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1 06:57:21阿楨

《韓國人的意識形態》


李圭泰著、楊人從譯的《韓國人的意識形態》(台北:黎明,1979)太老舊了吧!

不然要炒作網上的哈韓vs厭韓(貼於後),寫本《醜陋的韓國人》嗎?

還是正負面並陳的舊作《韓國人的意識形態》較平實吧,《醜陋的xx人》之類的多屬偏激醜化之作。

未必吧,看下《醜陋的韓國人》(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金文學自白:

《醜陋的韓國人》日文版前言:

讀這本書的韓國人一定會對我憎惡至極,以致于恨不得殺了我。哪裏來的混賬東西在胡說八道!其實我也並非出于喜好才寫這樣的書,而是因爲不忍看祖父母的故鄉——韓國的現狀,欲罷不能而已。
我是出生在中國的第三代朝鮮人。在中國度過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紀。大學畢業後來到日本進行學術研究,與此同時多次造訪韓國。在這期間我不斷地努力,試圖在祖父母的故鄉——韓國,探尋朝鮮族同種同源的根,結果都以徒勞而告終。在深感血濃于水的同時,也感到了莫名的疏遠與陌生,這是爲什麽?
我與正統的韓國人有相當的隔閡。盡管如此,從文化上看,說我是中國人也不准確,而且我雖然長期生活在日本,但畢竟我不可能是日本人。
相反,因爲我在文化上不屬于中國、韓國、日本中的任何一國,所以我可以毫不謙虛地說,我具備了更客觀地縱觀三個國家的特殊條件。就是說,我可以不帶任何偏見地對中日韓三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直言相告。這是我的優勢所在。
韓國至今無法超越日本,更鹹不了中國那樣的大國。在世界各地遭到白眼、歧視的原因很多,而使韓國遠遠地疏離于世界的最主要原因是那種狹隘的“烏裏”(我們)精神。
所謂“烏裏”就是“我們”,是與意味著“外人”的“那母”(他們)相對立的概念。這種強烈的親族意識使韓國變成了歧視大國,成了世界孤兒。對這一點卻很少有韓國人意識到。
即使是日韓共同承辦的世界杯足球賽,韓國人也認爲它是:“表現我國國民的熱情,宣傳我國擁有比日本更悠久的曆史和文化的絕好機會”,將它看做是向世界誇耀優秀的韓國人的民族文化活動。
歸根結底,國際化對韓國人來說,不過是向世界誇耀本民族的宣傳活動,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過度的“我們”意識已經成爲國際化的最大障礙。深深地陶醉在這種世界罕見的親族意識中的韓國,將以世界化及國際化的留級生身份來迎接21世紀。
也許這種過于膨脹的“我們”意識,將使韓國成爲國際社會的棄兒,瀕臨自我毀滅的危機。想到這些,作爲大韓民族的後裔,我感到痛心疾首,不禁慟哭。
我寫這本書,希望去除所有腐蝕韓國社會的因素,即過于膨脹的“我們”意識,去除束縛韓國社會的醜惡的虛僞的固有觀念以及韓國患有的一切弊病,祈禱韓國由此獲得重生。
我同時懷著對韓國熾熱的愛和悲痛的心情寫成了這本書。

金文學,比較文化學者,作家。1962年生于遼寧沈陽。1985年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外文系日本文化專業。1991年以亞洲第一名的成績獲日本“新島獎學金”,赴日本同志社大學留學。199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後任同志社大學文學系客座研究員,同時攻讀京都大學博士課程。2001年博士課程後期畢業以後,任教于日本吳大學社會情報學系。並任日本放送大學客座教授,專攻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及文化人類學。
  主要著作有《裸戀》、《假面世界與白色世界——日韓比較文化論》、《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瞧,這三國人——一個留日博士的中日韓三國人文體驗記》、《中國人的潛力》、《中國的性文化》、《日本文化之謎》、《醜陋的韓國人》、《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中國朝鮮族大改造論》、《東亞三國志》等四十余種,另有學術論文、評論、散文、小說數百篇。作家半自傳體長篇小說《天馬年代記》在日韓兩國同時出版。
  金文學在東亞三國以中日韓三種語言寫作和演講,曾獲大小文學獎多次,被譽爲“國際派鬼才”。其作品以辛辣、幽默、精練的文風風靡三國,十分暢銷,在海內外擁有衆多讀者。
http://book.huanqiu.com/reading/2008-05/116131.html

還是金文學的《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較深入,本評先補貼韓國人的民族性和三國之比較,其餘貼於後評《中國人與日本人》


《2010年韓國大趨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26/20060508064143

來去都快的韓流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72/20050917183228

中國與韓朝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951100/20071228055528

韓國人經典10大無恥行爲

1 黃禹錫 “第一”科學家韓國的民族英雄黃禹錫造假事件,如今可以說已經 真相大白,只剩下殘局留待韓國各界的處理。如果硬要說中國人要有什麽啓發的話,那就是要學一下韓國人的敢于無恥,那就是以後中國人對于韓國人的吹牛無恥一定要小心。
2 哺育黃河文明” 韓國沒有自己的炫耀的文明,先是中國爲宗主國,是中國的附屬國;近代受日本欺負,造成他們偏執狹隘的心理。最爲典型的要算韓國92年出版的教科書了。這部共分5章:一開頭宣示韓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從帕米爾高原遠涉遷移到了半島,途中催醒了滿洲的”紅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黃河文明”,韓人並在公元前7000東渡日本,創造了日本文明…... 不過後來見了韓國人的“考古”,我倒覺得至少日本人還想著去做假證據,韓國人甚至把這一步都省了,還把成果出來大肆宣傳。
3 去漢化” 就是“韓民族”割斷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聯系。漢城改“首爾”的鬧劇剛剛過去,這不,幾個韓國議員又開始張羅把“漢江”改爲“韓江”了。在韓國,“中醫”被改名成“韓醫”,並被作爲高麗醫學而拼命向世界宣傳推廣。大長今中針灸也被認爲是韓國人發明的。但朝鮮日報分明是報道了這個“發現”,並找到了個法國人作證,宣稱要糾正世界人民的錯誤認識,把針灸還給韓國。怎麽不把八卦圖國旗也改了?八卦圖可是正宗中國文化。 什麽時候韓國不用有中國八卦圖的國旗,再來和中國談尊嚴吧 ! 日本人很自豪地說,我們的文化學習自中國,但是我們發揚光大了。所以,有這種意識的日本終究還是個強國。可是今天的韓國人否認了曆史,忘記了中國文明對自己的教化.
4 發明活字印刷” 朝鮮半島貧乏的曆史和文化無法滿足虛榮。曆史上東亞文化中心的中國,成了犧牲品。我國曆史和文化,被換成韓國商標。 “活字印刷術”也被認爲是韓國人發明,甚至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可能是韓國的,韓國專門建立了印刷術博物館,把中國在“印刷術”方面完全抹去,誇大宣傳自己,並邀請各國客人免費參觀,在國際場合宣傳。“謊言重複一百遍就成了真理”,韓國人用這種方式“虛構”真理非常在行。
5 臺灣不屬中國 韓國是先和臺灣建交的,後來才和大陸建交的,我的同學說如果她不來中國,根本不知道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見韓國媒體對中國的妖魔化宣傳。認識很多韓國同學.但確實他們國家的媒體會經常醜化中國,誇張中國的落後與貧窮.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事:韓國人如果比較喜歡你,會對你說:“你長得像韓國人”,他們認爲這是贊揚你。但我認識的一位朋友爲表示友好,對一個韓國人說,”你長得像中國人“,結果那人非常不高興,認爲是污辱它。
6 蒙古人是朝鮮族分支 韓國人沒有過征服別人的紀錄(韓國人似乎很看重這一點),可以說韓國(朝鮮)的曆史就是一部窩囊廢的曆史。他們就迂回出擊——和那些能征善戰的民族“攀親戚”。曾經征服過中原的北方的蒙古族和滿族理所當然的是首選,于是上述兩個民族全部變成了韓民族的“分支”。“愛新覺羅”去掉“愛”和“覺”就是“新羅”,因此“愛新覺羅”的意思就是“勿忘新羅”或者“愛新羅”。說努爾哈赤的父親來自朝鮮半島,可稍具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愛新覺羅”出自滿語,意思是“金”。韓國人籍此說“金”是韓國大姓,因此滿族 是朝鮮族分支!!!而韓國人論證自己與蒙古人關系的依據就更可笑——韓國人新生嬰兒屁股上有個青斑,和蒙古人一樣。因此蒙古人是朝鮮族分支!!!可惜,這個蒙古斑是所有東亞人種共有的標記! 近日網上很多朝鮮人去滿族的論壇“認親”,其 諂媚、 下賤(被對方迎頭痛罵之後,或是裝作不知、或是說人家不是真正滿族),讓人“五體投地”。 更好笑的是,某些韓國人認爲孔子是韓國人,連西施都是韓國人。
7 首爾聖誕祭 把端午節從中國人手上奪過成了“大韓民國”的文化遺産,光榮呀,“民族自信感”大增呀,以後可以以此爲證據“考證”出韓民族文化對中華的影響。全世界都知道端午起源中國,韓國人知道無法改變如此明顯的事實,就說申辦的世界遺産的是 “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節”。 韓國的端午節加上了“蕩千秋”之類的特色,韓國自以爲是總是有理的狡辯!可笑!漢城也有很多人過聖誕節,那是不是也要申請個“首爾聖誕祭”呢?如果筆者所言不差,過幾年他們就會回過頭來說端午節起源自韓國,然後傳播到中國。廣東紀念端午節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樣,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遺? 加上了”蕩千秋”之類的特色,韓國應該伸請”蕩千秋”的文化遺産而不應該以端午節的名義申遺!
8 教大禹治水 爲了突出他們文明的優越,韓國學者做了篇文章,乖乖,連大禹治水用的“神書”都是朝鮮半島傳過來的,對韓國學者的學術能力找不到語言形容了,驚如天人。他們說他們的祖先檀宗,是我們祖先大禹的老師,是他教大禹治水的——呵呵,後來甚至進一步說他們的曆史有6000年比中國還長(世界杯足球賽韓國總統的講話還是比較客氣的,說有5000年,汗呀~~~世界杯靠黑哨拿第四名) 韓國新歌劇《啊, 高句麗!廣大土好太王》。。”。結尾是高句麗征服了燕國,燕國將高句麗的好太王供奉爲主君。是一部典型的曆史胡說劇!遼東在七雄時期是燕國,秦始皇滅六國而統一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曆史,還反咬一口說是中國人歪曲曆史。秦始皇滅燕怎會突然之間變爲高句麗王滅燕又突發奇想地出現在韓國的曆史舞臺上?慶幸的是,多數人還是有著清醒的頭腦和良知,如果都按照韓國方式詮釋曆史,世界從此多事矣。
9 發明甲骨文 韓國一名校博士信誓旦旦的說甲骨文應該是從朝鮮半島傳到中原的,並引用了一些韓國學者的“論據”,真希望他們在國際學術會上做這個報告,也給西方人看看韓國學者的“風采”。比如說,韓國人認爲我們的甲骨文是他們發明的,要知道韓國直到1443年由朝鮮王朝第4代世宗大王創作才有自己的文字,韓國建國後爲了“去漢化”才禁止使用漢字的。韓國人說韓國字是全世界最科學,最實用,最好的文字語言!所以,他們拒絕使用漢字!但是本人卻不敢苟同!那麽科學實用的文字語言,竟然連意思都表達不清楚,看韓國語的文學著作,如同嚼蠟,可能因爲漢語的表現力太過豐富,所以我實在不知道,連名字如果不用漢字,都搞不清楚自己名字含義的韓國字,怎麽能夠厚著臉皮說是比漢字科學的文字?它們以前還根本沒有文字記錄的曆史呢。它們的學者“參考”的史書幾乎都是用漢字寫成的中國史書。韓國人把中國的國畫貶得一錢不值,其實朝鮮的畫完全是對中國技法國畫的抄襲。韓國人認爲這些文化都是在朝鮮本土自我發展,然後再傳到中原的——呵呵。  
10 剽竊高句麗 請注意,高句麗和韓國的高麗完全是兩碼事情,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一支。唐朝名將薛仁貴在高句麗的最後一個首都平壤(高句麗前後有過三個首都)接受了高句麗王的無條件投降書後,大唐軍接收了高句麗全部的領土,自然繼承了高句麗文化。而此時韓國的前身王氏高麗還沒有誕生。在高句麗滅亡了二百多年以後,也就是公元9世紀初,由原高句麗旁邊的新羅合並百濟組成了高麗王朝。
2004年9月17日,在被韓國命名爲“高句麗在韓國的曆史作用”的有多國學者參與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學者,沈陽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孫進已發言重申:“高句麗是中國的曆史因爲高句麗的主體發生在中國,直至今天,原高句麗2/3的領土都在中國,而在當時3/4的高句麗居民都歸順了中國”.“在高句麗的大部分曆史裏,高句麗一直歸屬中原。看看韓國忠南大學考古學教授樸洋震論證“滿洲曆史上屬于高麗”。拿出兩個據他說是在滿洲和韓半島出土的青銅器,說這兩件文物相似,又舉出一件據說是中原出土的文物,說與前兩件不同。于是得出結論:滿洲和韓半島屬于一個文化共同體,滿洲曆史上韓民族的舞臺。這是筆者平生所看見過的最荒唐最無恥的曆史論證了。還揚言“把滿洲歸納與韓國古代領域不僅合乎情理,而且也是必要的” 甚至想把中國東北境內的高句麗曆史剽竊爲己有。 2004年,中國把高句麗成功向聯合國申請爲中國的人類文化遺産,就是爲了挫敗韓國對曆史的篡改。滅國先滅其史,韓國在赤裸裸的僞造曆史!   談到滿洲和朝鮮半島的關系,還有一個樸洋震極力回避的突出的例子就是滿清建立了滿洲國後,爲什麽不是馬上去合並朝鮮,以實現今天樸洋震等領土擴張野心家的夢想,去組成由滿洲加半島所謂韓民族的大統一?而要舍近求遠,舍易攻難地入關攻克北京直搗中原?就是因爲滿洲人認爲自己是中國人要入關統一中國。而對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在滿族人看來?是一個無關重要的邊隧小鄰國。
綁著寫有“還我河山”四個鮮紅大字布條的韓國人時常會成群結隊出現在吉林吉安,延邊,或者長白山。朝鮮日報做的調查,居然過半的韓國年輕人贊成“奪回”“滿洲(東北)和間島(吉林延邊)”。韓國在高句麗問題上已經完成了發動群衆的工作,而中國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爭端關系到了東北的歸屬。
韓流之所以肆虐。韓國大力鼓勵影視文化出口,據說不收稅反而按額度給補貼。再一個就是韓國主流幾大電視臺KBS、MBS、S非常默契,有一種不成文的“漢劇禁令”就是抵制我們的影視劇的播出。央視也好,地方也好,跟風,那個能AD,完全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管他說什麽呢,兩個字——無恥!
http://bbs.cn.yahoo.com/message/read_-b3ZlcnNlYXM=_342741.html

繼孔子之後 南韓學者稱孫中山是韓人後裔>中時08-07-31

 南韓學者的考證愈來愈離譜,此前稱孔子是韓國人,現在又說孫中山是韓國人。說不定,哪天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也是韓國人。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朴芬慶,經過對孫氏家族族譜仔細發掘研究,竟發現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實際上具備韓國血統。
 報導引述朴芬慶的話說,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生活在朝鮮最南端,就是今天的濟州島附近的古朝鮮人,曾組成軍隊與周朝作戰(楨:此一前提就有問題),因戰功顯赫,被周文王封于孫(今為河南省宜陽縣境)。(楨:此一前提就有問題)
 其軍隊首領稱為「孫伯」,即孫國首領之意。
 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孫氏,周文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于孫,子孫因以為氏。」《翠亨孫氏家譜》二修一卷記載,「吾姓系出周孫伯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
   此前,韓國學者也考證中國美女西施,亦為韓人,連「台灣之光」的棒球明星王建民,竟然也被考證為韓國皇族的後裔。

按照韓國人的這種邏輯,世界上所有人都是韓國人,不信進來看看
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8617313_0.html

看來大家真的討厭韓國人
http://www.twbbs.net.tw/2530728.html

爲什麽日本人討厭韓國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652165.html

爲什麽很多人討厭韓國人
http://bbs.cn.yahoo.com/message/read_-JUQwJUMyJUNFJUM1_6652.html

沒想到韓國人也討厭大陸人
http://ck101.com/forums/archiver/tid-1271512.html

韓國人的民族性:最初的韓國魂  

韓國人論、韓國文化論與日本人論、日本文化論和中國人論、中國文化論相比,多少給人一種不及的感覺。當然,這與韓國的國家規模有很大關系,但如果考慮一下日本的國情,就很難下如此絕對的結論。有關日本人論方面的書籍足有1300余種,有關中國人論方面的書籍也有500余種,但有關韓國人論方面的書籍僅有100種左右。由此也可略窺其內情。在韓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才掀起了一場以韓國文化和韓國人的意識結構爲基礎的國民性研究熱。
從19世紀末開始,歐美人和中國人就已非正式地開始了韓國人論的研究。可以說韓國人自身的韓國人論研究實際上是受到外國人的刺激,在與外國的比較中開始的。
誰也不能否認始于日本統治時期的李光洙的韓國人論《民族改造論》,是受到外來刺激而産生的。既然說到李光洙,就不妨再多說幾句。實際上因爲李光洙是不太光彩的“親日派”,所以至今韓國社會甚至自稱最客觀最公平的學術界也仍然避諱對《民族改造論》做出公正評價,這真是令人遺憾至極。
可思議的是,日本人池原衛的《做好了被揍死的思想准備而寫的韓國和韓國人批判》不僅受到了無數讀者的喜愛,甚至一度成爲暢銷書,而李光洙出于悲痛欲絕的愛國心而寫成的《民族改造論》卻至今仍被人們忽視。在這裏不也體現了朝鮮民族互相揭短、互相壓制的本性嗎?但是無論如何《民族改造論》都不愧爲近代韓國人所寫的最早和最公正的韓國人論。
直到現在,李光洙所強調的朝鮮民族的本性也沒有太大改變。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所指責的朝鮮民族性格上的缺點:“寬恕別人,且沒有生氣或報複的想法;廣交朋友,且能無心于物質上的利益關系而親密愉快地交往;注重禮儀,過于自尊,所以不甘人下;淡于物欲,無狠毒之風,有悠閑之味,因此比起商業來,更喜文化藝術,愛好和平;路見不平,拼死相救。”
解放後的1965年,文化人類學者崔宰碩在《韓國人的社會性格》中把韓國人的性格總結歸納爲五大特征:
  (1)家庭主義
  (2)官本位主義
  (3)上下序列主義
  (4)親疏差別主義
  (5)共同體意識

在此之前,雖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論文,但1963年韓國的代表文人李禦寧曾以隨筆的形式寫過《土地與狂風——這就是韓國人》。該書于1978年在日本被譯爲《恨的文化論》出版發行,並成爲熱門話題。這可以說是解放後最早的韓國人論。迄今這本書仍作爲暢銷書給韓國人以深刻的影響,因此把它稱做“20世紀的韓國人論”也不誇張。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韓國人的心靈之謎“恨”解釋爲韓國人生存的力量源泉。該書從比較文化論的角度,把韓國與西方、日本加以比較,並通過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來觀察討論其性格。作者認爲,如果日本文化是緊張的文化,那麽韓國文化則是放松的文化,松懈、強硬、不動姿勢正是韓國人的性格。
  
1971年,心理學家尹泰林在《 從意識結構上看韓國人 》中,以韓國文化、韓民族的起源、風土人情爲出發點,對韓國人的國民性進行了論述:
  (1)過分忍耐和以感情爲主的思考行爲模式
  (2)過分執著,保守性強
  (3)自卑于權威
  (4)注重體面,易陷入形式主義
  (5)功利性強,追求現世的思考方式

以系列叢書《韓國人》風靡韓國讀書界的著名論客李圭泰的韓國人論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系列專題片從多個角度對韓國人的意識結構進行了描述,稱得上是“韓國人性格的百科全書”。其中作者尤爲強調的有如下幾點:
  (1)序列意識
  (2)向上意識
  (3)我們主義意識
  (4)結果意識
  (5)過去意識
  (6)故鄉意識
  (7)無時間意識
  (8)奢侈傾向
  (9)平均意識
  (10)同類意識
  (11)面子意識
  (12)“快快地”主義

韓國國文學者全烈圭曾在《韓國人的心》中對韓國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評述:
  (1)家庭觀:與崔宰碩的論述一致
  (2)女性觀:要求傳統女性的順從
  (3)夫妻觀: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關系和婆婆的權威
  (4)祖先觀:崇尚祖先,對自己姓氏的絕對驕傲
  (5)教育觀:優先孩子的教育
  (6)社交觀: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強
  (7)團體觀:比起日本人來過于強調個人的主張
  (8)勞動觀:儒教倫理是勞動欲望的源泉,忠于國家
  (9)出世觀:官本位主義
  (10)飲食意識:喜歡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
  (11)娛樂意識:比起日本人來,喜歡有個性的娛樂
  (12)幽默觀:性格幽默。幽默的內容以對權威的攻擊爲主
  (13)審美意識:喜歡曲線美和未經雕琢的自然美

教育心理學家金在恩的《韓國人的意識和行爲方式》是在設問調查基礎上寫成的學術報告。他在書中指責說:
  對韓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果是親密的關系,韓國人就會連對方的私生活都想加以幹預。所以,雖然經常對別人評頭論足,卻極其討厭自己成爲別人的話題。韓國人總是以自我爲中心,對他人客觀認識不足。韓國人的心靈深處潛藏著權威主義、利己性、無秩序主義等等。

漢城大學教授李符永在《 現代韓國人的國民性格 》一文中列舉了韓國人的80條缺點。在此僅挑選其中主要的15條來看一下:
  (1)依賴性強
  (2)對別人期望過高,一旦事與願違就討厭或憎惡別人
  (3)性急, 無耐性, 常說“現在立刻, 今天之內, 明天之前……”
  (4)如果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轉移注意力
  (5)缺乏計劃性
  (6)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7)虛榮心強
  (8)看重大而華麗的東西
  (9)愛虛誇
  (10)不守約
  (11)對自己的話不負責
  (12)缺乏嚴密性
  (13)過于注重世界第一和名牌
  (14)比起書面文件來,更重視口頭承諾
  (15)比起原理原則來,更注重人情,企圖用人情解決所有問題

鄭翰澤在《韓國人》中,從70個方面對韓國人的性格進行了論述。在此僅列舉主要的幾個方面:
  (1)家庭主義
  (2)依賴心理
  (3)自尊心
  (4)穩重
  (5)樂觀
  (6)多愁善感
  (7)注重外表
  (8)尚祖
  (9)奢欲
  (10)寬容
  (11)大義名分
  (12)風流
  (14)安貧樂道
  (15)忠孝
  (16)溫順
  (17)保守
  (18)愛好和平
  (19)直觀性強
  (20)講禮貌

從比較文化論的角度對韓日兩國文化做出分析的韓國數學家兼文化評論家金容雲在《韓國人和日本人》中指出,與日本人的商人、武人氣質相反,韓國人具有文人氣質。

韓准石在其著述《文的文化與武的文化》中也有類似的論述。最近,梨花女子大學教授崔俊植、韓國航空大學教授崔鳳英等少壯派教授以韓國學爲基礎,掀起了一場新的韓國人國民性研究熱。其中崔俊植的《韓國人有文化嗎?》一書令人刮目相看:
  (1)過于強調“我們”的團體觀念
  (2)無條件擁護“我們”的集體習慣
  (3)對外國人有極強的排他性
  (4)缺乏服務精神
  (5)缺乏公共道德觀念
  (6)講求序列和權威主義
  (7)永遠信奉巫俗

  那麽,外國人眼中的韓國國民性又如何呢?

  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家梁啓超在《朝鮮亡國史略》、《朝鮮滅亡之原因》、《日本並吞朝鮮記》等文章中,對淪落爲日本殖民地的朝鮮的普通人的性格做了如下論述:
  (1)愛開玩笑
  (2)感情起伏波動大而容易生氣
  (3)講究形式
  (4)愛說空話
  (5)內訌和幫派鬥爭嚴重
  (6)厚顔無恥,性格陰險
  (7)貪圖安逸
H•B•赫爾巴得也在《朝鮮滅亡》中對朝鮮人的性格做過類似的論述。

  從80年代至今一直以新聞社特派員身份活躍在韓國的日本記者黑田勝弘在《韓國人是誰》、《韓國人的思維方式》等著述中,通過與日本人進行比較,對韓國人的性格做了詳細論述。他還在以自己親身體驗爲基礎而寫的散文中,對韓國人的官本位主義、形式主義、感情豐富等性格做了描述。

  此外,從比較文化論的角度寫的書還有很多,在此僅列舉其中幾篇。如:金兩基的《辣白菜和鹹白菜》、《 炕和榻榻米》、小室植樹的《韓國的悲劇》、樸泰赫的《醜陋的韓國人》、古田的《讀朝鮮民族》、吳善花的《芥茉辣根和辣椒醬》、金文學的《醜陋的韓國人》等。

三國人的背影:美顔,美胸,還有美腿

韓國女人的美顔

  日本人普遍認爲韓國女人最漂亮。而且日本社會也普遍認爲,在東方乃至世界上,皮膚也屬韓國女人的最好。我對其皮膚柔軟、膚質姣好的說法有同感,但對韓國女人的臉蛋最好看這一點卻不敢恭維。
  只有把韓國、中國、日本這三國的女人放在舞臺上做一下比較,才能看出其實質和差異,從而看出這三國看待美人的標准,不是嗎?
  首先我認爲,韓國女人顯得比較漂亮是因爲她們在美容和臉部化妝上下了工夫的緣故。
  日本傳統的藝妓和歌舞伎的臉看上去像用粉刷過似的,所以人們會誤以爲日本女性喜化濃妝,實際上日本女人忌化濃妝。而真正化濃妝的倒是韓國的女人。韓國女人對化妝的關心程度在三個國家中居首位,迄今我所見過的韓國女性,從少女到6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從家庭主婦到職業女性,無一例外,化妝是她們最大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韓國好像有一種社會風氣,即對美顔“美人”給予極大的關心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雖然日本社會也有這樣的風氣,但相對而言要淡一些。
  在韓國甚至有“女人,臉要漂亮”的觀念。在韓國,凡是女人都對化妝和外貌的修飾特別看重。這種無論如何也要把臉上不好看的部分掩飾住、把好看的部分突出出來的努力就是濃妝美容術。我想給它起一個特殊的名字——“濃妝型”。
  與之相對,日本則是“淡妝型”。因爲日本人在臉部總是似化不化地輕描淡寫。特別是對于不好看的部分好像並不故意去掩飾,而對于好看的部分好像也並不刻意去突出。
  我聽說當外貌上有難以掩飾的缺陷時,韓國女人會立即去做整形手術。長得不漂亮的女人爲了漂亮,漂亮的女人爲了容貌更有個性,都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臉托付給整形外科醫生。
  在我還沒有結婚的時候,曾和一個來日本留學的韓國女生交往過。有一次我去機場接度完暑假回校的她,不知爲什麽好久不見她的外表給人的感覺有點兒怪。那時我才發現她做了雙眼皮手術。可惜在我看來,她原來單眼皮的眼睛更有魅力。
  “你是不是去參加中東戰爭了?”我毫無惡意地諷刺她貼了白繃帶的左眼。
  “都是爲了讓你覺得更漂亮嘛!”
  把原本幹淨的臉讓給手術刀的全部理由就是爲了更漂亮。每次在韓國停留,看到電視劇或電影中的年輕女演員都是出衆的美女,我就禁不住贊歎:“還是韓國的女人漂亮又性感啊!”因爲化了相似的妝,所以感覺她們都長得差不多。看來韓國美人在化妝上可謂煞費苦心,也就是說韓國美人是“美顔美人”型。

  
文胸和日本女人的美胸意識

  如果說韓國女人是美顔型,那麽日本則稍有不同。比起臉來,日本女人更注重胸部。前面也提到日本女人不太關心臉部的化妝,正是因爲日本女人爲了成爲美人而尤其看重胸部的大小,這是日本女人的一大特征。
  在日本有個中國和韓國所沒有的有趣的現象,即“巨乳美人”現象。巨乳美人,也就是胸部豐滿的美人。不,不是豐滿,更確切地說是碩大無比。
  日本電視、雜志、新聞、小說中也常常出現巨乳美人。而且巨乳美人、豐乳美人一類的胸部大的美人在日本尤其受歡迎和喜愛。巨乳美人還分爲A、B、C、D四個等級。據說比起容貌難看來,胸部小的女人更會感到自卑。
  在日本的學校都設有一種以女中學生或女高中生爲對象的類似煩惱問詢處的機構,據統計,“我的胸又小又扁,真讓人難爲情,怎樣才能使胸部豐滿呢”這樣的提問在女學生有關身體的提問項目中占比重最大。
  這種現象使日本的女性內衣系列得到了發展。相比于塗抹化妝品,日本人更熱衷于穿戴內衣。到了小學5年級,學校就會向家長發放給子女准備生理服的通知書。這時候,女孩子們除了生理服以外必定還需要戴文胸。日本産有世界著名的名牌文胸“和高露”。
  日本女人很早就注意到胸部並且穿“和高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流行而成了一種常識,以至從女孩子到年老的婦女人人都穿“和高露”。因此,“和高露”獨占了日本文胸的生産,並由此而上升爲世界頭號文胸品牌。
  在韓國或中國,文胸不過是女性內衣的一種,先試再買的情況更是罕見。但是日本女人都常識性地在百貨商店裏先試再買,所以在內衣櫃臺總有一兩間試穿內衣的小試衣室。僅靠號碼是不夠的,日本女人爲了選購最合適的文胸,同一號碼也要試幾件或十幾件。
  中國女性在日本最無法理解的正是這種連內衣都要先試的事情。在公共場所試穿內衣對于中國或韓國女性而言,是一件想掩飾的隱私,對別人顯示自己的胸部是她們的一條不成文的禁項。
  日本女人對臉缺乏自信而惟獨對胸很有自信。我在日本見過很多似乎與年齡不相稱的胸部豐滿的女孩子。而按韓國或中國的情況看的話,在那個年齡,女孩子的胸部應該還未完全發育。當然我並沒看脫了衣服的,夏天穿著 T恤 或薄衣也不難看出來的。
  所以我經常從中國女留學生那裏聽到這樣的話:“看來日本女孩子早熟,她們的胸比起中國女孩子來,顯得大而且成熟得多。”剛開始我還半信半疑,後來才發現果然如此。
  現在突然想起我的一個日本女同學K。她是那種臉小皮膚白晰漂亮的小臉型美人,但胸比較小。據說,平時她總是穿著有隆胸效果的文胸,並在裏面裝上鐵絲以遮人耳目。
  但是夏天在海水浴場或公共澡堂就沒法掩飾了。記得有一次幾個人一起去海水浴場,她因爲沒有穿文胸只穿泳衣而相當難爲情。
  她讓我自己去海裏玩而她只在一邊看。好不容易說服了她一起下水,但是不到5分鍾她就逃走了,而且是用手遮著胸走的。那天我切實感覺到日本女人對于豐胸是多麽執著。
  後來聽說K做了豐乳手術胸變大了,但是我沒能見到。
  如果說韓國女人喜歡做臉部整形手術,那麽日本女人則喜歡做隆胸手術。而且,這也是由追求豐胸美女的社會風氣造成的吧。
  總之,與豐乳有關的藥、藥材、醫療器材等東西最受日本女人歡迎。日本女孩子對這些東西幾乎著了迷,以至于有這樣的新聞報道:有一個中國商人抓住日本女人的這一弱點,將一種有豐乳特效的茶從中國帶到日本,並以高價銷售,但是效果並不顯著,社會反響也不好。

誇耀“美腿”的中國女人

  那麽中國 美女又是什麽類型呢?中國女性的特點是比起臉或胸來她們更注重腿部的養護。因爲一直以來中國人不是睡在炕或塌塌米上,而是生活在椅子或床上,所以中日韓三國女人中,中國女人的腿最修長最美。這是中國美女的一個重要特征。
  從民族學的觀點看,火炕或榻榻米生活方式與伸著腿坐在椅子上的生活方式相比,在身體的發育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與中國女性一樣,西方女性下半身修長而上半身較短大概也是長期坐在椅子上生活造成的吧。
  中日韓三國女人中,中國女性的腿最修長、體型最美。當然現在韓國或日本的新一代都睡在床上,因此身材漸漸變得修長,但是總體而言,還是無法比及中國美人的體形。
  中國人喜歡抱孩子,不習慣于背養孩子。韓國和日本都是從小把孩子分開腿背著,這樣一來,孩子就容易形成O型腿。
  中國人甚至爲了使孩子的腿修長並且筆直,而用布把孩子的腿並起來纏在一起。
  我兒子出生時,有一對在日中國夫婦來看我兒子,看到孩子就那樣睡覺的樣子,他們吃驚地問:“爲什麽不把孩子的腿纏在一起啊?”
  當然我和妻子並沒有把兒子的腿纏起來,但從中不難看出,中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十分注意其腿部養護。
  到過中國的韓國和日本男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中國女人的腿真是漂亮啊!”
  同時抱怨韓國、日本女人的腿又短又不好看,我也同意這種說法。

  事實上我認爲中日韓三國女性的服裝也是與其審美意識絕對相關的。

  韓服閉塞臃腫,把韓國女人的身體都遮了起來,只露出臉部。從脖子一直到腳腕、腳面全都遮住,從而強調臉部的服裝正是韓服。所以無論體型肥胖還是難看,都可以用韓服加以遮掩。
  與之相反,日本和服則是在腰部用寬帶用力捆住,並將腿部全部遮住,而依靠腰帶使胸部很突出地被表現出來。
  中國的民族服裝旗袍則似乎是爲了炫耀大腿而制作的。用貼身的連衣裙型將腰線及大腿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而且爲了強調腿部,旗袍兩側做成開叉型以誇示美腿。旗袍可以說是爲了腿長的“長足美人”而定做的。
  不僅如此,古代用纏足來開發腳部的獨特的美學觀念不也正是中國人獨有的嗎?除了關心腳部美容的民族之外,其他民族設想不到這一點,這正是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意識。
  中國女性就是這樣在腿和腳上頗下工夫。一方面,通過各種鍛煉方法和美容術做好腿部養護,另一方面,中國女性也對美腿有深深的執著。
  中國人有一種習慣:即使別的東西不用好的也要穿好鞋。中國女性不太熟悉化妝,不太注重胸部的護理,也是因爲把注意力都用在腿部了吧。

  美顔美人,美胸美人,還有美腿(腳)美人,這是韓日中東方三國女人各自不同的一面。
  
東方美人十一德  楊貴妃與趙飛燕的比較美學

  近來,我對“轉性時代”這句話深有感觸。它很恰當地概括出了男人越來越女性化、女人越來越男性化這一現實。
  如果不能從“女人變強,男人變弱了”的呼聲中把握時代的脈搏,就很容易變成落伍于時代的“古董”。如今,女性的溫柔順從的美德已日趨弱化。褲子、短發取代了裙子、長發,傳統女性美也日漸消失。
  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也不贊同男尊女卑,只是想強調一下兩性的存在,以及無論男女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性別這一事實。就像列車和軌道一樣,超出了自己的軌道,除了飛機都會招致自身的滅亡。
  東方三國自古以來就有以中國傳統爲中心的對女性的價值標准。從文獻中看,傳統的東方美人的標准就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婦德是指妻子堅守貞操和對丈夫的順從。這也是家庭和睦的指針。婦言是指文雅恰當的語言,這也是教養的指針。婦容是指女人的穿著打扮。現在的服裝設計實在是表現外貌裝飾的捷徑。婦功是指女人的手工技術,即女人用編織、裁縫、刺繡等細致的手藝來收拾家,這是家務的總體指針。
  傳統的東方美人可分爲“楊貴妃型”和“趙飛燕型”兩大類,楊貴妃型是指體形豐碩肥美的美人,趙飛燕型則是指身輕如燕、身材苗條的美人。
  這兩種類型究竟哪種更討人喜歡,往往因人而異,但對傳統的東方美人從外表上講有如下十一條標准:
  (1)烏發蟬鬢:女人必須要有烏黑亮澤、散發芬芳的長發。
  (2)雲髻霧鬟:是指高高的盤頭。女媧和趙飛燕都是洗完澡後把撒上香水的烏發高盤在腦後。
  (3)娥眉青黛:從周代開始,就有修眉的風潮,“黛”是指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顔料。
  (4)明眸流眄:明眸是指又大又閃亮的眼睛,流眄是指含笑的眼睛,這是捕捉男人心的魅力所在。
  (5)朱唇皓齒:紅紅的櫻桃小嘴和潔白的牙齒,是美人必備的兩個條件。
  (6)玉指素腕: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注重保養手和指甲,認爲十指和人生、命運息息相關。也有玉指、纖指等詞。
  (7)細腰雪膚:白皙的皮膚和纖纖細腰是東方美女的先決條件,比起楊貴妃的腰來,中國人更喜歡趙飛燕的細腰。林黛玉也是細腰雪膚美女。
  (8)蓮步小篾:蓮步是指纏足,小篾是指小鞋,這是中國人特殊的審美意識的反映。
  (9)紅妝粉飾:是指在面部先抹上白色的粉,再塗紅色胭脂。據調查,公元前7世紀已經有了粉,公元前5世紀開始有了胭脂。
  (10)星靨鴉黃:星靨是指酒窩,鴉黃是指從眉間塗到臉頰的粉。據說鴉黃是始于漢朝、隋唐時流行的一種化妝法。
  (11)肌香佩熏:是指有情調、有女人味的肌膚,它並不是指香料的效果,而是指女人身上固有的幽香。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thread-62782-1-1.html

火炕、榻榻米、椅子的比較文化  

  我每次帶長子哲也去韓國時,都特別擔心一件事。那就是出生在日本、住慣了榻榻米的哲也無法適應韓國的火炕。
  有一年春節,爲了讓1歲的哲也拜見他的外公外婆,我們去了韓國的岳父家。結果哲也因爲火炕太熱,一邊淌汗,一邊大哭大鬧。雖然岳父母爲他鋪了兩床厚被子來抵擋熱氣,但無濟于事,最後只好關掉了火炕鍋爐的開關。
  適應了涼爽的榻榻米生活的哲也對熱乎乎的火炕特別不適應,由此我再次深刻地體會到了環境,尤其是每天相伴的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
  而一個國家的環境、地理和氣候、風土人情等對該國人的影響又該有多大?選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地理、氣候、風土、環境造就了一個國家的民族和文化也不爲過。
  盡管我從小在中國過慣了火炕和椅子的生活,但事實上到日本後,漸漸適應並習慣了榻榻米,反而覺得火炕變得生疏了。也許說自然環境絕對支配人的性格和文化更爲恰當吧。
  我覺得榻榻米才是理解日本文化的關鍵。除了生魚片和和服,還有比榻榻米更日本化的東西嗎?
  日本的獨特文化不正是在鋪著榻榻米的和室裏誕生的嗎?茶道、插花、三味線(三根弦的弦樂器)、妓女,這所有的東西的産房不正是榻榻米房嗎?
  寒風凜冽的年初或春節,我們一家坐在榻榻米上,把腿伸到日式火爐邊,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吃飯,一家人在異國的土地上享受著天倫之樂。
  每當這時候,我就自然地想起幼年時在中國農村爬滾過的熱乎乎的火炕。此時,中國東北故鄉的親人們正坐在火炕上,一邊喝著燒酒一邊談笑風生吧,小孩子們肯定正趴在炕上看有趣的電視節目吧。

對火炕的鄉愁

  在韓國,即使是高層公寓裏也安裝有現代式的火炕。移民海外的韓國同胞,在床或椅子上的生活中也總忘不了火炕。一到寒冬,就懷念起可以盤腿坐著、能烘熱身子的火炕。
  如果說日本的榻榻米是最日本化的東西,那麽火炕則是最韓國化的東西。
  兩者的根本差異在于火炕能供熱給人體,榻榻米卻不能。可以說熱與涼的差異便是兩者最明顯的不同之處。以前總覺得日本的房屋有可能安裝暖房設施,但想不通爲什麽日本人沒有這樣做。日本人爲什麽不接受朝鮮半島的火炕呢?
  處于四季分明氣候圈的韓國,在酷寒時需要熱乎乎的火炕。
  而在日本,冬天氣溫很少低于零度,所以幾乎體驗不到嚴寒。
  我住在京都的幾年中,冬天雖然也很冷,但還不致于讓人無法忍受。所以我也沒覺得一定要有火炕類的設施。
  我還通過榻榻米發現了日本文化的另一面。如果太冷,日本人可能會把榻榻米全部卷起來,選擇火炕或其他供熱方式,但日本人並不那樣做。日本人不是使房屋的整體變熱而是采取部分加熱的方式。
  直到今天,日本人一直以這種方式生活。在外來文化的吸收方式上也是如此。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吸收中國和朝鮮的文化,並且也只是吸收其中必要的部分;明治維新以後,則開始吸收歐洲和美國文化。
  與此相對,韓國有很多屬于絕對價值觀的東西。用火炕加熱整個房間,雖然穩當可靠,但顯得規模太大,多少有些愚鈍之感,有點缺乏靈活性。熱的時候太熱,冷的時候太冷,所以又是極端的。韓國人的這種性格常常使其過于極端化。所以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韓國人幾乎只是絕對地吸收了大陸文化,在這一方面韓國人少了一種隨機應變的靈活性。
  榻榻米的組成材料是松軟、幹燥的植物,所以可以隨時去掉磨損或腐爛的部分。火炕缺乏柔軟性,又像石頭一樣堅固,因此如果哪個地方出了毛病,就不得不掀開整個炕板。

日式內褲改變了坐姿

  法國人把日本化稱爲“榻榻米制”。榻榻米自身之所以成爲日本文化的象征,是因爲日本人吸收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文化並把它日本化的過程,與榻榻米在日本房屋中安置固定下來的過程是同一時期。
  根據民俗學者的研究,中國人在古代是把坐墊席鋪在地上像日本人一樣正坐的。坐墊席很薄,相當于今天日式的座布。中國人原來也像日本人一樣正坐而不是盤腿坐的。那時,中國人穿的衣服類似于今天的日本和服,因爲沒有穿內衣,所以人們不分開腿坐。衆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直接借鑒唐裝樣式而制作的。直到宋代,坐在椅子上的生活方式才開始在中國普及。
  實際上,椅子並不是漢族的專利,它是從西方的伊朗等國家傳入中國的。那時,人們把坐在椅子上稱爲“據”,而“座”指正坐。後來,據和座才漸漸地統用爲坐的意思。
  這樣,日本人把“席”發展爲榻榻米,中國人則抛棄了“席”而選擇了椅子,從而創造了中日兩國的榻榻米文化和椅子文化。
  在韓、中兩國人看來,像犯了罪一樣跪著的日本人的正坐姿勢是“席”文化轉爲榻榻米文化的延長現象。現在,日本男人盤腿坐的習慣則是在日式內衣出現後才産生的。
  其實,日本獨創的榻榻米文化和韓國的火炕文化其根源都在中國大陸。迄今在中國的北方地區,火炕仍然十分普遍。受滿族爲主的東北少數民族的影響,火炕在漢族家庭中也得到了傳播。所以火炕文化與其說是漢族的文化,不如說是少數民族的文化更爲確切。
  比較一下榻榻米和火炕,我們可以看到,二者的根本差異在于榻榻米是沒有溫差的恒溫而火炕則是可冷可熱的變溫。兩國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日本人比較安靜和內向,而韓國人則情緒起伏波動大。擁有同樣火炕的中國北方人的性格也與韓國人的這種激情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管怎樣,我認爲漢族的椅子文化能與日本榻榻米文化和韓國火炕文化相提並論。

  中國人的椅子文化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椅子具有多功能性。既可以固定下來坐,也可以隨時搬來搬去使用。火炕或榻榻米有這種靈活性嗎?而且如果把幾個椅子並起來,還可以當做床來睡覺。這麽一來,白天是椅子,晚上就成了床。這樣中國人的性格也帶有了一種中庸性。重視這種均衡性的二元論的性格造就了今天穩重而富有哲學氣質的中國人。因此,比起日本人來,反而是中國人的內心更難理解。甚至有人評價說,三國人中,坦率性直的韓國人最不適合做間諜。
  椅子生活,從根本上作爲一種西方的生活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豎直姿勢的文化。即使坐著,也不把臀部貼在地面上,而是浮在半空中,腿自然伸直。
  與之相反,榻榻米和火炕則不是豎直的,而是水平擺放的,因此腰以下的部位都成了水平的姿勢。中國人的腿修長好看正是得益于椅子文化,而韓國人和日本人腿短則是由于榻榻米和火炕的緣故。
  韓國人和日本人或坐或立,每天都做腰部運動,所以十分擅長柔道等運動,而中國人則擅長于從事利用腿部的豎直跳躍運動,如打籃球、排球等。說句玩笑話,日本人和韓國人經常做腰部運動,所以點頭哈腰的禮節頗發達,而中國人則愛用站著握手的禮節。
  總之,榻榻米、火炕、椅子的生活方式也能體現出民族的文化氣息和習慣。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thread-62782-1-1.html

虛構出來的三國形象  

虛構的外國意象

  在廣島市有一個叫“東亞論壇”的國際交流團體,這是1998年11月由我和我的“書迷協會”的主要成員組成的,它是以中日韓三國民間國際交流爲宗旨的團體,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其實不只是東亞人,對東亞文化感興趣的西方留學生朋友也常常來參與我們的聚會。
  在一次例會上,法國留學生F提出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深思。F說,在法國或其他西方國家,人們想象中的日本人往往帶有虛構的色彩。
  西方人的日本觀或日本論純粹是他們虛構出來的日本觀或日本論,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無法全面正確地了解日本。
  聽了F的話,我的視線自然而然地就轉向了東亞三國。雖然這種說法合乎情理,但是我還是覺得很驚奇,因爲在代表東亞的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也有類似的現象,人們看到的對方同樣也帶有虛構的色彩。
  也就是說三國人將某種虛構的形象視爲真實,容易掉進虛構的幻想之中,按自己固有的觀念來理解,所以無法看清異國真實的一面。這種虛構的形象成爲理解彼此文化的絆腳石,阻礙了雙方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
  對于西方人的虛構,因爲相隔千裏,這還有情可原,但是假如連作爲日本近鄰的中國和韓國也陷入對日本的虛構幻想中的話,那就太遺憾了。同樣,日本人在看韓國和中國、韓國人在看中國、中國人在看韓國時,也存在著西方人看日本時隔著的那層虛無飄渺的面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這層面紗吧。

  我們對日本的印象如何?

  那麽,日本人和韓國人眼中的中國又如何呢?萬裏長城、天安門、長江、黃河還有漢字、孔子、孟子、毛澤東、56個民族、西藏問題,還有隨地吐痰、隨便罵人、不講衛生等等,這些燦爛的中華文明與現實的距離又有多遠?
  韓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半島、無窮花、三八線、景福宮還有李承晚、樸正熙、金大中、足球、花紋衫以及大嗓門和不注意形象等,也是正面因素和反面因素的結合體。
  那麽提起日本會是怎麽樣呢?許許多多的畫面像電影膠片一樣首尾相連,魚貫而出:富士山、櫻花、太陽旗、歌舞伎演員、相撲、菊與刀、豐饒與微笑、豐臣秀吉、昭和天皇、三島由紀夫、自殺、汽車、索尼、親切、侵略者、軍國主義、從軍慰安婦、狡猾的壞蛋、倭寇、鬼子等等,這些與中國有一定差異且更爲豐富多樣的形象就是日本的象征。
  在這裏,我主要想談一下韓國和中國對日本的看法。
  開門見山地說,至今韓國對日本的看法十分複雜。大韓民國成立後,曾經在韓國進行了徹底的反日教育,韓國人認爲日本人和北朝鮮遊擊隊是世界上最狡猾、最凶惡的人。
  說得再極端一點,就連日本人顫顫巍巍走路的姿勢以及點頭哈腰的樣子都讓韓國人覺得特別討厭。
  這種濃厚的反日情緒醞釀出韓國人“克日”、“勝日”即戰勝日本的思想。
  韓國人把日本視爲一個假想敵國,他們一邊高喊著“一定要趕上日本”的口號,一邊窮追不舍,但還是沒有超過日本。
  爲什麽呢?因爲韓國人對日本缺乏了解,也就是說,這種扭曲的日本觀使韓國人無法正確地看待日本。
  因爲一味地蔑視日本、憎惡日本,所以只是熱衷于批判日本。韓國人從憎惡日本和對其破口大罵中感到某種快感,並聊以自慰地生活至今。韓國政府也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日本,動輒就歪曲日本,這如何能讓國民真正理解日本呢?
  現在有些韓國人認爲日本人與自己很相似,所以不自覺地就陷入了自己很了解日本的美好錯覺裏。這種錯覺是韓國人全面認識日本的絆腳石。
  最可怕的就是帶著偏見任由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認識和理解別的國家, 完全不理會對方的立場。
  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判斷他國,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要打破固有觀念

  中國人也擁有和韓國人類似的日本觀。一方面承認日本是經濟、技術、文化大國,喜歡用日本的電子産品,另一方面卻端著大國的架子,把日本當做一個小國來輕視。
  在我小時候,中國電影大多以抗日戰爭爲主要內容,影片中的日本人都留著小胡子,時不時地大喊“八格牙路”,那時我覺得日本人就該是那個樣子。現在,我來日本已經十年了,但日本人的那副模樣至今仍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裏。
  在中國,對日本的認識就是從這種滑稽的日本兵的形象開始並固定下來的。我念高中時,有一次,一個沒留小胡子的日本人來訪問我們學校,那時我驚奇地發現,原來日本人並不都是我想象中那樣的。
  但如果這種扭曲的形象在全國範圍內定型的話,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了。因爲這樣就很難准確地了解對方。
  美國的文化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女士撰寫的日本人論名著《菊與刀》,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的好作品,其實作者並沒有來過日本,也沒在日本生活過,只是試圖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日本,所以作品中的觀點和日本的實際情況多少有一些差異。
  我在這裏指出本尼迪克特女士局限性的目的,只是要表明自己的一個觀點:如果沒有在他國生活的經曆的話,是無法准確地了解該國文化的。
  不管怎麽說,資料和間接的見聞還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我們透過帶有局限性的見聞和理解去推測、揣摩對方,那就難免會産生某種扭曲的形象。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通訊信息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如今,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去海外旅遊,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體驗他國文化。
  只有摒除成見,才能夠揭開對方虛無飄渺的面紗。
  只有抛開虛構出來的形象,才能夠真正理解異域文化。

  好勝心強的韓國人

  像韓國人這樣討厭失敗的“好勝心”旺盛的民族,在亞洲人中非常稀有。
  無論韓國人在哪裏生活,都處處彰顯喜歡自吹自擂,自我意識強,把輸給別人看做無比羞恥的事的民族性。這一點不管是生活在美國還是日本的韓國人都沒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好勝心說得好聽一點,是不甘失敗、不甘人後的一種進步和勝利的原動力;說得不好聽,就是太過于以自我爲中心的傲慢。
  我在日本生活期間,在和幾個韓國留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就一些問題進行爭論,甚至會吵架,但不知是不是因爲我的韓語太差,總之我從來沒有獲得過勝利。
  這是因爲所有韓國人都能言善辯歪理且很多人非常固執,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有一次我和一個首爾出生的韓國女留學生一起乘坐日本的地鐵,我跟她說車站地上的黃色線是爲了盲人走路方便而設的,而她從一開始就主張完全沒有必要這麽做,最後我敵不過她的固執,最終放棄了這場爭論。
  她還經常強調韓國文化比中國文化優秀得多,中國人沒有韓國人優秀的道理。她忽視了一個非常常識性的事實:韓國從古至今就接受了中國大陸的漢字文化(儒教文化)的恩惠。她列舉出了一系列的事實,如金屬活字的發明,世宗大王發明的韓國文字的優秀性,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中打敗豐臣秀吉的李舜臣將軍的業績,還有最近令人矚目的被稱爲“漢江的奇迹”的經濟增長,以此強調韓國確實比中國優秀。對于這種拿自己的長處與對方的短處相比,不斷小看對方的態度,我認爲再也沒有必要繼續進行反駁,只是點著頭說“哦,是嗎”,並乖乖地忍住苦笑。
  最近我讀了不僅在韓國,就是在日本也備受媒體關注的田麗玉寫的《沒有日本》(又名《悲哀的日本人》)這本書。該書封面文字是:“絕對不能輸給日本。事實上日本並沒有什麽特別值得看值得學習的東西”,這充分表露了韓國人“不承認失敗”或“不知道如何去輸”,心胸不夠寬大又容易急躁的性格,還有不僅直截了當而且對任何事都過于敏感的神經質的一面,換句話說就是氣量小的一面。
  
  “似敗實勝”的中國智慧

   中國人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人也和韓國人一樣自我意識強,但是當對方以“必勝不敗”的氣勢咄咄逼人時,中國人一定不會硬要取勝。反而會暫時寬容地聽取對方的主張,以安靜地關懷的態度,澆滅對方燃起的火焰般的氣勢。
  悖論式地解釋這一原理就是“似敗實勝”。中國武術裏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以柔克剛”,這是通過巧妙利用對方勢如破竹般的氣勢,先接受,然後再伺機制敵的中國武術的極致。
  中國功夫片中,李小龍和成龍的拳法就是如此。最初是機敏地避開對方撲面而來如箭一般的拳腿,一直等到對方疲憊後,再伺機給對方致命一擊而最後取得勝利。
  只是積極地展開進攻對誰來說都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往後退一步認輸就難以做到了。中國人把只知前進不知後退的逞強的勇氣蔑稱爲“匹夫之勇”。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擅長認輸和後退。爲了生存下來該往後退時馬上往後退,該認輸時馬上認輸。
  韓國人只擅長一味地向前奮進,非常不擅長後退或認輸。可以說這是一種以不勝則敗的好勝心堅持下去的胡亂抵抗的急性子。只以結果爲目標,只執著于結果,爲了達成這一結果而無視于手段的激進,這難道不是弱點嗎?
  抗日戰爭爆發時,有名的日本東洋史學者白鳥庫吉有一句名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和外國的戰爭就沒有獲勝的先例,甚至都不曾試著獲取勝利。”
  把失敗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和這樣的人民交戰,還會有人炫耀自己是勝利者嗎?老子有句名言也說:“對連死都不怕的人,威脅說要殺死他有什麽用呢

無法理解的日本人   

日本人對病菌、灰塵、皮膚接觸等各色各樣的異類事物都持有特有的嫌惡感。   實際上,在我周圍的很多韓國人和中國人來日本五年之多,卻連一個日本人朋友也沒有。因此,在日外國人經常是互相之間交朋友。我想,既然費盡周折來到日本,就應該盡可能地深入到日本社會,與他們的家庭或團體多交往,好像只有這樣才能理解日本社會和日本文化。   
幾年前我遇到過一個中途退學回國的上海留學生B。曾經十分向往日本的B在留學前是上海某名牌大學的助教。躊躇滿志的他來日本後不久,便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煩惱,人也變得憔悴起來。   
我在校園裏遇見他後,問他:“你最近身體怎麽這麽瘦?”   
他坦白地告訴我說:
日本人雖然表面上很溫和,但實際內心很冷淡。我們研究室裏留學生也不多,我的日語說得也不好。因爲日語不好,他們就這樣對我?我問旁邊的日本朋友一個日語漢字詞的讀法,結果他說中國人連漢字也不會讀嗎?不知道就查字典!你說,雖然是相同的漢字,但外國人知道日本式的發音嗎?本來獨自在外國學習就很孤獨,加上周圍又沒有日本朋友,研究室的日本學生又總是那麽冷淡,所以就得了神經衰弱,晚上不能好好睡覺。而且聽說研究室的人去賞花的時候也因爲我的日語不好,把我一個人扔下了。太受打擊了……   
幾個月後的一個夏夜,我接到了B打來的電話:“金老師,我明天回國,因爲我實在不能再忍受了。雖然日本很富裕,但日本人的心胸很狹隘。我還是回國讀研究生更好些。”   
最終B離開了日本。事實上,這樣的留學生又何止B一個人!來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很多“反日家”。因此,有人說“留美親美”而“留日反日”。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雖然可能有很多背景原因,但日本人對外國人的態度也起很大作用。   
外國人很少能在日本交上朋友並得到日本家庭的招待。對于中國人和韓國人來說,這可能是件很可笑的事,但確有很多在日旅居了10年的留學生卻一次也沒到日本人家裏做過客,而且連想都不想。   
讓別人看自己的家,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公開個人私生活,這無疑于掏出自己的心讓人看。   
但是,很多日本人連自己的家也不讓別人看,緊閉心門生活。而學習外語、結交外國人並在家裏招待外國人的日本人,則是一定程度上與普通的封閉的日本人不同的另類。我在和這樣的日本人交往的時候,常常感覺到他們都是與普通的日本人不同性格的人。

“封閉”的日本人,“開放”的中國人  

與日本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中國人甚至會把路上相識的人也帶到家裏, 招待酒飯。如果在火車上遇到談話投機的人,中國人也往往會彼此交換地址和電話,然後請對方來家裏做客。雖然物質上不及日本富足,而且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中國人的心靈卻是敞開的。大陸人的開放性格與長期只用單一日語的日本人的島國閉鎖性格完全相反。正是長期以來多民族社會裏各族人民之間榮辱與共的曆史體驗,創造了大陸人容易信任別人的開放性格。
  大陸的水混濁而顯得不幹淨,因此中國人不喝生水,同時肮髒而惡劣的環境也使中國人沒有日本人的潔癖。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明白如果過于幹淨,互相之間就很難融合共存。
  韓國人毗鄰大陸生活, 在性格上也與大陸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韓國人灑脫大方,有時也愛虛誇,但不像有潔癖的日本人那樣過于排外,也不像大陸人那樣過于開放,即是一種半開放半封閉的性格。特別是夾在大陸和島國的縫隙裏,爲了保護自己不被外敵入侵,韓國人不斷徘徊于開放和封閉之間,因此,韓國人的性格是大陸型與島國型折衷後的半島型。
  近來在日本,“全球化”、“地球村共存”一類的宣傳標語到處可見。但可笑的是,全球化呼聲最高的日本竟然被評爲全球化水平最低的國家。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據說在日外國人的參政問題至今沒得到圓滿解決即與此有關。
  最近,日本的有識人士向日本政府提交了關于日本國際化對策的報告書《 21世紀日本的構想 》。可以說,它對日本的國際化起了重要作用,爲日本走向多民族社會,實現像美國一樣的移民社會的轉變准備了前提條件。
  然而不能忘記的是,日本國民真正由封閉走向開放,才是日本實現移民政策和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基礎……

中國人的中心意識

  從中國的國名就可以看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世界都由中華民族操縱。以自我中心意識爲基礎的中華思想——大國意識至今仍生根于中國人的意識構造中。本國優勢的大國意識曆經幾千年,蔑視一切外國文化,培育了中國人過余的傲慢。到了近代,中國被歐美及日本等列強打敗的思想根源無疑就是這種大國意識。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極爲蔑視外國文化。在孔子的《 春秋 》中,描述到中國人時會傲慢地使用“人”字,而如果是寫到周圍國家的人則一定會蔑視地使用“夷狄”這種稱謂,連“人”這個字都不會用。
  作爲農業大國,中國常常用“赤縣神州”這一莊嚴鄭重的字眼自我推崇,並自負地認爲只有中華民族才是“禮儀之邦”,萬國的中心,處于最高的地位。由于交通不便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斷言中國無疑是世界的中心,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于是進一步認爲中國就是世界。
  在中國政府的公文中,外國大多都以“夷蠻”這個有“蟲”字偏旁的稱呼加以記錄。後來世界中心的神話徹底地被歐洲列強破壞,這才從1860年起取消了上述表述。
  清朝,剛開始打開門戶與西歐開始交涉的時候,命英國駐清政府大使麥克托尼在清朝的皇帝面前行“三跪九叩”大禮。麥克托尼大使忍受了這個屈辱的大禮,得以迅速開展工作。而他的後任阿馬斯特大使無法忍受這種屈辱,聽說最終灰溜溜地回了國。但是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中國後來屈服在了擁戴大禮的西歐人的先進的槍炮下。
  對比一下遠洋航海,就會發現中國人和西歐人在目的和動機上有些許不同。哥倫布出于尋求外國的新文物以及自己沒有的黃金和財寶的目的發現了新大陸,從而永垂青史。然而那個同樣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並非像哥倫布那樣是爲了黃金財寶或是外國的文物,更不是爲了發現新大陸。在中國黃金財寶應有盡有,所以沒必要到外國去尋找;另外就學問而言,也沒有必要向國外學習。中國文化就是世界的中心,是最高峰的文化。這種大國意識帶來的後果就是,雖然鄭和航海的距離並不亞于哥倫布,但是在吸收外國文化方面並沒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功績。在中國小學的曆史課本上,鄭和的功績也僅限于如何將偉大的中國文化向全世界廣爲傳播。

在西方文化學習上的中日比較

  中國人的這種自國中心的大國意識在對待外國的新型事物上也略見一斑。西歐的新型武器——火繩槍,第一次是由1542年登上種子島的葡萄牙人帶到日本的。好奇心旺盛、善于學習外國文化的日本人很快就開始模仿、制造火繩槍,到了1575年,火繩槍已經在日本國內得到使用。然而1514年左右,也就是比日本提早28年,火繩槍同樣由葡萄牙商人帶到了中國,但是直到1620年中國國內都沒有一杆火繩槍。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時,大明的軍隊不敵裝備了火繩槍的日本軍隊的原因,正是因爲沒有新型武器。毫無疑問,輕視外國事物的大國意識就是罪魁禍首。
  大國意識最顯著的特征是,看高自身輕視對方,用自己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相比,由此強調自己的優勢。
   “西歐文化再發達也不過如此。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比都不過是些玩具。如果沒有指南針,哥倫布能航海發現新大陸嗎?如果沒有造紙術,如何寫下從意大利到歐洲的文藝複興的文章呢?如果沒有火藥,世界大戰會是什麽結果?如果沒有活字印刷術,今天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會是什麽樣子?想想這些就會明白了吧。”
  的確,中國的“四大發明”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過于強調自身的這種夜郎自大反過來就會成爲世界人民的笑柄。
  魯迅先生的名作《 阿Q正傳 》中的主人公阿Q,可以說如實地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民族性。其中阿Q夜郎自大式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中國人標志性的性格之一。
  阿Q是清政府滅亡前夕一個靠打短工勉強維持生計的農民。他貧窮而又無知,因此總是被周圍人取笑捉弄。但是他總能愉快度日,這就是魯迅先生稱之爲 “精神勝利法”的療效。這劑靈丹妙藥其實就是將所受到的屈辱在自己內心使其合理化,也就是最終使屈辱成爲自己的勝利。不管對方有多強大、先進、優秀,自己在受壓抑的瞬間,馬上就能在內心使自己成爲勝利者。阿Q總是認爲自己比誰都優秀,夜郎自大,蔑視周圍所有的人,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他在和別人吵架時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你們這些人根本比不了”。
  當人們議論他的禿頂時(阿Q並不以禿頂爲恥),阿Q或惡語相向,或與人打鬥。當然采取那種方式視對方的強弱程度而定。如果自己輸了,則馬上生氣地盯著對方,然後自言自語道“你們遠遠比不上我……”,他把禿頂看做是與名譽相關的巨大的驕傲。如果被對方狠狠痛擊後他一定會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世道太不像話了”,然後從中獲得了滿足。
  1840年以後,一直認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從而輕視外國文化,在西方列強的強迫下被迫打開了國門,不得已接受屈辱妥協的中國,正如阿Q一般。

大國意識造成了中國對外國文化的偏見

  中國人的大國意識還造成了很多無知和封閉的惡果。在我上小學的70年代,政治課上老師經常會說,“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勞動人民都沒有食物,衣衫襤褸,飽受饑餓之苦”,接著又說,“中國是世界上的人間樂園。我們必須爲拯救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勞苦大衆而努力學習”。老師的這番話至今仍在我耳邊回蕩。那個時候,我們受的教育是韓國人生活非常貧困,人們賣眼睛賣肝髒,美國人民因爲沒有食物只能吃樹皮,于是我們確信中國果然是世界第一的幸福樂園。
  由于無知和封閉而變得狹隘的大國意識的弊害,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世界進行對等的交流往來而漸漸得到糾正。這實在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是直至今日,大國意識依然悄悄地存在于中國人的意識中。只要中國還是大國,這種意識就會永存。
  日本是亞洲最先擠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的經濟大國,但即便如此,現在中國人還是經常說,“那個就像手掌那麽大小的小日本就算現在再優秀,在文化上充其量也不過是我們的孫子輩”,內心雖然承認日本的優秀之處,但是表面上可能大國意識還是油然而生。雖然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已達到了一定數量,但是就我所知,大多數留學生一方面承認日本是發達國家,一方面在內心深處還是悄悄抱有輕視其爲小日本的意識。
  中國人對韓國也抱有同樣的大國意識。在中國人眼裏,不管韓國有多發達,就算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過去充其量也不過是中國的附屬國,不到中國幾十分之一的小國就算再張狂也不成氣候。
  中國人從來沒有把日本、韓國當做競爭對象,通常會認爲它們是中國文化圈的屬國,表面上會贊賞說“日本、韓國是優秀的發達國家”,但在暗地裏肯定經常會輕視道,“我就看看你們這些小國能狂到什麽時候,至今爲止還是不能對抗我泱泱大國的”。
  正因爲如此,韓國人到了中國如果說“我大韓民國是這樣那樣……”,那麽這個“大韓民國”的“大”字會讓中國人覺得很不順耳,明明就是巴掌大的地方還偏要加上“大”字。在尊重中國人的大國意識這個意義上,爲顧及中國人的心情,從而更好地和他們相處,最好還是慎用“大”字。日本人在戰敗後,在中國人面前絕對不用“大”字。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受不了中國人至今仍稱呼自己爲“日本鬼子”。因爲“鬼子”不是指人類世界,而是指萬惡的妖魔鬼怪的世界。

“愚蠢”的韓國人

  長期居住在中國的韓國教授、來中國出差不到三天的公司職員以及來中國觀光旅遊的韓國朋友,在跟我說起到中國訪問的感覺時,都無一例外地會問我一個問題:
  “爲什麽在中國有那麽多看起來愚蠢的人呢?”
  我記得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瞬間流露出比中國先進的發達國家國民的優越感。每每遇到這種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會苦笑著做公式化的解釋:
   “是呀,韓國沒有蠢人,才會讓人這樣想吧。”
  在中國期間,我常見到生活看似窮困的工人、農民衣衫襤褸,還有完全不懂化妝的婦女面容憔悴,他們的情形真是看起來有些愚蠢。
  經曆過無數風霜無數艱難困苦的農民也就算了,就連大學教授也對儀表發型完全沒有心得,讓人感歎“這副樣子真的是大學教授嗎”?正因爲如此,所以在講究儀表的韓國人看來,自然覺得中國人外表愚蠢。
  雖然很多中國人外表看起來比較可笑,但如果由此就覺得他們是真正的傻瓜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具備馬上就能裝傻的高深莫測到令人恐怖的智慧。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之間,最喜歡用的成語是“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淺顯地講,就是“變傻很難”。如果更深層地加以解釋的話,就是“變聰明很難,變愚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聰明人變傻就更難了”。走進中國的知識分子或是政府官員們的書齋,經常會看見清朝有名的畫家鄭板橋書寫的這一四字成語的挂軸。我們也經常聽到很多政治家和文人把“難得糊塗”當做人生座右銘的逸聞趣事。
  與知道就公開炫耀的輕率行爲相比,明明知道卻裝作不知道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且這種裝作不明白的智慧也要有品位得多。裝出一副愚蠢的樣子,將看起來聰明的對方的話都聽完後,在心中暗自琢磨然後迅速給以反擊。結果肯定是被當成傻瓜的人反而是聰明而又有威風的人。無論是在戰術還是在處事方面,都是裝傻的人更勝一籌。
  古時候,老子對前來求學的年輕的孔子曾經說過:“好商人會留下商品並絲毫不炫耀,君子雖然擁有高貴的德行但外表看起來應該和愚人一樣”,接著又給以忠告,“你的傲慢和多欲、裝模作樣的態度以及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心最好扔掉。這是爲了你自身考慮。我能教給你的只有這些”。

中國式的愚蠢  愚者的智慧

  我一直認爲中國人很能言善辯,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韓國人的能言善辯、固執己見絕對不輸于中國人。我完全吸納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因此對方越是沒完沒了地展開熱烈的辯論,我的話就越少,只是點頭聽著。這一點曾被一個來自首爾的熟知我這一性格的留學生點破:“你過于壓抑自己,結果反而看起來很神秘。”不知道他這番話是誇我還是貶我。在與對方展開熱烈的辯論時,上策當然是安靜地傾聽,再說既然有了說話的人,那麽只有同時有聽衆才能保持平衡。我有時會帶點遺憾地想,爲什麽韓國(朝鮮半島)接受了那麽多中國大陸的文化,卻唯獨沒能學成“愚者的智慧”呢?特別是在當今的競爭社會,大家都聰明地站在時代的前列而成爲領導者是非常困難的。與其突出表現引起騷動,還不如隱藏熱情,承認對方比自己優秀並支持對方。也就是應該學習貶低自己的愚者的哲學。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嘴只有一張而耳朵有兩個”。

“喜怒哀樂”的中日韓三國比較

  像中國人這樣喜怒哀樂不行于色的民族很少。日本人雖然也常被人說很難讀懂他們的表情,但是兩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簡單地講,日本人的難懂有些像單純的天真爛漫的小孩子,而中國人的則來源于深不可測的善于處世的老練。中國名諺 “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就是說不把喜怒哀樂的感情放在臉上。
  中國人的這種“傻子處世哲學”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作爲文化風土得到培育。中國地廣人多,再加上戰亂時間長,屢次遭受外部民族的侵略,所以爲了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將自己真實的樣子隱藏起來,經常觀察他人的眼神和行爲。在複雜的人際關系中裝傻充愣,不表現出智慧在中國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了解中國人的這種高深莫測的智慧而輕視它的話,不會帶來好結果。可能會因失策而深陷其中,最終以失敗告終。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和中國人相比,韓國人中傻瓜很少聰明人很多。迄今爲止我在日本、韓國接觸過的韓國人在我看來,每個人都能言善辯頭腦靈活,什麽都能處理得很好。的確,朝鮮民族無論是外表還是著裝,看起來都比大陸中國人要機靈優秀。問題是很多事情正是因爲太機靈反而惹上麻煩。
  韓國人聚在一起爲何要如此炫耀自己,引發騷動呢?在機場聚在一起吵鬧的也一定是韓國人。幾年前在同志社大學的研究生院留學時,我曾經被邀請參加韓國留學生們的快樂聚會,那天就西紅柿是水果還是蔬菜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參加聚會的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是正確的,結果一直到深夜這個話題還一直在延續沒有結論,難得的聚會最終不歡而散。其實,只要有誰能裝作不知道做一下讓步,這樣的問題應該很容易就會有結論。
  之後又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來日本留學前在中國,我曾幫朋友忙擔任過一個韓國觀光團的翻譯。觀光團中一個文學專業的教授從頭到尾一直在抱怨中國什麽地方不好,還欠缺什麽,什麽做錯了,而韓國發展得多麽好,韓國人是多麽機靈等等,總之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我雖然覺得不像話,但還是隱忍著隨聲附和。後來那個教授吃了中國的香蕉後,又皺著眉說,“中國的香蕉真難吃。還是韓國的香蕉好,又好看又好吃……”。還是贊美韓國,批判中國。“這個人怎麽會這麽沒有常識呢?”一想到這我就問,“咦,韓國也有香蕉嗎?”聽了這話,那個好勝心強的韓國教授立即愣住了,再也說不出話來。裝出一副什麽都知道的樣子,結果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丟了大醜。

中國中心主義、 日本最新主義、韓國第一主義  

從一個小笑話開始,有這樣一則小幽默:
  外星人乘UFO降落在地球上,在結束了對西方的公事訪問日程後來到東亞。外星人召集起中國、韓國、日本三國人,問他們最喜歡的單詞是什麽。
  中國人答的是“中心”,認爲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韓國人答“第一”,認爲大韓民國無論何時都是“第一”;日本人回答說“最新”。也就是說,中國說自己是中心,韓國說它是第一,日本雖不及它們,但也能開發出世界最新的産品了。
  當然這故事純屬我虛構,通過這個笑話,也可以窺視各國的民族文化。
  中國以世界中心自處是衆所周知的事情。所謂的“中華思想”,也是本國中心主義觀念根深蒂固的體現,中國的國名也體現了這一點。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各民族都圍繞在中華民族的周圍,這就是長期形成的夜郎自大的優越意識。
  在漫長的歲月裏,受以自我爲中心的大國意識的影響,曆史上的中國人輕視周邊的民族與國家,並曾發展到閉關鎖國,拒絕交往。在它曾蔑視的野蠻國家完成近代化的使命,走進經濟大國的這一期間,一直高呼自己是東亞大國的中國還沒有實現近代化的根源,就在于它的唯我中心觀。
  滿清人把西方神父所帶來的各種航海圖、手槍、長槍、造船技術等先進文明,看做是“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無用之物和奇巧之物。但最終他們還是敗在自認爲一無是處的“洋鬼子”的洋槍下。
  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在文革時期達到頂峰。那時,中國人高喊著“中國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樂園,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不但是7億中國人民的紅太陽,也是全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紅太陽”,“拯救占世界2/3人口的在水深火熱中受苦受難的人民,爲全人類的解放而奮勇前進”的口號。但他們從夢中醒來一看,首先應該拯救的不正是中國人自己嗎?以自我爲中心的中國人也不允許別人使用“中國”這一字眼。比如說文革後,中國官方突然要求日本無條件地把廣島的“中國銀行”的名字改掉,因爲和中國的“中國銀行”同名。其理由是“中國”這一稱謂只應中國有,且只有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才是真正的中國銀行。敢盜用我的名字,豈有此理?芽!
  其實,日語的“中國”發音(chukoku)指的是中部地區,不是指China?熏 日本人自古就把廣島地區稱做 “中國”,現在也把廣島和周邊的幾個縣稱之爲“中國地區”,最終“中國銀行更名事件”不了了之。這就是“中國”這一稱謂鬧出的國際笑話。
  以自我爲中心思想源于中國的“最古老主義” 思想。西方無論有多發達,其所使用的先進東西中國也都有;日本無論擁有多麽高級的技術,也只不過是中國的孫子而已。沒有中國文化就沒有日本文化。中國人總愛說日本文化只不過是中國文化的支流而已。
  《世界之最》這本書在中國最暢銷,其中記述了紙、火藥、指南針甚至飛機、火箭、TV等都是中國發明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發明都源于中國,甚至英國現代的足球也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蹴鞠,這無疑是極端的自我誇耀,與日本人強烈的自我反省意識形成鮮明的對照。
  中國是萬物之源的思想阻礙了學術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使之處于停滯狀態。凡事都要考證,因此考古學尤爲發達,但同時卻總是缺乏創造性,個性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使得中國近代思想和學術都處于半停滯狀態。

日本人爲什麽喜歡“最新”?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所謂“最新主義”,就是選定一個對象之後,將其消化、吸收,形成自己東西的一系列文化再創造過程。日本和中國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日本沒有過于濃厚的自我中心主義思想,而是認爲自身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必須吸收先進文化來強化自己。
  中國、韓國甚至連西歐國家也認爲日本文化沒有獨創性,但文化是在長期進化和多方面吸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的吸收是極爲必要的。
  在文化吸收方面,日本有獨特的技巧。它在吸收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先照搬,然後再創造出比原來的文化更爲先進的文化。
  日本的傳統藝術體現了一種“守”、“破”、“離”的原則。“守”,是指基本功要到位,“破”是在“守”的基礎上打破原有模式,“離”是“破”之後通過脫離原本而達到的更高境界。
  708年左右,日本從中國引進銅焊接技術,並于747年在奈良成功地修建了大佛像。當時教給日本銅鑄造技術的中國和朝鮮也沒有制造過如此之大的銅像。步槍于1543年進入日本種子島,40年後的1583年,日本的步槍制造技術已堪稱世界一流。中國通過葡萄牙商人比日本早10多年接觸到步槍,但直到1620年還是造不出一支步槍。
  如今日本制造出世界一流産品也是同樣的道理。以生産冰箱爲例,歐美爲此需要5年至10年,而日本只需2~3年,並且,即使是生産相同質量的冰箱,日本也會在外觀方面稍加改進,制造出有特色的“made in japan”商品。這就是日本的“最新主義”。

韓國的“第一主義”

  我頻繁出入韓國,幾乎踏破韓國門檻,也見到過無數的各種類型的韓國人,我發現幾乎所有的韓國人都愛用“我國第一”的口頭禪。
  在中國或東南亞,韓國遊客時常和當地人發生矛盾,原因是韓國人總是貶低當地人而一味地誇耀“大韓民國第一”。
  韓國人無論在什麽地方都想向別人證明自己是第一,只有這樣才能心滿意足。
  我和無數的韓國朋友交往過,也吵過嘴,但從來沒有贏過他們。因爲他們都極不願意認輸,非勝不可。
  我以前交往過的韓國朋友B,因爲最近韓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而有輕視中國的傾向。他認爲韓國文化比中國文化更優秀,並且一再說韓國人也比中國人優秀。
  只要我一提起韓國也是中國漢字文化的受益者,B就馬上高談闊論起韓國金屬活字的發明、世宗大王創造的韓文、打敗豐臣秀吉的李舜臣以及20世紀80年代韓國人創造的“漢江奇迹”。其實像他這樣口若懸河的人又何止他一個。
  最近韓國在“愛國主義”、“愛我國家”的口號下緊追日本,韓國人也自詡爲東方第一富國, 並且存在著一種“世界第一”的錯覺。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韓國曾有過反省的傾向,但是始終沒有根除“韓國第一”的思想。去年,詩人K提倡“律呂”,開始大喊“21世紀既不是日本人的,也不是中國人的,而是韓國人的世紀”,也就是說,中國走入近代後,思想的脈絡就中斷了,而日本是沒有獨創性的“無根文化”,因此,具有獨創性的韓國文化將支配21世紀。
  那麽,如今口口聲聲說獨創性的韓國人到底在世界上創造了多少值得自豪的文化呢?
  韓國人愛說日本人沒有獨創性,但是韓國人自身又有多少創造力呢?這也是一個值得反省的問題。
  話又說回來,對處在大陸和列島夾縫中的、危急時刻顯示旺盛生命力的韓國人來說,這種生命力是值得自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所在。
  論及這些,我的意圖只是,不要只高喊“第一”、“中心”,應該通過反思總結經驗,通過實踐改造自我,提高民族素質。這才是我進行三國文化比較的意義所在。實踐和行動結合,才最具有力量。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thread-62782-1-1.html

三國文化的表情:比生命更重要的面子  中日韓的面子

  臉面這個東西無法翻譯,無法爲之下定義。它像榮譽,又不像榮譽。它不能用錢買,它能帶給男人或女人實質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虛的,男人爲它奮鬥,許多女人爲它而死。它是無形的,卻又靠顯示給大衆才能存在。它在空氣中生存,而人們卻聽不到它那備受尊敬、堅實可靠的聲音。它不服從道理,卻服從習慣。它使官司延長,家庭破産,導致謀殺和自盡。它也能使一個不義之徒由于同鄉人的斥責而改邪歸正。它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財産都寶貴。它比命運和恩惠還有力量,比憲法更受人尊敬。它經常決定一次軍事行動的勝負,它可以推翻政府的一個部。中國人正是靠這種虛榮的東西活著。
  以上爲林語堂在《 中國人 》中對面子的詮釋。
  面子就相當于日語和韓語中的“顔”、“ 面目”或“體面”,日語“面目がない”“體面が立たない”中的“面目”和“體面”就是漢語裏的面子。中國是一個由巨大的人情網交織的社會。與同樣地處東方的日本和韓國相比,更是一個講究人情關系的民族。面子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中國人的這種人情關系的核心。
   假設有一個人功成名就,那麽他的地位就是通過與之相應的自尊心——面子來得以實現的。他利用社會地位實施權力,同時爲了完全發揮他的權力而竭盡全力處理人際關系。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展示面子的方法來炫耀自己的富裕、身份和名譽,並由此維護自己高貴的引以爲豪的面子。
  例如開著奔馳這樣的高級外國車四處兜風、住著豪華的住宅、大操大辦婚禮、葬禮等等,總而言之,窮盡一切手段撐面子。以上所述你不要認爲是上流社會的專利。這是無論男女老少全中國人誰都有的一個特征。即使是一介草民也一樣有好面子的傳統。假設農民A用今天在市場上賣土豆的錢請農民B喝酒,B爲了給A面子就喝下了酒。接下來,B爲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就伺機對A做同樣的事,請A喝酒。當然,A也會心情愉悅地喝下B請客的酒,這樣一來,兩個人的面子都得到了維護。小到瑣事,大到決定國家政策的大事,面子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發揮著不可小覰的作用。

中國人的 “面子”文化

  中國有句諺語叫“打人不打臉”。這句話其實揭示了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即使是在教訓、痛罵對方時,也會顧忌到不要侮辱對方的面子,使對方丟臉。意思差不多的諺語還有 “有屁股不怕挨打”。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屁股就算是被打到皮開肉綻也不怕,只要不打臉就行”。不要挑別人的毛病,而是用溫暖的人情加以包容,給對方面子。如若不然,別人面子上造成的傷害就有可能回饋到自己身上。
  《 韓非子 》中有這樣一節:
  爲了征服龍這種動物,人就像騎馬一樣橫跨在它上面,這樣一來,龍就馴服了。但是在龍頸處有一塊直徑爲一尺的龍鱗,這塊龍鱗一旦受傷龍立刻就會死掉。君子身上也有一塊這樣的龍鱗。如果你提出的建議剛剛能觸及這塊鱗片,那你就出人頭地了。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塊恐怖的鱗片。人的弱點和面子就是這塊鱗片。保住別人的面子就是保證中國這個巨大的社會機器順利運轉的潤滑劑。面子不僅僅是個人特殊的情面,也能成爲和他人之間聯系的紐帶。
   “保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在現代中國社會中已成爲普遍化了的體質。不僅要顧及自己的面子,還要顧及對方甚至是集體和整個社會的面子。萬一因事不得不缺席朋友兒子的婚禮,爲了照顧朋友的面子,也要在婚禮結束後采用一定的方式加以彌補,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可以補送結婚禮物,也可以補辦酒宴,這類事情在什麽時候都是不可缺少的。很多時候,面子已經被形式化了,已經成爲了一種極好,具備了象征意義。特別是在交際範圍中,彼此間通過某種象征性的行爲及語言,從而達到保住雙方面子的目的。  

“面子”比生命重要

   中國人的酒席可謂是概括他們面子的一個社會縮影。某人要向朋友或初次見面的人勸酒時,首先會說“幹杯”,然後給對方倒酒。漢語裏把這件事情叫做“敬酒”,意思是“以尊敬的心情獻酒”。對方也爲了顧全面子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有人不勝酒力加以推辭,敬酒的人就會說“給點面子吧”,或者搖頭感歎“真沒面子”。事情如果發展到這一步,往往再不會喝酒的人都會“哭著吃芥末(韓國諺語——不得不做討厭的事情)”般皺著眉頭把酒喝下去。這就是中國人的面子。通常認爲,敬酒和敬煙的習慣就是在這樣的面子的作用下,使互相之間的交往得以順利進行的過程中産生的禮儀。
  我在中國期間,在很多酒席上,親眼目睹了很多敬酒過程中一些由瑣碎的小事而引發的爭論,我發現在中國人的性情中暗藏著一種一旦被對方傷了面子就勢必進行報複的激進因素。
  這是我在大學教課時發生的事情。有一個女學生在上課期間趴在桌子上打盹。我當時看見了,無法裝作看不見,于是點名讓她站起來回答問題,這個女學生果然像說夢話一般回答得亂七八糟。于是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第二天,她來到我的辦公室,一邊流著眼淚一邊說:“金老師您爲什麽那麽不給我面子?”並表示再也不想踏進教室了,並且哭得很傷心。我從來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非常後悔。于是我把我能想到的安慰人的話都拿出來安慰她,並哄她說我錯了,這才把她哄回去了。我後來還一直擔心她會不會自殺,幸好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我杞人憂天。
  按林語堂的說法,中國人的面子比生命還重要,中國人最討厭被別人觸及自己的弱點。正因爲如此,才有了前面所說的那句諺語“打人不打臉”。還有一句類似的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魯迅《 阿Q正傳 》中的主人公阿Q覺得自己的禿頂很傷面子,因此只要有人談論他的禿頂,阿Q就會奮起與人戰鬥。另外由于他的腦袋又光又亮,所以一切與之相關的詞,例如“光”、“亮”、“燈”等他都絕口不提。
  對中國人來說,抛棄、損傷面子就如同抛棄、損傷生命。所以在與中國人交往時,一定不要傷害對方的面子。即便是現在,面子還是沈甸甸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thread-62782-1-1.html

引發詩興的廁所文化

  如果說吃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話,那麽排泄則應算做一種廁所文化。
  排泄行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排泄的場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風貌及其文明程度。所以,西方人把廁所稱爲“1.5平方米的文明博物館”。
  日本人曾說,屁股的姿態是比腰部的禮節更能衡量一種文化的成熟度的重要尺度。如果韓國人聽了這話,也許會點頭稱是,而中國人則會不屑地說:“真是開玩笑,竟然把拉屎跟打招呼的禮節相提並論”
  遺憾的是迄今爲止,盡管關于飲食文化的研究層出不窮,但關于廁所文化的研究卻寥寥無幾。縱然有糧食經濟學,卻沒有排泄經濟學。大概是因爲廁所是不幹淨的地方,所以沒有人去關注吧。
  雖然與排泄有關的“糞”字中“米”、“田”共存,但提到“糞”,仍是無人不皺眉頭。而“屎”字也與“米”有關,人們卻總是還未考慮它的意思,就把它抛棄了。
  不過我想在此比較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東方國家的衛生間文化,將同其飲食文化比較一樣,具有重大意義。
  我第一次去日本時見過的日本廁所,像中國或韓國的星級酒店廁所一樣高級。我的鄰居是一個韓國留學生,他曾感歎說,在日本,無論去哪裏的廁所,都是那麽幹淨整潔。
  如果到千年古都——京都的古風猶存的民家廁所裏方便的話,自然而然就會引發出詩興來。走在卵石鋪地的窄窄的小路上,木屐發出“哢嗒哢嗒”有節奏的清脆聲音,只需數十步,就可將剛剛喝過的紮啤痛快地排出。一瀉千裏後的解放感和快感讓人痛快無比,這時再擡頭仰望夜空,一邊聽周圍小蟲的鳴叫,一邊觀賞群星閃爍,就會不知不覺詩興大發:“啊 ,流星,一瀉千裏……”
  優雅幹淨的廁所可以引發詩興是毫不誇張的。這也許是因爲我見過太多臭氣薰天、蛆蟲橫行的中國農村廁所的緣故。在那裏,你不是想作詩而是想嘔吐。
  日本的廁所——酒店、機場、圖書館、大學、機關、夜總會甚至普通人家和公園的廁所——也總是香氣撲鼻。中國廁所裏只有惡臭,而日本廁所裏則滿溢芳香。
  實際上,在日本,僅是供廁所用的香料或香水就有數十種。原來多用濃香型而最近微香型的香料比較流行。日本家庭裏的廁所簡直跟閨房一樣。裏面不僅擺放著香料,而且像工藝品展覽室一樣放置著各種花束和樹葉等裝飾品。日本人就是這樣,對廁所的裝飾就像對臥房一樣用心。

  溢滿草香的日本傳統洗手間

  幾年前,我在東京某酒店見過的廁所,簡直就跟庭院一樣:碧色的溪水潺潺,周邊翠竹環繞。在這樣優雅的地方排便真有點讓人不好意思。
  那次我真正感覺到排泄與吃一樣是一種高尚而文雅的行爲。說到廁所,首先想起的是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集《陰翳禮贊》。
  這本書的最後部分《廁所面面觀》一文中有一段描寫某地面館的文字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廁所在面館的二層,下臨吉野江,蹲坐其上,江邊的景色俯收眼底。四周盡是綠茵茵的草地,菜地上油菜花盛開,美麗的蝴蝶飛來飛去。廁所裏散發的氣味,掠過蝴蝶和行人,遠遠飄去,最後散落在下面的吉野江裏。谷崎潤一郎在文章中不斷 贊歎這種風雅的廁所簡直天下無雙。他又進一步指出,日本的傳統廁所就是這樣優雅:
  有著光照不強卻幹淨清潔的環境,以及連蚊子的聲音都聽得見的寂靜,這就是日本廁所。這種廁所應離開住房一段距離,並且設置在散發草香或青苔氣息的蔭影裏,最好是屋簷底下樹梢滴水的聲音都清晰可辨的地方。置身這種廁所,生理上的快感和周圍的寂靜融爲一體,人會情不自禁地想要吟詩作賦。
  在這段文字中,谷崎潤一郎極力想強調的是,比起明亮溫暖的西式廁所來,風雅韻味四溢的傳統廁所更令人心曠神怡。
  但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風雅故然好,而他卻沒有提到處理惡臭的排泄物的方法。
  在日本,水洗式洋廁所的快速普及使谷崎潤一郎的“廁所禮贊”成爲過去。如果谷崎看到今天的廁所,也許會大吃一驚,感歎不已。當然他再次呼籲人們使用傳統廁所也大有可能。
  近來甚至出現了一種新便器設備,這是一種大小便後自動噴出溫水把屁股洗幹淨,然後再噴出溫氣將濕的部位烘幹的設備。這一切是通過安裝在便器上的感應器來自動處理的。
  據說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到日本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對這種突然噴出的水槍大爲吃驚,因而從廁所驚慌而逃,結果水都噴到了天花板上。不過話說回來,這種便器對女性尤爲方便。
  既然說到女性,就不妨再多說一句。據說日本女人特別忌諱自己上廁所時發出的聲音,並且因此而感到羞恥。爲了掩蓋這種聲音,日本女人們總是多次拉水箱,從而造成水的大量浪費。因此,目前在日本帶音樂的便器特別受歡迎。伴隨排泄的快感,欣賞著優雅的音樂,真可謂美事啊!

印象深刻的北京站洗手間

  與日本的這種清香幹淨且有音樂的廁所相比,中國的廁所又是怎麽樣的呢?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天壤之別”。
  對中國廁所,我有20余年的使用經驗,所以坦白地說,中國廁所的第一大特點就是惡臭撲鼻。雖然現在公寓裏的廁所都是西式設備,比以前大爲改進,但公共廁所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最近回國時,又用過中國的公共廁所,與10多年前的幾乎沒多大變化。早上在公共廁所前面,經常可以看到等待著上廁所的人排好的長隊,仿佛百貨店降價時等待買東西的顧客排起的長隊。據說有很多老人實在忍不住時就會在褲子裏自行解決燃眉之急。
  中國廁所裏有大便池和小便池。大便池雖然用一個個的間隔隔開,但是由于沒有門,所以裏面蹲著的人可以一目了然。很多人由于不能忍受硫氨一樣的惡臭,就只好捂著鼻子上廁所。蒼蠅和蚊子亂舞的光景也十分可觀。
  但是有些火車站的公共廁所裏甚至連間隔都沒有。其中,北京站的廁所最有代表性。在這個約200平方米的廁所裏,根本看不到什麽間隔類的東西,只是在地上以一米爲距離挖了很多坑,然後人就那樣直接蹲在坑上方便。在大便的坑下面有一條30厘米寬的溝,橫貫整個大便坑。人們蹲在上面大便時,就會有水流出來把下面堆積的大便沖走。在這種廁所裏,最不巧的位置是最後一個坑,因爲在這個坑下,前面人的大便都會一股腦地向這裏湧來,真是討厭極了。
  像淘金工人從砂河裏挖出的金砂一樣黃黃的東西“嘩”地湧過來,如果水太急還會有黃東西濺起來命中屁股,而這時在旁邊還有人正提著褲子等你快出來……
  在這種散發著惡臭且沒有隱私權的廁所裏,即使睜大了眼睛也找不到谷崎潤一郎所力贊的風雅。然而,僅此而已嗎?在大便坑邊上常常放著用鐵絲或塑料做成的垃圾筒,人們隨手把擦完屁股的手紙扔在裏面,廢紙上蒼蠅亂舞。乍一看,那些黃東西就好像畫家扔掉的畫紙上的黃染料,有的像黃色的絨線花,邊上還加了一圈黑線。
  中國農村的廁所景象更爲可觀。很隨便地在地上挖個坑再在四面圍上兩塊木板和玉米稭,而底下的惡臭熏人,還有蛆蟲……現在中國農村的廁所也和我小時候見到的沒有什麽兩樣。
  現在我還常常夢見以前的農村廁所。每次夢見自己掉進了肮髒的糞坑時,都會起一身雞皮疙瘩。但是夢見糞便是吉夢,所以,只要夢見自己掉進了糞坑,第二天往往會接到出版社或報社打來的支付稿費電話。

  “入廁讀書”和“廁間思考”

  這樣看來,廁所與文化確實有很大的關系,而且在廁所裏讀書的人也委實不少。日本文人夏目漱石把每天蹲廁所當做人生的一大樂趣,而中國的魯迅先生的弟弟、著名文人周作人也喜歡在廁所裏讀書。有人說很多發明創造不正是在廁所裏經過苦思冥想而産生的嗎?
  中國近代作家廢名曾把上廁所的樣子描寫爲“腳踏雙磚上,悠然見南山”。而周作人卻抱怨過只在坑上放了兩塊磚頭而不能遮擋風雨的寒磣的廁所。這樣的廁所能平平安安地“悠然見南山”好像不太容易,試想迎著驟雨上廁所時,怎麽會有心情悠然地去欣賞南山呢?
  20世紀初的北京風俗志中有因廁所不能及時清掃以至糞便堆積臭氣熏天,從而使人致病甚至死亡的記錄。
  《 世說新語 》中記載,爲了消除廁所的惡臭,古代的中國人特別是貴族常在廁所裏撒上香粉或香汁,曾經有個叫王敦的人偷吃了公主放在廁所裏的曬幹的大棗,卻不料那是公主用來堵鼻孔的。
  廁所裏的惡臭雖然可惡,但是讓人 最難受的還是中國的公共廁所裏間隔與間隔之間沒有門而完全暴露。別人在蹲廁所時,你不僅能從上方看到人家的臉,而且別人下面那東西也探出頭來跟你打招呼。那麽你就會反過來想,我蹲廁的時候不也一樣嗎?個人隱私被完全忽視的開放的空間真是可怕又討厭。
  排泄與性交一樣,是絕對屬于個人隱私的人類行爲,但是這種將其向他人公開展示的廁所文化實在令人不愉快。
  中國地大物博,風俗多樣,所以各種奇怪的廁所都有。據說在南方有一種人在上面排泄,然後下面設一個養豬場,這樣豬就可以把糞當做飼料吃掉的“養豬廁所”。以前聽說韓國的濟州島也有類似的廁所,我可不敢在這樣的廁所上方便。萬一豬不過癮,竄上來咬了我的東西怎麽辦?
  據說日本一位名爲S的女作家說她絕對不會在飛機裏上廁所。因爲如果當時飛機降落的話,萬一來不及收拾利索該多丟臉。
  在中國還有一種叫馬桶的木制桶狀坐便器,人往裏面大小便,然後把髒東西倒進江河裏。中國蘇州、杭州一帶江邊的居民多用“馬桶”。據說那裏到了早晨,倒馬桶的聲音此起彼伏,因而形成一首雄壯的交響協奏曲。
  我還從一位南方的朋友那兒聽說,住在江邊的居民由于沒有廁所,所以直接在江裏方便。
  另外,還有一個關于著名的凡爾賽宮的軼聞。宮殿裏沒有廁所,而王妃、貴族以及有身份的女人們都是在一個從屋頂上吊下來的放在筐裏的尿缸上方便,然後貴族們就把尿缸裏的大小便撒在宮庭庭院裏,據說庭院的草因此長得十分茂盛。
  作爲古代西方貴族豪華奢侈生活的一面,對此,我們可以一笑了之,但對中國污染河川的天然廁所卻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韓國的廁所是“化妝室”

  韓國的廁所文化介于日本和中國之間。依照近代以來中日韓三國的文化消費與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韓國仍然處于大陸和列島之間。
  廁所在韓國不叫廁所而叫化妝室。這大概是現代化以後改的名字。雖然在日本也偶爾可以看到廁所寫著化妝室的招牌,但通常人們還是稱之爲廁所。其實“化妝室”的名稱多少給人一種名不符實的誇張感覺。
  據說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初訪韓國的中國人(朝鮮族)曾經對將排泄的地方與化妝的地方相等同的韓國的“化妝室”大惑不解。
  20世紀60年代末,韓國廁所開始采用水洗設備,現在幾乎都是西式的。
  大概是因爲韓國人認爲洋廁所像化妝的地方一樣幹淨,所以才起了個文雅的名字“化妝室”來代替廁所。但是如果洋式廁所出了故障,必須用臉盆打水沖廁所,這時是不是就要重新改稱其爲廁所呢?
  曾經有一次,漢城一家酒吧的水洗式廁所出了故障,只能用臉盆打水沖洗廁所。于是,不知是主人還是誰在“化妝室”的招牌上貼了一張“便所”的紙條。
  韓國的公共廁所有些也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住在一個小區裏的人,經常會在公共廁所見面,所以相互之間就會自然而然變熟悉了。

  “化妝室”——微型交際場

  我去漢城,常在仁寺洞附近住宿,所以也就經常去塔骨公園散步。在公園裏遇到韓國老人時,我常常感歎自己沒有爺爺是多麽可惜的事。
  塔骨公園的正門左邊有一個公共廁所。利用這個廁所的當然也是塔骨公園的常客。在這裏,經常發生各種有趣的事。
  有一天傍晚我去公園上廁所時,裏面人真不少。其中一個幹瘦的老人一邊站著小便一邊嘟噥著說:“也不知道是天氣變冷了還是怎麽回事,這個東西也變小了。”
  這時,一位顯得比較健康的老人接過話來說:“是啊,最近我的也瘦了不少呢。”
  聽了他們的話,我竭力憋著不讓自己笑出來。
  這時,我旁邊的一位老人突然插了句話:“天氣的緣故?嘿,算了吧,現在也到年紀了。哈哈哈……”
  我實在忍不住笑出聲來。那個瘦瘦的老人看著我說:“輪到年輕人了,像你這麽年輕的時候,我的那東西也相當厲害呢……”
  聽了老人的話,廁所裏的人不禁又爆發出一陣大笑。
  笑聲剛停住,一位穿制服的中年男人摻合了進來:“都是過去的輝煌了……”
  他邊說著,邊向那個健康的老人問:“您的事業還可以吧?”
  “唉,因爲金融危機,這家夥都萎縮了,事業能好到哪兒去呀!”
  “……”
  即使是不太好聞的廁所也仍然帶著人情味兒。這個時候,廁所就變成了公共交際的場所。這也是表現韓國人的人情文化的一個方面。
  中國的公共廁所裏也是如此。人們一邊上廁所一邊談話,互相打招呼。能坐在同一張桌子旁吃飯是緣分,那麽共用一個廁所不也是一種緣分嗎?互相認識的人一邊蹲廁所、一邊談話的場面,在中國也經常可以看到。甚至還有人一邊唱著京劇一邊蹲廁所呢。有人說,在廁所裏可以同時享受藝術的熏陶和排泄的快感,但我卻因其過于吵鬧無法享受而溜之大吉。
  在中國廁所裏體驗著這種粗俗但卻濃厚的人情味,我常常想,原來中國人和韓國人的廁所文化是如此相似呀。
  關于韓國的城市廁所就先說到這兒,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韓國農村的廁所。這是5年前的一個故事。我曾經去韓國慶尚北道的農村做過一次實際調查。雖然現在的農村廁所都改裝了水洗式便器,但那個時候,農村的一些廁所仍是建在離正房較遠的地方或者在牛羊圈附近,偶爾也有建在房子後邊的。
 韓國有句俗話說,丈母娘家和廁所越遠越好。總之,廁所與房子最好要保持一定距離。
  那一次我去的廁所裏分別有一個大小便的桶。大便的地方僅僅是在地上挖一個坑,把一個瓷桶放進去,然後在上面再放塊木板。另外,旁邊還有一個醬缸樣的東西用來小便。還有的廁所是在房後一個小小的茅草屋簷的底下,這裏雖然可以遮風避雨,但四周卻是完全開放的。當然,也有帶門和牆的廁所。總之,這和中國農村的廁所幾乎沒有什麽區別。
  上這種廁所方便時,確認廁所裏有人沒人的方法也是極其原始的。要麽是幹咳一聲,要麽是走路有意發出聲響。這樣,裏面的人就會通過扔石頭或幹咳來發出信號。但是我擔心對方耳聾可怎麽辦?
  中國農村也普遍用這種類型的廁所,所以韓中兩國農村廁所的情況並沒有太大區別。據說100年前明治維新時代日本農村也是用這樣的廁所,這樣僅從廁所來看,三國也應該是屬于同一個命運共同體了。
  16世紀來日本的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普勞裏斯(1532~1592)所著的《 日本與歐洲的文化比較 》一書中所描述的當時日本的廁所,與現在我所看到的中國和韓國的廁所也差不多。只是日本率先向西方學習,所以才産生了香氣馥郁的現代廁所文化。
  我第一次上日本公共廁所(傳統式)時感覺十分不安。因爲便器的方向與門的方向相反,朝向內側。所以我必須把屁股朝向門的方向蹲坐,這讓我很不舒服。長期以來,習慣了中國的朝前或朝側的廁所,突然要把屁股朝外,不知爲什麽當時我非常不安。不過韓國廁所也與中國廁所的入廁方向相同。
  曾經有一位日本學者就入廁時的方向問題,對韓國人做了“爲什麽必須朝向門蹲坐”的問卷調查。結果有人說是出于方位本能,有人說是爲了安心,還有人說是出于方便敲門的實用性目的,另外還有一位哲學家回答說,開放的世界比閉塞的世界更自然。
  這位哲學家說,日本向內的廁所與韓國向外的廁所實際上表明了兩國對儒學的吸取方式的差異。朝鮮自古重“禮”,吸收了朱熹的學說,而日本則吸收了王陽明的學說。也就是說,日本的這種把屁股給人看不在乎的態度是沒有禮貌的卑賤行爲。
  說到屁股,日本人總是一進家門就調轉屁股把鞋放好。先把屁股朝向主人,這到底是出于禮貌還是什麽呢?
  當然這些事都不是可以簡單解釋清楚的,需要通過人類學、民俗學及其他學問的綜合研究進行深層的剖析。

  洗手間的“壁報欄”

  最後再來比較一下廁所裏的公共道德意識。
  筆者曾經在《 文化三國志 》一書中對作爲三國最高學府的漢城大學、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的校園廁所內的塗鴉文化進行過比較。
  我通過對三國的文化精英們蹲坐在廁所裏像羅丹作品《 思考 》的主角一樣經過刻苦思考而塗畫的作品進行比較,對三國的社會和文化做過分析。于是這件事便成了三國青年讀者的話題,每次到東京或漢城去,他們總會開玩笑說:“金老師,您又來調查廁所嗎?”
  在廁所的門和牆壁上亂寫是三國的共同現象。這大概也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歐美的書中也經常出現有關廁所塗鴉的文字。
  廁所內的公共道德是指利用廁所的人的態度。塗鴉生動地體現了廁所內的公共道德。
  我曾在漢城一個公廁裏看到過這樣一件事。在廁所牆上貼著的“我們是文明公民。所以讓我們保持廁所衛生吧!”的紙條邊上不知誰用皮鞋狠狠地印了一個大腳印。這等于是說“我不是文明公民”。
  對于廁所是“1.5平方米的文化館”的話我深有同感。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thread-62782-1-1.html

上一篇:《亞洲歷史》

下一篇:《韓國工人》

阿楨 2020-02-26 08:18:48

基督教在中日是由西方傳教士帶來,在亞洲其他國家是隨西方殖民者而來,但朝鮮是由朝鮮人從中國帶回並自主傳播。
  基督教在朝鮮半島紮根有深刻原因。最初是為抗日需要,用基督教與日本神道教對抗,朝鮮民族運動者基本都是基督徒,例如三一運動發起人和中國上海的韓人基督教會。
  基督教貫穿韓國的肌理,囊括社會的方方面面。
  ◎政治:韓國總統基本都是基督徒,包括李承晚、尹潽善、金泳三、金大中、李明博、文在寅等,李明博當總統前還是基督教會長老。反軍人獨裁運動如光州民主化運動、1987年六月民主等都有神父的作用,例如天主教正義具現全國司祭團。韓國政界皆基督徒的特點,與曾經的臺灣相似,常被學者拿來比較。
  ◎經濟:基督教與韓國的親美政策和國家資本主義需求吻合,信徒認為基督教是韓國過去30年間戲劇性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相信成功和繁榮是上帝的祝福。
  ◎文化教育:天主教會是第一個正式承認朝鮮語言諺文價值的組織,《聖經》以諺文書寫,是朝鮮人傳播民族語言的工具,懺悔是早期諺文詩歌與文學的一類主題。新教還建立了朝鮮第一個現代教育機構、長老會培材男校、監理會梨花女校等。韓國三大名校SKY之一的延世大學就是基督教私立大學,辦學理念出自《約翰福音》。
  ◎社會:在財閥盛行、社會等級森嚴、有過戰爭和歷史創傷的韓國,基督教宣導的平等、救贖理念被民眾廣泛接受。
  ◎半島統一:南北統一話題1988年首先由韓國新教聯合體機構打破,提出和平統一宣言。

阿楨 2020-02-26 08:15:41

韓國監獄首例!感染獄警系“新天地”教徒 37名囚犯被隔

據韓媒《東亞日報》報導,韓國廣尚北道青松郡一處監獄的一名獄警,2020-02-24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經確認,A某是大邱“新天地”教會的教徒。
截至25日上午9時,韓國累計確診893例。其中至少450例與“新天地”教會有關。
韓國總統文在寅23日將新冠肺炎傳染病危機預警級別,上調至最高的“重”級別後,韓國監獄已採取防疫措施,限制一切探監活動。
  相關新聞
稱“主能治好新冠病毒”的韓國牧師全光勳被拘留

韓國人為什麼喜歡滿世界傳教? 2019-12-06 蘿拉申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被韓國人傳教。在國外的校園或購物街,甚至北京的望京、三裡屯、大悅城。對方先友好搭訕,然後問你對耶穌有沒有瞭解,再講主的博愛仁慈,即使你說不感興趣,對方也客氣禮貌地說沒關係。
  一開始我是非常驚訝的,這些基督教傳教者不是歐美人而是韓國人,感覺很“出戲”,韓國人為何如此虔誠地跑到全世界宣傳這個“舶來品”呢?
  以前看韓劇總被帥哥美女吸引,看不出其實浪漫劇情也常常另有深意,包含著基督信仰,經常出現聖經、聖母、十字、光環等元素。
  孔孝真與蘇志燮的《主君的太陽》、權相佑與河智苑的電影《神父教育》等等,都帶有基督教色彩
  多數人對韓國的印象僅限韓流、整容、三星和LG,多點瞭解的可能還有財閥,很少有人會注意韓國的宗教,宗教在韓國或整個朝鮮半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國記者丹尼爾•圖得在著作《太極虎韓國:一個不可能的國家》一開篇就把薩滿、佛教、儒學和基督教四個宗教*作為韓國的根基,也是理解韓國其他一切事物的前提。
  亞洲僅有的兩個天主教國家菲律賓和東帝汶,分別曾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韓國並沒有被天主教國家殖民的歷史,卻是世界第二大傳教士派出國。新教研究小組1995年宗教年鑒認為,韓國基督徒人口比例高達40%。
  這個驚人的數字和體量存在於一個深受儒家程朱理學影響的韓國,非常不可思議。

阿楨 2019-06-04 09:31:50

韓媒: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中國是韓國的10倍

  韓聯社2019-06-03韓國貿易協會《韓中大學生創業生態圈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8%達63.7萬名,而韓國為0.8%僅4740人。
  有意創業的中國大學生占比89.8%,韓國僅為17.4%。最近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劇增,大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大幅提升。截至今年1月,全球310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有80家,韓國僅有6家。這主要因為,與高度依賴政府的韓國初創企業不同,中國支持初創企業的民間創業基金豐富活躍,韓中兩國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也大不相同。諸如清華、北大等中國高校均設有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實質性支援的民間創業基金。
  中國通過民間合作等方式積極籌募創業基金,而韓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有75%源自政府母基金,難以自主投資。
  另外,中國的創業友好型文化逐步擴散,不少大學生將成功企業家視為偶像,而韓國大學生對企業家的負面看法仍較多,害怕創業失敗,偏好穩定工作。(作者高恩智)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升至3%成功率不足5%西方成功率20−30%(楨:?) 中國經濟週刊 2017-10-09
大學生創業三大短板:資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會資源不足
香港青年創業成功率不到1%
經濟部統計:台灣青年創業五年成功率約1%(中國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