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6 06:40:28阿楨

美盼搭神舟?

老美不是旣不屑又封鎖老共的科技,怎會盼搭神舟呢?

這個嘛!只要詳見本館<神舟計劃><月神vs嫦娥><兩岸高鐵 <超級電腦大戰>《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便能了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545403/20080217215832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463999/2008021609325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43146/2008082906070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64581/2008083006582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64559/20080830064832

太繁瑣了,擇精貼下:

神舟科技領先 美盼搭便車【聯合報08.09.14

在中國「神舟七號」載人太空船準備發射之際,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在7月份訪問中國,有意與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就太空和地球科學領域進行合作,並考慮借用中國的技術發射太空船。
美國計畫在2015年推出新一代的太空船,而美方希望從2010年開始停止發射太空梭的五年期間,能夠借用中國的太空船進行探測。
目前美國有部分太空任務依賴俄羅斯的太空船及國際太空站,但由於俄國出兵喬治亞共和國的問題已使兩國交惡,美方正考慮以中國取代俄國,成為新的合作夥伴。 中、美兩國太空與地球科學合作談判,在中斷兩年後,於7月份在北京重新展開。美方代表團由NASA助理局長歐布萊恩率隊,中方則由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雁和副局長羅格代表。雙方在搓商後,同意就太空和地球科學的合作組成工作小組。此外,並強調將建立更廣泛的合作架構。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部助理教授艾瑞克森指出,中國在「神舟系列」載人太空船和高畫質照相機上,已運用了尖端科技,再加上政府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可預見中國在太空發展勢將持續推進。
另一位美國專家則表示,「中國有一些太空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NASA了解這一點,並希望能與中國合作」。
 
中國神七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飛船(圖)

长征-2F搭载神州七号飞船转运现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長征-2F搭載神州七號飛船轉運現場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今天上午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神舟”七號飛船新添加的氣閘艙已配合身著艙外宇航服的航天員在地面上完成了人艙服的聯合地面驗證試驗並已順利過關。
  中國的載人飛船“神舟”七號今年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據媒體較早前報道,按照計劃,“神七”將搭載3名航天員升空,並將進行走出太空艙的太空漫步活動。“神七”發射,將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又一個裏程碑。在“神五”“神六”飛行中,航天員的任務主要是艙內操作和生活的自我照料。從“神七”開始,航天員活動的主動性大于被動性,對航天員的身體、技術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媒體報道介紹,中國自主研制的“神舟”號載人飛船整體水平達到或優于國際上第三代即最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水平,並具有自身特色。“神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艙構成,可容納三名航天員,返回艙直徑達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神舟”飛船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可留在軌道上數個月,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實驗。
  通過“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和飛行試驗,中國將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重大關鍵技術,爲下一步空間站的建設奠定技術基礎。
  據媒體近日報道,科研人員正在備戰“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任務。而今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上天後,老百姓還有望通過電視收看太空行走的直播。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1/0844522314.html

美戰神9號火箭 成功發射【聯合報2009.10.29  
戰神火箭原本預定27日發射,但因天候惡劣順延一天。這枚高100公尺的火箭台北時間28日晚間11時30分,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NASA表示,這次發射將可「測試及驗證和戰神發射器相關的硬體、模型、設施和地面操作功能」。一般認為,這是太空梭除役後美國載人太空飛行的第一步。
NASA在火箭升空時,將收集火箭上700多個感應器的數據。
戰神火箭這次僅有第一節接受測試,第二節和太空艙是實體模型。第一節是從太空梭計畫改良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升空歷時兩分半鐘所獲得的數據,有助於NASA在用新一代發射載具將太空人送到軌道前,確定這枚原型火箭是否安全,以及飛行是否穩定。
專家小組預測新一代載具在2015年前尚不可能載人,使得太空梭在2010年除役後,將有5年空窗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220667.shtml
 
戰神I-X落海 推進器底部損壞【聯合報 2009.10.31 
 
美國太空總署(NASA)29日表示,28日升空後落入大西洋的「戰神I-X」(Ares I-X)火箭推進器經尋獲後,發現底部附近嚴重損壞。
「戰神I-X」火箭是為了取代太空梭而研發的新一代載人火箭,將成為美國重返月球的航空器之一。28日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太中心試射升空的只是「戰神I-X」火箭的推進器。NASA預定2014年測試「戰神I-Y」火箭。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推進器升空僅兩分半鐘即落入大西洋。29日從海中撈起後發現外表嚴重凹陷。」NASA發言人說,火箭在兩分鐘的發射升空過程順利,但在推進器落海時,3具降落傘中有一具未確實張開,以致第一節墜落大西洋時嚴重受損。
「戰神I-X」火箭重800多噸,高約100公尺,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還高。在測試過程中,火箭推進器上的700多個高解析感測器不斷向地面控制中心傳輸飛行過程的參數資料。  
 
長征5火箭2014服役 推力與美戰神相當!(央視《環球視線》節目實錄) 

 
美國戰神1-X火箭發射升空
 

國産大推力長征5號運載火箭模型。
 
  水均益:我們接下來再把視線轉到美國肯尼迪發射專心。今天發射是一推再推,據我們了解,現在“戰神”火箭,所謂“戰神1-X”級火箭現在還在發射臺上,還在等待發射起飛指令,我們接下來就來談一談所謂的“戰神1-X”級火箭。 
  據我們了解,“戰神一號”整個升空時間大概要持續兩分半,這個火箭造價是4.45億美元,重是800多噸重,整個高度非常高,火箭整個加起來有100米高。據說豎起來要比自由女神像還要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巨無霸”。 
  據報道,明年9月以後,美國宇航局的三架航天飛機該徹底地退出曆史舞臺,“戰神”火箭將擔負起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當中的重返月球,甚至是登陸火星的任務,我們接下來還是繼續請宋先生給我們來解讀一下。 
  我首先非常關心這個火箭到底是一個什麽型號或者什麽級別的火箭,所以我們今天一個標題就是美國“戰神”火箭神不神?借助這個圖板我們來看一下,首先這是一個火箭的示意圖,根據英文的介紹,應該說它這一塊就是它的逃逸塔,在下面這一塊,整個這一級,分別是叫航天員的載人艙,下面一塊有點像楊利偉他們上去的服務艙,或者等于可以提供補給的。再往下這一節應該就是它的第二級火箭,再往下中間有一個叫做級間段,接下來這是它的第一級火箭。 
  看上去和我們的“長征”等等也差不太多,沒有什麽特別的。我們再來看它另外一個圖,這是它整個今天發射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示意來看。它從這個過程,到大概離地球40多公裏的位置,這兩級就要分離,分離之後前面這一級,載著航天員和服務艙、二級火箭,自由落體繼續飛,然後就掉了。這一級,也就是一級火箭相關的很多數據要在這兒,但大概在270秒的時候,一組降落傘打開,打開以後緩緩地最後落到海裏。宋先生,給我們解讀一下,這個火箭神在什麽地方?神不神? 
  宋曉軍:前面咱們說,它抛掉那個,那是假的,這一次試驗,高度在45公裏左右的時候,馬赫數在4.5馬赫的時候,它把前面那個抛掉,那些都是按實尺寸、實重量的東西,模擬的東西,那個就不要了,到海裏就不要了。這一級它試驗,一個是它的回收系統,本來它就是航天飛機的固體助推器的一部分,平時用的時候也回收,只不過在航天器的固體助推器上面多加了一段5段的分段的燃料,原來是4段。這一次試驗還是4段,前面那個燃料用別的東西代替,這個就不管了。第一,它試驗它發射的時候震動,産生多大震動,它有700多個傳感器。測回來這些數據主要是航天員能不能在發射時候承受它的震動過載,一般來說是0.25G,但是有人說,它可能達到5G,二十倍,那麽這次震動… 
  水均益:這次發射上頭沒有人。 
  宋曉軍:沒有人,全是假的。 
  水均益:模擬的,同等重量,同等尺寸的。那這次發射實際上是一個試驗性的發射。 
  宋曉軍:試驗,就是試驗第一級的“戰神1-X”,這一級到底震動有多大,這是第一。第二,它回來以後它能不能順利地打開降落傘,落下來回收,因爲回收回來這個殼子修理修理裝上藥還可以再重複使用。 
  水均益:這是“戰神”火箭最神的地方。 
  宋曉軍:對,但是它實際上以前在1981年之後,作爲航天飛機的助推段,它也是這麽用的,只不過這一次稍微長了一點點。 
  水均益:我們再回到原來的火箭上。它要真正地去登月的話,它是一個什麽樣的過程?
  宋曉軍:我們先說它上面載人艙,叫“獵戶座”,它現在先不考慮登月,載人艙先解決航天飛機退役以後,它把空間站要送人、送東西,它這個只是完成這個功能。 
  登月是另外一個火箭,是“戰神五”,推力比它大的多。比如說在月球軌道推,65噸左右推力,這個火箭在月球軌道的推力也就是3噸左右,相當于我們即將2014年在海南文昌的“長征五號”,也就是我們的探月火箭。 
  到時候,作爲探月“戰神五”的時候,它變成“戰神五”的助推器,綁在“戰神五”的火箭邊上,所以說它跟探月有關,只是探月的第一步,將來作爲探月的火箭,它只是探月火箭的一小部分,一個小助推器綁在旁邊,有兩個這樣的東西綁在探月火箭旁邊。 
  水均益:整個技術,假如說我們打一個比喻的話,它要和我們,比如說“長征”來講,我們的探月來比的話,我的解讀比較先進一點,這一級它可以不斷地回收,收回來,然後重新修理,裝上火藥或者助推的燃料,還可以再用,再重新發射,可以做這一點。 
  宋曉軍:對。但是它的震動現在不好說,所以才要測試,這是第一次測試,2014年還要再測試。而我們的“長征5”在2014年,理論上講就應該服役了,跟它的推力,近地軌道推力是一模一樣的,都是25噸載荷。 
  水均益:不是可以這麽解讀,這次“戰神”發射完全是最初級的試驗階段,它離真正投入使用還遠的很。 
  宋曉軍:而且也沒有錢,實際上這些年,好幾年了,今年8月份奧巴馬委任了一個洛克希德馬丁的總裁,去審核這個項目,說是沒有錢,但是這個東西已經做出來了,你不發射沒用,後邊的錢都沒有。 
  水均益:怪前一段來自美國的消息,援引白宮內部人士,包括前兩天也都說,現在可能奧巴馬政府在考慮幹脆取消這個計劃。 
  宋曉軍:對,這個計劃太大了,太費錢。
 
回應
 
推力相當還不夠,你看人家的箭體多細,長征5的推進劑多了多少。差距明顯。
 
其實差不多 戰神太長了  CZ5有點短粗胖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太空梭
Space shuttle US.jpgAmerican 美國 太空飛船系列 Soviet 蘇聯 暴風雪系列
Space shuttle USSR.jpg
中國航天專家稱俄沒有實力制造核動力飛船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據2009年10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對于俄羅斯28日宣布的核飛船計劃,西方普遍不看好。美聯社文章寫道:俄羅斯的雄心與其航天事業的實際情況反差明顯,俄目前仍在用40年前就使用的“聯盟”火箭和飛船,新一代常規推力火箭和飛船計劃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看到被批准的希望。因此,俄航天署的計劃聽起來更像是要求政府撥款,而不是一個詳細的建議。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很早就提出過核飛船的方案,但後來不得不擱淺,因爲核飛船面臨一系列技術難題,如果它是用來飛往火星,那麽即使是正常的飛行過程中對宇航員造成的輻射也相當于每天拍8次X光片,如果發生故障,那更是致命的。
  龐之浩認爲,俄羅斯的這次核飛船計劃“根本就搞不出來”,美國每年拿180億美元投資航天業,還覺得應該再增加30億。俄羅斯根本沒有這個經濟實力,而且,俄羅斯的一些計劃也是紙上談兵。此前,俄羅斯嚷嚷著要花150億盧布把人送上火星,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0-30/1109571956.html
 
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搭載三人赴國際空間站
 
ISS March 2009.jpg
 
莫斯科时间26日14时49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发射升空 
莫斯科時間26日14時49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發射升空
 
被誉为“Word软件之父”的微软前研发专家、美国富翁查尔斯•西蒙尼再次以太空游客身份与这两名宇航员一起升空,西蒙尼为此次太空旅游花费了三千五百万美元。
被譽爲“Word軟件之父”的微軟前研發專家、美國富翁查爾斯•西蒙尼再次以太空遊客身份與這兩名宇航員一起升空,西蒙尼爲此次太空旅遊花費了三千五百萬美元。

  中新網2009年3月27日電 據法新社報道,莫斯科時間26日14時49分,包括太空遊客美國人查爾斯•西蒙尼在內的三名機組人員搭乘俄羅斯“聯盟”飛船啓程,前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富翁西蒙尼是世界首位兩度探訪太空的乘客,他爲其兩次太空之旅花費了總共6000萬美元。
  西蒙尼稱不能第三次飛往太空了,因爲他剛結婚,得和家人在一起。”
  飛船發射後,西蒙尼連線飛控中心時表示:“感覺棒極了,我正在看地球呢!”
http://mil.news.sina.com.cn/s/2009-03-27/0911546748.html
 
美國宇航局長稱中國神舟比俄羅斯飛船強大  2008年09月24日 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格裏芬透露,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有一份最新報告稱,幾年前中國啓動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中國的科技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式。這份報告明確表示,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0年要在科技方面居世界前列,成爲世界五大專利國之一。
  中國重金打造航天事業,因爲中國決策者和民衆都理解其價值。航天事業是發明創造和民族國家自尊的驅動器,是人類目光投向更遠星空的基礎平臺。在未來5~8年內,中國還將發射100多顆各種型號的先進衛星,所以任何讀過弗裏德曼《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人都不會懷疑,中國將孕育成千上萬的高新技術。
  “中國神舟比俄羅斯飛船強大”
  格裏芬還說,中國的載人飛船吸納了俄羅斯飛船的一些設計,但兩者之間“除了外形相似外幾乎完全不同”,用格裏芬的話來說是,“中國神舟遠比俄羅斯飛船更強大”。
  格裏芬表示:“中國即將進行首次航天員離艙太空活動,還會發射軌道艙,最終建立自己的空間站——雖說比我們的簡單而且更初級,但未來幾年肯定能提高很多。事實上,盡管中國官方還沒宣布登月計劃,但他們靠‘神舟’飛船和‘長征五號’火箭就能實現登月夢想,因爲‘長征五號’堪比當今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的先進火箭。兩年前,我參觀過中國的航天基地和設施,與他們的工程人員深入交談,我因此毫無疑問,他們會在2013年左右讓‘長征五號’火箭投入使用。我也參觀過印度的航天設施,同樣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格裏芬最後表示,他發表如此的長篇演講,並非要強調與中國或者印度以及其他國家進行“新太空競爭”,而是尊重這些國家爲發展太空能力而進行的努力,同時關心美國的太空探索。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4/0752522811.html
 
火星探測器受俄羅斯影響延後發射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0-02 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第1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將延後發射,原因是要結伴赴火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推遲至2011年發射。
 中央社引述中國科技部網站引述消息說,俄羅斯宣布「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推遲至2011年發射。隨後,中國國防科工局相關負責人證實,受此影響,原本10月將乘俄羅斯火箭同往火星的「螢火一號」也要延後發射。
 「螢火一號」研製單位上海航天局表示,隨衛星前往俄羅斯的研製人員和相關專家,將於10月中旬返回中國。
 按照規劃,俄羅斯將於10月發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將著陸「火衛一」收集土壤樣本。
 中國不具備火星探測器發射能力,因此「螢火一號」將結伴前往,由俄羅斯「天頂」運載火箭從哈薩克境內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
 由於俄羅斯設備配置等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目前,「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僅安裝一半設備,今年已不可能發射。
 中國至今還沒有獨立的火星探測計劃。「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認為,如果中國盡快立項火星探測,最佳發射時間為2013年,此時火星和地球距離最合適。如果錯過,下一個發射時機將在2016年。

“嫦娥一號”運行方式先進

“嫦娥一號”采用的是追月球的軌道方式,也就是農曆中旬發射,這時候月球朝前運行,“嫦娥一號”在後面追隨。這跟小日本的“月亮女神”有區別,“月亮女神”是9月14日(農曆8月初4),它采取的是去迎月球的軌道。 小日本的“月亮女神”迎月是大S軌道,風險大,時間長,費燃料,技術落後,相當于60年代早期的理論爲依據 中國“嫦娥一號”追月是複數螺旋加小S軌道,風險無,時間短,省燃料,技術先進,90年代末才提出的新理論 “單缸不帶捆”充分說明中國航天水平遠高于日本,說明攜帶燃料少,說明中國軌道選擇的好,說明中國燃料燃燒效率高,說明中國遠程控制能力好.同體積衛星,我國發射到月就比某國大大節約燃料,經濟、減重,一旦以後大推力開始使用,就方便攜帶更多重量到月球加上我國的計算力和同步軌道的技術力 ,姿態調整、重力利用、光能利用,完全成熟 而且全月球3D的拍攝,不但爲月球科研做貢獻,也爲後期著陸月球選擇著地點提供參考

鐵道部副部長:大陸高速鐵路技術達世界先進水準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7-30 陳恆光/綜合報導

 京津城際鐵路通車新聞發佈會於今天下午舉行,鐵道部副部長王志國說,京津城際鐵路技術先進,是大陸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一流水準的高速鐵路,取得了一大批技術創新成果,標誌著大陸高速鐵路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一是線路基礎方面。全線鋪設了具有世界鐵路先進水準的無砟軌道。與傳統有砟軌道相比,這種軌道具有結構穩定、免維修、使用壽命長等特點,我們還運用了世界先進的長鋼軌焊接工藝,保證了線路的高平順性,提高了旅客乘坐的舒適度,而且減少了鋼軌與列車車輪的磨耗。全線橋樑主要採用跨度32米、重900噸的整孔箱梁架設,充分滿足了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安全平穩運行和旅客乘坐舒適性的要求。
 二是通信信號方面。採用GSM——R數位移動通信系統,實現了移動話音通信和無線資料傳輸。採用CTC運輸調度指揮系統,對全線運行的列車進行集中調度和控制。以中國鐵路無絕緣軌道電路、CTCS——2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為基礎,同時集成國外高速鐵路先進成熟技術,形成了CTCS——3D高速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能夠滿足本線列車最高時速350公里、最小追蹤間隔3分鐘的運行要求,並具備相容CTCS——2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滿足既有線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列車跨線運行的需要。
三是動車組方面。京津城際鐵路使用的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國產CRH2型和CRH3型“和諧號”動車組。CRH2型動車組是由我國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CRH3型動車組是由我國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製造的。這兩種動車組,是我國機車車輛企業在引進國外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技術並實現國產化批量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在中國時速350公里動車組技術平臺上設計製造的,能夠實現時速350公里安全平穩運行。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夠自主設計製造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的國家之一。
 四是車站建造方面。作為京津城際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南站和天津站的建設也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比如,北京南站屋面採用了大跨度鋼框架結構,最大跨度達到67.5米,無月臺柱雨棚採用了A型塔架和大跨度懸垂梁結構,最大跨度為66米,這些設計不僅造型獨特,而且解決了建築形式與結構受力巧妙結合的問題,給旅客提供了寬敞、明亮、完美的空間。
 五是旅客服務系統方面。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速鐵路客運服務系統首次應用於京津城際鐵路。這一系統涵蓋了自動售票、自動檢票、發佈客運服務資訊、廣播、導向、查詢、求助等功能,實現了鐵路客運業務的集中管理、系統融合、資訊共用、聯合操控和應急聯動,能夠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最及時、最方便的服務。

中國超級電腦挑戰美國宣稱性能達世界第七>中央社

中國曙光信息產業公司最新發佈的超級電腦曙光5000A,據報導,按照國際通行的電腦運行速度測試標準,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60兆次,運算能力相當於世界第七。
新華社報導,曙光5000A從性能上比較,這台中國造超級電腦僅次於IBM安裝在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一套運算速度居世界第六的「藍色基因」系統。
曙光副總裁聶華說,這套電腦採用AMD(超威半導體公司)的中央處理器。AMD這款巴塞羅那型四核處理器供貨延期,使他們錯過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強排名,但是會參加11月的下一次排名。
6月中旬在德國德累斯頓舉行的世界超級電腦大會,公布世界超級電腦500強最新排名。IBM的產品「走鵑」以每秒1000兆次的運算速度雄居榜首。
據報導,儘管曙光有意參加11月的排名,但是否能排進世界前十卻是未知數。超級電腦領域的發展速度飛快,「藍色基因」在去年11月的排名中還高居世界第二,7個月後就落到第六。
世界500強中四分之三採用美國英特爾公司出品的晶片,而曙光5000A配裝了6600枚AMD巴塞羅那型四核處理器。
曙光公司計劃在2009年底推出與IBM「走鵑」同級的超級電腦。
數據顯示,曙光5000A的研製成本約2億元人民幣。
1995年,中國科學家首次推出運算能力為每秒10億次的曙光1000時,落後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約8年。而目前與世界領先水準將只有兩、三年差距。
作為目前中國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電腦,曙光5000A將於今年11月裝備上海超級計算中心。

中國成功研制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 全球第二
 
“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科研人员在对“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成功。在今天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組織公布的2009年度前100強排名中,天河一號高居榜首。有關專家認爲,“天河一號”的誕生,是我國戰略高技術和大型基礎
科技裝備研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國自主研制超級計算機能力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跨越,使我國成爲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國家。
“天河一號”在科技部的領導支持下,通過與天津市濱海新區密切合作,由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承擔的國家863計劃“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研制”課題的重大成果。該系統突破了多陣列可配置協同並行體系結構、高速率可擴展互連通信、高效異構協同計算、基于隔離的安全控制、虛擬化的網絡計算支撐、多層次的大規模系統容錯、系統能耗綜合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系統峰值性能達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內存總容量98TB,點點通信帶寬每秒40Gb,共享磁盤容量爲1PB,具有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等顯著特點,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回應
 
剛看到特大新聞時,熱血沸騰,可看到一半時,我的心冰冷至極啊,確卻的說,這臺計算機不是完全國産的,中國只生産了其副件,主件CPU是美國,也就是這臺計算機不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計算。還記得國産第一個龍芯問世,全國人民熱烈歡呼,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心髒,然而這次千萬億次計算機研發成功,人們卻好像什麽也沒有發生一樣。因爲它不是完全國産的,讓人們大失所望,有多少網友問:“爲什麽不用國産龍芯”。難道中國永遠依負美國而生存嗎?用了美國的CPU,那就沒有秘密可言,中國的方方面面將全部展現在美國人面前,銀河麒麟系統也不過是個晃子。失望啊!龍芯何在,龍芯何在,中國要有自己的“芯”髒才不受制于人啊,中國要有自己的操作平臺才能利軍匹敵,可國産的東東都哪去了,是胎死腹中還中途夭折,強大的祖國卻讓小小的芯片牽著鼻子走,可恥!可憐!可恨!更怕啊!
 
另部件 那國不能用 你敢說美國的 計算機 就沒有中國的另件 過去有人在中國買了一 臺原産日本的索尼電視機 去

維修時發現裏面有中國另件  就去告商家說人家賣假貨  最後日本公司證明是真貨  人家就說了 爲什麽日本電視機不能用中國另件 現在那個企業不是 全球采購 誰做的好就買誰的 CPU 美國做的好 我們用了有什麽關系 你要說用了人家另件 就認爲自己什麽也不是 你要有本事你也買個CPU 你設計個計算機來 讓大家看看 那麽多國家爲什麽不設計出來那 是美國不賣他們CPU 嗎
 
第二有什麽用呢? 日本鬼子會說:我們一樣能造,可我現在就是不造,因爲我非常有自信的告訴自己,當我需要的時候我用一周就能造出世界第一的來。而有人還在爲一個第二而沾沾自喜”。
 
按照計算次數可以推斷集成技術,1毫米=1000 微米=1000*1000納米=1000*1000*1000皮米=1000*1000*1000*1000飛米
每秒可計算 12060000000000000 也就是一個指令周期 由此可得 每12.06秒 可以計算一次浮點運算 注意是浮點運算。確實是了不起。
 
大型計算機難點是陣列並行體系結構和互聯互通  讓各個CPU相互協作所以才那麽快
重點是結構體系根本不是什麽CPU   解決了這個體系構架用什麽CPU基本調節一下都可以 龍芯肯定也可以但整體速度要稍微慢一點  也許更好上千萬次

還有CPU現在對我們來說根本不難 龍芯也不是差  就是軟件有技術堡壘  硬件我們解決了沒軟件照樣跑不了  軟件差會不穩定或者慢  所以龍芯暫時還很難普及  要避過微軟的核心和指令  可是避過了就可能用不了許多大家普遍習慣的軟件應用或者要運行就得軟件上繞一圈又會變慢

所以樓上的有點錯怪我們的科技人員了   而且沒有物理連接不聯網又屏蔽就算他裝個信息收集發射器也是不會泄密的  別以爲用個零件機會泄密   現在世界最多的就是中國制造   那外國不是更愁
 
其實我們國家的超級計算機研制能裏還是很強的  這個消息也是真實的  至于CPU不是國産的  我認爲這不是重點  誰也不敢保證一件産品從元器件開始都是國産的  有的網友說用了美國的CPU就不值得高興 就不能沾沾自喜  聽來也對  至少說明我們的CPU不如美國的  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制造超級計算機的計劃 我們總不能沒有好的CPU就不造超級計算機了吧? 這個消息既然由官方發布 說明在世界上還是能拿的出手的  計算機制造技術不是只憑借CPU吧? 至少天河一號總體技術還是國産的吧?再說發布這個新聞只不過是告訴世人中國有此事物 有豈是沾沾自喜?? 有些人看到此類新聞就“右傾”, 總是認爲中國不行  我對此不以爲然 雖然不能盲目自大 但更不能長他人志氣 滅自己威風 中國是在不斷進步的
 
我敢說日本就沒這個能力,很值得驕傲了。以前在計算機上我們和日本交過幾次手,那是在美國不出口我們大型計算機的情況下,當時許多工程都需要10萬億次計算機,和日本合作才發現,他們還要偷學我們的呢,後來美國聽說我們研發出上億次計算機,馬上同意出口10萬億次計算機了。從此看出,大型計算機必須靠自己。目前國內研發計算機的好幾家,能制造出千萬億次的很驕傲了。CPU是關鍵,但也是個很小的部件,物理隔絕下,美國也偷不了什麽。計算機是工具,不是什麽敏感東西。
 
研發原子彈的時候,數學組打算盤計算數據的鏡頭,在我腦中久久不去。後來用的計算機又是手搖式的,計算率也慢。這次我們的成功真的是很驕傲了。
 
放眼世界,哪個國傢的超級計算機CPU不是用美國的Intel or AMD,超級計算機是一個很尖端的繫統工程,美國有CPU不也才搞出來沒幾天嗎?
 
中國的IC産業與美國差距太大太大,而且每年這種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半導體這塊如果中國不能獨辟蹊徑,基本無希望超過美國(我一親戚在美國德州儀器、IBM和國家半導體都做過工程師,回來了解了一下國內的情況,徹底失望)
 
這麽容易失望,難怪你親戚弄不出什麽尖端技術,只能在美國打工,雖然錢多點,可在科學領域的成就永遠都難以突破。學學錢學森,人家可是在國家最艱苦,最需要的時候回來的,條件這麽差人家都沒失望,沒放棄。你那親戚??????我實在不想多說什麽了。人比人,還是不能比呀。
 
鄙視那些妄自菲薄的,用美國的CPU怎麽了?日本也用美國的CPU,爲什麽他們造不出來千億次的計算機?造計算機不是簡單的部件堆砌,超級計算機更是複雜,雖然我們和美國有差距,但也僅僅是和美國有差距,和其他國家比,我們可以很驕傲!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93541
 
數字詳解天河一號:包含6144個

  新華網長沙2009年10月29日電(記者白瑞雪 王玉山 喻菲)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究竟有多“超級”?以下是一組相關數字。
  數字一:全系統峰值性能爲每秒1206萬億次,Linpack實測性能爲每秒563.1萬億次。這意味著,“天河一號”計算一天,一臺配置Intel雙核CPU、主頻爲2.5GHz的微機需要計算160年。
  數字二:共享存儲總容量爲1PB。按國內數字圖書館應用軟件的圖片格式PDG爲例計算,如果平均每冊書大小約10MB的話,“天河一號”的存儲量相當于4個國家圖書館(藏書量爲2700萬冊)之和,能夠爲全國每人儲存一張大小接近1mb的照片。
  數字三:“天河一號”由103臺機櫃組成,每個機櫃占地1.44平方米、高兩米、重1.5噸,系統總重量相當于19個神舟飛船。把通風等條件考慮在內,放置“天河一號”需要一個近千平方米的房間。
  數字四:全系統包含6144個通用處理器(CPU)和5120個加速處理器(GPU),僅系統級軟件就有20多萬行代碼。按照每人每個小時寫20行代碼的速度,需要寫1萬小時。
  數字五:互聯通信網絡的單根線傳輸速率爲10Gbps,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快的速率,相當于在“天河一號”計算機內部修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
  數字六:直接參與“天河一號”研發的科技人員有200多人,平均年齡爲36歲。
  數字七:“天河一號”目前投資爲6億人民幣。從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預計,使用壽命預計爲10年。
  數字八:全系統運行情況下,每小時耗電1280度。能耗比即每瓦電創造的計算效能爲4.3億次運算,與目前峰值性能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走鵑”超級計算機相當。
http://tech.sina.com.cn/it/2009-10-29/15053549171.shtml
 
我國首臺千萬億次天河一號配置參數數據  2009年10月29日  存儲在線
“天河一號”具體配置如下:
6144個通用處理器;
5120個加速處理器
內存總容量98TB ;
點點通信帶寬40Gbps ;
共享磁盤總容量爲1PB 。
計算陣列
2560個計算結點 ;
每個計算結點集成2個Intel CPU,配32GB內存 。
加速陣列
2560個加速結點;
每個加速結點含2個AMD GPU、 2GB顯存 。
服務陣列
512個服務結點 ;
每個服務結點含2個Intel EP CPU、32GB內存
互連通信子系統
采用兩級Infiniband QDR互 ;
單個通信鏈路的通信帶寬爲40Gbps、延遲1.2μs 。
I/O存儲子系統
采用全局分布共享並行I/O系統結構 ;
磁盤總容量1PB 。
監控
采用分布式集中管理結構,實現全系統的實時安全監測、系統控制和調試診斷等功能
http://tech.sina.com.cn/b/2009-10-29/10523548388.shtml

國産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可縮短飛機制造周期  2009年10月30日中國青年報
 
  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近日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成功。在今天上午召開的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組織的例行會議中,該組織公布了2009年度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前100強排名,“天河一號”高居榜首。
  “天河一號”有哪些特點?其研制過程中的難點在哪裏?巨型計算機對于一個國家的意義何在?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參與“天河一號”研制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的專家。
  可以存下13億中國人每人一張照片
  今天上午,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巨大機房中,記者見到了“天河一號”。
  103臺灰白色的計算機機櫃整齊列陣,機身上的小指示燈漸次閃爍。機房中,每臺機位的上下兩個抽屜式電風扇讓機房中充斥著陣陣涼風。
  在緊張工作的“天河一號”旁邊,“天河一號”工程辦公室主任李楠向記者介紹了“天河一號”的特點。
  李主任告訴記者,“天河一號”的第一個特點是性能高。高性能首先表現爲高運算速度。“‘天河一號’24小時的工作量,如果用現在最先進的雙核高性能個人PC機來操作,需要整整160年才能完成。”另外,高性能也體現在其存儲量巨大,“天河一號”的存儲量可以達到1PB。“如果給全中國13億人每人拍一張高清晰度的數碼照片,在‘天河一號’裏可以全部存下來。”
  另外,“天河一號”具有高效能。“其效能的高低,通俗來說就是是否省電,也就是單位計算性能需要消耗多少資源。參照國際上關于高性能計算機效能 GR EEN 500組織在2009年6月公布的排名中,‘天河一號’排名第五。這說明‘天河一號’的能效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其第三個特點是高安全性。李主任告訴記者,安全性對于任何一臺計算機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巨型計算機來講,它的用戶主要是大的石油企業、氣象預報部門和各大銀行系統等,這些單位對于信息安全的要求都非常高。”李主任表示,對于普通的聯網PC機來說,管理員擁有查看權限,可以進入網絡中的任何一臺計算機的內部。但是,對于“天河一號”來說,只有用戶自己掌握密碼,系統管理員也不能進入用戶的信息系統查看到任何信息。“打個比方,一個用戶如果擁有了‘天河一號’的使用權,就相當于某個人在銀行租到了一個保險櫃,唯一一把鑰匙就在這個人自己身上,銀行的工作人員和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打開這個櫃子。”
  “天河一號”的第四個特點是易使用。“天河一號”在設計上采用刀片式結構,每個機位都包含可以抽出的32個刀片,這些刀片上裝有電路板。“當某個刀片上某點出現故障,計算機的錯誤自查系統會迅速找到並定位錯誤出現的刀片位置。然後,工作人員可以迅速將其抽出並進行維修。此外,雖然“天河一號”其體積巨大、工作原理複雜,但是其操作界面和普通PC機相似,操作簡便,而且可以與大部分國際上通用的軟件兼容。
  巨型計算機研制困難重重
  當今世界,高性能計算已成爲理論和試驗之外的第三種科學研究手段,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技術。各大國紛紛投入巨資研制開發超級計算機系統,以提升綜合國力和科技競爭力。
  在2009年6月公布的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TOP500)中,美國占據291席,歐洲占據145席,亞洲僅占十幾席。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僅在計算能力上相差一個量級,裝機數量也相去甚遠。那麽,要研制成功“天河一號”這樣的巨型計算機,研究人員面臨的最重要的技術難點主要有哪些?
  “天河一號”工程重要參與者、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李思昆教授告訴記者,任何一臺巨型計算機的研制都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大難題。
  首先,在體系結構方面。一臺計算機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躍升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上的變化,而需要在其體系結構上進行大量的創新和調整。“如果原來是10個人來完成某項工作,現在就相當于要有100個甚至1000個人來完成一個工作。每個人的工作怎麽分配、人與人之間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聯協調就變得極其重要。否則,就很難保證1000個人的工作效率就比100個人高。很可能這1000個人的內耗巨大,或者經常需要返工,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于100個人的效率。”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設計出一套讓這數千個部件可以和諧互聯的體系系統。
  第二點,是如何來應對錯誤。李教授告訴記者,“天河一號”有1萬余個部件,從科學角度來講,故障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設計出一套機制來保證某個部件的錯誤不至于影響到整個系統的運作,此外還可以盡快找到並排除錯誤。”
  第三點,就是要解決能耗問題。巨型計算機的能耗極大,即使是效能已經很高的“天河一號”,每小時的耗電量也達到1280千瓦/時。“一個美國科學家曾經說過,‘如果不解決能耗問題,那麽巨型計算機就只能和核電站建在一起了。’”而美國就打算把未來的巨型計算機建在海邊,因爲核電站需要用海水來爲核反應堆降溫。
  巨型計算機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
  在“天河一號”機房的一臺顯示器前,記者看到了“天河一號”計算並預報的2009年8月9日襲擊臺灣的“莫拉克”臺風的走勢圖。從這段動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臺風的中心、中心風力和走勢,而這次預報被證實與後來的真實情況基本相同,准確率極高。
  除了氣象預報領域,巨型計算機在很多和國計民生相關的重要領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天河一號”工程重要參與者、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竇文華教授爲記者展示了一段美國總統信息技術顧問委員會2005年6月對總統提交的報告,報告中說:計算科學對國家保持科學研究領導地位、提高經濟競爭力以及維護國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委員會確信,計算科學是21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領域之一,因爲它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計算機科學與通信部2004年11月也提交過以下報告:爲滿足美國現在和未來的需求,政府部門應該和國會一起在加速超級運算發展和確保國家在持有多個強有力的軟硬件供應方面擔負起主要職責。
  從這兩份報告中,可以充分表明美國以及世界各國對發展巨型計算機重要意義的認識。
  此外,李楠主任還通過幾個例子,向記者展示了巨型計算機在國計民生各關鍵領域的支撐性作用。
  在制藥領域中,巨型計算機出現前,一種新藥的問世要經過原理研究、動物實驗、志願者實驗等數個步驟,整個研制周期在15年左右。而如今,很多基礎性的實驗和計算工作都可以由巨型計算機來完成,一種新藥的研制周期可以縮短爲3~5年。“一種新藥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比如盤尼西林,就以其廣譜抗菌能力,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在飛機制造領域,巨型計算機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飛機確定外形需要在風洞中進行大量實驗。“比如,某型波音飛機在確定外形前就在風洞中進行了3年的定型試驗。而現在,通過巨型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模擬技術,大量的實驗可以通過計算機計算和模擬而省去,周期可以縮短到3~6個月。”
  在石油勘探領域,巨型計算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李主任告訴記者,1983年面世的“銀河一號”巨型計算機,其當時研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石油勘測。“我們當時要從美國進口相關的計算機,但是美國人不允許我們進核心控制室。所以,國家當時就下定決心要研制出自己的巨型計算機。”
  可見,“天河一號”的誕生,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國家和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超級計算機研制能力實現了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重大跨越,我國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國家,對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另據介紹,“天河一號”將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在天津濱海新區安裝部署。投入使用後,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將成爲我國首個具有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超算中心,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超算中心之一,將有力帶動天津濱海新區高科技服務産業發展和高端信息産業發展,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科技支撐。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0-30/1030571948.html

【神舟】

視頻: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7/164416371127.shtml
視頻:神七飛天精彩全程
http://video.sina.com.cn/news/c/v/2008-09-26/013622189.shtml
新浪神舟7號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2008shenqi/index.shtml

神七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神七比神六少一對翅膀

新一代神舟有哪些改進?日前,神七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對此進行了解讀。
  “航天員出艙活動,確實對飛船是有一定擾動。在神七研制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的仿真實驗,航天員活動對飛船整個控制系統在有效可控範圍內。”

  記者:神七和神五、神六無論從外表還是內部都有很多變化,那麽在飛船設計上有哪些重大改進?
  張柏楠:技術改進主要體現在航天員出艙、滿載的三名航天員、自主研發技術的飛行驗證實驗這三方面。最困難的應該首推航天員出艙。這次神七將原先可以留軌的軌道艙,改造成可以供航天員出艙的氣閘艙,整個的設計全是重新設計的。

  神七飛船只有一對“翅膀”

  記者:與以往飛船相比,神七外觀上有所不同。爲什麽神七飛船少了一對“翅膀”?
  張柏楠:原來神六外形像蜻蜓一樣,前後各有一對像翅膀一樣的太陽帆板,主要考慮是航天員返回以後,軌道艙還要留半年時間。而神七因爲航天員是出艙活動,就取消了留軌功能,所以說航天員返回以後,軌道艙就沒有這個動力,也不需要這個能源。所以現在在外面看見就只有一對翅膀。

  記者:爲保證三名航天員同時工作、休息以及生活,各個環節有哪些技術創新?
  張柏楠:雖然有神舟五號楊利偉一人和神舟六號兩名航天員的飛行經驗,但是上三名航天員是神舟飛船最大的設計指標。
  首先,我們必須配置與三個人用品相適應的配置。包括艙內航天服,供氣供氧的流量,甚至包括座椅、睡袋等等。
  其次,消耗品的配置量也要隨著人數的增加而增加。
  第三,滿載時對航天員,對整個飛船來講負荷是相當大的,在重量上增加了很多,所以飛船要進行很多的改進和實驗。

  記者:爲了應對人員增加、重量增加的情況,返回艙是否做了相關調整?

  張柏楠:神舟飛船最初的設計就是按照三人設計的。實際上以前我們也是具備這個能力的。以前上一個人的時候,另外兩個座椅我們是裝兩個科學實驗的裝置,但重量上跟航天員的重量是相當的。整個回收系統可靠性是沒有問題的。

  氣閘艙采用四周放氣方式

  記者:航天員出艙會對飛船的軌道維持有一個擾動,請問怎麽樣保持軌道的維持?
  張柏楠:航天員出艙活動,確實對飛船是有一定擾動。在神七研制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的仿真實驗。實驗表明,航天員活動對飛船整個控制系統在有效可控範圍內。
  比如,氣閘艙放氣采用四周放氣方式,而不是直接噴出來。只有往周圍放氣才是均勻對稱的,對艙的擾動也是盡可能的小。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6/041416359595.shtml

神七飛船技術狀態改200余項 考慮185種故障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酒泉九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賈可透露,“神七”與“神六”相比,飛船技術狀態共進行了二百二十七項修改,飛船六百九十七臺船裝設備中,沿用設備三百四十六臺,更改設備兩百三十七臺,新研制設備一百一十四臺。
  爲確保“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萬無一失,針對飛船上升段、飛行段、出艙活動段和返回段可能遇到的各種故障,“神七”飛船系統共考慮了一百八十五種故障模式,與此相對相應,出艙活動段設計了三十一種故障對策;非出艙活動段設計了一百四十五種故障對策;回收著陸段設計了九種故障對策。同時,飛船研制中還安排了八十九項試驗驗證項目。
  賈可介紹說,“神七”飛船在本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主要承擔六項任務:一是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飛行任務;二是在整個飛行期間,爲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與工作條件;三是爲有效載荷提供相應的試驗條件;四是確保航天員和回收的有效載荷在完成飛行任務後,安全返回地面;五是飛行過程中,一旦發生重大故障,在其他系統的支持和航天員的參與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並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六是記錄與飛船有關的數據。(完)

飛船系統設備100%國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中國青年報
 
  任務: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在軌正常飛行3天,具備最長5天的飛行能力。

  記者:張總師,您能爲我們介紹一下神舟七號在設計上主要在哪幾方面做了改進?
  張柏楠:神舟七號飛船系統的設計和改造主要是圍繞3個方面來展開的。
  第一,爲了使軌道艙適應出艙活動,我們把其改造成氣閘艙。我們對其內部進行了大量的調整,其目的都是爲了保證航天員的出艙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航天員數量由兩人變爲3人,達到了神舟飛船最初設計時的額定載人能力。在神五和神六發射的時候,飛船上的各種設備和資源對于保證航天員的生活和安全來講,有比較大的余量。而這一次,我們必須保證飛船能夠提供3個航天員所需要的各種消耗。
  第三,以前,我們的很多儀器設備還要依靠進口,而神舟七號飛船系統的所有設備都實現了國産化。我們在過去幾年的重要任務,就是對這些國産化的設備進行驗證和調試。

  記者:大家還非常關心飛船上的攝像機的問題。這次我們將看到的出艙畫面是由飛船上的攝像機拍下來的嗎?
  張柏楠:關于神七攝像機的問題這次確實非常重要。首先,它可能會影響到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安全。航天員操作艙外服時觀察不到自己的背面,而通過飛船上的攝像系統傳回的畫面,地面人員就可以爲航天員提供很大的支持,規避一些風險。
  第二方面,攝像機傳回的畫面給地面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地面遙測所獲得的數據不能比的。通過畫面,普通人也可以看到出艙的全過程。

飛船系統設計師:神舟七號是“手自一體”飛船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6 閻光濤/整理

 “神七”飛船在太空完全自動飛行直至返回,在需要時,太空人也能手動駕駛飛船。飛船控制分系統設計人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神舟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飛船控制系統共有27台主要設備,紅外地球敏感器和太陽敏感器用來確認位置和姿態,液浮陀螺和機械式陀螺用來確認姿態和速度的變化。   
 主控制器也叫姿態軌道控制器,是控制系統的大腦,它接收各種資訊,經計算後向發動機發出點火指令,52台發動機各司其職,按照控制器指令工作,使飛船獲得應有的姿態或速度變化。   
 設計人員介紹說,“神七”在天上的飛行程式早已設定好,地面人員只是監視而已,並不需要進行干預,從發射到返回飛船飛行一直處於全自動狀態。   
 飛船在異常情況下,可以切換到太空人手動駕駛,儘管手動控制在神舟七號上使用的可能性極小,但其性能指標依然嚴苛。   
 手動控制系統是一套獨立的系統,從敏感器、陀螺到控制器都與自動系統完全不同。   
 神舟七號首次將光纖陀螺用於手動控制系統當中。這種陀螺的最大優點是不怕任何震動,萬一用於自動飛行的液浮和機械兩種陀螺都發生故障,飛船還有第三種手段確認自己的姿態和速度。而手動控制器也必須要太空人操作才能向發動機發出指令。   
 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胡軍說,太空人都經過專門培訓和考核,每名太空人都能在飛船完全失控的情況下手動控制飛船恢復正常狀態。

神七航天員穿艙外航天服整個過程需15小時

與其說是航天員“穿”航天服,不如說是“坐”航天服——兩名航天員需要先小心翼翼地把雙腿伸進航天服的下肢,臀部放在航天服的背包沿上,然後關閉背包門,把自己裹在龐大的航天服中。
  這個過程也就一兩分鍾,但之前的准備工作需要花不少時間:航天員在穿上貼身內衣以後,首先要穿一件能夠測量心跳、體溫的生理背心。接下來是防靜電的連體內衣,第4層是給人體散熱的液冷服,然後戴上通訊裝備,最後才穿艙外服。
  神七飛行結束後,手套將隨返回艙帶回地面。由于體積、重量的限制,費這麽大勁兒穿上的艙外航天服,在完成出艙任務脫下後,只能留在天上了。
  據專家解釋,飛船發射時,艙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的,因此航天員首先要啓封服裝,然後把各部分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艙外服,再把淨化器等可更換部件裝上航天服。進入服裝後,還要對服裝進行尺寸調整、氣密性檢查和全性能測試。一切正常,這才算“穿好”了艙外服。在“穿衣”的過程中,執行出艙活動的航天員與留在軌道艙的航天員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時,另一人就讀操作手冊並進行確認,以確保所有操作萬無一失。
  這是個非常細致而又累人的活兒。比如,“艙外服啓封”項目分爲21個操作單元,其中僅僅是“解開艙外服的包裝物”又包含了12個大步驟,每個步驟分爲用工具鉗剪開固定艙外服的鋼絲和帶子、用工具卸掉扳手和螺絲等數十個動作。
  重而不笨、行動靈活是中國艙外航天服的一大特點。設計師們在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膝、踝等關節處,使用了氣密軸承。在軸承的作用下,航天員的手腳可以隨意轉動,同時能嚴格保證氣密性。手背則用上了可以翻折的熱防護蓋片,不僅能提高手指的熱防護能力,還能保證手指的關節活動性。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6/061116360321.shtml

漫步專用 太空服要七億【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08.09.25 
 
神舟七號太空船肩負重責大任,比起過去的神五、神六,不僅難度大、風險高,且更複雜。為了太空人出艙,大陸成功研發專為太空漫步的太空服,一套造價約人民幣一億六千萬元(合台幣七億多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王兆耀,昨天說明神七的特點,第一是技術跨度大。
他說,太空人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是大陸載人航太技術的重大跨越。為實現太空漫步,必須克服太空船氣閘艙的洩復壓、艙外太空服的微機電、太空人出艙活動的地面模擬訓練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第二是任務風險大。太空人出艙活動的訓練,很難在地面全程完全模擬,部分新開發的產品和新技術,更是首次飛行驗證。此外,神七也是第一次載三位太空人,都增加飛行風險。
第三是太空人自主工作能力要更強。神七在太空飛行中,太空人要完成在軌訓練、出艙、取回試驗樣品裝置、返回軌道艙、氣閘艙洩復壓等一系列操作。在失重環境中,操作時間長、強度大,與神五、神六太空人操作相比,有質的差別。這次太空人的操作品質,直接關係到神七任務的成敗。
第四是實施難度大。太空人要出艙,太空船與火箭等飛行產品技術就要更新,要有更高的要求。
第五是參試系統龐大。
神七是歷次載人太空飛行規模最龐大的一次,為了保證太空人出艙活動階段測控的連續,增加了測量船和境外地面測控站,並且首次進行中繼衛星測控試驗,構成陸、海、空、天的立體參試體系。
大陸對太空船測控和太空人的搜救共動用九艘船舶,卅多架飛機。

出艙漫步好險 最怕變成人體衛星【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08.09.26 
 
神七飛天,明天將進行最受矚目的「太空漫步」,但航太專家指出,「太空漫步」只是一種俗稱,嚴格稱「出艙活動」,因為太空人出艙後不是用腳,而是用手去移動身體。太空人出艙後十分危險,萬一回不來就變成「人體衛星」。
大陸航太專家表示,大空人出艙後在太空中,一沒有馬路無處可走;二處於失重狀態,飄來飄去也沒法走。太空人移動身體是靠手、機械臂或載人機動裝置,而不是通過腳。為了方便行動,太空船的裡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太空人可用手握住一個個扶手來回移動身體。
這次神七出艙活動,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包括行走、操作、拴螺釘、安裝設備等專案,都是為了今後建立太空站作準備。
太空人出艙後的太空服上有一個稱作「臍帶」的特製繩子,將太空人與軌道艙接在一起。太空人在艙外所需要的氧氣、壓力、電源和通信等都是通過「臍帶」由太空船提供的;二是起保險作用,防止太空人飄離太空船太遠而回不來。
專家稱,太空人「出艙活動」風險很大、技術難度很高。艙外的太空溫差可能相差兩百度。太空處於真空狀態,沒有氣壓,沒有大氣層的保護,陽光下溫度可以飆升到攝氏一百廿度,而背陰處又能驟降至負一百度,可謂「冰火兩重天」。此外,太空中還有強烈的宇宙輻射、大量的微隕塵,對太空人的身體以及通信、電子器材都會產生干擾。
太空人出艙後在太空中辨別方向也是一個難題,由於沒有參照物,太空人無法分清物體的遠近大小,並判斷其速度快慢,再加上太空船和自己都在運動,有時會被搞得暈頭轉向,很容易丟失在茫茫太空中。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4533970.shtml

專家詳解:神舟七號著陸場系統建設的六大亮點(1)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8 張達智/整理

 北京時間9月25日21時10分許,中國大陸自行研製的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太發射場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據中國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網消息,從神七升空的那一刻起,著陸場系統便進入緊張的倒記時,分佈在祖國各地的搜救隊伍嚴陣以待,做好飛船隨時返回的搜救準備工作。   
 據大陸中新網報導,載人航太工程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吳斌介紹,作為標誌著整個飛行試驗任務是否圓滿成功的關鍵一環,著陸場系統的首要任務是儘快搜救到返回地面的太空人,與前六次任務相比,神舟七號著陸場系統在資訊獲取、快速反應能力、通信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機動高效的空中搜救指揮平臺
 
 空中搜救指揮平臺是著陸場系統的一大亮點,也是神舟七號整個飛行試驗過程的亮點之一。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對返回艙搜索搜救採用的是空中搜救為主、地面搜救為輔的模式,即通過空中直升機搜索,發現返回艙後將資訊傳到地面指揮所,由指揮所命令地面搜救力量進行營救太空人和處置返回艙的工作。通過六次的實戰驗證,這種搜救模式漸漸突顯出弊端,一是搜救人員隊伍和裝備過於龐大,給組織管理和資訊聯絡帶來不便;二是中間環節繁瑣,快速反應能力較弱,大大影響了搜救工作的時效性。自神舟六號任務以來,北京跟蹤與通信研究所承擔著陸場系統建設總體設計的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大膽進行綜合集成創新,確立“控制規模、增強功能、有效整合”的原則,將搜救模式轉變為“空中搜救太空人、地面處置返回艙”的組織指揮模式,通過建立空中搜救指揮平臺,將搜救的組織指揮從地面轉移到空中,簡化了中間環節,保證了各種資訊的迅速傳輸,更便於北京聯合指揮所及時掌握太空人搜救工作進展。  
 該平臺由主著陸場地理資訊和資料處理系統、北斗指揮型用戶終端等設備組成。主要功能有:一是對飛船即時返回軌道資料、落點預報資料的接受與顯示;二是對搜救載體態勢資訊的接收與顯示;三是任務中的指揮通信。著陸場地理資訊和資料處理系統主要接收北斗指揮用戶終端發送的搜救載體態勢資訊,以及北京中心發送的飛船返回艙返回軌道資料、落點預報資料和工程遙測處理結果資料,通過對上述資訊進行處理後疊加顯示在主著陸場區電子地圖上,監視搜索返回艙態勢,為指揮員提供搜索輔助決策資訊。建立新型的衛星通信和超短波通信系統,為空中搜救隊伍與北京中心之間的資訊傳輸提供了可靠的話音和資料的通信鏈路。北斗指揮型用戶終端彙集主著陸場各搜救載體的位置資訊,同時傳輸到地理資訊和資料處理系統。通過以上技術手段,實現了對返回艙搜索的無縫鏈結。

  科學精幹的搜救資源分佈
 
 著陸場系統與其他六大系統比較,最特殊的就是隊伍龐大、涉及部門多、指揮協調工作量大。吳斌如是說,今後著陸場系統建設要朝著組織精簡、快速機動的方向發展。  
 神舟七號返回艙的搜索充分利用了我國已有的應急機制來完成,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地面搜救隊伍、車輛和相關設備。這種壓縮不是簡單的增減,是在科研人員的反復論證和演練,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支撐,確保搜救工作各環節做到萬無一失。系統內優化整合的有:將原陸上上升段的4個應急救生區壓縮成3個,綜合應用主、副著陸場的搜救力量,使其負責從發射場到山西榆次大約1100公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另外區域由濟南軍區負責實施應急搜救;上升段海上應急濺落區劃分給交通運輸部負責,打撈船由6艘減至3艘;運行段應急搜救簡化了空中機動搜救規模,取消了兩架伊爾-76和搭載搜救車隊。

  首次應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即雙星定位導航系統,是一個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即時的區域性導航定位系統,由我國自主研發、運行管理的導航定位系統。據吳斌介紹,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三大定位導航系統後,成為全球衛星導航定位又一新的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首次參加神舟飛行試驗任務,科研人員在經過大量的試驗後,最終確定在北京任務聯合指揮所和主副著陸場配置指揮用戶終端,以完成對主、副著陸場北斗指揮型用戶終端和著陸場搜救載體北斗通信型用戶終端的指揮和資訊傳輸,以及完成北斗綜合態勢系統和北京中心的資料傳輸。主、副著陸場配置的指揮型用戶終端,主要完成對所屬搜救載體北斗通信型用戶終端的指揮和資訊傳輸。在搜救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等搜救載體上安裝機載用戶終端,即時掌握搜救載體的位置。另外,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兼有短信功能,指揮員可通過發短信的形式搜集搜救資訊和發佈指令,實現統一指揮調度,最大限度地實現快速有效搜索返回艙和營救太空人的目的。短信內容最多可發170個漢字。

  可靠有效的無線電測量定位系統

 據大陸中新網報導,由於受氣動、地形地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返回艙著陸的姿態不能像人們設定的那樣,直立於地面,往往會發生傾斜或傾倒狀態。一旦出現這種狀態時,返回艙發出的信號會發生極化變異,導致空中或者地面的搜救隊伍收不到信號或收到很弱的信號,從而給搜索搜救帶來困難,延長太空人出艙時間。
 從2006年7月到2008年3月,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過系統仿真、分析論證、野外測試等上百次的試驗,成功研製出無線電測量定位設備,實現了導航定位設備與返回艙信號極化狀態下的匹配。一發一收,不管返回艙著陸姿態如何變化和任何地形,在一定距離內,高空、中空和地面的定向設備都能準確捕獲到返回艙的信號,確保救援人員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該設備利用了GPS定位系統、北斗導航定位系統,使目標定位更加精准。無線電測量定位系統的研製成功,突破了國外定向儀只能接收處理垂直極化的局限,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周密安全的返回艙夜間回收

 神舟七號是夜晚發射,傍晚返回,搜索返回艙是在天氣越搜越黑的條件下進行,給搜索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根據這一情況,著陸場系統的科研人員總結以往任務夜間搜索回收的經驗,在充分發揮機載超短波定向儀和北斗導航定位綜合態勢系統作用的基礎上,在搜索直升機上安裝了機載紅外助降設備和大功率搜索探照燈,以保證在距離地面300至500米的範圍內,駕駛員能夠準確辨別出高壓線、房屋、樹叢等地形地貌,能在比較大的範圍內找到一塊理想的降落地。另外,為空降兵小組配備了可擕式夜視儀,給太空人隨身攜帶有國際救援示位標手機、銥星電話、衛星定位儀、救生信號槍、海水染色劑、救生口哨等表位元示位元與通信設備。返回艙著陸後,太空人可用銥星手機與北京任務指揮所進行話音通信,空中搜救分隊的醫監醫保醫療救護作業人員利用直升機上的通話電臺,實現與太空人的話音通信。強大的技術保障、全方位的立體布控,大大提升了夜間回收返回艙的能力,為實現快速有效搜救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先進精准的“黑障”跟蹤測量技術

 黑障區是指飛船開入大氣層時,由於快速下降,與大氣劇烈摩擦在飛船周圍形成一層等離子鞘套,導致飛船與地面失去通信聯繫,從而使指揮部門不知道飛船的狀態。
 飛船在黑障區的飛行大約有三、四百秒,由於信號中斷,這是最危險的階段。為了攻克這一課題,科研人員,在系統內配置了兩部有限電掃雷達,可以對黑障區返回艙進行跟蹤測量。這些精確測量資料會及時傳輸到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從而計算出返回艙的返回軌道,並預報出返回艙的著陸點,這是快速有效搜救太空人的重要前提。

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將用北斗衛星搜救航天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 中國青年報

  任務:跟蹤測量返回至主副著陸場的返回艙,進行返回艙落點計算;搜索回收返回艙和有效載荷,救援航天員並將航天員轉運至北京。
  著陸場系統是載人航天工程地面支撐系統之一,主要負責回收返回艙和救援航天員。
  神舟七號任務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吳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神舟七號飛船的搜救模式采用的是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的模式。這和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有所不同,前兩次是以空中搜救爲主,地面搜救爲輔。這次的模式時效性提高了。
  當返回艙著陸後,盤旋在周圍的直升機將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對航天員實施救援。直升機上有航天員醫監醫保系統工作人員、醫療救護隊,他們將對著陸後的航天員進行身體檢查。因爲返回艙有3噸多重,利用直升機對它進行挂吊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在航天員處置後,地面的工程車輛趕到現場,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並將它運送到指定地點。
  神七任務著陸場系統還加強了搜救指揮能力建設,提高了可視化水平。吳斌說,著陸場系統重點加強了主著陸場建設,研制了機載搜救指揮平臺,增強了北京任務聯合指揮所對主著陸場空中搜救分隊的指揮能力。同時,建設著陸場北鬥導航定位綜合態勢系統,提高系統搜救指揮能力。
  強化空中搜索,精簡地面和應急搜救力量是此次系統建設的另一特點。吳斌介紹,載人航天第七次飛行試驗任務中,著陸場系統的突破體現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綜合態勢系統的建設和新型機載超短波定向儀的研制。

另參本館<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979479/20070426102153

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神七測控有三大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中國青年報

  任務:負責火箭、飛船以及伴隨衛星的軌道測量、圖像及遙測監視、遙控操作、數據注入、話音通信、飛行控制和任務計劃的實施與操作管理以及異常情況下的測控通信支持等。
  “在神舟七號的測控通信系統中,我們感覺最具難度和最具挑戰的地方有3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對本報記者說。
  首先,就是要在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提供長時間連續測控通信覆蓋。錢衛平表示,在神舟七號的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航天員要出艙太空行走,在航天員出艙期間,整個過程要保證連續的測控通信。工程總體對測控系統提出的要求是保證30分鍾以上的弧段測量通信,這對測控系統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錢衛平說,目前我們的測控手段主要還是地面的測控站、遠望號測量船,受地球曲力的影響,每一個站、船,對低軌道的飛行器來說,它觀測的弧段是有限的,通常情況下也就是幾分鍾。我們要保證30分鍾以上連續、可靠的覆蓋,就要采用多站、多船接力來完成。而我們國土面積又是有限的,那就意味著30分鍾飛行的弧段很長一段是在境外,我們也就必須把站、船布到境外去。
  “到目前,我們基本上可以達到連續覆蓋47分鍾,超過了工程總體對我們提出的要求。”錢衛平說。
  其次,測控系統要爲伴星飛行以及伴飛試驗提供測控通信支持。錢衛平說,這次神七任務中要釋放一個伴飛小衛星,這是國家航天戰略發展的需要。如果未來我們建立空間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維護甚至是維修能力。要准確直觀地對在軌空間站進行診斷,也就需要帶有傳感器的小衛星從外部去直觀察看它,爲維修提供信息支持,這就需要有能夠繞飛的小衛星。
  伴飛小衛星的釋放也對測控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神五、神六只需要對返回艙、軌道艙進行測控,神七任務則需要對多個目標進行測控。
  測控系統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要試驗驗證中繼衛星系統。“中繼衛星系統是我們搞航天測控的人幾十年夢寐以求的技術體系。”錢衛平感歎說。
  他介紹,國際上已經發展了一種技術,利用在同步軌道發射中繼衛星,來對低軌衛星進行跟蹤和通信,而理論上3顆中繼衛星就可以把軌道全部覆蓋。通過中繼衛星連續的測控通信來提高對低軌衛星的覆蓋率,這是載人航天工程必須要走的路。
  錢衛平說,2008年4月,我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中繼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們朝著天地基一體化走出的第一步。神七任務中,我們在飛船上安裝了中繼衛星的終端,我們要對船、星、地進行驗證試驗,爲後續載人航天任務使用中繼衛星系統奠定基礎,爲我們下一步全面啓動天地基一體的測控系統打下基礎。

中國遠望號測量船隊68次航天測控成功率10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2日 解放軍報

  本報南京8月21日電 周學軍、記者趙波報道:伴隨改革開放30年步伐,我國航天遠洋測量能力實現了從陸地到海洋、從運載火箭測量到衛星測量、從國內衛星發射測量到國外商業發射測量、從單一測量到綜合測控、從衛星測控到載人航天器測控、從航天器地球軌道測控到月球軌道測控的六大跨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遠洋測控之路。
   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基地成立于1978年10月。30年來,以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爲主體的海上測量隊,始終瞄准航天技術前沿,在海水浮動、船體擺動、天線晃動、目標移動等複雜動態環境下,不斷開拓創新,攻克了船搖穩定、電磁兼容、海上標校、船姿數據處理與航天器軌道確定、航天器控制等一系列海上測控關鍵技術。據了解,截至今年6月,遠望號測量船隊圓滿完成68次航天遠洋測控任務,安全航行140余萬海裏,成功率達100%。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8-22/0746517731.html

另參本館<向陽紅及遠望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7279752/20071023063045

【後續】

神八火箭將發射無人航天器實現太空對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  京華時報

  本報訊 (記者柳志卿)隨著神七發射成功,長征2號F火箭控制系統行政指揮王琪昨天在載人航天新聞中心表示,他們已開始投入神八火箭的研制,運載能力超過20噸的大火箭長征5號火箭樣機已研發成功。
  王琪說,神八火箭將在長征2號F火箭基礎上進行改進,要在舒適性、可靠性上進一步提高。根據航天規劃,神八火箭將發射無人航天器實現太空對接,爲我國建立空間站打下基礎。
  今後建空間站需要大動力火箭,王琪透露,我國正在研制更大型的火箭——長征5號。長征5號目前處在初級研發階段,樣機已經研發成功。2014年,長征5號將進行首飛。
http://news.sina.com.cn/c/2008-09-27/025516365907.shtml

神舟飛船下次發射可能啓用新型火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 中國青年報

  任務:起飛推力604噸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飛船運載能力爲8.1噸,飛行583秒後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神七的長征二號F火箭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二階段開始的第一發火箭,從它的技術狀態上來講,和發射神五、神六的火箭基本一致,它有36項技術狀態變化,但不是根本性的變化。”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對本報記者說。
  “在這36項更改中,有兩項事關成敗。”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說。第一就是首次采用蓄壓器的變能技術,在世界宇航領域,這種技術在概念上大家都有,但是真正參與飛行這是第一次;第二就是在火箭的第二級首次采用不鏽鋼增壓系統。
  長征二號F火箭的改進主要是爲了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舒適性。采用蓄壓器的變能技術,改善了火箭在上升期間曾發生的短暫共振現象。將二級增壓管路的材質由鋁合金改爲鋼,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
  長征二號F火箭從1992年立項,曆經發射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荊木春說,火箭的可靠性在實際發射中必須要求百分之百。從神一到神七,火箭的可靠性指標是不斷提高的,這是因爲每次火箭發射後都要不斷查找問題,發現不足就改進。
  荊木春總設計師也透露,爲了適應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需要,長征二號F型火箭神七之後將迎來大規模改進,下一次載人航天發射時,新型火箭將有可能執行任務。
  運載火箭系統的副總設計師張智說,也許兩年以後,我們看到的第八發火箭,從外形參數上看就有很大不同。特別是整流罩部分,可能看不到逃逸塔,整流罩直徑也發生了變化。而在火箭頭部以下的部分,從外形上看不出變化,但實際上助推器的推進劑增加了約20公斤。火箭的起飛重量也發生了變化,運載能力也將有所增加。

另參本館<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343540/20080213105114

法國媒體稱中國將在2015年探火星2025年登月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劉穎報道:法新社24日在題爲《奧運後,中國開始太空征服》的文章中稱,在成功舉辦了廣受贊譽的北京奧運會後,中國本周將掀開征服太空的新篇章,自身形象也將因此再一次提升。
  撰寫過多篇有關中國太空項目的文章的作者菲利普說:“一旦能夠完成載人飛船項目,那麽你就能得到國際聲望。”“特別是在成功舉辦奧運會後的這個時刻,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中國的整體形象將會更加耀眼。”
  文章說,中國太空項目在並不長的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而美國和俄羅斯用了幾十年才取得了這些成就。盡管中國用于太空的經費預算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是以很小的成本取得了這些成就。菲利普認爲:“中國進步迅速,他們有發展載人航天飛船的意願,並一下就擁有了將3名宇航員同時送入太空的能力。”
  文章說,中國是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到2017年,中國將實現載人繞月飛行,並在2025年登上月球。中國還希望從2015年著手進行火星探測。
  對于中國在太空方面取得的成績,有學者認爲外太空將成爲“中美競爭的新場所”。不過研究中國太空項目的學者維格認爲,中國進行太空探索與其說是與美國“競爭”,不如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是美國把中國的努力當成了競爭”,他說。報道說,雖然有美國議員擔憂中國的太空“野心”,但美國宇航局今年173億美元的預算足以確保美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主導太空優勢。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5/1150523103.html

另參本館<新探月熱>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512646/20080217091132

太空技術得道 民間產業升天【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8.10.03

中國大陸太空工業的涉及層面非常廣,累積數十年的發展經驗後,已經帶動材料、電子與資訊科技等不同領域的技術發展,並且擴及部分民間產業。
新華社報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立言指出,太空科技大大推進不少民用產業的發展及升級,因為新材料、電機機械、發動機與軟體等,都可以投入民間用途。
韓立言說:「有多少太空技術可以放射到民間工業,是無法估計的。」

技轉民間 商機無限

身為大陸太空產業龍頭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統計,在近幾年大陸開發的1,000多種新材料之中,有八成是為了太空科技的需求所發展,而且有將近2,000多項太空科技已經轉移至民間財經機構。
大陸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食品與營養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陳斌說明,該中心以神舟七號太空人食用的巧克力及蛋糕為基礎,生產民用的同類食品。
截至2007年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半數以上營收來自民用計畫。中國大陸太空工業的大多數民用計畫,都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帶頭進行。
大陸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提到,大陸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需要的先進技術,比無人太空飛行更多,進而大大增進基礎科學與工業技術的發展,而且間接效益遠超過直接效益。
舉例來說,大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副院長黃春平表示,載人太空飛行的技術標準更嚴格,促使過去十年大陸製電子零組件的可靠度大幅進步。

應用產業 包羅萬象

太空科技還能應用在天氣預測、汽車製造、冶金學、紡織、建築材料、食品與化學工業。
不過韓立言提到,中國大陸上尚未形成緊密整合的太空工業上下游,而且北京當局在太空科技民用化的態度仍不明確,但若民間資本發揮更大的角色,可能加快太空工業供應鏈的速度。
去年10月大陸在上海成立首座太空科技民間化的工業基地,並於今年4月在西安成立第二座,預期在2012年前每年可以創造人民幣200億元的產出。
根據中共官方規畫,大陸太空計畫的下一步是在2020年以前,在大氣層外建立太空實驗室,可以讓太空人短期停留,並且為時間更長的太空任務鋪路,預期這些計畫都將促進相關民用科技的發展。

亞洲逐月大戰:日本印度欲搶在中國之前登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  國際先驅導報

  神舟七號既是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中國登月技術基礎的重要一步。爲此,日本和印度紛紛出臺登月計劃,力爭趕在中國之前登上月球。亞洲正在上演一出三國逐月的好戲。

  日本搶先一步

  日本的探月計劃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是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探測月球的國家,但之前的計劃都以失敗而告終。在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和繞月探測工程後,不甘心落後的日本人明顯加快了航天技術的研究步伐,決心重啓其登月計劃。2007年9月14日,搶在中國的“嫦娥一號”之前,日本將“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開始了它的探月之旅。目前“月亮女神”運轉正常,並將拍下的高分辨率照片發回地球。
  日本“月球探測計劃”負責人瀧澤吉貞曾說,日本已經推出了2025年宇宙開發計劃。其中,日本計劃2017年之前要將機器人送上月球。2025年,日本將著手建立以月球表面爲據點的月球空間活動站,可以容納2到3名宇航員每次停留半年,以充分開發並利用月球資源。

  印度苦苦追趕

  印度航天技術總體水平發展迅猛,每年航天技術研究經費達3.5億美元以上。2003年中國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極大地刺激了印度開始制定和實施其載人航天計劃。去年,印度“月球初航-1”號探月項目總指揮米爾施瓦米?安納杜拉伊曾公開表示:“繞月項目比日本和中國落後了一步,登月工程就要搶先中日兩步!”
  在得知中國的神舟七號即將升空之後,印度近日宣布其“月亮初航-1”號探月衛星將在10月19日發射升空。“月亮初航-1”號將拍攝月球表面高清晰度照片,並且對月球表面的化學和礦物質成分進行分析。
  去年1月,印度發射和回收了無人太空艙,爲其載人航天飛行進行前期准備。2014年,印度還將發射重達3噸的載人航天器,航天器可載兩名宇航員。2016年,印度將發射“月亮初航-2”號,將機器人送上月球,搜集月球土壤和岩石的標本。2020年印度將向月球發射載人飛船,從而實現航天員登月。印度的整個載人航天計劃預計將耗資25億到30億美元。其最終目標就是要趕在中國之前登上月球,以表明印度的航天技術超越了中國。

  誰搶登月之先?

  印度、日本之所以熱衷于與中國的登月競爭,主要是因爲是登月在政治、資源、科技和軍事等很多方面的意義重大。
  按計劃,印度機械人登月的時間是2016年,比中國和日本要早;載人登月,印度的計劃是在2020年,也比日本要早。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亞洲三國到底誰能搶先一步登上月球呢?
  印度人在登月方面雄心勃勃,政府態度堅決,大力支持,不惜投入巨資,國內多數媒體都高調支持。俄羅斯前總統普京也曾簽署法令支持俄印太空合作計劃。印度的運載火箭技術也日益成熟。但是,印度急于求成,衛星的發射成功率不高。
  日本實施登月計劃有其自身的優勢。日本的綜合國力強,整體科技水平高,而且其登月計劃還能得到外國技術支持。美國宇航局在幫助日本完善其火箭技術,並爲日本培訓宇航員。日本的衛星平臺比較先進,尤其是其觀測能力強。但是,日本航天發射失敗的次數多。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自1999年以來,已成功發射和回收了6艘神舟系列飛船,完成了2次載人飛行任務,並且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也順利升空。可以看出,中國航天事業在穩步發展,具有許多實踐經驗。
  綜上所述,亞洲三個航天實力最強的國家在發展航天業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具備登月的技術基礎和潛力。然而,航天工程的投入多、周期長、要求高,所以風險相當大,很難准確預測誰能最先實現其登月計劃。
http://mil.news.sina.com.cn/

【美國反應】

南洋商報:美宇航局借京奧神七東風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8 張達智/整理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發表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馬鼎盛撰寫的文章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格裏芬9月中在洛杉磯發表講話,號召最高決策層和航太人士發揚“北京奧運精神”,重塑美國太空霸主地位。格裏芬談到“神七”,無非是爭取撥款,順手渲染一下“中國大陸威脅論”。  文章摘錄如下: 

 格裏芬說:“北京奧運會重在參與而非一定要贏……下個月‘亞特蘭蒂斯號’穿梭機將升空,維修哈勃太空望遠鏡。”   
 他表示,太空人將把“飛魚”費爾普斯在水立方屢破世績的泳帽帶上太空,希望此舉能讓美國青少年稍稍關注太空探索活動。 
 格里芬稱,中國大陸啟動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科技要在2020年晉身創新型國家,並要居世界科技前列,成為五大專利國之一;在未來5至8年內,中國大陸還將發射百多顆衛星。預期中國大陸將孕育成千上萬的高新技術。 
 相反的,美國逐漸縮減宇航計畫。“阿波羅十一號”成功登月後的3年半裏,“阿波羅二十號”、“阿波羅十八號”和“阿波羅十九號”被先後取消,戰略失誤造成美國太空總署經費驟減:從占聯邦總預算2.2%降到0.6%;太空探索能力狂跌;“土星V ”號火箭研發流產;“阿波羅”新一代飛船中途而廢。 
  其實,格裏芬沒有提到另一個事實:蘇聯因為登月失敗,最終放棄這方面的太空爭霸,失去競爭對手的美國自然把航太目標轉移。如今,中日印等新興國家計畫登月,美國重操登月舊技,也是輕車熟路。 
  格裏芬說:“50年前,我們的國家……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並在基礎科學、製造技術、工程技術和數學領域遙遙領先……隨著老一代美國太空人離開,製造太空穿梭機、哈勃太空望遠鏡、國際太空站和火星探測器科學家的退休,美國太空總署去哪里找替代人才呢?……我們可能會失去整個未來!” 
 美國眾議院科技委員會指出:與1957年發射人造衛星時相比,如今美國的物理學士縮減了一半! 
 2004年,中國大陸工程學士畢業生有50萬、印度有20萬,而美國只有7 萬人! 
 過去10年間,在美國大學獲工程碩士的美國人減少了34% ,三分之二的工程碩士學位被外國留學生獲取,其中不少做了“海龜”。最新調查顯示,美國公共學校學生對數學和科技的興趣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甚至不及阿塞拜疆、拉脫維亞和澳門。 
 如果不能扭轉這頹勢,那美國的科技水準將被其他國家全面趕超,其不利影響遠不只在太空探索領域,而是會直接威脅到我們的全球市場競爭能力。 
 這就有點危言聳聽了。2005年,美國以“深度撞擊號”宇宙船發射撞擊艙,準確打中距地球1億3千萬公里外的坦普爾-號彗星;美國宇航局發射了11年的“凱西尼”土星探測器,今年飛越了35億公里到土衛六發回的觀測資料顯示,這顆土星衛星的南極地區存在有液態物質的“湖泊”。 
 這些,都充分顯示美國航太技術依然遙遙領先。格裏芬談到“神七”,無非是爭取撥款,順手渲染一下“中國大陸威脅論”。

美國確實擔憂中國太空計畫>中時08-09-27
 
     中國神七太空船載人太空漫步的新聞轟動國際,太空漫步不是新東西,美國與俄羅斯早就實行過許多次了。國際間重視的是:中國竟能不靠外力而自己發展出來,將來她的遠程目標是什麼?這工程的發展與控制完全是在解放軍總後勤部的手上,若沒有軍事目的,誰都不敢相信。
     這工程已成為中國薈集科技人才的大本營,尤其是年輕的科技人才,整個航天工程都掌握在年輕人手中。以太空船系統總設計師為例,二○○四年戚發韌以七十一歲退下來,接替的是四十二歲的張柏楠,他現在不過四十六歲。系統總設計師轄下有十三個分系統設計師,分系統設計師底下還有子系統設計師,子系統下面還有單機,單機下面還有三千多套設備,每個設備有很多人在管理,試算這要有多少工程師?參與神七發射的工程師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這就是個可怕的隊伍。
     整個神舟計畫涉及到全國一百十幾個研究院所、三千多個協作單位、十餘萬工作人員。搞航天工程,過去招聘點是門可羅雀,現在則是擠破頭,沙裡淘金不怕沒有人才,而新陳代謝的迅速也使素質不斷提高。
     只有在中共政制之下,方能有這種規模,你很難想像,神八到神十之後還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發展,這就是西方尤其是美國所擔心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署長葛里芬給國會的陳述信中便說,美國的太空霸主地位可能逐漸喪失。這種推斷也很簡單,中國有資金,有人才,只要她拿定主意幹,便沒有不迎頭趕上的理由。

小衛星將爲空間站對接做准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 中國青年報

  任務:結合航天員出艙開展固體潤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結束後釋放一顆伴隨衛星;整個飛行期間發布空間環境預報和異常空間環境事件預警和警報。

  記者:顧總,這次空間應用系統的任務主要有哪些?
  顧逸東:主要有三項任務。第一,研制軌道艙的伴飛小衛星。神舟七號飛船將在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釋放一顆伴飛衛星,這也是我國首次利用航天器平臺釋放空間飛行器。第二,是配合航天員的出艙活動,開展固體潤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第三,是在飛船發射前、發射和在軌運行階段發布中期、短期預報和異常空間環境時間的警報,爲飛船提供空間環境保障。

  記者:小衛星是何時釋放的?是用何種方式釋放的?
  顧逸東:航天員在完成出艙活動回到艙內後,會在和地面人員配合下,手動啓動艙內的釋放裝置,艙壁上的彈簧將用力把小衛星頂出艙壁。飛船上的裝置會控制小衛星的釋放速度,當到達一定速度後,會通過火工品來解鎖,脫離船體。這也是我國首次實驗利用航天器平臺釋放空間飛行器技術和衛星的伴隨飛行技術。

  記者:那麽,小衛星釋放後,是如何伴飛的?它的作用有哪些?
  顧逸東:小衛星在脫離船體後將按照設計軌道逐漸遠離飛船,在飛行到一定距離後又將在地面人員的控制下逐漸靠近飛船。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爲未來發展空間站,保證其各部分在太空中能夠准確對接做測試和准備。
  小衛星上面安裝了一臺高分辨率的相機,其主要作用是爲飛船拍照,相機上的兩個鏡頭可以在4米到兩公裏的範圍內爲飛船船體拍攝數千張照片。拍攝好的照片在衛星飛經我國的衛星測控區時傳回地面。

  記者: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小衛星的特點?
  顧逸東:小衛星的體積雖然很小,重量也只有40公斤,但同樣是功能齊全的飛行器,在這方面和大的衛星沒有什麽區別。而且,因爲體積小,所以要求集成化程度很高,所以也有很多的困難。
  這次是載人航天發射,和以往的衛星發射的最大區別就是,設計生産過程中,最突出的是保障安全性,小衛星上不能留有任何威脅航天員和飛船安全的隱患。

另參本館<中國衛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662596/20080221073106

神七伴星 未來的獵殺衛星?【聯合報╱天行/國防科技專業08.09.27
 
中共神舟七號航天的任務有二,一為太空人出艙活動,另一為放飛太空船攜帶的一顆小衛星(簡稱「伴星」)。後者令各國專業人員更為關注。
伴星由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製,是一顆獨立運行的微型衛星,重量約為四十公斤,全部載荷不足十公斤。這些載荷包括測控通信、照相、熱控、自主導航定位、星務管理系統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顆完整的衛星。
伴星將在神七升空後的第二至第三天,在太空人完成出艙任務返艙後,從軌道艙的頂部被釋放。其使命之一是用以拍攝太空船運行和太空人工作的畫面。「伴飛」小衛星的拍照點在距離神七幾十至幾百公尺的範圍內。拍出的照片將是多角度的,其原因是伴飛小衛星既和神七一起繞地球轉,也相對於神七作繞行。完成「照相」後,伴星將逐漸和神七太空船拉開距離。預計在太空人準備返回地球之時,伴星與神七的距離將達一百至二百公里。
據透露,在神七返回地球之前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的一刻,伴星將朝著因分離而「脫軌」的軌道艙高速「追」去。這個「追」的過程,是神七釋放的伴飛小衛星要完成的另一使命,其核心機制在於伴飛小衛星的定位、變軌和「追蹤」。
在軌道艙「脫軌」的一刻,與神七相距一百至二百公里的伴飛小衛星,將開始其觀測、「追趕」、繞飛的三步試驗:第一步是由其攜帶的導航定位系統把相關資訊傳遞給地面飛控中心,通過地面接收系統,測量伴飛小衛星與軌道艙的相對距離;第二步是由地面飛控中心發送操作信號,控制伴飛小衛星向軌道艙「追」去,「追」的動力為液氨推進劑,因此能夠以較快速度接近軌道艙;第三步是通過變軌調姿,繞著軌道艙飛行。這一試驗可以為中共今後實現太空站交會對接積累技術經驗。
伴飛小衛星「追」上軌道艙,繞著它飛行,最後與它對接的技術,未來是否可能發展為太空「獵殺」衛星技術呢?「伴飛」小衛星若裝有炸藥與引信,在接近敵方衛星時引爆,就有可能成為「衛星殺手」!

另參本館<反衛星大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699314/20080222075054

美國專家稱中國軍方發展太空武器輕而易舉(圖)

9月18日,美國國會國家戰略政策委員會負責人布魯斯?麥克唐納德表示,在太空安全領域,美國應該加強同中國的合作,以避免發生太空軍備競賽。

  “美國應換位思考,理解中俄”

  據路透社9月19日報道,美國國會外交關系委員會在9月18日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國、太空武器與美國安全》中,呼籲下一屆美國政府改變其太空政策,並警告:“由于沒制定相關法規,太空軍備競賽已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報告說,中國2007年1月成功擊毀了一枚報廢的氣象衛星,這標志著中國已具備反衛星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蘇聯也進行過多次反衛星試驗。
  衆所周知,中國反對將太空軍事化。報告說:“中美都希望建立一個更和平穩定的太空環境。所以,兩國應增加透明度,在太空開發方面避免發生意外沖突。”
  作爲該報告的安全顧問,布魯斯?麥克唐納德認爲,中美加強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十分必要,他說,“目前存在太空沖突的危險,防止太空沖突是保證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麥克唐納德建議:“在提高太空防禦能力的同時,美國政府還應加強與中國的溝通與合作。目前中國軍方對衛星網絡的依賴程度較低,而美國則高度依賴衛星網絡,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的衛星網絡十分脆弱,容易受攻擊。”
  麥克唐納德說:“中國軍方已做好充分准備,以應付可能爆發的太空沖突。”如果中國軍方想要發展太空武器,他們能輕而易舉地獲得這種能力。他還指出,只有無知的外行人才會一味指責中國挑起太空軍備競賽。他說,中國的反衛星試驗只是剛剛起步,美國政府不應大驚小怪。目前太空中有幾百顆老化衛星在遊蕩,雖然這些衛星墜落的風險非常小,但仍存在安全隱患。美國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應該理解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的空間試驗或反衛星計劃,因爲這些國家也有權利保護本國公民免受報廢衛星的威脅(老化衛星可能墜落到地球表面)。

  中美衛星技術合作尚“空白”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助理教授安德魯?S.埃裏克森說,“神七”的先進技術表明,中國在太空領域正繼續前進。
  據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周刊》報道,今年7月,中美太空合作對話在北京舉行,雙方同意設立太空和地球科學工作小組,並制訂廣泛合作框架。文章說,早在2006年1月,到中國訪問的美國衆議院美中工作小組的負責人馬克?柯克和裏克?拉森就曾表示,美國希望與中國加強太空合作。
  其實,在1998年,有中國科學家參與設計的宇宙探測器——阿爾琺磁譜儀AMS(其核心部件永磁體是由中國科學院研制的),就和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一起進入太空。但是,中美空間技術合作只是剛起步,在國際空間站等領域的合作可說是“一片空白”。
  隨著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調整,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要求與中國進行空間技術合作的呼聲。美國資深宇航員瓊斯說:“中美未來在航天領域,應該是合作而不是競爭。”美國太空研究專家喬納森?庫珀?史密斯說:“如果美國將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視爲威脅,則可能重蹈冷戰時代與蘇聯展開太空競賽的覆轍,必將在太空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這對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美國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有美國官員還表示,希望中國改進“神舟”飛船,讓它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從而緩解美國航天飛機和俄羅斯飛船的“疲勞”。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4/0816522827.html

先俄後美 太空合作左右逢源>中時08-09-25亓樂義

     沒有實力,哪來合作。隨著神舟七號的升空,中、美的太空合作早於今年七月即已悄然重新開啟。
     為報復中國援助伊朗發展導彈技術,美國曾對中國施以制裁。結果,經多方協調,制裁行動最後被美國財政部取消,中、美太空合作接著展開。據中、美官員透露,雙方代表團係七月在北京恢復中斷兩年的太空合作會談。但美方談判代表說,談判時間與美國財政部取消制裁行動沒有關連。
     美國太空專家指出,中國太空人能在「神七」艙內行動自由,說明其艙內空間增大,艙內環境技術亦有顯著提高。如艙內廁所,係採伸縮裝置,馬桶不用時可折疊省空間。
     另外,「神七」還將釋放伴飛衛星,中國辯稱係照相記錄太空船飛行和太空人艙外活動。但歐洲軍事太空界人士不這麼看,認為這意味中國太空船具有「太空獵星」能力,既能釋放衛星,當然能「擄走」他國衛星。
     觀察家認為,中、美恢復太空合作,和對中、俄太空合作所受刺激不無關係。二○○四年,中、俄簽訂從俄羅斯引進「海鷹」艙外太空服的合作合同。此次「神七」升空,中國太空人進行出艙任務,俄方專家提供全過程的技術支持。

另參本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591528/20080219074804

美未來5年太空計畫 須搭俄便車>中時08-10-07尹德瀚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北方曾經有個祕密軍事基地,它在地圖上不存在,卻是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太空對抗的太空人訓練中心,如今成為俄羅斯與美國太空合作的重鎮,名為「星城」,兩年後所有把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的任務都將在這裡執行。

     新載具問世前有五年空窗期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將於二○一○年結束太空梭計畫,但是下一代的美國太空載具預定二○一五年才會問世,中間至少有五年空窗期,這段期間美國要送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必須要搭俄羅斯「聯合號」太空船(Soyuz spacecraft)的便車。
     二○○四年一月,美國政府宣布新一代的太空探索計畫「星座」,這個計畫以戰神火箭(Ares rockets)和獵戶太空艙(Orion capsules)為主幹,目標之一是要重返月球。NASA年度預算高達一百七十億美元,布希政府不希望增加NASA的預算,於是在宣布「星座」計畫的同時,決定讓太空梭計畫在二○一○年退休。

     星座計畫考驗美俄友好關係

     正如NASA署長葛里芬在他今年八月十八日給手下員工的一封電郵所說,合理的決定是讓太空梭退休與星座計畫開始運作的日期能夠同步。但是布希政府所作的決定,卻讓美國未來長達五年的太空計畫,必須仰賴美國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
     但俄羅斯今年八月初入侵喬治亞,讓美俄友好關係受到重大考驗,當時NASA向俄羅斯租用聯合號太空船艙位的計畫正在國會送審,一度遭到國會議員杯葛,一直到上個月才悄悄通過。另外葛里芬在上月受訪時也承認,他在俄羅斯入侵喬治亞之後十分擔憂,立刻指示屬下探討在二○一○年之後延續太空梭任務的可能性。
     美國兩大黨總統候選人-民主黨的歐巴馬和共和黨的麥肯,都矢言支持美國的太空計畫。他們一致表示,NASA應該至少要讓太空梭再多飛一次任務,並投入更多經費加速星座計畫的發展。但葛里芬說,現在就算投入再多經費,也來不及大幅縮短新火箭和新太空船的發展時程。

     憂心中國太空科技迎頭趕上

     對於中國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葛里芬也憂心忡忡,深恐美國被中國趕上。中國上月成功將神舟七號太空船發射升空,並進行中國太空人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中國政府說,期望將來能興建太空站並登陸月球。葛里芬去年在參院聽證會上表示,中國有可能在美國重返月球之前先把中國太空人送上月球。
     美國與俄羅斯的太空合作關係始於一九九○年代,當時蘇聯瓦解,經濟面臨崩潰,美國唯恐俄羅斯的太空高科技流入敵國,於是主動伸出援手,兩國展開太空合作計畫。
     到一九九○年代中期,美國太空人登上俄羅斯的「和平號」太空站,之後兩國更分工合作一起打造國際太空站。
     近年來莫斯科和其衛星城市科洛列夫(星城所在地)經常有NASA人員出入,在星城接受發射和登陸等模擬訓練。一位前美國太空人說,NASA對俄羅斯的了解超過美國政府任何其他機構。

     星城經驗超越蒼穹無分美俄

     曾任國際太空站首任指揮官的美國太空人薛波說,他記得他和俄國組員吉贊科第一次環繞地球軌道時,兩人同時把手指向之前他們接受訓練的星城基地,「在那一刻我了解到,我們不再有美國人和俄國人之分,那是超越蒼穹的某種經驗」。

神六開始 美密布監視網【聯合報08.09.25
 
神舟七號將進行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與中共競爭太空開發的美國高度關注。大陸媒體報導,中共成功發射神五和神六後,已經與美國、俄羅斯同為世界上有載人航太能力的三個國家之一,因此,美國對中共發展太空能力的戒心逐漸顯露。
「國際線上」報導,一直以來,美國情報部門非常關注大陸航太基地情況,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四大航太基地,是美國特工和其他情報部門監視重點中的重點。目前,美國有十二顆間諜衛星在太空運作,其中有六顆監視亞洲,主要向大陸附近地區進行掃描,蒐集飛彈、核彈、太空工業和軍事活動的情報。由於美國的衛星技術世界一流,在低地球軌道上間諜衛星所用的攝影機,可以看清十公分小的目標。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動作」,基本在其監視之下。
報導說,美國在大陸周邊地區設立的各種電子偵察基地,也是刺探中共太空試驗活動的「耳朵」,其中包括台灣陽明山電子偵察站,和設在澳洲亞墨爾本的電子偵察基地。近年來,美國還打著反恐的幌子,利用與中共鄰近的中亞國家和蒙古等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和駐軍的機會,設立直接針對大陸西北各太空基地的雷達測控和電子監控站點。
報導指出,06年,神六發射成功後,美國雷達測控基地和電子監控站,開始蒐集有關神六發射的各種電磁和通訊信號,日本和台灣也協助美國監視神六。
 
美專家稱中國太空技術與美俄差距很大無可比性

美國《華盛頓觀察》9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威脅”靠邊站,和平信使是神七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中國繼續積極籌備另一件讓世界矚目的壯舉———發射神舟七號載人宇宙飛船。太平洋彼岸,美國人的眼球也被中國人的這次太空之旅牽動著。與2007年中國成功試射“反衛星火箭”後華盛頓出現的驚訝與惶恐不同,這次,美國的太空專家們抱著積極的祝福等待中國的神七一飛沖天。
  “如果神舟七號成功完成太空旅行,不僅美國,整個世界都會對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留下深刻印象。這不會導致‘中國威脅論’擡頭,神舟七號是帶著和平使命升空的,它不是敏感軍事技術。”美國太空問題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勞格斯登說。
  退役美國宇航員傑•畢其說:“神舟七號升空不應該導致‘中國威脅論’上升。美國人應該意識到,探索太空並非美國人專利,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做。”
  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碰撞向來是微妙的。在中國啓動嫦娥工程積極探索月球時,布什政府宣布“重返月球”計劃,而誰會先落腳月球的爭論彈奏的其實是中美之間的不和諧音。美國杜克大學美國宇航局曆史學家亞力克斯•羅蘭教授表示,“我希望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能在太空項目上合作,而非競爭。太空競爭已經造成巨大浪費,導致了失敗的策略。合作才能使各方實現人類探索太空所能得到的潛在利益。”
  在勞格斯登看來,中國正在非常小心地、一步一步地發展太空飛行技術。說到中美在太空技術層面的差距,基本上沒有太大可比性。換言之,中國與美俄在太空技術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了好成績,但是處于啓蒙學習階段。更形象的比喻是,中國仍是太空領域的少年,還沒有成年呢。”勞格斯登說。
  2007年1月,中國首次成功進行了“反衛星武器”測試。華盛頓登時患上了劇烈的“腦震蕩”。從國會到學術界,美國人敏感的太空神經被繃得緊緊的,仔細琢磨著中國人的太空意圖與政策。然而,此次神七升空,五角大樓和美國媒體卻顯得平靜得多。
  “無論美國媒體,還是軍方,都沒有因爲神舟七號的發射而更擔心中國,更談不上‘威脅’。”勞格斯登解釋說,“美國對中國太空技術的擔憂是從2007年“反衛星”試射開始。這一技術從軍事角度而言,給美國帶來了潛在威脅。但是,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民用航天技術的發展,任何國家都可以參與。美國樂見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作者李焰)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5/0916523062.html

【回應】

中國逾半家庭收看「神七」發射直播【新華社08.09.27 
 
全球知名電視收視研究機構AGB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五成的中國家庭收看了「神七」發射直播節目,平均每個觀眾的累計收看時間長達40多分鐘。
「神七」升空成為繼北京奧運之後又一深受民眾關注的重大事件,收視數據之高反映了民眾對於見證這一歷史性事件的渴望。
25日,央視一套播出的《神七問天——直播特別節目》平均收視率為2.6%,位列當日所有電視節目收視排行第三位,僅次於《天氣預報》和《新聞聯播》,足見中國民眾對「神七」發射實況的關注程度。
此套歷時5個半小時的節目在21時10分、「神七」點火升空時達到收視最高峰,創下了7.1%的收視成績,直至21時55分收視率才緩慢回落至平均水準。
AGB尼爾森的監測顯示,9月25日「神七」發射當日,除央視頻道聯機直播之外,10個衛視和地方電視臺也進行了直播,包括東方衛視、黑龍江衛視、深圳衛視,以及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浙江電視臺民生休閒頻道、廣東的多個地方頻道等。
AGB尼爾森媒介研究是專注於電視收視研究的跨國公司,其收視調研網絡深入到世界30多個國家及地區。

爭睹神七 忘了毒奶粉酘【聯合報記者陳東旭08.09.(楨:亂扯
 
大陸昨晚成功發射神舟七號太空船,明天更將完成首次太空人出艙行動。無疑地,大陸探索外太空的實力再向前跨一大步,對內提升民族自信心;對外展現軍工尖端實力,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二○○八年對大陸來說是個多事之年,有好事情、也有壞消息,而且兩者幾乎呈現極端之勢。特大冰雪災害、西藏暴動、特大地震,及至最近的毒奶粉事件,每一項都是重大的施政考驗。
但不久前,大陸也成功舉辦奧運,讓世人看到一次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多少改變西方國家對大陸的觀感;現在神舟七號太空船又成功發射,也讓西方國家刮目相看,甚至嚴陣以待。
如果說舉辦奧運是「軟實力」,那麼神七升空就是大陸的「硬實力」。大陸在一個月內陸續展現軟、硬實力,應該是刻意安排。
為了減少世人對大陸進軍太空的疑慮,中共總理溫家寶正巧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強調大陸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會損害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也絕不稱霸,頗有為神七升空事先消毒的意味。
大陸能成功展現軟、硬實力,但攸關人民最根本的食品安全問題卻是做不好,這種天與地的反差實在難以想像。一周多以前,大陸民眾因為毒奶粉事件,對國產品徹底失去信心。昨晚鳥巢旁的超大螢幕、市區商業街道的電視機前,再現奧運時聚集的人潮,大家都在觀看神七飛天的直播畫面,多人激情地鼓掌、高喊「中國加油」,早把毒奶粉負面消息拋諸腦後。
不過,大陸欲從大國邁向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與民眾切身相關的人文關懷、民主法制、社會公平更須努力去實現,只有這些基礎面全面提升,讓全民早日享受因為改變而帶來的幸福,大陸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

神舟vs.毒奶:中國起飛的天上和人間【聯合報社論08.09.28.(楨:鬼扯  
 
穿著造價上億元的太空裝,大陸「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昨天在繞軌飛行第廿九圈時,精準完成在艙外漫步的任務,並同步施放了小型監視衛星。這項成功,不僅將中國太空科技又往前推了一大步,也證明了中國與美俄在太空爭霸的實力。
可惜的是,中國毒奶風暴仍在全球延燒,消費者的恐慌揮之不去,讓這場太空盛事減色不少。登天的輝煌成就,消解不了世間食用毒奶的憂愁,自是憾事一樁,卻也提供了些許反思的空間。
對十三億中國人而言,繼北京奧運的精采演出,神舟七號太空任務的成功,最大的意義是再度滿足了民族驕傲;對中共而言,則展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強權的硬實力。事實上,若拋開「民族尊嚴」及「太空爭霸」的刻板框架,神舟飛天還有其他更深刻的意義,諸如:大批年輕科學家參與長程發展計畫,新生代高科技人才獲得養成;工業界參與太空材料的研發,製造技術及品質得以超越;神舟飛船未來將可進行定型化量產,有助於國際太空站載人運輸更經濟、和平的交流。這些,都要比簡單的民族自豪感影響深遠得多。
許多人一定感到不解:為什麼複雜萬端的太空科技,中國能有如此讓人驚嘆的演出;而簡單如牛乳的收購,卻長期任由奸商在流程中摻假毒害消費大眾而不察?難道管理牛乳會比上太空更困難嗎?當然不是!問題其實不在難度,而在態度。
神舟太空船的發射,從整體設計到個別零件,無一不是經過專家運用科學方法再三錘鍊試驗,務求精確無誤。太空人的操作,則是經過精挑細選,再加無數次的嚴格訓練,不容絲毫疏失。亦即,神舟七號成功,唯一秘訣就是「精準」;而要達到絕對精準,就是要對數十萬個變數精密估計,以達到百分之百準確的掌控。試想,牛乳收購過程中可能的變數,也許兩隻手便數得出來,中共只要用上太空千分之一的精力關注食品,毒奶事件即可避免。問題是,龐大的中國行政體系,為何卻連這千分之一的關注都沒有?
神七的成功,對照毒奶的遺害海內外,顯示了中共施政的優先順序需要調整。所謂調整,並不是說中國太空發展的腳步必須放緩,而是中共必須以發展太空事業的專注,來關注國內的民生問題;必須以發展太空的超高效能,來管理鬆散、混亂的工業生產;必須以發展太空霸業的雄心,來提升「中國製造」產品的國際信任度。
別忘了,毒奶事件不止是一樁中國內部的食品安全醜聞,它目前已發展成影響卅多國民眾的消費者權益事件。亦即,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它境內企業的責任就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製造及出口,而是要嚴肅生產合乎世界標準的產品;否則,只要偶一不慎,它釀成的災禍就是系統性的世界災禍。河北的幾個黑心商人,即能危害遠在非洲無辜嬰兒的健康,造成全球消費者的莫名恐慌,這是毒奶事件的血淚教訓。中國政府和企業若無法從中記取教訓,那麼這場風暴的龐大代價,恐怕是發射再多次「神舟」都無法挽救的。
中共的太空發展野心勃勃,計畫明年與俄國合作探測火星,二○一七年進行探月,二○二○年建立自己的太空站;與此同時,也完成自行研發的一系列發射器和探測衛星。作為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中國的集體意志是令人嘆服的;但在「民族光榮」獲得滿足之後,它必須將更多力氣轉放在對「個人尊嚴」及「個人權益」的保障之上,那才是一個既「強」且「富」國家的終極追求。
那樣的話,「天上」與「人間」的中國,不會再被說成是「兩個中國」。而這個太空的強國,也不必在地面被稱為黑心商人的國度了。

CNN竟如此直播神七升空

9月25日北京時間晚7點正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時間,全中國觀衆的目光都集中在酒泉發射基地,如饑似渴地了解即將發射升空的神七飛船和三位宇航員的每一個動作。身在海外的我,國際信息來源主要還是來自美國的海外新聞臺CNN。這個時間段正是CNN的World News Asia(即亞洲版的世界新聞),美國人會怎樣報道神七呢? 
在節目開始時的新聞提要中果然提到了神七進入倒計時的消息,不過是在美國總統布什拯救金融危機對全國的講話、南非即將選出代理總統兩則新聞之後。新聞節目開始,布什面色凝重的演講、南非政局變化的新聞整整占去了8分鍾時間,接著的內容雖然與中國有關,卻不是神七,而是說亞洲16個國家將中國奶制品下架的消息。
接下來神七宇航員招手入倉的畫面一閃而過,主持人說廣告時間到了,不要走開,廣告後會告訴你爲什麽中國宇航員還沒有上天就已經成爲了英雄。
好容易等到廣告過後,新聞的內容卻不是中國的神七,而是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宣布因金融危機暫停競選,返回華盛頓參加與國會的磋商,而奧巴馬反唇相譏,堅持周五電視辯論的計劃不變。這段國內新聞又占去了5分多鍾,已是7點20分,第二次廣告時間又到了。
第二次廣告過後的內容與飛行有關,但不是中國宇航員,而是一個給自己插上機動翅膀的瑞士人,號稱史上最牛jet man,准備用15分鍾時間飛躍英吉利海峽,雲雲。本以爲接著瑞士飛行員的新聞後會自然而然地接著介紹中國宇航員的消息,結果已經到了天氣預報時間了。
難道在天氣預報中會提到中國?果然,在天氣預報中真的提到了中國,畫面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臺播放的“四川各地積極應對暴雨災害”消息。
  這半個小時的“亞洲版世界新聞”就這樣過去了,有關中國神七的消息只是在提要中提到,在新聞節目中的畫面也不過幾秒鍾,看來CNN的新聞節目編輯沒有把中國發射神七作爲一個重要新聞看待。在美國面臨嚴峻金融危機的時刻,把布什和候選人的有關言論成爲新聞頭條很正常,但是亞洲版的新聞節目居然把瑞士另類飛行員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消息看待的比中國神舟七號發射還重要就難以理解了。按照這樣的路數,這次神七發射升空的實況也許看不到了。
沒想到在CNN晚9點的新聞節目進程中在9點10分打出Breaking News(突發新聞),用了7分多鍾左右實況轉播了神七倒數計時直到發射升空的過程,直到塵埃落定,發射成功。這個過程中我轉臺看了一下CNN的鄰居BBC,也在實況轉播神七升空的畫面。
看來西方人也不是完全不重視神七,他們對待神七升空的心態有點像對待中國在奧運金牌榜的位置,即便想淡化處理,也不能不面對精彩的現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4be6a0100arzx.html?tj=1

另參本館<禁親中言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475306/20080929061343/

外媒:神七順利返回 大陸航太事業里程碑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8謝志岳/整理

 中新網9月28日電 28日17時37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中國大陸第三次載人航太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眾多外國媒體連日來高度關注“神七”動態,進行了大量追蹤報導。外媒紛紛指出,“神七”是中國大陸航太事業的一個里程碑,顯示中國大陸在太空俱樂部的實力迅速上升。同時,也有外媒指出,“神七”不應導致“中國威脅論”抬頭,它是帶著和平使命升空的,是和平新使。
 法新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都迅速發出了“神七”返回艙順利著陸的消息。  
 法新社報導稱,實施了中國大陸首次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們周日(28日)在中國大陸土地上著陸。電視直播畫面顯示,“神七”返回艙在中國大陸北部內蒙古的著陸場緩緩飄落。  
 路透社的消息稱,在成功完成一場具有挑戰性的、包括太空行走在內的太空飛行任務後,中國大陸3名太空人已安全著陸。這是中國科技水準的展現,也是中國大陸向登月邁進了一步。  
 消息還稱,“神七”返回艙在內蒙古著陸場著陸前,負責搜救任務的多架直升機已起飛待命。太空人在著陸前告訴控制中心
他們很安全,狀態良好。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則稱,“神舟七號”返回艙在北京時間28日17時40分左右著陸。內蒙古氣象臺預報稱,28日午後,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天氣晴到少雲,符合“神七”著陸的氣象條件。 
 
 中國大陸航太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德國之聲報導稱,27日,中國大陸“神七”太空人翟志剛在太空完成了令人注目的出艙活動。中歐夏令時上午10時45分,神舟七號飛船41歲的太空人翟志剛離開軌道艙,進入太空,停留約20分鐘。這是世界航太史上中國大陸太空人首次進行的太空行走。對於中國大陸航太事業來說,這次太空行走具有象徵意義。  
 報導稱,在世界航太史上,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阿列克塞•列昂諾夫第一次出艙進入太空;同年6月5日,美國宇航員愛德華•懷特也實現了太空行走。中國大陸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當年的美蘇,從首次發射載人飛船到宇航員太空行走,中國只用了5年。太空人翟志剛的艙外航太服是中國大陸自己開發研製的產品。  
 美聯社報導稱,中國大陸太空人首次實現太空行走,使中國大陸拉開了深度探索太空的序幕;而這個領域,此前一直是由俄、美兩國掌控。  
 德國《明鏡》週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人太空行走成功表明,中國大陸成為除美國和俄羅斯以外第三個具有技術能力使太空人出艙進入宇宙的國家,這將為中國建立太空站奠定基礎,是中國大陸實施航太計畫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大陸在太空俱樂部的實力迅速上升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中國大陸太空人翟志剛27日完成了中國大陸有史以來第一次太空行走。電視畫面顯示,當翟志剛一半身子探出神舟七號船艙後伸手致意,旋即在中國甘肅酒泉航太中心爆發出掌聲。翟志剛在整個身子“飄浮”出船艙後,搖擺手中的五星紅旗。這一極具象徵性的動作顯示中國在太空俱樂部的實力迅速上升。  
 報導說,中國的目標是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為此,在實現太空行走後,下一步中國大陸需要完成的是飛船太空對接。然後,中國大陸還需要建造能夠發射空間站的更大功率的火箭。
 路透社報導稱,浩瀚的宇宙中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腳印。繼北京奧運會後,翟志剛的太空行走也是中國今年的一件大事。“神七”升空是中國的第三次載人航太飛行,而太空行走使中國朝向組建太空實驗室並建造空間站的長期目標邁進了一步,並有可能實現登月計畫。  
 路透社也援引新華社的報導稱,中國大陸在太空技術方面還落後於俄羅斯和美國。“神七”安全返回地面後,中國就將開始為更具挑戰性的太空任務做準備,著手進行新一輪太空人的選拔工作。
 
 “神七”是和平新使
 
 最新一期的美國《華盛頓觀察》週刊發表了題為《“中國威脅”靠邊站 和平新使是“神七”》的文章。  
 文章稱,美國知名的太空問題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勞格斯登近日表示:“如果‘神七’成功完成太空旅行,不僅僅是美國,整個世界都會對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會導致‘中國威脅’論的抬頭,‘神舟七號’是帶著和平使命升空的,它不是敏感的軍事技術。”   
 已經退役的美國宇航員傑•畢其在接受採訪時說:“‘神七’升空不應該導致中國威脅論的上升。美國人應該意識到,探索太空並不是美國人的專利,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做。”
 文章還稱,此次“神七”升空,五角大樓和美國媒體都顯得比較平靜。“無論是美國媒體,還是軍方,都沒有因為‘神七’的發射而更加擔心中國,更談不上‘威脅’。”勞格斯登解釋說,“‘神七’載人飛船是中國民用航太技術的發展,美國樂見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  
 如今在達特茅斯學院的醫學院但任副教授的畢其認為,“能將太空人送到太空當中,是(中國)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在我看來,人類任何探索太空的進步都是好事情,無論是由哪個國家來完成。美國應該認識到中國大陸在太空技術上的進展,但這並不是說要擔心它。”            

發射神舟 犧牲航空實力【聯合報╱張延廷/空軍航空技術學院校長08.09.25
 
大陸今天發射神舟七號太空船,是繼奧運會後向世界展示國力躍升的另一舉措,而且刻意選在其十一國慶日前發射與完成返降,除為驗證近年航太科技能量提升,更重視其政治宣傳價值及民族自尊心的彰顯,不難看出大陸在繼經濟力表現後,亟欲獲取相應大國地位的急迫性。
此次神七主要任務是讓太空人出艙進行太空活動。太空漫步對大陸建造太空站及後續送太空人上月球至關重要,具有指標意義,同時向全世界顯示其不斷強化太空實力,及未來在外太空設立固定太空站奠定實力。
再者,神七升空進入軌道後會釋放一顆微衛星,近距離監測神七活動外,微衛星還安裝立體相機,提供太空船在軌飛行時的三維立體外景照片及太空人出艙活動的即時畫面,顯示大陸非常重視此次出艙過程的紀錄,以為爾後出艙活動制訂行動範本。
美國太空梭計畫將在二○一○年除役,屆時美國太空活動僅能靠運載火箭載送,或由俄羅斯火箭運送,不過美、俄最近因喬治亞衝突導致矛盾對立,因此美國若欲向太空站運送補給品,有可能與大陸展開合作,此一發展趨勢值得留意,這是雙方軍事交流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但換一角度看,大陸在一九七○年代,在「犧牲航空、發展太空」的政策下,雖在太空領域漸有所獲,卻在航空工業領域中仍一籌莫展。不僅大型客機幾乎全依賴外購,且先進之蘇愷廿七、蘇愷卅系列戰機亦仰賴俄羅斯進口。抑有進者,共軍目前正研發之航母艦載戰機,亦依賴俄羅斯技術與裝備支援,以十三億人口大國而言,在當前全世界航空事業蓬勃發展的情境中,大陸卻只能力有未逮、亟思突破,未嘗不是其另一失策。

大陸神8與天宮 成功對接【中央社2011.11.03

中國大陸太空船「神舟8號」與「天宮1號」於今天凌晨1時36分完成對接,是大陸太空史上第1次太空飛行器對接,也使大陸繼前蘇聯、美國後,成為第3個完成太空對接的國家。
「神舟8號」與「天宮1號」對接,備受大陸全國注目。大陸中央電視台再度動用其第1、4、13及英語新聞等4個頻道,從今天凌晨0時起進行現場實況轉播;而大陸各大網路媒體及入口網站,也依例加入轉播行列。
此外,中共9名政治局常委中,除前往法國參加20國集團(G20)會議的總書記胡錦濤,以及在歐洲訪問的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外,在北京的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7名常委,凌晨均聚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對接過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隨後宣讀胡錦濤從法國發出的賀電。
 
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enzhou8/index.shtml

專家解析交會對接過程:10分鍾內要完成8個動作

  東方網記者裘穎瓊2011年11月1日報道:看似簡單的交會對接,每一步的過程可謂“步步驚心”。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陶建中告訴東方網記者,“天宮”和“神八”在交會前都處于時速達到28000公裏以上的高速運行狀態,因此空間交會對接的難度很大。在“深情一吻”的過程中,對接機構需要完成碰撞、捕獲、緩沖、校正、拉近、拉緊、密封、剛性連接等八個動作,總共需要10分鍾。
  “神八”發射入軌後,首先進行若幹次變軌,進入到“天宮”上的敏感器能捕獲的範圍,隨後在距離偏差300毫米以下、角度偏差不超過5度、相對速度在0.2米/秒的情況下,先由“神八”輕輕碰撞“天宮”,碰撞後,“天宮”捕獲“神八”,兩者碰撞産生的能量,借由彈簧等傳動部件實現緩沖。同時,兩個航天器“校正”各自在飛行過程中産生的偏差。之後,再經過“拉近”和“拉緊”兩個動作,將“神八”與“天宮”連爲一體,對接鎖隨後牢牢扣上,起到“嚴絲合縫”。  
  據悉,“天宮”與“神八”
 1連體飛行12天左右,“神八”與“天宮”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首先是對接機構解鎖,兩飛行器分離。
  2“神八”撤離至距“天宮”140米處停泊,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再次構成組合體。
  3組合體繼續飛行2天後,兩飛行器再次分離。
  4神舟八號返回艙返回主著陸場,天宮一號升至高度約370千米軌道運行,等待2012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
相關新聞
國外專家稱中國交會對接機構系世界最高水平
北京飛控中心 年輕人才掌舵 95%是碩士、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僅33歲。
中國大陸首位女太空人2012年可望升空

神八順利返航 陸航太邁向新里程2011-11-18 旺報

     經過2次與天宮一號在太空中對接,大陸神舟八號飛船昨天晚間19點32分順利降落位於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主著陸場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及北京飛控中心響起熱烈掌聲。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

中國航天已花350億 專家:值得 2011.11.03世界新聞網

新華社報導,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據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992年正式啟動以來,相關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
白手起家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向來遵從「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這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特點之一。以神舟飛船為例,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路子,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此外,天宮一號本身還可以作為空間實驗室,探索空間站建設的其他相關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N+1」的對接方式,具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少花錢、多辦事、高效率」的特點。

外媒稱中國發射天宮一號成功令美國尷尬和糾結 2011-11-05 世界報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當大多數中國人還在夢鄉時,神秘的宇宙太空再次迎來“中國客人”: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世界第一個“專用空間站”,屆時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從而讓美國這個在國際空間站長期排擠中國的航天大國“十分難堪”。
  中國空間站將“獨霸太空”、“中國將強勢‘接管’太空”……這幾天,外媒對中國空間行動特別關注。日本《經濟新聞》甚至認爲,中國將“建立宇宙霸權”。美國則將眼睛瞄准奔向深空的“嫦娥二號”,認爲那將加強中國的“太空軍事行動”。有美國專家驚呼:“中國最終會超過美國……一旦中國人登上月球,誰會是領導者?”
  幾天後,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將飛往火星,引人注目的是,這是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的合作項目。專家指出,“螢火一號”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而且標志著航天巨頭們開始向中國伸出橄欖枝,這會讓一直對中國懷有戒心的美國十分糾結。
  中國航天“一夜間突然崛起”
  中國獨立的航天計劃可以說讓世界大吃一驚。美聯社表示,中國一直受到“航天俱樂部”的排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05/0953672388.html

陸發射「神舟」刺探美澳軍艦? 2011-11-21 中國時報
 
     澳洲頂尖太空情偵專家波爾上周披露,中國發射神舟太空船隱藏軍事目的,並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今澳洲政府同意中國租用澳洲西部的「當加拉」(Dongara)衛星測控站,後果將使中國用來追蹤澳洲軍艦與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活動,進而危及該地區的安全。
     「當加拉」測控站二○○九年由瑞典太空研究中心承建,經澳洲政府同意租給中國使用,用於監測低軌道衛星活動。神舟八號太空船十一月一日升空,該測控站即作為中國陸基測控網的一環,由中共總裝備部統一指揮。      
     澳洲政府表示,該測控站由瑞典太空單位營運,均為「商業和民用活動」。波爾則說,中國的衛星從來就不分軍用或民用。事實上,中國從一九九九年發射神舟太空船起,都隱藏軍事目的,並裝備複雜的監聽設備。
     波爾曾在一份針對中共電偵能力分析中寫到, 「神舟電子系統能追蹤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艦隻,尤其是航母打擊群。」他還透露「二○○三年三至四月的伊拉克戰爭中,神舟四號攔截過美艦電子信號,對中國的監偵是一次意外斬獲。」
     對此,澳洲政府一名發言人宣稱,在批准中國使用該測控站之前,當局已經有過審查,就設施用於衛星遙測、跟蹤和控制等方面來看,應不至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功能僅於衛星系統溝通,以保持衛星在正確軌道上使用。
     另一位政府發言人說,對外出租衛星測控站,既能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也能增進太空產業的營收。據報導,這是中國首次利用西方國家的太空設施,而且還是美國的忠實盟友。

待實驗艙1年半!火星實驗員將出關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11年11月2日報導,6名自願者與世隔絕的待在俄羅斯研究中心近1年半,測試火星之旅對人類的影響後,11月4日將重入塵世。
這項「火星500」(Mars-500)實驗2010年6月模擬太空艙發射,2月模擬降落火星,自願者穿著全身裝備的在填滿沙子的場地進行太空漫步,然後展開飛回地球的長途旅行。
這個全部都是男性組成的團隊,團員為3名俄羅斯人、分別為2名醫師與1名工程師、1名中國太空人訓練員、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 European Space Agency)派來的法國與義大利工程師。

中美共登火星?陸媒轉載美聞【中央社2011.11.05

中國大陸「神舟8號」與「天宮1號」昨天外太空對接,引起國際注意。部份大陸媒體同時轉載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篇新聞報導,內容指美國似可考慮與中國大陸合作登陸火星。
這篇報導指出,美國國會去年5月舉行的1場聽證會上,1名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向在場的國會議員表示,現在該是開始討論邀中國大陸入夥(參加火星任務)的時候,而「有人來幫忙分擔」如此昂貴的開銷(估計高達1000億至2000億美元),對我們(美國)來說「當然是好事」。
但報導也說,不管美國火星任務會不會邀大陸入夥,大陸航太界「或許更希望自己來」。1名美國科學家表示,如今擁有獨立對接能力的大陸航太界,當然擁有參與國際載人航太合作的籌碼,但大陸也能自力發展,現在參加國際合作,反而是干擾。

螢火一號升空 任務成敗難料 2011-11-10 旺報(楨:由俄一連串敗射可見俄衰矣!)
 
     大陸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但未按計畫變軌。俄航天部門認為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但大陸專家擔心若發動機硬體出問題,就無法挽救。
     北京時間2011年11月9日4時16分,大陸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俄羅斯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9日在發射場說,當日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未能按計畫實現變軌。
     大陸擔心 硬體出狀況 問題難救
     俄塔社援引波波夫金的話說,「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目前仍然處於近地軌道,其主發動機一直沒有啟動,燃料箱也沒有與探測器脫離。
     波波夫金說,導致出現意外情況出現的原因顯然在探測器的控制系統。俄航天部門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則說,如果是程式上出現問題,造成沒有點火成功,這還是有希望挽回的,通過地面發射遙控指令,最後讓它能適時點火。但如果是發動機本身硬體出現問題,那就比較難挽回了。
     龐之浩說,大陸跟俄羅斯合作,已經受過一次影響,在09年時大陸做好準備,對方由於技術問題推遲到現在,大陸就等了兩年。這次大陸「借船出海」,現在他們出現問題,大陸也無法工作了。
     從1960年起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1個探測器,其中21次失敗,6次沒能進入火星軌道,15次被火星引力場捕獲直接墜毀。成功者中有7次作為軌道器對火星進行了軌道探測,還有8次成功著陸,並釋放出3輛火星車,失敗的次數多於成功。
     螢火一號的升空,是繼「火星─500」項目之後,中俄之間的第二個和火星探測有關的合作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在為未來登陸火星做準備:螢火一號是為了搜集火星空間環境數據;「火星─500」項目則是為了模擬長時期太空飛行,探索長期太空之旅對人類生理和心理帶來的影響。
     一切順利 10個月後入火星軌道
     如果最後成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侯欣賓說,大約要經過10個月的飛行,螢火一號明年8月至9月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大陸目前正在積極制訂完全自主火星探測計畫,大陸科學家和航天專家計畫在2013年發射完全獨立自主的火星探測器。但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攻克一系列技術,例如研製大推力火箭,把探測器發射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俄羅斯火箭送3人上國際太空站

法新社2011年11月14日報導,兩名俄羅斯人與一名美國人從哈薩克境內的俄羅斯貝康諾太空發射場,搭俄羅斯火箭升空,飛往國際太空站。
這也是無人補給船進步M-12M號在8月24日墜毀以來,首次的載人發射任務。當時準備前往ISS的進步號當時從貝康諾發射不久後墜毀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近年來最嚴重的太空事故。過去1年由於發射失誤,已失去6枚衛星,重挫俄羅斯的太空計畫。

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hxtcq/index.shtm
相關新聞
俄羅斯稱有兩周時間糾正火星探測器軌道  2011-11-10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  2011-11-09

專家稱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最壞結果是消失 2011-11-10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昨日表示,探測器若沒有變軌的話,就飛不到火星的預定軌道上,最壞的結果是在茫茫宇宙中消失。
  按現在的情況分析,俄方並非無計可施。據朱毅麟介紹,“主發動機對調整軌道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主發動機故障,有備用發動機的話也可以開啓。此外,還可以利用姿態控制發動機進行調整。”
  昨日,俄羅斯保險中心董事會副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沙巴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已投保了12億盧布,而且分別在俄羅斯和外國市場投保,涵蓋所有種類的風險,包括完全毀掉的風險。他指出,目前情況還在監控之下,必須等待事態發展。
  “螢火”最大風險是“凍死”
    就算螢火一號能順利抵達火星軌道,其挑戰之一來自于7個長達8.8個小時的火星陰影,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得不到太陽能量,環境溫度低于零下200℃,只能讓部分部件進入休眠狀態,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徐博明介紹,“這種環境下,螢火一號隨時面臨“凍死”的危險”。螢火一號一旦凍死,即使通電也活不過來。不過,螢火一號已采取了相關應對措施。一是蓄電池容量較大,放電的能力足夠使其在休眠時運行;二就是將耗電較大的單機關閉,進入休眠狀態;三是材料方面,保證抵抗零下200℃的低溫。
  其次,超遠距離會帶來信號衰減和傳輸延時等困難。即使和國外地面站聯合起來,也只能下載螢火一號獲取的5%到10%的數據。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10/035723442159.shtml

搭俄便車失利 陸打算自己探火星2011-11-11 旺報

     大陸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借助俄羅斯技術升空,卻無法按計畫變更軌道,《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龐之浩表示,大陸希望在2013年利用自己的火箭和通訊系統,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
     龐之浩表示,歷史上俄羅斯在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成功率並不高。俄羅斯從1996年以後,沒有發射過任何太空探測器,它以往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也沒有完全成功的個案。其實,與俄方的這次「借船出海」合作原定於2009年,但因俄方技術原因延後到現在。

螢火一號難入“正軌” 最早可能26日墜落地球 2011-11-12 法制晚報

據俄羅斯航天領域消息人士透露,向火星飛行的彈道窗口最晚必須在11月21日打開,目前仍有時間與之取得聯系,因爲探測器的太陽能電池板已經張開,並且已經面向太陽的方向。
該消息人士透露,如果雙方的“對話”失敗,“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最晚將在12月3日後墜回地球,此前美國專家稱墜回時間在11月26日。

俄失蹤火星探測器回信:「活著」【世界日報2011.11.25

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失蹤13天後」,22日首次給地球回信。歐洲、俄羅斯太空機構正緊密合作,試圖挽救探測器,令其轉入正軌。「福布斯-土壤」上載有中國委託發射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

俄國官方證實恐救不回火星探測器

法新社2011年11月22日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局表示,不太可能救回佛伯斯-格朗特號探測器。

「好奇號」奔向火星 尋生命元素【聯合報2011.11.27

「好奇號」在火星表面活動的模擬圖。 (美聯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台北時間26日晚間11點02分自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無人核子動力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將以八個半月的時間奔向火星,預定在明年8月返回地球,以了解火星現在或過去是否適合生命存活。
這項計畫耗資25億美元。「好奇號」大小如一輛小型車,重約900公斤,比之前在火星上的「機會號」大兩倍,重五倍,稱為「火星科學實驗室」。主要任務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也希望能找到火星曾經適合生命存在的證據。
「好奇號」能搭載更多的儀器,攜帶10種重要設備飛往火星,包括機械臂,能夠挖掘物質並送到探測車上的實驗室,對粉狀物進行分析;並擁有雷射設備,可將6公尺以內的石塊及土壤樣品變成粉末。另外,「好奇號」的動力並非來自太陽能,而是鈽電池,利用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能發電。
NASA於1970年代啟動「維京計畫」,首次展開了火星探測之旅,探究地球以外的星球究竟是否有生命存在。
當時傳回的影訊資料一度使科學家相信,火星沒有生命存在。但到2004年時,只有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火星探測器「精神號」和「機會號」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並停留近七年,探測到火星曾經有水的跡象,重新點燃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熱情。
最新的發現是火星上有沼氣出現,這讓科學家極為困惑,因為沼氣是極容易被紫外線摧毀;但如果儀器能偵測到沼氣,意味火星可能有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

 另參本館: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城與原子城
東風-41 東風31與巨浪二 巨浪1與東風21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SS-25洲際彈道導彈 SS-24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彈道導彈 中國導彈防禦 核能與核武 打破共軍飛彈襲台的迷思 台灣飛彈防禦解決方案 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阿楨 2022-11-09 10:06:58

除了C929大飛機專案,中俄另一合作工程AHL重型直升機也被擱置 2020-08-04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即便有眾多密切合作,一旦涉及到核心技術也難免會產生糾紛,想要擁有自己的尖端武器還是應該走自主研發之路。
  相關新聞
2022年珠海中國航展取得300架C919和30架ARJ21客機新訂單(航展前已C919已獲28個客戶的815架訂單已ARJ21已獲得20家的670架客機/70架貨機訂單)
中國2022-07-01向訂購292架空巴A320,CR929客機合作案或棄俄換歐

俄副總理2022-07-04官宣,減少參與中俄寬體客機CR929

  除了俄羅斯捨不得分享技術經驗外,中國希望CR929國際認可,計畫效仿波音和空客的分包模式,大量使用來自不同國家供應商的系統。對此,俄羅斯有著不同的見解。一方面,俄本就有比較完整的配套產業,從發動機到起落架,各種設備都能生產,希望CR929的大蛋糕也能讓這些廠家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俄烏戰爭俄與西方正在迅速惡化,其航空產業已被卡脖子。為此,俄希望,盡可能排除中俄之外的西方廠商參與。
  相關新聞
中俄大飛機專案再生變故,中國的提前佈局,正是預料到了這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kN53Hz43U
  回應
我預言聯合建月球基地也將拉胯
俄羅斯拉胯的習慣,國人早有預感不能讓俄拖累,咱們自己幹。

阿楨 2022-11-06 08:54:32

美國老說中國“竊取”技術,但NASA這車……

  香港《南華早報》2022-11-02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的最新月球車似乎借鑒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的設計。祝融號已在火星上工作了一年多。它的特點是有一個主動懸掛系統,可以類比尺蠖運動,當車輪陷入岩石或沙子中時,它可以利用這種設計脫困。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太空車的機動性和在崎嶇地形中的生存機會。NASA的“揮發物調查極地探索車”(VIPER)也將以一種特殊的、類似毛毛蟲一樣協調的方式移動輪子。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在國際宇航大會上獲得一致讚賞,取得年度世界航太獎,得到全世界公認的成績,必然就會有其他國家想要學習借鑒中國在火星探測當中的先進經驗。團隊表示中國航太一直秉承著在太空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念,也歡迎致力於和平利用太空的國家及組織與中國開展正常的學術交流,分享經驗。
  回應
美國就是靠著不斷的“竊取”世界各國的發現、發明,才成為強國,以己度人,才有各種詭辯,並不光彩。
偷竊的東西多了去了,包括物、人、文化,無所不偷。

阿楨 2022-07-03 07:38:36

陸訂購逾1兆台幣292架空巴 波音成美中關係緊張犧牲品 2022-07-02 聯合報

大陸在7月1日宣布國內三大航空公司聯合向空中巴士購買292架客A320NEO,總金額達到史上最大的372.57億美元。空巴的對手波音遭到重創。
美國彭博社1日稱,空巴獲得大訂單對波音在中國民機領域主導地位造成了很大影響。波音歷來將中國航空公司視為最大客戶,但在其最暢銷的737 Max型號兩次墜毀以及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後,波音的在華業務已經放緩。中國航空公司在5月從其近期機隊計畫中刪除了波音737Max中的100多架,理由是交付的不確定性。
大陸環球時報旗下的「樞密院十號」文章稱,中歐這一大單對外發佈意味著空客在全球民機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美國波音公司遭到重創,美媒紛紛坐不住了……。官宣時間選在7月1日應該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A320neo系列集成了新一代發動機等新技術,可以減少20%的燃料消耗,這才是中方選擇與空巴的重要基礎,美媒不去反思,一味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炒作中歐之間的民航採購合作,無法解決自身在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的現實困境。
空巴官網稱,新訂單「展示了中國航空市場的積極復甦勢頭和繁榮前景」。截至2022年5月底,中方航空公司擁有的在役空巴機隊總數超過2070架。空巴在中國有超過1900名員工。其中,有許多員工在位於中國天津的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工作。這條總裝線於2008年啟用。2017年,全新的A330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在中國天津啟用。該中心與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和空巴天津交付中心位於同一園區內,是空巴在歐洲以外的首個寬體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負責A330飛機的客艙安裝、噴漆、飛行測試、客戶驗收和交付等工作。
  回應相關新聞
陸爆買292架空巴制裁波音?報復拜登卡C919砍3千億單?
美國欲中斷發動機供應,C919大飛機要折翼?國產替代已蓄勢待發
俄烏戰爭!波音宣佈全面停止供應俄國零組件與維修服務
CR929將重新設計,不依賴西方零部件
  回應
波音不是美中關係緊張的犧牲品而是美帝規則的犧牲品
波音已沒新飛機了,就是拿737改一改,刻意移動引擎位置的結果,造成重量不平均,又加裝一個壓低機頭的軟體,然後軟體誤判之後,連機師也控制不住。空巴有在研發,波音已經沒有了。

NASA局長2022-07-01聲稱小心“中國佔領月球”,中方批美才是最大威脅
  回應
美國現在各行各業都患上了“恐中症”了,而且還病得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