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5 11:10:29阿楨

《恐怖伊凡》

愛森斯坦的《恐怖伊凡》獲得1946年盧卡諾影展最佳攝影獎,實至名歸:投影在堡牆、傾斜前進的伊凡之黑白剪接畫面,真有夠恐怖!詳參【圖博館】:愛森斯坦:名導演13



《恐怖伊凡I》

1945 / 蘇聯/ 黑白 / 99 min / 35mm
導演:Sergei Eisenstein, Grigori Alexandrov
編劇:Sergei Eisenstein, Marie Seton
攝影:Eduard Tisse, Andrei Moskvin
音樂:Sergei Prokofiev
演員:Nikolai  Cherkasov,  Lyudmila  Tselikovskaya,
Serafima Birman, Mikhail Nazvanov  

愛森斯坦成了國內外極具名望的導演和電影學家,他破格獲政府默許自撰劇本,開拍描述十六世紀沙皇伊凡四世事的歷史電影。故事從伊凡加冕開始,對外軍事果斷英明,對內與奸險的皇親國戚鬥爭,妻子最後被人毒害,伊凡傷心絕望自我放逐,結尾是人民大排長龍要求他回國的感人場面。Tisse攝影格局鉅細無遺,技驚四座;男主角Cherkasov演技非凡,又有黨內勢力支持。普羅哥菲夫花了九個月時間配樂,絕對沒有白費。史太林看過影片後頒了一等獎給愛森斯坦,因為他自比伊凡,以為愛森斯坦對他歌功頌德,稱讚他是進步開明的君主。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filmprog/chinese/2008cinema/2008rc_film07.html

 伊凡雷帝2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2: Боярский заговор (1958)
導演: 謝爾蓋•愛森斯坦
編劇: 謝爾蓋•愛森斯坦
主演: Nikolai Cherkasov / Serafima Birman / 帕維爾•卡道奇尼科夫

誰知愛森斯坦在《恐怖伊凡II》(1958) 筆鋒一轉,揭開伊凡真面目,宮廷陰謀傾巢而出,伊凡以獨裁手段變革,觸及大屠殺史實。愛森斯坦初次把黑白與彩色畫面融合,在結局一場呈現,叫人眼界大開。史太林對號入座,深表不滿,在一九四六年頒令禁映,直至一九五八年才得以公映。兩部影片的攝影鉅細無遺,男主角演技非凡,普羅哥菲夫的配樂與影像渾然天成,成為俄國電影音樂典範。愛森斯坦其後一直奔走,爭取修改,重拍,甚至開拍構思中的第三部,直至一九四八年逝世。

愛森斯坦逝世60周年 蒙太奇影史留芳

 奧德薩階梯上歡呼的人群,戴面紗的少婦,撐洋傘帶點嬌羞的女士,殘障的男人在揮帽,微胖的女士與兒子一起揮手,兩個滿面笑容的孩子;
 《波特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中的這場「奧德薩階梯」,之所以成為影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便因其成功運用蒙太奇技巧,拍出沙皇軍隊鎮壓無辜人民的震撼與衝擊——從《罷工》(Strike)到《波特金戰艦》,愛森斯坦把蒙太奇提升到至高的位置,也改變了電影從業員及觀眾的觀念。
 愛森斯坦是在參與費立茲.朗(Fritz Lang)作品《玩家馬布斯博士》(Dr. Mabuse der Spieler)的蘇聯版剪接工作時,一頭撞進電影製作中的;在此之前,他只上了一點電影課程,拍了一部名為《Glumov's Diary》的短片。

一種敘述的方法

 那年愛森斯坦25歲,已是一位聲名在外的劇場導演,最出名的作品是改編奧斯妥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的《聰明人》,在原本的三幕劇中加插關於低下階層的喜劇,引來教育部門的不滿,卻深受觀眾歡迎。此劇是愛森斯坦關於蒙太奇的一個宣言:劇場可以透過精確安排的一連串令人震撼的「強烈時刻」,讓觀眾投入其中。這稱之為「Montage of Attraction」。
 Montage,也是我們所熟悉的「蒙太奇」,一個源於法文「Monter」的建築學名詞,原意指的是構成、裝配,被挪用至電影、音樂或文學中,變成了一種敘述的手法。
 對於觀眾,蒙太奇是「剪接」的同義詞。埃德溫.飽特(Edwin S. Porter)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車軌、電報室、司機室、山谷等不同場景,組合成一個多線進行的故事,被多數人視為分鏡頭拍攝的創始者,影片的剪接使「火車進站」後進入新紀元。(對《火車大劫案》有興趣的讀者,可於內地或外國視頻網站查詢。)
 但對蒙太奇理論進行研究總結的,是前蘇聯的一眾導演。著有《鏡頭與蒙太奇》一書的前蘇聯導演庫里雪夫(Kuleshov),提出自己的蒙太奇理論:將同一鏡頭與不同鏡頭分別組合,就可創造出不同的審美含意。
在他的理論上進一步發展的,便是愛森斯坦。

「兩個蒙太奇鏡頭的並列,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愛森斯坦

 愛森斯坦曾經用日本文字來比喻他的蒙太奇理論。他指出「犬」與「口」組合成「吠」字,或「刃」與「心」組合成「忍」字,就如電影剪接後,能創造出鏡頭組合前並不存在的新意義—成為中國讀者,可能會更關心那是中國的文字,還有「吠」與「忍」早已被注入語意內容,而非單純的之前並不存在的意義。
 但我們仍可從這些例子看到,愛森斯坦對於蒙太奇的研究,並不止於技術層面。他的首部作品《罷工》,便淋漓盡致地展示他的蒙太奇理論。工廠全面停工,老闆的鏡頭與烏鴉及貓的畫面交錯剪接;狗、狐狸、貓頭鷹、猴子等動物,變成警察的形象等。影片最後部分的一場大屠殺,哥薩克士兵在工人的宿舍區開槍,交錯的是屠夫屠宰一頭牛的畫面。
 類似的畫面,還有《十月》(October)中等待一扇門打開的克倫斯基,跳接到一隻開屏的機械孔雀。
 在這裡,蒙太奇不止是一種剪接技巧,更是象徵與比喻。

在技術層面以外

 繼《罷工》之後的《波特金戰艦》,愛森斯坦更純熟地運用蒙太奇手法。他認為鏡頭的組織,必須以蒙太奇的片段來呈現,每一個片段都能引發某種聯想,而這些聯想累積起來便組合成繁複的情緒感受。
 於是片中彎腰的老人、低垂的帆布、被手指揉捏的一頂軟帽,含淚的雙眼等,組合成悲傷的情緒,而片中透過悲傷、忿怒等不同情緒的組合,帶出舊社會的壓迫,人民起義的熱血等。
 前文描寫的「奧德薩階梯」一場,便是俄羅斯人民歡迎在戰艦上起義的水手,然後遭遇軍隊鎮壓的情況。從喜而悲,中間還經歷了不同人不同的情緒,有懇求停止屠殺的女人,有兒子被殺的絕望女人,悲哀、絕望、混亂、驚慌……各種情緒便藉著畫面的組合而產生。愛森斯坦更藉著剪接的方式,把一場兩分鐘的故事,延展超過十分鐘,使觀眾的情緒得以更加充分地刺激起來。
 還有《新與舊》進一步的實驗,打破敘述的時間等,愛森斯坦認為,蒙太奇並不只是一種技巧,更是可以獨立於劇情的發展的美學理論。
 從劇場便已在研究蒙太奇理論的愛森斯坦,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然而在創作上,卻因國內的政治局勢而時有限制。然而他在電影上的探索,在今次「紀念祭」所選映的作品中,都表露無遺。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6/03/FA0806030001.htm

大銀幕重溫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經典作品

  電影巨匠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拍片不多,但影響力卻異常深遠。以蒙太奇為論,他每一部電影都是美學示範作,蒙太奇在他手裏不單是剪接技巧,而是處境、生活,影像所製造的激情場面,衝擊著觀眾的感情。他的作品見證了俄國革命的理想,紀錄了人民力量的豪情,更是電影入門者的必修科。
  為紀念他逝世六十周年,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資深電影人羅維明策劃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08」,下月以「愛森斯坦」為專題,回顧他多部經典之作。六月六日至八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六月十四日及十五日在香港科學館演講廳,和六月廿二日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放映,而九月份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將放映六十年代日本新浪潮電影。
  是次放映的電影包括愛森斯坦的揚名之作「布爾什維克革命三部曲」:《罷工》、《波特金戰艦》及《十月》;蒙太奇美學經典《新舊路線》;他第一部有聲電影、配樂激昂的《阿歷山大‧涅夫斯基》;描述俄國沙皇伊凡四世事跡的《恐怖伊凡I及II》;受墨西哥繪畫藝術啟發靈感而拍成的《墨西哥萬歲》及剪輯成紀錄片的另一版本《墨西哥艷陽天》。
  為配合是次放映,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在放映電影《罷工》後,資深影評人岑朗天、鄭傳鍏及羅維明,將在香港大空館演講廳主持「革命‧電影‧政治:愛森斯坦電影人生」講座。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愛森斯坦不但是前蘇聯的電影大師,亦是傑出的電影理論家及評論家。一八九八年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自小熱愛閱讀,漫畫,對劇場有深厚興趣。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他服役期間已參與戲劇製作,革命結束後他加入中央工人劇場,投身舞台劇,學習「即興喜劇」並實驗「吸引力蒙太奇」效果,學懂計算和組織觀眾反應,成為當時甚獲注意的舞台劇導演。一九二二年他正式接觸電影,除參與剪接費立茲‧朗 (Fritz Lang) 的蘇聯版《玩家馬布斯博士》,更發表了對電影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綱領性文章《雜耍蒙太奇》。
  蒙太奇,當年蘇聯電影藝術的流行詞,每個導演都瑯瑯上口、實驗、實踐,但只有愛森斯坦精研細究,發揚光大變成創作美學體系。蒙太奇在他手裏,不單是直接、連續式、跳接等一般剪接技巧,而是透過不同鏡頭影像的組合,彼此衝擊,創造出比直接剪接更具衝擊力及影響力的場面,加強劇情的張力及電影感。
  他對於電影藝術有獨特的看法,他不喜歡寫實,而是渴望在銀幕上表現豐富的想像,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一九二五年他的第一部長片《罷工》把劇場風格及蒙太奇理念結合得如魚得水。二十七歲完成了《波特金戰艦》(1925) 而揚名天下,成為轟動影壇的風雲人物,影片中一些畫面更成為電影學院的教材,此片亦為各國電影資料館爭相收藏。他拍的《十月》(1925)、《新舊路線》(1929) 雖受批評,一九三八年的《阿歷山大‧涅夫斯基》卻令他再次揚名影壇。
  他的一生隨蘇聯的政治歷史波濤起伏,電影大多與政治社會掛勾,經常以俄國革命歷史題材借古喻今,亦曾被批評歪曲史實以偏概全,但無產階級與資本主義鬥爭的基調,一直貫穿他的作品。
  他首部默片《罷工》描寫蘇聯革命前的處境,資本家為富不仁,工人生活受盡剝削。影片部份場面激情澎湃,節奏緊湊,和今日荷李活動作片不相伯仲,可想像當年初映時的石破天驚。
  《罷工》的成功,令愛森斯坦再接再厲重現一九○五年的革命事。《波特金戰艦》的故事以叛艦事件作為主線,但愛森斯坦重訪奧德薩碼頭階梯,一時感慨,決定加重筆墨,以階梯屠殺事件重現「血色星期日」的慘況。「奧德薩階梯」一場戲更成為電影史重要的一章,透過蒙太奇技巧,平民大屠殺一場戲變得扣人心弦,冰冷的沙皇軍隊無情的鎮壓,人物表情的衝擊,使得屠殺場面變得刺激萬分。本片雖是七十多年前的默片,現在觀看仍然深深震撼人心。
  一九一七年十月發生了俄國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命。愛森斯坦以半紀錄片形式,把列寧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推翻沙皇高壓統治的史實拍成《十月》。影片插入不少新聞片段,開始他的無故事敘事實驗。影片獲一九二九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政治氣候瞬息萬變亦迂迴曲折。《新舊路線》原名《總路線》,愛森斯坦借一名農婦說服同伴組成集體農場,改造了生產機器的故事,鼓吹黨內溫和派提倡農民自組合作社。本來是與彼得格勒蘇維埃政府總統托洛斯基合作的產物,後來托洛斯基被鬥下台,黨政治立場改變,史太林要求重拍重剪。但即使路線再改,亦無礙愛森斯坦對製作的駕馭能力。片中鏡頭組合緊密繁複又多變,蒙太奇美學得到前所未有的新發展,連荷李活影人也寫個服字。影片獲一九三○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一九三○年代有聲電影出現,愛森斯坦以精工雕琢的史詩片《阿歷山大‧涅夫斯基》作為他第一部有聲電影。當時正值世界大戰,影片打正愛國主義旗號,拍出十三世紀俄國戰士保家衛國,抵抗外敵的英雄事。影片不單被政府拿來激奮民心,對抗當時強大的納粹德軍,當中偉大場面、豪情壯志,更深深地感染了歐洲各國,跟風製作愛國戰爭片。譜寫出激昂配樂的浦羅哥菲夫 (Sergei Prokofiev)更成為音樂大師,由配樂改編的清唱劇更場場爆滿,影響力一時無兩。影片奪一九三九年美國評論議會大獎最佳外語片。
  一九三○年,愛森斯坦輾轉來到墨西哥,決定拍攝一部有關其豐厚歷史文化的紀錄片《墨西哥萬歲》。他原意把它分成四部分,以浪漫愛情故事為中心,並以生死課題貫穿。愛森斯坦與攝影師拍攝超過一年,把異國風情細緻捕捉,可惜史太林指愛森斯坦是國家叛徒,向投資者施壓叫停拍攝。發行公司為了不致血本無歸,剪輯成另一短片匆匆上映,又將毛片當作資料鏡頭分割賣掉。《墨西哥艷陽天》(1940) 是本來有份參與的編劇,把片段剪輯成這一部介紹風土人情的記錄片版本。雖是如此,滄海遺珠之豐盛,剪成不同版本亦各有特色。愛森斯坦當年的助手後來有機會根據原劇本意念重組片段,讓《墨西哥萬歲》(1979)得以重見天日,影片更獲一九七九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金獎。兩部影片將同場放映。
  由於愛森斯坦是國內外極具名望的導演和電影學家,故破格獲政府默許自撰劇本,開拍描述十六世紀沙皇伊凡四世的歷史電影。《恐怖伊凡I》(1945) 由伊凡四世加冕開始,他對外軍事果斷英明,對內與奸險的皇親國戚鬥爭,但妻子被人毒害,傷心絕望的伊凡自我放逐,最後人民大排長龍要求他回國。史太林自比伊凡,以為愛森斯坦對他歌功頌德,頒了一等獎給他。影片獲一九四六年盧卡諾影展最佳攝影。
  誰知愛森斯坦在《恐怖伊凡II》(1958) 筆鋒一轉,揭開伊凡真面目,宮廷陰謀傾巢而出,伊凡以獨裁手段變革,觸及大屠殺史實。愛森斯坦初次把黑白與彩色畫面融合,在結局一場呈現,叫人眼界大開。史太林對號入座,深表不滿,在一九四六年頒令禁映,直至一九五八年才得以公映。兩部影片的攝影鉅細無遺,男主角演技非凡,普羅哥菲夫的配樂與影像渾然天成,成為俄國電影音樂典範。愛森斯坦其後一直奔走,爭取修改,重拍,甚至開拍構思中的第三部,直至一九四八年逝世。
  除默片外,其餘電影為俄語對白,設英文字幕;《恐怖伊凡I 及 II》設中、英文字幕;《墨西哥艷陽天》為英語旁白,不設字幕。
  票價五十元,全日制學生、六十歲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每次購買六至十張門票可獲九折優惠;十一張或以上獲八折。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 http://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及折扣優惠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的宣傳單張。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 http://www.lcsd.gov.hk/fp
二○○八年五月十六日(星期五)
http://www.lcsd.hk/b5/ppr_release_det.php?pd=20080516&ps=04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裏耶維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稱爲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裏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爲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爲沙皇。

登基背景

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于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産生了深刻影響。1547年加冕稱沙皇。他開始執政後,于1549年建立重臣會議,編纂新法典。1549—1560年對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財政、軍隊、宗教等方面進行改革。伊凡四世的政府竭力鞏固專制政權,強化國家中央集權。其軍事改革的基本內容,是完善軍事指揮體系,建立常備軍,整頓俄國地方部隊的勤務和調整俄國邊境守備與屯紮勤務。這次改革奠定了俄國正規軍的基礎。執政時期,制訂了第一部軍隊條令——《貴族會議關于屯紮和守備勤務決議》。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
1547年開始,伊凡四世實行獨裁統治。對內政策的方針是反對大貴族分立主義,具體表現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轄地區制,給貴族勢力很大的打擊。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建立了中央集權。

對外擴張

對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開始了俄羅斯對外的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然後又吞並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爲多民族國家。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曆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志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于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之前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強于俄羅斯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而且,攻滅喀山汗國,爲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並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的掃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于伊凡並于1579年被占領。1572年粉碎了被稱爲“奧斯曼土耳其之鞭”的克裏木汗國政權。當時奧斯曼土耳其處于鼎盛時期,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而粉碎克裏木汗國給奧斯曼土耳奇的迎頭痛擊,挫敗了奧斯曼土耳奇統治俄羅斯及東歐的圖謀。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爲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于鄰近國家波蘭、立陶宛、丹麥、瑞典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鄰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兵買馬,伺機侵占西伯利亞汗國。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屢屢發生激烈沖突。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系,鼓動他入夥,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爲沙皇拓展疆土效犬馬之勞。
1581年,經過長期謀劃准備,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隊伍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占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爲俄國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鬥爭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終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伊凡四世作爲軍事家統帥活動的特點是,戰略企圖大膽,實施企圖果斷。他親自領導軍隊參加了喀山遠征(1545—1552)、波洛茨克遠征(1563)、1572年和1577年兩次立窩尼亞遠征,戰場上的伊凡四世十分勇敢。在戰略方面遵循的方針,是連續打擊敵人,動員國家和軍隊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准備。在保障了羅斯東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做好其南面的防禦(在克裏木韃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邊界配系)之後,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對付立窩尼亞騎土團。馬克思指出:“他反對立窩尼亞的企圖是頑強的,其自覺的目的是爲羅斯爭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向歐洲的通路。”在戰術方面,伊凡四世認爲,野戰中應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爲出發點,但要塞防禦和包圍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攻堅戰中廣泛使用火炮和工程器材,其中包括地雷爆破器材。

沙皇稱號的起源

“沙皇”,即“царь”(“愷撒”的俄語發音)稱號來自伊凡四世(在俄羅斯又被尊稱爲伊凡大帝)。早期羅斯人認爲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的君主爲“沙皇”,而認爲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爲“沙皇”,俄羅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強盛的蒙古大汗還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爲皇後,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爲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1547年,伊凡大帝發表了重要講話,要親政並正式自稱沙皇。伊凡大帝的講話令領主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發現伊凡四世的講話是那麽深思熟慮,與他16歲的年齡是不相稱的,伊凡四世很早熟。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爲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爲沙皇專制政體。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羅斯擠入歐洲強國之林。

後世評價

伊凡四世是當時莫斯科最優秀的演說家,他酷愛讀書,博覽群書,尤其閱讀了大量曆史書籍。擅長寫作,對俄語有很高的造詣,是當時俄羅斯第一流的語言學家和作家,雖然大多數作品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詞造句的本領和尖刻諷刺的技巧卻躍然紙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羅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視俄羅斯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印刷術的推廣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時期,俄國的農民們,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進一步束縛在土地上。
伊凡四世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之人,其活動特點是具有遠見和堅定的目的性,並具有進步的性質,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國的開國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長在階級鬥爭和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極其複雜的環境中,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13歲時就下令處死了反對他的世襲大領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號由此而來。

影響

伊凡四世在俄羅斯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于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爲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伊凡雷帝是斯大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彼得一世改革時困難重重,太子兒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決定以伊凡雷帝爲榜樣,于是,彼得大帝處死了自己的兒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59679.html?tp=0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