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06:30:22阿楨

電玩與暴力

太聳動了吧,什麼「打暴力電玩 腦力會變差」濫標題!

不就是炒「電視、兒童、與暴力」無解的老調,只不過加了高科技的研究。

隨邪者說啦!有的就主張<網路解憂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745580/20071014055101

打暴力電玩 腦力會變差【聯合報╱記者施靜茹07.12.26

「電玩、線上遊戲,打久了肯定有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周元華進行電玩對大腦血流影響的研究發現,打電玩不僅使管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功能變差,管情緒的前扣帶迴可能受影響。
周元華最近剛完成這項研究,共收集卅名廿五歲年輕人,給他們玩有殺人見血的「PS2真三國無雙四代」,和沒見血的「超級瑪莉」,每種遊戲各玩卅分鐘,發現他們大腦前額葉血流都變少,特別是玩過PS2真三國無雙四代的受試者,血流比玩超級瑪莉更少。
他表示,廿五歲年輕人腦部已發育成熟,打電玩都會使大腦血流變少,「更何況小學、國中和高中生」,這些莘莘學子大腦未發育完全,可想而知對學習會有多大影響。
周元華說,過去曾有研究者在知名期刊如Nature(自然),發表打電玩會提高注意力;但他的研究卻發現,年輕人打電玩,血流全跑到大腦主管聽力和視覺的區域,前額葉血流變少,可見電玩提高的只是短期注意力。
周元華舉例,就像過動症的孩子,也喜歡看電視,但電視是一個個片段的畫面組成,也屬於短期注意力,當要這類孩子靜下來看書,專注於一個畫面就不容易了,電玩也是這個道理。 周元華目前正繼續進行「在暴力電玩遊戲中,殺人多寡對大腦血流的影響」,初步來看,在電玩中人殺得越多,大腦裡掌管情緒的「背側前扣帶迴」,也會血流變少,顯見情緒也會受影響。
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葳威說,有些遊戲軟體冒險刺激,孩子過關斬將,會有成就感;她表示,根據去年國外一項研究顯示,正值情緒低潮期的孩子,若藉由血腥暴力電玩排遣壓力的話,容易對他人產生仇視感。
這項研究由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傳播學院合作,實驗分兩組,各找來一百廿名大學生,一組玩可見血腥的線上遊戲,另一組玩不見血腥的改良遊戲。結果發現,玩血腥遊戲的那組大學生,在情緒低潮期玩的話,會更加討厭他人。
黃葳威也建議,家長最好以關心的態度,和孩子溝通玩電玩的種類和時間長短,才能讓孩子接受正確健康的訊息。

遊戲模擬殺人 令人憂【聯合報╱記者施靜茹

「德州電鋸殺人狂」電玩版,一把把張牙舞爪的電鋸,讓遊戲操控者隨心所欲,誰被砍到,血淋淋的鮮血飛迸而出,身心未設防的孩子,竟然在遊戲中模擬如何殺人……。
電玩遊戲流行,線上遊戲,青少年關起房門,卻能和千人連線,孩子們在電玩世界打鬥、殺紅了眼,掌握虛擬人物的生死,尤其美國接二連三發生校園槍擊事件,更令家長憂心暴力型電玩帶來的深遠影響。
暴力電玩是否導致孩子暴力行為?台大社會系教授吳齊殷說,美國陸續發生校園槍擊案,曾有廣泛相關討論,有人認為,暴力電玩可能造成孩子模仿行為,或對暴力麻木不仁;但也有一派人覺得,有些孩子有暴力傾向,暴力電玩剛好提供他們發洩管道。
不過,這類辯論目前仍缺乏大量調查資料證實,所以家長與其抱持不去管它的「鴕鳥心態」,不如面對它帶來的衝擊。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映雪說:「是有學生沈迷於網路,不睡覺,不想上學,即所謂的網路成癮症,玩暴力電玩到需要就診,倒沒看過。」
陳映雪分析,易產生網路成癮症的孩子有兩類,一是比較外向,有過動傾向,從遊戲虛擬社群中得到成就感;另一類是內向型孩子,有社交焦慮,在現實生活中挫敗,遁逃到虛擬社群裡「交朋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何淑賢表示,早年的電玩,像超級瑪莉是跳一跳、吃掉香菇,可愛又單純,「但家長知道現在的孩子在玩什麼電玩遊戲嗎?」但也不是所有電玩都不好,何淑賢就推薦上市不久的Wii,「在裡面可以烹飪、運動」,和正確的生活態度有關聯。她建議應學習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的建議實施遊戲分級制度。
多年研究青少年網路文化的吳齊殷說,電玩遊戲玩久了也會無聊,所以遊戲業者才需推陳出新,家長最好在孩子小時候,就關心他們在玩什麼,應可將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腦鍛電玩 可提升腦力?【聯合報╱記者李承宇、曾懿晴

電玩不一定只有玩,也有號稱可以鍛鍊腦力的遊戲。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2005年發表的「DS腦力訓練」軟體,透過簡單的計算、朗讀、反應、記憶等測驗,將成績換算成玩家的「腦年齡」,訴求可以「鍛鍊腦力」、「讓腦更年輕」,推出後曾引起一陣熱潮。
川島隆太以他的「腦機能顯像」技術理論,為任天堂設計這套遊戲軟體。他認為人類的腦部機能會在青年期之後逐漸衰退,而透過計算與朗讀的方式,可以鍛鍊腦力,活化腦部機能,所以這款遊戲主要是針對成年玩家所設計的。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朱學恒也說,腦力鍛鍊遊戲的對象是成人,「你去問台灣青少年知不知道腦鍛?根本極少人在玩,在玩的也不是青少年。」
但腦鍛遊戲是否真的可以像網路流傳所稱可以提升數學能力?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所副教授錢正之認為,任何訓練都有其目的。這款遊戲透過反射性的重複練習,可以提升學童低層次的數學運算能力。「就像讓學童背誦九九乘法表」,人類大腦的認知負荷有限,能夠很快處理、反應這種低層次的計算,「就可以騰出更多大腦空間去做高層次的數學思考。」
中研院院士丘成桐曾獲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他認為要學好數學,唯有大量閱讀、多做證明題、少考選擇題,並提升語文能力。老師甚至可以先讓學生背解題方法,讓他們產生成就感,有興趣後才不會放棄數學。

朱學恒譯魔戒 電玩逼出來的【聯合報╱記者曾懿晴

如果善用電玩,也可以有正面效果。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朱學恒小時也為了電玩與父母長期抗戰,「父母會禁止孩子玩電玩,最大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因不懂而恐懼,因恐懼而禁止,這對孩子未必是好的教育。」
朱學恒翻譯過「魔戒三部曲」,大受歡迎,但英文翻譯基礎卻是從對電玩的熱情所衍生出來的。為了賺錢買遊戲與器材,高中開始在軟體雜誌寫稿,上圖書館找資料,想辦法把國外的東西翻譯成中文,背後只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動機,那就是玩電玩。
「如果電玩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家長得先瞭解遊戲的魅力,才能利用這樣的魅力來管教孩子。」朱學恒認為,遊戲中可以學到許多書本裡沒教的東西,比如現在小學生喜愛的甲蟲王者,就能提早學習物品的價值與收集、交換的樂趣。
家長楊宗修認為,家長之所以反對電玩,是因為電玩具有成癮性。「如果孩子迷的是籃球,他再怎麼愛打,也會有體力上的限制,可是電玩不一樣,廢寢忘食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長張運祥則另有辦法,他們家以孩子的表現來換玩電腦的時數,「比如說考試考一百分,或幫忙做家事,一次可換開電腦十分鐘,孩子通常會累積多次時數一起玩。」
兒福聯盟組長李宏文建議,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沉迷電玩,可以試著全家出遊,或找同學家長共同建立孩子的人際網絡,逐漸轉移電玩對孩子的吸引力

美國家長抱怨兒童電視節目暴力與侵略內容多 06年03月06日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4日專電 美國家長電視理事會2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各地的兒童節目普遍存在暴力與侵略性內容,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這些內容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家長電視理事會負責人布倫特?博澤爾說,研究人員仔細觀看了440個小時的兒童節目,其間發現了3400多次兒童不宜的內容,換句話說,美國小孩看電視平均每小時會看到8次兒童不宜的片段。
報告同時指出,一些含有鄙夷、歧視意味的不當用語和詞彙如今也在兒童電視節目中大量出現,這一狀況令人擔憂。
研究表明,一個孩子從3歲起到大學畢業前,在電視機前共呆了16000多個小時。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專家指出,這16000多個小時,是一個大學生獲得學士學位所用時間的3倍;是環遊世界並寫一本遊記時間的2倍;是熟練掌握3門外語所需的時間。爲此,專家認爲必須幫助“電視寶寶”學會自我約束,合理安排生活。
法院隨機調查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常看暴力音像制品並受影響的占75%。從上世紀50年代起,全世界總共進行了3500多項關于媒體暴力與現實的暴力行爲的調查研究,其中最新的、發表在2002年3月29日的《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媒體暴力與現實暴力之間的關系要比不使用安全套和染上艾滋病、鉛中毒與智力下降、抽煙與患肺癌以及鈣缺乏與骨質疏松之間的關系都密切得多。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06/content_4262378.htm

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與青少年認知及態度的影響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採集體的隨機抽樣法,以國中一年級和國小五年級為抽樣對象,將台北縣分為市、鎮、鄉三區域,每個區域抽一市、鎮、或鄉為代表,再從代表地區中各抽一所國小為樣本。三校五年級學生各抽兩班(281人),國中學生亦同(261人)。(取樣542人,有效問卷524份)研究時間 民國81年5月間進行
根據文獻擬下列假設:
1-1:電視新聞暴露量較高的兒童對社會暴力犯罪情形的認知較接近電視新聞內容之描述,暴露量較低者則接近客觀真實。
1-2:電視新聞暴露量愈高的兒童,其暴力贊同程度愈高,人際信任感愈低。
2-1:「儀式性動機」較強的兒童對社會暴力犯罪情形的認知較接近電視新聞內容之描述,儀式性動機較弱者則接近客觀真實。
2-2:「實是動機」愈強的兒童,其暴力贊同程度愈高,人際信任感愈低。
3-1:對電視新聞注意程度較高的兒童對社會暴力犯罪情形的認知較接近電視新聞內容之描述,注意程度較低者則較接近客觀現實。
3-2:對電視新聞注意程度較高的兒童,其暴力贊同程度較高,人際信任感愈低。
4-1:對電視新聞認知真實程度較高的兒童對社會暴力犯罪情形的認知較接近電視新聞內容之描述,認知真實程度較低者則較接近客觀現實。
4-2:對電視新聞認知真實程度愈高的兒童,其暴力贊同程度愈高,人際信任感愈低。
主要研究發現
國內電視新聞節目對暴力犯罪新聞的報導與真實社會有所差異。電視新聞收視行為並不影響兒童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僅會影響其態度(包括暴力贊同程度、人際信任感)。
而在收視行為的各變項中,新聞收視量的多寡與涵化效果不具顯著關聯性,對電視新聞的認知真實程度卻造成明顯的涵化差異。
http://tvnews.nccu.edu.tw/5-16.htm

兒童媒體教育的首要工作在於讓兒童學會有目的、有計劃的收看電視,並且藉由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來幫助兒童有效的學習與成長;同時,從小培養兒童成為聰明主動的閱聽人,才能有助未來整體電視環境的改善。
德國一部「班尼的錄影帶」的電影描述了這樣的情節:「一個中產階級出生的小孩,由於父母沒空在家陪他玩,於是父母常看的錄影帶便成了他在家時的玩具。有一天,小班尼邀請小女孩至家中觀賞錄影帶,其中一支錄影帶內容描述德國屠宰豬隻的情形:屠夫用箭射入豬的喉嚨,豬隻便應聲倒地而死。看完錄影帶後,小班尼與小女孩找出家中類似箭的工具出來把玩,最後,小班尼模仿電影情節,在遊玩追逐中把小女孩當豬射死了!」(中國時報34版,85.12.30)。
或許,這樣的情節尚未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但是近年來兒童、青少年模仿電視劇情而犯罪、自殺等的社會事件卻不在少數。這些例證都足以顯示看電視確實是需要教導學習的,尤其是對於身心發展、判斷理解能力未臻成熟的兒童而言,更是重要。因為,這無疑是避免兒童對電視內容一知半解導致悲劇產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電研會倡導兒童媒體教育應盡早實施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讓兒童學會管理個人的收視行為」為題的用意,即是希望從生活上教導兒童做好最基本的個人收視行為管理,藉由了解自己觀看電視的目的、電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知道如何安排收視時間、選擇電視節目、以及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等,以奠定培養其日後判斷電視世界與真實世界差異的能力,且不會輕易地為超出生活經驗以外的情節所煽惑,導致錯誤的模仿學習。
電視這個大眾傳播媒體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吸引著全世界大大小小的觀眾群?而人們觀看電視的動機又是什麼呢?傳播學者曾經指出,大眾傳播媒介主要的功能在於:一、守望環境,提供人們世界各地發生的重要消息;二、決策,負責解釋環境中的各項消息,提供評論及意見交換的場所,以提出各種因應方案及解決策略;三、教育及承傳文化,傳遞知識、價值及社會規範;四、娛樂,提供打發時間、紓解壓力之功用。
而人們收看電視的動機,是否與傳播的主要功能一致呢?「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閱聽人因心理及社會需求,會主動地從事媒介暴露的活動,以從中獲得某種滿足。這裏所謂的需求,即是人們收看電視的動機。根據魯賓(Rubin,1979)調查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的收視動機發現,消磨時間/習慣、鬆弛、興奮刺激、視為友伴、逃避或遺忘、學習,是其主要的收視動機,且兒童的收視動機又以尋找興奮刺激為主。
國內的電視生態,父母多將電視視為兒童褓姆,極少養成陪孩子看電視及為孩子選擇電視節目的習慣;兒童收看電視也都趨向消磨時間/習慣、視為友伴、以及尋找刺機等消極的動機,很少檢討自己為什麼看電視,或希望藉由電視來獲得積極正向的學習目的。其實,對於電視傳播功能認知粗略的兒童而言,正確收視動機的誘發,其實是有待兒童媒體教育課程的落實以及學校、家長的配合引導方能有所成效。
正因為電視的發明,對人類生活帶來莫大的衝擊,也促使了「傳播效果研究」的興起。七○年代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曾提出:電視內容可以建構及潛移默化閱聽人的世界觀。學者格伯納(Gerbner,1976)等人並以「重看組」(每天看四小時以上的電視)和「輕看組」(每天看二小時以下的電視)研究比較其看電視後所受的不同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重看組」因長時間接受電視呈現的主流訊息,對世界抱持較悲觀的態度,且認為社會是充滿危險的。該理論提出之初,並將研究重點置於媒介暴力內容對兒童及青少年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且部份証實了暴力節目對兒童、青少年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電研會去年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也指出,高達80.7%的小朋友表示自己在看完靈異節目後,生活上容易變得疑神疑鬼,並且害怕一個人獨處。其實,這就是因為小朋友看了不屬於他們該看的電視節目產生的後遺症,且直接影響到小朋友的生活作息所致。
當然,電視對兒童日常生活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此,其他如小朋友因養成邊吃飯邊看電視的不良習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看太多電視或姿勢不良造成眼睛的傷害;或者小朋友模仿電視「恐怖箱」來驚嚇女同學對他人生活造成的影響,這些都是不值得鼓勵的錯誤價值觀及行為。
電視的適度運用,可以成為一項正當的休閒娛樂及學習工具,如果能夠配合實施「親子共視」的理念,讓家長有效協助孩子來解讀電視內容,避免兒童錯誤的認知及模仿學習,相信必能減少諸多不幸事件的發生。同時,家長也應瞭解,電視所呈現的畢竟是有限的事實,多開闢電視以外的家庭活動,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真實生活中更多新鮮、有趣的事務,或許更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兒童的言行舉止如果缺乏適當的約束管教,很容易產生脫軌的行為;看電視也是一樣,大人都可能因缺乏自制力而一看數小時,小朋友就更難擺脫電視的魔力。所以,該如何解決孩子看太多電視的問題呢?身為父母者,首先應與孩子一起檢討全家的收視習慣,如觀察記錄家人每天是否看太多電視?自己忙碌時,是否會打發孩子去看電視?孩子是否因看太多電視而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在整體檢視全家收視情況並修改後,即可著手為孩子規劃一個合宜的看電視時間。
但如何為孩子規劃合宜的觀看電視時間呢?其實父母或老師可以規劃一份兒童收視計劃表,並以小朋友的各項生活作息按比例分配時間,事先限定其每週可看電視的總時數。之後每天詳細記錄小朋友實際收看電視的時數,並統計每週看電視的總時數,以此做為檢討改進的依據。如此兒童既不會看過多的電視節目,又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挑選有益的電視節目,養成良好的收視習慣。當然,在規劃實施之前,讓孩子理解此一作法並非是一種限制或懲罰,而是希望藉由規劃合宜的收視時間,使看電視真正有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一項必要的心理建設工作。
除了為兒童規劃合宜的收視時間外,適當電視節目的選擇更是重要。如果兒童觀看電視時間不多,但卻盡是收看不宜或無益的節目,反而可能對其思想行為或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父母或老師為孩子或教導孩子選擇適合的電視節目不僅責無旁貸,也是協助兒童有效學習的良方。
什麼樣的節目才適合兒童收視?家長又應如何為孩子或教導孩子選擇電視節目呢?其實,就像電影的分級制度一樣,電視節目也應有其分級制度,只是目前國內電視分級制度尚未普遍落實。但家長可先依電影分級標準判斷選擇言辭及動作等的節目,同時讓孩子知道分級制度的意義是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此外,家長及老師也應養成搜集電視節目內容介紹的資訊及刊物的習慣,如報紙、週刊、有線電視節目表等,並與孩子共同討論節目的性質,協助其選擇喜歡又適合的電視節目,並實際了解節目的播出內容,陪同觀賞。對於好的電視節目,若播出時段太晚,則以預錄方式將節目錄下來,於適當時間再陪同孩子觀賞。唯有主動的為孩子或教導孩子辨識選擇好的、適當的電視內容,才能給孩子一個純淨健康的學習環境。
其實,兒童媒體教育工作的推展,除了希望讓兒童學會看電視、判斷電視節目與真實世界的差異外,更積極的作為是讓兒童成為電視的主人,學會主動批判檢舉不良的電視節目。一般人總以為,電視台提供什麼樣的電視節目,觀眾就只能消極被動的接受。其實,觀眾不僅有權拒看不良的電視節目,更可要求收看有益健康的電視節目,只是這樣的觀念並未能在國內普遍開來,一方面除了國內足以提供電視消費者申訴的管道不夠多,又不夠健全外;另一方面則是國人多半抱持消極、事不關己的心態所致。
以電研會針對「兒童TQ(電視智商)測驗」活動統計的結果為例,高達46.9%的觀眾在看到暴力、色情的不當節目時,都是以關機或轉台的消極方式來處理,認為只要自己看不到就好了;會打電話申訴,設法讓更多人來抵制者,只有38.2%。可見要讓每個觀眾成為積極主動的閱聽人,仍有待更多申訴管道的設立及消費自主觀念的宣導。
http://www.tvcr.org.tw/viewthread.php?tid=165
網絡遊戲是否該被封殺?
 
12月20日下午,參加了倪萍主持的一檔電視辯論節目《民生大議》,主題是:網絡遊戲是否該被封殺。
一直以來,中國的玩家處于兩個窘境:被代表或者被無視。
話語一直屬于如陶這等“專家”,他們說我們是精神病,我們就是精神病,他們說網遊是鴉片,網遊就是鴉片,他們說網絡遊戲導致犯罪率上升,于是青少年犯罪就全部歸咎于網遊——而那些正在玩網絡遊戲的人,仿佛也成了潛在的罪犯、道德墮落者、和未來的瘋子。
作爲一個玩家,我很不願意這樣被專家“代表”,幸虧我有一個遊戲專欄,在CBI上經常發發議論,算是作爲玩家自己一點微弱的聲音。
在7月份參加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節目《網絡交友平臺是否該被禁止》的話題時,我就表達過自己的觀點,網絡本身只是工具,利哉其器,善哉其人。工具起到什麽作用,關鍵是在于人的選擇,而非工具本身的好和壞——那場辯論博得了全場觀衆的喝彩。
所以昨天我是十分輕松地到了錄制現場,在我的預計裏,這是一場非常輕松的辯論,並非技巧或者學識之辯,而是這個觀點之僞之謬,如同破碎殘陽裏射手的臺詞所說:“有些惡魔很脆弱了,風一吹就要倒了??????”
對面提議席上走上來一位大媽,聲情並茂地朗誦著她的提案:“不良網遊應該被封殺”,這簡直太廢話啦——就象小偷應該被抓一樣廢話——她的下一句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網絡遊戲都是不良的——”得,大媽,您直接說,網絡遊戲就該被封殺得了。
掃視全場,忽然發現本次的節目觀衆幾乎是清一水的四十以上,偶爾有個別青少年,還是家長帶著的,心裏暗叫不妙——這天地人時皆不利于我呀。(節目結束後,我才得知,原來果然本次節目觀衆全部是從陶叫獸的網癮夏令營中選出來的家長)
果然,片刻之後就看到陶宏開西裝革履——象個保險經紀人——咯噔咯噔地走上臺來。
 
尷尬的辯論
 
情形很快朝著失控的方向轉化。
現場雷語不絕與耳:
提議禁止網絡遊戲的何大媽:我覺得我是個道德高尚人品正直的人,怎麽著我兒子道德也不能壞吧?結果??????他竟玩起了網絡遊戲?????? 
何大媽:我兒子退學以後,就一直玩電腦遊戲?????我兒子怎麽退學的啊?這個說來話長。起因是他獻血????
獻血?和退學?
起初學校組織獻血,他呢身體不好,本來不該去獻的,但怕人家說,于是還是去了,結果獻完之後呢,氣血兩虧,滿臉起了痘痘。
嗄?這和網絡遊戲又有毛關系?
起了痘痘之後呢,有同學嘲笑他,他就被傷著了,就不願意去上學了,于是就休學了。
嗄?那我們今天該討論的是 要立法禁止語言暴力而不是網絡遊戲!!
大媽惱火了!顫抖的手狠狠指向我:“我這幾年來以淚洗面,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麽日子?你們飽漢子不知道餓漢饑,還在這說網絡遊戲不該禁止!你們還有沒有良心!”
陶專家站在何奶奶身側,點頭、鼓勵、做身感同受的沈痛狀。(何奶奶也是陶專家的信徒之一) 
中國人的邏輯是非常可怕的。
可怕就可怕在不講任何邏輯。
痛苦和不幸是橫行無忌的尚方寶劍,特別是一個年老的母親的痛苦,那簡直就是鍍金的尚方寶劍,尤其在電視節目中——如果你不同情她,你就是個禽獸。然而如果你僅僅是同情她,而沒有附議她的意見,你也是個禽獸。 
雖然我嘴上說:“何奶奶,我很同情你,但我們必須找出病因,知道你兒子到底是爲什麽發生這樣生活中的退行行爲?????”其實我不同情她。我更同情她那個兒子。生活在這麽一個慣于使用眼淚、憤怒作控制手段愛遷怒卻不講理性的母親手下,未必是啥樂事。
何奶奶繼續說:“他休學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每天就上電腦,在電腦上和人聊天兒,他那會可能談了個對象??????”
雖然不想,我還是繼續問了足以讓觀衆拿西紅柿砸死我的問題:“您兒子是在聊天還是在玩網絡遊戲?網聊和網遊又不是一個概念!”
觀衆鼓噪。
何奶奶:“我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幹嗎——(改口)後來吧,後來是在玩遊戲——我看得出來是玩遊戲——” 
連自己的兒子在幹什麽,都沒搞清楚,就寫了長篇大論,倡議立法禁止網絡遊戲。
何奶奶,我實在是無語了。
我還想說:“那你該感謝網絡遊戲,至少在你兒子退學後,還給了他一方退避的空間,給了他帶來了溫暖和愉快——你不怕他天天一個人呆著憋出事兒來?”
但這句話沒說出來,我也怕我說出來會真有礦泉水瓶子砸上來。
同座的一位心理咨詢師示意大家安靜,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座的家長,有誰覺得孩子沈迷于網絡世界,自己也有責任的?請舉手。”
環座死寂。
心理咨詢師:“沒有嗎?一個都沒有嗎?”
遲疑著,終于有稀稀拉拉的幾只手,舉了起來。十不足一。
我和心理咨詢師互相看了一眼。
悲哀的苦笑同時浮現在我們的臉上。
現場某觀衆:網絡遊戲就是毒品,不管孩子吸毒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這毒品都該禁。
嘉賓在人聲鼎沸中掙紮著抗辯:你說是毒品就是毒品?毒品是戒不掉的,造成生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但很多人玩了一陣網遊之後又不玩呀!
家長觀衆群:你們就是些吸毒的!我看著你們那精神狀態就象吸毒的!那麽亢奮!
陶教授微笑鼓掌,于是滿座一同鼓掌,叫好。
家長說:我想沖上去打那幾個嘉賓(指反對封殺的),他們還有沒有良心!
滿場觀衆的訕笑,大笑,喧嘩,叫好,熱烈鼓掌。 
遠遠地望了那個滿臉通紅的家長一眼,在沸騰如水的喧囂中,一絲一絲的悲涼慢慢地升了起來。 
我相信,如果此刻有絞刑架,而且觀衆可以投票讓誰上絞刑架,我們這幾個反對封殺網遊的人,無疑會立即被吊死。
我還明白了,爲什麽傳銷能夠如火如荼,象病毒一樣殺而不絕,我還明白了爲什麽街頭那種最簡單的騙局都能經久不衰地騙倒無數人。
因爲他們願意相信,或者說,因爲他們渴望相信。在相信網絡遊戲是毒品之後,他們心裏上的僅有的負罪感、歉疚感都找到了推卸的對象。孩子沒有錯,家長沒有錯,恩,錯的是網絡,錯的是網絡遊戲,這些東西都不該存在。而要是網絡沒被發明,網絡遊戲沒有出現的話,他們的家庭就都是圓滿的,孩子都是優秀的,健康的,青少年是沒有犯罪率的????? 
這麽可怕的邏輯居然就被他們虔誠不疑地相信著。
是的,如果這樣相信,會讓家長們好受些,我寧願成爲他們唾罵的對象。
但我不能不繼續說話,因爲,如果我繼續沈默,那麽這些孩子將繼續被誤導,家長們也繼續到處病急亂投醫,而問題依然存在,孩子們繼續荒蕪著,流浪在虛擬世界裏尋求歸屬,而家長們繼續在咫尺天涯絕望著,憤怒著,詛咒著,卻找到通向孩子心靈大門的鑰匙。 
 
陶宏開的欺世
 
後來的交鋒冗長而累贅。
陶宏開動不動就是長達5分鍾以上的陳詞——國會演講都沒他這麽羅嗦,而且還不准人打斷和提問,期間看到他露餡無數次,我一提問,他就大叫:“你懂點禮貌好不好?爲什麽要打斷我?要懂禮貌!”
——真是天曉得,這是電視辯論!不是你的個人演講!既然辯論,質疑、反詰、打斷必然是常事!何況你長達數分鍾的陳詞是把同一內容反複地講了N遍呢?
陶:網絡遊戲之所以會毒害青少年,一是它是在鼓勵人們稱王稱霸,靠在遊戲裏的投入,享受一種想殺誰就殺誰的快感。二是它的無限性,它無限鼓勵你練級,讓你無限地消耗時間在上面,爲了追求最高級????? 
我:陶專家,這席話如果是你身邊的家長說出來的,我可以理解,而這竟然是你這麽一位號稱網癮治療專家說出來的,我非常遺憾。因爲這不是一個專家的水准。你連網絡遊戲有多少種,每種有哪些不同的特性都不清楚,你怎麽可能真正了解這些孩子沈迷的原因?比如我正在玩的WOW就根本不具備你所說的(WOW是陶專家首要的攻擊網遊)什麽稱王稱霸和無限性。WOW裏能當王嗎?WOW裏晚上副本結束了你找誰玩去?練到70就滿級了,你怎麽個無限法? 
陶:網絡遊戲毒害青少年,裏面的暴力、凶殺、色情內容,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自從網絡遊戲問世以來,中國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了XXX的百分點?????? 
陶:既然你是個作家,你爲什麽不能把玩遊戲的時候用來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比如多寫點作品?
我玩網絡遊戲十年,寫了六本書,出了4本書,寫了1個劇本,短篇中篇雜文隨筆不計,結婚加生子,此外還有在工作。同時我還是組織了WOW公會長達三年。遊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玩遊戲總比十億國人九億賭,還有一億在跳舞,要來的健康吧? 
爲什麽搓麻將、泡KTV、洗桑拿、看CCTV和某些腦殘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可以被認爲合法合理,而玩網絡遊戲是是墮落、敗壞、邪惡的?
我:陶教授,你玩過任何一個網絡遊戲嗎?
陶不語。
我:沒玩過的話,你怎麽可能了解玩遊戲的青少年是什麽心態?你怎麽可能知道他們到底迷戀著什麽?我來告訴你我是怎麽治療網癮少年的。我的公會裏就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入會三個多禮拜,我才知道他是一個高二學生。他還有一年就要高考了。得知這件事後,全會所有的人都在說服勸告他。告訴他,這一年對你很關鍵,你必須去學習,才能爭取未來的空間、時間和機會,爲了以後你能玩的舒坦放心愉快,你現在一定要考上大學。我答應他,如果他能夠考到北京的學校,我去開車去接他,請他吃我親手做的飯菜,帶他去看北京他最喜歡的景點,然後一起上網見公會的成員。他答應了我,這是一個承諾,他保證會遵守這個承諾,如今,他的ID在我們公會裏已經沈寂了。但我相信,那個灰色的名字會在明年的六月重新亮起。
觀衆終于掌聲四起。
我一口氣說完,心裏卻還是悲傷得不能自已。
 
質疑:
 
網遊怎麽了?它爲什麽一出生就帶著這樣深重的原罪?
在沒有網絡遊戲之前,青少年就沒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愛玩,愛熱鬧,,愛夢想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當初電視剛普及,全村空巷看電視,全國上下的孩子都模仿西遊記的日子,電視不也曾經被斥爲邪惡的嗎?然後是網絡,網絡誕生後,網絡又成了被責板子的對象,說青少年透過網絡看黃色網站,QQ聊天網戀——說的好象沒有網絡的話,孩子們就永遠不會發育不會有性意識和激情一樣!然後現在是網絡遊戲。沒有了網絡遊戲,就沒有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早戀現象,沒有了網絡遊戲,世界就是天堂,就沒有問題少年???????恩,十年前是沒有網絡遊戲的,那時候是天堂嗎?八十年代也是沒有網絡的,甚至也沒電視,那時候是天堂嗎??? 
我不在乎網絡遊戲被不被禁,事實上在中國,這個年利潤高達183億的産業是不可能被禁止的,相反,因爲它巨大的利益蛋糕,還招致了諸多的婆婆駕臨,爭相奪取這塊大蛋糕的管理權。
我在乎的是,家長們在陶專家的引導下,執著地將仇恨發泄在網遊身上,又能解決什麽問題呢?
他們該沈迷的孩子依然沈迷,離家出走的孩子依然彷徨,不願意上學的孩子依然厭學,渴望愛情的孩子依然在戀愛,和家長對立的依然對立,??????家長的情緒是宣泄了,但一切照舊,唯一改變的是這些專家的荷包的厚度。 
這太可悲了。
電視辯論錄制整整耗費了三個半小時才完成,期間是大量的無效信息交流,說者與聽者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而陶專家宛如教主,每一次關于WOW關于網遊的詛咒,都贏得觀衆狂歡式的擁躉。 
忽然間腦際回旋起曉曄的那首詩《致額爾金勳爵》它固然已經被許多人遺忘,卻如此貼切我的心情:
????????
我想說的是:
我好恨,
恨這浮躁的鏡頭下的喧囂
使我沒能夠對視著站立在
筆墨溢香的專欄裏
衆人凝視的網絡間
遠遠離開這毫無意義的爭吵
離開狂熱的人群
決真理于陳詞
辨事實于證據
隨便哪家電視臺,或者報社,或者網媒願意,提供一個平臺,我必定以一個WOWER,一個作家和一個玩家的雙重身份,發起這場辯論賽,令真僞得辨,教主退散。如果陶專家不能回答我的質疑,就此請解散網癮神教,切勿出來誤人子弟。並且收回一切對WOW的侮辱(當然,他連WOW和WAR都分不清楚),而我如果被陶專家問住,我願意交出五十萬(人民幣)的學費,去參加陶專家的“網癮夏令營”當個信徒,從此老老實實每天三呼陶教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新浪網友:
2009-12-21 17:55:35 我也是一個WOW的老玩家,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公司的老總。我和水妖是一個觀點!支持!頂一個!
zhangyuan5433:
2009-12-21 18:20:49 哎~陶叫獸~再加上一些上個時代的剩余産物大媽,爲什麽他們就都看不透這個可憐小醜的騙局呢?即便沒有網遊他們的孩子又能怎樣呢?到時候恐怕只會吸上真正的毒品罷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e68a70100g3r3.html?tj=1
另詳參本館:自拍無罪 上傳有理 虛擬性愛 搜尋成癮  提升網路訊息 色情入侵網站

上一篇:自由造假

下一篇:啥是「換客」?

阿楨 2024-12-08 01:48:27

2024年11月29日,觀察者網在微博發起主題為#反網路新四害#的投票活動,其中,「網路謠言」共獲得976票,以80.0%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飯圈文化」共獲得802票,得票率65.7%,排名第二;「網路暴力」和「極端言論「分別獲得659票和648票,分別以54.0%和53.1%的得票率位列三、四名。

阿楨 2022-11-06 09:09:38

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 2022-11-05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劉姓歷史老師上網課後在家中不幸去世。據劉老師家屬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上網課時,直播間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樂,有搗亂者惡意威脅,種種話語不堪入耳。目前,新鄭市公安局、教育局、網信辦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網課參與者洩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後搗亂者有組織地“入侵”線上課堂,通過強行霸屏、騷擾資訊刷屏,乃至辱駡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入侵者”被稱為“爆破手”。
專家表示,“網課爆破”不僅擾亂了網路平臺的公共秩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實際傷害,當下,對“網課爆破”亂象亟待整治、精准打擊。
成員未成年人居多
  回應
抓幾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就直接開除,成年的就進去。亂世用重典
事實一再證明,老師同普通人一樣,也是弱勢群體。
開除內鬼,不想上學就別上了,搬磚去吧
抓到的直接送去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反正他們不願意過好日子
說了大半天,根源在於網課這種模式,面對面的課堂交流和授課才是真正應該儘快恢復的。
你以為會爆破網課的人現實裡會喜歡上課嗎?
法律要與時俱進了,這種不算犯罪,那王法何在?

阿楨 2022-10-11 08:39:16

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 2022-10-10

我有孩子。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為啥?因為鼓勵式教育,需要口才和情商,缺一不可。你得學會把握時機,選用恰當的語氣,合適的措辭,得體的口吻,還要一言誅心,正好說在點子上,基本上,至少是處級領導的口才,才會有用。你有這種才能嗎?我的感覺,越鼓勵,孩子越自滿,越沒有危機感,能學好才怪。所以,鼓勵式教育,是一句“真實的謊言”。總的來說,鞭策和激勵,結合著懲罰,立竿見影,效果明顯。不愛念書的孩子,除了此法,其他方式毫無用處。
  回應
鼓勵還是批評得看孩子的情況的。還行的水準獎懲分明才有效。一塌糊塗同時士氣崩潰,那只能鼓勵了,說壞話只會更差。如果表現很好那最好閉嘴,不做干涉。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現實裡都是挫折 2022-10-10

孩子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怎麼辦?不打、不罵、講道理?他也不聽,就覺得天天打遊戲翹課挺舒服。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小孩想逃避現實,現實的世界裡學習考試沒有成就感,都是挫折,只能在遊戲裡面找了。如果孩子實在不是讀書考試的料,可以培養其他興趣,體育,音樂等等,多耐心尋找,家長還是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關愛的。
還有一種是孩子學習不錯也聰明但他發現遊戲裡面的樂趣遠大於學習的成就感,這屬於自律性差的,可以和孩子協商控制好遊戲時間,還是要家長花足夠的時間精力來管理孩子。
  回應
我打遊戲充滿了挫折,老是死,幾乎沒有樂趣。
其實打遊戲最不“挫折”的地方是可以無限重啟,而每次重啟又給人帶來“希望”,然後就沉淪於這種“希望”之中——本質跟吸毒沒有區別。
遊戲確實比現實更容易有滿足感,也有成癮性,完全指望說服教育讓孩子不打遊戲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