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4 09:27:50阿楨

《文成公主》

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春去春又來》吧!

大陸電視劇《達賴‧班禪‧乾隆皇》和《文成公主》明顯的有宗教統戰意味!

難怪如前評《康定情哥》,網上少見人評。不過就漢藏關係的《影視史學》或宗教影視作品而言,還是值得看評。

中國大陸2001年20集電視劇《文成公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oAbB5JCjo&list=PLCobgPMO9ZJy0juCwDI-Hd9O4tBtzcVo2

編劇: 譚力 / 黃志龍
導演: 蔡曉晴
主演:
文成公主—— 曹穎 飾
松贊幹布—— 仁青頓珠 飾
尺尊公主——馬婭舒 飾
祿東贊—— 張光北 飾 
唐太宗—— 洪宇宙 飾
  劇情簡介
  公元7世紀初,正值唐太宗貞觀年間。此時,雪域高原的第32代贊普松贊幹布完成了統一各部族的大業,建立了吐蕃王朝,他派使臣向唐請婚,未得同意。松贊幹布武力請婚再次遭到唐太宗拒絕,他便譴心腹大相祿東贊再往長安謝罪請婚。唐太宗爲松贊幹布的誠意感動,但卻苦于無適齡女兒出嫁。
  大唐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雪雁是個伶俐活潑、聰穎過人的大家閨秀、宗室之女。在遴選公主時,唐太宗一眼看中雪雁,冊封爲“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文成公主一行曆經千難萬險,向吐蕃進發。途中,吐蕃副相恭頓與義子布色借刀殺人,欲謀害文成公主,困難重重之時,祿東贊脫離長安,趕上隊伍,化險爲夷。松贊幹布親往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兩人一見鍾情。文成到達吐蕃都城邏些,受到百姓的迎接,盛大的婚禮上,百姓高呼“紮西得勒”,爭相用額頭碰貼公主衣衫,撕碎了公主的衣裙奉爲聖物,以求平安。吐蕃人特有的風俗禮儀,使文成倍受感動。慶典中,恭頓一夥企圖暗害文成的陰謀再次被挫敗。
  松贊幹布完成統一大業,致力于發展經濟,並效仿大唐建立吐蕃的法律和典章制度,制定吐蕃的“六部大法”,並在文成公主的建議下選派吐蕃青年去大唐學習。
  相雄王李彌夏伺機謀反,松贊幹布決定前往相雄盟誓,派祿東贊留駐邏些照看文成。恭頓借此機會制造文成與祿東贊有染的緋聞,以達一箭雙雕的目的。松贊幹布相雄歸來,爲流言所累,十分抑郁。祿東贊自縛于松贊幹布帳下,請求查清謠言,洗刷公主所蒙不白之冤。三堂對質,真相大白。
  “六部法典”即將制定完成,吐蕃遇到特大幹旱,大量災民湧入邏些乞求救濟。恭頓和大法師趁機煽動饑民鬧事,並圖謀假借天神旨意驅魔滅災,誣指文成公主是女妖。松贊幹布洞察到驅魔背後的陰謀,他的強大的威懾力迫使大法師改稱妖魔附在文成公主的侍女拉姆身上,並唆使百姓將拉姆驅出邏些。文成公主爲自己不能保護無辜的拉姆而自責,爲尋找拉姆,她來到雅隆鄉間。臨行前,文成公主要求松贊幹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六部法典”終于順利頒布,恭頓和大法師阻撓法典實施的陰謀徹底破産。文成在雅隆鄉間邊尋找拉姆,邊爲百姓治病,被人們稱爲“白度母、活菩薩”。
  邏些的第一座宮殿紅宮建成,松贊幹布迎接文成公主返回邏些,經過這次磨難,兩人更加心心相印。長期征戰使松贊幹布積勞成疾,討伐恭頓成功後回歸邏些途中,松贊幹布病逝,年僅34歲。文成公主與他共同生活了十年,無後嗣。
  松贊幹布死後葬在家鄉雅隆,文成公主此後一直生活在雅隆。二十年後,唐使尚凱再次入蕃,奉唐高宗之命請文成公主回長安頤養天年。文成公主悟到,她是爲唐蕃親好嫁到吐蕃,即已踏上這條長路,只有義無返顧地走下去,不可能再停下來。她送走了東歸的親人,留在高原,成爲漢藏人民心中永遠的白度母。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攜手,爲漢藏民族團結譜寫了一首萬古流芳的頌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2.html?tp=0_11

《文成公主》分集劇情:
  
  第1集
  公元7世紀初,雪域高原第32代贊普松贊幹布統一高原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並向唐太宗提出聯姻請婚。松贊幹布派往長安請婚的使臣回邏些複命稱:吐蕃請婚遭到拒絕,是因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先一步迎娶了大唐公主,並在唐太宗面前說了吐蕃贊普的壞話。松贊幹布大怒,率兵征討吐谷渾,並向大唐邊境發兵,以圖武力請婚。唐太宗下令討伐吐蕃。
  唐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雪雁自幼習讀四書五經、佛典醫藥,聰穎過人。她夢想擺脫母親的禮教管束,追求志向高遠的未來。官宦子弟尚凱仰慕才貌雙全的李雪雁,並向李雪雁求婚。
  第2集
  上朝歸來,李道宗向李雪雁及李夫人談及唐蕃和親的益處。雪雁認爲與尚凱志趣不投,拒絕了尚凱的求婚。
  吐蕃戰敗于唐,松贊幹布又派大相祿東贊往長安再次請婚。大朝會上,唐臣議論紛紛,李道宗力主唐蕃和親。祿東贊向唐太宗反複陳述松贊幹布敬仰大唐文化聲教和與唐友好的誠意,唐太宗應准嫁公主與吐蕃,但苦于沒有適齡的女兒出嫁。長孫皇後建議在宗室女中擇優簡拔,冊封公主,唐太宗甚喜,欣然采納。
  第3集
  皇後傳自各宗室女到宮中應選,貴婦們驚恐不已,紛紛找門子講爲難。雪雁被母親鎖在閨房,她逃出繡樓往宮中應選。
  在衆多的宗室女當中遴選公主,李雪雁對答如流,獨具風采,被唐太宗一眼相中。
  祿東贊帶領吐蕃球隊在皇宮內景福臺下表演馬球,唐太宗饒有興趣地率隨從及雪雁參與遊戲。吐蕃請婚副使恭頓別有用心,提出以公主是否嫁出爲賭注爭奪輸贏。比賽當中,雪雁墜馬身陷險境,大相祿東贊臨危相救。
  後殿,唐太宗小宴同宗兄弟李道宗,共敘親情。李道宗提請親自護送女兒入蕃和親,唐太宗允准。
  第4集
  後宮朝會,李雪雁被冊封公主,賜號文成。長孫皇後親自向文成講授做一朝之母垂範天下的規矩。
  文成回府,李道宗、李夫人及家人拜接公主。文成表明遠嫁吐蕃的志向,尚凱感佩萬分,決心護送公主人蕃。唐太宗爲文成公主准備了豐厚的嫁妝,吐蕃使臣拜見文成公主,出現美滿感人的一幕。
  李夫人召集家丁侍女,魯加、倩兒、馬嫂爭相自報陪同文成公主人蕃。
  唐太宗命吐蕃留一使臣在長安,祿東贊深謀遠慮決定只身留下。並命令恭頓及隨行的每一個人以性命擔保文成公主安全到達邏些。恭頓暗自謀劃加害文成公主。
  燭光下,雪雁與母親依依惜別。
  第5集
  長安城外十裏長亭,唐太宗親臨隆重的送親儀式。萬裏之遙,松贊幹布期盼祿東贊大相報喜的書信。祿東贊上書唐太宗,請求追趕車隊護送文成公主。途中文成公主豪情勃發登坡吟詩,燈下操琴,遭到李道宗指責。
  唐太宗“愛屋及烏”,欲嫁琅琊公主之外孫女段氏與祿東贊大相爲妻,祿東贊婉言推辭,並再次請求追趕公主一行,唐太宗未准。
  車隊陷在荒漠,大唐邊關的戰士趕來援救,一路高亢的青寧“花兒”,唱得文成公主熱淚盈眶。進入吐谷渾地界,吐蕃副使恭頓命義子布色挑唆吐谷渾大將果兒丹暗殺文成公主。
  第6集
  松贊幹布收到祿東贊的書信,決定親往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並稟告老阿媽甄瑪托,小妹賽瑪葛也等待著新嫂子的到來。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設宴款待文成公主一行,文成公主與弘化公主異地相逢互訴衷腸。席間副相恭頓恣意挑釁,激怒果兒丹大將拔刀相對,李道宗義正辭嚴陳述大唐、吐蕃、吐谷渾,三家親戚和好相處之大義。布色、果兒丹再次暗中密謀。
  唐太宗又一次拒絕祿東贊的請求,祿東贊情急之下向鴻臚寺卿吐露了對副相恭頓的疑慮。車隊進入吐谷渾無人區,果兒丹一夥喬裝追殺文成公主,侍女倩兒舍身救公主。墳前文成痛哭倩兒。
  第7集
  祿東贊逃出長安,在鄯州被緝拿。唐太宗得知祿東贊本意,決定放行。宿營地刑場上,殺倩兒的凶手叫罵不已,文成以善爲本,收留了這個命運坎坷的吐蕃姑娘拉姆。
  登上日月山,文成公主和隨行的唐人工匠向父母故土辭別,公主抛去慈母臨別相送的寶鏡,以斷思念之情。
  布色制造馬驚,文成公主掉下山坡;魯加、尚凱痛打布色。
  恭頓命布色欺哄拉姆陷害文成公主,公主的真誠感動了拉姆。曆經磨難,文成決心走十年也要見到贊普。松贊幹布抵達柏海焦急等待。
  祿東贊日夜兼程趕到公主宿營地,松贊幹布亦率隊親迎公主一行,兩隊人馬會合。文成急盼面見贊普,女官勸阻“女眷不得參加恭迎儀式”,文成無奈,決定親手繡鞋送贊普。
  第8集
  柏海,松贊幹布宴請大唐使臣一行,李道宗提出將返長安,由副使尚凱送文成公主到邏些。行前李道宗將文成公主托付與大相祿東贊,並以家族佩帶之玉石觀音相贈,留作紀念。
  大帳內,李道宗與文成父女告別情深意切。盼相會,文成與松贊幹布私下見面,兩人四目相視,一見鍾情。
  曆盡千難萬苦,文成公主一行終于抵達邏些,住進專爲她准備的帳篷。松贊幹布命大相祿東贊及衆臣安排隆重的大婚典儀。但王妃尼婆羅赤尊公主卻未出席歡迎宴會。副相恭頓有意利用她制造事端,並暗中收買死囚,以圖在婚典時對文成公主行刺。
  第9集
  紅山廣場上煨起吉祥的桑煙,鼓號齊鳴,五色彩旗迎風飄揚,萬民高呼“紮西德勒”。盛大的婚典開始了,文成公主、松贊幹布在儀仗和鮮花簇擁下登上典禮高臺。死囚混入人群,恭頓命布色見機行事。祿東贊安排便衣加強警衛以防不測。赤尊公主有意遲行,以顯示她的高貴。
  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向歡呼的人群走來,百姓沸騰了,他們爭相撕扯公主的衣裙,死囚也向公主擠去,魯加發現異常,沖向死囚。擁擠的人群中文成公主暈倒過去。
  相雄王李彌夏與恭頓幸災樂禍,老臣俄梅勒贊認爲可趁此取消婚約,松贊幹布和祿樂贊向尚凱解釋百姓撕裙衫的舉動是吐蕃特殊的風俗,他們把公主的衣袍視爲聖物珍藏起來,文成爲之感動,將撕開的衣裙分給百姓。
  洞房花燭夜,婚禮按唐人的習俗進行。
  副相恭頓爲兄弟和兒子送行,叮囑他們回到蘇毗“韜光養晦.以求一逞”。祿東贊提醒衆臣注視相雄王的動靜,並追查“死囚”事件。
  文成公主爲松贊幹布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赤尊公主向孟赤江王妃和甄瑪托阿媽訴苦。
  第10集
  松贊幹布陪同文成公主巡遊領地,講述他的身世和遠大抱負。期間,苯教做法事宰殺大量牲畜,文成倍感刺激。她建議用文明的辦法代替這種祭祀,松贊幹布欣然贊同。
  松贊幹布因陪伴文成公主多日未上朝,引起老臣俄梅勒贊非議,祿東贊大相爲此亦頗費心思。他提醒文成公主不要因兒女私情使松贊幹布疏于朝政,文成恍然大悟。她穿上吐蕃的服裝,拜見甄瑪托阿媽和孟赤江、赤尊兩位王妃及贊姆賽瑪葛。副相恭頓指示布色制造祿東贊與文成公主勾搭的緋聞。
  尚凱即將返回長安,文成請他帶回一批吐蕃青年到國子監學習。
  第11集
  爲唐使尚凱等送行的宴席上,松贊幹布用短劍親殺犛牛,並向文成公主獻上鮮牛心,文成公主按吐蕃的習俗食下。
  吐蕃與所轄各幫各部落的大盟定在相雄舉行,爲了維護吐蕃的王統,贊普和大相祿東贊商定在必要時將贊姆賽瑪葛嫁給相雄王李彌複爲妃。文成公主得知這個決定,對贊姆真心敬佩,尤感個人不應該沈浸在兒女私情之中,催促松贊幹布看過赤尊公主之後,趕緊赴相雄。
  老阿媽甄瑪托爲出征的兒女祝福,文成公主深情目送親人遠行。
  第12集
  相雄王李彌夏得到副相恭頓密報,恐泄露謀反天機,在贊普面前殺掉兩員愛將。松贊幹布將計就計嫁妹于李彌夏。
  奉命留守邏些的祿東贊大相送一只可愛的小狗給文成公主解悶,並經常看望、開導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走鄉串戶,給百姓治病問醫,傳授紡車和織布技藝。
  布色散布祿東贊和文成公主私通的謠言。得知贊普即將返回邏些,文成公主又喜又念。心緒不寧。
  第13集
  松贊幹布從相雄歸來,文成公主認爲贊普應以朝政爲重,未見。松贊幹布爲此憂心忡忡,並與祿東贊商議在邏些建第一座宮殿和佛堂。
  恭頓命布色在大臣中散布文成公主與祿東贊的緋聞,謠言傳到贊普耳中,松贊幹布驚愕不已。祿東贊、文成公主請求公堂對證,並當衆揭穿了布色的謊言。
  第14集
  松贊幹布在衆臣面前向文成公主、祿東贊謝罪;他的磊落胸懷令二人有再生之感。經過這場風雨,贊普與文成公主更加意篤情深。
  布色被處死了,陰險狡詐的恭頓更深地隱藏下來,並與大法師謀劃挑撥文成與赤尊兩公主的關系,制造事端。
  文成公主帶領唐工匠勘測佛堂的地址並造好模型,又把建造佛堂的首功讓給赤尊公主;兩人前嫌盡釋。松贊幹布效法大唐制定法律。
  第15集
  大法師派手下在佛堂工地做手腳,造成坍塌。赤尊公主問罪于文成公主,氣惱之下,幾乎喪命,幸被文成公主救活,並查明事故原因。
  遠在相雄的贊姆賽瑪葛一直暗中監視著李彌夏的行動,她托恭頓帶回的密信卻落入李彌夏之手。恭頓回到邏些向贊普謊報軍情,引起祿東贊的警覺。
  正值慶祝兩座佛堂建成的大喜日子,邊關卻傳來唐軍進犯的壞消息。是戰是和,衆臣各持己見,贊普決心難定,文成公主更是焦慮不安。
  第16集
  東邊唐軍進犯,南邊大唐使臣王玄策又向松贊幹布求援,使松贊幹布落入兩難境地。文成公主以她的聰慧睿智解除了松贊幹布的疑慮,贊普下令解救唐使臣。同時邊關也送來唐太宗處置胡作非爲之守將的首級,贊普大喜。
  唐太宗派尚凱帶領第二批文人學士入蕃,尚凱提及李夫人年邁多病,盼望女兒回長安省親。
  吐蕃多處地區發生旱災,恭頓指使大法師借災情煽動百姓,制造混亂。
  第17集
  大量災民湧進邏些要糧,拉姆的母親和姐姐也流落到此求生。大法師揚言天神明示,此次災難是一個女妖作祟,只有降神驅魔,才可消除災難。
  祿東贊根據種種迹象推斷驅魔之事另有隱倩,贊普親自監察大法師降神,挫敗恭頓一手策劃的嫁禍文成公主的陰謀。無辜的拉姆被當成女妖趕出邏些,爲了尋找拉姆,文成公主來到雅隆鄉間。尚凱帶來故鄉親人們的問候,並勸文成公主回鄉省親。
  第18集
  送走尚凱一行,文成公主仍在雅隆鄉間爲百姓行醫治病。拉姆終于找到了,邏些的紅宮也建成了,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文成公主回到邏些。松贊幹布許諾將陪文成公主去長安省親。
  賽瑪葛從千裏之遙送來李彌夏要謀反的消息,松贊幹布決定親率大軍征討相雄王。文成公主再三請求,得以與贊普同行。途經俄梅勒贊老臣領地,二人同去看望,消除了老臣的疑慮和偏狹之氣。
  第19集
  經過一場鬥智鬥勇的激戰,相雄王李彌夏終于死在松贊幹布的箭下。恭頓卻在亂軍之中倉皇逃命。
  文成公主准備回長安省親,卻傳來唐太宗駕崩的噩耗,松贊幹布決定取消長安之行。爲了翦除叛逆,維護王統,贊普帶病踏上征程,文成公主一直伴隨身旁。松贊幹布的大軍包圍了蘇毗的古堡,恭頓自知無處可逃;割下自己的頭顱,以換取兒子和兄弟的生命。
  第20集
   返回邏些途中,松贊幹布因病英年早逝。滿懷無限的思念,文成公主陪伴松贊幹布靈樞,又回到了松贊幹布的家鄉雅隆鄉間。二十多年後,尚凱奉唐高宗之命,接文成公生回長安頤養天年。文成公主思緒萬千,爲了唐蕃永世親好,她送走東歸的親人,永遠留在了吐蕃,成爲人們心中的白度母。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2.html?tp=0_11

歌劇《文成公主》  

一部關于西藏的歌劇、一部能真正走向世界的歌劇誕生了!
  著名作曲家楚興元老師帶病完成了一部關于西藏的歌劇《文成公主》。該劇編劇彭長虹、吳霜 作曲:楚興元 鋼琴編配(已完成):劉聰 配器:(約6月底面世)劉聰 唱詞修訂:邵永強 唱腔修訂:尚德義、出品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該劇講述了漢藏兩個民族1360多年血脈相通、親如一家,經過唐、宋、元、明、清至今曆代友好,友誼牢不可破源遠流長的曆史。現選發該劇部分資料供廣大網友先睹爲快! 宣傳總策劃:兵雁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672.html?tp=3_11

芭蕾舞劇《文成公主》Princess Wencheng
  
  劇情介紹
  序幕折箭請婚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某日。唐與吐蕃(今西藏)某交界處。吐蕃大將赤登堅贊正欲將在民族紛爭中被俘的唐將射死。噶爾東贊(吐蕃大倫——宰相)急予制止。吐蕃英主松贊幹布決定化幹戈爲玉帛,釋放唐將,並折箭爲禮,命噶爾東贊赴長安請婚。
  第一場智認公主唐貞觀十四年,長安(今西安)大明宮。各族請婚使雲集殿內,唐太宗命穿著同樣服飾的一隊“公主”出舞,讓請婚使選認文成公主。噶爾東贊素聞公主賢明,遂以折箭和哈達表達松贊幹布爲民族和睦而請婚的大義,感動文成公主,迅爲噶爾東贊認出。太宗大悅,當即許婚。
  第二場辭親壯別第一景: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春。後宮。文成公主手捧母後賜給的日月寶鏡,離開了唐宮。
  第二景:緊接前場。長安灞橋附近。唐太宗率領滿朝文武至灞橋送別,對文成公主將百工六藝隨身帶往吐蕃深爲贊賞,並折柳賜公主,願她到吐蕃後生根開花。長安男女老少湧向灞橋,歡送爲漢藏世代和好而遠嫁的文成公主。
  第三場草原風雲離前場數月後,青海藏區某地。文成公主的到來,使草原上漢藏人民一片歡騰,駐守該地的赤登堅贊與唐將狹路相逢,怒動幹戈。噶爾東贊急予勸阻,反被赤登堅贊一刀砍倒,他手中的請婚哈達也被奪走。
  第四場建閣迎親數月後,藏區某地。松贊幹布爲了迎接公主,建造行宮“文成閣”。他浮想聯翩,似見文成公主踏著彩虹而來,親手耕耘、紡織,實現他傳播中原文化的宏願……赤登堅贊回報,誣唐將殺害了噶爾東贊,松贊幹布未予輕信,決定親自前往。
  第五場擲鏡赦登離前場數月後。文成公主的隊伍進入青藏高原的日月山附近。受風雪之阻,人心浮動,思念故鄉。憂慮的文成公主也病魔纏身。護送使決定將隊伍帶回長安,公主想起太宗的囑咐、松贊幹布的情義,毅然將日月鏡擲于山崖下,以絕思親之念,人心爲之振奮。入藏隊伍繼續前進,逢赤登堅贊,箭射公主,雙方頓時劍拔弩張。噶爾東贊傷愈趕來,真相大白。松贊幹布震怒,賜死赤登堅贊。文成公主爲了民族團結,當衆折箭,赦免赤登堅贊。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在日月山相會,如金鷹比翼。
  尾聲雪嶺佳話邏些(今拉薩)城內。邏些人民用盛典歡慶藏王和文成公主到來。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並肩栽下了長安楊柳,漢藏兩族結下了相傳萬世的兄弟情誼。  
  演出單位: 中國歌劇舞劇院
  創作者劇本:唐滿城、章民新、李正一。編導:章民新、孫天路、曲蔭生、唐滿城、潘志濤、許淑英、郜大昆、朱清淵、李正康等。作曲:石夫。舞美設計:齊牧冬、鐵揚、黃振亞、董淑芳、劉銳、胡青。
  演出者主要演員:陳愛蓮、陳麗文(飾文成公主A、B),韓大明、葉健平(飾松贊幹布A、B),方伯年(飾噶爾東贊),季錦武(飾赤登堅贊),劉德康(飾唐太宗),沈迪才(飾護送使)。樂隊:中國歌劇舞劇院管弦樂隊。指揮:王恩悌、史志有。
  演出介紹
  演出大事記1979年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創作二等獎、演出一等獎。
  文成公主芭蕾舞劇
  評論
  這部舞劇最突出的成就是它非常出色地表現了盛唐的宮廷樂舞場面。它從敦煌壁畫中采擷了許多精彩別致的舞姿和別開生面的舞彙,重現了唐代樂舞場面,顯得雍容華麗,綽約多姿。(摘自第四屆文代會1979年12月20日《會刊》)新虹架起友好橋
  張護立
  舞劇的構思精巧,有些場面非常精彩。序幕《折箭請婚》交代了全劇矛盾的主線——和親反和親的鬥爭。《智認公主》一場新穎多彩,唐太宗命穿著同樣服飾的一隊“公主”出舞,令指認文成公主。請婚使噶爾東贊機智地以折箭和哈達表達松贊幹布爲民族和睦請婚的大義,文成公主深爲所動,很快爲噶爾東贊認出。這場戲充分發揮了舞劇藝術的特點,用舞蹈語彙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齊牧冬、鐵揚、黃振亞等同志設計的布景、服裝、道具以及人物的化妝造型都很考究。整臺演出氣勢雄偉,色彩鮮明,布景金碧輝煌,服飾豔麗多彩,展現了唐代曆史畫卷。
http://baike.baidu.com/view/618343.html?tp=4_11

話劇《文成公主》

60年代由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的話劇《文成公主》,由著名演員鄭振瑤扮演文成公主,氣質高雅,雍容華貴,才思敏捷,美麗大方。演出轟動了北京城。
當時正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讀書的蔡曉晴簡直是看呆了,她欣賞鄭振瑤的演技,佩服文成公主的膽略,並從一個導演的角度看出,文成公主是一個永久的藝術題材。其理由是,文成公主的經歷是獨特的,其天賦、人品、學識、修養,以及郡王公主的出身,使她永載史冊,這個題材任何時候拍都不會過時。
於是,大陸“老”電視女導演蔡曉晴,2000年拍出了長篇電視劇《文成公主》,完成了三十幾年的夙願。
把戲拍得好看,是蔡導的一貫追求。儘管在此之前,已有李琳主演的《文成公主》,展現婚嫁這一段,而蔡導導演的《文成公主》則主要對文成公主進行了兩階段刻畫。兩部電視劇正是以講述文成公主的愛情故事為主,如果把兩部電視劇連在一起看,不僅可以瞭解唐蕃和親的歷史,而且還會完整地欣賞文成公主與吐蕃英王松讚幹布之間美麗的愛情故事。
已拍過20多年電視劇的蔡曉晴導演曾透露,“撞車”在她的電視劇拍攝經歷中有過多次。1980年,她曾執導根據孟偉哉的小說《一座雕像的誕生》改編的電視劇《大地的深情》,曾與劉曉慶主演、由同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心靈深處》“撞車”;三年後,她執導的電視劇《紅葉在山那邊》也差點與珠影的同名電影“撞車”。
蔡導導演的《文成公主》展現了做女孩時的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單純、潑辣,踢球、騎馬無一不能,聰穎靈秀,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精通琴棋書畫,醫術易經女紅,樣樣精通,使她具有一般女孩沒有的遠見。擔起和親使者的重任後,她以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胸襟,和親路上巧妙躲避和親反對派恭頓派人的追殺;到吐蕃後要處理好與松讚幹布另幾個妃子的關係;在唐蕃邊疆突起戰事時,說服松讚幹布,避免重開戰端等等。在松讚幹布死後,文成公主毅然拒絕回唐,隱居松讚幹布的家鄉,廝守終生,為當地人帶來醫藥、紡織等技能,普救眾生,被藏族人民奉為菩薩“白度母”。直到現在,西藏的很多著名的宮殿、寺廟都有文成公主與松讚幹布的塑像。
蔡曉晴說,西藏是個神奇的地方,那裏的民風、民情、民俗、民趣,一切都會吸引著你。該劇的片頭珍貴、信實﹕達賴夏宮羅布林卡內的文成公主進藏的壁畫,從請婚使進長安,到唐特使送親,所經過的地方,各族人民相迎,進藏後建大昭寺和小昭寺,與松讚幹布的五個藏妻、一個尼泊爾妻子平等相處,將漢族的紡織、耕種技術傳給藏民等等,全都攝入鏡頭。蔡曉晴滿意地說,“每個畫面都像畫一樣美,又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我們把一半以上的戲都放在外景拍攝,30分鐘素材帶拍了200多盤。”
http://tw.epochtimes.com/bt/5/8/28/n1033458.htm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禮,並信仰佛教。
  松贊幹布是藏族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爲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紀,西藏王松贊幹布震撼唐朝。當時,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樁婚姻就相當于10萬雄兵。”知書達理的文成公主,樸素大方,主動應征作25歲的松贊幹布夫人。16歲的文成公主迅速做進藏的高原氣候調適;同時向松贊幹布發起智慧挑戰。五次比試松贊幹布的求婚使臣祿東贊:用絲綢帶穿過一塊有彎彎曲曲小孔的綠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兩端一樣粗的木棍的根部與梢部;分清關在一起的100匹馬駒各自是100母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喚入似迷宮一樣的大宮看戲,戲後突發安排使臣獨自回歸自己的住處;最後,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讓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選。——這是藏族文化與漢文化大交流的經典瞬間。
  藏族文化作爲高海拔地區——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區的一切特點。藏人以樸厚、豪壯、博大爲美,汲取其他文化,創造了自己的34個藏族文字。日喀則,藏語意爲“最好的莊園”;“拉薩”藏語爲“聖地”或“佛地”之意;羅布林卡,意爲“寶貝園林”;西藏發源地——神山聖湖,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爲世界的中心。神山聖湖上的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似冠著銀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幹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蔔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贊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爲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爲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爲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曆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裏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衆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群衆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衆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爲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爲過。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徙到青藏高原,爲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爲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爲“吐蕃”。吐蕃人過著以遊牧爲主的生活,飼養犛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爲松贊幹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爲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幹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贊幹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于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爲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于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幹什麽呢?因爲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爲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裏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爲之一振。一路上很爲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松了一口氣,于是送親隊伍在這裏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幹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爲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爲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幹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衆都爲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幹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爲妻,實爲有幸,我要爲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裏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爲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幹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爲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爲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幹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幹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爲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爲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幹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歎,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幹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爲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裏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麽,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産,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爲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産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余,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豔,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幹布,使得這位生長于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采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幹布給自己一個什麽官職,對于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幹涉,因此松贊幹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爲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衆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兩國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幹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幹布認爲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于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爲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幹布爲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爲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幹布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幹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爲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制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爲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幹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爲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爲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裏,因此在鹹亨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爲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幹布開始,到唐高宗鹹亨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爲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並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爲她立廟設祠,以志紀念。一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爲神明。
  文成公主廟 
  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的“三江源”,也是聞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鄉。有1300多年曆史的文成公主廟就修建在這裏,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位于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裏的貝納溝,這是一條大峽谷,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藏式建築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該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衆也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幹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裏的藏族首領和群衆曾爲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衆耕作、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裏進入拉薩後,這裏的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爲藏漢團結的象征。從此柏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一大聖地,成爲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衆把這裏視爲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2.html?tp=0_11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三千公裏,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幹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幹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于同意了松贊幹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幹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幹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幹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裏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裏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谷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朮。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裏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產技朮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幹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于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礡。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幹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 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幹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朮。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幹布「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松贊幹布派專使往長安吊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于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幹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幹布雄才大略,統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系,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一切不僅被載入史冊,也深深銘刻在漢藏人民心中。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5/c5892.htm

文成公主與王寶釧

大昭寺前虔誠禮敬的藏民。西元七世紀、由文成公主入藏時所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塑像,現仍供奉於大昭寺內。
一直到現在,布達拉宮與大昭寺裡都還有她的塑像。這文成公主肯定是從古至今、在藏族人心目中最具知名度的漢族女人,從西元七世紀嫁入西藏起,牢牢地被惦記了一千三百多年。
說是位公主,但文成只是唐朝皇帝的遠房宗親之女,甚至還有學匠認為她是養女;無論如何,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中,文成公主都是以「撫蕃和親」的政治工具角色被記錄下來的。當時青藏高原的藏族王國被稱為吐蕃,高原部落民風剽悍,國勢強盛,吐蕃國王松贊幹布也是個有著大視野的領袖,循著遠交近攻的策略、屢次主動向唐太宗求親;而對於當時的唐朝政府來說,多一個締親屬國、終究要比多一個西域邊患來得好。
於是那文成公主上路了,沿著唐蕃古道來到拉薩、嫁給喜歡在臉上抹泥巴的吐蕃首領。浪漫的中國史家記載,文成公主進入高原之前曾感慨萬千的說:「興師相戕罪也。余將和睦唐蕃。」一個十多歲本該青春懷夢的女孩,卻得早熟地背負起這樣的擔子,只是,在那樣的父權社會中,一個沒有政治實權的女人,究竟能如何和睦唐蕃?除了隨行帶上的幾尊佛像、幾部佛經,還有漢家長大的回憶以外,再無其他可以憑藉。
就算撇開這些不說,這嬌滴滴的文成公主,難道就沒有高原反應?那長安城與拉薩的海拔,至少相差三千公尺。這位新嫁娘要適應的,不僅僅是全然陌生的夫婿與一整個民族,還有凶險的地理及氣候環境。
一千三百多年後,我氣喘籲籲地站在大昭寺前,眼見成百上千名磕長頭的藏民、彷彿無止盡地匍匐在地。我無法想像她究竟如何克服一切問題,但文成公主無疑是成功的,終究以某種形式達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剽悍兇猛的民族,如今,被重塑地如此謙卑無我,說到底,只有頑強的母性與一個古老悠長的宗教可以辦到。
而如果說文成公主有什麼遺憾,我猜想,或許是那一生一世的長度、仍來不及實現她的教化。我突然想起、在一個香港教授的遊記裡讀過吐蕃與薛仁貴的故事。
就在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卅年後,松贊幹布與唐太宗先後辭世、唐朝與吐蕃的關係驟然生變。唐高宗派薛仁貴遠征吐蕃,卻在青海湖畔被吐蕃軍隊一舉擊潰,十數萬大軍葬身高原,薛仁貴僅以身免。這場慘烈的戰役,讓薛仁貴被貶為庶人,杜甫也因此寫下了千古憑弔的名句:「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在民間戲曲中,薛仁貴有一位苦守寒窯的元配王寶釧。這場唐蕃惡戰發生的時候,文成公主還活著,我想,就算真有王寶釧其人,這兩個高知名度的中國女人雖然生在同一個時代,恐怕也沒有機會相識。
但薛仁貴險些命喪吐蕃大軍之手是史實,十幾萬名漢族男子曾倒臥在高原的血泊中、倒臥在吐蕃的刀槍下是史實。不知道文成公主曾不曾想起、那些跟她同樣身不由己的漢族妻子?王妃也罷、庶妻也罷、皇宮也罷、寒窯也罷,那些都無法選擇、只好全力擁抱命運的妻子們。
當吐蕃大破唐軍的捷報傳回布達拉宮的時候,她那翻閱佛經的手,或許,也正微微地顫抖著。
http://william-ontheroad.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_29.html

文成公主——最後一個濫竽充數的公主[圖]

  文成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贊幹布遣使入唐求聯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黃金爲聘禮,唐以文成公主許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公主入蕃,松贊幹布爲公主築城邑、立屋宇,以爲居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贊幹布因娶公主,羨慕華風,派吐蕃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詩書,又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制造酒、紙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受到極大崇敬。   
  “和親”成爲兩國間王室通婚的專有名詞,其實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異國當王妃。不過,這裏面只有三位是貨真價實的公主。其余的,都是親王或王族的女孩兒,稱爲“宗室女”,公主的女兒稱爲“宗室出女”,臨到異邦要來討人了,才手忙腳亂地把這些郡主、縣主封爲公主,讓她們體體面面地出嫁,爲國獻身。   
  且看,高祖李淵有女兒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兒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沒一個出國的。顯然按唐時的觀念,嫁給外國的國王,還不如在國內招一個駙馬。那時哪有那麽多守節的破規矩,嫁一個覺著不好,和老爸說一聲,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親生女兒都不肯嫁到國外去和親——要去,就讓那些堂姐堂妹們去吧。   
  松贊幹布,吐蕃的第一任國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羅(尼泊爾)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開始不想答應。松贊幹布頭腦一熱,就要跟唐朝幹架,還威脅說:“不嫁公主,我就打將進來。”唐朝先擊敗吐蕃,壓了他的氣勢,然後許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誰的女兒?文獻只記載是“唐宗室女”,估計她爹的身份也與皇帝關系較遠。文成公主出嫁時規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幹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了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顯然,他還以爲真的娶了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呢。以前可從來沒有人娶過上國的皇帝女兒呀——松贊得意地爲公主修建了一座城,專門用來曬命。  
  “饒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腳水。”皇帝老兒心裏頭一定很爽吧。   
  當然,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外交家。據說,她和松贊幹布的確一見鍾情,感情非常好。唐朝這支送親的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後來,文成公主還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參加各種幹部培訓班和科學文化學習班。她自己也沒閑著,給吐蕃人貫輸先進的漢文化,革除陳規陋習,既參政,又不幹涉政治,整個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視若神明。   
  唐太宗自鳴得意的送親,未免“太炫耀”。不過,換回邊陲數十年的平靜,並給吐蕃開辟鴻蒙,接受教化,也未嘗不是目光遠大。總比下西洋的鄭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銀珠寶沿海給人家送過去,換回幾只長頸鹿、幾頭大象,還洋洋自得,以爲撿到寶。   
  文成公主是最後一個濫竽充數的公主。頭一年,唐太宗剛剛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末代國王諾曷缽,禮儀也十分隆重,想借此蒙混過關,不料送親的淮陽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弘化公主並非皇帝的親生女”的國家機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職。後來,和親公主“非帝女”的真實身份不再隱瞞,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不過,她的規格更高,由皇帝親自送親到始平縣,還割了水草豐美的河西九曲給公主,成了唐代最爲隆重,也是最爲賠本的一次和親。   
  到了唐肅宗之後,唐的國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親生女兒去和親了。打虎尤靠親兄親,和親還須親生女。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09/12297175.html

《臺灣共犯體》第一章宗教與社政經的關係,三、西藏政教之分析

 (一)西藏政教合一的歷史背景
     1、中印佛教與政爭
  西藏在松贊幹布(621-643)統治下國力大盛,他同時引進中國和印度佛教(二一p15-7,二二p23-9,二三p73-80)。中國佛教隨著文成公主嫁給藏王,大乘禪在西藏有逐漸受歡迎壯大之勢(二二p35-6)。但西藏與中國交惡之後,西藏於763年以二十萬大軍攻入長安,皇帝逃往陜州避難(二二p31)。為了打擊中國在西藏的影響力,以赤松德贊(755-797)為主的上層希望藉印度中觀瑜珈派佛教,來驅逐中國佛教(二二p35)。在赤松的安排下,代表中國大乘禪的摩訶衍與代表印度中觀瑜珈的蓮華戒於794年在桑耶寺(赤松命寂護、蓮華生建於775年)舉行著名且有決定性影響的「拉薩辯論」。西藏政教階層以中觀瑜珈的辯論和修行方法為判準,判摩訶衍輸,從此中國佛教在西藏失勢(二三p84-8,二二p31-5)。雖然部分教義和禪修法門仍為寧瑪派和噶舉派保存(十p47、102)。
   2、佛教、苯教與政爭
  當然大乘禪的失勢並不表示印度佛教在西藏就此得勝,相反的蓮華戒於796年遭暗殺(辯論雙方皆言對方所為,二三p89)。其實印度佛教在西藏才開始碰到真正的對手--苯教--雖然在松贊幹布死後,曾歷經芒松芒贊(650-676)和都松芒波結(676-704)二任推動佛教的王室,但王朝實權仍在信奉苯教的貴族,到赤德祖贊(704-755)再度從唐朝迎娶金城公主,且派人到印度求法,但信奉苯教的貴族趁繼任的赤松年幼,發動朗達瑪破佛之前首次的禁佛運動:禁止信仰佛教、驅逐外僧、把佛教大昭寺改為屠宰場、把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埋入地後送出到芒域、拆毀寺廟(十p26-29)。
  苯教是由流行於西藏四周的遊玫民族傳入西藏的泛靈信仰,結合西藏本土的「人教」信仰而成。苯教擅長符咒幻術,能降神驅鬼治病。這些特性使得藏王勢必要引進印度大乘後期的密教來與之對抗,結果密教雖勝但也更加深了自己的咒術性,且在爾後各種喪葬儀式、念咒降魔、和殺牲祭禮等均少不了笨教(二一p188-191)。
  赤松雖於十三歲登上王位,但剛開始實權仍在偏袒苯教的大臣手中,加上拉薩遭天災,赤松怪罪是苯教惡魔與之做對。為對抗苯教,赤松大力引進印僧,其中以763年隨寂護入藏的蓮華生最重要(二二p41-3)。
  苯教與中國佛教不同,它不但有根深地固的本土基礎,還掌有政治實權。這使得赤松以兩套策略來對付,他本人擔任實質政治上的壓抑、甚至活埋親苯教的大臣(二三p43),再以蓮華生的密教對付苯教。蓮華生的鬥爭策略是先不與苯教展開正面衝突,而是巧妙地創出印度諸佛菩薩化身為苯教的諸神並顯現於西藏,再以密法與苯教一比高下(二二p41,二四270-2)。
  藏王、佛教與苯教的鬥爭,自赤松之後歷經牟尼(797-798)、赤德(798-815)、赤祖(815-836)與苯教明爭暗鬥,終於發生了朗達瑪破佛。赤祖在位期間因大量譯經、大建佛寺、及優厚大量佛僧(平均約每七戶平民負責供養一僧),耗費了國家社會大量財富。赤祖之兄朗達瑪是苯教徒,他利用民間對政府和佛教的不滿,加上天災人禍,再結合政教反對勢力,終於836年殺了赤祖,並展開破佛運動--禁止佛經翻譯、焚毀佛典、破壞佛寺佛像、勒令僧侶還俗甚或成為屠夫獵戶不從則殺。但朗達瑪在842年又遭反對勢力所殺,死後二子各立,西藏從此陷於長達四世紀的中央紛亂、地方割據的亂世(二二p63-6,78,二三p94-5,二四p279)。
       3、西藏佛教的復興與政教合一
  在中央因破佛及紛亂而無法支持佛教發展的同時,早先受中央壓抑的教派趁機發展並與地方政治勢力結合,培育了復興的潛能(二三p103-4),但也種下了與政治結合和腐化的因子。「這些(薩迦、噶舉)教派的上層僧人直接與掌握政治、絰濟權力的活動;他們享有特權,免稅免差,積娶財富,追逐利祿;有的還飲酒作樂,蹂躪婦女,欺壓百姓,橫行不法;為了爭權奪利,各教派間還經常發生爭鬥」(十p189)。這些十四世紀後期的墮落腐化正是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礎。
      四世紀的紛亂最後由蒙古的忽必略結束,他利用薩迦派的八思巴為國師統治西藏(開創了外力幹涉西藏政教的先例),達到收攬西藏人心,挾制中國的目的。同時使薩迦派得勢,並因而將佛教傳入蒙古使之佛教化(二一p200-2,二二p76-7,二三p156-7)。
  宗喀巴在上述背景下,憑著:一、要求僧侶嚴守戒律,禁止娶妻生子,禁止參與世俗政治和生產活動,因而大獲信徒信任。二、在初期取得帕竹地方政權支持藉以打擊噶舉派,格魯派就在此基礎上與各地方政權廣泛合作,當然也造成了當權後格魯派勢必走上封建剝削體制。三、格魯派建立了與其封建政權相匹配的顯教教義、密教修行、和科層式寺院等制度。四、接收噶當派成為格魯派的資本(十p202-5),而改革成功。之後更靠著達賴喇嘛轉世制度及結合國內外的政治力量,建立了達賴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二三p178-9,十p205-227)。
正因為政教合一的本質,所以後來的耶教也成為地方封建王古格王朝對抗藏教的工具,而展開鬥爭最終雖失敗(一三O七p.256-261)。但這反映了政教之爭絕非簡單的合理化,說什麽喇嘛殺人只為了護法救人利世救國(一三O八p.141-166),相反,就西藏而言,僧人及貴族的利益オ是核心。
   (二)西藏政教合一的未來
  西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除了政教互依、外力介入、教派鬥爭等直接因素外。本身地理的孤立性、文化的原始性、宗教的咒術性、人民的受統治性、物質貧困(二二p15-6,99-101)。加上達賴政權獨享政教官僚人才的培訓與任用,並支配整個社會階層的流動。以上造成了西藏特有的達賴神權政治。
       雖然達賴十四對中共抗暴運動敗逃印度後,積極地對外傳播西藏佛教,對內重建政教體制,與中共搞周旋、對抗、或藏獨、配合國際對華政策等的多面手法(二一p203-9,一一四五p.175-213,
一三O八p.360-371),達賴1997年3月訪臺,搞藏獨的達賴和搞獨臺的李登輝暗地裡一唱一和,也是此種手法的表現,雖然達賴迫於現實而說他是主張自治的。即使如此中共江澤民還是趁美總統柯林頓於1998年訪中之際,提出達賴與中共談判的條件是達賴耍承認西藏和臺灣均屬中國,為此達賴和臺灣都深感困擾,達賴並中止臺灣之行,臺灣則宣稱臺灣主杈與西藏不相幹。
但由以下分析可知即使中共瓦解,西藏也不易重建神權政治或新建民主政治。雖有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試圖藉援藏來牽制中國,但國際現實政治卻不利於西藏,更何況大陸以經濟為主的現代已取得初步成功:一、佛教傳統先天上的不足(參見〈大乘三系說與淨土三系說之研究〉,一一五Op.42-44)造成習於與舊文化、社會、政權妥協甚至結合。而歷史上的西藏社會在寺院、喇嘛、及貴族的掌控下,無法產生紂構分化和創造新體系的能力,亦即無法產生現代化的社政經文化(一一一七p.10-1)。二、中共在西藏幾乎已瓦解密教的根基--寺院及其喇嘛、財富、土地。三、中共又積極地從舊社會受壓迫者中產生新階級,從內地移入的漢人又取得了社政經優勢,西藏的財政八成以上須仰賴中共中央的補助(一00七p71),至1991年中共已投入二百億人民幣(一00八p61),有人甚至認為:「又奸又壞的藏人官員,希望藏人經常鬧事,他們的地位就會趁機提高。」(一00九p266)。也正是這些人最反對流亡在外的違賴集團回藏,以免損及其利益(一二OOp.114)。四、西藏本身的不利因素,如金字塔型社會階層、政教不分、教派間的權力鬥爭(尤其達賴與班禪,使得國民政府和中共均可利用班禪對付達賴,即使到1995年達賴與中共均以找班禪靈童一事相互鬥爭)、人民的被動消極性。這些其實正是西藏與滿清、中共爭獨立失敗的內因(二二p99-100)。五、更重要的是西藏流亡政府所認定的酉藏是大西藏、不但包含現今西藏及青海全,還包括了新疆、甘肅、四川、貴州及雲南的大部,占全中國四分之一的土地,除了西藏外其他地方的藏族只是少數(一一四六p.14,150)。藏獨想要在大西藏獨立,除非搞個大西藏沙文主義,但這正是藏族反中國之民族文化上的理由。此種民族衡突加上前述種種不利於民主的因素,鑑之於古今中外新興民主化國家形成的經驗,吾人不能天真地認為藏獨後會如其言、如此地自由、民主、多元及人杈(p.143,184)。
即使有上述種種的不利因素,但藏獨好比任何搞獨立者,均會為其正當性編造理由。一、西藏自古以來即獨立(一一四六p.9-13)。可惜這只是藏獨及其同路人的看法,從中國看則相反(一OO八p.1-26,二一p.17-28,一一四七p.123-4,一一四八p.1-6,一一四九p.63-70)。這些爭論其實忽略了現代民族國家意義下的主權獨立,在中國甚至全世界各地近代化之前是不存在的。亦即西藏與中國的關係雖非如內地的中央地方,但也非兩國關係(唐代較接近),反倒接近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這表現在元明清三代中央對西藏的軍政有最終決定杈。二、即使西藏現今受中共統治,且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建設上大力扶持西藏,但主杈乃一民族自決之基本人杈(一一四六p.14-16),可惜此說由本書多處析判,可知不合民族自決的理論與事實。三、上述獨立正當性理由的編造,其實和達賴流亡政府的鬥爭策略一樣,都是口頭之爭,主張統一者也會如法炮製。四、以批評大漠沙文主義來主張藏族亦不通,因中共統治中國各民族是用馬列主義而非漢民族主義,相反,中共對漢民族文化及文化的破壞還遠大於其他少數民族(一二Op.111-4)。
 (三)西藏政教官僚的培訓
  由於佛教占有西藏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霸權,故人才培訓的內容以佛教為主。實用性知識並無正式教育而是靠各類工藝、農牧、官僚等實際技術(二七p26-7,30-46,66,82)。以下只介紹掌有實權的格魯派三大寺的培訓大概(參見一三O六p.247-259)。
    佛僧5-8歲學因明、9-15學現觀莊嚴論、16-18學中論、19-20學戒律、20正式受戒。其間每年冬季學一月因明,並以因明對所學展開師生間的辯論。通過這些學習在考前再學俱舍。
  考試分四級。四、三級「格什」若不為政府所用,則只能私自隱修。二、一級格什或任「堪布」(住持)或入「舉巴」學密(二七p86-9)。至於屬轉世系統的達賴、班禪、活佛的教育和考試同前,但所受教育和供養條件較優(二六p21-37,二五p6-12,67-79)。
  以上是就形式來看,但實質上出身富貴的學僧可花錢免役減少學習年限,在取得格什時也需花上萬兩藏銀,這並非貧僧所能負擔(十p246,252,260)。
 (四)政教官僚組織
  寺內組織。以堪布為首加上當家(管財務)、糾察(管秩序)為寺內主要管理階層(二七p75-6)。
    寺外組識。達賴是全藏政教領袖,班禪、「格登墀巴」(密法系統的法王)是政、教方面的第二領袖(二七p77-8,一三O六p.247-259)。
  中央政教官僚組織。在達賴之下,由一位藏王(僧俗皆可)管宗教行政,實際政務則一僧三俗的四位「噶倫」負責(二七p61-2)。
  行政過程。例行公事由地方機關呈中央噶倫再呈達賴批示交辦。需討論的事則由四位噶倫、藏王和中央四品以上官員共議,再呈達賴定奪。國家重大事件則開大會,由達賴、三大寺住持、中央所有官員共議(二七p62-3)。
西藏政杈領袖名義上是達賴,但由於達賴轉世期間長達十八年的教育,扠力旁落於噶倫。達賴親政為期甚短又欠政治學識及經驗。故中央常被噶倫、地方則為貴族把持。寺院及達賴反而較從佛法來掌握社政經文化之實杈(一一一七p.8-10)。
 (五)西藏的社會階層
  西藏傳統的社會階層成金字塔型,由上而下分別是:達賴、班禪--活佛--僧侶、貴族--平民(二一p219)。平民其實以農奴為主,詳見《西藏封建農奴制研究論文選》(十六)。至於支持社會階層的寺院經濟詳參一三O六p.261-273。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另參本館<藏獨的虛與實>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292868/20070625065225
反北京奧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328566/20080308065951
拉薩事件(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5810499/20080413071214
拉薩事件(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819906/20080510062858/
達賴妨臺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479525/20081212071620

阿楨 2012-10-13 11:02:29

《小活佛》《Little Buddha》1993年

導演:伯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主演:奇洛?李維斯、英若誠、克裏斯?伊薩克、布裏奇特.方達、AlexWiesendanger、RajuLal、GreishmaMakarSingh、索甲仁波切
  《Little Buddha》,貝納多.貝托魯奇1993年的作品,基諾裏維斯主演,英若誠參演。影片通過尋找小活佛的故事,再現了兩千多年前釋迦摩尼從王子誕生、出家、苦行、求道、直至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曆程。故事情節一般,攝影配樂一流。片中多次提到西藏1959及之後的流亡,小男孩玩的地球儀上把tibet作爲與中國分開的一塊。個人懷疑,那位轉世的先師很可能就是指達賴。

《西藏七年》1997年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Brad Pitt
《Seven Years in Tibet》,讓?雅克?阿諾1997年的作品,帥哥Brad Pitt傾情出演。這也是一部傳記電影,改編自奧地利登山家Heinrich Harrer的同名自傳。此人本是納粹黨衛軍分子,在攀登喜馬拉雅山時遇到二戰爆發,被當地英軍關進集中營,後來跟同伴逃亡到西藏,在西藏的7年中,巧遇幼年達賴,成了他的英文老師,人生也因此改變。後來,西藏要求獨立,中共派兵鎮壓,達賴逃離西藏。不用說,這又是一部反共電影,又有諸多不實之處。比如,電影裏駐藏代表張佳武將軍對達賴對宗教的態度非常惡劣,蠻橫無理。在與達賴談判之前,居然故意踢翻大殿的香盤。要知道那時中共正在爭取西藏和平解放,因此努力拉攏西藏上層人士,不但贈送大量禮物,而且許諾保護宗教信仰。又比如,電影裏解放軍士兵逼著一個年輕喇嘛射殺自己的師父,以及濫殺無辜百姓的惡行。即便沒有經曆那段曆史,也無法相信其真實性。中共是靠老百姓的支持打下江山,怎麽可能到了西藏就改弦易轍?而且進藏部隊只打了幾場小規模的戰役,西藏很快就和平解放,絕大多數地方並沒有響起槍聲。影片除了政治錯誤以外,還是值得一看的。畫面美侖美奐,音樂美妙絕侖,馬友友的大提琴獨奏是經典之作。

版主回應
《輪回》《The Samsara》2002年

導演:Pan Nalin(賓?納倫)
主演:古桑 鍾麗緹
  《The Samsara》譯作《輪回》也譯作《色戒》,鍾麗緹有激情表演,但與李安毫無關系。這也是一部反思宗教信仰的電影,探討的是入世還是出世修行的問題。精髓是三句話,一句是達世師傅臨終的留言“究竟是滿足一千個欲望比較重要,還是克服一個?”一句是達世妻子離開時的話“若你可把對我的愛欲用于追求佛法,你今生便可成佛。”一句是片頭提問片尾回答的謁語“一滴水如何能夠不幹涸?讓它流入大海。”

《A Year in Tibet》

  《A Year in Tibet》是BBC四臺正在播出的西藏系列紀錄片,共有五集。主要紀錄在西藏第四大城市江孜一年內所發生的事情。總的來說,BBC的紀錄片是比較客觀中立的,真實再現了當前西藏人的社會生活和宗教文化,因此受到藏獨分子的攻擊。片子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比如十世班禪的轉世靈童,漢藏矛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商業化對價值觀的沖擊等等。攝影非常棒,用光很到位,將西藏之美拍得純淨聖潔。

《Kundun》《達賴的一生》

  很多人都對斯科西斯在1997年拍攝的《Kundun》(“達賴的一生”)非常感興趣。這部《Kundun》由于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應該說是Scorsese到目前爲最有爭議的一部影片,其爭議程度較其前面的宗教作品《基督的最後誘惑》有過之而無不及。該片根據達賴自傳拍攝,前半部分講述達賴幼年的美好生活,後半部分講述中共對西藏的占領。西方電影醜化中共以此片最甚,凡是涉及中國人形象的一律是臉譜化加蹩腳的對白,毛澤東滿臉白粉,說話陰陽怪氣,解放軍凶神惡刹,到處殺人放火,達賴卻是和平、慈悲和忍讓的象征。相比之下,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因爲此片,中國政府將斯科塞斯列入“不受中國歡迎的十位人物”之中,Scorsese因此永不得進入中國境內。
http://tibet.baike.com/article-41177.html

詳參【圖博館】: 尋找消失的香格里拉 藏獨的虛與實 《雲水謠》 《康定情哥》 《文成公主》 《達賴‧班禪‧乾隆皇》
2012-10-13 11:03:39
阿楨 2012-10-13 10:57:05

七大最經典的西藏電影

①、《岡拉梅朵》2008年
這是由央視女導演戴瑋曆時3年打造的西藏題材音樂愛情電影,講述失聲女歌星安羽在神秘夢境的指引下前往西藏尋找“丟失”的聲音。在拉薩,她不但遇到以前的追求者,還邂逅了一位年輕的西藏鼓手阿紮。這是一部“美得純淨,近乎天籟”的影片,與商業電影相比,《岡拉梅朵》就像是一股帶著暖意的春風。據悉爲了這部電影,導演戴瑋賣掉了房子,並四處借債才將電影拍完。可謂精高無尚啊!
②、《靜靜的嘛呢石》2004年
被譽爲在藏人文化網裏聲譽最高的影片。這是中國百年電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導演執導的本土電影,也是第一部反映藏族當代現實生活的故事影片。該片采用實景拍攝、藏語對白,劇中人物全部由藏族非職業演員出演,原汁原味還原西藏,全景式展現了這個神秘高原民族的獨特精神氣質和深厚文化底色。
③、《布達拉宮》2004年
本片以13歲就在布達拉宮生活的喇嘛60年的經曆爲主線,講述布達拉宮一千多年的風雲變幻和西藏的獨特人文景觀。這部紀錄片自1998年開機以來,曆時五年艱辛才最後攝制完成。這是迄今爲止我國惟一反映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的電影紀錄片。長達90分鍾的影片不是簡單地運用曆史資料彙編而成,而是運用實拍的手法,讓觀衆領略到布達拉宮的神聖、莊嚴和神秘。據有關人士稱,如此大規模對布達拉宮的殿堂和壁畫進行詳盡的拍攝紀錄,尚屬首次。
④、《可可西裏》2003年
感動了千萬人的蕩氣回腸。是近年來最優秀的國內電影之一,新銳導演陸川拍攝的紀錄片風格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這是一部勇氣大于智慧的電影,而陸川堅持勇氣就是智慧,只有勇氣才能拍出最本質的電影,才配叫心血。
⑤、《益西卓瑪》2000年
這是我一直想看卻沒能看到的電影。不知道漢族導演是怎樣詮釋藏族愛情的。片中的歌曲《在那東山頂上》由譚晶演唱,倉央嘉措的情詩纏綿悱惻。此影片全部由藏族演員演出,講述的是一個藏族女人與三個男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故事,描述了女主人公益西卓瑪坎坷的一生,展現了半個世紀西藏社會曆史的絢麗畫卷。飾演益西卓瑪的著名藏族表演藝術家旦增卓嘎是國家一級演員,因此片而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學會獎和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特別獎。聽說謝飛打算在國外市場收回2/3的成本(大概是320萬),我想憑這個畫面,憑“西藏”這兩個字,謝導的計劃應該不會落空。這就是一部土得掉渣的電影,而美得要命的是那一幅幅仿似西藏風情畫的畫面。

版主回應
⑥、《紅河谷》1999年
我最早看的第一部藏族電影。這部由“第五代”導演馮小寧執導,中美兩國影星聯袂主演,上海電影廠斥資1500萬元的真正的大制作、大題材影片《紅河谷》,講述了漢藏團結抵禦侵略,愛國主義史觀;雖然事情發生在西藏,但是演員基本是漢族,看上去不是很舒服,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藏族電影。電影裏,寧靜唱的《次仁拉索》將藏族音樂深深烙進了心裏。結尾雖然悲傷,但給人留下的確是無限的遐思。
⑦《天浴》1998年
記得第一次看《天浴》的時候是在網吧偷偷的看,印象很深刻,曾經看了好幾遍的電影。這部電影在鏡頭和物體的設置也值得稱道,充滿了象征意義,紗巾象征著美麗,紅蘋果象征著生存,天浴則是拯救與死亡!鏡頭對大自然的撲捉,朦朧的擺動,空鏡的多次用運,也很切合影片的基調!毫不隱瞞的說當看到秀秀被那些人玩弄時我內心竟有一種性的沖動,不可否認的是我不是君子,但我還是爲自己感到羞恥,長思之余不禁想到陳沖拍此片的動機,她內心是不是想對自己以往的事情進行表白。其實和西藏沒有多大關系,只是發生在一個西藏區的知青故事,傷痕文學的痕迹,知青的命運。
http://i.mtime.com/692853/blog/1095939/

西藏的電影、紀錄片

《雲水謠》2006年
導演: 尹力
主演: 陳坤、徐若瑄、李冰冰、歸亞蕾、秦漢
  《雲水謠》同《紅河谷》一樣,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前者講漢藏團結抵禦侵略,愛國主義史觀;後者講兩岸親情血濃于水,西藏只是插曲。

《極地營救》2002年
導演: 張建亞
主演: 邵兵、莫文蔚、大旺堆、多布
  《極地營救》是以西藏爲噱頭的災難驚險片,帥哥美女加上風光特技也掩飾不住制作的粗陋。在此不再贅述。

《盜馬賊》1986年
導演:田壯壯
主演:才項仁增 技姬
《盜馬賊》是田壯壯1985年拍攝的早期先鋒電影,注重影像的視覺沖擊力,排斥一切非影像化的東西。這是一部反思宗教信仰的電影,尤其是天葬那部分,不是按照現在藏族人的一個方式去解釋,而是表現在宗教的狀態下肢解人的一個過程。伊文思說“這是一部很偉大的電影”,馬丁.斯科西斯說“歎爲觀止,驚爲天人”。田壯壯說“我覺得《盜馬賊》是對神的一個背叛。爲什麽呢?他要生存,只能偷馬,但是他有了孩子,爲了孩子的生命他放棄了偷馬,他去做最劣等的職業。但活不下去的時候,他重操舊業。就這麽一個簡單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個對神的皈依和背叛。其實我拍這些的原動力肯定是來自于文革。”

《德拉姆》2004年
導演:田壯壯
  《德拉姆》是田壯壯2003年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關于一條從雲南丙中洛到西藏察瓦龍的茶馬古道。停拍十年後他已經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不驕不躁。《紐約時報》說“今年翠貝卡電影節衆多紀錄片中的一部在質量和藝術上都堪稱爲偉大的影片。影片以田園牧歌般的韻律,令人歎往的風景將你帶入那看上去尚未被都市文明污染的淳樸生活中。《德拉姆》具有遠遠超越其地理和風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鳴的深刻內涵”。田壯壯說“茶馬古道這個地方呢,是一個充滿了信仰的地方。”“居住在這裏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神奇般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並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只能仰視他們、欣賞他們、贊美他們--這裏能夠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並不會因爲你的贊美而改變自己。”

《喜馬拉雅》2001年
導演: Eric Valli
主演:Thilen Lhondup、Gurgon Kyap、Lhakpa Tsamchoe
  《Himalaya》是法國制作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之一,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2000年歐洲電影最佳攝影獎提名, 2000年愷撒最佳攝影獎和音樂獎。其實影片是在尼泊爾拍攝的,但全部演員都是在當地屏選出來的藏族人,所以也可以算做西藏電影。影片講述在新老領袖的交替中,傳統與現代化的沖突,在人與自然的鬥爭中,生命的價值和精神。導演Eric Vally說“當地文化已像冬雪一樣慢慢消融,如果我們並心合力拍攝出這部電影,那麽以後我們的子孫就可以通過它了解祖輩曾經有過的生活。”影片蘊含了深刻的寓意和啓發。展現了藏族人獨有的崇敬天地、與大自然合作的信仰及生活觀,以及人與大自然間循環相生的真諦。電影原聲極爲出色,藏族民歌與藏密梵唄的神秘氣息,再加極具氣勢交響樂,使喜馬拉雅山的風光與人情更顯無窮魅力。
2012-10-13 1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