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1 10:14:59阿楨

《冰風暴》

李安的《冰風暴》名實不符,不論影片的政治背景(前評《白宮風暴》的水門案)、天氣背景(風雪天)、家庭背景(父母子女均陷於性迷亂),都缺乏「冰風暴」的威力。
 
這個嘛!你得了李安式電影悶騷之影音魅力(另參本館:李安:名導演72)

1997《冰風暴》The Ice Storm 

導  演: 李安 
演  員: 凱文克萊(Kevin Kline)【笨賊一籮筐】、【冒牌總統】
瓊艾倫(Joan Allen)【白宮風暴】、【激情年代】、【變臉】
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異形1.2.3】、【魔鬼克星】
克莉絲汀娜蕾西(Christina Ricci)【阿達一族】、【鬼馬小精靈】
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 

李安魅力巨星無法擋
 李安穩健踏實的導戲態度,在國際知名,讓好萊塢的巨星雪歌妮薇佛、瓊艾倫和凱文克萊等人自動降價來爭取在這片中演出的機會。這部探討家庭倫理的影片在美國非商業性映演的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居冠軍寶座,足以證明李安的強勁魅力。據李安表示,這部片在去年就已完成,可是將初剪的影片放給一些觀衆看時,卻發現他們的反應非常平淡,他立即驚覺這部片必須加以補救,才能有好的票房成績,于是開始好好修剪該片,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總共19剪才修完這部【冰風暴】,最後在配上音樂之後,坎城影展的口碑反應非常好,後來在全美票房的效果也很令人滿意,再度爲李安在美創作事業劃下一個新的裏程碑。
耗資千萬的家庭倫理鉅作
 在夏天如何拍攝一場放風暴的戲呢?答案是這一支支的放柱都是花錢買來的,利用了類似泡沫發膠的膠凝物質鋪設在整座車站內,從地面開始結起一片薄冰,以光影反射,利用折射的影像效果來表達導演內心想說的意念,于是從這一場冰風暴侵襲小鎮的開始,整部影片的制片花費大爲提升。
 這部榮獲坎城影展最佳戲本獎的【冰風暴】原著作小說是美國當代小說家瑞克慕迪(Rick Moody)的作品,描述在美國困惑迷失的七0年代裏,一個幾乎分崩離析的家庭,一場暴風雪狂肆時節,一則渴望家庭溫暖與掙紮成爲家庭逃兵的心靈故事。與小說【麥田捕手】有風格相似之處,而【冰風暴】在作者一體多面的交織中,帶給讀者更深沈的震憾!
夢醒後的黎明
 七0年代像是一場六0年代後宿醉將醒的年代。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美國仍深陷在越戰的泥沼中;不願面對水門事件的尼克森總統即將下臺恢複平民之身。在平凡老百性的生活中班(凱文克萊飾)與伊蓮胡娜胡德(瓊艾倫飾)的家庭問題也正醞釀著…
 班終日爲升遷無期而眉頭深鎖,伊蓮娜胡德得不到溫情的回應谷想努力跟上當今社會的潮流。六歲的保羅(陶比麥奎爾飾)一心想吸引女生的注意、十四歲的溫蒂(克莉絲汀娜蕾西飾)則自封爲政治專家,每天黏在電視機前看喜劇影集跟水門案的公聽會。隨著感恩節假期的接近,胡德家的問題也漸漸浮出臺面,此時天空也開始烏雲密布,一場冰風暴即將來臨,這場冰風暴將使這個社區陷入癱瘓,也將改變每個人的人生。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1997/IceStorm/IceStorm.html

《冰風暴》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73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普通家庭。
  這是水門事件的年代,總統的形象、社會的權威,都受到嚴重挑戰。而普通的人們,更是備受那個時代混亂的文化觀念、性觀念的困擾,家庭瀕臨破裂的邊緣。
  這個普通的家庭本來可以生活得很平靜,但時代的大潮把他們推進了混亂的邊緣。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的夫妻厭倦,丈夫本?胡德一直在引誘鄰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對丈夫的謊言也早已不耐煩了,她與一雙兒女無意中目睹了丈夫與女鄰居偷情的場面,夫妻間一場情感風暴即將爆發。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夫妻兩個去朋友家參加一個雞尾酒會,雞尾酒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進行換宅門鑰匙的遊戲。這樣酒會結束後,每個妻子都可以和別家男人結成新的性伴侶。這是那個年代流行的遊戲,夫妻兩個一方面無力抗拒潮流風氣,另一方面也無法接受這樣荒唐的享樂生活。兩個人都成了別人的性伴侶,但最終還是相攜歸去。
  本的女兒和兒子也不安分,女兒正陶醉在同鄰家男孩子進行的性遊戲中,兒子則受到性感的富家女孩的誘惑。就在小鎮各家都被荒唐的遊戲刺激得興奮不已之時,一場30年來罕見的暴風雪襲擊而來。鄰家的男孩死于暴風雪引起的電擊,本夫婦和鄰居遭到如同天遣般的報應。
  好在兒子平安歸來,一家四口又重聚在一起,但這個風雪之夜帶給他們的震蕩還遠遠無法平息。
影片解析
  《冰風暴》改編自裏克-穆迪(Rick Moody)的同名小說(“The Ice Storm”),也是李安對自己影片中最爲滿意的一部。李安運用嫻熟的拍攝技巧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七十年代是西方社會在文化觀念、生活觀念、道德觀念,以及政治理念等等經曆劇烈震蕩的時期,在很多影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生活在這個時代下人們烏七八糟的私生活和社會關系。影片在描述幾個家庭生活危機的同時,也時常穿插著類似尼克松爲水門事件狡辯的電視畫面等曆史鏡頭,時不時地提醒你該故事的背景。當然,你也可以把這個家庭中發生的事情看作是當時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正是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引發了人們被壓抑許久的思想的大爆發。
  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在整個美國都困惑迷失的時候,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內,面對著平凡的社會上日益風行的“性解放”,孩子和大人們均試圖在身邊人身上尋求刺激。在這樣一個幾乎分崩離析的家庭裏,隱藏著一個個足以摧毀這個家庭的種種矛盾:人到中年的男人面臨著中年危機;正值青春斯發育階段的少男少女整日與爹媽針鋒相對,且對異性的身體有種異常的渴望;夫妻間不可告人的秘密……。人們逐漸從以家庭爲中心轉變爲以自我爲中心的極端變化。性和毒品的開放和放縱,使得這些一直過著保守生活的中年人們無法適應。而此時鄰居們正熱衷于進行互換宅門鑰匙的“換妻遊戲”。就在一個冰風暴即將降臨到這個小鎮的夜晚,李安將整個故事推向高潮,鄰居家孩子死于暴風雪引起的電擊,它使得這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和精神沖擊。所有的感情沖擊均在這個晚上爆發,與這場冰風暴一樣,當一切結束時,你就會看到結果。但在李安最後安排的結尾中,孩子看到在火車站接他的家人時,即使當時冰天雪地,但整個家庭卻仍能感到一絲的暖意,這幾個家庭成員似乎也在此時得到了思想上的升華。但這個冰風暴之夜所帶給他們的心靈震蕩卻遠遠無法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三位年輕演員“鬼馬小美女”克裏斯蒂娜?裏奇、“蜘蛛俠”托比?馬奎爾、“魔戒主人”伊利亞?伍德日後都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片明星。當然,他們在拍攝該片時尚未成名。但能找來這些日後熒幕中的一個個英雄美女共同來演繹這樣一部耗資千萬的家庭倫理片,也足以證明李安的慧眼識珠。
電影幕後
  爲了准備電影,李安讓演員們練習從一大堆1970年代早期的雜志中挖剪圖畫。
  在被要求說感恩禱告的時候,克裏斯蒂娜?莉西關于感恩節發表了一番言辭激烈的抨擊性演說,在亞當斯一家的價值觀。
  穿幫鏡頭
  連貫性:火車外部顯示的標志是佩恩中心,車內卻是打著都會區捷運系統(MTA)的標志。
  時代錯誤:在當時MTA還沒有出現。
  時代錯誤:其中提到了共生解放軍,這是直到1974年Patricia Hearst的綁架案發生後,才爲公衆所知。
  連貫性:在他的父母親的晚宴上,米奇的手表。
  連貫性:保羅?胡德下火車的鏡頭在開頭和結尾重放了兩遍。開始時,前面的男人下火車時在站臺上差點滑倒。結尾時,當這個場景重複的時候,他走的很平穩。
  時代錯誤:在藥劑師家看到的丹碧斯月經棉塞是一個現代設計的款式,然而在藥品櫥櫃裏的包裝又是符合當時的時代。
http://baike.baidu.com/view/369993.html?tp=0_11

李安導演《冰風暴》 家庭溫馨背後的一絲寒意

在這樣一個略感涼意的夜晚看完了這部由李安導演的《冰風暴》,雖然影片中也時不時地穿插著一些描述家庭溫馨的情節,但現在我還是不禁覺得心底仍然有些寒意,影片所主要描寫的這個家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衆所周知,七十年代是西方社會在文化觀念、生活觀念、道德觀念,以及政治理念等等經曆劇烈震蕩的時期,在很多影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生活在這個時代下人們烏七八糟的私生活和社會關系。影片在描述幾個家庭生活危機的同時,也時常穿插著類似尼克松爲水門事件狡辯的電視畫面等曆史鏡頭,時不時地提醒你該故事的背景。當然,你也可以把這個家庭中發生的事情看作是當時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正是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引發了人們被壓抑許久的思想的大爆發。
  李安在該片中尖銳地揭露了現代美國家庭中最荒唐的一面,對現代家庭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拍攝反映家庭生活的影片一直是李安所駕輕就熟的。他在臺灣拍攝的反映中國家庭文化的《推手》、《飲食男女》、《喜宴》等影片均受到到非常熱烈的好評,所以也不難理解爲什麽好萊塢制片商會將該片交給李安。這部家庭倫理片給偶的第一印象是彙聚了好多著名商業片的大明星,包括“鬼馬小美女”克裏斯蒂娜?裏奇,“蜘蛛俠”托比?馬奎爾,“魔戒主人”伊利亞?伍德,和“異形女皇”西戈尼 韋弗 等等。當然,前三位年輕演員在拍攝該片時尚未成名。但能找來這些日後熒幕中的一個個大英雄共同來演繹這樣一部耗資千萬的家庭倫理片,也足以證明該片導演李安的慧眼識珠。而且,沒有導演對這些少不更事的小演員們的調教和指導,他們也不可能有如此絲絲入扣的卓越發揮,更別說如此出色地融入影片鮮明的整體表演風格中了。從中也可以看出李安在調教演員方面的深厚功利。《冰風暴》改編自裏克-穆迪(Rick Moody)的同名小說(“The Ice Storm”)。李安運用嫻熟的拍攝技巧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這部耗資千萬的家庭倫理影片不僅在坎城影展榮獲最佳劇本大獎,而且使得李安在國際影視界聲譽大增。影片描述了在1973年“水門事件”那個特殊曆史時期,在整個美國都困惑迷失的時候,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內,面對著平凡的社會上日益風行的“性解放”,孩子和大人們均試圖在身邊人身上尋求刺激。在這樣一個幾乎分崩離析的家庭裏,隱藏著一個個足以摧毀這個家庭的種種矛盾:人到中年的男人面臨著中年危機;正值青春斯發育階段的少男少女整日與爹媽針鋒相對,且對異性的身體有種異常的渴望;夫妻間不可告人的秘密……。人們逐漸從以家庭爲中心轉變爲以自我爲中心的極端變化。性和毒品的開放和放縱,使得這些一直過著保守生活的中年人們無法適應。而此時鄰居們正熱衷于進行互換宅門鑰匙的“換妻遊戲”。就在一個冰風暴即將降臨到這個小鎮的夜晚,夫妻們正在鄰居家參與一場名爲“鑰匙派對”的換妻雞尾酒會。也正是在這個冰風暴之夜,李安將整個故事推向高潮,鄰居家孩子死于暴風雪引起的電擊,它使得這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和精神沖擊。所有的感情沖擊均在這個晚上爆發,與這場冰風暴一樣,當一切結束時,你就會看到結果。但在李安最後安排的結尾中,孩子看到在火車站接他的家人時,即使當時冰天雪地,但整個家庭卻仍能感到一絲的暖意,這幾個家庭成員似乎也在此時得到了思想上的升華。但這個冰風暴之夜所帶給他們的心靈震蕩卻遠遠無法平息。
http://ent.sina.com.cn/e/2005-05-11/1650720813.html

《冰風暴》─李安首次侵入家庭價值的寒流>塗翔文

一向以家庭爲電影核心,並擅長以好萊塢傳統「家庭通俗劇」(family-- melodrama)形式的敘事電影爲主軸的李安,在臺灣的三部作品,都環繞著這樣的「家庭」與「親情」主題,一直到《飲食男女》展現傳統與現代兩難但又不得相互依持的成熟注腳後,便前往讓他如魚得水的美國發展。其首部作品亦不改他幽默沈穩的風貌。雖改編自文學名著,《理性與感性》從容不迫地將龐雜的鉅著理成姊妹情深與愛神捉弄交錯下的輕松小品,雖然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的改編應有關鍵作用,但李安倒把他談笑用兵、溫和圓融的態度與觀點做了不同文化上的移植。
成功之余,這次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雖然仍把故事上的焦點放置在兩個家庭的人物中,但其輻射出的格局卻是比前面任何作品都複雜;冷酷而疏離的影像風格,也顯得企圖心十足。
將時代設定在尼克森掌政(水門案)的美國1973年,政治上搬演的是荒唐醜陋的黑暗面;層次下拉到東北部一個小鎮,在這兩個比鄰而居的家庭身上,亦看到主流的中産階級,上一代外表光鮮、拘謹、保守,盡談些風花雪月之事;內在卻隱隱浮動人際關系的疏離與無能。下一代則在這樣的世代交替下,充滿不確定地兢自摸索尋找成長的苦澀與印記。《冰》片探討的是這樣的問題,是李安處理過最複雜也最深沈的家庭關系,其家庭成員的代溝與疏離,不止在同一世代中橫向發展,亦在縱向的上下世代中劃出深長的一道鴻溝。李安選擇幹淨簡約的電影語言:灰冷的色調、靜謐的空間、舒緩幽柔的配樂,與明顯地以自然環境作象征來呈現這樣的主題內容,做出了異于過往的嘗試。
兩家人的婚姻關系都陷入僵局,在一開始共聚宴會中展現虛僞的假象後,緊接的是夫妻性關系的破裂(凱文克林與瓊艾倫)與相對衍生的背叛(凱文與雪歌妮薇佛)。成人的世界裏,「性」變成動亂的因子,有人「無能」以對,有人相對的「需要」更多。這兩對夫婦面對自身婚姻的不善經營,轉嫁到下一代身上的是另一個形式、而面對同一問題(性)的困惑。他們對青春期突如期來的「性」事變化充滿好奇,在得不到父母/師長(或其他媒介)所謂「正確」的引導與關懷下,以各種「另類」的形式抒發摸索,用身體行動及嘗試。失敗的父權與家長主義,尷尬地在自己偷情未果時威權式地面對未成年女兒與異性的親密接觸(包括風暴前的凱文克林與風暴後的瓊艾倫),所以無論是成人或青少年,兩個世代都在性關系/人際關系上遭受挫敗;但可怕的卻是彼此心靈間又是如此的失去交集,並且還失去溝通的可能性。
電影前半段以多條敘事線輪流交代每個人看似正常,卻又令人不解的生活片段,導演刻意的減少對白並拉長鏡頭的時間,使得電影前面的部份節奏緩慢而破碎。家庭成員的生活不論是有沒有試圖過,都好像無法試出真正溝通的可能方式,漸漸地我們才看出這些人之間的互動是這麽地無力。輔以伊格言老搭檔Mychael Danna神秘而特殊的印度樂器獨奏,更顯得電影前半段的整體氛圍是冷硬而僵化的,並布滿詭譎難理的線索。一直堆砌到風暴來臨的一夜,也是電影的高潮處,大人們聚集一堂,企圖玩著「鑰匙派對」的荒誕遊戲,它不僅代表中産階級內在的腐敗與陰暗面,更變成一種不可不爲並合理化的生活樂趣來源。他們恣意妄爲而忽略理會在家中的孩子,亦正陷入不同的危機之中(包括自然風暴的威脅與肉體關系的試煉)自生自滅。隨著幾個現場屋內整夜荒唐的行徑發展,導演交叉剪接屋外日漸嚴重的風暴,及冰雪如何凝結,造成大自然的劇烈變化。這個明顯的環境自然象征,包括冰雪本身的寒冷凍結,及突如其來大變的戲劇效果,與所有人物在一整夜如催眠般激發反常行爲的對照相呼應後,帶出激情過後真正的巨大變故──死亡。
特別是在雨過天青,暖陽乍現的清晨,兩家人在最尷尬的局面下相遇,當外界的寒雪才剛因陽光而融解時,屋內的冰霜卻要以一個人的死亡爲代價來換取化解的可能。敘事告一段落,前面如謎般的倒敘畫面這時才重溯出現,一向孤單在外就學的大兒子,剛經曆一個感情與友情沖折之下的可笑夜晚,由他主述的旁白中,我們在影片的開場就看到他用漫畫暗喻他對家庭關系的看法,彷佛置身事外,回家只是形式,非情感上真正的寄托。所以這時父母女兒三人並排在月臺等待的畫面才出現了重要意義,他們呆板而笨拙地踏出第一步(方正而依序的並排僵硬動作),嘗試重新溝通或說是重新建構家庭價值的可能,大兒子的微笑在整段電影的「倒敘」後,抑發顯得悲愴而動人。而這份悲愴在全家人坐定車位,身爲一家之主(並位于開車的核心位子)的凱文克萊,趴在方向盤上哭泣崩潰,而全家人面面相覰時,更顯得殘酷而現實。不僅是男性一貫堅強內斂與家庭中流砥柱的角色扮演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讓人感受到從內而外整個事件至此,予以角色/觀衆深刻的重擊作結。表面上好像是李安一貫對家庭價值的頌揚(回歸家庭的整合/全家同車?),但這卻是李安電影有史以來最犀利、最不留情面,亦最殘酷的尾聲。
李安在《冰風暴》裏,他不僅挑戰美國最黑暗的一年曆史爲背景,還以簡約、冷靜的影像風格,戳破僞善的家庭神話,將其逼入一個殘酷而現實的境地中,不論在電影形式或內容上,這次的李安,都是對自己的一大突破與挑戰。只是撇去了幽默豐富的語言趣味,將流利明晰的敘事情節,換成大量的影像隱喻與象征,《冰》片的李安雖然可能會讓充斥預期心態的觀衆有些失望,但事實上他還是繼續在「人倫關系」的探索與挖掘上有所進展:從題材的東方到西方,也從樂觀平和的肯定趨向現實犀利的懷疑。一路幾部片子走來,我非常興奮于他勇敢的轉變,畢竟享有一定盛名與資金來源再試圖突破,他還是個聰明而有自信的導演。
http://flashguy.myweb.hinet.net/icestorm.htm

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李安 Ang Lee  
  
  近年斐聲國際影壇,在太平洋兩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迄今已經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兩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兩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毫不誇張地說,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橋梁。作爲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裏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臥虎藏龍》等華語片以外,也拍出《理智與情感》等英語片,同時也拍攝了一些純粹的商業片諸如《冰風暴》、《與魔鬼共騎》。
  1954年10月23日生于臺灣屏東潮州,祖籍江西省德安縣。祖上作過國民黨時期的縣長。李安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治家甚有古風、教子極爲嚴格,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逢年過節在家裏還要行跪拜禮。李安就是在這樣有濃厚中國氛圍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家庭帶給他的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浸染,父權家庭的中國典型模式也爲他日後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礎甚至是原始素材。1975年他自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他先是在伊利諾斯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後又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制作,並獲得電影碩士學位。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他拍攝了《追打》(“The Runner”)、《我愛中國菜》(“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藝術家》(“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電影作品。1982年他拍攝了《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獲紐約大學獎學金及臺灣政府主辦的獨立制片電影競賽獎——金穗最佳短故事片獎。
  1984年以《分界線》(“Fine Line”)作爲其畢業作品,從紐約大學畢業。該片還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這段時間,他還參加了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電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攝制工作。接下來的6年時間,他一直在美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了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制作方式,試圖將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時間,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當起了“家庭婦男”。他每天在家裏帶孩子、練習廚藝,閑下來就構想劇本。1990年完成了劇本《推手》(“Pushing Hands”),獲臺灣政府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爲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臺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臺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由于《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這是一部關于傳統倫理觀念的通俗劇。在這部影片中,他通過一個生性活潑的紐約人以一頓便宴來招待自臺灣來參加他的婚禮的父母一事,進一步探索了二種文化和二代人之間在社會體制、倫理觀念和人際關系觀念上的迥異。通過這部電影,他探討了不同民族對于家庭、兩性關系和同性戀的認識。這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制作的中國電影,上映後贏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他的家鄉臺灣,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三十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衆投票最優秀作品獎。從此,李安在國際影視界的聲譽猛增,一舉躍入世界知名導演行列。
  1994年,他拍攝了《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這是他所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主要詮釋了家庭問題和新舊沖突這個主題。本片的主演是臺灣著名演員郎雄(Sihung Lung)。這是李安迄今爲止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屆亞太電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輯獎,第七十七屆大衛格裏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獨立制作獎和第七屆臺北電影獎優秀作品獎,列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成功地拍攝了這部影片之後,李安跨進了好萊塢主流電影制作的大門,1995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這部電影改編自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編劇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瑪?湯普遜。該片獲得諸多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爲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7年,李安又開始改編裏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說《冰風暴》(“The Ice Storm”)。本片講述的是在“水門事件”那個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家庭內發生的種種矛盾——四十多歲的男人面臨著中年危機;正值青春斯發育階段的少男少女整日與爹媽針鋒相對;夫妻間不可告人的秘密……。該片的主要演員包括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韋弗(Sigourney Weaver),瓊?艾倫(Joan Allen)和克裏斯蒂納?裏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這部片中,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國際影視界聲譽大振。這部影片也贏得了許多項國際電影協會的獎項,包括1997年編劇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的最佳編劇獎。憑借此片,李安確立了他在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中的地位。
  此後,李安轉而嘗試拍攝反映美國內戰的影片——《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與前兩部影片相比,李安的這部美國西部片並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一部《臥虎藏龍》(2000年)令李安被冠上“華人之光”的光環,該片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外語片的最高票房紀錄,並橫掃多個國際影展獎項,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及最佳導演、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等。挾《臥虎藏龍》之勢,李安在2002年接拍《變形俠醫》(Hulk),是一部庸俗的商業片,備受批評,令他感到身心俱疲,萌生退意;其後經父親鼓勵,2005年返美接拍《斷背山》,並成功再憑此片在國際影壇掀起風浪,拿下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劇本、英國電視電影學院最佳影片大獎及最佳導演獎、美國制片人公會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更憑《斷背山》成爲首位華人導演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色?戒》片長156分鍾,因瘋狂做愛鏡頭在美國影片分類系統中評爲NC-17, 即17歲以下不得觀看,該片獲得2007年64屆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等獎項。因床戲、女性角色、和對抗戰的理解問題等等引起很大爭議,被一部分觀衆抵制。  

最新作品《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Taking Woodstock(預計2009年底上映)


  電影“Taking Woodstock”背景設計在1969年的夏天,數千名年輕人湧進美國紐約小鎮貝塞爾體驗音樂、和平,以及常見的性愛與藥物。
  劇本改編自音樂節創辦者之一Elliot Tiber的回憶錄《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現實中,Elliot出身自中産猶太家庭,一直對父母隱瞞同性戀傾向,到60年代,他出力舉辦“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受到當時鼓吹愛與和平的社會氣氛所感染,終于走出衣櫃,公開同性戀身份。
  影片劇情主要環繞Elliot籌辦伍德斯托克的經過,60年代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同志社區生活面貌,以及主角出櫃的心理掙紮。據悉,影片只有一個男主角,扮演Elliot者會由頭擔到尾,當中並有一大班出色配角作綠葉,與李安合作多年的Focus Features這次繼續負責制作,劇本並由該公司總裁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執筆。影片暫定于年底開拍,並准備在明年該音樂節40周年紀念時上映。
  演員方面, 導演李安准備在新作中啓用名爲現年35歲的喜劇演員迪米特利?馬丁。 馬丁畢業于耶魯大學和紐約大學法學院,最先從事的是單口喜劇表演,憑借自編自演的喜劇《如果我》(If I )獲得愛丁堡藝穗節的畢雷喜劇獎(Perrier Comedy Award),後創作《柯南?歐布萊恩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被日間艾美獎提名,他還是大名鼎鼎的《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的創始人和主持人之一。這位多才多藝的喜劇片同李安的攜手不難讓人聯想起另一部音樂傳記片《24小時派對狂》的史蒂夫?庫根和邁克爾?溫特伯頓。

  《色戒》 (2007年) 主演:梁朝偉 王力宏 湯唯 陳沖
  
  劇情介紹
  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是少數以前衛手法探討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42年末,一位女知識青年,化身刺客,企圖用美人計,刺殺汪精衛陣營中一位高級特務,雙方在政治、權謀、性之間爾虞我詐的故事。
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推手》(PUSHING HANDS)(1991)
  金馬獎最佳 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評審團特別獎
  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法國亞眠影展最佳處女作導演獎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臺灣分會金炬獎最佳影片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1993)
  柏林影展金熊獎
  杜維爾影展影評人獎
  盧卡諾影展觀衆票選最佳影片藍豹獎
  紐約國際獨立電影及錄影帶展導演獎
  西雅圖國際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紐約同性戀反歧視聯盟傑出電影獎
  洛杉磯同性戀反歧視聯盟傑出同性戀獨立制片獎
  意大利皮斯卡拉影展最佳編劇
  意大利國際影評人協會金車獎年度最佳影片
  金馬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及觀衆票選最佳影片

  《飲食男女》(1994)
  戛納電影節 國際影評人單元開幕影片
  亞太影展 最佳影片、最佳剪輯
  全美國家影評人協會 最佳外語片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首映》雜志美國年度十大佳片,名列第七

  《理智與情感》(1995)
  柏林影展 金熊獎
  奧斯卡 金像獎 最佳改編劇本
  金球獎 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編劇
  英國影藝學院 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倫敦影評人協會年度英國最佳劇本
  全美國家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 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全美廣播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編劇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最佳編劇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電影演員公會 最佳女配角
  德國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
  德國藝術電影院公會最佳外語片
  倫敦標准晚報英國電影獎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
  USC劇作家獎作者及編劇
  美國作家協會最佳改編劇本
  英國作家協會電影劇本獎

  《冰風暴》(1997)
  戛納影展 最佳編劇
  夏威夷國際影展電影師爺特別獎
  英國影藝學院 最佳女配角
  丹麥Bodil獎最佳美國電影
  瑞典GULDBAGGE獎最佳外語片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亞軍

  《與魔鬼共騎》(1999)
  杜維爾影展 美國導演特別成就獎  

  《臥虎藏龍》(2000)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
  金球獎 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
  美國導演公會 最佳導演
  《時代》周刊最佳導演
  《時代》2000年度最佳影片
  《洛杉磯時報》2000年最佳外語片
  美國電影協會年度風雲導演
  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戴維連獎、最佳服裝、最佳音樂
  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全美國加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全美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佛羅裏達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達福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亞美影展最佳好萊塢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
  多倫多影展觀衆票選最受歡迎影片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東南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金衛星獎最佳外語片
  ......(以下省略31項獎項)

  《綠巨人》(2003)

  《斷背山》(2005)
  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全美國家影評人協會 十大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紐約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
  金球獎 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原創歌曲
  美國導演協會 最佳導演
  2006年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等四座獎項。
  2006年 美國制片獨立精神獎
  200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配樂共三個獎項。
  ......(以下省略28項獎項)

  《色,戒》(2007)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攝影
  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90.html?tp=2_11

上一篇:《白宮風暴》

下一篇:《空軍一號》

壯陽藥 2020-01-13 07:58:19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2-02-20 10:33:34

(楨:李安的影音魅力畢竟太重渭悶騷了,故李安導演的《冰風暴》,無法呈現慕迪原著以全知觀點的無情地解剖二家大小之黑暗情慾!
  而非如<李安導演《冰風暴》 家庭溫馨背後的一絲寒意>一文所言:李安運用嫻熟的拍攝技巧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微妙的一面。
  難怪影片中不時穿插著一些描述家庭溫馨的情節,只是不禁覺得心底仍然有些寒意而已!)

《冰風暴》 (方智出版 1996)

 有人說「家」是人們的避風港,是愛與血織就而成的溫暖小窩;也有人說,家庭制度其實是政府用來安定社會的偉大陰謀。無論如何,這樣的兩極論述,也許正是存在人心深處最具爭議性的原始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家庭,且對家的美好懷抱著無可抗拒的渴望。然而,身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又有誰不曾在生命之中的某一個階段,掙扎著做一名家庭的逃兵呢?不論是自己生長或自己建立的家庭。
 在這本小說中沒有說教、論理,甚至沒有像大多數故事那樣有個清楚的結局做交代;有的是作者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觸,以及留給讀者深而沈的震憾。
 正如同故事中一場世紀暴風雪,徹底淨化了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家庭,本書也讓各位讀者的心靈經歷一場淬煉--一如文學亙古以來所發揮的最高功能。
 作者:瑞克.慕迪,美國當代小說家。他曾以首部小說《花園國》,贏得美國普希卡編輯書籍評鑑獎,亦曾獲得美國CE/CLMP優秀年輕作家獎。目前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譯者:唐清蓉,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翻譯碩士。目前除教學之外,從事專業筆譯工作,是國內少數受過專業翻譯訓練的學者之一。譯作有:《心靈之眼》、《全新行銷定位》、《海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