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戰
美稱中國列裝夜戰直升機及無人機強化空中偵察
陸航直九夜戰型直升機維護中
東方網2009年2月6日消息: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空中戰場正發生著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文章說,作爲信息化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軍對其情報、監視及偵察(ISR)系統進行了革命式的重組和擴充,加上新裝備的帶有熱成像系統的直升機和無人偵察機,解放軍正逐步取得戰場信息主導權,大大改善了其空中戰略態勢。
解放軍情報、監視和偵察取得進展
一直以來,解放軍空中偵察任務主要由空軍負責,即通過改裝現役戰鬥機,比如加裝攝像機,來獲取所需的目標圖像。這種模式信息處理過程複雜、耗時頗多,在戰時根本無法滿足作戰需要。
爲扭轉這一局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避免出現偵察任務重複,提高情報信息利用效率,解放軍開始啓動信息化項目計劃,並在情報、監視和偵察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組織架構方面,解放軍在旅和營級單位建立了情報信息共享網絡;在旅級單位總部設置專門的情報軍官,負責各級偵察任務的協調和情報信息彙總;營級偵察單位則配備便攜式戰場雷達、夜間觀察設備和數據鏈傳輸系統,保證從前線偵察兵或空中拍到的圖像能實時傳遞到指揮官那裏。
中國研制的各種型號無人機,也開始陸續裝備解放軍;新入役的直升機也已具備夜間作戰能力;裝甲無人機和攻擊型武裝直升機的陸續入役,則進一步增強了解放軍的24小時快速反應能力。解放軍從旅級到連級單位所屬的地面偵察部隊,也進行了全面升級,裝備了新型偵察車,能夠實時處理情報、監視和偵察獲得的數據。
文章稱,中國無人機和地面無人車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解放軍的戰略態勢和能力。在中國海拔高、路途險、空氣稀薄的新疆和西藏等邊境地區,解放軍已經部署特別設計的無人車和無人機進行偵察巡邏,這不僅提高了偵察巡邏效率,還解放出部隊人力和武器裝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去處理一些違法越境或突發事件。
直-9已加裝導航雷達和熱成像系統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裝備最多的直升機,是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生産的直-9G/W。該機是中國根據歐洲直升機公司提供的AS365N“海豚”II授權許可生産的,也是解放軍航空兵目前使用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直升機。Z-9W直升機系列有多款型號,可以執行通訊、偵察、多用途、反坦克、指控和控制等任務,其中反坦克和偵察直升機在機身前端安裝了熱成像導引頭。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配備有Z-9直升機。該機有兩個塔門,可以安裝八枚紅箭-8反坦克制導導彈,四枚TY90空空導彈,兩個火炮吊艙或者兩個火箭吊艙。在遂行反恐、平暴、著陸等任務時,警方可以在Z-9兩側安裝高強度探照燈和雙喇叭擴音器。加裝熱成像導引頭後,Z-9直升機也可以在夜間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並將數據實時傳遞給戰場指揮人員;白天則可以鎖定遠距離之外的敵方僞裝目標。不過,Z-9直升機未安裝防護裝甲,極易遭到小型武器襲擊。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解放軍向新疆新疆地區派駐一個陸軍航空團。該團最初裝備大約30架Z-9直升機,主要任務是訓練夜間作戰和偵搜能力,爲直升機執行反恐和平亂任務積累經驗。該團後來裝備了空軍的米-17運輸直升機,大大提高了運兵和火力支援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航空團所屬直升機在加裝導航雷達和加力發動機後,大海拔4000米空中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大增。目前該團是否仍駐紮新疆不得而知。外界僅能確認的是,解放軍爲2007年中俄和平演習派往俄羅斯的16架Z-9G和16架米-17,就是從新疆地區起飛的。
攻擊型無人機酷似美國“天空勇士”
解放軍無人機很久以來主要用于作戰防禦,而且僅供特種部隊實用,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用來執行偵察任務;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開始用來執行災區救援偵察。外界認爲,無人機在加裝解放軍最新的武器裝備後,其用途有望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研制了大量不同型號的無人機。其中比較知名的W-50無人機,在滿負荷情況下續航時間爲四小時,最遠航程100千米;Z-3無人直升機重約130公斤,裝有GPS導航系統,可以執行戰前偵察任務。在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中,至少一架中國自制的小型無人機參加了災區偵搜工作。
在2008年11月舉行的中國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科技集團對外展示了采用CH3技術研制的攻擊型無人機的模型。該機采用無尾鴨式布局,其副翼安裝在機身後部的雙三角翼頂端;發動機和三葉螺旋推進器安裝在機身後部,其外觀類似美國的MQ-1C“天空勇士”無人機,只是前者安裝的是鑿狀鼻而不是球狀鼻。
CH3無人機采用翼身融合技術,在機身前部安裝有固定瞄准炮塔,類似美國MQ-1C無人機的AN/AAS-52多頻譜瞄准系統。從模型上還可以發現,CH3直升機的每個機翼後方各配備一個大型塔門,上面安裝有一枚看似美國AGM-65“小牛”的空對地導彈。
在此次航展上展出的還有一款偵察用無人機,其大小與以色列的“偵察兵”無人機類似。從模型可以看出,該機采用滑行方式而不是輪式起降,顯示這是一款彈跳發射無人機,其用途很可能是爲炮兵火力鎖定敵方目標。
在發展無人機的同時,解放軍也積極發展機械化裝甲車在偵察作戰中的運用,比如現采用ZSD89式履帶裝甲輸送車底盤的的現役WZ731裝甲偵察車,車身上安裝有一門低矮炮塔,一個扁平發射面板和壓縮氣體彈射器。加裝在發射面板上的無人機,可以根據任務安排,隨時起飛執行偵察任務。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6/0943541067.html
夜戰>百度百科
效果:具備夜戰能力,不受夜間攻防能力下降的影響
夜戰是夜間進行的作戰。它能有效地隱蔽行動企圖,減少傷亡,出敵不意,近戰殲敵,是消滅敵人的有效戰法。冷兵器時代,軍隊常在夜幕的掩護下,實施偷襲,摸營動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夜戰”方法。公元前478年,中國吳越笠澤之戰,越軍主力乘夜暗,出其不意地偷襲吳軍,大獲全勝。火器時代,線膛槍和速射武器運用于戰場,夜戰以偷襲和強攻相結合的方法近戰殲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夜戰中開始大量使用坦克、飛機和火炮,規模不斷擴大。戰後先進的夜視器材極大地增加了夜間的“透明度”,夜戰更爲廣泛。現代條件下,夜戰更依賴先進的夜視器和電子偵察器材,晝夜作戰的差距日趨縮小,與敵夜視、電子偵察器材的鬥爭將更趨尖銳複雜。夜戰具有武器射擊效果降低、觀察和指揮受限、協同複雜、保障困難,但易達成戰鬥突然性、出奇制勝、近戰殲敵的特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844.html?tp=0_11
中國基層軍官:我軍夜戰傳統優勢面臨丟掉危險 2009-07-01 解放軍報
編者按:上世紀60年代郭興福創造的教學法,對我軍軍事訓練産生巨大的推動。如今,新大綱施訓,教練員是關鍵。新大綱的頒發施行,呼喚一支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新型教練員隊伍,他們的思想作風、教學水平有多強,新大綱施訓落實的質量就有多高。今年新大綱施訓已經過半,來自教學實踐一線的教練員的所思所悟,對及時發現新大綱施訓中的問題,探索科學有效的組訓方法,提高新大綱施訓末端顯效的質量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高擡腿,輕落足,禁煙火,變外形,消溫差,匿行蹤……”部隊夜訓老生常談的“三字經”,要點在于一個“藏”字。如今按綱施訓,我們必須要努力擺脫這種“年年上一年級”的低級循環,把著眼點放在“打”上。要多問問自己:敵人射擊炮口一閃,我能不能馬上回敬一炮?……——二營教導員杜文斌
杜文斌的手記提出了新大綱施訓中夜訓低級循環的問題。“夜戰夜戰,關鍵在戰。”他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昨晚,沈陽軍區某裝甲團團長盛海鵬在夜訓現場對記者說,夜間能見度低、目標捕捉難、射擊命中率低、不安全因素多,使得夜訓“講起來是重點,做起來是難點,查起來是弱點”。有的部隊夜訓數十年一貫制,方法單一陳舊,簡單的訓不好,複雜的訓不了,特別是缺乏有效的打擊制勝招數,走進了“年年都上一年級”的怪圈。
“新大綱規定,夜訓按照年度訓練總時間20%的比例安排。今年,我們著力提高夜間單兵專業技能的生成和轉化。”盛團長話音剛落,伴著隆隆的炮擊聲,夜暗深處火光頻閃。原來,該師新型教練員、二營教導員杜文斌正在組織官兵進行坦克夜間教練射擊課目訓練。眼前景象大出記者意料:目標顯示不再是一盞孤燈,而是以打信號彈、模擬射擊火光和車輛閃爍明滅的燈光等多種方式,大大增加了射擊難度。“ 敵人射擊炮口一閃,你能不能馬上回敬一炮?我們練的就是這個!”杜文斌自豪地說。
翻閱該營夜間訓練計劃表,記者看到,該營今年已完成快速精確瞄准發射、夜間對固定目標射擊修正、夜間教練射擊練習等課目的訓練。他們先後梳理出先晝後夜銜接訓、先分後合綜合訓、合理搭配交叉訓、混編分組集中訓等6種有效的夜訓方法,做到“白天熟訓、晚上精訓”,晝夜訓練互補。
晝夜之別,關鍵在光。“高科技偵察手段撕破了夜幕的天然僞裝,黑夜變得透明起來。面對透明的戰場,夜戰怎麽打,兵如何練?”對此,杜教導員感觸尤深。據介紹,他們引進了“單車射擊訓練檢測評估系統”,相繼開展了夜間坦克單車對側後方目標射擊、夜間多彈種摧毀敵目標等課目訓練。該營訓練成績表顯示:夜間捕捉目標時間由原來的30秒縮短到十幾秒,夜間射擊優秀率由30%上升到70%。(趙雷、韓光)
“今天的月亮還是我們的嗎”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曾發出“太陽是我們的,月亮是中國人的”歎息。今天,我們的夜戰傳統優勢有丟掉的危險,“夜老虎”面臨嚴峻挑戰。“今天的月亮還是我們的嗎?”如何在未來戰爭中重振“夜老虎”雄風,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的夜戰能力,這是我軍必須認真對待和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新大綱對夜訓時間、任務、課目都有明確規定,各級應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出發,積極創新訓法,狠抓夜訓普及,促進夜訓落實,使“夜老虎”重振雄風。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7-01/0915557231.html
解放軍須抓緊信息化條件夜戰訓練 2007年11月30日 解放軍報
十七大報告在部署國防和軍隊建設任務時深刻指出,要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貫徹這一重要精神,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著眼未來信息化作戰晝夜連續實施的快節奏特點抓好夜間訓練,讓更多的“夜老虎”重振雄風。
夜戰是我軍以劣勝優、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夜老虎”是對我軍長于夜戰傳統優勢的形象描述。朝鮮戰爭期間,一位被俘的美軍上校不服氣地說:你們中國人打仗並不高明,有本事白天同我們擺開陣勢來打!此言也充分說明,我軍是一支敢于夜戰、善于夜戰的軍隊。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暗夜正逐漸成爲對軍事強國“單向透明”的戰場環境。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無不利用其先進的夜視器材,霸占著夜間作戰行動的先機。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首先在夜間刮起,“沙漠之狐”全部在夜間或傍晚出擊,南聯盟戰爭的空中襲擊主要在夜間進行,阿富汗戰爭始終突出夜戰特色,伊拉克戰爭的地面軍事行動也集中于夜間展開。以前強敵怕夜戰,現在主動打夜戰,我們應該怎麽辦?未來戰爭中的夜間作戰,不是我們要不要打、願不願打的問題,而是不容回避、必須積極應對的時代課題。
與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實戰需要相比,我軍夜訓還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夜訓時間偏少,美軍夜訓時間約爲訓練總時間的40%-50%,而我們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夜訓內容單一,重技術輕戰術、重靜態輕動態、重專業基礎輕合成訓練、重培養尖子輕整體提高的問題比較突出;夜訓強度不夠,實戰化夜訓環境設置不逼真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約了夜訓質量的提高。
仗在夜間打、兵在白天練,戰時必然抓瞎。加之夜間訓練組織起來複雜、保障難度大,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忽視夜訓或降低了夜訓的難度。怕出事故,消極保安全,是影響夜訓落實的又一重要因素。毋庸諱言,在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新形勢下,組織夜間訓練不安全的隱患有所增加。但存在隱患,決不意味著就一定發生問題。從近幾年組織部隊夜訓試點和夜訓開展情況看,只要嚴格組織、科學施訓、規範操作,完全可以實現安全防事故與夜訓出成績的有機統一。
夜訓缺乏與晝間訓練相配套的計劃措施,檢查考核以晝間課目爲主,實兵演習以晝間活動爲主,這也是影響夜訓落實質量的因素之一。強化夜訓,要在加強經常性檢查督導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考核驗收的力度,堅持從難從嚴設置夜訓考核條件,對各類型部隊、各兵種專業、各級各類人員進行所有夜訓課目的考核驗收,特別要突出複雜電磁環境下夜間訓練內容的綜合檢驗。同時,表彰那些在夜訓方面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先進典型,通過激發激勵,使我軍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夜老虎”。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11-30/0617474170.html
夜視儀>互動百科
安裝TWS AN/PAS13型熱像儀的G36步槍
廈門海警裝備FLIR紅外熱像儀
以像增強器爲核心器件的夜間外瞄准具,其工作時不用紅外探照燈照明目標,而利用微弱光照下目標所反射光線通過像增強器在熒光屏上增強爲人眼可感受的可見圖像來觀察和瞄准目標。
紅外夜視儀是利用光電轉換技術的軍用夜視儀器。它分爲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前者用紅外探照燈照射目標,接收反射的紅外輻射形成圖像;後者不發射紅外線,依靠目標自身的紅外輻射形成 “熱圖像”,故又稱爲”熱像儀”
夜視儀-作用
夜間可見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卻很豐富。紅外線視儀可以幫助人們在夜間進行觀察、搜索、瞄准和駕駛車輛。盡管人們很早就發現了紅外線,但受到紅外元器件的限制,紅外遙感技術發展很緩慢。直到1940年德國研制出硫化鉛和幾種紅外透射材料後,才使紅外遙感儀器的誕生成爲可能。此後德國首先研制出主動式紅外夜視儀等幾種紅外探測儀器,但它們都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際使用。
夜視儀幾乎同時,美國也在研制紅外夜視儀,雖然試驗成功的時間比德國晚,但卻搶先將其投入實戰應用。1945年夏,美軍登陸進攻沖繩島,隱藏在岩洞坑道裏的日軍利用複雜的地形,夜晚出來偷襲美軍。于是美軍將一批剛剛制造出來的紅外夜儀緊急運往沖繩,把安有紅外夜視儀的槍炮架在岩洞附近,當日軍趁黑夜剛爬出洞口,立即被一陣准確的槍炮擊倒。洞內的日軍不明其因,繼續往外沖,又糊裏糊塗地送了命。紅外夜視儀初上戰場,就爲肅清沖繩島上頑抗的日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動式紅外夜視儀具有成像清晰、制作簡單等特點,但它的致命弱點是紅外按照燈的紅外光會被敵人的紅外探測裝置發現。60年代,美國首先研制出被動式的熱像儀,它不發射紅外光,不易被敵發現,並具有透過霧、雨等進行觀察的能力。
1982年4月─6月,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爆發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4月13日半夜,英軍攻擊承軍據守的最大據點斯坦利港。3000名英軍布設的雷區,突然出現在阿軍防線前。英國的所有槍支、火 炮都配備了紅外夜視儀,能夠在黑夜中清楚地發現阿軍目標。而阿軍卻缺少夜視儀,不能發現英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在英軍火力准確的打擊下,阿軍支持不住,英軍趁機發起沖鋒。到黎明時,英軍已占領了阿軍防線上的幾個主要制高點,阿軍完全處于英軍的火力控制下。6月14日晚9時,14 000名阿軍不得不向英軍投降。英軍領先紅外夜視器材贏得了一場兵力懸殊的戰鬥。
1991年海灣戰爭中,在風沙和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由于美軍裝備了先進的紅外夜視器材,能夠先于伊拉克軍的坦克而發現對方,並開炮射擊。而伊軍只是從美軍坦克開炮時的炮口火光上才得知大敵在前。由此可以看出紅外夜視器材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夜視儀-基本原理
想要理解夜視儀的原理,就必須對光的原理有所了解。光波的能量大小與其波長有關: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在可見光中,紫光的能量最高,而紅光的能量最低。與可見光光譜相鄰的是紅外線光譜。
紅外線分爲三類:
夜視儀近紅外線(近IR)——近紅外線與可見光相鄰,其波長範圍是0.7-1.3微米(1微米等于百萬分之一米)。
中紅外線(中IR)——中紅外線的波長範圍是1.3-3微米。近紅外線和中紅外線應用到各種電子設備中,例如遙控器。
熱紅外線(熱IR)——熱紅外線占據了紅外線光譜中最大的一部分,其波長範圍是3-30微米。
熱紅外線與其他兩種紅外線的主要區別是,熱紅外線是由物體發射出來的,而不是從物體上反射出來的。物體之所以能夠發射紅外線,是因爲其原子發生了某種變化。
夜視儀-原子理論
原子是永恒運動的。它們不停地振動、移動和旋轉。即便是構成我們座椅的原子也是不斷運動著的。原子有幾種不同的激發狀態。換言之,它們具有不同的能量。如果我們將大量的能量賦予一個原子,它就會擺脫基態能級而達到激發水平。激發水平取決于以熱、光或電等形式施加到原子上的能量的多少。
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和電子雲構成。我們可以將電子雲中的電子設想成在不同軌道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現在還無法觀察到電子的離散軌道,但把這些軌道設想成原子不同的能級會更容易理解。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向原子施加一定的熱能,可以預見的是,一些處于低能軌道的電子會轉移到高能軌道上,即離原子核更遠。
夜視儀電子轉移到高能軌道後,最終仍要回到基態。在此過程中,電子會以光子(一種光線粒子)的形式釋放能量。您會發現,原子不斷地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舉例來說,當烤面包爐內的發熱器之所以會變成亮紅色,就是因爲原子被熱力激發,釋放出了紅色的光子。激發態的電子比未受激發的電子具有更高的能量,並且正是由于電子吸收了若幹能量才達到了激發水平,它會將這一能量釋放出來以回歸基態。這一能量會以光子的形式(光能)被釋放出來。發射出的光子具有特定的波長(顔色),這取決于釋出光子時電子的能量。
任何生物都要耗費能量,很多沒有生命的物品也是如此,例如引擎和火箭。能量消耗會産生熱量。反過來,熱能會促使物體中的原子發射出位于熱紅外線光譜中的光子。物體溫度越高,釋出的紅外線光子的波長就越短。如果物體的溫度非常高,它發出的光子甚至能進入可見光光譜,從紅光開始,然後是橙光、黃光、藍光,直至白光。
夜視儀-工作原理
1.用一種特制的透鏡,能夠將視野內物體發出的紅外線會聚起來。
2.紅外線探測器元上的相控陣能夠掃描會聚的光線。探測器元能夠生成非常詳細的溫度樣式圖,稱爲溫譜圖。大約只需1/30秒,探測器陣列就能獲取溫度信息,並制成溫譜圖。這些信息是從探測器陣列視域場中數千個探測點上獲取的。
3.探測器元生成的溫譜圖被轉化爲電脈沖。
4.這些脈沖被傳送到信號處理單元——一塊集成了精密芯片的電路板,它可以將探測器元發出的信息轉換爲顯示器能夠識別的數據。
5.信號處理單元將信息發送給顯示器,從而在顯示器上呈現出各種色彩,色彩強度由紅外線的發射強度決定。將從探測器元傳來的脈沖組合起來,就生成了圖像。
夜視儀-成像設備
多數熱成像設備的掃描速率爲30次/秒。它們能檢測的溫度範圍爲-20℃至2000℃,能檢測出的溫差約爲0.2℃。
夜視儀夜視儀夜視儀熱成像設備一般有兩大類:
非冷卻型——這種熱成像設備最爲常見。其紅外探測器元封裝在一個單元內,可在室溫下工作。這種系統可以迅速激活,工作時完全靜音,並且具有內置的電池。
低溫冷卻型——這種系統價格更高,而且操作不當很容易損毀。這種熱成像設備將探測器元封裝在一個外包裝內,並將其冷卻至0℃以下。由于冷卻了探測器元,因此這種系統的具有極高的分辨率和敏感度。低溫冷卻型系統可以“看到”300米以外0.1℃的溫差,這樣該系統足以判斷出一個人手裏是不是拿著一把搶!
夜視儀-技術
提到夜視儀,多數人想到的是圖像增強技術。事實上,圖像增強系統一般稱爲夜視設備(NVD)。NVD內有一種圖像增強管,可以用來采集、放大紅外線及可見光。
以下是圖像增強系統的工作原理:
一種稱爲物鏡的傳統透鏡能捕捉環境光線和某些近紅外線。
收集到的光線會傳送給圖像增強管。在多數NVD中,圖像增強管的供電系統會從兩節N-Cell或“AA”電池中獲取電力。管道會向圖像管組件輸出約爲5000伏的高壓。
夜視儀圖像增強管中有一個光電陰極,能將光子轉化爲電子。
當電子通過管道時,管中的原子會釋放相似的電子,其數目爲原有電子數乘以一個因數(約爲幾千倍),利用管道內的微通道板(MCP)就能完成這項工作。微通道板是一個微型玻璃盤,內部含有數百萬個微型孔隙(微通道),采用光纖技術制成。微通道板處于真空中,在盤片的兩面都安裝了金屬電極。每條微通道的長度是其寬度的45倍左右,工作原理類似于電子放大器。
當來自光電陰極的電子觸擊微通道板上第一個電極時,在兩電極間5000伏高壓作用下電子會加速通過玻璃微通道。電子通過微通道時,會導致通道中數千個電子被釋放出來,這一過程稱爲級聯二次發射。簡言之,原始電子會撞擊微通道的側邊,而後受激發的原子會釋出更多的電子。這些新電子也會撞擊其他原子,從而造成一種鏈式反應,其結果是,進入微通道的電子屈指可數,而離開微通道的電子卻數以千計。一個有趣的現象是:MCP上的微通道有一個微小的傾斜角(約5-8°),這既是爲了能引發電子碰撞,也是爲了降低來自輸出端磷光質層的離子反饋和直接光反饋。
夜視成像圖以其詭異的綠色光澤而著稱。
在圖像增強管的末端,電子會撞擊一個具有磷光質塗層的屏幕。這些電子會保持它們通過微通道時的相對位置,這會確保圖像的完好,因爲電子排列的方式同起初光子排列的方式相同。這些電子帶有的能量會使磷光質達到激發狀態並釋出光子。這些磷光質會在屏幕上生成綠色圖像,這也成了夜視儀的一大特色。
通過另一副稱爲目鏡的透鏡,就可以觀測到綠色磷光圖像,還可以使用目鏡放大圖像或調節焦距。NVD可以與電子顯示設備相連,例如顯示器,也可以直接透過目鏡觀測圖像。
夜視儀-曆代産品
NVD已有40多年的曆史。這些産品可分爲幾代。NVD技術發展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生新一代産品。
最早一代——最早的夜視系統由美國軍方研制,它們被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戰場上,這些NVD系統采用主動紅外線技術。這意味著NVD上須附有一個稱爲紅外輻射源的發射單元。該單元能發射出一束近紅外線,類似于普通閃光燈發出的光束。這種光束不能爲肉眼所見,它們會從物體上反射出來,然後返回NVD的透鏡。這種系統使陽極與陰極相連,以便對電子進行加速。這種方法的問題是,電子加速會使圖像扭曲,而且還會大大縮減管道的壽命。這項技術最早用于軍事中時,還存在一個重要問題:敵方在短時間內就能仿制出這種系統,這使得敵軍士兵也可以用它們的NVD系統觀測到設備發射出的紅外光束。
夜視儀第一代——這一代NVD放棄了主動紅外技術,轉而采用了被動紅外線技術。這種NVD能夠利用月亮和星星發出的環境光線放大周圍的反射紅外線,因而曾被美軍稱爲星光。這意味著它們不需要紅外線發射源。這也意味著在多雲或沒有月亮的夜晚時,它們的工作效果不是很好。第一代NVD采用與第0代相同的圖像增強管技術,同樣靠陰極和陽極進行電子加速,所以仍然存在圖像扭曲和管道壽命較短的問題。
第二代——圖像增強管技術的重大進步催生了第二代NVD。它們的分辨率比第一代設備更高,性能更爲出色,可靠性也更好。第二代技術最大的收獲是,它們具備了在極弱的光線條件下(例如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生成圖像的能力。敏感度得以增加,是因爲圖像增強管附加了微通道板。由于MCP能夠增加電子數目而非僅對原有電子加速,所以圖像扭曲的程度顯著下降,而亮度也高于前幾代NVD。
第三代——目前美軍采用第三代技術。盡管其原理與第二代相比並無本質區別,但這一代NVD的分辨率和敏感度要更好。這是因爲其光電陰極由砷化鎵制成,這種物質有助于提高光子轉化爲電子的效率。另外,MCP上還覆有一個離子壁壘層,能夠有效地增加管道壽命。
第四代——通常我們提到的第四代技術亦稱“無膠片門限”技術,總體上講,這一代系統的性能在強光和弱光兩種環境中都有較大幅度的改善。
MCP去除了第三代技術加入的離子壁壘,因而背景噪聲有所降低,同時信噪比得以提升。去除離子膠片在實際中能夠讓更多的電子被放大,這樣一來圖像的扭曲度顯著降低,而亮度則有明顯提高。
夜視儀自動門限供電系統的引入,使得光電陰極的電壓能夠迅速地接通和切斷,從而讓NVD能夠對發光條件的波動做出即時反應。這項技術的進步對于NVD系統來說具有關鍵意義,具備了這種能力,用戶可以迅速從強光環境轉移到弱光環境(或從弱光環境到強光環境),而圖像不會産生任何顛簸。舉例來說,請想象一個隨處可見的電影場景:一名特工在使用夜視儀目鏡時,如果有人打開了附近的電燈,他就會“失明”。有了最新的門限電源技術,光線條件的變化不會産生這樣的惡果,改進的NVD系統能夠立即對光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
很多所謂的“便宜”夜視鏡采用第0代或第一代技術,如果對于專業設備的敏感度抱有較高期待,您可能會大失所望。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第四代NVD一般價格較高,但如果保養得當,可以使用較長時間。還有一點,在極其昏暗乃至幾乎不能采集到環境光線的地方,使用紅外輻射源對于任何一款NVD系統都是有益的。
一根圖像增強管都要進行嚴格的測試,以判斷它能否達到軍方設定的標准。達標的管子被歸爲軍用規格(MILSPEC)。哪怕只有一項指標不符合軍用標准,管子就會被歸爲普通規格(COMSPEC)。
夜視設備可以粗分爲三大類:
夜視儀觀測鏡——觀測鏡一般爲手持型,也可以安裝在武器上,它們采用單筒(一只眼睛)鏡身。由于觀測鏡屬于手持設備,不像目鏡那樣佩戴在身上,所以當您想要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較爲細致的觀察,然後回歸正常觀測條件下時,這種觀測鏡比較適用。
目鏡——盡管目鏡也可以手持,但它們通常還是佩戴在額頭上。目鏡采用雙筒(兩只眼睛)鏡身,根據樣式不同可采用單透鏡或複合透鏡。目鏡是進行長時間觀測(例如在光線很差的建築物周圍巡邏時)的最佳選擇。
夜視儀攝像頭——采用夜視技術的攝像頭可將圖像傳送給顯示器,以供即時播放,也可以用錄像機將傳來的圖像記錄下來。當我們需要在一個恒定地點進行高品質的夜視觀測時,例如在某固定建築物上,或是將夜視儀裝配爲直升機的機載設備時,攝像頭就能派上用場。很多新型的攝像機已具備內置的夜視功能。
一般來講,夜視儀的用途包括:
軍用
夜視儀執法
狩獵 野外觀察
監視
安全
導航
隱蔽目標觀測
娛樂
夜視儀最早被用來在夜間對敵方目標進行定位。目前軍隊系統仍然大範圍地使用夜視儀,除了上述用途以外,還包括導航、監視、瞄准等用途。警方和安全部門經常使用熱成像和圖像增強這兩種技術,特別是用它們進行監視。獵手和熱愛大自然的旅人們依靠NVD,就能在夜間駕輕就熟地穿過森林。
夜視儀偵探和私家偵探會利用夜視儀探查人們是否有不軌行爲。不少商業機構也會利用安裝在固定位置的夜視攝像頭監測周圍環境。
熱成像技術真正令人驚奇的是,它能夠揭示出一個地區有沒有人類活動過的痕迹 ——即便四周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明顯標記,它還是能告訴我們,一塊土地曾被挖開並填埋過一些東西。執法部門也能借此發現一些罪犯企圖隱瞞的事證,包括贓款、毒品以及屍體等。此外,利用熱成像技術能發現某些區域(如牆壁)最近發生的變化,這能爲一些案件提供重要線索。
很多人已經開始探索夜幕下的神奇世界。如果您准備痛痛快快地搞一次野營或狩獵活動,或許夜視設備能對您的旅程有所幫助——不過請務必挑選適合您的類型。
http://www.hudong.com/wiki/%E5%A4%9C%E8%A7%86%E4%BB%AA
夜視鏡>百度百科
夜視技術是借助于光電成象器件實現夜間觀察的一種光電技術。夜視技術包括微光夜視和紅外夜視兩方面。微光夜視技術又稱像增強技術,是通過帶像增強管的夜視鏡,對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標像進行增強,以供觀察的光電成像技術。微光夜視儀,是目前國外生産量和裝備量最大和用途最廣的夜視器材,可分爲直接觀察(如夜視觀察儀、武器瞄准具、夜間駕駛儀、夜視眼鏡)和間接觀察(如微光電視)兩種。紅外夜視技術分爲主動紅外夜視技術和被動紅外夜視技術。主動紅外夜視技術是通過主動照射並利用目標反射紅外源的紅外光來實施觀察的夜視技術,對應裝備爲主動紅外夜視儀。被動紅外夜視技術是借助于目標自身發射的紅外輻射來實現觀察的紅外技術,它根據目標與背景或目標各部分之間的溫差或熱輻射差來發現目標。其裝備爲熱像儀。熱成像儀具有不同于其他夜視儀的獨特優點,如可在霧、雨、雪的天氣下工作,作用距離遠,能識別僞裝和抗幹擾等,已成國外夜視裝備的發展重點,並將在一定成度上取代微光夜視儀
種類和原理
夜視鏡有兩種,一種是微光夜視鏡,一種是紅外夜視鏡。
微光夜視鏡是把微弱的光放大了,而紅外夜視鏡是把紅外線轉爲可見光。
紅外夜視鏡又分兩種,一種是主動式的,一種是被動式的,主動式的就是夜視鏡發出一束紅外線,照到物體上再反射回來,相當于手電筒;被動式的則是把物體自身發出的紅外線放大轉化爲可見光。
所以,在完全沒有光的情況下,微光夜視鏡是看不到東西的。如果沒有紅外源的話(大多數能産生熱量的東西都能成爲紅外源,如生物、車輛、火焰等),被動紅外夜視鏡也是看不到東西的。
而主動紅外夜視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看到東西。不同的夜視鏡有不同的適用場合,微光夜視鏡適合野外有星光或月光的時候使用。
因爲夜視鏡只顯示單色,而它的顯示屏是綠色的(你可以注意到很多儀表的顯示屏都是綠色的),所以你看到的是綠色的。
1、微光夜視技術
目前,微光夜視儀在國外正廣泛裝備部隊。它分爲像增強微光夜視技術(直接觀察)和微光電視(間接觀察)兩種。
(1) 像增強技術
像增強微光夜視技術是通過帶增強管的夜視鏡,對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標像進行增強,以供觀察的光電成像技術。其工作原理爲:首先將進行光電轉換,然後用微通道版(MCP)增強電子信號,最後進行電光轉換。
在20世紀50-60年代,由于多堿光電陰極、光纖面板、微通道板(MCP)和負電子親和力(NEA)光電陰極的誕生,該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由于它克服了主動紅外夜視的致命弱點,所以,它一出現,便成爲夜視領域的發展重點。它逐漸代替了較早應用的主動紅外夜視技術,占據著統治地位。迄今爲止,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産品于6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它采用光電陰極、光纖面板耦合的級聯式像增強管,1966年美軍在侵越戰場使用,于70年進行批量生産,裝備部隊。第二代産品于七十年代初期開始發展,采用多堿光電陰極和微通道板(MCP)的像增強管,目前,美、英、法、德、荷蘭、以色列等釵h技術先進國家都能生産第二代産品,自80年代以後,這些國家基本上用第二代取代了第一代産品。第三代産品于7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自80年代末美軍開始裝備,美國研制的第三代産品目前只限于向北約、韓國、日本、以色列和澳大利亞出售。
目前美軍已裝備和即將裝備的主要微光夜視裝備如下:
航空應用
AN/AVS-6型飛行員夜視鏡,研制公司爲Bell Hawell,視場40o,美陸軍先後通過“奧米尼巴斯”采辦計劃(OminibusⅠ,OmnibusⅡ,OmnibusⅢ,Omnibus Ⅳ),進行過四次采辦,每次采辦,性能都有所改進。目前正大量裝備陸軍航空部隊,用于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其中,OmniBus Ⅳ計劃由ITT承包,負責提供改進的AN/AVS-6,改後的AN/AVS-6的核心部分爲ITT研制的MX-10160像增強管,這種第三代像增強管使用最新砷化鎵技術,工作于近紅外區,代替了早期(Omnibus Ⅰ,Ⅱ,Ⅲ)系統的像增強管,使分辯率提高78%,光靈敏度提高80%,信噪比提高30%,探測距離也大大提高,在星光和更暗的夜光下也能看清物體。
ITT也研制和生産AN/AVS-9型(前身爲F4949)夜視鏡,安裝在固定翼飛機飛行員的頭盔上。
美國和以色列聯合提供的AN/AVS-7型夜視飛行圖像系統/平視顯示器(ANVIS/HUD),是對AN/AVS-6型的改進。該系統安裝在飛行員護目鏡上部兩側,以獲取關鍵飛行資訊,並傳輸至護目鏡,和護目鏡的圖像疊加後,飛行員可看到綜合夜景和關鍵飛行資料符號體系。配備該裝置後,飛行員低頭看儀表的時間大大減少,而平視擋風玻璃的時間大大增加。美陸軍原計劃部署1904部這種系統,到目前爲止,已得到大約1800部,目前,正在進一步改進這種系統,以和UH-60A/L和CH-47D平臺所使用的改進型全球定位系統(GPS)相相容。計劃今年9月份,將有1200部這種系統進一步升級爲"高級平視顯示器",以取得現場可編程能力、錄影能力和更快的反應速度。該系統也用于美海軍陸戰隊。
地面部隊應用
美陸軍地面部隊用的新一代在役夜視裝置主要爲單筒眼鏡,如由ITT公司提供的AN/PVS-7D和當前最先進的AN/PVS-14。AN/PVS-14結合了第三代"超級" MX-10160型無源像增強管和航空用夜視鏡AN/AVS-6的優點,有助于增強觀察、指揮和控制能力,它比AN/PVS-7D分辯率更高(1.3圈/微弧度,而AN/PVS-7D爲1.15)、重量更輕(0.4公斤,而AN/PVS-7D爲0.68公斤),步兵作戰小組指揮員使用起來更加靈活可戴到頭上, 觀察距離也大大增加。1996年,ITT和Litton兩公司跟美國陸軍通信-電子司令部研究、發展和工程中心所屬的夜視和電子感測器委員會(NVESD)簽訂了Omnibus(OMNI) Ⅴ共同生産合同,來生産AN/PVS-14裝置。迄今爲止,AN/PVS-14裝置已部署了大約3000部。預期到2000年時,ITT公司將向美陸軍交付3萬部這種裝置。Omnibus Ⅴ還繼續爲地面戰鬥應用生産先進的 AN/PVS-7D單管夜視護目鏡和Litton公司建議的先進的I2改進型AN/AVS-6飛行員護目鏡,這些工作希望在2001年3月31日前完成。據Litton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稱,該專案通過適當的改進延長了數千個野外系統的壽命,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夜視系統的性能。
第三代像增強管也是AN/PVS-10狙擊手夜晚瞄准具和改進型晝/夜火控和觀察裝置的必要組成部分。該增強管的采辦由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負責,以向特種部隊提供即時可見的像增強(I2)圖像,既可用于中型和重型阻擊步槍瞄准,也可用于戰略偵察。
第三代像增強(I2)管也用于改進釵h現役系統。例如,用于將70年代服役的AN/PVS-4型武器瞄准具改進爲當前的AN/PVS-4A型,到目前爲止,已改進了1000多個,計劃最終要改進5000多個。
覆行全球作戰任務的一些美軍作戰部隊不久也將把"目標定位和觀察系統(TLOS)" 裝配于其M-16系列步槍上。這種系統裝有一個第三代門控像增強管、兩個視域物鏡和一個鐳射發光器。該系統使用近紅外低能鐳射來直接獲取目標光電資訊。該裝置不具有鐳射對抗能力,但可獲取無源式目標資訊、提供夜晚隱蔽發光和直接射擊瞄准。
英國精密儀器公司向德國聯邦國防軍提供的新型G22狙擊步槍的夜晚瞄准具使用二代半像增強管(型號爲NSV80 Ⅱ),可在漆黑的夜晚清楚地發現目標。該瞄准具安排在標准的光學瞄准鏡前面特制的韋弗(Weaver)式導軌上,射手可隨意確定眼睛和瞄具的距離,隨意調整分劃,不改變瞄准點位置,在數秒鍾後又可實施射擊。
技術難點和途徑
目前,國外像增強夜視儀存在兩方面的技術局限:(1)當明亮的光照在這種夜視儀上會造成遠處或附近的微光圖像丟失;(2)像增強管使用平面式成像面( 即位于焦平面上的爲平面式微通道板),這樣會造成光畸變,使目前爲部隊所使用的夜視儀的視域最多爲400×400,且人眼難以適應。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正采用如下途徑來解決上述問題:(1)將微通道板(MCP)分割成不同的電子區域(MCP的5%),對每個電子區域使用各自的自動增益控制(AGC)電路。亮光只通過部分電子區域及其AGC,這樣,夜視儀在受到明亮的光照射的情況下仍能看清亮光後面模糊背景中的物體。微通道分割可用鐳射碾磨或"選擇區域"沈積(如平版印刷術)等工藝完成;(2)使用弧形微通道板來代替平面式微通道板,這種弧形微通道板目前用于ALEXIS太空船的X射線望遠鏡上,這樣開發出來的夜視儀爲每只眼提供的視域將至少爲600×600,當級聯使用時,可提供900(水平)×600(垂直)的視域,爲目前水平的3倍多,同時,人眼更容易適應,長期使用時,大大減少眼睛和頸部疲勞。
(2)微光電視
微光電視是像增強管和電視攝像管相結合的微光夜視系統。它誕生于四十年代,七十年才迅速發展起來。它具有成像面積大、直觀性強、連續性、遠距離多點多人觀察等優點,目益廣泛地用于監視、偵察、探測、制導、跟蹤等方面, 國外已裝備30余種。典型産品有法國的坦克用的 "卡納斯特 "微光電視系統 、美國的直機用UVR-700 型晝夜兩用電視跟蹤系統、英國的海軍用 V0084型微光電視系統 、瑞士的2704型遠距離 ( 觀察距離爲10公裏 ) 微光電視攝像機等 。
目前的微光夜視裝置僅能提供單色的圖像,而利用彩色圖像會有助于目標 識別,使識別速度提高30 %,識別錯誤減少60%, 因此彩色微光夜視技術已受到關注。
美國Delft感測器系統公司采用光譜回應不同的兩只像增強器管觀察同一場景,利用它們間的差別,通過濾光和特殊的電子處理技術,來産生彩色圖像。
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則將微光圖像和紅外熱像相結合,産生彩色圖像。林肯實驗室設計的小型彩色夜視系統采用與三代像增強器耦合的電荷耦合器件(CCD)獲得微光圖像,又用非致冷熱成像陣列獲得紅外熱像,然後用二向色分光鏡進行匹配和圖像處理器處理,在液晶顯示器上顯示出逼真的彩色圖像。
美國伍德監視技術公司研制出全彩色夜視攝像機。該攝像機的每一個原色有一個增強型CCD晶片,並采用了視頻增強技術,從而獲得了類似于廣播級攝像機的彩色圖像。
俄羅斯的喀山光學和機械廠正在研制的彩色夜視系統,可將接收的不 同的紅外頻率轉換彩色圖像,估計幾年後可推入市場。
2、紅外夜視成像技術
紅外夜視技術先後經曆了早期的主動紅外夜視成像技術和現在的被動紅外(熱成像)技術。紅外探測器最早是用單元探測器,後來爲了提高靈敏度和分辯率而發展爲多元線列探測器,現已向多元面陣紅外探測器發展。相應的系統已實現了從點探測到目標熱成像的飛躍。
(1)主動紅外像轉換技術(近紅外區)。
這種技術是利用光電圖像轉換原理來實現夜間觀察的。這類儀器包括紅外光源和含有變像管的夜視鏡兩大部分。紅外光源照射目標,夜視鏡將不可見光紅外像轉換成可見像。這類技術于三十代末期開始研究,二戰中得到發展與應用。裝有主動紅外夜視儀的步槍瞄准鏡廣泛地用于太平洋戰場上。六十代前後,該技術趨于成熟,觀察距離可達3000米,後廣泛裝備部隊,但因其具有靈敏度低、熱發射大、耗電多、體大、量重、觀察距離有限以及易于暴露的致命弱點,因此,逐漸被以後發展的夜視技術所取代,現在只有少數國家有小數量的裝備。
(2) 被動紅外夜視技術(中、遠紅外區)
紅外熱像儀是一種最有發展前途的紅外探測器,代表著夜視器材的發展方向。它采用一種內光電效應半導體器件作探測器,將景物的輻射圖像轉換成電荷圖像,經資訊處理後,由顯示器件轉換成可見圖像。一些典型型號包括:
美國Raytheon系統公司爲美陸軍研制的ANS/PAS-13 型"熱力武器瞄准器(TWS)" 是乞今爲止最爲先進的被動紅外夜視設備 ,這是一種使用第二代前視紅外技術的熱成像瞄准系統。這種系統使用的技術包括:用于小型望遠鏡遠距離目標獲取的高靈敏度碲化鎘焦平面技術;以高級塑膠作外殼的輕質、高傳輸率二元光學部件;小體積、低弁茠熄W大型積體電路(VLSI)電子部件;無聲操作、高可靠性、拇指大小的熱電致冷器;低弁荂B高亮度發光二極體(LED)顯示;適用于
1、 贏得有效夜戰時間
夜間和不良天氣占全年時間的比例相當大,夜視裝備使夜間變得透明,大大延長了有效作戰時間。紅外夜視器材分辯率高,具有探測掠海飛行目標的優勢。艦載跟蹤用紅外熱像儀既可用于爲發射導彈提供目標資料,還可用于探測敵方掠海飛行導彈。配備熱成像設備在內的光電火控系統,便于識別目標並縮短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
2、 確立了夜戰的軍事地位
西方發達國家隨著三軍大量裝備夜視裝備,已將主宰夜晚作戰作爲制勝策略。
3、 倍增武器效能
夜視技術與武器裝備相結合將大大提高武器裝備在夜間和不良天氣下區獲取資訊、實施打擊、指揮部隊、機動兵力和協同作戰的效能。
4、 減少飛行事故
通過在飛機上使用配備前視紅外攝像機的導航吊倉和讓飛行員配戴裝有夜視鏡的護目鏡,可大大減少航空事故。
http://baike.baidu.com/view/571840.html?tp=0_01
另參本館:
未來士兵 坦克火控系統 OH-58D與AH-1W 美軍AH-64 武直10 武直-9 武直WZ11 卡-50 米-28 Mi-28N vs Ka-50/52 南非“隼”直升機 義大利A129 "虎"式武裝直升機 中國四款近程機動防空導彈系統 俄中三種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中國無人機 俄羅斯無人機 UAV 與UCAV RQ-4全球鷹 捕食者UAV 由SU27到殲十一 殲-11性能之猜 Su-35 SU-33 Su-30 SU-27 《隱形技術:無形戰爭》武器如何隱身? 《隱形飛機及其克星》
不過,給雷達罩換顏色並不是簡單,雷達罩顏色由最外層的抗靜電塗層決定,這層塗層被要求在具有很好透波性的同時還能將飛行中積累的靜電傳導到機身釋放。我國殲-10A、殲-11B、殲-8II、飛豹等戰機採用的雷達罩就是黑色,是因為採用了成熟的石墨導電抗靜電塗層,兼具抗靜電和透波性能。而當時灰色國產抗靜電塗層可能還沒有成熟,會影響戰機雷達的透波。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最終攻克雷達罩灰色抗靜電塗層難關,並將其首先應用在梟龍機上,隨後在殲-10B/C、殲-16、殲-20上大規模推廣,最終應用在殲-11B的塗裝低視化改進上。
殲16戰機右側進氣道下方為何多出一個奇特長方體 2020-11-25新浪軍事
軍迷們研判是一種新型前視紅外導航吊艙,將助力殲-16的全天候低空突防作戰。
在導航吊艙輔助下的低空突防的概念興起於海灣戰爭之前,當時美國空軍專門裝備增強夜間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的F-15E以及F-16C/D的最大改進就是能在進氣道兩側或下方掛載“夜間紅外低空導航和瞄準吊艙”(LANTIRN)。“藍盾”由AAQ-14瞄準吊艙和AAQ-13導航吊艙組成,AAQ-13由K波段地形跟蹤雷達和前視紅外感測器兩部分組成,與載機的飛控電腦連接了實現自動超低空地形跟蹤飛行(TFR),最低飛行高度低至30米。
殲-16的前視紅外導航吊艙與AAQ-13的紅外部分一致,之所以取消地形跟蹤雷達,是因為殲-16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集成了自動超低空地形跟蹤飛行功能。視紅外吊艙產生的即時紅外圖像會被顯示在殲-16的衍射平顯中,讓殲-16飛行員在夜航中完全無需佩戴累贅的夜視鏡。
紅外吊艙被掛載於殲-16視野最好的進氣道下方掛架,實現一個掛點同時掛載導航與瞄準吊艙。加上機鼻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殲-16就成為了全球除五代機外光電探測手段最豐富的戰鬥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1-25/doc-iiznctke3161451.shtml
殲20銀光閃閃像二代機?原來這種機身暗藏特殊目的2020-11-25新浪軍事
我國殲-20隱身戰鬥機在2016年珠海航展身披正式塗裝公開亮相時,其銀光閃閃的機身表面的就分外引人意,當時許多人也許產生了這個疑問:這都2016年了,殲20第五代隱身戰機的塗裝為什麼還看起來還像是二代機的“銀燕”?其實是紅外隱身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F-22和F-35和殲-20一樣閃現金屬光澤,,其隱身塗層由三部分組成,最底下一層是用於消除蒙皮鉚釘和接縫的填料層,讓整個機身表面光滑連續,避免因接縫和鉚釘增大雷達反射面積。中間一層是導電雷達吸波塗層,用於吸收削弱照射在機身表面的雷達波,配合戰鬥機的隱身外形獲得完整雷達隱身能力。
最外面一層是紅外面漆,用於抑制戰鬥機的紅外輻射。一般來說紅外面漆是耐磨耐候性較好的聚氨酯基漆加各種添加成分組成,塗料中摻入的大量5-500μm直徑的玻璃微球能有效降低特定波長的紅外輻射,同時也形成了隱身戰鬥機外表的強烈金屬光澤。F-35的紅外圖像表明,早使用了紅外面漆後,該機的中波紅外輻射明顯降低,而多數紅外感測器就工作在這個波長。
除紅外面漆之外,殲-20國產WS-10發動機上的鋸齒尾噴管,尾噴管魚鱗片上的黑色特殊塗層,以及使用全動垂尾和腹鰭對尾噴管兩側進行遮蔽的設計,都無不顯示出該機對紅外隱身的重視程度。
殲11B"黑頭"換"白頭"背後有如此多講究 性能堪比殲16 2020-11-25新浪軍事
可能與我國空軍頒佈的《空軍飛機塗裝及標識噴塗規定》有關。這個最新版的塗裝規定首次將“低可視”列為戰機塗裝設計原則之一,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殲-10B/C、殲-16、殲-20、運-20等型號紛紛改用能縮短目視識別距離的低視化塗裝,充分顯示“塗裝也是戰鬥力”這個道理。
現代空戰實踐早已證明在視距內格鬥中,戰鬥機塗裝中的黑色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因為在任何光照條件和角度下都會與天空和地面背景形成最大反差。F-16最初依照二代機傳統採用了黑色雷達罩,但在空戰訓練中被發現在迎頭很遠距離上就能目視發現,因為黑色雷達罩使該機看起來就像是白紙上的小黑點,所以F-16後續批次改用了灰色雷達罩。
美媒:中國航母加裝新型防禦系統,可發現隱身導彈 2022-10-02
最近,央視報導中中,遼寧號航母艦島前方出現了一套能夠360度旋轉的神秘光學設備。美國軍事網站《戰區》認為,這應是一套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雖然機載IRST系統也能夠進行旋轉,但無法進行360度的環向探測。“遼寧”號航母上安裝的多台艦載IRST系統,或者是依靠多艘護航艦上的多台艦載IRST聯網,就可以通過三角測算算出來襲目標的定位資料。對掠海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在8000米以上,對巡航導彈的探測距離為20000米以上,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則在30000米以上。可以追蹤不低於30批,並向指控系統提供10批來襲目標的資訊,具備強大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美軍正在裝備大量的隱身導彈,比如AGM-158C隱身反艦巡航導彈就被美國海軍視為未來針對中國海軍水面艦隊的重要武器。但是,這些隱身巡航導彈主要是採用隱身外形設計以及少量隱身塗料來規避常規艦載雷達和探測系統的追蹤,在艦載IRST系統面前,其隱身效果將會被大大削弱。 AGM-158C為0.95馬赫左右,如果沒有隱身性能加持,那麼1130近防炮就可以對其展開攔截。8000米的距離意味著紅旗-10/1130近防炮可對AGM-158C進行2-3次的攔截。
現在五代戰機的頭盔顯示器和機載分散式孔徑系統,已擁有360度的環向視野。而水面戰艦的體積比戰鬥機更大,如果兩者的資訊溝通程度能夠進一步提升,那麼戰艦可以直接為戰鬥機提供火控資料,戰機也可以直接為戰艦提供火控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