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晚餐》
找網文常有意外收獲,順著前評
反種族沙文主義之課題,想到可順評1967年奧斯卡金像獎電影 ,(我之錄帶同眾多帶一樣黴了,無法再看,故)上網查看,不料卻都是搞笑版的《誰敢來晚餐》。放輕鬆些,好萊塢電影中的黑人形象是有演變性的。(詳參【圖博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從
等的:和善聽話的好黑人、忠心但嘮叨的奶媽、醜角(凸眼黑小孩、偷雞摸狗、不可靠)、悲慘的混血兒、壞蛋(身強體壯、暴力)。到《誰來晚餐》的正面的黑人形象:溫和有禮聰明,接受主流白人社會的秩序和價值。或眾多警匪片中質疑和挑戰秩序的黑人:黑人反英雄、警探英雄。
都太沈重了,《驚聲尖笑》下又何妨?
我還剛在公視看到:誰來晚餐<羅馬尼亞家庭>,她倆也從剛結婚的文化差異而吵架,昇華到吵架拌嘴是為了好玩。
2005《誰敢來晚餐》劇情簡介
本片是艾希頓庫奇又一自製自演的新作品,老片新拍《誰來晚餐》,黑丈人對上白女婿,一連串的搞笑事情連番發生。波西瓊斯(伯尼麥克)重家庭更甚於自己,在他心裡誰都沒資格帶走他的掌上黑珍珠,當女兒泰瑞莎(柔伊莎達娜)帶著新男友賽門葛林(艾希頓庫奇)回家,波西原是滿心歡喜迎接女兒口中學歷高前途無量的年輕股票經紀人,不過,打從開門的那一刻起,波西的美夢瞬間幻滅,因為這名年輕人不是波西想像中丹佐華盛頓和老虎伍茲的完美綜合體,這小子竟然是個白人! 面對咄咄逼人的準嶽父,深感壓力的賽門,只好吹噓胡謅,使出渾身解數要給準嶽父好印象。不枓波西不停潑他冷水,非把他從女兒泰瑞莎身邊趕走不可。 本片大膽顛覆1967年奧斯卡金像獎電影《誰來晚餐》。《誰來晚餐》由三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凱薩琳赫本、史賓瑟屈賽及史上首位黑人影帝薛尼鮑迪領銜主演,描述當凱薩琳赫本與史賓瑟屈賽飾演的白人夫婦,發現女兒帶了一位黑人未婚夫回家時產生的家庭革命,在當時種族意識保守的美國社會投下一顆原子彈!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en50372237
《誰敢來晚餐》: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
《誰敢來晚餐》的前身《誰來晚餐》(1967),描寫一個白人女孩帶男友回家吃晚飯,父母卻發現,女兒的男友竟是黑人;本片換成了黑人女孩帶白種男友回家度週末。好萊塢許多以大量黑人主角的電影,都是以黑人觀眾為主要的訴求,本片卻藉種族主題,同時『表演』黑人和白人,誇張兩個種族(無傷大雅的)刻板印象,以博取觀眾笑聲。兩部片隔了近40年,嚴肅的主題也變成了喜鬧劇;但是儘管這部片在耍寶,卻展現了美國『種族主義』(racism)的變遷。
在《誰敢來晚餐》中,種族問題已經不再談人權或歧視,種族主義已經是根深蒂固的屬性了。儘管你再自由開明,當你遇到另一個人,首先進入腦子裡的,永遠是他的種族刻板印象;在本片的主要角色身上,幾乎沒有一個人得以倖免。例如:女主角不把白人男友的事預先告知父親;男主角為了掩蓋自己不會運動的,故意向黑人準岳父討論一種黑人很少接觸的運動;黑人爸爸口口聲聲說:我不喜歡他,不是因為他是白人。但是他根本就是看白人不爽,沒有任何理由。
種族歧視,已經不只是人權地位平等的問題,物質上的平權,美國有法律在保障;長久下來的種族主義卻從另一個方向大量發展,也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已經不只針對有色人種,身為主流的白人也帶著『白人原罪(white sin)』,也因此本片中的什麼都沒做的小白臉、竟然會惹到黑人老爸。
另一方面,當作品中把刻板印象更誇張地突顯出來,會產生『反諷』效果,在美國的一些單人喜劇秀,甚至電影《豬頭逛大街》中,都故意大量地『政治不正確』,讓觀眾發笑,進一步看到刻板印像的荒謬。《誰敢來晚餐》中也隱藏著這樣些概念,男主角在晚餐上拼命講折損黑人的笑話,全家卻聽得很開心,因為笑話中的刻板印像太荒謬;但是最後一個笑話卻超過刻板印象的極限,變成『種族歧視』,大家就笑不出來了。
本片還有另一個有趣地方,就是黑人老爸和小白臉帥哥比賽男子氣概。在法農的後殖民論述中,一個高人的黑人,簡化成了一根大陰莖,個人卻被埋沒了。黑人的刻板印象之一,也就是『屌大、性能力旺盛,會強暴人』;這種刻板屬性,也對小白臉造成某種威脅。小白臉的個性滿陰性化的,他不喜歡運動、舉止謙卑溫文,黑人老爸百般挑剔,小白臉都逆來順受;但是當他被黑人老爸罵『小雞』時,他卻被激怒。這兩個男人的關係依據好萊塢公式,當然會從衝突變成瞭解,但是在那這些陳腔濫調之外,還有更多『比屌』的意味,例如兩人晚上睡在一起睡到身體交纏,甚至後來一起挑探戈等等,彷彿看到一根黑屌和一根白屌在比屌大。
有一本圖文書《Big Book of Racism》的最後一格漫畫中,各種族的人喝醉了酒,全部幹在一起開轟趴,種族大融合,旁邊一行字卻說『我希望你們不要以為,這樣的結果改變得了什麼』。本片中那兩個針鋒相對的黑白雙男,後來也因為喝了酒一起大跳探戈。種族主義好像是是社會的產物,喝了酒擺脫制約之後,可能就『暫時』沒有問題了。那本書漫畫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逃也逃不掉。本片的結論卻是: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喝了酒可以暫時化解種族隔閡,但是你還需要容忍、瞭解、寬容(等廢話),才能真正跨越種族鴻溝。不過後面那兩句話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句:『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
http://blog.chinatimes.com/justsaymo/archive/2006/05/04/56944.html
公共電視-誰來晚餐<羅馬尼亞家庭>
今天拜訪的家庭,是台北縣新店市,台灣與羅馬尼亞聯姻的四口之家,女主人瑋玲,從國中開始就在美國生活,從小爸媽帶他們出去「玩」其實就是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去南部玩也是找吃的,我們什麼都是以吃為主。
由於這份「家學淵源」,瑋玲超喜歡做菜,自己有了家庭後,除了把吃當成娛樂,她還認為吃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因此全家一起坐下來吃晚餐,是這個家庭裡,非常重要的守則。
瑋玲的先生Radu來自曾是共產國家的羅馬尼亞,過去曾是國家足球隊的國腳,棄武從文赴美拿到柏克萊大學的博士,也娶得瑋玲這位美嬌娘。懂得用美食做社交的瑋玲,一手的好廚藝,也緊緊抓住了丈夫的胃和心。
兩人剛結婚時,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吵架,現在已經昇華到吵架拌嘴是為了好玩
而讓Radu最苦惱的是兩個孩子在家中習慣講中文,因為他懂得極少,因此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是,只要他在的時候就不能講中文。雖然Radu精通五國語言,但瑋玲說:「中文真的考倒他了,四聲他聽不出來,他最恨我講這個。」
不同的文化背景,雖讓這個家庭的成員偶爾需要互相調適,但精通各式料理的瑋玲,卻總能以他的手藝將大家栓在一起,他的羅馬尼亞菜,甚至讓Radu的鄉親贊不絕口,最後會是哪一位來賓能來到這個家庭享用美食以及東西合璧的文化氛圍呢?
我們家常發生一種爭執,我先生會想隨時隨地知道發生什麼事。我並非不認同他,理解他害怕孩子在台灣久了,會沒辦法跟他溝通,怕他們忘了英文,但是有時候孩子的心情就是想說中文。女兒比較敏感,爸爸在盡量說英文,弟弟不是,爸爸就會生氣。
我剛到台灣那時候是八月,我穿著西裝從長途巴士下來,走出一個甬道,然後我就想,哪個白癡在這種天氣讓暖氣一直開著?我一直認為有人對著我吹暖氣,後來我才發現,其實這是這裡的天氣,所以我開始解開我的西裝。這是我到這裡碰到熱帶天氣的第一印象。
他們應該是三個不同文化混在一起,我(來賓)覺得這個很好玩,可能會有一些誤會的時候,但大部分我覺得應該是好玩的經歷。他們應該比較偏西方的家庭,東方家庭通常很乖,像我爸爸會教我不要這樣那樣有很多規矩。我很欣賞他們的家,希望我長大有自己的家庭的時候,也可以這麼國際、這麼親密,雖然有點撒嬌,但我很喜歡那個感覺。
http://www.pts.org.tw/~web01/Dinner/
澳洲原住民政策與中國民族政策對比的直觀感受2023-10-16
【本文來自《時隔24年,澳大利亞就修憲以設立原住民發聲機構的公投未獲通過》評論區】
在澳洲呆了三年,我覺得有一點點發言權。根據我的觀察,澳洲對土著一直在實行結構性壓迫,從白人登上澳洲大陸到今天從未間斷。而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澳洲會展示原住民文化,以此來當做文化多元的幌子。我稱之為動物園裡的猴子。
白人們以保護和欣賞原住民文化為藉口,將原住民同現代文明隔絕開,讓他們很難融入現代城鎮生活,與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藉口反思強迫住校政策,摧毀他們受教育的意願,以至於大學幾乎看不到原住民的身影。這樣原住民除了越來越胖,跟他們幾十上百年前的祖先沒有兩樣。原住民永遠掌握不了現代技術,群體更不能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他們只知道自己跟祖輩一樣,正在被壓迫,但是這種壓迫,現在卻不知道從何而來。政府表明上給原住民了很多稅收優惠,但是他們除了售賣自己的土著文化,連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沒有。土著只能抱怨,在公共汽車上向當地居民大吼自己受到的不公。這又讓當地居民一致反感土著,這也是這次投票結果毫不意外的原因。
作為對比,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西藏政策。我們是真的在把西藏人民當做同胞看待。想方設法在西藏實行現代化,教會藏民同胞技能,讓他們能自己動手創造價值。11年前,2012年我在西藏旅行,從拉薩租車去樟木,車主就是位藏族同胞。他家裡爺爺是農奴,被砍斷了一隻手,他屬於被解放那一批,從小送往重慶的民族學校,一直到長大學了駕駛技術回到藏區。駕駛員在西藏非常收人尊敬,並且收入頗豐。一路上他不時給我炫耀他新買的進口越野車,他去天津港提的車。他的車頭掛著毛澤東像,我想這個比活佛更能保佑他駕駛平安吧。
從藏民整潔氣派的越野車,到澳洲土著一上車就充滿奇怪味道的公車,這一路穿越和感受,兩種氣味的混雜,容易引起一個人的思緒。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摧毀西藏人的文化,但西藏同胞要進入現代生活,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就要自己放棄一部分傳統,這是自我選擇的結果。這一點卻成了西方攻擊我們的把柄。每次想到這個都讓我覺得噁心。
究竟誰更文明一些?究竟誰又在壓迫當地居民?這個世界的黑白總是被人顛倒。
回應
澳大利亞的土著應該感到幸運,知足吧。讓他們認真研修一下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歷史就知道了。
要不是西方列強讓中國人開了眼界,中國人壓根就沒有種族的概念。就算是古代的蠻夷之分,說的也只是文化上的差異。如何比?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