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07:28:21阿楨

FCS未來戰鬥系統

美國16年來22個武器項目夭折共浪費320億美元: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6-1日報道,美軍自1995年以來已有22個武器和軍事裝備研發項目夭折,共計浪費了320億美元,其中已投入巨額資金卻未能裝備一件新産品的最大武器項目是RAH-66科曼奇隱身直升機、海陸的EFV兩棲登陸車和FCS未來戰鬥系統。五角大樓原計劃在FCS未來戰鬥系統研發框架內制造全系列戰鬥系統,從無人機到地面裝甲設備,應有盡有。但在花費了19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卻達到滿意結果之後,該項目最終于2009年壽終正寢。FCS確實取消,但只是名義上被取消,FCS的主要內容是重建美國未來新型陸軍,這個主要內容永遠也不可能取消,主要內容肯定會被繼承。從科研特點看,FCS內容有三大科研標誌:1、網絡化。2、精確化。3、輕型化。詳參【圖博館】:未來士兵  RAH-66直升機  美中兩棲裝甲車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中國無人機   無人機 捕食者UAV  RQ-4全球鷹  RQ-8A   戰鬥機器人
美國《陸軍時報》網站2013-4-1報道,美國陸軍的XM25榴彈槍已經退出現役。因為在上個月早些時候,一名駐阿富汗美軍士兵在訓練事故中受傷。過度智能化的XM25榴彈槍在保障有力的美國本土乃至其他發達地區,使用情況良好,但在沙塵暴肆虐、幾乎沒有維修保障的阿富汗前線,故障率馬上大幅攀升。先是有士兵在為榴彈安裝引信的過程中發生意外,緊接著又有一名美軍士兵在訓練中受傷。美軍2010/12開始將智能步槍XM25投放在阿富汗戰場,美軍今年將購入12,500支XM25步槍。有效射程達2,300英尺(約700公尺),25毫米的「智能子彈」內含晶片,能夠接收來自準星的無線電訊號,知道與目標之間的確實距離。假使敵人躲在牆後,可設定子彈在飛越牆後1公尺,在敵人身旁引爆,準確的摧毀敵人的戰力。
 
美國陸軍FCS未來戰鬥系統作戰單位揭秘 2006-1-23 現代軍事 
FCS未來戰士
  當前,世界範圍內一場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新軍事變革正在持續深入地展開。美國是這場新軍事變革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美國國防部于1997年5月首次提出的軍隊轉型是具體實踐這場變革的産物,而美陸軍的轉型計劃則是美國軍隊轉型的有機組成部分。美陸軍轉型的目標是于2030年前後,將陸軍逐步改造成爲一支全新的、能在各種軍事行動中取得主導地位的、信息時代的戰略反應部隊——未來部隊,而未來部隊的核心裝備則是美陸軍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未來戰鬥系統(FCS)。
  FCS是一種按網絡中心戰理念設計的、由多種系統集成的高度信息化的武器系統,由18個核心分系統和鏈接它們的網絡系統組成。FCS的18個核心分系統包括1種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2種無人值守彈藥、3種無人駕駛地面車輛、4種建制無人機和8種有人駕駛地面車輛。 
  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
  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UGS)主要分爲戰術UGS與城區UGS兩種類型。戰術UGS包括情報、監視與偵察(ISR)一UGS和化學、生物、輻射與核CBRN)一UGS;城區UGS也稱爲城市地形軍事行動(MOUT)先進傳感器系統。UGS能夠執行環形防禦、監視、目標搜索與態勢感知等任務,還包括對化學、生物、輻射與核威脅的早期預警。
  ISR—UGS將實現模塊化,由可編組的傳感器構成,使用多路徑地面探測技術。一套實際應用的UGS將包括多個低成本的多模傳感器,具備可進行目標識別的成像功能,用于進行目標探測、定位和分類。每個實際應用的傳感器將包括一個網關節點以提供傳感器融合,並具有遠程通信能力,以便利用FCS行動單位網絡向遙控操作員傳輸目標或其他信息。
  城區UGS將提供後留式、網絡化報告系統,用于城區環境下的態勢感知與部隊保護,以及在城市地形軍事行動環境中對已清理區域內滯留部隊的保護。城區UGS可由士兵人工布置或由機器人車輛布置在建築物內外。 
  無人值守彈藥
  (1)非直瞄導彈發射系統(NLOS—LS,亦稱“網火”)。由一系列導彈和一部具有高可部署能力、不依賴于平臺的儲存與發射裝置(C/LU)組成。C/LU裝備有成套自主式戰術火控電子設備與軟件,用于實施遙控與無人化作戰。每部C/LU包括一套計算機與通信系統及15枚精確攻擊導彈(PAM)和巡弋攻擊導彈(LAM)。
  PAM是一種模塊化、多功能導彈,有兩種彈道:一種是直瞄射擊或快速攻擊彈道,另一種是滑翔推進式彈道。導彈在發射前接收目標信息,並能在飛行過程中接收目標位置的更新信息,並做出反應。目前,PAM主要用于打擊重型裝甲目標。
  LAM能夠爲區域搜索、監視、目標偵察和戰鬥毀傷評估提供圖像,並能作爲機載無線電傳輸平臺爲其他系統的導彈提供信息,以及識別高價值目標以進行導彈攻擊。目前的LAM用于對付高速機動的高價值目標。
  (2)智能彈藥系統(IMS)。它是一種集硬殺傷和軟殺傷于一身的無人值守彈藥系統,可爲未來部隊提供進攻性“戰場造勢”作戰能力和防禦性自我保護能力。它將強大的指揮控制系統、通信設備、傳感器以及尋的器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網絡化FCS核心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智能彈藥系統可爲戰場指揮官提供無人化地形支配優勢,並能節約兵力、降低危險性等。其主要任務包括:孤立決定性戰鬥中的敵軍、目標和區域;填補非接觸戰場空間“間隙”;使用軟殺傷能力控制非戰鬥人員的行動。
  隨著智能彈藥系統的小型化,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投放。一旦在地面上自動定位後,便可啓動其內部所有組件,並向作戰行動司令部(BCME)報告其位置。智能彈藥系統部署後可被置于作戰狀態,在己方部隊通過時可轉換到保險狀態,而後再重新解除保險執行任務。這種作戰狀態和保險狀態的轉換能力使其具備可回收能力,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後勤負擔。智能彈藥系統不會帶來附帶傷害,它可以受命自毀或者定時自毀,這樣有利于減少己方部隊的傷亡。
  建制無人機
“大鴉”單兵攜帶型無人機
  (1)排級無人機。其重量不足15磅,能在複雜的城市地區和叢林地區進行垂直起降,使徒步士兵具備偵察、監視和目標捕捉(RSTA)能力。它可由徒步士兵進行控制,具備同先進的地面與空中平臺的互操作能力。盡管排級無人機采用自主飛行和導航方式,但將能通過FCS的網絡系統和士兵系統,對其飛行路線和目標信息進行動態更新。它能在不適于大型偵察設施遂行偵察任務的作戰環境中,爲行動單位最低級別的分隊提供專門的偵察支援。它還具備在受限地區執行有限通信中繼的能力。在當前的作戰中非常缺乏這種無人機。1套排級無人機系統包括2架無人機、1個控制裝置和零配件,重40磅,能夠由單兵背負攜行,它的留空飛行時間達到60分鍾。
图文:连级无人机将采用建制无人机II
建制無人機Ⅱ(OAVⅡ)
  (2)連級無人機。其續航時間是排級無人機的2倍,能垂直起降,具備偵察、安全/早期預警、171標捕捉和指示等功能,與先進的地面和空中平臺配合使用時還具備有限的通信中繼能力,機載探測系統能提供增強的專用視距圖像。該機最爲顯著的特點是具備全天時、全天候目標指示能力,從而使連指揮官能夠綜合利用直瞄、超直瞄和非直瞄火力進行“戰場造勢”。連級無人機可以由2名士兵攜行,其活動半徑爲16千米,留空時間爲2小時。
“影子”-200
  (3)營級無人機。它是多功能無人機,其續航時間爲6小時,活動半徑爲40千米,具備在行動單位的作戰空間內實施營級RSTA的能力。它除具備排級、連級無人機的功能外,還具備通信中繼、探雷、CBRN探測和氣象預報等功能。它還能保障非直瞄火炮營對行動單位轄區內的感興趣目標進行精確火力打擊。
RQ-8B火力偵察兵
  (4)旅級無人機。其航程和續航時間適合完成旅級作戰任務。該機具備通信中繼、長航時持續監視、大區域預警等功能,能夠支援行動單位指揮官。它能完成的獨特任務包括:與有人駕駛飛機實現人工或自動聯接;150~175千米的寬帶通信中繼,遠程化學、生物、輻射、核與高能炸藥(CBRNE)探測及機載處理。旅級無人機在其最大升限和最大航程內具備全天時、全天候作戰能力。同營級無人機一樣,旅級無人機具備不依賴專用機場進行垂直起降的能力。一套旅級無人機系統包括4架無人機,美陸軍希望它具備18~24小時的續航時間和75千米的活動半徑。
  無人駕駛地面車輛
  (1)武裝機器人車輛(ARV)。包括突擊型武裝機器人車輛和RSTA型武裝機器人車輛兩種類型,它們的底盤通用。兩者具備如下功能:遠程偵察;將傳感器、直瞄武器和特種彈藥部署到建築物、掩體和其他城市地形中;探明或繞過建築物、掩體、隧道和其他城市地形中的威脅障礙物;戰鬥毀傷評估;通信中繼。突擊型武裝機器人車輛還可使用直瞄和反坦克武器支援突擊作戰中的乘車和徒步士兵;占領關鍵地形並提供超越射擊。
图文:FCS系统中的小型机器人车辆
  (2)小型機器人車輛(SUGV)。它是一種輕小、便攜式的無人駕駛地面車輛,能夠在城市地形中的隧道、下水道和洞穴內實施軍事行動。小型機器人車輛能夠對人力起到加強或輔助作用,也可用于執行高風險任務,如城市ISR任務和化學武器/有毒物質的偵測任務等,從而避免讓士兵直接暴露在危險之中。小型機器人車輛的模塊式設計允許以即插即用的形式配用多種負載。總重量低于30磅的小型機器人車輛,能夠攜帶的有效載荷達6磅。
图文:FCS系统中的通用/后勤机器人车辆
  (3)通用/後勤機器人車輛(MULE,亦譯爲“騾子”)。它是一種2.5噸重的無人駕駛地面車輛,用于支援徒步作戰行動。它由機動平臺或通用底盤、自主導航系統、操作員控制裝置和三種任務設備組件等四部分組成。自主導航系統是一套任務負載組件,能夠裝配在通用/後勤機器人車輛和武裝機器人車輛上,使它們具備半自主作戰能力,還能夠裝配在系列有人駕駛地面車輛上,對其他無人駕駛地面車輛起導引作用。
  “騾子”可由軍用旋翼機吊運,它有3種類型:運輸型、掃雷型和突擊型一一輕型突擊型武裝機器人車輛(ARV-A-L),三者的底盤通用。運輸型“騾子”將爲徒步步兵班運輸862~1089千克的裝備和帆布背包,並具備在複雜地形上伴隨步兵班的機動能力。掃雷型“騾子”集成了FCS地面遠程地雷探測系統(GSTAMIDS),能夠探測、標記和清除反坦克地雷。突擊型“騾子”是一種裝備了一體化武器和RSTA組件的作戰平臺,用于支援徒步步兵定位、摧毀敵軍武器平臺和陣地。“騾子”平臺的突出特點是采用了鉸接懸挂系統,具備很強的機動性,能夠越過徒步步兵班可能遭遇的障礙和壕溝。 
  有人駕駛地面車輛
图文:美国陆军FCS乘车战斗系统
  (1)乘車戰鬥系統(MCS)。該系統能夠快速地投射精確火力,迅速摧毀遠距離的多個目標,還能補充行動單位內其他系統的火力。用于提供直瞄和超直瞄攻擊火力,使行動單位根據作戰計劃接近或摧毀敵軍。MCS具有高度的機動性,能夠在不與敵人接戰的情況下機動至有利位置。它可以在戰術突擊中,爲進行突擊作戰的徒步步兵提供直接支援,摧毀掩體和破壞屏障。還能借助一體化傳感器網絡提供超直瞄火力,摧毀8千米遠的點目標,大大提高行動單位指揮官利用綜合火力網摧毀點目標的可選擇性,增強FCS系統的殺傷力。MCS將由通用的有人駕駛地面車輛(MGV)底盤和具備直瞄、超直瞄作戰能力的自動裝填火炮組成。
图文:美国陆军FCS有人驾驶车辆的运兵车
  (2)運兵車(ICV)。包括4種型號,即連指揮車、排指揮車、步槍班車和武器班車。這4種車從外觀上看都很相似,目的是爲了避免敵人選擇特殊車輛進行打擊。1個步兵排裝備1輛排指揮車、3輛步槍班車和1輛武器班車。步槍班車和武器班車一次能夠運送一個9人步兵班到指定地點執行近距離突擊任務。運兵車能在燈火管制、惡劣天候和能見度有限的條件下有效地部署武器系統,實施快速機動。運兵車可以爲近距離戰鬥輸送徒步部隊,並能爲步兵班提供自衛和火力支援。運兵車承擔了運載大部分設備的任務,減輕了單兵的負擔。運兵車能在大多數地面作戰環境中遂行機動、發射、通信、偵察及對乘員和重要裝備提供保護等任務,並能與行動單位其他部(分)隊進行數據交換,以保證不斷地更新通用作戰圖,快速地識別目標。
  (3)非直瞄火炮(NLOS-C)。該炮能爲行動單位指揮官提供前所未有的反應能力和殺傷能力。在支援行動單位時,能運用網絡系統對目標進行遠距離瞄准,並運用包括特種彈藥在內的多種彈藥對點、面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爲近距離支援提供持續性火力;爲戰術防區外進攻提供破壞性火力。研制非直瞄火炮的主要目的是與各種直瞄、超直瞄、非直瞄、建制外和聯合部隊的火力相配合,運用反應靈活的火力支援FCS合成兵種營及其下屬分隊的行動。每發炮彈均可提供不同的作戰效果,因而具有靈活的火力支援能力。
  非直瞄火炮能快速進入和撤出陣地,並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首發命中、摧毀目標。由于具有單炮多發同時彈著能力和極高的持續射速,所以使用少量的火炮平臺便可對目標産生巨大的毀傷效果。非直瞄火炮能夠快速進行彈藥和油料補給,系統重量輕,具有很高的可部署性以及全自動操作、裝填和發射能力。
美国陆军FCS未来战斗系统作战单位揭秘(组图)
  (4)非直瞄迫擊炮(NLOS—M)。該炮裝備在非直瞄迫擊炮連一級,能發射精確制導迫擊炮彈摧毀高價值目標和最具威脅的目標,爲行動單位的作戰連和作戰排提供區域性壓制火力,在戰術機動作戰中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包括破壞火力和特種火力、照明火力。追擊炮和迫擊炮排建立了傳感器一射手聯接,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非直瞄追擊炮反應快速及時,可靠性、精度、持續射速和殺傷率高,具有在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對遠距離目標實施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連續打擊的能力。
  C4ISR網絡使FCS非直瞄迫擊炮的火控系統可進行自動、半自動的射擊諸元計算、自動瞄准、彈藥准備和發射。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迫擊炮排將使用非車載式81毫米迫擊炮。
(5)偵察與監視車(RSV)。該車裝備有一系列先進的傳感器,包括桅杆式遠程光電紅外傳感器、用于射頻截獲與定向的多功能射傳感器、用于遠距離化學探測的發射源繪圖傳感器,具備對目標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定位、跟蹤、分類和自動識別的能力。爲了進一步增強偵察能力,RSV還配備有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攜帶各種任務載荷的小型機器人車輛和2架無人機。
  (6)指揮與控制車(C2V)。它是戰場指揮控制的中樞,配置于行動單位司令部至連部的各級作戰指揮部門,爲通信系統和傳感器一體化網絡提供信息管理,並與一體化C。ISR系統一起,爲指揮官提供行進中指揮與控制能力。
  指揮與控制車內配備有指揮官綜合利用C。ISR網絡所需的全部接口,它還可以使所有級別的指揮官在行軍過程中獲取信息、感知態勢,並融合有關友軍、敵軍、民事、氣象和地形態勢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保存和分發通用作戰圖。指揮與控制車的乘員使用一體化C。ISR系統設備,通過聲頻、視頻和數據來接收、分析和傳輸行動單位內、外的戰術信息。
图文:FCS未来作战系统中的医疗车
  (7)醫療車(MV)。它是行動單位內的主要醫療系統,用來爲重傷員提供1小時的生命維持治療。醫療車有後送醫療車(MV.E)和治療醫療車(MV—T)兩種。前者能夠和戰鬥部隊保持同步機動,使外傷專家盡量接近受傷地點,然後對傷員進行後送處理。後者能夠對傷員實施生命維持治療並對其傷口進行快速處理。這兩種醫療車都能通過使用車上安裝的網絡化遠程醫療接口——戰鬥傷亡護理醫療通信接口和戰區醫療信息項目(TMIP)接口執行醫療程序。
图文:FCS未来作战系统战场抢修车
  (8)搶修車(RMV)。它是一種救援和維護系統,既裝備行動單位,也裝備使用單位(UE),對美陸軍未來部隊保持和生成戰鬥力至關重要。每個建制的前方支援營編有幾支由2~3人組成的戰鬥修理分隊,執行戰鬥毀傷的檢查、修理和有限的救援行動。搶修車能攜載3名乘員和3名救援人員,裝備有近距離戰鬥支援武器和19毫米口徑的Mk-19榴彈發射器。
  今後發展
  FCS是一個聯合的、網絡化的“系統之系統”,通過先進的網絡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並能將現役武器系統、正在研制的武器系統和計劃研制的武器系統網絡化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使未來部隊具備前所未有的聯通能力、態勢感知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地面作戰部隊的戰略部署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FCS是美國陸軍未來部隊的核心,裝備FCS的行動單位將由3個裝備FCS的合成兵種營(CAB)——1個非直瞄火炮營、1個偵察監視和目標捕捉(RSTA)中隊和1個前方支援營(FSB)——以及1個旅級情報與通信連(BICC)、1個行動單位司令部連組成。行動單位將是美國陸軍未來具有主宰能力的地面戰術作戰部隊,以及聯合作戰部隊的有機組成部分,具備全譜作戰能力。
  2004年6月30日,美陸軍需求監督委員會對FCS項目的需求和關鍵性能指標進行了重新審查和批准。2004年7月22日,美陸軍官員宣布,將有選擇性地加速交付某些FCS分系統,在2年內把FCS項目的4項獨立的階段性成果融合到現役部隊中。2008財年開始把樣機系統裝備到旅戰鬥隊進行使用鑒定。到2014年,美陸軍將會有裝備FCS所有18+1個核心分系統的行動單位,以及具有FCS能力的其他模塊式行動單位。(嶽松堂)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6-01-23/0745346282.html

中國ZBD-09 8x8輪式裝甲車

ZBD-09 戰斗全重21噸,乘員三人,載員七人;公路最高速度100公里/小時,越野平均速度40公里/小時,水上航速8公里/小時;陸地最大行程800公里;爬坡30度,跨壕溝1.8米,越直牆0.55米。ZBD-09的武器多樣化,各種不同的變形車有不同的武器配置。
  目前ZBD-09有五個車型︰
  a. 步兵戰斗車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簡稱IFV)
 
  b. 120毫米加農炮炮車
 
  c. 122毫米加榴炮炮車
  d. 裝甲指揮車

  e. 戰場救援車
PLL-05式120毫米輪式迫榴炮駛過天安門
※僻忒§珧桵蚾樅寰誘陬

未來戰鬥系統的四大特點

2005年04月03日大洋網廣州日報 綜合報道 “未來作戰系統”是一個將士兵與各種作戰平臺、火力支援系統、傳感器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連成一體的集成系統。18個子系統以“戰場互聯網”爲紐帶組成一個“天衣無縫的作戰體系”。子系統包括各種重量在19噸以下可用C-130運輸機裝載的戰車、地面無人傳感器、無人戰車以及無人駕駛偵察和作戰飛行器等。
  按照美國軍方和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計劃,“未來戰鬥系統”具備如下幾個特點:高度集成、既輕又猛、高智能化、高自動化。
  特征1:高度集成
  未來作戰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有18個模塊:8種載人戰車和10種無人裝備(機器人戰士)。載人戰車分別是指揮車、步兵戰車、車載戰鬥系統、偵察車、非直瞄火炮、非直瞄迫擊炮、醫療車和維修車。無人裝備包括4種無人駕駛飛行器、3種無人駕駛戰車、地面傳感器、聰明彈藥系統和“網火”箱式導彈發射器。
  每一個旅級作戰單元是一個完整的“未來戰鬥系統”,具備18種模塊,應至少包括2245名士兵和151個機器人戰士。至于營、連、班則將有不同的模塊分配。因可以靈活地對這些模塊進行積木式組合配置,可以讓美軍的任何一個作戰單位適應不同戰場的挑戰。
  按照五角大樓的設想,一個完整的旅級作戰單元擁有包括載人戰車和無人裝備的近700個裝備,可涵蓋火力打擊平臺、偵察、通信與指揮控制系統以及大量的保障裝備,從而將作戰、支援與保障等多種功能集成爲一體。
  如果說18種載人戰車和機器人戰士是點,那麽“戰地互聯網”就是將這700個點連成一片的線。通過“戰地互聯網”這個高智能網絡,任何一個戰場的美軍全體作戰單位、武器乃至單個士兵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在作戰、防禦和移動上更准確、更有目的性。而單個士兵作爲“戰場互聯網”的“節點”,也將獲得空前的戰場感知能力。
  特點2:高自動化
  “未來戰鬥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高度自動化。載人戰車上盡可能地實現自動化技術,譬如,非直瞄火炮的自動化炮塔,可使炮手在駕駛艙內進行瞄准、射擊、裝填以及彈藥、水和燃料補給的遙控作業。
  此外,“未來戰鬥系統”還將大量使用機器人。每個旅級作戰單元有近400套無人設備,其中有大量的可以行走的機器人,它們既可以執行攻擊任務,也可以進行偵察任務。
  特點3:既輕又猛
  “未來戰鬥系統”的車輛重量一般控制在19噸以下,比現有的裝甲車要輕70%,體積要小一半,可以用C-130大力神運輸機輸送。並且,一個旅級陸軍作戰單元的所有裝備和人員總重量還不到一萬噸,按照美軍目前的輸送能力,可以在90小時內將這樣一個旅運送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沖突地區。
  不過,“輕”並沒有破壞火力。僅一個“網火”箱式導彈發射裝置就配有15枚導彈;一套多功能火炮與彈藥系統,就具備了坦克、導彈和火炮等三類常規火力,並且涵蓋直瞄、超直瞄和非直瞄火力打擊功能。
  “未來軍隊”追求的目標是更輕、機動力更強。它可以在96小時內將一個旅部署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可在120小時內部署一個師,可以在30天內部署5個師。
  特點4:高度智能
  輕達19噸的坦克和戰車勢必不會有厚厚的裝甲,這會嚴重削弱它們的自保能力。要實現這一點,“戰地互聯網”是關鍵,高度智能的“戰地互聯網”可以讓“未來軍隊”先敵發現、先敵反應、先敵行動,在敵人還沒有來得及行動前對其進行沈重打擊,並最終取得壓倒性的戰術勝利。
  “未來作戰系統”的所有作戰單元均使用通用的電子接口和軟件,都使用規範化的通信、指揮與情報系統,爲未來戰鬥系統與上下級的互連互通互操作奠定了基礎,使其能夠與各作戰單元、友鄰部隊乃至單兵實施有效的互連互通。並且,“未來戰鬥系統”以各類地面、車載和機載偵察裝備爲觸角,以信息傳輸系統爲平臺,形成全維信息偵察系統,使旅級作戰單元能掌控半徑200公裏區域情報的能力,爲系統的早感知、早預警、早打擊奠定了基礎。
  此外,地面、空中等各類偵察系統可爲部隊提供大量的情報信息;戰術互聯網、衛星通信網以及各類指揮控制系統,可爲指揮員的戰場控制和作戰決策創造有利條件;而遠程、中程、近程打擊系統,又可以創造強大的火力毀傷能力。這一切都保證了美軍的“輕”戰車能夠在惡劣的戰鬥環境下生存。
  此外,“未來戰鬥系統”也廣泛采取各種裝甲防護技術,以提高戰車的自保能力。譬如,在裝備表面塗上化學塗層,可大大提高裝備的防腐蝕、隱身以及防化學和生物武器的能力。戰車外殼還使用了輕型陶瓷裝甲以及其他防護手段,能夠有效地防禦動能彈碎片擊穿。
http://news.sina.com.cn/w/2005-04-03/15366273897.shtml

未來戰鬥系統的三大挑戰 

 2005年04月03日大洋網廣州日報 綜合報道 “未來戰鬥系統”聽起來很完美,但這個“未來戰爭平臺”面臨著三個難以逾越的難關:太昂貴,總費用將高達13000億美元或者更高;技術難關太多,目前53個關鍵技術美國只掌握了1個;“以情報換安全”的設計思路很可能不成立。
  一、費用太昂貴
  據《紐約時報》報道,將美國陸軍全部納入“未來戰鬥系統”的話,將耗資13000億美元。並且,這一數字正不斷上升。譬如,五角大樓裝備15個旅的初步工程本來預計耗資920億美元,但最近這一數字達到了1500億美元,這使得國會中對五角大樓最支持的議員也開始質疑這個計劃的代價和可行性。
  陸軍發言人保羅?博西去年稱,在未來20年,“未來戰鬥系統”開始提速,他們准備用這個“通向未來的技術橋梁”先裝備15個旅,每個旅有3000名士兵,其數量占陸軍的三分之一。博西說,這一階段的研究經費預計爲250億美元,每裝備一個旅要61~80億美元,15個旅總計爲1450億美元左右。這遠遠超出了原來預計的920億美元。
  “不可能的任務”?
  現在,國會中一些五角大樓的鐵杆支持者開始質疑,誰來爲這個龐大的計劃埋單。3月16日,國會就“未來戰鬥系統”舉行了一次聽證會,衆議院武器服務委員會的副主席庫特?韋爾登向來是軍方的堅定支持者,但他這次質疑說,“未來戰鬥系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總審計長大衛?沃克反對這個計劃,他說,五角大樓的未來武器是美國無法承受的,國會應該砍掉部分計劃。他說:“在五角大樓的武器系統和我們的承受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口。我們無法承受這個計劃的全部。”
  沃克的下屬保羅?弗朗西斯說,軍方的“未來戰鬥系統”缺乏一個明確的資金統籌計劃。他在一份書面聲明中稱,這使得軍方的計劃不可能按計劃進行。他警告說,目前已經有迹象顯示,“未來戰鬥系統”是一個吞錢的無底洞,每一個計劃看來都要比原計劃多花上數十億美元。
  不過,“未來戰鬥系統”也並非沒有支持者。參議院武器服務委員會的共和黨資深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支持這個計劃,他說,國會“保證未來作戰系統的資金”。
  二:技術難關堪比登月
  然而,即便解決了資金問題,“未來戰鬥系統”仍面臨著巨大的難題:技術瓶頸。軍方承認,“未來戰鬥系統”中的核心技術絕大多數目前只是設想,這個計劃中有53個關鍵技術,但其中52個還沒有掌握。
  五角大樓承認,“未來戰鬥系統”的技術挑戰不亞于當年的登月計劃。不過,軍方高官堅持說,他們認爲這些技術難題有望在十幾年內完成。
  最直接的困難是新武器的重量。根據“未來戰鬥系統”的計劃,未來的坦克和移動火炮大小的重量將低于19噸。這樣,美軍的C-130運輸機可以在幾天內輕松將一個旅運往戰區,而不是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負責後勤的美軍高官克勞德?博爾頓承認,照目前的技術,坦克或大炮的重量可以限制在50噸,甚至可以輕于30噸,但能不能輕到19噸,他們現在沒有把握。
  三:“戰地互聯網”難堪重任
  除了資金和技術難題外,“未來戰鬥系統”還很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方向。《紐約時報》稱,“未來戰鬥系統”的設計思路是“情報換安全”,而這一點未必可靠。
  “情報換安全”的一個關鍵是耗資250億美元,打造一個叫“聯合戰術通信系統(JTRS)”的“戰地互聯網”,用它將未來戰士、載人戰車和機器人打造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將戰場上的信息迅速傳遞給每一個戰鬥單元。JTRS是“未來戰鬥系統”的戰術骨架。
  JTRS的目標是,任何一個士兵、一輛戰車或者一個機器人戰士,都可以方便地了解戰場上的具體情報,知道自己周圍發生著什麽,然後迅速地作出反應。
  五角大樓的卡特賴特將軍說,如果JTRS不能工作,“未來戰鬥系統”就會失敗。軍方今年一月份暫停了JTRS的研究,因爲他們無法取得預定的技術進展。
  弗朗西斯則直接質疑“未來戰鬥系統”的根本思路,他懷疑就算JTRS建成了,沒有厚裝甲保護的美軍仍然沒有安全保障,因爲“用情報取代規模的原則是危險的”。
http://news.sina.com.cn/w/2005-04-03/15366273898.shtml

美軍"未來戰鬥系統",明年大規模實戰性能測試 >國際在線07-03-08 張敏

  號稱“21世紀美軍頂級武器裝備”的“未來戰鬥系統”(FCS)將于明年7月舉行首次大規模測試。據美國《防務新聞》3月5日透露,爲驗證美陸軍“未來戰鬥系統”的實戰性能,美陸軍將于明年在得克薩斯州的比利斯堡基地展開一場全面測試。由于此次測試的結果將直接影響這一美陸軍曆史上最昂貴、最“雄心勃勃”計劃的發展命運,因此不少軍事評論家認爲,美陸軍的這次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得上一次“世紀大測試”了。
 
 “未來戰鬥系統”很複雜

  確切來說,未來戰鬥系統是一種由多種系統集成的高度信息化的武器系統。它的構成十分複雜,主要是以網絡爲核心,由載人地面車輛、無人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載人地面車輛由指揮控制車、裝甲運兵車等8種車型構成;無人系統則包括了供排、連、營、旅4種級別單位使用的無人飛機,3種無人地面車輛以及無人值守地面傳感器、智能化武器彈藥等約20種武器系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戰鬥系統中,單個士兵也被作爲了獨立的武器系統。在未來戰鬥系統概念提出之初,美軍的設計人員就十分形象地比喻說,在未來戰鬥系統中,每位士兵就像在打網絡遊戲一樣,可以對戰場上的每處角落、敵我戰鬥人員、每件武器的狀況了如指掌。如果是這樣,那麽士兵在戰場消滅敵人就如同在電腦前按兩下鼠標一樣容易。  
 900名士兵參加大測試
  但是,未來戰鬥系統到目前爲止,仍尚未付諸任何實戰,甚至許多武器裝備還僅僅處于設想階段。很多裝備是否能從實驗室走向戰場,還需要一次具有真正實戰意義的“世紀大測試”。
  爲了准備此次大測試,美陸軍已開始對大約100輛“布萊德利”裝甲車、“悍馬”軍車以及M1型坦克進行改裝,主要是在這些車輛上加裝無線網絡通訊模塊。根據演習計劃,這些經過改裝並已具備未來作戰系統雛形的戰車將在一個道路上布滿路邊炸彈、到處藏匿有武裝分子的環境中經受考驗。如果測試的戰鬥部隊能夠從容應付,那麽未來戰鬥系統的實戰性就被驗證是成功的,美陸軍將會繼續沿著大力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如果測試失敗,那麽這項規模龐大的計劃就命運難測了。有趣的是,此次“大測試”並沒有興師動衆。據美軍方透露,整個測試將只有900名士兵參加,而各類人員與裝備上的攻擊性武器也並非真槍實炮,而是由模擬激光束來代替。
  發展前景仍是未知數
  目前,美陸軍對未來戰鬥系統寄予了厚望。但是有軍事專家認爲,美軍的這一計劃並非一片光明。首先,美軍未來戰鬥系統將面臨嚴重的經費負擔。美政府預測,整個未來戰鬥系統的開支將高達2000億美元,而由于目前的許多部分仍處于概念化階段,今後的研發風險將很有可能使研發經費成爲一個無底洞。其次,未來戰鬥系統的生存能力遭質疑。由于未來戰鬥系統是一個綜合集成性很強的巨型網絡,任何一個小環節出問題就會給整個系統帶來致命性打擊甚至是崩潰。最後,未來戰鬥系統的理念已出現過時的迹象。由于“未來戰鬥系統”的原創理念已是10多年前,目前已有一部分設計不能適應現在戰場環境與作戰模式,因此美軍方也有不少人擔心計劃沒有變化快,等到未來戰鬥系統真正投入使用時,卻已是一個過時的産物。   來源:環球時報
http://gb.cri.cn/9083/2007/03/08/2165@1486730.htm

幻海浮沈,回頭是岸:審視美國陸軍的「轉型」計畫
全球防衛誌 258 期(2006年2月)作者:楊溫利
 
        1999年10月,在使陸軍「更能適應下個世紀的需求」、具有「戰略性反應力」的號召之下,美國陸軍開啟了其「轉型」的計畫,企圖使美國陸軍改頭換面,適應新局。這所謂的新情勢,就是由1991年波斯灣戰爭與1999年科索沃戰爭所標示的,一個大體和平但全球各地卻存有各種不確定的衝突。突發的事件必須迅速回應,因此,美國陸軍意欲從過去針對明確威脅預先駐紮,戰力強大但缺乏戰略機動性的重裝武力;轉型成一支同樣具有優勢戰力,但能夠快速反應、遠征部署的敏捷武力。
        轉型後的部隊,將以C-17/C-5運輸機在戰區間空運,並由C-130運輸機在戰區內空運,並以優勢資訊能力主宰衝突光譜上任何型態作戰。美國陸軍希望,部隊能在2010年左右開始換裝,此後逐年跟進,至2030年前後全部完成。轉型計畫似乎是勾勒出了美麗的願景,但早在計畫推動之初,各方即有不少疑慮,卻被斥為頑固守舊、不知長進。只是,在轉型計畫進入第七年的今天,幻夢終於被冷酷的事實一一戳破了,美國陸軍真是情何以堪!轉型計畫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本文將次第呈現轉型計畫的不實際與其中的矛盾,並順而從中理出可行的出路。
 空運快速部署:理想與現實
        轉型計畫的第一根支柱,便是減輕裝備的重量、減輕部隊的重量,同時也減輕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的負擔,以達成空運快速部署的理想。然而在實際上,美國陸軍轉型所設定的裝備減重與空運快速部署目標,不但在技術上是窒礙難行,甚至在運用上也沒有意義。 
        減重的瓶頸 
        就個別裝備的減重而言,美國陸軍轉型計畫之下,最重要的是發展新一代的輕量化裝備:其一是過渡性的現貨方案,也就是眾所熟知的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系;其二則是長期、革命性,應用最先進技術的「未來戰鬥系統」(FCS),其中載人車輛(MGV)車系,是美國陸軍未來的主戰裝備,最終將取代現役如M1主力戰車、M2/3步兵/騎兵戰鬥車等重裝備。這所謂的「輕量」是指,史崔克車系與FCS的MGV車系都必須符合一個要求:以C-130運輸機空運,而且要能做到「下機立即作戰」。
        「上不了C-130的,一律淘汰!」當這樣的呼聲正盛之際,著名的軍事分析家柯平維契(Andrew F. Krepinevich Jr.)在2002年提醒道,以C-130搭載一輛完成戰備的裝甲車輛,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挑戰。C-130的最大酬載量是44,000-45,000磅,但是考慮到實用任務彈性所需的航程,C-130適當的酬載上限其實只有29,000-32,000磅。果不其然,轉型計畫的先驅,史崔克車系,第一個就符合不了這個標準。史崔克想要以C-130空運就必須拆除部分裝備,也不能攜掛附加裝甲,這樣的拆卸再安裝的過程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十分不經濟。這麼一來,要堅持以C-130空運,讓光溜溜的史崔克上陣嗎?理念終究不敵事實,美國陸軍還是向重量低頭。
        史崔克只是應急兼有點實驗性的過渡性方案,不能符合C-130空運的要求或許還情有可原,但是在未來革命性的MGV車系,更嚴峻的挑戰又接著向美國陸軍襲來。MGV車系是最終將取代現役重裝備的系統,它對戰鬥能力的要求遠甚於史崔克車系,但同樣得塞進侷促的C-130,困難可想而知。嚴苛重量限制對MGV車系發展所造成的挑戰,可用其中的「騎乘戰鬥系統」(MCS)車型為縮影。MCS是下一代的戰車,必須能夠攜帶足夠的油彈裝備,在危險的最前線與敵人交戰,需要有完備的火力、防護力與機動力。負責MCS開發的GDLS明白表示,如果要完全滿足陸軍對MCS戰力的要求,MCS的全備重量就得高到48,000磅以上,無法以C-130空運,除非卸除油彈、附加裝甲與部分配件。拆卸重組之間,MCS落得與史崔克一樣的窘境。
        美國陸軍再度面臨了抉擇,是不惜犧牲戰力也要堅持C-130空運的「底線」呢?還是急流勇退?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司令拜恩內斯)將軍在2005年初,可由C-130空運的要求「沒得商量」豪語言猶在耳,奈何半年餘便告棄守。MGV車系現在不再以C-130的酬載為限度了,而改以C-17為準、一架攜帶3輛,所謂以C-130空運,只是當作設計的指引而已。此舉象徵著,轉型計畫這第一根支柱就算還未崩塌,也是搖搖欲墜。 
        望山跑馬,所為何事? 
        更不幸的是,再從集體的角度,即使美國陸軍犧牲戰力堅守個別裝備重量限制,也會是徒勞無功。依據規劃,一個史崔克旅重約13,000噸,而FCS組成的旅級單位重量則約12,000噸,大約是現有重裝旅的一半。然而,美國的RAND智庫在2002年進行研究便發現,轉型計畫原先所標榜的快速反應,也就是96小時之內部署一個旅級部隊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根本不可行。
        RAND的研究指出,如果動用60架C-17,也就是現有規劃機群的三分之一,從美國本土、阿拉斯加、或是夏威夷出發,一個旅的部隊在96小時之內就連太平洋或大西洋都還跨不過,要部署到東北亞、東南亞、中東歐、中東等是非之地,其實得花上大約兩到三週的時間,與海運(動用兩艘55,000噸級,航速27節的快速運輸艦)部署的速度差不多,有的地點甚至更慢。2003年RAND智庫的另一分研究,又進一步分析了空運快速部署的能力,得出從美國本土出發部署一個旅到約9,000公里外的巴爾幹半島,若在7.8天之內完成,需要目前美國全部戰略空運能量的33%;若要在96小師之內完成則需要105%;即使到2008年所需的空運能量仍佔總數的80%。
        正如RAND的研究所評述,這不但需要機場能以極高的效率作業,在整體聯合作戰兵力部署的需求之下,一個旅的部隊就佔用如此高比例的空運能量,也是非常不可能。僅是空運部署一個旅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師級部隊?一如RAND的研究所顯示,空運雖然速度快但運量小,只有在部隊數量很小的情況才能達成,遠距離部署大批部隊的適當選擇究竟還是海運。實際上,2003年年底美國部署第一個史崔克旅到伊拉克,便是經由海運而非空運,從此不難發現,空運快速部署不過是個華而不實的口號罷了。
        再從最深沈的根本邏輯而言,倘若真能在96小時部署一個旅級部隊,又能發揮什麼功用?就以後冷戰時代首度讓美國「體會」到快速部署重要性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為例,1990年8月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伊軍只用了一天便佔領科國,假若進行快速部署,在這一天之內也只有一個營級部隊能抵達而已。面對擁有4,000輛戰車與數千裝甲車與火砲的伊軍,數量劣勢達到100:1以上,美軍如何善戰也要不支,無法改變結局;倘若伊軍真要蠻幹,順勢入侵沙烏地阿拉伯,這一個營的部隊也無力阻止。於是很令人難過的,可在96小時內快速部署部隊,竟然就是讓士兵們早早赴死,徒增傷亡罷了。 
        資訊科技:時間、應用的緊張 
        輕量化是轉型計畫的目標,而資訊科技則是實現輕量化的工具,基於資訊化的「網路中心作戰」(NCW),可視為轉型計畫的第二根支柱。目前裝甲車輛之所以如此沈重,重重護身的裝甲就是最大的元凶,減重自然會想從此下手,而在大幅削減裝甲之後,轉型計畫則希望以資訊科技來彌補。當然,轉型所寄望的並不只是資訊與網路,FCS中的MGV車系,還將應用先進材料、主動防護系統、電磁裝甲等等新技術,從整體上綜合能力界定車輛的生存性。但美國陸軍為MGV車系設定了嚴格的重量限制,因此無可避免的,轉型計畫得特別依賴網路連結的資訊優勢,避開危險、避免近戰、距外殲敵,克服個別裝備形體上的不足。利用資訊科技強化生存性的本身並沒有錯,網路中心作戰也是一個很好的構想,但美陸軍這種過份偏重網路能力的激進作法,在時間與應用上都呈現矛盾。 
        臨渴難掘井 
        首先來看時間的問題。起初,除了立即應急的史崔克旅,轉型計畫設定第一支以FCS裝備、理想的旅級部隊應該在2010年服役,2031年全數換裝完畢,看來似乎是頗為踏實的規劃。但轉型計畫已是在冷戰後十年才提出了,又還得等上十幾二十年才能完成,對此美國陸軍的焦急可想而知,於是FCS研發與部署進度很快就被提早到2008年。然而,理想是不敵現實,先在2003年、隨後又在2004年,FCS服役的時間又分別往後推遲了兩年與四年,現在第一個完整FCS裝備的理想旅級部隊,將在2014組成、2016年才可擔負作戰任務。
        然而,即使已經在時程上作了大幅的退讓,FCS的發展仍是阻力重重,而其中正包括最重要、最核心的資訊網路系統。商用科技是軍用科技的泉源與基礎,而資訊科技在商用領域近十年來,的確已有巨幅的進步。然而,一旦跨入軍用領域,情形就有些不同了,畢竟在戰爭中,網路系統可能得在嚴酷的環境下操作,還得面對敵人的蓄意干擾與破壞。FCS所欲擁有的資訊優勢具體而言,是能夠掌握90%的敵人戰車、裝甲車與砲兵,每10-30分鐘更新一次;掌握70%的敵人步兵,每5-10分鐘更新一次;此外還要標示90%的友軍、95%的平民、甚至是潛在的敵人,這不是件簡單的事。目前,作為FCS網路系統骨幹之「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的群集一(JTRS Cluster 1),其發展自2005年初以來便風波不斷,幾乎已陷入混亂。而且,原訂車載與空載共用的設計也碰上問題,重量比預定超出了14公斤,不適合空載。雖然群集一的需求量是車用100,000具、空用只有2,500具,可以拆成兩個規格來發展,但進一步的延後似乎是難以避免。
        當然,FCS的網路系統的開發相信仍將成功,現階段2014年完整FCS服役的時間相信也可實現。但是,即使有了網路提供的優勢資訊,最初的FCS戰力仍然比不上重裝部隊。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司令部一位發言人佩里特表示,MGV車系將比現役所有的裝甲車輛安全,唯「M1主力戰車與M2戰鬥車除外」。易言之,還是因為轉型計畫設定了太嚴苛的重量限制,一直要到2030年以後所有的新技術都完全成熟,20噸級的MGV,才能在不損失戰力的情況下,取代現役的重裝備。轉型計畫時間表上所呈現、但並不明顯的,就是這願望與現實的落差:美國陸軍仍得繼續「適應不良」好一段時間,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如魚不得水 
        再來看應用方面,轉型計畫、FCS所寄望的網路中心作戰能力,在所設想的國際環境之中,也面臨了幾個根本性的問題。首先,就像其他的新科技一般,網路中心作戰也是最能在開闊單純的戰鬥環境中發揮。在陸戰的領域,環境單純意味著傳統的機械化戰爭,大批的裝甲部隊在開闊的曠野中,發出的各種明顯信號徵候會使其行蹤一覽無遺,前述FCS資訊優勢的具體目標,也就是在開闊地而言。然而,一旦場景轉移到複雜的山區、叢林、城鎮,面對游擊隊與武裝民兵的不對稱戰爭,狀況就截然不同。一小撮小米加步槍、擅長使用即造爆裂物與RPG的敵人,只會散發很微小的跡迅,想要從重重掩護遮蔽、甚至是平民百姓中一一標出,絕非易事。
        更蹧的是,在這種低強度的不對稱戰爭中,一些必要的任務例如警戒、巡邏,本質上就是兵力的展示,部隊的任務就是被看見,根本上否定了以不被發現維護生存的資訊優勢邏輯。一如英國陸軍地面機動裝備能力助理總監,李德爾-偉伯斯特(Mike Riddell-Webster)上校所言,「防護力」(Protection)究竟與較抽象、廣義的「生存性」不同,前者是難以替代的。其實,面對機械化部隊,美軍在1991年就展現了摧枯拉朽的威力,迄今已是無人敢纓其鋒。而今而後,不對稱戰爭才是美國陸軍所要處理的課題,2002以來的阿富汗、2003以來的伊拉克無不是如此,很諷刺的,FCS適於應付的任務在未來卻難得一見。
        再者,即使真的還有敵人敢於莽撞地與美國進行傳統的機械化戰爭,FCS的角色定位也十分尷尬:面對處在守勢、經過隱蔽與疏散的機械化部隊,網路中心作戰的功效降也會大幅降低。或許在設想上,若有傳統機械化型態的衝突爆發,美國是處在回應的地位,反攻與佔領綏靖所需的重裝部隊可以稍後再增援,先遣的FCS部隊將負責確保後續增援的港口或機場,所迎戰的敵軍正是處在大舉集結進攻的態勢。然而,這種情境就很像1990年的科威特,最初一小批的部隊將得面臨極大數量優勢的敵人,但卻因防守據點而限制了活動,也就很難迴避危險保持生存。輕量化的FCS部隊可能會發現,除非從這立足點撤出,否則它將很難避免它最不擅長的近距離血戰。
        實際上,若只能機動打帶跑,飛機直接攜帶武器才最能快速反應,提供龐大的瞬間火力。未來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甚至是可能可直接攜帶空射智慧彈藥的C-17,一個架次可能就足以攻擊200至300個地面機動目標。意即,只消30至45架次,也就是運送一個旅級單位1/9或1/6的航空能量,就可相當於1991年戰爭期間聯軍對伊軍投下的精確火力總和,這種恐怖的力量,只怕比一個旅更能重創大舉進擊的傳統機械化部隊。換句話說,即使處在守勢面對大舉進攻的敵人,在功能上最需要陸軍擔綱的,還是如古代的長矛兵陣一般,是一種能夠持續的堅實屏障。
        最後從實存的威脅面,看看當今世界各國,可能與美國作對的國家,又還有幾個擁有大批的傳統機械化武力?真是屈指可數:伊朗、北韓、敘利亞(?),或許再加上中共。既然只有這少數的幾個可能的敵人,這威脅看來倒一點也不是當初所謂的「不明確」。更何況,面對這些大體上是1960年代程度的對手,就算是現在的美國陸軍也是綽綽有餘,主力戰車使用成本低廉的砲彈,是擊毀落伍敵軍戰車最經濟也最有效率的手段。一如美國國會研究部門分析家斐克特的比喻:如果傳統「五塊錢的子彈」就可以辦到,何必要用FCS那「上百塊的子彈」?
         天下本無事 
        從前文不難看出,美國陸軍現在真的是麻煩大了,轉型計畫耗資千億,到頭來卻可能徒勞無功。難道,轉型根本是個錯誤嗎?並非如此,轉型的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方向。一來,即使想要快速部署,美國陸軍採取的減重策略也不正確;再來,美國陸軍並未認清新世紀國際環境下的任務需求,就貿然接受快速反應的邏輯。簡而言之,轉型計畫是從錯誤的假設推論出來的,在錯誤的基礎上,前述兩根支柱自然會傾倒。 
       集體苗條
         一如知名軍事分析家波希格諾拉所說,也許新世紀中潛在的威脅是不明確、事件可能在突發之後快速升高,但就因此而要求未來的裝甲車輛必須能塞進C-130運輸機,根本是「莫名其妙」。想要快速部署的確是該減輕重量,但是替「整支部隊」減輕重量,與替「個別裝備」減輕重量,完全是兩回事。關於這一點,美國陸軍其實早有切身之痛。回顧二次大戰,美國陸軍放著重戰車設計不用而偏好中戰車,落得以5輛雪曼才能對抗德國一輛虎式的窘境,5輛雪曼不僅需要較多的補給與後勤支援,總重也有150噸,幾乎是一輛虎式的3倍。換言之,一味想減輕個別裝備的重量,反而會需要更多部隊才能產生相同的戰力,到頭來只是使整個部隊變得更加笨重,更難以部署。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陸軍棄守C-130空運的底線就不會讓人沮喪,反而是使轉型計畫導入正途的第一步。從一開始,硬要所有不同功能的車種都遵守相同的重量限制,就是沒有必要,MGV車系即使劃分不同的重量規格,還是可以分享許多零件與技術。現在既然決定用C-17作為空運的標準,FCS的MGV車系中需要較大重量者如MCS,就該徹底清除當初C-130規格下的殘影,重量上限可以放膽拉高。如此一來,研發的技術難度就可以大幅下降,減少對於網路、資訊科技的過份依賴,並能適應對稱、非對稱的各種戰鬥任務,進度也可趕上美國陸軍的殷切期盼。當然,車體重量與地形的適應力成反比,60噸級的車輛組成的部隊或許在戰略上較具機動力,但在戰術上卻受到較大的侷限。不過,即使以C-17的酬載為準也不必然得推到極限,例如30至40噸的規格使1架C-17可搭載2輛,再視地形與任務的需要加掛不同等級的裝甲,也可以考慮。
        這種構想其實很接近目前英國正在推動的類似計畫,即名為「未來快速效力系統」(FRES)的通用裝甲車輛族系。FRES採用的就是穩健而可行的策略,重量規格分為重型(一架C-17搭載2輛)與輕型(一架C-17搭載3輛),並導入比較溫和的「網路授能戰力」概念(NEC),不過度依賴網路,而只是以之作為加強。英國的這番見解,不僅值得美國陸軍借鏡,兩國國防工業近來的合作與整合,FCS與FRES之間亦有共通研發、分擔成本的潛力。 
        國家利益 
        在蘇聯瓦解之後的新世紀裡,美國的確是沒有一個明確對等的對手,但這並不等同於威脅也不再明確。「威脅」不是獨立的,而是有對象的,只有那些威脅到「國家利益」的衝突,才需要加以處理。其實,「國家利益」看似空泛卻有清晰的界定:物質能力。經濟繁榮之地、重要的資源產地就是國家的利益所在,對美國而言,就只有歐洲、東亞(財富),以及中東、中亞(石油)值得關注。既然冷戰結束、蘇聯威脅不再,美國陸軍軍力的部署,只需把重點從歐洲調往中東與中亞即可,預先駐紮依然可行。易言之,轉型所需要作的改變,是部隊部署的位置,而不是部署的方式,不必庸人自擾。
        誠然,如此不假掩飾的私利觀點可能太過狹隘,自詡良善的美國可能還會有其他的利益需要維護,例如和平維持、人道救援、天災善後等等,搶救生命是分秒必爭。但一想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話,就不難瞭解道德的理想主義,是多麼經不起考驗。安南曾說,國際上的和平維持任務有時會被比作是「自願的消防隊」,但實際上哪有這麼大方?每當有火災發生,卻還在尋找人力與器材,腥腥作態爾。一如盧安達持續一百天的人道悲劇事件所顯示,如果美國願意出兵相救,那怕是海運後陸路部署在一個月內抵達,都是謝天謝地了。畢竟人非聖賢,真要美國不辭萬苦,在幾天之內千里馳援、雪中送炭,也太強人所難。也許以比較光明的想法,力量愈強、責任愈大,有朝一日美國的道德會自我完善,但在此之前轉型計畫又何苦先淌這鍋渾水呢?
        再一個可能的理由是2001年以後的「反恐戰爭」,但這也不成立。一如RAND智庫在2002年同一份研究所指出,恐怖組織的確是神出鬼沒、難以捉摸,十足的「不確定」威脅,但它們本質上就是小群體,不會形成顯眼的大目標,需要的打擊力量是特種部隊,或是中小型的輕步兵單位,空運部署這樣的兵力在技術上本無任何困難。而且,恐怖組織尚可四處流竄於那些所謂的「失敗國家」,用兵打擊也只是一時的驅趕,若欲根本剷除這些「庇護聖地」,所需的也是長久而持續的「國家建造」工程,只有美國國內能先凝聚共識才可進行,能否快速反應根本不相干。 
        猶未晚也 
        其實,危機就是轉機,綜合本文的剖析可以發現,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美國陸軍轉型計畫,雖然問題重重但也不是病入膏肓,過去往錯誤方向的努力更不是全然白費,相關的技術成果都還可以沿用到正確的方向上。往好處想,轉型計畫只走錯了六年,現在改正還來得及,剩下的就只是美國陸軍有沒有意願的問題而已了。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8/258-88.htm
 
英國陸軍研制“未來快速奏效系統”要“變 臉”>2004-09/08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近日報道,英國國防部正在開發“未來快速奏效系統 ”,將其作爲未來陸軍的主戰武器裝備,並決定爲陸軍首次采購該系統的新中型 裝甲車輛提供必需的35億英鎊資金。屆時英陸軍將利用這些新采購的中型裝甲車 來替換目前的輕、重型裝甲車。這樣,英陸軍將在“未來快速奏效系統”的牽引下,由目前的輕、重型部隊向“中型”部隊轉變。
  “未來快速奏效系統”作戰效能強大
  雖然“未來快速奏效系統”目前還正在進一步改進,但是英軍方一項正式的 “用戶需求單方陳述”已對“未來快速奏效系統”的能力進行了明確,即“未來 快速奏效系統”要能夠使地面部隊在未來各種作戰環境中,以合成部隊、聯合部 隊以及與多國部隊一起執行持久、遠征的全譜作戰任務,並且對“未來快速奏效 系統”提出了4項具體的關鍵性要求,即快速奏效、作戰、多用途和減少部署負擔 。“未來快速奏效系統”車族中各種變型車的設計正依據一系列的“關鍵用戶需 求”而逐步成形,同時,一系列系統效能的測量方法也正逐步開發出來,以迎接 即將到來的國防部的評估。依據“關鍵用戶需求”,“未來快速奏效系統”的初 始概念研究已經將該系統分解爲一系列模塊化中型裝甲車族。它們可以分別執行 15~16項不同的戰場功能,其中包括:有防護的機動、指揮與控制,偵察與監視 ,直接交戰,建制間瞄火力支援,間瞄火力控制,後勤,醫療,搶修,機動與反 機動支援,防空,核、生、化偵察,通信等。由此看來,“未來快速奏效系統” 是由多個不同作戰平臺構成的戰鬥系統,但其基本的作戰平臺相同,只是根據不 同的任務要求與需求配備不同的設備與武器裝備。這樣整個系統就便于進行信息 交換與保障維護,實施合成作戰、聯合作戰以及與多國部隊之間的協同作戰。 
  輕、重型戰車難適應快反與火力一體化
   隨著戰爭的發展,英國陸軍認爲目前的輕、重型戰車已難以適應未來戰場快 速反應與火力一體化的要求。當前美軍已開始用Strykey新型裝甲車來替換笨重的 M1A1與M1A2主戰坦克,使美陸軍的戰略戰術機動能力大大得到提高,基本上實現 了快速反應與火力的一體化。目前英國陸軍的主戰坦克爲“挑戰者”2。“挑戰者 ”2裝備有一門L30型120毫米線膛坦克炮,可攜帶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高爆 破甲彈或發煙彈在內的50枚120毫米炮彈,而且L30型炮還可以發射貧鈾彈頭。另外“挑戰者”2還裝備有一挺7.62毫米鏈式機槍與一挺7.62毫米GPMGL37A2型防空機槍。所以說“挑戰者”2具有較強的火力。在防護力方面,“挑戰者”2的炮塔防護采用的是第二代“喬巴姆”複合裝甲,炮塔中裝有一套核、生、化防護系統,並在炮塔兩側各裝有5組L8煙幕彈發射器,自身防護力較強。但是“挑戰者”2 車體寬3.5米,車長11.5米,車高2.5米,車重62.5噸,不便于通過空運來實施戰略機動。在戰術機動能力方面,“挑戰者”2的最大公路速度59公裏/小時,越野行駛速度僅40公裏/小時。其公路行程只有450公裏,越野行程更只有250公裏,戰術機動能力較差。對于英陸軍裝備的“武士”步兵戰車而言,雖然其最大重量只有24.5噸,公路最大速度可達75公裏/小時,戰略戰術機動性能好,但其火力明顯不足,僅裝備一門30毫米“拉登”機關炮與一挺7.62毫米機槍,其中機關炮的最大射程4公裏,特別是有效射程只有1公裏。因此,若英陸軍在戰場只部署“武士 ”步兵戰車,則需要空中力量爲其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但是英國陸軍無法像美陸軍那樣爲地面部隊提供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所以,英國防部轉而采取一種折中的辦法,研制一種中型裝甲車,使其既擁有較強大的火力與防護力,又具備有 快速機動能力。 
  未來陸軍向“中型”部隊轉變 
  在伊拉克戰爭中,英國陸軍看到了其武器裝備與美軍的差距。北約前指揮官、美國退役將軍克拉克也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英軍需要提高軍隊的資源。與美國的高技術裝備相比,英軍比美軍明顯落後了一代。”這促使英軍的國防戰略家們更加迫切地思考如何發展陸軍未來作戰系統,以迎接未來高技術戰爭的挑戰。
英國國防戰略的智囊團認爲,爲了保持英軍的作戰效力並與美軍的武器裝備相匹配,英國陸軍必須對軍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爲更好地適應未來戰爭,與盟軍實施聯合作戰,英國國防部決定研制一種中型裝甲車來替代目前的重 型坦克與輕型步兵戰鬥車,緊跟美軍的轉型,實現部隊的“中型”化。隨著“未來快速奏效系統”的開發成功,在未來實用階段,英陸軍將使用“未來快速奏效系統”替換英國陸軍老式的“薩克松”4×4步兵輸送車、FV-430系列履帶式輸送車和CVR(T)系列輕型偵察車。最終,“未來快速奏效系統”還將爲包含“挑戰者 ”2主戰坦克和“武士”步兵戰車在內的戰鬥力量提供替換平臺。預計在2025年後,以“挑戰者”2和“武士”爲主要裝備的英國重型部隊將退出曆史的舞臺,“挑 戰者”2也僅作爲“未來快速奏效系統”部隊的補充。這樣,“未來快速奏效系統 ”將成爲英國陸軍從現在的輕型和重型部隊並存向未來“中型”部隊轉型的標志。轉型後“中型”部隊將擁有快速的戰略部署能力和持久力,可以到達現有部隊在沒有龐大的後勤支援的情況下無法到達的任何地區。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2004-09/08/content_3698.htm

解析世界軍事中各種類型牽引式榴彈炮[組圖

在世界軍事中,炮的使用擁有悠久的曆史。世界上第一種炮的類型就是牽引炮,它最初是由馬來牽引。目前廣泛使用的是更加快速、昂貴的自行榴彈炮,但是牽引炮在許多方面還是擁有自己獨特的優點。
  牽引炮重量更爲輕盈,因此可以使用飛機等運輸工具來進行部署。而且價格便宜,這對于精打細算的軍事部門來說不失爲一個最佳的選擇。它們組裝比較簡單,可以在使用中出現較少的失誤。這些優點使牽引炮擁有更多的靈活性,因此贏得世界軍方的廣泛青睞。目前大部分的牽引式榴彈炮是由卡車牽引,使用起來極爲方便靈活。
  俄羅斯擁有各種類型的牽引炮,其中最爲普遍的是D-30榴彈炮,該炮的口徑爲122毫米,射程達21.9公裏,可以適用于各種彈藥,包括化學彈、燃燒彈、高爆彈等。另外一種由俄羅斯制造並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爲D-20牽引炮擁有152毫米口徑,並且俄羅斯基于此研制出2S3榴彈炮。俄羅斯同時研制了2A65型榴彈炮並進而發展爲2S5式自行榴彈炮。
  目前俄羅斯擁有一種新型的152毫米牽引炮正在服役,它被稱爲2A36
Giatsint牽引炮。該炮使用常規炮彈射,程可達28.5公裏,如果使用遠程延伸型炮彈則可達到44公裏。然而他的火藥系統與152毫米榴彈炮有極大的區別。
  美國擁有105毫米M119式牽引榴彈炮,它由英國105毫米L118式輕型榴彈炮改進而成。該榴彈炮曾得到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的驗證,這種只有兩噸的榴彈炮射程可以達到19公裏。
  而155毫米的M198式標准牽引式榴彈炮,重達8噸,射程達22.4公裏(使用火箭輔助推進器射程可達30公裏)。M198計劃用于替代XM777輕型榴彈炮,該炮重達5噸,並在其基礎上發展了NLOS-C自行炮。NLOS-C自行炮可以發射常規炮彈,射程達30公裏,如果加載火箭輔助推進器,射程將會達到40公裏。
  歐洲也擁有155毫米榴彈炮,瑞典的博福斯式FH-77型榴彈炮不但擁有牽引式類型,同時也擁有自行式類型。它的射程可以達到40公裏以上。同一系列的FH-70目前正在英國和日本服役,它發射常規炮彈時射程可以達到24公裏,如果加載火箭輔助推進器射程可以達到30公裏。
  德國的FH155-1,重達10噸,射程爲24公裏,而法國的TRF-1更是重達19噸,使用常規炮彈射程可達到24公裏,如果加載火箭輔助推進器射程也可以達到30公裏。
  然而,最好的牽引炮來自于南非丹尼爾軍械公司的G5牽引炮。它最初由天才火炮設計師加拿大人吉拉德?布爾(gerald bull)設計制造,重達14噸,可以發射常規炮彈,射程爲39公裏,而最新型號G5-52的射程更是可以達到55公裏。就像俄羅斯的設計風格一樣,該炮也有自行炮類型-G6(目前最新的型號爲G6-52)。該類型射程更遠,可以達到67公裏。但是由于G5和G6過份依賴于遠程目標定位系統和安全指揮控制系統,因此他的遠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此,南非大力發展了無人機系統用于輔助G6-52的使用)。
  在美國的“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中,當伊拉克的目標定位系統和指揮控制設備被美國空軍摧毀之後,威力巨大的G5牽引式榴彈炮變成了一堆廢鐵,根本無法擊中敵方目標。然而一旦G5得到准確定位,那麽他的打擊能力將極具破壞性,這在1986年以色列軍事行動中曾得到極佳的驗證。另外,G5的潛能必須在士兵受到過良好的訓練後才能最大的發揮出來,也由此該型火炮的使用受到更多限制。
http://bbs.pinglun.org/thread-919-1-11.html

美NLOS-C射擊平臺首次成功試射2006-11-25  北方科技信息所
  
[法國《防務宇航》2006年11月2日報道] BAE系統利用非瞄准線火炮(NLOS-C)射擊平臺成功發射了首發彈,NLOS-C是美國未來系統八種有人系統平臺之一,它是一種超輕型38倍口徑155毫米全自動榴彈炮,其特點是將全自動彈藥裝填系統集成到履帶式底盤上。
此次射擊試驗爲官方的正式和評估試驗,相關試驗會持續到2008年。BAE系統公司已還將繼續對該平臺進行單發彈射擊試驗,隨後將測試彈丸的射速以驗證火炮自動系統的效能,該自動系統還可四發彈同時彈著的。
這次NLOS-C的成功試射對于該火炮研究的相關和人員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且也符合此前該項目制定的時間表,BAE系統公司表示,希望能在2008年把NLOS-C系統交付美陸軍。(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張子鵬)
http://www.shaxia.com/html/78/n-3578.html

美裝有GPS系統的M982制導炮彈測試成功 2005-10-01 新浪軍事

  美國雷神公司聯合瑞典Bofors公司研制出了一種配備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新型炮彈。
  這種正式編號爲M982 ER DPICM的155毫米炮彈可用于摧毀在戰場上出現的各種目標。由于其致命的打擊能力,雷神和Bofors兩家公司形象地將其稱爲“亞瑟王神劍(Excalibur)”。目前,M982 ER DPICM炮彈還只能通過GPS修正飛行彈道,但其仍處于不斷完善之中,不久以後,將有可能采用其他制導方式。
  有消息稱,M982 ER DPICM炮彈可更換多種戰鬥部,其最終將演化爲一種由三種搭配模式組成的系列産品。
  其中,第一種模式將采用由程序控制引爆時間的傳統爆破彈頭。該型號最顯著的特點是可在發射前設定炮彈引爆時間,不但可用于殺傷弱防護目標,還可打擊裝甲車輛。
  第二種模式將配備“智能”戰鬥部,能夠對運動目標實施探測、跟蹤和摧毀。該型號炮彈最適于在開闊地帶執行打擊任務。
  而M982 ER DPICM炮彈的第三個變種將主要用于城市作戰。其打擊目標爲各種軍用技術裝備,可自動對運行于城市街道中的目標進行識別和跟蹤。
  M982 ER DPICM炮彈的另一特點在于其彈頭與彈殼從一開始便被加工成了一個整體。目前炮兵們普遍采用的射擊模式爲:將炮彈推入炮膛--開炮射擊--推出彈殼。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卻蘊藏著一定的危險性:由于發射藥燃燒較慢,在彈殼從炮膛推出後,其通常並未燃盡。這就有可能使炮兵們遭到意外的傷害。而M982 ER DPICM炮彈采用的全新設計則可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
  M982 ER DPICM炮彈在其最大射程時的命中精度遠遠高于現有的各種常規彈藥。一系列射擊試驗證明,普通155毫米炮彈在最大射程時的精度平均爲370米,而M982 ER DPICM則可達到10米。
  在試驗過程中,M982 ER DPICM型炮彈還曾從美國陸軍的“帕拉丁”自行火炮上進行過實彈發射。期間,設計人員還測試了該彈在飛行過程中的變軌能力。所有的科目均實施得非常順利。
  另據雷神公司發言人透露,“亞瑟王神劍”炮彈的早期部署預計將在2006年一季度進行。(北鬥)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10-01/0826323245.html

我軍研制成處世界領先水平的激光末制導炮彈  2003-9-3

  近日,某地,一新型自行火炮水上適應性技術改造成果鑒定會現場。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4輛經過改裝的自行火炮依次駛向水中,劈波斬浪,在水面縱橫馳聘。岸上,來自總部和有關科研院所專家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一位將軍稱贊,該成果開創了我軍自行火炮水上機動和作戰的先河,對未來炮兵作戰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這是炮兵學院南京分院科研成果鑒定會的又一次現場傳真。
  近年來,這個學院緊貼部隊實際選擇科研課題,瞄准世界軍事發展前沿超前進行研究,大力開發模擬器材提高科研效益,趟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科研攻關之路,相繼有100多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其中4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初級指揮”學科專業進入了國家“2110”工程。
  課題立項接軌訓練一線
  2002年6月18日,炮兵學院南京分院綜合演練場,驕陽炙烤著大地,群山一片寂靜。前沿觀察所內,卻是演兵正酣:偵察兵操作激光綜合測距儀,測定目標點方位和距離;計算手將數據輸入某新型射擊諸元計算器。僅僅數秒,一組組目標點的坐標便自動顯示在熒屏上,並通過炮兵營連射擊指揮系統迅速傳至火炮陣地。幾乎是同時,後方已傳來震耳欲聾的炮彈出膛聲。偵察員報告:“首發命中!”
  觀禮臺上,出席全軍院校教學改革工作會議的150余位代表通過微波實時傳輸系統目睹了這精彩一幕,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種新型射擊諸元計算器便是該院爲解決部隊訓練難題專門開發研制的。
  該院始終圍繞提高部隊戰鬥力搞科研,堅持選題從部隊訓練中來,成果運用到部隊實踐中去。在一次下部隊調研時,該院射擊教研室周儉新教授發現,炮兵部隊通用的某型射擊諸元計算器存在著模塊非固化、程序與數據易丟失等問題,給部隊訓練造成了困難。回校後,他立即向學院申請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經過兩年多的刻苦攻關,終于研制出了新一代射擊諸元計算器。
  該院黃建偉院長、蔔連鵬政委向記者介紹,近3年來,學院獲獎成果中,有80%都是從部隊訓練一線選擇的課題,獲獎成果在部隊的推廣率達100%。
  課題研究瞄准學科前沿
  盛夏,揚子江畔,一場高科技條件下的實彈綜合演練鏖兵正急。隨著3發紅色信號彈升空,一發發炮彈從炮膛呼嘯而出,直撲敵陣地。令人稱奇的是,一種普通大口徑火炮發射的炮彈,竟像導彈一樣發發直接命中坦克、暗碉。
  這種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新式“炮彈”———激光末制導炮彈進行作戰使用研究,國內第一個便是炮兵學院南京分院“將軍教授”劉怡昕。
  早在3年前,劉怡昕教授便從外軍有關資料中敏銳地覺察到,激光末制導炮彈武器系統將是今後各國炮兵的發展方向。他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向院領導作了彙報,申請成立了以他爲首的科研攻關組,追蹤世界炮兵裝備發展前沿,超前對該型武器系統的作戰需求、型號論證、定型試驗等環節展開了科研攻關。
  在總部的接裝論證會上,面對衆多的競爭對手,專家組組長劉怡昕教授胸有成竹,從理論原理到制導手段,從技術指標到戰術運用,像一個先行的探險家,爲在場的總部領導和科研專家打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瞄准世界軍事發展前沿,與時俱進,超前研究,以不斷創新的科研成果,爲新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服務。”這是該院一以貫之的科研工作思路。
  鼠標輕點凸現未來戰場
  鼠標輕點,硝煙彌漫的戰場立體縱深頓現眼前;戴上耳機,能聽到逼真的炮火轟鳴;恍惚中,坡路、陡崖、峭壁等各種地形迎面而來。自行火炮模擬駕駛艙內,一位學員手握操縱杆,腳踩油門,雙眼注視著和計算機同步顯示的視窗,正全神貫注地“駕駛”著自行火炮。隨著他推拉搖轉等各種動作變換,艙內儀表盤上的各種數據不停地跳動著,駕駛艙身也隨著道路的起伏上下左右顛簸著。走出駕駛艙,這位學員興奮地說:“和實駕感覺完全一樣!”
  這是炮兵學院南京分院研制開發的新型自行火炮駕駛訓練模擬系統。據該系統的主要完成人、仿真教研室夏正昌教授介紹,該系統可模擬自行火炮在各種地形上的駕駛訓練,並能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所有訓練科目。學員利用模擬器訓練合格後,實車駕駛4個摩托小時即可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訓練成本下降了87%。
  在學院射擊模擬訓練實驗室,記者看到,大屏幕上彌漫著濃濃的戰火硝煙,一枚枚炮彈如離弦之箭直撲敵陣地;震耳欲聾的槍炮聲、爆炸聲令人仿佛置身于真實戰場。電腦熒屏前,學員們手中鼠標輕點,正操縱著未來戰爭。一位剛參加完網上“紅”、“藍”軍對抗演練的學員興奮地告訴記者:“實彈綜合演練,能讓人親身感受戰爭的殘酷和激烈;而網上模擬演練,則能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與未來戰爭‘零距離’接觸,讓我體驗到了真實的謊言,領略了另一份神奇與激動。”
  近年來,該院先後研制了“自行火炮射擊指揮模擬系統”、“末制導炮彈作戰指揮和訓練模擬系統”、“炮兵射擊指揮仿真模擬系統”等30余種模擬器材,在全軍炮兵部隊得到了推廣應用,爲部隊培養了大批急需的操作使用骨幹和技術保障人才,對新型火炮盡快形成戰鬥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http://mil.news.sina.com.cn/2003-09-03/147210.html

俄法試驗“紅土地”高精度激光制導炮彈 2000-11-23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俄羅斯與法國聯合研制的“紅土地”(Krasnopol)高精度火炮系統近日已經在法國成功地完成了演示試驗。這些試驗演示了“紅土地”火炮制導炮彈(AGP)與吉亞特工業公司TRF1 155毫米牽引火炮和西拉斯公司DHY307激光指示器-測距儀器(LDR)的全面兼容性。
  在試驗中,由俄羅斯圖拉儀表設計制造局研制的“紅土地”半主動激光制導炮彈利用俄-法制造的推進裝藥,從TRF1火炮發射後,由DHY307 LDR導向目標。俄法兩國專家對這種兼容性進行了評估。兩國官員都有意繼續合作進行“紅土地”系統的發展。
  在此次試射中“紅土地”火炮共發射了5發炮彈。攻擊的目標有3輛AMX坦克、一堵50厘米厚的混凝土牆和一個掩體,後者的主尺度爲3.6米×3.6米×1.2米(高),牆壁厚50厘米,有一個40厘米厚的加固混凝土頂蓋。火炮射程爲10.2-11.1公裏,對目標進行照射的距離爲1.5-2.7公裏。
  試驗結果比預期的要好。5發炮彈都命中了它們的目標。3輛坦克頂部較薄的裝甲被命中,被評估爲“已被摧毀”。混凝土牆和掩體也都被評估爲“被消滅”。
  這次試驗還在不改變火炮數據的情況下,進行了對付目標瞄准能力的評估。在火炮瞄准點距目標徑向700-800米、橫向300-400米的情況下實現了直接命中。
http://mil.news.sina.com.cn/2000-11-23/8647.html 

中国新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
中国新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平射新型155车载炮发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壮观场景
新型155车载炮发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壮观场景。外形非常相似的法国“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
外形非常相似的法国“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

中國W90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美國M110A2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中國自行火炮出口數量世界第4: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7-23報道,在2008-2015年間世界新型自行火炮出口大國排行榜上,韓國高居榜首,中國排名第4,俄羅斯僅居第7位。中國主要出口PLZ-4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共計45門,價值3.2億美元。韓國主要供應K-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共計192門,價值6.4億美元。法國位居第二,主要供應愷撒155毫米自行火炮,共計106門,價值5.52億美元。德國排名第3,主要出口PzH-2000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共計76門,價值5.073億美元。(回應:PLZ-45的性能幾乎是最好的,但太貴,只有科威特這種不在乎錢只在乎裝備好壞的國家才買的,還是說這個3.2億包含其他費用啊)
国产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统曝光
PLZ-52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統:PLZ-52自行榴彈炮系統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式外貿武器。該炮與PLZ-45型155毫米45倍口徑自行榴彈炮一起推向了市場,PLZ-52自行榴彈炮與PLZ-45外形相似,炮塔稍有不同,總重43噸,比PLZ-45重10噸。該炮的國產型號已經大量列裝解放軍炮兵部隊。PLZ-52採用了新的柴油發動機,在分鐘轉速為2300轉時輸出功率1000馬力,搭配全自動變速器,最大公路行駛時速65千米,最大行駛里程450千米。
国产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统曝光
PLZ-52榴彈炮炮車
国产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统曝光
PLZ-52系統炮瞄雷達系統
国产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统曝光
PLZ-52系統保障車輛
国产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全系统曝光
PLZ-52榴彈炮系統彈藥車
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

俄軍2S19式152公釐自行榴彈炮方隊接受檢閱
俄羅斯推出雙管152毫米聯盟自行火炮,預計于2007年批量生産並進入俄羅斯陸軍服役(楨:?):首先,聯盟自行火炮采用了無人炮塔,2名乘員位于車體前端的全裝甲防護艙內,而無人炮塔位于車體中央,動力裝置位于車體後部。其次,樣炮上安裝側面扁平大型炮塔主要基于舊式2S19(MSTA—S)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炮塔研制而成,但2S 19配裝的是單管火炮,聯盟則安裝有雙管152毫米火炮。第三,有自動裝填系統,先裝炮彈,再裝裝藥。第四,該炮具有多發彈同時命中(MPSI)同一個目標的能力,一般炮彈的射程爲50千米,但如果采用俄羅斯應用科學研究所研制的增程炮彈,射程可達到70千米,遠遠超過了現役的2S19 152毫米火炮。 
德國PzH 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行軍狀態
日本99式155mm自行榴弹炮
韓國K55自行榴彈炮
韓國K55自行榴彈炮可說是國產化的M109A2自行榴彈炮
美國M109A6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FCS  105毫米
FCS  155毫米
美軍FCS未來戰鬥系統NLOS-C目前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通用動力公司的105毫米,另一個是聯合防務公司的155毫米。許多關鍵技術來自該公司被取消的十字軍戰士自行榴彈炮項目。但主炮改換為39倍炮管,全車體重下降一般,隻有20噸左右,智能化無人炮塔設計,具備自動填彈能力,可以發射美國與瑞典聯合研製的155毫米神劍係列精確製導炮彈
與NLOS-C比較十字軍戰士仍然是遵循傳統自行火炮的設計。

俄軍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南京軍區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中國8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開火射擊 
裝填彈藥準備射擊
PLZ-05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2009年10月1日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美M777式155毫米榴彈炮
據亞洲防務網 2010-01-1報道,印度政府決定斥资6.4亿美元向美國采購145門M777超輕型美制野戰炮。這些野戰炮可由直升機運輸,將配備給部署在高緯度地區的印度陸軍山地師,用來對抗巴基斯坦和中國。(2013年1月,印度陸軍電子與機械工兵部隊、品質保證管理總局和國防部派出部分人員,前往美國陸軍野戰炮兵學校和BAE系統公司設在密西西比州哈蒂斯堡的工廠,根據印度國防採辦程式,對M777式39倍口徑155毫米輕型牽引榴彈炮進行了維修性評估試驗,旨在驗證M777榴彈炮的性能參數能否符合印度陸軍品質需求,但仍無法確定合同簽訂日期)
中國AH4 155毫米超輕量火炮
2010-10-14首曝中國AH4 155毫米超輕量火炮,重3.5-3.8噸,采用了鈦合金和鋁合金等輕型材料,鈦合金材料約占全炮質量的20%,能用米171直升機吊運。普通榴彈爲最大射程爲19公里,底凹彈爲23公里,底排彈31公里,複合增程彈爲38公里。主要裝備于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山地部隊、快反部隊等。新超輕炮如果進入國際炮兵裝備市場競爭,將是美國M777超輕量炮的最強有力的對手,強烈期待中。
解放軍報 2013-5-13俄下令研製超輕型榴彈炮重4.5噸 能用米-8直升機運載: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陸軍早已使用像M-777一樣僅重3.5噸的空中機動榴彈炮,該炮最大射程24公里,如果使用配備火箭發動機和穩定器的增程彈,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俄羅斯仍在使用老舊而笨重的122毫米D-30榴彈炮,在威力上遠低於更小更輕的美國M-777。況且俄國內現在不產122毫米火箭增程彈,更談不上制導炮彈。
美軍M198式155毫米榴彈炮 

南非G5 155毫米

美119式105毫米
美國155-維彈道修正彈 
法國一維修正引信 
南非155底排/火箭複合增程彈
中國新型155毫米制導炮彈射程達100公里: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2-08報道,中國長征貿易進出口公司(ALMT)在東南亞武器展上公開推出了供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WS-35式制導炮彈。WS-35基本型制導炮彈長1620毫米,重量18千克,理論射速爲5發/分,儲存時間爲10年,其射程可達到100千米,命中誤差爲40米。從圖片看,WS-35炮彈外型與美國的亞瑟王神劍制導炮彈頗爲相似。亞瑟王神劍是美國陸軍開發的第一款全球定位系統制導火炮彈藥,是一種模塊化彈藥,分三種型號,其最大射程達到64千米,且非常精確,命中誤差只有10-20米,與傳統炮彈高達370米的命中誤差相比,可謂是百步穿楊。
新型155车载炮发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的壮观场景
俄羅斯裝甲車輛網2009-6-10中國SH1火箭助推增程彈射程達53千米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6-4-26南非G6-52L式155毫米炮射程新紀錄75千米


上一篇:SS-25洲際彈道導彈

下一篇:戰鬥機器人

阿楨 2024-11-18 01:33:51

海軍:殲-15T(電磁彈射)和殲-15D (電戰)艦載機做了起飛著艦改進

中國貨運太空梭「昊龍」 「白帝」太空戰機概念模型亮相中國航展

首次展出!紅旗-19地對空飛彈,每車配6枚「冷」發射,並非紅旗-9的4枚垂直發射方式(為確保殺傷半徑,高爆破片戰鬥部達100公斤),而是一種近乎垂直的大傾斜角發射方式(彈道飛彈進攻方向比較確定,動能攔截戰鬥部只有23公斤,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纏繞式殼體,使用高密度、高燃速的N15B高性能推進劑等,降低重量),可攔傳統彈道飛彈,對抗滑翔機動突防高超飛彈。

無人機亮相珠海:九天最大起飛10噸(美國死神6噸),中國彩虹-6/9有7.8/6.5噸,彩虹7隱身(翼展27.3米,升限1.6萬米,最大航程1萬公里),可攜帶大型巡航/超音速導彈和反艦導彈,有了彩虹-7,轟-20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飛龍300A(ASN-301)反輻射無人機系統,續航4小時,攻擊和長時壓制防空雷達系統。飛龍60A型巡飛彈與火箭砲結合,大幅提升偵察引導、區域封鎖、重點目標獵殺。

回應俄烏戰 VT-4 A1主戰坦採用了多重複合式防禦辦法,首先是多頻譜干擾電波中斷無人機的訊號。不行,就靠主動防護系統APS直接擊落。
DS1電戰系統可對飛彈、自殺無人機、遙控炸彈等威脅。
一場烏克蘭戰爭讓俄式武器原形畢露,俄爹的武器都賣不出去了,哪輪得到土共。俄烏戰場上摔掉的F-16、被擊毀的M1A1 、攔不住毛子超高音速飛彈的愛國者系統、全數脫靶的海馬斯火箭、打不準的美製155榴彈砲、貴桑桑被嫌難用的美製無人機、美製防彈板……等等,就是這些美式武器糗態百出,才讓老共武器有出頭天的機會,哈哈哈……

鈦合金都用來做迫擊砲了,中國為啥這麼豪橫? 鈦合金使整砲僅8.5公斤,傳統22.4公斤的93式60mm迫擊砲,座鈑就重達7.3kg。鈦合金具有比強度高、耐腐蝕、耐高溫和抗疲勞等特點,重量只是鋼的60%,但是加工比鋼複雜得多。全球鈦礦約7.49億噸,中國佔30.7%,世界第一。
  2002年開發的02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採用鈦合金材料,整槍只有73公斤,比75式14.5減重46%,是全球唯一的鈦合金大口徑機槍。
  中國對標美製M777型榴彈砲的AH-4型榴彈砲,鈦合金比例10%,透過綜合減重設計,砲重4.2噸,只比全用鈦合金的M777重了300公斤。
  中國甚至在2019年「奢侈」地為邊境部隊配發了19式鈦水壺。

阿楨 2024-11-18 01:18:31

第15屆珠海航展相關新聞
海軍前艦長呂禮詩航展哽咽提到想讓台灣觀眾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強」,引發國防部批評。對此,前立委郭正亮14日表示「呂沒必要道歉,如果要就法律來說,是規定將領,但他是少校,他們主要是要恫嚇軍人」,引發討論。(回應:蔡說過不必為任何認同道歉,還說甚麼言論自由? PLA軍事裝備讓綠營集體崩潰!) 外媒報導我將在川普上任後提出4800億元的軍購清單,國防部長顧立雄13日表示沒有這樣的清單。對此,郭表示「我不認為美國會賣,F-35、神盾軍艦、E-2D空中預警機,台灣跟中國大陸太近,美國認為數據會被搜集」。街訪一面倒,認為「我覺得5000億不值得,賣給我們的都是淘汰的」。

自由時報引述前海軍顧問郭璽:海鯤號明年3月絕對不會海測 2024/11/09國防部長顧立雄稱明年3,4月海測(SAT)。

解放軍潛艦匿蹤技術 小步快走: 039C隱形潛艦搭載鷹擊-18飛彈現身東海。039D服役東海艦隊,擁有獨特的隱形潛望塔,可發射程達1000-1500公里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新型核潛艇093B採用有軸泵推,搭載24具巡航導彈垂發單元。

隱形戰鬥無人艇首曝光: 中國船舶500噸級無人作戰艦艇「虎鯨號」身長58公尺,寬23公尺,最高航速大於40節,續航力超過4000海浬。廣船三體船長60-70米/300-500噸的無人作戰艦。外觀科幻、高隱形性,配四面陣列雷達另有電子戰/電子干擾設施、垂直發射導彈系統,尾部甲板用於無人機起降。能實現多艇協同作戰(或稱狼群戰術),可高效獵殺海上的艦船,提升反艦作戰效率。

殲35 A隱形戰機航展飛行 國產渦扇19轟鳴超震撼:殲-35機腹隱蔽彈倉與殲-20相當,4枚固定彈翼的霹靂-15(PL-15)遠端空空導彈(200-300公里)或者6枚彈翼可折疊的霹靂-15, 機側彈倉2枚近距格鬥導彈。

「全域防空偵測裝備」亮相:跨時代反隱身雷達YLC-2E與依賴低頻段米波雷達的YLC-8E傳統反隱身雷達不同,透過能量與智慧演算法實現強大的反隱身能力。

阿楨 2024-03-23 04:03:49

《美製武器,神話破滅》
(1) 標槍飛彈: 因為在烏克蘭實戰表現低下,多被烏軍丟掉,或者被盜賣到黑市
(2) M777榴彈砲: 在烏克蘭,幾乎是已被俄軍全殲,烏軍撤退時,M777多被丟棄
(3) MQ-9死神無人機: 每架台灣支付25億新台幣,其實是可以輕易被民兵擊落的爛貨; 葉門叛軍已經擊落兩架MQ-9
(4) 愛國者飛彈: 沒有擊落任何俄羅斯飛彈,只擊落了大約10架俄機; 援烏的20套愛國者飛彈,(註:全台只有6套),過半已被俄軍擊毀; 殘餘的愛國者,已經不太敢開機了,怕被定位/被摧毀
M1艾布蘭主戰車: 每輛M1,台灣支付30億新台幣; 2024年2月23日,M1首次出現在烏克蘭前線,三天後2月26日,到3月11日,總計6輛被俄軍摧毀,俄軍使用的武器,不過是很普通的無人機/RPG ..烏軍撤退時,還丟下一輛完整的M1戰車.
M1的主要問題,出在其燃氣渦輪引擎: 耗油/高溫/維修複雜/容易著火; 無論是RPG/無人機/普通砲彈,只要從後面擊中M1,就可以使其起火; 早在20年前,伊拉克反美民兵,就已經利用這些弱點,摧毀了數十輛M1.
2017年,阿聯/沙烏地阿拉伯,聯手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進攻葉門叛軍胡塞武裝; 沙烏地花了數兆美元於美製"神兵利器",結果不敵胡塞 ..在戰鬥期間,多輛M1,被胡塞以簡單的武器摧毀
美軍本身早已逐漸放棄M1戰車,從10多年前開始,就沒有再新購M1,還把一批二手M1,轉移給伊拉克陸軍; M1生產線也已封存,直到台灣購買M1,才重開生產線
也就是說,M1戰車,其實是美軍/烏軍都已經放棄的武器,但是台灣以天價購買M1,而且吹捧成了"天下無敵的神兵利器" ..民進黨更用來證明加強了國防! 實際上,國防並未增強,反而因為資源錯置而削弱了國防 ..更糟的是,民進黨刻意營造一種假像: 台灣擁有美製"神兵利器",安啦
  相關新聞
「刺針飛彈16倍價?」美挺烏參議員 痛批軍企根本敲竹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