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場費也漲
台灣果真是< 搶錢政府>,連兩廳場地租金也將調漲!
話不能這樣說,《文化很門好生意》,連<雲門也得自生自滅>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90/20060405071627
兩廳院 租金即將漲價【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08.02.22
兩廳院音樂廳、戲劇院等場地租金即將調漲,且漲幅高達20%到30%間;演奏廳漲最多,一口氣要漲40%左右。不少藝文團體擔心,不僅增加經營壓力,也可能會產生連鎖效應,讓各場地都跟著漲價。
什麼都漲,表演藝術最高殿堂的兩廳院,也要漲場地租金,兩廳院日前發公告給各表演團體,明年起每個時段的租金價碼也往上調。例如戲劇院晚上公演從一場6萬元調整到7萬2 千元、假日也從6萬5千元漲到7萬8千元。
而音樂廳則是晚上時段從6萬元漲到7萬8千元,假日也從6萬5千元調整到8萬5千元。漲幅都在20%到30%間,其中並以演奏廳漲最多,一口氣漲了40%左右。
而且不只是演出時段的租金,加上使用休息時間、以及事先的預演排練的使用租金等,也跟著調高,另外如果晚上的演出,下午把器材等擺在舞台上,等於這個時段無法租借給其他團體,還要加收「佔台費」。由於兩廳院明年的檔期,現在就要送件「卡位」,因此藝文團體已經感受到壓力。
許博允:兩廳院 不應拿來賺錢【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
新象文教基金會行政總監許博允也說,演出成本增加,可能會衝擊票價結構,讓門票越來越貴。他也抨擊,兩廳院應該想辦法提升文化水準,「不應該拿來賺錢!」
許博允則表示,今年1月,兩廳院曾舉行了說明會,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到場說明「苦衷」,也表示因為17年沒漲所以要調。他認為場租漲5%到10%還算合理,但現在藝文產業如此不景氣,一下子漲20%到40%,無疑是落井下石。尤其現在不少國外演出團體也漲價,成本大幅增加下,未來票價結構可能跟著調整,門票可能越來越貴。
許博允也表示,兩廳院應該鼓勵藝文生態蓬勃發展,扮演補助的角色,但是現在卻以自籌財源、收支不平衡等理由,調漲場地費用,「文化指標怎麼可以用盈虧來計算?」,他批評只想著賺錢是不智的想法、也沒有眼光,而且兩廳院還自辦節目,根本是「與民爭利」。
不過因為台北表演場地有限,而且國家音樂廳、戲劇院場地設備較好,一向是首選場地。怕成為「拒絕往來戶」,一些表演團體也不太敢出言「得罪」。某位表演藝術負責人也說,現在推銷門票不易,場租調整的幅度太大,直接帶來經營的壓力,而且也擔心以兩廳院的龍頭地位,可能造成其他場地、中南部文化中心也跟著漲,未來大家經營上會更吃力。
朱宗慶:一場成本20萬【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
「怎麼想都矛盾!」曾當過兩廳院藝術總監、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的朱宗慶說,兩廳院一場演出成本約20萬元,調漲租金不過分。但是政府對文化預算投資不足,導致長期經營困難的藝文團體,對五千、一萬元的新增成本也得斤斤計較。
朱宗慶表示,兩廳院場租跟歐美、亞洲等地比起來都是最低,國外相同等級場地一場約20到40萬元台幣。而且實際上以一場演出來說,前後台的人力配合、機器空調的維護保養等,兩廳院的成本至少20萬元,以行情來說,兩廳院要調整租金「不過分」。
不過漲價對國內藝文團體卻是不可承受之重。朱宗慶說,國外雖然場租貴,但是政府對表演團體的年度預算補助高達50%到60%,不像國內只有區區的3%到5%而已。另外票價也高,因此場租不會造成經營的困難。
「表演團體的苦,沒有經營過的不會瞭解。」朱宗慶說,即使是知名團體,如表演工作坊都要咬緊牙關,果陀劇場也好幾次面臨撐不下去的關卡。他也說,這歸咎於政府的文化投資不只是少的可憐,更是少的可笑。藝文團體好像成了「高級乞丐」,政府若把文化當一回事,不應該是這樣的投資額度。
他也說,兩廳院的定位不明確,到底是要「收租金」、還是「協助藝文團體」?他也建議,兩廳院漲價勢在必行,但應考慮依表演屬性區分收費標準,以免排擠到一些不惜成本、引進好節目的團體、或經紀公司。
兩廳院:已17年沒調價【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
雖然藝文團體叫苦連天,不過兩廳院表示,已經17年沒有調整場地租金,這次調漲是為了反映成本,而且也希望更有效率的使用場地,澄清「絕非為了賺錢」。
「大家都有壓力,我們也有壓力。」兩廳院表示,一開門,水電、人力、硬體的保養維護等都是錢,兩廳院場地租金的行情長期被低估。
而且兩廳院自民國80年以後,都沒有調漲租金,目前的價碼也比國外許多國家級場地相對便宜,她也說,這次價格只是「微調」而已。
兩廳院強調,這次調漲純粹是反映成本,調漲絕不是為了賺錢。而明年起要新收取的「佔台費」,是因為過去有些團體早上排演,晚上公演,中間的時間因為桌椅、樂器等器材的擺放,會影響其他團體的使用,因此希望團體若不使用場地,就應該移開器材,不然就付費,讓所屬的四個表演廳都能得到最好的使用效率。
李永萍:市府的不准漲【聯合晚報╱記者姜穎
今早聽聞兩廳院即將漲價,文化局長李永萍非常驚訝但表示,她要藝文界放心,文化局主管的中山堂、城市舞台絕不會跟進。李永萍表示,北市府將具體清查北市的閒置空間,並委託表演藝術聯盟媒合,免費提供適當的場地給藝文團體排練或辦公。
文化局表示,依規定兩廳院屬行政法人,不同於北市府的中山堂或是城市舞台。北市府截至目前為止,並無調整計畫。至於接管上處於過渡時期的小巨蛋,文化局表示,日前才將場租降低,短期內不會再次調漲,藝文界可以放心
物價油電連連攀升,各行各業叫苦連天,而表演藝術也跟著面臨票房寒冬,多檔演出因售票狀況不佳宣告停演,也有叫好叫座大卡司節目面臨票券難銷與票房下滑的慘況……問題出在哪裡?藝術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隊又如何因應?而他們又期待政府如何出手?
物價連三漲,票房倒!倒?倒…
新象主辦的韓國音樂劇《大長今》因票房不佳停演,許博允明言,它不是源自經濟與物價之單一因素,而是市場研判失誤。(圖/新象文教基金會提供)
依據兩廳院售票系統估算今年二○○八年一月到五月代售票券銷售總金額,與去年同期(二○○七年一月到六月)相較,在這波漲聲中受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戲劇類節目,營收總計掉了五成,從一億兩千九百萬元滑落至六千兩百萬元。(註)
台灣表藝市場,沒有基本盤
今年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的節目老幹新枝皆有,在宣傳行銷上花了許多力氣。圖為今年演出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Peter Brenkus攝)與進階打擊樂團。(圖/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為何如此?上述大型商業製作同時對一般民眾及原有藝術人口產生吸金作用,觀眾選擇變多,挾有雄厚資本的商業型經紀公司憑藉強勢行銷,長時間在媒體重覆播送廣告捲走觀眾,對藝術人口的維持與擴增有著具體的殺傷力。更深的層面,十幾年前,台灣最引以為豪的是擁有亞洲極佳的創作環境和創作人才,有實力整合表演藝術至文化創意產業。然而長年下來,在國際環境變遷、政府無所作為、媒體八卦導向、流行娛樂風行等諸種因素作用下,台灣環境朝向淺層文化,國家社會出現一個深深的大洞。台灣電影工業的沒落是一例,表演藝術若再沒有中央到地方政府與環境的支撐,任由大型商業製作與市場沖刷,到底能撐多久?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表演藝術
整體表演藝術產業特質分析
● 1. 表演藝術產業是手工業
雖然已是高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今天,表演藝術產業仍處於手工業的生產模式。不同於機械生產線或重複性高的大量生產,大部份的表演藝術工作需倚賴大量的”人”密集的創造性工作及直接手工或體力付出,非科技精密複製與量產可取代。所以,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養成及經驗傳承,對文化產業相形重要,表演藝術專業中的工作者對表演藝術產業而言,更是最重要的生產者。
生存的困難也普遍存在於表演藝術專業工作者。在整體社會中,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個人與團體常因職業或專業角色定位模糊不清,職業的專業性未受到應有的理解及尊重;生存的不易不僅反映在物質條件的匱乏,也反映表演藝術產業之弱勢及資源匱乏,整體社會無法提供表演藝術朝向產業化及永續經營的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人才」與「生存」展開長期的拉鉅戰。
目前全台灣登記立案有將近一萬多個表演藝術團體,除了藝術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區分之外,其餘皆因不同的組織型態產生不同的生存模式,除了因文建會扶植團隊計畫被扶植的表演團體之外,大部份的組織呈現停滯的狀態;所以,應該針對產業發展應有的經營主體先進行組織分類,確立組織的法律定位,協助各類型團體在其範圍內,能有效率地得到應有的經營成果,使不同分級的團體自主開發其業務發展,自然形成產業的供給及需求,進而形成產業的完整供需循環,讓整體表演藝術的環境健全,實為目前藝術界面臨中長期發展最緊迫的問題。
作為生產整體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商品,表演藝術無法如同其它產業,在極短時間進行快速及大量的生產,產品的生命及銷售週期既短且小,市場的限制、對於政府及其它社會外在資源援助的高度依賴,高於任何其他產業。因而要促成產業體系的形成及循環除了需要借助政府的資源補助政策之外,如何形塑市場的形成與開發,將是最重要的挑戰。
產業形成首要基礎,乃在對產業中各團體有清楚及合理的定位。目前,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對表演藝術團體各性質團體的法律定位仍模糊不清,不僅使得政府對表演藝術團體的組織分級經營無法實行,現實上,表演藝術團體之經濟社會信用能力無法如一般商業團體被認同,降低其尋求一般外在環境援助機會,造成表演團體在資本社會競爭中生存不易。「民法總則」及「演藝事業暨演藝人員輔導管理規則」皆未見具體有效規範管理、輔助團體經營的相關條文。相對於其它產業,例如製造業、中小企業輔導條例及高科技產業擁有充分研發之輔導補助,藝術產業卻嚴重缺乏產業提升輔導及長遠經營規劃,實可見政府對藝術產業整體發展政策有所偏頗。
以表演藝術團體自身經營而言,目前,台灣藝術生態逐漸蓬勃,藝文組織本身經營管理、藝術消費市場開發及藝文資源分配等問題漸次成形。台灣藝文組織目前多傾向以非營利組織管理方式經營。藝術創作不斷創新突破,同時致力經營藝術創作與社會大眾結合,創造社會之藝文活動需求量,活絡表演藝術市場經濟,建立自身藝術品牌認同與新的社會價值觀,改變公共資源分配方式。在整體藝術補助政策如同多頭馬車的狀況之下,既無法由政府全額補助文化團體,也無法在短期內全面走向自由市場的商業競爭規則;所以,對於市場機制及藝術性質截然不同的表演藝術團體,無法提供明確有效的協助及扶持。齊頭式的平等造成團體在經營發展及市場開發等形成基礎的不均衡及扭曲,也易形成產業生態不健全的發展。
過去屬於菁英小眾的藝術工作者觀念裡潛藏著和庸俗商業壁壘分明的意識型態,而商業產業界人士亦認為文化是沒有商機無法產生利潤無用的領域,實質上,藝術產業之意涵非僅有負面性,而是具有正面生產意義;藝術產業有致力於解構傳統藝術菁英迷思,讓文化更親近普羅大眾之「美學意涵」;藝術產業並非只會消耗資源,而是具備有實質上「經濟意涵」;藝術產業販賣生活想像力、創意、教養還有品味,具有開發生活美感,並讓文化與生活產生對話之「生活意涵」;且藝術產業是一非制式教育環境,是提供藝術終身學習之良好環境,具有讓民眾親近藝術,進行無聲的藝術教育之「教育意涵」,如九0年代文化思潮的多元面相「全球化/地球村」、「地方化/社區風潮」、「族群融合」、「休閒主義」以及「網路世界」不但成就九0年代文化產業生態背景,亦是新世紀文化產業勢必因應之潮流。
近十年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面臨票房市場之衰退,相對於新興媒體的強勢,表演藝術漸形成弱勢,長期以來仰賴政府的扶助更無法因應社會的競爭,實有其轉型及升級的必要,目前產業化已成為未來最重要的挑戰,本計劃希望透過「行政執行」、「輔導協力」與「生活美學面」三方面探討表演藝術產業實踐所面臨之問題並提出規劃。目前政府輔助機制,多半針對「非營利」性質之藝術相關活動,而形塑藝術產業因其為「營利」性質,所以政府必需重新以產業角度思考,建構產業輔導的機制;所以,針對未來產業的發展希望有以下的規劃遠景:
● 1. 表演藝術產業化
傳統的藝術概念及定義較偏向社會上層的社交或娛樂活動,基本上脫離於社會的經濟體制,大部份仍停留在以國家資源供養其藝術創作,因此長期以來無法建立完整的市場消費機制,藝術欣賞及參與的人口更無法因此擴充,所以,架構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透過表演藝術不同的藝術類型,依據其不同的市場消費型態,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意型、知識型的產業化結構。
表演藝術長期以來被視為”創意手工業”,Live Art就是多種不同創意開發的匯集,透過表演藝術的多元創意開發,提供其它不同產業經濟創意元素及概念,提高產品的加值性,創造最大的經濟值。
在現今藝術環境蓬勃發展的背後,卻也形塑藝文組織、市場消費性及公資源分配相互之間的問題。應將藝文組織逐步朝向非營利組織及產業型經濟組織分流的管理方向調整,除了持續培育藝術創作及不斷的突破創新,另一方面致力藝術與商業經濟的結合,建立藝術品牌的認同與新的社會價值觀,在這樣的品牌形成之下,創造藝文活動的市場經濟,直接由市場經濟創造藝文活動的需求量及公資源分配的關鍵依據。
在二岸同時加入 WTO 之後,相關的藝術產業也面臨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在華人生活圈的城市,如新加坡、香港、上海都在經濟活動之外,致力於成為亞太地區文化藝術的領導品牌、文化生產基地。台灣近十年來,除了外來、西方藝術的移入,本土化的過程也引導了不同特色、在地化、多元化的藝術創意的優勢,引領台灣藝術發展的充沛活力成為華語生活圈的藝術生產基地。
引導鼓勵蓬勃的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建立跨領域的創意合作模式,透過跨國、跨領域合作模式的建立,吸收跨國優秀創意人才,豐富台灣的藝術產品進入國際藝術市場,並間接將台灣的文化價值帶入全球化的體系。
台灣現階段,由於社會經濟基礎較為穩固,藝術活動逐漸蓬勃,社會及政府逐漸關注表演藝術產業的經營。此階段,實為台灣社會對整體文化或表演藝術產業,進行長遠擘劃的關鍵時刻,此一長遠規劃之首要步驟乃釐清台灣社會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現況,也應參考表演藝術生態較為完整及成熟國家之經驗,以進一步對長遠之表演藝術生態發展,政府部門對表演藝術組織之管理、輔導政策等議題,提出具體建議。
三、推動目標與策略
表演藝術生產模式及資源分析
●高中、大學藝術科系的養成: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表演團體組織類型分析
● 團體發展類型
第一類
依據藝術類別及市場機制的不同,經過創團者或主要負責人信用評等的程序,並考核其團體業務執行的能力,除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其個別業務活動之外,另觀察其藝術創作發展的特色,輔導其長期對外的信用貸款,以利其創業之穩定發展。
業務發展漸趨穩定,著重於其發展的潛能及執行業務的能力,經過信用評等的程序,給予較高額貸款信用擔保及因擴張業務,在其人事、行政長期發展所需的補助。
由政府相關單位長期輔導本業及本業之外的業務發展,補助其因開發不同市場所需的資金及拓展業務量的人事行政成本開銷,使其回收資金得以回饋至本業,茁壯藝術市場。
減少主動性對於本業的補助,提高其本業之外的對等投資,輔導團體多方面發展其經濟來源,穩固其自立更生之能力,拓展本業之外的資源,相對提供此產業發展的方向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將市場的可能性相對地擴展到最大的範圍。
外在資源
● 行政執行面
● 1. 政府部門之表演藝術產業業務行政分工重整
將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從中央的文建會到地方政府的文化局,針對表演藝術的政策及業務思考,多停留在”非營利”、”公益推廣”的屬性,應重新針對藝術產業要發展的結構,調整資源及政策的重心,也就是政府部門應除了原有對於非營利、社區推廣、文化傳承及人才培育的部份加強之外,另需針對產業所需的發展策略,提供專司負責的部門,並結合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產業所須的輔導及環境的建構。
因大部份的表演團體無法人資格、財團法人未分級及正名、法人資訊平台未建立、獎勵不具標竿效益,也造成團體募款困難。不具法人身份的演藝團體,因為無接受捐助免稅誘因,不能開立有效之接受捐助證明,對於捐助人無法有實際回饋,不易獲得企業贊助。故而除非是大型製作,對大企業有形象上回饋,否則演藝團體難以獲得企業捐助。另外,由於目前財團法人未進行分級管理及正名,法人資訊亦未有一親和力強、資訊完整的資訊平台,表演藝術組織以基金會名義進行募款經常遭遇質疑,一般企業或個人無法分辨與證實表演藝術團體乃經費窘困的公益事業,造成募款困難。
由表演藝術團體、個人、法律、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等專業人士共同具體研商符合小規模表演藝術團體之規範,將演藝團體歸類為人民團體,其屬性暨非非營利的公益社團法人,亦非營利的公司,在法律性質上應當定位為中間法人,使其成為中間社團法人,以使演藝團體得以獲得法人資格。
目前公司營利事業項目中並無文化事業類別,建議增加文化事業類別,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設為文建會,由文建會設定公司成立資本額,資本額數目建議再做研討;同時建立產業的經濟型組織,形成產業體系輔導及鼓勵表演藝術組織以中小企業的公司法人模式操作藝術產品,建立經濟型組織,形成產業的基礎架構。
目前演藝團體以地方自治方式進行管理與輔導,但因各自治區規定不盡相同,造成演出障礙,以團體之設立與管理,統一管理辦法或是行政機構,但演藝團體輔導、補助部分仍舊施行地方自治。
從中央文建會到地方文化局,各政府行政部門對於表演藝術資源的政策及編列方式也都有不同的規劃,文建會的業務主要著重在「扶植優良團隊計劃」的補助、配合社區發展的「鄉鎮展演」巡迴計劃、校園推廣計劃等,除了扶植團隊的不助對於表演團體有較直接的協助之外,其餘的計劃實際上還停留在淺度的推廣層次,無法進行較深度或直接的推廣效用,應由中央與地方各司其職,除了合現有表演藝術的資源之外,協助地方團隊發展地方特色,提供在地的文化資源,使其可以堅實地方藝術發展的基礎。
● 1. 稅賦的鼓勵及優惠
表演團體主要依賴的外在資源:票房收入,近年來也面臨強勢媒體壓迫、經濟衰退、娛樂休閒工具的多樣化等不同的競爭擠壓,除了團體自思創作的調整之外,從購票可以抵減所得稅的直接優惠,鼓勵更多人願意走進劇場欣賞演出,已經是迫不急待要解決表演藝術市場嚴重衰退的強心針。
表演藝術組織法律資訊不足,尤其在成立不同類型組織之權利義務評比,及稅賦的減免上最常遭遇問題,稅賦減免非由組織型態決定,而由免稅行為決定。但一般團體經常混淆,以為成立財團法人組織較容易獲得稅賦減免,若成立公司則便沒有任何相關減免資格。事實上,若公司執行可以免稅的文化事業項目,同樣可以免稅,不因組織型態而有所別,另一部份,版權及跨國的商業行為皆會牽涉法律資訊的層面,專業的法律資訊平台及資源的引進甚為重要及急迫。
目前,表演藝術一直未能針對其票房市場及消費人口等等基礎的量化條件作出具體的數據提供產業化的基礎架構,因此,未來發展產業的過程應先進行基礎調查;如票房市場與人口、資源分佈及空間使用等。
協助藝術組織建立專業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率、人力資源發展、資訊管理等;同時因應國際分工的型態,引進國際專業製作人及專業人員,建立產業化的國際人脈網絡,更應研擬表演藝術產業輔導條例,建立專業藝術經營管理的系統。
除了進行非營利組織型態的資源補助及輔導之外,應協助營利式的藝術組織法人改善及建立良好的財務控管及結構,並協助提供資金融通的基礎條件與環境。
表演藝術的產品演出目前仍以台北都會區為主,到國外或台北市以外地區演出主要限制在補助經費數額,團體經常面臨因補助不足,避免虧損,減少到外縣市演出,演出票價經常視補助情況異動,票價有明顯城鄉差異,行銷模式多以成本低廉,效果最大的電子報、廣播等方式進行,觀眾群開發及會員經營方式,多以將觀眾資料建檔,發送演出及推廣教育消息方式維持,所以,市場規模無法擴大,應積極建立並蒐集及提供藝術產業所需之市場情報,結合專業的行銷通路及市場開發,協助藝術市場的拓展。
架構藝術產業的研發平台,提供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資訊、市場規模及新藝術潮流或新產業 know-how 等,建立藝術生產→藝術空間與基地→產銷系統→市場消費的產業鍊結關係,形成跨領域合作的模式,共同建構藝術產業應有的支援及協力體系,強化競爭能力。
● 1. 藝術教育的紮根
結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社區組織,引導藝文工作者參與藝文教育及推廣活動,鼓勵藝文組織、及展演場所之競合模式,促使藝文產業概念生根,提昇藝文參與質量。
配合教育部推動之「教學創新、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計畫,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透過教學機制及課程規畫,引導藝文活動進入校園,創造藝文組織與教學體系的資源結合,加強推動藝術團體駐校與校園藝術環境營造等,形成藝術工作者與藝術教育者的互動平台,培育學生、教師成為藝術夥伴。
● 2. 透過異業結合、傳達生活美學的價值觀
結合異業,透過藝文資訊整合與傳播介面功能,將表演藝術可資應用的創意質素,提供商業開發,成為生活可運用、可討論的實用美學價值,也連帶創造不同的城市空間的文化內涵,同時透過國際的引介及交流,傳達全球化可能產生的生活美學價值,營造生活藝文化之有利條件價值,建立整合性行銷模式。
● 1. 表演藝術組織營運結構特質
表演藝術組織,主要意見領袖常集中在少數幾人,演藝團體成長到一定規模,常會面臨領導人傳承的問題,財務上,大部份組織收入50%由公家補助而來,最大支出在演出人員費用,補助款項通常用來負擔80%的日常或演出行政費用。盈餘大多經常為零或負數,且因無專業投資經理人,或保守避免虧損,無法有多餘資產轉投資。
● 第一類:人事結構
(1)人力的穩定度
(2)人力平均產值
● 第二類:財務規劃
(1)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
→根據對團體營運活動的預測,作出團體未來數年的財務報表,如果公司營運起了變化,也可以跟據變化,修改營運目標。
→評估營運純益及稅負的支出及盈餘的再利用:由這三類數字評估團體對於以下的對象產生有形及無形的利益
(2)票房效益
→票房數字的參與率及收入反映市場的累積及開發的可能性
→評估對於藝術產品的認同度及品牌的忠誠度
● 第三類.業務規劃
(1)年度演出的場次及業務收入金額比例
→對於競爭力的保持與提升的評估
→從演出中獲得相當的收益,以提高對顧客的服務品質或增加員工的福利,同時也是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
(2)行銷研發
→媒體的成功報導率,反映對宣傳網絡及藝術趨勢的掌握與推廣能力
→評估觀眾的滿意度與接受度,反映對產品的品質控制能力及服務能力的提升,及藝術成為大眾化的消費產品的可能性
● 2. 表演藝術組織生存與發展困境
表演藝術組織整體生存與發展困境,主要關鍵在於組織無法在目前社會中自主生存。表演藝術團體經常面臨種種募款、接受捐贈、免稅、承接公部門案件、獲得組織區域外補助問題,財團法人容易獲得具公信力形象,資源分配者因而偏頗於財團法人、不重視公益社團法人、文化業務公司及一般演藝團體,政府相關管理業務施行地方自治,與文化相關業務之跨局處整合缺乏,表演藝術未被政府以產業規模經營,表演藝術團體與社會互動通路障礙,法人資訊不夠公開易得,表演藝術團體法律資訊不足等等面向皆有關連。
政府資源長期大量投注在非營利性質的藝術創作(產品產出), 對於藝術產業所需建立的商業及市場機制,應突破現有的、狹隘的、單一化的美學價值觀,以產業形成的角度思考,鼓勵及獎助藝術商業的生態形成。
對政府資源的過度依賴,表演藝術組織的生存能力降低,專業人才(創作、行政、技術及管理等)的培育、引進及提升組織營運的專業知識無法累積與建立。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以非營利組織的獎助為主,較為單一性的以文化資源的分配為主要的鼓勵,無法從藝術產業生成所需政府投資或輔導的環境面來突破,在稅制上業未因鼓勵產業的建立而可有租稅優惠的思考。
表演藝術產業的建立,空間的取得非常重要,包含演出空間(含正式劇場、舊有空間再利用等)及排演空間的類型與數量等,最重要的是目前表演藝術空間無法依市場機制決定,也就是大部份的藝術空間多為公營,空間的釋放及使用是基於公平原則而非市場決定,這樣的空間政策實已限制表演藝術產業的產銷通路。
對照台灣非營利組織與營利事業相關規範,可以具體釐清,政府過去對中小企業扶植、產業升級投注的大量心力,表演藝術產業若要在未來行成具經濟價值的產業體系,也必須借鏡政府較為靈活且彈性的產業升級條例,政府應視文化事業為一項具高附加價值的文化產業,降低產業發展障礙,以產業經營模式為基礎,作適合表演藝術產業特性之修正,主要具體執行規劃如下:
對投資於表演藝術事業相關設備,或於資源稀少或發展較為遲緩之鄉鎮設立組織,於國外進行投資或技術合作交流,等營業項目,應在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房屋稅、土地稅等稅賦中比照經濟產業給予減免。
(1)表演藝術票房市場及人口調查
(2)政府公資源投注及分配的調查(中央及地方)
● 3. 專業人才培育
(1)引進國際專業的創作者、表演藝術活動、組織管理人才來台進行技術交流及合作
(2)鼓勵年輕優秀的創作者(包含演出者、設計人員等)參與國際性比賽及跨國際的合作(3)協助鼓勵團隊培育專業工作人員透過扶植的方式,將專業人才分為幾大類型:
a 人才需求
1.1舞台表演者、演奏者
1.2前製作人才、後製作人才
b 建立長期培育的模式
透過正式的學校管道、定期性的主題研習營及出國交流等,由文建會協助提供參與國際網絡的資源,及專業訓練的課程,協助整合團隊專業人才庫。
(1)結合九年一貫的藝術教育,協助表演團體或藝術家進入校園,厚植基礎藝術人口
(2)藝術產業與旅遊休閒產業的結合,並結合地方文化節、地方文化館及國際小型展演等大型活動,提供演藝團體演出機會。
● 5. 建立藝術產業研發資訊平台
(1)建立國內外相關產業條例、獎勵及輔導方式的資料庫
(2)建立國際藝術產業發展政策資料庫
● 6. 開發基金之設置及運用
政府應設立開發基金,為以下項目所用:
● 7. 配合文化創意園區設置
研討文化事業未來可能發展量能,預先逐步為整合文化相關資源、促進產業升級,中央文化主管機關得依產業發展需要,並配合各地區社會、經濟及實際情形,會商綜合開發計畫及區域計畫主管機關,研訂文化園區設置方針。
(1)藝術空間政策及營運條例的鬆綁
(2)釋放公有閒置空間,獎勵私有閒置空間的文化用途使用
● 9. 創業投資
為協助國內文化事業創業發展,並促進整體產業全面升級,創業投資事業之發展應予輔導協助。
(1)設立藝術產業發展基金,協助專案融資
10. 協助參加國外大型藝術活動,辦理聯合市場行銷,建立國際藝術市場行銷網絡
(1)收集國際表演資訊,建置中英文資源搜尋網站
a提供國內團隊相關資訊給國際參考(如:製作世紀風華內藝文團隊相關網頁或連結藝文團隊自行建置網頁)
11. 年度定期出版藝術產業白皮書
六、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執行事項
● (一)租稅減免
推動遊說立法組織增修條文
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房屋稅、土地稅等稅賦中比照經濟產業給予減免。
● (二)表演藝術市場之調查及開發的可能性
1.表演藝術票房市場及人口調查2.政府公資源投注及分配的調查(中央及地方)
3.商業贊助與私人資源投注的調查
● (三)專業人才培育
1.國際人才交流(1)引進國際專業的創作者、表演藝術活動、組織管理人才來台進行技術交流及合作
(2)鼓勵年輕優秀的創作者(包含演出者、設計人員等)參與國際性比賽及跨國際的合作
● (四)藝術市場開發
1.結合藝術教育,厚植基礎藝術人口
2.藝術產業與旅遊休閒產業的結合
● (五)建立藝術產業研發資訊平台
1.建立國內外相關產業條例、獎勵及輔導方式的資料庫
2.建立國際藝術產業發展政策資料庫
● (六)開發基金的設置及運用
1.執行與文化產業結構改善之重要事業、計畫、與合作,其為民間無力興辦或資力不足者。
2.配合產業政策辦理融資貸款,輔導產業健全發展。
● (七)配合文化園區及藝術空間的釋放
1. 研討文化事業未來可能發展量能,研訂文化園區設置方針。
2.藝術空間政策及營運條例的鬆綁
● (八)創業投資
1.設立藝術產業發展基金,協助專案融資
2.利用資本市場獲取資金之專業輔導
● (九)協助參加國外大型藝術活動,辦理聯合市場行銷
1.建立國際藝術市場行銷網絡
2.收集國際表演資訊,建置中英文資源搜尋網站
● (十)年度定期出版藝術產業白皮書
97.12文建會
八、產業環境建立的規劃與願景
● 第一級團體:
提供創意及發表的園地
對社會建立清楚角色定位及信用能力。
● 第二級團體:
提供較穩定的創意及發表的園地,邁向學習穩定的經營,提供更多的行政資源支持藝術創作。
外在資源支持─創業的基金尋求。如創業貸款輔導方案暨中小企業扶植貸款方案。
● 第三級團體:
創造利潤,開始思索本業之外的經營方向及擴大業務範圍。
政府對等補助不同市場的開發及專案輔導提高研發能力。
● 第四級團體:
本業之外的經營範圍確立,擬定長期發展的目標,並著重研發能力,開發不同的市場。
提供就業機會、為市場的擴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並與其它商業團體產生更多的互動及人才交換。
Notes文建會, 創意藝術產業政策:表演藝術, 2004 back
當表演藝術有可能形成一個產業的時候,非營利跟營利的形式在政府輔導產業發展的角色層面,非營利這部分仍然應該是被重視的,但是如果要形成產業的這個營利結構的時候,政府到底要扮演怎樣一個輔導的角色,在資源上是怎麼重新分配的過程,甚至可能變成表演藝術業務,需要增加更多專業性的操作。
怎麼去創造我們是一個被需求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我應該做這個事情就是把整個文化生態創造成一個我們是被需要的,我們是被重視的,就像宜蘭縣政府他現在有一個博物館家族,創造小學生就是有一個動線參觀一個個博物館,一個個演藝團體,這樣的機制出來以後,變成這些博物館這些團體就有一個市場機制,小朋友就會過來,所以我常講說我們的敏感性反而不如一個書商,在教育制度裡面很多書商像康軒他為什麼變成這麼大一個王國,因為他知道教育部的政策是什麼,他可以從這個政策裡面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東西,他可以創造這些東西,今天如果我們有一個藝術教育或是九年一貫教育,需要很多藝術教材,大家只是提供一點東西給他會變成一個很好的教材,他會一直賣一直賣,而我們這些提供者只能有一次的利益,相反的今天如果我們要介紹舞蹈,如果說雲門和幾個好的舞蹈團體每個人把她們的代表作變成 CD-R 出來然後找幾個好的舞蹈教授寫一個導言或欣賞的引介變成一套很好的教材,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很暢銷的產品,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商品,而且利益可以歸各個藝術團體共享,我覺得我們是不是能夠根據整個政策或是消費者的需要,我們藝術團體來發展這樣的文化商品,也可以變成政府的文化禮品,今天政府為什麼不能買藝術團體的商品給外國人?我覺得政府可以多方面思考怎樣把我們帶到國際上,而且怎樣創造我們的市場,這樣的話才能把我們的市場做大,只有在文化生態和衣食溫飽我們才有能力去作我們的創作。
http://xtree.core.tku.edu.tw/J/J6/J6CreativeIndustry_Taiwan_PerformingArts.aspx
舞團財務運作和表演藝術市場模式Ⅰ >金羊網 08-12-05 曹誠淵 舞蹈家(香港)
要每個月付演員工資,那一年下來,舞團豈不是要虧很多錢?有些記者朋友來做訪問的時候,幹脆開門見山地問我:“每年舞團要虧損多少?”
http://www.ycwb.com/misc/2008-12/05/content_2023697.htm
百老匯模式和演唱會模式的營運方式,都是把表演藝術看成了一盤生意,以贏利為最終目的。
和投資商隨時可以放棄,轉而操作別的有賺錢潛力的作品。
http://www.ycwb.com.cn/big5/misc/2008-12/12/content_2028297.htm
美國表演藝術市場的主要特點
美國的演出市場如何進行運作
中國藝術團體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
http://www.ccdy.cn/pubnews/480358/20080430/540579.htm
2008- 11月21日上午9:00,由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主辦,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承辦的“北京音樂與藝術市場現狀及發展態勢高層論壇”在中國音樂學院新落成的音樂廳小歌劇廳內舉行了開幕儀式。 文化部相關部門官員,全國各音樂院校、北京各藝術院校藝術管理專業的專家學者,音樂與表演藝術團體負責人,演藝集團、唱片公司總經理,音樂廳、劇院總經理及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師生參加了開幕儀式。流程如下:
表演藝術團體如何實現運作方式産業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還對如何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重要指導性意見。面對著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態勢,表演藝術團體應該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運作方式産業化,無疑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強化市場主體,形成以藝術創作與市場爲中心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1.音樂。
音樂是以聲音爲物質媒介,以時間爲存在方式並且訴諸聽覺的藝術。音樂不像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那樣,能夠直接提供空間性並且在時間中凝固不變,它在時間中展開並完成,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流動性。同時,聲音對應于主體的聽覺器官,人們對音樂的把握主要是靠聽覺來完成的。所以,音樂又稱聽覺藝術。
音樂以聲音爲物質媒介,聲音的非造型、非語義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是一種抽象的非描寫的藝術。音樂不能夠描繪、造型、敘事和寫景,不能夠提供空間的視覺形象,也不能說明思想與概念,生活中大量的視覺形象也難以用聲音再現。但是,音樂卻擅長表現人的情感、情緒的狀態及運動過程。因此音樂主情而不主形,是情感的藝術。受表現媒介的制約,音樂表現的情感往往是微妙、複雜而寬泛的,甚至只是某種抽象的情緒本身。音樂形象是欣賞者心靈建構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帶有極大的抽象性、不確定性。
構成音樂組織的聲音,不是自然界中雜亂無章的噪音,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加工概括的有組織的樂音,是人類的直接創造物。包括節奏、旋律、和聲、調式、調性、複調、曲式等,統稱爲“音樂語言”。音樂家就是利用它們,創造無限豐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圍,傳達某種情感的。
2.舞蹈。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它通過有節奏、有組織和經過美化的流動性動作來表情達意。舞蹈表情、舞蹈動作、舞蹈構圖是舞蹈藝術的三要素。舞蹈表情運用舞蹈手段表現出人的各種情感,是構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觀衆進行欣賞,獲得共鳴的橋梁。舞蹈表情不僅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還包括了由人體各部分的協調一致、以及有節奏的動作、姿態和造型所傳達的情感。舞蹈動作,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經過藝術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富于鮮明節奏感和韻律感的人體動作,它來源于對人的各種生活或情感動作以及大自然各種運動形態的模擬,但又是對現實生活動作及大自然運動形態的提煉、凝聚與升華。在長期運用中,逐漸脫離了與生活的聯系而具有獨立的形式美價值。程式化和虛擬化是舞蹈動作的基本規定。程式化是舞蹈發展到較爲成熟階段的産物,是遵循形式美法則而在實踐中完成的。如中國古典舞中的“串翻身”、“點步翻身”,芭蕾舞中的“空轉”和各種腳尖動作,均有嚴格的規範與程式。程式化豐富和提高了舞蹈動作的表現手段,使舞蹈動作顯得規範整齊,活潑自然,並較爲穩定地傳達一定的情感意蘊,也有助于舞蹈風格的形成與穩定。虛擬化是以藝術的假定爲前提的,它使舞蹈動作克服了再現性的成分而成爲表現性動作。如《飛奪瀘定橋》中仰攀鐵索前進的動作,《洗衣歌》中藏族姑娘洗衣的動作,都是按虛擬原則設計的。舞蹈構圖是舞蹈表演在一定空間與時間內,對色、形、線等各個方面關系的合理布局,包括舞蹈隊形的變化形成的圖案和靜態造型形成的畫面。構圖是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對表現主題、創造意境、渲染氣氛和形象塑造均具有重要意義。上述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人物內在情緒和心靈貫穿起來,構成有機的藝術整體,從而實現“舞以宣情”的目的。
舞蹈以高度虛擬化和程式化的動作來表達情感,舞蹈情感不是直露的、寫實性的,而是含蓄的、寫意性的。具有某種朦朧、寬泛的色彩,這使舞蹈藝術境界具有某種空靈感與不確定性,有利于人們在觀賞舞蹈時拓展想象的空間,獲得較大的審美愉悅。
http://baike.baidu.com/view/428741.html?tp=0_11
財部反對 質疑公平性【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3.09
扶植文化創意產業擬納入個人文化消費支出每人1.2萬元扣除額的減稅優惠,財政部強調,這項減稅構想將花費國庫逾60億元減稅利益,全國520萬個所得稅申報戶中卻只有不到三成家庭可以享受。
財政部反對增訂文化消費支出扣除額的理由,還包括未來如何檢視文化消費支出憑證的真偽,藝文表演活動的票根,「將來可能是值錢的減稅收據」。
財政部強調,文化消費支出扣除額只有選擇採用列舉扣除額的家庭才適用,而且愈富有的家庭,可以獲得的減稅利益愈大。舉例來說,適用6%稅率的家庭,每人1.2萬元文化消費支出,形同政府補貼720元;但適用40%稅率的家庭,可以獲得的減稅補貼高達4,800元。
國內總計520萬個所得稅申報戶中,目前選擇採用列舉扣除額報稅的家庭約占30%,即156萬個家庭。財政部說,增列文化消費支出扣除額,並非全體家庭受惠,公平性會受質疑。
另參本館:
雲門自生自滅 藝術市場的虛實 表演場費也漲 《文化很好賺》 《博物館行銷策略》《當藝術遇上經濟》 文化能公辦民營?
最近華山起藝活動中,舉辦2010年文化論壇,邀請了官方代表及學者來參加,探討文化現象。第一場主題為「新劇場‧新希望」探討劇場資源重整與創新通路方向。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面臨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目前規劃興建中的新場館,依舊不足以解決表演藝術團隊各類演出所需;而文建會資金補助藝術團體的問題,也持續備受爭議。
官員、團體各執己見
當天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說明了新建劇院的概況。許耿修指出,其實台灣已經有夠多的劇場、展演空間了,他的建議其實是希望刪減預算。太多的展演空間、閒置的文化中心都最後都養成蚊子館,這些空間都搞不定了,還要再興建?他也舉例,有個花了數十億建造的劇場,在不遠的幾公里處,又要再花大錢建一個類似的空間,他評估當地的概況,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但是政府還是決定撥款興建,他質疑,真的需要這麼多展演空間嗎?
此次論壇的主講人王孟超(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常務監事也是雲門舞集的技術顧問),根據這個觀點大肆批評,他認為,台灣的展演中心永遠都是不夠的!台灣多少的小劇團,始終排不到演出機會,所有的文化中心等都是要排檔期的,通常以篩選知名度高的劇團優先,小團體沒有曝光機會,該如何生存?
藝文團體的訴求?
像這樣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展演中心該建還是不建?如台北市文化局有個方案叫「藝饗空間網」計畫,集結台北市政府各局處的現有閒置空間,提供藝文團體表演與進駐。當初的立意就是因為藝文團體在台北付不起高額租金,造成台北藝文人才流失,才有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方案,不但不會讓現有的展演空間流落到養蚊子,也提供了藝文團體很好的展演機會,那除了台北之外呢?其他各縣市的文化局是否能也有類似方案?才不至於讓蚊子館一建再建。
其實當天出席論壇的成員,除了台上的演講者,多為劇團、從事表演藝術者,參加文化論壇,最主要還是希望近距離接觸文建會官員,向官方表達自己的訴求。小團體最大的訴求是什麼?當然除了有地方表演之外,就是希望得到資金的補助。當天就有劇團質疑到,文建會補助的分配是否有問題?只看票房嗎?要是只補助有票房的大團體,小團體如何能得到機會曝光?又怎麼會有壯大的一天?
問題何時能解決?
相關的問題永遠都爭論不休,說穿了政府怎麼做,都不會有人滿意。以文建會補助的重點團體雲門舞集來說,記者訪問到在雲門多年的企劃,他表示雲門的資金永遠都處於不夠的狀態,並不如大家以為的錢很多。不過他同時也承認,雲門舞集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一來因為知名度大,二是得獎多。這不就是小的表演藝術團體罵的最兇的點嗎?
但這能怪誰?如今政府補助團體要求效益,當然以大團體為首選,即使是願意推廣藝術的企業,以商人角度來看,必定支持對自己有利的,至少一定是有聽過的藝文團體,一來是可以引人注目,二來當有表演的時候,票房賣的好,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誰不想挑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來做?除非自己是真心喜愛藝術的大老闆,才有可能去發現優質小團體,但難免也有遺珠之憾。
小團體得不到資助,只能希望能多建展演空間,但是建了一堆又如何?公家機關在運用這些空間資源的時候,仍有許多法律侷限,例如要不要OT營運轉移出去?這樣的空間交由誰來管理,誰來負責?公家建再多的劇場都不可能專屬某個團體,小團體到最後還是要申請。
申請不到,一樣,又繼續吵著自己沒有經費、沒有補助,抗議政府不重視弱勢小團體,然後希望政府再多建表演空間……根本沒完沒了,永遠都在爭論一樣的問題!而接受到補助的大團體,永遠都覺得資金不夠,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的問題難道政府從來都不知道?還是知道了始終無法解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http://artnews.artlib.net.tw/228/290/cover.html?page=47 2011-12-02 10:10:03
舞臺劇《少林武魂》進軍百老彙
一臺以展示少林功夫爲主,融合了劇情、舞蹈、音樂等多重元素的舞臺劇《少林武魂:慧光的故事》08-12月8日和9日在上海上戲劇場演出。演出後,該劇將于明年1月10日至2月1日赴美國紐約Marquis劇院演出24場。這是該劇第一次進入美國主流演出市場,也是中國原創文化産品首次走進美國百老彙的劇院。
該劇出品方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集團今年9月與美國倪德倫環球娛樂公司合作,引進了百老彙音樂劇《阿依達》,演出獲得成功。之後,“東上海”意欲“借船出海”,與“倪德倫”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在每年引進一部百老彙劇目的同時,推薦一部中國原創劇目去美國百老彙的劇院演出。
《少林武魂》創作5年來,曆經多次修改,先後在國內各大城市巡演,並曾出訪世界各地20多個城市,共演出500多場。其中該劇在上海和美國田納西駐場演出分別達1年和半年之久,爲觀衆所喜愛。爲了此次赴美演出,該劇對劇情、舞美和音樂進行了再次修改,融入了更多戲劇元素,增加了故事的傳奇色彩和人情味,既展示少林武功中的拳法、兵器、內功、格鬥套路等絕世神功,又傳遞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和”的人文精神,使之更易于國外觀衆理解。“東上海”負責人認爲,百老彙在美國演出市場意味著穩定的上座率,票房能直接決定一臺演出的去留,因此演出公司在挑選劇目時慎之又慎,在如今美國經濟寒冬的狀況下更是如此。鑒于美國演出市場受到沖擊,該劇的出票可能也會受到影響,他們將與專業演出機構一起,加大營銷力度。
美國倪德倫環球娛樂副總裁馬敏輝說,過去,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制作以中國元素爲主的《龍獅》秀在世界演出市場大獲成功,但中國演出方只能獲取基礎的演出報酬。《少林武魂》經過在韓國、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演出,已把傳統中國文化運作成了一個國際知名的演出品牌。此次赴美演出,將給國內很多演出創作方和運作方以啓示。
該劇講述了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長的故事:戰亂頻仍,因遭遇匪徒,母子失散。嬰兒被少林寺衆僧救起撫養,取名慧光,從此在少林寺習武。慧光長大成人,成爲身懷絕技的功夫大師,走上自我發現和濟世利民的人生旅途……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20857121/
痛苦指數越高 戲院票房越好>中時09-03-08陳怡慈
「痛苦指數」越高,電影票賣越多!今天是婦女節,想放鬆一下,又不敢亂花錢,不妨學學咱台灣人,暫時躲到戲院裡,想哭的就看「送行者」、想笑的可以看「淫幕初體驗」,花不到三百元就可買到一帖「平價逃脫劑」,發現心中的桃花源。
景氣不好,電影不一定熱賣;生活痛苦,電影一定好賣。這道理,證諸台灣過去五年「痛苦指數」與占全台近半比例的「北市首輪票房人次」,兩者走勢明顯正相關。
前兩月首輪 破一八五萬張票
「痛苦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失業率的總和。痛苦指數越高,不論是失業率與CPI齊高的沒錢又得花很多錢,還是失業率獨飆下的沒錢又不敢亂花錢,這些讓人不愉快的經濟情勢,都會帶動票房走高,或維持熱度不墜。
以今年前兩月為例,北市首輪電影共賣出一百八十五萬三千八百五十五張門票,較去年同期衰退三.七%、但較前年成長四.九%,正好反映台灣民眾的痛苦指數較去年下滑、但較前年上升。
何以如此?台北市片商公會理事長、導演朱延平以「平價逃脫劑」形容。他說,有錢的時候會出國玩、上酒廊、唱KTV,不會去看電影,窮的時候才會花兩三百元去戲院,消磨一下。
朱延平說,喜劇片在不景氣年代,票房效果更明顯。像「海角七號」的茂伯,人又不帥但好笑,民眾的生活痛苦感移轉到喜劇上,「看電影比看心理醫生便宜」,美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類似現象。
解悶靠喜劇 全民平價逃脫劑
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也說,美國今年前兩月票房較去年同期成長四%,美國幅員廣闊,旅遊業深受不景氣影響;相較下,電影可以讓人用最經濟的方式,暫時忘記煩惱,地方性消費產業得以維持熱度不墜。
電影業力抗不景氣,帶動業者加碼投資。電影業龍頭、威秀影城董事長王超立表示,斥資七千多萬打造的「日新威秀數位IMAX影城」四月初將在台北西門町開幕,有六百多個座位,螢幕高、音效好,可看IMAX 3D立體電影。
王超立說,經營電影院必須有特殊性,威秀要走數位化路線。「日新威秀數位IMAX影城」不但全亞洲第一大,且是全台第一座數位化IMAX,因數位化IMAX比傳統膠捲拷貝的IMAX便宜,日新威秀票價會比美麗華影城的IMAX版電影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