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8 07:27:57阿楨

《和解與裁減軍備》

面對霸道的美國(北約不斷東擴又要在俄周邊部署反導系統)
維爾弗裏德.洛特在《和解與裁減軍備》(麥田,2000)結論所言:
「儘管有人反對,但是緩和(及裁軍)政策持續地獲得成功」。
未免太活在蘇聯瓦解的歡呼聲中了。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首度舉行於1963年,談判雙方的美蘇兩國,目的在於減少雙方毀滅性核子武器。而首次談判也成功簽訂《禁止空中、外太空、水下核子試爆條約》
除此條約,1980年代之前因大規模毀滅武器多集中於美、俄之核武存量,因此此類限武談判都集中於美、俄兩國,如何避免核災難成了美俄兩國的共識,也成為雙方談判的主要動因,而此談判即使於蘇聯解體後,仍然繼續。
1963年8月5日,談判主要目的:禁止空中、外太空、水下核子試爆。
1968年7月1日,主要目的「禁止核子武器擴散」。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莫斯科,簽訂「第一階段限武條約」(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簡稱SALT Ⅰ)。
1974年,美國福特總統與蘇聯共黨總書記布裏茲涅夫達成第二階段限武談判並於維也納簽署「第二階段限武條約」(SALT Ⅱ),但這個條約始終未於冷戰前取得美國國會及蘇俄黨中央批准生效。
1985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俄領導人戈巴契夫召開「美蘇核子與太空武器問題談判」並於1987年12月簽訂《蘇聯與美國關於銷毀中程與較近程飛彈條約》(Intermediate 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INFT)。該條約正式宣告兩方銷毀雙方現有核武的百分之五,該談判促成美蘇軍備競賽速度減緩。
1991年,布希與戈巴契夫於莫斯科高峰會議中正式簽准「第一階段戰略武器裁減條約」
1995年,美俄相繼通過(START Ⅰ)及(START Ⅱ)條約,正式承認限武談判成果,兩國將在2007年以前將兩國的核子彈頭裁減到3000至3500枚之間。並繼續談判「第三階段戰略核子武器裁減條約」(START Ⅲ),預定將兩國擁有的核子彈頭進一步削減到2000至2500枚之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7%95%A5%E6%AD%A6%E5%99%A8%E9%99%90%E5%88%B6%E8%B0%88%E5%88%A4

美俄可能兩年內簽署關于削減戰略武器的新條約 

    2007年7月14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俄總統普京(左)主持國家安全會議。俄羅斯總統新聞局當天說,俄總統普京已經簽署命令,決定俄羅斯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以及與其相關的國際協議。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道,俄羅斯與美國很可能在2009年年底前簽署關于削減戰略武器的新條約,雙方目前仍在就一些原則性問題的分歧進行談判。
    俄羅斯總統助理謝爾蓋?普裏霍季科透露:“雙方約定,在起草新條約的同時,必須保留《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中一些有益和必要的條款,並根據雙方協商使其繼續生效。我們將從這一點上開展下一步的工作,盡管為了使雙方立場接近還要做很多的工作。”他補充說,如果付出更多努力,那麼這個條約可能在2009年年底之前起草完畢。
    美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1991年7月31日由戈爾巴喬夫和老布什簽署的,並從1994年12月起生效,有效期至2009年12月5日。雖然該條約在簽署5個月後蘇聯就解體了,但目前仍在美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等國生效。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已經完全解除了戰略武器能力;美國和俄羅斯則均聲稱,所擁有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艇彈道導彈、重型轟炸機等戰略運載工具總數已控制在1600件之內,其所攜帶的核彈頭在6000枚以內。
    隨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在1993年出臺,條約規定將部署在戰略運載工具上的核彈頭總數分別削減至3000和3500枚,並銷毀所有分導式陸基洲際多彈頭彈道導彈。但是該條約最終沒有實行,後來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布什又在2002年5月24日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2007年7月,普京和布什在緬因州肯納邦克波特商定雙方開始起草新協議,以取代2009年到期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目前,俄羅斯和美國正在就簽署新條約草案進行談判。普裏霍季科證實,美方“準備承認新條約具有法律效力”。
    普裏霍季科也指出,俄美之間在簽署新條約的一些原則性問題上仍存在實質的立場分歧。他說:“我們認為,對武器庫內核彈頭的數量應當明確做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形成文件,那才是透明的和讓人一目了然。但他們(美國)沒有準備好,而我們正在這樣做。”
    普裏霍季科透露,美方只希望以俄美總統2002年在莫斯科簽署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作為基礎,再加上某些透明和增加互信的措施。至于受條約限制的對象,美方希望能夠僅限于部署在運載工具上的核彈頭,這樣庫存的核彈頭以及戰略運載工具就不會在條約所管轄的範圍內。
    普裏霍季科說:“我們永遠也不同意這種立場。因此,需要美方立場有實質性轉變,我們才會簽署用于取代《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新協議,但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美國有實際行動。”
    另據報道,俄羅斯海軍高級將領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4日說,俄羅斯海軍打算今後擁有總共5至6個航空母艦戰鬥群。
    “一艘航母就是一個係統,”維索茨基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已評估係統利弊,認為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應該在今後擁有5至6艘航母。”維索茨基說,研究正在展開,以最終確定俄羅斯未來航母的設計方案。
    由于其他航母已退役或被賣到其他國家,俄海軍目前僅存“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針對俄羅斯的新型彈道導彈,維索茨基說,俄羅斯將在今年完成對“布拉瓦—M”型海基彈道導彈的試射任務。(解放日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4/06/content_7928491.htm

反制美國戰略緊逼 俄暫停執行裁軍條約事出有因 

    俄羅斯總統新聞局11月30日宣布,普京總統已簽署了有關俄聯邦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法案。根據這項先後由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和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批準的法案,俄羅斯將于12月12日正式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又稱《歐洲常規裁軍條約》)是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于1990年簽署的第一個常規裁軍條約,華約和蘇聯的解體導致該條約執行的政治和安全環境發生變化,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首腦會議于1999年通過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議》。俄羅斯議會2004年批準了這份文件,但迄今沒有一個北約國家批準這一協議。俄方堅持認為,北約東擴後其成員國拒絕履行並拖延批準該條約,其目的是不斷加強“單方面”軍事優勢。
    今年以來,美國執意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導彈防禦係統,這一舉動導致俄羅斯國家安全面臨日趨嚴峻的現實威脅。按照普京的說法,考慮到國家安全正受到威脅的特殊情況,俄羅斯必須採取刻不容緩的應對措施。為此,普京7月14日正式簽署命令,決定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以及與其相關的國際協議。俄外交部當天將這一決定向有關締約方作了通報,並強調俄方將在150天後的12月12日正式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俄羅斯與美國和北約國家的關係是影響歐洲和平穩定的關鍵因素。俄羅斯作出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決定使困境中的雙邊關係“雪上加霜”。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不久前表示,北約認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是歐洲安全的基石之一,希望俄羅斯不要做出“不可逆”的舉動。美國白宮在“深感失望”的同時,希望與俄方繼續通過對話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由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原則立場上相去甚遠,雙方圍繞這一問題進行的磋商始終是無果而終。有分析認為,俄方最終作出暫停執行條約的決定,既是對歐洲締約國遲遲不批準條約的回應,也是對美國堅持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係統的反制。
    普京最近在俄軍高級將領年度會議上明確指出,俄羅斯不得不採取暫停履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措施,以應對北約不斷增強實力的做法,而俄武裝力量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提高戰略核力量的戰鬥準備,必須處于對任何敵人進行快速有效打擊的狀態。有分析指出,俄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將意味著俄不再受任何常規武器限制規定的約束,俄武器裝備的實際數量將可能根據國際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需要而定,同時俄將暫停提供常規武器相關信息,並拒絕接受核查。這一點正是今後讓北約國家最“傷腦筋”的關鍵問題。
    俄外長拉夫羅夫日前表示,除了俄羅斯以外,華約的其他成員國已經全部加入了北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在各締約方批準《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議》後,這一問題才能得到解決。輿論認為,俄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並不意味著徹底退出該條約,其根本目的則在于著力突出維護本國安全利益的堅定立場。俄外交部已明確表示,在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法案生效後,俄仍將準備與有關國家就軍事政治領域的戰略安全問題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人民日報莫斯科11月30日電 于宏建)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01/content_7178471.htm
 
裁軍

通常指把軍備裁減到與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合理地相適應的限度。但在各國提出的裁軍方案中,除限制軍備外,也出現過廢除軍備的建議。裁軍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調整、限制與裁減武裝部隊和裁減武器裝備、禁止和限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削減軍事支出,等等。
  歷史發展 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導致軍備競賽。帝國主義大國間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孕育著新的軍事衝突,裁軍問題從進入20世紀以來已成為國際談判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在一些著作中有所論述。有些國家的國際法著作甚至認為,“裁軍原則”已是國際法的主要原則之一。
  關於限制軍備的協議,20世紀以前也曾有過。1787年8月30日的英法條約,就特別提到限制建造軍艦和互相通知軍艦的配備。1817年美、英兩國間締結的《拉什-巴格特協定》,通常被看做是裁軍史上最早的一次成功的嘗試。根據這一協定的規定,兩國限制在美國與當時英屬加拿大之間邊界大湖區部署的軍艦的數目、大小和配備。
  1899年為“限制軍備和討論防止國際紛爭的和平手段”而召開的第一次海牙會議,未能就裁減軍備達成具體協議,僅聲明各國有“減縮軍備的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軍備競賽與戰爭爆發間的密切關係在1919年 6月28日簽訂的《國際聯盟盟約》中獲得了國際承認。盟約規定,“為維持和平起見,必須減縮各本國軍備至適足保衛國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國際義務的最少限度”。為此,採取了一些具體步驟,于1920年設立了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常設軍備諮詢委員會,1925年12月設立了裁軍會議籌備委員會。1932年2月,正值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和列強間已重新開始軍備競賽之際,裁軍會議開幕,有64國的代表參加,但未獲任何結果。此後裁軍會議雖時斷時續地舉行會議,但在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和擴軍浪潮高漲的情況下,于1934年6月散會後未再復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國間舉行了一系列裁軍談判並締結了條約,其主要內容是限制海軍軍備。1922年,在9國華盛頓會議期間,美、 英、法、意、日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確定美、英、日、意、法按5:5:3:1.75:1.75的比例來配備各國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1930年在倫敦簽訂的《限制和裁減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了限制海軍軍備的進一步措施。依照1935年6月18日德國和英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換文》,德國同意將來德國海軍軍力同英聯邦各成員國總的海軍軍力比較應為35:100的比例。 在日本通知廢止1922年和1930年兩條約後,1936年美、英、法間締結《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各類軍艦的排水量和武器配備做出了限制的規定。此外,1923年的《中美洲國家限制軍備條約》對締約國的兵力及作戰飛機的數量作了限制,並禁止締約國獲取戰艦。
  聯合國時期的裁軍活動 1945年成立,把裁軍作為它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工作之一。依照《聯合國憲章》第11條和第26條的規定,“大會得考慮關於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合作之普遍原則,包括軍縮及軍備管制之原則”,安全理事會“負責擬具方案,提交聯合國會員國,以建立軍備管制制度”。由於核武器的出現,裁軍已不僅涉及常規武器,而且涉及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如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等。
  專門機構 聯合國從一開始就設立了負責限制軍備和裁軍的專門機構。1946年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設立了原子能委員會以確保原子能只用於和平目的,取締原子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與此同時,安理會于1947年2月設立了常規軍備委員會,以考慮裁減軍備和武裝部隊的措施。1952年 1月聯大通過決議設立一個單一的裁軍委員會,上述兩委員會宣告解散。1958年裁軍委員會擴大,包括了聯合國全體會員國。1978年第一屆裁軍特別聯大通過決議,設立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組成的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以取代1952年設立的委員會。自1979年該委員會的首屆會議起,中國參加了它的工作。
主要議題 裁軍是聯合國的一個持久的辯論主題。自1946年第一屆聯大起,聯合國便開始討論裁軍問題。1959年聯合國大會將“全面徹底裁軍”項目列入議程,裁軍遂成為歷屆大會的辯論項目之一。在大會辯論的發言中,許多代表認為,軍備競賽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經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應該把裁軍節省下來的資金轉用於全世界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1969年,聯大在其決議中宣佈,20世紀70年代的十年為“裁軍十年”。在不結盟國家和其他中小國家的倡議下,于1978年5~6月,召開了聯合國大會關於裁軍問題的特別會議。會議通過的最後文件中認為,“裁軍和軍備限制,特別是核領域的裁軍和軍備限制,是防止核戰爭危險,加強國際和平與安全和促進各國人民的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從而促進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達成”,並認為,“一切國家都有責任為裁軍領域的努力作出貢獻,一切國家也有權參加裁軍談判”。1982年6~7月,召開了第二屆裁軍特別聯大,但會議未取得成果。
  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 在聯合國之外,但又與聯合國有聯繫的一個重要的多邊國際裁軍談判機構。前身是1959年美、蘇、英、法四國外長會議決定設立的十國裁軍委員會。該委員會1969年改名為裁軍委員會會議。1978年討論裁軍問題的特別聯大決定改組裁軍委員會會議,擴大其成員,成立新的裁軍談判委員會。1984年起改名為裁軍談判會議。自1980年起中國參加了它的工作。
  有關限制軍備的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締結了一些同限制軍備有關的多邊。1959年 12月1日美、英、蘇等12國簽訂的《南極條約》規定,“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例如建立軍事基地、建築要塞、進行軍事演習以及任何類型武器的試驗等等,均予禁止”。1963年8月5日蘇、美、英締結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1967年 1月27日簽署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規定,“不在繞地球軌道放置任何攜帶核武器或任何其他類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實體,不在天體配置這種武器,也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層空間部署此種武器”。1967年 2月14日拉美國家締結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條約》。由聯合國及其機構提出供簽署的條約還有1968年7月1日簽署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1年2月11日簽署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條約》,1972年 4月10日簽署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和儲存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1977年5月 18日簽署的《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此種技術所可能產生的現象是:地震,海嘯,一個地區的生態平衡的混亂,氣象現象的改變,氣候類型的改變,海洋潮流的改變,臭氧層狀態的改變,電離層狀態的改變),1981年4月10日簽署的《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此外,蘇美兩國也簽署了關於防止核戰爭、限制反導彈防禦系統及戰略進攻武器、限制地下核子試驗等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裁軍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立以來,一貫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歷來贊成爭取裁軍的鬥爭,支援第三世界及其他中小國家提出的一切合理主張,而且自己也提過一系列旨在實現真正裁軍的建議,並採取了許多實際步驟。
  1952年7月13日,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對1929年8月7日以中國名義加入的1925年《關於禁用毒氣或類似毒品及細菌方法作戰議定書》予以承認。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我們已經從軍隊中復員了451萬多人,我們1955年預算規定的國防費支出也只佔支出總數的24.19%”。1960年1月21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議中指出,“儘管美國拒絕了朝中方面提出的從北韓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的合理建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8年仍然主動地撤出了北韓”。1960年8月1日,周恩來總理提出“亞洲和太平洋沿岸各國包括美國在內,簽訂一個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約,把這整個地區建成為沒有核武器的地區”。
在蘇、美、英三國簽署《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前夕,1963年7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嚴正指出三個核大國“企圖通過這個條約,鞏固自己的核壟斷地位,而把一切受核威脅的愛好和平的國家的手腳束縛起來”。中國政府建議:“全世界所有國家,有核國家和無核國家,莊嚴宣佈:全面、徹底、乾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具體地說,就是:不使用核武器,不輸出核武器,不輸入核武器,不製造核武器,不試驗核武器,不儲存核武器,把世界上現有的一切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統統銷毀,把世界上現有的一切研究、試驗、生產核武器的機構統統解散。”聲明並提出為逐步履行上述義務首先應採取的措施。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建議召開世界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的聲明中指出,面臨日益增長的核威脅,“中國進行核子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政府鄭重宣佈,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1966年5月9日中國進行含有熱核材料的核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1969年 9月23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子試驗的報道,以及歷次其他核子試驗的報道中,都表明瞭中國研製少量核武器是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反對其核訛詐並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貫立場。1971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蘇聯提出的召開五個核國家會議的建議發表的聲明中,也再次申明中國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及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恢複合法席位後,中國代表在歷屆聯大及其第一委員會的發言中,都重申中國歷來贊成裁軍和在核武器問題上的主張,並指出,軍備遠遠超過保衛自己安全的需要的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必須首先承擔明確的義務。
  1973年8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應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要求籤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條約第2附加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當事國承諾充分尊重拉丁美洲的非核化地位,不對該條約締約國使用核武器或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脅。中國政府還在聲明中保證不在這些國家和這一地區試驗、製造、生產、儲存、安裝或部署核武器,或使自己帶有核武器的運載工具通過拉丁美洲國家的領土、領海和領空。聲明同時指出,中國政府簽署該議定書並不意味著改變對該條約中肯定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的一貫立場。
  1979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致聯合國秘書長K。瓦爾德海姆的信中,就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首屆會議審議《綜合裁軍方案》問題指出:①爭取裁軍的鬥爭應立足於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反對超級大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的總的鬥爭任務,並成為該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②兩個超級大國必須首先裁軍。③應把核裁軍和常規軍備的裁減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並結合起來進行。④超級大國應承諾首先削減軍事開支,停止軍備競賽,把節省下來的資金轉用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⑤裁軍和安全問題,應由世界各國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審議。1979年5月15日,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首屆會議上提出關於《綜合裁軍方案》主要內容的建議。1982年 6月11日中國代表團團長在第二屆裁軍特別聯大聲明,“如果兩個超級大國率先停止試驗、改進、生產核武器,並把它們的核武器裁減50%,中國政府願意與所有核國家一起承擔義務,停止發展和生產核武器並進一步裁減直至完全銷毀核武器”。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4404/2007/07/24/1965@1689931_2.htm


 

阿楨 2024-04-02 02:23:27

美暗鷹高超音速飛彈原型最快年內完成 1枚成本飆到13億 2024/03/29 中時

洛馬和美國陸軍正在「暗鷹」(Dark Eagle)高超音速飛彈系統上獲得穩步進展。儘管目前各式「暗鷹」零組件在測試階段遭遇一些障礙,但五角大廈仍保持樂觀。美國軍方內部消息人士暗示,最快可能在 2024年看到「暗鷹」原型。
然而,《保加利亞軍事網》28日報導,焦點正逐漸轉向不斷攀升的成本。如今美國分析家對「暗鷹」系統內每枚飛彈的價格節節高漲表示擔憂,美國國會預算處估計,價格高達 4,100 萬美元(約13億台幣)。
相對的,美國配備核彈頭的核威懾骨幹「三叉戟2型」(Trident II)飛彈,成本還少了1000萬美元。隨著「暗鷹」零組件面臨測試挑戰,令人不禁納悶,這價格是否還會進一步上漲。
而中、俄等國正不斷開發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系統,其中北京位居領先地位。而設計「暗鷹」這類遠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就在於遠距離壓制敵方「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並鎖定其他高價值/時間敏感目標加以攻擊。
  回應
又是騙錢計劃的一項,,中美已全面攤牌了,光是制造彈體的高耐熱材料美國就買不到價廉物美的大陸貨了!反正美國軍火也已被俄烏戰爭證明是破產淘汰品了,繼續騙錢!
不盡是買不到便宜貨, 是根本做不出來。
研發中的飛彈不代表有用,美國現在研發好像有問題,一般都是先研究飛彈推力的發動機,等發動機成功才去結合飛彈驗證氣動力,導控,結構等等,要試了又試都沒問題才會交給部隊,但現在美國沖壓引擎還屢試屢失敗,那整顆飛彈怎麽會成功。
被俄中领先雨年後, 老美似平終能造出高超音速飛彈了。這樣, 老美可能是世界第三個國家擁有此導;也可能是第五個擁有者, 排在俄中伊朗胡塞之後。
如果要打掉中俄,至少五百萬枚。

逾4兆!美國哨兵洲際飛彈 成本暴增37%慘遭調查 2024/03/29 中時
美國空軍下一代洲際彈道飛彈計畫預期成本暴增37%,來到4.2兆左右,原因是大量軟硬體設計都已經過時,包括對核彈發射井和連接電纜,都需要開挖以及修改升級,暴增的成本,已經觸發了美國用來避免國防預算大幅失控的法案。
  回應
過時的東西太多,美國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持新的任何軍備計劃,大陸的可都是新造的第三代第四代導彈,還是極音速無法攔截的導彈,每天在替美國吹牛的媒體,真是在用嘴炮欺騙大眾來抗中。

阿楨 2023-08-18 08:45:32

奥本海默啟示:造原子彈的英雄頂不住政治迫害 2023/08/18 中時

電影《奧本海默》成功地表達了科學在政治人物操弄下的荒謬結局,也強烈諷刺了惡毒的麥卡錫主義政治鬥爭。而後者在目前美國近幾年來快速升高的反共氣氛下,尤其具有針砭社會與警惕政治迫害的現實意義。
目前美國社會又有一大批從中國、俄羅斯或東歐移民美國的科學家,正在接受無休止政治指控與忠誠調查,其中絕大部份都證明是冤案。這些與學術或科技界睏關的政治審查正在撕裂美國社會,造成許多曾經生活或有人在共產主義國家的新移民極大的困擾,也扭曲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追求的國家正義。《奧本海默》導演諾蘭最後這一段舖陳,藉由美國猶太移民後裔奧本海默的歷史,很顯然是對美國社會的極右政治風潮敲響警鐘。

阿楨 2022-07-11 07:48:31

核魚雷來了 俄軍終於將其最令人恐懼的武器投入使用

  全球最長的核潛艇——排水量近3萬噸的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2022-07-08正式交付。儘管俄方宣稱這是一艘“能在偏遠海域進行各式科學考察和救援行動的研究船”,但西方卻普遍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它攜帶的6枚“波塞東”戰略核魚雷上。
  對,就是俄總統普京將其與先鋒高超音速導彈、薩爾馬特洲際導彈並列的俄軍戰略大殺器之一的“波塞東”戰略核魚雷。
  別爾哥羅德號屬於奧斯卡II級的改進型。其艇體非常寬,兩側容納24枚巨大的花崗岩反艦巡航導彈。經過現代化後,已被72枚口徑遠端巡航導彈或縞瑪瑙反艦巡航導彈所取代。別爾哥羅德號加長了達到183米,水下排水量超過2.4萬噸,比蘇聯時代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還長,是全球最長的核潛艇了。
   波塞冬2015年亮相,配備百萬噸級當量的戰略核武器,可以自主航行數千英里。“它可以穿透反潛網路,在敵人在沿海地區爆炸,不但能摧毀重要經濟設施,還能通過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在敵方國家領土範圍內造成毀滅性破壞,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用於軍事、經濟或其他活動。”
  俄一直抱怨美國發展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歐洲的戰略失衡。波塞冬和別爾哥羅德號的組合,提供了一種躲過美國反導系統防護的核運載工具,進而可以削弱美國在戰略反導方面的優勢。
  “別爾哥羅德”號可以搭載大量載人和無人潛水器
  別爾哥羅德號還可以作為用於深海任務的各種載人和無人潛水器的母艦,但並非為科研,而是用於間諜活動、深海救援和其他特種作戰任務。例如調查、操縱或取回水下深處相對較小的物體,例如海底電纜等。
  雖然俄海軍實力在冷戰結束後急劇下降,但其潛艇部隊仍然是五角大樓的緊迫問題。為應對俄羅斯的潛艇威脅,美國海軍已重新組建了美國第二艦隊,並在大西洋建立了一個戰區反潛作戰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