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06:22:53阿楨

《九品官人法考論》


怎老評些奇怪書名的教育書?前評《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現又評《九品官人法考論》!

「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啦!

那可不!《九品官人法考論》是作者胡舒云由其北京師大博士論文修訂而成,書中她力批「九品中正制」之說,主張叫「九品官人法」才名實相符:

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士制度。它與”繼漢開唐”的魏晉南北朝一樣,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特殊的、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九晶官人法的研究還相當薄弱,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史實尚未得到合理的闡釋。本書試圖打破成見,糾偏補漏,完整、準確地摹繪九品官人法“本來的歷史”,揭示作爲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強大支柱和教育最強有力的”指揮棒”的選士制度探索、嘗試。選擇最終走上”科舉”(”考試”)道路的過程,從而深化九品官人法乃至整個選士制度的研究,並爲當前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曆史借鑒。
目錄:
緒論 九品官人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第一章 “九品官人法”名稱考辨
第二章 九呂官人法的制度體系及其特點
第三章 九品官人法的創立與實施
第四章 九品官人法析論

"九品官人法"名稱考辨>胡舒雲 <<求是學刊 >>2003年02期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稱爲九品中正制,此外還有諸多異名、別稱.名稱是對事物的稱謂,是區別事物彼此的符號,名稱的隨意稱呼,無疑會造成認識上的偏頗、混亂以至對話的困難.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學界對此卻重視不夠,學界少數學者就此問題展開過討論,亦未達成共識,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亂,有些觀點也很值得商榷.經過考辨,文章認爲"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時期陳群創立的選士制度的全稱,"九品"是其簡稱.而"九品中正制"等稱謂,是後世學者隨意爲不變的曆史所更定之名,破壞了該制度"名"與"實"的對應關系,妨礙了人們對這一制度本來面目的認識.因此,筆者主張應廢棄"九品中正制"等異名、別稱,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責其"實",以擯棄成見,重新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這一制度.

管它「九品官人法」或「九品中正制」,純屬史家考据之爭,二者實質內容均如下: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爲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設置方法】
以魏晉之制爲例,其主要內容爲: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爲“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爲“狀”。如曹魏時中正王嘉“狀”吉茂爲“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爲“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爲“品”。品共分爲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爲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爲卑品(下品)。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爲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爲“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爲“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于司徒府,稱“黃籍”,故降品或複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爲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設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繼承東漢官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爲標准,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爲政府選拔官吏(具體途徑是察舉﹑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亂造成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曹操當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決于胸臆”﹑“各引其類”的情況大量存在。然鄉閭評議並未完全廢棄,史稱曹操平定荊州時,托當地大名士韓嵩“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又稱替曹操主持選舉的崔琰﹑毛玠“總齊清議,十有余年”,所謂“總齊清議”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議。曹操對鄉閭評議並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産生的弊病。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僞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壓制朋黨浮華和私人操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韓嵩之條品荊州人士,就不同于漢末名士私人操縱的鄉閭評議,而與後來中正由政府任命並向政府負責的情況更爲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操當政時期已有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
【發展曆史】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准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爲唯一的標准,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爲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複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複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相關評論】
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決朝廷選官和鄉裏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後,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520607.html

上一篇:《中國書院》

下一篇:《夏山學校》

阿楨 2023-08-20 08:28:15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阿楨 2023-08-20 08:22:12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阿楨 2021-06-30 09:31:26

梁建章建議取消中考,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2021-06-27

梁建章認為,每個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樣,過早分層會導致那些晚熟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另外,分層考試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因為分層考試而產生的標籤,會跟著孩子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
  弊端之一 :評價太早
  弊端之二 :評價太單一
  弊端之三:加劇擇校考試壓力
  弊端之四:加劇貧富差距
  弊端之五 :學生後勁不足
  回應
1.首先,梁建章為什麼認為現在的中學和大學教育資源已不再稀缺?名校是人人可進了嗎?
2. 各地區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註定了其師資力量、物質條件等也絕對不會公平、均衡分配。
3.取消中考和高考,與美國推薦制實質一致,都有利於富人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取消中考和高考,表面上是減少競爭,實質上還是有利於富人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例如購買昂貴的學區房獲得優質中小學、以及大學入學名額;例如通過人脈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相反,窮人在沒有提供競爭機會的情況下,只能無奈接受各種命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