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07:25:24阿楨

《光榮戰役》

《光榮戰役》是對美國南北戰爭時,一支鮮為人知的黑人兵團獻上敬意,他們之所以被歷史所忽略,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種族歧視。
這支全由黑人組成的兵團,是麻薩諸塞州自願步兵團的第54兵團,由白人勞勃修上校(馬修柏德利)自願領導,他將700名來自下層社會的黑人,訓練成精良的戰鬥部隊,雖然南北戰爭是替黑人爭取權益,但是他們不但要抵抗南方敵軍,還得應付北軍中白人袍澤的排擠,最悲微低賤的工作總是落到他們頭上,但是他們仍盡忠職守、毫不退縮。
最後,54兵團在一場南加州的戰役中,受命攻打一個1000名南軍防守的碉堡,這場戰役使他們死傷慘重,半數以上為國捐軀。
此片是根據勞勃修的書信所改編而成,也是美國史上第一支黑人兵團的真實感人紀事,曾獲1989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丹佐華盛頓)、最佳攝影、最佳音效三項大獎。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atm0874421

原來是平反黑戰士之作!可是,歷經一、二次大戰,為何至今美軍派往海外作戰的下層戰士比例仍是黑人居多呢?

這個嘛!得從美國黑白社經地位究起了。

《光榮戰役》配樂

詹姆斯.霍納的<光榮戰役>是一部令人心碎的電影原聲帶,在霍納80年代的作品中,不論是枓幻冒險或是溫馨感人,一直是以商業氣息比較濃厚的電影居多,手法上一直也維持著傳統好萊塢電影配樂的格式,而<光榮戰役>是當中少數在題材比較嚴肅的作品,而且我想除了霍納之外,沒有人寫得出這樣的戰爭電影配樂,霍納旋律上的唯美性在其間不僅有動人的發揮,被認為在戰爭電影中必備的軍樂或銅管打擊,在霍納手上也展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脫俗美感,霍納之後幾部被認為盪氣迴腸的作品,如<英雄本色>或<阿波羅十三>,都不免可以看到<光榮戰役>的影響.
  序曲Call To Arms是一首影史絕無僅有的鼓號曲,說它是鼓號曲其實並不完全貼切,它實際上揉合了鼓號曲的昂揚和唯美如天籟的童聲合唱於一體,這樣的音樂有唯美動人,細緻飄渺的旋律性,同時也呈現了一種清新飄逸的軍樂風格,一種前所未見的史詩美感油然而生,很難想像這兩種看似天差地遠的曲式能揉合的這樣完美,而這首曲子所呈現的質感,也正是整部配樂的主要風格.這首序曲在配樂中佔了相當大的篇幅,面貌雖然變化不多,但仍有不少迷人的片段,如Forming the Regiment, 一直是我個人除了Call To Arms以外十分喜愛的曲目,霍納開場有如熄燈號般的小號,清楚的呈現了軍隊的印象,而絃樂的主題,自然是美的令人心碎,然而巧手一帶,又回到一首以短笛和鼓樂來表現的行軍曲,很驚訝霍納在這其間變化的這樣流暢自然,同樣的在The Year Of Jubilee中,霍納也成功的融合了這個唯美的童聲主題和短笛軍樂於一體.在這部配樂中,霍納的軍樂色彩非常值得一提,小號的運用飄逸瀟灑,感情深刻,我幾乎想用柔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但是軍樂的簡潔和英姿卻仍舊鮮明清晰.而這個主題在感情上發揮的最深刻的,則是將絃樂用的扣人心絃的Burning The Town Of Darien.只是在配樂中一整篇下來,詹姆斯.霍納都把主題旋律與類似的音樂風格重頭用到尾,所以不免使整部配樂有太多聽起來十分雷同的音樂,有點沒完沒了,缺乏分段和差異的情形.
  霍納譜寫的動人主題,向來是霍納配樂最迷人的一點,這部配樂中有很好的序曲,但其中Lonely Christmas,Preparations For Battle的主題才是我個人的最愛,我想如果你聽過了這個主題,一定就能發現<英雄本色>中的那股深幽的美感是源自何處,尤其Preparations For Battle是一首了不起的作品,結尾的鼓,號,鐘交織成的壯烈的氣勢,撼人心絃卻又充滿出塵脫俗的美感,雖然或多或少,這個主題就是有那麼一點點<魔繭>的影子在,但是原則上,大家都己經習慣在霍納的作品中會有這樣的情形.
  至於合唱曲目Charging Fort Wagner,要我怎麼說呢,這是一首很好聽的作品,可是它完全是抄襲的,格式和起承轉合與卡爾奧夫的”命運”對照的絲毫不差,唯一的差別是它少了一些”命運”的爆發力,卻轉換成霍納式的唯美旋律性,只是一首抄襲的這樣明顯又這樣工整的作品目的何在,為何不甘脆就用”命運”,事實上在<光榮戰役>的預告片中用的配樂就是”命運”,所以這個作品對我而言始終是個問號.
  終曲Closing Credits不只結合了片中兩個出色的主題,同時在一開場時主題的編曲,也展現了前所未見的編曲手法,非常的輕快獨特,聽了這一段,你就會發現在<阿波羅十三>中那首出色的終曲,其實可以說是結合了<光榮戰役>和<真愛一世情>的成品,總之這個曲目自然是這部配樂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而且你一聽就知道這是80年代的典型霍納式終曲,為什麼?答案當然就是那餘韻迴繞不止,結了一分鐘才結束的結尾,而且霍納的”餘韻”,始終是那幾個音.
  在<光榮戰役>中,詹姆斯.霍納將傳統的鼓號軍樂,完美的滲入唯美優雅,令人心碎的個人風格,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音樂形態,感人肺腑的唯美中亦有飄逸悠然的英氣,只是整體聽下來,它還是有霍納配樂常見的分段不明,音樂每一段都大同小異的情形,因此對我個人來說,它終究沒有<真愛一世情>那麼豐富動人,但是就創作的精神和成就來說,在不理會Charging Fort Wagner或假裝世界上沒有卡爾奧夫的情形下,說這部配樂是霍納獨創的經典作品,並不為過.
http://www.loyalwise.com/glory.htm

南北戰爭:Civil War,U.S.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産階級。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而北方資産階級的目的在于打敗南方,以便恢複全國的統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爲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鬥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最爲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但是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發生在該州內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産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爲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爲蓄奴州,奴隸主利用其在美國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國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州,于是在堪薩斯州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鬥爭,鬥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的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爲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爲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佐治亞州、亞拉巴馬、佛羅裏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 並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爲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 。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名將輩出包括“西點第一名將”——萊斯特?李,“石牆”——傑克遜,“不敗的猛將”——約翰斯頓,“little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絕大多數優秀的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複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幹涉計劃。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于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爲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爲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成爲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采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爲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于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裏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于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複統一。

內戰的意義

  內戰期間,雙方戰費消耗150億美元。北軍傷亡63萬人,南軍傷亡48萬人。戰爭顯示了近代工業的威力,雙方都大量裝備了新式線膛武器,促進了散開隊形、野戰工事和步兵近迫作業的運用和發展。鐵路和電報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在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裝甲艦、地雷、水雷和潛水艇。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産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爲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 ,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曆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
  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産階級革命,雖然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但較好的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爲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爲美國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林肯只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33977.html?tp=0_10

上一篇:《國家的誕生》

下一篇:《騎兵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