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
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呢?不「快樂學習」唄!
台灣真要學人家「快樂學習」(如教改),便得徹底全套(無綱無本、隨小孩興趣而非樂不樂而學),不然便會反教改。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9951650/2007120907401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262917/2008112307073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72/20060317074146
上網想找反思「快樂學習」時尚之文,萬中卻難得一。
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聯合報記者梁玉芳08.12.01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在這句經典廣告詞在十多年前出現之前,許多台灣家庭就視「讓小孩學鋼琴」為童年必經過程;現在,未滿周歲的小孩也有音樂潛能開發課程可上,不少家長深怕輸在起跑點上。
台灣人學琴 比歐洲還瘋
推動古典樂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觀察:台灣學鋼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這與一般想像很不同;「現在全世界最愛讓小孩學鋼琴的,就日本和韓國啦。台灣近年退燒一點了。」
張正傑認為,亞洲父母望子成龍,加上對古典音樂、鋼琴教育的文化、階級意義的想像,常不問孩子愛不愛,先送去學琴再說。
為什麼學琴 爸媽規定的
資深鋼琴教師包絲華指出,為什麼讓孩子學琴,培養興趣、氣質、走音樂路、不能輸在起跑點等等都是原因,都讓人敬佩;但練琴很花時間,所以孩子該是學習的主角,但,「要不要學琴,常是大人單方面決定。」
功學社家族成員、鋼琴家謝婉玲說,早期台灣兒童的音樂教育幾乎等同於「學鋼琴」,家庭財力還可以的,家裡就會想辦法買一架琴,送小孩去學琴。
但是,問題是,謝婉玲反問:「台灣學琴的小孩這麼多,長大了為什麼不會變成音樂會的支持者?」
比賽得獎狀 管你愛不愛
她笑說,「或許我們演奏者該怪自己啦,」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音樂教育、普遍的學琴經驗,並沒有帶來對音樂的「鑑賞能力」;這現象也發生在美術上,懂畫、欣賞畫、願意看畫展的人也不多,太少的藝術欣賞人口無法支撐起可觀的本土文化產業,也無從滋養本土藝術人才。
包絲華由多年教琴經驗看來,大半父母看待學琴這件事,多半是功利性的;「上台比賽」和「考上音樂系」,是他們最在乎的;至於孩子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彈琴是不是得到樂趣,就排在次要了。
坊間許多琴力「檢定」、「比賽」也就應運而生,是不是具公信力尚待斟酌,但可讓家長覺得學費花得值得,孩子也得到申請學校或許可派上用場的證書及獎狀。
家裡有訪客 你來秀一段
樂評人焦元溥最近也呼籲,學琴是不帶功利之心地培養下一代對美的感受、增進藝術修養;如果出於算計,想讓小孩在校可以表演,客人拜訪可以炫耀,申請入學可以加分,那多半只造成一批批「學音樂又恨音樂」的小孩,不僅摧毀他們對藝術的感受,也扭曲音樂教學。
觀察台灣小孩學琴文化,是台灣父母望子成龍的縮影。「大半來學琴的孩子,還會上英文、作文,速讀、心算等才藝,至少一種,放學後的時間都是滿檔。」包絲華說,「看著接送的媽媽在孩子彈琴時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真的滿心疼的。」
老師要驗收 練琴趕進度
牙醫師李偉文在女兒出生前,就買好電子鋼琴「待命」;等雙胞胎女兒上小學,就送到連鎖鋼琴教室學琴。「學琴是為他們的生命多開一扇窗,像愛因斯坦每天都拉小提琴。」他相信,學會樂器,能提升境界。但他坦承,父母一廂情願的作法錯了。
李偉文認為,沒來得及讓孩子認識音樂、喜歡音樂,就要他們不犯錯地彈出曲子來,結果就是平時鋼琴沒人彈,「只有禮拜天晚上被迫練習,好應付隔天老師進度驗收。」
李偉文反省,這樣下去,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連孩子欣賞音樂的胃口都打壞了。於是,停掉鋼琴課。神奇的是,她們反而會自動彈琴,「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
寶貝「玩」音樂 不為圓父母的夢【聯合報記者梁玉芳08.12.01
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大提琴家張正傑認為,學琴該是一件快樂的、好玩的事,千萬別逼著孩子坐上琴椅,「學琴不應該變成親子大戰」。
「但是,多少孩子是買了琴三個月後就放棄了?」張正傑有些不忍,他認為,音樂該是讓人快樂的,音樂是要「玩(play,是豷玩豶,也是豷彈豶)」的,「玩音樂,是很重要的態度」,所以孩子該由其中得到趣味,而不是負擔;但太多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加諸孩子肩上,太沉重了。
張正傑說,他不認為每個孩子都適合學音樂,有些孩子就是定不下來、音感不好,何必非學音樂不可?還有許多才藝更適才適性。
他指出另一種父母常見的謬誤是,「總是害怕輸在起跑點上」,兩三歲就趕鴨子上架。但他認為,「太早學彈琴、學拉琴,不見得好」;最好的時機是「孩子準備好了」,每個孩子的時間點不同,主動的學習永遠是最有效果的。
另一個謬誤是:學音樂不該是學會演奏樂器,而是懂得欣賞音樂之美,才談得上陶冶、抒發心靈。張正傑說,許多家長在意的是「我的小孩可以上台表演了」,音符有沒有彈對、拍子有沒有數錯;但是,更重要的是品味、鑑賞音樂的美;會不會拉、彈,都沒有心的感受來得重要。
張正傑說:「我是近十年,才真正懂得『玩』音樂的快樂。」即使歐洲學成、演奏無數回,「每次上台總是壓力大得要命。」他相信,有許多音樂家還是如此。
台灣的音樂人才 怎麼成不了大師【聯合報記者李玉玲08.12.01
鋼琴家藤田梓說,和四十年前相較,台灣音樂環境已經進步很多,和國際樂壇也有密切交流,「台灣,已是世界的一分子。」
四十多年前,藤田梓從日本遠嫁台灣,開始在台灣的土地上播下音樂種子。藤田梓說,早年台灣學音樂的人要冒出頭來,唯有當小留學生一途;現在,越來越多人學成歸國,音樂師資多了,國際級表演也很頻繁,要學音樂不一定非出國不可了。
藤田梓以她多年舉辦蕭邦鋼琴大賽為例,本土培養或是出國留學的演奏者,差距已經不大。
為音樂留學苦旅的案例早年比比皆是。鋼琴家陳瑞斌也是十三歲負笈奧地利,經歷過異鄉求學的孤獨。前陣子,陳瑞斌巡迴台灣各地開設大師班課程,讓這一代青年學子不必出國就能得到專業的指導。
但不免要問:大陸這幾年有郎朗、李雲迪等青年鋼琴家冒出頭來,台灣未來的鋼琴大師何時才能出現?
藤田梓認為,「大師」的出現除了天分,有時還要靠國家力量培養,但台灣一直都是靠著音樂家獨力奮鬥,台灣的音樂教育是齊頭式教育,不可能培養出天才。
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認為,台灣並非沒有音樂人才,缺的是經紀人把台灣音樂家推到國際上。
陳瑞斌以多年海外經驗指出,時代已在改變,藉由商業包裝塑造演奏明星,藉此帶動學琴風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大陸的郎朗就是個例子;國家也要投注資源,台灣音樂家才有可能在國際樂壇冒出頭來。
有興趣》陳立恆21歲學琴 無師自通【聯合報記者陶福媛08.12.01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愛音樂,除了電子吉他、貝斯外,還彈了一手好鋼琴,且曾多次在公司尾牙、演唱會等公開場合展現琴藝;殊不知他的琴技是無師自通,完全是自學,連彈琴的指法都不盡正確。
「我沒上過鋼琴課,一堂也沒有。」陳立恆笑說,他在大學時玩樂團,從吉他、貝斯開始玩起,為了作曲創作的需要,才開始學鋼琴。
當時陳立恆已廿一歲了,白天上課,晚上跑西餐廳、美軍俱樂部駐唱賺錢,時間很寶貴,根本無暇拜師學琴。加上「搖滾才子」的自尊心作祟,因此決定躲起來自己練。
當時輔仁大學的女生宿舍設有琴房,舍監瞧他人老實又肯上進,答應在中午時間讓他進女生宿舍練琴,但一天只能練一個小時。
說到這裡,陳立恆不禁得意地說:「我大概是整個輔仁大學,唯一可以大搖大擺走進女生宿舍的男生了。」
「我學琴純粹是興趣,並不想當鋼琴演奏家。」陳立恆說,有了這點認知,學琴就沒有壓力,練琴的過程雖苦,但他都是開開心心的。
後來當了父親,陳立恆也沒讓兒子學琴,倒不是為了省錢,而是擔心兒子「微小脆弱」的習琴興趣,會被課程消磨殆盡。
陳立恆一直等到兒子上小學時,才鼓勵兒子自己彈。「當時兒子很喜歡周華健的『朋友』,我把樂譜寫給他,不消多久,他就會彈,還自己變化合弦呢。」
陳立恆認為讓孩子從小接觸音樂是好事,但最好避免強記死背樂譜或過於拘泥指法,把孩子嚇跑了。
「台灣人愛學琴,但殘酷的現實是,到現在沒有出過幾個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陳立恆笑說,有了這一點認知,台灣父母應該就會想開一點,別再逼孩子練琴了
百歲謝敬忠 自彈安可曲【聯合報李玉玲08.12.01(楨:日本學習法就最不樂
功學社創辦人謝敬忠百歲壽慶音樂會昨天舉行,謝敬忠聆聽別人為他彈奏音樂慶生,也上台為自己安可一曲,為功學社的廣告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再添一筆:「還會長壽」。
原本在教育界服務的謝敬忠,民國十九年和四位弟弟共創「萬屋株式會社」,台灣光復後改名「功學社」,從台日貿易、參考書出版,到後來進口文具、運動器材、小型樂器,又成為日本山葉(YAMAHA )鋼琴、機車代理,之後跨足音樂教室、開發本土自行車品牌KHS,功學社不只見證台灣經濟發展軌跡,也在音樂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昨天的慶生音樂會,副總統蕭萬長、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等官員到場祝壽。謝敬忠孫婿、大提琴家張正傑現場「民意調查」,從老到小,不是上過山葉音樂教室,就是騎過山葉機車或是KHS自行車,成長歲月都有功學社陪伴。
慶生音樂會從舞台布置到演出人員都很「功學社」,機車、鋼琴成了布景,主持人張正傑甚至騎著自行車上台。日前謝敬忠在百歲音樂會記者會彈琴時,有人眼尖發現他彈的不是山葉鋼琴,是Boston鋼琴,昨天家人趕緊換上山葉鋼琴。
音樂會最後,謝敬忠的孫女、鋼琴家謝婉玲,為阿公特別譜寫一首以「桃太郎」、「四季紅」、「哥哥爸爸真偉大」等歌曲集錦改編的安可曲。當大家推出蛋糕為謝敬忠高唱生日快樂歌時,壽星卻不見蹤影,原來,謝敬忠去上廁所。等到壽星回來,高興切完蛋糕準備彈琴時,謝敬忠的西裝褲不小心滑落,家人趕緊以人牆擋住,為他整裝,一連串意外插曲讓台上、台下笑聲不斷。謝敬忠還是氣定神閒彈奏一曲,引來全場歡呼。
談九年一貫實施後對學習概念的看法:快樂學習的迷思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承載著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期待及疑問,面對去年入學的國一學生,對國中教師而言,是全新的體驗,教師一方面要適應這群開放教育下學生的特質,他們較以往的學生活潑、比較不守教室常規,一方面要調節學生國小和國中的學習差距,尤其是基礎概念的加強與學習習慣的重建;對家長而言,面臨三年後升學的壓力,除了擔心孩子學得開不開心外,其實更在意的是考試與未來升學的問題,考少怕孩子跟不上別人,考多怕孩子壓力大;對學生而言,則除了需要面對國中環境的不適應外,輿論前一陣子對他們數學能力低落的批評,更使得他們無所適從,因為他們決定不了教改的方向,卻需要直接面對大眾對他們的奚落。
「快樂學習」是教育的願景,但是並不代表學習全然無痛苦或一定是快樂的。學習有很多面向,挫折、失敗及等待都是學習的一部分,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生活裏並非只有快樂,但我們不能說生活裏的不快樂對成長沒有助益;另外,快樂相對於痛苦,但是並不代表去除教育場域中所有的痛苦後,學生們就會快樂,快樂和學習,其實是兩碼子事,把快樂和學習劃上等號,不只是窄化了學習的意義,也妨礙了學生的發展,因為我們所認知的不快樂因子或是想除掉的學習障礙,其實只是限定在我們自身生長的年代經驗,並不足以說明現在孩子所感知到的壓力,這群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真的能夠在我們所定義的快樂中學習嗎?
也許把焦點放回「教」與「學」上,才能擺脫快樂與學習不相等的關係。九年一貫帶給國中教師的衝擊在於工作量的大增,如參與擬訂學校本位課程、編製教材內容,及實行多元化的評量等,但也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踏上專業自主的路,然而,在近一兩年間所辦理的九年一貫相關研習中,所傳達的訊息大多為教師要活絡教學活動,活動做得愈有創意則接近九年一貫的要求,但是,在這樣的理解背後,有些教師開始把自己的創意融入教學,設計多元活動及學習單,但在九年一貫正式實施後,更多的教師在創新教學活動中迷失了教學的主軸,也就是對課程的綱要失去準則,並開始懷疑在那麼多的活動背後,孩子們學到的是什麼?
教改是一份不會中止的工作,因為社會的改變,我們對教育的願景,及對學生的企盼都不停地改變中,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九年一貫的推動,都在回應著社會之於教育的期盼,所以教改不能停,然而,在要求教改的聲浪中,教師、家長,及社會對教育與學習的概念是否也跟著改變了呢?例如,在終生學習與知識經濟的風潮下,學習是終生進行,如同吃飯、休閒一樣的活動,因此,學習如何學習(know how)的重要性不輸給學了什麼(know what),同時,知識經濟貴在知識的創新,但社會準備好接受這些現在看起來比以往素質差,表現卻比以往有創意的孩子了嗎?或者,我們因為看不出實質上他們學了什麼,而認為填鴨式的教育讓人心安,反而再把孩子往各種補習班送呢?
如果社會大眾、教師、家長的觀念沒有改變,再多的活動也無法改良教育的本質,而只是空具形式的變化罷了,學生放下沈重的書包,並沒有消除家長心中的疑慮,教師多元的教學活動,並非不用考慮教學成效,放牛吃草不叫適性學習,所謂的快樂學習,應以創造學生快樂的學習經驗為基,但這裏的快樂並不代表無痛苦、無挫折或被單純化的快樂,相反的,快樂學習意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及自我認同的過程,前者代表學生在自身情境下,關於喜怒哀樂等生活經驗的學習,後者代表在一次次學習的事件中,建構出對自我的概念及認同,因此,學習不全然是快樂的面向,而凡與快樂相違背的教育都該被限制的想法也該修正,快樂學習是願景,不能變成禁錮教育改革的緊箍咒。
http://140.117.11.91/eduReport/checkDir/luluhu20030627013523.htm
美國測驗 歐巴馬荼毒下一代?【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09.08.06
拜讀四日《別讓成就測驗荼毒下一代》,覺得台灣教育衰敗之一大原因是,社會在互相矛盾的論述中,常只擷取單方、片面的資訊,在政治性權力拉鋸中犧牲了全面思辯與考量,也犧牲了學子。
標準化測驗真是荒謬的政策嗎?七月底,美國總統歐巴馬啟動「卓越競爭計畫」,要發放四十三億美元教育補助款給「提高學習成就」的州政府和學區。
「提高學習成就」是按照成就測驗的電腦統計數據做客觀評估,教育經費只撥給那些進行成就測驗並提高測驗成績的學區,並且,學生考試成績將與教師薪資掛鉤。
歐巴馬想荼毒美國下一代?四十三億美元約當一千多億台幣,小小的台灣卻把這鉅額的近半數以「五年五百億」的名義撥給了少數幾所大學!相較之下,歐巴馬把錢花在中小學教育,正因美國人已瞭解到唯有扎穩根基,才有能可拔尖。
教改人士定然訝異歐巴馬不談「快樂學習」,卻要競跑,然而,資本主義社會本來就信奉自由競爭。先前布希推出「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被教改人士譯成「有教無類、帶好每個孩子」,根本也是增加考試、量化成績;歐巴馬的法案其實是布希NCLB法案的延伸。美國撒錢推動教改,是因中小學教育品質荒腔走板,怪哉我們的教改卻拿這種教育當榜樣。
筆者同意兩位台大教授所言:「台灣學生沒有求知的熱情,會發牢騷不會有效溝通,會搞派系不會團隊合作…」吊詭的是,「多元考試」正是教改人士反對「一考定天下」而造成。既然這麼懼怕標準化測驗,難道要回到當年只有一次聯考的情況?或者,用沒有標準答案的主觀心證去決定哪些中小學生須接受全民埋單的補救教學呢?
逃避競爭或客觀數據並不是提升教育最好的方法,反而製造更多被學習差距淘汰下來的邊緣人物,消蝕更多社會成本。淺見以為,美國的作法值得關注,其中有一細節是,布希政府推行教育券制度的經費現在被挪去強化公立中小學的標準化測驗,換言之,經濟強勢的家長較無法佔用公家資源將子女送進私立明星學校。這類細膩又有實效的作法才是台灣在思考受教權等議題時應仿傚,而非以消滅明星高中、消滅成就測驗、消滅一綱一本等等具鬥爭性又拿不出正面成效的方式挑起無益的紛爭。
歐巴馬:美國學生 上課要延長【聯合報╱編譯田思怡2009.09.29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曾表示美國孩子上課時間太少,使他們與他國學生競爭時處於劣勢,因此建議縮短暑假或延長每天上課時間以提升美國孩子的競爭力。許多學校響應總統呼籲,增加上課時間,已有顯著成果。
歐巴馬今年三月十日說:「我們的孩子每年在學校的時間比南韓少一個多月,這可不是讓他們迎接廿一世紀經濟情勢之道。我們八年級的數學成績落到全球第九名,新加坡的中學生優於我們的比率是三比一。我們的十三、四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三分之一達到應有水準。」歐巴馬的兩個女兒分別讀六年級和三年級。
歐巴馬要求學校延長每節課時間、延後放學時間,並讓學生在周末到學校,使他們有個安全的地方可去。
美國教育部長唐侃最近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比美國學生上學時間多百分之廿五至卅,我希望大家能在公平的競賽場上。」
雖然許多國家的孩子上學天數的確比美國孩子多,但他們在學校的時間不一定比美國孩子長。美國孩子每年在校時間是一千一百四十六小時,比許多亞洲國家都長,如新加坡是九百零三小時,台灣是一千零五十小時,日本是一千零五小時,香港是一千零一十三小時。而這些國家孩子的數學和科學測驗分數,一向比美國孩子的分數高。
美國許多學校增加上課時間,已獲得良好成果。許多學校縮短暑假,暑期課已超越傳統模式,不再只是為考不及格或學習落後的學生補課。
特許學校以上課時間長著稱,例如KIPP網絡內的全國八十二所特許學校,上課時間是每天早上七時卅分至下午五時,比一般學校長三小時,學生每隔一周的星期六要上課,暑假要上課三周,這些學校八年級的州測驗分數超過學區平均分。
科學、數學、閱讀 美生排名差【聯合報╱編譯田思怡 2009.09.29
美國總統歐巴馬對美國學生全球競爭力表示憂心,不是沒有道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每隔三年對卅個會員國和一些非會員國的十五歲學生的科學、數學和閱讀能力進行評比,美國學生在這三項表現都在平均值以下。
PISA於二○○六年對五十七國的十五歲學生進行測驗,在科學項目,美國學生排名廿九,比列支敦士登、克羅埃西亞和拉脫維亞還差。在數學項目,美國更掉到卅五名,落在俄羅斯之後。在閱讀能力方面,美國因沒有資料敬陪末座。
小孩子不該比輸贏? 喬希.維茲勤 2009/09/24
有些讀者或許會說「小孩子不應該比輸贏」,但我並不同意這種看法。沒經過競爭洗禮的孩子,未來若是有心在哪個領域施展抱負,卻碰上不可避免的障礙,這個孩子很可能會欠缺因應障礙的韌度。
前言
作者是西洋棋王& 太極拳王(8次全美西洋棋冠軍 + 世界西洋棋亞軍 + 21次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本身就是「學習高手」,極具說服力。
書中所談的「學習原理」,包含技巧的鍛鍊和心理的磨練,是全方位的深度學習法;值得學生及家長教師參考。
小孩子不該比輸贏?
一旦潛心投入西洋棋,便是持續不斷的挑戰。在我整個西洋棋生涯,父親和我不斷尋找比我略勝一籌的對手,因此即使我在分齡賽是常勝軍,平時輸棋卻是家常便飯。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幫助我對西洋棋維持健康的心態。雖然我肩負沉重壓力,但對西洋棋的熱情給我的激勵,遠遠超過對失敗的恐懼。回想起來,正是頭一次贏得全國冠軍之前的慘敗經驗,使我勇於放手一搏。
這並不是說輸棋不會難過。我當然會難過。在西洋棋局落敗有某種特別痛苦的感受。在一場棋局裡,兩名棋手各自都使出戰術、策略、情感、生理和心靈上的看家本領,與對手一較長短。棋手的腦力經歷了恐怖的考驗;我們竭盡心力,在極度專注好幾個小時後,整個人筋疲力竭,全身痠痛。在激烈的西洋棋賽程中,雙方氣勢時有消長,還會發生失之毫釐的失誤、驚險萬分的脫困、創新的新意,和精準的反擊。當你的布局就快陷入險境時,感覺就像性命受到威脅。當你贏棋時,你覺得自己捱過了一天;但當你輸棋時,會難受得簡直像有人硬生生挖出你的心丟在地上踐踏。這樣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輸棋是很殘忍的經驗。
如果對增長智力論學習法認識地不夠透澈,很可能建立錯誤觀念。我看過不少不同領域的人士套用「過程至上」哲學的各種版本,轉化成從不讓自己冒險或假裝自己不在乎結果的藉口。他們宣稱不會自我膨脹,只在乎學習。說穿了,那只是避免面對自己、挑戰自己的藉口。「過程」與「目標」的相互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問題,所以我先謹慎地定義我認為該如何探討這個問題。
讀了有關「固定智力論」與「增長智力論」的比較研究後,有些讀者或許會說「小孩子不應該比輸贏」,但我並不同意這種看法。沒經過競爭洗禮的孩子,未來若是有心在哪個領域施展抱負,卻碰上不可避免的障礙,這個孩子很可能會欠缺因應障礙的韌度。對結果太執著固然有反效果,不過,只要諄諄善誘、循序漸進,「設定短期目標」不失為有用的發展工具。過度保護、不講求結果可能會讓學習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好走,否則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領域的翹楚——我們必須要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去面對無法避免的挑戰。說得更白話些,要學會游泳,就要先下水才行。
讓我們設身處地,從頗具天分的小棋士丹尼的母親角度去思考。七歲大的丹尼熱愛西洋棋,怎麼下都不厭倦。他每天在網路上練半小時的棋、每週接受專家指導一次。丹尼最近開始參加西洋棋分齡賽,而他的母親深受賽事緊張刺激的氣氛所影響,情緒隨著丹尼的勝負而起伏。這位女士相當明智,她不希望讓兒子承受太大壓力。她了解增長智力理論,因此當丹尼輸棋時,她很想告訴丹尼「輸棋沒有關係」。但是對於丹尼來說,輸棋讓他很難過。要是丹尼的母親告訴丹尼失敗沒有關係,那簡直就是否定丹尼的能耐。這位母親該怎麼辦才好?
這種例子在每個領域都會發生,不過,有時我們充當安慰自己的「父母」角色。我們如何使長期過程、短期目標,和不可避免的挫敗三者之間取得平衡?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丹尼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打定主意要潛心磨練棋技。他喜歡與其他兒童棋手對奕,也極力要求自己比前一天更深入且更準確地思考。有機會遇上出色的對手,讓我們明白自身的缺點,並促使我們發揮極限,是相當可貴的機會。丹尼參加比賽是好事,但他必須要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比賽。
首先,如同前一章提到的,丹尼的母親可以幫助兒子養成「過程優先」的學習方法;每天針對「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丹尼的努力有所回應。她可以稱讚丹尼很用心努力,學到寶貴的一課。若丹尼在棋賽中獲勝,母親讚美的焦點應該是他一路下來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得獎有多麼光榮。另一方面,不妨讓孩子(或成人)享受一下勝利的滋味。當孩子為勝利而雀躍歡呼時,家長不需要無情地抹煞興奮的時刻,還掃興地對孩子強調長期學習過程的重要。當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獲得成功,當然可以品嘗成功的甜美滋味。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成功的滋味之美好,正在於其稍縱即逝;就在我們享受的同時,那滋味正逐漸飄散遠去。我們不妨在享受勝利時深吸一口氣,隨後緩緩吐出,細想從中所學到的經驗,接著往下一個考驗和冒險邁進。
當丹尼落敗時,母親的反應更為重要。眼看兒子啜泣著走出比賽會場,母親深知兒子全心投入這場比賽,卻不幸敗北,這時應該如何處理?首先,母親不該說輸贏不重要,因為丹尼並不是天真無知的小小孩,哄他說勝負無關緊要,等於讓他一個人飽嘗失敗的痛苦。如果輸贏不重要,那他何必學棋、何必努力求勝、還把許多個週末花在參加比賽上?輸贏當然有關係,而且丹尼也很清楚這個事實。對母親來說,同理心是個很好的出發點。
我認為丹尼的母親應該上前擁抱兒子,如果丹尼還在哭,就讓他趴在自己肩上盡情地哭。母親不妨告訴丹尼,難過沒有關係,她了解他的心情,而且她很愛他。失落沮喪是走向傑出優秀所必經的經驗之一。再過一會兒,母親可以輕聲問丹尼,比賽時有哪裡不對勁嗎?若親子之間的對話有足夠的默契,丹尼會知道母親問的是賽局中的心理變化,而不是棋步(幾乎所有錯誤都有技術與心理因素——技術部分應該留待丹尼和指導老師討論)。是因為不專心嗎?是因為一不小心犯錯後就接二連三地走錯棋嗎?是因為太過自信還是定力不夠?是不是被對手不斷用言語干擾而分心?還是體力不繼?經過這樣的反省,丹尼便能明白自己在心理層面犯了什麼失誤,而日後的短期目標,便是針對這個問題作改進——這類的反省思考可以是非常健康的調適機制。與母親交談過後,丹尼便能學到,每一場敗仗都是成長的機會。往後他在心理方面將會益發敏銳,也更能察覺自己的不良習慣。
那些真心為孩子設身處地著想、鼓勵孩子透過努力而獲得成長的家長或教練,能夠讓懷抱雄心壯志的孩子不畏艱險地面對挑戰。而身為成人的我們,需要對自己負責,並且培養健康、開放的心態。我們必須全心投入和付出,不論勝負都能從中獲取心得。如果我們不是拼了命使盡全力,就無法從挑戰中學到東西。有阻力才有成長;在鞭策自己、探索自我極限的過程中,我們得到可貴的學習經驗。 (本文轉載自喬希.維茲勤新書《學習的王道》,中文譯本由大塊文化出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70&f_SUB_ID=4290&f_ART_ID=211695
洪蘭:快樂學習 加速腦神經連結 >商業周刊 曠文琪(楨:腦神經偽科學
腦科學的發現證實,人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成人明明有能力,但卻放棄學習,最後被時代潮流淘汰?
美國成人教育學者奧爾(C.O.Houle)的答案是——童年時不愉快的學習經驗,是阻礙成人終生學習的關鍵原因。二○○一年在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期刊發表的腦科學研究證實,人長期處於壓力,確實會使主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死亡,出現記憶衰退現象,學習力降低,人自然更無自信。
但如果在感情激動或特別快樂的狀態,神經元的連結會被血清素與多巴胺兩種負責製造美好感覺的賀爾蒙引發出來,也可能「連結一次OK」。所以,熱情與快樂的情緒,確實對學習有莫大意義。
陽明大學教授、國內知名腦科學專家洪蘭,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事實上,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家長必須更嚴謹的依循孩子腦部成長的軌跡,一步一步將孩子的潛力真正發揮。
原則一:給予安全感,培養正面思考
培養孩子的正面性格,是家長的第一步,越早開始越好。研究發現,六個月的孩子,腦神經就已經活化,十個月就與成人相當。所以幼兒時期開始培養一點都不嫌早。
「父母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有安全感,」洪蘭說。安全感有多重要?實驗發現,人在恐懼時,會分泌正腎上腺素,瞳孔放大,血液流到四肢,進入高度警備狀況,腦部的血液變少。而且長期下來,之後孩子碰到負面情況時,腦就會自動做出自衛性的反擊,而無法像其他人般,先理性思考。父母透過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同時要開始訓練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洪蘭指出,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都會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不直接指正,以後行為就會定型為壞習慣。
透過設身處地的思考,幫孩子建立一個正面思考的神經迴路,是很好的訓練。如果是哥哥跟妹妹搶糖吃,因此被家長責怪而哭泣,家長必須協助哥哥建立起同理心的思考模式:如果你是妹妹,你願不願意讓別人搶你的糖吃?如此以同理心出發,可以建立一個正向思考的習慣,否則不讓他知道所以然,孩子的情緒持續被壓抑,壞的行為還是存在。
有正面性格的孩子,日後在學習道路上的抗壓力與受挫力會比較強。接下來,父母要積極勾起孩子的學習動機。
原則二:激發好奇心,引誘主動學習
動機有多重要?科學家訓練成鼠要走過一尺長、鉛筆般細的獨木橋,走這種橋,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但是成鼠得走過才有東西吃。三十天後,研究者把老鼠的腦做切片,發現為了吃而學習新動作(如走繩索、獨木橋)的成鼠,比重複做同一動作的成鼠,神經元多了四分之一的突觸,突觸的增加,代表成鼠已經學習到新的行為。這顯示,只要有強烈的動機,即便是成人學習都不嫌晚。
動機的引發並不困難,關鍵就是引發好奇心。以閱讀為例,家長只要讓孩子聽好聽的故事,例如包公傳、七俠五義等又真實又懸疑的歷史小說,讀到最精彩時,放下書,通常你會發現,孩子會自己接著把書拾起來再讀。
原則三:建立成就感,不輕言放棄
勾起動機後。緊接著要鍛鍊孩子正面學習的習慣。洪蘭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兒子小時最常買的是樂高(積木遊戲),他三歲時,我就買五歲的樂高給他玩、五歲時就買七歲的樂高,買比他年齡大一點的樂高,拼湊著他也一定做得出來,只是比較複雜,需要做比較久。有一次,我恰巧買了一個九連環,這是中國最難的益智遊戲,他好奇的拿去玩,結果花了兩天兩夜解了出來。我很驚訝,一般人試不出來就會放棄了,他為何會堅持下去?沒想到,他竟然說:你不是說,總是會成功的嗎?原來,我過去給他的經驗是一個一定會成功的經驗,因為樂高一定可以做得成,所以他的人生經驗是,什麼東西都解得出來,只要堅持都能成功。」
給孩子成就感,對以後養成正面學習的習慣,絕對事半功倍,孩子比較不會輕易放棄。
腦科學主張,人的智慧在於神經連結的密度與速度,若要神經夠縝密,就要讓孩子多接觸新思維,之後才能觸類旁通。尤其,在科技每十八個月翻新一次的時代中,「知識已不能再分課本、課外,」洪蘭說。
原則四:廣泛學習,多玩多閱讀
「玩」是洪蘭認為最好的學習模式之一。玩可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孩子也可透過模擬對方下一步的行為與決定如何因應的過程中,大量活動腦神經,但最好的方式還是「閱讀」。第一個好處是,可活絡腦神經。據統計,人一分鐘可以閱讀六百六十八字,當我們看到一個字時,在五十毫秒內,這個字的所有相關訊息都會被激發出來,比如說看到「光」,我們會立刻連結到「光明」、「光亮」等等。這種效果是電視做不到的。
第二個好處是,閱讀可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前人的經驗,比自己從生活中累積知識更快。背景知識有多重要?比如說,別人被蘋果砸到想不出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卻可以,關鍵就在於,牛頓之前已經擁有數學與天文的深厚常識。
累積背景知識,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連線遊戲,孩子一開始學習,腦中突觸的連結只有幾個點,但是點一多了,面就會出現,大腦對有意義的知識容易記得住,學習就更輕鬆。而且因為輕鬆,所以孩子更願意學,創造正向的循環。
洪蘭強調,讓孩子多元學習,不代表要逼孩子一直上補習班或是才藝班;學校的知識可以透過在家閱讀完成,有些透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學習,如寫字或是整潔的習慣,要堅持下去,但其他需要天分的如音樂與美術,要讓孩子有動機與興趣再去學,不要勉強。
許多孩子才藝學沒多久就不想學,家長罵小孩是半途而廢。但「小孩子本來就愛嘗試新事物,他們也沒能力判別。」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教學長賴友堂指出,家長如果可以事先明確的告訴孩子,例如學鋼琴與聽到好聽的音樂是不同的事,讓他們理解,經過判斷之後才去做的學習,絕對會比較有自發性。
原則五:協助站上對的位置,不要貪心
廣泛學習的最終目標,其實是讓孩子找到自我的專長,而不是十項全能的發展。那麼,家長如何確認那真是孩子的專長?「看他最喜歡做哪件事就知道——孩子都愛做自己能表現好的事情,」洪蘭說。
走到這一步,家長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能貪心。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最好的例子。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發現他在掌管空間的頂葉和顳葉交會處比別人大一五%,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如果當時他的母親每天逼著他讀書寫字,他後來也許只能繼續當個瑞士標準局的小職員。
家長在發現孩子專長後,就要協助發揮專長,「家長的責任是讓孩子以長處和強人競爭。」洪蘭說。
這段快樂學習之路,初期,父母要花費的心思與時間相當的多,「但,如果你確定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投資,又有什麼關係呢!」洪蘭說。
「以身作則」成效 有科學根據! 父母以身作則到底有多重要?腦科學的發現證實了,孩子出生沒多久,他們腦內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神經元的一種)就開始啟動,他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是當他看著你時,就開始學習與體驗起父母所做的一舉一動。
就像是在我們腦中有面鏡子般,透過模仿,同一批神經會因此活化起來。所以老人家說,「看人喝水,喉嚨會癢」,就是這道理。
透過發現這功能,家長鼓勵孩子快樂學習時,不用急著買一大堆的書籍給孩子,有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可以參考——就是自己也拿起書來快樂的享受。就算真的不喜歡看書,看看電視頻道Discovery也好,當孩子感受到你樂在學習,自己就會很自然的也想跟著做,如果有一天,孩子會跟你一起搶書看,你就成功了。
國中生學習大調查-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落>親子天下 2008/12/12
在搜尋引擎強大到可以找到任何資訊的時代,當所有需要記憶背誦的知識唾手可得,今天學會的一切都可能隨時被淘汰、推翻的時代,學校,到底該教孩子什麼?老師,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文/林玉珮、張瀞文】
在搜尋引擎強大到可以找到任何資訊的時代,當所有需要記憶背誦的知識唾手可得,今天學會的一切都可能隨時被淘汰、推翻的時代,學校,到底該教孩子什麼?老師,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世界先進國家的教育研究機構,從十多年前目標一致地開始研究這新資訊時代的共同焦慮,而所有的研究主張也都指向共同的結論:教孩子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才是未來新世紀最需要的關鍵能力。
在台灣,提倡「學習如何學」、強調「自學力」的主張也並不新鮮。早在十二年前行政院教改會提出的「教育改革咨議報告書」中,開宗明義地點出:「學校教育目標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其自我學習能力,教導自我學習的方法和價值觀,終身保持主動學習的動機和習慣……。」
但是在實際教學現場,我們的孩子,在學校中真的學會了「學習能力和技巧」嗎?老師們的工作,真的從「填鴨教學」,轉化為「引導」的角色了嗎?學生們的學習動機,真的愈學愈增強了嗎?
為了了解教學現場實況,《親子天下》針對國一到國三的學生,也是九年一貫課程下長大的孩子,進行「自學力大調查」,同時也調查國中導師的看法和評估,調查結果卻發現,遠大的目標,似乎和實際作為產生極大的落差,最需要學習能力和技巧的國中生,上學愈久,卻愈不想學。
學習動機低落 愈學愈不想學
調查中顯示,中學生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運用學習技巧的比例愈少。
近七成的老師認為,學生「不太有」及「非常沒有」學習動機。而年級愈大,學習動機低落的比例愈高。調查中也發現,孩子用功讀書的原因,是「考上好高中」,以及「讓爸媽高興」等外在動機,而非內在「喜愛學習」誘發的主動動力。
超過兩成的國中生認為學習是不快樂的,而不快樂的比例,到了九年級,攀升到二六.五%。
近五成的國中生不滿意自己的學習成果,九年級學生不滿意的比例,高達五成九。
「課業與生活壓力」是國中學生首要的煩惱。升學壓力之下的國中生,所有的學習目的都是「向考試看齊」。
「什麼會考,學生才會多花時間。基測不考的,就不願意探究。」教育部中央課程諮詢輔導教師、桃園縣慈文國中老師吳韻宇分析,有學習動力的學生,多數是成績不錯的孩子,升學壓力也集中在想考上好高中的學生,因為前幾志願,扣一分就影響很大,中後段就算差三十分也不太有影響。
孩子少了自主規劃學習的機會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輔導員王如杏指出,國中生的學習被家長老師安排得滿滿的,學校或班級老師發的複習計畫,也就是考試進度,都幫孩子規劃好了,孩子就照著評量複習進度走,「少了彈性,相對少了孩子作主規劃學習的機會。」
從學習策略相關的重要歷程和技巧調查發現,中學生的年齡愈大,在學時間愈久,使用各項學習技巧的比例愈低。
台灣學生數學表現全球No.1 興趣卻倒數【聯合晚報2008/12/10 記者王彩鸝
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但對學數的喜歡程度和信心指數卻分居全球倒數第10名、第4名;小四學生數學表現全球第二,但喜歡數學的程度也在全球敬陪末座,對數學自信心嚴重不足,全球倒數第二。
我國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簡稱IEA)主辦,針對四年級與八年級(國二)學生進行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 2007)」結果今天出爐。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香港等亞洲國家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均名列前茅。台灣小四生數學平均成績國際排名第三,與名列第一和第二的新加坡和香港有顯著差異;科學學習成就平均成績的國際排名為第二名,與第一名的新加坡有顯著差異。
台灣國二學生數學表現國際排名第一,與第二、三名的韓國和新加坡並列為最優等級國家;科學平均成績則排名第二,與第一名的新加坡並列為最優等級國家。
此外,調查將學生表現分為優、高級、中級、初級等四個基準,台灣國二生的數學雙峰現象比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國明顯許多,台灣國二生成績優等占45%,排名第一,優於韓國和新加坡的40%,但在低分群方面,台灣有5%未達到初級標準,而韓國和新加坡僅2%及3%,顯示台灣在「帶好每個學生」的目標上仍需再努力。
與上一次(2003年)的調查比較,我國小四生在數學和科學成就的表現比起2003年有顯著進步;國二生的數學成就也比前兩次調查有顯著進步,但是2007年國二生科學成就雖名列第二,比去2003年成績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喜歡數學態度 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除學習成就調查外,TIMSS也調查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自信心,在「數學正向態度」 (喜歡數學)上,台灣小四生在36個列入排序的國家中敬陪末座,國二生則是在49個國家中排名第39,兩項均顯著低於國際平均。
在「科學正向態度」方面,台灣小四和國二生的高科學正向態度人數的百分,都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分列第23及28名。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向態度」排名較前的多數是非洲國家,成績表現都不理想。
台灣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的「學習自信心」也顯著低於國際平均。調查結果顯示,包含我國在內的幾個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香港、韓國與日本,學生學習的信心指數都偏低。
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智的心理學理論。它重點研究學習的性質、過程、動機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或說明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以及有效學習的條件。 學習理論主要分爲兩大理論體系:
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爲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知—行爲主義學習理論(折中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行爲主義:把學習看作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建立(S-R),是嘗試錯誤的過程(試誤)。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納。
認知理論:認爲學習是對情境的理解或頓悟,是認知結構的變化。
從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兩大理論體系有接近的趨勢。如加涅的累積學習論(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認爲是對兩大理論的兼容並蓄。
桑代克提出3條主要的學習定律:
1.准備律
學習者在進入某種情景時所具有的預備性反應傾向會影響到某種反應的學習.准備律實際上體現了學習的動機原則.
2.練習律
對于已形成的某種情景與某反應的聯結,正確地重複這一反應會增強這一聯結.
3.效果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規律.一個聯結的後果會對這個聯結有增強或削弱的作用.
桑代克的學習聯結說以實驗研究爲基礎,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統的學習理論.但其主要缺陷在于機械論和簡單化.
學習理論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論述,它主要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學習行爲的特征,解釋有機體爲什麽學習和學習什麽。一般將學習理論分爲兩大主要流派:聯結主義學派和認知學派。
聯結主義學派強調學習就是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因此也常被稱爲“刺激——反應”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等。聯結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主要有:經典條件性作用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理論、華生的行爲主義、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及強化論。
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則更關心人類的學習,重視人類在學習或記憶新信息、新技能時不能觀察到的心理過程,注重理論在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生學會學習方面的實際應用。早期代表有格式塔和托爾曼,其後分別發展爲新結構主義和認知主義。認知理論主要有:格式塔學習理論——頓悟學習,托爾曼認知學習理論(又被稱爲目的行爲主義、整體行爲主義、符號——完型說或預期說)以及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169.html?tp=0_11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
行爲主義者認爲,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爲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爲看作是反應,認爲所有行爲都是習得的。行爲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爲的方法,爲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爲,消除不合適行爲。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20世紀初創立了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在格思裏、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斯金納更是將行爲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並對強化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使強化理論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他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設計的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曾經風靡世界。
華生 認爲人類的行爲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爲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爲還是病態的行爲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爲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爲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爲的目的。他認爲,行爲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裏人和動物沒什麽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斯金納 認爲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爲, 而不是行爲的內部機制。他認爲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爲:R=f(SoA) 。行爲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爲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爲,把行爲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爲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爲主義者認爲,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爲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爲看作是反應,認爲所有行爲都是習得的。行爲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爲的方法,爲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爲,消除不合適行爲。
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13.html?tp=5_11
認知派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的先驅是格式塔學派。幾乎在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産生的同時,在德國就出現了以韋特海墨爲首的格式塔學派。該學派認爲學習是一種頓悟,當個體面臨一個問題時,會産生認知上的不平衡,這會促使個體努力去解決問題以求得新平衡,而問題解決是在對問題情景有了整體把握,並對其內在實質有所頓悟後才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行爲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
在環境與個體的關系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爲,是個體作用于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爲。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于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爲,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爲,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爲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爲,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對于課堂教學,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促使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同化和順應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般原理,並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使認知結構獲得發展。目前,認知學習理論更加強調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構和發展當前的知識,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就曾經對教師們提供如下建議:如果有人問,“你是教數學的嗎?”最恰當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數學的,我是教學生學數學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15.html?tp=4_11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對作爲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爲,行爲主義將人類學習混同于一般動物學習,不能體現人類本身的特性,而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認知結構,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觀、態度等最能體現人類特性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在他們看來,要理解人的行爲,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行爲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爲,首先必須改變其信念和知覺。人本主義者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爲它們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爲”,因此他們強調要以學生爲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爲,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願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羅傑斯認爲,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爲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從以上的簡單介紹可以發現,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強調了學習的不同方面。實際上,這種差異的引起,往往是因爲它們所依據的研究背景的差異(如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習材料的組織程度等)而引起的。只要我們認真加以分析,就能夠發現它們的共性以及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真理往往存在于兩個極端的中間”,在學習各種派別的學習理論時,我們應當注意防止走極端,吸收各種學習理論中的合理因素爲我所用,才是正確的態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爲,教育的目標、學習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成爲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性的人。
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可以將學習分爲無意義學習與意義學習兩大類。意義學習,是指一種涉及學習者成爲完整的人,使個體的行爲、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是一種與學習者各種經驗融合在一起的、使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學習。
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17.html?tp=6_11
另參本館: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教改與補習 廢98課綱 教革會 流浪教師 教育亂像 基測社會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大專自生自滅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系所猝死 繁星黑洞 網拍報告 神童製造所 《教改錯在哪裡?》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文憑社會》 《夏山學校》 《非學校化社會》
新課綱實施5年 文理補習班增966家 2024-10-11
108課綱實施後補習班家數不減反增!教育部統計,108課綱實施5年多,「文理補習班」增加966家,招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更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學者對此表示訝異,因為補習班數量增加,與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背道而馳,而若小學生補習是為了進入私立中學,問題更嚴重。
教育部統計,相較於2019年,現在全國文理補習班1萬2395家,增加966家;外語類補習班3035家,減少490家;技藝類補習班2134家,減少167家。輔導學生功課及升學的文理補習班,這5年多來增加近千家。
以招生對象來看,現在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有1萬0869家、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其次是招國中生的補習班有2400家、占13.66%。國內補習班逾6成是招小學生,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教育部表示,因為少子化,家長更願意投注資源讓小孩進行能力的補強及提升,而補習班業者以客製化或小班教學回應需求,致現在文理補習班數量較2019年增加約8%。此外,國小生除課業學習,有更多餘裕學習外語、音樂、繪畫等才藝,所以補習班招收對象以國小生為大宗。
新竹市教育處長林立生說,108課綱實施後,各版本教科書多元,考試沒有固定內容,希望學生學習增加廣度與深度,但也造成家長對學習內容不確定的恐慌,因為市場有需求,文理補習班數量就增加。
教育部國教署前署長、台北市立大學名譽教授吳清山表示,他看到這樣的數據感到訝異、覺得反常,因為補習班數量的增加,跟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是背道而馳。
吳清山說,現在許多私立中學以學科成績來篩選學生,每年3、4月都可看到招生盛況,而如果很多國小生補習是
相關新聞
中國為啥中小學教育減負,越減負擔越重?
回應
因為人類社會是金字塔結構,越往上,位子就越少。
多元學習 就是更多補習
越改越爛,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
而且他們也很努力,有的人在國內已經成名,每天只睡4-5小時,一邊打工一邊讀書,還比我還讀得好。這讓我才有了危機感,覺得自己以前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為了不落後,我就得更加努力,於是讀書就讀得很辛苦,覺得一輩子讀書最努力最苦的就是在博士期間。
所以總結,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有很多層次,你覺得自己聰明,是因為你還沒有達到你的極限,沒有見到更聰明的人。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在聰明的基礎上更進一層,更上一個檔次,你努力的結果就是和更聰明的人為伍。如果你自滿了,放任了,你就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檔次,沒有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極致。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做不到的時候,那就是你才智的頂端位置,再也上不了更高的層次了。即使如此,在你的上面仍然是有更聰明的人在努力向上攀登。
回應
我在荷蘭讀書,一個數學方面的論壇,來了一個德國博士,一個英國博士,說是歐洲的青年新銳,他解決問題的數學工具那個水準遠超我的理解程度,隨便什麼問題很快就能找到對應的數學模型,交流起來處處碾壓。去公司實習來了一個愛爾蘭據說是數學第一的人,工作起來水準完爆我們什麼模型演算法都是信手拈來。
中國可能整體來說數量是很厲害的,整體都到了一個水準,但是頂尖的人跟西方都有差距,科學很多時候都是靠天才的火花一閃,我們這方面不擅長,我們擅長是靠大規模的人才作戰規模優勢。
相關新聞
美國《對話》網站2023-01-10文章:中國目前在高品質科學研究方面世界領先。2000年,美國還是中國的數倍。筆者驚訝地發現,2019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最有影響力論文占比最大,達到8422篇文章,而美國有7959篇,歐盟有6074篇。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論文數量是美國的3倍,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中美比例為2比1。還發現,中國的研究具有驚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報告:中國科學論文數量占全球23.4%,躍居世界第一2022-08-11
南京理工和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科研文獻產出超過美國 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2018-09-14
我到了美國,進了頂尖名校讀博士,才終於見識了什麼叫做學霸、天才
【本文來自《老婆是學霸,她認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超出常人百倍》評論區】
985的放到大專裡,那就是大神;但若放到科大少年班裡,他可能跟不上。
有天才,還有“天才當中的天才”,更還有“天才中的天才中的天才”,……最上面的可能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人了,再若放到歷史的長河裡之後,那又可能渺小到讓人看不到了。所以,天才往往是個相對的概念,一旦絕對化,那會造成認知錯誤的。
我小時候家境尚好,父母工作忙,根本沒時間輔導功課,把我丟到外婆家。外公外婆都是文盲,根本不可能管我們學習,我每天玩到困得要死,都是第二天早上上學前用半個小時把功課做完。從來沒拿考試當回事,考試前一晚上我照看電影看小說不誤。就這從來都沒跌出前班上三名。而且我考不到第一名不是因為腦筋不好使,而是因為覺得太簡單,然後粗心大意地被扣了分。在中學時學數理化,往往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公式,列出例題,準備講解時,我就已經演算出答案,剩下的時間就把自己無聊得要死。
上了大學也沒有感到壓力,只是上課時把老師說的記下來,課外時間就是看自己想看的書,然後考試的時候讀幾遍筆記,就能考到前三名。因為學了文科,所以看書比較多,而且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地看,目光不是從左到右,而是從上到下。我看書時常常是同時看五六本書,都在屋子裡攤開了,隨便走到哪裡,撿起一本書,就能從上次看到的地方接著看,而且五六本書的內容從不互相干擾,許多那時候讀的書到現在還記得。
在讀碩士時,同班有不少聰明人,但對我還未形成壓力,而且最後我寫的碩士論文受到導師的讚賞。導師是本領域的大咖大牛,桃李遍天下,在我答辯時,請的答辯委員會都是導師的前學生,導師對我的論文大加稱讚,於是其他委員都順著導師的話,我在下面坐著根本不用回答問題,只是傻笑而已,碩士學位就這麼到手了。
後來到了美國,進了頂尖名校讀博士,才終於見識了什麼叫做“學霸”、“天才”,他們往往讀書比我更快,還讀得深,讀得更細,往往能夠說出卓絕的見地,我卻挖空心思也從未想到,讓我常常有挫敗感,感到人比人氣死人。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 2022-11-05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劉姓歷史老師上網課後在家中不幸去世。據劉老師家屬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上網課時,直播間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樂,有搗亂者惡意威脅,種種話語不堪入耳。目前,新鄭市公安局、教育局、網信辦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網課參與者洩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後搗亂者有組織地“入侵”線上課堂,通過強行霸屏、騷擾資訊刷屏,乃至辱駡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入侵者”被稱為“爆破手”。
專家表示,“網課爆破”不僅擾亂了網路平臺的公共秩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實際傷害,當下,對“網課爆破”亂象亟待整治、精准打擊。
成員未成年人居多
回應
抓幾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就直接開除,成年的就進去。亂世用重典
事實一再證明,老師同普通人一樣,也是弱勢群體。
開除內鬼,不想上學就別上了,搬磚去吧
抓到的直接送去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反正他們不願意過好日子
說了大半天,根源在於網課這種模式,面對面的課堂交流和授課才是真正應該儘快恢復的。
你以為會爆破網課的人現實裡會喜歡上課嗎?
法律要與時俱進了,這種不算犯罪,那王法何在?
美國高考成績跌至30年來最低,42%的考生掛了全科 2022-10-14 觀察者網
今年美國高中畢業生在ACT大學入學考試(與SAT同為美國高考)中創下30多年來最低成績,其中有42%的考生在所有考試科目中都沒有及格。
回應
美國90%都是缺知識少文化的人!快樂教育的後果!
他們成績變差了,但是他們擁有了自由!
美國的快樂教育,是從體制上毀人。
考得好有什麼用,你黑嗎,你gay嗎,你跨嗎,你lgbt嗎?有這些才管用!
日韓這種都是典型的勤學苦練亞洲發達國家,然而那麼努力人均還差歐美一大截,日本工人世界出名的認真努力的工匠精神,結果呢,收入倒回30年去了,人家都不想努力了 只想在家裡躺著。
你說日本製造可以吧,是可以,但是可惜精力沒用對地方
【本文來自《老朽去過日本,人家一線工人的認真工作的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評論區】
以前的日系製造還是可以的,但是工匠精神在很多領域就是令人不齒的一種自大傲慢。索尼的pspgo,製造精良,卻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ipad2,可以說做出來精緻的廢品
回應
有一說一,這個跟工匠沒啥關係,應該是跟公司的決策有關係
你怕是對工匠精神理解有點狹隘了。沒有決策上的支持,工匠從而養成?
學習是消化前人的最強智慧和成果。快樂教育只適合啟蒙階段。
【本文來自《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玩,而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評論區】
學習從來不是個輕鬆愉快的事,極少有人能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或者說,在高密度學習中不可能有快樂可言。
回應
你理解“大多數人”是什麼意思就行了。
雙十國慶青春無敵的橘高校,反思台灣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 2022-10-11 聯合報 林宜蘭
今年雙十國慶邀請到有著「橘色惡魔」之稱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來台演出,以他們活力四射的演出形式,驚豔台灣,但也使得網路上許多網友開始比較一同演出的北一女中與台中曉明女中。
撇開團隊形式不同無法比較之外,即使在所有條件都一樣的狀態下,編制、人數、表演形式等,日本中學生也可以完勝北一女。如此說或許可能誇大點,但我認為這應該是事實。日本管樂實力非常強,第一是發展歷史悠久,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帶入的西方管樂合奏,以振奮軍隊為目的,多少人才汲取西方精華歸國,累積、貫徹後逐漸推廣至民間,唯有時間別無他法。加上日本獨特民族性,職人精神的展現,造就了日本管樂對基礎功的重視。在每個拍點、動作與音色都會控制到整齊劃一,訓練扎實,精確又科學。硬要說這有什麼缺點,整體而言就是少了一點靈魂(至於台灣的風格不是有靈魂,應稱隨性。)
回應
笑死,講的好像全日本都是橘高校,完全忘了日本更多被雙親逼到精神異常,最後殺弒父母的案例…
日本就沒功利升學主義嗎?更嚴重好不好!京都橘高校有大學部, 在日本排200名左右的大學,就不是個走文理升學為主的學校。
因為一場國慶表演,把日本教育上台到神殿之上,真的是日本人!完全日本DNA!
作者應該沒在教育現場當過老師,1.我的職場中,早已沒見過和音樂、美術、家政借課的事。2.台灣的高中社團青春無敵,各校都精彩萬分。3.所謂不鼓勵社團,大多指的是投入社團後荒廢學業,身為教師,當你看見學生因為社團練習疲累,整堂課幾乎都趴著睡,就會感到心疼。4.許多國家的學校社團與球隊仍會要求成績,因為學習是一種生活態度。5.認真讀書不等於就是升學主義。6.我個人以為,校園中,興趣、娛樂與學習三者不要偏廢。這次橘高校的同學們在演出完立刻返回日本考期中考,媒體也捕捉到他們在台灣也是拿著書本埋頭苦念的畫面,這也是他們精采表演以外,另一個感動人心的時刻。
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 2022-10-10
我有孩子。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為啥?因為鼓勵式教育,需要口才和情商,缺一不可。你得學會把握時機,選用恰當的語氣,合適的措辭,得體的口吻,還要一言誅心,正好說在點子上,基本上,至少是處級領導的口才,才會有用。你有這種才能嗎?我的感覺,越鼓勵,孩子越自滿,越沒有危機感,能學好才怪。所以,鼓勵式教育,是一句“真實的謊言”。總的來說,鞭策和激勵,結合著懲罰,立竿見影,效果明顯。不愛念書的孩子,除了此法,其他方式毫無用處。
回應
鼓勵還是批評得看孩子的情況的。還行的水準獎懲分明才有效。一塌糊塗同時士氣崩潰,那只能鼓勵了,說壞話只會更差。如果表現很好那最好閉嘴,不做干涉。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現實裡都是挫折 2022-10-10
孩子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怎麼辦?不打、不罵、講道理?他也不聽,就覺得天天打遊戲翹課挺舒服。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小孩想逃避現實,現實的世界裡學習考試沒有成就感,都是挫折,只能在遊戲裡面找了。如果孩子實在不是讀書考試的料,可以培養其他興趣,體育,音樂等等,多耐心尋找,家長還是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關愛的。
還有一種是孩子學習不錯也聰明但他發現遊戲裡面的樂趣遠大於學習的成就感,這屬於自律性差的,可以和孩子協商控制好遊戲時間,還是要家長花足夠的時間精力來管理孩子。
回應
我打遊戲充滿了挫折,老是死,幾乎沒有樂趣。
其實打遊戲最不“挫折”的地方是可以無限重啟,而每次重啟又給人帶來“希望”,然後就沉淪於這種“希望”之中——本質跟吸毒沒有區別。
遊戲確實比現實更容易有滿足感,也有成癮性,完全指望說服教育讓孩子不打遊戲是很難的。
退不了、進不來 中小學「老」老師惡化 2022-09-27 聯合報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持續「老化」,四十歲以下教師占比已剩不到三成,「新陳代謝」緩慢。教團分析,少子化讓專任職缺大幅減少,年金改革則進一步讓教師退休意願降低,甚至被迫延退,導致年輕老師更進不來,教育部應正視並提出解方,否則將成台灣國教重大危機。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十年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出現劇烈翻轉,一百學年時(含長期代理教師)有約一半老師年齡在四十歲以下,但最新一一一學年,四十歲以下教師比率已剩不到三成;五十歲以上教師十年來占比則從一成上升到近三成,全國六十歲以上的國小教師超過千人。
以往教師年滿五十歲、年資達廿五年即可退休,但年改後,教師必須「年資+年齡」達一定基數才能退休,以今年來說,加總要八十才能退,明年還會增加到八十一,一直要到一一六年變成八十五為止,也就是所謂「八五制」;有些教師即使目前達到退休基數,但因退休金變少,退休意願也降低。
國教危機 解方在哪 2022-09-27 聯合報
師資培育開放後,非師範學院出身的大學生也能擁有成為教師的入場券,但師培制度實施廿多年,教育現場受少子化影響,已不再需要這麼多教師,正式教師缺愈來愈少,不僅流浪老師多,連既有教師也要擔心自己成了「超額教師」被頻繁調動。
儘管教團長年疾呼降低師生比,既保障教師工作權,學生也能擁有更精緻的教學品質。無奈政府調降師生比的魄力,遠不及生源雪崩式減少的速度。
年改更讓中小學教師新陳代謝更加「怠速」。過去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多在五十五歲前就辦理退休,但年改後,大部分老師的教學年資與退休年齡加總還不到基準,想退休也退不了。而年輕教師只能蟄伏於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與教師甄試中不斷輪迴。
多個教團早在年改期間就預言,年改將造成教師延退、人力老化,影響教學品質,教育部當時雖曾喊話支持年改,但也承諾會研議校園師資結構改變後的職務運用,讓每位教師不論年齡都能為教育做更好的貢獻。但年改四年過去,仍不見政府對教師年齡結構問題提出具體因應作為。
無奈早就可預見的教學人力結構性問題,多年來卻未見教育部有實質解決,甚至昨天連回應相關議題都省了,教育部消極以對的態度恐更是國教危機。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年了,校園霸淩者們還囂張嗎? 2022-07-05
前幾天,連續兩起校園暴力事件登上熱搜。6月25日,網上流傳一段“漢濱區大河中學學生被扇耳光”視頻。同一天,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在官方微博回應“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園欺淩跳樓”一事。
提到校園暴力,大家都不陌生,80後、90後的童年更是我國校園暴力最猖獗的時代,近年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憑藉其手段之殘忍,後果之嚴重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大範圍傳播,刷新了很多人對校園暴力的認識。
校園暴力古今中外都是頑疾,至今都沒可以值得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日本成立了很多幫助受欺負孩子的民間機構團體;政府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監督教育那些無視甚至縱容校園欺淩的教師,文部科學省還制定了防止校園暴力問題的指導方針;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效果怎麼樣呢?僅在2017年日本全國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超過54萬件,比我國要嚴重得多。
德國採取預防性的措施,學校霸淩也是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遭到過霸淩。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和計畫,早在2000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淩的法案。至於效果嘛,只看美國的校園暴力有多嚴重,還時不時有青少年槍支暴力犯罪,其規模和烈度,堪稱獨步天下。
這麼,中國,能成功嗎?
回應
現在的14歲比40歲的人還懂鑽法律漏洞。訓誡有毛用。
2018年,女兒深圳公立小學,搞了快樂教育,成績讓學校心都涼了 2022-07-05
我們前幾年某些人大聲嚷嚷的快樂教育,減負,就是走的美國公立教育方向,只是程度還沒到那樣而已。最近揭露出來的毒教材問題,本質就是全面向美國學習。希望能早點撥亂反正!
18年,我女兒在深圳一所新開的公立學校讀3年級,學校試著搞了一下快樂教育,語文學到13課了生字只寫到第9課,期末全班語文成績平均60多分,學校慌了,解聘了那批老師,換了一批嚴格的,也開始搞留堂,新的老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標點符號,拼音注音,一些字的細小錯誤都被發現,4年級就好了。
回應
只有好的結果才能讓人快樂,過程永遠是痛苦的,只能苦中作樂。所謂快樂學習就是不學習,快樂教育就是不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都破產了。快樂教育帶來的分數和學習水準的貧富差距。美國精英都花大價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學習壓力不比國內的高中生小。
一個專科院校老師的私信:6個人霸淩這宿舍裡的一個女孩,我解決不了 2022-06-20
一個7人寢室,兩人帶頭,帶著剩下的4個霸淩宿舍的一個女孩,不會動手打人,但把這個女孩鎖在門外、不讓進,把她的衣服扔出去,打擾休息等等。好賴話都說盡了,這些人知道處罰的尺度。
回應
這就是張捷老師說的,流氓罪沒了以後,校園霸淩處理不了。
典型的女流氓冷暴力,校規處理不了,尋釁滋事處理不了,他也不打你,根本夠不上輕傷,就是精神折磨你。你能怎麼辦,要麼學他進行對抗,要麼認慫躲著點。
人家就是善於利用“規則”,而現在的學校和老師則在懲罰教育孩子的權力上則大大受壓制根,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是沒有傳統和釜底抽薪的解決辦法的。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領360萬元獎學金 5名學生棄台大讀亞大 2021-08-15 聯合報
台中市亞洲大學主任秘書施能義表示,指考採計科目在全國前3%,且數學、英文成績原始分數均達頂標以上,且第一志願選讀亞大的學生,最高可領取360萬元入學獎學金,外加海外雙聯碩、博士助學金最高120萬元,合計可領480萬元獎學金。至今已有5名學生領取360萬元、3人領取160萬元;領8萬到120萬元獎學金的學生超過百人。選讀亞大的台北市高姓學生分享,去年指考時,他可進台清交等第一志願,卻選擇亞大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領取360萬元獎學金。他很高興能到有潛力的國際化綜合大學就讀。在亞大唸了一年,覺得校園很美麗,將會利用這筆獎學金追逐自己的夢想。
新北市華梵大學今年3月宣布,110學年將續推大一新生免學費政策,只要參與每周5小時的校園共同維運實習,到課率達8成、學期平均成績達75分,並且遵守校園不吸菸的規定,即可獲得與學雜費同額的品德全額獎學金5萬4000元,相當於抵免學雜費。
華梵大學統計,品德全額獎學金措施推出後,109學年度上學期全校新生願意參加此方案且最後完成共同維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比率為76%,其中74%學生在到課率及學業成績部分皆符合續領資格,因此下學期可繼續領取全額獎學金。
華梵大學說,另針對大二到大四學生推出沒有名額限制的創新共學獎學金,只要組隊目標為共同學習,並互相砥礪提出創新共學計畫,通過審查者每人最高可獲得一學期5萬4000元獎學金。
新北市淡江大學近日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起每年頒發逾3500萬元招生獎學金,創校史新高。當中包括管科所校友徐航健設置的有蓮獎學金,每年頒發2000萬元,近百名獲獎學生每人可獲20萬元。數學系校友王紹新每年捐1500萬元,給予成績優異學生、實習或參賽學生以及經濟不利學生獎補助。
回應
笑死是在幫這些學店(淡江不是)打廣告?為了360萬放棄台灣第一學府有夠短視
有奶便是娘嘛~畢了業連學貸都還清了,少背債好幾年,“名校”能值多少錢?
我自己台大畢業,後來到德國拿博士,現在大學任教,我不認為這些學生笨。台大學歷沒那麼值錢,我看過很多魯蛇,台大學歷只讓他們更加難適應社會而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2021/08/05
一,師資不足,我女兒從四年級轉到城裡讀,領的課本還是在原校領,只有語、數、英三本,其它的因為沒那麼多老師教,砍掉了,弄得我還要在網上買課本。
二,學生流失嚴重,往往幼稚園時還有三十多個同學,到了上小學一年級,往往只剩下十幾個,最低時只有個位數學生。
三,老師隊伍不穩定,學生流失嚴重,對很多老師來說教學毫無激情、農村工資低,學生很多無心向學,難教,學校隨時有撤並的危機,很多老師都在縣城買了房,孩子在縣城讀書,多數都想調到縣城。珠三角發達城市也經常來挖走山區縣的老師。
四、農村學生缺乏學習氛圍,比較注重學習的父母都送孩子進縣城讀書,留在農村的多數是家庭經濟比較拮据的或者對小孩學習持放之任之態度。
五,教育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農村中拔尖去到縣城也就中下游水平,同樣縣城區域整體與地市省城相比也是一樣。我女兒在農村20多名學生中考第一,三科294分,去到縣城全班60多人中只排到第四十之外。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很少有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基本上都是玩、混,盼著初中畢業後打工掙錢。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未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要培訓大量教師,給學校投資買大量新設備,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持續大量資金投入才有可能達到這個水準。
回應
職教是實踐技能。讓一群有學歷,缺乏實踐的人去教,能有什麼好結果?
相關新聞資料
孩子沒有電子遊戲就專心學習啦?這是極其荒唐的想法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回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育:習的教改建立了全球最大量的義務、技職、高等教育體系,但高級技師、高等研究之質不足,更有「重理、輕文、貶藝」之傾向,其雖有「士農工商」排序和鄙視戲子之傳統,但更有文科畢業生掌握話語權、藝科則名利雙收之「仇富仇名」民氣可用,故可見習不時打壓掌握話語權的公知、對藝人更是「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相關新聞資料
德國電視:警方拘留吳亦凡,為中國政府對加拿大外交反制措施的組成部分。
吳亦凡粉絲揚言要劫獄!
美媒:中國出口“幾乎填補了全球產品的所有已知領域”
彭博社2021-08-04報導,儘管有貿易戰,但中國正在出口更精密複雜、更先進的產品 根據一項新排名,中國出口的技術水準在同美國的貿易戰中提高了。還預測下一個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快於印度。
哈佛大學全球發展實驗室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根據2019年出口的先進性、複雜性來判斷,中國在全球排名第16位,自貿易戰爆發以來排名上升3位。美國排名第11位,過去10年來美中這兩個最大經濟體的差距縮小了一半多。
儘管美國加征(對華)關稅,但中國通過向其他地區出口產品提高了排名,中國採取嫺熟的舉措,使其電子產品出口目的地實現多樣化,出口到了歐洲和其他地區。
目前尚無包含疫情期間的出口資料,但由於中國出口激增,疫情可能進一步提升中國排名。
較高排名並不能保證高速經濟增長:日本連續19年排第一,其經濟增長卻滯緩。但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先進性與當前人均GDP水準之間的差距,是預測其未來經濟擴張的最有力指標。
中國的出口表現與人口相當卻不太富裕的鄰國印度形成鮮明對比,印度在2019年排名第43位。“過去幾年來,我們見證了印度的衰落,就促進出口而言,印度總體上是停滯不前的”,切斯頓說這表明就經濟增長而言,“中國將在接下來的10年超過印度”。
美媒:別誤解中國產品漲價,中國仍在幫全球抑制通脹
美國《華爾街日報》2021-07-18 隨著今年中國的出廠價格飆升,投資者擔心該國會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新通脹。但正相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幫助緩解了新冠疫情造成的一些價格壓力,而且可能繼續這樣,至少在一段時間內。
造成全球通貨膨脹的更大因素,是西方經濟體的龐大財政刺激支出。它們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繁榮和對消費品的更多需求,推動許多商品價格達到多年高點。
英媒:美國無人機比中國的貴8到14倍,性能卻差
英國《金融時報》2021-07-18美國政府內部的一份備忘錄顯示,五角大樓開發的無人機不但比他們打算取代的中國製造無人機昂貴,而且功能也更少。
放假不准補習!陸祭雙減政策 補教業不死股價也半殘 2021-07-26 聯合報
2021-07-23,新東方等在美上市的教育企業股價罕見的斷崖式下跌,源於傳出大陸官方將要實施更為嚴格的教育領域監管政策。
濟學家羅奇表示:談到中國大陸,我原本是個樂觀主義者。但發現北京打擊在美中概股時(滴滴/新東方…等)是美中冷戰的初期階段 2021-07-26 經濟日報
多家教育機構回應“雙減”政策:堅決擁護,深刻領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教育部表示,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
相關新聞資料
如何確保“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家長如何應對?
回應
沒聽一線老師和家長的意見。
從舒適的空調房裡發出的政策治不好中國教育。
禁止校外培訓,被證明是無效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新學年臨近,隨著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加快學區改革,施行多校劃片、分配名額、教師輪崗等措施,記者發現,一些地區學區房已出現降溫跡象。業內認為,仍需多措並舉,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北京學區房價格驟降 學區房時代是否終結? 2021-07-07 中國網
過去北京市西城區採取單校劃片政策,一套住房對應一所學校。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隨著新政進一步落實,北京市西城區的部分房價應聲下落,但這並不能表明學區房時代結束了。
短時間內學區房降溫,恐難! 2018-06-01 不動產
從最近北京二手房交易市場情況看,北京的學區房交易似乎再度進入活躍期。
北京市多校劃片政策將於明年執行,有助於學區房概念的降溫,但學區房的成交或將繼續上升。原因有二:一部分已購買學區房的家長恐價格下跌,會選擇拋售;而另一部分家長則可能趕在新政前「搭乘最後一班車」。
梁建章建議取消中考,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2021-06-27
梁建章認為,每個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樣,過早分層會導致那些晚熟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另外,分層考試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因為分層考試而產生的標籤,會跟著孩子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
弊端之一 :評價太早
弊端之二 :評價太單一
弊端之三:加劇擇校考試壓力
弊端之四:加劇貧富差距
弊端之五 :學生後勁不足
回應
1.首先,梁建章為什麼認為現在的中學和大學教育資源已不再稀缺?名校是人人可進了嗎?
2. 各地區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註定了其師資力量、物質條件等也絕對不會公平、均衡分配。
3.取消中考和高考,與美國推薦制實質一致,都有利於富人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取消中考和高考,表面上是減少競爭,實質上還是有利於富人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例如購買昂貴的學區房獲得優質中小學、以及大學入學名額;例如通過人脈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相反,窮人在沒有提供競爭機會的情況下,只能無奈接受各種命運安排。
台灣國中生6/10,高中生1/3瘋補習!每年人均5萬新台幣 2021-05-02 聯合報
12年國教 補習班更擠了 2015-12-25 聯合報
12年國教上路兩年,家長一窩蜂把孩子擠進補習班、考私校國中部,甚至小三就惡補,壓力向下延伸到小學像倒退50年,回到仍要拚命考初中的6年國教時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問總統候選人,如何加強監督私校,讓國高中真正免試入學,挽救崩潰的國教理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也問候選人,如何推動高中職入學真正全面免試?如何看待明星高中存廢?少子化帶來的國中小廢校、私校退場等問題,如何解決?他希望新總統修法推動教師評鑑、積極淘汰不適任教師,維護學生公平受教權。
為上私校 不計成本 台灣學生補習成瘋 2017-06-16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俗稱補習一條街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台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伙伴。從小忙補習是台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2015年小學生7/10校外補習,支出總額601.1億新台幣,人均6萬元。
由於12年國教制度紊亂,導致很多家長一窩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屬國中(初中)部,這樣可以不用通過中考,一路往上讀到高中畢業。
台灣從1954年到2001年,一直實行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一些專門針對升學惡補的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風氣也愈演愈濃。
到2002年,台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課,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
之所以補習班能有那麼多學生追捧,原因在於這些名師不管學術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說會道。因為可能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在名師們手上就會化繁為簡,清晰易懂。如教數學的名師一般都會掌握口訣、速算方法等等。同時,他們也在講課的同時也會講笑話、說段子,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動性。
給家長“減負”為何成社會話題? 2021-03-01 環球時報
近日,教育部表示,學校不得以各種形式給家長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給學生檢查、批改作業。實際上,即便崇尚“寬鬆教育”“不留作業”的一些國家,也常有類似的爭議。
韓國奉行“寬鬆教育”,結果反而帶來家長負擔增重和課外教育盛行。在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寬鬆教育遠遠滿足不了家長和學生的需求。2019課外教育月均32.1萬韓元,創史最高,市場達21萬億韓元,大有超越公立教育的趨勢。
在國內很多人都會聽過傳言,“外國(歐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放學後沒作業”。然而並不屬實。英國1998年曾出臺過一個參考指南,規定小學生每天作業量上限,結果卻遭到家長抱怨。最終,英國政府2012年取消了這項規定。
然而,這並不代表英國家長就能在家裡參與輔導孩子的學習,英國家長平均每週僅花費3.6小時。除了工作和家務外,超過一半的家長沒有信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文科出身的家長抱怨說,自己連化學元素都認不全,更沒有醫學經驗,想陪孩子在一個晚上完成作業,實在是不容易。
歐洲不少學校會留給學生在校寫作業的時間——德國中小學通常在下午一兩點放學;法國、義大利等國家也在下午三四點放學。學生可以在學校完成家庭作業再回家,有困難的話還有老師輔導答疑。
別再逼青少年“陽剛”了 2021-02-02
這兩天,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陽剛之氣”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起因則是教育部不久前發佈的,去年5月份的一份政協提案,原題為《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這份提案中指出,現在中國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並將這種現象或行為稱作男孩子女性氣質化。中國青少年的女性化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復函中則主要宣導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以及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
有評論直接指出,防止男性女性化的論調,潛臺詞便是強化性別等級秩序,承認女性性別的次要性,並且將女性氣質視作是負面的、消極的。
也有網友評論到,如果所謂陽剛之氣指的是果敢、自信、有擔當以及責任心,那麼這些都應該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教育,而不應該強調男女之分。
不斷吹捧和強調男性化以及男性氣質,要求男性必須要強、勇猛、自我,其實不僅僅是對女性的剝削,對於男性而言,這也是一種對其基本權利的腐蝕與傷害,而且還很可能助長各種危害暴力的發生。
回應
才出了一個提案,就讓某些恰爛錢的無良媒體坐不住了,看來我們的方向是找對了
先整治娛樂圈吧,不整頓媒體、電視臺、網路平臺,光靠學校有什麼用?就像學校天天講你長大了要為國做貢獻,做科學家;然後一出校門,父母社會電視手機網路全都在宣傳做明星天天上熱搜多風光,科學家都窮死餓死了。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從小學了很多東西,但長大就平淡無奇? 2020-12-26 西方朔
大多數孩子從小學了很多東西,但長大就平淡無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家特別喜歡給孩子報“短期收益大”的東西。比如跳舞、滑冰、游泳、下棋、模特、沙畫、XX突擊班。
回應
不是“跳舞、滑冰、游泳、下棋、模特、沙畫”沒有用,而是絕大部分小孩學了個兩三年就不學了,這才導致了作者認為的“平凡”.任何一個技能,沒有個十年八年的訓練根本看不出價值,就是自娛自樂。
大多數就是平淡無奇啊.如果大家都不怎麼讀書,那麼你九年義務教育就已經人中龍鳳了.如果大家都博士畢業,那博士畢業就平淡無奇啊.這玩意兒是比較出來的,所以你學了很多東西,別人也學了很多東西,那可不就一起平淡無奇嘛. 統計出來也是這樣,因為各行各業能夠出類拔萃的畢竟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都是平淡的一生!
全球學校上課時間比一比 網一看大嘆:台灣根本血汗學生 2020/12/27 中時
近日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國、高中生到校時間從7點半改為9點半,引發網路激烈論戰,對此也有網友翻出世界各地學生的上課時間,直呼台灣真的是「血汗學生」。
其中德國與墨西哥上課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2點;日本與加拿大9至3點;美8點半英澳9點;南韓8點半到4點半;大陸8點到5點。
但也有人反駁:「這篇文章有點刻意誤導,重點應該是在讀書時間,其他國家學校上課時間短,但花在圖書館的時間比台灣學生長很多」、「美國給學生自主空間,但也造就學生能力落差極大,不是好學生就是廢X」。
回應
何不改中午12點到校,下午3點下課?
已經很爽了還要更廢當廢柴!
晚上不睡覺,早上日曬屁股才起,難怪台灣年輕人庸庸碌碌壽命短,稍加壓便猝死。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家長代批次工作,最開始是家長要求的 2020-11-06
2018年出臺了《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減負30條!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得佈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60分鐘以內,初中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90分鐘以內,還有就是第18條家庭履行教育監護責任。
方案實施後,學生成績大幅度下滑,最開始從上海開始的,學校和家長達成一個共識,就是老師還是以過去的作業量佈置,但家長要配合監督和落實!之後這一模式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
到了2020年,因為疫情,要居家隔離上網課!人也比較情緒化等等因數,矛盾開始激化,最後延變成現在這樣!
本來這一模式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見光死的!當地市局確定了重新回歸到減負30條!
改回原來的,又對誰有利!
本來老師就不需要佈置怎麼多作業量,家長支持還是反對有很大差別的,比如收入,城鄉,閒置時間,工作壓力等都不一樣!事實上對校外培訓機構最有利…
換句話說,家長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
①花錢上輔導班②走回減負模式!③自己花精力去輔導孩子!④擺爛,讓孩子真的快樂!
回應
我倒希望老師壓根就別佈置家庭作業,讓大多數孩子快快樂樂的成長比什麼都重要,真要那樣,我的孩子以後競爭就少了!
對,這才是那些喊減負的精英家長主力的想法.家長們一邊喊著減負,一邊給孩子報滿了各種培訓.老師們一邊支持減負,一邊課後掙外快.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整體完蛋,你的後代也好不起來。
一些老師老抱怨工資低,但從不考慮當地的工資水準,直接要跟一線城市比 2020-11-05
經常說工資三四千,麻煩你看看自己當地工資才多少,不要在內地十八線城市要跟沿海比,內地公務員跟老師也一樣的工資,怎麼沒看別人來抱怨,而且基層公務員加班不少。
回應
以你的理論,教師醫生這類高知的收入都低的合理了。
我什麼時候說工資低是合理了,我都說了兩個地方工資不同關鍵是財政收入.
中國醫生非要跟美國醫生比收入怎麼說?
他們可以去美國,沒人攔著他們。
我倒是十分期待你希望的醫療制度完全西方化,實話實說,市場經濟下,某些階級的人本來就看不上病早該病死了,不過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下強制的醫療制度壓低了醫療成本而已,難道你真覺得治病這件事,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
香港產業為何“失去十年”? 2020-09-12 觀察者網
正當香港仍忙於對抗新冠疫情時,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於9月4日在北京開幕。透過香港和內地媒體的報導,瞭解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攤位內容。在內地,產業變革已逐見雛型;香港的展廳宣傳的仍然是香港那幾項 “傳統產業”。
香港多年來一直依靠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推動本地產業結構邁向多元化發展,確定六項“在香港享有明顯優勢且具潛力作進一步發展的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和創新科技。其實整體來說,這十項產業都屬於服務貿易類。
然而,十年過去,四大占比由2008年的57.7%減少至57.3%,就業人數由47.8%減少至46.3%;六大產業占比則由2008年的7.4%升至2018年的9%,增長只有1.6%。
香港核心產業——金融服務業是其中最諷刺的例子,上一次最大的改變要算是1997年引入的“八達通”,也不是來自香港。
要不是內地的手機支付流行、虛擬代幣興起、金融科技火起來了,香港的銀行服務仍然:兩大銀行系統各自為政、不便的轉帳手續、高昂的轉帳費用、令人迷惑而且必須要跑到線下分行辦理業務的網上銀行平臺。
香港的物流業是大型物流,例如航空貨運和集裝箱航運,但市內商品物流依然相當傳統。先不談可外送商品的範圍,單從訂單管理、外送人員管理和系統技術上,現有的系統都有不足,而且主要三家外賣系統都是外國公司和技術。
今年武漢市面對新冠疫情爆發,可以做到長時間的社區封閉管理,成熟數位化的訂購和物流系統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面對相同疾病的情況下,防疫效果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旅遊業的數位化管理就更為落後了。
去年在香港參觀過一個以智慧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展覽,杭州市展區,透過大資料,可以即時顯示各景區人數、酒店入住率、停車設施,以及相關道路及公共交通使用情況,以進行管理。反觀港府沒有用科技去解決都市管理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產業政策”聯動教育政策
香港過去一直沒有明確的結合教育的產業發展政策,而去年出現的修例風波,更顯示特區政府過去教育政策的失誤。
香港在回歸後將所謂“通識教育”設為中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側重人文輕科學。在缺乏足夠科學精神和基礎知識的背景下推行博雅教育,是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培養了偏頗且強化自我中心的意識?培養什麼產業的人力資源?
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2020-09-10回應填鴨式教育的質疑:沒有辦法的辦法
2020年高考,全國第一家公辦女子高中華坪共159人參加,其中150人考上本科,9人專科,70個一本,17個六百分以上。但是對於這樣的好成績,張桂梅卻並不滿意。“我的目標是人人都上一本,有個10%左右去上全國重點,有那麼一兩個能夠鑽進清華北大。”
是不是填鴨式,我們需要先界定概念2020-09-11
填鴨式:不管學生懂不懂——實際上大多情況下是不懂,只管硬著頭皮往下講,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尤其是理科的東西,又尤其是數學。文科,坦率的說,是需要一定的“死記硬背”的;當然學生年齡越大,越應該強調理解,這個另論。
很難想像華坪女高老師的好成績是在沒給學生講明白,繼續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個人判斷,這真不是填鴨式,是講的清晰透徹,孩子都消化吸收了,效率很高。
回應
填鴨式可以培養一群80分的人才,啟發式可以培養1個120分的天才和一堆20分的傻瓜。
你想多了,120分的天才,不管填鴨還是啟發,都是120分
其實很簡單,鋼琴是不是素質教育,是,學鋼琴是不是填鴨式教育,是,那好了,大家別去學鋼琴。其實,人在世界上真的想學一樣東西,你都可以是“填鴨”。看看那些提倡“素質教育”的東西,馬術,高爾夫,西洋樂器,哪個不是“填鴨”?但是,你幾乎看不到誰去批判這些東西是“填鴨教育”。
法國理工教育就是“填鴨式”,意不意外?2020-09-11
我是從法國的大學校畢業的,法國19世紀至今大部分數學和理工科精英人才,都是通過這種高效“填鴨式”教學開始培養的。這個體制從拿破崙創設開始,直到今天都沒有變過。
高中畢業,成績前3%的學生,可以得到推薦,進入預科學校,每週32-35小時,每週六考試,累計成績,每年20%末位淘汰。兩年之後,全國競考,最好的大學校淘汰率90%.這兩年被法國人形容為“暗無天日”,比國內高三還可怕。進入大學校之後,前二年仍然要全校考試,排名決定你可以申請的M2和博士專案,乃至是否能進入工程師團。可以說過五關斬六將之後,你才有機會接受“啟發式”的教育,更多的把重心放在科研上面。
現代教育體系下,沒有填鴨式的奠基,人才就不可能在腦力最旺盛的年齡得到最好的教育機會。一個天才,如果不知道複分析,不知道群表示論,不知道流體力學,哪怕再啟發式的教育,也只是浪費聰明才智。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這一年,還有1500餘人次在藝術、體育、科技、社團等各級大賽中勇奪828項省級以上榮譽獎勵,突破60余項賽事紀錄。
學校開設禮儀學堂等100多門選修課程,不少課程均有100余名學生選修,拓展視野,張揚個性。衡中還有50多個社團,涉及藝術體育、科技創新、模聯商賽、作文大賽、命題演講、學科能力等。
普遍後勁不足?
目前粗略瞭解到,有一批衡中畢業生已經嶄露頭角,如2015屆畢業生王泰,喜獲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十佳大學生兩大獎項;2010屆畢業生竇琪獲香港科學會青年科學家稱號,全港當年所有博士畢業生僅評選一人;2003屆畢業生姜長青,所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衡中前些年的畢業生,已成為各行業的中堅力量,相信再有10年、15年,衡中畢業生在全球各地、各個領域一定會有領軍人才。
回應
神奇的高考工廠。還有毛坦廠中學。都神啦。高分實低能,低分反高能,北清有啥好?
葡萄太酸了!
相關新聞
秋季只開線上課程的大學 美國將不發給國際學生簽證
澳媒調查:計畫返澳學習的中國學生不到一半 啥原因?由於中西關係緊張+新冠疫情,家長對孩子在國外的安全以及可能遭受的歧視越來越擔心。
回應
美英加澳留學含金量太低了,研究生讀一年就可以畢業,和批發有啥區別?
還原真實的衡水中學:不“神奇”也不“暗黑” 2020-07-06 新華網
高考工廠、題海戰術、高分低能、後勁不足……每年高考前後,衡水中學總被熱議
近日,記者帶著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走進衡中蹲點調研,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衡中。
外界一些人說,衡中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太苦、太累、壓力太大;也曾有媒體報導,衡中學生吃飯時間只有2分鐘,學校規定學生上廁所不能過3分鐘……其實,這都是對衡中的誤解。
衡中學生全部實行寄宿制,每天淩晨5:40起床跑操,校領導只要在校也按時陪伴,6:10晨讀,上午4節課、1節自習,12:00午飯,午休1小時,下午2節課、3節自習,下午6:15晚飯,6:40至7:10觀看新聞集錦,7:15上3節晚自習,晚上9:50回宿舍洗漱,10:10熄燈睡覺。
每天確保有8個半小時睡眠、1個小時體育鍛煉、半小時觀看新聞節目。高一二年級每天都有2次跑操,每週都有3節體育課,2節體活課,每兩周放假回家一次。
別人在打遊戲的時候,衡中學生在午睡;別人逛街追逐潮流時,衡中學生在看新聞聯播;別人點燈熬夜時,衡中學生睡得正香;別人課堂上睡覺的時候,衡中學生正在專注地聽課。“從外界看衡中很辛苦,可學生感覺不到辛苦,反而很充實。”
衡中每課時從50分鐘壓縮到45分鐘,再到40分鐘,這樣更符合學生成長規律,使學生上課更專注,而且還增加了課時數,保證每天至少有一半課時是自習,讓學生進行充分地自主學習。
同時,深入推進教學改革,鼓勵個性化教學,課堂上宣導教師連續授課不能超過五分鐘,每節課至少向學生提出五個有效問題,允許學生出錯、質疑、爭辯。
近年來,老師們先後有100余項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省級獎勵,200余位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大賽中獲特等獎或一等獎,1000余位教師赴全國各地講學或做公開課,許多教師已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教師。
批量“高分低能生”?
衡中從2004年組建奧賽培訓興趣小組,2008年成立奧賽班,僅最近一年就斬獲全國金牌29枚、銀牌31枚,19人進入國家集訓隊並直保清華、北大。特別是鄧子傑同學,以總分世界第二、理論成績第一勇奪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在學小媽媽破千人 休學率新高2020-05-05 聯合報
母親節將至,教育部日前公告最新學生懷孕事件彙報,一○六學年在學懷孕學生首破千人,孕後休學率達四成五也創新高。勵馨基金會說,校園小媽媽除學業受阻,多半身陷原生家庭關係疏遠、另一半不願負養育責任等風險,身心壓力大。多個社福團體籲政府增加托育資源,保障小媽媽受教權;另要加強兩性教育,才能有效降低非預期懷孕率。(楨:?)
兩性關係漸趨開放,青少年透過網路交友比率增加,交友後發生非預期懷孕,應是學生通報懷孕數提升原因。家長觀念仍保守,例如高中生可請產假,但多數家長寧要懷孕孩子休學。
未成年懷孕 每年逾兩千人熱線追蹤 2019/7/20
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性行為發生年齡也日漸下降,懵懵懂懂的兩小無猜,很有可能因為性知識的不足,意外懷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有關新生兒及母親的統計數字,年紀最少的,甚至只有十二歲就當了媽媽在107年全台灣20歲以下的小媽媽共有2422名,如果加上人工流產或小產等無法計算的潛在黑數,如果這些小媽媽們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求助並取得資源,很有可能會埋下悲劇的導火線。
風數據》小媽媽這麼多!全台每年3000人 2017-01-16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3261
這不是我發現的,橋水和高盛都有類似研究成果。歐洲貴族可延續千年,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國。
這幾個問題,民主根本無法解決。西方國家都是變成強國後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後變強的,反倒有好幾個民主後變弱雞了。不是說民主不好,是說這玩意不解決問題,咱們不討論價值判斷,只討論現實和邏輯。
不過如果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眼前的困難不算啥,只要我們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過放羊教育主動降低國民素質,再比如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轉向金融業,我相信中國國運還能持續下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5389090_17c00b7a201900qghu.html
相關新聞
04-11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7447人
印度真的百毒不侵嗎?印度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2平方公里住著100萬人️
回應
一個月以後,印度是現在的美國.
對,現在他不爆發是因為先前和美國一樣不檢測
美03-26確診82040超中81782(回應:超級大國應有的表現,老大感染數也須第一. 其實早超了,以前是沒力檢,超中也只檢測30多萬次,如像中國1700萬次不知是多少倍.) 紐約一州04-09確診16萬例超美(46萬例)外所有國家,紐約市死亡過多 無人島改建千人塚畫面曝光. 美新冠04-11確診破52萬死亡破2萬,美媒:不包括家中死亡被低估. 各國死亡率差異為何這麼大:定義不同(鑒定標凖和檢測的人數不同)年齡因素/病毒變異/…
政府是人組成的。國家越往前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人開始進入政府擔任高官,他們會積極推動有利於他們自己的稅收政策,什麼工商集團、土地集團和軍工集團等等,到最後都在減稅,減來減去,稅收由工薪階層來承擔。而富人卻有的是辦法避稅,請律師找漏洞,實在不行就去避稅天堂躲著。
所以吧,所有王朝後期的共同徵兆:國家花錢越來越厲害,真有錢的大戶不納稅,稅收基本壓在中產階級身上。
…
你看美國新聞,各州州長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資,可特朗普也沒有餘糧。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罵,在新聞發佈會上罵。
你發現了吧:如果國家財政不行,很快就會出現“印度化”的跡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為,老百姓也跟著越來越糊塗。
老百姓變糊塗這事也不難理解。比如上層老百姓有錢,所以搞精英教育,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下層沒錢,按理說國家得給搞義務教育。但政府也沒錢,只好湊合著教育。教師工資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積極性不太強,這就演變成了美國公立學校的“快樂教育”,——畢竟我教不會你東西,還不能讓你快快樂樂當廢物?
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幫歐美和印度線民(推特上到處都是印度人)在熱烈探討這麼幾個問題:
推廣5G導致呼吸衰竭;病毒是比爾•蓋茨散播的;…
說實話,每次登陸推特都被那幫反智玩意氣得肝疼。中國的義務教育比較過硬,儘管我國蠢人也不少,不過很多基本觀念是能達成共識的,比如進化論、基本世界史常識、基本數學幾何素養,再比如“疫苗應儘快研究”、“對付病毒就該隔離”等等常識還是有的。歐美基本沒啥東西能形成共識,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歡中國。
政府沒錢,公共設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歐美經常有種感受,那邊很多東西都年久失修,主幹道經常路中間有個坑也沒人管,不過政府確實也沒錢。這次紐約州的那個州長,天天在電視上抱怨紐約州從中國買呼吸機要買破產了。
繞不過的三百年
難道我國常說的“三百年大限”在歐美也成立?
很悲觀地講,似乎好像沒法避免。從財政角度講,無論是中國的歷朝歷代,還是西方的大帝國,發展兩百多年後,無一例外會陷入“財政陷阱”,變得入不敷出、債臺高築,最後出一大堆問題,而且都解決不了。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大學何必追求虛假排名 2019/12/24 黃丙喜
全世界學術界日前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是,一篇由AI人工智慧寫的學術論文居然通過了SCl的審查。這意外引起了另一個高等教育的嚴肅議題一由論文、資料和真真假假的數字堆疊起來的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兩岸的大學教育真的要有新的思維和作為。
兩岸大學追逐世界排名由來已久,近年並且愈來愈走火入魔。台灣有些大學,例如,台灣科大、雲林科大和屏東科大的合併,本來是好事,卻因合併後一時之間的排名勢必退後而深受框框的阻礙。而在大陸,不少大學居然鼓勵有些新進博士做論文製造機,只要寫論文不用教書,薪資和升遷也以論文的多寡為唯一考核指標,不但誤解了大學教育的真意,對於學生的受教權和教師的職業倫理更是不公平的對待。
以商業利益搞排名
世界風行的大學排名種類繁多,很多是大外行的新聞媒體所為,奈何大部分大學卻隨之起舞,進而深深左右著治校的政策和治學、教學的精神。大學排名評比的可議之處在於,影響它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量,師生的數量和師生比;二是質,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的次數;三是聲望,學校的社會聲望和校友的企業聲望。評比項目看似公平而且周道,其實,裡面卻充滿著各種商業利益的算計。
商業算計之一是,雖然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都公佈所採用的各項指標與比重,卻從不公開如何計算出數字,這於是成為這些排名機構的重要獲利來源。其二是,排名機構經常舉辦各種不同的研討會,參加的費用都不便宜,動輒萬元美金,他們三不五時就會送出一些推銷訊息,教你怎樣瞭解排名和提升排名。每年除了研討會,販售書面參考資料、專人諮詢與軟體等都是他們提供的商業服務。一年軟體的費用近乎上百萬台幣。
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全球MBA機構參訪,QS Stars評級系統,都是廣為人知的商業手法。至於聲望調查,有付費的學校可能就會出現在下拉式選單,沒付費的就沒有,或排得較後面。(作者為芬蘭Aalto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新聞
中國2020研究生招生開考341萬人報名創新高
中國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研究生:讓嚴進嚴出成高校常態
中國教育部嚴管品質武漢大學近3年來退學474名留學生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麼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
《文化縱橫》2019年12月刊
導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精英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何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春藤大學,會培養出許多內心脆弱、容易被冒犯、拒絕不同觀點的年輕人,以至於連刑法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關於強姦的法律,都遭到學生以情感安全為由的抗議和投訴?為何享樂學習成為時代潮流,大學生的抑鬱症現象卻反而氾濫了?
通過譯介《嬌慣的美國心靈》一書,分析了美國新中產教育的“過度保護”和社交媒體時代“資訊繭房”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
從前,孩子們的經典讀物是各種“歷險記”:擺脫大人看管,獨自一人在流浪途中結識朋友,解決問題,現在則是安全主義當道。
大學也慫了。漢娜•霍爾本•格雷,從1978年至199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男女兼收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她有一句名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學習從來不是雲淡風輕的事,快樂教育的表述本身即包含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成立。但現在是公司化辦大學,資本主義模式管科研,行政管理的邏輯首先要免責,而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享樂學習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書中指出,美國大學近年在生活設施方面的開支大增,遠遠超出對科研和教學的投入增長,成為豪華的“鄉村俱樂部”。安全主義當道,有教授甚至發明並不斷推廣“微侵犯”的概念,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或碰撞解釋為他人的侵犯,放縱年輕學生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身邊的人和事,但問題在於,當你戴上了“微侵犯”的眼鏡後,你就會發現這種侵犯如影隨形,安全主義在此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是感覺著校園危機四伏,校方才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安全屋”,專門辟出一塊空間,配置專業人員,把牆壁塗成粉色,裡面放上甜點和玩具,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在作者看來,這些近來搞出的新花樣,壓根就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大學的墮落。
回應
所以說快樂教育是看不清教育的主要目標了,學習的本質決定學習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中國四省市2018PISA測試三項第一,專家:值得慶賀但要保持清醒
巴黎時間2019-12-03,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表了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PISA 2018):北京、上海、江蘇省和浙江省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分別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測試均位居第一。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中國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遙遙領先,新加坡緊隨其後。OECD國家在上述三項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487分、489分和489分。
從2009年、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到2015年的排名第十,再到如今的回歸第一,閱讀、數學、科學三大基礎學科都取得了第一。即使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與測試的這四個省市中最弱勢的學生,其閱讀能力都超過了OECD國家/地區的平均學生水準,這與中國近幾年持續推進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發展不無關係。但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面臨著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021年的PISA測試會增加創新能力測試,中國學生能否繼續拔得頭籌,值得期待。
閱讀進步、數理退步…台灣PISA成績背後的喜與憂 2019-12-05 聯合報
正面成效有三項:
一、素養教學:閱讀成績2015年497分,排名23,2018成長到503分,進步6名。
二、性別平等:在閱讀方面,女生雖優於男生22分,卻低於各國的平均值(30分),相對於2009年女生高於男生37分;此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績,也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城鄉均衡:和2009年對照,都會工商區的學生表現進步7分、新興與傳統產業區進步4分,但低度發展與偏遠地區則大幅提高20。另外,有12%的弱勢學生在閱讀表現上,達到前1/4的成績,也略高於OECD的平均值(11%)。
仍然存在兩項隱憂,值得警惕:
一、名次停滯:數學始終維持在前5名(2006年第一名最佳),閱讀除2012年的第8名,都在20名上下徘徊,科學兩次第4名,其餘三次都在十名以後。同一時期,大陸、新加坡、澳門和香港盤踞各領域的前四名。
二、數理落後:數學排名不錯,卻以每年下降兩分左右。同時,今年七月揭曉的2019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我國排名第21,歷年最差。
禁補習、小考、能力分班!教改逼瘋家長 台灣拜託別去這考察 2019-11-02 聯合報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市教育局正在推動的教改,希望讓中小學生能全面發展,降低學生不合理的課業負擔,讓孩子能快樂、健康學習。為此,南京要求學校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
但卻讓南京的家長們陷入一片恐慌,過去幾天「刷屏」的網文章:「南京家長已瘋」,反諷說,「來啊,一起做學渣啊!」
南京市教育局趕忙滅火表示,「存在對督查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部分家長的誤解。」當地教育局承諾,將會防止和糾正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現象,持續推進規範化辦學。
回應
台灣自己的教育制度就搞出一堆屁孩、學渣了!
王曉燕: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2019-11-02 環球時報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如果只是一刀切式的政策減負,但是課堂形式、教學方式、考試制度、招生錄取方式和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改變的話,家長和學生會依然在追求分數的跑道上奔跑,就會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嚴重現象。家長和社會培訓機構對政策的不理解、不配合是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作者是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首席專家)
希望工程30年,受助者成為資助者 2019-10-31 中國青年報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0.23億元,資助困難學生594.9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10所,援建希望工程圖書室31109個,培訓鄉村教師114306名,促進了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質疑學貸免息套利 韓國瑜:把孩子當賊嗎? 2019-11-03 聯合報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深夜臉書分享他近來所提出青年政策,包括「政府讓您出國交換一年」、「就學貸款免利息」。面對教育部質疑恐有學生套利,韓批評這完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是把我們台灣孩子都當成賊嗎?」
“量子波動速讀”日本創始人:愛讓人擁有這個能力 2019-10-20 介面
一排排小學年齡的孩子坐在桌子前,手裡拿著一本書快速從頭到尾反復翻動著,翻一次的時間大概只需2秒鐘。這是近日熱傳的國內某教育機構組織量子波動速讀比賽的現場。
“量子波動速讀”(quantum speed reading)這個用不相關物理概念搭配起來的高深稱謂,乍一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該機構招生廣告稱,學員可以運用HSP(高等感應認知)的能力進行速讀,大腦呈現動態的影像,可以在1至5分鐘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並且可以把內容完整複述。
也就是說,學員在翻書的過程中不是用眼睛“看”書,而是通過一遍遍翻書產生“感應”,把內容直接傳輸到腦子。用“心靈感應”閱讀,可算得上是一種超越科學認知範疇“超能力”了。
但相信這個理論的人卻不少,不僅在北京,杭州、駐馬店、深圳等地均有類似機構開展相關培訓,收費在6000元半年到26萬“終身制”不等。
事實上HSP在13年前,日本人飛穀由美子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量子波動速讀》的書,她稱,即便是外語書,翻書的過程也能激發大腦迅速翻譯,跨越所有語言障礙。她表示,其背後的秘密來自於大腦的三層結構,當書頁翻動,資訊會直接進入中腦或間腦,那裡也是人類潛在意識的所在。
但這一系列神乎其神的說法背後,卻沒有提供能佐證的科學依據。
而在她之前,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對快速閱讀進行探索。1950年代,美國教育家埃弗蘭•伍德(Evelyn Wood)提出了一種叫“動態閱讀”(Reading Dynamics)的方法。只需一根手指,在紙面上從上到下劃過,而不是從左到右,就能“一目十行”,這一方法一度在美國廣受歡迎,有接受了訓練的讀者自稱能在1分鐘內看完68頁書。
直到今天,美國一些地方仍有“動態閱讀”的培訓課程,但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這是一場騙局。科學家指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可能實現,因為人類的視力本身就是具有限制性。
然而在一定範圍內提高閱讀速度仍然可行,思維導圖發明者、曾出版《快速閱讀》一書的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就給出了幾點閱讀小貼士:學習如何用你的眼睛快速閱讀;保持身體健康,大腦供氧充足;學著記憶章節甚至是全書;跟朋友組成快速閱讀小組。
相關新聞
“量子遠程治病”又來了,有人被騙11萬
國際數學奧賽中國隊4年後重登第一,6名隊員均獲金牌 2019-07-20 觀察者網
2019-07-20,IMO官網公佈了各國數學大神的2019年第60屆IMO競賽成績,中國隊在4年後重登冠軍寶座,以227分的總成績與美並列世界第一,中國誕生了2名滿分選手,且6名隊員均摘得金牌,這也是8年來中國隊員再次全部摘金。
2019年2月,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不少網友對此結果表示不滿,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鉤聯繫到一起。
針對我國此前連續四年沒有拿到IMO第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在中學時期滿分獲得第41屆IMO金牌的惲之瑋向觀察者網表示,短期內成績有起伏也是正常現象。美國近幾年在奧賽上著力較多,訓練系統性更強。很多美國華裔的孩子投身于數學競賽的訓練之中。
回應
前5名分別是中國一隊、中國二隊、南朝鮮、北朝鮮、泰國,西方是真的墮落了。
這麻煩了,中美並列第一。那到底是該“奧數無用論”上場還是“中國崩潰論”呢
想洗地還不簡單,中國是集中營訓練,是體制對童工的酷刑,掐滅了孩子創造力的火花。美國是系統性訓練,是教育對天才的培養,點燃了孩子邏輯力的火花。
2015-2018中國隊拿不到第一是受到“快樂教育”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儘快糾正過來。
施廷懋三米板三連冠 中國隊實現十連冠偉業
2019-07-19,韓國光州2019年國際泳聯世錦賽結束了跳水女子三米板決賽爭奪,11個跳水專案裡,中國隊全包攬11金,達成中國跳水隊在單屆世錦賽上最高奪金數。
回應
跳水隊,太不像話了,誰都贏不了…要是奧會像限制乒乓球一樣打擊我夢之隊怎辦?比如限制體重必須超過多少公斤,或年齡不小於25歲~
不一定非得包攬,弄得跟乒乓球一樣,到處受人堵截。
這樣說吧:只要組委會敢設(金牌),我就能拿走。
達芬奇的創造力源泉,竟然是多動症? 2019-06-15 新浪科技
萊昂納多•達芬奇為世人帶來了大量精湛的藝術和科學作,然而歷史記載卻顯示,達芬奇總是花費過多時間來做計畫,卻在行動時缺乏毅力,往往充滿掙扎,需要自我克服才能夠完成作品。
在這位天才和全才逝世500年後,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於Brain《柳葉刀》提出,對達芬奇這種拖延的最佳解釋是,他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而這一病症也可能是他的非凡創造力的一個來源因素。
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幻想”? 2019-06-18 新浪科技
想像是對頭腦中已有表像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其中包括與個人願望相聯繫且不一定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的幻想。有學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從幻想中獲得快樂,一方面是因為幻想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另一方面因為幻想也可以成為人們在無力時的一種精神寄託。但是由於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同時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水準很低,他們會模仿動畫片中幻想出的行為,從而做出錯誤甚至危險的行為。
一般認為,兒童在2-3歲時產生記憶,隨之產生幻想。由於知識儲備和經驗不足、認知資源有限,兒童早期的幻想往往是沒有目的、沒有連貫主題的自由聯想,到了4、5歲以後,兒童的幻想才開始有了一定的目的和意義。
兒童也更容易相信那些帶有積極感情色彩的幻想事件。他們更容易相信“好的”幻想會真實發生,而“壞的”幻想則在現實中不存在。這可能是因為兒童天生的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通過相信好事情的存在和壞事情不存在,來減少負面情緒、增加積極情緒。
實際上不止是兒童,成年人也會用“積極幻想”作為一種調節情緒、自我保護的方式。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在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而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積極幻想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對自我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對未來的盲目樂觀、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能力。
動畫片雖然是假,暫時當它是真,體驗無所不能的力量和無比美好的純善,也是一種小幸福。
走神通常被認為是無害的,但不代表這沒後果。心不在焉的人很難集中注意力,比如他們會在閱讀理解測試中表現得很差。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在考試中的表現也更差,其中包括許多大學入學要求的學業能力測試。
但是走神也有有利的一面——至少對於訓練有素的頭腦來說是這樣。事實上,像愛因斯坦、牛頓和著名數學家亨利•龐加萊這樣的人,他們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刻意鑽研這些問題,比如阿基米德在進入浴缸時發現了應該如何測量物體的體積。阿基米德這一最重要的發現,是由他進入浴缸時不斷上升的水中獲得的。龐加萊曾描述了他有一段時間在數學問題上沒有取得成功的心態:我對自己的失敗感到厭惡,於是去海邊玩了幾天,想了些別的事情。一天早晨,當我走在懸崖上時,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簡單地、突然地,而且我立刻確定了: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術變換和非歐幾何的變換方法完全一樣
控制玩耍,獲得無限創造力
這個所謂的思維孕育過程是無意識的,但實驗卻發現能增強創造力。
為什麼玩耍很重要? 2019-06-28 新浪科技
思維不同於演化的有機體和自組裝的分子,我們不能指望它用同樣的方式——諸如基因漂變和熱振動這樣的機制——來克服探索過程中遇到的深谷,但思維肯定有一些方法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事實證明,方法不止一個,而是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玩耍。
這裡指的不是基於規則的棋盤遊戲或足球比賽,而是像孩子們玩一堆樂高積木,或者沙箱裡的玩具鏟子和水桶時那種隨心所欲、無組織的遊戲。
這種玩耍行為沒有直接目標和利益,甚至沒有失敗的可能性。
貪玩的動物
做夢和走神
很明顯,正如生物演化需要在自然選擇和基因漂變之間保持平衡,創造力也需要平衡,在專注尋找各種有用的想法卻苦無所得時,你還可以選擇玩耍、做夢和走神,讓思維漫遊起來。
既然玩耍的代價如此之高,那肯定也會帶來很多好處。甚至有時,玩耍可以決定生與死。舉例來說,新西蘭的野馬越貪玩,它們在第一年就存活得越好。阿拉斯加棕熊的幼崽一歲時候的遊戲行為,能讓它們安穩地度過冬天。
另外,某些玩耍行為也不是單純地為了放鬆精神。馬會在玩耍過程中讓肌肉變得更強;獅子幼崽們玩打鬥的遊戲,實則是為日後爭奪部落首領的鬥爭打下基礎;海豚吹空氣泡泡,是在訓練迷惑和捕捉獵物的技巧;雄性蜘蛛練習怎樣在交配後快速遠離雌性,以防被其他雄性攻擊。
至少在哺乳動物中,玩耍的作用不只是單純地練習某項行為,當它們跟蹤、捕獵和逃跑時,它們能夠發現自己處在前所未有的新環境中。
玩耍與創造力
玩耍能夠讓人從一些思想上的死胡同中走出來,當你卡在某個點想不通的時候,還會讓你茅塞頓開,並產生新的想法。
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發現了DNA雙螺旋,但是他們卻是從彩色小球中獲得了啟示,這些彩色小球可以像積木一樣粘在一起,就這樣他們建立了雙螺旋模型。用Watson的話說,他們要做的不過是“開始玩耍吧”。
夢也是同樣強大的。心理學家Jean Piaget將做夢比作玩耍,他的開創性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了兒童的成長過程。正是在夢中,我們的大腦才會自由地將最奇異的思想和圖像片段組合成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
即使在半睡眠狀態下,我們的大腦也足夠開啟想像。在這種狀態下,August Kekule發現了苯的結構;Mary Shelley構思了《弗蘭肯斯坦》;Dmitri Mendeleev發現了化學元素週期表。
玩耍和做夢都是我們放飛思維的方式。據報告,96%的美國成年人每天都會放飛思維,也就是走神,而另外4%的人可能只是因為心不在焉而沒注意到而已。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走神的頻率高得驚人,大部分人的大腦在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裡是都在走神。
一位患者因為大腦左半球運動皮層損傷,導致了右臉癱瘓。當他試圖假裝微笑時,他只能牽動左邊的臉。但是當他自然發笑的時候,兩邊的臉都能正常做出笑容。
另外一個人大腦左半球的邊緣系統受損。當他假裝微笑的時候,兩邊臉正常運動並恢復了對稱。但在真正表達情緒的時候,他的臉卻是不對稱的——右側臉比左側明顯移動得更少。
這說明真正的微笑其實是由邊緣系統(大腦的情感部分)控制,而假笑是由大腦運動皮層控制的。
那麼假笑能不能反過來讓我們變快樂呢?還真可以。德國科學家在2009年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面部回饋(例如模仿的微笑)實際上改變了大腦中情緒內容的神經處理,並得出結論:當我們微笑時,我們大腦內部的情緒和幸福電路被啟動了。
夢中的場景助他贏得諾獎:玩耍、做夢竟能激發創造力 2019-06-15 新浪科技
玩耍、做夢、走神,這些聽起來都像是不認真學習工作的代名詞。但正是這些行為,得以讓大腦思維放飛,不經意間就能提供許多問題的答案。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將玩耍和創造力聯繫到一起,認為玩耍能激發人類的創造力。而許多著名作曲家和科學家的例子,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玩耍對於生命個體來說很重要,它的存在要遠遠早於人類出現的時間。玩耍或許是幼年動物練習交配的手段,幾乎所有的幼年哺乳動物都會玩耍,鳥類中的鸚鵡和烏鴉、一些爬行類動物、魚類,甚至蜘蛛中都曾有過玩耍的記錄。
但是玩耍是要付出代價的。年輕的動物會把一天20%的能量預算花在玩耍上,這就意味著這些能量不能用於捕食。此外,玩耍還會帶來一些生存相關的問題:因為互相追逐或跟在母親身後玩耍,獵豹幼崽會嚇跑獵物;因為貪玩而陷入泥潭的大象;被仙人掌刺釘住的大角羊等。有的動物甚至還會因為玩耍誤殺了自己或者同伴。
當你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 2019-06-16 新浪科技
現已證實,當我們的大腦在休息時——比如坐在椅子上發呆、躺在床上睡覺,或接受了麻醉,各個腦區之間仍在不停地傳遞資訊。這種不間斷的資訊傳遞被稱作大腦的預設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拍打蒼蠅,或有意識地對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應時所耗能量的20倍。實際上,我們有意識去做的大多數事件,比如吃飯和演講等,都是對大腦預設模式下基準神經活動的背離。
理解大腦預設模式的關鍵,是要找到此前不為人知的大腦系統——預設模式神經網路(DMN)。 在使腦區行為同步方面,DMN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各個腦區就像賽跑運動員一樣,在發令槍打響的那一刹那,都處於合理的“預備”狀態。如果預設模式神經網路確實在為大腦的有意識活動做準備,那麼研究這個網路的行為,也許能讓科學家找到一些線索,揭示意識體驗的本質。另外,神經科學家還推測,預設模式神經網路遭到破壞,可能會引起精神錯亂,以及從阿爾茨海默病到抑鬱症的一系列複雜大腦疾病。
這類研究已為疾病分析開拓了新的思路。大腦成像研究已經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預設模式神經網路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已發生改變。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病將來可能被歸為預設模式神經網路相關疾病。在大腦成像圖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病變腦區與組成預設模式神經網路的腦區完全吻合。這一模式不僅可作為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學標誌,還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疾病成因,尋找治療方法。
如何分辨假笑?3種科學方式幫你看穿對方的演技 2019-06-20 新浪科技
我們在日常社交生活中難免會面對各種笑容,但有些笑臉發自真心,有些卻全靠演技,你能分辨出哪一個是在假笑嗎?
美國神經科學家Antonio R. Damasio發現,真笑和假笑是由我們大腦的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控制的。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了兩個例子:
學生很珍貴 文大取消雙二一 老師苦笑 2019/06/14 中國時報
又到期末打分數時節,文化大學本學期起取消大學部雙二一制(連續兩學期不及格學分數達該學期的二分之一),教師私下苦笑表示「學生很珍貴」;另淡江大學今年秋天起大一生也將不納入雙二一規定。 愈來愈多大學放寬退學規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梁學政說,這是大學自主範圍,尊重各校決定;但也希望各校一定要有配套,譬如提出其他輔導措施,以管控畢業生的品質。
私校工會理事長批高教沉淪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痛批,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且現在要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也不一定要讀大學,既然選擇上大學,就應努力符合學校的要求,部分私校以少子化為由取消雙二一,這是高教的墮落與沉淪。 文化大學近日校務會議決議取消大學部雙二一。文大教務長王淑音解釋,文大不是第一個,靜宜大學、台師大都有前例;其次從校務研究的觀點,二一早已失去以前的警惕和品質保證功能,「現在被二一的學生一點都不在乎,他們變成一個pool(池塘),在各校之間轉學轉來轉去;要不然就是重新考回原校,因為現在考進大學也很容易!」過去收到的轉學生品質都很棒,現在卻千篇一律是被他校二一退學;若不准被退學學生轉學,又影響他們受教權,再者生源減少,這麼做也不實際,因此文大才決定改弦易轍,加強及早預警和輔導。
實踐認少子化更應有堅持 但也有學校堅持雙二一。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該校6月11日校務會議修改學則,由「累計」雙二一略放寬為「連續」雙二一,「在少子化的今天,有所堅持才能讓台灣高教健康、永續前行。」 台師大早已取消 但有配套 台師大早在2011年就取消雙二一退學,該校教務長陳昭珍表示,有分析過學生表現,並沒有因為取消雙二一致學生程度下降,反而表現愈來愈好;且取消雙二一要有配套,「預防勝於事後處理」,台師大實施雙導師制、專業輔導社群等,學生心態正確,就不會荒唐度日,也就不需要二一退學制。
台灣人真命苦 壓力指數全球第二高,僅次南韓 2019-03-27 聯合報
康健人壽母公司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公佈「2019年360°康健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持續升高,高達9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處於壓力之下,較去年上升2%,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南韓,「財務」是導致壓力的最大因素。五大健康面向中,主要是因「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
「360°康健指數」調查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旨在研究人們對身體、家庭、社交、財務和工作五大面向健康和幸福狀態的自我感受。今年調查範圍涵蓋全球23個國家地區,同時新增許多與健康相關的主題,也是信諾保險集團最全面性的健康調查。
相較於全球整體康健指數從61.2分略微上升至62分(滿分為100分),今年台灣整體康健指數從去年的57.2分下滑至55.3分,落後多數鄰近亞太地區市場。
全球倒數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53.2分)、台灣(55.3分)、土耳其(56.8分)、香港(57.7分)、新加坡(57.8分)。
五大健康面向中,台灣在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睡眠不足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也和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時間減少、無法照顧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以及財務問題有關。
社交健康狀態是唯一較前一年有改善的面向,從55.1分略為上升至56.3分,主要原因是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花費了較為合理的時間,而且擁有許多朋友可以談心。
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狀態落後於多數受訪國家,凸顯台灣受訪者需要更多的支援來協助他們改善整體健康幸福。
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96%的台灣受訪者感到有壓力,落後韓國僅1個百分點,遠高於全球平均84%,在23個受訪國家地區中,台灣取代了去年的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壓力市場。
台灣受訪者中,有工作的人壓力指數平均達97%,比沒有工作的受訪者(90%)高出許多。三明治族是壓力最大的族群,以性別來說女性壓力更大。造成壓力的五大原因分別是個人財務問題(18%)、健康問題(17%)、工作太多(13%)、家庭財務問題(13%)、缺乏就業保障(13%)。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政協委員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澎湃新聞2019-3-5消息,自2017年教育部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以來,“雙一流”已然繼“985”、“211”後,悄然成為人才選聘的新標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對澎湃新聞表示,此次他帶來了多個提案,其中就有一條關注雙一流的人才就業選聘。他認為,這會帶來比以往更為嚴重的就業不公平,因此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我國現有高校數量2914所,其中原211、985和“雙一流”高校僅占總數的3.4%,而這些高校大學生數量之和僅占全國高校大學生總數的不足8%。因此,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專門人才仍然是非“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當前多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中只關注“雙一流”高校;多地機關僅僅面向“雙一流”高校招納畢業生作為黨政儲備人才,拒絕了其他高校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多地政府僅僅為“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人才綠色通道等方面設計各種優惠措施,剝奪了其他優秀人才享有良好待遇的權利。
回應
用雙一流這種標準來選擇人才就是懶人的做法。愛迪生、法拉弟、愛因斯坦、馬雲、馬化騰等都不是名校畢業的,但他們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相反,近年來,一些名校畢業的官員坐牢的倒是不少。
企業沒你們想的那麼傻,不然早死了。不要把快樂教育擴展到快樂招工上。
即使沒有“雙一流”“211”“985”,社會也會自行找一套方法對高校劃分檔次的
人才不應分等級,應該是分工。不能所有崗位都一個調。
只能說是現實,一個崗位,應聘的太多,用人單位只能先按學歷排個檔,雖然不能說好學校的人一定是牛的,不好學校的人就是不牛的,但是概率上還是好學校出優秀的要大一些。雖然應聘最後看的還是能力,但學歷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塊敲門磚。另外,中國學校太多了,有的我都沒聽過名字,上哪兒辨別。只能說,你說的確實對,但對企業來說,制定新標準所消耗的代價太大,況且,也沒那麼高的需求。又不是大規模招聘,只要招來的人他能用就行了。
為何東亞人大腦容量勝歐非?中科院研究:基因突變方向不同 2017-01-30 崔德興
據《南華早報》報道,3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對全球2萬俱現代人頭骨調查發現,東亞人的顱腔容積平均為1415立方厘米,而歐洲人為1362,非洲人為1268。去年的一個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東亞人的顱頂更高,這讓他們的頭部能夠容納體積更大的大腦。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假設來解釋這樣的差異,其中包括氣候因素,長居於寒冷地方,可能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體積較大的大腦更容易在其核心部位維持恆定溫度,而絕大部分的思考活動是在這個部位進行的。然而,這難以解釋在同一緯度生活的人,例如中國人和歐洲人擁有不同腦容量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教授的帶領下,對不同人種的CASC5突變位點進行對比發現,腦容量調控基因CASC5在現代人的起源過程中積累了8個氨基酸突變,這些突變在非人靈長類和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中均不存在,是現代人特有的變異位點。其中,2個突變位點在現代人中已經固定下來,而其他6個位點在人群中仍然是多態的。而且,這一基因中有4個多態位點在東亞人群中呈現高頻率,這和包括中國、日本、蒙古人在內的東亞人腦容量的增大有著密切聯繫,而在歐洲和非洲人群中,這4個多態位點頻率很低。
宿兵表示,這一調查並不能表明東亞人比其他人種更聰明。他表示,人類為獲取更大的大腦而作出了巨大犧牲。大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更大的大腦使得生育更為艱難,並消耗身體其他部位的資源,這就產生了很多例如體力下降等問題。
黃種人的智商很高,那科學家為何總是白種人? 2018-08-23
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們崇尚的是個人主義,可以擁有張揚的個性,東方是更喜歡集體主義的,人們都是很謙虛的,西方人喜歡鑽研問題,更執著於一個事物,東方的則是分散的思維模式,更注重於整體。日本已經有很多的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了,將來中國科學家也會獲得諾貝爾獎的。
“腦容量大的人種就智商高”有根據? - 知乎
就算假設腦容量的資料是正確的,但物種種族的智商不單是腦容量多少決定的,應該是腦重量占到動物自身體重的比例,而且還要考慮腦細胞的多少,且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元的緊密複雜性等因素(如果腦容量大就代表一個物種、一個民族聰明的話,哪長頸鹿和鯨魚的智商不都比人都高了嗎?)如說日爾曼人的腦容量比東亞人大,但歐洲人體格比東方人大,腦容量上的比例就抵消掉了!當年納粹就說猶太人腦容量比較小,是劣等的。但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與猶太人在世界的人口比例看,用腦容量來衡量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智商是不準確的。
人種、腦容量與智商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教授林恩(Richard Lynn),研究全球各民族智商發現,東亞國家包括中韓日是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種,平均達到105。美國心理學協會最新調查顯示,主要人種的智商的確存在差異,最大相差50%,東亞人比美國白人和黑人都要高。
經過核磁共振研究發現,腦容量跟智商的確有關係,容量大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線,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其中,東亞人大腦容量比白種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白種人又比黑種人多5立方英寸。
不過,專家說,外在客觀環境也可能影響智商發展。例如研究發現,柯林頓的智商,是小布希的兩倍,但是結果兩個人都當上美國總統。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德國人以平均107分的智商領先全歐洲,超過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水準。智商排名前15名的歐洲國家依序為德國、荷蘭、波蘭、瑞典、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英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芬蘭、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是七大工業國中國民平均智商最低的國家,只有94分。
氣候較為寒冷的北歐和中歐地區國家民眾的腦容量約為1320cc,大於溫暖的南歐地區的1312cc,這可能是因為北方的環境較惡劣,居民必須食肉以抗寒,進而使腦力增強,且他們也必須動腦才能與大自然對抗,所以腦容量也變得較大。
每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智商也會有差異,例如倫敦是英國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約為102分,主要可能與數百多來社會精英都遷移到倫敦有關,至於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民眾的平均智商為100.5分,而蘇格蘭地區則是平均只有97分。
言論惹議致財窘 曾賣諾獎獎牌
他事後受抨擊時曾自稱言論「愚蠢」,強調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族主義者」。惟他仍被多間機構董事局除名,受科學界排擠,再無接到講學邀請。2014年他更以財窘為由,拍賣諾貝爾獎牌,最後由俄羅斯富豪烏斯曼諾夫以480萬美元拍下,並物歸原主。
現年90歲的沃森在2019-01-14: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播放的紀錄片《美國大師:解碼沃森》中,再次強調自己的看法一如從前:「我還沒看到任何改變,智商測試中反映黑人和白人之間存在平均差異,我認為這些差異是遺傳的。」
英國移民後代沃森1928年4月生於美國芝加哥,15歲便以資優生獲得獎學金升讀芝加哥大學,專攻動物學。33歲時他就當上哈佛大學教授,翌年以他25歲在《自然》發表的DNA雙螺旋結構論文,與克裡克(Francis 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同獲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40歲開始兼任冷泉港實驗室主管。
家屬透露,PBS的訪問是去年6月做的,沃森現未能回應最新言論,因他在去年10月遇車禍後尚住在療養院。其子魯弗斯(Rufus)上週五接受電話訪問,稱其父對周圍的認知「非常少」,其言論「可能會使他成為一個具偏見和歧視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這些(言論)只代表他對遺傳學的狹隘解釋……我父親視整個實驗室為生命,但現在實驗室認為他是個麻煩。」
回應
在這個社會說實話也不行
冷泉港實驗室說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數據是啥?這世界所謂的"政治正確"真是令人作噁! 根據英國教授林恩發表引的「全球智商地圖」,根據620份智力測驗結果分析各地區的平均智力。東亞人平均智力(105)最高,歐洲人以99居第二。其後依次為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和美國印第安人(87)太平洋島國民族(85)南亞及北非人(84)。非洲人(67-54)澳洲原住民(62)。 黑人特性是低智商和高體力(包括性能力),這跟黃種人正好相反,而白種人中間。可談論黑人擅長多項田徑運動是種禁忌。
本人主張,不該歧視黑人....人類生而平等 某些人批評我.黑人犯罪率和智商是鐵生生的真實數據.不是你一句種族歧視就可抹滅....迄今為止,主流輿論始終認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僅僅是暫時的,這個差距是由可以改變的種種外部環境條件造成的。
相關新聞
基因人種智商論 禁不起科學檢視
英媒發佈全球最聰明國家排行榜:中國第三日本第一 2019-01-14 環球網
英國Vouchercloud門戶網站編制了一份“全球最聰明國家與地區”榜單,排名基於三大因素——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人口平均智商以及小學生學習成績,認為分別代表一個國家國民過去、現在、未來一代的智力,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瑞士、中國、美國和荷蘭,俄羅斯排第六。日本以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第六位、人均智商第六位和小學生學習成績第五位的指數,綜合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三,主要由於民眾的智力水準很高,人均智商105.8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新加坡(107.1)。美國排在了中國後面,且能排到第四主要得益于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全球第一,達368人,是第二名英國獲諾貝爾獎人數的近3倍。但是美國人均智商僅排第28位、小學生學習成績排名也只有中等的第13名。
回應
日本,韓國充其量也就是耍小聰明,要論大智慧中華民族絕對第一。
可惜我們的高智商都用在了騙自己人身上了
這也信,信了你就輸了
讓那些無聊的人排去,中國人務實,沒時間考慮這些,掙錢重要
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人家的生活方式
你應該學學豬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普遍比較勤奮,感覺偷懶都像是在犯罪。
美國人的智商不夠但是科技成就高,恰恰說明美國的國家體質好
你是要飯的?美國的體質(制)好,你去美國要去吧,中國人的習慣都是把剩飯喂豬喂狗的。
受訪重申黑人智商遜白人 DNA之父Watso遭褫奪榮銜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人稱「DNA之父」的沃森早年曾稱黑人普遍智商遜於白人,觸發種族歧視非議,日前重申其立場沒有改變,其服務半生的國際著名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之割席,批評其觀點「沒有依據又鹵莽」,宣佈褫奪給予沃森的全部名譽銜頭。
沃森(James Watson)晚年開始發表冒犯言論,包括指稱赤道地帶人種暴露於陽光下而性慾較強、胖人比其他體型人士少野心等。惟2007年貶抑黑人言論最受非議——他表示對非洲的前景「悲觀」,指「我們的社會政策全基於他們(非洲人)的智商跟我們一樣,但是測試全皆顯示不是真的」。他還說儘管希望人人平等,但是「不得不讓黑人僱員知道,這不是真的」。
精英教育還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質唯上的野蠻性競爭。
在精英學生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是一雙“害怕失敗”的魔爪。他們最恐懼的事情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我會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因為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無法忍受,“贏者全盤皆贏,輸者全盤皆輸”的心態普遍存在。
當你的生活中沒有被給予犯錯空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錯誤任何機會。所以學生們都不願意去上一門自己沒有把握取得優秀成績的課程,因此大家無法拓展並超越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所以學生們都選擇“金融和諮詢”作為專業和職業,按部就班地生活,喪失了新生活的想像力,在內心深處,也缺乏勇氣和自由來創造自己的道路。
儘管有一部分人在做出決定之後,不再回頭,持之以恆地去做自己的事,但是更多的人則會長期深陷於選擇的迷茫和壓力之中。就是那些勇往直前的人,也總會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停住腳步思考這一切是否都值得。
第三,它向孩子們灌輸了一種虛假的自我價值,讓他們變得傲慢和自負。
精英教育會告訴精英學生:你根本沒必要在一個沒上過名校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不管他屬於什麼階層。你是天之驕子,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之一”,其他人根本沒法和你比,他們沒你優秀,沒你聰明,無論如何,他們都應該生活在你之下。於是,精英學生們自以為高人一等,成為一個與世隔絕、自以為是的小混蛋。
而事實上呢?名校之外還有很多聰明和優秀的人,他們之所以沒進名校,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階層。即使一個孩子出生在大富之家,從小受到優待,他也需要明白:不管別人怎麼誇讚他,他都並不比別人更重要。他的痛苦並不比別人的痛苦更值得同情,他的靈魂也並不比別人高尚。
所以,在努力將孩子培養成“精英”的同時,如何避免他受“精英教育”的傷害?我想這值得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所有的教育體系都會教出有系統特點的人才,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精英教育也有其劣勢所在。
首先,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
在精英階層的家長眼中,名校對自己的孩子來講是必需品。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不是“盡你最大的努力”,而是“你必須是最好的”。雄心勃勃的父母不斷地向孩子提出高標準的要求,其背後的實質是對孩子的不滿。孩子為了極力消除父母對自己的不滿,一刻不敢停歇地拼搏。我們並沒意識到,這是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種下一顆叫做“必須成功”的種子: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不成功的人就不應該有快樂。就像猶太家庭的孩子所被灌輸的:倘若你不能給你的父母帶來榮譽,你將深感罪惡。
然而,孩子們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自我”是一種“偽自我”。當一個孩子力爭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和渴望,久而久之,他將失去關懷自己感受和渴望的能力。
同時,如果要出類拔萃,那麼就必須做出犧牲。有多少孩子,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好奇心、興趣愛好,而這些犧牲,恰恰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當你身邊的人都在爭分奪秒地你追我趕,你自然也不敢停下腳步,去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
於是,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精英名校生過得極其不開心,他們患上了成功強迫症,必須成功,而且必須速成;他們的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我們都承認,學生在高中階段承受巨大壓力會導致精神焦慮,那麼當他們進入大學之後,焦慮症會不翼而飛嗎?不會,只會變本加厲。
名牌大學裡的競爭更加激烈,對手更加強大,孩子們如履薄冰,在自負和自卑之間起起落落。同時,對於大學突然給予的自由,他們並不具備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去承受,難免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搞得一團糟。面對困境,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依賴興奮劑或抗抑鬱、抗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有些學生會選擇中途休學或者夢想著休學。
第二,它讓孩子們恐懼失敗,使他們對風險極力回避。
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極度缺乏好奇心,對未來一片茫然,不能定位自己真實的喜好,不清楚自己的目標——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猶如一群優秀的綿羊。
被過度推崇的精英教育 哪裡是它的劣勢所在 2019-01-03 新浪博客
最近,“用生命陪孩子做作業”、“家委會競選成秀場”等文章爆紅網路,笑Cry之餘,我為這個時代家長們的集體焦慮而深感無奈。同時,想起了曾經給我帶來很大啟發的一本書,“紐約時報暢銷書”《優秀的綿羊》(作者 William Deresiewicz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2008年辭去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推薦給大家。
哈耶普,看得見的階層堡壘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我曾經以為,它們離學霸們並不遙遠。直到看到它們的本科錄取法則:學術標準(SAT、GPA、AP等)、金光閃閃的推薦信和個人簡歷(特長、課外活動、社會服務專案)、昂貴的學費、偏向校友子女、偏向體育健將、偏向巨額捐贈者、強調家庭背景(例如限制猶太申請者)。
在這種情形下,富裕家庭無疑占盡了優勢:聘請SAT私人教師、雇用自薦信導師(代筆者)、以校友名義捐助,更不用說,提供學習多門特長、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參與跨國社會服務專案所需的時間和財力支援。
於是,學生的課外活動列表成為申請大學的“個人炫富名單”,如果你有10項課外活動,那我需要有11項;於是,社會服務專案越來越標新立異,你去印度教英語,我去秘魯蓋學校,你去知名博物館當 docent(講解員),我去投資銀行寫 PitchBook (專案建議書);就連SAT,本意是摸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實際上摸清的卻是學生們的家庭收入。
所以,僅憑你是學霸,拼爹拼不過,也難以踏進哈耶普的門檻。(相比之下,咱中國的清華北大只看高考分數,是一件多麼公平的事!)
頂尖大學招收上層階層的孩子,這些孩子畢業後從事上層階層的工作,將來他們的孩子再去上頂尖大學,如此反復,階層就此固化。
不同社會層級的學校教學理念不同,工薪階層的孩子學習如何嚴格遵守紀律,學習機械式勞動,訓練死記硬背功夫;職業階層的孩子學習如何創造,如何表達自我;而商業階層的孩子學習掌握權力、統治和自我掌控。
一箭穿心。
然而,這並不是《優秀的綿羊》,也不是我,最想談論的主題。
精英教育的劣勢
何為“精英教育”(superior education)?
簡言之,就是培養精英階層的教育。按照公認標準,適齡人口入學率<15%稱為精英教育,從入學率而言,名校(小學、中學、大學),當屬精英教育的第一梯隊。
光明時評: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2018-12-29 光明網
曾經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王詩齡課程表”,最近再次成為社交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為此,光明網-時評頻道12月29日刊載評論文章《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兒王詩齡的課程表上,從週一到周日,鋼琴、大提琴、油畫、書法、瑜伽、國際象棋甚至織毛衣,各種學習安排擠滿了她的課餘時間。對此輿論不吝讚譽,還不忘一個勁地給其他家長和孩子們打勵志雞血:“王詩齡課表曝光,你是985都輸她”,“看吧,比你聰明、條件比你好的人,還比你拼命十倍!”
同樣一張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裡可能備受質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嶽倫那裡卻獲得讚譽。有人還拿出更“成功、大牌”的英國王室來說事。英國小王子、年僅5歲的喬治,在他一年級的課程表上,就排滿了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歷史、地理、電腦、戲劇、藝術、體操、游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十幾門科目。觀點還是一樣——他們出生時就在羅馬,卻仍比你努力。
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輿論意見,其實都屬於同一套話語體系——成功學的話語體系。只不過,因為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功”,所以人們還有探討和質疑成功標準的勇氣。王室、名人“足夠成功”,甚至直接定義了何謂成功,跟他們探討、對他們質疑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變成了一面倒的讚譽和宣導。
在相當長的時間段裡,那麼多人都為育兒問題爭論不休,那麼多家庭都為孩子的教育成長焦慮不已,甚至彌漫成為一種全社會的焦慮。要不要“王詩齡的課程表”,要不要喬治王子式的苛刻教育,恐怕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共識。也許首當其衝的,是家長和全社會都應該反思一下價值觀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何為健康的成長;對於一個人來說,何為成功?
回應
精英這些琴棋書畫所謂培養氣質的課程學得越多,就離現實越遠。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甚至初中的部份數學、物理、化學都是無用的。
學習本身並不是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培養人的能力,認知,理解,邏輯思維等能力。
琴棋書畫也是
工作人員很同情地看看我,“現在還有一點名額,但不知道一個月後怎樣,只能wish you good luck!”
就這樣忐忑不安地熬過了一個月,到了新房子可以入住的第一天,我們壓根就沒去公寓辦交接手續,而是一大早8點多鐘就守在學校辦公室門口給憨憨報名。
到了學校辦公室,老師接過我們的報名表,在她們的系統裡搜索著。老師每敲擊著一次鍵盤,我的心就會顫抖一次。雖然時間很短,但我仿佛感覺過了一個世紀那麼長。
老師溫柔地告訴我們,你們很幸運,正好還有最後一個位置!過段時間來上學吧!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老是聽到外面傳說美國學校有多麼多麼的好,美國孩子有多麼多麼的輕鬆,家長有多麼多麼的省心。可是等來了之後才發現,這不是和國內一樣嗎!我們國內有天價學區房,這裡也是一樣;我們國內為孩子進入好學校殫精竭慮,這裡也是少不了操心;我們國內看重學校裡家長的素質和氛圍,這裡也同樣看重。
在兒子上學之前,我其實挺佛系的,對“好學區”的概念也嗤之以鼻,教的東西不都一樣嗎,就看孩子自己的悟性了。可等孩子上學之後才發現,好學校還是很重要,我不求教育水平頂尖,但至少教學品質要過得去吧。特別是看到美國那個學校評分,當一所學校的學術教育品質只有5、6分水準的時候,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真不忍心將孩子放到這種學校沉淪下去!
前段時間收到憨憨學校寄送的成績單,這是上學期加州教育局對每個孩子做的測評報告,兒子的英語和數學在這裡面都是TOP的水準。
看到這份成績單,老婆長長地舒了口氣,雖然生活不易,但這或許這就是對我們孟母三遷最大的回饋吧!
來美國追尋快樂教育,沒想陷入學區房的悲劇 2018-10-12
前幾天上海一個老同事過來出差,他悄悄告訴我,說老闆問他想不想來美國工作,他老婆一聽到這個消息超級興奮的,說這下子可以解脫了,不用糾結於天價的學區房,不用糾結於幼升小的考試,不用糾結于孩子的學習壓力了!雖然老婆很high,但是朋友卻有點猶豫,美國學校有傳說中那麼好嗎?這邊的生活有傳說中那麼輕鬆嗎?
當初我們也是頭腦一熱來的美國,反正年輕嘛,闖一闖沒什麼不好的,可是來美國的第一天就傻眼了,因為,這裡的房租好!貴!啊!
後來我才知道,美國的房子也是分學區的,在國內一直都覺得美國學校怎麼好怎麼好,看到對口學校竟然這麼低的分數心裡真是吃驚的不行,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也就是說,學校好壞的評判標準很大程度上是看學校裡面的學生組成,現實一點來說也是看學生的家庭情況。如果亞洲人多的學校,對學習很重視,考試成績好,自然把學校的成績拉高。但是西裔、非裔家庭收入普遍都不高,常年在溫飽線掙扎呢,當然顧不上什麼教育了,所以學校如果西裔、非裔孩子比較多的話,那麼學校的學習氛圍肯定很一般,而教育品質一定會降低的。
當時看到這個分數後,心裡瞬間涼了半截。憨媽經開始焦慮了,“沒想到,我們進了一所墨西哥學校 ... 快搬!快搬!憨憨明年就要上幼稚園了,我們要換學區房!”
於是等一年合約到期後,我們趕緊搬離了那個地方,因為憨憨正好到了美國Kindergarten(幼稚園)入學的年齡,我們要搶著開學前趕快給孩子報上名。
我們物色了一處學校,綜合分數高達9分,尤其是學術教育那一項,竟然是10分的滿分。憨媽看得笑不攏嘴,簡直太適合我家娃了。
老婆想都沒想,就它了,然後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在圈子的範圍內找房子。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學校是很好,可是學區房的價格也是很“美好”。
第一次老婆給我看價格的時候,我還笑笑,說不貴,不就20多萬嗎。結果憨媽冷冷地提醒了我,“大哥,你少看了一個零 …”。原來好學區的房子基本上都是200W美元起步的!
好吧,買不起,那麼我們租吧!
雖然房租很高,但是房子卻很緊俏,當時我們去看房的時候只有一套房有剩,還得一個月後才能入住。工作人員好心提醒我,“最好現在就得決定,否則遲點這套房也會被搶走的!”,於是看在學校的份上,我們咬咬牙,當即簽了合同。
我很忐忑地問,“那報名緊張嗎?”
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學生家長寄成績單 學生們慌了 2018-11-01 中國青年報
近日,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的學生家長寄了學生成績單,快遞含有所有學期的成績單、績點換算說明、《致家長一封信》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聯繫方式!
此前,江西省內包括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會把部分或者全部學生的成績單寄給家長,以便家長瞭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華東交通大學的這一做法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學工處處長楊東明表示“如果學生成績不太理想,家長收到成績單後,學生肯定會有一定壓力,但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我們相信這種壓力會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激勵他們在大學期間真正學有所成。”
學校給家長寄成績單,你怎麼看?
回應
這完全是應該的也是十分必要,學校與家長們勾通及時反映學生的情況,這完全是正確的,就象中小學生時老師到家庭進行家訪一樣。
為什麼有人反對呢?因為你成績不好,因為你沒好好學,所以害怕所以反對。
侵犯隱私人權!
這與人權有什麼關係?學校對學生負責,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負責。
呵呵,成年人的隱私,麻煩你做個成年人,學費自己出吧!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當一部分教育責任向家庭轉移之後,城市中產階層及以下階層在承擔家庭教育責任時非常吃力,因此我們會在網上看到不少吐槽輔導孩子作業“心酸”感受的段子。
……..
因此不論是城市中產階層,還是城市下層和農村家庭,在承擔家庭教育責任時,要麼是勉強承擔,力不從心,要麼是無法承擔,於是就出現了家長們抱怨作業太多,學生作業做不完的現象。當家長的抱怨和不滿被教育部門注意到之後,可能又會出臺“減負令”,於是又會陷入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嚴格控制作業量,而家長又要求學習成績,老師不得不讓家長給學生佈置、檢查作業這樣一種怪圈中去。
為解決上述問題,關鍵還是應該加強學校教育。具體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給與學校在教育上的主體性,讓教師根據教學規律進行教學安排和作業佈置,保證學生既能掌握所學,也能有充足的時間休息和娛樂。
二是政府和各相關部門應該給學校進行鬆綁,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檢查中更加重視工作實質完成情況,而不是文字材料寫作情況,讓學校和教師能夠有更多精力投入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
三是提高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水準,逐步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教師教授的學生減少,才能有精力去關注學生和檢查學生作業。
四是學校自身要保持主體性,開展活動以促進學生素質提升為前提,以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積極性為前提,減少不必要的特色創建活動。
回應
所謂的家校矛盾,完全就是一些蠢人或者壞人人為製造出來的,瞎減負,其實把老師、家長、學生的負擔都增加了,只有課外輔導機構喜笑顏開,我上學的時沒有減負,學校裡班額普遍比現在的學校大,家長的素質普遍比現在的家長低,教師的收入普遍比現在低,但沒有這樣的家校矛盾,老師也沒有現在這樣抱怨。時代進步了,各方面條件改善了,反而大家都不滿意。咱們小時候不就這樣嗎,挺好的,避免學生到處玩,還能監督學生在校完成大部分作業。做完作業回到家吃飯,幹點別的,早睡早起,多好。
但是學生每天學習完新的知識點以後,需要通過做練習鞏固,否則基礎打不好,考試沒考好,家長又會認為教師沒把學生教好,向學校舉報要求更換老師。於是,教師便採取由家長給學生佈置、檢查作業的方式——教師提出作業建議,由家長指導學生完成,如讓學生默寫今天新學的生字和單詞,給學生出幾道數學題,複習剛學過的公式,等等。
其次,教育城鎮化帶來的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導致教師的工作量增大,也不得不將一部分作業交由家長來檢查。當前農村學生不斷湧入城區讀書,城區在短時間內無法建立很多學校接收這些學生,只能擴大班級容量,導致一個班有六七十名甚至更多。而一個小學任課教師,一般最少教兩個班,特別是語數英教師,每天都會上課、給學生留作業,那麼教師每天就要批改100多名學生的作業。為減輕工作量,會有一些教師將批改作業的部分工作轉移給家長。
再次,當前眾多非教學工作擠佔了教師的精力,使得教師傾向于將批改作業交給家長去做。
教師非教學工作主要是為各種檢查準備各種材料。學校除了受到教育條線管理部門的監督,還會受到安全、衛生、消防、藥監等部門的監督檢查。學校一般將準備各種迎檢的文字材料工作分到各個教師頭上,因此教師除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之外,還要花大量時間寫作各種材料。在中部某省的鄉鎮小學調研時,有教師反映自己2/3的工作精力用於準備各種迎檢材料。
此外,當前幼稚園和小學階段,都在推行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一方面學校會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會相應增加,學校會給學生佈置不少親子作業,如讓幼稚園學生做手抄報,小學生做手工,並在課堂上用PPT展示。學校開展活動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創建學校特色,一方面是把這些作業變成家長參與的親子作業,增加家長和孩子的互動。越是城市的學校,學校課程越豐富,活動開展越多,家長需要參與的也越多。
教育責任向家庭轉移,家庭能否承擔起來? 2018-10-19 南開大學博士生齊燕
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江西吉安一學校幾名家長因未批改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裡點名批評:“昨晚賺了幾百萬?”“你這樣將來你的孩子和你一樣可悲!”聊天截圖放到網上後引發了關於“作業該由誰來批改”的熱烈討論。教師和家長都出來發聲,不少家長對於家庭作業苦不堪言,認為教師在把教育責任推給家長,不負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感到自己工作辛苦不已,十分委屈。
實際上,據媒體報導,我國已有至少七省市的教育部門發文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老師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不能讓家長批改作業,在作業上簽字,並明確批改作業是教師的事。可見現實中叫家長代勞改作業已是普遍現象。
老師、家長各有苦衷
在當下大多數成年人的記憶裡,自己讀中小學時的作業是由老師來批改的,為什麼現在這任務輪由家長完成?筆者在經過一番調研後,總結出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教育部門要求減輕學校課業負擔和家長看重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矛盾,導致教師讓家長參與到學生作業佈置和檢查中來。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門已連續多年下達“減負令”,要求各地學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控制作業量和作業時間。嚴格要求下,教師不敢給學生佈置很多作業,否則就可能被檢查發現而面臨問責,或者是成為把柄被人舉報。
美高中生數學能力再創新低 大學入學考試僅四成人達標
據《華爾街日報》2018-10-17報導,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委員會稱,在2018年參加ACT考試的190萬學生中,僅四成人數學能力達標。在不同種族背景的學生中,亞裔學生的成績排名靠前,且平均成績有所上升,而白人、非裔及拉丁裔學生的成績則在下滑。美國教育機構人士稱,這反映出美國高中數學乃至文化課教學存在嚴重問題,需要改革。
其中僅40%考生達到ACT規定的、可接受大學數學課程的合格基準,去年的這一比例為41%。此外,35%的考生沒達到四項必考科目(數學、英語、閱讀與科學)中任何一科的合格基準。在低收入階層和少數族裔中,大約僅1/3的學生達到合格基準。
今年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取消了學生必須提交ACT或SAT成績才能入學的規定。有教育人士擔憂,若大學進一步降低門檻,可能會有更多高中生對自己放鬆要求。(李元)
回應
用“愚快”教育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階層分化,妙啊
說明美國的素質教育很成功,真正達到目的了
沒事,精英管理美國,沒能力的可以當流浪漢嘛,或者表演佔領華爾街!
在人生之初就用教育的不同分出美國社會的三六九等,這很民主科學
美國根本沒在怕的,到了大學還是世界第一,全世界培養出來的精英還是要跑美國常春藤,唉,真的很悲哀,中國不也是嗎?清華北大的天才沒畢業就跑美國去了,還很驕傲……
慣性而已。吃老本罷了。再過三四十年且來看他。
相關新聞
《平權法案》真的平權嗎?亞裔學生控哈佛招生歧視10.15開審
哈佛10.15撤回31篇造假論文就是捍衛真理?韓春雨撤回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回應: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的雙標也不是一天了.)
1.充分的課堂準備。在大部分課堂上,你都最好能根據課前準備,大膽發言。你可以就某一個問題發表見解或者提出質疑。這對想選擇人文科學類課程,例如政治,社會學等學科的學生尤為重要。
大膽發言不僅能提升課堂成效,也可以鍛煉你的公共演講能力。在某些課上,發表有趣的見解還可以給你的成績加分。
2.評分機制不同。說到分數,大多國際學生比較適應等級模式。比如從A到F的標準,從優秀,一般到掛科。然而美國大多數大學卻用以下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
你的績點基準一般是4.0,有的學校是5.0. 最小分值是0.01。 如果想要得到接近4.0的績點,你的每門學科都需要達到A。不過這些都是最常見的規則,每個大學的評判標準甚至是每門課都可能不同。
3.小組課題和口頭演講。很多國際學生對於老師佈置小組共同完成課題,並且在班級陳述做演講的教學方式,非常的熟悉。但是可能在本國學習中並沒有這樣的經歷。小組的成績就是你的成績,所以每個人都需為此盡心盡力。
有時候,老師會把評價表發給所有的小組成員,讓他們根據對這個課題的貢獻互相評分,甚至對別的小組進行評分。小組課題一般更有趣,也更輕鬆一些。你可以和同學交流想法,通過團隊合作,你可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4.充分利用老師的辦公時間。辦公時間是指在課堂外的時間,也是國際學生一個單獨接觸老師的機會。大學老師的辦公時間一般一周兩次,每次幾個小時。在這個時間裡,學生可以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或者與老師就課堂所學內容進行討論。
如果你覺得自己難以抓住課堂資料的重點,這個辦公時間對你來說就非常重要。大部分老師都很友好,除了能幫助你的學業以外,老師也很樂意在課堂外更多的瞭解學生,解答他們的問題。
5.紀律很重要。 雖然學生有很多機會自我表達以及和教師進行個人互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對老師和同學不尊敬。挑戰老師的權威,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或者考試中作弊,在美國大學課堂中都將被視為違紀。
1、私立或民辦學校,多無政府補貼。
2、註冊國際學籍需要一定費用。
3、開設國際課程需要費用。
4、開設科目需要費用。
國際學校不僅開設課程需要費用,開設學科科目需要配備師資、設備、原版教材、相關教輔書籍和用具等,如果設備和師資無法達到監督者的要求,就不能開設該門科目,所以學校如果想開設該門課程,也需要有一定花費,來達到相應要求。如果涉及到一些藝術課程的開設,花費就更高了。
5、師資配備需要費用。
與普通學校相比,國際學校的師生配比更小,大部分是8:1,有的甚至達到5:1。外教工資一般都在10k以上,而且學校配備師資後並不是高枕無憂了,如果所開課程體系有更新,還需要安排教師接受管理機構的培訓,這也會產生一定的費用。
6、基礎設施的配備。
與普通學校相比,圖書館的藏書不僅要包括中文類書籍,外文書籍也需要達到一定數量。而運動場館的建設,除了傳統的操場、跑道、籃球場外,還有學校需要根據自設的特殊體育課程的需求,配備例如高爾夫球場、游泳館、擊劍館、馬場等,即使自己不建設,也需要與相關場館進行合作,每年也會產生很多費用。
7、學生生活區設施的配備。
國際學校的宿舍比普通學校的宿舍好很多,空調、獨立淋浴室等是目前國際學校基本都會配備,還有一些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健身房等設施。
8、其他服務也會產生一定費用。
對比國內普通學校,國際學校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升學指導、留學規劃、留學申請等服務,留學申請中還涉及到聯繫學校招生官瞭解招生相關要求、幫助整理申請材料、寫推薦信等工作。有些周到的學校甚至還會幫學生提供簽證辦理等服務,這些服務都需要配備專門的老師,這些也是費用。
另外還有招生宣傳運營費用等,也是不小的開支,從這些角度來說,國際學校那麼貴也不是沒有理由。
國際生須知:融入美國學術文化先掌握五大特點 2018-09-30 新浪博客
作為國際學生,融入美國課堂是改變一生的經歷。你可以自由的表達自我、交友、樹立信心,甚至在課堂上挑戰朋友和老師的觀點。但是,在美國的學術文化裡,有五大特點,可能與別國不同。
上不了普高才選擇國際高中?你錯得很離譜 2018-10-01 新浪博客
現在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一個認知:
選擇國際高中是因為上不了普高的不得已選擇!
甚至有些人對於上國際高中的有種“看不起”的心態存在,
“那孩子上的國際高中諾,成績肯定不好為,父母還要多花錢,累了父母哦。”
“是的為,將來出個國鍍個金回來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說不定還沒你家女兒混的好。”
不過能夠點開這篇文章讀的人們,我想你們的內心還是多多少少持有對國際學校好壞的懷疑,畢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國際學校,
很多親子類節目和綜藝,明星的孩子都是就讀國際學校的,並且能夠說著很流暢的英文,這讓人一瞬間覺得逼格好高。…
國內的教育為什麼總是被人詬病,我想一大部分原因是大家所周知的,學習知識只是用來應試;而一張試卷則決定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未來環境。
國際教育的普及就是中國人民對於“人”這一意識的認知越來越深刻,人們普遍覺得,孩子不應該只是分數高而其他“一無是處”的低能兒。
國際教育給人的第一直觀印象就是教育是開放的:學生可以追求自己的個性、課堂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國際高中培養出來的很多孩子都上了世界名校,要知道清華北大在世界名校排行榜上是分別是49和72名,所以上國際學校是能夠接觸到更好的學習資源的。不是貶低國內的教育,只是客觀事實如此,中國的教育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至此,大家可以知道國際高中不是上不了普高才選擇的,而是大部分人是奔著更好的教育去的。
那有人又會說,“既然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去的,那為什麼國際學校收費這麼貴呢?”
當然,也不否定有一部分學校提供留學鍍金這樣的盈利目的,也不否定有一部分家長讓孩子上國際學校是沒有其他選擇,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
國際學校就是貴族學校?細數學費貴的八大理由 2018-10-01
國際學校費用昂貴。很多人覺得國際學校就是貴族學校,只有家庭條件優渥到一定程度,國際學校才會進入他們的選擇範圍。不得不說,從資料的角度上來說,這種認知有一定的正確性。據資料顯示,中國的國際學校,50%以上的學校學費在15-20萬/年之間,30%左右的學校學費在10-15萬/年之間。有些人就問了,為什麼國際學校這麼貴呢?我們給大家列出了以下理由。
小學生家長深夜12點問老師“睡了沒” 群裡瞬間炸鍋 2018-09-22 楚天都市報
小學班級群,小學生家長在深夜給老師發了一條微信,群瞬間炸了!
微信是這樣發的:
“老師都睡了,作業那麼多,我閨女卻還沒睡覺”。
有不少網友看到以後深表同感,對於這個家長的“壯舉”都非常支援,畢竟,一般情況下許多家長為了孩子都是敢怒不敢言。
有網友說,這家長太牛了,雖然老師也很辛苦了,但是現在小學生作業不僅多,還要求家長檢查、批改,平常老師要求參加課後補習班,也不敢說不參加,孩子苦家長也苦啊。
還有很多網友說,雖然家長發言欠妥,不過心情還是可以理解的,老師的做法有些欠考慮了,都是為了孩子,家長和老師沒必要搞得劍拔弩張。
回應
80後油膩大叔一個,當年小學時,放學後學校繼續開晚托班學習到6:30,回家作業經常會做到22:00,實在做不完早上提早爬起來再做,7:30學校開始早自習。個人看法,快樂教育坑的就是自己,學校裡快樂了,社會會告訴你什麼是殘酷的。很多官二代富二代比一般人學的更拼命。
矯情!做不完就做不完,拿老師撒氣幹嘛?能接受自己孩子不如人就行,做不完別做了,要成績好就儘量刻苦。做不完有些是小孩能力不夠,有些是注意力不夠,甚至有些純粹是家長的責任
將軍無能累死三軍。老師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只會加大學習強度,不能提高學習效率,結果就是老師自己很累,學生很累,家長也很累,學生成績還不怎麼好。
當年當學生的時候,天天抱怨老師留作業多,管的嚴。長大之後,歲數越大,越感謝老師當年的嚴格教導,越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努力學習。
那你就別寫作業唄,安心睡覺唄,反正高考不會因為你早睡就給你加分,他晚睡就給他扣分。
上中學時下午直接上到晚自習的時候都有,當時也是各種抱怨!後來也迷信過所謂的快樂教育,當時也抗爭過,不過都被打壓了,直到這幾年才慢慢醒悟,快樂教育就是個坑,所謂的快樂教育就是不負責任的藉口,國外那些牛X的大佬有幾個接受的是快樂教育啊,都尼瑪出身私立貴族學校!幸好咱們公立學校比較類似國外精英教育模式,如果當初也實行所謂的快樂教育的話,中國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人才,沒有人才根本崛起不了的!
相關新聞
北京教委澄清改革後高考成績只占60%:本市2020年高考採取的是“兩依據一參考”依據的是語數外統一高考的成績450分加上三門等級性考試各100分,共750分;綜合素質評價是重要參考。而綜合評價錄取是改革後高考錄取的一個管道,是未來要向教育部申請的一種招生模式,這種模式依據統一高考的成績、學業水準考試的成績、學校的面試成績以及各中學對考生作出的綜合素質評價等多個方面,組成一種新的選拔方式。在這種選拔方式中,統一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有人理解成所有錄取都以這種方式進行,這是不對的。”
回應
不是大家誤解了新法,而是教委試水失敗,才打圓場。請教委不要侮辱家長的智商,如果辦法裡有小範圍這個定語,不可能所有人都理解錯。
我就不懂了,現在的大學本科有幾家是研究性教育麼,為毛讓高中生不搞學習搞研究,發表論文,搞發明創造,為了幾個極少數的偏才,改革高考方式,搞自主招生就是開倒車,再退步為面試加筆試,國之不國也
有人打算開啟給壞蛋彈藥。給特權開合法通道.最好的改革就是統一試卷,按分錄取,如清華復旦就按34省分名額,這就是最公平的方案.
我曾經擔任過面試專家。面試有題,有全程錄影監控,還是隨機抽專家。即使一個專家打分偏低,最後演算法也會把偏差糾正回來。實際上面試結果對於考生表現是非常公正的。
您說的太理想了。人家搞定的根本不是一個專家。什麼隨機抽專家、演算法糾偏,都是雲煙。
謝謝,我只能說,我參加的面試,至少沒人跟我打招呼。抽籤是電腦派位元,老師和學生都是。我要先到集中點,派位後才知道自己會被派到哪個考場,進去後才知道誰和自己一起擔任面試官,你那些其他問題,我回答不了,但可以給你個接近事實的答案。(1)現在好的生源都在向超級中學轉移,比如河北的衡水中學,石家莊二中和邯鄲一中,次一點的縣城中學不要說北大清華,連985進去的都很少。(2)現在的農村,多數已經在城市安家落戶。(3)現在教育的趨勢是孩子需要家長伴隨學習,家長對孩子學業的輔導和督促是非常重要的。試問留守兒童有這條件嗎?或者農村家長就算想陪著讀,然而自己連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東西都還給老師了,又如何輔導孩子呢? 就這幾點加起來,我敢說即使是裸考,農村孩子上北清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說句不好聽的,要沒有各個高校傾向農村的優惠政策,只有更少。
考生高考成績必須達到上海市自主招生控制線。被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其他高校的志願填報和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上海市後續各批次高考錄取。
根據《北京大學2018年自主招生簡章》,北大自主招生的條件是,申請報考者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競賽全國決賽、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
2、在我校自主招生專業範圍內有相關學科特長、創新潛質,並在國內外相關專業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
3、在高中階段參加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資訊學)全國決賽獲得優異成績者。
基本上還是競賽獲獎為主,符合上面的條件,初審通過公示,然後參加北大的自主招生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再確定降分優惠。
但北大也有自己的綜合評價,就是“博雅計畫”,主要就不是看競賽,而是看高中怎麼樣,好的高中,往年考入北大生源品質高的高中,就被優先照顧。
《北京大學2018年“博雅人才培養計畫”招生簡章》是這樣描述的:
根據考生報名材料,結合考生所在中學人才培養理念與實踐、近年來考入北京大學生源品質及入校後的綜合表現等情況,我校將組織專家進行初步審核評價,初步審核評價結果分為:A+、A、B、C四檔。初審評價結果為“A+”的考生直接進入面試環節;初審評價結果為“A”和“B”的考生獲得筆試、面試資格;初審評價結果為“C”的考生不再參加後續的選拔環節。
根據測試結果,“博雅計畫”和北大的自主招生一樣都是降分錄取。北京這次試點綜合評價錄取後,未來則可能參照復旦的方案,將面試成績作一定權重,不直接降分,但其實大同小異。
接下來再說這次北京新高考方案,觀察者網點贊數第二高的讀者是這樣說的:
“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從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藝術素養,都知道沒錢沒時間玩什麼藝術,家庭貧困的孩子有幾個有錢有時間搞這個?社會實踐,家裡有國際大公司的高管足不出戶就能開一份高大上的實踐證明,沒什麼人脈的普通孩子能搞到什麼實踐證明。北京啊,之前降低高考分數,現在又搞這些名堂,接下來該學美國人的推薦信了吧。你們一直在開倒車”
這位元讀者是把檔第二部分“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和第三部分“開展高考綜合改革”混淆在一起了。包括藝術、社會實踐的這句話,是檔中描述如何“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和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完全是兩碼事。
北京高考綜合評價錄取,真的是開倒車嗎?
2018-8-23,北京新高考方案發佈,其中提到“高考成績占比不低於60%”,引起輿論譁然。
《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在部分高校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準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院校範圍。
對此,互聯網上幾乎一邊倒的反對之聲。觀察者網該新聞下獲得最多點贊的評論說:
“終於倒車到舉孝廉了麼?”
爭議還在繼續,不過有必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綜合評價錄取”。
北京並不是第一個試點“綜合評價錄取”的地區,此前,在浙江、上海、山東等地,“綜合評價錄取”已經試點了。
綜合評價本質上和自主招生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區別是,通過自主招生的優秀學生可以享受相應的降分錄取優惠,而參加綜合評價招生,高校會將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高考成績和高校綜合測評成績按照比例進行疊加,得出最後的成績,成績優秀者即可被高校優惠錄取。
綜合評價具體怎麼操作?我們先看《復旦大學2018年上海市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招生簡章》:
考生參加高考並填報綜合評價批次志願。依據高考成績,按院校專業組招生計畫數的1.5倍確定入圍面試考生名單(末位同分全投),公佈入圍面試分數線。
面試採取專家與考生多輪一對一面試模式。面試專家將在考慮性別、專業等因素的基礎上每天隨機分組,每組包含文、理、醫各領域共5名專家;考生按高考平均成績組間無差異原則,每10人隨機分組;面試當日專家與考生各類通訊方式全部遮罩;專家組與考生組臨場抽籤配對;專家與考生一對一面試,每輪面試時間15分鐘,共計75分鐘;面試結束後每位專家獨立評判打分,對每位考生排序,然後合計每位考生的面試成績。
面試成績=∑[(31-每位專家排名)×2]
高中學業水準合格性考試成績=∑(各科折算成績÷10)
綜合總分=高考成績×600÷660+面試成績+高中學業水準合格性考試成績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錯誤看法是:如果高考用的知識,在公立學校都能學到,如果培訓機構和學校老師對學生的知識點傳授都是一樣的,那麼願意去私立學校私立培訓機構的人就會大大減少。
前面已經分析了,人和人之間有差距,同樣的知識,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教學進度不一樣,考試出題的角度又可以靈活變化,最終,想要在考試中脫穎而出,還是需要高過別人的投入(天賦也算一種天生的投入吧),這場焦慮的教育軍備競賽是不會休止的。公立學校教得更深,只會適得其反加劇競爭,高考為了選拔就會出更難的題目(對,不超綱,但更難),課內都把進度提前了,課外輔導還不更加碼?為什麼60多年減負減不下來,應試教育的基本道理從來沒變過(強調一下,我支持高考)。
教育部應該努力的,是既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又盡可能不要讓這種教育領域的“軍備競賽”過度升級,其實也就是減負。減負就是一個度的問題,用行政命令宏觀調控這個度,讓高考的難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使得貧困家庭不通過額外學習能夠有足夠的機會,而富裕家庭僅僅通過額外教育投入又無法取得決定性優勢。
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要看其成果,也就是是否為高等教育輸送了足夠多合格的生源。
這些年,通過財政投入,中國大學的排名上來了(雖然為此在留學生上投入的資源又受到中產階級詬病,確實這裡存在執行上的嚴重問題),這使得高考的含金量進一步增加了,同時,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多的大學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於世界平均水準,中國教育為社會提供了足夠的中國產業升級需要的人才,企業對國內文憑的認同越來越高,這些都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成績,不應該被忽視。
回應
作者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教育部推行的“素質教育”實際上變相加重了學習負擔,導致孩子們課堂上學不到東西,必須課後學習。
作者引用了很多教育部的官方回答,然而始終沒有面對最直接的問題:從城市裡的家長都要節衣縮食把孩子使勁往私立學校送,往培訓班送的現實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城市裡的家長都認為公立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教育。
好了。接下來肯定有人會說,是政策的執行層面出了問題。
那麼我們就來假定按照不挨駡的方式來執行,教育部都聽這些批評的家長的,會怎樣。
1 錯誤的“減負”讓校內教學品質變差了,中國奧數連續三年沒拿團隊總分第一了
至於說校內教學品質變差,我至今沒有看到一篇文章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中國經濟在發展,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在增加,2012年以後更是一直超過4%,去年,國家教育經費更是首超3萬億,比這些中產父母讀書的時候高得多。居然反而覺得學生在學校學不到最基本該學的東西了,那他們小時候條件更差怎麼過來的?
當然,治不好他們的“教育焦慮症”,原因也簡單,他們就是通過應試教育成功實現了階層上升,他們要的根本不是基本該學的內容,或者說教學大綱內的教學任務,他們要的就是“成績好”,要自家的孩子超過別人家的孩子,但同時又不想出錢出時間課外補習,因為買了學區房,他們覺得國家應該替他們保證子女階層不下滑。
2 如果不搞錯誤的“減負”,富人家的孩子將不再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窮人家的孩子將獲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
不搞任何“減負”,也不可能讓老師僅拿公立教育的工資,一天上班8小時變成12小時,同時讓窮人家的孩子享受低價高質的教育,又讓富人家孩子沒有了課外輔導的時間。
假如教育部硬要這樣做,那麼富人家的孩子就會離開公立學校,這些家長支付更高的薪酬,優秀的教師自然就流動到他們的“貴族學校”,於是更多家長嚮往這些“貴族學校”,離開公立學校的人更多,公立學校品質越來越差。
即便教育部補貼公立學校的教師(注意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不是富人的錢),也攔不住課外補習,如果增加校內學時,這些願意額外投資的家長就會去教育部鬧,他們的理由就是孩子睡眠不足應該減負,這也是實情。
於是,教育部做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事情,一面喊減負,撫慰這部分家長,一面強調不能課外超前學超綱教,要提升課內教學品質,撫慰另一部分家長,最後還要強調,用課後服務解決家長的接送難,但是課後服務是自願的哦,讓雙方都無話可說。
在“減負”這件事上,我要為教育部說句公道話 2018-08-09 大包隨筆
《作為中產 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這篇文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國家欠我一套深圳學區房”。而在減負的問題上,教育部已經承受了過多的駡名,現在我要再來為教育部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要說明,“減負”政策承擔了太多駡名,其中許多並非政策的本意。
1 “減負”是不是國家為了推行教育市場化的結果?
不是。1955年7月,教育部就發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這足以證明,出臺減負政策的初衷,並非某些人說的為了推行教育市場化。
據統計,60多年來,國家層面一共頒了9道“減負令”。許多家長說自己小時候公立教育不搞減負,現在開始搞減負是倒退,這與事實不符。
2 “減負”縮短學時,給家長接送孩子造成困難?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將課後服務作為説明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管道作用。廣大中小學校要結合實際積極作為,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解決校外培訓火爆問題,還需要加強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妥善利用好“三點半”後這段時間。去年教育部已印發指導意見,提出明確要求。今年還將出臺專門檔,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確保課後服務能夠高品質地開展起來。
3 “減負”讓校外輔導超前超綱的學習內容,實際給家長增負
上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談減負問題時,首先說的就是:今年初,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安全隱患、證照不全、超前學超綱教等六類突出問題,教育部會同民政部、人社部、原工商總局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專項治理,全國各地都出臺並向社會公佈了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啟動摸排整改工作。
4 “減負”是教育部逃避公立教育的責任
大力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為切實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相關意見,著力解決各種制約中小學教學品質提升的突出問題,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等,切實提高學校育人能力和水準,更好地發展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學校能“吃飽吃好”。
周蓬安:真能落實“2030年小學近視率降到38%”?
為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意見》指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我不相信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制定的這個目標真能落實,還因為他們並未找到造成中國孩子近視率“世界第一”的真正原因:近年來,由於手機、電腦等帶電子螢幕產品(以下簡稱電子產品)的普及,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等因素,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已成為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
我想問一問起草該《意見》的專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歐美遠沒有中國普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楨:戶外活動?) 。我在網上搜索,發現“美國德國中小學生近視率低於10%”、“德國學生的近視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歐美國家近視率19%,我國62.3%”、“我國中小學生近視率激增至80%,美國僅為10%”等資訊。
一年前,我在《摧殘一代又一代,教育官員該有羞恥感》一文中就曾直言不諱地提出:目前中國已經是教育理念完全顛倒,近乎變態的地步了。具體表現就在於孩子們在該玩的時候“拼命學”,即初中以下階段的孩子原本應該“玩得歡”,可他們卻在“拼命學”,弄壞了身體,害了自己一輩子;而在最該學習知識的大學階段卻“拼命玩”,弄壞了思維,也會後悔一輩子。
中國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進步,要想步入正軌,就必須廢除目前上大學的“嚴進寬出”制度,代之以“寬進嚴出”(楨:?) 。以“能否畢業”作為風險點,即可有效避免盲目“擠獨木橋”,讓孩子從小就自願接受貨真價實的素質教育。改革後,中小學階段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大學階段則通過限制一定比例的學生如期畢業甚至最終不能畢業,逼迫大學生們少玩遊戲,少逛街,多學習有用的知識。
回應
不但教育部門,周蓬安先生也沒有找准造成中國青少年學生近視率畸高的根本原因--數字遊戲。
英媒:中國超1/3以上兒童近視此比例大大高於西方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016.6.6報導,中國兒童室內活動太多,學業壓力太大,該國近視增加。如果不加干預的話,到2020年,近視人口將超過50%,達7億多人。
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能讓眼睛注視遠處物體的戶外活動時間太少,且學業壓力太大,注視屏幕和書本的室內學習更多。
2012年近視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720億英鎊,佔GDP的1.3%,中國製造商瞄準了這一危機帶來的商機。
回應
死記濫背
現在的孩子確實太苦了,家長也辛苦!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想一想如何給孩子減壓,給家長減壓。說實在的,小孩子補課排的滿滿的。這是誰之錯啊!
台學童肥胖盛行率26.8%全球16 上網看電視時間是運動7倍 2012/10/21
看書和看APP對兒童視力影響無大差異2016-07-10
(楨:愈教改愈快樂學習愈懶電玩,故聯考和課業壓力非近視之因!詳參【圖博館】: 教改 快樂學習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電玩與暴力 3M博視燈 《減肥當然難了》 《愛慾》 《美之偽科學》)
比起中國的義務教育,日本的寬鬆教育輸在哪?
Chivn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2016-06-08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
“寬鬆一代”這是世人冠以他們的名字。
2002年的教育改革導入了每週五天制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減少、絕對評價的體制。
1987年出生的、被稱之為“寬鬆第一代”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卻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好不容易進入公司,第一年的三月就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以上是日本電視台於2016年4月首播的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而“寬鬆一代”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個貶義詞。
回應
我只想說先別急著笑日本,我們很多地方都在重複日本教育這條不歸路!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素質教育就是有錢人家孩子搞音樂搞體育上名校,窮人家孩子瞎玩一通後進技校,這樣一來中國漸漸地就可以分成上下兩層啦。
BBC紀錄片中沒敢講的故事:西方寬鬆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是誰在污名化中國普及式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什麼?
說真的,亞洲人真心不適合“寬鬆教育”,亞洲人天生追求平等不喜歡階級劃分。
回應
為什麼要學日本 是不是想多了 日本為毛老是自我感覺良好
美日寬鬆教育就是個笑話
中國教育很好,成就偉大,培養的巨量人才使中國短時間崛起,成為全球性大國強國。中國教育要的是總結經驗,找准方向,不是什麼反思。
鄉村教師為什麼不願當班主任
中國青年報2018-7-9報導了我鄉村教師不願意當班主任的問題,由於現在鄉村教師收入較低,部分教師把工作當做副業,導致鄉村班主任在經濟地位上沒有權威性。同時,鄉村教師怕出事,且管理制度上鄉村教師吃“大鍋飯”,導致大家沒有積極性。此外,學生難管理,家長不重視教育,教師普遍有本領恐慌也影響了鄉村教師的積極性。
...
回應
作者不是這一行的,還是不太瞭解老師不願當班主任的真相。我就是鄉村學校班主任,馬上要退休了,年輕一點的都不願意幹。不願意的主要原因是:
一、責任大。學生的安全時刻要關注,出一點問題吃不了兜著走。
二、身累心累。各種瑣碎的事情都要管,上面壓下來的、學校的各種任務,學生的各種調皮搗蛋,違紀問題、心理問題……忙了還不一定有效果,有時甚至會挨駡。
三、學生素質差,問題多,難管理。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是普遍現象,有點條件的都進城了,留下的都是成績不好走不了和家庭困難的,家庭教育大多都有問題。學生的學習基礎特別差、學習習慣不好,還有一些品行有問題,管理起來特別麻煩,如果不是有極大的愛心耐心或者極其的嚴厲嚴肅很難有效果。
四、與家長溝通難。離婚家庭的孩子許多有心理問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教師難以介入,隔代撫養老人除了保證吃穿根本就無力進行教育,家長疏于管理卻把責任推給學校,認為是學校管理不嚴,好老師都調走了。
當然,錢也不多,比其他老師多做許多事情,一學期多幾百不到一千塊錢。
法院建議衡水一中不錄取老賴子女,一經發現責令退學轉校
父母欠錢成“老賴”,子女入學要遭殃了。
“衡水桃城法院”微信公眾號2018-7-5消息,該院近日已向衡水市第一中學、衡水中學實驗學校等轄區內所有相關學校發出司法建議,對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的子女就讀高收費學校進行限制,一經發現,應責令退學或轉校到公辦學校。
回應
有失公允,難道也連坐,株連嗎,恨恨懲罰老賴就行了,收監坐牢啊,限制人身自由,子女何辜
子女花著賴來的錢就是應該的?再者現在只是讓你轉到公立學校又不是不讓你讀書,看清楚,建議書是發給高收費民辦學校的,老賴不該有任何高消費!
日媒對比中日高等教育:中國開始反思填鴨式教育,日式“寬鬆教育”不全可取
《日本經濟新聞》2018-6-27:中國高考和日本寬鬆教育 6月7日-9日,中國2018年高考,有的地方甚至出動了裝甲車。廣東省因為遭遇颱風,江門市出動特警裝甲車護送考生前往考場。安徽省也出現了警車為考生乘坐的大巴開道的場景。可以說這是全社會重視高考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灌輸式教育的弊端。
一考定勝負
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是高考一考定勝負。各大學和學院幾乎不實施自主考試,也沒有二試。雖然有保送生制度,但名額很少。對於考生來說,2-3天的考試將決定一切。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達975萬人。能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頂尖大學的只有3000到4000人。中國考生進入一流大學之路比美日考生艱難得多。
筆者多次聽到在日本居住的中國夫妻的焦慮,他們希望讓孩子早點回國,擔憂以日本的教育水準無法應付高考。中國高等教育曾在經濟改革全面啟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一度停滯,人才不足令人擔憂。但猶如在打消這種擔憂,在激烈的應試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支撐了各產業的增長。
反思填鴨式教育
以高考為目標的應試系統,本應是培養均質化優秀腦力勞動者的最佳機制。但是,近年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中國的媒體和網路上,稱讚日本學校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例如“日本的幼稚園不教學習,只教生活基礎知識”、“日本的高中生有社團活動,在體育、音樂和藝術活動中謳歌青春”。似乎中國也進入了意識到填鴨式教育弊端的階段。
日本在進入高速經濟增長暫退的70年代後,“寬鬆教育”得到重視。這是因為,追隨歐美實現增長的時代已經終結,開始出現提倡向需要創造性的經濟模式轉向的聲音。教育也需要從偏重知識轉向鍛煉思考能力的學習模式。就這樣,寬鬆教育從70年代末湧現。1980年時的日本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約為9500美元,中國2018年的人均GDP也有望達到1萬美元。
中國也將結束高增長時代,需要提高經濟品質。正處於和日本1980年前後相似的發展階段,出現中國式寬鬆教育也不難理解。“高考狂想曲”或許也將進入反思氛圍。不過,事情有些複雜的是,中國看到了日本教育的曲折。進入2000年代之後,有聲音批評日本的寬鬆教育招致了學力下降。在中國,認為不應重蹈日本覆轍的主張也有很多。
美媒:政策收緊,課外輔導班少了嗎?
彭博社2018-6-14:從中國焦慮的父母身上賺大錢 對於大多數美國孩子來說,週末就是和朋友一起玩耍,進行體育運動或者提高他們的網遊技能。但是對於9歲的北京學生史蒂文來說,週五晚上要在輔導中心上課,週六還要上英語和語文課外輔導課。
在迷戀考試的中國,甚至小學生都知道在令人畏懼的國家考試中取得高分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樂意在時間和金錢上投資——史蒂文的同齡人每年上輔導班要花費大約2萬元人民幣——以確保他們的後代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種渴望也把該國一家最大的課外輔導機構變成了一棵搖錢樹。但是這一地位隨著中國政府努力減輕學業負擔和培養孩子創造性而處於風險中。
回應
就是個訓練,有什麼問題?
應堅決取締這種培訓機構,還孩子明媚人童年,死讀書成了磚家和鑽牛角尖的呆子。
政策收緊,課外輔導班確實少了,不過多了2倍的校外輔導班。
腦電刺激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她說:“它會給大腦一點推動力。如果增強了大腦中已有的想法,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當在實施電擊之前,安排人們做一些旨在提升道德意識的任務,她補充道。
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用更具針對性的腦電刺激方法,在更多人身上開展試驗。他們希望通過提高腹側前額皮質的活動,幫助人們控制導致衝動暴行的情緒。
“如果之後的科學研究證實這種方式能改變人們的行為,那在征得對方許可的情況下將此作為一種選擇,又有什麼可怕的?”雷恩說,“我能預見這種手段的應用,我們要為此做好準備。”
回應
當然有效,我們稱之為條件反射或者馴化,狼就是這樣變成狗,老虎就是這樣子變成貓的。
楊永信平反了!
英國收治首例網路遊戲成癮患者:沉迷遊戲已休學一年 2018-07-05新浪科技綜合
近日,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確診一名15歲的少年患有“網路遊戲成癮”。這是NHS首次認定網路遊戲上癮是一種疾病,意味著未來此類“患者”可在NHS體系下接受治療。
據英國媒體報導,這名住在倫敦的少年由於沉迷網路遊戲,已休學一年,因為他“喪失了邁出家門的信心”,只能生活在網路遊戲的世界中。而他的母親此前一直在不停奔走,希望兒子的病症能夠得到應有的認定和治療。目前,這名少年已在醫院住了8個多星期。
在近期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將遊戲障礙列為一種成癮性疾病,這意味著遊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過度沉溺於網路遊戲會影響人類大腦的“獎勵機制”,產生類似毒品和酒精對大腦造成的損害。英國NHS對“遊戲成癮”的認定,不僅能夠讓更多人正視這一問題,也有利於對這一人群進行及時的干涉和治療。
電擊大腦,可以降低犯罪意圖,提高道德水準? 2018-07-09新浪科技綜合
儘管令人震驚,但這種對待潛在犯罪行為的方法正引起科學界的關注。一篇最近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論文指出,對特定腦區的電擊刺激或許可以降低人們的犯罪意圖、提升道德意識。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手段能否減少實際的犯罪行為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此外,這項研究中施加電擊的腦區、電擊強度等都有嚴格的限制,電擊療法也絕不可以被隨意濫用。
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注意到,大腦中前額皮質遭受的損傷和暴力行為存在關聯,因此他們開始探究通過刺激大腦來抑制犯罪的可能性。
刺激前額皮質
研究團隊招募了86位健康的成年人,並向其中一半受試者施加了持續20分鐘的大腦刺激。隨後,他們要求所有受試者閱讀兩個虛擬的場景:一個描述了人身傷害,另一個是性侵犯。緊接著,受試者需要評估他們像故事主角那樣施暴的可能性。
對於那些大腦被電擊過的受試者,他們表述出的進行人身傷害和性侵犯的可能性,比另一組分別低47%和70%。在第一個場景裡,克裡斯因為喬和他女朋友聊天,就把酒瓶砸到喬的頭上;在後一個場景裡,一晚上親密的前戲,導致了約會時的強暴行為。
預防犯罪的生物學因素
這篇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描述了對大腦的刺激如何降低人們的犯罪傾向、讓他們從道德上排斥這種行為。但至少在實驗室中,這種刺激沒有減少實際的暴力行為。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允許受試者們在巫毒娃娃身上發洩他們的情緒,結果不管他們大腦有沒有被刺激過,巫毒娃娃都被紮滿了針。
科學家強調,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來確認刺激大腦是否對減少犯罪行為有幫助。但如果這被證明是有效的,雷恩相信這種療法可以和其他更傳統的干預措施一同用於罪犯。
“大部分人在想到犯罪時,總是聯想起糟糕的街區、貧困和歧視。他們是對的,”雷恩說,“但我們也相信,犯罪同樣存在生物學的因素,而這在過去往往被忽視。我們的研究表明,可能會有新方法來減少社會上的罪行和暴力。”
能否奏效?
不過,也有科學家對這項研究提出了質疑。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心理學家卡洛琳•迪•勒夫特(Caroline Di Bernardi Luft)指出,該研究不是在罪犯身上實施的,所以很難證明大腦刺激能減少現實中的罪行。
用等級代替分數,利大於弊嗎?
2018-07-05,一則題為《家長投訴學校不公佈期末分數 校長:鐵律》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一位來自杭州的家長表示,全區其他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語數英成績,只有自己孩子所在學校提供的期末成績報告單上只有優、良、差的等級評定。於是,他撥打了12345市長熱線投訴,要求學校給一個說法。
學校負責人則表示,早在1998年,杭州市就下發了《杭州市小學生等級制學業評定方案的通知》。學校嚴格執行檔精神,淡化分數競爭的攀比意識,為孩子減負,何錯之有?
細看網友們的評論,有人支持學校的改革之舉:
也有人聲援家長,批評等級制:
用等級代替分數,對於評價一個孩子來說是否科學全面?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各位讀者朋友們不妨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回應
整天說中國沒工匠精神,百分制就是工匠精神啊,要追求第一名,追求更優秀。而等級制就是差不多精神,只會讓孩子感覺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這是弊大於利
這麼說來,教育部官員,教育家,蘇聯,民國,美國的不少州,都不如你了?哪你去當部長吧!
美國去工業化的結果也好證明這種教育的領先?若不是國外留學生人才輸血美國科技已經滅亡了,還指望美國的教育經驗?蘇聯更別提了,都滅亡了還好意思吹噓先進教育經驗?
人的天賦是千差萬別的,我們的教育總想把所以孩子一個模子刻個完,天性適合他的模子的自然歡天喜地。不似他模子的孩子,天天受打壓。這怎麼成呢?這些孩子有罪嗎?這些孩子就該受傷害嗎?
因才施教,不是你說的混日子不學放羊讓孩子做喜歡的事。而是分層教學,更需要通過考核區別出不同層度的學生,用不用的方式教學。實際上重點班幹的就是這個事。
高考按分數決定生死,你在這玩模糊等級制除了蒙自己還能蒙的了誰?
上層階級總是會弄出一些新花樣來供自己的子女進入到他們的階層,同時又遮罩了其他孩子進入的管道。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以後生活的好一點,那麼就要跟教育專家反著來:他推行減負你就給孩子加負,他推行放棄分數你就按分數要求孩子,他推行綜合發展你就教孩子善待他人即可。
是奧數天才的墜落,還是媒體的墮落?2018-05-05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媒體”,這讓記者這個職業變得尷尬。對一個記者來說,最尷尬的是你寫了一篇人物故事,卻被當事人打臉。
《人物》的實習記者吳呈傑就遭遇到這樣的尷尬。
他寫了一篇《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結果當事人付雲皓站出來說,“我沒有墜落,我正在腳踏實地處。”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肯定會站在當事人一邊:你們記者才是墮落啊。(比墜落更可怕)
付雲皓的人生軌跡,其實非常簡單:
他曾兩次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滿分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大家(很虛的詞)都期望他將來能從事數學研究,成為傑出的數學家,但是最終付雲皓卻沒能從北大畢業,因為物理不及格,補考又不及格,失去了畢業的資格。
現在,付雲皓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培養小學老師的地方,其實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師)教數學。
從兩屆IMO金牌得主、北大高材生到給小學老師講數學,在吳呈傑看來,這無疑就是墜落了。
報導的問題在哪裡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這篇文章在最核心的事實並沒有問題:第一,付雲皓沒能從北大畢業;第二,他教未來的小學數學老師,不從事數學研究了。
有問題的是對這一事實的解釋。
在吳呈傑和《人物》看來,這樣的狀態就是一種“墜落”。“高處”確實是存在的,兩屆IMO滿分金牌得主,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是高不可攀的成績。從高處到低處,可不是墜落嗎?
但是在當事人付雲皓看來,教小學老師學數學,也是“腳踏實地”。讓未來的小學老師學好數學,影響到更多的孩子,這不是很“正能量”的事嗎?(他確實使用了正能量一詞。)
付雲皓和公眾的反應,估計讓《人物》的編輯和記者很吃了一驚。
或許,如今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平平淡淡才是真”了。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成為數學家,或者一個“傑出校友”都太難了。大家都是使盡全身力氣,卻仍然過著普通生活而已。
北大學生陸步軒畢業後賣豬肉
這種反應真的讓人欣慰。我們不再那麼勢利地看人了。一個“數學天才”,長大後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他可以教“二本”,可以賣豬肉,可以成為一個流浪歌手。
某種程度上講,媒體的墮落比奧數天才的墜落更嚴重,也更可怕。我們幾乎失去了討論嚴肅問題的平臺和心境,我們總能把嚴肅的問題變成各種撕逼和娛樂,最後像蒼蠅一樣,集體湧向下一個熱點。
教育部“十項嚴禁”:提前招、重點班、宣傳中高考狀元
據人民日報2月23日電,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對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通知》強調,嚴格落實“十項嚴禁”紀律:嚴禁無計劃、超計劃組織招生;嚴禁自行組織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考試,或採用社會培訓機構自行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嚴禁提前組織招生,變相“掐尖”選生源;嚴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混合招生、混合編班;嚴禁以高額物質獎勵、虛假宣傳等不正當手段招攬生源;嚴禁任何學校收取或變相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嚴禁出現人籍分離、空掛學籍、學籍造假等現象,不得為違規跨區域招收的學生和違規轉學學生辦理學籍轉接。
回應
重點班快慢班不就是因材施教麼,這都不允許了?典型的大鍋飯思維啊?
學習應該是辛苦的,但凡是應該有個度。很多媒體、學校熱衷排名,刺激家長的焦慮情緒,導致拼命報輔導班,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惡性循環。教育部的想法是好的。
這樣做效果基本沒有,反倒會削弱底層公辦學校競爭力。人與人的智力差別是存在的,如果聰明的與較笨的都在一個班,那麼為了全班的進度,老師必須照顧較笨的那部分學生,而對於聰明的那部分來說,也就是上課學到的知識不夠,這種時候他們必然會考慮教學更難一級的私立學校尖子班或者更上一級的學校(例如從縣級中學到市級中學),如果私立學校這時候再給點政策彌補經濟上的差別(獎學金、免學費),在教學水平有保證的情況下,這些尖子生會有不少去私立學校,最後的結果就是尖子生往私立學校集中,而公立學校被掐尖,最後的考試結果無論你宣傳不宣傳,家長自己也會去找渠道看的。
分重點、非重點班本就是底層公辦學校對上一級學校與私立學校競爭方式做的應對,強制性的取消只能是自廢武功,再者而言,優秀高中、優秀大學本就是稀缺性資源,設定獲得者是成績前茅那部分學生(大部分是聰明的那部分),強制要求教學一個水平(也就是按普通學生的進度授課),與最後升學考要篩選出來的那部分是有錯位的。
將優秀老師各校平均分配,就不會有這些擇校問題。
這些問題根源主要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現在好老師都是往貴族學校流動,要平均教師資源得先出錢搶人。
我國在高考改革中已經明確取消錄取批次,但全面實現各類教育平等競爭、發展,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還任重道遠。一個學生在升學時,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這是健康的教育生態。這樣,一個家庭才會首先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個性、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而不是把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除此,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引導。我國曾頒布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教育部等部門曾發文要求各地重視建立並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育人觀。但總體看來,家庭教育還存在各行其是的問題。教育家長有正確的育兒觀,與建設好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同等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說更重要。(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新聞
姜朝暉:快樂教育切莫矯枉過正
熊丙奇:太看重知識教育,怨家長嗎2018-02-07環球時報
隨著中小學陸續放寒假,各種課外培訓班又火了起來。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占到在校生總數的70%左右。針對補課現象,有輿論指出,我國家庭太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與生命教育,孩子的假期生活不應該還是被作業包圍,應該有一個快樂的假期,通過和家人的共同生活,了解社會,接受生活教育。可是,這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具體到現實,我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已經“知識教育化”。
近年來,家長陪讀的現像日益突出,學校以“家校共育”為名,直接給家長佈置批改孩子作業的任務;而不少家長在朋友圈吐槽輔導孩子作業的種種哭笑不得的經歷。這樣的教育已經異化,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不是扮演作業批改員、校外輔導員的角色。
家庭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其他重要的教育,與當前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評價體係有關。在我國,教育還被賦予改變命運的功能。如果孩子進不了好高中、好大學,就會被視為“失敗”。這令很多家庭存在教育焦慮。
由於基礎教育的競技色彩濃郁,在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之下,凡是中高考不考試的科目,都被邊緣化,而納入中高考考試的科目,則被應試化,家長關注的不是孩子通過教育獲得怎樣的能力提高,而是能獲得怎樣的考試分數。這讓社會形成“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和人才觀。這也是假期培訓班火爆的原因,用學生和家長的話說,假期是用來反超的,而培訓機構也用“提分”來招攬生源。
片面的知識教育,尤其是應試化的知識教育,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造力,也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這已經是我國社會的共識。可是,要扭轉這一局面,卻陷入了“劇場效應”困境——大家都站起來看電影,沒人願意主動坐下來。
我國正在進行的中高考改革,都提出要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而要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真正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需要推進大學自主招生改革,否則,綜合素質評價會被敷衍對待。
分分分,伊頓的命根,更是三個平民學霸立足的關鍵,三人馬上就要分出勝負,當然免不了臨陣再磨上一頓槍。
在離校前的最後一天,成績揭榜了。
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這個結果有點意外,不過也在情理之中,三人當中,西奧機警像兔子——隨時關注競爭對手的表現;勤勞像蜜蜂——還記得他第一天就早起自習嗎?天道酬勤同樣適用於高手過招。
詹姆斯佛系裡帶點點遺憾:自我感覺不錯,但下學期仍需多努力。
一開始就撂狠話要“讓他們知道我是誰”的法拉和榮譽一步之遙,有點失落,拒絕在攝像機前曬成績單。
不過也不是全無收穫哦。
一場期末考,三人重新洗牌。他們靠著“掐尖”入學,即使保持高度“雞血”狀態,小心翼翼維持唯一的優勢,最後也只有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
BBC沒有直白地告訴觀眾,那些權貴二代的成績是怎樣的,但是在選定的最公平的“考試”這條賽道上,從詹姆斯和法拉的失意來看,完全可以腦補出“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聰明”、“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這一類的雞湯畫面。
伊頓或許是平民學霸的終點線,使出洪荒之力也只是將將拿到入場券。對於權貴二代來說,伊頓只是起跑線。BBC拍這個紀錄片的本意當然不是向普通人傳遞“階級固化論”,“努力徒勞論”,它只是非常真誠地告訴我們,二代們不僅佔據了更好的資源、而且跑得更快,什麼“快樂教育”、什麼“及格就好”,不存在的!就醬。
回應
拉倒吧,伊頓不公榜成績就說明了背後貓膩!家族實力就是其可以畢業的保證!這種學校的學生讓它到中國來做做卷子試一試!立刻露餡!
外國資本主義社會本來就是有錢人的天下,本身有錢加上結交的都是權貴更容易成為各層精英,感覺並不是他們的能力比別人都高多少,只是接觸的層面不同起點高罷了
http://lx.huanqiu.com/lxnews/2018-02/11582803.html
不管三人各自揣了哪些心思,既然被投上“戰場”,就必須遵守規則,為榮譽而戰——伊頓實行分級教學,每次期末考成績都決定著下一個學年是意氣風發地亮相高階班,還是灰頭土臉地擠在低階班。嘖嘖,這可比國內張榜排名那一套殘酷多了。事到如今,除了全拼,還有其他選擇嗎?
伊頓の初體驗
早上7點半,舍監阿姨挨個宿舍叫醒的時候,大學霸西奧已經開始學習了。“我想因為此刻其他人都在同一年級,都在比我更高的等級,所以我感覺自己有點落後了。”
上學的第一天,西奧就已經滿血狀態,體現出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危機意識,大寫的“服”!
法拉還在打量和比較:伊頓也只是一所“上課下課,吃飯寫作業”的學校而已嘛。
詹姆斯慵懶中,“和所有那些有錢人一起,感覺不好,也不壞。”
下面是無獎競猜:三人當中,也許只有西奧聽到了起跑線上槍響的聲音,到學期末的時候,法拉還能保持領先位置嗎?
朋友or競爭者?讓成績來決定吧
伊頓的生活日復一日忙得腳跟打著後腦勺:早上7點半起床,一天上7節課,每節課40分鐘,課後還有社團活動、辯論賽,晚上還有一堆家庭作業。
它的競爭滲透在平時的每一次家庭作業、測試當中。
法拉成績最好,但是仍然時刻保持著警惕性,“總有人會跳上來,取代我的位置”。
詹姆斯不願意和其他人競爭,“我只想以某種方式做我自己。”對自己各科目的評價比較客觀,“我的地理學得不錯,歷史也不錯,拉丁語很糟糕,但實際成績不錯,但仍然糟糕。法語和西班牙語真的非常難,不過我還是喜歡” 。
看起來很開朗隨和的西奧,其實是個心機boy,一直默默觀察兩位小伙伴。
在一次小型家庭作業評分中,當得知自己被“朋友”詹姆斯打敗時,西奧馬上聯想到,“現在他的法學和神學都學得比我好。我們或許是好朋友,但我們也是競爭對手了”。在分數面前,友誼果然是塑料做的。
連學霸都顫抖的期末測試
經過12週、420節課、50個小時的家庭作業之後,決定榮譽的期末測試來臨了,這下連詹姆斯都淡定不住了。
按照慣例,西奧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
成績穩居三人之首的法拉向來傲嬌,現在也不得不重新評估兩位夥伴,“我不知道長假後詹姆斯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他變得聰明很多……所以我想不止是我和西奧競爭了”。在終極之戰裡,法拉還能繼續保持領先嗎?
超級平民學霸闖進頂尖貴族學校放話要碾壓權貴二代卻慘遭全面吊打2018-02-05
鑑於廣大吃瓜群眾,對生在終點線上的二代們的學習日常有一些“蜜汁幻想”,BBC特地製作了一個良心紀錄片,真誠地告訴大家:醒醒吧!別讓貧窮限制了你們的想像!
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三個超級平民學霸在英國頂尖私校伊頓公學,與權貴子弟PK的過程。來,三寶先安利一波全英高貴高貴最高貴的伊頓公學:
伊頓公學堪稱英國王室、政/經界精英的“上書房”,它只培養英國0.04%的中學生,卻輸出了全英國最頂端的精英階層。
數百年來伊頓公學保持幾乎純血的貴族精英血統,近年來放下身段,每年向全球發出4個獎學金名額,只有天才級別的優秀平民學生,才有資格漫步五百多年的古老校園。
三個過關斬將、贏取全額獎學金的學霸個個來頭不小。
華裔男孩詹姆斯,純天然有機數學學霸,小學還沒畢業就取得了英國中學畢業會考(GCSE)數學考試的A,11歲又取得英國大學入學考試A-Level數學考試的A。為啥說是純天然呢?因為家裡開中餐館,爹媽不僅顧不上他的學習,生意忙起來還得喊兒子接聽電話送外賣呢。
黑人男孩法拉,從出生起,全家人就打上了雞血,為了實現伊頓夢步步為贏。他的成績應該是三人中最好的,所以有點傲嬌,也比較淡定。
白人男孩西奧除了學術過硬之外,還連續三年贏得全郡游泳冠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典型好學生。他的媽媽對於西奧能夠進入伊頓只能用“受寵若驚”來形容。
三人暢想伊頓的時候,各自的畫風是這樣的:
詹姆斯的風格一貫佛系,“我不想趕上任何人,我只想為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
是不是很熟悉?是的,他的父母就是佛系養娃的代表,生意忙起來喊兒子送外賣也是日常畫風,所以詹姆斯也完美地傳承了佛係作風。
法拉成績最好,也最雄心勃勃,“我再也不打算裝模作樣隱藏自己了,我要告訴他們我是誰,來自哪裡”,甚至打算好了要將自己的下一代也送入伊頓——像其他的名流二代那樣,仰仗父輩之光,尊貴體面,而不是千萬人中搶奪一張入場券,就算贏得光明正大,到底還是缺那麼點底氣。
西奧同學的發言是教科書式四平八穩,“我感覺像是困在小池塘里的大魚,當我進入伊頓後,我又會再次變成小魚。”但是各位看客要小心了,學霸謙虛起來,通常都在憋大招哦。
後年起,台灣學生不考試竟也能上大學
今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的大學排名中,台灣地區的高校創下新低,台灣大學排名從去年的195名滑落至198名。今天,台媒卻傳來驚人的消息,台灣的入學門檻又要降低了,後年起,甚至連不考試都能上……
據台灣《中國時報》2017.11.20消息,“台灣大學招聯會”表示,2019年起,推薦保送、或自主申請入學時,不再參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5門成績,改為參考0至4門。也就是說,考生即使沒考“學測”,也可以報名申請部分院校。
對此,台大表示“震驚”,擔心以後私立學校根本不看學科成績搶學生,只要招得到學生就好,將對台灣學術發展造成傷害。
單科零級分仍可參加甄選
2002年,台灣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方案。現在台灣高中生有相當於自主招生考試的“學測”,和相當於大陸地區高考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兩次考大學的機會。
除了一年兩次的考試機會之外,還有自己申請入學和“繁星計劃”等入學方式。“繁星計劃”是指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機會的一種入學方式。
以前,台灣“學測”必考5門,通過“繁星計劃”及申請入學時,最多參考5門“學測”成績。
“招聯會”執行秘書、台灣清華大學學教務長戴念華說,過去規定“學測”5門之中,考生有任何一門為零級分(“學測”採用級分制,最高15級分),就不能參加“繁星”或申請招生,但根據“招聯會”決議,2018年起取消此規定。
也就是說,2018年起,要求學生“學測”成績總和不得為零級分,但考生個別科目零級分,仍可參加“繁星”推薦或申請入學。
另外,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2019年起,考生參加“學測”可選擇要考幾門、甚至可以不考,相關考核科目也會降到最多4門。
戴念華說,現在音樂、美術與體育等專科院校可不採用“學測”成績,考生憑專科成績即可參加“繁星”或申請入學。
對於未來有大學院校考核零門成績,戴念華表示,學校要自行管控,確保招收的學生適合讀大學。
回應
我覺得,台灣出台這個政策這應該是想對抗大陸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
可是,這樣的文憑還有什麼用?又有誰會承認呢
台灣徹底成為了毫無競爭力的垃圾之地。劣幣驅逐良幣,此狀態下台灣毫無希望。
另外在學校社團活動方面,應該要聘請專業的社團指導員,並且納入校方管理,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學校教師兼任。至於教師備課的問題,中央教育審議會也認為,校方應該要增聘事務員,協助教師影印教材、整理講義、批改考卷、營養午餐收費等庶務性工作,讓教師的工作專業化、單純化,否則身處於雜務過多的工作環境,教師本身不但無法自我提升,教育界也無法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投入,這對於日本的基礎教育都會是嚴重的警訊。
雖然教師的薪資在日本社會並不算少,然而過重的工時不成比例,且教師並未列入勞動基準法的適用對象(另行以給特法為薪資支給基準),所以現有的嚴重加班狀況,並無法比照辦理,而是以額外增加4%的薪資,作為加班費的變通方式。
但教師的「加班費」有如杯水車薪,嚴重違反勞動人權。日本媒體就認為,這樣的薪資支給方式,是依據40年前的教師工作狀況而制定,但現今的教師勞動時數增加許多,早已不符合實際狀況。應該要作的改變,是推動教師打卡等措施,並且修改現有法律規定,將教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範圍,確實支給加班費等,才能有效降低教師過勞。
教育是百年事業,維持教師的素質才是讓學校教育品質提升的唯一方式,然而目前日本的中小學教育,教師的工時過長,但實際上課的時間,卻比其他先進國家還短的畸形現象。
會出現如此的狀況,就是社團活動過長與教師的雜務太多所導致,也因此日本媒體與教育界人士,都認為政府應該要增加教育預算,讓中小學教師業務單純化,並改善教師的過勞實態,才能夠增加日本學生的競爭力。
而台灣的中小學教師,也有教師雜務過多的狀況,而且大部分的中小學,教師都必須身兼行政職,有所謂的「行政過勞」,讓許多教師深陷學校內的行政程序,各種行政表單與填報資料源源不絕,這讓教師過勞的狀況更雪上加霜。
因此為了改善現有台灣的教育環境,流於形式的評鑑以及行政職務應該要適當調整,並且參考目前日本與其他先進國家的狀況,讓教師們專精於學校教育,如此也才能提升教育品質,讓教師們不再過勞!
此外,擔任社團顧問是屬於「自願」性質,根據日本「給特法」(公立義務教育諸學校等教育職員之給予等相關特別措施法),在規定時間外以及休假日出勤是無法支給薪水,也就是做功德的,無法領到任何加班費,這樣的勞動條件根本比一般的上班族更糟。
根據文部省的資料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日本的公立中小學教師,平均上班時間增加了30-40分鐘。但可預見的是,到了2020年,這樣的狀況會更加惡化,讓中小學教師的每日平均上班時數達到12甚至於13個小時之譜。
分析其中的業務內容,授課時間是3.5小時至4.5小時不等,而備課的時間需要1個多小時,接著是學生的成績處理、學校的行事、教職員會議、級任導師處理班級事務等,此外還有學生的個別指導、PTA與家長的對應、以及社團活動指導...各種雜務非常多,也因此不管是小學或是中學,這些教師們一天的平均上班時數,在2016年的統計中皆高達11小時15分與11小時32分。
此外,由於日本天災頻繁,地震海嘯與天候災害多,中小學教師必須身兼校內防災的指導者,以及地區居民的災害避難工作人員,然而如此一來,又更加重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搞得中小學教師宛如無敵鐵金剛般,都不用休息一樣。再者,教師因過重勞動,導致教學品質下滑,據統計全日本一年之中,有大約5,000名教師因不堪負荷而造成身心疲乏,精神崩潰而停職,到頭來受害的還是學童本身。
由於教師過勞的狀態已屬嚴重的地步,在文部科學省公布相關資料之後,各界也開始討論該如何改善教師職場環境以及過勞的狀況。事實上,早在20年前,日本政府就要求必須將週休二日的政策,確實導入中小學義務教育之中;然而20年過去了,這項目標並未落實。如今教師惡化的勞動條件,已經到了直接影響學生權益的地步,因此教育團體再度呼籲,政府應該要強制中小學實施週休二日,讓教師在假日能充分的休息。
為了提升教學品質以及學校業務效率,並且降低教師過勞,中央教育審議會也針對相關議題,提出緊急呼籲,教育單位應該增聘專科教師以及學生指導教師;例如2020年的新版教育要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就應該要增加英語教師的人才,分擔現有教師的教學壓力,也能提升教學品質。
爆肝教室:日本中小學教師的過勞實態2017/11/10陳威臣
最近NHK公佈了旗下一位女主播佐戶未和,4年前因為超時工作,導致過勞死的新聞,再度引起日本人對於工作過勞的關注。事實上,除了媒體與先前引發過勞死爭議的廣告界和土建業之外,日本的教育界也屬過度勞動的族群,也因此近期日本政府開始將矛頭指向教育界,表示目前日本的高中及中小學教師,過勞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將積極的研擬對策,改善教師的勞動條件。
依照日本的勞動標準,一個月加班時數超過80個小時,或是一週工作時數超過60小時,就屬於過重勞動。然而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所公布的資料顯示,2016年度日本的小學教師有30%超過這個勞動標準,中學教師比例更高,有高達60%的中學教師超時工作。
這項調查一公佈,可以說嚇壞了日本的教育當局,因為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已開發國家當中,中學教師的平均工作時數是每週38小時,對照日本的教師,工作時數幾乎是其他先進國的兩倍,也讓日本教師感嘆,自己根本是處在過勞死的邊緣了。
探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在2011年改變原有的「寬裕教育」政策,進行中小學教育改革,改為「擺脫寬裕教育」。由於授課時間增加,教師的備課時間也相對增加,但教師的數量並沒有增加,反而逐年減少。
2016年財務省就曾以未來10年日本兒童逐漸減少為由,要將現有的69萬名教師,減少為65萬名左右,減少幅度高達4萬1,000人;然而,從2020年度開始,中小學的全學年課程時數,卻又會比現有多出35-70小時左右。在教師減少的情況下,此舉只會對現有的教師造成更大的工作負擔。
至於教師過勞的另外一個主因,就是學校的社團活動了;尤其是中學教師必須擔任社團顧問(指導老師),因此對於中學教師來說,身兼社團顧問一職,根本就是惡夢一場。
根據日本體育協會的統計,學校的社團活動一個禮拜超過6天的約有70%,其中還有一成是一週7天都有社團活動。此外,根據體育廳的調查,中學教師約有9成都身兼社團的指導老師,也因此週末沒有休假的人大有人在,也讓教師的工作時數惡化,形成教師多忙的現象。
雖然日本的中學生下午4點就下課了,但4點到6點是社團活動時間,身為社團顧問的老師們,也得要繼續工作。6點之後,老師們還得繼續留在學校備課,直到晚上8點到10點,才能夠回到家。然而隔天早上7點半之前又得到校上班,有時候一整天得上班13、14小時。
填鴨式應試教育,哦不好,於是就素質教育、減負,這是減的誰的負?素質教育了自主招生了競爭就不激烈了嗎?日本補習都補習出一個產業來了,台灣香港也有樣學樣,教育者不進學校當老師,專門進補習學校當老師,掙得多營銷得好,補習天王云云,大陸現在不也是這個趨勢?除了減了學校和老師的負,將教育進一步商業化,學生和家長的負不減反增。長此以往,窮的家庭負擔不起,富的家庭恨不得小孩什麼都出類拔萃,會是什麼結果?我們那時候還好歹只是大學收費不包分配,可小學到高中還是踏踏實實教了的,教育這是能產業化追求盈利賺錢的行當嗎?!
最不該產業化的兩個行業,醫療和教育,一個是治療肉體、一個是教授知識,反而是這兩個最重要的行業產業化了。
看來減負根本是個偽命題
減負的本質就是為了給私人教育產業開闢空間.
北京“宇宙補習中心”:培訓機構業務繁忙,孩子家長疲於奔命
人民日報2017.11.8報導,每逢假期,海淀黃莊,這個被家長們戲稱為“宇宙補習中心”的地方,總會越發擁擠——跟著變擁擠的,還有學生們的課程表。
“上午8點到10點英語、下午1點到3點半語文,晚上6點到9點上數學。”這是剛剛入學北航附中實驗班的王同學在今年暑假裡某一天的課程表。除此以外,他還報了物理和生物兩個補習班。實際上,根據北京市教育局課程設置,中學生生物是初一的課程,而物理是初二才開始的課程,“但是因為我們初中比較好,擔心跟不上,所以早在入學以前就開始預習了。”王同學說,“為了迎接入學,這個暑假本來也沒打算玩兒。”
王同學的情況並非個例。“我們班上32個人,2/3左右都在上(補習班)。”王同學告訴筆者。
除了學校課程內容的補習,興趣班也被安排在不少孩子的課表上。剛剛離職的演員安女士就給6歲的兒子報了游泳、武術、籃球、戲劇、鋼琴、書法6個興趣班,“遺憾的是,還有一個閱讀培訓班因為時間撞上了就沒報。 ”
節假日本該是學生放鬆休息的時間,如今卻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彎道超車”的“關鍵時期”。年初有媒體披露,全國中小學輔導機構的市場規模已超過8000億元,而節假日更是成為了教育培訓機構賺錢的“黃金期”。
......
回應
精英們一面強烈提倡素質教育,一面拼命給自家孩子上輔導班。
這不搞得就跟日本一樣了嗎,學校裡寬鬆教育,上午半天課下午早早就社團活動了美其名曰發展身體素質教育,然而除了寥寥幾個能憑體育特招進大學其他還不是該高考得高考,甲子園被打造成青春代名詞高校球兒能直接進職棒的每年才幾個?結果還是家裡那財力的進補習學校,天天補習到大晚上,然後好好讀書的考東大考慶應考正經大學,就學校裡蹦躂的進路懇談完直接進社會,高中文憑能做什麼?還不是上一輩做啥下一輩做啥,階級接著固化
美國一社區大學學生帶著“巨型”小抄參加了期末考試…
據《每日郵報》2017.9.22報導,Reb Beatty是阿倫德爾社區大學的一名大學助理教授,他負責的會計課程近日舉行了一場期末考試。
美國的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是美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兩年制的初級高等教育。它提供二年大學一般課程教育,學校會頒發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你可以轉到四年制大學或學院繼續唸書,許多學分都是大學承認的。
按照慣例,他允許學生在考試時帶上一張3*5大小的筆記。大部分學生“心領神會”地帶了3*5英寸的筆記。
然而,卻有一名學生帶來了一張可以鋪滿一整張桌子的3*5英尺筆記……
Beatty在自己的社交網站Instagram上無奈地寫道:“顯然我沒有規定筆記尺寸大小的單位是英寸。所以,是的,這是允許範圍內的。做地好,這算給我上了一課。”
這張照片被上傳至社交網絡後,受到了極大的反響。一些網民甚至表示,這名學生的智慧超過了這位教授。
“顯然,他是這是班裡最聰明的學生。”
“我真的挺想要這個學生來應聘我們公司的”
回應
這若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媒體就是一股腦的嘲笑與批判:不守規則,沒有誠信,鑽漏洞……甚至能上升到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這發生在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成了“發現細節的慧眼”、“重要的品質”、“最聰明的學生”……
社區學校,啥都是正常的。美國的社區教育和公立高中一樣被毀掉了~~~大家散了吧
為什麼中國小學勝美國?美媒:老師擁有尊重與權威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7.9.22刊登題為《為什麼中國小學勝過美國小學?》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萊諾拉·朱(音)的美國母親。這位美國母親在把兒子送進上海一所公立名校學習後,發現中國教育體係有美國亟須學習的東西——給予老師尊重與權威。
.......
相關新聞
兩辦:提高教師待遇平均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
回應
然後教育部門的官僚主義和家長們的溺愛行為,以及垃圾媒體們斷章取義式報導導致的輿論壓力,正在摧毀老師們應有的教學權威!在三者夾逼之下,不那麼負責任的老師們開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學態度,因為負責任的老師們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
早就沒有了,現在老師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是打不得,連罵也罵不得,罰站都不行,一舉報就是老師的錯。老師只能冷處理。
以前我們上學是,調皮搗蛋,家長總是和老師說,孩子不聽話,你使勁給我打。和同學打架,父親來和總是先問對方小孩怎麼樣,先讓我道歉。因為和同學打架,從小也每少挨老師的打,還被老師罰過跪。不過現在想想,多虧了老師父親的嚴厲教誨,才讓我不至於二流子一類的去發展。但是現在的家長,就不敢恭維了,自己孩子只要受到一點委屈,不管青紅皂白,就一定是別人的錯,老師的錯,學校的錯,呵呵了。
這些東西確是在慢慢失去
中华民族何时成了一个只能学生骂老师不能老师骂学生的民族?如此以往见鬼吧,我们的梦!
老师只教书上的知识就行,教多了没人记你好还讨人恨。现在的小孩都跟老爷姥姥爷爷奶奶。学得不讲理蛮恨不讲理。
呵呵,等把所有愿意管教孩子,愿意惩戒孩子的老师全部逼走,当再也听不到老师打骂不听话的孩子,你再来看看在这样犯错成本极低的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恶果最后是家长买单,社会买单,国家买单,青少年犯罪逐日增多呀!
老师和学生一出事,舆论矛头往往针对老师,没有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之前,根源在哪呢
对学生的恶劣行径视而不见最终吃亏的是孩子。但这样处理,恰恰是告诉老师们,别管了,随便吧,生气把道的图啥呢?反正也不少拿工资。真要这样的话,中国教育彻底完了,中国未来彻底完了。
老师骂得好,不打你就算很客气的了,现在的孩子欠揍!
现在还有这么尽心尽责的老师!
我们70后,小时候可没少挨老师打板子,戒尺打手。课堂纪律很好。
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必须指出:有的学生调皮捣蛋到了极点,叫人忍无可忍!这样的痞子学生,以后流入社会也是人渣,也是危害分子。但是,如何教育、如何管束是个问题,公开对骂肯定是不提倡的!再研究管束这些问题学生的办法吧……
天下没有交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用心的交老师,什么叫因才私教
你的评论里别字连篇。看来,你的老师也不会教啊!不过到底是老师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如果在学校挨打或挨批,都是不敢跟家长说的,因为这样不光彩的事跟家长说了会更被家长狠狠打一顿,那时的父母觉得孩子被老师批评或挨打是因为孩子犯了较严重的错误,老师是为了孩子好才惩罚你,父母是完全支持和站在老师一边的,可现在由于一些媒体和家长过分强调,打骂孩子是侵犯人权横加指责。你也不想想如果不是你孩子做到那个份上,老师会打骂你家孩子?那个老师管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又不肯让老师管,还护着宠着,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问题少年的原因。养虎为患,天下的父母醒醒吧,别在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掩盖自己溺爱孩子娇惯孩子的病态问题了。不然你养的孩子将来都是社会祸害,不但害己更会害人,到那时你后悔也晚了。
同意你的观点,社会风气这样下去就完了,这样的孩子不处理只处理老师是不对的。
女副校長與學生對罵被免:老師不當了也不慣著你2017.9.24中國新聞網
副校長與學生課堂對罵“×你媽”被免職
據了解,該副校長張某某2017年8月起在齊齊哈爾泰來縣第二中學任職。
9月15日上午9時30分、縣第二中學第二節下課期間,在教學樓二樓維持課間走廊秩序時,糾正四年三班學生於某某在走廊大聲喧嘩行為,於某某未予理會回到教室。
隨後,張某某來到學生於某某班門口讓其出來。隨後發生語言衝突,並導致激烈對罵,當日下午,該衝突視頻在網絡上傳播。
聽聽網友咋說的?
知情人說她為人正直
但脾氣也是眾所周知
“(張某某)副校長從來到二中這些年來一直都一步一個腳印,人品正直,這是公認的,就是因為這樣負責任的教師,敢管別人不敢管的事,才會讓二中在歪風邪氣中不受影響,”
有網友力挺老師
XING_shiqiang:我支持副校長的行為,都敢說老師不當了就不慣著你!沒逼急了一個成年人會這樣兒麼?都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人要指你鼻子罵的時候你啥反應?估計早就上手了。
周婷姐姐ayy:我入職一個月以來,才知道有些學生是真可恨,說著他不讓他幹嘛,他就故意幹嘛,讓他上課不許吃零食,話音還沒落,就往嘴裡又塞了一口,老師罵人不對,呵呵了,你越忍著,學生就越登著鼻子上臉,我只能說,是一個正常老師都不會跟老實孩子,好孩子著急生氣,能把老師氣成這樣,這孩子也無藥可救了。
也有網友認為
即便學生做得再過分
老師也不能罵人
北極n22:一個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老師,是位不合格的老師。
這事,你怎麼看?
回應
垃圾校长,滚吧,中国差你一个老师吗?这个畜生女校长。
你才是垃圾畜生!
当有一天学生们犯错误了,敢跟老师对着干了,敢公然顶撞老师了,敢蹦起来跟老师撸袖子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办呢?对了应该这样:“乖孩子,我们坐下来慢慢聊可以吗?别着急,老师给你倒杯水,先喝点水润润嗓子,然后在聊”或者是这样的:“大爷,老师求求你了,别犯错了,好好学习吧,求你了”或者是这样先给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某某同学,对不起,老师不应该说你,不应该管你,你尽兴,请原谅老师,对不起了”
"九年义务教育",居然成了品,行恶劣的学生的"免死金牌"了。啧啧!
中国就是这样了,犯错的没事,制止犯错的,就得倒霉!法律如此,教育如此...亡,指日可待!
學生因舉報違規補課被勸退:我願做出頭鳥2017.9.21人民日報海外網
自今年3月7日開始,江西贛州於都實驗中學學生劉文展接連給多部門寫信舉報學校違規補課收費,被校方多次“談話”。本學期開學前,班主任以學校名義給其母親發來一條微信:請劉文展換一個學校。校方隨後回應,此舉系班主任個人行為,並稱已多次上門勸其返校,但劉文展拒絕返回學校繼續上課。據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學校解聘。
北京青年報記者查詢到,一份3月16日發布的《關於反映實驗中學違規補課及收費等信訪事項的答复意見書》顯示,於都縣教育局調查核實認為,於都實驗中學組織週末補課問題“基本屬實”,但收取補課費“與事實不符”。
劉文展是在2016年9月以580分的中考成績(滿分780)考進於都實驗中學的。又因成績排名年級第20位,成為學校“免費生”,他不需要繳納高中的學費和資料費,包括被劉文展舉報的“補課費”,其實他都不需要交。
對於這樣的結果,劉文展稱他“不滿意”。他保持著幾乎每週一次的舉報頻率,舉報行為有線上的也有線下的。
北青報:你舉報的補課和收費是什麼形式進行的?
劉文展:我們高一、高二是每週上課六天半,休息半天,一個學期400塊錢吧。從未給學生開過發票,就是老師把名單上交了費的打鉤。每到臨近期末,學校以“定位費”名義,向每個學生收取1000元,其中600元為“定位費”,400元為周末的補課費。
回應
這個孩子真不錯,渾濁不堪的社會怎麼說呢,那麼多人就他站出來了,大部分人都是忍氣吞聲,希望紀檢部門接去好好培養
只知道補課如何如何不對,大家去深挖一下行不行?——為什麼補課?為什麼能補課?為什麼有課補?這些問題的源頭在哪裡?
中考總分780分,考580分還前2O名,這學校學生不補課,將來拿什麼跟人競爭?在江蘇這分數只能上職高。
這孩子腦子有病,上海社會培訓班補課一小時,收費近百元,學校免費或少收費本是對在校生的福利,你不去就是了,沒有反對的必要。像這樣的學生,沒有哪個好學校會接收。
偷偷告訴你,我上學那會,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不願意補,全班都不願意
在你是未成年人時,家長說了算,你不願意補可以理解,但是家長呢?如果家長希望補或不補,是家長和學校的溝通問題。你希望不補,家長希望補,那是家長和你溝通的問題。
我們的同與不同
除了上述幾項較大的不同點外,大陸的幼兒園與台灣的幼托機構基本上共同
存在著許多類似的問題: 例如:男教師缺乏;新生代幼兒不會講本土語言(如:台語,上海話);學前教育經費不足(大陸幼教經費約佔全國 1.38%, 台灣約為
3.03%);才藝教學盛行;以及獨生子女教養問題等等。而與台灣較不同的是,大陸幼兒園還是存在著較重的政治色彩,例如每個幼兒園在園長之上還有黨方面的領導在園所,做一些監督管理。而幼兒園中也規定
幼兒必需上思想教育課程,灌輸幼兒一些愛國主義的思想(愛週圍的人、愛家鄉、愛祖國、愛山河)。因此,幼兒園都有固定的升國旗及唱國歌儀式,利用機會教
育愛國主義。此外,由於是較為威權式的社會,因此推行幼教政策也比台灣快得多,像是幼托整合這個部份,台灣從提出、公聽、通過法案、到正式實施起碼也
要 5-10 年的時間,但大陸卻可以在短時間完成。目前他們的幼兒園即是幼托整合的方式,每個幼兒園均有設幼托班。此外,品質較優的園所加收「贊助費」(約
台幣10-20萬)左右才能取得入園「門票」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次到大陸的交流訪談中發現,大陸幼教課程的發展雖不似台灣來得成熟,但卻進步得非常快。在硬體設備、師生比、幼兒保健衞生等項目上,甚至比台灣還要進步,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幼兒園民營化
這次的參訪發現,大陸就算是公立幼兒園,也開始要自籌一些經費。根據北京一所公立幼兒園的園長表示,目前國家資助2/3的經費,而1/3必需自籌。這與台灣幼稚園公辦民營的趨勢很像,政府漸漸把幼兒園的經營放給民間,成為市場的一種機制。
興趣班盛行
大陸興趣班的情形與台灣才藝班盛行的情形是相同的。
社區服務的推行
健康及衞生保健的重視
這次到大陸參訪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幼兒園的幼兒都長得好「健壯」,有的幼兒看起來真像是小一、小二的學生。在詢問之下,發覺大陸非常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及衛生保健。依照規定,幼兒園每日必需安排幼兒2-3 小時的互外活動時間,且必需作活動記錄以備查詢,這些互外活動似乎對這些幼兒的體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都長得頭好壯壯。此外,大陸較優質的幼兒園都設有保健醫生,負責幼兒的醫護工作。
英語教學風潮
在參觀的四所幼兒園當中,有三所明顯地看到有英語教學課程,因此教授幼兒英語的比例非常高。就算幼稚園不教,父母亦將幼兒送往補習班學習。台灣幼教單位也許可以審慎思考培育正規幼兒英語教學的師資,不但解決了目前幼稚園英語教學師資品質不良的問題,亦對百禁不止的幼稚園英語教學亂象作一種較為有效性的解決。
幼師的薪資福利
師生比低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示範園所中,基本上每班有二個老師 3 個小朋友,外加一個保育員。二位教師採輪流上課的方式,一位早上上課,一位下午上課,保育員則整天都在教室負責保育工作。當一位教師上課時,另一位教師則負責備課或是幼兒行為觀察。論起師生比,其實與台灣差不多,台灣公立幼稚園師生比約為1:15。唯一較為不同的是,大陸公立幼兒園中多了一位保育員,如此,負責上課的老師便可以利用半天的時間備課。
空間廣大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公立幼兒園都是獨設的幼兒園,幼兒的使用空間非常大。每間教室都擁有一專門的廁所及臥室,臥室中每個幼兒都有一張小床,空間很寬廣,採光很好,互外也都有適合幼兒遊戲的互外遊戲器材及相關安全設施。相較之下,台灣的公立幼稚園多為國小附幼,通常是利用國小原有之空教室做為教室,許多設備(如:浴廁及洗手台)都不符合幼兒的尺寸,更不可能有專門的廁所以及臥室,空間相對來說狹小許多。再者,許多國小附幼的遊戲場是與小學共用,有些互外遊戲設施不適用學齡前幼兒,安全堪慮。
雖然二所示範園所已呈現出二期課改中「幼兒為中心」的理念,但在北京參觀的另一所公立幼兒園中,就較沒有二期課改的影子。雖然是公立幼兒園,但他們採用統一編製好的教材,且教材內容困難,有點類似小學的課本及練習本,大部份的教室中連角落的設置都沒,似乎還是屬於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上海師範大學附設幼稚園中,上課方式也非常傳統,教室的教具都放得高高的,沒有角落的設置,教學過程中也大多以老師為主導。
在上海師範附的座談中,幼兒園老師表示:雖然了解二期課改的精義,但是基於現實中教室空間的不足以及家長要求等種種因素,在實際運作上,仍採較傳統的課程模式。此外,幼兒園老師表示:老師都知道課改要以兒童為主體,還給兒童自由、尊重,但實際上要如何落實這些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因此老師還是習慣用成套教材做為教學內容。幼兒為中心到底包括哪些現象?哪些教育行為?要如何協助現場幼兒園教師落實這些課改的教學理念?這些問題似乎是大陸幼教課程改革的一大挑戰。
其實大陸與台灣許多現行的課程模式,都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例如:維高斯基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以及人本主義觀都在不同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學前教育發揮某種程度的影響。現階段來說,美國的主題課程 (projectmethod) 、意大利瑞吉歐課程(方案教學)除了在台灣火紅外,也引起大陸學前教育界極大的興趣。但不論是大陸或台灣,在引進這些西方教育思想及課程時,並沒有經過本土化的思惟過程。有許多西方的課程模式其實與中國文化的教養觀及社會文化差異甚大,若未經過本土化的思考及轉化,有許多課程在進行上是有許多實際的困難。例如:大陸二期課改中所強調的「兒童為本位」、「尊重兒童的個別興趣及差異」其實與大陸集體主義的政治氛圍有矛盾。幼兒園雖然強調尊重兒童個別差異,以幼兒為主體,但大陸目前仍是一個集體主義的集權國家,強調的是團體控制與服從。若幼兒所處的家庭文化及社會文化仍是以集體主義為主,那麼以開放人本方式教育出來的幼兒要如何適應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社會國家的政治氛圍?這是大陸幼教在實施課程改革時,必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華爾街日報的讀者留言中,有網友十分不認同大陸公幼的作法,且說「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不准孩子使用必要的藥物」等行為,讓人「不只擔心那些孩子現在的福祉,也擔心他們長大後的福祉」。還有網友指出,就算是美國特種部隊海豹部隊成員,也獲准攜帶治療氣喘的救命噴劑。並不令人意外的是,有網友稱萊諾拉為「虎媽」。
但也有網友說,此書摘讓人學到許多,例如在親師關係上,美國有許多家長自認是消費者,但在中國,教師是專業人員,美國應該提升教育機構的地位,讓家長了解到,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家長並不是專家。
回應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園開始,訓練他們的人民服從權力.
別聽這個女人扯淡,雖然中國教育蠻垃圾的,但我敢保證她在扯淡!她之前還出書說什麼幼稚園要學歌頌毛澤東的歌曲,簡直放屁。我1996年出生,在上海讀幼兒園讀小學,從來沒有遇到以上的情況。
上海、北京幼兒園參訪之感想
屏東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雅鈴
本校幼教系在今年(2006年)四月赴北京及上海幼兒園進行參訪及學術交流。這次總計參訪了三所北京公立幼兒園,及一所上海師範大學的附設幼兒園。除了參觀幼園兒外,會後並與幼兒園園長、老師、及學術單位進行口頭上的交流。
課程改革
在 1997年,大陸學前教育課程進行第二期改革,目標是以「兒童為中心」為主要的教育理念。在北京參觀的幼兒園中有二所為示範園所,在這二所示範園所中所看到課程主題,大都與幼兒生活有密切相關:例如:「沙塵暴」、「值日生」「我想像中的小學」等主題。而從幼兒的作品中,也可隱約看到老師引導幼兒獨立思考的過程,如:幼兒透過繪圖的方式將「當值日生會遇到什麼問題?你的解決方式為何?」「我對小學的感覺?」「我要如何面對這種感覺?」及「沙塵暴來了要怎麼辦?」的思考過程及看法呈現出來。此外,這二所示範園中都可以看到角落的規劃設置,課程及整個硬體設備似乎已某種程度反映出二期課改的中心理念。
又一個虎媽? 美籍華裔作家盛讚大陸公幼教育嚴格2017-09-10 聯合報
住在上海的美籍華裔女作家萊諾拉.朱(Lenora Chu)近日出版《小戰士:中國學校裡的美國男孩》一書,描述她將3歲大兒子雷尼送入中國大陸公立幼稚園的「學習」經驗,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近日皆刊出書摘,華爾街日報在8日刊出後,那篇文章迅速躍登該報網站最受歡迎文章,且有300多則留言熱烈討論。
萊諾拉曾從事新聞工作,因夫婿接任國家廣播電台中國特派員的工作,一家四口搬到上海,她在書中描述兒子雷尼上大陸公幼前,本來不吃炒蛋,但老師強迫送入他嘴裡;雖然小男孩哭著把炒蛋吐掉,但老師第四度這樣做時,小男孩屈服了。
萊諾拉去找老師溝通,說美國人不這樣做,老師問:「那你們怎麼做?」萊諾拉說,美國人講道理,以便「激勵小孩做選擇,並信任他的決定」。老師再問:「有用嗎?」萊諾拉坦承沒成功。老師告訴萊諾拉:「在孩子面前,你該說老師是對的,媽媽也會做同樣的事。」
萊諾拉的小孩冬天常發氣喘病,但老師以可能讓班上同學分心為由,不准學生攜帶和使用氣喘噴劑。萊諾拉抗議時,老師說她可以選擇為孩子轉學。萊諾拉深刻體會到「沒人能得到特殊待遇」;她後來找到一種預防性的類固醇吸劑,讓孩子在家用過藥再上學。
藉由這些事例,萊諾拉思考中國和美國教育體系不同之處:前者放手讓老師做他們的工作,因此老師在中國備受尊重,半數中國人會鼓勵兒女從事教職;西方教師卻連維持教室秩序都忙不過來,須同時面對學生和家長的挑戰,不到三分之一英國和美國人鼓勵小孩長大後做老師。
雷尼進入中國學校體系已經5年,萊諾拉驚見他自立能力、紀律性、數學和中文水平都迅速提升;根據美國友人觀察,雷尼並未變得唯命是從,作畫也沒喪失想像力,依舊保有幽默感,網球也打得不錯,而且他慢慢明瞭,面對嚴苛規定,總有「變通」之法。
萊諾拉說,中國制度設計的目的是淘汰和過濾學生,而美國的目標則是「不落下任何孩子」,抗拒培養服從性高的愛國者。美國人會為小孩要求和教育無關的特權,在他們分數達不到標準時要求成績單保密,對老師的要求較高,但家庭願意承擔的責任較少。
最後到了總結陳詞的時間。數學不是體育運動,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需要許多有興趣的人來添磚加瓦,金牌或獎項只是一種鼓勵。糾結於金牌,與認為金牌不重要,都不可取,正如主張全民奧數與批評中國奧數集訓制度,這類觀點都有偏頗的地方。現在中國體育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教育領域也有許多改革措施,我不知道奧數是否需要改革,但我知道這個問題應該和數學本身無關了。
回應
拿了有病,不拿也有病。反正中國都是有問題的。
批判中國奧數和批判中國奧運金牌的大概都是同一撥人吧
自從諸神拼命抹黑與打壓中國的奧數培養體系開始,中國數學教育走下坡路就成了必然!即使國家從現在開始重新重視,那麼出成績也是在10年以後了!
中國的數學教育就是被公知給廢了的,還總有人說什麼中國人見不得別人批評,你一反駁,就被罵小粉紅,愛國賊,現在好了,高鐵到今天才提速,奧數水平下降,體育水平下降,都是你們傾聽公知的“批評”造的孽,.
被公知忽悠的結果。拿冠軍總好過拿不到吧。歐美教育已經失敗了,有些人還在後面吃屁。
公知教育改革忽悠的成功!這年頭只要中國那個行業強拿了冠軍,就有公知出來忽悠改:他們可以找千萬個改革的理由!目的只有一個中國人不應該拿冠軍!
公知文人反轉,反高鐵,反奧數,反一切他們不懂不擅長的科學和技術,除了政治立場,還一個原因是一種自己無能自卑而導致的心理變態,是一種報復發洩。但正是因為他們經常胡說八道指鹿為馬,使大眾看清了他們的醜惡嘴臉,激起了大眾的反彈和反感,越來越多的人不信任他們,現在他們已經有了把媒體辦成自話自說的小圈子或眾矢之的傾向,已經露出覆滅和衰亡的跡象。
那麼2000年開始崛起的中國奧數選手,到了拿菲爾茲獎(授予40歲以下數學家)的年紀,我們是可以期待的。這也是為什麼,2000年IMO滿分金牌,人稱YUN神的惲之偉,在2012年獲得了授予32歲以下年輕數學家的拉馬努金數學獎,鼓舞了很多人。
接下來可能要糾結第二個問題,為啥中國奧數隊曾經那麼牛,現在卻連續幾年拿不到團體第一了。
首先要明確,這次團隊第二,依然是一個值得祝賀的成績,中美俄傳統三強中,只有俄羅斯明顯衰退,而中美韓等有類似集訓制度的國家,用熊斌教授的話來說,誰拿第一都正常。以往中國拿到的第一,也並沒有“甩開對手一個身段”。
中國和韓國比較的話,由於IMO無論大國小國,一個國家只能參賽6人的限制,其實中國的人口優勢也意義不大了。
另外,任何比賽都有偶然性,特別是一些偏題,可能準備不到,今年IMO第3題(奧地利供題)只有7人得分:7,7,5,4,1,1,1。其餘608人都是0分,完全答對的兩名選手來自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這兩國的團隊排名就不高了。
如果有人還是糾結為什麼中國不能年年稱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繼續問,為什麼十年來上海市第一次沒有國家隊選手,奧數競賽絕對的王者上海中學怎麼了?我們還可以不斷問下去,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大神某某這次沒能參賽?前面已經說了,IMO有參賽人數的限制,在這個Top 0.0001%的遊戲中,很多結果,其實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而那些愛找病因的人,可能又要歸咎於取消保送政策對奧數的影響。奧賽保送政策是收緊了,但不是取消了。有的地區提高了門檻,要全國一等獎得主並進入國家集訓隊,有的地區增加了考試科目。但只要奧賽取得了好成績,即使達不到國家集訓隊的門檻,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的相關專業,還是會大幅度降分錄取的,所以對有志於此的學生影響並不大。
孫武:中國奧數今年屈居第二,有人又要找“病因”了
回應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成績於7月22日揭曉,中國奧數隊獲得5金1銀,列世界第二。韓國隊以170分的成績獲得團體第一,越南155分獲得第三。此前連續兩年奪得第一,此次比賽志在三連冠的美國隊,僅獲得第四名。
一直以來,中國奧數很強,但中國卻不是數學強國,這點常常引起議論,最後落腳到“唯金牌論”,與體育運動一樣,似乎很成問題。
筆者此前在《中國數學實力超美國?看國際數學家大會請誰做報告》一文裡說過,中國數學離世界一流水平差距還是很大。但中國無論如何是一個數學大國。
國際數學聯盟(IMU)根據國家大小及數學方面的發展情況不同,將數學能力分為Ⅰ、Ⅱ、Ⅲ、Ⅳ、Ⅴ五個等級,其有投票權的代表人數相應為1、2、3、 4、5。中國與加拿大、法國、德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俄羅斯、英國、美國同屬Ⅴ等(1986年中國恢復在IMU的合法席位,由中國數學會及位於台北的數學會作為一個中國的整體參加,分別有3票和2票的投票權,另外,中國香港屬於Ⅰ組,有1票投票權)。
IMU創立後,韓國起初位居Ⅱ等,2007年一次躍升兩個等級進入Ⅳ等,雖然突飛猛進,但離數學強國也仍有巨大的差距,至今拿不到菲爾茲獎(雖然中國本土的數學家也沒有拿到過菲爾茲獎,但比起韓國,好歹中國已經有了屠呦呦這樣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得主可以自慰)。
所以,為什麼奧數實力與一流數學家的實力不符,這個像在審視病人一樣的問題,不必盯著中國問,可以問問韓國,也可以問問作為數學強國但奧數排名落後的法國等等。頂級數學家是一種境界,考試數學是一種境界,普通民眾的數學素養則又完全是另一種境界,這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討論的。而數學理論的創新,與製度設計、人力物力的投入又有多大關係,同樣是並不清楚的。
如果一定要解釋的話,我們先姑且假設這之間有關係,畢竟菲爾茲獎的得主中,得過奧數金牌的確實不在少數,大家最熟知的就是陶哲軒。
但要注意中國的總分第一雖然拿得多,個人第一卻是從2000年開始才有,而且中國奧數並沒有乒乓那樣年年包攬個人頂尖的實力,比如今年的3位個人第一併不來自中美韓。奧數金牌固然是比奧運金牌更少,可菲爾茲獎就更少更難拿了,這裡拼的是個人而不是團隊。1994年美國曾經創造過6人全滿分的記錄,至今也沒被打破。
為保護少數族裔人權美國加州社區學院考慮廢除代數必修課
代數是美國社區學院中最容易掛科的學科,對有色人種學生或第一代移民後裔來說,代數是他們獲取高中或大學文憑的最大障礙,而且這將進一步阻礙他們就業。有部分教育從業者出於人權和打破就業壁壘的考慮,已經嘗試在社區學院廢除代數教學,但在美國,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網站2017.7.19報導,加州社區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職業學校,觀察者網注)主管埃洛伊·奧克利近日接受該台採訪,就社區學院取消代數課程回答部分問題。
在美國社區學院,60%的申請者被要求修至少一門數學課,而絕大多數的申請者(約80%)會掛科。奧卡利將代數視為學生獲取學位不必要的障礙,尤其是對於一些不需要更高數學素養的學科來說,而他的這一觀點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持這樣觀點的教育者們,已經討論部分社區學院逐步取消抽象代數課,代之以引導學生重視現實生活中用得到的數學技巧。
.....
回應
挺好的,人權高於一切。堅定支持燈塔國人權,要給世界作出榜樣。
太好了。我建議,整個美國都實行。
因為對傻子學習很困難,所以大家都要變傻!很好,你們跟人權,我們要繼續不要人權。
我工作十幾年了,從來沒有用到過代數,不過天天要用到偷換概念。
你說得太對了,不過你可以讓你兒子孫子都不學代數,賤民沒必要學代數,掰手指頭能數清楚週薪有多少張百元鈔票就行,數不清楚更好,替公司省錢了。
其實我覺得,為了保護少數人權益。應該也不教書寫的。真的。
美國一向是教育精英化,並不奇怪。從總體上看,美國教育分兩塊,一塊就是面對大眾,意思意思就好了。另一部分是精英教育,訓練和要求都非常嚴格。
意思就跟印度一樣,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不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7_22_419471.shtml
美國得克薩斯一學區重新引入體罰老師:等不及看到效果2017-07-22 觀察者網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在大洋的另外一頭,美國人的想法卻出現了變化。據今日美國2017.7.21報導,美國得克薩斯州三河學區的學校理事會以6-0的投票通過了一條體罰令,學校校長和紀律檢察長有權利用“板子”懲罰不聽話的學生。而在此之前,該地區是嚴禁使用體罰政策的。目前政策還沒有正式實施,但是已經有老師等不及要看到對學生的威懾效果了。
根據規定,“打板子”並不是強制性的,在下學期開始前,家長們可以選擇是否接受新的“體罰令”。如果同意,校長和紀律檢察長就有可能讓家長的孩子撅起臀部,用板子狠狠抽一頓。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一般的老師是沒有權力做這些的。
美國目前有15個州在法律上允許體罰的存在,8個州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此次事件發生的得克薩斯則是15個體罰州之一。據英國每日郵報稱,當地法規定“體罰是故意使用板子、掌擊,擊打臀部或者任何物理方法使對象感覺到疼痛,目的則是為了強化紀律。”
當然,有支持者也會有反對者,美國教育部前秘書長小約翰•金曾經在去年11月寫了一封信給那些支持體罰州的州長,呼籲他們盡快結束體罰政策。他表示,在短期內,遭遇體罰的學生會表現出更多的反抗和侵略性行為。從長期看,受到體罰的學生在精神上會出現問題。
但是,“三河小學”的紀律檢察長安德魯說,他希望體罰能夠在短時間內起效,至少比停課和放學後留校這種懲罰,能夠對學生更加具有“威懾力”。
回應
說好的素質教育呢?這不打臉國內那些口口聲聲要向你們看齊的教育拱作者嘛
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不一定,英國的貴族學校哈羅德中學違紀也是要打板子的,無論男女。
加州為了人權廢代數,德州為了教育打學生。之前鬧獨立的好像也是他倆。美帝有這兩活寶,每天也跟咱們帶來不少歡樂。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7_22_419478.shtml
不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對於“應試教育”的弊端其實都看得很清楚,在這方面並無爭議。譬如,誰都承認,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問題是:我接受教育的目的,首先並不是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創造型的人才,而是為了“農轉非”、“工轉乾”。誰都承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愛好化學的學生不應強逼著他去學法律、學經濟。但如果從事法律、經濟工作的人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比化工工程師高得多,他當然會抑制住專業興趣,轉學自己並不喜歡的法律和經濟。
當學習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成長、成才,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身份,一切關於“素質教育”的說教,一切在教育系統內部發動的大小改革,就全都失去了著力點。
按照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每個人在市場面前做出的選擇都是理性的,對於其個人利益來說是最優的。我們無以指責這些受教育者的非教育動機。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盡快打破影響社會流動的種種壁壘,並儘可能為青年提供充裕的、多元的成長機會。
當赴美留學不再被中國學子看成自我發展的惟一最優選擇,而只是較好的選擇之一的時候,不管“托福”、“雅思”、“愛普”還是別的什麼考試,其成績的真實性就都不會再有什麼問題。當每個(?)青年都可以完全(?)憑自己的能力在全國任意一處城市或鄉村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中國的考試制度怎麼設計都可以,甚至保持現在這個樣子不改都沒什麼大關係。因為那時候,不管你怎麼考試,都不會再有“應試教育”了。
《外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從國際比較研究的角度,選取了美、英、法、德、日、俄羅斯、印度等九個國家,從他們類似於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內容、效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對這些國家的基礎教育政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看外國素質教育在中國的慘敗
在“托福”、GRE、“雅思”等等先後被我們的英語培訓專家研究得稀爛之後,又有一個叫“愛普”的傢伙要來考驗中國師生的應試教育能力了。
和“雅思”等初來中國的時候一樣,“愛普”打的也是“比托福更科學,更能考出真水平”的旗號。它號稱“由來自全球的命題委員共同設計,主要測試國際學生閱讀、寫作、聽說、理解英語的綜合能力”。
我們相信這不是故意吹牛,只是美國人天真。“愛普”的樣題,國內現在還沒人看到。一般評價,“雅思”考試比起“托福”來,那是更看重我們通常所謂“素質”的。據說,“雅思”的設計人曾自信地認為,如果你實際英語水平不高,靠“應試教育”的辦法,短促突擊,死記硬背,是不可能應付得了他們那張卷子的。結果如何?中國專辦出國英語培訓班的老師們迅即破解了“雅思”的命題規律。他們在課堂上公開宣稱,應付它,“不過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力活兒而已”。
過去,因為中國學生各種英語水平測試在全世界出類拔萃的高分,並且是大面積的高分,那些外國命題機構曾一度懷疑中國考場“漏題”、“舞弊”。其實哪有那事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一心想糊弄,就總能找出糊弄的辦法。在強大的應試教育機器面前,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什麼“素質”試題。
我們現在就可以絕對肯定地預報:不管這“愛普”考試設計得多麼科學,只要咱中國學生願意考它,那麼我們的成績還將是世界第一。
連美國的考試我們都能把它們統統“滅”了,這說明,單純改革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試手段,根本不可能瓦解“應試教育”。大統考也好,小統考也好;政府命題也好,民間機構命題也好,大學自主命題也好;“+X”也好,“+綜合”也好;允許戴耳機、帶計算器也好,反正只要考試,只要按分錄取,我們就能統統用“應試教育”的手段把它消化掉。而縱觀全世界,考試是根本不可能取消的。
前段時間,有人鉤沉出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的招生試題,其語文只考一篇極具想像空間的命題作文。鉤沉者說:“看,那題出得多科學!”問題是,如果我們今天還考這樣的作文,學生只要背熟一二十篇模擬範文就足可以對付了,全國考出個十萬八萬張滿分卷子毫無問題。“應試教育”的病根兒,不在“應試”,也不在“教育”,而在於我們生活在一個機會極度短缺的身份社會。
大家都知道荷蘭是個開放自由,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可是幼齡教育裡面首先教的是規矩以及對規則和權威的尊從。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沒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禮。言論自由,也是要在沒有歧視和對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沒有傷害的前提下。
荷蘭老師不會姑息無理的發泄情緒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媽媽也要「培訓上崗」。
.....
別把任性當個性:外國素質教育其實很嚴厲 2014-11-19
很多年輕父母基於兒時成長經歷,意識到中國傳統教育存在壓抑個性的因素,於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十分強調張揚個性、保護天性,並把這種理念具化為對於規則的輕視甚至藐視。
然而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不僅是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關係到將來的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在國外,規則教育就嚴厲得超乎想像,很像我們常常在歷史書或是名人傳記中讀到的「XX家風」、「XX家訓」。通過下面這篇文章,各位父母可以一窺究竟。
.....
都說國外素質教育好,難道外國爹媽就比國產父母好?!2017-03-14
全世界的熊孩子都一樣,沒錯!面對許多學校相關的負面新聞,許多做父母的,甚至孩子自己都在想或者曾經想過,是不是國際學校好一點?國外教育就會素質高一些?經過洋人調教會不會國際化更高?現實會告訴你,這些想法都是科幻片,其實,沒什麼卵用。
也許成人之間有人種不同三觀差別,可是在孩子中,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心理學家說,他們不會在意大人的選擇和思考,我行我素就對了。面對熊孩子,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束手無策,無論爹媽父母是什麼人種和膚色。
.....
https://kknews.cc/baby/6nva45p.html
從另一個視角看,家長將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是試圖用經濟手段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當前,教育部門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語、數、外等知識,不少老師當起了甩手掌櫃。從一種極端轉到另一種極端,這種教育模式難言科學。以此來看,只要量力而行,多元化探索未嘗不可。
有鑑於此,我們在看待“起跑線恐慌”時,必須看到這個問題背後的社會現實。相關部門除了在觀念上對家長多加引導,還應該做好兩項更務實的工作:其一,在小學入學、課程設置等方面確保公平,要讓那些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其二,對於課外輔導班亂象,要進行必要的規範和治理。
回應
應試教育彻底失败
素質教育彻底失败
这些孩子长大后有心理障碍,没有快乐的童年呀!
快樂學習: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呼吁政府先把骗钱机构学而思关闭了!
学而思招你惹你了,你不学别人家孩子学。
你誤會了歐美的素質教育 2015-05-10
每次回國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年輕的父母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出來聚會,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到處亂跑,大聲喧譁,父母都會對我訕訕一笑:「我們現在也學歐美國家,讓孩子自由發展,少點規矩,多點個性!」
有的孩子已經十三四歲了,在聚會場合,父母還要督促他們問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會的活動,自己玩手機,父母此時也會對我說:「我們家很民主的,用歐美素質教育的方式帶孩子,多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少干涉他。」
這種論調很讓我困惑,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身上,我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到;一個十三四的孩子連打招呼都還要父母教,都不具備一個正常的交流能力,談何「素質」呢?
光明日報刊文談"起跑線恐慌":焦慮源於社會現實2017.6.30
孩子上小學前應該學多少知識?據報導,天津一位剛帶孩子參加小學入學面試的家長給出的答案是:英語詞彙量4000左右,能寫300字左右的英語作文;心算1萬以內加減法、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除法,學過數獨;背誦約50首唐詩,學完拼音,認識1000多個漢字……在很多家長眼中,知識教育的起跑線已經提前,必須搶跑。
如今,“起跑線恐慌”盛行於各種微信家長群、同學群,而且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多學齡前兒童過著“每天都要上不同輔導班”的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培訓機構上“幼小銜接班”,公立幼兒園的大班幾乎名存實亡。家長當然知道這種現像不正常,但為了不讓孩子掉隊,都選擇跟風而動。
不容否認,“起跑線恐慌”情緒中有很多非理性成分。比如,有些家長盲目跟風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甚至將孩子的“琴棋書畫”當作互相攀比、炫耀的談資。而一些家長之所以變成“虎媽”“狼爸”,是因為將自己成長的遺憾落在了孩子身上。在是否報班、報幾個班的問題上,家長通常既不講科學,更不徵求孩子的意見。
每當談及這個話題,總有一些人認為,那些被輔導班“綁架”的家長一邊樂此不疲,一邊叫苦不迭是一種矯情。坦白說,以前筆者也覺得很多家長誇大了所謂的學前教育焦慮,但在自己的孩子也開始面臨這些問題之後,逐漸多了一些理解。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源於社會現實。
課外輔導班行情持續火爆,是因為它滿足了日漸旺盛的社會需求。如今社會競爭漸趨激烈,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勝算。如果別的孩子3歲開始學英語,自己孩子5歲了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心裡踏實嗎?有人覺得幼兒園就該玩,但別的孩子都在提前學知識,就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小學跟不上,他真能快樂嗎?
特朗普奉行「新孤立主義」的國際政治觀,對台政策一度成謎。他上任前接了蔡英文電話,並質疑美國為何要接受「一中」。「習特會」后態度180度轉彎,不但拒接蔡英文的第二次去電,並表示「習主席是我的好朋友」,「不想給中國添麻煩」。現在,美國又密集打台灣牌,給台當局「送溫暖」,對大陸施加壓力。前後表現,猶如迷蹤拳。
但有一點非常清楚,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標尺從來只有一個,就是美國利益至上。美國國會操作的是傳統的兩面手法,一面重申「一中政策」,一面對台售武,拉攏台灣制衡大陸。特朗普更多地表現出了商人性格,一切皆可交易:當大陸沒給美國好處時,就說「為何要承認一中」;當大陸幫美國制約朝鮮,就說「不給中國添麻煩」;當美國對兩岸的影響力遭到質疑,甚至可能由此造成其他盟友疑慮時,就露出肌肉。
誰最傷?
不得不承認,在大陸、台灣和美國這個三角關係中,最賺的是美國。美國以遠高於市價的價格,把廢舊武器賣到了台灣,盆盈缽滿之餘,還收穫了感恩戴德和忠實的跟班。通過控制台灣,美國和大陸討價還價時就有了更多籌碼。
對大陸來說,美國因素讓兩岸問題變得更為複雜難解。「台獨」勢力之所以能苟延殘喘至今,就是因為他們總是幻想美國會提供保護。而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在台當局制定涉及兩岸的具體政策時,美國很多時候都扮演了幕後指揮的角色。
台灣是最受傷的那個。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的台灣,每年平均要為軍購付出20億美元,而目前島內爭得不可開交的「前瞻計劃」,摺合下來其實每年也就是40億美元。民進黨當局把身家性命都託付給美國,所以對美國必須言聽計從、予取予求。比如,就算島內民眾極力反對,台當局還是進口了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還準備進口對台灣農戶和民眾健康衝擊更大的美國豬肉。
這是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弔詭的是,此處的「鷸」和「蚌」本來可以不相爭,兩岸本是一家,大陸有極大的誠意與台灣好好相處,且過去8年兩岸已經走上了和平發展的軌道。可惜,一意孤行的民進黨打斷了這個勢頭,為了守住自己的深綠基本盤,選擇了對抗之路。
民進黨所不願正視的是,中美實力對比的動態平衡一直在變,把生存希望寄託於「外人」很不智。美國拿台灣當作棋子,只要能交換到足夠的利益,當然也可以「棄子」。歷史會證明,民進黨做了一個短視的選擇。
孫宏艷指出,調查顯示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方法還有待改進,50.9%的中國高中生會“將所學的東西自己歸納整理”,低於美國(55.6%),高於韓國(47.4%)和日本(39.0%);20.8%的中國高中生“只要結果對了,不太去考慮過程和方法”,低於美國(26.0%),高於韓國(10.8%)和日本(9.6%)。
學習上遇到困難和疑問的時候,他們一般怎麼做?中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問同學或夥伴”(85.1%)、“上網查詢”(67.9% )、“問學校老師”(66.3%),美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也是這三項,但都超過八成,彼此差距不超過3.2個百分點。
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自己的比例最高,“自己看書學”的有63.1%,韓國、日本和美國分別為57.9%、45.0%和24.9%;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家長的比例最低,“問家長”的有8.9%,美國、韓國和日本分別為58.0%、14.0%和13.2%。
.....
回應
好事。學生時代本來就是難得的提升自我,培養能力的時期。拿著父母的錢談戀愛,算什麼英雄好漢。
簡直屁話,樣本不單看數量,也要看範圍是否隨機。你全去北上廣深好學校當然會有這個結論。別說兩千人抽樣,兩萬二十萬都一樣。觀網也有人信這個,真是忘了自己讀書時啥德行了。還尊重老師呢
看樣子您上學時天天罵老師,搞對象?
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柳州市的高中生都不止2000人,這樣的調查和廁所紙有什麼區別。而且我猜調查者估計也就在北上廣幾個城市隨便搞搞完事了。
說這話你根本沒學過統計學,可能連統計學是什麼都不知道。
你連統計學最重要的幾個參數都不懂,還在我面嘰嘰歪歪。2014年中國有2400萬高中生,本次調研居然只調查了1800個學生,樣本佔總數千分之零點零七,按照統計學的理論,樣本佔總數比例越高越具有代表性,反之調查結果越偏離,像這次這種佔比可以忽略不計的統計,調查毫無價值。
統計裡有貝葉斯概率,這種調查都是這麼來算可信度的,只要取樣方法得當,再少一點的樣本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要取更多的樣本當然更準,但是花錢多的事情谁愿意。
中美日韓高中生對比調研:中國高中生學習壓力最大2017-06-29中國青年網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在與其他三國的比較中,多項指標體現了中國高中生的特質。
該調查共實施了兩次,調查時間分別是2009年和2016年,調查對象為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普通高中學生,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 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
我國高中生最重尊敬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
調查顯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現像是,中國高中生最看重尊重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僅四成認為當班幹部重要,體現領導力意識的缺乏。
96.7%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尊敬老師”重要,為四國最高,與美國(95.0%)相差不大,但明顯高於韓國(86.8%)和日本(65.9%)。
42.8%的中國高中生認為“當班幹部”重要,在四國中居於第三,高於日本(34.0%),但明顯低於韓國(66.5%)和美國(63.9%)。在中國,隨著學生的年級升高,願意當班幹部的越來越少。
有這樣一組數據非常有意思,有18.5%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在學校生活中“談戀愛”重要,遠低於其他三個國家,排序第三的美國為27.5%,韓國比美國幾乎翻了一倍,為45.8%;日本則過半,為55.5%。
與大眾認知不太一樣,大多數中國高中生對學習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76.6%的中國高中生表示喜歡學習,排序第一,而日本(32.7%)、美國(31.9%)和韓國(30.6%)均只有三成左右。中國高中生表現出對求知過程本身俱有直接的興趣。調查同時顯示,53.2% 的中國高中生“時常帶著疑問或好奇心,努力去弄明白”,明顯高於其他三國,美國、日本、韓國依次為34.8% 、12.3%和10.5%。
“網絡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各種媒體分散注意力。”報告稱,有35.1%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看電視或聽音樂一邊學習”,雖然比例超過三成,但還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日本和韓國則分別為69.6%、65.6%和55.5%;有24.5%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玩手機一邊學習”,這一指標也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高達70.6% ,韓國和日本分別是41.7%和41.0%。
PISA調查/數位教學愈多 閱讀、數學愈差2015-09-30 聯合報
近幾年國內外瘋數位教學,日前由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籌畫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評比PISA」(簡稱PISA)調查發現,課堂上老師使用電腦及網路教學時數愈多的學生,PISA成績愈差。
此調查結果明顯顛覆國內教學潮流。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為了讓學習多元豐富,使用網路與電腦教學已是世界趨勢,但此調查確實也是濫用電腦的警訊。
68國家中 瑞典最熱中數位教學 學生成績擠不進前10
台灣頻率低 數學居第4
該調查是依據OECD共68個會員國學生在課堂、校外使用電腦時數,以及老師把電腦作為教學工具的時數,與學生成績進行交叉分析。
其中,瑞典最積極把電腦、網路作為教學工具。瑞典學生每天在校網路使用時間平均為39分鐘,超過平均值25分鐘。不論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等PISA成績,都未能擠入受評比國前10名。
根據PISA分析,在課堂上每天使用網路超過4小時的學生,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及數位閱讀、數位數學成績結果均最低。香港、台灣、南韓較少把電腦運用在教學上,PISA成績都排行前幾名。如台灣最新的數學PISA排名第四,台灣的數學教學很少使用電腦。
林騰蛟認為,PISA主要針對15歲完成基礎學力的學生測驗研究,國中小階段必須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內化成自己的學力。例如數學計算,光是看老師秀幾張圖表、影片,無法理解;學生必須親自練習,才能真正理解。
林騰蛟表示,這份調查也顯示了國中小階段不能完全依賴電腦、網路作為主要教學工具,只能把數位教學作為輔助工具。
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
作者: 曼福瑞德.施彼策 暖暖書屋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作者以各種實證數據為依據,絕非危言聳聽:
事情處理得越有深度,對記憶儲存就越好,但數位媒體卻造成了淺薄處理。
數位媒體無助於大量資訊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養。
三歲以下孩童在螢幕媒體前所花費的時間不僅白費,且有害心智發展。
螢幕媒體的暴力場景,對人造成實境感受的遲鈍和麻痺。
電腦和網路具有像菸酒一樣的成癮潛力。
網路有比真實世界更多的謊言、欺騙和霸凌。
社交網路造成社交腦的萎縮,降低社交能力,導致人的孤立和淺交。
電子書的學習效率比用印刷書來得差。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進行多工處理:注意力受妨礙、喪失自制力
數位財團跟菸業集團一樣大力推廣產品,甚至反黑為白,散播假資訊。
數位分心症候群:截斷干擾,找回專注的力量
法蘭西絲.布思 橡實文化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無線上網、資訊超載,不可自拔的網路成癮,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社交能力;上班族生產力低落,被動、浮躁、粗心大意、一心多用、拖拖拉拉……種種數位時代的心理現象越趨明顯嚴重,沉浮在變動巨大的資訊流中,你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 數位排毒九步驟,甩掉科技焦慮,把失去的找回來……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閱讀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記憶的能力
數位分心,剝奪了我們獨處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創造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專心很重要,九個步驟解救數位分心症候群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作者: 卡爾 貓頭鷹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網路讓我們變笨?》結合了人類智能史、腦神經科學和文化評論,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現代人的心智狀態。這本書將會永遠改變我們對於媒體和頭腦的想法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沈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乾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乾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2017-03-09 羅振宇
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從視頻改為音頻,從周播改為日播,每天5-8分鐘,只在「得到」App播出。
為什麼要做這次改版?羅胖的回答是四個字「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話題。
1
今天是《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最後一期,相當於臨別贈言,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也許會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①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②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③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碎片化學習,是牛逼的人為了阻礙你成功,設下的「騙局」
越學反而越蠢?因為你掉進了碎片化學習的騙局裡!
老師們!原來這是個騙局——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古典: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乾貨丨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如何讓碎片化學習變得有效?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餵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怎麼辦呢?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衝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里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①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②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③找到你要到資源。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里聽完一本書;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網際網路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干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2016-08-13 壹讀
導讀 /自從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刷,吃飯時刷,睡覺前刷,刷刷刷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但是爭分奪秒碎片化學習帶來給我們什麼呢,焦慮,懷疑生活,徹底癱瘓!筒子,醒醒吧,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其實就是個騙局!
先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招的請舉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症,其實是個死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過谷歌度娘。
美國人的考試怎麼那麼多?
很多人一定以為我吃錯藥了,昏頭了,美國的考試難道比中國還多?在中國,幼兒園升小學要考試,小學升中學要考試,中學升高中要考試,高中升大學更要考試,研究生要考,博士生要考,考英語,考職稱,考級別,考學位,老師考學生,學生考父母,父母考關係,……
你知在美國要考到會計師執照極難嗎? 一般成績好的也要考數次才能考到, 考建築師執照最少要考十次, 一級級考才可達到, 邊考邊做工, 五年七年是很通常的, 考精數師執照可能要花一生也考不到, 世上沒有很多考得過的精數師, 一旦考到通常都是大公司財務部或是保險公司的主管人才. 公司的CEO可混出來, 靠關係靠小聰明, 但有些工作考不過就無希望. 轉行比較好.
美國的考試真是多。今天是否吃飽了,可以作個測試;今天會不會長胖了,可以作個測試;你是否合適當售貨員,可以參加一個測試;你是否能成為飛行員,可以參加身體、心理的綜合測試;你是否能勝任總統職位,你可以參加全國選民對你的測驗;……
SAT和ACT考試是美國大學的主要入學考試內容之一,所以這類考試的補習也是華人家庭的重中之重。這裡的課外補習班幾乎成了孩子們的一項必須的課程,不僅有補數學英語的,還有補習物理化學的,五花八門,若不參加補習就有在華人的競爭中落伍淘汰的可能,孩子們早出晚歸非常辛苦,與在中國的孩子無異,甚至更甚,因為在美國,僅僅是學習成績是不夠的,參加課外社團、體育愛好都是申請大學時所必備的。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2017-04-30
說起考試,咱們中國人都有切身之痛。從小到大,哪個中國學生不是身經百戰?可是你知道麼,美國人也嫌他們的考試太多了。
根據美國大城市學校委員會對全美66個學區的調查,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高中畢業,這13年里平均要進行112次強制性的標準化考試,平均每年要花20到25小時在考試上。2014到2015學年,標準化考試最多的8年級學生,每個學生花在強制性考試上的時間平均為4.2天,約占美國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2.3%。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
與此同時,2013年美國共簽發中國中學生來美留學簽證近3.2萬個,是8年前的50倍,增速之猛令美國教育界人士乍舌。中國已超過韓國,成為在美留學的中學生最多的國家。
中國學生紛紛放棄高考來美留學,當然主要是因為高考競爭太激烈,家長心疼孩子,焦慮著急,只要經濟條件許可,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提早出國留學,以期以同樣的努力能進入更好的大學。當然也有的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不佳,希望在競爭不那麼激烈的環境中有更好的大學可上。
放棄高考,送孩子來美留學,我覺得當家長的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除了自己是留學生、訪問學者或者公派來美工作的人的孩子,可以免費上美國的公立學校,絕大多數孩子只能上私立學校,這種學校每年的學雜費多在4、5萬美元,家長首先要考慮自家經濟條件是否能否承擔,還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生活的獨立性、學習的自覺性,從國內學校到美國學校之間的銜接等問題,沒有必要盲從,別花了錢又給孩子放了羊。
其次,高中直接考SAT和ACT的學生,在報考美國大學時要知道,美國大學的錄取絕不僅僅是看學業成績,尤其是美國大學招生人員發現,現在中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造假現象非常嚴重,導致現在美國大學在招手中國學生時更加小心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在國內本來確實學業出眾的孩子,放棄高考,出國留學,最後因為中國學生申請者之間的惡性競爭而去不了理想的學校,就非常可惜,還不如在國內考上一個好大學,到研究生階段再出來留學,更順理成章。
至於想通過移民讓孩子避開高考,在美國上大學,也要避免幾個誤區:第一,並非在美國買了房子就能獲得綠卡,就能在當地公立學校上學,必須走正規的移民渠道。第二,投資移民現在已經出現排期,等待期大約3、4年,而且投資額要求也有可能提高,有人說可能從50萬美元提高到90萬美元。家長要規劃好,免得孩子已經要上大學了,投資移民還沒有批准下來。第三,即便獲得了綠卡,上居住地的公立大學,並非所有的人自動獲得州內學費待遇和獎助學金,要有兩年的納稅記錄和資產證明,如果上私立學校,優惠得併不是很多。而且某種意義上,同樣學業優異的學生,從中國申請來美留學,進入好大學的機率並不比從美國申請小,因為美國名校對本土學生更多考慮全面發展、族裔平衡,而在中國因為其他方面難以判定,學校最終可能更多地從學業成績和SAT、托福等成績來判斷,反而更簡單一些。
對於學生來說,要想明白自己去留學的目的何在,是想出去開開眼界、見見世面呢,還是想有真才實學,謀劃未來的人生之路。如果是前者,我覺得要慎重,因為對於多數家庭來說,留學的經濟負擔很重,在美國大學留學,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學生能拿到獎學金,75%主要靠家庭和個人支付費用,一年開支基本上在5萬美元左右,如果只是想開眼界,不如拿這個錢去旅遊;如果是想為將來的人生找個更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那就要想好自己喜歡什麼專業,適合什麼專業,將來哪些專業比較好找工作,從中求得平衡。一般來說,在美國學習理工科和經濟金融專業比較好找工作,經濟待遇也比較好,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就很難在美國留下來,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不會太好。
對於家長來說,要想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出國留學。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出去留學比較好,需要根據孩子是否具有獨立性、自覺性、自律性而定,否則大人無法在身邊管教引導,很容易出現孩子花光了錢,卻學無所成的現象。另外,留學是孩子移民的一條途徑,但絕不是坦途。美國一年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配額就8.5萬個,而全世界在美留學生76萬人,加上全世界想去美國工作的人,有多少人能夠通過留學留下來,簡單算算就知道了。即便留下來了,轉身份、辦綠卡,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中國中學生紛紛避開高考來美上學2016-05-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人們一向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中國高考競爭的激烈,然而近年來隨著移民熱、留學熱的興起,中國學生留學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學生有了更多選擇。許多學生高中就直接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內完成高中學業後,不參加高考,直接通過考托福、雅思、SAT、ACT等,報考外國大學本科,而美國是這些學生出國留學的最大目標地。
有數據統計,近5年來中國高考棄考率基本穩定在10%左右。2014年全國939萬高考生中,有近百萬學生棄考,其中因留學或移民而棄考者佔兩成一,相信今後還會持續增加。2012年到2013年,中國內地學生赴港參加SAT考試人數接近4萬,2014年有近萬名內地學生參加在香港舉行的首場SAT考試,比2007、2008年增長了6倍左右,引發了各界人數對低齡留學的關注。
現在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超過30萬,占美國國際學生總數三分之一多。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佔一半,而且本科生增加的勢頭迅猛,成為中國留學生猛增的主要動力。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確實是很寬鬆,寬鬆到所謂的差學校你不做作業、上課睡大覺,老師也不會管,到時候差不多就讓你高中畢業,因為美國公立學校沒有升學率的競爭,只要學校不是爛到連最基本的州內統考都有多數學生通不過時,就不會有人管。
美國的學校從初中開始就沒有班主任,有問題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學校的輔導員,一個輔導員管上百號人,哪裡管得過來?在很多哪怕是不錯的學校,吸毒和未成年性行為,都是令家長很頭疼的問題。
私立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和生意,確實抓得比較嚴,但孩子的成長教育除了學校和老師,家長和學生因素也很重要。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對孩子缺乏關愛照顧與監督,而小孩學習不自覺,生活上缺乏獨立性,也很容易放任自流,到頭來的結果很可能是人財兩空,也就是錢花了,孩子沒成才,與父母也疏遠了。這樣的例子這幾年已經見得太多了。前兩天網上有篇文章是在美國中學任教的華人寫的,說是小留學生在美國學壞比學好要容易得多,說得一點都沒錯。
中國學生留美熱緣何高潮迭起? 2012-11-18
過去5年來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熱浪出現“井噴”勢頭,留學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數量連年以2到3成的驚人速度猛增。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發布的最新“開放門戶”報告發現,2011到2012學年,有19.4萬中國大陸學生正在美國的大學裡留學,比上年增加23.1%,連續第三年高居美國國際學生來源地之首,遠遠超過排第二位印度的10萬人。如果加上台港澳的留學生,目前有22.6萬兩岸四地的大學生負笈美國。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熱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移民熱、出國旅遊熱是相伴興起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人們口袋裡的錢更多了,有能力出去了;其次是國內民眾和用人單位對洋文憑和洋學歷的看重;第三是家長對中國大學教育體系和質量不滿意,而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又是公認的世界一流;第四是許多家長將孩子出國留學,作為下一代移民的一條出路;第五是美國歡迎國際學生,降低了留學生的簽證門檻,留學簽證的簽成率非常高。僅去年一年,國際學生就給美國經濟貢獻了227億美元,以中國學生佔四分之一估算,中國學生大致一年就為美國貢獻了57億美元。
面對高漲的出國留學熱,我覺得學生和家長還是要保持清醒冷靜,不要盲目跟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狀況。高中時期孩子的世界觀、性格多數還有完全成型,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好學上進,獨立性強,比較自律、刻苦的孩子,早點出國留學沒問題,但如果孩子平時就不愛學習,對父母依賴性強,自律性差,這樣孩子讓他們獨自出去留學,純粹就是糟蹋錢。近年來小留學生在外生活糜爛、奢侈消費、聚眾賭博、甚至違法犯罪的負面報導已經很多,可能多數孩子不至於這樣,但虛度光陰,把錢花完了,學無所成,兩手空空回來的,大有人在。
現在的小留學生出國熱,很多時候其實是家長意志,不管孩子自己的意願、興趣和能力,家長包辦一切,籌劃孩子的未來。最近《世界日報》就報導小留學生春節期間因為想家,偷偷溜回國,又不敢告訴父母,躲在自家車庫裡,讓父母四處尋人,最後找到了,堅決不願再回美國,父母只好把給孩子在美國留學而買的房子讓別人住。這其實並非極個別的現象。 如果孩子有意願、有興趣在高中時就出國留學,做父母的第一要先考察學校,選擇合適的私立學校,未必一定要是名校;第二要委託一個可靠的監護人,因為美國的寄宿學校到了節假日會關閉,如果有好的監護人,孩子在外能感覺到溫暖;第三,家長自己要多花心思,關心在外留學子女的學習進展、身心感受和生活狀況,幫助孩子及時調整適應。
小留學生在美學壞比學好更容易 by美國客 北京新浪網
中國家長熱衷於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留學,很重要的考慮是讓孩子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中國高考的激烈競爭壓力,當然也想盡快為將來上美國的大學鋪路,也有的是想通過孩子留學打開移民之路。不少家長擔心,送孩子出來晚了,就學不到地道的英語,對美國文化的了解就不夠深。於是,中國家長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送孩子出去留學比較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得因人而異。首先要看自家有沒有那種經濟能力,高中出來比上大學本科出來,至少多花20萬美元,比上研究生出來,至少多花50萬美元。如果是砸鍋賣鐵,自己勒緊褲腰帶,就為孩子早幾年出來留學,實在沒必要。
其次要看孩子自己有沒有留學的主觀意願,不要把家長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獨立性、自律性、自覺性、主動性如何。有些家長以為,國內中小學教學束縛學生個性,到了自由寬鬆的美國校園,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掘,自動成才。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中國小留學生湧向美國 2013-03-24美國客
在中國大學生掀起來美留學高潮的同時,中國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湧動著來美留學的熱潮。美國國土安全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到2013學年,美國私立高中有23795名中國學生,而2008年到2009學年時還只有4503人,4年工夫增加了近5倍。
如果再跟更早的數據相比,就更能感受到這股熱潮有多驚人。美國國土安全局統計顯示,2005到2006學年,中國僅有65名中學生持因私護照在美國讀中學,2010到2011學年,有6725名中國學生持因私護照來美讀中學,5年增長了100多倍。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學生最感興趣的留學熱點國家前五位分別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占比33%,成為中國學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地。
而在美國這邊,許多私立高中正面臨生源萎縮,財政困難的局面。美國私立高中學生數量從2005年的610萬下降到2009年的550萬,經濟不景氣使得私立高中的籌款更加不易,亞洲學生蜂擁而來便成了這些私立學校的生財之道。華爾街日報最近就報導說,俄勒岡州的一所教會私立學校,中國學生一年要花費49600美元,而當地學生只需要交12600美元,扣除中國學生的食宿和醫保費用,中國學生交的學費依然是本地學生的兩倍。這種現像在私立學校中是非常普遍的。
因為美國的公立高中一般不招收國際學生,即便招收,也是以交換生的名義來,簽證只給一年有效期,因此對於父母沒能在美國工作和長期生活的孩子來說,上私立高中幾乎成了唯一選擇。一般4年下來總開銷至少要20多萬美元。 面對小留學生出國熱,家長最重要的還是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因人制宜,不要盲目攀比,趕時髦、追熱潮。所謂實際狀況,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經濟狀況,對於工薪階層乃至中產階級而言,4年高中25萬美元再加4年大學20萬美元的費用,絕對不是小數目,所謂“出國要趁早”的說法,我覺得是一種誤導。
有意讓孩子出國的家長要考慮性價比,一般而言,研究生出去留學最省錢,但有人會擔心出去太晚了,學不到地道英語,或不容易融入當地社會,但高中就出去留學,我覺得對於多數家庭而言,付出的代價與可能的收穫不太成比例。
湖南一女生兩次作弊被同學舉報留遺言跳樓身亡
據綏寧新聞網2017.4.20下午2時左右,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綠洲中學初二175班學生龍某(女,14歲)從學校教學樓五樓跳下,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綏寧縣委政法委事故調查組在綏寧新聞網上發布通報稱,該女生20日在期中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教師批評,隨後又有作弊嫌疑被發現,留下遺言後從五樓教室窗戶跳下。
點擊查看大圖
通報稱,死者龍某系綏寧縣綠洲中學175班學生,在校表現尚好,但成績較差。4月20日,綠洲中學組織期中考試,龍某在第一場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老師批評,事後班主任老師對其進行誠信考試的教育。第二場考試後,班上同學發現龍某又有作弊嫌疑並報告了班主任老師。龍某心感不安,留下遺言,於下午14時許,突然從座位站起,從教學樓5樓教室窗戶跳樓,在場的同學沒有拉住。隨後,120趕至現場實施搶救,後至縣人民醫院急救,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回應
举报违纪呢哪里错了?那举报贪官贪官跳楼了是不是举报者也要去坐牢?
举报作弊本应该的,但是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可以想象给举报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唉,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存在问题。希望媒体不要再撒把盐了,还是本着拯救孩子为要,多关心孩子而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撒盐的媒体还是“媒体”吗?
可能媒体再趁机炒作一下,把举报者也"推"下楼去就满意了。
对孩子挫折教育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惯子如杀子啊!还有多少还记得有个儿子临刑枪毙前要求吃口妈的奶,结果把妈的奶头咬掉的故事!
叹息,现在孩子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既然这么担心作弊后果就开始不要作弊呀。如果要想成绩好还是得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是靠作弊。
这么一点点事情都承受不了,以后如何适应社会。
自作孽不可活,自寻死路,自我淘汰,不值得可怜
或许是个内心比较敏感的女孩,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应该是个好女孩,缺的只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唉~
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样的孩子只是经历的太少了,性格上有点关系,家庭的教育也有一些关系。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23_404942.shtml
胡說八道。中國有幾個諾貝爾?日本有幾個諾貝爾?還不知廉恥地跟日本比教育。
諾貝爾也不是馬上給的,通常一個成果要經歷20到30多年的驗證,才會決定給不給諾貝爾。日本近期的諾貝爾,都是30多年前的成果。中國屠老師也是,她的成果70年代就出來了
諾貝爾獎是西方白人社會拿出來收割非白人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工具,一般被這個獎看中的話,表示很快就有人帶著鈔票,房子,綠卡來請你去他們那邊當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還會很好心的幫你移民。
還諾貝爾?先進工作者,先進標兵,新長征突擊手,紅旗模範….等等, 有沒有你?法國資產階級作家薩特說: 是一種保留給西方作家和東方叛徒的榮譽
浙江教育界憑什麼看不起衡水中學?2017-04-12
衡水中學在浙江開分校引發軒然大波。這似乎是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應考教育對於浙江的素質教育公然的挑釁,難怪浙江教育界要惱羞成怒了。
浙江省教育廳方處長的這番表態顯然是有看不起衡水中學的意思,這種源於素質教育的優越感可以讓人理解。但是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如此表態,足以說明浙江教育缺乏包容的態度。衡水中學是以“高考工廠”聞名,是應試教育的代表,但求學的人卻絡繹不絕,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行高考制度的必然結果。分校能開到浙江,說明在當地仍然有這樣的需求,倘若浙江的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即使應試教育來了,教育部門又慌什麼?
至於浙江引以為傲的素質教育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沒有做過調查研究,不該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僅從網上的新聞就知道,杭州同樣是各類補習班扎堆,一到寒暑假家長們同樣是忙著給孩子報輔導班,什麼衝刺班、精品班、強化班、提優班、1 對1 名師輔導班等等,五花八門,目的就是為了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因為高考同樣是靠分數,這與應試教育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應該教育敢於把這個目的當口號喊罷了。
再來看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為目的,但是如何提高?如何有時間提高?這都是問題,如果你把琴棋書畫之類的當成一種素質教育,但那隻會讓孩子背上更沉重的學習壓力。素質教育是應當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之上,但目前具備了嗎?當孩子們的沒日沒休的學習只為擠那條獨木橋的時候,素質教育還離我們有多遠?又憑什麼看不起應試教育?
當買房成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以任何合法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都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以前當“房奴”可能還讓一些人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及時當上房奴意味著“上車”成功, 它甚至已經可以成為一種值得炫耀的身份。正如有人所說的,10年過去了,“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
面對現實,誰還能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評這個觀念呢?實際上,時代在變化,在大眾認知中,“啃老”早已完成去道德化的過程。本質上,“啃老”不過是家庭這個小共同體內代際之間的相互扶助而已,是一種合理的家庭財富分配手段。
父母無法為年輕人提供支持怎麼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階層流動確實很難,但互聯網時代也提供了大量的造富機會,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固化,能夠讓有才華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而不論身份。如果年輕人能抓住機會,短時間內實現買房目標,也並非絕難的事。所以,面對這個時代,年輕人如果有財力充足的父母可以依恃,對減輕未來生活壓力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沒有,好好訓練自己,抓住機會,同樣有翻身機會。
相關新聞
北京部分高校加快向郊區和雄安新區疏解
雄安新區火了之後:清華北大變雄大?
北京最貴學校匯總 上海土豪孩子在哪讀書
放棄天價學區房的他對這些民辦小學情有獨鍾
李克強:對校園欺凌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日本減負30年:家庭負擔倍增國民學力下跌
回應
西方精英上私立學校,競爭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殘酷。中國的腦殘們只盯著西方失敗者子弟上的公立學校。
西方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西方精英肯定上私立唄。中國是反過來,本來私立就沒多少,上私立做什麼。倒也不是沒有好的私立,北京上海多的是國際學校,有錢你就去讀唄.
沒事,平民們接著跟著權貴們的步伐哭著喊著喊醫改教改吧。
學生本來就應該靠成績說話,只不過都是為了學習西方模式,很多人開始動搖了
正解,日本三十年來試過的錯,中國正在重複。
問題是日本的創新力下降了麼?
日本的創新能力現在還在吃70、80年代的老本,再過5年它的創新能力還有一個變化。不能只盯著這幾年,再過30年,你看看日本還剩什麼?當年的大英帝國也不是一天衰落的,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只要這麼搞,遲早事…
要幹啥?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2017-04-13中國青年報
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英國匯豐銀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高達70%,居全球首位,而在無房者中,91%今後5年內有購房計劃。調查還發現,年輕人的買房驅動力更多來自父母,購房首付也大多來自父母和長輩的支持。
西方所謂“千禧一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80後和90後。也就是說,根據這份調查,每10個80後、90後中,就有7個人有房。而且,即便剩下的3個人暫時沒房,在未來也幾乎注定是要買房的。這項調查準確性如何,我們不太好下判斷。但從身邊經驗來看,買房確實是年輕人普遍意義上的剛需,買房成了年輕人步入社會後的第一要務。
同樣訴諸經驗,絕大多數年輕人買房資金來自父母的結論,大概也是沒有問題的。小縣城暫且不說,在省會城市尤其是京滬深這樣的超大城市,如果一個年輕人在畢業3到5年之內靠自己的能力買上房,他一定會是別人眼中的勵志模範。沒有過人能力與超拔毅力,恐怕做不到這一點。絕大多數有房的年輕人,都是靠父輩幫襯,這也是沒人能否認的現實。
自力更生當然讓人敬畏,但靠父母支持買房,就不光彩了嗎?未必。購房置業是一種財富積累手段,只要來自父輩的支持是合法的,年輕人就不該受到過多的道義指責。只是相比之下,靠自己買房比靠父母買房,住進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所房子體現的個人價值不同。但與強烈的住房需求相比,個人價值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很多人而言,房子才是衡量他們幸福感的根本標準。
房子成了區分一個人生活質量好壞、階層高低的關鍵參考物。有了房子,你才能活得更從容,可以更好地規劃下一步的人生,而沒有房子,總感覺“生活在他鄉”,難有歸屬感。所以,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年輕人的焦躁多於淡定,緊張超過從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就是房子。你可以說他們應該向西方人學習租房的生活方式,不必鑽買房的牛角尖,但在一個“有恆產者有恆心”觀念濡染千年的國度,在一個房子與婚姻深度捆綁而且房價飛漲的時代,讓他們轉換觀念、拋下精神包袱,實在有些一廂情願。
中美兩國的教育到底有多大區別?在我曾經編輯過的一本著作《透視美國教育(第二版)》書中,作者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回答。他們根據自己的深入研究、親身實踐和觀察分析,確認:美國教育的“成功”和“失敗”自有其歷史的、文化的、制度的多種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美國當前仍然是毫無爭議的教育強國,仍然在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這本書的主編王定華博士曾任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領事、交流與調研組組長;書中的20位作者都在美國長期學習、生活過,有的學成歸國供職於國內大學,有的仍居住在美國,任職於美國大學或教育部門。
在這本書裡,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癒博士的表述非常生動,他說:“中國教育培養的是聰明的孩子,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智慧的學生。”兩者的區別如下:
聰明的孩子 智慧的學生
1.能夠知道答案 1.能夠提出問題
2.帶著興趣去聽 2.表達有力的觀點
3.能理解別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東西
4.能抓住要領 4.能演繹推理
5.完成作業 5.尋找課題
6.樂於接受 6.長於出擊
7.吸收知識 7.運用知識
8.善於操作 8.善於發明
9.長於記憶 9.長於猜想
10.喜歡自己學習 10.善於反思、反省
對照思考這個表格,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在國際化的今天,我們期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擁有最強的全球競爭力,將來可以選擇過自己理想的生活……這顯然需要“智慧”,而不僅僅是“聰明”。
全球留學首選地,美國教育牛在哪? 2017-03-28
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召開新春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留學工作情況。數據顯示,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稱,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其中本科生已經占到30.56%。
龐大的留學生大軍都在哪些國家征戰?美國毫無疑問是首選目的地。
2015/2016年度,美國高校共有1,043,839名國際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有328,547人,佔總數的31%(這只是在美高校的留學生數量;僅在2015年,中國就有4萬多名留學生在美就讀高中)。其他主要的留學生來源國是印度、沙特和韓國。
有人說:“美國教育發展是一個奇蹟,兩百多年締造出一個教育超級大國。”也有人說:“美國教育危機不斷,質量提高舉步維艱,失敗的教訓相當深刻。” 前者對應的“美國教育成功論”和後者對應的“美國教育失敗論”都對我國教育產生過並且正在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成功論”的影響顯而易見——介紹美國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研修美國教育的會議延綿不絕,交流美國教育的項目遍地開花,最直接的表現是我國優秀學生的留學目標幾乎都首選美國。
“失敗論”最近些年也開始廣泛影響,諸多事件似乎都在表明美國教育不成功,我們不應再把美國教育放在榜樣的地位。其中一個典型事件,當屬2012年的PISA測試(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中學生代表在三個領域全部獲得了第一名,韓國、芬蘭、香港、新加坡、台北、日本等位次分列靠前,而美國中學生在參賽的65個國家中,科學位列23,閱讀位列17,數學位列31。美國《》當時的報導,不無緊張地引用裡根時代教育部官員的話,將此事與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提並論。
在這諸多的表象之後,究竟哪些才是美國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主流?作為家長,我們關注的除了宏觀國策,更多其實是教育的日常,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從家庭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從作業到考試等等都在怎麼進行。著名教育學者顧明遠先生就說:“對美國教育,用任何一種簡單話語去概括,都容易失之偏頗,不能停留在是好是壞的議論上,不能止步於基本學制的介紹,而必須要認真觀察,深度分析,努力發現其內在邏輯。”
大學入學 注定是個「賽局」2017-03-31聯合報 翟敬宜/大學教師
大學考招制度要變了,搞得家長目不暇給。太多主張,一下考科變少,一下調整採計項目,各種提案又都有人批評。有個聲音倒是很清楚,許多人都很在意「這樣改公不公平」。
事關升學,就面臨公平的質疑,光是現在的申請入學,就很有得說。只提備審資料不用面試公平嗎?(資料大可有人捉刀)。只面試不看備審資料公平嗎?(又不是所有人都口齒伶俐)
做為應屆考生家長,還在陪孩子南北奔波參加面試,一番顛簸倒也帶來了若干實戰心得。
首先說說「公平」。多數人都明白一試定高下非上策,所以才有多元入學。而在保留諸多彈性的設計下,早就無法衡量多元入學的公平性。
執意想著公平,可能會畫錯重點,不如趕快調整。對高三生來說,大學入學已注定是個「賽局」。家長可以協助的是靜觀其變,在既有規則下,陪孩子一起思考最適合,或贏面最大的賽局策略。
同時不斷地選擇:要參加繁星嗎?繁星上了後來想想不喜歡怎麼辦?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六個校系怎麼選?選系選校或自由配?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怎麼做?如何準備面試?或者索性拚指考?
每一關都有不確定性,要跟看不見的對手對賭,怕一步錯步步錯,且時而慶幸時而失望,好運不會永遠站在你這邊。考生的挫折壓力和情緒起伏是必然的,但這就是生涯抉擇的體驗。
客觀而言,申請入學的過程,倒是很值得年輕孩子去經歷。做備審資料和準備面試,都讓考生必須認識申請的科系,思考為什麼選它,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並試著清楚表述出來。等於給自己機會再想一次。抱持這樣的心情,對考招制度會怎麼改或「公不公平」,或許就能釋懷許多。
不論學測要考五科或考四科,申請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作文考一篇還是兩篇。我們更該想的是,孩子透過大學教育,能否成為一個有態度、能理性思考、有求知熱情、會溝通會合作,並懂得自主學習的人。
畢竟這個時代,十年後會出現哪些新工作新產業已無人能預料,這些核心能力才是可以帶著的基本功,這需要台灣高教品質的全面提升,也需要新一代能充滿為自己努力的勇氣。
考招制度只是個過場,我們更該關注孩子即將進入的大學是否已做好準備。那些花花綠綠的招生術語和辦學績效,比考招制度更讓人霧裡看花且擔憂。
誰能展現足夠的能量和誠意,幫助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誰才能得到認同並繼續存活。對大學而言,這也是一場必須面對的賽局。
能力Capability
這個應該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比較好理解,就是所謂的硬條件。你是否有完成學業的學術能力?這個包括你的分數,比如:SAT、在學校的平均分GPA、英語考試成績托福、GRE、GMAT等。當然,還有就是你是否在相關專業的研究成果和論文等。現在申請美國頂級名校競爭激烈,對於考分普遍較高的中國學生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夢想和激情Dream & Passion
現在我們中國越來越多談中國夢,實際上美國人最喜歡談夢想,比如美國夢。美國大學也不例外。美國大學特別是美國的頂尖大學可能比其他國家的學校更加重視文書的內容,你自己的興趣、激情和夢想是什麼?是什麼促使你來選擇這個專業和學校?完成學業後,它能夠如何和你要實現的夢想聯繫起來?這些在你的文書中都要自圓其說。一些學生的誤區是:把那些看起來很牛、很高大上的經歷或者獎項都一股腦兒放到文書或者簡歷中,其實關鍵是要能夠證明你和要申請的學校和專業的相關性。比如,你如果想申請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專業,那你需要突出寫和公共領域相關的活動、參加過的項目或者做過的論文。如果列出的是那些在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領域經歷,比如投行的經歷,你覺得很高大上,但實際可能起副作用。
膽量Guts
每一個人在自己生活和事業的道路上都會面臨重大選擇甚至重大挑戰。能否在關鍵時刻有膽量去承擔考量過的風險(calculated risk)(注意不是盲目冒險),這也至關重要。能否從你的過往經歷上看出來這一點呢?如果只是一個一輩子中規中矩的乖孩子,可能也並非最佳選擇。
遠見和洞察力Vision & Insight
馬雲在15年前看到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潛力,可惜當時很多中國的土豪都沒看到,反倒是一個叫孫正義的日本人和一個美國的互聯網公司雅虎看到了,他們現在可以阿里巴巴的大股東,看看今天他們的收益多麼驚人。因此,不管是領導一個城市還是一個企業,遠見不可或缺。
領導力Leadership
這個可能是哈佛比較強調的。當然,對於領導力的定義可以是多樣的:學生會主席叫領導力,甘地或者馬丁•路德金叫領導力,喬布斯或者馬克•扎克伯格領導科技創新的極客(Geek)也叫領導力。
這讓我想起1975年加州森尼韋爾市的一名高中畢業生。他申請了斯坦福和另外一所學校,得知被斯坦福拒絕,他十分沮喪,但後來被另一所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了。
他在麻省理工完成了博士學位,隨後成了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研究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2003年,他加入了斯坦福醫學院,並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一個斯坦福的本科學位,亦或是任何一所常青藤盟校的本科學位,在漫長歲月中只會成為你簡歷中最不起眼的一行字而已。所有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應該懂得的是:不論你被錄取還是被拒絕,進入大學,相對於漫漫人生路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紀念碑。
哈佛錄取六大標準,聽哈佛全額獎學金獲得者解密2017-03-18
冉維,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助理兼新航道留學服務中心總經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管理碩士(MPA),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他曾是新華社駐伊拉克戰地記者、駐華盛頓外交記者,2013年獲得共青團中央授予青年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雖然我拿著獎學金進了哈佛,但老實說,之前我對於哈佛的錄取標準到底是什麼並沒有清晰的了解。我一直好奇,招生官到底是按照什麼標準來篩選申請者的。於是,一天,我自己真的抽時間去了學校的招生辦公室,親自向一位招生老師請教。這位招生官說,錄取根據多個因素綜合評估,要說清楚招生的標準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在有限的時間內,他跟我分享了幾個大的原則。
人品Integrity
中國直譯是正直的意思,我更願意翻譯成人品。也就是說,學校首先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如何?這個需要從申請者的簡歷、課外活動、工作經歷、參加過的學生活動以及別人的推薦信來判斷。我想學校不光希望看到學生能夠自己成功,而且希望看到他能關心別人和社會。比如哈佛肯尼迪學院招生辦主任馬特•克萊蒙斯就說過,他在看申請者的時候,不光要看候選人是不是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還要看他(她)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別人和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何要如此?我認為,從淺的來說,如果一個學生極度自私,只關注自己如何成功,那麼他即使成功,也難以回饋社會,也很難回饋他的母校,那現在培養他幹什麼呢?
斯坦福大學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公開信2017.03.30青年參考
近日,斯坦福招生官理查德-肖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一封信,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多人早已度過了申請大學的人生階段,但這封充滿正能量的信仍然值得一讀:每個人都難免遭遇挫折,請不要放棄努力和期待。
即使我已負責招生工作30年之久,在這個週末,我依然為那些沒能如願拿到offer的年輕人而感到遺憾。同時,我也能預見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有著優異的教育背景、很高的SAT成績卻被斯坦福拒絕,而感到心煩意亂。
我一直相信,斯坦福的教育水平是無與倫比的,但經驗告訴我,當這些孩子被斯坦福拒絕,他們的家長往往更加沮喪。我能體會到這些家長的感受。女兒等待大學的錄取決定時,我也曾緊張不安。鑑於孩子們已經承受了太多壓力,在這裡,我想與你們分享三條理念。
首先,一切都是相對的。雖然每年錄取的本科生人數已數年保持不變,但斯坦福像其他同級別的學校一樣,每年收到超過42000份申請。不論學校對某一學科的側重和傾向問題,每年也會有數千學生被無情拒絕。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被拒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符合斯坦福的申請要求的。實際上,有著GPA 4.0或更好成績的申請者數量,是我們實際錄取人數的四到五倍之多。
我也希望能有個公式來解釋誰能夠被錄取,誰會被拒,但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是門藝術,而非科學。每一個課堂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需要有獨特的組合與聲音。我們意在營造一個和諧而多元的環境,這就意味著額外的貝斯手是沒必要的。另外,在我的同事內部也對申請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世界不會因為你被斯坦福拒絕了,而否定你的價值和努力。
其次,看得長遠一些。現在,媒體稱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然而就我所審核的這些申請斯坦福的年輕人來看,他們的出色無與倫比。這些被我們拒絕的學生,通常會被其他同一級別的大學錄取。從高中升入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完成這個轉變、從此走上人生新的階段,要比在哪裡完成轉變重要得多。此時此刻,家長們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取得的成就,以及享受4年大學生活帶來的驚喜。
這就要提到我想說的最後一點上了:教育成就人。不可否認,不同大學之間存在教育資源的差距,但它們都能給予學生學習、成長的資源和空間。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裡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占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台,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質量。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回應
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著強制性、組織性、紀律性。離開了老師的約束,班級授課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美麗的童話。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人才率不高,並非古人笨,不想學好,而是缺乏一個學習的強制措施,缺乏一個排除學習干擾的強制機構。讓個人、社會在自由、散漫中組織開展學習,個人覺得太過浪漫,太過理想化。
媒體評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高校慕課成長的煩惱》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方面,中國高校掀起慕課建設的浪潮,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的“輟學率”較高,“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以下為文章全文: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裡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裡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藉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絡視頻教學平台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信息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於網絡、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占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台,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像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當時的大英帝國,世界第一強權。想當年,英國攜堅船利炮,踹開無數國家的大門,殖民地遍布全球。那時的英國米字旗在全球各處驕傲地飄揚,人稱日不落帝國,好不得意。
那時英國的女王,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得意洋洋地喊道:“艦炮在手,天下我有!”於是天下臣民齊聲高呼:“女王陛下千秋萬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一百多年如白馬過隙,物換星移、人事全非!時間到了2016年9月15日。年邁的女王老眼昏花地坐在白金漢宮的夕陽下,坐下的首相大臣低頭匯報工作:“女王陛下,洋人要給咱修核電站了!”
女王猛然站起來,怒道:“混賬,咱大英的核電品牌不是響噹噹的嗎?什麼時候輪到洋人給咱修核電站。”
首相大臣低聲說道:“女王陛下,那都是過去了事了。咱大英的核電敗得連家底都沒了。現在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不讓洋人修核電站,全國電力缺口無法填補,您老只能再用蠟燭了。”女王聽了,沉默良久。
沒過幾月,2017年3月14日,英國決定全套翻譯上海小學數學課本供英國學生使用。大臣向女王匯報工作:“女王陛下,你的子民要用洋人的數學課本了!”女王聽了,一聲長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回應
這件事必須佩服英國人,當初我們的老佛爺能從善如流,國人也許就沒有後來半個多世紀屈辱
腐國絕對是實用主義者識時務者為俊傑
看看英國人的表現,有些地方還真的很讓人佩服。英國人是真的實用主義的大本營呀。
這件事必須佩服英國人,當初我們的老佛爺能從善如流,國人也許就沒有後來半個多世紀屈辱
人家老牌帝國不務實怎麼混,你看人家退歐加入亞投行就很務實。
在京重點高校自主招考今年呈三大特點2017.3.25新華網
近兩年來,北大自招一直堅持“量身訂製”和多樣化的測試方式,並明確提出“寧缺毋濫”。報考北大自招的考生須具備“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全國決賽或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等條件之一。
人大今年招生計劃比去年有所增加,達到130人,其中物理學和化學專業各增加5人。考古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的面試都將採用現場抽籤答題和評委自由提問兩種方式,重點考查考生知識水平、理解與表達能力及學術發展潛力。
北京林業大學今年自主招生資格認定、筆試科目等均有變化。該校對今年工學類的潛能測試分值進行了調整,為引導面試多元化發展,增加了實驗操作部分的分值,此外對園林類的高考成績降低要求。
今年各高校對自招入選考生依然給予不同程度的降分優惠政策,在錄取政策調整上有鬆有緊。對特別優秀的入選考生,不少名校可降至一本線錄取。
北大今年給予入選考生的優惠分值為降20分到60分不等錄取,清華降分幅度為10分至60分,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兩校均可給予降至一本線的錄取優惠。
人大今年對理科試驗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給予“降60分錄取或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惠政策,而此專業去年降分幅度為30分。北理工今年為考生增加了“可獲得當地同科類本科一批模擬投檔線下降60分錄取”的優惠政策。
針對今年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上海市和浙江省考生,北師大、北理工、北化工等高校今年明確了對浙江、上海入選考生的優惠分值。例如,北師大“引領計劃”中規定,“浙江、上海考生,高考投檔成績達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劃定的高校自主招生參考錄取控制分數線上40分或30分,即予錄取”。
招生更陽光全程監督自主招生選拔
北大今年學校將在選拔中更加嚴格規範,初審環節由學校本科招生專家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嚴格審核評價。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將全程監督初審和測試過程,測試過程全程錄像,專家名單和麵試順序由抽籤隨機確定。
人大實行內部和第三方雙重監督機制。內部監督由學校監察處負責,全程監督自主招生選拔,第三方監督由人大聘請的社會監督員組成的社會監督委員會負責,社會監督員有權參與招生選拔過程並提出意見。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可逾越的規則,處處受限,需要尊重這些規則,這是美國孩子從小就要明白和學會的。那他們有沒特別寬鬆自由的地方呢?有的。
“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美國,孩子們最先佔領的“自由區”是自己的便當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可以自己決定每天的午餐吃什麼了。
興趣愛好也一樣,很多老美爸媽都怀揣著一種相當樂觀的“觀望+支持”態度。
除了“吃喝玩樂”,在學習上,美國孩子的自主權也比較大。
在逃逃他們學校的課程安排裡,每天都有自由閱讀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可以閱讀任何自己想閱讀的書,可以在教室讀,也可以在圖書館讀,可以趴在地上看,也可以躺在椅子上看,還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五花八門什麼姿態都有。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走進教室,肯定會感嘆,這也太寬鬆散漫了吧~~~
美候任駐華大使:女兒收到北京一所國際學校聘書
艾奧瓦州當地電視台WHOTV稱,美國艾奧瓦州州長佈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2017.3.21前往得梅因市區教堂參加一個家庭教育午餐會,透露了一條涉及家人的消息:女兒通過Skype面談,已經收到中國一所國際學校的聘書。 布他也開玩笑說,特朗普政府正在密切審查自己的背景。“填寫不計其數的文件。難以置信!它至少花了我們6個星期的時間。”
你以為美國孩子多自由其實一點不比你孩子多2017.3.24新浪教育
總的來說,美國大多數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教也是很嚴的,甚至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嚴,有時候一個手勢、一個語氣,就能震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過在其他很多情況下,美國的孩子們又比我們想像中更“自由”一些,他們可以不經過爸爸媽媽的商量和同意,自己處理、決定不少事。
這其中的寬和嚴,“自由”和“不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兒呢?
言語和行為很“不自由”
美國孩子首先感到的不自由是“言語不自由”,有些話不能不說,有些話又絕對不能說。
美國家庭經常會讓孩子們組織各種派對,邀請小朋友們到家裡來玩。你會發現,當派對結束小主人送走每一位小客人時,都會十分禮貌地說:“Thanks for coming。”(謝謝你能來。)而這時候,小客人也會非常禮貌地回應說:“Thanks for inviting me。”(謝謝你的邀請。)
在孩子還不能熟練運用這兩句用語時,雙方家長必定在一旁鼓勵和監督,反正這話沒說完整,派對是結束不了的。
但有些話又是一定不能說的,被視為禁忌。比如在逃逃的學校裡,stupid(愚蠢的)、dumb(愚鈍的)這類詞彙(其實我覺得dumb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但學校規定是不能說的)是絕對不能出現的。
言語受限只是美國孩子“不自由”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更是被各種各樣的規則所束縛。比如在逃逃的學校,從學前班開始,遲到就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等同於曠課,如果累計次數超過規定範圍,就會被開除需要重新申請學區。另外,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各種行為規範和社會規則,比如關於垃圾的分類,就花了好幾週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更多地接觸到社會時,他受到的限制也隨之變得更多。上週逃逃有個關於釣魚的作業,本來我想著就是直接去湖里釣一下體驗過就算完事了。後來發現沒那簡單,說是釣魚作業,但在真正開釣之前,得做很多功課,得搞明白一堆釣魚規則。
在美國釣魚是要有許可證的,在釣魚之前,必須去申請釣魚許可證。而且針對不同的湖,可能還需要有不同類型的許可證。另外還要查看每個湖的具體要求,有的湖是只能在岸邊釣,而有的湖則可以開著船去湖中釣。對於釣上來的魚,也有規定,如果比規定的尺寸小,還必須放回湖里去。
要想在美國愜意地讓孩子們垂釣一番,還真不容易啊!
大學“代課族”愈演愈烈:每堂收費20元至50元
2017.3.7《錢江晚報》發布一則新聞,記者稱目擊高校“代課族”,每堂收費20元至50元。校方表示,如果查實學生找人代課,會給予處罰。
“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這是大學裡流傳已久的一句“玩笑話”。一些高校為了根治大學生逃課的現象,對於大學生的出勤率有著嚴格的要求。對於學生來講,出勤率和學分息息相關,關係到能否順利畢業;對於高校老師來說,學生的出勤率也是學校對老師的重要考核標準。代課是一個由逃課的大學生為保證不掛科而催生的“行業”,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產業。需要代課的同學可以花錢買到自己的空餘時間,幫忙上課的學生可以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賺錢,看起來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細究起因,有同學可能會說自己兼職太多,或是課程無聊,還有校外考試臨近等原因,而有的同學甚至是因為冬天早上起不來而需要代課。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難道不是學習嗎?寒窗苦讀的目的難道就是來大學睡覺?且不說曠課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找人代課更是一種褻瀆知識的表現。
當代大學生多為95後,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5後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大學也一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塑造成了自由的天堂。在熬過了12年的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後,大學生對於自己的身份出現了模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的時間也可以自己安排,而學習似乎成為“多餘的任務”。學生的身份漸漸淡化,自然也就沒辦法回到初高中時代按部就班的上課狀態了。
不論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有多豐富,大學生依然還是學生。這4年的時光是大學生最後的充值時間,有的同學可能會說,在大學期間找實習增加經驗對自己今後找工作有很大幫助,所以上課變得不重要。實習固然重要,但是充實自己才是最有遠見的投資。
原來我沒有那麼特別
他們也是從小用Instagram、臉書、Snapchat長大的一代,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所以他們看起來都很厲害,一付「問我吧,我很了」的架式。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答案,心中充滿不確定卻又不想讓人知道。
研究證明,人們使用手機、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就是當你達成目標、打贏比賽時,腦內產生的快感。當我們的手機響起,不管是來電、簡訊或通知鈴聲,腦部就開始分泌這種化學物質。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傳十個簡訊給十個朋友,「嗨!」「嗨!」「嗨!」「嗨!」(笑聲),只為了得到一個回覆,讓我們開心。
事實上,多巴胺也正是我們抽菸、喝酒、賭博時,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物質,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我們對抽菸、喝酒和賭博設有年齡限制,但對社群媒體和手機卻完全不設防,這非常危險。
很多酗酒者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意外發現喝酒帶來的快感,可以幫他們度過成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從此上癮。如今,整個年輕世代換成了藉由社群媒體和手機,得到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
所有的上癮症,都會導致人際關係崩壞。也就是說,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會與人互動──我們需要這種能力來應對往後人生中的各種壓力。
結果,真的碰到壓力時,這些年輕人不懂得如何跟人求助,而是沉迷於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很多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有多少追蹤者、多少個讚,要是有人取消追蹤,就會深受打擊。好多年輕人都跟我說,他們的友誼都很膚淺,因為他們不曉得如何建立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17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年輕人為何很難管理?四個原來如此2017-03-0吳怡靜
是年輕人難管、草莓,還是企業和主管真的不懂這一代?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西奈克,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他如何剖析這一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
美國人稱他們是千禧世代,中國大陸叫他們「80後、90後」,台灣則是「七年級、八年級」,全球各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
但這個族群始終脫離不了「草莓族」、「媽寶」等標籤,被認為不好用、不耐操、愛跳槽、難管理。
今年年初,知名作家西奈克(Simon Sinek,暢銷書《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引起熱烈迴響,贊同和反駁都有。
「這是個自信不足、不懂得跟人互動、缺乏因應壓力的能力,又很沒耐心的世代,」他觀察,「把他們放到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
從父母教養、科技上癮、追求即時滿足,到工作環境,西奈克逐一分析這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他歸結,「是我們虧欠了他們。」以下是他去年底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說的重點整理:
每次演講或開會,一定有人舉手問我千禧年輕人的問題,顯然大家都覺得,這個世代有夠誇張,很難管理。他們被形容為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懶惰的一代,我認為這是個很不公平的標籤。
領導人應該要有同理心。碰上這個世代,我們卻只是一味指控他們的不好,看不見同理心。
許多公司乾脆不再談領導,直接問年輕人要什麼?年輕人說,我們要懶骨頭沙發、免費食物、彈性工作時間……。想要的都給了,結果,他們依舊難搞。
我認為有四個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parenting)、新科技(technology)、缺乏耐心(impatience),以及工作環境(environment)。
首先,這一代年輕人都是教養策略失敗下的產物,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灌輸,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當他們畢了業開始工作,很快就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特別,不能想要什麼有什麼,老爸老媽也無法幫你升官。許多年輕人的自我形象整個崩潰,自信開始動搖。跟以往的世代相比,他們成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一代。
中國、印度IQ智商急升 專家提2原因2017-03-06聯合新聞網
人類越來越聰明?BBC報導,根據《智能雜誌》(Intelligence)刊登研究結果指出,世界上的平均智商呈現成長狀態,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現象更為明顯。這個研究結果也支持了先前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弗林效應。
根據《智能雜誌》刊登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結果指出,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的IQ測驗分數呈現上升狀態。而在某些特定地區的平均IQ分數,更呈現大幅度上升。根據研究指出,這些地區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及印度等地,這些地區的人們平均IQ分數在六十年來上升了約20分。而已發展國家包括美國的智商上升程度則比較平緩,然而英國人的智商卻呈下降趨勢。
這項研究是根據過去64年以來所獲得的405項研究數據,這些數據來自48個國家,總共包含20萬人參與。
倫敦國王學院的調查結果也支持了先前科學家所提出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所謂的福林效應所指的是,智商測試分數隨著年代逐漸增加的現象。弗林效應最早在1982年由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學者詹姆士.弗林(James R. Flynn)所提出。
弗林研究美國歷年智力測驗題目時發現,雖然智力測驗的難度不斷提高,但受測者的平均分數卻仍呈現上升狀態。
對於人類智商測試分數的不斷提高,有解釋認為,產生弗林效應的原因來自於人們應對考試的能力越來越好,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傳播的普遍性也被認為是可能影響智力發展的因素之一。
後來初中高中大學我都是住校,父親也管不到我了,我從自己的繪畫特長中找到了自信和快樂, 性格才慢慢開朗,(80年代的父母很多不支持孩子畫畫,我畫畫是會挨打的, 畫不知被父母撕了多少,我爸覺得“畫畫能當飯吃嗎?寫一筆好字對將來找工作有利”)回憶起小學自己幹的事,覺得有些可怕,這些事,我從沒對我爸媽說過,我心裡明白他們是愛我的,只是教育方法有問題。我這樣說,不是讚同歐美放羊式的“輕鬆教育”,我是認為嚴格教育不能以恐嚇和侮辱人格為方法——哪怕你的意圖是善意的。
素質教育出了一群聖母,我小時候我媽打我,掃帚都打散架。否則我估計早進監獄了。那時候為了玩遊戲偷家裡錢,天天撒謊.
孩子不聽話是在是苦惱,只能打了,也是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何況我小時候不也是被打出來的麼.
一農村校長的2個女兒,我可是看著長得,他的這兩個小孩如果是行為習慣的毛病,如;不認真、懶惰、罵人不按時完成作業,那皮帶抽起來就像不是親生的。大女兒高中一畢業,就考上重點大學,大學一畢業就考上四川的公務員,現在省會工作。小女兒去年就考上研究生。我想我這個身邊的現實可以駁倒你。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不過我要告訴你的事,就是這個校長,每個星期一的列會都會反復告誡他手下的教師,不要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要遵守教師法。這,你該高興了吧。
大家討論這個話題都忘記了一點是要因材施教,同樣的教育小孩也要根據小孩的性格採取或嚴或鬆的教育方式,比如那種自小內斂,父母一說重話就嚇得心驚膽戰的小孩,那麼父母就應該鬆一點,應該認真溝通為主,但是還有一類小孩養成了壞習慣如文中偷人東西的小孩,如果不採取強力措施他根本不把你當回事,甚至表面答應不再乾了,實際上過後繼續幹,這個時候你還是只是言語上的教育,那麼其實是溺愛了,小孩會認為你除了嘴上說說罵罵不敢對他做什麼,要糾正他的行為唯一辦法就是讓他對這種行為的後果感到害怕,我相信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對一件事感到害怕多半就不會再去做了,那麼對於小孩來說讓他感到害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皮肉之苦,即便當時小孩心理面不理解恨父母,但是如果能夠靠著這種內心恐懼就此糾正這種行為,長大之後還是會感恩的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2_28_396308.shtml
四川:父親把7歲兒子捆綁吊起欲放河中因偷竊屢教不改
據中國新聞網2017.2.28報導,四川眉山,父親教育兒子,竟用繩子將7歲兒子綁住慢慢放到通惠河中。當事父親講,因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為讓孩子長記性才如此。
孩子父親表示,因為現在孩子還小,家庭教育為主,如果他到了社會,滿了18歲了,國家的法律就要製裁他。我掉他的意思就是要他說話算話。最主要是以後不要去拿別人東西了。
許多網友紛紛吐槽,對孩子來說,童年應該享有更多的輕鬆和歡樂,而絕非只有學習的壓力。大家都不認同這種極端、粗暴的教育方式,即便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但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其對立的情緒,更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遇事也通過極端方法來處理。
回應
一看就是親爹,那些叫囂愛的教育的才是坑爹。
這孩子要是僅僅因為學不好的話,扔河裡是過頭了。
只有我注意到是那個小孩偷竊,屢教不改嗎?
這樣的老爹才是真正關心自己孩子未來的,不努力學習,哪裡來的本事。我女兒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我拿鞋底子打屁股,好容易管教過來了。咪了個的網絡上天天有人喊愛呀,孩子應該玩,開心的童年啊,扯淡。小的時候心收不住,長大就完蛋了。都他媽的玩啊,樂啊,功夫怎麼來,一幫腦殘鍵盤黨話說什麼應試教育沒有創造力,扯,沒看現在國內科技井噴,沒看我們的墨子號衛星,悟空衛星,量子通訊,銀河超算,天眼嗎?沒看老牌帝國英國都引進中國教育模式了嗎?
作為一個從小被嚴格教育的過來人,我想說——嚴格教育可以,但要講究方法,小時候我父親用耳光責罵和竹板教我練書法,我書法的確在小學時期寫得不錯,所有的假期我都在父親額外佈置的書法,作文,數學題中度過,書法我還拿過小獎。但是我從此非常恨和怕書法,因為回憶起書法,我沒有任何愉快的回憶,只回憶的起耳光。我自己知道,我父親逼得最狠的一段時間,我的心理是不太健康的,我不敢對嚴厲的父親說“不”,那段時間經常拔家裡鴿子的毛,折磨小昆蟲看它們慢慢死,看著它們同樣痛苦我就覺得沒那麼痛苦壓抑了,那時候我經常用刀割自己的手臂玩,站在陽台水泥護欄上幻想跳下去我爸會不會後悔,我覺得我小學時候離心理變態真的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現實卻是受制於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修改決定將於2017年9月1日起實施。在有關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此次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並對兩類學校做出明晰的界定,“還將依據分類製定相應的收費、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對國際教育行業的影響還需等待更多細則出台,不過目前國際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則建議,保證教育質量是民辦國際學校要正視的問題,完善政府部門在低齡留學人群的監管與服務也是解決行業監管現狀的途徑。此外,合理配置本土教師、外籍教師和海歸教師,是維持國際學校教學穩定、借助國際課程教學經驗改革本土課程、實現國際學校長久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於民辦國際學校存在的亂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有觀察,他認為,國際學校在監管上是有空白的,“民辦的國際學校按照私立學校在管理。而在教育上,因為這類學校被要求要完成中國所有公辦學校規定的課程,所以他們把課程列在課表上,但不會按課表教學”。
陳志文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需要對國際學校進行監管,“首先要從法律層面重新定義國際學校,另外,也需要對相應政策進行調整,畢竟按照私立學校的監管標準,很多學校實際教授的課程體係是非法的”。
回應
國外真那麼好混嗎
歡送這種人趕快出去
外國人要從小培養。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24_395712.shtml
“學校宣傳得太過頭了。在我們精英班,有同學的托福只考了很低的分數。”就讀於北京市昌平區某國際學校的一名同學說,在學校高三最好的班級,一般只有一半的學生能考進美國排名前30的學校。
在包小娟看來,如果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前對國際課程完全不了解,只是因為孩子在公立學校太累,那麼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反而是件壞事。
對此,瑛子的媽媽深有體會,“剛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時,孩子的英語完全跟不上節奏,只能補課。用了兩年時間,我女兒才從國際學校的雙語班轉到完全的英文班”。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進了國際學校,家長就可以放鬆了,實則不然。
“在北京、上海的很多國際學校或國際班,學校為了保持高畢業率,會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勸退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讓這些學生復讀。但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國這一條路可走。”一位母親在某教育論壇上這樣寫道,她的兩個孩子在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上學。這位母親發帖說,“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提高,我又急著給他找家教,教他SAT、TOEFL等。一對一的私人家教很貴,通過私人關係找到的是300多元/小時,通過機構找的需要四五百元/小時。兒子還得同時補好幾門課,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了。走這條路的家庭,經濟壓力越大,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越高,家長的情緒也越容易失控”。
加強監管迫在眉睫
對於目前的國際學校“熱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以上海為例,不少代表提出,教育本不應該是一個賺大錢的產業,我國法律也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必須是非盈利的。有些“貴族化”的國際(雙語)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瞄準了家長的腰包,把學校當成了搖錢樹。這些學校的教師流動性大,良莠不齊,辦學質量也可想而知。對於這樣的“國際學校”,家長們應當警惕。
2016年11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北京王府學校聯合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顯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發布方新學說傳媒CEO吳越看來,國際學校作為一個複雜的教育體系,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
對於國際學校的問題,在女兒就讀3年之後,鄭勇華也有不少感觸。
“上海最近開始整頓國際教育市場。一方面原因是最近十來年發展太迅猛,出現了不少不合理現象。據我們家長了解,一些國際學校打著公立學校的旗號招生,中間出現不少腐敗和利益輸送。”鄭勇華說,還有一些國際學校管理失當、教學質量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源質量下降。學校招生不滿,就會降低標準,為了盈利放任各類學生進來讀書。好孩子進去了反而不能忍受不學無術的風氣。
包小娟回憶,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當場發飆,她問道:“我初中那麼優秀的孩子,現在為什麼變這麼差?”
答案是多方面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比家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並不是只關注特定的孩子,而是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但到了國際學校,孩子和家長的感覺可能就是沒人管了。與此同時,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有些孩子的成績退步特別大。”包小娟說。
留學宣傳言過其實
不少國際學校往往對外宣稱:入讀美國甚至世界前一百名學校的機率高達90%以上。這樣的宣傳語也成為一些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動力。
“進國際學校完全就是奔著出國的,除了家裡有企業和不想出國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只能多花錢出國。”一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毫不諱言。這名學生的家長在國內一所大學工作,因為對國內大學的某些現狀存在擔憂,於是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高中,繼而考取國外的大學。
去年12月,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範皚皚、深圳市教科院教授張素蓉、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史玉組成的課題組發布了《高中留學意願報告》,其中顯示,國際班學生作為留學群體的典型代表,有著更為突出的特徵,學業成績排名在26%至50%這一階段的學生就讀國際班的比例最高。這說明就讀國際班的學生是成績次優的中學生。
此外,在調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及以上的學生中,超過一半就讀於國際班。由於我國目前國際班實行單軌制,就讀國際班便不可以並且也很難再參加國內高考,所以一旦選擇了國際班,也就相當於選擇了低齡留學。
儘管出國留學的目的很明顯,但對於國際學校宣稱的“去國外都讀名校”,不少學生認為有“過度宣傳”之嫌。
不過,時下家長們談論最多的“國際學校”,也是最受歡迎的,卻是另外一塊“是非地”。
記者採訪了解到,70%以上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送孩子就讀的實際上是公立中學開辦的“國際班”——提供高中課程,但孩子在中考結束後就進入到出國程序。這裡面有真正的國際班,只招收外籍子女或國際留學生,也有90%的學生都是中國籍的高中國際部。
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高中創辦的“國際班”,幾乎從誕生之初,就因其亂象叢生、利益鏈複雜,質疑聲不斷。
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了解了國際學校的來歷,不少家長可能想知道,這些國際學校除了收費貴,還有什麼?
“就課程來說,這類國際學校的教學部分完全以外籍教師為核心。課程設置要么選擇英國體系,要么選擇美國體系,或者兩者兼用。”曾經在北京某國際學校擔任老師的包小娟向記者介紹說,這些外教教師的質量是“一分錢一分貨”。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是貨真價實的外教,但也有不少學生即便在高中畢業後仍玩不轉英語。“在學習方面,也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很多國際學校管的不嚴,學習風氣並不好。”包小娟坦言。
除了開設國外課程,國際學校還會提供多種特色課程。在一些國際小學,鋼琴和游泳是與語數外一樣的必修課,中學還開設諸如陶藝、戲劇、攝影等課程,並要求在自然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和文化類(商管、經濟、歷史、哲學、藝術等)中選修課程。此外,每科都會佈置論文,要求用英語寫作。
學生們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涵蓋運動、商業、藝術、公益等多個種類,每天有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學生也似乎更熱衷於這類活動。“我不敢保證學習一定比外面強,但是自主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一定比外面學到的多。”一位曾在北京王府學校就讀的女生對記者說。
“國際學校最顯著的社交特點在於隔離性。學生以語言分群,說中文的在一起混,說法文的在一起混,說英文的在一起混。在這種環境裡,最吃香的是會多門語言的學生,能在各個圈子裡都混得開。”包小娟說。
對於不少家長關心的學習氛圍,“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這裡的學習氛圍差強人意。去年,我們學校的平均畢業成績在全地區排名第一,遠超國際學校的世界平均分,然而懶散、享樂仍然是這裡的主題詞。”包小娟說。
在江蘇省蘇州市工作的程雪梅也告訴記者,因為丈夫有加拿大國籍,為了讓女兒今後能上蘇州的國際學校,她準備帶孩子到加拿大生活幾年以取得加拿大國籍。
然而,有錢、有外國籍,還不是進入國際學校的全部門檻,還包括孩子的英語水平、家長的空閒時間等。
“如果沒有英語基礎卻想讓孩子考國際學校,這不是開玩笑嗎。先不說學校能不能錄取你,就算孩子進去了,能適應全英文教學嗎?能與老師同學愉快交流嗎?孩子能適應嗎?”鄭勇華對記者說,孩子即便進入了國際學校,也非萬事大吉。“國際學校的課時相對較少,孩子的假期多,還鼓勵家長高度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除了和孩子有關的各種節慶表演活動,還有媽媽沙龍、讀書會、家長聚餐、教育講座等,假期裡最好還能帶孩子去旅行”。
國際學校是什麼來歷
五花八門的國際學校、國際班經常讓“小白”家長一頭霧水。記者發現,在北京市,各類國際學校就有數十家,陸琴為了考察學校,花費了半年時間準備資料。
“除了少數供外國使館工作人員子女上學的純國際學校外,大部分國際學校的主體性質其實是民營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民營機構的出資方千差萬別,可能是某個知名教育家,也有可能是某個煤老闆。”陸琴說,這類學校通常會挂靠在一個國際文憑組織的旗號之下,“比如英國的愛德思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瑞士的IB等。國際學校和國際文憑組織的關係是,前者是後者在某個地區的認證考試中心和教學點。後者為前者做資質考核和監督,但前者俱有完整的人事權”。
“很多圈內人告訴我,挂靠在國際文憑組織的學校只要能通過考核,之後的管理和運營一般都不會被國際文憑組織過問。”陸琴說。
據介紹,目前比較好進的國際學校屬於中外學生同堂,被稱之為“提供國際課程的中國民辦學校”。
1997年,北京私立匯佳學校開設了國際文憑課程。2000年,世青國際學校成立,外籍學生佔65%,中國籍學生(含港澳台)佔35%。此後“民辦洋教育”風生水起,2005年樂成國際學校成立、2006年海嘉雙語學校成立……這些學校的創辦者,多為企業家,如王府、樂成、新英才等學校的背景都是房地產開發商,有些則原本就是教育從業者,其中就有原來北京五十五中國際部的負責人。
然而,當她看到所有作業後,這個在上世紀70年代讀五年制小學的北京白領沉默了:語文複習5節,聽寫生字背課文、複習聲母表、改小卷子,還有一頁漢字要寫;數學口算練習一頁,改卷子、複習;英語複習3課單詞、背誦……
瑛子的父母最終決定讓孩子離開公立學校的原因在於,瑛子在設計黑板報時沒有按照老師的規定畫線,被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責罵,繼而因為瑛子說了自己的理由,被罰站一個中午。
“我發現孩子的眼睛已經不亮了,所以下決心離開。”這是瑛子的媽媽給記者發來的微信。
“假如我在上海有房且家庭年收入60萬元以上,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送孩子讀初中,中考後上普高,高考後上大學;第二種是送孩子去讀國際學校,考國外的大學。前者學費大概是後者的1/20。然而,就大學的錄取難度而言,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在上海的錄取難度遠大於去國外讀個相似排名的學校。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孩子可以更早和國外接軌。”在受訪者中,鄭勇華說得更“實際”,他的女兒目前在上海就讀國際學校。
“在國際學校裡,學生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貴,家長基本上是各個領域的精英。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也是希望幫孩子從小打造一個人脈圈子。”鄭勇華說。
國際學校門檻有哪些
不管是陸琴還是瑛子的父母,又或者是鄭勇華,他們送孩子上國際學校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的前提是,這三個家庭的年收入很高。
在很多人看來,有錢是上國際學校的一個重要前提。
“入學以後,學費每年至少10萬元,這還不包括住宿、生活費,不包括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鄭勇華告訴記者,另外還有各種國際旅行、冬夏令營和所謂的“開眼界”活動。年級越高越費錢,因為各種遊學、社會活動會增加開支。
當然,除了高額開銷,國際學校還有其他門檻。
鄭勇華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學校之火爆,已經遠遠超出想像。“特別是北京的國際學校,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只要報名就能上。想讀國際學校,不光要求學生參加選拔考試,一些學校對學生身份、家庭等情況還會做出要求”。
“除了一些國際學校要求孩子持有外國護照或綠卡,同時還要求入學申請者父母至少有一方持有外國護照。有的國際學校甚至對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都做出了要求,比如有的學校會要求了解父母是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甚至家長對國際學校以及國際課程的熟稔程度也被納入入學考查因素。”鄭勇華說。
國際學校調查: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法制日報2017.2.24發表題為《國際學校,沒有想像中那麼美》的文章指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調查動機
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掀起了一股“國際學校”熱,不少家長將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以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同時為未來的出國留學鋪路。然而,上國際學校就真的能與國際接軌嗎?國際學校真的適合孩子們嗎?
放下電話,本來還在侃侃而談的陸琴,默默地嘆了一口氣,“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陸琴所說的“次”,指的是一家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國際小學,每年學費18萬元。陸琴本想讓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國際學校,但因孩子不是外國籍不得不放棄。“原來以為只要父母一方是外籍便可,今年卻多出了孩子也必須是外籍的條件”。
近年來,不少學生家長因種種原因,將孩子的受教育路徑從公立學校轉向了一條非主流的教育道路——國際學校。
“我越來越感到,孩子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家長之間的競爭。這個競爭是個無底洞,沒有標準,沒有底線。”一位曾輾轉於公立、私立、國際學校的家長在某教育論壇上留言,“平心而論,無論走哪條路,都能達到同樣的目標,家長應該根據自身和孩子的客觀條件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這也道出了不少選擇國際學校的中國家長的心聲和邏輯:國際教育終是件“奢侈品”,動心可以,買下卻需要冷靜又冷靜。
為什麼要去國際學校?答案五花八門。
陸琴的答案很明確,儘早接軌,“因為我們家的生意已經逐漸轉向國外,我們打算過幾年移民,國際學校和國外教育體系更加接近”。
不過,除了這種解釋,陸琴還有一些話,“孩子在公立小學上學太辛苦”。
北京女孩瑛子選擇就讀國際學校,也有類似的原因。3年前,瑛子的生活是這樣的:每晚寫作業要花3個多小時,到晚上9點才能做完功課。瑛子的媽媽曾經以為,做作業花3個多小時是女兒拖沓造成的。
比如美國的中小學階段很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習技能的培養,對孩子的教育多采用鼓勵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因材施教,這是我們教育體制未來的發展方向。假如有一天我們國家也實行這樣的體制,一樣鼓勵學生注重自己的興趣發展,那難道只要有興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
我們認為:興趣也許是最好的老師,是孜孜不倦學習的動力,但這只是學習的啟始動力,許多孩子對很多方面都有興趣,但是並沒有成為他們以後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簡單,他們並沒有為這個興趣而努力。比方說喬布斯,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因為有著非凡的天賦,但是這種天賦也是要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經歷痛苦,不斷嘗試失敗或積累下來。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優秀的人也是要通過不斷努力,辛勞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一個小孩,他是很喜歡畫畫,但是他並沒有為此而努力過,那他以後就能成為一個畫家嗎?孩子因為有興趣,所以對某件事更加努力學習,更加有目標去學習,甚至為此做出很多犧牲,這才是他以後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為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學習中要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否則長大都很難有成就
在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下,一些學生在高度的學習壓力下,學習很努力,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學習,成為大家熟知的書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讓孩子學習到知識,還要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團隊精神,情商逆商等。單純為了考試而考試,這絕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也只是成為會考試的機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極力排斥學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而已。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寶貴品質是會伴隨他們一生,這些都能讓他們在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歡玩,家長不讓他們知道學習是辛苦的,他們怎麼可能主動努力學習?
現在零零後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沒有負擔,他們從小生活中一種沒有壓力的環境下,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快樂,他們從小就沒有為生活而擔憂的必要,所以快樂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種不必要的想法。沒有目標,沒有壓力,強調快樂,這是當前大部分零零後孩子的生活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努力付出,幫他們樹立長遠的目標,為目標而努力,這是家長和老師們的一種責任,也是孩子通過學習要培養的一種能力。
回應
是的 科學告訴我們沒有寓教於樂,只有苦逼的刻意練習
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辛勞付出,培養出他們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責任感。孩子在上學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學習就是他們的責任。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小時候不努力學習,沒有目標,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樂,長大後在工作過程中會變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與其說在孩子教育中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具備勤奮拼搏的精神,不如說是在培養他們自小樹立起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優秀品質,讓他們長大後踏入社會後具備積極向上,努力付出的責任感,這才讓孩子在努力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目標。
美國為什麼要研究我們的應試教育,因為我們會吃苦
現在很多人都在詬病中國的應試教育,呼聲最高的就是孩子負擔重,扼殺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認,有些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甚至很多學習的內容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用,孩子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這個情況並不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內容。我們關心的是,在目前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變這種體制,那如何去適應它。
所謂適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樣,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謂的素質來招生,中國有多少寒門學子能進入清華、北大這些高等學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暫時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製度,同樣現在面臨的應試教育,誰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們並不可能很快就能改變它。在這種體制下,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適應它,必須要學會努力,勇於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種體制下生存。美國許多重點大學每年招收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所以美國反過來研究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如此“優秀”。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應試教育反而培養了中國學生在千軍萬馬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肯努力,會吃苦,為了考試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的努力。
不要以為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我們有些家長總是羨慕國外的教育方式,事實上除去偏見,外國有些優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
請嚴肅地告訴孩子:學習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樣! 2017-02-14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國外也一樣
縱觀我們身邊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學習也是一樣,誰不是一路考試拼搏上來的,誰小時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業,有時做得不好還要被老師批評兩下?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這過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麼快樂。
有一些家長以為國外的教育就是快樂的,其實在國外,優秀的學生他們一樣要很努力學習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比如新加坡的小學教育,教學領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專門的課程之外,還有藝術、語言方面等領域,充分開拓學生的天賦。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不也經常懸掛著一把戒尺嗎?據說,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兩個老師在場才能執行。
所以,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正確的,但是學習過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並不意味著孩子課外不需要復習,不需要刻苦學習。
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
絕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學習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優秀學習成績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別人玩遊戲的時候,別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靜下心來學習。有的孩子心智比較早熟,從小便有自己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奮鬥目標,並為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沒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但至少有一個像考上好中學或好大學這樣的短期目標。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他們首先是有一個目標,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努力付出,這個過程是談不上快樂的。快樂是體現在學習的結果上,當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辛苦的努力得到回報時,學習的快樂才會顯現出來。但是也不排除極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俱備極強的天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這只是個例,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我認識一位收入屬中產階級上層的醫生,原本住在城郊別墅(生兒育女時買下的),孩子上學後發覺校內太多非裔阿裔,恐拖小孩後腿,不得已花大價錢擠進巴黎西郊富人區,讓孩子得以擇校。傳統和現實都注定了在西方社會,學習和考試不是撬動社會階層轉變的主要槓桿,更不是唯一槓桿,小孩成績好壞學校不抓(老師才不會為抓成績加班),父母著急也沒用,這與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此外,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公共教育,直到五、六十年代都並不是“成績好壞不在意”的,是七十年代以後生活逐漸富裕、生育率大幅下降、加上受左翼思想(普世價值)影響搞“寬鬆教育”的結果。
戰後經濟起飛的那三十年,正是通過嚴格的教育(課程、學時比現在多得多,中小學一直保留體罰),土著白人下層社會(工、農、小職員)最後一批可造之才得以擠進了中產階級中、上層。之後兩個因素終結了這一上升通道,一個就是為“人”著想的“寬鬆教育”,幾乎把生來沒有上升渠道的平民子弟單憑苦學翻身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另一個是整個社會智商高的人之比率遠不如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的聰明才智往往不分社會階層,早就被打散了,且時常越往下走越精明狡猾;而西方社會聰明人有規律地集中在上層,越往上走越精明狡猾。
西方這幾十年“寬鬆教育”的結果是文科讀寫水平大降,法國現在一個高中生的讀寫水平不如五十年代一個小學生,最嚴重的是理工科水平下降,自產的科技人才一年比一年缺乏,幸虧還有一個補救措施:搜羅第三世界的科技人才。不光研究所有越來越多的有色面孔,連醫院、學校外裔人員也不斷增多,不光搶奪亞洲、南美、東歐的科技人才,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非洲醫生、工程師都一併搜羅。然而,即便有劫才的便利,發明和創新總體水平近年也已開始下降(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國際”組織的“客觀”排名)。目前法國已有所醒悟,但教育之事“放”容易“收”談何容易,教育一垮就是幾代人的事。
中國教育單純圍繞著高考,的確有其弊病,尤其當教育變成了只培養技能和考試技巧的工具,卻忘了一國教育之最主要目的是傳承自身文明(哲學思想、文化藝術)、塑造自我意識,而不僅僅是培育靈魂空空的職員、工程師,更不是像如今這樣專門為外國培養無魂而有技能的移民後備軍。所以,我們必須慎談教改,因為切入點有一點點偏差,就會將“改”變成“放”,而誤以為“放”即“改”是非常本能的行為,一旦形成慣性,對教育本身及國家未來有百害而無一利。
中西教育之細節差異 2017-02-10邊芹
任何社會都是有組織的,都會挑出模范家庭向外展示,越“理想”的社會組織越嚴密,你可以讚美某個理想的“點”,但不能以“點”作“面”。一些社會調查及很多文藝作品顯示,德國社會家庭成員間是相當壓抑的(紀律與規範嚴密),由此生育率極低,德國育齡夫婦選擇不生育的人數多於法國,人口危機處西歐之最。西方父母與孩子間時常是一種深及靈魂的控制,遠非中國父母能及,更非中式思維的人能體察。
中國父母想的更多的是孩子未來的福祉(當然也有以此為自己打算的),為此不惜代價和精力投資教育、關注成績;西方父母則更在意孩子是否能成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承繼者,為此註重行為馴化和思想灌輸。由此西方小孩成人後與父母的關係往往兩極分化,未馴化成父母思想行為複製品的孩子會一生叛逆,與父母形同陌路,甚至斷絕來往;反之則與父母成為志同道合的同伴。與之相比,中國孩子成熟後與父母關係不是向兩極分化,而是往中間靠攏,很少單靠志趣維繫,更少意識形態紐帶,同時卻能為情所動,浪子回頭。
此外西方父母並非無所謂小孩成績好壞,但的確不像中國父母那麼掛心,這是由幾個因素促成的。首先歐洲自古沒有不分社會階層、不分血統單憑文化考試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傳統,下層子弟紙有通過進入教會方可識文斷字,進而擺脫卑賤命運,但代價是教士不能結婚、沒有子嗣(宗教改革後有部分改變)。直到工業革命以後,傳統才得以改變。十九世紀後公共教育漸次普及(而我們的私塾早就是一種公共教育),對科學人才的需求和公務員考試制度(比我們的科舉考試晚了上千年)的建立,使得一個人靠學習成績晉升社會階梯成為可能。但由於傳統,也由於社會階層已處在一種固化狀態(西歐工業革命以後除兩次大戰沒有大的社會革命),學習、考試改變人命運的比率較之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兩次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一個工人或農民子弟,靠文化考試一步翻進上層建築的門檻,以我長期觀察的法國為例,機率之低可以不計。土著白人基本上是父母吃什麼飯孩子吃什麼飯,例外的幾乎只有一些外裔移民家庭,那是因為高智商的父母移民後落入社會下層。中產階級上層和富家子弟很少不讀私校的,是這些私校本身而非成績界定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連公立名校也多是中產階級上層子弟進入,這些學校都座落在城市的好區域內,沒錢的住不進學校附近的學區房。
中國棋院圍棋部部長王誼(56歲)表示,“在圍棋方面,我們從日本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年輕棋手層出不窮,中國的實力增強,還要感謝日本”。
中日之間通過圍棋進行交流的傳統從二戰前一直延續下來,不過2017年將迎來一個重大節點。3月份,大阪將舉辦由中日韓三國頂尖職業棋手與日本開發的人工智能(AI)軟件共同參加的國際圍棋賽。日本的參賽選手是在2016年前無古人地奪得7冠的井山裕太九段(27歲)。中國的參賽選手並非柯潔,而是21歲的其他年輕希望之星。三個國家的頂尖棋手實力大比拼,再加上“人類對戰AI”的元素,此次比賽必將備受矚目。
回應
因為圍棋的誕生地就是中國!
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
是嗎?找優越感不能這樣找吧
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是看事情要客觀!
那是真的,清末民國時候,日本一個普通的棋手都能橫掃中國。像吳清源這樣的天才都要去日本學棋。中國重執棋壇牛耳,是國家慢慢強大起來以後的事。
現代圍棋確實發源於日本。在日本,率先廢除了座子,這個舉措代表著變革。從清末民初到建國初期日本的圍棋水平遠遠超越其他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最強者陳祖德憑藉中盤戰力才擊敗日本職業棋手,然後九段。中日兩國近代的圍棋水平對比完全和國力對比相一致。被日本授予名譽七段的陳毅說:“國運盛,棋運盛”。
大秦帝國里,衛鞅也是這麼評價圍棋。
日本圍棋最強盛時的代表人物卻是從中國到日本的吳清源,說變革或清流他也當之無愧!
跟國運相關,沒錢時候玩個屁。經濟強大了,才有閒錢去培養閒情雅緻發展興趣。
看過棋魂就知道了,日本的圍棋圈子相當封閉,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吸收新鮮血液的能力。
日本人自大到了一定程度了。中國不是超越日本,是超越韓國。早十幾年前日本就被韓國超越了。
我們只不過在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已,各方面都是這樣,你們日本人要習慣,反正你們都習慣了一兩千年了。
以後被超過的更多,先慢慢適應!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07_392911.shtml
中國父母拼命為孩子尋找特長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特長和升學密切相關。雖然各地區多少存在一些差異,但中國孩子上初中一般都要考試,這時候有特長能加分。不管是什麼特長,都能加分,提高成績。
報導稱,加分同樣適用於中考和高考。就連北京大學這種中國的代表性高校,高考成績沒過線的學生也能通過體育及文化等特長加分入學,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像世界圍棋界的一流選手柯潔一樣擁有卓越才能的人會進一步受到優待,無需參加高考,就能進入喜歡的大學,這就是當今中國的實情。
柯潔的母親周柳萍說:“兒子的圍棋前輩也在30多歲時進了北大。現在忙於圍棋,等穩定下來之後,將來打算讓他到北大或清華上學”。正因為如此,除了學習之外,中國父母為讓孩子學習特長付出非同尋常的努力。從英語到鋼琴、小提琴、繪畫,中國到處都有面向幼兒開設的培訓班也是正因於此。
報導稱,雖然幼兒教育存在過熱問題,但中國長期受到詬病、偏重記憶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也因為實行加分製而多少得到一些糾正。為培養柯潔這樣的天才提供了沃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柯潔8歲獨自前往北京,11歲成為職業棋手,13歲進入國家隊,為實現飛躍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座落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國棋院,目前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名國家隊隊員聚集在此歷練棋藝。隊員是從約400名職業棋手中選拔出來的精銳,都是16~30歲的年輕一流棋手。
國家隊隊員切磋棋藝(2016年11月,位於北京的中國棋院)
雖說是國家隊,但並沒有報酬,唯一的好處是能出名。為了生活,他們只能作為職業棋手贏得比賽,自己掙錢。年輕職業棋手的年收入為15~20萬元人民幣左右。雖然與一場比賽就能賺到6萬的柯潔等一流職業棋手存在差距,但年輕棋手們仍然懷著對將來的憧憬,每天堅持與隊友們一起歷練棋藝。
特長培訓和激烈的競爭改變了全球圍棋界的勢力格局。日本棋院副理事長山城宏(58歲)介紹說,“感覺現在的國際比賽中,進入前8的棋手裡有6個是中國人,2個是韓國人。奪冠的幾乎都是中國棋手,遺憾的是日本棋手連進入前8都很困難”。
據介紹,在日本圍棋巔峰期的1986年,圍棋人口達到了約1000萬,後來因圍棋下法多樣化,減少到了目前的300~400萬。20世紀90年代,韓國棋手崛起,2000年代中國棋手崛起,逐漸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日媒:中國如何超越日本成為培養圍棋高手國家?
據日經中文網2017.2.7報導,被稱為“史上最強”柯潔年僅19歲就達到九段,是中國圍棋界的瑰寶。不光柯潔,近年中國陸續湧現了很多年輕的圍棋高手。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為何如今中國能夠超越日本,培養出眾多棋藝高超的年輕棋手呢?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訪了柯潔生長的地方——浙江省及北京等地,了解到了中國的特殊國情。
點擊查看大圖
田沐沐(左)和周宗強對弈(右)(2016年11月,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柯潔的家鄉是浙江省麗水市。2016年11月,記者來到柯傑曾經學習過的圍棋培訓班,目睹了那里大力培養新棋手的場景。
“在柯潔之後,過了大約10年,我們又發現了一個能力這麼強的孩子。他可能跟柯潔一樣,兩年後為了當職業棋手去北京”,在圍棋培訓班裡,周宗強( 45歲)一邊跟學生對弈一邊對記者這樣說。他是這個最初教會柯潔圍棋的培訓班裡的老師,棋盤對面是6歲的田沐沐,念小學一年級。
周老師所說的“將來可能會超過柯潔”的田沐沐來圍棋培訓班還不到1年時間,但現在“他已經能跟45歲的我一爭高下了”,周老師認可了田沐沐的才能。每天田沐沐放學後一來到培訓班,周老師就陪他下棋。
記者拜訪培訓班那天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外面已漆黑一片,但同一個樓上的其他培訓班還有十幾名小學生在跟著一位老師學圍棋。這種培訓班還有很多,每天有將近100名學生放學後去學圍棋到晚上8點半。大家都面帶笑容,看上去很開心的樣子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培訓班的負責人李守勝(43歲)介紹說:“光我們培訓班的孩子就有700人。這附近(麗水市蓮都區)學圍棋的孩子大約有1000人”。
圍棋為何如此受歡迎?周老師介紹說:“現在中國競爭激烈,父母們都很拼。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般從小就開發孩子的才能,圍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認為圍棋有助於開發兒童潛能和提高智力的父母越來越多。柯潔的出名也帶起了圍棋熱潮”。
柯潔的父母(2016年11月,北京)
其實,柯潔的父親柯國凡(49歲)、母親周柳萍(44歲)從小就開始拼命尋找柯潔的特長。周柳萍稱,“試了美術、籃球、奧數等很多科目,最後決定讓兒子學他喜歡的圍棋”。
由歷史經驗可知,後進國如戰前的德日蘇或戰後的中共南韓新加坡等,甚至民主自由化身的美國也將教育當成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社會化之工具。(《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1.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2.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3.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即使李陳政權的教育體制亦然(到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時乾脆不務正業,不辦教改專事台獨教育)。
他們的共通處是教育做為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執行統治者(不論有意或無意)建立國家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工具,至於操用工具時的嚴酷或和緩程度,取決於其外在環境挑戰及內在所想達成目的之難易。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百思不解,基礎不行,可美國人創造力怎麼那麼厲害?比如蓋茨,一個肄業生,考試肯定不是學霸級,可是世界首富,不勝枚舉。
然而,心靈雞湯沒告訴你的是,蓋茨他母上大人是IBM董事,巴菲特的父上大人是高盛高管,連特朗普創業父親僅僅借給他100萬美元(80年代)… …
挖槽!這心靈雞湯騙了我20幾年。
蓋茨是哈佛大學優等生,他所謂的肄業,其實本碩連讀畢業,他的學分已經夠本科畢業了。
人家是什麼家庭背景?你都不想想?你一個窮人如果玩蓋茨這種,保管你一輩子翻不了身!還是好好讀書吧!
說明單純的創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光,把創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把科學和商業結合,真正提升生產力,財富會滾滾而來。當然,懂得如何去結合,這本身也是創新的一種。重要是是爹媽有關係。人家明明在賣東西的時候,是把關係網和政治結合。
考試雖然不是學霸級的,可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真不是隨便進的,而且美國好的大學也不是隨便畢業的。你上網絡公開課上看一下就知道美國知名大學一堂課的信息量有多大!不是我們國內進了大學反而會鬆懈的情況。所以美國大學的創造力也是靠刻苦讀書發掘出來的。這一點,你去知乎上搜留學生的生活就知道了。
很簡單,試問一個智商160的從沒上過學不識字的人有一個智商120的家庭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創造力高嗎?評判任何一件事要看當時的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 新中國是一個在一片廢墟里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成立伊始,連讀過幾年私塾的都被看成寶貝,大部分人連飯都吃不飽,等到我們和西方這些富裕國家經濟基礎差不多的時候,再比一比,你就知道西方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個渣了.
歐美的創造力我承認,但是你說有多厲害或者想說中國沒創造力那就不對了,他們所謂的創造力是基於多年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現在中國在各方面慢慢趕上來了,以後中國的創造力恐怕會讓世界都震驚,等著瞧吧.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總之,美國教育體制的本質是:讓有錢人接受好教育,讓貧窮者接受爛基礎教育!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31_346545.shtml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芬蘭經濟只贏希臘 誰害的?2015-11-27 聯合報
扣除希臘,哪個歐洲國家今年經濟表現最差?答案令人意外,竟是芬蘭。今年第三季芬蘭經濟萎縮0.6%,正邁向連續四年經濟衰退之路。自2008迄今,芬蘭經濟產出衰退6%,只比義大利的8%略好。
回應
是哪個賤錢眼開的雜誌前幾年一直在捧芬蘭?
這個賤錢眼開的雜誌也一直在捧教改
根據天下雜誌第384期,內容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還好他們還有世界第一的教育,經濟才能贏過希臘?!還是說,因為他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才拖垮他們的經濟?!....
輕輕鬆鬆就爽爽過日子?遲早要露出馬腳! 民粹黨也一樣!
台灣有很多媒體非常喜歡吹捧表現突然很好的國家,知前愛爾蘭也是這樣被捧,沒多久也成了歐豬四國之一。
亞裔學霸讓本土學生患心理疾病 美國名牌學校取消期末考
by張小茸 韓旭陽(新浪國際駐美觀察員 新浪國際高級編輯)
2015-12-15,就在美國全國為歡慶聖誕節做準備的時候,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會議室內,卻在進行一場氣氛緊張的學校董事會討論。主要議題就是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標準,因為來自亞洲的學霸,已經讓本土美國學生不堪壓力,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校董事會最終決定對教學大綱進行簡化,相關改革還將包括晚上不佈置家庭作業、取消高中期中和期末考試等。
本土家庭支持“找回童年”
亞裔家長反駁減壓就是反智
回應
我覺得還是讓美國人每天玩玩,做做遊戲,不用考試,這樣挺好,只是不要影響咱們國家就行.
贊同!美國人有蠢的權力!
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台灣教改運動的人本本質會變質為國本,其因如同台灣的其它民間社會運動、都與反國府運動共犯之外,如屍哲所戲論、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灣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升學主義及浪漫人文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和人本教育首先發動。與反國府運動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運動等共同支撐著李陳政權的權威。
台灣教改運動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具有泛政治性的反國府特質,但由於教育--不論源自中國傳統的儒家科舉或延自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教育體制--均具有位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社會黨國化機制之首位的屬性,於是自大陸民國時代建立起來為重振中國民族文化自尊和救國救民的國府教育體制,在屬性上與國府構成實體性關係。這種教育雖有效地達到黨國化、重振、救國和發展經社的目的,但主因於升學主義的種種教育弊病,卻提供了教改運動者外在客觀的不滿氛圍。
批評黨化教育者的重心在將黨化教育與政治統治、中國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而疏於分析國府教育體制的外在客觀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教育理路。國府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解決清末以來中華民族文化沈淪、追求中國統一、及建設國家,在達成這些目的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矯枉過正的沙文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
由西洋教育史的發展可知,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從德俄到法意英美,不論基於國家發展或擺脫傳統教育體制,均大力推行國家教育。西方如此,受西方壓迫的後進國為擺脫外來殖民帝國、內部傳統封建及反叛勢力等的阻力,當然更會推動「黨國教育」。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英國研究:適當壓力 有助應付考試【台灣醒報2011.05.06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亞洲倒數第十【聯合報╱黑白集2011.09.14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2014.9.4正式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 虎媽戰歌掀戰火【聯合報2011.01.15
「虎媽」女兒 被哈佛、耶魯錄取
華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迴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只能拿第一! 印度也掀虎媽潮【聯合報2012.03.11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爆紅,使華人虎媽受到舉世矚目,然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不遑多讓。蔡美兒認為,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大陸還多。
有些印度父母求好心切,動輒辱罵子女,甚至強迫他們下課後再念10小時書,禁止他們參加朋友聚會,並且退訂第四台。
三月初發布的官方調查顯示,99%印度學童曾被老師甩耳光或用藤條抽打,81%學童曾遭師長責罵書念不好。孟買「DNA報」評論:「硬逼子女讀書就是印度的虎媽式教育。」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印度學子撐不住。2010年,印度有2479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自殺,比2001年的1571名增加900多人。
歐巴馬:加強教育提升美競爭力【聯合報╱記者傅依傑2011.02.20
美總統歐巴馬19日上午(台北19日晚)在每周例行全美廣播指出,美應加強數學與科學教育,以提升創新與就業,美私人企業應參與此一努力。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無奈的高考“浪人”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芝城"特許公立高中" 弱勢生全上大學公視(2010-03-13)
偏遠地區或是先天條件較差的中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國內「繁星計畫」最重要的目的。而國外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在美國芝加哥南區一所「特許公立學校 」,今年度畢業的一批107位學生,統統都符合上大學的資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一起來看看。
金恩4年前依法申請政府補助,在以非洲裔為主的芝加哥南區,創辦這所特許中學。當時只有百分之4的學生功課還跟得上,平均程度相當差。 為了激勵學生,金恩設計了特別的領帶,並要求學生隨時服裝筆挺,果然在學生心裡建立了榮譽感。其次,每個入學的學生會領到一只手錶,意思是要學生上課不要遲到。當然,光是這樣還不夠。這間學校的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半。換言之,他們比其他中學生多出72000分鐘的上課時間,幾乎等於多念一年。
這種特許公立學校,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行。由政府出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學校,也就是說,創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定特別的校規。 例如提姆金恩的做法就是,這間學校只收男生,因為他希望這群大男孩,把過人的精力拿來念書,而不是去泡妞。果然,今年度畢業的107位畢業生,不必經過特別加分優待,統統都獲得4年制大學院校的入學許可。這在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因此,這類型的特許中學,在很多地方,人氣遠超過傳統的公立學校,成為一般家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首選。記者徐家仁報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3/2881268.html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占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這個急需改革的體制,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https://read01.com/on5NB6.html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聯合報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四、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這一點可以模擬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制下,採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採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循環,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麼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制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里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麼?
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里。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習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這樣,這些後進工業國的教育體系,反而比前驅工業國更像工廠的流水線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對象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導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習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
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線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就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當然,因為東亞國家的勤勞傳統,孩子們這麼辛苦,如果確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問題就在於這個有效性上。
這種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信息,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習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
就以日本為例,15至19世紀,日本人口波動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約為英國同期人口的四倍。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的適耕土地,面積僅相當於英格蘭的一個縣,生產力卻又不及英格蘭的一個郡縣。所以在德川時期,為了維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勞節約發揮到了極點,甚至有兩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一個是日本政府出面來鼓勵溺嬰,以至於300年間人口零增長。另外,因為寶貴的土地不能用來給家畜提供飼料,日本人系統性地取消了車輪和家畜的使用這兩項基礎性農業技術,其結果呢,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發生意外災難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慘遭溺斃。這種東亞民族特有的匱乏和焦慮心態,不管是東南亞的土著民,歐美人,甚至非洲人,都無法理解。
所以對於教育資源,如果是狹義地理解為配備良好的教室、高階教師之類的,那確實是有限的,對於長期處於稀缺的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種」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
而且,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4、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的指導下的發展。日本的工業化要歸功於通產省的官僚們,韓國則是政府支持幾個財閥來配合整個發展計劃,而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個五年計劃在指導。
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
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習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持。但是,這種論述的多在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而且學習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這正好切合了東亞偏愛的學習法。
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了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3、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影響
很多對聯考的辯解,都是說,雖然聯考不盡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這是儒家傳統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公平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壓制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發展途徑,那就很可悲了。東亞國家的人口基數那麼大,這種人才浪費的機會成本也是高得很難估量。
舉個其他國家的例子。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 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好大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
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另一方面,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爭奪,這個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何這個地區的爭奪會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呢?那也許要歸咎於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到了十七世紀後,就都陷入了內卷化的陷阱。
如果要和科舉模擬的話,現在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里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舉對人才的遺漏盡人皆知,而現代不管哪種考試,能考得出考生的興趣、志向、想像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經看起來最客觀最可衡量的數學考試,也會遺失很多東西。
所以,雖然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是社會必須能認識到考試的極大局限性,並削弱它在選材中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慮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台灣、中國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2、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占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複習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就是複習。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習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
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習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複習,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二、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 「普魯士基因」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這個模式,是在18世紀是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是他們最先發明了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
三、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三國在19世紀末為了追趕西方列強而開始引進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時,又不可避免地由於自己的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而對這個制度作出了潛意識的扭曲和偏重。
1、對大學入學考試和科舉制度的混淆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
看幾個諾獎的實例吧,2002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柴昌俊教授的工作是通過超級神岡探測器驗證了同時得獎的戴維斯教授提出的中微子質量與理論值的差值,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戴維斯教授的工作要更加高大上一些,但其實上小柴教授的工作更加艱鉅,光建造這個“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程問題就是幾乎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所以諾獎委員會把獎授給了他們兩個人。2010年的化學獎是授予發現“根岸偶聯反應”的根岸英一教授等三人,簡單地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就是在已知的試劑中篩選出一個最合適的出來,與其說需要憑空而來的創造力,不如說更加需要對枯燥的重負勞動的忍耐力。2014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藍光LED也是這樣,基本上已經知道了方向,也知道實現的不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咬定一個方向,考驗的是耐久力和工藝經驗。2012年得到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的iPS細胞也還是這樣,就是在不同的組合中尋找出那個可能的組合,與其說創造力,不如說是運氣。
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諾貝爾獎得主還全是臭名昭著的“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怎麼辦?輕易地斷言應試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的那些人能不能休息一下?
至今為止中國確實還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理化醫三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不是原因的還就是經常受到反智主義者指責的“應試教育”。
http://dajia.qq.com/blog/232760106999386.html
諾貝爾獎得主: 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 2016-11-03
日本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項,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但對於日本的教育現狀,以及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表示擔憂。
中村修二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就是這個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和中國幾乎一模一樣的日本,卻先後有22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去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得到物理、化學和醫學生理學這三獎有19人,裡面雖然有兩人在獲獎時已為美國國籍,但是所受教育以及獲獎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完成的,是歐美國家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不知道那位教授應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順便說一聲,還有一個有名的填鴨應試教育大國叫印度,也有過六位諾貝爾三獎得主。
現代社會中“應試教育”是絕對必要的,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方式作為“merit system”(資格任用)被西方文明引進之後,現在無論是大學入學或者企業招人都採用了考試的方法,因此現代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就只是也只能是“應試”的,特別對於資源貧乏國家來說,除了向教育要人才之外更無別的出路。
至於應試教育或者填鴨式教育和所謂“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可以用來證明這種論點的材料,用鼠標和触屏驅逐了鍵盤和按鍵的喬布斯有天才的創造力,但是在他過世之後,那些和他大致相同教育背景的蘋果公司的接班人們就再也沒有了創新,所以說有些能力僅僅是天生的,和後天的教育沒什麼關係。
很多人對諾貝爾獎有一種誤解,一說諾貝爾獎就是愛因斯坦,一說愛因斯坦就是廣義相對論,就是質能方程E=mc,似乎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成天坐在那兒瞎想,最後琢磨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的主。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就是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抄上一遍都是苦活,而真實的諾獎工作中又髒又累又危險的多的是。
有人曾經把學生做題和做科研做過一個比較,結論是:“除了做題知道肯定有一個答案,而做科研不知道有沒有答案之外,兩者其實是一回事,而且使用的方法也大同小異。”應試教育中的題海戰術不會窒息創造力,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被“題海戰術”所訓練出來的耐心和體力,還真不容易完成科學研究呢。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發現一個什麼規律或者是找到一個正確的結果,確認一個錯誤的方法也是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又開始了對“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批判,只不過現在的批判不是出於意識形態,而是出於什麼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其實兩種批判都一樣,都是在趕某種時髦,只不過時髦的內容從“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換成為“拯救童年”罷了。
除了有出於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而批判的人之外,還出現了有從功利觀點出發來批判的人,最近有一位中國名校的教授撰雄文抨擊“應試教育”,說是應試教育使得“中國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得不到諾貝爾獎,這位教授無比痛心疾首,呼籲要想拿諾貝爾獎就要取消應試教育。
如果僅僅是那些悲天憫人的夢囈則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為選擇教育方式是個人的自由,誰要是覺得哪種教育方式有問題則完全可以不選擇那種教育方式,可供的選擇有很多,只要不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就沒有問題。
但是把中國至今還沒有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歸罪到教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存的教育制度,根本就取消了民眾的選擇權,所以就要認真對待了。
中國教育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完全可以討論,但是“最危險時候”的表現是不是就是因為沒拿到諾貝爾獎,以及“最危險的時候”的根源是不是就是因為在進行應試教育呢?
筆者這就舉一個反例,這個反例就是日本。
“應試教育”指中學教育,顧名思義,這種教育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的入學考試。在日本有一個“偏差值教育”的名詞,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日本高考是各學校自己出考卷,有人根據統計規律計算出要被各學校錄取所必需具備的統計偏差值,正式高考之前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模擬考試的考分都折算成了相應的偏差值,這樣考生就在自己的偏差值容許的範圍內選取所報考的學校以避免失敗。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就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偏差值,“偏差值教育”也就是“應試教育”,而且還是導入了數理統計的更加科學的“應試教育”。
日本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應試教育,用來形容進入好大學的話是“通過了考試戰爭”,教學方式當然就是“填鴨式”了,日本留學生在外國大學一直有“不愛發表意見”的形象,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聽老師講課記筆記還忙不過來呢,下課之後學生的複習採用的方式也是中國學生最拿手的那種“題海戰術”。
張維為:三問諾委會主席
【2016.12.19,中挪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聲明》,這也標誌著中挪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年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鍾情於劉曉波“人權鬥士”的“光環”,張維為先生當年的一篇舊文,以對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三問”,道出了“全球普世人權”與“西方話語霸權”二者的虛實關係。】
第一,什麼是人權標準?
第二,這個世界上應該由誰來裁定侵犯人權?
第三,人權到底能不能超越主權?
回應
美國以及西方鼓吹的人權就是強盜邏輯,美國西方的人權高於別國的主權,美國西方人的利益高於別國人的利益,殺人放火掠奪別國的財富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侵犯美國西方的人權。被害者沒有人權,殺人犯的人權要被最尊重,這對強盜有利當然要鼓吹。在別國搞顏色革命也是一樣。比如在中國,美國西方維護那些垃圾與人渣的人權,就是好讓這些人顛覆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分裂中國。
應該讓張維為去領導外交部,讓中國在世界風雲場上能挺起胸,收起窩囊相。
學者是研究成果出來,外交是決定要不要拿來用你的邏輯是只要出成果就要用,外交不能這樣幹,外交要平衡國家利益,不是你手上有個石頭就要打人,你可以把石頭放兜里,決定什麼時候用.
中日都填鴨,結果大不同—— 談應試教育和諾貝爾獎的關係by俞天任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文革的一個重要側面就是“教育革命”,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中國始終有人在批判中國式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分別將其稱為“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說這種教育方式為了應付高校的入學考試而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像填鴨一般把含糖高的飼料通過特殊的裝置強行塞入鴨子嘴里而催肥一樣。
其實填鴨並沒什麼不好啊,做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
“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這句話當年就是那些“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抗教育革命的一句反動話,絕不能大聲說,要不然讓人告了密弄得不好都可能會坐牢,這種反智主義的胡鬧一直到文革結束才結束。
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
回應
美國倒是有好多好多諾獎經濟學家,可惜不能挽救日益失衡的經濟和越來越難看的GDP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文學和平獎一樣,都是美國統治世界的輿論工具而已。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們,其成績就是製造出各種經濟危機罷了,然後就會有一批人分析“為什麼會爆發經濟危機”並因此獲獎,如此不斷循環下去。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9_28_375667.shtml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但是諾獎的評審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首先由諾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經過投票選舉,連續幾年進入前五名才有機會。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獎,首先要發大量文章,被主流經濟學界所了解和接受,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經過一、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2016年4月,林毅夫接受搜狐採訪時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題。林毅夫直言,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比如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潮湧理論、超越凱恩斯主義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貢獻都是原創的,而且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問題。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回應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無缺的,灌輸式教育看似弊端很多,但同時也成就了學生在視野、知識面上的開拓。如果世界舉辦一場知識競賽,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會比得上中國;啟發式教學看著很美,但同時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孩子讀書太輕鬆了,上課沒有壓力,課後作業又少,這樣必然也會造成學生成績的不如意。
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啟發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教會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中國很多學生看似很聰明,看似很成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所說所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模仿家長,模仿明星,卻沒有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追問,這樣訓練的結果,必然是對歷史問題、對生活知識形成一個自己的判斷和理解,然後用自己的理解去發聲。這樣的表達可能依然幼稚、不成熟,但沒有關係,至少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腦子發聲,而不是嘴巴。
日本的發明和科研成果始終在世界位居前列,每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經常會看到日本人的名字,取得這樣的成就,日本學校開展的啟發式教學不得不說是居功至偉(?)。當然,換一種思路去想,現今很多日本人依然持有一種奇怪、自相矛盾的二戰歷史觀,甚至粉飾那段歷史,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與日本的啟發式教學有關聯呢?
回應
可是日本教科書到底有沒有好好正式歷史,特別是二戰史
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2016-12-20高中語文教師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日本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上課帶腦子 2016-12-05
最近,日本長野縣某中學的一堂歷史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天,學生們學的是日本近代史,是關於日本戰敗後簽訂的兩項條約內容。一個是《舊金山和約》,一個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與國內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專心聽講、記筆記不一樣的是:日本的老師是將條約的內容向學生作了解釋,然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討論該條約的簽訂是好還是不好。好的話,好在何處;不好的話,又是為什麼?
學生們經過討論以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舊金山和約》好的方面在於:避免了戰敗後的賠償問題,日本就此重歸了國際社會;不好的方面在於:留下了至今未解決的北方領土問題。沒有中國和朝鮮這樣的戰爭被害國參加的條約簽訂,是不合理的。關於《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好的方面在於沒有戰鬥力的日本有了美國的保護,不與美國為敵比較好;不好的方面在於致使美國的軍隊至今殘留日本,留下了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這種教學方式在國人看來,既新鮮又大膽。新鮮在於以前國內還很少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大膽則在於關於歷史教育,在中國都是已經定性了的,讓學生去討論歷史問題的好與不好,似乎有悖政治正確的原則。
其實,這也形像地體現出中日兩國教育的差異。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每年的奧賽、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就學成績等,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在肯定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同時,認為他們頭腦不太靈光、不會思考,則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簡單一點說就是中國學生愛背死書,往深一點說,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它主要是一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老師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知識一夜間全塞進孩子們的腦袋裡,即使已經塞滿了也要再擠一擠,摁一摁;而學生呢,則是老師講什麼我就接受什麼,從來不會去想:老師講的都正確嗎?是事實嗎?這件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什麼?
而在日本,目前採取的大多都是啟發式教學。也就是老師給你佈置一個題目,提出一個思路,接下來的答案,則要交給同學們自己去完成。比如上語文課,老師會讓同學們輪流讀課文,然後把課文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等讓同學們輪流發表,老師一條條寫出來後,做最後的總結。最後讓同學們寫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不過,要說相同也有不同之處,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的孩子們在學校愛勞動,回到家裡則成了大爺,恨不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過來伺候著;而在日本,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該是孩子自己做的,其他人絕不插手。因此,你可以看到,即使是日本的幼兒園,父母們雖然也會接送孩子,但是書包則統一是要孩子們自己來背的;兩三歲的孩子穿衣換衣,父母們也不會幫忙;甚至在幼兒園大便,孩子們都要自己擦屁屁。也就是這種通過對勞動意識的傳導,培養起孩子的自立意識,這樣的孩子,自然成長的快,也成熟的快。不像很多中國的孩子,像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長不大。甚至是,家裡一幅表現,學校一幅表現,表裡不一。
除此之外,日本學校還會刻意鍛煉孩子從小能吃苦,寒冬臘月裡只穿一條短褲進行耐寒鍛煉;日本學校雖然沒有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的內容,但也同樣把熱愛祖國、熱愛家庭、熱愛生活融合到日常的教育當中,其實質與我們的三熱愛也都是想通的。因為只有懂得熱愛,才會懂得更好地去學習,去生活。
所以說,中日兩國的教育雖然有差別,但是在對一些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培養方面,都是相似的。當然,相似雖然相似,最終教育的效果卻是不盡一樣。這其中,只能說是教育的過程和方法的問題,而不是教育本源的問題。
日本學校也有“五講四美三熱愛” 2016-12-26
提到“五講四美三熱愛”,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話題。至少在中國,對於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陌生的語境。可是,如果換成六零後、七零後,他們則會微笑著回應道:“是的,沒錯,我們小的時候學校就經常講這個!”代溝不代溝,一句話就可以涇渭分明。
說到“五講四美三熱愛”,在這裡需要普及一下:五講是指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是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三熱愛則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它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校園裡最為經典的一句口號。
雖然說,現在中國學校裡“五講四美三熱愛”不怎麼提了,但是回過頭來看,這裡面的內容其實還是挺不錯的,如果中國的學生們都能夠做到“五講四美三熱愛”,相信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學生,也不會有那麼多校園欺凌、輟學、網癮等校園問題了。其實,不管是什麼體制的國家,也不分國內國外,有些人類都認同的品質,其實都是相通的。比如說勤奮、勤勞,比如說誠信、誠實,相信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會以此為恥,反而以懶惰、虛偽為榮的。
所以,如果說日本學校也有“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大可不必為此大驚小怪。因為,對於學生在文明禮貌、衛生秩序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認為是人類對於教育原則的根本性要求,它是普適性的。雖然可能在“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內容上會略有差異,但總體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對自己對社會都懂得負責的人。
比如說在講文明禮貌方面,日本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注重對孩子們開展禮儀方面的教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會反复灌輸給孩子們:“微笑的你最美麗”。因此,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微笑。一開始,這樣的訓練可能會略顯刻意,但如果當微笑成為一種習慣,它也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到孩子的心情,繼而讓他們的心態更加陽光更加樂觀。除了微笑之外,日本學校強調最多的還有一句“感謝”,感謝老師,感謝家長,感謝園丁。這樣培養出來的懂禮貌的孩子,誰能說不喜歡呢?
再比如在講衛生,愛勞動方面。這一點,中日兩國的學校極其相似,都會要求學生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有時是在校園裡,有時則是在校外。
理想的家長,應該在兒童的早期的智力開發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畢竟無法更改,後天智力確有極大的挖掘潛力,這是其一;愛孩子,重視孩子,但不能溺愛,滿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勵的;嚴格要求孩子,但應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空間;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特別重要,這是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重要階段,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良好的經濟觀念,以及好的性格, 都將要影響孩子的終生,都將決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現在的家長,卻過於實用主義,眼睛只盯著初中高中,卻沒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養成的習慣與逐漸形成的性格。
回應
培養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自信,怎麼自信,在現階段的中國教育成績好就自信,成績不好,自信何來?中國教育有其優點,歐美教育有其缺點,盲從不行…
說的有點兒片面,中國家長已經不是從前的老樣子了,國際化培養已經成為很多高素質家長的首先,人才國際化,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個人職業發展優勢能力集群培養的導師指導模型,獎成為中國教育的引領者。
請問那到底孩子怎麼教育?!到了逆反期簡直悔死了,生什麼孩子呀!!!
子女知道做自己或反抗一點點的話,就不會慣出那麼多中國式家長了
反抗?知道什麼是天高地厚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對的!沒有疼怎麼知道自愛!
中國教育方式很成功,沒有知識,光靠作人道裡衛星上不了天
http://edu.sina.com.cn/zxx/2017-01-26/doc-ifxzuswq3296022.shtml
(六)自家蘿蔔型
俗話說, 自家蘿蔔天大個,是啊,情人眼裡出西施,家長眼裡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稍微的出眾,在有的家長眼中都是天才的舉動,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別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師學校的不好,是社會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絕對不會不好!這種情形,相信讀者也曾見識,其中危害,就不贅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 仍然有部分家長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特別在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在氣頭上,對孩子拳腳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逆反心理以及長大後崇尚暴力解決問題的惡劣影響,很難消除。暴力調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別強,要么特別懦弱,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
(八)《大話西遊》唐僧型
這部分家長相對比較溫和, 但又失之偏頗,當語言說服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難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話西遊》的唐僧念經,兩個小鬼實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殺了。現實之中,有的家長的確過於嘮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男孩對別人的囉嗦過於敏感,女孩則成為長舌婦(當然,我的結論可能不科學)。
(九) 百依百順奴才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一個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親母親的期望所在,這樣,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沒有愛心,唯我獨尊,最後不容於社會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後一種,作為理想的家長的總結,因為文章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弊端與危機,所以好的家長類型不作重點的論述了,只是作為補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議。
卻沒有料到,人的思慮有限,自然的造化無窮!這樣的做法,製造了許多肥胖兒童與厭食者,製造了免疫力極差的孩子,製造了龐大的厭學者隊伍,製造了離開父母一無所能的孩子。溫室的花朵,禁不住一點點風吹雨打,“溫室”培養出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卻無法適應於社會,最後父母只好哀嘆自己無法與天地同壽了!
(三)極力壓榨型
這種模式多出現在孩子的讀書過程之中。教育的社會性與個體的特殊性之間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勢下,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普及,大學生的就業率很低,迫使家長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連小學生的作業,家長都要求孩子完成兩套三套,而學校面臨的生存壓力,教師面臨的考核壓力,也使學校的減負成為鏡花水月。
在平時,孩子們都被迫學習到晚上10點以後,而假期,更有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在等待著被壓榨得燈枯油盡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設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家長們,不設法補救,卻推波助瀾,成為扼殺孩子天性與創造力的同案犯。
(四)經濟刺激型
物質的社會, 造就物質的方式,一切以經濟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產業化,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錢看”!考第一,獎勵多少,考前十名,獎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為製度!特別是龐大的打工隊伍中的家長,對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錢來“遙控”孩子。小小的腦袋,最終只容納了一個龐大的“錢”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 拿錢來;幫你做作業,可以,拿錢來;幫爸爸買包煙,可以,拿錢來……
(五)原始放牧型
這類模式多出現在打工家庭或者問題家庭, 父母忙於打工掙錢,無暇關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當然也有現實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讀書也同樣可以掙大錢,甚至成為黑社會的流氓,也一樣“出人頭地”!乾脆就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模式的後果,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現在雖然有“教育萬能”的理論,這世界上卻沒有萬能的教師!
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2017.01.26 現代家庭報
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可憐中國父母心!舔犢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動,然而舔犢的方式,恐怕尚待改進!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縱者有之,溺愛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劃分一下,大致有如下類型: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
(一) 模具製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於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範圍方式,到讀書的範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殊不知,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思想,善於學習,善於在學習中創造,而這種教育模式,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之下,不否認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卻成為模具製造的產品,家長原形的克隆,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在這些克隆產品中黯然消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這種模式之下,恐怕龍鳳老鼠的後代,都是“老鼠”了!
(二) 溫室培養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使家長更有能力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彌補自己少時的缺憾,,這是生在艱苦年代的家長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總擔心孩子缺鋅少鈣;孩子的穿,要操心,噓寒問暖,從孩子房裡的太空被空調,到出門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細膩的愛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學校附近春遊,父母也要請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許與“優秀”者(大多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交往;孩子的學,更要操心,從胎教,到小時候的藝術素質的培養(比如學琴畫畫),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的“智慧”,直到孩子的畢業,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人的選擇,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本事當官的別送孩子去美國唸書。有本事就別讓有錢人選擇移民。有本事就別讓有才的人選擇移民。這些一代的價值遠比幾個完蛋二代高的多。他們移民為了小孩那都是次要的。主要問題還是這些人本身。關起門來自嗨解決不老絲毫問題。
這個段子喊了二十幾年,你嘴中的人也走了二十幾三十年,你嘴中整體自嗨的人卻把國家弄成了現在的模樣,我也不知道打的誰的臉。你壓根就沒有想過移民數量佔總人口的分量是不是足以造成中國的動盪和混亂,在你心裡也沒有普通人或者是有錢人、有才的人追求自己生活方向的權利,更不明白對於中國來說,不斷湧現的新一代年輕人對人才庫的補充是多麼的可怕。總的來說,眼光太淺、格局太低。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精神殖民,而且,在日韓,台灣,香港,新加坡應該說很成功,本質類似印度的種姓制度,這也是印度人只要一看就知道他是什麼種姓,因為外邊,種族。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1_20_390356.shtml
報導稱,網友ArmorUSA的言論給民眾敲響了警鐘,想要移民美國的人需要將其提到的困境考慮其中。同時希望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更有自信,能夠面對生活中的更多挑戰!
回應
現在還是需要鼓勵移民,尤其是那些被皿煮茲有洗腦的,走得越多越好。同時對移民之後再回來賺錢然後國外消費的人要提高門檻,這才是外匯流失的大頭。
中國應該鼓勵移民,憑啥白人可以佔據世界上最好最廣大的土地?中國就只能萎縮再國內?努力向外才是
主要是這些移民不給力,在美國一百多年了,居然在政治上沒什麼影響,如果在外國的華人聯合起來,這國家擁有話語權才行,否則人家說搶就搶,說殺就殺,財富不過是孩子手裡的金元寶
相反!中國人移民太少了。聯合國的數據,中國人移民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遠遠低於印度菲律賓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也遠低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CCTV上移民廣告天天都有,這應該是政府對移民的態度。
中國有些父母總拿孩子當藉口和轉移問題。說什麼為了孩子好,其實內心為了自己。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聽到一些加拿大移民二代的完全相同內容的吐槽(其中有幾個是當事人親口對我說的),他們中許多都選擇了拋棄父母、回國工作,他們都說憎恨擅自改變自己命運的父母。加拿大的情況應該已經比美國寬鬆很多了。我把這些當時講給那些各種段子天天辱罵“天朝”、一心要移民國外的朋友聽,結果對方不禁嗤之以鼻,而且甚至背後發微博恥笑。今天我不會把這篇文章到處轉發了,因為我真心期待他們移民。
阻止華人進軍世界,其心可誅。大家知道中國並不是移民國家,過多少年中國都是中國人的。只要大家堅持移民美國20年,那20年後,那美利堅和眾國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眼光要放長遠啊,人多好辦事。辦事,辦,事。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只要華人二代認同中國,我感情上也認同他們。
認同是文化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想佔中國便宜的還是別認同了。還有,那些外國人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啥時候清理出去?
問題是你如何判斷他們認同中國?光嘴巴上說就行?
帶著美國的高科技回國吧,我們歡迎
同時,他們僅能得到一些美國文化的元素,但由於他們不是白人,因此不能實現作為美國人的所有利益。白人尊敬權力、權威、金錢和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溫順融進白人裡的人,僅僅作為一個華裔二代,是不可能獲得白人的尊敬的,很多在權力和商業要職上工作的白人更尊敬中國人而非在華裔二代。華裔二代美國人不缺乏社會技能,但美國的環境並不尊重華裔二代,美國社會存在著種族歧視。華裔二代缺乏中國本土長大的人的自信,華裔二代恐怕是最不自信的一群人。
眾多華裔二代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毫不吝嗇地坦言他們的苦水。
我能理解這些經歷當我與我以前的新移民室友談話的時候。他不是90後富二代,但他對西方的想法與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更像。基本上,你不可能理解他。
像他和我們父母明顯是移民,他們有嚴重的口音,並不被看成是一種威脅。(白人)對待他們並不像對我們那樣充滿敵意,因為我們的講話和舉止與白人在一個層次上而這種平等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最大的問題是亞洲的媒體愚蠢地從好的角度描述西方/白人。我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要緊的事是消滅這種無稽之談。這些媒體簡直在馴養一群送入狼口中的羊。
對。為什麼亞洲的媒體總是把白人描述成好人而西方媒體把我們描述成要么邪惡、懦弱、書呆子,要么他們用亞洲的刻板形象把自己裝成亞洲人。
精彩的分析。華裔二代群體太弱了,根本不能與全球白人至上做抗爭。任何抗擊全球白人至上的努力必須來自中國的平衡槓桿。我看不到其他的任何方式。
白人被認為是優越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人相對於美國來說是大大減少的。即使我能閱讀中文,我沒有能夠居住在中國的合適的語言。對我來說沒有很多的選擇。沒有地方是完美的。
同意。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標准設置得太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比得上在中國(不同之處是中國關注硬性的考試分數,而在這裡面臨對好成績和課外表現的壓力)。無論哪種方式作為一個亞洲人你都注定要在這樣的壓力下生活,但是如果我必須選一個的話,我更偏向於生活在中國,在那裡我不必感覺到自己在生活的多方面都生活在“食物鏈的底端”。在中國,有其他地理歧視,但是總體來說當我給中國人當面講作為一個華裔二代的經歷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說他們寧願在中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做一個孤獨的華裔二代,拼了命而獲得很少。
這篇美國華裔二代的吐槽帖,火遍美國論壇2017-01-20
近日,一名自稱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稱,對於想移民至美國實現“夢想”的父母,其建議應該先仔細考慮移民會對孩子造成的具體利弊再選擇是否移民。因為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卻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作者ArmorUSA稱他發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和他一樣的華裔二代美國移民的中國父母,他們在打著讓他們的子女追逐夢想的旗號匆忙來到美國前,應該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現實。帖子發出後很快被轉載到其他華人論壇上,包括美國本土最大的在線論壇Reddit,迅速引起華裔二代移民的共鳴。
首先看看ArmorUSA在Reddit上是如何陳述他的觀點的吧。他說,坦白來說,他認為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現實其實是他們的中國父母的責任。作為他們的孩子,他們不能夠責怪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把他們帶到美國來,因為這些父母已經做了他們認為最好的事情並且沒有人可以精確地預見未來。然而,作者不得不說的是,一旦這些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美國,他們就故意讓他們自己看不到西方世界的現實以及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看法。他們被自己的老觀點所欺騙,即“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以至於他們不能理解或是聽得進去其他可能的觀點。
作者接著說,最糟糕的地方是中國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說著讀著中文,卻強迫他們的孩子經歷“真實的美國”。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回家後向他們訴說美國並不是簡單地如同他們父母所說的那樣美好時,他們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收回他們的話,並告訴孩子父母才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作者認為這一邏輯是愚蠢的。
根據作者ArmorUSA,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必須經歷這些痛苦。首先是他們必鬚麵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的,而美國白人只需面臨一層,即地理上的歧視。其次,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沒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強大的網絡,因此他們不得不依賴他們僅有的來自中國的權力和影響力。作者過去常常有讓美國二代華裔社區與白人特權抗爭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無法得到支持,甚至是來自他們父母的支持。作為成長在美國的二代華裔,他們喪失了作為中國人的利益,喪失了中國文化,不會說中文,並且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這一點他們的父母是根本看不見的。
教師緣何不敢批評某些學生2017-01-06 環球網
摘要:這些孩子唯我獨尊、目無校規校紀、身心脆弱,一旦受教師的管教和批評便訴之其家長或校領導。
不知從何時開始,老師批評學生成了個“事兒”。不信,你看最近的新聞:河南省信陽市某高中老師,因批評學生上課帶手機,被學生家長毆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師,批評了一位逃課去網吧的學生,結果學生離家出走,老師苦尋6天才將其找回……(1月5日《人民日報》)
教師不願、不敢批評和管理學生的原因很多,筆者作為高中教師深有體會,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
首先,怕觸犯法律法規。當前,在諸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出台的背景下,教師把握好“批”的度的確挺難,近幾年來,教師由於管理學生或批評學生而遭起訴的事件已屢見不鮮。有了前車之鑑,一些教師乾脆對學生的違規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次,怕得罪一些學生及其家長。近些年來,由於受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不良家庭環境中培育了一些性格行為怪異的孩子。這些孩子唯我獨尊、目無校規校紀、身心脆弱,一旦受教師的管教和批評便訴之其家長或校領導。有的家長不問青紅皂白衝到學校,聲稱要為其子女“討回公道”,有的甚至鬧到校長室或上級主管部門。而遭到學生及學生家長責難的教師,大多是有理難辯、有苦難言。
再次,怕學生不上學或離家出走。目前,尤其在義務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入學率,提出了“該入學的一個也不能少,入了學的一個也不能跑”的口號。近年來,因不服從教師管理或受到教師批評,學生負氣離家出走的事情時有發生。作為老師來講,誰也不願遇到這樣的事情,因此,有些學生只好以不管不教而為之。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批評和管理是必需的,教師的善意批評和及時管理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途徑,常言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就變壞”,社會應當理解和配合教師對學生的正當批評和管理,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台灣:中學生參加音樂比賽沒黑皮鞋用膠帶貼球鞋面
據台媒2016.1.5消息,台灣花蓮縣化仁國中打擊樂團參加比賽沒有足夠資源,只能租借樂器,比賽當天,學生沒有黑皮鞋穿,竟用黑色膠帶貼球鞋面。校長梁仲志說,再困難,也要為有天賦的孩子找舞台。梁說,十多年前碰上九二一地震之後,學校經費一直相當拮据。
回應
簡直是胡鬧!難道就不能用茶葉蛋換黑皮鞋嗎?
不會吧?一雙黑皮鞋才幾個錢?上淘寶嘛!
統一後淘寶上幾十塊人民幣一雙的黑皮鞋一大把還包郵,這是你們自找的冤不了別人。
呼籲在台有親人的大陸居民,下次去探親的時候把平常不穿的舊衣舊鞋,尤其是黑皮鞋,給帶上一大包,怪可憐的
人均2萬多美元的台灣省學生買不起一雙皮鞋?人均啊,全家以4口人計算就有就有10萬美元,6口就是15萬美元,買不起一雙皮鞋你在搞笑嗎?所以這一定是假新聞。
觀網讀者現在就是遇到台灣就嘲諷,真偏激
這是噴體制?更像是暴發戶心態
哈哈哈哈我就是暴發戶怎麼了,暴發戶不准噴人嗎?他們噴我們好幾年暴發戶了,我今天就遂了他們的心願,當一回暴發戶又如何?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01_05_387887.shtml
“少女作家”楊玲玲:憑文學申請破格讀本科未果欲起訴高校遭反對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2016.1.5日01版報導。
楊玲玲是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名字有些陌生。
但如果回到2009年的浙江桐鄉,你將見證這個彼時13歲的初一女生“一夜成名”:當地媒體驚訝其“六年級寫成7萬字婚戀小說”,省外報紙讚她可能是“下一個張愛玲”,中央電視台也聞訊趕來。熱度持續到2013年,她高喊著“要么當作家、要么做乞丐”現身東方衛視,她的“未來”被嘉賓升級為或將成“下一個諾獎獲得者”,當這個學習成績不佳的高中生歪著頭說出“我要退學”時,嘉賓驚呼“她在戰鬥”。
楊玲玲資料圖
楊玲玲最終並未退學,但她所在的桐鄉二中已然轟動。在一些教師看來,楊喜歡“表現”:會主動把文章給教師“提提意見”,曾想在學校辦專場講座,甚至高一就希望破格當文學社社長。
事實上,“破格”正是楊玲玲殺入這所高中的“秘籍”。2012年,她的中考分數僅過職高線,可開學不久,這個“少女作家”直奔教育局,此後命運反轉。
那一年,韓寒已退學12載,並在兩年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蔣方舟剛拍完清華大學畢業照,準備赴任《新周刊》副主編;再過一年,《小時代》即將上映,迎接又一輪口水戰的郭敬明也步入而立之年。人們不自覺地將他們視為楊玲玲的成長參照。
故事的結局並非喜劇。今天,楊玲玲沒有叱吒文壇,可依然“迷戀”著“破格”——兩度高考,她試圖憑文學特長申請讀本科,均止步大專;當被四川某“985”高校拒絕之後,她怒而網上籌款,欲提起訴訟,但應者寥寥。一些支持者也開始反對她。
………..
回應
真這麼能寫何必要強行上大學?
好好寫作,讀大學乾嘛,出來搬磚啊?
網絡小說一搜一大把也不缺她一個
既然自視甚高又何必糾結於那一紙文憑呢?
和韓寒蠻配的
因為沒個韓作家父母代寫,代炒作
找南方周末吹吹才能破格錄取
雞湯喝多了…
韓騙中毒,可以去混娛樂圈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我所在的學校已經是傳統意義上的“重點學校”,即便是這樣,如果把課堂變成李女士所推介的“日本式”的,讓全班40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言、講解和討論的機會,教學進度至少要拖慢到原來的1/5。
在一個多樣化班級裡,如果實施李女士口中的“天堂教室”,課堂節奏就取決於全班學得最慢的一批人。當然你可以說優等生給“差生”講解題目,可能比老師來講更讓人印象深刻;你也可以說優等生在給別人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鞏固自己的基礎。前一個判斷對不對?很難說。後一個判斷可能正確,但對於學得快的學生,主要任務可不只是鞏固基礎。在升學壓力下,即便學生們沒有意見,如果你是優等生的家長,會對此泰然處之嗎?
那麼是否能通過調整班級分配,讓各“層次”的學生分別採用這種方法,減少討論的“損耗”呢?
也不行。上海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允許存在“快慢班”,所謂的“實驗班”、“科創班”已經是“擦邊球”,人數最多佔學生總數的20%左右。因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深知,如果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三六九等,物以類聚,看似能讓老師選擇最高效的教學方式,結果卻是趨同的集體無益於學生的發展,更不用說“差班”還有集體自暴自棄的風險。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
高中語文教師2016-12-20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李女士在文中著重介紹了日本的一節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學的是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在沒有經過任何教學的情況下直接出了兩道題71×8、56 ×8讓學生算,全班毫無懸念地只有極少數學生算對。然後老師再進行講解,過程中耐心地聽學生提出的諸如進位的疑問,然後由學生上台演算,同學們共同探討,在這期間老師適時地“消失”。
這是一個“天堂”般的課堂。如果能夠選擇,我也希望能在這樣的課堂上工作。在這裡,學生熱愛學習,勤於思考,每個人的努力都能夠得到尊重。大家彬彬有禮,齊心協力解決問題,老師也可以做一個“工匠”,而非“工頭”,看似順其自然,實則無為而治……每個學生因此得以培養出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被灌輸。而老師呢?也就跟著活出了人的尊嚴。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諸如“甲午賠款第一投入軍火第二投入教育”、“二戰後日本勒緊褲腰帶給學生提供免費午餐”這樣真真假假的段子把我們的耳朵都磨出繭來。日本教育的成就不容忽視:21世紀以來,日本科學家幾乎年年獲得諾貝爾獎,且獲獎者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日本大學接受的博士教育。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日本中學生的表現排名第二,中國大陸則位居第十。
如此傲人的成績,日本教育當然有值得我們藉鑑的地方。實踐中,中國基礎教育界歷來重視日本的經驗,現在大行其道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就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教育學家梶田叡一的影響。但對於李貴玉女士推崇的日本教育模式,筆者作為一名大陸基礎教育工作者,恐怕不能完全同意。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那樣的“天堂教室”在中國的教育現實下不太可能實現。我們的教育資源總體是緊缺的,而且地區間差距極大。在筆者工作的上海,教育條件在大陸可以算得上名列前茅,但不同學區間仍有較大差距。
台灣教育專家李玉貴: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
本文原文刊於《當代教育家》雜誌2016年第9期。
李玉貴,台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台灣師鐸獎獲得者,日前在第十屆“新經典”大講壇上表示,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續,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說。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作為老師,我們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讓學生成為互學共學的伙伴,而不是學科教學。學生如果不互為學習夥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會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會想舉手告訴老師,老師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們塑造了這種文化,讓小孩誤認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師認可才有存在的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學習共同體”下的聽和說呢?
………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續,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說。
告訴你,那已經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尋、組織、關聯你的話題跟他的思緒的關係,他試圖將零碎的思維片斷組織成語言來跟大家溝通。但你卻因為沒有專業直覺而點了別的同學,而且別的同學回答得又快又好。於是,這個小孩就只能得到一個很差的自我印象,儘管老師和同學完全沒有惡意,但事實上他會越來越不愛講話。這就是課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師帶著溫暖的心去聽、去等,這些敏感性就會出現。
要建立學習共同體,需要改變的地方很多很多:誰在說話,為什麼要聆聽,怎樣溫暖地等待,等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要一直研究自己的課堂,請記住:修,是為了行。
回應
台灣日本都是一群玻璃心,小清新,不知道反躬自省,改過遷善,反倒無知有理,向短板看齊,想要拉低全世界智商去適應他們,真是病得不輕。
這就是教出日本“夏令營一代”和台灣“太陽花一代”的原因?
日本新一代比中國大陸的強嗎?我只看到台灣人無差別全角度跪舔。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後半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忘了
最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出爐:新加坡第一中國第十
當地時間2016.12.6,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第三期《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5)調查結果。上一次PISA於2012年舉行,上海學生在科學、閱讀、數學測試中二度名列首位。今年則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參加測試,可是表現稍微遜色一些。今年測試中,新加坡以數學564、閱讀535、科學556的成績取得總分第一,日本、愛沙尼亞、中華台北、芬蘭、中國澳門、加拿大、越南、中國香港和中國(北上廣蘇)分居二至十位。
PISA自2000年起每3年進行一次測試涵蓋三個部分:科學、閱讀、數學。測試在2015年4月和5月舉行,全球共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的15歲學生參與測試,這屆測試以科學能力為重點評估範疇。而PISA 2015也由以往筆試模式轉為電腦化評估。
回應
中國的素質教育見效果了,從原來第一掉到第二甚至第十.
中國應該警醒了!基礎教育難度不斷降低,綜合性挑戰性的知識體系持續刪減。
亞洲學生都這麼厲害,為什麼還在給美國打工?
不要瞎講,大家要不開心的。
美國人的存款比中國人少多了。
中國:殲20,運20,直20,99A坦克,001A航母,天宮飛船,嫦娥飛船,北斗衛星系統,全球高鐵第一,C919大飛機,50噸級火箭振動測試台,長征系列火箭…新加坡有什麼?沒有美國扶持新加坡有個毛海運。沒有英國扶持,當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矛盾,早滅國了。中國靠的是自力更生為主的發展模式。
真眼說瞎話,也好,就讓西方人繼續陶醉在鏡花緣裡吧.
這種測評是最好的麻醉劑。我們甚至可以投資去給新加坡台灣搞,讓他們一直排名第一。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2_07_383213.shtml
雖然這場比賽像是中國孩子贏了,在其他方面,還是跟丹麥的孩子比還差的遠。我們可以不知道披頭士是什麼。但是,不能不知道避孕是什麼。
我們嚮往著西方式的教育,比如他們自由的上課氛圍,或是更注重個人發展的教育模式,或者,我們只是為了鍍金而出國學習。
我們一個勁的批評自己的教育,也一個勁的讓別人批評我們的教育。但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自怨自艾,但是我們忘記了反思,思考著,在沒無法改變命運的時代中,如何正視自己。或許,高強度的基礎知識教育並不是沒有道理。
“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尊重學校,尊重都是,和相互尊重”
而在經過了一次次比賽之後,讓我們有壓力的,是丹麥人已經開始反思和改變,我們如果只看到自己贏在哪,其實那些真的沒什麼鬼用。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看看社會對三本大學畢業生的鄙視程度及他們的就業困難,這些學生怎麼會有動力在課堂上。自覺努力的從來都是有天分的學生,這群人在社會青年總人數中的比例是一定的,就那麼多,無論最終擴招後的學生總數是多少。所以從前的精英制大學裡面,你看見的全是努力的學生,如今幾乎氾濫的大學裡則到處是混日子的。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這些書上有的測試其實沒啥大不了的,要比就比書上沒有的。
第三項: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的測試方式就是4個人為一個小組,用4卷膠帶和50張白紙,蓋一個能容納4個人的紙房子。
中國孩子分工明確,目標專注的做好了自己房子。
而丹麥的孩子更注重自己的發揮,以個人意見為主,所以整個合作還是稍微有些困難。所以,第三輪的比賽,中國勝。
聽聽專家怎麼說:“在我們看來,中國學生團隊合作的表現最好”
第四項:創造力
創新思維的測試,他們又開始預言打臉了。
“我們從小被培養的方式,能讓我們放開大膽地創新”
對於又有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又有安徒生撐腰的丹麥孩子覺得自己肯定贏定了。
中國學生每天上課10多個小時回家還要做作業,怎麼還有時間去創新呢。
但是越是有信心的預言就輸得越慘。
測試的題目,就是一張畫了兩個括號,運用這兩個括號的白紙上畫畫。
中國學生畫的有:“一個男人在跳舞”“正在彈豎琴的人”“森林法則,弱肉強食”
丹麥學生唯一能挑出來表揚的畫:“度假天堂”
最後專家評判,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分比丹麥學生高了100%。
所以,第四輪的比賽,中國勝。
在連敗的狀態下,丹麥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只好放大招:考英語。
第四項:英語
不得不說,丹麥語和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種,其實有些詞彙的結構是相似的,就是讀音不同。所以,東北孩子的英語就沒有考過丹麥孩子。最後一輪的比賽,丹麥勝。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真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自從前段時間火過的《小別離》之後,讓很多人又開始討論中國教育了。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
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
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BBC曾經出了一部關於中國教育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
他們派了中國老師去英國用中國教育方式教英國學生。
英國的教務老師是這樣說的:“中國老師的課,要無聊的撞桌子了”
所以我們的教育模式,歷來並不受西方人看好。
在PISA的測試之後,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表示不服!
丹麥胡奧斯市(9年級的班級)VS中國哈爾濱市69聯中(初三班級)
PK項目有5項:
閱讀理解、數學、創造力和團隊合作,以及英語。
丹麥人覺得,這些測試都能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可是他們沒想到,這是一條打臉的不歸路。
比賽開始
第一項:閱讀理解
讀著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丹麥孩子,表示閱讀理解根本就不算啥。
可是測驗成績是,丹麥9班學生的平均分低於哈爾濱聯中的孩子。
雖然在丹麥有幾個孩子的成績考了滿分,但是還是因為被部分學生拉低了平均分。所以,這一輪的比賽,中國險勝。
第二項:數學
第一場雙方用的是中國的數學試卷,第二場是丹麥的數學試卷。
考試開始前,專家預言說,丹麥學生肯定考的好。
但是考完之後,這位自信小胖徹底傻眼了…….
“中國的數學考試太瘋狂了,這些題目簡直就是給工程師做的”
在由於兩國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一樣,所以,在丹麥學生考的中國數學試卷裡,已經去掉了一部分題目。但這場數學測驗90%的中國學生作對了,丹麥學生只做對了30%。第二輪的比賽,中國完胜。
哈佛心理學家:過度正向思考無助改善我們的遭遇2016-09-26 聯合新聞網
過度的正向思考不會讓你更快樂!哈佛藥學及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在她的新書中試圖挑戰一般認為正向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這個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真理」。
蘇姍表示,一般認為正向思考有助於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困難,然而她卻認為這樣的情緒調適,事實上可能是源自於一種自我逃避的心態。
她指出,正向思考本質上是人們為了逃避在面對生活時的負面情緒,包括生氣、悲傷等,這些情緒普遍被人們認為無助我們心靈成長,甚至對我們的心靈有害。
然而蘇珊卻認為,負面情緒反而可能是我們最好的心靈導師。她說這些負面情緒,正好反應出我們最在乎的部分是什麼,當我們逃離負面情緒,也代表著我們逃離了那些我們重視的價值及事物。
因此比起逃避或忽視,她說人們更該做的是在出現情緒的當下,好好去檢視負面情緒的來源,這樣才更有助於我們的成長,並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她提到,當人們出現負面情緒時,一般人只會建議他們「正向思考,一切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她說這種過度強調正向思考的觀念,很可能讓人們誤以為只要正向思考,就可以改善我們在現實當中遭遇的處境。她直接了當的指出,這種正面思考根本起不了作用。
蘇姍表示,人們必須承認,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就是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及挫折。當我們在面對這些遭遇時,我們很自然的會感到受傷及憤怒,此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自己去正向思考,而是好好面對這些負面的感受。
在她的研究中發現,當人們越是逃避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有非常高的比例會反撲回當事人身上。就像當我們強迫自己不要思考某件事時,我們更容易將注意力轉到那件事身上。她說,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正向思考,而是在追尋人生價值的過程中獲得的。
最後她也提供四個步驟,幫助人們面對負面情緒。包括正面面對當下情緒、客觀看待當下情緒、分析自己當下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最後,放下這些情緒,並去思考這些價值為何對你重要,如此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
延伸閱讀
臉書負能量集氣 學者:越集越氣
負能量爆發! 怨男怨女如何成為這世代的標誌?
是正向思考 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阿Q精神?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我們貴族學校的水平比公立學校差太多了,還處在忽悠有錢人的階段。
沒那麼嚴重,私立學校不成氣候,重點中學都是公立學校
這個思路是對的,好在英國是民主國家,不可能這麼改。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工黨及宣揚平等主義的教育家們反對設立文法學校,認為其加劇了階級分化和中產階級的特權。1965年,英國政府宣布通過建立新的綜合學校,逐步取代原有的文法學校。1998年,英國前工黨領導人、時任首相布萊爾宣布禁止開辦新的文法學校。目前,英國有3000多所普通中學,但文法學校只保留了163所。
特雷莎·梅指出,當年針對文法學校和學校選拔學生的禁令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容忍了這個制度太長時間。這個武斷的規定阻礙學校挑選學生,並因教條和意識形態犧牲了孩子們的潛力”。
特雷莎·梅說,很多人仍然迷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法學校對社會階層流動是否有影響的爭論中。她強調,未來的文法學校不同於過去,而是真正多元化體制的一部分。她說,政府還將就宗教組織開設自由學校頒布新的規定,尤其要放寬天主教會開設自由學校的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英國教育標準局督學主任邁克爾·威爾肖預言,貧窮兒童在政府的新計劃中無法獲益。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必須確保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如果英國祇能確保前15%到20%的學生獲得優質教育,那將是一種失敗。
教師工會領導人凱文·考特尼批評政府的新建議是轉移視線和倒退。他說,教育資源和教師短缺才是真正問題。
反對黨工黨也表示,這項計劃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影子教育大臣雷納表示,政府應該關注面向所有人的學校,而不是針對少數人的學校。
知道自己和別人差多少更加重要。說句不中聽的,要是一個學生,那怕是小學生,如果會被1,2分的差距打擊到,那他完全沒有任何資格活在這個世上。好就是好,差就是差,1分,那怕半分之差也同樣是不可磨滅的差距。分數的意義就是告訴你,自己還差在那裡,承認並接受差距,然後調整以期將來之進步,這要做不到,我都不知道還能怎麼活下去。
國外都開始檢討所謂的素質教育,想要學習中國的教育,結果我們又在學國外。這到底誰對誰錯呢?
聽張維為演講,好像有過類似評論,大意是”國內一些知識分子,媒體。正在把中國引向西方失敗道路上去”
這種教學方法聽起來有點像日本所謂的寬鬆教育,那個東西在日本貌似坑了一代人,所以我對這種教育改革真有點擔心。為人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在輕鬆快樂的環境裡成長?但現實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更別說還有高考這道關卡,小學就灌輸重在參與的理念是不是有點脫離現實了?
科舉能從隋唐一直到延續到明清,最大的優勢是是能實現階層流通,現在的高考(全民精英教育)也是。所以並不是現在的打分制有問題,而是教育體係與社會現實脫節的問題,尤其是大學。從前段時間的語文課改到所謂的“素質教育”你就明白現在教育系統裡都是些什麼玩意,純粹往西方的爛裡引。拋開地域教育資源壟斷(本地戶籍優先)不談,所謂的“素質教育”在中國現在的全民精英教育面前就是一坨屎.
上海9月起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不再實行百分制
2016-08-25,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上海市教委獲悉,從今年9月開學開始,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調研員朱蕾早在多年前就在上海的某所小學見到過“理想的教育”。如今,她很願意看到這種理想模式在全國推廣。
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因為數學總是學不好,信心嚴重不足。有一次,數學老師給他做了10道測試題,他做完後的結果是60分,10道題裡有4道題完全不得分。令朱蕾欣喜的是,老師並沒有在他的測試卷上寫下難看的“60分”,而是告訴這個學生,如果他能在一周時間內自己學會這些題目,可以給他重新評分。除了自己看書外,他還可以向同學、家長、其他老師求助。一周後,當這名學生拿著塗改得亂七八糟、用過各種解題方式的試卷交給老師時,數學老師給了他一個大大的“100分”。
朱蕾告訴記者,未來,得到這樣“待遇”的學生在上海將不會是個案。因為,根據新的“等第制”評價方式,這樣的學生至少能在“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兩個重要方面,得到A或者優秀。
改變評價方式,家長的焦慮你懂嗎
學校方面,或許有足夠的時間提前適應評價方式的改變,但家長呢?2013年時,上海開始在小學一、二年級實行基於課程標準的“等第制”評價,其主要特徵是不進行書面考試、不用分數評價、不排名、不佈置書面作業等。
這一看似對學生、家長、教師都有好處的科學評價機制,卻在當時被一些家長“吐槽”。一些家長因為擔心一、二年級抓得太鬆,三年級跟不上,而給孩子在課外報很多補習班。如今,小學中高年級的評價制度改革又來了。這難免會讓一些家長摸不著頭腦並且備感焦慮。
回應
這個是害小朋友,你中考,高考還不是以分數進學校?這個基礎不好,高年級更累!
簡直就是扯淡,到了期末一堆A,根本就沒有區分度
現在是三六九等,過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從此以後,30分到100分的差距從70分變成了3分(從D到A),大人孩子都高興,原來學霸也不過如此嗎。
標準越模糊,差距越好掩蓋。
然後再推家長給老師打分。
然後公辦小學的信譽徹底完蛋,私立小學要打破頭了
“網癮中心”的根本在於,大量鄉鎮父母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包括時間精力和知識),看著孩子“走上邪路”(的確有不少孩子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走上邪路”)之後,束手無策,所以只能選擇最粗糙最差勁的方法。
楊永信的戒網癮學校,還有類似“軍事化管理學校”“矯正學校”其實都是一個路子——幫家長生產“孝子”。其他的一切都是幌子,網癮是幌子,國學是幌子,弟子規是幌子,一切都是幌子。是啊,幫家長生產聽話的孝子才是真,其它都是幌子。所謂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解決家長觀念的問題可能是這一問題中最治本的方法,而且不僅僅針對楊叔一家。
另一方面,從科學,制度,倫理等多方面角度揭露楊永信的真面目,將利益鏈暴露在陽光下,促使政府來好好管管這個爛攤子。
這很難。
柴靜《網癮之戒》那樣大範圍的報導,無數貼吧網友的口水都沒能讓楊永信停止他的戒網癮生意。說明觸及不到根本的輿論根本動搖不了他的生意,或者說他的生意經過一系列操作,看起來是“完全合法”的。
關於這個決定我猶豫了很久,但最後在父母,以及特警朋友的建議下還是決定放棄,因為我怕死,也怕我珍愛的東西受到傷害。但我已經將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交付給了可以信任的專業記者,同時將其中一部分寫在了這篇推送裡。希望他們能給力,發出一篇真的擲地有聲的報導,也請原諒我,因為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寫楊永信相關的文章了。(全文完)
回應
26歲青年連續四個月玩網絡遊戲,不干任何工作。家人拔掉網線後,從四樓跳下死亡。不知各位有何感想。
呵呵家長失職。強行甩鍋給網絡。
家長負責就不會有網癮?無知又天真,你們真是小瞧心理學和行為學控制術的力量了,網游是資本和心理學行為學的結合體,有多少家長有對抗它的專業知識和力量?又有多少人知道自由意志是個不過是個假像.
作為一個從事網游行業的人,我想分享一點人生的經驗,遊戲都是套路,就想讓你掏錢而已。
我採訪了三個從網癮中心出來的少年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2016-08-12 ,微信公眾號“為你寫一個故事”發表了一篇有關“電擊教授楊永信”的文章。文中,網友雷斯林分別對三個從網癮中心走出來的少年進行了採訪,講述了他們當年在“網癮治療中心”的遭遇,以及“電擊療法”對他們後來生活帶來的影響。原文如下:
戰網魔,其實戰的是家長的心魔
之前我在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中提到了當年被曝出用不正規手段治療“網癮少年”的某教授依然在進行著治療網癮的事業。
我寫之前那篇文章時主要的材料來源是《中國青年報》白雪的文章以及CCTV柴靜做的《網癮之戒》,以及當年幾位記者和貼吧中一些人的言論。但和報料人聯繫後,我意識到中間的問題可能比我當初想的還要嚴重得多。
電擊沒有像我想像的那樣消失,相反,至少14年5月,電擊還在繼續,只是從電休克變成了電針灸。而且,楊永信團隊會給網癮少年偽造精神疾病,然後讓他們吃精神病的藥用以治療。如果果真如此,可能就是現實版的《飛越瘋人院》。
當然這個行為是有家長支持的,就像我文章裡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有很多家長的需求是孩子聽話,而不是孩子快樂。所以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讓孩子聽話地走上正軌就可以了。
那麼應該如何制止?
一方面,應該讓家長明白,孩子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不能這樣隨意擺佈。
同微信,知乎,微博不同,在騰訊新聞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下面,充斥著家長對楊永信團隊的感激,他們連稱楊永信是偉大的,無私的救世主。
我從來不相信有哪個孩子是生下來就是無可救藥的。然而在他們眼裡,他們的就是天生漠視親情,自私懶惰的混蛋。天生無可救藥,必須經過楊叔的治療才能重獲新生。他們自己沒有一點責任,都是孩子天生的,都是網絡害的,反而是幫孩子走上了正途。
讓這樣的家長反思自己,其難度無異於登天。對於這樣的家長,真的只能告訴他們,他們無權這麼做,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然而讓人明白,我們是自由的,難度也只比登天小那麼一點。
我有個朋友祝佳音寫得很有道理:
陶宏開也好,楊永信也好,都有一套非常自洽的邏輯理論支撐。《戰網魔》一書也好,接受電視台採訪也好,人家開朗自信著呢。你覺得有什麼他沒想到的地方嗎?沒有,他都知道,他會反問你,“家長說跟孩子不親,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有學生覺得,在“三疑三探”的輕鬆氛圍下上課,他們很高興。而部分學生和老師認為,儘管這種教學模式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中遇到現實的尷尬。學生小胡(化名)說:“同學們講題一節課下來講不了幾道題,下面坐著的同學有時還跟不上,等於一節課什麼都沒有聽到,甚至同學講題講的還有錯,老師再重講一遍,特別浪費時間。老師每節課只講10多分鐘課,講不完就往後推。”
郝金倫說,“三疑三探”並不是說,孩子提出多少問題老師就在課上解決多少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有些老師因為增加了負擔嫌麻煩,習慣於按照多年來背好的課灌輸教學,對於學生的不斷提問,他們覺得是節外生枝很厭煩。
是否水土不服?
涿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多為山地、盆地和丘陵,縣內最偏遠的學校距離縣城130多公里。大多數學生靠考試改變命運。縣的一流學生去衡水、石家莊讀高中,二流的學生去張家口讀高中,剩下的學生才在涿鹿中學唸書。近幾年,每年縣里都有100多優質生源流失。
同時,教師隊伍也跟不上教改要求。大堡學校校長李樹杰說,我校有50名教師,大多數老師是近幾年招的特崗老師,且我校位於偏遠山區,老師的流動性大,有的老師參加一年工作就調走了。去年我們學校調走了18名老師,只能補充一些大學畢業生。沒有足夠的優秀老師保證全方位推進教改,大部分老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很難勝任,在推行“三疑三探”過程中老師大多疲於應付,缺少主動思考。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家長更多在意分數和升學情況,很少在乎學校採取什麼教學模式。許世民認為,如果完不成教學目標,保證不了學習成績,就必須學生少講、老師多講,“不能為了教改而教改”。
李迎春表示,“三疑三探”是涿鹿教育改革中的一項內容,儘管叫停了“三疑三探”,但不會停止教改的步伐,仍會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
回應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沒資金沒優秀老師你還想玩素質教育?貧困縣還是老老實實應試教育吧,這樣孩子還有希望你個貧困山區,搞這個不是作死嗎
這是拔苗助長,這種教學只適合大學自主性強的學生。
感覺這玩意兒就和共產主義一樣,聽起來美好,但真要在現實中實施,幾乎不可能,那得全部的學生的思想(肯學習)素質(不會故意搗蛋)學習能力(接收能力強)等等各方面都達到一個極高的水準才可能成功,除非多少人裡選拔,否則一個普通班級怎麼能達到那種水平?所以這種實驗注定會失敗的。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30_369494.shtml
河北涿鹿教改調查:老師疲於應付課堂紀律都難保證
據北京晨報2016.7.30報導,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教育和科技局局長郝金倫,日前因當地政府對他在全縣中小學推行了兩年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全面叫停而辭職。他的辭職信在網上傳播後,引發社會熱議。有人認為,這位改革帶頭人以辭職表達對教學改革擱淺的無奈;也有人認為,郝金倫所力推的教育改革被叫停是觸碰了現實之礁。
郝金倫:改革停掉非常可惜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由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四個環節組成。簡單說,就是區別於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雖然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卻在涿鹿遭到全面叫停。他說,改革做了兩年,因為部分家長的呼籲就停掉了,非常可惜。“我是不能容忍灌輸式的課堂,所以辭掉職務”。從2014年5月到2015年3月,涿鹿縣所有中小學,不分年級、不分學科,所有課堂都逐步採用這種教學模式。
反對聲:三疑三探耽誤孩子
“三疑三探”推行以來,家長反對聲音不斷。2015年7月,迫於家長反對壓力,縣政府叫停了位於縣城的一所小學和一所初中使用“三疑三探”,其他學校繼續實行。今年7月5日,300餘名家長呼籲叫停“三疑三探”。當日下午,涿鹿決定全面叫停“三疑三探”。
一位四年級學生家長陳曉峰說,“學校採用'三疑三探'後,考試少了,考了也不公佈成績、不排名次,我怎麼知道孩子學習的好壞呢?我還想著孩子能排前幾名,以後有機會去外地念中學呢!”家長徐海兵說,“升學靠考試成績,別人都在擠時間,我們卻在丟時間,多耽誤孩子啊。”
記者在與家長交談中得知,部分老師因完不成教學任務、課堂氛圍混亂反對“三疑三探”,還在與學生家長交流中傳播,並在貼吧、微信圈中持續發酵。
學生是否受益?
涿鹿縣副縣長李迎春說,“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標要求,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進、推行這種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推行的方式方法上有些欠妥。
據了解,學校在落實“三疑三探”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老師素質良莠不齊,疲於應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完成不了;保證不了課堂紀律,學生不是在討論而是在說閒話。在一些一線校長看來,這個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但應該逐步滲透,通過試點帶動改革。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早年的數學界裡面的菲獎(相對於數學界的諾貝爾)裡面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近20年,裡面美國人越來越少,近年來,本土成長的獲獎美國人一個都沒有了。這都是美帝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的結晶。就這水平還忽悠我們,想忽悠我們,請拿出真材實料。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
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教育部的學校事務主管尼克·吉布說:“我們將見證本國數學教育的複興,我相信年輕人將為未來的學習和21世紀的工作崗位做好準備,過去我們聽到太多人說'我不會數學',這將成為歷史。”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的主管查理·斯特里普更為直接:“與有些報導相反,精通式教學不是死記硬背(rote)的學習和訓練。當然,會要求小學生能夠回憶乘法表和關鍵知識,這是學習和使用數學的重要基礎。精通式教學注重深度的概念學習,為將來的教育建起穩固的基礎。”
看書和看APP對兒童視力影響無大差異2016-07-10
用APP當教輔、做作業是時下中小學教學一種很“潮”的做法,然而使用APP閱讀是否會影響孩子視力,導致近視?據科技日報7月9日報導,近日,記者走訪了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眼屈光專科副主任楊曉在接受采訪時,首先介紹了我國和廣州地區中小學生近視發生率的一些現狀。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廣州地區相關數據更不容樂觀,2014年廣州市中小學生、幼兒園視覺健康、視覺環境及其相關因素現狀調研數據顯示,廣州市中小學患病率42.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10歲開始進入近視高發年齡,12歲達到發病最高峰。
在談到家長擔心APP閱讀會影響孩子視力時,楊曉明確表示,看書和看APP對視力的影響結果不會有特別大的差異,關鍵的問題還是要把習慣養好,比如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和適當的近距離用眼時間等。楊曉說,廣州市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的行為發生率比較高,主要包括用眼距離過短(90.7%)、作業時間過長(78.5%)、握筆姿勢不正確(44.7%)、趴在桌子上讀寫(63.1%)、躺著看書(51.6%)和關燈後玩電子產品(48.7%)等。
中山眼科中心視光學部高級視光師盧金華的看法,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APP閱讀影響視力的根本在於“用眼距離”。他說,“閱讀的界面或者電子產品的屏幕越小,人們為了看清楚,眼睛離屏幕就越近,而視物距離減半,對睫狀肌調節能力的刺激就會翻倍”。兒童尤其是幼兒使用iPad等電子產品時,由於手比成人短,眼睛到屏幕的距離更近。幼兒被平板電腦和精彩畫面吸引後,會情不自禁地把臉貼近電視,對視力的傷害更嚴重。盧金華因此建議,不要讓年幼孩子獨自使用電子產品或者看書,督促孩子與屏幕保持30厘米的距離。盡量減少學齡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5分鐘。
海南某中學女孩3天2次打同學:我就是想引起爸爸注意
海南日報2016.7.5消息,一個多月前,兩段關於記錄校園暴力的視頻仍在網上廣泛流傳,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而兩段打人視頻的主角都是在瓊海市某中學讀初中一年級的女生小倩(化名)。
對於這個頻繁惹出事端的女兒,父親焦躁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帶著怨氣拋出一句話:“都是那些社會青年,把我女兒帶壞了!”而對於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他似乎仍未真正認識到。
5月22日,小倩被校方給予記大過和留校察看的處分——這是學校能夠給予學生的最高處分。然而,李校長也認為,這種處罰並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如何把一名打人女孩拉回成長的正軌,他也沒有有效的辦法。
掌摑視頻·校園打同學事件持續發酵
...............
回應
有未成年罪犯保護法保護小太妹,打了也白打,那麼不打白不打。
明明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法律,現在卻成了保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這個法律是有問題的,需要修改。
還有未成年帶頭組團搶劫的,成年的都入罪坐牢了,帶頭的卻家長領回家教育。
這些孩子不是缺愛,是欠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多被教訓幾頓,人自然就正派了。
這是實話。
孩子不學好,關老師P事啊。最瞧不起這樣的家長和網友了,出了事不自己身上找問題,成天盯著學校和老師。人家欠你們的啊!素質差那是你家教問題!
很多未成年犯罪者的家庭環境都十分特殊,除了刑罰之外,社會對特殊家庭的幫助和支持也很重要。
都是藉口
素質教育跟不上來,都忙著高考去了。
明明是學習不用功,閒著慌。
看樣子,只有坐牢才有可能改變一個即將成為惡棍的人的命運。
坐牢也沒用……青春期本來主是個危險期。當父母的還是多操點心吧,真抽她一頓都比扔寄宿學校完全不理好。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7_05_366435.shtml
【對話袁嘉瑋】
澎湃新聞:你在衡中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
袁:感受有很多,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激情——那種追求夢想的激情。但也有讓我不太舒服的校規,比如中午要午休不能學習之類的,但是後來我也理解這對健康有好處。
澎湃:有人認為,衡中的學生大多是沒有創造力只有分數的“考試機器”與書呆子,但今年衡中有30多人因其特長和全面發展,獲得了清華、北大保送或者自主招生資格。在你的接觸和感受中,學校裡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是不是更多?
袁:我還是覺得有自主創新意識的同學比較多,現在很少有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了。大家都是比較順從自己的個性的,很多同學還是個性比較鮮明的,不是那種所謂的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那種。
澎湃:你對外界“衡中軍事化管理過於嚴格,不利於學生心智發展”的言論怎麼看?
袁:其實所謂軍事化管理就是校規校紀一類的東西。但是在衡中,那些校規校紀大部分發揮作用是在學生一開始接受引導的時候。如果心裡裝著那種對夢想的激情,那麼很多事學生都會自發來做,大部分人都會成為一個奮鬥者而不會成為一個懶惰者,所以在外界看來好像是校規校紀讓我們能夠做到這樣,實際上發揮作用的時候並不多。
澎湃:備戰高考時是否有過負面情緒?你是如何面對處理的?
袁:有過,但也很快化解了。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老師的鼓勵,學長學姐的經驗,加之身在遠方父母給予的寄語,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在離高考比較近的一段時間裡,我的成績莫名其妙地出現了普遍下滑的狀態,當時心裡確實感覺比較緊張。後來得出是我原來的方法不太適應現在的複習,也不再適應我的能力水平,便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成績就慢慢提上去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01_366069.shtml
衡水中學只有考試機器和書呆子?狀元回應:很多同學個性鮮明
2016.6.23凌晨,高考成績公佈之後僅半小時,河北衡水中學高三575班的袁嘉瑋接到了清華大學招生辦的電話。說希望我能參加一個優秀新生夏令營。日程約有10天,同行的優秀新生有20來人,白天由清華的教師帶領他們參觀一些校內有名的實驗室和校外一些知名的企事業單位,如汽車實驗室、眾創空間、人民日報社和中國證券,每天晚上是大家互相交流的時間。
早在高一時,袁嘉瑋定下的目標就是清華和北大。2015年高二暑假時,他也曾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組織的學科體驗營。袁發現,同行的也有幾個衡水中學的同學。那次7天左右的體驗營包括了豐富的活動和一次考試。
袁說,意志堅定不是憑空獲得,而是積累自磨難。在農村念完了小學,到縣城念初中,再到衡水市上高中,學校的水平不斷提升,我自己的能力也要逐步跟上。而在“跟上”的過程中,袁遇到過諸多的困難和挫折。
就好比他剛到衡水中學的第一學期,成績居於中游,班主任說他吃飯、跑步好像都慢半拍。但一路走來,袁學會了在日後的學習中摸索、梳理、總結、提升而後慢慢靠向前列的能力。
網傳湖南新化一小學生“被罰站”跳樓身亡警方:老師沒體罰
新華社長沙2016.6.25專電(記者白田田)24日,網傳湖南新化縣一名小學生因為被老師在走廊罰站而跳樓身亡。記者從湖南省新化縣委宣傳部了解到,警方調查後稱整個事發過程中老師並沒有任何體罰、辱罵學生的言行。
起因是老師調了他的課桌位置,心生不滿情緒。
警方初步查明,23日,吳某所在班級的學生要求組織班會活動,慶祝小學畢業,吳某和另外三名同學為此在放學後將教室內的課桌搬成回字形。24日8時20分,前來上語文課的汪老師發現這一情況,而且班內學生比較喧鬧,要求學生將課桌恢復原狀。吳某一直坐在原位不願搬動,且有抽泣行為,老師和同學對他進行了開導勸慰。8時53分,汪老師開始上課並組織學生朗讀課文。約8時55分,吳某突然用雙手拍擊了一下擺在邊上的書包,同時起身快步衝出教室,翻過走廊護欄跳了下去。
回應
一言不合,作弊被抓,換位不換,超市偷東西被抓,跳樓自殺...
悲劇!學生和老師都是,就怕以後老師不敢管學生,那中國的教育就完了!
這件事老師沒有什麼過錯,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心理這麼脆弱?
家庭教育,父母溺愛肯定是一方面原因,但整個社會的輿論環境,難道就沒 有問題嗎?某些人還在鼓吹寬鬆教育、快樂教育,孩子打不得碰不得,在學校老師被捆住了手腳,在家裡反家暴法又過度保護孩子。
某些人的目的就是要摧毀中國的未來。
翻身就能從走廊跳下,這校長應該是剛上台的,換成一般的早拉上鐵絲網或乾脆封堵了
這棟教學樓在我上小學一年級之前就建好了,那是1998年,至今校長都不知道換了多少屆了!
以前我們的學校都是這樣的,沒有高高的欄杆和鐵絲網,那是監獄才這樣。我們不也是都好好的活著的麼?先去追問一下現在的學生怎麼心理素質那麼的弱?以前經常被老師罰站也沒想過這舉動。哎,替那位小學生的父母難過,子不教父之過!多放點心在孩子身上吧
看來以後教室要裝無死角監控了。
清代皇子“減負”難:康熙讀書曾累到咳血2016.4.6 北京晨報
在歷代皇帝中,清代對子弟教育最嚴格。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後才確立正規制度,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意思是皇子虛歲滿6歲便開始讀書,早5點到下午3點,共10小時。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連除夕都不能放假。
雖然是凌晨5點開始上課,但皇子需凌晨4點到書房複習前天的功課,夏天雖熱,皇子讀書時卻不允許使用扇子祛暑,每學一個字,即要寫100遍,一段課文,要朗誦120遍。
康熙皇帝年幼讀書,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書五經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歲就能做到這一點,故深得康熙喜愛。
皇子們除了學習漢文經典外,12歲以後還要學習滿文,14歲開始學習騎馬、射箭,教習由滿蒙諳達充任,他們無師傅之稱號,見皇子時須下跪請安,自稱奴才。皇子長大後,還有武功課,包括拳術、鳥槍、刀劍、火器等。西方傳教士張誠曾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夏天,康熙帶著7個皇子巡視塞外,整整一個月裡,這些皇子終日躍馬揚鞭,搭弓射箭,不亦樂乎。
據野史載,乾隆時上書房總師傅是名臣王杰,後來在扳倒和珅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次乾隆到上書房閒逛,看王杰正責罰讀書不用功的皇子下跪,感到很生氣,說:再怎麼說,這也是皇子,將來可能當皇帝,怎能不顧君臣之禮?王杰回答說:“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意思是教得好,可能成明君,教不好,可能成暴君,老師必須有師道尊嚴。乾隆無可奈何,便令皇子復跪。
當然,這只是野史作者的理解,事實上清盛期皇帝幾乎每天都會去上書房巡視,康熙尤勤,每天9點左右到上書房聽皇子們背書,有時下午四五點鐘還會再來一趟,帶著大臣們一起聽皇子背書。皇子們直到結婚分府後,方能免除此番苦役。
醇親王奕在《竹窗筆記》記載:“如屆時功課未完或罰書罰字,俟師傅準去吃飯方去,隨侍內諳達、太監等無敢催促者,下書房亦然。師傅在書房惟吃晚飯。某屋唸書及某人在某間下屋均由上指定。”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對此曾大發感慨:“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回應
我只想說先別急著笑日本,我們很多地方都在重複日本教育這條不歸路!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專家們嘴裡的素質教育就是晃點人的,基礎能力一樣才要比基礎以外的素質,Y的你基礎都比不過人家誰還看你的其它素質
素質教育就是有錢人家孩子搞音樂搞體育上名校,窮人家孩子瞎玩一通後進技校,這樣一來中國漸漸地就可以分成上下兩層啦。
BBC紀錄片中沒敢講的故事:西方寬鬆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是誰在污名化中國普及式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什麼?
說真的,亞洲人真心不適合“寬鬆教育”,亞洲人天生追求平等不喜歡階級劃分。
西方思維就是這樣,滿滿的分類和對抗。素質和學科能力是對立的嗎?相互促進更多。西方人的慣性思維就在這裡,不斷對事物分類,認為不同事物之間的普遍關係是矛盾和對抗,忽視相互促進。基礎知識和創新的關係也是這樣,沒基礎知識就奢談創新也是西方帶起的風氣。
http://www.guancha.cn/Chivn/2016_06_08_363244.shtml
1.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
2.以“寬鬆且充實”和“寬鬆且豐富”為口號
3.不上課的“寬鬆時間”開始了
第一次《學習指導要領》改革雖然削減了課時和教學內容,但沒有通過在草案時期被提起的“學校五日制”。
1989年,第二次改革被通過了,1994年第二次修改過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92年在小學實施,1993年在初中實施),此次又有幾個新的特點:
1.相比之前,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再次減少
2.導入新學力觀(評價體系)
3.小學一二年級不再設社會和理科兩科目,同時新設科目“生活”
到了此時,“學校五日制”依然沒有被寫入到《學習指導要領》中。然而隨著第二次寬鬆教育改革,公立學校慢慢地開始將每個月第二第四個週六定為停課日。此前全日本的高中生可是都要上六天學的。
到目前為止,改革沒有對整個教育體係有著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僅僅是換湯不換藥。
然而,於2002年在初中開始實施(2003年在高中開始實施)的第三次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可完全不一樣。主要變化如下:
1.教學內容與課時減少了三成
2.完全貫徹每週五天課的“學校五日制”
3.導入絕對評價制度
4.新設“綜合的學習時間”這一概念
所謂的絕對評價制度是學生的成績不再以分佈的範圍顯示,而是以分數顯示。此前學生的期末成績大多是1-5五個等級,5分為最高,佔全部人數的7%。五個等級符合正態分佈,以表示學生成績在總體當中的位置。就此項改革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五分制僅僅反映出在該班級的成績分佈,不能客觀評價學生掌握的程度,導致時常有5分的學生轉學以後變成3分的情況。同時學校欺凌事件嚴重,時常有為提升自己的成績而搗亂讓別人不能學習,但自己卻不努力的例子。
現在我們常說的“寬鬆教育”是2002年的第三次“寬鬆教育改革”。很明顯可以看出,第三次和前兩次有著本質的區別,尤其是三成的課時削減和周六放假。削減的課時不但代表著削減了教學內容,對於數學計算的訓練也大幅度減少。這導致接受過“寬鬆教育”的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同時大量需要背誦和高重複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這兩項改革所埋下的禍根在此後幾年裡逐漸顯示出來,最終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對“減負”的反思。
.............
比起中國的義務教育,日本的寬鬆教育輸在哪?
Chivn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2016-06-08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
“寬鬆一代”這是世人冠以他們的名字。
2002年的教育改革導入了每週五天制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減少、絕對評價的體制。
1987年出生的、被稱之為“寬鬆第一代”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
高中時,週末即使是休息也要去補習社;大學三年級,想要參加就職活動卻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好不容易進入公司,第一年的三月就發生東日本大地震。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以上是日本的日本電視台(NTV)於2016年4月首播的電視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
該劇講述被社會概括為“寬鬆第一代”的三個難兄難弟為了工作、家庭、戀愛以及友情困惑著、躊躇著,最後勇敢面對生活與人生的故事。
“'90後'真是不行啊。”相信大家可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一句話,“90後”獨特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不過還好,“90後”在中文語境裡倒也稱不上是什麼貶義詞,社會對其評價有褒有貶。而“寬鬆一代”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個貶義詞。
故事要從寬鬆教育說起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給歐洲國家極大的震撼。據研究者稱,此事讓西方開始反思,前蘇聯究竟以何優勢領先其他國家發展了航空航天技術。人們將其歸功於前蘇聯高難度的數學教育。於是歐洲開始在高中教育中引入向量和矩陣等高難度知識。數學變得難了起來,理科隨之也變得難了起來。
當時,日本也遵照歐洲諸國加大高中數學的難度,然而很快社會開始對這種“填鴨式教育”展開批判。
在全世界範圍轟轟烈烈的數理化科目加強難度運動後,日本社會開始反思這樣的教育是否只能培育出考試機器,而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材。
於是,日本社會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增負”運動更加轟轟烈烈的“減負”開始了。1982年,改革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鬆教育”的開始。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主角又不是我!教授不想出席謝師宴的5大理由就是...2016-05-23 聯合新聞網
最近在校園社群Dcard上,就有人討論「謝師宴老師一定要出席?」,發文者表示,自己在大學任教的爸爸,認為學生平常上課要來不來,畢業前才要舉辦謝師宴邀請老師,沒有必要,所以不打算出席謝師宴。
為什麼老師們都對謝師宴興趣缺缺呢?大致歸納出了以下五個原因!
1. 「時間地點都喬好了,才叫我去」
2. 「我上課你們又不來,『你們聚餐』我就一定要去?」
統籌的主辦人很重要,如果主辦人把「謝師宴」定位為一般的班聚,只是順便邀請老師而已,時間地點主要都考量同學們的方便性和意見,沒有優先徵詢老師們的想法,讓老師感受不到受邀的誠意,覺得自己只是個陪客,自然是不必要出席啦!
3. 「這些盛裝打扮的人是誰?我的學生不是都穿夾拖、短褲和夾鯊魚夾嗎?」
4. 「一堆學生互相拍照,主角到底是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從哪裡開始,謝師宴出現一種古怪的「不成文風氣」,彷彿一定要在大飯店、好餐廳舉辦才顯得氣派,女生一定要全妝髮搭配性感小禮服,彷彿走星光大道的明星一般,男生也要穿西裝皮鞋,不只要花錢吃大餐,還要花上大筆治裝費。然後一群人在席間瘋狂自拍、互相合照,滿足表現自我的虛榮心,反而把真正聚餐要感謝的「主角」晾在一旁…….
5. 真的想感謝老師,一張真心誠意的卡片就夠了。
平常上課出席、課堂上多互動、認真學習,讓老師感覺自己努力教學有得到回饋,大餐大排場大飯店甚麼的就免了……老師的薪水還沒有少到吃不起這一頓飯。
不過,也不見得每個老師婉拒出席謝師宴的理由都一樣。有網友分享自己導師的看法:「我們導師說,謝師宴根本已經商業化,本質已經被忽略,其他老師也沒意願參加,說不想讓學生花錢,後來導師建議我們自己在系館辦,大家自己做一道菜來,其他老師參加的意願也變高,我們還自己表演,現在想想那真是一個很棒的回憶!」
或是有的老師不出席的原因是說:「我不想給比我更弱勢的學生請客。」
這個理由也是滿中肯的啦!現在各大飯店、餐廳都把「謝師宴」當成一種商機,對還沒有開始賺錢的學生來說,請老師吃大餐的錢,大部分的人還是拿父母的辛苦錢吧!假如畢業幾年小有成就後,再回頭來感謝老師當年的教誨,說不定更有意義啊~
經典書太難 師大:大學生文學素養太低2016-03-15 聯合晚報
台灣師範大學舉辦「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開出尼采、佛洛伊德等人的經典名著,包含《烏托邦》、《夢的解析》、《第二性》共10本書,要求高中生研讀並參加考試競賽。書單被外界認為太艱深,連高中老師都不見得看得懂。但台師大文學院院長表示,挪威高中課本早已將《蘇菲的世界》納入課文,但包含台大學生在內都普遍看不懂,希望透過競賽鼓勵經典閱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台師大學文學院六月舉辦「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邀請高中學生參加。共開出10本書書單,由高中老師引導,學生要充分閱讀10本書籍,團體賽比報告,個人賽則要回答申論題,最後吸引20所高中,每校補助3萬元經費。
但指定閱讀範圍相當艱深,包括作家薩依德、韋伯、尼采、佛洛伊德等人全是外國經典名著,有《烏托邦》、《夢的解析》、《第二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東方主義》等。涵蓋社會、心理、哲學的重要著作,幾乎是到大學才會給相關科系生開的書單,引發網友反彈,認為為難高中生,還要「拒讀師大」。
主辦活動的台師大文學院院長陳登武則反問:「有哪些經典是簡單的?」他表示,近年台灣學生的人文素養越來越低落,例如在挪威,《蘇菲的世界》被編入高中生課本教材,但幾年前這本書在台灣流行時,台師大就辦過導讀活動,包含台大等許多頂大學生就完全不能理解這本書的內涵,他感嘆,大學生竟普遍看不懂哲學類書籍。
陳登武表示,競賽活動的靈感來自法國的「高中生哲學會考」,法國人將哲學視為重要的人文素養能力,且是任何公民的思考基礎,因此每名高中生畢業都要先修一門「高中哲學課」,並通過考試才能畢業,相對台灣卻沒有任何顯示對哲學重視的活動。
陳登武表示,這次活動共有七個主題,這次書單只是「世界思潮」,未來還有台灣、歷史、文學經典閱讀等,共要舉辦70場演講、70場導讀。
回應
只會搞大腸花,能有什麼人文素養能力!
台灣學生素質低落還用講嗎? 看看大腸花那些綠衛兵就知道了。不會獨立思考瞎起鬨的軌島大學生。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攻占馬桶府 越讀,越聰明? 快樂學習 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 非《蘇菲的世界》 《蘇格拉底咖啡館》 )
研究稱顯示屏令2050年地球半數人口將會是近視 2016-02-28
電腦、智能手機、平板、虛擬現實顯示器...人類越來越多的時間都花在凝視著眼前的顯示屏上。一項研究對這一趨勢發出了警告,認為到2050年地球半數人口都會是近視,其中五分之一的人有失明的風險。專家建議父母讓孩子多去室外活動和定期檢查眼睛。
根據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的估計,目前全世界有20億人口近視,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到50億,高度近視的人數也在快速增長。
回應
這是一個很好、很對的建議。據報導說有5歲小孩因大量時間玩Ipad,導致近視眼900度,天哪!建議我國教育部很好的研究如何防止兒童和少年近視的大量產生。否則,今後招飛行員、宇航員、特種兵甚至外科醫生都很難很難。
外國落後了,中國早已超過50%,咱們中國的大學生快要接近100%了。外國朋友們,你們就哭去吧。
我小孩子沒玩手機,沒看電視、電腦,一樣近視眼,才小學四年級。繁重的功課,擠迫簡陋缺乏光線的教室,可能是主要原因。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快樂學習 眼睛鬧水荒 3M博視燈 提升網路訊息 《誰在上網》 網路社會學 網路解憂丸 電玩與暴力 《質疑資訊社會》 《網路裡的小孩》 《兒童與電視》 搜尋成癮 《誰沒部落格》 誰是宅族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電子書》)
考試雖然不是學霸級的,可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真不是隨便進的,而且美國好的大學也不是隨便畢業的。你上網絡公開課上看一下就知道美國知名大學一堂課的信息量有多大!不是我們國內進了大學反而會鬆懈的情況。所以美國大學的創造力也是靠刻苦讀書發掘出來的。這一點,你去知乎上搜留學生的生活就知道了。
很簡單,試問一個智商160的從沒上過學不識字的人有一個智商120的家庭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創造力高嗎?評判任何一件事要看當時的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 新中國是一個在一片廢墟里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成立伊始,連讀過幾年私塾的都被看成寶貝,大部分人連飯都吃不飽,等到我們和西方這些富裕國家經濟基礎差不多的時候,再比一比,你就知道西方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個渣了.
歐美的創造力我承認,但是你說有多厲害或者想說中國沒創造力那就不對了,他們所謂的創造力是基於多年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現在中國在各方面慢慢趕上來了,以後中國的創造力恐怕會讓世界都震驚,等著瞧吧.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總之,美國教育體制的本質是:讓有錢人接受好教育,讓貧窮者接受爛基礎教育!
這些亞裔活該,反正我覺得活該,不想著怎樣建設自己的國家,改造自己的國家,硬往人家那地兒擠,還不是人家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而且依我看亞裔想要超過白人掌控北美地區往近了說一百年,往遠了說幾乎沒可能!北美地區現在最大的掌控者依然是白人,即使他們整天說種族平等,不歧視少數民族,但是你們覺得可能嗎?電視主角是白人,廣告模特是白人,搞政治的是白人,搞商業的也是白人,即使人家不歧視你,你自己心裡也不可能與人家劃上等號,這就是人類的心理!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31_346545.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醫 兩岸社會保險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搶救大陸大學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學習已經落伍了》 神童製造所 )
亞裔學霸讓本土學生患心理疾病 美國名牌學校取消期末考
by張小茸 韓旭陽(新浪國際駐美觀察員 新浪國際高級編輯)
2015-12-15,就在美國全國為歡慶聖誕節做準備的時候,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會議室內,卻在進行一場氣氛緊張的學校董事會討論。主要議題就是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標準,因為來自亞洲的學霸,已經讓本土美國學生不堪壓力,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校董事會最終決定對教學大綱進行簡化,相關改革還將包括晚上不佈置家庭作業、取消高中期中和期末考試等。
該校區目前亞裔學生(主要是中國、印度和韓國)比例已從2007年的40%上升到現在的65%。因為區離普林斯頓和紐約都很近,越來越多的亞裔精英移民選擇來此定居。他們不是大學教授,就是商界的成功人士。因此,亞裔學生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往往成績都非常優秀,這給本地其他族裔的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本土家庭支持“找回童年”
亞裔家長反駁減壓就是反智
回應
我覺得還是讓美國人每天玩玩,做做遊戲,不用考試,這樣挺好,只是不要影響咱們國家就行.
贊同!美國人有蠢的權力!
鴕鳥政策。不留作業不考試,心理壓力沒有了,但差距只能更大。
學校是享受快樂的地方,你的臥室才是你自虐的天堂。
這學校就是自己弱,所以要拉著別人一起弱,典型的失敗者
智商參差不齊,最後,按照最低的標準制定,大家都開心了,當然最開心的是上私立精英學校的猶太和白人權貴!
百思不解,基礎不行,可美國人創造力怎麼那麼厲害?比如蓋茨,一個肄業生,考試肯定不是學霸級,可是世界首富,不勝枚舉。
然而,心靈雞湯沒告訴你的是,蓋茨他母上大人是IBM董事,巴菲特的父上大人是高盛高管,連特朗普創業父親僅僅借給他100萬美元(80年代)… …
挖槽!這心靈雞湯騙了我20幾年。
蓋茨是哈佛大學優等生,他所謂的肄業,其實本碩連讀畢業,他的學分已經夠本科畢業了。
人家是什麼家庭背景?你都不想想?你一個窮人如果玩蓋茨這種,保管你一輩子翻不了身!還是好好讀書吧!
說明單純的創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光,把創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把科學和商業結合,真正提升生產力,財富會滾滾而來。當然,懂得如何去結合,這本身也是創新的一種。重要是是爹媽有關係。人家明明在賣東西的時候,是把關係網和政治結合。
台北宣布取消實施了40年的寒暑假作業
台媒:10萬小學生高呼自由了,不過也有網友多了些擔心……
有時候真的不怪作業好嗎!
近幾年,大陸的中小學生寒暑假作業也有所改變,機械重複性的書面作業有所減少,形式多樣化的手工作業、體驗式活動花樣迭出:
回應
台灣暑假作業何時取消?不能搞季節歧視,要自由平等。
以後台灣的大學5分就可以上了
乾脆直接別上學了多自由- -全民文盲更好忽悠不是嘛- -
支持小學國中大學全取消,有愛來做
台灣開始實行反智教育!為了以後騙選票服務。
那寒暑假就有時間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去搞學運、幹革命了。
別的沒啥。就是這麼大個島拿來養豬有點可惜了
小時候,太陽花豬豬,萌萌噠,民主的光輝沐浴下快速長大嗷嗷叫著,肥沃了寶島...
不做作業等於多元?台灣是不是被西方教育那套忽悠瘸了?彎彎自打民主化之後智商真是越來越感人了。
大陸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彎彎這樣做,鼓勵彎彎去工業化,社會小清新化,彎彎回到農耕社會最好,讓他們生活在田園風光裡多好。
因咽廢食,不學無術,後患無窮。
吐槽可以,但是作業的效能還是有的,即便你是抄的。
寒暑假作業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為了多大的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是為了拴住學生的心
法國野雞大學被查 涉嫌助上千中國人偷渡 2015-12-18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法國警方經過一年調查,近日破獲巴黎一所詐騙集團運作的商學院。該院以假入學許可,每年協助500-1000名中國大陸籍年輕人非法入境。
回應
千方百計偷渡出去,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真是個傻逼……
傻子多出去一些,能提高我國平均智商。
實際上他們只是利用留學生的身份在打工賺錢,也有從事違法勾當的
就是什麼什麼巴黎職業技術學院跟馬賽國際美容美髮學院是吧
將來發現法國還不如中國,將來法國改名成法蘭西伊斯蘭共和國啦!
外國學位,除有歷史的學校(牛津劍橋之類的),其餘基本上都是擦邊球或者乾脆野雞
呵呵,這類野雞大學美國更多,很多中國留學生就是這類野雞大學畢業的,最後又跑回中國騙吃騙喝的。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習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回應
是哪個賤錢眼開的雜誌前幾年一直在捧芬蘭?
這個賤錢眼開的雜誌也一直在捧教改
根據天下雜誌第384期,內容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還好他們還有世界第一的教育,經濟才能贏過希臘?!還是說,因為他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才拖垮他們的經濟?!....
輕輕鬆鬆就爽爽過日子?遲早要露出馬腳! 民粹黨也一樣!
台灣有很多媒體非常喜歡吹捧表現突然很好的國家,知前愛爾蘭也是這樣被捧,沒多久也成了歐豬四國之一。馬英九的八年,就在綠色政客惡鬥與唬爛媒體亂吵下,把一個成績斐然的總統原本可以真正實踐黃金十年的機會糟蹋掉五分之四。
這些媒體現在配合英派頌揚蔡英文,但不久,不過又是一個芬蘭罷了!只是慘的,就是台灣人了。
另詳參【圖博館】: 歐豬四國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論 《快樂經濟學》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芬蘭經濟只贏希臘 誰害的?2015-11-27 聯合報
扣除希臘,哪個歐洲國家今年經濟表現最差?答案令人意外,竟是芬蘭。今年第三季芬蘭經濟萎縮0.6%,正邁向連續四年經濟衰退之路。自2008迄今,芬蘭經濟產出衰退6%,只比義大利的8%略好。
這種經濟表現感覺有點怪異,因為芬蘭的主權債信評等是最高級的AAA,公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百分之六十二,銀行也不曾倒閉。世界經濟論壇將芬蘭的競爭力排在全球前十名,芬蘭政府對陷入財政危機的歐元區國家向來不假辭色。現在反倒芬蘭本身看起來有麻煩。何以致此?
最簡單的答案是把責任推給歐元,使得芬蘭無法以調整匯率方式因應近年來各種經濟危機,像是諾基亞的衰落、紙業的崩盤、歐元區債務危機和歐盟制裁俄羅斯,後者正好是芬蘭最大的出口市場。
假如芬蘭使用自己的貨幣,就可比照英國和瑞典幾年前的做法,透過貶值來增加競爭力,迄今GDP各成長6%和8%。芬蘭只能透過減薪和撙節措施壓低勞動成本,增加商品競爭力。芬蘭前外長瓦魯能因此發動退出歐元區公投連署,目前連署已超越五萬門檻,芬蘭國會按規定將在明年初對此進行辯論。不過,民調顯示六成二芬蘭民眾支持留在歐元區。
華爾街日報分析,芬蘭的問題不在於歐元,而是經濟結構。
首先,貨幣貶值固然有效,但可能增加製造成本、壓低消費需求。愛爾蘭與西班牙現在是歐盟經濟成長最快的兩國,都是歐元區成員。其次,加入歐元區讓芬蘭享有超低借貸成本,但要讓經濟復甦,更重要的是調整經濟結構。
以瑞典為例,公共開支已從1990年代占GDP超過六成降到現在的略高於五成,最高稅率從85%降到56%。透過課稅和社福系統改革,讓更多工作年齡民眾就業。換言之,自由市場的結構性改革對振興瑞典經濟的貢獻大過貨幣貶值。
芬蘭的經濟結構更像法國。芬蘭的公共開支和稅收各占GDP的五成九與五成六,高過法國。芬蘭勞動市場彈性在「世界經濟論壇」對144國的的評比中只排第103,這說明了為何經濟衰退、生產力下降,勞動成本仍舊飆高。芬蘭的單位勞動成本比德國還高出20%,拜優惠的社福系統所賜,芬蘭工作年齡的勞動人口比率比瑞典低5%。
華爾街日報指出,芬蘭新政府試圖針對公部門、勞動規範與福利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革,這是必要行動。
習近平:中國孩子玩太少 2015-10-25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4日電
習近平2015-10-22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
習近平致詞時特別提到由BBC製作、不久前在網路爆紅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這部紀錄片對比了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習說,「英國民眾通過該片對中式教學法的宣介,認識到嚴師出高徒的積極效果。同樣在這部片子在中國網絡的熱播,也讓中國民眾認識到張弛有度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美8成高中生心聲:累、壓力大、無聊 2015-10-25世界日報 編
一項讓美國高中生自己評價學校生活的研究結果發現,80%受訪學生的回答都很消極,其中普遍使用的三個關鍵詞是累、壓力大和無聊。
研究人員警告說,高中生在學校中的負能量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決策力、學業表現和社交生活。
這項新研究的結果是在23日公布,該研究與「生而如此基金會」(Born This Way Foundation)合作,同時受到「羅伯特伍德強生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支持。其中「生而如此基金會」由歌手女神卡卡(Lady GaGa)創辦。
研究調查了全美2萬2000名高中生,得到的研究結果也十分清楚:美國高中生總體感到不開心,他們至少在學校裡感到不開心。
研究人員設計問卷調查問學生們「你對目前的高中生活感覺如何」,之後是三個空格可供學生們填寫,其中39%學生表示累,29%學生表示壓力大,26%的生表示無聊。在正面情緒中高興和興奮分別占22%和4.7%。
布拉克特表示家長和教育者應該關注這個問題。
為錄取而申請?台大上百新生 註冊就休學2015-09-21 聯合報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昨指出,台大今年有一一○多位新生註冊完就休學,還有補習班整批帶去重考,這當中,六十到七十人都是個人申請管道進台大的,比率過半。他表示,學生入學後才發現不是自己的興趣,只是為了錄取而申請,違背甄選入學精神,建議甄選名額不宜太多,個人申請加上繁星只要維持百分之五十即可。
洪泰雄指出,甄選比率上限一直放寬,導致學生為參加甄選要準備審查資料、奔波各校應考。觀察台大許多甄選錄取的學生不適應,轉系、重考或退學者不在少數,顯示不少學生是為考上而努力,不是為興趣而報考。
但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說,教育部曾委託清大調查,發現有卅到四十所高中學生,透過繁星推薦管道入學的成績好、學習也最穩定,休退學及轉系等比率最低;其次是個人申請,再來才是指考入學。
相關新聞
終結高三隨便念…學測延後考 楊泮池連署
蝦米?1/2+1/3=2/5 小學數學題大一生答錯
世新前校長:考試制度 消磨學生熱情
3C這一代 思考能力大降
如何填補高三空白 台大開先修班無縫接軌
北市多數高中:學測、指考合一是趨勢
回應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無論繁星、申請或指考,不管是台大、清大、政大、中大還是交大,盡向「分數看齊」,各高中「升學輔導」尤其如此,入後發覺興趣不合,甚或程度不及,本來就在預料之中!「分數決定論」怎麼可能適性發展呢?即使有了心理測驗(“效度”有限),甚或參觀輔導(職業學校),距離真正的適性教育或適性輔導還很遙遠!
繁星能上清大的,若走指考上榜機率是微乎其微,可以偷笑了怎可能休學?但甄選入臺大的本身就是很厲害的,他們心中都有第一志願,除非沒有希望,否則他們休學去博一博,十個有九個去也不足為奇,這是人性
繁星推薦的學生成績比較好?自己騙自己,最沒競爭力不去讀好學校也不會進,只好去讀,又跟不上正規考上的,弄到四不像,學校被弄爛了,越來越低.
自古考試選才是最好且公平的方式,路仁教授說的好,重點不是哪種方式入學比較好,而是先關閉一半以上大學自然素質水準會提升。
建立黑名單制度吧, 佔了名額不想唸的人, 需停止二年不得的考試, 申請, 再進入大學就讀, 這樣他們應該就會謹慎, 為自己負責
然而,英國的公立中學與我國的不同,它比較嚴格地貫徹了學區製度,在13-14歲這個階段,它的學生處於一個魚龍混雜的自然狀態,基礎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國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頑劣,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出色的慣常判斷。這種判斷又總是引發“為什麼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後勁不足、創新不足”的老問題。而有關討論,最後往往會被聚焦到“中國的應試教育不鼓勵創新”這一結論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常識”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們近鄰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作為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創新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恰恰是以“應試”為鮮明特徵的。如果我們仔細了解一下韓日中學的自殺、高考复讀現象,去他們考場外看看各種“請神符”,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應試甚至比中國還要殘酷。為什麼他們的應試就沒有妨礙創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對優勢,是一種不恰當比較得出的結果。
在BBC的紀錄片裡,英國學生的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但不能忽視的是,英國公立中學與中國公立中學雖然名為“公立”,實質卻相差甚遠。來英國教書的這幾位老師,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優秀的公立中學。在大多數中國城市,小升初的環節已經相當激烈,能夠擠上重點公立學校的孩子往往都經過了非常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這意味著,這幾位老師在英國中學採取的教學方法與標準,其實是針對中國精英學生的基礎與天賦而形成的。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最新研究顯示英國學生幸福感太低 校園暴力和師生關係等問題嚴重
5名中國教師赴英任教以中國學校全勝告一段落,中國教師走了,但國內外對英國學生的關注仍在繼續。據《衛報》2015-8-19報導,一份兒童協會的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廣泛存在的校園暴力,英國學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據這份調查,大約有50萬10~12歲的英國學生在學校遇到過身體暴力。而在接受調查的人中,38%表示上個月還被同學打過。
這個調查選取了53000個樣本,都是年齡在10~12歲之間的學生,分別來自英國、德國、挪威、韓國、波蘭、西班牙、愛沙尼亞、土耳其、羅馬尼亞、阿爾及利亞、南非、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以色列和尼泊爾。
幸福感調查將英國學生和另外14個國家的同齡人做比較,結果顯示英國排在不幸福榜的第12位,比埃塞俄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還低。
除了 被欺凌,英國學生還相對更容易產生孤立感。在調查中,一半學生抱怨上個月還有過被孤立的經歷。相比之下,男生被打的可能性比女生高50%,而女生被孤立的可能性比男生高40%。
談到對校園生活的看法,11%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尤其是師生關係。英國師生的親密度,在1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學生們普遍對學習內容(排名11)和學習夥伴(排名12)不滿意。
英國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別不滿意,女孩對自己外表的滿意度和自信感排名墊底,僅高於韓國。而且,女生對身材的不滿是男生的2倍,這一性別差異在其他國家的同齡人中並未見到。
回應
那些說英國教育不講紀律是重視創造力、想像力的,這回不賴中國老師了吧
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人家不是講快樂教育嗎?怎麼幸福感就低了呢?
開籠子,放公知,洗地!
且慢!容我給它們打了疫苗再放出來![挖鼻屎]
英國學生就是太閒了,才會那麼惹是生非,中國學生學習忙死了,哪有時間折騰!
我送你一個我創造的專有名詞:(英式)校園達爾文主義。校園裡的自由,你沒有相應的度,強者欺人,弱者被欺。英國這種情況遠遠多發於中國,是其文化結構的必然。
英國精英學校還有學長制呢,把恃強凌弱制度化。不愧是海盜本質。
另詳參【圖博館】: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體罰與霸凌 快樂學習 《如何教出資優兒》 男女大不同 《校園暴力》
英國上課像玩打地鼠遊戲 by陳玉 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現就職於英國一所私立女子中學
2015-8-4,BBC2推出的教育節目《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在中英兩國都受到廣泛關注。筆者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見聞和體驗。
回應
看了下片子的評論,個人以為就算有英國人意識到他們的問題,也不可能糾正了。就讓這些人自己感覺好去吧。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現在中國的教學法的根源是英國19世紀,後來被日本學回去再攙雜上德意志的公共教育的一些因素,最後被中國留學生轉到中國。這基本上是這些國家國力上升的教育基礎。
這個模式的公共教育就是:學會基本知識,技巧,能力,目的不是培養天才,領導人,天才,領導人不需要也不是能教育出來的,是受教育人中的機率問題。要把每個學生都按天才,領導人的模式培養,結果就是連基本的工業勞動力需求都達不到,。
美國人是意識到歐美教育空心化的問題,KIPP(針對窮人,全面採用類中國的教育模式:校服,課堂紀律,通識系統教育)和common core(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教學大綱)都是有益嘗試。
問題是製定的標準差的離譜。由於要已經被捧起來的學生(由奢入儉難)家長(老子孩子天下第一,美國天下第一)承認自己不足,努力逼迫孩子學習已經是很難的事情。加上被教師工會慣壞的老師(不想擔責任)所以標準那是可勁的往低裡走。
有趣的是中國不少地方還鼓吹什麼素質教育,真以為自己是貴族了。
學校應該是教授知識體系,紀律性和合作。而家庭才是真正養育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人的。中國不少家長把應該家長教授的責任轉嫁給學校。
尊師重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五千年不倒,自有它的道理。英國人喜歡自由民主,學習效率差的課堂教學,就讓他們喜歡去吧。中國的基礎教育才是符合人的發展規律。
英國精英公學兩大特點源自歷史上的學長制度與體罰制度,當然都已經在近年廢除。這兩制度反映了英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即等級制度和尚武制度。大英帝國的基礎是建立在軍事勝利上的,所以英國傳統教育實際上高度強調男性的陽剛之氣。
誰相信有快快樂樂就能學本領的好事誰就是傻子,經驗告訴我們,給孩子時間,孩子絕大部分會用於玩耍,而且是那種毫無意義的玩耍。
http://www.guancha.cn/chenyu2/2015_08_10_329992.shtml
中國教師赴英國“支教”被BBC扭曲? 南外老師:挑最亂的播
最近,英國BBC製作的中國教師赴英教學紀錄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異,描繪出一幅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格格不入的景象。
然而,觀察者網注意到,當事的中國老師說:這不是事實!紀錄片中的中國教師之一、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李愛雲就指出,紀錄片第一集中展示的紀律混亂情況,是“從最初最亂狀況裡挑了最亂的”。一名兩度赴英的上海老師也直言,“我們去的小學,那裡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紀律”,BBC所攝製的紀錄片“是假的”。
更加諷刺的是,赴英教學的中國教師基本都是來自國內發達地區的國際化中學,比如南京外國語學校,本就是小班化教學,4點鐘放學。但英國人為了貫徹自己認為的“中式教育”,硬要改成五六十人的大班、早7點到晚8點的作息時間,連中國老師都有意見。
這種紀錄片的效果也就很明顯了,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就質問,“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擅長製造機器人,為什麼這對英國的部長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英國也講紀律,甚至比中國更嚴厲
BBC紀錄片中暴露的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的衝突,大部分都是圍繞課堂紀律問題。這也迎合了一些流行的觀念,認為中國教育就是一味地強調服從權威、一切為了考試,而英國人則崇尚個性、自由。
英國《衛報》率先批評了中式教育: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中國已逐漸意識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處,為何英國政府卻下決心效仿這種教育方式?
這篇評論文章表示,BBC向觀眾宣揚一大迷思:中國教育比英國教育好。但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終表現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繁榮、創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對他們來說,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擅長製造機器人。為什麼這對英國的部長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回應
BBC的傲慢與偏見,一貫如此.紀錄片被商業手法影響傷害的一個案例,太強調衝突、矛盾、強對比、戲劇性,而紀錄片本來應該是如實反映,通過角度選取、鏡頭塑造、剪輯等使事情層層展現在觀眾面前並引起思考的。
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2015-8-6 新京報
在很長一個時期,國內外大多數人恐怕都認為西方教育優於中國。不過,隨著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中歷年來的優異表現,西方政府、學校和社會公眾開始變得不那麼確定了。歷來遭受詬病的中國教育似乎也成了一種可與西方平等競爭的教育模式。此後,英國教育大臣到中國“取經”以及中國教師赴英國支教的報導甚至讓人們一度有種窮人翻身、形勢逆轉的感覺。
我身邊有不少人都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要比西方的更紮實。因為很多中國孩子到了西方的學校不但可以跟得上他們的課程,而且還能取得優秀的成績。而反過來,就很難了。
在BBC的中國式教學實驗開始前後,有第三方機構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了數學、科學、英語和中文測試,假如實驗班的學生的學業成績更佳(這估計並不會讓人感到十分意外),是否可以說明中式教育更好呢?
我認為未必。甚至對於這種比較是否成立,我都有深深的懷疑。因為教育方式只是實現特定社會目的的一種工具。這就意味著不能直接拿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相比,而同時要考慮到他們在各自社會中的功能,這樣才能確保比較的等值性。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方式更適合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適合西方社會的現實需要。
而西方學校所培養的具有創造力、批判性、勇於提出自己見解、善於為自己的利益辯護的人正是高度依賴創新的西方社會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樣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都有助於培養所在社會欣賞的人才(不一定是社會真正需要或應該需要的人才)。
同時,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問題。西方教育的問題是許多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懶散、缺少進取心,而學校放任自流。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師為了取得好分數而付出過高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義的,但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劣,而是相互借鑒和學習。這才是國際比較與交流的應有之義。因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應該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結合。
英倫學生“受不起”中式教育?2015-8-6 海外網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結果,在65個參賽國家(地區)中,英國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三個科目成績排名分別是26、21、 23。相比之下,中國小伙伴強多了:上海學生三科全部排名第一,甩出英國同齡人幾條街。
雖然英國媒體一再強調,一次測試並不能判定教育制度的優劣,但是本國學生與東方同齡人的巨大差距,以及失業年輕人越來越多的社會現實,還是引起了不少擔憂。其實在2014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就開始在全國推行十年來最大的教育改革,並派出官員來到上海,觀摩中國的教育方法。一年過去,成效如何暫且不說,主張“分班教學”以及“政府指定教材”等措施確實使得這場教育改革的確有強烈的“傳統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色彩。現在,作為英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媒體,BBC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下推出這麼一部紀錄片,恰恰也反映了英國主流社會對於教育制度的反思。是的,他們開始找尋改變的突破口了。
中國是不是取經之處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在中國引起輿論界軒然大波,根本上是源於網友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不自信”。中國傳統“填鴨式”的教育被國人詬病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實情況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可以在各種競賽中拔得頭籌,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繁榮、創造力等方面遜於西方。所以,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對建立在中國的英國私立學校趨之若鶩,中國留學生也前仆後繼地奔赴英美大學深造。這樣的對比也是在本次輿論風波里,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質疑的主要原因。
當然,不能因此說中國教育沒有可取之處。尊師重教的傳統思想、勤勞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及紮實的基本功等等,都是我們傳承了千年的寶貴的學習精神。對於安於現狀的西方學生來講,適當學習一下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歸根究底是要適應本國國情
一部紀錄片引發的中英教育文化的探討的確耐人尋味。然而,這畢竟只是一部紀錄片,是蒙太奇加工後的產物,難免會有誇張和演繹。而紀錄片中暴露出來的種種矛盾,以及輿論場上的觀點碰撞,其實更多是兩種文化體系、兩種教育觀念的碰撞。我們難以力斷孰是孰非,不過,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摒棄什麼,學習什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這才是中、英兩種教育制度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教師赴英“支教”:我得控制情緒,不然我就瘋了2015-8-03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五名中國教師被派往英國漢普郡綜合學校“支教”了一個月,他們得出結論稱,英國高福利體系使學生缺乏抱負,紀律性差,容易懶惰。課堂上甚至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小姑娘得知某歌手離開一樂隊後,哭著跑出教室。中國教師對此大為不解……趙偉(音譯)老師認為,英國學生缺乏動力,即使他們不工作,他們手頭也有錢,他們根本不擔心。但是,中國學生知道不能這麼做,他們清楚,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才能賺錢養家。
然而,這套方法並沒有打動英國教師。一位教師稱,整套方法枯燥,而且學校的紀律也並非如中國教師所言那樣寬鬆。他還補充說,我不認為我們的學生表現得不理想,是因為福利制度。
那英國網友呢?點贊數排在前三的網友是這麼看的:
他們說得對。英國教育越來越不成體統,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沒有學生的樣子。政治正確'口炮黨'(觀察者網注:原文PC brigade,指Political Correct brigade,意為那些四處奔走,口裡充滿了荒誕的政治正確的人),心頭滴血的自由黨,以及接任的政府官員要為此負責。群眾眼睛是雪亮的!
有來訪者,他們應該好好表現。為學生辯解,就是問題之一。我自己也是老師。
我相信他們是對的。這些學生就是三到四代人培養出來的,而這些人就是靠福利制度活下來的。”
回應
可能貴族私人學校培養精英,普通學校故意培養懶惰愚昧的順民以便於控制
二八法則永遠適用。如果我們學習那種西方所謂的教育模式就是害了自己。
二八法則永遠適用。20%的人擁有80%的資源,他們中出現了80%的精英!
國際主流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原來就是這個結果啊,教改您要往哪裡走。
“'民主”才是根源。
早點回來吧,何必要給他們提高教育質量呢,吃力不討好。
肯定想否定了,如果真用了中國的教學,那還不累死白皮教師?
中國人為何與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獎項無緣馬哲非西哲全部2015-7-22
在7.4-16舉行的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科目除了數學,還有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和哲學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與奧數的熱火朝天相反,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競賽(IPO)之與中國的交情是最薄弱的。2013年,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的楊時雨是第二個自己通過網絡申請取得參賽資格的中國人,中國從未派國家隊參賽過。
奧哲從1993年開始舉辦,2015年第23屆賽事剛在5月完成。跟其他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一樣,奧哲是中學生競賽。2001年起,奧哲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管理。奧哲比賽擬4個題目,參賽者從中選一個,在4小時內以英文、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作論文一篇,參賽者所選作文的語言不能是其母語或其國家的官方語言。論文的評核標準有五:跟題目相關;對題目的哲學理解;自圓其說;論證有力;獨創性。比賽設有金獎、銀獎、銅獎、榮譽獎。
把共23屆的奧哲英雄榜掃一過,可以搜羅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曾經奪冠的有出產了黑格爾和康德的德國,東歐的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南歐的意大利、北歐的丹麥和芬蘭等。這些國家奪冠不難理解,因為題目本身百分之九十九取自歐洲哲學傳統,尤其歐洲大陸哲學傳統。那麼,土耳其、阿根廷、以色列、韓國、印度、以色列之躋身英雄榜作何解釋?最接地氣的原因是,這些國家中學有哲學課程,而且是關於西方哲學史的。挪威是一個反例。
回應
我也想問問小編: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把地球上的一切榮譽都包圓呢?
呵呵,這文章一股公知味,跪舔吧公知。
咱們學的馬哲列義毛思鄧,跟西方偏唯心的哲學套路不同,根本就是雞同鴨講
東西方哲學的精髓是大異其趣的。各有所長,以西方中心論的主流思路,東方哲學思想去參賽就是自找沒趣,同數學的客觀不一樣,哲學是主觀的,在一個主觀的環境中你被判斷為輸,你服氣嗎?就算嬴了又如何?
說的好,我們有自己的哲學,西方的了解一下就行了。
老子孔子孫子韓非子,中國的哲學就很多,有本事讓中國人出題試試,看看冠軍是誰?話語權不屬於自己,乾著急有個屁用。
維特根斯坦之後,哲學只剩後現代
扯淡,哲學也搞奧賽?繪畫有奧賽嗎?書法有奧賽嗎?
那些題目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體現而已。沒有必要去接軌。
廢話,用西方哲學標準去評判東方哲學中國能得獎嗎?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7_22_327778.shtml
不只考試,太多的教育治理措施值得我們去反省。
在擇校的治理上,很多專家認為,根本原因是資源不均衡,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其中一種手段就是削峰填谷,肢解名校。
豈不知,美國這個社會教育經濟先進發達的國家,至今仍然是不均衡的,能上HYP(美國人夢想中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學生,大多數來自1000所左右的高中(美國有3萬多所高中)。學區房這個詞也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來自美國。華裔移民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為擇校而不惜代價購買好學校所在學區的住宅,讓房價大漲,備受當地居民責難。
我們很多專家、“公知”,盲目地把責任推給所謂名校,似乎打倒了名校、肢解了名校,就可以做到資源均衡,解決擇校。顯然,名校會倒下,隨之倒下的可能是教育質量,尤其是優秀人才、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倒塌,但擇校的矛盾依然不會解決。因為中國人到哪裡都要擇校,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
奧數的批判與治理,只是代表了我們近年在教育改革上的一個縮影。中國教育,需要改進的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妄自尊大,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更需要在全面理解、把握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情與文化,制定合理的措施,而不是被輿論裹挾、被“公知”綁架,最後盲目照搬。當然,這需要決策機構有擔當,能頂住壓力,做正確的事情,也需要呼籲專家、“公知”,多接一點地氣,多了解一些中國國情,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從理想到理想,從而誤導公眾、誤導輿論、誤導政府、誤導教育!
回應
這次美國獲獎學生也說,他們都是經過辛苦集訓的。
快樂教育基本上是瞎扯淡,可你再去看看哈佛、耶魯的學生是快樂教育嗎?圖書館24小時不關門,怎麼快樂?!社會精英是快樂出來的嗎?如果老師對某學生徹底失去信心了,就是表示讓他自己快樂去吧!
如果認為學生笨到無可救藥,就一起哈啤吧...
http://www.guancha.cn/ChenZhiWen/2015_07_21_327530.shtml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在小升初取消考試後,中國的家長、學生想找好學校,好學校想找好學生,不能考試了,用什麼尺子衡量學生?數學,這個學科之母的位置就凸顯出來,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奧數競賽成績,於是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奧數熱。2009年楊東平教授喊出打倒萬惡的奧數,掀起了批判奧數的一場熱潮。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中國高教學會會長瞿振元透露,北京某著名大學對東部某省新生的長期監測表明,以數學見長的該省學生,數學成績與水平下降明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考試題難度的大幅度下降。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報導說,獲得金牌的門檻分值——每年根據參賽選手的發揮而有所變化——被定為26分(總分為42分),是有史以來最低的。美國隊奪得五枚金牌,擊敗了老贏家中國隊。英國的6名學生在104個參賽隊中排第22名。
比賽連續舉行兩天,參賽者每天有四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解決三個問題,範圍涵蓋幾何、數論和代數。學生不需要掌握高等數學如微積分的知識,但這些問題非常難。比賽不許使用計算器。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在提到比賽時他說:“這絕對比我們過去參加過的比賽要難得多。我認為很多隊伍都沒有真正習慣。”在他說話的時候,他的隊友在玩手機,邊吃蒸米飯和咖哩牛肉便討論比賽。
報導說,他說他們處於優勢在於他們的教練曾拿很難的試卷來訓練他們。“我們第一天就設法遙遙領先。”
報導說,每個國家最多有六名選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這些青少年是世界上還沒有上過大學的最好的數學天才。除了非常有天賦外,很多選手接受了多年的培訓,學會解決奧賽的問題。有可能選手能夠理解問題在說什麼,但卻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它。奧賽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否則這些最棒的數學天才就不需要在每道題上花90分鐘時間來解決了。今年,在104支參賽隊中,有74支隊伍得了零分。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看過比分,中國隊在P3失分非常厲害,可能P3的題型跟以往的明顯不同。
看到那些反奧數就令人噁心!
我想問的是,中國隊呢……連22名的都報導了……
第二名,美國隊裡面是華裔教練+2華裔隊員,否則……
這個才是重點,觀察網竟然漏報?
就算你在中國拼倒了所有人,整個中國輸了又有何意義?在應試教育的體制裡,是不可能產生天才的,沒有天才如何領先其他國家。
應試教育在隋朝就開始了,你想說什麼?
去WIPO看看誰的國際專利多 大家都用英特爾的芯片,唯獨中國有Tianhe II,而美國卻沒有Sky River II 真特麼會創新.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07_17_327184.s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於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年9月4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目錄
1改革路線
2改革歷程
3改革內容
4重要意義
5制度建設
6改革舉措
7實施時間
8具體措施
9招生製度
10相關新聞
11最新政策變化
12具體方案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5月28日、29日兩天,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查普曼大學的120餘名在校大學生和老師,應上海市浦東新區團委的邀請來上海觀摩。這場把美國學霸請來上海的行動被稱作“全球名校嘉年華”,其產生的實際效果是,讓美國學霸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學生和上海。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這次來中國,尼古拉斯很想看看,死讀書的中國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至少在建平中學,他找到了一些中國未來創新的源動力。這所上海市示範性高中,學霸雲集,高考一本率可以達到90%左右,然而,那裡的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籃球、乒乓球、太極也都打得很棒,還會吹奏老外從沒見過的中國民樂,老外擅長的交響樂這些學霸也能勝任。
在上海自貿區,當自貿區政策研究局局長張湧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學生們介紹上海自貿區政策時,美國學霸們都忍不住驚嘆起來——這個上海自貿區的官員,竟然是畢業於耶魯大學的金融博士。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ABC在中國失寵了?
但是對於私立大學,特別是頂尖的哈佛、耶魯、MIT、芝加哥、斯坦福等來說,入學標準則極為嚴苛。美國學生要想進入這些大學,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必須要在最好的私立寄宿制學校完成基礎教育,一點一滴積累自己的履歷,其辛苦程度絲毫不亞於在中國準備高考的學生。其入學競爭之激烈,往往要比中國高考還要嚴重——高考只看成績,美國頂尖大學除了要看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其他表現。拼的不只是孩子,還要拼爹,而且拼得更加赤裸裸,更加無所顧忌。
原因很簡單,美國私立大學並不關注公平問題——這是公立大學的責任——它們只錄取那些未來最有可能成功的學生。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不僅在校期間容易培養,更重要的是,畢業之後他們可以獲得家庭乃至家族的支持,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從而可以為大學帶來更高的聲譽和更多的捐贈。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高考要比美國公平得多。
因此,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率通常都在10%以內,私立的哈佛和斯坦福甚至不到6%。從表面上看,中國重點大學的錄取率約為0.3%。但二者實際上不可比,錄取率雖然是6%,但這意味著是在100個敢於申請的優秀學生中錄取了大約6個人。這樣的入學標準,當然是嚴到不能再嚴的程度。
借鑒要找好參照系
有些人到美國轉了一圈,看到許多大學的畢業率只有70%多,就想當然地認為美國大學都是嚴出。其實在那些最頂尖的大學,出口倒還真不一定太嚴。哈佛入校後6年內的畢業率為97%,8年內的畢業率高達99%;斯坦福的數據為95%和96%;芝加哥的數據為93%和94%。這些數據和北大、清華等的數據其實差不多。原因很簡單,這些學生入學時都經過了千挑萬選,並且支付了很高的學費。只要不是太過分,大學一般也會允許你畢業,只不過成績單沒有那麼好看而已。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的社會。如果畢業標準過於嚴苛,學生們付出的成本過高,既不利於吸引優秀的學生,也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回應
就喜歡這種揭開畫皮的文章。觀網的這些文章在這個被公知壟斷的輿論場中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有理有據的真相。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公共知識份子》中國式媒體監督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寬進嚴出的大學真的有嗎 2015-6-7
極具迷惑性的“寬進嚴出”
我們曾經聽到許多關於美國教育的觀點和故事,有些很有道理,但也有一些似乎違反了基本常識,如美國學生不用功讀書、大學招生不看重成績之類的例子。固然中美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其基本規律應當是大致相同的,差異再大也不至於越出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常識邊界。
此次遊學美國,時間比較充裕,我得以更從容更細緻地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又發現了另外一些類似的誤讀。許多人認為,美國大學寬進嚴出,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充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入學後嚴格把關,用高淘汰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之相比,中國大學嚴進寬出,入學前的高考競爭過於激烈,入學後雖然放任自流卻基本上都能拿到畢業證書,幾乎所有高校的畢業率均在95%以上,由此導致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很低。
這個觀點極具迷惑性,很容易贏得歡呼和掌聲,卻是一個在邏輯上不成立的偽命題。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優質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任何一個高水平大學,都不可能放寬對學生入學條件的要求。即使公立大學也是一樣。
反之,中國大學的入學競爭的確非常激烈,但嚴把入門關的嚴進有什麼可以指摘之處嗎?和美國不同,中國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依然匱乏,在不可能實現所有人都上好大學的情況下,嚴進反而是確保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至於對中國大學寬出的批評更加不符合常理。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對學生畢業的基本要求。寬和嚴的標準是什麼?難道一定要有超過10%的淘汰率才算是不寬嗎?
美國大學嚴進勝過中國大學
在某種角度上,說美國大學寬進也沒有什麼不對。許多名字聽上去很唬人的野雞大學,只要交錢就能入學,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幾乎報名就能入學,標準已經寬到不能再寬的地步;許多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放得很寬——它本來就是為本州公民服務的。例如,加州大學有十個分校,除了頂尖的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和聖巴巴拉分校——這四所大學的入學競爭極為激烈——之外,其他分校都可以比較充分地滿足加州學生的入學要求。
奇觀!中國942萬人參加高考 家長擠爆揮旗送別
中國固定於6月7日舉行的高考是最重要的全國性考試之一。中國高考全名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也就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考生為了進大學所進行的選拔性考試。由於人口眾多競爭激烈,高考對於學生與家長幾乎成了戰場,甚至可見到家長列隊向學生巴士揮旗打氣的畫面。
《東方日報》報導,中國教育部日前宣布,今年全國共有942萬人參加高考。由於人數太多,像是北京每天便要派出逾百名特警在考場外巡邏,並安排100多輛救護車提供醫療服務。此外,號稱「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安排42輛巴士分批將學生送至考場,大批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夾道送別,蔚為奇觀。
高考竟也帶動考場周邊私人住宅及飯店房價上升,如河南鄭州考場附近的飯店房價飆升6倍,相當嚇人。
相關新聞
中國高考942萬人2015-6-5登場 出動無人機防作弊
高考,不止在中國——國外高考也瘋狂!
除了中國高考還有哪些國家一考定終身?
孔慶東2015-6-5:追捧狀元不理性抹殺狀元更不對
“烏托邦的地圖集”公號擁有者留學前朋友圈賣書:多名買家收到重複書籍
另詳參【圖博館】:《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習 《拒絕聯考的小子》 流浪教師 繁星黑洞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中國大學排名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神童製造所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鄉
英媒:“中國“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2015-6-10 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6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 “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虎媽”,但其他國家也有凶猛的貓科“動物”。大女兒僅20個月大時,我就把她送入學前班,並深信若她像其他孩子一樣等到兩歲後才起步,將永遠考不上哈佛。上週,她剛參加完高一學年期末考試。就不說成績了,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本應等到她再大一些再讓她上學前班。
如今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重新思考對學步幼童進行教學訓練的觀念,即便在(“虎媽”盛行的)中國亦是如此。近來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叫《虎媽貓爸》,主題無異於老生常談卻又令人莫衷一是:到底是“嚴苛”還是“溫柔”才能催生出最佳高考成績?
“與上輩人不同,如今中國的80後父母更能意識到快樂——而非僅僅是學業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中國某美式教育幼兒園的負責人如是說。現如今,中國的“貓爸”肯定比以前更多了。
中國政府似乎也正站到“貓爸”這邊。有報導稱,上海市今年開展的教育條例改革,已令參加競爭激烈的私立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面試人數減半。媒體表示,相關改革的目標是給讓孩子就讀名校的狂熱降溫。看來“貓爸”們正(在中國)占得上風。
楊輝宇(音)是名年輕爸爸,孩子即將上小學,他認為中國學前班的填鴨式教育純屬浪費錢,“這些內容,孩子上學後遲早會學到。”他說,若兒子每晚被佈置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家庭作業,“我會讓他把沒完成的作業還給老師。”與現今許多中國家長一樣,他打算寓教於樂,“他洗澡時,我可以講阿基米德的故事傳授物理知識。”放學後,他會把孩子送到課外班嗎?楊說,“絕對不會,除非他願意。”可別讓“虎媽”聽到這番話。(作者帕提·沃德米爾,王會聰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5--6-2:中國3-6歲兒童家長有67.1%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回應
西媒為了找出中國的毛病,也算是絞盡腦汁了。比起情感虐待啥的。。。連飯都吃不飽,學都上不起的印度非洲孩子,難道不更值得關注?
梵蒂岡在歐洲允許與12歲以上的兒童發生X關係,敢不敢同教皇大人談談心?
西方人和中國人談小孩的教育,那就是班門弄斧。中國這種最少5000年曆史的國家,需要你們這種幾百年曆史的國家教育,搞笑。
連西方國家都開始反思他們推行了20年的快樂不要臉教育,快樂不要臉教育,滾出中國。
看樣子以後在家得把孩子當皇帝養啊!不然聯合國人權組織得起訴你,哈哈哈
主要看是按照誰的標準來看,這是關鍵,按照他們的標準來評價,當然不符合他們標準的東西都是有問題的,這就是在國際上為什麼需要大力的爭取標準的話語權的目的
可以說現在的西方那一套已經證明是完全失敗的了,沒有教育是不行了,看看從西方傳來的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一例,把孩子當神供著,要嘛給嘛,任性,胡作非為。
不知道以非政府組織顛覆一個國家是什麼級別的虐待?西方高喊的世界規則的製訂權又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要虐待全世界嗎?
放屁的言論,養不教不成器,這都不懂。打兩下,罵兩句就叫虐待了?
有些事實還是必須要尊重的,但這里左派太多逢西必反.
人家把你定性二等公民呢?什麼都是西方報導定性,你還有尊嚴嗎?
我從小被我爸媽打到大的,我成年後恨他們嗎?NO,挨打不等於虐待,一般我都是犯錯後撒謊或者叛逆才會被打,父母打孩子不好,但需要給孩子的腦海中樹立權威,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意外。
聯合國還是操心一下美國吧,連國際兒童公約都沒籤的國家。這個問題還是多操心一下教廷吧.
情感虐待,這是有多玻璃心.
聯合國?哪些蛋疼的國家的人?它們國家的是怎樣的?PISA才被中國打臉呢。
現在的小孩兒一個個都是小皇帝,誰敢虐待他們?他們虐待我們還差不多。
也不知道情感虐待是個什麼概念?什麼標準?以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常識,中國現在的教育問題最嚴重的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過度溺愛。
情感虐待真可笑,我還精神調戲呢
西方將家庭關係簡單化為飼養關係,雙方沒有啥倫理關係,不用贍養,只要在飼養存續期內,不被對方投訴或者鄰居投訴即可。
西方社會就是父母不罵孩子,孩子不養父母,一點倫理道德都沒有!
四年級男生暴打女老師小心暴力教育遺傳2015-4-7 新浪育兒
之前常看見的老師體罰學生的新聞,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校園暴力在升級,小學生中竟也見到暴力代表,而對象竟然是老師。日前,在東莞市樟木頭中心小學,教美術的陳老師2015-3-20因收作業時和四年級學生阿彬產生口角,進而遭到後者的暴打。此事引起陳老師舊傷復發,入院治療,至今還在休養中。涉事學校方面表示,阿彬或因家庭教育原因患有狂躁症,已多次因為一些小事與其他師生髮生衝突,但因其還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也對他無可奈何。在之後的調查中,得知阿彬出身於一個慣用暴力、罕見關心的家庭,這麼一來,他目前的行為並不奇怪。教育方式也能遺傳,你開始反省了嗎?
家長:冷漠暴力教育不無關係
阿彬為何容易動怒?胡副校長認為,可能和其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據胡副校長介紹,阿彬打老師的事情發生後,當天下午4時30分許,阿彬的媽媽在學校多次催促下,姍姍來遲。來了之後,她要求兒子阿彬向陳老師道歉,阿彬不肯,她竟當著師生的面,抽了兒子好幾個響亮的耳光。她還準備操起掃把打阿彬,但被校方工作人員制止。
心理:家庭環境導致人格偏差
對於阿彬的狂躁問題,東莞天悅社會工作服務室資深心理諮詢師許慕樵表示,根據掌握的情況,現在定義阿彬為狂躁症還為時過早。人的本性是追求和睦安寧的,而阿彬成長在一個暴力頻發的家庭裡。這種環境,違背了人性的需求,導致他在內心中慢慢形成遇到問題就用暴力解決的思維模式。
反省:發怒之時就是教育失敗之時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通過我們當時不耐煩、粗魯、武斷、暴戾的情緒對孩子構成了情緒暴力。(楨:無情亦暴力?啥都是暴力啦!快樂學習更是「不教而戰的殺人」行為!))
回應
學生打老師,患者打醫護……這到底是不是法制社會?
學生打老師都司空見慣了啊。因為學生打老師是白打,老師打學生就不行。這就是現在的倫理。
另詳參【圖博館】:《教改錯在哪裡?》 教改與體罰 國際不打小孩日 體罰與霸凌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台灣教改運動的人本本質會變質為國本,其因如同台灣的其它民間社會運動、都與反國府運動共犯之外,如屍哲所戲論、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灣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升學主義及浪漫人文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和人本教育首先發動。與反國府運動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運動等共同支撐著李陳政權的權威。
台灣教改運動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具有泛政治性的反國府特質,但由於教育--不論源自中國傳統的儒家科舉或延自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教育體制--均具有位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社會黨國化機制之首位的屬性,於是自大陸民國時代建立起來為重振中國民族文化自尊和救國救民的國府教育體制,在屬性上與國府構成實體性關係。這種教育雖有效地達到黨國化、重振、救國和發展經社的目的,但主因於升學主義的種種教育弊病,卻提供了教改運動者外在客觀的不滿氛圍。
批評黨化教育者的重心在將黨化教育與政治統治、中國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而疏於分析國府教育體制的外在客觀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教育理路。國府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解決清末以來中華民族文化沈淪、追求中國統一、及建設國家,在達成這些目的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矯枉過正的沙文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
由西洋教育史的發展可知,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從德俄到法意英美,不論基於國家發展或擺脫傳統教育體制,均大力推行國家教育。西方如此,受西方壓迫的後進國為擺脫外來殖民帝國、內部傳統封建及反叛勢力等的阻力,當然更會推動「黨國教育」。
由歷史經驗可知,後進國如戰前的德日蘇或戰後的中共南韓新加坡等,甚至民主自由化身的美國也將教育當成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社會化之工具。即使李陳政權的教育體制亦然(到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時乾脆不務正業,不辦教改專事台獨教育)。
他們的共通處是教育做為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執行統治者(不論有意或無意)建立國家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工具,至於操用工具時的嚴酷或和緩程度,取決於其外在環境挑戰及內在所想達成目的之難易。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032527
陸學者:台「小確幸」政治化(詳參【圖博館】:CP值與小確幸 唱而劣則演 物價與工資 攻占馬桶府)
中國台灣網報導,針對台灣流行的「小確幸」現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郭震遠認為,台灣目前正在出現小確幸的政治化,「標榜脫離政治,但實際上是在政治化」。他認為,之前台灣歌手陳昇的言論就是具體表現。
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14-6-7在北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共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並進行熱烈討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在談到台灣的「小確幸」現象時作上述表示。
郭震遠針對台灣反服貿學運及其影響進行發言。他結合自己在台灣親身經歷,談論台灣當下流行詞語「小確幸」,認為它某種程度上和大陸所謂的追求「小資情調」有相似之處。他說,小確幸在台灣民眾中極受歡迎,在大陸也有一定市場,這是可以理解的。
「小確幸」一詞普遍意義是指只要用心體會,就能隨處感受身邊「微小但確切的幸福」。小確幸好不好,要不要追求小確幸,也一度引來台灣媒體的探討。
郭震遠指出,台灣目前正在出現小確幸的政治化。標榜脫離政治,但實際上是在政治化。他說:「之前台灣歌手陳升的言論就是具體表現。」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副教授黃清賢也針對小確幸發表看法。他認為,「小確幸」一詞表達了民眾在現階段集體焦慮、集體悲觀環境下,所要尋求的這種小小的幸福感。黃清賢教授還指出,不希望當下這種悲觀的氛圍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所以要用審慎樂觀的態度,看看反服貿學運之後兩岸關係怎麼走。
每到畢業季,企業大老就會苦口婆心提點社會新鮮人。人力銀行表示,90後世代的年輕人,在工作態度、學習力及抗壓力上都普遍缺乏,由於沒有經濟壓力,態度也較自我且難以管控,容易讓人有眼高手低的感覺。
1111人力銀行總監李大華表示,90後世代年輕人求職時,普遍認為高學歷及外表出眾最重要。但企業主卻把學歷跟外型排在最後,反而認為工作態度、學習力及抗壓力最重要,結果社會新鮮人最缺的也是這3項。
李大華說,90後世代的新鮮人都來自少子化家庭,父母都把資源用到這些年輕人身上。因為凡事得來容易,經濟也沒壓力,求職時的態度就不會積極投入。
李大華也說,90後世代只對有興趣的東西有強烈學習意願,容易養成自我中心,成功也是自我定義,在職場上就比較難以管控。因此,企業中階主管現在都要學著如何跟90後世代相處。
104資訊科技經理張雅惠也表示,90後世代的年輕人被保護慣了,有些思辨能力不足,凡事乖乖的無特定想法,無法突破自我能力;有些自由慣了,自律能力讓企業主不放心。
張雅惠強調,年輕人沒有包袱,工作時最好傻傻的做、勇敢表達,不懂就問,而且不要太在意起薪,因為第一份工作薪水不是重點,重點是累積能力跟經驗。
另外,90後世代比較容易眼高手低。張雅惠認為,新鮮人其實不用刻意挑事情做,因為每件事對他們都是新的,不過學習目標要訂清楚,進步才會快。
江振誠︰台灣年輕人 沒耐心 不積極2014-6-8
台灣科技大學昨天舉行畢業典禮,國內第一位米其林三星主廚江振誠,特地從新加坡返台接受台科大頒發名譽碩士學位。江振誠表示,台灣許多年輕人一畢業就急著創業,但達到目標沒有捷徑,必須聚焦興趣,培養耐心。而台灣年輕人普遍缺乏耐心、不夠積極。
正向思考 挫折當挑戰
江振誠出身台灣的技職體系,沒念過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遠赴法國學習,成為台灣第一位站在世界舞台的頂尖名廚,成為技職之光;台灣科技大學頒發名譽碩士學位給江振誠,希望以他的成功經驗,鼓勵技職學生走出國際,努力闖出一片天。
「沒有經過挫折的熱情,沒有價值。」江振誠以自己舉例,在法國學藝時,每天工作16到18小時,當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自己就不會去抱怨。而如果大環境中人人都在抱怨,就會覺得「為什麼我要這樣做」,重點是訓練自己的正向思考。
正向思考不是與生俱來,江振誠說,剛到法國,起初的工作只是擦盤子、洗刀叉。他換個角度想,所有客人衛生都由我負責,反而覺得很驕傲、很有成就感。「我不把挫折當挫折,反倒把每一個挫折當挑戰,把每一個挑戰當練習,而每一次練習都是朝目標前進的下一步,所以每次遇到挫折其實都在進步。」
回應
台灣年輕人的頂級慾望就是考上國立台灣大學,然後參加野百合,太陽花,魚肉鄉里!坐大自己後,進入台灣政府選總統,接著將算不盡的黑錢"洗"到國外買房地產!最後的結局就是牢裡蹲!還必須特權的牢房才肯蹲..
你錯了啦。。很多年輕人都在想今天先要跟朋友去吃火鍋,然後去買杯冰茶,之後去唱歌,然後晚上去夜市,抽兩根菸,然後回家打Game 或是敷臉….考台大?選總統?買房地產?最好是啦…..沒有在想什麼時候才能分的到遺產就不錯
去夜市,抽兩根菸?好怪喔,如果說打砲前抽根菸紓解情緒打完再抽根事後爽菸,這樣兩根菸我就相信^.^ 2014-06-08 11:11:22
陸高考作文「門與路」「改劇本」超難2014.06.08聯合報
大陸高考(大學聯考)昨天考語文試題,作文題目引起熱烈討論。
新課標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是「山羊過獨木橋」,在運動會中,原本兩人在橋中間相遇只能一人通過,結果有兩人雙雙通過,要考生討論此爭議。新課標全國二卷則是要考生談圈養野生動物反而使其失去覓食能力。
北京卷作文羅列北京老規矩,如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等,引發考生哪些思考。網友吐槽說,「父母不是北京人的考生,如何寫北京老規矩?」上海卷作文考,「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四川卷作文是「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後,這個世界才能屬於他」,網友吐槽說:「四川考生拿到考卷時,應全部站起來!」至於江蘇卷作文考「青春是不朽的」,網友嘲諷說,「這是赤裸裸向『致青春』致敬啊!」
湖北、山東與遼寧的作文題雷同。湖北卷為「上山看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山東卷為「從窗戶看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遼寧卷則為「祖孫兩人坐在山上看風景。」
網友爆影星鍾漢良「洩露」廣東卷作文題目。因為廣東卷要考生比較黑白底片與數碼科技的時代,鍾漢良日前剛好在微博上談到這方面的感想。福建高考作文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
網友們公認安徽卷的作文題目最難。安徽卷中,先描述有演員改動劇本台詞,一位表演家和一位劇作家為是否違背創作原意,引發爭論。浙江卷的作文題是「門與路」,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起點,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
大陸廿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今年大陸高考作文題目對考生提供不少思辨的空間,例如山羊過獨木橋(全國卷)、劇本修改誰說了算(安徽)等,但相對地也限縮學生發揮想像力。至於湖北的風景、福建的空谷等,就有些陳舊,學生很容易走上套路答題。
他建議說,作文主要是測試學生的思辨、表達能力,如果出題者的思維更開放,或者出多個題目由學生擇一寫作,可以使作文題目更多元化,也較能評鑑學生的真實水平。
回應
大陸現在的發展真的跟20年前台灣很像.台灣當年的升學壓力文憑主義現在完全復製到大陸上.
大陸的作文考題真的很有創意.許多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發人省思.跟印象中傳統守舊八股教條的共產社會完全不一樣!
會考紛爭/會考作文分級多 變文青選秀?【聯合報/龔化中/學生家長2014.06.08
其實作文在國中教學中只是國文課程的一部分,將它獨立列成考試科目,反而加重學生課業的負擔。在國文老師本身也沒把握,如何教學生拿到六級分情況下,學生只好求助補習班,抄襲背誦各式各樣「六級分範文」,努力揣摩評分老師的喜好。這樣真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達到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嗎?恐怕只會適得其反,造成滿街的「私塾」,重現「八股文科舉」的盛況。
在這麼不平衡的條件下,會考變成只為「文藝青年」量身訂作的選秀大賽,其實真正的「文藝青年」也未必想念明星高中,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擠了進去,以後反而很容易適應不良,由「文青」變成了「憤青」。這些無知的官員,還真是害人不淺啊!
至於作文的題目,也應加以簡化,從重視文學技巧的抒情文,改成實用的論說文與記述文。例如寫家書報平安,或寫一篇投訴隔壁鄰居半夜高唱卡拉OK製造噪音的文章。畢竟我們希望國中生具備的是「清晰的表達能力」,而不是「華麗但空洞的文藻」。
學會歌頌「漂流木的獨白」,難道真的是「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嗎?
回應
台灣的教育,簡單講,只有選擇,沒有討論,傳統的八股文老師,除了考修辭,講人生大道理,還能有甚麼呢
家長意見多是教改一改再改最後四不像的原兇。如果已經發現廣設大學是錯誤的政策,要讓野雞大學降格回專科學校甚或高職,是否升學考試也該回歸30年前公平又簡單明瞭的聯考制度了?
莫名其妙的教改
會考紛爭/拿修辭套招 葬送思考【聯合報/龔越/中學生2014.06.08
出於好奇,我讀了幾篇會考作文的「樣文」。我讀後的想法就是:每篇作文都已被無數的修辭及技巧,還有刻意的優美文字所淹沒,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情況──文章重點被忽略。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這題目的目的,應是要看出不同學生的想法,然而卻因台灣教育的作文評分標準,失去了文章主旨和表達確切「想法」的實用性。
我認為會考作文,並未評估學生真正的溝通及思考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們變得害怕創新,而作文的訓練反而降低學生的思考能力。
會考紛爭/多元怎能加總 讓各校特招吧【聯合報/劉兆明/輔大心理系教授
台灣推了幾十年的多元入學,但基本上仍相當欠缺多元的概念與思考。
由於社會仍被傳統的單元思考模式主導,所以常常將「多種效標」誤會為多元效標。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都極富想像力,不論是升學或評鑑,都會想像出各種指標,然後把它們加總,作為錄取不錄取,或通過不通過的單一指標,這就是災難的開始。
由於指標都很重要,所以每一個想要進好學校的學生(或是想要升等的老師,或想要通過評鑑的系所)必須具備十項全能。但人畢竟不是全知全能,無論多努力,最後總是遭遇無情的挫折,學習與工作都成了苦差事,社會也產生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憤,最終都要為這樣的單元思考付出代價。
真正的多元入學要怎麼做呢?根據多元效標概念,學生只要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優異表現,就應該可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不能再迷信滿級分或5A加1,明星學校可以有數理資優班,專收數理天才(即使作文3級分),也可以有語文資優班,培育文學藝術創作天才;各高中為吸引到最好的學生,就必須發展出真正特色,不應該只有明星與社區高中的區別。
政府資源也不能只投入在那1%的天才或10%的菁英身上,必須讓社會及家長看到資源的合理分配,高中均質化及發展特色高中,才不再是口號。
結果真正的天才被埋沒,所謂的菁英高中將會愈來愈平庸,但是普通高中的素質卻未必因此提升得上來,這不正是所謂的緣木求魚,而且是不斷地向下沉淪嗎?
不要再期待會有一種公平萬能的制度或標準,讓人人都能各得其所。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是認識天地萬物運作的基本法則:生物多樣性(在人的社會,就是多元化)。物種不可能脫離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單獨存活,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只靠單一的價值標準永續發展。
回應
怎麼會沒有一種公平的制度呢?40年前的聯考就是公平的制度,公平的考試制度是窮鄉僻壤經濟弱勢的小孩出頭的保障,陳水扁不就是例子嗎?陳水扁那個時代如果就搞多元入學,陳水扁有可能讀台南一中?有可能上台灣大學?劉兆明自己也是通過舊日聯考制度篩選出來的,怎麼反過來批判政府培植菁英不對呢? 2014-06-08 09:16:53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體罰與霸凌
在明星高中1都要被幹掉的教改2時代,竟然還有人敢主張能力分班。
據人本調查:明星高中的升學主義是體罰3之源,尤其是館長的母校,台南(一中)最嚴重(連反體罰也重北輕南4?)!
如果公布成績排名也算體罰,那李安5及其父(南一校長)便是受害及施害者。
豈只南一,館長的母校、東海大學的基本勞作教育(掃廁所)不只是體罰,還是比共匪更惡劣(中共三中全會後已取消勞教)的奴隸主(館長在東海也當過工(奴之)頭)!
在理盲濫情的呆歹灣,啥都搞一元化、連教改也只准快樂學習6,不允許多元地來成立:體不體罰、霸不霸凌7之教育。
所以真要多元教改,就得廢除教育部,讓各方自由選擇想要之教育方式。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67757
台生果然比陸生有創意
對比館長前評【選最醜建築?】【土豪的異化】與台生在全球各大發明設計展奪金數名列前茅,可知台生比陸生有創意1。
問題是大多數台生沒國際觀,連克羅埃西亞發明展的克國在那兒也不知「道」。
國際觀和背國名無關、好不好!
問題是不知通往全球之「道」,如何將奪獎的發明設計品行銷全球?
錢!錢!錢!人家是為設計而設計。
原來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文青小資!
怕是為升學成績而發明設計吧,不然畢業找不工作,為何又要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2來負責呢?
有呀!政府不是在各地利用閒置空間3設置了許多藝術村和創意市集4嗎?
問題是沒生意上門5,文創家設計師只能窮得有品味6。
不然又要窮得有人養嗎?台灣的文化廢物和流氓實在很理盲濫情很呆歹,呆到不知沒有市場的發明設計是賺不到錢養不活自己的、歹到又要有人養。
不完全是沒市場吧,而是台灣的教改7強調創意和快樂學習8過頭了,忘了後現代非理性的創意、若沒現代的理性思考和前現代的毅力努力、是很難成為一成功的商品。
所言極是,教改之「道」本應為解決聯考下、大學生缺乏學習意願和獨立思考,但在快樂學習和創意的民粹9風潮下、走了歪「道」!旣解決不了解決補習10壓力,又在在禁止老師體罰11後產生劣徒霸凌師生!
誰說歪「道」了?陸生來台12,課堂上陸生的學習意願和發問思辯能力、明顯地強過台生。一批愛台13的邪者叫獸邪生,頭頭是道地反駁說,陸生是在填鴨式教育和未來工作壓力下才如此,不如台生有創意!
果然是真有創意的反駁,問題是駁的了台生在校在職之競爭力都不如陸生之事實嗎?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29200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2014-3-13環球網
中國教師將向英國人展示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據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道,60名來自上海的教師將奔赴英國30個數學中心,為英國同行展示他們的教學方法。之後,這些英國老師將協助其他學校的教師推進工作。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年底發布的國際學生測評項目(PISA)中,上海中學生在數學素養方面排名世界第一,而英國排名第二十六。15歲英國學生數學成績落後于上海同齡人3年,落後于新加坡、香港、韓國和日本學生1-2年。經合組織研究發現,上海一般家庭背景的青少年數學成績和英國富裕家庭孩子的成績相當。
《每日電訊報》12日稱,這是英國教育部與中國一項1100萬英鎊交換項目的一部分,目的在于縮短中英兩國之間數學教學上的差距。這也是第一次在英國推廣中國國家教育體係裏運用的教學法。英國教育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最近帶領教育代表團訪問上海,探求中國人數學成績優異的原因。她認為數學這門學科關乎英國的經濟前景,英國必須向中國學習,以提高學校的數學教學水平,結束“15年停滯不前的狀態”。
據悉,這些中國教師將推廣他們的教學法,例如按照最聰明學生的水平教授課程,同時也確保對學習能力中下遊的學生都能照顧得到。其他教學方法還包括對數學較差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而且每天都上數學課、布置作業、並給與反饋。他們將強調一種“我能做”的態度。與此同時,來自這30個數學中心的60名英國教師將在中國進行為期至少一個月的進修,學習那裏世界一流的教學技巧。這一項目公布後受到英國教師界領導人的攻擊,稱上海的成功案例被過度誇大了。全國教師工會秘書長克裏斯汀‧布羅爾稱,上海是中國最富有和高學歷人才最多的城市,國際排名沒有考慮到中國偏遠農村的成績。
但前保守黨學校事務大臣吉布認為,進行激進的改革有助于克服左翼教育機構的“正統”。吉布認為英國的學校太過于強調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對純粹的數學重視不夠。吉布說,“好的數學成績需要不斷的練習,我們有很多需要從中國學習的地方”。
外媒報導,日前,英國黑潭市一名14歲的中學生,由於認為學校的作業太少、教學品質不佳而組織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因而遭到了學校的停課處罰。
中新網引據報導,上週三(12日),14歲的亞倫•帕福特帶領約100名同學罷課,以示對學校教學品質的擔憂。
在組織罷課之前,亞倫曾經聯繫過黑潭市議會和教育標準局,表達他對教學品質的不滿。但後來他失去了耐心,組織同學罷課。
罷課之後的兩天內,亞倫被停課,而本周,在學校教師約見他的母親之前,他再次被告知自己被停課。
亞倫的母親表示,她覺得很生氣,因為自己的兒子是希望能得到好的教育。他只是在試圖維護自己和同學們的利益,然而卻遭到停課。 2014-03-19 10:59:06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彭博商業周刊 2014/02/26
以《虎媽的戰歌》一戰成名的蔡美兒,這回將戰場擴大到美國其他少數族群。
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2011年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為何中國媽媽較優越〉一文,隨即名聲大噪,並引發一場媽媽大戰。文章介紹蔡美兒具挑釁性的著作《虎媽的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 該書欣然接受以下文化成見:亞裔母親能教出學業成績優異的子女,是因為她們不讓孩子看電視,強迫他們學鋼琴或小提琴,不許他們「除體育和戲劇外任何一科不考第一。」
三年後,虎媽回來了,而這次她的虎爪只是略有收斂。她與同為耶魯法學院教授暨小說作家的丈夫魯本斐(Jed Rubenfeld)合著了一本新書,名為《三重包裹:決定美國文化族群成敗的三大意外特質》(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暫譯)。虎媽的新作同樣不怕斬釘截鐵地下斷論。
蔡美兒與魯本斐這次並不單講一個傑出族群(華人),而是增添了七個:猶太人、黎巴嫩人、印度人、伊朗人、尼日利亞人、流亡古巴人和摩門教徒。兩名作者(蔡美兒是華裔,魯本斐是猶太人)認為,在美國,這八個族群在經濟上與學術上比其他族群成功,因為他們背負「三重包裹」:優越感、不安全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蔡美兒與魯本斐指出,研究顯示,當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如果被認為擅長該項活動,表現會變得更好;如果被認為不擅長該項活動,表現就會變差。兩名作者主張這些研究提供了集體優越感促進族群成就的實證證據。他們還說,當標準考試的指示「使黑人學生想起有關這種考試的成績存在種族差異的成見時」,他們的成績會變得較差。果真如此,這不是會削弱他們將尼日利亞人列入成功族群之列的說服力嗎?蔡美兒和魯本斐似乎也知道他們的論據站不住腳,因此加了這句令人惱怒的免責條款:「如果在美國可以找到一個異常成功的族群沒有優越情結,這會⋯⋯削弱三重包裹理論。」啊,這不是廢話嗎?
蔡美兒和魯本斐關注的一個族群是摩門教徒,他們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行政總裁與財務總監,包括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美國運通、德勤(Deloitte)、萬豪(Marriott)和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的高層;對只佔美國人口不足2%的摩門教徒來說,這是很好的表現。兩名作者認為摩門教徒的優越感歸根於他們的神權信仰。《摩門教徒:一個美國信仰的形成》(The Mormon People: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Faith)一書作者鮑曼(Matthew Bowman)表示,摩門教徒不一定認為他們是優越的,但他們的確認為自己是與神同類的生命,「這使他們真正覺得萬事皆有可能,認為我們在這世上的努力都有巨大的潛力,可能取得巨大成就。」
鮑曼表示, 摩門教徒求神幫助他們的事業是很常見的事。但他同時指出,這個宗教另一方面強調與家人共度時光,也導致一些人放棄事業機會。由此可見基於文化特質泛泛而論的問題,「三重包裹論」便是這樣。如果你真的與來自這些族群的人交談(蔡美兒和魯本斐並沒有這麼做),實際情況的複雜性與斬釘截鐵的斷論往往是有衝突的。
民族優越論 2014-2-6 周慶祥
虎媽蔡美兒又有新作!3年前,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寫了一本具爭議性的書:《虎媽的戰歌》。在書中,她提倡東方嚴厲教育兒女的方式,認為這比西方傳統的方式優越。書出版後,在全世界掀起風波。各界人士對她的育兒方式褒貶不一。 蔡美兒的新作,是她和猶太籍丈夫共同寫的,題為《三重包裝:三種特性解釋美國文化族群的起落》(The Triple Package: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作者指出,美國有八個優秀文化族群,那就是亞裔、古巴裔、猶太人、印度人、尼日利亞人、摩門教徒、伊朗人及黎巴嫩人。作者認為這些族群之所以超群出眾,是因為他們具有三種民族特性,那就是:優越感、缺乏安全感、及控制衝動的能力。
東亞民族較優秀?
大馬同樣有人提出民族優越論。化名為李沃斯的華裔線民,就提出了東亞民族優越的論點。所謂東亞民族,指的是華人、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越南雖然地處東南亞,但它曾經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受了華夏文化。所以越南人也算是東亞民族。
表面看來,東亞民族優秀論有其理由。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全是東亞民族的國家;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大馬、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的富豪以華裔居多。東亞國家的學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PISA),成績亦名列前茅,去年甚至壓倒了芬蘭。
但是東亞民族也有失敗的例子,如朝鮮就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度。我們也別忘了中國在大躍進期間,多達2000萬人餓死。而越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馬來西亞,甚至印尼,還來得低。
印度人在大馬相對貧窮。但在美國,印裔人卻是蔡美兒筆下的優秀民族。根據美國Pew研究中心於2012年發表的報告,印度裔美國人的中位數家庭收入(median household income)是8萬8千美元;菲律賓裔美國人也有7萬5千美元。反觀華裔美國人的中位數家庭收入,只有6萬5千美元。
經濟和學業的成就,也無法掩飾東亞民族在其他方面的缺少。韓國、中國和日本的自殺率均在全世界前十名內。這是否就是他們爭強好勝的代價?
勿有先入為主想法
大馬華人不論是家庭收入或學生考試成績均勝過友族,這很大程度應該歸功於我們的中華文化。然而,始終覺得自誇為優秀民族有點不妥。因為:第一,這不利國民團結;第二,政府有藉口延續現有的種族政策。第三,中華文化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因素。我們的祖先從中國移民到此地,通常移民比較肯拼和冒險,但我們這一代已經不是移民;第四,請大家謹記:驕者必敗!
詳參【圖博館】:快樂學習 美國民族大熔爐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人與美國人》 《中國人中國心》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 《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民族性》 2014-03-01 10:08:26
怕女兒被寵壞 騙「我不是你親媽」【世界日報2013.09.12
申女士和丈夫都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家境非常殷實。她怕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寵壞了,就騙孩子說「不是親生的,你媽早死了」,此後女兒變得十分獨立,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驕嬌之氣消失殆盡,等到女兒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她才告訴女兒實情。
「你媽已經死了,我不是你親媽。」瀋陽晚報報導,13年前,申女士告訴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程程。「我只供你讀書,供你上大學,以後別想指望我!」孩子笑著對申女士說:「媽,不會是真的吧?你開玩笑的吧?」但申女士的話斬釘截鐵,讓程程一頭霧水。
報導指出,從此之後,程程仿佛變了一個人,刻苦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一躍衝進班級前五名,身上的驕嬌之氣也消失殆盡,既懂事又聽話。
中考前,程程填報志願,填寫了20中學,她說:「20中學可以住校一年,我想獨立生活。」高考那年,正好趕上非典,學校裡上課斷斷續續的,但程程一天課業也沒耽誤,當年以519分的成績考上了大連鐵道學院。
據報導,大學四年間,程程刻苦學習,一直是獎學金獲得者。她從來不出去打工,說怕打工影響學習。因為成績優異,大學畢業後被上海一家軟件公司聘用。
女兒事業有成,獨立性也強,申女士感覺應該說出實情了。「其實,你媽沒死,我是你親媽!」報導稱,程程半信半疑地問:「是真的嗎?」申女士說:「我當初說你不是我親生的,就是為了激勵你學習,讓你改掉缺點,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你要知道我的良苦用心啊!」
據報導,申女士十分自豪:「我的女兒長得漂亮,現在事業有成,又嫁了一個好老公,別說有多幸福了!」她也說:「可能會有人不認同我的教育方式,但是如果當初我不那樣激她,她就會滿足於現有的家庭環境,不知上進。」
據報導,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女孩小王說:「我是站在程程的角度去想的,其實,母愛在孩子心中是無法替代的,雖然她現在事業有成,但申女士當年的那句話,很有可能在程程心中留下一道傷疤。」
回應
重點是這句:「我只供你讀書,供你上大學,以後別想指望我!」 寳媽寳爸說的是: 乖,現在就給你買最新的手機,考上大學我給你買車開,畢業後給你買房子,薪水低我給你補貼。寶貝乖。
台灣孩子:妳不是我親媽,憑什麼管我!然後就當痞子英雄去了~~
台灣的大學生都還在當【媽寶】睡覺還要吸奶嘴,畢業也只能找到22K的工作,慘~
現在仍有學校以體罰處罰學生?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調查,五都有多所國小仍有體罰現象,其中以台北市比率最高,有37.7%,平均10所學校中,有4所會進行體罰。人本對校園發起問卷調查,其中將體罰、語言暴力與不准下課等狀況列入考量,發現台北市的小學體罰率最高,其他三都高於去年全國24%。新北市的學生則最常聽到老師用尖銳的言詞罵學生,也有最高35%的中小學生,聽過老師罵人。台南市的老師則最常不許學生下課以做為懲戒。
五都的中小學中,較常見的體罰為罰站,第二名為老師打人或要同學互打,偶而會有開合跳等。人本教育基會馮喬蘭表示,她說曾有老師貶低學生智商,或是叫學生去死,而前兩者在調查中所佔的比例加起來是18%。另一項處罰法還有不許學生下課,下課時間多是用來與同學聊天,休憩或預習功課等,但有近1成的老師,會要求學生不可下課,甚至不能上廁所,3成的老師會要學生在短時間內解決內急,連續罰4節以上者占了37%。
人本更指控,如果明星高中能挑選學生的制度不變,琳瑯滿目的比序條件還在,升學主義窄門就不會消失,為什麼呢?從早自習考試次數以及學校公布班排名這兩件事就可看出。台中市每周會在早自習進行3次以上考試,更有38%的學校會在公佈欄上公布,同學第幾名也能看到。
對此,教育部回應,這些體罰多違反教育基本法,如有學生向家長報告,且家長投訴時,教育部將派人了解。如確有此事將記點處分。排名部分,教育部要求不得公開個別學生在班上或校內之排名,僅能公布分布情形,成績一事只能個別通知以尊重隱私。教育部重申全面不得有髮禁,而安全檢查部分,如特定學生被合理懷疑攜帶不該帶入學校的物品,需在第三人在場的狀況下檢查學生私人物品或空間。
人本調查五都體罰 台南較嚴重2013-11-21中央社
調查顯示,台南市在多個不當管教、處罰的項目中,比率都是五都最高。例如國中體罰率,台南市高達33.8%;國中學生見過體罰率,台南市為57.1%,尤其19.5%直接目睹教師打人,或叫學生自己互打。
台北市是國小體罰率中占五都第一,高雄市則是國小見過體罰比率最高。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台南市仍是升學主義和威權管理的典型都市,在今年的調查中的多個項目比率,都是五都中最高的。
馮喬蘭指出,人本基金會調查發現,五都大約還有3成左右的國中小,仍存在各種形式的體罰,尤其許多學校的規定「細如牛毛」,學生動不動就會被罰。
唯一慶幸的是,過去還有許多學校使用「連坐」的方式處罰學生,教育部明文禁止後,根據人本調查結果,情況已有明顯改善。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福特表示,體罰不是比率低就能接受,是「根本不該發生」。就像開車違反交通規則,警察只能依法開罰,不能罵豬、罵笨蛋,也不能動手動腳,更不能在車子背後貼「本車主曾違規」的貼紙。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也認為,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升學主義,常常不是教師刻意要體罰,而是在家長的壓力下不得不做,「每個人都是共犯結構。」
回應
不要把美國那一套全用在台灣,美國有光亮一面,但也有黑暗一面,在那些暗巷中毒品、犯罪極猖獗。對人基本的尊重是必須的,但過度的執行不見是好,以好幾年前新加坡會鞭刑美國公民即可知。
連依法處罰學生下課在教室反省過錯,人本都有意見了,這不是自打嘴吧
南部人要用打來教不意外
南部人(意指小朋友)要用打來教(意指老師)不意外(意指你覺得這樣是對的)
打罵教育是台灣戒嚴時期的產物在現代算是不入流..所以這樣的想法也是不入流的想法
文明人是不用打罵教育.但有些野蠻人不用打罵是教不會的 2013-11-21 19:16:00
“減負令”其實是個坑,你跳不跳?
苦了孩子和家長,肥了校外輔導班。先天不足的“減負令”可能演變成一次利益的博弈——變相拉低公共服務品質,為收費服務騰出空間。在一個階級接近固化、上升通道狹窄的社會裡,如果不拼孩子,那就真的只有拼爹了,而寒門將再難出貴子。
減負令,越減學生負擔越重
備受關注的小學生“減負令”再度公開徵求意見。教育部修改了此前公佈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英語或將從統考科目中“剔除”———新的意見稿中,小學一至三年級不舉行統考;從四年級開始,僅語文、數學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考。同時,意見稿中將焦點之一的“不留作業”改為“少留作業”,取消百分制考核,嚴禁設立重點班並嚴格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等。[詳細]
在我國,教育“減負”的政策長期存在。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發出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據統計,在過去的58年間,“減負”被國家教育部門喊了9次。幾十年來,各地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項,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沉重。
減負令,為何越減負擔越重?
從博弈論角度看減負令的先天不足:認真你就輸了
以同理推導減負令“怪圈”:
教育部門呼籲減負,對於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
如果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
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於弱者地位。
所以,權衡利弊後的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麼?絕不可能啊,只有互相背叛,唯有主動增負。
因為好的教育資源、好的工作永遠是稀缺的,差異化永遠存在。可以說,減負令天生就有著不足,無法彌補。
減負令減了誰的負,誰是真正受益者?
我國公共教育資源的投入一直不高,2012年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超過2萬億元,占GDP比重是首次達到4%。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有陰謀論認為,減負其實就是為課外輔導班讓路。
公立學校畢竟是義務教育機構,狠抓低年級教育,無關升學率,總體而言意義不大,但課外輔導機構學費動輒成百上千,相比而言更有利潤空間。必須指出的是,某些公立學校與課外輔導班已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公立學校的教師甚至在課外輔導機構任職,這早已不是秘密。一些本該義務教育課堂內解決的問題,被推到了學費昂貴的輔導班。對於家長而言,公立學校所謂的減負,意味著子女的教育成本將極大增加。 [詳細]
中國人欣賞“寒門貴子”的奮鬥模式,因為它展現了這樣一種積極的人生意義,即自我的不敗精神,不僅可以打敗眼下的困窮,甚至可以鋪設出錦繡的未來,它永遠在呼喚和提醒著困境中的人們,只有不放棄才能看見最終的曙光。可以說,寒門亦能出貴子,是最真實的中國夢。
在一個階級接近固化、上升通道狹窄的社會裡,當家長不能給孩子提供超過社會群居水準的教育資源時,就只能依靠孩子的自身競爭來爭取資源。換言之,如果不拼孩子,那就真的只有拼爹了,而寒門將再難出貴子。
一紙“減負令”,將眾多孩子從學校的書山題海中解脫出來,但孩子們又轉而投向各大輔導班、培訓機構的書山題海中,減了學校的負擔,卻累瘦了家長的腰包,而對家境普通的孩子,這無異更增添了一筆教育支出的沉重負擔。
事實上,如果讓孩子脫離常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培養出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成本會更高。
最近常見諸媒體的冬天裸身長跑弟、五歲開飛機弟——多多,他的爸爸何烈勝自詡鷹式教育,在接受央視《生活早參考》採訪時他表示,他本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訓練多多的這一年多時間裡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
換句話說,就算你想讓孩子當鄭亞旗,那也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鄭淵潔啊。
國外也不是懶學生的天堂
其實,關於孩子課業負擔的問題,同樣在困擾著臺灣、香港等地的孩子。
那麼,是不是日本、美國就是教育的天堂呢。醒醒吧,親!
日本小學生的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學生,在比較哪個國家的學生最不用功時,他們遙遙領先:平均溫習功課1小時,看電視2.7小時,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然而,日本學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學力低下”人群!早在2005年,“學力低落”的現象就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激烈討論;2010年,明治大學以1000名經歷過所謂“素質教育”時代的年輕人為對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七成以上的人表示感到自己學力低下。[詳細]
至於美國呢?身在美國的新浪網友@山桃木 專門寫了篇長微博,生動地描繪了他眼中的美國基礎教育:“它讓具有天分的學生充分展現並發展了自己的天分,但卻放棄了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美國會產生最優秀的數學家,同時大部分孩子連加減乘除都算不過來,@山桃木 還尤其指出,“所謂的素質教育,已經給美國公民的職業選擇造成了很大困擾,但美國人不用擔心自己工業缺勞力,可中國技術層面的人才缺失,能否吸引其它國家的技術人員過來效力?” [詳細]
這還說的只是美國出了名爛的基礎教育,還得說說美國的高中生們,其實他們的學習壓力也很大,甚至比國內還大。美國的高中至少兩天就有一次考試,成績都是天天考試積累下來的,拿到好成績很不容易。雖然美國的升學制度不像國內一樣單一取決於分數,但課外活動、個人陳述和SAT也並不那麼輕鬆就可以達到要求。美國大學在挑學生時,不但要看學生的在校成績和SAT成績,他們還非常重視學生在整屆畢業班學生中的名次。一般來說,想擠進名牌大學,學生名次必須保持在前十位,這對在明星學校讀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嚴格的考驗。[詳細]
升學壓力之下,世界皆大同也,如今在美國,各色補習班也遍地開花,學區房價格也是步步高攀啊,正視現實吧,親! [詳細]
跟國外一比較,新浪網友@專寫明朝特別白 的話就顯得更擲地有聲: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有什麼資格反智和反工業化,有什麼資格減負和休息,凡是這麼說的,我覺得都是意圖自我閹割!
與其瞎減負,不如改革招生考試制度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一味的減負,而是真正的教育改革。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曾發過一條微博:【“減負”不是少留作業】一位家長問在北京頗有名氣的小學讀書的女兒:你們上語文課,是不是先讀課文,然後講字、詞、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女兒驚訝得瞪大了眼睛:“你怎麼知道?”媽媽苦笑:“當年我們就是這樣上課的。”小學學什麼,如何學,是減負需要重點考慮的。[詳細]
曾經有這麼一句話,評價中國的教育現狀——幼稚園學小學知識,小學學中學知識,中學學大學知識,大學學幼稚園知識。
儘管素質教育推行多年,但應試教育的影子仍然籠罩著我們的基礎教育,中考、高考兩大指揮棒依然高懸。當教育主管部門嚷著給中小學生減負時,家長根本不領情。
終點不改,起點從何改起?
http://news.sina.com.cn/c/z/xgcjfl/ 2013-09-13 09:59:49
前北大教授:陸高教五大重病【聯合報2012.01.10(楨:有利就有弊!)
近年大陸高等教育問題叢生,各界批評聲浪不斷。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任山東大學教授溫儒敏日前提出大陸高教的「五大重病」,包括市場化、項目化(量化逐利)、平面化(盲目合併)、官場化及多動症(炫耀績效),引起高度回響。
溫儒敏在山東大學發表「大學傳統與大學文化」學術報告,概括出大陸高教面臨的五大重病。首先是市場化,他以北大為例,校園內到處都是廣告,「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舞台」;由於政府投入資源不足,學校要自己去賺錢,導致高教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沒有心思教學。
溫儒敏痛批,在此環境下,老師心態也受影響,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為了錢而上課,真正放在教學上的時間很少,「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現在大學生的程度明顯比以前還低,師資外流現象嚴重,「大學成了市場,人心搞得很勢利」。
其次是項目化,在學術生產管理體制的量化要求下,追逐容易獲利的研究項目,大學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其實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申請項目就能拿到錢,「有些老師就是因為錢去申請的」。他批評,現在學術腐敗嚴重,遍地都是假成果和假學問。
第三是平面化,盲目追求大學合併,只為了貪大求全,喪失辦學特色;例如幾乎把長春各大學全都合併的吉林大學,規模之大,讓人困惑,「不是吉林大學在長春,而是長春在吉大了」。
第四是官場化,大學教授爭當處長,誰當領導誰就能得到更多資源,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和靈魂;大學校園越來越「官本位」,這種體制下怎麼可能會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風?
最後一項是多動症,大搞實驗班等各種名堂,看起來是不斷改革和創新,其實只是為了炫耀績效,想搞「教育的GDP(產值)」;很多創新作為需時間檢驗,實際上卻常常無疾而終,這種教育上的「大躍進」思維,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傷害。
6月是中國的高考季。900多萬名青春朝氣的考生懷揣夢想走進了決定他們未來的角逐場。在“中國夢”成為社會熱詞、倡導人人追夢尋夢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似乎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味。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在普通中國人眼里,最常見也最樸素的我的中國夢”就是寒門出貴子。
名人高考分數:馬雲數學考1分 王小丫20分 2013-6-10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1982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第二年,他數學實現了1800%的迅猛增長——19分,第三次,他考了79分進了杭州師范。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1985年參加高考,學習特別偏科的她,數學只考了20分。第二年復讀,數學成績還是沒有及格,同年被四川大學經濟係錄取。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對多數南韓父母和高考考生來說,最高目標就是進入南韓的老三大大學,即首爾國立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三所大學的英文名首字母合在一起被稱為天空(SKY)。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考上這三所大學被視為南韓高考考生至高無上的人生成就,考生不僅會因此獲得南韓最好的教育出身,而且可以擁有遍佈南韓政界、商界的龐大校友網,甚至婚姻行情也會看漲。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和南韓高考考生一樣,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樣要面臨地獄考試。日本高考題目一度向難題化、偏題化發展。
儘管日本已進入全民大學時代,但頂尖大學依舊只是極少數,日本人最信任的仍然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這樣的老牌國立大學。
無奈的高考“浪人”
但人們也不能簡單地指責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日漸消失,加上過去10多年的經濟不景氣。因此希望能考進名校,以確保未來的就業。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
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中國“留美潮”過熱的冷思考 2013-04-22中國網
中國的留美潮,就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派留學開始的,隨之自費留學成為主潮。根據有關統計,從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5萬,已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約150萬。
然而,這股留美潮未來很可能遇到挫折,上世紀80年代是浪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浪谷,90年代末是個新浪峰,9•11後又跌入浪谷,現在又是浪峰,而接下來是否又是一個浪谷?
在過去,招收中國學生往往有促進校園多元化、增進學校聲譽之效。如今,中國學生的人數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到學校的品牌。
如今特別是各大學熬過了財政上的生存危機後,嚴格把關將成為大趨勢。中國龐大的留學仲介業也已經信譽掃地,花錢找仲介搞定的留美模式難以維持。未來中國的留美潮,將向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模式適度回歸。 2013-06-10 11:15:54
台學童肥胖盛行率26.8%全球16 看電視時間是運動7倍 2012/10/2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調查指出,九成一學童喜愛運動,但七成一校外運動不到2小時,看電視時間是校外運動的7倍以上,上網則是運動5倍以上,台灣學童運動時間低於美國、香港、日本;還有七成四學童以為玩運動電玩等於做運動,約三成九學童以運動電玩取代真實運動。
調查也指出,五成七學童跑一圈操場就會胸痛或呼吸困難,二成四學童曾在運動中身體不適,還有二成學童每個月都感冒;少動易引發肥胖問題,因此台灣6歲到18歲的兒童或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26.8%,在去年聯合國調查中,位居世界第16胖。
相關新聞
垃圾食物廣告誘童肥胖立委盼立法規範
台灣人肥胖率38% 恐減少壽命
肥胖催熟美國男童提早進青春期
臥室有電視機的兒童易肥胖
腹大腦小! 肥胖者腦部組織早衰16歲
美國重度肥胖人口快速成長
窈窕不再法國肥胖人數增加
更年危機衛生署:5成中年女性腹部肥胖
(楨:愈教改愈快樂學習愈懶電玩,故聯考和課業壓力非近視之因!詳參【圖博館】: 教改 快樂學習 電玩與暴力 3M博視燈《減肥當然難了》《愛慾》《美之偽科學》)
美研究 胖女減肥會想「嘿咻」2012-10-22蘋果日報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以尿液監測一群肥胖婦女動減肥手術前後的排卵品質,指導這項研究的醫師雷格羅(Richard Legro)說:「想懷孕的胖女人,通常被認為是肥胖造成排卵不順,導致不孕。」最新研究卻發現,這些動過減肥手術的婦女,減重前後的排卵品質並無不同,唯一差別是減肥後性慾增強,更喜歡做愛。他表示:「我們只能猜想胖女人不易受孕可能也和性慾減低有關。」這項研究刊載在《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曾漢棋昨指出,肥胖確實可能干擾女性荷爾蒙而引起不孕症,接受他治療並減重的女病患當中,至少有五、六例在減重後順利受孕。曾漢棋表示,因不清楚美國這項研究的方式,他無法斷言減重與增加性慾的直接關聯,只能說這很可能是因素之一。
台北馬偕醫院不孕症科主治醫師李國光說:「台灣很少有胖到需要動手術的病人,狀況和這篇研究不太一樣。但健康運動減肥可改善身心,對受孕與懷孕當然是好事。」
面對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但有些學童就是做不到,為何如此?《紐約時報》六日刊出一篇報導,引據台灣的一項先驅研究指出,關鍵在於人體中的COMT基因,COMT(酉每)負責協助規範神經系統的活動,保持腦力運作。這篇報導並且是六日的《紐約時報》被轉寄文章排行榜第一名。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每年五月有逾廿萬名國中生參加基測,是攸關學生未來的重要考試。若想研究基因在重要考試上的影響,基測是絕佳的真實世界研究對象。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及其團隊,從台灣三個考區找來七七九名基測考生,採取血液樣本,把每人的基因型和個人成績比對。
研究人員對所謂的COMT基因感到興趣。COMT基因帶有一種特殊(酉每)的組合碼,這種(酉每)負責清除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前額葉皮質區是人們做計畫、決策、預測未來後果和解決衝突之所在。而多巴胺會改變神經元的放電速度,加快大腦的運作,就像渦輪增壓器一般。大腦運作的最佳狀態是,多巴胺維持在最佳水準,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COMT基因有兩類,一類所組成的(酉每)會緩慢移除多巴胺,另一種所組成的(酉每)會快速清除多巴胺。一般人帶有其中一種或兩種皆有。研究發現,擁有活動較慢(酉每)的人,認知能力較強,平均智商也較高,但壓力過大時就會失靈。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人,反而會因能面對壓力而出現最佳表現。
台灣的研究即發現,擁有活動較慢的(酉每)的學生,平均得分比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學生低了八%。張俊彥表示:「我不反對面對壓力。事實上,壓力對某些人是好事。但對於容易屈服於壓力的人,將更為不利。」
報導指出,瞭解學童感受壓力的傾向以及如何對付壓力,可幫助學童競爭;壓力比人們的認定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中容易控制。
據《紐約時報》報導,還有數個研究也探究COMT基因,包括針對美軍的研究。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美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COMT基因之間的關聯性。美國海軍研究院研究COMT基因和飛行員表現的相關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研究COMT基因在戰鬥和身心健康中的角色。
初步研究結果都顯示,容易擔心發愁的人,仍可處理龐大的壓力,只要受過良好訓練即可。即便是海豹特種部隊中,也有部分隊員先天容易擔心發愁,但照樣可以成為勇士。
多巴胺 構成專注力的神經物質 2013-02-08 中國時報
多巴胺為提供專注力的神經傳遞物質,若分泌足夠,能有較好的專注力和警覺力,對外察言觀色、判斷力及理解力較佳,自然構成智力表現的要素。
另一方面,專注力及警覺力佳,對外抗壓力彈性度好,面對壓力時就不會逃避或是過度防衛。
但多巴胺若分泌過旺,可能會造成過度執著,形成某些科目表現特別好,但某些科目卻特別差;或對任何風吹草動都過於敏感,過度猜想別人話語的弦外之音,甚至妄想。
張俊彥:自然數學社會好 特定基因發功 2013-02-08中國時報
甫獲第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因研究刊登在《紐約時報》,他感到很意外。他說,台灣的教育大多透過考試結果、量表推測學生的學習成效。他的研究是希望透過基因、生物標記,更瞭解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張俊彥說,人體約有三萬個基因,COMT-158基因可能和學習有關,COMT是一種促使大腦物質中「多巴胺」回收分解的(酉每),分為三個變異點「MET-158/MET-158」、「MET-158/VAL-158」、「VAL-158/VAL-158」。
他說,過去文獻認為,三者中以「MET-158/MET-158」在工作記憶、語言智商表現較佳,但他們的研究發現,帶有「MET-158/MET-158」基因型的學生,國中基測成績自然、數學、社會三科表現,顯著不如帶有其他兩個基因型學生。也就是說,具有基因優勢未必就會有好的學業成就,後天環境、學生抗壓性也可能導致「基因好卻考得差」的結果。
張俊彥表示,研究成果後來被美國兩位暢銷作家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看到,想在《Top Dog: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書中引用,半年前寫電子郵件給他,他還以為是詐騙集團,上網查了之後才確認。
張俊彥指出,他持續和多所大學、醫院合作,去年對一百多位十八歲至二十歲大學生進行BDNF基因研究,初步觀察,視覺記憶好的人,通常聽覺記憶較差,反之亦然。這項研究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 2013-02-13 07:32:32
讓學生睡飽 洪蘭:不應遷就家長2011/05/03聯合報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孩子年紀越小,睡眠時間要越長,腦科學研究證實,長期睡眠不足,學習效果差;睡得熟、睡得飽,尤其在深眠時做夢,有助活化腦神經,將白天所學去蕪存菁。
她支持新北市延後國中小上學時間,強調「對學生有益的事就該做,不能因家長接送上學不方便而遷就現狀」。
洪蘭多年來在她的著作及各地演講,鼓吹把目前國中小上學時間延後一小時,指美國很多州早就這麼做了,且證實,睡得飽的孩子,較不鬧事、師生及親子衝突減少,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很多家長因接送孩子上學不方便而反對,但她認為這並非無法克服,學校可組織社區媽媽或志工協助接送學生,「政府應該問,延後上學對孩子的學習好不好,而不是只關心對家長方不方便」。
洪蘭感嘆,台灣的學生睡得少、睡不飽,但書讀得多、考試多,卻不代表記得住,與其強迫他們半睡半醒,一大早就待在教室勉強上課,還不如睡飽後再上學,更有學習效果。
回應
這些像夜行動物的孩子 要吃喝玩樂 多早都行 上課要下午或晚上才夠
真的要讓孩子睡飽 現在的孩子都打電動打到凌晨兩三點 或整夜不睡覺利用網路把妹、上限制級網站 白天不讓他們睡覺怎行!? 誠懇學校應彈性中午之後才開始上課
延後上學不如要求小朋友提早就寢 延後上學只會讓小朋友覺得可以更晚一點睡覺而已, 根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如果是為了小朋友能多睡一點, 延後上學不如要求小朋友提早就寢還比較實在!!
提議將「早自習」改成「早上睡覺課」,小孩到校後繼續睡覺補眠~~不過是趴桌子睡~不知道睡眠品質會不會好~~^^!!
洪蘭說得輕鬆,她現在沒有孩子要接送,當然可說風涼話。如果有個讀國小的女兒,每天要保證她能安全上下學,洪蘭你這大嘴巴還能輕鬆講嗎?看不起你這種自命權威,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專家。你只知理論,不知實務,你只會說理,不會執行。你若少說話,天下社會可以穩定一些。
延後一小時 , 只是讓孩子多上網玩一小時 , 到時候還是一樣睡眠不足!! 看看現在的國中生 , 8、9點才三三兩兩到校的比比皆是 , 完全看不出遲到緊張的樣子 , 一點紀律都沒有 ,這樣的教育如何教出一個守法負責的孩子!! 所以與其延後一小時上課 , 倒不如做家長的多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吧 !!
另參本館: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晨鳥有蟲吃
前兩天嚴長壽在一場演講裡提到,台灣正在耗盡人才存糧,用教育膨脹滿足望子成龍的虛榮,把學生寵到不用去面對問題,結果畢業後失去競爭力。無獨有偶,昨天本報的專訪裡,全球最大生產唯讀記憶體的旺宏公司總經理盧志遠說,台灣的年輕人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不想把手弄髒,當然達不到企業的需求。
這兩位企業家並非只是高高在上,空口苛責年輕人。嚴長壽近年投身公益關心教育,四處演講呼籲重視人才培育。旺宏電子設有教育基金會,認真籌辦了科教研習營、青年教授講座、各種科學獎以鼓勵年輕學生等活動。企業領袖語重心長,讓很多民眾覺得點出目前人才問題的重點。但網路上同時也有很多人反駁這樣的說法,認為現在企業待遇太差,所以找不到人才;還有人說錯都錯在教育政策和制度,年輕一代是當今教育的受害者。雙方簡直雞同鴨講。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被寵壞了的一代,還是被大環境所苛待的一代?這個問題有點像是杯子一半滿又一半空。年輕一代並不是只有一種形象,各有各的背景和經歷;被寵壞了的草莓族、月光族當然有;而吃苦耐勞,創意十足,想要追求夢想,卻苦於時代的機會之窗太窄,這樣的人也很多。
從整體制度的角度來說,「年輕人成為教育受害者」的這點特別值得重視;關鍵在於教育政策,也在於家長心態。文憑「虛胖」的情況讓很多人錯估了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但家長虛榮心不改,最近傳出兩位老師作假讓自己小孩進入北一女,就是最清楚的例子。社會的文憑心態還是傳統式的,升學制度和教育內容的設計也還在迎合這種傳統心態;但學生一出學校所面臨的,卻是當今的經濟景況和國際競爭。孩子在嬌寵的氣氛裡長大,然後被迫面對嚴苛現實裡的「生存遊戲」的挑戰,落差當然很大。
每個世代都可能面臨「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環境和機會。這一代年輕人頗多成長於溫室,一跨出門卻可能迎面襲來風雨的惡劣氣候,這個時代挑戰必須警覺應對。
回應
問題出在傳統企業仍是目前社會所必須,但古老技術和人力卻沒被現代的科技所取代,而教育體系所想培養的又是科技人才,年輕人所要的工作又是能運用現代科技來完成的工作因此覺得自己太委屈了還不如在家啃老
新加坡、香港,高中升大專,考取率皆不到百分之廿;台灣升學率百分之一百零一,產出碩博士,多數十倍!
三十年前,新加坡給外勞是6000,如今新加坡競爭力還是特強,國民所得也翻了倍. 而當年的韓國人在海外標案子是使用外勞,二十四小時開工,進度快到讓地主國受不了,這就是為甚麼韓國人把我們甩在一邊的工作精神. 教育方面我們受到美國影響太大,說好聽是快樂學習不放棄任何一位,但是缺少規劃與責任,提升整體社會文化水準方面說得過去,但對於國家社會人才需求則疏於用心,國家的競爭力就一點一滴的流失. 大陸過去生活苦,大家明白一定要實幹,拼命搶進重點大學,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修的是理工科.美國人則是鳥兒郎當的讀書,就讓一些天才鬼才與新移民去拼,大家往輕鬆的服務業與賺大錢的財金方面靠,久而久之,美國的基礎逐漸流失,中國與韓國的產品到處充斥. 競爭已是全球化,許多企業員工每日工作超過十二小時,作不作呢?
你有沒有看過大陸在春節返鄉的各大車站的[人潮]之恐怖,而,他們-那群人們卻願意在車站或睡或躺的等車 回家;那種群眾等待三天以上的車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24小時ㄋㄟ 回家;那種群眾等待三天以上的車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24小時內車站就會被砸掉了;他們為什麼願意等待?
為什麼高學歷者失業率這麼高?要怪阿扁時廣閞大學之門啊.大家高興可以唸大學,但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啊..
失業率這麼高!薪水這麼低!寵個屁!誰把台灣弄窮了,環評假環保阻撓經濟發展,台塑鋼廠產值3,828億元可創造就業4萬人備趕去越南成為越南最大外資(170億美金),國光石化帶動相關產值6,500億元可提供17萬人就業被趕去馬來西亞,台灣以一窮二白現在又想趕六輕,環保團體罔顧台灣失業嚴重,招商困難!
外勞本勞薪資不脫鉤害死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都比台灣有錢,外勞薪資為NT10000及6000,台灣凱子加勞保要20000,外勞當然湧入,產業成本又為降低 2012-11-14 11:16:07
明朝拜金女
明朝拜金女似新五女拜壽,是一部描述明朝吏部尚書梁朝辰三個女兒拜壽的電視劇。全劇共20集。
吏部尚書梁朝辰五十大壽,大女兒暖雪、二女兒暖冰嫁入官宦之家,禮物厚重,深得梁夫人喜愛;三女兒因夫家貧寒、壽禮簡單,被梁夫人趕出家門。
不久,梁朝辰因反對皇上祭拜“孝泉”而被太師所害削職爲民,老兩口在丫環玲瓏的陪同下,投奔大女婿、二女婿,兩個女婿推來推去,把老兩口推到了牆頭上,上演了一幕新版“牆頭記”。梁朝辰、梁夫人顛沛流離,正要自縊,被三女兒暖雨和丈夫救回家中,精心侍奉。
適逢皇上舉孝,要評選天下“十大孝廉”,老人頓時身份倍增,爲了當上孝廉,大女婿方爲民從“孝廉院”租了一對老人,欲拜爲幹爹幹娘,揭幕開蓋頭之後,竟然是自己的岳父岳母!
而被太師陷害遊街示衆的丫環玲瓏竟然是太師夫婦18年前抛棄的親生女兒!18年前的一場宮廷陰謀被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得勢時趾高氣揚,失意後人走茶涼!古劇新唱,借古諷今,有無窮感喟嗟歎,留幾許沈思反省!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3076.htm
五女拜壽
五女拜壽《五女拜壽》講的是楊繼康做壽,五個女兒女婿前來祝壽,因養女三春及婿鄒應龍禮薄,楊甚不悅。後楊因事獲罪,投靠各女均受拒,唯三春夫婦將其收留。後鄒中舉,楊亦沈冤得雪,因前情不認衆女而只親三女的故事。是一部著名的越劇劇目,同時也有秦腔和潮劇等。
1.越劇劇目2.秦腔劇目 3.潮劇曲目 4.豫劇劇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713635.htm
孝經~二十四孝故事動畫
點選圖片就能播放動畫喔!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齧指痛心 單衣順母爲親負米 賣身葬父 鹿乳奉親 行傭供母乳姑不怠 懷桔遺親 恣蚊飽血 臥冰求鯉 爲母埋兒 扼虎救親 棄官尋母 嘗糞憂心 戲彩娛親 拾椹供親 扇枕溫衾 湧泉躍鯉 聞雷泣墓 刻木事親 哭竹生筍 滌親溺器
http://tw.myblog.yahoo.com/a08826173/article?mid=1428&next=1391&l=f&fid=59
中國傳統因欠權利觀,故除少數涉及金錢財物關係有契約行為外,其餘大部分人際關係皆依角色規範行事,而角色規範是屬倫理義務而非法律權利,故陳顧遠認為中國是義務本位而非權利本位(二三五p56)。錢穆更以此認為中國的政治不是主權在誰的問題,而是誰要負責的問題,所以中國傳統君王政治不是西洋的君主專制(二三七p33-4)。
1、家庭結構與社政經結構的關係 (2)家庭結構中權力與權利
2、孝經的分析
傳統中國人應守那些角色規範,在《孝經》表明地很清楚。孝經開宗明義認為「孝」是先王用來「順天下,民用和諧,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故「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章七)。所以只要行孝則能「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宗廟致敬,鬼神著矣」(章十六)。可知孝經將上下兩代的孝,透過祖先崇拜,擴大成可通天地鬼神。
所有人須「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章一),事親之道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章一),從生至死對父母要「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敬」(章十)。但卻一反儒家子不諍父,而大言:「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於父,臣不可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章十五)。
依角色不同,天子行孝應「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加百姓,刑於四海」(章二)。諸侯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節制謹度,滿而不溢」,如此則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卿大夫應「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如此則能「守其宗廟」(章四)。士應「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位,而守其祭祀」(章五)。庶人應「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章六)。
既然孝有上述特質,那「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章十一)便是很自然了。孝道文化之盛行不只是理論而已,實際社會亦然,表現在法律上的是義務至上、家族主義、和泛孝主義。
3、中國式父權制
孝就其權力而言,家長享有最高權力,但家長依理或史實並無此絕對權力,故發生有關父權制異同之爭。
(1)瞿同祖的看法
瞿氏依西方父權制認為:「中國的家族是父權家長制,父祖是統治的首腦,一切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家族所有人口……都在他的權力之下,經濟權、法律權、宗教權、生殺權都在他的手裡」(二三八p7)。
依前述分析,西方父權原只是古希羅時依宗教習俗而來的一種權威,因這些權威由家長享有,久之就形成所謂的父權制。在氏族社會父權並非家長的權利,故無遺囑權。自覺權利正當合法性要到梭倫立法和十二銅表法後,家長才有遺囑權,但同時某些父權如賣子權便受限,其實西方的父權隨時間愈近現代愈小。
與瞿不同,陳顧遠說:「羅馬法系以權利為本位,中國固有法系以義務為本位,彼此絕然不同。以權利為本位,特別重視人與物之關係,從而課其責任於他人,而不求之於己;以義務為本位,特引重視人與人之關係,課其責任於自己,而不求於人……故在中國往昔,權利云者,爭權奪利之謂,乃極為醜惡之名詞,不能公然鼓吹;義務云者,義所當為之一種任務,無論在法律或道德方面皆然」(二三五p55)。莊孔韶透過田野調查也說:「宗族族長的權力一般認為有生殺予奪之權,但實際上必須善於履行宗族原則,他的權力是有條件的」(一三一○p.273)。
(2)HAMILTON的研究
韓氏以義務與權利之對立批評韋伯以家長制分析中國之謬(四五p108)。他認為「在西方,支配集中於司法裁奪權的制度化,而在中國則是集中於角色的制度化」(p26)。是義務之舉。權力乃從角色上的順從而導引出來,並非來自行政裁奪上的特權」(p34)。
4、小結
分析完上述,吾人有一疑惑,反對爭權奪利的中國為何走不出民主且政爭不斷?而主張權力鬥爭的西方反以民主來解決權力之鬥爭。
首先吾人必須正視權力,權力不只是爭權奪利而已,它是出自人的主體之本能,它具有形上基礎(如神、自然法),故權利不只是外在且具有內在極高的價值,亦即具有絕對性。人人為實現各自認為的絕對真理,自然會施展其權力,為對抗破壞其權力之自主性,彼此便發展出制衡權力的民主機制。
而傳統中國因視人的主體為無限性,人人均可既內在又超越,政治上主張內聖外王,總期望聖王依道統行事。即使發現君王未必如此,還是找些天命、災異、君王教育……等來期望君王成為聖王,而未能找出一有效的制衡之道。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16 2012-09-21 10:29:25
孩子犯錯,應該體罰嗎?‧講義雜誌 2012/09/12 趙麗榮
……………
「在德國,孩子犯了錯也要體罰嗎?」我不解地問孟莉安女士。
「是的,雖然體罰孩子不好,但是有時候缺少體罰反而是不完整的教育,而且我們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會採取特定的懲罰,」孟莉安女士回答。
「在我們德國,一般來說,孩子不聽話是受到體罰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對父母有過分的行為,去觸碰危險物品,欺負小弟弟小妹妹,故意弄壞東西……等。當然,在體罰的時候,我們會十分小心,絕不會以打耳光、用棍子等方式體罰,而是採取一些比較柔和的方式,比如打屁股、限制遊戲時間、不准看電視、罰做家務、面壁思過、關禁閉。」
「你不怕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或者讓他對你產生敵意嗎?」我一臉擔憂地問。
「即使是傷害了自尊心,也是他應該付出的代價,下次他就會記住了。為了避免此事影響我們的情感,等他冷靜後,我會和他溝通,讓他知道我這麼做的原因和用心,並向孩子道歉,還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想他是具備思考能力的,並且我相信,如果他站在我的角度來看,也會這麼做。」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孟莉安女士顯得非常有自信。
孟莉安女士和小尼克離開後,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主要還是因為她剛才體罰孩子。
在德國,體罰孩子是一種「不合法」、「侵害孩子權利」的事情,可是很多德國父母依然會偶爾體罰孩子。
當父母體罰孩子時,孩子能夠理解是為他好嗎?一想到這裏,我忍不住問欣欣:「欣欣,你覺得今天孟莉安阿姨做得對嗎?她打尼克哥哥的屁股正確嗎?」
「我覺得應該是正確的,畢竟尼克哥哥實在太過分了,」欣欣非常贊同。
「這麼說,如果你是孟莉安阿姨,也會這麼做?」我反問道。
「是的,如果以後我這麼調皮的話,你也可以揍我,不過,我想我不會像尼克哥哥那樣讓人討厭。」
可是,孩子真的能在「零暴力」的情況下成長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始終沒有找到合理的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同時要向德國朋友多多請教了。
不過,從德國父母也體罰孩子這件事來看,儘管他們很尊重孩子,卻絕不遷就與縱容孩子,絕不姑息犯錯的孩子。可見,「尊重而不遷就」是其一大教養特色,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7&f_ART_ID=409862
美國南方體罰仍普遍 2012-08-31
世上許多國家禁止體罰,但美國南方好幾州仍然照打不誤。位於阿肯色州森林城的學校董事會最近決定重新引進體罰至當地學校。體罰在阿肯色州是合法的,而森林城區裡很多家長也都贊成孩子需要用木板(戒尺)或長尺管教。
此決定面臨某些反對聲浪。位於德倫的新罕布夏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勞斯認為打學生根本沒用。研究體罰多年的他堅稱「所有研究都發現打屁股等體罰會增強孩童的肢體攻擊性。」
儘管也有其他人像勞斯教授一樣批判體罰,但南方近期還是不太可能在近期立法禁止。贊成體罰的人認為應該要考量到不同地域的人對體罰的態度。美國南方,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社群,已接受打屁股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且他們認為體罰與聖經教條「不打不成器」有關。
http://n.yam.com/funday/society/20120831/20120831766743.html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尤其是在古代,老師教育學生時,體罰打板子是經常的,幾乎是一種制度了。沒想到的是,現代教育制度中的美國竟然也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屁股的板子也是專門備用的,有的學校校長整天就在教學樓的走廊拎個板子亂轉,而且名曰“殺雞給猴看”。打學生屁股的板子也很文縐縐,上面還寫上了教育名言:“省下了棍子,慣壞了孩子。”
通常“犯錯誤”的學生一次被打屁股至少是三下,也可以打十多下,多是由學校的校長親自上陣。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不要限制父母管教子女 by粱英年 September 08, 2012
每隔-段時候,總是有-些加拿大人或團體要求政府取消保護家長體罰子女的法例。加拿大在1867年立國,這條保障家長教養權的法例早於在1892年草擬,經過多次參眾兩院議員及上訴至最高法院的挑戰,至今這法例仍屹立不倒。全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只有加拿大需要透過立法來保護家長體罰子女的權利。為什麼其他國家,甚至是同樣行使普通法的英聯邦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法例,我們卻沒有聽到他們施行體罰的家長都被打入監牢。
這次提請政府取消這條保護法的,是出自加拿大醫生協會期刊的社論。醫生支持家長可使用適當的體罰來管教任性的幼兒,時移勢逆,醫生今天卻認為體罰已不合時宜,成為不懂教養子女的父母發洩怒氣的藉口。
現任政府堅持保留這條保護父母的法例,是要顯示政府尊重父母的權利和家庭完整性的重要,法例本身沒有鼓勵或反對父母以體罰方式來管教子女。大前題是我們所講的體罰,在這條法例已講得清清楚楚,平衡了保護兒童和父母管教的自主權。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20087268/article
南非:父母體罰孩子是否犯法引爭議 2012-08-28人民網
據當地媒體今日報道,南非近日就“父母打自己的孩子是否屬于犯罪行爲”及“是否應進行相關立法”問題再次進行討論。這一話題在政黨和民間組織間引發爭論。
據報道,相關討論在2007年曾進行過一次,而這次舊事重提,是因爲要對現有“兒童法”進行修正。社會發展部部長德拉米尼上周表示,他們准備在2014-2015財政年提交修正法案,該法案將對父母體罰孩子做出規定。但是有民間組織認爲該法案較爲短視並且不負責任。即便新的修正法案受歡迎,它也很難付諸實施。
一名來自兒童保護民間組織的負責人表示,“如果我們都不能在學校中執行現有法律,我們又怎能在家庭中去執行它呢?” 民主聯盟的國會議員也表示,怎麽管理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特權,除非有虐待行爲,否則政府不應該介入家庭事務。 2012-09-13 12:28:16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美語、作文、珠算… 6歲以下禁補習2011/11/02 聯合報
教育部最近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草案,更名為「補習教育法」,除了有助兒童「身體律動」及「藝術才能」類別報請許可外,明訂補習班不能招收未滿六歲的兒童,也就是教美語、作文、珠心算、速讀、書法、圍棋等補習班,都不能招收六歲以下兒童。
草案將送行政院及立法院審議,如果通過,補習班若要收六歲以下兒童,就只能教跳舞、繪畫等。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峯指出,這項草案九十八年已經修正,且送過行政院,當時內容還包括進修教育法,全都被退回教育部。
教育部部務會務最近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案,明訂有性侵害行為者不能擔任補習班老師,至於不能招收六歲以下兒童規定,跟九十八年修正的草案內容一樣,仍引發是否管太多的質疑。
草案規定,進修學校將回歸由各級學校法管理,補習班不能招收六歲以下兒童,包括珠心算、速讀、外語、圍棋、作文、書法等,業者一旦違法,將被處五萬到廿五萬元罰鍰,並連罰到改善為止。
柯正峯說,六歲前是否適合學外語、珠心算等,跟腦力、記憶相關,學者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六歲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但幼教學者認為幼兒不適合學習用腦力思考、記憶或背誦,然而藉由律動學習,可快樂成長。
因此草案規定,律動、繪畫與思考、記憶學習無關的補習班,可招收六歲以下兒童。如果業者以律動方式來教外語、作文等,是否合法?柯正峯說,原則可採取融入方式且以律動為主。
柯正峯說,幼兒園的規範也一樣,不可以教美語,但融入在遊戲中的教學,可以接受。
補習班教書法也被禁止,柯正峯說,因為兒童手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強行練習握筆對兒童手部可能造成傷害,如果是利用書法來繪畫或遊戲,則可以考慮放寬。
教育部統計,全國有一萬八千九百多家補習班,外語類有五千兩百多家,柯正峯說,由於五歲幼兒免學費,不少補習班也登記立案為托兒所。
相 關 新 聞
家長:教育部管太多 法規沒顧家長
學者:補多失興趣 需改家長觀念
直言集/才藝課沒錯 錯在反覆填鴨
家長:該管品質 而非幾歲補習
補教:禁令太荒謬 國際化喊假的
6歲以下禁補習 「教育部管太多」
教育部又讓人措手不及
教室座位應依課程需要彈性變化,每一種座位排列方式都有優缺點,適時變化讓學生有既新奇又期待的感覺。
老師是教室靈魂人物,除了教學設計多元化,豐富的肢體語言及清晰的表達能力,都是帶動學生活潑互動的條件。
筆者暑期參觀日本青森市的新城中學,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窺見,教室座位也仍是傳統排列,但校長強調,對學習禮貌和讚賞的課程十分重視。校園中正在接受運動訓練的學生,列隊歡迎我們的表情及眼神,自然又熱情;歡送時揮舞的手,直到遊覽車在視野中消失才放下,這項從小扎根的禮節令我敬佩。參觀校舍時,赫然在活動中心的牆面看見「恕」字,十分顯目。相較我們之前的「禮義廉恥」已不復見,內心感慨。
以他山之石做為參考,來活化教育的泉源,要考慮風土民情與區域特性,為師者若皆能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學習已經有好的開始。
鍾亮恩/退休教師(高雄市)
不論哪種座位安排方式,必須配合學生人數、教室設備和課程的不同而調整。有些科目也許適合ㄇ形,大家共同討論,有些科目根本不可能實施。
我們不應故步自封,但是有句客家話是這麼說的:「平平一張桌,有人讀了三年不識字,有人讀了一年考狀元。」只考慮座位的安排,並非良策吧!
溫蘭英/退休教師(屏東市)
如果教室的座位,一律改為ㄇ形,那和一律排形的方式不是一樣僵化嗎?師生是否是「學習共同體」,並不是由上課的隊形決定,老師上課的方式、態度、技巧、耐心才是主因。
其實現在的教室座位安排,表面上是排形,但在上課時老師還是會依需要變換,例如唱遊課座位多採ㄇ形或圓形,自然課及其他需要討論的課多圍攏坐,數學、國語等須看黑板共同聽講的課則採排形較方便。
座位排列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效學習與快樂學習,沒必要一律ㄇ形,只需當成多提供一個座位的安排方式即可。
教室座位怎安排居然成為教育成敗的因素之一?讓我聯想到台灣交通運輸工具的四種語言廣播 就可以知道台灣的效率跟競爭力跑哪去了 真可笑!
回應
主要的癥結不在於座位的安排,而是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採取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法,講難聽一點,這就是傳統為人所詬病的填鴨式教學.
老師如果不能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座位調整對於學生的學習,沒有甚麼幫助.
結論就是不管如何坐,總是有人要罵。
重點是:老師對於他自己的授課科目,認為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現在老師要面對:學校行政單位的要求!學生家長的「關心與關切或觀說」。再來還得面對周遭友人的『代為』轉達關心!還有主管單位的「關懷」與『評鑑』。所以讓老師上課的『心』大受影響。有心要因材施教,採取『活』的教學方式!學生第一個反映:要考嗎?行政單位的關切:為何沒依照課程標準來上呢?進度呢?家長呢?為何不依照進度,考不好責任要誰擔?主管單位:老師未依照教師準則(看來.....老師的行業壓力....甚大)。
用教室座位安排方式解決學習效果跟劃張大餅囫圇吞下以充飢有何不同
別吵! 就隨便坐吧!
台灣只會搞形式主義! 這種排法顯示台灣每班人數太少,有空間浪費! 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不在桌子排法,去看看 MIT 教室座位如何安排! 2012-08-19 09:43:28
鬆與綁的再反思 (五南 1998)
本書由七位學者合力完成,共分七章,分別為「教育鬆綁之評析與建議」、「教育改革的─難為與應為」、「教育改革的借與鏡─畫虎不成反類犬」、「自由主義的貧困─教育改革總資議報告書中『鬆綁』理念的省思」、「鬆什麼?綁什麼?─論私人興學」、「教育改革的風潮下─初探時間資源的多重意義」與「校園民主應否『戒急用忍』?─中小學學校自主改解讀台灣教育改革
解讀台灣教育改革 (吳清山 心理 2008)
本書以清晰易懂、客觀態度和系統方式,解讀台灣教育改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先說明解嚴以後的教育改革運動,以及整個發展經過,亦即對教育改革進行回顧;第二章整體分析整個教育改革背景、內涵、檢討與改革;第三章至第七章則有系統的檢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學教育、高等技職教育、師資培育等改革的議題,並提出一些未來改進建議。最後一章則從後現代思潮觀點,探究台灣教育改革未來走向。
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 (監察院 2005)
教育是百年大計,就像企業經營一樣,要有永續的思維及不斷革新的精神與行動,因此,社會各界雖批評之聲很多,然教育當局勇於改革即值得肯定,更冀望教育當局能虛心及積極檢討,儘早提出修正及調整對策。
《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 (洪葉文化 2005)
《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內容涉及許多北美知名學者的批判教育學論述,以及運用批判教育學的精神和概念討論台灣教改的諸多面向。
標題點出了這本書的架構,究竟「誰害怕教育改革?」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像偵探劇的結尾終會真相大白,而更可能像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眾人之所以各說各話,其實彰顯了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利益考量。副標題「結構、行動和批判教育學」,點出了這本書所涉及的理論主軸和問題切入層次。
本書提出了一個談論教育改革的統觀、動態架構——即從文化、政治、社會、經濟和各種論述結構談教改,也從教師生活世界、個人認同、習性和轉化實踐談教改。 這不是一本堆砌研究資料的書,而是一本揭示與論述的書籍,更是台灣談論批判教育或尋找思維與行動契合點的一份重要參考。
本書共有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改革教育學的起源、內容、範圍和研究
第二章改革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介紹改革教育學中常用的傳統邏輯學、構成現象學、教育詮釋學、思維辯證學和教育傳記學方法
第三章啟蒙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敘述啟蒙運動時期國家主義、泛愛主義、康拉第主義和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改革運動
第四章文化批判時期的教育改革:分析文化批判時期文化批判運動、藝術教育運動、鄉村教育之家運動、工作學校運動、青少年運動、學校改革運動、進步教育運動和新教育運動等改革活動
第五章國家主導時期的教育改革:探討國家主導時期英、美、法、德、日、俄、中、台等國教育改革的內涵
第六章改革教育學的後設分析:批判樂爾斯、佛雷勒、佛利特納、伊里希、歐克斯、紀諾斯、邊納爾和連琛等人改革教育學理論的缺失,提出一些教育改革問題的看法
第七章改革教育學的未來展望:敘述改革教育學的現況、問題、評價和展望。適合作為教育哲學、教育思潮、比較教育、教育改革和教育史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 (劉慶仁 心理 2005)
本書針對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進行剖析,內容選擇以配合當前國內教改或未來發展相關的議題為原則,彈性鬆綁、數位落差、公校民營、小班教學、績效責任、學校本位管理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各項改革議題之探討,盡量從它的背景理念、研究發現、政策形成、立法要旨到實施現況與問題等角度著手。其次,本書附錄依年度造表列舉美國教改過程中的重要措施與活動,方便我們掌握它的整體發展軌跡。
全球教育治理︰國際教育改革文獻匯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
本書主要選擇了近年來由一些主要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等頒布的重要教育改革文獻,內容涉及全民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等,較全面地反映了全球教育治理的基本趨勢與方向,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與教育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2020︰中國教育改革方略 (楊東平 人民出版社 2010)
目錄
序言 振興21世紀的中國教育
第一章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
一、中國教育處在新的發展階段
二、《教育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
三、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
四、教育改革的路徑和策略
第二章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
一、新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方針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第三章 公平的發展︰新的教育發展觀
一、促進教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二、以公平為目標的教育發展
三、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徑
第四章 教育經費︰中國教育差不差錢?
一、政府履責實現公共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並持續提高
二、完善體制機制,多渠道增加非政府教育經費
三、改善資源配置機制,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第五章 實現善治︰深入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一、轉變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二、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的改革探索
三、建立新型的教育治理結構
第六章 促進基礎教育改革和品質提升
一、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改善和提升基礎教育的品質
三、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七章 提升高等教育的制度競爭力
一、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三、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四、轉變高等學校的發展模式
第八章 高考制度能改變嗎?
一、高考改革的價值理念
二、實行分類考試的改革設想
三、建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
四、改革高考招生錄取制度
五、高考改革推進的時間表
六、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九章 面向全民終身發展的職業教育
一、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二、重新定位職業教育
三、構建多樣化、開放型的職業教育體系
四、實現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五、使職業教育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的福利
六、改革勞動、人事等制度,建立能力為本的標準
第十章 突破與創新︰民辦教育的新使命
一、民辦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
二、改善民辦教育的發展環境
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規範民辦教育的發展
四、探索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試點
第十一章 建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新機制
一、我國流動人口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
二、各地改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新舉措
三、探討建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新機制
第十二章 兒童優先︰實現學前教育的戰略發展
一、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二、學前教育的發展戰略與目標
三、創新學前教育的模式與機制
四、改善學前教育的策略 2012-05-28 13:07:36
社區「繁星」滿天 都會七零八落 2012/03/10 聯合報
大學入學「繁星推薦」昨天放榜,錄取率超過四成一,創歷年最高。台大醫學系想招兩名,最後錄取九人,其中擠入東山高中、治平高中兩私校的學生,但北部明星學校全摃龜。
教育部的繁星計畫至今六年,不少留在社區高中的優質生,因有繁星管道,得以進入大學熱門科系,「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趨勢日益明顯。
都會高中以師大附中十一人上榜最多,建中、北一女、武陵高中是個位數,建中只有一人錄取台大財金系。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繁星以「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為目標,希望平衡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深化高中社區化,並讓大學生更多元化,偏鄉高中可以出頭天,以十二所頂大為例,一百學年度有兩百零三所高中近三年來首次有學生進入頂大就讀。
名校不怕被撼動 就怕繁星占名額 2012/03/10聯合報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表示,雖然繁星計畫讓社區高中的孩子出頭,但是第一志願的吸引力還是很難被撼動。
「慘慘慘,榜單很慘!」北一女校長張碧娟表示,繁星計畫根本不適合北一女學生申請。北一女前百分之五十的孩子都能上交大以上的學校,但大多數的孩子卻是非台大不念,繁星台大錄取人數僅個位數,不是北一女的主戰場。
「能上建中、北一女,為何要放棄?」國三生蔡宜君表示,雖然很多社區高中強調三年後可靠繁星上台大,但第一志願的讀書環境、同儕效應很難複製,若她能考上絕對不會放棄。
相關新聞
吃悶虧 錄取率好慘 建北:別忘了 我們也有弱勢生
繁星被諷 像花兩百元買樂透 2012-03-10 中國時報
一○一學年度繁星推薦昨放榜,今年首度加入的台大醫學系,原訂招收兩個名額,報名學生中有九名滿級分考生,各項評比成績都是全校前一%,校方決定增額錄取,也讓台大醫分發名額少了七名,家長抱怨電話湧入。教育部允諾,將重新檢討繁星制度,最快後年有機會開放醫學系口試;台大則要求招聯會鬆綁相關規定。
由於建中、北一女等北市明星高中都不在榜上,台大招生組主任洪泰雄直指,繁星推薦制度設計就像讓學生「花兩百元買樂透」,一所高中單一學群只能推薦兩名、校系首輪篩選一所高中只能錄取一人等規定,建中、北一女的優秀學生必然無法透過繁星進入台大。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證實,市府確實考慮廢止一綱一本,近日北市教育局就會與同學區的新北市、基隆市討論,並徵詢家長及學校意見,評估結果預定3月出爐。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長蕭錦利昨天則說,北北基3市政府已有取消一綱一本的默契,但尚未開會定案。據了解,雖然北市表示目前尚未定案,但廢止一綱一本已成定局。
郝龍斌昨天在市府團拜時受訪表示,當初推動一綱一本,是為了減輕升學壓力,但103年12年國教即將上路,學生已沒有升學壓力問題,基於讓教材回歸多元化,才研議取消一綱一本,若確定取消,預估「對學生影響不大」。
北北基3縣市教育局處官員原訂3月間召開教科書選用會議,在會中檢討一綱一本存廢問題,但會議還沒召開,消息就已見報,基隆市教育處人員昨天開春第1天上班看報後有點傻眼,詢問電話也接不完。
基隆市教師會理事長朱源清說,教科書本來就應該由教師決定,教起來才順手,北北基即將回復一綱多本,相信大多數的教師都樂觀其成。
新北市龍埔國中校長薛春光表示,部分家長以為升學考試每一版本都考,就把所有的教科書、測驗卷都買回家,反而增加孩子的壓力。但是,從近年基測命題走向來看,其實很少有獨厚特定版本,學生學習的重點仍應放在「如何掌握觀念」上。至於有民眾質疑回歸「一綱多本」,會衍生弊案問題。新北市校長協會副理事長江書良表示,新北市目前由教育局統一議價,各校採買書籍的價格都一樣,就跟加油站油價價格到哪都一樣,不會因學校不同,就影響價格。
不是政治問題 一綱一本只為減輕學生負擔 中時
最近北北基一綱一本跟自辦基測的政策又先波瀾!若是套用僵化的的政治思維,一定又會導進藍綠惡鬥跟地方中央對幹的巢臼內。不過,幫幫忙吧!這可是百年樹人的教育政策,所有人就算你不是學生家長也不是教育相關從業人員,也要一起來檢驗教改政策一綱多本以來的正面影響跟負面缺失。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不諱言他在中央教育部工作多年,十年教改也有他的一份。教改五大信念:教育政策鬆綁、不放棄任何孩子、暢通升學管道、提高教育品質以及終身學習,吳局長完全認同。受惠於經費大量投入,台灣學校軟硬體設施、教師進修環境、終身學習的成效都有飛快的進步。
但是在十年風起雲湧的教改事業中,產生了好的理念卻有偏差的執行,造成今天教改遭人詬病。其中一綱多本要讓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美意,卻加重學生書包,傷了家長荷包,更重要的是讓城鄉教育差距更明顯,偏遠與社會底層學生向上流動的現象停滯。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推動一綱一本與北北基自辦基測就是針對上述的缺點來進行政策上的調整。考試引領教學,要有效的減輕學生負擔,落實教育部理想中只讀一種教科書,基測的方式就必須改變。讓地方政府舉辦基測的命題,範圍限定在單一版本內容。所以一綱一本跟自辦基測試環環相扣有效減輕孩子學習負擔的政策。
一綱一本、自辦基測的政策自然有正反兩極的意見,雖然吳局長已經提出面面俱到的論述,或許是擔心教育多元化倒退,導致老師跟教改團體還是有所保留,就更別提教育部的態度了。
所以你可以堅持不同意但是你不能選擇不關心,因為一綱一本與地方自辦基測意義非常深遠,可能是教改十年以來最大的改變與反省,同時也關係著我們的下一代跟台灣的競爭力。 2012-04-27 10:42:54
(楨: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談啥教改?還是教革吧!另參本館:教革會 教改與補習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基測社會學 馬教育政策 )
補習班不怕12年國教【聯合晚報社論2012.04.26
12年國教將在民國103年正式上路,人人都有高中念,而且保證75%的學生免試升學!這看來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唯一受到負面影響的理應就是補習班了。原本以提供升學考試補習的業者,豈不少了一大塊市場?
然而奇怪的是,補教業看起來老神在在。媒體採訪到業者的一種說法:他們不緊張,甚至樂觀認為業績會上揚,理由是,12年國教推行後,還是會有很多學生想走「特色招生」管道擠進明星高中窄門;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學不到東西,仍然要把孩子送到補習班。
補教業者這樣的說法,令人多麼無奈,也證明12年國教的「免試」和「 減輕升學壓力」的口號,恐怕是喊假的。到目前為止,關於12年國教的討論、規畫,重點都放在明星學校要怎麼辦,入學招生辦法如何調整,會考要考甚麼科目。各方爭辯一大堆,就是沒有講12年國教的教育內容、教育項目和進度會有甚麼樣的改變。12年國教這個大工程,重要的只是「入學分發」,而不是「教育」本身嗎?
甚至於,各方的印象是,免試必然造成教育水準滑落,於是補教業者更加摩拳擦掌。免試之說其實還有一項「潛規則」:教育部強調提供免試升學機會,並不代表學生就真的可以不準備考試,不參加考試。現在除了會考科目只增不減,「比序」日漸複雜之外,教育部說103年時75%的學生可以免試升學,卻完全不提,預計有多少學生會參加爭取那25%「特色」名額的考試。如果多數學生還是擠得頭破血流為那25%考試入學的名額,則升學壓力與現今何異?也難怪補教業者覺得,生意說不定還更好呢!
由於曾雅妮和林書豪的優異表現,很多年輕學子亦心嚮往之,但無可避免的,曾雅妮和林書豪必定也對許多後輩,造成了相當的壓力,平平是人,我也很努力呀!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成就?為什麼我就是進不了球,為什麼都沒有媒體鳥我;搞不好有人因此自殺,對這些人社會當然應予關注鼓勵輔導,但絕非因此就採均貧政策。我們的社會在瘋狂之餘沒聽到什麼封殺曾、林的聲音,奇怪的是當建北給年輕學子造成壓力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日昨教育部長表示,一百零八年起明星高中半數採免試名額。明星高中似乎是解決所有台灣教育難題的唯一答案,彷彿只要砍掉了建北,台灣所有教育問題立刻迎刃而解,所有國中立刻教學正常。假如真是如此,犧牲建北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舒緩競爭壓力,實現社會公平排除英雄主義,有人也許可以嘗試遊說政府,強制媒體封殺林書豪,但我們能把紐約尼克、洛杉磯湖人、邁阿密熱火,甚至NBA通通打掉嗎?我們可以關上門窗、閉起眼睛,但黑夜裡天上的明星恆久閃亮,一顆殞落了,還有另一顆。
目前政府的作法,是一步步消滅這些明星學校,是因為他們名聲太響?還是表現太優?一步到位,乾脆把台成清交統統也打掉不好嗎?他們造成的壓力更大!
當世界各國都在花大錢培育人才的此刻,建北這群平均年齡僅十七歲,資賦優異勤懇向學的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事?犧牲掉建北此類明星學校的同時,其實也就犧牲掉了國家的光榮,甚至國家的未來,到底可以成就什麼?也許有一天台灣參與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仍會獲獎,但得主全由私校接手,台成清交成為私校畢業生群聚家園,部長會很高興?
高中選才橫加限制 雙重標準 2012-03-29 01:17 中國時報 【吳瑞北】
教育部日昨終於提出十二年國教高中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七個項目,包含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多元學習表現、及國中會考成績。其中會考成績只能作為最後順序,如果還分不出高下,就用抽籤。全篇說法充滿社會公平正義,令人感佩。
公務員工作非常穩定,還有月退俸,可以說後半生無虞,因此很多年輕人想當公務員。我們想請問,教育部如果有科員出缺,很多人都想擔任,會怎麼超額比序,會看誰的家住得近嗎?會看誰是弱勢家庭而優先嗎?如果一個傑出但志願序較後,另一個志願序較前,會先看志願高低來錄取嗎?
答案是都不會,教育部用人就是看國家考試成績,誰考得高誰先選。為政者德風,教育者尤然。要言行一致。如果口中說一套,實際做一套;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不客氣地說,那是雙重標準,無法服眾。
政府最重要責任之一就是民眾能安定就業,念大學首要就要有謀生技能,這是張忠謀先生說的話,技職教育更是如此。許多公司應徵人員,也都是用考試或面試。教育人才就要能順利就業,找到工作民眾才會安心。教育部想要知道怎樣改善教育,就應該是去問這些用人單位的意見,捨此不求,不就是捨本逐末,問道於盲嗎?
大學有差異化,要跟全球拚競爭力,明星大學是不能去除的。教育部甚至編列五年五百億預算,長期選擇支持少數大學,目的就是爭取世界頂尖,有的大學甚至就以成為世界百大為目標。連教育部都要求大學要追求世界排名,現在反倒要求公立高中不能以排名導向,讓人不解。
有明星大學存在,明星高中是無法去除的,國外也是都有明星高中,這是人性。硬是把公立的明星高中毀掉,只是讓私立的高中取代成為明星高中而已。過去家裡沒錢但考得好,還有機會念明星高中;未來是窮小孩沒錢,就沒有辦法念明星高中,這樣就叫教育改革,入學機會均等嗎?
會因為公立明星高中不見了,學業的負擔就會不見嗎?多元入學升大學這麼多年來,學業負擔有變輕嗎?忽略掉人性,把責任推到高中考試入學,並在枝節的入學細節下工夫,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治絲益棼。
有人喜歡音樂,因此設立音樂班;有人喜歡美術,因此設立美術班,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很多學生想好好念書,未來考進理想的大學為社會效力,是我們國家的福氣,我們讓一些學校來好好培育這些對學科有興趣的孩子,又有那裡不對?很多學生想要這樣,這是學生的基本人權,也是政府應該鼓勵的,怎麼還要對高中選才標準橫加限制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2012-04-27 10:11:25
只能拿第一! 印度也掀虎媽潮【聯合報2012.03.11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爆紅,使華人虎媽受到舉世矚目,然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不遑多讓。蔡美兒認為,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大陸還多。
洛杉磯時報報導,印度人近年大舉從鄉村移居城市,晉身中產階級,極端注重子女教育的「虎媽」也越來越多,她們認為教育是讓整個家族翻身的最佳途經。
蔡美兒元月在印度齋浦爾文學節演講時指出,印度虎媽可能多過中國大陸。有6個孩子的印度明星作家秀哈.德爾說:「這兒的人對她說的每件事都舉雙手贊成,我敢說她沒在其他地方看過這種盛況。」
印度父母將半數薪水投資在子女教育上,認為讓小孩學英文往後就不用當農夫。印度裔的美國休士頓大學校長卡特說,印度父母常叮嚀子女:「你一定要當工程師,不能學音樂;非拿第一不可,沒有第二條路。」
史瓦蒂‧拉斯塔吉為專心教育女兒而辭掉了軟體業的工作,女兒3歲時千方百計把她送進著名的幼稚園。開學當天園長敬告家長:「如果您想在周末好好休息,請別來本園註冊。假如您周末願意陪小孩做功課,您可來對地方了。」園方採用小學一年級教材,並要求兒童學寫北印度文和英文,因此女兒放學回家後,拉斯塔吉還得陪她練習。
有些印度父母求好心切,動輒辱罵子女,甚至強迫他們下課後再念10小時書,禁止他們參加朋友聚會,並且退訂第四台。
三月初發布的官方調查顯示,99%印度學童曾被老師甩耳光或用藤條抽打,81%學童曾遭師長責罵書念不好。孟買「DNA報」評論:「硬逼子女讀書就是印度的虎媽式教育。」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印度學子撐不住。2010年,印度有2479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自殺,比2001年的1571名增加900多人。
北北基聯測改分發今天(19號)放榜,一共有2652名學生改分發成功,可以透過網路看榜單。而這次北北基爭議,從最早的高分低就、到改分發攔截二次基測回流名額,北市府昨天(18號)宣布採增額錄取,許多家長說,算是平息了風波,不過最後受影響的是私立學校可能招不到學生,就有私校校長質疑,增額錄取把考試的遊戲規則破壞了,私立學校是最大的犧牲者。
缺額逾400個 私校將辦二次招生 自由時報 2011-07-19
破天荒的北北基聯測申請入學改分發作業影響各公私立高中職校學生「板塊移動」,台北市、新北市私校各出現約兩百個缺額,基隆也有二十七個。台北市長郝龍斌強調,已與教育部、新北市、基隆市達成共識,同意私校辦理二次招生。
台北市教育局初步統計,中山女高十八個名額全收滿,擬在二基增額十八人;松山高中同樣受到中上段考生青睞,四十八人轉入、十三人轉出,一增一減下也將多收卅五名學生。
學生「板塊移動」集中在社區高中。內湖高中在這波改分發作業為最熱門的市立高中,一口氣增加五十七人,校長吳正東說,平均一個班增加二至三人,並不會影響太大。南湖高中部份,改分發轉入八十六人、轉出九十七人,一來一往中流失十一名考生。校長謝應裕說,原本預估申請入學錄取學生會流失兩成,結果「比預期還好」。他也說,這次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最低錄取分數約相差十分,其實分數在十分內學生素質差不多,不擔心進來的學生會跟不上。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會盡力協助後續發展,若私校有缺額可辦理第二次招生,等到二次基測分發報到底定後,將與私校研商彌補措施,輔導私校發展。
至於有私校提議,私校少收一名學生,由教育單位補助三年的學雜費,康宗虎表示,將進一步與私校研商,許多方案都可以考量。
新聞提要
聯測分發惹議 郝致電總統致歉
兩個女人出馬 聯測轉彎
郝龍斌:最痛苦的兩星期
北北基爭議 郝龍斌:從政最大風暴
郝龍斌:二基名額絕不會縮水
處理北北基風暴 郝用同理心
續辦北北基?「至今心意未變」
改分發 郝:百分百我的決策
行政疏失?監委要查
監委查聯測爭議 郝龍斌:配合
聯測明年續辦? 教部轉向「嚴謹處理」
北北基一綱一本 值得肯定
專家:避免高分低就 門檻改訂四種(楨:N種也沒用!)
問題不在改分發(楨:也不在「一個台灣,多種基測」的不公!)
一國多制… 教育不能單純點嗎【聯合報╱胡顏/教 2011.08.25(楨:一元如何教改?)
教育部否決北北基聯測明年續辦。此決議不符台北市的期待,但是希望能為爭議不斷的北北基聯測畫下休止符。
整起事件其實帶給國人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國民義務教育應該追求全國一致的理想,「一國兩制」或「一國多制」總容易引發爭議和恐慌,較不適合在國民教育階段強制推行。
當初郝龍斌市長為了減輕學生壓力和家長負擔,強推「一綱一本」,乃至後來的北北基聯測,原本立意十分良好,但是今年首次辦理聯測就問題叢生,難以收拾;更重要的是,北北基特立獨行,造成「一國兩制」的不合理現象,特別是明年基測只剩一次,考試日期又和北北基聯測撞期,考生被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心中的怨懟自然居高不下。
除了北北基聯測之外,英語教學「一國多制」的情況,也帶給親師生莫大的困擾和怨恨。各縣市國小開始實施英語教學的年級,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試問同樣是納稅的國民,為何孩子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內容會如此不一樣?次等國民怨嘆油然而生。再說,各縣市英語教學開始年級不同,跨縣市轉學生的銜接教育如何進行?
其實只要全國一致,問題統統都不見了。富有的縣市趕做領頭羊,一再的超越突破,貧窮的縣市老是追趕不上,最後只能將怨恨往腹內吞,但這不是講求平等應有待遇,更不是講求濟弱扶傾公道社會應有的作為。富有的縣市,不應該踩著貧窮縣市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和不公道。
北北基聯測只辦一次就喊停,成為史上最短命的聯測考試,就算台北市再怎麼不服氣,都要以「大局為重」,順勢了結此一燙手山芋;更期盼富有的縣市、政治領袖和教改的舵手們引以為鑑。要在國民教育的領域內改革,盡量全國步調一致,問題才能單純點,困擾也才能少一點,畢竟近年來,親師生的擔驚,從來都不曾少過!
筆者服務教職卅年,最大的感慨是教育制度越弄越複雜,而最大的願望是,國民教育單純點,全國越一致越好。
新 聞 提 要
爭議多… 這枚選舉地雷先拆了
郝龍斌道歉 辦公室氣氛低迷
這一跤「郝」傷 墜政治幽谷
北北基聯測不續辦 明年統一實施基測
聯測停辦損及考生權益 郝龍斌公開道歉 2012-04-27 10:42:39
打球與信仰 2012-02-27 旺報 【江佩珊/台灣叢林學院】
最近,美國NBA籃球賽尼克隊華裔球員林書豪表現優異,整個觀眾為他瘋迷,甚至世界各地的民眾看到一個華裔人士如此傑出,無不隨喜讚歎,媒體輿論也對他寵愛有加,不斷的大篇幅報導表揚。
這是一件令人讚賞的好事,唯林書豪在每一次談話時,都不忘記提及「感謝上帝」、「我為上帝打球」、「我一切都聽從上帝的」等等,這就令人有不同的看法了。林書豪從小在教會長大,受教會付予他任務,就像過去天主教有所謂「歸主隊」,以球傳教,宣傳信仰一樣,影響所及,在各報章媒體報導下,大批年輕人都要和林書豪跟進,去信仰基督教了。
其實,這些年輕人的盲從是錯誤的。信仰是個人心靈的所歸,心靈的力量,並不是要把每一件事情都歸於上帝。你贏球了,說是感謝上帝,那麼你輸球了,要感謝誰呢?看到林書豪的幾場贏球,說「這是上帝的力量」,現在也有幾場的輸球,不知道這應該又是誰的力量呢?
林書豪應該感謝「因緣」,是因緣成就他所有一切。從小父母教他、支持他打球,父母就是他的因緣;哈佛大學的教育、栽培,也是因緣;尼克隊領導人、教練、同儕球友乃至萬千觀眾,都是因緣。他來自台灣、大陸民眾認為他是中國人,台灣和世界各地中國人可能就是他的因緣。不顧這些因緣,一切感謝上帝,不是讓支持、愛護他的人感到受傷嗎?這應該不是感謝上帝就算數的。
世間一切,單獨是不能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成就,我們才能存在。不要只感謝上帝,要感謝這許多因緣。
回應
如果有一個佛教徒球打的很好,口口聲聲感謝佛祖或感謝因緣,別的宗教徒也不會說甚麼.一個基督徒感謝上帝,實不需要佛教徒有酸葡萄心理.
人人都有說清楚講明白但不傷人的言論自由!明明人家是論理.不是酸葡萄!
另參本館:快樂學習 美國民族大熔爐 精神勝利法 臺灣奧運症瘊群 《人生的偶像崇拜》
Linsanity,「林來瘋」的NBA旋風,無疑以林書豪能參加新秀挑戰賽,做了球季中場最好的註腳。在新秀挑戰賽開始的一個月之前,NBA球迷頂多只略有一些印象,有位哈佛畢業生進了NBA,想闖盪出一個不一樣的籃球夢。但到了新秀挑戰賽時,NBA球迷和NBA巨星們,已無人不曉林書豪了!
林書豪究竟是一時的「竄起」熱潮,抑或是從此「崛起」走向巨星之路,各界還在觀察和期待。能在NBA歷史留下紀錄的,是崛起的球星生涯,而非熱潮竄起現象而已。巨星爆紅之後,要持續成為長期的紀錄締造者,為自己的職籃生涯留下名人堂的紀錄,甚至為自己所屬的球隊打造王朝。這些都不是短暫的「竄起」所能相提並論的。
林書豪參加新秀挑戰賽,一圓他個人的NBA築夢之旅後,挑戰還在後頭。持續的艱困壓力,還需要他以實力、以意志力、以更適應NBA叢林的演化智慧,來證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以新秀挑戰賽前,上半球季最後一戰尼克對熱火為例,美媒都說熱火為林書豪上了一堂震撼教育。這說法當然不免後見之明,因為在對小牛隊時,美媒何嘗不是如此預期;但林書豪在對小牛之役,依舊神勇,破了媒體唱衰的魔咒。對上熱火,除了NBA第一級球隊的戰力果然驚人外,熱火確實做好了防堵林書豪的每一個動作,才迫使林書豪失誤達八次,投籃十一次中一,連助攻亦僅三次的慘烈紀錄。這固然顯示了林書豪面對勢必日益艱困的控衛挑戰,必須要做好「演化自己」的調適,但又何嘗不反面顯示了,每個球隊都把「林書豪上場」當成攻略標的呢?
林書豪現象能否崛起一個尼克王朝,甚或創造頂級控衛林書豪之時代?完全取決於林書豪的心理素質與體能技巧的再演化。媒體能塑造英雄,亦能以冷嘲熱諷壓垮一名英雄。林書豪經過新秀挑戰賽,看看這一球季被矚目的新秀大將,他必然會了解:NBA的林書豪時代,挑戰仍多,必須加油!
惡漢痛批尼克 把林書豪當搖錢樹 2012-02-27
當尼克以八十八比一○二敗給熱火,林書豪不想拿連日出賽當輸球藉口,甚至表示疲勞真的完全沒影響,NBA傳奇球星、現任電視球評「惡漢」巴克利昨天公開替林書豪「平反」,認為林書豪真的累壞了,問題出在尼克公關部門,讓林書豪接受過多採訪。
擁有多年征戰經驗的巴克利認為,林書豪面對熱火之戰,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都已疲倦不堪,畢竟四天內打了三場,且是連兩天出賽,林書豪的疲勞度過高,讓他可在場上發揮有限,尤其是尼克球團,在接受或拒絕媒體採訪的取捨,做了很錯誤的示範。
巴克利更特別指出問題出在尼克的公關部門,因為他們可以決定林書豪是否接受訪問,「你們(指尼克公關部門)可以選擇拒絕,因為林書豪真的需要休息,面對這個球季的緊湊賽程,你們當然要懂得拒絕,也讓媒體可以習慣被拒絕的感覺。」
其實這並非尼克高層第一次出現這種問題,在范岡迪擔任總教練期間,就不只一次跟尼克市場發展部門發生衝突,因為球員花費不少時間在推銷球隊上面,甚至艾塞亞湯瑪斯也曾面臨同樣處境,尼克似乎始終不懂如何取捨。
林書豪如今替尼克隊帶來更多相關收益,光是結束跟時代華納有線電視網之間的財務糾紛,就讓尼克口袋進帳不少,更別提在門票收入與電視收視率方面的提升,林書豪已經變成尼克的搖錢樹,只是接下來就該面對金錢與戰績之間的拉鋸戰了。
尼克想要魔獸 更想留住豪小子 2012-02-27中央社
「豪小子」風潮持續發燒,他在紐約尼克隊的地位越來越鞏固。美國體育網站指出,尼克隊仍未放棄以隊上任何球員交易魔術隊明星球員「魔獸」霍華德,不過,不包括人氣正夯的林書豪。
「紐約郵報」籃球專家凡西(Peter Vescey)表示,想要爭取霍華德的球隊還有紐澤西籃網隊、達拉斯小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不過,紐約尼克隊顯然會不惜付出大代價,以挖來霍華德。
根據運動網站Sportrac.com資料,林書豪今年整季薪水本應為76萬2195美元,但因賽季縮短打八折,實拿60萬9756美元。 但現在「林來瘋」熱潮籠罩全美,林書豪有望爭取更高薪酬,明年薪水有望叩關500萬美元左右。 2012-02-27 12:20:43
反思台美教養 別妄加認同【聯合報/洪承宇/劍橋大學博士生(英國)2012.02.22
「林來瘋」不僅讓紐約尼克隊支持者找到新偶像,更因為林書豪的台裔背景,讓台灣的球迷也從前幾年的王建民熱擴散至美國職籃。
近日媒體上有些聲音反譏「林書豪只是個美國人」。我想這些「評論家」誤解台灣廣大的美國職棒或職籃球迷了。當年的麥可‧喬丹,不也迷形成旋風,讓更多台灣球迷守在電視機前觀看轉播;在這種前提下,崇拜林書豪又怎麼能形容成台灣人偏狹國家主義下的自爽造神運動?在全球化氛圍下,不分國籍,任何人的努力與自我實現,本來值得大家廣為流傳。
的確,因為台裔背景,也許讓台灣人對林書豪比起喬丹,多了更多的關愛,也吸引了更多原本不看美國職籃的新觀眾,這種現象是緣自於身分認同的先天本性。身分認同並沒有錯誤,當一位美國人與一位台灣人落水,如果僅能有一人存活,也許我們都會選擇救這位台灣人,這是源於族群內的那份連結關係。但也因為這份格外的連結關係,讓我們有時失去理性地為別人尋找他的身分認同,一味地執意林書豪是台灣人或中國人都是種過度的一廂情願。
從法理面看,林書豪是位貨真價實的美國人,但美國眾議員訪華團在接受馬英九總統接見時,強調林書豪是位美國人時,卻也只是部分正確。暫且不論法律面的公民資格問題,身分認同是一種自我接納的歷程,它是極具私人性與獨特性,唯有當事人才夠資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認同為何,別人都不應為他強加標籤。
所以,美國眾議員也獨斷地詮釋了林書豪的認同問題,台灣許多人亦同。此外,身分認同不一定只有一個選項,他可以同時具有多種認同,而這種認同也可以在不同時空下展現出來或者消失。也許,林書豪因為父母,也對台灣有著某種程度的認同,但我們不必去猜測,因為這就像是銀行的密碼一樣,原本就只應該留在每個人的腦袋裡,自己的認同應該自己去發掘,而不是任人妄自添加。
此外,許多人感嘆如果林書豪生長在台灣,就不會如此「文武兼備」了。我們的確應反思台灣過度文憑主義的傾向,但也不必過度放大美國教育的優點。林家父母帶著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台灣人的文化教養到美國,探討他們如何融合美國與台灣的教養模式,從文化衝突到找到平衡點,反思台灣教育現況的優與劣才是重點,過度宣揚美式環境如何造就台裔移民家庭孩子的成就,只是簡化了家庭教育中複雜的多元因素。
另參本館:快樂學習 美國民族大熔爐 精神勝利法 臺灣奧運症瘊群
半個月前,也許你根本不關心NBA;現在,你開始看起籃球轉播。半個月前,美國籃壇只是黑人和白人的天下;現在,幾乎全球都在瘋一個黃皮膚小子的演出。半個月前,亞裔遭辱罵Chink的事時有所聞;現在,使用那個字眼的人可能會丟掉飯碗。
這些改變,全因林書豪而起。僅僅半個月,林書豪改寫了他自己的命運,他也改變了人們對命運的看法:命運是可以創造的。
林書豪以速度和美技突破了體格的限制,粉碎了亞洲人無法成為籃球高手的假說。他頂著哈佛的光環,打破運動不需要智慧的錯誤印象,允文也允武。他為籃球運動締造了美好的一頁,也激起了人們對人類可能性的大聲驚嘆。
「林來瘋」的傳奇,不僅讓人讚賞他的光芒,更重要的是,他的驚奇和喜悅能被許許多多人分享。對尼克隊而言,豪小子使它走出了長期的低迷;對教練丹東尼而言,找到了一個能實現他「快打戰術」的好手,使兩人從裁員邊緣變成世所矚目;對紐約而言,「豪小子」奇蹟增添了城市的驕傲;對NBA而言,因亞裔球員的傑出光芒而更顯色彩繽紛,也擴大了市場;對美國亞裔而言,因種族心理藩籬的破除,而揚眉吐氣;對打球的孩子而言,多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偶像;對在人生道路上受挫折的人,因為林書豪的故事而得到莫大鼓舞。
把林書豪說成「台灣之光」,是窄化了他的表現,同時也掉入了大家原想避免的種族陷阱。林書豪的成功,台灣人與有榮焉;但「豪小子」崛起的意義,要遠大於此。在血緣上,他是父系加母系的「番薯芋頭」;在成長經驗上,他是如假包換的美國小子;在籃壇追逐的過程,他曾因膚色而受到壓抑與輕視;但最後他憑著過人的毅力和智慧,把自己從板凳球員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新星。
值得注意的是,半個月前,林書豪在對籃網之役暴紅;半個月後,昨天他再度面對籃網,卻以敗北收場。這恰恰說明了籃球是一種團隊比賽,而不是個人的特技演出。半月前那場比賽,林書豪因為隊上老將受傷而替補上陣,而得以大顯身手,將他個人快速、靈活的特質發揮到極致;昨天之役所有老將全部歸隊,尼克的打法反而失去體系和靈活。這說明尼克教練的調度,以及球隊的調整,都還沒跟上「林來瘋」的驟變。尼克近九場的兩次敗績,都輸給較弱的隊伍,包括日前輸給黃蜂,或許皆可作如是觀。
難得的是,林書豪非常意識到自己崛起與團隊關係的改變,他在追求表現之際,也努力維持隊友的信賴。最明顯的是,他每場比賽都製造大量助攻,幫助隊友得分,讓他們融入由他掌控及發動的攻擊隊形。對國王隊一役,當外界都在觀察他會不會打破「俠客」歐尼爾的得分紀錄時,林書豪放棄破紀錄的機會,卻送出十三次助攻,幫七位隊友取得兩位數以上的得分。與其說這是一名控衛的精神,不如說這是林書豪的籃球EQ,也是他贏取團隊信任的不二法門。
在籃球史上,林書豪絕對是一個異數。作為NBA史上的第二位哈佛畢業球員、第七名亞裔球員,他小心翼翼經營這個「少數」的位置;即使在大放異采後,他依舊保持謙抑,把榮耀歸諸團隊。林書豪的成功,也絕非偶然。若不是雙親的教養與理解,他不可能有如此華麗的人生冒險;若不是出於對籃球的熱愛,他不可能鍛練出如此「人球一體」的神奇技巧;也正因為有虔誠的信仰,他才能在暴紅後仍表現超齡的穩健與寬容,讓人忘了他不過是個廿三歲的小伙子。
如果沒有兩年板凳生涯的襯托,林書豪的傳奇就不可能如此炫麗,這正是「林來瘋」耐人咀嚼之處。在球場看台上,許多觀眾戴著林書豪的面具,把自己投射為他;在NBA,許多球隊忙著研究尼克隊戰術,設法破解「林體系」。讓追隨者和對手都想要變得更好,這是林書豪最大的成功。
紐時讚揚陪打球 林書豪父母從不缺席 2012-02-27 中國時報
紐約時報回到林書豪的母校帕洛亞托高中體育館,根據當時隊友家長的形容,由於這座體育館沒有一樓座位,吳信信身上會穿著球隊T恤或球衣,跟其他家長一起坐在二樓看台專心替球員加油打氣,一到中場時間,吳信信才會去跟其他家長或教練講話,等到下半場比賽開始,她馬上回到位置坐好。
相較於吳信信的熱情奔放,林書豪父親林繼明完全屬於不同典型,他大部分時間保持沉默,賽前他會默默一個人走到地主球迷加油區的另一邊,也就是觀眾較少的地方,手中拿著攝影機專心攝錄林書豪,有時林書豪的弟弟林書瑋也會陪在身邊,但多半時間都是林繼明一個人。
在卅五年前,來自彰化北斗的林繼明與來自高雄的吳信信,兩人選擇移民到美國接受教育,甚至希望自己可以順利撫養小孩長大,可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兒子可以變成全世界球迷的焦點,甚至引發如此誇張的「林來瘋」風潮。 2012-02-27 12:19:29
全台唯一 台師大將廢除退學制度 2011/11/25 聯合報
台師大昨天宣布,即日起取消學生雙二一退學制度與扣考規定,校長張國恩表示,部分學生因遭逢變故,或科系與志向不合,因而學業成績不理想,但基於「不放棄任何學生」的教育理念,前天校務會議決定取消。而台師大也將成為教育部補助的十二所頂尖大學中,唯一廢除雙二一退學制度的學校。
台師大之前採取的「雙二一退學」制度,指「學生累計兩學期修習學分數二分之一不及格」就被退學,但張國恩指出,即使雙二一退學與扣考取消後,但學生依舊有六年修業年限、品行不佳被記過、曠課數過多,還是會被退學。
張國恩表示,台師大平均每學期有卅到四十位學生,因修習學分數二分之一不及格,占學生總數百分之一到一點五,雖然只是少數學生,但台師大不會因為學業而放棄學生。張國恩指出,學生只要「加以修正」,未來成為社會菁英也大有人在,放寬限制後,學生有機會參加社團、拓展人際關係,「說不定還能培養更多『賈伯斯』」。
「因成績不佳被退學,對學生不公平」,張國恩指出,取消雙二一退學制度與扣考規定,是要給學生更多機會適性發展,因為從統計中發現,台師大百分之廿五到卅的學生,所選本科與興趣不一,未來放寬限制後,讓學生盡早探索興趣,甚至有轉系機會。
對於學校破天荒作法,學生會長陳婷怡贊成,她說,有些學生並非不認真,而是有個人或家庭因素,取消雙二一制度,等於給他們二次機會。未來學生能彈性調配時間,探索畢業出路。陳婷怡說,外界認為取消二一退學制,會讓學生更怠惰,但她認為教授反而對學生更嚴格,「因為學生不再有藉口,也沒有後路」。
「沒差別!」就讀生命科學系大三的曹同學認為,取消後還是有六年修業年限的「緊箍咒」,只紓解危險邊緣學生的壓力,「會認真念書的還是會認真,打混的還是在鬼混!」
相 關 新 聞
交大15年前廢過 「學習品質變差」
教部建議配套 別影響學習品質
學生有罵有讚
大學退學制/大法官,管得了學生?
尼克隊球星「甜瓜」安東尼讓步,重申「哈佛小子」林書豪將擁有充裕控球權,希望今天主場迎戰老鷹隊,找回過去贏球模式。
安東尼說,「我希望林書豪繼續控球,我會積極融入球隊目前體系,在這體系中找到適當位置,打出屬於自己的球風。」
安東尼認為林書豪可以掌控節奏,又能執行戰術,「過去兩周我們因為林書豪贏不少場比賽,我希望他繼續幫我、史陶德邁爾和球隊每個人創造進攻機會,就像過去兩周一樣出色。」
尼克最近十場拿下八勝,但有六勝是在安東尼缺陣時。
上一場輸給籃網隊後,豪瓜配不配?成為紐約媒體討論焦點,甚至已經有媒體調侃送走安東尼,維護林書豪體系。
林書豪認為,球隊陣容正在磨合期,不是安東尼的問題,「我們沒有太多練習時間來調整,只能藉由比賽努力合作,相信只要團結一致,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尼克教頭丹東尼同樣指出,不是安東尼歸陣造成輸球。
他說,「我們陣容有了些微改變,是往好的方向成長,很遺憾以輸球開始,但不是安東尼的錯,或任何人的錯。」
他覺得碰上縮水球季,磨合時間短,「各隊都在找尋最適合的輪替陣容,我們在這段期間,有不少球員受傷、加入或歸隊,陣容不斷更替,對球隊調整很困難,但我們將盡力而為,不要急躁。」
林書豪認同教練看法,「就像教練說的,我們還有一段調整的路要走,這條路有困難、有低潮,但要想辦法克服,熬過這段時間,我們將變成更好的隊伍。」
安森尼失寵 嘗試融入豪之隊 2012-02-23 中國時報
紐約客是全美最挑剔的球迷,只要有出色表現決不會吝嗇給予掌聲,一旦失寵則是噓聲四起。由於甜瓜並未提供尼克向上爬升的力量,因此才會滿心期待能有新救世主出現。
相較於林書豪是尼克新寵,舊愛安森尼前場對籃網之戰傷癒歸隊,十一投四中,僅貢獻十一分、六助攻、六失誤,表現完全不及格。
《紐約郵報》帶有批判角度的報導,尼克目前應該考慮將安森尼交易到湖人,換來大前鋒保羅蓋索。
美聯社專欄作家馬洪尼則表示,安森尼已逐漸失寵,球迷還是非常欣賞他的天份,卻也懷疑安森尼能不能幫助球隊贏得勝利。
不少球迷在網路留言,擔心安森尼回到球隊之後無法和林書豪組成「豪瓜連線」,甚至還會搞砸一切。
面對外界的疑慮,安森尼強調,「我試著融入尼克前兩周打法,並且相信傑瑞米(林書豪)掌握進攻節奏的能力,希望傑瑞米幫我、史陶德邁爾和所有人創造機會,同時也期待他能繼續保有先前的侵略性,就像他過去十場表現一樣。」
看「魔球」與林來瘋 2012-02-23 中國時報 【莊佩璋】
「林來瘋」大噴出前不久,院線放映一部美國職棒MLB的電影《魔球》;看過《魔球》的人再看「林來瘋」,應更有啟發。
這電影是演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的傳奇故事。比恩是林書豪的反例,高中時就已是眾所矚目的天才運動員,紐約大都會隊第一輪選秀就挑中他。不過,比恩後來說:「天分是個面具,掩蓋了其他真相,年輕時,我太順利,導致我不知如何接受失敗。」
放棄就讀史丹佛大學,專心打職棒的他,從此困頓於小聯盟,沒上過大聯盟;因為求好心切,比恩會跟球賭氣,找球棒出氣,當然越打越糟。
人生的幸與不幸,真的很難說,林書豪如果申請到北卡等傳統名校的籃球獎學金,他可能就淹沒在一堆籃球天才中,重蹈比恩覆轍。「淪落」到哈佛,其實更有表現機會;兼顧學業,動動頭腦,打球會更全面;而且,挫折是增長EQ的良方,挫折讓人謙虛,讓人敬畏神明,沒有之前的挫折,就淬鍊不出現在的「林來瘋」。
《魔球》裡的比恩球場失意,轉而從事球隊管理;好身手沒讓他成名,好頭腦反倒讓他成為大聯盟的傳奇。
比恩沒看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不過他經營球隊就是用「數字管理」的大歷史概念。
他不進球場看球,因為既怕觸景傷情,又怕「觀感」會影響他對球員的判斷;比恩只相信數據。經營奧克蘭這種小市場,他必須把每分錢都用在刀口上,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多的勝場數。被球探誤掉青春的比恩,顛覆大聯盟傳統的球探選才方式,開創運動家隊最輝煌的時代,也改變了大聯盟的運作方式。
林書豪一鳴驚人後,美國媒體不斷檢討選秀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其實,《魔球》裡比恩已經給了答案,因為制度裡的人都相信傳統,而不信數據。
林書豪高中時籃球已打得非常好,各種數據都十分亮眼,不過,傳統裡,哪有亞裔打籃球?到哈佛後,他表現更好,但NBA裡有幾個哈佛的?選秀當然還是慣性地盯住傳統籃球名校了。
人生,就像球場;怕失敗的照制度、傳統走;不過卻只有勇於擺脫傳統的人能成功。這是「魔球」加「林來瘋」給大家上的課。 2012-02-23 10:21:58
把3子女「打」進北大 中國狼爸爆紅2011-11-16 中國時報
繼美國華裔虎媽蔡美兒以東方嚴管教育走紅美國後,大陸商人蕭百佑則以子女一旦犯錯就藤條伺候的體罰方式,再度掀起大陸本土教育模式的探討。蕭百佑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並認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四名子女中有三位就這樣被他「打」進北大,痛打子女的作為也讓他被大陸媒體封為「中國狼爸」。他強調,當然可以與子女談民主,「但你是民,我是主!」
篤信「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蕭百佑早年從公,為了教育孩子,副科長一幹十年,後來赴香港從商。他的長子蕭堯、長女蕭君、次女蕭簫,從○九年起,先後考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三女蕭冰讀高二,專長古箏,目標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蕭百佑回憶,他當年以大學聯考廣東省第八名之姿考上暨南大學,就是受益於母親「動輒就對他毒打一頓」,所以選擇延續家族傳統。他強調,打是一種威嚴、一種法度、一種文化,只要孩子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要求,就會遭到雞毛撣子或藤條懲罰。過去十餘年中,蕭百佑無數次從家中的仿古花瓶裏取出藤條,來到客廳,然後殺氣騰騰地立於兒女面前,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他還自創中國狼爸的打法流派,共有七招:一是國中以後少打,但在幼兒、小學時期要毒打;二是只用藤條或雞毛撣,傷皮肉不傷筋骨;三是只打手和小腿;四是打前講明錯誤之處;五是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兄弟姐妹要看他挨打;六是打之前先說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七是縮手一下多打一下。
「孩子們當然有過反抗,何況聯手起來就可四對一」,蕭百佑回憶,其長子蕭堯曾據理力爭說,現代社會要講求民主。他不屑地回應:「你是民,我是主,這就是民主。」女兒曾問他:「爸爸,我今天彈了四小時琴,你要獎勵我!」他就答:「好,獎勵你再彈兩小時。」
經媒體披露後,這位「中國狼爸」一夕爆紅,他還將打子女心得寫成《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他強調,自己不是「野蠻父親」,打是明家規。這不是無情,而是大愛。
大陸江蘇教育電視台近日特別邀「中國狼爸」蕭百佑上節目,面對現場教育專家的質疑,他揮舞著打孩子的雞毛撣,大談狼爸育兒經。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強質疑,體罰是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意志,培養出來很可能是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思想的「羊子」、「羊女」,「奴性教育」不值得提倡推廣。
蕭百佑回應說,孩子有三個特性:動物性、人性、社會性;年幼孩子不需要獨立思考,只要學會服從就能成長,「在我看來,○至十二歲孩子,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立規矩。」
南京市十佳家長、作家張姬雯指出,狼爸不准小孩看電視、隨便喝可樂、開冰箱、冷氣,如此家教,孩子不會快樂。
蕭百佑說,孩子並不理解什麼是快樂,童年是建立在回憶上,他知道三女兒日記寫過「我沒有快樂童年」,但他並不理會。「現在,他們考上北大,在學生階段取得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後他們在回憶童年時,肯定認為是快樂的。」
南京一中特級教師黃侃建議,成年人打孩子,以強凌弱,會在心理上造成傷害;不要在意光鮮的表面,而要關注孩子內心。狼爸表示,他並非外界描述那麼冷血,他動手完全是出於對子女的愛,所以不會放棄「打」。
學生睡不飽?李家同嘆台北看天下 2011/11/25 聯合報
兒童福利聯盟前日調查,全國高達九成國中生課業壓力太大,每天都無法睡飽。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李家同卻認為,這個調查是「以台北看天下」,沒有顧慮到偏鄉學童,「鄉下的小孩沒有補習機會,每天睡得飽,應該要關心,孩子睡不好以外,還學不好。」
明道大學昨天舉辦「第二屆中華教育家教育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前教育部長楊朝祥、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李家同等出席,討論當前初等教育的困境。
李家同質疑,「難道學生用功到沒睡飽,功課就很好嗎?」他指出,九成學生沒睡飽,表示學生很用功,但非常用功功課還不好,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麼都沒有人問學生程度到底好不好?」
李家同表示,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忙補習,課業多到睡不飽,是教育界以台北看天下的說法,偏鄉學童沒有補習機會,每天睡得好得不得了,但成績和「大安區」學生比,也差得遠得不得了,「教育如果從台北看天下,是絕無希望的。」
「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都沒有人問我們的學生程度到底好不好」,李家同說,常有「台灣最好的學校學生」交作業的時候,超過一半英文文法錯誤,「最好的學生基礎能力這麼差,很奇怪。」
李家同認為,教育部連續編列五年五百億給頂尖大學,只是提供大學教授做研究、寫論文,是炒短線,只要求排名,卻從來不問學生學習程度,「然而,世界上有哪所頂尖大學,是十年之間一夕變有名的?」教育部應該強調基礎學習,不要只求十年後,台灣的大學就能變頂尖。
李家同強調,學習不好的學生,不管程度到哪,都要把他教好,「不要讓學生睡不好也沒學好!」 2012-02-23 10:26:08
台大電機 「通才」先鋒【聯合報╱陳龍輝/台大電機系大一生2011.10.29
系友林百里董事長一席「我恨台大電機系」、「讀書無用論」,引起軒然大波。
現今大學的課程,與數十年前有如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電機系提供的課程, 包括基礎科學中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知識,在大學走向「通才教育」的趨勢中,台大電機系正是此一潮流的先鋒。
我們追求的,絕不只是書本的知識,認同的亦非「分數決定成就」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清楚,創新,是人類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除了在校內多元的學習,電機系的校友,也在學術界與產業界中各種多樣、橫跨人文與科技的領域中,扮演「領導時代」的角色。
批林百里財大氣粗 學者:有錢講話大聲? 2011-10-27 台灣醒報
廣達電機董事長林百里一席「我超恨台大電機系」的話這幾天在政壇、學界盪漾,媒體不斷追蹤台大至今是否仍有不重創新,啟發學生思考的教育方式?但今天也出現學者批評林百里「財大氣粗」,「權大氣盛」的聲音,認為林百里心中沒有「飲水思源」4個字,也覺得林百里自認成功、強調創新,不過卻只是個以代工賺錢的董事長。
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今天在聯合副刊以「超恨?成功?創新?」為題發表文章表示,林百里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才會成功」,這其中反映的是他心態的「傲慢」與他視讀書為無用,以及對「成功」的定義極為偏狹;並否定了當時與他受同樣教育者的收穫與成就。
何寄澎也說,林百里認為母系的教育一點「創新性」都沒有,這就證明他實在不知道「創新」不是憑空得來的,也不是憑單一面向或自我可以成就的。沒有努力學習、沒有努力讀書、沒有一切扎實的根基,「創新」何由而生?何寄澎質疑。
另外,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同樣畢業自台大電機系的張瑞雄今天也投書蘋果日報,在名為「林百里 比爾蓋茲 台大」一文中說,「林董事長顯然也患了很多大老闆的毛病,財大氣就粗,財大講話就大聲。」
他在文中說,「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學歷,林董事長可以得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嗎?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教育,台大校園薰陶,他可以創立廣達嗎?他可以為廣達注入廣達的文化嗎?」
張瑞雄說,如果林董事長當時讀的是哈佛,今天也不必然會有更好的成就。事實上林董事長今天的自認為成功,就證明了台灣的高等教育至少培養出了這些人。
留言
這些四零年代的香港僑生,大多又窮又土又笨,卻在台灣的好意下進台大,許多人吃喝唸書全部免費!廣達除了壓迫台灣人的腦力和青春,其餘完全沒供獻!建議政府嚴格查稅,抄光林某資產,趕回香港,去做他原本應該做的那個又窮又土又笨的香港仆街仔!
台灣不是沒有創新人才,學術開放,社會自由。但能遇上好的伯樂,指引正確方向的好老闆卻不多。看看這位林先生賺那麼多錢,買那麼多名貴的畫,但他有善用台灣的人力資源,提升台灣的創新能力,不必做超低毛利、卻犧牲健康的代工廠嗎?還是根本只是壓榨吸取、利用殆盡,是一個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惡魔?
充滿仇富,排外的情緒,你是紅衛兵還是綠衛兵?還是在轉移議題焦點?
比爾蓋茲沒念完大學而創立舉世無雙的微軟... 賈柏斯也沒念完大學就創立的i字輩的蘋果... 台灣的象牙塔充斥,高等生只追求台大學歷而不求創新... 身為工程師性格的林百里快人外語,此番話無疑是對台灣的扭曲教育的當頭棒喝!
哈!哈! 如果這位林sir 認為自己跟JOBS 一樣聰明有智慧,是學校誤了他, 那怎不學JOBS 休學呢? 有 GUT 一點嘛! 這麼久了才在放炮....真是的....
林百里絕對不財大氣粗,他是一位像藝術家般的企業家,很真很仁厚,而且他對員工極好 他對台灣的貢獻及感情比很多自認台灣人的人多太多,請部要用狹義的定義來評斷一個人,相信他的發言是被斷章取義了
没有台大優待港僑加分的加持,你能有好的工作機運和發展嗎!你會有今天的成就嗎!連香港的大學都進不了的調景嶺有肺疾的小難民,你如在現實的香港,還能做些什麼?說這種話的人,真是作賤自己! 不知你在狂妄什麼?你怎不學Jobs中途輟學去工作,再說這種話,大家才不會罵你是忘恩負義的傢伙!
他只剩下有錢而已,但是他的錢是員工拿爆,自願加班,與被資遣等所換來的,他自認是個比其他人聰明,疏不知聰明反版聰明誤
台大被企業家數落,顏面盡失,所以再找來學者罵回去。今天技職體系的大學生得國際大獎的選手也在抱怨,台大資源豐富,台大學生上課啃雞腿...。不同層級的人有相同的批判,可見台大真的有些讓社會大眾不滿意的地方,卻又不虛心接受,老大心態依舊。
當你看到台灣人對交通法規的扭曲及各種違法的方法,你就知道台灣人其實很有創造力滴~~~
我是台大的學生,我想要講,台大並沒有要塑造什麼樣的大學生,你可以有創新的泉源,你也可以保守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教育,大學不是一個塑造的過程,而是學生在這裡變成他想成為的人,也許相對於其他學生林百里比較有想法,但也是這個環境讓他認是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不是嗎? 2011-10-29 11:21:08
林百里:書讀不好 我才成功 2011-10-26 中國時報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日語出驚人,對著數百名參加台北世界設計大會的設計師、學生和學者,直言「我超恨台大電機系,念書如同念聖經」,並痛斥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教師應扮演解惑的角色,鼓勵學生創新,不該是死讀書及格就好。他還反諷地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我才會成功。」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李琳山則強調,林百里常會督促學院要改進,一席話是愛之深責之切;教務長蔣丙煌則說,時空背景已變,台大已「脫胎換骨」。蔣丙煌表示,林百里畢業已超過四十年,現在台大每學期開課超過五千門,課程多元化,學生可以選擇空間大,教學也轉為互動、行動導向式、個案式教學、分組討論。
林百里說,破壞性的創新才能進步,創新不能怕失敗,甚至要恐懼成功,因為成功是由很多失敗組合而成,成功往往來自關鍵性的失敗。
林百里暢談創新,痛斥台灣的教育太死板,「教不出創新的人才,嚴重阻礙成功。」他舉自己為例說,從香港飛到台灣念台大電機系,但是教授的教學方式錯誤,念書就只求及格,而不是具有創造思惟的人,能得到讚賞。
林百里說,念書應該靠自己,不是聽老師講,老師的角色是「解惑」,協助學生找出解答。「應該是不創新,不及格。」
緊扣「創新」的核心精神,林百里鼓勵與會的設計師和學生,不要怕失敗。他指出,蘋果也曾做出許多失敗的產品,很多產品後來沒有上市,但之後卻造就了成功的產品。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美國哈佛大學學生中,智育成績前五十%的人畢業後多數當教授,排名後面的通常到企業界,其中許多人很有成就,還捐款給母校。林百里的智育成績可能不是很好,但台大的環境卻造就他有今日成就,他應該感恩台大。
小林百里四屆的學弟李琳山說,他們求學時台大電機系的確很爛,老師有博士學位的不超過五個,實驗室的設備更是破舊。但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創系六十六年的電機系,畢業系友逾千人,現在的台大電機系已經和國際同步接軌。
電機系大四生蔡博安說,系上給學生很多發揮空間,讓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大陸參賽
留言:
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僑生,依當時標準他跟本上不了台大,如何適應台大的教學方式及進度。成功=學習+社會+文化+機運+低調。如果不是台大畢業,他的學習品牌會得到比別人還高的尊重嗎。一個專科畢業的僑生留。
台灣社會對於「大學評比」有個奇異現象,講到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等美國頂尖大學,動輒以世界最高學府稱之,因此不論該校學費收得再貴、招生政策如何菁英化,輿論多視為理所當然。這些美國長春藤名校畢業生,即使回台任教國立大學,不少人開口閉口還是「如果在我們哈佛、MIT,就不會這樣做」云云。
反觀國內大學,資源稍集中於前幾大,就被痛批不公不義;龍頭大學帶頭想漲學費,就遭斥責不知民生疾苦。一方面,我們鼓勵台灣的大學群追求卓越,前進百大;另方面,真有大學擠進百大,卻馬上出現酸葡萄言論,萬一隔年這所大學又退出百大,就更逃不掉一缸子的冷嘲熱諷。教育當局深知大學數量過多,是失業碩博士生滿街跑的癥結,卻又催促國立大學增額招生,製造更多眼高手低的延畢生。凡此,又是誰的錯?
在輿論一片「崇洋媚外,滅自己威風」的氛圍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身為龍頭的台灣大學。台灣社會存在著「人人想進台大,又愛罵台大」的詭異現象,這就好比大家擠破頭參加高普考,想端公務員鐵飯碗,卻動輒批評公部門等因奉此不長進,是一樣的矛盾。
如果出現台大人反台大人,而開砲者又是意見領袖,對見獵心喜的媒體而言,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日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語驚四座:「我超恨台大電機系!……書讀不好,我才成功。」果不其然,立刻攻佔各大媒體顯著篇幅,而且照著一貫反台大模式放送,一時間,彷彿台大是阻礙國家創新的罪魁禍首。
但,意見領袖的「自由心證」就等於事實嗎?至少,讓我們先把時光拉回民國63年,有3位當今學術界與科技業大老,那年一起從台大電機系畢業,他們分別是李嗣涔、施崇棠與李焜耀,「學長」林百里則列名師長輩的「講師」。37年後,李嗣涔已是台大校長,施崇棠是華碩董事長、李焜耀則掌管明基友達集團,與林百里創辦的廣達集團維持著微妙競合關係。2006年李焜耀旗下面板大廠友達合意併購林百里旗下的廣輝,更是台灣面板產業發展史的大事。
從財富角度觀之,李嗣涔可能是大學同學中最窮的一位,但他選擇留在林百里「超恨」的台大電機系任教與研究,進而出任校長,引導龍頭大學的發展方針。功成名就的林百里、李焜耀分別回饋母校造價數億元的「博理館」與「明達館」,深具文哲關懷的施崇棠也允捐5.4億元(取五四精神之意)興建人文大樓。如果林百里捐款興建「博理館」不是基於感恩,而是源於「超恨」,真不知現在每天在「博理館」進德修業的台大師生該如何自處?
民國60年是個什麼樣的年代?是冷戰方酣、老蔣威權統治末期、念大學被稱為擠窄門、有人拒絕聯考就被視為天大地大的年代。那也是個困苦僑生受保障到台灣念大學,翻轉個人命運的年代,從香港調景嶺來的林百里,正是受惠的一員。
林百里當年既占了台大頂尖科系的學生缺,畢業後又擔任講師,影響他最深的友人-前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也是結交於台大。2007年,大病初癒的林百里獲頒台大榮譽博士,他演講時還滿懷感謝:「到台大就讀,才知天有多高;進電機系,才知水有多深。」昨是?今是?我們該相信那個林百里?君無戲言,身為電子業大老,難道不該更謹言慎行?
民國60年代的電機系畢業生因緣際會,迎上科技業勃發的大時代,憑藉所學與努力,加上國家政策立意扶持,因而創造了日後台灣科技產業奇蹟,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是時勢造英雄,並非英雄造時勢!
要知道當國家集寵愛於科技業,也意味著排擠掉其他產業茁壯飛揚的機會,如果說政府不珍惜科技業,那麼其他產業恐怕更該哀號政府一路偏心。吃果子拜樹頭,自豪的科技業領袖們,當感恩惜福整個主客觀環境的造就!
更令人難過的是,林百里竟說自己「書讀不好,才會成功」。台灣社會已經夠反智了,眾多名嘴沽名釣譽,唯恐天下不亂,令人傷神,現在又多了頂尖科系畢業的科技大老公然反智,又教那些立志教學與研究的大學「窮酸」教授(相對於科技大老的高薪酬),情何以堪?
我們也沒聽過輟學的比爾蓋茲、賈伯斯痛罵自己的母校哈佛或里茲學院。說到底,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史丹福大學當年拒絕賈伯斯的入學申請,但2005年賈伯斯術後出席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以自己的成功回應史丹福當年的錯看,還留下了「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的傳世演說,應該是一種更有智慧的示範。
重點是,罵完台大,滿足了全民獵巫心態,台灣社會就朝創新邁進一大步了嗎?台大離完美還很遠,理當接受合理的鞭策,但台灣高等教育結構糾結,千絲萬縷,離完美更遠。追求創新不在否定過去,而在記取過去的優與劣,轉化為向前的正面力量,整個台灣社會都需要努力!
留言
我不同意這篇社論的說法。林先生根本沒有否定過去。不要給人戴帽子。他有權表示對僵化教學的感受。 2011-10-28 11:28:03
戴更基對Cesar Millan 《報告狗班長》節目的評論
1、Cesar 即使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的說法,他不是訓狗師,而是行為矯正師,其實他只是墨西哥自學的訓狗師。沒有行為學的理論基礎,而擅自執行行為矯正。
……………
另外我也呼籲台灣的媒體、藝人、立委、NCC的朋友們,拿出魄力來,把國家地理頻道的這檔節目趕出台灣。不要因為日本可以播放就表示我們也會接受,台灣需要受到尊重。
回應
程斤斤Cesar在矯正狗狗時的一些拉扯或是踢的動作,他都有在動作前先跟飼主說明並且強調是輕輕的,如果大力的踢或扯,狗狗難道不會哀鳴嗎?難道不會退縮害怕的動作出現嗎?況且日本也有許多訓練師是用類似的手法在訓練狗狗,況且他對於不同類型的狗有不同的矯正方式,請不要以偏概全!節目尾端也都標明了:影片中的訓練方式不見得適合所有的狗狗。適不適合,我想飼主都很清楚,與其評論他虐狗,你們倒不如花心思去關心那些棄養寵物的主人,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虐狗。
我看過影片後覺得其實他的踢法無傷大雅,只是一個attention,要狗注意或是打斷牠的某些不好的意圖,並非虐犬
我並不覺得Cesar有暴力傾向.狗就是狗.講的聽不懂.用點小動作讓牠懂.如果真的傷害了狗.狗主人會放過Cesar嗎?美國人最注重人道.難道會任由Cesar傷害他們的狗嗎?真的傷害了他們的寶貝狗.早就不知有多少官司纏身了!拉狗跟勒狗.碰狗跟踢狗.請不要混為一談!
我反而覺得體罰教育 其實還不錯說 馬上就讓你知道做的對不對
http://pets.nownews.com/2011/07/22/11507-2729742.htm
另參本館:殘忍的《動物表演史》 動物園 那只別賽神豬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報告狗班長》將在台播出 戴更基及多位訓練師聯署反對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即將在8月推出關於狗行為矯正的節目《報告狗班長》(The Dog Whisperer),沒想到未開播先惹爭議!國內知名動物行為專家戴更基醫師、響片訓練師黃薇菁等人,都出面反對該節目訓練師凱薩米蘭(Cesar Millan) 所使用的踢(點)狗、拉扯及勒狗、使用P字鍊等方式,事實上這些方法也受到美國獸醫及行為學會(AVSAB) 及多個相關組織的抵制。戴更基醫師不謹批此方式為古老又過時,還說「不問行為學家的意見就播放節目,這等於問保姆怎樣打小孩讓小孩聽話,卻不問教育學者的意見。」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回應解釋:「Cesar 運用的方式,主要在針對具有攻擊性的狗,這些狗因為不易控制,在美國若無法妥善處理,往往只有安樂死的命運。經由Cesar 的訓練,每年改變了無數狗狗的生命,讓牠們免於被安樂死的命運。因此國內也有推崇Cesar訓練方法的團體,並當成教材使用。」
不過就像體罰之於孩童,有許多支持正向訓練的飼主也認為「任何不該用在兩隻腳孩子身上的方法,就不該用在四條腿的孩子身上。」戴醫師也說:處罰、體罰小孩,在國家地理頻道認定為錯誤的方法,卻把處罰、體罰動物當成沒有問題,這點更顯現出國家地理頻道的偏執與自大。
對於網路上流傳Cesar 以不人道方式訓練狗的影片,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宣稱「影片是經過剪接,已失去原始畫面完整的前後訓練經過。」也在聲明文中說「西薩不勒狗、不踢狗、也不打狗。他使用他的手、腳和腿來引導、分散注意和幫助狗兒做牠們需要做的事。這些動作或行動從不是虐待性的。當有必要在一場致命的對抗中拯救狗兒的性命時,一些肢體上的干涉可能是難以避免的。」
不過戴更基醫師也認為:「Cesar 確實踢狗、勒狗也打狗,這點鏡頭沒有說謊,每個人都看到了,國家地理頻道不要欺騙消費者。」
美國舊金山「動物防虐協會附設訓練師學校」(The San Francisco SPCA-Director of The Academy for Dog Trainers) 主持人珍唐納生(Jean Donaldson),也曾經針對Cesar 提出評論:「即使用最寬鬆的狗訓練標準來看,利用肢體的對抗來處理具有攻擊性的狗,或是用窒息式勒頸來訓練感到害怕的狗兒們,都顯得過於粗暴了。行為訓練專業一直以來,都在穩定的增加它的專業性,技術上的精密與人性化標準卻因此遭受重大挫折。長久以來,我深深的因為米蘭先生方法的普及,與如此多可能效法他方法人們而感到困擾。節目的名稱用"whisper"(耳邊低語)這個字,來形容節目中這些不可思議、暴力和技術不健全的方法,也是很荒謬的。」
事實上狗攻擊人必有因。國內訓犬師熊爸也在今年台北寵物展的講座中分享,狗絕對「不喜歡」也不輕易咬人,牠們通常在面臨「緊張、害怕、焦慮」情緒下,才會出現攻擊行為,而且剛開始只會出現三級訊號,例如透過安定訊號:打哈欠、別開頭、舔舌頭等,來排解內心的壓力,再來是露牙、低吼甚至空咬,目的只是告訴人「請不要再惹我、傷害我。」
要改善狗攻擊行為,除了先「改變環境」和「避免惹牠生氣」之外,飼主平常也可以多多獎勵你家的狗,可先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只要牠做對了任何事或只要牠乖巧,都給牠讚美與獎賞、讓牠心情好。這些都屬於「正向增強」且人道的訓練方式,雖然不是「速成班」,不過一旦狗狗的精神壓力慢慢釋放後,攻擊的行為自然也會減輕,漸漸尋回對人類的信任感;就像人只要心情好,就不會隨便發脾氣。
若人類誤解狗的肢體語言,進而持續威脅、處罰、打罵,才會讓狗為了保護自己,加劇攻擊的強度。而「以暴制暴」雖然表面上壓制狗、令狗服從,但實際上狗的心理壓力並未解除,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戴更基醫生也補充說,其實《報告狗班長》節目Cesar Millan 的許多理論仍是值得參考的,只是不贊同踢(點)狗、拉扯或勒狗,因為人類難以掌握適中的力道,他擔憂一般民眾看了之後有樣學樣,造成狗狗受傷,甚至將暴力或虐犬行為合理化。
相關引述來源:
→ 戴更基醫師對Cesar Millan 《報告狗班長》節目的評論(完整全文)
→美國獸醫及行為學會(AVSAB) 反對Cesar Millan(英)
→ 反對Cesar Millan《報告狗班長》節目在台灣國家地理頻道播出聯署(@Facebook)
→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發佈:關於《報告狗班長》(Dog Whisperer)的疑慮及回應
→ 熊爸:狗狗不喜歡咬人 飼主不要幫牠「練功」!
http://pets.nownews.com/2011/07/22/11511-2729679.htm 2011-10-13 10:19:24
教育政策、恐龍家長…43%老師憂鬱【聯合報2011.09.29
快樂教師節?老師快樂不起來!
昨天是教師節,根據北市教師會調查顯示,43%的教師的壓力已近臨界點,甚至有36%的老師需要到醫療單位尋求協助,壓力來源是不明確的教育政策和恐龍家長。
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表示,他們引用董氏基金會的「台灣人憂鬱量表」,以電話訪談的方式調查700多名教師,共351份有效問卷,發現剛進校園22至30歲的新進老師壓力最大。
楊益風認為,近年來教育政策民粹化,第一線的教師承擔所有的指責,加上家長跟老師的互信基礎越來愈差,新進教師經驗不足,讓憂鬱傾向變得嚴重。
另外,超過一半的老師因為經濟壓力感到困擾,已婚有小孩教師最為嚴重,楊益風表示,北市的物價比其他縣市高,教師會希望教育當局能夠比照跨國企業,給予北市教師「首都加給」的福利。
教育局主任秘書馮清皇表示,教師的薪資是全國一致,不可能讓單一縣市有所不同。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新進教師的薪資最低至少有4萬1905元,若還有兼任導師,還有導師費3000元,另外正式教師除了本薪之外,年終獎金固定是2.5個月,一年總共可以領到14.5個月的薪水,年薪至少60萬7千元起跳。
目前任教於北市私立中學的張姓教師表示,公立學校的老師享有的福利不計其數,像結婚生育都有2個月的津貼,子女教育費也有補助,甚至每年也放寒暑假,這份「鐵飯碗」人人搶,現在還要求「加給」,簡直是得寸進尺。
下周一,台大電機系很多同班同學將回到母系去,我們畢業五十年了,我們都珍惜母系對我們的教育,個人尤其感激台大電機系給我的教育。
五十年前,我在台大電機系所學到的是真空管技術,可是我現在是一位資訊系的教授,我所教的當年我都沒有學過,為什麼我能成功地轉行?理由非常簡單,在大學裡面,最重要的是學基本的學問,有了這些基本的學問,進入社會以後才能接受挑戰,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改行,我之所以能夠教資訊科學,我在台大念書時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是決定性的因素。
現在大家喜歡談創新,我要講一件事,五十年前我們所用的示波器品牌是Tektronics,現在仍在用這一家公司所出產的示波器。也許大家會問:是不是因為我國的電機工程師不會創新,所以做不出這種高級的示波器?我的想法完全不是因為我們不會創新,而是因為我們對於最基本的線路設計技術未能掌握。也許有人說,我們早就知道這些線路的原理了;可是如果我們使用的頻率是非常高的頻率,設計這些線路就變得非常困難。所以我始終認為我們絕對要加強學生基本科目的教育,如果我們的電機工程師不會設計非常高級的線路,我們不可能會有價值昂貴的電子儀器,五十年以後我們可能仍在用Tektronics的示波器。
我希望母系的老師們更加注意電子學,我最擔心的莫過於,很多電機系畢業生對於基本的電子學觀念越來越不扎實。舉例來說,很多工程師對於電磁學的了解,遠不如幾十年前電機系畢業生,但是如果我們要設計非常精密的積體電路,電磁學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也要鼓勵學弟妹們,應先將基礎的學問學好,所謂學好,絕不是背公式,而是徹底的了解,因此必須要有足夠的好奇心,來探討老師們教的學問。老師會教庫倫定律,你們就應該設法了解當年庫倫如何測量電量的,如果他沒有精確的測量電量,庫倫定律的係數如何決定的?老師們一定會教電場,你們就應該好奇電場如何測量的。我也希望你們知道,如果學問不夠好,休想創新。
發明無線傳播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新,如果不懂麥斯威爾方程式,能發明無線傳播嗎?電腦的發明也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創新,但是如果不懂布林代數可能發明電腦嗎?
在此重申我對母系的感激,希望母系的師長們能夠使學弟妹們有非常扎實的電機學問,台灣如果要有更高級的電子產品,就要靠這一批有扎實學問的工程師了。
愛深責切 別誤解林百里【聯合報╱陳全福/退休教師2011.10.27
林百里「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才會成功」這句話發人深省,後面一句「超恨台大電機系」應該是對母校的愛之深責之切。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媒體大力歌頌致富、功利主義盛行的現在,「大企業家」絕對是大家公認成功的典範。他們經營龐大的企業,創造就業機會,累積個人、社會及國家財富,冠以「成功」頭銜,實至名歸。
至於那些當年書讀得好,如今卻必須向企業募款的教育、研究工作者,留在校園或學術單位培育人才、研發技術,提供大企業充沛人力資源及先進科技。
就因為這群人並非直接創造財富的大老闆,在經濟競爭掛帥的今天,他們就不算成功嗎?果真如此,一個凡事向「錢」看的社會,面目將何等可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嚴重落伍,「讀書無用論」卻也矯枉過正。林百里只是提醒大家,別讀死書扼殺創意,千萬不要解讀成「想成功就不要把書讀好」。
什麼是成功?只要不作奸犯科,在各自領域努力實現夢想,這就是了。
自己混 別恨台大【聯合報╱陳吟足/中央大學化材系教授2011.10.27
林百里直言,超恨台大電機系,理由是教學死板,扼殺學生創造力。林百里不同於賈伯斯(另參本館:),賈伯斯休學,仍利用大學的資源,修讀自己喜歡的課程充實自己,沒有糊塗過日子;林百里卻在台大電機系混了四年。他的成功大部分應歸功於天時(年代)、地利(台大)與人和(同學)。
當年政府德政,廣納東南亞僑民的孩子來台就學,無須經過聯考的競爭,即可輕易進入台大念書。筆者所修讀的台大化工系,除了經由聯考進來的本地班以外,另有一僑生班,他們基礎程度稍弱於本地生,大多能努力接軌,回僑居地也大多有不錯的發展,且以「留台生」為榮。
林百里依此管道進入台大電機系,沒讀好書理應自我檢討;台大人的驕傲就是不靠老師,靠自己。
林百里在台大男生宿舍結識了不同系的同好,畢業時(七○年代)正是計算機問世的年代,一夥年輕人闖進了這個領域,又有仁慈長者資金的支持,這批年輕人有了成功的機會。
林百里後續的努力與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林董當年把書讀好,事業成功也許不僅於此。超恨台大電機系沒道理,就當是林董的玩笑話,一笑置之。
身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公開言論不得不慎,飲水思源才是給年輕人的好榜樣。 2011-10-27 12:40:36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聯合報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曾為華府資深記者、現為外交關係協會成員的克萊恩(Joe Klein)觀察到,今年美國人的看法與去年不同,去年談到美國衰落的原因時,多數人怪罪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但現在很多人怪自己,「懶惰」是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中國式母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讀者雜誌 2011/08/04(另參本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形象—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不顧一切、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不久前,一則中國留日學生機場弒母的消息,引發了人們對80後「獨一代」教育問題的關注。
這個血淋淋的悲劇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當母親的常常說:孩子,只要你一心念書,媽媽為你做什麼都願意。然而,她們無私的愛卻可能讓孩子的未來折翼,甚至釀出一個個家庭悲劇。
一位母親的醒悟 ■王 琰
兒子,今天你又裝作若無其事地暗示媽媽,說市中心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你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終於沒有像你希望的那樣,說出「媽媽給你們買」這樣的話來。而你,也在尷尬的沉默裡,隨即氣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門出去。我從窗戶裡看著你遠去的背影,瘦削、懶散,有一點任性,你還是賴在父母懷裡,始終不肯獨立。
可是,親愛的兒子,你已經25歲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還有兩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顧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讓你徹底地離開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獨自去承擔一個成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嗎?(圖/讀者雜誌)
從小你就習慣有事找媽媽。你總是說:「媽媽,我的衣服髒了,你幫我洗洗。」「媽媽,明天我們去郊遊,你幫我收拾好要帶的行李。」「媽媽,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記得下班後給她做。」
一直以來,我也習慣了聽你這樣吩咐,總以為,對你的每一點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時,可以得到你同樣細心的呵護和照料。而我和你的父親,也節省下每一分錢,為你在銀行開立了單獨的帳戶,只為某一天,你擁有了自己小家庭的時候,能取出那些錢來,給你一份切實的幫助。
可是如今我卻發現,這樣犧牲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並沒有培養出我們想要的那個懂得珍惜的孩子,反而造就了一個羽翼退化、意志嚴重消磨的社會棄兒。我們越是愛你,縱容你對父母無休止的依賴和索取,你心底的自私和懶惰就越是無休止地滋長…
你5歲那年,要媽媽幫你整理滿地的玩具;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你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15歲時,你寫情書給班裡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20歲那年,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總是抱怨食堂的飯菜如何糟糕。
我終於承認,25年來,我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與我息息相關,而你今後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
也請你,像那些自立自強的人一樣,從父母的身邊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會給你鼓勵和勇氣,可是我不會再給你金錢上的幫助。
孩子,媽媽很抱歉,不該這樣愛你。而你,也應該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那麼,就讓我們彼此原諒,重新開始吧。
向猶太媽媽學習如何愛孩子 ■朱橙麗
我相信,中國媽媽愛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從孩子上幼稚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操心—即使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們也毫無怨言。
莎拉原來也是這樣。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後來,莎拉離婚了,帶著3個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時,莎拉靠賣春捲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那時的莎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後自己做春捲、賣春捲。當孩子們回家後,她又一個人忙著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莎拉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這位大嬸又不滿地對莎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麼溺愛就怎麼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後來莎拉發現,在以色列家庭裡,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艱苦生活。於是,莎拉誠懇地接受了這位鄰居大嬸的意見。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償的方式讓孩子們幫忙賣春捲,賣掉一個春捲可以提成20%,而孩子們正是在賣春捲的過程中學會了和陌生人打交道。莎拉還畫了一張值日表,掛在家裡的牆上,值日表上規定了誰哪天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經過「家庭會議」,大家一致決定設立「值班家長」,並且規定了「值班家長」的任務。莎拉的大兒子擔任「值班家長」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並就近買來了麵包當早餐,還宣布當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一個煲湯。因為3個孩子輪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莎拉都可以睡個懶覺,而當天負責值日的孩子會到冰箱裡取出酸奶、麵包,再煎個雞蛋,然後把早餐擺好。
寵愛孩子人人都會,甚至連母雞也會,可是,學會這樣「狠心」地去愛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如今,莎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鑽石經銷商。
莎拉在她寫的一本書裡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如此「中國式母愛」該休矣 ■余縣華
不久前有一條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吉林一位家境貧寒的母親在得知自己患骨癌後,竟忍著巨大的傷痛,為年僅9歲的兒子織完了他25歲前所需的所有毛褲。
看完這條消息,我最直接的感受,不是感動,而是悲憤。
該報導為了突出母愛的偉大,列舉了許多細節,比如,「由於左腿曾做過手術,張宇的媽媽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編織,因為身體虛弱,每織5分鐘,就得躺下來休息20分鐘」。當家人勸她別織時,她說:「我一旦走了,小兒子只有9歲,沒有人照顧,一定要趁著自己還有口氣,為小兒子多織些毛褲留著以後用。」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形象—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不顧一切、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是,過度的關愛,尤其是像這位母親那樣對孩子的愛,其實是可怕的,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看似愛孩子,其實是以母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獨立性的塑造與養成。
就拿上面那位患骨癌的媽媽來說,像很多中國母親一樣,她認為孩子尚小,自己能為他多做一點是一點,哪怕只剩下一口氣。但是,這位可敬的母親,你能為你9歲的兒子織完他25歲前的所有毛褲,但你能為他織完一輩子的毛褲嗎?除了毛褲,還有毛衣、外套呢?還有,他以後上學怎麼辦?娶媳婦怎麼辦?而且,我在想,當她的兒子穿著母親用生命為他編織的毛褲時,他一定有種深深的負罪感!在這個孩子的心裡,永遠都會有個沉重的陰影!
所以我認為,如此「中國式母愛」該休矣!每一位母親,真的都應當沉下心來想一想:我到底要幫孩子幫到什麼時候? 2011-08-05 09:57:47
有紀律的學習 造就職場寵兒【聯合報╱林月鳳/私立高職秘書2011.08.04
剛上完建教生的職前講習,訓練他們接受「遵守紀律是職場達人的首要學習」,也模擬各種情境下的優質友善服務與絕對服從。
當然我們已先對廠家的要求做縝密的核定,在一方面能保障學生基本權益,一方面能永續建教意願中,讓彼此平衡。
卻見有媒體報導,高雄餐旅大學要排隊晚點名,學生最不自由,卻不知高餐的畢業生是職場的寵兒,原因之一就是嚴格紀律下的專注學習。
我的學生還在高職,因為嚴格有愛的職前講習,常是廠家歡迎的建教生,所以年年增班。
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恪遵職場紀律,深入其心的接納挑戰,歡喜承擔。
建教制度行之有年,良好的廠家,確實能負起社會責任,一方面教育學生增進與人應對的服務經驗,另一方面,也協助解決了弱勢家庭孩子的教育經費問題。
學生們一段時間工作,一段時間讀書,反而比一直在象牙塔裏,或在文字上打轉的學生,更珍惜能當學生的幸福,在技藝上也因「做中學」而熟能生巧,溝通能力也較快速社會化。
畢業後留場率高,升學或職場適應度,也普遍良好。
讀書,最後還是必須要就業,而就業市場的紀律要求,更加是千奇百怪,所以我認為,知識分子必須拒絕對事物做簡單的思考。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比起五年前的倒數第四,如今倒數第十,如果要說是「進步」也可以,卻不免顯得阿Q。近十年來,托福考制迭有更改,而我們卻只能一直用「倒數」第幾的標準來衡量台灣學生成績的升降,令人不勝感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年輕一代如果連英語能力都在亞洲屬殿後組,台灣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這些或都言之成理,但卻不能改變台灣學生成績難看的事實:我們不僅輸給英語系的星、港,輸給非英語系的南韓、大陸,甚至落在印尼、緬甸等國之後。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早年大量台灣學生帶著托福的好成績赴美留學,甚至留在當地就業,造成本土人才為外國所用;但他們敢於挑戰新境的精神,卻不可忽視。多年後,我們也看到許多人帶著他們的技術、經驗、資金和國際人脈回流台灣。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取消新回應通知mail |回應 | 刪除 | 隱藏回應 |125.225.97.200 | 2011-09-14 10:10:03
版主回應
四不,其實是成功的四步2011-09-19 中國時報【吳炫三】
日前時論廣場刊出〈把台大校長做小了〉一文,針對台大校長李嗣涔先生,僅僅提出簡單的「四不」守則訓勉新生。在此,我也提出個人淺見,請諸位讀者見評是盼。
其一、考試不要作弊。我們在媒體常見的作偽證、作假帳、造謠汙蔑、偷工減料、工程弊案新聞,這就是「作弊」。作弊行為不容輕忽,重則甚至影響國家的政治、經濟並重創國家的形象,如:拉法葉艦軍購弊案…等。
其二、不要抄襲。學生如果抄襲作業,養成抄襲的壞習慣,將來就缺乏創意,不願追求創新。目前台灣的工業仍是為全世界的知名廠商做代工。如果要強化台灣未來競爭力,就要勇於追求創新,不能抄襲。這就是為什麼校長要年輕的台大人作為表率。
其三、單車不要亂停。一位學生連腳踏車都停不好,很難想像他畢業之後有能力將公司和業務整頓管理的井然有序。英國劍橋牛津之所以成為名符其實的名校,因為該校的學生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成就斐然,更因為他們潔身自愛,深受學校鄰近店家和民眾的尊敬。學校附近的民宅都很樂意將屋子租給劍橋、牛津的學生,因為這兩校的學生尊重公共秩序,不會亂停單車,搬出或搬入房間都把屋子整理乾淨。
我在淡江中學唸書時,我的英文老師蔡信義先生曾說:「淡水住了很多日本人,日本戰敗要回到日本時,每一個房子都掃的乾乾淨淨。他就認為日本將來一定會東山再起。」
所有的學問就在這小事情上。前中國領導人朱鎔基先生在上海對商業學院的學生演講訓話。他只說一句話:「不要作假帳」。沒有人認為他把官做小了。因為「不做假帳」就是商業的根本。短短幾個字,聽起來簡單卻意義深遠。帳務是經濟的命脈,經濟則是國家的命脈。難道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嗎?
其四、不要蹺課。蹺課就是蹺班,蹺班就是不負責任。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公司敢用這種人嗎?國家能用這種人?「講義雜誌」專訪台灣餐飲業大亨戴勝益先生。他提到自己成功的祕訣,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上課是務本,不務本,何生道?更別談有什麼成就了。今年已入古稀之年的我,認識不少政商朋友,找我當總經理、董事長或邀我去當委員、官員,這對於來自鄉下的我而言,可說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但我卻從來沒有心動過,因為我要務本,我不能在繪畫這堂課上蹺課。一旦蹺課的話,又如何能在藝術道路上闖出成就呢?
現在許多學者喜歡唱高調,大談宇宙、歷史責任、國家的命運…,一位台大傑出的校友,錢復部長認為生活品德教育是所有學問的根本、事業的根本。今天台大李校長所提的「四不」,就是四步邁向成功的方法。要成大業,就必須從基本做好。因此我寫這篇小文章,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作者為藝術家) 2011-09-27 09:55:43
鄧文迪 梅鐸背後的女人 中國虎媽新解 2011-07-21 旺報
梅鐸19日出席英國國會聽證會遇襲,中國妻子鄧文迪出手相救,在第一時間站起來,用一個類似排球扣殺的動作阻擋了襲擊者。
事後,多家外國媒體紛紛報導稱,鄧文迪向世界詮釋了「虎媽」這詞的含義,是真正的「中國女強人」。
英國路透不吝對鄧文迪讚美,稱在襲擊發生的那一刻,鄧文迪為「自己的男人」站出身來,成為了當天的英雄。福布斯網站的報導稱,聽證會上,鄧文迪大部分時間都安靜地坐在自己丈夫的背後。但在襲擊發生的那一刻,她挺身而出。
英國《衛報》的報導則稱,鄧文迪護夫的那一幕流傳出來之後,連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主播凱蒂.庫里克都在社交網站上驚呼:「哇哦,文迪.梅鐸重新詮釋了『虎媽』這詞的含義……太瘋狂了!」還有人驚呼:「上帝啊!文迪.梅鐸竟然隔著2個人打到了試圖襲擊梅鐸的那個傢伙!」報導評論稱,鄧文迪在那一刻對梅鐸形象的提升程度,可能要遠遠高於梅鐸的公關投入所帶來的效果。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鄧文迪曾經是冠軍排球隊的成員,運動本能促使她比聽證會現場的任何其他人都更加迅捷地躍身而起。在襲擊者Marbles被其他人制服後,鄧文迪轉身回梅鐸身邊,溫柔地幫他清理濺到臉上的泡沫,然後把他的頭抱在自己臂彎裏。
報導說,在聽證會上對梅鐸步步緊逼的英國工黨議員Watson後來對梅鐸說,您妻子打了一記非常棒的右勾拳;而出席聽證會的另一位英國議員則說,可別和鄧文迪作對。
相關新聞
揮拳護梅鐸 虎妻鄧文迪爆紅
鄧文迪救夫 虎媽揚威
梅鐸遭偷襲 妻子呼巴掌還擊
奮勇護梅鐸 鋒芒蓋過醜聞
襲擊默多克男子系英國工黨成員 已被黨內處理 2011-07-21 紅網-瀟湘晨報
英國《衛報》和天空電視台報道,襲擊者名為瓊尼‧馬布爾斯,是一名喜劇演員。反對黨工黨晚些時候承認,襲擊默多克的男子為工黨成員,考慮到他的“可鄙行為”,已作黨內處理。
經由電視,默多克表達歉意的話語和遇襲畫面呈現在英國民眾眼前。不少分析師看來,這有助于緩解英國民眾和議員對竊聽事件的憤怒。
多家英國報紙20日均在頭版刊登默多克“遇襲”照片。《太陽報》、《泰晤士報》等新聞集團旗下媒體更是狠批襲擊者。
網友:上得了廳堂 打得了流氓 2011-07-21 中國時報
媒體大亨梅鐸的中國妻子鄧文迪在英國下議院英勇護夫的舉動,贏得大陸網友讚賞,有人稱「娶妻當娶鄧文迪」,形容她「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還打得了流氓,實為女人中的戰鬥機。」
網友自嘲,「真要是碰到這種事兒,能知道打一一○就不錯了!」鄧文迪身手矯健,當場搧了襲擊者一記耳光,堪稱「巾幗不讓鬚眉」,真不愧是徐州女排科班出身,「基本功了得!」
但網友忍不住討論起鄧文迪的八卦,指她本是「小三」,後來才扶正。網友稱,「世上有幾個鄧文迪啊,抓住機會拿到綠卡,抓住機會認識梅鐸,成功的讓梅鐸離開了跟他一起創業的妻子,又成功的試管了baby,這樣的女人豈止是美麗、聰明、有心計,簡直是傳奇!」
毒舌網友則說,「看出來了吧,鄧姐姐不是省油的燈,看人家這一巴掌,將來爭起梅鐸的財產,就這架勢,誰惹得起啊!」
也有網友酸溜溜的說,「鄧不是小三,而是職業小三。為了去美國,頻繁當幾個老美的小三,讓他們拋妻棄子。攀上一個更高端的老美後,立馬踢掉原來的老美。」
梅鐸帝國動搖 家族鬩牆搶接班 2011-07-19 中國時報
隨著新聞集團竊聽風暴擴大,媒體大亨梅鐸的家事,及其傳媒帝國接班問題,再次成為話題焦點。
自由作家沃爾夫(Michael Wolff)透露,新聞集團危機日益加深,梅鐸愈發感到四面楚歌。他的女兒伊莉莎白和小兒子詹姆斯,也開始相互攻擊。
另一方面,接近梅鐸家族的人士透露,原本就野心勃勃的梅鐸第三任妻子鄧文迪,此刻對集團接班的變化也緊盯不放。梅鐸家族的內訌,才剛開始。
四十二歲的伊莉莎白日前否認曾說過新聞集團前英國執行長麗貝卡.布魯克斯把整個公司「搞爛了」(Fxxxxx)的話。但沃爾夫表示,伊莉莎白實際上說的是,「詹姆斯和麗貝卡搞爛了整個公司。」伊莉莎白對父親傳媒帝國迅速崩潰憤怒萬分,因此對弟弟詹姆斯的判斷力和領導力,大加撻伐。
現年八十歲的梅鐸有三度婚姻,六名子女。伊莉伊白和詹姆斯是梅鐸與第二任妻子安娜三個孩子的老二與老三。老大拉克蘭因與父親不和,二○○五年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為由,離開梅鐸集團自立門戶。
伊莉莎白嫁給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曾孫、著名公關馬休佛洛伊德後,也決定脫離父親,另組影視製作公司。但竊聽危機爆發後,伊莉莎白重返梅鐸集團的態勢已十分明顯。
據透露,伊莉莎白和梅鐸的第三任中國籍妻子鄧文迪素來不和,反而是她的母親安娜,經常提示三名子女,要以平常心面對家族企業和各式紛爭。梅鐸對當年與他共同打拚的安娜,依然敬重有加。梅鐸定居在澳洲的百歲老母,與安娜的關係也很好。梅鐸的大女兒普魯登絲則一直留在雪梨,對接班興趣缺缺。
梅鐸在一九九九年與安娜離婚十七天後,與鄧文迪結婚,並育有兩女葛莉絲和克蘿伊。近年來,鄧文迪活躍於歐美上流社會。
儘管相關人士指出,梅鐸名下財產早已信託,六名子女都有相同的繼承權。但跟他年齡相差卅八歲的鄧文迪,始終未放鬆爭取梅鐸集團的機會。姊弟鬩牆加上野心勃勃的年輕後母,梅鐸王國接下來的故事只會更複雜精彩。
讚!梅鐸虎妻護夫 一記右勾拳網路爆紅 粉絲瘋狂 2011-07-21鉅亨網
鄧文迪中學時曾獲排球比賽冠軍,看來她的「競技狀態」保持得相當不錯。這個片段迅速在網上爆紅,眾多粉絲快速上傳 facebook 及 Twitter 等社交網站,大讚她的功夫了得。
其中 facebook 更有許多支持者為鄧文迪設立專頁,讚她反應敏捷,更有粉絲對她的右勾拳表示欣賞。在 Twitter ,留言如潮湧來,鄧文迪名字成為熱門話題。
外號「嘻哈教父」的歌星 Russell Simmons 也在 Twitter 發文說:「我上周在紐約市見過鄧文迪,她對我說須到敦倫照顧丈夫,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
中國內地傳媒原本不重視這宗在國際鬧得沸沸揚揚的竊聽醜聞,但鄧文迪在聽證會上奮身救夫的一幕,即時引起了內地網民的關注,大讚她是「母老虎」,有網民稱她是「扑倒姐」,提升了中國妻子的形象。
名為張欣的網民在微博上寫:「鄧文迪的反應真快,她成為唯一的英雄。」也有網民說:「要結婚就該娶個中國女人,在危急時她會出手。」在美國,前哥倫比亞電視台主播 Katie Couric 形容鄧文迪為「虎媽媽」寫下新典範。
有分析指事件顯示出鄧文迪的強悍、梅鐸的虛弱,為當時不知所措的梅鐸搶回不少同情分。 2011-07-21 10:13:18
迷信名校 逼出「變態娘」【聯合報2011.07.04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日前在某高校發表演說時痛批,當今教育把許多學生搞死在起跑線上,許多學生為了進入重點學校,每天負擔沉重的課業,創造力也遭扼殺,甚至影響身心健康。他直言,這就是為何中國人小時候可以贏得奧林匹亞競賽,長大卻拿不到諾貝爾獎的主因。
人民網報導,鄭強這番話受到網友熱烈讚賞,直言他說出當前「最真實」的情況,並封他為「最牛憤青教授」。
大陸武漢一位家長最近在相當知名的100論壇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女兒小升初,我被逼成變態娘》的文章。內容述說自己為了要小孩受到更好教育,強迫他課後去補習班,培養才藝,剝奪孩子童年時光,她直呼自己簡直就是「變態娘」。這篇寫實的文章,在網路上獲得許多共鳴,超過七千名網友點閱,兩百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同時對當今的教育環境感到憤怒與無奈,許多人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所付出的除了辛勞,還有變態」。
浙大黨委副書記鄭強直言,同樣是政府開辦的中小學,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學校的師資水準、設施設備、升學率以及社會聲譽,差別十分巨大。
鄭強說,就是這種畸形教育讓很多家長強迫小孩站在「有利的起跑點」上。
嚴重的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必須面對一關又一關的挑戰,小學是條起跑線,中學、高校又是另一條起跑線。許多家長也硬逼孩子從小背唐詩、彈鋼琴、做作業到深夜。「家長和孩子一樣,同樣是受害者。」
「名校畢業並非只出英才,薄弱學校也會飛出鳳凰」,但教育資源不平均,加上教育品質和升學率的差距,還是讓很多人迷信「名校」。「孩子當然可以玩,當然可以保持天真浪漫的天性,但進不了重點學校,前程就佈滿陰影。」
稱自己是「變態娘」的母親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捨不得吃穿,剩下來的錢全都繳給補習班。孩子寫作業自己陪在旁邊,遇到美好的假日,不屬於自己也不屬於孩子,眼睛盯著考試成績,耳朵聽著有關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還要嗅出補習班的優劣。她問自己,「愛他就是害他,心疼他就是狠心,總不能為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失去美好的未來吧?」
另參本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媒體大亨梅鐸父子為新聞集團竊聽案,上周到英國國會作證,全程最精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在於梅鐸父子說了什麼,而在梅鐸的中國妻子鄧文迪,在丈夫遭抗議者偷襲的那一刻,奮不顧身躍起,蛇蠍猛獸般反擊襲擊者。
是的,鄧文迪動手打人。這種畫面,從未發生在英國國會內。現場轉播剎那中斷後,一位在聽證會現場的同業發來一則簡訊,寫著,「WD(鄧文迪)快、狠、準,不敢相信,她竟然出手揍人,哇!」
鄧文迪面對危機時,應變的速度和狠勁,令英國朝野開眼界。但同業指出,鄧文迪令在場男士忍不住「偷偷愛上她」的,除不顧一切保護自己的男人外,還有她的溫柔和務實。在梅鐸的兒子詹姆斯和現場其他人士指責現場安全措施不周,相互追究責任時,鄧文迪已換上另一張柔和面孔,輕柔的為梅鐸擦拭整裝。聽證會重啟後,「她左顧右盼,眼光四處掃描,確保沒有人能夠再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一個女人,叫人如何不心動…」
聽證會次日,前英相布萊爾幕僚長鮑爾的妻子莎拉赫爾姆,以親身經驗撰寫的舞台劇《忠貞》(Loyalty),在倫敦首映。這是赫爾姆的第一齣舞台劇,是她在丈夫擔任英國首相幕僚長期間,自己足足憋了整整十年不能透露的感覺。反對英美聯合出兵伊拉克的赫爾姆,在丈夫離開唐寧街四年後,終於得以藉著《忠貞》一劇,一吐為快。
是晚,英國朝野政黨主要政客、英國電子和平面媒體政治記者、政治評論員,幾乎全都到場。眾人的焦點和目的不外於,想從赫爾姆筆下尋獲一些伊拉克戰爭和重大殺傷性武器的內幕。赫爾姆以「忠貞」之名,透露了與鮑爾同眠十年,聽聞到許多第一手不可告人的政治協商和決策內情。
落幕後,在酒會上,眾人話題自然轉到妻子對丈夫的忠貞,包括全力保護丈夫在內,鄧文迪前一天在英國國會聽證會上的表現,再度引發熱烈討論。赫爾姆和其他多位英國媒體和藝文界女性,同聲表示,她們會不惜一切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自己的男人,嗯,難說!」,「至少不會像鄧文迪那樣猛烈,那麼奮不顧身的衝到第一線…」
西方女性可能缺乏東方女性對自己所愛男人,那份屬於母性的廝殺動物本能吧。但是,西方社會裡,不是沒有「虎妻」,她們不過以另一種型態出現而已。
與鄧文迪熟識的英國前首相妻子雪莉布萊爾,從進入唐寧街十號的那一刻起,寧可讓流言像春雨般不斷噴射到自己身上,也不允許任何人動「她的湯尼(布萊爾)」一根汗毛。布萊爾和布朗內鬥最劇烈時,跳出來放話的人是雪莉布萊爾。
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妮從與薩科奇總統認識七星期後結婚開始,便向世界展現自己以丈夫利益為利益的立場,且不避諱自己對薩科奇的影響。她改變薩科奇飲食和運動習慣,規定他在忙碌政治活動中必須觀看希區考克和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閱讀法國古典文學。
記得安妮辛克萊嗎?國際貨幣基金(IMF)前總裁多明尼克.史特勞斯--卡恩,那位對自己丈夫清白,堅信不移的第三任妻子。縱使卡恩有再多偷情前科,辛克萊對紐約警方指控卡恩強暴旅館女僕,不但表示,「一秒也不相信」,還籌足一百萬美元保證金把卡恩從獄中保釋出來,並陪他一起住在紐約等候審判,直到卡恩無罪開釋。她對丈夫的全力支持,保住了卡恩的政治生涯。
「虎妻」通常是聰明有野心的,光是兇巴巴的母老虎,看來還進不了「虎妻俱樂部」的窄門。家有虎妻的男人,應是幸運的。 2011-07-24 10:17:28
英國研究:適當壓力 有助應付考試【台灣醒報2011.05.06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 (醫學)维基百科
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該名詞首次出現於1930年代的生物學研究領域裡,但近年來已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適當的壓力能提高人的警覺性,使我們更小心思考,謹慎行事,從而發揮更理想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則會使人困擾、沮喪和氣餒,並會引致腎上腺素增多,令我們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身體健康。壓力包括三部分:
1.壓力源即對我們產生壓力的事物和處境;
2.壓力源會產生力壓力感,壓力感的大小取決於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程度,對有關事物和處境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對自己的期望:
3.不同桯度的壓力感,會引致不同的壓力反應,並在生理、心理、認知、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來。
我們遇上真正、或自以為是具威脅性的事件時所激發起來的一種身心不安、緊張、焦慮、苦惱和逼迫的感受狀態。當要求高、限制多而支援少時,即會造成當事者的壓力。當然它與客觀問題有關,但與個人對問題的主觀看法更是有關。固此,應付壓力之時,最好先瞭解造成壓力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性質
人們無限的希望與要求在有限的現實生活裏求生存,一定會遭到階階層層的衝突、挫折、與矛盾。這是很容易想得到的道理。衝突、挫折、與矛盾是壓力主要來源,所以消除生活壓力的基本方法是寡慾或減低要求。理論上這是基本而且最徹底的方法,但也是大家最難接受的方法,因為會覺得這方法太消極了。
時尚界不僅崇尚紙片人,而且喜歡清純少女風潮。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現在英國的媽媽們站出來,她們不要少女們因風潮而過度早熟,因此要求內衣廠商不得再販售性感或者有襯墊的內衣給女孩,也不該以性感標語販售少女內衣。媽媽聯盟的訴求,也獲得了商家認同,紛紛願意加入自律行列。
不過,有高達55%的家長並不排斥自己的孩子穿上成人款式的衣服,「因為那樣會讓他們看起來更成熟」。
根據英國零售商協會訂定的律則規定,商品口號、品牌形象、商標都必須針對年齡而有適當設計,沒有不良內涵,例如性暗示,歧視、貶抑或政治成分。這份自律內容特別警告,「丁字褲不適合孩子」。
媽媽聯盟(Mothers' Union)認為,少女內衣應該著重舒適、樸素、支撐為主,而不是跟大人一樣,過度集中托高等華而不實的效果。
媽媽聯盟指出,廠商為了行銷內衣,讓這些充滿性暗示的口號常常出現在在中學生的聽的音樂裡,花花公子的文具上,不斷鼓吹少女應該朝向具有色情明星的丰姿體態。他們認為,商家應該要針對孩子訂出乾淨的販售規則,而不是一味地仰賴消費喜好而投其所好。 2011-06-04 12:51:46
自稱前金國中教師 上網平反 學生另有目的2011-04-22 中國時報
高雄市前金國中有學生疑因「救狗」遭校方威脅記過,經由媒體報導後,輿論一片倒向批評教師生命教育不足、校方做了最壞的示範。一名自稱前金國中的教師在網路平反,指稱學生刻意隱瞞真相,目的只是為了讓老師「連老師都當不成」。
本報十八日頭版報導,高雄市前金國中學生合力救狗,學校卻通報捕犬大隊來校將幼犬抓走,並威脅將學生全部記過。網路一名自稱前金國中老師透露,學生根本沒有所謂「救狗」舉動,老師一開始還幫忙餵狗,後來因為學生上課都在玩狗,老師才通知校方處理。
高雄市教師會理事長于居正說,根據校內老師透露,該班學生長期不服管教,完全不把老師放眼裡。年輕女導師多次向校方反映,校方也只是亡羊補牢,最終導致流浪狗事件成為導火線,鬧上媒體版面。
據了解,事件發生後,校長昨日把該班導師叫去罵,責怪她管教不當,害學校「出名」。長期忍受壓力的女老師感到委屈,一度崩潰落淚。但前金國中校長康思平說,事件發生後,她沒找導師談過話。
學生小宓說,班上同學有時候很調皮,但是他們上課沒有玩狗。他們也沒有拿報紙向老師炫耀。小宓又說,事後老師有寫信跟同學說「很累、壓力大」,希望經過這件事之後,未來能夠多溝通;而班上同學昨天也聯合寫了一張卡片向老師道歉。
負面生命教育 國中生合力救狗 師嗆記過2011-04-18 中時 李翰/李義
前金國中學務主任張秋菊承認,曾脫口說出「妨礙公務要記大過」,她說,學生們將三隻狗養在教室,吠聲吵到老師無法上課,於是請市府動物保護處來捕狗,因學生抗拒僵持,她才會說出重話,最後學生交出狗但並未記過。張秋菊說,記過要由家長、老師、行政人員開獎懲委員會決定,目前確實沒有記過處分,外界可以查證。
校長康思平則說,救流浪狗是生命教育的一環,應該記功鼓勵學生,除非另有隱情,外界勿將兩者混為一談,周一將深入了解此事。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指出,高雄市前金國中二年六班有三名學生,上周在校園合力救回三隻流浪小幼犬,由同學輪流帶回家照料及尋找新家。沒想到校方得知後,非但不鼓勵學生救狗愛心,學務主任張秋菊反而火速通報捕犬大隊來校,將幼犬帶走;女學生眼睜睜看狗被捉走,哭紅了雙眼,張秋菊還威脅曾摸過狗的廿二名學生全數要記大過一支,救狗三名學生則記兩支大過。
學生氣不過,將「團結救狗二○六班vs.學校主任和捕犬隊」全紀錄搭配文字照片張貼上網,被轉貼到「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臉書粉絲專頁投訴,引爆全台網民怒火。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痛批「這是教育殿堂上演最負面的生命教育!」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發言人倪京台表示,已在網路上發起一人一信連署,要求校方撤回救狗學生的大過,校方還應記大功表揚救狗的學生。他強調,救援小組會持續協助聲援學生,務必讓正義得到伸張。
留言
學生不唸書在救狗, 根本通通開除算了, 反正不想唸書就滾出去
別傻了,台灣的小孩哪有這麼善良,不過都只是想玩狗不想念書.....灑狗血的記者比較可惡吧
救狗沒關係 但怎可以養在教室?!! 這好像應該跟生命教育是兩回事, 且校方有其立場,若放任小孩子亂來,不但影響上課,若有小孩被咬話,因此感染傳染病 那誰負責,請將心比心站在校方立場想一下吧,報導的還真是個搞不清楚狀況的爛記者,難怪現在搞新聞的被人看不起
學生學習並不是只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要是只是"唸書"在家背就好了,我們何必還要付老師那麼多錢看小孩背書.重要的是交孩子怎樣對人對物有愛心,有道德觀,有人飢己飢之心.看來連教務主任都不懂,怎摩能怪現在的社會畸形了.那一堆頂著高級知識份子做下流的事,原來就只是在學校裡"唸"著"書"畢業的
算了吧 你家小孩要是因也狗 受傷 生病 你就不會 說這謝大話 說不定還帶頭罵學校
孩子呀!愛狗狗是好事,在家裡養狗是自由,在學校養狗是沒有家教!搞倒仰狗大隊到學校抓狗,這是學生不對、也不會處理。學生是非善惡不會分辨,影音照片上網告狀,是爆料文化的惡質影響。動物保育團體,要把學生較大供,這是跨界去搞教育了!是非善惡,對學生、對保育組織真的那麼難嘛?你們的世界只又自己;沒有別人了嘛?狗狗無罪,但是養在學校裡,這不是沒有廉恥、也沒有愛心嘛?這種惡質爆料、沒有平衡報導的新聞,居然還用得上兩位記者來報導嘛?
1.教室好像本來就不是拿來養狗。2.學校哪裡違法?如果這是中時的新聞水準,那這篇新聞是負面的新聞教育;如果學校沒懲處學生,那就是負面的法治教育
當一個記者報導新聞時 別把自已的情緒 與喜惡 加在報導中 不然 你不是在寫新聞 而是 在寫小說. 新聞讀者要的是真像 而不是 記者的偏見 做不到 請別在當記者好嗎?
現在學生打也不行,罵也不行日久下來我行我素。救援流浪狗跟"自由"一樣都須有節制至少不得妨礙別人。可以想像的畫面部分學生擅自將3隻流浪狗幼犬帶至教室,美其名救援生命卻又不肯帶回家,以至狗跑來跑去,學生們無心上課,授課老師無奈下通報學校行政單位,行政單位當然得依法處理,於是捕狗隊出現,而一些學生或出於愛心或是叛逆時期心態想藉機生事鼓譟其他同學於是衝突出現。誰對誰錯其理分明。人若不接受教育跟野人無異,因為行為無法透過基因遺傳。而適當獎懲(包括適當體罰)尤其在行為秩序上可讓學習更加印象深刻,為社會造就有用公民這才是富國強民應行之道!
教室養狗,本來就不對了,但是可能是因為老師與學生槓上了,所以老師才會揚言記過,這些愛護動物協會的人,也請你們尊重學校體制。狗狗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你們不應該去干預學校事務。而報紙媒體呢?你們真的很懶,只會從網路找新聞。應該去外面看看更重要的新聞。一旦師生出了問題,你們就大肆報導,全然不顧真理,不管學校組織與體制運作。媒體記者真的該打屁股學生公、私領域不分,老師沒有錯啊… 2011-04-22 12:36:55
單親溺愛脾氣壞 半年輔導40次2011-04-20 中國時報
連續對多名同學施暴的林姓小六生,生長在單親家庭,疑因外婆過於溺愛,造成他暴躁、易怒的壞脾氣;校方強調,從去年十一月至今,導師對他輔導次數多達四十多次,輔導紀錄更長達一萬三千字,校方已盡力而為。
警方指出,林生父母多年前離異,他的母親須上班賺錢,平日照顧教養工作就落在外婆、阿姨身上。校方說,可能因家長認為他單親、有些許補償心理,管教方式就偏向過度疼愛,才養成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個性。
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林姓學生情緒掌控能力低、EQ差,平時暴躁易怒,還有自殘的傾向。去年十一月開始,就曾因與同學意見不一樣等因素,陸續對五、六名男女同學施暴,曾有代課老師糾正他上課態度,卻引來林生不滿,對老師講比中指,講話很不禮貌。
校方指出,去年十一月開始,導師每周就對林生施以數次輔導,今年一到四月間,下課時間都採緊迫盯人看守該生,卻引起家長的抗議孩子沒有人權,強力要求老師退場,林生又開始霸凌同學,讓校方耗盡心力。
校長強調,剛開始由導師與訓導處對林生施以一級輔導,隨著霸凌事件再度發生,請心理系畢業的老師、心理醫生協助,施以二級輔導;最近輔導情況更進入要求家長每周帶他去看心理醫師的三級措施。
校長無奈表示,學校可以做的處置都已經盡力做了,對於被害學生遭欺負的情況,他感同身受、也備感抱歉;現在只希望透過心理專家的諮商,來協助改善林生的問題。
留言
這種野人用文明方式是教不慬的,放在有體罰教練的棒球隊做小弟肯定很快就學乖了!
小朋友本來就是惡魔,所以提倡0體罰,就是讓小惡魔可以坐大,真是爽翻了,快點好好的教訓這些爛學生,長大出社會教訓大人.(另參本館:《蒼蠅王》
「虎媽」女兒 被哈佛、耶魯錄取【世界日報2011.04.04 (另參本館: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神童製造所
虎媽大獲全勝!在蔡美兒的著作「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被她罵成垃圾,也不准看電視或有玩伴的長女索非亞(中文名蔡思慧),即將成為長春藤盟校的學生。
蔡美兒在她的臉書網頁中表示,17歲的蔡思慧已獲哈佛和耶魯錄取,可是尚未決定上哪一所學校。
她在寫給「波士頓前鋒報」的電郵中說:「我不能居功。我不覺得我的教養方式,與她被錄取有關。我覺得這百分之百是索非亞自己努力的結果。」
虎媽什麼時候變成了小貓咪?
不到四個月前,「華爾街日報」以「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為題,報導蔡美兒用言語辱罵、心理控制和恐嚇教養孩子的方式,引起非常強烈的反應,使蔡美兒被罵得很慘。
她立刻展開危機管控,強調書中有很多地方是在自我調侃,她寫的也只是一些極端事例。
但是,美國的母親不僅把「虎媽的戰歌」變成暢銷書,也逐漸接受她的觀點。
虎妞獲兩所長春藤盟校錄取,勢必使更多父母接受虎媽的鐵腕管教智慧。
在美國引爆中西教養話題的「虎媽的戰歌」,今天在台出版。「虎媽」蔡美兒接受遠見雜誌四月號專訪時,表示這本書並非育兒手冊,而是一本幽默詼諧的家庭日記,「全世界都誤解我了」;西方對「虎媽」的恐懼,是基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
蔡美兒在訪談中透露,她是在面臨家庭危機時完成這本書。她遵循上一代華人管教的方式管教子女,結果引起二女兒的反抗。母女大吵一架後,「虎媽」打開電腦寫作,兩個月就完成全書2/3。
「我把內容全部分享給我的小孩及先生,就像做家庭治療一樣。」蔡美兒認為這本書就像是她的日記,「其中包含自我嘲諷,以及我犯的一些錯誤」,也有教養小孩的故事,「但這不是一本育兒範本」。
「虎媽的戰歌」出版後,書中教養方式引起美國激烈的批評聲浪。蔡美兒認為,「華爾街日報」下的標題「中國媽媽為何比較優秀?」,讓整個西方世界「扭曲了原本應該幽默詼諧的自傳」。她根本不同意「中國媽媽比較優秀」的說法。
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也造成西方對「虎媽」的恐懼。蔡美兒透露,出書前,一份國際學生評比報告剛出爐,上海學生名列世界第1,而美國學生卻排在25名。當時美國社會洋溢著「中國將要接手全世界」的氛圍,他們的驚恐便反映在對「虎媽」的批判上。
蔡美兒說,許多在網路上批評她的西方人,根本沒看過「虎媽的戰歌」,只知道「這位作者認為中國媽媽比較優秀」。但是許多華裔移民看完書卻說,「你說的真是太有趣了」。
許多人以為,「虎女」在「虎媽」嚴格的調教下,「會像個膽怯的機器人」。蔡美兒卻說,她的女兒非常開朗活潑,還很有幽默感。女兒曾經投書為母辯解,寫道:「沒人知道其實我媽是有趣的人。」
「也沒有人討論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我的兩隻狗。我出書的第一個念頭,這是本關於:一位母親和兩個女兒加上兩隻狗的故事。」
蔡美兒說,「這兩隻狗教會我很多事,牠們甚麼都不會,根本無法達到我的要求,甚至連跑步都做不到,但我還是愛牠們,喜歡和牠們在一起。」一開始,她寫道:「我的狗狗們沒有自己的事業也沒關係。牠們不需要成為警犬。只要牠們開心,可以做任何事,不需要為牠們的前途打算。」 2011-04-04 11:37:28
(楨:以下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聯合造謠!另參本館:《都市傳奇》啥是部落族 《校園暴力》教改與體罰 《教改錯在哪裡?》自拍無罪 上傳有理 )
相關新聞
遭霸凌少女 37萬人打氣
邱毅:逼少女下海 黑幫撐腰施暴
教部:校方不得令施暴生退學(楨:叫改不得退學?)
爭議》教長:不再容忍霸凌 直接法辦(楨:正辦!)
霸凌法辦?江宜樺:教育為主 法律為輔(楨:政辦!)
警回應:開賭場傳播妹 應為謠傳 2011-03-29 中時 陳育賢
針對立委爆料指施暴者中有家人是黑道、開賭場、傳播公司,劉姓少女係因拒絕做傳播妹才被打;新竹市警方昨天再傳訊加害人訊問,但除了其中一人的父親確實入監服刑之外,其它應是網路謠傳。針對霸凌案,新竹市警方接連兩天進行第二波傳訊,依霸凌畫面及施暴少女的供詞,除了先前五名少女之外,再傳喚另兩名同夥。
沒黑道介入成霸凌案唯一版本?陳鳳馨:小粉說法很可疑! 2011/03/30
新竹國三女遭霸凌案28日出現轉折,受害少女小粉(花花)call in至政論節目,澄清整起事件並無黑道介入。而資深媒體人陳鳳馨29日在節目表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口徑一致,極力想說明沒有黑道介入,而且光是少女遭到霸凌的原因就出現三種版本,包括小粉等人的說法都讓人覺得很可疑。
國民黨立委邱毅2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指出,參與霸凌的其中一名少女坦承吸食K他命,而且做過傳播妹,並且由某黑道人物指揮。他表示「提供未成年少女毒品及賣淫的人不是黑道是什麼?這不正是重要線索嗎?也證明此霸凌事件確有黑幫介入。」
而新竹市警局長張永仰先前指出,根據主嫌說法,是因為不滿被害人搶她朋友的男友,且到處放話要教訓她,才邀約同案少年施暴。而涉案少年則說,自己並未加入黑道幫派,不曉得為何有此一說。
http://www.nownews.com/2011/03/30/91-2700881.htm#ixzz1I9AtB5SE
黑道「康叔」介入?原來是2學生惡搞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2011.03.31
新竹市國中少女遭霸凌案,署名「康叔」的人在網路留言嗆聲引起公憤,名嘴因此質疑有黑道介入,警方找到兩名留言者,都是學生,訊後函送法辦。至於打人的七名少女,尿液檢驗全呈陰性,無毒品反應。
警方前晚分別在桃園縣、台北市,找到以「康叔─王安康」之名留言的湯姓大學生及杜姓高中生,兩人皆供稱「不知道這樣觸法」。警方調查,兩人互不相識,純粹是上網得知霸凌案,覺得好玩才湊熱鬧。
竹市少女霸凌案,因「康叔」PO文對被害人嗆聲,引起網友憤怒,新竹市刑大與刑事局成立專案小組過濾上萬筆網路留言,並以IP調查PO文者身分後,昨凌晨終於找到「康叔」,結果不只一個,兩名假冒康叔者均是十九歲學生。警方登門抓人時,兩人嚇一大跳,不知這樣也觸法。警訊後均函送法辦。
其中,就讀桃園某科技大學的湯姓學生,在網路留言「我爽啦!打我阿?我找人打死你們!」警方發現他並非黑道要角,留言只是惡搞。湯昨透過校方表示造成社會困擾感到抱歉。
校方說,湯生因畢業於新竹香山高中,對新竹霸凌案特別關注。因年輕氣盛,在網路看到許多網友留言聲援霸凌受害者,出於惡搞的心態,竟選擇「反派」身分,以康叔為名留下涉嫌恐嚇的字句。校方聯絡上湯生後,確認他只是惡作劇,也沒黑道背景。
另住在台北準備重考大學的杜姓學生,本月廿七日在台北市家中上網發文「單挑啦,一群孬種只會在網路上嗆,有種新竹受天宮我等你x。」
兩人均供稱,PO文只是因大家都在討論,覺得被害少女很可憐,加害人很可惡,才會冒康叔之名「反聲援」,想因此讓大家更恨康叔。
警方調查,兩名學生和新竹無地緣關係,不認識加害人和被害人,無幫派背景,只是跟著網路瞎起鬨,但杜生已觸犯刑法煽惑他人犯罪罪嫌,湯生則觸犯恐嚇公眾罪,兩者都是公訴罪,昨天已分別函送法辦。
台北市某國中教師王安康,因和新竹霸凌案同名同姓,深怕被誤以為是背後藏鏡人的「康叔」,前晚打電話向新竹市刑大「自首」,指自己同姓名,近日很惶恐,不知是否是自己的學生上網惡作劇。警方調查後,杜、湯都非他學生,本身也沒在網路留言嗆聲。
雖然全案在加害人出面道歉,冒名嗆聲的兩名「康叔」也被送辦,但網友不罷休,近日仍串連,四月二日要在新竹市府廣場前再次舉辦反霸凌集會遊行。被害的小粉妹上網表示,「不排除現身」。
PO過必留痕 當心惹禍上身 2011-03-31 中國時報
網路世界是虛擬的,為所欲為也神不知、鬼不覺?宅男宅女們可要謹言慎行了,走過必留痕跡,言行還得自負,不僅網路誹謗、恐嚇要吃官司,過去還有對「網路身分」誹謗也被判刑案例!
過去,一名大學生未查證網路訊息,在台大BBS布告欄刊登「要付一萬多,不然不急救…」文章,指控竹市某醫院草菅人命。院方名譽受打擊,一狀告上警局,沒兩天,網路科技犯罪偵查隊就「循線」逮獲周生。
另名周姓男子,也因與鄰居口角,以網路信件造謠,仍然被警方逮捕,而製造網路謠言可判二年以下徒刑。
三年前,台北縣一名吳姓線上玩家,更只是在遊戲討論區內,對一位玩家的「網路身分」辱罵,一樣被法辦,最後被依加重誹謗罪判處拘役卅天,是國內首度針對誹謗網路身分做出有罪的判決。
網路言論,不再容人為所欲為,網路行為更不再是虛擬,「康叔」們別再以為不過PO上三兩字,躲在網路裡不用負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社會公審解決不了校園霸凌【聯合報社論 2011.03.31
新竹國三女生遭圍毆事件,鬧得全台沸騰,卅萬網民同聲討伐,名嘴民代更直指幕後有賣淫集團操作,將之上綱為內政問題。社會關注校園霸凌問題固屬應當,但以集體公審方式刻意渲染放大,未必有助於解決問題,反而顯得不成比例。
然而,在網路加媒體的相乘效果下,事件被導向黑道、毒品或賣淫集團操控的陰謀論,沸沸揚揚要求警方嚴辦,要求施暴者公開道歉,甚至進行「人肉搜索」,若無實際證據,這些指控恐怕都已超越了事件本質,也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焦慮。 2011-04-01 10:39:33
監委:爭議判決源自法條設計不良 2011-04-01 中國時報 鄭閔聲
最高法院法官邵燕玲因撤銷三歲女童遭性侵案件判決,被批評為「恐龍法官」,並因此主動辭退大法官提名資格。曾提出調查報告的監委沈美真表示,這些爭議判決是因為法條設計不良,導致法官判決時陷入兩難,如果因此被稱為恐龍法官,「實在太過苛求」。
沈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因兒童遭受性侵害案件之特殊性,審判過程倘未詳加探究其中原因,極易誤判,縱未誤判亦難昭折服;又因現行法律構成要件限制,而有法條適用爭議;此外,量刑輕重似有失衡。」
沈美真認為,分析「恐龍法官」爭議,可從法律見解與量刑輕重兩點切入。
首先,基於無罪推定,法官審判時必須採「嚴格證據主義」(楨:司改之過正,如教改之快樂學習!另參本館:快樂學習 ),多起爭議判決的癥結在於,法官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能證明性侵犯行為「違反女童意願」,才會做出「未違反意願」之心證,這是立法缺陷,不是法官誤判。(楨:不只!加重刑之重點不在「有沒違反意願」(如小偷當然違反被偷者意願)而在「強迫脅迫」(但強盜則加強迫脅迫)!)
但即便根據上述法律見解,依《刑法》第二二七條,與心智尚未成熟之幼年男女性交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竟有法官僅輕判,調查報告因此直指這起判決「不無失衡之虞,而與一般國民法律感情有違,實為輿論批評主因。」
沈美真表示,邵燕玲身為最高法院法官,並未涉及實際量刑,僅認為被告「究竟是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方法對其性交?」或是「利用其年幼無知不解人事之機會予以性交?」仍有待釐清,而撤銷高院判決,發回更審,仍屬法律見解範疇,不該被稱為恐龍法官。
相關新聞
大法官提名出包 馬蕭道歉
大法官人選 改提湯德宗
推薦邵燕玲 賴浩敏致歉
判決掀波 邵燕玲辭提名
提名資訊遭蒙蔽 總統府蒙羞
提名恐龍法官 馬看新聞才知
藍委:不知馬民調要掉幾趴
刑法上強暴脅迫概念之探討
http://mypaper.pchome.com.tw/ulilgoi/post/1311480611
[PDF] 論刑法上之強暴與脅迫
http://www.license.com.tw/lawyer/learning/teach/tcm036.pdf
考量過女童性侵案 賴浩敏:民意反應劇烈 我嚇一跳 2011-04-01 中時
司法院長賴浩敏昨日深夜為推薦最高法院庭長邵燕玲為大法官被提名人選,造成民眾質疑及總統提名大法官的困擾,向全國人民致歉。他表示在審核學經歷、品德、操守時,曾將邵燕玲審理三歲女童性侵案列為考量,最後認為「不能只看一個案子的表現,就否定她」,因此才推薦她。
賴浩敏指出,司法院總共推薦了十一人給大法官審薦小組,其中包括四名女性,最後包括邵燕玲共有三位女性出線,成為大法官被提名人。
法官論壇:做錯就辭 沒錯別道歉【聯合報 2011.04.02
基層法官放砲說,邵燕玲因爭議判決、輿論抨擊被撤換,賴浩敏只顧道歉,說不清楚問題癥結,讓他們感到鬱悶難伸。
一位法官留言指出,很多爭議判決和法律不周延有關,不應該由審判機關單獨承受;司法院不把話說清楚,讓立委輕易從「懈怠者」的角色變成「改革者」,號召只憑感覺走的民眾,將所有法官推上「供桌」,卻不見司法院出來澄清視聽。
也有法官指出,當司法院長會為了所推薦的大法官人選不符合「白玫瑰」期待而道歉時,如何期望大法官釋憲時能不受干預?是否只要民眾、媒體對任何判決不滿意,就可以對法律的明文規定視而不見,全盤迎合?
總統的忙與盲2011-04-01 中時短評(楨: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總統的大法官 沒直接證據又如何 檢革會成立宣言 司法巫師 民粹亡臺 馬廉能政策 )
總統提名新任大法官,睡了一覺,醒來才發現,提錯人了,緊急撤換人選。如果這不是總統太忙,以致忙中有錯,就是決策有嚴重的盲點,而且是盲到不識邵燕玲是何許人。
邵燕玲是最高法院法官兼庭長,去年審理三歲女童性侵案,由她擔任審判長的合議庭,做出「無法證明違反意願」的爭議判決,引起社會各界譁然。
這項判決不僅引發民怨,促使逾三十萬人進行網路連署,也催生了白玫瑰運動,有上萬民眾走上凱道,要求開除與社會民意脫節的「恐龍法官」。
留言:
我知道恐龍法官的新聞,但我不知道判決的法官名字叫邵燕玲,因為新聞從來沒有明確報導過。馬總統當然可能也不知道
道歉總比硬凹好,馬英九(國民黨)的道歉和陳水扁(民進黨)的硬凹,我寧願選擇道歉的。
既是法律事件,就應該從法的觀點評論。憑一己不專業的常識,率性批評。不尊重專業是邁向法治的最大障礙。
中時短評-還在侏儸紀?
留言
邵燕玲不是已經主動拒絕接受提名了嗎?中時有必要用「恐龍」、「侏儸」等如此重的汙辱辭語,數日不斷的再三詆毀一個人的人格?
有意的誇大民意,對法律本身的不足隻字不提,又有什麼資格談公平正義,這又何嘗不是媒體人的另一種「專業傲慢」!(楨:?另參本館:斷章取義的媒體)
證據不夠充分,叫法官如何判得下去?大家不是為了前一陣子江國慶的案子義憤填膺?怎麼沒過多久就忘光啦!
中時社論-司法不能媚俗 也不能離民意太遠
留言:
我自己是律師,所以很知道法律上面有的限制。在美國,法官有相對大的權力去解釋一條法條,也降低了這樣缺乏社會公理的判決可能性。台灣的法律是大陸法系,表示法官的功能性主要是apply現有的法條到案件裡。這樣的模式下,立法的功能性會比司法的來的重要。所以,有缺陷的法條應該才是造成這種結局最主要的原因。這幾年來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媒體覺得自己是法官,把知道那一點點的證據加油添醋,然後用自己的偏見去用社會力量對加害者或受害者做出審判,卻完全不顧司法該有的程序。我不是說做了壞事的人不該受罰,但是民意跟司法本來就不該完全統一。
情理法的順位那麼重要,那入憲好了,憲法第一條:政府行政立法司法都要先依情,再依理,再依法
有幾個應該先行釐清的事情:1.遠離民意:民意所看的是不是事實,還是經過媒體斷章取義所得到的結果。許多媒體大篇幅報導「法官認為被告沒有違反女童意願」,其實事實是「法官認為檢查官引用錯誤法條,因為無法證明被告違反女童意願」。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之強制性交罪,係以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性交,為構成要件。(判決書上有註明,案發時女童並無哭鬧情事,故不符強暴、脅迫之方法) 2.問題的癥結:問題的癥結在於現有法條能對被告判的刑度有限。所以現在能做的應該是,誰是負責修改法條的? 2011-04-03 10:52:10
家長不滿調查結果 委外重查2011-02-24 中時(楨:又一怪獸家長
針對校內女老師遭學生性騷擾案,台中一中昨天表示,學校事發當天就依法通報,後來並召開性別平等委員會進行調查,但家長對調查結果有意見,改委請校外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重新調查,等結果出爐才能進行相關懲處,校方必須依法定程序處理。
校方指出,這件事發生在去年十月八日,校方接獲女老師申訴後,立即透過教官循校安系統向上呈報,同時打一一三性騷擾防治專線,均有案號與紀錄可查;十一日即召開第一次性別平等委員會,確認騷擾案成立,十一月十六日召開第二次會議調查案發過程。
事後校方將調查結果通知老師、家長與學生,但家長認為孩子與老師的說法有出入,質疑調查結果,校方在十一月廿九日召開第三次性別平等委員會,決定委托三名校外專家組成獨立調查小組,其中一人是律師,目前調查程序已完成,正在撰寫調查報告中。
校方說,委外調查小組從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今年二月十一日,已召開過四次小組會議,校方也已召開過三次獎懲委員會,但必須等委外調查小組完成調查、正式報告出爐後,獎懲委員會才能據此進行相關懲處。從案發後,學校一直依法積極處理中。
校方表示,為保護女老師,案發後校方對這名學生進行相關約束,包括限制他在校內的活動空間、上下學路線等,避免女老師在校內碰見他;這名學生每周還要到學校輔導室報到,接受心理輔導,且由輔導老師、家長陪同學生到醫院精神科看門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表示,中一中的通報和處理機制都有合乎流程,不過被性騷擾老師堅持學生一定要離開學校,她才敢回校任教
相關新聞
性騷》中一中學生脫褲自慰:老師,我想…
恐觸社維法、公然猥褻罪
師泣:錯的不是我 為何我要離開
家長不滿調查結果 委外重查
校方:讓她休公傷假 立委:校方下閉嘴令
學生性騷 女師崩潰 校方低調 立委開罵
留言
該生家長為家長會委員
再護啊兒子就變表弟囉
這樣護短的家長,難道不怕寶貝兒子有一天成為「中指X」之流?
美國民眾對家庭結構看法分歧【中央社2011.02.20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對於美國近50年來家庭結構的7大改變趨勢,一般民眾的看法仍然分歧,表示認同、部分認同部分懷疑、反對的比例都各為1/3。
這7大趨勢為:越來越多未婚伴侶生養小孩;越來越多同性伴侶生養小孩;越來越多單親媽媽獨力生養小孩;越來越多人同居但不結婚;越來越多小孩還小的媽媽決定外出工作;越來越多跨種族通婚;越來越多女性從未生育。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全國性調查共訪問2691位成年人;受訪者被要求對7大趨勢提供評價,「有利」、「無關」、「不利」社會發展。
受訪者認同7大趨勢的比例為31%,其中多數為女性、拉丁裔、東岸居民,以及宗教信仰不深者。
37%的人部分認同、部分懷疑,其中多數為年輕人、民主黨員、中間選民,以及少數族裔。此類受訪者大部分看法與認同者類似,但強烈懷疑單親媽媽獨力生養小孩,認為此一趨勢不利社會發展。
反對者佔32%,多數為白人、老人、共和黨員、篤信宗教者,以及已婚夫婦。此一分類質疑其中5項趨勢,僅認同跨種族通婚、女性選擇不生小孩2項趨勢。
歐巴馬:加強教育提升美競爭力【聯合報╱記者傅依傑2011.02.20
美總統歐巴馬19日上午(台北19日晚)在每周例行全美廣播指出,美應加強數學與科學教育,以提升創新與就業,美私人企業應參與此一努力。
「父親對我的教育非常嚴厲,我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我的童年時期過得很痛苦。」
美國三大廣播公司之一的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金牌女主播JuJu Chang(韓國名張賢珠)堪稱在美國取得最大成功的韓裔廣播人士。她在ABC主持的《早安美國》的收視率在美國早間節目中居第二位,每天有500萬人收看,芭芭拉‧華特絲、黛安‧索耶等美國著名女主播曾主持過這一節目。最近,「虎媽」這一話題令美國社會一片譁然,所有媒體都開始就這個話題提出贊反意見。JuJu Chang也因為這一爭論而受到關注。
「虎媽」是指對子女進行嚴厲教育的母親。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點燃這場爭論,並主張中國母親優秀。而JuJu Chang在採訪蔡美兒時說:「我是在虎爸虎媽手中,作為虎崽接受教育的,但我不想這樣撫養我的孩子。」此話代表了在「虎爸虎媽」手中長大的子女心聲。
16日在紐約ABC電視台里見面時,JuJu Chang說:「(在虎爸的教育下)我很自卑,很憂鬱,情緒不穩定。」
JuJu Chang一家在她4歲時從首爾移民到美國。父親Chang Pal-gi對女兒們說:「你們不要把自己當成單純的韓國移民,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來征服美國的開拓者。」他強調體能的重要性,讓孩子們學習游泳。JuJu Chang每天凌晨5時起床練習一個半小時的游泳,放學後再練習三個小時,得益於此,張賢珠的蛙泳成績在美國排名第六。
在「虎爸虎媽」的嚴厲教育下,張賢珠高中時期就成績優異並擔任學生會主席,接着陸續在演講大賽中獲得第一、同時被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錄取、進入ABC工作、榮獲艾美獎等,不停地在成功的道路上狂奔。
但JuJu Chang表示:「不安感現在還在驅使我不停前進。我想把我的孩子從這種教育方式中解放出來。」
JuJu Chang的「虎爸虎媽」現在在加州經營一家汽車旅館。他們一度還開過花店和三明治店,同時經營三家店鋪。她說:「看到父母為我們做出的犧牲,就有一種責任感,一定要報答他們,但另一方面也下決心,絕不這樣撫養我的孩子。」
JuJu Chang說,韓國母親從不讓孩子玩、對孩子嚴格教育並充滿野心,在她們身上發現了「虎媽」的影子。但她本人認為,比起讓孩子進入美國東部名牌大學常青藤盟校讀書,更希望孩子進入中等大學,這樣會有更多的機會發揮卓越的能力。她說不想把孩子送到競爭太激烈的地方。JuJu Chang表示:「父親希望我取勝、征服、攻擊,但我的想法就是孩子們能過幸福日子。」
JuJu Chang的丈夫是在ABC做製作人時認識的WNET總裁尼爾‧夏皮羅,兩人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10歲、7歲和3歲。 2011-02-20 12:13:51
「中國母親」傷害了她的子女嗎? 2011/02/19 【王鼎鈞】
「中國母親是否比較優越」?一本敘述子女成長的回憶錄,一個新聞標題,居然震動了美國主流社會。(按:《華爾街日報》1月8日刊出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也許因為這位華裔母親是耶魯大學教授,也許因為標題出現在《華爾街日報》,這才引發了無盡的讀者投書、網站評論、名流座談。經過華文大報《世界日報》的大幅介紹,這個話題也在華人社區燎原燃燒。
在這裡,「中國母親」和「美國母親」兩個名詞的涵義都有規範,「中國」代表嚴格的管教干涉,「美國」代表過度的放任自由。「中國母親」著眼孩子的全程,「美國母親」著眼孩子的一段。以抽菸為例,「中國母親」看見孩子在十四歲時抽菸,眼前連續出現一張又一張畫面,四十歲的「菸容」(抽菸改變人的儀容)、五十歲的肺癌、六十歲的心血管阻塞,她的急迫感、責任感,「美國母親」難以體會。「美國母親」當然也勸未成年的孩子不要抽菸,若是勸阻無效,不會採取打罵搜查等等手段,抽菸的後果是孩子自己的事,現在孩子需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才是他的事。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賢母都是嚴母,大都出自清寒之家,這位母親知道孩子立身處世別無憑藉,只有教育,督責孩子用功讀書是她對子孫的搶救。中國母親的此一特質,1949年在台灣集中表現,幾萬個家庭從中國流浪到台灣,沒有家世,沒有財產,沒有親族,沒有任何依靠,子女教育是他們在大海中的一片浮木。那年代,台灣也出現了一群「魔鬼教師」,手裡永遠揮動一根藤條,這批嚴師得到家長的充分支持。
到了美國,中國母親的此一特質又有一次集中表現,充滿了危機感的母親,教育出一批有專業成就的子女。功課成績全A的學生可能缺乏組織能力和領導才幹,教育家的理論沒錯,這些人可以做教授,難以成為大學校長。可是「中國母親」的想法是:如果孩子把坐在圖書館裡的時間拿去打籃球、搞遊行、做義工、當助選員,就能當上大學校長嗎?若是連教授也做不成呢?「中國母親」很少後悔她們的選擇。
美國把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面置於政府嚴密監視之下,自有其背景因素。資料說,在美國,虐待或疏於照顧兒童的個案,每年近三百萬件,換算下來,「平均每五十二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每八天就有一個兒童死於大人施虐或攜子自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必須保護,於是中國新移民遇到他大惑不解的怪事,自己的孩子自己不能管教,警察和社工人員上門把孩子帶走,父母面臨控訴。在這方面,美國神經緊張,防患唯恐不周。
美國政府這樣做,也付出沉重的代價。「兒童」的涵義是十八歲以下未成年的人,「虐待」的定義包括「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依據當然解釋,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了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於是把千千萬萬的孩子寵壞了,人口素質降低,美國軍隊的戰力、科學的發明創造力、工商業的競爭力,都面臨考驗。美國也有人先天下之憂,他們的潛意識裡有焦慮。
保護兒童和造就人才之間有矛盾,這一次有關「中國母親」的強烈反應,顯露了美式父母的左右兩難。我是否可以說,他們有人對正宗的美式教育方式失去信心,充滿了危機感,居然肯定中國的「虎媽」。我是否可以說,有些華人早已融入主流,他們只能維護主流價值,肯定自己,因而指責中國的「悍母」。
這些人是否真正了解「中國母親」的教育理念?美國的「中國父母」也早已在某種程度上入境隨俗,放棄親權至上,可是在他們看來,孩子飲茶還是飲咖啡可以由他,但如果是飲酒還是飲茶,豈可緘默?孩子進網球場還是籃球場,可以由他,要是進賭場呢?必須反對。孩子傾向哪一黨哪一派,可以由他,要是傾向幫派呢?必須用心堵塞預防。他們如果在這些地方「尊重孩子的選擇」,那就連朋友也不如,怎麼配為人父母?
中國父母又何嘗願意這樣做!如果能選擇,他們寧願像王安石的詩:「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如今有多少美國孩子正是如此或接近如此。「美國父母」讓美國孩子享此特權,也許對得起他們的開國諸賢,「中國父母」若讓孩子跟進,則愧對列祖列宗。美國人席豐履厚,他們付得起代價,中國移民付不起。再說他們的有識之士也早已看見帳單皺起眉頭了!
「虎媽」的示例也許並不適合美國人,一如美式「以子女為朋友」的示例並不適合中國人。他們有他們心安理得、死而無悔的事情,我們有我們心安理得、死而無悔的事情,各行其心之所安而已!可以預料,誰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誰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一個孩子,如果因父母放任後來成為學者,他也絕不會因為管教而成為文盲,如果他因管教而成盜賊,也絕不會因放任而成為聖賢。
事實上,資料顯示,中國的第二代「融入主流」以後,「虎媽」、「悍母」紛紛軟化或流失,中國移民的第三代,健康、敬業精神、承受壓力的能力普遍下降。多少母親打牌、不打毛線了,做頭髮做衣服、不陪孩子做功課了,關心帳單稅單、疏忽孩子的成績單了。美國學者給為人父母者提供了一套親子教育的方法,美國母親要用「腦」來做,讓孩子用「心」承受,美國母親也只有很少數人做得到,那做不到的就投降了!依我之見,這一次美國社會對「虎媽」、「悍母」根本是過度反應,放心吧,沒有多少「母親」在虐待你們的下一代,你們把下一代交給幫派、毒販、拐賣人口者和血汗工廠去虐待吧。 2011-02-20 11:58:03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 虎媽戰歌掀戰火【聯合報2011.01.15
「虎媽的戰歌」作者蔡美兒(中),與大女兒蔡思慧(左)和二女兒蔡思珊(右)合影。圖/蔡美兒提供
華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迴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還有讀者指出,這是危險的「樣板」,可能為「仇華」人士提供更多口實,但也有人在網路上公開感謝他們的母親用類似方式管教他們(雖然不像蔡美兒那樣嚴厲)。
蔡美兒在書中敘述,她對兩個女兒嚴格規定:不准外宿、不准和朋友出去玩、不准看電視或玩電動遊戲、不准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准有任何功課拿不到A。這種管教方式令許多西方父母覺得無法想像。
現年四十八歲的蔡美兒是菲律賓華裔的女兒。她接受世界日報專訪時表示,由於華爾街日報標題驚人,近日來收到成千上萬封威脅信件,許多人指責她「虐待兒童」和「醜化亞裔」,「他們沒有閱讀全書造成誤解,這令我痛苦和難過,而貫串全書的是我如何改變教養方式。」她說,許多指責出於不理解華裔家庭文化背景。
蔡美兒說,丈夫魯賓福支持她的嚴苛教養,他是美國猶太裔,從小家裡管得鬆,「他倒希望父母對他嚴厲一些,逼他學習外語和樂器。」蔡美兒認為自己的成功歸功於父母嚴加管教,「我父母非常嚴厲,相比之下,我管孩子已很鬆了。」
蔡美兒表示,「虎媽的戰歌」出發點不是指導父母們養兒育女之道,而是在她的二女兒蔡思珊出現嚴重叛逆情緒、導致家庭危機時回顧十八年為人母的經驗,用兩個月時間揮筆寫就的回憶錄。
但多數讀者不贊同她的教養方式。兩歲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到洛杉磯的克莉絲汀‧劉寫出有關她自己的「虎媽」回憶,充滿悲傷。虎媽的嚴厲管教對她沒有發生作用,但在她姊姊身上獲得成功。她姊姊畢業於哈佛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學位,一帆風順,直到廿八歲。那年她服務的公司倒閉,初嘗失敗的她從此意志消沉,愈陷愈深,終於自殺。劉不怪罪母親,她說:「這是文化造成。蔡美兒也是文化的產物。」
華爾街日報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書摘,引起讀者熱烈迴響,華爾街日報網站就有四千多篇評論,「臉書」社交網站也出現大約十萬則評論。以下是蔡美兒對讀者的答覆摘錄:
問:你認為嚴厲的教養方式真能協助子女成年後生活快樂嗎?
答:這種教養方式如果運用得當,絕對可以!所謂運用得當,是指父母必須用愛心、瞭解和參與,配合對子女的高度期望。這是父母教我的,我也希望傳授給女兒。我在法學院教各種背景的學生已十七年,碰到過無數在「艱苦移民」教養下成長的學生,而他們都很上進、獨立、大膽、富有創意、很會玩鬧,至少在我看來過得很快樂。但我也認得一些在「強悍的愛」裡成長,對父母懷著怨恨的不快樂的人。
問:蔡女士,你現在快樂嗎?回想過去,你覺得你的童年快樂嗎?
答:我是由極度嚴格,也極度愛孩子的中國移民父母教養成長,童年非常快樂!我常與父母一起歡笑。我當然希望他們讓我做更多事!不過我們家庭生活快樂。我是快樂的成年人。
問:你與女兒現在關係如何?
答:我們母女非常親近。這本書大部分是在描述我如何決定擺脫一部分嚴格的移民教養模式。儘管如此,如果必須重新來過,我基本上還是會採用同樣的做法,只是做一些調整。
虎媽:教養子女 中美平衡2011.01.14世界新聞網
蔡美兒說,她對女兒嚴格規定的「不許」是有些誇張(exaggerate),但女兒們並不覺得恐怖,反而認為好笑。在被問到為何「不許玩鋼琴和小提琴外的任何樂器」,蔡美兒表示,確實後悔當年沒有給女兒們更多選擇,譬如大提琴和口琴,但認為鋼琴和小提琴比較有挑戰性,但她也不斷調整自己,坦然接受女兒放棄拉小提琴。
蔡美兒說,兩個女兒非常有人緣,朋友很多,與老師和同學關係甚密,「她們自信堅強,非常有個性。」18歲的大女兒蔡思慧(Sophia)今年在申請大學,已經接到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但為保護孩子隱私,她拒絕透露是哪所大學。
本周末她要給二女兒蔡思珊舉辦15歲生日派對,已經邀請七位好友過夜。蔡美兒說,如果在朋友家過夜只是看電視、玩臉書,她當然不允許。「許多美國媽媽讓假期讓孩子去歐洲旅遊三個月,我規定女兒們滿18歲後,對事物有更好的判斷再獨自闖世界。」
她說,「玩伴日」(playdates)有助孩子結交朋友,培養社交技巧,但西方母親注入太多浪漫色彩,過於重視孩子自尊心和受歡迎的程度。
針對有些美國母親對她的一些作法感到「殘忍」,蔡美兒說,因為她們缺少對華裔家庭文化背景的理解,她說,華裔父母稱孩子「小胖子」、「懶蟲」、「無能」,前提是孩子明白父母的愛心和調侃,懂得父母是敦促他們努力做到更優秀。她書中講到曾威脅女兒會「燒掉動物玩具」,但孩子們知道母親不會真的下手,她們一次野外郊遊時女兒丟失一個動物玩具,蔡美兒曾開車200哩去幫孩子找回來。
「虎媽」勁爆 華裔媽咪也震驚2011.01.11世界新聞網
華爾街網站上,這篇極富爭議的文章在48小時內得到了近2200位讀者的評論回應。許多評論表示他們並不認同蔡美兒的理念。但網站的讀者投票結果卻顯示,60.7%(3151人)認同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39.3%(2039人)認同寬容的西方方式。
蔡美兒的文章幾乎在全部美國華人網站上得到熱議。北美華人網網友在轉載時,給標題加了「shocked」(震驚的)字樣,獲得1萬2000多人關注。
網友katezhaoying就表示,「非常不喜歡這種stereotype的寫法。首先我就不是這樣的媽媽,而且也很不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知道這是showoff(炫耀)自己培養了多麼成功的孩子,還是為了證明中國孩子整體優秀是因為這樣的教育。還有講作者小時候爸媽在家爆粗口罵孩子的事情,如果孩子本來就敏感,心裡沒有安全感,還不知道怎樣想呢」。另一些更極端的網友則把文章形容成,「恐怖的兒童故事」。
但也有網友表示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位文學城網友說:「她那幾條我想過,但一條都沒能做到,汗顏。」另一網友也指出,「認同作者,對子女的自尊心來說,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讓他們放棄;因為沒什麼比在你失去信念的時候堅持成功更能建立自信」。
在紐約市大(CUNY)工作的台灣女生陳柏均剛剛升任人母不久,同樣在思索培養子女的方式。但她在看完文章後說:「很高興蔡教授的女兒如此有音樂才華,但偉大的藝術家同樣需要多愁善感和對世界充滿熱情。作為一個母親,我不強求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只希望他不要孤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2011-01-15 10:50:25
霸凌不只存在校園 2010-12-23 中時 【莊佩璋】
校園霸凌本是學生欺負學生;老師與學生是「特殊權力關係」,應是維持秩序、排難解紛、伸張正義的仲裁者。但,桃園八德國中事件中,老師卻由仲裁者淪為受霸凌者。這樣的校園其實已是無政府狀態,唯一的規範就是叢林法則。
老師既然已壓不住陣腳,為重建校園秩序,立委乃要求警政署發動「校清專案」,全面進行校園掃黑。
不過,警察也不是「無敵鐵金剛」;宜蘭縣兩名交通隊員警及一名替代役男,日前便衣執勤交通違規蒐證;違規被拍照的高職生不滿,竟召來十名同夥帶棍棒圍毆三警,警察雖表明身分還是照打不誤,直到拔槍才停止。
……………
現在的亂象,當然是教育出了問題。但,校園並不等於教育;校園是個小社會,當社會罹癌,校園不可能維持健康,也教不出健全的學生。
……………
立委們痛批霸凌,檢討教育時,為什麼不拿面鏡子照照自己?事實上,立法院就是政治叢林,無時無刻不霸凌。國會一天到晚打群架,有什麼資格責怪校園霸凌頻仍?當社會瀰漫著拳頭大聲音就大的氛圍時,小孩子又哪有可能溫良恭儉讓?
可笑的是,有人竟把校園霸凌歸咎於太民主自由,認為少年隊、教官、體罰…等威權手段才能解決失序問題,恨不得時光倒退回威嚴時代。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要摧毀威權,也連帶傷害了權威。我們的警察、老師比不上美國有權威,當然就會產生現在的亂象。但光靠棒子絕對無法重建權威,專業、愛與信任才是正確有效的教育方式。(楨:假民主自由/愛與信任之名的高調誰不會唱!)
(楨:上下霉體酩嘴血手/邪者磚家叫獸乃霸凌共犯!)
如果九把刀到八德國中宣導 2010-12-23 中時 許又方(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知名作家九把刀在台南女中演講時當眾脫下褲子,惹來某位大學教授批評他「品味低俗」,但在場聆聽的一千多位女學生則同聲叫好。約略同時,教育部長吳清基親自督察近來霸凌事件頻傳的八德國中,甫上台便以愛深責切的口吻希望同學為校譽著想,沒想到回報的卻是青少年的鼓躁與噓聲。
……………
依我陋見,教育不能只站在大人的高度往「下」看,而應適時去理解時下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認同什麼。傾聽並適當使用學生的話語,有時更易達到教育的效果。面對校園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時同樣也當如此。
留言
悲哀,學校的正規教育被大學教授批評成食古不化.反而被青少年的次文化所淹沒,9把刀去8德罵罵髒話脫褲子只是讓學生瞎起鬨,結果那些霸凌者覺得好像氣氛沒那麼嚴重隔天還是繼續霸凌啦
無法相信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也這麼媚俗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22300450,00.html
(另參本館:《校園暴力》 《教改錯在哪裡?》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夏山學校》 《親師新主張》 《教師角色》)
適度體罰 遏止霸凌 2010-12-23 中時 【石文傑】(曾任教師人權促進會秘書長,目前為國中教師)
桃園八德國中老師遭霸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和社會關注,其實這只是冰山之一角,自從教育當局明令校園零體罰之後,太多類似的個案被粉飾太平了。今天從事基層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深感無力感,幾近無計可施,徒呼負負。
零體罰和廢死刑其實有某種相似之處。某些標榜人道的社團一再籲請廢除死刑,然而因為社會並無共識,政府始終持審慎態度,不敢貿然實施;同樣未具備足夠配套措施,以及社會共識,卻在部分民間教改團體一再要挾教育部嚴禁體罰,教育部竟隨之起舞,亦明令「零體罰」,在《教育基本法》中,增列校園零體罰條文,立院竟然草率通過,造成基層教育工作者驚恐不已,左右為難、手足無措。基層教師惟恐動輒得咎,觸犯法律,只能道德勸說,別無籌碼,形同警察繳械。
近年來校園幾近失控,幾呈無政府狀態,如今終於遭致反噬,自食惡果,已到痛定思痛,深切檢討地步。現下各種社會亂象、暴戾之氣叢生,青少年犯罪年齡下降,其手法殘暴、泯滅人性,令人髮指,而社會也因此付出極大社會成本。
其實適度體罰,並非絕對的惡,不要一昧的予以汙名化,其中不乏蘊涵師生之間的某種教育關懷與禮義人倫。譬如師生相互約定學業增進的許諾,或學生進德修業的出軌,為此引起的薄懲,其中卻有著濃烈的師生關愛與人情味,豈能與一般的體罰相提並論?豈能隨意加以汙名化?
有些學生對自己未能達到進步的標準而內疚,甚至主動要求老師懲處,事後還向老師鞠躬道聲,並誓言訂定標竿,力爭上游。
從這些角度看,對教師而言,禁絕體罰不啻自毀長城。當一個學生自暴自棄,不在乎記過、退學處分,或聽不進任何大小道理時,若一昧禁絕體罰,無異對其放任、棄守,似意味教育人員已束手無策、棄械投降。一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心態的學生,天不怕、地不怕,長大成人後,難保不會成為「陳進興第二」,校園恐怕要淪為無政府狀態,屆時整個社會恐將付出更大社會成本。
「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除死刑」,這些也許是全民共同的目標與理想,然而在社會機制及配套措施尚未充分完備之際,我們似應循序漸進,不可躁進。更不必因噎廢食、好高騖遠,奢言「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死刑」。否則不知伊於胡底?
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可以與家長團體、教師團體共同訂定「適度體罰規範」,採有條件(定時、定期、定點)、訂定嚴格規範的體罰標準,既符中外潮流及主流民意,亦符合社會的共同期待。企盼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冷靜深思並集思廣益,共同努力,讓校園霸凌根絕,有如刑期無刑!
相關新聞
恐嚇槍殺師 學生解釋:是玩笑話
八德國中嗆聲學生被函送 校方並記他大過
八德國中3學生外套遭刀劃破 校決全面揪嫌
八德老師再爆料:學生廁所甩炮惡整老師
吳清基:民代關說霸凌 考慮公布名單
馬:處理霸凌 不要怕家醜外揚
反霸凌跨部會平台 司法院加入
跨部會防制霸凌 曾志朗督軍
民間社團:1個月不改善 教長下台
老師:推行零體罰 沒人願兼行政
被嗆老師:制度霸凌教育生態
學者:改變學校輔導結構 比反霸凌立法有用
解決霸凌 需要專業不是軍警
留言
最好不要體罰學生,罰寫罰站都會上報,和學生無冤仇,誰會喜歡體罰,不要體罰比較好,不體罰比較輕鬆。
笨蛋, 是家庭出了問題, 怎麼都沒有人提起父母的責任
為什麼學生被體罰,人本基金會就出來叫囂,反過來的情況,怎麼不出來講話?民進黨政府時期拿那麼多補助,現在應該做事吧?
請用依法行政, 合法管教, 來處份違規的學生.學生犯小錯, 請按校規罰, 學生犯大錯, 請按國法罰. 老師不該跟人本基金會一樣, 他們誤以為可以不打不罵用啟發代替懲罰. 老師也不該和違法體罰的不肖教師一樣, 他們誤以為[違法體罰]是在做[法治教育],但其實違法體罰只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完全不罰.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違法體罰. 2010-12-24 11:52:42
鼓勇氣罵學生…我被學生當【聯合報╱李政達/南台科技大學體育講師(台南市) 2010.03.31
目前國內有一百多所大專院校,各校為了在教育部的評鑑中取得較佳排名,都訂有「教師自評辦法」。希望大學教師在教學、服務、研究中都能有傲人的成績,領先排名,避免在「少子化」的淘汰機制下,面臨無生可招的窘境。
於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學生的評分,便占有極重的比例。通常在期末,由學生對教師之授課滿意度,填寫問卷。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該班總平均分數越低,則學生對該任課老師的評量成績也越低!
為了不要搞砸飯碗,學生成了被捧在手心上的「天之驕子」。蹺課、遲到、上課吃便當、玩手機、學習意願低落……種種偏差行為,沒有老師會當場指正。學生犯錯,自有訓導人員、教官來處裡,教師們亦就無須狗拿耗子了。真的覺得不當掉他太對不起自己,也絕不可以先讓他知道,否則網路MSN大串聯的結果,你下學期的選修課鐵定開不成。
上學期,筆者帶到一班早上第一、二節的體育課。上午八點十分的課,到八點半能有一半的人出席,就要偷笑了。每次上課,課程講解、基本動作的操作,幾乎沒有人在聽。分組練習後,大多數的人坐下來開始聊天。期末的測驗,沒有幾個考過的。要求他們來補考,卻沒人理我。
學期最後一堂課,筆者鼓足勇氣痛斥學生冷漠、不知上進。可想而知,該班對授課老師的評量便低於標準值。所以,本學期筆者必須參加許多「教師成長營」之類的座談會。
無法取悅學生顧客,我是該檢討。但我更擔心的是,這些草莓族,眼高手低、缺乏競爭力、抗壓性低落的學生們,畢業後該如何在職場上立足?
縱子成禍 縱豬擎灶…溺愛教育的盲點【聯合報╱何石松/新生醫專副教授10.03.21
父母眼中的小寶貝,藝人之子因案被求處重刑。有學者認為:小錯就應罰,別讓小孩變大尾。這的確是教育的暮鼓晨鐘,我們要讓小孩能知錯,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否則,一味溺愛,人莫知其子之惡,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客諺所謂的「縱子成禍,縱豬擎灶」,值得深思。意指教養子女,如果放縱不管,不教是非觀念,不導之以正,教以義方,遲早會釀成大錯的。所畜養的豬隻,如不用豬圈飼養,加以約束,任其東閒西逛,有朝一日,稍不留意,廚灶都會被掀掉的,可見適當的教養約束是極其重要的。
可惜長期以來,大家似乎誤解「愛的教育」的真諦。愛,要從長遠的方向來看,而非一味的偏袒子女,小孩有錯,須示以正道,雖不必如古人「一日不打,上屋拆瓦」的嚴厲處罰,也不可放縱其肆無忌憚而不加以約束。
我們的教育政策似乎有溺愛教育的盲點。在校實施「零體罰」、「零處罰」的政策,縱使犯了毆打師長、殺死同學的不幸事件,也可能包庇縱容。只是,他們一旦步入社會,如果犯下案子,便被認為是大奸巨惡之徒,十惡不赦之罪,認為「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絕對不可廢止死刑,前後差別竟如此之大,何昔日之芳草,今為此蕭艾也!
這才叫做不教而殺之謂之虐!真正的零體罰,擴其真愛為零刑罰、零死刑,有可能嗎?學校無法處罰學生,社會上卻處處充斥處罰條例,「愛的教育」叫得喧天價響,「愛的政治」始終無人提及。看來,縱子成禍,縱豬擎灶的例子將會不斷上演,能不慎乎?
昨天旺旺時報報了一篇證嚴法師的文章,標題是「證嚴:溺愛讓孩子法無天」。想必不少同業應該心有戚戚焉。雖然我不喜歡慈濟這個團體,不過這次證嚴法師所說的我倒是頗為認同。
我個人贊成文中所說的寵溺孩子的部分,的確是現在教育最大問題,更應該說是家庭教育功能喪失的最大問題。
證嚴法師針對家庭教育問題指出,她觀察當前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感慨家長溺愛的家庭問題叢生,孩子變成是非不明,無法無天。她說,從前的家庭從小就教導人倫禮儀,禮儀在分寸中,做人要懂禮儀,分寸不能差,就連進校門,都會有禮義廉恥,現在都沒有了,「過去時代的家庭教育很嚴格,現在都在流失了。
證嚴法師強調的是「家庭教育」部分,而現在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家庭教育。很多人歸因在現在社會結構已經改變,雙親都要上班,所以沒有空教養孩子。這種說法非常不負責任。
如果因為要工作要生活,所以生了孩子卻不教導,那人跟動物心血來潮打一發生一窩有什麼兩樣?人類不是很臭屁自己什麼萬物之靈之類的,結果還不是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
今天學長傳了這篇報導給我,學長氣得半死,覺得不少地方在虎爛。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家長詢問「管教小孩,你最大的困難?」調查結果顯示,共同教養者(夫妻/老師/公婆等)觀念與做法不一致佔最多,達31%,其次為網路和電視媒體的不良示範與干擾佔20%,再來依序為不懂管教的方法佔17%、無法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佔14%、社會價值觀混亂佔12%、沒有時間佔6%
第一個選項的共同教養者的分類不清楚。到底是因為夫和妻的教養觀念不同,還是夫妻和公婆的觀念不同,還是老師和夫妻觀念不同?這選項根本就有問題。
現在的確很多家長的觀念很老師相差甚多,在結尾部分提到的「前提三:管教者立場一致,才能事半功倍,父母與教師應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協助孩子成長。」真實的情況是,家長和孩子連成一線,共同欺負老師。
以下可是真實案例:
昨天一位同事來跟我講班上發生的情形:他要求某位同學把聯絡簿拿出來,因為那位同學常常偷改作業(都五年級了還幹這種事情),考試成績自己填 100 分,老師說,XX,請你把聯絡簿拿出來給我。
那位同學這樣回答他:「叫什麼叫?你們老師就只會恐嚇我還會幹嘛?」
那位老師當場怒火中燒,但是往後退了一步,以免自己失手揍了那小孩。←超可憐的老師啊,好忍耐。
老師跟小孩講話的口氣很平緩,可是卻落得這種回答。孩子會講這種話不奇怪,肯定是家裡家長常常對孩子這樣講。這位同學的家長跟安親班老師抱怨:學校老師都沒看到我家小孩的優點。←優你個屁,各位啊,真的,看過一次那個小孩,真的找不到優點。若要說是優點,應該是很會吃吧。
這位同學最近還常摸女生的身體,嚇得同班女生哇哇大叫。上次一次更離譜的是,幾乎都快親到女生的嘴了,老師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的回答是:「誰叫她電到我?」
幸好不是我當場聽到,我覺得自己的理智線都快斷裂了~怎麼會有這種寡廉鮮恥的人啊?我想以後如果發生什麼社會案件,他應該也會回答誰叫對方來惹我這種話吧。
這位同學的家長當然也是袒護自己小孩到無法無天的地步,據說稍有不如意,就要去教育局告老師。這小孩的低年級導師被弄得快精神衰弱。現在到了高年級,只有變本加厲。
遇到這種家長,也難怪第二篇報導中段提到的一個部分正是現在老師心情的寫照:
「對於什麼是「適當的處罰」,家長和老師的態度不一致, 老師動輒得咎,怕父母嗆聲,乾脆放棄管教。而父母知道不能打罵小孩,卻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加上媒體和網路大量曝光價值觀混淆的訊息,造就這一代孩子成為需索無度、缺乏責任感的『被寵溺兒童症候群』」
大家聊天討論學生的時候,我已經感受到不少老師都是抱著這種想法。大家不要跟薪水過不去,不要跟退休金過不去。孩子帶一帶,忍一忍兩年就過去了,工作和退休金可是一輩子啊!之前我就討論過很多次,老師這個職業已經昇華到服務業了。
家長=金主
學生=顧客
老師=服務生
教育局=管理服務生總部
稍有不如意,金主就去跟總部抗議。所以當然我們做服務業的,要好好「奉侍」顧客和金主。現在付出真心有誰要在意?金主只想看到:一、好成績、二、一堆獎狀。可是沒有人去檢視,我的孩子夠不夠努力?我的孩子有沒有付出?在畢業典禮上面,沒有通通有獎,家長還打電話來罵:我小孩讀了六年,怎麼可能連一個獎都沒有。←家長都這樣寡廉鮮恥了,小孩還能有什麼獎啊?
所以結論就是:那些繼續寵壞孩子的家長,什麼時候會吃到惡果我不知道。當服務業的,要全心全力服務。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要跟錢過不去。 2010-03-21 09:18:54
芝城"特許公立高中" 弱勢生全上大學公視(2010-03-13)
偏遠地區或是先天條件較差的中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國內「繁星計畫」最重要的目的。而國外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在美國芝加哥南區一所「特許公立學校 」,今年度畢業的一批107位學生,統統都符合上大學的資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一起來看看。 金恩4年前依法申請政府補助,在以非洲裔為主的芝加哥南區,創辦這所特許中學。當時只有百分之4的學生功課還跟得上,平均程度相當差。 為了激勵學生,金恩設計了特別的領帶,並要求學生隨時服裝筆挺,果然在學生心裡建立了榮譽感。其次,每個入學的學生會領到一只手錶,意思是要學生上課不要遲到。當然,光是這樣還不夠。這間學校的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半。換言之,他們比其他中學生多出72000分鐘的上課時間,幾乎等於多念一年。 這種特許公立學校,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行。由政府出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學校,也就是說,創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定特別的校規。 例如提姆金恩的做法就是,這間學校只收男生,因為他希望這群大男孩,把過人的精力拿來念書,而不是去泡妞。果然,今年度畢業的107位畢業生,不必經過特別加分優待,統統都獲得4年制大學院校的入學許可。這在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因此,這類型的特許中學,在很多地方,人氣遠超過傳統的公立學校,成為一般家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首選。記者徐家仁報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3/2881268.html
給台灣的高中職教育建議:三種學校類型與課程安排
第三類型是特許的公費民辦的高中職。這種學校在台灣還沒有出現,因此特別說明一下。 這種學校的收費比照傳統公費公辦的高中職,完全免費或是只收很低的學費。 ...
http://blog.udn.com/ubhuang/3822170
芝加哥州立大學發布的一項最新的、關于特許高中成效的首次研究成果顯示:
芝加哥市進入特許高中的學生,高中畢業率比普通高中學生高7%,進入大學的幾率比普通高中學生高11%。
研究也發現:特許小學和初中的學生並沒有比普通小學和初中的同齡人取得更大的學習成就。
該項研究參與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社會科學家布萊恩?P?吉爾認爲:這一可喜的研究成果對于政策制定,以及未來特許學校研究都非常重要。
目前,美國特許學校的數量已經超過4000所,特許學校也是公立學校,但不對其運行進行行政約束。
芝加哥研究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對高中的分析:他們選擇了1000名8年級進入特許學校的學生,這些學生隨後有的轉入了普通公立學校,有的繼續留在特許學校。因此在8年級時,這兩組學生在人口統計學和成績水平方面都相似。結果表明,與普通公立學校的學生相比,仍然留在特許學校的學生大學入學考試分數更高,高中畢業率更高。
專家認爲這一研究非常嚴謹,但這一發現是否普遍適用于其他州的特許高中,仍舊需要研究。
西密歇根大學教育學教授蓋瑞?W?米隆提出:由于學校改革的原因不同,因此每所特許學校都有不同的特征。目前對特許學校成效的評價主要集中于學生成績,超越學生成績進行評價的研究更加需要。
http://reform.snedu.com/reformfiles/2008-12-1/xfkg/c6bf1722-9725-453f-bad4-f6a35bc3b7b2.html 2010-03-14 11:58:01
蓋茲:美國教育危機更甚經濟危機【工商時報09-07-23劉聖芬
全球首富、微軟公司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語重心長地道出美國的教育危機更甚於經濟危機。周二他應邀在費城舉行的「美國各州立法會議」年度峰會上發表演講指出,美國身處經濟危機才一年多,但身處教育危機已有數十年。
近年來將其財富與精力投注在慈善活動上的蓋茲,對台下滿座的與會人士表示,美國每個教育層級的表現漸漸落在世界其他國家之後,這反映出在「老信念與壞習慣」運作下的羸弱教育體制。
蓋茲表示,州議員們有責任做出所需的改革,尤其是在如何花用聯邦振興經濟基金中以教育為目標的1,000億美元款項。他指出,這筆振興教育的款項,應可發揮比刺激經濟更大的作用。這位慈善企業家說,「它應可刺激我們重新思考經營學校的方式。我們需要把成績更加量化,並使教育體制更負責任。」
蓋茲首先把重點放在大學須做的改革上。他說,美國的大學生畢業率自1970年代起就未見攀升。
他說,為提高大學生畢業率,決策者第一步要「找出好大學,第二步要在誘因上做出重大變革」。他指出,大學需要更好的方法來評量哪些計畫能幫助學生成功,以及哪些經費誘因可鼓勵學校提供可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的課程與諮詢服務。
蓋茲接著話峰一轉,談到他以「讓人嚇一跳」來形容高達30%的高中生輟學率。此比率在少數族群學生中躥升到幾近50%。
為抑制此一情況,蓋茲認為決策者應考慮發展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模式。特許學校一方面具備公立學校低學費的優點,另一方面又有私立學校重視經營業績與教學質量的優點。
蓋茲指出,科技可在教育改革上扮演關鍵角色。他說,「試想有人創造出可吸引小孩並讓代數變得有趣的線上電玩遊戲。」
周二稍晚,蓋茲還接受美聯社的訪問,談到改善線上授課(online lecture)質量與搜尋性的重要。他說,對社區大學與其他財務吃緊的學校而言,線上教學可能是教導基礎課程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他並指出,學校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花在學生導向的討論與實驗課上。
另參本館: 美國價值1 美國價值2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06252
忝為台大校友的館長最近很堵卵,不論看到跟著洪蘭教訓台大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專家叫獸,或幫台大說話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
這些人都無知於:
1.依曾志朗/洪蘭夫婦的教改/快樂學習主張,台大學生不樂上的課,當然可以不鳥教授,而自行吃睡玩。
2.故她倆的以下批評是自作自受:
曾志朗的兒子 認為雞有6隻腳 2009.11.07
洪蘭: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2009-11-10
洪蘭批醫學生/不上課 「共筆」取巧過關 2009/11/16
台大校慶頒獎 台下學生吃睡玩2009/11/16
3.不只,如果洪蘭質疑皮紋測大腦是偽科學,那麼洪蘭的快樂學習腦神經學也是門偽科學!
詳參本館:
神童製造所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779220
《教改錯在哪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72/20060317074146
教革會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4203068
林火旺:台大症候群 別只著墨挑撥師生【聯合報10.01.23(楨:借古批今的偽道學家)
前天我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的講題是:「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這個題目我已經講過很多次,每次聽眾的反應都非常正面,所以昨天平面媒體的報導,連我自己看了都嚇一跳,因為我整個演講的主要內容不是針對台大,動機也不是批評台大,媒體報導的方式,我只能說是一種「台大症候群」—只要有人言談間對台大或台大學生有負面的意涵,立即就被擴大。
「台大學生只是聰明的動物」這句話我確實說過,但是我說話的整個脈絡是:「如果你們(學生)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前途,而從來沒有想到別人,這種思考模式就是『趨利避害』,而這種思考模式動物也會,你們和動物有什麼差別?惟一的差別是:你們是一群聰明的動物!但是『人』是什麼?人會令人感動,而會令人感動的行為,永遠都是對別人付出關懷和愛。」這段話的目的是期許學生行善愛人、關懷社會,這樣才比較夠格稱得上「人」;其實這是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精神,康德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夠從事道德行為,如果一個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根本和動物無異。孟子也說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也是這個道理。這樣論述方式是批評台大學生嗎?
我也說過:「許多人其實說穿了是吃飽飯等死。」但是我說這句話的脈絡是:「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思考過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等於吃飽飯等死。」這個說法出自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說:「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與其說這句話是批評台大學生,不如說我批評的對象是:所有從來不深刻反省存在意義和價值的人。我教的是哲學,在哲學課堂上逼迫學生深思生命的道理,這也算是一種批評嗎?
不過我也常和學生說,台大得到社會最多的資源,承擔全國人民最大的期許,所以社會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看台大,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期待社會對台大的關心應該放在:如何使台大更好、社會更棒。像這樣一則報導,完全不處理我演講中一再申訴的:品德教育和幸福人生的關聯,只著墨於在我和台大學生之間挑撥離間,這對我們的社會有什麼好處?台大症候群似乎應該適可而止。(楨:林更會造症候群,另詳參本館:88水災 (二) )
「學生這樣 林老師不丟臉嗎」2010/01/22聯合報╱記者陳智華
對於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的批評,台大主秘廖咸浩表示,校方對任何評批都感激,會虛心接受、反省;但台大學生認為林火旺以偏概全,不少學生反問,林火旺是台大老師,教出這樣的學生,「難道都不必負責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32376 2010-01-23 12:09:14
暴力電玩 虛擬成真?【聯合報╱張正正/國小教師09.06.17
因為「看不順眼」而「殺紅了眼」,多麼可怕的邏輯!對照現在熱門的電玩廣告詞「殺很大」,電玩所造成的影響,真的需要政府積極出面管理了!
多少青少年甚至小學生流連於網咖,而忘了寫功課甚至不回家?多少學子沉溺於隨便按幾個按鍵,就可以把對方殺到片甲不留的虛擬遊戲裡?多少人每天觸目所及的就是血流成河、橫屍遍野的電玩畫面?我想,這些「殺紅了眼」的年輕人砍人時根本沒感覺,因為在電玩世界裡,把對方砍得斷手斷腳、血流成河都只是遊戲。
我每天都聽得到小朋友在討論電玩遊戲,還有人告訴我父母會和他們搶電腦,甚至因為半夜打電玩而沒簽聯絡簿。下課時,學生一言不合而動手動腳的事件也屢見不鮮;甚至有個學生寒假作業三幅美勞作品都是血流成河的戰爭畫面。打躲避球時,小朋開口閉口就是「打死他、打死他」。暴力因子慢慢腐蝕他們的心,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事件則是暴力行為的展現。
希望政府能真正提出預防與管理之道,包括落實網咖管理與電玩的分級。我也奉勸所有家長,多抽空陪陪孩子,瞭解他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同時也希望那些會和小孩子搶電腦甚至自己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家長們,自己以身作則。否則難保更殘忍、更離譜的殺人事件不會再發生!
拉他一把>中時短評09-06-17
慈濟證嚴法師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特別語重心長強調:父母要疼孩子,但不能寵孩子,否則孩子會無法無天。
以新竹中輟生殺人事件為例,五位涉案青少年僅一人滿十八歲,他們在行凶前喝酒夜遊,主動挑釁並且圍毆碩士孝子致死。
此案雖在網友一人一信施壓、馬總統關切後破案,但可以想見此案只是冰山一角,顯然還有無數家庭失職下的未爆彈。
另參本館:電玩與暴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303209/20080123063022
(楨:洪蘭老公拆穿了洪蘭之子快樂學習的腦神經偽科學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上午出席生命教育論壇時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太過沈迷於虛擬世界,每天都跟一隻老鼠(電腦滑鼠)玩在一起,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反而疏離,要透過生命教育把這些年輕人拉回到真實世界。
曾志朗以自己兒子為例,他的兒子電腦桌前有三個螢幕,「一個跟我對話」,一個跟朋友聊天、一個專門寫作業,完全是一個宅男,整天都待在電腦前。
之前他發現兒子的電腦動畫成績居然只拿F,探究原因居然是裡面的雞居然有六隻腳,因為兒子的同學堅持,超市裡面賣的雞腿都是一包六隻,所以認為雞是六隻腳的動物。
曾志朗笑說,年輕一代生活經驗等同於電腦世界,只有跟「那一隻滑鼠」感情最好,但生活並非只有如此,太過沈溺於虛擬世界,會忽視真實世界,兒子同學會誤認雞有六隻腳就是最好證明。
洪蘭: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09-11-10中時 朱芳瑤(楨:不是快樂學習嗎
全世界大學都在搶頂尖人才,台灣的大學生有危機意識嗎?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撰文痛批,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散漫的態度令人搖頭。她嚴辭炮轟,「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這篇文章〈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刊登在近日出版的《天下雜誌》,提及她擔任醫學系評鑑委員,上月底到「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的評鑑訪視經驗,雖未指出系名,但外界普遍聯想到台大醫學系,洪蘭也向媒體證實。
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
洪蘭描繪她親眼見到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情形。已經打鐘了,有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啃雞腿,或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頭覺,打手機、傳簡訊的情況更不用說。
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刺刺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絲毫不尊重其他同學的上課權,視授課老師為無物,讓知識的殿堂有如菜市場。
洪蘭感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離開。但讓她驚訝的是,再回到教室查看時發現,不但原先睡覺的同學沒醒,又更多同學「陣亡」。「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不只台大醫學系學生不敬業,洪蘭文中也批評,醫生也一樣不敬業。她說,早上八時開晨會,評鑑委員發現醫生不但遲到、沒穿白袍,也還沒巡房;即便來開會了,也是坐在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鬆散令人咋舌」。
醫生紀律鬆散也令人咋舌
「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
洪蘭強調,學生應做好本分,好好學習,那些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形同「尸位素餐」,「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
洪蘭直指,國際競爭如此激烈,但台灣有學生未感受到這股壓力,浪費生命,也浪費國家資源,她看了難過,也感到憂心。若不及早覺醒,下一代到別的國家當「台傭」的擔憂,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洪蘭心情沈重,昨天早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寫完這篇文章後便關手機,也不收電子郵件,還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
洪蘭說,她也是台大人,但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就要講,不然就變成共犯。她向台大喊話,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卻沒把學生的品德教好。這樣的教育不僅走偏了,而且很危險。
相關新聞
學生》以偏概全 太誇張
評委》洪蘭不應隨便放話
檔案》醫科評鑑始自九十年
短評》大學都嘛這樣?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283+112009111000045,00.html
留言和迴響
檢舉這個問題跟她夫婿倒是有點關係吧?應該要從十年前曾志朗與李遠哲等推動的失敗「教改」的成果。妳現在所見到的這批學生,不正就是教改實施後所改造出來的學生嗎?...何不回去問問妳先生或李遠哲等當時的理念緣由為何?事後放馬後砲有失公允。
台大校慶頒獎 台下吃睡玩2009/11/16
‧ 洪蘭批醫學生/不上課 「共筆」取巧過關
‧ 醫學生想自省 反被譙
‧ 台大校長李嗣涔:洪蘭批評的是普遍現象
‧ 面對批評 台大生:不必反駁要改進
‧ 吳清基:選修通識 提升競爭力
‧ 吳清基:大學生態度決定機會
‧ 學生尸位素餐? 老師也要檢討
‧ 南京大學 向台灣醫科教授招手
‧ 洪蘭批醫學生/台大教授何寄澎:該補修教養課 2009-11-16 10:19:10
新課綱實施5年 文理補習班增966家 2024-10-11
108課綱實施後補習班家數不減反增!教育部統計,108課綱實施5年多,「文理補習班」增加966家,招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更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學者對此表示訝異,因為補習班數量增加,與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背道而馳,而若小學生補習是為了進入私立中學,問題更嚴重。
教育部統計,相較於2019年,現在全國文理補習班1萬2395家,增加966家;外語類補習班3035家,減少490家;技藝類補習班2134家,減少167家。輔導學生功課及升學的文理補習班,這5年多來增加近千家。
以招生對象來看,現在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有1萬0869家、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其次是招國中生的補習班有2400家、占13.66%。國內補習班逾6成是招小學生,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教育部表示,因為少子化,家長更願意投注資源讓小孩進行能力的補強及提升,而補習班業者以客製化或小班教學回應需求,致現在文理補習班數量較2019年增加約8%。此外,國小生除課業學習,有更多餘裕學習外語、音樂、繪畫等才藝,所以補習班招收對象以國小生為大宗。
新竹市教育處長林立生說,108課綱實施後,各版本教科書多元,考試沒有固定內容,希望學生學習增加廣度與深度,但也造成家長對學習內容不確定的恐慌,因為市場有需求,文理補習班數量就增加。
教育部國教署前署長、台北市立大學名譽教授吳清山表示,他看到這樣的數據感到訝異、覺得反常,因為補習班數量的增加,跟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是背道而馳。
吳清山說,現在許多私立中學以學科成績來篩選學生,每年3、4月都可看到招生盛況,而如果很多國小生補習是
相關新聞
中國為啥中小學教育減負,越減負擔越重?
回應
因為人類社會是金字塔結構,越往上,位子就越少。
多元學習 就是更多補習
越改越爛,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