潮流的人物。他早期受到非洲雕刻和塞尚作品的影響,主張破壞自然的物形,而用線條結合畫面,後來即創始了立體派。人們稱他為藝壇的“變色蜥蝪”。正如這個綽號,畢卡索的情史也一直都是人們的話題。他兩次結婚,並擁有至少5名少女情人。
□ 電影:《狂愛走一回》(Surviving Picasso)1996
電影敘述了畢卡索在62歲時,與年輕的法蘭西絲相遇的一段故事。兩人摒棄世俗眼光,展開了一段長達10年的忘年之戀。由演員Anthony Hopkins飾演的畢卡索,栩栩詮釋出了畫家大師令人讚嘆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複雜的情愛關係。這部電影是導演James Ivory在1996年的作品。
■ 畫家: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
芙烈達.卡羅是女性主義的一個標誌,她也是一個激進的左翼革命者。18歲那年遇上一場嚴重車禍,此後生命都在病痛和災變中度過。這樣的一位畫家,卻終其一生都在不輟地畫自己。在畫布上尋覓,在畫布上逃逸,在畫布上沒有止盡地自我檢視。她在畫中注入了強烈的情感,賦予了作品撼人的愛恨和悲傷。顏色即是畫家的表情,是一種平面卻深沉的鏤刻。
□ 電影:《揮灑烈愛》(Frida)2002
電影敘說了女畫家的一生。從18歲那年車禍後身上35個難捱的傷口,到所有情緒都太糾結復雜的婚姻。之中和畫家狄耶哥結婚,後來愛上俄國革命領袖。女畫家卡羅身處於時時刻刻都如針扎著的焦慮,同步闖蕩了那個時代的地域,整整半個世紀動亂傾軋的理想和尷尬際遇……
■ 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波洛克是美國抽像主義繪畫的巨匠,以其獨創的“滴彩”畫法轟動藝壇。他改變了傳統以來的繪畫手段,用滴灑顏料的方法替代了筆畫。活力充溢的抽像符號,自由奔放的潑灑,這是波洛克留給世人的激情的藝術世界,也是他那豪放性格的藝術表現。
□ 電影:《波洛克》(Pollock)2000
由著名演員Ed Harris自導自演,並擔任製片。這部傳記電影對畫家的精神世界做了深刻的探索,並藉以畫家傳奇色彩的經歷加以表現。畫家在繪畫中得到救贖,但自我封閉的個性又和社會文化產生巨大的矛盾。世俗的不諒解將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淵。充滿怨憤的情緒逐漸吞噬他的生命……
■ 畫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安迪沃荷是美國60年代普普藝術(Pop Art)的重要畫家。作品中有膾炙人口的Campbell湯罐及多張名人的絹印畫像。安迪沃荷在他所身處的年代裡是個受人爭議的畫家。他對現成物即以最冷眼旁觀及直接的方式呈現。除了藝術裝置,他也參與了前衛電影和地下音樂的製作。他在“工廠”裡大量製作他的作品,顛覆了即有的藝術觀,將世俗的次文化元素置入了藝術殿堂。
□ 電影:《我殺了安迪沃荷》(I Shot Andy Warhol)1996
1968年6月3日,激進女性主義者Valerie Solanas站在安迪沃荷面前,把手槍對準他,然後扣動扳機。畫家雖然沒有在槍響中死去(他在醫院里躺了兩個月後活了下來),但這事件震驚了所有人。導演Mary Harron試圖從兇嫌的不幸童年及成長遭遇,抽剝出槍擊畫家的真相,並把兇嫌“瘋女人”重新界定為激進女性主義的開山祖師。
■ 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藝術大師,他的一生無不兢兢業業為藝術而努力。因他執著又傑出的表現,而不停的被教廷徵召,完成了許多偉大的作品。直至垂暮之年,他依然不得安閒,放下斧鑿,成為教堂的設計師。他漂泊的生活及夜以繼日的辛勞,為全人類留下珍貴財產:聖母哀子像、大衛像、西斯汀教堂天棚上無以倫比的創世紀巨畫、聖彼得大教堂……每一幅都綻放著不朽的魅力。
□ 電影:《萬世千秋》(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1965
故事發生在歐洲各國國王相互征伐的時代。為了維持教廷的崇高地位,教宗朱利安二世邀請當時名滿藝壇的米開朗基羅,為希斯汀教堂繪製壁畫。教宗朱利安代表神性,也代表統治者;而米開朗基羅代表率性,是個藝術家。他們互相砥礪、互相壓榨,卻也相知相惜。在混亂時代的苦難中,終於創造了人類最偉大的畫作:創世紀。

■ 畫家:安德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ev)
安德烈.盧布列夫是俄國十四到十五世紀的聖像畫家。當時的俄國類似封建社會,土地由各大親王、貴族所擁有,這樣的社會結構,無力阻擋強大的蒙古入侵,也造成親王間彼此 內鬥競爭,國內戰亂不斷,釀成無數死亡。身處於那時代的安德烈,造就了他悲天憫人的纖細個性,在十五世紀初繪成了舉世聞名的“三聖像”。
□ 電影:《安德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ev)1966
導演塔可夫斯基(Tarkovsky)在這部片子中,利用看似不連續、歷時24年的7個故事片段,深刻的描繪了畫家安德烈盧布列夫,處於動亂不安的時代,歷經民族苦難。畫家走入了世俗接觸人的墮落與罪惡,他用信仰回應社會提出的挑戰,在電影中展現了畫家的成長與蛻變。
■ 畫家: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張玉良,字世秀,江蘇鎮江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贖身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開始學畫。熱愛藝術的她,因不能忍受現代藝術家和舊式家庭小妾身份難以相容帶給她的生活負累,決定旅居巴黎。潘玉良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為基礎,融會東方情調,使她很快成為法國畫壇的活躍人物。她於1977年去世,在法國的40年間創作了4千件繪畫和雕塑作品。
□ 電影:《畫魂》1993
由鞏俐和爾冬升主演。故事述說了畫家潘玉良從幼時的妓女身份,後來被贖身來到上海,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對人體畫發生了濃烈興趣,來到女浴室悄悄作畫。然而封建和世俗的眼光注定了這位命途坎坷的女畫家終要背負著詆毀和批評。電影以潘玉良最後名享巴黎的傳奇一生為主題,當然也加插了畫家的纏綿情史。

上一篇:《羅德列克》

下一篇:《萬世千秋》

壯陽藥 2020-01-12 11:01:3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