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覆左右》
《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中文版序言田弘茂(國策研究院院長)
在迎接千禧年總統大選之際,英國首相布萊爾所著《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中文版的問世,值得特別推薦。新世紀、新政策與第三條路給予台灣珍貴的啟示。果決、創意、開拓新局為台灣跨世紀領導人必備的特質。布萊爾《顛覆左右》一書,正是台灣精英分子領導特質的借鏡。
佘契爾夫人掌政12年,叱吒風雲一時,曾掀起佘契爾主義旋風。與美國的雷根主義相互輝映。在1994年布萊爾擔任黨魁前,英國工黨屢選屢敗,可謂潰不成軍,長期陷於政治低迷狀態。短短3年內,布萊爾將工黨老店新開,終於在 1997年6月的大選中,以43.2 %的選票,領先保守黨的30.7 %,以及第三黨自由民主黨16.8 %,贏得壓倒性的勝利,取得政權。這項政治奇蹟,與美國汽車業巨人艾科卡反敗為勝的輝煌成就相提並論。艾科卡將陷於營運困境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整頓成功。
什麼是第三條路?布萊爾的第三條路,企圖走出老左派社會主義者與新右派自由主義者的意識衝突窠臼。它仍奉行老左派公平、分配正義、均富等理想。但經由新右派市場刺激、緊縮預算等手段來達成。因此第三條路的政治哲學是中道、務實、溫和,以及有秩序的逐步追求理想。在政策方面,它涵蓋福利制度的改革、教育鬆綁、與企業結合但保障最低工資、政治權力下放與授權地方政府、賦稅平等諸要項。
在布萊爾掌權前,英國的老左派寄望工黨去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工黨不相信市場機能對經濟施以嚴厲的國家管制,高稅率,支持全面福利政策,公開與社會結盟。在國際經濟方面,它傾向保護貿易主義,全面參加「歐洲經濟堡壘」。總之,老左派相信社會平等與大有為的政府。
反之,所謂新右派則認同佘契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他們要解除經濟管制,降低稅率,平衡預算,減縮福利項目與支出,壓制工會,重振企業界信心。在國際經濟方面,新右派支持貿易自由化,但對繼續與歐洲聯盟整合則抱猶豫態度。總之,新右派相信自由市場、經濟效率與小而無為的政府。
對布萊爾而言,第三條路的重點不在政府的大小,而在一個務實、創新、有績效的政府。在他主政下,許多政策與執行方式本質上近乎保守。例如與企業界結合,提供一般工作家庭的賦稅貸款,打擊犯罪,各種技能與教育訓練計畫等。另一方面。若干老左派的指標性政策仍然維持不變,像育幼政策與全民健保。但為了經濟的永續發展,布萊爾的工黨政府則著力於杜絕浪費,除弊興利。
近來布萊爾的第三條路雖然在英國遭遇一些挫折,對歐美各國影響則相當深遠。就美國而言,90年代中,共和與民主兩黨亦有向中間靠攏的趨勢。在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的領導下,共和黨在1996年底國會選舉獲得大勝,上台後隨即採納類似布萊爾第三條路的作法。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亦推動了一些共和黨的保守政策,其中包括平衡預算與縮減社會福利兩大措施。在柯林頓的第二任內,第三條路在全國若干州也有共和黨的知音。前總統布希的兒子,德州州長小布希,正積極擴大窮人與少數民族的教育機會,並提供單親家庭育幼照顧。這些都屬於偏「左」的措施。在布萊爾第三條路的影響下,柯林頓倡導個人責任與新自由主義,小布希則大談溫和的保守主義。在歐洲大陸,布萊爾的勝利,影響1998年法國社會黨,以及199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掌握政權。
布萊爾不愧是時代先鋒,開路英雄。台灣可從其改革理念與實務作為吸取教訓。他不受傳統意識形態的拘束,一方面修正費邊社會主義的教條,賦予市場與效率色彩。另一方面又不完全以利益掛帥,也不犧牲生活品質與社會公平。他的第三條路對目前陷入統獨意識糾纏的台灣而言,具有啟示性的意義。秉持台灣優先理念,拋開急統、急獨情結,也許台灣亦能另起旋風,與布萊爾第三條路同樣受到世人的注意。
第三條路對台灣另一項啟示,是布萊爾注意修正了福利國家政策。英國福利國家政策經長期累積膨脹,造成了政府嚴重的財務負擔。引用美國著名參議員莫乃瀚的話,福利政策是文明的代價,然而福利要給予的對象是迫切需要的人,可惜福利措施常被濫用,阻礙進步,加深社會問題。由於台灣急速的工業化與都市化,在民主政治下,近年來民眾不斷要求政府提出福利措施。英國與其他西歐國家則忙於修訂根深蒂固的福利政策,為臃腫的福利國減肥瘦身。正要走向福利國家的台灣,應該檢視福利社會在先進歐美國家已形成的弊端,審慎而務實的制定政策。布萊爾第三條路的福利改革,亦提供了台灣福利政策的活生生教材。
總之,欣逢布萊爾《顛覆左右》的中文版即將問世,本著好書要廣為流傳的信念,特為之序。
布萊爾的饅頭快數完了>中時 2007-05-07 張慧英
少年子弟江湖老,如今回顧,很難想像十年前的布萊爾,曾經宛如注入陳腐英國政壇的一道活水。
一九九七年,才四十三歲的布萊爾,成了一百八十多年來最年輕的英國首相。他清新、有活力、也有吸引人的新理念,以取法自當時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的「第三條路」,把在野甚久的工黨往中間方向帶,也締造了英國穩健的長期經濟佳績。
十年來,布萊爾的施政建樹不少,除了經濟表現不錯之外,還包括政治改革,例如權力下放,讓英格蘭與威爾斯成立議會,削減上議院的世襲貴族議員名額,最近並大力推動教育與健保改革。尤其,北愛終於在他手上實現和平,兩大敵對陣營如今合組聯合自治政府,雖說參與各方都厥功至偉,但也算得上是布萊爾的一大政績。
布萊爾善言滔滔,自信從容,反應靈活,非常擅長形象包裝,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媒體的寵兒,人氣甚至從英國衝到美國。但隨著一年年過去,他曾有的風采逐漸生鏽,高漲的人氣也趨於疲軟。
這一方面也是長期在位者的宿命,執政久了,做得好的地方容易被視為當然,個人缺點和能力弱項卻逐漸暴露,加上權力帶來的腐化效應,世界各國的領袖中,像雷根那樣在任期結束時還享有高聲望的非常少,大部分是第一任衝,第二任衰,像布萊爾做到了第三任,雖然創了記錄,聲望卻也一路從80%跌到20%。
原因很多,首先是在經濟成長與通膨高漲之下,貧富差距擴大,狂飆的房價拉高了經營成本,導致物價超過一般中小階級的負荷能力,個個叫苦連天。布萊爾自己也承認,在他的任內,社會改革確實太慢,未能因應民眾需求。
其次,幾項弊案也大大傷害布萊爾和工黨的形象。一是金錢換爵案──多位工黨的金主受封勛爵,明顯地公器私用;二是BAE賄賂案──BAE(宇航系統公司)是英國最大的軍火商,涉及賄賂沙烏地阿拉伯王室以取得訂單,但在外交壓力下,英國檢察總長宣布停止偵辦,寫下政治干涉司法之例。此外,工黨政府幾位閣員先後爆發風紀醜聞,更是令人搖頭。
讓布萊爾聲勢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曾經大力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出兵伊拉克,甚至跨海到美國替布希的決策辯護。結果伊拉克搞得尾大不掉,世人皆知是一場敗局,布萊爾當然連帶受到折損。而且他一直支持布希,本以為英美情誼深厚,結果牛仔脾氣的布希沒怎麼把他擺在眼裡,自尊心大受挫折的英國人覺得布萊爾好像是布希的貴賓狗。
如今期中選舉工黨一路敗,對於一個在位十年的政黨來說,局面相當難看,而布萊爾當然難辭其咎。他遲遲不肯交棒,如今棒子終於要交出來了,接手的布朗卻面對著一個爛攤子。這樣的局面,恐怕是十年前的布萊爾絕對無法想像的。
英首相布萊爾在極低民望中謝幕>2007年5月18日多維新聞網
英首相布萊爾十年來聲勢一路下滑﹐乃因許諾人民的第三條路與現實有重大落差﹔最有爭議的是“強烈干涉主義”的國際觀﹐無條件附和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及支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五月三日﹐英國區域及地方選舉﹐工黨大敗﹐得票率僅百分之二十六﹐遠遠落後于保守黨的百分之四十。一周後﹐首相兼黨魁布萊爾(貝理雅)宣布將于六月二十七日辭職﹐遺缺可望由財政大臣布朗(白高敦)接替。布萊爾叱吒風雲的十年權力高峰歲月終于劃下了句號。
自從布萊爾宣布辭職後﹐歐美各國領袖無論基于禮節或情誼﹐皆毫無例外地贊揚他任內的成就。但我們可別忘了﹐布萊爾在一九九七年出任首相時﹐其聲望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地方選舉前則已輸到負百分之四十的超低水准。這絕不是他附和美國入侵伊拉克招致人民反感這個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他當政十年﹐為何聲勢一路下滑﹖最近這幾天﹐英國評論界認為他許諾人民的第三條路﹐在承諾與實現間有著重大的落差﹐這或許才是反思布萊爾的最恰當指標。
人們皆知﹐歐洲的左翼政黨長期以來皆以傳統左翼的重要企業公營﹑保障勞工﹑福利國家等國家干涉概念為其核心。而在英國﹐自從保守黨在撒切爾(戴卓爾)夫人領導下﹐大幅推動私有化﹐強調自由競爭﹐帶動成長及繁榮後﹐傳統的老工黨即淪為不可能選得上的政黨。這乃是保守黨得以一路執政十八年的原因。也正因有懍于意識形態的限制﹐一九八零年代工黨遂在金諾克率領下展開改造﹐包括削弱黨工及工會在黨內的權力﹐往重商方向移動。工黨的自我改造經金諾克與史密斯而完成﹐而相對的則是保守黨日益右翼化﹐已成了人們眼中“有市場﹑無心肝”的政黨﹐于是工黨終于在一九九七年大獲全勝﹐布萊爾成了一八一二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並展開他所謂的集自由貿易﹑社會正義﹑國際公道為訴求的第三條路政策。
我們不能否認﹐布萊爾當政十年﹐英國經濟的確在歐洲獨佔鰲頭。十年來﹐英國年均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二點八﹐法德等國則因左右間持續糾纏﹐投資與消費皆不足。法國年均成長百分之二點二﹐德國則僅百分之一點五。此外﹐英國的最低工資保障﹑教育的開放競爭以及刺激消費﹐也都可圈可點。英國引進外資持續全球第一﹐公司獲利率也極可觀﹐這都必須肯定。
不過﹐布萊爾任內經濟表現良好﹐保守黨任內打下的基礎﹑金諾克時代的工黨調整﹐以及財政大臣布朗的表現﹐都作了極大貢獻。而最關鍵的﹐則在于英國乃是整個歐洲最先向右轉的國家﹐這也使得它在全球化起步階段搭上第一班車。到了最近﹐德法也都相繼向右轉。歐元區快速成長﹐德國甚至恢復了歐洲龍頭地位﹐英國即光芒頓挫。此外﹐英國低利擴充信用市場﹑刺激消費的後遺症已日益表面化﹐英國家庭債券已累增到二萬億英鎊(四萬億美元)﹐數十萬家庭已出現信用危機﹔而外資特別是俄資炒高了房價﹐十年內房價翻了三倍﹐中產階級不滿日增﹐以投資﹑消費﹑服務業帶動的繁榮﹐難以為繼的危機已趨表面化﹐布萊爾政府的支持度日降﹐繁榮下所形成的生活費用過高﹐以及信用市場危機這些後遺症已不容低估。
除了社會經濟問題上功過仍有爭議外﹐布萊爾的許多重大舉措也都不堪討論。例如﹐一九九八年北愛和平協議﹐一般皆認為是他立的大功。但其實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英國大老參議員米契爾一手促成。當時英國及北愛雙方會談即是米契爾居間主持﹐而後直通克林頓與布萊爾。此外我們也不能忘了﹐北愛協議後﹐二零零二年又告破局﹐將它視為功勞仍為時尚早。
再例如﹐布萊爾上臺後﹐九七年即讓蘇格蘭及威爾斯享有議會自主之權。這種分權主義當然應予肯定﹐但分權必須同時加強整合﹐這方面他卻缺乏能力﹐于是蘇格蘭及威爾斯的獨立之聲興起﹐並在最近的區域選舉中獲得大勝。還有學者認為蘇格蘭及威爾斯有可能在十年內自英國分裂出去﹐倘若如此﹐布萊爾即難免在歷史上招致p名。
而最有爭議﹐當然是布萊爾那種“強烈干涉主義”的國際觀了。這種國際觀﹐使得他無條件附和布殊的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也無條件支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這種國際觀已完全違背了工黨甚至歐洲的價值﹐這乃是他的公義形象大幅度受到傷害﹐也拖累工黨以及英國的主因。這是過去兩三年裡﹐他已無力在教育學費改革﹑公共服務改革上繼續下去的原因。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他任內後期的賣爵案﹐他成了英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遭檢方約談的首相﹗(chinesenewsnet.com)
布萊爾十年權力高峰﹐一切都及身而止﹐留給工黨後繼者一堆爛攤子﹐目前英國隱懮重重﹐英國《經濟學人》也指出﹕工黨目前已派系摩擦嚴重﹐路線斗爭醞釀再起。“後布萊爾時代”正考驗著未來的新首相布朗﹗
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7_5_17_12_38_21_825.html
英國工黨輸掉倫敦市長寶座>中央社08-05-03 夏明珠
英國首相布朗領導的工黨,承受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選舉挫敗,連倫敦市長的寶座都丟掉了。
英國選委會今天公佈倫敦市長選舉結果,尋求連任的(李文斯頓),輸給保守黨籍候選人(強森)。
這對英國首相布朗,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面對最遲兩年後就要舉行的大選,布朗如果要挽回頹勢,恐怕得好好思考如何在執政以及選戰策略上改弦更張。
布朗從前首相布萊爾手中接掌政權之後,只享受了很短的蜜月期,在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政策失誤以及內閣形象等種種問題的衝擊下,工黨不意外的在這次地方選舉遭到重大挫敗,整體得票率落到第三。
全球向右轉,第三條路走不通?>中央日報91.06.29.3版 謝相慶
在政黨屬性的政治光譜上,權力的鐘擺左右搖盪,有如潮起潮落。
1990年代中間偏左政黨在歐洲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還有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和加拿大,相繼執政。為了將這種新的中間偏左政治重新定位,英國首相布萊爾稱之為「第三條路」,德國首相施洛德稱之為「新中間路線」。
全球向右轉?
曾幾何時(楨:「第三條路」「新中間路線」本是偏右的政治口號和騙術!),在2000年代初,我們所見到是,左派退潮,保守勢力再起。最近國會議員選舉結果顯示,整個歐洲政治的趨勢在向右轉,中間或中間偏右的政黨在法國、荷蘭、葡萄牙、丹麥、挪威、義大利、西班牙等陸續奪回執政權,愛爾蘭與澳洲,右派執政黨也蟬聯成功。
由八十個保守派的會員政黨所組成的「國際民主聯盟」(IDU)六月九日在華盛頓開會,國民黨主席連戰也代表參加。英國保守黨前領袖赫格說:「中間偏右的政黨並非在最近所有的選舉中都獲勝。但是,這次來華盛頓參加會議的保守黨派,在過去十八個月來,勝利明顯多於失利。世界上正在發生一些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全球政治有向右轉的明顯趨勢,或許也顯示第三條路已走不通。
第三條路走不通?
第三條路是由左向中靠的中間偏左路線(楨:非也、本是偏右!)。根據英國學者紀登斯的說法,就是社會民主的更新。布萊爾曾解釋說,「我所稱的第三條路,也可以看成是現代化的社會民主,就是說,我們這些處於左翼和中間偏左的人,在改變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克服不安全感,解放人們,使他們能夠在新的世界中生存發展。」但是,中間偏左政黨在推動社會民主政策時,能否讓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根據德國基督民主聯盟的國際事務秘書施密特說:「9月11日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與國內安全,特別是國際和國家安全有關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大多數人都認為,中間或中間偏右的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溫和的政黨,比左派的社會黨更能解決這些問題。」
由於人民對恐怖主義的恐懼以及對阿拉伯人和回教徒的偏見,增加了右派政黨的吸引力。(楨:本就偏右!)
其實右派政黨的勝選,在某種程度上是中間偏左政黨執政失敗,特別是其經濟政策失靈的結果。由於全球化的經濟挑戰越來越嚴重,因此,很多人要求政府能夠創造工作機會,推動經濟成長。但很明顯的,歐洲的社民黨或社會黨無法做到這點,所以,他們失敗了。尤其在歐洲國家許多選民認為,移民搶了他們的就業機會,移民與犯罪率增加有關,而把問題歸咎於全球化,歸咎於歐盟。這種情緒導致左派政黨失勢,也顯示第三條路走不通。
極右派的興起
由於選民對左派政府的不滿,一批新的民粹主義極右派政黨就打著反移民、反犯罪或反歐洲一體化的政綱在政壇崛起。如法國雷朋領導的民族陣線,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擊敗社會黨約斯平,而進入決選。奧地利海德爾領導的自由黨進入政府,奧地利因此受歐盟制裁。義大利菲尼領導的全國聯盟黨是聯合政府的成員,有法西斯主義的色彩。丹麥的聯合人民黨成為第三大黨。荷蘭新成立的佛杜恩名單黨躍居第二大黨,將參與聯合政府。
為因應歐盟境內,由於非法移民問題加劇導致極右派及民粹主義黨派聲勢高漲,六月廿二日在西班牙召開的歐盟十五國高峰會,就以打擊非法移民為重點,各國領袖決議:在不違反人道精神的前提下,打擊非法移民;立即組成各國邊境警察首長協調架構,加強邊境管制;並要求加強合法移民融入歐盟社會。
潮起潮落,當前的勢頭顯然對右派政黨有利,這的確是一種政治情緒的大轉移,問題在於:這只是左派一時走背運,再過幾年,又將風水輪流轉?抑或中間偏右政黨的綱領將成為未來新的政治正統?這是值得持續觀察的課題。
台灣的情況
在全球向右轉,第三條路行不通時,或許可提供國民黨思索如何再起的策略;而兩年前借用新中間路線口號當選的陳水扁總統又該如何面對?
其實台灣社會不同於歐洲,沒有左右對立的情況,且社會福利制度也未盡完善,取法「第三條路」或「新中間路線」本來就是競選口號,而非治國方策。如果要根據紀登斯所寫的「第三條路」,進行憲政、國會改革、政府再造等重大的結構性變革,觀諸陳水扁總統的決策風格,以及民進黨少數執政的現實,恐難以爭取到其他政黨的多數支持。第三條路或新中間路線將是一個過時口號。
台灣社會沒有外來移民的問題,但近二年來,景氣不佳,經濟衰退,失業率不斷上升,社會安全問題日趨嚴重;陳水扁政府當務之急應是「救失業」、「拚經濟」、「抑犯罪」,全力推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才是全民之福。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149.htm
【大紀元2001年月19日訊】陳水扁總統昨天接見「世界台灣人大會」干部時表示,他因為立場、身分不同,不能毫無保留的說出真心話,并要求獨派人士易地而處,包容不同的聲音;他還說,他不久前提出的兩岸「統合論」指的只是過程,也不是他自己的創見,其實包含在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中;李登輝九九年接受專訪時提出「特殊國与國關系」時,在專訪中還提到「政治統合論」。
据《東方日報》報導, 陳水扁在總統府指擺設的兩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說,他知道很多獨派人士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滿、不爽,但他是在此旗下宣誓就職,必須關照台灣二千三百万人民的感受。陳水扁希望會見者不要有文字恐懼症,因為文字可以隨自己解釋,不要看到「統」就害怕,其實可以將文字作為對自己有利的解釋。
國民党立委昨天即刻發動抨擊阿扁為安撫獨派人士,重新解釋「統合論」。國民党籍立委陳清寶表示,在兩岸關系已趨穩定時,阿扁近日的言行又挑動大陸最敏感的神經,极為不智,一定會對兩岸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國民党立委轟扁多變
國民党籍立委陳學圣指稱,陳水扁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套說法各自表述,變化性太強;阿扁好不容易糾正原來的立場,拋出「統合論」,找出平衡點,卻為了安撫獨派團体前功盡棄。
陳水扁昨天還指稱,迄今有人還扭曲、怀疑、不能接受政党輪替的事實,這表示政党輪替還未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主的价值就是要學習包容不同的意見。他強調,他在大選前提出「新中間路線」及「第三條路」,不能選前一套選后一套,否則會被指騙選票。
扁重申「新中間路線」
另外,陳水扁昨天接見出席「台北圓桌會議」的美方代表,包括前助理國防部長坎貝爾時也表示,前天台北街頭獨派大游行,代表台灣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台灣內部的分歧顯示,「新中間路線」將是台灣必須走的路。
陳水扁強調,身為總統,必須依照憲法維護主權尊嚴及安全,不能冒進、急躁,也不會刻意挑舋大陸;台灣的亞太新戰略將秉持過去的信念,扮演「和平、安全及平衡」的角色,并非常關注美國布殊新政府是否會改變亞太地區政策。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9/n60031.htm
陳水扁安撫台獨派 提出“新中間路線”
【大紀元2001 年3月19日訊】台灣總統陳水扁星期一(3月19日)呼吁台獨的支持者理解他的立場,兩岸關系將要向更務實的方向發展。
据BBC說報導,陳水扁在接見支持台獨的團体時指出,台灣內部的統獨團体在兩岸關系上各持己見,致使力量分散,無法一致對外。他表示大家一定要找一個共同點。 他提出“新中間路線”,是台灣必須要走的路,否則沒有辦法解決台灣內部的分歧。
陳水扁說,希望獨派團体能夠將心比心、易地而處,因為他身份不同、立場不同,必須照顧台灣島上2300万人民。 他補充說,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和團体,如果不互相包容,而是各持己見,永遠是平行線, 這對台灣沒有好處。 陳水扁今天早上會見美國學術代表團時也表示,沒有一個方法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一定要有讓步。
陳水扁還說,兩岸關系的關鍵,在于中國大陸是否愿意与台灣對話,而不是用借口拖延,分化台灣內部。 陳水扁最后強調,他身為總統,必須要依照憲法,維護主權和國家安全,所以不能急躁,也不會刻意挑舋中國大陸。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9/n59999.htm
泛紫聯盟批判民進黨社福政策將會影響選情>作者:富權
陳水扁一九九八年底進行台北市長「衛冕戰」落敗之後,到美、日等國進行「學習之旅」,視野有所「擴闊」,深感如要贏取二零零零年「總統」選舉,就必須「修正」民進黨的基本黨綱,讓「對國民黨不滿意,對民進黨不放心」的選民能在反對黑金政治、追求改革創新的基本訴求下,「放心」地投他一票。而恰在此時,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撰寫的《第三條路》在台北翻譯出版,陳水扁即從中受到啟發,有意在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基本路線之間「走第三條路」,從而推出了「新中間路線」,並推動民進黨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確實迷惑了不少「對國民黨不滿意,對民進黨不放心」的民眾,尤其是專業人士及工商界大老,包括在選前關鍵時刻成立「國政顧問團」的李遠哲等人。而這也正是除了國民黨分裂,連戰、宋楚瑜分頭參選導致扯薄「泛藍」陣營選票之外,陳水扁之所以能贏取「總統」選戰、民進黨得以提前實現「地方包圍中央」戰略意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陳水扁上台之後,深知自己只是一個「少數總統」,台灣島內仍有不少未有投他的票的民眾對他「不放心」,而且他最為依賴的美國白宮更是對他的民進黨「台獨黨綱」「不放心」。因此,在早期他還是因循「新中間路線」,小心翼翼地貫徹落實「四不一沒有」的。但在台聯黨成立、李登輝操弄台聯黨向陳水扁施加種種壓力,而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又發動「核四苦行」,社會上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對陳水扁也有所不滿之後,再加上陳水扁如在下任「總統」選舉中不再提名呂秀蓮作其「副總統」候選人搭檔,也可能會激怒「台獨基本教義派」,這就使得陳水扁不得不考慮重返民進黨傳統路線,以求穩住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票源的問題。因此,陳水扁近日多次聲稱「總統」選舉的主軸是「一邊一國VS一個中國」。盡管民進黨內「舊美麗島系」元老頗不以為然,如中常委、「立委」、海基會副董事長張俊宏就指出,陳水扁如以「一邊一國」競選「總統」必敗,但民進黨內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卻起勁地為「一邊一國VS一個中國論」「保駕護航」。盡管不排除陳水扁在穩住「台獨基本教義派」,使他們不會因不滿他未能堅持「台獨黨綱」而推出可以忠實代表他們的政治路線的候選人參選,並在過了「中央選舉委員會」接受「總統」候選人報名參選期限之後,陳水扁還將會為了爭取中間選民支持而重提「新中間路線」,但在目前階段,陳水扁回到「台獨黨綱」立場,放棄走「第三條路」,而是明擺著的事實。
正是「人棄我取」。就在陳水扁明確宣告揮別「第三條路」之際,一些曾在意識形態上與民進黨較為接近,並曾長期是民進黨盟友的弱勢團體,卻在昨日正式宣佈成立「第三勢力政團」──「公平正義聯盟」。由於這個聯盟聲稱要在「泛綠」和「泛藍」兩大陣營之間「走第三條路」,故又自稱為「泛紫聯盟」。而這個「泛紫聯盟」的領袖,是資深民進黨員、黨內「新潮流系」的創流成員、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的簡錫螆。該聯盟的成立,使台灣政壇產生不少暇想:該聯盟是否會在「扁×配」與「連宋配」之間,推出第三組候選人參選下任「總統」﹖
這正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如果「泛紫聯盟」決定推出第三組候選人參選「總統」,就將會使陳水扁陷入他之所以不惜放棄「新中間路線」,就是為了避免「泛綠」陣營可能會跳出另一組人參選的夢魘。實際上,組成「泛紫聯盟」的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婦女新知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勞工陣線、銀行員工全國聯合會等九大弱勢團體,除了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是簡錫螆本人在決定放棄連任「不分區立委」之後而成立的之外,其餘各團體都是民進黨的長期「戰友」,一直默默追隨和支持民進黨,而且在各項公職選舉中也能影響和發動婦女、教師、勞工、智障者家長、老人、殘障者等弱勢人士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是陳水扁明年爭取連任的一部分重要票源。而簡錫螆本人,則由於是「黨外」運動的老將,是民進黨前身的一支──「編聯會」的重要成員,民進黨剛創黨時就成了第一批黨員,比陳水扁的黨齡還要長〔當時陳水扁尚因「蓬萊島案」在獄中服刑〕。民進黨成立後,他又成了「新潮流系」的創流成員,參與了「批康」活動。後來,他還先後參與策划反對刑法一百條的「一零零行動聯盟非武力抗爭運動」,擔任過民進黨的中央委員,當選過「立委」,在「泛綠」陣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明年初的「總統」選舉中,他的政治取向如何,可能將會對陳水扁的選情產生較大的影響。
簡錫螆過去長期以來,在「黨外」運動和民進黨中,與許信良等人一樣,是一個思想左傾人士,信仰社會主義,故而他擔任了多個弱勢團體的負責人〔其中的一些弱勢團體現在就成了「泛紫聯盟」的創盟成員〕。但在陳水扁上台之後,他發現民進黨政權正在重走當初他們批判過的「國民黨權貴路線」,深為民進黨脫離民眾所痛心疾首,故而決定放棄由民進黨提名競選連任「立委」,且與民進黨越走越遠,還經常在《中國時報》上發表批評民進黨的文章和漫畫〔在「黨外」時期,他就是「黨外」雜並的政治漫畫作者〕。現在他組織成立「泛紫聯盟」,顯然是由於對民進黨「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不信任。而「泛紫聯盟」的「成立宣言」提出的「恢復富人稅」等訴求,就是對民進黨「好了瘡疤忘了痛」的批判。因此,盡管明年初的「總統」選舉將會呈現「藍綠對決」的態勢,致使是「泛紫聯盟」推出第三組候選人,也不會拿到不少票,但卻就有可能會因其對民進黨的批判,而引起原本投票給民進黨候選人,現在卻對民進黨的社會福利政策大感失望的弱勢人士的共鳴。在仍不甘心投票給國親兩黨共推的「連宋配」之下,就只好放棄投票,致使陳水扁流失部分傳統選票。
http://www.waou.com.mo/see/2003/08/20030811d.htm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2002-06-04
以提倡“第三條路”聞名的英國社會學家、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在4月中旬訪問了台灣,他在四天行程中會見了陳水扁,並進行了公開演講。此事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的議論。
紀登斯在台灣受到了“國師”級的禮遇。陳水扁稱,“作為阿扁的經師,紀登斯教授當之無愧”。據陳水扁說,他的“新中間路線”是受了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的影響和啟發而形成的。1996年12月,陳水扁到英國、比利時、荷蘭展開“學術、政策之旅”時,曾應紀登斯之邀前往倫敦政經學院,以《台灣新中間路線:一個全新的政治視野》為題作過專題演講。後來在參加2000年“總統”競選時,陳水扁正式喊出了“新中間路線”的口號。陳水扁毫不諱言,這個口號的提出,與他最後的勝選關係甚大。
4月15日,陳水扁在會見紀登斯時談到他的“新中間路線”,說台灣雖無左、右派的爭議,但卻有獨統、族群、省籍等問題,有些問題並非截然的二分,可以超越意識形態,試著調和省籍、獨統、市場經濟與社會福利、個人與集體利益等。4月16日,陳水扁在一次視察過程中,又對他的“新中間路線”進行闡釋,聲稱“新中間路線”不是在左、右派中間劃一條線,而是透過接觸、溝通,調和左派與右派、市場經濟與社會福利、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在這陣“紀登斯旋風”中,台灣報紙上對“第三條路”和“新中間路線”的談論一時甚囂塵上。人們指出,紀登斯的“第三條路”是基於西歐尤其是英國的社會現實,為解決全球秩序變遷所產生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方案,它最關注的是“現代化”主題及“全球化”帶來的變遷。“第三條路”自我標榜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其基本價值觀是所謂保留社會正義、立足平等、尋求個人與社會的新型關係、尋求對於權利與義務的重新定義以及“無責任即無權利”和“無民主即無權威”的兩項倫理規則,目標據說是幫助世人在時代重大變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第三條路”企圖超越傳統上激進與保守的對立取向,為解決其關注的問題尋找新的可能性和另類方案。簡言之,就是要“在兩極中間取中道而行”。有人認為,從具體的歷史層次看,台灣沒有西歐意義上圍繞福利國家路線與市場經濟路線的左、右派爭議,因此紀登斯的“第三條路”並不等於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但從抽象的理論層次看,“第三條路”尋求另類解決方案的主張,與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又可以說是相通的。
與此同時,人們也指出,“第三條路”一直受到質疑,並已為政客所利用。有人批評“第三條路”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政治計劃,既沒有內涵,又缺乏方針,不能有效地響應當今世界面臨的政治議題。在批評者的眼裏,“第三條路”既非左非右,又時左時右,其所依據的,僅僅是如何取得最多選票的投機主義,而並非要給世人指出正確的方向。一些政治人物慣於向選民描繪動人的願景,但光說不練,言行不一,令人生厭。他們拿不出施政成果,卻在自身立場和競選策略上看風駛舵,伺機取巧,把“第三條路”當作一種政治行銷術,當作一種吸引中間選民選票的選舉工具,往往在不清楚交代自己政治主張和施政成果的情況下,以中庸之道的捍衛者自居,並把政敵說成是極端分子。這就使得原來對“第三條路”有所期待的中間選民,不能不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仔細地檢驗這些政治人物的政治作為。
對陳水扁和他的“新中間路線”,人們也不能不作如是觀。4月26日,在陳水扁會見紀登斯之後不久,台灣《聯合報》的社論就質問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究竟實踐了多少。社論說,儘管台灣多數民眾都在追求社會安定,但個別政客卻始終操縱對立議題,民進黨實踐“新中間路線”的意向並不明朗。從陳水扁上臺早期的核四爭議,到最近的8吋晶圓政策,政府都沒有迅速響應“中間民意”,反而使爭議延宕不止。陳水扁屢屢宣示要致力於族群融合和推進兩岸和平交流,但至今進展緩慢。就紀登斯的論述核心——“全球化”議題而言,民進黨政府雖侈言台灣不能自外于“全球化”潮流,但對於經貿、文化的開放卻要假“本土化”之名而處處設限。社論更指出,台灣長年處於政治紛爭之中,以統獨對立為軸心的各種爭議耗費了大量社會資源,陳水扁拿不出什麼真正“新中間路線”的成績單,而“新中間路線”卻片刻不離陳水扁及其身邊那些政治人物之口,這真是一個諷刺。
那麼,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又有什麼妙用呢?
首先,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是為他的“漸進式台獨”服務的。不久前,在“汪辜會談”時值九週年之際,大陸海協會研究部在《尊重歷史才能彰顯誠信》的文章中指出,陳水扁把兩岸是否堅持“九二共識”之爭,說成為“兩岸對九二會談過程與結果解讀的爭議”,企圖將“九二共識”議題化。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出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是怎樣為“漸進式台獨”服務的。事實上,陳水扁也企圖將一個中國原則議題化。這種對任何涉及兩岸統一的重大歷史事實和原則問題都作議題化處理的手法,正是“新中間路線”在統獨問題上的具體運用。儘管統獨問題事關民族大義,事關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能否被損害和分割的大是大非,根本沒有什麼“中間路線”可走,但陳水扁卻要以“新中間路線”作為解決統獨矛盾的政治口號,企圖在兩岸關繫上謀求統與獨之外的另類解決方案,表面上“中庸”、“溫和”之貌可掬,實際上是在為“漸進式台獨”製造保護傘,無非是抗拒統一,以拖待變。
其次,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是為他的政治手腕服務的。今年初,陳水扁在桃園參訪宏基集團時,對人說他從政二十年來“一直在變,非變不可,但絕非善變”。這是在愈來愈大的輿論壓力下不得不作的一種自我辯護之辭。其實,陳水扁是否“善變”,不能由他自己來“一言以蔽之”,人們只能從大量的事實中尋找正確的答案。別的不說,只說陳水扁在上任之初,曾信誓旦旦地表明他不再從事自己所屬的執政黨即民進黨的黨務活動,而要做“全民總統”;但曾幾何時,他在去年底的“立委”選舉中就不顧一切地為民進黨拉票,現在更要以“全民總統”之身,兼任“台獨”政黨民進黨的主席,把自己說過的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這不是“善變”又是什麼呢?所以,國民黨主席連戰公開質疑陳水扁的誠信,並要求陳水扁說清楚他在“一身二任”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問題。此外,陳水扁一面侈談超越意識形態,一面卻堅持以意識形態挂帥來阻撓兩岸關係的發展,干擾兩岸經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事實證明,陳水扁是一個多變、善變的人,人們對此早已自有公論,陳水扁也應有自知之明瞭。只是陳水扁為了他的政治前途,要對自己這種反覆無常的政治手腕加以美化和偽裝。於是,令人感到含糊不清、捉摸不定的“新中間路線”,便成了陳水扁十分合適的外衣。
再次,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是為他的選舉目標服務的。如前所述,陳水扁深知紀登斯的“第三條路”已被政客們用作吸引中間選民選票的一種選舉工具,他在2000年競選“總統”時提出“新中間路線”,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吸引中間選民,贏得選票。結果他如願以償了。陳水扁上臺後,一些人認為他可能重走李登輝的老路,一些人質疑他在臺聯黨出線後自失立場,一些人指他“有企圖,沒方向”。而無論哪一方面的民眾,大都懷疑陳水扁正在玩弄兩面逢迎的把戲,以求自保。在這種情況下,陳水扁這次藉會見紀登斯之機煞有介事地重申他的“新中間路線”,其根本目的顯然又是為了追求連任。至於他是否能像2000年般如願以償,那就不得而知了。
http://big5.chinataiwan.org/tsh/mtxy/hx/200708/t20070801_396220.htm
劉慶彬:日本能打破情緒政治的怪圈嗎 2022-10-21 劉慶彬
日本自民黨和公明黨2022-10-19召開執政聯盟第一次會議,在對華態度上未取得一致:自民党認為,中國應被視為重大威脅,公明黨則強調需要對話。可見,情緒政治依然主導著日本政壇。
本世紀初,隨著日本人口拐點的逼近和金融危機及壞賬的影響,日本學界和政界的保守派提出“像曾經的英國一樣光榮地衰落”以及“不再謀求經濟增長而是提高幸福指數”等觀點。小泉純一郎的“靖國神社參拜政治”是情緒政治的始作俑者,也為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政治打了前站。情緒政治,就是唯心論下的選舉政治,參考“統一教”的“靈感商法”,把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神格化”,混淆戰前戰後的區別,將國民悼念情緒放大化轉而操縱選舉議題以謀求選票。(作者是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前特任教授)
還不如讓1顆萵苣來治國!一文看英相特拉斯為何引發「萵苣之亂」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2022-10-20宣佈下臺,上任僅45天的特拉斯和萵苣的保鮮期限差不多,在政策及諸多處事方式都受到批評,在網路上引發一片「萵苣之亂」,批評者嘲諷,讓她當首相,還不如讓1顆萵苣(僅60便士約22元台幣,特拉斯在位僅44天卻可領每年11.5萬英鎊約台幣414萬終身俸讓民眾火大)。
相關新聞
英相特拉斯上任45天閃辭 盤點熱門接棒人選 賭盤看好前財相蘇納克、強生可能回鍋
英國新聞主持人前一夜集體炮轟特拉斯政府:陷入死亡漩渦,徹底混亂…
回應
笑死!小英帝國是沒人材了嗎?
是誰讓她上臺?又是誰讓她下臺?恐怕是同一批人吧。
西方的民主就是典型的一種空談誤國嘛!
英義….歐盟歐豬日本基本沒救
相關新聞
俄烏戰事衝擊,德國30多年來首見貿易逆差(回應:默克爾下的局被全毀了)
義大利大選2022-09-25將極右派政黨義大利兄弟黨黨魁梅洛尼送上總理。梅洛尼保守、反歐盟立場令自由派擔憂,但《經濟學人》稱梅洛尼受限於政治、市場與財政狀況,政策操作空間不大,無須過度憂心。義大利學者梅露朵稱,梅洛尼知道不能被歐盟和國際社群當成不可信賴的領袖,對俄羅斯開始採取強硬立場。
意前總理貝盧斯科尼2022-10-19稱俄烏衝突不怪普京,怪澤連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