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4 10:18:46阿楨

《雙城記》

相對於法國雷諾阿(Jean Renoir)1938年導演的前評《馬賽曲》之正面評價法國大革命,美國Jack Conway1935年導演的《雙城記》則有點丑化法國大革命。

這個嘛!源自狄更斯的原著,其實反映了英國人的法國大革命觀(代表是伯克的前評《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只不過狄更斯以煽情的丑劇表達罷了。

雙城記>百度百科

【電影1935版本】  

  導演:Jack Conway  
  演員:
  Elizabeth Allan .....Lucie Manette
  Edna May Oliver .....Miss Pross
  Reginald Owen .....C.J. Stryver
  Basil Rathbone .....Marquis St. Evremonde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于法國大革命期間,羅納德?考爾曼扮演的英國倫敦的年輕有爲的律師席尼?卡頓,他深深地愛上了巴黎女子露絲?曼納。但露絲.曼納卻僅僅只是把他當作普通朋友,而是嫁給了法國貴族青年風度翩翩的查爾斯?達雷。當法國政治局勢陷入一團混亂時,查爾斯?達雷遭到暴民囚禁,露絲?曼納走投無路,只好向席尼?卡頓請求幫助。席尼?卡頓爲了成全所愛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來挽救情敵,在黑牢探監之際施展策劃周密的調包計將查爾斯?達雷救了出來,而他則義無反顧地步上斷頭臺。男主角的高尚情操,足以令天下人同聲一哭。
  幕後制作
  本片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雙城記》,在大制作家大衛.塞茨尼克與導演傑克.康韋的傾力攝制下,完成了這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代悲劇的傑作,也是根據本書拍攝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成績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說利用各種元素描述一個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自出版以來受到無數讀者的熱心追捧,一版再版。本片並沒有完全包括小說展現出來的所有元素,但卻沒有遺漏任何最爲重要的情節。當然,沒有哪一部通過優秀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能夠包納小說的所有內容。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蘿納德?科爾曼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英國演員,他的性格和形象與電影的主角極爲切合,不失爲本片一大特色。

【電影1958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9ykMztoU

  導演:Jim Goddard  
  演員:
  克裏斯薩蘭登 Chris Sarandon .....Sydney Carton/Charles Darnay

【小說——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 1812~1870),英國小說家,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爲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爲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並批判了爲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衆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曆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英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爲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內容提要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梅尼特散步時,突然被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爲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撫養下長大。
  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受到他的細心照料。 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産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對路茜産生了真誠的愛情。梅尼特爲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裏蒙地侯爵繼續爲所欲爲。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于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複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于襲來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臺。遠在倫敦的代爾納爲了營救管家蓋白勒,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可是,幾小時後,代爾納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裏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代爾納死刑。
  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路茜的律師助手卡爾登來到巴黎,買通獄卒,混入監獄,頂替了昏迷中的代爾納,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備就緒,代爾納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得伐石太太在代爾納被判決後,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與普洛斯的爭鬥中,因槍支走火而斃命。而斷頭臺上,卡爾登爲了愛情,從容獻身。

作品賞析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爲關注,反複研讀英國曆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于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衆心理,這就有危險,由于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曆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于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曆史經驗爲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衆提出警告,幻想爲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衆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衆迫于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衆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産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爲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衆。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爲一個冷酷、凶狠、狹隘的複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爲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爲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抛棄爵位和財産,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爲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爲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于一般曆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曆爲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複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采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沈郁,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用一句話形容,有曆史有故事,有人類永恒的兩個主題,仇恨和愛情,有偉大的人物與發人深省的結局,美國大片的包羅萬象,伊朗電影的細膩,和中國電影的玄妙。

參考資料: 《雙城記》 - 當當網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693467 
《雙城記》 - 卓越網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prodid=zhbk008352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99.html?tp=0_11

狄更斯>百度百科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廣泛描寫了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産階級金錢世界的種種罪惡。
  狄更斯(1812-----1870)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對實界文學産生巨大影響的小說家.代表有<匹克威克外傳><雙城記>等.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繁榮的同時,現實的階級矛盾也逐漸加深統治階級瘋狂追求利潤,想發橫財,工人們失業無家可歸.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呼籲統治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能剝奪勞動人民的權力,勸戒統治者要講道德,有良知得人。

生平: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樸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裏。父親是海軍會計處的小職員,因無法清償債務而被投進債務監獄。這時剛滿10歲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擔,11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當童工。爲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後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一位遠親的一筆遺産,還請債務後出獄。狄更斯離開鞋油作坊進入一家小學讀書,對學校裏摧殘兒童的野蠻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滿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對窮人,特別是對貧苦兒童懷著深切同情,後來寫了不少兒童題材的作品,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于家庭貧窮,狄更斯從16歲開始,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員,這使他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監獄,接觸到各種人物,了解到各種訴訟案件。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英國社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産階級黨派鬥爭的肮髒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爲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愛好戲劇,經常讓小狄更斯表演各種戲劇,敘述表演體會,教他背誦詩歌,即興創作。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經常利用爲倫敦幾家報刊工作的業余時間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學習,從當采訪記者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他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訪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 在趕寫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患腦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麽,‘先生’、‘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爲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他從小能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于包裝熟練,曾被雇主放在櫥窗裏當衆表演操作,作爲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産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只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會。後擔任報社的采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並育有10個子女。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幸。他在采訪之余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爲日後的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爲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遊曆,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産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爲松散、拖遝,但它把平民作爲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1838今譯第二部長篇小說《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這時他雖然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罪惡的根源,但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饑餓,逃往倫敦,反又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家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裏也揭露了資産階級僞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了資産階級掠奪者形象,揭露了小生産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産。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曆,揭露了英國的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爲窮人興辦的學校,成了牟利的場所,學生只能吃半飽,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和仇恨的淚來痛斥資産階級的虛僞與貪婪。
  後期(1848~1861)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于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産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沈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 《荒涼山莊》、 《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了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征;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産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産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爲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思想。《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華!!!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狄更斯有個一生也未能克服的硬傷,就是的冗長拖遝,這一“特點”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尤其突出,即使是到了其後期的一些作品,如達到藝術頂峰的《雙城記》,也始終未能擺脫這一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42602.html?tp=0_11

阿楨 2013-05-24 11:43:00

穿透大文豪狄更斯的倫敦想望《遠大前程》 文:Liyi

繼【大亨小傳】後,五月再掀文學電影潮,由曾執導過《驚天爆》與《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的麥可紐威,再度翻拍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經典名著《遠大前程》,時值狄更斯兩百週年誕辰紀念,別具意義。
《遠大前程》憑藉知名編劇大衛尼克的背書,不僅吸引好萊塢名導麥可紐威加入,製片人更找上傑瑞米爾文詮釋孤兒皮普一角,並且在麥可紐威導演的一聲令下,網羅了哈利波特魔法學院多位令觀眾為之熟悉的演員,包括飾演佛地魔的英國演員雷夫范恩斯,與飾演石內卜手下貝拉女巫的海倫娜波漢卡特,為《遠大前程》重新演繹文學經典人物。雷夫范恩斯飾演改變貧苦孤兒皮普(傑瑞米爾文飾)一生際遇的重罪囚犯,海倫娜波漢卡特飾演因婚姻之路嚴重受挫,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富婆哈維森,兩人精湛的演技更因此雙雙得到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肯定。
《遠大前程》的電影製作團隊善用大銀幕的特性呈現19世紀初的倫敦光景,除了將泰晤士河畔的沼澤美景躍然紙上,更運用特效同時塑造陰森污穢的城市街景與奢靡豪華的宮庭生活,藉由皮普來回穿梭鄉下與城市並存的變化與對照,引領觀眾感受階級反差,以及娓娓道出皮普從知足常樂的鄉村生活,直到進入神秘莊園一心想成為「上等人」的心理轉折。編劇大衛尼克表示他很喜歡原著的主題複雜性:「皮普希望成為一名紳士,卻不知這牽涉什麼,以及意味什麼的恐怖欲望!《遠大前程》除了承接原本的故事,並在劇本裡添加驚悚片與推理片元素,並借鏡黑色電影、推理片和哥德,但也忠於精闢與尖銳的社會諷刺。」
《遠大前程》如實呈現狄更斯原著的結局,但狄更斯除了片中的結局以外,也曾該部著作寫了另一個結局,在最初寫的結局中,皮普在街上遇到艾絲黛拉,她在丈夫死後再嫁一名醫生。雖然兩人簡短的寒暄,但艾絲黛拉已不再是從前哈維森小姐所培養的冰山冷血美女,看到艾絲黛拉這樣的蛻變,皮普已心滿意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6/33962467/

版主回應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 文:雀雀

  「每個人對他人來說,都是個深奧的謎團。」───狄更斯。
作為一個已婚婦女,關於外遇題材的電影,我一向特別喜歡看古裝的外遇電影,因為時代離得夠遠、觀影時便不用背負當下的社會道德枷鎖去評判一份或許會是真愛的感情。或者說,感情在發生的時候總是真誠純粹,不畏輿論、不計較後果,那通常是冀求穩定人生的女人們下半輩子承擔不起的生命經驗。現實人生之中,我們可以堅定地選擇平凡,或許就是因為關於瘋狂的愛情想像,有這些狂愛電影能夠填滿我們腦內渴愛的小劇場,於是真實的生活變得一點都不無聊了。
  上一次體驗到蝕骨般的外遇狂戀戲碼,是在《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翻拍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個已婚婦女外遇的故事(相關文章影評請參考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另一部描述一對姊妹相爭英國亨利八世(伊莉莎白皇后的老爸)之愛的《美人心機》也是極盡愛欲勾引之能事的重口味愛情故事。我很喜歡直接對「愛」這件事犀利開刀的題材,甚至以為外遇電影總要這樣拍才會好看,但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讓我看見了有別於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另一種可能。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是根據英國文豪狄更斯的真實情史翻拍而成。藝術家仰賴豐沛的情感作為創作的養分,不論是男藝術家或女藝術家,他們在結了婚之後又擁有情人是常有的事(這我能理解,但並不代表我就認同他們這樣做),《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由《英倫情人》雷夫范恩斯自導自演(當然你也可以管他叫做佛地魔),雷夫范恩斯飾演狄更斯說服力十足,當他念出狄更斯的名言錦句時,你能感覺到他發自內心與文學結合為一的靈魂;而當他不顧一切(卻極其禮貌)地將自己的愛端呈到女主角面前時,想必是女人都會跟著女主角娜莉一樣,說出那一句「我很想說我不愛你!」來告白自己的愛。
  以女主角為第一人稱、第一主角所拍攝的《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講述了她與狄更斯相戀的之前、之中、之後的所有心路歷程。透過情人眼中所看見的大文豪,往往更能幫助觀眾更加認識作家本人、或更為愛慕他們,像是1998年的經典浪漫愛情電影《莎翁情史》也有這樣的效果。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們愛那個作家,就像是情人欣賞愛人那般地珍視作家,所以編導切入的角度與角色當然會選擇可以盡情直視作家的親密伴侶視角,這也比較能夠符合觀眾想要淋漓賞盡作家風采的欲求。
  比起露骨大膽的帥男人求愛,在《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裡像狄更斯這樣溫文儒雅的老男人含蓄求愛更是讓人怦然心動,這部電影幾乎無法讓我感覺到外遇的「錯」,因為狄更斯愛的如此真誠、如此小心翼翼。說著「人生無伴侶便沒有意義」的狄更斯、說自己「每天七點起床寫作、奮力寫到凌晨三點」的狄更斯,要求女主角艾倫透南告訴自己一個秘密、然後說出「艾倫透南就是我的秘密」的狄更斯(God!這跟《藍色大門》裡面桂綸鎂要求陳伯霖講一個小便會分叉的秘密是一樣的啊!)……雷夫范恩斯所飾演的狄更斯,讓我無法自拔地愛上了狄更斯這位文豪。片中女主角首次參觀狄更斯寫作的書房,情不自禁地拿起狄更斯慣用且展滿墨水的筆輕輕撫摸,已完全透露了自己的仰慕愛意。
  而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在描述這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因為愛上了狄更斯而受苦的人生,不論是她必須犯下自己不能認同的道德錯誤(當小三)、或是在成全愛情之後卻無法順利擁有家庭的喪子命運。以一種回顧過往前塵的姿態,女主角在她下半子的生活中,必須每天快步散步於充滿冷冽海風的沙灘上讓自己清醒,只因為過去歷歷、無法與任何人分享。她雖然不後悔上半輩子的人生,卻也不能因此放棄下半輩子的平穩生活。對我而言,這位女士的一輩子,是很精采的一輩子。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非常純情也很含蓄(在演了一個小時的曖昧之後,才有出現一點點具有情慾暗示的男女主角煽情互動),說是一部純愛電影也不為過,非常適合給中學生去欣賞、去藉此更加認識這一位寫出《孤雛淚》、《塊肉餘生錄》、《雙城記》、《遠大前程》等知名文學作品的歷史重要作家。
  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的歷史年代落於狄更斯撰寫《遠大前程》這部小說的時期,電影中狄更斯以《遠大前程》裡頭男女主角的愛情來形容他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所以稍微了解一下《遠大前程》將能更加幫助觀賞《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時的入戲程度喔。
  以下為狄更斯在《遠大前程》裡所寫的,男主角對女主角所說的一段告白:
  「你是我身體的一個部分,存在在我閱讀時的字裡行間,是我觀賞大河上漂浮的船帆,是無際的沼澤地,是天空中的雲彩,是白天的光,是夜晚的暗,是那狂風,是那森林,是那大海,是那街道,每一個景色中都出現你的身影,你是我美麗幻想的化身,深藏在我的內心,是我心靈中永遠的伴。」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48/34486910/
2014-06-15 1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