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5 08:07:22阿楨

《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的《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未免像中國政府太投機了:一面搭美國911反恐之順風車、改善中共國際關係,一面又趁機打擊疆/藏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292868/20070625065225

別將學者研究與政治硬扯在一起,上書是出版於911之前,雖然書中暗批了美國在反恐上搞雙重標準(p7)。


恐怖主義(terrorism)

   國際社會中某些組織或個人采取綁架、暗殺、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質等恐怖手段,企求實現其政治目標或某項具體要求的主張和行動。恐怖主義與刑事犯罪的國際恐怖活動兩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會危害大同小異,但一般說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稱爲政治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事件主要是由極左翼和極右翼的恐怖主義團體,以及極端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組織和派別所組織策劃的。
   20世紀6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活動日益頻繁,在西歐、中東、拉丁美洲和南亞等地區蔓延。恐怖主義活動嚴重威脅著國際社會的安全和秩序,許多國家紛紛采取對策,先後頒布了反恐怖主義的法令,建立了反恐怖部隊,並加強了國際間的合作。1972年11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 ,成立恐怖主義問題特設委員會,負責研究制裁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措施。1973年起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反恐怖主義的公約。還有一些區域性組織也制定了反恐怖條約。中國政府分別加入聯合國和國際民航組織通過的反恐怖主義公約。中國政府一貫反對和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以恐怖主義手段進行政治鬥爭。
http://baike.baidu.com/view/8222.html

恐怖主義簡史

作爲人類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恐怖活動有著悠久的曆史。細究起來,恐怖活動應該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古希臘曆史學家色諾芬就曾專門記述過恐怖活動對敵方居民造成的心理影響。中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王,古羅馬的凱撒大帝遇刺都是著名的曆史恐怖事件。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身亡是當代曆史中的典型恐怖事件。
  公元1世紀,爲反抗羅馬帝國入侵,猶太狂熱黨人就曾在羅馬帝國飲用的水中下過毒,暗殺與古羅馬人合作的猶太貴族。
  同現在的某些恐怖主義有相似之處。
  “恐怖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爲保衛新生政權,執政的雅格賓派決定用紅色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分子。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對一切陰謀分子采取恐怖行動”。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恐怖主義不是反映一般的、孤立的、偶然的恐怖行動,而是指一種有組織、有制度和有政治目的的恐怖活動。
  18世紀以前,恐怖活動基本上以暗殺、投毒爲主要表現形式。從18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1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遇刺和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遇刺,是這一時期兩起最嚴重的恐怖事件。他們都是在沒有群衆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謀殺某一政府要員向社會宣傳自己的政治目的,吸納民衆參與。
  國際恐怖主義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60年代末這一時期完成的。在此期間,恐怖主義的活動熱點是在殖民地、附屬國或剛獨立的民族國家,這一時期的恐怖事件明顯增多,手段日趨多樣,劫機、爆炸、綁架與劫持人質都有,襲擊目標和活動範圍已經超出國界,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逐漸形成了國際恐怖活動。
  7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組織已經形成一個較爲松散的國際網絡。據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的有關資料,80年代全世界共發生了近四千起恐怖活動,比70年代增加了30%,死亡人數則翻了一番。
  據有關專門研究國際恐怖活動的機構統計,在1970年到1979年的9年間,因遭恐怖活動喪命的人數多達4000人,年均400余人;1988年國際恐怖活動發生了856起,死亡人數多達660人,其中中東地區因民族矛盾比較複雜,共發生313起,占全世界恐怖事件的36%,是恐怖活動的多發地區。
  進入90年代以後,恐怖活動有了明顯的變化,老的恐怖組織開始逐步退出曆史舞臺,新的組織開始出現。從聯合國發表的一份關于“全球恐怖活動狀況”的報告中獲悉,1997年全球恐怖活動再次增多,高達560起,死亡420人。報告稱:“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中死亡的人數增加了。因爲恐怖活動日趨殘酷地襲擊無辜平民並使用爆炸力更大的炸藥或炸彈。”與此同時,報告強調:“恐怖行爲更具隱蔽性和殺傷  性。”事件發生後,再也沒有人像過去那樣站出來聲稱對事件負責。這是90年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一個最爲顯著的特點,因爲他們發現保持神秘也是一種武器,其恐怖作用高于以往的聲張。像美國駐東非使館在1998年8月17日被炸至今還沒有人聲稱對其負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794.html

認識恐怖主義與國家恐怖主義

   以柏林牆的倒塌爲標志,世界冷戰結束,東西方的對抗格局消失,昔日的敵人相逢一笑握手言歡,東歐和俄羅斯義無返顧的融入西方世界。正當人們以爲新世紀人類將沐浴祥和之光時,卻讓恐怖主義給了當頭一棒。人們在新世紀的第一年,不是在陽光下跳舞,而是在興都庫什山、在高加索的峽谷、在東南亞的叢林和西歐的城市中,被迫進行漫長而艱苦的反恐戰爭。
   這是極端恐怖主義組織在新世紀強加給人們的第一道必答題,我們也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給出人類理性的答案。
   對于基地組織、阿布沙耶夫、11月7日、尼泊爾“毛派”遊擊隊、埃塔、阿克薩烈士旅和東突之類的恐怖組織,他們公然宣稱使用、並在實際中不斷使用暴力,我們並不難于識別,給他們以徹底的打擊也並非不可能,雖然打擊過程也是很漫長和很艱難的。
   但真正給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更大威脅的,尚不是此類恐怖分子、恐怖組織,而是那些以國家政權面目出現的國家恐怖主義。這種國家恐怖主義,多以合法的面目出現,並以國家的名義“合法的”、大規模的實施恐怖主義,並以“主權高于一切”、“不幹涉內政”等冠冕堂皇的外衣對自己的恐怖主義本質進行僞裝和保護,使人們一時不辨其真面目。
   之所以認爲國家恐怖主義更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並應給以堅決、及時的打擊,是因爲國家恐怖主義比一般的恐怖組織不同。這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一般的恐怖組織多是非法的,始終處于被打擊狀態。除過塔利班時代的阿富汗使基地組織合法存在外,世界上少有恐怖組織可以合法存身之地,他們始終處于國家法律的嚴厲打擊之下。但國家恐怖主義卻可以長期處于表面的“合法”狀態而不受打擊。只有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國家恐怖主義直接把刀架在全世界的脖子上時,人們才奮起反抗並給之以毀滅性的打擊。在其余的時候,國家恐怖主義的代表甚至可以和你在聯合國一起開會、一起共事,而且從未受到全世界團結一致的堅決打擊。
   其次,一般的恐怖組織只能利用隱蔽的手段,發動突然的恐怖襲擊,如炸美國駐內羅畢大使館、炸科爾號、炸利雅得美軍基地、在蘇祿島綁架人質藏匿于叢林等。但國家恐怖主義則可以公開的、持續不斷的以暴力手段進行恐怖專制,大面積、大規模的在一國之內行使暴力,以監獄、警察、軍隊、特務、勞改營等國家暴力機器,行使全方位的恐怖主義專制。
   再次,一般的恐怖主義組織財力有限,富如本-拉登者,也不過以私人資産維持其恐怖組織的運轉,而國家恐怖主義則利用暴力機器控制、攫取整個國家的財富,以傾國之力、源源不斷的支持、維護其國家恐怖主義,外界長期的經濟制裁也無法“餓死”恐怖政權的首腦本人,相反還使該國人民進一步受苦。
   最後,一般的恐怖主義組織只能進行局部的破壞和襲擊,不能從根本上威脅和動搖世界和平,但國家恐怖主義則可以隨時把世界拖入戰爭的火坑,如德日兩個國家恐怖主義政權,就曾把世界推進全面戰爭,並幾乎走到毀滅的邊緣。二戰以後,此類國家恐怖主義政權還掌握了核武等大規模殺傷性、終極毀滅性武器,這更是把人類的未來整個置于他們的訛詐之下了。
   通過911,我們認識了恐怖主義,但通過反恐,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國家恐怖主義。國家恐怖主義對內實行野蠻殘暴的暴力專制,對外公然宣揚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仇恨,窮兵黷武,叫囂戰爭,隨時威脅世界和平。對國家恐怖主義更應該給予打擊,但怎樣打擊給人類和平與發展帶來最大威脅的此類國家恐怖主義政權,仍然是全世界共同反恐的一道難題。(楨:作者不知美國才是國家恐怖主義之老大!)
http://www.boxun.com/hero/qingeng/63_1.shtml

伊斯蘭會議組織:定義恐怖主義促反恐行動 
    
  新華社突尼斯11月15日電(記者劉順)正在突尼斯出席國際反恐會議的伊斯蘭會議組織秘書長伊赫桑奧盧15日呼籲召開一次國際全面反恐會議,以確定恐怖主義的明確含義。
  伊赫桑奧盧在大會發言時說,確定恐怖主義含義有助于統一認識和行動,共同對付恐怖主義,也有助于將恐怖主義同聯合國所賦予的各國人民解放和自決權區別開來,同時也要反對國家恐怖主義(楨:暗指美國)。
  伊赫桑奧盧指出,伊斯蘭會議組織支持國際反恐行動。但他認爲,這些行動大多集中在軍事和安全方面,很少重視解決産生恐怖主義的根源。他主張,反恐行動應首先從源頭入手加以解決,根除滋生恐怖主義的真正原因必須解決熱點問題,首先是中東問題。
  伊赫桑奧盧還表示,伊斯蘭會議組織希望建立國際夥伴關系,共同應對時代的挑戰,特別是恐怖主義的威脅。
  由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伊斯蘭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的國際反恐會議15日在突尼斯開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來自40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的代表和120名政治、文化和科學界人士出席此次爲期3天的會議。
  會議著重討論與反恐有關的問題,包括導致恐怖主義滋生和蔓延的因素,加強不同文化和宗教間的對話,各國共同打擊恐怖活動和極端勢力,預防恐怖襲擊,以及國際組織在遏制極端主義、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過程中的作用等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xwpdxw/2007-11/16/content_1021297.htm

2005:恐怖主義事件愈演愈烈 反恐依然路漫漫
——訪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室主任樊高月 ● 侯永波 本報記者 田源
 
  記者:自“9·11”事件以來,反恐成了國際社會婦孺皆知的主題詞和關鍵詞。今年,恐怖事件此起彼伏,恐怖主義似乎沒有消減的跡象,反恐任務依然嚴峻。
  樊高月:的確,“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2005年,進入了全球“向恐怖宣戰”的第5個年頭,恐怖主義事件不僅有增無減,而且愈演愈烈,從美洲蔓延到亞洲,又在歐洲“強勢”登陸,全球反恐形勢似乎陷入了越反越恐的尷尬局面。惟一不同的是,以中國倡導的新安全觀為基礎的上海合作組織,在指導地區性多邊反恐合作上一枝獨秀。兩方面的鮮明對比說明,是應該對以傳統暴力作為國際反恐基本手段進行認真思考的時候了。可以預測,如果不摒棄單邊思維,仍以“雙重標准”不公正對待國際事件,不採取有效手段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2006年恐怖主義這個人類的夢魘還會在國際舞台上肆虐。

  記者:俗話說,時移事異。現在,隨著國際社會反恐的不斷深入以及打擊措施和手段的變幻,恐怖主義似乎也開始凸現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
  樊高月:今年的恐怖襲擊不僅有大舉回潮之勢,而且多緣於伊拉克戰爭的余波,矛頭直指美英等國。繼“9·11”、“3·11”之后,恐怖分子又“成功”進行了一年一次的標志性襲擊,即英國倫敦的公交系統連環大爆炸,使在伊拉克戰爭中對美國亦步亦趨的英國也成為恐怖襲擊的重點目標。同樣是因為在伊拉克戰爭和巴以問題上給予美國支持與合作,埃及和約旦也遭到了來自伊拉克本土的恐怖分子的襲擊。大舉回潮的恐怖襲擊是對美國在反恐問題上採取“雙重標准”,依靠單邊主義採用傳統暴力手段實施反恐的斷然否定。

  記者:這幾年來,恐怖主義攪得國際社會四處不安寧。今年的恐怖事件重災區主要集中在中東和西歐地區,而以前的重災區中亞卻相對比較平靜,這是為什麼?
  樊高月:應當說,今年的中亞地區相對來說比較穩定。2004年,以俄羅斯為代表的中亞地區,遭受了震驚世界的“別斯蘭事件”等數量頻繁、危害極大的恐怖襲擊。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5年中亞地區未發生一起大的恐怖襲擊事件。這主要得益於該地區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的成熟和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2001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始終將打擊和防范“三股勢力”作為主要任務,在中亞反恐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9·11”事件之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就締結了打擊“三股勢力”的《上海公約》,為中亞及全球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此后,上海合作組織先后建立了反恐中心,組織了兩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展示了成員國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和能力。2004年,上海合作組織吸收蒙古為觀察員,今年又吸收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國為觀察員,其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不斷成熟和完善,為中亞地區反恐形勢的好轉和社會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反恐呼聲日漸高漲,打擊力度日漸加大。在人人喊打的高壓之下,恐怖勢力有何演變和組合?
  樊高月:恐怖勢力開始重新分化演變。2005年,伊拉克形形色色的聖戰組織和反美武裝等與伊拉克的教派和民族矛盾結合在一起,與境外極端主義分子相整合,使伊拉克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特別是扎卡維領導的伊拉克“基地”組織,在伊境內與美軍對抗的同時,還不斷在與伊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發動恐怖襲擊,大有超越拉登之勢。扎卡維領導的伊拉克“基地”組織迅速“崛起”,表明在伊拉克戰爭土壤上生長出新的恐怖主義勢力,其組織實施的恐怖主義活動同伊拉克戰爭緊密聯系,與“9·11”事件有很大的區別,已經發生了變異,在表象上更容易引起一些人同情,容易與地區矛盾融為一體,使國際社會同恐怖主義的斗爭更加復雜,更難將其消滅。

  記者:有人說,恐怖主義就像彈簧,反恐力度大了,它就沉下去了,一旦有機會,它又冒出來,這使得反恐形勢好像有點“越反越恐”。
  樊高月:幾個回合下來,反恐進入了一個相持階段。整個2005年,恐怖主義此起彼伏,身陷伊拉克戰場的美國和對國內安全局勢高度緊張的英國,在經歷了阿富汗、伊拉克等大規模“反恐戰爭”后,已暫時無力發動新的大規模“反恐”軍事行動,其國民也漸漸對以單純的軍事行動進行“反恐”表示懷疑。這樣,美國的反恐政策就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和變化。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承認應該用“反恐怖斗爭”一語代替“反恐戰爭”,但美國還是不肯放棄技術和軍事反恐的錯誤思維,布什總統重提“反恐戰爭”就是一個表現。由此帶來的分歧,使得全面而廣泛的全球反恐合作很難進行下去,各國依托聯合國實施合作共同反恐前景堪憂。一方面,恐怖主義分子借助其活動的隱蔽性,出其不意、此起彼伏地實施襲擊﹔另一方面,美英等國陷入戰爭和國內民眾的諸多壓力,又無法同其他大國真正地搞好合作,恐怖與反恐呈現出一種艱苦的相持狀態。

  記者:今年11月9日發生在約旦的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中,有3名中國公民遇難。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可以說,恐怖主義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樊高月:中國政府始終關注恐怖主義的發展,並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處理。與西方國家持單邊主義思維、單純依靠軍事行動實施“反恐”不同的是,中國積極推行以新安全觀為基礎的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在實踐中成功地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安全機制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與亞太各國也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周邊一些國家還表示了邀請中國參加地區反恐合作的願望。
    此外,中國在其他非傳統安全領域,也加強了同周邊地區的合作,分別同巴基斯坦、印度、泰國海軍組織了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聯合演習。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進行的多邊合作反恐,和與亞太國家間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都是以中國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為基礎,提倡加強安全合作,強調標本兼治,將反恐同消除國際環境的不公正和南北發展的不平衡結合起來,消除國際恐怖主義存在的根源。

  記者:從目前情況看,國際反恐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在應對恐怖主義這一全球性的挑戰方面,國際社會應當如何作為?
  樊高月:縱觀2005年的恐怖主義事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國際社會中存在的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公正則是一個重要根源。尤其是在中東地區,美國偏袒以色列,巴以問題長期得不到公正解決,是恐怖主義得以在中東地區及穆斯林世界蔓延的主要根源。美國入侵和佔領伊拉克是國際恐怖活動大舉回潮的主要原因。隻要巴以問題得不到公正解決,隻要美軍繼續佔領伊拉克,國際恐怖主義就不可能根除。事實証明,單純依靠軍事手段不僅不可能取得成功,反而會增加民族仇恨,引發更多的恐怖暴力活動。
    因此,世界各國應該加強協作與交流,徹底摒棄單邊主義思維和“雙重標准”,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通過政治對話、經濟交往、文化交流等諸手段的綜合運用,真正消除國際社會不公正現象,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標本兼治地共同消除恐怖主義。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要徹底根治恐怖主義,國際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解放軍報》第5版 05-12-27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078/3976408.html

中亞恐怖主義與反恐作為

中亞,傳統上的地緣政治緩衝區(buffer zone),而中亞地區的特殊的地理、宗教情勢,也使其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911事件之後,使得中亞地區成為美國反恐的焦點,儘管美國已經擊敗塔利班(Taliban)政權,然而該地區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仍是中亞以及周邊國家最大的威脅。

一、 中亞恐怖主義之概況

主要活動在中亞地區的恐怖組織,既有烏茲別克的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 Group)、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Islamic Movement of Uzbekistan, IMU)、基地組織(al-Qaeda)、塔吉克聯合反對派(United Tajik Opposition, UTO)、塔利班(Taliban)等恐怖組織。

(一)恐怖活動之現況

根據哈薩克風險評估組的評估,中亞各國2008年前後面臨的恐怖威脅,一共分為5個威脅等級:低級、警戒級、威脅級、高級、最高級。由於這些恐怖組織在中亞各國的活動方式不同,活躍程度也不同,因而各國面臨的恐怖威脅風險程度也不相同,各國面臨的恐怖威脅情況大致如下:
1.哈薩克:「警戒級」
其境內伊斯蘭解放黨等極端組織的活動越來越頻繁。專家們認為,在哈薩克斯坦出現恐怖活動的可能性為中等。風險評估組進行的調查表明,有65%的受訪者認為今後5年將會出現恐怖活動。哈薩克的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目標針對鄰國,而主要是中國和烏茲別克。裡海地區是恐怖分子可能發動進攻的一個薄弱點。那裡有許多西方石油公司,恐怖活動可導致嚴重後果。恐怖分子對哈薩克感興趣的原因還有:這裡是便捷的走廊和後方基地。
2.土庫曼:「警戒級」
這個國家是中亞地地區最為穩定的,內部民族相對單一,沒有突出的民族矛盾,幾乎沒有非法的恐怖組織和極端組織。但是,一些秘密反政府的宗教組織卻不斷湧現,它們會採取比較果斷的行動。土庫曼有可能成為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的落腳之地。
3.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威脅級」
因為福爾加納盆地已成為中亞極端主義的中心,它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三國邊境上。恐怖分子的基地在這裡已經形成氣氛,中亞地區的許多極端主義組織和恐怖主義組織,都主要在這兩個國家開始活動。
4.烏茲別克:「最高級」
近幾年的恐怖活動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個國家是整個中亞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那裡多數極端行為和恐怖活動都是針對當局的。專家認為當地恐怖主義的根源是「基地」組織,而不是從解決落後的經濟入手。

(二)恐怖主義發展之特點

1.與國際接軌
中亞地區民族極端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不僅與政治反對派相互合作,與國際恐怖主義相聯繫,恐怖活動成為他們實現政治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際戰略家利用來反對某個國家和政府,成為世界上某些大國在這一地區爭奪的工具。因此,三股極端勢力挑起的恐怖活動,成為威脅中亞安全的一種重要因素。
2.組織化、訓練嚴密
由於與國際接軌,故利用國外團體的資金援助,建立了許多恐怖主義訓練營,在裡面接受嚴密的軍事訓練與聖戰教育。根據《Foreign Policy》指出,其軍事訓練包括瞄準、爆炸、地雷、製圖、各式武器使用以及製造毒藥等。並且將目鎖定在中亞工作的猶太、俄國、美國的合資公司與商人。
3.對當今政權不滿
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從一開始就將矛頭指向現有的世俗政權,甚至公然向政府宣戰。攻擊對象主要是警察、安全部官員直至領導人,同時也殃及無辜。 例如2006年9月,美國之音、自由電臺和BBC收到一份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領袖的廣播聲明,指責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KARIMOV)、吉爾吉斯總統巴基耶夫(BAKIYEV)和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RAHMONOV)對穆斯林犯下的「罪行」,對他們發出暗殺威脅。莫斯科卡耐基中心專家認為,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頭目選擇在這段時間散發暗殺聲明,是因為近日吉爾吉斯國內政局不穩定,塔吉克斯坦準備進行總統選舉,三股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企圖顛覆地區政局。
4.政府能力有限
中亞國家經濟普遍困難,軍事能力相對有限,面對猖獗的反政府恐怖活動,難以應付。特別是一些相對弱小的中亞國家,由於經濟原因無法獨立有效地抵禦裝備精良的恐怖分子。

二、中亞地區的反恐作為

中亞國家在面對境內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三股勢力的結合,以及與各國恐怖組織的合流之下,紛紛擬定出相關的反恐政策,也相繼加入各種建制與他國共同合作。

(一)各國政府積極反恐

中亞各國以高度集權的總統制為特徵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完成,使得政局穩定,有利於各國政府的反恐政策。 中亞各國的反恐作為歸納如下:
1.奠定反恐法律基礎
以司法為基礎,加大打擊力道是中亞國家普遍採取的措施。例如1999年7月13日哈薩克頒發《關於打擊恐怖主義措施的法令》(On measures to combat terrorism),該法令於2002年2月19日再予以修正;土庫曼總統依據2003年8月所施行之「反恐怖主義法」(Law on Fighting Terrorism),於2004年9月下令設立「國家反恐委員會」(the State Commission on Fighting Terrorism),以及內政部(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所屬組織性犯罪防治局(Department of Organized Crime)也改組為反恐與組織犯罪防治局(Department of Counterterrorism and Organized Crime)。
2.增強反恐軍事能力
中亞恐怖主義的蔓延與各國軍事能不足有直接關係,所以增強各國軍事能力成為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之策,包括增加軍費以及舉行聯合反恐演習。 例如2005年8月中國在新疆花費七億人民幣,新建「中亞警務合作培訓中心」,與中亞周邊國家開展警務合作的培訓,主要承擔國際警務交流、合作培訓、警官學歷教育等職能。 此外,2006年9月中國與塔吉克兩國軍隊首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代號為「協作-2006」,演習內容是組織和實施在山地條件下對恐怖組織聯合圍殲作戰行動。
3.經濟發展表現良好
長久以來,經濟衰敗是恐怖主義滋生和蔓延的原因之一,所以中亞國家在加強反恐作為時,也應積極改善經濟、社會問題。根據CIA《World Fact Book 2006》指出,中亞各國2005年的經濟成長率,哈薩克為9.5%、烏茲別克為7%、塔吉克為6.7%、土庫曼為6%,顯現出經濟上都有良好的表現。 此外,911事件之後,中亞國家得到美國可觀的經援與投資,這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

(二)區域的合作

由於該地區的地緣關係,故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猖獗,對於周邊的主要國家如俄羅斯、中國都無法置身事外。

1.與俄羅斯的合作
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特殊的地緣、歷史關係,以及雙方面臨共同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使得它們之間的合作格外重要。雙方自1999年開始積極協調共同反恐,2000年8月哈、塔、吉、烏四國元首與俄羅斯代表發表中亞各國將採取措施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此後也多次舉行會晤,共商反恐合作。並舉行多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協調中亞各國與俄羅斯部隊在反恐中的行動。
2.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
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為該地區打擊恐怖主義的重要國際組織。於今年的上海峰會,在打擊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方面,簽署多項文件有,希望能夠全面打擊中亞的恐怖主義。 另外,根據上海合作組織國防部長會議2006年4月26日簽署聯合公報。公報稱,與會部長商定2007年在俄羅斯境內舉行下一次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三)當前的困境

雖然因為中亞地區的複雜形勢與地緣關係,使得中亞在反恐容易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同樣地複雜的形勢也使得,對於中亞的反恐不可過於樂觀。
1.對恐怖主義的認識模糊
恐怖活動往往有複雜的背景,人們對於恐怖主義的判斷往往帶有不同的價值色彩、感情色彩,這使得人類與恐怖活動的戰爭也變得十分複雜。 在中亞,複雜的宗教背景與民族糾葛,使得恐怖主義不易根除。
2.各國發展不均衡
儘管中亞各國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均表現不錯,但是各國的發展並不均衡。根據CIA《World Fact Book 2006》顯示,2004年中亞各國位於貧窮線 以下的人口比例來看,塔吉克為64%、哈薩克為19%、吉爾吉斯為40%、土庫曼為58%、烏茲別克為28%。 如此大的差異,也使得區域穩定不易實現。
3.外部不利因素
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爭,一開始仍得到各國支持,然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時,受到各國的反對更激化了伊斯蘭世界的憤怒。然而美國的持續駐軍中亞,儘管是針對恐怖主義而來,但是長期下來是否增加當地伊斯蘭勢力的不滿,仍有待觀察。

三、中亞反恐下的強權競逐

英國戰略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上世紀初曾明確地指出,中亞及其附近地區是國際政治的「心臟地帶」,而亞歐大陸則是「世界島」。他斷言,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世界。儘管這個說法不見得正確,然而據美國人估算,裡海地區的石油儲量在200億到2000億桶之間。歐洲人比較謹慎,他們提出的數字是500億到1000億桶。即使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這一地區的石油開發潛力跟科威特或伊朗的潛力不相上下。 因此對於中亞有興趣的國家,除了地緣政治上緊鄰的中國與俄羅斯之外,美國、日本乃至於印度,均試圖與中亞建立關係。
1.美國
於阿富汗戰前,美國開始在中亞駐軍至今,而僅在2005年,美國已有多位高階官員出訪中亞,希望強化彼此的軍事、經濟關係, 這顯示出美國欲擴大在中亞的影響力。
2.日本
2006年8月,日本小泉首相對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訪問。其目有三:石油、協助美國反恐、援助中亞。這亦顯示出日本政府這「為地區穩定與發展積極參與中亞事務」的外交政策將包括兩大重點:獲得更多的中亞能源;擴大對中亞的地緣政治影響,與上海合作組織抗衡。
3.印度
近年來印度不斷加強與中亞諸國的能源、軍事、反恐合作,包括2002年在塔吉克建立第一處位於領土外的軍事設施,2003年與塔吉克舉行聯合反恐軍演,這是印度第一次與中亞國家舉行軍事演習。所以印度不斷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全方位合作,儘管受限於地理位置及綜合國力,印度還難以在中亞地區坐大到美、俄、中那樣的時局影響力,不過印度在中亞地區的活躍外交,也使得中亞局勢更加複雜
由於恐怖主義與豐富礦藏的緣故,使得這「心臟地帶」再度為世人所矚目。過去麥金德是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指出中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如今若從石油戰略的角度來思考,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依然重要。

四、台灣的中亞外交戰略

由於地緣的關係,台灣與中亞並無太多正式往來。然而這一塊21世紀石油戰略中的「心臟地帶」,台灣不應該忽視。中亞五國中,台灣僅與哈薩克有較多的經貿往來,與其他四國則往來不多,經貿關係並不密切。 所以台灣應該試圖與中亞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便在未來的石油爭奪中,不至於完全缺席。台灣應該針對中亞各國不同的發展情況,藉由不同的方式增進彼此的互動。例如:
1.擴大貿易,立足哈薩克
哈薩克為中亞大國,在中亞五國中領土最廣,資源相當豐富,人均國民生產毛額達8200美元,中、哈兩國貿易往來自蘇聯解體後陸續遞增,2004年1億1529萬美元,2005年為0.29億美元。 根據外貿協會在哈薩克所設的「阿拉木圖台灣貿易中心」,舉辦貿易訪問後,參與團員指出,哈國市場頗具潛力,惟需克服語言障礙及運輸成本高的問題,如我國業者有組織及併櫃能力者在哈薩克更具有開發潛力及優勢。其中以汽車零配件、電子資訊產品、蕾絲、家用品等較受歡迎。 由此可以看出哈薩克市場對台商而言是具有開發潛力的,政府應該協助台商克服相關問題,擴大與哈薩克的雙邊貿易關係,增進中哈關係。
2.增加援助,放眼大中亞
中亞其餘四國,經濟發展程度或後哈薩克許多,貿易條件落後,若以貿易為主發展雙邊關係,成效並不會顯著。針對其餘四國,台灣應該以援助、協助發展為主。例如1995年7月我為協助中歐及東歐國家邁向自由經濟,透過歐洲復興開發〈EBRD〉在「台北中國/歐銀合作基金」內動支3萬美元協助塔吉克進行金融訓練計畫。
由於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後,哈國扮演中亞各國協調者之角色更加明顯。 所以台灣的中亞外交戰略應為「立足哈薩克、放眼大中亞」,以擴大雙邊貿易,站穩中亞大國哈薩克之後,再以援助、協助發展,建立與其餘中亞國家的關係。
結語
中亞國家所面臨恐怖主義的威脅,事實是一種強權政治的重整以及中亞地緣政治版圖的重整。 如今因為中亞地區恐怖主義的盛行,使得列強以反恐為藉口,名正言順地持續介入中亞地區的政治發展與軍事合作的關係。那麼隨著列強的介入,尋求自身的能源、戰略利益的同時,不同的文化帶來的衝擊。是否會使得已經十分複雜的中亞局勢更加雪上加霜,加深中亞的分歧,反而加劇中亞的恐怖主義,是值得各國以「反恐」為名,行擴張之實的同時,好好思考的地方。
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350847

反恐:新型態軍工產業>林 深 靖(民主行動聯盟執行長 )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單一的軍事霸權和武力輸出國家。自1990年以來,世界上爆發的每一場戰爭,都深深烙印著美國的因素,也必然可以找到美國製造的軍火。
   然而,過去由於有蘇聯所領導的共產集團存在,美國面對一個它所指控的「邪惡帝國」,軍備競賽勢所必然,不管是整軍經武或是窮兵黷武都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美國國防部所在地的五角大廈和軍火製造商,透過武器研發、技術轉移、軍事採購、戰略遊說、市場行銷、利益輸送、政策回饋……等互動關係,形成一個獨特的「軍工產業」集團。這個集團,天文數字的金脈結合政商一體的人脈,呼風喚雨,橫行無阻,是隱身在白宮背後的國防、外交真正決策者。老布希、小布希,一脈相傳,都是這個集團的代理人。布希家族參選,資金銀彈供應源源不絕,買媒體、買廣告、買政客、買民心……軍工產業所開創出來的「市場」機制決定了選舉的結果。台灣政府急著在美國大選前編列6108億的特別預算,黨政軍全體動員推動對美軍事採購,於今看來,只不過是美國軍工產業運作的一個小小環節。
   軍工產業的擴張有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敵人的存在。冷戰時期,蘇聯做為「理想的敵人」,自無庸贅言。1990年蘇聯解體,軍工產業如喪考妣。幸好波斯灣事件及時爆發,老布希總統迅急啟動伊拉克戰爭,以美國出兵,盟國提供經費援助的方式,讓軍工產業得以延續生產 ─ 消費 ─ 再生產的市場循環機制。老布希的「沙漠風暴」結束之後,舉世一片需求和解、和平的氣氛,老布希的戰爭邏輯,一時之間經不起代表新世代活力的柯林頓的考驗。經過8年的養精蓄銳,軍工產業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全面反撲,老布希的兒子承接了老子的金脈人脈,也驚險地演出「王子復仇記」,奪回老爸的位子。軍工集團有了上回的教訓,為了穩住戰果,遂直接推出軍工產業大老闆之一的錢尼,卡住副總統的職位,直接在白宮中主導美國軍事、國防全球佈局。
   然而,2000年,布希在最後關鍵險勝,卻由於佛羅里達州曖昧的做票疑雲,許多不甘心的美國人民視他為「篡位的總統」。小布希總統的正當性、合法性不斷受到質疑和挑釁。雖然當了權,卻是難以暢所欲為。豈料,翌年911事件爆發,美國社會在集體恐慌的狀態下渴求鞏固領導中心的心理治療,小布希趁機以「反恐」為訴求,凝聚全民總意志,從而掃除「篡位總統」的陰霾。
   911事件之後,軍工產業集團見獵心喜,遂積極擴大奧薩瑪‧賓拉登和「凱達組織」的神話,讓「恐怖分子」順利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沒有「敵人」,美國無以成就其霸權;沒有「敵人」,哪來軍火消費?軍工產業的利潤從何產生?
   也正是基於上述的邏輯,美國理想的兩岸關係,就是敵對的關係。只要兩岸敵對的關係持續下去,台灣就是美國永遠的提款機。不過,在美國還沒有辦法全面做到損害控制之前,它也必須讓台海保持在緊張而不衝突的狀態,因為,一旦真正的軍事衝突爆發,可能就是殺了台灣這隻金雞母。畢竟,6108億,只不過是台灣奉獻給美國的金雞蛋之一。
   布希以「反恐」為名,發動了兩次戰爭,活絡了軍工產業,也攻佔了兩個國家:阿富汗與伊拉克。200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布希自然以反恐做為選戰主軸。即使在事實上,阿富汗戰爭不僅沒有消滅被指定的「兇手」凱達組織,反而讓奧薩瑪‧賓拉登的徒眾無止盡地蔓延,恐怖活動向全球擴散;伊拉克戰爭則已被證明是謊言的產物,布希發動攻擊的理由 ── 巴格達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根本是惡意的捏造。然而,布希在民調上還是獲得過半的支持度,許多美國人寧願忘掉布希在國際外交上的無知、經濟政策上的無能,而接受他「反恐愛美國」的簡單邏輯。他的選戰班底成功地將他塑造為「打擊魔鬼」的英雄,既是美國利益的捍衛者,也是恐怖主義的終結者。
   然而,「反恐愛美國」的信念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絕非一時一刻的選舉宣傳所能夠竟其功,它其實是冷戰時期「反共」意識型態的變型延展,將舊日對抗勁敵蘇聯(雷根總統口中的「邪惡帝國」)的反共論述直接嫁接到恐怖主義或被布希總統指定為恐怖主義代理人的「流氓國家」身上。藉由美國獨特的媒體─文化工業,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從「反共」到「反恐」的移花接木。
   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文化工業其實也是軍工產業的一環,透過資金供給、廣告供應和政策上的置入性行銷,軍工集團掌控了文化產業的運作。前者所泡製出來的「敵人」神話,透過媒體,透過對智庫或期刊的贊助,透過學術包裝的政策導讀,蘊育成以「反恐」為最高主導原則的當代「美國意識」。
   冷戰時期「共產集團」與「自由世界」二分的概念,迅速被轉化為恐怖與反恐的二元對立,在此邏輯之下,「不與我們站在同一邊者,就是敵對者」,不反恐,就是不愛國;不愛國,就有通敵的嫌疑。
   這套二元論述結合了右翼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於冷戰結束初期所經營出來的「文明衝突論」,更方便美國人在伊斯蘭教徒的身上找到恐怖份子的面貌。從伊朗、敘利亞、伊朗、蘇丹、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國就此從這些伊斯蘭國家中發現一條「邪惡的軸心」。布希是如此引述文明衝突論的:所謂反恐戰爭,也就是「文明」對抗「野蠻」的戰爭。
   長期處在美國翼護之下的台灣,自然不存在選邊站的問題,美國的好惡向來也就是台灣的好惡。而所謂台灣文化,說穿了,無非就是美國文化工業的餘緒。「反共愛台灣」之成為執政當局的選戰主軸,以及在教育、考試、文化政策上「去中國化」與「台灣聖化」的交互運作,所複製出來的,正是一套本土版的「文明衝突論」。「文明」台灣和「野蠻」中國的意象,在本島小小的文化工業中,不斷被生產,被消費。布希的「反恐愛美國」論述許能夠贏得選舉,但是他因此造成美國社會的嚴重撕裂,恐怕好幾個世代都無可彌補。這只要看看「反共愛台」文化工業在台灣因為生產過剩而廉價化、低劣化的情景,大概可以預見其恐怖的結局。
   然而,小布希的兩次大選,均在重重疑雲中低空掠過,許多清醒的美國人民對於布希總統的正當性依然存疑。一個正當性不足的總統,先天上即潛藏著一個危險的訊號:他會刻意甚至急切地擴張自我,竭盡所能耗用國家資源,以證明自己手上握有「真實」的權力。心虛的情境激發了虛妄的權力意志,於是,他會竭盡一切手段,只為了告訴別人:看吧,我是總統!我是一個真正的總統!
   於是,這四年來,我們看到布希對於「總統」權力的使用,幾乎已到了狂妄荒誕的地步:首先是瓦解了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以便為富豪資產階級創造更大的利益;其次,打破政教分離的歷史性共識,基督教義再度強勢地進入校園教育體系;最後,以武力橫行世界,無視於國際法和聯合國的制度性約束。
   這種權力的焦慮與歇斯底里的擴張,甚至會使得當權者刻意否認在野勢力存在的正當性。譬如,當在野黨批評其反恐政策或出兵伊拉克的決策時,立即扣以「不愛國」、「不團結」、「恐怖份子同盟者」的大帽子。於是,在整體社會的寒蟬效應下,連做為民主制度基本法則的「政黨輪替」幾乎也不被允許!正由於不允許被輪替,各種齷齪的割喉招數都被允許;同時,布希陣營大砸銀彈,選舉開銷成為無可解讀的天文數字。四年政權,滋生出一個骯髒而又窮奢極侈的民主形式。

   這樣惡質的民主發展,不管大選結果如何,美國這個國家,已經輸了!

   反觀台灣,自320以來,總統大選的有效性以及陳水扁連任的正當性依然處於官司纏訟的狀態。這樣一個合法性極端脆弱的總統,卻也同樣將個人的權力意志發展到極致。譬如,使盡手段阻撓319槍擊案真相的調查,國家資源瘋狂地投入於6108億的軍火採購,以「不愛台」的指控摧毀一切反對的勢力,否認在野黨存在的正當性。這些都是正當性不足的總統先天性潛藏的危險訊號。為了證明一個「真正」的總統,其代價是何其高昂!美國的現成案例,台灣豈能不有所警惕?(2004. 11. 04)
http://www.adanstar.com/FF/168-5565.html

 

 

上一篇:《神學士》

下一篇:《全球反恐戰爭》

阿楨 2023-10-09 06:10:03

哈瑪斯5000枚火箭彈2023-10-07奇襲以色列 以巴衝突再起 美國新中東戰略受挫

哈瑪斯成立於1980年代,曾經與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激烈對抗多年,自2007年後雙方各自控制迦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
與PLO不同,哈瑪斯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1993年,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透過簽訂《奧斯陸協定》達成和平,結束了武裝衝突。哈瑪斯拒絕承認這一和平協定,繼續對以進行攻擊。美國等西方國家則視哈瑪斯為恐怖組織。
1990年代在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主導下,促成了「兩國方案」,目標是以巴「一邊一國」,讓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和迦薩走廊建立主權國家。這也成為國際社會解決以巴衝突的原則。然而,近年來,從川普時代到拜登總統主政,美以及沙烏地以伊朗為假想敵,在中東地區結盟的態勢成形,巴勒斯坦問題已被邊緣化。先前傳出,美以兩國官員正低調合作,試圖達成妥協,讓沙烏地興建一座由美國營運的濃縮鈾設施,作為以沙關係正常化的條件之一。哈瑪斯背後是由伊朗、黎巴嫩真主黨等什葉派為主的勢力扶持,自是更不願見到以沙建交,伊朗等勢力亦樂得為哈瑪斯敲邊鼓。
  相關新聞資料
中東和美歐反應“不同調”
沙烏地呼籲以巴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升級,並重申,該國曾多次警告情勢爆發的危險,是因為以色列長期對巴勒斯坦人的迫害所致。
哈瑪斯多戰線突襲,以色列情報螺絲鬆!
「梅卡瓦」將踏足俄烏戰場能力挽狂瀾,還是會重蹈豹2的覆轍?
時代變了!以色列「梅卡瓦」主力戰車 遭哈瑪斯無人機1發毀
  回應
不是號稱有鐵穹防護網嗎?
  相關新聞資料
「鐵穹系統」攔截敵軍90%火箭彈!各國都想要... 台灣需要買
鐵穹防禦系統攔截率爭議--維基百科
以軍方自稱鐵穹的攔截率在85%以上,但從未有人給出相關證據,美國專家指出,攔截率40%已經是人類科技極限,另一位以色列評論員則認為只有10%命中率上下。

阿楨 2023-09-22 08:45:50

兩名德國學者這樣說新疆,在西方竟然捅了“馬蜂窩”? 2023-09-21

9月11日,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登了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資深教授湯瑪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和德國圖賓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評論。
這兩位剛於今年5月到訪過新疆的學者首先回顧了新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恐怖主義活動令當地人民深受其害,更是威脅到了整個中國的內部安全。他們強調,自治區政府在改善教育、醫療和就業方面的工作顯然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二人最後呼籲歐盟重新考慮對華涉疆制裁,與中國開展對話。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柯路山批評這是一篇宣傳文章,稱其卑鄙、天真、不自由。
在《新蘇黎世報》網站的評論區中,也有很多聲音為這篇文章扣上了“中國政府宣傳”的帽子。
給說真話的人“扣黑鍋”,是慣用的老套路了。
4月,巴西、印尼等國共15位駐華總領事參訪新疆,被指責是宣傳秀。
6月初,阿拉伯聯盟代表團訪問新疆,也被指責是中國宣傳。只因他們對中國在新疆的努力治理表示讚賞,並稱讚地區的發展和穩定。
而公開為新疆真實發聲的個人,則會遭到更為極端的“網暴”。
2021年,莫琳•許貝爾,一位澳大利亞學者質疑西方炮製的新疆謊言,而遭受了多輪網暴。
新疆欣欣向榮的文旅產業,西方總“黑”不動了吧?
匪夷所思的是,亂疆專業戶阿德里安•岑茨19日在《德國之聲》稱,新疆從表面看似乎成了旅遊者的天堂,但迪士尼化將摧毀維族人的文化核心。

阿楨 2022-12-21 09:26:53

沖著中國的恐怖組織ISKP,什麼來頭? 2022-12-19 觀察者網

2022年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平靜許久的喀布爾再次被滾滾濃煙和槍炮聲所攪動。3名恐怖分子對一家作為中國商賈聚集地的酒店——“桂園”商務酒店發動了襲擊,之後被趕來的塔利班臨時政府軍士兵擊斃。儘管沒有死亡,的損失也有限,但卻成功地讓“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ISKP,亦作ISIS-K,IS-K)再次登上了國內外媒體的版面。2021年8月26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如今,ISKP再次選擇站在聚光燈下揮舞屠刀。
在美軍佔領初期,一度默許和支持阿富汗人自己組建政治派別和政府,消滅塔利班殘存支持者、並對阿富汗人實施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們正是後來ISKP的前身。ISKP一方面組織鄉勇積極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以此博得美軍和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洗白的身份作為誘餌,吸收包括塔利班和“東突”在內的其他勢力的戰鬥人員。不僅獲得了西方與阿富汗政府援助的資金,甚至還利用職務便利,貪腐、挪用與侵佔資金。ISKP將美國人趕走,隨後建立一個和古代呼羅珊一樣巨大的瓦哈比派政治實體,並與“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東西對進,完成對整個中亞和伊斯蘭世界的威懾與統治。
  回應
ISIS是昂撒匪幫扶持,希望中國的西部邊界亂。美國支持過塔利班,這次用上了ISKP。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和美國無關的恐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