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06:52:59阿楨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

大陸6成醫生 曾被病患毒打!真的?那台醫還敢去?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808688/20071015062205

<錢四腳>啦!更何況人為財亡、有錢能使鬼推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3177941/2007081805283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788617/20070507061757
 
大陸6成醫生 曾被病患毒打>中國時報 2008.02.26林克倫

 醫生在台灣地位崇高,但在中國卻宛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調查顯示,儘管有六成三中國醫生的工作成就源自治癒患者,然在極度不信任的醫病關係下,竟有六成受訪醫生曾經歷或親眼目睹同事遭病患毒打,五八%醫生願子女與來世,不再當醫生。
 在中國懸壺濟世究竟有多苦、多無奈,據北京《中國青年報》與「丁香園網」聯合調查發現,高度緊張的醫病關係,已嚴重影響醫生的職業感受和預期,近四成受訪醫生表示,「工作壓力非常大,有時甚至感覺要崩潰」,而治癒病人、增加收入與社會尊重,則是治療中國醫生壓力過重的三帖良藥。
 此調查共有四三五三名中國醫務人員參與,住院醫師二四四三名、主治醫師一二七一人、副主任級醫師五○七名、主任級醫師一○○名,以及卅二名醫院行政管理人員,年齡層多在廿五歲至四十五歲間,月收入在一千元至三千元人民幣者佔六成。
 對中國醫生而言,主要壓力源並非來自薪資收入過低,而是病患和社會輿論的質疑與不認同,有六成受訪醫生表示,每年都會經歷或見到同事被患者毆打,此暴力行為不僅是肉體的傷害,更動搖醫生的職業方向。
 「丁香園網」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醫生曾考慮是否該辭職,三六%的醫生正處於天人交戰抉擇關頭,僅八%的醫生從未有換職業的念頭,中國醫病關係日益緊張,也令五八%受訪醫生覺得「不快樂的時候居多」,並反對子女日後當醫生。
 中國醫生收入微薄、工作環境惡劣,但視救人為天職者仍不少,有六成三受訪醫生表示,其感到最高興之事,莫過於治癒病人與贏得病患信任,不過,由於薪資收入過低,六一%醫生希望能增加經濟收入,希望提高醫生社會地位者佔四五%,而期盼升官者僅占一成六。
 此外,調查發現,有六成三受訪醫生自覺健康狀況持續下降,原因在於每日工作時間長達十一小時,五四%受訪醫生表示已半年沒運動過,且中國醫生們不常做體檢,當情緒低落時也不願找心理醫生談談。

醫改向錢看 醫病關係變買賣>中國時報 2008.02.26林克倫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已進行二十多年,醫改初衷是為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大幅刪減公立醫院的醫療補貼改為自負盈虧,但市場化的改革結果是「失敗」二字,而早在○五年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官員即坦言,「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市場化是導致中國醫病關係惡化主因。中國醫療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現院方從吃皇糧變成自負盈虧、自行找飯吃,第一受害者當然是病人,醫院為賺錢,建立起一套套錢流程,病人上門先做一系列檢查賺檢查費,醫師多開高價大處方噱藥費,公立醫院淪為「功利」醫院。
 以更換進口人工髖關節為例,在台灣的健保給付下,患者需自付約三萬八千元台幣,同樣醫療過程,在上海的平均行情價約八萬元人民幣、折合卅五萬元台幣,對數億大陸民眾來說,根本是天價,看病難背後是看病貴。
 中國醫師待遇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以三級甲級(醫學中心)醫院為例,副主任級以下醫師,月薪連獎金竟只有四千元人民幣、兩萬台幣不到,醫師工資低衍生出變相要求藥廠給回扣問題,外科醫師則因可開刀,額外多了患者的紅包錢。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三年中國藥品費用占全部衛生支出五二%,多數國家僅在一五%至四○%間,「大材小用」的價昂大處方浪費掉中國三○%衛生費用,而門診與住院病人的醫療費裡,檢查費用所占比例已高達三六%,未花在刀口上的錢,全落入醫院口袋。
 市場化的金錢邏輯,讓醫病關變質為金錢交易的買賣關係,病人認為做了全套檢查、送了紅包、吃了高價藥品,醫師需讓患者痊癒走出醫院,近幾年層出不窮的病患包圍醫院、圍毆醫師事件,其實是「拿錢、沒辦好事」觀念使然。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應避免陷入三大“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中國經濟時報

  記者李慧蓮北京報道 由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剛剛推出的《中國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但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困難,需在“十一五”期間著力解決。
研究報告認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應避免陷入三大“困局”:第一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過度市場化。我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以及藥品生
産流通體制改革,總的改革取向是市場化。如何在通過市場化提高醫療機構經營效率的同時又保證所有國民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這是城市醫療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但目前大部分城市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市場化的傾向,由此引發了很多問題,這是“十一五”期間應予以充分認識的。
  第二是醫療體制改革的簡單民營化。針對醫療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實行股權多元化,將醫院推向市場是“十五”末期的一種主流認識。衛生部擬出臺的《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規定,在政府所屬醫療機構中,國有資産的持股權不低于51%,這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本將被允許進入公立醫院。事實證明,簡單地將醫院民營化也不一定能解決積存已久的問題。此外,報告提出,醫院市場化和民營化以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依然得不到改變,患者與醫院之間依然是不平等的關系。而且,作爲營利性醫院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以及作爲醫生對其職業道德的要求之間始終存在著對立和矛盾。所以,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保障公平的機制,單是推進醫院的市場化改革必然損害患者利益,造成醫患關系對立。因此,必須引入公平的競爭來彌補由監督機制缺乏帶來的缺憾。
  第三是醫療體制改革産權一刀切問題。報告認爲,産權是醫院體制改革的核心,但以産權多元化爲主要訴求的醫院體制改革並不能解決當前醫療領域的問題。在産權不變的情況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也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思路,其中關鍵是采用公司化治理方式。通過委托代理將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這是今後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在陣痛中尋求突破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3月18日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8日電(記者 韓潔 王永康) 作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正面臨尷尬境地: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國位列191個成員國中的倒數第四位。
兩個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國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的困惑。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完成的一份針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現有的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期待變革。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的參與者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6年會的預備會上指出,正是由于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過多地利用了市場化機制,才導致了現有衛生資源分配嚴重不公的局面,使得處于高端的城市大醫院發展越來越快,而低端機構,尤其是農村鄉鎮醫院、城市社區醫院等逐步萎縮,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
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幹預是造成中國有限的衛生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貝漢衛在此次論壇上說,目前中國政府在總體醫療費用中的公共投入僅爲17%,而美國政府至少投入了總需要的45%,幾乎是中國的三倍。在中國有一些醫療衛生功能難以實現就是因爲沒有政府的資金。
群衆看病貴、看病難是今年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中國近20年來在醫療衛生領域實行的市場化機制導致了政府職能逐漸弱化,公共財政投入日益減少,其直接後果一方面造成醫療費用不可遏制的上漲,另一方面使得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爲擴大收入轉向發展昂貴的專科治療性服務。
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高衛中告訴記者,如果中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這種“趨利”趨勢不加以控制,未來中國幾代醫生可能就會迷失正確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醫療服務,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麽。
高衛中說,中國未來的醫療改革必須采取“政府主導”的方針,糾正醫療服務當中的市場失靈問題,滿足13億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
葛延風在論壇上勾畫了未來中國醫療改革的目標和框架。他指出,中國的醫療改革應立足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終目標,構建面向全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具體的改革思路是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爲服務提供主體,通過政府直接財政投入,結合財力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免費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並大比例補貼基本醫療服務,患者只需少量付費。這一保障體制應當是城鄉一體化的,其基本職能就是確保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
葛延風建議,在這一制度之上,現有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以繼續保留並通過進一步改革予以完善,以滿足更多人的更高醫療需求。葛延風測算,要構建這樣一個體系所需要的投入大致在每年1500-2000億元之間,相當于2005年中國3萬億元財政總收入的5-7%,相當于2005年中國GDP總量的1-1.5%,相當于目前中國衛生總費用的1/4-1/3。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能力是可行的。

抓住病根切實推進醫療體制改革
從高強部長的歸納來看,目前醫療衛生領域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找到根源,一是技術層面,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能力和水平、中醫藥發展等,都屬于技術性問題;二是制度層面,如農村和社區衛生發展與群衆醫療服務需求不適應,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不適應。技術問題,雖說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些,但也需從制度層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醫療體制問題難破解 受責備醫院首當其沖
醫患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爭議和矛盾?醫生和患者各有著什麽樣的苦衷?從一些患者就醫時的不快經曆和專家據實稟告的醫院的隱情,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醫患之爭的核心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爭論一:有沒有必要讓患者進行大量的檢查?
■ 爭論二:醫院的藥價爲何高得離譜?
■ 爭論三:公立醫院爲什麽要盈利?
■ 爭論四:看病爲什麽越來越難、越來越貴?
2011 全球十大生技產業新聞剖析 生技醫材報導 2012/03/30
 
2011年全球生技產業界最受矚目的,應該是期待多年的紅班性狼瘡藥物,終於出現新曙光,為許多患者打了一劑強心針。而也有許多國家頒佈新政令,以及產業轉換跑道,另闢戰場等..。 【文/曹智菀】
  2011年,全球生技產業界最受矚目的,應該是期待多年的紅斑性狼瘡藥物研發終於出現新曙光,為紅斑性狼瘡患者打了一劑強新針。而2011年,也有許多國家頒佈新政令,以及產業轉換跑道,另闢戰場等。以下為摘錄2011年的幾則重要生技產業新聞。
   1. 英國准許培植「人獸胚胎」
先前英國科學家打算培植「人獸胚胎」,引發各界醫學倫理爭議。原本打算全面封殺的英國政府,卻出現政策大轉彎,公布新法草案,同意科學家可以有條件利用混合人類DNA與排除遺傳物質的動物卵子所製造出來的「人獸混合胚胎」,以培育幹細胞,並進一步了解、發展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等絕症的新療法。
  根據這項「人類細胞與胚胎法」草案,科學家必須獲得執照,才能進行相關研究,而且必須在實驗室內培養人獸細胞,但時間不能超過14天,也不能將其植入人體內,草案中還規定,所有的人獸胚胎不得培育為「真正的胚胎」,不得直接以動物的精子/卵子與人類的精子/卵子結合。
  該草案提議,科學家可進行三種類型的人獸混合胚胎研究;第一種「嵌合胚胎」將動物的細胞注入人類胚胎中,第二種為「人類基因轉殖胚」,將動物的遺傳物質DNA注入人類胚胎。第三種為「細胞質混合」,是將人類細胞的細胞核注入遺傳物質,幾乎已完全去除的動物卵子中。
   科學家表示,研發這三種人獸胚胎,將能提供多種幹細胞來源,這些不成熟的細胞將可以發展為不同形式的組織,有助未來的醫學與藥物研究。
  但不少人擔心,人獸混合胚胎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很大風險,例如,可能把對動物無害但對人體有害的病毒引入人體,從而引發災難性後果,呼籲政府必須嚴加管控。
  2.期待半世紀 紅斑性狼瘡新藥問世
  美國FDA顧問小組以13票對2票,建議批准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新藥Benlysta上市。
  Benlysta是由美國「人類基因體科學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s)和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共同開發的實驗藥劑。FDA專家強調,Benlysta並非對所有紅斑性狼瘡患者都有效,未來仍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人類基因體科學公司研究的患者中,只有30%對Benlysta有反應,對於非洲裔美國人則幾無療效。在拉丁美洲和東歐的研究結果,比在美、加兩地的研究結果更佳,但部分顧問小組會成員仍質疑結果的準確性。
  儘管存有疑慮,逾30名紅斑性狼瘡患者為新藥請命,許多患者表示,目前的治療用藥包括:類固醇和化療藥物,產生的副作用與紅斑性狼瘡同樣都會造成身體衰弱。
  Benlysta的作用機轉是協助控制患者失調的免疫系統,並非專門治療紅斑性狼瘡本身。
  觀察過去數十年來,全球有500萬名紅斑性狼瘡患者,但卻一直沒有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新藥問世,如果該藥能獲FDA核准上市,將成為逾50年來,首度獲美國官方核可的紅斑性狼瘡新藥。
  3.草藥未註冊 2011年將不准在英國銷售
  草藥在英國已有數十年歷史,不過,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禁售數百種未註冊的草藥產品,未來,病患恐面臨無草藥可用的窘境。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歐盟於2004年,因草藥造成的有害影響劇增而頒布一項法令,規定所有草藥生產企業必須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簡易註冊,否則不允許在歐盟境內銷售使用。
  根據歐盟法令,合格草藥師仍可為病患開未認證的草藥,但英國政府決定延後引入合格草藥師的註冊計畫,意味著數千名依賴草藥治療的病患,將可能會無藥可用。
  草藥師表示,不可能讓大多數草藥都符合類似成藥的認證條件與品質,因為光測試藥品就會花上一大筆錢。
  代表草藥師的自然健康聯盟(Alliance for Natural Health)表示,傳統中藥或印度草藥沒有一項產品獲得認證。 歐洲大約有200種草藥產品獲准上市。英國藥品和醫療產品管理中心(MHRA)收到166種草藥申請認證,78種已獲准。
  4.中國公佈新版藥品GMP
  上千家中小藥廠面臨危機
  中國大陸因為食品藥品監管局近日公布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新版藥品GMP)政策,吹亂藥商一池春水。
  該政策預計在2011年3月1日起上路,實施後,將造成大型藥商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另外,有上千家中、小型藥廠面臨退市的危機。
  新版藥品GMP實施後,現有藥廠將有5年的過渡轉型期,並依據產品的風險程度,按類別分階段達到新版藥品GMP的要求。
  受惠於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藥品市場商機無限,但如此龐大市場卻沒有相對應的法律限制,新版藥品GMP就是加速中國大陸醫藥產品與世界接軌的重要轉捩點。
  根據整體藥品市場評估,目前,中國藥廠能通過新版藥品GMP的廠商很少,除了前幾大藥商外,其他中小廠商幾乎沒有能力度過難關。新政策嚴格規範廠商,自原料採購、生產環節、操作中的偏差處理、發現問題的調查、上市前的測試,以及上市後監控等各方面流程。
  其中,對於五類藥品的影響最大,包含:無菌製劑、生物製品、血液製劑、中藥及原料藥。根據保守估計,全中國大陸無菌製劑若按照新版藥品GMP進行改造,必須投入人民幣500~1,000億元(73~145億美金),這對一般企業來說,是極大的成本壓力。
  除此之外,新版藥品GMP還改變監測系統,過去的硬體設備必須淘汰,更換新的設施,支出將高於過去的數十倍。因此,小型藥廠在新版藥品GMP實施後,只能等著被大藥廠併吞重組,整體產業發展將朝向集中化、規模化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方向發展。
  5.賽諾菲201億美元併健臻
  法國最大藥廠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將以至少201億美元,買下美國生技公司健臻(Genzyme),結束長達9個月的追求過程,這項併購案也使賽諾菲將取得罕見疾病治療藥物。
  賽諾菲發布聲明稿表示,健臻股東每股將獲得74美元現金,同時,也將獲得所謂的有價值權利(contingent value rights),賦予他們每股最多可再獲得14美元的權利,視健臻實驗中的多發性硬化藥物Lemtrada表現和2家公司其他產品產量水準而定。
  買下全球最大罕見基因異常疾病藥物製造商健臻,有助於賽諾菲減少部份暢銷藥因學名藥競爭而流失的營收所造成的衝擊。賽諾菲藉此取得法布瑞氏症、龐貝氏症、高雪氏症等罕見疾病藥物,此交易將讓健臻長達30年的獨立藥物開發商歷史,從此畫下句點。
  6.諾華收購天元 搶攻中國疫苗市場
  國際製藥廠瑞士諾華公司日前宣佈以1.25億美元收購浙江天元85%股權,該項併購案已獲得中國商務部批准,諾華將在中國疫苗市場展開布局,初步估計,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疫苗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
  諾華集團2010年淨銷售額成長14%,達到506億美元,諾華中國區總裁易珉表示,諾華藥廠在中國大陸市場市占率已達15%,有鑑於中國市場在諾華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企業合作,並投資10億美元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
  浙江天元生物藥業已經更名為諾華天元,浙江天元董事長表示,合資後的新公司正在制定未來5年的發展計畫,按照諾華承諾,收購後,諾華將在疫苗創新、製造技術和商業網絡等領域進行投資,擴大浙江天元的產品線和研發管道,諾華新型疫苗進入中國市場也會更加便利。
  諾華藥廠為全球第二大流感疫苗生產商,因中國政策未開放,先前在中國僅能提供流感和狂犬病疫苗,業務範圍有限,浙江天元是中國大陸第二大H1N1疫苗供應商,更擁有中國大陸工信部2,000萬劑H1N1流感疫苗訂單。
  市場猜測,諾華希望藉流感疫情的特殊時期和快速審批的可能,通過收購中國企業的方式,迂迴進入疫苗市場。
  7. 嬌生收購信迪思 前進骨材界領域
  醫療器材業者為取得規模經濟,並切入新業務領域,近來積極物色收購標的,美國嬌生公司(J&J)日前宣布將以190億瑞郎(215.9億美元)收購瑞士醫療設備製造商信迪思公司(Synthes),堪稱為嬌生公司歷來最大的收購案,這項收購案將使這家保健產品巨擘,在治療骨折及外傷的手術設備市場大幅領先對手。
  這項收購案已獲雙方董事會支持,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但仍需歐、美等反托拉斯當局批准。
  信迪思2010年營收為37億美元,專門生產用於修復骨折的釘子、螺絲與板條,以及人造椎間盤。嬌生希望藉由併購這家全球最大的骨科醫療器材製造商,提振整形外科產品部門日漸疲弱的銷售業績。
  嬌生表示,整形外科是個龐大,且日益成長的市場,全球市場規模達370億美元,是驅動嬌生成長的主要動力。
  8.阿斯特捷利康賣掉醫材業務 專攻製藥
  英國第二大製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日前以18億美元現金,將旗下牙科植體和醫療器材製造商Astra Tech賣給Dentsply國際公司,以專注製藥本業,並提高股東收益。阿斯特捷利康表示,這樁交易預定在2011年下半年完成。
  Astra Tech成立於1948年,總部設在瑞典,旗下有2,200名員工,去年全球營收達5.35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植體和義齒的牙科部門以及專攻醫療器材的保健部門,前者吸引包括諾保科控股在內多家牙科植體製造商的興趣,後者則受私募基金業者的關注。
  阿斯特捷利康正努力開發新藥,因為其兩款暢銷藥精神分裂用藥Seroquel和治療胃痛的Nexium,在美國的專利保護將分別在2012年及2014年到期,屆時該公司面臨學名藥的競爭,恐怕會損失全球市場的營收。
  因此決定賣掉醫材領域,改專注發展製藥業,期望能得到不錯成績,以彌補暢銷專利藥品專利保護到期的損失。
  9.奇異醫療投資中國20億美元
  全球知名醫療影像設備製造商「美商奇異醫療(GE Healthcare)」,將把已有百年歷史的X光事業部遷至中國大陸,未來X光事業部將有20%以上的新產品,是在中國大陸開發,儘管外商對中國大陸保護智慧財產的成效仍頗有微詞,但市場大餅的考量顯然更為重要。
  目前,中國大陸常用的醫療影像技術,正從傳統的底片與類比技術,逐漸過度到數位X光技術,因此,中國大陸市場將可望創造兩位數的成長率。
  奇異公司表示,該公司總部將從美國威斯康辛州遷至北京,成都也將成立新廠區,這些都是奇異醫療的母公司奇異公司(GE)將投資中國大陸約20億美元計畫中的規劃。
  奇異醫療在去年總營收169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就占11 億美元。奇異醫療將重點開發中國大陸尖端醫療市場,並打進中共官方力推的一般健康照護,策略是擴大在中國大陸的研發規模,並計劃在五年內,讓中國大陸的產能倍增。
  10.三星跨進醫療設備業
  正面迎戰奇異與西門子
  產品涵蓋廣闊的韓國三星電子(LG),從記憶晶片到電視機、家電冰箱都有,如今更積極洽購核磁共振攝影掃描機(MRI)與X光機的製造商,準備挑戰奇異(GE)與西門子(Siemens)在醫療設備市場的龍頭地位。
  目前,三星是由韓國三星資深副總裁趙在汶領導此醫療設備團隊。三星計畫把醫療設備打造成年營收達10兆韓元的龐大事業,預期美國、歐洲與日本市場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升高,將帶動醫療掃描儀器需求。
  三星電子計畫2020年以前,針對各項新事業投資23.3兆韓元(2百億美金)。2010年,收購超音波儀器製造商Medison的43.5%控股權,是該公司在健診業的最大一筆投資,今年4月,再把持股比重提高到65.8%。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PROJ_ID=11&f_ART_ID=380367&f_fun=QUY
 
盤點2011年 中國生技產業大事件 生技醫材報導 2012/02/23
 
2011年,對中國的生技產業來說,可以說是快速成長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生技產業在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包含:政策、規劃、關鍵技術、新產品、制約產業發展等問題逐步解決,持續營造生物產業的發展環境。【文/劉惠娟】
  2011年,對中國的生技產業來說,可以說是快速成長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生技產業在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包含:政策、規劃、關鍵技術、新產品、制約產業發展等問題逐步解決,持續營造生物產業的發展環境。
  尤其在與台灣簽署兩岸醫藥合作協議之後,無論對於台灣或中國大陸的醫藥產業而言,都將是一個劃時代的扉頁,許多人都引頸企盼開花結果的機會。
  以下,我們從政策、技術、專案、金融、園區5個方面,整理2011年中國生物產業發展脈絡。
  1.政策:新版藥品GMP實施
  2011年2月12日,中國衛生部對外發佈《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2010年修訂)》(簡稱新版GMP),並宣佈自3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版藥品GMP修訂的重點:一是加強藥品生產品質管制體系建設;二是全面強化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三是規範操作規程、生產記錄等檔案管理規定;四是進一步完善藥品安全保障。
  自2011年3月1日起,新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企業新建(改、擴建),應符合新版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產企業將給予最長5年的過渡期,並依據產品風險程度,分階段達到新版GMP的要求。
  2.種業新政:科研院撤出商業化育種
  2011年4月18日,國務院《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正式頒布。指出,目前,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後,創新能力不強。
  因此,《意見》提出,要推動科研院所、高校,逐漸脫離商業化育種,期望能培養一批競爭力強的種業企業,鼓勵產業整重組。
  3.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1年8月15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強調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
  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的核准進入條件,除了必須達到節能環保要求外,不得針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在註冊資本、投資金額、投資強度、產能規模、土地供應、採購投標等方面設置門檻。
  4.鼓勵生物產業 走出去
  2011年10月20日,中國公布《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國際化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然選擇,要把國際化作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支援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國內企業併購、重組,培育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承接國際醫藥研發和生產外包;支持優良的生物醫藥企業走出去,展開對外投資和合作;透過對外援助等多種方式,帶動生物育種企業展開跨國經營。
  5.合成生物學 帶來新曙光
  合成生物學在2011年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ay Keasling教授透過人工方法合成各種基因,然後,將其組裝成一條生產線,放入一個微生物體內,使得這個微生物合成出烷烴、脂肪酸酯等一系列,可用作航空燃料的產品。
  文特爾(Venter)研究所正把一個製造乙醇的微生物跟利用纖維素的微生物進行合成,使得新的微生物能直接利用纖維素生產乙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國強已經合成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徵的新材料。
  2011年,973計畫推動2個合成生物學專案,分別由中科院院士趙國屏、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馮雁擔任首席科學家。每個項目研發經費為500萬美元。科技部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中便指出,將建立合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6.新酵母讓生物燃料更經濟
  以木質纖維素作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備受關注。但是,木質纖維素要變成液體燃料,需先進行水解,其水解產物-葡萄糖和木糖的高效利用是當前難題之一。
  原因在於,在葡萄糖和木糖共存的條件下,多數微生物會優先利用葡萄糖,造成木糖利用效率低,甚至利用不完全的情況。因此,同步、高效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菌株對於提高該過程的經濟性非常重要。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趙宗保研究小組日前宣稱,首次發現一株能夠同步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累積油脂的酵母-皮狀絲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 AS2.571,油脂含量約為50%。
  7.抵抗致病性流感 中國作好藥物儲備
  克流感(Oseltamivir)被視為預防流感的特效藥,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加緊對克流感原料藥的儲備。從八角中所萃取的莽草酸正是該藥物的主要有效成分。
  為保障中國生產克流感時,有足夠的莽草酸,北京綠色金可生技承接中國抗禽流感藥物克流感原料-SA200噸擴產專案。目前,已成功生產莽草酸200噸/年的目標。
  由於,生產200噸SA需要8,000噸八角,因此,也帶動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市八角主產區的農民增加收益1億元,帶動八角種植業擴大種植面積約10萬畝。
  8.玉米新品種 成就黃金產業
  承德裕豐種業在承接中國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後,目前,已經完成200畝原種生產基地、700畝原種繁育基地、5,000畝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和種子加工中心的建設。其產品遍佈全中國玉米種植區19個省份的600多家縣級代理商。
  9.廢棄油脂 華麗變身
  該專案由山東生物柴油集團與鄭州大學、聊城大學化工研究所合作。據2011年1~3月份的統計顯示,該專案共生產生物柴油9,600噸,產值達7,680萬元(248萬美金)。
  目前,該項目已新建生產工廠的建築面積為3,428平方米,原料池5,600立方公尺,完成罐區16,000立方公尺,成功實現棉籽油轉化生物柴油的規模化生產,為能源結構提供技術和應用的示範。
  10.開發銀行投鉅資 支持生物產業
  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中長期投資及融資的主力銀行。近年來,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開發銀行大力開拓的新藍海。截至2011年6月底,開發銀行生物產業貸款餘額為134.5億元(4億美金),累計向341個生物產業項目發放貸款193億元(6億美金)。
  例如,雲南雲河藥業擬申請貸款3,000萬元(約97萬美元),但是,可用於擔保的固定資產只能覆蓋貸款1,800萬元(58萬美金),尚有1,200萬元(39萬美元)貸款的擔保難放款。
  最後,開發銀行設計一項「固定資產+專利權質押+企業實際控制人無限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的擔保模式,終於獲得核發專案貸款。
  十二五期間,開發銀行擬投資1,000億元(32億美元)扶植生物產業,每年約200億元(6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在生物產業所累計的投資達20,500億元(661億美元),其中,信貸資金需求為5,870億~9,970億元(189~321億美元)。
  11.專利質押融資尚有多重困難
  2011年,專利質押的2個案例,一個是雲南雲河藥業,用「固定資產+專利權質押+企業實際控制人無限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的模式獲得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另一個案例是武漢百泰基因生物工程公司獲得漢口銀行1,000萬元(32萬美金)的專利質押貸款。
  但是,智慧財產權資本化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除了專利價值難以評估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制約專利質押業務。例如,專利的價值容易受技術進步的影響,新技術的突破,可能使原專利失去價值。
  智慧財產權轉讓市場相對狹小,專利變現相對困難,如果企業無法還款,銀行難以迅速把專利透過拍賣、轉讓等方式收回投資的資金。
  12.設立第一個農業科技私募基金
  2011年7月31日,中國境內設立第一個農業科技領域私募股權基金-中農科產業發展基金。該基金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發起、投資設立。
  基金第一期規模為15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範疇為農業領域的尖端技術育成及高成長、創新型、科技型企業。基金將委託中國農業科學院雄厚的技術成果和人力資源儲備,全面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的發展。
  13.生物產業基地已成區域經濟新引擎
  2011年6月17~19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深圳、北京、上海、廣州、石家莊、長春、長沙、德州、泰州等生物產業基地發展力道強勁,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目前,中國共有22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基地生物產業產值已占中國生物產業產值的60%。
  14.遼寧省全力打造本溪基地
  本溪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資源依賴程度高,產業結構單純。2008年2月,遼寧省決定將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在本溪高新技術開發區,支援本溪醫藥產業做大,形成年產值1,000億元(32億美元)的規模,人口數達100萬的城市規模。
  在全省的大力支持下,本溪藥業基地脫穎而出、後來居上。在中國400個基地中,一躍成為建設規模第一,科技力量第三的代表。
  截至目前為止,該基地引進包括:北京雙鷺、四環藥業、南京醫藥、天津天士力、吉林修正等12家中國50強的各類項目共226個,總投資額達993億元(32億美元),產能達1,000億元(32億美元)。
  15.中國醫藥城:打造世界級的生物醫藥
  中國醫藥城位於江蘇省中部的泰州市。2005年2月,江蘇省打造「建設醫藥產業園,打造中國醫藥城」。
  目前,中國醫藥城內已聚集中國知名大學和醫藥研發機構50多家,400多家國內外知名醫藥生產、服務型企業,也先後在此落腳。
  16.長沙基地打造具影響力的生物產業
  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是2006年10月,由中國國家發改委批准認定的、以湖南瀏陽生物醫藥園區為核心的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
  截至目前,共引進企業136家,其中,科研、服務、商貿企業共125家,生物醫藥相關企業達87家,上市和上市企業投資16家。2010年,醫藥園工業總產值171億元,財政收入5.2億元。
  目前,醫藥園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約占湖南全省的52%。預計十二五結束前,總產值將可達1,000億元(32億美元),財政稅收40億元(1億美元)。
  17.光谷生物城:帶動生技產業快速成長
  光谷生物城位於武漢東湖高新區。2007年6月,中國批准建設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即光谷生物城)。2010年,光谷生物城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2億元,已簽訂專案入駐協議184個,有97個項目已開工建設或進駐。
  在光谷生物城建設的帶動下,東湖高新區在2010年的營收達248.06億元,與去年同期成長23.38%。其中,收入超過20億元企業1家;收入超過10億元企業1家;超過3億元的企業9家;上市公司4家。
  光谷生物城的規劃建設、招商投資工作,被稱讚為光谷速度。預計到2020年,光谷生物城將聚集各類生物企業超過1000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30餘家,吸引各領域人才超過2萬名,各類專業人才2萬名,生物產業總收入超過2,000億元(64億美元)。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PROJ_ID=11&f_ART_ID=371281&f_fun=QUY
 
剖析2011 中國醫藥政策改革契機 生技醫材報導 2012/01/20
 
今年中國從國家到地方先後密集提出許多調控政策,讓很多醫藥人目不暇給,我們且看中國大陸2011年做了哪些重大醫療改革。【文/劉惠娟、陳堂麒】
  2011年,世界風雲變幻,不管是歐債危機、中東危機、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內亂,亦或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身處世界經濟共同體的台灣,都面臨嚴峻的考驗。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回顧中國在2011年,醫療政策及實際執行面進行哪些變革,攸關許多台商未來經營策略上的方向。目前,在中國的台資醫院共計有16家,醫藥及醫材廠商在中國大陸有著莫大的市場關聯性。
  頒布四大項生物醫藥及器材政策
  2011年,中國從國家到地方,先後提出許多調控政策,讓醫藥業者目不暇給,我們且看中國大陸在2011年做了哪些重大的醫療改革。
  在醫藥政策方面,可以參考由中國科技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總後勤部衛生部等10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該計劃於2011年10月28日發布。
  藥品流通的部分,可參考由中國商務部制定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規劃中提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並針對藥品流通產業改革和發展提出要求,於2011年5月5日發佈。
  配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的實施,全面推動中國生物科技與產業的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術部制定《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並於2011年11月14日發佈。
  更令市場期待的是,日前由中國科技部起草的《「十二五」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畫》也已完成,在廣泛徵求醫療器材廠商意見後,將可望於近期公佈。
  以上四項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材重大政策,皆於2011年公佈,並於2012年展開推動,也許國內廠商可以從中尋找相互合作的契機。
  一、藥品降價
  2011年3月8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宣佈從3月28日起,調降部分用於治療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環系統類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共涉及162個品項,平均降幅21%。
  2011年8月5日,中國再次宣佈從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調節內分泌類和神經系統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共涉及82個品種、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4%,這是2011年度第二次藥品降價,也是13年來第28次對藥品的降價策略。
  縱觀過去藥品降價政策,中國可能面臨通膨的壓力,使得2011年2次的降價幅度比過去要緩和些。國家層面的藥品降價只是其中一部份,另一波,就是地方省市的藥品降價。
  例如,廣東省物價局繼2011年11月22日,宣布擬降低500多個中成藥的價格後。12月15日,省物價局又公告441個品項的西藥價格調整方案,其中,有307個品項的西藥將實施降價,降價幅度平均達22%。
  二、新版GMP實施
  2011年3月1日,歷經5年修訂、兩次公開徵求意見的《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2010年修訂)》(簡稱新版藥品GMP)正式施行。《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是藥品生產和品質管制的基本準則。
  新版藥品GMP共14章、313條,相對於1998年修訂的藥品GMP,篇幅大量增加許多規定。新版藥品GMP吸收國際先進的經驗,再結合國情,達到與世界衛生組織藥品GMP一致性的目的。
  自2011年3月1日起,中國要求新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企業新建(改、擴建)應符合新版藥品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產企業將給予不超過5年的過渡期,並依據產品風險程度,按類別分階段達到新版藥品GMP的要求。
  新版GMP的實施,預計將使中國至少500家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關閉,而其他企業要符合新規定,光是硬體的投資合計就要2,000億~3,000億元。
  新版GMP對整體中國醫藥工業的影響,已開始慢慢顯露出來,看得出來,新版GMP的公佈與《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相輔相成,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產業門檻,加速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以完成醫藥工業十二五的目標。
  三、抗生素限用
  抗菌藥物不合理的使用和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瞭解,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醫院內使用率為30%,歐美發達國家的使用率僅為22%~25%,但中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
  其中,預防性用藥占抗生素使用量的1/3,術後預防性用藥高達93.4%,在門診感冒患者中,約有75%使用抗生素,外科手術則高達95%。
  近年來,部分國家和地區,由於抗生素的濫用,陸續出現對幾乎所有抗菌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細菌,使得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威脅。而中國似乎已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2011年5月18日,國家衛生部發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和《2011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將藥品的處方權分配給不同級別的醫生,同時,限制抗菌藥物處方權,將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定使用、限定使用與特殊使用三個級別。
  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主要以基本藥物和基本醫療保險的抗菌藥物品種為主。該《辦法》於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辦法》對中國境內43301種抗菌藥和2000多家生產抗生素的廠商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
  但該《方案》只是「徵求意見稿」,並沒有公佈具體細則,限制使用抗生素,對整個中國醫藥產業的流通管道而言,具有相當高的難度,畢竟使用抗生素在中國醫藥體系是習以為常的用藥習慣,其中更牽扯龐大複雜的利益鏈。
  因此,7月1日並沒有在全中國各地區全面實施,且相對於2011年8月份的新版《方案》而言,它只算舊版。
  2011年8月3日,中國衛生部發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是新版的徵求意見稿,《方案》規定意見收集截止日期為2011年9月5日,但具體執行時間不詳。8月11日《南方都市報》刊登題目為:史上最嚴抗菌素限用令「大有鬆動」,隱約透露執行抗生素限用政策,可能出現「鬆動」的跡象。
  根據2001年5月公佈的方案,三級醫院採購抗菌藥物品種,不得超過50種,二級醫院採購抗菌藥物品種,不得超過35種。現如今在法制辦公佈的徵求意見稿中,50和35這兩個核心指標已不復存在。
  四、天價藥曝光
  2011年11月13日,中國中央電視台聚焦高藥價追蹤:部分藥品的中間利潤超6500%。
  有調查發現,廣東的深圳、東莞等地,均有售多種天價藥,其中,一款山東聖魯製藥生產的葡醛酸鈉注射液,同廠同規格下,價格竟是過去曝光價的10倍,利潤更高達9137.5%。
  目前,中國國家發改委已經公佈藥品成本調查辦法,11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佈,關於印發《藥品出廠價格調查辦法(試行)》的通知。
  根據《辦法》,12月1日開始,將對中國政府定價範圍內的藥品,開展新一輪的出廠價格調查。接下來,中國很可能會對前期藥價存在過高的現象,作進一步管理。
  五、福建兩票制
  何為兩票制?
  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
  隨著兩票制在中國逐步推廣,醫藥產業的淘汰率將大幅提升,產業的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佣金制會浮出水面,藥品的降價幅度預期將逐步趨於理性。
  兩票制建立的初衷,無疑是希望透過縮短流通環節,以解決藥價過高,杜絕代理制壟斷市場價格的模式,另一方面想透過此種模式,加速中小企業的淘汰速度,以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有利於增加中國製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六、安徽基藥推廣
  安徽省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試點省份,其雙信封制度、量價掛鉤和承諾單一貨源,成為醫藥招標改革的幾個亮點,得到國家醫改辦的充分肯定。
  安徽基本藥物採購模式(簡稱安徽模式),也成為2011年,中國各省基藥招標的主要推廣範本,一度成為這一年多來醫藥改革的風向球。
  2010年1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建立和規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採購機制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該意見重點推薦安徽模式的運作。
  該意見要求:鼓勵各地採用雙信封的招標制度,即在編制標書時,分別編制經濟技術標書和商務標書,企業同時投兩份標書。
  經濟技術標書主要對企業生產規模、配送能力、銷售額、產業排名、市場信譽,以及GMP資格認證、藥品品質抽驗抽查歷史情況、電子監管能力等指標進行評審,以保障基本藥物的品質。
  只有經濟技術標書評審合格的企業,才能進入商務標書的評審,商務標書評審由價格最低者中標。
  儘管安徽模式在國家醫改辦層面得到肯定。但其基本藥物集中招標採購的試點過程,也引發激烈的爭議。產業人士認為,安徽模式的雙信封制度與以前的投標方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且雙信封制度分割品質評價和價格競爭。
  從招標過程看,通過技術標評選的企業,最後還是拼價格,直接導致藥價過低。而最令眾多醫藥界人士擔心的是,這有可能導致藥企間劣幣驅逐良幣,最終使藥品的品質失控。
  日前,安徽悄悄發《安徽省中心衛生院增配藥品目錄(2011版)》,增配藥品多達5478種,其中,不少跨國藥企品種進入增配藥品目錄上,安徽模式為尖端藥、外資藥放行,意味著對此前廣為詬病的超低價中標的糾正。
  11月30日,安徽省衛生廳發佈:《關於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優先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工作通知》。
  根據該規定,三級綜合醫院、中醫院配備基本藥物品種數,不低於基本藥物品種總數的90%,基本藥物銷售額占全部藥品總銷售額的比例不低於15%;二級綜合醫院、中醫院配備基本藥物品種數,不低於基本藥物品種總數的95%,基本藥物銷售額占全部藥品的比例,也不低於30%。
  七、十二五規劃
  2011年是十二五的規劃年。醫藥產業的十二五規劃相對比較詳盡,從藥品流通、到醫藥科技,再到醫藥工業,都一一制定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為生產及流通企業標示了行動的方向。
  2011年5月5日,商務部對外發佈《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客觀分析藥品流通產業的現狀和問題,對產業面臨的形勢進行了深入地剖析。
  同時,《規劃綱要》明確規範產業發展的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一是提高產業的集中度,調整產業結構;二是發展藥品現代流通和經營方式,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三是規範藥品流通秩序,加強產業的信用建設;四是加強產業的基礎建設,提升產業的發展水準。
  為實現《規劃綱要》的目標,商務部提出4項措施:一是加強政策引導,改善發展環境;二是加強理論研究,培養人才隊伍;三是發揮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建立《規劃綱要》的實施制度保障。
  10月28日,中國科技部公佈《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提出以重大新藥、醫療器材、中藥現代化為核心,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中、高階醫療產品國產化的能力。
  於2011年12月頒布的《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將以轉變發展的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方向,透過自主創新、改造提升傳統醫藥等方式,強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65853
 

上一篇:中日毒餃大戰

下一篇:拉薩事件(一)

阿楨 2023-08-14 06:02:24

調查顯示醫生月工資1600元起步:8月,醫療反腐震動整個行業,醫生收入問題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2022年末全國執業醫師為440萬人,規培第一年還不具備執業證,月工資只有2000~3000多元,第二、三年,5000元~6000多元。到了住院醫生, 7000~10000多元。中國人口超過14億,求醫問藥的需求十分旺盛,2021年,全國總診療人次84.7億,同比增加7.3億(增長9.4%),全國入院人次24726萬,同比增加1713萬(增長7.4%)。中國每1萬人對應的醫生數量是23.9人,而美國是35.6人,日本是26.1人,法國33.2人,德國45.2人,英國31.7人。我國醫學院招生規模逐年遞增,但畢業後有相當比例的醫學生流失到其他崗位。“不能為醫院掙錢”,導致工資待遇低,人才留不住,設備引不進來。醫生工作量大,再加上無法獲得合理報酬,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問題,這也給追求“灰色收入”埋下伏筆。在財政投入減少以及公立醫院仍還需要“自負盈虧”下,也促使公立醫院均以患者的數量以及提供醫療服務的數量等作為獲取利益的直接手段,從而導致過度醫療、以藥養醫等不合理的醫療服務行為出現。
  相關新聞
一個三甲醫院的李院長說:“這次醫療反腐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醫療系統全線崩潰。”
  回應
 紅包才是一些醫生服務的真是價格,如果打擊過度,醫生的收入會大幅下降,極有可能導致一些優秀的醫生離開醫療行業,或者轉向私立醫院和高端醫療機構,從而加劇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和醫患關係的緊張。更可能患者的就醫成本會上升,因為會通過提高藥品、檢查、手術等項目的價格來補償醫生的收入損失,或者通過增加各種不必要的項目來增加所有患者的就醫負擔。
 就我所知醫生基本沒有主動索賄的,不收紅包也不妨礙他們盡職盡責,但紅包主要當做是建立一種密切、信任關係的紐帶,是對醫生工作的肯定和感謝。如果反腐反到公立醫院失去吸引力,極有可能造成優秀醫生的流失,比如去往私立醫院、高端醫療機構,讓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加劇,普通人將無望幾十塊錢看到專家號
 實質的問題不是優秀的醫生應該獲得高收入,而是如何讓優秀的醫生在陽光下理直氣壯的拿到高額的收入,同時,鍵盤俠們也要認識到,優秀的醫生應該也必須獲得高額的收入。

阿楨 2023-02-17 10:24:09

醫保改革六大焦點:為何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 澎湃新聞

一場涉及3.5億職工參保人、上萬億醫保資金的“醫保史上最大改革”引起普遍關注和討論。2月15日晚,國家醫保局2023-02-15醫保改革的配套《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將更多的藥店納入門診統籌服務提供的範圍。
焦點一:職工醫保改革主要改什麼?為什麼要改?
2021年4月,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調整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結構後,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於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待遇。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群眾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基礎上,支付從50%起步,並向老人傾斜5-10% “大共濟”,還家庭小共濟,配偶、父母、子女的醫藥費用,可由個帳支付。
焦點二:為什麼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金額?合理嗎?
我國醫保制度存在結構性問題,至2021年,參加職工醫保35422萬人,年末結存36121.54億元,其中統籌基金17834億元、個人帳戶11575.43億元、居民醫保6712億元。參保人感覺到劃入個帳金額減少了,有不滿,這是正常現象,但個人看門診、藥店購藥可報銷的卻更多了。就算是目前身體好不怎麼看病,年齡越大,總還是要看病買藥的,所以,國家說要算大賬、算長遠賬。
焦點三:短期“吃虧”能否換來長遠實惠?
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明確感受到醫保改革後的利好,因為人們權益的置換並非同期實現,對部分人來說有滯後感。
焦點四:這場改革誰受益?
門診共濟保障改革的主要受益人是老年人。此次“邁步”最大的武漢醫保局也表示,從長期看,所有參保職工都增加了此前沒有的普通門診待遇,特別是患病群眾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焦點五:門診統籌就醫購藥方便嗎?
在地方上,武漢市醫保局也在15日將第三批4065家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職工醫保門診統籌服務試點。
焦點六:醫保基金資金夠用嗎?
武漢市醫保局也表示,醫保基金收支是平衡的,收支規模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國家醫保局回應,2021年,全國醫保收入2.87萬億元,支出2.4萬億元,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2022年參保率95%以上,總收入26576.42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職工醫保收入18058.52億元,同比增長9.2%。
  回應
這個問題很敏感,前幾天有人就談這個話題,沒有跟評。因為有些話說多了,給自己找麻煩。

阿楨 2023-02-17 09:12:58

中國爆白髮運動 抗議消減醫保金|2023-02-16 公視
  回應
原來清零之後立刻躺平就是為了消滅老年人口
原來是有人給錢的內外勾結的抗議封控/醫保社保的白紙/白髮革命的白癡革命。
這些老人還能鬧事,我媽辛苦大半輩子土裡刨食,一個月就拿200塊錢養老錢。無論是醫療還是養老,都是一代人養一代人。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我們學不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投資能養得起中國這麼多老年人口。我們理性的討論一下,現在除了削減開支,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農民繳農業稅,醫保都沒有呢,而且新農合每年還在漲錢,連鬧事的資格都沒有。老人生了病就只能忍著,沒人可憐也沒人為他們發聲。
現在農村早就不收稅/早就有醫保了好吧?騙別人可以,別把自己也給騙了?
2023醫保改革,之前每月醫保卡裡錢=公司或者政府的部分+個人繳納的部分。改革後,變成了統籌部分。以後去醫院門診看病也可以報銷了,以前是只有住院才能用醫保卡報銷,總體看來有利有弊。

中國醫保個帳改革何去何從? 2023-02-10 黃麗玲

武漢爆發退休人員2023-02-08抗議醫保權益縮水(包括,每月個人帳戶的醫藥補貼由人民幣286元降至83元,而年度門診起付標準提高至500-700元未達者須自費支付,還設下3500-4000元的門診補助上限。) 官方稱個人帳戶劃入統籌基金,擴大醫療支付能力,對參保職工的長期保障其實不減反增。專家說,中國醫保一開始就走錯了個帳的路,現在應能導正醫保功能,中國醫改難免陣痛頻傳。
醫保專家蕭慶倫(曾為中臺港、南非、瑞典等地的衛生改革提供諮詢)說取消個帳的改革方向正確:個人帳戶是個不公平的一種保險,從薪水扣錢是我的,死時是我的遺產,這是跟新加坡學的。保險的原則應該是大家統籌,個帳彰顯貧富差距,並壓縮到可造福更多病人的醫療統籌基金。
中國從2009年推廣醫保,做到96%的覆蓋率,目前的改革方向是擴大保費統籌的範圍,從一開始35萬人的縣統籌起,現已做到城市等級的統籌,但已經遇到相當多的阻礙,因為富有的城鎮會抱怨財源被貧困的城鎮拖累到,未來若進一步要統籌到省份的層級,挑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