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8 05:44:34阿楨

擺脫族群幽靈了?

台灣真的擺脫族群幽靈了?怕是如前評<死亡率也南北不等>所言各種南北不等,
幽靈始終徘徊在島上天空、隨時會下來。

擺脫幽靈 新世代向前行>中國時報 2008.03.31

 三二二台灣經歷了二次政黨輪替,政黨可以換,但是過去幾年來的藍綠對立、南北之爭,甚至更早的白色恐怖,仍如幽靈般困擾著我們;只有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才能真正走出舊世代的陰影,處理新世紀、新世代迫切的問題,而這也是國家領導人和公民社群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選舉期間,我們家最愛看《全民最大黨》,因為不管喜歡或討厭哪一黨,看了都哈哈大笑!」台大一位娶了外省籍太太的本省籍化學教授無奈表示,政黨對立撕裂族群融合,觀賞政治模仿秀對各黨政客的揶揄或嘲諷,成了修補族群情感的唯一管道。
 在台灣,藍綠對立已不只是政客的事,更已無形中侵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依據中時民調中心於三月十日針對台灣地區一千餘位成人的電話民調發現,六成三的受訪者表示,目前藍綠對立的情形嚴重,更有一成五的受訪者坦承,自己曾經因為和別人討論政治而發生不愉快。
 中間選民 仍是「全民最大黨」
 寫過暢銷小說《油麻菜籽》的作家廖輝英,就曾因為認同台聯修憲理念遭到鄰居有色眼光,之前,住在大安區的廖輝英,和鄰里間相處就像一般婆婆媽媽一樣融洽。「廖小姐,原來妳那麼『台獨』!」一位女性鄰居對廖輝英表達不滿:「我們都被妳背叛了!」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看過太多因為藍綠對立造成人際關係失和的例子。他說,曾有一個住在內湖的老太太,因為選後到凱達格蘭大道參加國民黨的抗議活動,原本有多年私交的左鄰右舍開始投以異樣眼光,就連家中孩子到雜貨店消費都遭到冷嘲熱諷,還有人問,「你們何時要回中國去?」
 藍綠對立如此嚴重,但台灣社會真的如此對立嗎?
 根據本報此次民調,合計有一成四的受訪者自認屬於綠軍,三成四受訪者自認屬於藍軍,但自認中立不偏任何一方的,仍是「全民最大黨」。此一調查符合歷年來的趨勢,研究政治極化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廖達琪指出,即使藍綠最對立的過去八年,台灣的中間選民從未低於四成。
 台灣的中間並未消失,對立是從何而來?根據本報民調發現,四成六的受訪民眾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操弄,三成六的民眾認為是選舉惡質競爭的影響。有趣的是,被大力炒作的統獨議題,只有一成三受訪者認為是造成藍綠對立的原因,也只有一成一的民眾認為族群關係造成藍綠對立。
 同樣的,對於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本報此次調查也發現,五成七受訪受訪者希望能永遠維持現狀,一成八的民眾傾向獨立,一成二的人偏向統一。
 維持現狀仍是多數,根據廖達琪的研究,過去八年來台灣民意並未形成統獨兩極的對立,但是因為政黨重新區分(party sorting)的結果,超過九成的國民黨支持者傾向維持現狀或是統一,而過半數的民進黨支持者主張獨立,要現狀還是獨立,竟成為為政黨衝突最大來源。
 雖然如此 廖達琪表示,無論如何一定要改國旗、國號的象徵性台獨,歷次民調都未超過一成五,台灣並未走到「堅持台灣獨立的占一半,要中華民國的占一半」這一步,但為何選舉如此尖銳?其實是政治炒作,政治人物要你選邊,對選舉操作手而言,這個議題是有發酵空間的。
 避免對立 媒體應更強化專業
 民調也發現,三成民眾認為,電視談話性節目的挑撥,是造成藍綠對立的原因。
 中研院社研所研究員吳乃德指出,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在威權時期,媒體並未培養中立及調查報導的專業,一旦政治開放,媒體搶奪市場,只討好自己的閱聽眾,結果是加強支持者的偏見,強化對對方陣營的敵視,媒體成為對立來源。
 藍綠對立,傷害最大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廖達琪指出,「當人民被分成對立的兩邊,市民社會無法形成,政府就可以上下其手,為所欲為」。

族群已融和 別讓政治撥弄>中國時報 2008.03.31

 根據本報民調,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覺得台灣族群對立日趨嚴重,高於覺得不嚴重的三成六,如果對比於台灣社會族群高度融合的特質,這個遲發性的族群矛盾,確實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
 高度融合的社會禁不起政治的撥弄,根據本報的民調,有五成四的受訪者表示,政客操弄是台灣族群對立日趨嚴重的主因,三成六的受訪者則認為是受到選舉惡性競爭的影響,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廣均曾分析指出,每逢選舉熱季,負面族群語言充斥,就是族群關係痛苦指數最高的時刻。
 除了政治因素,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曾提出「文化平等」概念,她表示,民進黨執政前,「台灣人的尊嚴」是用來挑戰過去國民黨權力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民進黨執政後,藍營支持者覺得民進黨既已掌握權力,卻還大談「台灣人的尊嚴」,顯然是要操弄族群議題來獲得政治利益,但綠營支持者卻覺得雖然民進黨執政,但是「台灣人的尊嚴」仍然沒建立,政治權力並未有效創造文化平等。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王甫昌則提出一個弔詭現象,事實上,台灣族群之間,是在差別減少的同時,歧視偏見的感覺卻增加,如中研院一九八四年社會變遷調查中,閩南人、客家人都認為,「本省人」影響力,比「外省人」大,外省人也認為本省籍人士影響力比較大,可見,當時也許外省人有一點危機感跟弱勢的感覺,本省人基本上是沒什麼危機感的;可是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完全逆轉,每個族群都認為自己是弱勢者。他認為,並不是族群差異造成政治衝突,而是九十年代以來的政治衝突及競爭,讓很多人重新去找尋族群的差異及不平等。
 王甫昌認為,絕大多數台灣人,不論是本省人外省人,大概對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是有共識的,但對這個主權獨立國家中,要用那一種文化系統,那一種文化價值,未來和中國維持怎樣的關係,確實有不同想像,王甫昌說,這個歧異短期內無法解決,但是樂觀來看,「就是因為大家將這裡當自己的家,才會爭家中的地位。」
 中央大學副教授李廣均指出,即使統獨間有不信任感,但社會人際關係信任沒問題,「不會因為省籍不同,就擔心對方併吞管理基金。」李廣均說,四大族群的分類,讓「族群政治化」,只注意到統獨、政黨面向,忽略了極為重要的文化融合現象。

上一篇:各表一中

下一篇:再正名

阿楨 2025-06-14 01:34:39

反送中6週年在台港人遊行 呼籲台灣正視中國威脅2025/6/12 中央社

香港反送中運動已屆滿6週年,今天晚間香港邊城青年與聲援團體、民眾在台北發起遊行,超過百人參加,從西門町步行至自由廣場。在台港人呼籲關注香港局勢,也提醒台灣民眾正視中國威脅。
 回應
现在看来还是特区政府太仁慈了,相比美国洛杉矶
洛杉磯暴動升級!川普恐嚇「逮捕加州州長」 紐森怒反擊:美國正走向威權
全美1800城大暴動反川普了?軍警大掃蕩衝撞CNN記者了?

阿楨 2025-05-15 00:47:33

政院官網"漢人"悄悄變"96%其餘人口"?! 搞去漢化?│中視新聞 20250511
 回應
說個笑話;統計學佔比96%叫「其餘」
賴總統這不就是德國希特勒的優生學 種族隔離

中時社論》閩客外省族群 行政院一筆抹滅 2025/05/12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在「國情簡介」有關人口與族群介紹裡,發布非常有趣的內容:「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一般這類介紹是為了讓人了解族群的組成,所以會以最多數的人口結構為主,再輔以各族群數目。但這個介紹只說最少的部分,有關客家人、閩南人、外省族群似乎都是不存在的「其餘」。而這個「其餘」占了96.2%。那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族群組成的,誰看得懂?
依照林濁水曾提出的四大族群分類,原住民占2.6%,閩南人約占73%,客家人約占12%,外省人約占13%,雖然這分類在學術上不夠精確,但不失為一般人看待族群的觀點。即使以此為準,行政院的寫法也完全抹去客觀的事實。
然而,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台灣的族群遷移史早有人類學者研究得清清楚楚。考古學家張光直早已論證台灣是一個移民構成的島嶼。現在被稱為原住民族的平埔族與少數民族,其實應該正名為「先住民族」才準確。約在距今6000至4500年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而來,中間歷經金門、馬祖等海島,穿過海域,慢慢遷徙到台灣。這便是台灣北部與西部的大坌坑文化。有台派學者喜歡引用澳州學者的說法,說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只要比較金門的復國墩文化(張光直推斷約9000至7000年前),和馬祖的亮島人一號的考古(據德國馬普研究室分析,約為8300年前),就知道最早期的南島文化仍是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到台灣。
台灣在宋元以前都曾以「琉球」為名,載諸於《隋書》、《島夷誌略》等書中。而明朝顏思齊與鄭芝龍來台開墾,與荷蘭來台開商埠,則為台灣帶來大量漳泉海商與農民。其後的鄭成功軍隊驅除荷蘭,移墾台灣,以及清朝的大量移民,更讓台灣成為漢人的居所。清朝統治的212年間,漢族居民從早期30萬增加到255萬人。而耕地面積則從1萬8000甲激增到75萬甲。這便是構成現在成為台灣人主體的閩南與客家人。而後,則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遷徙,約有130幾萬人。這些漢人一共占了96.2%。
 相關新聞資料
時論廣場》賴清德「脫中入北」夢碎(李正修)
川普關稅戰認輸+巴國擊落印度戰機 郭正亮:賴清德時機不巧

阿楨 2025-03-01 03:14:50

將228歸因於兩岸的「社會發展階段差距」,這是228受難者陳明忠早就有過的說法,不足為奇。然而,這是社會結構性的課題,不一定會引起像228這樣的民變。因此當時社會經濟的真實狀況才是我們該追究的課題。
最值得關注的是1945年日本天皇宣告投降之後,台灣總督府最後一任主計課長塩見俊二在日記回憶錄《秘錄‧終戰直後的台灣》一書中寫過:1945年9月9日,他負責從東京載運整飛機的「台灣銀行券」鈔票到台灣分行,因載滿紙幣,他押送一起走時,沒有空間坐,還得坐在紙幣上,可見數量之多。
有多少錢呢?共有6億。這是什麼概念?日本統治台灣50年才發行14億,戰爭結束日本正要走,卻突然增發42%的貨幣。當年小學老師薪水才3、40元,平時百元大鈔已經很夠了。那些印著「台灣銀行」專用的日幣千元大鈔,運來台灣收購米糧、生活物資,因日本戰後有大量軍人要遣返,嚴重缺糧。這突然暴增的千元大鈔,立即造成台灣通貨膨脹,生活物資被搜括一空。
台灣在戰後歷經美軍轟炸、軍人徵調、物資管制,已民生凋弊,殘破不堪,再被這6億大鈔來搜括,經濟不崩潰都難。民間無由知道崩潰的來源,竟是日本帝國對殖民地台灣的最後一次大洗劫,到最後,只會怪罪於來台治理的陳儀政府。
蔣介石非替罪羊
這就是造成228的關鍵前因。一般研究者忽略這一段,只在陳儀、國民政府與台灣治理之間追究,自然無由明瞭引爆228的經濟矛盾根源。
在這一點上,賴清德的認知比過去的省籍衝突論是有進步的。然而他仍犯了大錯。那就是228無辜論與蔣介石的屠殺論。228之中,有兩股共產黨勢力起來組織民眾,一股是台中的謝雪紅,一股是嘉義雲林的張志忠和簡吉。他們懂得武裝作戰,組織民眾,是革命起義。那不是無辜,而是有思想、有使命的革命家。即使他們在228與白色恐怖中犧牲,但將他們形容為被屠殺的無辜者,那是對烈士的不敬和貶低。
賴清德仍未弄明白的是,228不是找蔣介石當替罪羊,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獨裁者的內戰節節敗退」就夠了,更何況內戰才在東北開打,還未敗退,那樣只會挑起更多的矛盾與衝突。一味地利用228製造仇恨,只會讓台灣更撕裂、無法團結。好好研究228是為了看清歷史,避免錯誤認知,才能走向和解、友愛、和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