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 11:04:29阿楨

《美國時代的終結》


庫普乾(Kupchan,C.A.)的《美國時代的終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未免太好異說了,竟然預測:

對美國提出的挑戰正在迅速形成,這個挑戰既非來自于伊斯蘭世界,也非來自于上升中的中國,而是來自于統合中的歐洲。

沒辦法,不立異說(沒創見?)如何立足於國際關係學界:

查爾斯庫普乾,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和政治系國際關系學教授、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政策研究傑出學者之一,曾在第一屆克林頓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任歐洲事務主任,定居于華盛頓。


美國時代的終結>譯者潘忠岐

一個輝煌的時代總有一些名不符實的轟轟烈烈,尤其在強大得不容置疑的時候。最大的威脅不僅在于其內,更來自于視而不見的新生力量的崛起,不可阻擋的歐洲融合的節拍就這樣吵醒了美國處心經營的帝國之夢。美國喬治城大學國際關系教授、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查爾斯庫普宸(曾任第一屆克林頓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歐洲事務主任),在他的新著《美國時代的終結》中給我們論證了一個帝國的衰落之路。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作爲惟一超級大國,其經濟規模和軍事實力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無可匹敵的程度。即使“911”事件也未在根本上損耗美國的元氣,反促其全球霸主地位更加穩固,美國主導的“單極時刻”已然升格爲“單極時代”。西方因此流行一種聲音:美國霸權造就的單極世界不僅無法撼動,而且美國時代正在回歸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
然而與主流思維相反,庫普宸指出,冷戰喪鍾宣告的並非美國的最終勝利,而是其全球主導地位走向衰亡的開始。歐洲崛起使美歐之間形成新的地緣政治對抗關系,大西洋聯盟的解體就像羅馬帝國分裂爲東西兩個羅馬一樣正在加速美國時代的終結。美國時代不會回歸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而是回歸衰落時期的羅馬分裂。
《美國時代的終結》最精彩之處莫過于對“未來美國優越地位和全球穩定可能面臨的核心挑戰”做出了獨到的判斷,基辛格在該書的封面評語中這樣寫道。作者大膽而雄辯地宣稱,美國治下的和平時代即將結束,美歐分裂將重蹈羅馬分裂的曆史覆轍,國際體系將重歸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
在庫普宸之前,對美國優勢地位會經久不衰並將再現羅馬帝國強盛時代的批判早已有之,對美國極大漠視甚至蔑視歐盟崛起地緣政治意義的傳統思維的鞭撻亦相當無情,甚至有更加冷酷的論調——“美國衰落論”。庫普宸確實難以超越,但一場戰爭成就了他和他的書。該書在2002年出版時就預見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單邊主義傾向的膨脹,並爲美歐分歧提供了頗爲精准的預測和有說服力的解釋,就好像“在電影公映之前庫普宸就已經對情節了如指掌了”。
歐洲走向統合並作爲一支新的地緣政治力量崛起是二戰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治格局中最大的變貌。即使幾乎同樣重大的另一次變貌——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也只是襯托了歐洲融合的曆史和地緣政治意義。雖然很多人並不看好歐洲崛起爲新的權力中心的能力,或者並不認爲崛起後的歐洲會生發出與美國抗衡的戰略意圖,但是庫普宸反駁了這種流行思維,認爲今天的歐洲統合將像過去的德國統一那樣,不僅能夠集聚作爲替代權力中心所需的實力,而且一定會在此基礎上滋生新的地緣政治野心。歐洲崛起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西方世界的一分爲二,並像羅馬帝國分裂爲東西兩個部分從而導致羅馬時代迅速衰退那樣,加速美國時代的終結。
在世界曆史上,新生力量的崛起打破既定均勢格局挑戰傳統霸主的例子屢見不鮮。19世紀德國的統一曾經讓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感到了咄咄逼人的氣勢,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受政治野心擴張的驅使,俾斯麥麾下的新德國無法挽回地打亂了歐洲均勢,永久性地破壞了英國大國戰略的基礎,並使其全球主導地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當今歐洲之融合與昔日德國之統一是頗具曆史意義上的類比。盡管與俾斯麥德國不同,歐盟還沒有成爲,而且不太可能成爲一個單一國家,但是,歐盟終究是一個凝聚著衆多成員國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力量的超國家實體,整合後的實力不可等閑視之。歐盟的年生産總值超過8萬億美元,相比而言,美國大約爲10萬億美元。隨著新一輪擴大的完成,歐盟的集體財富與美國持平指日可待。歐元作爲世界上主要儲備貨幣之一,正對美元的霸主地位構成威脅。雖然歐盟並沒有在軍事實力和防禦方面取得相應進展,並因而給人留下了“經濟巨人、政治矮子”的印象,但是這種狀態不會持續長久。經濟實力增強的現實將會催發這個新興實體産生像謀求“陽光下一席之地”那樣的政治訴求。德國統一就是貿易先行,緊隨其後的是政治聯盟和統一國家的建立。庫普宸堅信,歐盟一定會循著類似的軌迹,步德國的後塵。歐洲的統合不但是歐洲的事務,它還具有改寫國際地緣政治譜系的能量。它不僅會生發出對外野心,而且注定“在新的地緣政治世界地圖上成長爲一個可怕的實體”。
之所以可怕,是因爲庫普宸預言,歐洲崛起會像羅馬帝國末期的拜占庭一樣成爲獨立的權力中心,與美國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並從而導致“西方世界的終結”。當初羅馬皇帝戴克裏先爲了有效管理過于龐大的帝國疆域,將帝國一分爲二。起初,戴克裏先的改革方案在加強帝國安全、使帝國東西部分有效消除外來威脅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但是,最終,這項出于善意的政策卻因爲將權威中心一分爲二而使情況變得更糟,單極維持的和平很快便讓位于兩個權力中心之間爲爭奪優勢地位而進行的對抗。如果歐洲成爲與美國角力的另一個權力中心,單極治下的和平將被兩極對抗下的競爭取代,不僅曆史上的西方將不複存在,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將發生根本改變。
庫普宸認爲,今日世界美歐之間的分裂和對壘似乎正在重蹈羅馬帝國分裂並衰亡的曆史覆轍。因伊拉克危機而彰顯的美歐分歧,一時間成了政界和學界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對于美歐分裂的根源和大西洋聯盟關系的前景,各種分析見仁見智。庫普宸是最早意識到這種分裂的學者之一,他認爲歐洲將是美國未來要面對的真正強大的對手,他雖然並不確定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是否將走羅馬和拜占庭的老路,走向地緣政治對抗,但他認爲這方面的警示已經明確出現了。美歐之間暫時的競爭很有可能發展成爲更嚴重的對抗。
正如東西羅馬分享的共同曆史和價值觀沒能阻止兩者走向對抗與分裂,美歐之間曾經維系的紐帶現在也不再可靠。美歐分歧已經不僅表現在經濟和貿易方面,在價值觀上也出現了彼此競爭的態勢。“美國人認爲歐盟對多邊主義制度和國際法治的堅定承諾太過天真,自以爲是,是軍事軟弱的結果;歐洲人則認爲美國對使用武力的依賴太過簡單主義,自私自利,是實力過剩的産物。”庫普宸一針見血地道破了天機。
雖然由于地理上的自然分割,美歐之間不大會像羅馬與拜占庭之間那樣不斷爆發沖突甚至戰爭,但是,歐洲崛起不可避免的後果是,歐洲將成爲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新的權力中心,歐洲與美國之間會逐漸形成新的地緣政治斷裂帶,取代因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而消失的東西方之間的地緣政治斷裂帶,由美國和歐洲有效聯合構成的單一一極——西方——很快就會再現羅馬帝國式的分裂。由于自冷戰以來,大西洋聯盟一直是國際體系的基石,因此隨著“大西洋聯盟的死亡”和“西方的終結”,世界將不可避免地回歸多個權力中心之間的對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庫普宸認爲,美國時代正在回歸衰落時期而不是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庫普宸認爲,美國時代面臨的挑戰既非來自伊斯蘭世界,也非來自中國,而是來自統合中的歐洲。
http://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111

王緝思:《美國時代的終結》前言

本書作者查爾斯庫普乾教授和譯者潘忠岐博士,囑我爲《美國時代的終結》中文版寫一篇前言。其實,作者在2003年英文版的前言裏,已經清楚地交待了本書的政策含義,潘博士的譯序又對全書做了詳盡而精彩的評介。再就書論書,不免狗尾續貂。我僅想寫幾句“題外的話“,爲譯序做點小小的補充。
不同社會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奮鬥目標;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不同的生活追求。在號稱主權平等的國際社會裏,國情國力各異,各國戰略目標的差別極大。“大戰略”是大國的奢侈品,尼泊爾這樣的國家是不會討論大戰略的。同樣是大國,日本(就其經濟實力和人口來說應屬大國之列)在國家安全方面長期在美國的大傘下乘涼,很少聽日本人提起本國的大戰略。俄羅斯雖然脫胎于大戰略曾經明確的蘇聯,但其國內經濟政治制度還很年輕,形成大戰略即使不是爲時過早,也是力不從心。被庫普乾看好的歐洲聯盟,在形成統一的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還處于幼年時期,只能借助于德國、英國、法國等強國的國家戰略的合力,來尋找未來歐盟大戰略的方向。印度是大國,但還不是公認的強國。印度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它對巴基斯坦等鄰國的心態,都表明它還沒有具備構建一個放眼全球的大戰略的需要和能力。
所以,現在對討論大戰略最感興趣的,除了美國人以外,大概就要數中國人了。何謂大戰略?庫普乾的定義是:“大戰略是要確認地緣政治分裂帶,弄清潛在的全球力量將在哪裏和將以何種方式會相互産生矛盾,顯示將可能最終引發主要戰爭的裂隙。挑戰並不僅僅來自于確定這些分裂帶在哪裏,而且還在于厘清如何戰勝它們——或者至少厘清如何減弱它們的毀滅性潛能。”換成通俗的中國式語言來說,大戰略就是了解全球政治格局和力量分配,找到主要矛盾與戰爭的來源,並且提出戰勝潛在對手和減輕戰爭威脅的行動方案。
近年來中國的有關政策研究機構和學者已經發表了一定數量的國際戰略研究報告和學術著述,其中既有對美國等國家大戰略的評述,又有關于中國國際戰略的設想和建議。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的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中國人自己的國際戰略思維越來越重視。在探索中國大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庫普乾等學者的思想深度、廣度、邏輯性、曆史感、現實感和各個學科的相互交叉方面,借鑒不少有益的東西。
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從分析大戰略的概念,到評述美國學者提出的大戰略的各種不同思路,再到探討美國大戰略的國內政治背景和制約,最後提出作者本人的一套戰略思維體系和建議,行文流暢,一氣呵成。然而作爲一個中國人,我不僅關心庫普乾寫了什麽,還關心他沒有寫什麽。換句話說,假設我們要構築中國的大戰略思路,有什麽是我們必須確定而庫普乾無須考慮的邏輯前提?
首先,庫普乾提出的大戰略沒有涉及美國的國內政治穩定問題。他和其他美國人一樣,在使用“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的概念時,主要還是指來自外部世界的安全威脅。雖然9?11之後美國成立了國土安全部,對外部世界的激進勢力和恐怖主義組織滲入美國社會十分警惕,但美國人仍然沒有對他們政治制度的牢固性産生疑慮。庫普乾只是提到,在數字時代,美國要形成一個新的大戰略,需要有“反應靈活的政治制度”,更多的公衆政治參與,凝聚一種更強的國家身份(identity)。但是,中國的大戰略首先需要考慮如何維護國內政治穩定,防止外部敵對勢力的滲透。中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同美國的national security有相當大的區別,前者包含著政權穩定、政治安全的含義,正像中國的“國家安全部”翻譯爲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所顯示的那樣。
其次,庫普乾提出的大戰略也沒有明確地提到美國如何堅持其國家意識形態的問題。他反複強調的“自由國際主義”原則,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特別是美國民主黨人長期堅守的一些思想原則。美國要將什麽樣的意識形態推廣到全球,是不言自明、無須重申的事情。同時,美國人在對外戰略上盡管有許多爭論和流派,但主要分歧是政策、策略和手段上的,而不是價值觀上的。美國在國外追求的意識形態目標同它國內的意識形態是一致的,同它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也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大戰略就必須考慮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必須講明中國不欲將國內堅持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推廣到國外,但又要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到資本主義。一個堅持共産黨的一元化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對世界意味著什麽,也是庫普乾等美國學者反複思考而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正因爲如此,庫普乾在本書中評論道:“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不可能預測它的意圖將會如何變化,以及它同美國的關系是走盎格魯-美利堅關系緩和的良性道路,還是走盎格魯-日耳曼對抗和戰爭的惡性軌迹。因此,美國還沒有獲取足夠的信息來決定它應該爲中國雄心留出空間,還是果斷地尋求封鎖它的發展道路。對于華盛頓來說,以對歐洲讓步的方式通融中國,將是天真的,北京的意圖很可能需要制約。但是,認爲中國已經是對手需要進行嚴厲遏制的假定,也是一樣站不住腳的——而且可能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美國能夠承受對中國采取等待和觀望態度。盡管悲觀主義者發出了最響亮的警告,但是中國並不具有成爲美國主要競爭者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庫普乾對中國和美國對華政策的這種觀察,在美國政界是有代表性的,是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思想,即在同中國交往中既合作又制約,繼續觀望,“兩面下注”。因爲中國在美國大戰略裏的地位同美國在中國大戰略裏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所以兩國相互戰略定位裏的這種不確定性,對中國人發展自己的大戰略思路構成了更大的挑戰。

第三,庫普乾的大戰略思路裏,基本上不包括美國自身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共産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這樣,中國的大戰略就必須明確地將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經濟發展戰略作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十六大報告裏說到發展是第一要務,說到“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還說到“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這“三個第一”是一種什麽樣的協調關系,決定了中國大戰略的出發點和邏輯前提。
除此之外,庫普乾當然無須考慮美國的國土統一問題,而中國的大戰略必須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我認爲盡管中國學者能從美國人的大戰略研究中受到啓發,但是中國面臨的“問題領域”(issue areas)、對國家利益的界定,以及國家戰略目標,從形式到內容都跟美國十分不同。我也一直認爲,在沒有對上述若幹有中國特色的問題研究透徹之前,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或國際關系理論的時機尚未成熟。
當然,對中國國際戰略的研究來說,還有一個決策環境和輿論環境的問題。庫普乾說,“盡管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政府內部關于大戰略的討論極少,但是某些外界思想家卻做得很好。在爲數不多的仍對思考大戰略問題感興趣的分析家中,一個相對生動活潑的辯論已經慢慢形成。”庫普乾和本書中提到的“某些外界思想家”,如弗朗西斯?福山、塞繆爾?亨廷頓、托馬斯?弗裏德曼、約翰?米爾斯海默、保羅?肯尼迪、羅伯特?卡普蘭等人,大都曾有過從政經曆,或同政府關系密切,所以在政府內外有關美國大戰略和外交政策的辯論形成了一個網絡,一種互動。在中國,過去學者和政府官員缺乏溝通的情況正在逐漸改變,出版界和媒體也比過去更爲開放地探討戰略問題。在這種有利環境下,本書的出版應能對對中國的大戰略研究起一點小小的推動作用。
阿楨 2024-06-08 02:40:28

再為「鐵桿兄弟」說話 普亭: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有效 2024-06-07 世界日報

繼日前駁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5日再為中國發聲,他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企圖以某種方式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並指中國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美國能源專家也指美總統拜登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可能是「致命錯誤」,因為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相關新聞
俄總統普京: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更有效,已成為俄專家的普遍共識
拜登:中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厭」
拜登再覇大夢:先打敗俄國,再打敗中國!
  回應
拜登的正確說法是:美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喜」
拜登的打敗俄中比川普的「讓美國再偉大」 更荒謬。

阿楨 2023-10-28 09:06:18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阿楨 2023-01-19 09:07:50

古代朝貢體系會在中國現代出現嗎? 2023/01/18
  回應
 美國就是實際的朝貢體系,而且比朝貢體系更黑,中國朝貢體系只是形式上不平等,但是你除了稱臣之外,其他經濟上是賺的,中國不會干預你內政和誰當國王,美國是不僅經濟剝削,還嚴重干涉內政,控制媒體和核心的技術管道和產業。
 你說的這個不是朝貢體系,是奴隸體系或者說黑社會體系。朝貢體系是雙方自願的。

失敗的顏色革命 2023/01/18 文大教授周陽山

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不是一次失敗的顏色革命?顏色革命指的是美歐國家以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為名,運用示威、抗議及暴動等手段,顛覆在地政權,輸出革命經驗,並實現「美國優先」與「西方優越論」的價值。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政變,也可說是流產的革命。

顏色革命_百度百科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美國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 維琪百科
相關條目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民主促進
輸出革命
世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