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文字化
啥客語文字化?和後評<台羅拼音>一樣,怕又是個<書同文說同音><字同義>的語文運動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872376/200705230641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251303/20070722061151
專家:客語文字化多元界定 少誤會>中央社08-03-30翁翠萍
客語文字化挽救客語流失政策推動系列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文字化」政策,主要採行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五種腔調,但專家說,客家話其實至少兩、三百種腔調,建議要多元界定,比較不易產生誤會!客家話腔調數百種,如果要加以文字化,專家認為,有必要從客家人的源起瞭解客家話的變遷以追根探源,客委會委員陳運棟告訴中央社記者,什麼是客家人?這個議題一直困擾著客家學界,客家人口最多的中國相關研究目前承認「北源說」與「南源說」,兩說各有道理。
陳運棟指出,「北源說」發展較久,也是全世界客家人承認的五次或六次或九次南遷說;主要是受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興起等天災兵燹人禍等歷史大事件因素南遷的漢人,逐漸形成客家族群。
1980年代以後,中國客家研究的年輕學者指北源說不夠科學,他們從人類學角度來看,北方南遷的漢人與少數民族融合,成為客家族群,由於漢人的文化較高,因此形成以漢文化為主的客家文化,再從基因研究發現,透過通婚混血,客家族群的南方族源比較多。
另外,「北源說」現在也出現另一種截然不同、有待學界進一步研究考證的嶄新說法,即客家話只是一種「中國化」的語言而非漢語的一支。即學者江運貴主張客家人發源自黃河以北的古代胡人聚集地,客家話可能與阿爾泰民族已經消失的通古斯語有關,也可能是華北最古老語言之一,也是目前客家話與北京普通話有無法溝通的差異的原因,甚至客家話與韓語有部分相似,但因選擇漢字而未像韓文進一步發展出嶄新的語言。
不過,陳運棟個人看法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家研究學者羅杰瑞(Norman)博士相近,這個說法指漢語有北邊與南邊的漢語,北方漢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南方漢語指從長江以南經華南到越南的百越族,包含苗猺畬閩等少數民族使用比較接近漢人的話,這兩種漢語分別從北往南與由南向北發展,客家話就是夾在中間的漢語。
陳運棟指一般人界定客家人為漢族中一個離散的族群,講客家源流是探究客家人從那裡來?人類學界近來則看客家人到了那裡?顯然最離散的族群到了全世界。
他說,三百年來陸續到台灣的客家人以四縣腔最多,來自廣東梅縣對應的古代嘉應州所屬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四縣,最先到高雄屏東的六堆客庄,後來也北遷苗桃;其次是海陸腔,來自惠州海豐陸豐兩縣,分佈新竹桃園花蓮;來自潮州饒平縣的饒平腔則散居各地。
學者專家認為,四縣腔較純正標準,混有福佬與土著音後,漸漸轉變為海陸腔,饒平腔因地理因素兼具四縣腔、海陸腔與福佬話特色,散居各地,另有詔安腔,源自福建省詔安縣永定,為李登輝、吳伯雄的祖籍,分佈雲林崙背,大埔腔在台中東勢。
陳運棟說,永定客家話就有六十個腔調,四縣腔北部與南部也很不一樣,許多差異留待客語能力高級認證基本詞彙整理時再討論,期待能多元界定,較不易產生誤會。
客語文字化有需要 依附漢字有合理正當性>中央社08-03-30
客語文字化挽救客語流失政策推動系列二客語文字化有需要性嗎?多位學者說,任何族群文化的傳承需要靠語言文字,尤其語言需要靠文字流傳,有了文字,語言文化即可穩定的流傳下去,而從客家話最早源起於中國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漢字古早就是客家話的書寫系統,只是一直沒用,現在重新拿回來建置使用。
苗栗籍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陳運棟表示,有史以來不曾有客語寫成文書流傳下來,原因是看的人口相對顯少,如果從這一層面考量,客語書面化似沒有需要,但如今台灣的客家話面臨快要消失的危機,做為客家族群的一份子,一定要想辦法讓客家話回復發聲,客語文字化也就成為客家文化復甦運動的一環。
客委會推動客語文字化政策是依附在現成的漢字,以羅馬拚音之一的通用拚音系統為客家話標音,再尋找對應的漢字,理由在那裡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言研究所所長羅肇錦告訴中央社記者,漢語是漢字影響的語言,但漢語至少有七、八種,包括吳(上海話蘇州話)、閩(閩南語或河洛語或福佬話)、粵(廣東話)、客、贛(江西話)、湘(湖南話)、北京話等語言,因此,漢字不專屬於北京話或某一種語言,所有漢語都可使用漢字做為書寫系統。
羅肇錦指出,很多人一直以為客家話與閩南語沒有文字,其實是有的,它們都是使用漢字上千年的漢語支系,尤其閩南語的年代較客家話更久遠,只是和客家話一樣一直沒有使用漢字書寫。
他認為,如果沒有漢字,客家話、閩南語只靠流傳的拚音是沒有辦法溝通的,如果有接觸相關語言史料的人,可以發現使用漢字,竟然可以對照認出客家話與閩南語的七、八成。
主要原因,就是客家話保留中古唐宋時代許多漢語語音,也含有許多古代雅言的成分,例如,稱「吃」為「食」,太陽稱「日頭」,鍋子稱「鑊頭」,稱我為「吾」,稱他為「其」,早上是「朝晨」,正午稱「當晝」,晚上稱「暗夜」,學校稱「學玩」,打瞌睡稱「督目睡」,年輕人稱「後生人」,流星稱「星兒瀉屎」,公公婆婆稱「家官家娘」,節儉稱「做家」,妻子稱「輔娘」,媳婦稱「辛臼」,可說比現在國語還要文雅。
中央大學客家語言研究所助理教授陳秀琪表示,客家話的書寫系統本來就是屬於漢字,但一直未用,書寫系統與講的系統未同步進行,造成大家一直認為客家話沒有文字,久未使用書寫系統後,那一音該對那一字也就不清楚了,因此,客語文字化對客家文化傳承是好事,否則,客家話繼續不斷流失,終將使客家文化消失。
語言會隨時代變遷一直變化,就像羅肇錦所言,如果不傳文字,即使相隔僅僅一百年後,回頭再看同一種語言,也會變化到令後人無法懂,客家話也不例外,因此,客語文字化確實有需要,依附現成的漢字做為書寫系統,也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
閩南話究竟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H0gbf4mTA
回應
北杂胡虏,南染夷越。都是混血的,別自吹自擂也不用貶低都是混血的,只剩誰保留了更多傳統都是混血的,客家保留比閩南好一點罷
鍾肇政辭世鄉民嘲諷「客家人連活著都省了」 網怒轟歧視
有「客家文學之母」(楨:?)封號的文壇巨擘鍾肇政96歲2020-05-16辭世,各界紛紛致上哀悼,但網路上卻有一些PTT鄉民在談及此事時,開了不適當的玩笑,拿客家人的身分調侃「客家人連活著都省了」,被其他網友截圖痛批「留言不留口德?還是連口德也省了?」直指這是對往生者、家屬和客家族群極大的侮辱和輕蔑。
該網友在臉書發文,怒指PTT充滿種族、族群歧視嘲諷,應該立「反歧視法」管理,強調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假使在歐美應該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嚴法裁罰,但在台灣可能也沒多少人重視,反映了或許還會被網友嘲笑『客家人真小氣,連這種玩笑也開不起』」。
對於網路上常出現嘲諷「客家人」的哏,以及常被YouTube網紅拿來當笑哏,他憤怒表示「這是我們客家族群應該受到的待遇嗎?」「難道出身客家背景就要接受這種誚㸐(嘲諷)?」
另外,他也對某些網友稱「客家人不當台灣人」之說感到不解,「那還真好奇?那什麼族群才是台灣人?要講什麼語言才是台灣人?是要講人口最多的『福佬話』才是正港台灣人嗎?」「難道我們身為出身客家家庭是原罪嗎?」
這名網友點出客家族群在網路上常遇到的處境,常因「充滿台灣價值」的政黨在桃、竹、苗贏的選票不夠多,就被PTT霸凌圍剿。他表示,土地對任何語言、文化、膚色都是包容的,人們為何要將「非我族類」加以排斥、嘲諷呢?感嘆台灣對多元族群的尊重,與多元文化的落實「還有很一段長的路要走。」
“東南方言古漢語論”者那麼理直氣壯了麼? 2021-12-04
【本文來自《可以用粵語的發音念“下車”,為何非要用“落車”?》】
先秦兩漢語料裡面符合“上車”含義的詞有多種,如“登車”、“升車”、“上車”皆可。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登,上車也。”
《莊子》:“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
《莊子》:“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
然而先秦兩漢語料中符合“下車”含義的詞只有一種,即“下車”。如:
《莊子》:“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韓非子》:“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
顯然,“落車”從來都是俗語,“正確”的用詞一直都是“下車”。
回應
古時候也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的,古時候關中和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方言也不一樣。閩粵客地區動不動喜歡拿移民來說事,但是重點是移民語言對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大還是土著語言對移民語言的影響大,至少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本人是福建人,從來沒有聽說文中所說東南方言是正統的話語。
我是一個福建人,在北方上的大學,大一的時候經常被人叫南蠻子,到了大二我就學會了他們的發言,這才沒人當我的面叫我南蠻子。
我在福建呆了8年,聽到這邊差不多40多50多歲的人很喜歡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的方言,喜歡拿閩南語與東南亞地區語音,日語來自閩南語,試圖證明他們的語言是起源于閩南語。福建人說閩南語最接近古中國語,我去廣東,廣東人又說粵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兩者說話的發音天差地別(客家地區還沒去過),能不能先鬥出個一二三,咱們再討論方言和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