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如前評《1895》所言,電影果然要依附意識形態,一朵《梅花》因時空及人之異,而有不同評價。
臺灣中影1976年電影《梅花》
導演劉家昌,編劇鄧昆育,攝影林贊廷、林鴻鍾,演員有柯俊雄、張艾嘉、谷名倫、恬妞、嶽陽、胡茵夢等。曾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音樂五項大獎,並獲得哥倫比亞16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獎。
劇情介紹
電影《梅花》攝于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是一部強調堅忍不拔的中華民族精神和維護國家、至死不悔信念的愛國電影,是一部再鞏固、再建構中華民族不屈神話的優秀電影!
從通俗劇的敘事來看,《梅花》基本上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敘述在中日戰爭末期的臺灣,一個小混混(柯俊雄飾),在目睹全鎮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這部影片與其它抗日片不同之處,是以梅花作爲象征國族的敘事中心,然後再以此中心,作爲人物描繪和情節發展的基點。首先是小學老師(胡茵夢飾)的殉節。胡被誤會與日本軍官有染,在家人和鎮民不容之下,跳水自殺。全鎮在了解真相後,爲她舉行追悼式,全體在小學生的引導下,合唱《梅花》……《梅花》一歌貫穿全片,鼓舞並召喚著民族精神。不論是劇中主要的人物,還是由臨時演員扮成的旁觀者,都一起被歌詞中聖潔不屈的國族意象,引導至民族情緒的亢奮。而觀影者也被簡潔動聽的二段式曲調,連帶地引入類似的情緒,超越現實與虛構的藩籬,時間與空間的差距,想象作爲中國人的不幸與驕傲。
《梅花》中的主人公們紛紛爲家國情懷獻出了一片片赤誠之心,甚至是生命。從捍衛祖墳的一家之主,到投入戰爭前線的男英雄,從爲保衛學生安全的女教師投河冤死,到平日裏看似吊兒郎當的二兒子最後的抗日壯舉~~總是在不經意間透出最濃的家國情:以家爲國,保家衛國!這就是那個時期臺灣電影體現的家國情。鄧麗君的《梅花》流淌出的是在巍巍大中華成長起來的英雄兒女的豪情瀟灑,唱起它就抑制不住心中自豪感的湧動。那是何等的從容與堅忍!唱在天地間,揮香遍山野……
電影《梅花》主題曲 (臺灣) 鄧麗君 演唱
梅花 梅花 滿天下
愈冷她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征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 遍地開滿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她
冰雪風雨她都不怕
她是我的國花
http://www.imdb.cn/title/tt0195050
《梅花》爲1976年臺灣出品的一部國語發音有聲彩色電影,由中影發行。導演劉家昌,編劇鄧昆育,攝影林贊廷、林鴻鍾,演員有柯俊雄、張艾嘉、谷名倫、恬妞、嶽陽、胡茵夢等。曾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音樂五項大獎,並獲得哥倫比亞16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獎。
該片爲1970年代中期大型抗日電影經典名作之一,此乃因1972年中日斷交,其後數年間抗日題裁蔚爲風潮之所致。故事背景爲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身爲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但劇情並未完全參照史實。
導演劉家昌所創作的同名主題歌曲《梅花》,傳頌一時,至今臺灣仍有不少人能朗朗上口。有議者認爲梅花遲至二戰結束後的1964年始成爲中華民國的國花,因而批評曲中“它是我的國花”一詞有時空倒置之疑。但亦有一說認爲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即曾將梅花定爲國花,當時的臺灣當然有機會得知,因此並無不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5%E8%8A%B1_(%E9%9B%BB%E5%BD%B1)
電影「梅花」觀後感
周旋在兩個女子之間的林家老二,終究還是劈腿成功,含笑而逝。
到大陸搞婚外情包二奶的林家大哥,志得意滿回到老家定居,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含辛茹苦,獨守寒窯,林家大嫂撐起沒有男主人的林家的運作,最後卻只能在羞憤交加的情況下投水自殺。
一片癡心的池田軍官,在告白之前對方就已自殺的嚴重打擊之下,加上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希望破滅感籠罩全身,終於禁受不住而切腹自殺。
如果這部電影有所謂的「道德教訓」,那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何種價值觀呢?
看著臺灣民眾歡欣鼓舞迎接國民軍隊登臺的場景,我只能摀著嘴巴,感到極度悲傷。「這個中國的所作所為,怎麼和我們當初所想的,都不一樣。」「臺灣的前途,我只能說,若有若無,實在看不到未來。」兩年之後,會有一個私煙查緝員信步踱到天馬茶房之前的攤販,拿起一包煙,問那位阿婆……。
最後那位即將到城裡面去教書的年輕女老師,我好想對著她喊:「快逃啊!快逃啊!有事情要發生了啊!」但是能逃到哪裡?回到中國下牛棚嗎?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和臺灣知識份子受的苦,在歷史記載上血跡斑斑地陳列著,讓我想到又要泫然欲泣一次。
這是一部平行架空世界的電影嗎?你以為那是個寫實的現實世界,其實只是導演塑造出來另一個很像的虛擬世界而已。
此話怎說?你在看到那些眾人齊唱梅花時,居然時間就像凍結一般,定在那一點再也不流動了,好讓這群人「活著」把那首歌唱完,難道不覺得奇怪嗎?
好,你要說這是一種象徵手法,象徵民族主義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抵擋不住的。我承認,民族主義的確是一把神兵利器。臺灣最早用民族主義搞民粹的組織稱為「國民黨」,不但講到「被竊據的中國」就可讓一群人抽抽泣泣好一陣子,甚至只要可能危害到當權者的,一律扣上紅帽子再說(所謂「共匪同路人」,跟「反動份子」的定義完全相同:異議者),實有諸般妙不可言的功效;後來這把劍被另一個叫做「民進黨」的組織拿走,不但講到「被迫害的臺灣人」就可讓一群人抽抽泣泣好一陣子,甚至只要可能危害到當權者的,一律扣上紅帽子再說,實在是寶刀未老鋒利依舊。
前一陣子,兩個組織接連在週末舉行了兩場遊行,我們稱之為「華山論劍」,一場民粹對民粹的正面對決,真可說是光芒萬丈、驚天地泣鬼神啊!
這一切看在對岸那些真正祖師級的高手眼中,簡直是笑到滿中南海找牙。所以2008年春天的週末,大家還是去住民宿、泡溫泉、躺在家裡裝死人就好,沒有必要去徒勞無功地為臺灣的「民粹發燒史」貢獻一滴力量,反正再熱也熱不過人家,要冷也冷不下來。
直是個內褲卡住卵蛋的尷尬情景。
該說點知性的東西了,為什麼它不像真實世界呢?這部電影中的日據臺灣,沒有人說臺語倒在其次,奇怪的是「皇民化運動」和「保甲制度」硬生生消失了。電影中「梅花梅花滿天下」的那個梅花,一直到了1964年7月21日,才會經過行政院核定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花。
而在臺灣,「賞櫻花」比起來更能成為這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吧!
http://chiu99chiu99.blogspot.com/2006/03/blog-post_25.html
抗日電影:名導演7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zsh5IGkpg
梅花三弄之鬼丈夫 (1993) 臺灣22集電視劇
導演 劉立立
原著 瓊瑤 (小說《梅花三弄之二-鬼丈夫》)
演員表
嶽翎 ......袁樂梅
江青霞 ......柯老夫人
塗臺鳳 ......袁淑蘋
林秀君 ......許延芳
趙學煌 ......柯士鵬
何音 ......紫煙
何如雲 ......小珮
佟瑞欣 ......楊萬裡
劉子蔚 ......韓宏達
李志希 ......柯起軒
古琴古曲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公元1425年)。
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全曲共有十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 (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
版本
現存琴曲《梅花三弄》有三種風格流派:
吳景略先生《琴譜諧聲》(清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技巧加花較多,風格灑脫,節奏規整。
由廣陵派張子謙先生演奏的《蕉庵琴譜》(清晚期1868年刊本)中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跌宕自由,人稱《老梅花》。
傅雪齋先生演奏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規整,風格清麗,被稱為《新梅花》。
結構
全曲共有十段,每一段都有小標題,但不同琴譜名稱有出入,這裏根據明代浙派《梧岡琴譜》的標題。亦有琴譜將主題出現的三個段落稱為「一弄叫月」、「二弄穿雲」、「三弄橫江」。
第一段 溪山夜月(引子,以散音演奏)
第二段 聲入太霞 (主題,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下准,十徽、十二徽的位置)
第三段 青鳥啼魂(插段,以按音演奏)
第四段 玉笛聲 (主題,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中准,七徽、九徽的位置)
第五段 玉簫聲(插段二,以按音演奏)
第六段 讀書聲
第七段 淩風嘎玉 (主題,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上准,四徽、五徽的位置)
第八段 鐵笛聲 (插段三,以按音演奏)
第九段 風蕩梅花
第十段 欲罷不能 (尾聲)
現代的梅花三弄
根據古琴古曲的梅花三弄,現代作曲家將其改編為其他樂曲的曲子,包括:
竹笛獨奏曲:由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
編鐘協奏曲:由作曲及指揮家彭修文編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5%E8%8A%B1%E4%B8%89%E5%BC%84
抗日電影:名導演75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221295
梅珍(1994)
導演: 劉家昌
演員: 狄龍 金素梅 王惠五 吳鈴山 許效舜
美國聖地牙哥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最佳主題曲。畫面很美,故事傷感,音樂及歌曲好聽。
苦難的大時代,淹沒了無數的小人物。梅珍就是其中之一,她平凡、無知,但是她仁慈、她善良,她受盡了命運無情的擺佈和撥弄,她像泡沫般的消失在這茫茫的人海裡。可能已經沒有人還會記得她了吧!但是無數個梅珍依然活在我們這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每一角落。
她們填充著別人的豐功偉績、榮華富貴,可是她們自己卻如秋草般的枯萎而滋養了大地,但願上天能保佑這數都數不盡的梅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四十年代中國發生內戰,國民黨相爭,一位生長於農村家庭的領導人物梅珍隨之而起。自梅珍父親死後,她頓變成難民並寄居於一處由外國領事資助的教堂中。
因戰亂教堂決定把收留的十幾個孤兒送到美國去,這需要有人帶著這幫孩子走15天的路到美國船停留的港口上。教堂的修女因故不能去,這個擔子就只能落在了梅珍這個農村婦女身上。
歷經千辛萬苦,梅珍在最後一刻趕到了碼頭,但因梅珍沒有護照,卻不能護送孩子一路到美國,美國船在孩子一片哭聲中駛出了梅珍的視線。然後,梅珍下落無人知道。
梅家有女初長成--十八年前,梅花曾經獨領風騷,如今,梅珍也已亭亭玉立了……。
☆ 純真的梅珍
梅珍是個快樂的小村姑。且看她拎著竹籃,哼著小曲,隨那曼妙的旋律,不時展露一下小難度的舞姿,驅驅跟前的小雞鴨、採採樹上的小花果、拍拍頑童的小屁股……,生活甜蜜得猶如〞真善美〞童話故事中的小公主。
☆ 溫柔的梅珍
藉由嬸嬸的〞拉皮條〞(原來此名詞在三○年代的農村便已廣為流傳),梅珍下嫁給牽豬哥的男人,她是全無怨尤的。此人終日與種豬為伍,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身體力行,竭盡所能地給梅珍〞幸福〞。梅父自是個體貼之人,農忙之餘,必定會適時地回家餵豬,好讓小夫妻倆能在農地裡野合,梅珍自然是順應丈夫的心意,也著實顧不了淳樸鄉間的可能異樣眼光了。
☆ 母性的梅珍
國共戰爭爆發,奪去了丈夫的生命,也粉碎了梅珍育子之夢,但她的母性卻未因此而泯滅,在蕃修女斷腿之後(該修女顯然不似中國婦女多勞動,以致從兩小階的木梯上摔下,竟也骨折得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梅珍自然接下了保謢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重擔。
☆ 傳承的梅珍
梅珍對家族道統的維繫尤其不遺餘力,她不僅承襲了梅花老姊的優良德性,懂得在小孩傷心時適切地道出:〞難過,難過就唱歌!〞,化悲憤為力量,更能舉一反三地,在小孩懼怕時如法泡製:〞害怕,害怕就唱歌!〞,消彌他們心中的恐懼。因此,每個小孩在梅珍姨的悉心照料下,常常忘情地將她當作母親形影的投射,以致每每聽到小孩喚她〞姨……”,〞姨……”時,必會等到一聲淒絕美絕的〞媽!……”。
☆ 細心的梅珍
梅珍帶著小朋友長途跋涉地逃難,對他們的照顧確是無微不至,君不見每個小孩的手腳都十分潔淨,頭髮絕不焦燥,即使臉頰沾了污泥,沒關係,梅珍姨會給他們充裕的時間洗澡、戲水(放心,梅珍的時間拿捏得極準,絕對能在最後一刻趕上赴美的輪船)。就連梅珍要前往偷取糧食,仍一心惦記著小諾諾的安危,非要把他帶在身邊才能放心(以致小諾諾〞很不巧地〞目睹了梅珍姨被〞棒槌〞施暴的全程)。
☆ 堅毅的梅珍
梅珍的毅力是無人能及的。在十天的行程內,梅珍帶領著小朋友翻山越嶺,從海拔數千公尺的高山,下達丘陵,走向平原,翻過岩礁,涉渡溪水,深入叢林,越過漫沙,再上高山(又是數千公尺!),下村莊,來到大城鎮,這才見到了碼頭,中國地形之險要可見一般(梅珍一行人一路向東,竟能一連遭遇了兩座高山,見到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海岸景觀!)。由此,更可以看出梅珍和一干小孩的耐力,這豈是那些蕃邦外族所能較勁的?
☆ 偉大的梅珍
除了鐵紀如山、愛民如子的國軍外,梅珍之美,幾乎讓所有男人都難以克制,以致她接二連三地遭共軍誘姦、搶匪劫色、屋主強暴。但是,本著犧牲、奉獻理念的梅珍,為了丈夫、為了小孩,面對這一連串的打擊,都能默默地承受下來。也由於梅珍的精神感召,激戰中的國共雙方都紛紛放下武器,起立向梅珍的兒童隊伍行注目禮,讓他們安然地通過沙場(可嘆的是,這群兵士終究是冥頑不化,一聲衝鋒令下,他們仍要拼個你死我活!)。最後,梅珍安全地將孩子們護送上了輪船,自己卻只能在碼頭目送他們離去,此時人性的光輝昇華到了極至--相對於蕃外交人員的功利和蕃修女的毛躁,梅珍的中國情操是何等的至高無上啊!
從<梅珍>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堅忍不拔的偉大情操,如果真像導演在片頭序言所說的:梅珍代表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婦女……,這不正象徵著我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也昭示著……ㄝ……嗯……喔對了,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http://www.nhu.edu.tw/~mclin/Movie/Review%20Articles/19940517%20Meichen.htm
(楨:1994雖因已解嚴,劉導試圖藉同批國共內戰/美化梅珍,來凸顯人民的悲苦和偉大,但劉導一貫的浪漫文藝風,無論編/導/演/景/樂皆失真無力!!抗戰電影另參本館:《英烈千秋》《七七事變》 《八百壯士》 《筧橋英烈傳》 《血戰臺兒莊》 《西安事件》《宋氏三姐妹》 《晚鐘》 《星星月亮太陽》《未央歌》 《藍與黑》 《京華煙雲》 《梅花》 2011-05-13 07:06:21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