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自生自滅
不只<夜市自生自滅>,<生育自生自育>,大專也要自生自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87856/2007042309484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260778/20071215062945
你還是美濃人嗎?人家都在《搶救大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2/20061108065827
我六親不認!連教育部都該廢了,更遑論一所學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
全校只剩356人 高美醫專快關了【聯合報2007/12/13 記者張錦弘
私校招生告急,高雄縣私立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今年只招到卅三名學生,全校只剩三百多人,已積欠教職員兩個月薪水,傳因董事會不金援,寒假後才能領到錢,若招生情況繼續惡化,可能成為台灣第一所關門的大專。
教育部最新統計,九十六學年全國一百六十六所大專,學生數已飆到一百卅二萬多人,因競爭激烈,少數偏遠私校招生不足,以醫護專校人數最少,崇仁、聖母兩校都只有一千一百多人,高雄縣美濃鎮的高美醫專更只剩三百五十六人。
高美醫專民國五十七年創設,四年前由高職升格為專校,有護理、幼保、資管、老人福利共四個科。校長史進得說,該校今年核定招生名額四百八十一人,但實際只招到卅三名學生,資管及今年新設的老人福利科都掛零。
史進得指出,高美在高職時代,還設有工業類科,以汽車科最出名,招生情況很好,九十二年改制護專時,高職部還有八百多人,但高職停招後,招生情形不理想,目前全校只有三百多人,一年所收學雜費不到兩千萬元,但學校開銷最起碼要兩千七百多萬元,董事會不願出錢補足缺口,讓學校自生自滅,經營得很辛苦,快撐不下去了。
他說,去年教育部補助該校一千多萬元,限定只能用於人事費六百萬元,但校方全部用於發放積欠的四、五個月薪水,教育部要求繳回挪用的錢,校方沒錢還,教育部今年凍結補助,更雪上加霜。
高美的教職員已減過兩次薪,教師月薪已少了兩萬元,但史進得說,十一、十二月的薪水仍發不出,還好教職員大多是「古意」的年輕人,能共體時艱,沒拉白布條抗議。
史進得說,除非董事會給錢,否則積欠薪水只能等寒假收到學雜費,才發得出來。現在學校窮到連校車費用都出不起,他已連續兩個月自掏腰包付了八萬元,「校長變成在做公益」。
明年高美核定招生名額減為四百卅三人,並新增汽車、休閒事業服務科,史進得說,若再招不到學生,最後只能退場。
高美醫專校長:共體時艱 盼熬過去【聯合報╱記者藍凱誠/高雄縣報導】
私立高美醫專校長史進得昨天表示,全校教職員雖已兩個月沒領薪,但大家都能共體時艱,他相信學校一定能熬過難關;一名教師說「沒發薪水已經不是第一次,習慣就好!」
高美醫專有三百五十六名學生,分別就讀護理、資訊管理及幼兒保育科。資管科羅姓學生等人說,沒有聽到老師抱怨「兩個月沒領到薪水」,所以他們都不知道學校出現財務危機。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說,學校拖欠薪資已不是第一次,「大家又能怎麼辦呢?」
校長史進得指出,教育部原每年都有補助,分別是「私立學校獎補助款」一千三百多萬元和「績效獎金」九百多萬元;但是校方去年挪用「獎補助款」發放員工薪水後,無法補回,這筆補助今年遭教育部刪除。
「績效獎金」部分,因升格專科學校時,校方與一名教師發生解聘糾紛,至今尚未解決,這項經費今年也被刪,才使得學校財務出現危機,還好教職員們都能共體時艱。
史進得說,學校董事會預計廿三日開會,可能會以改組方式,協助學校度過難關。因教育部已核准高美下學年增設「汽車技術科」、「休閒事業管理科」及「長青社會服務科」,相信招生情況會改善。
教部不接收高美 要董事會負責【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指出,目前只有學生數不滿五百人的高美醫專列入輔導,該校體質不差,董事會不能見死不救,否則最後只能資遣教職員、清算校產後宣告倒閉,教育部不可能接收。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劉火欽指出,高美醫專並非第一所學生數不到五百人的私立大專,幾年前花蓮精鍾商專發生弊案,由教育部接管,最慘的時候,學生只有三百多人,但新任董事長柴松林及校方力圖轉型,如今更名為台灣觀光學院,學生數已激增為兩千五百多人。
劉火欽說,位於高雄市的育英醫護專校,學生曾只有七百多人,但教職員共體時艱,連續兩年月薪打八折,已度過難關,學生數增為一千二百多人;至於中國海專,學生也曾掉到一千多人,但今年改名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加強宣導招生,學生增為兩千六百多人。
劉火欽分析,一所專校每學期光人事費用,起碼要一千五百萬元,只有三百多名學生,學雜費收入一千萬元,實在很難撐下去,至少要五百人。教育部上個月才剛訪視過高美醫專,發現該校仍然正常上課、教學設備都照常運作,除了招不到學生、沒錢發薪水,並無很大弊端。
劉火欽說,高美醫專曾提議和鄰近的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合併,但屏教大尚無具體回應,教育部籲請該校董事會積極募款、加強招生,學生人數若持續減少,最後可能面臨停招、資遣教職員、輔導學生轉學,接著將清算、拍賣校產還債,除非和他校合併,否則難逃倒閉的命運。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局限 2022/10/19 中國時報 廖元豪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台灣人既傷心又驚訝:台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台大。但台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為台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為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台灣前4名分別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台第12,遠遠超出眾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局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像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回應
妳/你還在看那個英國鬼扯唬爛瞎掰放屁的大學排名喔?「英國研究」,笑笑即可。
活在這個群體世界. 自古以來不管妳樂不樂意. 自然總有比較存在. 好壞. 強弱. 美醜. 大小. 窮富...相互競比. 比東比西. 甚至死後還逃不過比較的標籤. 貼來貼去!
李遠哲22年的悔悟 沉重代價全民扛 2022/10/13 中國時報
李遠哲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後,就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政府想藉由他的聲望,凝聚共識,為政策背書,民眾仰望他的光環,希望他能指一條光明大道,2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看好陳水扁是「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未料扁在第一任就有陳由豪政治獻金疑案,即使如此,2004年大選,他依舊是挺扁;李登輝借助黑道做選舉樁腳的現象,李遠哲說看不下去,因此與李漸行漸遠,但民進黨至蔡英文執政,黑道勢力依舊存在,而且李遠哲的話,民進黨也不愛聽了。
李遠哲對蔡英文失望後,現在又把期待放在賴清德身上,認為賴清德是比較好的人選。但是李遠哲的「識人」眼光如何?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他一度支持的人,現在李遠哲又如何評價他們呢?
與其點評江山,李遠哲不如回歸科學家身份,科學家報國,這是最具體的作為。
相關新聞
李遠哲:民進黨執政後 腐化得比過去更快
被罵教改搞爛台灣高教 李遠哲嘆氣吐原因:當年李登輝和我鬧翻 2022/10/13 中時
李遠哲表示,廣設高中、大學並非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提起,而是民間教改團體的意見,當時教改委員會走訪全台,徵求老師們意見,考量到政府沒有用經費辦好的學校,當初的廣設高中、大學,初衷是設立好學校,而非「浮濫設立」。
自此開始,教改委員會送報告書給李登輝時,李登輝下屬就會不斷說教改委員會壞話,更稱李遠哲要把台灣教育從根拔起,李遠哲感嘆,教改委員會花了2年時間所寫的報告,就這樣被李登輝冷處理,根本原因就是他沒答應當行政院長。
對於觀眾提出的技職教育「已經死了」,是教改當初規劃不當,還是後繼者執行不當,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提出技職體系可以升學概念,他不同意,認為學生應該先學基礎的語文、科學、數學等課程,最後3年才該學習技職教育。
回應
那既然教改有問題當年怎麼你連個屁也沒放呢?
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可惜死人不會說話,否則真想看看狗咬狗!
拜登要豪擲3000億減免學生貸款,華盛頓吵翻!美媒:距中期選舉僅76天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美國總統拜登2022-08-24放出大招,免除最高2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這將需3000億。這一選戰意味濃重的計畫立即遭到共和黨人“歇斯底里”的攻擊,他們抓住“這對已經償還貸款或沒有上大學的人不公平”“這是讓藍領為白領還債”猛批,很可能在這些人群中引起共鳴。與之相反的是,也有團體質疑,為什麼不能將貸款全部免除?在一個嚴重分裂的美國,拜登的這個大招最終帶來的效果是正是反還很難說。
回應
感覺美國有永遠用不完的錢
阿富汗的七十多億還在美國手裡,拜登不還。
美國人免除自己國家學生的貸款,而中國卻在免除非洲的貸款...........
中國大學學費不貴,有學費減免/勤工儉學,助學貸款壓力不算大。美元都是印的,吸的全球血!我們免除的債務是美元債務,美元在國內沒法流通,只能花在國外,今日免債是為了他日的利益。“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有含義的,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
相關新聞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首相落跑! 2022-07-16
美國策動“顏色革命”危害世界 2022-07-20
中國航太測量船「遠望5號」2022-08-16靠港斯里蘭卡,美印抗中角力受挫(回應:事實上斯7月12日就已同意靠港,但收到印關切之後,要求遠望5號無限期延後,中國外交部回應「以所謂安全關切為由施壓斯方,這毫無道理。」斯考量各種因素之後,准許靠港。)
肯亞總統候選人:當選就驅逐所有中國小販2022-06-22新頭殼。落敗反對派領袖08-17提選舉無效之訴 (回應:肯亞人這麼廢的嗎?連個烤玉米也烤輸大陸仔。 爛頭殼專門說謊,中共借錢叫「債務陷阱」,美國控制的世界銀行借錢叫做「皿煮借錢」,西媒台媒的雙標也太智障了吧! 這裡我支持中國人,非洲人短視近利,懶惰無能,窮還生一堆小孩又不教育,只會增加地球負擔。 台灣也一堆外勞開的越南、印尼、泰國零售小販,所以,當選總統,把外勞趕出去台灣。排華事件也有台灣華僑受難,都不知道小綠在高潮什麼鬼?人一綠…靠演講取得的政權,很快就會帶領國家走向滅亡。)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領360萬元獎學金 5名學生棄台大讀亞大 2021-08-15 聯合報
台中市亞洲大學主任秘書施能義表示,指考採計科目在全國前3%,且數學、英文成績原始分數均達頂標以上,且第一志願選讀亞大的學生,最高可領取360萬元入學獎學金,外加海外雙聯碩、博士助學金最高120萬元,合計可領480萬元獎學金。至今已有5名學生領取360萬元、3人領取160萬元;領8萬到120萬元獎學金的學生超過百人。選讀亞大的台北市高姓學生分享,去年指考時,他可進台清交等第一志願,卻選擇亞大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領取360萬元獎學金。他很高興能到有潛力的國際化綜合大學就讀。在亞大唸了一年,覺得校園很美麗,將會利用這筆獎學金追逐自己的夢想。
新北市華梵大學今年3月宣布,110學年將續推大一新生免學費政策,只要參與每周5小時的校園共同維運實習,到課率達8成、學期平均成績達75分,並且遵守校園不吸菸的規定,即可獲得與學雜費同額的品德全額獎學金5萬4000元,相當於抵免學雜費。
華梵大學統計,品德全額獎學金措施推出後,109學年度上學期全校新生願意參加此方案且最後完成共同維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比率為76%,其中74%學生在到課率及學業成績部分皆符合續領資格,因此下學期可繼續領取全額獎學金。
華梵大學說,另針對大二到大四學生推出沒有名額限制的創新共學獎學金,只要組隊目標為共同學習,並互相砥礪提出創新共學計畫,通過審查者每人最高可獲得一學期5萬4000元獎學金。
新北市淡江大學近日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起每年頒發逾3500萬元招生獎學金,創校史新高。當中包括管科所校友徐航健設置的有蓮獎學金,每年頒發2000萬元,近百名獲獎學生每人可獲20萬元。數學系校友王紹新每年捐1500萬元,給予成績優異學生、實習或參賽學生以及經濟不利學生獎補助。
回應
笑死是在幫這些學店(淡江不是)打廣告?為了360萬放棄台灣第一學府有夠短視
有奶便是娘嘛~畢了業連學貸都還清了,少背債好幾年,“名校”能值多少錢?
我自己台大畢業,後來到德國拿博士,現在大學任教,我不認為這些學生笨。台大學歷沒那麼值錢,我看過很多魯蛇,台大學歷只讓他們更加難適應社會而已。
人口負成長 衝擊政府稅收 2020-08-19 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人口負成長比預期提早兩年出現,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昨天表示,人口負成長第一個會讓人想到勞動力不足,但要看自動化速度與勞動力減少速度,何者比較快?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負成長,代表未來繳交勞健保、繳稅的人都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比較令人憂慮。
辛炳隆說,勞動力是否必然不足,要考慮產業結構改變的可能性,例如這幾年AI出現,產業加速自動化結果,很多工作被機械取代,勞動力不足未必是壞事。未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不足,要看勞動力減少或自動化速度,如果前者快,就會有找不到勞動力問題;若是後者快,反而會出現失業問題。
辛炳隆表示,幾年前,他就建議國發會應同步呈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曲線,才能預測何時會出現供給不足的死亡交叉;人口負成長是對大環境的掃描,就看政府及產業如何因應。
他也說,比較嚴重的是,年輕人口不如老年人,未來繳稅及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口也會減少,政府財稅短缺,甚至會影響預算支出結構,例如對幼兒支出減少,但高齡長照支出增加,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已經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
對於政府要搶救生育率,辛炳隆說,要改變生育行為不容易,有人不想生,價值觀不容易改變,政府要做的是讓想生卻沒能力養的人解決生養問題,也就是養不起的問題,例如住宅、教育及學費等負擔,目前方案的力道都不太夠,大家還是不敢生。
「不會有人為了一個月三千元或五千元津貼,就去生小孩」。他表示,政府一定要有全方位配套,甚至直接喊出「小孩國家養」。引進優秀外籍人士也是改善人口結構方法,以前的新經濟移民法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也沒進度,可見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政府做法都不到位。
國立大學也爆論文亂象? 航管寫美甲 會計寫風水 2019-12-22 聯合報 記
不符專業的碩士論文連環爆,除私立大學違規外,連國立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有航運管理所論文寫美甲顧客忠誠度、會計所論文寫地理風水。但校方表示,這些是企管組或EMBA的論文。現在招生不易,為了搶學生,當然要設比較好招生的「企管」領域,且在研究所下設「分組」較容易。
本報日前獨家報導,中州科大的機械所碩士論文被爆寫命理和夜市等,建國科大電子工程所碩士論文也再被爆寫符咒和噴泉紓壓。現在教團和本報讀者相繼揭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題目「美甲消費者顧客忠誠度」,質疑「難道國立大學航運所學生,未來要在船上做美甲?」
上國家圖書館網站查看,發現海大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還有部分疑似與「航運管理」並不直接相關的題目,例如:新北市老街的懷舊行銷;法人說明會資訊揭露對股票影響;北北基地區農會經營績效;複合式電腦門市顧客關係管理探討;壽險業客戶管理影響要素研究等。
海大副校長莊季高表示,這些都是碩專班企業管理組或是碩士班商業管理組的論文,企管的題目本來就包山包海,包括商業行為、消費行為、公司管理分析等等。
莊季高說,少子化下,大學當然要搶「好招生」的企業管理的學生。但因為教育部對新增系所有管控,現在大學要設立新的系所很不容易,在現有系所下設分組較容易。海大有些系組是招生教學分組,不需報教育部,學校可因應社會所需做彈性調整。航管系下設企管組,招生面更廣,可招到更好的學生,但在職專班企管組是學籍分組,是報教育部核准的。航管系一般碩士班的商管組,則是招生教學分組。美甲的題目與系所名稱有落差,易被誤會,上周行政會議後,學校已通知所有老師,論文題目應與系所名稱相符,學校亦請各系注意學生送出的題目。
另外,全國私校工會也揭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系的碩士論文題目出現「地理風水運用科學堪輿探討居住環境」,也疑似不符系所專業。
彰師大公共事務中心執行長江啓聰表示,會計系EMBA開設的「企業經營理論與實務」課程,其授課重點之一包括探討孫子兵法與易經的管理哲學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他校管理學院與EMBA也多有開設相關課程與研究議題,為國內大多EMBA普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回應
教授也需要糊口,若學校收不到學生怎辦?反正現今台灣社會只看外表不管內容。
學生很珍貴 文大取消雙二一 老師苦笑 2019/06/14 中國時報
又到期末打分數時節,文化大學本學期起取消大學部雙二一制(連續兩學期不及格學分數達該學期的二分之一),教師私下苦笑表示「學生很珍貴」;另淡江大學今年秋天起大一生也將不納入雙二一規定。 愈來愈多大學放寬退學規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梁學政說,這是大學自主範圍,尊重各校決定;但也希望各校一定要有配套,譬如提出其他輔導措施,以管控畢業生的品質。
私校工會理事長批高教沉淪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痛批,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且現在要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也不一定要讀大學,既然選擇上大學,就應努力符合學校的要求,部分私校以少子化為由取消雙二一,這是高教的墮落與沉淪。 文化大學近日校務會議決議取消大學部雙二一。文大教務長王淑音解釋,文大不是第一個,靜宜大學、台師大都有前例;其次從校務研究的觀點,二一早已失去以前的警惕和品質保證功能,「現在被二一的學生一點都不在乎,他們變成一個pool(池塘),在各校之間轉學轉來轉去;要不然就是重新考回原校,因為現在考進大學也很容易!」過去收到的轉學生品質都很棒,現在卻千篇一律是被他校二一退學;若不准被退學學生轉學,又影響他們受教權,再者生源減少,這麼做也不實際,因此文大才決定改弦易轍,加強及早預警和輔導。
實踐認少子化更應有堅持 但也有學校堅持雙二一。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該校6月11日校務會議修改學則,由「累計」雙二一略放寬為「連續」雙二一,「在少子化的今天,有所堅持才能讓台灣高教健康、永續前行。」 台師大早已取消 但有配套 台師大早在2011年就取消雙二一退學,該校教務長陳昭珍表示,有分析過學生表現,並沒有因為取消雙二一致學生程度下降,反而表現愈來愈好;且取消雙二一要有配套,「預防勝於事後處理」,台師大實施雙導師制、專業輔導社群等,學生心態正確,就不會荒唐度日,也就不需要二一退學制。
韓國大學成大陸「博士學歷工廠」?12天可讀完一學期課程 2019-05-21 香港01
韓國媒體《東亞日報》20日(週一)報道,近幾年赴韓以短期研修形式讀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激增。其社評指出,「韓國大學為了爭奪生源,確保財政收入,不惜淪為中國人的學歷工廠」。
報道更指,部分韓國大學為遷就中國留學生的水準,還會開設用中文授課的課程,或起用有中文溝通能力的教授,更有「12天讀完一個學期課程」的現象。
韓國教育部19日(周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去年赴韓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共計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幾乎翻了一倍,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是擁有碩士文憑的中國大學教師。分析稱,中國政府目前正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很多大學都致力於提高教師的學歷水準,而這種需求正好讓一些苦於找不到生源、收入捉襟見肘的韓國大學看到希望,雙方「一拍即合」,便出現了眾多中國大學教師赴韓留學攻讀博士的現象。
內媒《環球時報》訪門一名目前正在韓國延世大學攻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她指「速成拿學位」現象主要出現於地方大學,在韓國首都圈內的大學較少出現,但即使以此方式拿到博士學位元,回中國國內辦理博士認證也很難通過。
去年9月,韓國多家媒體相繼報道稱,以全州大學為代表的韓國地方大學積極招收中國大學教師來韓攻讀博士課程。與全州大學同屬全羅北道地區的圓光大學也是「中國博士留學生大戶」。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50多名中國大學教師在該校攻讀博士課程。據悉,該校校長曾多次前往中國各高校做宣傳,並成功拿到「大單」。
回應
韓國人真卑鄙,偷學我們的新南向,還搞到博士班;厲害的是,韓國政府不需花半毛錢補助,大學只負責開開心心收錢,兩國政府的能力高下立判;不過韓國人基本上應該比較笨,因為韓國總統只會自殺,台灣總統過得爽的咧。
龜笑鱉無尾,台灣有多少大學為政治人物或公營事業主管人員提供免試易讀的碩士學程。
美國也有很多野雞大學只要寒暑假上個幾次也不用PAPER發表就拿到博士學位了! 可是畢業時連英文也不會說! 就回台灣升副教授了!
學測愈走愈偏 傷弱勢、損技職 2019-02-14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今年申請入學管道以採計三科最多,有七四四個系組,占三成八;其次為採計四科,有六八八個系組,占三成五;還有一些系只採計一科,大部分是國文或社會,亦即高中三年只要念好國文就有大學可念,造成投機考生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屆齡考生(二○○一年出生)比去年少三萬多人,但今年共有十三萬八千多人報考學測,反而比去年增加一萬多人,顯然很多高職學生也來報名學測,這對招生已岌岌可危的技職科大將是雪上加霜。
學測改為最多參考四科最少可以一科後,社會組可以不用準備自然科,自然組可以不用準備社會科,甚至有的只要念國英數就可以有很多的選擇,這對考生知識的廣度受傷甚深。近年來各大學一直強調通識教育,但因考試領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那些只參考一科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如何再補強其在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高中課綱或許很完整,但學生的學習絕對是四分五裂了。甚至還有頂尖大學的材料系不參考數學成績,真不知這是愛學生還是害學生,數學不好的學生進材料系念得下去嗎?
大學對申請學生判斷的因素可分為主觀的成績和客觀的成績,學測科目的考試成績可說是客觀的,至於自傳、讀書計畫、面試的表現等則是主觀的,現在將學測的參考降至一科,最多限制四科,等於是將主觀的分數擴大,將客觀的分數降至最低,這對弱勢生絕對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弱勢生在資料的準備和面試表現也都比較弱勢,如果陳水扁生在現在是否還可以進台大法律系呢?
多元入學已被詬病是多錢入學,現在愈改愈複雜,學測改為「選考制」,美其名是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變革,讓學生可適性選擇考科、專注準備,但犧牲的絕對是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未來若加上高中學習歷程的採計分數,等於在高中階段也時刻不得放鬆,任何考試成績都會影響到大學入學,快樂學習變成錙銖必較,同學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現在任何入學制度的改變都是大學端在那裡協商怎樣對大學最好,完全沒考慮高中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難怪學生往大陸和外國跑的愈來愈多。
美稱中國領跑東南亞人才爭奪賽 用教育爭取年輕一代
據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2019-2-8報導,教育和吸引年輕一代的競爭在東南亞最為明顯,因為這裡有年輕的人口、快速增長的經濟和一系列地緣政治熱點。
越南、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這些國家的中位數年齡在30歲上下——正尋求利用其年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大軍來促進經濟增長,並憑藉自身實力成為創新中心。
報導稱,伴隨這一創業趨勢而來的是對投資的需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未來四年東南亞地區的年經濟增長率為5.4%。日本是在政府、私營企業和地方大學之間建立夥伴關係的先鋒,這種合作不僅增加了東南亞的技術知識,還為日本企業提供了進入它們的供應鏈的現成勞動力。
報導稱,美國大學雖然在該地區保持著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但美國的努力一直停滯不前,而且資金不足,只有少數例外。2017年,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泰國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宣佈在資訊技術、計算和自主技術領域進行長期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和教育專案。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創業研討會——去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學生、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來到曼谷——也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美國大學利用其號召力提升東南亞創業者的事業的一個重要例子。
報導稱,如果說中國大學在東南亞日益擴大的存在是一種跡象的話,那就是表明北京正迅速試圖將自己重塑為高等教育的頂層源頭。隨著中國深化與該地區的關係,包括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它將越來越多地利用教育來爭取年輕一代。除了致力於提高本國的教育水準外,中國還發起了一場多個層面上的運動,向東南亞輸出其教育模式。中國已在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建立3個大學校園。2017年4月,北京的清華大學啟動了亞洲大學聯盟,最初成員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的15所大學。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資源並加強亞洲各大學之間的科研合作可以鼓勵學生留在該地區,而不是向美國申請獎學金。
英華裔教師被學生罵“中國佬”反被解僱校長給出的理由亮了2018-03-22觀察者網
英國一名華裔代課老師剛踏進教室,就遭學生罵“中國佬”。儘管並不了解這群小學生知不知錯,但該華裔女老師上了半天班就因此被解僱,還被校長說“小題大做”。
校長竟然表示,學生家庭窮困,種族主義一點也是可以原諒的……
據英國主流報紙《衛報》3月20日報導,羅西塔•威爾遜現年45歲。按計劃,上週她將在倫敦南部一所有450名學生的小學代課一天。
據她稱,當她來到學校,剛與另一名老師踏進教室,一群從未謀面的5年級學生就對她的種族議論紛紛,不但叫喊著“中國人(Chinese)”,還很冒犯地稱她“chinky(中國佬)”。幾個學生叫了幾次後,才有人指責他們“粗魯”和“種族主義”。
報導稱,威爾遜對此倍感震驚,但她很高興有人意識到了這樣做是錯誤的,決定強調一下該行為的不恰當性。
隨後,45歲的威爾遜以一場“人生課堂”作為對上述冒犯的回應。她要求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遭受這樣的待遇感受如何。她還告誡學生,如果他們長大了還說這種話,找工作要吃閉門羹,因為種族主義言論是“不可接受的”。
但威爾遜之後又震驚了。她被校長叫去談話,後者稱她回應孩子們嘲弄她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並因此要求她離開。此時威爾遜才上了半天班,尚未完成原定計劃的工作。
威爾遜補充道,校長對她說,如果她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有多貧困,那她就會明白在這裡,種族主義是可以被原諒的,他們只是不由自主。
但她認為,學生理解種族主義,因為其中一些就意識到了這是粗魯的種族主義行為,“但校長說我小題大做。”
據報導,威爾遜供職的機構正就此事展開調查。
美國一大學擬取消缺少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等2018-03-22觀察者網
你認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裡應該有什麼專業?歷史?政治?哲學?其實世事無絕對。廣義上的大學應該是人文聖地,但是具體到每一所大學時,這都是一個個機構。當一個機構窮起來,什麼都不一定。
美國這所大學因為太窮了,打算揮刀砍掉一批專業,還都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專業。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斯角分校(UWSP)動議砍掉13個沒有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社會學和西班牙語。另外提議增設一個“清晰職業道路”項目,拯救入學率下降,和上百萬美元的財政赤字。
46所高校要改名新一輪高校更名大幕正式拉開
每年的大學更名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今年也不例外。快來看看,登上考察名單的高校,都有哪些吧!
2018.1.2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佈了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名單,共有46所高校入選,其中包括新設本科學校(21所)、更名大學( 1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6所)和同層次更名(3所)。
不過這只是列入專家考察高校名單,最終結果還需要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最終評議。
從列入現場考察的高校名單來看,廣東、廣西、河南和山東高校入選數量最多,各有4所。
福建、湖北、吉林、陝西和四川各有3所,其他省份入選高校都在3所以下。
按照教育部規定,接到高校設置申請後,教育部啟動形式審查程序,納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且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者,經公示後進入高評委專家考察和評議環節。高評委將對照“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設置標準等對擬設置本科學校進行考察和評議,評議結果報經教育部黨組審定並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後,辦理批准文件。
....
回應
職校/學院,改名學院/大學都是一個目的:好騙學習不好學生家長的人錢!
高校更名沒毛病,與時俱進,更好發展!
學院就這麼丟臉麼?麻省理工學院!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8-01-22/doc-ifyqwiqi1628514.shtml
回應
這其實正是西方大學歐美國家傳來的,財團法人化,評鑑,教學評量,經費自籌...起因是兩大原因1)西方靠選舉制度,大學經費是政客最好動刀的地方,至於十年後的影響,政客才不管...因此西方大學普遍教育越來越簡單,老師越來越不敢要求學生.2) 西方的資本主義,造成出版社領銜的世界大學排名,排名來自於世界各地業界與老師的票選,而這種主觀意識下的排名,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排名仍是跟國家排名相關.亞洲國家幾乎不可能有甚麼排名長久的進步...進步了也無實質意義,台灣若跟著走, 永遠只會更加沉淪!
別以為西方國家世界大學排名亮麗,就代表西方國家的社會與大學沒有問題,他們不出問題的原因是吸引各國移民,因此不缺人才.而且以世界大學排名來維持住了領先的假象.然而其實西方大學的問題重重,教授工作環境越來越糟糕.
高等教育本來就該審慎用錢。如果教授沒辦法幫學校爭取到經費,那就不該聘用那麼多教授的。西方國家辦大學...(a)美國的類型是鼓勵私校興學。廣開大學,學費貴。市場競爭,大學營運不下去會自然淘汰。(b)德國的類型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大學數目比較少,公立大學學費極低甚至免費,私立大學開不太起來。雖然各自作法差異不小,但是營運上都是要開源節流。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的大學,教授也要有學術地位才有終身職的。台灣的狀況,是廣開大學,教育部又卡死低學費,又不讓市場競爭。教授的話,沒有研究成果,拿不到國科會的計畫,拿不到企業界的專案,又討厭寫論文,又不願意離開學界去找工作。出的論文數量和品質很悲催,但是天天在幻想能拿美國正教授的薪資。
來自北海道大學,強大的一擊
就在大隅的得獎消息發布,前述的批判言論開始受到矚目後不久,猶如要幫大隅的批判背書一般,北海道大學提出了「六年內,裁員兩百名教授」的人事案。
事實上,在高教經費連年削減之下,有許多原本經費較少的大學,早已陷入窘境。例如新潟大學推出了遇缺不補、凍結升等與五十歲以上教師優退的政策。雖然降低了人事支出,但不僅導致許多領域師資不全,在職教師的負擔也節節升高。
筆者就曾遇見一位從新潟大學轉任更後段學校的教授,其表示「再待下去,就算不被裁,也一定會過勞死」。而新潟大學並非個案,另一位任職於某公立二線大學的教授也對我說,學校早已幾乎沒有助教跟職員,不僅是研究事務,從文書工作到訂便當搬桌椅等庶務,都得自己一手包辦。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認為,這僅是少子化下,後段大學生源與經費不足的自然現象。然而,當歷史與實績兼具的北海道大學,也宣布了裁員案時,顯然經費問題已非大學排名所能解釋,而是所有大學都面對了同樣的困境。
.....
進一步言,接下來為了開源,調漲學雜費與否遲早浮上檯面。實際上,年初北海道大學就以經費不足為由,將各宿舍的住宿費調漲了70%-100%。裁員尚有教授會議阻擋,但若拿學生開刀,以日本目前貧弱的學生自治力量而言,恐怕當今日本大學生們背負的沈重學貸壓力,又將雪上加霜。
讓國立大學從高度依賴國家預算的公務體系,走向法人化與自由競爭,是否就能夠帶給我們一個更好的高等教育環境?若否,又該如何面對少子化、國際化下的諸多挑戰?日本經驗,值得我們細細推敲,深刻省思。
法人化的悖論:越自由,越不自由
以法人化為由,政府開始要求大學放棄教授治校傳統,改為由校長主動體察國際趨勢、產業需求與社會期待,運用充分的預算與人事權限,來領導大學邁向卓越。
但國際、產業、社會的趨勢與需求,說來有理,實踐起來卻相當抽象,也未必能直接轉換為收入。在大學自籌經費能力追不上預算刪減幅度之下,各校校長實際上大力配合的,仍是國家所訂下的各項政策指標,以爭取越來越小塊的預算大餅,政府對大學的控制反而加強了。
另一方面,對基礎研究的忽視、教師員額大減、非典型雇用增加、在職者教學行政負擔加重等等,都是影響深遠的重大問題。長此下去,日本的學術研究,恐將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
「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
去年獲頒諾貝爾生醫學獎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在得獎之後,其長期以來對於「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的警告,也開始成為媒體焦點。在頒獎典禮後記者會上,大隅表示:「在年輕世代中,被要求在極短期間就交出研究成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各人能盡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學世界。」
大隅所批判的,正是前述大學改革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以短期計畫與業績以爭取經費的需求,以及要求「實踐性」、「職業教育」的方向,這使得需要長時間投入,就業或產業導向又不明確的基礎研究,陷入資源不足的窘境。
在資源不足下,受到最大衝擊的就是尚未有實績的年輕世代。過往日本的博士生畢業後,大多會一面進行博士後研究,或擔任專任職的助教、講師,一面累積研究成果,找正式教職。但在預算刪減下,博士後、助教與講師的職缺均大幅減少。
減少的不僅是過渡性的職缺,也影響到專任教師的新聘,在一份2015年的調查中,有38%的國立大學採取資深教授退休後,遇缺不補的政策。而根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在2004年佔全體國立大學的13.4%,當中短期約聘比例,在2007年為52.9%;到2013年,年輕教師比例下降為9.8%,但短期約聘比例則上升為73.5%。教師的平均年齡,則從2004年的46.4歲,上升到2013年的47.4歲。
從數據上來看,相關改革政策確實提高了競爭強度,但其負面效果則是讓年輕研究者越來越難以就職,就職後也不安定,反而使得日本學術界缺乏新血,更加高齡化。大隅的警告,顯然並非空穴來風。
兩百名教授,雖然在各系所強烈反彈下,暫時保住了飯碗,但日本國立大學在少子化的蕭條環境下,深陷缺乏學術新血注入、教學行政負擔加重,以及經費持續緊縮的泥沼,至今未能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這一切,都要從十多年前,日本國立大學的「法人化」說起...
高教改革,國立大學法人化
日本的大學,向來以諾貝爾獎得主輩出、具有深厚的研究傳統著稱;但另一方面,也令人聯想到僵固封閉、與社會疏離的象牙塔,學閥壟斷資源的陋習更令人詬病。為此,日本政府在2004年決議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希望增進國立大學的活力與特色化,踏出了大學改革的第一步。
爾後,日本政府開始逐年刪減提供給國立大學的預算,在法人化後的11年間,相關預算總額總共減少了12%,約1472億日圓。另一方面,政府要求各大學應積極從產學合作與專利授權當中,提高自籌經費的能力。
,2011年國立大學產學合作與專利收入的總額,確實成長至2004年的一倍。而外部經費占國立大學整體研究經費的比例,也從法人化前的不足兩成,在2011年突破三成,並持續成長。
在法人化的基礎下,日本政府又次於2013年推出了「國立大學改革計畫」,針對少子化、全球化與國際競爭等問題,提出了強化產學合作競爭力、招募優秀人才、並在十年內達成十校世界百大、留學生倍增、與二十校新創產業等政策目標。
除了量的減少之外,經費的分配方式也有所改變。文科省要求各國立大學,必須提高「競爭性經費」的比例,透過預算分配的彈性,鼓勵競爭,令優秀的學者與研究能夠拿到更多資源,並爭取外國優秀人才來日。
至於什麼樣才是「優秀」呢?計畫中要求國立大學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任務」,追求「實踐性的職業教育」,以回應社會與產業的要求。為配合此一政策目標,從2015年開始,有八成以上的國立大學著手進行系所的整併或重組,大多是以人文社會科系為主。
而為了貫徹前述的政策目標,計畫中也涉及了國立大學的組織重整。在大學自治的傳統下,至今國立大學大多是以教授會議為實質決策主體,由教授治校。但政府認為,鑑於法人化後國立大學已充分自主,已不需要大學自治來防衛國家對學術自由的侵害,有權無責又代表既得利益的教授會議,反而會阻礙改革。因此修法限制教授會議權限,以強化校長校務領導權力,提升國立大學治理效率。
然而,世界上的大學法人各有做法,大異其趣,要走對路,否則欲速則不達。若是吃錯藥,回天將力乏。
國際間大學法人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學之上有個「局外理事會」(lay board),以超然於校務的態度「監理」(不是「治理」)學校,負責監管財產,決定發展方針,審定預、決算,並組織「遴選委員會」物色校長。然而報載教育部的構想似乎要在校內設個「常設性自主委員會」,組成「包括校內教職員、產業及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代表、校友代表等不超過15人」云云。在此必須提醒:若讓教職員參加這樣的委員會,必因「利益衝突」製造亂源,一開始就錯了。
而且成立「理事會」後,校務會議的角色必須調整而與「理事會」分享監理權,像是外國大學的「教師議會」那樣,絕對不能「成為校長的諮詢機構」!難道教育部希望校長一旦選出後,就成為校內的「專制者」?
預料許多國立大學的校長與教授會反對「法人化」,他們的顧慮主要有三:一、缺少保障;二、經費縮減;三、再也不能「選校長」。
關於第一點的顧慮不必也不應該,教授已有《教師法》等的保障,本來就應與公務員分途,教育部當積極疏通。關於第二點,既屬國立大學,教育部就應挹注充裕的經費;若是缺錢,何不關掉一些國立大學或轉讓地方,或考慮「國有民辦」。至於第三點,許多國立大學教授以為學校是「他們的」,要自己選校長。這當然是錯誤認知,不值一駁!
當局在考慮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同時,也應徹底檢討這幾年「大學系統」的怪象。正確的做法是使每一「大學系統」由同一個「理事會」來監理,以期發揮整合功能。
希望這次「樓梯響」,不要「不見人下來」,而下來的是位有體有面的人!
日本學術寒冬:難以走完的高教改革2017.3.8 許仁碩
六年內要裁掉兩百名教授!
立校超過百年,曾出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教授的北海道大學,在不敵連年高校經費削減下,去年曾一度宣布預備大幅裁員,在當時為日本高教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北海道大學裁員的理由很單純:即便北海道大學每年都充分達成了日本政府各項教學研究指標,但國家在未來持續削減高教經費的方向不變,因此需在六年內再壓低14.4%的人事成本,相當於205名專任教授的薪資。
大學法人化 高教轉骨湯2018-01-21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
教育部官員於大學校長會議裡宣布將推動大學法人化,目標設定為未來要打國際杯的大學先行。大學校長普遍表示肯定。
其實,早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審議大學法期間,或二○○二年修正大學法時,國立大學法人化就曾經成為討論焦點。甚且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也將大學公法人化列入重要的政策建議。卅年過去了,大學法人化始終只是想法。這期間台灣的高教逐漸被超越,不僅落後大陸九八五工程大學或二一一重點大學,也被馬來西亞等大學追趕上來。
之前我們推出的邁向頂大、教學卓越、典範科技大學等計畫,以及即將上場的高教深耕計畫,都揭示要成為世界高教強權的一員,結果不僅事與願違,反倒日漸落後。主要癥結在於,國立大學仍處在公務機關的保護或限制下,欠缺由內而外的突破力道。國立大學要脫胎換骨,大學法人化是可行的途徑,讓人事、財務、採購與監督完全鬆綁,賦權於大學、課責於大學,高教方有突破現狀的可能。
過去國立大學法人化之所以無法落實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政治力介入學校董事會、規避考試院用人制度、預(決)算法與審計法和立法院的監督、影響教職員工的權利以及衝擊大學自治等。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應諱疾忌醫、裹足不前。完備法令規章,提升大學治理能力,借鏡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實施經驗,相信可以走出台灣高教的新大道。
國立大學法人化要走對路2018.1.21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前校長)
教育部日前在大學校長會議中拋出「國立大學法人化,頂大先行」的風向球。我們的私立大學從來就是法人,但國立大學則是教育部附屬機關。「國立大學法人化」在30年前就是熱議的話題,但經過2次的《大學法》全文修訂,都胎死腹中。然而在這段期間裡,大陸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與日本在2004年的《國立大學法人法》修法後,大學都已是法人了。現今世界上,大學不是法人的恐已所剩無多。
是法人,未必有自治權;但若不是法人,必然缺少自治權。國內的公立大學因為不是法人,多年來受政府行政體系、立法、考試、監察諸院的箝制,固難充分發展;私立大學也因教育部總比照管國立大學的心態加以限制,有志難伸。國立大學法人化是未來必須走的道路。
教部半夜公布大專註冊率 台灣大學4系所博士班掛0
教育部2017.12.27半夜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公布各校註冊率及各系所,其中包括台大人類學系、社會系、分子所及免疫所博士班,1名學生都招不到。政大地政系、國易系及統計系;清大社會所;成大企管系、管理所(IMBA)、材料科學、能源工程等系所博士班;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陽明大學的亞際文化、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生物醫學及衛生博士班註冊率掛0。
而學士班中,則包括遠東科大、大華科大、南榮科大、康寧大學、崇右影藝科大、和春技術學院2017年學士班註冊率掛0。
回應
人文社會系沒人就罷了! 連高科技學系都沒人讀, 顯然都跑到國外囉!!
頂大多所博士班註冊抱蛋 大學校長:台灣高教警訊2017-12-28聯合報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頂大博士班招生掛零,對台灣高教是一大警訊。台灣每年有700、800人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且要讀博士的投資報酬率太低,與社會上的需求無法呼應,恐造成台灣高階人才的斷層。
少子化效應發威,高鳳及永達兩校已退場,大一新生,107學年24.8萬人,之後不斷下滑,110年20.3萬,117年15.8萬,未來11年,大學規模必須縮減1/3才能因應。
行政院日前通過「私校轉型退場條例草案」,私大若學生未超過3000人,以及連續兩年註冊率沒達到6成,會被列為將退場或轉型的專案輔導學校。
2017年全校註冊率低於6成以下的學校多達17間,其中,私大有5校註冊率低於6成,包括華梵、玄奘、開南、明道、台灣首府;至於私技,註冊率低於6成的則有12校,包括高苑、遠東、育達、中州、修平、崇右、和春、南榮、南亞、蘭陽、台灣觀光及高美醫專等。
它指稱,台灣的大學密度已經全球最高,高中入大學升學率逼近98%,文憑嚴重貶值之外,更使技術職業教育崩盤,造成台灣競爭力的悲劇。據統計,到2016年年底,全台灣大專以上學歷者共867萬人,其中擁有大學學歷者已達到506萬,占全台灣總人口數近1/4,這導致了高學歷完全不再稀有。人人能上大學,就意味著大學學歷不再重要。
雪上加霜的是,文章說,這些畢業只能拿22K的大學生們,其身上還背負這數十萬新台幣的學業貸款,卻做著與專科生甚至高中生一樣的工作。於是為了更加好找工作,只好推遲畢業,繼續讀研究生,再繼續讀博士生。有4成的大學生想要念研究所,以至於推高研究所氾濫現象,進行新一輪的「學歷競賽」。
最後文章說,這不能不讓人想到了同樣陷入大學氾濫的菲律賓,菲律賓有大約650所高等院校。菲傭大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部分菲傭還持有護士、醫師或教師執照。而如今台灣在面臨高學歷低薪的就業環境之下,也不得不選擇到大陸、香港、澳洲、新加坡去當台勞謀職。
它說,對於執政者或者校董們而言,面對的問題無非就是:到底是關大學好還是0分上大學好。
因此對於校長們來說,當然是0分上大學好呀。畢竟面臨就業問題的,不是他們。
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台灣眾多學校特別是私人學校都面臨著嚴重的招生不足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錄取率比去年低0.19%。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指出,此次高校招生缺額為3488人,創下8年來新高。近5年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人數連年下滑,已連續3年跌破5萬人,今年的缺額人數更比去年大增18%。多達16所高校的261個系所產生缺額,整體缺額率7.9%,其中有7所高校缺額率超過50%,也創下指考招生史上最高紀錄。
在2016年兩岸關係惡化之前,為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危機,台灣高校招收短期來台就學的大陸研修生,這也成為了不少台校增加財務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學位生與交換生的名額有限,然而招收大陸研修生則沒有總量管制,即只要兩校有簽約,陸生幾乎是申請就過關。更重要的是,研修生要自付學費及住宿的高額費用。2010年福建省推出了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包含「3+1」專班計劃,每年派送陸生來台研修1年。而這1年裡的大陸研修生在台就學期間的費用全部都給了台灣高校,為台灣高校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如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據悉今年赴台的大陸研修生人數可能只剩下1/3。
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高校將目光瞄向了東南亞學生,配合政策改往南向招生。但是由於語言及風俗習慣差異問題,東南亞學生赴台進修的願望並不強烈。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在台灣進一步放寬對學生招生的要求,讓學生更輕鬆考入高校,就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沒有退場機制,上場容易下場難,大多數的高校根本不願意進行降格改制,招不到學生,往往就改系名專業名重新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退場機制,免學測的政策出來,自然就不奇怪了。
陸媒評教改:台灣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2017-11-30聯合報
大陸網媒《觀察者》今天刊登1篇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
文章嘲諷說,台灣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讓不少媒體驚呼「零分也能上大學了」!因為修改了新的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的實施,台灣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從2019年開始,音樂、美術、體育的專業術科學校可以選擇不參考學測的成績,學生即可報名申請大學。以往學測必須考5個科目,以5個科目的成績作為高校招生的考量,而從2018年開始放寬要求,學生不必考5科,變成最多選4科,甚至1科的成績。按照台灣招聯會的意思,這是考慮到為學生減輕壓力,讓偏才的學生可以不勉強自己成為全才。
而這一舉措,也讓媒體紛紛擔憂私校為了招生,而不惜鑽漏洞,讓學生即便零分也可以上大學,使得台灣的高校進一步學店化。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更是直言招聯會這項決定將導致學生素質完全沒管控,對台灣競爭力將是災難。
文章說,其實台大副教務長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自然,對於台灣前段班的高校如台大而言,即便放寬了這個標準,他們依然能招收到學習成績前列的學生。學生們為了考入台灣第一學府,自然會拚盡全力考滿4科。然而,對於那些排在中後段的高校,特別是那些面臨招生問題的私人學校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這些學校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以更少的招生要求來錄取學生。而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甚至低下的學生,在人人都上大學的情況下,自然會為了盡可能上大學而選擇那些只需要一兩門學測成績的高校。以此,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循環,讓台灣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退步。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進一步降低學生考入高校的要求呢?難道是真的為學生減負嗎?當然不是。
文章指稱,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在20多年前開始教育改革,這對台灣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時過境遷,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衍生出了眾多的後遺症,很多職業學校紛紛升等變成大學,導致到了2017年,台灣的高校已經到了172所之多。而人口是台灣1/3的香港,高校也不過才8所而已,連台灣的1/20都不到,卻在國際排名上穩穩跑在台灣前面。有很多私立大學把學生當成是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也不斷下降。
後年起,台灣學生不考試竟也能上大學
今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的大學排名中,台灣地區的高校創下新低,台灣大學排名從去年的195名滑落至198名。今天,台媒卻傳來驚人的消息,台灣的入學門檻又要降低了,後年起,甚至連不考試都能上……
據台灣《中國時報》2017.11.20消息,“台灣大學招聯會”表示,2019年起,推薦保送、或自主申請入學時,不再參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5門成績,改為參考0至4門。也就是說,考生即使沒考“學測”,也可以報名申請部分院校。
對此,台大表示“震驚”,擔心以後私立學校根本不看學科成績搶學生,只要招得到學生就好,將對台灣學術發展造成傷害。
單科零級分仍可參加甄選
2002年,台灣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方案。現在台灣高中生有相當於自主招生考試的“學測”,和相當於大陸地區高考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兩次考大學的機會。
除了一年兩次的考試機會之外,還有自己申請入學和“繁星計劃”等入學方式。“繁星計劃”是指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機會的一種入學方式。
以前,台灣“學測”必考5門,通過“繁星計劃”及申請入學時,最多參考5門“學測”成績。
“招聯會”執行秘書、台灣清華大學學教務長戴念華說,過去規定“學測”5門之中,考生有任何一門為零級分(“學測”採用級分制,最高15級分),就不能參加“繁星”或申請招生,但根據“招聯會”決議,2018年起取消此規定。
也就是說,2018年起,要求學生“學測”成績總和不得為零級分,但考生個別科目零級分,仍可參加“繁星”推薦或申請入學。
另外,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2019年起,考生參加“學測”可選擇要考幾門、甚至可以不考,相關考核科目也會降到最多4門。
戴念華說,現在音樂、美術與體育等專科院校可不採用“學測”成績,考生憑專科成績即可參加“繁星”或申請入學。
對於未來有大學院校考核零門成績,戴念華表示,學校要自行管控,確保招收的學生適合讀大學。
回應
我覺得,台灣出台這個政策這應該是想對抗大陸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
可是,這樣的文憑還有什麼用?又有誰會承認呢
台灣徹底成為了毫無競爭力的垃圾之地。劣幣驅逐良幣,此狀態下台灣毫無希望。
●院士不甘寂寞 發聲明譴責監院未審先判
事後,以陳良博為首,等多位院士發出聯合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也批評檢調單位未遵守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論原則,還說「這樣下去,中研院不要再辦了」,連署名單內包含李遠哲的哥哥。中研院士們如此大動作選在本月12日翁啟惠開庭前表態,無形中也對士林地院、監察院施加政治壓力,不過翁啟惠自清一說也越發讓人質疑。
捲入浩鼎案被起訴的翁啟惠重創中研院形象,現任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據傳為挽救中研院聲譽,大刀闊斧率先停辦在翁啟惠任內談成號稱東方諾貝爾獎的「唐獎」。今年六月,廖俊智出席台灣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曾以「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把該做的事做好」回應台大涉假論文風波,但仔細一想這段回應也適用在中研院的政治紛擾上。
回應
新院長廖俊智是美國人,拿台灣錢, 繳美國稅,公開賣台 !
●郭位批判政教不分 李遠哲道歉又喊冤
曾被列為中研院長候選人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說,政治政策跟教研應該是分離的,政治人物的手應該要離開大學、離開高等教育。如今台灣教育變成「政教不分」的混沌狀態,全歸咎於李遠哲發起的教改運動。
面對批評聲浪,李遠哲在2005年時曾公開認錯,從前與他過從甚密的前總統李登輝也倒戈批評「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該為教改負全責。」不過,李遠哲在去年發行的自傳中澄清,指出20年前行政院教改會是建議「增加公立大學容量」,而非廣設所有大學,直指「前總統李登輝根本沒採納」「應該指責行政院、教育部,而不是當初寫教改報告書的人」。
●翁啟惠學術卓越 政商關係也好
翁啟惠2006年成為中研院院長,他當時提出構想,藉由國家投資扶植一間指標型企業,建立生物科技產業鏈。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與國科會主委陳建仁等多方協調下,宇昌生技正式成立。
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領銜提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補足其法源依據。另外,由張念慈創辦的浩鼎生技公司的乳癌新藥OBI-822g4是翁啟惠的技轉,加上蔡家為浩鼎公司的大股東,又獲得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支持,由此可見翁啟惠政商關係良好,也讓這位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的中研院長增添政治色彩。
●浩鼎案涉貪遭訴 首任中研院長請辭下台
前年11月間,浩鼎生技公司主動對外宣布在明年2月提前新藥解盲,股價從原本的439.5元被拉抬至743元,直到隔年2月間確定解盲失敗。台北市士林地檢署也接獲檢舉「指訊息公布前疑有人預知解盲失敗而提早賣出浩鼎股票」,最後查出身為中研院長的翁啟惠將乳癌新藥技術轉移到浩鼎生技,但他沒有利益迴避,女兒翁郁琇持有浩鼎公司三千張股票,股票來源不明,涉嫌重大,最後被依貪汙罪起訴。
翁啟惠強調,他是為表現對自身技術的信心、做為浩鼎母公司創辦人的支持態度,才委託張念慈購入浩鼎股票,「替女兒認購三千張股票,都是我出資的,何來賄賂?」。去年5月,翁火速向前總統馬英九請辭中研院長一職,對外表現「不棧戀仕途,只醉心研究」,但本月初,監察院會以九比零無異議通過彈劾案,指出「浩鼎發布抗乳癌新藥臨床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足以影響該公司股價,翁啟惠立即對外發表評論替其護航;又對外公開謊稱其未購買浩鼎公司股票,言行嚴重失當,違背誠信,傷害政府信譽。」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中研院長。
中研院政治紛擾 昔日院長挺組黨 如今卸任院長遭彈劾2017-07-10 聯合報
明年為中研院成立第90年,中研院為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致力於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同時也培養高級研究人才,不僅在學術上成績斐然,歷任中研院長不乏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五四新文學運動推手胡適等。
綜觀九十年 撇不開的政治色彩
不過正因為中研院地位特殊,掌握資源豐厚,綜觀九十年光景,從胡適擔任院長時與蔣介石、雷震的互動,李遠哲推動教改失敗,到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因浩鼎案涉貪請辭下台,成為首位遭彈劾的中研院長,種種跡象看來,最高學術單位似乎還是撇不開政治色彩。
●1949年 中研院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28年經國民政府修正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同年6月9日舉行第1次院務會議後,中研院正式宣告成立,在京、滬兩地設立多個研究所,而後八年抗戰爆發,中研院西遷避難,於1949年時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58年胡適就任中研院第三任院長,任內期間他曾公開反對時任總統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度連任總統職位,與《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台、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在此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力邀胡適入黨,但他僅鼓勵支持並未參與。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外界認為此案起因與組黨有極大關連。胡適聞訊後試圖營救,最終宣告失敗,於1962年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前總統蔣介石致贈輓聯,稱讚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李遠哲推動教改引爭議
1994年李遠哲除擔任中研院長,同時受行政院長連戰請託,擔起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建議廣設大學、高中,同步推動多元入學以減輕學子升學壓力。未料此舉導致技職專校與獨立學院紛紛改制,整體大專院校數從1996年的24所,截至2007年暴增至100所。
大學浮濫加上少子化,大學招收幾乎零門檻,如2008年的大學入學指考,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只要7.69分便能上榜,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致遠、興國、稻江3校缺額率更高達85%。外界學者專家撻伐教改失敗,要求政府為廣設大學政策負責,就連時任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也坦言,若校方再不想辦法,3年內將有學校因招生不足倒閉。
大學校長期盼「高教自由化」,新政府則力主「高教公共化」,「願景工程」透過各校普調及師生訪問,探討台灣高教的實況與未來出路,在聯合報及聯合晚報連續兩天刊出。
相關新聞
陳振貴:台灣高教不只教部管 各部會也五花大綁
劉維琪:大學只能吃大鍋飯 怎麼會進步?
潘維大:台灣對高教想法 與世界背道而馳!
黃榮村:教部管第一線細節 管得大家七竅生煙
頂大校長直言:當教部放手時 就是台灣高教起飛時
《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導讀2017-01-11 聯合報
二○一三年八月,少子化開始衝擊高中職招生,末代國中基測登記分發,招生不足缺額高達六萬多人,許多私校招生慘兮兮,錄取人數只有個位數,面臨存亡之秋。
當時學者預言,少子化三年後、也就是二○一六年起將席捲大專,大一新生十幾年內將驟減四成多,一百四十八所大學「至少會倒五十所」。
大學高中化、質量失衡、七分就可上大學的台灣高等教育,在少子化海嘯下,該何去何從、如何提前因應?(大學高中化遍地開花反成致命傷)
聯合報願景工程因此推出「高教轉骨」系列專題,採訪團隊深入校園,並赴瑞士、法國、德國、南韓等國取經,從瑞士鐘表學校的師徒制(鐘表學校畢業比拿大學文憑難)及法國藍帶等頂尖廚校等先進國家的經驗(法國廚校學費百萬還要排隊),盼為我國高教找到脫胎換骨良方。
二○一三年八到九月系列專題推出後不久,將有大學倒閉的學者警訊言猶在耳,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就先後傳出辦學危機,並於隔年停辦。
我們促成的正向改變:
1.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任內訂定「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辦法」,並推動大學整併,希望短期內把國內大專從一百六十一所減為一百五十所。
2.教育部訂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加強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產學合作、及師資在職訓練。
3.教育部推動總經費逾200億元的「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活化技職課程、促進就業。
4.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任內訂定「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同時研擬「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盼加速大學轉型及退場。
校長發警訊:台灣高教再不鬆綁 5年後沒競爭力2017-07-10 聯合報
少子化浪潮持續發威,私校招生岌岌可危;年金改革箭在弦上,更加速高教人才進不來、走得快,使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快速弱化;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度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逾七成大學校長憂心:如果高教政策維持現況、無法鬆綁,台灣高教將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
高達八成六的受訪校長直言:「教育部管太多!」更有九成八校長贊成台灣高教應該朝自由化發展。
台灣的教改已經廿二年,每年檢討,至今未見有效解方。尤其少子化衝擊已到眼前,而邁向頂尖大學卓越計畫結束,高教深耕計畫仍未孵化,台灣高等教育走到了徬徨的十字路口。
「政府的高教願景政策何在?」不少大學校長圈裡,找不到方向,真的很悶。台灣高教何去何從?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畫「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一百五十一所大專校院校長進行問卷調查,這也是國內首度反映大學校長心聲的普查。
當今高教面臨的險峻形勢,早在廿二年前推動教改的初始,就已埋下伏筆。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行動標舉的四大改革訴求之一,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主張,重點放在公立學校校數的普及,但未料到少子化帶來的招生荒。
二○○五年新的大學法公布後,教育部開始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競爭型計畫,引領高教發展。然而,競爭型計畫造成各種評鑑文書作業不斷增生,校務評鑑、系所評鑑、教學評鑑、填不完的報表,弄得大學人仰馬翻;為了迎合計畫的指標,也造成大學同質性趨高,難以發展出真正的特色。眼看著各國致力高教發展,以及國際人才的激烈競逐,大學校長們透過本報調查傳達了「高教自由化」的心聲,希望政府重視。
檢視蔡英文總統的十年政綱「教育篇」,楬櫫的是「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逐步調整公私立校院學生的比例,最終達到公立院校學生人數過半的目標。此一目標與提升台灣高教競爭力有何關係,至今政府高層及教育部尚未有進一步的闡述。
在知識與實作雙管齊下的職業培訓,以及高能見度的美好職涯保證,2015年德國15~24歲青年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的7.25%,在OECD 36國中僅次於日本的5.58%,並在世界打響德國製造等同高品質保證的名號。而18~24歲受訓者中,有52%留在原培訓領域工作,32%在與課程相關的領域就業,更反映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成功。
不過,職業教育也不全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企業也應盡一己之力。由於美國技職教育弱化,使德國在美國設立的3,000多家製造子公司經常陷於人才缺乏的困境。德國美國商會企業展望調查指出,2015年有高達69%的公司反映美國勞工工作技能短缺,且徵才困難度提高,令業者決定複製德國的學徒制度,實施內部訓練與測試,將員工技術能力提升至必要水準。經過在職培訓後,有高達59%表示對培訓成果非常滿意或滿意,僅有11%不滿意,顯見大多數企業投入培訓所創造的效益,遠超過花費的成本。
由此可知,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未必能立即獲得足夠且合適的人才,協助其順利運作,進而帶動美國經濟成長。同理,與美國技職教育陷入相同困境的台灣,應該盡快恢復對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重視與投資,並建立起社會對匠人精神的尊重,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落伍舊觀念,預先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人力基礎,改善自2001年起持續超過10%的青年失業率,並在先進製造業即將如火如荼發展之前,號召企業一同加入,共同落實蔡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的給予年輕世代有希望的未來。
回應
感謝李遠哲給我們一百多個野雞大學。
從美國製造 看台美技職教育弱化2017-02-02經濟日報社論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威逼之下,不少製造業企業取消原定於墨西哥的投資,或表態要增加美國本地的投資,「響應」川普增加工作機會的政見,進而協助美國社會重建消失的中產階級。但實際上真能如川普為關鍵選民所勾勒出的願景那般美好,或許還要多觀察,因美國與台灣一樣,勞動市場都有高素質技術人力嚴重不足問題。
回顧過往,美國也曾有過一段幾乎人人有工作的時光。那是在二次大戰後,職業教育興盛的幾年間,許多學生接受完學校紮實的技術性課程訓練後,搖身一變成為飛機機械師、汽車維修技術人員等藍領中產階級,成為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不過,隨著經濟逐漸朝服務業方向發展,白領工作機會、報酬與聲望皆水漲船高,加以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明令90%的補助經費用於社經地位不利者,令大眾易將家貧與吃苦耐勞的藍領工作連在一起,致使學生爭相投入以基礎學術研究為目的的大學,將成為優秀工匠當成次佳選擇,扭曲政府原先的美意。
久而久之,職業性向不合的學生在大學適應困難,學藝不精,為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種下遠因,技職教育質量更因設備投資與教師培訓減少而直線下滑,釀成日後實務工作常態性地缺乏專才,以及產業被迫出走海外的問題。如今,川普政府要求製造業回流,廠商是否能尋得合適的人才,便是問題之一。
此情此景,台灣亦深有體會,且大學及以上學歷求職者長年供過於求,造成求供倍數從2005年起即未曾高於0.5,使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成長緩慢,2015年僅較2011年提高0.9%至27,655元、研究所畢業為32,638元,不如高中職以下初任人員薪資增幅,反映高學歷光環明顯褪色。
誠然,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成為產業主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減少,以及社會潮流漸以身為白領為榮,恥於成為藍領,實屬自然。但德國經驗可證實,只要職業教育符合產業脈動並洞察未來趨勢,其訓練的人才就可憑藉熟練之技能獲得高薪。因此,德國至今仍有55%的學生就讀技職學校,並通過認證考試,以獲取穩定領得高薪的技術執照。
15私校退場名單瘋傳 被害學校擬提出法律行動 2016-10-21聯合報
「你的母校溺水了嗎?」一名網友發表一份「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昨天開始在大學校長圈流傳,有15所大專校院被列在紅色警戒名單,直指少子化趨勢至2028年達谷底,大學生總人數只剩75萬人,如同「大學版的雷曼事件」;台灣觀光學院被列在退場高危險名單,校長劉國成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表示,學校今年獨招成績進步,在105高教大限年,招生逆勢上漲,該份排名對學校名聲傷害很大,校方正在評估是否提出法律行動。
劉國成表示,富比士雜誌近年公布了美國的大學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學中,排名第二的Pomona學院只有1586名學生、排名第六的Swarthmore學院只有1545名學生、排名第九的Williams學院只有2126名學生。以觀光旅館教育出名的瑞士,有學校學生數小於500人。此外,世界一流的美國茱麗亞音樂學院,從大學部到博士班,全校學生約一千人。
劉國成說,台灣觀光學院在大陸比在台灣有名,因為位居花蓮,很多家長會直接想到地震、颱風、蘇花斷路、火車票難買,而不捨得把孩子送到花蓮就讀。但事實上,學校辦學以觀光餐旅教育為基本核心,特色鮮明,畢業生和實習生受到各界的肯定。近年獲得教育部大專院校評鑑餐旅類第一名、「遠見雜誌」報導技職校院聲望全國第二名、家長滿意度全國第三名、「聯合報」報導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全國技職大學前10名、「商業週刊」報導台灣觀光學院是最受歡迎之新名牌大學。2016年更榮列天下雜誌最佳大學指南「各地區企業最愛」最佳大學第二名
「台灣大學排名網」是採用公開的政府資訊,包括2016年各大學缺額率、缺額人數、2015年註冊率、總學生數等數據計算,扣除戲曲學院、法鼓文理學院、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特殊性質學校,將全國142所大學進行積分排行,分數愈高愈危險,積分10分以下屬安全名單,共有87校,台科大註冊率100%、是全國唯一總積分「0」的大學。
回應
請這些大學注意,教育部雪上加霜,鼓勵高中職畢業的學生,先就業,政府補助一萬元,教育部不務正業,將大學辦好,為了蔡空心的奇怪想法,要大學一家一家倒閉。
早該退場的學校有資格聲稱自己是受害者?
荷蘭和台湾,人口土地相當,但荷蘭只有10幾間大学,台湾有100多間大学,所以台灣大学太浮濫,當初的一縣一大学,專科升大学,綠的教改錯誤政策是始作俑者。
她說,她們居民在地世代務農,中研院初初發展的時候,卻徵用了周邊居民的土地。這些土地上蓋了很棒的幼兒園,卻不是這些當地居民可以優先享用的教育資源;這些土地上蓋起了圍牆,牆內有五星級飯店來開設的高級餐廳和咖啡廳,但這些優雅昂貴的地方,也不是她平時習慣去消費的場所。她談到的,是鎮民與紳民之間的消費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中研院所反映的鎮民與紳民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台北市政府對於中研院周邊空間的發展願景,是借重中研院在國內科技研發的重要角色,在它週邊推動相關產業前進,並蓋一條空中廊道,將研究機構、產業園區、高鐵和捷運站、和高級百貨商場之間串連起來。
我很好奇耆老會怎麼想?她以後主要的消費和生活空間會在地面,而知識菁英卻時常行於空中。我同時想起英國科技產業的空間藍圖,一度計畫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間打造一條科技產業廊道,將知識生產機構和相關產業劃在廊道之內,進一步區隔廊道之內與廊道之外的世界。
牛津鎮民與紳民的故事,是世界各處很多知識生產機構的空間鬥爭縮影。研究機構的發展,時常被描繪為替當地社區帶來就業機會,許多政府也將研究機構的發展,看作是都市發展計畫中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促成科技產業聚落的手段。然而在地居民未必全盤接收這種簡單的論述,也未必總是正向地認知這些發展。自有大學的歷史以來,如何與社區共生,是各地的研究機構持續面對的難題。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948775/
另一方面,這些牛津大學和周邊的私立寄宿中學的菁英學生,也時常對鎮民展現輕蔑的態度,許多學生戲稱鎮民為「鎮仔」(townees)或「平民」(plebs)。「鎮仔」一詞指的是穿著休閒衣著、運動鞋、配戴閃亮的假珠寶配件的鎮民,用以嘲弄鎮民服裝風格不若菁英正式高雅;「平民」一詞則來自於拉丁文──一種傳統上是上層階級才會學習的語言,它指的是血統平凡、缺乏高貴出身的人。這些稱呼帶有貶意,尖酸地嘲諷牛津鎮民的社會地位和品味低落。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圖為影射布靈頓俱樂部的電影《高富帥俱樂部》。 圖/電影《The Riot Club》劇照
縱使械鬥的狀況已不常見,但不同階級的階級處境仍讓牛津的「鎮民與紳民之爭」綿延之今。圖為結束期末考的牛津學生,正在街上履行狂歡的「傳統義務」。 圖/路透社
鎮紳之爭不只在英格蘭
大學和它們所在的社區之間的衝突,不只發生在牛津。除了歐洲,許多亞洲和美洲高等教育機構所在之處,都有學術機構周邊鎮紳衝突的記錄和研究,這些衝突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大學所在社區的經濟結構,時常是它與大學衝突的重要原因,學生與鎮民的階級差異造成的行為模式差異是一個問題,公共資源的分配和稅賦承擔也時常造成爭議,因為大學佔用了社區的公共資源,稅賦上卻未必能與鎮民們等比承擔。以美國為例:許多富有的大學原本依法享有房地產稅減免,然而房地產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如此一來,這些大學對社區公共建設的財源極少付出,然而其師生卻對當地社區的公共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使得鎮紳嫌隙漸起,在這個鎮紳利益衝突的背景下,大學才慢慢發展出一系列回饋社區的計畫。
那麼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故事?
在牛津求學和工作多年後,終於有機會返鄉。回到台北,時常造訪中研院,一次和一位當地耆老閒聊,她談到中研院便激動了起來。
同時在政治方面,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意味著政治特權的延續。一直到20世紀中期,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都還能自己選出一席屬於「牛津大學」的國會議員。直到邁入21世紀之際,牛津大學在稅收和地方政治上也都還享有若干權利。
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也隨著帝國的威望而踏遍國際。圖為2012年回到母校牛津接受榮譽博士的翁山蘇姬。 圖/歐新社
當代消費空間與階級
在本世紀,牛津大學雖然仍然是上層階級嚮往就讀的學校,並持續產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界具有影響力的校友,然而,上述的政治特權──包含稅收、警察和選舉權──多數已不復在。不過,這並不表示鎮民與紳民的隔閡已經完全消失。
舊日菁英和平民生活的差異,在消費和生活風格方面仍然被保存下來。在1900年和1931年,成年男性在工廠工作的薪水分別約是73英鎊和153英鎊;然而,同時期的牛津大學生零用錢卻大約是300英鎊。即使到了今日,儘管中產階級和國際學生大量湧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和週邊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仍然有許多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享受較一般牛津受薪階級收入更優渥的生活。
這些的差異,至今仍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區隔裡,譬如說:鎮民和紳民常去的酒吧並不相同,彼此不常混同。鎮民的酒吧是當地居民歡聚的所在,紳民則常以酒吧作為學術知識產出的場所,學院文人在此討論創作的構想,《納尼亞傳奇》、《魔戒》的作者都在這些紳民酒吧中發想和相互切磋。這兩者在外觀和訂價上雖無顯著的差異,彼此之間距離也不過數分鐘的腳程,但鎮民與紳民仍然會魚貫走入屬於自己社會位置的酒吧,坐入數百年前已暗暗訂好了的空間秩序。
鎮民的酒吧就單純地是當地居民放鬆喝酒歡聚的所在,但紳民的酒吧卻是承擔「學術知識碰撞」使命的場域。圖為孕育《納尼亞傳奇》與《魔戒》的知名酒吧「The Eagle and Child」。 圖/維基共享
紳民與鎮民的消費場所雖然有所區隔,但彼此仍時常在街道、醫院和其他公共服務的空間相遇,因而引發各種輕蔑、嫉恨和憤怒的情感。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這些從伊頓等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畢業的年輕男學生,群聚在市中心,開著高分貝的座駕,在許多街區呼嘯而過,破壞公物後再以付高額賠償金來收尾。鎮民對於這些衣著談吐得體,行為卻令人搖頭的年輕學生感到憤怒,稱之為「菁英流氓」(posh hooliganism)。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中最為人知且最血腥的一次,發生在1355年,一場鎮民與紳民在市中心酒吧的口角衝突,升高為數百名學生與附近城鎮居民互毆的流血衝突,造成60多名學生和30餘位鎮民死亡。越鬥越狠的牛津鎮民與紳民,在中世紀的流血衝突甚至促成了學者的逃亡——其中一部分牛津學者避居劍橋,才創設了今日的劍橋大學。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數百年,越打越狠的衝突,亦曾經流血衝突逼迫學者們的逃亡。 圖/牛津大學
中世紀大學城的鎮民與紳民為什麼衝突?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鎮民的工作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包含了肉販、鐵匠、裁縫、木匠...等。也因此,牛津大學對價格談判享有無上的優勢,使得當地鎮民階層深感自己的經濟生活,被已經相對優渥的紳民階層剝奪。
在政治方面,鎮民和紳民各有其法院,但又想擴張自己法院的管轄權。大學在當時還擁有自己的警察權,對大學週邊的街道都進行了宵禁,也引起居民的不滿,最終導致鎮民對紳民的反撲。
鎮民與紳民血戰,換來的是之後數百年更多的羞辱。牛津大學與統治圈和宗教圈緊密的關聯,使得大學被持續賦予更多的特權。在1355年的浴血之戰後,每一任的牛津市長被命每年需給付牛津大學關於血戰的賠償金,並須每年親至大學教堂為此進行懺悔,一直到了19世紀,牛津大學才終於放棄了這些權利。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而鎮民的工作則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 圖/維基共享
工業化與階級鬥爭
到了19和20世紀,學院內的紳民和以勞力工作為主的鎮民之間,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歧見,開始以新的形式出現。
19世紀工業革命後,許多牛津的保守菁英階層反對在當地發展工業;然而,對於當地勞動階層而言,工業意味著就業和收入。不過在20世紀,牛津城仍發展成了英國汽車工業的重要根據地,而仕紳階級建議將汽車工廠遷離,這些經濟利益衝突,亦勾起了數百年來紳民與鎮民不愉快的回憶。
王彩鸝/私立科大教授 跑得比業務員還勤 2016-09-11
上周私房新聞寫「招生寒冬, 私校拚固樁」,私校招生變成買方市場,老師化身業務員,學生待價而沽。有技職生看到報導說,私立科大教授比業務員還跑得勤,高職畢業前那一個月,幾乎天天同一個教授都會到校光顧,最後只拿到兩張畢業證書回去。
彰化一所私立高職,畢業生約2000人,一半升學,一半就業。區內四所大學和科大搶食升學的1000名學生,科大日間部要求的統測分數比較高,就有私校祭出招生術,入學掛夜間部,實際是可以到日間部上課,保證半年後學籍可以轉日間部。
私立高職學生因家境、讀書意願等因素,天龍國以外的私立高職,有半數畢業生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早已符合蔡英文總統期盼的,18歲年輕年先就業再升學。一位私校技職生說,高職生打工的待遇滿慘,時薪120元都不到。中部地區某職以傳統產業居多,薪資平均落在22K至30K。
科大找不到學生,竟然有高職一半學生不升學,連可以半工半讀的進修部也不念。一名高職生說,我們雖然不會念書,頭腦倒是清楚,大部分的學生清楚那些學校,念了等於白念,寧可把註冊費省下來,買機車甚至儲蓄。
大學城、空間與階級:牛津的鎮民、紳民鬥爭史2016/09/09 康庭瑜
自脫歐以來,各國的大報小報都紛紛關心起牛津大學和英國統治階級人脈密不可分的關聯。許多報導討論牛津大學富家子社團「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描述前首相卡麥隆和同黨脫歐大將強森,如何透過這個只招收上流社會男學生的社團相遇和相交;也有報導追蹤現任首相梅伊和她在牛津大學地理系同窗女同學們,紛紛婚配給同校的菁英和貴族,在今日英國的政治經濟界叱吒風雲。
這些故事都把牛津校園描繪為英國上層階級複製優勢的重要空間;但事實上,這個空間中的成員十分複雜,並不總是為上層階級服務——在牛津大學數百年的歷史中,上層階級在這個空間中的人脈和錢脈累積,其實也時常受到其它階級的挑戰。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前者是穿著學袍的紳民,後者是在地居住與工作的鎮民,兩者之間時有衝突,被稱為「鎮民與紳民之爭」(town and gown)。
回應
......
湖北一中學放學晚10分鍾 家長翻牆入校打傷校長
回應
......
另詳參【圖博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教改與體罰 體罰與霸凌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大專自生自滅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超級電腦大戰 地球沒人較自然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015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中國科研成果居首
2015-12-11 ,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佈了2015 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當選“年度突破”,位居榜首,量子瞬間傳輸,中國人又近了一步。其餘九項亞軍突破則排名不分先後。此外,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團隊的“外爾費米子研究”也入選其中。外爾費米子(Weyl fermions)是一種無質量且具有“手性”的電子,未來將可能在量子計算機、低能耗器件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科技前沿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如何穩定複製
回應
又是技術,中國的技術一直是世界領先的,如瓷器和山寨等,但理論就不行了
觀網有過科普,論山寨,日本美國都比中國牛逼幾百倍,所以,請你不要看到中國的成就,一副如喪考妣的酸溜溜小丑樣。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12_344434.shtml
中山大學一年拆並整合近20院係有學院成立半年又撤銷 2015-1-6
中山大學12月7日,在陸續公佈了十餘項院系調整後,再發布11項院系調整的通知:撤銷外國與翻譯大學院;恢復外國語學院、翻譯學院建制;恢復生命科學學院建制、撤銷教育學院……更名、撤銷、恢復、整合,大規模又突如其來的調整,帶來了一系列諸如專業縮招、導師辭職、校區回遷、學科重心偏移等問題。
針對各方質疑的信息公開問題,座談會最後,李善民表示,在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意見徵求和消息通告方面,校方會做出更大的努力。此外,不少師生表示,決策公告時,自己完全是被通知的一方,並沒有被徵詢意見的餘地。
“拆了又合,合了又拆”並非一時一人所決定
學校從年初開始,由羅俊校長帶領相關職能部門,逐一對所有院系開展走訪調研。參加調研的院係人員,主要是院系負責人和主要教師代表。調研時,充分聽取院系關於目前建設情況和未來規劃的匯報,發現和查擺問題。接著由學校發展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討論並製訂初步方案,方案往往經過多次修改。第三步,方案提交學校學術委員會討論審議,有的直接通過進入下一環節,有的進一步進行修改(學術委員會由30多位來自各個學科的專家教授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校長不擔任委員會任何職務)。最後,方案提交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後發布。
註冊率不到3成 大專67校系快滅頂 2015-12-05 聯合報
教育部昨公布一○四學年度大專校院各校系註冊率,竟有高達六十七校系註冊率不到三成,學生只有兩、三人,宛如大學「家教班」,其中有四個校系掛蛋;且不少頂尖大學博士班註冊率也掛蛋。教育部宣布,明年將減招一萬四千個名額,其中博士班減招八百人。部長吳思華昨天表示,明年五月大學放榜前,會讓大學退場名單「公開透明」,讓家長與學生參考。
一○五年號稱虎年少子化淹水線,將減少二萬一千多個大學生,但淹水線還沒沒頂,各大學註冊率就拉警報。
註冊率掛零的四科系,包括高雄海洋科大微電子工程系、中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的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科與海洋休閒觀光科。
此外,包括和春技術學院、桃園創新技術學院、大華科大、東方設計學院、稻江、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等校,連續兩年都有數個科系招不到三成學生。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坦言,已有十校列入黑名單,其中二所是已退場的高鳳與永達技術學院,另八所有七所是私立技職。他強調,註冊率低於五成的學校就不會給獎補助款,並已委託高教評鑑中心進行教學品質專案查核。
另一方面,頂大熱門科系都有缺額,台大學士班五十四個系組中只有十個系完全註冊,熱門的牙醫系、法律系、財金系等都有新生沒去報到。且台、成、清、交等頂大博士班註冊掛蛋率也很嚴重,凸顯頂尖人才斷層。
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透露,不少註冊率低迷的學校都已有轉型盤算,只是不敢暴露規畫,怕招生會更慘。
吳思華強調,本月中「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將送行政院,預計排入下個立法院會期。立法院若能趕在明年五月前通過,就能保障下學年度新生的註冊權益,避免學生誤踩地雷學校。
回應
台灣奇蹟,台灣之光,國際笑話,夜郎自大,無藥可救.
相關新聞
不相干科系學生混在一起上課...大學關門潮不能再擺爛
「我從未向你們乞討」 台大陸生談納保貼文被刪
歧視不除 陸生為何要來台?
另詳參【圖博館】: 大專自生自滅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陸生來台
但是對於私立大學,特別是頂尖的哈佛、耶魯、MIT、芝加哥、斯坦福等來說,入學標準則極為嚴苛。美國學生要想進入這些大學,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必須要在最好的私立寄宿制學校完成基礎教育,一點一滴積累自己的履歷,其辛苦程度絲毫不亞於在中國準備高考的學生。其入學競爭之激烈,往往要比中國高考還要嚴重——高考只看成績,美國頂尖大學除了要看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其他表現。拼的不只是孩子,還要拼爹,而且拼得更加赤裸裸,更加無所顧忌。
原因很簡單,美國私立大學並不關注公平問題——這是公立大學的責任——它們只錄取那些未來最有可能成功的學生。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不僅在校期間容易培養,更重要的是,畢業之後他們可以獲得家庭乃至家族的支持,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從而可以為大學帶來更高的聲譽和更多的捐贈。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高考要比美國公平得多。
因此,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率通常都在10%以內,私立的哈佛和斯坦福甚至不到6%。從表面上看,中國重點大學的錄取率約為0.3%。但二者實際上不可比,錄取率雖然是6%,但這意味著是在100個敢於申請的優秀學生中錄取了大約6個人。這樣的入學標準,當然是嚴到不能再嚴的程度。
借鑒要找好參照系
有些人到美國轉了一圈,看到許多大學的畢業率只有70%多,就想當然地認為美國大學都是嚴出。其實在那些最頂尖的大學,出口倒還真不一定太嚴。哈佛入校後6年內的畢業率為97%,8年內的畢業率高達99%;斯坦福的數據為95%和96%;芝加哥的數據為93%和94%。這些數據和北大、清華等的數據其實差不多。原因很簡單,這些學生入學時都經過了千挑萬選,並且支付了很高的學費。只要不是太過分,大學一般也會允許你畢業,只不過成績單沒有那麼好看而已。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的社會。如果畢業標準過於嚴苛,學生們付出的成本過高,既不利於吸引優秀的學生,也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回應
就喜歡這種揭開畫皮的文章。觀網的這些文章在這個被公知壟斷的輿論場中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有理有據的真相。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公共知識份子》中國式媒體監督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寬進嚴出的大學真的有嗎 2015-6-7
極具迷惑性的“寬進嚴出”
我們曾經聽到許多關於美國教育的觀點和故事,有些很有道理,但也有一些似乎違反了基本常識,如美國學生不用功讀書、大學招生不看重成績之類的例子。固然中美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其基本規律應當是大致相同的,差異再大也不至於越出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常識邊界。
此次遊學美國,時間比較充裕,我得以更從容更細緻地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又發現了另外一些類似的誤讀。許多人認為,美國大學寬進嚴出,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充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入學後嚴格把關,用高淘汰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之相比,中國大學嚴進寬出,入學前的高考競爭過於激烈,入學後雖然放任自流卻基本上都能拿到畢業證書,幾乎所有高校的畢業率均在95%以上,由此導致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很低。
這個觀點極具迷惑性,很容易贏得歡呼和掌聲,卻是一個在邏輯上不成立的偽命題。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優質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任何一個高水平大學,都不可能放寬對學生入學條件的要求。即使公立大學也是一樣。
反之,中國大學的入學競爭的確非常激烈,但嚴把入門關的嚴進有什麼可以指摘之處嗎?和美國不同,中國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依然匱乏,在不可能實現所有人都上好大學的情況下,嚴進反而是確保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至於對中國大學寬出的批評更加不符合常理。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對學生畢業的基本要求。寬和嚴的標準是什麼?難道一定要有超過10%的淘汰率才算是不寬嗎?
美國大學嚴進勝過中國大學
在某種角度上,說美國大學寬進也沒有什麼不對。許多名字聽上去很唬人的野雞大學,只要交錢就能入學,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幾乎報名就能入學,標準已經寬到不能再寬的地步;許多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放得很寬——它本來就是為本州公民服務的。例如,加州大學有十個分校,除了頂尖的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和聖巴巴拉分校——這四所大學的入學競爭極為激烈——之外,其他分校都可以比較充分地滿足加州學生的入學要求。
看問題/竹北台大夢碎 地方喊詐騙 2015-6-7 聯合報
台大校長楊泮池昨天宣布全面停止開發竹北校區、停止參與生醫園區醫學中心設置案,新竹縣爭取台大設校及合作,前後20多年,當年遙想有一天孩子可就近讀台大,如今孩子早過應屆上大學的年齡,就近讀台大的夢,仍難實現。
台大設分校募款不順利,校方將容納萬人的分校縮減成2700人規摩,設校經費由102億元削減為45億元,甚至迄今僅建一棟碧禎館,面對著是少子化,大學走向國際競爭,不少學子往國外甚至大陸、香港就讀的挑戰,台大也有苦處。
但地方感受到的是,設校一再拖延,大片土地被雜草雜樹霸佔,台大雖拋出設學士學分班、碩士在職專班,但與當初設管理學院、工學院、公衛學院、電機學院和5百張病床醫學中心的藍圖大相逕庭,地方人直覺「答應了卻沒做到,就是詐騙!」
民代贈上「全國最大詐騙集團」帽子,台大視為難以承受之重,卻是地方直覺觀感,但只是形容,並非實罵,期許的仍是早日設校,不要讓大好土地養雜草;「鼓不打不響」,雙方發了怨聲,也正是坐下檢討商談的時機。面對少子化、國際競爭、新竹產學需求,到底需要多少校地能符實際需求?應計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未來發展來解決紛爭才是。
相關新聞
被罵「詐騙集團」 台大停建竹北校區
校地「鍍金」 市值估逾300億
回應
依我猜測,竹北土地每秤近百萬元,議員想借題發揮,收回土地,操作地產,中飽私囊,回收選舉費用。
另詳參【圖博館】:流浪教師 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大專自生自滅 市長排名的迷思 希望變失望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無牙的退場機制【聯合報黑白集2013.09.06
根據教育部所訂的四個標準:學生不滿三千人且註冊率低於六成、評鑑太差、積欠薪水、違法等,只要符合上述任一項,都將專案列管要求改善;若輔導無效,即啟動退場機制。試想,光要走完上列無明定期限的改善、輔導程序,就要耗掉多少時間;而且,萬一教育部下令要某大學退場,它就是打死不退,誰能奈它何?
以屏東永達技術學院為例,六年來學生從一萬多人降到一千多人,校方已經七、八個月未發放教職員薪水,董事會也無意再出資發薪。就連這樣的學校,教育部都沒辦法對它開刀,又奢談什麼「退場機制」?屆時,若欠薪、減薪的教師四處抗議,政府難道還得代為處理?
諷刺的是,當初民眾捐資興學,都說是為了公益、為了教育;如今臨到該要退場,董事們心中放不下的,卻都是那些增值的土地和校產。台灣高等教育走到這步田地,談大學退場,卻還得先給這些校董法外開恩,豈不荒謬!
回應
市場不就是最好的退場機制?只要政府不補助問題學校(如達任何4個標準之一),他們就會自生自滅。學生應該自己判斷,選擇不會倒的學校。欠薪由法院解決。政府該專注於教育資源最好的應用,別去管不比/不該管的事。
私校退場,公立呢 2013-9-6中國時報短評
少子化衝擊學校生存,教育部啟動私立大專院校退場機制,要讓招生不佳、評鑑不良、欠薪、違法的學校退場。但教育部的覺悟實在來得太晚,問題早已向下延燒,連私立高中職都開始撐不住了。
台灣的教育,是60年代經濟起飛、創造台灣奇蹟的重要基石。教育部在20年前開始「廣設高中大學」政策,讓一個小小只有兩千多萬人的台灣,大學數量從83年的50所,成長到今天的160餘所,則堪稱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私校今天的問題,除了數量過多之外,還有一連串的「配套」錯誤,包括重公立、輕私立,重大學、輕技職等等長期教育資源的錯置、傾斜。
私校退場的問題,教育部早已喊了多年,但始終是只有棍子、沒有胡蘿蔔,不斷拿「評鑑」折磨學校和老師,卻沒有任何其他積極的辦法。
教育部不斷的要求私校退場,但對拿納稅人錢的公立學校,除了繼續給錢之外,再沒有任何檢討的作為。
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昨天重砲轟自家董事胡志強,指台中市長胡志強兼任文大董事三屆共八年,但經常缺席,以致流會、不利校務評鑑;文大十月解任胡志強的董事職務,但胡卻透過教育部施壓,胡應主動請辭。
張鏡湖和民進黨立委許添財、邱志偉舉行記者會,指控胡出席率非常低,四十一次董事會即缺席卅五次,本屆四次會議甚至全數缺席,已不適任。
文大發言人袁興夏表示,文大在教育部評鑑報告中,兩度因董事會流會太多,被視為重大校務缺失。
張鏡湖指出,依公務員服務法,公務員最多兼任兩個董事,但胡志強兼任卻多達四個;校方針對此寄了四封掛號信問胡志強理由,胡卻不回信。許添財說,胡志強還行文施壓教育部長,要求不能解除他的董事職務。
文大指,依私立學校法,經董事會同意,十月二日行文胡志強解任,當日生效。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昨指出,胡志強無法出席董事會都事先請假,不符解任的「無故不出席」要件;文大逕行解除胡的董事職務,已違反私校法,胡志強的董事資格依然有效。教育部已函請文大依法處理,否則將來補選新董事,教育部不會核備、承認,以免鬧雙包。
因行政院規定,直轄市長兼任財團法人董事不能超過兩個,教部也已函請台中市人事室說明,若胡志強兼任職超過規定,要自我取捨。
張鏡湖也點名也任文大董事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常缺席董事會。洪秀柱說,若未出席都有請假,她也抱怨張鏡湖開會沒效率,「董事是否適任?不是張一個人說了算。」
據了解,許添財是文化大學校友,畢業後曾回校出任銀行系主任,並協助學校解決財務危機,這次張鏡湖才會找上許添財協助。
回應
看著張鏡湖的長相,流氓氣極盛,轉向民進黨求援,更似黑道人物找保鑣,文化大學水準由此可知一二,這個文化大學可說是間低水準至極的台灣私校,在此學習就真不知能學到些甚麼也。
這個有意思, 老胡趕快去法院申請假處分以保住其董事職位, 這是法院最新的便民服務, ㄚ平用過大家都說讚啦!!
張鏡湖出手 拔穆閩珠勢力【聯合報2013.11.13
張鏡湖昨天大動作找立委開記者會,以缺席太多、妨礙校務為由,解除胡志強董事一職。外界多認為,這是張鏡湖與其妻、也是文化董事穆閩珠兩人家務糾紛的延伸。
張鏡湖與穆閩珠的婚姻出問題,約自十年前浮上檯面,當時文大校長林彩梅爆發縱容女兒抄襲自己論文爭議,遭董事會撤職,當時張鏡湖仍力挺林彩梅,令穆不滿,爆發嚴重衝突。
自此,張穆夫婦各自「招兵買馬」,文大董事、校內的教職員均被迫選邊站。張鏡湖在三年前表示遭妻家暴、不堪同居虐待,訴請離婚,但官司糾葛仍未了。
翻開文大董事名單,主要包括國民黨籍的黨國大員、及校友企業家,因張、穆兩人勢力分裂兩派。
據了解,此次張對胡志強開刀,除了不滿胡在董事會中常唱反調,也傳出半年前改選董事長時,曾有有力人士想拱胡出任董事長,架空張的勢力。也有人認為,張出手在為其女、文大董事的張海燕搬開未來接班的「石頭」。不論如何,張穆十年之爭,讓文大內部人事動盪,師生均受其害。
新聞幕後/文化又生波 背景不單純【聯合晚報2013.11.13
位在陽明山的文化大學,近年來董事會紛擾不斷。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與前妻穆閩珠,離婚官司糾葛長達近十年,造成文大董事會分裂成張、穆兩派。後來還傳出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透過前總統府秘書室主任蘇志誠幫忙布局,在立法院長王金平、台中市長胡志強、前教育部長吳清基等人牽線下入主董事會,想利用張派搞垮穆派,入主文大經營權。
張鏡湖與穆閩珠家事屢屢鬧上媒體版面,過去就曾發生穆閩珠揭發張鏡湖包庇前任校長林彩梅女兒論文抄襲案,要老公「護校不要護花」。隨後張鏡湖又對外指稱,長期遭受穆閩珠家暴威脅,甚至還拿著菜刀架在頭上,恐嚇張鏡湖要在兩周內趕走林彩梅。
後來張鏡湖向台北地方法院訴請與穆閩珠離婚,還把訴狀全文公開張貼在文化大學網頁最新公告上,指控穆閩珠圖謀校產,讓他的家務事再度成為媒體頭條。這次事件還讓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名字出現在張鏡湖的離婚訴狀中,意外被捲入紛爭,具狀控告張鏡湖涉嫌收受贓物罪及加重誹謗罪。
尹衍樑有意入主文大經營權的作法,也引起穆閩珠強烈不滿,請出前總統李登輝與前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協助,企圖阻止尹衍樑吃下文大。現在董事會以胡志強屢次位缺席董事會,嚴重妨礙校務解聘他,背後原因恐怕也不單純。
私校董事會肩負重大校務決策權,如今教育事業卻淪為個人權力和意氣爭鬥場域,受傷最大的,莫過於繳學費上學的廣大學生。教育部身為主管機關,有責任拿出魄力好好管一管。 2013-11-13 10:30:05
前北大教授:陸高教五大重病【聯合報2012.01.10(楨:有利就有弊!)
近年大陸高等教育問題叢生,各界批評聲浪不斷。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任山東大學教授溫儒敏日前提出大陸高教的「五大重病」,包括市場化、項目化(量化逐利)、平面化(盲目合併)、官場化及多動症(炫耀績效),引起高度回響。
溫儒敏在山東大學發表「大學傳統與大學文化」學術報告,概括出大陸高教面臨的五大重病。首先是市場化,他以北大為例,校園內到處都是廣告,「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舞台」;由於政府投入資源不足,學校要自己去賺錢,導致高教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沒有心思教學。
溫儒敏痛批,在此環境下,老師心態也受影響,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為了錢而上課,真正放在教學上的時間很少,「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現在大學生的程度明顯比以前還低,師資外流現象嚴重,「大學成了市場,人心搞得很勢利」。
其次是項目化,在學術生產管理體制的量化要求下,追逐容易獲利的研究項目,大學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其實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申請項目就能拿到錢,「有些老師就是因為錢去申請的」。他批評,現在學術腐敗嚴重,遍地都是假成果和假學問。
第三是平面化,盲目追求大學合併,只為了貪大求全,喪失辦學特色;例如幾乎把長春各大學全都合併的吉林大學,規模之大,讓人困惑,「不是吉林大學在長春,而是長春在吉大了」。
第四是官場化,大學教授爭當處長,誰當領導誰就能得到更多資源,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和靈魂;大學校園越來越「官本位」,這種體制下怎麼可能會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風?
最後一項是多動症,大搞實驗班等各種名堂,看起來是不斷改革和創新,其實只是為了炫耀績效,想搞「教育的GDP(產值)」;很多創新作為需時間檢驗,實際上卻常常無疾而終,這種教育上的「大躍進」思維,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傷害。
6月是中國的高考季。900多萬名青春朝氣的考生懷揣夢想走進了決定他們未來的角逐場。在“中國夢”成為社會熱詞、倡導人人追夢尋夢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似乎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味。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在普通中國人眼里,最常見也最樸素的我的中國夢”就是寒門出貴子。
名人高考分數:馬雲數學考1分 王小丫20分 2013-6-10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1982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第二年,他數學實現了1800%的迅猛增長——19分,第三次,他考了79分進了杭州師范。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1985年參加高考,學習特別偏科的她,數學只考了20分。第二年復讀,數學成績還是沒有及格,同年被四川大學經濟係錄取。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對多數南韓父母和高考考生來說,最高目標就是進入南韓的老三大大學,即首爾國立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三所大學的英文名首字母合在一起被稱為天空(SKY)。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考上這三所大學被視為南韓高考考生至高無上的人生成就,考生不僅會因此獲得南韓最好的教育出身,而且可以擁有遍佈南韓政界、商界的龐大校友網,甚至婚姻行情也會看漲。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和南韓高考考生一樣,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樣要面臨地獄考試。日本高考題目一度向難題化、偏題化發展。
儘管日本已進入全民大學時代,但頂尖大學依舊只是極少數,日本人最信任的仍然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這樣的老牌國立大學。
無奈的高考“浪人”
但人們也不能簡單地指責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日漸消失,加上過去10多年的經濟不景氣。因此希望能考進名校,以確保未來的就業。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
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中國“留美潮”過熱的冷思考 2013-04-22中國網
中國的留美潮,就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派留學開始的,隨之自費留學成為主潮。根據有關統計,從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5萬,已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約150萬。
然而,這股留美潮未來很可能遇到挫折,上世紀80年代是浪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浪谷,90年代末是個新浪峰,9•11後又跌入浪谷,現在又是浪峰,而接下來是否又是一個浪谷?
在過去,招收中國學生往往有促進校園多元化、增進學校聲譽之效。如今,中國學生的人數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到學校的品牌。
如今特別是各大學熬過了財政上的生存危機後,嚴格把關將成為大趨勢。中國龐大的留學仲介業也已經信譽掃地,花錢找仲介搞定的留美模式難以維持。未來中國的留美潮,將向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模式適度回歸。 2013-06-10 11:16:38
五十年不可能做到?【聯合報黑白集 2013.03.20
以下是一段擁核電者的演說紀錄,請先讀完,再看是誰說的。或者,如果你是喜歡先看了小說結局再回頭看故事的人,也可先跳到後面看是誰說的,再回頭看他是怎麼說的。
他說:「台灣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二‧五倍,居世界第三位,是很壞的榜樣。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以前大家不能接受核能,現在可以重新思考。科技進步,核能安全已不嚴重,只要做好核廢料處置即可。五十年內,台灣不可能做到非核家園,核四一定要建,核一、二、三要延後除役;等到五十年後,再生能源太陽能技術成熟,甚至達到核聚變(核融合)的境界,核能電廠才能除役。我在說這些話前,已與林義雄達成共識,暫緩非核家園五十年。」
這段話是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在二○○八年二月十八日「錢思亮先生百歲冥誕紀念會」上所說。當時正值二○○八年的總統大選熱季,他說,這是對未來新總統能源政策的建言。
然而,就在這兩天,李遠哲改口說,他不贊成核四續建,且主張核一、二、三如期除役,並向年輕一輩道歉。
如今距李遠哲前述擁核言論僅五年,而距他設想的非核家園則尚有四十五年。此時,再生能源、太陽能的替代地位仍未建立,而廢核的排碳問題也依然存在。其實,李遠哲今天的反核言論,在五年前也早已普遍存在,但何以只因福島事件,李遠哲就把他五年前所否定甚至隱藏的反核言論拿出來照本宣科一番,這究竟是科學言論或民粹語言?
台灣五十年不可能非核?李遠哲一夕之間做到!
回應(詳參【圖博館】:《教改錯在哪裡?》)
國內遊走政治與學界《鼎邊銼》的人如此多,全拜懶惰與不長進媒體記者沒有追問態度前後不一的牆頭草人物!
他只是個政客
笨蛋,金主換人,不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對了,核廢料要放哪啊?各位奴才們?你家能放幾根?
核廢料放我家,火電廠廢氣排你家吧,這樣正好適得其所,看誰活得比較久如何
相關新聞
美商:廢核 台灣有嚴重的電力短缺、發電成本大幅上漲、國家競爭力減弱等風險
有立委主張: 核四不公投 由立院議決
回應
國民黨不要中了民進黨的奸計,民進黨現在知道反核的人是少數,廢核四公投一定過不了的,因此他們才想回到立法院繼績抗爭。
(詳參【圖博館】:公投誰不會玩 馬能源政策 環保與經濟 福島事件 內閣改組!)
邇來社會各界為人才出走、大學畢業生拿22K月薪等「學用落差」問題,議論紛紛,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已經是多年來盤根錯節、糾葛難解的問題。然而,始作俑者教育部難辭其咎,而且這是歷任部長的「歷史共業」,應先究查原因,再求解決之道。
先從當前學術界問題談起。若向各大學的教學、行政人員訪查,大概八九不離十,會把問題矛頭指向大學評鑑制度。大學評鑑的立意良善,然而「橘逾淮則為枳」,大學評鑑的要求讓大學教育品質因評鑑而走味,實為始料未及。
大學評鑑要求受評鑑學校教師有SCI、SSCI、TSCI等專業學術論著,原本目的在於鼓勵大學教師戮力於專業,然而卻也導致大學教師為求生存,以研究為重,忽略了大學作為教學機構的初衷。於是評鑑項目又增加了教學品質項目,從而對大學教師的要求,說好聽是要研究與教學並重,但在執行上仍是研究為先,因為研究論著的發表篇數可以數量化,但教學品質卻難客觀衡量。而且,評鑑的權重仍以研究較高,因而專任教師的續聘及升等也以研究成果為主要考量,從而教師們投注在教學上的心力就相對減低,學生得到的教育品質也就難免打折扣了。
在學生方面,由於少子化的緣故,家長們無論如何都想讓孩子讀大學,以免「一人輸,全家沒面子」。因而捨技職學校,拼命往大學擠;教育部也「順應民情」,多年來一直開放技職、專科改制大學,導致大學供過於求,甚至指考分數7分、14分都有大學可以唸,結果台灣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率遠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諷刺的是,任何國際評比,只要將「國民受高等教育比率」納入衡量項目時,台灣的受高等教育人數比率即有助於排名美化,成為教育部多年來炫耀的「政績」。
除了大學評鑑對教師的影響外,大學生本身生活多采多姿,大都沒把課業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雖然多元化的生活體驗,以廣義的教育而言,也有益於學生,然而大學生舉辦新生露營、系學會球賽、跨校活動等都成為請公假的「正當事由」,一學期才18次上課,這些活動就占掉了1/3至一半的上課次數,這樣的學習,能培養出多少的專業競爭力,自然也讓人質疑。大學畢業拿22K薪水,雖然學生覺得委屈,但對雇主而言,給予訓練還得付錢,22K的「在職訓練津貼」也不算低了。
放眼國內實況,由於研究所過多,為了招到好學生、招到足夠學生,碩士班的入學,「搶學生」情況已十分嚴重。在搶好學生方面,各個名校故意安排推甄、考試的日期,與他校互相「撞期」,讓學生只能選擇其一;初試之後,更要錄取學生報到、切結,不讓到手的學生流至他校。至於比較不具名氣的學校,為了招足學生,不但其推甄與考試日期必須早於名校,備取名額常是錄取名額的數倍,以免錄取學生同時考上其他學校而不來。此外,各研究所搶到學生之後,為了避免因對學生要求嚴格「口碑」不好,影響未來招生,因而有些碩士論文幾乎不如大學生的期末報告,但其成績卻少有低於90分以下者。
博士班方面情形更為嚴重。由於「失業博士滿街走」,許多研究所的博士班,為了招足教育部規定的最低名額。早已免掉入學筆試,美其名為書面甄試,事實上幾乎來者不拒。目前會就讀國內博士班的,大都是已無畢業後就業壓力的現職軍公教人員。對他們而言,拿到文憑可以晉級、加薪,「投資」一些時間與學費,其「報酬率」絕對划算。因而部分研究所的博士班遷就學生,主要上課時間改在周末及晚間;學科考試淪為形式,或是減少考試科目,而以其他方式代替,且將博士論文的要求水準降低,方便學生順利取得學位。其結果,研究所彷彿就是博士文憑製造廠,學術淪為市場,文憑成為商品。這樣的最高學歷能造就什麼人才?
因此教育部目前的要務,不是「人才白皮書」,那是國發會的工作。教育部應該痛定思痛,訂定「高等教育改革計畫書」,從大學部開始,直到碩士班、博士班,都應徹底改革。大學評鑑應大幅修訂,讓教師認真教學,也讓大學生不再只是「由你玩四年」;碩士生要能寫出最起碼的研究論文;博士班更應大幅裁撤,尤其歷年來博士生只靠現職軍公教人員充場面、「販售」文憑的研究所,其博士班都應裁撤。要之,為了台灣長遠發展,執政當局切勿任由學術淪為市場、文憑成為商品的情況,再繼續惡化下去了。
迴響
市場是甚麼? 商品又是甚麼?不都是我們所津津樂道的現代經濟體制所賴以維持運作的嗎?有甚麼可抱怨的?
所可嘆者 是半吊子的市場 半吊子的商品
說是市場 卻又動輒以行政對學校指手畫腳
說是商品 卻又保護主義盛行 甚至爛到不能倒的學校比比皆是
究竟姓社還是姓資 請拿個主意吧! 2013-04-17 11:05:18
教部研擬實務型博士 實作取代論文 2012/10/08 聯合報
台鐵出現首位博士生考台鐵「道班工」,博士生低就業問題再度引起關注。教育部近日正擬訂辦法,未來博士、碩士將分為「研究型」與「實務型」兩種學位,實務型博士及碩士都不須提交論文,而是以提出技術報告、實習或作專案代替論文,就能取得學位。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博士生畢業後,近八成都是回到大學任教職或研究工作,但研究所教育普及後,受少子化衝擊,「流浪博士」越來越多。未來「實務型」博士學位生必須加強和企業連結,課程會包含實習內容,讓博士生畢業後能直接投入就業市場,為企業所用。
不過,清大教務長陳信文表示,寫論文的過程包含提出議題、蒐集文獻等,「一連串的邏輯推演是訓練博士生的基礎,不是實作可以取代。」他並指出,博士、碩士不寫論文都不妥,學校校務會議決定,研究所都必須保有論文撰述。
成大校長黃煌煇也表示,寫論文是基本訓練,不贊成貿然分流。但博士生確實有學問落差問題,許多研究者忙於SCI論文發表,和產業脫節。
黃煌煇表示,若要分流,教育部在考核學校時就要將論文、實作及對產業的貢獻一併計入績效,否則光是分流,學校教授在追求升等只看論文的前提下,研究生只會講理論,不懂實務的情形根本不會改善。
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沈姓博士生表示,博士班分流將讓學生各取所需,想做研究的學生可以寫論文,繼續做研究;想進入職場的學生,念書時即可到企業實習。
相關新聞
博士低就,絕非小事
回應
成黑手為博士,當然不是小事,是李遠哲豐功偉業的大事。真要檢討起來..當年..是誰開放那麼多大學..讓博碩學歷..搞得那麼浮濫
這不是解決高學位過剩的方法!Ph.D.=Doctor of Philosophy 若不想寫論文,應該就不要攻讀博士學位。
在美國博士比較放得下身段,女博士嫁給高中生的不少。在台灣博士被神化了,自始就自認高人一等,當然彎不下腰端茶了!
要念博士是個人的選擇,念到博畢,沒有工作就怪政府沒有提供就業環境,這真是奇怪的論調,反正就不是自己應該檢討。有人見縫插針唯恐天下不亂,反正天下大亂,形勢大好。這樣的紛擾就是進步的民主。大家以為如何?
這篇社論真是很奇怪ㄝ!唸書要唸到博士是個人自由政府社會可沒叫你去混一張文憑!再說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就要靠真本事必竟這個社會沒那麼好混。
學界對國內大學評鑑、人才培育制度批評聲不斷。中研院昨天發表「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建議大學評鑑按不同類型、層級規畫,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醫農理工領域採不同評鑑標準,不再一套標準適用所有校系。
建議書提到,教育部可依評鑑結果核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學雜費及經費補助,評鑑引導大學辦學的結果,各校一味追求研究論文績效,使大學同質性過高、技職體系被壓縮,同時產生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學術輕技術及實務等現象。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出現產學落差,造就「高學歷、高失業率」怪象。
書中建議政府應按不同類型、層級進行評鑑,同一特色的機構在同一層級進行評鑑。
同時應避免用單一指標去評斷各校,除了區分大學特色,也應根據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與醫農理工科學的學術屬性,訂出不同領域的評鑑標準。
目前部分大學已試辦自我評鑑。翁啟惠說,技術型、研究型、教學型、服務型大學應訂不同指標,各大學再依自身特色設計評鑑指標;不能只看論文發表數。
曾任多校評鑑委員的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也舉例,政大擅長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就可強調學校的社會參與、公共行政貢獻等;避免單一指標造成「千人一面」結果。
中研院 批廣設大學錯誤 【聯合報2013.02.08
中研院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指出,近廿年前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校院由五十八所增為一百四十八所,入學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漸趨低落,如今更因少子化衝擊,預估十三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這份建議書出自中研院之手,但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當年正是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曾做出大學容量可再增加的建議,李遠哲因此一直被反教改人士抨擊。如今他在中研院的高教建議書上,也掛名顧問(Advisor),格外耐人尋味。
建議書表示,在全球經濟危機與少子化問題的夾擊下,台高等教育已面臨財政緊縮及生源不足的困境;卻又因廣設大學,致教學品質及學生素質日益低落。
建議書指出,自一九九四年廣設高中大學成為國內教育政策主軸以來,技術學院紛紛升格科大,專校則升格技術學院,其中大學由廿三所增加至一百廿所,學院由卅五所減少至廿八所。若大學招生困境未能改善,預估二○二六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中國醫大校長、教育部前部長黃榮村也是當年教改會委員,他澄清,當年四一○教改活動確曾喊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但指的是廣設公立大學;後來教改會也只建議「大學容量可再提高」,並未說「廣設大學」。
黃榮村說,大學校院真正激增,是在一九九九年到兩千年總統選舉之際,當時約六十所專科,一下子在兩年間全升格技術學院,才造成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國民黨政府要負相當責任。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說,廣設大學毀譽參半,當年讓台北工專等優質的專校改制科大,至今仍發展得很好;遺憾的是,不應開放那麼多專校升格,導致中級技術人力造成嚴重斷層,台商返台設廠也找不到人力。
廣設大學也讓學生嘗到苦果。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召集人林家興指出,教育部廣設大學,讓學歷貶值,大學畢業生起薪「直直落」,「真是嚴重的受害者。」
中研院的昨非今是 【聯合報黑白集2013.02.09
中研院發表高教政策建議書,認為廿年來台灣錯誤地推動「廣設大學」政策,造成學歷貶值及人才素質低落,且預估未來十幾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這番檢討,聽在當年主導教改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一批同僚耳中,不知作何感想?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量產化和劣質化,其實毋需中研院診斷,人們早已有目共睹。包括大學畢業青年就業困難,企業界難覓可用之員工,以及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力的衰退,皆可見其遺害。李遠哲當年一手包辦教改大計,今天雖不必把全部的帳都算在他身上,但他要承擔的責任也絕對不少。
李遠哲最大的敗筆,還不只是主張廣設大學,而是他「重通才、輕技職」的思維嚴重破壞了台灣教育高低桿的平衡。他當年一席「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的談話,將技職教育打入地獄,讓供應台灣中小工廠需要的嫻熟黑手無以為繼。今天,多少年輕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不都是那些拿著西方寶典照抄的教改大師們惹的禍?
可嘆的是,許多當年意氣風發與聞並主導教改的人仍堅不認錯,至今還在那裡推三卸四,說當時政策只是要求廣設「公立大學」,不包括私校在內。果真如此的話,當政策走上歧途時,他們為何不出聲阻止?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提醒了大家:在那個充滿政治狂熱及權威崇拜的年代,人們多麼容易盲目相信大師人物,乃至把自己的優點看成一無是處;而當時過境遷,那些有過權力的人,又把責任推得多麼乾淨。
中研院昨非今是的「除夕報告」,顯示了它自身回歸學術專業的變化,也映照了台灣社會難以追悔的失落。 2013-02-13 09:33:06
美貴族大學 學費破6萬美元【中央社2012.10.06
美國廣播公司(ABC)網站報導,美國大學學位或許日益不值錢,不過大學四年教育費用卻持續上漲。根據大學新聞刊物Campus Grotto,讀大學1年的學費,今年首度超過6萬美元。
Campus Grotto清單顯示,超過70所大學學費都超過5萬5000美元,這個價錢使得學生經常必須尋求金錢奧援,例如透過就學貸款跟其他方法。
去年全美就學貸款超越1兆美元。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報告指出,全美1/5的家庭求助於就學貸款。
皮尤研究中心報告說,戶長35歲以下的家庭,有40%背負著就學貸款。所有背負就學貸款的家庭,平均未償還貸款額度從2007年的2萬3349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萬6682美元。
兩岸3地7所大學 進全球200大
英國《泰晤士報》2012-10-04公布全球大學排行榜,兩岸三地以香港大學35名最佳,北京大學46名、北京清華大學52名各有斬獲;台灣唯一進入前200名的台灣大學獲134名,比去年進步20名。 英美名校包辦前10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蟬聯冠軍,英國牛津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並列第2。
大學極度擴張 退場、轉型救品質2012/10/3國語日報
針對調查指出,臺灣大學教授「重研究、輕教學」,且有四成受訪者認為,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素質一事,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過去的確有「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但從九十四年起,教育部注意到這個現象,開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推動以教學為主的系所評鑑。
陳德華說,人才培育是大學最重要的教學工作,過去大學教師升等以研究為唯一考量,近年來也將教學服務納入,但教學成果不容易具體量化,因此,學校可自行辦理教學評鑑,提升教學品質,並以學生為主軸,讓學生學習與教學、就業市場及學生的生涯發展密切結合。
臺灣的高等教育體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政大教育研究所所長秦夢群表示,臺灣大學極度擴張的結果,大學的優勢不再,促使大學須拚頂尖大學,要求教授拿出研究成果,評鑑制度及升等都以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考量,加上教學成果不易進行客觀評量,才造成教授「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
如何提升大學素質?秦夢群說,除應推動大學退場機制,增加退場誘因及輔導轉型外,也可仿照美國推動大學預備課程,要就讀大學的學生須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因為能力不足的學生,導致教授無法引導進行高深的學習。
私立大學招生困難,爆發「減薪潮」,大砍教師研究費,延發並縮減年終獎金。新竹大華科大教師前年起薪水打九折,去年降八折,今年寒假後將砍到七折;有些科大教授還要兼「業務」招生,招不足就扣年終獎金;屏東的永達科大今年已第三年停發年終獎金。
大華科大五年前學生還有一萬名,今年只剩一半,約五千名,學費收入大減。為減少虧損,學校將教師薪水「連三砍」。大華主秘曾正雄說,該校五年來虧損已超過兩億元,老師若不能共體時艱,學校只能倒閉。
大華教師薪水包括底薪及研究費,以助理教授為例,除底薪三萬元不變,原來每月可領三萬六千元研究費,打七折等於每月少領約一萬,月薪只剩五十五K。
大華科大一位教授表示,資深教師難覓出路,只能無可奈何地留下。另一名助理教授表示,拿到博士學位,好不容易爭取到教職,沒想到被連續減薪,「如果有機會,想到其他學校看看。」
為了開源節流,私校只好各出奇招,教師只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新北市景文科大、台南市崑山科大的對策,是將教師年終獎金和評鑑績效掛勾。崑山科大副校長黃國賢說,這樣是為了提升教學績效,達不到的老師年終獎金扣三分之一,約一萬多元。不過去年試辦,全校四百二十多位老師,只有八位沒達到。
崑山科大一名老師無奈表示,評鑑、招生耗去太多時間,再也沒有老師談「教學品質」,各個都成了業務員。
景文科大從去年八月開始,規定教授的「產學合作」要達標準,否則研究費打八折。
高雄市高苑科大從今年開始,教授超過基本時數課程後、多開課的「超鐘點費」,以學生人數多寡來訂定。有老師抱怨,不管人多人少,課都得照開,但鐘點費七折八扣後,連油錢都不夠,等於做白工。
屏東的永達科大已經兩年沒有發年終獎金,今年一樣發不出來。新北市真理大學教師今年年終獎金打七折,且要等過完年、開學後,學生繳了學費,才發年終獎金。
不少私校因福利待遇不如公立大學,過去每年寒暑假仍發給教師鐘點費來補貼。但世新、東海等私立大學這兩年寒暑假都不再發鐘點費,每月約少五千多元。校方表示,寒暑假原本就沒上課,國立大學也沒發寒暑假鐘點費,加上景氣不好,只得取消。
回應
教你們一絕對可以拿到多錢,第一步先去參加民進黨,第二步再找二個人成立一個街街教師正義協進會,第三步就不必上班了,每天去總統府前抗議,第四步去台北車站臥軌,保証半年內政府會撥公款給大家,要多少有多少
自由市場的競爭造成最好的產品和最低的價格.
這經濟理論適用于人民的食衣住行一切, 從麵包牛奶, 到學校教育, 到健保制度.
沒有良好的產品, 你就準備倒閉吧.
教部提高誘因讓私校退場 變社福機構…2013/02/07聯合報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指出,高雄市的高美醫專及屏東縣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目前學生總數都已跌破一千人,教育部已找專家輔導;至於永達、大華科大等校近年學生人數銳減,學雜費收入減少,教職員的待遇也因此被刪減。
教育部官員說,目前私校法規定,學校解散清算後,剩餘校產不得歸屬於個人或以營利為目的的團體,只能由當地縣市政府接手、或捐給其他學校或財團法人,使得部分私校董事不願收手停辦。
教育部表示,未來不排除修法,讓當初捐資興學的私校創辦人或董事,在學校解散清算後,能拿回部分剩餘校產,提高私校退場誘因,不要硬撐;且礙於政府財政窘困,私校退場後教育部不會接管。擴大生源部分,近年已到東南亞招收技職院校學生,今年會登陸宣傳、擴大招收陸生。
回應
乾脆讓私校轉為社福機構 讓私校的董監事轉型為社福機構的董監事 這些董監事一定會感謝政府的德政
社福,那就變安養院,吃垮健保 就讓市場自由,就讓他自己倒就好 2013-02-07 12:18:36
教部研擬實務型博士 實作取代論文 2012/10/08 聯合報
台鐵出現首位博士生考台鐵「道班工」,博士生低就業問題再度引起關注。教育部近日正擬訂辦法,未來博士、碩士將分為「研究型」與「實務型」兩種學位,實務型博士及碩士都不須提交論文,而是以提出技術報告、實習或作專案代替論文,就能取得學位。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博士生畢業後,近八成都是回到大學任教職或研究工作,但研究所教育普及後,受少子化衝擊,「流浪博士」越來越多。未來「實務型」博士學位生必須加強和企業連結,課程會包含實習內容,讓博士生畢業後能直接投入就業市場,為企業所用。
不過,清大教務長陳信文表示,寫論文的過程包含提出議題、蒐集文獻等,「一連串的邏輯推演是訓練博士生的基礎,不是實作可以取代。」他並指出,博士、碩士不寫論文都不妥,學校校務會議決定,研究所都必須保有論文撰述。
成大校長黃煌煇也表示,寫論文是基本訓練,不贊成貿然分流。但博士生確實有學問落差問題,許多研究者忙於SCI論文發表,和產業脫節。
黃煌煇表示,若要分流,教育部在考核學校時就要將論文、實作及對產業的貢獻一併計入績效,否則光是分流,學校教授在追求升等只看論文的前提下,研究生只會講理論,不懂實務的情形根本不會改善。
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沈姓博士生表示,博士班分流將讓學生各取所需,想做研究的學生可以寫論文,繼續做研究;想進入職場的學生,念書時即可到企業實習。
相關新聞
博士低就,絕非小事
回應
成黑手為博士,當然不是小事,是李遠哲豐功偉業的大事。真要檢討起來..當年..是誰開放那麼多大學..讓博碩學歷..搞得那麼浮濫
這不是解決高學位過剩的方法!Ph.D.=Doctor of Philosophy 若不想寫論文,應該就不要攻讀博士學位。
在美國博士比較放得下身段,女博士嫁給高中生的不少。在台灣博士被神化了,自始就自認高人一等,當然彎不下腰端茶了!
要念博士是個人的選擇,念到博畢,沒有工作就怪政府沒有提供就業環境,這真是奇怪的論調,反正就不是自己應該檢討。有人見縫插針唯恐天下不亂,反正天下大亂,形勢大好。這樣的紛擾就是進步的民主。大家以為如何?
這篇社論真是很奇怪ㄝ!唸書要唸到博士是個人自由政府社會可沒叫你去混一張文憑!再說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就要靠真本事必竟這個社會沒那麼好混。
私立大學院校一窩蜂的設置,受少子化影響,招生不足的問題提前到來,不少學校利用升格改制也改校名,「校名變變變」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一大奇景,為此我們規畫「大學改名變變變」專題,提供讀者進一步了解大學院校改名的原由。
民國廿二年在上海成立的「三極電信學校」,在台復校後先由高職改制健行工專,再改制為清雲學院,健行校友為此向校方抗議。
淡水「聖約翰科技大學」,很多人都以為是新校,其實它的前身是「新埔工專」,「聖約翰大學」是大陸時期的原始校名,改制改名算是復舊,並非創新。
從台灣最老牌的「台灣大學」(前身:台北帝國大學)以降,不少學校都偏好以「地名」作為校名,有些學校使用的地名卻大得讓人不知學校究竟位在何方?
「亞洲大學」在哪?答案當然是在亞洲,但除了韓國京畿道水原市的亞洲大學(Ajou University)外,其實台中也有個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還當過該校副校長。
民國八十八年設校的「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九十四年向教育部申請改制為「台中大學」被退回,最後校方改為「亞洲大學」獲准。
同樣的地名以「台北」為最,有校本部不在台北而在新北市的「台北大學」(前身中興法商)、「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台北工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國立藝術學院)、「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
講到「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很多人還搞不清楚是哪一所學校,原來它的前身是「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再之前的校名是「北台科學技術學院」,改制前的原始校名,叫做「光武工專」。
至於「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的前身就不難猜了,就是出了郭台銘、郭子乾、李立群的「中國海專」;至於改名對這所學校有沒有加分效果?答案當然是肯定!
回應
記者還忘了台北為名的尚有國立台北教大、台北市立體院、台北醫學大學。高雄為名的也很多~高雄大學、高雄師大、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應用科大、高雄醫學大學、高雄海洋科大、高雄餐旅大學
台灣首府大學 改名轉型走出困境 2012-10-07 中國時報
台南市麻豆區的致遠管理學院極盛期擁有八千多位學生,因為少子化加上聯招分數低,後期學生人數不斷流失,連續三年招不到七成學生,招生危機促使董事會決定大轉型。
二年前學校從管理學院升格大學,董事長蔡清淵決議改名兼轉型,從原本十三個系所增加至十七個,看好休閒產業市場,並搭上陸客來台風潮,系所名稱全改成與休閒產業相關;學校在高雄市經營蓮潭會館,以休閒旅館搭配學校進行產學交流。此外,學校還有教研所、工研所、幼教系碩班、休閒系碩班,並有進修部。
改名後的台灣首府大學獨立招生,學測成績優秀者可免筆試,以面試為主。學生人數自此開始增加,在南部私立大學中,算逆勢上揚,目前維持六千多名學生。其他私立大學也仿效獨立招生,但未及時轉型,學生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真理大學 新北真理大學 醞釀改名 2012-10-08 中國時報
真理大學校友與公關組主任許素亮說,該校最早可追溯至馬偕博士於一八八二年,在淡水砲台埔小山丘創立全台首所西式學校,為感念家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捐助,遂取名為「Oxford College」,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俗稱牛津學堂。
接手營運的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民國四十八年決議設立大學,民國五十四年獲教育部核准改制專科,校名也配合變更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設三專與五專部。
該校於民國八十年購入台南麻豆十八公頃校地,加上原有淡水校區,八十三年核准改制學院,三年後正式升格為大學,新校名援引希臘語「真理」之意,取為真理大學。許素亮說,改名即將滿廿年,雖然「真理」之名源自英語校名Aletheia(希臘語真理之意)University,但外界卻難與真理大學連結,甚至不知真理的前身是淡水工商專校。
十多年前,日本奧姆真理教從事恐怖活動,真理大學受同名所累,醞釀改名,包括「馬偕大學」等校名均在考量。
清雲科大改名 恢復健行校名【中央社2012.10.05
校方表示,健行科大最早從民國54年成立的健行工專開始,歷經改制為科技大學,92年改名為清雲科技大學,今年又恢復為健行科技大學。
校方表示,健行早年以理工科技起家,隨著數十年的發展與茁壯,如今設立管理、工學、電資、商學等學院,在校學生人數超過1萬多人。 2012-10-09 06:59:17
社區大學,低吟悲歌2012-09-24 中國時報 【陳君山】
日前貴報地方新聞登載了「李端端未侵占公款 不起訴」。不知彼時高調接管萬華社大的台北市教育局官員們此刻心中是何感想?可曾有一絲愧疚之意?從多年參與縣市政府社區大學評鑑的筆者眼中,此一事件實反映了國內社區大學的發展困境;尤其是在教育事業「公辦民營」的大纛下,公益性非營利組織參與推動終身學習的悲哀。
一九九八年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成立時,在核心使命「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引領下,觸發了欲將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社大運動,隨後更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其它縣市蓬勃發展。之後,《終身學習法》的頒布施行,社大便由體制外的社會運動團體,被納為體制內的社區民眾學習之教育機構。期間,教育部看待社大的觀點亦由早期的「不予承認及取締」轉為提供獎勵補助以協助其發展。現今國內社大的數目已有八十餘所,學員人數更達二十餘萬人。由於各縣市社大承辦團體,幾乎皆為民間公益性非營利組織。讓社大的發展樣貌不同於國外的成人教育機構或終身學習機構,而成為國內外學者眼中「台灣教育的跨世紀奇葩」。
然而,在上述全國社區大學共同努力所獲致的成果背後,仍然隱藏無數阻礙與波折,其中尤以來自於公部門的行政掣肘與統治心態為甚。就公部門的行政掣肘而言,社區大學作為教育事業第一個採行「公辦民營」模式辦學,以引入結合民間資源時,卻不見公部門有「資源共享」的觀念。「公辦民營」的社大辦學模式,雖係由縣市政府協助取得社大辦學場地,特別是在「活化閒置空間」的共利考量下,社大往往被安置於國中小之內。遺憾地是,並非多數國中小校長及教師皆具有與社大「共利共生」以推動終身學習觀念,反倒對於社大進駐,抱持否定與排斥態度,而造成多數社大常有「寄人籬下」之慨歎。
除此之外,就筆者的長年觀察,社大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其實是來自於教育部的對於社大想像的欠缺。過去十餘年來,教育部原先賦予推動我國終身學習任務的社會教育館及其所屬社會教育站,在多數社會教育館改隸屬文化部,且更名為生活美學館後,已讓原初規劃建置之終身學習體系全數瓦解。反倒是社大這股由下而上、自發性的終身學習力量的出現,承繼了已瓦解的公辦社會教育館所擬推動的終身學習;更在民間公益力量的匯聚下,替台灣社會終身學習的發展,帶入一股新的動能。
遺憾地是,教育部迄今仍未能提出對於社大的想像與未來發展的規劃。清末名臣曾國藩在論及清朝積弱不振時,曾提及二大主因:「中央官吏退縮、瑣屑;地方官吏敷衍、顢頇」。此段文字,或可作為教育部社教司與若干地方政府辦理社區大學業務之最佳寫照。此刻前萬華社大李端端校長所遭受的不正義對待,其實只不過是社區大學悲歌的一個縮影罷了。(作者為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所助理教授)
(楨:呆歹彎叫改/社區營造下名實不符的社區大學!詳參【圖博館】:大專自生自滅 大學評鑑 《教改錯在哪裡?》)
社區大學
美國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s)也可以說社區學院是在美國的州或市用州民或市民的稅金來運營的兩年制短期大學,提供希望去插讀四年制的大學或職業培訓課程後直接就業的教育。相當于中國的大專。但是社區大學卻是美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共有一千兩百多所社區大學,擁有一千多萬注冊學生。美國社區大學的申請入學條件要求,一般都比四年制大學較低,所以學生較易申請入學。當然,尤爲重要的是,務必確定將要選擇的社區大學是否通過了中國教育部認證。
目錄
簡介
總體概述
入學條件
選擇標准 看規模
看對接大學
看教學
辦學特點
發展優勢
考察參照
缺點
發展曆史與現狀
相關提醒
專家提醒
簡介
美國的社區大學與中國的專科存在不同之處。國內學生讀完大專之後,如果想要升入本科繼續學習,就必須參加本科學校的考試,難度並不低。並且,很多專科升入本科的的學生在本科畢業時,畢業證上還會注明該學生是由專科升入本科。但是在美國,從兩年制大學轉入四年制大學時,只要學生的學分足夠(一般爲90學分),就可以申請進入四年制大學繼續讀大三、大四,最後畢業。學生的GPA分數較高時,就可以申請全美排名靠前的四年制大學。
總體概述
美國共有一千兩百多所社區大學,擁有一千多萬注冊學生。社區大學的學生平均年齡是29歲,40%的學生21歲以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大學生也十分常見。其中60%的學生是邊工作邊讀書。只有很少的社區大學附帶學生宿舍。社區大學38%的資金來自州政府,學費收入占20%左右,自地方政府的資金接近20%,剩余的由其他形式的資金來源補足。
著名的紐約城市大學也是美國社區大學聯合會的成員,不同的是紐約城市大學提供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是該校的畢業生。
二十世紀美國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社區大學的發展。二戰後,很多退伍兵返回校園讀書,也促進了社區大學和成人教育的發展。六十年代,“嬰兒潮”一代大量湧入社區大學大學;七十年代,越戰退伍兵也曾是社區大學的重要生源。八十年代後,社區大學加強了和社區以及當地中學的互動。
在假期,社區大學專門爲中小學生開辦一些課程,從音樂舞蹈,繪畫,體育,烹調,寫作,到科技,計算機,甚至企業管理,樣樣都有。除了學位課程,社區大學還提供大量的成人培訓課程。有接近一半的學生並不是爲了拿學位,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或獲得所需的職業技能。社區大學也常常爲社區居民舉辦知識講座。
……………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3394.htm 2012-09-24 12:34:51
碩博士所得 創近8年新低2010-08-29 00:51 工商時報(楨:流浪博士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98年國內具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降至91.2萬元,創下近8年最低,這除了是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外,近年碩、博士畢業人數升逾6萬人,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也是重要原因。
主計處訪查國內1萬3千多戶家庭的收支情況,依學歷與所得交叉分析發現,具碩、博士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近年來雖時升、時跌,但長期仍呈下滑走勢,以訪查資料的平均數來看,在93年達到99.2萬元的高峰後,隨後數年開始走下坡,去年加上金融海嘯的因素,因此降至91.2萬元,創下民國91年以來的最低。
主計處官員表示,這裡所指的研究所學歷者,除了包括甫走出校園初入職場者之外,還包括各年齡層的碩、博士學歷者,因此去年91.2萬元是一個平均數,事實上甫取得研究所學歷的職場新鮮人,所得是更低的。這位官員指出,近年來研究所學歷者的所得所以會下滑,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甫踏出校園的碩、博士起薪下滑,拉低了平均水準所致。
若以中位數取代平均數,98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更降至81.2萬元,也創下87年以來新低。
何以這些年研究所學歷的初任人員起薪不如以往?主計處官員表示,高學歷人力供給過多應是重要原因。依教育部統計,97年大學畢業生22.7萬人,碩士5.7萬人,博士3千500多人,僅碩、博士一年就增加6萬多人,在高學歷人力供給快速增加,加上許多科系未必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高學歷新任人員起薪長期已有下滑的走勢。
依教育部統計,十年前,也就是民國88年畢業的碩士只有1.6萬人,博士也只1千多人,兩者合計不到2萬人,比目前少很多。
主計處官員表示,除了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在去年創了近8年新低,具大學學歷者更降至61.9萬元,不止低於91年的71.9萬元,比民國82年開始有這項統計的66.2萬元還低。
主計處官員強調,98年不論大學學歷者或研究所學歷者的所得皆創新低,其中有部分原因來自金融海嘯,但也和台灣近年高學歷人口快速成長有關,高學歷所得下滑的現象,值得密切注意。
留言和迴響
阿狗阿貓都可以念碩博士,民進黨大舉開放設立大學的苦果
鬼扯誕,大學開放是在民進黨執政前吧!(楨:含廣設在內的教改是偏綠獨者尤其雙李之傑作!另參本館:《教改錯在哪裡?》)
台灣已經菲律賓化.菲律賓女傭多的是大學畢業的
最近一群中研院院士與教育部官員,提出美國知名大學來自台灣的教授明顯變少,憂心我國海外人才庫面臨枯竭,這樣的言論否定了過去數十年政府對高教的投入,以及返國服務之海外傑出學人對國內高等教育之付出與貢獻。我們不禁要問,自從清朝第一批官派遣留學生出國去學習西洋之船堅炮利,至今已歷經百年,留學政策要到何時方休?是否應該以更前瞻性的作法吸引世界優秀人才提升國內產學研環境?
回顧我國人才流動史,在五十年代,台灣的教育、科技與經濟環境遠不如先進國家,許多學生選擇出國進修,學成之後也多留在當地尋求更好的發展,我國走過一段嚴重之人才流失黑暗期;隨著經濟起飛,八十年代許多早期出國留學,繼之在美國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例如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毅然決然放棄高薪與優異環境,不約而同回到台灣,貢獻所學,不但帶動人才回流潮,也促進社會各項變革與創新,令人感動與佩服。近年來,出國留學生數目逐漸遞減,而留在海外發展的學者也大不如從前,反觀中國大陸則持續增加,最近也慢慢出現回流現象,因而激起有志之士之憂患意識,大聲疾呼政府正視此一問題,一切言論似乎偏向鼓勵楚材晉用。
連日來有人不斷呼籲,不但鼓勵學生出國,甚至要讓多一點好人才留在國外,未來回國幫助台灣發展。此番談話,令人感到時空錯亂,畢竟現在台灣政經環境已跟人才流失那年代大不相同。目前中國大陸留學生與留在國外當學者數目與日驟增,不就是當年台灣情境的寫照。我們應深以為傲,由於台灣整體教育研究環境與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讓很多年輕人願留在台灣求學與工作。難道,我們還得回到從前楚材晉用的年代?台灣還要有過去人才流失一樣的環境嗎?反觀之,當年並沒出國的鴻海郭台銘、友達光電李焜耀以及廣達林百里等多位電子科技董事長,留在台灣,反而對台灣經濟做出卓越的貢獻,目前有十倍於當年的科技人才留在國內,問題是主政者如何協助這群年輕人開疆闢土?
在此,筆者無意貶低留學政策對國家發展之貢獻或刻意反對此政策,基於世界是平的,更該有充分自信(楨:?另參本館:另參本館:《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流浪教師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台灣發展至今,所累積之實力,已有機會成為留學生輸入國,而不再是留學生輸出國。不同儲才於外之年代,對留學政策應保持學生流出與流入之動態平衡,吸引世界人才,同時讓本國學生出國交流,增廣見聞,提升國際觀,美國幾所著名大學,例如耶魯與哈佛,也有鼓勵學生出國交流之政策。
另外,目前每年約三百萬名國際間流動之留學生包括陸生,其中不乏優秀學生都是我們應積極設法爭取來台就讀之對象,以注入知識創新之動力。主政者如果仍停留在過去歲月,寄望優秀學生將最具生產力的歲月留在國外,未來才貢獻國家,則令人費解,也讓目前投入高教工作者深感汗顏。我們應該有自信,目前是參與國際事務與以及共同研究之年代。政府投入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用意也在爭取並培養世界頂尖人才,期使國內大學躍昇國際學術舞台,這才是主政者應堅持的策略與作為。
儲才於外已是過去年代不得不之產物,與其靠別人儲才,不如讓現有回流人才發揮所長,創造永續發展環境。海外人才庫應該要有不一樣的思維,政府應有積極吸引世界傑出人才策略,創造外國人士來台求學或工作的友善環境,凡事以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為依歸,不應再侷限於華人或台灣人去尋千里馬。世界各國政府無不設法,創造一流環境與設施,網羅一流人才,鼓勵一流研究,以成就一流國家。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學生學成後該留國外工作或返國服務,會作最佳的選擇。 2012-07-22 10:22:28
全台唯一 台師大將廢除退學制度 2011/11/25 聯合報
台師大昨天宣布,即日起取消學生雙二一退學制度與扣考規定,校長張國恩表示,部分學生因遭逢變故,或科系與志向不合,因而學業成績不理想,但基於「不放棄任何學生」的教育理念,前天校務會議決定取消。而台師大也將成為教育部補助的十二所頂尖大學中,唯一廢除雙二一退學制度的學校。
台師大之前採取的「雙二一退學」制度,指「學生累計兩學期修習學分數二分之一不及格」就被退學,但張國恩指出,即使雙二一退學與扣考取消後,但學生依舊有六年修業年限、品行不佳被記過、曠課數過多,還是會被退學。
張國恩表示,台師大平均每學期有卅到四十位學生,因修習學分數二分之一不及格,占學生總數百分之一到一點五,雖然只是少數學生,但台師大不會因為學業而放棄學生。張國恩指出,學生只要「加以修正」,未來成為社會菁英也大有人在,放寬限制後,學生有機會參加社團、拓展人際關係,「說不定還能培養更多『賈伯斯』」。
「因成績不佳被退學,對學生不公平」,張國恩指出,取消雙二一退學制度與扣考規定,是要給學生更多機會適性發展,因為從統計中發現,台師大百分之廿五到卅的學生,所選本科與興趣不一,未來放寬限制後,讓學生盡早探索興趣,甚至有轉系機會。
對於學校破天荒作法,學生會長陳婷怡贊成,她說,有些學生並非不認真,而是有個人或家庭因素,取消雙二一制度,等於給他們二次機會。未來學生能彈性調配時間,探索畢業出路。陳婷怡說,外界認為取消二一退學制,會讓學生更怠惰,但她認為教授反而對學生更嚴格,「因為學生不再有藉口,也沒有後路」。
「沒差別!」就讀生命科學系大三的曹同學認為,取消後還是有六年修業年限的「緊箍咒」,只紓解危險邊緣學生的壓力,「會認真念書的還是會認真,打混的還是在鬼混!」
相 關 新 聞
交大15年前廢過 「學習品質變差」
教部建議配套 別影響學習品質
學生有罵有讚
大學退學制/大法官,管得了學生?
兒童福利聯盟前日調查,全國高達九成國中生課業壓力太大,每天都無法睡飽。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李家同卻認為,這個調查是「以台北看天下」,沒有顧慮到偏鄉學童,「鄉下的小孩沒有補習機會,每天睡得飽,應該要關心,孩子睡不好以外,還學不好。」
明道大學昨天舉辦「第二屆中華教育家教育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前教育部長楊朝祥、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李家同等出席,討論當前初等教育的困境。
李家同質疑,「難道學生用功到沒睡飽,功課就很好嗎?」他指出,九成學生沒睡飽,表示學生很用功,但非常用功功課還不好,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麼都沒有人問學生程度到底好不好?」
李家同表示,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忙補習,課業多到睡不飽,是教育界以台北看天下的說法,偏鄉學童沒有補習機會,每天睡得好得不得了,但成績和「大安區」學生比,也差得遠得不得了,「教育如果從台北看天下,是絕無希望的。」
「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都沒有人問我們的學生程度到底好不好」,李家同說,常有「台灣最好的學校學生」交作業的時候,超過一半英文文法錯誤,「最好的學生基礎能力這麼差,很奇怪。」
李家同認為,教育部連續編列五年五百億給頂尖大學,只是提供大學教授做研究、寫論文,是炒短線,只要求排名,卻從來不問學生學習程度,「然而,世界上有哪所頂尖大學,是十年之間一夕變有名的?」教育部應該強調基礎學習,不要只求十年後,台灣的大學就能變頂尖。
李家同強調,學習不好的學生,不管程度到哪,都要把他教好,「不要讓學生睡不好也沒學好!」 2011-11-25 10:51:52
亞洲倒數第十【聯合報╱黑白集2011.09.14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比起五年前的倒數第四,如今倒數第十,如果要說是「進步」也可以,卻不免顯得阿Q。近十年來,托福考制迭有更改,而我們卻只能一直用「倒數」第幾的標準來衡量台灣學生成績的升降,令人不勝感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年輕一代如果連英語能力都在亞洲屬殿後組,台灣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這些或都言之成理,但卻不能改變台灣學生成績難看的事實:我們不僅輸給英語系的星、港,輸給非英語系的南韓、大陸,甚至落在印尼、緬甸等國之後。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早年大量台灣學生帶著托福的好成績赴美留學,甚至留在當地就業,造成本土人才為外國所用;但他們敢於挑戰新境的精神,卻不可忽視。多年後,我們也看到許多人帶著他們的技術、經驗、資金和國際人脈回流台灣。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台大品牌壓過一切?2011-08-10 中國時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今年大考放榜,台大許多系的分數明顯揚升。此次問題的關鍵是「台大一些原本分數不特別高的系」在分數上比「其他學校原本知名突出的系」要來的高。「品牌」壓過「特色」,這現象令人憂心。
首先,台大這些系招進來大批只是為了進台大的學生,他們可能想進台大後轉系。但這些學生在忙碌又愉快的新鮮人生涯未必能專注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無法達到轉系的目標,只好無奈地繼續讀。浪費自己可貴的青春,也浪費了老師的時間。
其次,清大、交大、政大等校特別知名、獨具特色學系的師生感到挫折。這些系已經很出色,都是「A」級的,但因為學校不是台大,少了台大這個品牌,使學系的光環黯淡,所有辛苦建立的特色無法獲得青睞。
第三,這樣的台大情結會越來越嚴重,現在的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補習班目睹這個趨勢,更加追逐台大這個品牌。在招收頂尖學生方面,台大與其他大學的差距難以縮小。
第四,拉大了台大校內知名學系與不出名科系間的差距。有些學生原本為興趣會選擇不出名的系,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優秀而選擇知名科系。結果呢?不出名的系有大批興趣不高的學生,卻少了程度出眾而意願強烈的年輕人。這現象早已存在醫學院與農學院之間,還在繼續蔓延到管理學院與文學院、法律學院與社科院之間。
留言
不是很確定樓上的說『死要上台大的年輕人將來一會後悔的』只是因為『30年之後我的年薪比那些當初考上台清交名校的高中同學要高多了』,如果這是你的衡量標準,高雄中國海專的畢業生會比你更驕傲,他們的學長還是台灣前首富。
台大學風的自由不是其他學校能比的,台大也不需要告訴人家自己的學生是否優秀,它多元化學習環境,不是只教你如何考第一名,或是賺大錢,從傅斯年到錢思亮以降,台大的學風教你獨立思考而並不是要教學生賺大錢。
賺錢是學校沒教的事,自己不努力,唸哪一個學校都會後悔,學校可以讓你眼光開闊,提高思考層面,這些,台大並不會讓你後悔。
教育部長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將不予調漲,明年二月開始各校自訂漲幅。緊接著有立委提案要修「學貸四法」,建議將大學學貸由現行的十二年延長到最高二十五年,且未償還的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予以吸收。這一連串的政策與修法,看得出我國大學學雜費調降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
幾十年來,大學學雜費始終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須斟酌國人平均收入的狀況,採取大部分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的「合理學費」政策。但對多數學校經營者而言,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都認為學雜費太低,無法真實反應辦學成本,更與大學本非義務教育,須推動「使用者付費」的理念相去甚遠。相較之下,無論是與鄰近的亞洲國家或與我國經濟、稅賦情況相近的國家來看,臺灣長期以來的「低學費」政策,不僅整體拖住了台灣的人才競爭力、也造成排擠其他中小學教育資源,與公私立學雜費「劫貧濟富」的社會不公與不義問題。
如果從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來看,國立大學學費每年約五到六萬元,大約等於兩台售價約二萬二千元的i-phone手機,一臺蘋果的筆電售價或幾場偶像歌星的演唱會門票;而私立學校則約十萬元上下。由於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就讀私立學校,而私校的經營七、八成以上要靠學費來支持。公立大學每名學生的年單位成本約二十二萬到三十萬不等,換算下來,就讀公立大學的學生每年只需負擔教育成本中的「二到三折」,就能上大學!公立大學學生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低廉的成本負擔比例,主要是靠社會上大多數的納稅人在支撐補貼,這裡面包括廣大就讀私立大學學生家長們的稅收!他們協助公立大學提供較好的師資、設備及學校聲望等。
反觀,私立大學校院的學生,幾十年來都是絕大多數來自較為弱勢地區、家境比較困難的學生在就讀。相對於上大學只繳交二到三折的公立大學同儕們,他們不但必須負擔兩三倍以上的學費與其他生活住宿等費用,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學校聲望與日後就業機會,都顯得遜色許多。即使在私校中不乏資質優異、努力向學且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也無法取得應有的學校照顧,如:領取全額獎學金、免學雜費、充沛的校內工讀金等。而助學貸款修法只是延緩這些學生的償還時間,不是真正在獎勵優秀的、真正需要幫助與扶持的弱勢學生!
尤其是在現階段助學貸款申請資格較為寬鬆的情況下,放寬學貸償還期限,不但無法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還可能鼓勵更多心存僥倖者,容易造成其他教育資源,讓龐大積欠的大學學貸債留後代子孫!
換言之,長期以來的大學低學費政策,其實是無法提升國內高教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造成中小學教育資源嚴重排擠的現象,看看至今許多公立高中職,每班人數仍然高達四、五十人,圖書館無錢補充圖書、學校水電費捉襟見肘的窘境,就可以知道大學生,尤其是大多數來自中、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不應該繼續享受如此全民補貼的廉價大學教育了!
因此,如果繼續維持現有大學學費的結構,只會造成「利富」而非「利貧」效果,甚至更加助長貧富差距的擴大。放眼世界各國,尤其是許多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真的不是白吃的午餐。尤其是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時,如果要大學品質更好,真正照顧弱勢貧困學生,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的差距,何嘗不是一個開始! (作者為政大教育系教授) 2012-04-22 09:57:23
老師管太多被嚴懲 學生評鑑惡搞【聯合報╱方子毓/大學助理教授2011.06.25
昨天聯合報頭版「大學生,佛腳都不抱」標題,凸顯大學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與怪異現象。在過去聽來是天方夜譚的誇張行徑,如今似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為人師表的也只能接受與調適了。
入「大學」之門若無嚴格門檻限制,許多大學生程度可想而知。另外,就像前一陣子的報導,大學生穿拖鞋上課,絲毫沒有一點尊重學術殿堂的態度。其實,學生在校園裡的行徑並非老師不想管,而是管太多反而會讓學生在教學評鑑上給予老師「嚴懲」。這已是存在多年嚴重的問題,難道教育當局無法可保護老師,僅能縱容學生給老師「匿名」的大肆批判?
看看現今年輕人失業率如此高,倘若在學習過程中不好好扎根培養實力,將來如何與人競爭?
假若真是不愛念書也不想到校上課,或甚至不想寫考卷,那也請做到對老師該有的「尊重」的最低標準吧。
答案懶得寫 老師想送分也難【聯合報╱許榮宗/大學講師2011.06.25
筆者的課程開在通識教育中心,現在的學生十之八九是為湊學分而來,並不是因為有興趣才選課,上課經常想盡理由請假,女生的理由常是「經痛」,男生則是「牙痛」、「吃壞肚子」,無法通融就堂而皇之缺課,「反正有跟老師打過招呼了」。
期中考期末考,學生大多要求open book,理由是可以讓他們發揮無限創意,答案呈現更精采內容,乍聽之下有幾分道理。
但還是有不少人懶得作答,答案欄一片空白。後來筆者特別要求,必須「用心思考、認真作答」,「放棄不答、倒扣分數」,有些學生依然故我,照樣放棄作答,進行檢討時又提出許多理由,「老師,時間不夠用啦」、「我就是不會,不知道寫什麼好」、「老師,寫那麼多字很累咧」,令人啼笑皆非。
為了解學生教學改善意見,筆者通常會有一道題目是,「請寫出你對這門課的學習心得,或者教學改進意見」,這是擺明要送分的題目,但還是有不少人空白不答,或者直接寫「無」、「沒有心得」,這樣的情形下,老師想送分都送不出去,只能徒呼負負。
正值學期結束打期末成績,一些缺課特別兇,或是清楚自己考卷許多題目放棄不答的學生,怕被當拿不到學分,紛紛打電話來請託,筆者都不會因而手軟。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OECD的前述報告報導,南韓大學學費在OECD成員國屬於高水準,但南韓政府的獎學金和學生貸款比例,分別僅為4.4%和5.7%,距離OECD平均值11.4%和8.8%尚遠。
據OECD分析指出,南韓政府對大學教育所承擔的公共負擔經費比率,2000至2007年有下降趨勢,尚不及OECD平均值的69%,大學學費雖可享受減稅,但大部份的大學教育費用仍由學生家庭負擔。
報告指出,南韓大專聯考的壓力過大,這扼殺了學生的創意性。同時,職業高中學校也不符合當初建校的宗旨,2/3的畢業生不去就業,卻升入大學就讀,可見職業培訓體系的不健全。
報告還表示,除了大學教育外,南韓的中小學教育也有不少問題,南韓家庭對校外補習班的開支較多,佔家庭月收入的8%,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2%。其中,77%的中小學生每週在補習班學習約10個小時,這加重了社會不平衡現象
韓大學生「半價學費」續示威 愈演愈烈2011/06/17
最近,南韓各所大學學生,紛紛舉行集會和示威活動,要求校方降低學費。加上,由於家長和社會人士,也開始加入示威,大學學費的燭光示威浪潮,呈愈演愈烈之勢。
近年來南韓大學學費一路上漲,今年一年學費超過八百萬韓元(約二十多萬台幣)的大學達到五十所,大學學費「一千萬時代」似乎已經來臨,所以,很多負擔重的家庭和大學生,不得不走上街頭,向政府爭取「半價學費」,但政府仍然考慮到國內外的經濟問題,所以,立場堅定。
抗議增加大學學費 英學生再示威 2011/01/31
英國倫敦和曼徹斯特又有學生示威,抗議大幅增加大學學費。英國政府去年決定,提高大學學費上限至每年9,000英鎊,引發多次學生示威。王儲查爾斯及妻子卡蜜拉的座車也曾經被示威者襲擊。
短 評-亂猜拚大學2011-06-21 中國時報
七分就可以上大學,使台灣成為國際笑柄。為洗刷恥辱,今年的大學指考開始,將實施「答錯不倒扣」政策,以提高考生得分。
這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餿主意。古早時,台灣所有聯考都不倒扣;結果考生亂猜,有時還真可靠運氣而猜上大學。
於是,聯招會設計出「答錯倒扣」的制度,嚇阻考生亂猜,讓聯考更公平,更能考出實力。
今年開始「答錯不倒扣」,當然是走回頭路,鼓勵考生亂猜。不倒扣,加上靠猜而得分,考生成績當然會提高;但,這是數字遊戲,等於靠「做帳」美化績效,甚至是做假帳衝業績。
其實,大考中心要搞這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指考「衛星田」,光鼓勵亂猜「加分」有限;何不乾脆學計程車七十元起跳,只要交卷就有七十分,如此台灣考生的「程度」絕對傲視全球。
七分為何可以上大學?原因當然是政客媚俗,要縣縣有大學、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全升格變大學,搞到大學供過於求,只好阿貓、阿狗都錄取。
台灣的高等教育成為國際笑柄,是因它已成「低等教育」。即使做帳做到六十分上大學,我們依舊是國際笑柄。
不從基本面解決,設法淘汰部份大學,光會想些餿主意,只會更惹來訕笑!
留言
話雖酸辣, 正中要害
這些畢業後可以選立委吧
畢竟立委每天都不用幹麻
只需要開會遲到 每天打混摸魚
這就是台灣民主的好處
說不定還有機會當上閣揆
更不用每天要幹麻 2011-06-25 10:52:04
學雜費凍漲 私立大學:只能坐以待斃2011-04-19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在立法院說今年不讓大學調漲學雜費,立委更通過「學雜費公式調幅未達五%以上不得漲學雜費」的提案。公私立大學回應,今年不漲學雜費還可以,往後若每年都凍漲,大學教學品質將下滑。私立大學更擔心,這樣搞下去,他們只能「坐以待斃」。
過去依照學雜費公式,從沒有一年學雜費可以漲五%以上,立委的提案簡直要大學每年都不能調漲學雜費。吳清基回應,尊重立委的提案,但教育部將在半年內完成修改學雜費調整公式,以後經濟好轉時,大學還是有機會調漲學雜費。
政府要學雜費凍漲,各校大喊凍未條。公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說,萬物都在漲,只有學雜費不能漲,合理嗎?馬總統宣示要挖「人礦」,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又不許漲學雜費,「好比要馬兒好,卻要馬兒不吃草!」
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憂心說,學雜費漲或不漲,每每變成政治問題,政府失去專業判斷,各大學被逼得「勒緊褲袋」辦學,「台灣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下沉淪。」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說,政府的補助款一年比一年少,這樣搞下去,私立大學大概只能「坐以待斃」。
(楨:果然是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瞎了,忽而要人才忽而要低薪資!另參本館:《搶救大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大專自生自滅)
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國間的人才流動更為頻繁,高素質的人力爭奪也逐漸白熱化。相形之下,台灣的制度過於僵化,不但不能精準反映人力的市場價值,「齊頭式平等」也限制了大學、研究機構的用人彈性。
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延攬國際人才的同時,台灣卻以一體適用的方式,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限,卻保障在職人員薪資至離退都不受影響,不僅沒有讓坐擁高薪的「肥貓」瘦身,還強迫優秀人才一起吃大鍋飯,實在荒謬!
鑑於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負責人可不經國會監督坐領高薪,立法院經委員會通過決議,主管機關應考量年齡、經歷及年資等,就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在相關報酬及費用上訂定上限。
不可諱言,的確有些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儼然是「肥貓安養所」、「政務官退輔會」,負責人坐擁高薪,甚至還變身轉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左手拿、右手也拿,荷包早已滿滿。
但是,屬於專業研究機構的工研院、國衛院或研究型大學,關乎國家競爭力,研究人員須同時具備高學歷、產業經驗,在人力市場中原本就頗為稀有;這些人的薪資,必須反映人才的稀有性,才能吸引人才,這與酬庸性質的財團法人董座大大不同。
高階科技人才一向為產業界挖角對象,許多亞洲國家包括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均來台爭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不論青紅皂白地展開「獵肥貓運動」,規定薪水不得超過部長級,這是見樹不見林,沒有真正看到問題癥結。
政府用同一套準則管理公股財團法人,將所有人視為「肥貓」,全部吃大鍋飯,真正占位子的「肥貓」卻瘦不了身。台灣的競爭力正一分一秒地流失,淪為其他國家的「人才育成中心」,這是真正的國安危機,政府一定要虛心檢討制度盲點。
相 關 新 聞
鄰國獵人頭 馬:人才流失成國安問題
大陸挖角咱打薪 工研院快解體
大陸挖角「複製工研院」 薪水四倍起跳
行政院:特殊領域敘薪 可破上限
「肥貓」前副總 高鐵:他很會省錢 2011-04-19 09:58:09
外宿安全認證 教長:6月完成 2011-03-07中央社(楨:啥都官負責,東方多不知民自治乃民主之本!另參本館:兩岸鬧元宵 大專自生自滅)
花蓮縣1處出租民宅日前發生火警,造成1名東華大學學生死亡。吳清基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答詢中國國民黨籍立委楊瓊瓔質詢時說,從民國98年開始推動外宿安全認證,目前已完成41所,其他正在進行中;此次發生學生外宿意外的東華大學,就是屬於尚未完成認證的學校。
吳清基指出,教育部希望6月底前能完成全國174所大專院校外宿安全認證;不過,楊瓊瓔要求吳清基一定要在6月底前完成,吳清基回應說,一定會要求,有決心做到。
外宿安全 政府該管 2011-03-04 中時 【廖經庭/桃園觀音(博士生)
花蓮東華大學發生一起外租學生宿舍大火意外,不幸造成一名大學生當場燒死,事後校方出面表示將加強學生在校外租屋安全的訪查工作,筆者以為除了校方加強校外租屋管理外,政府也應全面稽查學生外租宿舍的消防設備。
此次之所以造成傷亡,主因在於起火地點位於大門的停車區,而宿舍僅有大門做為出入口,除此之外便無任何逃生通道,倘若校外宿舍能多闢數個逃生通道,也許便不會讓一個寶貴的性命白白犧牲。
東華大學校外宿舍的逃生通道不合格並非個案,全台各地的校外宿舍幾乎都存在著消防設備不合格的情況,然而政府有關單位卻總是視若未睹。各校雖可加強校外租屋的訪查工作,但在欠缺法源基礎之下,各校並無法對消防設備不合法的校外宿舍有所約束。筆者以為政府應發揮公權力,派員主動稽查外租宿舍的消防設備,以免憾事再度發生。
留言
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像宿舍安全這種問題也要政府插手,未免貽笑大方。不知作者是否知道:美國大學校園內部的安全和消防可是由校方主管的。
政府能做的 是確實執行所有建物的消防法規 只要發現違法就應懲治 不需針對學生宿舍.台灣民眾因為對公共事務冷感 所以一出什麼鳥事立刻就想推給政府(而且還要中央級的)解決 其實問題通常都"解決"的不好 反而創造很多貪污的機會 是時候想想"小政府"會不會更好些?
只有一個出入口還敢把機車停那裏,沒知識沒常識出了事怪政府
外宿安全問題多 家長學生要注意(楨:不住校方提供的安全宿舍,自作孶!)
大學生賃居屋 違法隔間問題大《詳全文》
外宿違建多 輔大學生住宿見隱憂《詳全文》
學生租屋慎選 勿圖便宜離校近《詳全文》
http://n.yam.com/focus/garden/32169/
台中夜店大火,現在各界忽然都有了「後見之明」,議員痛罵,監委要查。如此慘痛的意外當然要追究責任,但把話題拉回事件的本質:關於「安全意識」,從官員到業者到小老百姓,恐怕台灣多數人都不及格。
公共論壇密集地呈現此一事件的發展和討論,很多細節令人感慨不已,也值得每個人反省。警方約談夜店負責人和疑似肇事的舞者,據說兩人都嚇傻了,現在業者遭到羈押。老實說,夜店和婚宴中的拋火秀,可不是第一次上演;這次闖禍的人一生要背負著害死人命的罪惡感,但心裡會不會有一絲「怎麼這麼倒楣」的怨嘆?曾經表演過、觀賞過類似活動的人,會不會嚇出一身冷汗,至今才有一絲「幸好當初沒出事」的僥倖感?點燃起火的天花板隔音泡綿非防火材質,據說裝潢業者被約詢時僅能支吾以對。亦有人質疑市府安檢是怎麼過關的。但除非安檢確實證明放水或疏漏,別忘了,坊間公共建物的使用,流行著人盡皆知的所謂「二次施工」,在主管單位的檢查過關之後,再自行改變用途或設施。不客氣地講,許多新屋在建商取得使用執照之後和向消費者交屋之前,作「二次施工」的大有人在,這樣的出事責任又該誰負?
新 聞 提 要
火舞將禁 舞者:被汙名化(楨:一管又叫不民主自由了!)
PTT網友批胡志強只會震怒(楨:屁友也只會打嘴槍,燒死自找!)
飲料店變夜店 沒人管 (楨:啥都要政府管還叫民主自治?另參本館:民粹亡臺 )
北市突檢 77店未見明火秀
竹市臨檢 地下室舞廳300人僅1進出口
新北八大行業 登記制將改許可制
9死究責 政治這把火 燒到胡志強
滅火? 馬總統繃臉:失職官員須懲處
誰來負責?中市議會吵翻天
臨檢大台中73家酒吧 都沒違規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194966.shtml
拴緊螺絲 口水難滅火 【聯合報2011.03.08 葉宓章/社會工作者(台中市)
如果我家不幸發生了火災奪走幾個孩子的生命時,深愛我們的父親絕對不會說:「為什麼我家符合消防的標準還會發生這種事?還是孩子們有違反規定的行為?這是我必須找出的答案!」
負責任的父親一定會傷痛自責,深切反省自己負起責任沒有?是不是平常沒盡責教導孩子不要玩火?他也不會把責任推給爺爺留下的房子當初設計錯誤(中央規定),那是作為父親早該發現而改善的問題。
為什麼要去夜店?(楨:自找死不可嘛!)2011-03-08 中時 蔡文杰
……………
於是,照慣例就是一堆政府官員要負責、消防安檢沒有落實、還有專家呼籲如何避免災禍的報導。但事情的背後真的就只是這樣嗎?有沒有人在問:「他們為什麼要去夜店?」
在台灣,三十五歲以下依活動來分可分為兩大族群,一是鎮日守在網路前的宅男宅女,一是玩樂型的人;後者又可分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就去飆車,二十歲以上的就流連於各大夜店。當然也不止夜店,虛無的城市裡到了夜晚,很多寂寞的靈魂紛紛出籠。還有很多更是已過慣夜生活的人,KTV、保齡球館、釣蝦場、PUB、舞廳都是在滿足這些人的地方。他們追求的是聲光刺激,尤其是在夜店,多是時髦男女,更是一種時尚社交,好滿足授獵與被獵的虛榮。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無聊是生命中最大的負擔」,不用念書也不用上班的日子太多人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各大城市大大小小的密閉空間就塞滿了這些人。因為在這密閉空間能讓他們得到解放,雖不至於是酒池肉林,但也可說是夜夜笙歌。
……………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30800008.html 2011-03-08 10:34:36
不准叫台南 科大生要抗爭2009/10/29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
台南縣永康市「南台」科大與「台南」科大校名之爭,「南台」科大勝訴定讞,「台南」科大必須改校名,師生昨天忿忿不平,認為判決不公不義不講理,學生會宣布將發起連署抗爭。
台南科大校長陳鴻助昨天難掩失望,師生更是氣憤,質疑判決主張私校不能以地名為校名,為何「高雄」醫學院可以,南台科大以校名易混淆要求改名勝訴,台中、中台科大與台北、北台科大是不是也要改名?
台南科大學生會長洪喻涵說,他們入學填的志願是「台南科大」,不接受其他校名,台南科大民國53年創校至今一直以「台南」為名,校友遍全球,從沒人會和南台搞混,憑什麼後來設校的「南台」認為校名易混淆,就要求改名,「『南台』若這麼在意被誤為『台南』,應該自己改名。」
勝訴的南台科大則強調,前身為南台工專,10年前以「台南第一科技大學」、「台南科技大學」申請新校名,教育部都不准,才命名南台科技大學。不料後來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改名台南科大,教育部卻同意,南台科大不滿他們申請「台南科大」不行,別校卻可以,才自訴主張台南科大也不能用這個名字,必須改名。
南台科大校長戴謙低調表示,尊重判決結果。企管系學生蔡青芸說,校名響亮對找工作或許有些加分作用,但學生看重的還是能不能學到專業能力,比較實際。
大學改名原因:
其實,大學改名熱潮不是這幾年才有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已經掀起過一輪小高潮。當時正值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啓動,而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相比時下,那個時期大學的改名還厚道得很。
那時,大多數改名高校只是從某某學院變成了某某大學,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爲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爲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9年,自大學擴招後,高校花名冊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清華大學,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並入北京大學,這隨即成爲高校合並改名的兩起標志性事件。
中國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講的是做人要有氣節不能亂改名,但在“堂堂大學”看來失節是小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校名。現在大學都産業化了,加上擴招,各家都要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師,靠教學科研,靠人文環境等是爭取生源之道,相信每個高校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但是這些資源和優勢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個學校從申報新校名到審批一兩年時間就夠了(當然不乏多年爭取卻無成者)。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體現的是學術上的浮躁。
現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搶著冠名諸如“科技”、“理工”、“財經”、“商業”等熱門名詞,坐落于一個小地方,爭取冠個“省會名”、以次體現自己的“高貴地位”。一些大學改名則是爲了生存,爲了廣招生源,爲了獲得更多的撥款,有些則純粹是攀比心和虛榮心在作祟。如果教學質量提不上去,辦學仍然缺乏內功和實力,只是換了個時髦好聽的校名,那樣只會給人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感覺,離開大學應有的精神就更遠了。更有人認爲,大學改名“變臉”是缺乏辦學信心,缺乏務實意識的表現。
2006年4月-2007年6月成功更名的大學名單:看看2007年又有哪些大學改名了?
………………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7-06-18/192688896.shtml 2009-10-29 11:45:55
史上最糟 高美醫專列四等>中時09-06-06陳至中
教育部五日公布技專校院評鑑結果,去年爆發財務危機的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被列為史上最糟的「四等」,九十九學年度起強制調降學費、減招或停招。評鑑委員在報告書中直截了當建議:「教育部應對此校之存廢問題,於近期內訂出明確方向。」
高美醫專傳出資金缺口後,至今累積拖欠四十八位教職員十三個月薪資,合計約二千一百萬元。前校長擅自挪用教部獎補助款發薪,導致預算遭凍結,惡性循環下越來越糟,根據教育部資料,該校五專部加上二專部最高核定名額約二千人,目前僅招了三一四名學生,不及六分之一。
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的評鑑報告中指出,財務問題已嚴重打擊師生士氣,教師流動頻繁,現有四十八位教師,除一人外均為九十六年到職,而護理科系主任雖是資深護理人員,過去卻沒有任何行政經驗。
學生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該校九十六年度註冊率僅六九%,入學分數偏低,基測二十三分就能入學,且九十三年至九十五年,光五專部就有一三六名學生休學,其中護理科二年級只剩下十三人。
對於評鑑結果,高美醫專副校長鍾森松昨天表示,當初學校改制,教育部僅准單招護理科,不准保留高職部,種下財務困難的因子。但今年六月,籌募的二千五百萬元資金已經到位,護理科兩班學生招滿,狀況已逐漸好轉。
昨天公布的技職評鑑結果,包括三所科技大學、六所技術學院及八所專科學校,除高美被評為四等外,包括台灣戲專京劇系、劇場藝術系等六校七系被評為三等,明年將進行追蹤訪視,後年追蹤評鑑,仍未改善則繼續評鑑。
昔日吸毒者,躲在陰暗角落,現今毒品繁多,搖頭丸、K他命、強姦藥水、大麻等,堂皇走入各類型夜店,在聲光氣氛下,有些人竟誤將沾毒視為流行象徵,扭曲的觀念和毒品氾濫情況,夜店顛覆了毒品的地位。
國內最夯的夜店,經過多次市場演變進化,現在已形成所謂「夜店文化」,更被細分為「A咖級」、「B、C咖級」及不入流的「搖頭店」。
時尚夜店 A咖消費
「A咖級」夜店裝潢動輒千萬元以上,有專屬DJ、俊美服務生、酷炫酒保、精美食物,每個沙發包廂至少萬元左右消費,常有藝人、企業家第二代、ABC、老外等穿梭其間,稱之為「潮」。「A咖級」店內使用毒品的比例較低,但仍有人趕流行助興,暗中在包廂施用,主要是吸大麻,認為大麻就是一種「潮」。
暢飲店 年輕人為主
「B、C咖級」層次較低,又被稱為「暢飲店」,以年輕人或學生為大宗,每人花500到700元入場,各店為搶業績,「搶錢、搶人、搶地盤」,自然吸引毒販,甚至有些店內員工、圍事者,本身就兼賣毒品。至於幾年前流行的「搖頭店」,近年因掃蕩漸銷聲匿跡,毒蟲轉到賓館辦轟趴。
酒店拉K 有小姐陪
KTV酒店裡最廣為客人喜愛的毒品是K他命,主要原因是修法前持有及吸食K他命不涉刑法,因而「拉K」風盛行,情況最氾濫的在所謂制服酒店,客人入座後,少爺除送上杯、酒、水果等,還會主動附上一組餐盤和塑膠卡片,內行人稱為「K盤」,把結晶狀K他命鋪在盤面上吸食。檔次稍高的禮服店、便服店,因客人社會層次較高,店裡吸毒情況較少見。
同志BAR G水盛行
相較於一般酒店和夜店,屬性另類特殊的同志夜店,對毒品的需求也特殊,比例不低的男同志來這裡狂歡,往往為了性,因此同志夜店中的「G水」盛行,另外也有搖頭丸、K他命,海洛因則鮮少發現。
業者求存 利誘關說 執法不力
警匪之間向來是一場捉迷藏的遊戲,警方大規模臨檢常因風聲走漏而破功,後來警方仿用「狗仔隊」,挑選看似「玩咖」的年輕警員,假冒顧客混進店內消費,「以鼻聞味(查誰在吸毒)」、「以眼辨桌(查毒蟲、毒販位置)」,等蒐證成熟,暗中通報,再由制服警員大軍壓陣。
但這些店總有生存之道,有些甚至沒有牌照,開店前,總從「利誘」切入,設法以招待、規費買通執法人員,必要時也會推出有力人士(楨:民代!)來關說,有時還使出「黑白臉」對警察人員威脅利誘,迫使就範。
也有業者故意設局,由女流出面和警察見面,若無法收買,就故意拉拉扯扯,蒐證錄影,藉詞遭性騷擾;一旦攻破這塊堡壘,不肖業者就吃下了定心丸。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3/today-so1-3.htm 2011-03-08 10:37:20
技不如人,就廢他武功?【聯合報╱戴定國09.01.08
以往高職生搶著進大學,近年卻發生大逆轉。時機歹歹,一技之長比文憑值錢,高中生「投奔」技職院校人數每年成長五百。進入技職院校榜單中,不乏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學生。
私立大學因此受威脅,竟有校長建議取消高中生入技職的「外加名額」制度,以免私立大學面臨招生危機。此一想法,如同技不如人而要求廢人武功,實在荒謬,也凸顯不及格大學的退場機制的迫切需要。
流行語「達人」大家都懂,也知道行行出狀元,但有幾人真正看開「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幾年之前,誰想到念技職、當「達人」會比去讀「有分數就錄取」的大學有用?
過去十年,大學盲目擴充,而偏廢技職教育。近幾年因經濟不振,求職不易,教育市場逐漸自我修正轉向追求一技之長,政府應樂觀其成,並順勢輔導強化。
台灣早年的經濟,很多是靠學有專精的職校、專科學生打拚出來的。歐洲的德國、芬蘭、挪威等國家,國民所得高,生活、福利都好,技職教育也很重要,不會有九成的人去讀大學。
台灣的技職教育,原提供有四技二專的升學管道;但政府放任大學擴充,把九成以上學生吸引過去,使技職體系形同虛設。結果,教育體系M型化,社會技術階層工作沒人做,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仍是去做高職生的工作,徒浪費教育資源。
教改十幾年,有人指責大學生素質低落,其實未必如此,只是把許多不適合讀大學的人都擠進去了。誰說一定要會讀書才有出息?許多榜首只是「讀書達人」,周杰倫成為「音樂達人」不是更可貴嗎?日本以前一位首相之子喜歡做壽司,首相不但不反對,反而陪他走遍全國學藝,成為「壽司達人」。
談技職教育,並不否定大學,只是希望社會不要再給「讀書達人」錦上添花。而教育部應及早擘劃,重建技職教育的完整性,評鑑不及格的大學就降格回高職、專科。如此,才能讓教育資源更有效運用,且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咱的教育:大學浮濫? 看美國經驗>中時08-08-13陳昱名(博士生
·
大學錄取率創新高,使得許多人擔心大學生素質的低落與接下來可能要面對的高等教育浮濫問題。筆者卻認為,台灣的大學數量多並不是最主要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大學生畢業的把關浮濫所造成的素質滑落與盲目的文憑主義。
以美國為例,全國登記有案的大學就有四千多所,美國更沒有如台灣教育部這樣的官方機構來決定這些大學文憑的正式承認與否,完全交由民間組織自行評估決定(例如各區的大學認證聯盟),其中甚至不乏許多品質低劣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的文憑工廠,只要學生願意付錢,往往標榜遠距上課不用托福不用考試就可輕鬆拿到學位。儘管美國大學教育幾乎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卻從沒有影響到美國長期佔據世界科學龍頭的地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是以美國科學家居多。
將視角轉回到台灣,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唸大學的時代,沒有人的教育權會因為名額不足而被剝奪,反而可以讓我們來省思大學的意義,大學的方向與功能其實可以很多元很寬廣,更可以是社區終身學習的一環,不一定就得是菁英學術研究的象牙塔。
至於有人擔心研究所數量也不少,筆者倒認為要評量一個研究生的學位是否夠水準,有更多客觀的標準足以衡量,從論文的品質與研究方法的嚴謹度、乃至於論文是否有發表在學術刊物或研討會等等,都可以讓聘僱新鮮人的主事者客觀全面地評估一個研究生的實力與所學。說穿了,大學生與研究生的數量再多,最頂尖的那一群還是那麼優秀,路遙知馬力,自由市場自然會淘汰辦學不佳的學校,反而可以破除國人長久以來的文憑迷思。
【文匯網訊】 新西蘭《中文先驅報》當地時間2009-11-10日刊文《澳洲大學倒閉給留學生敲響警鐘》說,澳大利亞4所私立大學因破產閉校,致使2700名外國留學生失學。對於那些已經失學的學生,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與其在這種學校虛度青春,還不如讓澳政府幫助找個更好學校。這件事後,澳政府也必然會淨化留學環境,以降低未來發生這種事件的幾率。
文章摘編如下:
澳大利亞4所私立大學11月5日因破產閉校,致使約2700名外國留學生失學。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留學生更應該考慮,我到底要上什麼樣的學校?我要找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幫我辦理留學?這個機構給我推薦的是什麼樣的學校?
澳洲的教育業在洗牌,八大名校在堅定不移的走精英的道路,就業型大學在堅定不移的走實用型、就業型的道路,私立院校在堅定不移的走規模化、正規化的道路。大浪淘沙,在2009年這一年內,很多私立學校開不下去了,留下的都是經過經濟危機考驗的、師資力量、教學有保證的學校。
其實,從留學數據上看,大多數留學生都是去的澳洲正規的公立大學,在教學質量上,師資力量上,學生服務上都是有保證的。澳洲政府的政策也是傾斜公立大學的,所以已經或者將要就讀公立大學的學生大可不必擔心,此事對你們沒有什麼影響,只會激勵澳洲政府更好的為留學生服務。
對於那些已經失學的學生,我要說,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與其在這種學校虛度青春,還不如讓澳洲政府幫助你們找個更好的學校,教學質量上更有保障。這件事後,澳洲政府也必然會淨化留學環境,澳洲政府已經在建立一套嚴格的全國審查院校的標準,以降低未來發生這種事件的幾率。
很多事情是不破不立的,既然黑夜給了你黑色的眼睛,你為什麼不拿它去尋找光明呢。
http://news.wenweipo.com/2009/11/11/IN0911110081.htm 2009-11-12 14:41:57
少子化衝擊國中畢沒考基測 也可進高中職>中時08-07-25韓國棟
學生荒,嚴重到這種地步!今年高中職五專登記分發入學,缺額多達四萬多人,不但國中基測成績零分可以上榜,即使沒有考基測,只要拿著國中畢業證書,也可以進入缺額嚴而重辦理續招的學校就讀。
因為缺額嚴重,教育部同意,今年登記分發結束後,缺額學校可在九月中旬之前,不限次數辦理續招,但續招的學生人數不能超過教育部核定的招生人數。
九十七學年度高中職五專登記分發入學,今天(廿五日)起到廿八日為止,受理考生報名和繳交志願卡。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副主任許志銘表示,今年登記分發的總核定招生名額將近十九萬二千人,預估會參加登記分發的學生約十五萬人,用「簡單的減法」即可預估缺額可能有四萬多人。
許志銘說,一所私立高中要經營得下去,全校學生人數應有六百人;高職因為設備成本較高,維持經營成本所需的學生人數更高一些。他指出,缺額四萬多人,學校會產生經營壓力;但站在學生立場,因為是學生「買方市場」,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未必不好。
為了讓缺額學校多招收一些學生,也讓學生有充分機會進入高中職就讀,今年登記分發後有缺額的高中職,九月中旬之前,可不限次數辦理續招。
營運陷危機 還有十餘校>中時08-07-25韓國棟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副主任許志銘廿四日表示,五年前,因招生不足及經營不善而產生辦學危機的高中職共卅多校,經教育部成立輔導小組,聘請理財、招生及教育專家輔導後,目前還有十多所高中職有經營危機,教育部仍積極進行輔導中。
許志銘說,上述高中職除了高旗和立德兩所高職,其餘都是私立高中,包括南市建業高中、彰化培元高中、屏東明德高中、嘉義嘉南高中、雲林崇先高中。
根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高旗工家是國內第二所因招生不足而宣告解散的「高職」。第一所是九十四年間宣告解散的高雄縣立德工商。
許志銘說,高旗工家由於招生不足、董事會無法籌措資金等因素,今年六月四日的董事會議決議停辦並解散,並主動向教育部申請解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隔日(六月五日)即組專案小組到校實地瞭解;六月十六日及六月廿六日函請該校就學生轉學安置、教職員工資遣及財務收支情形,盡速擬具解散計畫書,提經董事會討論報核。
許志銘說,高旗工家學校現有資產仍大於負債,清算的財產除支付教職員工資遣費及七月份薪資,並預籌留守人員費用、清算費用。如有餘款,按學校捐助章程及私立學校法規定辦理捐贈。
大學缺額受少子化影響愈大,教育部指出,即使每年招生名額減少2%,推估到民國110年招生缺額仍達7.1萬人,若不減招,缺額更將破10萬,立委擔心將屆時會有1/3、近60所大學要關門,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教育部已積極推動大學退場機制或轉型。
吳清基昨天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之發展策略」。
高教司表示,統計發現,97學年共8所學校註冊率不到5成,5所為一般大學,3所為技專;大學、技職等日、夜間部,97學年度缺額為5.9萬,但受少子化影響,未來幾年將更嚴重。
高教司解釋,目前約31萬人就讀大學院校,從在學率、註冊率推估,110年有22萬學齡人口,如果每年招生名額減2%,屆時核定招生名額23.2萬,但預估只有16.1萬人註冊,缺額7.1萬人,如果現在不減招,缺額會破10萬。
立委黃志雄質詢指出,教育部大量開放大學成立的錯誤政策,造成現在全國大學多達164所,少子化衝擊下,1/3的學校可能會因招不到學生倒閉,教育部要如何因應,如何處理數千名教授的失業問題。
吳清基表示,教育部正研擬各種退場方案,公立學校轉型或整併,私校則轉型為財團法人;包括提供賦稅優惠及放寬土地變更限制,增列私校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福事業,免交營業稅等優惠措施。
教育部也研議開辦彈性多元的教育,幫助學校發展成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事業。
立委楊瓊瓔擔心,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多達75萬人次,逾9成大學生要靠打工籌學費及生活費,她要求教育部應去找台灣銀行協商,調降就學貸款利率。吳清基承諾,將拜訪台銀董事長協商調降就學貸款利率。
高教司也統計,97學年度就學貸款人數會增加6%,約有80萬人次,教育部99學年度編列就學貸款學生利息補貼經費達39.4億,約增加5億。
另參本館:系所猝死 流浪教師 教育亂像 基測社會學 繁星黑洞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大專自生自滅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陸生來台 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2009-10-15 13:21:04
招不到學生 高旗工家吹熄燈號>中時08-07-25游順歷
景氣不佳加上少子化衝擊嚴重,連私立高職也經營不下去!教育部廿四日宣布,位於高雄縣的私立高旗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因招生不足,停辦解散。現有五十二名學生,其中四十五名已輔導轉學,另外七名有意轉到公立學校,由學校免費輔導轉學考試,並補貼學生轉校的制服費。
曾在全國金龍旗青棒錦標賽寫下傳奇的高雄縣高旗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廿四日驚傳將於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停辦解散,校長周福星表示遺憾與無奈。但所有學生與教職員均安置妥當,權利不受影響。
僅剩五十二生 輔導轉學
高旗工家曾在全國矚目的金龍旗青棒賽中,以一般生隊伍挑戰其他由體育保送生組成的棒球傳統名校,最佳排名曾經殺入十六強,如今輝煌歷史已成過去。校長周福星表示,去年七月他接任校長時,學校董事會曾答應挹注資金,但苦等至今年五月仍遲遲沒有下文,在十分無奈情況下,由董事會決議停辦、解散,報請教育部核定。
停招一年復招 難以為繼
周福星表示,前年學校因經營問題停招一年,去年復招。目前全校僅剩餐飲以及汽車修護科一年級學生共五十二人,均已妥善安排。此外,進修部資訊科六名一年級學生轉入鄰近的大寮樂育中學就讀。
「學校雖停辦,但同學們的學科能力是沒問題的。」目前五十八名學生中,已有四十八名取得丙級技術士證照。高旗工家總務主任鄭永麟表示,學校曾出過縣議員蘇炎城等知名校友,所有教職員以及畢業校友面對學校走到如今這樣窘境,都感到相當無奈。
資金苦等無著 忍痛停辦
校方說,原先預定今年暑假後增加美容、資訊科各兩班,預計四科招收三百名學生。但在資金無法挹注下,董事會忍痛解散學校,否則一旦擴大招生卻缺乏資金,「屆時更難善後!」
民國五十九年,高雄客運公司創辦高旗工家,學生人數一度多達兩千人。如今學校即將停辦,校方表示,廿四位教職員工將上班至月底,其中五人退休,另外十九人資遣;包含昔日棒球隊馳騁的操場等偌大校地將歸還給母企業高雄客運,正式吹起熄燈號。
零分上大學 錄取機會100%08/07/20【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去年十八分上大學的紀錄,今年恐將被打破,只要填志願,零分也能上大學,大考錄取機會百分之百,還空出上千名缺額,極可能有大學科系招不到學生被消滅,「十六年國教」的時代已不請自來。
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昨天指出,去年大考四科加權總分十八分就能上大學,震驚全國,教育部要求大學招聯會訂統一最低錄取標準,但因部分私校反對,最後授權各校自訂,只有十校八十系組設最低門檻,教育部將召開「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重新討論是否訂定大考統一門檻。
大考分發會指出,大考只限定校系採計的科目沒報名,不能填志願,但只要報名,即使缺考算零分,也能填志願。去年十萬人報名,九萬人填志願,錄取率近九成六三,只有三千多人落榜,另有卅五校系招生不足,空出五百多個缺額。
今年指考報名人數只剩九萬三千多人,招生八萬五千多人,若依去年九成考生填志願的比率,預估只有八萬四千多人填志願,錄取機會超過百分之百,即使零分,也可能錄取沒設門檻的校系。
分發會組長郭堃煌說,根據理論,今年的確有可能出現零分上大學的情況,但他認為機率不高,也不樂見這種情況。
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指出,招足學生、收足學費,並非私校辦學唯一目標,仍有必要訂最低門檻,該校定位為實用型大學,學生入學後就有工讀機會、畢業即就業,但為因應廠商對學生素質的最低要求,興國各系今年訂各科加權總分一百分的門檻。
未訂門檻的開南大學主秘李汾陽指出,去年大考放榜後,該校曾分析各系最低錄取原始總分,還贏過許多私校,才決定不設門檻,他有自信開南不會招到最低分學生。
今年有人發起「假考部隊」,鎖定消滅爛校系,錄取後不就讀;若零分也能上大學,他們其實只要花一千多塊報名費,連考都不用考,填好志願,也可能有校系被消滅。
零分上大學 李家同:這是害了他08/07/20【聯合報╱張錦弘
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曾重考五次的台大教授鄭登貴說,當年他考了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最後一個志願,如今大學已成「十六年國教」,整個制度病了,畢業即失業,大學不讀也罷,不如學一技之長。
剛退休的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則抨擊當年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零分也能上大學,「是一件非常沒意義的事,讓沒有能力的人進到大學,是害了他」。
今年大考錄取率可能接近百分之百,重考生快變成「稀有動物」,從小到大落榜過九次的「台灣複製動物之父」鄭登貴,尤其感慨,強調行行出狀元,讀大學早已不保證前途。
鄭登貴當年初中沒考上,讀五年制農校,考大學第一次落榜只拿一百七十九分,直到第五次考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文化畜牧系,隔年在學重考又落榜,插班考台大也失利,大學畢業又考了三次才上台大畜牧所,後來拿到劍橋博士,做出世界第一頭試管豬,近年來帶領團隊開創台灣複製動物新局。
鄭登貴說,他小時候還沒有九年國教,讀初中要考試,大學聯考錄取率也只有一成多,如今零分也能上大學,「政府乾脆把大學當義務教育來辦好了」,考試也省了,只要想念就入學,但畢業要嚴格把關。若讀完大學,還沒謀生能力,還不如早點就業學技術。
他指出,並非人人都適合或有需要念大學,以英國為例,只有兩三成年輕人讀大學,他們更重視實際謀生的技能,台灣文憑至上的觀念要好好檢討。
李家同昨天受邀到大學博覽會演講「理想的大學生」,會後他接受媒體採訪,聽說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認為這表示了學生程度太差了,不能完全沒有準備就進大學。
他說,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政府當年未考慮會出現少子化現象,但目前己有這麼多大學,也不能輕易關閉,不然大量失業的教授該怎麼辦,連博士也流落街頭,反而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超少子化 看爛系怎退場08/07/20【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大學普及化,是世界趨勢,但考零分也可能上大學,卻是世界罕見。大學退場機制應儘速啟動,與其交由「假考部隊」的死亡筆記本,點到誰就誰死,各系還不如勇於自訂錄取門檻;教育部更應該施出鐵腕,評鑑不佳校系就退場。
十幾年前行政院教改會為解決大學升學壓力,建議教育部廣設大學,教育部未預先評估少子化帶來的未來衝擊,貿然開放新設大學,也讓很多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讓大學激增到近一百五十校,少子化效應幾年後才會嚴重影響,大考錄取率卻已近百分之百,政府不提前因應,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這兩年已有少數招生不理想的私立校系,因轉型或關閉資遣老師,衍生許多「勞資糾紛」;為提前讓評鑑差的爛校系退場,今年更有人發起「假考部隊」,鼓勵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報名指考,打算集中選填爛校系為第一志願,錄取後不就讀,讓這些系招不到學生,提前滅亡。
由假考部隊執行大學退場制,並非常態,大學應有自覺,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未來招生不足將成常態,與其招到零分考生,被貼上汙名化標籤而滅亡,還不如自設最低門檻,多少還能確保一定學生來源。
教育部更不能放任大學在市場機制自生自滅,應透過大學評鑑,儘速淘汰辦學差的校系,保障大學教學的品質,並預擬退場學校師生的善後措施,以免未來十年內,大學生源少了三分之一,受衝擊的學校太多,師生都受影響。
教部監控高美 維護受教權【聯合報╱記者薛荷玉08.01.09
高雄縣私立高美醫護專校今年只招到33名學生,且全校現有3百多人。教育部已要求高美提出改善計畫,但該校最近回報教育部召開董事會的結論卻是「財力有限,無法捐資」,如果未能及時尋求外界捐款,情況不樂觀。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劉火欽表示,目前已積極監控高美的上課情形,如果發現學生、老師沒有正常上課,將要求停辦,並在維護學生受教權前提下,把學生轉介到同縣市同類科的其他學校。
高美原期待上月底召開的董事會,可籲請董事捐資、度過難關,但校長史進得表示,董事會已宣布改組,如今只能期待新股東加入。
本月正是教育部陸續核發私校補助款的時候,但教育部表示,除非高美先把教育部95年補助其購買設備、卻被挪去發教職員薪水的一千多萬還清,並補足三千多萬元的資金缺口,否則今年不會再分配給高美任何補助款。
與其他教師一樣,從去年10月就沒領薪水的史進得表示,如今只能期待下學期開學,學生註冊費繳進來後再發薪;但年關將近,教職員如何過年?史進得說,董事會將先借錢給學校,先發一個月薪水來過年。
但據了解,高美去年5~7月也曾連欠教職員3個月的薪水,因此,不少教職員都陸續另謀新職,已有部分離開校園。
教育部表示,還好高雄縣市、屏東等鄰近地區有不少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等明年5月的學生畢業後,全校約只剩250位學生,如學校決定停辦,應可妥善安排、轉介到他校同科繼續完成學業。
教育部也規畫,未來將要求財務出現失衡現象的大專院校,必須每月公布財務報表,讓師生了解學校財務狀況。
私校大鬆綁 學費、招生數自訂>中時07.12.19 陳洛薇
《私校法》大翻修!立法院十八日三讀通過《私校法》,大幅鬆綁對私校的限制,凡經教部評鑑完善私校,可自訂學費、招生人數及增設系所。外界憂慮教育部授權私校自訂學費,恐造成學費高漲,立委表示,私校學費自由化已是世界趨勢,學校自由化僅限於經教育部評鑑績效卓著的私校。
未來私立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的項目、用途及金額,都應對外公開,在學校資訊網路公告,也應於招生簡章載明。
私校法翻修 放寬增設系所
新私校法大幅鬆綁教育主管機關對私校的限制,凡經學校主管機關評鑑績效卓著者,除依法予以獎勵,在報經主管機關同意後,私校可自訂學費、招生系所、招生人數、遴聘校長及教師年齡、辦理實驗教育;但校長及教師年齡不得超過七十五歲。
新法首度放寬私人捐助興學免稅額,可達百分之百,但僅限於透過私校興學基金會捐贈且不指定捐助學校者,始得全額免稅。個人捐款私校免稅額維持五○%、營利事業捐款免稅額二五%,以防私校淪為有心人洗錢的工具。
私人捐助興學 可全額免稅
鑑於過去屢有大學強制要求學生參加校內的禮拜聚會、禱告等宗教活動及課程,引發學生及家長不滿,新法明定私校不得強制學生參加任何宗教儀式或修習宗教課程,但宗教研修學院例外。
為避免董事故意缺席會議,導致董事會無法改選延宕校務,新法明定「董事怠職條款」,當屆董事若怠於行使職權,導致下屆董事於原董事任期屆滿後四個月,仍無法依規定選出,使學校有受損害之虞,學校應徵詢私立學校諮詢會意見後,聲請法院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
私校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發生爭議,或董事怠於行使職權,導致影響學校正常運作,及未依規定在限期內補選董事、監察人或推選董事長等,可處十至五十萬罰款。
擅自招生罰款 不承認學籍
私校擅自招生,除學生學籍不承認外,屆期未改善者,可處廿至一百萬元罰款,並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未依法規定許可立案就自行招生授課正規教育的私校,可處卅至一百五十萬元罰款,並限期停辦,屆期未停辦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停辦為止。
新法也規定私校須設一至三名監察人,由董事會依捐助章程所定資格,遴聘適當人員擔任,每屆任期四年。監察人須負責財務監察,及財務帳冊、文件、財產資料、決算報告及其他捐助章程規定事項之監察。
另外,在大陸設立台商子弟學校,依往例向教育部申請備案後才能設立,但其申請備案的程序、課程、設備、招生、獎補助、學生回台就學、任教人員資格及年資採計等辦法,須由教育部會同行政院陸委會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我國中母校也倒了~私立的
甚至國中部+高中部不到100人呢
在我國三時還曾有遲付老師薪水
結果老師竟在我們課堂上抱怨
且好的老師都被別的私校挖角走了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