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8 07:38:23阿楨

《俄羅斯2010》

丹尼爾‧尤金 Daniel Yergin不是《石油世紀》作者嗎?在《俄羅斯2010》(時報出版,1995)怎成了預言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3/20061109085216

而且還是不準的預言家(成了書中認為最不可能的:普丁式民族主義威權民主,p.14,31),連尤金自己研究的石油這行、書中也料到俄就靠石油重新崛起。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劍橋能源研究公司」(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總裁,這個公司是當今全球頂尖的能源諮詢公司。尤金是《石油世紀》的作者,曾奪得 1992 年普立茲獎及「艾克爾斯獎」(Eccles Prize),這部名作並曾由美國公共電視和英國廣播公司、日本放送協會共同製作成同名的電視系列節目。
尤金也是《破碎的和平》(Shattered Peace)一書的作者,這是一部關於冷戰時代俄美關係史,及東西貿易研究的得獎作品。他和其他人共同執筆的《能源未來》(Energy Future:Report og the Energy Project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也是國際暢銷書。
尤金是哈佛商學院及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教授,曾在劍橋大學擔任馬歇爾學者,拿到國際關係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則取自耶魯大學。

第一部 解體後
第一章 鏡後的世界
第二章 新俄羅斯革命

第二部 積木
第三章 權力爭奪戰
第四章 動不了的大引擎
第五章 帝國爆裂
第六章 要角及原動力
第七章 警衛不喊累
第八章 市場崎嶇路

第三部 未來的故事
第九章 得過且過
第十章 雙頭鷹
第十一章 混亂時代
第十二章 奇蹟

第四部 即將降臨的事
第十三章 俄羅斯資本主義:二○一○年及之後
第十四章 意外

第五部 俄羅斯局勢對世界的意義
第十五章 強權東山再起
第十六章 誰來付犁頭的錢:外國投資者及新資本家
第十七章 俄羅斯及西方
附錄一 奇蹟的製造過程
附錄二 前蘇聯獨立國家

俄羅斯2010年石油產量將達5.14億噸

    據俄羅斯政府預算委員會2007-02-26日審議的2008年—2010年俄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到2010年,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將分別達到5.14億噸和7220億立方米。
    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的文件說,2008年俄石油產量將達到5億噸,2009年達到5.07億噸,2010年達到5.14億噸。2008年的天然氣產量將達到6830億立方米,2009年達到7050億立方米,2010年升至7220億立方米。
    文件還說,今後幾年俄將增加石油、天然氣和石油產品的出口。到2010年,俄將出口石油2.73億噸,出口天然氣2216億立方米,出口石油產品1.06億噸。
    2006年,俄生產石油4.8億噸,同比增長2.1%。俄對獨聯體以外國家出口石油2.13億噸,對獨聯體國家出口石油3692萬噸。俄開採天然氣656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4%。俄對獨聯體以外國家出口天然氣1603億立方米,對獨聯體國家出口天然氣408億立方米。俄石油出口收入達966.75億美元,天然氣出口收入為428.16億美元。
    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13%和35%。(記者馬茹)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ah.xinhuanet.com/swcl2006/2007-02/27/content_9371861.htm

俄羅斯2010年發射紫外觀測臺 比哈勃強20倍

    俄羅斯新聞社消息,按照俄羅斯聯邦未來宇航計劃(2006-2015年),俄羅斯將于2010年向高橢圓形軌道發射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臺“光譜-紫外線”(其國際稱謂是“全世界天文觀測臺”)。其功能是在紫外線光譜範圍內對磁譜進行研究。安裝在“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上的光學望遠鏡主鏡直徑達1.7米。
  專家們稱,這一全球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臺可拍攝宇宙間各種天體的高清晰照片,它將幫助天文學家們執行最大範圍觀測任務。據從事該天文觀測臺開發的專家們表示,在最近十年內,“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將成爲全球頂尖的宇宙觀測研究儀器。
  據負責該項目的俄羅斯科學院天文研究所所長、數學-物理學家鮑裏斯-舒斯托夫博士表示,“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發射升空後將執行以下宇宙探測和研究任務:研究早期宇宙的物理特征、星系與星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恒星大氣的熱物理狀況、行星大氣的物理與化學特征等等。鮑裏斯-舒斯托夫博士還表示:“最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還有觀測和提示宇宙間暗物質特征的性能。宇宙間的暗物質只有通過此類大型的紫外線天文觀測儀器才能觀測得到。而目前暗物質對于我們來說只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
  鮑裏斯-舒斯托夫博士稱,應該指出,“光譜-紫外線”天文物理學研究項目早在蘇聯時期就已經被人們所重視,它實際上執行的是在各種光譜範圍內對宇宙間的電磁輻射進行研究的任務之一。“光譜-射電”觀測項目是在無線電波長範圍對宇宙進行的研究,“光譜-X射線”觀測項目是在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長範圍內對宇宙進行的研究,而即將升空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就是在紫外線波長範圍內對宇宙進行的觀測。如果在上世紀90年代初該計劃被提出後就立即實施的話,目前的俄羅斯便早已成爲全球大氣層外天文研究領域的羊。事實上,俄羅斯早在1997年就已經有了發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的計劃,但由于資金問題該計劃沒有順利實施。
  最近幾年來,俄羅斯在宇宙探測方面的情況有所改善。2005年,俄羅斯投入天文研究的資金較以前增多了近2倍。2006年,這一趨勢仍在加強,所以以前某些曾經令人“望天興歎”的宇宙探測項目今後將逐漸將變爲現實。
  目前,在紫外線光宇宙探測領域稱得上最佳的是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天文望遠鏡。但是,“哈勃”只是在近地軌道開展探測任務,這是這一缺憾讓它白白浪費了近50%的觀測時間。而即將發射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軌道最遠點可達30萬公裏,也就是說,它運行軌道的最遠點即將觸及到日地系統的平衡點。在這一區域,地球和月球對觀測臺的幹擾將降到最低程度。此外,由于設計上的欠缺,“哈勃”望遠鏡還無法在紫外線短波範圍內進行觀測,而俄羅斯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與“哈勃”相比在這方面的觀測能力將比“哈勃”高出近20倍。
  另外,俄羅斯即將發射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之所一獨一無二,其獨一無二性還體現在以下方面:“哈勃”望遠鏡將在今後幾年間“壽終正寢”,美國宇航局新的紫外線天文觀測臺SUVO計劃將在2020年以後才能發射,而其它國家根本沒有發射此類天文望遠鏡的計劃。因此,俄羅斯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將理所當然地占據未來紫外線宇宙探測領域的一號寶座。
  同時,俄羅斯的“光譜-紫外線”天文觀測臺之所以成爲一個世界性的天文觀測臺,是因爲整個項目的開發的動作還有德國、西班牙和南非的加入。中國也將爲該計劃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不僅計劃提供該觀測臺發射用的運載火箭,還將承擔該項目20%的項目費用。
  此外,歐洲宇航局的專家們也爲該計劃提供肯定的專家評估。美國科學家們盡管已表示他們不會參與該項目,但他們對這一計劃的評價是很高的。
http://xibaipo.gov.cn/node2/keji/kjqy/userobject1ai478124.html

俄羅斯2010年前建成統一的自動化雷達系統

【星島網訊】俄羅斯空軍無線電技術部隊負責人阿納托利·博亞林採夫少將表示,俄羅斯關於建立統一自動化雷達系統的計劃將在2010年之前全面得到實施,該雷達系統將使所有擁有雷達設備的俄羅斯政府部門的技術和財政能力一體化。
  俄新網報道,博亞林採夫10日在為慶祝無線電技術部隊成立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預計在2010年之前實施這一計劃。目前為建立該系統俄羅斯已撥款近45億盧布”。
http://www.stnn.cc:82/glb_military/200712/t20071212_690398.html

俄羅斯建議把使用期滿的國際空間站用作人造衛星

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總裁尼古拉?謝瓦斯季亞諾夫近日在第五屆國際航空航天大會上發言稱,該公司建議,在國際空間站使用期滿之後不要讓它墜毀,而是把它作爲像常設地球人造衛星來使用。
據俄新網報道,謝瓦斯季亞諾夫認爲,保留下來的國際空間站將像從前一樣完成自己作爲國際空間港、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地點和爲地球工業研制新技術的主要功能。
此前俄羅斯航天署副署長維塔利?達維多夫稱,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將在2015年之後結束。他說,此後計劃創建新的大規模的空間站。
謝瓦斯季亞諾夫在這次大會上發言時指出,從2009年起計劃在國際空間站使用“渡船”號新型軌道間太空拖船,它將向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他說,使用“渡船”號將把向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的成本降低到四分之一。
在談到俄羅斯航天領域有前景的項目-建造新一代貨運宇宙飛船“快速帆船”號時,謝瓦斯季亞諾夫稱,這個項目計劃在2015年前采用投資來實施。這個項目的優點之一是,如果向這個項目投入15億美元的話,那麽“快速帆船”號能在它的使用期限內帶來70億美元的收入。

5年後俄羅斯將進行首次環月飛行

另悉,謝瓦斯季亞諾夫在參加第五屆國際航空航天會議期間還透露,首次環月飛行計劃在2011年至2012年間進行。
開發月球旨在對月球表面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將在地球進行的“有害”生産轉移到月球上以及進行礦産開采。
開發月球計劃中一個關鍵的階段是經過現代化改造的新型“聯盟”號宇宙飛船的環月飛行。新型飛船的研制工作已經開始,並計劃于2010年進行發射。根據已被批准的計劃,首次環月飛行將在2011年至2012年間實現。
謝瓦斯季亞諾夫表示,新型“聯盟”號宇宙飛船與以前制造的“聯盟”號飛船的區別在于使用了數碼操控系統。他指出,新型的“聯盟”號不僅能夠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也可以在法國圭亞那的庫魯發射場發射。
他說,對火星的首次考察可能將在2025年開始。考察組預計將由4名宇航員組成,用2年半的時間完成考察工作。爲了實現火星考察計劃,將建成一個重達480噸的火星探測飛船。
http://news.163.com/06/0904/11/2Q62LKMU000120GU.html

俄羅斯>百度百科

俄羅斯聯邦(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Rossiyskaya Federatsiya),簡稱俄羅斯或俄國(Россия Rossiya),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域跨越歐亞兩個大洲。俄羅斯聯邦與以下多個國家接壤(逆時針方向):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加里寧格勒州)、波蘭(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北韓,與日本、美國、加拿大隔海相望。綿延的海岸線從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還包括了內陸海黑海和裏海。作為前蘇聯的主要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依然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國家,特別是在由11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聯體組織內。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蘇聯,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關於中文裡面的『俄羅斯』國名翻譯,俄羅斯的族名在中國史籍中最早出現於元、明朝之際,稱為“羅斯”或“羅剎”。當時,與俄羅斯接觸最多的還是游牧於中俄之間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用蒙語拼讀俄文“ROCCIA”時,必須在“R”前面加一個母音才合乎規範。如果不加母音,很多人發不出“R”這個捲舌音。因此,“R”之前就加了一個“O”。滿清貴族入主中原以前,對蒙古貴族搞政治聯姻,文化上受蒙古族的影響較深。滿清政權統治中國後,蒙語的“OROCCIA”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斡羅斯”和 “鄂羅斯”。
直到『俄羅斯』一詞寫進了《大清統一志》、《異域錄》和《清史稿》,才代替了原本的正確讀音“羅斯”或蒙古音“鄂羅斯”等其他譯名。 這也是沿用至今『俄羅斯』的由來。
 
基輔羅斯

俄羅斯最早期的政權是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國(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由880年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東斯拉夫法典(Russkaya Pravda)。
基輔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擴張歷史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參見俄羅斯帝國),從中國掠奪了3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蘇聯

之後不久,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但期間亦有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納粹德國的勝利,使蘇聯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並侵占了中國的唐努烏梁海、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蘇聯最終於1991年解體。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佈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
據報道,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俄方並已經開始拆除島上的防禦設施。黑瞎子島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於2007年底完成。

政治

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了總理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佈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2屆。
俄羅斯聯邦議會,簡稱聯邦議會。

行政區

俄羅斯聯邦由84個不同的行政分區組成。聯邦內有21個享有極大自由的共和國。這些共和國往往是俄羅斯聯邦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剩下的行政區包括了47個州(Области )以及8個邊疆區(Края)。有5個自治區域以及1個自治州。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聯邦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2000年,按總統普亭的指示,俄羅斯聯邦再分作7個按地域分界、包含行政分區的聯邦區域。

地理

俄羅斯聯邦跨越了歐亞大陸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及氣候變化多端。全境大部分地區屬於平原,特別是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南部平原大部分是乾曠草原,而北部平原則大部分是森林地區。山脈多集中在東部太平洋岸及南部邊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脈和薩彥-貝加爾山脈。比較中央的烏拉爾山脈雖是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分界線,但因屬於古褶曲山,山勢低矮,地形起伏不大。
俄羅斯聯邦擁有綿延37,000公里的海岸線,跨越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及內陸的黑海和裡海。一些小的海域則屬於大洋的一部分:巴倫支海、白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等屬於北冰洋,而白令海和日本海等則屬於太平洋。
很多條大河流經平原到達海洋。主要的河流包括了伏爾加河、顎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以及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主要湖泊有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等。

經濟

在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間,俄羅斯聯邦依然掙扎著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以及實現較強的經濟增長。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儘管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儘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
1997年俄羅斯聯邦經濟有所複蘇。1998年的財政危機導致了當年8月盧布的貶值,債務的加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嚴重下滑。但是在1999至2001年年間,憑藉著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複蘇,平均每年增長6%。
這次的複蘇,再加上新政府對基礎經濟進行的改革,已經提升了投資者對俄羅斯聯邦的信心。但是俄羅斯聯邦依然十分倚賴天然資源的出口,特別是占總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氣、金屬以及木材。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
2005年底,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

人口

俄羅斯2006年人口1.45億。人口持續減少,每年減少約70萬。由於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
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少數民族以及土著人口。總人口的80%以上是俄羅斯人,剩下的包括了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楚瓦什人、韃靼人、日耳曼人、烏克蘭人、達吉斯坦人、朝鮮人、猶太人和白俄羅斯人等。最大的少數民族是韃靼人。
俄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但是不同的共和國經常將自己民族的語言作為共和國內的官方語言。東正教是聯邦內的主要宗教,其他的宗教包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羅馬天主教和佛教等。多數南俄的突厥語族信仰伊斯蘭教。

軍事

俄羅斯是傳統軍事強國。沙俄時期就是強調軍事強國的策略。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為有世界影響的軍事強國之一。俄羅斯正規軍由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組成。有著規模龐大的核武庫,根據其官方在2005年宣佈的結果,俄羅斯的核彈頭數量為4732枚。

俄中關係

沙皇俄國原是歐洲國家,與中國並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來,通過戰爭、條約、調停占領了中國的許多領土,是占領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被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包括(自東向西):庫頁島、烏蘇裡江以東土地、黑龍江北至外興安嶺土地、貝加爾湖以東土地、唐努烏梁海等。另外,蘇聯在外蒙古獨立事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2004年,中俄兩國政府在黑瞎子島劃定邊界,中國收回被俄羅斯實際控制的此島的一半,另一半劃入俄羅斯疆界,歷史上這個島是屬於中國的。
由於俄國的原因,蒙古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許多土地也不再是中國的領土。

俄日關係

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蘇俄佔據北方四島,兩個國家仍未有簽訂和約,理論上兩國仍處於作戰對抗狀態。自1990年代葉利欽作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日俄開始就北方四島進行談判,但雙方分歧仍然存在。
而民間的日俄合作漸見興起。例如日本人到南庫頁島旅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7%BD%97%E6%96%AF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3.htm

美國學者看蘇聯解體原因:精英集團主張資本主義  

大衛-科茨,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著有《自上而下的革命:蘇聯制度的解體》。
    1991年下半年,我訪問過蘇聯,曾直接觀察到蘇聯解體過程中的若幹情況。近幾年,我根據當時的見聞和大量的曆史資料,對蘇聯解體這一本世紀中重大的曆史事件作了一次系統的分析。我寫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書概括了這個研究成果。這本書以翔實的資料說明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等國在試圖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災難。現在關于蘇聯解體的解釋,西方有個主流觀點,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計劃經濟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蘇聯的計劃經濟就開始崩潰了,所以,蘇聯別無選擇,只有實行市場化和私有化。第二,這是蘇聯人民的選擇。在社會主義國家,一旦給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會提出廢除社會主義而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蘇聯是進行社會主義試驗最長的國家,曾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用上述觀點來說明解體的原因,在我看來,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爲這不符合曆史。讓我們回顧一下曆史。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于1928年,從1928年至1975年大約50年時間,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們不管用蘇聯官方的統計數字,還是西方資料,都可以證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而蘇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最大的社會公正”,在這一點上,恐怕資本主義國家是做不到的。由于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早在1940年前後,蘇聯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爲一個工業化國家。西方有個統計,30年代蘇聯工業機床進口量的比例曾達到85%-90%,二戰開始後,全部由國內自己生産,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從1950年到1975年,蘇聯國民生産總值年增長率爲4.8%,而美國同期的增長率爲3.3%。西方的統計還表明,在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大大快于西方國家。當然這不等于說,蘇聯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存在問題。
    從1975年到1989年,蘇聯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放慢,這是相對于前幾十年而言,並沒有崩潰。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是1990年夏開始的,其原因並不是由蘇聯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引起的。1990年3月,葉利欽當選爲當時蘇聯範圍內最大的俄羅斯共和國議會議員,同年6月,他通過一次驚人的選舉,當選爲俄羅斯的主要行政長官。這時,葉和他的助手們開始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壞國家的計劃經濟,導致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降,約爲2%左右。1991年,葉領導的俄羅斯又在更大範圍內破壞中央計劃,他把俄羅斯稅收的絕大部分截留下來而不上交中央財政。當年,蘇聯經濟下降13%。可見,90年代初蘇聯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根本不在于體制內部,而是人爲破壞的結果。
    對西方主流觀點的第二方面我們怎麽看?據我了解,1990年前後,爲研究蘇聯改革的走向,包括美國民意測驗機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在蘇聯進行了多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支持實行資本主義的人在5%-20%左右,高達80%的人民都希望堅持社會主義。如1991年5月,美國一個民意測驗機構在蘇聯進行了一次一千人規模的民意測驗,其中一項內容是“你是否贊成在蘇聯實行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贊成。這樣看來,蘇聯公衆的大多數並不想取消社會主義而建立資本主義。
下面是我從曆史事實出發得出的研究結論。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來自蘇共內部,我這裏指的是爲數十萬人左右的占據著黨政機關重要領導崗位的精英集團。正是這個精英集團企圖實行資本主義,以便他們享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多的財富。所以我把書名定爲《自上而下的革命》。我並不認這個精英集團的每個人都贊成資本主義,比如雷日科夫就與大多數黨的幹部不同。我在1992年與他進行了一次交談,發現他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爲社會主義改革最終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感到無比的痛苦。但在蘇聯精英集團內部,這樣的人無論如何是太少了。他們中的多數人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並且與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
    下面,我提供一項來自美國的調查結果。1991年6月,美國一個社會問題調查機構在莫斯科做了一個關于意識形態問題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掌握著高層權力的黨政要員。調查采取特定小組討論的方式,一般要同調查對象進行4-5小時的談話,通過談話以確定他們的思想觀點。分析結果是大約9.6%的人具有共産主義意識形態,他們明確支持改革前的社會主義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會主義觀點,擁護改革,並希望社會主義實現民主化;76.7%認爲應實行資本主義。作爲一個在世界上存在最長、影響最大的社會主義蘇聯,黨的幹部隊伍內竟有那麽多的人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實在令人震驚。
    讓我簡單地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從1975年到1985年,蘇聯經曆了十年的平穩發展時期,此時蘇共黨內醞釀著一種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爾巴喬夫作爲改革派的代表而當選爲中央總書記。戈在改革初期試圖通過改革克服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存在的若幹問題,使蘇聯走上經濟、政治民主化之路。具體地說,就是政治上實行分權,經濟上引入市場機制,意識形態領域減少控制。這樣做的結果導致蘇共的權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發了黨內三種力量間的鬥爭,一是要堅持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進行改革,二是要回到比較傳統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去,三是有人公開主張用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葉利欽恰恰是第三種力量的代表,他當過政治局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其言論和政治影響是巨大的。90年代初,葉當選爲俄羅斯行政長官後,事實上形成了蘇聯境內兩個政權並列的局面,一個是蘇共控制的中央政權,另一個是葉掌握的俄羅斯政權。由于俄羅斯人口和領土面積的絕對優勢,葉逐步占了上風。根據蘇聯憲法,俄羅斯沒有自己的軍隊,葉不是靠軍隊的支持,他的基礎是蘇共黨內的那些主張搞資本主義的精英們。據我研究,70年代蘇共領導集團還是由理想主義的革命者組成的,到80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據蘇黨政機關要職的精英們開始放棄共産主義意識形態,代之以典型的物質主義、實用主義。盡管這些精英們還在不斷重複官方的觀點,但相信者是極少數的,他們開始考慮實行什麽改革方案對自己最有利。許多人認爲民主社會主義會減少自身的權力,改革前的社會主義雖然賦予他們某些特權,但又限制了他們把權力傳給子女和聚斂更多的財富。顯然,實行資本主義最符合精英集團的利益,這樣,不僅是生産資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爲生産資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實現個人財富更快的增長,又能合法地讓子繼承權力和財富。我認爲,葉利欽之所以能夠采取較爲和平的方式迫使蘇聯解體,就是由于共産黨內那些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精英們的支持,從而也才能促使俄羅斯順利地向資本主義過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個叫尼庫拉亞夫的蘇共高級幹部交談,他在世界上的許多熱點地區工作過,估計是個克格勃成員。我問他:“你是不是一個共産主義者?”當時蘇共還存在。他說:“我是一個共産黨員,但不是一個共産主義者。”我聽了感到不可理解。現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確無誤地揭示了蘇聯解體的思想基礎問題。這裏順便說一下,那些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前蘇共精英們並沒有想錯,如今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正是當年黨內的精英。比如切爾諾梅爾金,80年代他當過蘇聯天然氣總公司的總經理,1992年後天然氣公司私有化了,切爾諾梅爾金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氣股份公司最有實力的控股人,他控制著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氣資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前蘇聯共青團中央書記科爾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職位創辦了一家大銀行,把原屬于人民的財富變成個人的財産。
關于蘇聯解體事件,還有許多誘發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礦工人大罷工,葉利欽和他的盟友們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這個鬥爭。再就是黨和政府的媒體控制權落入了企圖實行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圍繞議會選舉展開的各種鬥爭。但從根本上說,是精英集團自身的問題。
    下面我想說明的是,爲什麽一個由黨的精英集團和城市知識分子組成的聯盟竟能不顧廣大蘇聯人民的反對而推行資本主義道路呢?我認爲,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廣大人民確實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處,但在政治上是比較被動的,缺乏政治權利。當精英聯盟要搞資本主義時,他們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來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當然,在葉利欽掌權初期,也還是顧忌到人民對制度的選擇,他在各種公開講話中盡量掩蓋其真實觀點,不暴露准備建立資本主義的企圖,而是說要通過改革引入市場經濟,逐步消滅政治精英的特權,這與一些公開講要在蘇聯進行一場資本主義革命的人比,無疑是一種最廉價的欺騙。
    社會主義的蘇聯解體了,這並不說明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也不證明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更優越。相反,要把一個農業社會轉變爲一個工業化社會,最優越的制度仍然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已爲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的曆史所證實。人民選擇社會主義,不僅在于更有利于社會發展,而且在于這個制度有利于實現最大範圍和最高程度的社會公正。蘇聯解體的教訓在于,一個由少數精英管理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過世,很難保證繼承者們不想通過實行資本主義而爲自己獲得更多的好處。我相信,社會主義在經曆了一個長過程的發展後,會逐步解決上述問題,真正實現大多數工農群衆不僅有受教育的權利,有勞動的權利,還有直接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這樣的社會主義肯定比資本主義優越,而且必將作爲一種持久的社會制度而存在。
    關于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有人認爲由于裏根時期大幅度增加軍費而迫使蘇聯也搞軍備競賽,結果把自身的經濟拖垮了。如果這是裏根政府爲了炫耀削弱共産主義的政績,那就無可非議。如果是對曆史負責,那麽我就要告訴大家,據美國的資料顯示,80年代蘇聯軍費開支絕對數是增長較大,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例與50 年代是完全相同的。應該說,對蘇聯的解體,美國和西方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義爲代表的意識形態非常有效地滲透到了蘇聯知識分子和黨的幹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研究了蘇聯經濟學家的思想傾向,並將其與英國經濟學家比較,發現他們更擁護市場化和私有化。其實,蘇聯經濟學家接受的不過是最簡單、最天真的19世紀的自由主義觀點。
    1985年,迫于蘇聯社會十年來日漸增長的社會經濟危機,蘇聯領導人著手開始改革。六年後,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廢墟上分解成俄羅斯和其它國家,並加緊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從危機到改革,從改革到崩潰,一步緊似一步。這是一個還相當年輕的社會制度,直到不久前看起來還很穩定,現在竟已面目全非。這在曆史上是非同尋常的。在正常情況下,一種社會制度只要在若幹大國站穩了腳跟,除非暴力摧毀或者戰敗,從來沒有突然垮臺的先例。美國在三十年代所經曆的大蕭條顯然比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的蘇聯危機要嚴重得多,但是並沒有導致政治經濟崩潰。世界資本主義雖然在大蕭條中受了沈重打擊,但是所有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設法生存了下來,接受了改革,但並不觸動基本制度。 
    爲什麽1975-1985年的蘇聯危機以及隨後的改革嘗試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于全世界的左派都是至關重要的。無論你是否承認前蘇聯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然而很多左派都承認,其中有社會主義的基本成分:生産資料公有制,經濟領域的計劃調節,保證充分就業,以及向工人提供一定範圍的社會經濟權利的福利。但是,高度集權的國家和經濟制度使社會畸形發展,沒有真正的公民自由,也不存在民主程序。這些畸形發展可以看作是非社會主義關系的存在引起的,有些來自資本主義,有些則是封建主義
要解釋社會主義在前蘇聯的解體,就要分析1985年以後在蘇聯及其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改革的演變過程。改革所釋放的力量摧毀了社會主義制度,並且企圖通過目前的“休克療法”一舉建成資本主義。

    改革是怎樣開始的? 

    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消極因素,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以後至七十年代中期,仍然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它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了一代高度教育程度的人口,工人享受高度的社會保障。有必要指出,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社會主義制度仍然能夠進一步縮小與發達資本主義的經濟差距,蘇聯及其盟國已無可爭辯地成爲美國及其盟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勢均力敵的對手,在包括科學技術和體育在內的許多領域顯示了巨大的成就。在1975年誰要是說未來屬于社會主義,那是頗爲言之有據的。 
    但是,七十年代中期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發生了轉折。從此以後,社會陷入了危機,經濟增長率下降,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東西方之間的生活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社會崩潰的迹象與日俱增(犯罪,特別是青少年犯罪,酗酒,腐敗),國內的政治抗議活動在增長。在隨後的十年中,所有這些危機的征兆都更加嚴重了。因此,正是迫于日益深化的危機,戈爾巴喬夫才在1985年勉強當選爲蘇聯共産黨總書記,他並不隱瞞自己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他能夠戰勝比較保守的競爭對手,這表明最高領導層意識到只有嘗試某種新的出路才可能擺脫正在加深的危機。  
    1987年,戈爾巴喬夫寫了《改革與新思維》,闡述了他對危機的分析及其解決方案。在這本書中,他羅列了蘇聯經濟的各種弊病,諸如原材料浪費,效率低下,技術陳舊和集權管理和僵化。戈爾巴喬夫指出,危機不僅資本主義有,“曆史經驗證明,社會主義社會也不能保證……不發生重大社會政治危機”。他指出,蘇聯危機的根源在于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的特殊形式所包含的缺陷,特別是“管理方面的過度集中,忽視人的利益的豐富的多樣性,低估人民在公共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戈爾巴喬夫認爲,這種制度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出路就在于“社會一切領域的廣泛的民主化”。他強調,改革的結果是“鞏固社會主義,而不是用另一種制度來代替它”。  
    如果分析一下戈爾巴喬夫的主張的具體的經濟改革措施,就會發現他並沒有一套前後一貫的方案,而是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之間猶豫不決。一個方向,是實行經濟制度民主化。包括企業的民主化和計劃制度的民主化。另一個方向是在經濟中引進更多的市場因素。  
    所有現實世界中的現代經濟都是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沒有哪個制度只有市場或者只有計劃。至少在表面上,最初的改革計劃意在建設一種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計劃和民主的企業居于主導地位,市場只起次要作用。在這個最初的計劃中當然不會有鼓勵私有化的內容。事實上,戈爾巴喬夫寫道:“社會主義及其公有制基礎,爲經濟進步提供了本質上無限的可能性。”但是,讓社會主義與市場相調和是不那麽容易的,隨著改革的發展,改革計劃中的市場化因素日漸膨脹,越來越有影響,直至主宰了改革本身,于是,堅持公有制的初衷被放棄了,代之以推行“私有化”。不是改革社會主義和使之民主化,改革變成了以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的過程。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改革變質的階級原因 

    蘇聯解體及其轉變爲資本主義乍看起來可以歸因于外部壓力,在社會主義者看來尤其如此。來自世界資本主義的壓力在整個蘇聯社會的曆史上都存在。但是,恰恰是在蘇聯及其盟國最終實現了與資本主義世界的軍事均勢、徹底打破了西方以武力征服滅亡社會主義的迷夢以後,這些國家走向了崩潰。無法想象,中央情報局連在美國大門口的菲德爾?卡斯特羅都消滅不了,竟有能力策劃把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搞垮。  
外部壓力始終是事態進程中的一個因素,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內因。本文的基本論點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嘗試導致了一個傾向于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社會集團和階級聯盟的形成。正是由于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非民主性質,這個親資本主義聯盟才得以羽翼豐滿,利用改革引起的愈益混亂的政治經濟形勢,親資本主義聯盟奪取了政權,現在正企圖貫徹自己的意志。 
    改革一開始,最高領導層就面臨一個問題,怎樣使一個從未按民主方式運行過的制度民主化,又怎樣自上而下地實現民主化。第一步是實行公開性,也就是輿論自由,包括官方傳播媒介在內。公開性的目的是爲預期的經濟改革創造條件。要發揮人民的主動性,要實現經濟制度民主化,要使人民投身于經濟改革之中,就有必要公開討論社會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公開性造成了大鳴大放的局面。
    公開性的發動者始料未及的是,公開性導致“市民社會”在蘇聯開始形成,五花八門的政治觀點紛紛在傳播媒介上亮相,政見各異的松散組織初步形成。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反社會主義,親資本主義的觀點,與其他觀點一樣,公開亮相。誰能用最刻薄的方式批評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誰就能博得許多人的同情。
    1989年,當局著手進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在全國以半自由的方式選舉了新的人民代表大會、一部分市政府和州政府,反對派在選舉中的勝利讓共産黨丟了臉,反對派公開批評共産黨,其中一些人公開批評社會主義,對于好幾代人來說,“社會主義”就是共産黨統治下的現存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反社會主義觀點風靡一時,盡管絕大多數群衆所堅持的仍舊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蘇聯社會中的三個主要的社會集團擁護走資本主義道路。第一個,也是最弱小的一個,是新興企業家階級,經濟改革的起步給小型私人企業,主要是商業、服務業和農業企業,帶來了機遇。在蘇聯社會中原已存在著一個非法和半合法的商人階級,其中一些人非常富有。這個階級現在日漸壯大,並且有了一個比較合法的地位。他們開始組織起來,在公共事務方面積極爭取自身權益,他們的自身利益要求擴大私人企業的活動範圍並增加其行動自由。然而,直到當時他們還仍然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利益集團。
    第二個積極擁護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集團是絕大多數知識分子。蘇聯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相當軟弱,它的絕大多數對當局俯首貼耳,只有極少數人站在反對派立場上,公開性和民主化才使知識分子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的集團。記者和電視評論員突然有了報道他們想報道的內容的廣泛自由。作家、藝術家、演員和學者在新的條件下有機會向公衆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知識分子爲數不多,但極富煽動力,在公開選舉中很多知識分子競選成功。
    令人驚奇的是,有這麽多俄羅斯知識分子真誠地信仰資本主義。其中很多人,迷信那種理想的、充滿了十九世紀色彩的資本主義。在他們看來,那是一個經濟自由和一切人機會均等的社會,米爾頓?弗裏德曼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可能比在紐約和波士頓有更多的支持者。這部分地是一種意識形態現象:與舊制度聯系在一起的意識形態衰落了,很多知識分子走向了另一極端。如果官方傳播媒介過去沒有完全講真話,真話也許就是他們過去所聽到的反面。
    但是,在這背後還有著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由于對外開放,知識分子們發現,在資本主義的西方,他們的同行在差不多所有的方面都享受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西方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比較而言更有特權,這種看法一般來講是正確的,盡管經常有所誇張。莫斯科的知識分子經常向西方同行抱怨自己的物質生活只比藍領工人好一點或差不多或一樣,以此作爲社會不公正的證據。
    但是,如果只有企業家和知識分子擁護資本主義,他們永遠也奪取不了政權。第三個主要的擁護資本主義的社會集團,是一部分、很可能是絕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特權階層,主要的中央政治經濟管理部委中的領導集團的絕大部分都傾向于資本主義,這或許讓人驚訝。但正是這個集團才使親資本主義聯盟有了如此強有力的社會政治實力。 
除了聖彼得堡市長安托萊?索布恰克以外,所有主要的資本主義擁護者過去都是前政治經濟特權集團中的高級官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尤裏?阿法納西耶夫,他是俄羅斯議會民主俄羅斯陣線黨團的領袖,這個陣線是俄羅斯總統鮑裏斯?葉利欽在議會中的主要支柱,阿法納西耶夫從前是高級黨校校長,還是《共産黨人》雜志的主編,《共産黨人》是蘇共理論刊物。葉利欽同樣出身特權階層,還有他最親密的顧問、著名的“自由市場”派的莫斯科市長加夫裏爾?K?波波夫,也來自前特權階層。 
    1991年7月至8月間,在一次去莫斯科的旅途上,我得到了一份關于在勃列日涅夫的孫女的別墅舉行的周末宴會的第一手報道。這份報道說明了蘇聯共産黨的主要頭目的家庭是如何蛻變的,這集中表現在那次宴會上。根據這份報道,所有參加宴會的人過去都是舊制度下的高級官員,現在都是企業家。過去蘇共的首席理論家蘇斯洛夫的孫子,現在是一個銀行家,他所在的銀行正從國有制轉變爲合資股份制;勃列日涅夫的孫女成了一個女企業家;有趣的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持不同政見者薩哈羅夫的兒子也出席了宴會,他也當上了企業家;其他出席者都來自合資企業或者貿易公司。他們的豪華拉達小汽車已經換成了梅塞德斯-奔馳,他們唯一感到遺憾的是現在比過去辛苦一些。爲什麽有這麽多舊特權集團的成員倒向了資本主義呢?很多研究者發現,在最近的幾十年,特權集團的絕大部分早已不再相信他們統治的制度是什麽工人國家,他們看破紅塵,一味追求權力和特權,在他們升官發財以後,他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所享受的這點物質特權,要是與資本主義西方社會的統治者比起來,就太可憐了。西方傳播媒介詳細報道了已經公開的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元首昂納克的度假別墅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蘇聯集團中最富的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所擁有的度假別墅,也比不上一個小有發迹的美國牙醫所擁有的同類別墅。特權集團的很多成員顯然已經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識形態,從他們自己的利益出發,一旦這個社會面臨何去何從的緊要關頭,他們便倒向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使他們不僅能管理生産資料,而且能擁有生産資料,並且可以公開積聚巨額個人財富。除了大大提高他們絕對的和相對的物質生活水平以外,他們還可以把自己的地位直接傳給後代,不必像在舊制度中那樣還要靠個人關系網。
    不僅舊特權集團的個人成員,甚至舊制度的一些組織機構,也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心向往之。1991年,《讀者文摘》打算在莫斯科發行俄文版。他們沒有選擇前持不同政見者或者新資本家做業務夥伴,而是選中了進步出版社、國際書店和第一模範印刷廠(當時是共産黨的一個機構)。所有這些夥伴都是當局的支持者。在《讀者文摘》俄文版的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題爲“關于美國無家可歸者的十個神話”的文章,企圖抹殺無家可歸者是美國的一個嚴重問題。
    以上事實說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有著重要的區別。當資本主義面臨大蕭條的危機時,作爲統治階級的資本家傾注全力拯救這個制度,因爲另一種制度與他們不共戴天,社會主義意味著他們永不再能作威作福。像資本主義一樣,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一個統治集團,它統治著社會並在其中占有特權地位。但是,與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統治集團不擁有生産資料。而且,根據官方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集團在管理經濟和政府時要無私地服務于勞動人民的利益。由于這個制度是不民主的和集權主義的,工人在名義上是社會的主人,實際上根本不能像法律所規定的那樣作爲統治階級發揮作用。俄國革命的領袖們爲他們創造了一個工人國家;在他們離開人世以後,意識形態和傳統使社會主義國家在很麽時間以後仍然保留了很多社會主義特征。
    但是,這個統治集團並不想在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棵樹上吊死,更不用說什麽傳統。社會的徹底民主化很可能把統治集團的絕大多數從他們的高位上趕下來,還會減少領導崗位所擁有的特權,工人階級必定能從社會主義民主化中得益。但是工人階級不掌握支配事態發展的權力。工人階級唯一能做的選擇就是在統治集團的不同派別中選擇其一,葉利欽一夥憑著反對舊制度和許諾支持社會民主化,一度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奪取了政權。但是,在葉利欽當選總統以後,他的所作所爲證明他正是舊特權集團中那些把資本主義看作自己最好出路的人的領袖
各種各樣的偶然事件和主要人物的個性都在事態發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根本的結構性因素是,社會主義沒有能形成一個與之利害共存的統治階級,這樣的統治階級應能保衛自己所統治的社會。一旦社會陷入略微嚴重一些的社會經濟危機,統治集團的絕大部分馬上抛棄舊制度,倒向資本主義。如果這種分析是正確的,這就說明爲什麽這樣一個表面上看起來穩定的和比較成功的社會經濟制度竟然如此迅速和如此平緩地垮臺了。

    經濟問題、外部壓力和民意

    擁護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集團聯盟直到1991年仍沒有取得統治地位。1990年3月的選舉使親資本主義分子掌握了各共和國的立法機關,當上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市長。這一年7月,葉利欽退出了共産黨,抗議經濟改革踟躇不前。經濟改革的主調還是社會主義改革,但是正在改革方向。1991年,經濟“市場化”和企業“私有化”突然成了主要口號。
    在俄羅斯,“私有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意義模糊的口號。對于一個西方人來說,私有化顯然意味著把國有企業變爲股份制或個人所有的私人企業,較好的譯法是“非國有化”,因爲“私有化”這個詞在俄羅斯不過是意味著使企業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但是並沒有決定新的所制形式是怎樣的。很多人支持私有化是希望國有企業轉變爲雇員所有、雇員管理的企業。俄羅斯的大部分左派支持這條道路,其中一些人認爲這最終將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藍圖。雇員所有制的擁護者實力強大,導致俄羅斯議會在1991年夏季通過私有化法令時加進了鼓勵雇員所有制的條款。但是,葉利欽集團反對這種私有化,而渴望按照通常的資本主義的意義實現工業私有化。
    經濟形勢對于從社會主義改革到照搬資本主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必須注意到目前在蘇聯各繼承國的經濟絕境僅僅是不久以前才開始的,當時社會主義的關鍵制度已經解體。在改革的頭五年,蘇聯的經濟還在增長,盡管是緩慢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率在1985年是0.9%,1986年是4.1%,1987年是1.3%,1988年是2.1%,1989年是1.5%,只是在1990年國內生産總值才出現負增長,是-3.7%,1991年,據估計國內生産總值下降13.0%。
    1990年經濟初步萎縮,很可能是在改革方向上越來越僵持不下的結果。1990年2月,蘇共中央決議放棄憲法保障的黨對權力的壟斷。同年7月,以葉高爾?利加喬夫爲首的老近衛軍與戈爾巴喬夫公開決裂,同月葉利欽退出共産黨。盡管政治形勢日益動蕩,1990年蘇聯取得了曆史上最好的農業收成,但是由于囤積大增,一些食品出現短缺。  
    1991年親資本主義聯盟有了足夠的力量,迫使中央控制生産和分配的舊制度瓦解,經濟開始崩潰。1991年7月1日,取消了國家計劃委員會和物資部,國家訂貨和經濟計劃制度宣告終結。但是,他們還沒有力量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于是,舊的經濟聯系被破壞,新的經濟聯系尚未到位,在生産和分配系統中出現了越來越大的混亂,中央計劃不再協調經濟,但是市場力量尚未發育成熟。
    經濟走向崩潰,加上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各共和國離心離德,聯盟解體的陰影籠罩著蘇聯。1991年夏天充滿了危機的氣氛。8月政變就是這種種氣氛的産物。政變失敗使葉利欽一夥在蘇聯搖搖欲墜之際奪取了統治權,先是清洗了共産黨,然後排擠了戈爾巴喬夫。一旦大權在握,葉利欽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施展他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綱領了。(1991年秋天聯盟的最後瓦解很大程度上是由葉利欽的權力欲決定的,各共和國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使各共和國很想留在聯盟以內,1991年7月戈爾巴喬夫說服了大多數加盟共和國簽定一項新的聯盟條約。但是,在政變失敗以後,葉利欽在俄羅斯掌權,然而在俄羅斯以外他並不具備替代戈爾巴喬夫在聯盟內地位的支持基礎。因此,葉利欽宣布聯盟不複存在,爲了肯定這一點,他匆忙與另外兩個斯拉夫共和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組織了“獨聯體”,聯盟最後壽終正寢。)
從社會主義改革轉變爲向資本主義過渡主要是內因起作用,但是外部壓力也在火上澆油,這種外部壓力來自西方各大國政府和他們控制的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還有他們周圍的經濟顧問,如綜合顧問傑弗裏?薩赫斯。這些外部勢力要求蘇聯及其繼承國迅速取消計劃制度、公有制、社會福利、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補貼和就業保障。他們要求立刻放開價格、國有企業迅速私有化、取消政府信貨和給企業的補貼、大大減少政府的社會開支、自由貿易、外國資本自由進入和可兌換盧布,葉利欽和他的經濟靈魂、第一副總理蓋達爾全部接受了上述方案。
    支持這些建議的是如下許諾,如果接受了這些建議,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援助:債務重新安排或者豁免,低成本信貨,直接給予硬通貨和商品,以及西方和私人投資。在前蘇聯的經濟形勢逐步惡化以後,巨額外援的誘惑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在圍繞經濟改革的方向展開的國內政治鬥爭中,如果某一方能切實保證一旦走上了它所主張的道路就可以得到幾十億美元的外部財政支持,這肯定使它在政治鬥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相反另一種計劃,如果要在某種程度上保留社會主義,就把西方援助攔在大門外了。
    有人可能認爲,從社會主義改革轉變爲向資本主義過渡不僅是自由選舉政府的結果,人民歡迎資本主義,新當選的領導人體現了人民的願望。但是,這種解釋與有關人民對經濟的看法的證據相矛盾。1991年5月,一家美國民意測驗機構在包括俄羅斯聯邦在內的幾個國家中做了廣泛的民意調查。俄羅斯人在回答他們希望什麽樣的社會時,在回答者當中,12%選擇“一個沿著我們過去走過的道路的社會主義社會”,42%選擇“一種更民主的社會主義”。所以,54%的大多數選擇某種類型的社會主義。另外27%選擇“一種改良資本主義,例如瑞典”,只有19%選擇“一種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例如美國或者德國”。但是,親資本主義的領導集團顯然正走向最後一個方向,僅僅得到少數俄羅斯人的支持。
    這次調查還發現,俄羅斯人民強烈支持政府所有制。在回答哪一類活動由國家經營,或者由私人公司經營,或者兩者並存時,絕大多數贊成銀行(52%),重工業(79%)和廣播電視(79%)完全由國家經營。絕大多數贊成消費品制造業或者完全由國家經營(25%)或者將國家和私人經營結合起來(53%),唯一大多數人贊成完全由私人經營的經濟活動是農業(75%),甚至飲食業也只有42%的人贊成完全由私人經營。
    顯然,走向資本主義並不是人民願望的反映,倒不如說是不顧人民的反對。一名俄羅斯議員,原來是葉利欽的支持者,在1991年11月告訴筆者,大約70%的議員都反對葉利欽政權的經濟計劃。這位議員說,議會以多數票通過葉利欽的計劃,是違背議員們的本意的,是葉利欽威迫的結果,他仗著俄羅斯民選總統的地位爲所欲爲。
http://civ.ce.cn/yw/200801/12/t20080112_14201231_7.shtml

俄羅斯謀劃2020安全戰略  2009-06-09 《環球》雜志 

    2009-5月13日,長達27頁的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正式面世。如果說1997年出臺、2000年修訂的俄國家安全學說著眼于克服蘇聯解體後的困難的話,那么此次制定的文件,則旨在爲俄羅斯未來發展描繪藍圖。
    上述二者的具體差別在于,此次引入了“以人爲本”的治國理念,使用了大量經濟指標評估國家安全,並高度關注了未來的能源爭奪。此外,俄方這份重量級文件中,還首次出現了“中國”字樣。

幾處關鍵改動

    2020年前俄國家安全戰略初稿早在去年末就已完成,並一度計劃于今年2月和3月提交總統批准。然而,梅德韋傑夫總統卻要求對這份文件繼續進行完善。
    俄《生意人報》在對比初稿和定稿後發現,兩者“差別明顯”。最爲根本性的改動,是在確保國家安全的一個章節中添加了一整段有關人權的內容。
    該報披露,初稿中指出,“確保國家和社會安全的目的,是維護俄羅斯的憲法體制和主權”。而定稿則在最後加上了“捍衛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此外,該章節還添加了這樣一條——除了打擊恐怖主義和激進主義之外,要杜絕任何對于個人權利、自由及財産“構成犯罪的侵犯”。
    在列舉國家安全威脅時,定稿除了提及“外國情報機構和恐怖組織的敵對活動”之外,還添加了“腐敗,以及針對國家公務員、政界人士、社會活動家的暴力行動”等。同時,在涉及如何提高民衆生活質量方面,定稿中寫入了“通過發展司法體系和立法工作,來完善捍衛人權的國家體系”。
    此外,《導報》指出,文件還將捍衛俄羅斯海外僑民的利益作爲優先方向之一。此舉與政治因素有關,即俄方承認了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獨立。
    《生意人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文件起草時“遵循了總統下達的各項有關側重于公民個人發展的指示”,“況且,確保國家安全不僅僅是通過強力手段來實現的”。

“自由好過不自由”

    分析人士指出,新版俄國家安全戰略中強調的“以人爲本”和倡導自由的思想,可被看作奉行“自由好過不自由”的梅德韋傑夫踐行自己治國理念的表現。這與普京擔任俄總統時期將愛國主義作爲凝聚社會最大力量的理念,有一定的差異。
    梅德韋傑夫在首次進行總統演說時就表示,自己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爲公民的自我發展創造最廣闊的機遇——公民們享有自由,同時對其個人成功乃至整個國家的繁榮擔負責任。
    如果說葉利欽和普京入主克裏姆林宮期間,當局需要利用強力機關來實現國家由亂到治的話,那么對于梅德韋傑夫而言,建立“公民社會”的過程中,與國家安全緊密挂鈎的則是人民福祉。
    上任一年來,梅德韋傑夫的確落實了不少旨在維護公民言論自由、知情權和監督權的舉措,包括在互聯網上開設視頻播客和電子雜志,在總統接待站向上訪者了解民情民意,以及推動制定《反腐敗法》和官員個人及家庭財産申報制度等。
    此外,他還采取了不少與其前任行事風格迥異的做法,包括通過立法來爲中小政黨進入議會和獲得媒體資源大開綠燈,高調接受曾對政府提出批評的《新報》的采訪,以及主動提出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等。
    2008年12月,美國《新聞周刊》曾載文稱,“普京只在需要的時候使用民主和自由主義語言。而梅德韋傑夫則采用了一種更開放、更現代的方式”。

GDP排名要提升至世界第五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新版俄國家安全戰略將經濟問題擺到了超乎尋常的地位。文件不僅將金融危機可能造成的損失與大規模戰爭相提並論,而且確定的7條國家安全評估指標中的5條涉及了經濟領域——分別是失業率、貧富差距指數、消費價格增幅、國家內債和外債占GDP的比例、文教科衛經費占GDP的比例。
    新戰略中,俄羅斯經濟領域的主要風險被視爲國家無力改變能源出口模式、本國經濟的競爭力低下、對本國資源喪失控制權等。而經濟發展思路被定爲,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勞動生産率、更新國家重點經濟産業、開發新的能源産地,以及完善銀行體系和金融服務行業等。文件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力爭2020年將俄GDP的世界排名提升至第5位。
    值得注意的是,梅德韋傑夫此前對國內經濟轉型的進程多次表示不滿。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公布後第三天,他便宣布成立創新委員會並親自挂帥。梅德韋傑夫強調了此舉的迫切性——當前俄羅斯的勞動生産率只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
    事實上,梅德韋傑夫正以實際行動來修改此前國家倚重高油價和國外低息貸款的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創造出的“經濟奇迹”,並沒有讓俄羅斯成爲全球金融風暴中的“平靜港灣”。俄媒體也指出,在國家經濟可以接觸到外國資本、操作流程易于産生貪污受賄的情況下,依賴原料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特別脆弱。

俄不排除武力解決能源問題

    雖然俄羅斯力圖實現經濟轉型,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能源不再看重。相反,2020年前俄國家安全戰略首次提出了能源安全問題,並認爲未來國際社會將關注在中東、巴倫支海大陸架、北極地區、裏海和中亞地區獲得能源産地。
    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俄羅斯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副院長西夫科夫說,俄羅斯領導人已經意識到,人類進入了對世界資源展開最激烈爭奪的階段。他表示,美國爲確保其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必須將主要資源,首先是石油和天然氣,置于自身控制之下。一旦美國建立起對資源的控制體系,它就能夠以世界權力中心的姿態繼續存在下去,並對國際社會所有國家的資源供應,以及它們的發展,進行控制。
    俄新版安全戰略指出,在爭奪資源時,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俄羅斯近年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行能源外交並取得明顯成果,得益于其橫跨歐亞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日益恢複的綜合國力、長期的能源戰略以及保持政府、企業、學界和媒體之間的聯動。俄羅斯本身既是能源出口大國,又是以能源進口國爲主的“八國集團”的成員,因此它往往注意兼顧兩方面的訴求和利益,從而使采取的策略更加客觀和有效。
    當前,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最新舉措是,加速“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進程,以及研究未來建立礦床儲備基金。
    據《導報》報道,參與起草新版安全戰略的俄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主任阿爾巴托夫稱,雖然北極開發不會早于2020年,但鑒于對抗條件下無法進行開發,因此他呼籲有關方面現在就開始探討合作問題。

外交領域的新老面孔

    在外交領域,2020年前俄國家安全戰略中出現了一些新面孔,其中就包括中國。
    文件中提到,“俄羅斯將發展以下形式的多邊協作:八國集團、二十國集團、中俄印三國、金磚四國以及其他國際機制”,“對俄羅斯而言,增強上海合作組織的政治潛力,以及在其框架內采取實際步驟促進中亞地區互信和夥伴關系,將具有特別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版俄羅斯國家安全學說中,並沒有明確提及與俄羅斯成爲戰略協作夥伴的中國,而上海合作組織當時尚未建立。如今,二者同時出現在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中,證明俄方在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方面,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加。
    而作爲老面孔出現的美國和北約,則在文件中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形象。在俄美宣布“重啓”雙邊關系的大背景下,新戰略表示,俄方將努力與美方構築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夥伴關系。而1997年版俄羅斯國家安全學說,則指名道姓地將北約東擴列爲威脅之一。
    不過,《報紙報》援引俄總統辦公廳副主任什帕克的話指出,考慮到美國打算完善其全球反導系統、落實全球快速打擊的構想,俄羅斯將竭盡全力“在戰略核武器數量上與美國保持均勢”。但他同時表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明確指出,俄羅斯將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不打算卷入新的、消耗巨大的軍備競賽。

軍事學說受期待

    對于2020年前俄國家安全戰略而言,軍隊建設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文件中表示,鞏固國防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新面貌的軍隊。軍隊轉型將通過完善軍隊人員編制體系、調整軍隊駐地、增加常備軍數量、提高軍隊的訓練和作戰質量等方式來實現。
    除改革軍隊配套系統外,文件還要求制訂民間企業參與完成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的機制——它們可以負責研發和生産通訊、偵察、電子戰和管理設備等。
    《報紙報》援引俄軍前戰略火箭兵參謀長葉辛的話說,關于軍隊建設問題的更詳細的規則應由軍事學說制訂。他解釋說:“戰略一級的文件不會包括詳細的機制,而只是確立未來行動的方向,具體細則將由重要性低一些的文件來制訂。”葉辛認爲,由于受到全球危機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國都在修訂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戰略性文件,因此俄羅斯不應急于出臺具體措施。他說:“應當觀察一下,我們的非友好國家怎么做,尤其是在涉及戰略武器等方面的問題上。軍事實力不僅體現在核力量上,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軍事學說的草稿可能會在夏天出現。”
    俄軍退役少將基爾申4月在《獨立報》上撰文稱,新軍事學說必須明確國家在保障內部安全中的作用,必須詳細規定聯邦主體在確保軍事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保護俄羅斯海外僑民的手段。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俄軍改革備受外界質疑,梅德韋傑夫當局將批准什么樣的軍事學說,同樣令人期待。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9-06/09/content_11514437.htm

解讀俄羅斯國家安全新戰略  2009年06月09日 半月談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國家安全永遠是涉及本國生死存亡的頭號問題,也是對外關系的立足點。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5月13日批准的《俄羅斯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從地緣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等角度,指明了對俄安全的主要威脅以及應對和消除這些威脅的手段。

    國家安全戰略適應形勢變化

    俄羅斯曾于1997年制定過同類文件。從那時到現在,俄國內外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初車臣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猖獗,現在社會安定;當初GDP僅3000億美元,去年按外彙比價已達1.64萬億美元;當初葉利欽政權軟弱而渙散,現在“梅普組合”運轉穩定;當初對外政策唯西方馬首是瞻,現在則更強調維護本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梅德韋傑夫去年9月首次提出要制訂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當時,俄羅斯剛與受到美國支持的格魯吉亞打了5天戰爭,此前還在天然氣價格和對歐出口問題上同烏克蘭打了一場“能源戰”,數月後又要面對討論東擴問題的北約峰會,隨後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俄羅斯遭受嚴重沖擊。時代變了,俄羅斯的安全戰略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峻。梅德韋傑夫在批准《戰略》時說,這項戰略的制定表明,俄羅斯已經結束過渡時期,進入了長期戰略發展的新時期。
    《戰略》指出,俄羅斯“克服了由蘇聯解體而産生的政治和社會經濟領域的系統性危機後果”,維護了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並開始恢複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現代國際戰略學界推崇“大安全觀”概念。俄羅斯也從政治、社會經濟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對安全形勢作出宏觀評估。
    《戰略》涵蓋了內外領域的一整套優先、安全目標、面臨的威脅、亟待完成的任務、建議采取的措施和實施方案,確定了國家安全的狀況和長期穩定發展的水平。這項文件與去年11月份批准的被稱爲“普京計劃”的《俄羅斯202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構想》相互匹配。
    同1997年《國家安全構想》的主要區別是,《戰略》增加了判定國家安全狀況的具體數據:失業率、貧富系數(10%最富裕居民同10%最貧窮居民的收入比)、消費品價格上漲水平、國家內外債務同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教科文衛開支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每年更新武器的比例以及軍事和工程技術人員的保障率等。

    重視傳統安全和經濟安全

    根據這項文件,俄羅斯的中期戰略目標與“普京計劃”相同,國內生産總值進入世界五強;在國家安全領域的三大核心利益是:發展民主和公民社會,提高經濟競爭力;保證憲法秩序、領土完整和主權;在多極世界條件下保持戰略穩定和互利夥伴關系,使俄成爲世界強國。
    俄在國家安全領域的五項優先任務是:通過保證人身安全和高標准的生活保障,提高公民生活質量;通過發展本國創新體制和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實現經濟增長;通過加強國家的作用和完善國家與個人的夥伴關系,發展科技、教育、衛生和文化;通過平衡消費、發展先進工藝和資源再生,維護生態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通過積極參與多極世界格局的發展,加強戰略穩定和平等的戰略夥伴關系。
    文件提出了俄羅斯面臨的主要威脅,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傳統安全領域。被列爲對俄軍事威脅的有:某些大國在戰略核力量領域,通過發展高科技武器、非核戰略武器、單方面建立全球反導防禦系統、近地宇宙空間軍事化獲取軍事優勢;核武器、化學和生物武器的擴散;背棄限制和削減軍備方面的國際協議的行爲;破壞國家管理和軍事指揮系統、導彈預警系統、太空監督系統穩定工作的行爲。這裏雖然沒有點名,但主要威脅顯然是來自美國。
    被列爲危及俄國家與社會安全的是:外國情報機關和間諜損害俄安全的活動;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暴力改變俄憲法制度、擾亂國家權力機關、消滅重要軍事和工業項目、恐嚇居民的活動;民族主義和宗教組織破壞俄統一和領土完整、擾亂國內政治和社會形勢的極端活動;跨國犯罪團夥非法傳送麻醉品、武器彈藥和爆炸物的活動;侵犯人身、財産、國家權力、社會和經濟安全的犯罪活動等。對邊防最大威脅是“國界附近武裝沖突的存在和升級可能,俄同個別鄰國尚未從國際法上確定國界”。
    文件的新意是首次加強了對社會經濟等非傳統安全的重視。文件指出,“從造成的損失看,世界金融危機可與大規模戰爭相比”。對俄羅斯公民生活質量的威脅共四項,分別爲:世界和地區金融危機,對稀缺原料、能源、水源和食品資源的爭奪,在發展先進技術方面的落後,依附于外部因素的戰略危險上升。而且文件毫不諱言要利用能源作爲施加政治影響的工具,爲了爭奪能源不惜借助軍事力量。

    國家安全威脅來自何方

    俄羅斯的有識之士一直認爲,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內部威脅來自經濟和社會領域。改變能源出口依賴型經濟結構、發展創新經濟的呼籲,在俄羅斯已經喊了好幾年,實際情況依然故我,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恰好凸顯了俄經濟結構的弊病。
    根據美國有關機構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俄羅斯去年GDP爲2.225萬億美元,略低于英國(2.231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俄經濟界普遍認爲,今年GDP可能下滑6%~9%,幅度大于西方發達國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俄經濟難望躋身世界五強。至于人均GDP,俄目前名列世界第74位。貧富懸殊從2000年的13.9倍擴大到2008年的16.8倍。更爲嚴重的是人口和人口素質問題。人口年均下降0.47%,人口增長率在世界排名第228位,人均預期壽命僅66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外部威脅來自美國。文件多次不點名地提到,美國作用的增強有損俄羅斯的利益。確實,北約東擴直逼俄羅斯國門、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獨聯體多次發生親美疏俄的“顔色革命”、俄格軍事沖突……俄羅斯近年來在安全領域遇到的麻煩,無不與美國密切相關。
    爲應對這種威脅,《戰略》提出要在保持戰略核力量的同時,繼續推進軍事改革,完善軍隊組織指揮結構和部署體制,增加常規軍隊數量。必須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由聯邦政府負責的軍事裝備統一采購體系,建立統一的後勤和技術裝備保障體系。雖然美國傲慢地認爲俄羅斯已不是全球強國,但對俄遏制與擠壓卻並未放松,俄美關系還沒有真正“化敵爲友”,在地緣政治和安全戰略上的矛盾依然如故,“重啓”美俄關系恐怕也僅是良好願望而已。
    《戰略》提到俄將實施合理務實的對外政策,不卷入軍備競賽。俄羅斯肯定會增加軍費,但它既無願望、也無能力重新卷入軍備競賽。因此俄美關系的四個優先領域是達成新的裁軍協議、鞏固信任措施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恐、調解地區沖突。至于老對手北約,俄羅斯既反對其軍事基礎設施逼近俄邊界和賦予北約全球職能,又准備同其發展關系,只是附加了不少條件。由此可見,即使到2020年《戰略》期滿,俄與西方的矛盾也不可能徹底緩解。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盛世良)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09/content_11512998.htm

解讀俄羅斯新版國家安全戰略 2009年05月14日新華社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5月13日簽署命令,批准了2020年前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同時廢除了1997年和2000年通過的同類文件——國家安全學說,並規定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今後每年向總統彙報國家安全戰略的實施進度等情況。該戰略被俄總統稱爲國家“綜合性基礎文件”,闡述了俄在國防、內政、外交及經濟等領域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及應對手段,界定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利益所在。
  
適應新的安全形勢

  梅德韋傑夫此前在俄聯邦安全會議上說,新國家安全戰略“保持了國家安全領域政策的延續性”,充分反映了“俄國家發展重點及國家利益體系”,其主要思想是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安全問題。
  新安全戰略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已見諸媒體,時任安全會議秘書伊戈爾?伊萬諾夫表示,1997年出臺的國家安全學說完成了曆史使命,現在俄羅斯“遇到了新挑戰,需要新的應對方法”。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面臨嚴峻的國內挑戰:車臣分裂活動猖獗、恐怖主義威脅嚴重、經濟狀況惡化等,而經過從1997年至今的10多年時間,上述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俄羅斯取得了巨大成績。正如梅德韋傑夫所說,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表明,俄已結束過渡時期,進入長期戰略發展的高水平時期。
  新安全戰略指出,俄羅斯“克服了由蘇聯解體導致的政治及社會經濟領域的系統性危機後果”,維護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並開始恢複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與此同時,俄羅斯也面臨著與10年前完全不同的形勢和問題。新國家安全戰略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誕生的。
  這一安全戰略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所有領域的安全風險進行了詳細盤點,歸納了俄國家安全保障的9個重點,其中,國防安全、國家及社會安全被確定爲兩個重中之重。這種劃分方法符合國際戰略學界推崇的“大安全觀”思想。
  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烏特金說,相對于舊的國家安全學說,新安全戰略更具現實性,提出了許多具體任務。
  
重視傳統安全威脅

  在這份著眼未來10年的文件中,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及軍事安全等傳統安全保障問題依然受到高度重視。
  新安全戰略指出,北約主導的全球及歐洲-大西洋地區安全架構存在的缺陷、國際法律制度及機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對國際安全保障構成威脅。大國矛盾及某些國家反複以單邊武力手段解決國際矛盾的可能性,對俄羅斯國家利益的保障造成不利影響。
  文件說,在長遠未來,國際政治的注意力將集中于爭奪能源産地。在爭奪資源時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可能,這“可能打破俄羅斯及其盟國邊境附近地區的現有力量平衡”。而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大大降低了維護全球及地區穩定的可能”。對此,俄羅斯爲維護國家利益,將推行“合理和務實的對外政策”,避免軍備競賽等耗費巨大的對抗。此外,俄將積極參加多邊合作,與獨聯體國家開展雙邊及多邊合作是俄外交的優先方向。
  由于新安全戰略多次提到美國作用的增強有損俄國家利益,一些西方媒體稱這份新安全戰略具有反美傾向。但俄羅斯無法忘卻過去數年來,北約不斷東擴、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獨聯體內發生“顔色革命”、俄格沖突硝煙不散等事實,這一切都極大地觸動了俄敏感神經。
  爲應對上述威脅,文件提出俄羅斯將繼續進行軍事改革,同時保留戰略核武器潛力,完善軍隊組織指揮結構和部署體系,增加常備部隊數量。新安全戰略提出的軍隊改革新任務是:建立由聯邦行政機關負責的部隊裝備統一采購體系,以及建立統一的軍隊後勤和技術裝備保障體系。
  
突出經濟安全問題

  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俄羅斯對經濟安全問題有切膚之痛,因此新安全戰略對來自這一領域的威脅格外重視。文件指出:“從造成損失的規模看,世界金融危機後果的影響可與大規模戰爭相提並論。”
  參加文件起草的俄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格林貝格說,經濟安全甚至超越傳統安全問題,在文件中被提到了俄未來戰略安全保障的首要位置上。
  在新安全戰略中,經濟安全問題對其他安全問題的影響被反複提及,甚至特別強調“俄羅斯國家安全狀況直接取決于國家經濟潛力”等因素。文件的第六部分“國家安全狀況的基本特點”列舉了7條用于評價俄國家安全狀況的指標,其中5條爲經濟指標。分析人士認爲,強調經濟安全問題是新安全戰略區別于此前版本的突出之處。
  對于經濟增長這一俄國家安全戰略重點,文件指出,未來經濟領域中的主要戰略風險包括:國家無力改變能源出口模式、本國經濟的競爭力低下、對本國資源喪失控制權等。
  新安全戰略指出,經濟領域的發展思路在于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勞動生産率,更新國家重點經濟産業,開發新的能源産地,以及完善銀行體系和金融服務行業。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42969/58519/9307440.html

俄羅斯2000年新國家軍事戰略背後

   俄羅斯國家戰略和軍事學說的新主張:大大放寬核武器的使用限制;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真正實力:可以在任何時候向任何敵人發起攻擊;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真實戰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最快的反應。
    自從前蘇聯解體之後,許多西方媒體和政府有意無意地貶低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實力,詆毀俄羅斯核力量的聲譽,甚至把俄羅斯核力量說成是一支事故頻頻,毫無戰鬥力,一文不值的軍隊。
這些西方媒體的片面報道還真掩蓋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核力量的真相。實際上,直到現在,俄羅斯仍保持著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核力量。

    俄羅斯將以核武器來對抗敵對力量對俄及俄盟友的進攻

    2000年1月15日,占據俄羅斯大小媒體頭版頭條位置的既不是普京大選,也不是車臣戰事,而是俄羅斯新出臺的兩大戰略:俄羅斯新國家安全戰略和俄羅斯新軍事學說。
    俄羅斯新國家戰略明確了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利益以及如何保護這些利益。克裏姆林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在這份長達
    21頁的文件中闡明了這一戰略的全部內容。英國路透社記者根據這份文件整理出俄羅斯新國家戰略的四大核心內容:
        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當前國際事務有兩大趨勢:俄羅斯主張的地區力量多極化的世界和以美國及其盟國爲核心的單極化的世界。盡管俄羅斯目前面臨著種種困難,但其仍具有影響力;俄羅斯想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俄羅斯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武器不擴散、解決地區性沖突、恐怖主義、毒品貿易和環境保護方面都有共識;但一些國家正在試圖削弱俄羅斯的地位,忽視俄羅斯的存在。他們這樣做的結果是影響國際形勢的穩定;
        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在國內方面,主要的利益是維護憲法秩序,深化民主進程,根除極端主義。與獨聯體內前蘇聯共和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于俄羅斯來說至關重要。目標是確保俄羅斯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
        對俄聯邦國家安全的威脅:從經濟方面,主要的威脅是缺少改革與投資,農業發展停滯,銀行系統不平衡,內外債負擔過重。俄羅斯正在失去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國內的政治威脅包括:呈現分裂主義趨勢,中央與地區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極端主義和法律不平等;有組織的犯罪和腐敗是主要的威脅;在國際方面,主要的威脅是聯合國的作用正被削弱,俄羅斯的作用正在減小,北約正在擴大。
        確保俄聯邦的國家安全:主要任務是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威脅,確保俄羅斯的領土和主權完整,確保經濟不受影響,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確保與世界主導國家間平等雙邊互利的合作關系,增強和保持俄羅斯的軍事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外國的間諜活動,極大地改善環境。在國內事務方面,目標是進一步加大對有組織犯罪和腐敗的鬥爭力度,確保全國上下一盤棋,確保個人的權力,改善醫療狀況;外交政策的優先權是通過聯合國安理會簡化多邊關系,發展與獨聯體成員國之間的關系,保護海外公民的利益,積極參予國際性的組織,參加維和行動,幫助控制核武器,根據新環境修改現有的條約;在軍事方面,俄羅斯需要足夠的裝備以應付21世紀可能出現的任何威脅。
        同一天,俄羅斯第一副總參謀長馬尼洛夫上將在莫斯科召開的一次特別記者執行會上公布了俄羅斯代總統普京剛剛簽署的新“國家軍事學說”。第一副總參謀長馬尼洛夫上將在談到新國家軍事學說與1997年國家軍事學說的區別時聲稱,兩者最大的變化有兩點:其一是,西方首次被描繪成俄羅斯安全的一個潛在威脅;其二是,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的限制比從前大大放寬了。新軍事學說明確指出,如果俄羅斯及其盟友遭到侵略,當所有的解決辦法都無效時,俄羅斯有權使用核武器。普京的新軍事學說的四大核心是:
        保證俄羅斯聯邦軍事安全是國家行爲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最主要的目標是維持國防費用的合理支出,以保證對21世紀的外來威脅作出恰當的反應;
        爲了防止戰爭和武裝沖突,俄聯邦可以采取政治、外交、經濟和一切非軍事手段;
        俄聯邦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擁有威懾力量,以防止對俄及其盟友進行任何規模的侵略,包括核武器。
        如果發生對俄羅斯公民、國土完整以及憲法體制構成威脅的情況,在俄羅斯本土使用任何軍事力量都符合俄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

        俄羅斯“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不是變差而是更強

        俄羅斯新國家戰略和俄羅斯新軍事學說的出臺立即震驚了全世界。一些西方國家對俄新國家戰略和新軍事學說雙雙強調核武器和核力量的使用感到萬分震驚。
        2000年最新出版的《核科學家筆記》雜志首次披露了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總體情況。
        洲際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部隊的組成和戰鬥力從蘇聯解體之後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俄羅斯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規模跟前蘇聯時期相比確實要小一些。然而,8月剛過,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突然間恢複了作戰巡邏任務,重新對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區進行巡航。
        遠程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目前擁有70架遠程戰略轟炸機。盡管目前俄遠程戰略轟炸機部分也面臨著缺少軍費的困難,但俄羅斯空軍司令部仍准備改進空中發射巡航導彈系統和飛機本身。

        俄美高級將領親曆了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快反能力

        弗拉基米爾?多爾金上將曾在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中服役了整整30年,曾任過戰略火箭軍司令部第12處的領導。1991年退役後,成爲俄羅斯乃至全世界著名的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專家。他在最近撰寫的文章中透露了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真實的快速反應能力;美國將軍埃格尼?哈比格爾多次到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基地、倉庫參加交流檢查,親眼目睹了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當前的人員戰備情況。
        多爾金上將透露說,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核預警能力根本不像西方國家媒體宣傳的那么差。
        其中挪威火箭發射事件最好說明了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快速反應能力,也讓那些以爲俄羅斯戰略火箭軍早已經不行的西方國家大吃了一驚:1995年1月25日淩晨,一名俄羅斯雷達兵警覺地發現,雷達屏幕上顯示俄北部邊界的巴倫支海有一高速移動的物體,信號顯示這是一枚來曆不明的導彈!更可怕的是,這名俄羅斯雷達兵突然發現那枚導彈突然分成好幾個部分,這正是美國“三叉戟"分彈頭攻擊最明顯的特征!看樣子,敵方的導彈准備攻擊莫斯科!!特急警告立即送到了與葉利欽總統寸步不離的核指箱和俄羅斯國防部最高級官員的辦公室裏。按照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的反應程序,俄最高層有10分鍾的時間進行反應。然而,這下卻只剩下5分鍾的時間了。俄政府最高指揮當局立即與核潛艇部隊取得了緊急無線電聯系,全軍進入戰備狀態,戰略火箭軍准備等待發射戰略導彈的命令。警報過後8分鍾,那枚神秘的導彈墜入了大海,俄戰略火箭部隊的發射命令在最後一刻被取消了,一場核災難就這樣避免了。幾個小時之後,俄羅斯政府了解到那是一枚挪威發射的科學探測火箭。
        多爾金上將透露說,最新掌握的材料顯示,挪威發射這枚火箭的真正目的並非是進行科學探測,而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集團試探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多次到俄羅斯參加交流性檢查的美國將軍哈比格爾對西方媒體把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貶低得一塌糊塗的做法感到非常地不屑。他向記者介紹說,他先後四次到俄羅斯戰略火箭軍部隊進行交流檢查。這位美國將軍得到的總體印象是俄羅斯戰略導彈火箭部隊對戰略導彈的安全狀況非常關注,非常認真,官兵們的士氣也很高昂。
http://www.defence.org.cn/Article-4-6903.html
 
俄“新軍事學說”顯露應對當前軍事威脅的策略  2007-02-12 人民日報 

    近來,“新國家軍事學說”成爲俄羅斯軍界熱議的焦點。在不久前舉行的一次高級軍事研討會上,俄軍事科學院院長加列耶夫介紹了草擬中的軍事學說框架內容。從披露出的相關信息來看,其內容、結構與現行軍事學說相比都有明顯變化,顯露出俄在應對當前軍事威脅和構建國家防務等問題上的主要思路。
繼承蘇聯大部分武裝力量的俄羅斯曾在1993年首次通過俄聯邦軍事學說,俄現行軍事學說是2000年普京總統簽署的第二個版本。在進入21世紀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裏,俄國內外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普京總統認爲,俄現行軍事學說中的一些內容已經過時,已難以發揮鞏固國家安全的作用。早在一年多以前,他就明確要求軍方著手研究制定新的國家軍事理論體系,以回應國家安全形勢發生的變化。
    2000年版軍事學說出臺後的7年,是俄綜合國力得到明顯提升的7年。其間,俄經濟處于崛起階段,超過了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自我定位發生了積極變化,不僅讓俄軍對現行軍事學說施行“手術”有了十足的底氣,而且有助于俄羅斯對國家安全的性質和由此産生的國防任務問題做出明確的解答。
    俄聯邦總參謀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巴盧耶夫斯基認爲,俄當今地理戰略形勢既受到國際關系體制所發生的根本性改變的影響,也受到國家、地區形勢變化的影響。俄“新軍事學說”的中心內容是統一國家在軍事領域的政策,國家政權、社會組織和公民要合力解決軍事安全保障方面的問題,有效利用國家軍事力量的綜合實力。巴盧耶夫斯基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以軍事實力爲後盾,保障安全的和平手段才能奏效。
    從俄軍方高層討論情況來看,有三點醞釀的內容值得關注。首先,不再把核武器的作用絕對化,而是強調在保持戰略遏制力量的同時,大力發展常規力量,以確保國家長期戰略安全和應對局部沖突的能力。“只要核武器在手,俄羅斯安全無憂”的觀點受到質疑。其次,明確指出美國加緊擴張、北約東擴、周邊地區局部沖突和恐怖主義是俄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同時強調非軍事威脅和軍事威脅兩者密不可分,應作爲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第三,強調在確定和捍衛國家利益時應當有所節制,以切實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加列耶夫明確表示,過分誇大國家利益和目標以及試圖不惜一切代價強行實現它們的做法,會衍生出對抗性的外交政策和軍事學說,從而使國家經濟遭受破壞,也使目標徹底落空。
    俄“新軍事學說”還處于醞釀討論階段,軍方高層對草擬內容也不盡一致,但俄安全政策與軍事戰略方針可能發生的變化已初現端倪,這種變化顯示,俄羅斯正努力尋求新形勢下保障國家軍事安全的現實道路,未來的俄軍事學說可能比現行版本更加“深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02/12/content_5728194.htm

另參本館:

俄喬戰爭 俄烏天然氣戰爭  中國熊報 聯合報也變熊報 俄羅斯聯邦選舉制度與總統職權 《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俄羅斯2010》《獨聯體各國概況》《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楨 2021-12-14 08:52:37

習普2021/12/15視訊會議 聯手抗美意味濃

兩國元首將對明年關係做出頂層設計,並就重大國際及區域議題交換意見。由於剛落幕的美國「民主峰會」正在營造「天下圍中」的國際態勢,加上俄國與烏克蘭邊境戰雲密佈,預料這場「習普會」可望進一步確立中俄聯手抗美的基本戰略態勢。

美國最大的失誤, 是把俄羅斯當紙老虎而過度關注中國 (原載Foreign Affairs)

【導讀】本文分析,俄羅斯並非像一些政客所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擊。俄經濟總量雖然停滯不前,但是體量依然十分龐大。雖然人口在不斷地減少,但是人口結構仍然在不斷改善,並且一直在積極地吸納優秀移民。在軍事力量方面,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革與資金投入,仍然具有強大實力,並對俄的傳統勢力範圍保持威懾。而且,寄希望於普京卸任後俄出現重大變革的想法也不現實。所以,作者認為美國必須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拋棄俄日薄西山的迷夢。
  回應
作者的意圖是要挑撥離間中俄,現在美國最害怕的就是中俄的戰略夥伴關係,幸好俄羅斯人特別是普沒有作者這麼傻,他們十分清楚美歐的意圖!
  相關新聞
 俄美領袖2021-12-09會談,普京警告北約勿在烏克蘭跨越「紅線」,拜登警告普京前所未有經濟制裁:不派美軍保衞烏克蘭
 尼加拉瓜2021/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美國受打擊! 拜登民主峰會、抵制冬奧,習近平美後院開戰。路透社:痛擊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潑民主峰會冷水!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國會牌、互訪牌、軍售牌、日本牌、歐洲牌、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的目的。而民進黨當局亦倚美謀獨。

阿楨 2020-07-31 08:44:51

巴鐵用中國技術升級哈立德MBT2000坦克 功率已趕上美軍M1A2 2020-07-30 新浪軍事

  本週二,一輛升級版的“哈立德-1”坦克,在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重工業公司展出,具備了更強的防護系統,可以抵禦智慧彈藥和其他形式的頂部攻擊。
  “哈立德”是巴中在90年代聯合開發的,以中國90-IIM為基礎,已生產了500輛坦克。裝備一台烏克蘭6TD-26缸液冷柴油機,功率1200馬力。但哈立德-1已升級到1500馬力(與美軍M1A2坦克相當)。

俄自造兩栖攻擊艦能否開啟俄海軍的新紀元?

2020-07-24,在普京的主持下,俄同時開工建造了6艘新艦。
  回應
俄因沒錢,如果給他們足夠的錢,他們什麼都能做出來,不比美帝差
就好比10年不練習,一參加就能拿奧運冠軍一樣
俄不僅沒錢更缺技術,補給艦的橫向補給系統買中國的,導彈艇上也買了中國的柴油機,俄艦設計理念、製造工藝,艦載系統和國際水準已有脫節。俄專家二十多年都沒幹過什麼正經項目,反觀我國,這些年各類艦艇就沒停過,已經培養了一批基礎扎實,能力早已經在俄專家之上!

土耳其要擺脫對外國武器裝備的依賴 美媒福布斯:不可能 2020-07-29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佈,計畫2023年(土國100周年之際)在國防工業領域擺脫對所有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但土耳其無法在2023年甚至2020年代末擺脫這種依賴。
  以“島”級軍艦為例,只有60%的是本國生產的。兩栖攻擊艦“阿納多盧”號的設計與西班牙的 “胡安卡洛斯一世”級相同,只是配備了土製相關系統。
  T129攻擊直升機與是基於義大利A129,配備了土製造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而已,當土準備以15億美元向巴基斯坦出售30架T129時,卻需要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因為使用了美製發動機零件。
  “阿勒泰”主戰坦克,希望取代老式豹II和M60,並出售給其他國家。但阿勒泰源自的韓國K2。土耳其的T-155火炮也是源自韓國K-9。
  土從俄購買了S-400防空導彈,美就將土踢出第五代F-35專案。土聲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完成自己TF-X項目或購買俄蘇-57,但都不可行。
  回應
中國也一樣啊,幹嘛小看土。中國武器的發展都有蘇式影子, J-10,J-20開始也是用的俄發動機。日韓軍備都有美式的概念。
開始都是仿製,但土自主的路還很遙遠!
  相關新聞
採購俄製發動機大減 俄軍方:陸將全面換裝國產貨 2020/07/28 中時

阿楨 2014-06-18 08:16:41

台灣論:邏輯邪34/66

《台灣論》係啥米碗糕
怎會變台獨的專利品呢
應該學美國民族大熔爐
族群融合擺脫族群幽靈

美國還不是熔成WASP火爐
好比台灣論成福佬沙文主義
對中華民國屎很敏感很史盲
又有獨特的台獨屎觀道德觀
中國反日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台灣親日是皇民的愛國主義
忘了日本殖民台灣屎有多臭

如此屎盲啊,那就來聞香一下,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析判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民族國家主義、族國主義),國家主義(nationalism),種族主義(racialism,種族偏見、種族歧視),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四種相關但又各具特質的概念。從廣義來看,古希羅、英、法、德、日、美、俄、中等都具四種特質,其實只要能力允許都會兼具,比如台灣民族主義就含有河洛種族主義、台灣國國家主義、和經濟上東南西進的後帝國主義。但就狹義而言,民族主義產生於君主專制之後。國家主義是指國家具無上權威,對內外均可為所欲為。種族主義是指白人優越論,尤其希特勒的滅種運動。而帝國主義是西方族國主義興起之後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產生的。
  後三者人人皆貶之,但民族(愛國)主義則令人愛恨交加,其因是它夾雜著從共同的語言、宗教、血統、習慣、風俗、文化,到求國家統一而強調民族靈魂、文化傳統、國家精神,再到積極地擴張民族國家的對外發展等。以西方民族國家形成來看,均包含了這些,由此可知Arendt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民族國家因是人民基於真誠,主動組成政府和國家,是其有公共領域政治自由的國家,故不會像資本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是謬,台灣民族主義亦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1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