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之鑑》
王加豐等著的強國之鑒:八位央視《大國崛起》專家之深度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體例不一、深淺也異,整體而言多為史實之流水帳,偶有析判性(如一、六講,但均不如我在《台灣共犯體》《中蘇共研究》相關章節之精闢)。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少自吹了,可能作者眾多有別之故。
算了!淺嚐者單看央視《大國崛起》足矣,想深入可見後貼有關《大國崛起》及前評《中國崛起》之文。
《強國之鑑》是對大國崛起這一爭議大的熱點話題的深度解讀,它由8位參與CCTV《大國崛起》的曆史學專家再度聯手、精心打造而成。全書鑽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曆史高度,緊扣正在和平發展的中國國情,並綜合社會各界對大國崛起話題的討論,用講座的形式和通俗流暢的語言,以全新的角度和筆觸重新反思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美國9個大國崛起的經驗與教訓,聆聽曆史給我們的啓示。既是“大國崛起”的濃縮本、精華本,也是“大國崛起”的深度解讀本。
第一講近代西方最早興起的殖民帝國
主講人:王加豐,1949年生,浙江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CCTV《大國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部分)審讀專家。
近代社會的開端是人類的活動領域從陸地轉向海洋開始的,爲什麽中國有能力轉向海洋但不願或不想轉向海洋,而當時看來更爲落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卻轉向了海洋,由此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第二講海上馬車夫荷蘭的興起
主講人:陳勇,1946年生,武漢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CCTV《大國崛起》(荷蘭部分)審讀專家。
荷蘭這樣一個蕞爾小國是如何成就大業的呢?爲何能一再創造奇迹?在17世紀的世界舞臺上,荷蘭何以能獨領風騷,成爲令歐洲國家羨慕甚至嫉妒的經濟強國和大國的?
第三講英國崛起的曆程
主講人:高岱,1956年生,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CCTV《大國崛起》曆史腳本編寫主持人、(英國部分)撰稿者。
英國這個只占地球陸地面積02%、人口當時僅2000多萬的島國,是如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崛起爲全球最富有、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從而傲視全球的?
第四講現代法國的由來
主講人:高毅,1955年生,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CCTV《大國崛起》(法國部分)曆史腳本負責人。
與英美比較起來,法國現代化的道路爲什麽如此艱難曲折?它對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有何曆史啓迪?現代法國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沈淪和複興的?
第五講統一的德國與德國的統一
主講人:李工真,1952年生,武漢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CCTV《大國崛起》(德國部分)審讀專家。
與其他所有歐洲民族相比,爲什麽德意志空間在民族邊界上有著最大的不確定性和靈活性?這種特點將給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德意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帶來什麽樣的特殊難題?
第六講日本的圖強之路
主講人:湯重南,194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CCTV《大國崛起》(日本部分)審讀專家。
日本是如何由一個弱小、落後的東方封建國家而建成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大國的?又是如何由圖強之路而誤入軍國主義歧途的?日本帝國的敗亡有何教訓?
第七講俄國(蘇聯)是怎樣兩起兩伏的
主講人:徐天新,1934年生,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CCTV《大國崛起》(俄國部分)曆史腳本負責人。
俄國爲什麽永遠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俄國是如何兩起兩伏的?現在的俄羅斯還會有第三次崛起嗎?
第八講美國的崛起及其動力
主講人:何順果,1944年生,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CCTV《大國崛起》(美國部分)曆史腳本負責人。
美國這個僅有200余年曆史的國家是如何崛起爲今天唯一的超級大國的?它的崛起走過了什麽樣的道路?究竟是什麽原因或因素推動了它的迅速崛起?
何理將軍:《大國崛起》之後看《強國之鑒》
人民出版社推出《強國之鑒》是繼中央電視臺《大國崛起》之後又一個有意義之舉。該書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給讀者一種新鮮、直觀、深刻的回味和醒示。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民無一不對自己國家的曆史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注,並在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思考本民族的未來和發展。這當然就包括學習別國發展複興的成功經驗,避免其錯誤和失敗的教訓。《大國崛起》和《強國之鑒》能在全國各社會階層不同受衆之間引發比較大反映,其重要原因應在于它把讀者帶入了這樣一個具體的曆史環境。這本書通過對不同曆史時代崛起的若幹強國之興衰道路的具體解析,使讀者能在比較鑒別中思考,找出社會進步,國家強盛某些共同的規律及經驗,總結過去,指導未來。我想這可能是人們關注和歡迎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的心理。
應該坦率的承認,在我們的學術界類似這種研究是太少了。記得80年代初讀撥保羅.肯尼迪《大國興衰》時,時常爲作者獨到的見解和研究的方法感到興奮,因爲當時在我們國內還沒有這樣一本比較成熟的著作。我們在學術理論方面,長期受到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在社會曆史的研究中過分地強調不同社會制度的對立和不可兼容性。特別是以一種絕對對立的方法觀察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系,不恰當的宣揚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剝削制度的根本對立,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割斷了人類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曆史聯系,所有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都被貼上政治標簽。這種絕對對錯觀念下的孤立的、簡單的理論研究,從而也就堵塞了對人類社會發展共同規律的探索。所以,我歡迎《強國之鑒》的出版,還有這樣一層心意,這就是它反映了我國學術研究的進步和發展。
《強國之鑒》所論述“強國”,其發展和崛起的道路各不相同。有依靠殖民地征服和殖民統治而發達老殖民帝國葡萄牙、西班牙,有依靠海上貿易興國的荷蘭,有靠工業革命起家的英國,有通過思想啓蒙和大革命而強盛的法國,也有後其的德國、日本、俄國,基本上都是通過內部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而躋身強國之列。美國則是依靠其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完善和健全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而成爲世界超級大國。不可否認,在這些國家成就大國的曆史中,大都存在著血腥的殖民主義、侵略戰爭和對勞動者殘酷的剝削壓迫,給人類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災難後果,這當然是必須否定的。另一方面,這些大國發展中那些反映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共同的規律性東西,也是我們尤其應當予以重視和借鑒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認爲,近代強國的出現本質上是由古代國家向近代國家過度,本書所論及的強國之路,基本上完成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實現的。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曲折教訓是深刻的。但是,這些國家在近代化強國過程中所揭示的一些共同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如通過社會改革,實現社會的民主開放,是進入國家近代化的重要門檻,工業化是國家近代化的經濟基礎等等,由可視作爲任何國家和社會進步不可逾越的前提。當然,當前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與上述這些國家發展的曆史條件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任何曆史的經驗都不能生搬硬套。我們國家提出並正在加緊進行的改革開放,強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科技文化教育,事實證明是一條社會主義的強國之路。
(來源:人民網 / 作者:何理 少將,國防大學教授,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http://civ.ce.cn/yw/200704/17/t20070417_11061372.shtml
《大國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該電視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黃金時間21:30首播,每集大約50分鐘。本片播出後,中央電視臺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冊同名系列圖書,內容有了大規模擴充;並於2007年5月1日黃金時間20:55起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再次播出。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於2007年7月2日開始播出此片,由狄娜主持;監製為霍澤基。
該電視片採訪的名人有《大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保羅·肯尼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耶魯法學院教授布魯斯·阿克曼、法國前總統德斯坦、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等。
1.1 海洋時代:開篇與葡萄牙、西班牙
1.2 小國大業:荷蘭
1.3 走向現代:英國
1.4 工業先聲:英國
1.5 激情歲月:法國
1.6 帝國春秋:德國
1.7 百年維新:日本
1.8 尋道圖強:沙俄
1.9 風雲新途:蘇聯
1.10 新國新夢:美國
1.11 危局新政:美國
1.12 大道行思:結篇
海洋時代:開篇與葡萄牙、西班牙
本集講述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與西班牙探索海洋的歷程。
葡萄牙人為了打破被阿拉伯商人壟斷香料貿易,在恩里克王子(Prince Henry)的主持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系統研究航海科學和技術。他們還不斷派出船隊,從羅卡角出發,沿著非洲西岸向南探索,把當地的黃金,象牙,非洲胡椒運回裡斯本。公元1487年7月,迪亞士率領三艘帆船沿大西洋南下,經過半年的航行,他們繞過非洲的最南端 - 好望角。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抵達印度,最終打通了與東方的貿易通道。
受葡萄牙人的成功的影響,它的鄰國西班牙也開始了海洋的探索。由於葡萄牙人壟斷了向東的航線,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決定贊助哥倫布向西航行,希望開闢到印度的新航線。雖然哥倫布沒有最終到達印度,他卻意外的發現了美洲大陸(1492年10月12日),並由此給西班牙帶回了數量可觀的白銀和黃金。1519年9月20日-1521年9月5日,西班牙贊助的航海家麥哲倫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他帶領了5艘船和265名船員出發,僅剩18人返回。麥哲倫本人在航程中死於與菲律賓人的戰鬥。
隨著航線的開闢,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壟斷了東、西方的海上貿易,並通過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但是,大部分的國家財富被用於支持宗教和殖民戰爭。兩國的王公貴族都不支持本國的工商業,國內工業萎縮,最終導致國力的逐漸衰落。
小國大業:荷蘭
17世紀,只有150萬人口的荷蘭,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和海上第一強國。本集探索其中原因。
荷蘭人通過捕撈和加工鯡魚和海上貿易開始自己的致富之路。在與英格蘭的貿易競爭中,荷蘭人通過建造造價低、速度快的船隻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而逐漸占據有利地位。為瞭解決開闢新航線的資金問題,荷蘭人進行一系列金融和商業上的創新。 1602年,第一間股份公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1609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成立,同年,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並第一次引入銀行信用。這些新的金融和商業體系,使荷蘭的財富快速增長。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的貿易額占據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走向現代:英國
本集講述英國如何擊敗西班牙和荷蘭,逐漸取得海上的霸權。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承繼英國王位。她通過鼓勵雷利、弗蘭西斯·德雷克等海盜來發展國家的海上力量。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一方面帶回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卻加劇了與西班牙的矛盾。1588年,英西海戰爆發。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英國艦隊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由此迅速成為海上強國。
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後,開始繞開議會直接向社會征收新稅,完全破壞大憲章的規則,不斷激發與議會的矛盾。1629年,查理一世強行解散議會。1642年,英國革命爆發。議會軍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帶領下,擊敗國王軍。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在此後幾十年裡,英國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併在王權和民權的鬥爭中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工業先聲:英國
本集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發生和發展。
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己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證明瞭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牛頓的理論,使人們不但能預測行星的運動軌道、潮汐的漲退,而且可以更有規律性地設計和製造改良客觀世界的工具。
借助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1765年,瓦特和富爾頓發明瞭實用的蒸汽機,解決了工業化的核心問題-動力問題,從此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指出經濟活動裡的個體在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的作用下,會最終促進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為自由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在海外擴張、自由主義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亦帶動了英國對商品的需求,科技發明不斷湧現,專利制度等各種力量推動了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然而,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激情歲月:法國
本集講述了位於歐洲大陸西部的法國如何從16世紀後半葉“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時,國力因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即又從頂峰跌落,再次因為1789年7月發生的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登基上升至歷史巔峰,前前後後近四百年之間的興衰史。
法國的國力第一次頂峰始於1661年,23歲的路易十四即位。在他執政的54年中,竟從未任命過一任首相,並留下了“朕即國家”的名言。在他的統治下,巴黎成為全歐洲的外交和文化中心,法國當時的國際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但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竟有31年處於和其他國家的交戰狀態之中,足以說明其好戰和對權力與領土的渴望。路易十四的時代,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代。
但僅僅過了74年,法國的君主政體就因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而暫時消失。五年以後,亂世中涌現出的拿破崙踏上皇帝寶座在他的帶領下,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傳遍了全歐洲,甚至全世界,其國力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局面卻因1812年侵俄戰爭失敗而走向衰竭,伴隨著1814年簽訂的退位詔書和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消失。
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法國,至今仍然是國際舞臺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但對其來說,成為19世紀時的超級大國已經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帝國春秋:德國
地處歐洲中部心臟地帶的德國,四面強敵環伺。15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終引起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為結束這場戰爭而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用法律形式確保了德國的分裂狀態。這片土地上曾經產生過1789個獨立政權,並且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地區的經濟發展。
18至19世紀,普魯士王國的崛起使德國有了重新崛起的希望。經過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三場戰爭,‘鐵血宰相’俾斯麥最終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然而,德皇威廉二世所鼓吹的大國沙文主義最終將德國推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並最終戰敗。其後的魏瑪共和國又被阿道夫·希特勒帶領下的納粹黨所顛覆,使德國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無底洞,與冷戰一起導致德意志民族再次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分別實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
經過40年,德意志民族的親和力衝破了柏林牆的阻隔,再次統一成為一個國家。
百年維新:日本
本集講述位處太平洋西部的日本在19至20世紀如何形成一個可與任何一個歐美大國抗衡的大國。
17世紀初,江戶幕府開始實行鎖國政策,只開放長崎予中國及荷蘭商人與日本商人進行買賣,與外國斷絕一切關係。大約200年後,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利用武力重新打開了日本的國門。
與西方重新接觸後的日本,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臺長時間的缺席已造成相當程度上的落後,於是開啟了一場全國性的「倒幕尊皇」運動。這場大規模的運動結果,便是1868年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及成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進行了多項改革,封建體制被擯棄,引進西方的政治體制。此外,其他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多項改革,使日本實力逐漸增強,並開始利用武力擴張。1879年,日本強行吞併了琉球群島。日本隨之膨脹的野心也導致了之後的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以及日俄戰爭(1905年)。在這些戰爭中,日本佔領了朝鮮、臺灣等多處領地,控制了中國東北,並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實力迅速膨脹。
20世紀初,日本軍力發展迅速,軍國主義抬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加入協約國,並派兵攻佔德國擁有的中國山東膠州灣和青島,並於戰事後成立的國際聯盟成為常任理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美國引入多項新措施,改善其軍國主義思想。美軍撤出日本後,日本經濟快速起飛,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系,僅次於美國和蘇聯。
尋道圖強:沙俄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遊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覆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爾斯泰等一批俄羅斯知識分子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俄羅斯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
風雲新途:蘇聯
本集敘述列寧和史達林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如何建設世界上首個無產階級政權──蘇聯,使得蘇聯大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千瘡百孔中恢復過來,並且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 俄國自從十月革命將臨時政府推翻,列寧以共產黨思想實施新經濟政策,恢復及壯大了往後的蘇聯經濟。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更以強硬手段加快國家的工業化步伐,急於消除資本主義,蘇聯經濟頓變全球第二大,不過其根本問題就此埋下瞭解體的危機。
歐洲國家需要過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路程,蘇聯只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在計劃式經濟政策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二十年間,全球經歷了大蕭條,因此她採取的計劃方式卻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期間,很多西方國家的人都紛紛走到蘇聯取經。 蘇聯工業化的成功雖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成功背後亦隱藏著快速工業化所帶來的問題……
新國新夢:美國
北美大陸出現一個新的國家,在當時的世界來說實是微不足道。在美國獨立之前的百多年內,十三個英屬殖民地的經濟一直是依附大英帝國,無論是北部的工商業,中部的農業,或是南部的種植業,她們都是在英國自由貿易的商業體系中發展。 美國憲法的確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一場南北內戰。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因此逐漸強大,並激起社會的創造,科技發明和推動自由市場,經濟迅速發展。
危局新政:美國
美國的自由經濟出現了各種問題,『進步運動』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次反壟斷法。源源不絕的科技發明,以及創新的流水線生產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推動下,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促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
美國踏入廿世紀,其經濟發展已一日千里,福特當時建立了一個最大的工廠,而且是以福特的生產方式,令美國進入了革命性的工業領域。每日都有大量的煤、鐵、沙和橡膠,從流水線一方運入去,又有二千五百架T型車從另一方運出來。一九二四年,第一千萬架T型車出廠。而福特這種生產方式亦應用於其他工業上;生產提高使得美國的經濟大大起飛。
然而,在經濟高度成長的背後,一個空前的危機在悄悄成形,隨時可能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百業蕭條,美國卻在享受戰爭帶來的高度經濟景氣,渾然不覺自由市場經濟巨大的缺陷會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一九二九年十月底,華爾街股票瘋狂下跌,引爆了全球性的經濟大恐慌,美國人瘋狂抽回在市場中的資本,擠兌現象使美國各大銀行紛紛倒閉,連帶使整個國家生產停頓,饑荒席捲整個美國,也影響了全世界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這種大蕭條的情形直到小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才獲得改善。小羅斯福借鑑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的成功,在自由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中又加入了政府乾預這隻「看得見的手」以平衡自由經濟所帶來的缺失,至今這種方式仍被世界各國效法。
新政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大蕭條的慘澹,緊接著又面臨法西斯主義挑起的戰火。美國在二戰時扮演「民主的兵工廠」的角色,帶領同盟國反擊軸心國,最終贏得二次大戰的勝利。二次大戰後,美國和蘇聯遙相對峙,展開了一系列在科技和軍事上的競爭。在科技競爭中,美國漸漸佔到上風,最終成為冷戰後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大道行思:結篇
反響
播出後,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和分析。《紐約時報》評論說該片的播出意味著中國不再“虛偽地謙虛”,而是鼓勵人們討論中國崛起的前景。
此劇背後的意思,使人們反思在近四百多年多個大國崛起的經驗,來驗證中國是否已經崛起?還要用甚麼方法、方式崛起?
放下成見,不再以共產主義目光看待資本主義國家。向外國展示友好一面。
製作人員
出品人:趙化勇
總監製:羅明、袁正明
總策劃:袁正明、麥天樞
學術指導:錢乘旦
總撰稿: 陳晉
創作總監:康健寧
總編導:任學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9B%BD%E5%B4%9B%E8%B5%B7
《河殤》
《河殤》是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總撰稿人為蘇曉康和王魯湘,導演夏駿,但全片的主要內容最初策劃者為學者謝選駿。該片播出後在中國社會引起了很大轟動,後被認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導。
《河殤》分為六集,分別為:《尋夢》、《命運》、《靈光》、《新紀元》、《憂患》和《蔚藍色》。該片由對中華傳統的黃土文明進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對西方蔚藍色文明的介紹,對包括“長城”和“龍”在內的許多長期被中國人引以為榮的事物進行了無情剖析和嘲諷,同時表達了對西方民主文明的嚮往。
社會影響
該片播出之後,除了在思想較為激進的青年學生中受到廣泛歡迎之外,更一度得到以趙紫陽為代表的中共領導層的賞識,在中央電視臺曾兩度重播,片集在校園引起「河殤熱」,學生熱情討論中國未來的出路與發展。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國大陸主流媒體在批判趙紫陽的同時,對《河殤》也進行了抨擊,該片被認為是宣傳「資產階級自由化」、「虛無主義」思想的典型,自此陷入禁播狀態,但現在民間仍然通過網路等媒體在小範圍內流傳。
亦有聲音表示:河殤所進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和對西方文明的推崇有一定盲目性,未能較好的權衡中西文化實質差異和現在民主的實質而導致批判過激。
和河殤一樣,《狼圖騰》一書也對漢文化進行批判,但並不涉及政治因素。而紀錄片《大國崛起》也被認為是受了河殤影響。
文段節選
龍的傳人啊,黃河能給予我們的,早就給了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先已經創造了文明,黃河無疑不能再孕育一次。我們需要創造的,是嶄新的文明。它不可能再從黃河裡流淌出來。舊文明的沉渣已經像淤積在黃河河糟裡的泥沙一樣,積澱在我們民族的血管裡,它需要一場大洪峰的沖刷……(第一集「尋夢」最末)
在一家著名的腫瘤醫院裏,任何一位醫生的收入都超不過門口賣烤白薯的老太太。開腦顱的不如剃腦袋的,彈鋼琴的不如搬鋼琴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收入倒掛……這一切不平根源,乃是社會缺乏機會平等的競爭機制,缺少一個共同的度量衡——市場,衹有發育健康的市場,才能把機會、平等、競爭這三者掛起鉤來,而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文明最古老的民族所最不熟悉的東西。(第四集《新紀元》)
我們不知道古時候黃河是個什麼樣子,此刻展現在你們面前的黃河,不正是濁浪滾滾,像一條狂暴的巨龍嗎……孕育變成肆虐的一條河,母親變成了暴君……黃河大概是最暴虐的一條河。(第五集《憂患》)
我們也看到,即使在以往極為森嚴,莊重的高級政治場合,也終於泛起了蔚藍色的透明度。中國的大眾傳播,第一次處在較為中立的立場,擔當了決策上層與人民群眾之間相互對話的媒介。
然而,要使專制主義傳統深厚的東方人真正懂得民主是怎麼一回事,並不容易。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1940年,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為總統。蔣介石先生為此在日記中寫道:“美國之民主,令人羡慕不置,特電羅斯福總統,祝其成功。”三年後的一個晚上,蔣介石的夫人也是特使宋美齡,在白宮同羅斯福夫婦共進晚餐時,談起美國工人罷工的事情。羅斯福問宋美齡,假如中國政府在戰爭時期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宋美齡安祥地用一個塗色的長指甲在自己的脖子上划了一道,做了一個優美的殺頭手勢,使席間所有的美國人驚訝不止。羅斯福夫人事後說:“宋美齡對民主制度能夠講得很漂亮,但是她可不知道怎樣實行民主制度。”
專制政治的特點是神秘性,獨裁性,隨意性。
民主政治的特點應該是透明性,民意性,科學性。
我們正在從混濁走向透明。
我們已經從封閉走向開放。
黃河命定要穿過黃土高原。
黃河最終要匯入蔚藍色的大海。
黃河的痛苦,黃河的希望,造就了黃河的偉大。
黃河的偉大,也許在於它在海洋與高原之間創造了一片大陸。
黃河來到了偉大而痛苦的入海口。
滾滾千里泥沙,將在這裡沉積為新大陸。
洶涌澎湃的海浪,將在這裡同黃河相碰撞。
黃河必須消除它對大海的恐懼。
黃河必須保持來自高原的百折不撓的意志與衝動。
生命之水來自大海,流歸大海。
千年孤獨之後的黃河,終於看到了蔚藍色的大海。
(第六集「蔚藍色」最末)
辨誤
嚴復跟伊藤博文並非同學。中國民間流傳當年嚴復是全班(或全校)第一名畢業,伊藤博文得第二名。這個故事最早可從劉復的詩集《揚鞭集》中找到,後來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均引此說。然而,當嚴復參與其事的百日維新慘敗之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當這位中國近代的偉大啟蒙者在封建勢力的打擊下,一步步放棄改良思想,最終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懷抱裡去的時候,他在英國海軍大學的同學伊藤博文,卻連任日本首相,率領這個島國迅速跨進世界強國之林。(第六集“蔚藍色”)
登月宇航員在太空並不能看見長城(第二集辨誤)
攝制人員表
總撰稿:蘇曉康、王魯湘
撰 稿:蘇曉康、王魯湘、張鋼、謝選駿、遠志明
編 導:夏 駿
解 說:張家聲
作 曲:孟衛東
剪輯顧問:傅正義
剪 輯:錢丹丹
資料編輯:計 冰、王秀雲、吳曉波、黃 敏
後期攝像:曹志明、孫增田
音樂編輯:潘寶瑞、牛桂吉
音樂錄音:李小沛
美 工:鍾蜀衡
置 景:遲明泉
制 片:王 宋、郭寶祥
顧 問:金觀濤、厲以寧
總監制:陳漢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2%B3%E6%AE%87&variant=zh-tw
電影「建國大業」 票房上看22億【聯合報2009.09.20
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大片「建國大業」,十六日起在全大陸戲院首映,當天票房達一千四百七十七萬元人民幣(台幣七千三百八十五萬元),票房火紅;該片總導演韓三平宣稱,預計「建國大業」票房將超過人民幣四億五千萬元(台幣廿二億五千萬元)。
這部電影被稱為「史上最牛獻禮片」,劇情講述的是中共建政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片中真實還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觀眾感受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在一種氛圍中產生共鳴。
在商業電影掛帥的電影市場,高唱主旋律「獻禮」的「建國大業」卻受到觀眾歡迎,不少年輕人進電影院看片,除了電影的故事性強,兩岸三地大腕明星雲集,是這部大片最大看點之一。
劇中主要角色毛澤東、蔣介石,由唐國強、張國立飾演,再加上其他多位大明星,不少觀眾買票進場,為的是「看星星的大片」。韓三平也深諳此道,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用大量明星的目的,就是吸引觀眾入場,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法則。
更令好萊塢眼紅的是,「建國大業」作為「獻禮巨片」,名角多,拍攝場多,投資成本卻低,只有三千多萬元人民幣(台幣一億五千多萬元)。一方面是演出的明星基本都是「友情」出演,有很多演員甚至「零片酬」出演,僅此一項,就為製片方省下不少酬勞費。在「為新中國六十周年獻禮,給祖國母親祝壽」的口號下,明星們能被挑中,哪怕只在電影中露個臉,都感到驕傲。
此外,很多場景也為劇組打開方便之門。比如南京中山陵正門,歷史上開過幾次屈指可數:一次是孫中山遷葬的時候,一次是連戰來訪的時候,還有一次,就是拍攝「建國大業」。還有在南京總統府拍戲,不但場地費減免,當地部門還出動警車把鄰近的幾條路全部封閉,為劇組大開綠燈,也省下一筆不小開支。
北京網管辦:沒下令封殺龍應台的書【聯合報2009.09.20
針對香港媒體報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被大陸網路封殺;被點名的北京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北京市網管辦)官員昨天表示,相關報導有誤,網管辦沒通過MSN下達禁令。北京網站業者說,沒收到相關指令,龍應台在大陸頗有知名度,她寫的書頗受歡迎;現在國共已和解,類似書籍在大陸很多,怎會封殺龍應台的書?北京一些官方網站負責人說,十月中共國慶是敏感時期,哪些文章該用,或過了此時間再用,他們自有定見。大陸一些網站,昨天仍可看到討論龍應台書的文章。
陸以正:回首六十年 台灣多少變遷? 【聯合報╱陸以正 2009.09.18
大陸在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台灣也在紀念政府遷台屆滿一甲子。各報充滿懷舊文章;坊間至少出版了五本紀念性的書,包括龍應台那本在內。
我查資料,民國卅八年九月,蔣廷黻剛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掉外蒙入會案;孫立人才接任台灣防衛司令。蔣中正本人則還在四川。但中國歷史上人數最多、歷時最短的人口大遷移已經開始。二百餘萬軍民在幾個月內湧入,寶島人口驟然增加三分之一。新移民雖然帶來若干好處,也造成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
集菁英人才之力 建設寶島
今日回顧,就國家安全而言,撤退來台的胡宗南、湯恩伯等部國軍,成功捍衛了最後這塊淨土。胡璉部駐守金門,因古寧頭大捷,使共軍不敢再來犯境。但軍隊只是國防的一個環節,政府遷台最大的貢獻,是帶來了原本治理全國的菁英人才,集中力量建設寶島。
如果沒有尹仲容、李國鼎、陶聲洋、趙耀東這批人,台灣經濟不會這麼快起飛。如果沒有錢穆、傅斯年、牟宗三、臺靜農這些大師鴻儒,台灣人文社會不會有今天這樣百花齊放。同樣地,如果沒有雷震、殷海光、乃至施明德,台灣不會這麼快民主化。如要列一張「政治試算平衡表」,這些前輩都是我們的共同資產。
試算表當然也有負債一欄。大陸時期,國民黨內部早已開始腐爛;來台後雖成立改造委員會,效果不彰。威權制度下,移植過來的中央政府組織與官僚體系,瑕疵互見;但當政者的苦心也不應隨便抹殺。等蔣中正五十五年不曾間斷的手寫日記全部影印出版後,功過是非自有公論,不是反對黨信口開河,就能隨便抹殺的。
是非功過難磨滅 都是資產
蔣中正逝世後,嚴家淦短暫繼任,蔣經國時代隨即來臨。民間不問省籍,至今仍懷念這位自奉儉樸,親民愛民的領袖。經國不會操台語,卻深知民間疾苦。十大建設最令人難忘的,是他『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那句話。他向《華府郵報》前發行人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說,蔣家不會再有第三代人從政,震動台灣,顯現出無比的智慧與氣度。
有一點從來無人提過:蔣氏父子在台執政卅幾年中,從無一人因主張台獨而被處死刑。今日即使極端台獨份子,只能舉「二二八事件」作反對外省人的理由。其實一九四七年時,蔣中正在南京忙於剿匪,蔣經國則在贛南,和二二八扯不上關係。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雖然鬧得天翻地覆,當時被捕者幾年後均獲釋放,成為他們後來從事政治的無形資本。
民主運動催生了民進黨,萬年國會走入歷史。更重要的,是台灣已向兩黨制度跌跌撞撞地緩慢移動。李登輝十一年總統任內,明為國民黨主席,暗中鼓勵台獨,台灣從威權體制逐漸轉型成民主。
刺激大陸民主進程 未來考驗
陳水扁執政八年,因貪婪而身敗名裂。夫婦兩人被判無期徒刑後,民進黨要存活下去,必須和阿扁劃清界限,放棄不可能達成的獨立夢想,致力完成台灣現代化與民主化,這是蔡英文面臨的考驗。馬英九執政,內求團聚全國人心,外與大陸從對立改為對話,想在求同存異前提下,和平競爭;民調顯示支持比率超過反對。不論他能否連任,拿台灣的進步,刺激大陸加速民主化,才是今後六十年最大的考驗。(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誰能停止社會記憶的戰爭?2009-09-18 中國時報 胡晴舫
扁案迄今儼然一場公開的社會儀式。
誠然,陳水扁是第一位中華民國卸任元首遭貪汙起訴,具歷史指標,但在一個正常的現代法治社會,司法審理強調低調理性。一場審判若透過媒體與判決書文字過度激情演出,看起來不像伸張社會正義,卻更像在「表演」社會正義。
愛也好,恨也好,「陳水扁」對台灣來說不祇是一任總統名字而已。他的存在,深深糾結於台灣人的社會記憶裡。
當說台灣國語的民選陳水扁取代了說浙江國語的軍人蔣中正站在十月慶典接受閱兵那一刻,就像黑皮膚的歐巴馬去華盛頓宣誓,除了民主,台灣還多跨過了一道門檻。那枚意象已是一場社會儀式,暗示了沉潛而未顯的文化次意義,且的確馬上顯現於扁政府的諸多政策,如台灣主體的本土歷史觀取代蔣式政權的流亡歷史觀、南北資源重整、本省鄉土與外省眷村的書寫勢力消長等。
社會儀式塑造社會記憶,社會記憶塑造社會身分。
扁執政時,對蔣氏政權遷台後苦心經營的舊社會記憶開戰,強勢更改社會圖騰,扳轉社會記憶,匾額「大中至正」改成「民主廣場」,「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台北新公園變成二二八紀念公園,引起諸界不安,族群失和,國際緊張。
當他沉淪,又撼動了新的社會記憶。這份新記憶裡,台灣擁有亞洲少見的民主制度,高倡人權,尤其熱愛本土。陳家的貪汙崩毀了台灣人的民主信心,隨之,對扁政府大力鼓吹的那部分文化記憶也感到疑懼。其實,與其說本土自覺是扁政府為台灣社會注入的文化性格,還不如說台灣先有了本土自覺,才選他上台。至於他的墮落,應回歸官員個人操守的討論。
然而,扁案審理脫離一貫司法冷靜,眼見成了一場社會儀式,除了彰顯總統犯罪與庶民同罪以滿足民粹欲,多少代表了台灣正掙扎於陳水扁這個人所增添或減去的社會記憶。伴隨而來的是掛回「中正紀念堂」匾牌,景美人權園區變成文化園區,坊間大量再現國民政權流亡史觀的書籍,彷彿要將台灣心靈再度軟體更新。
即使台灣一廂情願想以「失敗者的女兒」身分去銜接中國歷史,這種「東京鐵塔」式的懷舊情緒對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恐怕並不具太大意義,然而,這股懷舊風卻吹得時機微妙。扁政府時代懷舊,馬政府也懷舊,雖然懷舊的內容與對象很不相同,情調手法卻大同小異,政治主觀果真影響社會風氣,繼而細調台灣社會記憶體,灌入他們認為「正確」的歷史、故事、真相或所謂的「記憶」。
記憶,是社會維繫的根本。我們之所以為同一族群,因為分享同一記憶,形成同一價值,對事物同一判斷,氣質於是一致,情感因此相親,這是為何社會記憶如此重要,也是為何這麼多人都想將手伸入台灣社會記憶。
現今網路時代,誰還有能力控制所有人的記憶,然而,如同美國學者保羅康納頓所闡述,社會記憶牽涉了世系傳承與依賴機構有系統流傳下去的權力,從十九世紀民族國家概念出現,社會記憶的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
記憶,也包括遺忘。社會如何記憶又如何遺忘,均有講究。台灣過去二十年,一場儀式取代一場儀式,一套記憶取代一套記憶,一遍又一遍,當共同記憶不斷遭到撕裂,台灣人身心也跟著不斷撕裂。我們一再被告知我們的社會記憶必須開機重來,一次次,反反覆覆,再好的硬體也禁不起這般折磨,終有一日,我們的歷史感將完全當機,失去方向,缺乏道德參考座標,全部人將被迫活得無情且現實,社會決策將短視而功利,所以我們的橋會斷,山會崩,路會垮,捷運會停擺。
當社會失去興趣去用心耕耘一個五歲孩童的未來,所謂的社會記憶究竟要來何用?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讀後感(中)-外省人的自我毀滅與高級本省人
幾年前陪父親住院時曾跟一位眷村出身的眷村媽媽閒聊,她在醫院是為了照顧她的先生,就在我們隔壁床,這位「眷村媽媽」是外省籍,跟國民黨一起撤退來台。聽那位眷村媽媽說了真的很多,就好像聽了她一生的故事。這跟前陣子一樣,問候了常跟她買東西的婆婆,本省人,她眼睛白內障開刀,我看她不太舒服,問了,她就用台語講了很多,從她看病的過程講起 … ,最後大概講了 20 到 30 幾分鐘 … 。我也許不是善於傾聽的人,但若給這些老人家機會說話,他們是可以說很久的,在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前半段大概就是如此性質的故事,與那位眷村媽媽實在太過相似,關於龍應台的母親的經歷應該也是大時代下這些軍人眷屬的經歷。
龍應台的父母在中國大陸應該是中等階級左右的人,談不上巨富,但吃穿無虞。那位眷村媽媽是空軍眷屬,她與龍應台的母親來台時都帶了「金條」,這本書與那位眷村媽媽未提及的是「金條」究竟是夫家還是娘家的,究竟有多值錢我也不能確定,但大概吃個幾年就不夠了,時間也許更短。
龍應台是軍人之後,她父親雖為憲兵隊隊長,但沒有住眷村而是住公舍,所謂「公舍」應該是「職務官舍」,這個部份有機會再談。
僅以階級論,當初來台的軍人若能攜家帶眷的是最高階的,這些夫妻也就是這些外省第二代的父母都是外省人,多少會帶一點生活資金來台,大部份住在眷村。
再來就是來台卻未成家的軍人,有些能提早退伍轉職,有些後來也能成家,這部份的人可能階級未必最低,結婚對象是本省人為多,後代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芋頭蕃薯」,部分分配到眷村,比率不低。
再其次的就是最晚婚的,多為禁婚政策所影響,這也分幾個階級,第一個是眷村階級,其次是非眷村階級,我在 3 年半前開始半有系統的寫非眷村階級這部份,相對於郭冠英(范藍欽)自稱「高級外省人」(范藍欽為何使用這個詞彙另有脈絡,我不在本文討論),我在 2005 年中後卻稱「外省賤民」,引起網友不小爭議。我在前幾個月開放留言有位網友說「 當沒人有叫你外省賤民時,自己卻一在的提起,我想你才是那個制造種族主義的人。 」,這說法與旅居加拿大的「絲柏客」大律師如出一轍,我早看多了。
我最近才開始提,我母親是多重身心障礙者,在我父親已經重度失能時,仇恨弱勢至極的民進黨本土政權階級歧視,所謂人民應得的權利與社福機構像消失一樣,我在署立醫院必須像一隻狗一個垃圾向高級的急診室醫生哀求他們收留我的父親,不是他沒資格住院,是他太夠資格住院。這些高級本省人醫生,竟然讓我聽到他們在護理站取笑我的父親,還有當著我的面說「我不想 take 這個 case 」的,許多在本土政權下遇到的事、我的許多親身經驗讓我明白原來「外省賤民」確實存在。
我提到的這些「高級本省人」吃香喝辣,享受身為台灣「人」的「人權」,當然不懂別人活的多麼卑微。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榜首陳節如剛就任時到王金平那裡拜會,哭訴她是因為兒子因意外而身障而開始關心這類議題,在台灣的價值觀下,我就像垃圾,因為我是因為父母這樣才關心這類議題的,相形之下陳節如偉大又高級極了,她的人權就是不一樣: 「 … 直到十多年前,政府提供公費臨時托育的保育員,在日間提供免費的 “ 喘息服務 ” ,超時的部份則由家屬自行負擔費用,家人的壓力才稍稍減輕。 … 」( 中國評論新聞:家有喜憨兒 “ 立委 ” 陳節如全家總動員 )。陳節如丈夫是大學教授,全家是公務人員家庭,她自己說「 最起碼是餓不死,所以在經濟壓力上還算過得去 」,笑死人,台灣的公務體系之優渥,與一般勞工的差異天差地別,有機會我再來說說。
當然,我不認為我家有多悲慘,我在與某研究省籍與階級的本省教授通信時跟他說『 我也不是絲毫不知羞恥的外省人,我曾問過一位醫生,就你的行醫過程中,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最為悲慘?他說,那些身心障礙者遊民最慘,毫無人性尊嚴又無人聞問 … 』,所以我當然不會向政府靠夭「更多權利」,我只要求「一般權利」。換句話說,我只不過是提出一個看法而已,講講本土政權的省籍階級仇恨也不行?「高級本省人」為什麼這麼容易抓狂?
言歸正傳,龍應台在第 72 篇木麻黃樹下( p.343 )談到她當時發現她與本省小孩最大差異就是外省人「 沒有自己的房子 」。這種思考牽涉到眷村政策的形成,在我這幾年來與眷村人在網路上的討論已經完全改變我過去的思考包括政治傾向政治判斷,我稱他們為「外省人的自我毀滅」,可分為兩部份:
一、在網路上遇到的眷村人
在聯網過去有位 L 先生在政論部份非常活躍,據他不斷在網路上公開的資訊可以構成他的形象「水交社眷村人,台大研究所畢業、留美」,當年我與這位先生多所辯論,由於我批評宋楚瑜,他的反駁策略就是把我劃歸「深藍」「急統」,這樣以為能打擊我的意見正當性。另一方面,他以為我是「眷村人」「台北人」,不斷說他們宋楚瑜如何與本省人搏感情,什麼他們在南部與民眾吃檳榔,我在台北吹冷氣之類 …
另一位是以台語「鄉下人」為代號的某網友也由於我批評宋楚瑜批我不餘遺力,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眷村人,還好意思跟我說什麼眷村也有什麼弱勢,分幾百萬的眷村吃虧了嗎?
我曾看過兩位親民黨立法委員的 BLO G ,主要是回答眷村人請願眷村改建事宜,宋楚瑜選台北市市長時因為蔣方智怡在眷村講了些話氣急敗壞,他說「國民黨有好好照顧這些老兵嗎?」這類的話 … ,親民黨有資格講這些話嗎?你們與國民黨爭眷村票搞的很難看不知道嗎?
在這些討論之前,我對眷村人普遍有好感,我過去也從來不談外省人間的階級差異,在歷經這些討論後總算明白這些眷村人如何看待自身與我的父親。過去多年來的經驗加上國民黨的禁婚政策、階級差別待遇都讓我明白眷村貴族把我當什麼,最荒謬的是 「絲柏客」大律師拿眷村人與公教之後要我效法,真是羞辱!
我再次在網路談眷村還有緊鄰眷村的圍建特權與外省軍公教,必是澈底的談,在我父親過世後,我已沒有顧忌。
二、外省台獨對 外省人的自我毀滅
我在「 國民黨外來政權之悖論- 兼 論「台灣轉型正義」之選擇性 」提過這個概念,用一句話講完:「 外省軍公教認為國民黨為外來政權就等於承認自己為蔣介石犯罪的共犯 」。
龍應台在其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提到國民黨軍隊拉伕是一種國家犯罪行為 ,這應該是我目前所見談及外省論述最為進步的說法,雖然我老早就這麼說,但由龍應台來說就是不一樣,研究省籍的親綠外省學者的層次差的太遠。
前面提到國民黨的階級、眷村我其實談了不少,更有系統的論述未來我會再提,在此要說的是「台獨史觀」。
「台獨史觀」看幾天自由時報就知道他們講什麼了,台灣地位未定啦,台灣不屬於中國啦 … ,我不預設立場,但承認這種史觀的外省人代表了更多的涵義。
蔣介石在內戰後敗逃台灣,如果他沒有權力統治台灣,中華民國若是一種非法非正義的存在,這些軍公教難道不是蔣介石犯罪的「共犯」?
我說過,國民黨軍隊拉伕是一種國家犯罪行為,蔣介石在 1949 年逃來台灣時也是「下野狀態」,那時的總統或「代理總統」是李宗仁喔,台灣當時是由什麼東西統治呢?
無論如何,台灣由中華民國統治,這都要歸咎於民進黨成為世俗政黨而非革命政黨,儘管他們的史觀一再強辯,馬英九成為台灣民主選舉過半得票領導人的歷史事實不能改變,一起玩過中華民國這個遊戲後,民進黨輸了不認帳只是耍賴而已。
但是,這些外省台獨認為在舊威權時代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對台灣來說,國民黨是殖民者,殖民若是犯罪,外省台獨的父母若在蔣的「政府」體系,當然就是犯罪的共犯關係。
所以,認為 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當然就是直指其父母為罪犯,這種說法的根源來自於這些外省台獨的出身背景。
眷村對非眷村軍眷是一種特權,民進黨與部份學者持「外來政權說」者特愛標榜他們外省身份的「眷村、公教出身」,在階級上壓榨低階士兵的黨國體系,又在學術上掩飾或刻意忽視, 這是兩代人的階級犯罪 。
進一步言,如果有一天「外來政權說」成為主流,並再無「外力」改變,他們的父母將在歷史上成為罪犯-蔣介石的「幫兇」,故我稱為「外省人的自我毀滅」。
以這種方向思考,身為被「外來政權」與「本土政權」統治過的我,對那些「眷村權貴」的批評更不會手軟。
結論:
台灣現在認同混亂,史觀不是只是政治傾向選擇那麼簡單,代表的意義非常不同,不過,外省台獨只求政治利益,當然不會考慮這些。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認同取向是比較多元的,但極端統派不必罵的半死,因為它是一種謙卑與改變。而獨派要抓狂前還是先看一下內容,免得別人以為你真的瘋了。
http://blog.sina.com.tw/blackjack/article.php?pbgid=19586&entryid=594203
我為什麽不去翻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09/09/14
九月初回北京一趟,整個城市都沈浸在籌備慶典氣氛之中。在街上開車的時候,雖然會想到交通管制,也會想到這裏正進行這一項偉大的工程。經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候,就會看到正在為慶典而搭建的工程。總之,這麽多人都在努力!都在貢獻!
2009年的國慶,是全世界都屈指可數的大工程。這項工程,歸根結底,是一次巨大的公關傳播活動——就是要向人們傳達一些信息。
那麽,這項巨大的工程,這次巨大的公關活動,向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也包括向臺灣同胞,傳達著什麽樣的信息呢?
與大陸隔海相對的臺灣,按照常規,這裏每年十月十日也有一場慶典。今年由於遭遇了“八八水災”,這場慶典取消了。就在此時,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這兩場慶典(一場將會大辦,一場已經取消)之前,像震撼彈一樣出版上市了。
與慶典活動一樣,圖書出版也是公關傳播活動。這本書又將向大家傳達什麽樣的信息?這本書所傳達的信息,大陸普通老百姓會接受到嗎?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者希望傳達的信息和接受者真正接受到的信息肯定是兩會事。你的任何一句話,只要說出口之後,就不再屬於你自己了。聽者的感受,有100個人,就有100種不同。有13億人,就有13億種不同。有60億人,就有60億種不同。
關於慶典活動,關於一本書,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我的感受是什麽?
那麽,我自己對於2009國慶慶典,對於《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著怎樣的感受呢?
其實,第一個問題恐怕是:這兩件事有關系嗎?可以相提並論嗎?我覺得,這兩件肯定是緊密相關的,但能否相提並論,就看你從那個角度去看了。
1949,對於大陸所有的人,這個年份的意義是清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對於臺灣,是復雜的,甚至是說不清楚的,令人困惑的。復雜到什麽程度,必須用心體會才能略感一二。
1949對於臺灣人的意義,至少可以分為兩類:對於第一類人——原本生活在這裏的人來說,他們大多感到無辜——發生在大陸的戰爭,卻讓這個小島的居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日本占領者剛走,接著到來的不是和平。年輕人還是要走上遠方的戰場,社會資源和勞動成果還是要支撐遠方的戰爭;對於第二類人——剛剛來到臺灣的大陸人,1949的意義就是失敗。
勝利的滋味,也許就是喜悅這麽簡單。失敗的滋味,恐怕用五味雜陳都不足以形容!對於勝利者和旁觀者,失敗也許只是一個概念。對於真正的失敗者,那是實實在在的妻離子散,那是切膚之痛。
值得細心體會的是,在勝利者之中,領袖和追隨者的區別也許不那麽大,但在失敗者之中,領袖和追隨者的差別是巨大的。蔣介石,他所統治的疆域,從近千萬平方公裏縮小到一個孤島,但他所居住的房屋仍然還是很大,他所熟悉的家人和隨從仍然簇擁著他。龍應臺,以及千千萬萬失敗者中的追隨者,他們的房屋沒有了,他們的家人失散了,他們隻身來到了陌生的地方。
總之,失敗的領袖和他的追隨者,命運是大大不同的。
龍應臺,這個名字頗有些陽剛之氣的女人,讀她的文字,就像是被連環拳打在胸口,讓人痛得喘不過氣來,讓人不寒而栗!
龍應臺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應該就是關於失敗者中追隨者的故事。這本書在臺灣熱賣,引發華人世界的關註。臺北信義誠品書店,還有天下雜誌、博客來、金石堂的網絡書店,隨手就能拿到這本書。但是,我一直沒有去翻開這本書。我甚至告訴自己,不要去碰這本書。也許,讓那些小人物發生在60多年前的傷痛來撕開自己的心肺,真的很令人恐懼!
在你的心裏撕開一個口子,然後再幫你縫合、給你輕撫,讓你感受自己的存在,這也許《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吧!
如果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是讓你感受個人自我的存在,2009國慶慶典則會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的存在和偉大!縱觀全世界,有哪一個大國能夠有決心、有能力舉辦這麽大型的國慶慶典?這無疑是國家實力和意志力的宣誓!這樣的國慶慶典將會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不僅有強大的實力,而且有強大的國家意志力,去實現許多國家和人群無法想像的偉大工程!這場慶典不僅將會告訴全世界中國有什麽東西,更重要的是告訴全世界中國並不是一盤散沙,而是可以集結起來實現統一意志的。
海峽兩岸的人,對於個人、群體和社會的感受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作為一個常常體驗兩岸生活的中國人,我個人的體會是:生活在大陸是偉大的,生活在臺灣是幸福的。臺灣是個人意志得以彰顯的地方,大陸是集體統一意志非常強盛的地方。個人意誌和集體意志,似乎是對立的,但其實是統一的。一個地方,一個社會,如果能夠實現個人意誌和集體意志的和諧、一致,這裏應該就是伊甸園了吧!生活在這裏的人,既是幸福的,也是偉大的。
個體意志和群體統一意志的關系,是一個攸關國家和社會發展歷史與未來的問題。怎樣通過科學、民主和法規制度的機制,從無數個體意志中提煉出能夠取得全體共識的統一的群體意志,這個問題永遠都值得探討,不論是在一個家庭中,還是在一個企業、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之中。
雖然我沒有勇氣去翻開龍應臺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但我衷心並且充滿信心地期待著——兩岸的中國人將會越來越幸福並且越來越偉大!龍應臺在新書中告訴人們:戰爭沒有勝利者!這顯然是從個人的角度去觀察的。大陸舉辦國慶慶典,慶祝1949的勝利,顯然是從集體的角度去運作的。所以,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2009國慶慶典是相關的,但卻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
從1949到2009,一甲子過去了。今天的現實情況是,兩岸的中國人都日益走向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偉大。在這種進步和變遷中,昔日的失敗者與勝利者都肩負著責任,都擁有各自的價值,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未來歷程中,都將成為勝利者!
不論我會不會因為心癢、手癢而在某一天翻開《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我都確信:這本書會告訴你:我們可以用與自己原本固有想法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許多事,並且從中獲益良多。昔日的失敗者,經過60年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成功;昔日的勝利者,經過60年的波折,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龍應臺說,“我要很驕傲而且很榮耀的對全世界說:這個我成長的小島,就是匯聚了所有‘失敗者’的小島。我可以很驕傲的說,你看,八百萬失敗者匯集的小島,在六十年之中,成就了些什麼事情?”
對於臺灣島上失敗者的成就,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我覺得,臺灣的成就,主要是個人、人性和企業的成就。個人,是幸福的(也許有些人自己不覺得,但如果他們去看看別的地方、別的國家,應該會相信自己是幸福的)。企業發展也是很有成就的,只要看看在全球大企業和個人財富的排名中臺灣人的上榜情況,也會對此基本認同。臺灣的社會發展成就,是依附於個人和企業的成就的。個人信仰方面也是多元化的。在整個社會中,要找到共同的意志實並不容易。所以,從個體來看,居住在臺灣基本上是幸福的,每個個體都閃耀著個性的光輝。企業也是富有活力的。但從整個社會群體力量來看,當面對大陸、面對全球時,其實是無力的。大陸的人,就個體來看,也許沒有那么富足,但就集體而言,卻是強而有力的。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來看,臺灣在延續傳統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發揚光大方面就很難獨立地有所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就像是一場接力賽,臺灣曾經接好了一棒,現在需要大陸接好另一棒,一起面對世界!目前,就我個人感覺,從幸福和偉大這兩個面向來看,臺灣人幸福感比較強,但面對全世界的時候會有一些迷茫;而大陸人在世界面前已經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迫切地追求著幸福的感覺。面對未來,相信通過兩岸交流與合作,大家就會自我感覺越來越幸福,面對世界越來越自信。
http://blog.udn.com/fredxue/3316422
李敖訪滬 嗆辣依舊 2010-08-30 林育鋒 TVBS(另參本館:《上山‧上山‧愛》
作家李敖偕同家人訪問上海,再度掀起一股「李敖旋風」。他在上海的新書發表會上,面對兩岸三地的媒體,不改犀利言詞,左打韓寒,批他沒有知識深度;右打龍應台,調侃她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外表包著金紙,打開來卻是臭皮蛋」。
金恒煒批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楨:歹獨觀!另參本館:《當代》即將消失?)
龍應台○九年轟轟烈烈推出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雖然名列暢銷榜,明顯的已沒有過去席捲的熱潮,也沒有造成撞擊的效應;台灣不只是多元社會,同時也是 分化社會,歷史詮釋不可能只是一孔之見,更不可能因一本書而改寫。龍應台的文字一貫煽情、媚俗,龍應台試圖用「外省人」觀點來涵蓋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台灣史,號稱「跨民族、跨國界、跨海 峽」,老實說完全走不出「外省人」意識形態的樊籠。「外省人」真的不了解、不關心台灣,也不了解、不關心台灣一九四九年之後走過的血淚史。
……………
http://lubyliao.posterous.com/13143651
痛批龍應臺之流的炮灰史觀 2010-06-24
剛剛過去的2009年恰逢一系列“紀念日”,新中國建立60年,“五四”運動90周年等等,大陸不失時機地掀起了“關鍵年”紀念潮,“紀念史學”的各類作品也紛紜叠出。臺灣學界也在不斷醞釀著重估1949年敗退的曆史,《大江大海1949》適時推出,加上作者龍應臺的聲明,大賣是意料中的事。在後記中,龍女士用她一貫的感性筆調,訴說“閉關寫作一整年”的辛苦,感歎“時間不夠用”,“以秒爲單位來計時,仍舊不夠用”,足見順利趕場並不是容易的事。況且這一次龍女士不准備以作家身份出場,而是面對“浩瀚史料”,“有如小紅帽踏進大興安嶺采花”。于是我們看到了在真迹、舊照、絕版雜志、破舊地圖堆中體力透支的作家忙碌的身影,隨著作者從她的祖籍淳化鎮出發,拉出一條縱貫中國南北的遷徙線,從東北到山東,從江南到臺灣,從湖南到越北,從臺灣到南洋,持續遊走在時空變換,生離死別的處境裏,閱讀經曆中不斷充斥著被炮火追殺的人群和沿途散落的殘肢斷體。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隨著作者催眠似的發問,“炮灰論”的曆史觀不但形成了,而且顯得那麽正義、那麽有說服力。面對被作者推到前臺的那些顛沛流離的傷兵、滿臉稚氣的少年、不知所措的婦孺,你沒法反駁,好像反駁了作者就對不起在戰爭中受害的所有人似的。
然而,要真正面對這段曆史,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寫作情緒的空洞宣泄,慈祥的母親教育兒子,大概是差不多的語調:
“飛力普,不可以打架。”
“飛力普,要幫助小朋友。”
“飛力普……”
但是,所有戰爭,包括1949年中國內戰,並不是靠單純的人道主義告誡就能理解的。我相信,龍應臺這位年近花甲、見多識廣的小紅帽在踏入曆史叢林之後,肯定遇到不少與她觀點相左的狼外婆,但結果是小紅帽太強悍了,每一次都能用洶湧的修辭熱情順利擊昏狼外婆。于是,南洋島上山打根集中營裏虐殺國軍戰俘的臺灣監督員,與血戰淮海食不果腹的前線國軍;密集沖鋒不顧死活的共軍士兵,統統變成了飄散到戰爭塵埃中的悲情線偶,由曆史的偶然所操控,這些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峽的恢弘敘事,揭開的是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口”,讓他們血迹斑斑地盡情噴灑,然後任由記憶的血水灌流進當代人麻木的心裏。爲被踐踏、被侮辱傷害的“失敗”人群立傳,結論當然是戰爭根本沒有什麽“勝利者”。當交戰搏殺的暴力被不論輕重,不分界線地受到指責,就意味著任何戰爭的意義從此徹底消解,當“炮灰論”在霎那間炸出人們的眼淚時,“正義論”對勝負的書寫當然就會在淚水中變得模糊不清。
無疑,我們從小受到過太多的“正義”教育,國民黨壞,共産黨好,國軍壞,解放軍好。非黑即白,非朱即墨。是非的邊界象刀刻在心裏的紋身,似乎終身都塗抹不掉。龍應臺提供的“人道”藥水似乎可以擦洗掉心靈被“紋身”的恥痛。但我以爲,龍應臺的“炮灰論”讓失敗和勝利者並排站立,然後讓他們皆大歡喜地互相煽情地摟摟抱抱,讓“人道”的眼淚粘合劑把他們強行沾粘在一起,當然讓兩岸的政治家和民衆聽著受用,有皆大歡喜的催淚效果,但對那些筆下的小人物而言,卻又等于是把他們統統抛回到生存的虛無中,恰恰遮蔽了曆史發生的線索和真實原因,也可能恰恰給發動戰爭者一個開脫自己的理由。對犧牲價值的高低確認永遠都會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做努力去厘清犧牲付出的緣由和區分信仰不同的價值所付出的代價。
大陸學者楊奎松曾經驚訝于黃仁宇的糊塗,在他看來,曾寫出《萬曆十五年》這種傑作,那樣睿智的一個人,居然會以一個傳聞斷定共黨的酷虐,而不深究士兵出生入死的深因。黃仁宇曾從一個軍官的口中聽說,東北四平戰役解放軍士兵構成密集方隊,完全不守軍事規則,在機關槍密度極大的扇面掃射下,成排成排冒死沖鋒,屍體堆疊狼籍。由此斷定出林彪的殘忍和共黨的無情,當然還有關于林彪的那個著名傳說:當手下報來傷亡數字時,林彪的回答是:我不聽數字,只要結果。楊奎松想問的一個問題是,林彪隊伍中有不少新入伍的士兵,他們沒經過多少訓練就上了戰場,何以卻表現得毫無膽怯異常生猛。龍應臺沒有想到,也許正是這些玩命撲向槍眼的士兵,某些人剛剛分得了土地,他們是在以血肉捍衛剛剛獲得的利益。即使他們以“炮灰”的面目出現,背後也有千千萬萬個土改的身影在晃動,正是“民氣”的飆升,才使得連槍都沒摸過多少時間的新兵蛋子能不顧生死地瘋狂鏖戰,就絕非簡單的“炮灰論”所能解釋,至于土改中的過火虐殺行爲則是另一個層面需要反思的問題。
在《大江大海1949》中,龍應臺引用了陳毅的一句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手推車推出來的。並詳細描述了百萬民工爲戰勝國軍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但她筆鋒一轉,突然叉出去大寫了一通日軍逼迫民工從事各種勞役的慘狀。這又是一種典型的“炮灰論”曆史觀,即所有民衆在戰爭中的付出都是等值的,也即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虛妄舉動。爲國軍幹活,爲共軍打仗,爲日寇監工,統統是炮灰、可憐蟲和隨意可被曆史抹去的符號。
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從“失敗者”的角度回望曆史的作品,我曾經看過一部描寫二戰結束前後意大利抵抗組織和法西斯政府做最後決鬥的影片,中文翻譯成《成王敗寇》,似乎頗有深意。影片從“失敗者”的視角觀察,其中戰勝者的無良行爲和戰敗者的卑微無奈被刻劃得入木三分。但影片並沒有用和解的庸俗筆法讓雙方假惺惺地擁抱在一起。而是讓戰爭切割出的傷口繼續流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曆史在各自陳述存在的理由,沒有絲毫“炮灰論”的影子。
當然,對“炮灰論”的指控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遁回到所謂以“正義論”作支架的老曆史觀中去,或苟且回到“非黑即白”的愚民史觀裏繼續做傻子,更不用說我們數十年中形成了多少以“正義”爲名的謊言,讓本可益智的曆史變成了傻子都不肯做的所謂“學問”。近些年史學界掀起了“眼光向下”運動,一時間,傾聽民衆自己的聲音,關注民衆自我表達的呼聲甚囂塵上。結果是,在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不但民衆自己不願意說出內心的苦楚,他們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在曆史中很完整的顯現過,“底層史學”最終變成了專家自戀的遊戲。
因爲曆史從來都是由“英雄”書寫的,我根本不相信“民衆創造曆史”這種鬼話,曆史永遠是大人物在指手劃腳地規劃,民衆按照地圖的線索去賣力實施。但大人物不可能一點不顧及小人物的訴求和命運,因爲曆史地圖上的內容還須密如蛛蟻的他們去填充,如果“英雄”執意我行我素,就難免被民衆所唾棄。所以“正義”的獲得永遠是妥協博弈的結果,民衆可能是棋盤上的棋子,卻不是簡單的愚民和“炮灰”。其實,這種悲歡離合的煽情敘事可能像瓊瑤劇一樣刺激淚腺,像膨化食品一樣口感酥脆,若要提升思考力度和判斷力的話,還是讀點兒別的吧。
http://str.chinaiiss.com/html/20106/24/wa31d8.html
丁果批評龍應台北大演講——對龍應台北大演講的商榷(另參本館:民主形式萬歲 台灣買票文化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下民主一般黑 民主偽形 民粹亡台
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對民主中國的願景與憂慮
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受邀請到北大百年紀念講堂演講,講題是「文明的力量」,副題是從鄉愁到美麗島,引發了現場的轟動以及海外媒體的熱議。但因為演講內容呼籲民主改革,呼籲文明崛起,觸及中國現實政治的神經,因此國內媒體報道不多。我為龍應台感到高興,那就是她終於可以在北大公開演講,她可能不在乎大國的崛起,她可能不在乎「血濃於水」,但她一定在乎她在北大的演講,因為當她出版那本在海外暢銷,但在中國大陸被禁,以家族史個人史的方式,在中共六十週年大典時顛覆大陸「主流歷史論述」的《大江大海—1949年》,她就擔心,她在大陸的「言論自由」,會否被打折扣?她來溫哥華演講的時候,對我說,她希望也能在大陸暢所欲言地進行這樣的公開演講,如今,她做到了,而且是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在互聯網的時代,大陸媒體即使不敢刊登她的發言,網絡也會傳播她的信息,因此,不用擔心,她的演講,將會引發全國震撼。
沒有人懷疑,龍應台的這篇演講,感人至深,這由北大學生的眼淚和掌聲作證;也沒有人懷疑,龍應台揭示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民主改革的滯後;更值得高興的是,龍應台在海內外一片讚揚中國崛起的輿論中,慧眼獨具,質疑富國強兵的現代化路向,提出了「文明崛起」才是真正崛起的重要命題。
但是,瑜不掩瑕,龍應台從鄉愁到美麗島認同的心路歷程,真實感人,令人信服,但是,在用美麗島折射中國夢的時候,卻發生了偏差。
這種偏差的最大體現,就是龍應台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簡單化總結,藉著民主化的概念,將台灣夢「神聖化」,並把台灣畸形的民主化過程視為是大陸民主化的必經之路,把目前複雜的兩岸之爭簡化成民主和獨裁之爭,這將嚴重誤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誤導兩岸關係,也將誤導中國的下一代精英,因此,不能不提出商榷。
首先,龍應台在定位台灣民主化的時候,用錯了比較的基準。
在整個演講中,龍應台邏輯地闡述了自己從虛幻的反攻大陸的「中國夢」,轉變到認同台灣島的理由,那就是台灣的民主價值。這沒有任何的錯,問題是,當檢驗台灣民主體制的時候,不能用大陸的威權專制來做比較的基準,民主和不民主,沒有可比性。台灣的民主制度如何,民主化程度的示範性如何,只能在民主機制的範圍內比較,也就是說,台灣必須與世界其他的民主化國家比較。這樣一比,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極端民粹主義,台灣地方政治的封建性,家族主義等等,都與世界公認的民主基本價值背道而馳,如果不做深切的反省,不但台灣的民主難以深化,如果一旦輻射影響中國,那對中國民主化的前途,將帶來比台灣更大的災難。
如果身處中國的大陸知識分子,以台灣的民主之形,來挑戰中國統治者的專權,那還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在西方長期居住的知識分子,龍應台向大陸年輕精英介紹台灣的民主,沒有任何的深度批判性,未免有點不負責任。對台灣民主的評價,必須用民主普世價值的標準,而不能用「中國特色」的標準。
其次,龍應台合理化台灣民主的亂像,稱其不是亂,而是民主的必修課,這更是有為台灣的亂像塗脂抹粉之嫌,誤導中國的精英,以為民主化的轉型,必須經歷「痛苦」的台灣式的亂像,這種說法,反而給了統治者拒絕民主的藉口,因為在中國大陸,「不要台灣那樣的民主」,成了許多民眾的共識。
其實,台灣的亂象,不是民主化的錯,台灣的亂,其根源在於國家定位的混亂,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族群撕裂。從李登輝廢除「國統綱領」開始,台灣的「民主走向」已經與國家的憲法根本抵觸,形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矛盾現象。很簡單,龍應台列舉了許多民主價值的ABC,稱其為台灣的共識,比如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為墮落的,但是龍應台就是沒有點出,民主法制的根基就是憲法,如果這部根本大法,變成了「羊頭」,變成了「皮球」,那麼台灣的民主就難以走正路,民主的進步過程就難以客觀標準化。舉例而言,龍應台大讚台灣民主進步的時候,李登輝因為台聯要求就ECFA公投被拒,就斷然宣稱:他十幾年的民主改革全廢了,台灣民主要從頭來。龍應台李登輝,到底誰錯?
「台灣夢」沒有了憲法的魂,這個夢喪失了「金色」,變成了「灰色」,這就是李登輝民進黨挑動民粹主義橫行,藍綠紛爭不止的最大「亂源」。這樣簡單的「問症」,難道龍應台不清楚嗎?換句話說,龍應台的老長官馬英九,如果沒有魄力恢復「國統綱領」,沒有魄力護憲,亂像難以休止。台灣的民主,藍綠的紛爭,仍然會是各說各話,無法形成共識,有共識的只是一些民主之形,而非民主之實。有趣的是,兩岸制度不同,但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殊途同歸:那就是將憲法「虛無化」。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民主化的第一步,或許就是落實憲法的規定主張,而不是大搞台灣式的民粹主義,因為中國經不起「暴民政治」的折騰,台灣經驗,在這個方面,不適合中國大陸。
再次,龍應台把陳水扁從民主英雄淪為貪污嫌疑犯,簡單歸納為他個人的道德問題,並認為也是民主的「必需課」,這是為台灣民主制度的缺陷「遮羞」,非但不利於台灣民主的深化,也不利於中國民主制度的改革。
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南非孟德拉總統坐牢的時間比陳水扁長,達二十七年,但是,他在完成政權轉移之後,並沒有走向全面的貪污,雖然也有問題出現,但他還是順利帶領南非完成轉型,並成為全球政客,尤其是後發民主國家領袖人物的典範,中國民主化或許要更多學習南非經驗,如何寬恕敵人,如何清算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如此嚴重,絕對不僅是陳水扁,吳淑珍家屬太貪,而是由於國民黨長期一黨獨裁造成的制度漏洞使然,陳水扁有一點沒有說錯,那就是他的「貪污」,是向李登輝看齊,並質疑為何李登輝無事,唯獨陳水扁被關被判?國民黨政權是否真的司法獨立了?事實也確實如此,李登輝時代的問題,比如拉法葉艦購買貪污事件,在陳水扁時代安然過關,在馬英九時代同樣安然過關,不了了之。可見,如果制度不變,政黨輪替也可以淪為「做秀」,而非民主的實質深化。再進一步說,陳水扁執政八年,貪污問題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台灣的在野黨,台灣的媒體,難道不也是陷入在某種共犯架構之中?
由此可見,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並沒有解決民主機制完善,廉政保障的老大難問題,台灣民主需要「深化」,而不是「神化」,台灣民主需要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的反省監督。龍應台是否應該在這方面多一些聲音,而不是將其推卸成台灣民主的「必修課」,「必經之路」。如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大陸執政者是否也可照用這樣的邏輯:目前的狀況,也是大陸社會轉型的「必修課」,「必經之路」,民主改革,可以緩行?
毫無疑問,民主化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但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並非等就是最好的民主。陳水扁就說,你們可以隨意罵總統,那代表他的時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黃金時代,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遮羞」。如果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要成為大陸未來民主化的典範,就需要龍應台們的努力,找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彎路,引為教訓,提出改善的措施,並加以實踐,但切忌不要把廉價的,目前仍然錯誤百出的台灣民主化過程當成圭臬,當成「必修課」,讓大陸年輕人頂禮膜拜。
對龍應台衡量文明的尺度,我沒有任何異議。她提出對待外來移民的標準,正是台灣提升文明必須要考量的,因為開創台灣民主的英雄們,恰恰就是把兩百萬外省人,其中包括龍應台,當成了「外人」。不過,我們從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文革走過來的一代,卻不能不在乎中國的「大國崛起」,龍應台用台灣改革的二十年,掩蓋了大陸改革三十年的成就,是有點輕率。畢竟,中國人的自信,執政者走向政治改革的自信,是需要靠大國崛起來鋪墊的。蘇聯改革的歷史軌跡證明,震盪型的政治改革優先,未必是一條正確的路向。
中國大陸的發展持續,需要兩岸的和平,而在目前體制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的狀況下,兩岸和平,需要智慧,也需要「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結,做過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不可能不知道政治的現實,這就決定了兩岸,不能不在乎「血濃於水」。龍應台的「不在乎」,是為了渲染演講的氣氛,是為了強調文明崛起的重要,但不是現實。
從上述來看,龍應台的北大演講,還是存在著《大江大海》同樣的缺陷,為了解構一九四九年國共勝利失敗的主流歷史,為父輩們平反,龍應台反省了戰爭,但是漏了她的父輩們在這場歷史變革中的個人責任,避開了國共為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人心向背」產生了逆轉。同樣,在北大的演講中,為了突出今天中國的不民主,不文明,卻有意無意「神化」了台灣民主的二十年,而不去深挖台灣「有民主之形,無民主之實」的制度缺陷,社會缺陷,從而給大陸知識精英確立了一個錯誤的「民主典範」。
遺憾的是,在言論封閉,資訊封閉的中國,崇高如北大的年輕學子,也無法分辨龍應台演講中的邏輯錯誤以及遺漏的民主常識,這是中國需要民主啟蒙的又一個有力證明。
我的結論是,龍應台在北大,進行了一場成功的演說,但敘述了一個失真的台灣,這或許證明了,真正的文明崛起,是艱巨的。
中國沒有理由拒絕「民主這個好東西」,其中包括免於恐懼的自由,但是,中國的民主化,不能走太多的彎路,因為代價太大。如何給中國的民主化開藥方,樹典型,必須認真負責,而不是相反。台灣民主的自審越嚴格,民主化越成熟,成為中國大陸民主化轉型的典範就越有可能,因為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會說:台灣行,為何大陸不行?那時候,美麗島夢之花,就可以盛開在大陸的沃土。
茲事體大,因此,我在乎,希望與龍應台商榷。
http://editorjoe.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24.html
另參本館:《百年思索》 扁定罪 白色恐怖的真相 蔣渭水真相? 孫立人政變三部曲 各表一中 馬的原鄉精神 史盲與史屍 壟斷二二八 如此的台獨 假獨與假統 台獨虛擬議題 擺脫族群幽靈了? 美國民族大熔爐 比賣國為榮 再正名 蔣的本來面目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中國行事像個大國嗎?
新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時,英國《經濟學家》封面文章稱,中國已經是大國,很多時候卻只顧自己的利益,沒有大國的行事風格。對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表示不贊成,並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撰文,稱《經濟學家》該文有失水准,指出中國只是沒按某些保守者的意願行事。現將相關內容譯載如下,僅供參考。 ——編者
《經濟學家》的分析往往眼光獨到、一針見血並有些適度的保守,行文通常兼具智慧與激情,由此使得《時代》和《新聞周刊》的大部分內容相形見絀。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經濟學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發表的一篇文章則有失水准,通篇文章都在抱怨“中國行事並不總是像一個大國”。
但如果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顯然你會發現中國實際上是在按一個大國的方式行事,只不過它的某些政策沒有投《經濟學家》的編輯們所好。他們稱中國不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大國”。這個論斷沒錯!大多數大國在大多數時期都是如此。曆史上,歐洲大國之間的競爭總是或多或少、綿延不斷,不時會爆發長時間的血腥戰爭。整個冷戰期間,美國一直惦記著遏制和搞垮蘇聯(莫斯科也希望這樣對待美國);盡管雙方都不希望打一場核戰爭,但也沒有一方對“維持現狀”感興趣。蘇聯解體之後,喬治?布什總統稱“美國獨自站到了權力之巔,獲得了重塑世界格局的天賜良機”,這顯然不是一種“維持現狀”的觀點。難道《經濟學家》的編輯們都忘了——喬治?布什的兒子(指小布什)後來不惜把中東大部分地區推向戰爭,對其進行“改造”會是一個好主意?從這些標准來看,中國在國際上的“修正主義”看上去相當溫和。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的擔心在于:中國在國慶活動中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中國正在逐步加強軍隊的現代化,但卻不告訴外界中國建造航空母艦和其他武器計劃的每個細節。這種行爲非常奇怪嗎?所有大國都喜歡展示他們的軍事實力(比如美國今年舉行的軍事飛行表演就超過150次,即便是在今年的美國橄欖球超級杯賽上,美國空軍也會進行低空編隊飛行),一個經濟上崛起的大國將其不斷增長的財富用于發展更強大的軍事實力,這應該在所有人的預期之中。
他們還指責中國“只挑那些自己願意提供幫助的議題”。這樣的觀點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是不是?我想是這樣!哪個國家不是這樣做的?誠然,當有人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或外國政府允許達賴訪問時,中國的反應激烈;但並非只有中國對外界的批評反應激烈。
還有一點,他們批評中國“把自我認知的經濟利益置于戰略常識的考量之上”,在對待伊朗核問題上的表現爲最明顯。問題在于,哪個大國最優先考慮的不是本國“私利”呢?當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它甚至還沒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呢)獲得核武器時,美國不就是視而不見嗎?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進行核試驗之後,美國也只是施加了一些沒有任何意義、而又十分短暫的經濟制裁措施,很快又像平時一樣做起了生意。事實上,印度最終獲得了美國戰略合作協議的獎賞和一項頗爲寬大的核協議。據(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最近的一篇文章稱,“無論是美國、還是印度的企業部門,都對此進行了大量的遊說工作,才得以搞定軍備控制界對這一議題的關注。”我想其他大國也會擔心自己的“經濟利益”吧。
簡而言之,讓《經濟學家》編輯們煩惱的,不是中國沒有“像一個大國那樣行事”,而是中國對自己的利益界定不符合那些保守的英國人的期待。對不起,夥計,那不是大國該如何行事的問題。隨著中國力量的增長,它會竭盡全力去追逐自我認知的利益,正如其他大國一樣。它將繼續參與現存的大量機制,但它會利用它們來促進自己的利益,也會嘗試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來改變這些機制。希望中國按照其他人認爲的正確和恰當的方式行事,……這……太不現實了吧。(原題:《中國行事像個大國嗎?》美國《外交政策》10月5日)文 斯蒂芬沃爾特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教授)
回應
言外之意,就是按照西方規則行事就是大國,反之就是不成熟!
明白了吧?大國就要像美國一樣到處殺人放火!
我們應該去作者的國家 燒殺搶掠一番後 他們才會發出:哦 原來中國是個很負責任的大國啊
美國做事像個大國嗎,淨作些偷偷摸摸的事,背後瞎鼓搗,
難道只有像強盜一樣,到處欺壓弱國的國家才是大國?真是豈有此理。
盡管這位哈佛的教授在美國的《外交政策》雜志上,對英國《經濟學家》封面文章對中國的攻擊進行了批判,而且我認爲他句句可把英國人說得啞口無言。但是他的那些立論,確都是他們那個狼群世界上曾經發生的事實來作爲批駁英國“紳士”的,若以此論點來證實中國今後也將如同他們那些大國曾經的行事作派,去遵守他們一慣的叢林法則,那麽這位教授對中國的預想肯定是錯了。就如一頭狼去設想一頭大象會如何如何。
未見原文,如果真的是這樣寫的,而且,還發表在英國《經濟學家》封面文章。哈哈,作者可能有智力障礙問題。得好好檢查一下。
的確還沒有行事像個大國,特別是對那些還占著中國領土的國家
英國不過是美國的哈巴狗,讓它們叫吧。
其實最壞的是美國,到處侵犯.侵略.顛覆別的國家,還要打出許多美麗的旗號。凡是與他友好的國家,就幫助其加強軍事力量,默許其搞核武器。凡是不同他友好的,他就制裁甚至侵略這些國家。他是世界各國的攪屎棍,總是唯恐天下不亂,卻扮成世界和平的保護者。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8309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China’s Megatrends—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原文作者:John Naisbitt、Doris Naisbitt
譯者:侯秀琴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9
內容簡介
1996年,奈思比的《大趨勢》已在中國狂銷二千萬冊,他對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說:「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卻把這個故事說得很糟糕。」
14年後,奈思比終於交卷,說出他的大故事《中國大趨勢》。在全球化中心持續由西往東移動,討論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這本新書價值何在?首先,奈思比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排出西方的觀點與假設,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他成功地避開了以西方民主價值觀與準則看待中國的陷阱。但奈思比畢竟不是中國人,「民族主義」的愛國陷阱與他無涉。因此,此書不只有全球的高度,也有相對客觀的立足點。
奈思比打比方:三十年前的中國,彷彿是一家氣息奄奄的大公司,但在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三位前後任執行長帶領下,這家公司從破產邊緣、蛻變成大賺錢的全球第三大企業,安然度過每一次的危機。中國如何脫胎換骨的轉型、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奈思比在書中提出他長期研究的答案,共有「八大支柱」架構並支撐它的成功: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圈地造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結合、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中國是個讓人太多困惑的存在:藝術家和企業家不斷衝撞現存體制與觀念,速度快得像攔截不了的火車頭;但在媒體與出版的掌控上,僵化的現象不時令人驚詫。經濟上,中國已從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但在政治模式上,中國仍躲藏在共產黨的「毛毛蟲」外衣下。中國何時才能向全面的政治解放跨出勇敢的第一步,讓蝴蝶自由飛翔,全世界都在看。
對關心中國,卻看不懂中國,想在各種矛盾與衝突的現狀中理出頭緒者,《中國大趨勢》提供一把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充滿閱讀樂趣的鑰匙。
作者簡介約翰.奈思比 John Naisbitt
奈思比有關未來趨勢的著作已銷售1400萬冊以上。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證實,他最有名的著作《大趨勢》中的種種預測,沒有一件出了差錯。他的最新著作:《中國大趨勢:8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是和其妻桃樂絲(結婚前是他的著作發行人)合著,將於9月發行中文版與德文版,其他語言版本將自明年元月5日開始發行。
約翰.奈思比自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後,曾在猶他州、康乃爾大學與哈佛大學就讀,之後進入IBM和柯達公司工作。1963年他赴華府,出任甘迺迪政府的副教育部長,後來曾任詹森總統的特別助理。自從《大趨勢》和他其後的10本書暢銷全球以來,奈思比每年數度周遊各國,而且已和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公司的主管交談過。他和桃樂絲每年會在維也納和天津居住;2007年他們在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奈思比中國研究所」。奈思比獲得了15個榮譽博士學位,分別屬於人文學科、技術與科學領域。
桃樂絲.奈思比 Doris Naisbitt
桃樂絲.奈思比自2006 年以來,和約翰.奈思比共同掌理天津的「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在此之前,她密切參與約翰.奈思比的公開演說相關事務,並為德國出版商漢澤(Hanser)、貝塔斯曼(Bertelsmann)與法蘭克福綜合報出版部(Frankfurter Allgemeine Buchverlag),編輯與翻譯他的書籍。更早之前她是奧地利出版公司希格諾(Signum Verlag)的主管,她任職期間,把國際知名作家網羅到公司旗下,讓希格諾公司更上層樓,成為德語出版市場的一個要角。她所羅致的第一批國際名家之一就是約翰.奈思比,他的《亞洲大趨勢》一書,由希格諾公司出版後,成為奧地利、德國與瑞士的暢銷書。她羅致的其他國際名家包括彼得.聖吉(Peter Senge)、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Think Tank的執行長)、蓋伊.川崎(Guy Kawasaki)與霍華德.舒茲(Howard Schultz)。
桃樂絲在39歲那年,因家庭因素而中斷原先的專業工作,投入出版界。早年她曾在維也納研習時裝與表演。
桃樂絲和約翰有時住在維也納,有時住在天津。
譯者簡介
侯秀琴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編、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對於中文成語與英文成語的對譯特別感興趣,正在編纂一本相關書籍。
目錄
序言 高希均
導讀 林祖嘉
自序: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引言
支柱一:解放思想
支柱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支柱三:圍地造林,讓萬千樹自由生長
支柱四:摸著石頭過河
支柱五:藝術與學術發酵
支柱六:融入世界
支柱七:自由與公平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爭議未決
後記
資料來源
謝辭
導讀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博士在出版成名作「大趨勢」二十五年後的今天,終於推出另一本巨著「中國大趨勢」。當天下文化邀請我幫這本書寫導讀時,我立即答應,因為有幾個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可以比別的讀者更早讀到這一本巨著。第二,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尤其是近年來政治、經濟與社會都有結構性的轉變,因此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何方,當然大家也會很想知道趨勢大師奈思比對於中國的未來的想法是如何。第三,更重要的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經關係十分複雜,中國的發展不但其十三億人口的未來息息相關,而且也會對於台灣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台灣人民對於這一本書自然應該要有更多的認識才對。
奈思比博士認為未來支持中國大陸發展有八根最重要的支柱,且讓我們先一一加以說明。
首先,第一個支柱是思想與心靈的解放。從1979年的改革開放開始,過去三十年來,一方面通過快速的國際化,一方面由於教育的普及,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對於思想的解放的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當然,全面政治的解放將會是最後一步。
其次,中國正在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垂直式民主」。作者認為中國未來的決策是由上而下,但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民所參與的(即由下而上),所以是一種所謂的「垂直式民主」。基本上,我同意此一觀點,但是我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由上而下的重要性仍然會遠高於由下而上的互動,因為中國人尊重法統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大多數人的心中。
第三,圈地畫界讓萬千樹齊成長,即未來中大陸政府仍然會不斷的拿出更多改革開放的方案與措施,讓人民在其中尋找自已的角色與利益。
第四,中國的發展模式由中國人自已決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這麼大的社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行這麼大幅度的改革,同時又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因此,中國大陸可能很難去向其他國家學習一整套的作法。雖然中國的領導人很願意向國外學習,但是最終可能還是要由中國社會的特性,來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最適途徑。
第五,科技技術與人文藝術的持續成長。要維持一個社會長久的進步,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是不可以避免的。過去三十年,雖然科技技術始終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文化與藝術卻似乎受到相常程度的忽視。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社會的快速進步,文化與藝術在中國大陸受到的重視程度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未來,文化、藝術、與生活素質必然會是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六,與世界接軌。由於中國人口估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當中國經濟成長開始啟動之後,全世界就會立即受到影響。試想,過去十年來,全球的油價大漲、原物料價格大漲,以及最近金價大漲,那一件與中國的需求無關?此外,在過去短短十年之內,中國外匯存底成長十倍,現在有超過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比第二名的日本整整多出一倍,人民幣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第七,自由與公平的爭議仍將存在:鄧小平「先讓一部分富起來」的自由措施,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在此同時,中國人民貧富差距的擴大,也造成社會上相當程度的不安。因此,未來中國大陸對於追求經濟公平的努力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1990年代末期的住房、教育及醫療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改革之後,大多數人民的社會安全保障突然少了許多,也使得社會公平性愈來愈少。近年來,雖然中國大陸在快速的進行社會安全網的重建工程,但是與快速的經濟成長相比,整個社會安全體系仍然是相對落後許多的。
第八,從模仿、創新、到品牌:由於中國本身的市場夠大,因此中國有足夠的能力與誘因去進行自已的自主創新與品牌。手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由於是一個後進者,中國的電話市場省略了市話,而直接跳到手機市場,然後近年來山寨機的盛行,說明模仿的重要;然而由於市場夠大,因此我們相信自主品牌在中國大陸出現是遲早的事。
除了上述的八個支柱以外,奈思比博士還有幾個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重要觀點,我覺得值得再加以說明:
第一,由於中國文化傳統上是以家庭首社會為主,與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未來中國未必會走向西方社會的政治結構。我相信「具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中國的運作與在其他國家一定是不同的,因為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就是不同。所以,如果一昧的拿西方世界的標準來審視中國,不但是不準確,而且是不適當的,就如同奈思比博士所說:「因為這個問題只有西方人會在意,中國人會有自已的目標與夢想,至於如何去達成,中國人會自已去找到答案。」。
第二,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的發展,再加上龐大的經濟規模,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政經地位都不斷的提高,未來我們將會一而在、在而三的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上面,看到中國的影響力。不論是否喜歡中國,對於中國勢力的掘起,絕對不可以忽視。
第三,由於中國規模很大,經濟、社會與政治又不斷的在變化,因此「許多真象是不止一個」,因此許多大在其得到的有限訊息中去進行解讀。而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不同觀點固然可以繼續存在,但應該儘可能的以事實做為依據。在現今台灣內部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南轅北轍之際,奈思比博士的說法正是對我們國人的當頭棒喝。
最後,持平來說,我個人認為在這本書中,奈思比博士對於中國的觀點已經是儘最大努力來維持一個公平的角度。這本書不會如同有些書認為中國會分成七大塊般的不切實際,更不會有像的有些書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般的嘩眾取寵說法。中國大陸不論在經濟、社會與政治各方面都變化的非常快,因此很多的說法與預測通常很快的就可以得到印証,因此對於中國大陸變化趨勢的預測必需要格外的小心。我認為本書的說法是相當中肯,而且其觀點未來被証實的機率應該是相當高的。
自序 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許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遺憾,自覺錯過了此生的一個大好機會。那是在1996年,這個機會來自當時權勢最大的一位人物,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寫書邀約。那是在北京領導重地一個私下會晤的場合,就在毛澤東接見賓客的房間。江澤民提出邀約,是因為我曾撰述《大趨勢》一書(Megatrends )的緣故。這本書寫於1982年,分析美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變遷,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多數時候是排行榜第一名,在其他許多國家也非常暢銷。《大趨勢》也在中國出版,而且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據說這本書光是在中國,至少售出了2000萬冊以上,當時盜印很猖獗,是盛行的售書方式。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代剛從大學專校畢業,急切渴望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江主席一見到我,劈頭就說:「你不知道你在中國的名聲有多響亮。」
我走訪北京之前,在台北待了幾天。當時美中關係相當緊張,柯林頓總統為因應中國對著台灣海域發射飛彈,派遣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美中兩國為了台灣而劍拔弩張,衝突可能一觸即發;所以那次兩小時的會談中,台灣問題如影隨形驅之不散,要不了多久便切入我們談話的主題。我自1967年以後曾多次造訪中國和台灣,目睹許多重大變化。我注意到台灣對全世界展現自我的成果相當不凡;相形之下,中國就顯得太過保留,因而總帶著有志難伸的鬱悶,所以我就說了:「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它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但是卻把這個故事講得很糟糕。」
全場靜默。
接著他說:「何不由你來說?我們會給你所有的資源和協助。」
這個提議很令人動心,但我卻礙難接受。當時我分身乏術,而且,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十年之後,又出現了同樣的提議,這次是來自中國新興的企業界。那時我正在錄製一個電視節目,和我對談的是企業家王巍,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併購集團,也是中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他在紐約讀書就業,並於1992年返國。在節目對話錄製時,我們趁空閒聊,討論中國現況及未來,相談甚歡。王巍告訴我,他1982年就讀了《大趨勢》,這本書對他影響深遠。
幾天之後,我收到他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對於中國的過去和興起,以及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已有許多相關著述。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分析論述,類似《大趨勢》一書的架構。因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清楚中國內部發生些什麼,看不出要往哪裡去。何不由你出面找尋,並寫出何謂中國的大趨勢?」
這一回我已經準備就緒。十幾年來頻繁走訪中國(加起來超過上百次)已經深化了我對這個國家與人民的了解;此外,這回我不必單槍匹馬進行。過去十年來我造訪中國皆有內人桃樂絲(Doris)同行。她原本是我著作的德文版發行人, 2000年與我結褵,因為我們發現,兩人的交集不只如此,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我們一同遊歷世界,一同進行研究,對於中國正經歷的演變我們同感振奮。我認識王巍時,她也在場;王巍成了我們的至交、最值得信賴的夥伴,他提供堅定的支持力量,也是本書的催生者。
從我們首次談話到他寫電子郵件給我之後不過數月,我們就與另一位中國夥伴共同創辦了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Naisbitt China Institute);這是個立場超然的研究機構,獲得天津南開大學與天津財經大學的大力支持(我在這兩家大學任教)。我們致力的目標是,排除西方的觀點與假設,要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我們關注它的缺點,但是不以西方價值觀與標準去評判中國。
首先,我們必須針對中國現況發展盡可能蒐集資訊。我們開始與研究助理密集開會,這些成員是由中國企業家與學術界人士帶領的兩所天津大學學生,包括28名學生與研究生。我們告訴他們,我們正在尋找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只蒐集已發生的事實和事情,不要蒐集計畫和聲明。他們必須習慣的最不尋常的一點是,我們並不構思主題,因為任何主題的構思,都會為研究定出一個方向,而讓我們錯失希望找到的東西、我們所不知的事物,以及會令我們驚訝的事物。對中國人的思維來說,這樣的過程很不尋常。第三個挑戰是要選取媒體報導的文章,加以精簡並譯述,然後納入資料庫。
和我們的團隊共事,並會晤中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真是一大樂事。桃樂絲和我一方面檢視中國在地媒體的報導,一方面遊歷中國,訪問企業家、學術界人士、政壇人士、藝術家、異議人士和外籍人士,謹記在心的目標是,要由內而外來述說中國的故事,不要像近日許多論述中國的書籍那樣,由外而內來看中國。
在那段期間,我們探索中國的大趨勢,深知我們所研究的這個國家正在經歷很複雜的巨大變化,各個地區、各個城市都在以不同的速度,進行不同層級的變化。我們尋找模式,以便在納入一連串的單一事件後能看出個道理來,並建構新中國的圖像,就像1982年我撰寫《大趨勢》時,在美國所做的那樣。
我們所發現的,從規模與重要性來說,都遠遠超乎預期。我們專注觀察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顯著變化,卻發現這些變化,只是某個我們無法定義的更高層次事物導致的結果。不過有一天下午在北京,我們突然領悟了,還奇怪為什麼先前我們沒有看出來。1982年時,美國是在一個運作良好的既有制度內轉型;而2009年時的中國,卻是在締造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以及一個政治模式,這個模式很可能證明了所謂「歷史的終結」,不過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另一次佇足。約翰.奈思比,2009年五月
內文 中國新社會─8大支柱基礎力量
支柱一:解放思想
引言: 鄧小平呼籲解放人民思想的規模之巨,只能在當時的時空下加以理解:階級鬥爭導致全國上下分崩離析,只能經此步驟重新團結十億人民,面對國家轉型的共同目標。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力量必得扭轉為締造新中國的建設能量。轉型之始,必須讓人民重新展現思考能力思想。從教條灌輸轉變成思想解放,是中國轉型的第一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我們必須擺脫桎梏我們精神的枷鎖。」 1978 年 5 月,中國的小巨人鄧小平,跨出了中國邁向現代化與市場經濟道路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他呼籲人民,「我們一定要 ?? 撥亂反正,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 鄧小平很清楚,一個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權社會,幾乎沒有個人發揮的空間,決不能成為孕育市場經濟的沃土。而經濟改革的特性是地方分權,經濟改革要能成功,思想的解放是必要的。當時,中國看來像是一家老舊過時的公司,由一個獨裁的總裁在經營,他對自己的想法確定不疑,對別人的批評充耳不聞,反對進行任何改變。中國的人民就像喪失行為能力的員工,噤口了數十年,必須學習獨立思考。分權和解放必須手牽手。
支柱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引言: 演進中的由上而下的「政府指導」,與由下而上的「公民發起」的互動,正在塑造一個新的政治模式,我們稱之為「垂直式民主」。
維繫中國新社會的永續發展,最重要、最微妙與最具關鍵性的支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兩股力量的平衡。維持平衡是中國永續發展久安的關鍵,也是了解中國政治的自我概念的關鍵。
中國的垂直式民主
西方人想到自由、民主的社會時,他們想到的是一個水平的架構,個人在其中有平等的投票權,定期選出領導人。大多數西方民主政體的人民都心存這種模式。但是如果有個完全不同的方式可以檢視自由與民主,有個來自不同的文化遺產,可用不同方式檢視社會與世界,那會如何?如果它是垂直的,而非水平的民主模式,那又如何?
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都互有關聯,每個人都是全體的一部分。與人和諧相處,是生存在傳統中國社會的關鍵。和周邊的人建立良好關係,比個人對社會負責任還重要。這一來,政治不是由對立的政黨或政客在運作,而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過程中得到的共識在運作。
在這種高度分散的社會,領導人為整個社會建構了一個遠景,納入由下而上提出的構想、建議與要求。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提議從而得以確立,並受鼓勵而能視情況之需靈活變通,這一切都是在領導人設定的共同大目標下進行。這一來創造出一個垂直的架構,各種構想和經驗在上下層級之間不斷交流。在這個架構內,中國正處於建立一個適合歷史與思想的民主模式的初期階段。這個垂直式民主的程序當然有其弱點,後面章節將會探討,不過主要優點在於,政治人物可以放下一切為選舉的思維,而能進行長期的策略規畫。
在西方人看來,執政的正當性,在於當政者是民選的。在中國人看來,統治的正當性主要是看政績如何。在這種原則下,中國政府的表現非常優良,不容置疑。
中國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不過雖然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控這個國家,過去 30 年來,掌控的觀念已經大幅改變。共產黨已經由專橫獨斷的由上治下的獨裁政體,變成由下而上各層級積極參與、能發揮功能的一黨領導架構,是一種決策與執行日益透明的垂直組織式民主社會。一如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說,「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支柱三:圍地造林,讓萬千樹自由生長
引言: 中國正在創造的垂直式民主中,國家的願景和目標,是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過程,逐漸成型。政府制定政策與發展重點,人民各司其職盡其在我,作出對整體的貢獻,形成一個容許多元化並從中獲益的結構,同時維持秩序與和諧。
三十年前的中國就像一座巨大森林,林中所有樹木都必須長成同一個樣子;只要是破壞這種一致性的植物都會被砍掉或拔除。但是這種高度一般的森林看來是無法持續成長的。鄧小平深諳這個道理,他呼籲解放思想,而允許多樣化生根成長,對中國的生存與發展邁出關鍵的一步。
最好的辦法是逐步重新造林,然後看什麼樹成長了,什麼樹沒有成長,久而久之林中的植物自然會組織有序。
想把寒帶針葉林變成熱帶雨林是不可行的,不過西方國家就是用這種態度看待中國;西方國家就是希望中國這片森林能改頭換面。
「中國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從來沒有『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模式』的傾向」,瑞士比較法研究所( Sw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 )專研中國法學的專家勝雅律( Harro von Senger )在他的《智謀》( Supraplanning )一書中這樣寫道。他指出, 21 世紀中國的政治模式是依循昔日的傳統金字塔模式。
鄧小平對解放思想的呼籲,用意不是要在很短時間內斬草除根或改變林中的棲息地。他沒有要求去除階級制度內的關係;中國自古以來即已建立階級制度,中國人在這制度中覺得很自在。
支柱四:摸著石頭過河
引言: 摸著石頭過河是個隱喻,反映出中國領導班子開展新中國所抱持的態度。僵化的方向與目標不再,這個心態讓整個國家能找出自己的道路,透過試驗、不斷摸索、勇於冒險尋找可能辦法,並且從「實事求是」的過程中找到最好的方法。
我們展開旅程邁向一個目標時,並不知道沿途會碰上什麼挫折和機會;我們必須在過程中學習。這是鄧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義。
目標是有一天能站在河的對岸。你以前從來沒有渡過這條河,但是你知道河床中有石頭,而且你相信那些石頭能讓你落腳並給你方向。你得在某些石頭上駐足一陣子,才能獲得繼續向前的動力。有的石頭會迫使你改變路線。有時候進無可進,這時必須後退再重新開始。
第四根支柱是建立在鄧小平希望中國努力達到目標所說的名言上。中國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與和諧社會,就如同跨足新領域,並努力渡河達到彼岸。中國一邊前進一邊學習,學到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它一直在試驗,跌倒過,失敗過;但它繼續前進,而且總是專注在要安全抵達彼岸的目標上。
只要是對中國及其歷史感興趣的人,很快就會遇到「謀略」( Supraplaning )這個字,這個詞一直被翻譯為策略或計謀。最高層次的謀略是設定恢宏、高瞻遠矚的目標,設定宏大的架構,但是不會仔細定出單一步驟。
謀略是中國人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聰慧精明和運籌帷幄備受推崇,也被視為智慧的表現。三國時代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不費一兵一卒便高明取得敵人的武器(我們在第三根支柱中述及),這算是中上的謀略,也是走向最後勝利的其中一步。
摸著石頭過河是這種思維的實踐。目標很清楚,就是要達到河的彼岸。在前進過程中,中國運用謀略與戰術,同時預留靈活應變的空間。
在這個架構下檢視中國 30 年來的改革,沒有其他國家曾如此密集運用反覆嘗試的試誤法( trial and error )來進行發展。而反覆嘗試、錯了再來的做法,已被整合到傳統中國思維的另一面:「實踐出真知」。
支柱五:藝術與學術發酵
引言: 雖然經濟是中國巨大轉變中表現最顯著的一項,但就已發生的歷史性轉變來看,經濟只是其中一環,也許還不是最重要的一環。鄧小平早期曾說:「我們要建設兩個文明,物質文明與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今日中國在藝術與學術的活躍就是精神文明勃發的表現。
當我們一想到文藝復興,自然會出現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丁托列多(T intoretto )、莎士比亞、塔索( TorquatoTasso )、古騰堡等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大名。他們引導了科學、社會與政治領域的思想變革。鄧小平的高瞻遠矚,激勵了中國經濟的蛻變;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其他領域的創新舖好了道路。藝術反映社會,並強化了國家的個性。
在舊中國,最重視服從;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場的第一個階段,位居下屬的工人階級是很大的支撐力量。但是把中國推進到下一階段(即創造具有特色的中國產品與設計)的力量,就需要躍躍欲試、才華橫溢、創意勃發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精神。
中國藝術的延續
在西方世界,不同的時代塑造不同的風格;但中國和西方不同,中國的藝術過去一向保持驚人的延續性。清朝(第 17 到 20 世紀)的山水畫和宋朝(第 10 到 13 世紀)的並無太大不同。藝術向來受到對中國歷史的尊重的強烈影響。中國的藝術從來不是在創造新的事物,而是在保持傳統。
共產黨於 1949 年奪得政權後,審美價值出現深刻的改變,急劇背離傳統。藝術必須是平易近人、有教育性的,並為廣大民眾傳達共產黨社會的理想。老藝術家的作品常常被批評為,對革命毫無貢獻。
支柱六:融入世界
引言: 中國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積極與世界接軌,也就是對全球社會宣告︰中國所占的位置應該和其進步發達相匹配。
公元前 1250 年,也就是中國周朝政權開始的 200 年前左右,西方數千公里以外的希臘的邁錫尼城( Mycenae )正在建造城門。城門是每個來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必須能彰顯此城的財富與重要地位。邁錫尼古城的獅子門( Lion Gate )是用四大塊巨石建造,每塊重達數噸,門框上是一塊較輕的三角形巨石,上有一對獅子浮雕,因而有獅子門之名,至今仍是很出名的古蹟,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通往現代世界的中國大門
在邁錫尼建造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城門的三千多年後,中國建造了通往現代世界的大門,也是這個城市和國家成就的象徵。北京國際機場的「第三航站」本身就是個文化標誌,象徵中國向全世界開放門戶,它很明亮、開闊、功能齊全又吸引人。日光穿透屋頂射進這個建築物的每個角落,不論你置身何處,總是有自然光線。夜幕低垂時,可以看到黃、橙、紅三色光輝穿透屋頂。
北京第三航站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比倫敦希斯羅( Heathrow )機場所有航站加起來還大得多;它是以破紀錄的時間建成的,對中國人來說,這一點也具有同樣重大的象徵意義。從 2004 年 3 月破土動工開始,建築團隊只花了四年時間,在 2008 年 2 月即興建落成。此外,內部的設計處處展現了人文氣息。機場的風水傳遞出寧靜溫暖的待客氣氛,入境區融入周邊的開闊景觀,歡迎到訪的客人。
這個機場和紐約或洛杉磯機場相較之下,是多麼鮮明的對比!我們在美國許多主要城市的老舊機場出入時,心裡覺得真是悲哀,這個走過風光的新世界領袖,似乎錯過了通往下一站的班機。
每個人都在關注中國,去過中國的卻很少;但是對中國了解不多,並仍然可以對它持有某種看法。有人喜愛中國,有人厭惡中國。多數媒體把報導重點放在中國與其他國家格格不入。但是不論人們從什麼角度看中國,中國無疑已經悍然登上世界舞台,而且這個新演員會塑造它自己的角色。
支柱七:自由與公平
引言: 這裡探討的與下列的平衡有關:經濟能力到與社會需求的平衡;少數人追求財富自由與多數人追求社會服務需求的平衡。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辯論焦點,向來是自由與公平。我們是否要選擇人人皆受到平等對待,沒有任何人超前太多的制度?或是我們要選擇讓個人能自由發揮才幹與辛勤工作,獲得遠超過別人的成就?全世界都為了這些考量大傷腦筋。
北京人民在 1978 年元月的嚴冬中,早就看到了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新華社的報導說:「一絲暖陽終於打破寒冬,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些許溫暖。在這個鴿子籠般的筒子樓和狹窄胡同密布的大城市中,人民大眾終於開始感到一絲輕鬆。」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所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放寬政策逐漸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
西方媒體持續報導,鄧小平批准了創造財富的進一步措施,甚至明說,「有錢是光榮的」。其實鄧小平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連暗示的意思也沒有。他於 1986 年接受一家西方電視台專訪時的真正用詞是,「致富無罪」。他進一部解釋,「我們的致富概念和你們不一樣。社會主義社會的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的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便更快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我們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社會的期望,在現實中未必可行。
要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並允許個人才幹獲得回報,向來是社會大眾的期望,但實際上難以辦到。在二十世紀,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強調自由與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公平的政策,出現許多討論。中國目前正在探索一種兼顧自由與公平的制度。政府公開宣布的總目標是在 2020 年以前消除赤貧,並讓小康家庭成為社會的大多數。胡錦濤 2007 年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說:「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中國從很低的基礎開始發展,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在國際的排行仍然很落後。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中國的 GDP 被 13 億人口分配後,人均 GDP 只有 3315 美元; 2008 年其他國家的人均 GDP 是:美國 46859 美元;德國 44660 美元;日本 38559 美元;印度 1016 美元。
當然如果要以 GDP 的平均數來看,就喪失了所有意義。中國目前正處於不同的經濟階段同時發展的時候,南方省份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繁榮都市,都發展得很好;但是西部、東北與華中地區的省份與城市,就遙遙落後。中國當然不是唯一存在地區經濟差異的國家,而這使得人均 GDP 的解讀變得很困難。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引言: 預料中國將在今後數十年複製它在奧運上的成功,和在經濟與競爭力上的表現。中國的經濟永續性,目前和下列兩事息息相關:從模仿進步到創新、從為品牌代工進步到創造品牌。中國正在採取行動,要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國」。
這根支柱是中國的一項主要策略,也是一個預言。中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展現的求勝心切的領導力,是它在全球舞台展現經濟競爭力的一次預演。這個奧運主辦國斥資 19 億美元興建場地, 420 億美元興建都市基礎設施。為了替奧運競賽設定新標準, 150 萬中國人必須遷村,讓出地方興建奧運場地及景觀美化工程。中國關閉了 200 座污染工廠並處理了 90% 的北京廢水。目標是要在這個正式慶典的藝術標準、場地建築與所贏金牌數目上,勝過先前所有奧運主辦國,結果中國的所有目標都達成了。今後數十年,全世界可以預期中國將在經濟表現與競爭力方面,重演這種成就。
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寫道,競爭的終極目標是一國人民的興旺富足。為了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須有三方面的配合:( 1 )全體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 2 )把國家當做企業來經營,由強勢的領導團隊率領,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以垂直式、日益民主化的決策模式設定長期目標。( 3 )全體的福祉符合領導階層與勞動力雙方的利益。在既有成就的榮譽感和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之下,中國人團結在一起。
在再造中國的第一階段,中國從瀕臨崩潰的國家,變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1978 年,中國的出口值僅占全球的 0.8% ,和利比亞相同。 2009 年,中國打敗德國,出口值居世界第一。
中國想要在 2020 年前,把 2000 年的人均 GDP 翻兩番增為 4 倍,讓所有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符合波特所稱的「競爭的終極目標」。胡錦濤 2007 年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說,著重於中國要「確保健全快速的經濟成長,並成為創新國家」的新目標。他說,中國將:
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增加自主創新的支出。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大開放領域和產業升級,協調區域發展。
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創新模式
張江高科技園區位於浦東新區的中央, 25 平方公里的區域已規畫完成。它的設計是要納入數個區:技術創新區、生物醫學區、積體電路區、科學研究與教育區,以及住宅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中國的矽谷,擁有中國最先進的科技與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它的網站上說,在 2007 年底以前已吸引 5359 家公司進駐,其中 108 家登記為研發中心, 306 家是高科技公司。 2007 年,園區內的機構總計已有 9142 項發明在申請或註冊世界專利,有 2205 項已取得專利。
張江園區也是「製藥中心」,生物科技界和製藥業的各大研發機構都有設點,包括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國家傳統中醫創新中心,和國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到 2010 年,園區預計將加入多家研發公司、 10 家國內最大企業,以及 50 家中小型醫療器材公司。「現代醫療器材園」年產值預計將超過 100 億人民幣。張江園區也已成為中國的創業育成中心,目前有 382 家新創公司和 182 家高科技企業。一家成功「育成」的公司是盛大網絡公司,目前在中國網路娛樂業的市占率超過 50% 。
青島不只出產啤酒
浦東不是懷有雄心萬丈計畫的唯一地區。新一代的都市,可能成為下一階段中國進一步邁向創新國家過程中的模範。胡錦濤在 2007 年說:「中國正在進展成為工業化、信息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與國際化的國家。」
一個雄心勃勃的城市是青島,就是出現在啤酒瓶上的那個地名,大多數西方人熟悉青島之名就是因為啤酒。青島啤酒廠是全球第十大,而且據我們所知,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在進入他們網站之前,詢問你的年齡的公司。
西方人較不知道的是,青島位於山東半島,是個蓬勃發展的大都市,而且是中國少數的濱海渡假勝地。德國人稱青島為「黃海邊的那不勒斯」( Naples on the Yellow Sea )。青島港口是中國第三大,也是全球第九大。青島出口魚產、海鮮、紡織品和家庭用品,而且有全球化的成功大企業駐點,像是尚‧皮耶( Jean Pierre )、紅領西服、雙星和海爾集團。順便一提,海鮮是中國銷往美國的首要產品。在青島,平均每天有十項專利獲得通過,其中約有 90% 是用在生產上。目前中國在生產流程的改善,以及製造更便宜、更容易銷往世界各地的產品方面,領先全球。
《中國日報》報導,青島市長夏耕打算發展的不僅是啤酒業與海水浴場:「獨立的技術創新,是青島經濟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青島最出名的公司可能是海爾,如果我們依據海爾的發展史,來評量青島的規畫,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德國人要求精確的精神一定有留存下來,那種精神激勵了張瑞敏做出著名的冰箱「大屠殺」。
我們在 2003 年造訪青島,當時是應嶗山工業園管理當局之請,和台灣一家軟體公司的執行長李宗悌,以及台灣「軟體業之父」郭將軍,一起參加圓桌會談;出席的還有市府官員、學者與產業代表。嶗山是青島的一處風景區,被規畫為高科技工業區,正開始努力進行創新,園區已興建了規畫精細、令人讚歎的行政大樓。
從我們下榻的五星級飯店客房窗戶向外眺望,可看到一個像是狄士尼的遊樂園。穿越沿著黃海修築的四線道,是一批新建好的西式別墅,正在等待買家或房客。當時青島的成長率是 32% ,我們感受到它重建更新的精神。商業蓬勃發展,雖然在薪資上仍然落後。在青島,一個帶領三、四名組員且經驗豐富的化學師或工程師,月薪是 6000 至 8000 元人民幣;但在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人才可以輕易賺到多出一倍的薪水。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789862164372-5.php
中國9個方面令外媒稱贊:成世界經濟發動機 2010-08-13 新華網
核心提示 在新聞信息傳遞過程中,國外媒體在我們和世界人民中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我們日常生活的喜與悲,苦與樂,哀與愁都在通過他們的畫面和文字傳遞給其他國家的民衆們。今年,無論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洪水災害和玉樹地震,國際輿論都給予了比較客觀的報道,對中國政府救災給予了肯定。因此,同樣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我們不妨和外媒一起“閱讀”中國令人振奮的成績。
稱贊之一:面對災難時的民族凝聚力(另參本館:中共的救災能力 天安艦事件)
中國官方在災難面前也不再掩蓋,變得反應迅速而且透明,這樣增強了軍民共同抗擊災害的決心,展示援救行動中國人在自然災害面前的齊心團結,對于在一個像中國這麽遼闊和多民族的國家,這樣的時刻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
全球矚目舟曲救援 贊賞中國政府救災得力
8日淩晨發生在甘肅省偏遠地區的泥石流是由強降雨引發的,至少有一座村莊被淤泥與碎石組成的洪流完全吞沒———這是今夏中國發生十年不遇的洪災以來最近的一次災難性事故。
溫家寶總理已于昨天抵達災區,他敦促現場的數千名救援人員加快營救速度,盡快找到幸存者,並爲已疏散的4.5萬人提供救濟。溫家寶說:“目前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只要有一線希望,絕不輕言放棄。”
當局已派了數千名士兵、警察、消防員和醫療人員前往協助搜尋和救援工作。
在受災最嚴重的舟曲縣城開展救援工作非常困難。在某些地方,街道上覆蓋了兩米厚的淤泥。汽車與房屋都被埋在瓦礫下。道路和橋梁也已被摧毀。
士兵與救援人員被迫用鏟子甚至是雙手來清理淤泥,因爲甘南地區沒有任何重型機械,即使有,這些機械在數米厚的淤泥面前也毫無用處。
英報:自然災害激發中國人團結
任何密切關注中國官方媒體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國家正在經曆一段多災多難的時期。這個國家正面臨據稱是1998年以來最大的洪水。上周,新華社在網站上刊登了2010年中國抗擊洪水的專題報道,詳盡報道了解放軍援救行動,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當然,大壩成功經受住一系列考驗,無可爭辯地向全國證明,這項工程是一項偉大的成功。
稱贊之二: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強大發動機(另參本館:中國振興方案 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
當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年經濟增長率近10%的速度發展時,也帶動了其他國家經濟的增長。例如,得益于中國,危機並沒有給拉丁美洲和亞洲其他國家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如果世界經濟增長率是4%,那麽中國一個國家就貢獻了1%。換言之,世界經濟增長的四分之一都要歸功于中國。
美刊說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拉動西方經濟複蘇
美國《新聞周刊》刊文指出,以中國爲首的新興經濟體已成爲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並拉動德國等西方國家經濟走向複蘇。
文章說,金融危機期間,西方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並未對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造成沈重打擊。而在全球經濟複蘇過程中,新興經濟體則占據主導地位,成爲拉動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文章以德國爲例指出,作爲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複蘇勢頭強勁,失業率連續13個月下降,今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2%甚至3%,高于歐洲整體1%的平均增幅。德國經濟複蘇主要得益于出口行業的強勁反彈,而其全部出口商品中將近一半銷往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
西報:世界經濟增長四分之一都要歸功于中國
在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中,誰表現得更好?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答案是後者。
我們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經濟危機當中是一個嚴肅、負責和稱職的全球主角。德國遠不如中國。因此現在胡錦濤值得贊揚,而默克爾應受指責。
多虧中國的經濟政策,全世界成百上千萬人得以保住工作。而德國的經濟政策卻導致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數百萬人找不到工作。中國在其他地區促進經濟活動的同時,德國經濟停滯不前的現狀卻迫使其他地區收縮經濟活動。
稱贊之三:高鐵成就舉世矚目(另參本館:兩岸高鐵 )
高速鐵路技術雖然在日本和歐洲率先興起,但是在中國引進並改造這一技術後,高鐵成爲中國産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這就如同火藥是在中國發明,但卻是在歐洲被大規模應用,讓世界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一樣。在2010年1月27日,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的任期第一年《國情咨文》裏,中國有一個産業被提到,那就是高速鐵路。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走上“高鐵快車道”
時速350公裏的武廣“和諧號”高速列車搭載著1000名乘客,在短短3個小時內呼嘯著從武漢穿越中國中心地帶到達廣州。一些批評人士說,“和諧號”是中國政府不顧成本及效用而癡迷于基建的象征,中國修建龐大的高速客運網沒有實際用處,只會使中國背上沈重的債務負擔。
事實上,這種批評只是一種誤導。修建高鐵並非是中國政府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一時之舉,而是對急需升級的中國鐵路系統進行的一項長遠規劃。
老外感歎中國鐵路今昔對比
今年7月,上海、蘇州和南京之間開通時速高達350公裏的高速列車。近來,此類火車提速在中國隨處可見。這個刻意進取的國家近 30年來的各類基礎設施改善中,最令人矚目的或許就是鐵路系統。
在這個美歐基礎設施正日益老化的年代,在與世界一流經濟體的競爭中,鐵路或許能讓中國占盡優勢。幫助實現西部長期發展即是其目標之一,高鐵將使內地發展“比肩沿海地區”。這個網絡正在使一部分人成爲在城市之間往返的常客。 “真的很方便,”一位名叫魯珂(音)、每周乘坐動車往返于上海杭州的公務員說。
稱贊之四:將成爲世界最大制造國(另參本館:中國市場 《中國製造》 )
如果中國真的在明年成爲全球最大制造國,其實它是“重新”坐上頭把交椅。按照經濟曆史學家的說法,在長達1500多年的時間內,中國曾一直在商品産出方面領銜世界,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被英國短暫超越。
英媒:中國制造業産值明年有望超美
去年,美國在制造業産出方面仍處于世界領先,但在2011年,恐怕這個頭號地位將被讓給中國。美國將結束在制造業産出方面連續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曆史。
這些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6月中旬發表的報告。
去年,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産出中占19.9%,中國則占了18.6%。盡管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美國工廠産出大幅下降,但美國仍保持了首位。
美國仍排在第一這一事實有些令人意外,因爲環球通視在2008年,也就是在過去兩年的經濟危機之前,就曾預測美國將在2009年失去榜首位置。
不過,環球通視表示,是美國相對強韌的表現使中國保持在第二位。而該公司現在預測,中國如果仍可以保持現狀快速增長,明年就會使美國讓出頭把交椅的位置。
19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制造國,使原本占據首位的英國退居第二。總部位于芝加哥的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運營活動主管哈爾?西爾金表示,對于制造業皇冠即將讓給中國的事實,美國不應太過絕望。
稱贊之五:穩步邁向“科技大國”(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超級電腦大戰 )
根據相關數據,30年來,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增長超過了任何國家,而且速度沒有放緩的迹象。湯姆森路透集團研究評估部主任喬納森?亞當斯說,中國取得了"令人驚歎"的增長,排名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
英媒:中國正悄然成爲“第二科技大國”
湯姆森路透集團爲全世界1.05萬種期刊的學術論文編制索引,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4個新興市場國家30年來的表現進行了分析,中國的表現遠遠優于其他國家。
位于倫敦的皇家學會科研政策部門主任詹姆斯?威爾斯登說,有三個主要因素推動中國科研。
第一,政府投入龐大的資金,其數額增長遠遠超過了通貨膨脹的水平。
第二,知識實現了從基礎科學到商業應用的有序流動。
第三,中國高效且靈活地利用北美和歐洲地區雄厚的海外華人科研力量,允許這些人每年在西方和中國各工作一段時間,從而吸引了處于事業中期的科學家。
喬納森?亞當斯說,(中國)論文的質量仍然相當參差不齊,但在不斷改善,"他們有相當好的激勵措施促使科研人員提高研究質量"。
稱贊之六:重視節能減排 淘汰落後産能(另參本館:綠能產業)
中國計劃關閉2000多家重工業企業擁有的落後産能工廠,這是迄今北京決心冒著經濟增長風險實現低能源目標的最清晰信號。此舉不僅體現了中國走綠色經濟的戰略,而且能讓中國保持低成本制造的國際地位。
外媒:中國爲淘汰落後産能出“鐵拳”
今年夏天早些時候,中國總理溫家寶承諾“采取鐵的手腕淘汰落後産能”。現在,越來越多企業發現,這好像是一記“鐵拳”。
工業和信息化部8日低調公布了一份名單,要求在9月30日前關閉名單上的2087家鋼鐵廠、水泥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工廠。
分析人士稱,這是朝實現該國能效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但僅靠這一措施,還不足以實現這些目標。
多年來,地方官員時常試圖阻撓北京關閉位于他們管轄區域內的落後工廠。這些官員尤其希望保護老鋼鐵廠和其他重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建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往往有成千上萬工人,有時還向工人提供住房、運動設施和其他福利。
外媒議論中國關停高能耗工廠
中國2087家高耗能工廠將被關停的消息受到外媒普遍重視。《紐約時報》說,越來越多的類似企業感受到了溫家寶總理“鐵拳”提高能效的滋味。美國全國廣播電臺說,此舉不僅體現了中國走綠色經濟的戰略,而且能讓中國保持低成本制造的國際地位。
《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即使經濟放緩,能效增幅預計也將持續。不過專家也表示,真正關停這些工廠的難度很大,中國距離實現節能目標還需要艱苦努力。
工信部近日表示,公布的18個行業 2087家落後産能企業須在9月30日前關停,涉及水泥、造紙、印染、煉鐵等行業。如不能按規定期限淘汰落後産能,這些企業將不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銀行新增授信、新增用地或上馬新投資項目,甚至可能遭遇吊銷生産許可證、用電被掐、徹底關門等懲罰。
稱贊之七:中國是全球旅遊市場最大的驅動力(另參本館:假日經濟)
中國人被證明是旅遊業真正的發動機。2010年1月,33%接受調查的亞洲人說,他們的旅遊計劃完全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人中這個比例僅爲14% 。
德報:中國成全球旅遊業發動機
中國已經獲得了新的世界出口冠軍的頭銜,2010年中國將創造另一項紀錄。根據柏林國際旅遊展的最新預測,中國將成爲“其國民在世界經濟出現衰退後又有超強旅遊興趣並在今年就落實自己旅遊計劃”的國家。
根據柏林展覽公司委托國際研究機構IPK所做的《2010年世界旅遊趨勢報告》,今年美國人在美洲以外的旅遊活動將減少5%。
IPK預測,今年歐洲私人旅遊的總量將遠遠達不到全球經濟危機開始前的水平。不過信心已經回升,IPK調查的歐洲人中,66%的人表示其2010年的旅遊計劃不受影響,而2009年秋天這個比例是52%。
外媒稱中國遊客成爲歐洲最大“搖錢樹”
據美國世界新聞網7月30日消息,今年中國的歐洲遊市場十分熱門。除遊覽名勝古迹,購物也成中國遊客赴歐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位于歐洲心髒的德國,很多商店都把出手豪爽的中國人視爲最大的“搖錢樹”。
報道援引德國之聲消息稱,大量中國遊客的身影,在歐洲各大旅遊景點隨處可見。隨著歐元貶值,參加旅行社歐洲遊的人數直線上升。歐洲遊從最初的每人近3萬元人民幣,降至如今的3國遊僅需平均1.6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樣的價格優勢加上有所放寬的簽證政策,使“新馬泰”等常規路線黯然失色,已出過國的中國人會首選歐洲。
稱贊之八:“中國模式”被世界認可(另參本館:民主形式萬歲 臺灣買票文化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
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又無形中對國際體系做了一個整合,這是“中國模式”的最大特色。外界需要適應中國不斷改觀的格局,也要做好這樣的准備:日益開放的中國,未必是更西方式的國家,而可能是把中國的行爲模式、價值理念更加鞏固的國家。
法國《歐洲時報》:中國模式爲何會笑到最後
中國模式發展到今天,在令舉世贊歎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爭議。中國模式能夠走多遠,是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筆者個人感覺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中國模式遇到巨大問題無法解決而失敗。這對中國自然是災難性的結果。
第二,西方的模式繼續受到危機的沖擊,而遲遲無法擺脫。唯一一個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華人經濟體臺灣進一步內耗、衰敗。最終這種模式在國際社會失去道義性、正當性和支持。這個時候,不管中國模式有多大問題,只要不嚴重到西方這個程度,就會得到主流民衆的擁護而繼續下去。
今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剛剛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中,亞洲的新加坡、中國香港都超過長期位居第一的美國。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有兩個共性:都是華人社會,都未實行西式民主制度。“金磚四國”中,中國也是唯一的非西方民主國家,但排名最前,居第18位,印度、巴西與俄羅斯的排名依次爲31、38、51。
新媒:中國將變得越來越“中國”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新西蘭奧塔戈大學做過一個演講。他提到,有些西方評論家認爲,隨著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其未來的行爲舉止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像西方發達國家。
事實上,它將變得“越來越像中國”,而不是像西方。這是極爲有趣的觀察。外界需要適應中國不斷改觀的格局,也要做好這樣的准備:日益開放的中國,未必是更西方式的國家,而可能是把中國的行爲模式、價值理念更加鞏固的國家。
稱贊之九:文化軟實力深入人心(另參本館:《和諧社會導論》 中國式媒體監督)
盡管硬實力在國際政治領域仍具有重要意義,但各國都已開始大力加強軟實力。中國恰恰就是個好例子。
外媒:中國軟實力讓南亞印象深刻
有意強化自身在國際上的積極形象是北京對外政策的一個目標。中國的對外政策將該國描繪成一個熱愛和平、以人爲本、合作、寬容、自信和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的南亞政策也體現出這些特點。有趣的是,中國在該地區施展軟硬兩種實力時似乎表現出因國而異的特點。中國在與南亞次大陸的小國發展關系時,軟實力的使用似乎更爲顯見。而在與印度發展關系時則有所不同,因爲印度是該地區第一大國,其戰略地位也最爲重要。
中印關系的特點是兩種因素的奇怪組合,即政治摩擦時有發生,經濟接觸卻十分穩固。而中國在與該地區小國發展關系時就沒有出現這種對立局面。
美媒:中國正在努力提升“軟實力”
中國的新外交政策正在快速地彌補其傳統外交上的缺陷。中國的領導人正在踏遍全球,並受到各國首腦的接見。然而人們卻很少注意到中國閃電般的“軟實力”提升。
北京方面的會議與討論,顯示出中國政府正在日漸注意其略爲暗淡的國際形象,並且正在盡一切努力提升它。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對28個國家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國際形象仍然屬于“褒貶不一”,其中只有一些非洲國家以及巴基斯坦給出積極評價,而亞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各國的評價從中到差不一,歐洲國家的評價則較爲消極。
爲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政府正在對各個領域的活動家和機構投資。外交部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公共外交辦公室,而中央更是要求傳媒“走出去”,希望在國際傳媒環境中占據一席之地。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3/084320889311.shtml
西方國家爲什麽敵視中國,而不是敵視印度?
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年增長率均爲8%到9%,但印度的崛起並沒有引起其他國家對該國的不安。相反,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對印度非常友好,希望使其成爲亞洲另一個超級大國。而對中國的態度則完全不同,美國和西歐至今還對中國進行高端技術尤其是軍工技術的封鎖,其主流媒體長期對中國進行負面報道,不斷宣揚“中國威脅論”。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這種敵視態度在2008年3到4月間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們先是支持試圖在XZ恢複農奴制度靠“打、砸、搶、燒”等強盜行爲來賺取世人同情的集團,調動一切宣傳工具顛倒黑白、混淆視聽,詆毀中國。後來又縱容這些強盜和無賴幹擾奧運聖火的傳遞,奧運聖火途經的境外22個城市,有5個城市的傳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幹擾,請記住它們: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美國的舊金山、澳大利亞的堪培拉、日本的長野。在倫敦、巴黎,奧運聖火遭到了藏獨分子的搶奪;在舊金山,傳遞途徑被迫改道,CNN主持人卡弗蒂發表辱華言論;在堪培拉,護衛聖火的中國留學生在與藏獨分子的沖突中被捕入獄;在千葉,護衛聖火的中國留學生被反華勢力毆打負傷入院。
在此之前,或許大多數善良的中國人並不了解,世界上居然有那麽多的國家對中國持敵視態度,而且這些國家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如果是擔憂中國經濟增長過快對其構成威脅,那麽同樣增長迅速的印度爲什麽反而得到支持?
中國到底做錯了什麽?應該怎樣做他們才會滿意呢?他們爲什麽會對我們這樣?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2007年12月出版的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亞洲》上發表文章指出:西方國家對中印兩國的不同態度,主要源于兩國政治和文化上的差異。例如印度的多黨聯合政府中的各黨派勢力持續互動,就符合了西方所習慣的內部互相制衡的原則。同時,印度精英都能書寫英文,對問題也有各種各樣的見解,而能講和書寫英文的中國人就很少,而他們以華文表達思想及觀點時,往往又不透露本身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更無助于中西方的溝通。
這是一個有著西方人觀念的海外華人政治家的觀點。政治體制、語言交流是否足以導致中國人在國際上遭受這樣大的欺負呢?
首先我們看所謂政治體制能有多大影響?衆所周知,前蘇聯和目前的中國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采用和平演變的手段使其改弦易幟,目前的俄羅斯怎麽樣呢?和美國一樣是資本主義國家,多黨輪流執政,和印度一樣也是所謂的民主國家。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友好了嗎?國家改變顔色以後,俄羅斯也曾一廂情願地想融入西方,當美國的小兄弟,可事實呢?俄羅斯的熱臉貼到了美國的冷屁股,“融入我的團夥可以,先把你的核武器銷毀吧!” 俄羅斯當然不會傻到自毀長城的地步。于是,美國和它那一幫小兄弟開始想辦法整治俄羅斯,對前蘇聯一些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國家進行軍事滲透,把導彈發射器架到俄羅斯邊境;支持俄羅斯車臣的分裂勢力;開動宣傳機器孤立俄羅斯。中國同樣擁有核武器,中國軍隊和俄羅斯軍隊一樣同樣擁有較強的軍事能力和光榮的傳統,即使中國有一天真的成了所謂的民主國家,誰敢保證中國不會成爲第二個俄羅斯?
以是否是民主國家來解釋西方的敵視顯然從理論上行不通,而且就目前中國的現狀而言,多黨制政體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截止到2007年6月,全國中共黨員人數已有7336萬名,而目前8個民主黨派總人數才71萬名。如此懸殊的政治力量對比,根本不具備多黨輪流坐莊的前提。而對普通百姓而言,無論誰執政,無論采用什麽形式的政治制度,只要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老百姓就買賬。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了30年的改革開放,民衆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誰能找到充分的理由爲了迎合西方的口味,改變目前自己習慣並喜歡的生活方式呢?
其次,語言障礙問題,筆者更是不能苟同,因爲印度使用英語的人比中國多,印度就更容易與西方國家交流,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西方國家所接納嗎?如果是那樣的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更容易成爲友好國家可以說得通,而法國、德國、日本也與美國關系密切又怎麽解釋呢?據說日本人的英語說得還不如中國人地道。印度使用英語的人多,與其說是一種優勢,不如說是一種恥辱,因爲他們爲此付出的代價是300年的英國殖民統治。
恕我對李光耀先生的不敬,我無法說服自己認同閣下的觀點,盡管您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前任新加坡總理、現任內閣資政。李先生曾質疑:如果目前是印度的發展領先于中國,歐美國家是否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中國?我認爲也不會,西方對中國的態度遠不是用經濟因素可以解釋的。下面請允許我以一個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談一談:
一、曆史積怨
中國和西方國家曆史上有過非常友好的時期嗎?沒有!如果非要拿出一段關系相對緩和的時期,也只能是2001年“9.11”到2008年“3.14”之前。
1840-1860年期間,英國、法國兩次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1900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八個國家攻占中國的首都北京;
1931-1945年,日本侵略中國
這些披著文明外衣的強盜,在中國殺了多少人,搶劫了多少財富,他們自己不會忘記,中國人更不會忘記。一個強盜,如果看到一個自己曾經搶劫過、傷害過的人有希望變得比自己更強大,他能不害怕對方報複嗎?
而印度呢?曆史上僅僅被英國侵略過,被人家殖民統治300年,現在仍然是英聯邦成員,國家只有總理,雖然設有總統,但國家元首仍然是英國女王。除了英國,印度和其他的西方國家都沒有曆史恩怨。即便是對英國,恐怕還有相當一部分印度人會感謝英國人給他們帶來了包括英文在內的西方文明。
二、現實對抗
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一夜之間失去了對手,這讓他們感覺無所適從,中國古人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于是,他們開始尋找對手、制造對手。這個對手會是誰呢?
美國試圖建立獨享霸權的單極世界,而中國卻四處遊說建立多極世界;
美國爲了掠奪戰略資源侵略弱小國家,中國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阻止;
美國支持多民族國家的分裂勢力,希望別的國家變得越小越好,中國則支持該國維護國家統一的努力;
1989年美國侵略巴拿馬,中國反對;1991年美國侵略伊拉克,中國反對;
1999年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反對;同年5月8號,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
2001年美國間諜飛機撞毀中國飛機;2003年美國第二次入侵伊拉克,中國反對。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2001年之前,中國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一直處于對立狀態,直到2001年“911”事 件以後,美國把注意力放到反恐才使雙方關系有所緩和。在那段時間裏,連傲慢的俄羅斯人都不得不承認:“只有中國人敢對美國人說不!”
而此時的印度在做什麽呢?沈默,世界聽不到他的聲音。西方會選擇它作爲對手嗎?
三、威懾能力
從世界曆史上看,一個國家發展到鼎盛階段,一定會伴隨著對外擴張。近代史上,西班牙、葡萄牙曾經占領大片殖民地、英國曾經發展成爲“日不落帝國”,當今世界,美國爲了控制巴拿馬運河侵略了巴拿馬;爲了掠奪石油資源,占領了伊拉克。
如果中國發展到鼎盛階段,會不會也對外擴張呢?盡管中國政府一再宣稱,中國即使強大了,也不會對別的國家構成威脅,並把“和平崛起”改爲 “和平發展”。話是說出去了,可外人信嗎?而從中國曆史上看,在國力強盛的王朝確實有過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唐朝曾將越南和朝鮮的部分地區納入版圖,元朝成吉思汗率領的鐵騎曾經橫掃歐洲,“黃禍”成爲西方人揮之不去的記憶。更何況近代他們還欠著中國人的血債!
最令西方人不安的是,中國有這樣的軍事潛力。作爲當今世界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有史以來僅僅打了兩場敗仗:一次是在朝鮮戰場,一次是在越南戰場。一次是和中國人面對面地較量,一次是和中國人暗地裏支持的越南人較量。在當時雙方軍事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美國人都沒有撈到任何便宜。而且,在新中國建國以後的所有對外戰爭中,包括對美、對蘇、對印、對越,中國軍隊無一敗績。軍事裝備不如對方尚且如此能打,假如有一天中國軍隊的軍事裝備趕上或超過對方了,那又是何等的恐怖?!看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他們能夠心理平衡嗎?
印度會讓西方心理不安嗎?1962年,中印軍隊在邊境地區發生沖突,印度軍隊在中國軍隊面前不堪一擊,被殲滅6個旅,若不是中央軍委及時下達收兵命令,恐怕中國的先頭部隊都進入新德裏了。印度是一個沒有經曆殘酷戰爭洗禮的國家,英國人僅用很少的兵力就征服了印度,他們沒有中國人那種在外來侵略面前頑強抗爭的曆史,中國人的政權、中國人的面子是從槍杆子打出來的,而印度的民族獨立,是用非暴力的方式。
四、文化底蘊
如果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上升到文化層面來看,恐怕就是東西方文明的對抗,而東方文明的代表只能是中國,而非印度。
從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看,世界文明中心最初是中國、印度、埃及、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後來西移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羅馬,再西移到大西洋沿東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現在是大西洋西岸的美國,而未來的中心幾乎所有未來說家都預測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國。
試想,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當中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斷絕,五千年的文明又該是怎樣的積澱?五千年會讓這個民族積攢多少寶貴的文化遺産?
讓西方人感到壓力的是,這個民族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從來沒有被外來文化所征服、同化,而是一直在吸收和同化著外來文化,使外來的文化成爲自己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西方人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對中國進行指手畫腳,希望中國的行事方式符合他們的觀念體系,可他們錯了,因爲他們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中國也同樣希望西方能夠按照中國人的方式思考問題。也許西方人不願意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但隨著中國一天天發展壯大,本國的生活質量卻在一天天下降,對中國從俯視到仰視,西方人的心態是否能夠適應?觀念是否能夠轉變呢?接受不了變化,有抵觸情緒,可以理解。
再看看印度的文化,曆史上印度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宗教,因爲宗教信仰不同,信仰印度教的地區組成今天的印度版圖,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組成今天的巴基斯坦。即使信奉同一宗教的人群,又分成很多派別。因爲不像中國那樣有古代的儒家文化和現代的毛澤東思想統一民衆的認識,因此印度不像中國那樣具有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英國沒有花費很大力氣就征服了印度,並給印度植入了西方文化。
回复
什麽民主 狗屁 就是利益
因爲印度對西方構不成威脅 你不對他夠成威脅他敵視你幹嘛。被敵視是種實力的體現
美國現在經濟一塌糊塗。還牛個啥。經濟快崩潰了!美國的末日到了。伊拉克戰爭導致全球能源翻了幾倍。這就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有什麽要遮著,掩著的。
美國嚴重失業率,還到處軍演.美國的末日到了。
印度早晚會的,以前是俄羅斯,現在是中國,之後是印度,巴西,老大永遠不會相信老二的;
美國的理念是地球上我說了算。誰不服就和誰過不去。除非你聽我的。如果當年蔣介石獲勝,美國現在肯定不會和中國過不去。說不定我們的生活也不比現在差。其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對于咱們小平民來說,沒有多大意義。管他什麽主義只要百姓生活過的好就行。剩下的純屬政治問題和百姓無關。
嘿!美狗!瞎叫喚!中國人只認:得民心者得天下!還有:中國龍從不聽外國人的!
制度不同,所以中國不是恐嚇一下就會聽話的。而且中國的油水比印度多得多。
原因很簡單,因爲中國是一個象樣的對手,有著曆史結怨的對手,一個無法戰勝的對手,一個處于上升中,即將主導世界的對手,西方人能不心虛,能不恐懼,能不敵視嗎?
李光耀的話你當它是放屁就好了!所有的禍根就在于美國,當然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裏表現得有點軟弱也是一個原因!當印度有一天能和中國一樣在軍事上,經濟上威脅到了美國老大的位置,它所面臨的問題估計比中國要多的多!
最主要的是體制,因爲在民主體制的國家裏,訴諸武力的行爲需要符合大多數民衆的意志。而在另外一種體制下體現的是少數統治階級的意志。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懼怕民主體制的國家發展,因爲任何一個國家的多數民衆是希望和平的
這不是政治體制的問題,是經濟實力的問題,美國爲什麽現在拉攏越南,別忘了越南也是社會主義國家。
照樓主這麽說,難道中國實行多黨制,人人說英語,西方人就不敵視中國了嗎?!不要抱這麽虛幻的夢想了,西方人就是想分裂中國,最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已民主),中國太大了。鑒定完畢!
如果印度綜合國力即將達到美國水平,美國人一定還會說,‘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美國利益’!
20樓 看看中國在世界上最親密的朋友:朝鮮,伊朗,原來的南聯盟,蘇丹.......全是西方國家眼裏的無賴國家和邪惡軸心,在西方國家看來,無賴國家的朋友(甚至是後臺)也是對他們(民主世界)構成威脅的無賴國家。其實,這次中美關系緊張,就是中國的無賴朋友-朝鮮把中國拖進去的,由于中國又偏袒到處惹事的無賴朝鮮,終于真正激怒了美國!!!
回複 20樓 放狗臭屁!你更是個無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氓無賴!在世界上到處煽風點火,終有一天惹火燒身,燒滅美國,肢解美國!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47001&page=1
另參本館:
中國崛起(一) 中國崛起(二) G2 《和諧社會導論》《當代中國》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中華聯邦》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 《中國可以說不》 《東方主義與中國威脅論》 《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 《長城與空城計》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 《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未實現的和解》 《冷戰及其遺產》 《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美國的中國形像》
阿楨
安排10兆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又意味著什麼?
2024-11-08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兆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兆元,為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2028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兆元大幅下降至2.3兆元,化債壓力大減。
此次化債對地方政府有四重意義:
其一,債務置換實現了部分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更加公開透明。
其二,以利率更低、週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舉債成本高、週期短的隱性債務,以時間換空間,因此債務置換的過程也是降低風險的過程,體現了化債的本質是化解風險。
其三,債務置換減輕了地方政府化債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於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
其四,債務置換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落實減稅降費,部分地區「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將明顯緩解乃至杜絕,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
對於城投公司而言,債務置換有助於城投公司剝離歷史債務包袱,輕裝上陣,為城投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長期以來,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重要助手,在推動基礎建設、促進城鎮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政府負債比率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國債30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兆元,隱性債務14.3兆元,政府負債比率為67.5%。
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中央財政在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實施的方向,要將其同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透過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改革(例如農村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醫療保障等),最終達到提升消費、促進投資的目的。
近兩年來,國家已經連續推出多項支持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等,針對供給端的政策包括房企的「白名單」制度、用專款債券支持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今年10月,少數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市場已經有些起色。
回應
盡快化債,才能讓地方輕裝上陣,也能讓地方經濟再現活力,這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好處的事。這個與發錢不同,是透過化債推進發展,再用發展的紅利來補償債務。而且從目前中的態勢來看,中國的科技離全面爆發最多五年時間,等到科技一爆發產業紅利會大增,到時候這點債不是多大的問題。
阿楨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
阿楨
美國大選鳴槍 晶片戰術上膛 抗議台搶美生意 川普喊收保護費 2024/07/18 工商時報
在13日遭遇槍擊之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於6月25日受訪時表示,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業務,若是在今年總統大選勝出,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保護費,美國多年來為台灣提供保護,台灣並未為美國做任何事。
相關新聞
科技股重傷!那指暴跌逾400點 輝達下殺6%、台積電狠摔7%
川普嗆收台灣保護費!最新2萬人投票網炸鍋:民進黨負責 2024/07/18 中時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接受媒體訪問認為台灣應該多付更多錢,換取美國的保護,他還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雙方之間過去友好關係,努力維持往好的方向走,雙方之間對於台海印太地區共同的責任,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責任,這是保障我們的安全。一份2萬人的最新網路民調顯示,有85%的民眾認為「川普講真話,美台關係要花錢買」,許多網友更是紛紛炸鍋留言表示「這是民進黨政府的責任,自己負責」、「100分的商人心態,勒索台灣=無底洞」,引發討論。
資深媒體人范琪斐表示,「我覺得他(川普)真的會做的,就是賣武器吧!」
回應
同范女士這個塔綠班御用美國走狗過去不是都說美爹很挺民進黨的嗎?現在被美爹丟包,照樣硬拗到底,現在要死忠仔出來從軍抗中保台了??快看看1450敢不敢出征這垃圾!
阿楨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PPP GDP仍然低估 2023-06-23
世銀2021年各國實質購買力PPP GDP,中美印前三,28.82萬億,23.59萬億、10.96萬億美元(中美印2021名目GDP,17.82萬億,23.32萬億、2萬億美元),《經濟學人》認為,這還是低估了,因為很多指標中國是美國數倍。
例如圖二的25種關鍵金屬礦和提煉產品占比,中國占全球60%以上的9種,50%以上的11種,40%以上的16種。再如發電量是美國兩倍,鋼鐵12.6倍,水泥是22倍,汽車三倍,造船占全球50%。
消費品數量也遠高於美國,一般占全球的20%-40%。美國只是服務業遠高於中國,中國很多服務消費沒放進GDP,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有意壓低GDP!
回應
欠債的裝富,要債的裝窮。
GDP有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國採用生產法,美國採用支出法。三種方法雖然從理論上最終值應該是一致的,但生產法相比於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缺點則是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中國稅收大頭在間接稅,特別是通過企業的增值稅等,所以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更有利於掌握稅收情況。而美國稅收大頭在直接稅。用哪種方法,是各國的國情決定的。
回應
微軟、英偉達、蘋果市值合計超過中國股市總值2023-06-07彭博社
微軟、英偉達、蘋果三大美國科技公司的總市值約為9.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交易所(不包括香港)9萬億美元。2023年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2%,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這是美國股市泡沫,還是中國股市低估?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市值代表實際價值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不值一提,不值得美國那麼焦慮。但在現實中,按照匯率GDP,中國GDP占美國65.4%(2021年曾經達到73%);按照購買力等價GDP,中國達到美國的122%。在現實中,美國很焦慮,這或許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反證。
美中經濟實力差別與美中股市是兩回事。
回應
一個國家的股市,當上市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賣公司,怎麼可能健康發展?你想發展製造業,金融業收益就不能比製造業高或者高太多,否則誰還費勁巴拉的搞製造?中美的發展側重,註定了股市的情況。
阿楨
再為「鐵桿兄弟」說話 普亭: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有效 2024-06-07 世界日報
繼日前駁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5日再為中國發聲,他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企圖以某種方式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並指中國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美國能源專家也指美總統拜登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可能是「致命錯誤」,因為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相關新聞
俄總統普京: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更有效,已成為俄專家的普遍共識
拜登:中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厭」
拜登再覇大夢:先打敗俄國,再打敗中國!
回應
拜登的正確說法是:美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喜」
拜登的打敗俄中比川普的「讓美國再偉大」 更荒謬。
阿楨
讓十四億人水果蔬菜自由,需要付出什麼? 2024-05-26
2022年,中國鮮蔬消費量高達6.16億噸人均440公斤,美國祇有0.27億噸人均77公斤,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中國水果蔬菜的消費量,碾壓全世界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絕大部分所謂“發達國家”,連我們的零頭都不如。
中國人均每天蛋白質124.92克,超過美國122.88克,世界第九,遠超德日、南朝鮮、某島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花錢還比美國少,美國人每年約5,000美元,中國只1,622美元。
中國,從物質匱乏的90年代到現在,也才30多年而已,這一切是因工業化,世界第一的化肥產量,不斷發展的農業科技,全世界無敵的水利電力、基礎建設、交通運輸……是因為高瞻遠矚的「菜籃子工程」。和「積極性」沒關係?因為中國數千年農地都是私有的,但並沒有讓農民吃飽飯,能讓農民吃飽飯,靠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化肥工廠。
回應
搞公社搞了不到一年,農民吃不飽飯,而搞承包才十年,農民就吃飽了,緊接著就是農民進城,中國工業化起飛。把承包和農業科技水利建設對立起來,也是奇怪的邏輯。全世界在農村搞「一大二公」的,就沒有成功過的,蘇聯,朝鮮,東歐都如此。
中國飲食至少有以下要改進:1,吃飯太多,結果就是碳水太多蛋白不足。2,蛋白質過於依賴豬肉,雞魚太少,奶製品不足,身高肌肉量和西方有差距。3,油和鹽太多,因為蔬菜多炒制下飯,所以很多人不胖也高血壓。4,海產品不足。5,水果不足,我們的水果消費跟發達國家比依然有不小差距。6,白米飯和麵條也太健康,缺乏全穀物的攝入。7,醃制不健康的食品攝入過多。對比公認最健康的日本/地中海飲食,中餐很不健康的。
公認個鬼,也就那些所謂的實驗和論文,大多是廠商贊助的,這你也迷信? 現代中國人,受西方所謂的「營養學」洗腦,大量吃牛奶、水果、肉食、蛋類,不重視主食,喝汽水、各種飲料、冷飲,重油、重鹽,大量的調味料。中國傳統的七分飽,“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才是最適合國人的飲食習慣。幾十年觀察,用中醫傳統飲食的中年以上人群,普遍健康。
中國的蘋果/西瓜世界第一,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和東南亞自貿區之後,一開始以為會大量進口導致逆差,結果溫帶水果蘋果梨桃子之類大規模返銷東南亞,好吃是不分氣候的。
阿楨
中國低價商品再次衝擊全球市場 這次各國準備展開反擊 2024/04/08 中時 盧伯華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歐已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從俄烏戰爭後,加上西方推動與中國脫鉤,新的中國衝擊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不過,對世界的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脹之苦後,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
中國除了譴責保護主義抬頭外,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歐盟商會前會長:超越電動汽車 中國造出帶輪子的手機
比亞迪登電動車王 美歐車企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2024-04-07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回應
靠補貼能世界第一,那裕隆應該宇宙第一了
大陸豐田轎車售價只有台灣的50—60%,當「生產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消費者才知道
一個正在崩潰的國家居然可以威脅發達國家的產業…該節目邏輯清奇,讓觀眾眼界大開…
中國不是都崩潰了30年嗎?怎麼又這麼強了呢?
一三五,中國威脅論;二四六,中國崩潰論;周日休息
日歐車統治天下時,沒見過這個節目悲天憫人過
文茜的美國周報
反華記者又發了一篇糞便新聞!所謂的“各國”無非就是一些被中國物廉價美的優質商品打的一蹋糊塗的反華西方霸權畜國(霸權帝國)!除了這些畜國外事實上更多的國家對於能夠買到優質又便宜的中國商品是歡欣鼓舞的!
我就知道這新聞又是盧伯華發的~~
自從歐美發現自己優勢不再,以前理直氣壯的自由貿易口號就消失不見了。
競爭不過就封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規則
這次是歐美石油資本家的反撲而已。電動車不只會消滅燃油車,更會讓汽油機油賣不掉!
傳統車企,不思進取,只想吃老本,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老奶奶天天胡說八道,比亞迪車壓根就沒在美國銷售,什麼反傾銷關稅調查?
比亞迪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就是壓根就沒考慮美國市場。
無所謂,沒有美國市場,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需要更正的是:不是電動車超越日本,而是整體汽車出口超越日本。
台灣人民被綠媒+民進黨+西媒抹黑中華人民共和國洗腦台灣人民成井底之蛙,都不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實力大增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傾斜
西方這些惡狼當初以堅船利砲強迫中國開放門戶、開放市場,現在中國並沒以武力強迫開放市場,怎好意思要制裁中國?
阿楨
走不出「失落時代」日本經濟規模被德國超車 2024-02-19李宜蓉
日本為了擺脫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自2013年起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卻不見顯著效果。而近來全球普遍升息,反倒造成日圓嚴重貶值,抑制民間個人消費;貨幣政策的連鎖反應,導致日本去年GDP再下滑,甚至被德國擠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若日本經濟無法好轉,兩年後,將被印度追過,經濟規模跌至世界第五。
二戰後,日本靠著製造業成就了「戰後經濟奇蹟」,數十年來,GDP僅次於美國。2010年,中國憑藉著「世界工廠」,經濟扶搖直上,躋身全球第二;從此,日本一蹶不振,去年GDP再被德國超車,落到第四,摔出世界三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IMF)進一步試算,2026年,日本將會輸給印度,經濟規模慘跌世界第五。
德國民眾:「很意外升上第三,畢竟最近幾個月、幾年,並沒有感覺生活有更好。」
德國民眾:「超市的東西還是很貴,日常生活上不覺得經濟變好。」
回應
這麼報不怕被謝金河噴嗎?他這麼拼命吹捧日本,你們是説他眼瞎了嗎?
德國已經夠慘了還能超越倭國,可見倭國之慘不忍睹
相關新聞
GDP被德國超車淪第4經濟體...謝金河曝日本「任督二脈在日圓」:不必太擔心!
德國2023年GDP萎縮0.3% 今年前景也不樂觀
阿楨
中國時隔四年再開第三屆「一帶一路」峰會 2023-10-18
2017年首屆峰會有29位外國元首來華,2019年增加到36位。烏戰影響歐洲確認參會的歐洲領導人有俄羅斯總統普京、匈牙利總理奧爾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
一帶一路--維基百科
截止2022年3月,已有146個國家或地區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當中139個已簽署諒解備忘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港口、鐵路、公路、發電站、航空和電信設備等。旗艦項目包括中巴經濟走廊、磨萬鐵路和霍爾果斯陸港。
反對與批評主要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非參與國,美日澳等在2021年G7推出「重建更好世界」,用來抗衡「一帶一路」。在2022年G7又提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而「重建更好世界」則「消失無蹤」。
相關新聞資料
印度《德幹先驅報》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給印歐經濟走廊蒙上陰影。
黎巴嫩媒體:基建上對抗中國,美國在中東難如願
美國一直與北京作對,接二連三提出基建提案,但都沒取得多大進展。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沒有反對中國,中國是海灣國家石油和能源最大出口市場。北京的外交政策尋求兩全其美的立場,將自身定位為尋求穩定的和平締造者。美則迫使各國做出二元選擇,並將全球事務描述為單一意識形態的“善惡”之爭。
世行前經濟學家瓦奇拉:殖民者反誣中國“搞殖民”,“一帶一路”是緊貼非洲發展需求!
在非洲許多國家,“一帶一路”專案已成為當地的標誌性發展專案,包括阿爾及利亞的舍爾沙勒中心港口、亞吉鐵路、埃及新行政首都、肯雅的蒙內鐵路、尼日利亞的阿卡鐵路、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等200多個項目。非洲開發銀行估計,非洲每年須投資1300至1700億美元,中國“一帶一路”的基建投資占18.9%,西方13%,非洲本地10.6%。
相關新聞資料
斯里蘭卡前駐華大使:“債務陷阱”?是我們主動向中國尋求資金支持
中國進出口銀行同斯里蘭卡2023-10-11就涉華債務處置初步達成一致。美國彭博社等說,協定將有助於斯里蘭卡繼續從IMF30億美元的緊急救助計畫。
多國駐肯雅使節體驗蒙內鐵路——2017-05-31建成通車,至2023-09-30,已安全運營2314天,累計運輸240.5萬個標箱,發送貨物2860.9萬噸;旅客1115.5萬人次,平均上座率95.8%,單日最高破1萬人次,GDP貢獻率超過2%。
澳媒:華盛頓沉迷於軍事,北京則看重經濟
香港《亞洲週刊》:中國長期主義VS美國短期主義
阿楨
儘管如此,美國仍決心維持其國際霸權,採取額外的手段試圖減緩其他國家經濟增速,正如早前它對付德日一樣,像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亞洲四小龍所做的那樣——加征關稅、技術制裁、封鎖華為等等。因此,美國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雙重桎梏。
美國的一系列直接或代理人戰爭不斷升級。許多規模較小的“混合戰爭”和常規軍事行動,比如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2011年轟炸利比亞和現在在烏克蘭引入代理人戰爭。
除了實際的戰爭,美國越來越多地訴諸技術抵制,不僅切斷了本國公司,也切斷了盟友與中國等關鍵市場的聯繫,迫使華為退出盟友電信系統的壓力增加了他們的成本,美國通過控制美元實施單邊制裁,非法扣押俄羅斯外匯儲備令眾多國家中不安。
一些國家直接受到美國制裁或軍事行動的威脅,如伊朗、俄羅斯、朝鮮、古巴、委內瑞拉等國,一些國家正在遭受美國加征經濟關稅、抵制或未來軍事行動的威脅,最典型的是中國,以及越來越多的一些國家,它們只是想繼續發展經濟,但受到美國的阻礙。這有助於解釋為何150多個經濟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國家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數十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想方設法脫離美國的單方面的命令,獲得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它們不是從“親華”、“反美”或這些政策的任何組合開始的。他們只是對幫自己國家謀發展感興趣。
在與中國的接觸中,這些國家發現中國不僅在進行雙贏貿易,而且是資本淨出口國。如圖5所示,自1992年這30年來,中國一直是資本淨出口國。因此,各國發現,中國不但不是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是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助推器。美國是生產力發展的枷鎖,中國則會是幫手。
阿楨
羅思義:全球發展的最大絆腳石,是美國的寄生性資本主義 2023-09-27觀察者網
前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導讀】本文是筆者為觀察者網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演講稿的加長版。為什麼150個經濟戰略、發展水準和政治制度極具多樣化的國家會加入一帶一路?還有數十個國家排隊加入金磚國家。
資本主義一直在演變
帝國主義國家將世界劃分為相互競爭的正式或非正式殖民帝國——這些國家之間的鬥爭最終引爆了一戰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美國取得勝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與前資本主義體系截然不同,生產力發展超越了前殖民帝國時代的資本主義。美國投資占GDP的20%, 70年代末的日本投資率30%或更多。因此,美國逼迫這些國家降低投資水準,這一過程在拙文《它曾成功“謀殺”了德國、日本、四小龍,現在想要勸中國“經濟自殺”》中有詳細分析。
資本主義的世界都是由一個大國主導——從18世紀末到1914年是由英國主導,19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規模超過了英國,到1913年,美是英兩倍多,到1945年是五倍。
國際金融結構也隨著經濟生產主導地位而改變,在英國1931年停止英鎊與黃金的兌換之前,金本位制一直主導國際金融體系。1945年起,美國成為世界貨幣。英美的經濟發展進程如出一轍,在其經濟主導地位達到巔峰時,不僅能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還用於對外輸出資本。
1913年,英國資本占GDP的18%,但國內投資9%。因此,英國19世紀維護國際主導地位靠的不僅是英國艦隊,還依賴於經濟投資和對外援助。但美國的崛起和英國在一戰中經濟受損,到1931年,英國發生了逆轉,不得不從他國引進資本,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因此,美國因此不僅可以通過暴力戰爭鞏固其國際霸權,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多次政變,還可以通過援助:二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古巴革命後在拉丁美洲成立進步同盟,越戰期間扶持亞洲四小龍等等來達到其目的。但是,正如圖2所示,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已不能創造足夠的資本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而是變得依賴其他國家的資本流入,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
阿楨
德日誰更有可能成為病夫?2023-09-22
英國《經濟學人》頭版德國是歐洲病夫嗎?
縱觀那十幾年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無論是日本停滯不前還是德國觸底反彈,都不是最大的新聞,中國在2009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才是全球政治家、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
德國這次經濟下滑,表面看是因為俄烏戰爭所造成的能源成本上升,而實在於汽車優勢不再。
一方面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迫使人類必須轉向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2.0版電氣時代”與100多年前由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啟動的“1.0版電氣時代”相比,2.0覆蓋面要全面得多,比如電池、儲能、電力帶來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迅猛的資訊革命,依託電腦和互聯網,工具們變得越來越智慧化。迫使那些傳統汽車廠商,沒辦法像之前那樣,從過往築就的品牌、技術壁壘中,收割高額利潤。更悲的是,德日都慢了半拍。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中,整個市場一如智慧手機,美中PK的場景如出一轍。
前幾日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汽車的嘉年華,考慮到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的表現一直乏善可陳,很難相信德國和歐洲車企能夠在汽車智慧化上,有機會扳回一局。車展之後,歐洲議會正式宣佈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整個歐洲都已經感覺到了被新技術革命拋棄的危險。
回應
日德共同點還挺多的,兩者都跟隨美國,倆病夫攜手去治病,路上也有伴。
阿楨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阿楨
當我問“戰敗可能性有多大”,俄羅斯人回答Ничего 2023-01-31 觀察者網
回顧十年與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感受——果敢、達觀、豪爽、無所無懼、不拘小節…。“Ничего”簡直就是他們的性格標籤,而能夠傳達其神韻的中文詞,我暫時想到的是東方哲學中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虛無”,或者簡單理解為“心大”。
傲慢與偏見:有關俄烏衝突的幾點迷思
首先,俄戰力問題。外界認為“戰鬥民族”的戰鬥力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龐大俄竟打不過區區一個烏”。對此,莫斯科民眾則相當看得開。俄在這場“群架”中四兩撥千斤,能維持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相對平穩,而不是迅速“垮掉”,屬實不易。
其次,反戰情緒及反戰遊行的確存在,但更大反對的是戰爭本身,而不是普京政府。25-35歲以下不少青年人不滿普京,卻也不知更好的選擇是什麼。50歲以上中老年“戰爭很糟糕,而俄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現出理解、信任及支持。
此外,民眾並沒把烏放在敵人的位置,更罕見的民粹主義情緒。絕大都相對客觀、冷靜,無奈而平靜地描述傷亡損失,講述著俄烏曾如何情同手足、又為何走到今天。
第三,民眾認為俄並不是為了支撐“帝國野心”,而是為了保持其國際地位不繼續下滑以及不被“霸淩”的剛需。
第四,關於俄的各種負面資訊鋪天蓋地,甚至國內某些研究國際關係的前輩和同行也時常發來一些諸如“俄還行嗎”之類的讓人哭笑不得的“關切”。
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疫情、戰爭的突然爆發,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身邊的俄羅斯年輕人在經歷過短暫的苦悶後,反而更加“今朝有酒今朝醉”,旅遊、閃婚、五花八門地狂歡…將及時行樂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俄羅斯有多大可能戰敗”的問題,我很熟悉的兩位老師,一位表示:“俄羅斯人不考慮/不適合這樣的問題”,另一位表示:“萬物各有其時”。這不是個例,從與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能發現有一種難以描述的信念或者說“信仰”支撐著他們即使在千鈞壓頂時,也能淡定。這大概也是“神秘的俄羅斯靈魂”的具體表現之一吧。這能從歷史中找到注解,就像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那首經典四行詩所描述:“用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她/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經典論斷:“永遠不要同俄羅斯人作戰。對你的任何戰鬥謀略,他們都會報以不可預知的蠢行。”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阿楨
西方主導已步入尾聲? 馬凱碩:未來是「新CIA」時代 2023/01/19 中時
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新加坡銀行18日在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2023年展望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表示,今後世界將不再由西方國家佔有主導,而是步入新的「CIA」——中國、印度、東協(China、India、ASEAN)的亞洲時代。
這並非馬凱碩首次提到「CIA國家」這一說法。早在2017年1月,他就曾在《今日印度》上撰文提及印度將有機會躋身成為「CIA大國」的一員,但這裡的A指代的還是美國(America)。去年8月,馬凱碩在一家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指出,今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將是中國、印度和東協,即「CIA國家」。
阿楨
【亮點交鋒】2023國際十大預測 2023.01.02 郭正亮
1、俄烏戰爭56月份停戰
2、1季度大量國家會訪問中國
3、中俄深化經濟合作
4、中國建構國際新秩序
5、美國朝野惡鬥加劇
6、中美鬥爭持續惡化
7、美國霸權持續衰退
8、英國持續沒落、分裂
9、歐洲瀕臨分解
10、日本持續沒落、政經兩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PZwHDUNaI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
一、美中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
二、貨幣政策意外快速緊縮,致美國股市崩盤。
三、中國房地產崩盤,致經濟巨幅趨緩。
四、國內與全球金融環境緊縮,拖垮新興市場復甦。
五、對疫苗有抗藥性的新型Covid-19病毒株現身。
六、社會躁動遍地開花,衝擊全球復甦。
七、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
八、歐洲聯盟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
九、嚴重乾旱引發飢荒。
十、國際網路戰爭,癱瘓主要經濟體基礎建設。
回應
經濟巫師
阿楨
優化防疫12-07新十條。(回應:全世界都不防了,中國就不可能完全清零,只能動態清零) 。防疫封控放寬經濟復蘇,旅遊熱度暴漲12倍機票增8.5倍。
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德國總理及坦尚尼亞總統相繼訪問北京。隨後,11月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12月沙烏地阿拉伯接連登場。
相關新聞
李克強總理2022-11-11出席中國-東協峰會:援助柬埔寨2億人民幣並簽訂18項合作。
美中東協較勁 拜登:建美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援8.5億美金要東協反華逼東協站隊(回應:要當老大,卻是小氣到爆,叫小弟怎麼服氣?) 習外交出擊完勝拜登。
印尼巴厘島G20第十七次峰會四大看點:習拜會、俄烏戰爭、全球疫情、經濟危機。普京不出席G20峰會。習近平訪印尼,試乘雅萬高鐵。APEC峰會,泰總理請求習總加快中泰高鐵建設!
去亞洲走了一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歐美“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回應:歐洲自古以來就比亞洲窮。北美洲自古以來,就是五大洲中最落後的一個。近代只是運氣好,歐洲和北美率先工業化,才過了兩百年好日子。隨著亞洲整體工業化,歐洲和北美會回歸歷史常態。日衰的歐美強盜心裡很清楚世界多極化對它意味著什麼,因此接下來它還會搞出更多挑撥離間的事情甚至在更多地區點燃戰火。)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習11-27同蒙古總統會談:早日開通互聯互通新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鐵路/公路/天然氣/電網…) 蒙古首都12-06群眾抗議煤業貪腐及高通膨(回應:剛簽蒙中俄協議,熟悉的味道就來了) 中老鐵路1周年12-02成績:旅客850萬人次(國內段720萬老撾段130萬);發送貨物1120萬噸(跨境190萬) 泰緬加快中泰緬鐵路。
習12-07訪沙特簽1100億沙幣/2043人民幣(293億美元)大單,石油人民幣乘勝追擊動搖石油美元,出席首屆中阿峰會,突破美圍堵(美警告:中擴大影響力不利國際秩序 ! 回應:完全同意美說法,中助全世界非昂遜脫離美壓搾,確實不利美獨霸的全世界秩序!) 中沙簽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和「2030願景」對接。(回應:儒回文明聯手,Brezinsky預言成真)
阿楨
能上能下取代七上八下 2022/10/23 中國時報
中共二十屆205名中央委員名單出爐,上屆25名政治局委員中,12人留任中央委員,13人不在。,67歲王滬寧將高升,67歲李克強、汪洋告別政壇,69歲王毅及72歲張又俠續留中央。
相關新聞
中共二十大10/23閉幕:李克強等5大財經首長失勢(團派「被團滅」胡錦濤「被離場」),象徵習時代來臨,領導層習家軍包辦,溫和派經濟金融政策將變。20大後對台與美路線轉趨強硬。廿大後美中科技戰(把中打回石器時代?專家:中5年內能小勝!)外交戰白熱化:歐盟龍頭德國竟排第4位訪習。白宮:美中仍在努力安排G20拜習會。盧拉再次當選巴西總統,現任總統波索納洛未認敗選,支持者占路抗議要求政變。(回應:這就是民主,選輸就賴,巴西民進黨,美國好榜樣。)拉美大選左轉歐洲右轉卻一致反美,什麼原因?(回應:都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都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獨立。)
李克強2021-03-05兩會報告疑暗批習:雖然風險隱患必須化解,「但要遵循規律,講究方法」,「政策要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調結構,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止緊縮效應疊加放大,決不能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網友更指習效法「毛澤東思想」,對內獨裁專權,不顧科學規律,大行共同富裕。另參【習中國夢】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七常委全"習家軍"黑馬總理李強(習在浙江主政時祕書長,習以意識形態治國 ,用人哲學: 習人幫
講政治,更講忠誠擁護習核心。以史為鑑,獨裁者都喜歡信得過的自己人。)
廿大後對未來感到悲觀,中國富豪相繼出逃,名導馮小剛傳移居美國,社群祝福比罵聲多:能潤(跑路run諧音)就潤吧。馮夫婦2022-10-31否認移民稱送女兒入學短暫陪伴。廿大後習提倡節約打擊財富,阿里雙11首度不辦晚會。
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德國總理及坦尚尼亞總統相繼訪問北京。隨後,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接連登場。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中國11-26封控抗議潮?(回應:颜色革命又来了! 一場挫敗的週末街頭行為藝術,白紙革命成了白痴革命) 中共中央政法委11-29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習悼江澤民12-06提六四堅決反對動亂。全國多地優化調整防疫措施12-05起,公交、景區等室外不再查驗陰性證明。
阿楨
易中天認為清朝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沒有前進動力才衰退,如何評價他的觀點?
2022-11-08的直播節目《老俞閒話》中,易中天認為,清清朝解決了奪嫡、藩王、民族等此前朝代沒有解決的問題,民生問題清朝也是解決的最好的。而正因為這些問題都被很好地解決之後,整個國家就開始不思進取,只享受太平,喪失了警惕心,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腐敗衰退。
回應
清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十全老人”自稱也是發自其內心的自豪。和現在西方國家動不動“民主自由”“歷史終結論”如出一轍。所以總體上來說我認為易中天說的也沒有錯,不過要分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後兩個階段。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們認為就算王朝遇到短暫困難憑藉對整個國家的強大掌控力仍能有效解決。鴉片戰爭後,被西方深深震撼了,有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
阿楨
誰造成日本失落 2022/10/24 時評
上周日圓兌美元匯率貶到150日圓左右,依照今年弱勢的日圓匯率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將直接被打回30年前的規模,日本確確實實地「失落三十年」,而這一切,又是拜美國之賜。
日圓匯率從今年以來即呈現出乎外界意料的弱勢及貶幅;今年初猶在110多日圓兌1美元的價位,不到年底就已貶到150日圓,貶幅超過3成。雖然這波貶值是因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導致各國貨幣都對美元貶值,但日圓的貶幅卻是「領袖群倫」。
貨幣貶值固然有助出口,但整體而言,則是代表經濟規模萎縮、國家實力下降;在日圓匯率貶破140時,日媒《日經新聞》就指依此匯率計算,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時隔30年後再次低於4兆美元;而現在匯率則更慘跌到150的價位了。
雖然同樣是接近4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但代表的意義卻極為不同;1992年日本GDP是3.91兆美元,這個規模僅次於美國的6.5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達15%;但現在的3.9兆美元在全球占比不到5%,美國更早已是20多兆美元的經濟體,日本只占其零頭。
由此就可看出日本這「失落三十年」的悲慘,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上,日本甚至有可能被德國擠到第4名。
談到日本進入失落年代的開始,一定會被提到的是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逼迫日圓大幅升值,日本進入超級繁榮的泡沫經濟,待泡沫破裂就此進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脫困,甚至要「倒退三十年」。
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當美國的敵人很危險,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日本的遭遇算是一個例證。台灣能不戒慎乎?
阿楨
誰造成日本失落 2022/10/24 時評
上周日圓兌美元匯率貶到150日圓左右,依照今年弱勢的日圓匯率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將直接被打回30年前的規模,日本確確實實地「失落三十年」,而這一切,又是拜美國之賜。
日圓匯率從今年以來即呈現出乎外界意料的弱勢及貶幅;今年初猶在110多日圓兌1美元的價位,不到年底就已貶到150日圓,貶幅超過3成。雖然這波貶值是因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導致各國貨幣都對美元貶值,但日圓的貶幅卻是「領袖群倫」。
貨幣貶值固然有助出口,但整體而言,則是代表經濟規模萎縮、國家實力下降;在日圓匯率貶破140時,日媒《日經新聞》就指依此匯率計算,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時隔30年後再次低於4兆美元;而現在匯率則更慘跌到150的價位了。
雖然同樣是接近4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但代表的意義卻極為不同;1992年日本GDP是3.91兆美元,這個規模僅次於美國的6.5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達15%;但現在的3.9兆美元在全球占比不到5%,美國更早已是20多兆美元的經濟體,日本只占其零頭。
由此就可看出日本這「失落三十年」的悲慘,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上,日本甚至有可能被德國擠到第4名。
談到日本進入失落年代的開始,一定會被提到的是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逼迫日圓大幅升值,日本進入超級繁榮的泡沫經濟,待泡沫破裂就此進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脫困,甚至要「倒退三十年」。
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當美國的敵人很危險,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日本的遭遇算是一個例證。台灣能不戒慎乎?
阿楨
薪資跌到韓國水準,日本跌倒的不止GDP 2022-1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YasU2GgY
回應
日本的真正問題不是匯率、國債、或者GDP,而是日企的營利能力一直在減少,大多數日企獲利能力己經無法維持運轉了,這才是日本今天死局的真正原因。
因為創新不足只能在舊產業打轉轉,新的增長點一個都沒吃上?
日本曾經很努力,也很創新,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但是,你再努力,還得看美國爸爸的眼色,天花板早給你蓋好了,你怎麼努力,也突不破。
其實就是一個原因:舊的低端製造業流失到了中國,而自己的科技樹點歪了,沒有什麼符合潮流的新產業升級。日本完美地錯過了世紀之交的互聯網和資訊技術革命,以及現在的電動車,人工智慧,物聯網及大資料革命。日本還在吃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本,僅僅在個別工業細分領域還有技術存量優勢。
你應該再往根子上想,為何日企盈利突然不行了?日本不缺經營管理大師和勤奮的工匠,但微觀上做到極致也頂不住美國的宏觀打壓。美不僅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而削弱其國際競爭力,而且刻意扶植韓台等在電子產業上取代日本。企業利潤被壓榨到極致,國家則依賴借債度日。這次美元升值大舉收割全球,日本再次成為肥羊,實在扛不住了。
國內低消費欲望市場又小,內需拉不動,在國外產品又沒競爭力(比如松下 東芝 本田)。
阿楨
陸發改委:中國4大基礎設施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2022/09/26
中共國家發改委26日新聞發佈會表示,大陸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優勢凸顯,已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路規模等基礎設施已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到2021年底,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84.3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別相當於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庫總庫容達到9035億立方米,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形成了超大規模網絡,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路規模等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高速鐵路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動車組旅客發送量占比達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較10年前提升了13.2個百分點,快遞日處理接近3億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汙水處理率等接近100%。
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寬帶、直接通郵,農村公路10年間淨增90多萬公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2015年消除了無電人口。
鐵路、公路等客貨運輸量、港口輸送量、發電量長期穩居世界第一位,西電東送電力流接近3億千瓦。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調水突破5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
移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上網人數分別達到16.4億和10.3億,相當於10年前的1.7倍和2倍。4G、5G用戶普及率達到87%左右。
此外,中國基礎設施工程建築和技術創新水準不斷進步。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樑、特高壓輸電、三代核電、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實現跨越發展,離岸深水港、大型機場工程等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或領先行列。
阿楨
美國善打西洋拳善下西洋棋,都是直面交鋒,不善謀略與佈局。前述五個領域的短兵相接,已可見美國的吃力與勉強,可以想見在地緣板塊的另一個場域,博弈的陸權vs.海權的大戰略,不諳圍棋的美國將會面對多麼難堪與無奈的場景了。
10年前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臺的習近平,就任未久就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地緣大戰略乘的就是他日後提到的「東升西降」大勢。東(中國)升早已無懸念;西(美、歐、日)降則漸趨明顯,於是過去10年,在這個大勢下倡議的一帶一路,在「亞歐非」這個大棋盤上的頻頻落子,現已可以看到的明顯棋勢與佈局是:一、包括中國及東協在內15個國家參與的RECP自今(2022)年開始運作;二、自2011年開始從中國出發以歐洲為終點的中歐班列,大大振興了亞歐大陸東西之間沉寂已久的陸上運輸;三、上合組織持續擴容,成員國已有9個,超過10個以上的國家等待加入;四、中老(寮國)鐵路開通,中吉烏鐵路即將開建;五、亞投行成員國已超過100個,上合開發銀行即將成立;六、北斗導航覆蓋全球;七、中俄、中伊(朗)建構準能源聯盟;八、人民幣區域化蓄勢待發…。麥金德1個多世紀前預言的「世界島」輪廓已現,整個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任何美國的角色。
到目前為止,中國這盤世紀大棋下得十分出彩;而美國,猶在中盤纏鬥。
阿楨
中美世紀大棋 帶路下得出彩 2022/09/22 時論廣場 石齊平
與一般棋局首先佈局然後再進入中盤不同,中美這盤世紀大棋,佈局與中盤幾乎同時進行,只是分別在兩個場域展開:一是地緣板塊,展開的是佈局;二是個別領域,一進入中盤,短兵相接。後者,已呈現激烈交鋒的具體看有五大領域,分別是經濟(含貿易與產業)、科技、貨幣、軍事及太空。
這五大領域,30年前、20年前或10年前多為美國領先或遙遙領先,近年來則被中國快速追趕,除貨幣外,其餘不是已被中國追近、或趕上、或甚至已被超前。貿易與產業,除了極少數高科技外,美國優勢幾已蕩然無存,只能被迫採取脫鉤等兩敗俱傷(最終還未必傷得了中國)的焦土策略。科技領域,哈佛劍橋報告指出,屬第四次科技革命範疇的AI、5G及量子資訊科學中國已超過美國;半導體、生物技術及綠色技術也將在2030年前超越美國,美國被迫採取它曾批評中國的國家隊模式,但面對中國的舉國體制,未必能占上風。
美國唯一仍居優勢的是貨幣與金融,但俄烏戰爭對美元霸權造成極大衝擊,「去美元化」風潮方興未艾,至於金融核彈SWIFT對俄羅斯都未起作用,何況中國。軍事領域雙方目前在第一島鏈交鋒,美國一方面已在進行戰略後撤(至第二島鏈),二方面強化台日軍事能力,採烏克蘭模式對耗中國,說明在西太平洋美國自忖已無軍事優勢。至於太空,這是21世紀五維戰爭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起步雖晚,但目前與美國已成平分秋色甚至還有後來居上之勢。
阿楨
上合峰會習普會的歐亞陸權大國戰略 2022/09/17 旺報社評
受疫情影響近3年未曾出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先展開中亞之旅,參加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特別是當俄烏戰事陷入僵局、台海風波不斷,各界拭目以待。
上合是2001年中俄兩國結合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四國成立的國際組織,宗旨在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後來陸續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與伊朗,目前有蒙古、白俄羅斯、阿富汗3個觀察會員國及9個對話夥伴,分別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成員國總面積約為3600萬平方公里,約亞歐大陸的3/5,人口約34億,約世界的43%。
中國仍然希望避免新冷戰,但不能不預作準備,北京的策略是以區域安全對抗全球霸權、以經貿合作來取代軍事同盟,這是鄉村包圍城市的國際版,看來普丁也認同此一策略。
相關新聞
王毅︰習近平以上合「朋友圈」 破解美國對華「包圍圈」 要防範顏色革命
普丁在上合峰會上回擊G7俄烏戰爭
中俄蒙元首第六次會晤,推進中俄天然氣過境蒙古國/三國經濟走廊/中蒙俄鐵路。
簽署「中吉烏鐵路」協議,202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
中國尼泊爾同意建跨喜馬拉雅山鐵路年內踏勘
習上合講話:推動阿富汗局勢平穩過渡
美國2022年台灣政策法想以不對稱作的焦土戰略(城鎮/巷戰/遊擊戰)把台灣戰場烏克蘭化當炮灰。
當代巷戰的主要難題,說到底仍然是火力不足 2022/09/18
巷戰之所以被稱為地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城市地形容易隱蔽,相對堅固的建築物多,進攻部隊的火力很難有效落到對手頭上,必須要冒險靠近敵人,和敵人面對面對射,而此時裝備差,訓練差的部隊也可以利用這種環境與敵人堅持作戰,並且始終給對手造成傷亡。
但是在今天的環境下,其實如果能夠解決好火力效率的問題,巷戰完全可以變成和野戰一樣,對於技術劣勢一方是絞肉機,而技術優勢一方可以付出很小代價。重要的是偵察和通信能力,目前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無人機。俄羅斯顯然就沒整明白這個,但未來的台海我們必須做好打巷戰的準備,而且是要在短時間內消滅巷戰中敵軍的準備。
阿楨
美媒:美國遏制中國可能將誘發全球蕭條
美國《歐亞評論》網站2022-08-31 “遏制”中國可能引發全球蕭條 拜登政府為追求美國的單極霸權,正給中國、西方、新興亞洲和全球南方的未來經濟穩定帶來風險。
全球疫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上世紀90年代前,貧窮經濟體主要依賴西方。經過幾個世紀破壞性的殖民主義,戰後貧富國家差距有增無減。到本世紀10年代初,中國對中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明顯增加,而經合組織經濟體對低收入經濟體的影響顯著下降,對中等收入國家的影響停滯不前。這些趨勢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增加和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啟動而加速,推動許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現代化進程。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之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最重要的是,中國還拉動世界許多中小經濟體的前進。而現在,這個偉大的項目正受到威脅。拜登政府把與中國的摩擦變成另一場毫無理由的冷戰,使世界經濟瀕臨深淵。由於全球相互依存的關係,任何破壞中國穩定的做法都有可能破壞西方國家幾十年來的生活水準,同時將最脆弱的經濟體變成失敗國家。
全球增長引擎的作用體現在貿易和投資,以及與主要經濟體合作的國家。中國2/3的出口流向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地區多個主要經濟體以及俄羅斯和澳大利亞。而中國出口的實際影響要大得多。即使中小型經濟體的絕對進口量較少,但它們的相對進口量往往較大。2021年,中國的出口總額將近3.4萬億美元。同年,中國進口總額飆升至近2.7萬億美元。幾十年來,中國出口的商品和更便宜的價格促成低成本和低通脹。如今任何破壞中國貿易的重大威脅都會對中國、美國及其盟友和全球南方構成6.1萬億美元的威脅。
去年,全球並購活動飆升至5.9萬億美元。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疫情後的上升趨勢相一致,總額為1380億美元。中國接受的外資達17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2%。由於2020年的基數相對較高,兩位數的強勁增長令人矚目。當西方主要經濟體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試圖破壞中國經濟的穩定或遏制中國的經濟崛起時,他們有可能危及每年超過3110億美元的投資。更糟糕的是,這威脅到貧窮經濟體在經歷西方幾個世紀的殖民掠奪之後,提高生活水準的歷史機遇。
隨著美歐在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代理戰爭,所有主要參與者數月後將面臨衰退。諷刺的是,這些無端的代理衝突和新的冷戰幾乎沒有任何理由,若任其發展下去,地緣政治誘發的全球大蕭條將不可避免。(作者丹•斯坦伯克,喬恒譯)
阿楨
港媒:為什麼喬治•肯南的遏制戰略對中國不會奏效
香港亞洲時報線上2022-08-27為何肯南的遏制戰略對中國不會奏效 在《蘇聯行為的根源》結尾部分,喬治•肯南認為,從美國政策角度來看,與蘇聯對抗及增加對其壓力的風險是可控的。
他表示,這是因為美國在蘇聯的利益“非常小”。美國“沒有投資需要保護,沒有實際的貿易損失,幾乎沒有公民需要保護,也鮮有文化聯繫需要維護。”
肯南對於美國在蘇聯利益“非常小”的觀察,與當今的中國幾乎沒有相似之處。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支撐超過100萬個工作崗位,美國在華直接投資超1000億美元,每年雙邊貿易額超5000億美元,美國投資者持有超1萬億美元的中國股票。中國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到2040年將擁有最大國內消費市場。到那時,這些利益將會放大。
從美國對華政策以及印太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遏制都不是合適的選擇。首先,美國應對中國挑戰的戰略構想必須以現實和客觀性為基礎。如美中競爭是民主和獨裁的全球較量等說法,不僅偏離真正重要的任務,且影響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其次,美國的戰略概念須被賦予一種內在的克制和節制機制。再次,中國挑戰時代的競爭將主要是經濟和技術的,而非軍事或意識形態的。軍事競爭通常是零和的,而經濟交流本質上是正和的。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超過其他同等國家,其國內市場的吸引力將給美西方國家集體行動造成問題。
此外,中國的龐大市場將決定華盛頓在制定有選擇“脫鉤”的供應鏈戰略時謹慎行事。一個阻礙盟國和夥伴與北京先進技術交流的經濟安全邊界,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地緣經濟的馬其諾防線。最後,北京對兩極秩序的概念並不陌生。但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華盛頓將發現在印太地區組建和深化一個由盟友和夥伴組成的針對中國的兩極聯盟非常困難。在中國建立和鞏固強大的中央集權,幾千年來一直是東亞和平、繁榮和穩定的最可靠的保障,區域國家都會追隨中國向外輻射的影響力。(作者蘇拉布•古普塔,喬恒譯)
阿楨
澳媒:歷史證明,“恐華症”完全是荒謬的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2022-09-07 “朝貢體系”和荒謬的“恐華症” 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有傳統的“恐華症”,但“黃禍”的想法完全是無稽之談,更不符合歷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象徵1618年至1648年歐洲爆發的大規模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編者注)是歐洲人為自己設計的。西方列強或許想在歐洲尊重主權,卻無意讓世界其他地區享有同樣權利,當然也不打算讓被他們征服的殖民地享有。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也許能與威斯特伐利亞模式共存,但反過來則不行。西方向來認為可以把自己的宗教和思想強加他人,卻不能反過來。西方將其模式強加給中國的方法是軍事壓力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告訴中國該怎麼做,並將條件和思想強加給中國。且歐洲人總是不公平地指責中國做了他們自己正在做的事。
中國很少派兵到境外作戰,從未為征服而出兵。1979年中國展開對越自衛反擊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軍隊沒有試圖佔領越南首都或改變其政府。而且自那之後,中國未發動過任何戰爭。
這與美國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有學者提出“美國朝貢體系”的觀點。但它迥異于本質上和平的中國朝貢體系。美國試圖通過聯盟和夥伴關係來控制世界。與中國不同,美國不斷派兵控制其他國家的國家意識形態及治理體系,聲稱平等,實際卻是基於統治和維護霸權。
如今,西方主權體系已變成西方的霸權體系。這個體系的本質是不惜一切代價堅持霸權,同時指責中國是威脅。而事實上,真正的威脅來自西方。“恐華症”“黃禍論”在澳有增無減。澳大利亞研究所國際與安全事務專案主任艾倫•貝姆說得對,“結果顯示,輿論與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的現實脫節。這些結果支援了重啟澳中關係的方式……但重啟應基於事實和國家利益,而非販賣恐慌。”
誠然,如今中國人遍佈世界大部分地區。但他們是出於和平目的,比如從事商業活動,進入各行各業,通常做出有益甚至是傑出的貢獻。關於“黃種人”一心想要征服澳大利亞或其他地方的陳詞濫調,並沒得到歷史的支援。事實上,“恐華症”和 “黃禍論”不僅是種族主義和侮辱性的,而且完全是荒謬的。(作者柯林•馬克拉斯,陳俊安譯)
阿楨
“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美避孕藥生產商股價暴漲240%,商超限購
在美國最高法院2022-06-24裁定取消憲法規定的墮胎權,推翻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的裁決之後,美國緊急避孕藥需求激增,多家藥店實行緊急避孕藥限購。避孕凝膠生產商Evofem Biosciences的股價兩天暴漲了240%。
回應
哈哈!資本家,真會玩…美利堅這個偽裝成國家的兩黨合資公司,不管出什麼樣的政策,都會讓一部分資本家撈一筆…過幾年換個執行總裁,又出個新政策,又讓別的資本家撈一筆…如此往復迴圈,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美媒《國會山報》承認:隨著社會分歧加深,美國已不再被視為世界燈塔2022-06-28觀察者網
回應
不怕不怕,讓好萊塢多拍幾部美國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大片宣傳一下就好了
不會的,在中國公知的嘴裡,你們永遠是世界燈塔。
美國是什麼時候被視為世界燈塔的?
這是很多年前,美國的一個神棍自己吹自己說的
能吸到血的時候就是皿煮燈塔,茲油女神,吸不到血了就露出吸血鬼的原型。
“得州慘劇”背後:美國黨爭與千瘡百孔的美墨邊境
2022-06-27,美國警方在得州聖安東尼奧市郊區的一輛卡車內發現46具移民屍體,22名墨西哥人、7名瓜地馬拉人和2名洪都拉斯人。悲劇發生後,共和黨和民主黨互相指責。而事實上,美墨邊境也早就成為了兩黨黨爭的“戰場”,在政治博弈中千瘡百孔:執意建牆的特朗普下臺後,拜登上任首日就承諾全面改革移民法案,但受制於黨爭,至今沒什麼成效……
回應
雖失去了生命,但得到了自由,周圍都是美國香甜的空氣。美國,永遠是你們值得以身相許的天堂!
阿楨
中國崛起與全球左派抬頭 2022/06/29 旺報社評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舉行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金磚五國」領導人視訊峰會先登場,西媒解讀,中俄兩國試圖拉攏金磚國家,以增加對抗西方的籌碼。重點在這5個總人口占全球40%、橫跨歐亞非美各大洲的國家,對世界秩序及未來全球發展路徑的看法。
中國模式吸引金磚國家
俄烏戰爭僵持,金磚五國高峰會不免讓人聯想有替俄羅斯壯膽撐腰的味道。在美歐國家對俄羅斯嚴厲經濟制裁下,印度仍低價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巴西與南非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的投票中棄權,在反制裁俄羅斯的立場上,金磚五國是一致的。但印度之前才參加在東京舉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而且這5國在地緣政治利益差異極大甚至對立,若說是形成對抗西方的集團勢力,未免誇大。
習近平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時指出,要摒棄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和集團對抗,除了呼應普丁日前所說,美國單極霸權時代的結束,也提醒西方國家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與金融武器化,正在反噬西方國家,同時也危害全球。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已凸顯,G7集團已經無法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而必須擴大參與國家,因而有G20的出現。當前全球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少了金磚五國的合作能否成事,很多國家都表示懷疑。
拉丁美洲開啟粉紅浪潮
中國的成功經驗,即所謂的「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將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有吸引力。最近哥倫比亞大選結果出爐,重視環保與社會正義的左派總統候選人佩特羅當選,這在長期右派執政的哥倫比亞意義非比尋常。它標誌著拉丁美洲新一輪「粉紅浪潮」(pink tide)的開始。而在西方國家,嚴重的通膨也開始在社會上發酵,英國鐵路工人發動30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要求加薪以應付高漲的物價,法國國會大選,左翼政黨以31.6%得票率成為第二大黨,馬克宏執政聯盟僅贏6.97個百分點。全球左派似有抬頭趨勢,這個世界可能不只是單極霸權走向消逝,依附在單極霸權上的意識形態也將改變。
阿楨
緬甸租借給中國的科科群島,為何讓印度恐懼,看看現在建設得如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TzQdRw8oA
紐約時報:「太平洋爭奪戰,中國遙遙領先!」為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ZyLwFBaKE
回應
美國文化是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主義。而且美人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強者有權利主宰一切,弱者只能順從。而中國文化強調以德服人,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亞洲,甚至大部分的時候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中國從來沒有主動靠武力殖民任何一個其他國家。中國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靠被侵略,然後同化侵略者來擴張領土的國家。
相關新聞
中國八大海外基地 看完恍然大悟 2016/02/25 環球新軍事
海外基地並不等於海軍基地:前者為軍/民兩用,作為中國在海外指定區域展開經貿,商務,文化,防務活動的集中性支撐點。也可用於保障武裝部隊給養,戰備補給,裝備保養維護,護航撤僑,甚至是軍事行動。優點,戰略定義廣泛,功能廣泛,進退遊刃有餘,可以從事外交,商貿,軍事等多方面活動,牽制敵對勢力,突破對華的封鎖。缺點,軍事支援能力不如美軍基地。
中國首個海外基地吉布地為於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扼守紅海入印度洋的要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擴大在非的影響力,與美在非的戰略部署進行抗衡,向東扼守著中東海灣地區。
一個吉布地遠遠不夠,可能成為中國的八大海外軍事基地:
一,緬甸科科群島科科群島, 30平方公里,北距中國只有1200公里,東南距馬六甲海峽數百公里。
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緊扼從非洲、歐洲經紅海、荷姆茲海峽、波斯灣通往東亞、太平洋地區數條海上重要航線的咽喉, 2001年中國參與這個深水港的建設和開發,利用中亞與該港口相連的公路與鐵路,中國有望開闢一條往新疆等西部地區輸送能源的通道。設立電子監聽站,可以監視從荷姆茲海峽到阿拉伯海之間的船行航行動態,以及印度洋上的美國迭戈加西亞軍事基地。
三,孟加拉吉大港。
四,柬埔寨苦克莫島。
五,中泰聯合基地。
六,索羅門群島:比卡齊克亞島
七,波里尼西亞:土阿莫土群島
八,斯里蘭卡:漢班托塔
阿楨
美國為何對亞裔有“系統性”歧視? 2022-04-18 中國僑網
從殖民地時期白人登陸美國以後,對於這個當地的原住民的這種種族屠殺,然後他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佔據統治地位以後,這種白人至上主義就是一直在存在,而且一直蔓延到今天。1854年至1874年,美國法律禁止華人在法庭上提供不利於白人的證詞,實際上等於宣佈可以任意淩辱華人。亞洲移民從最初的廉價勞動力,逐漸被看作白人就業的“威脅”。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開啟了禁止中國移民進入美國的災難性政策,這是美國聯邦法律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明確禁止特定種族移民的法律,到1917年這項限制擴大到所有亞洲人,直到1943年12月才被廢除。
不光是在科研、教育領域長期受到區別對待,亞裔能夠在政治領域發揮影響的人數更是寥寥無幾。
美國“甩鍋主義” 替罪羊”文化 2022-04-22 人民網
現在與過去,美國政客總是習慣尋找“替罪羊”,把問題歸咎給他人,甚至嫁禍於人。近年來,美國“甩鍋” 俄中更是發展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對此,美國分析人士分析了這一現象的根源“美國例外論”與霸權主義思維根深蒂固。
相關新聞
俄烏戰爭揭穿西方社交媒體“三大陷阱”散播謠言、顛倒黑白、封鎖打壓……,俄以牙還牙,對中國“資訊戰”有何啟示?
日經亞洲評論:中國著力應對西方的金融武器(俄烏戰爭,普京不怕制裁、有兩大靠山:能源+中國、避險貨幣首選人民幣近4年新高,盧布變成盧金。)
菲媒馬尼拉時報:誰在散播中國債務陷阱謬論,菲債占菲GDP的60%,處於可持續的狀態。70%債務來自國內。30%外債中,日本占1/3,其次是美英,中國僅占5%。
美國石英財經網:為什麼美國緊盯著中國在非洲的崛起,是擔心其自身實力衰弱。
港媒南華早報:五眼聯盟對中所協議歇斯底里“澳大利亞的古巴危機”。
2008全球金融危機/2018美中貿易戰/2019新冠疫情/2022俄烏戰爭...... 反逆全球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4fVs7AwN0
去/反/逆全球化- 維琪百科
外媒: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阿楨
“植物肉”,像真實肉類一樣烹飪可不行 2022-04-27 新浪科技
近日,麻塞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一個科研團隊對肉類和基於植物(PB)的類似肉物的烹飪進行了研究,並定量比較了兩者在外觀、質地和鎖水性等方面的變化,發現普通肉類的烹飪方法並不適用於“植物肉” ,真實牛肉在烹飪後,其外觀、烹飪損失、鎖水能力和質地特徵,都要優於“植物牛肉”。相關成果4月25日線上發表於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未來肉正夯,跟傳統素肉有什麼不同? 2019/11/01 康健雜誌 第252期
「未來肉品」風潮吹進台灣,現在不僅在餐廳、速食店可以吃到,甚至可以直接買植物肉漢堡排回家自己料理。「Beyond Meat未來漢堡排」正式進軍便利商店,雖然新奇時尚,但價格不斐,鈉含量也高,挑戰國人的味覺和荷包。未來肉究竟有什麼祕密,可以風靡全球,跟台灣傳統素肉又有什麼不同呢?
由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投資、以及許多好萊塢明星加持的Beyond Meat最為吸睛。主打著幾可亂真的色香味,還刻意加了甜菜汁,連煎煮時都會流出「血水」,幾乎和一般漢堡排沒兩樣。同時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吃未來肉還變成了一種時尚。
未來肉成分,有水、豌豆分離蛋白、芥花籽油、椰子油、增稠原料、馬鈴薯澱粉、香料、麥芽糊精、酵母萃取物、鹽……等20多種。更簡單地說,就是素肉排。
台灣傳統素肉的原料是豆粕,也就是黃豆提油脫脂後的副產品,經過萃取、乾燥、分離濃縮,再加以調味重組,添加各種香料、色素和其他食品添加物,就成了不同風味、口感、色澤的素肉產品。(推薦閱讀:不健康的素食 壞處比葷食還多)
相關新聞
大陸人浪費?不環保大陸人浪費?不環保?氣候變遷都是中國的錯?來聽聽在陸生活歐洲女孩怎麼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MBdrPBo5c
阿楨
全球60%養殖水產品來自中國 2021-09-17 新京報
自1989年以來,中國水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後30多年中,始終保持著以養為主的生產格局。2020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549萬噸,養殖產品占79.8%,占世界的60%以上。
2020年,中國水產養殖種類達到300種以上,養殖水產品人均年有量3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倍。中國國民的動物蛋白消費約1/4來源於養殖水產品。
同時,水產品養殖也助力脫貧攻堅、脫貧增收。漁業產值占農業從1978年的1.6%到2020年的9.27%。2020年,專業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口達到457.5萬人,是1978年的8.8倍,2020年,中國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837元,是1985年的35倍。
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依靠捕撈天然水產品的歷史,極大緩解了天然漁業資源保護利用的壓力,國內海洋捕撈產量已由2011年的1241.94萬噸控制到2020年的947.41萬噸,減少了23.7%。這是什麼概念呢?自然資源的捕撈產量在降低,但市場的水產品供給還是充足的,主要得益於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依舊是老大哥:中儲糧資產規模超萬億四年政策性收購近十億噸!
截止2019-11-09中儲糧總資產規模突破1.4萬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區)擁有直屬糧庫和分庫980餘個,總倉(罐)容接近1億噸。2005至今累計收購政策性糧油總量超過9.3億噸,其中稻穀2.26億噸、小麥3.12億噸、玉米3.51億噸、大豆1898萬噸、油菜籽2219萬噸。僅在2015年就收購了1.83億噸,佔全國糧食商品量的44%。
國家儲備肉 _百度百科
國家儲備肉是指國家 商務部在全國各省市設置的活豬儲備和凍肉儲備,分為 中央儲備和 地方儲備兩部分。國家儲備肉是應對突發事件、平抑肉價波動的重要手段。國家通過局部收儲和市場投放,維護社會穩定。
阿楨
北京冬奧會花了多少錢?能賺回來嗎? 2022-02-11
先看看最近幾屆冬奧會各國的花銷:2010年加拿大溫哥華冬奧花了60億美金;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花費500億美金成為歷史最昂貴的奧運會(包含冬夏奧運),2018年韓國平昌花了122億美金,2022年北京冬奧會直接花費:1.賽事花費為15.6億美元。2、場館建設為15.1億美元。間接性投資比如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冬奧地鐵、相關公路等。中國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估算總開支總花費是420億美元(約人民幣2,900億元)。
北京冬奧會有那些收益?
第一:賽事轉播權突破11億美元,超過平昌冬奧會9億美元和索契冬奧會8億美元。
第二:門票收入,為防新冠肺炎,僅向境內符合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的觀眾售票。因此門票收入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45家品牌贊助費超過歷屆冬奧會。參照索契冬奧會的13億美元,保底收入為13億美元。
第四:冬奧會周邊產品商品,突破25億元。
第五.國際奧委會補貼3.38億美元
3.帶動冰雪相關的周邊產業發展規模達上萬億!
相關新聞
吹噓北京冬奧節儉39億美元 外媒曝實際開支高10倍(回應:酸言酸語,不到美國侵略阿富汗一天的費用)
北京雙奧看中美關係 美自信瓦解
嗆谷愛淩滾回中國?網譏:真的回去拿金牌了。 美媒酸了:美國隊金牌數“意外”輸給中國隊,怪谷愛淩。谷愛淩不確定未來是否繼續參賽,將去斯坦福讀書(回應:不要對一個谷愛淩大驚小怪,以後谷愛淩只會越來越多,習慣就好了。 華裔回歸祖國只是美國種族矛盾激化的結果,靠金融霸權也救不了經濟,說白了就是美國迎來了週期律。)
「正義會遲到 但不會缺席!」東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冠軍鞏立姣在2019年遞補銅牌後, 2022-02-18日深夜,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公告,由於英國運動員違反興奮劑規定,英國隊獎牌被收回,蘇炳添和中國短跑遞補銅牌。(回應:拖這麼久也能叫做正義?若遞補的是白人,肯定檢驗出來馬上定案。)
CNN惡意揣測:北京冬奧分裂世界,中國卻認為成功了(回應:冬奧不是分裂了世界,而是分裂了西方國家內部,認識到了中國的真相,不再受反華媒體的蒙蔽。)
分裂祖國的「彈性華人」?谷愛淩的中美國族認同焦慮(回應:看不出谷有什麼焦慮?眼瞎嗎?去看看各國代表隊。 因為中國崛起讓美國感到威脅,才衍生出這些困擾。也可以說美國越來越沒自信。)
阿楨
北京冬奧(2022.02.04–20)金牌榜:挪威(16)德(12)中(9)美(8)…俄(6)排名9
冬奧獎牌預測:挪威德俄美、中國12 (2018年平昌冬奧會僅一金,排名16。)
中國科技打造史上最快滑冰場: 連續8場破冬奧紀錄;航太科技助中奪速滑破冬奧紀錄。中國冰雪運動冷門變大熱門:至2021年已有654塊冰場和803塊滑雪場,比2015增加317%和41%;2013產業1177億元,2020年6000億元,預計2025達1萬億元。
張藝謀冬奧開幕式史上收視率最高、驚豔世界,張新片連日逆襲(回應:張導不負眾望,創意唯美、溫馨浪漫。《狙擊手》評分高,但排映少等原因票房低。)
紐約時報稱美花滑亞裔比例過高 被批"種族歧視" 。華裔有錢+身體優勢+中式教育+沒恐同愛滋病偏見(回應:美不搞舉國體制也能爭奧運第一。 美國不搞?美聯邦和地方花在體育的錢比中國體育財政可多多了。)
造謠尬黑冬奧合集:首鋼大跳臺建在核反應爐旁邊?冰面不平導致韓輸?伙食不好? (回應:滑板配上重工建築,是酷的工業風。)
習普02-04聯合聲明:聯合抗美,反對北約擴張,簽署15個合作檔:年增100億天然氣1000方噸石油。"俄02-16入侵論"美上演"狼來了" 拜登:仍可能侵烏,歐洲穿梭外交,俄烏降溫,俄撤軍,02-18烏東炮擊,烏總統:與俄談和,中:應回到明斯克協議(回應:主子壓力. 美英巴不得俄烏大戰!) 習見9國領袖/世衛秘書長,共商一帶一路、油氣與疫苗等合作。阿根廷簽署一帶一路:簽約80億美元華龍一號核電,挑戰美國門羅主義,中重申支持阿對馬島主權,英美急了 (回應:允許美英對臺港說三道四,不許中支持阿主權?) 冬奧中國「朋友圈」東協RCEP/中東中亞油氣/南太平洋一帶一路。習賀電第35屆非洲聯盟峰會。
日本丹麥學者:西媒智庫新疆強迫勞動全是謊言。
彭帥11/21與奧會主席視訊報平安,彭帥12/19稱從未說任何人性侵我。
聯大12/02通過(173/20)休戰決議 (回應:20國拒簽,聽美的越來越少了,悲哀啊。)
美英澳加抵制北京冬奧 中外交部:本就沒邀,不要將體育運動政治化! 奧會主席:大多不跟美抵制!
尼加拉瓜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西媒:習近平開戰,美受打擊!(回應: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民主峰會/強迫勞動性侵抵制冬奧/國會/互訪/軍售牌/日本/歐洲/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倚美謀獨的目的。)
阿楨
民主指數榜中國名列第148 EIU分析中國挑戰 2022-02-11 德國之聲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數據,2021年只有45.7%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某種形式的民主國家中,比2020年49.4%下降3.7%,是2010年以來最大下降,也是自2006年調查以來的最差的結果。
2021年只有6.4% "完全民主",前一年6.8%。37.1%獨裁,比2020年增加。近年來,專制比例不斷上升。
挪威居榜首,第二是新西蘭、瑞典、芬蘭、冰島、丹麥、愛爾蘭和台灣。德國第15位,美國第26位。西班牙由於對法官任命引發的政治爭議,在司法獨立方面的得分降低,被降級為 "有缺陷的民主",排名第24位。
中國列為 "威權政權",並以20頁的篇幅分析了中國帶來的挑戰,"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奇跡造就了美國的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正日益受到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質疑。因此,一個共識出現了,即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挑戰。"
和西方分析家和政府所願相反,中國並沒有因為更富有而變得更加民主。相反,它變得更不自由。2021年民主指數總分從2006年的2.97分下降到2.21分(從0到10),排在第148位(共167)。。第一,沒有自由選舉或普選,也沒有多黨制。第二,沒有自由的印刷、廣播或社會媒體,沒有言論自由,互聯網受到限制,也沒自由的工會,沒獨立的司法機構,沒有宗教寬容,經常使用酷刑。第三,產權得不到保障:2021年,國家在 "共同繁榮 "運動中對企業家進行了打壓。中國公民唯一享有的公民自由是 "基本安全",以及學習、工作和旅行的自由。中國在 "政府運作 "方面的得分最高,為4.29,美國6.43而G7平均7.55。中國官僚機構效率低高,但缺乏民主治理的問責、制衡或透明機制,得分才低。
中國模式的挑戰
習近平的反腐敗運動、消除貧困政策和共同繁榮運動,成功遏制了新冠大流行。中國國內影響政治穩定的風險似乎很低,而領導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習近平的地位似乎也很穩固。
不過, "習在位時間越長,中國政治體制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為他這樣做可能會刺激敵手和派系主義,並且帶來更多的政治清洗。權力的集中化也會抑制機構建設。
報告指出,本世紀全球民主狀況穩步下降的趨勢表明,如果民主要在非民主的替代方案面前佔上風,必須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回應
台灣民主就是騙!
調查怎像對民主沒信心?既然天天叫喊中國專制註定天滅,又何必杞人憂天,站一邊看好戲不就行了。
阿楨
為什麼美國好像有用之不竭的財富?中國該如何做? 2022-01-21
首先,美國底層百姓,並沒有過著作者想像的那種生活,超過40%的美國人連400塊美元都拿不出,超1/3沒有任何社保醫保…答案是:二戰之後,國際產業分工、國際貿易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美帝為輪轂,以歐日加等美帝附庸國為輪輻的羅馬帝國式體系。美帝通過美元和美軍,把帝國聯為一體。
美國輸出核心科技/理念/資本;第二層週邊日德法意等提供核心裝備;第三層中國等作為工作臺;第四層週邊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外層國家賺的是辛苦錢,外層國家的百姓,只好內卷苦鬥。
美帝向全世界收取四重“稅”, 1. 美元鑄幣稅和通貨膨脹稅;2. 高科技“稅”(智慧財產權、品牌);3. 金融“稅”4. 安保“稅”;
美帝全球霸權的架構和運轉,採用了和羅馬帝國相同的輪輻式統治架構。三個核心支柱必須穩固,支柱一:社會和文化共識:對羅馬所代表的價值觀/政治制度/文化的深度認可,無論是英格蘭,北非,還是亞細亞的行省。支柱二:羅馬從各行省獲得穩定的稅收收入。支柱三:軍事霸權:行省駐軍,關鍵軍事要塞、交通要道的控制。帝國的崩潰始於政治的腐壞,,越來越低效的國家機器,土地和財富的集中,各行省的私利,造成帝國稅源不斷的流失,維持龐大帝國的開支不斷增加,最終導致了財政崩潰!支柱二的衰敗,擁兵自重,變成了軍閥,如龐貝和凱撒的出現,使得支柱三最終倒塌,帝國分崩離析。
美式民主是當代羅馬帝國的支柱一;美元體系,全球第一的科技創新,美帝國用來收取全球各國高昂的鑄幣稅和專利稅,是支柱二;全球140多個國家的370餘個軍事基地是其支柱三。
美帝國的三根支柱如何瓦解,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取代美帝國,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
阿楨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阿楨
埃及將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 期待加強與新興經濟體合作
埃及財政部長馬伊特2021-12-29表聲明說,埃及將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這意味著埃及經濟發展得到充分肯定,埃及期待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埃及期待未來在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相關國家和機構夯實夥伴關係。埃及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需進一步鞏固經濟改革成果,保障投資環境安全穩定。加入新開發銀行符合埃及“2030願景”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助於進一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總部位於上海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當天正式宣佈將迎來新成員國埃及。獲得銀行批准後,新成員國還需完成本國國內的相關程式,在向新開發銀行交存加入書後,即正式成為新成員。
新開發銀行--維基百科
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BRICS),又稱金磚國家開發銀行(BRICS Development Bank),俗稱金磚銀行,倡議建立的金磚國家組織成員(巴西B、俄羅斯R、印度I、中國C、南非S)目的是方便金磚國家間的相互結算和貸款業務,從而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有效保障成員國間的資金流通和貿易往來。總部設在上海,核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為500億美元並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2009年首任理事會主席俄提名,首任董事會主席巴西提名,首任行長印度提名。非洲區域中心將設在南非, 銀行的主席將在五國之間輪值,五年為一個任期。
相關新聞
第13屆金磚五國開峰會2021-09-09 習近平宣佈年內捐贈一億劑新冠疫苗
金磚四國20週年 BRICS之父:若非中國,金磚四國已死 2021-09-24
G20的表現不如人意,說得多、做得少。
金磚峰會流於形式,除了金磚銀行,看不出金磚集團每年開會之外還做了什麼。
阿楨
日本報告:被引次數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首超美國位列第一
日本《日經新聞》稱,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2021-08-10報告,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首次超越美國。而日本的衰退則進一步惡化,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
文部省根據英國Clarivate公司資料,中國論文總數2018、2019年連續兩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國。2019年,中國為471367篇,美國為393794篇。
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2018年(文中指2017-2019年平均值)相關論文數量達40219篇,而美國為37124篇,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和2008年(文中指2007-2009年平均值)的論文量相比較,美國相較2008年增加了3%,而中國卻是2008年的約5.1倍,實現了大幅增長。從比例來看,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佔據24.8%,美國佔據22.9%,第三名的英國只占到5.4%。
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科、電腦•數學、環境•地球科學5個領域超越了美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國佔據48.4%,遠超14.6%的美國。化學和工科領域同樣,在化學領域,中國佔據39.1%,遠超美國(14.3%);在工科領域,中國佔據37.3%,也和美國(10.9%)甩開了差距。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中國相關論文在20年首次實現逆轉,超越美國,占到20.7%,而美國為19.8%。在物理學、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美國依舊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為何能成為第一?
中國2019年的科研開發費用約為54.5兆日元(約4926.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2倍以上。美國為68兆日元(約6146.7億美元),依舊位列第一,但中國增幅明顯高於美國。
中國2019年的科研人員數量超210萬人,世界最多,相較2018年增長了13%。世界一流的學者數量也在保持增長。而2018年美國科研人員數量為155萬人,中國大幅領先。
中國“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包括: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日本的衰退在進一步惡化
日本高品質論文的數量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約10~15%,,韓德法英等國與10年前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日本卻沒有太多變化。日本科研人數約為68萬人,位列第三,但是增長率0.5%。日本博士人數在2006年達到頂峰,此後不斷減少。
《日經新聞》指出,沒有抑制長期的研究能力退化的“特效藥”,很難阻止衰退。
阿楨
北京堅不示弱 美學者:美中僵局或持續到2023年 2021/08/07 中時
美國之音分析,自美國副國務卿雪蔓上周訪問中國以來,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不僅沒有絲毫緩和,反而顯示出進一步惡化的跡象。中方在此次會談上也效仿美國之前的做法向美方提交了兩份清單。一份是「糾錯清單」,包括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共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停止滋擾中國留學生,停止打壓孔子學院,取消將中國官媒登記為外國代理人或外國使團,以及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另一份是「重點個案清單」,包括留學生簽證和所謂中國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等。
8月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過視頻出席由東盟主持的東亞峰會外長會議時,指責中國政府對內踐踏人權,對外違反國際法、脅迫他國。已經發過言的中國外長王毅當場要求二次發言,強調,「這種惡劣行徑,你們來一次,我們就堅決批駁一次。」
在軍事領域,繼美國8月份舉行兩場涵蓋南中國海和印太地區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後。解放軍也宣佈,將從8月6日至10日在南中國海演習,演習範圍超過10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官媒新華社8月4日罕見地一天連發兩篇萬字長文,抨擊美國及其盟友並挑撥美與盟國關係,直接點名抨擊拜登政府。
在貿易領域,中國財政部和工業和資訊化部在5月悄悄發佈第551號檔中頒布了新的採購指南,其中要求包括X光機和磁共振成像設備在內的數百個項目產品的當地語系化率最高達到100%。
《南華早報》8月2日稱,中方已經放棄了與美國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的理想,轉而承認美中關係的競爭本質。報導引述一名未具名的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認為應該丟棄美中關係能夠回到過去的幻想」。
《中美印象網》主編劉亞偉認為,拜登政府上任半年多來,其完全延續川普政府對華政策以及聯合盟友給中國施壓的做法,令中國上下感到失望。如果中美不在今年之內(可能是10月底G20峰會)達成一定的協議,到了2022年,自身國內的政治,美國的中期選舉和中共的二十大,都不可能對對方做出讓步,然後到2023年再說了」
回應
非常荒唐的命題!別人要欺壓你,示弱有用嗎?最後和台灣一樣跪舔?
阿楨
甩鍋陸干預 難掩澳洲無心抗暖化 2021-06-23 聯合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一五年、二○一七年都曾討論將大堡礁列入瀕危名單,認為澳洲保育不力讓大堡礁多次發生白化事件。二○一九年,連澳洲政府自己發表的報告都將大堡礁狀況降級。如今教科文組織再度關切大堡礁,澳洲政府卻暗示這是中國大陸搞鬼,恐難逃甩鍋之嫌。
珊瑚對海水溫度上升最敏感,使得大堡礁狀況成為暖化指標。BBC指出,澳洲莫里森政府一直不願積極減碳,即使國際間要求澳洲承諾二○五○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壓力愈來愈大,但莫里森就是不肯鬆口,連上周G7峰會,莫里森仍是不買帳。
四月美國總統拜登透過視訊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中,莫里森宣稱澳洲會「盡力、盡速達標」,還說對澳洲而言,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或「時間早晚」,重要的是「如何」達成淨零碳排放。
莫里森的話點出了問題核心:對抗氣候變遷,「時程」跟「方法」一樣重要。科學家和全球領袖的共識是,澳洲在對抗氣候變遷方面,做得不夠多也不夠快。
大堡礁這個澳洲國寶一旦被列為瀕危,代表澳洲政府對抗氣候變遷不夠認真,澳洲將顏面盡失,不光是外交和經濟地位受影響,文化面也灰頭土臉。
如果大堡礁被降級,將是首度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因氣候變遷影響而進入瀕危名錄。被列為瀕危,有助於搶救大堡礁,像是可以公開對外募資,引起世人關注。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大堡礁創造數以千計的職缺和六十四億澳幣(近台幣一千三百五十億元)產值。若列為瀕危,恐將衝擊澳洲觀光業一大賣點。
阿楨
相關新聞
馬克洪強調 G7非敵視中國俱樂部
美英加日想對華強硬 德法意“踩刹車”
美俄首腦峰會前 北約盟國反對在歐洲部署陸基核導彈
北約秘書長稱沒有與中國進行“新冷戰”
韓國:只部分參與了G7公報 不針對特定國家
王義桅:美國忽悠盟友的能力不可小覷
日澳:反對中國“經濟脅迫”
G7反對中國“脅迫外交”何等的虛偽、無恥和雙標!
BBC:G7重要嗎?峰會在履行新冠疫苗和氣候變化承諾令人失望,而在英國脫歐和中國問題上分歧重重!
美俄領導人峰會後十六日發表「戰略穩定」聯合聲明 強調降低戰爭衝突風險
烏總統:西方若不幫 烏克蘭將被迫發展出歐洲最強軍隊(回應:喜劇演員總統的年度最佳冷笑話)
人民幣升值後,美國開始通脹,白宮終於坐不住了!2021-06-03
由於疫情影響,全世界只有中美經濟運行基本正常,美國靠的是無限印鈔,中國是良好的疫情防控。但是現在,美國也有點扛不住了!
美聯儲一年之內印了10萬億美元,再加上人民幣升值(5月27日升破6.37創三年新高),導致中賣美商品價格大漲, 4月CPI物價指數4.2%,接下來兩個月,可能會漲到6%。一個美國人說:飛機票漲了9.6%、油價漲了11%、電器漲了15%、二手車漲了21%、玉米漲了44%、牛肉漲了100%。收入沒增加,再加疫情對就業的影響,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被激化,就連特朗普都趁機叫囂著8月份要重返白宮。
之前幾個月,美國一直不想和我們談經貿協議,但在5月12號和6月3日接連通話,並傳達出雙方已經恢復了正常經貿溝通的消息。
……..
原本美國的算盤打得很好,讓印度和東南亞逐漸取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美國的整體佈局。
回應
不宜將匯率升值作為應對通脹的政策選項。
我們已是世界工廠,剛好疫情,加上美元氾濫,所以是升值的機會。要讓通脹回到多印貨幣的國家去,沒道理讓14億中國人去承受。
阿楨
拜登G7峰會踢鐵板 要盟友聯手抗陸太敏感斷網 2021/06/13 中時
拜登此趟歐洲行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向西方盟友展示「美國回來了」,不過現實世界總是有些複雜,今年沒了川普,但是白宮以為能說服G7其他盟友硬吞拜登的所有政策立場,似乎是有點太過自信了。
7國領袖達成共識,支持「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畫,縮小開發中國家40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對抗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
不過拜登12日試圖說服盟友簽署共同聲明,直接對新疆強迫勞動問題批評北京,歐盟傾向中國合作,會議上的分歧更一度因為太過敏感而中斷會議室對外的所有網路連線。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周就率先警告華府,歐洲不會跟隨拜登希望回到冷戰思維,歐洲將保持獨立。
拜登拉攏G7盟友對抗覺醒巨龍 德媒:中國和7個小矮人 2021/06/13 中時
《德國之聲》評論文章《中國與七個小矮人》說,美國總統拜登希望通過一個全新的自由國家網路來束縛中國這個覺醒的巨人,拜登相信,在抗擊疫情期間,美國以及自由世界應該能提供的還是比獨裁的中國國家主席更好。習近平的看法則完全相反,自由國家的「混亂」正在以近乎科學的方式表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相關新聞
防北京當局竊聽!G7開會討論中國 會議室全面斷網 - 自由財經
三年後 美FBI探員在法庭承認誣陷華裔教授是中國間諜 2021-06-16
拜登:發起民主版「一帶一路」 抗衡大陸
德媒:B3W無具體計劃比中國差遠了
回應
哈 驚訝!美國竟公然剽竊大陸一帶一路
唱衰了幾年,發現唱不衰,趕緊拿香跟拜。
中國一帶一路「債務陷阱」?美國除了印鈔票外, 還會三小!
阿共仔跟世界各國的貿易緊密依存,比美國能給多的多,美國的造價和工時都要中國的幾倍!
美國「一帶一路」肯定失敗。1. 「一帶一路」要花大錢投資給窮國搞基建。美國十分吝啬,一毛不拔。2. 美國的基礎建設破爛落後,拜登3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是要為美國,無力幫窮國搞基建。
美國版的只能叫「西方白人一炸一路」。
防北京竊聽? 美國自己幹過很多竊聽,所以比較神經質。
G7各國被美國竊聽,美國仍當歐盟成員國是早期的儍瓜?
阿楨
德媒焦點:西方正複製中國模式 這是史上最悄無聲息的變革 2021-05-07 觀察者網
文章從上到下依然對中國制度抱有偏見,卻也難掩西方觀察人士對現狀的焦慮。施泰因加特形容,中國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臟起搏器。不論是否樂意,西方都需要從制度上做出回應。
文章稱,德國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在社會穩定器支撐下的自由經濟秩序,但那個時代正在衰落。當今的制度競爭中,西方國家沒有拒絕,而是以自身的“國家資本主義”來回應中國模式(中國商務部已駁斥所謂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五個特徵。
中央銀行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央行的貨幣體系不僅支撐實體經濟,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將額外的資本推進市場迴圈。結果是,央行不僅可以刺激經濟,還可以擴大經濟(規模)。
曾經的福利國家正在改頭換面。在德國,養老金、長期護理、醫保與失業保險一度被專門與國家福利體制分離,作為一種相互保險。但如今,政府開始主動設置福利標準,結果是國家補貼的增長。整個福利體制也變得政治化。
國家正成為應對氣候問題,發展電動車、數位化的主要推手,比如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產業政策,通過激勵項目、法律要求與公共投資來扶持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其一方面也是因為,初創階段的企業創新實力不足。
國家持續借貸。不僅為公司制定法規,自身也越來越多地扮演參與者的角色。美國拜登政府剛剛通過了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與教育計畫。2021年,美國國債規模預計達到29.3萬億美元,占GDP的133.64%。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西方正在學中國。這場無聲的制度變革背後的秘密榜樣,正是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加速創新的中國。中國的經濟增速多年來超過美國,令拜登印象深刻。他在參眾兩院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表示,在與中國的制度競爭這一領域,將佔據自二戰以來美國政府預算的最高比例。
施稱,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社會市場經濟(sozialen Marktwirtschaft),再到“有亞洲特色的干預資本主義”,這是西方所經歷過的最無聲的制度變革。
阿楨
隨著中國的崛起,華盛頓正逐漸向類似中央計畫的模式轉型 2021-04-05 觀察者網
美國《連線》雜誌記者威爾•奈特:在過去數十年裡,美國政府一直放手讓自由市場和私營經濟部門自行其是,認為這樣做是鼓勵創新、推動國家進步的最好辦法,美國經濟將因此穩坐全球第一的位置。不過,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政府的這一做法正在發生改變。華盛頓正在一小步一小步地逐漸向某種類似中央計畫的模式轉型,以便對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技術進展加以激勵、引導和保護。
阿楨
超級沙塵暴背後,韓國人這樣說,讓蒙古國情何以堪!日,是中國人難忘的一天。
北京沙塵暴確實不多了。但不少朋友很疑惑,過去幾年,我們環保這麼努力,我們種了這麼多樹,怎麼2021-03-15一來就是一場10年來最強、範圍最廣的沙塵暴?
其實也錯怪了三北防護林,因為這場超級沙塵暴,不是國產,而是進口——不是起源于河北內蒙古老地方,而是蒙古國強大氣旋,將本地沙塵托舉至高空,隨後在持續不斷的東移南下的氣流作用下,大量沙塵長驅直入。北京遮天蔽日,蒙古國卻真是傷亡慘重,10死11失蹤。
但天災之後,也有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比如,韓媒報導是:源自中國沙塵暴,3月16日將襲擊韓國。
嗯,看來在這些韓國人眼裡,蒙古國都是屬於中國了。
相關新聞
“陰間濾鏡愛好者”BBC又來了:其在“世界末日般的天空”標題下,配上的畫面則是員警在昏黃天空下的大圖。看上去,仿佛偌大的北京城,2000多萬人口,他們只看得到員警,其暗藏的小心思一覽無餘。
阿楨
5.2016年以來,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世界第一,排名前10%和前1%也在增加。
6.高中生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7.5G領域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擁40%的5G專利)。
8.人工智慧領域,投資、初創公司和出版物數量排名世界第一。
9. 2019年中國研發支出排名世界第一。
10.軌道/空間衛星數量排名世界第二。
五.結 語
面對這樣的中國,美國該怎麼辦?試圖“遏制”中國?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維持全球霸權?還是變得沮喪和偏執?但,上述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否”。美國可以,並且應該,做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來為未來做準備。
阿楨
30.在國際旅遊支出中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遊客消費額是美國人的一半;到2017年,已是美國人的兩倍)。
二.社會總體幸福感、樂觀程度及對政府滿意度
1. 93%民眾幸福感排名世界第一。
2.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國在世界法律與秩序板塊排名第三, 90%的中國人說一人走路時有安全感(在美國為75%)。
3.哈佛大學一個持續13年之久的研究,95%的中國人對中央政府感到滿意。
4.埃德曼信託投票2020,90%的中國人信任政府,而82%的人信任商業領袖。在這一領域中國排名世界第一。
5.益普索民意調查,2016年,有90%的中國人表示自己的國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6. YouGov2017年的調查,93%的中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41%中國人認為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好,只有6%的美國人這樣認為。
7.皮尤調查,82%的中國人認為孩子的經濟狀況會比自己更好。近90%的中國人認為中國經濟“非常好”或“總之不錯。”
8.73%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民主的。同時,只有4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是民主的;84%的中國人認為民主很重要,而只有73%的美國人認為民主很重要。
三.科技大國
1.互聯網用戶數量排名世界第一(1998年只有200萬用戶;2008年3億;2020年9億)。
2.獨角獸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數量排名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227家,美國233家, 16家是華裔美人創立的。
3.獲得風險投資資金總額排名世界第二(2019年,2,900家中國初創公司獲得1,000億美元投資金)。
4.電子商務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場的42%。
5.4G數量排名第一,擁有10億用戶。
6.互聯網使用者和光纖寬頻使用者數量世界第一,分別為8.3億人和3.2億人。
7.中國智慧手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
8.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能力世界第一。
9.電動汽車製造和銷售量世界第一
10.無人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
11.世界前500台超級電腦中有227台是中國的。
12.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比美國大50倍
四.基建巨人
1.摩天大樓數量排名第一——世界超過一半都在中國。
2.國際基礎設施項目擁有量排名世界第一。一帶一路倡議涉及15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
3.專利數量第一——占世界一半!自1978年以來美國一直排名第一, 2019年中國擁有58,990項國際專利。
4.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大學生第一(是美國的4倍)。
阿楨
美國人眼裡中國有多可怕?中國在哪些領域取得領導地位
本文作者是印裔美國人Chris Kanthan。Kanthan總結中國全球領導力清單,強調美國應務實於更具建設性的事務發展自身,而非試圖遏制中國挑起國際爭端。
以下是有關中國全球領導地位的一些快速統計資料,共分為:經濟及製造領域、社會總體幸福感、樂觀程度及對政府滿意度、科技大國、基建巨人四部分。
一.經貿及製造領域
1.自2014年,中國的購買力平價(PPP)GDP位居世界第一。
2.名義GDP世界第二(2019年為14.4萬億美元),中國之後的四個國家總和。
3.2009年超過德國後,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國。
4.集裝箱輸送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場份額四成。世界十大港口中七個在中國。
5.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進口額為2.1萬億美元。
6.製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雖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製造業依然增長,且占世界28%,是美日德三國製造業之和。
7.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至少3萬億美元)。
8.世界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者(至少一萬億美元)。
9.擁有世界最大銀行系統, 2016年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是美國的兩倍。
10.成為全球130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和37個國家的頭號出口對象國。
11.在過去十年中全球GDP增長貢獻率最高,達25%-35%,是美國的兩倍。
12.鋼鐵、水泥和鋁產量世界第一。
13.發電量世界第一。
14.原油進口量世界第一。
15.工業機器人採購量世界第一,占2018年全球市場的近40%。
16.常規汽車產量世界第一(每年超過2600萬輛)。
17.世界第二高科技產品製造基地。
18.億萬富翁人數占世界第二(2020年有415名億萬富翁)。
19.百萬富翁人數占世界第二(約五百萬人)。
20.按照市值計算,是世界第二大股市(2014年超過日本)。
21.第二大債券市場,市值達16萬億。
22.在2020年超越美國,全球財富五百強企業,中國大陸124家,而美國121家。
23.大米、小麥、土豆、啤酒、茶葉、蘋果、草莓、葡萄和眾多其他農產品、蔬菜、水果的世界頭號生產國。
24.中產階級人數世界第一,在2015年超過美國,且在2018年達到3.5億人。
25.在世界最富有的前10%家庭中,中國人占比最高,超過美國。現在有一億中國人身價超過11萬美元。
26.脫貧成就世界第一。8億人脫離赤貧,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27.電商零售業規模世界第一,是美國的三倍。
28.世界最大個人奢侈品銷售市場,占世界總額的35%。
29.約在201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場,零售額達5.6萬億美元。
阿楨
外媒文章:中國發展道路打破“歷史終結論”
英國作家、政治和國際關係分析人士湯姆•福迪2020-12-24在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沒有向西方看齊,而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同時還打破了“歷史終結論”。全文摘編如下:
即將出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將再次試圖重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並奉行所謂“自由主義全球化”,其目標是阻止全球化按照中國的方式發展。
蘇聯解體導致冷戰結束,美國迎來了無可匹敵的霸主地位。有美國學者認為,美國贏得了所有意識形態方面的爭端,因此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只能向西方的思維方式過渡。全球化只能朝著一個方向發展。
28年過去了,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冷戰後的樂觀與開放早已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所熟悉的大國對抗,特別是與中國相關的事態發展“脫離了計畫”。
中國沒有向西方看齊,而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同時還打破了“歷史終結論”——中國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只是沒有遵循西方所假定和確信的條件。正是“按照誰的方式來推動全球化”這個問題引發了所謂的第二次冷戰。
西方在“歷史終結論”中的假設認為,全球化進程與單一意識形態——即西方的意識形態——有著內在聯繫,全球化與自由化是同步的。數百年來,西方通過殖民其他國家、建立工業、創建全球貿易和經濟體系來建立“全球化”。因此人們假設,諸如互聯網這樣的發明符合這個潮流,因為資訊流動會帶來加強西方意識形態的“自然”政治結果。但他們錯了。
中國的表現實際上徹底顛覆了這種想法。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採納西方的意識形態,而是鞏固自身,發展成一個經濟超級大國,並有效宣導“按照中國自己的方式來實現全球化”。
北京沒有對外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但“一帶一路”倡議之類的計畫正在改寫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並動搖西方長期以來的霸權。與此同時,中國能夠通過技術和互聯網來加強而非削弱其自身。這就引發了“按照誰的方式來推動全球化”這個問題。
雖然特朗普對全球化明顯持反對態度,在許多方面甚至攻擊國際體系,但隨著拜登政府的上臺,美國將再次奉行所謂“自由主義全球化”,並試圖重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和特朗普相比,拜登採取的方式將略有不同,涉及“維護西方”,而不僅僅是攻擊北京。但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旨在防止全球化按照中國的方式推進。
阿楨
北大教授潘維:中國學派喊了多年, 為何遲遲立不起來 2020-12-09 觀察者網
【導讀】潘維認為食洋不化或孤芳自賞都非正道,最關鍵的是從現代中國的視角和立場出發,以歷史唯物主義態度,用動態眼光和創新理論來解釋中國與世界的發展。
回應
潘教授沒有花心思去研究“中國學說”這個命題,構建大的系統理論,而是圍繞著所謂國際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大講特講。
中國學者不善於構建大的系統理論。局部的、碎片化的、原生態的、未抽象的“理論”不少,這些理論不能邏輯地聯繫成大的系統理論。有些所謂的大理論就是一些碎片的堆積,沒有系統的邏輯結構。不能建立具有系統性的、邏輯性的、抽象性的、科學性的大理論是其弱點。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中國有實力,話語權也會成倍提升。
為啥要學派呢,向西方那樣用數學模型編一套,脫離實際的東西,有什麼用?歐美的學派不少,經濟上他們進步很大,還是退步了?與時俱進派,永遠改革派,更靠譜吧?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6280
阿楨
西方明明不占理 為什麼總能處於道德高地? 2020-12-09 觀察者網 甯南山
病毒又不是中國製造出來的,中國是受害者,為什要道歉呢?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可是美國搞出來的次貸危機導致的人禍,美國道歉賠償嗎?
2010年柴靜視頻
排放權就是發展權
即使在減排後,西方的碳排放總量中仍然占44%,而他們只有11億人,剩下的50多億發展中國家百姓只能爭奪剩餘的56%。西方把碳排放增減和道德聯繫到了一起,講總量不講人均,這對西方更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中國的方案是,從1990-2050年,中國人均碳排放低於西方的80%。
西方對中國的碳排放道德指責,說“中國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加劇全球暖化問題”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製造中心,自然會消耗最多的資源和排放最多的溫室氣體。
西方國家對外的道義並不好,其道德權威的來源,是因為西方國家發展水準高,西方人生活水準全球最高。
因此要搶佔道德制高點,我覺得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的生活水準追上西方了才行。
…..
回應
人家比你強,又帶著一幫小兄弟。不過也快到頭了,有了實力看誰還敢欺負咱。讓善良統治世界吧!讓邪惡的東西都滅亡。
幼稚,真理永遠都只掌握在強者手中,西方是假仁假義,他們牢牢控制著話語權;西媒具有鮮明的立場。西方媒體充滿虛偽和誤導,國際形象都是西方過濾、加工的產物,顛倒黑白,可信度不高。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20-12-09/doc-iiznctke5587712.shtml
阿楨
美參院戰略報告:中國太大裝備太好 美歐無法單獨應對 2020/11/19 中時
美國國會最近發布戰略報告詳細闡述美國未來的外交方向,強調要深化與歐洲盟友的合作重建以民主秩序為運作原則的國際組織和規範,同時要擴大與歐洲盟友關係,以多邊模式共同制衡中國大陸遍佈全球的影響力。
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里施(Jim Risch)週三與多位歐洲國家議會外交決策領導人召開視訊會議,討論大西洋兩岸共同面對的中國挑戰。會議公佈了參議院外委會共和黨人率領撰寫的全新外交戰略報告《美國與歐洲:跨大西洋合作應對中國問題具體計畫》,從7大面向分析美歐必須共同合作應對的中國議題,包括政治及文化的滲透、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貿易及投資的不平等行為、科技競爭、海外商業活動、在非洲,以及印太地區的勢力擴張等。
報告說,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共同利益一個真正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大西洋兩岸愈來愈認知到這一現實,現在必須將共識付諸行動。而且這不是美、歐一方即可應對,因為「中國太大了,並且裝備太好」,他建議還要納入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
報告最後提出6點建議:保護自由和開放社會免於新的威權統治的入侵;維護國際組織的完整性;打擊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和反競爭的經濟策略;開發新技術並形塑其使用方式;應對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倡議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和安全影響;以及深化在非洲和印太地區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回應
西方白人真丟臉,只能搞幫派似的群毆
只要中國不內亂,不搞一人一票選個總統,不搞意識形態,專心搞經濟,科技和民生,美歐想撼動中國是不可能的。中國一直就是在美歐圍堵下壯大的。
阿楨
宋魯鄭:美國大選結果難阻歐美脫鉤 2020-11-17 觀察者網
特朗普執政四年的一些行為,像是支持英國脫歐、對歐洲發動貿易戰、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單方面從德國撤軍以及退出歐洲積極推動的《伊朗核協議》等對歐美關係損害巨大。
一是感情上,從親美走向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簡而言之,歐洲優雅、講究品位、含蓄;美國人卻粗魯、單純、直接,時顯霸道和自我。
美國強調競爭,但福利卻遠遠落後於歐洲。
所以法國承認美國的實力和領導地位,但也頗為瞧不起。特朗普執政四年,把美國人的粗俗、霸道、自我為中心發揮到極致,這種瞧不起升為了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即使拜登勝選,積極彌補特朗普對歐洲造成的損害,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二是歐洲自我意識覺醒。
二戰以後,面對歐美巨大的實力差異和蘇聯的威脅,歐洲成了美國的“小跟班”,在經濟、科技、以及安全等方面依賴美國。
歐盟成立後,美國一直保持警惕。在奧巴馬任內,還爆發出了美國監聽歐洲盟國的醜聞。
特朗普的出現令歐洲極大地自我覺醒,歐洲政治人物不斷提出和美國脫鉤。
三是中美競爭性對抗給了歐洲發展自我的空間。
……
專家:美歐已產生諸多結構性矛盾 中國還有更多空間
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演講:拜登時代的中美歐選擇。
第一,歐美關係會回暖,但並不等於跨大西洋關係會回歸。
第二,歐美首先是先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歐洲也不會甘心被美國當作對付中國的工具。
第三,中美歐三方會進入非常複雜、非常頻繁的三方聯動的趨勢。在多邊貿易氣候變化,中美歐有合作空間,但在政治、外交、人權、安全,矛盾會更突出。
阿楨
中國經濟亮眼“成績單”背後彙聚中國力量
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既最大限度保護了群眾生命安全,更為經濟穩定復蘇創造了前提條件。
與此同時,一系列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組合拳”出臺:
包括減稅降費強度增強,1-8月份新增減稅降費1.88萬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負擔。
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精准滴灌,在沒有大幅降低利率的前提下,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強化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
這些都有力支撐了前三季度「六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和「六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目標的實現。
還有中國經濟堅韌的底色和主動求變的創新精神。三季度,中國外貿同比增長7.5%,格外亮眼。 同時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不少中國企業針對海外“宅經濟”需求的增加,積極調整生產方向、擴大出口,特別是民營企業表現亮眼,例如前三季度廣西螺螄粉出口達到了去年全年的26.3倍,中國的速食、冷櫃等“宅經濟”商品,拉動了出口增長。
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腳步堅定不停。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今年兩屆廣交會“雲”上舉行,運用先進資訊技術,兩屆廣交會讓海內外2.6萬家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7月下旬實施,全國清單條目從2019年的40條進一步縮減到了33條。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上個月,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擴容,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區,總數達到21個的自貿區,以更開放、更便利的制度體系,助力外貿進出口發展。
此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深圳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這些舉措合力勾勒出一個更高品質發展、更高水準開放的中國。對於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釋放出更多的動力和信心。
阿楨
澳智庫:中美差距正加速縮小 中國就要追上美國了
“在戰爭之外,實力的轉移是緩慢的,但疫情改變了這一切。”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2020-10-19發佈2020年“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報告的最大發現是,雖然美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但它兩年前對中國的10分領先優勢如今已經減半。
報告涵蓋硬實力和軟實力8個領域,以總分100分評估亞太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實力。美中分別以81.6分和76.1分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美中在8個領域平分秋色。美國在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防禦網路和復原力四大領域領先,中國則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未來資源和經濟實力四個領域成為新“霸主”。
美國希望通過制裁打壓華為、抖音等佔據優勢地位的中國企業,而中國針鋒相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實力上升的一個例子。
不過,美國在很多方面依然有諸多優勢,其中美元地位無出其右者。
美國失去聲望的原因包括美國應對疫情不力、美國內部的高度分裂和混亂、數次挑起貿易爭端以及特朗普政府退出多邊協定和機構的做法。
復蘇力決定未來十年實力,
疫情下,多數國家的實力指數都比前一年下降。中國的快速復蘇將進一步鞏固該國在亞洲的經濟中心地位,而美國經濟在亞洲的相對重要性可能下降。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將外交重心“轉向亞洲”,現在其在這一地區的實力卻大幅下降。這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美國要保持在亞太的實力,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持續創新並解決國內問題,而不是遏制中國崛起。
與歐美價值觀不同,亞太國家更注重經濟合作。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亞洲領先美國,亞洲國家普遍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中美關係的穩定對亞洲國家更有利。
阿楨
【韓】李根、金旭:東亞資本主義為何陷入困境 2020-10-16 環球時報
“東亞奇跡”發展模式不少國家最近都出現經濟增長率下降、分配條件惡化等現象,韓日都如此(楨:中?) 。如今“資本主義”模式面臨相似的困境。
原因十分複雜,其中經濟過度“金融化”。即金融資本行業過度膨脹,淩駕於製造業行業之上,導致一些製造業企業不願把利潤所得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投資,而是將其分配給股東或熱衷於獲取公司股份主導權等,但分配條件卻進一步惡化,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停滯不前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冠疫情暴發後,不難發現這種“華爾街股東資本主義”遭受重創。美國經濟學家羅德里克曾提出“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即經濟全球化、國家主權完整和民主政治不可兼得。面臨全球化退潮,,減少資本過度流動、確保匯率和利率自主性,成為更多新興國家追求的政策組合。(作者分別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建國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美聯儲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中國人民銀行更傾向于要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地方政府發放貸款,但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GDP下降39.6%,中國GDP第2季V型反彈11.5%不受貿易戰影響出口美國反彈,這凸顯大多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問題。
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
阿楨
為什麼塔拉灘的地表以前很缺水,建了太陽能電站就不缺水了? 2020-10-03
其實很簡單:因為扶貧建了太陽能電站後地表有了水了。
這地方以前是荒漠。因為:1.缺水。也就是天上基本不下雨。2.巨曬。啥生命都能迅速曬乾曬死。
1.架起來的太陽能板提供了遮蔭。2.太陽能板需要清洗維護,洗太陽能板的水流到地面後滲入地表,地表有了水,撒上草籽後,草就長出來了。
回應
近些年來,中國西北內陸的降水量普遍明顯增加,這是全球氣溫變暖的同步進行的一個現象。歷史上的王朝盛世跟較高的平均氣溫有高度的正相關。可以預料,中華盛世再臨,是有生之年看得見的。
機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西北假如沒有人綠化,不照樣還是荒漠?有了綠植也就固定了沙土,涵養了水分,久而久之變成了草原,再持之以恆幾個百年過去說不定就是森林。
世界糧食計畫署駐華代表:中國樹立扶貧領域光輝典範2020-10-03
2020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近日,世界糧食計畫署駐華代表屈四喜高度評價中國在扶貧領域的成就:中國的耕地面積和草原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中國整個耕地面積只占全球的9%,但是人口占到20%,中國很好地利用了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20%人的吃飯問題。
阿楨
英媒:西方的三個對華錯誤成見
英國《金融時報》2020-09-20原題:西方應注意拿破崙的忠告,讓中國沉睡
21世紀過去20年了,西方的主要挑戰已顯而易見:中國重返舞臺中心。1980年到202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西方的應對不錯,但在第二階段卻面臨失敗。這種失敗源於三個錯誤的成見。
第一個是認為,只要中國由共產黨統治,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夥伴。按照此種邏輯,一個違反人民意願的政黨進行統治,世界怎麼可能與之合作?
然而,大量證據表明,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那樣認為。事實上,最新的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的支持率是全球最高的。
儘管如此,鮮有西方人能擺脫第二個有問題的成見,即認為即使大多數中國人對共產黨滿意,但若中國立即轉為民主制度,中國和其他國家會更好。
蘇聯解體以及隨後俄羅斯人民生活水準一落千丈時,可能確實有一些中國人那樣認為。但如今,許多人毫不懷疑,一個軟弱的中央政府將導致中國人民遭受巨大的混亂和痛苦。事實上,中國的任何一個鄰國甚至亞洲最大民主國家,都沒有推動北京的政權更迭。一個穩定的、可預測的中國,即使變得更強硬,也比其他選項要好。
第三個有問題的假設可能是最危險的,即認為一個民主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規範和做法,並像日本那樣愉快地成為西方俱樂部成員。這不是亞洲的主流文化動態。土耳其和印度都是西方的朋友。但土耳其已從凱末爾的世俗意識形態變為埃爾多安的伊斯蘭意識形態,印度則從親英派的尼赫魯轉變為印度教信徒莫迪。
阿楨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都在吸引移民,引入廉價勞力,擠壓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對社會治安造成衝擊,引發恐外情緒。
各種衝突、內卷,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以前,最直接的分蛋糕方式,是發動戰爭,簡單粗暴。
兩次世界大戰,軍工產業消化了全球大量產能,而戰爭所摧毀的地區,百廢待興,又變成一個新的需求很旺盛的市場。
但當下的戰爭,並不好控制尺度,很容易變成核對抗。
既然無法對外侵略,又要緩解國內失業群眾的憤怒,只能將內部矛盾轉向外部。
對美國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標準的背鍋物件。
美國的另一個措施是,逆全球化,也就是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讓製造業回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比如日美宣佈,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就有補貼……
那逆中國化,能否實現?
只能說很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西方國家對中國產業的依附程度非常高,因為我們是所有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任何零部件都做得出來,甚至形成「供應鏈網路」,效率非常高。
逐利,才是資本的本質。
如果強行回流美國,那生產出來的商品,註定沒有任何價格優勢,再怎麼壓縮成本,都打不過中國。
所以特朗普能做的,就是打貿易保護這張牌,盡可能狙擊中國的高端製造鏈,打壓華為,阻止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比如美印封禁了TikTok等一眾國產應用。
其它國家對「逆中國化」的熱情其實並不高。英國也是拖拉許久,才禁止採購華為設備,但給了一個緩衝時間,而且延遲到2027年才拆除華為設備。
至於德國,是直接不理美國。
談到最後,我們該如何應對。
既然美國要「逆中國化」,要拆解中國的產業鏈,遏制中國企業的出海路,那我們要做的,自然是高舉全球化大旗,堅持改革開放。
對外是一帶一路,是中非命運共同體,是歐亞大陸一體化,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對內是新農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過剩能力轉向內陸建設。
理由很簡單,中國是全球化的支持者,是世界工廠,是世界第一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受益國,在全球佈局中,中國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在6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已經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
回應
這個邏輯不對,不是我們要搶蛋糕,現代產業格局是西方全球化的結果,中國人也有發展權,這不是要搶誰的
西方不是窮了,而是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是他們內部分配出了問題,是他們體制的問題
阿楨
80年代的日本,在全球輸出日本產品,勢如破竹,將美國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後來,一份《廣場協議》,一項六萬億新政策,讓日本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衰落,至今沒緩過神來。
拉美國家,也曾以為自己一隻腳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其實連敲門磚都摸不著,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四小虎四小龍,相繼淪陷在亞洲金融危機裡,韓國的許多命脈企業更是被肢解收購。
中東的一些石油國家總在唱反調,最終嘗到了美國的鐵拳滋味。
美國一直都很強勢,但它的全球化地位,仍然遭到許多挑釁。
比如歐洲。當歐元正式誕生那一天起,就意味著27萬億美元市場的歐盟區,從此不再用美元結算,相當於切走全球三分之一美元市場。
緊接著,美國又陷入戰爭泥潭,還得分出心思遏制俄羅斯,再加上自身的經濟危機,完全將中國忽視了。
等美國回過神來時,中國體量已經位居第二,人民幣正走向國際化,要從美國手裡硬搶下一塊蛋糕。
對美國來說,這種感覺很糟糕。
歐美國家再怎麼鬧內訌,好歹還是五眼聯盟,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根本利益算是一致。
中國不甘心一直處於產業鏈底端,在低調了十幾年後,擁有最全的工業體系和最大市場,一路往上蠶食國際產業鏈,甚至要踏進高端製造業。
以它的經濟體量,一旦完全運轉起來,美國也很難阻擋。
三
全世界的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內噬。
最直接衝擊是就業。
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開始「金融立國」,將低端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為金融業非常賺錢,比埋頭苦幹做實業好多了。
但金融的就業率是最低的,崗位嚴重不足,這也是美國大規模失業的原因。
所以美國百姓都在抱怨全球化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產業大批量轉移,政府收的稅自然變少,只能靠發債來維持日子,而越發債,就越依賴金融手段,陷入閉環。
歐洲一眾國家同樣如此,把低端產業轉移後,開始強調社會福利,要利用稅收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穩住失業人群)。
從此,歐洲實行高福利政策,從搖籃到墳墓,全部包辦。
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依託于高稅收,這一筆龐大的財政支出,誰來出?
富豪階層有多種方式合法避稅,而底層懶人不願意工作,依然能享受各種失業福利,那最終交稅重擔,就壓在了中下層民眾的肩上。
又因為懶人多,企業的勞動成本高昂,只能將企業搬出去,造成更多失業。
法國總統馬克龍想試著改革,解決積弊已久的福利問題,卻引發黃馬甲運動。
阿楨
智先生:全世界的蛋糕已經不夠分了 2020-07-29
這個世界,原本已經被設計好了。
自二戰後,美國通過霸權主導全球貿易,負責印錢和探索前沿科技;
西歐各國雖然實力大損,但底子還在,負責生產高精尖的機械儀器車床;
日韓負責半導體、汽車等重工業;
四小龍和四小虎,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
南美是美國的後花園,淪為產品傾銷地;
加拿大提供能源,墨西哥提供毒品和偷渡勞工;
中東出口石油,澳洲出口礦石,非洲出口原料;
至於印度……提供IT民工。
蘇聯倒下後,更是騰出一片紅色市場,這些東歐國家都進入資本主義陣營,俄羅斯也淪為「資源輸出大國」。
美國下的其中一步重棋,是讓中國加入WTO,負責出口初級工業產品,同時承接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就這樣,大家各司其職,負責自己的產業鏈,分工明確。
全球經濟得以大幅增長,各國商品自由流通,歐美資本家獲得大量利潤,老百姓也享受廉價商品,發展中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後,跟著蓬勃發展,美式文化在全球流行。
全世界看上去都能得利,一片繁華。
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美好。
過去幾十年來,福布斯榜上的資產增幅驚人,而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最底層的人民生活水準,甚至在倒退。
2019年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2018年相比增加一千萬,與五年前相比增加六千萬,數字一直緩慢上升。由於疫情原因,到2020年底,這個數字會新增超過1.3億人。
放眼望去,全球饑餓人口逐步增多,戰亂、饑荒、瘟疫頻繁發生……全球化並沒有變得「更美好」。
所以問題出在了哪裡?
出在了,我們過去的全球化,它不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全球化,是一切圍繞著歐美運轉的偽全球化。
它的最終使命,不是提高窮人的生活品質,不是為了第三世界,不是為了發展中國家,更不是為了縮小全球貧富差距。
它只服務于最頂端資本家的擴張需要,服務於世界規則的制定者。
而這個全球化過程,它所誕生的一切科技成果,都只是附屬產生的福利。
就像我們所使用的電腦、導航和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服務於軍事的。
在這種被設計好的全球化下,資本能在全世界暢通無阻,只要掌握了產業鏈命脈,就能用一架波音747飛機,換來中國生產的一億條牛仔褲。
至於環境污染、血汗工廠或者通貨膨脹等代價,最終由發展中國家承受。
過去幾十年來,這種金字塔運作模式,一直都很順利。
也是美國人的山巔之夢。
貳
許多眼紅老美的國家,總想挑戰一下霸權,最後都被打趴了。
阿楨
一進一退,中美高下立判!
聯合國方面2020-07-07證實,美國政府已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正式啟動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程式。而此前一天,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向古特雷斯交存中國關於《武器貿易條約》的加入書。
美方在各個領域奉行“美國優先”,“毀約”“退群”成癮。從相繼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到接連退出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中導條約》等,再到撤銷簽署《武器貿易條約》,“獨家阻擋”《禁止生化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美國的種種舉動很難讓國際社會感到認同。美國《華盛頓郵報》不禁感歎說,“美國優先”越來越像“美國獨行”。
與此同時,中國扛起了多邊主義的大旗,在國際合作中愈發活躍。
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以蓬佩奧為代表的一些美國政客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日漸擔憂中國可能會取代美國的“世界老大”地位。蓬佩奧之流不僅在美國國內煽動對華敵意情緒,企圖借此蒙蔽選民、騙取選票;還在國際舞臺上不斷散播“中國威脅論”,給中國扣上“國際秩序破壞者”的帽子,拉攏與中國對抗的“小圈子”,企圖借此遏制中國崛起,進而維持搖搖欲墜的美國霸權。
殊不知,美國領導地位的弱化,並非中國有意“蠶食”的結果。中國無意取代美國。中方反復強調,寬廣的太平洋可以容納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
中美影響力的此長彼消,實際上是美國自己釀下的苦酒。美國一邊肆無忌憚地踐踏國際道義與責任,另一邊又想在國際舞臺上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實在是癡心妄想!況且美國政府在新冠疫情、種族歧視等問題上應對糟糕,早已喪失扮演國際社會“榜樣”角色的資格!
阿楨
港媒:西方到底為什麼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2020-07-07:為什麼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
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衝突,但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並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於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成功和現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西方國家存在某種認同和生存危機感,對西方在中國崛起和多極化世界秩序時代的重要性有種不確定感。
美國統治精英們從來沒真正努力研究過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政治上的任人唯賢和決策過程、公務員選拔和評估、黨與民眾的聯繫等等,究竟是如何運作的。(西方)認為威權制度和治理模式會一成不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中國的黨政體制自1949年以來一直在調整適應。經過幾十年學習和修正,中國的制度已具有一定韌性。它是歷史形成的,在文化上與眾不同,也不是要取代西方模式。我們不能把中國模式浪漫化,也不能妖魔化。
中國的成功並不具有普遍意義,但表明確實存在不同於西方發展和現代化的模式。事實上,這種模式對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吸引力。西方的不安,是一種對失去“西式”中國而深感失望的情緒。也可稱為“中國綜合征”,其特點是心理上的焦慮夾雜著強烈的妖魔化傾向。近幾十年來,對中國迷戀或惱怒,影響了西方的研究和新聞報導。它常常產生突兀情緒。對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來說,中國既是魅力和機遇的源泉,又意味著不確定和干擾。西方人必須學會在自己習慣的框架之外,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那西方如何應對未來挑戰?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2月份在Leangkollen安全會議上的講話提供了答案,“我們不應高估中國對跨大西洋凝聚力的影響,也不應低估其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與其體量和實力相應,中國將尋求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國際規範和機構,就像之前其他大國所做的。”“一系列例子表明同崛起中的大國共存與合作的好處。不可避免會有競爭、分歧,還可能有衝突。但在一個強大的多邊體系框架內,保持警惕和參與才是解決之道。遏制、對抗和脫鉤都不是辦法。”(作者Li Xing是丹麥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系、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阿楨
這不是我發現的,橋水和高盛都有類似研究成果。歐洲貴族可延續千年,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國。
這幾個問題,民主根本無法解決。西方國家都是變成強國後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後變強的,反倒有好幾個民主後變弱雞了。不是說民主不好,是說這玩意不解決問題,咱們不討論價值判斷,只討論現實和邏輯。
不過如果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眼前的困難不算啥,只要我們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過放羊教育主動降低國民素質,再比如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轉向金融業,我相信中國國運還能持續下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5389090_17c00b7a201900qghu.html
相關新聞
04-11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7447人
印度真的百毒不侵嗎?印度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2平方公里住著100萬人️
回應
一個月以後,印度是現在的美國.
對,現在他不爆發是因為先前和美國一樣不檢測
美03-26確診82040超中81782(回應:超級大國應有的表現,老大感染數也須第一. 其實早超了,以前是沒力檢,超中也只檢測30多萬次,如像中國1700萬次不知是多少倍.) 紐約一州04-09確診16萬例超美(46萬例)外所有國家,紐約市死亡過多 無人島改建千人塚畫面曝光. 美新冠04-11確診破52萬死亡破2萬,美媒:不包括家中死亡被低估. 各國死亡率差異為何這麼大:定義不同(鑒定標凖和檢測的人數不同)年齡因素/病毒變異/…
阿楨
政府是人組成的。國家越往前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人開始進入政府擔任高官,他們會積極推動有利於他們自己的稅收政策,什麼工商集團、土地集團和軍工集團等等,到最後都在減稅,減來減去,稅收由工薪階層來承擔。而富人卻有的是辦法避稅,請律師找漏洞,實在不行就去避稅天堂躲著。
所以吧,所有王朝後期的共同徵兆:國家花錢越來越厲害,真有錢的大戶不納稅,稅收基本壓在中產階級身上。
…
你看美國新聞,各州州長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資,可特朗普也沒有餘糧。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罵,在新聞發佈會上罵。
你發現了吧:如果國家財政不行,很快就會出現“印度化”的跡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為,老百姓也跟著越來越糊塗。
老百姓變糊塗這事也不難理解。比如上層老百姓有錢,所以搞精英教育,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下層沒錢,按理說國家得給搞義務教育。但政府也沒錢,只好湊合著教育。教師工資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積極性不太強,這就演變成了美國公立學校的“快樂教育”,——畢竟我教不會你東西,還不能讓你快快樂樂當廢物?
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幫歐美和印度線民(推特上到處都是印度人)在熱烈探討這麼幾個問題:
推廣5G導致呼吸衰竭;病毒是比爾•蓋茨散播的;…
說實話,每次登陸推特都被那幫反智玩意氣得肝疼。中國的義務教育比較過硬,儘管我國蠢人也不少,不過很多基本觀念是能達成共識的,比如進化論、基本世界史常識、基本數學幾何素養,再比如“疫苗應儘快研究”、“對付病毒就該隔離”等等常識還是有的。歐美基本沒啥東西能形成共識,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歡中國。
政府沒錢,公共設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歐美經常有種感受,那邊很多東西都年久失修,主幹道經常路中間有個坑也沒人管,不過政府確實也沒錢。這次紐約州的那個州長,天天在電視上抱怨紐約州從中國買呼吸機要買破產了。
繞不過的三百年
難道我國常說的“三百年大限”在歐美也成立?
很悲觀地講,似乎好像沒法避免。從財政角度講,無論是中國的歷朝歷代,還是西方的大帝國,發展兩百多年後,無一例外會陷入“財政陷阱”,變得入不敷出、債臺高築,最後出一大堆問題,而且都解決不了。
阿楨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阿楨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阿楨
觸目驚心!澳大利亞山火肆虐,2萬多隻考拉葬身火海 2020-01-07 觀察者網
猶如世界末日一般的森林大火,正讓澳大利亞的“國寶”考拉面臨滅頂之災。
從去年9月以來,遲遲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澳大利亞山火已造成近5億動物喪生。其中,素有“動物天堂”之稱的袋鼠島上,考拉死傷慘重,死亡數量達到2萬多隻。
澳大利亞全國的過火面積,已經超5.25萬平方公里,接近600萬公頃,相當於一個克羅地亞。另外,還有24人死亡,1500餘棟房屋被燒毀,逾5億隻野生動物喪生。
相關新聞
氣象組織:澳大利亞叢林野火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2019-12-15,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里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
涉山火相關犯罪,澳大利亞一州起訴183人
澳洲大火已燃燒四個月至少七人喪生200房屋被燒燬,總理挨批.
澳大利亞將撥款20億澳元未來兩年重建林火災區
澳大利亞一州5天內將射殺近萬頭駱駝 因為它們喝了太多水
回應
這要在中國發生,早就被公知、環保動保組織、明星帶路党聖母婊罵出翔,一定是體制的問題。
環保組織出來喊幾聲
環保組織:不能滅火,人類不應該干預自然,火災是自然的結果。
虛偽的西方,我們都習慣了
阿楨
美媒:中國拒收“洋垃圾”兩年,全球廢品處理方式巨變
《華爾街日報》2019-12-19報導稱,在中國發佈“洋垃圾”禁令,印度、馬來西亞、越南、泰國隨後相繼出臺“洋垃圾”限制令後,全球處理廢物的方式發生了巨變。
當前,美國各州正在尋求更加全面且“國內化”的方法,為廢品回收開拓新市場,改善加工基礎設施,並開展環保宣傳活動提高公眾意識以減少污染。
據廢棄物回收工業協會(ISRI)資料,截至10月,美國向中國內地出口的塑膠廢棄物較2017年初減少89%,廢雜紙出口減少96%。在此期間,美國向所有國家出口的塑膠廢棄物總量減少64%,廢雜紙出口減少42%。
美國對垃圾處理問題感到“壓力山大”,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發言人承認,“美國回收系統今天面臨挑戰的原因不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實施進口限制,相反,他們揭露了之前我們如何在美國管理回收材料的問題。”
同時,日本、法國、英國等國都開始重新審視垃圾回收這一重大議題。
…..
回應
帶動投資回流,增加就業,歐美及日韓等發達國家欠中國一句“謝謝”!
這叫倒逼,西方應該謝謝我們幫你們產業升級
之前不是有公知文吹瑞典北歐啥的垃圾回收發電發熱很厲害嗎,不是說垃圾都不夠用了嗎,給他們唄,他們不是喜歡收垃圾嘛,
阿楨
新工業革命。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基本上全是西方壟斷的,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起了最為完整的工業門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擁有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學習能力最強的製造業。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推動技術包括無人交通工具、3D列印、高級機器人、新材料、物聯網與基因工程等,是西方不可能壟斷的,也是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必須抓住的歷史性機遇。
新的全球問題。在傳統的恐怖主義、海上安全、難民等問題的基礎上,近些年來,網路安全、虛擬經濟、氣候變化、超級資本、科技陷阱等全球問題也越來越凸顯。誰應對得好,誰在未來就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高的國際聲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為複雜多變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
過去40多年裡,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隨著開放程度不斷擴大,中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倡議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表明了中國堅定支援多邊主義、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的意願與能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將充分抓住當前戰略機遇,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朝著有利於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方向前進。
阿楨
金燦榮: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國能為世界做什麼? 2019-12-18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
習主席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年來,世界出現了很多預想不到的事,英國脫歐,美國不斷“退群”、極右翼勢力崛起……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這種不確定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在國際貿易領域,曾極力推動自由貿易的美國,現在同很多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打起了貿易戰;
在觀念領域,極端主義思潮不斷擴展,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等思潮日益活躍,變得更加公開化,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社會層面,不少國家的國內矛盾日益尖銳,一點小事都可能引發一次大的騷亂,智利、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土耳其、印尼都發生過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騷亂,法國的“黃馬甲運動”至今也沒有停息,美國國內兩黨之間的矛盾也非常深;
在國際層面,各種衝突不斷加劇,以前的許多國際公約、國際準則好像失效或者被無視了,一些國家傾向于通過使用武力和威懾來解決問題,國際形勢失序程度總體上比冷戰結束以後多數時間都要嚴重。
這種不確定性,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市場化、全球化、資訊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負面作用的集中體現。
……..
就筆者個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格局。原有的西方主導的格局正在被東西方相對平衡的格局所取代。G20逐步取代G7。
新模式,歐美用了將近300年,才使10億人口進入工業社會;中國用遠低時間,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是現代化之路的全新選擇。
阿楨
空汙別再怪對岸 大陸火電排放量顯著改善 2019/10/13 中時電子報
隨著季節轉換,台灣的空氣品質是依據慣例的惡化,每一回有空氣污染警報,總有人會立即怪罪給對岸,然而這個鍋大陸愈來愈不想揹,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從2014年至2017年間,中國大陸的火力發電廠花了相當大的投資在減汙裝置上,真得使污染排放量顯著下降。
2014年至2017年期間,大陸電廠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從2014年的2.21、3.11和52萬噸,分別減少了65%、60%、72%,降至0.77、1.26、14萬噸,ULE漂亮達成。這意味著,如果所有火力發電廠均在2020年之前達到ULE標準,中國有望進一步減少排放。
參與ULE政策討論的米志付博士(Mi Zhifu )說:「這對於中國大陸以及其他希望減少電力排放的國家來說,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燒煤、石油、天然氣和生質能的火力發電廠,一直是是造成全球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些大幅減少的排放量表明,控制發電廠的排放量,降低到超低水準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行性,這也可降低因於空氣污染的死亡人數。」
該研究是首次使用引用了大陸官方的連續排放監測系統網路(CEMS),所收集的排放濃度數據,該數據涵蓋了中國大陸火力發電廠的96~98%。
米志付總結說:「由於煤炭是中國大陸使用最廣泛的燃料,在短時間內還很難全面停用,削減火力發電廠的排汙是現階段的辦法,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鼓舞,證明煤可以更低污染的應用於發電。」
相關新聞
非煤時間表 台灣落後歐洲國家至少20年
回應
台灣可以用滿滿的愛來發電,用肺發電醫療殯葬發大財.
我們落後歐洲20年,那麼中國?
這樣心態是我們輸掉的原因,取法乎上,否則未段班就追上了。(楨:大陸未段班?)
阿楨
如果單純從學術觀點來講,我肯定也非常反對一刀切地種植樹木來抵抗沙漠化,因為我知道這並不符合生態的自然規律。但是,問題在於現在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作者的說法完全是自己豎起靶子自己來打。
在這些問題上,咱們國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確實走過一些彎路。寫到這裡,我猜肯定有人要黑一波三北防護林了。當年三北初建的時候,曾經樹種比較單一,有歷史局限性。楊樹種了太多、太密,在今天看來並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思路。但當年也不是只種了樹,還有別的。
所以說,單把種樹拿出來講顯然是不合理的,畢竟我們從來就沒有搞過所謂的一刀切,走的一直是“喬、灌、草”相結合的道路,最多也就是中下層在具體施行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實踐方面的問題。
更具體的咱們還可以參見2002年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檔中充分指示了關於因地制宜、恢復原生植被等若干方針。換句話說,文章作者指出的問題,咱們自己都在源頭上做了預防,而作者2019年還把這個寫成新聞,至少也是個拾人牙慧。而新聞,講究的就是時效性,不然為什麼叫news呢。
客觀上講,樹必然要耗掉一部分水,但大面積的乾旱是由植樹造林引起的麼?這種論調不僅缺乏因果性的證據,連相關性的證據也非常匱乏。作者說我們植樹造林把水資源弄短缺了,把國家搞乾旱了,那歐美沒我們綠化做得好,難道就不乾旱了麼?歐美也乾旱啊。乾旱是全球問題,怎麼就到我們家變成了植樹造成的呢?這個邏輯講不通吧。
而且作者引用的文獻和他的論述,存在著眾多不協調。比如他用來論述我國越來越乾燥的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表述,認為近年來國內乾旱問題與東亞夏季風減弱有關,絲毫沒提植樹造林的事情。也就是說,乾旱本身確實存在,論文也沒有講和植樹造林有關,這個新聞的作者非要把兩件事捏在一起,造個大新聞。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嘛。這就像是說海盜數量減少可能導致全球變暖一樣,只能當個玩笑而已。但《Nature》偏偏把它當回事一樣發到官網上,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阿楨
中國不搞環保炒作?因為我們是種樹狂魔 2019-09-27 觀察者網
最近,16歲瑞典輟學學生桑伯格可謂是風頭無兩。9月23日,她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指點江山”、“怒斥政壇”,引來全球目光。
此情此景,讓部分國內網友開始“積極反思”,質疑中國人在環保方面的作為。在桑伯格聯合國演講之後,還有網友稱讚她是在為地球的未來而奔走呼號,指責那些反對她的中國網友思想層次不夠。
層次不夠?一位網友表示,桑伯格只是在“放嘴炮”。
另一位網友則回復了《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聽其言而觀其行”。
既然說道了“觀其行”,中國表示有話說。
1991-2016年,中國一共新增林地527152平方千米,遠遠超出第二名美國的79186平方千米和第三名印度的69205平方千米,庫布齊、毛烏素......一片片綠化了的沙漠見證了中國人種樹治沙的功力。而同一時間段內,森林的消失其實是主要發生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和非洲南部,特別是巴西和印尼。
雖然中國的種樹面積冠絕全球,但光靠一個“種樹狂魔”根本不足以概括中國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截至2016年,中國是全世界風能和太陽能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世界並沒有無視中國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效。早在此次聯合國氣候大會,王毅外長表示: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一員,中國將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言必信、行必果,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變,與各國深化氣候合作的意願不變,推動氣候多邊進程的努力不變。
只要各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建成一個清潔美麗、共同繁榮、命運與共的美好世界!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09_27_519543.shtml
難道就因為是中國,《Nature》說我種樹都有錯? 2019-09-27 觀察者網
2019-09-25,在學術界非常有名的期刊《Nature》的官網上發佈了一篇“新聞”報導,我認為它的觀點並不是很客觀,論證也並不如何妥當,整體論調比較偏頗。報導對於中國的植樹造林運動表示了部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比較大的質疑。其核心觀點認為,在中國的植樹造林可能會加劇水資源的短缺。作者部分肯定了我國植樹的成績,說樹木阻擋了沙漠化。但話鋒一轉就說很多非原生植物被用於沙漠綠化,還說有科學家擔心這樣的種植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甚至引用了牛津大學地理學家的言論,說這個主意不錯,但是在沙漠中種樹是愚蠢的。
阿楨
美媒:4張圖表顯示中國經濟對全球影響力
美國CNBC網站2019-09-24文章,原題:4張圖表顯示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超級大國 10月1日,中國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這正值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擴大之時。人們擔心,與美國的貿易戰會影響中國的增長進而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從市場角度看,(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利害關係重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7月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40年,中國將影響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GDP的15%至26%。
1.據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資料,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圖)。此後,中國一直處在這個排位上。一些經濟學家預測,2030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
2.中國於1978年啟動了一系列改革,使該國脫離了經濟上的孤立。此後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斷加速,平均達到10%左右。近年來中國的年均增速為7.1%。
3.中國經濟崛起背後的一個主要驅動力是龐大的工廠網路,它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生產出從玩具到手機的一切產品。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逐漸鞏固了其作為世界工廠和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麥肯錫對全球186個國家的貿易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和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國。
4.除了稱雄貿易,中國經過多年的增長,成為全球投資鏈的主要參與者。麥肯錫報告稱,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既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作者燕妮•李,喬恒譯)
阿楨
王義桅:西方為何開始向大陸學習改革 2019/09/19 中時
「求知,哪怕遠在中國!」這是阿拉伯聖訓。現在,西方也效法阿拉伯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義桅今天在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撰文表示,起先是羡慕,後來是刺激。西方前政要不斷吐真言,讚賞大陸的同時不忘激勵現任西方領導人。大陸獨特的發展模式對解決中東地區的貧窮、失業、教育和科技落後等許多問題都有著積極啟示、激勵作用。
如今,學習大陸改革了。比如,不久前川普宣佈成立人工智慧國家委員會,並補貼千億美元給臉書、穀歌等私企搞5G。歐盟學習大陸的產業政策,日本學習大陸一帶一路等等。
王稱,西方學習大陸,首先學大陸治理,其次學大陸創新,再者學大陸制度。非常弔詭的是,西方越想學大陸,越不謙謙虛虛的,還罵大陸,罵的正是想學的!比如,歐盟將大陸定位為「制度性對手」,推出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希望收編一帶一路;美日澳也在印太地區搞基建、民生,學習大陸產業政策,抵銷一帶一路影響。
王表示,西方學大陸,實際上是學習西方遺忘的東西。學大陸,是學自己,是回到初心。產業政策、國有企業、補貼等,哪個不是大陸從西方學來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市場經濟模式、治理模式邊際效用遞減,甚至窮途末路了,不得不學大陸改革。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都在借鑒。學習本身是一種創新,而不再是一種模仿。
王不諱言,事實上,西方學習大陸改革較停留在器物層面,制度層面仍然不多,精神層面更稀罕。真正的大陸改革精神西方怕是學不了的,那就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文明底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其實是他們最需要學習的。
回應
治理,西方要先把領導人改成“終身制”,哈哈
所以,你就是個島蛙。因為你根本看不到內在
阿楨
氣候變遷!大陸西北正變濕變暖 戈壁也泛綠意 2019-09-18 聯合報
千百年來,中國西北給人的印象都是冬季酷寒、全年乾旱少雨。但大陸長期的研究卻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是,大西北正在變暖、變濕,曾經寸草不生的戈壁,如今也開始泛出綠意。
據新華社報導,早在19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注意到,中國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後來並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在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大陸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說,「30多年來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降水增多主要由於氣候變暖,趨勢預計持續到21世紀中葉。」
根據陝甘寧青等省區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1961年以來,中國西北地區呈升溫趨勢,大部份地區降水也增多。2000年之後,「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十年升溫攝氏0.29度,降水則是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十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丁一匯表示,「自然變暖的正周期與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正趨勢疊加,導致這一情況。這是趨勢,而非周期震盪。」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指出,西北地方對全球變暖的回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十年升溫0.45度,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準。
新華社稱,專家認為,這將是西北發展和生態改善的大好機會。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資料顯示,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來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在海拔超過1,500公尺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何甲奇說,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在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
但專家也警告,氣候變化是「雙刃劍」。目前中國西北地方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極端天氣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壓力。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係以應對新挑戰。
阿楨
看片救地球 「史上最髒A片」看完還能做環保! 2019/08/30 中時
欣賞「愛情動作片」可能是許多人紓壓或增進情趣的1種方式,不過現在看片也能救地球!知名色情影音網站「Pornhub」推出「史上最髒A片」(The Dirtiest Porn Ever),內容是一對男女在布滿垃圾的沙灘上「嘿咻」,每增加1次點擊率,網站就會捐款給英國海洋垃圾回收組織Ocean Polymers。
塑膠氾濫,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比魚還多 2019/08/30 中時
聯合國去年發表的報告顯示,每年約有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平均每1分鐘就有1卡車的塑膠廢棄物被倒入海洋。祕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更直言,2050年左右,海洋的塑膠垃圾恐怕比魚還多。
塑膠垃圾已成海洋生物劊子手。網路上不乏讓人痛心的照片,一頭鯨魚擱淺喪命,剖開後發現體內有800公斤的塑膠垃圾;一頭鯨魚寶寶死了,因為吃了塑膠牙籤,胃穿孔。海鳥靠嗅覺找食物,黏在塑膠垃圾上的浮游物分解後發出的氣味和腐爛的海藻類似,因此信天翁等海鳥誤以為是食物而吞食,結果被塑奪命。海龜常將海裡的塑膠垃圾誤認為是水母,高達8、9成的海龜死後解剖,都被發現胃腸內含有大量塑膠垃圾。
不只海龜吃下塑膠袋,魚類吃下釣魚線,當塑膠袋進入海洋,我們以為眼不見為淨,但它下一步是進入食物鏈,再被人吃入肚裡,最終還是人類自己自食惡果。最可怕的是,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塑膠」(microplastics)。
海洋、海洋生物、飲水、空氣都已發現到含量驚人的塑膠微粒,不知不覺被人吸入體內、吃下肚裡,估計全球每人每週平均吃進的微塑膠(直徑5mm以下)有5公克之多,全年累積約250公克,相當於一周吃下一張信用卡的重量。其中瓶裝水是微塑膠的主要來源,有人甚至調侃,到底是在喝水還是喝塑膠。2018年的一項小型研究分析了荷蘭、日本、義大利等國的人體糞便,全部的樣本都發現了塑膠微粒,難道這也是一種實踐資源回收的方式嗎?
相關新聞
飲用水含塑膠微粒?世衛組織:不會造成明顯健康風險 2019-08-26 新浪科技
阿楨
大國不重視結盟策略,有助於強化國家的主權觀念。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原則必然會忽視中小盟國的利益,中小國家就必然會強化本國的主權來維護自身利益。
不結盟式的大國戰略競爭,增強了國際秩序的不確定性。
中小國之所以願意與大國結盟,原因就是缺乏安全自保能力,因此以讓渡部分軍事主權換取大國的安全保障。當沒有大國願意與他們結盟時,他們只能選擇安全自保的戰略。朝鮮搞核武器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特朗普表示不願承擔北約費用之後,德法再次提出要建立歐洲自己的防務部隊,也是。
如今,中美俄都不重視結盟戰略的現象,並不意味著結盟從此再也不會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主導戰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結盟戰略的效率有高低不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一戰後、二戰、冷戰、冷戰後四個時期,最長的不足半個世紀。目前世界處於兩極化的過渡期,其時長超不過十年。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斷言,結盟戰略從此將再也不會成為大國競爭的主導戰略了。
回應
美盟友那麼多,理所應當要回彈下,所以美不深化同盟之做法不足以學習,且重要的軍事同盟絲毫沒有放鬆。俄還在為自保奮戰,誰能與之同盟。中國有建立同盟的需求,而無建立同盟的機遇….
你看看中國的春秋戰國歷史,結盟壓根就沒用。美蘇玩了幾十年,才發覺這個事實,還是歷史短了,到現在才後知後覺。
阿楨
2 同盟價值下降的原因
以同盟維護生存的軍事價值下降。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核武器只能防止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並不認為小國擁有核武器也能防止戰爭。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4月威脅對朝進行軍事打擊,但“卡爾•文森”號航母烏龍事件證明,即使非常原始的核武器也具有防止核國家間直接戰爭的作用。對於核國家來講,既然遭受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極小,那麼依靠同盟來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就減少了。
以同盟推廣意識形態的價值下降。近年來,歐洲民粹主義和美國反建制主義的興起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衰落,與此同時,中美在戰略競爭中都不以擴展自己的意識形態為主要目標。於是,與冷戰時美蘇戰略競爭不同,意識形態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很小。這也是為何安倍政府提議的價值觀同盟建立不起來的原因。宗教意識形態在中東地區有結盟作用,但意識形態在全球性大國的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卻有限。
維持同盟的經濟成本被視為包袱。近年來數字經濟開始成為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這一領域裡的競爭集中於網路技術上。然而,結盟策略本來就不是用於增加經濟收益和科技進步的。為維持同盟,成員國特別是盟主還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特朗普把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作為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對待,反映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3 大國不重視同盟的影響
大國不以結盟方式競爭,小國則傾向於採取對沖戰略。東盟發明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是在中美之間搞對沖的典型。很快中東歐開始效仿這一戰略,隨後韓日德法英這些美國盟友對中美採取的戰略也越來越有對沖色彩。如今,這一策略變得更加精細,即在同一領域的不同問題上分別選邊中美。在中美兩極化的格局中,當中美都不採取結盟的戰略時,中小國缺乏戰略安全保障,於是對沖戰略就成了他們的戰略偏好。這種戰略可以在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的情況下,給自己保留與中美進行討價還價的戰略砝碼。
阿楨
1 結盟戰略的失寵
中國政府視結盟為冷戰思維。中國政府是從1982年開始實行不結盟政策的,冷戰後將結盟定義為“冷戰思維”,從語義上將“結盟”轉化成貶義詞。雖然中國沒有宣佈廢除所有的同盟條約,但不承認與任何國家有同盟關係。自朝鮮開發核武器後,中國明確宣稱中朝只是正常國家關係。中國不但沒有接受葉利欽政府建立中俄同盟的建議,而且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規定 “中俄關係不具有結盟性質”。即便中國於2019年將中俄關係提升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交部仍解釋說,這“不是走結盟對抗協力廠商的老路”。
俄否認結盟戰略思維。俄於2002年與白俄、亞美尼亞、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共六個國家成立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然而,近年來集安組織卻沒有什麼重大活動,這可能與俄不如以往那樣重視同盟有關。在2015年的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普京說 “俄與中不會組成任何軍事同盟”,“我們沒有同盟的思維”。此後便與中國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雙方關係定義為非同盟性質,在2019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不結盟確定為“指導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美國政府不再與盟國保持緊密關係。自特朗普2017年執掌白宮之後,美國政府對盟友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特認為其盟國在同盟中占了美國的便宜,要求盟國承擔更多的軍事開支:要求北約歐洲盟國將軍事開支提升到 GDP的2%;要求日本在承擔美國駐軍75%費用的基礎上承擔更多的開支並增加購買美國軍備,特別是F35戰鬥機;要求韓國承擔10億美元的“薩德”部署費用和購買美國最新武器。同時,美國以增加關稅威脅盟國的做法,也疏遠了它與盟國的關係。
印度回歸不結盟戰略。莫迪于2014年任總理後曾一度放棄印度長期堅持的不結盟政策,有意與美國結盟。莫迪政府回應日本提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同盟倡議,將美印“馬拉巴爾”軍演擴大成美日印三方年度軍演,並曾放話拉澳大利亞入夥,意欲建立四國同盟,積極回應特朗普提出的所謂的“印太戰略”。然而,莫迪2018年出現轉向,開始回歸不結盟政策。在當年6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莫迪稱:“我們的友誼不是遏制性聯盟......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參與——從非洲海岸到美洲海岸——將具有包容性。”為了表示無意搞四國同盟,印度政府還拒絕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年度軍演,並將四國戰略對話從副部級降至局級。
阿楨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警告:我們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
在主持完七國集團(G7)峰會後,馬克龍2019-08-27發出警告,稱“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
他稱,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失誤。
當前的市場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由於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當前市場經濟過於依賴金融,導致不平等,這“正在動搖我們的政治秩序”,因此他呼籲建立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在對俄問題上,他還稱歐洲把俄羅逐出去是個嚴重的戰略失誤,這使俄加強了同中國的盟友關係,並使俄恢復了在敘利亞、利比亞和非洲周邊的影響力。
他希望歐洲重新思考與俄關係,否則歐將會淪為美俄戰略博弈的舞臺,“永遠不會穩定,永遠不會安全”。
馬克龍表示,法國將作為一個“平衡者”,出現在俄羅斯和它的競爭對手之間,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在“富國”和“窮國”之間。
俄專家:拉攏俄羅斯更多是為了制衡
回應
霸權還想到永遠?
相關新聞
川普揮舞關稅大棒、翻臉像翻書!G7高峰會聯合公報史上首次難產
G7重提中英聲明效力 北京嗆聲:外國無權干涉
近萬人08-25抗議G7峰會,法警催淚彈水炮驅散,並以未露臉名義逮捕17人。(回應:這標準要在香港,1/3都要抓進去,香港真是一點都不民主自由!)
反思為何結盟戰略不受大國青睞(原載《國際政治科學》》2019年第三期)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根據歷史經驗,我長期建議中國政府採取結盟戰略來實現崛起。近年來,不僅是中國政府堅持不結盟的戰略,俄羅斯和美國政府也不那麼重視結盟了。現實必然有合理性,中、美、俄三國同時不重視同盟是不能歸於巧合的,只能說明我的建議不符合客觀世界。故此,我反思為何結盟戰略不受重視。
阿楨
美利堅的DNA裡,“美國”與“世界第一”是同義詞 2019-07-13 觀察者網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馬丁•雅克, 復旦中國研究院訪問教授
馬丁•雅克:非常高興再次來到“思想者論壇”,由於我只有7分鐘,所以每講一點我只會花60秒。
第一,當今全球化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中國的崛起。上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的中心在歐洲沿岸,或者說是在大西洋兩岸。如今人們預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的中心將在中國、印度這一帶。
第二,中國對全球化的理解(特別是華為的成長模式)與西方完全。上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占全世界GDP還不到1/3,到2000年時已達50%,目前占59%。與此同時。胡鞍鋼教授預測2030年會占2/3。
第三,早期多極化一般是指歐美等作為一極的政治實體,而我認為多極化興起的過程也是發展中國家崛起的過程,也意味著地區主義(regionalism)的興起。
第四,中國在崛起,多極化同時,兩極格局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第五,自上世紀8/90年代全球化興起以來,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起到主導性作用。可是情況變化得很快,在發展中國家被我所謂的“發展實用主義”取代了。
第六,美國正在從全球化中抽身。在美國人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之前,這個世界將會陷入一種越來越不穩定的狀況。
回應
美國領先兩百年而已,中國領先幾千年,近代落後不照樣被揍。還領先的基因,沒這回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不是不講民主,而是不再迷信西方式民主了。
發達國家依靠自由民主而實現發達,發展中國家擺脫不了神權、君權、特權的束縛,只能釆取實用主義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追趕式發展。
發達國家依主要是依靠殖民和人口貿易,自由民主不過是他們發達之後的偽裝!並以此忽悠發展中國家。具體可以去看17-20世紀西葡英法德美是怎麼成為世界一霸的,世界學習自由民主的100多個國家,只有韓日等國成功,其他的都被忽悠成“南斯拉夫解體”“蘇聯解體”“阿拉伯之冬”之類的東西了
阿楨
馬來政府喊話“洋垃圾”出口國:小國也不能受發達國家欺負 2019-05-28觀察者網
“即使只是一個小國,我們也不能受發達國家欺負。”繼菲律賓後,馬來西亞政府也向那些將塑膠垃圾運往別國的發達國家做出了強硬表態。
據美聯社5月28日報導,為避免成為富裕國家的垃圾場,馬能源與環境部部長楊美盈週二宣佈了將垃圾運回的計畫。
她表示,自從中國去年禁止塑膠垃圾進口以來,馬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新目標。60個裝滿受污染廢物的集裝箱被走私進馬來西亞,意圖運往該國的非法加工廠,但它們將被送回來源國。被展示的物品包括來自英國的紮帶、來自澳大利亞的受污染牛奶盒、來自孟加拉的光碟,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沙特和中國的電子及生活垃圾。
除馬外,菲總統近期也就垃圾問題頻頻向加拿大喊話,要求後者“收回垃圾”、否則“倒在你們海灘上、使館門口”。在加錯過最後期限後,菲於5月15日連夜召回了駐加外交官。
回應
宣傳部門就該拍一部紀錄片,紀錄西方的洋垃圾如何流入發展國家破壞當地環境的,西方國家是在如何推卸責任的。
呵呵 才一年就這樣了,想想中國當了世界30年的垃圾場
2007年第一次去澳大利亞旅遊的時候當地的華裔導遊還在那裡吹他們澳大利亞的資源回收做的是多麼出色,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垃圾再利用能力是有多麼優秀,我還很天真的信以為真。現在看來,呵呵,功勞全是他們的,苦勞和污染全是我們的。
澳的華裔導遊很多都是80年代跑出去的,相當瞧不起國內。我上次去澳,全程把導遊懟得不敢吹牛,完全找不到一點優越感,最後全團的人都跟著我一起懟導遊。
阿楨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為什麼中美摩擦不會因文明差異而激化? 2019-05-15 觀察者網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前夕,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基倫•斯金納在智庫“新美國”召開的論壇上語出驚人,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來制定對華戰略。斯稱:美正與中進行一場“文明與種族的較量”“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非高加索人種的強大競爭對手。”
(一)亨廷頓心目的“文明的衝突”是什麼樣子?
與很多想像的不一樣,亨廷頓最擔心的並不是伊斯蘭,而是中華文明。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構想了一個中國聯合伊斯蘭挑戰西方+印度的圖景。
(二)為什麼中美之間不會因為文明差異而激化?
因為,兩者之間不容易找到直接對沖的地方。
比如說西方文明相信“三位一體”,信奉基督耶穌。穆斯林同樣尊重基督耶穌,但是認為他只是先知,不是神。於是雙方不合,大打出手。天主教與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但是為了若干細小的差別,爆發過多次血腥的戰爭,如“三十年戰爭”等等。同樣是東正教徒,為了能否崇拜“聖像”,雙方也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而這樣的事在中國不容易發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願意信的人可以信,不信的人也可以不信,都沒有關係。
西方有些觀察者看出了這個差別,他們說中國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基督教是:“己所欲,施於人。”
“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救,基督教會總是會不猶豫地使用武力。”(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應
西方社會只是領先了200年就自以為會永遠領先下去“歷史終結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奧匈帝國輪流統治過中東歐數百年,後來也不都衰落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90%的時間是領先於西方的,中國也從未對西方有過什麼威脅,之後自然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神教特性,創造了一種話語,即西方世界代表了文明,非西方世界是非文明的,愚昧、無知甚至野蠻。在這邏輯下,就有了17世紀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滅絕;18世紀整個非洲大陸被西方殖民;19世紀對亞洲的征服,印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歷史上野蠻民族殺戮和征服文明社會一遍遍的重演,話語權非常重要。
阿楨
巴塞爾公約186個締約國2019-05-10就廢棄塑膠貿易新規達成協議,美國反對無效
自中國出臺“洋垃圾”禁令後,來自發達國家的各種廢棄物更多流入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對當地造成嚴重影響。上月,菲總統杜特爾特就忍無可忍,向加拿大喊話“運走你們的垃圾”。
經歷了為期12天、1400名代表的討論,5月10日,《巴塞爾公約》186個締約國在日內瓦就一項加強管控廢棄塑膠製品的提案達成協議,未來廢棄塑膠出口國家必須提前獲得進口國的核准。
按目前的規定,包括美國在內的廢棄塑膠出口國,可在未獲得進口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向這些國家的私人機構運送廢棄塑膠。
作為全球最大廢棄塑膠出口國之一,美國又一次站在了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面,反對新協議。不過,即使美國不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新規仍對其有約束作用。
中國“洋垃圾”禁令出臺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廢棄塑膠愈發堆積如山。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發現,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的一些村莊在一年內變成了“垃圾場”。
這其中,來自美國的垃圾占不少比例, GAIA發言人克雷爾•阿金(Claire Arkin)表示:“我們發現來自美國的垃圾堆積在這些國家的村莊裡,而這些村莊曾經主要是農業區域。”
除了上述原因,一些價值較低且難以回收的廢棄塑膠可能最終會被直接丟棄,從而嚴重影響環境;廢棄塑膠碎片在運輸、處理過程中散落在土地、海洋中,也會危害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致力於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國際公益組織IPEN科學顧問薩拉•布羅謝(Sara Brosche)對法新社表示:“長期以來,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一直在向亞洲發展中國家出口有毒塑膠廢棄物,並聲稱這些垃圾將在接收國得到回收。相反,大部分被污染的垃圾不能被回收,而是被傾倒或焚燒,或流入海洋。”
回應
美國在不斷的消耗自己的信譽和領導力,距離世界拋棄美國越來越近了。
在很多事情上面,美國已經站在了全世界人民的對立面,體現了徹底的露骨的自私自利。
那廢棄塑膠都往美國送吧
好主意!
阿楨
回應
自由民主的普世口號不管用了就又想出了文明衝突,美國不能代表西方,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利用文明差別進行挑撥離間,製造仇恨,在當今世界已經行不通,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不再閉塞,不在愚昧,不再盲從。
朱雲漢:從全球史視角看中國再興與人類的未來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文根據臺灣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教授2019年3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政大講堂”所作專題演講《中華民族再興的全球意涵》整理。
我們無論是從100多年前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作為回顧的起點,還是從最近70年中國民族快速復興的過程出發,都需從全球史的架構來理解中華民族再興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意涵。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展望未來。中國70年來走的道路,當然有曲折,但也有很多方面是史無前例的,突破了過去各種不同文明曾經創造的歷史,中國肯定要超越他們。
如果中國繼續保持既有的發展軌跡,那麼她必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上她已經開始在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僅如此,這一作用將來還會更關鍵,而且她的關鍵程度甚至會超過歷史上美國所起的作用。......但是美國花了多少時間才讓自己的GDP增長了36倍呢?他總共花了117年,也就是中國的工業化追趕速度是美國的3.9倍。所以為什麼英文世界的媒體經常說“China Speed”。什麼叫中國速度?這就是中國速度,史無前例,尤其是在那麼幅員遼闊的版圖之上建設“奇跡”的速度。
https://www.guancha.cn/ZhuYunHan/2019_05_06_500355.shtml
阿楨
社評:美國務院想用“文明較量”誘騙西方 2019-05-05 環球時報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日前說,國務院正在以“與一個真正不同文明的較量”想法為依據,制定對華策略。這一動向在美國也引起不少反對聲。
看來在蓬佩奧的主持下,美國務院真的正在推動美國對中國的根本敵意,也就是對中國文明的敵意。
斯金納所提到的計畫,顯然是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帶有對中國文明的歧視。這同時也是對西方文明錯誤的提煉,因為文明的基本方向是和諧、包容、共贏,而不是相互排斥、唯我獨尊和炮艦外交。
即使與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概念的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今天的世界也有了巨大的不同。文明的隔閡、分歧仍然會有,但文明發生有國家力量參與組織的巨大衝突卻越來越難以思議。如今處於不同文明的群體在生活層面不斷融合與一體化,利益相互交織,只要彼此能有基本的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很難形成西方世界中世紀的那種深仇大恨。
斯金納說,過去的大國衝突、包括美蘇冷戰,一定程度上都是“西方內部較量”,而與中國之間是美國首次面對“非高加索人”的超級強國競爭。
美國務院此時拉起“文明較量”的旗幟,其首要目的大概是想要拉攏其他西方國家,促使那些在對華問題上態度搖擺的國家站隊,與美一道遏制中國。
然而我們相信,除了華盛頓少數狂熱的政治精英,這個世界上歡迎“文明較量”到來的人一定少之又少。
華盛頓真的在為西方文明操心嗎?美國這兩年的表現恰恰是在嚴重傷害西方文明,西方世界普遍認同的國際行為準則已經被華盛頓踐踏得面目全非了。
中國社會一直對西方文明保持著敬意,向西方學習是中國近代以來知識份子的集體信條之一。中國與西方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我們反對西方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中國人沒有在文明層面唯我獨尊的認識,更沒有讓中國社會價值體系主導世界的野心。
因此“文明較量”是個偽命題,不可能出現,美國到底想在遏制中國方面走多遠,那是另一回事。儘量往中美的中間地帶站要比站到美國一邊參與遏制中國,更符合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常識。蓬佩奧和他領導的“中情局化的”國務院是想誤導和欺騙整個世界,但世界可不會那麼傻。
阿楨
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至2018年5月中企累計工程合約3639.6億,完成2399.2億。
習近平2018-09-03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再援非600億美元,未來三年將實施投資非洲基建、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等八大行動。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8落實,中國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年均直接投資30億。
美稱中國金錢外交會導致太平洋島國落入債務陷阱2018-08-30外交部回應:同樣是資金,西方是餡餅,中方就成了陷阱?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近10年來中國從0增至超過13億美元,澳大利亞66億是最大投資國.
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04.26加入一帶一路。
德國:歐洲願以集體形式加入一帶一路
習訪歐:美聯歐制中夢碎
中義簽一帶路一協議 200億歐元大單
義高官:G7還有兩國準備加入一帶一路
波音再遭重擊:習3.25與法簽400億歐元協議,購買300架約300億歐元空巴飛機。
中歐德法3.26峰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
中國駐歐盟團長04-07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歐洲國家達22個
阿楨
習近平2019-04-26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共簽640億美元協議
2017第一屆高峰論壇279項成果全完成: 3800億人民幣貸款,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已有125國29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也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成果檔。
在全球,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在區域,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土耳其中間走廊、蒙古國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等有效對接。
相關新聞
聯合國秘書長盛讚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治理典範
聯合報: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7國元首出席 大咖缺席(回應:在西媒眼中,他們才是高人一等的大咖,其他聯合報都是不重要的小弟。G7早就過時了,沒中國參加的會議,還算全球會議嗎? )
美智庫CSIS眼紅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得當全球高品質基建領導者,報告抹黑中國帶去腐敗、債務危機 (回應:先把家裡的破基建整好了再吹/噴)
環球時報社評:常識和現實都在嘲笑“一帶一路”唱衰者
環時社評:一帶一路,內在動力遠大於外部阻力
3年多經八次擴容亞投行成員2019-04-22從57增至97個:共批准39個專案總投資79.4億美元,共撬動了近400億的總投資。絲路基金成立資金400億美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上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12月,已決策投資28個項目超過110億,約70%投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典型項目包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以及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等比例出資設立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5億歐元,主要通過子基金投資於對中歐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商業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
美卿:華投資拉美非好心 京斥肆意誹謗煽風點火
中拉開發銀行成立大會2019/04/22在京召開,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拉美7家銀行,國開行已向拉美18國、200多項目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牽頭設立225億的中拉、中國─加勒比基礎設施貸款,參與設立首期1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
中國十年對拉美投資達2500億美元- BBC
東盟正成為一帶一路投資重點:2016年,中國對東盟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15.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倍,占一帶一路55.2%。2017年883.6億同比增長23.5%
阿楨
聯合國環境大會塑膠垃圾決議案因美國反對“觸礁”
日本共同社2019-03-13消息,關於為了加強針對日趨嚴重的海洋塑膠污染的國際性舉措,由日本和挪威向在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提交的決議案,美國對該案的主要內容(對直徑5毫米以下的微塑膠加強對策/2025年廢除一次性塑膠)表示反對,談判已經觸礁。
相關新聞
中國2017年7月拒收外國「垃圾」 英國廢塑膠「轉賣台灣」暴增10倍: 歐美塑膠垃圾的新出口地轉向東南亞,包括台灣,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
全美首例!美國華盛頓州“人屍堆肥”有望合法
美國FDA解除進口警報,可食用轉基因三文魚將首次登上美國餐桌
回應
如此先進,如此環保,如此高尚,中國的公共知識份子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那幫人終於有用處了
那些反對喪葬”移風易俗“的,應該沒什麼可說的了吧?
美國3億多人卻消耗了地球1/4的資源和能源,美國現在就是在拖全世界後腿!
美國啥時候“帶領”人類了?只有奴役,訛詐和利用。
日本和挪威,兩個非法捕鯨大國,既非法又怕死。
阿楨
日本木材出口創41年來新高,中國仍是最大買主 2019-03-05 觀察者網
《日經新聞網》3月5日報導,日本木材2018年出口額超350億日元(約21億人民幣),創41年來最高水準。其中,對華出口額增長9.3%,大幅增加158億日元(約9.5億人民幣)。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運輸包裝材料領域內需強勁,二是製作木質圍欄的企業對美出口需求增長。不過,以中國2017年3841萬立方米的原木進口總量來看,來自日本的出口(約77萬立方米)占比依然較低。日本杉木氣味較為刺激,且多為黑心、色差較大、多節疤,因此在中國市場上較難受到消費者接受,多作為箱包包裝、託盤墊腳等產品原料。
回應
不是說中國木材都出口給日本做一次性筷子了麼?劇本拿反了?
真是打臉,以前公知說,日本保護環境,不會砍樹,日本從中國進口樹木。
日本冷凍蔬菜進口量創新高 近一半來自中國 2019-03-07 觀察者網
日本冷凍蔬菜2018年進口量連續兩年創出歷史新高。由於具備容易保存、僅採購可食用部分的優點,受勞動力短缺困擾的餐飲產業為了簡化製作工序等,正在增加使用。
據日經中文網6日報導,由於酷暑和寒潮等異常天氣,日本國產蔬菜的供給變得不穩定,以進口產品加以代替的趨勢也在擴大。
日本農林水產省發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的進口量比上年增加4%,達到105萬噸,高於創出歷史新高的2017年(101萬噸)。與10年前相比,增長率達到36%。
按國別來看,中國產冷凍蔬菜占到近一半,美國產次之。尤其是中國產冷凍蔬菜,由於距離近、容易進口,進口量相比2017年大幅增長7%,達到2003年的2倍。
按品類來看,菠菜、西藍花和毛豆等進口量增長。菠菜比上年增加14%,西藍花增加18%。在過去10年裡均實現2倍以上增長。
在零售店,這類蔬菜的銷售額也在增長。在大型超市永旺,在截至2019年2月的1年裡,冷凍蔬菜的營業收入預計比上年增加1~2成。在永旺,營業收入尤其強勁的是用於製作沙拉的西藍花等蔬菜。這些蔬菜的穩定價位和能分為小份使用的便利性受到消費者的好評。
從日本標準的農藥使用等方面來看,“中國產(冷凍蔬菜)的品質也在提高”,日本冷凍食品協會(位於東京中央區)表示,消費者對安全性的擔憂正在減弱。
阿楨
全球前30髒空汙城 22個被印度包了! 2019-03-05 聯合報
空氣汙染已成為危害全球人類健康的嚴重問題。綠色和平組織和空氣品質監控程式AirVisual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全世界空汙最嚴重的卅個城市中,有廿二個位於印度。而且在空氣最差的前五個城市,印度包辦第一、二、四、五名。
向來被視為空氣品質不佳的中國大陸,此次在卅個空氣最差城市中入榜五個。比起二○一七年,中國城市在二○一八年的空氣品質改善百分之十二,北京更跌出前一百名。
反觀中國大陸的鄰近國家,空汙似乎有惡化趨勢,例如印尼、南韓、越南和泰國等,空氣最糟的前卅個城市除了印度和中國大陸占多數,巴基斯坦有兩個城市入榜,孟加拉首都達卡也上榜。今年一月泰國首都曼谷因空汙太嚴重,政府嘗試以人造雨降低汙染。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四日的報告指出,全球空氣汙染估計可能導致七百萬人早死,並衝擊經濟。
韓國首爾重度霧霾怪中國 陸慷:北京好像沒這麼多 2019-03-07 觀察者網
由於接連的霧霾極端天氣,韓國首都PM2.5達到147微克/米³,首都圈內已連續六日施行減排措施。
韓國國內對於霧霾的源頭也再次指向中國,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陸慷6日表示,這兩天北京(的相關數值)好像沒這麼多。
陸慷稱,究竟韓國這次霧霾成因是什麼以及如何有效治理霧霾,這需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和處理。各方如果能夠形成合作,這當然很好。
圖博館
全國79城發佈重污染天氣預警 專家解析今冬重污染頻繁背後原因
據中國之聲2018-12-02報導,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中國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生態環境部表示,截至11月30日,北京、天津、河北、江蘇等省市中共有79個城市發佈了空氣重污染預警,其中5個城市發佈了紅色預警,並啟動相應應急管控措施。
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處於厄爾尼諾狀態。受其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弱于常年,北方地區靜穩天氣發生概率隨之增高,是導致重污染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氣象因素。
這種大範圍的霾天氣主要是與今年11月以來大氣的環流有一定關係,導致我國中東部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冷空氣活動偏弱。具體而言,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偏差,風速較去年偏小。靜穩天氣相比去年偏多、程度偏強,相對濕度較去年偏大,所以有利於霾天氣的形成。
預計3日開始,受可能的冷空氣過程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將自西北向東南逐步改善。專家提醒,大霧天氣時,空氣品質較差,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
回應
這次終於不賴農民燒秸稈了。
工廠都停了那麼多,也賴不到了,這個時候的霧霾,外因是天氣不利於擴散,根源在於北方暖氣,不僅是集中供熱溫度太高,還有就是小散太多,可惜為了政治正確,不能深究.
jsoujsou
歐洲主要城市空氣狀況不容樂觀 遊客和居民“被迫吸煙” 2018-08-13 觀察者網
如今,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歐洲研究機構發佈報告稱,在歐洲一些主要城市待上4天,人們從空氣中吸入的污染物相當於1至4根香煙中的有害物質。該機構還稱,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在監測站的佈置上動手腳,以掩蓋真實的空氣污染狀況。
“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上周發佈的研究結果稱,在法國首都巴黎呼吸4天的空氣就和吸兩根煙無異。這對長期居住在巴黎的人來說,等於每年無形中吸了183根煙。
該組織通常被稱作“運輸與環境(T&E)”,是一家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非政府組織,旨在推動歐洲乃至全球範圍內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是基於測量空氣中的“PM2.5顆粒”。“PM2.5”是最常見的空氣污染形式,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會引起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細微到可以侵入人體最小的呼吸道,即便是少量的空氣污染也會對人們的心臟造成損傷。
該組織還指出,污染可能比官方公示的要更加嚴重,因為政府部門經常對監測站進行特殊佈置,以掩蓋不良的監測結果——例如,把監測站設置在公園裡、人流量低的街道上,或是乾脆將其關閉。歐盟委員會正就羅馬尼亞和比利時政府的這種行為提起訴訟。
據悉,一些民間組織自發地進行空氣品質監測,發現實際的測量結果要比義大利、德國、保加利亞和比利時官方提供的資料要嚴重得多。與此同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因違反歐盟的空氣污染標準而面臨數十億美元的罰款。
該組織稱,汽車尾氣是城市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汽車製造商們“一貫地”違反燃油效率法規,生產的汽車所造成的污染高於應有水準。
回應
這香甜的空氣啊!呃.....,巴黎啊!這浪漫的氣息啊!
在北京呢…
我就知道,其實我就是來看你們“避洋諱”的!大家來看看美分的標準套路.中國發生的醜事,美分會說,你看外國多好多好....外國發生的醜事,美分會說,你看中國也好不到哪兒去
jsoujsou
在台灣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海大水產生物頂尖研究中心及國科會的經費支持下,龔國慶所領導的水域生態研究團隊特別選在「風起雲湧加上黑風暴」的惡劣海況下,利用海洋二號,在黑潮強勁的台灣東北外海進行海水、大氣、有機顆粒與浮游植物樣本的收集、以及基因檢測等實驗工作。
研究結果發現,在「和風同塵」的時機下,原來海水中以原核綠藻為主要群集的光合作用生物,會被另一種屬於CladeII的聚球藻族群所取代。海洋中的光合作用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每天在每平方公里的面積下,可以多吸收約400公斤的二氧化碳,其中約有70公斤會被帶入深海,對於減少溫室氣體,緩和溫室效應,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研究團隊也應用了最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直接進入浮游植物的基因世界,探索期生理功能的反應,發現原本處於飢餓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缺氮、缺磷、缺鐵等三種訊息核糖核酸基因,在「和風同塵」的作用時,也不再出現飢餓的訊息了。
對於沙塵暴是否會對海洋造成汙染或傷害,龔教授表示,沙塵暴中的沙塵微粒,經過了大陸的城市與工業汙染,可能吸附了一些環境賀爾蒙及重金屬等汙染物,也會同時帶入海洋中,但這些沙塵對於海洋生態及整個食物鏈會造成什麼影響,目前已著手進行了解,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3/24/n2854638.htm
jsoujsou
(楨:中國的沙塵在外媒下怎又老成污源了?科研還是「荒漠甘泉」,只是罕言罷了。反中的法輪功之大紀元,即使轉載,也還要聲明: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龔國慶:沙塵暴對海洋有如「荒漠甘泉」2010-3-23大紀元
這兩天台灣歷經史上最大的沙塵暴吹襲,空氣中懸浮微粒急速上升,天空一片霧茫茫的,空氣品質更是糟糕,緊接著新一波的沙塵又將報到,引起大家密切的關注。
每年在春初伴隨東北季風而來的大陸沙塵暴,對於陸地上的空氣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引起許多負面的反應,但這些大量的沙塵,對廣大的海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一項「和風同塵──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的研究,經過三年期間的監測與研究,發現沙塵暴不但可以增加海水表層的營養鹽,幫助浮游植物生長,還可以減輕全球暖化的影響,這項研究成果去年底已在美國知名國際期刊「MARINE CHEMISTRY(海洋化學)」中發表,並獲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刊物選為封面報導。
這項研究成果,是全球首度發現亞洲沙塵暴所引發的大氣效應及其所夾帶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以及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並且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態相以及基因功能的表現,讓大家了解氣候變遷對台灣及全球貧營養鹽海域浮游生物生態的影響有全新的認識。
龔國慶說,台灣東北海域是廣大的西太平洋,海水既明亮又溫暖,但是卻沒有什麼養分,生活在其中的浮游植物,經常處於飢餓的狀態,因此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醣類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量效率也比較低。然而每年春初亞洲沙塵暴爆發的時候,會帶來大量的沙塵顆粒,將吸附在沙塵上的微量重金屬及營養鹽灑入海洋表面,增加浮游植物的營養來源。
另外,在沙塵暴發生的時候,也是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季風會造成海面上風浪變大,攪拌海水,讓原本沉寂在無光深處但養分較豐富的海水,有機會被帶到明亮溫暖的表層。這兩種氣候因素的交陳影響作用,龔教授稱它為「和風同塵」,它為原來貧瘠的海洋,帶來肥沃的養分。
jsoujsou
沙塵造成海洋浮游生物繁盛2011-04-30中國日報(楨:中國的沙塵在外媒下怎又老成污源了?)
(綜合外電報導)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歐空局的Envisat衛星拍到了來自北非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它向西吹過了大西洋,使浮游生物大量繁盛。
Envisat衛星是2002年歐空局對地觀測衛星系列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環境衛星。衛星上載有多種探測設備,可生成海洋、海岸、極地冰冠和陸地的高質量圖像,為研究海洋的科學家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其中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ERIS)可用於海洋顏色監測,MERIS於4月8日拍攝到強風從大西洋東部延伸,穿過伊比利亞半島西北角、法國西部、英格蘭西南角和愛爾蘭西北海岸。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約860萬平方公里,每當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時,形成的氣流會攜帶着這裏的沙塵,傳送到數千公里以外。沙塵暴在整個撒哈拉非常普遍,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熱帶地區,沙塵濃度也較高。然而沙塵裡卻富含許多營養成分,包括氮、磷和鐵。這種含有養分的沙塵的作用就如同化肥,可以激發浮游生物的大量繁盛。目前,新的景觀已經形成:浮游生物的繁盛使大西洋出現了藍色和綠色的漩渦,而在英吉利海峽和環威爾士地區,由於海水運動而使沉積物形成各種綠色、黃褐色的陰影。
浮游生物是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海洋植物,漂浮在海洋或近海表面,是其它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儘管這些浮游生物在顯微鏡下各不相同,但它們用來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素卻能使海水染上色彩。浮游生物能把無機化合物如水、氮和碳轉化為複雜的有機物。由於浮游生物影響了大氣中的含碳量,監測並建立模型來模擬運算,對於展望未來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jsoujsou
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印度占14個 WHO:跟中國學學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05-02報導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資料,在全世界20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名單中有14個印度城市。
BBC稱,印度在近20年快速發展,但卻是以不斷加重的空氣污染作為代價。薄弱的工業監督意味著工廠不能採取污染管控措施,飛速發展的同時催生了越來越高的PM2.5指數。去年11月,因為遭遇嚴重污染天氣,德里一度將所有學校關閉。當時的污染指數已經超過安全界限的70倍。
此外,BBC還表示,雖然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包含5個中國城市,但這些城市的資料均來自4、5年前。近幾年,中國政府在治汙戰中取得了不小成績。世衛組織公共衛生部主任梅拉(Maria Meira)表示,印度應該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向中國借鑒經驗。“在打響藍天保衛戰之後,中國政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中一個原因是健康的理念被提出並強調。”
全球每年約7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世衛組織估計,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為暴露在被污染空氣中死亡。空氣污染能夠引發的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包括肺炎在內的呼吸道感染。
回應
2018年公佈的排行榜,中國城市用的是四五年前的資料,世衛組織這不是扯蛋嗎?
恐怖沙塵暴襲印度 上百人喪生2018-05-03
印度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區二日晚間遭到強烈沙塵暴侵襲,強風塵土過處,樹木連根拔起,泥巴屋不見四壁,電塔和電線桿紛紛倒塌,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數個城市塵土蔽日。當局表示沙塵暴至少造成一百一十六人死亡,逾二百五十人受傷,許多人在睡夢中被壓死。
沙塵暴過後,緊接著又有雷暴發生。由於雨季六周後才會降臨,這場暴風雨來得頗令民眾吃驚。當局預估死亡人數還會繼續攀升,混亂情況還會持續發生。
霧霾,沙塵暴
(同樣是沙塵暴,為何中國為害、非洲為善?
這如同中國的治沙除汙已見成效,為何台韓仍將霧霾推給中國一樣,找替罪洋!)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53118
圖博館
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1.66% 今年擬造林超1億畝2018.3.12中國新聞網
你是否有感覺身邊的樹木越來越多了?根據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完成造林5.08億畝。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了2018年造林1億畝的目標。
今年提出,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範圍,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嚴控填海造地。嚴格環境執法。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1億畝約6.67萬平方公里,約等於一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面積。
全國森林面積達到31.2億畝
在衛星地圖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成片的綠色。那麼,中國現在共有多大面積的森林?
全國森林面積達到31.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51.37億立方米。
放眼全國,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以65.95%位居第一,江西省則以63.1%位居第二。
全國多地的森林覆蓋率也穩步提高。如北京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3%;上海從13.1%提高到16.2%;寧夏由11.9%提高到14%;河北由27%提高到33%等。
而從國際的角度來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的最新《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2015》,全球的森林覆蓋率為30.6%。中國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不過,今年1月4日,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則為中國未來森林覆蓋率的提高打了一針“強心劑”。會議指出,中國將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到2035年達到26%,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7萬億元
2017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7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繼續保持林產品生產和貿易第一大國地位。
此外,林業主要產業帶動5200多萬人就業。推進林業精準扶貧,選聘生態護林員37萬人,精準帶動130多萬人增收和穩定脫貧。
力爭2018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7.5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600億美元。
退耕還林還草1230萬畝
2017年,中國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230萬畝。超過了“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以上”的預期目標。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下達2018年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的通知》,部署今年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雲南省2018年度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為330萬畝,重慶市為151.8萬畝,四川省為39.4萬畝。(完)
圖博館
這麼說也不對,中國長期處於世界先進國家,但談不上超級大國,除了漢唐明清——還不能算唐中後期和清後期——其他時候,連周邊的國家都搞不定。即使是兩漢時,世界上還有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唐朝盛時,世界上還有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明朝和清朝前期時,地球上的強權就更多了,什麼俄羅斯、奧地利、奧斯曼土耳其、西班牙、英國、法國,甚至普魯士,都處於上升期。如果超級是談經濟,那麼經濟最強的宋朝,可以說是主要朝代中最弱的;如果談的是軍事,那麼由於地理原因,中國鮮有和其他主要文明交手的機會——唯一一次和阿拉伯帝國的邊境戰爭還打輸了。所以,我們可以自豪我們的歷史,但還是要清醒。
輸的那一次是僕從軍突然叛亂,唐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接著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無法報復.別亂秀你的智商,德國前外長的歷史知識比你懂得多。
美民調: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53% 為近30年最高水平
美國民調公司蓋洛普2018.3.6發表美國人如何看中國、日本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為53%,達到近30年來最高水平,去年為50%,前年只有44%。民主黨支持者更“親華”,民主黨支持者對中國的好感度為59%,共和黨為42%。
美國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度達到87%,為歷史最高。分析認為,日本現在已經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被認為是美國的主要經濟對手,當時美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不到50%。美國人對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的好感度也較高。
回應
美國是一小撮精英領導著一國家的蠢貨,精英們開著空頭支票忽悠蠢貨們送他們上台,然後該干嘛幹嘛。
美 國衰落,看看中國是怎麼做世界大國的。絕對不稱霸,不以大欺小,絕對是正義的國家
圖博館
德國前外長:中國以前就是世界第1 如今只是回到傳統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018.3.6刊載文章稱,德國前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最近出了本新書,作為獻給自己4月12日70歲生日的禮物。新書的標題是《西方的衰落》,小標題是《21世紀新世界秩序中的歐洲》。在菲舍爾看來,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崛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歐洲如果不想完全掉隊,就必須作出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抓緊努力。
文章稱,菲舍爾從很久以前開始講起:“我們看到西方的衰落是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種印像只是源於我們的負面記憶。直到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只不過是回到傳統秩序。 ”他在柏林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是這麼說的。
文章認為,菲舍爾的這本書肯定是今年春天最重要的新書之一。這是一本充滿激情、寫得很好、甚至很感性的書。它始於對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昨日世界》裡一個著名場景的回憶,當時作者目睹了最後一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坐著列車離開奧地利。一個時代結束了。下一個日期是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支持者獲得勝利。
文章稱,唐納德·特朗普在同一年贏得總統選舉。菲舍爾說,特朗普著手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但實際上他正讓中國變得偉大。歐洲的做法也沒有什麼不同。它不是團結一致,而是四分五裂。)
文章稱,197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2.8%,而201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15.5%。今天,歐洲及其經濟幾乎不再增長,單個歐洲國家甚至沒有一絲希望跟上全球玩家美國和中國的步伐。它們只有共同行動才有機會。
文章稱,在菲舍爾看來,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崛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歐洲如果不想完全掉隊,就必須作出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抓緊努力。菲舍爾認為:“這是歐洲的最後機會。 ”否則,歐洲將告別世界歷史——也許不是坐在列車裡,而是消失在一間很快被遺忘的後面房間裡。
回應
老外的政客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處理近代二百年,中國的確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圖博館
第四集“養”的導演陳碩儀對食養具有獨到的見解:“人都有個性,食物也有個性。食養就像結婚,你和Ta相處,就要了解Ta,兩個人才能和諧相處。食養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對應,食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認識自己,也要認識食材,讓二者合理搭配。”
春天,湖南安仁的人們祀神祈穀、趕場交易、吃藥下田;夏天,江南一帶流傳著用南燭葉製作烏米飯,來補益脾腎、安神祛風、烏髮駐顏;秋天,江西婺源的人們習慣採菊花、吃菊花、喝菊花茶,來潤燥清肺、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冬天,紹興的酒廠開始投料釀造黃酒來活血祛寒……
據劉鴻彥透露,該集從創作難度上來講是最難的,需要有一個“度”的把握和十分嚴謹的態度。同時,這一集又特別能體現中國人的智慧和理念,其背後倡導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飲食習慣,體現了中國人的哲學觀和價值觀。
...
回應
看了舌尖3,大失所望,舌尖已經變樣,越來越差,完全體味不出美食的誘惑!
你懂紀錄片嗎?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季明顯側重中國的飲食文化,為啥都在糾結美食好不好看呢?哎,國人的素質還有待提高啊
作為一個期待了很久的舌尖粉,這季的水平真的是太次了,舌尖上的中國本就是為了介紹美食,你可以在美食上創新,結果你並沒有,還安排這麼多賣慘的故事就很過分啊。
舌尖系列從來講的都不是美食,重點是中國人和他們的食物,至於食物美不美,那隻是由此延伸出來的。第一季主講食物獲得的艱辛,第二季主講人與食物的關係,第三季主講食物的形式和文化。這些東西關鍵都不在食物美不美上,而在於人和食物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s15hWIAYV5W6E3JucWPOAox9n9hF032
舌尖3為什麼差評如潮?問題就在這裡2018-02-26
從目前情況看,第三季似乎有點口碑倒灶,豆瓣上的最新評分不到5分,不及格,5星評分更是少得可憐。...
第三季的問題在於,導演似乎想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美食,但遺憾的是,這個視角實在太過平淡無奇...
圖博館
而舌尖3創作團隊曾為一個白菜到揚州去了四、五趟,還找到農業大學專門研究農史、蔬菜史的專家,輾轉多地去查資料,花費大量心血,只為搞清白菜從北方到南是方怎麼演變的、中國白菜怎麼傳到韓國的。
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系列的根和魂。第三季不僅詮釋中國的美食和人,也嘗試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與時代的流轉。
舌尖3在題材創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器具、宴席、食養和融合等主題,都是之前的紀錄片和節目在美食領域內沒有觸碰過的。
“我是來看美食的,怎麼被種草買了鍋?”第一集“器”播出後,不少網友如此評論。播出當晚,節目中涉及到的章丘鐵鍋隨即爆紅。
講述鍋、刀、灶、案、籠、壇等器皿器具的這一集打頭陣播出,出乎很多人意料。
該集導演駱永紅表示,“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頭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從食器到盛器。就比如說鐵鍋,它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成就了魯菜,還體現在因有鐵鍋才有了“炒”,而“炒”在中國烹飪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集片名為“香”,以介紹“小吃”為主,該集導演黃鶴帶著他的團隊在用8個月的時間去了20個城市,接觸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120種小吃,精挑細選才將雲南的稀豆粉,四川麻辣燙、涼糕,河南的胡辣湯,天津的煎餅果子,泉州的石花膏、麵線糊,以及陝西的水盆羊肉展現在大家眼前。
黃鶴表示,中國人一直懂得自然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亙古不變。希望舌尖3能表達中國的地大物博和中國人的智慧。小吃對於他而言,是兒時的記憶,是對故鄉的思念,對味道的堅守,對技藝的傳承,還有順應時代的活力。
第三集“宴”的導演沙洛說:“宴是美食的極致。”中國飲食,聚的是情,講的是禮,宴席便是情和禮的完美展現。
寶應全藕宴、彰武全魚宴、蕪湖張修林老人的壽宴、平江十碗席以及文會宴……在第三集“宴”中,五花八門、充滿講究的各種宴席,傳達出一種儀式感,而正是這種儀式感讓食物變得更加有意義。宴席還承載著社會活動功能,使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
圖博館
《舌尖3》回應觀眾質疑:即使冒險也要創新2018.2.23央視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創造了收視高峰,喚起全世界華人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熱情和敬意,也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紀錄片超級IP。
大年初四,舌尖3終於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紀錄片頻道同時開播,重新聚集了吃貨們的目光。舌尖3同樣延續了高話題性、高收視率,2月19日至21日播出的前三集平均收視率1.7%,收視比肩同期最火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在圍繞第三季熱播的話題中,有不少聲音認為“熟悉的配方,卻不再是相同的味道。”那麼,舌尖3“換口味”的背後,有哪些隱情呢?
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由於前兩季帶來的現象級傳播效果,時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來與前兩季進行對比。
出於思維慣性和審美慣性,難免有不少觀眾對第三季的創新之舉一時無法接受。
有業內人士認為,若導演組一開始追求的就是“相同的味道”,那大可模仿第一季來製作,這無疑是最簡單省力的辦法,風險也是最低的。
在這種情況下,明知創新是冒險的,導演組還是決定冒險一搏。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
舌尖1播出時,全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欄目,而現在,有大約400到500檔美食欄目在熒屏活躍著,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如今,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該季總導演劉鴻彥認為,時代在變,每個人生活在其中,尤其是作為一個紀錄片的工作者,時代的脈搏和氣息一定要把握住。所以,這一季在創作前經歷了一個很長的尋找定位的過程。
最終,基於傳承和創新的雙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現令人饞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礎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通過大量前期調研、學術研討,對中國菜餚前世今生進行溯源。
例如,對於韓國泡菜入選世界六大非遺美食,很多網友覺得忿忿不平,因為據考證,中國製作泡菜的工藝歷史悠久,《詩經》就曾記載“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意思是疆場的瓜菜類經過醃製之後,獻給皇帝食用。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種類旁多,有89個國家級的非遺美食,但沒有一個世界級的非遺美食,成為一大遺憾。
圖博館
西方國家應該自食其力
聯合國環境執行主任艾瑞克·索爾海姆在1月29日表示,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向西方國家發出了一個訊號,要加強回收,減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產品。他說,各國處理本國產生的廢物,要比尋找新的垃圾出口國好得多。
他還補充道:“我聽到歐洲人對中國的決定有些抱怨,我們應把這個決定看作造福中國人,也給世界其他國家敲了警鐘。”
1月16日,歐盟宣布首個處理塑料垃圾計劃,表示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將目標定為,到2030年歐盟地區使用的所有塑料包裝必須能夠回收利用。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在1月表示,英國將在25年內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塑料垃圾。
波拉德說,全世界迄今累計生產了超過80億噸塑料,其中僅9%得以回收利用,近80%遭廢棄。這些塑料除了進行填埋之外,就是倒入大海,而後者不僅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最終廢塑料也將進入食物鏈毒害人類。
回應
垃圾也賣錢西方缺德
印度拍案而起!不要都給我!我的gdp增長率世界第一!
西方才不是什麼環保,只是把責任嫁接到發展中國家罷了,有什麼資格趾高氣昂的指責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習大大點贊!
最大的洋垃圾是大V
這就叫做“浪潮褪去,看誰還是光著身子裸泳的!”
西方發達國家高喊自己多麼多麼的環保,說穿了就是把自己的垃圾轉移給發展中國家,一旦別人禁止了,他們的環保問題就又出現了,這就是簡單粗暴的西方邏輯“零和思維”!
因為環保問題不僅僅是花錢的事情,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給予投入,西方的資本家為傾盡所有投入?除非環保能帶來巨大利潤,否則這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比如本子,人人都說日本乾淨,,但大家忘記禁運以前日本對中國每年出口的垃圾!數一數二!現在本子做的事情就是直接把垃圾往太平洋裡倒,包括核廢料!所以說吹捧本子的人都是什麼人?
圖博館
國際回收局:若東南亞學中國禁洋垃圾,西方面臨最大威脅2018-02-13觀察者網
中國的“洋垃圾”禁令自去年宣布以來,讓習慣出口垃圾的西方國家“備受打擊”,堪稱行業“地震”。在這一輪衝擊波影響之下,西方國家又將目光轉向臨近中國的東南亞。然而,東南亞各國未必願意當這個接盤俠,學習中國禁洋垃圾的呼聲越來越響。
《南華早報》2018.11.12報導,隨著中國對24種“洋垃圾”的禁令於1月1日正式生效,回收業人士對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垃圾處理壓力表示擔憂,因進口垃圾增長速度過快、過渡期太短。國際回收局塑料製品委員會主席波拉德表示,如果情況無法得到改善,西方國家甚至會面臨“垃圾出口的最大威脅”——東南亞效仿中國頒布進口垃圾禁令。
東南亞短期內“消化”不了
國際回收局(BIR)估計,越南2017年的進口廢塑料從2016年的34萬噸上升到55萬噸;馬來西亞的進口量緊隨其後,從2016年的28.8萬噸躍升至2017年的45萬噸;印度尼西亞則從12萬噸增加到20萬噸,泰國2017年接受10萬噸。
東南亞各國國內垃圾堪憂
此外,東南亞國家也自顧不暇,其國內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馬來西亞僅有17%的民眾會進行垃圾回收;柬埔寨環境部統計,2016年僅金邊每天就有1千萬隻塑料袋垃圾。越南塑料協會的數據顯示,在越南未來2年內,每戶人家每年消費的塑料將達到45千克。一次性塑料袋在越南收費極低(約人民幣6分),在印尼、泰國則是免費。
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印尼每年往海洋中傾倒的垃圾約320萬噸,整個國家每分鐘使用超100萬隻塑料袋,其中一半為一次性產品。而這些塑料大多都採取填埋方式處理。
為了實現在2025年將海洋塑料垃圾減少70%的目標,印尼正致力於探索不同的解決途徑。例如研發出塑料瀝青混合技術用於鋪路,回收塑料用於能源發動機,支持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生產(例如使用海藻生產包裝材料),還建立了基金會、分別從挪威和丹麥獲得了140萬和超過80萬美元的資金,鼓勵市民用塑料換取大米或拿塑料瓶插花。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負責人劉華呼籲,東南亞國家應收緊公共衛生和安全法規,對“洋垃圾”嚴加管控,遏制非法走私有害垃圾,防止有害化學廢物危害人體健康。
圖博館
張欣、鐵流:中國大力發展的熔鹽反應堆有何神奇之處2018-02-11觀察者網
根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中國有望在2020年前後於甘肅建成2個熔鹽堆。
由於化石能源終將耗盡,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而在眾多新能源中,核能被很多專家認為是比風能、太陽能更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新能源。因為在大規模長時間儲能技術成熟以前,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隨機波動、間歇性、和分佈不勻決定了均不適合作為能源體系內的基荷發電形式。
第四代核能係統國際論壇(GIF)共推薦了6種先進核能係統:鈉冷快堆(SFR)、超高溫氣冷堆(VHTR)、超臨界水堆(SCWR)、氣冷快堆(GFR )、鉛冷快堆(LFR)和熔鹽堆(MSR),作為四代核電的候選堆型。
熔鹽堆是6種第四代反應堆之一,在固有安全性、經濟性、核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防核擴散等方面具有其它反應堆無法比擬的優點。
雖然熔鹽堆是第四代反應堆,但它並非是新鮮事物,早在幾十年前,國際上就已經有相關研究了。....
熔鹽堆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釷基熔鹽堆可以分為固態釷基熔鹽堆和液態釷基熔鹽堆,具備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利用釷基燃料,二是採用熔鹽冷卻,三是具有基於高溫輸出的核能綜合利用系統。.....
回應
論燒開水的100種方式
話說,結合前兩天報導的高溫氣冷堆、鉛快冷堆的新聞以及已經投入使用的鈉快冷堆,中華家大概是唯一把六種四代堆都攢齊了的國家了吧?順便說一句,雖然準備上ITER-兔子繼承大毛二毛的遺產託卡馬克上浸淫最深,但神光,場箍縮,仿星器基本上一個不少,這份在工業化時代奮起直追的執著在藍星的所有文明中也真是沒誰了吧。
天要藍,水要清,山要綠,加油中國工程師們
http://www.guancha.cn/zhangxin/2018_02_11_446667.shtml
圖博館
華北將建國內首個小型核能供暖示範項目
科技日報2018.1.12消息,國家能源局同意中國廣核集團(中廣核)聯合清華大學開展國內首個核能供暖示範項目的前期工作,採用成熟的NHR200-II低溫供熱堆技術,在華北規劃建設我國首個小型核能供暖示範項目。
我國北方地區取暖季近年受霧霾困擾嚴重,利用核能開展清潔供暖成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治理霧霾等突出環境問題的現實選擇。
事實上,核能供熱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國外使用核能供暖已有大量實踐,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民用核能供熱的核電站是瑞典原型核動力反應爐Agesta,連續供熱10年。70年代,俄羅斯、保加利亞、瑞士、羅馬尼亞等國也開發建造核能供熱系統,作為區域集中供熱或工業供熱熱源。
我國從1981年提出低溫核供熱堆研究倡議,經過30多年的研究,已掌握了能夠工程化應用的核能供熱技術。1983年,清華大學開始核供熱試驗,連續兩年向核能所17000平方米建築物供給核熱,證明了池式堆供熱的技術可行性。池式堆與高溫高壓的壓力殼式堆相比,可以在常壓低溫下運行,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技術成熟、系統簡單、運行穩定、佔地面積小等優點,更適於靠近城市居民區,尤其是池式堆還省去了壓力容器、安全殼等組件,不但可以降低建造成本,還方便運行、便於維護。
與其他的化石能源供熱相比,池式低溫供熱爐建設投資約是同規模燃煤鍋爐的2至3倍,但運行成本遠低於燃煤鍋爐,且使用壽命達到40至60年,是燃煤鍋爐的2至4倍。一座400兆瓦的低溫供熱爐,供暖面積可達約200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20萬戶有三間臥室的住宅。
回應
南方冷暈,北方各種供暖方式可否給我們留一種?3
覺得冷自己不知道取暖麼?北方不管模式如何說白就是以前的集中供暖(燒鍋爐水)和自采暖(自己在屋內裝燃氣爐及供暖管道),自采暖因為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隨時調整供暖溫度和供暖期,冬季費用甚至比集中供暖還要省。
圖博館
環保部:去年PM2.5和PM10實現“雙降”
2018-01-18,環保部網站發布了2017年12月和1-12月全國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狀況。其中,在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裡,去年空氣質量最差的是石家莊,最好的是海口。
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濃度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
在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裡,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後10位城市依次是:石家莊、邯鄲、邢台、保定、唐山、太原、西安、衡水、鄭州和濟南市。前10位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薩、舟山、廈門、福州、惠州、深圳、麗水、貴陽和珠海市。
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去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6.0%,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PM10濃度為1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
其中,北京市去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2.1%,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PM10濃度為8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
在2017年年初受重污染天氣頻發和沙塵天氣影響,京津冀上半年PM2.5和PM10濃度同比雙雙反彈;到下半年,各地採取多種減排措施,秋冬季空氣質量比上年同期明顯改善,北京更是完成“大氣十條”設定的到2017年底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
環保部稱,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環大氣〔2017〕110號)實施以來,PM2.5濃度削減幅度最大的前六位城市是石家莊、北京、廊坊、保定、鶴壁和安陽市,與去年同期相比,PM2.5濃度削減幅度均在40%以上。
另外,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去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8%,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PM10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
珠三角區域9個城市去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5%,同比下降5.0個百分點。PM2.5、PM10濃度分別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年均濃度標準。
回應
石家莊最差。新京報南方報圍攻環保部的煤改氣煤改電,迫使環保部出文件糾偏允許京津冀地區繼續燃煤,這就是石家莊空氣質量差的原因。
這是2017年一年的平均值,又不是冬天平均值
圖博館
報導稱,西安的好幾個人對《南華早報》記者說,自淨化塔開始運行以來,他們注意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曹軍驥稱,目前在西安運行的除霾塔還只是他們完全體項目的“迷你版本”,根據他們在2014年提交的專利,一個完全體的除霾塔將有500米高,直徑200米,它可以覆蓋近30平方千米的面積,足夠淨化一個小城鎮。
台灣《科技新報》報導稱,此次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建塔的美籍科學家裴有康正和對除霾塔感興趣的江蘇鹽城市合作,造第二代除霾塔。2016年6月6日,雙方在鹽城環保科技城舉行了合作建設簽約儀式。第二代除霾塔不但外形將會改善,還可以附加商業價值“第二代除霾塔非常有設計感,外牆可以增加LED 播放廣告,成為除霾塔的經濟收益。”
回應
南華大力吹棒的東西立馬讓人警惕!搞不好又是忽悠政府花民脂民膏做面子工程!加上台灣騙子,這事兒十有八九不靠譜!
還可以用來打廣告增加回本就很騷了
日媒:中國恢復廢紙進口引日企擔憂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2018.1.15文章,自2017年秋季起,中國的二手瓦楞紙進口量出現銳減,但政府2017年底決定批准向部分企業發放進口授權。中國旺盛的需求有可能推高日本國內的廢紙價格,拉升造紙企業的原料成本。年產量超過5萬噸的企業即可提出申請。此外,有關廢紙中雜質上限的新規定也受到關注。新的上限為0.5%,比此前規定的1.5%更加嚴格。有分析認為,雜質多在0.3%以下、品質高的日本廢紙的需求將增加。
中國是全球最大廢紙進口國,佔5成市場份額。由於電商的增長,快遞用瓦楞紙需求增加。有數據顯示,日本每月對中國出口約8萬噸牛皮紙及牛皮紙板。
圖博館
西安成全球最大淨化器每天造千萬立方米清潔空氣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8.1.16報導,在中國想方設法應對全國嚴重的霧霾問題時,中國北方一座100多米高的淨化塔:大型太陽能城市空氣清潔綜合系統(HSALSCS 簡稱除霾塔)——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空氣淨化器——在當地顯著改善了空氣的質量。
該項目的負責人曹軍驥說,過去幾個月對該城市1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空氣質量改善進行了觀測,自該塔運行以來,每天可製造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清潔空氣。曹軍驥還說,在污染最嚴重的日子,該塔可使霧霾水平降至接近正常值的水平。
報導稱,該系統通過塔基周圍佔地約半個足球場大的溫室來運行。污染空氣被吸進溫室中,然後由太陽能加熱。熱空氣通過塔身上升,經由多層過濾網。
報導稱,由於西安的取暖主要依靠煤炭,在冬季經常出現重污染天氣狀況。
該系統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照常工作,因為溫室的覆蓋層使得玻璃可以非常高效地吸收太陽的輻射。
為了測試淨化塔的效果,在該區域內設立了十幾個污染監測站。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PM2.5可平均減少15%。
報導稱,西安淨化塔項目是中國科學院在2015年啟動的,建設工作於去年在長安區開發區完成。該項目的目的是找到一個有效的低成本的人工降低大氣污染的辦法。
在此之前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淨化塔的是荷蘭藝術家羅塞加德在北京的798創意園建造的。
七米高的淨化塔每秒鐘可產生約8立方米的清潔空氣。它完全是以電為動力的,而中國大多數的電都是由燃煤發電廠生產的。
曹軍驥說,他們在西安建的淨化塔只需要很少的電。
“白天時,它基本不需要用電。在測試階段,運轉得非常好,”他說。
圖博館
彭博社:中國“藍天保衛戰”傳捷報京津空氣質量顯著提高
2018.1.11,彭博社發文稱隨著北京的污染水平急劇下降,中國與霧霾的鬥爭正在取得成功。
報導援引東亞綠色和平組織在1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作為造成最大健康風險的微小顆粒,PM2.5在北京、天津及周邊26個城市第四季度的指數同比下降33%。其中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54%。
報告稱,污染的減輕表明政府治理污染的行動已經初見成效。該行動於2013年提出,2017年在首都周邊地區加快了治理速度,例如“煤改氣”的實施。
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師則認為,雖然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會付出代價,但禁煤措施可能會繼續下去,因為“煤改氣”正在取得成果。此外,還包括關閉過時或非法鋼鐵廠、煤礦和煉鋁廠等措施。該公司在報告中提到,天然氣需求在去年10月份上漲了19%,今年可能會再上漲15%。
彭博社援引國家發改委下屬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的說法,稱“煤改氣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中國希望繼續擴大執行範圍,並且核電建設也值得推廣和啟動。
不過,綠色和平組織也提醒道:“雖然首都和鄰近地區出現了PM2.5濃度的大幅下降,但從中國全境來看,2017年的PM2.5濃度與2016年相比,只下降了4.5 %,這是2013年以來下降幅度最小的一年。”
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去年12月印發了未來五年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按照規劃,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50%,替代散燒煤7400萬噸。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替代散燒煤1.5億噸。
回應
已經很清楚了,燒煤取暖和焚燒秸稈是最主要的霧霾產生機制。相比之下發電用煤和汽車尾氣所佔比例不大。
前一段還有不少"注重"空氣質量的小資們說:"別了,北京。為了不被毒死,我們決定出國……"
要不然怎麼那麼多人往北京跑呢,首都確實不一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大風把霧霾吹到長江流域去了的節奏?北京天藍了,為啥全國還那樣?
不好意思哈,中國很多地區空氣一直很好。
圖博館
環保部回應“濕法脫硫加劇霧霾”:要靠數據說話
針對火電廠濕法脫硫導致霧霾加劇的爭論,2017.9.1,在環保部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表示,質疑濕法脫硫的聲音一直沒斷過,要靠數據說話。
此輪爭論的起點是8月10日,在以“霧霾成因與散煤控制”為主題的2017年第一期山東科技智庫論壇上,獨立調查人、山東科技發展戰略所副所長、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對外公佈的三年來他持續跟踪調查的結果,他表示:“濕法脫硫是導致2013年霧霾大暴發的主因,也是2016年鐵腕治理下的霧霾天氣反彈的主因。”
劉友賓稱表示,濕法脫硫是燃煤電廠脫硫的主要技術,世界各國環保工程師和科學家,經過40多年研發應用升級的一個共同的選擇,日本濕法脫硫佔98%,美國占92%,德國占90 %,中國占91%,世界平均佔85%。
大型燃煤機組基本都採用濕法脫硫;小型的,五萬千瓦以下的採用的干法,因為要求比較低。在濕法脫硫加劇霧霾的質疑出來以後,環保部和德國的同行以及美國的同行進行了諮詢,他們給的答复說,無法理解質疑的依據在哪。
劉友賓稱,2012年關於燃煤電廠脫硫中三氧化硫排放問題、濕煙氣的問題,在不同的刊物、雜誌上都有質疑。為此,從2012年開始,環保部已經安排了進行測試,出現任何問題都跟踪。所以上百台機組的測試結果顯示,關於三氧化硫,國家超低排放已經達到60%以上,京津冀基本完成,東部基本完成,三氧化硫現在濃度每立方米不會超過10個毫克,平均只有幾毫克,相當於二氧化硫的1/10,這點的量,完全可以忽略。
劉友賓稱,“關於可溶鹽的問題,大家說環保部門測算,一萬噸,相對於全國一年千萬噸的二氧化硫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濕煙氣的問題,劉友賓表示,濕法脫硫的問題,干法脫硫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干法脫硫如果也按50多度排放,也是白煙滾滾。看到看不到水蒸氣的絕對排放量都在那,大自然水蒸氣的量很大,跟他相比,濕煙氣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劉還稱,一些人靠拼湊一些數據,用乾法否定濕法是不科學的。中國的電力環保工程師已經開發世界最先進的超低排放,中國煤電二氧化硫排放濃度現在降到每立方米幾十毫克,二三十個毫克,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平,他們都感到自豪,也對這種質疑感到委屈。
中國電力聯合會準備在9月19日召開相關會議,德美的同行都將請過來。“歡迎不同觀點的人前去爭論”,劉表示。
圖博館
中國獲得“政策界奧斯卡獎”:荒漠化治理引領全球
據海外網2017.8.22報導,國家林業局當天透露,世界未來委員會(WFC)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公佈2017年“未來政策獎”(Future Policy Award),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中國用多年來的實際行動扭轉了荒漠化趨勢,因此榮獲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2017年“未來政策獎”頒獎儀式,將於2017年9月在中國鄂爾多斯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期間舉行。
內蒙古額濟納旗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梭梭林帶。內蒙古自治區集聚著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內蒙古不斷探索治沙新模式,2016年數據顯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比2009年減少625萬畝和515萬畝,減少面積均居全國首位。
“未來政策獎”被譽為“政策界的奧斯卡獎”,是全球唯一一個以政策而不是人為獎勵對象的國際獎項。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中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威脅,影響超過4億人口。中國於2002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荒漠化防治的綜合性法規,強化了國家應對荒漠化挑戰的努力,為國家防治荒漠化行動計劃和一系列修復風險土地的項目的實施,比如“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項目、民眾植樹活動等,提供了法律框架依據。最新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14年,中國沙化土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1980平方公里,這是了不起的進步。與此同時,風蝕現象同樣減少,以北京為例,在2000年發生沙塵暴超過13次,目前平均每年2-3次沙塵暴。
......
回應
這個奧斯卡的類比,是誰腦補的?
據公知大V噴子說市場無形的手會自動調配資源,必然會有大發善心的私人公司來治理荒漠,ZF不該插手。
中國這樣的大國,搞小政府是沒有出路的,中央集權才能辦出這樣的大事
這樣的獎中國可以拿幾十個吧。說到底是國家意志、 黨的立場、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啊,只不過,你冥煮國家敢承認這一點嗎?你的冥主何用?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8_23_424016.shtml
圖博館
外媒:有固定住宅還有就業崗位,沙漠公路改變牧民生活
加納新聞網2017.7.5,從乞丐到顯赫社區——一個人的夢想如何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 沙漠將他們趕得無處可去,只能繞圈子為牲畜們尋找草料和水源。直到有人敢於控製沙漠,實現修建通向沙漠的道路的夢想。如今,約10萬名“乞丐農牧民”不僅擁有免費的固定住宅,還有收入不錯的就業崗位、替代生計、人均不少於3萬元人民幣的年收入。
正在中國內蒙古採訪的27國非洲記者來到庫布齊沙漠。他們了解到,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為降低運輸鹽的成本,想到修建沙漠公路的主意。當時很多人覺得這個想法是瘋了。但王不為所動、堅持夢想,獲得政府貸款作為項目支持。目前已修建5條穿過沙漠的公路,總長度超過300公里。目前當地已培養出5000人的專業沙漠種樹隊伍。
內蒙古和中國其他地方的綜合扶貧舉措值得借鑒,有助於加納政府實現減少貧困人口的願望。(作者埃德蒙德·史密斯,伊文譯)
回應
億利資源集團致力於改變沙化,也很有效果,良心企業,應宣傳弘揚他的美德。
中國的治沙工程是值得世界讚揚的,那300公里的道路和沿線的樹木對於中國這些年取得的成績來說是渺小的,當然,作為企業,做到如此是可貴的,而西方對於政府取得的成績視若無睹,選擇性報導相比起來微不足道的,企業所做出的成績,不是別有用心是什麼?
剛剛在網上看完一堆張維迎之類自由派分子對中國的批判,什麼制度阻礙創新、什麼命令經濟、什麼自由是一切主義之母。總之,把中國的實踐罵的一無是處,好像只有照他們說的做,中國才有前途似的。
相關新聞
「不捍衛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自由是使命是一種責任」 張維迎北大演講被刪除
可可西里申遺成功背後:8年未發生藏羚羊盜獵案
2017.7.8,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可可西里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可可西里的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山梁”,也被稱為“美麗的少女”,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總面積450萬公頃,是世界三大無人區之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評估報告裡提到,可可西里滿足世界自然遺產標準(vii):無與倫比的自然現像或自然美景或審美價值。同時,還滿足世界自然遺產標準(x):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
圖博館
外媒贊中國沙漠治理:讓「死亡之海」變廣袤綠洲 2017-07-05 壹讀
核心提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執行秘書莫妮克·巴爾比相信,中國在使人造沙漠恢復健康狀況上的經驗和技能可使諸如非洲「綠色長城」、「南部非洲再綠化」之類倡議受益匪淺。
巴爾比稱中國對沙漠的治理可成為全球楷模,因為它強調了生態系統、經濟和人之間的平衡。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2017.7.2報導,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曾因條件艱苦、居民生活赤貧而被稱為「死亡之海」。沙丘吞噬了人們曾居住、放羊的草原。在過去30年里,中國制定了解決這些地區的沙漠化問題的計劃,而且中國人相信隨著乾旱、貧困、缺水成為嚴重問題,這一模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區複製。
隨著兩極地區冰川融化,全球氣溫升高、土壤退化,環境學者稱氣候變化的後果就像「致命舞蹈」。
報導稱,為了找到日益嚴重的沙漠化問題的解決方案,來自不同國家的代表和領導應邀出席本月晚些時候將要召開的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
該論壇的議題之一是討論中國億利集團所做的工作。億利集團通過打造一面「綠牆」拯救了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其免於沙漠化。他們栽種了傳統的中國藥用植物,還修建了一個太陽能中心。
他們選擇的藥用植物為甘草,它可以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茁壯成長。這刺激了改善當地人生活的眾多行業。當地人通過栽種甘草以及將土地租給別人種甘草獲得收入。這些植物還有助於降低沙漠化的速度,並逐漸將沙漠地區變成可耕地。
報導認為,「綠牆」或者說樹木屏障有助於化解沙漠化效應並使土地恢復原狀。
根據聯合國的調研,非洲和亞洲很大一部分地區有沙漠化風險,北美一些地區也一樣。
巴爾比最近在發起「聯合行動倡議」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講話。這是一份關於沙漠化治理、退化土地復原、乾旱效應緩解的倡議。
報導稱,該倡議的目的是讓中國重振古老絲綢之路的宏偉規劃在環境上具有可持續性。「一帶一路」旨在促進從中國、波斯灣、地中海到非洲、亞洲、歐洲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沿線許多國家受到沙漠化和乾旱的影響。
她說英國國防部估計,在今後20年內,沙漠化可導致6000萬非洲人冒險移民。
她相信中國在使人造沙漠恢復健康狀況上的經驗和技能,可使諸如非洲「綠色長城」、「南部非洲再綠化」之類倡議受益匪淺。
非洲牽頭的「綠色長城」項目旨在在全非洲種植8000公里的樹木和植物,以便給非洲人提供食物和工作崗位。
圖博館
我國20年污水治理之路仍任重道遠
我國引入並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針對部分流域嚴重污染的問題,從2007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了“流域限批”。
2000年以後,國家陸續出台了多項水污染防治的專項規劃,如《淮河、海河、遼河、巢湖、滇池、黃河中上游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等等。在這一階段,水污染防治規劃的數量顯著增加,專業化、細化程度不斷提高。
此外,我國水污染防治財政制度、供水價格形成機制、水污染排污權交易等製度也不斷形成和完善。但是,我國七大水系仍存在污染狀況,水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
回應
為何霧霾更嚴重了?水能變好,空氣應該也變好才對?總不能排放水都變成氣體排到空氣了把?
一碼事是一碼事,霧霾是霧霾,水問題是水問題。我國治理污水化了20年時間。霧霾問題不比水污染小,所有事是一步步來的。
噴子張嘴一噴有什麼用,出行能用公共交通嗎?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嗎?能解決低效產能的升級嗎?
我已經人到中年了,以我幾十年的人生經驗來看,現在的所謂霧霾跟我們小時候比,根本不算一回事,那時候大家都燒煤燒柴,綠化也沒辦法和現在比,山上都是梯田,光禿禿的,公路甚至街面都沒有硬化,一過車就灰塵漫天,冬天一下霧,經常是幾米外就看不到人影,而且持續大半天,到傍晚都不消散,在外面玩一天,鼻孔裡都是黑的。可就算這樣,也都覺得再正常不過,從來沒人擔心過什麼霧霾,只知道是大霧天而已,現在之所以會感覺霧霾更嚴重,主要還是媒體和網絡發達,炒作起來後互相強化這種感覺而已。
自古以來,讚美農村:又見炊煙。說到城市:古城一抹煙霞色。七十、八十年代京城的霧霾比現在嚴重得多,一到冬天,燒那種煤球,滿城盡是嗆人的燒煙味、硫磺氣,垃圾中的主要成份是沒燒乾淨的煤灰。實事求是,現在畢竟好多了。北京天然條件擺在這,三面環山,大氣彌散條件差。全國很多地方沒出霧霾,山清水秀,藍天白雲,空氣都是甜的,某些人咋不移居?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6_15_413446.shtml
圖博館
《自然》子刊:過去8年,中國60%湖水更乾淨了
近日,英國《自然》雜誌子刊《地球科學》2017.6.12於在線發表的一篇報告,在過去的2006年至2014年間,60%的中國湖泊的水質量發生了好轉。由天津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挪威奧斯陸水研究所共同發布的報告指出,在2006年至2014年間,該研究團隊對862個湖泊的水質數據進行了跟踪分析,其中60%湖泊的磷含量發生了下降,磷含量中位濃度從80微克/升降至51微克/升,大致降到了可導致富營養化的濃度閾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科學家傑西卡·科曼表示,此次《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分析表明,中國在保護湖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於富營養化現象主要由水中的磷酸鹽等物質導致,因此磷含量的下降標誌著富營養化現象發生可能性的減少,也是判斷湖水整體質量好轉的重要指標之一。磷是植物生長的關鍵營養物,也是工業生產的常見污染物。過量的磷酸鹽等物質進入湖泊、河口等緩流水體時,就會引起藻類及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氧量下降,導致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
報告指出,可能得益於清潔工業和污水處理系統的發展,中國西部,東部和中部的湖泊磷含量有所下降。但是,東北地區的湖泊磷含量有所增加,這可能與人為破壞森林和土壤侵蝕有關。此外,水產養殖和畜牧業可能也是導致水體磷含量上升的污染源之一。
“水十條”發布逾兩年取得成效
2015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通常所說的“水十條”,要求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工業水、再生水及海水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發展環保產業。“水十條”要求,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政府去年發布的“水十條”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I-III類水質斷面佔67.8%(目標為66.5%),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佔8.6%(目標為9.2%),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開展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中,93.4%地表水型水源水質達標,84.6%地下水型水源水質達標。“水十條”的年度目標總體上完成,全國近岸海域總體水質保持基本穩定。
圖博館
好了,這下可以名正言順的申請政治避難留在美國了
此女看來已經鐵心要留在美國了,所以才會如此喪心病狂。通篇看下來,不僅僅謊話連篇,明顯是言不由衷,內心充滿著假洋鬼子教訓中國人的那種高傲,還說什麼吸取教訓,我看是為了政治移民做準備吧。
很多時候,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的。都已經是成年人了,還不知道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是不是太隨心所欲了?
真心不需要,別回來髒了我們的空氣就行了。
說了實話的人都要受攻擊,這太正常了。挺住!
趕緊滾吧,學學人家去國外跪舔才有用啊,死皮賴臉留在中國干嘛
她是你們的代表,又是污染又是言論自由的。在這個國度裡,像你們一樣的公知大V們一邊天天罵邪惡罵土匪喊推翻喊顛覆甚至喊當帶路黨都一點事沒有,卻一個個又自稱“不敢說話”、“怕查水錶”,這精分的被害妄想症+人格分裂能治的好麼?
哎,她小時候,大概是中國20年前,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中國工業還不發達,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霧霾,更別說你所謂從小長大的昆明,斯德哥爾摩心理,你怎麼不說中國的移動支付,中國的高鐵?
楊舒平,家住昆明市拓東路2號附1號一單元5號(昆明公安局宿舍區)
這個猛,這個必須頂上去!
她叫楊舒平,雲南昆明人、家庭住址昆明公安局宿舍區,高級警官家庭
楊舒平在馬大學了五年喜劇和心理,馬大國際生的學費一年3萬2,住宿,生活費加上醫保再加1萬5,五年就是23萬5,加上她曾經在丹麥讀了一兩年,總共差不多花了三十萬美元,她父母是國家幹部,這兩百萬哪裡來的?昆明的網友可以舉報了
估計要舉家外逃,查
讚了,仔細查一查,我估計咱雲南方面肯定會徹查了!
網友的追打也太厲害了吧,不過還真的暴露出我們在環境保護以及人才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其實雲南的生態環境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滇池周圍還有大大小小的污染企業違規生產違規排放污水和廢氣.
看不見昆明環保業做出的努力不是傻就是別有用心
只能怪姑娘生錯地兒了,你要說你是北京人,妥妥的沒問題
北京也沒有時刻需要戴5個出門的,前段時間沙塵爆過後,我同事出差北京,他說北京非常好,空氣清新,也不像我們這裡那裡濕,前陽光的時候那是碧空如洗,他說就是霧霾和沙塵天氣不好,其他時間都挺不錯的
圖博館
留學生批中國空氣差 當局:昆明空氣香甜2017.05.23
中國大陸一名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留學的女學生楊舒平(Shuping Yang),今年受邀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時,竟讚揚「美國空氣是甜的」,反而批評中國空氣品質惡劣引發爭議,她的背景被起底來自昆明,更引起中國大陸網友憤慨,認為昆明空氣分明就很好,當局也發文霸氣回應,這個鍋我們不背!昆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空氣新鮮而香甜。
楊舒平在演講中表示,因為新鮮的空氣。她回憶5年前從飛機下來,準備好5個口罩,但是當他第一次呼吸美國的空氣時,她拿掉口罩,因為美國的空氣太新鮮、太甜美,近乎奢侈,令她震撼。
據了解,楊舒平原籍雲南昆明,高中於昆明一中就讀,後赴馬里蘭大學主修心理學及戲劇。曝光後,中國網友群氣憤慨,認為她明明住在空氣良好的昆明為何還要睜眼說瞎話,只是為了抱美國大腿。
昆明當局也緊急發文回應,針對楊舒平及網友對昆明空氣質量的質疑,「這個鍋我們不背!昆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截至5月8日,今年昆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100%。昆明的空氣新鮮而香甜,如果大家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就能感受到昆明四季鮮花開不敗的自然芬芳!」
而楊舒平稍後更在微博道歉,表示深愛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完全沒有對國家及家鄉的否定或貶低之意,深表歉意,並衷心希望大家給予諒解。
回應
她說五年前從大陸初到達拉斯機場就為甜蜜的機場空氣所震憾, 達拉斯機場本人進出多次, 事實恰恰相反! 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有很多是無法彎道超車的. 四十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 洛山磯的空氣只比台灣好些. 經過各種方式的改善, 今夭有非常顯著的進步. 大陸尚在開發中, 空氣自然不會好. 僅管美國言論自由, 馬里蘭大學日前一位白人優生感的學生槍殺了一位黑人學生. 所以, 自由並不一定保障安全的.
每年的畢業典禮都是會有一個主題的。這個主題可能是校長或者教授們集體定的,可能是學校根據當下的形勢討論出來的一個應景的話題,也可能和邀請的嘉賓的身份相關
天真的孩子,too young, too naive~~ 可憐的孩子,被人當槍使了~~
趕快多呼吸兩口吧,以後可能你也難呼吸到了。不知道嗎?川普要恢復美國的傳統工業。
呵呵噠,請在美國繼續呼吸甜美的空氣,不要回來了。
圖博館
崔永元果然賣食品了開網店還一度想賣“非轉基因”小米2017-05-18澎湃新聞
前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圍繞轉基因食品打了多年口水戰後,終於開網店售賣非轉基因食品了。但是這個號稱賣非轉基因產品的網店上卻另有蹊蹺。
近日,一個名叫“璞谷塘商城”的網站上線,該網站的運營商是“璞谷塘崔永元食品文化交流俱樂部有限公司”(下稱璞谷塘俱樂部),崔永元為該公司的監事長。
據澎湃新聞5月18日報導,瀏覽網站後發現,在試運營階段璞谷塘商城暫不支持購買,已上線的商品種類並不多,主要涉及進口的牛排、橄欖油等,以及自營的大米、黃豆等。其中,崔永元此前提到的要為會員提供的非轉基因商品赫然在列,比如非轉基因大豆、非轉基因大豆油。值得注意的是,5月17日上午記者在該網站瀏覽時看到所謂的“非轉基因小米”也在列,但截至澎湃新聞發稿時,產品名已為“小米”,“非轉基因”四個字已被去掉。同時,對該款小米的描述,也從“甄選非轉基因優質種子”改為“甄選優質種子”。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澎湃新聞稱,據其了解,目前在研究層面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中只涉及棉花、玉米、大豆、小麥、水稻這五大作物,並不涉及小米。因需求並不迫切,國外的研究也極少涉及小米。
黃大昉稱,有些商家為了擴大自己產品的銷售,利用老百姓的心理,過度宣傳本就無轉基因產品是非轉基因的,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記者此前也注意到,目前並無轉基因葵花籽,但某品牌也在大力宣傳其非轉基因葵花籽油。
除了在沒有轉基因小米的前提下,曾標榜賣“非轉基因的”小米,這個“璞谷塘商城”還有另一些問題。
據“專注於食品業獨家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公共食談”(微信號:ggst01)16日消息,這個商城目前在賣的東西很少,截止到5月16號才有15種商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進口的牛排、橄欖油、蜂蜜、礦泉水,剩下的就是自營的大米、黃豆、黑豆、豬肉、雞肉、醬油。報導稱,“即使很少的自營商品,也夠有心人看出端倪了。”
回應
嘴上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這貨當時吵吵鬧鬧的反對轉基因,現在看來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意鋪路嘛~在央視積攢的人氣和影響力也是為人民幣開路的吧?
我還以為他瘋了呢,人家比誰都精明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7_05_18_408904.shtml
圖博館
第三章:全球霸權興起對歐亞大陸秩序的塑造 82
第一節:腹地巨變后的霸權東進 83
一、北約東擴 83
二、大中亞 86
三、中東 89
第二節:構築亞太的霸權基石 91
一、美國的貢獻與兩難 92
二、脆弱的基礎 94
三、熱點爭端的結局接近明朗 97
四、危機中的機遇 98
第四章:霸權爭奪與超越的歷史及其啟示 102
第一節:鯊魚與猛虎----英德爭霸 102
一、英國的遲鈍 102
二、德國盲動的必然 103
三、脆弱的均勢根基 104
四、英德同盟的失敗 105
五、海軍競賽 105
六、為什麼英德走向對抗? 106
均勢體系天然的脆弱性 106
處理國際戰略格局與自身利益之間的差異 107
盲動的民族主義和守舊的霸權思想 108
第二節:智慧與忍耐的完美結合----英美權力轉移 108
一、從提出門戶開放至終結英日同盟 109
二、從巴黎和會到道威斯計划 110
三、從經濟危機的爆發至主導西歐 111
四、為什麼英美權力能夠和平轉移? 111
五、美國對英國全球霸權的超越 115
霸權的通用原則 116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超越了單純的現實主義 118
在離岸制衡與選擇性干預之間的平衡 119
維護國際體系就是維護霸權地位 120
霸權地位上的重塑軍隊 121
第三節:霸權的成敗和均勢的是非 123
第五章:中國的當代啟示 129
第一節:中國未來如何運用地緣政治原理 129
一、地理對國家戰略(命運)影響 130
二、全球化的地緣政治形勢仍然取決於未來的歐亞大陸 130
俄羅斯仍然舉足輕重 131
海陸一體趨勢明顯的東歐 132
假象叢生的中東 133
三、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的新因素: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緣文化 133
第二節:中國必須重新審視海權與陸權的關系 135
一、透過海權戰勝陸權的表象 135
二、海權道德感背后的膽怯 136
三、瀕海大國的困境 137
第三節:中國在歐亞秩序的角色定位 138
一、歐亞秩序的現狀 138
二、中國的利益在於准確地進行角色定位 140
三、抓住未來的地緣政治敏感點 141
全球地緣政治的新制高點:北極 141
日益重要的戰略支點:中東 142
易被忽視的隱患:朝鮮 143
外部安全的根基:中亞 146
圖博館
第三節:歷史上首次全球霸權的爭奪對歐洲的沖擊 39
一、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地緣政治斗爭的遺產 40
雅爾塔體系與全球秩序的基礎 40
馬歇爾計划與西歐一體化 42
德國分裂與歐洲的分裂 43
二、誤解反而消融了敵意----遏制戰略成與敗 45
意識形態對立形成的誤解 46
互相拆台的意外收獲 47
緩和后的崛起 48
三、超越歷史的偉大代價和歐洲的巨變 48
結局之前的僵局 49
偉人的消失 50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磨合 51
人權外交 51
第二章:西方霸權對亞太秩序的沖擊 53
第一節:封貢體系的崩塌 53
一、中國的衰落 53
市場的開放和利益的一體 54
海防還是塞防 55
海權的沒落 56
二、日本的崛起 57
甲午戰爭 58
英日同盟 58
日俄戰爭的勝敗之變 61
稱霸遠東時的的騎虎難下 61
三、門戶開放 63
初期失利 63
金元外交 64
最終成功 65
第二節:秩序重塑的混亂 66
一、海權:由混亂走向統一 67
美日相爭 67
美國主導 68
二、陸權:結局未定的爭奪 70
蘇聯和日本 70
新中國的出現 71
中蘇分裂 73
三、意識形態的曇花一現 74
朝鮮戰爭:意識形態斗爭的高潮 74
越南戰爭:地緣政治斗爭的序幕 76
中美蘇大三角----回歸現實主義 77
四、新型海權與陸權的歷史延續 79
圖博館
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和地區秩序的終結
作者: 竇國慶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有關國際關系學的學術著作。全書緊密結合歷史與現實,以宏觀的視角,探討了當今國際秩序的由來、發展及走向。作者在書中對全球秩序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深度的剖析與梳理,指出了霸權、均勢和地區秩序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為讀者了解全球秩序「如何而來,又如何而去」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竇國慶,男,1975年出生,博士,現任職於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戰略規划局。2005年1月至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學會(學會主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章泌生)會員,研究新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工作綱要》、新版《聯合作戰綱要》、新版《聯合戰役指揮綱要》。2010年5月至201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咨詢小組成員(組長:劉亞洲),對周邊戰略、國家安全、新軍事戰略方針、軍隊新型戰略領導改革四個問題進行研究。2011年1月至7月,參加國防大學中外軍官戰略理論交流班,與北約、上海合作經組織等有關國家的高級軍官進行戰略理論交流。出版著作:《大國突圍》、《大國轉型》等圖書。
目錄
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和地區秩序的終結 7
前言一:世界秩序的邏輯----爭奪霸權與追求均勢 7
前言二:戰略智慧的焦點----時代變革與大國變革 8
第一章:海上霸權的興起對歐洲秩序的沖擊 10
第一節:英國的海上霸權與歐洲大陸由大一統向均勢的演變 10
一、霸權初創:埋下均勢的隱患 11
抑強助弱與終結兩強爭霸 12
路易十四的過度野心與英國的機遇 13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勝利后的隱患 13
二、七年戰爭:勝利中的失敗 15
培養了更加強大的潛在敵人---普魯士 15
維護均勢難度增大 17
霸權體系中被掩蓋的脆弱 18
三、霸權的頂峰----拿破侖戰爭 19
均勢之上的海上霸權 20
戰勝拿破侖和「幫助」拿破侖----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21
歐洲大陸世仇的激化與更加復雜的秩序 21
四、歐洲協調 22
不可逆轉的英法新型關系 23
神聖同盟導致的尷尬 24
霸權困境的出現 24
第二節:美國霸權的崛起對歐洲地區秩序的影響 27
一、孤立和中立 27
孤立主義的外衣---門羅主義 28
隱形的影響 29
中立地位的「滑落」 30
中立終結 31
二、構建新世界的初步受挫 31
遠見卓識的悲涼 32
回歸孤立主義后的是與非 33
意識形態狹窄造成幼稚的地緣政治思維 34
三、進入歐洲 35
歐洲第一 35
美英特殊關系 37
超越歷史與延續歷史的綜合體----北約 38
圖博館
現代性精神錯亂2016-05-02
讀政論時評書籍常常會充滿矛盾感,對本書亦復如是。從著書水平而言,本書算不上特別上乘之作;但在今天外部學者泛自由派的觀點中卻也稱的上旗幟鮮明的反其道而行之,簡直可以直接進入黨校參考書籍。
有時會感覺,TG太厲害,找了個台灣大學者來洗地,而且還洗的有理有據有節,朱先生是被蒙蔽了還是收買了,還是他也是一枚隱藏海外的地下黨員?
有時又會覺得,書中的論述雖然有不少例證上的selection bias,但不少地方也算講的客觀而有見地,莫非是我們這些刁民平日里患了迫害妄想症才逼逼叨叨,而朱先生才是和偉大領袖們站在一起高屋建瓴的那個?
這種矛盾不僅體現在周遭不同政治立場朋友的激烈爭論中,甚至我自己閱讀時也經常有左手打右臉的精神錯亂:
當覺得書中關於中國再崛起的論述確實有理時,看看周遭,卻也有相當多的同胞真實的處在修羅場中;當覺得書中所述無非是“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的美好妄想時,掩捲而思,大國之路卻又並非完全是虛妄的狂歡。
愚以為其中缺失的環節,可能是國內知識分子溫和派和漸進派的聲音無法被聽見,導致整個社會處於二元論的激烈觀點對抗中不能自拔,全社會充滿戾氣。
或者,是顯性制度不健全加上隱性倫理的缺位不能很好的調節社會心理,導致了我們對於自身與國家關係認知的失調。左非真左,右非實右。
更或者,國家從來也不等於全體民眾的總和,朱先生從各個角度論述大國崛起之宏觀邏輯時,卻也迴避了從微觀角度對個體的觀照。而這是我們普通人和政治家、政客、政治學者的不同:我們微不足道到無法真正的看到大局,但我們能感受到發生在如你我平凡人身上的切膚之痛。這興許是一種現代性的認知失調。
還好,朱先生書中描述的未來最遲在2060年就都能看到,究竟歷史如何分曉,我們這一代人還有足夠長的壽命去見證。
圖博館
6. 「習李」團隊開始啟動新的全球經濟大戰略,其經濟戰略有四個主軸。
7. 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會與西方推行的普世價值分庭抗禮。
8. 中國的王道思想可以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秩序的重組提供一套新的指導思維,因為王道思想正好可濟西方核心理念之窮。
9. 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最激烈的社會衝突,就是少數阻擋「協力共有」模式的人與眾多迎立新典範的人之間的鬥爭。
10. 如果中國政治體制可以持續在維護國家機構的相對獨立性與公共利益導向、引導社會追求更符合集體長期利益的公共政策選擇、調節社會群體與世代利益衝突、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經濟社會權利以及社會流動的開放性等等這些核心領域展現其突出的績效,絕對有資格與西方代議民主體制在全球意識形態領域一爭高下。
各方推薦
在細讀了朱院士的大著之後,我豈止是感動而已。他的若干突破流俗之見的膽識,直逼問題核心的洞見,通達貫穿的剖解,以及從中所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正義情操,更使我不能不在心頭感到震撼!我的震撼,使我進一步察覺到朱院士的整體構思,在空間上,既著重「致廣大」,也求取「盡精微」。在時間上,則能放眼三百年來的中西歷史,縱觀所激盪的波濤及發展的方向。「致廣大」是一種「宏觀」,而「盡精微」是所謂的「微觀」,朱院士先將兩者聚集在社會及價值體系的結構中,再巧妙地融入三百年來的歷史波瀾,從而得在歷史的高處,巨細靡遺地觀察政治、經濟、社會及思想等各種因素在互動間對人類發展所形成的動力。我在細讀的過程中,時而滿眼湧現不盡歷史浪潮的湍急,也時而充耳聽到兩岸啼不住的猿聲,但也有一種柳暗花明,輕舟已過,而前村在望的驚喜與感喟。——胡佛(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
這本近年難得一見的精采大作,從大歷史的高度,對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制高點進行了反思。在我看來,朱雲漢用深刻的觀察、千鈞的批判、開闊的思維,不僅為全球的格局做出了大膽的預言,更為台灣的未來提出了殷殷的告誡。——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圖博館
序
我在一九九0年的十一月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我的祖籍在浙江,成長在台灣,大陸對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當年我正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擔任客座副教授,所以我和內人是從紐約出發,在東京轉機,經過十八個小時的空中旅途,才抵達北京首都機場。來接場接我們的北京朋友剛從部隊退伍,臨時借來一部軍用吉普作為代步工具。
我勉強壓抑着激昂情緒,懷着充滿着好奇的心情,在舉目蕭瑟草木、行人車輛稀落、斜陽灑落大地的濃濃秋意烘托下,沿着像是一條鄉間小路的「老機場路」顛頗進城,撲面而來的只有馬路旁兩排筆直的白楊木。
當年這一幕,雖然已相隔四分之一個世紀,如今仍歷歷在目。
這次破冰之旅,在我腦海中留下的烙印永難磨滅,也對我日后的學術研究方向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這二十五年來,神州大地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是一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帶給世界的是歷史坐標開始翻轉。中國的發展經驗打破了所有人類社會的歷史紀錄,顛覆了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的各種解釋模式與理論預期。
《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 2015-11-12壹讀
本書觀點
1. 當前是一個「巨變的時代」,過去大家所熟知、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已一去不返;而中國大陸的興起以及中國發展模式的出現,對於世界而言,是一場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
2. 中國發展模式得力於三個特殊條件:第一是特殊的政治體制,第二是充分發揮「大」的優勢,第三是在全球化時代發揮了「後發優勢」。
3. 中國的興起帶動全球秩序重組,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選擇性接受西方的遊戲規則,也帶動非西方國家的崛起,特別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啟動「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戰略後,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
4. 中國長期維持一黨執政體制,不可能沒有它的文化背景。這個體制實質上建立在滿足「民享」,而不是「民治」。它的政權基礎是很抽象的,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叫「民心」,而不是選票。
5. 東亞社會精英的思維必須趕緊調整,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國與西歐,不能只有「海洋視野」而沒有「大陸視野」。
圖博館
第三篇 美國霸權的衰落
美國單極體系的式微
美元霸權地位搖搖欲墜
軟實力大幅消退
帝國過度擴張
為何普京敢放手一搏
美國對伊拉克始亂終棄
無止盡的戰爭錢坑
奧巴馬與林肯:重振美國領導威信
中國拒絕美國推銷「兩國集團」
美國的沉痾:醫療體系改革
改革契機曇花一現
美國政治的四月寒流
「大到不能倒」的后果
美國政治的永遠贏家
多邊貿易談判已成雞肋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熔接
做好「腳踏兩條船」的准備
第四篇 中國發展模式石破天驚
中國興起的歷史意涵
描繪中國未來的世界角色
全球性都市雲集中國
如何理解中國的興起
三個特殊優勢條件
上海與孟買的對照
充分發揮大的優勢
全球化時代后來居上
二十一世紀工業大國
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體制
黃奇帆與重慶經驗
善用內陸優勢,打造全球計算機重鎮
世界上*復雜的人力資源管理
探索中共執政基礎
與西方代議民主維持健康競爭關系
解讀中國要有大歷史觀
三百年未有之變局
中印撐起半邊天
非洲出現翻天覆地變化
拉丁美洲重新認識中國
絲路經濟帶蓄勢待發
台港要腦袋急轉彎
大國崛起翻天覆地
新常態下的中國全球經濟戰略
習近平的甲午驚奇
亞投行撼動美國金融霸權
中國模式撼動西方的話語權
第五篇 中國帶動二十一世紀全球秩序重組
「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
沒有西方的世界?
金磚五國打破壟斷局勢
「德里宣言」撼動現存世界秩序
非西方國家面臨的抉擇
透視西方世界秩序
回溯現存秩序的思想源頭
王道思想可濟西方之窮
深化「南南」合作的巨大歷史機遇
改造全球化游戲規則
分享經濟轉化資本主義
多元現代性框架的確立
把握改造全球秩序的契機
第六篇 重溫歷史、鑒往知來
世博會見證中國百年滄桑
民國締造與亞洲再興
解放殖民地,否決帝國主義
辛亥革命的政治奇跡
回首一戰百年滄桑
被遺忘的末世預言家
悼念一位二十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
重新點亮一盞明燈
圖博館
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
作者: 朱雲漢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內容簡介
本書將中國的發展經驗及其影響放置在最寬廣的歷史坐標與理論視野中作者在梳理過去三百年世界史的演進脈絡,深入觀察西方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構成與運作機制,批判性透視全球政治經濟舊秩序的真實本質與宰制機制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中國興起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意涵這個大問題。
作者提出,與中國崛起相關聯,當前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數百年難遇的「巨變時代」,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即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式微;「第三波民主」的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的末落和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
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鮮活的事實探析了中國道路、中國體制的特色和優越性,比如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共存的所有制結構,中共的自我修正與回應社會需求的能力,中共獨特的人才選拔、競爭、淘汰機制,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等。
朱雲漢,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是台灣最具國際聲望的政治學者之一。於2012年7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系1949年以來政治學門的第二位院士,另一位是胡佛院士。197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1979年獲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系、民主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其研究成果具有廣泛影響。2015年6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目前還擔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咨詢委員,新加坡教育部社會科學審議委員,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學術審議委員會政治學門召集人。
目錄
第一篇 序曲: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
第二篇 反思市場與民主
新千禧年的迷惘
美國民主退化的始作俑者:新保守主義革命
資本集中加速貧富差距擴大
美國富豪政治的真相
利益集團與游說者占據民主殿堂
難以跨越的社會階級鴻溝
民主體制失靈的后果
被「反恐」綁架的「民主」
劣質民主散播全球
金融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災難
全球民主化退潮
菲律賓的民主就像一場戲
國家建設比民主建設*關鍵
合法性基礎天生脆弱
民主成為空殼
西方代議民主成為反思對象
資本主義對人類的威脅
為何自由民主理想很難落實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大詰問
被遺忘的歷史教訓
圖博館
這種生產關係具體叫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都不重要,那隻是一個名稱,重要的是這種生產關係必將逐步產生。自從蘇聯解體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社會主義的名詞、概念、知識、論斷等等彷彿都過時了,沒人相信了,成為假話甚至笑話了。這其實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海天君在前面說過:“哲學規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前進都是有曲折反复的”,誰能證明蘇聯的實踐就一定是正確的方向呢?當生產力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強加的生產關係一定會被生產力選擇、打擊、淘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海天君認為就是一個不斷根據中國社會實踐調整的生產關係的具體體現。它不斷根據國情民意和生產力發展程度調整自身結構,以適應、促進生產力。這是中國共產黨最巧妙之處,最偉大之處。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已經僵化得基本不具有調整、改進的功能了,被淘汰是歷史必然,只是時間的事兒了。喬良將軍自然也想到這些,也許他採用“技術”等新鮮點兒名詞是因為更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直接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恐怕很多人就看不進去這本書了。
書後附錄的一篇對話、兩篇訪談佔整本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內容尤為精彩,這裡不再一一贅述。整本書文字流暢、通俗易懂,印刷精美、排版整潔、字體大氣,非常超值。特別是整本書讀下來海天君只發現一個錯字和一個漏字,這在現在的書裡極為少見,真是良心書啊。
我從瑪雅的高端訪談裡看了喬良將軍的觀點後,甚為折服,以後不斷追文。當《帝國之弧》出版後,我立即網購了一本簽名書。捧書在手,一口氣讀完。看完第二遍後,略有所感,提筆簡單整理書中觀點,附帶抒發自己一點感想,遂成此文,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略有幫助。
喬良簡介: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將。我國前沿軍事理論家、著名軍旅作家,空軍專家委員會委員,火箭軍軍事理論諮詢專家組成員,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1999年,他與王湘穗合著的軍事理論著作《超限戰》出版,該書由於準確預言了“9•11”事件的發生,在美國及西方引起震動。被美國西點軍校和美國海軍學院分別列為學員必讀書目和正式教材,更被意大利陸軍總監米尼上將稱為當代軍事名著。近年該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已被美軍寫入最新作戰條令。
圖博館
展望未來,美國衰落是必然的,因為美國採用的輸出美元從全球獲利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不解決根本問題,靠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隻能是用腳廯藥水治療心髒病,無濟於事。何時衰落?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信號,是一個分水嶺,美國目前已經越過拋物線的頂端。
第七部分,當美國自己擊倒自己時,中國該怎麼做?美國為什麼會自己擊倒自己?首先美國過度依賴美元從全球獲利的方式,推動資本主義走向最高級——金融資本主義,並且已經漸漸把能量耗幹,紅利吃盡。這裡具體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美國通過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已經抵達新社會形態演化的臨界點。金融創新使它主動放棄實物生產,用高槓桿的虛擬資本主義牟利,這種虛擬方式耗盡了資本主義的氣血。科技創新使它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目前已經在全球普及,它的本質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這將催生世界各國多極化趨勢,從而消解美國一超獨霸的局面。互聯網和物聯網將使帝國霸權消失,誰能順應趨勢塑造新文明社會形態,誰將最後勝出!中國需要在新的生產方式的驅動下,形成新的交易模式,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被世人認同的信用關係和信用體系,創立代表新文明社會形態的元理論、元價值。
第七部分是整本書的結論,在自序中喬良將軍也做了闡述:美國將衰落,由於互聯網、物聯網的特性,帝國將成為過時的話題,美國衰落之後再無帝國。這一切的原因或規律是技術的進步,技術創造歷史,技術改變歷史,技術重塑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海天君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判斷,認為是一個真理。我作為一個學歷、知識都不高的普通人來說,海天君還有一個想法,喬良將軍的判斷使我想起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概念。技術,就是生產力的主要內容。鄧公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也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關於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和新文明社會形態,我認為包含在生產關係的概念中。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生產力發展到現在,已經顯現出要促進生產方式改變的趨勢了,包含新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和新文明社會形態的新的生產關係將逐步產生。
圖博館
第四部分,美國用軍事霸權支撐美元霸權。1、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惡化產油區環境,推高石油價格,從而擴大全球的美元需求。同時打掉宣布用歐元結算石油的薩達姆政府,以確保美元霸權。2、發動科索沃戰爭是惡化歐洲投資環境,把資本趕往美國,把新產生的歐元打成弱勢貨幣。當時約有2000多億美元熱錢去了美國,另外2000億熱錢去了香港,估計應該想藉香港進入中國內地。此時“恰巧”出現了美國“誤炸”中國大使館事件,香港熱錢一窩蜂到了美國。3、發動阿富汗反恐戰爭是為了打回全球資本對美國的信心。911後大量資本出走美國,美國急需發動戰爭顯示美國強大能力,增強世界對美國的信心。美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是為了用戰爭快變量控制資本流向。
第五部分,金融戰和陰謀論。這兩個名詞不是專業術語,很多專家不承認,但相信多數讀者是承認的,因為這是事實存在。首先華爾街用美元綁架了美國和美國政府,美國又用美元綁架了全世界。什麼叫綁架?你不能、無法看到他衰落、崩潰,因為你和他拴在一條繩子上。比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國政府被迫救市充冤大頭讓華爾街勒索。美國通過美元綁架全球,用軍事霸權支撐美元霸權,再用美元霸權對全球進行金融殖民,通過金融戰來“剪羊毛”,通過金融戰來擊潰對手,這裡面有一系列的手段。比如現在降低石油價格就是為了打擊俄羅斯經濟。這個秘密多年來在美國無人敢提、諱莫如深。這就是金融陰謀,但被某些勢力把陰謀論污名化,所以說陰謀論本身就是陰謀。中國絕不能成為金融殖民下的犧牲品,要築牢防備美國金融戰手段的籬笆,要防備被漢奸和庸吏誤國,不能讓美國剪了中國的“羊毛”。
第六部分,美國寄希望亞太再平衡戰略能避免頹勢。美國搞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目的是繼續佔據亞太地區龍頭老大位置,遏制中國發展。主要策略是“製造麻煩,控制危機”,希望中國屈服。手段是政治(搞亂半島、中日、中國東盟之間關係等)、經濟(TPP等)、軍事(空海一體戰等)一起上。美國搞亞太再平衡從而遏制中國的最終目的,依然是為了美元霸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對亞太地區經濟的持續帶動作用,中國在逐漸整合亞太經濟,也許,“亞元”將很快出世,這是美國絕不能允許的。
圖博館
《帝國之弧》——對美國未來最科學(?)的預測2016-07-06
國防大學少將喬良的新書《帝國之弧——拋物線兩端的美國與中國》作了一個大膽但並不駭人的預測:美國將繼續沿著拋物線的弧度逐漸衰落,而中國,目前正站在拋物線的另一端。
一直以來,預測美國將要衰落的文章也成千上萬,比中國崩潰論也少不了多少,所以美國將衰落的預測實在不算駭人。但是哲學規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前進都是有曲折反复的,僅僅憑著某國幾年或十幾年的發展數據來判斷,沒有基於科學的分析來預測某國的衰落、崩潰,都是譁眾取寵。
整本書正文分為七個部分,另外附錄一篇對話和兩篇訪談。正文條理清晰、目錄明確,以至於根本不用做思維導圖。附錄是在正文之上結合國際國內熱點所做的引申、外延和解讀。在此簡要敘述一下正文內容,或者說思維路線。
第一部分,從資本的角度看老歐洲的沒落和美國的崛起。兩次世界大戰,從資產和融資能力來看,戰爭一開始就已經預示出勝負結局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18世紀90年代初經濟總量就已經超越英國了,但經過半個多世紀,還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推動,到二戰結束美國才總體超越英國成為世界老大。由此來看,中國需要走的路還遠得很。
第二部分,敘說美元的歷史邏輯和規律。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需要信用的,一開始美元和黃金掛鉤,但隨著美元使用量增大外流等因素美國黃金難以為繼,於是美國通過軍事霸權支撐改為美元和石油掛鉤。由此,美國可以無限制的通過綠紙來換取世界財富。為確保美國在全球食物鏈頂端位置,美國推行經濟全球化,擴大世界對美元需求。
第三部分,揭示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即“過山車”和“剪羊”毛原理。美國先是向世界特別是某些地區注入美元,推動經濟如登上“過山車”一樣快速繁榮。然後美國縮緊美元流動,通過金融手段吸引美元回流進入金融市場支撐美國經濟繁榮。而某些地區則因資金斷流陷入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停滯下滑。最後美國拿通過金融市場賺的錢再到某些地區購買已經跌到地板價的優質資產,名曰“剪羊毛”。最典型的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拉美金融危機和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現在美國正想方設法促使美元回流支撐美國繁榮,以伺機“剪羊毛”。無奈2008年金融海嘯和中國對資本的吸引力的因素,美國難以完成這次“剪羊毛”的美夢。
圖博館
號外!美國科學家說,他們找到了中國霧霾惡化的真正原因!
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017.3.15發表佐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報告稱,2013年1月,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東部持續近一個月的空氣污染與2012年秋季北極海冰融化有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16日稱,中國近年來一直深受空氣污染困擾,但2013年1月的霧霾持續時間之長更為引人注意。當時中國74座大城市中,70%的城市空氣中PM2.5含量超標。
報導稱,科學家對這一現象迷惑不解,因為當時中國政府已採取措施限制了空氣污染主要來源——火力發電站的碳排放。該校研究小組觀察了過去35年的空氣流通條件,發現2013年的現象前所未有:2012年北極海冰的創紀錄融化及西伯利亞地區的創紀錄大雪,干擾了冬季季風的循環模式,令華東平原空氣流動幾近停滯,這才是引起霧霾的關鍵。研究人員無法判斷哪個因素的影響更大,但他們認為兩種因素共同導致了霧霾的惡化。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類似情況再次出現。
報告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很可能讓北極海冰繼續融化,進一步為中國東部的霧霾天創造條件。這可能影響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研究人員稱,若非中國政府做了大量的減排工作,過去幾年長期霧霾這種“空氣末日”現象可能出現得更加頻繁。(徐珍珍)
回應
他們自已國家有許多問題都找不到原因,天天來找別的國家的原因。
美媒應該多多關注下它的民主盟友印度的霧霾畢竟哪比中國還要厲害。
這老美長能耐了,也學會溜鬚拍馬說人話了。
相關新聞
美媒:在淨化空氣方面中國比同時期的美國進步更快
衛報:全球空氣最差20城市印度佔10個中國占4個
英媒:印度空氣污染將超中國,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國家
去年全球升溫1.3度 逼近氣候協定上限 2017-01-07聯合報
美若撤出「巴黎氣候協定」 中國將當「老大」
中國回應特朗普:氣候變化不是中國製造的騙局
全球氣候協議 川普再澆冷水
金融時報:中國將引領全球化
圖博館
回應
我覺得環保部不僅僅需要闢謠,還要找出霧霾的成因和控制管理手段,否則環保部,你有存在的必要嗎?
科學規律需要時間去發現和試驗,在鍵盤黨發牢騷的時候,別人不僅在努力工作,還要花時間闢謠。環保積弱已久,你這種說法不負責任,沒有邏輯
為什麼華東地區的空氣還不錯,華北的空氣那麼差?
北方城市供暖
難道以前沒霧?以前污染厲害的時候都屁事沒有,現在就玻璃心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2_21_385451.shtml
美媒:在淨化空氣方面中國比同時期的美國進步更快
彭博社2016.12.20報導,原題:中國如何在淨化空氣方面擊敗美國 隨著中國北方多地陷入空氣污染危機,觀察人士想知道,中國何時會在這個問題上取得重大進步。但也有好消息——在淨化空氣方面,中國可能快於歷史上處於相似發展階段的美國。
經濟學家們提出的衡量標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顯示,社會從窮到富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污染,但富到某種程度後,就會治理環境,污染隨之下降。富裕民眾不喜歡呼吸污濁空氣,會為了更好的環境而犧牲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長。環境改善的拐點大都出現在人均年收入達1.7萬至1.8萬美元的時候。據估計,目前中國人均年收入逾1.4萬美元,這意味著距離開始淨化空氣已為時不遠。
事實上,空氣質量在中國已上升為重大問題。政府應對污染的措施包括關停工廠、限制汽車等。其行事比以前更迅速,且總體上污染數據得到改善,決策方透明度也提高了。而美國最初開始改善空氣污染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美國人年均收入約2.8萬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在控制空氣污染問題上落後別國。
中國進步會更快。中國人嫻於基礎設施,這增添了樂觀理由,因為治理污染有賴於把工業生產搬離大城市,以及快速升級替代能源等。此外,相比美國,中國更有可能解決碳排放問題,因為此類解決方案可連同日常生活和城市能見度的具體改善,一股腦兒推給民眾,得到他們的信任。而美國缺少說服民眾的相同選項。
儘管中國尚未證明自己是污染鬥士,但其(空氣改善)可能大大提前。放眼歷史可見,我們美國人才是慢吞吞的那個。(作者泰勒•考恩,喬恆譯)
圖博館
但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還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紮實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就要更加努力。我們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污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減排,重污染天氣就會越來越少,環境空氣質量就會越來越好。
誤讀六:“煤改氣”加劇了北京霧霾污染?有人認為“煤改氣”會造成北京地區“豐富水汽”主要來源,是加劇灰霾空氣的“幫兇”;還有人認為霧霾的主要成份是PM2.5,並且“煤改氣”氮氧化物濃度不會明顯下降,顆粒物污染依然會很嚴重。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自發研究員:按照我國當前的天然氣消耗量計算,每年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氣態水在3億噸左右,假如全部轉化成液態水(但實際上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液態水),平攤在全國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估算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液態水的厚度連0.1毫米/年都不到,僅佔大氣中可降水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所以說,“煤改氣”不會顯著增加北京市大氣中的濕度,不是北京地區“豐富水汽”主要來源。
南開大學馮銀廠教授解答:無論是燃煤、燃氣還是燃油,都會排放氮氧化物。“煤改氣”是否會導致氮氧化物的升高,主要取決於改氣之前煤炭的燃燒方式和煤炭品質、改氣之後採取的燃燒技術等因素。如果採用了低氮燃燒技術,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會降低。我國脫硝比脫硫的起步晚,近年來大氣環境中的氮氧化物濃度下降並不像二氧化硫那麼顯著。氮氧化物濃度的增加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但這是可控的。而且污染成因和機理非常複雜,不能因為氮氧化物濃度沒有明顯下降,顆粒物污染依然嚴重,就說是煤改氣造成的,這是不科學的。
誤讀七:治理空氣污染為什麼只拿機動車開刀?
北京工業大學程水源教授:根據北京市大氣PM2.5污染源解析結果,在PM2.5的本地污染源貢獻中,機動車排放佔比為31.1%,燃煤佔22.4%,工業生產佔18.1%,揚塵佔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佔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點控制機動車污染是十分必要的。但控制機動車排放僅僅是治理空氣污染的一個環節,北京市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還實施了很多其它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壓減燃煤、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污”企業的淘汰治理、建築施工揚塵管控等。
圖博館
誤讀四:“京津冀空氣治理停滯不前”,“2016年下半年以來,北京PM2.5濃度改善停滯了”,“現在什麼招都使了,仍然要出現嚴重污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針對大氣PM2.5污染治理,在多個方面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1)統籌區域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2)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3)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有效控制移動源排放;4)加強揚塵控制,深化面源污染管理;5)創新區域管理機制,提升聯防聯控管理能力等。
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PM2.5年均濃度為85.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2015年PM2.5年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6.2%。截止到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7微克/立方米下降9.1%。監測數據分析結果,反映了京津冀區域大氣PM2.5濃度在逐年下降。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於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
然而,入冬以後重污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污”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采暖期間的污染物排放強度也降下來。
誤讀五:抗霾主要靠風?
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污染的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污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於高位,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還很艱鉅。目前京津冀區域的污染治理處於第二階段,即污染的發生髮展受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顯著,比如風速、濕度、邊界層高度等這些氣象條件的影響。特別是在冬季采暖期間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更加突出,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圖博館
誤讀二:霧霾加重賴風電?內蒙風力發電場和三北防護林使北方風力衰減,這導致了京津冀霧霾嚴重,霧霾無法被吹散。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認為,發展風電對局地風速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的範圍非常有限。丹麥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對下游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範圍的地面風速有明顯影響,但超過100公里之外,影響可忽略不計。以北京為例,北京距離內蒙古400多公里,距離張家口約200公里。所以內蒙古和張家口地區的風電不會對北京地區風速產生顯著影響。
防護林帶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沙地、保持水土、減緩風蝕、降低揚沙。它對風場的作用主要是大氣邊界層以下的近地層影響。而能驅散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的是大範圍冷空氣來襲或降水“濕清除”效應。冷空氣影響範圍垂直方向遠遠超過邊界層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達百公里以上,三北防護林不可能阻擋冷空氣或寒潮,影響下游大範圍區域風場。
京津冀地區重污染頻發,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與周邊區域污染物排放狀況。當然,區域性大地形“背風坡”弱風區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象條件變化特徵,以及該區域周邊大氣污染輸送等,在某些時段也可能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誤讀三:對霧霾成因、組分,專家各說各話,北京霧霾究竟是什麼原因,都有哪些成分?
北京大學謝紹東教授: PM2.5的來源非常複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人為污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土壤和岩石的風化等。
二次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
各個城市和地區視產業結構各行業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能源生產行業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佈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圖博館
全國灰霾面積達188萬平方公里環保部闢謠七大誤讀
“十面霾伏”“中國被霾”“淪陷在霧霾的地標”……這兩天,想來是北方的朋友圈常態。重霾面積一路從16萬平方公里擴大37萬平方公里、62萬平方公里,直至2016.12.20的92萬平方公里,而在20日當天,根據環保部的數據,遙感監測數據顯示灰霾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9.58%。
面對今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範圍廣泛的霧霾天氣,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今天召開會議,提出解決霧霾問題的對策,習近平指出,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要求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工作,要求使用新能源減少污染。
不過,也有好消息,最新的氣象預報顯示,今天夜間,特別是從後半夜開始,受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的大範圍霧霾天氣將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或消散。
面對濃得化不開的霧霾,面對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發生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社會公眾有許多疑惑:是不是京津冀本地沒啥污染,都是給周圍隊友坑了?霧霾加重賴風電?現在什麼招都使了,仍然出現嚴重污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問題?抗霾主要靠風?“煤改氣”加劇了北京霧霾污染?治理空氣污染為什麼只拿機動車開刀?20日,在環保部媒體的通報中,8位權威專家對上述七大疑問做出解讀。
誤讀一:京津冀的霧霾,其主要是由內蒙、陝西、山西這三個省區為主要污染源造成的,而霧霾最嚴重的京津冀三地自身產生的污染是次要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大量的觀測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氣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積累加上外地傳輸導致的。
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污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佔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佔全國的9.2%,單位面積SO2、NOX、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在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主要城市的SO2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NOX和PM10增加20%左右,VOCs增加10%左右。冬季采暖期間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周邊省份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污染的貢獻約佔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污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和陝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污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治理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有必要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聯防聯控。
圖博館
巴黎霧霾嚴重老鼠成災埃菲爾鐵塔公園已關閉
據美國《國際財經時報》2016.12.8報導,巴黎街頭出現越來越多的老鼠,巴黎將開展一項“鬥鼠行動”,包括關閉公共廣場,佈置捕鼠器,堵塞囓齒動物活動的隧道,清理死鼠,督促公眾不要餵食鴿子等動物,但目前收效不明顯。為應對鼠患,巴黎已經關閉了三個廣場和兩個公園。戰神廣場和埃菲爾鐵塔公園也被關閉。
巴黎的鼠患存在已久,巴黎估計有約600萬隻老鼠,人均超過2只。2014年,該市宣布一個“五點計劃”消滅老鼠,目標到2025年使巴黎成為“無鼠”城市。
巴黎市政府為了抑制廢氣排放,巴黎市政府禁止使用壁爐,禁止戶內戶外生火,甚至要求戶主將暖氣溫度設定在18攝氏度以下,降低車速限制,並在市區進行單雙號限行。乘坐公共汽車、地鐵和郊區火車本週免費,每天為此支出約4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915萬元)。還提供電動汽車和自行車租賃服務。法國衛生部建議兒童、孕婦和老人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避免在交通繁忙時段出行。
上週,法國其它城市也發生了類似的高度污染,包括法國北部,法國阿爾卑斯山和羅納河谷。在里昂,儘管週末的燈火節預計將迎來數百萬遊客,但當局週五同樣採取了汽車限行的措施。在格勒諾布爾,當地政府近期強烈要求車主貼紙顯示汽車的污染程度,老舊型號的汽車週末將不允許在城市上路。巴黎下周也將採取相同的措施。
回應
你國不顧人民...你說啥?這是法國?假的!P的圖!發達國家怎麼可能有霧霾,法國人放屁都帶著香水兒味兒你騙不到我,巴黎的霧霾都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這是藝術!民主國家的霧霾不叫霧霾的。
果然下邊有幾個“能不比爛”的節奏,我就納悶,西方國家成天嘲笑中國,我們嘲笑一下怎麼就不行,再說了,這篇文章只是引用外媒報導,只是報導一下,合著媒體就只能揭國內的黑,不能揭洋大人的黑
別笑了,巴黎畢竟比北京還強點,霧霾天少的多!
自己國家霧霾滿天,文盲+神經病型愛國小將老將遍地,就不要笑別的國家有多差了。
老鼠也是生命,這些人太殘忍人了.愛鼠人士何在?動物保護組織在哪去了?
還得再來一次鼠疫大爆發?巴黎歷史上不是一個乾淨的地方。塞納河曾經出現過直徑一米的氣泡,要修公共下水道時,一些業主秉持民主自由和私有財產神聖來反對,然後各種垃圾排泄物往河裡倒。好像今天還有一種鞋叫高跟鞋。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6_12_10_383722.shtml
圖博館
我就是和你一样的自干五,翻墙看的多了,发现国外长着一张华人脸的SB太多了,就像你说的什么都黑什么都能和体制扯上关系,看不到中国好,这些人不知道是吃了什么屎长大的,看什么都是臭的!
讲真,出国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每看到微博上吹国外的公知,真是忍不住想抽丫大嘴巴子。另外大纪元什么的感觉太穷了,各种逻辑混乱,估计是请不起人吧。
庆幸,海外党+翻墙党多年,并未被这些傻叉洗脑~ 我还是爱我TG的洗脑。。哈哈哈
多少人因为翻墙变成自干五,有些节目黑中国真的不用脑子啊,把中国人当傻子?有点水平的人都能看明白的啦。而且翻墙的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你说你给他们洗脑不用拍一些有点深度的、有脑子的黑中国的片子?用那么低智商的东西能骗得聊他们?翻墙以前我也质疑过64,翻出来看到所谓的“纪录片”,完全没有一个镜头提到屠杀好么,拍了几十分钟的视频,镜头也没抖一下,你TM真遇到屠杀还能这么稳定的拍摄?哪里有屠杀?有的都是一些目击者的一面之词,真的是太看不起中国人的智商了。但也从侧面展现出来那些媒体确实是黔驴技穷了,就像你说的,冻死一条狗也要黑。
中国人向来如此,自己骂的多难听就没事,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党是现实。但是,绝对不容许别人对我国说三道四,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是现实!也是国人可爱的地方,炎黄子孙的传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FKmSfrNJo
圖博館
udn tv《大而話之》紀錄片正面捧大陸 韓國"超級中國"引熱議
回應
韩国这个民族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是比较识时务的,全球这方面最强的是英国。说白了,能看清形势,也是一种能力
感谢大纪元、新唐人、Free Asia,、China Uncensored、老外看中国、BBC中文版、VOA中文版、CNN中文版。翻墙好几年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生生把我从脑残愤青整成了自干五。面相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善恶,这些网站的主持人每次表情和死了妈一样难看,越看越觉得像中了邪。
为什么要翻墙出来?好好看CCTV、百度、新浪、人民日报就可以了!
翻墙多了,就会发现cctv比他们客观多了。
大而话之还是认同一个中国的,看看绿媒,你更受不了吧。
美国为了中国的民主自由下的功夫全被台湾的民主自由毁了
我讨厌中共,但是自从看了美国之音,发现那些民运人士有很多都精神分裂。拿钱说鬼话。
我现在坚决拥护共产党支持把这些轮子、Youtube、Google、Facebook等狗东西赶走,让他们滚蛋!啥玩意都黑,马路上冻死了条狗都怪中国体制有问题。
美国人为了中国的民主和自由,每年拨款数亿美元资助这些媒体胡说八道。他们难道不知道弄的这一套根本不管用吗?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看看就烦了,拿这套忽悠中东和非洲那些哥们还行。还包括港台的一些孽畜,而且竟然觉得我们看不见这些网站,外国佬放个屁他们都信都觉得香,看到我的朋友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
中国的任何进步都会深深地刺痛独、运、轮、公知、带路党脆弱的心灵,大家应该体谅才是。中国最牛逼的是输出了这帮美国的猪队友把美国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真是万分感谢!
像翻墻被整成自干五的例子太多了,國外都在黑,自己打自己孩子可以,可誰能容忍別人打?所以翻墻或出國的大多三個月内被從普通人或公知憤青洗成自干五,海外當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正在提升華人的國際地位,老一輩海外當感受尤其明顯。國内自干五近年數量直綫上升也是港燦和臺獨鬧得。墻是因爲YOUTUBE和FACEBOOK進入中國時中國要求遵守遵守當地法律。要求一家網站在一個國家遵守當地法律很正常對吧,但是他們不肯,於是被墻了。然後臉書後悔的要死……
圖博館
《超級中國》拍續集記錄超級亞洲2016-07-06環球網
7月5日是「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韓國站」活動代表團抵達首爾進行訪問的第二日,來自中國的大V們參觀了三星D-Light宣傳館、SM TOWN及KBS電視台等韓國科技和文化領域的代表性機構。在KBS大樓內,中國網絡名人代表團還與紀錄片《超級中國》的導演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超級中國》是韓國KBS電視台2015年特別推出的紀錄片,共有七集內容,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土地、文化和政治六個方面介紹中國的發展現狀。攝製組走遍美國、希臘、阿根廷、肯亞、越南等20多個國家,以政府官員、研究學者、企業家及普通民眾的視野,觀察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改變。
據《超級中國》總導演朴晉范介紹,影片在韓國播出後,收視率達到10%以上,而如此高的收視率在韓國紀錄片播出史上甚為罕見。儘管紀錄片並沒有在中國的電視台播出,但其中華網網絡播放量累積也超過3千萬。
影片的另一位導演金PD還補充到,《超級中國》播出後,幾乎在同類型的紀錄片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從韓國政府、學界,到民間都對影片十分關注。甚至中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希望與《超級中國》的製作方合作,拍攝有關當地的宣傳影片。但因為這一類的合作需求很多,KBS方面並不能一一實現。
對於《超級中國》的成功,中國代表團成員、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贊道,紀錄片在介紹中國時不僅僅是從韓國的角度出發,而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這一超脫韓國本國視角的做法十分難能可貴。就此,朴晉范導演介紹稱,《超級中國》的拍攝宗旨是保證客觀性,而這也是該紀錄片能夠成功的因素之一。為保證影片能夠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沒有接受中韓兩國政府,以及任何一家企業的贊助,完全由攝製組獨立完成,以保證影片的客觀性。
正因為《超級中國》獲得如此的成功,KBS電視台啟動新紀錄片《超級亞洲》的拍攝企劃。據《超級中國》導演黃PD介紹,紀錄片《超級亞洲》的拍攝將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合作進行,影片將從中國夢、「一帶一路」等話題入手,繼續為觀眾解讀中國的發展。其中有關中國的內容將占到整個紀錄片的50%。《超級亞洲》計劃於10月在中韓兩國電視台同步播出,具體播出平台及播出時間仍在協商中。
圖博館
研究:中國霾是中性的,與倫敦奪命大霧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2016.11.17報導,1952年12月籠罩倫敦上空5天的一場大霧,奪走多達1.2萬人的寶貴生命,其成因數十年來令科學家費解;現在,肆虐在中國上空的霧霾同樣令人不堪其擾。二者有什麼共同點?是否有區別?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奪命霧霾的成因。
硫酸鹽是霧的最大貢獻者,家居使用燃煤和發電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微粒。最新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硫變成硫酸的過程。燃煤的另一副產品氮氧化物最初以自然霧的形態發生,也推動了這一進程。自然霧中包含尺寸為數十微米的較大顆粒,這些霧粒蒸發後就會形成覆蓋全城的較小酸性霾粒子,從而造成了當年的倫敦慘劇。這一空氣化學過程也發生在當下的中國霧霾中。
但與倫敦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霾來源於尺寸小得多的納米顆粒。在中國,二氧化硫主要由發電廠排放,二氧化氮來源於發電廠和汽車,而與硫酸發生了中和作用的氨,絕大多數來自肥料的使用和汽車尾氣排放,這些物質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的霧霾。值得關注的是,倫敦霧是強酸性的,而中國霾基本上是中性的。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特聘教授張人一表示,中國政府在過去10年一直致力於減少空氣污染,因此,更好地了解空氣化學過程是開展有效監管行動的關鍵。這項最新研究成果解開倫敦霧成因之謎的同時,也給中國治理霧霾、改善空氣質量提供了思路——減少氮氧化物和氨氮的排放,這或是遏制硫酸鹽形成進而減少霧霾的有效之道。
相關新聞
大陸脫碳率 創全球最佳紀錄2016-11-08 01:37聯合報
工商時報社論-以適性的減碳方案因應巴黎氣候協定
美若撤出「巴黎氣候協定」 中國將當「老大」
中國回應特朗普:氣候變化不是中國製造的騙局
回應
這是我今年聽過最大的笑話
搬磚總比你收破爛強吧
不不不,我怎麼可能去收你們這種破爛
記得有個說法,以前北京市沙塵暴多,2011年前都是沙塵暴。2011年之後霧霾就開始多了起來。原因居然是防護林長起來了,把原來呼嘯的北風擋住了,沙塵暴是少了,但是又導致霧霾無法及時被吹散。
地表植物阻擋不了高空氣流,你可以去查查中國四萬億出台後新增多少煤電鋼廠,讓環境臨界點提前來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情緒共振讓霧霾成了焦點。
有道理
圖博館
霧霾的三個主要罪魁禍首:一是經濟的過快發展,工業排放不達標,二是汽車工業的過度發展,中國的垃圾國產車太多,三是中國的石油垃圾,不達標。其它的像焚燒秸稈只是暫時的,不會常年霧霾.
春夏秋冬都在開車,為什麼只有冬天霧霾才更嚴重……
施工工地,道路揚塵,原因多了去,都是主因
季節性的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重要誘因。北方一到冬季都要供暖,大量燃煤必然加重霧霾
南方汽車保有量比北方多多了,為啥南方霧霾沒這麼多?主要原因還是燃煤供熱,還有污染企業太多。
南方冬天還有綠色植物過慮空氣,北方有嗎?
機動車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兩桶油提供的劣質高價汽柴油的問題!但是專家們總愛拿車說事兒,不敢提油!
燃油品質高,全脫硫。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11-06/doc-ifxxneua4265052.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汽油質量為什麼這麼差?是原油質量?煉油技術?還是壟斷的黑心?- 知乎
我朝的汽油等燃料油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級別質量。這裡指技術層面,並且在不計成本的前提下。首先你要弄清楚正規出廠(違規的另外說)汽油是怎麼來的。汽油是一種混合物
1.常減壓汽油和催化汽油通常是達不到質量標準的。成本最低
2.加氫汽油的品質是很高的,不出操作失誤,高於質量標準是沒什麼問題的。成本可以接受
3.汽油裡是添加很多調和組分的。可以理解為,通過技術手段,可以製備一種質量超級超級超級高的純組分“汽油”。成本很高,這類物質售價達到汽油價格的一倍以上。
然後,為了經濟利益,1,2,3三者會調和在一起,巧巧達標就行了。
結論:標准定得低,而且全國不是執行同一個標準。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地區,標準和歐洲是一樣的。其他地方嘛,差不多能用就行了。
另外。你在加油站裡加的汽油,很多不全是煉油廠出產的正規貨。有些缺乏監管的加油站,會私自調和民營“小煉油”的汽油,以增加利潤。有經驗的司機師傅都知道哪家加油站賣的油好,哪家的不好。
就這十年內,我國的加工工藝迎頭趕上,並且部分反超,去年一套S-zorb,買來美國人的雛形技術,我廠把它完善了,反賣給美國人。加氫精製的某某床,我廠今年中試,成功的話將成為世界頂尖技術。總之,技術的確已經加速趕上,雖然還有差距,但不至於加工出劣質燃料了。買到劣質燃料,更多是監管不力,裡面摻了“小煉油”的產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26241
圖博館
環保部:工業機動車排放是京津冀此次重污染主源2016.11.06 法制晚報
近日,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多地相繼出現重污染天氣。而此次的霧霾天氣波及6個省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個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響範圍之廣為歷年少有。
這麼大範圍同時發生重污染天氣,主要原因還是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過大,這是內在原因,而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重要誘因。
…….
專家對京津冀地區本次重污染過程的分析表明,有機組分和硝酸鹽仍是本次過程中PM2.5的主要組分,工業和機動車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各地逐漸啟用燃煤采暖設施,在夜間近地面的高濕環境下,硫酸鹽的二次轉化加劇,對PM2.5的貢獻有所加大。
針對京津冀地區採取三大措施
.......
回應
我覺得 還是和老百姓炒菜有關係油煙機的排放不達標
南方汽車保有量比北方多多了,為啥南方霧霾沒這麼多?主要原因還是燃煤供熱,還有污染企業太多。
跟車關係不大,我覺得第一,工業排放,白天老實晚上大肆排放的工廠企業自己心裡清楚;第二,過度開發,大面積綠地變樓房,硬化成水泥柏油,第三,一切向前看。
跟機動車關係不大?你吧機動車全部停三到五天試試看看還有霧霾麼?
選個好天開始,全北京除社會保障車輛,禁行所有車輛,20天。如果來霧霾,所有瞎幾把扯淡的磚家,部門主管一起槍斃,不來,自此禁了機動車我也支持,買的車全當做貢獻了。可好?!
你肯定是有車一族,所以向你這樣的都不願意承認是自己有問題,自己車有問題有污染,這是人性問題,明白嗎?
環保部:北京部分地區未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其中數據如下:外地路過或者到達北京的大貨車30萬輛/日左右,一半不達標,就是15萬輛。1輛不達標相當於200輛達標的小車,3000萬輛車!加上自有500w,總計超過3500w輛在跑。
沒有貨車,大家的生活用品都會成問題,治理大氣需從方方面面入手,比如汽車,油品的質量,降低煤炭的用量,治理高污染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綠色出行等等,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政府力度。
想不想回到遠古時代,那時污染就小多了。
圖博館
中國的崛起標誌著五百年來首個非西方國家的崛起——一個曾經飽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蹂躪的東方國家,正在世界權力體系中走向最高的位置。
雖然我們並不能確保過去“以戰爭促崛起”的發展模式不會重現,但是今天的國際格局與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儘管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我們不應被歷史所牽絆。
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需要的不僅是中國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世界各國的協助。要避免中國南海發生衝突也是如此。
將戰爭風險降低到零也許是不可能的,但是建立對話的機制和平台卻能夠降低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嘗試一下這種方法絕對是值得的。
回應
這般公正的西方人士,鳳毛麟角
中國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基本都是一個超級大國,一個最和平的超級大國。西方中心論歷史觀的學者是看不到這點的。
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不願承認罷了。
真理只在大砲射程之內——卑斯麥.今天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講和多數選票來決定,而是靠鐵和血。
靠“鐵和血”的那位,最後下場如何?
西方已經逐步在失去其高福利來源的基礎掌控力,而中國已經做好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與資源優化多元化。中華崛起,和談只能是選項之一,一手拉一手推動才是硬道理!
圖博館
我們介紹帝國主義的壓榨剝削和黑暗歷史,並不是說現在中國也可以這麼幹。不過,單純的“和平”說教的確既虛偽又惱人,而且事實上毫無用處。一些國家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並不是因為西方大國遵守規則,而是因為西方大國希望中國遵守自己定下的規則——事實上,西方大國自己根本不遵守國際規則。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抗性的舉措,尤其是那些試圖構建反華同盟的舉措——例如“重返亞洲”,只會增加發生武力衝突的可能性。
大家都應該明白的是,如果中國真的實現了“和平崛起”——在不發動戰爭,不掠奪、奴役、佔領別的國家的情況下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那麼中國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依靠侵略他國而崛起的世界大國。
如果中國試圖從英國、美國和日本崛起的歷史中尋找靈感,那麼過去這些國家的崛起模式將重現,武力衝突或將不可避免。有人說,過去發生衝突是時代的原因,今天我們有許多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和國際準則來避免戰爭。但我認為這是站不住腳的,2003年英美入侵伊拉克就明顯違反了國際規約,聯合國對此也無可奈何。
大國,似乎天生是不在意什麼規則的。
因此,我一再強調,如果我們不關心歷史,我們就無法理解當下的現實,更不能預見未來。而關心歷史,離不開持續的對話。
我們可以邀請來自昔日大國(尤其是英國、美國和日本),以及東南亞和中國的思想領袖們和歷史學家們,建立一個論壇或討論平台。這或許能使各國邁出增信釋疑的第一步。
討論的主題主要包括如何從過去的歷史經驗吸取教訓,如何避免以戰爭促崛起的模式再現,以及這些歷史經驗如何助力未來政策的製定等。會議的進展和結論都將提交給相關國家的政府首腦和政策制定者們。
對話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來逐漸克服各國之間的猜忌。但是,正如丘吉爾的一句名言:“吵吵總比打打好”。
在過去的500年裡,西方主導了這個世界。日本崛起的時候,它沒有選擇與西方衝突,而是選擇與西方的既有大國結成盟友——先是大英帝國(1902年至1922年),再是納粹德國(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 ,最後是超級大國美國(二戰後)。
圖博館
1898年至1899年,美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戰爭。這場戰爭不僅鞏固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地位,還使美國“收穫”了菲律賓殖民地——這讓美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太平洋西岸。英美兩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爆發了許多衝突,其中就包括1812年的英美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衰弱,世界權力的中心從英國移向了美國。
中國南海周邊的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之外都曾是西方的殖民地。二戰期間,這些國家都曾被日本侵略。當時,日本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夠輻射到整個亞洲地區,建設“大東亞共榮圈”。
有些人曾相信,日本由於受到“亞洲價值觀”的浸潤,會和西方的帝國主義國家有所不同。但事實卻是,日本不僅採取了帝國主義的發展模式,甚至比西方人更加殘忍——強姦、虐待和屠殺屢屢發生在日本的佔領地——其中1937年南京大屠殺是最為殘忍的一次。
中國直到最近才加入“全球大國俱樂部”,躋身全球大國的行列。明代鄭和的船隊曾七次“下西洋”,曾行經東海、南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紅海、印度洋等海洋,到訪印尼泗水、錫蘭(今斯里蘭卡——觀察著網注)、霍爾木茲、亞丁、東非等地。但是宣德皇帝(1425年至1435年在位)提出停止下西洋之後,中國就放棄了在世界的角色,背向海洋向內陸看,專注於大陸的發展。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中央王朝”的版圖的確有所擴大,但主要是在陸地上,而非在海上。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在澳門設立了貿易港口,此後澳門就被葡萄牙人殖民統治。從那時起直到20世紀後期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中國一直只是全球事務被動的觀察者。其中,在1839年的鴉片戰爭後,中國更是淪為了各國瓜分勢力範圍的受害者。
中國的領土被攫取,歐美日本在中國的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國家主權受到了侵害,勞工們被強迫勞動——這也就是“shanghaied”的詞源(在19世紀的美國,許多人被拐騙到商船上做船員,這些船大部分開往上海,因此這種拐騙、奴役的方式逐漸被稱之為“shanghai”——觀察者網注)——當時的世界沒有任何道德可言,達爾文“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唯一行得通的規則。
了解這些歷史背景對於理解中國當前發展及未來趨勢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就政策進行辯論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這些歷史因素。
圖博館
中國將是人類歷史上首個不依靠侵略而崛起的世界大國2016-05-09
【南海仲裁結果將於近期公佈,中國始終堅持不接受、不承認、不參與的立場。南海問題逐步升溫,中國成為許多西方政客和輿論的靶子,比如在仲裁問題上指責中國。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國際政治經濟學名譽教授讓·皮埃爾·拉赫曼近日發表文章,指出“一些國家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並不是因為西方大國遵守規則,而是因為西方大國希望中國遵守自己定下的規則——事實上,西方大國自己根本不遵守國際規則”。
某域外大國對南海的干預也是世人皆知。讓·拉赫曼勸誡道:“ 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需要的不僅是中國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世界各國的協助。要避免中國南海發生衝突也是如此。”
本文原載4月10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青年觀察者張成翻譯。】
近些日子,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衝突有所加劇。毫無疑問,南海的局勢已經開始惡化。有一些預言家們警告稱中國南海將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則簡短清晰地道明了南海問題的趨勢——南海近期不太可能爆發武力衝突,但爭端並非可以輕易化解。
換句話說,儘管眼下我們並不需要因此而恐慌,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崛起置若罔聞的話,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以審慎而正確的視角來觀察南海問題。中國不再是一個所謂的“新興經濟體”,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中國視作一個普通的金磚國家(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這五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英文首字母組成BRICS,與英文中的“磚”諧音——觀察者網注),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全球性的超級大國。
從十五世紀末以來的五百年裡,以葡萄牙海上帝國為開端,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與蘇聯先後成為了全球超級大國。中國正在試圖加入他們的行列,在全球權力結構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從歷史上這些前超級大國的崛起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呢?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成為超級大國,都需要通過戰爭進行對外侵略擴張,五百年來無一例外。
美國以“昭昭天命”的名義將土著印第安人趕盡殺絕,在1823年“門羅主義”的指導下在美洲建立霸權,將加勒比海變成美國的內海,頻繁滋擾中南美洲,並迫使非洲奴隸和中國勞工為其修築鐵路等等——美國的崛起是建立在無數人苦難與鮮血上的。
圖博館
占豪:中國20年內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2015-12-23
俄專家說:“中國將在最近幾十年內成為超級大國已成為事實,因此該國提出此類倡議完全恰當。”專家表示:“鑑於中國從來沒有提出推翻敘利亞政府,要求阿薩德下台的條件,中國願意在東地中海區域局勢中作出貢獻,為此應該真正感激中國。”
如何看俄羅斯專家的話?這話靠譜嗎?在佔豪看來,俄羅斯專家既有一定道理,也有吹捧之嫌。
一、中國在經濟上已接近超級大國。
二、中國政治上仍遠不是超級大國。
經濟上是超級大國不代表就能成為政治上的超級大國,中國如今在政治上只能算是大國,世界上政治上的超級大國現在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中國距美國的距離還有很遠很遠。哪怕再過20年,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可能也不會達到美國現在的級別,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
三、中國距離軍事超級大國的距離更遠。
雖說我國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強,甚至再過五六年就超過了美國,政治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軍事科技日新月異,局部已經是世界領先。但是,我國在軍事領域整體的底子還是薄的,距離美國的差距還是整體的,這個距離用20年可能追上20年後的美國,但相比現在美國軍事實力在世界範圍內的傲視群雄,中國20年的時間是不可能達到的。20年後,中國在軍事科技和軍力方面可能接近美國,但在全球範圍內不可能達到現在美國的軍事影響力,所以中國距離軍事超級大國的距離比政治大國的距離一點也不近。按現在發展速度,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軍力可能會全面超越美國。當然,20年的時間中國在整體軍力方面超越俄羅斯應該沒有問題(除了核武器的數量)。
對於俄羅斯專家的話,我們還是聽听就可以了,我們距離世界超一流大國的距離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這種距離是全方位的,是需要至少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追上去的,不可被這種聲音迷惑。更何況,俄羅斯也不想中國真成為超級大國,我國還是需要悶頭大發展,在別人角力的時候壯大自己,讓他們回過神的時候中國已不可撼動。
圖博館
你在國內或許會受點委屈,但在國外,國家不會讓你被人欺負
也門戰火紛飛時,中國國家領導人心系國民。根據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赴也門執行撤離中國公民任務。3月29日,中國海軍護衛艦停靠也門港口亞丁,也門政府為中國開綠燈,車隊一路暢通,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護衛艦濰坊艦載著449名中國公民平安撤離也門西部荷台達港。這樣的撤僑,怕是當地他國之民都渴望卻又不能享有的尊重。回國的同胞們打出橫幅:“感謝祖國親人,感謝人民海軍。”試想一下,沒有大國的崛起,又哪來國民的平安回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和國,從來都是緊緊相連。中國,已經是崛起的大國,但她也從沒忽視國民的尊嚴。她不一定能做的面面俱到,但每一次,她的國民有危難的時候,為了他們的人身安全,為了他們的小家幸福,她都會挺身而出。“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想要有足夠的尊嚴,請看看你是否擁有一個崛起的祖國。
回應
說不在乎國家的,有種你移民,這輩子別和中國掛上關係,出國了靠出賣攻擊國家,靠中國的關係做生意,tmd談什麼尊嚴。
那請問一下這麼多國民受欺負國家在哪裡?
你美爹放索馬里的美籍公民不接回,讓他們自找出路,中國呢派軍艦去的,你美爹怎麼不見了,俄羅斯SU24被擊落怎麼不去揍下土耳其,想想好多事不能明著說暗著做,你又不知道
網上有所謂“賣國賊”,也有所謂“愛國賊”,看來相反,其實相通。不安定的因素何時沒有?問題在疏導,不要亂宣洩。“賣國賊”樂於向政府宣洩。“愛國賊”滿口大話,為民添堵,以供別有用心者予以宣洩。但願博主天真多於歹意。
先有家,後有國。但國破甲難存!祖國必須強大,國人才有安全及尊嚴!!
圖博館
沒有大國的崛起,哪有國民的尊嚴?2015-12-23
最近網上流行著一句話:“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不清楚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不是生長在一個大國,或者,像他(她)一樣的小民本就沒擁有應有的權利,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於是渴望著應有的尊嚴。
有些人把家國分得很清,認為家是家,國是國,兩者並不存在關連。這讓我想到了土耳其海灘上飄著的3歲敘利亞小難民的屍體。他乘坐的難民船因嚴重超載而傾覆,一家幾口人,除了父親,無一倖免。這張圖,被很多人畫成了漫畫,我多麼希望孩子只是在夢中沉睡,而不是永遠不會醒來。
如果這個是我們國家的孩子,你還能不在乎大國崛起嗎?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對於每一位普通人民又是什麼?或許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都無法想像,所以更不明白“和平”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究竟有多麼珍貴。一個戰亂的國家,連生存都成問題,何來尊嚴一說?我們,除了心疼和揪心,無能為力,唯有好好珍惜。
網絡上有一組視頻,視頻中馬其頓的警察手持警棍,以當頭棒打的方式對敘利亞難民進行壓制,難民面露慘狀苦不堪言,但卻只能一聲不吭地服從管理。他們被迫離開家鄉,逃離紛爭,他們尋求安寧,但他們到哪裡都抬不起頭。曾有7名被困在希臘和馬其頓邊境上的伊朗難民用縫自己嘴的方式,抗議馬其頓政府限制入境。如果有一個崛起的大家,如果還有一個小民的尊嚴,何需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自虐從而尋求他們所要的安寧。
沒有國家的庇護,只能讓人蹂躪
12月19日,中泰鐵路正式奠基。鐵路設計時速180公里,預留時速250公里作為提速條件,更讓人自豪的是,這些將全部使用中國技術、標準和裝備。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今年4月26日,西藏軍區邊防某團官兵從吉隆口岸居民口中獲悉中國公民在尼受困一事。通過協調後,尼泊爾同意我軍派出直升機前往其境內營救轉移受困群眾230名。成都軍區一聲“我是中國軍人,奉命來接你們回家”,以國家的名義,接自己的國民回家。如果沒有國家的倔起,沒有外交的暢通,這樣的尊嚴,又會有幾個國家願意給你?
圖博館
因此,從追求正義公平的角度,這個世界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形式上你死我活的模式或制度之爭,真正要爭的是哪一種模式或制度能夠更好地解決不管是國內或國際上的巨大貧富鴻溝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的翻譯出版,並不只是為了幫助讀者瞭解世界民主的發展現狀而已,更是要提示我們自己,作為民主社會中的一員,現在應當是開始思考如何超越本書中所揭露的美式自由主義民主的困境或弊病的時候了,我們每一個人應當攜手共同推動台灣向更高意境的正義型民主社會前進,不能一直停留在民粹性的政治纏鬥中,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楨:關鍵在理性而非所謂的正義,不然啥制度都會陷於理盲濫情的民粹!另詳參【圖博館】: 民粹亡台 《政治自由主義》 《歷史的終結》 《文明衝突》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善的《帝國》 《美國的民主》 《美國時代的終結》 《流氓國家》 《美國的霸權泡沫》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價值2 美國詐騙集團 二馬二印鈔二後果 國際金融新體制(一)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中日筷箭之爭 日本拘謹魅力 中國與非洲 中國崛起(二) G2 《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 歐巴馬 天下民主一般黑 民主偽形(二) 習李三中全會 中國肅貪 中國大戰略 《絲路文化海上卷》 《鄉村關係與村民自治》 《中國大陸基層改主改革》 《中國多黨合作制》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大陸基層民主升溫 民主的烏坎之路 民主形式萬歲 假民主自由之名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民主的類型》 伊斯蘭革命
圖博館
按西方的統計,到二〇一六年,世界一%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將超過其餘九九%的人口,在美國國內,根據其人口普查局的統計,二○一三年十一月,其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達到了歷年最高的十六%以上;二○一一年每日生活費用不到二美元的住家數達到了一百五十萬戶,其中包括萬名兒童在內。在中國大陸,二〇一四年北京大學發表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發現,中國大陸三成以上的財富被頂端的一% 家庭所佔有,而底端的二五%家庭僅有社會一成的財富。另據《二〇一五年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前二○%的家庭和後二○%家庭財富收入相差達十九倍。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了社會不公不義的永久化。從羅馬教皇方濟各氏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都對此發出抨擊。
尤其是方濟各式的抨擊更是毫不容情。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少數人的財富以幾何級數增長,使多數人得不到那少數人所享有的繁榮。是維護股市與金錢投機絕對自主性的意識型態造就了這種失衡狀態。」「為了維護排斥他人的生活方式,或為了維持對自私的交易的熱誠,無動於衷的冷漠已蔓延到全世界。最後,幾乎不知不覺地,我們已感受不到窮人的呼喊,不會為他人的痛苦哭泣。」這種情況不只普遍存在於美國社會,新富的中國大陸也無處不在。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並不只是文人的想像。
擴而大之,從非洲到亞洲到拉丁美洲,那些與高樓大廈連在的貧民區,更是令人怵目驚心。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市區內非洲最大的貧民窟奇貝拉(Kibera), 一百萬人口擠在五平方公里的小山坡地上,旁邊緊鄰著中國援建的柏油公路,居民住的是鐵皮或木頭搭建的矮小破房子,一間連一間,沒有洗手間,沒有自來水,裡面又黑又暗,頭都直不起來。教會或私人捐助的「學校」,其實只是小小的房間,或有如美國超市旁邊收舊衣服的救世軍儲藏間,裡面擠著不同年齡層衣衫襤的小孩,操場就在旁邊污水橫流的小小空地,或是堆滿了污濁垃圾的垃圾場上。學校供應的「伙食」,不過是幾片破菜葉煮出來的菜湯而已。不身歷其境,不論是美國人或是中國人,都很難想像欠發達國家的貧民,是這樣過日子的。
圖博館
此外,在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表、國家資本主義為實的經濟體系下,私有企業的不斷壯大與向海外進軍,甚至蠶食鯨吞西方與美國的大小企業,也必然會縮小從管理理念到企業文化方面中國與西方私有制資本主義之間的差異。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速,西方社會眼中中國模式的負面因素還會進一步減少。
因此,不足為奇的是,中國模式對西方民主制度構成的挑戰,已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爭議而已,實際上已填補了後冷戰時期蘇聯遺留下來的意識型態真空,以改良式專制主義的形式對自由主義民主構成挑戰。一方面由於中共治理能力的不斷加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另一方面由於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千瘡百孔,永無寧日,不斷完善中的中國模式,削弱美式和西方民主的能力自然只增不減,不會停頓下來。
然而,在這種競爭當中,我們看到的並不單純是有選舉與沒有選舉的形式之爭而已,其範疇實際上已從加拿大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所說的「菁英統治」(Political Meritocracy,或稱賢能政治)模式與「民主制度」之爭上升到哪一種模式或制度更能夠解決對全世界人民更為迫切的根本問題的能力上。這種競爭與冷戰時代意識型態高高掛帥的競爭有本質的不同。
當前各國更需要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富國與窮國的貧富差距、經濟成長緩慢、金融危機循環發生、氣候變遷、環境破壞、宗教爭端、恐怖主義、局部戰爭…,不一而足。美國作為後冷戰時期的世界頭號強國,始終自認可以擺脫聯合國的羈絆,帶頭解決這一切問題。但是,中國作為後來者,正逐步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對美國的領導地位構成了無形的挑戰。
具體來說,如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體系和國際貨幣基金會體系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亞洲投資銀行體系的競爭,或是人民幣國際化後與美元地位的競爭,演變下去,最後會促成與窮國息息相關的世界金融格局的根本性改變。這才是今後中國模式與美國民主制度競爭的實質,而不是在於何種形式的政治體制更為優越。
但是,從眼前來說,這兩種體系都存在著各自無法解決的內在嚴重缺陷,即本國人民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
圖博館
至今,美國本身因為掌握了美元發行權,雖未能完全擺脫其經濟困境,但是歐元區在美元的強勢打壓下,昔日的強勢已一去不復返,大部分國家的經濟乏善可陳;日元雖不斷貶值,但日本經濟上叱吒風雲的日子也已成陳年往事,目前除了在政治上更全力靠攏美國外,實已無法在提振經濟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在美日均自顧不暇的背景下,在政治上緊密跟隨美國和日本的台灣,也自然無法在經濟上找到出路。
但更大的傷害是,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心目中,過去認為只要走上美國的民主道路就可帶來美國的富裕繁榮的信念,開始產生動搖。
建立在美元霸權上的私有制資本主義,並不能保證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真正的福祉。更有甚者,從小布希總統開始,美國在出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方面的決策草率,及其在推翻伊朗和敘利亞政權上的決策失誤與反覆,在在都顯示了其在後蘇聯時代國際秩序的治理上獨斷獨行的非民主本質和能力極限。各國人民對美國民主制度與管理世界能力的信心動搖,無疑給經濟上趁勢而起的中國,提供了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巨大空間。
本質上,正如本書所說的,中國現行發展方式之所以受到一些國家的青睞,主要體現在它看來優於西方模式的以下特點上: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速度平均高達一○%,直到二〇一〇年後才因全球經濟放緩和經濟結構調整而有所下降,今年雖可能達不到七%的年均增長目標,但仍將是排名全球前列的國家。
二、高效建設的速度和執行力度:不論是從基礎設施到高速交通網路的建設,或是從大型國際運動比賽到大閱兵的完美運作,都表現了高度貫徹與快速執行的能力。
三、中國大陸對經濟上有需求的國家提供了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慷慨經濟援助和技術援助。相對的,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提供援助時往往要求當事國政府進行政治改革或取消人權壓迫,或提出其他附帶政治條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樂意接受這類苛刻條件。
四、這些國家,不論大小貧富,與中國交往時,能感受到平起平坐的待遇,但與西方國家,尤其是與美國交往,卻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此同時,隨著中國大陸的日益對外開放和出國旅行人數的迅猛增加(每年超過一億人),過去作為專制社會所給予外界的封閉式非民主國家的刻板印象已快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正由世界最大中產階級消費人群帶動的初級富裕社會(或稱小康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更開放面貌, 從而淡化與模糊了其不完全民主的一面。
圖博館
然而,從二〇〇一年起,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給中亞和中東地區帶來的連鎖式破壞猶未平息,二〇一〇年起由美歐西方國家大力介入的「阿拉伯之春革命」,又再度將中東地區帶進了戰爭與死亡的地獄深淵,至今西方國家欲透過大規模群眾示威運動和武力介入,而強行將其帶進現代民主國家行列的利比亞、埃及、敘利亞和葉門等國,不是內戰不止,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就是軍人干政,難民四處流散。
同樣是在美國力量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的處境,與今天台灣社會的安定以及周邊國際環境的相對平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但是,稍微深入觀察,我們卻不難發現,有幸進入民主標兵行列的台灣,在社會表面祥和的背後,卻是處處充滿了不應有的不協調現象,隨手都可舉出這類的例子。譬如凸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弊病的貧富不均現象,在台灣同樣不可倖免,「台灣近年來的國家財富,正往極少數人集中,前一%所得者占全國總所得比例,已從六%竄升至十一%,有錢人不必靠上班薪水謀生,用錢滾錢就能迅速累積財富;市井小民市面對房價飆漲、荷包縮水,卻是難以翻身。」(引自:《遠見雜誌》,二○一五年三月號。)
又如上世紀九〇年代以提出「歷史終結論」而名噪一時的美國日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其去年底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提出的,實現現代民主良治社會的三大基石,即強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問責,在台灣似乎都不充分具備,也因此導致了選舉至上、政黨政治失序、司法和教育隨政治風向而轉、民粹主義泛起、貪腐詐騙橫行、道德水準掉落、少數綁架多數以及名嘴治國等社會亂象。這些現象造成了作為社會主流動力與價值塑造者的中產階級的退縮與沉默,社會失去了行動準繩與領導力,也失去了四小龍時代全民在國際上共同衝刺的視野、雄心與能力。
二〇〇八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使西方民主制度受到了進一步打擊。全世界人民目睹了新科技時代華爾街是如何以各種新穎的金融手段躲避政府監控,將財富迅速集中到到少數人手中,但同時在遭遇没頂之災後,卻仍舊能夠安然無恙地繼續大行其道,由美國政府以所謂的量化寬鬆大印美元,助其脫困,但由受到拖累的全世界人民為其買單。
圖博館
中國強勢崛起 以美為首的民主制度仍是最好選擇嗎?2015-12-09 聯合網
(本文出自《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湯錦台 譯者序,喬舒亞•科藍茲克 著。)
二○一五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如果以每個世代為二十五年計算,在這將近三個世代的時間裡,可以說是美式或西方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主導著地球大部分人口的生活與思想的時代。即使是在蘇聯解體前的冷戰年代,最多時有四億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它所控制的國家集團內,另有十億人口住在不屬於西方集團或蘇聯集團的中國境內。但是全世界五十億以上的人口當中,仍有近四分之三的地球公民,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獨裁國家的居民在內,無時無刻不直接間接受到西方民主生活方式的熏陶與影響。自由主義民主的力量隨著美國國力無遠弗屆的擴充,滲進世界的每個角落。
戰後的台灣,從初期各種民主力量不斷萌芽,反抗國民黨一黨獨大開始,民主日益紮根,並在二〇〇〇年以民進黨獲得執政權力為起點,正式踏上了全面民主的不歸路。雖然一路走來,道路坎坷,但是以民選領導人和代議制民主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民主根基,已牢不可破,難以動搖。
在全球範圍內,伴隨著台灣開始進入全面民主發展時期而來的是,全球民主國家的擴散,在二〇〇〇年代初期達到了高峰,東歐和不少非洲國家都紛紛加入了民主的行列。然而,到了二〇〇〇年中期以後,以選舉程序、多元主義、政治參與、政治文化、政府運作和公民自由等為標準來評分的全球民主指數,卻開始下降,帶動了全球民主的大退潮。
正如今年九月十五日史丹福大學民主理論教授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在評論民主在退潮的專欄文章中所說的:「在[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過去了三十年之後,民主曾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擴散到了全世界,但是到了二〇〇六左右,卻突然停頓了下來,雖然民主國家的總數沒有急劇減少,但是公民社會的空間卻不斷縮小。自由與民主都在退潮。」
這種退潮顯然與這段期間西方民主的錯誤運作與示範息息相關。一九九一年年底蘇聯的解體,將美國的國際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世界都寄望作為民主自由領頭羊的美國,能帶領受到四十年冷戰惡性消耗的世界,擺脫意識型態的泥沼,步向共同繁榮昌盛的全新局面。
圖博館
美國崛起的成功與德國崛起的失敗,說明作為歷史上成功大國靠“打”是打不出來的,而是靠發展,慢慢的“熬”。因此今日的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面對外來各種壓力,一定堅持發展經濟為主,切不可高估了自己的,低估了對手,貿然開打。一旦開打,中國崛起的勢頭就有可能被阻斷,以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要知道這個機遇是中國人等待170年才獲得(從1840年計算)的。因此我們要忍辱負重,崛起的道路是艱難的,不僅需要實力也要需要戰略和智慧。美國如此,中國也亦如此,沒有例外,因此中國人必須“熬”下去。
回應
好戰必亡。動不動拿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國家尊嚴,這些高大上口號做藉口要開戰,就是禍國殃民。
好戰當然不會有好下場!但就像當前這個樣子這麼熬下去,中國將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可口的肉湯。別說什麼發展,你發展別人也沒閒著。別人看准你準備熬下去的話,中國就死定了。敢於亮劍,敢於流血,敢於以命相搏,你才有可能在這個崇尚叢林法則的國際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好像這個世界突然信奉中國所謂的溫良恭檢讓了。沒誰不怕死,沒誰不怕打仗,但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怕死的反而死得快,怕打仗的往往落得亡國的下場。
大家都把精力傾注在發展上,世界就沒有衝突和對抗,只剩下合作了。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這個時代叢林法則已經被合作共贏所替代,任何國家堅持對抗四面樹敵都沒有出路。叢林法則是一道無形的屏障,只能收穫消極的服從,離心離德從而孤立自己。以合作共贏為基礎則可以積極互助,齊心協力,事半功倍。合作共贏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發展與合作造就了我們的一切!
要不釣魚島,還有台灣、西藏、香港也都別要了,這樣或許就真的能和平發展了。您覺得呢?
我們的領土是一絲一毫都不會放棄的!發展強大起來的中國有的是手段捍衛自己的領土。不需要打仗,就能搞死任何敵人。
另詳參【圖博館】:《強國之鑑》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二) G2 炒作能阻止中國崛起? 《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圖博館
世界大國不是“打”出來的,是“熬”出來的 2015-12-03
中國社會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成功的大國都是打出來,比如美國打贏了一戰、二戰,然後就成為了世界大國。中國祇要敢於拼命,不怕犧牲,先乾掉菲律賓、再找機會幹掉日本,最後再乾掉美國,然後中國就會成為新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這樣真乾了,結果會死的很慘。這不是漲美國的威風滅中國的銳氣的,這是有歷史史實做作證的。凡是後起的大國企圖靠“打”來實現上位的基本都被滅了。
回顧過去400年的世界歷史,一些國家起初崛起勢頭很猛,但是結局卻是被人打的鼻青面腫,慘不忍睹。比如拿破崙時代,拿破崙企圖利用自己的軍隊進一步擴大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力與英國進行了激烈的碰撞,英國為此組織了6次反法同盟,最後在1814年6月24日在滑鐵盧役打敗了拿破崙,英國維持老大地位,法國從19世紀一蹶不振,在整個19世紀淪落成二流國家。又到了19世紀中期,俄羅斯力量發展,與英國的衝突上升,最終導致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俄戰敗。19世紀末德國崛起,英國開始各種限制德國,結果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戰敗,割地賠款。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都急於當世界霸主,各自組織自己的勢力範圍和軍事集團,美國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蘇聯組織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兩者進行了激烈的冷戰,從1947年一直持續的到1991年蘇聯解體,歷時44年之久。蘇聯垮了,美國勝了。
國家的興衰猶如潮水一樣潮起潮落,起起伏伏。對於崛起大國來講,它今天上升勢頭不意味著永遠持續;當一個國家開始崛起的時候,它所面臨的國際風險、挑戰的壓力也不斷擴大。回顧過去400年的世界歷史只有兩個國家獲得了成功,一個是英國、一個是美國。以美國為例,美國1783年獲得獨立之後一直在休養生息,發展自己。直到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時期才開始發展大洋海軍。不管歐洲戰事如何發展,美國人都自顧自的發展經濟。直到1918年才加入協約國與德國作戰,戰爭勝利之後,很快就將軍隊撤回了美國,繼續發展。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才直接派兵捲入歐洲戰爭,打敗德意日法西斯,最後成為世界的新霸主。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國從1783年-1945年近160多年的時間本土基本沒有經歷過嚴重的戰爭破壞都在發展,雖然有短時衝突和戰爭,但是其主要精力仍然是放在發展經濟,增強實力上。
圖博館
上海纪实《纪录片编辑室》频道
《纪录片编辑室》聚集着一群执着的纪录片工作者,他们曾以《毛毛告状》、《茅岩河船夫》、《大动迁》、《我的潭子湾小学》、《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等纪录片赢得观众和专家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创作集体又以《厂长张黎明》、《乾妈》、《婆婆妈妈》、《房东蒋先生》等作品荣获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奖项。《纪录片编辑室》关注社会大背景前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Xy2C8v6SALaZY2hbKnrWg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_百度百科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GZDOC),由2003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學術研討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經過五年的探索和發展,目前她已經成為中國唯一國家級的、享有交易功能的紀錄片盛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紀錄片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9898.htm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维基百科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前身為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是由中華民國文化部(前身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紀錄片競賽與影展,為鼓勵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拍攝製作多元題材紀錄片,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紀錄片影展。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M5jz61_lQMhCPz_zN03Og
圖博館
BBC拍中國祕密 網友嗆又黑中國 2015年08月30日
英國廣播公司(BBC)繼拍攝紀錄片《中國式教育》後,再推出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系列紀錄片《中國的祕密》,全片以英國人的角度探究中國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總結出「服從權威」、「管教溫和」、「不和錯的人交往」等7項社會價值,首集影片《適者生存》於日前推出後引發討論,引來大陸網友批評:BBC又在黑中國。
BBC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祕密》共計3集,第1集《適者生存》,英國女記者以實際走訪的方式,前往問題少年訓練營、「戒網癮」學校、「網吧」等地拍攝,還訪問了職業網路遊戲玩家、在北京準備考大學的高中生以及大陸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
專訪王健林子王思聰
「中國人為什麼聽話」、「為何網癮大」、「是不是生活壓力大到要逃避現實」等疑問,為首部紀錄片的核心問題,女記者在採訪後,認為中國的青少年現實生活與課業壓力太大,才透過網路遊戲來逃避現實。此外,她在前往北京某高中體驗校園生活時,對於一名女學生向她表示,大學學歷將影響就業前景,也無法全然理解。
為論及電玩風靡中國的原因,BBC還專訪了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之子王思聰。IG電子競技俱樂部創始人王思聰說:「人們很少抗議,抗議也沒用。」在中國無法脫離「體制」生活,每人都必須遵從政府的主流思想,「逃離體制相當於自殺」,且青年學子的日常生活在學校,在家都是讀書,唯有在網路世界,可以脫下面具,表達心中所想,不迎合主流價值觀。
網友認拍攝預設立場
該名女記者在節目錄製完成後總結出7項中國祕密,包括:中國人傾向服從權威;學校的管教方式不如想像中嚴格;中國青少年在選擇朋友上,不和「錯的人」交往;婚姻在中國是嚴肅的事情;對中國女孩而言,雙眼皮比隆胸重要;人們熱衷於電子遊戲;雖可見如蜘蛛和驢肉等「可怕食物」,但美食確實多。
許多大陸網友看了影片後,認為女記者的提問及結論已預設立場,引來不少批評。網友「慢駱駝」回應「BBC=傲慢與偏見」;「deadbody」認為,BBC等西方媒體告訴全世界都在水深火熱中,唯有西方才是極樂世界;另一名網友「47生」稱,英國除了高福利外,真不知道還剩下什麼。(旺報)
另詳參【圖博館】:《強國之鑑》禁親中言論 中國式媒體監督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電子殖民主義》 《電視紀錄片創作》《英語帝國》
阿楨
炒作能阻止中國崛起?
炒作中國的維和救災1軍售2軍費3軍演4,雖不能阻止中國崛起,但可炒地中國遍地烽火、國弱民窮!
的相反,「中國模式」造就國富民強的「中國崛起」5!不信看二文:<美國的挑釁,是中國前進的動力!><美國根本沒有能力阻止中國的崛起!>
此即歷史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回應說」!
我還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呢!與其引用不合當代史學6的歷史哲學,不如以歷史為鑑、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7即是。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270129
阿楨
美國根本沒有能力阻止中國的崛起!2014-04-21
我個人粗略估計,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只有美國的4成左右,應該說我是沒有高估中國和低估美國的,但我為什麼敢斷言美國沒有能力阻止中國崛起呢?
首先分析經濟。很多人對美國經濟不瞭解,光知道GDP很高,還有高科技,還有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還有目前看似不錯的經濟復蘇等等,其實美國的經濟已經傷到根基了,除非發生革命性的奇跡(概況很低),否則其沉淪是不可阻止的。因素有很多,我只講一條,那就是債務危機。
我以前粗略估計過,到2025年美國的國債數量會達到25萬億美元,這點已經得到美國官方資料的證實,那就是美國的預算辦公室估計2024年前美國還要增加近8萬億美元的債務,而目前的美國國債數量是近18萬億美元。美國長期國債歷史平均收益率大約是5%左右,美國政府每年的收入也就4萬億美元出頭,這代表著什麼?代表著到時美國政府的全部收入都用來支付利息都不一定夠!
美國有沒有辦法擺脫債務危機呢?幾條路,一是經濟快速增長,稀釋債務,但美國作為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已發達經濟體(世界上最嚴重貿易赤字)根本沒可能。二是降低美債收益率,這非常困難,因為目前在QE的極度寬鬆環境中中期國債收益率也在3.5%以上。三是走日本通縮之路。日本通縮讓經濟停滯了二十年,但即使如此美國也做不來,因為通縮一般需要升值的貨幣、貿易順差、高儲蓄率和高國內持有率,而美國這些都不符合。四是開源節流,也就是加稅和削減開支。這也是目前美國兩黨爭執的焦點,雙方總是談不攏,不奇怪,這得罪選民的事都不願意幹。
中國的經濟也有很多問題,但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展開,但除非出現過於激進的經濟政策或者發生內亂,否則較快的發展10-20年還是大概率事件。
美國有沒有辦法搞垮中國的經濟呢?美國當然想更在做,但是此前都沒得逞,例如人民幣匯率就是非常關鍵的一環。現在則是根本不可能了,現在是中國在經濟上去美國化,是中國在搞美國,促使它早日垮臺。
各位網友想一想,打仗本質上是打什麼?老祖宗早就告訴答案了,是在打錢糧!美國在沒有經濟基礎支撐的情況下,憑什麼拉攏盟友(大家也看到看了,只能用空話忽悠)?憑什麼圍堵(以前都堵不住,中國在增強美國在削減還怎麼堵)?憑什麼阻止中國崛起(先考慮自己怎麼活下去吧,祈禱中國慢一點去美國化吧)?
版主回應
順便談一下美國在亞洲的最重要盟友日本。日本的安倍現在在玩火,日本的債務危機很可能近年爆發,日本想走出通縮,但走出通縮必然帶來利率上升,GDP250%的債務壓力就凸顯了,想不爆發前提要三條,一是日本經濟重獲強勁競爭力,但事實是在日元大幅貶值情況下,日本現在卻面臨著史上最大的貿易赤字!二是日本能收支盈餘,這就要加稅,加稅又會拖累經濟。三是通脹溫和可控。而這點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央行行長也無法確保的。總之,日本比美國還危險,如果爆發的話,日本經濟可能就退化到中國一兩個省的水準,能有多大能力和作用呢?
再談軍事:
目前美國軍力遠強於中國,我個人估計中國不到美國的三成。那美國會不會採用軍事冒險,進攻中國?絕對不可能!
世界上有核國家之間,從未發生一次高強度的戰爭。
從經濟角度美國軍事進攻中國更是不可能。眾所周知美國總統的背後都是各種利益集團,假設總統受某個利益集團的驅使軍事進攻中國,你知道他會得罪多少利益集團嗎?
純粹常規軍事角度,美國也根本沒有能力短期內征服中國,長期也不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連阿富汗都搞不定還想搞中國?
戰爭也是需要適當的時機的,中國去美國化起碼需要10年,而10年後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是已經接近衰退中的美國了,那時美國更是毫無辦法。20年後中國軍力應該也接近美國了,誰嚇唬誰啊?
我們再談回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奧巴馬09年提出時一開始的確是用來圍堵中國的,但大家想一想此後發生了什麼?就是南海和東海問題,而這兩處全是中國攻,美國及其盟友守。黃岩島中國控制了,釣魚島變成中日共同控制了,東海設防空識別區了,南海常態巡航了,美國抵近偵查消失了,美國航母近海炫耀武力也消失了,偵查船拖聲呐直接被割,軍艦在公海想偷窺遼寧艦差點被撞,關島也被我遠端轟炸機巡航了,我軍艦突破第一和第二島鏈那是常態化......美國的圍堵政策事實上早已破產,既丟了面子又丟了裡子,在美國還要大量削減軍費開支的情況下,美國還能怎麼樣?更重要的是,美國要避免為這些走狗的小利益同中國起嚴重的正面衝突,否則那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所以擺在美國面前的就是兩條路,一條是打腫臉充胖子,繼續投入資源浪費在這場已經輸掉的競爭中,一條是體面的和中國協商撤退條件,爭取點顏面和利益,選哪條更明智各位網友看不出來嗎?
我從來沒有說過,中國就不要提防美國,中國要馬放南山,這是很多網友邏輯錯亂的推論,相反,中國和美國爭奪全球領導權的競爭是長期的,中國要更好的發展自己,加速去美國化搞垮美國,更快的發展目前相對薄弱的軍事力量,我對中國經濟和軍事的預測不都建立在需要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嗎?
很多網友一提美國就咬牙切齒,恨不得馬上打一仗,這是非常不理智的!中美競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本國人民能生活的更好,能用非戰爭的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去達到,為什麼要用下策呢?我們目前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快速增長,美國不漲反而倒退,這已經是最有利的狀態了,那些想現在開戰的網友腦子到底在想什麼?我們不推崇把中國變成公認世界第二的超級強國的中國領導人,反而去推崇某個連核心利益都連連喪失、被西方逼到牆角的某個前超級大國的領導人嗎?
最後一點,中國的很多領導人都說過這句話:“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句話很有深意,做為結語與大家共勉。
回應
高見 很有內函
分析的很好,支持!
試問!美國在停止?手機?電腦?飛機?軍工?還是什麼呀?中國哪些在進步?科技?文化?法律?還是民主這塊呀?不過我認為中國有一樣是世界第一,就是牛逼得!
太低估美國了吧?美國強盜向來用兩種戰爭掠奪全世界財富:一種用發動或製造戰爭,一種是貨幣戰爭。表面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事實上由於美國欠的是美元,當美元惡性貶值時,美國所欠的債務便一筆勾銷。
你也高估美國人了!環顧你身邊,有多少美國貨?美國實體經濟已經不行了!不是美元霸權,美國撐不了幾天!
樓主太低估美國了,告訴你一個事實,美國政府沒錢不等於美國沒錢,事實是海灣戰爭到現在美國的財富增加至少30%以上。美國這些年海外用兵,大量消耗了政府財政,但這些錢都被軍工,石油,建設行業...巨頭賺走。
美國的富豪當然有錢,但願意把自己的錢捐出來給政府嗎?
醜陋的樓豬:你的標題與內容根本文不對題。
我看你....噴子,這類文章不適合你
樓主分析的挺有道理,不過憤青們不會有深層次的看法。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665572
詳參【圖博館】:中國崛起(二) G2《強國之鑑》美中互為人質?《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二馬二印鈔二後果 中日筷箭之爭 中日釣島之爭《中國模式》
阿楨
大國崛起 (2006) 央視紀錄片
官方網站: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簡介
第 一 集 海洋時代(開篇暨葡萄牙 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國大業(荷蘭)
第 三 集 走向現代(英國•上)
第 四 集 工業先聲(英國•下)
第 五 集 激情歲月(法國)
第 六 集 帝國春秋(德國)
第 七 集 百年維新(日本)
第 八 集 尋道圖強(沙俄)
第 九 集 風雲新途(蘇聯)
第 十 集 新國新夢(美國•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國•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結篇)
回應
讓我複習一下中學歷史。真的看要歷史記錄片不要看大陸人做的,尤其是CCTV做的。
算是國內比較上乘的紀錄片,最起碼觀點客觀些,上道些~比較喜歡德國日本兩個篇章,但還是太含蓄啦,畢竟CCTV
最終篇:什麼是大國崛起的因素? 大國,必須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政治穩定,政府和群眾相互信任,內部凝聚力,國家制度的健全。 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在大國崛起中的.........
無論轟動也好,爭議也罷,但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那就是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
[第1集] 第一集講的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麥哲倫達伽馬迪亞士還有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四個偉人啊!很喜歡這集最後的幾句話,不發展自己國家的工業,甚至打擊工業和新興階層的產生,只沉溺於奢靡的消費,最終導致衰落,吃老本,永遠都是墮落的標誌寫照。
崇洋媚外思想嚴重,西方給世界帶來人類帶來不計其數的災難,把屠殺、掠奪吹的神聖無比。80噸小船也能說得天花亂墜,跟鄭和的船比起來就是個玩具好吧?鄭和下西洋沒貿易只是宣揚國威?
也許後生的各個國家都講面臨傳統與現代化的抉擇,如何能不迷失自己的文明,怎樣保留文明的傳統是許多諸多人苦苦思索很多年的。彼得大帝從效仿西方遷都聖彼德堡開始,不僅挑戰了俄國人民幾個世紀的民族自尊心,也切斷了一個國家和過往的聯繫,然而若非遭受了現代的刺激,又如何能出現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思想家呢?歷史的發展總是有其必然性吧。
[第5集] 看到康熙和路易十四的對比時候,從某方面講感覺法國和中國最為相似,大概源於自久以來的天朝大國心態吧。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25032/
阿楨
果然是疆獨幹的
疆獨1組織「東伊運」2終於承認犯下「天安門火燒車」反中恐攻行為,「山西太原116爆炸案」也破案証實是偷竊犯的反社會行為。看看當時條件反射式、指責中共「官逼民反」的、島內外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如何自處和交待?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會有啥交待?再怎麽抹黑共匪也處之泰然!說你裁贓維族、打壓弱勢、你就是裁贓打壓,誰叫你是中國共產主義黨,即使國內外環境再怎麼穩定發展,只要稍有風吹草動,也會被擴大成「中國崛起」3變「中國威脅」4、「中國夢」5碎成「中國崩潰」6。相反的,美台等資本主義黨,國內外環境再怎麼恐怖攻擊7、校園鎗擊8、政黨惡鬥9,只要享有民主自由之美名10,也會被美化合理化成「正義之師」、「柔軟戰力」、「民意流水」。
如此理盲濫情啊,難怪老是測不準中共的變展11,即使中共再怎麼優待藏12維族也會被反中者嫌、再怎麼改善人民生活再怎麼也會被反共者啐。
有啥辦法,這是所有威權政權在取得成就時、常要付出的代價,別太難過,贈詩四首以慰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543898
阿楨
假民主自由之名
「香港佔中環運動」根本是英國殖民者遺孽之反中運動,先是自大地瞧不起兩岸華人1,中國崛起2之後又自卑地反對陸資3陸客4入港,並異地情調式地哈台5、說啥「移民台灣」,不知呆歹灣理盲又濫情的政經社之民粹6、已是三小龍共同的反面教材。真搞不懂施明德落淚力挺「香港佔中環運動」些啥?
挺香港特首的普選7啊!
不是已根據《香港基本法》第45條決定2017年之後特首和全部議員普選了嗎?還搞啥「香港佔中環運動」?
怕只有1200名委員的特首候選人「提名委員會」搞鬼唄!
港人更怕台灣民粹式民主搞鬼吧!故搞出由各行各業的精英組成之「提名委員會」,以維持香港專業治港之傳統。
還是民主派的「公民提名」合乎國際民主多數決原則。
是嗎?那美國的總統選舉人團8和呆歹灣的力法院9,怎常少數決呢!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9751917
阿楨
歐巴馬被困 中國成贏家2013-10-05 中國時報
美聯邦政府關門,導致歐巴馬取消出東南亞及亞太經合會議(APEC)峰會之行,《紐約時報》指出,東協盟邦對美「重返亞太」政策出現嚴重質疑;反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和印尼、馬來西亞建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總理李克強接續習,9日起將訪汶萊、越南及泰國,顯示中國已成此次美國國內危機的最大贏家。
習近平本月2日至8日訪印尼、馬來西亞,並出席APEC會議;中國外交部昨宣布,李克強將於9日至15日,出訪汶萊、泰、越三國,並出席汶萊舉行的東協加中日韓峰會、及東亞峰會。
《紐約時報》說,聯邦政府關門,歐巴馬取消訪問,這對計畫打造亞太核心力量的美國帶來不少麻煩,也削弱美國對「重返亞太」戰略做出的布局。菲律賓是美盟約國,是美國在亞太制衡中國的力量。馬國在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扮演重要角色,取消行程,對雙邊關係將帶來不利影響;放棄出席東亞峰會,則錯過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首次會晤。
文章表示,歐巴馬執政以來,華府一直試圖對中國傳遞「美國是亞太最核心力量」的訊號,然因美國持續深陷中東危機,國會近來打得不可開交,將明顯削弱美國在亞太推動的外交政策。
中國近來積極布局亞太與東協,對美國形成外交壓力。習近平出訪東南亞,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營造與東協命運共同體氛圍。反而美國盟友菲律賓,不但等不到歐巴馬,中國領導人也選擇迴避。這已是歐巴馬第三次因國內問題放棄亞洲行:首次是醫改政策爭議、其次是處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歐巴馬前中國問題高級顧問貝德日前表示,亂局中白宮如嘗試挽救並出席兩項峰會,是展現美國關注亞太的重大信號。反之是非常有害的決定。美國顯然選擇了有害的決定。
習近平已抵馬來西亞吉隆坡國是訪問,並與馬國總理納布吉會談,雙方同意提升兩國關係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同意2017年前將雙邊貿易額從當前570億美元提高到1600億美元。
阿楨
大國崛起,誰說了算?(楨:誰又代表人民?)
你知道麼?中國在2010年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學者還曾提出“G2”概念,即中、美兩國成為一組,替代原有的八國集團(G8)。
今年9月,有媒體報導稱,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演講時表示“傻帽才信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 事後李肇星表示,這個言論的報導系誤讀,自己的原話是“有人認為中國和美國是兩個老大,可以共治世界,這種話傻帽才信”。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人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關心中國成長和命運的人以自信的方式談論這樣一個振聾發聵、事關重大的話題:大國崛起。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大國崛起這個話題。
孟子曾對“大國”概念及其內在邏輯關係有很好的表述:“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國”。這裡的“霸”講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霸權”,而是有影響力的國家;所謂“仁”,講的是國家制度,而“力”則是一個國家的現實國力。
可以說,在漫長的近代一百多年歷史中,我們中國人太需要某種長精神的東西了——任何與國家和民族揚眉吐氣的事實和言論,都令我們備加歡欣鼓舞。
實際上,“捧”中國的聲音也確實不少。媒體人舒泰峰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國拒絕捧殺》中梳理:2006年中非峰會被認為是“北京令世界驚歎的開始”;2007年美國學者出書盛讚中國軟實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世界驚歎這是“中國主導世界元年”;2009年,美國一位未來學家出版《中國大趨勢》;2010年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出版《當中國統治世界》。
是的,大國崛起了,但是大國的人民呢?這裡想借用一下央視經典海采提問:你幸福嗎?
據美國自然母親網站近日報導,聯合國大會發佈的第二屆《世界幸福度報告》顯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排名首位的是丹麥,緊隨其後依次是挪威和瑞士。美國排名17位,中國僅列第93位,評價得分是4.978分,低於5.1的平均分(滿分10分)。
該報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從2005年開始的幸福度數據後得出的。報告指出,幸福感主要受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健康期望壽命、可以依靠的人、對生活做出選擇的自由感、腐敗程度以及社會的包容度,這6個因素的影響。
版主回應
我們先來看看被譽為世界最幸福國度的國家——丹麥。
丹麥已是多次當選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它的國民綜合幸福指數高達82。對於一個僅有309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和530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樣的調查結果令人矚目。丹麥是個冰雪的國家,她的最南緯度仍是中國的北部省份——黑龍江(中國最北的省)。丹麥還是個所得稅高達50%-70%的高稅收國家。丹麥,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歷史上,它都從未被稱其為大國,也不曾入選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的九大強國之一。但是,為什麼丹麥人民的幸福感卻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呢?
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白先生認為,在丹麥,儘管有高稅收,但丹麥政府也取之于民用之於民。政府對人民的衛生保健和教育負責,還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關愛孩子和老人。丹麥是人均花銷排行第一的國家。因此,在丹麥,一個靠撿垃圾維持生計的人也可以成為中產階級人的鄰居,也可以過得平等而驕傲。JanDion撿垃圾維持生活。他說,他並不在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每天僅僅花5個小時工作,其他時間都用來陪伴家人。沒有人評判他的工作。他喜歡他的工作,因為他有很多朋友。每當他的孩子沖他招手或者他的妻子遞來一杯熱咖啡的時候,他都感到無比幸福。
試問,這樣幸福的丹麥人會介意自己的國家不是大國麼?
專欄作家連岳曾對大國小國的說法進行過評論:無論大國小國,國民的幸福感受是第一位的,把國民壓到最小,把國家放到最大,這種斯巴達式帝國,早就證明了是泥足巨人,行之不遠。大國與小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大國民:他們的幸福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們不幸福了,就有資格抱怨、不滿、用選舉把做不好的人換下來。也正是因為這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多數幸福,才是一個政府及一個國家的最終追求。不幸福的人多了,你連存在的合法性都會受到質疑。
在大國與大國民中,連嶽更看重的是大國民,在他看來,崛起的應該是大國民,而不是大國。
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認為,清華國際事務交流協會官方近日便發佈了這樣一條微博:“中國人幸不幸福和中國是否會成為超級大國沒什麼關係。人民支持不支持,一個國家該成為超級大國她就會成為。”
有網友“門下一蟲”在下麵幽幽回復: 中國人幸不幸福與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跟中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能不能持久有關係。
相信絕大部分普通中國人會贊同“門下一蟲”的觀點。即使我們會為政論片《大國崛起》熱議思考,但我們更容易被電視劇《蝸居》引起共鳴。我們有不少人也是《大國崛起》的觀眾,但對我們而言,僅僅“大國”崛起,是遠遠不夠的。
買不起房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教育事業產業化、醫療事業產業化、房地產產業主導化,閉著眼睛都可以想像一個中國人的生存模式:賺錢買房、賺錢負擔孩子教育、賺錢負擔全家人的健康。等把這幾件大事落實完,人也就該再閉眼了?大國是崛起了,可和我有什麼關係?
不,求富求強是大國崛起的過程和手段,不是目的。大國崛起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讓國民享有更多的幸福。
大國崛起央視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水準是在不斷提高的,這與我國三十多年來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但是,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了“不再差錢”的時候,他的國民幸福感不能再靠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帶來多大提高。怎麼辦?
因為,這不光是錢的問題!
臺灣作家龍應台更看重的是文明: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不同意見,這,才是我在乎的。
那又如何衡量文明呢?在北大演講時,龍應台分享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我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我們想呼吸乾淨的空氣,吃放心安全的食品,不怕退休後沒有養老金,不用買套房全家三代還債,不會生病了沒錢去醫院……最關鍵的是,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勤奮和努力,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我們自己不能真正地對我們的社會規則、文明程度、生存環境、和我們期待的未來感到自信,我們就不能叫做真正的幸福——而有著這樣國民心態的國家,也不能稱之為大國崛起。
所謂大國的興衰,就絕不僅僅是版圖的大小、武力的強弱,最本質的是老百姓的權利、福利、利益能夠得到多大的增進。——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學者 秦暉
http://news.sina.com.cn/newobserv/daguo/
阿楨
旅美歸來爆料 美國沒有我們說的那麼好!2013-09-09
今美利堅欲討伐敘利亞,國會通過,然民眾多數不支持,此謂民主也?
美國的民主,是富人的民主,窮人沒有民主。所謂國會,坐的都是資本家,資本家很民主,平民一樣被壓迫。每次參選之人,有哪個不是社會頂尖人物,平民百姓何來資格參選?說白了,中國是高知官二代說了算,美國是高知富二代說了算。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有了錢就是大爺。在美國,富即是貴;中國是貴即是富,但富不一定貴。
美狗勢力在中國網站上造謠美國醫保完全公費醫,然巨額醫保費,月上千美元,平民根本交不起,看病還得自己掏錢。然我華夏雖然人人有醫保,但是城鄉醫保差距過大,個別大城市能報銷80%~90%,但是一些農村報銷比例很低,甚至沒有醫保,醫保發展不平衡,也是個問題。
說實話,福利正經好的地方,是西歐諸國,澳洲以及澳門等,他們才是人人公費醫療,美國之福利,相差甚矣!如果不是美國勢力造謠,為什麼這些該捧的西歐諸國沒人捧,不該捧的美日韓都捧了?
美狗勢力造謠中國電信服務比美國貴,實質上他說反了! 美狗勢力造謠稱美國的iPhone便宜,iPhone5 16GB只要199$(不含稅),而實際上,那是合約機。如果非合約機,是649$,含稅706.6$,和中國半斤八兩。如果要比合約機,中國還0元購呢!
美狗勢力造謠我們油價世界第一貴,我先把你的油價發上來。美制89號汽油即華制97號,京95號,價格為3.959$/美制加侖(2013年8月7日價),折合6.42元人民幣/公升,中國為7.9元/公升,美國只比中國便宜18.9%,根本沒到便宜好幾倍的程度。
中國的石油75%依靠進口,美國的石油本就是100%可以自給自足,他還去中東掠奪,價格肯定比我們低一些。
那些石油100%依靠進口的國家,價格比我們高得多,英國和日本的油價合人民幣都10塊多一升!(辟價不辟收入,難道因為我們窮,沙特賣給我的油就兩折促銷了?)
美國的石油也被美孚和貝殼壟斷了,和我們中石油中石化差不多的。與其讓私人壟斷,倒不如讓國家壟斷,起碼有個保障。
關於進口品牌高稅率,我想說,不徵稅提高進口品牌的價格,國產品牌怎麼能立足?大家希望看見滿街國貨,還是滿街洋貨?進口品牌徵稅是一種常見的經濟手段,歐盟不就對我們光伏產品徵稅了麼,美國不還是輪胎特保麼?
再說這些進口品牌都是富人的專屬,稅率再高剝削的是富人,與我們這等屌絲平民有啥關係?咱們都買國貨,洋貨傷不起。
版主回應
美狗造謠美國大學100%公費,淨扯淡!美國的大學學費一年在30,000美元左右,除了學習特別好有獎學金以外,一律自費!而美國人均年收入才33,000美元。美國大多數家庭是念不起大學的!奧巴馬都是靠貸款 獎學金 打工念下來的!
關於社會腐敗問題,不懂政治的人才會說腐敗是專政和獨裁導致的,實際上造成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家不夠發達,不發達國家才會腐敗,發達國家是沒有腐敗的。
舉個例子,印度,典型的民主聯邦制國家,比我們腐敗得多;新加坡,獨裁國家,廉潔度世界第五。
而且,不發達國家社會矛盾大,在不發達搞民主容易出現流血衝突,譬如埃及,敘利亞,印度,民國時期的中國。
一個國家不發達表現在方法面面,不僅僅是經濟,也包括反腐監督,一個國家不發達,經濟也不發達,反腐監督就會差,腐敗就會多。這就是經濟和腐敗的間接關係,經濟是腐敗的一面鏡子,從一個國家的經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腐敗程度。
世界各國政府清廉指數排名(中國世界第80名,中等偏上):
世界各國人均GDP和購買力排名(中國分居第87名和93名,中等偏上):
世界各國民主指數排名(中國世界第142名,下等):
分析上述資料,可以得出一個國家的腐敗程度與經濟發達程度成負相關,與是否民主與獨裁無關。
美狗造謠中國賦稅世界第一,那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的賦稅(財政收入占GDP總量的百分比)是否為世界第一,我再次列舉美國維琪的提供的資料: 中國大陸的賦稅的世界排名為第106名,遠低於歐美和日韓,比蒙古,阿塞拜疆什麼的還低。
一句話,美國雖好,但是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中國雖有不足,但是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
我補充一點,美國人沒有“仁”,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美國社會裡人與人只有利益關係,關愛比較少,整個社會給人感覺比較冷血。孩子好幾年不回家看父母,直呼父母大名,父子打架這類事在美國不認為是不好的事情。美國沒有收容站,乞丐隨處可見。失敗者沒有人同情,白人都是一副鐵石心腸。但是亞洲人就不同了,不管是中日韓文化都差不多,在紐約唐人街,韓國城,給人感覺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東方文化講究以和為貴,講究仁慈;而西方文化是強者為王,弱肉強食。這種文化差異還造成了服務業很差,美國的服務業不是一般的爛,東方是“盡可能滿足客人的合理需求。”,西方是“按公司規定的要求來服務客人。”比如坐飛機時,杯子掉了空姐是不會給你撿的,因為不在其規定服務範圍,而東亞國家不會。
回應
美國也不過如此,棱鏡洩密門事件說明自由、民主的美國也沒有言論自由;藍可兒事件中,沒有一個美國百姓敢正面對鏡頭說話,因為怕報復,說明美國黑惡勢力也很猖獗——腐敗惹的禍!
基本是事實吧~!看看這麼多年來美國的民主,真的民主了,從去年華盛頓市長為婦女爭利益參加流行給銬,到今年說實話的斯若登給逼流亡,還全球追殺。這就是美國所說的民主。只有他們說了算,這就是民主。還有這些年來沒經聯合國就開戰的有幾次?這是侵略。還有所打的主民旗號,現在都帶給當地人民穩定幸福的生活了嗎?
樓主分析非常透徹。我也去過美國,在美國半年時間,給我的感覺就是沒有人性,老話怎麼說的?美帝。在大街上,員警可以隨意把人按在地上,雖然不常見到,但是我就見過很多次,尤其是中亞,中東人種,黑人以及長相接近亞洲人的。上去不說先把你按住,盤查,看護照。你稍微有點不配合就用暴力,而且動不動就掏槍,記住所有掏出的槍全是上過膛的。在美國的亞裔人生活的非常恐慌。在美國除了令救助金的懶人剩下的窮人勤奮一點的,一個月根本掙不了幾個錢,而且有些白人回想這些人丟垃圾,稱他們LAZY。在紐約華爾街和曼哈頓,無論在公園還是廣場都能讓人感覺蕭條,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平時除了遊客更多的是失業的人。我們國家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能吃一碗熱乎的泡面,在美國沒有。美國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了維持霸權主義,價值觀宣傳上面。我在美國認識的研究經濟政治的同學都在講美國經濟早就已經衰落,中國經濟動力很強。回到國內,看到網上天天唱衰中國經濟的論壇很鬱悶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625103
阿楨
大陸躍最大能源生產國 加速開發頁岩氣【經濟日報2013.01.10
大陸全國能源工作會議7、8日在北京召開,據新華社昨(9 )日報導,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一的能源生產大國。
會議還提出2013年全年目標,包括:新增水電裝機2,100萬千瓦、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
去年全大陸電力裝機達到11.4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達到2.49億千瓦,風電裝機達到6,300萬千瓦,光伏發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700萬千瓦。
目前大陸水力發電、風力發電規模均居世界之冠。
頁岩氣是從頁岩層中開採出來的天然氣,由於開採技術的突破,頁岩氣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
據大陸主要石油公司的統計資料,截至2012年4月底,中國已開挖出63口頁岩氣(油)井。
大陸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于海峰早前曾表示,初步評估中國頁岩氣可開採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公尺(不含青藏區),與中國陸域常規天然氣相當,與美國24萬億立方公尺的頁岩氣儲存水準相近。
相關新聞
151億美元 中海油併尼克森 加拿大准了
美明年產油量將創26年新高
頁岩油真的可以拯救全世界?
陸砸190億 力挺新能源汽車 【經濟日報2013.01.07
據中新社報導,大陸已啟動「十二五」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電動汽車類項目39個,科技計劃經費預算人民幣13.57億元。為配合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大陸中央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人民幣40億元,重點支持全新設計開發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及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
中國科學技術部介紹新能源汽車科技發展情況稱,截至2012年底,全國25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共示範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4萬輛。預計2013年3月底示範推廣規模將達到3.97萬輛。
第一財經日報指出,這份「規劃」最大的特點,是在各地紛紛推出汽車限購政策下,新能源汽車卻不在限購之列。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1年全國銷售新能源汽車僅為8,159輛,年均銷量離先前計畫2015年達累計50萬輛的目標相當遙遠。
但未來在整車企業有望在政策的壓力和動力下,插電式混合動力市場份額可望迅速擴大。
版主回應
全球幸福感排行 中國大陸領先台灣【聯合晚報 2012.12.20
蓋洛普民調中心公布全球148個國家國家/地區幸福感排行榜,拉丁美洲國家在前10名裡占8位,台灣表現不錯,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幸福的國家,新加坡人最缺乏正面情緒,幸福感墊底。
蓋洛普在2011年對148個國家/地區以電話和面談調查一千位15歲以上的民眾,問他們五問題:你昨天感到獲得充分休息嗎? 你昨天有沒有整天受到尊重? 你昨天有沒有微笑或笑口常開? 你昨天有沒有學了或做了什麼有趣的事? 你昨天大部分時間快樂嗎?
結果,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不是全球極富的卡達,不是人民平均壽命最長的日本,也不是大學畢業生比例最高的加拿大。
美中同名次 新加坡墊底
美國和中國大陸有76%受訪者回答正面,台灣緊接在後有75%,日本72%,香港69%,南韓63%。
新加坡以46%墊底,亞美尼亞以49%排倒數第二,伊拉克以50%排倒數第三。
幸福感最高的前十名是巴拿馬 (85%)、巴拉圭 (85%)、薩爾瓦多 (84%)、委內瑞拉 (84%)、千里達 (83%)、泰國 (83%)、瓜地馬拉 (82%)、菲律賓 (82%)、厄瓜多 (81%)、哥斯大黎加(81%),其中只有泰國和菲律賓不在拉美。
與傳統的幸福指標不太一樣
這樣的幸福感名次可能令許多分析家和國家領導人感到意外。傳統的幸福指標大多偏重經濟,但巴拿馬的人均GDP是全球第90名,而新加坡的人均GDP全球排第五名。
蓋洛普去年在148個國家進行調查,每個國家訪問約1000人,詢問他們是否有充分休息、受到尊重對待、笑口常開、學到或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以及是否感到快樂。
巴拿馬和巴拉圭有85%受訪民眾5個問題都回答「是」,緊接在後的依序是薩爾瓦多、委內瑞拉、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Trinidad and Tobago)、泰國、瓜地馬拉、菲律賓、厄瓜多和哥斯大黎加。
回應
幸福的人像日規,照晴不照陰 不幸福的人像時鐘,24 小時裡,無論陰晴都要面對 幸福的人只看到一半,對事誤審幾會多,容易嚐到失敗痛苦 不幸福的人看到全面,對事誤審幾會少,不容易嚐到失敗痛苦
依照這家「蓋離譜民調中心」的五項問題,井底之蛙越多的地方越幸福...
南部人比北部幸福快樂 也許台灣比較落後吧~
不丹總理:幸福指數成民生遮羞布【聯合報2013.08.03
不丹第二任民選總理托布杰(Tshering Tobgay)認為,不丹過度宣揚「國民幸福指數」(GNH),並以此掩蓋貪腐、失業和國民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
四十七歲的托布杰表示,他也同意經濟成長並非一切,但GNH不應使人們的注意力轉離潛在的問題。他日前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如果政府花許多時間談論GNH,卻不提供基本服務,這就是偏離了正題。不丹有四個可能使國家前途無亮的嚴峻問題:債務激增、外匯短缺、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貪腐日盛,四大問題合起來可能會要了不丹的命。」
托布杰以改革者自居,競選時經常徒步到偏鄉造勢,七月廿九日就任後拒搭公家配車,也不搬進豪華的總理官邸。
不丹前國王吉旺楚克一九七二年提出國民幸福指數,以期在發展與生產力的經濟指標外,有另一衡量民眾精神感受的輔助指標。不丹政府政策此後以GNH為核心,但近來有批評人士將國民幸福指數的首字母縮寫謔稱為「政府需要幫助」(Government Needs Help)。
托布杰認為,宣揚GNH並非政府的責任,恰與前總理廷里的理念相反。廷里在位期間於國內外大力推廣GNH,聯合國大會二○一一年將不丹GNH模式列入議程,並通過不具約束力的決議,呼籲會員國據此擬訂屬於自己的幸福指數。
印度插手 不丹變天了【聯合報2013.07.14
喜馬拉雅山的幸福小國不丹,史上第二次國民議會(下議院)選舉投票結果十三日揭曉,最大反對黨「人民民主黨」拿下四十七席中的卅二席,跨越組閣所需的廿四席門檻。總理廷里領軍的「不丹團結黨」僅獲十二席,和五年前拿下四十五席,簡直是天壤之別。
七月初,印度削減對不丹的煤油與烹飪用瓦斯補助,為選舉投下變數。不丹政府要求印度重新考慮,因為煤油與烹飪用瓦斯價格翻了一倍。
印度數十年來一直是不丹最大的援助提供國,數千名不丹人到印度留學,印度幫忙不丹興建多座水力發電廠,再買回產生的電力。
媒體分析,印度刪減補助金,是為了抗議不丹總理廷里與中國大陸交好。人民民主黨也譴責執政黨未能處理好與印度的關係。
政治分析家旺迪在選前說:「不丹人認為現任政府沒法改善惡劣的經濟狀況,印度又削減補貼,讓他們更擔心。」
不丹官方色彩濃厚的英文報「清晰報」社論說:「許多不丹人因為印度在這個節骨眼上削減補貼而憤怒,認為印度想影響選舉結果。」
回應
不丹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 ?
詳參【圖博館】:庶民經濟《快樂經濟學》中國與印度
阿楨
OECD預言:中國經濟 2016稱霸全球【經濟日報 2012.11.1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9日發布預測說,全球經濟勢力在未來半個世紀會出現大洗牌,中國最快將在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2025年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產值合計可能超越7大工業國(G7)的總和,並在2060年前超越所有已開發國家加總。
與霍布斯邦談共產主義2012-11-11 中時 江靜玲(另參本館:《革命的年代》)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今年十月一日在倫敦辭世。
猶太裔的霍布斯邦十四歲參加共產黨,十六歲跟著叔父逃避納粹,從柏林輾轉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完成歷史學業後一直在倫敦的柏貝克大學任教,終其一生都是一位共產主義者,即使在一九九一年英國共產黨解散後,他仍堅持自己是一名獨立共產黨員,「那是我的少年夢,我想保留著它。」
中共十八大本週在北京揭幕,當年訪談中,霍布斯邦有關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有成為世界強權潛能的講述分析,再次在我腦海中迴盪,昨日重看訪談筆記,益發懷念並佩服這位史學大師。
他指出,在廿世紀中,俄共垮台,歐洲共產國家也瓦解了,中國共產黨已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與中國共產黨政府建立之初的政策大不相同,「因此,我不相信這個企圖改變社會的運動是成功的。」但是,霍布斯邦對此解析又十分清楚,他把以「工人運動」和「解放運動」為根源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失敗與共產主義執政質變聯在一起,「當『共產主義』演變成為『政府』的那一刻開始,共產主義已完全變質了。」
霍布斯邦指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可以把「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政府」闡釋得更好,「我們應該把共產主義做為一個社會解放、民族解放,或混合兩者的解放運動,興共產主義取得政權後,嚴格區分開來。」
霍布斯邦早已預言,中國具有成為世界強權的潛能,甚至可能與美國競逐世界超強地位。在那次訪談中,他再次提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後的急速發展,一直到廿世紀未的表現,都令人覺得中國將會很快的邁向先進國家,「中國在廿世紀,建立了強烈的國家定位和民族主義,甚至可說,是一種強權式的民族主義,因此,我認為,中國有極大的可能在未來發展為世界主要強權。」霍布斯邦並指出,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中國人民勤奮和才能各界有目共睹,「我不相信,也不同意一些人的主張,即中國將會開始分裂的說法。」
阿楨
看懂中共十八大眉角 2012-11-09 旺報短評
中共十八大昨開幕,總書記胡錦濤在報告中為未來路向定了調。他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革易幟的邪路。」既不左也不右;但是他也明確回應了社會對於政治改革的呼聲,獲得5次熱烈的掌聲。可以看出,未來中國將在平穩的道路上逐步推進體制改革。
薄熙來唱紅打黑曾一度蔚為風潮,薄熙來去職,象徵黨中央揚棄文革思想,黨內左右兩派路線歧異似乎隱隱浮現,各界充滿好奇。但十八大會議不但沒有揚棄毛思想,相反的,胡錦濤兩度提及毛主席,而且在提及「科學發展觀」理論時,仍然重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江澤民「三個代表」,強調「這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顯示中共建政60年後,雖然不會再回到僵化的過去,但歷史的傳承不能中斷。
不左不右並不代表不知改革,針對經濟發展後衍生的種種社會矛盾現象,胡錦濤提出明確的政治改革方針。在民主方面,要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在法治方面,要深化司法改革,「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在權力運作方面,要公開化、規範化,讓權力在陽光下進行。
現代化民主國家體制應有的規範,幾乎已全數納入胡錦濤的政改報告中,但仍需要有完善的規畫、認真的執行才能奏效,才能回應中產階級參與權力的需求、舒緩社會的集體壓力,平安度過國家轉型的挑戰。
胡錦濤這項報告,既總結了十七大以來所完成的歷史使命,也為十八大後的政治定出了路向,在這個平穩的大方向之下,「胡溫體制」順利交棒「習李體制」後,如何落實政治改革將是習近平的課題。
相關新聞
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胡八個堅持
政改列專章 胡推行陽光政治
黨代會常任制 擴大基層民主
場邊觀察-不要期待「中國曼德拉」大刀闊斧
新聞分析-政改 正面訊號成亮點
中共元老出席 突顯影響力
習近平謹慎低調 老低頭看報告
缺奧援 習近平前路多風險(楨:?)
8年建成小康社會 GDP翻倍
觀察站/向盲目追求GDP 說拜拜
周小川:大陸經濟 緩中趨穩
大陸CPI控制在4% 今年安啦
大陸自主品牌練功 苦盡甘來
版主回應
胡錦濤:堅持一國尊重兩制 防外力干預港澳
胡錦濤:兩岸應啟動政治對話 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台灣回應》馬:時機未到 不會邀習訪台
觀家觀點-軍事互信機制倡議 我方宜正面回應
馬英九:簽和平協議 待商榷
綠營談十八大:對台態度相同
綠:胡提「特殊情況」 展現善意
國民黨中央電賀中共十八大
2050中國可能成唯一強權 2012-11-09 旺報
美國《僑報》11月5日文章,釣魚台形勢正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但現在還不是中國攤牌之時,原因與台灣問題類似,因為二者背後都有美國的勢力,而中國還不具備與超級強國美國攤牌的實力。
過去10年,中國最大的收穫,就是被譽為「全球最成功的國家」。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2經濟體的中國,事實上在積累著解決台灣,和釣魚台問題的實力。世界銀行曾預測,估計中國GDP在2020年左右趕上美國,2020年以後差距進一步拉大,到2050年中國GDP將超過7萬億美元,接近美國的一倍,屆時中國GDP將占世界的40%,成為唯一超級強國。「時間是站在中國這一邊」,當中國真如世界銀行所言成為「唯一超級強國」時,台灣、釣魚台問題之於中國將會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釣魚台糾紛,需要將中日島爭盡可能納入和平解決中,不讓局勢惡化,尤其是防止戰爭,因為戰爭會擾亂中國的和平崛起,讓美國得到圍堵中國的口實。
回應
中國的問題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如果還是維持一黨專制的政治,是否能持續成長進而超越美國,令人不敢樂觀;相反的,進行政治改革,同樣有動盪的風險。
人類至今尚未發明十全十美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各有優劣點,不能盲目的站在歐美立場把一黨專政說的一文不值,起碼,對經濟而言是有利的,你把一黨專政和經濟不振畫上等號是大錯。
1 堅持主權 擱置爭議 2 看 誰先動手 先動手必輸 3 看 誰能等待 日本的極右派必定按捺不住
分裂的美國靠什麼維繫團結?【聯合晚報社論 2012.11.08
歐巴馬一人之力,難以扭轉多年累積而且愈演愈烈的兩黨對立狀況,但他勢必得想出方法和國會中的反對黨溝通,和社會上接近半數人口的共和黨支持者溝通,否則他將很快就陷入跛鴨的困境,也會使美國亟需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停滯,這當然是個巨大的考驗。
不過換另個方向看,美國畢竟是個成熟的民主國家,許多基本的政治運作機制,還是有助於修復社會和諧。選戰的激烈程度無以復加,但沒有人會擔心美國因此而動亂不安,尤其政治人物深明社會分裂的潛在破壞力,因此一選完就主打「團結」牌。
這令人更加體會民主之可貴,以及民主機制之迫切必要。台灣很多社會亂象被歸咎於「太民主」,但多半是誤用民主精神所致。民主仍然是人類組織社會,解決彼此差異衝突,最安全的一種制度。美國大選落幕,緊接著中國共產黨的接班大戲就要上演,十八大會議所在的北京戒備森嚴,如臨大敵,完全失去了平日的城市風采。沒有民主,沒有開放的程序,沒有透明的資訊,領導人的更替就充滿了神秘與危機的色彩。這樣的政治制度,要如何扮演創造社會共識、解決社會緊張的角色呢?
分裂的社會可以在民主原則下繼續運作,倒過來,不民主的社會卻不斷升高內在的分裂。從美國看到中國大陸,這樣的歷史教訓再清楚不過了!
相關新聞
美國源自國內的外交挑戰…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
美媒洛杉磯時報:中國經濟政治危機比美國更嚴重
回應
憑空想像, 不知所云.
美式民主,社會分裂,是必然的事,台灣是最佳示範
美國投票行為看似分裂也不是一天了,遠的看林肯當選時的投票行為,近的小布希鬧了一個月才底定,都沒有怎麼樣嘛 (楨:造成:南北戰爭/如今之分裂!)
對中國社會與政治情勢缺乏深刻了解分析,只會幼稚地套上美國式民主的八股論調,這種人有甚麼資格寫社論!?
靠印美元營造"普世價值"來維持團結, 就這麼一回事. 沒錢了, 富人跑了,一樣怨聲載道,.
靠強大的軍警情治力量呀!! 不然你們以為美國靠什麼維持聯邦制...
北京警衛森嚴和民主不民主沒有必然關係. 開票當晚, 羅姆尼把競選總部設在波士頓的會議中心, 一樣是警衛森嚴, 沒有邀請函不得接近, 因為有可能幾個小時後, 他就變成美國的下一任總統, 維安系統疏忽不得. 此刻全中國的政治菁英都在北京, 警衛能不森嚴嗎? 我們批評人家, 要批評的有道理. 不要凡事想當然爾.
(詳參【圖博館】:中共十七大 《和諧社會導論》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國崛起(二) G2 歐巴馬 《分裂的一代》)
阿楨
美稱中國精確打擊只解決有無問題同美差距大 2012-07-09 環球時報
精確打擊被視爲現代戰爭中的“點穴術”,解放軍的這門功夫練得如何呢?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6日公布的報告仔細評估了解放軍的精確作戰能力。報告認爲,解放軍正在致力于從各方面提高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在中國專家的眼中,從理論到實踐直至裝備,解放軍發動精確作戰的能力,仍然與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
……………
從詹姆斯頓基金會的這份報告中也能看出,全篇重點討論的仍然是解放軍的精確作戰條令和學說,這也是中國軍隊與美軍及西方軍隊差距較大的領域。後者不僅有成熟學說的支撐,更有自海灣戰爭以來包括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各種戰爭的實戰檢驗。此外,在精確打擊的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成本、隱身突防、飽和攻擊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反觀西方的精確打擊武器,已朝著隱身化、廉價化發展,能夠進行晝夜間、全天候、遠近程結合的精確打擊。目前西方列裝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等新一代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基本都進行了隱身設計。特別是GPS制導系統的采用,極大降低了精確打擊武器的成本,這些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得以在戰爭中廣泛、大量使用,才使精確作戰成爲現實。
回應
西方的所謂數字化的精確打擊是依賴于高科技的衛星雷達等存在的是以強勝弱的不對稱戰爭,如果和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一旦衛星等高科技的東西被摧毀就成了瞎子聾子只有捱打的份 ,因此中國不能盲從,一個軍區配一個高科技的集團軍用以應對常規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和周邊小國的挑釁以高技術的優勢迅速贏得戰爭,如下的精力大力發展二炮導彈激光等高技術殺 手鐧同時適當關注研究在衛星雷達等高科技被廢狀態下的戰法永遠立于不敗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jc&newsid=27-1-695164&style=0
版主回應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回應
美國太空總署原地踏步30年﹐從1980年到2004年都沒有研發新火箭﹐幾年前研製戰神火箭做為太空梭退役後運載火箭﹐可是開發進度落後過多一再追加預算﹐戰神計劃被歐巴馬取消﹐交由私人公司SpaceX研製新火箭﹐新火箭經過幾次失敗﹐今年終於飛上太空和太空站接合﹐此火箭可靠性是未知數﹐只能運送非重要補給品﹐不能載人。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洗刷近代中國的一切恥辱!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李光耀: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中國若動用武力,美國是否會介入?李光耀認為介入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基本核心利益,但美國視為次要利益,是有很大的不同。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飛艇 《強國之鑑》 中國崛起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大戰略 中國導彈防禦
阿楨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 (五南 2007)
中國崛起震驚全球,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即將因為中國崛起而面臨重組。中國崛起將如何衝擊現有國際體系,乃是當前國際關係學者共同面對的巨大知識挑戰。本書集合了十六位來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澳洲、美國的著名華裔政治學者,嘗試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外交決策理論的角度,回答三組有關中國崛起的重要議題:第一、中國崛起對於全球體系與東亞區域國際關係的意涵?何?第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機會、限制與策略?何?第三、與中國有重要戰略依存關係的國家如何回應中國崛起的挑戰?
目錄
第一篇 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
第一章 單極體系與中國崛起
第二章 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
第三章 在權力制衡與扈從之間:對冷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估
第四章 獲得地區事務方向性領導權:中國崛起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篇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
第五章 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
第六章 中國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第七章 中國崛起過程中「軟力量」的重要性:對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意義
第八章 政治機構對中國與國際法協調一致的作用
第三篇 大國的戰略互動
第九章 美國對華的戰略考慮及中美關係
第十章 東盟、中國與東亞共同體
第十一章 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獨立自尊
第十二章 中國的崛起與日本對台交涉渠道的變遷
第十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中東政策
版主回應
中國模式 _百度百科
中國模式的實質,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這是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奮鬥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
目錄
簡介
淵源與發展
産生的背景和條件
基本特征從經濟體制上看
從經濟結構上看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內在規定性獨立自主
改革創新
實踐本位
以人爲本
和而不同
成功經驗
不足和完善
政治智慧
經濟模式
社會變革
文化模式
發展方向
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982.htm#8
中國模式 维基百科
中國模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開始,尤其是在六四事件後,其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權力與市場的結盟為特徵,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既得利益集團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重要行業。
正面評價
有評論家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西方國家狀況不佳,應對措施緩慢低效。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人權狀況較差,但經濟穩定發展,前途更為光明。西方注重人權,但自由的模式已失去活力,一個新的北京共識正在成形。
負面評價
經濟問題掩蓋了的政治問題,如中國的經濟性質以及所有權的體制問題等。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帶動為主。
(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研究方法論》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
中國模式: 贊成與反對 (丁學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本書將作者一系列的演講和回應整理成文,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作者以中立的態度剖析「中國模式」現象,通過公共辯論啟動思路,以求達到共識。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陳志武 八旗文化 2010)
(楨:
同屬儒教文化圈,為何只准「日本第一」「四小龍」不許「中國模式」呢?
(共)匪類不配同一標準唄!只配與同類蘇俄比啦!
另參本館:《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 (鄭永年 揚智 2011)
內容簡介
中國模式是媒體與社會傳播中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持續、中國共產黨如何成功轉型、政治體制的改革又該何去何從?以及中國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發展,而各國又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書為讀者解析何謂中國模式,並為讀者詳述中國模式如何發展而來、未來會如何發展,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系統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獨到的眼光、精闢的批判手法,自紛繁的表象裡超越各種主義的紛爭,對於諸多重要的政治社會問題給予了冷靜、公平與有力的解釋。
作者簡介
鄭永年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中國“十一五”經濟總量超德日 綜合國力大提升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阿楨
中國的威脅? [法]魏柳南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9
一部震撼歐美政壇的力作!
以法國外交官的名義對“中國威脅論”說NO!
《中國的威脅》提出了一系列與過去法國漢學家或中國問題專家所未曾關注或提出的看法和觀點。“抵制奧運“、”西藏問題“、”人權問題“……只要願意,西方似乎總能找到反華借口對中國施壓;“軍事威脅”、“經濟威脅”、“文化威脅”……一切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什麼在中國這里被蓄意夸大?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威脅論”
一、中國一直是歷史主角
二、中國仍然是世界地緣中心
三、“紅色的儒家思想”
四、跟美國對抗的都是強者
五、受挫的民族主義重新抬頭?
六、國體如天體,誰重就圍繞誰轉
七、憑什麼把全世界所有問題歸咎于中國?
八、19世紀西方就開始流行“黃禍論”
九、“中國是禍”?“中國是福”?
第二章 中國的國家戰略
一、誰把手伸進了西方世界固有的勢力範圍?
二、鄰國太多,脾氣都不好
三、領土爭端由來已久
四、親近東盟
五、日本在亞洲被邊緣化
六、發展新的安全伙伴關系
七、輸油管——中國經濟的動脈血管
八、優先選擇談判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九、與美國的沖突真的不可避免嗎?
第三章 中國的經濟戰略
一、人口大國
二、人力既是資源也是負擔
三、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
四、有力武器︰對外貿易和自由貿易區
五、“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
六、國外直接投資︰向全球輸出經濟
七、對外經濟援助︰全球地緣滲透
第四章 中國的能源安全
一、能源短缺,急煞中國
二、能源三巨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
三、全球能源戰略
第五章 社會政治面臨的挑戰
一、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
二、社會轉型中的混亂
三、“人權不等于仁政”
四、宗教自由
第六章 中國的軍事挑戰
一、軍隊的領導權
二、軍事理論的轉變
三、窮兵黷武的不是中國
四、中國軍事冒險主義︰現實主義假說
第七章 中國的主權質疑
一、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特性
二、新疆的歷史
三、新疆的民族融和
四、特例︰生產建設兵團是“搞生產的軍隊”
五、宗教問題和外部勢力
六、西藏的身份特征
七、台灣問題
版主回應
自嘲還是警醒?如何看待行色各異「中國式」現象 2012/10/25 新華社
紅燈湊夠一撥人就橫穿馬路,被稱「中國式過馬路」;家長擁擠在學校門口身負保鏢重任護送孩子上下學,被稱「中國式接送」;限行、限購、拍賣牌號等各地出臺的治理擁堵手段,被稱「中國式治堵」;母女共赴相親會盤問男孩是否有房有車有存款,被稱「中國式相親」……如今,諸多現象被冠以「中國式」標簽,讓這個原本描述中國特殊國情狀況的中性詞有了更加複雜的內涵。
此外還有「中國式插隊」「中國式人情往來」「中國式婚戀」「中國式養老」等等。時下,如果點開中國最大的搜索網站百度鍵入「中國式」,會發現這個詞彙正在網絡上流行。或自嘲、或諷刺、或憤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中國式」表達自己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
「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正被中國網民熱烈討論的「中國式過馬路」。
普遍認為,「中國式過馬路」和「中國式治堵」「中國式相親」等社會現象,其實是轉型中的中國特殊社會生態的反映。
以「中國式過馬路」為例,網友評論說這一長期存在的現象折射出的是某些中國人缺法治精神,中國社會法則失範,以及快速發展的城鎮化與城市建設落後等深層次矛盾。
雖然也有一些在海外生活過的網友表示,很多現象並非中國獨一份,比如「過馬路」,現居英國的新浪網友「薇薇安」在微博上評論說「英國人給世人的印像是嚴謹守序,但他們過馬路時基本無視紅燈,有相當一部分人連車來了也不管呢」。
不過,這樣的聲音往往被忽視掉。一些發生在中國的現象動輒被扣上「中國式」的帽子,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流行,而有一些看來是被標簽化了。
「中國式」一詞在中國民眾中的流行可追溯到小說《中國式離婚》的出版和8年前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這個故事講述了幾對夫妻如何糾結於三種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這三種背叛一度被視為是「含蓄保守顧家」的中國人在時代大潮中面臨的新的婚姻課題。
社會學家認為,目前所有已經被命名為「中國式」的現象中,有一些是建立在特殊國情和歷史下的產物,對其不能苛求,應該隨時代變化而改變,比如中國式的居家養老、中國式的單位編制等。
有一些是現階段中國社情和中國人傳統觀念使然,應該盡力地去引導和改變,但也不應「妖魔化」。比如因房價高企、安居樂業等因素帶來的「中國式相親」,人情往來導致的「中國式祝福」等。
有一些現象則是需要下大力氣改變的,比如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社會治安帶來的「中國式接送」,安全意識淡漠、交通執法不嚴帶來的「中國式過馬路」等。
「現在家裏都只有一個孩子,拐賣兒童和交通事故又這么多,哪個家長敢賭?」每天都去寧夏二十一小接送正上小學二年級女兒的菲菲媽說出了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的確,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小學、中學門前,只要上下學時間,汽車、自行車、三輪車和翹首以盼的學生家長就會堵在學校門口,秩序之嘈雜猶如集貿市場,這已經成為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菲菲媽所說的出於安全考慮。讓很多家長寧願多花錢、多花時間把孩子送到更遠學校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所謂的『中國式接送』其實反映的是家長的無奈,如何讓從學校到家的路途更加安全,如何使更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就近上學,需要政府和社會做的更多,不能因為冠以『中國式』就覺得國情使然而任其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說。
同樣道理,無論是「中國式擁堵」還是「中國式治堵」也都和政府的作為有關。時下,對於「首堵」北京將探討未來是否實行「單雙號」限行的說法,正被眾多網民怒斥為「中國式治堵之最」。
「在政府出臺極端措施應對極端現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還有一些可以採取的手段和空間?譬如:咱們的道路規劃能否再科學些,咱們的公交系統建設能否再快些,各種特權車、公車能否令行禁止不再濫用?不能簡單冠之『中國式』就『放行』了之,需要政府動腦筋、動真格。」搜狐網友「天道酬勤」追問說。
當然,還有一些比如「吐痰」「插隊」等已被貼上「中國人」標簽的陋習,既需要通過嚴格執法進行約束,更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讓國人自覺摒棄。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與國際接軌步伐愈快,如果不改掉這些『中國式』陋習,在國際場合必然要貽笑大方。」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
他認為,不管怎麼樣,「中國式」現象成為網絡熱點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它把很多本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放大,並引發集中討論,可以對從政府到公眾的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而這種中國人以調侃的心態進行自我反省的現象,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文化自覺體現。
阿楨
美學者稱中國不會和平崛起 中美都在備戰 2012-05-26 環球時報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關系理論家。他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以及他所開創的“進攻現實主義學說”從理論邏輯上充分論證了大國爭霸的必然性。因從不諱言美國必須要警惕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米爾斯海默曾被看成是“中國威脅論”的理論代言人,但實際上,他絕算不上“鷹派”人物,比如他堅決反對美國在中東發動戰爭。5月23日,米爾斯海默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獨家采訪時表示,盡管美中兩國的心態都是避免戰爭,但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勢必遭遇一系列危機,中國政府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保持安靜,維持經濟增長”,“確保自己在國際上低調,確保不讓美國及鄰國感到恐懼”。
用20年去衡量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環球時報:在中國有許多學者與您爭論過“中國威脅論”,有誰能說服您嗎?
米爾斯海默:我一直認爲,中國不能和平崛起。迄今爲止,沒有中國人能真正駁倒我對此的論證邏輯。2003年我第一次來中國時就聽到中國學術界的許多反對聲音,這是第二次來中國,然而與9年前相比,他們的觀點與論據都一樣,我也保持原來的看法。在中國,也有相當數量的學者同意我的觀點,但不同意我看法的中國政府官員比學者更多。換句話說,我相信,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同意我觀點的人,但嘴上並不說出來。因爲如果你是官員,當然願意說,中國是能和平崛起的。
環球時報:您認爲中國提出的“和平崛起”這個議題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
米爾斯海默:2003年時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問題聽上去還很“虛”。那時中國還不足夠強大,看不出是美國的真正挑戰者。但現在,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中國在持續崛起,而美國卻在衰落。所以,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的問題真正成了重要的世界議題,再也不像9年前那樣只是學術界的議題,全球權力轉移真正推動它的實質性變化。
環球時報:近10年來中國崛起看上去非常和平,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外部摩擦,但中國始終保持著和平姿態,尤其是中美之間。這是否證明您先前的判斷是錯誤的?
版主回應
米爾斯海默:現在說我是對還是錯,還爲時太早。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的問題,最好用10年、15年或20年的長度來衡量。我常說,“美國忙于中東戰爭是中國之幸”,它使東亞變得和平與繁榮。但是,難道你沒有看出美中之間有那麽多潛在沖突嗎?臺灣問題始終保持熱度。中國對美持續對臺售武非常不滿。南海是另一個典型例子。現在的實質問題在于誰控制南海。我的觀點是,中國將變得越來越強大,在亞太地區也會越來越強硬,然後漸漸成爲美國的實質挑戰,美國會不得不後退。但現在中國還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從中方角度看,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冷靜,不制造麻煩,繼續保持經濟的增長。到那時,中國在處理南海和臺灣問題上會處于更有利的位置。
環球時報:您常用19世紀、20世紀的大國爭霸事例來證明21世紀的中國崛起,這種曆史邏輯是否有些過時?
米爾斯海默:自冷戰以來,美國每三年裏有兩年都處于戰爭狀態。這期間,美國沒有對另一個大國發動戰爭,但這只能說明,美國還不處于“想打誰就打誰”的狀態。在亞太,美國軍力沒有強到可以單挑中國的程度。另一個原因是核武器的存在,這使得大國之間的戰爭變得更少。美國與蘇聯(俄羅斯)之間已持續了67年的和平,但當年英國與德國爲爭霸就大打出手。不過,我還是必須要提醒“冷戰”的可能性。
環球時報:您一直在學理上主張,美國應遏制中國崛起,這才符合美國的最終利益。但美國想遏制是一回事,能否實現遏制是另一回事。美國像拳擊手,但中國是太極高手,中國的厲害之處在于,它讓美國找不到足夠的理由來遏制中國。
米爾斯海默:你的意思是,中國的對美戰略非常聰明?我認爲不是。我相信,權力博弈正在以新形式出現。美國一直有足夠信譽,中國周邊都怕中國,希望美國能遏制中國崛起。但也有人說,中國崛起的勢頭很強勁。這恰恰是美國不斷提醒中國周邊所有國家要注意的原因。
環球時報:未來5年,您估計中美間發生直接沖突的概率是多少?
米爾斯海默:我認爲這期間美中不大可能發生武力沖突。中國和美國都希望確保沒有戰爭。我的一個學生問我,你認爲如果中國(與菲律賓)發生戰爭,美國將會做出什麽反應?我的回答是,美國將立即對菲律賓施壓阻止戰爭,並同中國一道努力盡快結束戰爭。中國人並不想因爲臺灣而發動戰爭。但未來8年或10年,如果我們的關系出現很多危機,我也不會驚訝。
環球時報: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對華戰略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您怎麽看?
米爾斯海默:2008年危機重創美國,這點我也沒有疑義。但我認爲,從長期看,美國一定會恢複實力。一旦恢複,美國將會比現在更強大。當然,中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覰。4倍于美國人口的中國,必須得到美國的足夠重視。
環球時報:金融危機以來,有一些美國學者說,美國要向中國學習。比如,弗蘭西斯?福山教授就寫過《民主,美國沒什麽好教中國的》的文章。這是否表明,美國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爲,中國崛起已經是不可遏制了?
米爾斯海默:中國想和平崛起就會遇到許多問題。所以,我不確定,中國是否能夠繼續崛起。我想,中國在2020年前還能變得更強大,但也會有一系列危機出現。中國與美國必須防止這一系列危機惡化。現在看來,情況正好相反,比如,南海的危機肯定不會終結。
環球時報:在美國政界和學界,有多少人同意您的看法?
米爾斯海默:在美國政府,25%的官員贊同我的看法,50%不同意,還有25%處于搖擺狀態。事實上,美中之間的基本邏輯很明顯,但很多人樂于相信中美會處理好相互之間的差異。至于學界,可能10%的人贊同我的觀點,75%不贊同,還有15%不能確定,會持同情與理解的態度。
環球時報:如果中國政府需要您給一些建議,您會說什麽?
米爾斯海默:其實,那正是中國政府目前所做的,即確保自己在國際上“低調發言”,確保不讓美國及鄰國感到恐懼。從中國立場看,爲能順利崛起,最好方式就是在安全和軍事問題上不惹麻煩。只要保持安靜,維持經濟增長就行。經濟實力即是軍事實力。中國要做的就是比今天變得更富。如今尚不是中國在東亞惹事端的時候。
環球時報:如果美國政府需要您的幫助,您會有什麽樣的建議?
米爾斯海默:首先,美國應該明白,對其來說,亞洲正在取代歐洲,成爲最重要的區域,事實上,歐洲已成了一座博物館,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地方。美國應密切關注亞洲,這也正是它目前做的事情。再者,美國應停止在中東地區的戰爭。從中國角度來說,這些戰爭對其是有利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5-26/1110691492.html
阿楨
飛彈部署更密 兩岸鴨子划水 2012-04-04 旺報
雖然兩岸關係日趨和緩,但雙方的軍事部署並未放鬆。最新一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報導,大陸最近在福建修建更多的短程彈道飛彈發射坪,位置和距離都針對台灣。而國軍愛國者飛彈送往美國性能提升後,也已祕密運返台灣,第一批部署在台北市南港執行防空戰備任務
根據軍方規畫,愛國者三型飛彈將部署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與屏東地區,執行反飛彈、反戰機的防空任務。
愛三彈體可不靠雷達照明自行接戰目標,因體積小,每個發射架可儲存16枚,發射架與雷達距離可達30公里,野戰部署較有彈性。
缺軍事互信是關鍵 對台軍售加深疑慮 2012-04-04 旺報
軍事互信不足是美中關係的核心問題,《中美戰略互疑》報告明白指出,雙方對彼此的軍事作為保持高度戒心,其中,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及對大陸進行偵察活動,是加深北京對美國戰略意圖不信任的指標因素之一。
在華府與北京引起高度重視的《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報告中,中方認為,華盛頓近期對亞洲政策的調整,包括對北韓、伊朗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立場,已進一步強化對大陸的威脅感。
另外,儘管兩岸關係有大幅的改善,但美國仍然對台灣出售武器,並在大陸沿海進行偵察活動,種種跡象更加深北京對美國在國家安全領域與戰略意圖的不信任。
但美方認為,大陸解放軍優先發展針對美國作戰的武器系統,擔心大陸軍方與軍事計畫缺乏透明度;來自大陸境內,對美國政府、軍事與私人機構的網路攻擊行動不斷;還有中國大陸在美國的間諜活動增加,都讓美國官員頗為震驚。
報告在建立美中戰略互信建議中提到,在軍事方面雙方應發展長期與深層次對話,討論如何進行軍事部署與正常活動,並限制部署新型破壞性武器,及改善對台海周邊整體安全局勢的互相理解。
報告指出,如此才能同時允許中國大陸捍衛核心利益,美國也能履行對地區盟友的義務。
中美戰略互疑 將是零和博弈 2012-04-04 旺報
華府智庫學者李侃如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2日共同發表《中美戰略互疑》報告指出,由於缺乏軍事互信,美中關係將是長期的零和博弈。王緝思並引述中方觀點認為,如果美國持續被經濟與國內的政治拖累,長期看來,中國大陸將是美中兩強惡鬥最後的勝利者。
阿楨
強國戰略奏效 俄再迎普亭時代2012.03.05朝鮮日報記者李漢洙
俄羅斯總理普亭正式宣佈,贏得此次俄羅斯總統大選。由此,普亭繼2000年至2008年之後,在今後6年再次成為俄羅斯的領導人。普亭的新政治口號可以總結為“重建光榮的俄羅斯”,再造曾與美國爭霸的輝煌。普亭在大選過程中重點承諾將加強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滿足了企盼“俄羅斯強大”的普通國民的希望。
普亭今後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加強軍事力量上。他上月20日在每日發行的《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截至2020年將投入7900億美元的國防費。
普亭具體計劃,未來增加部署400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8艘核潛艇、20艘潛艇和600架戰鬥機。他直指西方說,不會向任何人示弱,對美國和北約要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
他上月24日與國家安保專家會面時說,不會讓美國擁有核優勢,不會對西方俯首貼耳言聽計從。
普亭還承諾,將通過每年6%至7%的經濟增長率把目前全球排名第11位的俄羅斯經濟規模提升到第5位。普亭的承諾能夠深得選情,是因為他曾在執政時期,使1991年蘇聯解體後一蹶不振的俄羅斯經濟提高到了較高程度。
在普亭執政的2000年至2008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年均7%,按購買力評價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91年的1萬億美元上昇到2009年的2.2萬億美元,增長了1倍多。
普亭在本次大選中還得益於國民的不安心理。13萬名普亭的支持者上月23日在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場集會,高呼“不能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口號,併發出警告說,一旦在野陣營候選人當選,就會重現過去的動蕩混亂。美國的《紐約時報》3日分析說,葉利欽執政的上世紀90年代,國民經歷了40余個政黨林立的政治動蕩和債務違約宣言等嚴重的經濟低迷,俄羅斯國民的這種不安心理直接聯繫到普亭的當選。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渴望穩定的國民找不出普亭之外的人選。普亭鎮壓了侵吞國家財產的金融大亨和導致社會混亂的黑惡勢力,其鐵腕的領導人形象無人能夠超越。
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12/03/05/20120305000005.html
版主回應
普亭打造「中國夢」?
2012年3月4日,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 Putin,另譯普京或蒲亭)以64.39%得票率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創紀錄地贏得了他的第三個總統職位。作為俄羅斯的鐵腕政治人物,普京深知自己的歷史重任,得知自己勝選後,這位鐵打的硬漢面對莫斯科市馬內茲廣場上而對十餘萬支持者,在凜冽的寒風中流著眼淚高喊:「我們贏了,榮耀歸於俄羅斯」!
按照2008年修改的俄羅斯憲法,普亭這屆總統任期將為6年,如果2018年總統選舉順利,普亭的總統任期還將延伸到2024年(前後4屆總統任期加在一起長達20年),最終實現帝俄時代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71年6月9日至1725年2月8日)的那句名言:「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痛切地品嘗到國力衰微的苦果。1999年8月,當葉利欽總統任命普亭為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代總理時,人們並不太看好這位其貌不揚的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又稱克格勃)特工。然而普亭很快就顯示了強人作風,他大膽實施國內改革,提振經濟和民眾生活水準,對俄羅斯金融石油寡頭和車臣(Chechnya,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所轄的一個共和國)分裂勢力施以重拳打擊;在2000年開始的8年總統任期裏,普亭對美、歐霸權採取強硬政策,2008年8月果斷出兵擊垮喬治亞(Georgia,中國大陸譯為格魯吉亞),使俄羅斯重返世界大國舞台,恢復了俄羅斯人民的自信心。
2012年2月21日,普亭在《莫斯科新聞報》上發表關於外交政策的競選綱領文章:《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闡述他對俄羅斯外交政策以及一系列國際事務(包括俄中關係、北約東擴、阿拉伯之春、伊朗核問題)的觀點及戰略構想。普亭指責美國和北約「打著人道主義幌子用空軍修理了利比亞當局,格達費被殺非常令人厭惡,這是原始人的方式,連中世紀都不如,我們不允許利比亞一幕在敘利亞上演」。普亭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經濟中心,談論中國大陸未來在全球經濟和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變得非常時髦。
2011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按照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專家估計,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這一指標將超越美國」「北京贊同我們對正在形成的平等世界秩序的看法,我們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互相支持,加強在聯合國安理會、金磚四國、上海合作組織、20國集團和其他多邊機制中的協作,共同解決尖銳的地區和全球問題。
普亭目前的思想是:「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而穩定的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需要一個強大而成功的俄羅斯」。另一方面普亭在競選時,誓言要恢復「俄羅斯旗幟」的威力,未來10年將擴充軍備,包括建造8艘戰略飛彈潛艦、20艘多用途潛艦、50艘水面作戰艦,並裝備100具軍用航天器、600架新型戰機、1000架直升機、S-400防空飛彈系統、勇士防空飛彈系統、伊斯坎德爾-M飛彈系統、2000輛現代化主戰車、2000輛自走砲。
2011年10月普亭以總理身份訪華以來,俄羅斯已經與中國大陸結成全天候盟友,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提出嚴峻挑戰。普亭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後,美、歐等西方國家普遍感到失望,美國國務院發表書面聲明,對俄羅斯人民表示祝賀,卻隻字不提普亭的名字,歐巴馬總統5天後才從「空軍一號」專機上,打電話向普亭表示祝賀;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則發佈聲明譴責普亭操縱此次俄羅斯總統選舉,及阻止俄羅斯人民和平表達政治訴求。這些情況已說明普亭的「王者歸來」現代版連續劇,對美國而言是「如鯁在喉」,確實是擺在美國領導人面前的難題!未來如何調整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為稍有差錯就會促成俄、中兩國新一代領袖的結盟態勢,形成21世紀初另一種形式的冷戰格局。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總編輯 畢誠倵
http://www.dtmonline.com/
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東歐變貌》柏林圍牆倒塌20年有感《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中國熊報?《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聯合報也變熊報 《俄羅斯軍情瞭望》《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俄喬戰爭《當代中國》《國際競合與升沈》《當代世界政治與國際關係》 G2 《強國不是夢》 中國崛起《強國之鑑》中共十七大
阿楨
馬凱:第「企」倫【聯合報2011.12.06
工業革命以來,企業是人類世界最大的福音,也是劊子手。物質文明一飛沖天,達到自有人類以來未敢奢想的境地,最大的功臣,非企業莫屬。這個在農業社會備受輕視、恆處於邊緣的角色,今天世界每個角落無所不在,儼然是支撐經濟的棟梁及基石;少了企業,全球經濟立將土崩瓦解。
然而,人類所受到的一切荼毒、戕害,幾乎也全拜企業之賜。若非企業營營逐利,不擇手段追求最大的利潤,怎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公害、汙染、氣候暖化、資源耗竭、貧富不均?工業革命縱放出的這一頭怪獸,正在吞噬地球、汙染人性、恃強凌弱、率獸食人!
中華文化立人倫為社會的大綱,用五倫做線索,分從國家與人民、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乃至朋友之間,設立種種準繩、規範,建立一個充塞全社會的和諧秩序,數千年一脈相承。但在工業發達、企業成為棟梁之後,和諧秩序出現了缺口,因為往聖先賢從未思慮企業中人的相對關係。於是有人力倡「第六倫」,要導正職場中受僱者與僱主以及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受到廣泛的重視。
但這仍大為不足。既然企業已取代人,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角色,僅「以人為本」的五倫乃至六倫,豈足以規範和諧秩序?我們還迫切需要「以企業為本」的新倫理秩序,從根本導正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人、企業與地球的相互關係以及企業本身的自處之道;不妨名之為「第七倫」。
既是現代社會的棟梁與基石,企業與社會的關係至為重要;就此而言,企業至少要做到兩件事:第一,立身以誠,第二,關懷與分享。企業由人所組成,也以服務人群為職志;但企業若對員工欠缺人性、對顧客不仁不義,就會對人造成最大的禍害。企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惜資源、不恤生態環保,已成為毀滅地球的元凶;因而與地球建立和諧、共利、永久的關係,更是迫切的使命。除此之外,力求體質健康、經營有效、與時俱進,本當是每個企業的天職,也間接促使整個經濟蓬勃成長。
三百年來,唯利是圖的企業貽害無窮,該是擺脫自私任性的幼稚階段,知書達禮、奮發上進的時刻。台灣是一個幸福的寶地,我們親歷現代物質文明逾半世紀的洗禮,融和東西方精華,已卓然有成;而數千年高居文明巔峰的中華文化,在此代代相承,成為舉世最精粹的基地;更要緊的是,秉持儒家倫理的社會,也深慕佛家慈悲為懷的胸襟,好施樂善的風氣自個人以至企業,足為當世標竿。
版主回應
因此,讓企業跳脫懵懂愚昧的幼稚,建立「第七倫」,完成「成年禮」,步入慈悲明智的新境界,台灣正該是舉世的先行者。
有感於世界各地對貪婪企業日增的厭惡、矛頭指向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的「占領華爾街」怒火四處竄燒,一群有心人正鼓吹企業從唯利是圖,向「慈悲」、「綠色」、「健康」、「幸福」、「成長」五個面向提升,成為完整而健全的新企業,而名之曰:「社會企業」。一旦從台灣生根、發芽、向全人類擴散,我們會見到一個從來不敢夢想的美麗新世界!
(楨:馬凱怎變善馬了?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美國價值2 姓資姓社 中國崛起(二) 《強國之鑑》 歐豬四國)
西方的沒落 2011-12-07 工商時報 王克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的巨著《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預知了西方的沒落。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會由興盛轉為衰弱,猶如歷經春、夏、秋、冬的轉變。一旦文化進入到文明時期,在擴展的同時也正轉向衰亡的命運,而西方文化已經接近文明的末期,將在未來幾百年內沒落。
依照史賓格勒的理論,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正處於享受物質的過程,接下來這個文化會慢慢走向無法挽回的沒落。而每一個文明的最終階段,都是軍國主義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西方沒落」的序幕。
史賓格勒的論點雖然也引起不同看法,特別是史賓格勒所說的西方是以歐洲為主體,當時美國還沒有成為強權國。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歐洲國家因為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享受數個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政經實力確實大不如前。
近來衝擊世界的歐債危機,更暴露出曾經領先全球學術研究、金融體系、民主制度的歐洲,風華不再。就以希臘這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來說,為了加入歐元區,政府帶頭規避馬斯垂克條約對舉債的規定,在危機爆發之後,人民資金大舉向國外竄逃,也不願多繳稅來拯救國家財政困頓。
對照韓國和東南亞國家金融風暴時徹底改革走出陰霾,明顯看出東西方國家的差異。
不僅希臘如此,其它的歐豬四國,甚至英國、法國也各自潛藏著問題,再再顯示出多數歐洲國家入不敷出的財政,並無法支撐現有的完整社會福利、和僵化的勞工法令及社會制度。但各國在選舉的壓力下,又無法作徹底的改革,歐洲國家將如何、何時走出金融劫難,不僅是西方領袖的重大難題,也牽動著全世界。
在歐洲國家金融蒙難的同時,東方國家開始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歐元國家期待中國買更多歐債解難,中國經濟景氣,已成為支撐全球景氣的力量;此外,印度、東協國家也可望走出自己的路。
歐洲國家經過歐債危機的洗禮,無論走向沒落,或是復興,都不能再忽視東方文明的重要。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政經板塊將產生變化,東方國家地位愈來愈重要,西方國家則不再霸道。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說:「人類要想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必須要到中國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歐債危機如果能讓東方和西方從此平起平坐,相互師法對方的長處,那才是人類之福。
阿楨
台灣的「小」優勢【聯合報╱吳仁麟2011.09.03
國內學術研究團隊最近出版了「台灣企業百年發展史」,以商學、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回顧這塊土地上的產業歷史。
企業史的研究,不管對於產業和學術都具有重大意義。透過專業的分析與整理,記錄一個社會如何從求「生存」到經營「生意」,到如何營造「生活」風格。這樣的「生存、生意、生活」三維結構,除了記錄了變遷,也存取了許多人的生命記憶。
在這本書中,學者發現,台灣一直以來最大的優勢,竟是一個「小」字。因為土地小,資源有限,所以要更有效的運用資源,更要想辦法創造資源。台灣面積在全球排名第一百卅六名,卻創造了世界第十六名的經貿總額,國民所得從不到六十美元,飆升到今天的近兩萬美元。
學者也發現,一百年來,台灣一直善用「小」的優勢,巧妙扮演了環球「關鍵元件」的角色。
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科技年代,台灣成為全球資訊工業的「代工王國」與「研發王國」,經濟在接棒式轉型下發展出今天的局面。善用自己「小」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定位,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是每一次轉型成功的關鍵。
台灣是「量」的小國,卻是「質」的大國,擁有許多獨特的優勢。人口雖只有二千三百萬,卻是中國十三億人口濃縮的多元社會,把中華文化保存得最完整。包括台灣電影工業,不同方位的電影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以有限資源創造了可喜的成績,這也是小的優勢。
相對於大陸「大江大海」式的發展,台灣在規模上雖不能相提並論,但能善用自己「小」與「質」的優勢,轉型成文化和生活風格的「關鍵元件」角色。善做一個小大國,是台灣的大期許。
另參本館:《強國之鑑》 精神勝利法
阿楨
中國向外擴張,美歐態度大不同 ‧THE ECONOMIST 2011/07/07
歐洲是鋪上紅地毯,美國則是氣到眼紅。中國總理溫家寶本週的歐洲行,凸顯出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不同態度。陷入歐元區危機的歐洲領袖希望中國多買一些他們的公債,美國政治人物則是擔心中國握有太多美國公債。對歐洲政治人物來說,人民幣的幣值只是眾多憂慮之一罷了,有時他們會覺得美國人思慮有限。中國企業在歐洲廣受歡迎,在美國卻常受到猜疑。
歐洲之所以全心擁抱中國,主要是出於軟弱。歐元區週邊國家的代表們不斷飛到北京,尋找買主來購買他們的公債,阮囊羞澀的歐洲公司紛紛向中國企業打探,即使是歐洲比較強健的經濟體,政治氛圍也是促進中國來投資,而不是嚇阻。
這種立場將會帶來重大成效。中國目前為止對外直接投資一直鎖定在能源,以供其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所需。中國的投資大舉進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秘魯的銅礦到坦尚尼亞的農地、澳洲的煉鋁廠,無所不買。但是中國下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展開,將會以歐洲為重心。
要了解箇中原因,只要看看全球三大經濟強權便知道。中國想爬上開發的階梯,它欣欣向榮的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所以中國的企業希望取得西方品牌和行銷專業,中國以外銷為導向的企業想與終端消費者關係更緊密。
美國是很理所當然的取經對象,但是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緊張。自從美國國會與媒體的批評迫使中國國家海外石油公司放棄競標加州的Unocal公司之後,許多中國大企業就認為美國對他們的投資有敵意。
於是中國的資金轉進歐洲。儘管如此,歐洲選民並不像政治領袖那麼歡迎中國資金,民調顯示,他們對中國的投資抱持的負面觀感,跟美國人如出一轍。有三重憂慮在民間蔓延。第一,中國會奪走歐洲的技術與就業機會。第二,中國正在低價買進歐洲好貨,不過這一點尚無證據,其實中國比較可能是買貴了,因為儲蓄過多的國家和企業總是如此。第三,中國投資公共事業和手機業,會危及歐洲的安全。但是,這些投資會經過審查,沒有理由認為中國企業資格不符,也沒有理由採取更嚴格的審查,除非情況有變。
中國向外擴張肯定會招來警覺心,因為權力均勢會改變,而改變總會帶來風險。但是,機會大於危險,在歡迎中國這件事,歐洲是順著歷史浪潮走,美國則是奮力在對抗這股浪潮。
阿楨
中美間的衝突何來?2011/07/02 易水
中美間的衝突何原不能避免? 為爭霸?由歷史看: 中國從未以武力去稱霸過。由現實; 中國任憑有關國家的一再挑釁,仍對被指〝稱霸〞,一字避之未恐不及,這在釣魚臺,與南海群島的事件上已十分瞭然。那又為了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認為是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間的衝突。基督教文明是什麼?具体地演繹出來的就是這部美利堅的〝人權〞憲法;但耶穌的博愛、牺牲,與隱含着的人生而平等、自由的精神,並未真正地於西方列强的實踐中彰顯出來。目前歐美强權對外所傾銷的〝民主政治〞,在基督教的聖經上也未見着墨。相反的是:由舊約到新約;神耶和華到神子耶穌基督的行誼中去了解,倒是確立了一個獨裁的精英政治模式。
西方的民主形式,演变而成的政黨政治是由它的私有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形成,發展到今天反而成了反人權對外掠奪的帝國主義。今天它强大的資本與經濟發展,用在科技方面,首先投入的就是軍事用途‧如單看目前最為顯眼的無人飛機的研發一項,据報就達50億美元。美國2011年的軍事研發的總預算高達753億美元。這種做法是為了世界的普世人權與和平嗎?
美國外交元老季辛吉,他曾有過一個比較不同的着法,意為;美國一心要將好的東西推銷出去,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中國則是封閉自我的,認為自己才是最好的,別人必須尊重它,它也不會想去改變別人。
所以美國一心要當世界警察,進而稱霸世界,中國不會有興趣,更不會稱霸。那麼中美兩國的衝突何來?原因就是美國也想要去改變對方,中國。再問美國為什麼非要去推銷自己的理念?真是替天行道嗎?非也,因它立國的本質,實有其不得然也。
http://blog.udn.com/hsingjou18/5385172#ixzz1R6Eky38i
另參本館: 中國崛起 G2 《西方人道主義幹預》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強國之鑑》《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東方主義與中國威脅論》美善的《帝國》 《霸權還是生存》民主形式萬歲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阿楨
中國/崛起的強權,焦慮的政府THE ECONOMIST 2011/06/29(楨:反中者的焦慮吧!)
再過不到十年,中國將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是它持續的經濟成就開始受到威脅,因為國家威權重現以及不願進一步改革。
中國快速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甦,再加上西方持續委靡不振,對中國人產生深遠的心理影響。中國官方言詞一片瀰漫著驕傲與幸災樂禍,外交官員以高傲態度對待西方外交人員。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三月大聲宣佈,社會主義的優點是,讓中國「得以決策有效率、組織有效力、集中資源完成重大任務」。在部分中國人眼中(甚至對部分外國人也是如此),集權主義重新取得正當性。
相較於中國出版界大張旗鼓推銷「中國模式」,中國領導人謹慎許多,他們避免採用「中國模式」這個字眼,也不公開宣稱「盛世」,只是任憑媒體大肆吹捧。的確,現在的他們比這十年來任何時候都還要緊張。他們大幅增加國內治安經費(今年在這方面的預算首度超過國防預算),透過人民自願監聽,政府重新建立毛澤東式的鄰里監控系統。過去這幾個月,警方全面出擊民間社團,逮捕數十位律師、非政府組織社運人士、部落客、甚至藝術家。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令領導階層提心吊膽,從他們的角度看來,整個國家體制是不堪一擊的。
中國領導人的苦惱其來有自。明年底(大概十月),共產黨將舉行全國人大會議,將會進行中國領導班子十年來最大幅度的改組,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溫家寶將會交出權力棒子,退出政治局九位常委的位子,年輕一代將會接班。這種規模的領導人更替總會令官方憂心忡忡。儘管最近一次在2002年並沒有什麼意外發生,但更早以前幾次轉移都引發大事件:一九七六年發生政變,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九年發生權力鬥爭,一九八九年發生大規模動亂。最近一次安然無事,不代表這一次也是。
版主回應
評論稱中國崛起是曆史正常回歸 遭遇壓力不奇怪
中新網2011年8月29日電 香港《文彙報》29日刊文說,從自身的角度來講,中國的崛起只是曆史的正常回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中國海陸兼備、位居中心的地理位置、占全球1/5的龐大人口、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沒有理由不成爲一個大國。中國的崛起代表著一種多樣化文明圖景的浮現。讓更多的新興國家越發自信地向本民族的傳統回歸,去發掘自身的特色優勢。
文章摘編如下:
全球經濟回升僅僅一年,歐美叠出的債務危機又將其拖入重重迷霧。這個經濟發達、創造引以爲傲的現代文明的跨大西洋板塊,自2008年以來,卻成了全球經濟的沈重拖累。而握有數萬億外彙儲備的中國卻成了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去年這一數字超過30%。
中國的快速成長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爲第二大經濟體,比一些機構預測的時間差不多提前了20年。2004年時,中國GDP還只排在第六位,位于意大利之前。但此後迅猛發威,2005年超法國,2006年超英國,2007年超德國,3年時間即一口氣將三個歐洲經濟強國甩在身後。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量已經是1978年改革開放時的100余倍。這樣連番跳級似的成長速度,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很正常的。
從自身的角度來講,中國的崛起只是曆史的正常回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中國海陸兼備、位居中心的地理位置、占全球1/5的龐大人口、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沒有理由不成爲一個大國。100多年前,在美歐列強憑借船堅炮利將這頭東方巨龍降服之前,中國一直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這次回歸,消耗了如此之久,倒算是個曆史意外。
全球格局的再分配
不過,從世界的角度上來講,中國在遠東腹地的騰飛卻非同小可。由他改變的不僅是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更是全球權勢格局的再分配。
曆史上,東亞、南亞、中東、南歐及非洲等地發展出來的都是區域性的文明,文明之間的互動並不頻繁。彼時的“中華帝國”,權勢所及只在周邊,鄭和下西洋也不過是對“天國恩威”浮光掠影式的短暫炫耀。自1500年以來西方文明在全世界大肆擴展,各區域漸次聯爲一體,由此形成了國際關系。此間,新崛起的大國或是德、美等西方國家,或是向西方學習的日本,權力始終掌控在跨大西洋國家的手中。這種狀況直到二戰結束後的30年間還是如此。
今天的情景則完全不同。中國的崛起代表著一種多樣化文明圖景的浮現。100多年來,第一個非西方意義上的國家以自己獨特的模式成功擠入了超級大國俱樂部,這使那些將西方文明及其政治、經濟制度視爲普適性的人士以及孜孜以求向西方尋求成功經驗的人士都感到尷尬,也讓更多的新興國家越發自信地向本民族的傳統回歸,去發掘自身的特色優勢,對所謂普世文明的深信不疑開始松動了。
鑄就包容的新秩序
國際關系學者從曆史的觀察中發現,崛起大國在不斷擴張勢力的過程中必然會和原有體系和老的霸權國迎頭相撞,西方國家間的權力轉移尚且無法回避戰爭,何況一個在他們看來完全異類、可能遵照嶄新原則建構世界新秩序的大國的出現?因而“遏制論”、“威脅論”在這些年會甚囂塵上,中國會感受到各種各樣、以前未曾遭遇的壓力,一點也不奇怪。
中國領導人試圖發掘傳統智慧,以互利共贏的形式實現國家的“和平崛起”。中國等國家到底以怎樣的角色融入國際社會,大國間到底如何相處,由中國等國家崛起造成的體系變革壓力到底如何緩解,這些將是全球不得不共同面對的重大議題。
或許,從八國集團向二十國集團的權勢轉移提供了部分答案。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耐心的、互惠式的妥協,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權力需求部分得到了滿足,與此同時,一種更加包容的新秩序也出現了。
更多新聞
聯合早報:中國崛起已成事實若再遏制將危險 2011-08-27
韓媒體稱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會自動退出亞洲 2011-08-23
外國媒體關注我首艘航母 稱是中國崛起明顯象征 2011-07-28
美稱面臨中國崛起要避免珍珠港事件重演 2011-06-29
澳報告建議向北部增派軍艦戰機應對中國崛起 2011-06-2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8-31/0849663645.html
阿楨
中國全球經濟貢獻 最大 2011-06-29 工商時報 記者于國欽
經建會昨日引述世銀的資料指出,隨著新興經濟國家的經濟動能提高,估計10年後(2021~2025年),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將居世界第一,成長率貢獻度也將達三分之一。
經建會指出,世界銀行月前發布「2011全球發展地平線─多極化:新的全球經濟」,報告指出世界經濟正邁向一個以多極成長為基礎的新時代,到2025年中國大陸、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韓、印尼等六大新興經濟體(BRIICKs)的實質產出水準將與歐盟相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超過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新興經濟體又以中國的經濟表現最好,據世銀估計,2021~2025年全球前15大經濟成長國家裡,以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0.94個百分點居冠(貢獻度約占全球三分之一),歐元區居次為0.38個百分點,美國第三為0.24個百分點,印度、日本分居四、五名。
經建會表示,近年來台灣對中國、南韓等六大新興經濟體的出口規模逐年擴大,由2004年占我出口市場25.3%升至2010年的36.0%,七年之間對這六大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大幅成長1.14倍。
經建會進一步分析,台灣對這六大新興經濟體的出口皆以機械及電機設備比重最高,以2010年而言,我國出口至南韓的總額中有69%是機械及電機設備,對中國出口也占38%。
經建會表示正推動「優質平價新興市場推動方案」,針對大陸、雙印(印度及印尼)及越南等地從市場需求、國際行銷推廣優質平價商品。
相關新聞
溫家寶:今年通膨5%以下 GDP保八
溫家寶:大陸成功抑制通膨
扮演救世主 陸外儲增持歐債
不顧風險 陸有戰略經濟考量
溫家寶訪英 帶來大筆生意
歐債危機 中國出手救援
大陸經濟危機顯現
賀鏗:大陸經濟出現滯脹跡象
經濟硬著陸 索羅斯唱衰大陸(另參本館:經濟巫師 )
瑞穗:陸信貸泡沫和希臘差不多
戳泡沫 對沖基金放空人民幣
李克強:通膨在全球蔓延
完美風暴裡的中國氣旋
中國趕超美國 長路漫漫
飛龍與巨象 中印角力競合
中國崛起 桃太郎苦抉擇
版主回應
百年崛起半九十 論中共黨慶 2011-06-30 旺報 【楊開煌】
今年7月是中共建黨90周年大慶,中共的媒體早在年初就開始在輿論上造勢,毫無疑問地,從中共自身成長的過程來看,從無到有,由小而大,轉弱為強,韜光養晦而有所作為,確實經歷近幾生幾死。例如1927年的「412事件」,1930年至1933年國共在江西的5次戰爭,到其後的「長征」;1947年至1949年的國共內戰,以至在中共建政之後的文化大革命,1989年天安門事件,特別是90年代前後的蘇東波浪潮到蘇聯的解體,對北京政權而言,可說是驚濤駭浪,前途難卜。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政權和平過渡,2008年更是天災連連,人禍不斷,到了年底又逢全球金融風暴,一系列嚴峻挑戰,無一不是攸關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而中國共產黨總能在自身的努力和歷史的機遇下,不斷成長和發展,如今不論是中國共產黨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己成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由此過程來看,確實值得慶祝,值得稱頌。
有些反華團體、單位和個人,對中共的黨慶,自然是嗤之以鼻,情緒性謾罵,把中共描繪成邪惡集團,其所作所為,只是禍國殃民,一無是處,而且隨時會崩潰。事實上,類似的偏激言論,只是失敗者的相互取暖,自我安慰而己,既無益改善中國的前途,也侮辱了自己的知識,這些言論本質沒有太大的建設性,不值得討論。
上行下效的學習政黨
若認真關注當今全球仍然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各有自己生存方式,北韓靠封閉鎖國,越南靠黨內民主,古巴靠反美熱情,而中國共產黨則是靠自我學習,在中共媒體上討論本身不斷成長時,也會強調共產黨「善於學習」的傳統,當然學習並不代表共產黨不會犯錯,如反右鬥爭、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不過「學習」本身代表中共是一個「有定見而開放」的政黨,其「定見」就是「四個堅持」,而「開放」就是引進一切有助和有利於「堅持」的因素。
特別是中共自「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更是持之以恆地在「學習」上做表率,一般政府也會請專家演講,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則稱「學習」,是請專家來上課。
由於中共中央政治局長期、不間斷的做表率,所以上行下效,蔚為風氣,縱使是形式主義,也使得共黨幹部有學新知、曉世界的機會,自然有助於他們的決策。
我們以今年的「黨慶」報導來看,就可以感受到與以往的些微差別。例如以往遇此大事,中共媒體就會以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疲勞轟炸的方式,宣傳黨的「偉大」,內容也是令人厭煩的直接訴求,而今縱使中國共產黨的網站也都是專欄式處理,不過更重要的是在慶祝內容上出現的變化。
吸取教訓與創新並重
第一、在黨慶期間,並非只有歌頌功績的輿論,地方諸侯也呼籲反省,例如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近日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於一個成熟的執政黨,學習和重溫黨的歷史,增強憂患意識比只是歌頌輝煌更有利於長期執政。我們更要善於吸取黨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產生失誤的深刻教訓,更要警惕某些優良傳統正在削弱的傾向。」這說明中共的高幹中,仍有十分清醒的人。
第二、既求助於黨的優良傳統,也有呼籲制度創新,以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為代表。他主張重返中共革命年代的歷史尋求靈感;而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近日在一場5000名年輕黨員聽講的課堂上,就直指中共黨內腐敗現象並沒有從根本上遏制。他認為,中共得找一種制度性突破,擴大民眾和社會的監督。同時中共中央紀委也說:「廣泛存在的腐敗現象阻礙了經濟發展。在共產黨官員中,腐敗仍然非常普遍。腐敗經常是普通百姓抗議的焦點,中共計畫加強對官員的審查和監督以打擊腐敗。」
第三、《人民日報》5月分連續4篇社論提倡為了更好地實現良性互動,社論強調,「黨和政府應鼓勵講真話講實話,包括講不同看法、批評意見。」這種言論在以往黨慶期間肯定不會從中共的喉舌說出。
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共媒體的主流口徑,仍是歌德派、喉舌論的頌讚,但是中共中央並沒有沉迷在自己的宣傳中,而是很清醒地認識到「百年崛起半九十,不虧一筐敗萬仞」的道理,他們正企圖在繼承中共傳統的不變之餘,努力在「應該變」、「必須變」的地方尋找「如何變」的方法。
換言之,他們並不滿足過去,而是前瞻未來的10年、20年的道路,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黨。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阿楨
中國只是一隻最新的紙老虎?‧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1/05/04
最近有關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並有望在五年內取代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強國的報導佔據了報紙頭條,在不爭的經濟數字面前,美國人開始擔心美國是否將失去自己最後的優勢--創新。
美國華盛頓一家智囊機構近日舉行了一場中國是否只是一隻「紙老虎」的辯論,專家對美中兩國的創新環境究竟孰優孰劣展開了唇槍舌戰:一方認為中國所謂的創新不過是虛張聲勢,不足為懼;而另一方則認為美國的創新老大地位已岌岌可危,若再不行動,就將坐以待斃。
華盛頓的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說,美國在過去十年來已經喪失了其創新和競爭優勢,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製造業的流失。
該基金會最近發佈的基於創新的國家競爭力排名中,美國從十年前的世界第一下滑到了第六名。在排名涵蓋的40個國家和地區中,雖然中國僅名列第33位,但過去十年來的進步卻是最大的,而美國是進步最少的國家。2000年,美國的專利申請是中國的六倍,但到2009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阿特金森說:「在90年代柯林頓時期,我們說失去了紡織業的優勢沒關係,失去了服裝業優勢沒關係,失去了低端產品的優勢沒關係,因為我們要轉移到高端產品的生產上,然後我們在高端產品生產上的優勢也沒了,但這也沒關係,因為現在我們要轉移到無形產品上,我們要轉移到知識、研發方面的優勢上,我想最終我們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鏈條,你不能把製造業和創新分開來看。」
阿特金森認為,美國創新優勢的喪失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刺激製造業和創新的國家政策和戰略支援,如有競爭力的企業稅收體系和教育培訓政策等,二是其他國家正在奮起直追。
而參加辯論的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院亞當‧西格爾(Adam Segal)則認為,亞洲對美國在科技方面領先地位的威脅被誇大了。西格爾在最近出版的《優勢:美國如何應對來自亞洲的創新挑戰》一書中將創新分為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他認為,雖然中國在科研人員數量、專利等可以用數字衡量的創新硬體方面進步顯著,但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可以幫助把設想轉化為生產的創新軟體方面,美國仍有明顯的優勢。
……………
版主回應
太平洋共同體─季辛吉的G2連橫策【經濟日報╱社論 2011.05.24
曾訪問中國大陸50多次的季辛吉最近出版了新書《論中國》(On China),書未上市前,亞馬遜網路書店已收到一大堆訂單。這個在40年前(1971)因他的獻策與行動,改變了中國、美國及全球歷史的謀士,這40年來幾乎全靠中國吃飯,1977年退出公職自設公關顧問公司,販賣的就是以中國為主打產品的國際關係,一小時的傾談據說至少5萬美元。由於中國迅速崛起,現在已成了全球聚焦的目標,「中國學」成了顯學;《論中國》就是要為大家分析:中國是什麼、中國為什麼及中國將什麼?
書中內容最受關注的當然是中國「將什麼?」關於這一部分,季辛吉的主要觀點是:
一、由於中國崛起,國際關係將再次「兩極化」,美中關係會進入一個新冷戰(也不排除熱戰)。
二、這是因為中美兩國精英存在著基本文化分歧。一個來自數千年文明古國的中國,一個來自200年歷史的美國。季辛吉形容說,「美國人談判時會列出十個不同論點,然後逐個解決;中國則只是提一個提綱挈領的大方針。」他說,「我們總是爭分奪秒,急於看到成果;他們則是『千年計時』的心態,很有耐心。」
三、由於預見到這種根本的文化分歧,可能導致美國未來和中國發生衝突,甚至動武的可能性也不能被排除。季辛吉向兩國提出提醒,中美都是大國,大到不能為了對方犧牲本國利益,大到不能讓對方主宰自己。雙方都應該問自己,「鬥爭能為彼此帶來什麼?」
四、因此他表示,美中關係與其追求夥伴關係,不如追求「共同發展」的關係,一起尋找利益與合作的基礎;一個具體建議,是共建「太平洋共同體」。
對於季辛吉的觀點,可做如下評論:
一、過去40年,中美關係大致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準聯盟關係」,對付共同敵人蘇聯。這個時候,基本文化分歧並不重要,尤其美強中弱,矛盾不大。蘇聯解體後,共同敵人消失,美中成夥伴關係,但鑑於中國崛起快速,美國進入新世紀後,又因反恐戰爭及金融海嘯元氣大損,一長一消,就形成了當前的G2關係。但這樣的G2關係顯然因為存在著文化分歧及可能的利益衝突而不穩定。
二、過去20年,美國一直為該如何定位美中關係及確定對華政策而摸索、煩惱,從圍堵、遏制、接觸、交往、兩邊下注、對沖到「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或「戰略再保證」,看得出來美國在這方面的徬徨與舉棋不定。
三、歐巴馬上台後,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一方面實施戰略退縮,決定自伊拉克及阿富汗撤軍,二方面「重返亞洲」,後者顯然是針對中國。
但針對中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理論上也存在著兩種選擇。選擇一,是所謂的「合縱」,即強化美國與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政、經、軍關係,由日、韓而下,經琉球、台灣、菲律賓到東南亞,甚至再延伸到澳、紐與印度,去年的形勢發展即有此傾向;選擇二,即所謂的「連橫」,借當年張儀向秦、齊兩國之獻策,由兩國橫向合作,謀取雙贏。由此看來,季辛吉的「太平洋共同體」,戰略思路接近的是「連橫」之策。
四、美國最終如何選擇,取決於美中兩國政治家的智慧,有待觀察。但如何選擇,也攸關到西太平洋所有相關國家的利益,包括台灣。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應密切注意形勢的發展,為自己規避風險,謀取利益。
「太平洋共同體」是一個抽象卻存在極大包容性的概念。季辛吉一輩子不忘情於指點江山,今之縱橫家也。
阿楨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楨:公視的綠/獨觀!另參本館:公視怎麼了 《電視紀錄片創作》 中國式媒體監督 )
俄國紀錄片大師維多夫(Dziga Vertov)稱自己的攝影機是「電影眼」(Kino-Eye)。堅持拍攝真實生活,但是隱藏在攝影取景和剪輯手法背後的是作者的選擇。沒錯,台灣及海外華人也有一群堅持拍攝紀錄片的作者,用他們的攝影機記錄人事消長,反思事件的意義,傳達他們細緻的思考。一台攝影機背後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清晰的頭腦,時時為生活留下紀錄。所以攝影機不只是紀實地把流逝的時光﹑倏忽即逝的事件記錄下來。從選材,鎖定拍攝對象,長期追蹤,剪輯,一直到節目(影片)完成,每一個步驟 都隱含許多選擇的可能性。一種選擇代表了一種觀點。因此在觀看這樣紀錄片時,看到的不只是螢幕前人物的經歷﹑情感﹑觀點,也看到製作者的選擇﹑觀點和關切。
長期經營紀錄片,希望可以讓喜歡紀錄片的觀眾看個過癮,讓原來不習慣收看紀錄片的觀眾養成收看的習慣,讓紀錄片者有固定表達的管道。
http://tv.atmovies.com.tw/tv/attv.cfm?action=tvdata&tvtimeid=ACH53201009072200&tday=2010-09-07&channel_id=CH53
【公共電視 十點全紀錄】 激流中國
激流中國與沉默台灣2007-11-18 自由電子報 曾韋禎(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
中國崛起的想像與期待,甚至「溢出」到台灣來。我們從《大國崛起》在台灣備受討論,甚至推崇,可見一二。但是,中國和台灣親中派卻也刻意忽視、遺忘中國是一個充滿內部矛盾的國家。另一部紀錄片《激流中國》所遭受到的待遇,就是個明顯例證。(楨:綠獨反中派不也誇大,一再重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8/today-o1.htm
曾韋禎的部落格:NHK《激流中國》總整理
NHK《激流中國》系列影片引起馬英九偉大祖國(楨:綠獨啥都要拉下馬!另參本館:啥都要馬負責 鬥臭馬英九)的強烈不爽,已用盡辦法全面封鎖,動用外交部與NHK交涉,最後NHK還是決定復播。
《大國崛起》與《激流中國》比較(另參本館:《強國之鑑》)
◎大國崛起
爭議:只談軍事經濟強權,未論及民主自由
◎激流中國
主旨:探討中國箝制言論自由、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
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4390439.html
版主回應
王岳川:從去中國化到再中國化 (另參本館: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再正名 《英語帝國》
英國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她從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看中國,認爲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爲知識生産的大國。這就告訴我們,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質財富和金錢暴發(硬實力),而更看重一個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文化輸出的力度(軟實力)。在我看來,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阿楨
虎媽媽的咆哮 TIME 2011/01/25(另參本館: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有些讀者抓狂的是蔡美兒罵自己的大女兒「垃圾」,只因女兒對她不敬(蔡美兒小時候也被嚴格的父親用同樣的話罵過)。
有些讀者抓狂的是露露為媽媽的生日所做的卡片。「我不要這個」,蔡美兒說,還說她期待收到的禮物是露露「投入心血努力」的畫作,她把卡片丟還給女兒,告訴女兒:「我值得收到更好的禮物,所以我拒絕接受這個。」
她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月十一日上市之前(她在書中很自豪地描述了她的「中國式」教養方式),她教養小孩的方式就已經成為各個遊戲場、超市、咖啡店人們不敢置信、憤慨的話題。街頭巷尾熱烈的議論是始自華爾街日報在書籍上市之前摘錄了其中內容,這篇文章的網路版至今已經有一百萬人次閱讀、七千筆留言。蔡美兒一月十一日上《今日》電視節目時,向來親切的主持人Meredith Vieira幾乎不克制輕蔑地朗讀觀眾意見:「她是個怪物」、「她教育小孩的方式太離譜了」、「怎麼看不到母愛和寬容?」
「坦白說,我知道很多亞洲父母私下都對西方的教養方式感到很震驚、害怕,包括西方父母允許自己的孩子浪費時間上臉書、玩電動,還有他們對小孩的未來不做什麼準備」,她一面甩著一頭長髮,一面告訴主持人Vieira,「外面的世界可是很殘酷的。」
蔡美兒這番冷酷獨裁教養的自白的確造成人心惶惶,不過激烈反應的背後還有值得深思之處(這本書雖然在媒體與網路世界惹來一片罵聲,卻立刻登上暢銷書排行冠軍),這種「中國式教養」命中了美國人的痛處:我們擔心輸給中國等正在崛起的國家,也擔心自己的小孩準備不足,無法在全球經濟中存活。她說不能接受小孩的成績低於A;每天一定要花很長時間算數學、練習拼字、練鋼琴和小提琴(週末和假日也不例外);不准安排外出遊玩、不准在外過夜、不准看電視或打電動、甚至不准參加學校戲劇表演(我的天啊),這些方式不僅激起讀者的憤慨,也激起防禦之心。書中還明白暗示,這隻虎媽的小虎們是被教育來統治世界的,而「意志力薄弱」、「溺愛」的西方人子女準備不足,無法在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競爭。
版主回應
我看《青蜂俠》文:blue phoenix
周杰倫演的Kato在戲裡和Rogen的互動,極有火花,兩個人的角色更彷彿是現今中國和美國兩大勢力的寫照。
我不是周董粉絲,但是,我真的為了周杰倫去看《青蜂俠》。因為,我對好萊塢那種大而無當的過度特技大製作,已經麻痺了。實在是因為周杰倫為台灣在好萊塢發光,趕快去捧場一下。
看完兩個多小時的3D特效,眼花撩亂,震耳欲聾。我發現,周杰倫不但唱歌我聽不懂,說中文我聽不懂,他講英文我一樣聽不懂。
雖然正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手筆製作,依一個定居美國華裔觀眾的觀點來看,其實這還算是一部有趣的電影。
我可以了解為什麼美國影評人不愛看這部電影,如果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八成也不喜歡。
美國漫畫裡的超級英雄比比皆是,但是搬上大銀幕之後,擔綱主演的幾乎都是帥哥或是演技派演員,但是《青蜂俠》裡的男主角不但不帥,還是個諧星Seth Rogen,他詮釋的青蜂俠,雖然和蝙蝠俠一樣,是個富家子,但是歷任的蝙蝠俠,看來一個比一個帥,而且在戲裡都有種不被了解、引人同情的氣質。反之,《青蜂俠》裡的富二代Rogen,看來就是一付馬文才的樣子,漫畫英雄變成馬文才,叫影評人情何以堪?
不僅是男主角青蜂俠被小丑化,戲裡的壞人也一樣帶著喜劇的色彩,想來,為了拍出一部不同的漫畫英雄大片,編導企圖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但是,整部片子看起來卻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幸好觀眾不介意,一樣是賣座冠軍。
周杰倫演的Kato在戲裡和Rogen的互動,極有火花,兩個人的角色更彷彿是現今中國和美國兩大勢力的寫照。
美國主角老是自詡為英雄,但是卻無法單打獨鬥,處處都得依靠中國配角。戲裡面Rogen是個富二代,父親突然身亡後,繼承了龐大報業集團,但是,他不但沒有周杰倫的功夫、機械天分,也沒有周杰倫聰明才智。只會嚷嚷我是英雄,你得聽我的,簡直像透了國際社會裡的美國政府,明明影響力式微,卻仍喜歡強出頭,硬要各國聽他的。
中國勢力崛起,代表著新興力量不容忽視。周杰倫代表的中國把Rogen不客氣的比下去,打架、改裝汽車和武器,泡咖啡樣樣都來,毋庸置疑,周杰倫比起Rogen看起來,更像個英雄,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從前老是用白人去演亞裔角色,演進至今,願意讓亞裔搶盡男主角的光彩,算是意識型態一大邁進,也可能是鑑於亞洲票房實力不容忽視。
除了周杰倫和Rogen兩人代表的中美實力競爭之外,電影裡也彷彿對平面媒體敲下一記喪鐘。
Rogen是報紙企業集團的少東,從一開始對父親的事業就不感興趣,完全是個花花公子,到了後來化身成為青蜂俠之後,和惡勢力一決生死之際,卻把車子開到了報社總部,一下子砸壞了印刷報紙的機器,Rogen彷彿在破四舊,報紙已經成了老式不合時宜的產品,不值一惜了。而最後惡勢力和青蜂俠搶奪的是電腦的小硬碟,彷彿在說電腦網路才是王道。
劇中女主角Cameron Diaz雖然沒有和Rogen、和周杰倫有親熱鏡頭,一出場的鏡頭,頗為搶眼,看來美麗性感。在戲中是個學新聞的女秘書,青蜂俠和Kato兩人有勇無謀,處處仰賴她出主意,更是和好萊塢電影的英雄大相逕庭,難怪好萊塢影評人無法忍受,這個青蜂俠簡直把男性雄風都丟盡了,一來打不過又瘦又小的華人副手,二來全部都聽女人的意見,英雄何在?
想到這裡,我在戲院裡忍不住微笑了起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307&eid=v307112
阿楨
對美合作共處 提4不、5原則 2011-01-22 旺報特派員劉屏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日在華府揭櫫對美關係的合作共處5原則,主張「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實現合作共處」,構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係」。他同時提出「4不」:不進行軍備競賽,不威脅任何國家,不稱霸,不擴張。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團體在萬豪酒店舉辦午宴,胡錦濤演說談中美關係,提出上述觀點。「5原則」之說令人想到周恩來的「和平共處5原則」。當年中國與印度等國有邊界糾紛,周恩來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處」,做為北京當局外交政策基礎。
胡錦濤提出的5原則是:第1,著眼大局,立足長遠,「不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而是相互尊重、增強戰略互信。第2,抓住機遇,開拓創新,設法更全面的經濟合作,「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財富」。第3,加強溝通,密切磋商,經由雙邊及多邊機制協調各種全球議題。第4,加深友誼,面向未來,促進工商、教育、媒體、青年等各界交流,「讓中美友誼後繼有人」。第5,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妥善處理台灣、西藏等牽涉「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
胡錦濤成功訪美 紐時:對美態度軟化【聯合報2011.01.23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結束在美國的國是訪問,22日返抵北京。紐約時報社論指出,訪問期間,美中有嚴重歧見的北韓、經濟和其他議題上,胡錦濤都表現合作態度,顯示中方對美國態度已軟化。
評論指出,中國同意在歐胡聯合聲明中放進過去不曾出現的文字,包括對北韓濃縮鈾計畫表示關切、支持兩韓對話、支持對伊朗制裁及支持蘇丹公投。胡錦濤甚至在記者會上承認,中國在改善人權上還需要努力。
紐時認為,胡錦濤極力討好美國,承諾解決雙方對開放市場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歧見。他並送上大禮,白宮宣布中方採購200架波音飛機等450億美元美國產品,可創造23萬5000個工作機會。
此外,胡錦濤啟程訪美前,中國鐵路建設代表團已於上周末前往美國加州勘探地形,準備競標首階段造價達四百五十億美元(約台幣一點三兆元)的加州高鐵建設,美國媒體形容中國強打「高鐵外交」。
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中國大戰略 中國宣言(館長代胡擬) 中國崛起 G2 國際金融新體制 雙率大戰 美中互為人質? 中共採購團學臺灣 《強國之鑑》 《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版主回應
中美亦敵亦友 合作多於對抗2011-01-23 旺報 特約主筆高惠宇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結束在美國隆重的國是訪問,這是繼奧運、世博之後,中國又一次在國際間風光的時刻。
如從中美過去是宿敵、今日是競爭者的「零和」觀點看此次訪問,當然會得出中美峰會「象徵意義大過實質內容」的批評,但從歐巴馬和胡錦濤兩人在兩天見面中不斷反覆強調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努力淡化或隱藏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分歧,試圖為麻煩不斷的中美關係尋找一個相對穩定立足點的努力來看,人們幾乎可確定:未來的中美關係在「亦敵亦友」中應該是合作多於對抗。
……………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078/112011012300166.html
美中競合 鬥而不破【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劉永祥 2011.01.21
美中聯合記者會上,歐巴馬當著胡錦濤的面表明,展望廿一世紀美中關係,需要一種可進行友善競爭的合作精神,點出美中關係既合作又競爭的本質。
……………
http://udn.com/NEWS/WORLD/WORS5/6108883.shtml
變動的美中關係難綑綁【聯合報鄭端耀/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2011.01.21
……………
歐巴馬在記者會表示,中國崛起對美國和世界會帶來好處,不過在於它要能成為負責任的國際成員。簡單來說,美國歡迎崛起中國,但必須符合美國利益和規範。
過去一年,美方不斷指責中國,對外作為變得愈來愈獨斷,輕忽美國外交和安全利益,不少美方人士質疑,中國眼見美國在金融危機受創之際,有意趁機坐大。然而,中方感到委曲和無奈,數度表示中國政策和立場沒有改變,仍然堅持和平發展路線,不與美國爭霸。
其實問題不在於政策和立場,而是權力變化會自動改變國家利益關係。強權興起類似「有機體成長」,即使中國真的無意挑戰美國,還是無法阻擋難以避免的碰撞。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108861.shtml
中國崛起 美中競爭的背後主因2011-01-21 旺報 劉廣華
此次胡錦濤訪美,衡諸實際,人民幣匯率、人權、西藏、北韓等皆非真正的問題所在。美中之間真正的歧異,其實是牽涉到「中國崛起」此一根本性結構的問題。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012100213.html
大陸GDP超越日本 世界第二【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2011.01.21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天發表去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點三,總值卅兆九千七百億人民幣(約六兆美元),已擠下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胡錦濤:中國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2011-01-18 旺報 記者張凱勝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啟程前往華盛頓,展開國是訪問。行前他以書面答覆美國兩大主流報紙《華爾街日報》與《華盛頓郵報》提問時稱,中、美存在分歧和敏感議題,需要正確處理,並肯定「中國政治制度是成功的」,符合國情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
中國為鞏固天然資源放款窮國 比世銀還多【經濟日報2011.01.19
金融時報研究顯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在2009和2010年期間,至少對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提供1,100億美元貸款。從2008年中到2010年中,世界銀行承諾會提供1,003億美元貸款,協助這些國家度過金融危機。雖然總金額創該行史上最多,但顯然低於中國。
歐巴馬為中國做了什麼?2011-01-20 中國時報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有篇專論的題目是:「胡錦濤可以理直氣壯問歐巴馬:你們為我們做了什麼?」當然歐胡會時,胡不可能對歐巴馬有這樣的表態,但這篇文章持平地認為在美中關係上,美國沒有充分考慮中方的立場。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110/112011012000118.html
胡錦濤:質疑美元國際角色 2011-01-18 旺報 記者師瑞德
在本周訪問華盛頓前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直言非常擔憂美元的未來,尤其是寬鬆貨幣政策引燃通貨膨脹,並造成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貶值。他呼籲美元流動性應當保持在合理、穩定的水準。他同時強調,人民幣正努力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他認為當前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稱為歷史的產物,並強調中國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採取的措施。外界認為中國將打算挑戰由美國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戰後金融秩序。
阿楨
中國副外長:無人可圍堵中國【中央社2011.01.15
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問美國之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說,中國不認為任何人有能力在亞太地區構成對中國的包圍圈,也不認為亞太有多少國家願成為包圍圈的一部分。
綜合新華網、香港電台報導,中國外交部昨天舉行第二屆「藍廳論壇」,崔天凱以「新時期中美關係的主旋律」為題發表演講,並在回答媒體時做了以上表示。
崔天凱說,正因為中美兩國之間存在問題和差異,兩國對話合作更顯重要,「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14日也在華府就美中關係發表演講。她表示,美國歡迎亞洲強國冒起,不認同應當採取冷戰式的圍堵政策。
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崔天凱說,美國在亞太地區有它的利益,中國願意尊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合理利益和存在,也願意和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追求不僅中美兩國,還有亞太地區各國合作共贏的局面。
至於亞太地區一些國家與美國的關係,崔天凱說「這是他們的事情」、「我並不認為任何人有能力在亞太地區構成對中國的包圍圈,我也不認為亞太有多少國家願意成為包圍圈的一部分。」
崔天凱在演說中提到,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灣問題,這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涉及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
他說台灣問題處理好了,中美關係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就會遭受干擾和挫折。
版主回應
台灣應學習大陸的決策能力2011-01-17 旺報社評
台灣向來以民主制度為傲,但民主程序之下的公共政策決策品質,常常讓人不敢恭維。公務員18%優惠利率爭議決策急轉彎、二代健保棄守及五都升格亂象,再再曝露台灣決策品質的粗糙與不科學。
立法院修法恢復部分公務員18%優惠利率,考試院在政策提出前並未整合共識,立法院修法也未真正辯論,最後遇到社會反彈,馬總統匆匆急轉彎。影響全民健康甚鉅的二代健保,定案版本完全喪失二代精神,僅對非經常薪資收入加收2%保費,雖略有溢注但仍無法補足健保財務缺口,既不「公平」離「財政」目標也很遠。五都升格亦然,由馬政府原先規畫的「三都十五縣」到「五都」,沒有人說得出所以然。台北縣和高雄縣市、台南縣市的升格或合併升格,除了選舉考量,似乎很難說服民眾為何是五都而不是三都或四都。
去年一整年,由年初的《地方制度法》修正規畫五都升格,到年底的二代健保草案,無一不是關乎台灣社會的重大事件,但回顧這兩項公共政策的內容與過程,皆是草率有餘、專業不足。我們甚至可以將這樣的決策流程歸納出有幾個特點,一是缺少完整規畫:五都業已升格,但關係五都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共債務法》與《行政區劃法》尚無配套,無論財政收支、舉債上限,或者是行政區劃調整等,五都均沒有確定法源,可謂奇特的台灣現象。二是民粹導向、棄守專業:例如健保財務虧損巨大,台灣需要一個公平且合理的健保制度,應無疑義,但健保改革由費率、費基到保費計算,皆無共識。最後學者專家的意見往往束之高閣,反而是民粹壓力和立委的常識性意見占上風。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如此決策流程,反映台灣政府的選票考量特性,而且事先無法有效整合各部門,又缺少政策方向的中心思想,以致重大的公共政策決策,總是淪為各方利益妥協的犧牲品。
大陸雖然一黨專政,但反而能夠維持穩定而優異的決策品質。大陸決策高層採民主集中制,而當局充分運用各地廣設的智庫,蒐集情報與知識,最後集體做出判斷。就成果而言,近20年來大陸在公共決策上程序穩定而品質優良,台灣瞠乎其後。遠的不提,由2008年的金融風暴,大陸迅速擴大內需、保有經濟發展,並積極利用美歐衰退時對外擴增影響力,其決策既快速、具體,又能夠有效控制社會情勢,大陸決策體系如何貫徹由下而上、將資訊彙整為情報、依據情報做出判斷,掌握時機與內外因素,實在值得台灣參考。
再以最近出台、引導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十二五規畫」為例,更可清楚看到,大陸可以由最頂尖的菁英學者領軍,為國家找出最適的發展藍圖,同時由於不需要考慮選舉時效和利益團體,所以可以清楚指出中國長期轉型的方向,化為五項具體的指導原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創新發展;民生優先;綠色發展;開放共贏發展,以推動中國科學發展、以人為先的轉型軌道。著名學者、也是重要智庫成員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如此點評十二五:「這為21世紀上半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奠定了基礎性和全面性框架。」。
如果,大陸的決策規畫放眼的是未來五十年,那麼台灣的決策規畫,顯然目光相對短淺。當然,有人說,大陸的政治制度和台灣不同,其採行計畫經濟模式也和自由經濟模式有異。但是外在條件的不同,不可掩蓋決策流程上,大陸仍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之處。例如,對國家發展的長遠眼光、抵擋民粹壓力的決策勇氣、以及如何由規畫到落實、建立一套縝密且穩定的決策與執行模式。
當然,台灣也必須建立台灣特色的決策模式,其中最重要環節是如何與「民粹」有效互動,包括前期對民粹取向的正確理解、中期對民粹力量的導入及民粹與專業的整合,及晚期對決策的論述與辯護能力。
留言
這是什麼社論阿,中國是獨裁國家,而我國是民主國家,中國旺旺要我國學習獨裁中國,乾脆中國旺旺就回中國去辦報豈不乾脆(楨:反顯民主無能民粹!)
今天中國在中共領導下,中國共產黨解決了挨餓及挨打的長期痛苦,建立了與美俄齊名的航太航空事業,完整龐大而又複雜的軍火工業,每年輸出大量的戰機等等軍火商品,也建立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共執政的效率及品質是有目共睹的.台灣再不認真面對真相,只知封鎖中國中央電視台在台灣落地,連香港鳯凰衛視都不敢讓它在台變落地,不就是害怕讀蔣介石教科書長大的台灣人知道真相.台灣長期封閉又妖魔化中共,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明事理痛恨中國,根本就是有病,難怪也愈來愈衰敗,中小企業可以拒絕出口到中國,可以拒絕中國觀光客來台,反正台灣到處都是黑心豆腐渣工程,救難隊根本都是飯桶,你看台灣以後要吃什麼
阿楨
中國救歐元 打政治算盤【聯合報╱編譯田思怡2011.01.09
中國領導人最近分頭訪問有債務危機的葡萄牙、希臘和西班牙,承諾要大買這些國家的國債,力挺他們度過債務危機以拯救歐元。中國扮演歐元救世主,並非出於無私的善意,而是要把歐元危機轉換為政治資本。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在西班牙承諾將買60億歐元(約臺幣2264億元)的西班牙國債。在他之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走訪葡萄牙,總理溫家寶則去了希臘,都宣布要買這些國家的國債。
光是宣布這個動作,就讓歐洲匯市穩定下來,並使弱勢的歐元走強。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歐元區的穩定和歐元強勢,絕對對中國有利。
李克強在西班牙說:「在歐洲和西班牙金融市場,中國都是負責任的長期投資人。中國對西班牙金融市場有信心,已買了西班牙國庫券,未來還會買更多。」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也在官網上說:「歐元和歐洲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體系重要一環,也是中國外匯存底的重要投資標的。」中國外匯存底折合台幣高達76兆。
歐元區國家對中國雪中送炭大為感激。北京人民大學國際貿易關係專家時殷弘說:「從經濟角度,西班牙金融市場現況很差,現階段買西班牙國債對中國毫無價值,中國政府大買國債的盤算是要從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獲取政治利益,這是具有政治意涵的經濟行為。」
中國的最大願望是歐洲國家解除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更樂見歐洲解除高科技產品輸出到中國的限制,也希望被認定為市場經濟,反駁傾銷的指控。
另參本館:《歐洲新霸權》 《歐洲共同市場》 歐豬四國
版主回應
李克強訪歐架構中美歐戰略三角 2011-01-11 旺報社評
大陸副總理李克強在歐洲訪問,掀起了中國新一波的外交攻勢。德國媒體用「重回(大唐)歷史盛世」形容崛起中國,所呈現的政治意涵是,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單極霸權國際格局正逐漸往多邊主義移動。中美歐新戰略三角的成形,必然牽動國際強權的互動架構。
長期以來,國際主要大國的縱橫捭闔,多半受到美國政策的牽引。北大西洋兩岸在種族、文化、歷史上淵遠流長、關係深厚,儘管因戰略利益不同而時起摩擦,但華府意願始終牽制了歐盟對中國的立場。上個世紀末,美歐曾經聯手在聯合國提案譴責中國不佳的人權紀錄。本世紀初,歐盟受中國崛起效應和美歐互信不足的影響,曾試圖要與北京建構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但涉及解除對中方軍售禁令的關鍵議題時,仍不免屈從美方壓力,遑論美歐面對中國產品傾銷,仍需要聯手反擊。
美國與歐盟的政治價值觀雖然相同,但對北京的政策和立場,往往要考量自身利益。歐盟對北京「無條件交往」的合作態度,常受到歐洲輿論批評,近年來,歐盟之所以對大陸的經貿政策轉趨強硬,無非是為加強「討價還價」能力。美國面對中國崛起,仍維持一貫的強勢作為。白宮宣示領導全球及重返亞洲的實際作為,就是對中國構築半月型包圍圈,試圖從日本至印度連成海上封鎖線,再從印度至歐亞大陸形成陸上包圍。去年美國積極拉攏印度,並大幅改善與俄羅斯關係,都與遂行這項戰略意圖有關。
2009年歐盟成員國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無異轉變了中美歐三邊傳統的互動方式。鑒於三邊核心利益的重疊性較高,彼此間又具有競合關係的不穩定特徵,因此任何兩方已愈來愈難形成針對第三方的戰略聯盟,尤其大陸已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成員,無論反恐、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國際犯罪、國際維和、反擴散或全球金融體制穩定等議題,若沒有北京的參與及合作,就很難產生預期成果。
北京似乎看穿了這點,領導人最近一波波對歐外交出訪,不外乎是借助人民幣力量,利用對歐盟伸出援手,重新塑造平衡性的中美歐戰略三角。表面上,北京大量購買歐債是希望歐盟在解除軍售令和賦予中方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有所回饋,實際目的則是阻止歐盟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馬前卒。
目前中歐年貿易額已達5000億美元,中方又擁有大量的歐債,此時北京伸出援手保住歐元生機,就等同於維持一個均衡的中美歐三角關係。其實,從最近媒體報導大陸發展殲20隱形戰機,以及介紹中國擁有最先進的高鐵技術來看,爭取解除軍售令應非北京對歐外交的重點,關鍵仍在於,如何從對歐外交布局找到突破美方圍堵的方式;換言之,歐盟既有求於大陸,北京又不樂見歐盟失去牽制美方的能力,因此維繫穩定的三角關係,就變得現實而重要。
歐盟與大陸確實不乏合作的著力點,雙方希望推動多邊國際格局,也有意願共同維持區域和平,就奠定了支撐此戰略三角關係的基礎。不過,近幾年以來,歐中關係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管制稀有金屬出口、智慧產權、市場開放或食品安全等),也常被歐洲媒體當成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題材,雙方的政治關係更因為人權或涉藏議題,進一步升高了歐盟內部的反中國情節。
最近,德國媒體引述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項數據,稱中國從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在無貸款的情況下,總計對全球直接投資2441億美元。這項數字顯示,有愈來愈多的中資企業會前往世界各地,對歐洲人而言,除了感到不安,就是懼怕。過去歐洲人習慣扮演施捨貧窮國家的角色,1970年代時還有許多人把歐洲共同體和中國建交的舉動,喻為「與龍共舞」。如今,歐洲人卻被迫要被這條中國巨龍所擁抱,心中難免憂慮,中國崛起是否意味歐洲沒落?
一年多之前,英國前外相米勒班曾經用「21世紀無可取代的強權」來形容中國,他同時預言大陸在10年內必然跨居全球兩強(G2)之一。憑心而論,歐盟其實並不樂見中美合作無間,唯恐危及歐洲整體利益。李克強的歐洲行或許能紓解些許歐洲的疑慮,重新詮釋中美歐的新戰略三角,甚至有助於建構歐盟期望見到的三強模式(G3)。
阿楨
中國出手相救 歐洲股匯飆【經濟日報2010.12.22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表示,中國支持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穩定金融市場措施,同時已採取具體行動,協助部分歐洲國家處理債務危機,希望歐盟採取的措施儘快奏效,危機儘速落幕。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中國非常關心歐洲債務危機是否能控制得住。
有了中國撐腰,歐元兌美元最高上漲0.54%至1.3202美元,英、法、德等歐洲股市一路走高,漲幅至少都有1%。倫敦銅3個月期貨盤中大漲1.4%至每公噸9,327美元,改寫空前新高;紐約3月銅期最高也上漲1.3%至每磅4.2595美元,創2008年5月來最高。紐約棉花3月期貨大漲3.2%至每磅1.5912美元,創歷來最高。倫敦布侖特原油2月期貨最高漲到93.22美元,是兩年來最高。
中國以其2.65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投資全球包括歐元在內的資產。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其投資,中國再三表達對歐元的支持,並以實際行動援助歐洲國家,例如10月表示會購買希臘公債,上周據傳也承諾將購買葡萄牙40億美元公債。
但穆迪21日警告,三個月內可能調降葡萄牙的信用評等,從目前的Aa調降一至兩級,主要是因為該國經濟成長和貸款前景不明。不過穆迪也強調,葡萄牙的償債能力沒問題。
歐盟執委會、國際貨幣基金(IMF)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葡萄牙經濟明年會萎縮。
穆迪同時也調降西班牙17個區域政府中兩個的信用等級。上周該信評機構才警告,可能調降該國中央政府的評等。
西班牙今年標售的最後一批債券21日順利完成,總計標售出39億歐元(53億美元)3個月和6個月期的公債,符合預估目標,但殖利率分別為1.804%和2.597%,均高於上次的1.743%和2.111%。今年初時,這兩種短債的殖利率僅為0.38%和0.483%。
經濟學人:2019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日報2010.12.21
英國經濟學人推算,中國可能在2019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美國經濟評議會最近預測,由於中國的商品價格較低,若依照購買力平價指數(PPP)的推算,中國最快可能在2012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不過,經濟學家對此預測表示不同意,如今中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只有美國的四成,必須要等到以美元市場匯率計算的國民生產毛額超越美國之後,才稱得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除了上述機構之外,高盛預測2027年及渣打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版主回應
中國模式存在嗎 2011-01-03 旺報 【李國政】
中國大陸的經濟高速發展引起全世界注意,也引發了學界對於其發展動力的研究興趣,「中國模式」一說由此問世。饒有意思的是,「中國模式」的概念是誕生了,但對「中國模式」實際上是否存在,卻眾說紛紜。在大陸本土,北京官方的對外態度低調,至少不傾向立即承認,但民間與半官方的學界卻大有人鼓吹。
其實,要說「中國模式」是否存在,首先要釐清「模式」的定義是什麼。
釐清中國模式定義
「模式」來自英語的「model」,原詞含義甚多,但若論與本文議題有關者,則可集中為兩個,一個類似「特殊機制」,如「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就是指一家公司根據自己的技術、人才等特有條件所制定的一套擴展業務的「特殊機制」,它通常只適用於該公司自身,無法讓其他人模仿,這個含義是「內向」的;「模式/model」的另一個含義是「外向」的,接近「樣板」、「模範」,表示該「模式/model」具有普遍意義,值得推廣,供人學習模仿。
兩個含義,如果取其「特殊機制」,則「中國模式」當然是存在的。中共改革開放30年,內外至少遇到四次重大危機﹕六四事件、九十年代持續多年,以銀行呆賬的金融危機為特徵的「中國崩潰論」階段、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前年的世界金融風暴,其中前兩次的內部危機格外嚴重,放在別的國家,不是政權不保,便是國家破產,但中共不但安然渡過這兩次危機,更還在隨後兩次重創許多國家的亞洲和世界金融風暴中「表現亮麗」。這一切,可說明中共統治的「特殊機制」──「中國模式」,是存在的。
但若將「中國模式」理解成「中國樣板」、「中國模範」,很顯然,這樣的「中國模式」並不存在。
大陸曾參考台灣經驗
中共八、九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是緊接著台灣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而來,是充分借鑒和參考了同文同種的「台灣經驗」的。引人注意的是,雖然最初中共學的是台灣,但隨後就表現出遠超出台灣的經濟效率,這從城市建設的外觀即可看出──台北的市政建設,只及大陸的二、三線城市。說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給了台灣極大壓力,這是毫不為過的。如果「中國模式」真的是「模範」,同文同種,又最先身受中共經濟實力之「害」的台灣,應該率先回過頭來學習大陸,但這樣的跡象有在台灣出現嗎?毫無。相反的是,別說仇視「中國」的綠營,連藍營的前行政院長,現任國家文化總會會長的劉兆玄,也公開認為,中國大陸無法成為「十九世紀的英國或廿世紀的美國」,等於否定了「中國模式」。
台灣為什麼不認可「中國模式」?因為「中國模式」的代價極大,大到台灣人寧可不要「中國模式」的經濟成果。台灣人看透了「中國模式」漂亮門面後的種種嚴重問題﹕巨大的社會不公(如強行拆遷、如讓「農民工」淪為「二等公民」的農村戶口制度……)、極端的貧富兩極分化、病如膏肓的「全民腐敗」、不顧子孫後代的環境破壞、民間此起彼伏的「群體性事件」、數額直逼國防開支的「維穩」支出……。而為了經濟發展,能讓這些問題長期存在的最終原因,則是一黨專政,那是經過長期抗爭,終於擺脫「白色恐怖」,迎來了民主化的台灣人民所再也不能接受的制度,也可說,那是台灣人民不認可「中國模式」的終極原因。
提出文明進化新課題
除了同文同種的台灣,另一類應該歡迎「中國模式」的國家,是三個和中共一樣的一黨專政、一樣「碩果僅存」的共產國家北韓、越南、古巴。這三國採用「中國模式」了嗎?不知為何,答案也是否定。
從台灣對「中國模式」的抗拒就可理解,西方對「中國威脅」的疑慮,並非中文媒體常說的擔心「中國崛起」會奪走他們「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是,中共倘籍著經濟實力便可穩固維持其政治體制,並進而威脅以民主、自由、人權為核心的「普世價值」,這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倒退。
「中國模式」事實上給當代世界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文明進化新課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不管「模式」的定義是什麼,「中國模式」都是存在的。
(作者為族群政治專家,加籍陸僑)
相關新聞
社評》中國需與鄰國共同塑造世界
留言
此文作者太過美化西方了, 西方對「中國威脅」的疑慮, 講好聽點是擔心文明倒退, 但其實質是地球有限資源的爭奪
西方講民主, 中共講政府善治, 不過是一種競爭策略罷了, 難道民主就比較文明嗎? 希特勒是民主政治產生的, 毛澤東是專制產物, 這兩者誰比較文明? 專制哈珊入侵科威特, 美國布希取得國會授權入侵伊拉克, 這兩者誰又比較文明?
為政治制度套上「道德」「文明」之類歌功頌德的口號就不必了, 這世界只會因為這些口號變得更虛偽
阿楨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 (寇健文,五南出版,2010)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中共菁英政治出現制度化的原因,並評估制度化對高層互動的影響。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顧相關文獻的發展、制度化的定義與內涵,並建構作者對中共菁英政治朝制度化方下發展的解釋(第二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描述中共領導人發動政治體制改革時的思維,以及1978年以後中共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三部分則以實證的方法,分析1978年以後中共高層在領導人新老交替與決策模式兩方面的變化(第八章至第九章)。
作者寇健文簡介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合聘教授(2010年8月起)
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主持人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所助理研究員、合聘副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目錄
第八章 領導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
第一節 政治繼承規則與慣例的累積
第二節 任期制的發展
第三節 「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階梯式生涯發展規律
第四節 結語:從領導人新老交替看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第九章 決策模式的制度化趨勢
第一節 集體領導
第二節 個人分工
第三節 最高決策機構的地位確立
第四節 結語:從決策模式看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第十章 結 論
第一節 走向制度化的緣由、歷程與影響
第二節 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程度
第三節 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瓶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8901
他將領導中國:習近平傳(高曉,明鏡出版社,2010)
內容簡介
身為“太子黨”,再加上江澤民、曾慶紅的器重,歷練完整、人脈資源豐富、各派勢力均能接受,讓他在中共十七大更上兩層樓。“王儲”亮相,強勢出擊,對內領軍奧運和維穩,對外痛斥外國人吃飽沒事幹。個性如此鮮明,議論如此紛爭,他真讓中國人看到了希望?
版主回應
中國模式是落後國家的浮木2010-12-19 旺報【包淳亮】
從「高額且高效的投資,能產生高速的增長」這種最為簡化的經濟邏輯來看,誠如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所說,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奧祕。然而,拉丁美洲半個多世紀來沒有拉近與歐美的差距,多數非洲與亞洲國家陷於貧困陷阱中而長期無法自拔。相對於諸多長期未能發展的「亞非拉」國家,中國似乎已經擺脫了「貧困陷阱」,因此其發展經驗引起普遍重視,且需要加以闡述與論說,於是「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等字眼應運而生。
國家高於社會的獨立性
中國內政與外交政策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獨立性」,國家高於社會,而這與不時接受美、歐「指導」的多數開發中國家有著顯著差異。與此相關,在世界銀行的政府治理研究中,中國大陸的「問責性」一項評價頗低,對腐敗的控制、規制質量與依法治國的表現一般,但政治穩定性略佳,政府效能則僅略遜於德、美、法、日等國,領先土耳其、墨西哥以及絕大多數其他開發中國家。
相似的,英國《經濟學人》依據腐敗多寡、灰色經濟、安全保障、官僚效能等12項指標所進行的國家能力指標研究中,163個國家裡面,被視為高效的僅有34個,包括西歐、北美,亞洲僅有日本及四小龍,以及中國大陸;其餘開發中國家僅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與智利獲此佳評。包括所得仍遠高於中國的巴西與阿根廷等38國僅獲得中等評價,而包括墨西哥以及東歐多國的33個被評價為「差」,至於評價「極差」的則還有58國。
中低收入的國家無論民主與否,其貪腐程度普遍較中國嚴重,政府效能則幾乎都遜於中國。相對於「西方」以問責做為對開發中國家的主要要求,中國似乎強調迥異的政府治理優先順序,在相對貧困的發展階段實現相對較高的政府效能,同時實現了國家的快速發展。
中國發展路徑可否複製
因此對於其他開發中國家而言,是什麼樣的路徑促成中國發展,中國的政治型態是否果真有利於發展,中國的發展路徑是否可能被其他國家所複製,都成為極有意義的問題。
不面對「貧困陷阱」,不思考為何絕大多數國家發展遲緩,就不可能認識「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等字眼的價值。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國際政治的虛偽,國際組織的傲慢顢頇,都將被抖落在人們的眼前。新興大國的崛起過程,無可避免的要鬆動既有的結構,從而使被制約的落後國家獲得一絲喘息的空間。
雖然中國大陸在內政上被視為威權高壓,但在此刻,對於相對落後的國家而言,中國模式可以說是一股清新的空氣,一根救生的浮木。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加大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
美副卿:台民主是最成功範例2010-12-18 旺報劉屏
美國副國務卿史坦柏格16日以「最成功的民主範例之一」形容台灣;他也坦率的以「不是民主政府」形容中國大陸。
民主制度選出的無厘頭總統2010-12-18 中時 梁東屏
亞洲的民主制度這些年來頗精彩,選出了一些無厘頭總統。
……………
台灣也對自己的民主制度頗為驕傲,是啦,是沒選出什麼「無厘頭」總統,只曾經選出了位「有搞頭」的總統--陳水扁,還讓他搞了八年。
留言:
民主制度就是自做自受的制度,運氣好選出好的人,運氣不好選出爛的人。但總比專制制度(像中國大陸)好,因為下次選舉就有機會讓爛傢伙落選。但是台灣比較特殊,因為藍綠對抗太嚴重,深藍和深綠只認顏色,不管候選人本身的素質,這是台灣的最大隱憂。(楨:迷信者!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中國大陸基層改主改革》《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阿楨
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21st Century
作者:斯蒂芬.哈爾珀Stefan Halper (八旗文化,2010)
內容簡介
「過去屬於歐洲,現在屬於美國,而未來將屬於亞洲。這一趨勢是毫無疑問的…….中國過去二十年裡的經濟奇跡是像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燈塔。」——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
「我發現,和世界銀行花五年討論談判才能簽訂的合約,與中國三個月就能達成。」——塞內加爾總統瓦德
「西方統治者總是自大狂妄,又愛多管閒事。只有中國恭恭敬敬地把你當作一個國家的代表來打交道。」——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
「民主並沒有給新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好政府。亞洲人所推崇的東西,未必就是美國人或歐洲人所推崇的。」——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
「中國解決了一個困擾著全世界的威權政府的迷團:國家該如何在放鬆經濟掌控的同時,不會失去對政治的掌控?」——伊朗訪問團官員
「在中國模式之下,你能享受每年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培養出一群中產階級、國家元首又不用擔心四年後就失業……又能避開民主的種種副作用。」——蒙古總統
什麼樣的魅力讓各國領袖紛紛為中國傾倒?
中國的經濟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會相信,一個不開放政治權利的政府,也可以透過國家控制來促成經濟成長,進而取得合法性來源。健全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一定需要民主自由的公民社會來支撐的迷思,被中國模式給打破了。
中國輸出的是一個更簡單的,更會削弱西方影響力的觀念。那就是‘專制市場經濟’的基本概念。如何能施行資本主義但是能維持專制體制,如何能讓經濟自由化卻不用讓政治自由化,中國是最好的廣告招牌。
作為美國資深外交官員的作者,眼見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與政治經濟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挑戰,不得不擔憂的大聲疾呼:全球化使地球縮小,而中國正在使西方縮小!
作者簡介
斯蒂芬.哈爾珀目前是英國劍橋大學的資深研究員,研究的領域包括美國外交政策、英美外交關係、與當代國際安全問題。同時他也是華盛頓智庫尼克森中心(The Nixon Center)的傑出研究員。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1781
版主回應
美國說了算:談論世局變化中的美國強權
What We Say Goes: Conversations on U.S. Power in a Changing World
作者:杭士基/著;巴薩米安/訪談 (博雅書屋,2010)
她是頭號不法國家、不受國際法約束,還公開表示:美國說了算。
入侵巴拿馬、入侵伊拉克、轟炸巴基斯坦,美國說了算。
違反聯合國憲章、否決安理會決議案……總之,一切美國說了算。
杭士基,美國最偉大的異議份子、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
對美國「老大心態」最鞭辟入裡的談話。
在這部於二○○六和二○○七年所進行的談話合輯當中,杭士基探索了最為迫切的議題:美國和伊朗、北韓之間的對抗;以──巴衝突的惡化,以及最近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目前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占領;中國的崛起、拉丁美洲左派力量的成長;以及二○○六年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的勝選。一如往常,杭士基根據自己堅定的原則和洞見,生動而淺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美國說了算》這本新書來自於長久建立、互相信賴的夥伴關係,並再次彰顯巴薩米安訪談杭士基的能耐無人出其右。這些訪談將會啟發新一代的讀者,以及渴望得知他對於我們目前所面臨許多危機〈包括國內和國外〉最新想法的老杭士基迷。訪談也證實了,對於任何想要了解當今世界的人而言,杭士基是無與倫比的資源。
作者簡介
杭士基(Noam Chomsky,另譯喬姆斯基)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語言學家、思想家、暢銷書作者,也是非常活躍的政治評論家、對美國帝國主義批評最力之人。一九五五年至今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與哲學系教授。著作等身,超過七十種專書,逾千篇文章,在語言學、哲學與政治上,均有諸多論述;並經常於世界各地發表公開演說。半世紀以來,持續對美國政府的國際外交政策提出尖銳批評,是全球民主運動的標竿性人物,也常成為爭議人物。被喻為「美國最偉大的異議份子」,於2005年獲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分子」第一名(由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與英國《前景》雜誌合辦)。已出版著作:《911》、《海盜與皇帝》、《論自然與語言》、《恐怖主義文化》、《權力與恐怖》、《媒體操控》、《語言與責任》、《流氓國家》。最新作品有:《霸權與生存》、《失敗的國家》。
訪談人: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替代性電台」(Alternative Radio,www.alternativeradio.org )的創辦人及台長。曾獲蘭南基金會二○○六年文化自由獎、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辛克萊獨立新聞獎。作品包括《公共廣播衰亡史》、《宣傳與公共心靈:與杭士基談話錄》和《阿馬德:直面帝國》;較早作品有薩依德的訪談錄《筆與劍》和多本杭士基的訪談錄,包括《共同善》、《階級福利》和《異議編年史》等。他也是《進步雜誌》與《Z雜誌》的固定撰稿人。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文碩士。目前擁有約二十本譯作,包括《亞歷山大大帝》、《海盜》、《浪漫主義》、《穆斯林發現歐洲》、《當我再次想起天主》、《何謂哲學問題》、《愛因斯坦在柏林》和《無效的醫療》等。
書評
◆「杭士基」早已不是個名字了,它是個品牌,或是符號,代表了人們追求是非公義的良知血性!──南方朔
◆關於國內外議題不可或缺的系列訪談,受訪人是暢銷書《霸權還是生存》作者,「美國最有用的公民」。──《波士頓環球報》
◆杭士基是一種全球現象,……大概是全球外交政策方面最廣受閱讀的聲音。──珊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書評》
◆坐下來和杭士基談論時局,一定是最令人如沐春風的經驗之一。不過,要是你沒法一直想出最好的問題呢?不用擔心:巴薩米安和杭士基的訪談就不斷提出鞭辟入裡且發人深省的問題。即使你對杭士基瞭若指掌,他還是會讓你的眼睛為之一亮。──《政治事務》
目錄
南方朔導論:杭士基──當代首席批判反思知識份子
第一篇 美國說了算
第二篇 黎巴嫩和中東危機
第三篇 拉丁美洲:附庸地區的騷動
第四篇 美國對抗福音
第五篇 可以設想的思考架構
第六篇 入侵跟藉口
第七篇 威脅
第八篇 我們所能做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8875
另參本館:《流氓國家》 《權力與恐怖》 《霸權還是生存》
阿楨
諾獎案 中:勿干涉內政【中央社 2010.12.11
諾貝爾和平獎昨天頒給大陸人權鬥士劉曉波,中國外交部當晚重申,中國反對任何人藉諾貝爾和平獎炒作,「反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國內政」。
未出席諾貝爾獎 菲國有苦衷【中央社2010.12.12
菲律賓日前未派代表出席於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引起人權組織撻伐,菲律賓總統艾奎諾3世(Benigno Aquino III)說明,這一切都是為了要維護菲律賓的國家利益。
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今年有18個國家沒有派代表出席,菲律賓是其中之1,國內人權組織及媒體紛紛譴責菲律賓為討好中國而罔顧人權及言論自由。
但「菲律賓每日詢問報」(Philippine DailyInquirer)今天引述艾奎諾3世的話報導,沒有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不代表菲律賓不再擁護民主與人權,只是菲方相信「生命優先」。
目前有5名菲律賓籍毒販在中國等候死刑,艾奎諾3世已致函予中國政府求情,他說,如果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恐怕會影響挽救這5名菲律賓人的機會。
另外,導致8名香港人死亡的巴士挾持事件才剛要落幕,副總統下週準備訪問北京,說明全案調查結果。
艾奎諾3世補充,就「國家利益」而言,目前不宜派遣代表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但我們堅定擁護人權。
稍早前,菲律賓外交部稱,駐挪威大使因到丹麥出差而無法出席頒獎典禮,並不是有意杯葛。
比媒:西方世界憂中國偏執狂妄2010-12-12 中央社
中國大陸設立孔子和平獎,比利時法語媒體「迴聲報」與「自由比利時報」社論說,中國創立孔子和平獎並未讓西方世界放心,反而更擔憂新黃禍現象與中國領導層的偏執狂妄。
留言(另參本館:比賣國為榮 美國民族大熔爐)
也可談談比國的殖民暴行和米國、西方世界的偏執狂妄.....
版主回應
挪媒體批評諾委會主席和諾貝爾和平獎評選結果
新華網奧斯陸2010年12月9日電 挪威《日報》評論員烏爾施泰因近日發表題爲《和平獎名聲掃地》的文章,批評諾委會主席亞格蘭和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評選結果。
文章說,“回顧近年來的和平獎得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諾委會在評獎時缺乏良好分析,甚至罔顧事實”,“去年奧巴馬獲獎,今年劉曉波得獎,令我們看到,諾委會一方面爲西方國家的領袖搖旗呐喊,另一方面支持東方國家的反對勢力,即對美國奉承示好,而對中國橫加指責”。
關于諾貝爾學會對被提名者的背景審查工作,文章說,“諾委會和學會的有關表態也表明,背景審查工作並不徹底,發現的問題未得到重視”。
文章說,諾委會選擇劉曉波是不明智的。劉曉波獲獎證明了諾委會推行西方價值觀的本質。
文章說,諾委會的5個委員均爲年事已高的前政客,他們希望改變我們的世界,但對世界形勢從專業角度的認識太少,甚至沒有。這必將導致和平獎失去其意義和榮耀。
http://news.sina.com.cn/w/2010-12-09/213021612337.shtml
挪威律師再度批評諾貝爾委員會
新華網奧斯陸2010年12月8日電 (記者 劉敏) 近些年專門研究諾貝爾遺囑的挪威律師弗雷德裏克?赫弗梅爾8日再度嚴厲批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斥責諾委會挑起爭議和制造敵意,根本不懂現代構建和平的理念,應該立即“下課”。
赫弗梅爾在當天發給衆多媒體記者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今年的諾委會不是在尋求合作與對話,而是在挑起爭議和制造敵意。
赫弗梅爾說,如果諾委會尊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意願,它應該通過國際法和國際機構來增進國際團結和推動裁軍。既然許多違反人權的記錄來源于軍備競賽和戰爭,那麽一個真正符合諾貝爾“反對軍國主義”理念的獎項應該爲世界人權的改善以及各種國際問題的解決,如環境保護、消除貧困和促進健康等,做出更多有益的事情。2010年的和平獎反映了仍然以西方家長作風行事的那些人的思維定勢和冷戰思維。
赫弗梅爾說,諾委會本應該獎勵以對話及和平溝通方式促進中國民主和法治的諸多努力。一個如此不諳現代和平構建理念的機構是不稱職的,應該立即“下課”。
赫弗梅爾在其英文專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真正想要的是什麽?》中對諾貝爾希望諾委會推行的反軍備和平理念進行了充分闡述。在諾委會10月8日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刑的劉曉波後,赫弗梅爾曾多次批評諾委會完全背離諾貝爾的初衷,稱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已成了“挪威議會獎”。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09/140621610195.shtml
巴基斯坦批評諾貝爾和平獎政治化
據2010年10月18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巴基斯坦外交部在15日發表的新聞公報中說,對于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把2010年和平獎頒發給劉曉波的決定,巴基斯坦感到驚訝,並深表不安。這樣的決定與設立該獎項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因此不能不看作是對這個獎項榮譽的詆毀。
公報說,劉曉波是經過中國司法判刑的罪犯,他沒有做過任何使其具備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資格的事。把諾貝爾和平獎政治化,以實現幹涉別國內政的目的,這既違背國與國之間的行爲准則,也是對該獎項創始人初衷的否定。
公報表示,巴基斯坦十分珍視中國在維護國際法、人類和公民行爲原則和規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巴基斯坦相信,在明智和富有遠見政府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將繼續推進國家發展目標。
阿楨
諾委會頒和平獎 19國不出席2010-12-08 中國時報
本周五,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將在挪威奧斯陸舉行。中共外交部昨表示,一百多國家和組織「明確支持中方的反對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立場。」但諾貝爾委員會昨表示,包括中國在內(俄羅斯、哈薩克、哥倫比、突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塞爾維亞、伊拉克、伊朗、越南、阿富汗、委內瑞拉、埃及、蘇丹、古巴、摩洛哥及阿爾及利亞),共十九個國家拒絕出席。
大陸《新華社》今亦發表專文,指責和平獎授予劉曉波是「干涉中國司法主權,違反國際法」;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則說,「中國不會因一些風吹草動及反華小丑,就改變發展的道路」,她還說,目前已有一百多國家及組織,都明確支持中方的反對立場,這充分表示國際社會不接受諾委會的錯誤決定。支持或反對諾委會的國家數量,雙方說法明顯出入,且諾委會稱中國去函多國外交部或大使館,要求不出席頒獎典禮,否則將承擔後果。姜瑜說,如果有人認為可利用冷戰時期那一套向中國施壓就可改變中國,「那真是太天真」。
留言和迴響
呵呵…諾委會將和平獎頒給艾山吉呀!
諾貝爾和平獎 俄力推阿桑奇 2010-12-11 旺報
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被捕後,引發的正反效應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俄羅斯更出面力挺,總統梅德韋傑夫辦公室的消息人士,甚至告訴俄國媒體,表示各國人士與非政府組織應思考如何幫助阿桑奇,並稱「或許應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俄國總理普丁9日也就維基解密網站洩露的美國外交密件而抨擊美國,指西方國家無權對俄國說教民主,並譴責逮捕阿桑奇的行動有違西方所宣稱的民主價值。
留言:
Openleaks 就是美國 CIA 的化身!美國稱霸世界又到處窮兵黷武,建立的仇人太多了,所以不得不實行全球監視,所以到處吸收、訓練各國人員,以瞭解各國政策、軍事等動態,才好加以利用控制操縱,那些臣服美國的哈巴狗國家
劉曉波只是對中國一個國家的民主化貢獻就可以落得諾貝爾和平獎,阿桑奇對美國民主化以及世界很多國家的民主化都有巨大貢獻,感覺阿桑奇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呢
(另參本館:電腦病毒成人了 網軍與美人計 中國式媒體監督 《天安門一九八九》《孔子》)
版主回應
法媒報導中國孔子和平獎【中央社 2010.12.10
中國自創和平獎,反制諾貝爾委員會頒和平獎給異議人士劉曉波,法國媒體廣泛報導,並數度提及得獎人、台灣前副總統暨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解放報」(Liberation)以「與諾貝爾和平獎相抗衡,孔子和平獎是個失敗」為題報導指出,得獎人為台灣前副總統連戰,但是他由發言人出面表示,從沒聽過這個獎,也不打算前往領獎。(楨:二者皆假和平之名的政治獎,且是西逼中反!)
解放報描述孔子和平獎頒獎過程指出,評審團主席對媒體表示,中國人口超過10億,比起領土和人口有限的小國挪威更有權頒發和平獎。
美國有何顏面指責大陸管制網路 2010-12-11 旺報社評
「維基解密」網站創辦人阿桑奇因性侵指控,在英國投案,引起全世界高度注目。雖然整起由瑞典檢方起訴的性侵案件,攤在大眾檢視之下,更像一夜情,但案情雖不複雜,法院卻拒絕交保,引起議論。由於本案由事件背景至結果,看來均十分離奇,不只阿桑奇自己,各方都開始揣測美國才是幕後黑手。而阿桑奇主動選擇投案,恐怕也和近日美國鷹派高漲的反「維基解密」聲音離不了關係。
維基解密網站自2007年開始,透過一群聰明又有理想的志願網路行動者,充分利用有利的法律邊緣地帶和高超的網路加密技術,每日接受全球傳來的祕密文件,經過內部顧問團隊的檢驗,將這些祕密檔案以原始面貌公布於網路世界,並附上評論,透過這樣自主分工與合作的分散形式,不斷揭發各國政府醜態,屢屢引起話題。這樣的運作方式,從形式到內容,都開創了網路媒體的新形態,令媒體和閱聽大眾驚艷,獲獎不斷。2008年,《經濟學人》雜誌給予「新媒體獎」,2010年5月,《紐約每日新聞報》更將WikiLeaks列為「徹底改變新聞界的網站」的第一名。
即使大獲好評,但不難想見,該網站早就是許多藏有不可告人祕密的政府眼中釘,尤其是向來在檯面上高舉言論自由大旗的美國政府,盯住該網站已久。
今年8月,網站創辦人阿桑奇接受媒體訪問時即已表明,許多人警告他必須小心美國政府使出一些「骯髒手段」(「dirty tricks」),他心中也有所準備。雖然如此,雙方仍然勉強維持恐怖平衡,一直到今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網站洩露了25萬份美國駐外使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祕密電報。內容包括中東、伊朗、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官方駭客入侵事件和美國外交官員對一些國家元首的評價,成為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政府再也忍耐不住,聲明要追究洩密外交人員的法律責任,但言外之音,則已透露了即將對維基解密採取必要手段的訊息。
從各項動作看來,美國早已不惜將該國憲法中高舉的言論自由價值拋諸腦後,軟硬兼施,壓制維基解密。根據維基解密官方推特發布之訊息指出,維基解密網站每天持續被由美國政府主導之DDoS攻擊。而目前維基解密網站利用之亞馬遜(Amazon)網站託管服務、PayPal轉帳服務皆被關閉或終止,維基解密之域名解析(DNS)也被管理者EveryDNS封鎖。同時,美國直接禁止聯邦政府雇員與特約員工閱讀維基解密披露的檔案,並伸手進校園,警告大學生不要散播機密,也不可張貼任何進入維基解密文件的連結。此外,近日美國更興起一股就業「白色恐怖」,網路上流傳的一封電子郵件指出,美國國務院官員警告,在Facebook或Twitter討論維基解密,可能會危及學生的就業前景。另外,《時代》雜誌網路版也在日前報導,指出美國政府從網路、金流兩方面極力封殺維基解密。
種種現象,說明美國為了封殺維基解密網站運作,無所不用其極。雖然由於美國《憲法》明文保障言論自由,官方苦於無法可據,不便公開制裁阿桑奇,但政府化明為暗,動作不斷,甚至有強硬派公開主張像阿桑奇這種人物,應該讓他以從前被俄羅斯間諜用有毒雨傘暗殺的事件為戒,不敢在雨中出遊。美國的強硬態度,令人有充分理由懷疑,未來維基解密人員危險重重,相信也就是這樣肅殺的氣氛,讓阿桑奇在藏匿多天後,忽然主動選擇投案。
美國如此下重手打擊維基解密,顯示在其認為有害國家安全及利益時,言論自由乃是次要價值。以性侵案件捉拿阿桑奇,牛頭不對馬嘴,更見其無法自圓其說的醜態。美國面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如此不擇手段,不禁令人想起,美國平日以言論自由價值的捍衛者自居,嚴責中國大陸網管的面目。只是,維基解密網站事件,就像一場考試,一考就試出了美國自己的言論自由底限何在。顯然,美國的言論自由,在面對自己的國家利益時,有雙重標準。由此看來,美國以言論自由來抵制中國大陸的網管,與其說是價值的堅持對抗,不如說是另一種外交手段而已。
阿楨
劉曉波其人其事 2010年10月26日 中國網
10月8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今年的和平獎授予在中國服刑的劉曉波,引發世人疑問:劉曉波是什麽人?他何德何能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青睞?
渴望中國被殖民:“三百年還不夠”
1955年出生的劉曉波早年當過知青和工人,1984年碩士畢業後留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四年後,獲文藝學博士學位。爲出人頭地,他以“罵名人”的方式一舉躥紅,從而也開始暴露出其本來面目。
1988年,時任香港《解放月報》主編金鍾采訪劉曉波:“有人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提出批評,你以爲如何?”劉曉波毫不掩飾地說:“我絕不認爲中國的落伍是幾個昏君造成的,而是每個人造成的,因爲制度是人創造的,中國的所有悲劇,都是中國人自編自導自演和自我欣賞的,這可能與人種有關。”對于金鍾問“什麽條件下,中國才有可能實現一個真正的曆史變革”的問題,劉曉波毫不猶豫地回答:“三百年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麽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對于“你今年6月在北師大獲得博士學位,是否意味著一種官方承認”的問題,劉曉波回答:“我永遠不承認學問好壞由博士碩士決定,我只看具體的人,如果你行,可以不用任何學位。我認爲,真正像樣的只是極少數,所以我說大學畢業生有95%的廢物,碩士畢業生有97%,博士畢業生有98%、99%的廢物。”
憑借這些偏激的言論,劉曉波一躍成爲當時西方人眼中的“文壇黑馬”。劉曉波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極盡吹捧之能事,他盛贊“西方有最好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思辨哲學家、宗教哲學家、非理性哲學家和邏輯學者,他們能把人身上所具有的每一創造力,都發展到一個極致和非常漂亮的地步”。對于養育自己的祖國,劉曉波竟然說“我無所謂愛國、叛國,你要說我叛國,我就叛國!就承認自己是挖祖墳的不孝子孫,且以此爲榮”。
作爲一個中國人,劉曉波把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貶得一文不值,說“中國人從肉體到精神統統陽痿”,“中國人的素質這樣低”,“中國人缺乏創造力”,而一切的原因“與人種有關”,“人類的不少弱點是共同的,只不過中國人把它發展到沒法再操蛋的地步”。劉曉波恥于做中國人,他認爲自己最大的悲哀是外語不過關,“如果可以過關,中國會和我根本沒有關系”,他稱“與中國不得不有關系很丟臉”,甚至不屑于提到“中國”這個字眼。
版主回應
這與當年西方列強罵我們是“東亞病夫”、“劣等民族”如出一轍。他還曾多次公開爲“臺獨”、“藏獨”搖旗呐喊,甚至提出要把中國分裂成十八塊。
痛哭流涕:“我真的知道錯了”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在美國訪學的劉曉波認爲成名的時機到了,立即提前返國,充當“六四”動亂的主要煽動者。後被公安機關逮捕。據當時的工作人員回憶,在一次審訊結束後,劉曉波突然跪倒在地,緊緊抱住工作人員的腿,痛哭流涕地乞求:“我真的知道錯了,我不想坐牢,您一定想辦法幫幫我。”他親筆書寫了“認罪書”、“悔罪書”,聲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痛改前非,脫胎換骨,做一個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在宣判當日,劉曉波當庭認罪,聲淚俱下地進行懺悔。鑒于其認罪態度較好,政府作出免于刑事處罰的寬大處理。此後,劉曉波被學校除名。但他不思悔改,于1991年重操舊業,繼續參與“民運”活動,並于1995年和1999年兩次因擾亂社會秩序被勞動教養。
國外有人發工資:“我不差錢兒”
劉曉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即任職于有美國中央情報局背景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的“民主中國”公司,定期領取薪水。今年10月12日,境外阿波羅新聞網站刊載《“貴族犯人”劉曉波坐牢月薪知多少》一文披露,劉曉波的年薪是23004美元,按當時的彙率折合成人民幣爲157600元。即使在劉曉波服刑期間,每月仍可掙到13000元人民幣。
另外,劉曉波還靠在海外媒體撰文罵中國政府掙稿費,加上每月接受境外媒體采訪的收入,以及西方頒發的各種“獎項”,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境外媒體發現他“居所擺設高雅,牆壁架上擺滿名貴的瓷器”,同時出手闊綽。劉曉波對獄友狂言:“我不像你們,我不差錢兒,我在這裏服刑每年還有國外人給錢”。
錢是一種自我評價:我被“完全粉碎了”
劉曉波一直宣稱自己是本著中國公民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公民運動”,把自己裝扮成一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形象,但察其言、觀其行,劉曉波真的是言行一致,像他自己所標榜的那樣高尚嗎?
劉曉波到底追不追名?2003年,劉曉波在接受所謂“傑出民主人士獎”時,得意地說:“敢于在重大公共事件上說真話的人,即使得不到有形的物質獎勵,也會得到無形的道義盛譽,特別是來自大陸民間和國際主流社會的道義獎勵——會逐漸成爲由民間崛起的具有公共影響力的社會名人。”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對于西方施舍的各類“人權獎”、“民主人士獎”、“言論自由獎”、“新聞大獎”等等,劉曉波趨之若鶩,拼命以攻擊自己的國家、民族來賺取這些廉價的獎項。
劉曉波真的不逐利嗎?還是讓他自己來說吧!“我爲什麽要演講,一是自我感覺好,二是爲了掙錢,不給夠一小時多少錢,我就不去。錢是一種自我評價,有了一定數量的錢,你的生命也就隨著開放到一定的廣度。”他坦言,“有次去北京友誼商店,見到一瓶160元外彙券的酒,當時我站在那瓶酒前面,感到自己是個弱者,完全被粉碎了!他媽的,你劉曉波出名、演講,有什麽用,這瓶酒都不能征服它!”夠清楚了!
熟悉劉曉波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極其“偏激”、狂妄自大。2001年,他參與組建非法組織“獨立 中文筆會”,並借此打壓異己,建立以自己爲核心的小圈子,爲此在“民運圈”四面樹敵,並曾經因爲挪用組織經費在美國遭到起訴。也正因爲如此,劉曉波獲獎使海外“民運”分子多有不服。
以“憲章”反憲法:“讓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燃遍全球”
拿人錢財,替人辦事。“不差錢兒”的劉曉波從2005年開始不遺余力地爲西方反華勢力效力,並在2008年抛出所謂《零八憲章》。一方面以造謠、誹謗等方式否定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社會主義制度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煽動他人加入,企圖改變政治體制、推翻現有政權,超出了言論自由的界限,涉嫌犯罪。
所謂“零八憲章”其實了無新意,幾乎照搬照抄了把捷克搞亂的哈維爾撰寫的“77憲章”,其內容完全是違反中國現行憲法和法律的主張,它宣揚徹底否定黨的領導和現行政體,以修憲爲突破口推行西方政治制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擾亂群衆思想,並且鼓吹“暴力革命”的思想。從根本上看,其終極目標就是推翻黨的領導、顛覆現行政權。2008年12月,劉曉波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他發表《我想爲捍衛生命、自由與和平而戰》,稱“這是美國人民爲建立和捍衛全球自由秩序所付出的超常代價”,“要想讓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燃遍全球,每個人都有責任向恐怖主義宣戰”。
劉曉波作爲西方演變中國的“馬前卒”,必將遭到國人的唾棄。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6/142421354951.shtml
阿楨
習近平知台派 主權問題不手軟【聯合報記者王光慈 2010.10.21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增補習近平為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外界解讀習近平已是中共第五代核心領導人,國安局長蔡得勝昨天在立院表示,習近平算是「知台派」,但知台派不等於友台派;在主權上,中共是沒什麼妥協餘地的。
他舉例,習近平去年二月訪問墨西哥,在僑界餐會公開說,「有人吃飽沒事幹,對中國指三道四」,強力批評外國人干涉中國內政;去年訪日,習未事先告知即決定拜會天皇,日本在壓力下只好安排,看得出習態度強硬的一面。
和平獎 陸媒:對中國崛起焦慮【中央社 2010.10.20(另參本館:《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繼公佈大陸民眾對諾貝爾和平獎事件的輿情調查結果後,今天又以「7位中國知名學者談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評論指出,2010年和平獎的根源是西方對中國崛起的集體焦慮。
中國崛起並沒有如西方期望的那樣在開放和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發生內部演變,而中國發展和開放形成的經濟相互依賴又使得全面遏制中國成為不可能。
余萬里認為,在兩難困境下,西方只能利用尚存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優勢牽制中國。
「保外就醫」 劉曉波案解套?2010-10-21 中國時報 王銘義/特稿
當前的難題是,劉曉波強調只接受「無罪釋放」,絕不接受「保外就醫」。因此,即使中共有意讓他「保外就醫」,適時化解國際的壓力,但也得說服他接受安排。不過,從前述政治犯「保外就醫」模式研判,這也可能改變劉曉波的意志,最終接受「保外就醫」的安排。
(楨:上下新聞純屬八卦!)
劉霞將代夫領獎 宣讀《最後陳述》作為感言2010-10-21 中時 王銘義
據劉霞友人透露,諾貝爾委員會已邀請劉霞率領親友團於十二月十日前往挪威奧斯陸「代夫領獎」,劉家友人初步研擬將以代為宣讀劉曉波入獄前發表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作為得獎感言。
曾為劉曉波辯護的律師莫少平日前接受訪問時曾說,保外就醫無需由劉或家屬提出,監獄可自行決定。
版主回應
審慎習近平 「拍桌論」一鳴驚人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0/10/23
中國下一屆最高領導人有力候選人習近平同胡錦濤、江澤民相比,和後者的相似之處更多一些。從「紅二代」的出生身份到品性、渾厚的聲音和強健的體魄中可見一斑。下面通過習近平的個人傾向、經歷和背景等因素猜測一下習近平時代的政策方向。
勤勉、謙遜→集體領導體制有望加強
據評價,習近平為人勤勉。2002年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後,習近平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深入基層,關心百姓疾苦」。他說,自己來到浙江省的九個月裡,走訪了自己管轄的90個縣、市、區中的69個,令記者為之震驚。
中國媒體在形容習近平時經常使用「平易近人」、「謙遜」等詞語。得力於曾擔任副總理的父親習仲勳(1913-1992年),習近平獲得了老幹部、老軍人的支持,但他卻總是把姿態放得很低。如果中國共產黨下屆最高領導班子(政治局常務委員)組成以後,習近平很有可能會在重要懸案上遵從他們的意見做出決策。在習近平執政時代,已經步入穩定期的中國集體領導體制有望進一步鞏固。
親民傾向→有望推動社會和民生改革
習近平的父親在文革時期曾遭迫害,後來恢復權力擔任了副總理,因此可以說,習近平的人生軌跡也是「童年辛苦、成年順利」。他雖然出身於「紅二代」,但卻被公認「沒有架子」、「平易近人」,這也和他飽受煎熬的童年時期以及父親的嚴厲教誨不無關聯。
父親遭迫害時,習近平為加入共青團和共產黨分別寫了8次和10次申請書。家裡環境不錯的時候,他也生活得非常儉樸。他隨父親到人民大會堂時,因為穿得衣服太破,一位工作人員甚至不屑地說:「誰家的孩子啊,穿這麼破的衣服到處走?」習近平回憶說:「父親非常重視勤儉節約,我們四兄妹小時候不分性別,衣服換著穿。」
習近平曾坦率地說,父親經常會讓孩子們站成一列進行一場訓話,鼓舞革命精神,對此真是非常厭煩。習近平這種簡樸、平易近人的性格有望讓他推行擴大社會安全網、接受民權意識等親民改革政策。
果斷、堅定→非常時期會果斷決策
習近平過去接受採訪時曾說:「有時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拍桌子」意味著非常憤怒。但他還說,不能簡單地發洩情緒,應該考慮到發火的後果,「理智地發洩憤怒」。
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甯德地委書記時曾調查出2000多名違規修建住宅的公務員,令人們震驚不已。他曾經說:「是300萬人該得罪,還是這2、3千人該得罪?我寧肯得罪這2、3千人。」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抨擊,習近平曾多次發表強硬講話。專家普遍認為,習近平有一種在非常時期以信念和原則為本奮勇前進的氣魄。由此可以推測,如果今後同美國、日本等國發生糾紛,中國的聲音可能會比現在更大。
保守、慎重→民主化和政治改革可能推遲
「不要提出過多的新見解和新創意,最重要的是行動。」習近平擔任地方官員時還曾說:「新官上任的人中很多人想給人帶來新感覺,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我不這樣認為。」從他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不會推進急劇的改革。因為過於保守,他幾乎沒有犯過錯。很多人分析稱,在同優秀的副總理李克強的競爭中能夠領先對手正是因為他的慎重。因為「總理失誤有辦法解決,但總書記失誤就束手無策」。但是,如果最高領導班子裡的多數人傾向於改革,他也很有可能不會拒絕。
美大使要中國學著「厚臉皮」【中央社 2010.10.25
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J. Huntsman)今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全球正看著中國發揮領導力,但大陸要學著「厚臉皮」、接受各方的批評,才能擔當全球領導者。
他說,這就像美國的參與式民主制度,「不管你對劉曉波持什麼看法、對諾貝爾和平獎有什麼見解,我們能在這裡自由談論這些,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
洪博培並以在青海大學的一次演講經驗指出,當他面對台下大陸學生發言批評美國時,他的回答是,美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很容易成為別人批評的目標,而批評一個政經強權國家,在當今世界不僅容易,甚至是一種流行。
他認為,美國已經比較「厚臉皮」,因為不管理由充不充分,大家總是批評美國,但反過來說,中國要在未來當世界領袖時,也應學美國「厚臉皮」,勇於接受各方的批評。
阿楨
反對諾獎政治化 上合組織、巴基斯坦聲援2010-10-17 旺報 記者慶正
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伊馬納利耶夫15日表示,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遺願是表彰「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現在它卻被授予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令人遺憾。
他希望有關方面忠實履行諾貝爾先生遺願,堅持該獎的正確宗旨,避免將其政治化,甚至成為干涉他國內政的工具。
這是北京當局針對異議人士劉曉波獲得2010諾貝爾和平獎一事,發動取消中挪雙方多項互訪行程等新一波內外攻勢以來,獲得友好人士及國家的聲援之一。
巴基斯坦外交部也在15日發布書面聲明,批評諾貝爾委員會,決定把和平獎頒給在獄中的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讓這項榮譽政治化,而且傷害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聲望。
聲明指出,對於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劉曉波,巴基斯坦感到訝異,且深感不安。這項決定和當初設立這個獎項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因此無法不把這項決定視為眨損這個獎項的聲譽。
中挪互訪叫停 北京回擊升級2010-10-17 旺報 記者慶正
繼中國官員11日拒絕接見到訪的挪威漁業大臣後,外電16日報導,中方日前又取消最高人民法院及公安高層代表團本周訪問挪威,並拒絕挪威高級代表團登陸。
有關人士認為,諾貝爾和平獎已淪為部分政治勢力的工具。而中國不斷升級的外交回擊,正是針對挪威政府一再無視警告,翻雲覆雨干涉中國內政的強力反制。
網民呼籲抵制挪威貨
中國民眾近日也強烈譴責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干涉中國內政,網民呼籲抵制挪威貨,甚至有人提議,直接到挪威駐華使館抗議。
挪威政府批評中方取消互訪安排,反應過當。不過中方反擊說,挪威政府對諾獎的態度翻雲覆雨。先在評選前,強調無權干涉諾獎評選工作,等到宣布劉曉波獲獎後,挪威政府就開始與美日等國政要呼應,要求中方放人,挪威駐華使館甚至試圖探望劉霞,嚴重干涉中國內政。
此外,在劉曉波獲獎消息公布不到2小時,達賴就發表聲明祝賀劉曉波,並呼籲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先生和其他因言獲罪的所有良心犯」,此舉更為劉曉波獲獎一事抹上政治色彩。
直至現在,部分西方國家仍不斷地找麻煩,高調支持達賴的分裂主義言行,企圖迫使中國政府對「西藏獨立」讓步,並借2008年奧運會要挾中國。顯然「諾貝爾和平獎已淪為被一些政治勢力利用的工具。」
阿楨
挪威學者批評諾貝爾委員會居心不良
新華網奧斯陸2010年10月14日電 (記者 李國榮)挪威科技大學教授阿努爾夫?科爾斯塔10月1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嚴厲批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今年的和平獎授予劉曉波,說“這是大錯特錯”,“諾委會這麽做居心不良”,其目的是想在中國推行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
……………
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劉曉波時所稱的理由是“他在中國進行爭取人權特別是言論自由的鬥爭”,以及“西方議會民主制度是世界和平的前提”。對此,科爾斯塔說:“這也是一個錯誤。如果我們看看全世界,美國和英國等具有悠久議會制民主的國家,過去50年來一直屬于最具進攻性的軍事強權之列,占領別國或在別國(如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戰爭。”
……………
他說,諾委會選擇劉曉波的主要理由是,他被認爲支持西方在人權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價值理念。“在西方,許多人認爲這個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必須輸送到所有其他國家去。要麽直接通過武力和戰爭(如伊拉克和阿富汗),要麽通過支持那些被認爲代表這些價值和理念的人。我認爲,諾委會想要中國成爲一個更像西方世界的國家。諾貝爾獎就被用于此目的”。
關于諾委會自稱它獨立于挪威政府和議會的說法,科爾斯塔認爲,諾委會形式上是獨立的,但是在議會中有席位的所有挪威政黨以及挪威首相和外交大臣都對諾委會的決定表示支持。諾委會主席亞格蘭也是一位前首相和議長。因此,諾委會與挪威官方政治體系存在聯系是確定無疑的。
他說,諾委會給中國貼上“不民主國家”的標簽是不公平的。多黨制不是使人民對政策制定和國家未來發揮影響力的唯一途徑。每個國家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文化和發展程度,選擇自己的政治和民主解決方案。
科爾斯塔認爲,西方許多人不想看到中國這樣一個強國且在許多方面非常成功的國家擁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他們想輸出自己的制度和思維方式,“這將是一種攻擊中國價值、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過程,因此也是對在自己國家堅守中國文化價值的中國人的攻擊”。
科爾斯塔最後說:“和平獎近年來從來沒有授予代表和平以及爲裁軍而鬥爭的人們。我認爲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沒有侵略性的國家,它努力通過對話解決國際問題。因此,我認爲把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異見人士是不公平的。”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14/180321276511.shtml
版主回應
政改走自己的路 否定(楨:外媒自造的)溫路線【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10.10.27
人民日報今天將推出署名「鄭清源」的文章「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中共政治改革,將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堅持循序漸進、扎實推進。
中央電視台昨天晚間已搶先報導這篇署名文章,同樣地,做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中共「五中全會」後發表這篇文章,表明中共的政改仍將「走自己的路」,不會進行真正意義的政治改革,也等於完全否定了中共總理溫家寶在九、十月間強調的推動政改,否則經濟改革的成果將得而復失、中共政改滯後於經濟發展的說法。
文章指出,那種認為改革開放卅多年,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的看法,既有悖於客觀規律,也不符合客觀事實。文章並用「四個堅持」,來說明政治改革要走自己的路。
推動政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政治體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是要拋棄而是要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完善同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進,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堅持中共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進行,而不能背離中共社會主義制度。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決不能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模式,搞多黨輪流執政和三權鼎立那一套。
必須堅持循序漸進、扎實推進。必須從實際出發,與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與歷史條件、經濟發展水準、文化教育水準相適應,有秩序、有步驟地展開,絕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更不能華而不實、空喊口號。
文章最後說,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就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阿楨
中國取消更多與挪威交流項目 2010-10-14 中廣新聞/劉剛
中國不滿(諾貝爾委員會)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於是取消更多兩國之間互訪。
挪威外交部說,繼中共官員拒絕接見到訪的挪威漁業部長後,中國取消司法代表團訪問挪威。此外,挪威幾位部長原本打算組成一個代表團訪問中國,後來聽說中國不歡迎他們,只好取消訪問。
相關新聞
孔傑榮》人道第一 搶救劉曉波
王健壯》此岸刑法100 彼岸刑法105
名家》中國大陸第一個諾貝爾和平獎
劉霞:劉曉波不會為自由認罪
劉霞抗議軟禁 政改連署持續擴大
中國取消更多與挪威交流項目
留言和迴響
諾貝爾和平獎並沒有阻止奧巴馬在三個月後出兵阿富汗, 諾貝爾和平獎也不會讓劉曉波被釋放, 諾貝爾和平獎快變成笑話了.
標題大錯特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是法王拿的。
走狗!!!!!
樓上的才是既得利益者的走狗,沒有言論自由,跟古代君主集權有甚麼兩樣
什麽樣的言論也讓隨便發表會引起社會的動盪,特別是個這麼多人口的國家。建議一點點放寬看效果。
“既得利益者的走狗”?你說的對,安定的環境,大部分人都可以是既得利益者。如果現在有1成人在遭受痛苦,那麼,社會動亂將是9成人遭受痛苦。
劉曉波的和平獎效應 2010/10/12
……………
所以,諾貝爾委員會的這記悶棍,北京當局只能做小局部的處理。對外,痛批諾貝爾委員會,是惡意糟蹋諾貝爾和平獎;
對內,則封鎖了所有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的相關消息。
……………
平心而論,以劉曉波對所謂的『和平』貢獻,若以績效來看,是努力有餘,但成果不足的。所以,這次劉曉波得的諾貝爾和平獎,其實歷史意義遠大於實質貢獻。也就是說,諾貝爾委員會,是借和平獎與劉曉波,在國際政壇上,賞了老共一巴掌的精神勝利而已。
但是,對中國大陸而言,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所引起的內部騷動,似乎一點也不和平。只希望,這悶在葫蘆裡的騷動,終有一天(楨:多久?幾十年中國真正崛起之後,但也可能像俄反西方之民主!)能默默轉化成,中國大陸民主、人權進步的和平動力。
http://blog.udn.com/barry37h/4489653
版主回應
這個獎,其實充滿了政治意味 2010/10/12
這次挪威決定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先生,我個人基本上認為這個獎是西方集體對中國的一種負面的意思表示,是給中國難堪的。就如同去年德國總理接待達賴喇嘛一般。基本上,我認為中國自有其節奏,它終將逐漸自專制而專政而集體領導而完全開放。我個人始終認為窮國(指人均所得低於3000美元),是開不出民主之花的。就像菲律賓、泰國一樣,這些早熟而變調的民主,帶給國家長期的痛苦,實在不如按部就班,照規矩來。想到當年蘇聯解放後,也是因為西方國家的熱心(其實包藏禍心),大力引進休克療法,結果蘇俄差點因此崩盤。
檢視諾貝爾和平獎的過去記錄,其實它是非常有爭議的。它完全是站在西方列強的一種對於亞、非、拉丁美洲資源掠奪400年之久,因而所產生的一種優勢先進指導思維。
我們看到過去這個獎居然頒給黎德壽(越共總書記,拒絕領獎--1973),佐藤榮作(日本政治世閥--1974),梅納赫姆•比京(以色列鷹派--1978),金大中(韓國2000),吉米•卡特(美國,率先棄台灣承認中共--2002),艾爾•高爾(美國,奢華的環保主義者--2007),巴拉克•歐巴馬(美國,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拿此獎--2009)等。就明白這個獎,其實充滿了政治意味。
特別是近年來,這個獎集中在人權方面。然而這與和平獎當初設立的主要目的即和平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時候它們是衝突的。簡單說,和平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以和平為最終目的。而人權則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特別是人權的標準不易訂定。換言之,甲國認可之人權標準,在乙國則非是,在宗教國家亦復如是。例如:童工在落後國家是被認為可以改善家庭貧困的,但在先進國家,則認為是剝削虐待兒童的。又如:妓女在某些國家是有工作權的,但有些國家則是警察抓到要關到牢裡的。
又如:伊斯蘭教之割禮,在某些基督教國家則認為是不人道的。又如:伊斯蘭教允許其教徒可娶四位妻子,然在某些基督教國家的法律則是要判刑的。又如:在某些伊斯蘭教國家是婦女要戴面紗的,但在西方先進國家則認為是歧視婦女的。那麼究竟那一國有人權呢?
所以,諾貝爾和平獎就如經濟獎的受猶太金融集團操控一般,它是非常具有高度爭議的。我們千萬不要炫惑於諾貝爾獎的大帽子,因而無條件、無反省、無主見的接受列強或其同類思維的週邊國家的置入性人權行銷。
我們要問的是和平等於人權嗎?那麼為何不改為人權獎呢?頒發和平獎(人權獎)就可以帶來和平嗎?還是不斷的激怒第三世界國家呢?自以為是的人權標準真的可以放諸普世而皆準嗎?美國因歐巴馬當選,使得保守基督教徒,越來越抓狂。即使大型電視媒體,亦無休無止,散播種族仇恨言論。但是,這樣的國家,依然對它國人權,指手畫腳,並建立自以為是的人權標準。而其背後,則是縱橫七海的航空母艦,它是隨時可以核子彈頭及轟炸機來對付弱小及落後國家的。看到美國在捏造的証據下,誣指伊拉克秘密製造核子彈,因而大舉發兵將伊拉克消滅。其到處耍潑並仗以發狠的理論依據,即是人權。然則這樣壓著別人脖子硬吞下去的美式人權標準,弱小及落後國家能服氣嗎?挪威對當時的美國入侵伊拉克曾有過批評嗎?
附錄:由於和平獎極易受到強權國家或集團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利益所左右,且其評選得主受限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得主往往不能夠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因之而有極大的爭議性。例如,印度民權鬥士甘地即使五度獲提名、仍從未獲獎,1948年甘地遇刺逝世後委員會曾考慮授予其諾貝爾和平獎,但該年最終仍以「沒有合適的在世人選」為由並未頒獎。當達賴喇嘛獲得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這決定「在某種程度上是為紀念聖雄甘地而作的貢獻」。 另外,和平獎有時也被看作是挪威的國際立場。(本段摘自維基百科)。
回應文章
閣下所言甚是!我本無任何對”劉“的印象,但自從這個NBL給了他以後,我第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又一個西方新選的“達賴(無賴)”。
先看看劉先生在大陸建議些什麼﹐又假如都執行他建議的東西﹐大陸會怎樣?你可"建議" 朋友改進他的衣飾髮型等東西﹐但你要他去跳樓就是找麻煩了。我覺得西藏﹐法輪功﹐日本釣魚台及這爛獎都是美國政府搞的東西﹐所有明的暗的都有了。 贊同這一切的的本身就是反中的人﹐沒什麼好說的。
劉曉波接受NED捐助,NED為美國國務院一策反外國政府組織,NED支助達賴分裂西藏,資助曾經發動屠殺漢人的東突厥斯坦恐怖組織……按國家法律,劉曉波早已觸犯國家法律,西方所說的法律公意又在哪裡
http://blog.udn.com/ericwy1029/4493645
阿楨
「誰是劉霞?」 陸外交部嗆外媒【聯合報 2010.10.13 (另參本館:《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中國外交部在劉曉波獲諾貝爾獎後舉行的第一次記者會,發言人馬朝旭面對外國媒體追問劉曉波,並質疑劉曉波妻子劉霞遭軟禁,馬除重申官方立場,還反嗆外國記者:「如果想發表演講,你可能走錯門了。」
馬朝旭說:「一些『外國政客』對此問題說三道四,是對中國司法制度的不尊重,也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的用心。」馬朝旭說,中國反對任何人利用這件事情做文章,也反對干涉中國內政。
馬朝旭也說,「如果有人想用這種方式,企圖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那顯然是打錯了算盤。」
有記者反問:「中國人民連劉曉波獲獎的新聞都沒看到,怎麼會不高興?」馬朝旭回答:「中國人民高不高興的問題,我推薦你看一篇文章:十月九日環球時報的社論。」
諾貝爾和平獎又砸自己的牌子2010-10-09 環球時報
諾貝爾委員會8日將世人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給了正在中國監獄裏服刑的劉曉波,這個獎項再次把自己擺在了中國人民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對立面。
諾貝爾獎總體上在中國是有威望的,但諾貝爾和平獎已成爲借“諾貝爾”這個品牌強行塞給世界的西方意識形態的私貨。上世紀的這個獎項多次頒給反對蘇聯的人,包括直接搞垮蘇聯的戈爾巴喬夫,這樣的偏好並未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消融。
通過頒獎否定現代中國,成爲諾貝爾和平獎新的偏執狂般的追求。中國迄今兩人獲獎,一人是達賴,一人就是劉曉波。前者是中國民族分離主義的代表人物,後者是鼓動把西方政治制度照搬到中國,並抵制中國現行法律的人。……………
由于熱比婭、胡佳、魏京生等“異見人士”也都進入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名單,更加劇了中國人對這個獎項的反感。善良的中國人有理由懷疑,諾貝爾和平獎已經淪爲服務于西方利益的政治工具,評定及操縱這個獎項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和平、團結,很希望中國社會因政治分歧陷入無窮無盡的紛爭,直至走向蘇聯式的分裂。他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用和平獎給中國社會撕開個口子。
……………
諾貝爾和平獎的反複非難,再次提醒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處境。中國的發展要獲得西方的掌聲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在選擇發展道路時需要足夠的堅強,西方騷擾我們判斷的手段經常比我們可以預見的更多,更出其不意。
……………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0-10/1156507.html
版主回應
中國特色 不學西方民主?【聯合報╱王方/文化大學勞工關係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勞動福利組召集人2010.10.12
九日徐斯儉教授「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什麼訊息」一文,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有批評與期盼。筆者從發展社會學的角度,提出另一種看法。
中國大陸目前施行的其實可能是「有中國特色的東亞模式」,與當年東亞小龍有類似的元素,但又有一些明顯差異,使其較不可能走向徐教授期望的民主化。
台灣、南韓、新加坡等東亞小龍早年的發展奇蹟,有以下幾項共同的元素:
一、國家機關自主性:這主要可顯示於政府在制定與執行政策時,是否受特定階級團體左右。由於戰爭、動亂、人口遷移,使得社會上可以牽制國家機關的力量減弱。台灣、南韓、新加坡都是例子。中國大陸經過長期的鬥爭與運動,也使社會上缺乏牽制國家機關的力量,形成了高度的自主性。
二、重視出口:對高度重視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成長與國際資本對勞力的需求,都促使其重視勞工控制,對工會自主活動也會傾向壓抑。
三、發展承諾:東亞各國普遍感受到「發展落後性」,故國家機關往往扮演積極強勢的角色,發展型取向和發展承諾較強。中國大陸現在也展現高度的發展承諾與發展型取向,並將之與民族主義結合,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對西方的民主化壓力強烈抗拒。
四、發展型家長主義:東亞小龍強調,經濟發展是追求全體福祉的主要方式,也是政治正當性的重要基礎。此意識形態同時為威權政治提出辯護,因為威權統治與政治壓抑,被視為是經濟快速成長必須的條件。中國大陸也出現類似意識形態,貶抑以民主化來追求政治正當性的主張。
不過,中國大陸在崛起過程中,有部分條件與當年的東亞小龍不同。首先是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東亞小龍強烈依賴外銷市場有所不同。其次,中國大陸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世界體系中,都比東亞小龍更有籌碼,中國大陸也比東亞小龍更喜歡運用民族主義的力量,這些都使中國大陸在面對西方國家的民主化呼籲時,顯得強勢許多。
再者,不像台灣,大陸缺乏選舉的歷史背景、美援壓力與民主化誘因,使其政治變遷的速度遠不如經濟變遷。在經濟高速發展並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更具自信;美國引起全球金融海嘯,南歐又狀況頻傳,這使中國對西方的民主體制更有疑慮。
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的訊息,可能是西方不願看到大陸快速崛起的「陰謀論」,大陸恐怕不會接受西方民主體制。在此情形下,研究「有中國特色的東亞模式」,就有重要的意義。
撇開劉曉波 溫家寶捎來什麼訊息【聯合報╱徐斯儉/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2010.10.13
十二日王方教授在貴刊撰文,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談論為何中國具有各種條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東亞模式」,因此中國不會走向他認為我所期待的民主化方向。這是個有趣的討論,我對王教授的觀點有贊同之處,卻也在若干觀察持有不同的看法。
……………
劉曉波獲獎,傳給中國的訊息是,世界主流社會注意到並肯定中國社會中千千萬萬爭取民主權益的人民,他們的努力與犧牲,尤其要鼓勵像曉波這樣採取和平手段的鬥士。值得我們研究與關注的,不只是中國政府怎樣集中資本與權力,在壓低工資與剝削環境的情況下,獲致快速的經濟發展;是的,這樣的發展模式的確是對民主化不利的。更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的,是這樣的發展下去,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所激起人民對民主的巨大要求與渴望,也是抵擋不住的(楨:傻傻分不清中共政治體制/制度之別與台相反的邪者磚家叫獸!)。那麼,中共政權將如何應對這樣來自中國社會自身的要求浪潮呢?藉著王教授分析的這種發展模式:壓制勞工(勞工卻已經開始罷工)、強調民族主義(也會為中國外交製造麻煩)、依賴外銷(好像正在萎縮中)、注重國內市場(低工資如何消費),究竟還能維持多久呢?
且撇開諾貝爾和平獎的訊息吧,溫家寶無論是出自肺腑,抑或是像影帝般在作秀,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呼籲,又替世界與中國捎來什麼訊息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906994.shtml
阿楨
中國媒體 大力加強對外宣傳【中央社2010.09.04
在西方許多媒體呈現萎縮的此時,中國媒體卻快速擴張,藉助當局挹注的大筆經費來大量增闢以海外閱聽大眾為對象的電視網、電台和報紙。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引述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美關係資深研究員李成(Li Cheng)的話說:「中國政府認為,中國的整體國際形象已成為國家主要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民調機構「全球掃瞄」(Globalscan)針對28國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只有在非洲和巴基斯坦享有正面形象,至於亞洲、北美、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對中國的看法若非中立,即屬不佳或負面。
李成說:「中國當局認為,這是誤解,而原因之一在於缺乏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民的了解。他們還認為,隨著經濟實力持續成長,中國也應具備文化和政治影響力,這是他們的心態所在。」
就是這樣的心態,使得中國許多大型國營傳媒作出重大改變。其中某些傳媒聘用了西方記者和編輯來協助潤色報導內容,或者大量聘用曾在海外留學或在中國各大學研習國際新聞的本國記者。
這些傳媒一直忙於發動國際宣傳,比如規模居中國第一的新華社7月就開設了全天候的英語頻道,並宣布將在紐約曼哈頓(Manhattan)中心地段設立辦公室。
再如早已有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頻道的中央電視台,去年又開設了阿拉伯語頻道,向22國播送節目。
版主回應
王道精神是中國崛起的基礎2010-10-13 旺報 【黃俊傑】
在21世紀的諸多發展趨勢之中,中國的崛起是最為重要而且關乎全球局勢的大事。在30年改革開放,經濟突飛猛進的基礎之上,中國在國防政治與外交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雖然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問題仍然紛至沓來,層出不窮,但是,從世界史的立場來看,現在的中國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明治維新成功後的日本,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之上:21世紀中國的道路,到底是走在最近兩百年來西方列強霸道的道路?或是走在具有傳統中國文化特色的王道道路上?中國的抉擇將決定中國的命運,也將決定未來人類的命運。
重視文治強調融合
不論是從傳統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來看,或是從21世紀的世界局勢來看,我們可以斷定:王道精神必然是21世紀中國崛起的精神基礎。
中國自古崇文而不尚武,20世紀偉大史學家錢穆先生早就指出:在中國史學名著中最受重視的是文化價值的傳承者與實踐者,如伯夷、叔齊、孔子,而不是戰爭殺伐中的英雄人物。
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中國歷代政權所重視的是文治而不是武功,在對外關係上也多半強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不是武力的征服,體現一種「王道精神」。
……………
孟子所揭櫫的「王道」政治精神,看似迂腐而不切實際,與將政治與道德分離的「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所說的政治運作格格不入。但是,我們只要看看歷史上大帝國覆亡的前車之鑑,就可以瞭解:以「不忍人之心」為基礎的王道精神,才是21世紀中國崛起的根本基礎。
厲行霸道加速沒落
……………
總而言之,21世紀的中國與亞洲都已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是重覆近二百年來西方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霸道」政治而終於走向覆亡?或是回到東亞傳統的「王道」精神,而走向共存共榮的新世界秩序?這是中國人民與亞洲人民必須嚴肅思考的抉擇。 (作者為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4x112010101300217,00.html
美國發動新冷戰?2010-10-13 中時(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天安艦事件 中國與東協)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越南河內大學演講中說:「思考美國國防戰略和亞洲整體安全版圖時要拋棄冷戰思維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已跟不上過去幾十年來的巨大挑戰。」
蓋茨這話實在好笑,因為他這次訪問越南就是要構築一條在東南亞對付中國的陣線,鼓動東協國家反中,即使不能勸服東協國家都反中,至少要讓越南、菲律賓、印尼投向美國懷抱。這不是一種冷戰思維嗎?以「中國威脅論」嚇唬這些國家,與冷戰時期以「共產主義擴散」嚇唬他們有何區別?
只不過東協國家並沒有感受真正的威脅,充其量只是以個別的利益決定自己的態度,所以越南、菲律賓、印尼、雖然歡迎美國軍力介入,但卻不敢完全向華府靠攏,而另外一些東協成員國有的親中,有的中間立場。一個原本合作的團體,因美國冷戰式的挑撥而在對華問題上陷入分裂。
在東北亞則更為明顯,南韓於前兩任總統期間,曾力圖擺脫冷戰而與北韓走向和諧,但這不符合美國利益,華府硬是壓迫南韓,李明博總統執政後,兩韓又回到冷戰時的情況。中日兩國雖然有許多矛盾,但近年來的關係逐漸加溫,這也不符合美國利益,於是以「中國威脅」恫嚇日本,以加強安保為誘,使日本反華。而美國之後便促成美、日、南韓結盟,對付中國、俄羅斯與北韓,其對抗之激烈雖不及舊冷戰,但新冷戰的情況卻已端現。
從美國實際的行動來印證蓋茨的話,在整個亞洲,美國是言行不一,應該是在發動新冷戰,而非拋棄舊思維。
留言和迴響
中國時報這次倒講了一些人話。不是光抱著美國大兵或倭寇的大腿。
樓上的五毛黨....
不屑讀又愛留言 我坦白說我是不屑自由時報 所以根本不可能留言 綠色網軍不用浪費時間洗版了
當國民黨黨報就算了,國民兩黨各有各的報,勢均力敵,不過當國民黨黨報沒前途,還是當共產黨文宣報比較有未來?
阿楨
龍應台的「文明」投機夢 2010/08/25 銀正雄
1984 年,彼時嫁給德國人,也定居在西德,肯定也擁有該國護照的龍應台,在回台灣渡假一年後,臨去秋波,在 11 月 24 日 的中時人間副刊,發表了她生平的第一篇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在這篇讓她一炮而紅,從此名震包括兩岸在內的海內外的「大作」,龍應台忿忿不平的控訴台灣不守法的廠商、攤販的路霸景觀、淡水河的嚴重污染,乃至一個兒童被機車撞倒了,路人率皆冷漠以對的「街頭奇觀」。
顯然 1984 年的台灣,在龍應台經過一年觀察的感受,實在是個人民非但不守法律,更是個缺乏公德心和見義勇為的社會。 所以,她憤怒的吼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請注意, 1984 這一年,在龍應台的心目中,當時住在島上的 1800 萬個同胞,全都是她筆下的「中國人」,真是承「龍」寵幸,我們還不是她現在所做「台灣夢」的台灣人。
什麼時候,我們是「中國人」的這一身份,被她給未經公投就「合法剝奪」了?
不止此也,如果有人願意回頭去看看這篇讓她聲名鵲起的大作,將會發現,彼時也,龍應台是不自覺的以擁有「德國文明」為傲,以西方人傲慢和充滿歧視的眼光,在看待這塊土地上奮鬥了 35 年,才讓台灣錢淹腳目,也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明」才剛剛「崛起」的人民。
饒是如此,永遠以自己「安全感」為第一要求的龍應台,還是在該文中寫出底下這段文字──
「在一個法治上軌道的社會裡,人是有權生氣的。」
所以,我們可真「走運」,非但在 1984 年是中國人,我們的社會比起當年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的黑幫橫行,治安大亂,法治是上軌道的。
但千萬別以為這是龍應台的由衷之論,要知道她發表此文的時機,蔣經國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因此上述這段文字,其實不是寫給我們爽的,那實在是對蔣經國的一種表態, 意味著──
「我龍應台雖然不滿此地老百姓的野蠻行為,但在您的領導下,中國仍舊是法治彰顯的社會。」
就這樣,帶著西德人太太身份的龍應台回到「她的國家」,又去了香港,文章越寫越多,身份則變化多端,總是在文化界和政壇兩者間的模糊地帶遊走,最後甚至跨足兩岸。
然而,唯一不變的是,不管她發表任何作品,或採取任何行動,她一定先觀察周遭的政治氛圍,是否絕對安全,如此她才可把自己置身在最安全的地方。
要死,也要死別人,龍應台是絕不容許自身受到危險之虞的。
版主回應
舉個例吧,她曾在馬英九力邀之下,做過台北市的文化局長,因此惹毛了綠營的市議員,幾經砲轟之下,她就掛冠不幹了。
「還是當住在異地,可以搖筆桿罵盡兩岸,以博掌聲的文化人,既駕輕就熟,也相對來得安全。」
這應該是龍應台的潛台詞吧?
所以在施明德領導紅衫軍反貪腐,轟轟烈烈展開聲討陳水扁的行動時,從香港來台北的龍應台,儘管應媒體的敦促和要求,現身在凱道上,但卻躲得遠遠的,彷彿我們這批席地而坐的抗議群眾感染到什麼惡疾似的,她必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然而,這有什麼好驚訝的,因為就在這一年 2006 年的 1 月 26 日 ,因為北京〈冰點〉周刊發表了她所寫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引發了中南海的嚴重關切,最後導致該刊物的慘遭封殺,這時「很安全」住在香港的龍應台,不得不發出憤怒的反擊,寫一封公開信給胡錦濤,要求北京當局──「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問題在龍應台真的大義凜然嗎?非也,她是在為自己做不平之鳴。
這時的龍應台,不再是 1984 年的以「中國人」自居了,她變成以台灣夢為傲的「台灣人」。
身份的轉換,國家的認同,乃至對「文明」的期待,都是可以隨著龍應台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為著眼點,千變萬化的。
所以,她在今年出版的《大江大海── 1949 》新書中,身份又一轉為「失敗者第二代」時,我們又有什麼好大為驚訝的,不是?
然則,她在日前去北大百年講堂,對著台下大學生所演講的〈文明的力量〉,毋寧就是一樁傲慢、狂妄而自大的笑話了。
龍應台什麼叫「文明」嗎?「文明」的定義為何?「文明」和「文化」的區別又在何處?
準此,龍應台所期待的「中國文明崛起」,是哪一國的文明?德國?美國?還是她自居為台灣人的「台灣夢文明」?
或者我們該追問的是,龍應台到底是哪一國人?竟然可以用「文明導師」的地位,來指導大陸的社會民眾和大學生,這項特權是誰賦予的?
然而,整場演講的起源,明眼人都知道她的去北京,實在是為自己還不能登陸的新書《大江大海── 1949 》打前哨戰。這才是龍應台的「中國夢」吧?一種文化產品的龐大商機,在她面前跳躍著、金光閃爍著,不伸手去抓,實在太可惜太讓人遺憾了。
華麗而動聽的名詞下,總是躲著浮士德的幽靈,這才是真正德國「文明」所召喚的「力量」所在。
回應
龍和李(敖),使臺灣在大陸名聲最大的兩個文人,我經常對朋友講,這兩個人是典型的吃裏爬外的投機分子,尤其是近些年我越來越討厭他們,不過我更厭惡的是大陸一些所謂文化工作者,總是把臺灣的一些垃圾文人引進到大陸,我估計他們可能真的是臭味相投,他們就是受民國時期一些更加投機的文人如魯迅(他就是黨國要人不罵,專罵中國文化;一開戰,就跑進日本租借避難)等熏陶長大的。
龍應台好像沒有德國護照
她這種人最讓我這種中國人不高興的就是:你以為她是中國人,她偏和你說她不是中國人;你說她不是中國人,她偏要說她又是中國人。比如她這個:“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 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這算啥呀,誰要和她血濃於水呀?我要當面見她,一定這樣請教她:“德國公民龍應臺小姐......”我相信她,我也相信歐巴馬對中國的希望也是真誠的,我也不會和歐巴馬談血濃於水的。我真看不起她這樣的“非中國人”。
她的最大本事和最大的弱點都是一個:利用容易受到關注的議題引起大伙的同情。但是,她不知家國、歷史和文明之大者。所以我說她沒有資格談論歷史的縯變流徙,她是一個典型的“非中國人”,偏偏缺以為自己在中國人之上。
龍應臺的北大講演,我看了,連批兩句的興趣都沒有。本人就是大話,對中國文明的理解,她遠遠不如我這個江湖上的小人物。她想指導中國人,還差得遠。真要論中國文化,我有資格指導她。
銀正雄回覆:她連什麼是文明都不懂。
http://blog.udn.com/ganghu999/4351367
阿楨
杭士基:美國像教父 台灣是幫兇【聯合報╱記者李威儀 2010.08.10
被譽為當代思想大師的美國重量級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首次造訪台灣,昨天在中研院發表演說時,批評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反對恐怖主義,但其實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兇之一。
杭士基昨天以「世界秩序的輪廓:常與變 」為題演講,砲口瞄準美國政府,他指出,美國之所以能忍受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進步發展,都有其戰略考量,因為美國才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恐怖主義國家,除了運用整個國家機器從事恐怖行動,更厲害的是,還會利用其他國家幫忙執行恐怖主義,台灣也算是幫兇之一。
杭士基指出,最近美國國務院警告中國在拚命發展的同時,也要承擔國際責任,但意思其實是要中國「照我們(美國)的話做」。他認為美國政府的一貫立場,就是民主發展一定是要在他們的掌控之內才算數,「就算是中國,現在也還是在美國的掌握中。」
他認為,美國政府所希望的世界和平穩定,其實只是要別的國家臣服於美國強權之下,挑戰強權就被認為是「不穩定」且對世界有害,但各國政府幾乎對於美國的作法沒有意見,媒體對這樣的霸權宰制更是視而不見,助長美國的帝國主義思維。
對於美國在全球局勢中的操控,杭士基認為就像經典黑道電影「教父」演的,因為教父不能忍受任何人違背的意思,只要有一個雜貨舖老闆敢不交保護費,教父就要派人去修理他,以防別的老闆也不合作而形成骨牌效應,他認為美國正是如此支配其他國家。
杭士基被譽為「廿世紀全球十位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及思想大師,在語言學、哲學、政治學等領域享有盛名。
另參本館: 《全球反恐戰爭》 《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 《神學士》 《美國入侵阿富汗》《流氓國家》 中國宣言 中國崛起 G2 《強國之鑑》天安艦事件
阿楨
民調:美與盟邦民眾憂心中共崛起 2010-06-17 法新社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民意調查顯示,日本有88%民眾認為中國軍力提升是件「壞事」,持同樣看法的法國民眾佔87%,南韓的比例是86%,美國佔79%,德國佔72%。
對中國經濟實力擴張感到憂心的民眾,在法國佔最高比例,達到67%,其次依序是德國(58%)、美國(47%)、英國(42%)。但在日本,認為中國經濟成長是好事的民眾佔61%,持負面看法的佔29%。日本在中國有龐大投資。
中國近年在非洲大量投資,在這個地區,中國經濟奇蹟似乎令大家心嚮往之。肯亞和奈及利亞有90%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壯大是件好事。
從戰略觀點來看,印度對於中國實力上升最感不安,有44%民眾認為中國是個敵國,但在緊鄰印度的巴基斯坦和非洲的肯亞,有8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比較像是伙伴」。(另參本館:中國與非洲 中國與中亞)
美國民眾在這個問題上立場分歧,有25%認為中國是伙伴,17%認為中國是敵人。
這項民調在4月7日到5月8日之間進行,全球有2萬4000人接受調查。
全球電玩業 南韓隕落中國大陸崛起 2010-06-17 中央社(另參本館:電玩與暴力
洛杉磯E3電玩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玩展覽會,積極發展電玩文創產業的台灣業者今年也沒有缺席,包括華義、雷爵等6家廠商今年都帶著新產品參展。
經過3天的參展,樂陞科技協理周榮說,今年廠商變化最多的是參展中國業者大增,就像幾年前南韓電玩業剛崛起時的情況一樣,聲勢浩大,積極搶進全球電玩市場。相較於中國的快速崛起,過去在電玩市場雄踞一方的南韓,則有衰退的趨勢。
台北動漫聯盟執行長陳芬玉說,韓商疏於售後服務,讓合作的國際大廠頗為詬病,加上沒有令人驚豔的新遊戲冒出來,南韓電玩市佔率確實有所下滑。
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的崛起。陳芬玉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積極發展電玩市場,大量拷貝海外的知名遊戲,從中學習技術,加上政府的支持與龐大的市場,未來中國將是電玩的重要戰場。
分析兩岸電玩未來前景,陳芬玉認為,中國電玩技術大約比台灣落後5年,但很快就能迎頭趕上。台灣的優勢在創意,從故事題材、編導、美術設計與技術,完善的售後服務等,都是吸引外國廠商合作的地方,而中國有廉價的製造條件,加上龐大的市場,是台灣業者測試新產品的最佳基地。
阿楨
「當中國統治世界」 全球暢銷書【聯合報╱記者林琮盛2010.05.17
近一、兩年來,西方國家談論中國的書相當眾多,但賈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推出,就受到西方媒體的重視。連大陸媒體也相爭討論「中國的朝貢體系」是否真的回潮。這股探索的風潮也吹進了台灣。
「當中國統治世界」由聯經出版社在台灣推出繁體字版。該書的英文版一出刊,立即吸引「新聞周刊」等全球極具權威的媒體聚焦評論,成為全球暢銷書之一。
聯經表示,「當中國統治世界」不僅躍居世界各國的暢銷書榜,在台灣推出的第一個月,也成功搶占各連鎖書店的暢銷書榜。
乍看書名,可能會給讀者一個錯覺:難道又是一本歌功頌德中國的書了?其實不然。相反地,作者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事務、外交和重大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克,是依循「中國威脅論」,向世人提醒,稱霸兩百多年的「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主義」,恐將因中國的「文明崛起」受到嚴厲挑戰。屆時,西方該如何自處?
這本書凸顯了西方的憂慮。賈克擁有如此的體悟,源自於他對東亞及中國的長期接觸。其實,東亞對賈克而言,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傷心地。他在馬來西亞遇見了他已故馬來籍的妻子。千禧新年,人在香港的妻子因癲癇發作送醫,最後竟在華人醫護的種族歧視下,延誤治療而死亡。
喪妻之痛,讓賈克陷入「最黑暗的日子」,以至於有五年時間,他決定重新出發,以歷史文化角度,探索未來中國崛起後,究竟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沿襲西方漢學巨擘費正清的天朝秩序論,賈克認為,這種文化霸權將重現古代中國天朝秩序的朝貢體制。他預測,隨著中國崛起,它將重申與鄰國之間古老的附屬關係。
前 言 中國正在改變世界
第一篇 西方世界的終結
1. 西方的興起
2. 日本,現代卻不太西方
3. 中國的歷史與變化
4. 中國與西方,是融合還是競爭
第二篇 中國的時代來臨
5. 中國,超級經濟大國
6. 文明國度
7. 中國是何心態
8. 中國與周邊國家
9. 中國,正在崛起的世界強權
10. 當中國統治世界
結 語 界定中國的八大特性
另詳參本館:《亞洲歷史》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9291992/
阿楨
“美國夢”沒落 “中國夢”升起
中評社香港 2009-9月25日電/美國人口調查局9月22日公佈:“美國國內的外國出生人口,即‘移民’人數38年以來首次減少。”據認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低迷導致美國雇用市場情況日益艱難。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年輕人紛紛懷揣“中國夢”踏上飛往中國的航班。
2008年美國移民人口達3790萬,比2007年減少9.9萬。這同2000年到2006年每年新增100萬名移民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韓國《朝鮮日報》引述《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國汽車、建築、服務等整個產業領域的雇用狀況都有所惡化,因此,美國內返回家鄉尋找工作崗位的人大幅增加。”
此外,美國的移民政策可能也助長了這種“脫美現象”。美國政府限制獲得政府資金支援的企業雇用持有H-1B簽證的人,同時逐漸減少利用H-2A簽證的假期工作項目和利用J-1簽證的短期就業項目。
相反,中國正迅速浮升為新的“機會之土”。2007年到中國政府註冊的外國勞動者人數約為21萬人,去年增至21.7萬人。人才顧問公司MRI中國集團表示:“在過去18個月里,希望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提交的個人簡歷增加了兩倍。”
尤其是對於美國尚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說,中國成為“夢想大陸”。由於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好的工作崗位很多,而且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創業。去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後到中國深圳一家網絡企業就職的安德魯-卡(音)說:“來到中國是最英明的決定。留在美國的同學現在在阿拉斯加從事‘垂釣嚮導’等特殊工作。”中國政府也面向外國人欣然敞開了雇用大門。用人單位如果申請雇用外國人,可以在15天之後得到當局的批准。甚至還向外國優秀人才提供住宅以及金融支援。
出生於中國、印度移民家庭的高級人才重返祖國的“海歸”現象也將出現。杜克大學教授瓦德瓦警告說:“今後五年之內,將分別有10萬名高級人才返回印度和中國。”《今日美國》對美國歷史上首次經歷的人才外流現象表示擔憂,該報稱:“為美國具備世界最高競爭力做出巨大貢獻的海外人才如果停止流入美國,美國經濟將更加艱難。”
另詳參本館:美國價值 中國宣言(館長代胡擬)
版主回應
解放軍大校出版《中國夢》 美媒:中國將真實威脅美國(2010/03/04)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大校在元月出版《中國夢》,美國媒體警告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及軍事建設都是真實的,這兩個領域對美國構成的威脅也是真實的。作者主張,中國應該利用不斷增加的收入把自己打造成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國家,這樣一來,美國就「不敢,也不能干涉台灣軍事衝突」。
美國投資商業日報網站3日發表文章指出,就在美國為實現「零核」世界而努力時,解放軍軍官卻呼籲中國應該利用不斷增長的收入將自身打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以應對在未來10至20年間遇到的戰爭。
報導提及,劉明福在《中國夢》中寫到:「中國21世紀的宏偉目標是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強國。」而這個目標可能很快就會變成美國的噩夢。對中國來說,那是段興奮的日子,手中不但握有大量美國資金,而且還持有眾多美國國債。目前中國擁有近2.4兆美元外匯儲備,其中約1.6兆美元以美元為基礎的資產。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債主。
報導表示,最近被美國64億美元對台軍售激怒的中國軍隊想要向市場拋售美國國債和債券,希望在經濟領域懲罰美國。或許這樣做也會使中國陷入危險,但對美國所形成的威脅是真實的。
劉明福在書中主張,中國應該利用不斷增加的收入把自己打造成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國家。這樣一來,美國就「不敢,也不能干涉台灣軍事衝突」。
http://www.nownews.com/2010/03/04/91-2576045.htm
中國不能做超強大夢 要做美夢2010-03-30 中國時報 陳毓鈞
近來,大陸軍方人士出了一本《中國夢》,有謂是個人創作,也有說是集體創作,不但引起國內廣泛議論,同時受到歐美日學界和軍界的廣泛注意。該書主要的立論主張認為廿一世紀是中國復興的世紀,要具備擔當世界領袖的志氣和責任,要自創另一種世界強權的模式,與美國一爭高下。全書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振興氣節,多少反映了目前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
其實這兩年來,大陸知識界就一直在討論未來中國要走富國或強國的道路,有認為經濟富國不一定要成軍事強國;有以為經濟富裕不可避免要走上軍事強權;有則指出軍事強國不一定是經濟強權。《中國夢》基本上仍然在延續這類探索,只不過由於發生了美國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遭遇不景氣,中國卻一枝獨秀,加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受到批判,而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得到重視,就更加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有些人就主張可以也應該一爭天下。
其實,西方輿論界在不到四年內就出現了「中國威脅論」、「中國救世論」到今天的「中國傲慢論」,都是別有用心的陷阱。不過,北京高層卻是清醒的,胡錦濤一再強調中國仍然是發展國家,永不爭霸。溫家寶也駁斥所謂中美共治的「G2論」。實際上,中共目前的外交路線核心是北京曾發表過的「胡錦濤世界觀」的和平發展論與共同參與論。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北京更直言,中國不可能擔任其世界經濟領導者的角色。
胡錦濤對兩會的中共解放軍代表團講話時,談到中國要走富國強軍道路。但富國強軍並非是要走上霸權或超級強權之路,只是說中國未來要比從前富裕,軍事安全也更有保障。前些日子,中國社科院發表一篇報告稱中國軍力排名世界第二,引起國內外注意;歐美日有不同看法,即連中國內部都不同意,不少專家指出,若不以量計算而包含科技品質,那中國不僅差美國一大截,即連俄羅斯都比中國要強。
經過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各方面的改革,中國人今天確實可以做美夢了。例如生活素質提升,環境生態改善,社會保障進步,教育文化水準提高,過著有尊嚴幸福的生活,在國際上受到尊敬。但是要想做類似美國的世界超強大夢,恐怕要三思而後行,因為許多的客觀條件中國都不具備,要和美國爭天下也非易事。
美國人口占世界百分之五,卻生產百分之二十五的GDP,中國人口占五分之一,只生產百分之七GDP。美國迄今掌握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美元地位仍難撼動。世界各大能源公司集團,美國仍占大部股權。特別是未來世界的網路科技,美國是遙遙領先,更遑論在全球所擁有的龐大軍力了。所以,要做中國夢,需要務實、客觀、謹慎,量力而為。更要重視十三億人口造成政經社會難題的現實,不宜躁進、盲目、自大。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阿楨
舒心書評:《盛世——中國,2013年》2009-12-11
《盛世——中國,2013年》,是香港作家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後寫成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的背景是2013年的中國,寫的是在世界經濟發生金融海嘯後,全球格局進入冰河時期,中國卻安然避過劫難,反而開始步入千年一遇的盛世。作者意圖帶出的是,中國盛世真的來臨了嗎?會不會所有的一切只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迷幻效應?小說情節奇特,讀起來像是一部政治寓言。
《盛世——中國,2013年》
小說的主人公老陳是一位來自香港、長期居住北京的作家。他看到西方國家在二零一一年再度爆發經濟危機,全球經濟進入長期蕭條,唯有中國自主創新,經濟興旺,國力更上一層樓,全國一片喜洋洋,國人滿腔幸福感,都樂呵呵迎接盛世。
但遇到另一個小說主人公韋小希─一位勇於批評政府的知識份子時,聽到她說:「以前周圍朋友都愛談論政治,批評政府。所以,我沒法適應今天。突然這兩年,這個所謂中國盛世正式開始後,大家不僅不批評政府,還非常滿意現狀。我不知道這轉變是怎麼來的,我腦中有一片空白……」,「以前的事情,尤其是八九六四,周圍朋友都不想談,甚至是一臉茫然。談到文革,他們也只記得下鄉插隊好玩的事,都變成青春期浪漫懷舊,連憶苦思甜都談不上。某些記憶好像集體掉進了黑洞……」中國的知識份子都跑到哪裡去了?她作出結論:豐衣足食令中國知識份子忘記原來的批判職責,全被政府聰明地收買了。
老陳的感覺因而有了改變。為弄清真相,他們設法要中央高官何東生講出中共的意圖。而何東生絕對忠貞愛國,也絕對憤世嫉俗,但不把人民看在眼裡,他提出的「新盛世主義」的十項國策獻言,幾乎全出自所謂「新權威主義」的願景。
該書作家陳冠中,是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現居北京。曾写作,出版過《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太陽膏的夢》(1984)、《總統的故事》(1996)、《什麼都沒有發生》(1999)、《半唐番城市筆記》(2000)、《香港未完成的實驗》(2001)、《波希米亞中國》(2004合著)、《香港三部曲》(2004)、《我這一代香港人》等等。舒心曾不止一次在本節目介紹過他的不同著作。此書是他在中國居住了8年以後寫出的第一本以中國政治為題材的小說,值得注意。
http://www.rfa.org/cantonese/features/bookclub/shuxin-12112009134621.html?encoding=traditional
版主回應
新中國典範─盛世主義2010-03-16 中國時報 【郭崇倫】
一位朋友提到近來熱門的政治預言小說「盛世」時說,這簡直是時事分析,不像小說,反倒像是從網頁上大段大段copy憤青評論的拼湊。如果以此批評陳冠中,指他缺乏做為小說家的技巧,或許有些冤枉他。
雖然是幻想的政治小說,但陳冠中所觀察到的「盛世」論說,卻有潛力成為十九大後,新一屆中共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的政治教本。
書中假借已經馴化的讀書雜誌所主辦的新盛世主義論壇,陳冠中得出十項「盛世」獻言,做為未來政權的指導國策。分別是:一黨領導的民主專政,穩定第一的依法治國,執政為民的威權政府,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央企主導的公平競爭,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以我為主的和諧外交,單民族主權的多族群共和,後西方後普世的主體思想,中華民族舉世無雙的民族復興。
乍看之下,這些完全相反的集合名詞,是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統一律的運用,讓人想起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中的三大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但這些矛盾的概念與語句,卻正存在於中國,尤其是經濟方面,無論是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或是央企主導的公平競爭,都藏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說概念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共發明的意識形態,但既是社會主義又怎麼會是市場經濟?而既是市場經濟,又如何自稱自己是社會主義?
西方與大多數的中國評論者多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僅是政治口號;九三年已經退休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以老朋友的身分,在與鄧小平見面時就提出這個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自我矛盾的詞嗎?」第二天要見柴契爾的國家主席江澤民,聽了匯報後,急急找了擔任國家計委主任的陳錦華研擬回答。
根據陳錦華回憶錄,當晚他召集國家體改委的官員開會;躊躇終夜,最後一位理論局的局長表示,最近他讀到義大利經濟學家派雷托(Vilfredo Pareto)所寫的「歐洲社會主義史」,既然發明「派雷托效率」的自由經濟學家都還看重社會主義,應該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連在一起,不是沒有意義的吧。
被視為中國「新左派」代表人物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日前應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之邀來台時,轉述了這個故事;但對崔之元以及眾多中國本位學者而言,兩者的結合不僅是有意義,而且是應該的。
首先,這些年來,土地徵收引發莫大民怨,房地產高漲更造成貧富懸殊;崔之元認為孫中山的「漲價歸公」,就是因應中國當前最尖銳的社會矛盾的良方。
孫中山的想法自亨利喬治而來,而亨利喬治的想法也影響了後代主張單一稅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地價上漲,是因為社會整體的努力,大部分的漲價應該歸公,而從土地的稅收所得,可以足夠供公共開支,無需徵收個人與企業所得稅,目前香港是最好的例子。
香港是個自由經濟體,但是卻通過拍賣土地使用權的收益,徵收最低個人所得稅,同時還能提供健保等福利措施;而美國阿拉斯加州則通過拍賣石油開採權,取消了州個人所得稅。這些都是中國可以仿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例子。
其次,西方預測,中國的改革,將無可避免的導致私營企業的壯大,最終併購沒有效率的國營企業。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國企規模越來越龐大,居產業龍頭地位,私營企業仰其鼻息,這次經濟危機中,反而是國有企業併購私營企業,造成「國進民退」的現象。
事實上,金融危機後,全球政府都直接介入破產的企業,從銀行業到汽車業、甚至保險業,許多西方國家大企業,現在都「國有化」了。崔之元認為,中國國有企業可以確保國家建設與再分配的能力,他舉重慶為例,之所以能夠維持低企業所得稅,都是因為重慶市所屬國有資產在近八年當中增加了四倍,因為利潤上繳,讓重慶財政充裕,得以繼續以低稅吸引外來投資。
許多人指責這樣的經濟型態易造成壟斷與腐敗,但崔之元卻不以為然;壟斷不一定從政策照顧而來,行業特性會形成自然壟斷,企業越大越有效率,與其讓這些壟斷利益歸私人還不如歸公。
然而,「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這個說法的政治含義,很容易成為中共繼續集權的理論依據。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向來密不可分;國有企業領導既來自政治任命,他們的經濟權力服從黨的政策,也就毫不奇怪。
二十年前,法蘭西斯.福山認為人類發展的經驗已經趨同,自由市場與多元民主,就是歷史的終點,但經歷過金融危機後,現在大家對歐美模式,感受已未必認同,而正當盛世的中國發展模式,能否成為全新的發展典範,則仍然有待時間驗證。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31600453,00.html
阿楨
再言軍力,約夫認為美國的強大海軍舉世無匹,其噸位超過其他十七個國家噸位的總和。零八年美國軍費是全球各國總軍費之半,而排名第二的中國也僅及美國的七分之一罷了。
經濟直接影響軍力和政治。由於中國經濟主要靠出口,今年估計出口將下降百分之廿六,因此只能以百分之卅五的GDP用於內部消費,也必然緊縮其軍警開支,並帶來政治和社會的動盪不安。即使如某些經濟學者預言,中國只要保持百分之七的成長率,到二○二五年就可以像今天的美國,達到十三點二兆,但約夫認為美國只需有中國一半的成長率,到時就可以達到廿八兆。中國仍是望塵莫及。
更何況美國擁有中國無可匹敵的高教和研究機構,是形成各種實力的泉源。據各種數據,世界二十所最好的大學中十七所在美國,中國僅有三所大學勉強能進入世界最佳五百所的前二至三百名中。中國在研究和發展方面還是長路漫漫。
最後當然是戰力,在約夫眼中,俄、中都不是美國的對手。俄國切盼恢復她往日的霸權,中國則要整軍經武,提振國威。他歷數上世紀以來美國的戰功。儘管本世紀初布希總統的單邊獨霸招來各方指責,對深陷阿、伊兩戰場的泥淖亦引來不滿,但他認為美國仍是中流砥柱,對北韓和伊朗的發展核武有所制約,甚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問題還得靠美國來穩住。
筆者認為約夫的全文似已失焦,在他人看來,美國豈止於本期《時代》周刊所說的「地獄的十年」而已。最嚴重的是筆者認為美國立國精神的喪失。以世界約百分之五的人口,強取豪奪,卻消耗了全球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資源。其次,誇稱資本主義建基的自由市場,從此次由美國所引發(不是約夫所說的拯救)的金融海嘯觀察,三根支柱:即政府對市場不可干涉、誠實和互信均已倒塌。俱往矣!但願美國不會步秦王漢武或羅馬帝國的後塵。
版主回應
逾四成美人認為 大陸是世界頭號經濟強權2009-12-04 中時電子報
根據美國華府獨立民調機構「披佑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調查結果,44%的美國人完全無視美國GDP是大陸數倍的事實,而認為大陸才是現今世界頭號經濟強權,認為美國才是第一的僅有27%。
該中心2008年2月的調查中,尚有41%美國民眾認同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權,但最近的調查結果卻狂跌至27%;相對來說,原本認為大陸是世界頭號經濟強權的美國民眾,卻從30%飆升至44%。而且有53%的美國人表示,崛起的大陸對美國構成威脅,不過卻有63%的美國人認為,在軍事上,美國還是世界第一。
在這種認知下,美國傳統「孤立主義」的情緒,也飆升至40年來的新高。有49%受訪者表示,美國應該更「在意自己的事」,讓其它國家自己管自己就好。只有32%的受訪者還支持歐巴馬增兵阿富汗的決定,40%的人則認為應該減少在阿富汗的美軍兵力。
披佑研究中心總裁寇胡特表示,經濟狀況不佳,似乎是「孤立主義」情緒上漲的最主要原因,美國民眾對正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的兩場戰爭感到非常不悅。
對照時代雜誌近日將美國過去10年形容為「地獄的10年」,而美聯社卻以「崛起的10年」誇稱大陸,這項調查的結果可說其來有自。
聯合報言論部答覆蔡英文投書【聯合報 2009.12.04
民進黨如何操作ECFA議題為可受公評之事,媒體自然可作自認為允當之評論。為何媒體批評民進黨,竟被蔡英文主席謂為扣帽子、視反面思辯為洪水猛獸,甚至稱媒體美化政府、為官喉舌?
關於ECFA的風險,各方議論在網路上不下百萬筆,豈僅民進黨懂得反面思辯;我們對包括農民在內的所有產業可能受到的衝擊亦極關切,始終在為民喉舌上不敢被社會其他制衡機制專美於前。這絕非蔡主席所能扭曲。
至於撕裂不撕裂,不是民進黨或蔡主席說了就算。民進黨歷來操作「愛台灣/不愛台灣」、「愛台/賣台」、「台灣人/外省人」、「中國人/台灣人」、「南部/北部」,試問有哪一項不是在撕裂台灣?又有哪一次承認是撕裂台灣?蔡主席認為ECFA須考慮農民的焦慮,我們亦無不贊同;但民進黨將ECFA這種複雜的政策辯論,操作簡化成「親中賣台」,這算不算是一以貫之的撕裂手法,仍屬可受公評。
令我們不感憤怒,只是難免瞠目結舌的是,蔡英文主席竟然是以這種態度面對自由媒體,如果撕裂不撕裂是由蔡主席說了就算,那麼正如蔡主席所說,台灣所有的媒體都應關門大吉了。
聯合報言論部 謹啟
中國怎麼想
中國怎麼想?(行人出版社,2008)
本書作者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抱著疑惑到達中國時,原本想稍微收集資料,就可以迅速離開。但是當他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發現僅僅這一個單位就有四千位全職研究員,每天都在思考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他才瞭解自己走進的世界,是一個臥虎藏龍的世界,每個人的腦中都有宏大的構想。
舉例來說,2007年,一群中國知識份子以「如何防止美國快速衰落」為題進行熱烈討論,思索如何設計一套制度,「安排」美國在衰落時至少保有「地區霸主」的位置。這樣的提問與討論,都讓西方思想家感到震撼。有記憶以來,從來都是西方想著如何管理、應付中國,卻從沒想到中國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試圖管理西方,甚至已經包括西方的沒落。
里歐納德在北大見了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看到他桌上相當於一個中國農民一年薪水的Cohiba雪茄;張維迎希望這些自由主義的象徵,最後能夠取代馬克思主義。里歐納德在萬聖書店樓上的咖啡店見了新左派的汪暉,他的立場跟當初在天安門廣場一樣,追求的是民主與自由,反對市場決定。里歐納德也去了平昌與重慶,看到幾個中國大陸各式各樣的民主實驗室,甚至來過台灣與陳水扁與馬英九會面。
藉由這些見聞,里歐納德清晰而有趣地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之後的思想軸線。他相信,這些對於未來的構圖,或許不會立刻影響到西方的權力版圖,但確實會奪走西方在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換句話說,二十一世紀將不會是中國的世紀,麥當勞世界上最受喜愛的速食地位不會被饅頭所取代,但是U2主唱Bono下一次試圖拯救非洲時,他們可能會在北京的奧運體育館而非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最大型的演唱會。
作者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簡介
現任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執行主任,這個單位是第一個泛歐智庫,辦事處遍布柏林、倫敦、巴黎、羅馬、索非亞和華沙。在此之前,里歐納德曾在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任職,擔任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的創始主任,也曾以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大西洋兩岸代表的身分駐美,並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住過一段時日。他的第一本著作《歐洲為什麼將主導二十一世紀》(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已有十八個語言的譯本。
版主回應
中國十年浩劫‧美國地獄十年‧台灣十年撕裂【聯合報社論 2009.12.02
中國自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被中共自己稱作「十年浩劫」。時代雜誌日前則將二○○○年至二○○九年美國的不進反退、人心低迷,稱作「地獄的十年」。那麼,台灣自李登輝任總統後期的戒急用忍與兩國論,至陳水扁政府的貪腐與正名制憲所導致大約十年的內耗空轉,能不能稱作「十年撕裂」?
這是三部規模與程度不一的歷史悲劇,其中因果,異同互見。最大的差異是在政治體制的不同:美國的「地獄十年」發生在被譽為世界典範的自由民主體制;中國的「十年浩劫」發生在高度極權專制的政經體制;台灣的「撕裂十年」則發生在解嚴後的新興民主階段。可見,任何體制皆可能出現歷史錯誤。
為何不同政經體制皆會鑄成大錯?其中的部分原因,亦即三者的共同點,皆在由彌賽亞救世主式的政治明星主導整部悲劇的進行,且這些政治明星都是因自己的權力危機而將國家導向歧途。毛澤東是因三面紅旗(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徹底失敗,而欲藉文化大革命來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以空前的民粹操作煽起了狂熱的偶像崇拜;於是天上高掛「毛主席啊紅太陽」,照耀得中國大陸一片黑暗。布希則以九一一的復仇代言者自命,亦贏得民意的高度支持;結果伊拉克海珊政權被美國擊垮,但高舉「單邊主義」的美國自此重挫了正義形象。火上加油、雪上加霜的是,二○○八爆發自華爾街的全球金融海嘯,更加凸顯了布希治理的災難,進而使世人甚至質疑自由經濟的正當性及民主政治的效能。至於台灣這「十年撕裂」,具體而微,也是因李登輝與陳水扁為挽救個人權力危機而操弄民粹,釀成悲劇。李登輝曾制定《國統綱領》,可見其原本具有不同的兩岸觀點;但是,他自始即扮演「一又二分之一個黨主席」的角色,一是國民黨主席,二分之一是民進黨主席,卻是最後造成其「政策分裂」以至「社會撕裂」的原因。陳水扁亦原本操持「四不一沒有」的政策,後來則因貪腐失政,又被李登輝等獨派挾持,遂走上自欺欺人的「正名制憲」。李登輝與陳水扁皆主張以台獨作為解決兩岸難題的方案,但台獨只是徹底撕裂了台灣,造成十餘年的內耗空轉。李是「民主先生」,扁是「台灣之子」,皆曾是民意的寵兒,但他們不僅造成「撕裂的十年」,甚至已造成台灣政經發展上永難彌償療癒的致命傷。
大錯誤之後,應須撥亂反正;大悲劇之後,則當療傷止痛。若就此一觀點而論,中國已經跳脫了「十年浩劫」,美國則正從「地獄十年」中反省導正;相對而言,台灣想從悲劇困境中脫身的可能性卻最小。中國從幾已窒息的文革社會,翻身到如今已是「和平崛起」;社會上充溢著信心、自尊與光榮感。美國選民則以選出首位非裔總統歐巴馬,標舉出民主政治的無窮可能與進取空間;何況,美國畢竟仍是超級強大的國家,只要拿對了翻身的方法就能翻身。中美對照,雖然不同的政經體制皆可能鑄成悲劇,但不同的政經體制也都能產生懂得領導國人走出悲劇、迎向希望的政治領袖,且不同的政經體制亦皆可能出現懂得是非好歹、懂得反省改正的社會民意。然而,反觀台灣,我們的政治領袖竟然連帶領國人衝出扁案是非糾纏的能力都沒有,且依然陷於「支持ECFA/反對ECFA」、「農業縣/非農業縣市」的撕裂與拉鋸之中。台灣朝野沒有一個能化解今日消極、悲觀、混亂政經氛圍的政治領袖,而台灣的社會亦仍然被政客操縱、繼續撕裂,繼續內耗空轉。
二十年來,台灣皆在期待政治明星們帶領台灣走出迷津,卻一直陷於內耗空轉;十年來,台灣亦在期待民主政治能夠引導台灣航向光明,卻仍是無窮無盡的撕裂。如果我們沒有大開大闔的政治領袖來引領台灣,而民主政治又陷於致命的撕裂而找不到出路,則前景委實堪憂。中國崛起了,美國醒悟了,請問我們台灣呢?
豈只地獄十年 美命定沉淪【聯合報╱謝劍/佛光大學榮譽教授2009.12.02
遠的不說,從五十年代末蘇聯人造衛星升上太空,震驚美國,到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連串失著,誠如耶魯名史學家史景遷研究大國興喪的結論所言,今天美國的問題也是出在國外的過度擴張和國內的放蕩無所節制,因此命定走向沉淪。
然與此針鋒相對,最近一期美國的《外交事務》刊出了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夫的論文,認為美國在今天和未來,仍將是世界中流砥柱的超級巨強,他所參照對比的國家主要是中、俄、日、印和歐盟,而其中特別強調的竟是中國。參比的指標主要是生產力、教育、軍力和文化等因素。
首言生產力,零八年美國的GDP大約是日本的三倍,高達十四點三兆美元(以下同),也僅略低於日、中、德與法四國的總和。歷史上大國之間從來沒有出過如此大的差距。再如以個人收入計,美國居民平均每人是四萬七千元,而中國只二千九百元,因其十三億的龐大人口,貧窮可知。
安排10兆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又意味著什麼?
2024-11-08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兆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兆元,為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2028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兆元大幅下降至2.3兆元,化債壓力大減。
此次化債對地方政府有四重意義:
其一,債務置換實現了部分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更加公開透明。
其二,以利率更低、週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舉債成本高、週期短的隱性債務,以時間換空間,因此債務置換的過程也是降低風險的過程,體現了化債的本質是化解風險。
其三,債務置換減輕了地方政府化債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於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
其四,債務置換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落實減稅降費,部分地區「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將明顯緩解乃至杜絕,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
對於城投公司而言,債務置換有助於城投公司剝離歷史債務包袱,輕裝上陣,為城投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長期以來,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重要助手,在推動基礎建設、促進城鎮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政府負債比率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國債30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兆元,隱性債務14.3兆元,政府負債比率為67.5%。
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中央財政在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實施的方向,要將其同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透過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改革(例如農村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醫療保障等),最終達到提升消費、促進投資的目的。
近兩年來,國家已經連續推出多項支持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等,針對供給端的政策包括房企的「白名單」制度、用專款債券支持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今年10月,少數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市場已經有些起色。
回應
盡快化債,才能讓地方輕裝上陣,也能讓地方經濟再現活力,這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好處的事。這個與發錢不同,是透過化債推進發展,再用發展的紅利來補償債務。而且從目前中的態勢來看,中國的科技離全面爆發最多五年時間,等到科技一爆發產業紅利會大增,到時候這點債不是多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