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4 06:39:44阿楨

《龍與象》

中印龍象之爭可成顯學了,為釐清濃霧中的龍與象,網上找了下盡是些經濟性的:
《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羅蘋‧梅瑞迪絲著/藍美貞、高仁君譯/ 遠流出版
‧《中國龍與印度象:改變新世界經濟的十大威脅》/大衛‧史密斯著/羅耀宗譯/知識流出版
‧《Chindia: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 》/比提‧英卡迪歐主編/李芳齡譯/麥格羅‧希爾
怎少見有人提及2003年就已前瞻到的:王德華,吳楊主編《龍與象——21世紀中印崛起的比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中國大陸學者學術性、全方位的集體研究之著,不夠通俗又欠新聞煸動性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905422/20071227062346

暢銷書就愛炒新聞,還是先來介紹《龍與象》的大意、目錄,後評《中國龍與印度象:改變新世界經濟的十大威脅》時再來析判各種立場之論如何盲人摸象與龍: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82/20061008072435

《龍與象》大意

就中印比較研究而言,現已出版的著作大多限于中印經濟發展和文明等方面的對比。而全方位、具的綜合性和前瞻必珠比較研究尚無人問津。因此,本書的作者們不憚學力單薄,上下求索,以求填補中印比較研究領域中的這一空白。
本書對中國印崛起的比較研究,能使廣大讀者對中國與印度在21世紀的發展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對印度今後的狀況和可能達到的高度有一個比較準確的估計和認識,同時也要與中國可能達到的高度和具有的實力進行充分的比較,真正做到知已知彼,心中有數。
目錄
第一章 中印崛起的曆史背景比較。第一節 熱門話題:中國和印度的崛起。第二節 相似的曆史遭遇。第三節 殖民主義與中印現代化。第四節 相同的起點,不同的道路
第二章 中印經濟發展比較。第一節 獨立後兩國經濟發展狀況。第二節 建國後兩國經濟發展的成就。第三節 兩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第四節 印度經濟發展與改革對我國的啓示
第三章 中印科技發展的比較。第一節 兩國科技發展水平比較。第二節 兩國科技投資政策與體系比較。第三節 中印研究與開發投資比較。第四節 印度科研公共投資給中國的啓示
第四章 中印農業比較。第一節 農業自然資源比較。第二節 農業勞動力資源比較。第三節 農業制度與政策比較。第四節 農業産業結構比較
第五章 中印農村企業比較。第一節 農村小企業興起的原因及作用。第二節 農村小企業的曆史進程和特點。第三節 農村小企業的發展模式與水平。第四節 政策評估與前景展望
第六章 中印文明的比較。第一節 古老的東方農業文明。第二節 東方時空觀及對中印文明的偏見。第三節 溫和的現世道德主義。第四節 “梵化”和“西化”與中印差異
第七章 中印崛起的思想基礎比較。第一節 中印兩國曆史與文化背景之異同。第二節 中印民族獨立鬥爭的道路、方式和特點比較。第三節 甘地主義與孫中山思想之比較。第四節 中印獨立後建國強國的指導思想和道路
第八章 中印崛起制約因素的比較。第一節“人口問題”負擔過重,面臨貧困的嚴重挑戰。第二節 自然資源不足,生態問題嚴重。第三節 教育水平偏低,深受傳統社會文化的制約。第四節 政治保障不夠,國際環境不容樂觀
第九章 中印外交戰略和國際影響力比較。第一節 中國和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較。第二節 中國和印度的外交戰略比較。第三節 中國和印度國際影響力比較。第四節 中國和印度攜手合作共同建設新世紀

21世紀經濟一大命題:中印龍象之爭成顯學>齊天

  近年來,亞洲兩個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出現驚人增長。比較中印兩國發展模式也開始成爲時髦的“顯學”。
  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9.5%,令世人咋舌。印度最新會計年度的數據尚未公布,但2003/04會計年度(2003年4月──2004年3月底)的經濟增長率達到8.2%,也頗爲矚目。據稱,印度曆史上,GDP增速只有三次超過8%。

  中印對比成“顯學”

  或許是巧合,最近西方許多著名媒體和智庫都不約而同爭論起中印發展模式的優劣來。
  “中印兩個亞洲大國的經濟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件事。”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如是說。
  “巨龍入場,但須留意大象”,這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一篇評論的標題。
  “巨龍”自然是指中國,“大象”則是過去人們對印度發展步履蹣跚的貶義詞。不過,你知道嗎?大象也會奔跑,而且速度並不慢。
  國際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出版的《麥肯錫季刊》在推出一組中印兩國經濟比較的分析時有這樣的引言:“首先是中國:當中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閃電般的速度起飛、隨後又奠定全球經濟大國的地位之時,其余國家先是難以置信、然後以敬畏的眼神看著中國的發展……接著是印度:印度的經濟轉型幾乎比中國晚了10年,但是最近,很大程度上由于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西方轉移到印度,其經濟發展也吸引了同樣的國際注意力。”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最近專門刊出一個比較中印經濟的增刊。“比較是難以避免的。”該雜志配發的一篇社論說,“其它亞洲之‘虎’,如新加坡、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甚至包括韓國和泰國,地域相對較小,其經驗可能會被視爲不具有示範作用。然而,中國的例子卻證明,地廣人多並非經濟增長活力的障礙。”
  當然,普通民衆也難以抗拒這種比較的誘惑,尤其是在比較的對象──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中。
  在印度,該國的《商業周刊》網站曾刊登一則來函,作者是一位去過中國上海的印度人。標題是:《中國爲什麽在各方面領先于印度?》,引起印度網民的熱烈爭論:一些網友爲自己的國家辯護,但更多的網友則嚴厲批評印度的缺陷。
  在中國,各類中文網站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中印對比,例如,“搜狐網”有一個名爲“印度觀察”的網友專題討論區,許多討論帖甚至精細到詳細比較中印水泥産量、鋼鐵消費量、發電量等數據的地步;“博客中國”網則隆重推出專題討論《印度與中國──龍象之爭》,廣泛搜集海內外挺中派和擁印派兩大陣營的觀點,引發了中國網友的激烈爭辯。

  民主拖了印度經濟的後腿?

  中國和印度,除了地廣人多這一共同點之外,其余方面差異很大。所以,無論是網民,還是專家、記者或政客,對中印經濟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沖突。他們大概只在一個問題上存在共識,用《經濟學人》雜志社論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迄今爲止,在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等幾乎所有衡量標准上,中國都比印度做得好。”
  但在談到中國經濟表現爲何勝過印度的原因時,共識就消失了?
  一些人把印度目前相對于中國的經濟落後與印度的民主制度聯系起來。
  麥肯錫公司的多米尼克.特克認爲,印度的民主制度在某些方面拖住了政府,使其無法刺激經濟增長,舉例來說,民主政府必須更多地注意通貨膨脹和對“強大的遊說勢力”作出反應。
  在中國一個名爲“燕南”的學術網站上,一位署名“每月發工資”的網友發帖說:“我和一些印度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說,在印度,太多的政治扼殺了效率,例如,修條普通的公路可能要討論4-5年,很多事情明明是對國家有利,但很難達成一致。”
  即使是現任印度財政部長的奇丹巴拉姆,也在上個月警告說,印度只有繼續推動始于1991年的經濟改革措施,避免“毫無結果的政治辯論”,才能趕上中國的經濟發展。
  但《經濟學人》雜志認爲,在民主制度是否有助經濟增長這個問題上,並沒有簡單答案,它完全取決于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就印度來說,雖然民主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經濟決策的效率,卻給印度帶來了穩定,並使印度避免了類似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文革那樣的人爲災難。(楨:經濟學人一貫的政治利場,怎不反批印度長期的種族宗教動亂和天災人禍呢?)
  的確,如果因爲印度一時落後于中國,就得出民主制度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結論,未免草率。因爲這種結論沒有考慮兩種可能性:一、印度現在落後于中國,但無法排除未來超過中國的可能性;二、印度並非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民主國家,雖然世界上的確有貧窮的民主國家和富裕的非民主國家,但也存在不少經濟發達的民主國家和經濟落後的非民主國家。(楨:反之威權亦然)
  其實,印度經濟目前落後于中國,原因很多,其中一些原因可能與政治並沒有關系,而與兩國的文化差異和民族心態差異有關。
  《洛杉磯時報》的羅恩.特姆佩斯特曾分別在印度和中國當過駐外記者。他認爲,中國盡管個人自由受到限制,但卻更能夠應對變化和引進新觀念;印度的民主讓人印象深刻,但在經濟體制上卻落後于中國。
  特姆佩斯特引述在新德裏與麥肯錫公司合作的一名顧問基托.波爾的話說:“中國是‘封閉的系統,開放的心靈’,印度則往往被稱爲‘開放的系統,封閉的心靈’。”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獨立後與西方交往很頻密;而中國曆史上曾經有過多次的外風潮,1949年至1976年期間又一直閉關自守,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人認爲,如今的中國,其實比印度更西化。
  許多近年來去中國城市觀光的西方遊客,都對中國城市居民、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在衣食住行、言談舉止、時尚喜好、思想觀念等方面越來越接近西方,留下深刻印象。而談到印度,他們卻更多地談到印度的傳統文化、種姓制度、宗教習俗對印度人、特別是印度精英階層根深蒂固的影響。

  “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如果說人們對中印目前經濟差距的原因莫衷一是,那麽,他們對中印經濟前景的預測就更沒有什麽共識了。之所以如此,除了因爲未來發展本身的不確定性之外,還由于這兩個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甚至人種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接受中國發行量很大的報紙《參考消息》采訪時,這樣描述中印的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制造業驅動,伴隨著國內高儲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和境外直接投資的流入。印度的發展模式則缺少上述內容。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但是,服務業主導的發展戰略爲印度提供了巨大的機會。與中國不同,印度的優勢在于它的人力資本、信息技術知識和英語語言環境。印度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産總值超過50%,而中國只有不到35%。制造業對中國的重要性就如同服務業務對印度的重要性一樣。
  那麽,這兩種發展模式對中印未來的經濟競爭會産生什麽樣的影響呢?
  中國學者于海蓮和杜振華聯合撰文說,短期內中國的總體競爭實力超過印度,但印度在信息産業和企業效率方面的優勢有可能在未來趕上甚至超過中國。
  一位中國網友用形象化的比喻說,長遠來看,“中國制造”比不過“印度服務”,“世界工廠”敵不過“世界辦公室”。
  但是,深入分析一下印度服務業的構成,就發現情況並不那麽簡單。
  盡管如斯蒂芬.羅奇所說,印度的服務業在其GDP中的比例超過50%,但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刊登的一篇名爲“血汗工廠和技術苦力”的文章分析說,印度的信息技術産業和像電話服務中心這樣的某些承包外國公司業務的服務業,在印度整個服務業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印度整個GDP中的比例更小,只占4%,雇用的員工也只有大約100萬人。該文對有關印度能夠跳過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信息業主導的後工業化經濟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馬丁.沃爾夫也注意到了印度經濟發展模式的這種矛盾之處:印度以服務業爲基礎,但顯然未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儲蓄率和基建投資都遠低于中國。工業化幾乎尚未開始。精英教育很發達,但另一方面文盲率卻又很高。他認爲,印度趕超中國的可能性要取決于這個南亞大國是否有能力“大幅提高儲蓄和投資,增加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以及顯著加快工業化”。
  另一位中國學者、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爲,倚重服務業的印度經驗被過分高估了。他在接受《北京晨報》采訪時說:“作爲發展中的大國,怎麽可能繞開制造業的發展階段?”在他看來,中國的制造業現在正大有可爲,而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上和中國相差太遠。
  就連看好印度發展戰略所提供的“巨大機會”的斯蒂芬.羅奇也認爲,“在未來20年內印度趕上或超過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他說:“印度缺少使它迅速趕上中國的國內儲蓄、境外直接投資和基礎設施條件。如果不發生意外沖擊,中國對印度的領先地位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將繼續保持下去。”

  印度將會笑在最後?

  但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認爲,從目前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發展來看,中國可以說是“硬件”領先,而印度是“軟件”領先。長期來說,“軟件”大國的發展後勁會更足,因爲“硬件”是來自于“軟件”的。他解釋說,他說所的“軟件”不僅僅包括信息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新加坡巴克利證劵中心的杜米尼克.多-福瑞考特也認爲:中國自從1979年開始實行市場化改革,通過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實現了經濟繁榮,但要進入下一個經濟增長階段,中國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産率,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的政治動態是否會有助于實現這一點。不同于中國,印度産生了大量世界級的極具創新能力的公司,它的政治文化和公民社會有益于科技發展和培養本國的跨國公司 ,其中實施性強的産權制度和獨立的司法體系是兩個重要支撐因素。
  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在一份題爲《邁向2050年》的報告中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可在2010年左右超越中國,在未來50年裏,它有望成爲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印度裔教授塔倫.凱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副教授黃亞生在美國權威的《外交政策》雜志上聯合撰文說,中印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印度的經濟發展日益依靠私營公司推動,而中國仍然追求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幹預模式,此外,中國政府一方面把巨額資金浪費在國有企業身上,另一方面卻從法律、規章和資金上限制本土的私營企業。
  《印度時報》也引述一位印度學者的話說,印度相對于中國的一個優勢是,印度擁有許多競爭力非常強的本土私營企業,所從事的業務也不局限于軟件業,還包括電影業、絲綢業、廣告業、制藥業等等。
  塔倫.凱納和黃亞生的文章甚至被中國官方的對外通訊社──中國新聞社的網站轉載。他們在文章結尾這樣寫道:“中國和印度追求著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目前沒有全面超越中國,但它在一些關鍵性領域正在超越中國。這些領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終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如果印度經濟超越中國的前景變爲現實,就不但顯示出私營企業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所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顯示出中國試圖依靠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
  聽起來,挺中派和擁印派都言之成理,頗有點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味道,但中印“龍象之爭”的最終結局究竟是“龍甩象”呢,還是“象超龍”呢?(楨:經濟還是要依客觀數据分高下)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這樣結束它的那篇題爲“巨龍入場,但要留意大象”的評論文章──
  “長遠來看,誰會領先?多數分析家看好中國這條龍,但經濟領域中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不變的。別忘了,20年前,日本看上去還像未來的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呢。” (楨:日本至少還是老二,而且挑戰者是中國,還輪不到印度)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317/16361438903.shtml
 
回首中國印度龍象共舞60年:文化差異致誤讀頻仍  2010年04月02日 央視網   吳強
 
  主持人 勞春燕: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環球視線》,我是勞春燕。
  今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印度總統帕蒂爾互致賀電,熱烈慶祝兩國建交60週年。說到印度,喜歡美食的朋友,可能馬上就會想到印度咖喱,喜歡健身的朋友可能馬上就會想到印度瑜珈,愛看電影的朋友可能就會想起印度寶萊塢了,而關心軍事的朋友們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印度最近是頻頻試射導彈,而且還大手筆地採購軍備。但是對於印度,大部分人還是充滿了疑問,我們最大的鄰邦,現在究竟發展的怎麼樣了呢?我們真的非常了解它嗎?今天我們演播室裏請來了兩位嘉賓,一位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藍建學先生,您好。還有一位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聞評論員洪琳先生,兩位好。我們在開始討論之前,還是先請大家來看一下一個電影的片斷。
  字幕提示: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畫面
  勞春燕:《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這兩年可以說是很多人了解印度的印象,都是從這部電影來的。到底印度現在是不是這個樣子?兩位都是去過印度的,藍先生您說吧,你去過印度幾次?
  藍建學 國際問題研所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兩三次吧。
  勞春燕:你對印度的印象怎麼樣?第一印像是什麼?
  藍建學:就是一個非常複雜,充滿多樣性的國家。
  勞春燕:是不是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裏邊描寫的那樣,有很多的貧民窟,非常窮,也非常亂。
  正在評論:都市中的貧民窟折射印度社會萬象
  藍建學:這應該是印度的一個事實。這個電影我也看過,很多印度朋友也跟我說,這個電影可能有一些部分是誇大的,但是我覺得,印度的貧民窟是一個現實,它是印度城市化進程當中的一個產物,也反映印度市政管理方面還是比較鬆散。我記得2007年的時候,印度有一個住房和城市扶貧部,他們曾經確定一個目標,要消滅貧民窟,但是到現在,我的觀察,好像沒有太大的進展,因為這裡面涉及的東西特別多。一方面貧民窟鋪的面特別大,而且涉及的人員也非常多。另一方面,貧民窟的存在,也牽扯很多的利益集團,包括選票政治,乃至於一些黑廳政治都在裏面,所以它不僅僅是一個貧民窟的問題,它還牽扯到其他很多方面的問題。
  勞春燕:洪先生也去過印度,你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怎麼樣?
  專家觀點:印度複雜多樣
  洪琳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聞評論員:
  對於印度的第一印象可能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都是覺得這個國家。比如新德里這個新老城區發現差別非常大,新城感覺很好,和我們中國很多欣欣向榮城市一樣,而上老城區就發現,臟一些,亂一些,去泰姬陵的路上也是一樣,一路上很多很臟,到那地兒就發現,這是一個很古老建築,確實有很多差異很大的印象。所以這就涉及到一點,印度當今這個社會,我覺得它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分裂,尤其是城市裏面,是二元化,貧富差距非常非常的大,當然這是很多種原因造成的,歷史的原因,比如說它本身貧富差距就很大。再一個種性制度,包括等等,不利於社會發展,造成了今天這種情況。
  專家觀點:巨龍擦亮眼 大象邁開步
  但是我們說,客觀地去看,從歷史上來講印度背負負擔確實非常非常大,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所以說不是說那麼簡單第一個問題,但是我們經常看到,既然印度能夠把新德里新城區建得那麼好的話,但是我覺得從發展的眼光去看,老城區的改造來講,假以時日,印度就像以前我們所說的一個沉睡的,比如說形容中國叫沉睡的巨龍,巨龍現在已經擦亮眼,印度也是一樣,我們希望它是一個大象,大象現在已經邁開了步,但是大象不像獵豹一樣,它是飛奔的,大象也是緩慢的邁開著步伐,但是它是龐然大物,它真正正常的速度走起來的時候,這種發展的力量也是驚人的。
  勞春燕:而且真正走起來的時候,大象勢能是很大的。我們也看到其實大夥兒對印度的印象可能不僅僅是窮,而且還是比較臟的一個國家。這是不是也跟它的文化有關係?
  正在評論:中國網友為何集體誤讀印度?
  藍建學:我裏面可能涉及到印度的宗教,印度基本是全民信教的國家,他們80%是信印度教的。在印度教裏面,恒河、牛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神聖的地方,而且印度教有一個很長遠的時間觀念。所以可能把人當做茫茫宇宙當中一個很小時間點,所以他對物質的東西可能會關注的比較少,更加重視精神層面。當然臟亂差可能跟印度發展,還有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比較落後有一定的關係。近年來,去年我剛剛去的時候,我覺得在新德里現在還是比較漂亮的,尤其他們正在迎接英聯邦運動會,各方面市政建設,還有基礎設施,道路各方面還是取得很大的進展。
 專家觀點:全面均衡看印度
  勞春燕:我也看到有一些旅友從印度回來以後就寫遊記,說有時候在印度的大馬路上還能夠看得到牛糞,現在還是這樣嗎?
  藍建學:現在明顯改觀了,因為這畢竟涉及到一個城市文明形象的問題,所以政府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重視的。但是這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徹底改觀這種現象。
  勞春燕:也有一些說法,說恒河,我們也看得到,恒河裏邊還漂著垃圾,但是印度人還是會跳到恒河裏邊去洗澡,這跟他們的宗教信仰是不是也有直接的關係?
  正在評論:文化差異導致國人的誤讀
  洪琳:恒河對他們是一個神聖的河,所以說每年到重要的宗教節日的時候,很多人,有點像其他的宗教,到某一個聖地去朝拜一樣,他是一樣一個心理。只不過說現在之所以印度給人一種比較臟的印象,我覺得確實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印度很多排水溝,露天,沿著墻根底下,屋子門前建的,這種露天排放臟水、污水肯定是比較臟,但是現在如果現代化發達的這種城市,肯定有很完善地下排污、處理這種能力,而現在看,印度有很多城市,這方面沒有做到。如果說將來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發生一個巨大變化的時候,發現他的很多生活習慣也會發生改變。其實現在印度之所以臟,我覺得和它自然環境也有關,一個是說現在設施不完備,還有一個印度是一個熱帶國家,比如說我們北方,東北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時候,沒有蒼蠅,印度一個夏天那麼熱的一個地方,本身來講,從這個角度來講,滋生蚊蟲相對比寒冷地區要容易得多。所以對印度來講,我覺得確實也是一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並不是說印度今天臟,它就一直會是這樣,它永遠不會…
  勞春燕:所以我們對印度的誤讀,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我們對它的自然環境,文化習慣都是缺乏了解的。
  洪琳:不能說看一眼,就給印度作出這麼一個判斷。
  勞春燕:包括對它的經濟發展的現狀,其實我們也不是太了解。
  洪琳:實際上印度也有很多很漂亮城市,我們知道加爾各答是什麼樣子,包括新的齋普爾城市,也有很多很漂亮的城市,所以說一定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一個發展中,大象已經邁開步伐一個國家。
  勞春燕:應該說我們中國人可能對印度還是有不少地方的誤讀,印度人他們又是不是真的就了解我們中國呢?我們接下來就來連線新華社駐印度新德里的記者吳強,吳先生你好。
  電話連線:新華社駐新德里記者吳強
  吳強 新華社駐新德里記者:你好。
  勞春燕:我們今天在說一個話題,中印兩國中間的民眾是否存在一些誤讀,據你的了解,印度人他們對中國的印象怎麼樣?是不是,我看到也有一些網友評價說,可能我們中國人對於印度的印象那就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而印度人對於我們中國人的印象那可能就是秋菊打官司,現在是這樣的現狀嗎?
  吳強:因為印度這個國家也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它人口也有將近12億人口,所以它的社會也分成各種各樣階層。實際上真正了解中國的人,都是上層或者是上中層的人才對中國有點了解。
  勞春燕:精英階層。
  吳強:所謂的精英階層。下層的人對中國他是有很模糊的概念,這種人可能是佔80%左右,但是有10%左右的人,可能他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總體來講,所謂的精英階層,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對中國並不是一種特別客觀看法,他多少都帶有一點偏見,而且我所接觸的媒體、官員、知識分子,可以說是60%、70%以上他們是一種,好像對他們發展現實有點熟視無睹,或者是故意不願意去了解,或者不讓國內人了解。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比方說最近幾年到中國來做生意,掙了點錢,他們知道中國很好,但這些人他的文化水準也不是很高,他回去之後他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真正的掌握媒體文化這方面上層建築的人,總體來說,他們對中國還是存在一些偏見的。
  勞春燕:主要有一些什麼樣的偏見?
  吳強:他們還是覺得不願看到中國比印度更發達,這麼一種想法。
  勞春燕:主觀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他對於中國有些什麼樣的認識?我也看到有一些媒體說,很多印度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認為上海還比不上孟買,是這樣的情況嗎?
  吳強:那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勞春燕:那屬於80%那一類?
  吳強:80%那一類連上海在哪兒他都不知道,可能10%的人他可能認為這樣,那些人可能讀過一點書,但是他們搞不清楚。另外10%的人他知道上海比孟買要先進三十年,但是他們不願意這樣講,我覺得還是孟買好。
  勞春燕:印度人裏邊把中國當做是潛在競爭對手的人多嗎?
  吳強:從上層來講相當多了。
  勞春燕: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言論?您跟他們接觸的時候。
  吳強:他們有一種習慣,喜歡把中國作為一種對手,比方說往往他們發一個導彈,有時候報紙上可以看到,這個導彈可以打到上海,可以打到北京,這種言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言論,一些主流媒體。最近可能也有一些印度有識之士也意識到這一點,可能提醒這些媒體不要動不動就把中國跟這些事情聯繫在一塊兒。
  勞春燕:非常感謝吳強來自印度新德里的評論。請教一下兩位,剛剛兩位也聽到了,剛剛吳強做的一個介紹,印度現在80%的人對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剩下20%裏邊還有人對中國是,要不就是所知甚少,要不就是存在偏見,藍先生如何評價?
專家觀點:相互理解仍需加強
  藍建學:這種現象應該是比較令人遺撼的,說明這兩個鄰國相互了解是非常少的。剛才駐印度記者也提到,印度是一個充滿多樣性的國家,什麼樣的聲音都有。據我了解,在涉及對華輿論上面,既有頑固的反華分子,但是也有比較冷靜務實派,還有一些非常熱情友好人士,他們都是印度的現實,都是印度對華政策中的一部分。所以說能做的話,雙方加強交流,擴大資訊的對稱性,了解更多一點,我想以後了解中國的人越來越多的話,對中國人敵視或者是仇視,或者是乃至一些比較偏見看法,會慢慢地下降。
  勞春燕:印度是中國是兩個友好鄰邦,不過作為鄰居來講,這兩個國家也需要更多地互相了解。我們現在這個話題先告一段落,下一段落我們會主要來講一講,中印這兩個友好鄰邦之間在未來這60年裏,會是一種怎麼樣的競爭合作關係,到底會是龍象相爭的競爭狀態?還是龍象共舞呢?
  《環球視線》我們稍後繼續。
  我們繼續來討論中國和印度在未來這60年當中,到底會是一種龍象相爭的狀態?還是龍象共舞呢?這一節加入到我們討論的還有我們的特約評論員宋曉軍先生,歡迎。
  應該說中國跟印度之間有很多很多的共同點,兩個都是新興經濟體的國家,兩個都是“金磚四國”的成員,都處在一個社會轉型,還有工業化過程當中,所以自然會經常被人拿來做比較。我也看到環球網做了這麼一個調查,認為中印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結果有一半以上網友認為兩國會是一種龍象相爭競爭狀態,只有20%的人會是龍象共舞。為什麼一方面,很多中國人印象當中都覺得印度非常落後。但是另外一方面,還會那麼多人認為印度跟中國之間會是一種競爭狀態。
  正在評論:媒體報道放大雙方誤讀效應
  宋曉軍 特約評論員:剛才說了幾個相同點,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作為兩個文明的大國,而且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他們都屬於落後者,都屬於在後邊跑的,在追趕者。由於他們兩個落在後邊的時候,人家感覺,他們在跑道後半段往前追的過程中,他們倆本身應該有一個競爭。
  勞春燕:而且跑的都非常快,一個世界第一,一個世界第二。
  宋曉軍:或者說中國加速比他早一點,他加速得稍微晚一點,給人感覺,互相在追,這種感覺。
  勞春燕:你要說中國跟印度到底誰跑得快的問題,我看印度其實最近這三年,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發展速度都是超過7%,所以他發展速度是世界第二。環球網上另外還有一個調查,這個調查是說,印度會不會在十五年以後,他的發展速度會超過中國。
  宋曉軍:從目前看來不會的,但是我覺得雙方其實合作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比如我舉個例子,剛才小片前面《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這一次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發達國家不公平地給我們分配碳排放。也就是說,他們十一億人拿走了未來44%的碳排放量,而留給我們發展中國家五十五億人的56%的碳排放量,這五十五億人當中有一大半就是中國人和印度人,雙方其實表態是一樣的,很簡單,印度的表態就能說出來,印度的年輕人也不會永遠在貧民窟做在百萬富翁夢,他們也要住房子,中國人同樣,年輕人也要住房子,蓋房子一定有一定的碳排放,所以關於在爭取發展中國家權利問題上,作為兩個人口大國,他們一定是會走到一起的。
  專家觀點:中印在發展過程中有互補優勢
  勞春燕:沒錯,不光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跟印度自然就被劃到一撥裏去了。我也看到世界銀行的前行長沃爾芬森,他曾經有過一個對中印兩國經濟未來預測。他是說,到2050年的時候,中印這兩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加起來會佔到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45%,而且他說到那個時候,中國和印度將會取代今天美國和日本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地位。他也是把中國跟印度的經濟總量拿在一起說事,洪先生怎麼看,未來中國跟印度,可以在哪些領域展開一些合作呢?
正在評論:龍象共舞的未來
  專家觀點:中印合作大有可為
  洪琳:其實中國和印度我覺得可以合作領域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現在大家更多的集中在經貿領域上的合作,畢竟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新興發展中大國,實際上這兩國合作領域遠遠不只經貿領域,現在看中國和印度經貿發展還是比較快的,2008年是510個億,2009年是430億美元,現在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印度也是進入到中國的前十大貿易夥伴,應該說經貿往來很健康。長久看,我們現在看,有“金磚四國”的機制,有基礎四國的機制。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已全面看到,目前全球經濟秩序中還是一種發達國家說話,剛才宋先生也談到了,碳排放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等等很多的方面,發展中國家不團結起來,發達國家還是會忽視你的這種訴求。
  因此現在看,中國、印度在發展方面,不僅是經濟方面要加快合作,國際上的聲音,用什麼樣的聲音去協調彼此立場,都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一點,不僅僅是中國和印度的需求,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一個需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龍象共舞不僅說未來看有前景,我們還得追根溯源,再想想以前,比如說中國和印度剛剛建交的時候什麼樣,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和印度就是不結盟運動的兩個旗手,當時都有,所以說現在往未來去看。
  勞春燕:所以合作是有很悠久的歷史。
  洪琳:而且競爭也是一樣,競爭也不都是說惡性的競爭,完全是很多良性的,非常有益的競爭。
  勞春燕:競爭也要看是什麼樣的競爭。
  洪琳:對。
  專家觀點:中印合作與競爭並存
  勞春燕:良性的競爭應該是有利於雙方共同成長,只要這個競爭不會演變成一場衝突就可以了。假使咱們說到競爭的話題,其實競爭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我看到印度財長不久之前也宣佈,印度要在四年以後發展速度趕超中國,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等等。其實也是在給印度國民鼓勁,假使說競爭的話,兩個國家競爭的領域主要是在哪些領域?
  宋曉軍:我覺得可能主要還是能源方面的東西多一點,咱們不說其他的安全方面的問題,能源方面多一點。我還是說那個,兩個國家的年輕人都不可能在貧民窟裏做百萬富翁的夢,都要走向現代化,有多少人過多少日子,而且兩個國家都是人地矛盾非常緊張的國家,要蓋房子、修路,肯定是要能源。其實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他們能源需求相對降低的,但是我們之間實際上還是有合作的。比如說印度洋,現在我們國家在索馬利亞護航,我們的軍艦,前幾天印度是八艘船給劫了。
  勞春燕:面對共同的海盜。
  專家觀點:中印應該不計前嫌 共同維護地區安全
  宋曉軍:我們將來可以共同維護這個地區的安全,實際上共同維護我們的能源通道。當然了在共同探討,在節能方面,解決人地矛盾方面,不採用我們同樣受的那種殖民主義的苦,我們不去侵略別人,來探討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我覺得雙方還是有空間來合作的。
  勞春燕:沒錯,其實中國跟印度都處在一個工業化,處在一個轉型的過程當中,肯定會面臨很多同樣的問題,在這個方面,印度有一些什麼地方可以值得我們借鑒一下嗎?
  宋曉軍:印度當然有,比如說產業之間雙方配套的東西,還是有的。比如說他的軟體,班家羅爾有一些軟體業,應該說還是很發達的。而中國現在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有一些產業也要升級,也要向技術創新,這些方面可能跟印度長板之間有很多配套的地方。
  勞春燕:所以我們也不妨向他學習一下。
  宋曉軍:對。
  勞春燕:洪先生怎麼看?
  洪琳:中國和印度競爭,包括合作的關係,我覺得一定要辯證地看,就像兩個人交朋友一樣,你要和他交朋友的話,一定看到他背後…
  勞春燕:看到他有優點。
  洪琳:對,有優點。
  勞春燕:可以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洪琳:所以說這個過程中就是一個……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1004/02/t20100402_21222871.shtml
崛起的龍,昏睡的象:印度軍力爲何不如中國?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2010-3月26日文章,原題:崛起的龍,昏睡的象
    最近,中國和印度分別表示將增加2010財年國防預算。根據官方數字,中國國防費預算增加到78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7.5%。印度的國防預算則增加至320億美元,增長幅度小于4%。
    此外,中印兩國在實現各自軍事目標的方法上也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軍費是爲了實現軍事強國的長期目標,而印度卻僅僅是爲了資源分配,缺乏長遠考慮。結果在兩國軍力上體現出來———中國獲益良多。
    過去20年,中國的國防預算一直呈兩位數增長,有效支持了北京增強綜合國力(體現爲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戰略需求。還有,中國軍力投資一直和解放軍的改革同時進行,國內軍工業越來越複雜,而且解放軍非常重視研發。中國政府沒有理由因爲金錢的原因阻礙現代化進程和改革動力。
    幾十年的努力爲中國帶來“豐厚紅利”:軍力增長迅速,已能觸及鄰國以外範圍。印度在過去20年的軍費支出缺少連貫性,而軍費未能呈現線性增長,說明計劃制訂過程中存在缺陷。
    中國政府每兩年發表一次國防白皮書,勾勒出本國安全目標,而印度則沒有這方面的嘗試。印軍只能按照自己的“願望清單”,撰寫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文件。然而,由于這些文件嚴謹性不足或缺少內部競爭機制,或無法將自給自足和國家安全目標結合起來,因此經常引發爭論。另外,年度國防預算的産生不是取決于這個國家的長期軍事需求,而是由可用資源的多少、部門之間的爭奪和更寬松的財政環境決定。制定戰略時缺少長遠眼光,這種現象在印度軍工業的緩慢發展中隨處可見。北京通過競爭、評估、監管和激勵這“四項機制”推進基礎設施改革,從而爲軍工企業注入大量競爭力,而印度一直在補貼無能的公共生産領域和研發公司,而各種各樣的委員提出的改革措施既沒能付諸文字,也沒能貫徹精神。
    因此你就不會奇怪,兩個世紀以前就建造了軍工廠的印度爲什麽沒有一家能夠在全球數得上的軍工龍頭企業。你就能夠理解,爲什麽當今天的中國駕駛自己的戰鬥機翺翔藍天時,新德裏卻忙于試飛6家非印度本國公司制造的飛機,拼命想要拉近和北方鄰國的軍力差距。隨著中國軍力迅猛發展,印度如果不集中精力行動起來,它會更加絕望。
回應
現在越來越覺得,用中國跟印度比是很丟人的事
說越南軍力不如中國可是越南侵占中國幾百萬平方公裏南海領土,說印度軍力如何不如中國吧,印度敢于占領中國藏南十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印度敢于侵占中國鄰國原西藏藩屬布丹只保留王庭皇宮其余被占,印度敢于吞並原西藏藩屬錫金,而中國不做任何反應。
對印度,也要說說人家的長處。原子彈,中程導彈,探測月亮,自制坦克,飛機,直升機,隱身大驅,超音速導彈,航母…… 不能小看呀,不然,人家爲何占了藏南敢于不還。我們多利害,爲何自己的領土藏南要不回來?
鼓鼓士氣是可以的,但是,寧可把印度估計過高也不要老貶人家,把印度估計過低將是一個很大的戰略錯誤。
無論印軍實力如何, 印度人對中國人是不軟弱的, 中國人與印度人往來必定吃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95143
 
印度武器來源複雜整合難度很大戰時易受制于人 2010-04-02 中國青年報
 
  近段時間以來,在軍購上,印度可謂左右逢源,不斷與世界各軍事強國達成先進裝備的購買協議。印度軍購涉及的國家多,數額大,裝備先進,品種齊全,讓人看來眼花繚亂,好像印度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世界軍事強國。那麽,通過大量購買其他國家的先進裝備,印度就真的能夠買來它的國防現代化嗎?
  投入代價大,難以獲得頂級裝備
  綜觀世界各國之間的軍售,盡管其中有諸多的政治和戰略目的,但都擺脫不了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賺錢。印度軍購也是如此,其貌似盟友的美、俄、歐洲諸國,無一不是看中了軍購這塊肥肉。1月1日,《印度時報》稱,近10年以來,印度政府已經斥資500億美元,采購戰機、戰艦、坦克、導彈以及其他武器系統與平臺,其中絕大部分爲對外采購。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發表的“發展中國家常規武器交易”報告數據稱,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當中最大的武器購買國。此外,在未來的4~5年時間裏,印度還准備斥資300多億美元進口軍事硬件及軟件。
  印度在軍購上盡管出手大方,卻很難購得各國的頂級裝備。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任何國家出口武器都不會毫無保留。一種新型武器研制成功後,在一定時期內並不會立即出口,即便是鐵杆盟友也不例外。而能夠出口的裝備也要經過改造,其戰鬥力指數較原版裝備已大幅度降低。以美軍的F-22戰機爲例:1998年,美國通過法案禁止對外出口F-22戰機,以確保美軍的隱形技術和其他尖端技術不會泄密。直到近期美國國會才通過法案,研究開發“出口版F-22戰機”的有關條款。所謂的“出口型”F-22戰機,既能讓有關廠商賺到大錢,又不會造成美軍的敏感技術外流,從而有效保持美方在隱身戰機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因此,盡管印度斥巨資大量購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其作戰效能同原版相比已大打折扣,對印度軍隊戰鬥力的提升程度就可想而知。
  系統整合難,單件兵器打不贏一場戰爭
  現代戰爭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抗,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憑借一件武器打贏一場戰爭。印度目前的裝備品種多,從單件裝備上看,都比較先進。但是這些先進裝備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體系各不相同,要想整合形成系統,難度巨大。
  目前,印度僅潛艇就有5種類型,分別來自3個國家,這些潛艇所使用的作戰系統各不相同,在作戰中很難進行整合。印度空軍更是把不同型號、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類的戰機紛紛列裝,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美國等國家的主戰飛機,在印度空軍都能見到。印度的這些飛機五花八門,要想把它們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其戰鬥力,其難度可想而知。
  航母也一樣。目前,印度裝備有一艘“維特拉”號航母,該航母于1986年從英國購入,2011年就將退役。爲填補這一空白,印度從俄羅斯購買了“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空母艦。印度還計劃出資20億英鎊購買英國在建的“伊麗莎白女王”超級航母。隨著美印軍事合作升溫後,印度還希望利用美國的先進裝備提升本國航母的綜合作戰實力。印度海軍前參謀長梅赫塔說:“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正在考慮用電磁彈射代替蒸汽彈射。”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航母,再加上型號各異的戰艦,很難讓人把印度與海上超級軍事強國聯系在一起。
  維護保障難,作戰可持續能力差
  維護和保障是決定武器裝備持續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從技術保障上看,印度的武器裝備的品種多,分別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每件裝備維護都要由相關國家對其人員進行培訓,且不說由于語言差別、文化差異和技術層次差別對培訓效果的影響,要想對所有裝備實現統一維護、統一保養都是不可能的。
  從印度目前現有裝備的使用和維護情況看,效果並不理想。對于印度目前種類繁雜的戰機而言,大部分需要進行更換的零件都要從出口國高價購買,各種飛機之間的零件進行通用保障更是沒有可能。
  購買裝備是爲了戰時能夠發揮作用。一旦到了戰時,這些裝備的使用將完全看出售方的臉色。英阿馬島戰爭時的阿根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自1981年起,法國計劃向阿根廷出售14架“超軍旗”戰機。到1982年,交付了5架。馬島戰爭爆發後,法國立即暫停向阿根廷提供戰機。在此次戰爭中,由于擊沈了英國“謝菲爾德號”軍艦而聲名大噪的飛魚導彈,也是購自法國。就是這種導彈也完全受到了法國的制約。在戰爭中,法國將“飛魚”導彈的機密技術參數透露給了英國,使英軍防空電子幹擾效果十分明顯,有效遏止了阿軍進一步擴大戰果。不僅如此,法國還停止了對阿根廷的導彈供應,使得阿軍的飛機無彈可用。
  因此,印度手中的裝備如此繁雜,一旦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說不定哪一種裝備就會成爲英阿馬島戰爭中的“飛魚”導彈。 
更多關于印度武器的新聞
瑞典智庫:印度僅次于中國成第二大武器進口國 2010-03-20 10:10
印度軍工未來25年內將重點研發新型導彈武器 2010-03-12 07:57
奧巴馬政府將向印度出售更多先進武器對抗中國 2010-02-26 08:18
印度計劃12年內出2千億美元采購武器威脅中巴 2010-02-20 08:5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02/0845589054.html

關于藏南(中印邊界)及六二年對印戰爭問題

51-53年間,PLA爲什麽沒有分兵到藏南呢?實際上,還是因爲舊藏嘎廈政府與中央之間鬥法、牽制的緣故。衆所周知,“17條”其實是昌都戰役打出來的,嘎廈方面對此深懷不滿的人多的是,或者說,根本就沒幾個舊藏官員、喇嘛不想著把PLA早點趕走,恢複從前自己獨尊的地位。而且這批漢人還和從前的蒙古部落、滿清朝廷不一樣,即使從17條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可不准備滿足于僅挂個宗主虛名的地位。而且舊藏的老爺們再閉目塞聽,也知道新中國是不可能永遠容忍西藏維持舊有的政教合一與農奴制度的。而根據17條,西藏地方的實際行政權力又仍然基本都掌握在舊藏地方政府手中(這種狀況基本要一直持續到1959年叛亂之前)。結果就是舊藏的權貴們變著法子給PLA制造限制和麻煩,最突出的方面就是盡可能不賣東西給入藏部隊和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基本食品。出于政治原因,PLA又不能強迫他們出售物資,這在後勤上給進藏部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時西藏不通公路,從數千裏之外的成都、蘭州地區運輸物資,成本和損耗大得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爲了保證進藏部隊的給養需要,全國的駱駝就幾乎死了近一半(駱駝在青藏高原上似乎比騾馬更適合遠途運輸)。再加上政治上安撫舊藏勢力的需要,所以實際進藏的部隊人數並不多,而且基本被局限在拉薩與內地進藏道路沿線。這段時期的情況(張國華後來對這段時期的西藏局勢,曾總結爲“軍事上我們有優勢,政治上嘎廈有優勢”),自然無法分兵到邊界上去了。  
  到了1953年,中國政府在西藏(這裏及以下出現類似情況,都僅僅是爲敘述方便起見,沒有任何將西藏及其原地方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中央政府在政治地位上並列的含義)已經初步立穩了腳跟,朝鮮戰爭也簽約停戰了,中國開始能騰出手與印度談判解決關于西藏曆史遺留的問題。不過一開始的中印談判並不是主談邊界,而是印度在西藏的特權問題。也許現在很多人也已經不知道了。印度直到50年代初,一直在西藏擁有大量特權,甚至有駐軍,這是繼承自英國兩次侵藏戰爭的“成果”。印度駐軍主要地點在江孜(就是《紅河谷》曆史背景的所在地)和亞東,特別是其中與印度最接近的亞東(雖然理論上當時還隔著一個錫金,但從印度一獨立始,錫金就完全被印度徹底控制,這個也是繼承自英國,所以其實中印在錫金-亞東一早就是直接接壤的,這個也可見《錫金政治史概述》中的相關介紹),實際上是處于印度的占領之下。中印談判自1953年12月31日始,到1954年4月29日雙方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不過這份協定本身主要是規定印度與中國西藏地方正常的交通通商來往辦法,取消印度在藏的特權則在作爲附件的一件照文(注七)中。這個條約簽署之後,中印關系的友好程度也一度達到了高峰。比方說此後不久後舉行的萬隆會議前後,公平的說,尼赫魯爲中國作了不少外交疏通工作。在對待中國在西藏的問題上,印度不但完全承認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這點很重要,由于印度對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聯系,印度的承認使得西方一些國家一度企圖制造的“西藏是個獨立國家”的計劃破産),而且在1954-1962年期間。中央駐藏軍政人員的供給大半由印進入,大大減輕了進藏運輸的壓力(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直到62年,內地入藏的交通還是多麽困難)。這裏再提一下這份協定後來的結局(後面就不再提了),62年邊境戰爭後,這個協定原定的8年有效時間也到期了,印度拒絕延長,此後印(中)藏間的貿易和交通往來就長期中斷了。另外順便說一句,中印在爲領土爭議反目後,印度也有學者、政客對尼赫魯批准這份協定大加抨擊,認定當時印度讓步太大,而沒有把此些籌碼與邊界問題挂鈎。
1954年起,駐藏PLA開始逐漸向邊境地區分兵駐守,並著手進行對中印邊界的調查研究工作。這裏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各種因素外,我認爲後勤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也是一個重要客觀因素,1954年12月25日,西藏曆史上的第一條公路全線通車(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雖然通車了,可進藏公路由于地質和氣候原因,每年都會時不時要中斷一段時間,短則一兩天,多則幾個月),中國在西藏的底氣粗了不少。隨著PLA進入中印邊境地區,中印在邊界上矛盾與沖突于是就不可避免的頻繁和尖銳了起來。   
  這仍然主要是由于印度繼續采取“全面的向中印邊界進軍”的政策,即能占領的就占領,一時不占領的也常派巡邏隊來視察。在阿裏方面(即中印中、西段邊界),在過去原英印時代占領了什普奇、普蘭江巴、香紮、拉不底、巨哇、曲惹、沙則等地的基礎上,還占領了桑,蔥沙。1954年後又新占領了楚魯普、波林三多,還強占桑格藏布河西岸屬西藏的碟穆綽克(印稱阿裏與拉達克在這條河上以河爲界)。在中印邊界東段(即“麥線”一段)印度越“線”占領朗久、馬其頓。在中段,印度1956年後又派邊防部隊占領烏熱。在同新疆接近的地方,印度逐漸派軍前來“巡邏”到阿裏新疆公路控制的國境線,即企圖巡邏阿克賽欽地區(這些情況是PLA報告給中央代表的,嘎廈方面,據與中央聯絡的官員柳霞稱,有些嘎廈並不知道,有些知道,也交涉過,但都沒有向中央轉述過)(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在中央駐藏人員請示後,外交部下發了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指示(注八),後來又發來中央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方針——就是中印邊界以穩定爲主,確保我已控制線,避免武裝沖突,印方過去占領的地方要收集證據視情況時提出交涉,新占領的通過交涉撤退。據楊公素回憶說,這一方針的背景是——當時中方還只認爲印度的企圖是在繼續占駐英國的侵占線,占著對他有利的控制線點,制造糾紛,迫我談判承認它的邊界主張。如果楊說的確實是當時中方包括高層在內的對于中印邊界的真實想法,那麽可以說,這時中方是幻想通過談判,以類似亞東等問題的方式一樣解決問題,這裏是有判斷失誤的(對印方的決心)。根據這些指示,PLA派出了邊防部隊進駐一些重要據點,並對另一些地區如烏熱等派出巡邏隊,以求阻止印軍進一步蠶食。對印軍占領的地方則采取交涉,加強對邊界地區情況的調查(亦見注八)。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烏熱”這個地點同時出現了在當時中印行動的範圍內。不錯,這個“烏熱”確實成了中印最早的正面直接爭奪邊界地區之一,並成爲雙方正式談判的由起。烏熱是個高山牧場,當地人把它當作夏季牧場,同時也是印藏間的一個邊境貿易市場,傳統上,藏方宗本會來收稅。1956年,印方突然派出人員趕走藏方人員,此事報告外交部後,中方將其作爲印方新侵領土開始與印度交涉(後來發覺其實烏熱糾紛已經有年代了)。1958年(外交部的動作真慢),中方代表(這代表裏又有楊公素,此公當年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真可謂是少有的主要當事人了)前往印度與印方談判,這是中印爲領土爭議進行的第一次官員級的談判。談判中雙方連談判區域都沒能達成一致,不過據楊公素回憶說,因爲當時並未交峰辯論,所以“氣氛良好,談判空虛,無果而散”。  
  中方代表回國後,去北京外交部彙報談判情況,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聽後,對中印邊界原則發表了重要指示——“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方針,仍應是在邊界未經兩國政府商談確定前,力求使邊界現狀能夠穩定下來,既要堅決阻止印度新的侵占陰謀,也要嚴守中央業已批准的控制線,不越過印方控制線。對印度新的侵占,必須及時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其撤出。對印方幾年前侵占地方(指我進軍西藏前後期間)我須采取不承認態度,至于是否提出交涉看情況而定。對‘麥克馬洪線’事實上我不越過,但應逐步將‘麥線’以北重要地點控制起來,發現印度軍隊侵入麥線以北地區,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當地部隊應避免武裝沖突。難以判明"麥線"南北的地方、習慣上雖屬西藏而在線南的地方我暫不進駐。阿裏方面發現印方新的占領,我通過外交部向印方提出交涉,同時應盡量避免發生武裝沖突。新藏公路地區,印方越界人員令其撤退,不撤出可以逮捕,按照越界處理。”(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這段指示後來經常被一些人解釋成是放棄麥線以南地區的宣示,並將此與以後59-62間中國政府對待中印邊界上的一系列政策、行動都聯系起來,指責其一開始的政策就是准備接受麥克馬洪線,全面向印度投降雲雲。   
  然而,其實仔細分析陳毅的這段指示精神,只能說,當時中國的政策是仍然將主要希望寄托在談判解決問題的想法之上(想要談判解決,自然要以避免沖突爲主),我們後人可以根據已發生的曆史批評當時對國際關系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但從“對印方幾年前侵占地方(指我進軍西藏前後期間)我須采取不承認態度”就可以看出,說政策就是准備完全放棄麥線以南地區是誇張不實的(當然也不可否認,在中央了解了藏南的實際情況後,恐怕也就沒有抱著能通過談判得到全部爭議地區的奢望)。同時還可以看到,在這一指示中,對印我力量對不同的地區,下達的處理方針也不相同,規律是對比越是對我有利的地區,處理的態度就越是強硬。東段要避免武裝沖突,而在新藏公路地區就可以抓起來(在這段指示下不久就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見注九)。對此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中方高層對待邊界糾紛的態度實際上取決于如果發生沖突時雙方可投入力量的評估。另外,楊公素關于朗久事件(亦見注九)的回憶也證明,中方正在不斷采取實際行動,一方面鞏固已有控制區,一方面爲下一步的談判作積極准備(當然,後來並沒有能談,不過這是起初無法想到的了)。   
  同時還需要說明一個極重要的背景:在1958年,西藏舊貴族和宗教勢力掀起的叛亂已經開始大規模漫延,實際上,以廣義上的藏區而論,早自1956年,康藏地區的大叛亂就開始了。而到了1958年,這些在康區已經受到打擊的殘部正紛紛逃入西藏,與舊藏地方勢力結合,象所謂的“四水六崗衛教軍”已經給駐藏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麻煩(西塞羅網友在河裏對這支叛軍有過專文介紹),整個西藏完全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況。在這種條件下,駐藏部隊的主要任務只能是保衛西藏本部主體及其重要城鎮,准備迎接(潛在)叛軍的挑戰,而不是急于與印度打邊境甚至全面戰爭。  
  實際從印度方面的動作也可以看出西藏局勢的變化對于雙方在邊界問題上態度強硬與否的關鍵性影響。比如批評藏南等中印邊界問題主要是由于新中國對印軟弱,甚至有意放棄領土造成的人,往往說在1956年,周恩來就通過緬甸向印度傳話,暗示願意接受麥線,反而導致了印方進一步胃口大開,對麥線以北和阿克賽欽地區提出主權要求,喪失了對印邊界談判的主動。但對此說,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如上已述,印方對中印爭議地區的奪取,主要是在1953年前完成的,而1954-1959這段時間,相對來說,印方對于邊界地區的搶占要緩和的多,直到1959年,又突然大大提速。如果尼赫魯早在1956年就認定中方會完全接受麥線,他甚至可以更多占大片地區,爲什麽在1956-1959間,印方對邊界地區的搶占速度和規模既無法與之前比,也無法與之後59-62年間比?而爲什麽到了59年,印度又改變“蠶食”政策,再次企圖大規模北進,是什麽導致了尼赫魯在三年之後突然開始執行極爲強硬的對華政策?(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正式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兩國官員舉行會晤,分別提出和審查對方提出的邊界主張的論據,印方要價極高,且毫無妥協之意;而到了1962年8月至10月,更多次拒絕與中國繼續舉行談判)。 這幾年中,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軍隊在西藏陷入止叛和平叛的工作,其次是中國經濟上遇到了“三年災害”,再次是在外交上,除了原來與西方的對立,又與蘇聯公開發生嚴重分歧。按任何嚴肅的邏輯推理,這都是尼赫魯改變態度最可能與最主要的原因——趁著西藏叛亂之際,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再象51-53年那樣大撈一票。老實說,從印度的立場出發,這一策略應該是正確的。當然後來事實證明,尼赫魯們被一連串所謂的“拿破侖式的勝利”沖暈了頭腦,高估了自己在邊界附近的實力,更過分低估中國的力量;具體用兵上又犯了先驕後躁的錯誤,導致了62年在軍事上的慘敗。不過這是後話了。
http://hi.baidu.com/gongli3210/blog/item/96eaf31912f2864743a9ad9d.html

  說到59-62年的西藏叛亂。在大多的公開介紹中,似乎就是PLA簡單的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初期關鍵的拉薩之戰就贏得十分凶臉,如果不是舊藏軍的戰鬥力太差,如果他們有康藏叛軍的素質,如果他們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作戰計劃,以兵力對比,PLA很可能會吃大虧。而一旦在拉薩敗北或者僅僅是不能速勝,整個PLA的駐藏部隊就都成了被分割的各個孤立集團。即使拉薩之戰獲勝,PLA隨後也沒能實現聚殲叛軍主力的戰略計劃,叛軍大多安然退出國境,其後數年,PLA不得不將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平叛上,加上“三年災害”已經來臨,這時候同樣不可能是和印度開戰的好時機。這也就可以解釋,爲什麽毛澤東會在1959年下令在中印實控線上單方面後撤20公裏((雷英夫口述回憶,《文彙讀書周報》))。但關于這一點,雷英夫的回憶卻同時又提到“1960年1月,我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實際控制線20公裏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先提出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後,發還武器,讓其離去。”——奇怪的是,如果PLA真的完全退出實際控制線20公裏,那麽怎麽還會有命令部隊在此區域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的需要?如果PLA不是仍然完全或至少部分控制著實控線一側,又怎麽會有“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的可能?聯系當時的情況,我的推測是,所謂“後撤20公裏”實際很可能只是將實控線一側20公裏內的固定哨所暫時後撤,但仍然會有部隊不時巡視。顯然,這些(固定哨所後撤以及“幾不”)舉措都是爲了防止印度完全倒向達賴,支持、武裝叛軍的而在外交上示好的需要。而在叛亂基本被徹底平定的62年就爆發了中國“忍無可忍”的對印反擊戰,難道僅僅是巧合?

  62年的中印戰爭,如今倒是這段曆史中最爲人所熟知的了。相關的資料都不難查到,所以就只簡單的說一下: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自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10月20日至28日爲第一階段,主要是擊潰了印第七旅,俘其旅長,攻克了克節朗-達旺地區,其間比較重要的事態還有,10月22日以國防部名義正式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第二階段主要是從11月16日到21日,我軍從西到東,全線大捷,特別是在東段,當面印軍主力基本全部被擊潰,我軍前鋒直逼中國所主張的“習慣線”,甚至可以說,當時只要我方願意,飲馬布拉馬普特拉河也應該不是件難事的。可以說,這是建國之後的對外戰事中打的最暢快淋漓的一場。不過也正是由于戰場上壓倒性的勝利,使得更多的人反而更加不理解其後的無條件全面撤軍,有的人更是借此抨擊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視國土如棄履,爲了個人的“天朝心態”而丟掉了所有的勝利果實。但這種批評是相當不公正客觀的,檢視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就可以看出,作出主動撤軍的決策是非常符合對于當時中印雙方在邊界上可投入力量對比的清醒估計。   
  任何略知軍事常識的人(即使是在下這種半瓶子醋)都知道,對于一場戰爭,初戰的勝負並不一定具有決定性意義,那取決于(失利)一方有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決心和實力,而62年的印度兩者都不缺乏。前者,印度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輿論一致高呼要“收複”失地;後者,印軍當時總兵力數十萬,也有大容量與可靠的交通設施可供迅速調兵至前線地區,只需很短時間就可以恢複甚至擴大戰場上軍事優勢。——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句,取得了輝煌大捷的我軍三戰部隊,主力僅僅是一支師級的藏字419部隊,僅4個多團,幾乎沒有重裝備(能運輸到前線的最大口徑火炮只是120迫擊炮,炮彈還是靠當地民工背的),更不可能有空中支援(當時我們的空軍比印度強,但問題是在西藏既沒有可供支援前線作戰的機場,也沒有適合在西藏氣候地理條件下作戰的飛機),這支英雄的部隊從此跨入了我軍頭等主力的行列,現在是我軍唯一的正式山地師。然而,無論是中國參戰部隊的勇猛善戰、機智靈活,還是印軍的指揮低下、戰技生澀,都不是可以長期依靠的條件。曆史證明,一場長期化的戰爭,最終的勝負必然取決于雙方國力能夠並願意投入的多少上。事實上,即使這種初期戰果甚至也是完全出乎中國方面自己最樂觀的預料。在戰前的估計會上,作爲前敵總指揮的張國華也只認爲能夠“打得贏”卻沒能擺出必勝的客觀理由,而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毛澤東甚至估計:“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我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雷英夫口述回憶《文彙讀書周報》)我們都知道,無論如何評價毛澤東,他的膽量氣魄極大都是毫無爭議的。雖然說戰前不料勝先料敗是軍事好手和庸材之間的區別之一,但能讓毛澤東如此擔心仍然可以讓我們看出,中國方面對于這場戰爭的勝負以及最終導致的結局是沒有多大把握的。
  而這一顧慮,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交通困難導致的後勤補給問題。建國之初的PLA,曆經千錘百煉,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從總體來說,當時的印軍與PLA並不在一個層級上,但是,正如有力氣並不代表在所有場合都能施展、可以施展出所有力氣一樣,例如金門之戰,一水之隔就使得葉飛兵團主力只能坐視戰友苦戰不支,再如何憤怒卻也無能爲力。而在當時的物質、科技以及國內外政治條件下,無論是從外來威脅的主要方向考慮,還是從實際可以長期維持的角度考慮,都是無法在西藏長期布署大批主力部隊的。而從注三中更可以看到,即使不考慮從內地進藏的交通問題,可從西藏前往藏南地區,雖然直線距離要比前者短,但卻是更大的挑戰。因爲此時要面對的對手,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清朝的福康安都明白,越過喜馬拉雅山的戰爭優勢無法持久,即使他的對手僅是小小的尼泊爾,更何況是當時國力(不是軍力)基本和中國同一等級的印度(還不考慮其它強國可能的武裝幹涉)。現代戰爭很大程度上打得就是後勤戰,再強大的現代軍隊,沒有了後勤供應也會不堪一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   
  那麽,中國在62年戰爭中的收獲究竟是什麽呢?當然首先是爭取到了中印邊境上長期的基本穩定。毛澤東當初估計,中印邊界上打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這一細節也與坊間流傳的有所不同),而實際上,這種安定基本維持到了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其中即使是發生最嚴重的對峙的1987年,雙方最後也都克制住了,沒有發生大的沖突。值得注意的是,早自七十年代,印方在中印邊境地區,特別是在東段上,就一直具有了壓倒性優勢的軍事力量,但幾十年來,始終沒有敢借機複仇。除了可能的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威懾力外,應該說,也有當年PLA奇迹般的勝利余威尚在也是個重要因素。僅此一項,節約的資源就是非常巨大的,中國當年爲了防備蘇聯和美國入侵,在三北、在沿海布防,花費的資源和或有損失之大有目共睹,更不用說如果發生真的沖突,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啊。其次,是無意的副産品——老巴成了我們最鐵杆的朋友,通過這條線,無論是在外交上,還是一些敏感活動上,都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不過說實在的,這只能說是中印關系破裂後的極爲勉強的彌補,畢竟,印度的塊頭比巴基斯坦大得多(但話又得說回來,老巴至少在目前爲止,表現得它是一個很忠實的盟友,比中國從前任何一個大力援助過的國家都有良心)。再有,就是助長國威,連印度這麽大個,三下五除二就被打了個大馬趴,不管印度是不是不服氣的在旁邊喊:“我是沒准備好”,所有人仍然得承認,新中國實力非凡。沒有包括這次在內的幾次外戰勝利,當年中國也沒有資格成爲中美蘇大三角中的一員,雖然是其中最弱而且是弱得多的一角,但是畢竟能擠進去就極不錯了。八十年代中國外交上的一段黃金時期,及在此基礎上打開的改革開放初期比較良好的局面,其實大部分底子還是靠建國初打下的,其中也包括對印戰爭的一份功勞(當然如果估算比例的話,並不大)。   
  從上面的史實和邏輯分析可以看出,從1954年到1962年的時期內,仍然沒有任何站得腳的、難以辯駁的證據及建立在其之上的推測可以表明:中國政府高層中有或有過一個放棄整個藏南的實際計劃或事實政策。相反,能得出的比較可靠的推論只能是:中國在這段期間,因爲一直有大量不利于與印度攤牌的客觀限制條件,所以一直抱持著企圖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或至少暫時緩和矛盾的策略。而62年戰爭大勝時“突然”的撤軍決定,也是建立在對于後續局勢發展的清醒認識上的——勝利的成果固然是出人意料的巨大,但同時也可能是個巨大的陷阱,如果被勝利沖暈了頭腦而作出就地堅守新取之地的話。  
  不過,該檢討的還是得檢討。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對印外交政策有沒有失誤?有的,主要是確實存在著對國際關系思考過于理想化的問題,這是國際共運和傳統王道思想帶來的國際浪漫主義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于高層外交思維中的後果。反映在對印的具體策略上,就是在61年叛亂氣焰已經被基本打下去,駐藏部隊的力量與藏民人心的收取上都有了很大改善之後,而印度卻仍在步步進逼時,仍然以爲靠後撤、隔離就可以穩定邊界狀況,這被事實證明顯然是判斷失誤的。另外,在62年大獲全勝的情況下,東線是不是可以不撤得那麽徹底,比如在麥線以南至少保留幾個象征性的據點,也是可以探討的(不過西段就並沒有撤得很徹底,見附圖十,東段是否實際也是如此,不得而知)。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五六十年代絕大多數時候,這種浪漫、天真的思考方式並沒有占據決策的主要考慮地位,尤其在中印邊界這個具體問題上(實際上,這種浪漫主義外交政策的毛病主要出在另外一些涉外事務上),出臺的(對印)忍讓政策基本都是由于當時的實際條件所限,甚至可以說是不得不走的棋步——如果不想在最不利的時間、條件下進行攤牌的話。

  另外,當初采取那些“軟弱”的政策、措施,除了不想和印度過早沖突之外,也有保持與印度關系,祈望印度也能夠最終以同樣的態度來商討問題。當然,上面已經提到,我們現在可以認爲,這是過于天真的想法。但在這點上,也必須考慮到,當時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一度相當友好,雙方除了在邊界上的爭端外,似乎結成了牢固的准盟友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整個50年代),認爲最終可以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不僅是中國方面的想法,其實也是印度方面的想法。事實上,在50年代,整個第三世界(當然,當時還沒有“第三世界”這個稱呼)國家中,都有一股認爲發展中國家可以全面團結起來,成爲一個獨立的、能與美蘇陣營抗衡的力量的想法。只不過,印度以尼赫魯爲首的領導層,大都受過長期的西式教育及熏陶,對于建立在西方規則基礎上的現代國際鬥爭方式和特點的了解更透徹,而且他們在獨立運動及獨立初的印巴分治、土邦歸屬鬥爭中積累了相關的豐富經驗,所以在與中國的邊界爭端中同時采取了兩方面的策略,爭取到了更大的主動。不過在“稱贊”印度的策略高明的同時,仍然要指出,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印度有這樣選擇的自由度。天然條件是國際競爭中各國不平等的起始點,而在藏南上,印度的(對中國)天然優勢極大,這是無可否認,也不應回避的事實。   
  任何公正客觀看待問題的人,都不會認同將某件曆史事件完全從當時的背景、條件下割裂、抽離出來,單獨進行看待的做法。因爲那樣除了可以把曆史當成面團,隨心所欲的按自己的需要解釋外,沒有任何意義。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在藏南問題上,各方在各個時期采取的態度與策略是不可能繞開當時所面臨的局勢背景的。如當PLA入藏時,麥線以南地區主要要點都已經多落入印度之手,而中國能從內地調入西藏的力量嚴重受限,同時西藏本部內部卻又有重重潛伏危機,在這種條件下與印度開戰能是能收回藏南?還是更有可能會丟掉更多控制區,助長印度氣焰;甚至導致印度全面出兵,努力扶植一個“獨立西藏”(這是當時美英都非常樂意樂見、甚至已經私下向印度積極鼓勵的)?很顯然,任何對國家負責的領導人或者政府,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在那種極端不利的條件冒險決戰,而只能是選擇暫時維持、穩定邊界現狀。事實上,新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扭轉這種局勢,比如通過談判的和平手段盡可能收回外國特權、爭議領土;大力加強內地與西藏交通建設,盡量彌補在後勤上的致命弱點;宣傳民主改革、大施福利恩澤與舊嘎廈政府爭奪藏民人心,爲全面、深入的鞏固在西藏的地位打基礎、作准備;同時占據實控線以北要點,阻止進一步的入侵,了解地理、曆史知識,根據力量對比,對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策略。最後更是進行平叛和民主改革、建立了真正服從中央、認同國家的自治區政權。了解西藏曆史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在西藏全面建立了真正忠誠與服從中央的地方政權,實現了國家對西藏基層的直接有效治理。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努力的成果似乎成了理所當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而沒能取下藏南卻成了極大的罪狀。政府的尷尬在于無法公開承認無力在與印度的對峙中保持藏南,何況自己還把失地數字說得那麽大(這倒本是所有國家對爭執領土的通例——即先畫進地圖再說,而國朝還有個要和民國、包括逃臺後的國民黨競爭的壓力),這本來只能是心照不宣,而不可能在公開場合進行宣傳的(公開承認無法收複甚至保護領土是任何政府都不肯承認,也不能承認的,那在政治聲譽的損失上將是災難性的)。于是有些人正好利用這種不得已又不能說的苦衷,先以要誓死捍衛每寸國土的高姿態搶占道德制高點,然後不負責任、斷章取義的摘取某些情況進行上綱上線的大批判。遇到這種麻煩的情況,政府又幹脆發揮了本朝的“特長”——閉口不談。而攻擊其的人更不會替他們解釋具體情況。時間一長,大多數人除了僅僅知道一個“藏南九萬失地”之外,對于事情真實的來龍去脈自然一無所知。說實在的,這是標准的鴕鳥政策給自己制造或者說擴大麻煩的例子。扯開說一句,這又一次證明,僅靠一味的隱瞞和拖延,從長遠看,不但無助于真正解決任何問題,而且只會增添更多的困難。只有真實、完整與透明的披露非必需保密的信息才是最有利、最聰明的政策(當然,這裏並不排除披露技巧的重要性,太遠了,不提了)。  
  另外,在藏南問題上,還有一些誇大其詞、但又流傳甚廣的說法,比如聲稱藏南有著極爲豐富的、而中國現在甚爲短缺的森林和水(能)資源,如在我手,必得厚利;又比如藏南土地肥沃,印度已經向其移民六七百萬之多,如果藏南在我們手中,向那裏大量遷進內地移民,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西藏問題雲雲。在這裏也略作分析。根據天涯社區的尼丹小網友通過直接的印度數據考證(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worldlook&idArticle=34318&flag=1),整個印度“阿魯納恰爾邦”(中印藏南爭議領土印控區基本都在該邦)現人口也不過一百余萬,其中有部分地區尚不在中方主張區內,如果再考慮到其中人口最密集的,位于中國主張習慣線附近的有關地域本來就是有大量原住民的兩屬地區(這個問題的詳細解釋請參考呂昭義先生的《關于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很顯然,所謂“印在藏南移民六七百萬”一說是完全失實的。這同時也顯示,企圖在藏南地區大量安置內地移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相當困難的,很可能不比直接向西藏本部移民更容易(其實藏東南部分地區的海拔也不比雲貴、西北高原高得太多,僅從理論上,向那裏大量移民也不存在移民很難以適應氣候條件的因素)。至于藏南的兩大資源——森林和水(力)。前者,還是一個如何不經印度,合乎成本的運輸出來的問題;而後者,好象如今最宏偉的水利構想——南水北調,其中最最樂觀的人也只敢想象“五江並調”,腦筋最遠動到怒江頭上,我甚至還沒看到有把雅魯藏布江水調到缺水的西北的科幻小說,因爲與其那樣,似乎還是從南北極運冰山更便宜方便一些。至于發電,首先西藏大部分潛在水力資源現在就在我方控制區內,其次,除非把電力賣給南亞地區或是能源傳輸技術有質的突破,否則藏南即使開發了大量電力也無處可用。
     
順便談一下藏南問題可能的走向。近期,中印雙方在邊界談判上有加速、突破的兆象,最明顯的莫過于溫總理訪印時達成了關于邊界走向的原則協議。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以清晰天然的地理特征爲劃分中印邊界原則”一語,因爲喜馬拉雅山脈是中印之間最無可爭辯的“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征”,所以一般推測,這可能暗示將來的中印東段,即藏南地區的中印邊界線走向主要將和麥線差不多。但中方完全接受麥線也是不可能的,那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感情上都是無法向海內外交代的。在中印邊界劃分原則中,另外一句“考慮敏感性和民族感情”,應該就是指這一點。當然,根據“清晰天然地理特征”,印度在中西段同樣必須基本放棄他們的領土要求,由于和我們差不多的長期宣傳影響,不作一定象征性調整,協議估計也同樣過不了印度國內的關。所以,中印邊界的明確劃分仍然是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工作,雙方同樣有難以大幅退讓的理由。即使達成了,估計雙方國內也都少不了直沖雲霄的痛罵聲。而且據在下猜測,中國內部的不滿會更大,畢竟從目前推測估計,我們(將)在地圖上的失地更大(附圖十一1-4),而我們要求藏南的理由(至少是對其中部分地區),比印度要求阿克賽欽的理由更占得住腳。不過現在畢竟都是憑空猜測,無法作准。以我個人認爲,如果中西段基本保持,東段能收回達旺、色達地區,在洛隅、察隅也有至少部分象征性收獲,是可以接受的底線。否則還是寧願在法律上繼續拖下去。至于有人以可以等待時機爲理由,拒絕任何不收取全部爭議領土的妥協方案,我倒是很不以爲然。
首先,如上述很多資料已表明的,所謂藏南九萬失地,很大一部分或者說大多數本來是無主地或是兩屬地,爲了這些長期和印度這樣的周邊大國對峙,而不是盡可能化敵爲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都是弊遠大于利的。其次,藏南遠沒有宣傳中的重要、富饒,對于中國的地緣及經濟戰略地位也在可有可無之間。領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但並非至高無上。中國現在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及必須保證的主要方向都肯定是東方的海洋,而西部當以穩定爲上,與印度即使不能再複曾經的親密朋友關系,也不應該樹爲死敵。這都決定了對藏南只能采取和平妥協的解決辦法。既然以談判完全收回藏南已是不可能的,那麽就應該現實的盡可能多的收回一些地區。至于有人提到簽了約,一旦時勢有變卻無法乘勢擴大收益,將會追悔莫及。我以爲其實仍然是太好人了。在任何可預見的時期內,要發生了中國有能力以可接受的代價大取藏南之地的變化,必然是印度有劇變,或者是如蘇聯那樣的崩潰,或者是被外敵徹底打敗。這兩種情況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似乎沒有發生的可能,而如果真出現了,那種亂局下,只要有決心,還怕找不到廢約的借口?地圖嘛,人畫得,人就能改。關鍵時刻只有國家的力量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最後要向地圖愛好者聯盟的Elite、東郭逡、14軍等網友表示感謝和致敬,沒有他們的辛苦、卓越的收集、考證、制作原始資料、地圖,並無私上傳共享,本文大半將會是無源之水。   
也要感謝前駐藏高級幹部楊公素先生、雲南大學呂昭義教授、美國藏學專家梅.戈爾斯坦先生、著名網友尼丹小、愚人-等諸位,他們的著作和文章所提供的曆史及背景資料對于本文的作用猶如骨架之于人身,再次向他們表示致敬。   還要感謝天涯社區的陳小黑網友,沒有與他究根問底式的辯論,一向懶惰的筆者是不可能會提起筆完成本文的,所以也要向他表示致敬。   
http://hi.baidu.com/gongli3210/blog/item/e066cd1079de0803213f2e9d.html

印度學者稱保持中印邊界糾紛符合中國利益

  東方網2009年9月15日消息:印度著名政治家派伊(NitinPai)和蘇哈特?辛格(SushantKSingh)日前在媒體上聯合撰文稱,盡管中印局勢因爲邊境主權爭議而顯得十分敏感,但雙方發生戰爭的幾率不大。不過他們也建議印度要加強在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己方一側的兵力質量,以制衡現代化近程不斷加快的解放軍部隊。
  文章開篇便指出中國對印發動戰爭將是一個巨大的戰略失誤,其原因有二:首先兩國作爲核大國決定了常規軍事沖突升級的可能性,北京領導人也很難確定新德裏是否會堅持其所作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其次,直接軍事對抗——無論是否由中國發動——都不可避免的迫使印度走上與美國結盟的道路。這不僅會鞏固中國的兩個戰略對手的實力,還會打擊中國“和平崛起”的神話——“和平崛起”正是中國在中亞及東亞獲取成功的外交政策的基礎。因此,中印開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不過,文章卻認爲,保持中印邊界糾紛符合中國的利益——在中印兩個亞洲巨人作爲地區及全球力量崛起的時候,兩國邊境糾紛正好是中國牽制印度地緣政治的工具。只要糾紛存在,印度就會希望解決它。同樣的,只要中國把兩國邊境緊張局勢維持在一定程度上,其就能夠防止印度過分遠離中國。
  文章稱,中印邊界爭端未來發展的大致輪廓是頗爲清晰的,即維持現狀。換句話說,在經過一番調整之後,印度占有阿魯納恰爾邦,而中國占有阿克賽欽。不過,早在1960年4月的時候,印度曾拒絕了這樣的提議——當時周恩來總理對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提出了這一建議——但中國至今不願意向前邁進一步。中國學者曾表示,中國之所以持這種態度,是因爲北京領導階層認識到選舉産生的新德裏政治領導人很難進行公開妥協。
  文章認爲中印邊境目前的安定是一種“武裝平衡”,因此兩國也必須確保邊界沖突在可控範圍之內。這是兩國從1962年中印戰爭中汲取的教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解放軍深入印度境內1.5公裏並沿途在巨石之上塗紅色油漆、解放軍直升機在拉達克地區空投罐裝食品等挑釁性事件之所以受到熱議完全是由一家激進媒體引起,印度外交部及武裝部隊的表現都非常低調。
  文章還爲印度與制衡解放軍的實力增長提出了建議。首先,中印兩國各級軍政人員須保持密切溝通。除開通總理級熱線之後,雙方還需要加強各級軍事指揮官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其次,印度必須繼續投資加強其常規防衛設施建設,確保中印喜瑪拉雅邊界的軍事平衡在面對解放軍的迅速現代化時仍保持穩定。這要求印度進行詳細的計劃,包括新建軍事設施的種類及其軍隊部署的位置,將彼此發生誤解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編譯:春風)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9-15/0915565956.html

如果發生第二次中印戰爭 山地作戰怎麽打? 2009-9-15

  自1962年中國在中印邊界進行了一場短促的自衛反擊戰後,西南邊疆保持了數十年的相對穩定,而今,由于國際局勢和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昔日相對穩定的西南邊疆又開始風聲鶴唳。在沒有和我國確定國界,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中印度是最有實力的,而且還擁有核武器。這樣一個與我國有曆史宿怨、領土糾紛、戰略沖突,而且野心膨脹、民族情緒化的大國是極易被西方敵對勢力挑唆來攻擊中國的。如果美歐真的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壓力下孤注一擲慫恿支持印度以制造戰爭的方式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加上印度國內黨派爲了各自黨派的利益用中印兩國曆史宿怨、領土糾紛、戰略沖突煽動民族情緒爭取獲得更大的影響力,而印度軍方又野心極具膨脹、意欲雪恥,低估中國的決心,主動挑起戰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不幸發生第二次中印戰爭,這場世界第一次高科技戰場條件下的山地作戰我們該怎麽打才能打贏呢?
  目前,由于印巴常年在克什米爾發生沖突,印軍已經根據經驗總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山地作戰模式,既有其優勢,但也存在不足。據公開的資料稱,印度現役的10個山地師能夠在海拔6000米以下的地區實施攻擊。
  一、山地作戰必須集中優勢兵力于主要方向,首次突擊力要強,同時也要保證第二梯隊有很強的連續攻擊的能力,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山地作戰,易守難攻。爲了取得山地作戰的勝利,首先挑釁的印軍必須在重要的方向、關鍵的時刻,投入壓到我方的優勢兵力和兵器。其投入的兵力一般必須在我方的2-3倍以上。攻擊中首次突擊投入的兵力數量約占進攻總兵力的2/3以上。首次突擊投入大量兵力旨在作戰初期最大限度地使用一切力量,實施決定性打擊,以迅速奪取戰場主動權,力求速戰速決,達成進攻作戰的目的。
  在曆次印巴戰爭中,印軍在山地進攻時的師、旅戰鬥隊形中通常編有突擊部隊、預備隊、滲透隊、巡邏隊、炮兵群及其它勤務分隊等,但沒有第二梯隊。而且預備隊的數量也有限,如師預備隊由1個旅或不足1個旅的兵力組成,旅預備隊由1個營或不足1個營的兵力組成等依此類推。這種前輕後重的兵力部署,顯然是“孤注一擲”。我軍只要挫敗印軍首次重兵突擊,保存住自己的主力,那麽印軍的後續兵力就會明顯不足,連續突擊能力受到制約,就可能導致其整個進攻作戰的失利。
  二、山地作戰常采用空中垂直包圍與地面包圍迂回結合的戰術,拔點控道能力較強,但難以隱蔽企圖,易遭毀傷。
  在山地進攻作戰中,由于我方可以憑借狹隘的道路和山埡口及其附近的鉗制地形,構築完備的工事據險扼守,因而印軍正面攻擊往往會造成重大傷亡,若印軍從我側翼和後方不明顯的接近之路實施地面迂回或利用直升機實施空中垂直包圍,則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山地進攻作戰中,印軍會盡量避開我正面陣地,實施迂回包圍。包圍迂回行動多是利用能見度不良天侯,沿隱蔽路線接敵,在我後方或側翼建立阻攔陣地,對我形成包圍之勢,配合正面進攻的部隊圍殲我軍。
  利用直升機搭載步兵實施空中垂直包圍是近幾年來印軍山地進攻作戰的新趨勢。隨著印度陸航部隊的迅速發展,其裝備的直升機數量、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目前已具備旅級規模直升機機降作戰能力。擔任主攻方向的一度山地師(旅)戰時均可以得到1-2個直升機中隊的加強(1個中隊裝備有15架直升機)師(旅)長根據山地進攻作戰的需要,可隨時使用直升機搭載步兵飛躍地形障礙,奪取制高點、隘口及山埡口,配合地面主力部隊的進攻。
  但是,爲確保山地進攻時對敵力量的絕對優勢,印軍將不得不冒集結大量兵力于山谷內。因此,山地進攻時往往戰鬥空間狹小,部隊難以疏開行動和隱蔽,極易遭受我方遠程炮火及空中火力的打擊。利用直升機實施空中機動,雖然突然性大,易達成目的,但是直升機飛行高度底、速度慢、防護能力弱,飛行起來一大片,目標易暴露,容易被我方的雷達等偵察裝備發現。而一旦發現,就會遭到我方防空火力及其它地面火力的毀傷。
  三、空地一體火力打擊能力較強,但是在山地受地天侯影響,火力效率會降低。
  印軍山地進攻作戰中,具有較強的空地一體火力打擊能力。據公開資料披露,如印軍山地師屬炮兵旅編有適宜山地作戰的120毫米迫擊炮、105毫米榴彈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多種火炮80余門,擔任主要方向進攻時,還可得到上級1個炮兵旅的加強,地面打擊火力較強。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山地作戰,印軍還強調要利用空中優勢,以空制地。通常師在主要方向進攻時可得到空軍1-2個飛行聯隊的加強。發起地面進攻前,印軍將首先使用殲擊轟炸航空兵轟炸我方縱深重要軍事目標,遲滯我方縱深支援部隊,孤立我軍第一梯隊。進攻中,將使用殲擊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及地面火炮的空地一體火力不間斷地對我方預備隊、指揮所、一線陣地實施強大的火力突擊,以圖癱瘓我方防禦體系,支援地面部隊的進攻。伴隨部隊進攻的連、營屬51毫米迫擊炮、81毫米迫擊炮、57毫米無後座力炮及其他反坦克兵將源源不斷進攻發展轉移陣地,掃除障礙,妄圖能瓦解我方的防禦陣地。
  在山地進攻作戰中,盡管印軍強調利用空中優勢,實施不間斷火力支援,但由于山地地形起伏大,死角和遮蔽物多,觀察、判斷、確定目標困難。雷達、無線電偵查難度大,空中偵察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也難以發揮偵查效能。總之,由于山地複雜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各種偵查裝備難以獲取准確的情報和信息,這將直接影響各種火炮和其他武器的射擊效率,火力突擊效果降低,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山地進攻作戰中如果廣泛實施滲透縱深襲擊其破壞能力較強,但是孤軍冒進,易被伏擊圍殲。
  印軍十分注重山地進攻作戰中的縱深滲透攻擊。所以,印軍進攻部隊會利用未被我方控制的接近路,派出滲透分隊滲入我後方,進行偵察、伏擊、奪取隘口、道路控制點等要點,破壞我方交通、切斷我方退路,襲擊我指揮所、炮兵陣地、雷達站、後勤補給基地等重要目標。作戰時,印軍一個師的滲透兵力可達一個營,依此類推等。滲透兵力通常配置在便于隱蔽和滲透至我方縱深的有利地形上,可在印軍主力部隊發起沖擊前或沖擊時,利用我方未能嚴密控制的間隙和不良天候條件滲入我方防禦陣地,滲透縱深一般在師(旅)火炮有效射程內。滲透分隊通常從地面滲入我方縱深,情況需要時,也采用空降或機降方式滲入我後方。
  印軍滲透分隊通常從地面滲入我方縱深,必須獨立作戰,隨時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一旦行動暴露,被我方及時發現,由于其兵力小、力量弱,極易被我方伏擊圍殲,遭遇滅頂之災。
  五、山地進攻作戰要注重奪取制電磁權,印軍電子戰能力雖不斷增強,但電子戰裝備新舊混雜,作戰能力有限。
  印軍認爲,奪取制電子權是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的先決條件,電子戰是高科技條件下山地進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印軍舉行大規模的山地進攻演習,電子戰是項重要的內容。目前,印陸軍已組建了6個電子通信大隊,戰時用于配屬或加強主攻部隊實施電子戰。這些專業電子戰部隊將對我方的戰役戰術行動構成較強的電子威脅。印度山地師在戰時根據需要可得到1個電子通信分隊的配屬和加強,擔負對敵實施電子偵察與幹擾的任務。此外,其師(旅)屬通信團(連)也可以遂行一定的作戰任務。現役印陸軍電子戰裝備可對0.1—30兆赫範圍內的高頻通信和30—300兆赫的甚高頻通信實施偵察幹擾。可使對方200—400千米內的高頻通信設備和20—40千米內的甚高頻通信設備無法正常工作。
  印軍電子戰現役裝備既有從俄、美、英、法、以色列等過購進的先進電子戰設備,也有自己研制生産的裝備。這些裝備新舊混雜,總體水平沒有很高,目前作戰能力尚有限。
  正是因爲山地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會給部隊的進攻行動帶來諸多影響。因此,我們只有根據山地特點,靈活運用戰術原則,才能取得高科技條件下山地作戰的勝利。
http://www.junshijia.com/Article/mier/200909/20090915092222.htm

 印度帕克准將:印空軍飛行員對中國紅旗9噤若寒蟬(2009-09-15

印度近年來在不遺余力地發展自己的海空軍和戰略核力量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中國方面的動向。目前印度國內的中國問題專家爲數不少,拉米什.帕克就是其中之一。拉米什.帕克准將目前是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中國軍事現代化建設以及印度國家安全等。長期以來,拉米什.帕克准將對中國的空中力量發展十分關注,曾多次撰寫報告評析中國空軍建設。他在幾年前發表的一篇標題爲《解放軍“紅旗”-9導彈改變空中力量平衡並對印度構成挑戰》的文章中對中國國産化S300做了較爲全面的介紹。
 1993年中國獲得首批S-300防空系統,1998年中國“紅旗”-9問世,2008年“紅旗”-9最新改進型裝備部隊。目前只有F-22A和B-2A可以有效應對“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F-35、蘇35和F-18E/F在“紅旗”-9射程之內生存的概率低于30%,F-15、F-16、蘇30、蘇27等是難以逃脫的。印度空軍目前只有蘇30、“幻影”2000、“美洲虎”、米格-29、米格-27、米格-23和米格-21,這些戰鬥機都是“紅旗”-9的盤中餐。即使印度在2015年裝備F-35、蘇35、F-18E/F或F-16C/D,不斷改進中的“紅旗”-9也能有效地對付它們。
  “紅旗”-9綜合了俄羅斯S-300和美國“愛國者”I的一些特點,著重提高了抗幹擾能力。在發射之前,導彈裏預先輸入了攻擊目標的電磁特征信息,采用慣性制導加末端反輻射尋的。“紅旗”-9防空系統能夠對125公裏內的飛機、50公裏內的空射導彈以及25公裏內的巡航導彈實施有效攔截。“紅旗”-9使用的是HT-233型相控陣火控雷達,雷達波段爲C波段,天線頻段爲300兆赫茲,探測距離達到150公裏,具有單脈沖角度跟蹤功能,抗幹擾能力強,該雷達與俄羅斯MPQ-53和30N6E導彈系統上的H-200雷達相似。雷達安裝在泰安TAS53 80型8×8輪式車上,該車與“紅旗”-9的導彈發射車通用,其設計與俄羅斯S一400導彈的BAZ-6900載重車輛相似。“紅旗”-9與S-300的性能不相上下,只是射程稍短。
  一個“紅旗”-9導彈營由1輛指揮車、4輛通訊與維護用的卡車、1個導彈控制車、1部目標雷達照射車、1部搜索雷達車和8部導彈發射車(每輛導彈發射車搭載4枚箱式導彈)共16輛車和32枚導彈組成,可以爲半徑125公裏的戰區提供防空服務。
  中印邊界全長2000公裏,只需要16個“紅旗”-9導彈營就可以提供全線的防空服務。再加上縱深的防空,拉米什.帕克准將認爲由30套“紅旗”-9構成兩層防空陣地,就可以形成長2000公裏,寬500公裏的“禁飛區”,其中有100公裏的寬度在中印邊界的印度一側。這樣,只要印度戰機飛到距離中印邊界100公裏到125公裏處就會被擊落。這樣,30套“紅旗”-9就能讓印度空軍無法飛過中印邊界。
  拉米什.帕克准將認爲30套“紅旗”-9在地面提供防空服務,空警2000、殲11B和殲10A共200架奪取制空權,殲8F和殲7G共300架可以對付米格-29、米格-27、米格-23和米格-21,300架殲轟7對機場和導彈基地等發動進攻,300架武直9或武直10配合1000輛99G坦克或96式坦克發動進攻,即可全殲駐紮在中印邊界東段的10萬印軍和駐紮在中印邊界西段印控克什米爾的40萬印軍,奪回藏南9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並攻占印控克什米爾11.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國以印度承認藏南是中國領土爲條件,撤出印控克什米爾。如此一戰,中印邊界可以再和平50年。
  美國猜測中國已經裝備64套車載機動的“紅旗”—9。拉米什.帕克准將認爲中國應該演練在需要時可以在10小時內部署30套到中印邊界方向。這對于遏止印度挑起戰爭,防止印度戰機靠近中印邊界意義重大。30套“紅旗”-9可以構建長2000公裏寬500公裏的“禁飛區”,對印度空軍是極大的震懾。
 拉米什.帕克准將坦承,由于“紅旗”—9中國國産化的數量優勢,部分印度空軍飛行員對飛越由中國“紅旗”—9導彈看守的區域噤若寒蟬,導致這一地區的制空權向中國嚴重傾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a36bd0100fdv0.html?tj=1

 漢和:俄稱中國西藏部署7架型預警機偵測印度!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中國空軍正以空前的速度強化預警能力,但由于可能面對多項技術問題,曾向俄羅斯請教各種問題。有消息指出,中國方面向俄羅斯詢問很多問題,包括相控陣雷達天線設計、訊號處理技術、如何解決電磁幹擾等。目前中國預警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對比印度預警機實力有壓倒性優勢,印度的預警機在中國預警機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
  有分析指出,已經裝備中國空軍的預警機有可能在技術上出現問題,工作並不順利;而兩年前中國航空工業界人士已透露,空警-2000預警機曾遇到電磁幹擾問題。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俄羅斯Vega設計局的專家說,中國的專家近期不斷訪問俄羅斯,希望就預警機的技術問題展開合作。據悉,蘭州某機場已經修建四個容納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和7個容納空警-200小型預警機的機庫,每個機庫容納一架預警機,大、小合共11 架。該機場是軍民兩用的國際機場,在這裏駐防的空某師原爲殲擊機師,裝備J8B戰鬥機。
  《漢和》總編輯平可夫表示,解放軍把空軍預警機全部部署在蘭州軍區的某機場,此舉值得注意,因爲次地正好處于印戰術空軍的作戰半徑外,位于巴基斯坦和印度戰略防線的中部,東西預警能力都提高。
  他說,解放軍沒有首先在西藏戰區部署空警-2000和空警-200,可能是考慮到集中運用、集中維修及西藏戰區主要機場距離印度過近等問題。據稱,四架空警-2000已經正式裝備解放軍空某師,其中一架編號爲30086。
  中國國家領導人日前祝賀中國一航在重點型號的工程研制上取得成績。消息沒有透露這是什麽型號的重點工程,但外界相信這是指預警機,且中國一航研制成功的預警機最少有三種型號,它們是空警-2000、運八大圓盤預警機和運八平衡木預警機。
  根據網上資料,空警-2000的設備包括一部相控陣雷達、一部敵我識別器系統、中央電腦、若幹個操作員工作臺、通訊和情報傳遞設備、自我防護系統。該機的雷達可以同時跟蹤60至100個空中目標,其中包括低空和巡航導彈目標,並引導戰術航空兵(自動或手動)對其中10個空中目標實施攻擊。
http://bbs.chnqiang.com/viewthread.php?tid=122449&extra=page%3D10

美稱中國巡航導彈亮相閱兵預演 日本越南非常關注

東方網2009年9月15日消息:美聯社13日載文稱,中國2009年國慶大閱兵將向世界人民呈現出一支擁有了最新戰力的軍隊,向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宣告北京捍衛其國內外利益的決心。
在近日的國慶閱兵預演期間,一些首次亮相的尖端武器系統頗為矚目,深受國內外軍事分析家關注。其中包括由長底盤卡車運載的“東風-31”升級型洲際核導彈,該型導彈的射程可覆蓋華盛頓。
另外,先進短程“東風-11”及“東風-15”導彈、掠海型“鷹擊-83”反艦導彈以及“東海-10”遠端巡航導彈等武器系統也出現在預演當中,這些導彈意在攻擊台灣島內目標,阻止美海軍在對臺戰爭中向台灣提供援助。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mil/4/200909/0915_342_1349187.shtml

美媒稱印核心工業地帶被中國巡航導彈覆蓋

  環球網2009年9月8日報道美國合衆國際社亞洲在綫9月4日刊載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利-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題為“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文章對中印軍力對比做了一些分析,還提到,中國如果發起對印度的戰爭並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文章首先危言聳聽地說,中國在言與行或導致類似1962年的另一場衝突。中國不喜歡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還對印度未來五年的軍事採購計劃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國在八月中旬開始進行一場代號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規模實兵軍事演習,調遣50,000部隊遠離基地遠程機動。根據分析,這場演習表明中國准備好對國家任何一處地方有事時,能夠作出快速反應,這場演習還展現了,中國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已經允許部隊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習計劃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國的60周年大慶時達到高潮。文章說,中國在中部省份維持有30-40個師的預備役部隊,但是中國西藏和印度邊境地區在快速部署的區域之外,只有一條建設在永久凍土上面的鐵路線與內部省份地區相連接。盡管這場演習不是專門針對印度,但最近忙於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印度,或許需要調整其防務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達成協議,兩國將在喜馬拉雅山區維持現狀,避免軍事建設。1998年事情有所變化。印度在東段地區維持30,000部隊,在西段維持 20,000部隊,印度沒有在邊境地區修築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礎設施,事後表明這是一個錯誤。在過去30年來,印度與中國舉行了13次高級別的邊界問題談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還說,對於中國的“威脅”印度有自己的評估,已決定尋求在邊界地區的軍事建設。八個山地師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作戰訓練,還將增派兩個師,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隊將被派往靠近達旺地區的東部邊界,還有20,000部隊將增派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在東部,三個曾被廢棄的機場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個機場被重新啟用,距離中國西藏邊界只有200公里的一個主要機場將被升級成能夠起降蘇-30戰機,這個機場是對中國鐵路線的一個主要威脅;印度還開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設,其中一條將通過馬拉裡-若唐山Manali-Rohtang)將拉達克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
  文章接着評論說,印度的上述進展可有效地應對中國現有的優勢,此外,與1962年的時候相比,印度部隊在叢林和山地作戰的能力更強,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Kargil)衝突中的表現大概向中國表明,印度已經不會像在1962年的地面戰中輕易地被擊敗了。中國贏得了1962年的衝突,使用了經典的中國戰爭策略,在地面戰中,印度“勇敢”的士兵由並不能勝任的將軍指揮,而且,中國士兵使用的衝鋒槍具有優勢,它們迅猛的火力壓倒了攜帶二戰時期“李-菲爾德”步槍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的突擊步槍能夠與中國的媲美,印度的將軍們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文章提到,印度將在未來五年中接收新型的軍事裝備,它的新下水的核動力潛艇將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形成戰力,而且,從俄羅斯訂購的航母也將有望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自製的輕型戰鬥機以及進口的中型戰鬥機將形成戰力,所有上述這些裝備,再加上適合在喜馬拉雅山區作戰的超輕型火炮將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軍隊的火力將達到現有的兩倍,是1962年的十倍。對印度最大的威脅是從中國西藏發射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艦隊。印度的工業核心地帶和軍事基地在上述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新型制導系統讓這些導彈的打擊精度極高。遭受200枚巡航導彈的集中攻擊時,根本無法防禦,印度唯一的希望在於(假設)這些導彈在飛躍喜馬拉雅山區飛行600公里之後,丟掉了它們的攻擊目標。印度利用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軍基地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動作。
  文章最後提到,中國發起對印度的戰爭沒有什麼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這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
  哈利-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總裁、前投資戰略分析家、國際關係專家,曾就讀於旁遮普大學(Punjab University)和密蘇裡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霍吉和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phoenixtv/20090907/1820646735.html

美國智庫評中國巡航導彈的真實戰力:解放軍又添新王牌 2009-3-23新華網

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在其網站刊登題爲《中國巡航導彈及其對美國的影響》的署名文章,建議加強對中國巡航導彈力量的關注,並審慎評估此類武器對美國亞太戰略可能構成的影響。
  中國對巡航導彈的重視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目前已開發並列裝了多種性能強大的裝備。其中,陸基巡航導彈是整個部隊的基石。文章引用美國2008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的相關內容指出:"解放軍正獲得大量高精度的巡航導彈,如國産的DH-10型。"據信,該導彈射程達2000公裏,已部署50至250枚,配有20至30部發射架。
  文章還說,在空中運載平臺方面,有迹象表明中國軍工部門正對老式的轟-6型轟炸機實施現代化改進。"一旦技術升級完成,這些戰機也將攜帶相似的遠程巡航導彈。"
  文章強調,中國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還可能攜帶核彈頭,以便在必要時作爲"二炮"彈道導彈的補充。《中國軍力報告》指出,此舉無疑將令中國核武庫的生存能力、靈活性及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文章認爲,無論中方最終采取怎樣的建軍模式,其巡航導彈力量的發展,都將成爲"反介入及遠程封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可能與彈道導彈、特種部隊、航空兵乃至"網軍"展開聯合作戰行動。

三方面挑戰美亞太部署

  既然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具備如此出色的作戰效能,那麽,中方在未來的地區性沖突中將如何使用這種武器呢?它究竟會給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以何種影響?原文對此給出了三點結論:
  首先,巡航導彈將令對臺灣地區和日本境內的目標面臨更多威脅,美軍的部分海外基地也包括在其中。一旦解放軍成功部署了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並將其與現有的航空兵和彈道導彈力量融合在一起,那麽在攻擊臺灣與日本時就會有更多選擇。
  其次,巡航導彈與轟炸機等運載平臺的結合,將令中國的常規打擊力量覆蓋從前無法觸及的更多目標。諸如關島一類的地方,今後不再是絕對安全的"大後方"。必要時,北京可以借助巡航導彈發出信號:關島將不是美軍的避難所。
  最後,如果中方爲部分巡航導彈配備核彈頭,勢必有助于增強其戰略威懾力。但這種做法也會帶來更大風險,尤其是在敵軍錯誤攻擊了核巡航導彈及其指控系統時,容易導致地區性沖突意外升級。
http://mil.fznews.com.cn/wykp/2009-3-23/2009323ZTE6TGZ-QP93132.shtml

內幕曝光:中國軍方對印度其實早有准備!

我國對印度的戰略部署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內戰場建設和軍事部署,一個是對印度鄰國的拉攏與支援。印度報紙刊登的主要是後者,吵吵嚷嚷十分熱鬧,但其實前者的作用更加巨大,這才是我們真正有力的威脅。      
國內針對印度的戰場建設主要集中在西藏和新疆西南部地區,近期較大的兩件事情就是青藏鐵路通車和獅泉河機場建設。
    根據公開消息,青藏鐵路每天開12對客貨列車,除去3對客車外能通行9對貨車;從06年7月到07年5月青藏鐵路共計運貨208萬噸,日均6600噸。根據上面的數字可以計算出,如果青藏鐵路進行單向密集運輸,那麽在一個星期內最多能夠向西藏運送6.3萬噸物資,這足以保障我軍5個山地旅持續作戰。也就是說,青藏鐵路開通之後印度再也沒有能力以消耗戰的方式威脅我軍後退。
    青藏鐵路著眼于防,獅泉河機場則是爲進攻准備。該機場位于西藏阿裏地區獅泉河鎮,跑道長4500米,可以起降蘇-27、轟-6、運-8等我空軍作戰與支援飛機;印度整個北部地區都在獅泉河機場半徑1000千米範圍內,也就是說完全處在我空軍航空兵打擊範圍以內。獅泉河機場建成,今後印度在挑釁時就要擔心其北方軍事與民用設施遭到我空軍的打擊,而我國主要經濟和軍事目標都在印度打擊範圍以外,印軍要報複難度完全不同。
    在武器裝備的准備方面,我空軍飛機、陸軍裝甲車都要求具備高原作戰能力。如陸軍的幾款裝甲車大都采用風冷柴油機,並且特別加強了機械增壓功能,以對抗高原稀薄空氣造成的發動機功率下降,以免裝甲車在青藏高原上機動性不足。我軍在西藏還部署了專門用于山地作戰的多功能野戰工程車。
    空軍的蘇-27具備高原起降能力更是報了多次,相關人員甚至拿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可實際上4000米高度對戰鬥機來說很平常,只要滑跑長度夠、滑行速度快一點起飛毫無困難;我國引進的蘇-27此前之所以不能在高原起飛,是因爲原飛機航電系統禁止在1500米以下高度放下起落架,這只要換個電子插板就能解決,根本毫無困難。所以它申報軍隊科技進步獎的時候都是從作戰口進行申報,而不是從科研口進行。
    我軍部隊的部署也是對印度戰略威懾的一部分。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我軍部署了13個邊防團,另有52山地步兵旅負責藏南地區山地叢林進攻作戰,53山地步兵旅負責西段邊境高原地區進攻作戰,第13集團軍第149師(東段)和第21集團軍第61師(西段)隨時入藏提供支援。有這些部隊在,印度人在邊境沖突和中小規模戰爭中占不到便宜。
    爲了保障內地入藏部隊的戰鬥力,我軍研制了單兵氧氣面罩、專用高原食品等特殊裝備,以免因爲高原病而導致部隊官兵出現大面積高原病和高山反應,保證支援部隊可以迅速展開形成戰鬥力。這點雖然不起眼,但卻實實在在的提高了我軍對印度的威懾能力。
    這些是特定針對印度的部署,在其他方面我軍的進步也影響到我國的對印戰略態勢,增強了我國在與印度進行博弈時的手段。
    例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競相發展彈道導彈,它的烈火-3遠程彈道導彈射程範圍恰好覆蓋我國北京、上海地區,這是在威脅我國不得插手他與巴基斯坦的戰爭。我軍在彈道導彈攔截技術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多次成功進行攔截試驗,目前水平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以色列屬于美國技術發展起來的)。我軍如果在西藏地區部署紅旗-9防空導彈,就可以對印度發射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從而降低印度對我的威脅。
    總之,我軍對印作戰准備相當充分,整個西藏地區的軍事部署攻防兼備,一旦開戰立刻就能把戰火燒到印度境內。在大後盾的支持下,我軍邊防部隊在巡邏中也寸步不讓,多次邊境沖突都占了上風,只是國內沒有公開報道而已。
    除了軍事准備的內功,我國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強了對印度周邊國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裏蘭卡等國都接受過我國的軍事援助。
    先看斯裏蘭卡,這個小國位于印度半島南端,從地理位置上看對孟加拉灣和北印度洋都有著很強的控制能力,還能對印度海軍進行有效牽制。尤其是在與位于緬甸的軍事基地配合的時候,可以有效切斷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與本土的聯系,破壞印度對孟加拉灣的控制。
    我國對斯裏蘭卡的軍事援助主要是武器出口,地面裝備占了大多數,如81式自動步槍、63式裝甲運輸車、WZ551式6輪裝甲運輸車;斯空軍裝備有幾架K-8初級教練機、殲教-5中級教練機、殲7戰鬥機、運-8中型運輸機,海軍則購買了037型獵潛艇。
    雖然斯裏蘭卡進口了不少我國武器,但他受印度的影響很深,斯國內泰米爾猛虎組織和印度境內的泰米爾邦內部人員有某些聯系,印度以此爲借口曾經派兵參與斯裏蘭卡內戰。畢竟斯裏蘭卡緊鄰印度,我們的支援鞭長莫及,所以對他的援助主要是爲了改善兩國關系,避免其徹底倒向印度,在我國的具體遏制行動中參與很少。
    孟加拉國以前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印軍占領,此後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由于該國人多又窮,且領土被印度包圍,所以沒法指望他能做出什麽貢獻,我們也只能是低價出售步槍和裝甲車,拉攏他不徹底倒向印度而已。
    緬甸是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軍事合作夥伴。由于曆史的原因,緬甸一直被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所排斥,其國內軍政府時刻受到美國支持下的民主派的威脅,必須尋求我國的支持才能維護國家政權穩定,所以中緬關系相對較好。
    我們與緬甸的軍事合作包括軍售、建立軍事基地、扶持代理人等多個方面,層次和規模上遠遠超過與斯裏蘭卡和孟加拉的合作。當面由于緬甸自身貧窮落後,所以我們軍售的武器也大多是一些陸軍用槍械和裝甲車,此外還有強-5攻擊機、上海級和海南級巡邏艇等比較複雜的海空軍裝備。
    雖然我國一貫宣稱我們的軍事政策是防禦性的,從不追求海外軍事基地,但實際上我國早就開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建立中小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以衛星觀測、無線電偵察、船舶補給爲主要目的,通常建在我國感興趣的國家或軍事基地周圍,例如我國在基裏巴斯的衛星觀測站就位于美國西太平洋導彈靶場周圍。
    我國在孟加拉灣的軍事基地包括緬甸科科群島的17個島嶼,上面建設了我國的衛星觀測站、雷達站、無線電監聽站和海軍基地,此外還在柬埔寨的庫克莫島上建立了雷達站和海軍基地。這些基地能夠監聽印軍在孟加拉灣和本土東北部的無線電通訊聯系,監視孟加拉灣上空印軍飛行器活動,並爲我軍進入孟加拉灣的艦艇(尤其是潛艇)提供後勤支援。
    緬甸軍政府目前還無法有效控制全部國土,其境內目前仍然存在多支遊擊隊;這些遊擊隊中部分受到我國的支持,在某些情況下會應我國要求采取一些行動,以配合我國的外交和軍事行動。緬北華人自治政權果敢同盟軍直接就是一小號的解放軍,綠軍裝、小馬紮、大標語、紅錦旗都與我軍是一模一樣.
    巴基斯坦是我國最重要的軍事合作夥伴國,其重要程度還在朝鮮之上,同時我國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的層次與規模也是最高的,遠遠超越其他夥伴。
    在武器貿易方面,巴基斯坦陸軍購買過我國的59式、80式主戰坦克,雙方在88C坦克的基礎上聯合研制了MBT-2000主戰坦克;巴空軍購買過殲-6、殲-7戰鬥機、強-5攻擊機,聯合研制了FC-1“梟龍”戰鬥機,正在商討購買殲-10戰鬥機的事宜;巴海軍購買了4艘F-22P導彈護衛艦;至于較爲隱蔽的雷達、通訊類設備不爲人知,但相信也不會少。
    我國爲了避免印度控制整個南亞,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給予巴基斯坦各種支持。中巴公路的開通,就是爲巴基斯坦打通了一條戰時生命線,讓我國的援助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巴基斯坦,而不必擔心印度封鎖巴基斯坦海運。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占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我國最大的盟友巴基斯坦;這道聲明同時也在沙特阿拉伯引起了巨大反響,改變了沙特老國王對我國的看法,爲十幾年後我國向沙特出口價值36億美元的東風-3遠程彈道導彈開辟了道路。
    不僅在戰略上中巴兩國密切配合,兩軍在戰術層面也有積極的合作。中印邊境西端靠近印巴克什米爾爭議區,邊境線恰好從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劃過,我國領土比印度一側國土要高出幾千米。于是我軍將遠程對空搜索雷達、三坐標引導雷達等部署到邊境線上,居高臨下的監視著印度邊境線數百千米內的空域,一旦發現印軍飛機出動就及時通報巴基斯坦軍方,引導他們起飛攔截。于是印軍雖然對巴基斯坦防空雷達網百般壓制摧毀,但巴基斯坦空軍總能及時攔截印軍飛機。
    雖然我國出于外交上的考慮很少公布、承認我軍對外合作狀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軍只挨打不還手,更不意味著我國政府都是屬羊的只會吃草。國家的戰略布局一刻也沒有放松。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2339-1-5.html

印度的戰略其實很低劣:遲早付出代價!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確切地說自從今年的中印邊界談判結束以來,印度就一直在喜馬拉雅山那面起勁地跳腳:先是全國上下大肆炒作所謂中國的"入侵",說什麽根據預測,中國將再2012年進攻印度,然後是大舉增兵邊界,好像局面危急,有一觸即發之勢,緊接著印度軍方高調宣布要在邊境地區部署更多的雷達,修建前線機場,駐紮先進戰機等,一些軍事首腦人物頻頻顯身說法,對比中印軍力的優劣長短,烘托中印對峙的氣氛。印度在自己的國土上幹什麽,是它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悄沒聲息地進行,這樣大叫大嚷地唯恐別人不知道,所爲何來?聯合國核裁軍會議剛剛全票通過美國總統奧巴馬無核世界的倡議,印度就高聲叫嚷說它已經制造出20萬噸當量的核彈,聲稱擁有了"同世界主要核大國所擁有的同樣破壞力的核武器",具備了"全球性核戰略遏制能力"。更有甚者,好像唯恐對中國傷害不夠,一定要在中國的傷疤上撒鹽,爲達到刺激中國的目的,高調宣布允許達賴竄訪藏南地區,聲稱中國管不著。印度這一系列所作所爲,給世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高調和不加掩飾,而一般的常識是,戰略企圖都都應該深深地隱藏在行動的背後,並要盡量使人難于琢磨,印度的作爲明顯有悖于常識,它這樣做爲到底是爲了什麽?想達到什麽樣的戰略目的呢?
    首先,這是做給美國看的,是抓緊時機向美國獻媚,以博得更多的信任。任何戰略都環境與背景的産物。自印度獨立以來,這個國家就一直東西方之間搖擺,先是宣稱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不久就相當徹底地投靠前蘇聯,充當前蘇聯在印度洋的橋頭堡。冷戰結束,前蘇聯倒臺,印度開始尋找新的靠山,對印度來說,這個靠山只能是美國而不能是別的國家。如何才能取得美國的青睞呢?那就要表現,表現出自己對于美國的價值來。客觀地說,美國的戰略家們也是極具眼光極爲敏銳的,他們很快就看到了印度的戰略價值,認識到了印度對于美國稱霸的全局性意義,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很快打得火熱。美國放棄了對印度的核制裁,盡管印度繼續拒絕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仍與印度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在事實上鼓勵了印度的核野心,最近又同意向印度出售E--2D預警機,還准備向印度出售先進的戰鬥機,雙方聯合進行空軍對抗演習,爲了向美國奉獻,印度不惜拿出自己的看家法寶供美國人演練。在印度看來,借美國之勢以長自己的威風,是實現壓制中國,橫行印度洋的救命稻草。現在,美國正在進行戰略調整,在這個時候拿中國當靶子,刻意制造中印對立,表白自己遏制和包圍中國的戰略價值,這應該是讓美國看在眼裏喜上心頭的動作,會很好地拉近與美國的戰略關系。這是印度最近沒事找事,樂此不疲的直接原因。
    其次,這是當代版的"前進政策",是印度愛貪小便宜劣性的再次發作。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邊界奉行"前進政策",力圖通過"緊守漸逼"、"以守爲攻"的戰略,把中國逼退,以取得邊境地區的戰略優勢,撈取實際利益。這個戰略的具體做法是,不斷加強在爭議地區的存在,通過不斷向前修建軍事哨所,造成事實上的存在,實現戰略擠壓。當然,結果是盡人皆知的。但是,現在不同了,印度感到又有了戰略底氣,又可以重操舊業了。現如今,印度可以在俄美之間左右逢源,俄羅斯離不開印度這個武器大買家,不惜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解囊相授,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視印度爲掌上明珠,不僅軍事戰略上有所仰仗,甚至在經濟發展上也需要以印度來平衡中國。就是前幾天的G20會議,印度的自我感覺也都非常良好,它的媒體宣稱總理辛格爲G20之王。在這樣受寵的國際條件下,加之它自己又憑湊出了幾件高科技武器如核潛艇、反艦導彈、遠程導彈等,感覺已遠非昔日之阿蒙,完全可以把"有聲有色"的大國演繹得更加有滋有味,于是就又開始了軍事上的蠢動。邊境上多年荒棄不用的機場又要啓用了,山地兵力又開始向中印邊界集結了,邊界上的戰場建設也緊鑼密鼓了。擺出的架勢,和過去的所作所爲如出一轍,毫無新意可言,整個是曆史上臭名昭著"前進政策"的現代版。當然,從透露出的一些消息來看,印度也有軍事高官心中忐忑,什麽印度的空軍力量不足中國的三分之一之類,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是不是這樣做就顯得印度很機巧,很高明?我們說,恰恰相反,這正是印度戰略上的低劣之處,反映出印度這個大國先天性戰略底蘊的缺失。這是因爲,第一,戰略問題不能搞投機。印度想利用美國,美國要利用印度,印度不會把美國的利益當作利益,美國也不會把印度的痛癢當做一回事,更何況印度還在美俄之間左右搖擺,腳踏兩只船。這樣投機,一旦真正危機降臨,特別是像中印邊界這種美國鞭長莫及的地方發生危機,指望美國或俄羅斯爲印度火中取栗,無異于緣木求魚。只要我們中國在可能發生的軍事對抗中打得很,打得硬,打得有水平有實力,美國除了對印度進行安撫和繼續武裝打氣之外,其余將一籌莫展,印度必將還如1962年那樣,到頭來鬧個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自己跌了個鼻青臉腫。第二,攻防問題是戰略策劃中的核心問題,攻防選擇關系戰略成敗。從印度一貫的做派來看,印度的對華戰略沒有最基本的攻防選擇,只知一味地貪小便宜,爲眼前的一丁點得失進行無賴般的計較,逞口頭英雄。事實上,兩個大國之間的對抗,無論是規模和深度都將是空前的,特別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依托綜合國力的戰略對抗,更是全方位和長期的,戰略上的得失更具有顛覆的性質。所以,中印邊界問題只是中印戰略對抗中的一個點,甚至只是一個小點而已。從印度的表現來看,一方面發誓要在經濟上比肩中國,謀求南亞以致世界大國的戰略地位,要擺開架勢與中國全面對抗,而另一方面,它的舉措和心思又都用在了邊界爭端上,爲此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果印度無意與中國做全面的對抗,那麽當然可以就事論事,就邊界爭端說邊接爭端;如果中印之間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戰略上全面對抗的局面,那麽在邊界爭端投入更多的資源就變得沒有意義,也即是說,戰略策劃不能爲邊界問題所左右。從印度的角度來說,基于自身所處的戰略環境,正確的攻防選擇應該是北守西攻東進南略,但印度的所作所爲卻恰恰相反,把那麽多珍貴的裝備部署到距中國那麽近的地方,也不怕被中國的遠程火力毀于一旦,真是沒有軍事常識的愚蠢之舉。
    色厲內荏的印度本來遊離在大國博弈的邊緣,但就是不甘寂寞,死活非要擠進核心圈。這叫什麽?這是典型的玩火。印度應該知道,西方國家的誇獎與笑臉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遮風擋雨,總有一天,印度會爲自己低劣淺薄的戰略行爲付出難堪的代價。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80311-1-5.html

另參本館:

中國與印度 金磚or土磚四國? 啥是G8?  G20  中國與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印巴分立:克什米爾衝突的濫觴》《印度與中國》《中國龍與印度象》《龍與象》《繼承失落的人》

  

阿楨 2023-10-12 09:33:44

環球時報社評:戴著這頂帽子的印度真的很難看2023-10-11

印度2023-10-10逮捕中國智慧手機vivo的4名高管,vivo回應:vivo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將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印度戴了那麼多年“外資墳場”的帽子,它自己大概都戴習慣了不想摘了。但這對印度真不是好事,也真的很醜。
顯而易見的是,自2020年6月中印發生邊境衝突至今,印度當局對中國企業發難的次數明顯增多,中國智慧手機企業更是成為重災區。從發出指控恐嚇,突擊搜查辦公室,凍結資金,再到現在的抓人,印方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打擊行動在逐步升級。吃相越來越難看,與印度很在意的大國地位和形象是非常不相稱的。
印度法律法規像迷宮一樣錯綜複雜,往往導致普遍性違法和選擇性執法。這為印度當局勒索外國企業提供了便利。但印度這幾年對中企指控,幾乎都查無實據。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回顧外企在印史,確實是一部血淚史。從2014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子公司,在印度註冊的跨國公司從2014年的216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63家。實際數量恐怕還不止。包括美國福特和通用汽車、德國大眾等選擇退出印度市場。印度的營商環境惡劣且多變,是幾乎所有在印外國企業的一大共識。
人們已經總結出了印度的套路,先給外資一些甜頭或者美好的許諾,誘使外企向印度投資。等到外企在印取得了一定效益,印度當局就通過各種方式來對外企進行勒索,我們奉勸印度,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莫迪政府上臺後,曾雄心勃勃地推出“印度製造”計畫,立志要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這兩年美對中企的打壓和遏制,加上美西方輿論對“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的鼓噪,讓一些印度人有點飄了。實際上,印度離實現這一雄心還差得遠。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不可能通過打擊中國智慧手機企業,從而把印度本土的手機產業扶持起來。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只有在充分競爭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離開了中國產業鏈的支援,印度智慧手機很難做大,印度製造業發展也會受阻。
  相關新聞資料
印度被退100萬部蘋果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0IuOIvo8w

阿楨 2023-08-14 07:38:53

陸首次發布美國履行世貿規則報告 給美冠上4個稱號 2023/08/11 中時

中國大陸商務部今天首次發布《美國履行世貿規則義務情況報告》,聲稱就美國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實施單邊貿易霸凌,及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等政策措施表達關注。指控美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破壞者」「單邊主義霸淩行徑實施者」「產業政策雙重標準操縱者」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擾亂者」。
  回應
終於說出來了!現在全球其實都很不滿美國政府了!打倒美國資本法西斯政府.
真是笑話,那麼中國怎麼不拿出真本事對抗美國。
橫行霸道、唯我獨尊,老美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已經很久了。多年來,全世界也只有中國,膽敢這樣直接跟米國叫板,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該感到驕傲!
所述皆為事實,美國是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者,亦是世界纷亂的始作俑者。
美帝不倒,世界不会好

錯把印度當中國的謬誤 2023/08/13 丁學文

印度的PC產業始終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既然提高關稅和提供激勵都沒有效果,8月印度直接限制了進口,這對熟悉國際商業運作的企業來說匪夷所思,但對了解印度思維的人來說則早已見怪不怪。
原因很簡單,很多人習慣用看中國的方式看待再過來的印度。
印度人內心深處的唯我獨尊卻常常會讓情況變得複雜難測。
印度不斷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印度供應商已經開始讓跨國企業裹足不前。最後,印度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最是臭名昭著。
更厲害的是,印企知道怎麼說服你跟他們合作,但最後待宰的羔羊一定是你。
總而言之,錯把印度當中國,肯定將來的吃虧在眼前。首先,把印度比喻成「外資的墳場」,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一個印度裔朋友就志得意滿地告訴我:印度企業家的商場哲學是「占別人的便宜,坑別人的錢,才能顯現自己的能力出眾。」印度政府的管理哲學更是「印度賺錢印度花,別想一分帶回家。」

阿楨 2023-01-25 08:51:15

奪命糖漿釀甘比亞、印尼和烏茲別克的兒童逾300死 WHO籲下架 2023/01/25 中時

印度瑪麗安藥廠(Marion Biotech)、梅登藥廠(Maiden Pharmaceuticals)受汙染的咳嗽糖漿造成兒童死亡案件攀升,其中含有高濃度的二甘醇(DEG)和乙二醇(EG),這些汙染物是被用於工業溶劑和防凍劑的有毒化學物質,即使少量攝入也可能致命,絕不應存在於藥物當中。
  相關新聞
疫情席捲中國印度新冠仿製藥受捧
上海一家檢測送檢印度輝瑞Paxlovid新冠仿製藥9成是假(回應:以後也不要報導什麼輝瑞Paxlovid的所謂神藥了!)
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治療新冠療效相當,單療程化濕敗毒顆粒價格280元為輝瑞1/10
世衛認可中醫藥治療新冠療效 連花清瘟防治獲得可靠依據
治療新冠肺炎有效! 台灣中藥複方清冠一號踏上歐美
  回應
本人親歷,CT檢查是新冠病毒肺炎,住院兩周,都是中醫中藥,貼穴位,艾灸,貼耳穴,加上口服中藥湯劑,控制了病情,改善了睡眠與出汗等症狀,咳嗽氣喘的問題得以改善,等病情穩定了,核酸檢查兩次陰性後,可以安排出院了,讓出緊張的床位給需要治療的患者用。


印度仿製藥真的「藥美價廉」(楨:? ) 2022-04-12

說到印度,很多人印象中仍是髒亂的街市及薄弱的基礎設施,很少有人會想到,它現在不僅是「世界藥房」,也是目前全球最受青睞的醫療旅遊目的地之一,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其仿製藥業的飛速發展。
  內容目錄
何為仿製藥?
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造就了印度仿製藥神話!
醫療旅遊的世界水準
印度仿製藥歷史悠久,產業鏈完善
產品質量把控過硬
印度仿製藥「拷貝不走樣」
印度的仿製藥真是物美價廉

印度政府:有權動用“緊急權力”封禁BBC涉及批評莫迪的紀錄片 2023-01-24
  回應
說好的言論自由呢,這還是西方表彰的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印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