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 11:10:13阿楨

《聖女貞德》

至(2008-09-01)我只看過1948年佛萊明導演、英格麗‧褒曼主演的《聖女貞德》,拍的和演技都平平,故以其它貼文代評。
2008-09-24在東森洋片臺補看到《盧貝松之聖女貞德》,拍的和演技也都平平(而非如下貼文所評多有影、音之結構內容,甚至因片更長之故,非戰鬥部分演地反而更形拖棚),頂多在片頭暗示及片尾耍了下宗教信仰上的正、反兩面之間的看法及探討。

《聖女貞德》電影

『聖女的苦難』法國,1927年,導演:卡爾希奧多德雷耶 Carl Theodor Dreyer
『聖女貞德』美國,1948年。
『火刑臺上的貞德』意大利,法國,1954年。
『貞德審判』法國,1962年, 導演: Robert Bresson,ZDF/ 1969 Kino B
『貞德的愛和自由天使』『貞德的十字架』法國,1994年。
『貞德:千古傳奇』美國,1999年。
『 Jeanne d'Arc 』法國,1999 年,導演:盧貝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iX_uvxv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NmkZ6Cm3Y

德萊葉1928《聖女貞德受難記》

《聖女貞德受難記》是卡爾德萊葉的經典作品,是黑白的默片(少少的字幕以文字卡的方式出現),你可以看到《聖女貞德》電影的型式及內涵,在1928年即已如此成熟完備,並影響到影壇後進的風格與敘事。而大師如羅伯.布列松1961年的【聖女貞德的審判】在其文本焦點上,竟然如此與本片不謀而合,都是強調貞德被捕之後其身心的煎熬過程。甚至於本片導演卡爾德萊葉還在最後,安排了一場精心設計的高潮戲:從貞德緩步上焚燒臺,一直到最後在大家目光下,逼真的殉道的經過。其講究的運鏡、取景與構圖,讓這場戲擁有完全不輸給當今任何大製作電影的感染力道。尤其,令人難忘劇中當權者的嘴臉,以及政治操弄下被犧牲的無辜群眾,還真是今古皆同啊!如果已經看過布列松作品者,切勿錯過此親炙大師作品與比較的機會喔!
http://blog.udn.com/dodobear/989731

聖女貞德的故事被搬上銀幕恐怕不下十次,本片以典型德萊葉極簡風格及象徵影像,把時空鎖定在貞德被捕入獄後受審的過程,一直到她被綁上十字架受火刑為止。本片曾在一場大火中燒毀殆盡,多年不見蹤跡,變成一部傳說中的經典,一直到1980年代,一個倖存拷貝意外被發現,再由法國高蒙電影公司從新整理版本,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重新推出,讓觀眾得以了解,德萊葉的影像風格早在默片時期便已成熟。
http://movie.iamcool.net/tw/moovi_detail.php?movieID=4864

《聖女貞德》的故事如同其他好萊塢電影一樣,已經被拍成電視、電影數次,不過洋蔥一直以來只聽過《聖女貞德》的大約故事情節,直到這部《盧貝松之聖女貞德》出現之後,才真正的看過一部關於聖女貞德的相關影像作品,而這部《聖女貞德》之所以引起洋蔥的興趣以及吸引的地方,並不在於貞德的短短生平如何感人,或是戰爭畫面如何精彩撼人,而是盧貝松所編寫的劇本,在於宗教信仰上的正、反兩面之間的看法及探討。
在電影劇情一開始,導演便在其中隱含了一個讓貞德將來痛恨英軍的起因,對照起劇中所安排其自身認為的神蹟,或許年幼時所遭遇之心中的痛,成為所謂神蹟的發酵基因,為了自己潛意識中復仇心理,不自覺的將身邊所見之事引伸為她在宗教裡所能獲得慰藉以及啟示,而她的亟欲趕離英軍的心態恰好成為鼓舞法軍的士氣,在初戰皆捷之後,貞德終於看清她所造成的殺戮罪惡,不過上面這些劇情觀感,只是導演盧貝松在本片中所塑造呈現的其中一面,從另一面的方式去看本片,依舊可以看到保持傳統風格下所流傳的聖女貞德故事,觀眾依然可以相信貞德的確是因上帝的旨意,必須要帶領法軍出征驅逐英軍,只是到片尾段落,由達斯汀霍夫曼所飾演的角色,以非常明顯的方式希望觀眾以一體兩面的方式,以稍微客觀的角度來看本片整個所敘述的情節過程。
從本片裡可以看到人們倚靠宗教所做出的"非直接旨意"之事,仗著自認為對於宗教的強烈忠貞信仰,便利用自身的價值觀來為所謂的神蹟作判斷解釋,藉宗教之名行假正義之實,這樣類似的情事例子,不論古今中外皆有,不僅扭曲了所有各類宗教的真意,同時也引起了宗教與族群之間的對立,宗教的確是個個人信仰以及安定人心的基石,但利用祂來為自己的不義行為作藉口,不僅其作為有待商榷,盲目追隨之人也絕對是無法真正瞭解其信仰宗教的真意,宗教與信仰本身並沒有錯,但加入"人"這個變因之後,凡事都會變的不對勁… 

關於畫質

本片長達兩小時三十分鐘以上,其實158分鐘的電影對SUPERBIT版來說,應該還不算太長,之前的《決戰時刻》片長165分鐘,也才以一片D9便收錄完全,但這部《聖女貞德》哥倫比亞公司卻選擇將正片分成兩碟的方式收錄,或許有其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及考量。
以較新推出的SUPERBIT版DVD來說,洋蔥已經好一陣子沒看過是新發行、同時畫質又令人激賞的SUPERBIT版DVD了,而這部日版二區《聖女貞德》的影像品質,和舊的單碟普通版畫質有著明顯的差異,一開始劇情中少女瓊安於教會裡向教士告解的段落,教士臉上如橘皮般毛細孔膚質極為清晰,色彩的層次遠超過普通版的呈現,畫面的清澈度之高,讓觀者眼睛與人物影像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隔閡,接下來室外田園的景象,更是把SUPERBIT專門的解析感發揮的頗為極致,一般大畫面的DVD影像裡,處理不好的話,經常無法把影像中的草原、叢林樹葉、或是蘆葦等莖葉影像給描繪清楚,要不然就是影像資料過於繁多,使細微影像的邊緣出現類似壓縮破壞的噪動感,但是在本片中,不僅數量龐大的草群影像頗為細緻,而且也沒有出現影像的噪動情形。
而像《聖女貞德》這種中古故事背景的服裝,也是SUPERBIT版影像最有空間發揮的地方,本片擁有如「沙翁情史」中的宮廷華服造型,也有《神鬼戰士》般的武士盔甲造型,剛好都可以在精細的服裝刺繡以及金屬盔甲光澤上,以SUPERBIT該有的細緻感與較多色彩豐富層次來表現,而上述這兩項的影像呈現,在這部片子裡也有著極高的影像品質,細緻的影像描繪以及豐富綿密的色澤,給了洋蔥一種以為是在觀看PAL版SUPERBIT的假象,同時整部作品畫面乾淨,絲毫沒有過份明顯的顆粒感或是膠片粒子,只可惜影像邊緣過強現象雖然已經算是夠細微,但洋蔥嚴苛的認為還是可以再為收斂一些,但是瑕不掩瑜,儘管這版電影DVD在觀看到中途時需要起身換片,但影像品質確實可以獲得洋蔥個人極高的評價與喜愛。
附註:DISC 1收錄影片83分鐘,DISC 2收錄剩下的75分鐘,換片點還算選的OK,剛好一個是情緒的轉換點,只是洋蔥會比較喜歡至少放個中場休息的英文字樣圖片,而不是影片播到一半突然就卡掉。

關於音效

這部片子的DTS音效在正片哥倫比亞片頭音樂一下時,洋蔥聽起來就覺得和一般哥倫比亞DVD(包括其他SUPERBIT作品)不太一樣,片頭片商音樂聽起來特別的響亮而且清澈,當片中演員一開口說話,馬上展露出本片在音質上的優點,中置對白的聲音相當的清晰,同時那種清晰感不是那種毫無節制的大量高音,劇中一干演員大都不是美籍出身,但英語的發音清晰度不需字幕也能夠聽的十分清楚,對白音效的逼真程度,似乎能夠感到一絲自然生動的空氣流動在演員的嘴邊迴盪。
在正片最初以文字描述劇情背景年代的片段中,畫面裡的地點文字以動畫方式向觀眾席上移動,其所搭配的空氣流動特殊音效,馬上清楚的以從前方飛向後方音場的動態表現出來,而本片的配樂音效不僅氣勢十足,環繞音響所製造出來的包圍感也非常濃厚,使的以往看過本片普通版的洋蔥,覺得在配樂的氣勢上變的相當的懾人,而隨後的音效表演,就輪到英、法兩軍交戰的動作場面了。
當戰鬥場面即將上場時,第一個音效登場的便是漂亮的投石器動態,片中的投石器是以接近360度的迴旋方式擲出巨型圓石,而鏡頭的拍攝位置位於投石器的正後方,當巨石迴旋拋出之時,就可以搭配畫面感受到低頻呼嘯聲從前方開始,繞到洋蔥座位底下,再經由頭部後方向前飛出的垂直360度連續動態音效,這段動態音效應該是本片最精彩的一段聲音演出,至於兩軍交戰的聲音效果,由於畫面都是以近身打鬥的影像呈現,聲音動態範圍比較侷限在前方左、右主聲道之間的遊移為主,交戰時不僅聲音聽來刀光劍影、繁雜眾多,配樂的比例也不輕,整體表現唯獨低音的撞擊效果或許可以稍稍再加多一些(尤其是巨石圓球衝撞士兵的段落),不過本片經由音效所呈現出來的磅礡氣勢,就如同洋蔥前面所提的,絕對是在以往舊版DD 5.1聲道中所無法體會到的。
http://www.dng.idv.tw/dvdreviews/2004_01_12/joanofarc_sb.htm

盧貝松《聖女貞德》配樂

基本上,盧貝松<聖女貞德>的音樂由三個主要的音樂元素構成,詮釋抒情美感與戰爭氣勢的管絃音樂,充滿殉道與史詩色彩的中世紀合唱,與極富Eric Serra個人特色的電子音樂,前兩者並不是過去Eric Serra常用的音樂素材,但其實是古裝歷史劇最常見的音樂手法,而後者是Eric Serra過去主要的音樂語言,但乍看之下似乎不是這類電影應該出現的聲音效果,不過,在一部盧貝松的古裝歷史電影中,這三者的確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合而為一了.
  盧貝松的<聖女貞德>在影像與故事觀點上具有十分現代感的表現方式,使得Eric Serra的確可以運用電子音樂,來呼應影像中迷離玄幻的色調,過去,Eric Serra也的確善長電子音樂的運用,而在<聖女貞德>裏,電子音樂主要為整張配樂渲染出一份陰暗幽冥,詭異迷幻的情調,奈何這些音樂在影像之外,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這些電子音色不但晦暗陰沈,而且花俏有餘,感動不足,在電子音樂幽幻的氣氛下,整部配樂的情緒張力與音樂美感,很難與<英雄本色-Braveheart>或<亨利五世>這些同類的電影音樂作品相比擬,以我的感覺,這些大量的,陰暗詭譎的,言之無物的電子音樂成為這張原聲帶最大的不幸,我幾乎是在”忍受”它們,如Secrets Of Strange Wind這樣的作品,與其說這些是音樂,我覺得它們充其量只是”音效”罷了,這類的音樂放在<聖女貞德>這樣的電影中或許還能惹人矚目,不過其實這種音樂和<靈異入侵>,甚至是<七夜怪談>一類的恐怖電影音樂是差不多的,我個人向來是喜愛恐怖電影音樂的,不過這種賣弄詭異電子音效的作品是我覺得最無趣的,即使這些音樂拿到<聖女貞德>裏,也一樣無法讓我覺得有趣,而且這些音效穿插在器樂或人聲中時,給我的感覺總是干擾破壞,畫蛇添足,多過於提昇或者增色,只能說,我個人對這種用電子音效作怪,情感表達與音樂語言卻很貧瘠的作品,並沒有什麼喜好與認同感.因此,這些篇幅超過一半,穿插出沒在整部配樂中的電子音樂,成為我個人聽這張原聲帶時最大的負擔,我必須耐著性子忍受這些光怪陸離的聲音,聽完整張原聲帶,才能告訴你其實這張原聲帶還有不少不錯的東西.
  以人聲的使用而言,Eric Serra的運用頗為多元,有時結合迴繞在音樂中,甚至以電子合成器加強效果,將人聲處理成深幽低迴的質感,充滿黑暗迷幻的色調,但同時也有一些具古典氣息濃厚的聲樂合唱演出,整體來說,人聲的素材加強了整體音色的宗教意象與史詩張力,時而柔美虔敬,宛若詩歌聖樂(如Rex Coromatur),時而氣勢昂揚,有如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如Armaturam Dei,Angelus In Medio Ignis),而將聲樂電子化的嚐試,若不過度詭譎,倒也強化了迷離玄奇的氣氛.不過美中不足處,在於這些音樂很有效果,但沒有特色,有些音樂只能算是”布蘭詩歌”的仿作.一直以來,”布蘭詩歌”中”命運”一段的樂風,都是古典戰爭電影音樂最常參考取材的對象,據此寫出新意的電影音樂其實並不少,最近的作品如John Williams的<星際大戰首部曲>就是相當出色的例子,不過變不出花樣而淪為複製品的也很多,<聖女貞德>恐怕就有明顯的臨摹痕跡,只是雖無新意,至少沒有出現畫虎不成的場面.
  而在管絃的表現上,雖然沒有讓電影樂迷感到驚艷,但至少發現了一個新的Eric Serra,原來Eric Serra譜寫,指揮器樂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水準.在抒情性的樂章上,Eric Serra的絃樂主題頗富美感,如一開場的Talk To Him,不但表現優美,同時也大膽的在柔美的音質中,出現一些奇異的情緒轉換,表現出一股神祕深邃的質感,這個主題旋律在配樂中,多以這類柔美感傷的管絃格調呈現.而Eric Serra在提琴獨奏的效果上也頗具特色,如At One With You,提琴獨奏的風味十分接近Eric Serra在<終極追殺令>中的效果,淒測而悠遠,很有味道,但這回與之呼應的不是冰冷的電子音色,而是低沈迴繞的人聲,感覺十分幽幻,Eric Serra在其他段落也有若干氣質類似的提琴獨奏,如Yolamde,The Messenger Of God,Find Him等作品,同時,這些配樂中也運用陰暗的管絃語言塑造一份深沈的氣質,手法並不別緻,但營造出不錯的壓力.
  除了柔和抒情與淒迷陰暗的管絃描寫,另一類管絃樂風如Chinon,則呈現古色古香,頗富騎士氣勢的壯盛風格,這類的演出在The Tourelles中發揮的更具氣魄,這部份的音樂很有古代戰野與壯麗軍容的聲勢,氣質有些讓人意外的,很類似Jerry Goldsmith的表現手法,其實是很好的一段音樂,不過我個人很不喜歡當中畫蛇添足的增加一些古怪的電子音效,To Arms是這部配樂中一段獨立性與完整性都很出色的樂章,以緩慢沈重的戰鼓,蒼涼悲傷的小號獨奏開場,呈現一股悲涼的氣氛,音樂漸漸加入管絃的輔助,提昇整個作品的情緒,形成一種悲壯的色調,是這部配樂中最出色的一軌作品,同時這首作品中的主題旋律,也發展成一首氣氛很特別的,旋律也很動聽的主題曲My Heart Calling.
  整體來說,這張原聲帶可以感受到Eric Serra突破的企圖心,是很具野心與勇於嚐試的作品,但不是令人愉快,也不是令人滿意的作品,值得安慰的是,可以看到Eric Serra的音樂語言又拓展了新的領域,希望下一次能有更出色的成績.
http://www.loyalwise.com/Joan.htm

聖女貞德電影的探討> 陳韻琳

  傳奇歷史事件「聖女貞德」發生時,以文字記述事件流傳出去的方式尚未普及,因此事件留下來的屬於史實的原始記錄非常的少。但是聖女貞德的故事,卻不斷出現在文學作品、舞台劇、歌劇(神劇)與各種電影版本中,這背後一定是有它的原因的。

歷史記載

  根據歷史,英國和法國在中世紀結束進入文藝復興世紀之交,發生了前前後後共一百年的戰爭(1337-1453),戰爭原因,當然跟爭奪統治權、爭奪土地有關,英國需渡海攻法,處境對英不利;但是法國重騎兵不敵英國長弓,加之英國擅長外交,導致法國出現走兩國親英親法不定的地域,法國處境也就好不到哪裡去,兩國勢力互有消長,戰事時間綿延甚久。這百年中,受害最重的是成為戰場的法國土地上的農民。法國百姓對英國之憤恨情緒,成為日後民族國家興起的心理原因。
  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繼有三十年的黨同伐異的內亂「玫瑰戰爭」( 1455-1485),法國也修生養息好一陣子,然後這兩個國家同時進入政治史上輝煌燦爛的君權時代。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百年戰爭在世界歷史上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地位,它把中世紀零散各自為政的封建領主統一進王權,也讓世界零散不統一的封建政治,變作一個個君權鼎盛的國家型態,而藝術史,也隨此漸漸走進脫離教會主控、以君王貴族為取悅對象的巴洛克時代。
  在這重要的歷史事件中,聖女貞德扮演了讓法國由劣勢(幾乎快被英國統一)轉向強勢,最後把英國驅離法國的關鍵人物。
  最讓人訝異的,是聖女貞德農民出身、不識字、不懂戰術,她唯一擁有的,是純潔和堅定的信心,她深信她是上帝派來拯救法國的,上帝站在法國這一邊,法國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奇怪的是,聖女貞德擄獲所有百姓的心,大家都要追隨她,民心士氣之盛,竟導致法國的查理王若要繼續抵抗英國,非得利用聖女貞德不可。
  聖女貞德完全翻轉法國兵敗如山倒的裂勢,這對英國影響不可說不大。更重要的是:如果貞德宣稱上帝站在她那一邊,是否上帝與英國為敵?因此英國非得把「上帝站在貞德那一邊」,變成「魔鬼站在貞德那一邊」不可。
  聖女貞德率領法軍,經過八天激戰,解了「奧爾良之圍」,這是法國居劣勢多年來第一次嚐到勝利。
  隨後貞德進軍理姆斯。這簡直誓次瘋狂的行動,因為理姆斯就在敵人控制的區域內,不僅行軍途中會遭受敵人的攻擊,而且離後方遠補給困難救援不易。可是這次行動再次看見它對百姓心理造成的士氣影響──歷任法王行加冕禮,都是在理姆斯的大教堂,因此進軍理姆斯,意味著向英國宣布法王查理才是正統的。結果戰役再次成功,查理加冕,正式從「布耳熱王」變為「法王查理第七」。
  從此以後法國轉敗為勝,可是聖女貞德卻轉勝為敗。下一場巴黎戰役大敗,貞德且在聖達尼修道院附近受傷。次年聖女貞德被法國親英的勃良地人虜獲,他們把貞德賣給英國,最後被全是親英或親勃良地的巴黎大學教授、主教們所組成的宗教法庭,在盧昂宣判為巫婆異端,以火刑處死,她的骨灰從盧昂一座橋上拋入塞恩河。在整個被捕到被焚的過程,因聖女貞德方能加冕的查理第七,沒有任何意願要營救聖女貞德。
  貞德犧牲後,法國義憤填膺,戰役節節勝利,1453年除了加來一地,失土全數收回,英法百年戰爭終於結束。
  二十五年後(1456年),羅馬教廷經過長期的重新審查,推翻1431年的判決,洗清聖女貞德的罪名,1909年,羅馬教廷冊封貞德為「真福」,1920年又冊封為「聖女貞德」。
  儘管如此,這個千古傳奇的聖女貞德事件,仍有非常多引人不解、引人爭議之處,這些不解與爭議,都是可以不斷詮釋的空間,而隨著時代趨勢的轉變,也的確出現很不一樣的詮釋。這些空間有:
  貞德真的是上帝差派的?她如何知道自己被差派?
  上帝為何竟是透過不識字的農家小老百姓、而且是女子拯救法國?
  上帝是否真如貞德所說,介入歷史並且站在法國這一邊?
  聖女貞德轉勝為敗的巴黎戰役,她自己如何解釋?
  她如何面對自己被巫婆罪名處死?那時她認為上帝在哪裡?
  根據史實,貞德曾經簽字接受審訊團體的指控,後來卻又翻供,她是在想什麼?
  審訊團體可以如他們所宣稱的,代表所有教會的立場,有權柄掌管人進天國之門的鑰匙?還是根本就是假宗教之名行政治之實?
  我們會發現,每一個不同的詮釋背後,其實都是詮釋者選擇自己的歷史態度與信仰告白。這正是聖女貞德一再出現各種版本,還繼續重新被詮釋的深層原因。
  我們現在要來分析的,就是兩部同為法國導演的「聖女貞德」。這兩部電影前後差了近七十年,因此儘管導演都是法國人、對聖女貞德的詮釋還是差距很大。比較早期的是德萊葉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導於1928年電影史還在初發展的階段;另一部導演就是現在當紅有名的盧貝松,導於1999。

《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蒙難記」》

● 以場面調度凸顯神聖

  德萊葉導聖女貞德時,電影史還在默片時代,劇情需要透過不斷打斷的字幕解說延續,攝影機又大又笨,技術受限於簡單的橫搖直搖與剪接,因此整部片子中,明星的演技、尤其是面部表情,就非常的重要。
  在這麼多聖女貞德事件中的不解爭議之點,德萊葉選擇透過貞德受審的過程來處理,將焦點放在審訊,透過審訊問出貞德事件的懸疑之處。我們從場面調度(貞德一人孤立、審訊者人數眾多)、鏡頭處理(透過俯仰,讓貞德位置處於低勢、審訊者處於高勢)以及演員面目表情(貞德無辜眼淚汪汪、審訊者兇悍無笑容),還有就是與基督類似的經歷(譬如被戴上荊棘編的皇冠,同時被嘲笑『上帝的女兒』;還有赴火刑場時,有婦女給貞德水喝,暗喻著基督上十字架前曾有人給祂醋喝;以及火刑台柱上貼有紙牌,暗喻基督上十字架時有牌子寫『猶太人的王』)這都看見導演已經預設的立場──這立場就是貞德受難是「神聖的受難」。

● 以對白凸顯神聖  

  因為焦點在審訊,電影中最精彩的,當然是透過字幕呈現出來的對白部分。與電影形式十分配合的,電影中聖女貞德的對白,無辜、誠實卻讓人震撼,對白與形式同步的證明了小農家女孤獨的對抗教會權勢,與聖女貞德受難的神聖性。
  譬如審訊的人問:「如果上帝直接跟妳說話,卻不是透過我們,不是就表示我們沒有權柄?....在我們當中這麼多智慧人,妳卻不信服?」
  貞德回答:「因為上帝更有智慧。」
  審訊者又說:「妳的啟示不是從神來的,是從魔鬼來的。妳根本不知如何分辨上帝或撒旦。如今妳選擇放棄教會,就是選擇讓自己徹底孤單一人。」
  貞德回答:「我讓自己孤單一人與神同在。」
  這種小農家女對抗教會權勢,還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就是貞德堅持望彌撒,因為這是教會群體一份子、天國子民蒙救恩者的地位宣告,可是這些審訊她的人卻不肯為她望彌撒,因為她來自撒旦。
  他們用各種計謀與威脅,讓貞德被主教握住手的簽下自己的名字,承認使命是來自魔鬼。可是貞德隨即翻供,因為承認使命來自魔鬼,就是褻瀆上帝。在這裡,導演透過貞德承認控訴隨即翻供這史實,讓貞德的神聖中也蘊含進讓人悲憐的軟弱人性。貞德說:「我太害怕火刑了。」
  正是用這種對襯,更凸顯貞德後來仍翻供決定赴刑場,是多麼的讓人尊敬。
  教會權勢如此之大,何以苦苦相逼一個楚楚可憐的農家女呢?審訊的第一句問話:「為何上帝恨英國?」讓人清楚看出,這堅持用教會權柄逼貞德承認她是來自魔鬼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政治的原因;這政治,指的不只是英國與法國紛紛透過教會來政治較勁,也是教會權柄與自主個人的較勁。
  所以導演一再透過鏡頭,將聖女貞德一個人與審訊者群體對立,並讓貞德處於較低的位置。導演透過鏡頭處理,凸顯出他所關切的重點:教會堅持擁有來自上帝的權柄,因此上帝竟然不是透過教會、而是透過小農女貞德說話,是羞辱了教會、也徹底為教會所不容。

● 火刑現場整體敘事的神聖 

  最終主教團體中有人同情、相信了貞德,私下獄中探訪貞德,貞德誠實的跟他說,上帝曾告訴她,她將透過一場大勝利得到釋放,如今她知道答案了,上帝指的不是出獄,而是殉道而死。這位主教聽後,決定為貞德望彌撒。
  整部電影的音樂配樂,德布萊透過音符未完成的迂迴往覆在幾個單音上,製造著沈重焦慮的感覺,直到貞德領聖餐望彌撒,才轉為輕快。   
  當貞德受火刑時,影片平行剪接著十字架上飛翔的鴿、往上冒的煙,觀看者的流淚、與士兵暗暗預備兵器以防暴動,當那位同情貞德的主教舉起十字架讓貞德看,貞德喊出最後一句話:「Jesus」,緊接著的場景,就是群眾暴動死傷。群眾喊:「你們燒死saint!」。
  因此,我們可以從形式和敘事過程,看出導演德萊葉對聖女貞德這千古懸疑的事件所採取的立場:聖女貞德的出現與最終受難,是上帝定意要發生的神聖事件,這上帝介入歷史的奧秘,上帝獨獨給了不識字、只有單純信心的農家女貞德,遺棄了早涉入政治太深的教會團體。至於上帝為何介入歷史,德布萊透過貞德誠實的說:「我唯一知道的只有英國必須離開法國。」。

  接下來我們看盧貝松導的「聖女貞德蒙難記」。

  經過七十年的嘗試實驗,盧貝松比德布萊,不管場面調度、鏡頭拍攝、剪接、音效,都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此盧貝松有充分的條件可以拍攝戰爭場面,所以盧貝松的電影,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在處理聖女貞德關鍵性的四場戰役。不過研究盧貝松,若只把戰爭場面視為「比德萊葉的電影刺激精彩好看太多」,就失去這部電影的嚴謹形式、與透過敘事呈現出來的深度內涵。
  我們先來分析電影一開始的形式與情節,因為它以其嚴謹手法往後發展直到結尾,構成完整且有深度的敘事。

● 第一個關鍵性的形式對應

  情節一開始,我們看到童年的小貞德,已經是個對信仰有特殊體會、喜歡告解、喜歡跟上帝在一起、並可以感覺到「祂」的可愛小孩,她對神父描述家庭與生活,愛用「wonderful」 這個形容詞。神父無法感受到貞德感覺到的「祂」,但從貞德的快樂喜悅乖巧與熱愛上帝,便答以:「無論祂來自哪裡,應當是好的。」
  貞德從教堂出來,所見風景盡都亮麗,天藍、草綠、風和日麗,她跟父母姊姊開懷大笑:「wonderful。」 然後在草地上奔跑打滾。
  然後出現主觀的鏡頭設計:風、雲、藍天、鐘聲、教堂屋頂的十字架,以及坐在寶座上的小男孩。貞德學著祂呼喚她的聲音輕喊:「貞德。貞德。」
  鏡頭慢慢拉高變成俯視,在貞德躺著的草地旁邊,是一把劍,十字形狀恰與貞德雙手攤開躺著的十字形狀對稱。
  等鏡頭拉回地面,貞德已經拿起那把劍,高高舉著,像個倒立的十字架。
  這時出現非常重要的快速剪接與震撼音效。場景突然徹底轉換。
  青天草原變成森林泥地與黑暗。寶座空了。天空好幾顆不詳的流星飛過。烏雲遍布。狼出現。平行剪接英國騎兵快速衝過與舉起點火的劍的鏡頭。
  快速剪接後的下一段與前一段形式的完全前後呼應。
  姊姊為了救晚歸無法藏躲的她而被強暴犧牲。
  當姊姊拿起貞德掉在地上那把拾到的劍護衛自己時,英軍說:「喔,拿劍的女人。」「法國真孬種,竟然要靠女人打仗。」姊姊說:「如果這是上帝的旨意,就這樣吧。」英軍拿聖女貞德帶回來的劍殺死了姊姊。姊姊死前從脖子上掉落下十字架,後來貞德把它掛在在自己的脖子上。貞德對姊姊墓前像劍一般的十字架凝望了很久。
  接下來便是叔叔嬸嬸帶貞德去教堂的情節。貞德對神父傷痛欲絕的大喊:「都是我的錯,是我太晚回家。我永不能原諒他們,為何她要為我死?為何祂要救我?」神父努力的安慰她:「很多事情發生的原因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只能相信祂一定有祂的旨意。」
  貞德隨後要求領聖餐望彌撒,她要與上帝合而為一。神父告訴她她年齡尚小不能領聖餐,但她偷偷回到教會,自己拿起聖杯飲下葡萄酒,鮮紅的酒汁像血般塗了半張臉,又流到身上。貞德舉杯向祭壇上的十字架說:「我現在就要跟你合一。」
  快速剪接,銜接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造成兩邊既相同又相異的對稱。
  相同之處是對外在景觀都用主觀鏡頭捕捉,並把劍、十字架塑造成焦點,相異之處是,原本一切都是喜悅快樂的,快速剪接後,是傷痛、是恨、是報復、是自責;前後的渴望與上帝同在、合一,也變成是完全不同的心情與動機。
  此外,兩邊對稱的主觀表現主義式鏡頭,塑造出貞德是個外在景象與內在感受密切關連結合的、讓人難以理解的直覺式性格。
  這個形式對應已經陳述出盧貝松要探討的方向了,那就是:「貞德這個直覺式性格的女子,在她陳述的使命中,有多少是來自她個人內在創傷經驗的偽裝?」。
  至於幾百年來的懸案:「聖女貞德的歷史事件,真的是出自上帝?」盧貝松以教堂神父一句話,在電影一開始就說出這部電影的立場:「無論祂來自哪裡,應當是好的。」也就是說,盧貝松這部電影的焦點從頭到尾都不打算探究、判斷那些屬於信仰的神秘領域的部分。

  這個形式的對稱與對比,將嚴謹的構成整部電影敘事的連貫性。

  這就是為什麼在貞德長大以信使身份出現時,電影鏡頭多次強調旗幟,因為旗幟正象徵著十字架的使命意義,是關鍵形式中的關鍵主題:「十字架」的替代物。譬如貞德見過查理以後,立刻就要求一面旗幟,而後經常出現旗幟在被半空中飄揚,貞德一手舉旗幟,一手策馬奔馳。第一個戰役,貞德急切而出,邊跟同僚大喊:「給我旗幟。」但最後一場被俘之戰,同僚急切的提醒貞德「旗幟!旗幟!」,但貞德不拿,選擇揮劍。
  在貞德最後被審訊時,被審內容就有:「妳是拿劍還是拿旗幟?如果妳是拿劍,妳怎能擔保妳沒有殺人?(到底是使命、還是復仇與恨的動機)?」試探貞德的黑衣人也問:「如果妳心中有一把劍,妳怎能區別快樂與痛苦?」
  至於貞德的直覺性性格,面對戰場上的男性同僚,更是多次造成激烈的衝突。譬如貞德說:「上帝告訴我。」同僚就無奈的舉手:「阿,我忘了妳的上帝!」同僚理性佈戰,貞德卻無法理喻的下命令,說:「我有我的軍師。」必須要等同僚相信她是聖女以後,衝突才停止。此外這種直覺性性格,也容易面對「誰知道是你的想法還是上帝的?」的質疑。這種質疑持續出現,直到最後跟黑衣人對話仍舊面對。

● 第二個關鍵性的形式對應

  兩次關鍵性的形式對應,盧貝松都用快速剪接與震撼性音效作敘事中間的間隔。
  我們再來看電影中第二個快速剪接鏡頭。這個鏡頭出現於貞德兩次戰役大勝,終於成功的讓查理加冕。就在加冕最光輝燦爛的那一刻,突然快速剪接,場景大變,變成暴雨傾盆泥濘不堪的戰場,而貞德腳上中了箭。跟第一個形式對應手法完全一樣。
  依循同樣的形式,這個快速剪接的前後,是兩個對稱與對比的敘事。
  之前,情節述及查理的岳母勸告查理,「來自洛林的處女」預言,已經成為民心之所歸,「百姓隨時準備相信任何預言與神蹟。」而後查理召見貞德,貞德竟在眾人中憑直覺指認出查理。(這可以說是一個神蹟。)隨後貞德與查理密談,告訴查理上帝給她一個信息,就是讓查理在理姆斯加冕為王。
  在貞德被法國教會界承認之前,主教團問她:「如果妳是上帝的使者,妳會不會神蹟?」貞德回答:「法國水深火熱坐以待斃,上帝帶我衝過敵人千軍萬馬,來給你們幫助,如果這不是神蹟,你們還要什麼?」
  這個問話讓我們想到耶穌基督曾經被人要求行神蹟以證明權柄,耶穌拒絕,回答說,在這世代除了約拿神蹟(意指上十字架的神蹟),沒有其他神蹟;也就是說,耶穌直接以上十字架的使命作為權柄的答覆。
  相同的,貞德的回答一樣是「從上帝來的使命」正是權柄,還需要什麼神蹟來證明呢?
  情節隨後轉向貞德兩次戰役的大勝,包括中箭後奇蹟式的痊癒。她的勝利被無法理解她、覺得她瘋了的同僚視為神蹟。
  兩次大戰後,貞德看見慘烈死傷、又主觀的看見耶穌臉上落下的血,她充滿罪咎的告解,然後身先士卒,要求英國不要再打,離開戰場回英國。
  這個不可理喻的要求,同僚在她背後嘀咕:「不要等待神蹟。」未料英軍竟然神蹟的退軍。這是神蹟的高潮,比戰事勝利更大的神蹟。
  然後劇情再轉,查理加冕,竟然因為太久沒有皇帝加冕,聖油乾掉沒有了。負責加冕的大主教說:「這聖油是神蹟得來的。」查理的岳母隨便拿其他油加滿瓶子,說,「讓我來製造神蹟」。
  加冕正光輝燦爛之刻,快速剪接到巴黎戰役。戰場大雨傾盆泥濘遍地,只剩一百士兵,疲憊不堪,沒有援軍。而貞德也受了傷。同僚勸貞德回家,說查理已經加冕,無心再戰,跟貞德說:「不要等待神蹟。」
  同時一段平行剪接,查理與岳母討論貞德。「奧爾良之戰是神蹟。現在她要繼續作戰,更需要神蹟。」查理說:「但是她現在兵力少太多了。」岳母說:「那麼,她需要更多信心。」貞德闖入查理享受尋歡的浴室,查理問貞德:「妳為什麼這麼好戰?」貞德回答:「法國還有被圍之處,百姓仍受飢餓之苦,我的使命還沒有完。」但是貞德私下告訴最支持他的同僚:「從查理加冕後,我就沒有聽到『聲音』了。」同僚回答他:「會不會這正是一個應證,表示妳該回家了?」貞德說:「連妳都不相信我?」同僚說:「妳知道我是最相信妳的....。」
  緊接著,就是貞德被俘的情節。

  我們再來看這段繪成的表格:

洛林處女 聖女貞德 快速剪接  好戰的貞德 巫女貞德
上帝的使者 神蹟的大勝 慘烈的大敗 妳來自上帝?
神蹟的檢驗 血與死、神蹟的高潮 被俘受審 真的是神蹟?
使命正是神蹟 神蹟的完成使命 不要等待神蹟 真的是使命?
使命是讓查理加冕 查理加冕,岳母製造神蹟 再也聽不到『聲音』 一切只為「師出有名」?

  很明顯的,第一個形式對應關鍵字是十字架與劍;第二個形式對應關鍵字是神蹟與使命。兩個形式對應,都是在快速剪接之後,出現「質」的轉變。
  快速剪接之前,百姓隨時準備相信神蹟、貞德也被問以是否會行神蹟、貞德因神蹟式的得勝而被軍事同僚徹底信服、貞德中箭神蹟似的活下來、最後出現神蹟的高潮:不流一滴血的讓英軍撤退。
  但是查理加冕,查理的岳母「製造神蹟」以後,一個快速剪接,不僅貞德再也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同僚也勸以「不能等待神蹟!回家吧!」。
  貞德一開始要驗明正身,被問及是否會行神蹟時,貞德堅定又激動的回答──法國岌岌可危時,上帝透過她幫助法國,這個使命就是神蹟。
  快速剪接後,當貞德被勸回家時,她以「使命尚未完成」為由拒絕。但是很明顯的,查理加冕後貞德已聽不到從天上來的聲音。這個使命不再有神蹟。
  整大段敘事,以使命就是神蹟,到使命中沒有神蹟為其前後的對比,讓觀眾知道,聖女貞德前面的使命顯然是有其神秘意義的,但當「只能給查理知道的message(讓查理在理姆斯加冕)」 終於應驗後,那個使命背後的神秘意義已經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說,貞德只獲得一個「階段性任務」,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使命便終結。可是貞德顯然心有未甘。這心有未甘,便是她失敗的原因。
  而這個敘事,同樣在電影結尾有嚴謹的呼應。
  試探貞德的黑衣人也以神蹟為關鍵詢問貞德:「妳怎麼知道上帝給妳使命?上帝何以自己不能作信使,一定要依賴你?」當貞德回答:「因為我看到神蹟。」撒旦又問:「什麼是神蹟?」貞德回答:「風、雲、天、鐘聲,」但卻又自我疑惑著這些是不是神蹟,最後,她肯定答:「是劍。」撒旦回答:「有千百種劍掉在草地上的解釋,何以妳只相信它是從天上掉下來?妳其實是選擇自己要看的。」撒旦還問貞德:「妳是以上帝之名,還是以自己的名?難道妳不記得妳喊過『愛我的人,跟我來。』?」
  在這邊,劍與神蹟、使命相關連了,也就是說,第一個形式對應和第二個形式對應是有嚴謹的邏輯敘事的!

● 第三個關鍵性的形式對應

  我們把這部電影兩個對應形式,與黑衣人三次跟聖女貞德的對話重點,畫成對稱形式如下:

與上帝合一 上帝給我使命 聽不見聲音 上帝豈真的需要妳?
聖杯的血酒 來自天上的劍
(神蹟) 不要等奇蹟 妳選擇自己想要看的
十字架 旗幟 劍 只為「師出有名」

  處理完這個形式對比,我們差不多要接近整部電影最核心的主旨了。
  根據基督信仰(廣義的定義,包含天主教),撒旦也曾試探耶穌,三次跟耶穌有重要的談話。撒旦談話重點是放在要耶穌行神蹟自解困境;承諾給世間所有權勢,只要膜拜撒旦;以及誘使耶穌試探上帝,以疏隔耶穌與上帝的關係。這三個試探,都是撒旦企圖讓耶穌放棄祂最重要的使命:步上十字架的世界拯救之路。
  但是耶穌嚴厲拒絕了。神蹟、權勢、質疑上帝試探上帝,都是容易走的路。
  而不信耶穌的百姓,要求耶穌行神蹟以驗明正身,耶穌也還是答以除了上十字架的使命,沒有其他的神蹟。
  基督教信仰中的神蹟與使命往往蘊含一個很難讓人徹底瞭解的觀念:那就是在基督信仰中,真正重大的使命,往往都需要透過「死亡」之路而得:「一粒麥子死了,便生出許多子粒來。」十字架之路就是使命之路,它讓人看見的永遠不是榮美權能,而是死亡,是在死亡後後爆發的新生,看到真正的神蹟。
  根據歷史,貞德承受火刑才是法國轉敗為勝真正的關鍵,因為自此以後,法國人民群起激憤,再也不依賴「洛林處女預言」的,靠四面八方各處農民的團結一致,終於使英軍不敵,退到海峽那一端去。

● 盧貝松「聖女貞德」探討的焦點

  而盧貝松聖女貞德這部電影的形式與敘事,我們到此已經可以斷定,盧貝松並不像德萊葉的聖女貞德,將焦點放在貞德的「聖」與「受難」上,他其實是透過這個故事在歷史中若干重大的懸疑間隙,嚴謹而細膩的把焦點放到人性與心靈深處本質的探討:貞德能不能衝破人性的限制,把上帝賦予她的使命、跟她內心深處的童年創傷仇恨意識分開?
  上帝給貞德的聲音只到查理加冕時為止。促使查理能加冕的大勝戰役,貞德差一點死掉。在出死入生之際,貞德夢見自己回到創傷的童年,英軍對姊姊說:「拿劍的女人!」將姊姊殺死強暴。
  也就是查理加冕後,貞德漸漸忽略旗幟,最後連同僚的呼喊「旗幟!旗幟」也不聽,她手中只剩下劍,沒有旗幟了;她不知不覺的,將使命轉換成復仇。
  這回到創傷的童年,大喊:「都是我的錯,是我太晚回家。我永不能原諒他們,為何她要為我死?為何祂要救我?」然後晚上偷偷回到教會,自己拿起聖杯飲下葡萄酒,鮮紅的酒汁像血般塗了半張臉,又流到身上。貞德舉杯向祭壇上的十字架說:「我現在就要跟你合一。」
  在獄中貞德孤立無援,恰像在曠野中的耶穌。黑衣人讓聖女貞德遭逢的,也是企圖讓她全盤否認使命。黑衣人切中要害:劍不是來自神蹟(使命不是來自上帝)。黑衣人告訴貞德,妳只是選擇自己要看的,那不是神蹟。
  神蹟一推翻,因神蹟而來的使命也被推翻,儘管黑衣人從未要貞德否認上帝(撒旦試探耶穌時也從不否認上帝)。盧貝松刻畫的貞德,沒有德萊葉電影裡的貞德那般幸運,看見「上帝要我透過殉道得到大勝利。」她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立刻一無所憑,自幼便一直想跟上帝永遠同在的信念,如今是一無所有,貞德這一生墮入徹底的虛無與荒謬;所以貞德火刑死時,表情是如此的恐懼,這是多麼可怕的死亡前的徹底的拆毀。
  比較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貞德死前告訴那個相信她的主教:「上帝給我的大勝利,是透過殉道而得。」則德萊葉上火柱的貞德是掌握住「使命與十字架」的核心奧秘的聖女;盧貝松上火柱的貞德,是曾依隨上帝聲音而行,最後緊緊被童年創傷下的復仇意識擄獲,扭曲十字架使命真義的凡人。
  因循這邏輯敘事,對於歷史上的記載,貞德曾簽名承認自己乃受魔鬼引誘帶領作戰、而後又翻供一事,盧貝松將之解釋為貞德太渴望領聖杯與上帝合一,因而做出的妥協。

● 黑衣人到底是什麼含意?

  最後,我們要探討盧貝松電影中最後出現的黑衣人。
  黑衣人到底是誰?是上帝?還是魔鬼?當貞德問黑衣人:「你是誰?」黑衣人將自己變成童年貞德看到的「祂」、長成後看到的「祂」、最後又變回黑衣人自身,然後問:「有何差別?」這與電影一開始神父對小貞德的回答:「無論祂來自哪裡,應當是好的。」頭尾呼應。
  我們發現黑衣人將信仰變成心理學的意義,將不可言說的神秘體驗徹底理性化,他其實是另一個「劍」與「十字架」,當他幫助貞德自省時,他是十字架,但是讓貞德走上徹底的意義的相謬與虛無,他卻成為劍。黑衣人在幫助貞德自省更認識自我時,同時也徹底拆毀了她。
  對於貞德的使命到查理加冕為止;從此要靠「一粒麥子死了,便生出許多子粒」這上帝使命背後的更大的神蹟奧秘,理性的黑衣人沒有能力讓貞德參透。
  黑衣人豈不是在很多信仰追尋者的心靈中永恆的活著,既成為十字架,也成為劍?黑衣人,豈不正是二十世紀以來越來越走入荒謬與虛無的時代成因?還有什麼方式,比黑衣人更能毀壞信仰呢?
  於是分析黑衣人,我們會看到1999的「聖女貞德」,的確比1928的「聖女貞德」,更關注到一個屬於我們這時代的宏大視野。每一個觀眾在選擇認同黑衣人或反對黑衣人,也呈現觀眾自身的信仰抉擇!
http://life.fhl.net/Movies/gp/jane-g.htm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法: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英:Joan of Arc,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爲「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爲法國勝利做出貢獻。後爲勃艮第公國所俘,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時代及背景

  詞條顯示圖片爲收藏于法國魯昂貞德紀念館(貞德殉難前被關押處)內的照片,照片右側爲貞德肖像和貞德的簽名。據說貞德是不識字的,這個簽名中"n"被寫錯爲'm"。1430年3月28日貞德(Jeanne d'Arc),根據宗教裁判審判證言; 貞德出生于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爲雅克?達克(Jacques d'Arc),母親爲伊莎貝拉?達克(Isabelle Romée),有三個哥哥和一姐姐,村中的教會擁有聖凱瑟琳的雕像。  
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裏不太重要的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于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于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那時法國北邊(諾曼底)的一大片領土被英國軍隊所占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爲英國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爲查理六世,查理六世于1412年發瘋,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爲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後(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鬥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鬥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爲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借著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著占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于14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于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于是改與英格蘭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格蘭和勃艮第人占領了。
1420年,伊莎貝拉王後簽下了《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條約中規定“英格蘭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但亨利六世須與查理六世女兒凱瑟林公主結婚,查理六世死後,王位將被他們的孩子繼承,並合並英法兩國。”條約還引起了關于王儲其實是王後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這受到法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英格蘭亨利六世也由于年幼所以並沒有正式加冕 ,在名義上成爲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這一切爲查理七世的反對提供了有利條件。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格蘭占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占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格蘭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盧瓦爾河(Loire River)上,它成爲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余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曆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系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

啓示和使命

  根據宗教裁判的答辯,貞德在1425年她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聽到“聲音”,而得到“神的啓示”。要求她帶兵收複當時由英格蘭人占領的法國,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貞德遵從“聲音”在1428年5月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Durand Lassois)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訪問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並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讓她離開。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也就是鯡魚戰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于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聽了消息的查理七世接見了貞德。在接待王宮裏貞德並沒有同身穿太子服飾的人行禮,而是找到了混沒于親信中的查理七世,說出了查理同幕僚們的秘談。但這段資料由于宗教裁判的刪除,內容的真假也無法證實。會面後她給了查理極爲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嶽母約蘭德(Yolande of Aragon)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于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曆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于貞德爲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准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1429年4月,貞德從奧爾良出發同與英格蘭軍作戰。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于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格蘭,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身處戰鬥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采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制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余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外橋梁的石制堡壘——土列爾堡壘(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擡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但她事後還是不安的哭了出來,才讓人們感覺到她還是個小女孩,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女,爲了使命而戰鬥!一個爲了民族的少女!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國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底;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梁,以作爲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爲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盧瓦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爲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劄若的戰鬥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鬥。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國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爲約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這場帕提戰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准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鬥裏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爲英國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于6月29日開始從羅亞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于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歐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于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爲“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于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曆史學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聖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貞德認爲人沒有殺死人的理由,她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爲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1429年7月英格蘭的包圍土崩瓦解,法軍在她的領導下創造非凡的勝利。  
蘭斯城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在蘭斯的大教堂舉行加冕式,成爲了正式的法國國王。加冕式時查理七世的顧問官們,已經開始外交政策的考慮,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談判來作爲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國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盡管貞德在戰鬥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鬥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曆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于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貞德于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爲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爲英國17歲時便成爲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于1456年爲她平反。之後並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遭俘及審判

  貞德在盧瓦爾-沙裏特(La-Charité-sur-Loire)度過了沒有戰鬥發生的11月和12月,接著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國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裏,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爲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余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只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曆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幹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國。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Pierre Cauchon ),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國的強硬支持者,並認爲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爲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于他的侄兒——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于1431年1月9日在盧昂展開,由英國占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legal fiction),他是因爲親英國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英國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也因此整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複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證人Boisguillaume後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複後,“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並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後來非常知名,在現代成爲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爲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國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國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爲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 等于直接認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她手握著十字架祈禱。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貞德自從離開家鄉後直到她被俘虜並誤簽棄絕書之前都穿著男裝。女性穿著男裝在那個時代是會引起宗教上的指責的,英國人主導的審判也以此將貞德定罪,理由是《聖經》上有關穿著的規定。但在重新審判中推翻了這一項指責,因爲這忽略了聖經教義上的例外情況。  
在教義上來講,女人可以在必要時僞裝她自己以穿越敵方的領土、讓她在戰鬥中可以穿著盔甲,並稱這樣做可以讓她在露宿野外時避免性騷擾。在重新審判上作證的牧師證實她在監獄裏穿著男裝以避免遭騷擾和強奸,爲了保持貞潔而穿著男裝也是一個很正當的理由:這樣穿著可以緩慢侵犯者的速度。當初經查理王儲指示而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她穿著男裝是因爲她的任務是男人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著男裝更爲合適。.她在整個軍事生涯和後來被俘時都保持著短發,重新審判中的神學家以及法官Brehal也都替她的發型辯護。  
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說的:“對于聖女貞德的描述,顯示出人類每個時代以來在性別上的成見和偏見,但這些記載卻沒有告訴我們聖女貞德的長相。這些記載是可以被解讀的,一種關于性別的記號:每個世代以來的文化對于具有勇敢特質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別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當難以被後人描繪。”  
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國人將剩余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于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准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爲一個烈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爲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

就義後影響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國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于1431年12月時進行加冕)所敵過。在英國能重新組織于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國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0歲的亨利六世成爲最年輕的英國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張,貞德將火炮作爲攻勢用途和正面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聖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爲了半傳說的角色。有關她的記載主要來自編年史,英國主導的首次審判的5份原始手稿于19世紀時在舊檔案庫裏被發現。很快的曆史學家也找出重新審判時的完整紀錄,包含了115位目擊者的證詞,以及以拉丁文記載的首次審判的紀錄。許多當時的信件也被發現,其中3份有著貞德“Jehanne”的簽名,搖擺的字迹顯示她還在學習寫字。這些第一手資料都是兩次審判所留下的文件,成爲相當不尋常的豐富資料來源,如同DeVries說的:“沒有任何中世紀的人物,無論男女,像貞德一般能被廣泛的研究。”
  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7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爲了傳奇人物。在貞德前英法兩國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薩利克繼承法(Salic law)來正當化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君王之間的爲了繼承權産生的沖突。貞德則爲戰爭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們(法國)的許多國王都來自英國血親;但我們就要成爲英國人嗎?”而Stephen Richey則說:“她將一場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卻不感興趣的王朝間的沖突,變爲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Richey也描述了她對後代的影響力: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爲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迹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在1452年戰爭結束後對她的死刑進行重新調查的同時,教會宣布由于她在奧爾良的光榮事迹,核准奧爾良爲朝聖的地點之一,並對當地的罪犯頒布了一次特赦。聖女貞德在16世紀被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爲他們的象征。而在1849年至1878年擔任奧爾良主教的Fé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于1909年對貞德進行了賜福禮。她並于1920年5月16日被封爲聖人,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爲了羅馬天主教會裏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聖女貞德並不是女性主義者,她所扮演的角色爲依據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代表了無論來自何種社會階層都能得到神的召喚。她嚴格禁止法軍招引婦女進入營地,有一次甚至還以劍背來敲打這些營妓以驅離她們。
  不過,許多在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嶽母阿拉貢在起初對貞德的調查中證實了貞德的處女之身,並資助發起了援救奧爾良的遠征。在貞德于貢比涅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 of Luxembourg),也改善了貞德在監獄裏的生活狀況而且可能也延緩了她被移交給英國人的時間。最後,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 of Burgundy),在審判前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也因此法庭無法指責貞德爲女巫,並也爲貞德的清白和聖徒品行提供了證據。從克裏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到現在,聖女貞德成爲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自從拿破侖開始聖女貞德在法國時常被作爲政治的象征,自由派強調她出生于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則強調她對國王的支持。後來的保守派則強調她的民族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維希政府與法國反抗勢力都以貞德作爲象征之一:維希政府的宣傳強調她對抗英國人的事迹,在海報上顯現英軍戰機轟炸盧昂的情景,並輔以標題:“他們總是回來展現暴行。”而反抗勢力則強調她與外國占領勢力的對抗,以及她的故鄉洛林被納粹所控制。
  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國,也用貞德作爲象征之一,在1988年反對教皇進行改革的法國樞機主教勒費弗爾?馬塞(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會,支持者則將他和聖女貞德被逐出教會相提並論。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前後以貞德爲名,現役的是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近來引起相當爭議的法國政黨國家陣線(Front National)也以貞德作爲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爲殉教的象征。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被定爲紀念貞德的全國假日。

假貞德猜疑

  貞德被處刑5年後的1436年5月30日,出現自報爲貞德的女性。貞德的哥哥皮埃爾認爲這個女性是真的貞德,受到附近城堡領主們的歡迎。同年秋天,她在當時是盧森堡公領地同領主羅伯特結婚了。1439年8月,奧爾良作爲拯救的城市要求給予捐助。1440年,巴黎的法院下令調查此事,但這貞德隨即消失。1457年,調查認爲這損害了貞德的名譽,要求刪除所有假貞德的資料。
  但另一1457年的資料也有說貞德是皇室的私生女。根據資料顯示,貞德是查理六世的皇後伊莎貝拉同盟弟路易所生。路易王妃的兒子菲力普在1407年11月20日死去,路易也在同年11月23日被暗殺。貞德是王族的後裔,處刑的處刑極有可能是替身,貞德依然生存。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爲這事情是不可能的。

後世的評價

  拿破侖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爲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後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出現了很多關于貞德的史料編寫和研究,法國愛國主義運動(法國右翼政治組織)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 並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爲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在英國貞德被認爲是「魔女」。包括莎士比亞在描述法國王室的腐敗曆史劇『亨利六世 第一部』(Henry VI, Part 1,1592年)中貞德被描繪爲妖女。不過,近代「如果英國百年戰爭勝利並吞並法國,那今天的自由主義將不在英國存在,結果上貞德也救助了英國」的看法也出現。

貞德的神迹

  聖女貞德所看到的神迹一向是她的事迹中最受爭議與討論的,吸引了許多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有關她看到的神迹的線索只能從當初審判的紀錄裏加以找尋,這些紀錄相當複雜且不一定准確,而且貞德在審判一直抗拒回答法庭針對這些神迹的質問,也拒絕依照慣例對這些回答的真實性做發誓。對于貞德所言“看到了某些東西”的宣稱通常被認爲是出自真誠的,她認出了聖米迦勒、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出現在神迹中,問題只在于她所看到的是否真的是神迹。虔誠的天主教徒都相信貞德所看到的真的是出自神迹。
  而另一種看法,許多學者認爲貞德所看到的只是由心理疾病造成的幻覺和妄想,例如偏執狂的精神分裂症、癲癇造成的短暫腦葉變化。大多數采取這種看法的學者都認爲貞德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精神領袖,而不是有真實才幹的領導人。其他學者像是Ralph Hoffman,則指出貞德所聲稱的還包括了“聽到某些聲音”,但這與一般心理疾病的症狀並不相同。
  許多人反對這種心理疾病的解釋。一個精神病患不太可能會得到查理七世朝廷的支持。事實上之前的國王—發瘋了的查理六世,便被人稱爲“瘋子查理”,當時法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衰退便是因爲他的發瘋造成的權力真空而導致的。他宣稱自己的身體是玻璃做的,任何人接近就會打碎他,但他的臣子部下們並沒有將他的說法也當成信仰的意識。在特魯瓦簽定的條約剝奪了查理七世的繼承權,或許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擔心他遺傳了父親的瘋病。當貞德到達希農時,王室的顧問Jacques Gélu便提出警告:“我們任何人都不該因爲受到這個女孩談話的影響而改變政策,一個農夫...如此的被幻覺所蒙蔽;我們不該因此而遭受外國的譏笑....”與現代人對于中世紀的刻板印象不同,查理七世的朝廷相當的精明,而且對于幻覺這方面都抱持著懷疑論的看法。
  還有說法指出貞德在紀錄上所展現的智慧,證明了她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貞德一生中都展現出相當聰明,在重新審判中都常對貞德的智慧感到驚訝,“他們(審判者)常常從一個問題跳到另一個問題,變化無常,但盡管這樣,她仍然相當精明的回答,而且顯示出極好的記憶力。”她在質問中不可思議的回覆甚至迫使法庭停止公開的開庭。不過,盡管智力的衰退和記憶的喪失是許多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征,但缺乏這些病征不代表能完全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雖然這樣,許多學者如Judy Grundy便指出,除了審判上的表現外,依據許多目擊者的說法,其他精神疾病可能導致的混亂,例如顯著的人格改變和雜亂無章的言語,都沒有在貞德身上出現。
  那些主張貞德所見的是心理疾病造成之幻覺的人,通常根基于以下其中一種或多種的可能:
  由于認爲上帝並不會命令某個人去投入戰爭、或至少不會是去跟英國人打仗,所以貞德一定是受到幻覺的影響,而不是真的遇上神迹。不過,由于這只是人對于上帝的假設,這種說法不能算是根據客觀原則而對于心理疾病的判斷。 由于唯物論上否定上帝的存在,所以任何看見的“神迹”都必定是幻覺,因此貞德一定是有著心理疾病。這個觀點也遭受到批評:因爲據調查有40%的現代科學家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因此科學家在這個觀點上也産生了分歧。
  同時,醫學界並不會自動的將全部的神秘現象歸類爲心理疾病,而且通常不會將以上的兩種分析視爲是有根據的診斷:由于有關貞德心理疾病的爭議主要聚焦在她所見的是否爲幻覺上,如果有人想要將這些所見的事物視爲心理疾病的病症(也就是“幻覺”和“妄想”),那此人就必須先證明這些真的是屬于幻覺和妄想,而不是自己利用這些假設來作爲證據以證實假設的本身。
  一些對貞德所見的神迹的醫學解釋則是諷刺性的:爲了回應有些人所主張的,貞德是因爲喝了結核病牛只産下的未加熱殺菌的牛奶而産生幻覺,Régine Pernoud寫道法國政府應該停止對牛奶的加熱殺菌規定,好培養出更多這樣的英雄人物來造福國家。
  虔誠的教徒則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是貞德的神迹,雖然正統教義認爲基督以後沒有神迹,但貞德的一些神迹仍然得到很多教徒的認可,誠然,從人群中認出國王(王儲)不一定是神迹(當時一定有貴族支持貞德,很可能事先透露了消息),但貞德在審判過程中曾描繪過聖邁克爾的相貌,和教廷秘密藏書中的描述完全一致(這些書籍只主教以上級別的神職人員才會看到)。聖女貞德的宗教意義是常常被一些人忽視的,這一點在中國尤其明顯。當時一個貴族吉恩?德梅茲愛上貞德,後來終身未娶,最後在殺死幾個仆人後,他陷入瘋狂,最終自殺。當時目睹貞德受刑的人描述,貞德的心在沒有在火中燒化。

貞德的作品

小說劇本

莎士比亞『亨利六世?第一部』1590年 描寫爲混迹在軍隊的軍妓。
弗裏德裏希『奧爾良的少女』1801年
喬治?蕭伯納『聖女』1923年
Bertolt Brecht『屠宰場』描寫在現代(世界經濟危機)時她成了一位救世軍的積極分子。
Jean Anouilh 『雲雀』1953年視貞德爲出生平民的少女,卻用著自己的熱情與愛國情懷促使當權者進行抵抗。
『西蒙?馬卡德的觀點』中描寫在第二次戰爭中一位少女竭力喚醒周圍的人去對抗德國侵略者,有著一如貞德對抗英格蘭的氣概。
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巾幗英雄貞德傳』或『貞德的個人的回想』虛構自傳 1896年(當時筆名:Sieur Louis de Conte 另一筆名爲:馬克?吐溫)
伏爾泰『處女』1739年 諷刺教會的敘事詩
佐藤賢一『雇傭兵皮埃爾』1996年
王領地寺院靜『黃金馬刺』1988年-1989年
藤本『貞德的一生』2001年
藤本『貞德暗殺』2001年
佐藤賢一『貞德』2004年
ジョゼフィーン・プール 『小人兒書 貞德傳』 2004年
本田透『我的紫苑』2007年
厚木隼『我們的貞德』2007年

歌劇和音樂

席勒 歌劇『貞德』1845年
柴科夫斯基 歌劇『奧爾良的少女』1878年-1879年席勒的作品同樣爲柴可夫斯基所采用,歌劇名爲『奧爾良少女』,而腳本則是由作曲家本人自己加工過的。這部歌劇中,貞德作爲殉道者戰死于戰場上,但歌劇結尾,柴可夫斯基卻又忠實于原著:貞德遺體還是被執行了火刑。
阿爾圖?奧涅格『火刑臺上的貞德』1934-1935年,清唱劇。
約翰G.B展覽『聖女』的戲劇音樂
凱特?布什『專輯Aerial』 2005

評論
ヨハン?ホイジンガ 『蕭伯納的聖女』
阿那托爾.法郎士 『貞德的一生』

電影

『聖女的苦難』法國,1927年,導演: 卡爾?希奧多?德雷耶 Carl Theodor Dreyer
『Jannu.Dark』美國,1948年。
『火刑臺上的貞德』意大利,法國,1954年。
『貞德審判』法國,1962年, 導演: Robert Bresson,ZDF/ 1969 Kino B
『貞德的愛和自由天使』『貞德的十字架』法國,1994年。
『貞德 千古傳奇』美國,1999年。
『 Jeanne d'Arc 』法國,1999 年,導演: 呂克貝松

漫畫

永井豪『蠻』1971年
美內『騎馬的武士』1975年
天川須美子『聖女貞德』1995年
安彥良和『聖女貞德』1995年-1996年
酒見賢一『貞德傳』1995年-1996年
秋裏和國『少女』1995年-1996年
種村有菜『神風怪盜貞德』1998年-2000年

遊戲

『貞德』 貞德的一生模擬RPG
『ナポレオン』ADK制作的對戰型格鬥遊戲
『英法一百年戰爭』模擬
『拿破侖』 故事中作爲敵人登場人物登場
『一百年戰爭』一百年戰爭的動作遊戲,作爲劇本的主角登場
『聖女貞德』 LEVEL5開發的PSP平臺一款S?RPG遊戲

其他
貞德(直升飛機航空母艦)1964年,法國海軍的直升飛機航空母艦
貞德 Da Arc 日本搖滾樂隊。
約翰娜;處女/鬥爭/背叛

參考資料:
 1.《貞德》安德烈(白水社,1969年)
 2.《貞德的神話》高山一彥(講談社,1982年)
 3.《貞德》森井真・田代葆(中央公論公司,1987年)
 4.《一百年戰爭》堀越孝一(泉水書院,1984年)
 5.《思念》堀越孝一(朝日新聞,1991年)
 6.《貞德》Kelang (東京書籍,1992年,福本直之譯)
 7.《奇迹的少女貞德》(創原公司,2002年,塚本哲也監修,遠藤譯)
 8.《貞德處刑審判》(白水社,2002年,高山一彥)
 9.《貞德複權審判》(白水社,2002年,高山一彥)
 10.http://www.jehanne-darc.com/(Jeanned'ArcCentre ,貞德傳記)
 11.http://www.jeannedarc.com.fr/centre/centre.htm(法語,法國奧爾良市貞德研究中心)
http://baike.baidu.com/view/8434.html?tp=2_01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徒,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盧昂當眾處死。500年後被梵帝岡封聖。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2年後的19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侖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背景

在聖女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是法國歷史上最陰暗的一段時期,長期的戰爭讓法國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難。法國北邊的一大片領土被英格蘭軍隊所佔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為英格蘭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約在貞德出生的那年發瘋了,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為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后(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鬥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鬥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兩小圓點分別代表了當時被英格蘭人和勃艮第人所佔據的巴黎,和在它東北方的蘭斯。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藉着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着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於14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於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於是改與英格蘭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格蘭和勃艮第人佔領了。
1420年,伊莎貝拉王后簽下了特魯瓦條約,條約中承認了由英格蘭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這等於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條約還引起了關於王儲其實是王后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的揣測。[4]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於1422年在2個月內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個嬰兒─—亨利六世,在名義上成為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公爵(Bedford)攝政。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格蘭佔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佔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格蘭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盧瓦爾河上,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繫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

童年
 
貞德的出生地,現在成了博物館。村莊的教堂就在右邊幾棵樹的後面,當時貞德經常前去進行禱告。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Jacques d'Arc),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Isabelle Romée)。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裡不太重要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週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貞德後來證實了她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蹟。她據稱遇見了大天使聖彌額爾、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告訴她要趕走英格蘭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在她16歲時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Durand Lassois)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她在那裡向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這並沒有讓貞德就此打退堂鼓。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也就是鯡魚戰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邁向傳奇
 
聖女貞德,出自1505年的手稿。她總是帶着她的軍旗進入戰場。目擊者也指出她攜帶的武器包括劍、長矛或斧頭。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她偽裝成男性,穿越了廣闊的敵方勃艮第領土,最後到達王儲查理在希農的城堡。在會面中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着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岳母約蘭德(Yolande of Aragon)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歷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着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準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軍,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身處戰鬥的最前線,並隨身帶着她那明顯的旗幟。對於貞德在戰場上的實際領導能力一直是歷史上的爭論之一,目擊者聲稱她常常在戰場上做出相當明智的決策,但士兵和將領們往往將她所獲得的勝利視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傳統的歷史學家如Edouard Perroy則推斷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作用主要是在士氣上的。這些分析往往是根據後來貞德在審判上的證詞,貞德聲稱她更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張:「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不管在哪種情況下,歷史學家都同意,法軍在她的領導下都能創造相當非凡的勝利。

領導者
 
蘭斯大教堂,法國傳統上的加冕典禮地點。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採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外橋樑的石製堡壘—─土列爾堡壘(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格蘭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第;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樑,以作為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羅亞爾河畔默恩,接着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札若的戰鬥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鬥。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格蘭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這場帕提戰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準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鬥裡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格蘭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於6月29日開始從羅亞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於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奧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於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於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歷史學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聖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蘭斯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加冕典禮迅速於隔天早晨舉行,查理王儲正式加冕為查理七世。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但查理較傾向於與勃艮第進行談判以達成休戰。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格蘭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着在9月8日進攻巴黎,儘管貞德在戰鬥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鬥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於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遭俘虜以及審判
 
貞德在審判的過程中被監禁在位於盧昂的這座高塔。後來這座塔便被稱為聖女貞德塔。貞德在盧瓦爾-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過了沒有戰鬥發生的11月和12月,接着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格蘭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着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只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歷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乾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格蘭。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Pierre Cauchon),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格蘭的強硬支持者,並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於他的姪兒—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於1431年1月9日在盧昂展開,由英格蘭佔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溫徹斯特的紅衣主教在審問貞德。(由Gillot Saint-Èvre所繪,現存巴黎羅浮宮)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legal fiction),他是因為親英格蘭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英格蘭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也因此整場審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礎,無論如何貞德都將被定罪。
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妳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覆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證人Boisguillaume後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覆後「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並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後來非常知名,在現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格蘭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格蘭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abjuration, 等於直接認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另參本台《獵殺女巫》 《男巫‧女巫》 《巫婆一定得死》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43/200602210700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55/2006030407200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801807/20070716061727

 死刑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手握著十字架祈禱,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ules-Eugène Lenepveu的作品。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着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着男裝)。幾天後,依據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獄中被一名英格蘭貴族試圖強姦未遂。[33]她重新開始穿着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鐘後,一切都結束了。英格蘭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着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格蘭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36]

重新審判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為一個烈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

貞德的服裝
 
《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1854年,由安格爾所繪。這是將貞德形象女性化的典型作品。注意畫中的貞德留着長髮,盔甲旁露出了裙子。貞德自從離開家鄉後直到她被俘虜並誤簽棄絕書之前都穿着男裝。女性穿着男裝在那個時代是會引起宗教上的指責的,英格蘭人主導的審判也以此將貞德定罪,理由是聖經上有關穿着的規定。但在重新審判中推翻了這一項指責,因為這忽略了聖經教義上的例外情況。
在教義上來講,女人可以在必要時偽裝她自己以穿越敵方的領土、讓她在戰鬥中可以穿着盔甲,並稱這樣做可以讓她在露宿野外時避免性騷擾。在重新審判上作證的牧師證實她在監獄裡穿着男裝以避免遭騷擾和強姦,為了保持貞潔而穿着男裝也是一個很正當的理由:這樣穿着可以緩慢侵犯者的速度。當初經查理王儲指示而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她穿着男裝是因為她的任務是男人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著男裝更為合適。.她在整個軍事生涯和後來被俘時都保持着短髮,重新審判中的神學家以及法官Brehal也都替她的髮型辯護。
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說的:「對於聖女貞德的描述,顯示出人類每個時代以來在性別上的成見和偏見,但這些記載卻沒有告訴我們聖女貞德的長相。這些記載是可以被解讀的,一種關於性別的記號:每個世代以來的文化對於具有勇敢特質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別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當難以被後人描繪。」

貞德看到的神蹟
 
《聖女貞德》,由Eugene Thirion所繪,後方飛翔的是大天使彌額爾。19世紀後期的畫像通常帶有政治上的涵義,如同這幅於1876年畫成的作品,當時聖女貞德的故鄉洛林剛於1871年被割讓給了德國。聖女貞德所看到的神蹟一向是她的事蹟中最受爭議與討論的,吸引了許多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有關她看到的神蹟的線索只能從當初審判的紀錄裡加以找尋,這些紀錄相當複雜且不一定準確,而且貞德在審判一直抗拒回答法庭針對這些神蹟的質問,也拒絕依照慣例對這些回答的真實性做發誓。對於貞德所言「看到了某些東西」的宣稱通常被認為是出自真誠的,她認出了聖米迦勒、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出現在神蹟中,問題只在於她所看到的是否真的是神蹟。虔誠的天主教徒都相信貞德所看到的真的是出自神蹟。
而另一種看法,許多學者認為貞德所看到的只是由心理疾病造成的幻覺和妄想,例如偏執狂的精神分裂症、癲癇造成的短暫腦葉變化。大多數採取這種看法的學者都認為貞德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精神領袖,而不是有真實才幹的領導人。[45]其他學者像是Ralph Hoffman,則指出貞德所聲稱的還包括了「聽到某些聲音」,但這與一般心理疾病的症狀並不相同。
許多人反對這種心理疾病的解釋。一個精神病患不太可能會得到查理七世朝廷的支持。事實上之前的國王—發瘋了的查理六世,便被人稱為「瘋子查理」,當時法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衰退便是因為他的發瘋造成的權力真空而導致的。他宣稱自己的身體是玻璃做的,任何人接近就會打碎他,但他的臣子部下們並沒有將他的說法也當成信仰的意識。在特魯瓦簽定的條約剝奪了查理七世的繼承權,或許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擔心他遺傳了父親的瘋病。當貞德到達希農時,王室的顧問Jacques Gélu便提出警告:「我們任何人都不該因為受到這個女孩談話的影響而改變政策,一個農夫……如此的被幻覺所矇蔽;我們不該因此而遭受外國的譏笑……」與現代人對於中世紀的刻板印象不同,查理七世的朝廷相當的精明,而且對於幻覺這方面都抱持着懷疑論的看法。
蘭斯的貞德像還有說法指出貞德在紀錄上所展現的智慧,證明了她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貞德一生中都展現出相當聰明,在重新審判中都常對貞德的智慧感到驚訝,「他們(審判者)常常從一個問題跳到另一個問題,變化無常,但儘管這樣,她仍然相當精明的回答,而且顯示出極好的記憶力。」 她在質問中不可思議的回覆甚至迫使法庭停止公開的開庭。不過,儘管智力的衰退和記憶的喪失是許多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徵,但缺乏這些病徵不代表能完全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雖然這樣,許多學者如Judy Grundy便指出,除了審判上的表現外,依據許多目擊者的說法,其他精神疾病可能導致的混亂,例如顯著的人格改變和雜亂無章的言語,都沒有在貞德身上出現。
那些主張貞德所見的是心理疾病造成之幻覺的人,通常根基於以下其中一種或多種的可能:
由於認為天主並不會命令某個人去投入戰爭、或至少不會是去跟英格蘭人打仗,所以貞德一定是受到幻覺的影響,而不是真的遇上神蹟。不過,由於這只是人對於天主的假設,這種說法不能算是根據客觀原則而對於心理疾病的判斷。
由於唯物論上否定天主的存在,所以任何看見的「神蹟」都必定是幻覺,因此貞德一定是有着心理疾病。
同時,醫學界並不會自動的將全部的神秘現象歸類為心理疾病[51],而且通常不會將以上的兩種分析視為是有根據的診斷:由於有關貞德心理疾病的爭議主要聚焦在她所見的是否為幻覺上,如果有人想要將這些所見的事物視為心理疾病的病症(也就是「幻覺」和「妄想」),那此人就必須先證明這些真的是屬於幻覺和妄想,而不是自己利用這些假設來作為證據以證實假設的本身。
一些對貞德所見的神蹟的醫學解釋則是諷刺性的:為了回應有些人所主張的,貞德是因為喝了結核病牛隻產下的未加熱殺菌的牛奶而產生幻覺,Régine Pernoud寫道法國政府應該停止對牛奶的加熱殺菌規定,好培養出更多這樣的英雄人物來造福國家。

 身後影響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格蘭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於1431年12月時進行加冕)所打倒。在英格蘭能重新組織於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格蘭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格蘭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0歲的亨利六世成為最年輕的英格蘭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張,貞德將火炮作為攻勢用途和正面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聖女貞德的簽名。聖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有關她的記載主要來自編年史,英格蘭主導的首次審判的5份原始手稿於19世紀時在舊檔案庫裡被發現。很快的歷史學家也找出重新審判時的完整紀錄,包含了115位目擊者的證詞,以及以拉丁文記載的首次審判的紀錄。許多當時的信件也被發現,其中3份有着貞德「Jehanne」的簽名,搖擺的字跡顯示她還在學習寫字[54]。這些第一手資料都是兩次審判所留下的文件,成為相當不尋常的豐富資料來源,如同DeVries說的:「沒有任何中世紀的人物,無論男女,像貞德一般能被廣泛的研究。」
貞德當年與查理王儲首次會面的大廳的廢墟。位於希農的這座城堡如今只剩下高塔部分完整無缺,成為聖女貞德的博物館。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7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傳奇人物。在貞德前英法兩國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薩利克繼承法來正當化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君王之間的為了繼承權產生的衝突。貞德則為戰爭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們(法國)的許多國王都來自英格蘭血親;但我們就要成為英格蘭人嗎?」而Stephen Richey則說:「她將一場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卻不感興趣的王朝間的衝突,變為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Richey也描述了她對後代的影響力: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徵,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着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蹟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棟雷米-拉-皮塞勒的處女貞德象在1452年戰爭結束後對她的死刑進行重新調查的同時,教會宣布由於她在奧爾良的光榮事蹟,核准奧爾良為朝聖的地點之一,並對當地的罪犯頒布了一次特赦。聖女貞德在16世紀被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為他們的象徵。而在1849年至1878年擔任奧爾良主教的Fé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於1909年對貞德進行了賜福禮。她並於1920年5月16日被封為聖人,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裡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聖女貞德並不是女性主義者,她所扮演的角色為依據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代表了無論來自何種社會階層都能得到神的召喚。她嚴格禁止法軍招引婦女進入營地,有一次甚至還以劍背來敲打這些營妓以驅離她們。
不過,許多在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貢在起初對貞德的調查中證實了貞德的處女之身,並資助發起了援救奧爾良的遠征。在貞德於貢比涅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 of Luxembourg),也改善了貞德在監獄裡的生活狀況而且可能也延緩了她被移交給英格蘭人的時間。最後,英格蘭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 of Burgundy),在審判前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也因此法庭無法指責貞德為女巫,並也為貞德的清白和聖徒品行提供了證據。從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到現在,聖女貞德成為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二戰時夏爾·戴高樂所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旗幟。採用了聖女貞德的洛林十字架(Cross of Lorraine)作為象徵。自從拿破侖開始聖女貞德在法國時常被作為政治的象徵,自由派強調她出生於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則強調她對國王的支持。後來的保守派則強調她的民族主義。在二戰中維希法國與法國反抗勢力都以貞德作為象徵之一:維希政府的宣傳強調她對抗英格蘭人的事蹟,在海報上顯現英軍戰機轟炸盧昂的情景,並輔以標題:「他們總是回來展現暴行。」而反抗勢力則強調她與外國佔領勢力的對抗,以及她的故鄉洛林被納粹所控制。
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國,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在1988年反對教皇進行改革的法國樞機主教勒費弗爾·馬塞(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會,支持者則將他和聖女貞德被逐出教會相提並論。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前後以貞德為名,現役的是一艘直昇機航空母艦。近來引起相當爭議的法國政黨國家陣線(Front National)也以貞德作為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64]。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被定為紀念貞德的全國假日,而港島東區其中一家中學在1955年時以聖女貞德命名。

文學

貞德的形象一直對文學家有着非一般的魅力。莎士比亞(《亨利六世》),席勒(《奧爾良的處女》)和蕭伯納(《聖女約翰娜》)都是有關她生平,進行不同角度詮釋的重要作品。Jean Anouilh (L'Alouette,意為「約翰娜或是雲雀」)視貞德為出生平民的少女,卻用着自己的熱情與愛國情懷促使當權者進行抵抗。
Bertolt Brecht對這位女英雄有着類似的看法。在作品《屠宰場裏的聖女貞德》中他將貞德帶到現代(1929/30年世界經濟危機)。在戲中她成了一位救世軍的積極分子。而在《西蒙·馬卡德的觀點》中,一位少女竭力喚醒周圍的人去對抗德國侵略者,有着一如貞德對抗英格蘭的氣概。
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則為她寫了部虛構的自傳──《巾幗英雄貞德傳》(1896年)──他所署的筆名為Sieur Louis de Conte。但他另一個筆名馬克·吐溫更有名氣。伏爾泰則在1739年用貞德的題材寫了一部諷刺教會的敘事詩《處女》。

音樂

席勒的悲劇《奧爾良的處女》為威爾第寫成歌劇《聖女貞德》 (1845年)。席勒的作品同樣為柴可夫斯基所採用,歌劇名為《奧爾良少女》,而腳本則是由作曲家本人自己加工過的。這部歌劇中,貞德作為殉道者戰死於戰場上,但歌劇結尾,柴可夫斯基卻又忠實于原著:貞德遺體還是被執行了火刑。
阿爾圖·奧涅格在1938年寫了一部清唱劇 《火刑架上的貞德》。
意大利金屬樂隊Thy Majestie在2005年10月發行一張專輯Jeanne D´Arc,專輯里體現了貞德的題材意念。
凱特·布殊的歌Joanni (專輯Aerial, 2005)也是以貞德為題材的。

電影

貞德的這段歷史也是一個好的電影素材,是電影歷史上被重拍次數最多的人物傳記片,單是英格麗·褒曼就拍了兩部。1999年,Ed Gernon和Christian Duguay導演拍了一部比較忠於歷史的電影《貞德:千古傳奇》。主角由莉莉·索比耶斯基擔任,彼得·奧圖爾飾主教Cauchon,而Maximilian Schell則出演Le'Maitre。
最近的一部于1999年由洛比桑完成。蜜拉·喬娃薇琪飾貞德,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查理七世。片中就貞德究竟只是狂熱的瘋子還是熱忱的信仰者做了一次新的探討,這裡的貞德有着自己的弱點和疑慮,甚至到了最後她為自己的信仰而苦苦爭鬥。片中反覆出現的黑袍人,由德斯汀·荷夫曼飾演。

其它:

奧爾良處女之苦難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年),導演: 卡爾·希奧多·德雷耶 Carl Theodor Dreyer
貞德的審訊 Trial of Joan of Arc (1965年),導演: Robert Bresson,ZDF/ 1969 Kino B

參考書目
《貞德審訊實錄及平反審訊實錄》
《聖女貞德和她的野蠻兵團》,菲爾·羅賓斯著(Phil Robins),知書房出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A5%B3%E8%B2%9E%E5%BE%B7


 

 

上一篇:《亨利五世》

下一篇:《良相佐國》

阿楨 2012-01-07 10:39:59

一個貞德 各自表述【聯合報╱張佑生2012.01.07

今年是法國精神象徵聖女貞德(Joan of Arc)600歲冥誕。距離總統大選投票只剩下100天,聖女貞德竟成為法國朝野爭相拉攏的對象,各自舉辦紀念活動拚場。
貞德在體驗到宗教的靈視後率領法國軍民對抗英軍的事蹟,被反移民的法國極右派拿來當作驅逐「中世紀英國移民」的代表。
社會黨讚揚她出身不高,其實她是地主的女兒。天主教徒稱她為聖女。總之,在各方政教勢力的推崇下,貞德在法國成為全國性的代表,歷久不衰。
中間偏右的法國總統沙克吉6日到東部貞德的出生地,主持紀念銅像揭牌儀式。
7日,極右派的「民族陣線」創黨人勒朋帶領將挑戰沙克吉的女兒瑪琳,率眾在巴黎市中心的貞德銅像附近大遊行。
每年5月1日都舉辦遊行紀念貞德的民族陣線,批評沙克吉這個時候來湊熱鬧,其實是想騙極右派的選票。瑪琳說,移民、國家安全、保護主義都是法國當前切身的議題,貞德作為偉大的歷史人物,精神足堪仿效。
執政黨人士坦承沙克吉紀念貞德有選舉考量。但總統府強調貞德是全法國的資產,不容民族陣線獨占。沙克吉身為國家元首,出席紀念活動,天經地義。沙克吉2007年競選時就質疑:我們怎麼能讓極右派獨占貞德這麼久?
學者用「奇異的巧合」來形容法國朝野爭相紀念貞德的行為。沙克吉接下來要怎麼打貞德牌?值得觀察。

另參本館:法總統能改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