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06:23:11阿楨

《宋代開封府研究》


鄭壽彭的《宋代開封府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委員會,1980)未免太老舊了。

有創見的著作不分老舊,連大陸河南大學賈玉英<略論北宋開封府>的參考文獻也將其列為首:
[1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研究.臺灣: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2] 程子良.開封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啥創見?不就些爭論宋代開封府名稱和行政屬性之作!比前評《南宋社會生活史》所言:
啥《xx城研究》《xx社會生活史》(後評)的!中國自己人的研究、單看書名就知學術乾枯,不如外人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的異國情調有趣。
更無趣

同是研究開封府,周寶珠的《宋代東京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就全面的多了:

《宋代東京研究》目錄

第一章 北宋定都開封的諸因素
一、開封、大梁和浚儀的曆史變遷 二、隋唐時代汴州的崛起 三、五代時開封都城地位的奠定 四、陳橋兵變與北宋定都 五、關于都汴優劣的評價 六、關于北宋東京的幾個名稱
第二章 宮城、裏城和外城
一、宮城 二、延福宮 三、裏城 四、外城 五、護龍河 六、城門管理法
第三章 開封府與京城行政管理
一、開封府的設置 二、廂和坊 三、軍巡和軍巡鋪 四、獄訟 五、防火 六、排水,飲水,環境衛生等公共事業的管理 七、對慈善事業的管理 八、知府的遴選 九、《開封府題名記》碑諸問題 十、關于《開封府尹題名記》
第四章 交通與漕運
一、陸路交通與東都“三帶”之說 二、汴河的使用、修理和改造 三、五丈河 四、惠民河和蔡河 五、金水河 六、黃河與白溝 七、諸運河、護龍河在城內外的連結 八、京城之橋梁建築 九、漕運制度 十、京城倉場
第五章 手工業的發展
一、官營手工業的組織管理 二、新興火藥作坊的建立及其他武器制造業 三、印刷業 四、水磨加工業 五、金屬制造業 六、織染業 七、刻絲 八、裁造、刺繡 九、曲酒加工業 十、制藥 十一、造船業 十二、陶瓷業 十三、制礬業 十四、文具制造業 十五、其他手工業 十六、手工業中雇傭勞動的發展與工假日
第六章 商業(一)
一、坊市合一型新市容面貌的形成 二、夜市、瓦市和定期的市場交易 三、入中貿易與交引鋪 四、商業資本的積累與豪商 五、錢幣、便錢和會子 六、物價
第七章 商業(二)
一、戶等與行會 二、金銀鋪 三、醫藥鋪 四、書肆 五、邸店 六、食品店 七、酒店 八、茶行和茶肆 九、肉行和魚行 十、水果行
第八章 城市工商業者所受的封建剝削及其反抗鬥爭
一、商稅 二、宮市和科配 三、工商業者爭取以錢代役的鬥爭與免行法的實行 四、官營手工業工人反封建鬥爭及其意義
第九章 戶口構成及各階層人的經濟生活狀況
一、東京戶口數之謎 二、東京戶口的基本估計與構成 三、皇室的奢華生活 四、各級官僚的經濟生活水平 五、駐軍的俸給標准 六、富民生活之一斑 七、僧尼道士的經濟生活 八、迷信職業者的經濟收入 九、娼妓經濟生活種種 十、無業貧民及遊民饑寒交迫之狀
第十章 學校與其他文化科技事業
一、學校 二、崇文院及其他館閣藏書 三、古文物的收藏 四、天文儀器的制作
第十一章 繪畫書法藝術
一、宋廷對書畫珍品的收藏 二、翰林圖畫院 三、東京的壁畫和屏畫 四、東京的市肆風俗畫與《清明上河圖》 五、京師籍貫的著名畫家 ?六、印板畫 七、禦書院及其他
第十二章 宮廷娛樂與瓦子曲藝
一、百戲的發展及東京的演出場所 二、說唱曲藝 三、傀儡戲和影戲 四、雜劇 五、絢麗多姿的舞蹈
第十三章 體育與雜技、魔術
一、蹴鞠與擊鞠 二、捶丸 三、圍棋與象棋 四、相撲 五、水戲 六、馬技 七、武術 八、投壺 九、上竿 十、踏索 十一、雜手伎 十二、#弄 十三、口技 十四、馴化動物 十五、魔術
第十四章 園林與綠化
一、遍布全城百裏範圍內的官私園林 二、東京四園苑 三、花石綱與艮嶽 四、綠化與栽培、嫁接技術
第十五章 社會風俗
一、東京風俗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二、民俗 三、婚俗 四、賜婚 五、傳統節日習俗
第十六章 宗教信仰
一、宗教政策與京師宗教管理 二、佛教在京活動與寺院建築 三、道教在京活動與宮觀建築 四、祆教和祆廟 五、一賜樂業教
第十七章 東京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
一、外事機構的設置與政策 二、遼、夏等使者及商人在東京的活動 三、世界各國在東京的經濟貿易 四、亞洲各國在東京的文化交流
第十八章 慷慨悲壯的抗金鬥爭
一、金兵侵宋與李綱領導的東京保衛戰 二、東京太學生掀起的軍民愛國熱潮 三、東京第二次保衛戰的失敗 四、宋廷對東京人民的出賣 五、金軍對東京的破壞和擄掠 六、東京的衰落
附錄一 宋東京大事年表
附錄二 世界各國使臣、商人、宗教徒等在東京活動編年紀實
附錄三 東京災害一覽表

上一篇:《南宋社會生活史》

下一篇:《禁書》

阿楨 2022-06-29 08:53:55

馬鳴謙:安史之亂後,中國文化轉向保守? 2022-06-25

深究安史之亂的禍亂根源,實由唐玄宗在天寶年間施政昏聵、剛愎自用造成。行政一味交托權相李林甫,而邊鎮則一味信用番將,無所節制。它造成的動盪和毀壞,比之西晉“永嘉之亂”更為嚴重。自李唐立國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前後已承平140年,所以對唐人造成的心理震動尤為劇烈。
  回應
 從長時間的歷史來看,安史之亂在隋建立時就已註定。首都在西北長安,但主敵在華北和東北,必須在燕山腳下維持一個巨大的軍事集團,隨時應付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的敵人。宋之後元明清,首都在北京,天子守國門,拱衛京師和征服蠻族的武裝力量合二為一,解決邊軍尾大不掉的問題。同樣,兩漢,長安首都也是軍事重鎮,那時主敵在西北和陝北。
 從北宋到南宋,儘管百病纏身,但是非常有錢,前後統治了351年。宋的重文輕武,原因是五代十國的“武德過剩”。從長週期來看,南北宋的燕雲十六州的長城被北方少數民族統治了,長城是農民民族修建用來防禦遊牧民族的預警系統,大部分在中國400毫米降水線附近(以北是半乾旱草原適合遊牧,以南是半濕潤旱地適合農耕)。從長週期來看,南北宋進入“冷週期”,400毫米等降水線南移,導致遊牧民族的南移。
 很奇怪,保守難道就是罪大惡極?這種政治正確不要搬到中國這個世俗國家來。
 保守,是實力下降衰敗後不自信的表現
 5000年以上的歷史足夠長,經歷足夠豐富。各有各的“開放”“保守”。不存在單一不變的“正確”,所謂過猶不及,過不過必須在當時條件判斷。羅馬帝國末期,非常開放,結果蠻族進入羅馬帝國,導致羅馬帝國被顛覆。美國工業化的過程其實長期是保護主義對外不開放的,如開放,整個市場早就被英法製造占滿了。
 楨:有些公知大V噴子還「理盲濫情」到史盲、說啥「漢唐長城都矮,主動出擊,才能勝利,宋明長城再高,消極防禦,還是會被突破。」其實自從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失去騎兵天然屏障之後,宋根本沒控制過長城,北宋太祖和太宗幾次想收復燕雲十六州、恢復對長城的控制、但皆敗。而明朝一直採取主動進攻戰略,但除了明成祖數次北征稍有成之外,明英宗土木堡被俘、明武宗兒戲般御駕親征、也皆敗,直到萬曆後國衰才變消極防禦,後金也無法突破山海關,最後是靠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現況 2008-07-02 07:10:42

封簡介

開封位于中國河南省中部偏東,地處中華民族曆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時的國都,簡稱汴,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國的曆史上,開封曾被稱爲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于開封,故稱“七朝故都”。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教育學院。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産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開封概況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位于豫東平原,西距省會鄭州70公裏。
  相傳夏代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遷至西河,共曆6世,成爲當時政治、經濟中心。開封建城的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莊公(前743一前701)爲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未仙鎮附近古城村構築城邑、取名啓封(漢初因避文帝劉啓諱、改爲開封)。此爲開封故城。今開封城春秋時爲儀邑,戰國時爲大梁。戰國時期,魏國爲爭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遷都大梁,此爲開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曆6君140年,在秦統一戰爭中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爲秦所滅。秦將大梁改置浚儀縣。以後浚儀、開封各爲縣治,互不隸屬。直至東魏天平元年(534)設梁州,以浚儀爲州治,轄開封縣。北周時,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煬帝開通濟渠,使其與黃、淮溝通,發展水上運輸,汴州地位日益顯要。唐延和元年(712)開封縣並人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列爲附郭首縣,原古城村的開封城,遂日趨廢弛。唐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來汴州,成爲唐王朝最強大的藩鎮。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先是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最終廢棄唐帝而自立,在開封建立後梁政權。朱溫稱帝後,升汴州爲開封府,稱東都,洛陽爲陪都,稱西都,長安則降爲雍州。從此,開封府不斷擴大管轄範圍,後梁時轄15縣。
  至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相繼在開封建都,開封府亦擴大,轄18縣24鎮。開封、浚儀稱赤縣,其余各縣稱畿縣,浚儀縣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稱祥符縣。開封最繁盛的時期是北宋,建都長達167年。公元1127年,爲金人所破,毀于兵燹。金人先後在開封扶植張邦昌、劉豫兩個傀儡政權,終因人民唾棄而夭折。金人將開封降爲汴京路。海陵王于1153年以開封爲南京,作爲南進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顔珣受蒙古逼迫,遷都于此,仍稱南京。蒙古滅金建元,在全國設立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中原地區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這是河南稱省之始,省會及路治都設在汴梁路的開封。元末劉福通率農民起義軍于龍鳳四年(1358)攻占開封建爲國都,僅維持了—年零三個月,在元軍圍攻中又退回舊都安豐。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爲開封府,以開封爲北京,不久又撤銷開封縣並入祥符縣,從此結束了一城由二縣分治的局面。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銷了開封北京稱號,並封五子朱橚爲周王,鎮守河南。此後一直是河南的省會,清代繼之。民國2年(1913)廢府改道。祥符縣改爲開封縣,屬河南省豫東道、開封仍爲省會,並爲豫東道治所。民國3年(1914)改豫東道爲開封道。民國16年(1927)廢道,民國18年(1929)成立開封市,市、縣同城不相屬,開封仍爲河南省會。民國27年(1938)6月,日軍占領開封,省會西遷。翌年3月,日僞河南省會由安陽遷來開封。1945年日寇投降,開封複爲河南省會。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開封, 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仍爲省會。開封縣政府仍設在市內,1949年5月,開封縣政府遷往朱仙鎮。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開封變爲省轄市。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至開封,改名開封專員公署,轄開封縣等1O個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帶縣”體制,開封專員公署撤銷,原轄5縣屬開封市領導。
  開封是中國六大古都之—,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集中體現了古城悠久的曆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1982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在曆史上,開封憑借河湖縱橫、灌溉發達、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其城垣宏大,文化燦爛,古人曾有“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詩句。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作爲都城東京,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其建設規劃思想獨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條護城河。城內交通水陸兼容,暢通無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閉性的坊裏制,代之以商住開放的街道形式,實行坊市合一,擴大市民階層,使其人口達到15O余萬。
  非農業人口的增加,帶動了城市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域內外貿易繁榮發達,成爲“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大都市。這一建築布局。對宋以後封建王朝都城建設影響深遠。東京的園林也極具特色。史載東京城宮苑禦園、寺觀有100余座。“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裏之內,並無閑地。”著名的皇家名園“艮嶽”,集中國名嶽大山諸特色于—園,園內植奇花珍木,放養珍離異獸,史家稱其爲中國園林史上承前啓後的傑作。開封有衆多的文物古迹、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18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聞名遐邇的鐵塔、相國寺、延慶觀、禹王臺、繁塔等,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價值。作爲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開封館藏和各名勝古迹中保存著上自漢代、下止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1000余件,是研究曆史、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地理位置

開封界于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于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海拔69米至78米。東臨商丘市,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裏。南北寬約92公裏,東西長約126公裏。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裏,西距省會鄭州72公裏,在中國版圖上處于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氣候環境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最佳旅遊時間:9、10月間,此時天氣溫和,降水量適中,還能觀賞盛開的菊花。
開封坐落于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上,境內無山,河流、湖泊較多,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較好。開封的河流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在10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有黃河、渦河、惠濟河、賈魯河等32條。城區擁有龍亭、鐵塔、禹王臺三大園林風景區,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有水系相通,湖水面積占城區面積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據1999年統計資料,城區綠化覆蓋率爲34.4%,境內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爲57.2分貝,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爲88.7,飲用水質達標率大于95%,均控制在國家標准之內。樹木以桐樹、柳樹、槐樹爲主。黃河灘區、柳園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衆多鳥類的天然棲息地。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爲主。石油、天然氣、地下礦泉水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

開封經濟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開封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猛,城市建設、工業、農業、交通、通訊、商業、旅遊業均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開封十分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造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在保護和完善老城區的基礎上,努力向新興的現代化城市邁進。位于老城西側的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裏,已開發面積8平方公裏,己初步建成集多功能爲一體的現代化的新城區。開封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全市現有工業企業3580家,形成了以化工、 機械、輕紡、食品、醫藥等爲支柱的産業體系。開封地處豫東平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水利發達,農副産品資源豐富,發展農、林、牧、漁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所屬五縣均是全國商品糧和小麥生産基地,也是全省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的重要産區。開封商業同古都悠久的曆史一樣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消費性、服務性、集散性。目前,全市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經營網點4萬多個,各類市場315個。開封地處內陸與沿海之間,境內交通、通訊便利。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爲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占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占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占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占2.84%;水域46,964.21公頃,占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占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爲5.6億噸,天然氣儲量爲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爲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爲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爲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爲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彙,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爲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爲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裏,東至連雲港530公裏,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裏。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爲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曆史文化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曆史。開封之名源于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啓拓封疆”之意,定名“啓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爲避漢景帝劉啓之諱,將啓封更名爲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曆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爲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曆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余公裏,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余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于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嶽飛等曆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迹,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爲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爲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禦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余年。由于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曆史。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裏),至第十二世胤,曆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啓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啓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啓封縣爲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爲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爲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爲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爲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爲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余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爲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爲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爲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爲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爲“曆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曆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裏。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象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曆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裏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爲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裏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裏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爲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爲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于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裏,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爲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曆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臺、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于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曆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曆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爲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曆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曆史鏈條中,名人衆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爲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嶽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範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曆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余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範圍的交叉地帶,成爲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占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沈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沈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曆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蕩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繡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爲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臺,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爲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于菊花的海洋裏,如癡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裏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呐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禦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臺等景區。流連于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遊人,耳邊是“中不中”、“得勁的很”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裏,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鬥雞、 盤鼓
特色小吃
小籠灌湯包、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
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旅遊資源

開封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城市,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迹,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迹景點2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旅遊景區(點)22個。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禦街、清明上河園、龍亭、開封府、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蕩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爲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宋都旅遊景區。
  開封市政府積極實施“旅遊帶動戰略”,把旅遊業確立爲優先發展的支柱産業,以建設國際化旅遊名城爲目標,在旅遊資源開發、城市旅遊功能建設、旅遊管理服務、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旅遊業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2004年接待中外遊客1398萬人次,帶動相關産業實現旅遊總收入40.3億元,旅遊業正在爲開封經濟的騰飛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
  開封擁有較完善的旅遊配套服務體系。現有星級飯店22家,其中,三星級飯店10家,二星級飯店11家,一星級飯店1家;旅行社43家。目前,規劃再建四星級酒店1家,旅遊度假村1家。著名的金明池重建工程;州橋遺址、古城牆遺址開發工程及內河水系疏浚工程已納入旅遊規劃。這些工程完成以後,開封市將會出現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區相接、河湖相通的壯觀景象。

開封市花

菊花是開封市花。開封栽培菊花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開封民衆酷愛菊花,家家有養菊、賞菊的傳統。開封人愛菊,不僅愛其絢麗多姿的花朵,更愛其迎寒吐蕊,傲霜怒放的性格,這正是開封人民堅毅頑強,奮發進取精神的最好象征。因此,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通過命名菊花爲開封市花的決議。此後,開封市在每年金秋十月舉辦一次菊花花會,如今已成爲全市規模最大的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城市標志

開封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爲鐵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塔身爲褐色琉璃磚砌成,混似鐵鑄,氣勢雄偉,是開封現存最高的古建築。鐵塔雖經近千年風霜和近代日軍炮火轟擊,但至今仍巍然聳立,毛澤東在視察鐵塔時曾稱其爲:摧不垮,打不倒的鐵塔。故而鐵塔成爲開封曆史悠久和堅強不屈精神的象征。

風景名勝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157年,稱老丘,商朝在開封一帶建都27年,稱囂。後均廢。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爲“啓封”,取“啓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名爲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曆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豪華蓋世的繁榮景象。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開封留下了衆多的文物古迹和風景名勝。現在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7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在這裏,千年鐵塔、繁塔巍然聳立,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龍亭雄偉壯觀,明朝修築的城牆古迹斑斑,道教建築延慶觀風格別致,開封最古老的名勝古吹臺古樸典雅,以雕刻藝術著稱的山陝甘會館玲瓏剔透,還有著名的中原古刹相國寺宏麗華美。迎賓大道兩側的包公湖猶如四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古城,令人賞心悅目。開封市致力于發展旅遊事業,重修和新建了許多曆史人文景觀,如“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宋都禦街”、“天波楊府”、“翰園碑林”一年一度的菊花花會等等。衆多的名勝古迹,得天獨厚的曆史、人文資源,譽滿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到開封參觀、遊覽。如今,開封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爲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遊覽城市。
1.龍亭公園
位于開封城內西北隅,占地面積1300多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2.清明上河園
位于開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東京開封的繁華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風景遊樂園。遊人可換穿宋裝,手持宋幣,盡情感受古人的生活習俗。
3.宋都禦街
位于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爲再現宋代禦街風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400多米。漫步禦街,仿佛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曆史長河,令人充滿對昔日宋都繁華景象的無限遐想。
4.包公祠
位于開封市包公湖畔,占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莊嚴肅穆。
5.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開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爲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
6.開封鐵塔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城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爲“鐵塔”。
7.繁塔
繁塔位于開封市區東南隅,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繁塔爲六角九層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的磚塔,原高80米,明永樂年間,將三層以上拆除,後在三層上建六層尖頂,形成了現今下粗上尖的塔姿。繁塔是研究我國建築、美術和音樂的寶貴資料。
8.山陝甘會館
位于開封市徐府街東北段路北,是清代山西巨賈會同陝西、甘肅旅汴同鄉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資興建的集會場所。整個會館建築,布局巧妙,結構嚴謹,磚木雕刻精美綺麗,巧奪天工。
9.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于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禦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10.禹王臺公園
禹王臺風景區坐落于開封城牆外東南部。這裏風景優美,環境幽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遊春登高的勝地。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盲人樂師師曠常在此吹奏古樂,故名“吹臺”。明嘉靖二年(1522年),爲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在吹臺上建禹王廟一座,此後改名爲禹王臺。禹王廟立有高大的禹王像,東西兩個配殿安放著師曠及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的塑像。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曾在此聚會,飲酒賦詩,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每年4月“東京禹王大廟會”皆在此舉行,熱鬧非凡。

曆史名人

【石申】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恒星138座,810個。他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制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爲《通占大象曆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爲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張儀】(?~前310)戰國時政治家。開封人。魏國貴族後裔,師鬼谷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創連橫破六國合縱。奉命使楚,瓦解齊楚聯盟,奪楚漢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張儀失寵,返魏爲相,不久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10篇,今佚。
【信陵君】(?~前243)戰國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傳說即今開封相國寺一帶。他才兼文武,禮賢下士,門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長平大捷,坑殺趙國兵將40萬之後,一舉包圍了趙國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援,魏王雖命晉鄙率兵10萬救趙,但懾于秦國恐嚇,又密令晉鄙把軍隊駐紮在魏趙交界處的鄴城,坐觀成敗。信陵君多次勸諫魏王救趙不成,後來他聽從大梁城夷門守關人、隱士侯贏所設竊符救趙之計,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帶力士朱亥一行來鄴城,晉鄙雖驗兵符,卻不願交出兵權。朱亥用大錘打死晉鄙,信陵君接管軍隊,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
【蔡邕】(132~192)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字伯喈。開封杞縣人。少時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愛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年),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遂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請正定《六經》文字。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鹹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爲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諡文穆。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貫知經史。武後長安年間(701~704)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後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于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爲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
【崔顥】(?~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曆任太仆寺卿、司勳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爲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豔,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quot出身事邊&quot和&quot報國赴難&quot的昂揚感情。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學家。字子平。開封人。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自晉至周累官至弘文館學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後,遷戶部侍郎。建隆三年(962年),任樞密直學士,掌管全國的貢舉考試大權。任中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開封人。初仕周,領洪州防禦使,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改領歸德軍節度。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太平興國四年(979),進封衛國公。卒後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初任監丞右贊善大夫、著作郎。宋太宗&quot召見便殿,占對明暢&quot,甚爲賞識,命爲戶部推官,出任淮南轉運副使。後入爲戶部判官,知制誥,不久權判大理寺。向敏中爲官廉潔,不入濁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誣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賄,經查證,純屬無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余日內,官升數級,至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鄭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開封人。宣和六年(1124)進士。南宋初曆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縣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幹辦官,他以五代時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獄集》爲基礎,分類增補,附以評論,撰成《折獄龜鑒》。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獄訟案例選編,分釋冤、辯誣、鞫情、議罪、省過、懲惡、察奸、核奸、察賊、迹賊、嚴明、矜謹等20門,輯錄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有關平反冤案、斷獄量刑的案例270余條,390余事,並以按語的形式對其中大部分案例進行了分析。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學家。開封市人。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史可法】(1601~1645)明末將領。字憲之,號道鄰。開封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後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再擢升爲右僉都禦史。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他率師勤王,抵浦口而止。清軍攻陷北京,南明政權在南京建立,他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學者。字元亮,號櫟園老人。開封人。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拜禦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順治年間,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戶部右侍郎,因被參劾入獄,後釋放。康熙初起用爲江安糧道,又因事被判絞罪,遇赦獲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賴古堂集》、《因樹屋書影》、《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同書》
【張伯行】(1652~1725)清初大臣。字孝先。開封蘭考縣人。生于書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曆官內閣中書,福建、江蘇巡撫,禮部尚
【周之琦】(1782~1862)清代大臣。開封市人。字稚圭,號退庵。嘉慶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廣西巡撫。能詞,有《金梁夢月詞》、《懷夢詞》等。輯有《心日齋十六家詞選》。
【常茂徠】(1788~1873)清代開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號痛定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爲“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竈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爲我國民間祭竈節,人們爲了讓竈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竈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爲竈王爺餞行。
祭竈過後,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謎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quot守歲&quot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挂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啓未來的決心和幹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爲接等賀年客人,家裏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quot早拜年,晚拜壽&quot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爲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爲破五節,民間認爲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9.html

北宋 2008-07-02 07:08:53

略論北宋開封府>作者:河南大學 賈玉英

在北宋曆史上,京師開封是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在開封的封建社會城市發展史上,北宋是最燦爛輝煌的時期。對宋代開封府的研究,學術界雖已有論著,但有些問題仍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擬就北宋開封府爲何稱南衙、組織結構及官衙、主要職能、管理方式等問題作些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 北宋開封府爲何稱南衙

衆所周知,宋代開封府也稱南衙。對宋代開封府爲何稱南衙問題,研究者說法不一。鄭壽彭先生認爲:“唐、宋時,尚書省在大內之南,故稱南省,‘南衙’猶‘南省’之意 [1] (P54)。程子良先生認爲:“北宋時期開封府治所在地,原爲唐代的汴州州治,在宰相、樞密使居住的東西府及尚書省的南邊,因此人們習慣上稱之爲南衙” [2](P71)。龔延明先生則認爲:宋代開封府別稱南衙,是“因開封府在皇宮之南而得名” [3](P515 )。以上三種說法,雖然無不道理,但文獻記載與此三種說法頗有不同。
據文獻記載,宋代開封府稱南衙,並不是因爲尚書省在大內之南,稱“南省”,“南衙”猶“南省”之意;也不是因爲開封府在皇宮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爲開封府治在宰相、樞密使居住的東西府及尚書省的南邊,人們習慣上稱之爲南衙;而是因爲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北宋王朝建立後,趙匡胤封其弟趙光義爲晉王,當時晉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內和開封府治的南邊。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晉王趙光義爲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出任開封府尹後,不到開封府治去辦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處理政務。自此,不僅宋太宗別號“南衙” [4](卷四一),而且開封府和知開封府者也均別稱“南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二月,宋真宗曾“以南衙爲錫慶院”。宋人李燾明確指出,“南衙即太宗尹京時府邸,秦王、許王繼居焉,厥後虛其正位,故以爲院” [4](卷七0)。陸遊對此也作了更詳細的記載:
或問:太宗以來尹京則謂之南衙何也?曰開封府治所本在正陽門南街東,然太宗爲尹乃就晉邸視事,晉邸又在大內及府治之南,故曰南衙,亦曰南宮。秦王、許王因之。及真宗爲尹,太宗以秦王、許王皆不利,始命還就府治焉[5]。
宋人陸遊的這段文字記載,明確地告訴我們,宋初的開封府治所就在正陽門南街東,也沒有“南衙”的別稱;宋太宗爲開封府尹時,在晉王府邸處理政務,而晉王府邸又在大內及開封府治所的南面,自此,開封府有了“南衙”的別稱,開封府尹及知開封府者也別稱“南衙”。

二、 北宋開封府的設置與組織結構

(一) 北宋開封府的設置

中國古代行政區性質的府制創建于唐朝。隋朝以前,我國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體制中尚沒有“府”的名稱,“其以京郡名府者自唐始”[6]。唐初,京都長安所在地本爲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爲京兆府,陪都洛州改爲河南府,並州改爲太原府。,唐代的西京京兆府與東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合稱“三京府”,或稱“三都府”。此後,皇帝曾駐蹕或政治經濟地位重要的州,也建立府制。唐代地方行政區府制的建立,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府的建制基本上承襲唐制。宋朝時,凡軍事或經濟較爲重要城市,一般均設府進行統治。顧炎武對此曾評價說:“唐制,京郡乃稱府;至宋,則潛藩之地皆升爲府”[7] [。紀昀等人對此也評價說:“至宋,則潛藩之地皆升爲府,而府之名遂衆” [6]。北宋東京開封府爲全國府中之冠,號稱“天府”。
開封設府的曆史始于五代後梁。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廢掉唐哀宗,建立後梁,定都開封,把汴州改升爲開封府。公元923年十二月定都洛陽,開封府被改降爲汴州。公元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建立後晉,定都開封,汴州再次被改升爲開封府。五代的後漢、後周兩朝均定都開封,開封府一直作爲京府而存在。北宋王朝定都開封,以開封府作爲京府。自此,開封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 北宋開封府的組織結構及其官衙

北宋開封府的組織結構,以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爲界分爲前後兩期。北宋前期,開封府設官主要有牧、尹、權知開封府、推官、判官、司錄參軍、六曹參軍、左右軍巡使、左右軍巡判官、勾當左右廂公事等。官衙主要有潛龍宮、廳事、左右廳、使院、司錄司(也稱府院)、六曹(即功、倉、戶、兵、法、士)、左右軍巡院、勾當左右廂公事所等。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根據蔡京的建議,將開封府的組織結構進行了更改:“罷權知府,置牧一員、尹一員,專總府事;少尹二員,分左右,貳府之政事”;“以士、戶、儀、兵、刑、工爲六曹次序,司錄二員,六曹各二員,參軍事八員[8](卷一六六)。改制後,僅六曹以上就比過去增要官十一員。自此,北宋地方統治體制也變爲“府分六曹,縣分六案”[8](卷一六一)。

1、開封牧、尹與潛龍宮

北宋前期,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惟親王乃除尹,余但爲權知府事”[5]。北宋有四位親王任過開封府尹: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太宗趙光義以晉王爲開封府尹;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十月,趙廷美以齊王(後封秦王)爲開封府尹;雍熙二年(985年)十月趙元僖以陳王爲開封府尹;淳化五年(994年)九月,真宗趙恒以壽王(曾封襄王,後改爲壽王)爲開封府尹。自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後,皇太子任開封府長官者,稱“判開封府事”或“牧”。如至道元年八月,“真宗以皇太子爲判開封府”;宣和七年十一月,“欽宗以皇太子爲開封牧”[9]。
按照宋朝制度,“尹有品秩”。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真宗立爲皇太子,仍兼領開封府尹,有臣僚提出,“尹有品秩,非皇太子所宜兼領”,所以將真宗任開封府長官的稱謂,由“開封尹”改爲“判府事”。南宋人陸遊認爲,“開封尹之上有牧”,而“牧故事序位在太子少保之下,禦史大夫、六曹尚書之上,亦非太子所宜兼”;宣和末年,欽宗自東宮爲開封牧,是“有司失考至道判府之制也” [5]。在陸遊看來,宋欽宗以東宮出任開封牧,不合典制,也應稱“判開封府事”。總之,宋代開封府從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到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期間,以皇太子爲長官時,稱“判開封府事”或“開封牧”,以親王爲長官時,則稱“開封尹”。
北宋開封府的潛龍宮,即真宗昔日爲開封府尹時處理政務及居住的廨舍,也是宋真宗即位以前的開封尹大廳。如前所述,宋太宗爲開封府尹時,“乃就晉邸視事 [5],不到開封府廨去治事,秦王趙廷美、許王趙元僖爲開封府尹,因襲這一慣例,“皆在南衙視事”。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宋真宗判開封府,“始複居府廨,太宗命府東建堂習射”。宋真宗即位後,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到開封府巡幸,權知開封府周起上奏道:“陛下常所聽事,臣不敢居,遂空之。”顯然,這裏周起說的“不敢居,遂空之”,指的是宋真宗判開封府時處理政務及居住過的廨舍。生活在宋仁宗代時的江休複在《嘉祐雜志》一書中記載道:“開封尹大廳自周起侍郎奏真宗雲,‘陛下昔日居此,臣不敢坐’,自爾遂空,不複居”。這條史料明確地告訴我們,宋真宗昔日爲開封府尹時治事、居住過的廨舍就是開封府尹大廳,真宗即帝位後,因知府無人敢坐此者,遂空之。同月丁卯,宋真宗“幸射堂宴射,又至西堂閱太宗禦書、禦畫”。甲戌,“增葺射堂爲繼照堂,設帟張樂,許士民遊觀三日”[4](卷七三)。王偁在《東都事略》卷四四《周起傳》中也記載道:“以真宗判南牙聽事之所,爲繼照堂,自是無敢居者”。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改繼照堂爲繼聖堂”[4](卷一一四)。把繼照堂改爲繼聖堂,是因此堂也曾爲“仁宗嗣學之所也”[10](卷六)。嘉祐年間,宋仁宗令“修潛龍宮,潛龍宮者,真宗爲開封府尹時廨舍也”[4](卷一八九)。也就是說,宋真宗昔日尹開封府時治事、居住的廨舍(府尹大廳)即潛龍宮的前身。元祐七年(1093年)禮部侍郎範祖禹曾說“潛龍故迹,至今存焉”[4](卷四六九)。可見潛龍宮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2年)開封府遭火災以前仍爲府治的一重要建築。

2、權知開封府與廳事

宋代開封府的長官,“尹闕,則置權知開封府事一人,以少卿以上充,兼功德事及畿內勸農使”[11]。按照宋代的制度,凡命開封府知府,“必帶權字,以翰林爲之,翰林學士及雜學士;若待制,則權發遣而已”[12]。顧炎武認爲,宋代開封府的知府必帶“權”字,是“以避京尹之名也”[7];若職爲待制,“以資淺,皆號權發遣”[13]。
據北宋人楊億記載,當時開封府府治的建築,“堂皇有煒,廳事斯嚴。廊回合以四周,庭清虛而中敞” [14],十分威嚴。廳事是權知開封府的官衙,每逢知府升廳事,“則有衙吏前導告喝”,“所經過處,閽吏以梃扣地警衆,謂之‘打杖子’”[15]。

3、判官、推官與左右廳、使院

宋代開封府的判官、推官是權知府的佐貳,員數的設置多有變化。宋初,開封府判官、推官各一人,以朝官充任;如果親王尹京,則以給事中或諫議大夫充任。淳化五年(994年)宋真宗爲開封府尹時,置判官二人,推官三人。真宗即位後,判官、推官的員數又恢複至各一人。因開封府政務繁多,又不常設通判。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推官、判官各增置一人,“掌府事,並以常參官充,以獄訟刑罰爲生事,戶口、租賦爲熟事,分主之”。自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始,判官、推官職能分工“無生、熟事之別”[11]。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二月,根據權知開封府沈遘的請求,增置開封府判官一員,此後一直到北宋末年,判官、推官的編制沒有大的變化。即多爲五員,少爲二員。
宋代開封府“自祖宗以來,並分左、右廳,置推官各一員”[8](卷一六六)。此後左、右廳又增置判官各一員,“共治職事”。開封府左、右廳對京畿諸縣的管理 “事當共行者,” 也采用“通簽”[4](卷二二六)的體制。這種左、右二廳“共治職事”的體制,雖有利于防範偏聽獨斷之弊,但官員之間,“多爲異同,或累日不竟”,使吏人“疲于咨稟”,直接影響了行政效率。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知開封府王嚴叟“創立逐官分治之法”[8](卷三四二),左、右廳“通管分治”,“除事系朝省及奏請逐廳通管外,其余公事詞狀並據號分治”[4](卷四五四),各司其職。改制後,開封府左、右二廳體制由“共治職事”,改爲“通管分治”。此體制實行了三年之久,就被廢除。紹聖元年(1094年)根據知開封府錢勰的請求,又恢複了“兩廳共治職事”的體制。
北宋開封府的使院,置“十一案,每日行譴錢谷稅賦及刑獄諸般文書”[16],是協助權知府辦理政務的重要機構。宋初,使院由推官或判官掌領。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推官、判官增至四員,其中三員“日視推鞫,而佐其長。領南司者一人,督察使院,非刑獄訟訴則主行之”[8](卷一六六)。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二月,增置判官一員,“專管勾使院諸案公事”,原判官、推官各二員仍主管獄訟,“諸案多留滯爲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人皆便焉”[4](卷二0七)。開封府使院的吏職主要有: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後行、行首等。

4、司錄參軍事與司錄司(府院)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四月,開封府置司錄參軍事。北宋因襲後梁之制,設司錄參軍一人,“折戶婚之訟,而通書六曹之案牒”[8](卷一六六)。這裏所謂“折戶婚之訟”,不僅僅是指“競田宅婚姻債負之類”[17]的民事訴訟,而且還包括差科賦役不均及擅斂增稅等案件。“通書六曹之案牘”,則指通簽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等諸曹的案牘。
司錄參軍事的治所稱司錄司,也稱府院,是京師刑獄的管理機構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宋代開封府監獄所關押的是沒有審判的犯罪嫌疑人、證人及案件所牽連者。

5、諸曹參軍事與六曹

宋代開封府諸曹參軍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五月以前是指士曹參軍事、戶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法曹參軍事、倉曹參軍事等。六曹即士、戶、功、兵、法、倉等機構。每曹置參軍事“各一人,視其官曹分職蒞事”。宋代府州級官衙中,只有開封府置功、倉、兵、士四曹,其余府州均不置,只設戶、法二曹。崇寧三年(1104年)五月,根據蔡京的請求,以“士、戶、儀、兵、刑、工爲六曹次序,司錄二員,六曹各二員,參軍事八員”[8](卷一六六)。崇寧五年(1106年),六曹編制又恢複了舊制。

6、左右軍巡使、判官與左右軍巡院

宋代開封府因襲五代後梁之制,左右軍巡院置左右軍巡使、判官各一人。“軍巡使掌京城內風火盜賊及推鞫之事,判官爲之副”。宋初,左右軍巡使“選牙校爲之”[11]。開寶六年(973年)六月,改爲“選士流任之”[18]。
此外,宋神宗熙寧年間,開封府置“左右廂公事幹當官四人,掌檢覆推問,凡鬥訟事輕者聽論決”[8](卷一六六),官衙爲勾當左右廂公事所。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十二月,置開封府府學 。北宋開封府置吏六百人。

三、北宋開封府的主要職能

北宋京師開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衆多。開封府“典治京師”,政務“浩穰爲天下之極” [19](卷四),擔負著京師的治安管理、刑獄案件審理、救災恤民、環境治理、平定物價、發解本府舉人、交通管理、所轄縣賦稅征收等衆多職能。

(一)、維護京師的社會治安

維護京師的社會治安,是宋代開封府的首要職能。京師人口衆多,階層複雜,開封府打擊各種刑事犯罪任務艱巨。
宋太祖、太宗兩朝,開封府治安實行嚴打政策。開寶四年(971年)正月,“開封府捕獲京師諸坊無賴惡少及亡命軍人爲盜並嘗停止三百六十七人”,宋太祖命令,“以其尤惡二十一人棄市,余決杖配流[4](卷一二)。同年十月,“開封府捕得僞造黃白金王玄義等十二人,案問具伏”,“並決杖,流海島”,太祖爲此下詔警告天下雲:“自今民敢複造僞金者棄市” [4](卷一二)。太宗淳化二年(991年)閏二月,“京城無賴輩相聚蒱博,開櫃坊,屠牛馬驢狗以食,銷鑄銅錢爲器用雜物”,嚴重影響了社會治安,宋太宗“令開封府戒坊市,謹捕之,犯者斬,匿不以聞及居人邸舍僦與惡少爲櫃坊者同罪” [4](卷三二)。
宋真宗朝,開封府的治安職能增多,如京師捕賊等事務全由開封府掌領。鹹平五年(1002年),親從第二指揮使馬翰稱京城有群盜,且願意“自緝逐收捕”。針對軍將以捕賊爲名,騷擾京師的問題,宋真宗對輔臣說:“朕尹京日,聞(馬)翰以緝賊爲名,乃有三害。都市豪民懼其糾察,常厚賂之,一也;每獲賊贓,量以當死之數送官,余悉入己,且戒軍巡吏不令窮究,二也;常蓄無賴十余輩,俾之偵察,其擾人不下于(馬)翰,三也。顧其事未彰敗,不欲去之。自今捕賊,止委開封府,勿使(馬)翰複預其事 ”[4](卷五二)。自此,京師捕賊之事,多由開封府負責。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京城宣化門外,有軍人死,焚其骨成佛像,愚民兢趨視施財”,迷信的謠言一時四起,嚴重影響了京城的社會安定。宋真宗下詔令“開封府禁止之” [4](卷六八)。翌年二月,“京師有壯年爲盜被黥者,多縱不逞,”真宗“令開封府具名捉搦,配隸外州” [4](卷七一)。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八月,京師開封“奸人僞爲皇城司刺事卒,恐民以取賕者,權知開封府王臻募得其主名,黥竄三十余人,都下肅然” [4](卷一0三),嚴重打擊了假冒皇城司刺事卒,以勒索錢財者。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開封府上奏說:捕得逃卒張興等人,“常集同類匿內城前渠中,謂之‘無憂洞’,請修閉京城裏外渠口” [4](卷一一九),宋廷同意了開封府的請求。爲了加大對造假、殺傷等案件的打擊力度,以維護京城的社會安定,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十月,根據刑部的提請,朝廷同意,“開封府告獲造僞、殺傷等事,合官給賞錢者,並于本府賊盜賞錢內支” [4](卷三八九)付。
宋代京師開封對盜竊者實行重法,“在京犯盜,一貫至徒即無編管,六貫已合刺配”,然而“行此重法,尚無畏懼” [4](卷四0二)。尤其宋哲宗元祐年間,開封“都城群偷所聚,謂之‘大房’,每區容數十百人,淵藪詭僻,不可勝究”,權知開封府王嚴叟“掩捕撤毀,隨輕重決之,根株一空”[8](卷三四二)。
宋代京師開封打架鬥毆案件經常發生,每逢節假日更甚,使開封府長官假期也不能休息。根據宋人江休複的記載:“京師四門外赤尉專決鬥競事;城裏悉府尹主之,每三大節,他官皆休暇,唯府事愈多,節日清明尤甚,鬥競日至數百件”[20]。明道二年(1033年)八月,殿中侍禦使張奎上奏說 “京師鬥訟尤繁”,並“請置內外左右廂受事判官各一員,乃詔近臣舉官,而士人多恥爲之” [4](卷一一三),不久,左右廂受事判官一職又被罷去。
宋代京師少年小偷入官民之家,聚群而盜,影響治安。北宋末年,“惡少年怙亂,盡爲盜,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輒自縛黨中三兩輩,聲言擒盜,持仗部走委巷,乃釋縛,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開封府尹聶昌“悉彈治正法”[8] (卷三五三)。
曆宋一代京師開封對賭博政策,多有變化。北宋初年,嚴禁賭博活動。淳化二年(991年)閏二月,宋太宗曾下詔,“京城蒲博者,開封府捕之,犯者斬 ”[8] (卷5)。
北宋末年,對賭博政策較爲寬松,史料記載:“縱博弈不之問,或謂令所禁,”開封府尹聶昌回答說:“姑從所嗜,以懈其謀,是正所以禁其爲非耳”[8] (卷三五三)。也就是說,北宋末年,對不爲非作歹及鬧事的賭博活動,開封府一般不予禁止,當時打擊的重點主要是“盜賊”。
爲了加大對京城開封治安的力度,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開封府向朝廷上奏道:“乞應在京犯盜配降出外之人,複走入京投換者,許人告捕,科以逃亡捕獲之罪,酌情增配。其官司及本營典首人員、曹級容庇收留,各杖一百;因致爲盜者,依差使配軍入京作過法,與犯人同罪……及在京犯罪編管出外逃亡入京之人,雖有斷罪增加地裏條法,緣止是募告賞格太輕,是致往往複走入京。欲乞元犯杖罪賞錢十貫,徒罪二十貫,流罪三十貫,並以犯事人家財充。”宋徽宗采納了開封府的建議,加大了對罪犯逃亡至京城作案的打擊力度。北宋末年,對在京城開封府作案的“盜賊”,采用刺充廂軍措施。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開封府尹聶山上奏說:“今京城裏外間有盜賊,皆是豪猾,無所畏憚,雖經斷罪,頑惡弗悛,若依以上條刺充廂軍,不惟得強壯之用,又且收集奸黠不複爲盜。”[8](卷一九三)宋政府采納了府尹聶山的意見,把開封府的一些“盜賊”刺充廂軍。
宋代開封府出現了一批在治安管理方面作出政績的知府。宋仁宗時,權知開封府吳育,“得巨盜,積贓萬九千緡”,“時歲饑多盜”,吳育又“嚴賞功之法,嘗得盜而未賞者,一切賞之,以明不欺”[8]卷二九一),使京師開封的治安狀況相對好轉。宋徽宗朝,“都城苦多盜,捕得,則皆亡卒,吏憚于移問,往往略之”。時彥爲開封尹後,“始請一以公憑爲驗,否則據系之以俟報,坊邑少安,獄屢空”[8](卷三五四)。當然,開封府也有因治安問題而被貶的官員,如楊休爲開封府推官,“坐開封府嘗失盜,出知宿州”[21](下卷一六) [51]。
盡管開封府對京城治安問題非常重視,但曆北宋一代,京城處處有不安定的地方。即使皇帝禦駕之處,也有亡命之徒騷擾。宣和六年(1124年) “禦樓觀燈,時開封尹設次以彈壓于西觀下”。宋徽宗“從六官于其上,以觀天府之斷決者,簾幕深密,下無由知,。衆中忽有人躍出,黑色布衣,若寺僧童行狀,以手畫簾,出指斥語,”被開封府捉拿于樓觀下。宋徽宗十分生氣,“令中使傳旨治之,箠掠亂下,又加炮烙,詢其誰何,略不一語,亦無痛楚之狀,又斷其足筋,俄施刀臠,血肉狼籍”,宋徽宗“大不悅,爲罷一夕之歡,竟不得其何人,付獄盡之”[8](卷六五)。宋代京師開封偏僻的地方更不安全。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中記載雲:“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爲‘無憂洞’,甚者盜匿婦人,又謂之‘鬼樊樓’,國初至兵興常有之,雖才尹不能絕也。”

(二)、審理刑獄案件

宋代開封府職能中,最令知府頭疼的是繁多且複雜的刑獄案件,素有“京師獄市劇天下”[19](卷五)之稱。從開封府審理刑獄案件的類別上看,有一般的獄訟,也有大奸匿的詔獄,正如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卷六三《京尹》中所概括的:“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裁決,大事則稟奏,若呈旨已斷者,刑部、禦史臺無輒糾察”。所謂的“呈旨已斷者”,即詔獄。據文獻記載,宋代的“詔獄,本以糾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見”,“群臣犯法,體大者多下禦史臺獄,小則開封府、大理寺鞫治焉”[8](卷二00 )。
北宋前期,京師的獄囚大多關押在開封府的司錄司及左、右軍巡院中.。開封府是當時京師刑獄的最主要管理機構,“大理寺讞天下奏案而不治獄”。熙寧九年(1076年),又恢複了大理寺獄。宋神宗下詔:“京師官寺,凡有獄皆系開封府司錄司及左右軍巡三院,囚逮猥多,難于隔訊,又暑多瘐死,因緣留滯,動涉歲時,稽參故事,宜屬理官,可複置大理獄”[8](卷一六五)。自此北宋後期,京城治獄者主要有禦史臺、大理寺、開封府、四排岸司等。開封府的刑獄管理機構仍爲司錄司和左、右軍巡院,合稱三院。
開封府的左、右廳曆北宋一代爲判官、推官的官衙,是輔佐長官處理政務的機構。判官、推官系開封府的副長官,既審理刑獄案件,又具有其他行政職能,宋代開封府審理的案件中大多爲婚田訴訟。其主要原因是田宅邊界不清造成的。太宗朝的知開封府司錄參軍事趙孚曾上奏說:“莊宅多有爭訟,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則至全無丈尺,昧鄰裏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4] (卷二四)]。
宋代開封府審理刑獄案件的職能極爲繁重,僅真宗景德年間,在帳府囚“日系二百余人”[4](卷六一)。如此繁重的刑獄職能,是擅長審獄知府施展才華升遷的好地方。仁宗朝的知府程琳,“一歲中,獄常空者四五,遷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21](中卷二0 )。神宗朝的知開封府王安禮,“事至立斷,前滯訟不得其情,及具按而未論者幾萬人,安禮剖決,未三月,三獄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書揭于府前,遼使過而見之,歎息誇異”[8](卷三二七)。徽宗朝,“府事浩穰,訟者株蔓千余人,縲系滿獄,” 權知開封府王襄“晝夜快譴,四旬具盡;又閱月,獄再空,遷龍圖閣直學士”[8](卷三五二)。再如攝開封府徐處仁,“裁決如流,囚系常空,進戶部尚書”[8](卷三七一)。當然也有不擅長刑獄而丟醜甚至被降官的知府。如真宗朝的張雍,權知開封府時,因“京府囚二百余人,以爲淹滯”[8](卷三0七),而降職。
宋代開封府長官審判案件失誤,要受懲罰。神宗朝的蘇頌,權知開封府“會有人告僧犯法,事連祥符舊令孫純,而所告法不當治”,蘇頌“杖告者遣之”。有人提出蘇頌“縱(李)純罪”。皇帝下詔推鞫此案,“獄成”,蘇頌 “坐失出杖罪”[21](中卷三0)。
宋代開封府在審理刑獄中,出現了一批能公允而斷的長官,如知開封府薛奎“擊斷無所貸”[8](卷二八六)。知開封府王存,“聽斷明允,都人順賴,縣嘗上大辟,”王存“疑其冤,一問果平民,縱去”[21](中卷三0)]。哲宗朝的知開封府錢勰,審獄鐵面無私,“宗室、貴戚爲之斂手,雖丞相府謁吏幹請,亦械治之”[8](卷三一七)。
宋代開封府在審理刑獄案件的過程中,弊端甚多。首先,吏橫民冤的現象不時發生。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開封府“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府吏坐門,先收狀牒,謂之‘牌司’”。仁宗朝包拯爲知府後,進行了改革,“開正門,徑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22]。宋神宗統治初期,開封府“獄有小疑,輒從中覆”,陳繹權知開封府後“特聽便宜處決”[8](卷三二九)。當時開封府吏橫民冤現象嚴重,如權監察禦史裏行蔡確“嘗論開封府訟不能決者,悉付司獄,民冤吏橫,不可不戒”,神宗下詔命令“輪推官一員監勘” [21](下卷一八)。宋徽宗朝,開封府吏人左右刑獄的問題更爲突出。椐《宋史》卷三二二《吳中複傳附吳擇仁》載,“故事,尹以三日聽訟,右曹吏十輩列庭下,自占姓名,一人雲‘某人送某獄,某人當杖,某人走’,而尹無所可否”。其次,宋代開封府審獄逼、供、信現象嚴重。神宗朝,開封“府中每有訴訟,官吏止略取問,而所不能決者即付司獄,謂之‘入紗子’。鞭笞束縛,既得以自專,往往顛倒曲直,使無罪誣服,一有翻異,複加鍛煉,益甚于前”[4](卷二三五)。宋哲宗朝,開封府審獄過程中,甚者把犯人“拷掠至死” [4](卷四七五)。

(三)、賑災恤民

賑災恤民是宋代開封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每逢遇到災荒,開封府要奉朝廷之命賑災恤民。皇祐四年(1052年)八月,京師開封遇到了大風雨,宋仁宗詔令開封府,“民廬摧圮壓死者,官爲祭斂之”[8](卷一二)。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京師開封大雨,沖毀民房,宋徽宗詔令開封府“振恤壓溺者”[8](卷一九)。宣和二年(1120年)六月,京師遇到了災荒,宋徽宗詔令“開封府振濟饑民”[8](卷二二)。

(四)、管理科舉政務

北宋前期科舉中,開封府“解額稍優,四方士子多冒畿縣戶,又隸太學不及一年不該解試者,亦往往冒戶”。哲宗時,“取太學額百人還開封府”[8](卷一五七)。開封府的舉子多,科舉的政務相對也比較繁重。
宋太宗淳化末年,開封府和國子監一樣,“始命遣官別試”。景祐初年,宋仁宗詔令“開封府、國子監及別頭試,封彌、謄錄如禮部”[8](卷一五五),並根據韓琦的請求,開封府設置了謄錄司,掌管考生試卷的謄錄事務。

(五)、按察賦稅、平定物價

宋代開封府具有按察京畿宅稅、地稅及其所轄縣兩稅的職能。如太宗端拱初年,知開封府司錄事竇玭按察京畿諸縣田租,“專務苛刻以求課最,民實逃亡者,亦搜索于鄰裏親戚之家,益造新籍,甚爲勞擾”[8](卷一七三)。
物價昂貴,特別是食品價格猛漲,直接威脅著京城的社會穩定。北宋末年,京師“物價騰貴,至有十倍于前者”,籠餅每枚二十錢。開封尹宗威湣平定物價先從食品入手。他令人計值做籠餅,發現每枚餅只需六錢,便對賣籠餅者說:“此餅與汝所市重輕一等,而我以日下市直會計新面、工直之費,枚止六錢,若市八錢,則已有兩錢之息,今爲將出令止八錢,敢擅增此價而市者,罪應處斬,且借汝頭以行吾令也。即斬以徇,明日,餅價仍舊,亦無敢閉肆者。”[23]
宋代開封府除上述職能之外,還要負責京城環境治理、各種慶典的禮樂事務、參與京師的宗教管理、迎接契丹使節等。
開封府 “府事繁劇”,職能衆多,長官上班時間,一般“禁賓友相過”[8](卷二八四),不許會客。不許酗酒,如知開封府李絢,雖“治有能名”,但夜酗酒,“ 晨奏事酒未解”,仁宗斥責道:“開封府事劇,豈可沈湎于酒邪?”[8](卷三0二)被降官。知開封府陳堯咨、判官張宗誨等都是因“日嗜酒惰事”[8](卷三00),而被罷職降官的。

四、北宋開封府的管理方式

宋代開封府的治理盡管有不少封建政治糟粕的東西,但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尤其京師肅然稱治名知府的管理方式,更有其借鑒意義。

(一)、果斷高效治京師

果斷而又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是宋代管理開封府重要的經驗之一。仁宗朝的開封知府沈遘,“旦暮視事,日中則廷無留人,出謝諸客,從容笑語”[21](中卷一四),在繁雜的府務中,“沛然有余暇,士大夫交稱其能”[8](卷三三一)。範仲淹知開封府,宰相本想“撓以劇煩,而不暇他議,亦幸其有失即罷去。範仲淹卻“威斷如神,吏縮手不敢舞其奸,京邑肅然稱治”[21](中卷一二)。程琳知開封府,“前爲知府者,苦其治劇”[21](上卷四),而程琳卻“在府決事神速”[21](中卷二0),“治益精明,盜訟稀少,獄屢空”[21](上卷四),曾得到皇帝的多次表彰。吳奎權知開封府“應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孫氏辜榷財利,負其息者,至評取物産及婦女”,吳奎“發孫宿惡,徙其兄弟于淮、閩,豪猾畏斂。居三月,治聲赫然”[8](卷三一六)。哲宗朝的錢勰第二次爲知開封府,“臨事益精,蘇軾乘其據案時遺之詩”。錢勰“操筆立就以報”。蘇軾感歎地說:“電掃庭訟,響答詩筒,近所未見也”[8](卷三一七)。

(二)、以威嚴治京師

在北宋一代曆史上,出現了以威嚴治理京師的府尹。包拯“知開封府,爲人剛嚴,不可幹以私,京師爲之語曰:‘關節不倒,有閻羅包老’”[24](前集卷八)。薛奎知開封府,“以嚴爲治,肅清京師,京師之民相戒曰:‘是不可犯也’”[24](前集卷五),“人相與威憚,至私與俚語,目爲‘薛出油’”[4](卷一00)]。魏瓘知開封府“政事嚴明,吏民憚之”[8](卷三0三)。北宋末年,金兵包圍了京師,京城內“兵民雜居,盜賊縱橫,人情恟恟”,社會秩序混亂,知開封府宗澤,以威嚴治京師,“首捕誅舍賊者數人,”並下令“爲盜者,贓無輕重,並從軍法。” 京師“盜賊屏息,民賴以安”[8](卷三六0)。

(三)、以寬平簡明治京師

宋代接任威嚴治京師之後的知府,多采用寬簡之管理方式。歐陽修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8](卷三一九)。“有以包公之政厲公者”,歐陽修回答道:“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長耳。”歐陽修所謂的簡寬,並不意味著對政務的放縱和簡略。他認爲,“以縱爲寬,以略爲簡,則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爲苛急耳;所謂簡者,不爲繁碎耳”。只有作到 “明不及察,寬不至縱”,才能使“吏民安之”[24](後集卷二)。宋徽宗朝的知開封府範純禮,面對“前尹以刻深爲治”的局面,采用的也是寬簡方式,範純禮認爲:“寬猛相濟,聖人之訓;今處深文之後,若益以猛,是以火濟火也;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爲患也”[8](卷三一四)。韓贄權知開封府,“政簡而治”[8](卷三三一)。吳育知開封府也是“爲政簡嚴”[24](前集卷八)。

(四)、以誠信治京師

推誠信于政事,是宋代開封府治理京師的重要方式之一。宋仁宗朝的開封知府陳堯佐認爲:“治煩之術,任威以擊強,盡察以防奸,譬如激水而欲其澄也。”他任知府時,“一以誠信,而京師治”。京師“每歲正月夜放燈,則悉籍惡少年禁錮之”。陳堯佐爲知府,告諭惡少年說:“尹以惡人待汝,汝忍爲惡耶,固盡縱之。凡五夜無一人犯法者”[24](前集卷六)。哲宗朝曾任開封府推官的上官均也認爲:“以誠待人,則人思竭忠。”[8](卷三五五)

(五)、以認真、強記治京師

邵亢知開封府,“遇事敏密,吏操辭牘至前,皆親閱之,至于反覆,人或以爲勞”。邵亢說:“決是非于須臾,爾初雖勞,後乃省也”[21](中卷一九)。這種以認真的態度處理政務,既可以減少失誤,又可以一勞永逸。

宋代開封府每逢新的知府上任,吏民拭目以待,觀其能否。仁宗朝的開封知府張方平爲了使吏民畏服,采用強記法治府。據文獻記載,開封府“府事至繁,爲尹者皆書板以記事”。張方平爲知府後,“獨不用,默記數百人以次決遣,不遺毫厘,吏民大驚,以爲神,不敢複欺[21](中卷二二)[。

(六)、抓典型,以治京師

宋代開封府政務繁多,有些知府采用抓典型的治理方式。仁宗朝蔡襄知開封府,府“事日不下數千,每有日限,事揀三兩件記之,至其日,問人不測如神”[25],“吏不能欺” [8](卷三二0)。賈昌朝知開封府,在處理訴訟案件時也采用抓典型的方式。“有禁衛卒告軍中斂率緡錢,本屬以其事移(開封)府,衆皆伏門惴恐不自安”。賈昌朝只盤問“其告者,不實,坐之,余置不問”[21](中卷一七)。哲宗朝開封知府錢勰,“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導人訴牒至七百”,錢勰“隨即剖決,簡不中理者,緘而識之,戒無複來”[8](卷三一七)。
宋代開封府的管理方式中,也有不少是應該批判的。特別是宋徽宗政和年間以後,有些開封府尹采用專尚威猛與誅殺。如王革爲開封府尹,“專尚威猛,凡盜一錢,皆杖脊配流”[26]。聶昌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8](卷三五三)。盛章等人尹開封,“果于誅殺”[8](卷四四八)。這種粗暴的管理方式,給京師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結 語

綜上所述,宋代開封府爲當時府中之冠,管理結構完備,官衙規模宏大,職能繁雜。威脅京城社會治安的“穿窬之盜”、人命關天的“囹圄之系”,“乃京邑之先務 [27],是開封府衆多管理職能的重心;果斷高效、威嚴、寬平簡明、誠信、認真強記及抓典型等管理方式是宋代行政管理制度之精華。 宋代知開封府“日不下數千”[25]件的繁忙公務及“日有公事上殿”[4](卷一五四)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爲精明能幹士大夫升遷至執政的“四入頭”[28]之一。然而,地處天子腳下的宋代開封知府,既要做到既秉公執法,又不得罪皇親國戚是非常難的,加之當時開封府的諸曹參軍多爲“貴遊子弟”[8](卷三0二),和官場上層勢力關系密切,知府一旦被罷官,“吏率掉臂不顧,至或欺侮之”[10](卷一0),下場可悲,只有包拯等少數知府的管理方式,既爲統治階級接受,又被老百姓所稱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研究[M].臺灣: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2] 程子良.開封城市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3]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97.
[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M]. 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5.
[5]陸遊.渭南文集:卷22 [M].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本,1986.
[6]紀昀.曆代職官表:卷53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顧炎武.日知錄:卷9[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本,1986.
[8]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 嶽珂.愧郯錄:卷2[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本,1986.
[10] 葉夢得.石林燕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 孫逢吉.職官分紀:卷38 [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63 [M]. 北京:中華書局,1991.
[13] 陳師道.後山談叢:卷3 [M]. 學海類編清朝道光本.
[14] 李濂. 汴京遺蹟志:卷18 [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15] 沈括.夢溪筆談 :卷2[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986.
[16] 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48之96[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 竇儀.宋刑統:卷13 [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 高承.事物紀原:卷六[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986.
[19] 鄭獬.鄖溪集[M]. 臺北:影印 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986.
[20] 江休複.《嘉祐雜志》[M]. 臺北:影印 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986.
[21] 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986.
[22 ]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8之5 [M]. 四部叢刊初編本.
[23] 何遠.春渚紀聞:卷4[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1986.
[24] 朱熹.宋名臣言行錄[M]. 臺北: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1986.
[25] 晁說之.晁氏客語[M]. 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26] 徐度.卻掃編:卷下[M].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27] 沈遘.西溪集:卷8[M]. 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28] 洪邁.容齋續筆:卷3[M]. 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http://xycq.sgzol.com/forum/archiver/tid-5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